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2037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新來義部落「陽光永久屋」 公有屋頂做綠能公益 促能源自主、老人健康服務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李育琴 屏東報導

25日上午,屏東縣政府、綠能公民電廠品牌陽光伏特家和國泰金控在屏東新來義部落舉辦企業捐贈儀式。由國泰金控捐贈腳踏車發電設備及捐款,協助部落推動老人健康照顧及能源轉型環境教育。這是繼2018年企業捐助建置部落活動中心的太陽能屋頂公益回饋計畫後,再次來到新來義推動綠能公益行動。

國泰金控CSR與陽光伏特家合作建置公益太陽能屋頂,綠電收益挹注長者健康和照護,記者會上捐贈部落腳踏車發電設備和社區關懷捐款。攝影:李育琴
國泰金控CSR與陽光伏特家合作建置公益太陽能屋頂,綠電收益挹注長者健康和照護,記者會上捐贈部落腳踏車發電設備和社區關懷捐款。攝影:李育琴

企業捐贈公益回饋  部落閒置公有屋頂發綠電

今年是莫拉克風災十週年,氣候變遷為原鄉帶來的衝擊不斷,災害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能源轉型的需求也更加迫切。新來義部落是2009年莫拉克和2010年凡納比風災後,由原鄉來義東西部落、義林及大後部落、喜樂發發吾部落等部分族人,遷居平地永久屋基地的新部落,目前共有307戶居民。

雖移居平地,部落組織仍努力讓族人能夠延續過去的生活習慣。不過就和原鄉一樣,青年外移,社區內多數為年長者及幼童。社區活動中心的部落文化健康站,成為部落長照、老人共餐的重要據點。

屏東縣政府原民處長伍麗華指出,族人災後遷居平地,後續的文化、語言、心靈、耕作和教育的復健,需要更多的關心和資金挹注,讓部落文化傳承能夠永續。

莫拉克風災後,來義鄉部分受災社區遷至新來義永久屋。攝影:李育琴
莫拉克風災後,來義鄉部分受災社區遷至新來義永久屋。攝影:李育琴

為推動原鄉能源自主和綠能公益行動,2018年陽光伏特家標租屏東縣政府新來義部落活動中心屋頂,結合國泰金控CSR資源,建置完成了99.6kWp的太陽光電系統,是國內首例結合公有屋頂的綠能公益專案。

國泰金控鼓勵員工和親屬進行減重做公益,員工減重一公斤企業即捐出100元,費時三年募集了超過500萬元,為新來義社區活動中心建置太陽能屋頂。而後續20年的售電收益,則回饋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用於全台長者健康促進服務,部分回到屏東長者照顧,以及部落永久屋的水電補貼。

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陳惠萍表示,「陽光永久屋」是國內首次結合地方政府支持、企業捐款、員工減重的創意綠能方案,不只活化公有屋頂閒置空間,也透過企業公益行動讓綠能發展更有溫度。

陽光伏特加推動公有屋頂綠能公益專案,新來義部落活動中心為首例。攝影:李育琴
陽光伏特加推動公有屋頂綠能公益專案,新來義部落活動中心為首例。攝影:李育琴

推動偏鄉能源轉型  增進氣候變遷的調適力

把太陽光電推向部落偏鄉,是這項公益行動的一個重要核心價值。

陳惠萍解釋,「永久屋這一群人是台灣第一批氣候難民。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更凸顯偏鄉部落在用電和環境上的脆弱度。為何我們要推動能源轉型?是希望能透過行動,減少氣候問題的發生;建置陽光屋頂可幫助部落能源自主,並且增進對氣候災難的調適能力。」

綠能公益行動獲得屏東縣政府大力支持。陽光伏特家自2016年起與屏東縣政府合作,進行綠能公益募資行動,至今完成屏東勝利之家、福慧大同之家,以及新來義部落陽光永久屋等專案。

屏東縣政府在莫拉克風災後,積極推動能源轉型和再生能源發展。縣長潘孟安說,八八風災不僅造成部分地區電纜嚴重受損,民眾生活不便,災區經濟也受創。為了災後重建和未來調適力,縣府投入綠能發展,希望透過能源轉型帶動綠能產業發展。

企業資金挹注,有助於原鄉部落的能源轉型和環境教育。除了協助建置陽光永久屋,今年國泰金控再捐贈三台部落腳踏車發電設備,供部落長者健身同時儲電,作為社區緊急用電。此外也提供15萬元用於老人共餐及關懷,並透過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及屏東大學,進入部落辦理能源教育活動,讓部落居民一起認識再生能源,了解氣候變遷及能源轉型的重要性。

與大學合作,進入部落進行再生能源環境教育。攝影:李育琴。攝影:李育琴
與大學合作,進入部落進行再生能源環境教育。攝影:李育琴。攝影:李育琴

公有屋頂作為綠能公益  更具社會價值的效益

陽光伏特家的綠能公益獲得許多企業支持,今年全台就有10個公益電廠在進行,而捐贈的金額已超過2600萬元。

近兩年公民參與綠能電廠的熱度大幅提升,陳惠萍表示,不只企業積極投入,民眾參與人數也有顯著成長,陽光伏特家的公民電廠往往一上線就秒殺售罄。

「公民在台灣推動綠能的道路是很重要的力量。」陳惠萍說,過去民眾參與綠能的門檻太高,陽光伏特家努力尋找突破點,希望透過平台提供管道,讓民眾很容易就可支持台灣綠電成長。現在綠能的大眾市場被看見,公民參與綠電的行動也開始蓬勃發展。

陽光伏特家公民電廠的成功,也吸引許多光電廠以相同的模式集資建置。陳惠萍說,這正應證這個模式是可行的,因此她正向看待更多公民電廠加入。

她強調,陽光伏特家作為台灣第一個綠能公民電廠品牌,最初初衷是希望能推動綠能普及化。透過綠能共享,讓資源分布到全台灣,不管是偏鄉部落或是弱勢群體,在用電脆弱度高的地方,能透過綠能公益,達到資源互助和永續。

陳惠平指出,氣候變遷的發生凸顯偏鄉地區對於災害因應和用電的脆弱度。攝影:李育琴
陳惠平指出,氣候變遷的發生凸顯偏鄉地區對於災害因應和用電的脆弱度。攝影:李育琴

不過,一直以來推動綠能公益專案最大的困難,就是找尋合適的屋頂。

過去政府傾向將公有屋頂統一召標給大型綠電業者,以快速達到發電量的成長,然而陳惠萍指出,「公有屋頂有屋頂的公共性,其實最適合讓公民來參與發電。尤其偏鄉往往只有公有屋頂是合法建物,做公益電廠,能讓綠能發展更有社會價值的效益。」

「一度電,放在用電有脆弱度需求的偏鄉部落,更有效益;放在支持社會安全網絡的身心障礙福利機構,也創造放大的愛心。」她希望負責標租公有屋頂的政府部門,能看到公益電廠的價值。

屏東縣烏拉魯茲部落在莫拉克風災遷村後,規劃成為太陽光電社區。圖片來源:太陽光電單一服務窗口網站
屏東縣烏拉魯茲部落在莫拉克風災遷村後,規劃成為太陽光電社區。圖片來源:太陽光電單一服務窗口網站

目前陽光伏特家平台已有超過70座公民電廠,共建置4百萬瓦以上太陽光電,累積發電量達490萬度。陳惠萍指出,未來隨著電業法的改革,電業自由化以後,綠電可以賣給企業、賣給一般用戶,屆時將有更多新的公民參與模式誕生。

陳惠萍強調,期許每個人只要想參與綠能、行動,都可以在陽光伏特家找到參與的方式,不管是提供屋頂、購買綠電或參與綠能公益,都是成為改變能源,改變家園的行動一份子。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


江佳玶/實驗室減塑 何不借重「蚊子」優勢!

$
0
0
文:江佳玶(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研究所研究生)

炎炎夏日到來,今年歐洲遭遇近年來最大的熱浪酷暑,法國加爾省西部Gallargues-le-Montueux於6月28日下午4點20分,氣象站紀錄到45.9°C突破歷史以來的最高溫。台灣南部登革熱群聚病例亦是蠢蠢欲動,民眾請韓市長多花一些時間來治理蚊子問題,根據楊嘉慧教授的研究說明,在30~40°C的高溫環境下,登革熱的病媒蚊不只會產下兩倍以上的卵,由孑孓長大為成群飛舞蚊子的時間只需要7天,比低溫環境(20°C以下)長大成蚊需14天來得短的多,而且需要吸食人類血液的次數也比低溫時吸血頻率更高,在氣候變遷環境越發高溫溼、熱的影響下,全球傳播登革熱疾病的速度將會越來越快。

不過,人人看見通常舉手就打的蚊子族,也是有不為人知的優點,特別是它用來吸食人血的極精密工具──口器。

創立於1997年的TTP Labtech Ltd.,正學習並受益於此項「蚊子優勢」,逐步壯大成為全球微量液體處理實驗室自動化的領導廠商。Battery Ventures投資公司在2018年收購了TTP Labtech Ltd.,著眼其未來在生物科技研發及精準醫療領域發展風潮下,對微量樣品製備自動化需求高度成長的期待。

筆者學生時代做過分子生物學實驗,做實驗的學生或研究員,需要非常精巧的手工藝,頻繁且熟練的操作Pipette(微量吸管) ,加入生物樣品及溶液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地拋棄20ul~1000ul的塑膠微量塑膠吸管尖,由於每吸放一次溶液通常就必須更換乾淨的吸管尖,避免污染或氣泡干擾影響實驗結果,同時需將微量塑膠吸管尖丟到生物性廢棄物垃圾桶。

各位可以想像,每位研究員一次實驗做完若共花費兩個整天的時間,需拋棄的微量塑膠吸管尖「實驗用生物性廢棄物」就可以堆積成一座小山。如今連麥當勞、星巴克、珍珠奶茶飲料店都全面放棄使用塑膠吸管來吸取咖啡、飲料及各類冷飲了,尖端的生物科技研究卻還是在使用相當傳統、浪費而且對環境不友善的操作方法。

TTP Labtech Ltd.首先發展出mosquito system這套可連接電腦的nanoliter(10-6 ul)微量加液系統。物如其名,它可以將生物實驗中所需的每次加液量減少千分之一(25nl~1.2ul),同時它包裝方式類似電子零件生產線上常見的包裝料卷,可用快速自動化的打件方法來取代實驗室人工重複加液、取液的動作,也可以全自動進行蛋白質或核酸定量分析的系列稀釋動作。

因為蚊子微量吸頭料卷由機器取出、使用,可盡量避免更換時手套或手指觸摸到的微量污染,也可以盡量讓每次的吸取量更符合一致性標準。拋棄時也同樣包裝成捲,不只能加快實驗操作時間、更能以較好的方法來處理生物性廢棄物垃圾。

根據該公司官網所宣告的包裝規格,每個蚊子微量吸頭間距4.5或9 mm,一卷可包裝13500個蚊子微量吸頭,最多可包裝到36000個。(例如,目前常用的塑膠微量吸管尖一盒96支,蚊子微量吸頭一卷可相當於375盒塑膠微量吸管尖的可使用次數。)

作為一個會操作生物檢測實驗的使用者,我覺得年輕學子做實驗需要受到長時間的專業訓練,但更令人氣餒的是,需要很有耐心及毅力做著產線技術員的工作型態,在今日人工智慧應用越來越多元、精準醫療方興未艾,無論是學界或產業界,甚至是宣布要競選台灣總統的郭台銘,似乎都一致認為生物醫學的發展將是蓬勃生機、夢想發達的未來。

要帶頭拚經濟,首先選出的帶頭者要有更新思維及優化過往工具的勇氣。

個人認為台灣絕對有能力自行設計並製造一台類似mosquito system的自動化設備,而且整合度更高、成本更有競爭力。但是遭遇最大的阻力,在於許多教學多年的生科領域老師,不太願意讓自己的學生嘗試使用新的自動化設備,通常不是沒有錢購買(俗話說不是沒有廣大市場),更多是怕麻煩的心態,為了趕出年度研究計畫、擔心研究經費被濫用、擔心學生沒有比較驗證不同設備的能力等,因此台灣自己設計的新設備,通常還沒有推出市場去介紹就先胎死腹中了。

舉個例子來看,有多少人注意到今周刊2016年10月以「丹麥抗茲卡新星 團隊半數來自台灣」為題,報導了丹麥新創公司「BluSense Diagnostics」與台灣「中研院」研究人員及「柏勝科技」三方共同合作,在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比賽中與美國老牌大廠亞培共同贏得最大獎,獲得百萬美元的新創注資。

這台檢測設備不只可檢測新興的茲卡病毒傳染病,更可用於快速篩檢登革熱,將被送去第三世界國家登革熱盛行地區進行人道救助。

在高雄市,韓市長要競選台灣總統,應該可以先真心的傾聽了解台灣在生物科技長期厚植的研發能力、與國際團隊合作設計及新創募資的能力,若是他們迄今都尚未發大財,光是喊口號可能較難獲取中間選民的認同。

由蚊子微量吸頭,筆者衍生出另外一個設計構想,如下圖所示。為了將塑膠用量減到最少、符合綠色產品永續發展的設計原則,我們並不期待放棄料卷包裝的成熟量產技術,卷對卷(Roll-to-Roll)對台灣的生產製造商根本了無新意,但是在使用者端,尤其是醫事檢驗機構卻是新鮮的嘗試。

所謂使用者卷對卷,是把「微量吸頭」及「放置微量液體的孔洞」按照卷對卷原理進行提升檢驗產出的高速自動化。熟悉實驗的生物科技研究人員,目前大量使用透明塑膠製孔盤及1ml~5ml左右分裝各式抗體或液體用的塑膠製微量試管(Eppendorf tube)。

可想而知,不管擺放在桌上或冰箱都容易打翻,及可能加錯內容物的恐懼感,都是很令所有研究人員困擾的事情。

圖1 使用者端卷對卷檢測的概念示意圖 (製圖:江佳玶)
使用者端卷對卷檢測的概念示意圖 。製圖:江佳玶

問題是,孔盤大小、孔數及微量試管都是四十多年來高度標準化的耗材,怎麼可能會有儀器廠商願意幫使用者進行卷對卷的改良?首先面臨的是光耗費數十萬購買的光學偵測儀器立即無法使用,因為沒有現成的移動料帶式訊號偵測設備。

再者,孔盤、微量吸管、微量試管都是開模做塑膠射出成形的產物,供應商是塑膠射出成形公司,如果孔盤想改成料帶及料卷,材料必須加入可以使用的特殊用膠,供應商合理上應該會是使用刀模生產透明貼紙的製造公司,而這種類型的公司通常並不瞭解生醫耗材的產品設計者為誰,自己也較難有醫材業界關係,因而形成打入醫療檢驗體系供應鏈的高門檻,更遑論自己去研發要使用的膠水及透明材料了,這就形成一種政府扶植跨領域新創生態系可能的練兵場所及發展空間。

由滅蚊這個不良善的想法為引子,我們期待有更多人關注這個領域、關注這個跨領域的研究問題、關注我們期待對環境友善的生活方式,同時讓年輕人有「拚經濟、發大財」的一個小小接入點(access point),而不只有在電視上或網路上號召大眾定期清除積水容器跟加強社區噴藥消毒而已。

力挺能源轉型 全球最大開發銀行擬2020撤資化石燃料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全球最大開發銀行「歐洲投資銀行」(European Investment Bank,EIB)26日宣布新能源融資政策草案,禁止融資化石燃料。此政策受到氣候運動人士熱烈歡迎。

如果歐盟財長9月10日採納該政策,EIB將在2020年底前終結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基礎設施的融資,全面轉投資乾淨能源。


歐洲投資銀行響應「化石燃料撤資」,力挺能源轉型。照片來源:TaxRebate.org.uk

「這幾個月來,我們諮詢歐洲數百名權益關係人,歐洲銀行面對能源的未來該有哪些首要任務。新政策反映了我們的工作成果。」EIB副總裁麥克道爾(Andrew McDowell)在他的影片聲明中表示。

「主要提案很明確:我們希望加強支持歐洲能源轉型,歐洲經濟的脫碳。我們希望支持更多的能源效率和節能計畫,透過支持再生能源減少能源供應的碳排。我們希望支持能源創新,支持未來需要的新技術,以滿足積極的氣候和能源承諾。我們要支持更多未來的能源基礎設施,尤其是歐洲經濟的電氣化。」

氣候之家報導,該草案提出了一些豁免情況,包括生產生質燃料和高效能燃氣熱電聯產(汽電共生)電廠。

多年來一直呼籲這種轉型的環保團體無不歡欣鼓舞,「黑暗中終於出現一線曙光,」歐洲地球之友零化石燃料活動負責人羅奇(Colin Roche)說,「雖然歐盟和各國政府面對全球暖化裹足不前,但歐盟公銀勇敢提議停止融資化石燃料,是正確且符合公義的一步。我們現在呼籲EIB董事會支持這個草案,並防堵資金流向化石燃料的漏洞。」

預料在9月23日聯合國秘書長古雷斯特召集的紐約氣候行動高峰會上,歐盟將能驕傲地發表此草案。

智庫E3G政策顧問費雪(Lisa Fischer)受訪時表示,歐洲投資銀行宣布和巴黎協定同調,停止提供化石燃料資金,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這將為其他人樹立典範。他認為,該草案還會「使歐盟有調整基礎設施相關工作優先順序的壓力。」

不過他也提醒,自天然氣撤資可能遭遇阻力。德國承諾在2038年淘汰煤電,改用天然氣作為過渡燃料。「我們知道德國各部門之間存在意見分歧,環境部希望排除化石燃料,但他們實際上並沒有決定權,」費雪說,「是經濟部研議並指派財政部負責執行。」

與此同時,羅馬尼亞並沒有放棄在黑海開採天然氣,儘管最近一連串監管措施使這項任務更加艱鉅。另一個有豐富天然氣的國家保加利亞,也可能反對這項提議。

在法國經濟學家拉胡圖羅(Pierre Larrouturou)和頂尖氣候科學家儒塞爾( Jean Jouzel)的支持下,成立「歐盟氣候投資銀行」的構想在過去幾個月裡帶給歐盟銀行業不小壓力。超過600位政治人物支持這個構想,最具影響力者包括法國總統馬克宏、西班牙總統桑切斯和教宗。

費雪指出,這為EIB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逼得它出來表態,「等一下,我們就是氣候銀行!」這舉措意義重大,設下了新的標竿。

去年EIB的貸款總金額為162億歐元,其中有30%挹注氣候行動。

參考資料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台電免費節能診斷 不只幫大戶 全台4600家工廠、學校都可申請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過去節能總是針對契約容量800瓩以上的「用電大戶」,不過,這些大戶通常已聘有專業的能源管理師,契約容量500-800瓩的用電大戶通常缺乏節能專業人員,反而更需要協助。今(29)台電在北、中、南三區處同步舉行「節能診斷中心」揭幕,宣布全台24區處將為500~800瓩的工廠、學校提供免費節能診斷。

契約容量500~800瓩大約是60個班級左右的學校、或是員工400~500人規模的工廠,實際情況因工廠類型、製程、機器設備耗電量而異。台電估計,全台約有4600戶,占全國用電量 10~20%。台電為此啟動「能源診斷服務計畫」員工訓練,共460人次參與,並從中挑選60位擔任首批節能診斷員在全省服務。

0729-3

台電北中南三區處台電節能診斷中心同步開幕,全台24區處都將提供節能診斷服務。攝影:陳文姿

首批台電節能診斷員上路  瞄準全台

台電今(29日)在北、中、南三區處同步舉行「節能診斷中心」揭牌典禮,宣布即日起提供臨櫃、電話諮詢服務,並派專人走訪用戶用電場所,以專業的能源量測儀器,如電力分析儀、紅外線熱顯像儀等檢測用電效率,提供電力分析與節能診斷。

三區處分別是台北西區營運處、台中區營運處與高雄區營運處。不過,台電副總經理耀庭表示,全台24區處都會提供這項諮詢服務。

王耀庭表示,過去台電的節能服務偏向是用電分析,這次特點是直接走到工廠裡面,去分析工廠製程、設備的用電與效能。這項工作需要工廠本身有節能的意願,因此第一階段希望工廠能主動提出需求。服務是免費的,後續也會考慮主動找工廠洽談。

台北西區營業處節能服務課長楊佳憬表示,初步會從設備、流程下手,看能不能利用流程調整、或機器設備調度去改善能效。用戶先看到實際成效,接下來用戶才會願意投資新機器改善。

0729-1

台電節能診斷員使用超音波流量計,測量冰水主機冷卻水流量。攝影:陳文姿

0729-2

節能診斷員用電力分析儀,量測冰水主機耗電量。攝影:陳文姿

王耀庭表示,如果後續工廠打算更新設備,除了添購外,也可以慮用租的,或是跟能源技術服務業(ESCO)合作。這裡面有各種商業模式,節能除了節省電費,也創造新的商機。

台電表示,今年初啟動「能源診斷服務計畫」以來,已有460人次受訓,從中遴選出60位同仁擔任首批節能診斷員,歡迎契約容量500-800瓩的用戶主動洽談。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食物銀行再進化 「惜食中途島」啟動 每周5公噸剩食變續食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食物銀行再進化,「食享2.0計畫-惜食中途島」今(29日)啟動,台北市臻佶祥社會服務協會媒合量販、餐飲業者及全台食物銀行,讓可能成為廚餘的食物,及時送到需要的人手上。

理事長方荷生表示,惜食中途島每周可處理5000公斤食物,且附有冷凍與冷藏櫃,把原本會變成廚餘的剩食變成「續食」,分送到宜蘭、基隆、台北、新北、桃園五縣市上百處的食物銀行與「享食冰箱」,提供給需要的民眾使用。

食享2.0計畫-惜食中途島於今(29)日揭幕啟用。孫文臨攝

食享2.0計畫-惜食中途島於今(29)日於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揭幕啟用。孫文臨攝

續食  是廚餘的源頭減量 

環保署統計,超市和量販業廚餘的廢棄食品申報量每個月超過500噸,等於每年就有6000噸的剩食變成廚餘。這樣的數字若以稻米來換算,每人每日約需0.5公斤的米,6000噸米約可供應8200個四口家庭一年所需的糧食。然而這些剩食成為廚餘之後,有一半都是送進焚化爐,其餘則做為養豬飼料與堆肥。

隨著非洲豬瘟防疫工作加溫,近年來政府也亟欲禁絕廚餘養豬,環保署與各縣市環保局為了廚餘去化四處奔走傷腦筋,另一方面,民間團體多年來持續提倡續食、惜食的概念,不只讓廚餘源頭減量,更希望透過「食物銀行」,把剩食與需要的人分享,珍惜資源、效益最大化。

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南機場社區的臻佶祥協會,透過「食享計畫」媒合量販、餐飲業者,將剩食妥善處理後分送到各地食物銀行,從2016年至今兩年半,已發放150公噸食材,數以萬計的民眾分享到這些完好的續食。

然而,隨著更多企業投入,現有設備與空間逐漸飽和,方荷生為處裡更大量的捐贈物資,向國有財產署租用杭州南路一處閒置空間,經民間企業與在地社團協力合作打造出「食享2.0計畫-惜食中途島」,啟用後每周可處裡5000公斤的食物,分送到宜蘭、基隆、台北、新北、桃園等五個縣市共上百處的食物銀行。

方荷生表示,續食並不單是口號,解決台灣的食物浪費問題必須有計畫性的實踐,重新找到食物與人之間的平衡。

量販餐飲業者送來的即期商品。孫文臨攝

量販餐飲業者送來的即期商品。孫文臨攝

志工正在處理企業捐贈的食品,檢查品質、分裝、登記。孫文臨攝

志工正在處理業者捐贈的食品,檢查品質、分裝、登記。孫文臨攝

處理過後的續食會貼上標籤確保有效期限內送至各地食物銀行。孫文臨攝

處理過後的續食會貼上標籤確保有效期限內送至各地食物銀行。孫文臨攝

不只續食  更要落實地方關懷

回顧來時路,這個小小的據點方荷生走了二十幾年。他1998年開始擔任中正區忠勤里里長,2000年開始為社區內老人送便當,透過送便當的過程,他發覺社區工作的有限與無限,希望整合更多資源,2011年將南機場社區內棄置的將軍宅活化成「樂活園地」和「幸福廚房」,作為社區關懷據點,服務老、中、青、幼四代的社區里民。

2013年全台第一個民營的社區食物銀行就坐落在忠勤里內,那是方荷生把閒置舊郵局改造活化後的成果,當時很多人認為他做不到,但事後不只證明他做到了,甚至做得很好,「地表最強里長」的稱號不脛而走。

2016 年,他成立「書屋花甲續食餐廳」透過續食創造營收,提供社區的中輟生一個學習的場所,從「惜食」、「分享」到「學習」,他與志同道合的夥伴進一步創立了「台北市臻佶祥社會服務協會」與「台灣食物銀行聯會」,要把惜食、續食的理念與經營管理的方法傳遞的全國各個角落與社區。

立委吳玉琴就說,方荷生從不起眼的小地方開始默默耕耘,一路上不停的進展從老人、弱勢,延伸到兒少教育,讓許多有心、有資源的政府單位與民間企業找到了一個可以投入幫助的地方與方法,「我們不是幫助方里長,更是幫助他背後整個模式所受惠、需要照顧的民眾。」他強調,這個模式可成為政府及各地社區營造者學習的模範。

身為協會常務理事之一的台北市議員郭昭嚴也說,方荷生總能把腐朽化為神奇,「這裡原本是一大片的廢墟,他卻能夠把不可能變作可能,打造出一個機能完善,兼顧食安、衛生的惜食中途島。」他認為,因有方里長才能把企業與民眾連結起來,把公部門與民間團體的力量結合再一起,讓社會需要關照的居民都能有一個可供溫飽的角落。

續食處理過後的食享出貨流程

經過許多步驟處理過後,從續食到食享冰箱的出貨流程。

家樂福延續食物生命 捐贈惜食中途島冷藏室及食品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2015年的報告指出,全世界每年約有1/3、13億噸的食物被浪費,卻仍有近8億的飢餓人口,只要全球減少25%的糧食浪費,就能讓地球上所有的人類吃飽。而在台灣,平均每人每年丟棄100公斤的食物,卻有近20%的學童仍餓著肚子。

有鑒於此,量販業者家樂福從2014年與民間團體合作啟動「食物銀行」續食計畫,要將下架卻仍可食用的食物分享給社區居民。2018年一整年,全台105個門市與52個社福單位合作,送出了270噸的食物,將近50萬人受惠。家樂福也致贈了惜食中途島大型冷藏設備,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蘇小真表示,除量販店本身,未來會持續推動讓供應商加入續食的行列。

左起為台北市臻佶祥社會服務協會理事長方荷生、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蘇小真。孫文臨攝

左起為台北市臻佶祥社會服務協會理事長方荷生、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蘇小真。孫文臨攝

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秘書長陳玠甫表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食物銀行網絡在德國,共有200個據點,而台灣目前則有142個分布在各個縣市的據點,「明年我們將會超越德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食物銀行網絡。」他說,目前食物銀行聯會共有61個會員,除了企業也有社區發展協會,未來計畫要將據點增加到200個以上,主要是與企業洽談合作的可能。

「良好管理是成功與否的關鍵。」陳玠甫說,一個食物銀行不是24小時開放讓人民眾自由索取、放置,「就跟銀行有營業時間一樣,食物銀行也有他開放的時間,必須有志工作登記、管理才能發揮它的效益。」他表示,食物銀行雖有一套模式,但也會因地制宜調整作法。

方荷生表示,惜食中途島的完成有賴於家樂福、紅十字會、中正社區大學、台灣寶島行善義工團等民間團體,幸福里里長蘇宏仁也提供修繕水電協助,目前營運的12位志工都是由原本南機場有經驗的志工來協助,也持續在招募在地志工及單位,希望更多人加入,讓續食深入到台灣各個角落。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

最新PM2.5空品監測結果出爐 全台空品改善 但僅宜花東符合標準

$
0
0
環境資訊中心實習記者 周妤靜報導

根據環保署公布的最新資料,2016~2018年全台僅宜蘭縣、花蓮縣、台東縣的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符合空品標準。台東縣三年平均值為8.6µg/m3,花蓮縣為9.9µg/m3,宜蘭縣為11.6µg/m3,皆安全通過15µg/m3的空品標準。台東縣甚至在2018年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HO)年均值10µg/m3的空品準則。


空氣品質不佳狀況。資料照片,黃裕文提供

基隆市則差臨門一腳,PM2.5三年平均值雖符合空品標準,但24小時值超標,因而無法進入合格大門。西部地區PM2.5三年平均值與24小時值則全數超標,淪為PM2.5三級空污防制區。

不過,自從空保處將PM2.5納入空品標準後,全台PM2.5年平均值已從2013年24µg/m3降至2018年17.5µg/m3,且各縣市PM2.5濃度均逐年下降。

宜花東空品佳 中南部仍為重災區

2012年空保處將PM2.5納入空品標準,目的是劃分各縣市PM2.5空污防制區。連續三年之平均值符合空品標準的縣市,將劃入二級空污防制區,否則為三級空污防制區,須加強管制污染源。

根據空保處最新資料指出,台東縣、花蓮縣、宜蘭縣以外的縣市均無法脫離PM2.5三級空污防制區,而中南部地區的污染最為嚴重。

嘉義市與雲林縣PM2.5年均值與24小時值的三年平均皆敬陪末座,空保處副處長謝炳輝解釋,嘉義、雲林位於下風處,空品易受到其他縣市影響。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崇光2018年的PM2.5研究報告也指出,嘉義市無重大污染源,推測是其他地區排放的工業污染物隨氣流傳入嘉義市。

但周崇光的報告顯示,雲林的污染主要來自工業污染源,如煉油廠,即當地的六輕工業區。因此加強六輕工業區的污染管制,包括提高鍋爐燃燒效率,加強污染控制設備等,是降低當地PM2.5濃度的關鍵之一。

全台PM2.5濃度均有改善 中南部改善成果明顯

雖然中南部地區PM2.5污染情形最為嚴重,但將近三年平均與2013~2015年三年平均值做對照,卻有明顯的改善。空保處表示,上述現象是中南部地區與上風處縣市同步改善空污的成果。

至於減量成果與嘉義市並列第一的金門縣,空保處解釋,金門縣內固定污染源與移動污染源並不多,因此金門縣的空品狀態與來自中國的境外污染較密切相關。

空保處強調,PM2.5有跨區逸散的特性,未來將持續整合各縣市的污染防制計畫,以減緩PM2.5的污染問題。

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莊秉潔長期關心空污現況與防制情形,他撰寫的空品監測報告指出,高雄市近年來的改善,是因其降雨量較前五年增加超過300毫米所致。而台中及南投的雨量雖比前五年來得少,PM2.5卻有所改善,主因是台中電廠減煤10%,且台中市2噸以上鍋爐計181座,其中有81座改為天然氣。

配合《空氣污染防制法》,空保處必須每四年檢討一次空品標準,預計年底公告新訂空品標準與各縣市PM2.5空污防制區級別。針對日前環團抨擊新訂標準無加嚴PM2.5的計畫,空保處回應,現行PM2.5空品標準屬WHO建議的過渡期目標。未來污染防制情形若有改善,會跟進WHO的空品準則,將PM2.5年均值加嚴至10μg/m3。

作者

周妤靜

真誠地做一條鹹魚~環境資訊中心實習記者

謝和霖/搶救一生必遊一次的高美濕地

$
0
0
文: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

一流的美景 最低級的管理

2016年日本旅行社H.I.S透過社群網站調查日本人海外旅遊最想去的景點,台中的高美濕地勇奪第一,擊敗許多被讚譽為一生必遊一次的世界級景點。1不可諱言的,奪冠原因之一是高美濕地佔了地利之便,是離日本較近的海外美景,日人到訪容易;但若不是高美濕地的生態、景觀極具吸引力,豈能得此盛名??

高美濕地之美,尤其在夕陽西下時,沿著以高架方式鋪設在濕地上的木棧道進入高美濕地,遠望是波光粼粼的海面映照著雲彩繽紛的天空,色彩變幻萬千;近看是綠油油的雲林莞草隨風擺動,還有不甘寂寞的招潮蟹與樸拙可愛的彈塗魚,頻頻出沒在泥質與砂質兼具的灘地上;而在眾聲喧嘩中被驚動而越來越少現身的海鳥,偶爾駐足或劃過天際。生命昂揚奔放,在這美不盛收的天然畫布上。

但一流的美景,卻有著最低級的管理。這是上天賜給台灣的珠寶,每年有300萬人次造訪,理應獲得中央與地方政府以及在地社區的珍視,但實情卻非如此。儘管核心景觀(也就是位於海堤外的高美濕地),已被農委會劃設為野生動物保護區,受到一定程度保護,但是必須與核心景觀協調、一起整體規劃保護的鄰近地區(也就是海堤內側的眾多私有農地與國有土地),土地卻受到濫用,不但破壞了生態完整性,也戕害了整體景觀的價值。

最接近木棧道入口處的違法停車場。
最接近木棧道入口處的違法停車場。

首先,數年前,在木棧道的入口處,有塊私有農地,面積約0.6公頃,因為覬覦遊客停車需求而違法開闢為停車場,市府不予取締也罷,近年還派交通警察協助導引車輛進入該停車場;附近農地地主見到開停車場這麼好賺,政府又不會執法取締,於是有樣學樣,也開始把農地填起來要開停車場。

20190726-03.jpg

近來陸續開始違法填地的農地
近來陸續開始違法填地的農地

近來,台中市府開始因應暑假旺季遊客暴增,於這段時間的例假日與國定假日進行交通管制,禁止車輛進入管制範圍,並提供從公有停車場到木棧道入口處的免費接駁;2這看來好像是英明作為,但仔細一看,管制範圍卻不及這塊有地利之便、最接近木棧道的違法停車場,等於只是把違法停車場吃不下的停車需求,導引到約2公里外的公有停車場地。

20190726-04.jpg
圖中高美路和美堤街交叉口,即為木棧道入口,一旁的違法停車場,不在交通管制範圍內。

此外,從木棧道入口處往南沿著海堤走的美堤街,道路旁凌亂的商店與攤販,也是為了爭搶觀光利益聚集而來。從一方面看,這些人只圖私利,而不顧及景觀與生態等公共價值的減損;但從另一面看,如果乖乖守法、好好種田的人只能苦守寒窯,沒有任何機制讓他們合理合法分享觀光帶來的利益,無怪乎會有人禁不起不當利得的誘惑了。

再者,為何會有這麼多停車需求,誘使違法停車場一直冒出?因為大眾交通實在不方便。儘管台中市府交通局宣稱,假日有來回116班的公車(相當於單程58班),可讓遊客往返高美濕地與清水火車站、台中高鐵、台中火車站之間,但如果仔細算一下,以每輛公車最多載客50人計,這單程58班的公車,只能服務2,900名遊客,遠遠不足以應付每日平均近萬名且集中於傍晚時來訪的遊客(旺季時每日遊客人數應該遠高於平均值);更扯的是,遊客若於暑期非六日的日子到此一遊,被夕陽美景吸引而流連忘返,錯過7點20分的309末班車,就沒有其它公車可搭,此時只好搭乘坐地起價的計程車離開。這樣的旅遊經驗,鐵定讓某些遠道而來的遊客,從「一生必遊一次」的期待,變成「一生只來一次,不會再來第二次」的失望了。

搶救高美濕地 依法執法 別無他法

因此,要制止高美濕地鄰近地區的土地濫用,還有抑制洶湧而來的車潮,對策是相當明顯的。首先,就是要依《都市計畫法》取締這些非法停車場以及違法填地行為,不執法等於無法,法律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難道只是擺著好看的?但據了解,台中市府在接獲某違法填地案的檢舉後,農業局雖認定違反農地農用原則,並移請都發局開罰,但都發局卻不開罰,明顯怠忽職守。

其次是提供充分的公車,並於旺季時增加班次,同時將交通管制範圍擴大,把北從大甲溪南岸的護岸路,南到清水大排北岸的三順路,東到61號西濱快速公路,西到海堤的這一區塊,依據《空氣污染防制法》第40條的授權,將之劃為空品維護區,進行常態性的交通管制(而非只有旺季的例假日或國定假日),不允許私車進入(但當地居民除外),同時提供遊客從管制區外公有停車場到遊客服務中心以及區內重要景點的免費接駁服務。

20190726-07.png
圖中用黃色線圍起來的區塊,是本文建議的空品維護區。

再來是土地利用的整體規劃與管制。在這方面,首先應該擴大高美濕地的保護區範圍。一般而言,一保護區內應有三大區塊:核心區、緩衝區與永續利用區。核心區是保護對象的最主要範圍,不容許人為干擾破壞;緩衝區則是位於核心區外圍,以隔離外界人為活動對核心區的影響,一般只容許有限度的科學研究、環境教育與生態旅遊活動;永續利用區則是位於緩衝區外圍,區內容許有限度的人為活動,但這些人為活動的主要目的,是以永續方式,增進保護目的,同時促進在地社區發展。

高美濕地本身雖然已經劃設為野生動物保護區,且名義上有區分核心區、緩衝區與永續利用區,但劃定範圍都在海堤外,陸側完全沒有緩衝區與永續利用區。3我們認為前段建議的空品維護區以及台中港內毗臨高美濕地的防風林,甚至高美五里(包括高美里、高東里、高西里、高南里、高北里)等更大的範圍,應該成為高美濕地的緩衝區及永續利用區,納入保護區範圍。這方面可運用的法律除了劃設野生動物保護區的《野生動物保育法》之外,還有《濕地保育法》、《國家公園法》以及《發展觀光條例》。以高美濕地的條件,當然有資格把它及鄰近地區劃設為國家重要濕地、國家自然公園或者國家風景特定區。

20190726-06.jpg
高美溼地目前劃設的核心區、緩衝區以及永續利用區,皆在海堤外。

這幾種保護區雖然依據法律和保護對象各有不同,但只是關注頻譜的些許偏移,而非天南地北的差異,且這些保護對象常常是互相關連、無法分割的;因此只要在擬定相關土地管制計畫時,秉持既要照顧自然也要照顧在地社區的原則,與在地居民好好溝通,都可達到兼顧生態、觀光與社區發展的目的。其中一項重要保護策略,是以悠遊卡等方式向遊客收30至50元不等的微薄入園費,並把這筆錢扣除必要行政管理費用後,用來補償保護區內土地利用受到限制的民眾;同時優先聘請在地民眾從事區內交通接駁、餐飲服務、環境整理、生態導覽等工作,讓在地居民可以用保護高美濕地的方式,來維持生計,與生態景觀共生共榮。

反思高美危機 社會轉型契機

高美濕地的危機,突顯出公務人員的怠忽職守,疏於執法。但若追根究底,除了威權體制留下來的官僚醬缸文化外,會發現這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們選出的民意代表甚至地方首長在背後為違法者撐腰,挫折了原本想要有所作為的公務人員的銳氣,甚至迫使或誘使他們同流合污。是誰選出這樣的議員?當台灣農地種滿鐵皮違章工廠、豪華民宿,或變成違法的停車場或土資場時,請莫只把苗頭對準政府中的某個機關或某個人,更要反思我們的社會,到底怎麼了?為何缺乏公德與守法的精神?為何只重私利而漠視公共利益?為何無法選賢與能?民眾必須為自己的選票負責,平時更應多關注與參與公共事務,發揮公民的力量,要求民代為公共利益發聲,扭轉向下沉淪的趨勢。

此外,從保護高美濕地的策略上,我們也可看到我國有許多從不同價值出發的國土保育法律,分由不同政府部門負責。可惜是這麼多的法律工具,到頭來卻成為不同機關之間互踢皮球的藉口。有許多牙齒,卻都自拔牙齒,成為沒有牙齒的老虎;典型的三個和尚沒水喝。其實這些國土保育法律,在授權劃設保護區時,所要求的資料、程序與保護方式大同小異,比如說都可依照核心區、緩衝區、永續利用區的概念,管制保護區內土地,都可設置專責管理單位,都可對保護區內受到限制的地主提供補償;因此大可整合成為一部國土保育法,並成立一專責部會(地方也相應成立專責機關),匯集生態保育(包括森林、海洋、濕地、動物、植物)、地質、景觀、文化資產、水土保持、生態觀光、國土規劃、社區營造等各個不同專業的人員來共同負責。研議中的環境資源部,是有朝這個方向,但是並沒有納入所有和國土保育有關的機關,而且和目前以管理物質生命週期為主要方向的環保署整併,涵蓋面太過龐大,應該將其切分成環境保護部和國土保育部兩個部會,比較恰當。

最後,我們要呼籲台灣社會,重視我國的自然生態價值,莫枉費了上天賜予給我們的資產。台灣古稱蓬萊仙島,葡萄牙人第一次發現時也高喊福爾摩莎、美麗之島。台灣要山有山,要海有海,且因為位處環太平洋島弧構造帶上,在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的互相推擠下,地質活動劇烈,再加上梅雨、颱風帶來的雨水沖刷,雕刻出多樣的地質與地貌;同時這也孕育出眾多傲視全球的高山,而使得地處亞熱帶與熱帶的台灣,有著溫帶與寒帶的動植物,生態相當多樣。

在這寶島上,高美濕地只是眾多珍珠的其中一顆;儘管台灣經過近百年來的人為開發破壞,還是有許多美景殘留下來,值得我們好好保護,不應妄自菲薄。如果這社會可以認知到這些自然生態的價值以及對於維繫人類生存的重要性,了解好好維護自然生態所帶來的經濟利益,才可讓我們的經濟活動,逐漸朝向永續方向轉型,不再以農養工,不再竭澤而漁,不再追求虛幻的經濟成長。具世界知名度卻面臨危機的高美濕地,正提供我們這個社會反思與轉型的契機。

比南安小熊還小 「廣原小熊」等媽媽 首要原則:爭取時間減少干擾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鄭雅云整理報導

熊又出沒!27日上午台東廣原村有村民發現兩隻大狗正追逐一隻小黑狗,趨前一看竟是一隻小黑熊。林管處隨即派員至現場淨空管制,於中午成立台東廣原小熊安置應變小組,就安置隔離小熊、現場警戒、跟部落族人說明及後續因應等工作進行討論。

台東廣原小熊。圖片提供:台東林管處。
台東廣原小熊。圖片提供:台東林管處。

第一時間封鎖現場。圖片提供:台東林管處。
第一時間封鎖現場。圖片提供:台東林管處。

台東林管處表示,經初步檢查,這隻「廣原小熊」的健康狀況良好、活力佳,判斷年齡大約3-4個月,比去年花蓮南安小熊略小一些。因小熊與熊媽媽走失時間很短,認為母熊應該還在不遠處,經小組成員討論,決議以現地野放、讓小熊儘速回到媽媽身邊為原則。

應變小組將小熊安置在鐵籠中,籠門經鐵絲網改造,幼熊無法打開,但是成熊可以破壞,於27日晚間完成野外移籠,等待母熊出現。暫定第一階段為10天,目標為確保小熊健康、降低人為干擾、觀察母熊蹤跡為主。

台東廣原小熊安置應變小組成員包括:台東林管處、台東縣政府、海端鄉公所、花蓮林管處、台東縣警察局關山分局、保七總隊第九大隊台東分隊。

有「黑熊媽媽」之稱的屏科大副教授黃美秀亦為應變小組成員之一,她事後於臉書發文,肯定林管處的努力,她也表示廣原小熊目前僅4公斤重,小組專家一致認為由母熊帶回撫育是上策。然而至今母熊仍未出現,到底該等多久?倘若遲遲等不到熊媽媽出現,下一步又該如何?黃美秀表示,這沒有一定答案,目前還是以爭取黃金時間、減少現場人為干擾為最高原則。她也提醒,應儘早設想後續對策,亦強調「現地野放絕對不可行」。

移籠作業。圖片提供:台東林管處。
移籠作業。圖片提供:台東林管處。

移籠第一天。持續等待熊媽媽出現。圖片提供:台東林管處。
移籠第一天。持續等待熊媽媽出現。圖片提供:台東林管處。

黃美秀表示,雖然小熊已經會吃一些水果,但還未離乳,沒有獨立覓食能力,野外存活率極低;此外,發現小熊的地點緊鄰住家和大馬路,汽車、浪犬等干擾風險高,「這真的不是說『養胖一點,放走讓牠自己去找媽媽』就好了!」

她指出「瀕危物種復育是積極保育」,當初南安小熊準備野放時,也曾有人提議放回發現的南安瀑布,但是最後部落及專家學者會議仍然決議選擇偏遠低人為干擾之處野放,「什麼叫人為介入、何時該介入,考量管理的保育立場,兼具動物倫理和人道,這是一門深奧的課題。」

台東林管處也呼籲「愛牠就給牠多一點空間」,因為台灣黑熊是十分敏感的哺乳類動物,請民眾不要前往圍觀及打擾,讓小熊可以等到熊媽媽順利回歸山林。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鄭雅云

本來面目。


保護瀕絕原生龜類 越南官方啟動五年行動計畫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實習編輯 馮志銓 編譯

越南被是公認擁有高度生物多樣性的國家之一 ,但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越南的生物多樣性在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皆迅速下降。

多年以來,越南政府已簽署及執行承諾關於保存生物多樣性的國際承諾,尤其是針對各種稀有、瀕臨滅絕的動植物。越南國會也頒行許多法律,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際承諾具體化。雖然得到許多成果,越南生物多樣性仍面臨著環境劣化、棲息破碎化、盜獵、非法販賣各種野生動物、環境污染、外來入侵種和氣候變遷等問題。此威脅嚴重影響了稀有、瀕臨滅絕動植物的生存,其中包括越南的各種龜類。

崑崙島國家公園的復育中心。照片來源:越南大自然報網。
崑崙島國家公園的復育中心。照片來源:越南大自然報

自1980年代,越南各種原生龜類面臨大量非法販賣,並在1990年代受到亞洲龜類危機的嚴重影響。根據龜類非法交易的一些相關報告,1993年估計近20萬隻(約165~270公噸)的陸龜和淡水龜從越南非法販運到中國。然而,對於陸龜及淡水龜的研究和執法,過去並未受到相當的重視,也未投注相當的預算。

為了防止各種野生龜類的衰退、復育野生龜族群數量,有必要制定瀕危龜類保護的全國計畫。7月16日,越南自然資源與環境部和相關關機構、組織,共同啟動了「至2025年保護越南瀕臨滅絕龜類」的5年行動計畫。此計畫目標是:完善法律規章,作為瀕絕龜類保護工作的依循;加強龜類調查、評估及研究,尤其是優先保護瀕臨滅絕種類;成立有效的保護區與組織救傷隊,繁殖及保護瀕臨滅絕的龜種類;並加強關於稀有龜類保護的工作管理和執行法律的有效性,鼓勵人們積極參加各類保護龜類的活動。

近年來,越南的許多地方如寧順省、廣寧省、廣平省等成立了海洋保護區,包括海龜救傷、保護海龜產卵區等活動。然而,在許多實際行動中,以巴地-頭頓省的崑崙島(Côn Đảo)與菊芳國家公園的龜類保護中心(TCC)為典型的榜樣。

崑崙島國家公園的野放小海龜活動。照片來源:崑崙島國家公園報網
崑崙島國家公園的野放小海龜活動。照片來源:崑崙島國家公園

崑崙島是越南境內仍有海龜前往產卵的棲息地。這是海龜上岸產卵數量最多的地方,占越南全國的85%。此外,崑崙島國家公園也是越南實施海龜保護計畫的成功案例,在此的海龜野放紀錄是越南境內最多的。

過去5年,崑崙島國家公園把海龜卵從海岸移到復育中心孵化,每年野放15萬隻小海龜。此外,此地每年救傷和野放大約10萬隻小海龜,這是海龜保護的初步成就之一。崑崙島的居民已積極參加保護工作,包括協助逮捕和起訴走私及盜獵綠蠵龜犯罪者,這顯示當地社區對海龜保護的意識有所提高。

目前,崑崙島有16個海龜產卵的沙灘,都是尚未受到人類影響的地方。崑崙島海龜的產卵季為每年的5月到10月,孵化時間大約45至60天。每年,此國家公園以成功救傷及移動大約2000窩卵,野放了15萬小海龜。

關於陸龜及淡水龜,今年前半年,菊芳國家公園的龜類保護中心(TCC)已成功救傷了72隻非法販運的龜,其中有46隻屬於4種在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及受越南法律保護的龜類。

透過檢查發現,此72隻屬於7種瀕臨滅絕的龜類包括:23隻黃額閉殼龜(Cuora galbinifrons),1隻布氏花背箱龜(Cuora bourreti),8隻凹甲陸龜(Manouria impressa),7隻大頭龜(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6隻鋸緣攝龜(Cuora mouhotii),1隻斑龜(Mauremys sinensis)及26隻歐氏攝龜(Cyclemys oldhami)。其中,前4種已受到越南法律保護。

拯救非法販賣陸龜。照片來源:247新聞報網
拯救非法走私的龜類。照片來源:247新聞報


大頭龜( 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照片來源:VNexpress


鋸緣攝龜(Cuora mouhotii)。照片來源:VNexpress


布氏花背箱龜(Cuora bourreti)。照片來源:VNexpress

Cuora galbinifrons
黃額閉殼龜(Cuora galbinifrons)。照片來源:VNexpress

回顧上萬份科學文獻:野生動植物適應速度 趕不上氣候變遷

$
0
0
環境資訊中心外電;姜唯 翻譯;林大利 審校;稿源:ENS

氣候變遷可能威脅物種生存,物種滅絕會影響生態系的健全,因此評估動物如何因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以及這些變化是否能讓族群長期存續,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萊布尼茨動物園和野生動物研究所(Leibniz Institute for Zoo and Wildlife Research, Leibniz-IZW)學者瑞舒克(Viktoriia Radchuk)、寇提爾(Alexandre Courtiol)和克萊摩夏茲(Stephanie Kramer-Schadt)帶領64名研究人員組成國際團隊,回顧了10,000多份已發表的科學研究。

他們的結論是,儘管動物通常會對氣候變遷有所反應,例如改變繁殖時間,但這種反應通常不足以因應氣溫上升的速度,有時還會走錯方向。

歐洲斑姬鶲(European pied flycatcher)通常對環境變遷有一定適應能力。Aaron Maizlish攝(CC BY-NC 2.0)
歐洲斑姬鶲(European pied flycatcher)通常對環境變遷有一定適應能力。Aaron Maizlish攝(CC BY-NC 2.0)

他們將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期刊。

共同作者、愛爾蘭科克大學資深講師里德(Thomas Reed)解釋,「我們將所觀察到的動物對氣候變遷的反應,和成功跟隨氣候變遷調整習性的反應做比較,得到這樣的結果。」

在野生動物中,最常見的氣候變遷反應是生物事件發生時間的改變,如冬眠、繁殖或遷徙。

體形、體重或其他形態特徵的變化也與氣候變遷有關,但是,正如該研究所證實,沒有顯示出系統性的變化模式。

研究人員從科學文獻中擷取相關資訊,尋找多年氣候變遷與兩種性狀的可能變化之間的關係。

接下來,他們評估觀察到的性狀變化是否與較高的存活率或後代數量的增加相關。

「我們的研究主要針對鳥類,因為其他群體的完整資料很少,」第一作者瑞舒克說,「我們證實,在溫帶地區,氣溫上升與生物事件發生時間的變化有關。」

另一位共同作者、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貝辛格(Steven Beissinger)指出:「這顯示只要物種適應夠快,足以因應氣候的變化,牠們也可以留在暖化的原棲地。」

但資深作者寇提爾提醒,「實際情況不太可能如此理想,因為即使是經歷過適應性變化的族群,也不保證可以一直以相同速度這麼做。」

更令人擔憂的是,所分析的資料涵蓋如大山雀(Parus major)、歐洲斑姬鶲(Ficedula hypoleuca),或常見的西方喜鵲(Pica pica),這些已知適應良好、數量充足的物種。

「稀有或瀕危物種的適應力仍有待分析。」Leibniz-IZW生態動力學部負責人克萊摩夏茲總結道,「我們擔心這些物種的存續前景會更加悲觀。」

科學家們希望他們分析彙整的資料集能夠帶來更多全球氣候變遷下動物族群恢復力研究,並有助建立更好的預測方法,協助未來的保護管理行動。

Wildlife Changing Too Slowly to Survive Climate Change
BERLIN, Germany, July 23, 2019 (ENS)

Climate change can threaten species and extinctions can impact ecosystem health, so it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assess how animals respond to chang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whether these shifts enable the persistence of populations in the long run.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an international team of 64 researchers led by Viktoriia Radchuk, Alexandre Courtiol and Stephanie Kramer-Schadt from the Leibniz Institute for Zoo and Wildlife Research (Leibniz-IZW) evaluated more than 10,000 published scientific studies.

They concluded that although animals do commonly respond to climate change, for example by shifting the timing of breeding, such responses are in general insufficient to cope with the rapid pace of rising temperatures and sometimes go in wrong directions.

Their findings are published in the scientific journ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Co-author Thomas Reed, a senior lecturer at University College Cork, Ireland, explains, "These results were obtained by comparing the observed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with the one expected if a population would be able to adjust their traits so to track the climate change perfectly."

In wildlife, the most commonly observed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s an alteration in the timing of biological events such as hibernation, reproduction or migration.

Changes in body size, body mass or other morphological traits have also been associated with climate change, but, as confirmed by this study, show no systematic pattern.

The researchers extracted relevant information from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to relate changes in climate over the years to possible changes in both types of traits.

Next, they evaluated whether observed trait changes we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survival or an increased number of offspring.

"Our research focused on birds because complete data on other groups were scarce," says lead author Radchuk. "We demonstrate that in temperate regions, the rising temperature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shift of the timing of biological events to earlier dates."

Co-author Steven Beissinger, a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said, "This suggests that species could stay in their warming habitat, as long as they change fast enough to cope with climate change."

Senior author Alexandre Courtiol said, "This is unlikely to be the case because even populations undergoing adaptive change do so at a pace that does not guarantee their persistence."

Even more worrisome is the fact that the data analyzed included predominantly common and abundant species such as the great tit, Parus major, the European pied flycatcher, Ficedula hypoleuca, or the common magpie, Pica pica, which are known to cope with climate change relatively well.

"Adaptive responses among rare or endangered species remain to be analyzed. We fear that the forecasts of population persistence for such species of conservation concern will be even more pessimistic," concludes Stephanie Kramer-Schadt, who heads the Department of Ecological Dynamics at Leibniz-IZW.

The scientists hope that their analysis and the assembled datasets will stimulate research on the resilience of animal populations in the face of global change and contribute to a better predictive framework to assist future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actions.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循環產業園區進駐南星 「土地至今還沉在海裡」環團批張景森草率開發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行政院政委張景森主持的「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計畫」將坐落南星計畫區,環保團體今(30日)舉行記者會痛批,這塊填廢造陸的土地,不僅未達環評要求的七公尺高程,甚至有多處沉在海中,且高雄市環保局還要「球員兼裁判」變更環評內容,「只有一公尺高且會下沉的填廢造陸,在全球暖化的未來隨時都會被海水淹沒,根本無法開發。」

他們呼籲張景森勿草率開發,應把土地留下來作公園綠地,並要求本案環評不應由高雄市執行,改由環保署來做。

經濟部工業局表示,本案目前還在規畫階段,會把民眾疑慮納入考量。環保署官員則說,「依法中央不會干涉地方環評,但有公民訴訟的規定」,認為環保團體若有具體事證可提起告訴。

環保團體今(30日)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呼籲政委張景森不要草率開發。孫文臨

環保團體今(30日)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呼籲政委張景森不要草率開發。孫文臨攝

政院循環產業園區耗資千億拚十年完工 環團指土地多處泡水「談開發還太早」

今年六月張景森主持跨部會審查會議,原則通過「全國循環專區試點暨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申請設置計畫」,其中「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計畫」預計要耗資1050億規劃一塊210公頃大的產業用地,要在2028年完工。

這筆經費也包含高雄市爭取多年的大林蒲遷村所需經費,這塊產業用地位於高雄大林蒲,該處為20年前中鋼為消耗轉爐石、飛灰等廢棄物,因此把廢棄物填入海中,「填廢造陸」而成的南星計畫中的中期計劃。

當年,本案環評考量到用地穩定與安全,要求高雄市環保局需填到土地高程七公尺才可開發,然而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理事長陳椒華發現,2012年高市府就急著把土地移交給海洋局及港務公司,但土地填築根本尚未完成,「實地勘察不僅大部分未達一公尺,且隨著地基掏空多處下陷甚至還淹在海中。」

更嚴重的是,為了替本案解套,作為開發單位的高雄市政府環保局還「球員兼裁判」向自己提出申請環評變更,「台灣要健康婆婆爸爸媽媽團協會」理事長洪秀菊說,環保局申請的環評變更內容對照表,不只要解除原先的七公尺高程規定,更要取消土地沉降等環境監測。

高雄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理事長黃義英實地走訪南星計畫區,認為這塊土地的填築沒有完成,談開發還太早。孫文臨攝

高雄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理事長黃義英實地走訪南星計畫區,認為這塊土地的填築沒有完成,談開發還太早。孫文臨攝

「六輕填海造陸30年了監測計畫都不敢中斷,何況這塊土地不是填土,而是填孔隙更大、更容易掏空的廢棄物。」陳椒華也指控環保局目前的監測不準確,把監測點設置在較為穩定的海堤上,而非正在下陷的海堤內填廢土地;隨著氣候變遷加劇、海平面持續上升,「政府卻要把產業園區設在高程只有1公尺且隨時會下陷的土地上,那是欺騙廠商陷人民於不義。」

高雄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理事長黃義英強調,南星計畫的土堤掏空崩毀、填土地不穩定是當地居民有目共睹,「顯然這塊土地的填築沒有完成,要談開發都還太早」,呼籲本案應該確實遵守7公尺高程的環評結論,並讓環評回歸環保署。

對此,環保署綜合計畫處簡任技正呂雅雯表示,可以理解民眾對於高雄市環保局身兼開發單位與環評單位,確實可能有「球員兼裁判」的疑慮,「可是根據我們了解他們在環評審查的時候,相關委員都有依法迴避,就行政程序來說是合法。」

呂雅雯說,南星計畫屬於填廢造陸,案情複雜,且在1994年4月就通過環評,比《環評法》還要年代久遠,因此早期的責任釐清確實較為混亂,且本案牽涉諸多開發案,「目前我們也還在跟環保局接洽相關資料,他們表示會再正式行文到環保署。」

至於高雄市環保局沒有填築到7公尺就移交土地是否違反環評結論,呂雅雯則表示,「現在的權責都是在高雄市政府,依法中央不會去干涉地方環評與監督責任,避免權責不明確。」他說若高雄市政府環保局違反環評結論,且督察單位沒有去蒐證開罰,環保團體有確實事證也可以依《環境影響評估法》第23條提起公民訴訟。

高雄市環保局則一連發出兩則新聞稿,直指「環團搞烏龍」,強調「南星計畫中程計畫」變更對照表的審議作業,是由外部的學者專家組成專案小組依法審查。「鄭重澄清,本次會議總共邀請7位環評委員審查,並沒有任何環保局或政府機關的代表擔任審查委員」,環保局呼籲.尊重法規及專業審查,勿憑空想像而發表錯誤的論述;並強調會議上環委完全沒有「退回環保署審查」的意見,嚴正駁斥錯誤訊息。

環保署綜合計畫處簡任技正呂雅雯(右一)、經濟部工業局工業區組科長林瑋浩(右二)出席回應環團質疑。孫文臨攝

環保署綜合計畫處簡任技正呂雅雯(右一)、經濟部工業局工業區組科長林瑋浩(右二)出席回應環團質疑。孫文臨攝

大林蒲居民斥政府一變再變  政治人物的承諾「都是在哭么」

不過,大林蒲當地居民陳玉西無奈的表示,大林蒲的居民對於政府早已經沒信任,「政治人物講的話與承諾,都是在哭么。」他說,小時候此地原本是一塊美麗的海岸,20多歲時政府說要容納中鋼廢棄物,也沒經過當地居民同意就開始用有毒污泥、爐灰、重金屬填海來污染海洋,當時的市長吳敦義說填完後要蓋機場,但後來的市場陳菊卻又改口說要蓋遊艇港、海洋公園,現在那些計畫又被暫停要變成工業區,「那塊美麗的海洋現在已經死掉而且發臭了,沿海也都釣不到魚,而政府卻還在顛三倒四,一變再變。」

「海洋都被廢棄物填平了,那上面應該要種樹,至少可以有一點生機,而且不穩定的土地也只能規劃成公園。」陳玉西認為,海洋明明是屬於大家的資產,「但整個大林埔的規劃卻被沒有來看過大林蒲、沒有聞過這裡的空氣、踩過這裡土地的政府官員亂七八糟的亂搞一通。」

陳玉西氣憤地說,自己已經70多歲,親友中十個有九個是癌症過世,而政府卻永遠只想著開發,「五十年前要填廢棄物的時候就應該規劃遷村,而不是現在人都死了、居民都難以生活了,才要用一個產業園區的經費來順便幫我們遷村。」

陳椒華也表示,高雄以身為一個海洋都市而自豪,但如今卻是用廢棄物把海洋給封死,隔絕了原本人們親海、愛海的生活。他呼籲張景森政委與行政院不要草率開發這個荒謬不合理的計畫,恐怕成為浪費公帑的規劃,未來工業區淹沒在海中,對於海洋是污染、對於人民資產也是損失。

環保團體指出,高雄市環保局球員兼裁判,土地沒有填築好又要變更環評結論。孫文臨攝

環保團體指出,高雄市環保局球員兼裁判,土地沒有填築好又要變更環評結論。孫文臨攝

對此,經濟部工業局工業區組科長林瑋浩強調,這個案子在6月5日的會議上只是原則通過,工業局有做細部修改並於7月17日送行政院審查,但至今本計畫及相關的經費都尚未核定。「未來如果真的核定要朝工業區做,依法也要經過環評、可行性評估及都市計畫變更審查等相關評估與監督的程序,絕對會再跟相關部門研議,確保土地安全。」他表示,目前草案仍未核定,一切都還言之過早。

高雄市環保局發出新聞稿澄清球員兼裁判。

高雄市環保局發出新聞稿澄清沒有球員兼裁判。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

川普撤銷歐巴馬車輛排放標準 北美車廠發起自主管理

$
0
0
環境資訊中心外電;姜唯 翻譯;林大利 審校;稿源:ENS

川普政府打算撤銷歐巴馬時代設立的聯邦車輛減排政策-2020至2060車型年,車輛排放不可再增加。但四大汽車製造商和加州政府已就達成自主減排共識,包括汽油、柴油汽車和輕型卡車將繼續遵循現行歐巴馬政府時代設立的淨化速度標準直至2026,鼓勵創新以加速過渡電動汽車,並提供產業投資和創造就業機會所需的確定性。


加州的交通狀況。 haymarketrebel攝(CC0 1.0)

同意該規範的汽車製造商包括福特、本田、北美寶馬和美國福斯。自願加入規範的汽車公司在美國只能銷售符合這些標準的汽車。

「沒有什麼問題比氣候變遷更迫切,氣候變遷是危及我們生命和生計的全球性威脅。加州等多個州政府和合作汽車製造商正在引領能讓空氣更乾淨、安全的智慧政策」加州州長紐森(Gavin Newsom)說,「現在我呼籲其他汽車業加入,讓川普政府採納這種務實的折衷辦法,而不是一味開政策倒車。這對我們的經濟、人民和地球都是正確的作法。」

「這項合作協議是實現加州和汽車工業目標的可行、可接受途徑,」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主席尼科爾斯(Mary Nichols)說,「如果白宮不同意,我們將繼續遵循現行標準,但與個別汽車製造商合作實施這些原則。同時,如果目前的聯邦汽車標準定案,我們仍將繼續執行我們的規範,並對聯邦法規提出法律上的挑戰。」

加州州長紐森辦公室聲明指出,川普此舉威脅數百萬美國人的空氣品質和健康狀況,將增加消費者的成本,並可能進一步阻礙美國因應氣候變遷的努力。

多個州長、市長、汽車公司、勞工、消費者團體、公共衛生組織和環保組織亦群起反彈。

本月稍早,24名州長跨黨派組成聯盟,代表了超過一半的美國人口,共同呼籲建立更積極的國家乾淨車輛標準。

州長們發表「國家乾淨車輛承諾」聲明,呼籲依照常識,保護國家在談判桌上地位,並建立強而有力的國家標準。

「我們必須合作確保加州和全國能有一個強而有力、以科學為基礎的國家標準,這個標準要逐年提高,為汽車製造商和消費者提供確定性,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保護公眾健康。」

該聲明不僅有13個遵循加州車輛標準的州簽署,其他10個由共和黨和民主黨州長領導的州也加入。這個跨黨派聯盟共占美國經濟57%,占美國年度汽車銷售量的一半以上。

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與加拿大今年6月剛簽署合作備忘錄,承諾兩國政府合作制定法規,以減少自小客車和輕型貨車的排放,目前加拿大、加州和美國13個州都採納加州排放標準。

川普撤銷排放規範可能排放數十億噸溫室氣體、數百萬噸顆粒物質和臭氧污染物至大氣中。根據美國環境保護署估計,到2025年,全國撤銷排放規範帶來的健康相關成本可高達120億美元。

上個月,全球17家汽車製造商呼籲白宮和加州共同制定單一的國家標準,避免汽車市場的不確定性、汽車業工作機會受到威脅。

Automakers Reject Trump Rollback of Clean Car Standards
SACRAMENTO, California, July 26, 2019 (ENS)

As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prepares to roll back emission standards for light-duty cars and trucks, a consortium of four automakers and the state of California have agreed on a voluntary framework to reduce emissions as an alternative path forward for clean vehicle standards nationwide.

Automakers who agreed to the framework are Ford, Honda, BMW of North America and Volkswagen Group of America.

The framework supports continued annual reductions of vehicl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hrough the 2026 model year, encourages innovation to accelerate the transition to electric vehicles, and provides industry the certainty needed to make investments and create jobs.

This commitment means that the auto companies party to the voluntary agreement will only sell car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at meet these standards.

“Few issues are more pressing than climate change, a global threat that endangers our lives and livelihoods. California, a coalition of states, and these automakers are leading the way on smart policies that make the air cleaner and safer for us all,” said California Governor Gavin Newsom.

“I now call on the rest of the auto industry to join us, and for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to adopt this pragmatic compromise instead of pursuing its regressive rule change,” Newsome said. “It’s the right thing for our economy, our people and our planet.”

Under the framework, gasoline and diesel cars and light trucks will get cleaner through 2026 at about the same rate as they would under the current program, adopted under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This agreement represents a feasible and acceptable path to accomplishing the goals of California and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said California Air Resources Board Chair Mary Nichols.

“If the White House does not agree, we will move forward with our current standards but work with individual carmakers to implement these principles,” said Nichols. “At the same time, if the current federal vehicle standards proposal is finalized, we will continue to enforce our regulations and pursue legal challenges to the federal rule.”

The agreement comes as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is preparing to roll back federal vehicle emission standards, freezing them at the 2020 level through the 2026 model year. This move threatens air quality and health for millions of Americans, would increase costs to consumers, and promises to further set back U.S. efforts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 Governor Newsom’s office said in a statement.

The rollback has faced growing opposition from a broad array of governors and mayors, auto companies, labor, consumer groups, public health organiz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groups.

Earlier this month, a bipartisan coalition of 24 governors representing more than half the U.S. population came together in calling for a stronger, national clean car standard.

In their statement, entitled “The Nation’s Clean Car Promise,” the governors called for a commonsense approach that protects the role of states at the negotiating table and establishes a strong, national standard.

“We must unite to ensure a strong, science-based national standard, in California and across the country, that increases year-over-year, provides certainty for automakers and consumers, reduces greenhouse gases, and protects public health,” the 24 governors said.

The statement is signed not just by the 13 states that follow California’s clean car standards, but by 10 additional states led by both Republican and Democratic governors. Together, this bipartisan coalition represents 57 percent of the U.S. economy and more than half of U.S. annual auto sales.

In June, the California Air Resources Board signed a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with Canada committing both governments to work together on developing their respective regulations to cut emissions from light-duty vehicles, such as those currently in effect in Canada, California and the 13 U.S. states that have adopted California’s standards.

Trump’s proposed rollback threatens to pump billions of tons of climate-altering greenhouse gases, as well as millions of tons of particulate matter and ozone-causing pollutants, into the atmosphere. By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s own estimates, health-related costs from the rollback could be as much as $12 billion nationally by 2025.

In a letter last month, 17 worldwide automakers appealed to the White House and California to work together on a single national standard, warning of uncertainty for the auto market and noting that auto industry jobs are at stake.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結合史蹟與自然生態 霞喀羅深度生態旅遊 逐步開展中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朱惟君報導

霞喀羅古道,以著台灣第一條國家步道的光環,在2003年首度整修完成時,迎來了第一波絡繹於途的朝聖人潮。後因2004年開始接續遭逢颱風肆虐,造成道路崩塌中斷、部分路段艱困難行而致數度沉寂。經林務局新竹林管處整修,終於在2018年底全線開放通行,同時開啟古道周邊部落的生態旅遊培力計畫,加上2019年3月發行了徐如林撰述的《霞喀羅古道-楓火與綠金的故事》;霞喀羅將再次以古道史蹟結合自然生態與壯麗景觀的優勢,展現其生態旅遊的深度內涵。

一次盡覽溪頭竹林風光與奧萬大楓紅

「步道全長僅22公里,卻濃縮了溪頭的山林與竹林風光、奧萬大的楓紅,溫帶的原生森林生態,以及薩克亞金(白石)的溪流峽谷與吊橋風光,步道兩個入口都是溫泉名勝地。」徐如林在書中,點出了當初她與楊南郡受林務局委託、調查國家步道系統時,為何優先選擇霞喀羅古道作為第一條調查整修的國家示範道路,「主要是它的可及性高、效益最大。北北基桃竹苗,將近有1200萬人口,都可利用1天或2天,走一段霞喀羅古道。」

在台灣登山史上,霞喀羅古道也提供了世紀奇峰大霸尖山最早的攀登路徑。隨著霞喀羅等數條警備道路系統的陸續完工,在日治時期的1927年,當時台灣山岳會會長生駒高常率領10多名隊員,在當地泰雅族人擔任嚮導的協助下,首度成功登頂,同時拍攝了「大霸尖山首登」的紀錄片。影片中一位隊員在登頂時見到連綿天際、從雪山到大霸尖山的稜線,不禁驚嘆:「這神聖的稜線啊,何時何人能夠走通,戴上勝利的榮冠?」自此「聖稜線」一詞聲名大噪,成為登山界眾所嚮往的朝聖目標。

白石吊橋

白石吊橋,朱惟君攝。

山徑間,尤迴盪著泰雅祖先悲壯的魂魄

除了壯麗景觀與可及性,豐厚的歷史人文背景,更為古道增添傳奇色彩。

霞喀羅(Skaro),泰雅族語烏心石之意,因山區盛產烏心石而得名。霞喀羅古道,橫跨新竹縣五峰鄉的清泉、石鹿到尖石鄉的養老、秀巒部落,是昔日兩地泰雅族人霞喀羅群與基納吉群往來的一條社路。因位處深山,加上忌憚於泰雅族人的剽悍,清領時期,此地始終是漢人不敢擅入的化外之地。日治時期,即使作風強悍的「鐵血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也對之頭痛不已,從親自率軍剿討此區泰雅族開始,到1926年(大正15年)埋石之盟為止,在長達13年的原住民武裝抗日歷程中,不惜動用武力鎮壓、懷柔招安、以蕃制蕃、強制移居、修築警備道路等各種手段,加上新竹州知事古木章光於各原民部落間的居中調停,才使事件逐漸告終,史稱霞喀羅事件或霞喀羅戰役。

薩克亞金溪與山景

薩克亞金溪與山景。朱惟君攝。

期間,由於霞喀羅社眾神出鬼沒,四處殺害各駐在所員警,搶奪武器彈藥,使得日方受到很大的震撼。因此在1920年開始修築開鑿「霞喀羅警備道路」與「薩克亞金警備道路」,以便能監控霞喀羅群及基納吉群;沿線駐在所約每2.4公里就設置一座,密度堪稱全台之冠,並配置有火力強大的砲台。現今霞喀羅古道的規劃整修,就奠基在這兩條警備道路上,目前沿線仍可見到日治時期所殘存的土牆、碉堡、砲台、紀念碑等遺址,也讓霞喀羅成為許多人口中「數著遺跡前進的古道」。

而在更早的三百多年前,泰雅族霞喀羅群與基納吉群的共同祖先武塔卡拉霍,鑒於原居地人口增長,耕地與獵場漸已不敷養活人眾,遂甘冒奇險,遠從南投北港溪流域,帶領族人迢迢千里、翻山越嶺來到此處拓展新的生活領域,其膽識豪情與刻苦艱忍的遷徙歷程,尤其過程中無以避免地與其他族群間發生流血衝突、以寡擊眾的智取事蹟,更讓這條山徑,增添了傳奇的色彩。

警備道路為了盡量沿等高線施作,遇到溪谷需以吊橋跨越。行進中的吊橋。

警備道路為了盡量沿等高線施作,遇到溪谷需以吊橋跨越。行進中的吊橋。朱惟君攝。

跟隨部落耆老與古道專家走訪霞喀羅

全長20多公里的霞喀羅古道,若無法安排交通車於兩地接駁以進行全程縱走,山友們通常會以白石駐在所或白石吊橋為界,以西稱清泉段,以東為養老段,擇一作為當日往返的行程規劃。

mama講解 (2)

mama在行程中解說人文歷史。

在6月下旬這天,十多位媒體人跟隨養老部落的頭目mama與徐如林,實際走訪了一趟霞喀羅古道養老段的媒體踩線團行程。

「不同於隘勇線多位於稜線上,警備道路為了行車運送物資以及拉炮等需要,基本上都會沿山腰而建,所以大致上平緩好走。」徐如林在一開始就跟大家說明,只有部分路段因崩塌後採高遶或低遶方式進行修復,行走時較具挑戰性,但也因此「才讓人印象深刻,留下回憶。」

清代的隘勇線,又稱土牛界線,係作為漢番界線,嚴禁漢人跨越。「若漢人在隘勇線內遭到原住民殺害,顯示國家保護不周,可獲得國家賠償;但若是在線外遭殺害,表示他是自行違法越界,那就一毛錢也沒得領了。」

相較於書中壯闊史實的詳盡描寫,難得可與徐如林古道同行的過程中,則很開心可以聆聽她親切生動而生活化的諸多分享,像是行經路旁一處石砌的圓形空間時,她就為我們指說,這是日治時期小型的木炭窯,因山區冬季異常濕寒,當年駐在所的警丁,雖然平時主要擔負警備道路的巡查與修復,但燒製木炭也是他們的日常工作之一,可就近供應日本警官們烤火之用。

而在登山前進行入山儀式的頭目mama,也於路程行進中,不時分享從前原住民在山林中的生活智慧,例如途經一棵松樹時,mama就說這樹的樹皮富含油脂,容易起火且可持續燃燒,從前都拿來當作起火的材料,也可供作火把使用。年輕一輩,充當mama翻譯的比林,也在穿越竹林時解說,目前看到的竹林地,很多都是早期族人的耕地所在。

此次行程,途經粟園、馬鞍等多處駐在所遺址,也一路行過竹林、楓香林以及必須手腳並用、拉著繩索小心垂降的高遶路段,然後來到讓人讚嘆的白石吊橋,壯闊山景與碧綠澄澈的薩克亞金溪,成為眾人辛苦跋涉後的最美麗的回報。

粟園駐在所的竹林

粟園駐在所的竹林,朱惟君攝。

部落培力,持續向生態旅遊邁進

這次的媒體踩線團行程,無疑就是一趟讓人印象深刻的生態旅遊體驗,由圈谷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圈谷)規劃執行。圈谷受林務局委託、執行霞喀羅古道周邊部落生態旅遊的培力計畫,為期三年,從去年10月開始,今年是第一年。

「剛開始進到部落時,我們都逐家登門拜訪跟大家說明,也親臨社區發展協會等相關組織拜會。」圈谷執行長朱珮文說,他們目前仍持續透過工作會議與共識營等課程進行相關培力與資源整合,「我們希望先導入正確的生態旅遊概念,跟族人說,不是客人接越多越好,而是我們這裡有甚麼亮點、可以怎麼走、一次接待多少人是適當的?還有很重要的,必須要有利他的公共性考量。」

朱珮文提到的利他性等公共考量,就是大家要在具備共識的基礎上,制定公約,包括回饋機制等,個人營利所得要從中提撥一定比例回饋於部落,「願意認同這個理念的,都歡迎族人隨時加入。」

「這是我們部落第一次共同接待」,秀巒部落的民宿主人邱秀美說的,就是6月27日到28日的媒體踩線團活動,實際由秀巒部落的兩家民宿、一家餐廳,結合養老部落的兩位解說員所共同協力完成的。朱珮文說,後續仍將以社造的概念,協助部落慢慢建立起統一對外的行銷平台。

近期內,圈谷仍將陪伴部落進行為期兩天、每梯次20人為限的「霞喀羅周邊部落小旅行體驗行程」,日期是8月17、18日以及8月24、25日,詳細情形可參閱圈谷的官網或粉絲專頁,也歡迎大家以此支持部落的生態旅遊理念。

徐如林解說,在馬鞍駐在所,楓香林

徐如林在馬鞍駐在所楓香林解說中。朱惟君攝。

觀塘環評聲請撤銷遭駁回 環團再提訴願不放棄任何機會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今年在桃園大潭海域不只一次目擊到台灣白海豚出沒,打破過去學者認為白海豚的重要棲息範圍只界於「台南將軍港到苗栗龍鳳港」之間。這是過去觀塘工業區環評時沒有討論的新事證,當地居民因此於6月21日向環保署申請撤銷觀塘工業區及工業港的歷次環評處分,卻在7月1日遭環保署駁回。

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今(31)日於行政院前再次集結就本案提起訴願,這已經是環團就中油三接工程提起的第七個行政爭訟,從2017年至今更舉行近90次記者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的專職律師蔡雅瀅表示,不會放棄任何機會遏制中油三接錯誤選址的政策,若中油強硬施工絕對會依《野保法》提告。

環保團體在行政院前舉行記者會,要對環保署提起訴願,要求撤銷環評。孫文臨攝

環保團體在行政院前舉行記者會,要對環保署提起訴願,要求撤銷環評。孫文臨攝

台灣白海豚不到70隻  大潭藻礁超過7000年 環團提訴願要求撤銷環評

根據林務局7月8日公布的《中華白海豚族群生態與河口棲地監測(II)》2018年的白海豚目擊數只剩下51隻個體,創下歷年來新低,雖然目擊數並不代表真實數量,然而作為台灣特有亞種的台灣白海豚確實岌岌可危,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紅皮書)列為極度瀕臨滅絕(CR)物種。

海洋生態學者Peter Ross曾在2010年的水生生物保育國際期刊發表論文中指出,台灣白海豚的重要棲息環境位於台南縣將軍漁港往北到苗栗縣中港溪口的西部近海,而林務局也在2014年公告台灣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範圍為「南起台南將軍港,北至苗栗龍鳳港」,因此近年調查主要著重在該區域。

台灣白海豚。楊世主攝,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提供。

台灣白海豚。楊世主攝,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提供。

不過,媽祖魚保育聯盟執行秘書許馨庭表示,這並不代表其他地方沒有白海豚,當年的調查研究也提到不排除苗栗以北及台南以南的西部海域也有白海豚棲息,且研究團隊也認為新竹以北的海域也是台灣白海豚的潛在棲息地,只是當時沒有目擊紀錄,「因此學者與保育團體對於桃園大潭藻礁近海目擊白海豚的新事證其實並不訝異,反而感到相當的興奮。」

許馨庭說,台灣西海岸已經有八成的海岸線水泥化,嚴重破壞了原始的海岸風貌與生態棲息環境,「因此2012年行政院核定的《永續海岸整體發展方案》,也將『維持自然海岸線比例不再降低』列為發展願景與評估指標,要維護海岸地區的生態環境。」

許馨庭呼籲行政院不要讓「自然海岸零損失」的承諾破功,現在中油三接站選在一個自然、未經開發的海岸新設海堤港口、放置水泥沉箱消波塊,不只破壞自然景觀,也踐踏了珍貴的千年藻礁與台灣白海豚的棲息環境。

在大潭藻礁發現台灣白海豚出沒影片。影片提供: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蔡雅瀅也說,在大潭海域目擊白海豚不僅是重要的生態發現,更是重要新事證,是過去環評沒有討論、也不曉得的事實,因此當地居民依《行政程序法》第128條向環保署申請「撤銷、廢止觀塘工業區、港開發計畫的歷次環評處分」,然而環保署卻以部分環評已超過五年、僅變更開發單位為由駁回申請。

不過,律師團認為,五年期限應該從2017年中油接手東鼎的案子開始算起,因此向主管機關提起訴願,依法行政院須在三個月內審查完成。

「訴願會有三種結果,第一是環保署自知理虧可能主動自我檢討,第二是我們訴願成功原處分會被撤銷,第三是訴願失敗那我們就得提起行政訴訟。」蔡雅瀅坦言訴願並不樂觀,且可能來不及組織藻礁與白海豚的棲地被破壞,但絕對不會放棄任何機會。

台灣白海豚寶寶。楊世主攝,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提供。

台灣白海豚寶寶。楊世主攝,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提供。

潘忠政:若中油執意破壞將依法提告,也會發起聲討蔡政府「詐騙治國」

此外,蔡雅瀅表示,除了行政爭訟,也希望行政院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10條將大潭海岸指定或暫定為自然地景。「過去我們就已經發現這裡有柴山多杯孔珊瑚,中油也為此提出因應對策,然而現在發現白海豚,中油卻只急著施工。」他強調,中油執意施放沉箱、破壞海洋生態,將依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提告。

桃園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領隊羅裕虹特別帶著自己的小孩來聲援,「我們三年多來一次又一次帶著小孩去海邊夜觀,認識家鄉的海洋與生態,但諷刺的是,我們也是一次又一次帶著孩子到桃園市政府、環保署、立法院、行政院和總統府前抗議,只為了守護這片海岸。」他質疑,深澳可以撤、卯澳也可能要撤,為什麼一定要破壞7000年的藻礁,「請蘇院長與鄭市長,看看你們的孩子和孫子,然後問問自己想留給他們什麼樣的環境?什麼樣的台灣?」

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召集人潘忠政強調,從2016年至今已經有無數的環保團體共同進行了90場的記者會,「這起案子從選址就是一個錯誤,當時環評委員專案小組也做出了『退回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決定,然而卻因為當時賴院長的威逼,官派委員強勢以7:2輾壓過關。」他說,這原本應該是政府保育單位的責任,卻因為他們不敢承擔而讓環團要搞到焦頭爛額。

潘忠政痛批,本案在今年遭到監察院糾正卻沒有反省反而執意施工,代表行政院無心保育只為財團利益,「如果大型沉箱施放造成藻礁破壞,不只環團會提告,我也將會發起一波聲討民進黨政府『詐騙治國』的活動。」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蔡雅瀅出示訴願書。孫文臨攝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蔡雅瀅出示訴願書。孫文臨攝

桃園海岸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葉斯桂吹出第90饗的海螺,要為大潭藻礁戰鬥。孫文臨攝

桃園海岸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葉斯桂吹出第90饗的海螺,要為大潭藻礁戰鬥。孫文臨攝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

衛福部南港疾管、食藥兩大樓建案  將拆現有歷史建築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衛福部「南港興建計畫」環評審查過關,食藥署要把昆陽基地的疫苗中心拆除,以前瞻計畫預算興建「現代化食品藥物國家級實驗大樓與行政大樓」,預計2024年完工啟用,而疾管署則規劃將鄰近的衛生大樓改建為「防疫中心」,但經費還未有著落,且現地的南港衛生大樓屬於歷史建築,未來的拆除與改建計畫仍需經台北市文資審議委員會把關,最快也要等到2023年才能動工。

台北市環保局今(31)日第二次併案審查疾管署與食藥署的大樓興建工程計畫。孫文臨攝

台北市環保局今(31)日第二次併案審查疾管署與食藥署的大樓興建工程計畫。孫文臨攝

食藥署可動工  疾管署預算沒著落還須審文資審議

衛福部南港基地位於捷運昆陽站,鄰捷運南港機廠西側,基地可大致分為A、B、C三區,目前A區為食藥署的疫苗中心及倉庫、B區為1965年就啟用的衛生大樓,現屬於疾管署的疫苗研製中心與檢驗中心,C區則是2014年啟用的衛福部新行政大樓。因A、B兩區建築物都已經相當老舊不敷使用,食藥署與疾管署分別提出改建與新建工程計畫,送至台北市環保局環評委員會審查,兩案併案討論,今(31)日進行第二次審查。

開發單位表示,A區計畫屬前瞻基礎建設,已納入特別預算當中,而B區仍在先期計畫階段,環評通過後會再送政院核定,爭取編列預算執行。兩案並依委員要求整合檢討,將分別設置雨水貯集池及雨水儲流槽,並收集空調冷凝水作為清掃與澆灌使用,提高自來水替代率。而兩區的排水與保水採分別規劃,但加計保水量可達1170立方米,大於最小保水量的1162立方米,且有50%以上地面積採透水性鋪面設計,增加基地滯洪量。

因兩區設有實驗室,依環評委員要求,開發單位也承諾生物實驗室的排氣,會經過兩個連續系列過濾效率達99.97%的HEPA過濾器後排放,而化學實驗室則會經活性碳濾網後排放,削減率可達90%,同時每季也會針對空氣品質進行一次24小時的連續監測。而實驗室的化學廢液將會蒐集清運,洗滌廢水則經化學中和處理後排放至污水下水道系統。

台北市環保局今(31)日第二次併案審查疾管署與食藥署的大樓興建工程計畫。孫文臨攝

台北市環保局今(31)日第二次併案審查疾管署與食藥署的大樓興建工程計畫。孫文臨攝

此外,環委歐陽嶠暉關注區內的樹木移植,開發單位表示,A區範圍內共計有九株受保護老樹,其中五株將會採取現地保留,而四株將作區內的移植並保證存活率達80%以上。而A區南側的東新陂多有鳥類棲息,環委李培芬要求建築物應有防止鳥類撞擊的規劃,開發單位則說建築將避免大面積玻璃帷幕、並設置窗簾及選用反射率較低的玻璃減少鳥類撞擊。

李培芬表示,也可以考慮將樹木移植於此,「從國內其他案例來看鳥類撞擊主要是發生在3樓以下,用植栽應可改善。」他也建議開發單位,未來園區內的植栽除了喬木可增加一些幼苗 ,考量誘蝶的植物多樣化,整體的綠美化可以做得更好。開發單位表示會納入評估。

開發單位建築物將為防止鳥撞擊調整設計。擷取自台北市環保局直播

開發單位建築物將為防止鳥撞擊調整設計。擷取自台北市環保局直播

食藥署與疾管署綜合評估排水及保水規劃。擷取自台北市環保局直播

食藥署與疾管署綜合評估排水及保水規劃。擷取自台北市環保局直播

南港基地可分為A、B、C三區,本次計畫為A、B兩區。擷取自台北市環保局直播

南港基地可分為A、B、C三區,本次計畫為A、B兩區。擷取自台北市環保局直播

另一方面,台北市文化局則提醒開發單位,本案A區目前有鄰近的南港衛生大樓屬於歷史建築,按文資法於施工前需提送保護與監測計畫送文化局審查,若影響較大還會送文資會審議,「A區主要是確認施工會不會影響到歷史建築的安全,但B區可能就需要把這個歷史建築拆除會比較複雜。」文化局表示,B區的防疫中心目前還在先期計畫階段,若未來有要實際執行,可能只會做意象保存,需再提詳細的改建計畫送到文化局來審議。

最終,衛福部的食藥署的「現代化食品藥物國家及實驗大樓暨行政及訓練大樓興建計畫」順利通過環評,而疾管署的「防疫中心興建工程計畫」雖也通過,但附帶提醒開發單位須依《文資法》第34條規定,應提送新建計畫說明與歷史建築保護及監測資料,送文化局審查。

公告歷史建築:南港衛生大樓簡介
位於台北市南港區昆陽街161號
原衛生大樓建於民國54年(西元1965年),為美國國際開發總署駐華美援公署及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專款贈與,由臺灣省政府配核撥款興建之建築。建築牆外仍有民國54年所立中英對照之石碑。本建築樣式依機能而建,建築平面呈不對稱H型,立面簡潔有條狀遮陽,屋頂設計成薄殼,屬當時流行之現代主義風格。本建物亦代表臺灣防疫的歷程,深具歷史意義。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


研究:秘魯FSC認證經濟林 比未認證林地更有利於保育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根據一篇發表於《生態學與保育生物學之遙測技術》(Remote Sensing in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期刊的最新研究,商業熱帶森林中衝擊較低的伐採行為有助於保護野生動物及補償保護區,提供棲息地給亞馬遜地區的許多物種。

藍黃金剛鸚鵡
棲息在祕魯雨林的藍黃金剛鸚鵡。照片來源:WWF報告,Olga Sheean攝。

研究地點在秘魯塔瓦馬努省馬德雷德迪奧斯地區,評估森林管理委員會(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FSC)認證森林經營管理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FSC認證的伐木租地上,兩棲類、昆蟲和靈長類的物種豐富度都比非FSC認證的租地更高,而且FSC認證租地的物種組成也更接近未開發的森林。

全球近1/3的熱帶森林用於木材生產。熱帶森林的商業採伐如果執行不當,可能會破壞生態系統和棲息地、威脅生物多樣性,例如亞馬遜地區的伐林和森林劣化,使棲息地嚴重流失。不過,若能負責任地管理伐林活動,也可以在支持當地的生計和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其他森林提供的重要生態系服務。

「氣候變遷和生物多樣性流失是當今人類面臨的兩大威脅。面對這些日益增加的風險,我們需要能夠扭轉自然衰退的解決方案,同時提供經濟機會,」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森林管理負責人包德溫康提羅(William Baldwin-Cantello)說,「這份研究顯示,以正確的方式,在正確的地方執行,可以兼顧林業生產與生物多樣性保育。」

該研究利用聲學技術分析了天然林管理方法對伐木租地內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研究小組在三個大型工業租地中記錄了數百種鳥類、昆蟲、兩棲動物和猴子的聲音樣本,其中兩個租地有FSC認證,一個沒有FSC認證。

與非FSC租地相比,FSC租地上研究期間記錄下的聲音次數和種類較多,顯示善鳴叫的物種豐富度較高,包括兩棲動物、昆蟲和猴子。與非FSC租地相比,FSC租地的物種組成與未開發地區相似性更高。

過去有研究發現,在FSC認證租地中,美洲豹和美洲獅等大型和中型動物的密度與保護區相似甚至更高,且有健康的中大型哺乳動物族群。最新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這個看法。

「高成本效益的先進技術,如聲學分析,即使在相對難以進入的森林中也可以大規模監測生物多樣性,」WWF秘魯科學主任路易斯美納(José Luis Mena)說,「然而,秘魯的研究結果不一定適用於其他地方,因為認證的影響和森林生態系統、伐木方法、森林治理以及其他社會和生態因素有關。我們需要更深入瞭解森林管理認證的影響,包括對不同生態系統、地區和不同森林管理制度的影響,以確定森林管理認證在何處、如何發揮最大效果。我們迫切需要進行更長期的生物多樣性監測和科學研究,開發出對人類和野生動物都有益的解決方案。」

今年稍早發表於「科學」期刊的生物多樣性監測研究證實生物聲學在監測和記錄背景聲音(如動物、昆蟲和人類活動)方面的作用,能提供有效保育所需的資料。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謝和霖/失火的資源回收與廢棄物處理體系(一)

$
0
0
文: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

2019年3月在彰化縣線西鄉中華路的某回收場發生火警,消防隊員正努力打火。 圖片來源:彰化縣消防局

為何回收場會常常失火?

最近幾年,常常聽到資源回收場失火的新聞。為何這些資源回收場會頻頻失火?有官方回應媒體採訪時表示:「(回收場)廢棄物起火原因『若非』人為因素,多半恐因堆積種類多,長期蓄熱導致自燃。」1這回答頗耐人尋味,以一個「若非」把人為因素帶過,讓讀者把焦點放在「長期堆積易燃物導致自燃」等非人為因素。但究竟有哪些人為因素?人為因素是否更甚於非人為因素?則沒有詳加討論。

在正常情況下,資源回收場裡的回收物,都是回收商收購來的,是他們的資產,他們會輕易讓它們失火嗎?他們會不知道他們堆置的財產是易燃物,要有防火措施與消防設備,以避免它們因為天乾物燥而起火嗎?如果這些回收商不是白痴,他們應該會盡到一切應注意義務,在此情況下,就不該頻頻出現回收場失火的新聞;除非他們的回收物,其實不是他們自願收購來的資產,而是垃圾!

在沒人會做賠本生意的市場機制下,正常回收商收購的都是容易變賣、有價值的回收物,而諸如平板塑膠容器、免洗飲料杯、保麗龍包裝材、玻璃瓶、塑膠袋等因為分類或運送成本高昂、處理管道稀少或再生料市場有限等諸多因素而沒有市場價值的回收物,都是透過各縣市清潔隊回收;而清潔隊回收之後,大部分是透過統包統價的方式,把有價回收物和無價回收物以低廉統一價格一起變賣給回收商,這些接收清潔隊回收物的回收商,在把有價回收物變賣給處理商後,剩下賣不掉的無價回收物,會如何處理?花錢以一噸幾千元的清除處理費送到焚化廠燒掉嗎?還是讓它們成為失火回收場的主角?

自2014年起美國大量生產頁岩油氣以來到2017年中的這段期間,國際原油價格低迷不振,這讓許多有價回收物的價格都跟著下跌,可以想見許多中小型回收商收入也隨之下滑;而在2015年初,高雄調高外縣市垃圾及事業廢棄物處理費調漲到每噸兩千多元後,全國各地焚化廠事業廢棄物處理費也陸續調漲,這對於接收清潔隊許多無價回收物的回收商而言,等於廢棄物處理成本變高,在收入減少但支出增加的情況下,會不會有某些回收商選擇環境成本外部化的方式,來處理這些沒有價值的回收物?

而這個不利於回收市場的趨勢,並沒有隨著2017年中期國際原物料起漲的趨勢而終結,反而變本加厲。2017年7月,中國通告WTO表示將於2018年初禁止廢塑膠與廢紙等洋垃圾進口,之後歐美日等國的回收商開始在國際間尋找替代處理管道,於是大量廢紙與廢塑膠開始叩關我國,在料源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回收物價格開始和原物料價格走勢脫勾,不升反降。雖然環保署於2018年底緊急拉高廢紙與廢塑膠等「產業用料」的進口品質與限縮進口者資格,但只是抑制了廢紙和廢塑膠進口量持續上升的趨勢,而無法有效提振這兩類回收物的市場價格。

而在這波洋垃圾衝擊中,更有廢紙容器這個品項跌出回收商眼中有價回收物的行列,因為眾多紙廠現在有更多品質更好的廢紙來源,而不再收受含有鋁箔或塑膠淋膜的廢紙容器,而願意收受廢紙容器的,為唯一一家獲得環保署受補貼機構資格的專業紙容器處理廠,位在苗栗,由於運距關係,導致許多回收商拒收廢紙容器;後來環保署緊急協調兩家紙廠幫忙收廢紙容器,但一家在東部,貢獻有限,另一家在新竹,處理量能不大且區位和那家專業處理廠重疊,貢獻也不大;而那家專業紙容器處理廠,儘管也隨之擴大了處理量能,但只能透過某些中大型回收商送進去,沒有關係的眾多小回收商,只能乾瞪眼,或者被要求要付費才能送進去,因此重新收受廢紙容器的回收商相當有限。但之前收購而賣不出去的廢紙容器呢?是到焚化廠還是成為失火回收場的主角?

再者,中小型回收商的營業場所必須鄰近社區,才能有效提供回收服務,但在都市土地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許多中小型回收商選擇了市郊農地;而環保署也了解這些回收業者對於資源循環的重要性,只列管面積1,000平方公尺以上的回收業者,對於營運面積在1,000平方公尺以下的中小型回收商的土地非法使用情形,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這些中小型回收商,由於土地是向私人租用,且大多是非法使用,因此甚少投資必要硬體設施,比如常常使用鐵板或無價回收物品(如打包起來的平板塑膠容器)做為隔間,區隔不同類別回收物,回收物則大多露天堆置,頂多於工作人員(通常是老闆自己)休息與收料區搭個簡單的鐵皮屋頂遮蔭。再加上他們的地點有些是位於有點偏僻又不太偏僻的地方,也就是雖然鄰近社區卻沒什麼左鄰右舍,因此若正派經營可提供社區民眾方便的回收服務,若追求不當利得,則可能成為廢棄物的不法出口管道,理想的失火場所;畢竟沒什麼貴重設施,而且所堆置物品來來去去,在把有價回收物變賣清空後,以便宜處理費收取無價回收物或廢棄物,以失火之名,行非法處理之實,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

數據會說話:回收市場景氣差 回收場失火新聞就頻傳

為了印證以上簡單的價格驅動理論,乃求助谷歌大神,爬梳2006年以來的回收場失火新聞事件。雖然不是每個回收場失火事件都會有新聞報導,但我們多少能從浮上新聞檯面的回收場失火事件的發生頻率與事件內容,取得一些蛛絲馬跡。結果相當令人震撼,回收場失火新聞事件的發生頻率,竟然與回收市場的景氣起伏呈現顯著負相關,也就是回收市場景氣越好,回收物價值越高,回收場失火事件就越少。

首先,來看看決定回收市場景氣的關鍵因素之一:國際原油價格走勢。2如圖1中的紅線,可看到在2011年至2014年中期的這段期間,國際原油價格每桶在100-125美元之間盤旋,這大概是198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機發生後迄今,國際原油價格最高的一段期間,想必回收物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據2017年的一則新聞報導:「回收業者說,最近的國際原油價格,跟6、7年前(2010-2011年左右)比起來明顯低很多,連帶讓塑膠回收的價格跟著下跌,像是寶特瓶的回收價格,跟6年前比起來只剩下三分之一左右,影響很多業者的回收意願。」3

 

20190625-fig1.png

至於2006年至2010年底這段期間的國際原油價格,雖然不如2011-2014年期間的高檔,但除了2008年底至2009年中約七個月時間受金融風暴影響而處於低檔外,其他時間也都有高於每桶60美元的行情,是1980年代以來原油價格次高的一段期間。事實上,在整個1990年代,石油長期處於每桶30元以下的低廉價格,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並於2000年採取控制油價在22-28美元的政策,但自2004年後,因為發展中國家原油需求持續強勁成長、主要產油國伊拉克政局因為美伊戰爭而陷入不穩定狀態以及市場對未來油價的預期心理等眾多因素,油價已超出這個區間,石油輸出國家組織並於2005年宣佈暫時放棄控制油價政策,油價自此一路走高,直到2008年金融風暴發生方短暫重挫。4因此這段期間的回收物行情應該也不差。

鑑於影響回收物價格的不只是國際原物料價格,還有其他因素,諸如是否有處理管道、進口洋垃圾競爭問題,因此若能有歷年回收物價格,最能直接代表回收市場的行情。但這方面的完整資訊並不好找,我們好不容易從苗栗縣環保局網站,找到2009年3月迄今苗栗當地小型回收商的收購價格。5我們以處理設施量能充沛、再生料市場行情最佳的廢塑膠容器:廢寶特瓶,做為回收市場行情的代表,如圖1中綠線,可發現其收購價格走勢果如前述,在2017年底前儘管變動步調較國際原油價格緩慢,但大致上隨著國際原油價格浮動,且在2009年到2014年9月國際原油價格開始往低谷下滑之前的這段期間,還不曾低於每公斤10元,之後,其價格在10元盤旋了五個月後,開始一路往下掉到當前的每公斤4元,儘管油價自2017年底已經回升到每桶60美元以上,現在(2019年4月)更站上每桶70美元,但廢寶特瓶收購價格仍持續低迷不振。

20190625-fig2.png

再來看看透過谷歌搜尋整理出來的回收場失火新聞事件發生頻率與回收市場行情的關係,如圖2。我們發現,在2006年至2014年7月的這段期間,只有一件回收場失火新聞報導,且是發生在2013年,當年中國實施綠籬行動政策,禁止不潔廢塑膠進口,斷了國內部份無價廢塑膠的出路,比如主要用於生鮮食品托盤或包裝盒的平板塑膠容器,其因為材質眾多、外觀透明又會互相套疊而難以用機器及人工分類,以往在有廉價勞工的中國還有人願意收,此後即難有出路。沒想到我國的回收場「意外」失火新聞事件,竟能即時反映時事,真是令人意外。

而自從寶特瓶收購價格隨原油價格在2014年8月開始走跌後,回收場失火新聞就開始不絕於耳,從當年8月至該年底,就有五件回收場失火的新聞報導;之後,除了2016年的報導件數(六次)低於十次以外,其餘年度都高於十次,幾乎每個月都會有回收場失火報導;而從2019年初到四月底,就發生了九次。這正如同環境流行病學調查般,雖然無法證實哪個事件是純屬意外,哪個是刻意縱火,但從整體數據來看,「當回收物價如敝屣,還不如燒了吧!」,可能是許多回收場失火事件背後的原因!

另外,在爬梳這些失火新聞的過程中,發現有些回收場火災燒的根本就是廢棄物,而非回收物,疑似「假失火,真非法處理」。比如宜蘭礁溪的一家資源回收場,在今年(2019年)4月失火時,就被附近民眾指控常常載廢棄物回來燒,疑似是向人廉價收費的廢棄物非法處理業者。6另外2017年4月在台南善化發生的一起回收場火災,其回收物看來也如垃圾,而非一般資源回收場分類堆置整齊的模樣,且報導指出該回收場是違法經營,現場疑似堆置事業廢棄物,附近居民也指控該回收場不是第一次發生火災。7又如今年彰化線西的一家資源回收場,業者向地主承租土地放了一些廢棄物(包括廢電纜與廢塑膠)後,人就繞跑,該案因違法堆置事業廢棄物,於2017年8月被依違反廢清法移送地檢署,並於最近開庭要求地主清除,結果不久後(今年3月17日)就發生火災。彰化縣府更表示,這類非法廢棄物堆置場或資源回收場,「三年來分別有31、25、24件火警,已成為不定時炸彈。」8可見當無法從資源回收獲利時,或者當合法處理管道費用高昂時,就可能誘使某些人改行上梁山,從事非法收受廢棄物並放火燒掉的勾當!當然,某些業者是從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要規避廢棄物處理費或從事非法勾當,才不管正常處理管道費用是高是低。

再者,我們注意到除了回收場假失火外,其他廢棄物處理場所也會有類似情形。比如台南新化一家被媒體誤報導為資源回收場,實際上登記的是加工/轉運型的土資廠,收受的是拆除或挖除工程產出的營建混合物,他們在把土石磚瓦等土石方資源和金屬、塑膠、木材等篩分開來後,可回收的土石資源和金屬,就拿去變賣,比較沒價值的廢塑膠等,在堆置了六七層樓高後,於今年3月發生火災,且兩年來已經發生三次火災。9這不禁令人連想起2016年時,曾聽聞當時宜蘭環保局長公開表示,有些裝潢業者會在晚上把拆除下來的廢棄物載到偏僻處,放了火後人就繞跑,怎麼也抓不到,他也很感困擾!可見營建或裝潢廢棄物的露天燃燒,情形相當嚴重。

西部復礦惹爭議 關西小旅行看見採礦外的選擇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鄒敏惠 新竹報導

目送火車轟隆隆經過直到最後一列車廂消失,是不少人共同的回憶,但對不少關西人來說,仰頭目送纜車道上滿載礦石的車斗,才是記憶中的兒時光景。「每次開台三線,小朋友一定要求看纜車經過。」關西鄉土文化協會理事長繆美琴說道。

這條纜車走了十多年,採礦跟關西也緊密相連,但這當中卻有一份恐懼蟄伏在居民心中,近年隨著「西部復礦」議題而擴散,部分居民決定挺身而出,宣告不想再與礦為鄰。

原本是苗栗土生土長的繆美琴,在成為關西媳婦之後,熱心投身地方事務。這一天,透過環保團體地球公民基金會安排的一日「關西亞泥の天坑小旅行」,她與放下咖啡園工作的關西鎮金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羅政宏,以及長期關心生態環境議題的當地社區工作者葉日嘉,化身專業導遊,談起關西的舊日地景與未來想像——誰說只有採礦一途呢?

關西三寶 採礦地景十年依舊

關西三寶,人稱紅茶、高爾夫球場、礦場。


新竹縣關西鎮以多座高爾夫球場聞名。鄒敏惠攝。

從種植茶葉、柑橘到石灰石礦的開採,關西自古即以自然資源利用為重。但自從2003年礦權屆滿後停採,十多年後,亞洲水泥公司、羅慶仁(代表人)2015年提出復採申請,替「西部復礦」開出第一槍,掀起輿論波瀾。

天坑小旅行此次探訪的地點,就是關西十多年前的舊礦場,雖然地表植被已然茂盛,羅政宏卻替眾人揭露出背後的真相——地表之下的山是空的,礦場「天坑」並非虛言。

不過依照法規,沒有礦場工作人員陪同不能進入礦場,不同於亞泥在東部花蓮新城山的礦場,申請後可陪同進入,在關西橫山廠,一般民眾仍是被阻擋在外。無法一睹天坑面貌,只能利用空拍技術過乾癮,抑或是造訪周遭聚落,一探礦場的特殊地景。

機具12年如新 西部復礦早佈局?

沿著台三線前往新竹亞泥廠區的路上,好幾座紅白相間的塔柱吸引眾人的目光。葉日嘉說明,這些塔柱就是亞泥運送礦石的機具之一。塔柱之間有索道連接,將十幾公里外礦場開採來的礦石,運送至亞泥橫山(水泥)廠。

每天從早到晚,索道上載運礦石的車斗不停魚貫穿梭。「我們現在就在索道下方。」

走在這條充滿浪漫風情的台三線,仰頭即是黑壓壓的採礦機具。


索道下方加裝鋼構「屋頂」,避免滾落的礦石造成意外。鄒敏惠攝。

葉日嘉解釋,亞泥當年為了多運礦石,車斗往往滿載,側面看去都已堆出一個尖角,相當危險。為了避免礦石滾落傷人,便在索道下方加裝鋼鐵權充為「屋頂」,「聽到轟隆隆的聲音,表示有礦石掉出來了。」葉日嘉指出,「真正的問題是他超載,車斗只有這麼大,應該是平的或比車斗低一點。」

鋼構的屋頂做得斜斜的,實際從下方經過,想像當年礦石滾落屋頂發出巨響,雖然明知不至於砸傷人釀成意外,也足以體會周遭居民當年的心情。


葉日嘉。鄒敏惠攝。

索道穿越的空域無人管轄,恣意蜿蜒在民宅、產業道路上方,塔柱的空間則是向地主以極低的價格租用土地。葉日嘉補充,索道原本有兩條,其中一條屬於台灣水泥,目前已經拆除,終點是合興車站,沿著內灣線運送至竹東台泥廠。目前現存的是亞泥的索道。

然而奇怪的是,亞泥停採已十幾年了,紅白相間的塔柱有些近看,油漆還很新,似乎還持續保養著。「我覺得他們現在演這齣復採(案)是計畫中的事。你看他纜車的保養就知道。」葉日嘉說。

一個亞泥 兩座廠區 兩派聲音

來到關西鎮,實際感受「礦場」和「水泥廠」之間的距離感,一個是在山上挖山,一個則在鎮上生產水泥。當地居民的感受也是大有不同。

亞泥在關西有兩個廠區,一個是「橫山水泥製造廠」,位於橫山鎮上,距離內灣老街約10分鐘車程,從台三線往北的路上就可以看到;另一個是鄰近錦山里的礦場。兩個廠區之間以單軌軌道相連,載運礦石。

在橫山水泥廠大門正對面,是今已廢棄的台鐵「九讚頭」站。葉日嘉說:「九讚頭站體現在還在,但和亞泥中間那段鐵軌已經沒有在用了。以前這邊有內灣線。內灣線會一直運往竹東。透過鐵軌運輸熟成的水泥原料。」


2007年的九讚頭車站。圖為由月台瞭望車站的畫面。攝影:SElefant;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今日的九讚頭車站。鄒敏惠攝。

談起當地居民對於亞泥的印象,葉日嘉坦言,也因著水泥廠與礦場的不同地理位置而有差異。水泥廠屬於橫山鄉,居民多半支持亞泥,而與礦場較近的關西鎮玉山里、金山里、錦山里,則較持反對亞泥的態度。

究其原因,葉日嘉說,光是在廠外擺些綠豆湯、早點、菱角,賣給每天出入水泥廠的卡車司機、工廠工人,一個月有一兩萬元的收入,就已足夠補貼家用。


關西亞泥橫山廠外,可見往日的鐵軌以及攤販招牌。鄒敏惠攝。

捨石場換300包水泥 更換來居民恐懼難眠

再往山裡走,來到距離礦場相當近的「白石下」社區(白石即為礦石之意),這裡是關西鎮金山里跟玉山里之間,亞泥以採礦廢土堆出來的「四份子捨石場」就在附近。

捨石場總面積35公頃、海拔高達480公尺,這麼大的堆填面積是否合法?葉日嘉表示完全合法,因為是跟鎮公所租來的用地。「但是租約裡並沒有載明土石該如何處置,現在租約到期,也就沒有處理了。」他補充:「我有在鎮公所裡看過租約,裡面說(賠償)300包水泥。」


白石下社區,是最接近亞泥礦場的聚落。鄒敏惠攝。

300包水泥換來居民的捨石場崩塌惡夢。由於沒有任何水土保持及監測計畫,在這座捨石場還沒出現之前,羅政宏解釋,下方的山谷就如同下雨後的排水溝,扮演重要的防洪角色。

後來,捨石場「小山」堆起來了,每逢大雨沖刷,加上當地豐沛的地下水,飽含水分的土壤重壓,下方的擋土牆都已出現龜裂現象,羅政宏說,自從他觀察到附近地層滑動、錯裂,便尋求第三方公正專業單位監測,由亞泥出資,鎮公所發包,進行為期三年的監測。

「目前已經進行了一年半,兩個月前在一場鎮公所的說明會上,公所方面說還沒監測到地層滑動或不穩定的狀況。」羅政宏表示。


羅政宏解釋,香蕉樹(紅線處)以上的區域都是廢棄土石「填」出來的,隨時可能因大雨而崩塌。鄒敏惠攝。


捨石場下方的山谷有農園,以及豐沛的地下水。鄒敏惠攝。

停採復採間 兩大巨頭盤據三個山頭

「這個是亞泥、這個是玉山石礦、這個是台泥。」遠眺往日礦場,玉山里是個不錯的地點,就在一處高爾夫球場的華麗大門旁,跟著玉山里居民曾前朗手指的方向望去,遠處三四座山巒連峰,突然間這些山頭好像都有了新名字。


曾前朗。鄒敏惠攝。

山峰外表看起來是一致的綠意盎然,也並不特別裸露,在如此不起眼的外表下,裡頭已被各家採礦巨頭挖出一個個空洞來。

早年因水泥生產過剩,在政府引導之下,水泥產業東移,西部礦區劃為保留區。直到2013年,新竹縣政府與業者以「拼經濟、救失業」為由,解除了新竹石灰石礦業保留區,「西部復礦」蠢蠢欲動。

如今,台泥的採礦機具已拆除,亞泥原打算復採,但自行撤案,另有羅慶仁、羅慶江兩案遭環署併案,進入二階環評程序,今年3月才剛舉行完二階環評前說明會,接下來,開發單位將會進行二階環評的範疇界定程序。

事實上,亞泥與羅慶仁、羅慶江三案的礦場基地相鄰,設備及道路共用,羅慶仁、羅慶江所採的水泥,也全數作為亞泥的橫山水泥廠供料使用。


遠方雲霧遮住的多座山頭,就是亞泥、台泥、玉山石礦等礦場所在地。鄒敏惠攝。

葉日嘉嘆道:「我覺得是他們超挖,所以儲存量有這麼多。2003年停採之後,亞泥礦場的隔壁因為還有礦權,供應了他們(亞泥)十年,亞泥就繼續運作到2013年,沒有了(礦石)之後,現在才要申請復礦。」

不靠採礦的未來 關西居民冀望與自然共存

羅政宏是金山里居民,在力反復礦之餘,也積極替在地經濟找出路。除了經營咖啡園生意,還開設社區餐廳、號召有志之士以生態工法修復古道。

種咖啡,除了氣候適合,微酸性土質也很重要。羅政宏表示,關西擁有石灰岩地形,酸鹼值算出來酸度很高,種出來的咖啡「喝起來很平順,層次感很多,」他也鼓勵其他農民投入,自己負責收購。

「居民看到我敢玩,我的收購價很好,他們就很願意。而且種咖啡不需要化肥。」羅政宏的咖啡不灑農藥,也是他改種咖啡的另一層用意。「柑橘不要種,每年的藥量很貴,還有化學肥料的傷害。」他說。

除了咖啡,羅政宏的社區餐廳找來新住民經營特色料理,用印尼、越南等地的調味料,結合客家食材,一手「東南亞式客家菜」大受好評。


六畜古道已年久失修,在地人發起自主維護,可通往昔日人氣景點蝙蝠洞。鄒敏惠攝。

錦山里帽盒山下,當年頗具名氣的景點蝙蝠洞,因為採礦而封閉了一段時間,羅政宏想到利用廢棄礦石,以人工方式修復通往蝙蝠洞的「六畜古道」,希望找回當年的人氣,甚至刺激新一波生態旅遊人潮。

十多年過去,採礦的地景仍然留在當地,在居民的記憶中更是無可抹滅。但這樣的景象已經悄悄在改變。

「在關西做調查時發現,地景可以看到地方發展的脈絡。」葉日嘉細數,從紅茶、柑橘,到關西最有名的高爾夫球場,後來的小人國、金鳥樂園、六福村,到礦場,在在是關西的地景,也是關西的發展史。

「現在的關西是什麼呢?老實講我們也看不出來,但不希望回到那個採礦的地景。」葉日嘉說。

【小檔案】
台泥:戰後國民政府接管日本時代全數公私水泥廠,成立台泥,其中接收當時位於新竹、仍未開工生產的「台灣石灰鑛業株式會社」。民國35年台泥正式開工,採礦權在民國84年結束。
亞泥:上海幫徐家於民國47年藉著黨國勢力,取得美國開發基金的奧援,設立了亞洲水泥橫山廠;礦區位在帽盒山北側,自民國49年量產。
玉山石礦:關西望族羅家,本想循亞泥模式成立水泥廠,但未能成功,只成立了玉山石礦,投入石灰石開採,民國58年才設立旋窯相對極小的南華水泥廠,後來也在72年被亞泥為獲得其生產配額併購而停產。玉山石礦則從此持續為亞泥供貨。(資料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

「關西亞泥の天坑小旅行」大合照。鄒敏惠攝。

作者

鄒敏惠

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 

社會參與山林巡守 三層防護不分個人、社區 共享森林惠益

$
0
0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有一次,我們值勤時直接遭遇山老鼠,目睹五六人才能環抱、活生生的肖楠遭砍伐,我們的心情受到劇烈衝擊。」昨(7月31日)「世界巡護員日」記者會上,林務局新竹林管處森林巡守志工隊長吳建宏,娓娓道來擔任森林巡護志工的所見,由於林務局引入社會參與山林巡護,使他親身經歷盜伐現場,這些經歷讓他更珍惜台灣山林,並向長年在山林中巡守的森林護管員致敬!


森林護管員。圖片來源:林務局

從山友到巡護志工:更珍惜台灣山林

有感於國有林地單靠1000多位森林護管員巡視,難以完全遏止不法,2017年林務局引入「社會參與守護山林方案」,擴大社會參與,招募國家森林監測志工、與各大專院校登山社團結盟,共同巡護國有森林,提升保護成效,以補強政府人力編制及資源的有限性。

森林守護志工正式的名稱是「森林調查監測志工隊」。吳建宏說,參與巡守之後,才知道這項工作多困難,不但巡護路線不同平日的登山路線、下切高繞更困難,與「山老鼠」(盜伐者)對峙,更需智慧。

「山老鼠走的路線,和登山路線很不同,登山路線有明顯的路基,山老鼠的路徑則是為了貴重木,不計一切的想靠近它所開出的路。因此,巡護的風險不在於海拔高度,而是隨著路況增加。」吳建宏說。即使如此,因為喜歡台灣森林的心火熱,使得一群山友願意不計報酬地巡守山林。

回到肖楠遭砍伐現場,雖幾位志工迅速通報,但在道路崎嶇坎坷的山林中,森警仍需兩小時才能抵達現場。回到工作站得知未逮到山老鼠,志工們心情跌到谷底;一小時候又收到訊息,森警埋伏逮到山老鼠,又讓志工心情喜不自禁。

當晚隨著警察及林管處人員,觀察如何連夜進行刑事筆錄、將找回的贓木登錄;從中得知,盜伐作業三人一組,一位負責把風,兩位進行砍伐。而成為山老鼠有很多複雜的社會因素,此次幾位犯案者都因沾染毒品而不惜犯法。

吳建宏認為,志工是公部門與民眾的溝通橋樑,他只要有機會,就將從事志工的感動和領悟分享給山友;他認為盜伐事件的發生,並非誰做不好,而需社會大眾一起來面對這當中盤根錯節的現象。


新竹林管處森林調查監測志工隊長吳建宏分享山林守護的感動與領悟。圖片來源:林務局

雖志工絕大多數是登山高手、對山有一定的認識,但仍需充實森林生態系,盜伐樣態、貴重樹種辨識的專業知識。擔任志工一年多來仍戰戰兢兢,這當中挑戰很多,還需累積經驗。

社會參與守護山林 不分個人、社區

吳建宏是各林管處森林調查監測志工189名中的一員,民眾如何參與山林守護的志工隊伍呢?林務局林政組保林科長劉大偉說,個人可注意林管處招募訊息。

不過擔任巡守志工體力是重要的考量。除了部分區外保安林是位於郊區和海邊,體力負荷較小,大多數巡查路線都位於中高海拔所謂的「中級山」,肖楠、紅檜、扁柏、牛樟等貴重樹種生長棲地。盜伐熱點都沒有明顯的路徑,可能要下切溪床、攀岩、翻越好幾座山,也沒有適合的平台可紮營。林管處雖提供交通車馬費,並不足以支應相關的費用。

今年上半年,志工協助巡護共329次,通報盜伐案件13筆,查獲人贓俱獲案件2筆。四所協助山林守護結盟的大專院校,共巡護14次。

社區與部落參與 共享森林惠益

社會參與山林巡守,除了個人加入林管處志工隊,國有林周邊的社區與部落,也是重要的對象,今年共有45個社區部落參與森林保護。花蓮縣壽豐鄉鹽寮社區發展協會即認領了面積20公頃的編號2635保安林,巡守之餘,社區居民也在此林下養蜂。理事長范光福說,守護保安林之餘,也享受保育的成果,兼顧社區微產業發展,才能吸引民眾返鄉。

對屏東縣牡丹鄉高士社區發展協會而言,巡護傳統領域不僅止於保護山林,也保護傳統文化。這是正值青年期的協會秘書李凌,願意留在家鄉的原因。「部落巡護都是中高年長輩,若年輕人不入場,就快沒有人巡守。」

「當人們從森林獲得惠益,就會更珍惜森林資源、願意守護。」農委會林務局長林華慶表示,這兩年推動社區與保安林結合,保安林附近的社區,能分享到保安林的惠益,例如說,同意或協助社區居民發展養蜂技術,從保安林採蜜增加社區經濟,另一方面,為了讓森林有豐富的蜜源、粉源,就必須植物長得好、森林健康,而重視保安林環境,因此不能任由廢棄物亂丟。

「過去國家法令讓原住民和傳統領域疏離,現在則需修補這個裂縫。因此鼓勵族人重新踏查傳統領域,甚至結合傳統知識永續利用,無論森林產物或狩獵,都能從中獲取生活所需。」林華慶指出,高士社區藉由巡守傳統領域,是與土地對話、和祖靈溝通的過程,由此找回過去與土地的連結與永續之道。

移民署長:協助失聯移工盜伐緝查

昨記者會上,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內政部移民署署長邱豐光、調查局及保七總隊代表、國際扶輪3523地區總監邱鴻基及美安國際公司代表等長期支持護管員工作的合作夥伴,皆前來為第一線森林護管員打氣。

從過去幾年盜伐趨勢的發展,失聯國際移工參與盜伐或擔任揹工的比例越來越多。邱豐光致詞時指出,今年移民署查緝到的山老鼠集團,都是失聯移工所組成,2月,桃園專勤隊查獲的九位越南籍移工,都是失聯移工,盜伐價值數百萬的原木;5月,移民署台東縣專勤隊在台東查緝盜伐孟宗竹集團。近期盜伐樣態,多由國際失聯移工啟動,應視為國安問題來處理;移民署責無旁貸,將盡可能配合失聯移工盜伐案件緝查。

邱豐光的父親是台東林管處退休員工,他國中時,目睹任職於台東林管處關山工作站的父親,因查緝、得罪山老鼠,被放話要殺他們全家。這使得他立定以警察為志業;警界服務40年後,今年轉任移民署長。

除了移民署加入森林盜伐防制,行政院也核准「山地巡護作業費」,讓護管員執行高風險勤務時,獲得合理的回饋以及鼓勵。

陳吉仲致詞時表示,雖然3月份已讓護管員每個月可增加3000~7000元,然而第一線巡山任務的高風險,也應有完整的福利制度。農委會將在年底前,向行政院爭取所有森林護管員應有的福利,讓巡山員守護山林無後顧之憂。

台灣國有林地面積162萬多公頃,端賴1064位護管員殷勤守護,每人巡守面積高達1400多公頃;其中319位護管員是一年一聘的約僱護管員。雖林務局近年大力爭取危險津貼,仍未獲得行政院回應。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

從「黃河明珠」華麗轉身「天鵝城」——三門峽大壩的故事

$
0
0
文:丁祥利(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歷史學助理教授)

這裡是黃河流域的第一座大型水壩,如今卻變身成為一片候鳥越冬棲息地,然而這番「華麗」轉變背後卻是當地農民和居民付出的巨大代價。

三門峽水庫的大天鵝。圖片來源:Alamy
三門峽水庫的大天鵝。圖片來源:Alamy

以三門峽大壩為故事背景的微電影《天鵝城之戀》(Love Story in Swan City)於2013年在中國中央電視台播出,隨後便引起了人們對這座大壩和水庫的廣泛關注。三門峽大壩建於1950年代末,以臨近的河南省三門峽市命名,是中國在黃河流域建設的第一座大壩。

女主角李素雲是一位來自北京的女記者,她試圖阻止當地農民狩獵天鵝。但農民們認為,他們這樣做只是為了維持生計,並沒有搭理李素雲的要求。男主角劉思遠報名參加三門峽大壩建設。他看到這一幕後趕忙跑過來調停。劉思遠告訴當地農民,這些天鵝來自西伯利亞,捕殺這些天鵝就是破壞中蘇友誼。聽到這樣的指責,農民們趕緊悄悄離開了。

但是,電影中的政治言論和愛情故事都沒有引起我的共鳴。相反,我發現在1950年代,三門峽大壩並沒有大量天鵝生活的跡象。三門峽政府是這個影片的主要贊助方,於是這個關於三門峽大壩建設的故事以旅遊宣傳片的形式展現。當地政府希望藉此提高當地天鵝的知名度。

三門峽大壩建設

1955年,在前蘇聯的協助下,中國開始在黃河三門峽地區設計並建造第一座混凝土大壩。成千上萬的工人、工程師和政府官員被調遣到三門峽。而與此同時,為了建設大壩,庫區20多萬原著居民則被搬遷安置到陝西、山西,以及河南省的其他地區。由於黃河在進入三角洲地區之前裹挾了大量泥沙,水庫淤積現象嚴重,導致大壩被迫多次進行改造。

事實上,三門峽水庫從未達到過預期水位。因此,1950年代為洩洪而清空的大量農田仍然裸露在水面之上。所以,不少曾經因水庫建設而背井離鄉的河南農民離開了國家分配的居民安置點,重新回到庫區自己曾經的家園。

直到1973年,在經過多年實驗之後,三門峽大壩的工程師們終於摸索出了「旱季蓄水,汛期放水」這種可持續的水庫運行方式。這樣一來,每到春末夏初,水庫水位下降,就會暴露出不少肥沃的土地。當地農民就會迅速返回這些地區進行耕種,以此貼補家用。

1995年,也就是三門峽水庫項目啟動40年後,隨著中國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中國政府建立了專門的三門峽濕地自然保護區,積極保護黃河地區生態環境。但是與1990年代中國新建的不少自然保護區一樣,由於資金不足和管理疏忽,並沒有非常有效的保護措施。因此,在水庫潮起潮落之間,當地農民的農業和漁業生產活動依然在繼續著。

三門峽大壩。圖片來源:baike
三門峽大壩。圖片來源:baike

限制性保護 

2002年,黃河上又新建了另外一座大壩——小浪底水利樞紐。這座同樣位於河南省的大壩加劇了黃河三角洲地區的濕地退化。此外,高速的城市化進程和不斷增長的用水需求也導致華北地區地表水資源急劇下滑。但是,工程師們仍然有能力維持著三門峽水庫的水位。1990年代,從西伯利亞遷徙到三門峽水庫過冬的大天鵝只有100只左右,而如今這個數字已經穩定增到了近10000只。這讓當地官員萌生了開發以天鵝為特色的旅遊產業的想法。

也就是從這時起,當地政府將農民在保護區的經濟活動視為對天鵝棲息過冬的威脅。2013年,三門峽市政府下達指令,每年10月到來年3月是天鵝越冬保護期,在此期間保護區內禁止狩獵、捕魚、土地複墾等經濟活動。而在4月到9月期間,當地居民仍然可以進入保護區開展生產活動,比如種植生長周期較短的作物。但是,這種環境下的收成並沒法得到保證,因為如果連日暴雨導致黃河下游面臨洪水威脅,大壩管理方就會隨時開閘向保護區洩洪。

近些年來,三門峽市政府已經逐步將保護區經濟活動禁令期延長到了全年,嚴厲打擊保護區內的一切「非法」活動,尤其是水上餐館、捕魚和農業種植等活動。

受損的民眾利益

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和濕地保護法的頒布實際上將當地居民從事的狩獵等活動都定義為違法活動。當地農民認為,他們其實是遭受了雙重損失。1950年代,政府徵用了他們在黃河沿岸的農田,經濟補償也不多,導致他們此後幾10年的日子捉襟見肘。而失去退水期的農田耕種機會則是對他們經濟收入的又一個重大打擊。

從被重新安置的居民角度來看,全面禁止在三門峽大壩和水庫形成的濕地保護區進行的一切生產活動是沒有道理的。但是很遺憾,當地政府現有的「自然保護」政策並沒有將人的利益這個因素納入到濕地保護區的考慮範圍之內。

如今全球範圍內,大型混凝土大壩受到了環保人士的廣泛批評,因為這種工程會破壞河流的生態環境。但是令人驚訝的是,三門峽大壩這個龐大的人工水力工程反而為上萬隻從北方遷徙而來的大天鵝和候鳥創造了一個理想的過冬地。與此同時,這些鳥類也為三門峽市政府帶來了一筆意外的生態環境收益。

近年來,得益於當地政府的大力宣傳,三門峽市的公眾形像已經成功地從「黃河明珠」(對三門峽大壩的比喻)變成了「天鵝城」,而這個新的稱號也反映出了當地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關係。三門峽市成為美麗鳥類的冬季家園不僅讓當地居民感到自豪,也吸引來了大批遊客。

毫無疑問,這些珍貴的鳥類值得我們的保護,而它們發現了三門峽這個過冬地也純屬偶然。但是,為了在天鵝與當地民眾之間建立起可持續的關係,我們必須也認識到當地農民做出的犧牲,而這也是未來製定更合理的環境政策的先決條件。

Viewing all 2037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