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2036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事業廢棄物申報電子化 業者憂實務難行 環署:可改回紙本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為將廢棄物通報流程電子化、無紙化、即時化,並有效管理全國廢棄物數量、種類、清除及再利用等流向,環保署於五月底預告修正《以網路傳輸方式申報廢棄物之產出、貯存、清除、處理、再利用及輸出情形之申報格式、項目、內容及頻率》草案(下稱本公告),並於今(23)日舉行研商公聽會。

雖然環保署立意良好,然而不少業者在會中質疑實務上恐怕接受度不高,「如果上中下游其中一家廠商無法配合使用APP申報,還得增加作業額外補登。」台水代表說,新規上路後業者既有的作業習慣、環境可能都難以適應。

環保署廢管處組長蔣震彥表示,目前規劃是讓業者多一個選擇,民眾也可以繼續使用紙本,若使用一段時間覺得不適用也可以改回紙本,不會限制申報方式。該草案預計最快兩個月內會公告生效,目前通報的APP已上線,業者可自行下載試用,若有任何建議可於本月底前回報給環保署作為修正參考。

P1310805

環保署舉行《以網路傳輸方式申報廢棄物之產出、貯存、清除、處理、再利用及輸出情形之申報格式、項目、內容及頻率》草案研商公聽會。孫文臨攝

申報流程紙本三聯單改手機APP掃描  無紙化、免歸檔、資料即時上線

按照《廢棄物清理法》規定,一定規模以上的應回收廢棄物之生產、回收、處理業,應向主管機關辦理登記,並申報生產、回收、處理量及相關作業情形。目前的申報方式採取申報三聯單的方式作業,每一筆回收物都需要有一張三聯單做登記,另須上網申報,且依法須紙本資料要保存三年備查。

不僅作業麻煩,大量耗紙也不環保,現場有電子廠商就表示,一個廠區平均每天最多需要50張的申報單,全台廠區合計可能就需要將近1000張,長久下來數量相當可觀。蔣震彥則說,對環保署而言,電子化能讓更回報更即時,各單位人員更方便掌握和查核,上傳後的資料只要上線,每一筆修改都能查對。

廢管處長劉瑞祥表示,本次修正草案最核心增加的項目,就是針對行動裝置設計的APP(分為Android版本IOS版本),不必像過往列印紙本三聯單,改無紙化以減少紙張列印及後續歸檔的繁瑣作業,其餘的申報對象、項目、分類都與現行法規相同。

廠商憂資料可隨意登錄查看、竄改 上、中、下游任一廠商無法配合怎麼辦? 

然而,台水代表擔心,目前的申報方式已經行之有年,修法後可能需要一段調適期間,且改用數位化APP申報,員工除了需要操作智慧型手機、個別的帳號密碼、掃描QRcode及連接網路等作業流程,擔心會有廠商、員工不適應,或者工作地點無法連接無線網路等問題。

也有業者表示,「且該法沒有強制化,只要上中下游有任何一個環節無法使用或不願配合,那等於還是要補紙紀錄,反而讓作業上會無法順利推行,我們乾脆用紙本還比較方便。」擔心實務上會有困難,使用率可能有限。

此外,鋼鐵公會的代表則說,環保署需要加強資料的備份與管理,「一方面有資安漏洞會涉及商業競爭的機密;另一方面,紙本的資料業者好保管,但雲端資料的後台是由環保署去備份。」他表示,過去紙本資料工作人員只需要核對一個單子的廢棄物清運處理,如今登陸後會看到整個廠區的單號,增加作業上的複雜度,且公司對部分廢棄物再利用可能涉及內部機密,「我們廠區經手的人可能高達上千位,無法確保每個經手的工作人員都是可以信任。」

遞送聯單APP申報方式

遞送聯單APP申報方式流程說明圖,若改用APP有環保、透明、簡便的優點,但是也有條件限制。

環署:現階段可二擇一或兩者並行 若不適應則改回現行紙本申報即可

對此,廢管處表示,現階段是採取兩個方式都可以使用,提供給業者做選擇,業者可以依據需求繼續使用紙本三聯單作登記申報,也可以改用移動裝置APP作申報,若用了APP發覺有不適用,也可以再改回使用紙本都沒有關係。

會場上也開放給與會民眾下載軟體,但馬上有業者代表反映IOS的系統卻無法開啟該「聯單申報APP」。廢管處代表坦言目前的APP仍有些技術的問題持續解決,目前也無規劃實名認證的功能,只要擁有帳號密碼都可以登錄該系統,而登錄後會看到所屬管理編號的資料,若未來有需要可能會再做軟體上的修正。

蔣震彥表示,目前列管的為生產源、清除者、收受者合計有近4萬家業者,初步讓業者自行選擇,會視情況調整使用方法,「我們在辦公室想得很簡單,但實際使用這套系統的很多可能會是貨運司機、工人、黑手,他們可能習慣寫紙本就好,掃條碼、填資料反而麻煩,主要還是尊重廠商需求,若未來業者覺得好用,自然能推動得更快。」

環保署表示,三聯單以APP取代後除了無紙更環保、免歸檔更簡便,且資訊也更即時、透明,但前提是必須要有網路而且有智慧型手機才能使用。目前已經有2家業者配合試用約半年,未來會持續蒐集各界意見,最快兩個月內能夠正是公告生效,本次主要是申報方式上的修正,內容、項目、頻率等規範都沒有更改。劉瑞祥強調,公聽會後一周內(30日前)若有任何建議都能以傳真、電子郵件等方式提供給環保署廢管處做為討論依據。

網路申報規定公告修正草案公聽研商會簡報(附APP操作說明) by 環境資訊中心公共檔案區 on Scribd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


越南旅遊業開始重視生態旅遊 關注一次性塑膠垃圾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實習編輯 馮志銓 編譯

越南旅遊協會主席阮文訂(Nguyễn Văn Đính)表示,發展生態旅遊、推動經濟成長朝向「綠色成長」的方向轉型,是永續觀光的機會、挑戰以及重要目標。

生態旅遊的優勢和挑戰

今年3月28日,河內舉行了一場「越南旅遊業博覽會」盛會,觀光旅遊業者在會中討論了生態旅遊的定義,越南旅遊協會(VITA)副理事長武世平(Vũ Thế Bình)指出,生態旅遊是兼顧環境保護、生態多樣性、減碳,並利用再生能源、推廣自然與文化遺產的旅遊類型。

2019年越南國際旅遊博覽會(VITM)。照片來源:越南人民報網
2019年越南國際旅遊博覽會(VITM)。照片來源:越南人民報網

與會者深入地討論一些國家和越南在發展生態旅遊領域的優勢及重要性。越南旅遊協會主席阮文訂表示,雖然仍有許多限制,但越南的自然資源和文化的豐富、多樣,有利於發展生態旅遊。此外,越南正在受氣候變遷及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因此,發展生態旅遊,推動經濟成長向綠色成長轉型是必要的。

關於越南在發展生態旅遊的挑戰,越南旅遊發展研機構(ITDR)院長阮英俊(Nguyễn Anh Tuấn)表示,除了發展優勢之外,越南生態旅遊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找到解決方案。首先,越南社會對生態旅遊發展的意識不足,未看到生態旅遊發展對國家永續發展的重要性。其次,越南政府還缺乏發展生態旅遊的機制、政策及具體指導方針,也並未對綠色解決方案投注相當的預算。最後,遊客的環保素養,也是需要克服的難題。

越南生態旅遊業的發展與防止氣候變遷等課題,尚未有密切的連結。快速的發展對環境造成了許多負面的影響如:交通堵塞,空氣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改變大自然景觀,在許多旅遊區出現未回收、徹底處理的塑膠廢棄物和廢水。尤其是,有越來越多的住宿設施、娛樂設施建立在島嶼上,增加海岸侵蝕的風險,而廢水更直接排入海中,造成環境劣化,對越南旅遊業的永續發展及形象造成不利影響。

解決方案及發展趨勢

針對上述的問題,越南旅遊協會(VITA)在7月17日已啟動「生態旅遊,環保以及限制塑膠廢棄物」的計畫。目前,越南的47個省市旅遊協會已採取該項目。

越南文化、體育與旅遊部次長黎光松(Lê Quang Tùng)在2019年越南國際旅遊博覽會發表。照片來源:越南人民報網
越南文化、體育與旅遊部次長黎光松(Lê Quang Tùng)在2019年越南國際旅遊博覽會發表。照片來源:越南人民報網

「一起保護環境、限制塑膠廢棄物的旅遊」的發起目標,是建立越南旅遊業者和從業人員的環保意識和責任,長期目標讓越南所有旅遊景點總維持最佳條件。

透過此計畫,希望能有效防止亂丟垃圾污染旅遊景點、旅遊區的情況;並盡力限制塑膠廢棄物,尤其是一次性的塑膠用品;最後是徹底回收、再利用塑膠廢棄物。此外,也必須在旅遊方案中設計保存及宣傳原住民文化的方案;最後,則是朝向制定一套生態旅遊法規,讓旅遊機構及企業能夠在投資、規劃、營業的過程中有所依循。

最近,一些越南旅遊業者積極採取節水、節電等措施,設計「責任旅遊」,在廣平省的峰牙-己榜洞、會安古鎮等景點,也安排參訪垃圾清潔機構,讓遊客提高環保意識。

參考資料

離岸風場謀生態對策 專訪沃旭能源 談如何降低鳥類與鯨豚衝擊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歷經環評、躉購、遴選等一連串考驗,在接下來五年,台灣離岸風電發展即將脫離只有二架風機的示範期,邁入700多架風機的密集建置期 [註1]

雖然各界期待風電能減少秋冬季節燃煤發電的需求,改善空污。但另一方面,海洋生態面對的衝擊,卻令人擔憂。尤其是為數不多的中華白海豚、以及秋冬季節跨海而來的鳥類。

台灣海峽優勢的風力條件吸引世界離岸風電一線大廠加入戰局。其中,世界離岸風電龍頭,擁有超過1200架風機建置與營運經驗的沃旭能源(Ørsted)備受矚目。國外有什麼樣的生態保護對策?國內外大不同,氣泡幕、鯨豚觀察員、鳥類飛行廊道這些措施能否在台灣發揮成效?本報專訪沃旭能源資深專案許可協理、海洋環境科學博士施多麗(Doris Schiedek),從鯨豚、鳥兩個面向介紹離岸風場的生態對策。

氣泡幕是風場常用的減少水下噪音的工具之一。圖為沃旭德國離岸風場Borkum Riffgrund 1 打樁時使用的氣泡幕。圖片來源:沃旭能源

氣泡幕是風場常用的減少水下噪音的工具之一。圖為沃旭德國離岸風場Borkum Riffgrund 1 打樁時使用的氣泡幕。圖片來源:沃旭能源

鯨豚:減輕噪音干擾 從前期選址與規劃開始

白海豚的存續岌岌可危,2017年還有58隻,2018年的目擊數量已經降為50隻。雖然2018年離岸風機尚未大量動工,族群減少的問題不能直接指向風機,但也顯示出,風機施工的防護措施更不能打折,特別是打樁時產生的噪音。

雖然民眾普遍將重點放在減少噪音,但施多麗澄清,要降低環境影響,前期的選址與風場規畫非常重要。

沃旭能源資深專案許可協理、海洋環境科學博士施多麗(Doris Schiedek)說明離岸風場減輕環境影響的對策。攝影:陳文姿

沃旭能源資深專案許可協理、海洋環境科學博士施多麗(Doris Schiedek)說明離岸風場減輕環境影響的對策。攝影:陳文姿

例如,歐洲風機常用單樁式(Monopile)的水下基礎,但考量地質與地震,台灣通常採用三腳的管架式(Jacket)水下基礎。基樁數目增加,但每隻基樁的直徑約3-4公尺,比起單樁式少了一半以上,打樁噪音也更低。

為避免多個風場同時施工造成影響的加成,沃旭在環評中承諾,沃旭彰化四個風場同一時間最多只會有一隻風機進行打樁作業,不會同時打樁,讓鯨豚無處可逃。

氣泡幕(bubble curtain)是另一個常用的水下噪音減輕對策。原理是在基樁的周圍、從海底持續製造氣泡,在氣泡往上飄的過程捕捉噪音。氣球帷幕(Hydro Sound Dampers)的原理類似。

施多麗解釋,一般來說,這些方法可降低約10分貝的噪音。而沃旭的環評承諾則是離基樁750公尺半徑的監測範圍,水下噪音聲曝值不超過160分貝(Sound Exposure Level,SEL),這個數值是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2016年針對人為噪音對鯨豚影響所定的技術指南及德國StUK4(2013)的環評標準。

確保鯨豚不會誤闖打樁施工區的另一項機制是鯨豚觀察員(MMO)。施多麗強調,MMO是「受過訓練」的專業觀察員,且受雇於獨立單位。觀察員配合目測與儀器可監測到打樁方圓約2公里的範圍。一旦發現鯨豚進入方圓750公尺的警戒區,就會通知停止打樁。不過,施多麗說明,突然停止打樁可能造成海上施工人員的危險。安全考量下,部分狀況無法「立即停止」[註2]

鳥類:生態調查不足 預留通行廊道因應

雖然通過環評是進入風場建置的前提,但鑑於環評當時所做的鳥類生態資料不足,環評結論中留下但書,要求各開發商補充2017年秋季至2018年春季的鳥類生態環境影響調查。「海峽風電」調查報告已於6月通過環保署審查,其餘風場則預計於8月間審查。

施多麗表示,沃旭的做法是為鳥類留下飛行廊道。大彰化的四個風場共設計八條鳥類廊道,六條東西向、二條東北西南向,每條至少2公里寬。以目測的話,已經是看不到對面的距離,不會對鳥類造成負面影響。

沃旭能源彰化四個風場共留設八條廊道(綠色部分,六條東西向、二條東北西南向)以利鳥群迴避穿越。圖表來源:大彰化離岸風場環境影響說明書

沃旭能源彰化四個風場共留設八條廊道(綠色部分,六條東西向、二條東北西南向)以利鳥群迴避穿越。圖表來源:大彰化離岸風場環境影響說明書

沃旭也請來歐洲專家進行鳥類撞擊評估。施多麗說明,歐洲風場已經有十年經驗,歐洲鳥類遷徙的規模比台灣大很多。根據專家評估,風場的建置不會對鳥類產生立即性威脅,這項撞擊評估資料會在8月時一併接受環評委員審查。

離岸風場對鯨豚的影響主要在風機建置階段,但對鳥類而言,影響最多的卻是在長達20年的營運階段。在鳥類保護上,國內外都沒有類似鯨豚觀察員的防護機制。環評過程中,沃旭的大彰化案承諾與海龍及海鼎風場合作,聯合設置鳥類監控系統,設置熱影像、音波麥克風及高效能雷達等儀器,以監測鳥類活動情形。

施多麗說明,雖然沃旭承諾「倘發現保育類或大型鳥類將大規模穿越風場時,承諾使用可行之風機降轉機制。」但以全球實例來看,要「事前預測」即將有大規模鳥類穿越仍有困難,且目前尚無「商業可行」 用來判斷鳥類大規模穿越離岸風場的鳥類監測儀器,也沒有「商業可行」的風機配合降轉機制,仍需蒐集很多研究資料驗證其可行性。最根本的方法,還是要在規劃階段就有好的開始。

 [註1] 離岸風電第一階段示範獎勵案為上緯海洋風電128MW,2017年完成8MW,二架風機。2019年120MW動工。第二階段潛力場址(2021-2025年分期併網)預計將完成5.5GW。能源局估共計約715架風機。
 
 [註2] 根據環評書件,「無工程安全疑慮情況下停止打樁」係指當有鯨豚進入750m警戒區內,且同時滿足下列兩種條件之情況將停止打樁:(1)基樁已有足夠深度,無須施工船隻輔助,足以支撐自體至下次啟動打樁作業,而不會造成工程安全危害。(2)施工區域海氣象環境良好,不致因停止打樁而導致施工人員及船隊可能暴露於惡劣天候條件下。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研究證實:菸蒂進入土壤有礙植物生長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一般認為菸蒂是地球上最普遍的塑膠污染物,每年都有數以兆計的煙蒂被丟棄。現在有新研究顯示,菸蒂還可能嚴重影響植物生長。

菸蒂通常由醋酸纖維製成。醋酸纖維是一種生物塑膠,需要數十年才能分解。據估計,每年有4.5兆根菸蒂被隨處亂扔。根據NBC的報導,每年全球生產5.6兆根的香菸,可見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被不負責任地隨意丟棄。

根據這篇發表在《生態毒理學與環境安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期刊的研究,相較於含有與菸蒂相同大小與重量的木塊的對照組,土壤中若有菸蒂,會使苜蓿的發芽成功率減少27%、抽芽長度減少28%,菸蒂若落在草叢中,會使發芽成功率降低10%,抽芽長度減少了13%。

由安格里亞魯斯金大學(Anglia Ruskin University, ARU)學者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被菸蒂污染的苜蓿的根重減少了57%。

研究報告顯示:土壤中若有菸蒂,會使苜蓿的發芽成功率減少27%、抽芽長度減少28%,菸蒂若落在草叢中,會使發芽成功率降低10%,抽芽長度減少了13%。

但他們的研究也指出,沒有抽過的菸蒂對植物生長的影響與抽過的菸蒂幾乎相同,顯示菸蒂本身對植物就會造成損害,不管有沒有燃燒菸草釋放出額外毒素。

研究團隊在劍橋市與周圍地點進行抽樣調查時還發現每平方公尺有多達128個菸蒂。

研究第一作者、ARU生物學資深講師格林(Dannielle Green)博士說:「儘管在世界各地的街道和公園都能見到菸蒂被隨處亂扔,但我們的研究首次證實菸蒂會影響植物生長。我們發現菸蒂對禾本科植物和苜蓿的發芽成功率及抽芽長度都有負面影響,並使苜蓿的根重減少一半以上。

「我們測試的兩個物種分別是黑麥草和白花苜蓿,是牲畜的重要飼料作物,也常見於城市綠地。這些植物支持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即使在城市公園,白花苜蓿對授粉昆蟲和固氮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

「亂丟菸蒂似乎已是見怪不怪,但我們需要提高公眾意識,菸蒂不會消失,反而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損害,」格林博士說。


警告:請勿亂丟菸蒂。彭瑞祥攝。

研究共同作者布茲(Bas Boots)博士也說:「雖然還有待進一步釐清,但我們認為是菸蒂的化學成分對植物造成傷害。」「菸蒂大多數是由醋酸纖維製成,其中添加使塑膠更加柔韌的增塑劑。增塑劑也可能會滲出並對植物發育的早期階段產生不利影響。」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透視「非核不可」迷思(二)核能-軍事的結構性連結,讓某些國家「死守核電」

$
0
0
安迪‧史特靈(Andy Sterling)教授專訪
文:賴慧玲(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博士候選人)

安迪∙史特靈教授。賴慧玲攝。
安迪∙史特靈。賴慧玲攝。

既然30年來核工業提出的許多宣稱,包括核災發生機率、興建及除役成本、計畫興建規模和時間、核廢料處置場籌設……等等,已被核工業自己的歷史紀錄推翻,而今發展更迅速、且價格不斷下降的替代科技來勢洶洶,讓核電不再具經濟競爭優勢,史特靈教授要問:為什麼我們現在還深陷「核電不能廢」的爭辯之中?

英國即是絕佳的研究案例。2006年英國工黨政府啟動「核電復興(Nuclear Renaissance)」計畫,預計興建共約16GW的新核子反應爐。

「你可以從他們的語言中感受到一種絕望的味道,像是『除了核電別無選擇』(we have no alternative to nuclear power),這其實是非常奇怪的宣稱,因為不管你的立場如何,都可以看到世上確實有其他的能源選項,而且還遠遠比核能便宜得多、可以更快興建完工。」

過去十多年來,這些計畫興建的核電廠一個一個陷入嚴重的困境,興建夥伴日立、東芝、中國廣核集團也紛紛遭遇各種困難、甚至退場,僅有斥資天價欣克利角C核電廠取得實質進展[1]

於此同時,英國再生能源快速發展,發電佔比從2009年的6.7%上升至2018年的33%,大幅超過核能的發電佔比(約20%),僅次於燃氣發電。而就裝置容量來看,2018年底英國再生能源已達41.9 GW,超越所有化石燃料電廠的總和。不僅如此,英國燃煤發電佔比自2012年起從接近40% 快速下降到2017年6.7%,並將在2025年前被全面淘汰。

比較這段時間各能源發電佔比與用電需求變化,英國能夠快速減煤,仰賴的是發展迅速的再生能源、及時救援的燃氣和能源效率提升,而非自身難保的新核電廠。

剪不斷的核電—軍事結構性連結

即便明明有比核電更具時間和成本優勢的發電方式,且十多年來核電復興難見起色,英國政府至今仍不放棄新建核電廠。

為什麼核電在英國獲得這麼多的政治支持? 史特靈教授和同僚 Phil Johnstone 博士展開研究,發現儘管比德國有更好的廢核基礎,例如更佳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件和較弱的核工產業,英國政府死守核電的原因至少有兩點,其中一個關鍵在於核能與軍事的結構性連結。

核能與軍事的連結並非新鮮事。攤開核能發展史,核武與核電的連結不僅因地緣政治而生,還常與軍事力量和政治特權息息相關。[2] 例如,發展核武的國家,通常會同時生產可用於原子反應爐的原料,來護航其他特殊核材料的生產。「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國際核能體制,但其他形式的能源卻不需要發展出全球性的體制,也不會被轉移成為大規模毀滅性的武器。從這點來看,核能本身就極為特殊和政治化。」

另一個結構性連結體現在反應爐的設計。史特靈教授解釋,超過半世紀以來曾出現多種反應爐設計,但只有兩支設計傳統因軍事考量而被商業化。一種設計傳統需將未用盡的核燃料卸載,以利提煉出最多的鈽核武原料,例如英國的氣冷反應爐(gas cooled reactors)和車諾比核電廠使用的壓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應爐(RBMK reactors)。

另一支設計傳統源自1940、1950年代的核子潛艇科技,設計目標是以非常高的功率密度(power density) 將龐大的核反應爐裝入潛水艇狹小的空間中提供動能。這個傳統衍生出台灣使用的輕水反應爐(light-water reactors),包括沸水式和壓水式兩種。但是,這項了不起的科技成就先天上犧牲了安全性的最優化。

換言之,如果核子反應爐一開始即專門為民用、安全、低廢料、易除役等原則來設計,便不會使用這兩支傳統的任何一種設計。然而核工業因過早地被鎖入(locked in) 在1950 年代的軍事設計之中,至今仍在使用這些對發電不甚理想的設計。如今,更因先天設計限制,讓提升輕水反應爐安全性的費用高昂,使得核電更昂貴。

為能源、地球,還是為核工業的存續而死守核電?

史特靈教授和同僚在研究中指出,讓英國政府非核不可的原因來自另一種尚未被充分討論的結構性連結:擁有核武的國家之所以對核電特別熱衷,不是因為他們需要更多的鈽或鈾來發展核武 (事實上他們手上的燃料已綽綽有餘),而是因為他們需要維持一定的核工產業鏈(the engineering industry),包括核工人才、設計公司、技術人員、特殊的焊接人員、治金學專才來生產特殊的核用合金、能夠達成安全容錯標準的工程公司等,來建造核子潛艇。

如果沒有核子潛艇,飛彈就缺乏理想的發射平台,因為陸地型的發射平台很容易成為第一波攻擊的目標。從軍事邏輯來看,核子潛艇是比較好的戰略資產,也有助於維持聯合國安理會永久席次的地位。「對英國這樣的國家來說,政府會願意付出任何代價來維持這樣的技術能力。這是為什麼英國政府死抱核能——而不是因為他們真的認為核能比較便宜、低碳。」


英國欣克利角C核電廠,是英國過去30年來第一個新增的核電廠,但爭議不斷,包括中途23億英鎊(約台幣926億)和工期15個月,以及為期35年高達92.50 英鎊/千度電的。以當時躉售電價42英鎊/千度電來看,這意味著英國民眾必須為這額外付出50英鎊/千度電來補貼核電公司。與之相較,2017年英國政府核准的為 57.5英鎊/千度電,僅約欣克利角C核電廠收購價的六成。

他們發現,負責查核政府所有支出狀況的英國國家審計署(National Audit Office, NAO)2008年的軍用核能預算報告顯示,英國政府計畫以額外的不明經費來扶植核子潛艇計畫。另一方面,2017年NAO的欣克利角C核電廠調查報告指出,英國政府為了達成某種「更大的策略利益」(wider strategic benefits),投入不尋常的龐大經費給這個「高成本且高風險的工程」。

可疑的是,兩份報告皆未盡責交代不明經費的來源與動向。

更耐人尋味的是,前審計署署長出身自國防部核子潛艇計畫,而先前和法國電力集團(Electricite De France,EDF)協商欣克利角C核電廠的能源與氣候變遷部政務次長,不僅曾是英國核燃料公司(British Nuclear Fuels)的董事長,卸職之後更直接轉任國防部政務次長。

「換句話說,負責核子潛艇計畫的軍方人員,被授予查核英國政府支出狀況的職位。」史特靈教授說:「而英國核電廠的合約,來自英國核燃料公司的董事長,而他現在是英國的國防部官員。你可以看到這背後非常驚人的精心布局。」

他們蒐集了許多英國政府可能秘密以核電經費支持核子潛艇計畫的證據給國會政府帳目委員會(Public Accounts Committee)。在委員會約談中,國防部政務次長Stephen Lovegrove 坦承核電提供了國家強化核武技術的機會,「這需要政府採取行動才有可能發生。」

自2017年揭露這個結構性連結之後,似乎有龐大壓力欲掩蓋這項涉及數百億英鎊納稅錢的事件曝光。他們接受14家媒體採訪僅一家順利見報,並被擁護核能的機構貼上陰謀論的標籤。但現在,有越來越多來自來官方、核子潛艇反應爐包商產業分析報告的線索浮出檯面。美國巴西等其他國家也發現相似的結構性連結,支持他們的論點。

今年5月,英國下議院「經濟、能源與產業策略」專責委員會(the BEIS Select Committee)接受了他們提供的新事證 作為質詢「能源基礎設施融資」(Financing Energy Infrastructure) 的資料。委員會成員向BBC透露這些證據看起來經過充分研究、具有說服力。

「這並不是說核能工程師和公司都是為了核武而非能源生產而存在,而是說許多國家的政府,包括美國、法國、英國、俄羅斯和中國,至今仍緊抱核能不放,是為了許多無關能源的理由。」

去年底,英國商業、能源及產業策略大臣克拉克(Greg Clark) 直接以「核電廠能支持國內核工產業鏈」來為欣克利角C核電廠辯護


民用核電、軍用核能、與地緣政治之間的關係雖因各國狀況而異,但整體來看,發展核電與核武的企圖心具有一定的重疊性。例如,在區域及全球尺度具有重要軍事地位的國家,都曾面臨發展核電的策略壓力;擁有聯合國安理會永久席次的五國皆擁有核武及核子潛艇,也是最熱衷於核電的國家之一;而能宣示廢核的德國和台灣,是無核武包袱的國家,而台灣的核電技術更得仰賴國外核工產業鏈來支應。值得注意的是,沒有核電或核武的國家其實是多數。(圖片來源:《2018年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p. 178)

「這是完全不理性的論調。」史特靈教授直言。他認為,宣稱「我們需要這個不佳的能源選項,好維持提供這個不佳選項的生產鏈」,不但落入自我證成的邏輯,也可能是企圖掩蓋真實的動機。

而他擔憂,這些躲在低碳能源和對抗氣候變遷說法背後的軍事動機,讓英國政府以大筆納稅錢補助昂貴的核電廠計畫,逃避民主課責機制的公開檢視。(系列專文2/3)

註釋
  1. 宣布核能復興以來,陸續提議興建的六個新核電廠中,已有三個被擱置或取消,另外兩個(Sizewell C & Bradell B) 仍在選址、協商的初期階段,前景未明。目前英國共有15個運轉中的反應爐(裝置容量約8.9 GW),在過去十年來約佔英國發電量的20%。不過,其中14個反應爐將在2030年前除役。進展不順、工期不斷延宕的新核電廠能否適時補上,仍是一大考驗。
  2. 關於台灣核能發展與1950年代以來的核武發展嘗試、及核電勢力在能源決策和台電內部的政治優勢,可參考黃德源(2002)「台灣核能發展之政治經濟分析(1945-2001)」,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 本文原刊於關鍵評論網

作者

賴慧玲

環境圈的雜食動物,練習當好一名研究者、記者和翻譯。

續推石虎條例 台中三度闖關爭第一 農業局:石虎無法再等了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台中市政府續推《石虎保育自治條例》力拼成為全國第一,這已是台中市政府第三次「力拼」,若加計苗栗縣兩次遭議會退回,全國人民已聽到五次「第一」了。

這次台中市三度度闖關的條例草案,與上次相較,主要新增「石虎熱區」、「生態給付獎勵」及「保育計畫」等三大事項。市府農業局副局長蔡勇勝表示,過往推動條例都有議員認為石虎的背景資料不足,「我們已經做完全區的調查,也有熱點的資料,雖仍有不足的地方,但全台石虎只剩下五百隻,是非常危險的數量,已經等不及我們再調查了。」

為讓本次條例推動更順利,市政府選在七個石虎熱區辦理說明會,並邀石虎保育協會理事長陳美汀專題簡報,今(24)日為第七場霧峰場。說明會上,他坦言這次並非最佳版本,「但若100分的條例支持度是零,60分的條例有八成的民眾支持,那我希望至少先求有再求好,因為石虎滅絕的危機已是迫在眉睫。」

左起為農業局副局長蔡勇勝,林務自然保育科科長陳英琮,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理事長陳美汀。孫文臨攝

左起為農業局副局長蔡勇勝,林務自然保育科科長陳英琮,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理事長陳美汀。孫文臨攝

陳美汀:台中這塊棲地若消失,石虎的滅絕將無法避免

陳美汀素有「石虎媽媽」之稱,根據台中市委託他和團隊在2018年完成的《106年度臺中地區石虎族群調查及保育》期末報告,台中石虎出沒熱區分別於后里、北屯、東勢、和平、太平、新社、霧峰七個區,其中又以東勢和新社拍攝到的數量最多。

陳美汀表示,根據日治時期的文獻資料,全台各地都有石虎出沒,然而現在只剩下台中、苗栗、南投有穩定族群。雖然台中族群沒有南投、苗栗來得活躍,但台中介於連接兩地的關鍵地帶,「若台中的棲地消失,現在已經很小的石虎族群將會被劃分成更稀少的兩群,那麼滅絕將無法避免。」

臺中市政府農業局委辦石虎棲地調查。擷取自106年度臺地區石虎族群調查及保育期末成果報告中

臺中市政府農業局委辦石虎棲地調查。擷取自106年度臺地區石虎族群調查及保育期末成果報告

「石虎所需要的活動範圍很大,且會有標示領域的特性,核心區少有重疊。」陳美汀表示,根據野放後的追蹤調查發現,雖然一隻石虎只有3~6公斤,但活動範圍最大有到近10平方公里,雄性活動範圍又會比雌性大2、3倍,推測是因為母石虎需要育幼,因此無法跑很遠。

「石虎的核心區範圍不重疊,但活動範圍會重疊,牠們會以磨擦枯樹、噴尿、糞便來標示領域。」這樣一來石虎不會因為爭食物、地盤而打架,二來也方便尋找配偶。

7月到年底是人為致死事件高峰期  石虎消失將導致老鼠增加

石虎雖然全年都會繁殖,但1~3月幼體數量較多,推測冬末春初屬於繁殖高峰期。年幼石虎大約6個月大時會離家建立自己的生活領域。陳美汀指出,幼體的求生技巧不佳,對環境不熟悉而容易發生路殺,也可能會因為飢餓而侵擾雞舍被獸夾、毒餌傷害,因此推估7月到年底期間,是石虎因人為死亡事件發生的高峰期,可藉此訂定保育策略。

「從糞便中調查發現,石虎的主要食物是齧齒類老鼠、松鼠等,大約佔了四成,另外有兩成是鳥類,像是斑鳩、竹雞,其他包含蜥蜴、昆蟲都會吃。」石虎屬於食物鏈頂端,直接控制了其他物種的數量,如果石虎滅絕、消失,直接影響會導致老鼠增加。「大家可能會想那可以用老鼠藥就好,但老鼠藥進入土地、河川也會回到我們身上。」陳美汀說,石虎消失可能導致整個食物鏈崩解,食物鏈的穩定非常複雜,人類無法完全掌握更難以重建。

目前石虎面臨的問題主要是棲地破碎化導致生存困境,淺山農戶使用農藥、除草劑、毒餌、獸夾都影響到石虎的生存。

「還有人類野放的貓狗會跟石虎爭奪食物,甚至會直接攻擊或帶來傳染病間接威脅到石虎的族群。」陳美汀認為,石虎是一個旗艦物種,吸引大家的目光,協會在苗栗推動石虎米就大受歡迎,對環境、石虎、消費者都好,若好好保育和規畫,用石虎推廣農業是很好的行銷;因此,保育政策與條例一直都很強調居民與石虎可以共存,透過生態給付、友善耕作、棲地營造,希望石虎能與地方共存共榮。

台中市農業局今(24)日於霧峰區公所舉行第七場的《台中市石虎保育自治條例說明會。孫文臨攝

台中市農業局於霧峰區公所舉行第七場的《台中市石虎保育自治條例》說明會。孫文臨攝

坦言不樂觀仍需多努力 農業局副局長:石虎面臨的危機真的無法再等下去了

農業局林務自然保育科科長陳英琮表示,這次特別辦理七場地方說明會,希望能增進與地方民眾的溝通。

這七場說明會都是選在石虎重要棲息與活動的熱區,也是未來申請相關補助影響最直接的民眾。陳英琮指出,條例新增的「石虎熱區」,是指經調查研究確認為石虎「活動廊道」與「棲息場所」的區域,並須經過「台中市石虎保育委員會」審議通過後,再由市府公告。

他指出,上回條例有提到農業局須訂定「台中市石虎保育計畫」,這次更進一步敘明保育計畫應包含石虎族群調查及遷徙路廊研究、推動石虎友善環境營造、於石虎熱區輔導成立石虎友善農環境農作組織、提升友善耕作面積、另需與在地社區建立石虎保育夥伴關係,並辦理石虎保育論壇及締結夥伴聯盟等五項。

陳英琮表示,石虎保育委員會成員則包含機關、民間、專家學者等,並設置台中市石虎保育基金,擬定生態服務給付獎勵辦法。

「生態給付也是參考林務局目前訂定的政策,包含友善石虎農地生態系服務給付、社區自主參與棲地維護獎勵、石虎入侵放養家禽場育通報獎勵等三項。」目前的補助金額都是依循林務局的公告,但地方民眾若認為有不足的部分,市府也不排除再加碼補助的可能,鼓勵大家盡可能能投入友善環境的工作。

台中市石虎保育自治條例提供生態給付獎勵辦法。林務自然保育科提供

台中市石虎保育自治條例提供生態給付獎勵辦法。林務自然保育科提供

陳美汀坦言,「這個條例當然不是最好的版本,但之前已經兩度被退回,農業局也有他們的考量。」這次他親自參與七場說明會,與市府共同和地方溝通。他表示,雖然條例目前看來仍是大方向的宣示意義,實質功效可能有限,但至少是先求有再求好,「石虎已經到了危急存亡的階段,任何地方政府願意投入心力來做保育,站在我或(石虎保育)協會的立場都會支持」。

副局長蔡勇勝則說,過去兩次條例送議會審查,有許多議員都質疑石虎的生態背景資料還不充足,貿然通過條例恐怕對開發限制過於嚴苛,「因此市府也有持續在努力,已完成台中全區調查,雖然可能仍是不夠,但石虎的危機真的無法再等下去了。」

他說,這次的條例沒有限制建設,而是透過保育計畫,協助縣府的開發行為能配合石虎生態做彈性調整,並鼓勵農民改做友善環境耕作。期待這次的條例能順利通過或公告實施,讓人民可以繼續發展,石虎能有空間永續生存。

相較於媒體和社群網站上相關討論相當熱烈,今天說明會參與者約30人,反應相對冷清,在無人提問下結束了系列說明會的最後一場。

台中市府「105年度台中地區石虎族群調查及保育之研究委託計畫」在台中拍到的石虎。台中市政府提供
台中市府「105年度台中地區石虎族群調查及保育之研究委託計畫」在台中拍到的石虎。台中市政府提供

台中市石虎保育自治條例草案新舊對照表 by 環境資訊中心公共檔案區 on Scribd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

人類光是存在就足以威脅野生動物 甚至危及掠食動物存續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最新研究指出,美洲獅、北美短尾貓和臭鼬等肉食動物其實非常害怕人類,當牠們感覺到人類的存在時,捕食量會大大減少,可能影響該物種長期存續。

這種恐懼間接讓囓齒類動物更輕鬆覓食而不必擔心被獵捕,顯示人類就算沒有狩獵或破壞棲息地,光是存在就能對生態系產生深遠的影響。

研究人員在「生態學通訊」(Ecology Letters)期刊上發表的這篇論文寫道:「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世界各地觀察到的人類活動對野生動物的影響,許多可能是對人類的恐懼所致。」這份研究探討動物對人類的恐懼如何從頂級掠食者到最底層獵物影響整個食物網,是這個領域首次的大規模研究。


一頭棲息在美國冰河國家公園的美洲獅,照片來源:美國國家公園署

根據英國獨立報報導,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博士後研究員蘇拉奇(Justin Suraci)說:「美洲獅和小型食肉動物對人類的恐懼程度之高,只要牠們覺得有人類存在,就會改變自己的行為和習性。」

科學家們鎖定聖塔克魯茲山中不對外開放的兩個偏遠地區,在其中一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放置了25個喇叭播放人類的聲音。

當牠們聽到人類的聲音時,北美短尾貓變得更傾向夜間活動,美洲獅顯著減少活動量,臭鼬的整體活動減少了40%,負鼠的覓食活動減少了60%。蘇拉奇博士說明,「北美短尾貓幾乎放棄了日間活動,完全改成夜晚出沒,因為牠們覺得晚上比較安全。這些掠食者不一定會離開這個地區,只是沒那麼活躍,可能是因為傾向躲藏。」

同時,牠們的獵物變得更加大膽。白足鼠的活動增加了45%,小型鼠類和林鼠的覓食活動增加了17%。

「這顯然是因為天敵的活動減少,讓牠們變得更大膽,於是牠們更常移動找到更多食物。這些動物對人類不太反感,於是利用這個機會。」蘇拉奇指出,「人類非常致命。對於許多物種來說,我們是主要的肉食動物,因此也是恐懼的源頭。這項研究的創新之處在於,讓我們較大規模地觀察到這種恐懼在環境中的樣貌。」

科學家們擔心,如果這些掠食動物的進食量下降,可能帶來嚴重後果。他們希望更深入地瞭解在人類附近生活對特定物種產生的生存成本。

本研究的資深作者、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教授威爾默斯(Chris Wilmers)曾研究對人類的恐懼如何影響山獅

他指出,「隨著人口成長和擴張,保護野生動物的同時,讓人們從事野外活動往往是兩個衝突的需求。」「透過這項研究研究,我們才開始瞭解如何能務實地同時滿足這兩點。我們需要知道我們的存在會讓動物有什麼反應,以制定確保動物福祉的政策。」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不只三隻!苗140石虎路殺 一周內累計達四件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鄭雅云報導

苗栗140線道一週內接連發生三起石虎路殺事件,引起民眾關注。然而,有民眾最近在臉書又提供新一起的路殺資訊,因此實際上苗140在一週內接連發生了四起路殺。

也就是說,除了原先已知7月11、15、16日各一件外,7月15日還有另外一件石虎路殺,就在同路段6公里外的25.5k、距離「石虎之鄉」意象100公尺處。累計今年苗栗境內石虎路殺數量已達14件。

圖片來源:臉書「我是卓蘭人」社團截圖


苗140線新發現的石虎路殺案件,僅距離「石虎之鄉」意象100公尺左右。圖片截取自臉書與谷歌街景。

記者向苗栗縣政府求證,證明確有此事。農業處自然生態保育科科長張葦表示,除了第12起路殺案例、在19.5k所發現的年幼石虎以外,15日當天在25.5k還有另外一起路殺事件,死亡的是一隻3公斤左右的成年母石虎,初步判定大約兩歲。經X光鑑定發現死因為頭部重創,應為路殺;此外並沒有在屍體上看見犬傷痕跡。

該隻石虎經路過民眾發現,通報消防分隊之後轉報縣府前往調查。目前屍體和140縣道上另外三隻死亡個體一起送至屏科大檢驗中。

夜間的苗140道路。貓徑地圖王小明提供。
夜間的苗140道路。貓徑地圖王小明提供

挽救石虎族群 道路改善與棲地維護須並進

華梵大學景觀與環境設計學系副教授賴玉菁亦曾針對苗140縣道提出建議,她表示,廊道和防護網都不能根本改善路殺問題,「重點不在防止牠穿越,而是在幫助牠安全的穿越。」提供良好的視野和緩衝的停等空間,才是防止石虎路殺的治本之道。

賴玉菁指出,二線道的苗140之所以成為石虎的死亡陷阱,除了道路筆直、車速極快之外,道路兩旁的濃密樹籬緊貼地面,而且緊鄰車道,當動物要穿過馬路時,被樹籬遮住視線,看不見對向來車;此外,假設好不容易衝過兩個車道,擋在牠面前的是85公分高的護欄,進退兩難。成體石虎或者其他動物還有可能跳得上去,但是對幼體來說就很困難。一旦跳過護欄,一樣要在毫無遮蔽的狀況下閃避車輛、尋找縫隙穿越對向的兩個車道,風險極高,只要一輛車輛開著車燈快速開來,必死無疑。

而持續關心石虎保育的苗栗縣議員曾玟學上週也曾於臉書發文,指出路殺並非最直接造成石虎族群減少的原因,但因為路殺畫面聳動,新聞媒體大量曝光讓人覺得路殺是不斷讓石虎逝去的主因。

他指出,改善路段、減少路殺刻不容緩,苗栗縣政府也剛剛針對140縣道改善完成改善建議分析報告,但其實在石虎保育議題上,更關鍵的原因是棲地破碎化,使得石虎無法覓食生存,也阻礙了族群間交流繁衍的機會。正是這些道路切割了石虎的棲地,才讓牠們需要冒著生命的風險,不斷地在這之間穿梭。讓石虎有完整的棲息空間,才是根本之道。

作者

鄭雅云

本來面目。


透視「非核不可」迷思(三):正視核能科技的政治性,讓能源辯論「轉大人」

$
0
0
安迪‧史特靈(Andy Sterling)教授專訪
文:賴慧玲(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博士候選人)

安迪∙史特靈教授。賴慧玲攝。
安迪∙史特靈。賴慧玲攝。

史特靈教授和同僚研究指出第二個「德國能(廢核),英國不能」的關鍵,正在於德國具有更健全的民主。

他認為轉型研究不能低估民主的重要性。因為實際操作上,轉型不只是用政策來建立一個新的能源體制 (regime),「政策制定的過程本身,也被鎖入在舊有的決策機制中。」特別是發展數十年的核能體制不只深入國營電力企業,也在政府特意扶植的脈絡之下,嵌入了國家的治理結構之中。

因此,過去挑戰核能體制的行動者常面對龐大、糾結的政治利益結構,而不得不採取反抗的姿態,以「反核」為號召。

能源轉型有賴健全的民主品質

要擺脫舊能源體制根深柢固的利益,需要民主來賦能給民眾去挑戰各種舊權力。但民主並非只是某些操作形式或政治宣言。「民主的品質(qualities of democracy)」,包括公開、透明、與可責性, 才是讓英德兩個老牌民主國家走向不同核電抉擇的關鍵原因。

他提醒,權力也不只有一種展現形式。雖然近十年來擁護核能的主張在辯論上遭受到強力的挑戰,並且失去了資本市場支持和一些輿論力量。但在許多地方,他們仍然擁有國家、國防、文化、媒體和其他形式的力量,例如那些排斥太陽能科技和持續強調基載的守舊科學家、與「讓人們害怕沒有核能、相信非核不可」的文化。

因此,即便核能勢力在轉型過程中失勢,自稱為挑戰新霸權的公民力量來展開反撲,「他們並不是被霸凌的弱者 (They are not little guys being bullied),仍然很強大」。

讓他對核能持批判立場的原因之一,是環繞核能的辯論常讓社會失去理性對話的空間:除了受到既有核能產業及某些利益相聯的政治勢力操作,也常涉及科學至上、鄙棄其他知識形式的偏見。「這將不利健康的民主發展。」

他認為,要讓能源辯論能更民主,必須持續提供開放、公平的討論空間,也需要參與者和社會大眾「更成熟一點」(be a bit more mature),正視科技選擇與科學宣稱背後的政治和公關操作。


英國欣克利角A/B核電廠。Richard Baker攝(CC BY-SA 2.0)

讓能源辯論轉大人:正視核能科技的政治性

我不認為我們應該要禁止任何支持某種科技的主張,就讓我們來好好辯論吧,但我們也要意識到,這些聲音是高度政治化的,大筆消費者的錢被這些具高度壟斷性的能源企業拿來雇用這些說客來偏袒某一種科技,而這些能源企業對某一種科技抱持著非常不理性的依戀,因為這些科技會迫使消費者付出更高的費用,為這些企業帶來巨大的好處。

他提醒,任何一種根深柢固的勢力受到威脅時,例如化石燃料、菸草工業,常利用公關手段來維繫自己的利益,核工業也不會例外。例如找人來說「我曾經反核,但是我現在支持核能」、宣稱「核能被不肖環保人士壓迫」、甚至佯裝環保人士。

因某些費解的理由,被《富比世》(Forbes) 雜誌「行銷」為世界環保領袖的專欄作家Michael Shellenberger,便是核工業公關「魔術箱」(box of tricks) 的一環,若比較這些說客投入公關宣傳的金錢和精力,與投入環保工作的心力,就能看出破綻。這並非是說支持核能者都是行銷網軍,而是民眾需要意識到,這些煽惑性的說服技巧可能是常見的商業公關手段,可以被用來行銷任何一種科技,和能源政策的討論無關。

而核電爭論的泛政治化,也和核能強調「控制」的政治文化息息相關。「有時候我對核能科技感到同情,這些核工專家和組織可能真的抱持良善的信念,他們並非總是為政治而服務,但核能在結構上自始便與政治緊密連結。」

他注意到,在許多國家,對核能的偏執常與認同政治 (identity politics) 相呼應。對右翼認同者來說,他們熱愛核能,不喜歡分散式的再生能源和在地化的社會想像。這和美國總統川普所代表的認同相似,也符合追求集中化的軍事力量的概念。甚至在某些時候,核能辯論的焦點已從能源本身,變成政治立場和價值認同之爭。

不過,核能議題過於政治化,核工專家和組織「自己也脫不了責任」。

核能產業界傳誦了數十年不實的核災成本、風險、和發展願景,例如核災發生時,核能擁護者常會辯稱災難程度輕微,但單就「沒有任何再生能源災難,會像核災一樣讓數百平方公里的土地持續數十年無法再讓人居住」,便能看出避重就輕的政治操作。

高舉科學大旗打壓異己,是在侵蝕科學和民主

部分核能擁護者認為「核電受挫,是因為大眾科學素養不足與受到政治壓迫」。史特靈教授表示,他非常樂見將政治帶入能源討論,「這對民主是必要的」。

但我不同意在核能倡議中將核電與科學畫上等號、將批評核電者貼上不科學的標籤。這麼做其實是在侵蝕民主,因為他們在採取明顯的政治手段時宣稱自己無關政治。諷刺的是,他們同時也在侵蝕科學,因為科學淪為用來嘲諷其他知識的手段。

換言之,這種核電至上的「科學宣稱」並非真的客觀中立,而是一種打壓異己的政治操作。

他反問,為什麼太陽能科技不是科學?太陽光電使用的半導體科技,比核電使用的蒸汽渦輪發電技術更新穎;風機也是多種先進工程技術和高強度科學的結晶。為什麼核能支持者可以獨攬科學的權威?

當一種科技宣稱自己是唯一科學的,是在背叛科學,並且侵蝕民主。

基於對民主的信念,他支持讓擁核者表達意見,但強調須確保足夠的空間讓其他聲音說話,來挑戰和質問他們的主張。挑戰並不意味著要批評核能科技本身,而是用核能倡議者自己的主張來質問他們 (challenge them on their own grounds),因為「擁核者所使用的論點,實際上都更適合用來反駁自身。」

拋開執念,讓科技自然演替

對於堅持「非核不可」的討論者,他建議可以詢問他們是否同意核電會有過時的一天?如今,全球投資市場和迅速崛起的能源系統已轉向兼具多種科技的再生能源,核能不再是經濟理性的選擇。各地新核電廠興建計畫成本屢屢追加至天價,甚至讓能源公司陷入財務危機,或得仰賴政府大量補貼才能生存。這些,難道不算這項科技要被市場淘汰的跡象?

「一種科技過時,被另一種科技取代,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史特靈教授認為,對核能來說,這樣的時刻即將到來。

「現在的情況就像一個卡通畫面:一個人快速奔跑過了懸崖,他腳還在快速踩動,但其實即將墜落。我們還有這種『你說你的、我說我的』、互相指責腐敗的愚蠢爭論持續著,但事實是我們已越過了懸崖,這些關於核電的爭論為時已晚。」

我們必須質問核能擁護者這個尖銳的問題:為什麼他們這麼眷戀地、情緒化地、不理性地鎖入在一種特定的科技,而對其他替代選擇不屑一顧?

他直言:「如果他們認為核電神聖不可被淘汰,便是無法正視科技的本質、不尊重科學的人,因為他們拒絕讓科技演進和替代的自然過程發生。」

對他來說,若真以理性和科學的態度來討論最佳的能源科技選擇,便應拋開核電不能亡的執念,誠實的接受核電,就如所有的科技,終有不合時宜、曲終人散的時刻。核電勢力若要以政治運作來挽回能源轉型過程中失去的既得利益,也必須向大眾誠實說明「非核不可」的真實動機、接受民主課責機制的檢視,不管目的是為了維持軍事能力,還是核工生產鏈的存續。

※ 本文原刊於關鍵評論網

作者

賴慧玲

環境圈的雜食動物,練習當好一名研究者、記者和翻譯。

從「做公益」到「做良好公益」 NGO工作者的邊界與自省

$
0
0
第五期「內生式發展與社區保護地」工作坊紀實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鄭雅云報導;成霄峰、丁平君 校對

公益事業一般給人崇高、理想的印象,然而「公益」的定義為何?細究起來,也許每個人的回答都不相同。而公益專案的存在,究竟是為了服務資源持有者(出資者)抑或專案服務物件?這些發問往往因為過於抽象,或者實際執行過程中的複雜現實而被忽略。

麗江健康與環境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於7月6日到8日舉辦的第五期「內生式發展與社區保護地」工作坊,便嘗試回應這些問題,邀請中國各地公益從業人員與社區人員參與,在三天的會議當中,探討「何為良好公益」。

麗江健康與環境研究中心理事長鄧儀。
麗江健康與環境研究中心理事長鄧儀。圖片提供:麗江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

中心創辦人、「內生式發展」理論踐行者鄧儀指出,公益從業人員其實也不過是職業的一種,應放下外界所賦予的光環,回歸本質,以「服務者」的專業自我要求。而「內生式發展」的核心,是以被服務者為主體。他嚴肅指出,「公益不是慈善,不是開開心心送東西拍張照就離開。」

中心每年舉辦工作坊,希望能為公益從業者搭建交流平台,打破公益人的慣性思維,打開新的工作思路,重新思考我們所站立和行動的點到底在哪裡、公益的邊界在哪裡,不斷地去認識自己,在生活和行動中能始終保持一份清醒。

「何為良好公益?」 先問「何為良好生活?」

工作坊罕見地以哲學議題開場,邀請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陳嘉映分享。哲學與公益工作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其本質都是在探究人與生活的良好狀態。鄧儀認為,要討論「何為良好公益」,首先必須回到人的本質,自我詰問「何為良好生活」。

陳嘉映以「知行合一」為題,辯證知與行的關係。他引用蘇格拉底名言「道德即知識」(原音為「不德等於不知」),認為知與行之間的斷裂,通常是因為瞭解不夠深刻所導致。雖然「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他認為知與行是一互相辯證的關係,知之行之,既要去實踐也要不斷深化知識。他指出,在現今多元社會當中,每個人對於良好生活的看法都不相同,其實也就是自我探究與辯證的過程。

中國著名哲學家陳嘉映教授。
中國著名哲學家陳嘉映。圖片提供:麗江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

從核心改變 中國的「內生式發展」理論

知與行的辯證,用鄧儀的話來說,就是「行動、反思、再行動、再反思」。鄧儀從事自然保護工作超過30年,從中提煉出本土化的「內生式發展」理論,認為應將專案決策權交還給當地人,才能夠從核心發生改變。

鄧儀列舉自己過去從事公益工作的經歷。2003年,他參與貴州草海簸箕灣的一個國際環保專案,仿造國際先進模式,建立水鳥繁殖區,同時投入資金,建造觀景台等硬體設備,期望通過環境教育、生態觀光,為保育和社區帶來雙贏。「當時我真的覺得這就是未來。」然而數年後他再回訪,只見人去樓空,建物凋敝。村民告訴他,沒有人來,生態觀光無以為繼,他們為了生計,也只能回到原本的生活模式。這對鄧儀是一次震撼教育,「你不只消費了那些農民的時間,還有他們對你的信任。」

鄧儀發現,在簸箕灣案例中,國內外公益組織、政府和專家媒體都對專案實踐發表了許多意見,唯獨村民沒有發聲。

他體悟到,公益計畫的主體應該是當地人,工作人員只是參與者,進而在2010年提出當地語系化的「內生式發展」。他進一步說明,中國傳統上原本就有尊重生態的文化,以信仰、民俗和習慣等形式存在社會中,外來者不瞭解農村內在結構,將現代知識以公益之名強行套進社區裡,自然會水土不服。

環境問題根源於社會 自然保護就是「重新建立人與環境關係」

中心自2010年開始在雲南老君山地區開展專案工作,秉承內生式發展,以社區的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自我服務與自我學習為核心原則。中心專案主管耿得安說:「次生性的環境問題,其實源自於社會問題,自然保護其實就是重新建立人與環境的關係。」

中心專案主管耿得安介紹麗江專案概況。
中心專案主管耿得安介紹麗江專案概況。圖片提供:麗江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

以農民為主體,並不只是說說而已。河源村村民李玉坤在工作坊中現身說法,分享他參與麗江中心專案工作九年的心得。他的發言,也是親自向在場所有公益從業者證明,鄉村自治並非空談。

李玉坤說,村民一開始對三生(中心的前身)也是半信半疑,但是到了貴州古勝交流學習,看見當地人共同保護自己的森林資源、集體修路等社區公共管理計畫,改變了他和其他村民的想法,領悟到「保護也是保護我們自己的山林,別人背也背不走」。

河源村民李玉坤。
河源村民李玉坤。圖片提供:麗江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

李玉坤回憶最初參與專案的過程,感嘆「村民自我討論的歷程其實很混亂」。當年參訪結束後,小組決定參加中心的村寨銀行專案,花了三、四個月的時間討論、爭執後終於取得共識,讓專案得以開展。他說,中心的專案和一般資助專案不同,村民需要共同出資,並且承諾保護管理山林。但也因為參加這些專案,村民開始學習公共討論,重視自己的主體地位。

「主體地位這個詞好講,但其實不好實施。我認為必須要有幾個基本要素:發言權、知情權、選擇權、自由權、機會均等。」這個一頭亂髮的農民,對於何為良好公益,著實有了頗深的見解。

河源村參加專案至今九年,李玉坤認為,「如果用錢這個指標來衡量,那我們的經濟收益可能是負的」,因為一個村寨銀行專案才支持3萬元,卻要花三四個月的討論時間,但是「我們的山林確實保護起來了,沒有人再故意破壞;我們的思想發生了轉變。而這個培養過程是很漫長,需要成本的。」

有的計畫會讓人養成惰性,要了比不要更糟糕

蜂金龍是另一位令人驚豔的村民。他任職黨支部書記的黎光村所建立的社區保護地,於2018年申報註冊在聯合國環境署下設的原住民與社區保護地(ICCA)系統。

黎光村黨支部書記蜂金龍。
黎光村黨支部書記蜂金龍。圖片提供:麗江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

經手過諸多國內外支援計畫,蜂金龍學會了慎選外援專案,「我們要看的是長遠的利益,不是短期的好處。有的計畫會讓人養成惰性,要了比不要更糟糕。」

工作坊第二天,大家實地走訪距麗江120公里的黎光社區,現場觀看村寨銀行還借款過程,並瞭解社區建立黎明河流域自然保護地的過程。原本佈滿垃圾的河流,經過三年沿河9個村小組的共同管理,社區垃圾得到有效地治理,稀有的竹根魚群重現黎明河,驗證了鄧儀「自己管理自己最有效」的論點。

村民抽籤決定新一輪村寨銀行借款順序。
村民抽籤決定新一輪村寨銀行借款順序。圖片提供:麗江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

觀摩別一丁組村寨銀行還借款。
觀摩別一丁組村寨銀行還借款。圖片提供:麗江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

談到社區經營,蜂金龍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耐心」是首要的,「不要急著推廣,我們有的是時間。一下子就能做成的事情,肯定有問題」。比起短期成效,他更看重計畫能帶給村民多少自我培力的可能。他也強調,社區經營沒有範本可套,每個地方的風土民情不同,需要因地制宜。

做公益要「作繭自縛」 把權力關在自己設計的籠子裡

歷經理論經驗分享、社區實地觀察,工作坊第三天,眾人回到會議室裡,針對主辦方提供的案例進行討論。公益工作者在實際進入社區之後,往往要面對專案目標與當地社會紋理、現實狀況之間的拉扯磨合,必須在複雜的社區環境中迂迴前行。

透過實際案例的討論,大家將兩天所學應用在模擬的事件處理上,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最後中心再分享該案例真實的處理過程。有與會者表示,從沒遇過將真實案例作為教材的安排方式,且案例題目之犀利,猶如芒刺在背。例如其中一個案例討論主題為:社區可以「炒掉」專案執行者嗎?探討NGO組織與被服務社區之間的權責與邊界問題,也進一步深究「公益的本質為何」。

案例探討與分享。
案例探討與分享。圖片提供:麗江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

環資記者發言中。
代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參與工作坊的記者發言中。圖片提供:麗江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

鄧儀在分析案例時談到,公益專案只是載體,目的都是為了促成社會權力結構的改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扭轉公益資源提供者在專案中不受監督、無人制衡的現況。

鄧儀指出,公益組織必須有意識的限制自己在專案中的權力,「哪怕村民不制衡你,你都要制度化地讓他制衡你」。

19位與會人員,有來自麗江其他縣市的NGO工作者,也有從廣東、貴州、青海、台灣等地遠道而來,對於工作坊的普遍感想是「震撼」。青海省雪境生態教育中心負責人分享這三天心得時表示,公益工作向來強調以社區為主體,但是直到現在才真正理解社區主體所能發展、發揮和運作的肌理何在。

來自寧蒗瀘沽湖的村民代表則提到,自己村落的村規民約,並不是由村民制定的,此次看到黎光村民能夠自定村規民約,令他耳目一新,未來也會將三天所學帶回自己的村莊裡。

工作坊合影
工作坊合影。圖片提供:麗江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

鄧儀也分享自己的觀點,他指出NGO工作者的本質是服務者,就好像餐廳裡的服務生一樣,一旦釐清自身定位,有很多事情的分寸與邊界就會很清楚。他也認為,良好生活是自由意志的展現,「公益必須保障被服務者的自由意志,而不是帶來混亂與困惑」。他最後表示,工作坊最主要的目的是為大家搭建平台,同時提供另一種不同的觀點與方式,期望通過喚起人們對生活、生命的哲學思考,進一步探究什麼樣的公益工作才是好的。

作者

鄭雅云

本來面目。

賴玉菁/怎樣才能讓苗140不再是石虎的死亡陷阱

$
0
0
文:賴玉菁(華梵大學景觀與環境設計學系副教授);繪圖:Hao(獨立工作室)

怎樣才能讓縣道140不再是石虎的死亡陷阱?不會是廊道,廊道沒有幫助,也不能是防護網,防護網反而會置牠於死地。提供良好的視野和緩衝的停等空間,才能防止石虎路殺。重點不在防止牠穿越,而是在幫助牠安全的穿越。

大家談到物種保育的道路設計,就講廊道和防護網,因為教科書有寫。但是不幸的是,生態系統的運作並不是這麼簡單的,並沒有一個萬靈丹神奇法門,一旦祭出便天下無敵。一個目標明確的物種保育設計,必須考慮物種的行為、個體的生存需求和環境的現況,才能有效達成目標。針對縣道140的石虎路殺問題,道路設計的目標其實很明確,就是防止路殺並且保護在道路兩旁生活的石虎的安全。

石虎的路殺防止,廊道已經被證明成本很高效用很低了。拿最簡單的例子來談好了,日本的西表島全島道路每400公尺就為了石虎(西表山貓)做一個廊道,但是石虎路殺的數量從來沒有減少過,而且這個事實已經公告於世(詳見參考資料)。

那麼圍籬呢?在縣道140全線架設防護網更是一個要命的設計。從老庄溪匯流口到越過卓蘭大橋的這個大安溪河段,溪谷南岸與北岸各有兩隻石虎活動,南岸的兩隻與北岸的兩隻,從不跨越河床到對岸活動,牠們在狩獵時,都是沿著溪谷向陸地方向移動。

以大安溪北岸一個個體(MZM002)的活動範圍為例,牠可以狩獵的範圍在縣道140路段以南,是一片狹窄的河灘地,這個河灘地只有62公頃,而且暴雨時會淹沒,東邊則是另一隻石虎成體的領域,而這另一隻石虎也面臨著同樣的狀況。所以大安溪北岸這兩隻石虎都必須向北穿越縣道140到道路對面的果園與住家周圍狩獵,才能有足夠的食物。但是因為對面的果園與住家,是人類活動頻繁的區域,所以到了白天,牠們都必須回到河灘地休息。如果在縣道140全線架設防護網,這兩隻石虎就沒有足夠的棲地可以同時覓食和睡覺,所以,就再也不會有路殺了,因為這裡也沒有石虎了。


MZM002生活的範圍,縣道140以南是狹窄的河灘地,所以晚上牠一定得到對面的果園覓食。但因為果園人類活動頻繁,所以牠白天一定得回到河灘地休息。圍防護網就等於斷絕了牠覓食和睡覺的連接通道。

縣道140為什麼是石虎的死亡陷阱?

除了筆直的道路車速極快之外,道路旁的植栽被設計成緊貼地面的濃密樹籬,而且緊鄰車道,所以當石虎要穿過馬路時,在樹籬後面是完全看不到來車的,冒險跑出了濃密樹籬就剛好直衝車道。

好不容易衝過兩個車道,擋在石虎面前的是85公分高的紐澤西護欄。牠因此被困在隨時有高速來車的車道上,必須選擇跳過水泥護欄或是來回在車道上尋找小小的孔隙穿過。要跳,成體是可能會有辦法跳上去的,小石虎大概就要冒著跌下來的危險了,不過能跳過去的也可能直接撞上對向車道的來車,因為跳過去之前是什麼也看不見的。如果要找孔隙穿過,牠就必須沿著護欄來回走,這時只要一輛車輛開著車燈快速開來,必死無疑。


縣道140路旁的植栽被設計成緊貼路面的濃密樹籬而且緊鄰車道,石虎在樹籬後完全看不到來車,越過樹籬後又被分隔護欄困在車道上。

其實要改善很簡單,只要改變植栽的養護方式,去掉濃密貼地灌木,改成大約1公尺寬的草地作緩衝,讓石虎在穿越馬路前,有良好的視野和適當的緩衝區可以停等。

然後把中央分隔島,從紐澤西水泥護欄改成下方透空的鋼管型護欄,就可以讓石虎在穿越時擁有通透的視野減少視覺死角。

如果有其他道路工程上的考量,也可以做成約20公分高40公分寬的中央分隔道,石虎的視野大概20公分高,所以20公分高的中央分隔島不但讓石虎可以輕易躍上,也可以讓石虎能看到對向來車,石虎躍上後還有一個緩衝的空間,讓牠確認沒有來車之後再快速通過。

如果真的想防止石虎路殺,就請用石虎思考的角度來解決問題。不要再用人類高高在上的視野,來要求石虎遵守人類的規矩了。


不到巴掌大的石虎,就是因為跟不上媽媽,跳不過去,所以車禍死亡的。

※ 轉載自「石虎,和其他有關保育的事」臉書粉專,原發表時間為2019/7/16,圖文未經作者同意請勿轉載。

參考資料

  • Izawa, Masako, Teruo Doi, Nozomi Nakanishi, Ayumi Teranishi. 2009.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two endangered subspecies of the leopard cat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on Japanese islands. Science Direct 142(9): 1884-1890.
  • Osaka, Motohisa and Maki Okamura. 2012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Endangered Species Roadkill: Iriomote Cat-Vehicle Collisions. Bull. Nippon Vet. Life Sci. Univ., 61, 51-59.
  • Yamamoto, Ichihito Frontier of the conservation project of Tsushima Leopard cat. Dec. 8-11, 2018. The Second Asian Wildcat Conservation Workshop 2018. Iriomote, Japan.

反興建遊艇港 卯澳村民立院陳情 東北角風管處處長:我也堅決反對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為阻止新北市貢寮區卯澳灣改建為遊艇港,百年歷史的石頭屋聚落遭到破壞,今(25)日上百位卯澳漁村居民帶著連署書來到立法院陳情,立委黃國昌找來營建署與觀光局代表舉行公聽會。黃國昌質疑,這是一個將近36年前的都市計畫,居民住了那麼多年,政府都無人聞問,如今卻突然要開發,不曉為哪樁。

立委黃國昌與卯澳村民共同怒批政府應停手。孫文臨攝

立委黃國昌與卯澳村民於立法院外投呼籲政府應停手,撤銷過時的遊艇港規劃。孫文臨攝

對此,內政部營建署城鄉分署、主導此案的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都出面回應,「拍胸脯保證」絕對尊重居民意見;黃國昌則要求以公文白紙黑字承諾,並公開過往會議紀錄,看看「背後有誰在關切」,承諾會追查到底。

萬人聯署反卯澳灣遊艇港 居民:「政府根本要滅村」

卯澳漁村位於新北市貢寮區,為風貌樸實的漁村,當地居民至今仍住在百年歷史的石頭屋內,靠著養殖九孔、捕魚為生,為配合政府的保育政策,當地居民的土地禁建、捕撈漁獲的範圍與方式也仍以古老的技術,保留了獨特的海女、海男文化,展現了先民討海維生的人文風貌。

然而,新北市城鄉局10日舉行「變更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卯澳、馬岡地區)細部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說明會,除了規劃遊艇港,還要將當地的溪流地下化、更要拆除現有的民房,拓寬道路,可能讓多年來維護的漁村風貌與海洋生態付之一炬,引發當地居民的恐慌。

卯澳居民因而組織自救會,在22日緊急啟動反對連署,要求撤銷遊艇港開發計畫,短短三天就獲得破萬人的支持,上百位居民在黃國昌的陪同下,將部分紙本連署書以漁網裝著,從台灣極東的卯澳灣帶到立法院遞交,希望能擋下這些當地居民認為「不必要、不需要、不想要」的計畫建設。

立委黃國昌(中),接下卯澳漁村居民反對遊艇港興建陳情書。孫文臨攝

立委黃國昌(中),接下卯澳漁村居民反對遊艇港興建陳情書。孫文臨攝

「卯澳馬崗保護漁村自救會」代表潘王村要求,政府應撤銷遊艇碼頭興建。「這是我們賴以維生的地方,石花菜、珊瑚草、九孔等居民的生計都從海裡來,興建了遊艇港口以後,我們不能下海,就算可以,海洋生態也會被破壞,要我們的生活往哪裡去?建遊艇港是逼我們走上絕路。」

潘王村認為,現在愈來愈多人發現馬澳的天然與美麗,週末常常人滿為患,但建港以後大部分民眾不能下水,唯一獲利的是極少數擁有遊艇的富豪,犧牲了大眾的權益非常不合理。

潘王村也說,政府應撤銷溪流地下化與道路拓寬,「為了在溪流上面闢建道路,要把天然的溪水用涵洞蓋住,用水泥封死。」他說,當地居民都知道只要遇上颱風天、豪大雨,上游就會有很多漂流木、泥沙被沖刷下來,屆時封死的溪流無法排水,將使水患加劇,且蓋這麼大條的馬路,居民不只用不到,還要拆除石頭屋,逼當地居民搬遷,破壞百年漁村的風貌。

卯澳在地居民蕭小姐表示,「台灣本島已經找不到這樣保存百年的石頭屋,還有這麼乾淨的海岸溪流。」他說,這都是因為當地居民堆年來配合政府做馬澳灣復育,克制不去採集海底魚蝦貝類,單靠海女海男有限度的捕撈,這也導致了當地的漁業衰退,不少年輕人移居到台北市,現在政府卻又美名說要「開發復興」,破壞維護多年的卯澳灣。

「這不只要我們遷村,根本就是要我們滅村。」蕭小姐質疑,這個地方東北角要管、內政部要管、營建署要管,結果事情發生之後三不管。

蕭小姐表示,當地居民的需求不僅無人聞問,甚至連說明會都辦得偷偷摸摸,「我們都是老實人,也不願意這樣出來陳情抗議,但真的是沒辦法,你們要把土地奪走,讓居民無處可去,但我要告訴你,我生在卯澳、長在卯澳、死也會葬在那裡,不管政府有多麼好聽的理由,我都堅持反對開發!」

卯澳馬崗保護漁村自救會代表潘王村要求,應撤銷遊艇碼頭興建、撤銷溪流地下化、撤銷道路拓寬計畫。孫文臨攝

卯澳馬崗保護漁村自救會代表潘王村要求,應撤銷遊艇碼頭興建、撤銷溪流地下化、撤銷道路拓寬計畫。孫文臨攝

36年前的規畫現在才執行 環團質疑:財團覬覦海岸土地利益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執行長凃又文說,過去居民之所以恬靜自得,是因為他們被政府給遺忘了,是一個沒有資源、沒有發展的鄉下,「政府放任人口外流,不少地主因為無法生活把土地賣給財團,導致財團覬覦侵入。」

凃又文表示,這裡保存了非常完整的海洋文化,政府要發展應該要協助建立口述歷史及文化幾關,不是讓財團插手營利,而是讓在地居民可以繼續生活、採集、與海共生。他認為,不只是卯澳,整個東北角、北海岸都有財團入侵的危機,應該盡快檢討保存方式。

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分會長游晨薇說,很多人到國外旅遊讚嘆外國的古蹟、美景和建築,「然而國內政府官員卻打算把這些已經保存了百年的石頭屋給剷除,然後在出國去觀摩別人的作法、羨慕別人的自然美景與文化風光,這完全是本末倒置。」他批評,居民好不容易保留下來這些古蹟,結果現在政府要拿一個36年前的古老規劃來把這些瑰寶破壞、踐踏。

「哪裡沒有飯店旅館,哪裡沒有遊艇港,但漁村保存了百年很不容易,如果要摧毀只需要一天。」游晨薇強調,唯有永續海洋生態、保留漁村文化,作為海島國家的台灣,才能維持我們與海的關係。」

立委黃國昌召集內政部營建署與交通部觀光局進行公聽會。孫文臨攝

立委黃國昌召集內政部營建署與交通部觀光局進行公聽會。孫文臨攝

東處長拍胸脯保證不會開發 「十年前送公文給內政部遭都審會打回票」

內政部營建署城鄉分署副分署長姚克勛強調,營建署絕對會尊重在地居民的意見,也會將居民意見呈報給都委會。他說,遊艇港專區一案主要是由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主導,「原始的都市計畫確實是在1973年的規劃,規劃好之後因為各種因素都沒有執行,營建署進行兩次的通盤檢討,也都按照都審會的委員決議走。」

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處長陳美秀表示,2000年完成遊艇港評估時,就因為居民反對,轉而到龍洞去興建湳口遊艇港,現在該區使用尚未飽和。「我在這裡跟大家保證,我的立場跟所有居民一樣認為不需要興建遊艇港。」

「十年前就有行文給內政部,表達希望將遊艇港專用區恢復為海洋資源保育區及公園用地。」陳美秀稱,站在發展觀光的立場,卯澳地區適合生態發展,應該維持低度開發。

擷取自89年變更東北角海岸(含大溪海岸及頭城濱海)風景特定區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變更內容明細表。

2000年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時,將海域資源保護區與公園用地變更為10公頃的遊艇港專用區,至今未動工。

陳美秀強調,2009年內政部進行第二次通盤檢討時,交通部就有行文希望將遊艇港專用區變回原來的海域資源保護區及公園用地,「希望撤銷遊艇港規劃,因為我們不需要第二個遊艇港,」然而當時都審會不予採納,因此新北市政府才依此做這次的細部規劃。

對此,營建署城鄉分署署長陳興隆表示,當時意見提到內政部都市計畫審議委員會的時候被打回來,「當時的會議紀錄是寫說委員認為要保留開發彈性。」他指出,都市審議委員的組成專家學者佔了一半以上,營建署無權介入。

「現階段新北市執行的細部計畫,用地上無法推翻主計畫的內容。」陳興隆說,最快要等明年啟動下一次主計畫的通盤檢討,內政部會朝居民的需求去努力,如果交通部沒有使用計畫,也可以再提出這樣的意見,屆時讓都審會審議。

至於溪流加蓋與馬路拓寬是否要撤銷?營建署則說這屬於細部規劃,可能需要詢問新北市政府要如何執行。姚克勛表示,按照居民今日陳述的意見,當初的規劃確實已經不合時宜,必須適時調整。

2016年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第875次會議認為應維持原計畫保留開發彈性。

2016年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第875次會議認為應維持原計畫保留開發彈性。

黃國昌要求白紙黑字保證 營建署、觀光局需公開會議紀錄

對於公部門的回應,黃國昌要求,營建署與觀光局應發出公文敘明各自的立場,「如同你們今天所說,營建署沒有介入,交通部是從頭到尾都反對。」他質疑,都市計畫審議委員會主要是外部委員,不太可能漠視當地鄉親的意見,而提出遊艇港的需求,因此也要求提供委員名單及當時的開會紀錄。

此外,黃國昌也向鄉親喊話,「我知道大家今天來這裡很辛苦,你們相信我,我會把這些事情搞清楚,看看背後有誰在關切,誰在施壓。」

他質疑,卯澳這塊土地的所有權人有一大堆的公司,而這些公司背後竟然都是同一人。「我沒有指控,我只是疑問,這些公司在整起規畫中扮演了什麼角色。」不過,黃國昌也坦言,「如果有關乎新北市政府的權責,那我真的無能為力,因為我管不到他們。」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

歐盟推出保護全球森林的新行動綱領

$
0
0
環境資訊中心外電;姜唯 翻譯;林大利 審校;稿源:ENS

歐盟執委會23日頒布一套保護和恢復世界森林的新行動綱領。森林承載著80%的陸域生物多樣性,支持著全世界25%人口的生計,更是因應氣候變遷的要角。


印尼加里曼丹的雨林和泥炭沼澤森林。照片來源:國際林業研究中心(CIFOR)

新的歐盟行動綱領企圖解決供需問題,透過加強與權益關係人和成員國間的國際合作,推動森林永續融資,更妥善地利用土地和資源,永續創造就業和供應鏈管理,以及更聚焦的研究和資料收集措施。

新方法包括評估可能的新監管措施,以盡量減少歐盟消費造成森林砍伐和森林劣化。

負責永續發展的第一副主席蒂默曼斯(Frans Timmermans)說:「森林是地球的肺,我們必須像照顧自己的肺一樣照顧森林。不保護世界森林,就無法實現氣候目標。」

蒂默曼斯表示,「全世界最重要的原始森林都不在歐盟領土上,但作為個人,我們的政策選擇能產生重大影響。今天我們向全世界公民和合作夥伴發出重要訊息,就是歐盟準備在未來五年和以後要在這個領域扮演領導者的角色。」


蒂默曼斯在競選歐盟執委會主席期間參與氣候行動。照片來源:歐盟執委會

發表此通知前,歐盟已向權益關係人就森林砍伐、森林劣化和歐盟可能採取的行動進行廣泛諮詢和協商,包括2014年和2017年的兩次會議,2019年的公眾諮詢以及三項相關研究。

該通知也回應了歐洲理事會和歐洲議會對於加強協調行動的反覆要求,尤其是讓森林砍伐從農業生產鏈中消失。

負責就業、成長、投資和競爭力的副主席凱達寧(Jyrki Katainen)指出,「全世界的森林覆蓋率繼續以驚人的速度下降。透過此次的行動綱領,我們加強歐盟的行動,更妥善地保護現有森林,並永續地管理森林。當我們保護現有森林並永續增加森林覆蓋率,就保障了生計並增加當地社群的收入。森林也是個充滿希望的綠色經濟產業,可望在全球創造1000到1600萬個體面的工作機會。這次的行動框架是往前邁進的重要一步。」

這個時代最大的永續性挑戰,像是生物多樣性下降、氣候變遷和人口增長,森林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國際的各項協議和承諾都承認,必須以積極的行動來扭轉森林砍伐趨勢。

土地利用,以及為了獲得土地而毀林所造成的碳排放,是氣候變遷的第二大主因,僅次於化石燃料燃燒,佔所有溫室氣體排放量近12%,超過運輸產業。因此,歐盟官員表示,保護森林是履行巴黎協定承諾的重要工作。


衛星拍下東加里曼丹為了開闢棕櫚園而毀林的地貌變化。照片來源:歐盟太空總署

此次歐洲行動綱領對全世界森林持續受到大規模破壞做出回應。1990年至2016年間,毀林面積為130萬平方公里,速度相當於每小時800個足球場,主要的驅動因素是對糧食、飼料、生物燃料、木材和其他商品的需求。

從經濟和社會的角度來看,森林支持全球約四分之一人口的生計,也體現了不可替代的文化、社會和精神價值。

新的行動綱領有雙重目標,即保護和改善現有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的健康,並增加全世界永續、豐富生物多樣性的森林覆蓋。

針對此計畫,執委會列出了五個優先事項:

  • 減少歐盟在陸地上的消費足跡,並鼓勵消費歐盟無森林砍伐的供應鏈產品;

  • 與生產國合作,減少對森林的壓力,並就「防毀林」進行歐盟發展合作;

  • 加強國際合作,遏止森林砍伐和森林劣化,並鼓勵森林復育;

  • 重新導向財務資源,以支持永續的土地利用實踐;

  • 讓林產物供應鏈相關資訊更容易蒐集、取得,而且是品質好的資訊,支持相關研究和創新。

歐盟將透過建立新的森林砍伐、森林劣化和森林生產多邊權益關係人平台,匯集廣泛的權益關係人,探尋減少歐盟消費和鼓勵使用供應鏈零伐林產品的行動。

執委會也鼓勵加強對零伐林產品的認證計畫,評估可能的需求方立法措施和其他激勵辦法。

執委會將與夥伴國家密切合作,幫助他們減少森林壓力,並確保歐盟政策不會導致森林砍伐和劣化。

合作夥伴將從執委會獲得幫助,以制定和實施全面的國家森林行動綱領,加強森林的永續利用,並提高以森林為基礎的價值鏈之永續性。

執委會將透過聯合國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國際機構、G20、世界貿易組織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單位,加強相關行動和政策合作。

此外,執委會將繼續確保歐盟談判達成的貿易協定能有助全球供應鏈的責任和永續管理,並鼓勵不會導致毀林或森林劣化的農林產品貿易。

執委會更打算為小農建立獎勵機制,以維持和加強生態系服務,並實現永續農業和森林管理。

為了提高資訊蒐集、品質和可取得性,執委會提議建立一個歐盟森林砍伐和劣化觀測站,監測和衡量世界森林覆蓋率及相關驅動因素的變化。


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為了開墾農園而砍伐森林的現況。照片來源:國際林業研究中心(CIFOR)

這個資源將使公共機構、消費者和企業更容易獲取供應鏈的相關資料,鼓勵永續性的提升。執委會也將探討加強使用哥白尼衛星系統監測森林的可能性。

委員會將注重公共和私人資金的重新導向,以幫助永續森林管理和永續森林價值鏈創造激勵機制,並保護現有和永續的森林覆蓋再生。

執委會將與成員國一起評估如何促進森林綠色金融,以及利用和增加資金的機制。

全世界的森林儲存了大量的碳,從大氣中吸碳並儲存在生物質和土壤中。因此,停止砍伐森林和森林劣化對於因應氣候變遷非常重要。

自2003年以來,歐盟一直在實施森林執法、治理和貿易行動計劃(FLEGT),打擊非法採伐和貿易。

2008年執委會也曾發表過關於森林砍伐的通知,闡述歐盟政策綱領的初始要素,包括2030年停止全球森林覆蓋面積減少、2020年熱帶森林砍伐總量減少50%等目標。儘管有所努力,這兩個目標現在看來是不太可能實現了。

European Union Acts to Safeguard World’s Forests
BRUSSELS, Belgium, July 23, 2019 (ENS)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today set out a new framework of actions to protect and restore the world's forests, which host 80 percent of biodiversity on land, support the livelihoods of around 25 percent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and are vital to efforts to fight climate change.

The new EU approach addresses both the supply and demand side of the issue. It introduces measures for enhance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with stakeholders and the Member States, promotion of sustainable finance for forests, better use of land and resources, sustainable job creation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targeted research and data collection.

The new approach includes an assessment of possible new regulatory measures to minimize the impact of EU consumption on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First Vice-President Frans Timmermans, responsibl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aid, "Forests are the green lungs of our planet, and we must care for them in the same way we care for our own lungs. We will not meet our climate targets without protecting the world's forests."

"The EU does not host the world's major primary forests on its territory, but our actions as individuals and our policy choices have a major impact," said Timmermans. "Today we send an important signal to our citizens and to our partners around the world that the EU is prepared to play a leadership role in this area in the next five years, and beyond."

Today's Communication comes after extensive stakeholder consultations on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and possible EU action, including two conferences in 2014 and 2017, a public consultation in 2019, and three studies.

The Communication also comes in response to repeated requests from the European Council and European Parliament, calling for more coordinated action in particular through the elimination of deforestation from agricultural commodity chains.

Vice-President Jyrki Katainen, responsible for jobs, growth, investment and competitiveness, said, "The world's forest cover continues to decrease at an alarming rate. With this Communication, we are stepping up EU action to protect existing forests better and manage forests sustainably. When we protect existing forests and increase forest cover sustainably, we safeguard livelihoods and increase the income of local communities."

"Forests also represent a promising green economic sector, with the potential to create between 10 and 16 million decent jobs worldwide. This Communication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step forward in this regard," said Katainen.

Forests play a major role in the biggest sustainability challenges of our time, such as biodiversity decline, climate change and population increase.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and commitments acknowledge the need for ambitious action to reverse the deforestation trend.

Emissions from land use and land-use change due to deforestation are the second largest cause of climate change after the burning of fossil fuels, accounting for nearly 12 percent of al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more than the transport sector.

Becaus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linked to deforestation are the second biggest cause of climate change, protecting forests is a significant part of our responsibility to meet the commitments under the Paris Agreement, the EU officials said.

The European approach outlined today is a response to the continued widespread destruction of the world's forests. An area of 1.3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was lost between 1990 and 2016, equivalent to 800 football fields every hour. The main drivers of this deforestation are demand for food, feed, biofuel, timber and other commodities.

From an economic and social perspective, forests support the livelihoods of around a quarter of the global population, and they also embody irreplaceable cultural, societal and spiritual values.

The Communication adopted today has a two-fold objective of protecting and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existing forests, especially primary forests, and increasing sustainable, biodiverse forest coverage worldwide.

For this plan, the Commission has listed five priorities:

* – Reduce the EU consumption footprint on land and encourage the consumption of products from deforestation-free supply chains in the EU;
* – Work in partnership with producing countries to reduce pressures on forests and to "deforest-proof" EU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 –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 halt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and encourage forest restoration;
* – Redirect finance to support more sustainable land-use practices;
* – Support the availability of, quality of, and access to information on forests and commodity supply chains, and support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ctions to reduce EU consumption and encourage the use of products from deforestation-free supply chains will be explored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a new Multi-Stakeholder Platform on Deforestation, Forest Degradation and Forest Generation, which will bring together a broad range of relevant stakeholders.

The Commission will also encourage stronger certification schemes for deforestation-free products and assess possible demand-side legislative measures and other incentives.

The Commission will work closely with partner countries to help them to reduce pressures on their forests and will ensure that EU policies do not contribute to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Partners will get help from the Commission to develop and implement comprehensive national frameworks on forests, enhancing the sustainable use of forests, and increas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forest-based value chains.

The Commission will work through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 such as the United Nations, the UN'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the G7 and G20,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nd 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 to strengthen cooperation on actions and policies in this field.

The Commission will continue to ensure that trade agreements negotiated by the EU contribute to the responsible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global supply chains, and encourage trade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based products not causing deforestation or forest degradation.

The Commission also intends to develop incentive mechanisms for smallholder farmers to maintain and enhance ecosystem services and embrace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forest management.

To improve the availability and quality of information, and access to information on forests and supply chains, the Commission proposes the creation of an EU Observatory on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to monitor and measure changes in the world's forest cover and associated drivers.

This resource will give public bodies, consumers and businesses better access to information about supply chains, encouraging them to become more sustainable. The Commission will als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strengthening the use of the Copernicus satellite system for forest monitoring.

The Commission will focus on redirecting public and private finance to help to create incentives for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forest-based value chains, and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existing and sustainable regeneration of additional forest cover.

Together with the Member States, the Commission will assess mechanisms with the potential to foster green finance for forests and further leverage and increase funding.

Since 2003, the EU has been implementing the Forest Law Enforcement, Governance and Trade Action Plan, FLEGT, to fight illegal logging and associated trade.

A 2008 Commission Communication on deforestation set out the initial elements of an EU policy framework, including an EU objective to halt global forest cover loss by 2030 and to reduce gross tropical deforestation by 50 percent by 2020. But despite its efforts, the EU objectives established in 2008 are unlikely to be met and stronger efforts are required.

The world's forests store large amounts of carbon, which is drawn down from the atmosphere and stored in biomass and soil, so halting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are crucial to fighting climate change.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透視循環經濟新趨勢與挑戰

$
0
0
文:蘇孟宗、鄒念濤、范振誠、陳明君、陳育誠(工業技術研究院 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

面對全球資源漸趨耗竭、環境污染、氣候異常頻仍等伴隨經濟發展的苦果,幾個主要經濟體逐漸形成以循環經濟取代傳統線性經濟的共識,希冀改善天然資源應用效率,增加因自動化大量生產減少的就業機會,維持適當的經濟成長,並兼顧環境的永續。

歐盟更提出以GDP與耗費的原物料比例的「資源生產力」來衡量經濟發展。資源生產力越高,表示資源利用越有效益,以及資源、產品、服務和環境、社會的和諧程度。資源生產力的成長速度,也能檢視國家走向永續發展的程度。

各國紛紛訂定循環經濟目標以促進發展

近年歐盟致力於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丹麥政府與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共同推出的循環經濟評估報告[見註1] 指出,透過發展循環經濟,GDP將成長0.8~1.4%,減少碳足跡3~7%,並在2035年前創造7,000~13,000份工作。

經過幾年的探討,歐洲議會已於2018年7月通過循環經濟發展套案(CEP)[見註2],歐盟成員國將據以在24個月制定國內法令,並頒布施行。目標2025年回收55%的城市廢棄物、2030年達60%、2035年達到65%;2025年回收65%的包裝廢棄物、2030年達70%。

在缺乏資源與水的荷蘭,導入循環經濟概念幾乎已經成為全國共識。荷蘭政府在其”A Circular Economy in the Netherlands by 2050”[見註3]中宣告,荷蘭將於2050年達成零廢棄的循環經濟,所有原物料都會以有效率的方式被使用和再使用,不排放任何對環境有害的物質,預計將減少原物料進口量25%,並增加5萬個以上的工作機會。

法國於2018年發布循環經濟路線報告[見註4],內含50項措施,以維修、再使用及回收獎酬制度推廣循環經濟,預計2025年將垃圾掩埋減少一半,並回收100%的塑膠,到2030年將減少30%資源消耗量,並創造30萬個工作機會。

芬蘭提出的全球第1份國家發展循環經濟路徑圖[見註5],鎖定永續的食物體系、閉環式林業、閉環式科技產業、運輸與運籌體系與聯合行動等五大領域,要讓芬蘭在2025年時,成為全球循環經濟的領導國之一。

日本政府亦明定其循環經濟發展目標[見註6],以強化資源循環產業的競爭力為優先,包含擴大資源回收量,降低中間處理成本以提升生產力,並協助資源循環產業的海外市場發展,參與國際資源循環脈動,發展新興產業。日本政府亦明定其循環經濟發展目標,以強化資源循環產業的競爭力為優先,包含擴大資源回收量,降低中間處理成本以提升生產力,並協助資源循環產業的海外市場發展,參與國際資源循環脈動,發展新興產業。

減少塑膠垃圾已成為國際重要目標

塑膠的發明對人類生活帶來許多便利性,但也伴隨惱人的廢棄塑膠議題。根據統計,包裝為全球塑膠生產製品最大宗的應用。有95%的塑膠包裝材料在一次性使用後,幾乎失去原有的價值,再加上廢棄後的處置不當,導致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影響日益嚴重,包括氣候變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樣性和化學污染,這些問題都迫切需要採取積極的作為來因應。

國際大廠自發承諾投入減塑行動

鑑於塑膠廢棄物對環境帶來的危害,2018年10月由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合作發起一項「A LINE IN THE SAND」行動,主要的目的是從源頭上遏制塑膠污染。此行動由全球各大包裝生產商、品牌、零售商、回收廠商、政府及非政府組織(NGO)在內約250家機構,簽署「新塑膠經濟全球承諾書」(The New Plastics Economy Global Commitment),目標旨在為塑膠包裝創造一種「新常態」,力求透過三大目標來實現減少塑膠污染:

  • 消除有問題或不必要的塑膠包裝,從一次性包裝模式轉向可重複使用包裝模式;
  • 透過創新以確保到2025年,100%的塑膠包裝可被輕鬆安全地重複使用,回收或堆肥;
  • 透過大量增加塑膠重複利用或再回收並製成新的包裝或產品,實現塑膠的循環再生使用。

針對上述目標,訂出具體的評估時程,即每隔18個月重新檢視。另外,所有簽署該承諾書的企業都需要公開披露每年減少塑膠消耗的狀況,以實現上述目標。

多國政府也提出因應塑膠垃圾的政策作為

多國政府也很重視塑膠廢棄物所造成的問題,自2018年中國大陸禁止國際各國將垃圾出口至其國內開始,馬來西亞政府重視廢棄塑膠的嚴重性,並積極採取各項政策措施與規範,來抑止塑膠廢棄物量的成長。

根據聯合國貿易數據庫以及廢料回收工業協會(Institute of Scrap Recycling Industries.)數據統計,全球最大的廢塑膠出口國美國從2018年1~7月份,總共向馬來西亞出口17.8萬公噸廢塑膠,英國則將其四分之一的廢棄物運輸至馬來西來,馬來西亞已成為美國、英國等國家的塑膠廢棄物的主要出口國之一。為避免馬來西亞被國際廢塑膠所掩埋,2018年馬國政府公布了國家限塑發展藍圖[見註7]。其中一項行動計畫在未來3年內採取逐步禁止各種廢棄塑膠的進口,其中也包括經過清洗的廢塑膠。

此外,據聯合國環境署公布的統計資料所示,至2018年全球已有超過百餘國,針對一次性的塑膠購物袋的使用量,採取管制行動,如禁令、徵稅等,希望能藉此來降低使用量。中國大陸禁止國際各國將垃圾出口至其國內,歐盟則選擇以生質來源製成的生物可分解塑膠製品做為一次性塑膠製品的替代品,並針對生物可分解塑膠進行免稅或是獎勵措施,在此趨勢下,將會有愈來愈多的國家加入此一行動。

全球各國針對一次性塑膠袋政策類型統計[見註8, p. 25]

全球各國針對一次性塑膠袋政策類型統計(見註8,p. 25)

品牌廠商積極投入循環經濟

全球循環經濟的推動,很多的新商業模式與新產品是由國際品牌大廠自發性的承諾,發展循環經濟概念。

在食品方面,Coca-Cola明定使用生物質(bio-based)原料塑膠包裝瓶的目標以及使用回收塑膠料作為塑膠包裝瓶的目標,台灣的Coca-Cola塑膠瓶原料供應商如遠東新世紀,便針對這些目標進行相關生物質塑膠原料如生物質PET或PEF塑膠原料,以及PET塑膠回收的計畫進行開發。Coca-Cola訂定目標除了鞭策供應商進行循環經濟的技術創新外,也投入資源協助新創業者開發循環經濟的技術。2018年底Coca-Cola入股具備創新PET化學回收(chemical recycling)專利技術的荷蘭新創公司Ioniqa Technologies,以實際行動證明發展循環經濟決心。

在衣著方面,運動品牌大廠在世足賽中提供給各國球員的球衣皆是採用回收PET瓶製成的環保織物,而台灣的化纖業者如遠東新世紀、福懋與新光合纖等公司,提供回收PET塑膠所製成的環保纖維以及成衣給運動品牌;另外Nike為了落實循環經濟的產品創新,在2018年提出「Nike Circular Innovation Challenge」計畫,透過與供應商的合作在製鞋上落實循環經濟的概念;而快時尚的代表業者Uniqlo在各直營據點設有該公司的舊衣回收桶,回收客戶的舊衣物後進行其他循環再應用。

在居家生活方面,家具大廠IKEA在推動循環經濟上不遺餘力。除了和Coca-Cola一樣訂出使用生物質材料與回收材料的目標外,也在其傢俱產品的設計上,導入回收循環的概念,並自行建立回收基礎建設與物流系統,期望未來該公司所有販售的家具產品,廢棄後都能在自家的回收體系中進行重生。國內生產再生塑膠產品的宏恩集團,也通過IKEA的認證,成為IKEA塑膠家具產品的供應商,為台灣廠商在國際循環供應鏈上扮演供應要角。

在交通運行上,美國的車廠福特汽車(Ford Motor)與其他的終端產品製造商一樣訂下了生物質或者回收材料在車內材料與零件使用的方向。另外,福特汽車2017年在美國密西根州(Michigan)政府的專案計畫支持下,和塑膠回收業者PLASTICS Industry Associations、PET塑膠化學回收創新專利技術開發者Resinate Material以及PU泡綿業者The Woodbridge Group籌組循環物料聯盟。由PLASTICS Industry Associations負責回收福特報廢車內的PET塑膠零件,回收後再交由Resinate Material以化學回收的技術將PET廢料轉化成可以合成PU泡綿的多元醇原料,The Woodbridge Group利用這支多元醇合成各種汽車用的PU泡綿產品,如座椅內填充物或者隔音材料,再交給福特汽車進行新車的生產用。

在影音育樂方面,消費性電子產品大廠Apple也加入Ellen Macarthur基金會的CE100成員,將致力把循環經濟的商業模式導入現有產品之中。電子產業是台灣的產業命脈,台灣電子產業為各式Apple產品提供其所需的零件,扮演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Apple決定走入循環經濟的同時,台灣的供應鏈廠商也須同時思考,在生產與銷售服務中導入循環經濟的觀念,使用相關材料與技術,甚至發展維修或租賃等新興商業模式,才能在全球循環經濟的浪潮下開創新局。

台灣面臨的挑戰與機會

台灣是一個天然資源極度缺乏、仰賴國外進口,容易受外在環境,如國際能源事件及價格影響的國家。導入循環經濟的概念對台灣未來的發展更顯重要。台灣作為ICT大國,關鍵材料幾乎完全依賴外購。像半導體、ICT產品每年需要一千多噸稀土元素,完全仰賴自中國大陸、日本進口,萬一出口國在貿易政策上稍做變動,就可能對台灣ICT產業產生劇烈衝擊。台灣要能維持高科技產業出口的穩健發展,就必須有透過循環經濟掌握重要資源的能力。

台灣產業界更迫切的是經營「長期利益」,取代「短期機會」。一般人常以為「綠色」企業不可能賺大錢。但是據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調查,2025年以前,透過產業界和政府政策適度的調整與合作,歐洲將有高達3,200億歐元的循環經濟投資機會。

McKinsey研究也指出,推動循環經濟將為全球淨增加900~2,500萬工作機會。也會因為對新產品需求減少,以及循環經濟的地域封閉特性將減少某些經濟體的工作數量,也間接減少對新產品的需求,對於我國出口導向的經濟將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建議於循環經濟創新方案除新材料與綠色消費外,強化再製造的發展策略,兼顧創造技職工作機會、因應區域內循環需求,也同步紮實相關基礎技術。

工研院IEK Consulting也在2017年提出實踐循環經濟價值創造的7R關鍵要素:新思維(Re-Thinking)、新環境(Re-Environmenting)、新服務(Re-Servicing)、新科技(Re-Innovating)、再製造(Re-Manufacturing)、再利用(Re-Cycling) 、和再生能(Re-Generating)。其中,擁有新思維的人才才能創造循環經濟的最高價值:供應者以適人、適時、適地、適物、適量、適質、適價的產品或服務,以最低浪費與最少外部成本,發揮最佳效益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結論與建議

作為一個出口導向的經濟體,掌握國際趨勢並及早因應是維繫經濟發展的重要能力。台灣長年推動的塑膠回收已讓我們打下相對紮實的基礎,回收PET製成的各類機能布料更已登上國際舞,由於國際上傾向改用可自然分解的生質塑料作為食品包裝等一次性包材,目前我國已開發出部份核心技術,需要加強投入以掌握這波商機。

循環經濟須要跨域跨業合作,甚至將生態系內的利益重新分配。舉例而言,石化產業的上游原料、水電供應者及下游的客戶,包含新的回收物使用者,都需要思考在新的生態系內,如何能利用交易平台,彼此分享資訊及資源,甚至善用新興科技(如AIoT)及新創合作模式(如4P公私民合夥機制,Public-Private-People Partnership)提升效益。

這波循環經濟趨勢中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就業機會的創造,透過維修、再製造及回收廢棄產品中的各類資源物,不單可以減少能源消耗、降低環境衝擊,各國還同時宣示將透過這些循環經濟商業模式創造許多工作機會,這也將是環保商機之外可以掌握的重要社會發展契機。

註解

  1. “POTENTIAL FOR DENMARK AS A CIRCULAR ECONOMY,”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Nov. 2015.
  2. “EU Circular Economy Package becomes law,” Resource Magazine, Oct-2018.
  3. M. van A. Zaken, “A Circular Economy in the Netherlands by 2050 - Policy note - Government.nl,” 14-Sep-2016.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government.nl/documents/policy-notes/2016/09/14/a-circular-economy-in-the-netherlands-by-2050. [Accessed: 29-Mar-2019].
  4. “France CE roadmap,” Apr-2018.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ecologique-solidaire.gouv.fr/sites/default/files/FREC%20anglais.pdf. [Accessed: 01-Sep-2018].
  5. “Finnish road map to a circular economy 2016–2025.” Dec-2016.
  6. “第四次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計畫,” 日本 環境省, Jun. 2018.
  7. “MALAYSIA’S ROADMAP TO ZERO SINGLE-USE PLASTIC,” Kementerian Tenaga, Sains, Teknologi, Alam Sekitar & Perubahan Iklim, 03-Jan-2019. 
  8.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Single-use plastics, a roadmap for sustainability. 2018.

※ 轉載自 臺北產經資訊網

讓飲食減碳 台灣「鄉土版」類食物森林與規模化生產的可能

$
0
0
文:王迺卉(台大環工所博士生)

究竟在都市裡有沒有可能出現規模化與多元的食物量產?答案是:如果能透過持續累積分享農耕經驗,並擅用食物森林概念,一切都是有可能的。

減碳有許多方式,在與生命緊緊相連的飲食上,該如何做到少排碳呢?其中一個選項是縮短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減少食物運送的碳足跡,可行的辦法包含在私人的陽台、頂樓空地、社區花圃,又或者是公共空間的人行道植栽、公園綠地上種植作物。

但是問題來了!要在都市裡創造一個規模化食物生產,照著時令提供眾人多樣化蔬果,同時又能讓所有族群皆能自由取用,這有可能嗎?本篇筆者將用都市食物森林(Food Forest)的概念,讓大家看到可能性。

食物森林的原型最早出現在熱帶區域,以林地生態系為主,只需稍微維護便可提供人類直接使用的蔬果。爾後,於1980年代由Robert Hart提出森林園藝(Forest Gardening)的概念,並應用於溫帶地區;1990年後,因為樸門(Permaculture)創始人Bill Mollison造訪了Hart的森林花園,並將Hart的食物森林七層系統(seven-layer system)放入現今樸門的生態農園脈絡中,開始逐漸地廣受應用。

食物森林的七層系統。圖片來源:Permaculture Tip of the Day
食物森林的七層系統。圖片來源:Permaculture Tip of the Day

食物森林的七層系統,若是在亞熱帶的台灣,也許最上層的樹木(The Overstory Tree Layer)會有結實累累的龍眼、荔枝、芒果,低一點的樹木(The Understory Tree Layer)可以是柑橘類,再往下的灌木層(The Shrub Layer)可以種植莓果類如桑椹、楊梅。在草生植物層(The Herbaceous Layer)中,則可以選擇多年生蔬菜或是藥用香草植物,而地表下(The Root Layer)較常種植根莖類。至於地表平行生長(The Ground Layer)的空間,種植草莓比較適當,垂直的空間(The Vine Layer)則栽培藤蔓類為佳。

回頭來看本文一開始的問題,究竟在都市裡有沒有可能出現規模化與多元的食物量產?答案是:如果能透過持續累積分享農耕經驗,並擅用食物森林概念,一切都是有可能的。不說讀者可能不知道,食物森林運用的伴種植物能夠減少病蟲害,同時又能極大化空間利用,來提升蔬果產量,如此便能在氣候變化急驟的環境中,提供各式各樣的蔬果。甚至,也因為多元化的種植,讓各個時節有不同食物,即使某種蔬果適應不良,仍有其他可供選擇,這就是「即使賭錯,也不會全盤皆輸」。

台中市北屯區的百年荔枝森林。來源:搶救百年荔枝森林粉絲專頁
台中市北屯區的百年荔枝森林。來源:搶救百年荔枝森林粉絲專頁

事實上,都市食物森林也是將生態引進都市相當重要的一步。美國西岸人文薈萃的西雅圖,就在2009年由在地社區社群推動燈塔食物森林(Beacon Food Forest)計劃,集聚眾人之力在地生產、在地食用之外,也復育了當地生態環境,至今,這項計畫仍在實施中。另外同在美國的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有著美國最大的食物森林,正進入野生藍莓盛產期,免費供給所有來訪者享用。此外,生產柑橘類為主的日本福岡和紐西蘭的激流島,都是推廣食物森林的先驅及典範城市。

讀到這裡,可能會有人好奇台灣是否存在食物森林?其實,台灣在2015年時出現了第一座食物森林,落腳於竹北的公有地「世興空氣品質淨化區」中,佔地總共800坪。甚至,筆者認為台灣有本地「鄉土版」的類食物森林,能夠推廣飲食共有共享的,這些案例包含台中北屯區的百年荔枝森林、苗栗銅鑼鄉公所種植桑椹,以及台中烏日農會種植蘿蔔。這些都啟示我們,無論是何種形式,台灣的水土絕對具備發展食物森林的潛力。

銅鑼免費桑椹森林。來源:Vanessa Tai
銅鑼免費桑椹森林。來源:Vanessa Tai

而隨著夏日逼近,中南部尤其可於路邊、公有地、私宅見到芒果、荔枝接力般地高掛樹上,這些都勾起筆者兒時在外公眷村院子採摘芒果的美好回憶,今年5月初更帶著孩子跑到埔里的中興新村打芒果憶童年。於筆者而言,當我們探究都市飲食減碳的可能性,千萬也不要忽略食物森林除了保全生態、環境,還能夠將社群中飲食與生活的記憶傳承下去,讓減碳及永續更有趣、更貼近你我。


中油三接站月底將施工毀藻礁 環團向蘇揆喊話「現在就是緊急情況」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位於桃園觀音工業區的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工程即將啟動,7月底要投放303個長寬高各25公尺的巨型水泥沉箱,將填在面積達450個籃球場大的海床。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25日發起緊急聯署,希望號召百萬人呼請蔡政府懸崖勒馬,別讓7600多年歷史的藻礁毀於旦夕。召集人潘忠政與多個環保團體今(26日)前往行政院,要求行政院長蘇貞昌言出必行,實踐他先前「以台灣永續的角度來決斷」的承諾。

環保團體26日於行政院前舉行記者會,抗議中油將違法施工。孫文臨攝

環保團體26日於行政院前舉行記者會,抗議中油將違法施工。孫文臨攝

能源及減碳辦公室主任秘書蘇金勝出面接下陳情,他表示,目前林務局將該案轉移給海保署,預計三週內會啟動相關審議程序。他強調,「民眾的意見政府都有聽到,並會責成相關單位,也會轉達給上級知道。」

「藻礁永存」恐成空話 中油月底將填平20甲海床

2013年4月,總統蔡英文於桃園新屋溪口寫下「藻礁永存」的盼望,言猶在耳,2018年環評會議時,卻在行政院一再放話下,通過了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環評案,前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因此辭官,被稱為史上最黑暗的環評案。

今年3月,蘇貞昌在立委陳學聖質詢時表示,「關於藻礁,土地的維護一輩子我都堅持,保育相關程序有主管部會,最後如果到院長,我一定站在台灣永續的角度來決斷。」

然而潘忠政表示,中油7月底將投放的水泥沉箱,將影響20甲面積的大潭海床,違反《文資法》與《野保法》,「如果蘇院長真的站在台灣的角度決斷,應該依法立即讓中油停工,而非從中央到地方,放任桃園市政府、農委會林務局、海委會海保署互踢皮球,毫不作為。」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10條明定,縣市政府應作為而不作為,致危害文化資產保存時,得由行政院、中央主管機關命其於一定期限內為之;屆期仍不作為者,得代行處理。但情況急迫時,得逕予代行處理。

蔡雅瀅表示,現在就是情況急迫,「這是一級保育類的藻礁生死存亡之際。」

蔡雅瀅指出,環保團體在2017年就申請將該處指定為自然地景,於審議階段就有暫定為自然地景的法律效益,至今已兩年,桃園市政府仍以還在研究資料為由,未啟動審議程序,根本是選擇性執法,「中央應介入代為處理,但農委會卻說要將業務移撥給海委會,海委會則說還在蒐集研究,千年藻礁的毀壞是再多研究也無法挽救。」

潘忠政強調,「若中油貿然施工將違反《野保法》、《文資法》,環境律師絕對立即提告」。

中油公司提出迴避替代修正方案。

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工程規劃圖。圖片來源:公視《我們的島》節目—藻礁總決戰。

中油施工違反文資法、野保法及環評承諾

蘇貞昌日前才因非洲豬瘟空窗期而震怒,表示絶不容許防疫出現任何漏洞,否則嚴格追究責任。「部會業務移交的空窗期卻是要犧牲全人類珍貴資產來承擔。」蔡雅瀅痛批,選址錯誤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將會摧毀地景、生態與海客文化,而且海象條件不佳也不利能源轉型未來的使用,「藻礁要歷經7600年才能形成,我們的生命如此短暫,檯面上的當權者政治生命更短,如今卻要讓藻礁毀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上,這是與下一代人為敵。」

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張譽尹指出,大潭藻礁是國際海洋保育組織Mission Blue所認證的東亞第一個海洋希望熱點,同時也是許多魚類與海洋生態的重要棲息環境,按照《野保法》第10條規定,中央主管機關認為緊急或必要時,得經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之認可,逕行劃定或變更野生動物保護區。去管制騷擾野生動物及污染、破壞環境等行為。

義務律師陳憲政表示,一旦沉箱放置,對於藻礁、底棲生物的破壞都將無法挽回,「中油也在環評時承諾會在施工前進行調查,但調查是否執行?完成結果如何卻完全沒有看到。」他強調,如果中油執意施工,堅持要破壞藻礁生態,那麼環保團體絕對不會坐視不管,會依法提出告發。

能源及減碳辦公室主任秘書蘇金勝出面接受陳情,僅稱民眾意見政府都有聽到。孫文臨攝

能源及減碳辦公室主任秘書蘇金勝出面接受陳情,僅稱民眾意見政府都有聽到。孫文臨攝

對於外界質疑「非核家園」是毀壞藻礁的兇手,樹黨國際秘書及亞太綠黨聯盟執委潘翰聲反駁,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有替代方案,不需要破壞大潭藻礁。「我們既可以保留7000多年的藻礁,也可以不需要留下危害數十萬年的核廢料。」他認為這是一個超越黨派的共識,有心人士不應混淆視聽,「天然氣只是綠能發展的過渡期,只要中油與台電願意,絕對有辦法找出替代方案。」

立委許毓仁也批評,政府與國營事業只想便宜行事。「我們看到世界各國的政府與國會為了永續發展做出努力,台灣的立法院與行政院卻是聯手一起不作為。」他表示,若政府沒有懸崖勒馬,將會舉行國際記者會,讓國際媒體關注台灣政府無法挽回的破壞。

是否暫停施工? 政院代表避答

行政院代表蘇金勝出面接受陳情,然而面對質問是否能夠暫時停工、延緩施工,他僅回應,「民眾的意見政府都有聽到,也會責成相關部會進行調查,海委會預計三周內就可以啟動審查程序。」

至於中油工程能不能延緩,至少等審查有結果再施工,蘇金勝則沒有回答,只回應,按院長指示一切的施工都會合法且合乎程序。

記者會最後,在場的環保人士吹響海螺,這是他們投入守護藻礁至今第89次吹響海螺,對於政府的官商勾結、言行不一、承諾跳票,潘忠政說,「雖然氣餒但不會放棄,會繼續戰鬥下去。」

潘忠政呼籲民眾上網聯署,也希望名人網紅,例如五月天的怪獸、館長陳之漢等人,願意站出來替藻礁發聲,讓藻礁能和石虎一樣蒐集百萬聯署,「台灣的政客眼中都只有選票,唯有讓他們看到民意,他們才願意改變。」他也直言,如果民進黨執意毀壞藻礁,那去年的敗選將會在明年重演。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

檳榔鞘變工藝品 「拿鞘」的堅持:取自然落葉、不用黏著劑

$
0
0
轉載自太報;文:陳玠婷

第一次瞧見檳榔鞘做的置物盒,毫無裝飾且樸拙的外觀,四個手工摺角弧度,指尖可以清楚感覺葉片曬乾而凸起的紋路,特別吸引人。像個藝術品。

左邊為清洗整理過的檳榔鞘,每一片特性都不一樣,成品色澤紋路也都不一樣。圖片來源/拿鞘-1
左邊為清洗整理過的檳榔鞘,每一片特性都不一樣,成品色澤紋路也都不一樣。圖片來源:拿鞘

檳榔鞘盒來自2016年成立的「拿鞘Nature 」,以「傳承原民文化」結合「自然素材回收再利用」為發想,撿拾自然掉落的檳榔葉,簡單洗刷曬乾,不添加任何化學化劑、黏著劑,製作實用兼具美感的置物盒、燈具、拖鞋和壁畫。

拿鞘創辦人劉大衛表示,以前,檳榔鞘多半做成原民的石頭火鍋容器,不像月桃葉能多方利用,不過,他直說出重點:

其實不只原住民,以前人們就會使用大自然素材去解決生活問題啊,現在因為生活有太多便利的物品,環保才會出現。

成立拿鞘 找回自己與原民文化的連結

劉大衛分享,當初成立拿鞘的心情是「深思熟慮的衝動」。他是城市長大的泰雅族人,鮮少接觸原民文化,「我求學到工作4年之間,碰到的原住民大概不到七個。」

工作到35歲,他認為自己離開原民文化太久了,因此成立拿鞘,希望讓更多人知道原民運用自然素材「檳榔鞘」的智慧,扭轉檳榔的負面形象。

選定方向,他找店面、實驗檳榔鞘特性,在沒有周全營運規劃之下,他開始經營拿鞘,「我當時沒有想太多,只怕老了勇氣不夠。」不過他的傻勁獲得超乎想像的回饋:參加前兩屆台灣文化博覽會、與紅點得獎設計師都新羽合作設計檳榔鞘燈具、獲得和飯店長期合作機會。

有蓋子的檳榔鞘盒是店裡受歡迎的品項。攝影/陳玠婷
有蓋子的檳榔鞘盒是店裡受歡迎的品項。攝影:陳玠婷。

檳榔鞘取自自然落葉 製作過程不添加化學劑料

拿鞘的作品,從材料來源、製作、成品,都把資源消耗降到最低,而且不過度設計。檳榔鞘過去在部落運用有限,不如月桃葉廣泛運用,劉大衛和夥伴用兩年時間,自行摸索檳榔鞘葉特性,「這是很難掌握的材質,每一片厚薄度、纖維不一樣,收縮也不一樣,我們決定順著材質特性,讓每一個作品都長得不一樣。」

每年四、五月是檳榔落葉的時節之一,從屏東開始一路向北,劉大衛委託的取葉人慢慢地收,堅持只選用自然落葉的檳榔鞘;製作過程也遵循自然手法,不採用化學藥劑軟化檳榔鞘,他堅持使用水浸泡,而且有冷熱之分:「用冷水浸泡需要4個小時,用熱水只需要20分鐘,可是要費瓦斯,我們一次要大量浸泡,所以還是用冷水最好。」

拿鞘堅持使用自然落地的檳榔鞘,實現取之有度。不過未來需要克服不易找到取葉人的難題。圖片來源/拿鞘。
拿鞘堅持使用自然落地的檳榔鞘,實現取之有度。不過未來需要克服不易找到取葉人的難題。圖片來源:拿鞘。

最後,善用檳榔鞘脫水硬化的特性,拿鞘選擇不用黏著劑。以置物盒來說,把泡水軟化的檳榔鞘入模,凹折成立體盒狀,等脫水風乾就完成了,「我們的作品不用黏著劑,如果東西不能用了,放到土裡也會自然分解,不會造成土地環境污染。」

劉大衛手工示範檳榔鞘置物盒製作流程,一個凹折就有弧度,非常美。攝影/陳玠婷-1
劉大衛手工示範檳榔鞘置物盒製作流程,一個凹折就有弧度,非常美。攝影:陳玠婷

環保不難 難在擺脫不了「方便」

劉大衛說,他曾經被質疑做拿鞘的必要性,樂觀地想,其實大家不認識檳榔鞘才有會產生疑問。

若跳開檳榔鞘,放大到材質層面來看,其實大多數人認識的材質很有限,所以遇到新材質,運用的想像力也有限:「台灣環保概念很好,可是很少真正實踐在生活裡。」

舉例來說,大王椰子樹在市區很常見,他撿了落葉回家,陰乾脫水製成一個有弧度的長型花器,把曬乾的小米花束擺上,就是很美的擺設。材料一切取自自然,未來也會回歸自然。他希望以後,檳榔鞘回收量穩定,能夠提供對檳榔鞘有興趣的民眾購買葉片,自己動手做成需求的物品,他說,其實生活需要巧思,不需要被設計侷限,生活會有很多驚喜出現。

本文轉載自《太報》,原文標題〈取於森還於林!部落的禮讚 檳榔鞘變身工藝品〉

一杯部落咖啡,喝出合作社的突破與侷限

$
0
0
文:陳怡樺(第7屆社員代表);攝影:陳郁玲

一杯來自屏東的咖啡如何飄香全台,又如何在10年內,從零星種植到每年超過1萬噸的收購量,還接下夏威夷、新加坡、香港的訂單?

「最近正在幫高雄科工館策展,看以前的照片,當時的記憶都跑回來了。」華偉傑回想2009年莫拉克風災半年前,他剛從英國學成回台,已在台中朝陽科技大學謀得教職,被時任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姑丈顏和找回吾拉魯滋部落幫忙賣咖啡。為了讓族人覺得是「玩真的」,華偉傑成立了取自「茂盛繁泰武鄉」為意的茂泰行銷公司。豈料,莫拉克颱風來襲,泰武村經歷第四次遷村,從原本的大武山登山口處南遷至萬巒鄉台糖新赤農場的永久屋基地,定名為「吾拉魯滋」。

「吾拉魯滋部落咖啡產銷中心」是目前屏東地區唯一穩定營運的產業館。
「吾拉魯滋部落咖啡產銷中心」是目前屏東地區唯一穩定營運的產業館。

與部落息息相關的合作社

「永久屋基地和過去的生活環境完全不同,如何讓村民安居樂業是首要任務。」雲林古坑咖啡異軍突起,讓泰武村民發現身處的滿山遍野都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咖啡樹。政府、企業與社福團體援建時問,「你們需要什麼產業?」幾番討論後,確定以咖啡為主要產業。「部落長輩們有遠見。」在原民會建議下,朝向成立原住民生產合作社。2013年1月,屏東縣原住民泰武咖啡生產合作社完成立案,華偉傑接下合作社經理一職。

2013年1月「有限責任屏東縣原住民泰武咖啡生產合作社」完成立案,華偉傑接下合作社經理的任務。
2013年1月「有限責任屏東縣原住民泰武咖啡生產合作社」完成立案,華偉傑接下合作社經理的任務。

「成立合作社,是我們和其他部落最大的不同。」華偉傑認為,合作社發揮了接收資源、整合生產者、統一製程等功能,甫成立就標下「吾拉魯滋部落咖啡產銷中心」的經營權。

有感於原民學生多選讀農、工、護理、教育等科系,合作社透過公益金作為獎學金,鼓勵部落大學生選讀管理、工程、文創觀光等,彌補部落缺乏的專業人才;另以品性操守作為國中小獎學金評比方式。華偉傑談到,讓孩子從小知道合作社的存在不只是為了部落產業,也為了教育,與族人生活息息相關。

如今,泰武留住人才有成,越來越多大學生畢業後選擇回部落,留在合作社工作。2013年起,合作社申請勞動部培力計畫營運產業館,服務項目從原本的田間管理、產業館營運,增加了電商、觀光工廠與導覽,業務日趨穩定。

看見以百步蛇、陶壺和太陽等排灣族信物圍繞成的遷村紀念碑,吾拉魯滋部落就到了。
看見以百步蛇、陶壺和太陽等排灣族信物圍繞成的遷村紀念碑,吾拉魯滋部落就到了。

位在屏東藝文特區內,橙白相襯那棟是以「卡彿魯岸」品牌為名的咖啡館,設有「吾拉魯滋」自有品牌的專櫃。
位在屏東藝文特區內,橙白相襯那棟是以「卡彿魯岸」品牌為名的咖啡館,設有「吾拉魯滋」自有品牌的專櫃。

族人採收咖啡後篩選出成熟度佳的果實。(照片提供/泰武咖啡生產合作社)
族人採收咖啡後篩選出成熟度佳的果實。照片提供:泰武咖啡生產合作社。

當合作社的發展走到十字路口

細數泰武咖啡的事業型態轉變,「先成立茂泰行銷公司,創立咖啡品牌『卡彿魯岸』,接著是合作社籌設,之後再成立生技公司處理咖啡豆延伸產品。」他無奈談到,當時要申請原民會獎勵創新研發補助,「合作社」卻資格不符,因主管機關認為合作社是原民就業單位,所以改用「生技公司」提出申請。此外,以合作社參加外貿協會計畫時也碰壁,改用公司申請。華偉傑認為,合作社是農企業,咖啡農是事業體的根本,經營上,合作社和公司兩種形式各有優勢和用途,互利也互補,串起泰武咖啡從生產、製造到銷售整條產業鏈。

「合作社和公司不一樣,有好處,也有麻煩。」華偉傑深知,不論股金多寡,一人一票是合作社的根本精神。但實際運作後容易出現「職業社員」,使社務運作出現遲滯。華偉傑語帶保留談到,以社內決策節奏,大大不利新創事業發展, 設備更新、教育訓練、薪資調整等費用更是不足。近年來,「社會企業」成為顯學,他坦言,希望能將合作社轉型成股份有限公司制的社會企業。

回到屏東市區,嘗試換著角度想,泰武咖啡生產合作社目前的發展,也許正如電影《蝙蝠俠》經典台詞:「我的外表底下是誰並不重要,我的所作所為才是關鍵。」在合作社和公司兩種截然不同的事業體分工互補下,將泰武咖啡農辛苦的成果銷售出去,讓部落人才留下來,是根本且重要的事。

【小檔案】有限責任屏東縣原住民 泰武咖啡生產合作社 
社員數 29人
成立時間 2013年1月15日
股金 
一股100元,最低認購100股,股金上限6萬元,總股金48萬5000元。
服務項目 
咖啡樹苗買賣;咖啡生豆、禮盒、加工品等銷售;咖啡豆代客烘焙;農產品包裝行銷、展售會活動規劃;族群傳統文化創意產品買賣。

作者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主婦聯盟合作社以「共同購買」集結關心自己、關心環境、關心生產者的消費者,每月發行《綠主張》月刊,推動合作理念、綠色消費改善環境品質,以計畫性消費及合理價格予生產者支持,並透過食安教育,讓人與土地都健康。

前往>>官方網站粉絲團LINE生活圈

鐮刀除草 揮刀如太極 讓光陰倒流回沒有割草機的年代

$
0
0
文:約翰•路易斯─斯坦伯爾 (John Lewis-Stempel)

好玩的是,一些小事就能讓光陰倒流。幾年前,我把曳引機駕駛艙的門和後車窗拆了,這樣坐在曳引機裡面比較涼爽,也能獲得更真切的體驗。此外,把多餘的裝飾拆掉,也更容易逃生;駕駛艙有一次電線走火,我很快就跳出車外逃命。儀表板現在看起來仍像達利的畫作。每當我坐進這個幾乎露天的駕駛艙,就會想起爺爺的一張照片。照片中,他正開著一輛福格森T20,別過頭去專注看著後面犁的地。T20閃閃發亮,下過雨後更是如此。爺爺裹著一件灰色雨衣,車上沒有駕駛艙。

我從爺爺的年紀和那輛福格森的新穎程度來判斷,猜測這張照片是在1958年左右拍攝的。他們大約在一年後扼殺了農業,在曳引機上加裝駕駛艙。農夫再也無法經歷風吹雨淋,甚至不能親近土地。農夫現在只要坐在一個有暖氣和收音機的小小行動辦公室,操縱控制桿即可。我曾經坐過有空調系統和電漿電視的曳引機,你大可把腳抬高,一切都交給電腦處理。

由於曳引機不能180度轉彎,因此割草和犁地時都是以橢圓形來進行,割到草地的盡頭就大幅度轉向。最終,曳引機的平行車痕會相連在一起。

用棒狀割草機喀哩喀哩割了20分鐘後,我已經完成半英畝,割好的草躺在地上,就像絢麗的都鐸式長辮子,中間交織著毛茛的黃、菽草的紅、百脈根的橘黃,並由剪秋羅的粉紅以及錐足草、繁縷和卷耳的白點綴。割下的黃花茅散發濃烈的香氣,足以掩蓋國際牌引擎蓋排氣管冒出的藍色柴油煙霧的味道。太陽高掛在一片純樸的藍天上,就像創世的第一天。

不久後,田園的美好意境在一陣刺耳與混亂之中戛然終止。割草機撞到石頭了(是的,很有可能是我的鼴鼠丟出來的)。其中一個切割器彎了,另一個斷得支離破碎。

我回到屋子裡,花了一小時上網找替代品。我能找到最好的價格是一個339英鎊的二手貨,可是運送時間是個問題:最少要三天。於是,我打電話問鄰居是否可以商借割草機,但他們的不是不合適,就是他們要使用。他們說的一點也沒錯,從敞開的窗戶,我可以聽見丘陵和谷地充斥著割草機的聲音。

我想,我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甚至,我不敢肯定那顆搞砸大事的石頭不是我透過某種超自然的能力安排的。

在牛棚裡,一把鐮刀和其他很久以前人們所使用的工具擺在一起。一把死神使用的鐮刀,有著山胡桃木製成的蛇狀刀柄和兩個握把。我決定徒手割草。

好玩的是,一些小事就能讓光陰倒流。我把刀柄抵在地面,磨刀石斜斜地朝上拂過刀刃,將刀鋒磨利。我看見父親的身影套疊在我身上,看見他像《三劍客》的人物達太安那樣,用鋼鐵磨利星期天要用的切肉刀。

英國的鐮刀像個怪物,有著厚重的白蠟樹握把和粗鋼刀刃。這把鐮刀樣式古老,是我們搬進來時在牛棚找到的。此樣式是為20世紀初的赫里福德人所做,也就是身高約5尺6寸的人。但是,白蠟樹刀柄的蛀洞很多,於是我把用金屬夾固定在刀柄上的握把移動4英寸以上。好的鐮刀就像好的獵槍,必須去迎合每一個人的手。在那個我永遠尋求不到的完美世界裡,鐮刀應該要客製化。

用鐮刀割草的訣竅就是要讓刀刃平貼地面,離地表只有一毫米,接著以圓弧的方式揮動鐮刀。揮動時要彎膝,重心(若是右撇子的話)從右腳轉移到左腳。用鐮刀割草的人姿勢如果正確,看起來就像是在打太極。我會知道這些,是因為我用過鐮刀。少年時期,我會用鐮刀割除我們家果園樹與樹之間的草,因為這些地方很難使用割草機。自那時起,我就一直使用鐮刀除草。

然而,這天早上割草時,大部分的草都順著鐮刀低頭,然後又彈回來,一邊咯咯笑。隨著每分每秒逝去,草變得越來越乾,更無濟於事;應該要選在早晨露水多的時候用鐮刀割草。

此外,不停揮舞鐮刀需要非常大的力氣。由於刀刃每10分鐘就要磨利一次,我便開始希望預定的磨刀時間趕快來臨,讓我能把磨刀石從水桶中拿出來,沿著刀刃拂過。我的手也開始起水泡了。我腰酸背痛,臉被曬得烏漆抹黑;說得不客氣一點,我看起來就像在貝尼多爾姆度假的英國佬。我還割傷了手指,因為我愚蠢地劃過刀刃,想確認刀是否磨得夠利了。在大太陽底下工作兩個小時後,我只割了四分之一英畝左右。若是用曳引機,只需要五分鐘,甚至不到五分鐘。

佩妮像天使般從汗水瀑布中現身,帶了一杯熱茶。她苦笑地問:「進展如何?」

我大聲說:「棒極了!」我不是在說笑。除了接生小牛之外,過去這十年的農作從未帶給我這麼大的滿足感。

我處在近乎狂喜的狀態中。我割下的草整齊地在鐮刀圓弧的左側形成一列列的乾草列,在近距離的狀況下,黃花茅的氣味之強,讓我覺得這一定是住在世外桃源的人使用的除臭劑。然而,讓我哼起歌來的,是割下的草的模樣與觸感。我現在重拾了用鐮刀割草的技巧,一片片割下的草葉如絲綢般滑落,互相堆疊,就像是用玻璃製成般精巧。

用割草機割下的草很多都被壓碎了。先前,我以為這是好事,因為碎裂的草可以更快釋出溼氣,畢竟乾草一定要乾燥嘛。但,我現在割的草給予我不同的啟發。我可以看得到、聞得到它的品質。

那天下午,我用耙子翻動乾草列。

我搜尋記憶的迷宮,想找出我曾在哪裡讀到一段關於徒手製作乾草的好處,最終在約翰‧史都華‧科里斯的《蟲子原諒犁》[註]找到了這段文字。這本書是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寫的自傳,講述他在土地上勞動的記事:

農業勞動者很少會讚美工作,或承認自己享受工作方面的任何事情。除了年紀大的人以外,無人抗拒機械設備的引入。然而,製作乾草卻是例外——至少這裡是如此。人人都討厭現在的製乾草工作,讚美昔日的方式。在當時,製乾草被當作是在度假,全家人都在草場上野餐,更別提那一大堆的啤酒了。

[註]約翰‧史都華‧科里斯(John Stewart Collis, 1900-1984),愛爾蘭傳記作家、田園作家,也是生態保護運動的先驅。《蟲子原諒犁》(The Worm Forgives the Plough)一書根據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務農經驗寫成,是自然書寫的經典之作。


一草一天堂:英格蘭原野的自然觀察MEADOWLAND:

The Private Life of an English Field

作者:約翰•路易斯─斯坦伯爾/繪者:麥凱拉•阿爾蓋諾

譯者:羅亞琪 

出版:三民書局 2019年5月 出版 

定價:350元

宣導紙類、紙容器分開丟 超大「紙迷宮」今起快閃台北車站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即便是已經強調無紙化的今天,紙製品仍然離不開人們的生活。行政院環保署與台灣造紙工業同業公會攜手打造「紙箱戰紀」,利用回收再生紙搭建一個220坪的回收紙迷宮,今(26日)於台北車站揭幕,希望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趁著暑假讓大小朋友來勇闖紙迷宮同時學習「紙容器」、「紙類」與「不可回收紙」三類分法。

P_20190726_160006_vHDR_On_HP

全台唯一220坪巨大紙迷宮,由4噸廢紙再生而成。孫文臨攝。

這座耗時三個月完成的「紙箱戰紀」叢林迷宮,將從7月26日到7月29日於台北車站棋盤廣場快閃,外圍可看到22米巨幅藝術紙雕牆面,上頭的3D立體叢林動物栩栩如生於眼前再現,活動期間也會定時的闖關活動,希望民眾了解並落實可回收紙類、不可回收紙與另外回收紙容器等資源回收項目,提高台灣再生紙品質與價值。

產值上千億 台灣人每年用掉150公斤的紙

上廁所的面紙、上學的考卷和課本、上班的資料與簽呈、吃飯用的便當盒、路上的傳單、家裡的雜誌、買了卻讀不完的小說,甚至是有些飲料用的吸管包裝都是紙。紙張看似輕薄,但根據統計,全台每年消耗超過425萬噸的紙,每人每年要使用150公斤的紙,台灣的紙產量是亞洲第七大,產值高達1700億。

「從2000年前蔡倫用竹片造出第一張紙開始,就已經實踐循環經濟的價值。」公會理事長何奕達說,台灣造紙業每年的廢紙收購量近400萬噸,其中有2/3,約270萬噸採購自國內回收紙,不足的部分才進口廢紙,回收紙利用率可達93%,有八成的再生紙用來製作紙箱包裝的紙板。

何奕達表示,每年因為回收紙大約可減少6.3萬噸二氧化碳,約等於164座大安森林公園的減碳量。

紙迷宮外是22米大的藝術牆,上頭有叢林造型的紙雕藝術。主辦單位提供

紙迷宮外是22米大的藝術牆,上頭有叢林造型的紙雕藝術,台灣造紙工業同業公會表示,紙雕藝術使用完以後將全數捐贈給人生百味團隊做公益利用。圖片提供/台灣造紙工業同業公會、環保署。

我國每年生產337萬噸再生紙板,這次的紙迷宮使用4公噸的再生紙板製成。「不只環保,更是裝置藝術,在台北車站交通集散地,能夠接觸不同年齡層的朋友,大家也可以拍照打卡上網分享。」何奕達強調,循環經濟是國際趨勢也是國內重點政策,希望大家可以落實可回收紙、不可回收紙及需另外回收的紙容器,讓回收品質升級,台灣這樣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嶼,把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功效。

台灣廢紙收購1/3取自進口  環署宣導紙類與紙容器分開回收

環保署署長張子敬表示,非常肯定紙廠願意優先收購國內廢紙,「400萬噸如果不是用回收紙,我難以想像要砍多少的樹木。」廢紙再回收除了資源利用,也保護了地球各地的森林。

不過張子敬話鋒一轉,提到前陣子許多人批評政府讓洋垃圾流竄,應要禁止洋垃圾進口,「2/3的回收紙來自國內,反過來講還有1/3需要進口。」

環保署長張子敬表示,適當進口洋垃圾,也曾促進資源再利用。孫文臨攝

環保署長張子敬表示,適當進口洋垃圾,也曾促進資源再利用。孫文臨攝。

「如果我們全面禁止洋垃圾,這上百噸的缺口就變成要進口紙漿,那會砍掉多少地球的樹木?」他強調,現在國內回收末端已經有保價收購,穩定回收品質與價值,希望民眾也能落實紙類回收與紙容器分開回收,讓回收效率可以提高。

張子敬補充,過去紙類都一起回收,但事實上把有淋膜的紙容器與紙類分開,更能提高回收效率與品質。廢管處表示,民眾丟回收的時候可將紙容器與紙類分開給清潔隊,有助提升回收效率。

經濟部工業局局長呂正華則說,循環經濟是環保署與經濟部密切合作的課題,除了廠商公會願意配合精進製成技術,民眾習慣的改善也能加速資源再利用。「書、雜誌可以照常放紙類回收,便當、杯碗等容器就要另外回收,現在的發票、簽單熱感紙要記得丟一般垃圾。」

活動現場安排有「分類配對」、「分類辨識」、「疊疊樂」三個關卡,迷宮內更設有五個紙雕藝術,分別由亞洲大學、崑山科大、聯合大學、朝陽科大的師生攜手完成,藝術外牆則由設計團隊耗時三個月打造,利用了4種不同厚度的紙材,拼貼出19隻栩栩如生的叢林動物。

活動開始前就有許多民眾攜家帶眷迫不及待想參觀。孫文臨攝

活動開始前就有許多民眾攜家帶眷迫不及待想參觀。孫文臨攝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

Viewing all 2036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