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2036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趙家緯/蔡總統連任之路不可或忘的「循環經濟」承諾

$
0
0
文:趙家緯(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全球於2019年3月15日以及5月24日兩次跨國性百萬公民串連的氣候行動,凸顯暖化危機迫在眉睫,要求各國領導人應提升對氣候政策的關注,採行積極的減量對策。

在溫室氣體減量政策上,台灣已於2015年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訂定「2050年時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須降至2005年的50%以下」的長期減碳目標。並於2017至2018年陸續核定「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行動綱領」、「溫室氣體減量推動方案」以及六大部會提出的「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行動方案」。但近期國內針對減碳議題的討論中,多聚焦於低碳電力於電力供給端的選擇,然而細部分析台灣的碳排放量結構,若將電力消費衍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依據用電量攤分至各部門時,則工業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全國總量的50%(能源局,2018)。

國際研究指出,截至目前,有關工業排放的討論主要集中在供給端:減少由鋼鐵、水泥、化學品生產導致的CO2排放,而太少關注在需求端:更循環的經濟——如何透過更好的利用,以及再利用本已存在經濟體中的材料,減少碳排放(Material Economics, 2018)。台灣現行針對工業部門減碳策略的探討,亦著重於工業製程的能源效率提升以及創新低碳技術的導入,但缺乏自物質需求端分析物質效率(material efficiency)提升的貢獻。

但談到如何降低經濟體對於物質的需求,關鍵在於如何改變過往「開採→生產→消費→丟棄」的線性經濟模式,而是藉由產品材料的重新設計、創新商業模式、廢棄物資源化、工業鏈結等方式,建構一具修復性(restorative)與再生性(regenerative)的工業生產與消費系統,使產品、零組件與物質於工業生產迴圈與生物迴圈中能盡可能維持其最高效用與價值,也就是循環經濟模式。

2016年蔡英文總統的就職演說提到「我們也不能再像過去,無止盡地揮霍自然資源及國民健康。所以,對各種污染的控制,我們會嚴格把關,更要讓台灣走向循環經濟的時代,把廢棄物轉換為再生資源。」並將循環經濟列為「五加二」產業創新策略之一環,於2018年12月通過循環經濟推動方案,將在2017至2027年間以1300億元以上的預算,促進產業循環共生及轉型。

但若細部檢視循環經濟推動方案的規劃,其多從產業端面臨的問題作為推動循環經濟的驅動力,強調台灣產業面臨資源稀缺仰賴進口、環保法規趨嚴、土地資源有限、環保意識提升、國際產業競爭等挑戰,所以需要循環經濟。然而循環經濟旨在改變過往線性經濟模式。

今日的社會技術體制是植基於線性經濟模式,此線性生產體系不僅只是供給各類的物質,而是同時形塑了經濟、政治、社會等各個系統。因此要成功推動循環經濟,重要的是要喚起台灣民眾理解到循環經濟,跟其關注的空氣污染以及氣候變遷議題間有何關聯性。

循環經濟確保好空氣

依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表的報告《2019全球資源展望》(Global Resource Outlook 2019),在1970至2017年間,全球每年資源開採量從270億噸增加至920億噸,2000年以後的資源開採量年成長率更加速至3.2%。若延續此趨勢,2060年資源開採量將增加至1900億噸,此舉將導致全球溫室氣排放量將較今日成長43%,達到700億噸,將導致全球增溫達到攝氏4度以上(IRP, 2019)。另一方面,若分析全球空污的貢獻比例,生物質、金屬礦物、非金屬礦物與化石燃料的生產過程貢獻度達到三成以上(如圖1),再加上燃油汽機車所產生的空汙排放量,則可知若要確保全球可以享有好空氣,一定要推改變全球物質使用型態。

有鑑於此,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於2014年發表的第五次評估報告中,即已強調「物質效率」、「產品-服務效率」、「服務需求」等循環經濟策略,對推動工業部門減碳之重要性。物質效率是指生產單位產品所需耗用的原物料量。因此若可在製程端上,減少製程過程的物質損失,則可削減後續的能源需求,降低排放量。「產品-服務效率」指滿足一特定服務下所需要耗用的產品數量,因此藉由延長產品使用年限、提升產品使用效率(如減少廚餘),可提升產品服務效率。「削減服務需求」則是強調生活型態改變,藉由共享經濟模式,降低對於特定需求,如參與共享汽機車計畫,就不用購買或持有汽機車。

因此IPCC後續於2018年發表的特別報告《全球暖化1.5°C》 (Global Warming of 1.5°C)中,更指出若要避免採行具有高風險的減碳技術(如碳捕捉封存、地球工程等),全球需要達到「極限節能情境」(Low Energy Demand, LED)所設定2050年時的能源需求量相較於2010年削減32%的節能目標,而達到此目標的條件乃是需要將物質需求量較今削減20%。這一方面可藉由提升資產利用率等共享經濟模式的「去物質化」策略,削減對商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是藉由車體輕量化等「物質效率提升」策略,減少每單位產品的物質投入量。

但循環經濟對於減碳貢獻的討論,並非僅停留於學術團體的倡議,而已內化至實際政策之中。如歐盟於2018年11月底發表的《共享潔淨地球》(A Clean Planet for all)的長期溫室氣體減量策略中,直指循環經濟潛力的最大化,是達到淨零碳排目標的必備條件,強調歐盟的產業競爭力以及循環經濟是溫室氣體減量的關鍵促進器(key enabler)。在該策略中,歐盟強調循環經濟相關投資與研發增加的重要性,並且將促進資源效率、循環與低碳經濟列為歐盟策略投資基金(European Fund for Strategic Investment, EFSI)的主要投資目標。

歐盟最新的科研專案計畫「展望歐洲」(Horizon Europe),宣示欲將35%的科研預算投注於有助履行歐盟減碳目標的研究計畫,其中,循環經濟與氫能及燃料電池、加速電氣化等,則並列為有助於歐盟達成碳中和轉型的優先科研議題。此外,歐盟也同時指出環境稅改以及碳定價措施對於提升能源效率、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以及強化循環經濟的重要性。

而已訂定2030年達到廢棄物減半、2050年完成全面循環經濟的荷蘭,其向歐盟提交的草案「2021~2030年國家能源與氣候整合計畫」(Draft Integrated National Energy and Climate Plan 2021-2030),強調國家循環經濟推動計畫為履行該國氣候承諾的重要環節,於計算部門別減量責任時,亦考慮循環經濟政策推動下的影響。具體政策上,則是強調區域能源策略與區域循環經濟策略間的協調,以確保再生能源與供熱系統的空間整合,在鼓勵能源與氣候創新的機制中,亦將循環經濟投資抵減納入其中。

鎖入高碳排之路

依據環保署建置的國家層級物質流指標系統,台灣2017年的直接物質投入量達到3.36億噸,雖已較2008年時減少2%左右。但分析其物質需求組成變化,可知近年的直接物質投入上,呈現非金屬物質(主要為水泥)生產量大量降低(十年減少3000萬噸),但化石燃料物質需求量仍持續增長(十年增加1500萬噸)的情勢。整體而言,台灣當前的循環利用率為16.35%,雖較2008年時10.49%有所增長,但卻低於2011~2015年間的17%(圖2)。


圖2:2008-2017年台灣直接物質投入以及循環利用率變化趨勢。資料來源:整理自環保署(2019)國家層級物質流指標公開成果。

而從排碳量變化趨勢分析,近十年間,由於化石燃料使用量的增長,致使燃料燃燒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仍呈現0.8%的年均成長率,由2008年的2.47億噸成長至2017年的2.69億噸。若依據部門別分析成長主因,則見工業部門的成長貢獻度達到57%,能源部門自用以及運輸部門貢獻度各占15%。

再細部分析各行業別的排碳量貢獻,如圖3所示,煉油業、石化業、鋼鐵業以及水泥業等關鍵原物料供給產業之排碳量合計達到台灣排碳量的三分之一。而依據「極限節能情境」研究,此四大產業具有20%~75%不等的去物質化與物質效率提升潛力。若可藉由推動循環經濟策略,充分提升前述四大關鍵原物料供給產業的物質效率,則可藉此將台灣的排碳量減少3766萬噸以上,對台灣履行2050年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的貢獻度可達到30%,顯見循環經濟實為促成台灣邁向深度減碳不可或缺的策略。


圖3:各行業別二氧化碳排放貢獻度

把握機會之窗

依據《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規範,行政院於2017至2018年陸續核定「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行動綱領」、「溫室氣體減量推動方案」以及各部會提出的「部門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行動方案」。於「行動綱領」之中,將「提高資源與能源使用效率,促進資源循環使用,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及資源永續利用」列入基本原則,並於政策內涵中提出「落實能資源循環利用及開創共享經濟社會,提升區域能資源再利用」。

爰此,各部會於行動方案中據此提出諸如加速低碳循環產品發展、推動物質流成本分析、強化一次性產品減量的具體措施,以及2020年時的預期目標,顯示現行溫室氣體減量政策中,已有納入推動循環經濟提升物質效率的概念。

但若細究當前減量政策中循環經濟的角色,尚有下列四大不足之處:

一,政策目標綜效分析不足—現行進行溫室氣體減量路徑分析時,並未如歐盟或荷蘭已將推動循環經濟的預期效果納入總體減量目標以及部門別減量責任分配中進行評估。如目前雖已於台灣永續發展目標中設定了2030年時人均物質消費量需由2016年的每人11噸降至10.02噸的目標,降低9%。然目前2030年的國家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上,則是需較2005年減少20%,亦即2030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較2016年減少25%左右。在化石燃料同時為物質消費與排碳量增長之共通關鍵因子的狀況下,目前循環經濟推動政策目標與國家減碳目標的整合性與一致性尚顯不足。

二,循環經濟推動方案欠缺氣候思考:循環經濟先驅國荷蘭,強調循環經濟為其履行氣候政策的一部分,但若檢視2018年12月核定的循環經濟推動方案中,並未強調循環經濟對於因應氣候變遷、落實法定減量目標之重要性。

三,相關政策工具與法規配套缺乏:因歐盟與荷蘭將循環經濟視為落實長期氣候承諾的關鍵要素,故於能源與氣候政策中均強調環境稅改、碳定價、擴大公共投資、私人投資抵減等政策工具對於減碳與循環經濟的共同效益。但環顧現行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行動方案與循環經濟推動方案之中,除擴大相關公共投資之外,對於其他政策工具以及所需的法規配套如教育宣導、知識與技術創新、財政工具、資金支持、建立合作文化等著墨甚少。

四,多著重後端廢棄物資源化,源頭端減量措施尚待強化:現行行動方案中,物質效率策略不論是在細部措施擬定或評量指標上皆不足,忽視國際研究強調物質效率(循環經濟)對減碳的貢獻。且目前提出的相關措施多關注於價值鏈「後端」的廢棄物資源化,對於源頭端的根本減量措施未有詳細規劃,然而實質的物質效率策略應同時考量產品設計、生產、使用與末端處置(特別是盡可能保存材料原物理特性的再製造技術),須研擬管制工具與經濟誘因改變傳統的生產與消費模式。

依據《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第 9 條規定,行動綱領與推動方案應每五年檢討一次。而由於現行推動方案與行動方案目標年僅涵蓋至2020年,故當前各部會已啟動新一階段推動方案與行動方案的檢討,此提供循環經濟與溫室氣體減量政策加速整合的機會之窗,改善前述四項不足之處。

若蔡總統欲於競選連任的過程中,開創台灣的新願景,當務之急應該是重拾就職演說所提出的「要讓台灣走向循環經濟的時代」的承諾。責成相關部會,加速工業區與科學園區能資源整合鏈結,實施推動能源稅、溫室氣體總量管制暨交易制度以及一次性用品管制等政策工具,刺激企業對再製造與再利用技術的研發投資等。不只讓台灣可在2025年時,成為非核、減煤、增綠的能源轉型典範國,亦能於2035年時成為零廢棄、低原物料需求的循環島嶼。


蔡英文2016年與珍古德對談環境與經濟的平衡。圖片來源:擷取自直播畫面。

備註:此文改寫自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與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於2019年6月25日發表的反轉暖化與加速轉型的循環經濟政策建議書。

※ 轉載自「思想坦克」,原題為〈反轉暖化的循環經濟〉


海廢快篩調查奏效 環保署9月啟動清運全台過半的海岸垃圾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綠色和平日前公佈全台海岸垃圾「快篩」調查結果,並點出13個最髒的海岸就佔了一半的垃圾量,分別位於新北市瑞芳區、彰化縣大城鄉、台南市安南區、雲林縣麥寮鄉、桃園市觀音區等,呼籲主管機關應立即清理重點區域。

時隔不到一周,環保署盤點這13處海岸分屬7個管理單位及4個環保局,邀集相關部門於17日研商,初步決議今年颱風季過後就進行清理。環境衛生及毒物管理處長蔡玲儀表示,近期颱風導致天候、海象等不穩定,且部分區域受限於地形,清潔人員進出不易,為確保人員安全與效率,已定於9月下旬著手清理海洋廢棄物。

13處髒亂海岸段及清理單位一覽表。環保署提供

13處髒亂海岸段及清理單位一覽表。環保署提供

綠色和平與荒野保護協會合作執行的海廢快篩調查結果顯示,新北市瑞芳區台2線83.2k靠近鼻頭一帶是全台最髒的海岸,平均100公尺就有高達145袋黑色大垃圾袋的垃圾量,比第二高的彰化縣大城南段海堤的垃圾量高出一倍以上。

東北角台2線83.2K的海洋塑膠垃圾。 綠色和平提供

全台最髒的海岸還包含台南市安南區青草崙與七股區國聖燈塔、新北市瑞芳區員山子分洪道及金山區濆水、雲林縣麥寮鄉的六輕北側、桃園市觀音區白玉海灘與蘆竹區竹圍、彰化縣線西鄉慶安北路段、苗栗縣通霄鎮的精鹽廠旁、嘉義縣東石鄉的白水湖與布袋鎮的好美寮等共13處,這些海岸的長度合計約占全台海岸線一成,上頭卻堆積著過半的廢棄物,相當驚人。

竹圍海岸垃圾。綠色和平提供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顏寧當時就呼籲政府,盡快建立「海洋廢棄物管理辦法」與「海岸廢棄物污染標準」,並依海廢污染程度訂定清除策略,從「源頭管制」與「末端移除」雙管齊下,同時強烈建議政府應優先處理這一成13處的海廢熱點,並紀錄監測資料。

據了解,本次公布的13個最髒海岸中,東北角海岸地形為陡直峭壁不易進出,海蝕平台不易行走,垃圾清理難度高;大城南段海堤則為鄰近海岸線凹處,受海流影響而累積大量廢棄物;六輕北側海岸及通霄精鹽廠旁則因海岸放置消波塊,保麗龍、寶特瓶、漁網、浮球、輪胎等廢棄物常卡在消波塊裡難以清理。

環管處指出,台灣海岸分屬很多不同的管理單位,經盤點後這13處海岸中有9個單位管轄,包含經濟部工業局、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農委會林務局、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北海岸與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彰化縣政府、嘉義縣政府農業處等,其中還有4處未登錄土地,將由環保署補助經費,委請新北市、苗栗縣的環保局及桃園市政府的海岸管理工程處進行清理。

「確切的經費仍在估算中,也有部分海岸是中油認領養護。」蔡玲儀表示,海岸的清理單位不只一個,也相當感謝各部會願意合作執行清理計畫,台江國家公園所管轄的海岸線很多,但因經費有限無法照顧所有的範圍,因此國產署也於會議上承諾會攤提清理經費。

至於未來長期清理機制,蔡玲儀也說,將就本次與相關機關研商的情形,提報下次「海廢治理平台」會議討論,除了執行單次的即時協調清理,也希望未來能夠有定期的清理單位主責,透過源頭減量及末端移除,共同維護台灣的海岸環境。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

阿里山森鐵開炸新隧道 環委憂土石方坍塌 環評初審仍過關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2015年杜鵑颱風導致阿里山森林鐵路部分路段地基流失而中斷,原先使用的42號隧道也遭沖毀,至今仍無法全線通車,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提出「阿里山森林鐵路42號隧道計畫」送環保署環審查,今(19)日進行第二次專案小組初審會議。

環評委員雖擔憂土石方堆置場後續有崩塌危險,但因下方並無人居住,最壞情形也是落至阿里山溪內,且土石方若外運恐造成更嚴重危害,因此最終決議本案通過環評初審,送大會討論。


阿里山森林火車。彭瑞祥攝。

全線通車的最後一段路 開炸新隧道連結屏遮那與十字路車站

阿里山林鐵處指出,屏遮那站與十字路車站之間,海拔高度約1630m處因崩塌而中斷至今,因此規劃興建新42號隧道接通全線,本案屬於前瞻計畫建設之一,新隧道長約1104公尺,採取迂迴隧道方式繞過崩塌區,並於東洞口銜接現有隧道;該隧道須爬坡約30公尺,因應工程需求也須設置二處土石堆置場及滯洪設施。

林鐵處表示,已評估過原址明隧道修復及長橋梁設計兩方案;前者雖然施工規模小、環境損失少,但因地質脆弱,不僅施工過程危險,營運後也難以抵擋極端氣候,安全風險高;而高架長橋梁雖然景觀優美,但需開闢施工便道及隧道,施工規模大,環境質損多,且需耗資10億元經費。

相較之下,隧道改線開挖及鑽炸可利用既有便道與台車,施工規模小,環境質損少,經費僅約需耗資4億元,施工不易受天候影響,完工後營運的安全性也較高,因此採行該方案。

新隧道工法將分成機械開挖與鑽採,距離洞口約50公尺內以機械做初步開挖,之後採鑽炸工法施作採「勻滑開炸」法,每次開炸體積為42.98立方公尺,推估每次開炸火藥使用量為38.68公斤。而兩處土方堆置場分別於屏遮那車站旁與舊42號隧道內,計畫於屏遮那堆置3.2萬立方公尺的土方,另於舊的隧道洞口內堆置0.3萬立方公尺的土石量。

阿里山森林鐵路新42號隧道是意圖及工程說明圖。擷取自環評書建

阿里山森林鐵路新42號隧道示意圖及工程說明圖。擷取自環評書件

對此環委劉希平表達疑慮,認為土方堆置在山區可能會發生崩塌,且未來水保維護所費不貲。「我們要的是森林鐵路,不要一大堆的土方堆置,這樣衍生的問題會很大。」他也詢問開發單位是否評估過將土方外運到山下的可能。開發單位則說,因山區交通不易,土方若要外運恐怕造成工程延宕與阿里山區域的交通問題,也會衍伸空污問題,「可能還得開闢新的施工便道,評估需耗資6000萬元,而目前的方案僅需1600萬,這是我們認為最好的方案。」

開發單位雖指屏遮那堆置場可承受土方量約為4.7萬立方公尺,環委仍擔憂有崩塌疑慮,游繁結就說,「屏遮那這一塊的地質相當脆弱,從我讀大學就開始崩了,現在也陸陸續續有塌陷。」他表示,林務局說土方堆置場從2015年後至今都很穩定,目前也才四年,主要是沒有遇到什麼嚴重的颱風或暴雨。

不過,林務局代表說目前的工法還算安全,「因為這裡就算沒有暴雨、颱風也會有崩塌的狀況。」語畢,環委哄堂大笑,笑稱「其實林務局也沒有什麼信心」。不過,林務局也進一步承諾土方堆置場未來作為永久造林地去做水保,未來也不會再堆置其他土方。

今(19)日進行「阿里山森林鐵路42號隧道計畫」第二次專案小組初審會議。孫文臨攝

環保署進行「阿里山森林鐵路42號隧道計畫」第二次專案小組初審會議。孫文臨攝

環委憂崩塌疑慮 林務局:永久造林做水土保持

閉門會議中,仍有環委認為,外運雖然花費較高,但至少不會有後顧之憂,「基本上這裡承載那麼大的土石方崩塌機率很高。」不過,另一位環委則認為,前瞻計畫的工程預算基本上已經固定,很難做這麼大的調整,「我也知道這個蓋好以後不會一勞永逸,基本上這個隧道工程主要也是搶修與搶通的性質偏高,長久的狀況可能還是要從長計議。」

此外,也有環委認為,外運確實比較困難,公路需要新闢道路,鐵路可能還要購置新的土方運送車輛,「崩塌最壞的狀況就是這塊土滑動下去,幸好下面沒有住人,而大量的土石可能就會沖刷到下面的阿里山溪,會流往下游,幸好沒有水庫,碰到集集攔河堰,而攔河堰也不至於因為淤積而造成嚴重損壞。」另一位環委笑說,「這樣也不需要外運下山的經費。」

最終,專案小組結論是本案建議通過,無須進行二階環評。環說書中需補充承諾使用至少7段延時雷管,並控制在開炸經驗值6公斤以下,避免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受過度擾動,另需檢討施工期間灑水量推估合理性並說明水源、詳細評估施工期間空品影響,補充既有42號隧道西洞口土石堆置場之規畫,檢討屏遮那平台上方集水區範圍推估合理興性,說明後續使用規劃。

同時,也要確認施工階段阿里山溪河川水質模擬結果的推估、考量場址水文地質滲透性高特性,檢核邊坡穩定分析合理性、以及施工營運期間交通服務水準評估並提出減輕措施,考量氣候變遷與強降雨等因素,說明本案減輕災害衝擊對策的殘餘風險,補充隧道開發後的復原計畫,並說明保存既有隧道的可能性,於九月底前送環評大會討論。

林務局嘉義林管處目前規劃相關工程於2020年底前完工,最快2021年7月可全線通車。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

改善空品對既存固定污染源下手 環署估三級防制區NOx可減4292公噸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環保署今(19)日舉行《三級防制區既存固定污染源應削減污染物排放量準則》草案公聽會,空保處為改善空污,針對三級防制區內氮氧化物(NOx)年排放量達40公噸以上的「既存固定污染源」加嚴削減準則,預估總管制對象達52家,估計改善後每年可減少4292公噸的NOx排放量。

不過,經濟部工業局認為,新標準要求「金屬軋造程序」NOx排放濃度須低於70ppm,較現行規範的150ppm嚴格許多,「台灣地狹人稠,導致鋼鐵業者更改製程在空間調度較為困難,改良也會衝擊到成本。」希望環保署能有更多彈性,避免影響產業發展過大。

對此,空保處副處長謝炳輝則回應,標準訂定是參考國內軌制對象現行的技術狀況,目前看來確實有半數以上可達70ppm標準,「空間或成本不該拿來當作不改良空污防制的理由」。他表示,若某些個案有困難,可讓經濟部與環保署共同來輔導。本法目標在本月底前公告生效,呼籲既有的固定污染源業者提前規劃改善。


台中上空的空氣品質狀況。圖片提供:Alex Li。資料照片。

三級防制區污然源削減準則出爐 電力、鋼鐵及焚化爐等全台52家業者須加嚴

配合《空污法》規定四年需檢討一次空品標準,環保署6月21日預告訂定《三級防制區既存固定污染源應削減污染物排放量準則》草案,按行政程序規定,各機關研擬法律草案應至少公告60日,但為加速改善三級防制區空氣品質、儘早推動該準則,因此將預告時間縮短14日,並於今日舉行公聽會。

《空污法》明文規定,三級防制區內既存的固定污染源應削減污染物排放量,應採用最佳可行技術、最低可達成排放率控制技術,而應使用技術及應削減排放量的準則,由環保署訂定。

空保處技正何佳祥表示,本案主要是希望改善空品較差地區的固定污染源,「主要超標的是細懸浮微粒(PM),學者建議,管制的優先順序為原生PM2.5、NOx、SOx。」

空保處指出,原生PM2.5來源以逸散(堆置作業、裸露地揚塵及建築施工)為主,已訂有《固定污染源逸散性粒狀污染物及營建工程空氣污染防制設施管理辦法》、SOx則以「燃料成分標準」進行源頭管制。

而NOx主要來自燃燒排放,因此修訂本準則,適用的對象為「三級管制區內,NOx的年排放量達到40公噸,且屬於電力、水泥、鋼鐵及廢棄物焚化爐等具有規定製程」的業者,其操作許可證到期後若需申請展延即須符合新的標準。

「年排放量40公噸以上的標準,已經可涵蓋9成的空氣污染物排放情形,符合減量效益。」

何佳祥說,不同的製程會有不同管制標準,主要是依據總管制對象過去定檢校正濃度的數據,並取其中位數。

舉例而言,規範的鋼鐵業者中共有30支納管的空污排放管道,過去的固定源NOx排放標準為150ppm,只有2支管道有超標紀錄,其餘的管道排放量落在20~140不等,取其中位數有15支管道低於71ppm,因此新的削減準則訂為70ppm,約有11家業者仍有改善空間。

附表一,製程之條件說明、控制技術及應符合條件。

製程條件說明、控制技術及應符合條件,主要規範電力、鋼鐵及焚化爐等固定污染源。公聽會議資料

鋼鐵業者:改善空污無法一蹴可及 環團駁:標準寬鬆,緩不濟急

對於新的標準,工業局代表率先發難,「台灣的土地空間沒有像國外那麼大,雖然技術可行但調度的空間不足,且改良期程緊迫可能會影響到鋼鐵業等民生產業。」他認為,環境很重要,但是生活也很辛苦,希望能增加彈性,引導廠商往正確的方向走。「空污是當務之急 ,但改善無法一蹴可及。」鋼鐵同業公會代表也說,會員普遍認為150ppm減到70ppm太重了,「且移動污染源排放量更高,距離民眾也較靠近,希望不要只針對固定污染源。」

對於這樣的說法,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主任粘麗玉不買單,「環保署本來就有修訂移動污染源管理規範,固定污染源的污染跟那個無關,鋼鐵公會不要把箭射到移動污染源去,不然到時候柴油車司機去跟你們抗議。」他表示,環團認為此案不該只在台北舉行公聽會,中南部民眾才是真正的空污受災戶,「我們也認為現在的減量準則是杯水車薪,現在預估新法實施後,中部空品區只能減少每年235公噸的NOx,那光是中火一部機組就超過了。」

此外,也有焚化爐經營業者表示,全台各縣市的焚化爐多數是公有民營,如今《空污法》逐漸加嚴已超過原始設計,「業者後續當然會配合做空污的改善,但在地方環保局財源不足的狀況下,其實也會影響到各地的垃圾處理狀況。」他表示,希望空保處可以通盤考量,補助各地環保局改良焚化爐空污防治設備的經費,以及配合焚化爐整改調整期限。

然而,主婦聯盟台中分會副會長許心欣卻認為,新的規定上路後給五年的改善期限太久了,「應縮減為二年,否則無助於西半部縣市在2020年PM2.5達到15 µg/m³的國家標準。」

他也指出,去年台中的正隆紙廠排放量476噸、台玻台中廠235噸、康寧玻璃170噸,「這些氮氧化物排放大戶,遠大於40公噸的門檻,卻因非四大行業而不必削減,無法真正改善空品。」

新的準則生效後,減量效益估算可減少4292公噸的NOx,其中以北部空品區改善最多。公廳會議資料

新的準則生效後,減量效益估算可減少4292公噸的NOx,其中以北部空品區改善最多。公廳會議資料

新法月底公告生效最晚2024年七月底前須完成改善  估減4292噸NOx空污量

何佳祥回應,「除國內數據外,也參考歐盟日本等國際標準,更重要的是必須符合可行之減量技術。」他強調,本次新的準則修訂標準雖然業者可能需要改良防治設備、製成效能或空間配置,但絕對都是可以達到的減量目標。

「當然業界和環團有表達不同的意見,但空污無法透過單一法規去改善,必須多管齊下並以技術減量為基準,分期達成,逐步改善民眾、業者的習慣。」他指出,單就數值去看台灣很像訂出了全世界最嚴格的標準,但事實上除了濃度也有削減比例,讓業者可以逐步改善與遵守。

「這邊所訂的應符合條件,並非排放標準,是展延期限申請時須檢核的內容,無關罰則。」何佳祥澄清,「草案中雖寫核定工程改善所需期限不得超過2024年7月31日,這並非給予業者五年的緩衝期,本準則公告後即日生效,不管你是今年申請展延、三年後申請展延都不能超過這個期限,且審核機關在審核時也不會給到最大期限,必須按照業者提出來的改善期程與計畫,給予相對應的時間。」他也呼籲業者提前規劃,若排放已符合條件,審核展延也就更順利。

謝炳輝也表示,環保署做空污防制,是整體綜合來做污染的管制.「我知道大家很想要有特效藥,一個法條就可以解決全部的疑難雜症.但如果這樣空污法就不用訂到100條。」他解釋,空污法每一條都有各自規範的對象,而每一個可能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細則綜合起來,確實看得到年平均值逐步的下降。

此外,針對鋼鐵業者與焚化爐業者的訴求,謝炳輝則說,「我們對於私人企業都一致性的規範去要求,沒有道理因為各地焚化爐的整理期間而網開一面。」他表示,相環境督察總隊會有完善的期程調度規劃,行政院也已經核准了垃圾多元方案經費,補助各地焚化爐,「空污改善當然需要一些空間、經費、時間等等,但這都不該是迴避改善而不作為的理由。」他強調,現階段的管制標準已經是將近十年前的標準,目前有很多更好的防治技術。

「如果鋼鐵業者這邊有些個案無法達到這樣的標準,那是不是請公會、經濟部提出來讓我們去了解與協助,假設真的有相當困難的部分,也可以讓我們作為後續草案修正的參考。」謝炳輝也感謝台北市環保局長劉銘龍表達對草案的支持,空保處整合各界意見後還是會盡可能在本月底前公告本法,讓新的準則能及早生效。  

環保署今(19日)舉行《三級防制區既存固定污染源應削減污染物排放量準則》草案公聽會,台北市環保局長劉銘龍出席表達支持。孫文臨攝

環保署舉行《三級防制區既存固定污染源應削減污染物排放量準則》草案公聽會,台北市環保局長劉銘龍出席表達支持。孫文臨攝

三級防制區既存固定污染源應削減污染物排放量準則草案公聽會簡報簡報 by 環境資訊中心公共檔案區 on Scribd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核四命數已盡 口號不能治國也不能保障核安

$
0
0
文:全國廢核行動平台

面對不管是民生、產業的或是國際趨勢上的期待,能源政策始終是檢視一位總統候選人適不適任的重要議題。其中,核四該不該重啟,變成今年選舉國民黨候選人最愛提的話題。18日韓國瑜市長在接受張善政的直播訪問中表示,目前核一、核二、核三都仍在服役,但核四卻要進行拆除,「為什麼要新車不開,開老車?」

核四真的是舊車!口號無法保證核安!

韓市長接受核四退休廠長的說詞,形容核四是新車,如果核四是一台車,那應該公開讓社會各界檢視,歷經九任總統卻始終蓋不好的核四廠,韓市長真的知道是一台怎樣的車?這台車,在出廠前就發生駕駛座起火爆炸(核四主控室起火爆炸)、傳輸電纜設計錯誤、數百項違法變更設計、颱風來就泡水了幾次,更不用提數也數不清的工安問題、不按圖施工、承包商規避責任跑路……

討論核四要不要重啟,應該要先面對的問題是:

一、核四其實尚未完工,現況根本無法運轉。

二、核四續建困難重重,勞民傷財,必須先找回顧問團隊、包商跟顧問公司重新談判、停產的零件要叫供應商重開生產線,錢坑工程再次啟動。

三、核四封存前的工程問題尚未解決,如今都要重新面對,重新接受安全審查,如原能會要求重裝部分核心設備、試運轉測試、測試結果送原能會審查、因應輻島災後的加強工程、裝填燃料棒測試等等。

四、想要重啟核四,必須先叫立法院同意編列數百億的工程款,目前保守估計工期,都要七年到十年以上才能完成,真的能解決眼下的能源問題嗎?

但牽涉到攸關全民安全的重大議題,不是政治人物隨口講講幹話、喊喊口號就可以解決的,應該先搞清楚核四停建前後的背景與真相,而非被舊官僚、核電派所綁架,讓爭議多年的核四廠重上舞台,才是未來執政的大地雷,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對此表示,「口號無法保證核安!無法安全運轉的核四,不該成為政治籌碼!」

過時的事情別再提,危險的核四不要啟

核四已經是陳舊的工程、過時的技術,而在台灣發電量中核電更只佔比約一成,比例很低,並非無可取代,核四廠占比更低,與其為了那幾趴核電在那邊上演藍綠對抗大戲,還不如好好想想未來的能源政策,今年夏季太陽光電的發電量在尖峰時段已超越核電機組,不管是世界大廠google、Facebook、IKEA等都紛紛搶用再生能源,這些發展帶來大筆資金投入,創造無限的商機;歐盟甚至透過強制規範,要求會員國提升再生能源占比,像是丹麥2020年的目標要提高到72%。

這樣一台製造了20年(1999年開工)的「新車」,若總統候選人堅持買回家開,這真的是為台灣社會著想嗎?還是這又是一個容易操弄攻擊的口號?核四向來在每次大選都浮上來變成藍綠對抗籌碼,已經浮浮沈沈20年,請政治人物不要再把核四當成政治提款機!對於核電廠周邊的居民情何以堪!

在不缺電且兼顧環保與安全的前提下,非「核」不可的思維早已過時,國民黨不該再崇拜核電神主牌,更不該再以政治問題來影響台灣的能源政策發展。

以公害抗爭起家 走入生態虱目魚養殖 全台唯一漁權「合作社」屹立30年

$
0
0
文:陳怡樺(台南分社社員);攝影:黃名毅

說到站所貨架上銀色鋁箔包裝的虱目魚酥,相信社員們都不陌生,這是台南市第一漁權會漁業生產合作社(以下簡稱「漁權會合作社」)的產品。談起兩社的合作,要從30年前說起。

漁權會合作社距離將軍溪不到100公尺,「現在有乾淨的將軍溪,一定要記上漁權會一筆功勞。」理事主席王惠生站在橋邊望向出海口說。回憶像空拍機那樣慢慢升空拉遠望向七股潟湖,那是位在七股溪和將軍溪之間,當地人所謂「內海仔」,面積廣達1千6百公頃,是陸上魚塭和海洋的緩衝水域,也是台南沿海的海水養殖起點。後續包含北門、將軍、佳里等地區,魚塭面積數千甲,阡陌縱橫、耕水為田。80年代, 沿海地區草蝦養殖非常興盛,讓台南沿海漁村的經濟更加繁榮。

漁權會合作社理事主席王惠生(左)拿著招牌禮盒,創社就加入營運團隊的文書郭雅郁(右)拿著主婦聯盟合作社客製的虱目魚鬆。
漁權會合作社理事主席王惠生(左)拿著招牌禮盒,創社就加入營運團隊的文書郭雅郁(右)拿著主婦聯盟合作社客製的虱目魚鬆。

隨著台灣的經濟發展,「將軍溪上游受到工業、養豬廢水的污染,以致下游文蛤大量暴斃,漁獲量急速下降,整條將軍溪變成又黑又臭的『黑龍江』。」王惠生回憶,當時的污染情況嚴重到下游幾乎無法養殖,漁民不斷向台南縣政府陳情,卻始終沒有獲得重視。1989年4月26日,漁民開始集結,5月26日, 在縣政府前發起「為公權力送終」示威遊行。挾著強大的組織能量,同年11月,「台南縣漁民權益促進會」正式成立。

「向政府爭取漁民應有的權益和權利,是漁權會的重要任務。最根本的期盼,是讓下游維持良好的養殖環境,生產生態都能永續。」翻開2001年漁權會出版《三生緣—漁耕十二冬》頁末的大事記,1989年12月,漁權會拜會農委會,爭取漁民受污染創業貸款事宜;1990年3月,展開嘉南3縣市各區關於「海埔地產權取得」說明會;8月,拜會農委會、國有財產局,要求公有養地因污染及天災受害減免租金事宜;之後,由台南縣漁權會,召集台南市、嘉義、高雄、台東等地區的漁權會組織「全台漁權會聯合工作小組」,串聯漁民力量,從河川污染、養地租金減免、公有養地產權糾紛處理、設立水產加工廠等,漁權會30年來無役不與。


2001年,漁權會合作社完成HACCP(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SO22000(食物安全管理體系),且由農委會補助相關加工設備。

供應主婦聯盟合作社的虱目魚鬆顧慮食用對象多是老人家和小孩,原料選用無刺的虱目魚柳條,每尾虱目魚僅有兩條魚柳,因此格外珍貴。
供應主婦聯盟合作社的虱目魚鬆顧慮食用對象多是老人家和小孩,原料選用無刺的虱目魚柳條,每尾虱目魚僅有兩條魚柳,因此格外珍貴。

全台唯一組織「合作社」的漁權會

「剛開始,依照漁民的養殖面積籌募抗爭基金,但我們對抗的是政府、企業, 光靠向會員收錢,時間久了資源終究會用完。」1990年年底,漁權會展開籌組合作社的討論,1991年8月,「台南縣漁權會生產合作社」完成立案(縣市合併後更名「台南市第一漁權會生產合作社」)。王惠生說,漁權會會員由當時抗爭基金出資,為每位會員認合作社基本股(10至30股不等,依抗爭行動而定,認股多寡不一),與熱心幹部共同出資成立合作社,就像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社員從共同購買行動中成立合作社,都希望環境永續。「當時的抗爭團體都被行政院長郝柏村『點名做記號』,漁權會和主婦聯盟基金會都在『黑名單』上。」王惠生笑說,漁權會和主婦聯盟一拍即合,從最開始的虱目魚丸到現在的虱目魚鬆,合作超過25年。

「漁權會和合作社是一體兩面。」王惠生說,加入合作社必須是漁權會的會員。「漁權會成立時,會員約有6百多位,加入合作社的漁權會會員約4百多位,今年社員數是241位。」王惠生談到,人口凋零、下一代沒承接意願、或離開漁業等,都是社員減少的原因。

「合作社剛成立時,大家難免會擔心這個合作社會不會成功?」他回想,當時先邀請漁權會幹部認股,每股1百元,最低股金1千元,最高認股金50萬元,有10幾位社員認股50萬,立案時的股金8百多萬,近9成都是小額股金。「像我也是主婦聯盟合作社的社員,我沒有想過要在合作社賺到多少股息,能買到安全食物才是最重要的。」王惠生認為,對多數社員而言,放在合作社的股金是以小額資金支持合作社,最重要的是漁權會能永續經營。

2018年11月剛完成社員代表選舉,3年改選一次,依照行政區的社員人數比例,5位社員選出一席代表,社員代表51席、理事15席、監事5席,社員主要分布在原台南縣的北門、將軍、七股、學甲、佳里5鄉鎮。合作社借用各區活動中心舉辦選舉,每區平均開放半天投票時間,全區需花上2 到3天。


漁權會合作社的廠房,右側的工作區製作魚酥,左側工作區製作魚丸,早上打魚漿,下午做魚丸,每天可做2,000斤的魚丸


虱目魚肚取下後,剩下的魚背肉,是做虱目魚丸的原料。


漁權會合作社辦公室設在加工廠的一角,合作社共有10 位全職人員,加工廠員工占了一半以上。


台南市第一漁權會漁業生產合作社屢次獲得內政部的優等肯定。

為友善環境 首度嘗試契養

王惠生說:「全台灣的漁權會中只有我們有自己的加工廠,剛開始社員只會養魚, 不懂加工,20多年來,從無到有,透過客戶的口耳相傳,客源慢慢累,也是台灣唯一擁有土地和工廠的體制外漁民團體。」他回想,剛開始嘗試做魚丸,不停試口感,請教農校老師,失敗的魚漿倒在加工廠後面養土虱的池子,土虱都被養得肥嫩嫩的。

1995年,王惠生首次擔任合作社理事主席,連任一次後,他回到原本工作崗位服務,直到2003年退休後,再回到合作社,前後在合作社服務13年。回想起合作社剛成立的前5、6年都在虧損,王惠生加入後逐漸轉虧為盈。「漁權會有賺錢,但我們一直沒有分配結餘,社員決議把結餘投資在設備和環境改善,一直到3年前,公積金轉負為正。」預估2、3年後能發股息。「2000年前後,府正在大力推動HACCP(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ISO22000(食物安全管理體系)等認證, 我們一定要跟上這波潮流。」2001年,合作社的虱目魚丸生產線便已完成兩項認證,加工廠完成升級。

台南市第一漁權會漁業生產合作社屢次獲得內政部的優等肯定。
王惠生走訪社員的魚塭,這位社員實踐「生態養殖」理念,使用黑布抑制堤岸上的雜草。

為了落實環境友善養殖,合作社今年開始與社員簽訂契養合作。專案經理郭雅郁說明,契養的社員需配合合作社要求的養殖管理方式,從飼料、水質到整體養殖環境,未來消費者吃到的產品都可以透過QRcode追溯生產履歷。「一台斤45塊錢的收購價高於市價兩成,幾乎穩賺不賠。」

「寧可多花一塊錢在消費者身上,也不要為了多賺一塊錢傷害消費者。」王惠生說得堅定。走過30個年頭,漁權會始終和漁民走在一起,合作社也與消費者站在一起。

漁電共生  進、退場 對漁民都沒保障

為什麼多數養殖戶對漁電共生議題多持有疑慮不支持的態度?「誰能保證這些民間企業20年後還穩定經營,萬一不在了,後續拆除等專業工程該由誰負責?退場機制是漁民擔心的另一個未知數。」王惠生認為,政府的角色像說客,對養殖戶缺乏後續保障,養殖戶不是和政府簽約,而是與民間企業簽了長達20年的契約。 「儘管租地種電1公頃的年租金30萬元,比養殖獲利高。」王惠生說,這20年來,每當有天災發生,政府皆會出面補助損失,但簽訂漁電共生契約後,將沒有任何的補助。 在漁電共生的基地選擇上,王惠生認為,應以沒有經濟價值的養殖區域優先,若該區養殖環境很好,不應該作為種電基地。

※ 轉載自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原刊登於2019年7月187期《綠主張》月刊,原題〈追求生產、生態與漁民權益的三贏—漁權會合作社〉

作者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主婦聯盟合作社以「共同購買」集結關心自己、關心環境、關心生產者的消費者,每月發行《綠主張》月刊,推動合作理念、綠色消費改善環境品質,以計畫性消費及合理價格予生產者支持,並透過食安教育,讓人與土地都健康。

前往>>官方網站粉絲團LINE生活圈

一草一天堂:英格蘭原野的自然觀察

$
0
0
文:約翰•路易斯─斯坦伯爾 (John Lewis-Stempel);譯:羅亞琪
鄉間草原看似平凡,但四季遞嬗孕育出多采多姿的花草與動物。作者以農夫與作家的雙重身分,在一年的自然筆記中,分享被自然環繞的生活與新奇知識,交織人文地景和自然觀察,除生態知識外,亦深富文化底蘊。這是一本擁抱自然的書,透過作者入微的觀察與細膩的筆觸,看見大自然裡美好與複雜的一面。歡迎來到英格蘭草原,展開一場豐富的感官體驗。以下為內容節錄:

觀察自然的嶄新視角

我從來沒有像這樣如此靠近草地上的動物:堅忍不屈地抓著羊茅搖搖欲墜的葉子的盲蝽;決定跳上羊茅葉的青蛙;即便刀刃朝他揮去仍吸食白菽草花蜜的草地褐蝶;還有那隻躺著的兔子,一個快閃,變成帶著白尾巴的電光。

貼在地面的我花了一小時才找到雲雀的家,就在一團草堆之中。我緊張小心地拉開草葉,露出三顆褐色斑紋的鳥蛋,就像某種寶藏。

聆聽來自草原的聲音

盛夏時分,可以聽見整座宇宙。草地和灌木籬生長的聲音、花粉釋放的聲音、粒子在熱浪中游移的聲音,這些聲音全部累積起來是如此龐大,所有微弱的動作合在一起可以產生綿綿不絕的低鳴:夏天的聲音。

黃鼻花會發出聲音。這種花在各地有不同的名稱,有的是點出豆莢裡的種子搖動時會發出類似孩子玩玩具的聲音(寶寶的撥浪鼓),有的則是點出錢幣在袋子裡晃動時的聲音(牧童的錢袋)。

品味大地之母的贈禮

斑葉疆南星的塊莖若調理烹煮得當,可以做成一種類似竹芋粉的東西,商人稱它為「波特蘭西谷米」,是製作「沙露普」的主要原料。在咖啡和茶出現前,沙露普是很受工人階級歡迎的飲品。

咀嚼酸模的葉子會產生一種被虐的快感。昔日的農場工作者在收割牧草時,會咬酸模的葉子,刺激口中分泌唾液。這種植物的草酸成分很高,因此才會有典型的刺激酸味,在中古時期被用於烹飪,就像我們現在使用檸檬萊姆一樣。

嗅聞田野純淨的氣息

夜晚,在閃爍的繁星底下,我站在草地邊緣,深吸一口氣。我聞得出草越來越甜美了。

西洋夏雪草在過去的英國鄉村很常見到,後來跟它主要的棲地草澤地一起消失了。夏天盛開的乳白色花朵聞起來甜甜的,若是專業釀酒師,還會聞出杏仁的味道。


一草一天堂:英格蘭原野的自然觀察
MEADOWLAND:The Private Life of an English Field

作者:約翰•路易斯─斯坦伯爾/繪者:麥凱拉•阿爾蓋諾/譯者:羅亞琪。三民書局2019年5月出版,定價350元。

作者簡介

約翰•路易斯─斯坦伯爾(John Lewis-Stempel),英國知名自然書寫作家,其農夫與作家雙重身份在寫作中完美融合,主要以關於自然和歷史的著作而聞名。著作《一草一天堂》(Meadowland)和《罌粟綻放之地》(Where Poppies Blow)榮獲溫萊特獎(The Wainwright Prize),並於2016年獲頒BSME雜誌年度專欄作家獎。

他與妻子和兩個孩子定居於英格蘭與威爾斯的邊界。

飛蟻、洋蓍草、杓鷸 割草的自然書寫

$
0
0
文:約翰•路易斯─斯坦伯爾 (John Lewis-Stempel);譯:羅亞琪

七月十九日

飛蟻日。數以千計的黃土蟻在這宜人的午後從下草地和河岸地的蟻窩傾巢而出。這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共和黨革命;雖然相隔200公尺,兩地的無產階級卻幾乎在同一時間——下午5點15分——放出長著翅膀的蟻后和她們的配偶。

蟻丘上爬滿了螞蟻,他們昏昏沉沉地飛上天空,雄蟻追逐蟻后,要在高空交配。就像百米短跑俱樂部。不一會兒,這些有翅膀的螞蟻上升為縷縷輕煙,到處飛、到處停,停在我的頭髮上、我的手上,我越是撥掉他們,似乎就有更多停在我身上。煙霧散去,讓草地上空飄移的空氣染上一抹灰。

蟻窩之間能做到像鐘錶一樣的同步,是個很聰明的巧計。多個來自不同群落的螞蟻同時飛到空中,可以減少近親繁殖的機率。此外,掠食者也無法應付突然大量湧現的食物;白鶺鴒正在瘋狂掃貨,斑鶲跳下圍籬,瞄準經過他面前川流不息的螞蟻,空中也出現了各種燕子。然而,鳥兒能吃的也就只有這麼多。

受孕的蟻后會活下來,在某處建立新的群落。大自然裡,沒有任何東西會被浪費。死掉的黃土蟻會滋養草地的土壤。塵歸塵,土歸土,血肉歸血肉。

洋蓍草的頭狀花序是白色的,好比精美拼接首飾的一個個小圓片。然而,辨識這種植物的關鍵其實在它那非凡的葉。長長的葉子分裂成無數小葉片,因此拉丁學名才會有millefolium這個字,意思是「千葉」。和洋蓍草有關的民俗傳說可能是所有植物當中最多的。在古希臘神話中,阿基里斯就是使用這種植物為特洛伊戰士包紮傷口;在中國的《易經》裡,計算乾燥的洋蓍草莖是一種占卜方式;凱爾特人相信,這種香草具有影響心理狀態的屬性,能讓喝下的人看見未來的配偶;相較之下中古時期的英國人就務實許多:人們認為洋蓍草的苦味很適合放進啤酒調味。

我摘取這種植物,則是因為它煮出的茶頗能提神。

割草向來令人頭痛,尤其是用老派的方法割老派的草地時。杓鷸的雛鳥到了7月的第三週才長到可以飛行的程度。有一天早晨,我在馬路地碰巧望向草地的方向,看見他們離巢。四隻杓鷸繞著圈圈,接著飛過我的頭頂,排成一直線,飛越山脈,穩穩往西行。他們沒有注意到我,但我仍愚蠢地像個面對孩子長大離家的父親,既驕傲又悲傷。

割草的時節還必須考量其他野生生物。黃鼻花的種子要到最後一週才會長好,而我想要促進它的生長。有一隻雲雀還在孵蛋,因此我在她四周圍出一塊地,這樣她就能在一座未割草的孤島上毫髮無傷。草地鷚正在孵第二窩,所以她也獲得一座私人島嶼。

割草時,鄉村表面的祥和與我內心的狀態差異最大。俗話說得好,趁太陽大時割草。可是,在這座年降雨量40英寸的英格蘭西部山腳下,太陽何時才會大?我不斷關心廣播的天氣預報,還上網Google天氣,特別是斯堪地那維亞的報導,因為我們的朋友安妮說服我,說北歐人的預報最可靠,跟他們的車一樣。我在找的是富豪汽車等級的天氣預報。

而我真的找到了。有一個瑞典的天氣預報員對赫里福德郡西南方的天氣可以做出近乎百分百準確的預測,他賜予我整整10日的乾爽天氣,就從7月24日開始。

我從中午開始割草,這時露水已經蒸散,升高的氣溫帶起花粉,草場聞起來像蜂蜜般甜美。


一草一天堂:英格蘭原野的自然觀察
MEADOWLAND:The Private Life of an English Field

作者:約翰•路易斯─斯坦伯爾/繪者:麥凱拉•阿爾蓋諾/譯者:羅亞琪。三民書局2019年5月出版,定價350元。

作者簡介

約翰•路易斯─斯坦伯爾(John Lewis-Stempel),英國知名自然書寫作家,其農夫與作家雙重身份在寫作中完美融合,主要以關於自然和歷史的著作而聞名。著作《一草一天堂》(Meadowland)和《罌粟綻放之地》(Where Poppies Blow)榮獲溫萊特獎(The Wainwright Prize),並於2016年獲頒BSME雜誌年度專欄作家獎。

他與妻子和兩個孩子定居於英格蘭與威爾斯的邊界。


大象消失將使樹木生物量降7% 保住大象的碳儲存價值高過1兆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英國獨立報報導,根據一份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期刊的研究,一旦非洲的大象滅絕,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將增加7%,加劇地球氣候危機。

但科學家也發現,保護非洲森林象有機會逆轉這個趨勢,提供價值430億美元(約1.34兆台)的碳儲存服務。

剛果共和國一座國家公園中的森林象。Thomas Breuer攝(CC BY 2.5)
剛果共和國一座國家公園中的森林象。Thomas Breuer攝(CC BY 2.5)

大象的存在  有助大型闊葉樹生長  間接幫助儲碳

研究指出,大象的存在幫助更多大型樹木固定溫室氣體,少了大象,較小的樹木吸收碳的能力則會減弱。

非洲森林象的滅絕可能導致非洲西部和中部雨林的「地表生物量」──樹木的體重:包括樹枝和樹葉──下降7%。

研究第一作者貝扎吉(Fabio Berzaghi)告訴獨立報,這表示將有30億噸碳排進入大氣層。

眾所周知,大型植食性動物是重要的種子傳播者,但到目前為止,大象影響雨林的方式一直是個謎。

新研究發現,剛果和其他地方的大象覓食時,會清除較小的植被,隨著時間的推移,導致較少但較大的闊葉樹生長,這些樹木的壽命更長,並且比針葉樹更能固碳。

瑞士科學家本月稍早也發表研究指出,在面積等同一個美國的土地上種植數十億英畝的樹木可能是「截至目前為止最有效的氣候變遷解決方案」。

法國氣候與環境科學實驗室科學家運用模型進行模擬發現,每平方公里一隻大象,可增加每公頃(0.01平方公里)60噸的生物量。

貝扎吉和研究團隊發現,當大象清理過森林,吃掉那些低於30公分粗的樹木時,植被之間對光、水和空間的競爭就會減少,讓少數大樹的密度增加,便能增加碳儲量。

研究顯示,有大象的地區,樹冠覆蓋率比沒有大象的地區多約70%,因此只有大約一半的自然光到達地面,抑制了小樹的生長。大象在塑造非洲森林結構上發揮重要作用。「我們推測,非洲森林象的存在可能塑造了非洲雨林的結構,使之與亞馬遜熱帶雨林有所不同。」研究寫道。

保育大象  可提供430億美元碳儲存服務

此研究預測非洲森林象消失,會造成碳儲存減少約7%,較2016年其他研究的估計值更高──Osuri等學者2016年即發表過研究,針對美洲、非洲大種子樹木(直徑大於14公釐)消失和種子傳播者消失所造成的損失提出推估。

研究指出:「保育大象有機會逆轉這個趨勢,以保守碳價格計算,這個碳儲存服務價值高達430億美元。在碳儲存政策、森林管理和保育方面,應重新評估非洲森林象和其他大型鳥類提供的生態系服務的價值。」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響應「無塑7月」,日常生活如何救地球? 看看國外氣候科學家怎麼做

$
0
0
影響氣候的三大個人行為:搭飛機、開車、吃肉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7月是全世界各地許多社群和環境組織的環境意識月。全球數百萬人將參加本月的「無塑7月」(Plastic Free July)活動,透過停止使用塑膠、「迎接挑戰」,提高塑膠污染的公眾意識。

「無塑7月基金會」(Plastic Free July Foundation)的聲明指出,透過拒絕使用一次性塑膠,隻身因應挑戰,「只要稍微改變你的日常生活習慣,就可以帶來可觀的變化。」

那麼,以解決氣候問題為業的氣候科學專家們,平時又是如何從生活中做起?

抗議團體「反抗滅絶」(Extinction Rebellion)今年在英國倫敦街頭,訴求立即行動,緩解全球暖化。圖片來源:Kārlis Dambrāns(CC BY 2.0)
抗議團體「反抗滅絶」(Extinction Rebellion)今年在英國倫敦街頭,訴求立即行動,緩解全球暖化。圖片來源:Kārlis Dambrāns(CC BY 2.0)

一週只上四天班的學者:C40城市氣候領袖小組永續消費主持人貝里(Tom Bailey)

我們必須減少我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衝動,並創造出空間,過更平衡的生活。

我從15歲左右開始吃素,過去一年幾乎都吃純素。最好是每個人都盡可能吃素。不僅如此,我們還應該吃少點。歐洲人平均每天吃3500卡路里,這太過分了。地球被迫提供那麼多不必要的卡路里。這不僅僅與氣候變遷有關,你看看土地利用的變化、生物多樣性流失、肥料流入海洋形成生物死亡區、大滅絕和殺蟲劑造成昆蟲消失,這些問題都是食物造成的。

我也開始少買新衣服。歐洲人平均每年購買24件新衣物,必須要減少。根據我們的研究,目標是一年買三件就好,而且還可以買二手衣、回收衣服、改衣服、換衣服或租衣服來保持新衣充足。

C40是世界最大的氣候城市交流網。大約一年前,我們著手研究消費的影響。不斷成長的經濟也讓消費永無止境地成長。你個人可以做到的氣候行動,就是一週工作四天。這可以讓我們不斷擴張的經濟略緩,減少我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衝動,並創造出空間,過更平衡的生活。我打算在不久的將來這樣做。如果這能讓我的收入少一些,而花得少一些,但讓我有更多的時間,那就太棒了。

值得注意的是,英國和世界各地許多人沒有本錢這麼做,我們這些高消費的人要來平衡它。大型企業和政府必須負起大部分的責任來解決這些問題,但我們現在需要所有人都採取行動。你不會因為自己渺小而比較沒用,因為在我們做些什麼之前,政客是什麼也不會做的。每個人都可以做出改變,何不試試呢?

不搭飛機的教授:愛丁堡大學碳管理與教育主席瑞耶(Dave Reay)

學術界一天到晚都在開研討會。我的碳足跡要是大多來自搭飛機,也太虛偽了。

我已經從事氣候變遷研究近25年。我的第一個學位是海洋生物學,接著繼續研究南極海洋的暖化,模擬未來的氣候。現在我的專長是土地利用、農業和氣候變遷,不僅僅是糧食生產的排放量,還有氣候變遷對糧食生產系統的影響,以及土壤、樹木和植群的碳吸收狀況。當我開始對家庭排放和個人行為進行大量研究時,也開始從個人做出改變。


影響全球氣候行動的瑞典女孩Greta Thunberg本人拒搭飛機,圖為她搭乘火車前往瑞士參加世界經濟論壇。圖片來源:Greta Thunberg/Twitter

我從2004年起就不再搭飛機。我剛發表了一篇論文,探討像我這樣的氣候科學家參加學術會議的碳排放,學術界一天到晚都在開研討會。我的碳足跡要是大多來自搭飛機,也太虛偽了。

我有兩個孩子。我們現在度假通常是去蘇格蘭和英格蘭北部。前年坐火車和渡輪去了阿姆斯特丹,孩子們很喜歡這樣的長途旅行。當我退休時他們會抱怨「爸,你都沒有帶我們去佛羅里達州迪士尼樂園,害我現在有陰影得做心理諮商」嗎?我想不會。

我最小的孩子,12歲的莫莉參與了學校的氣候罷課活動。她為參加遊行感到自豪。對很多孩子來說,什麼也不做的人才是怪咖。我們一家已經吃素了大約六個月。我們減少了肉食,而莫莉是主要推手,她幾乎是吃素了。當然,有些素食碳排也很高,但根據經驗,素食的碳足跡一般來說遠低於肉食。

我從來沒有說我「永遠不會」再搭飛機。如果川普辦公室寫信請我飛過去跟他談談,他可能會考慮採取些氣候行動,那我馬上就飛了。這關乎成本效益的評估。對我來說,過去15年間沒有什麼事情是非飛不可。

個人碳排放減半:瑞典隆德大學勇續發展科學副教授尼可拉斯(Kimberly Nicholas)

個人行動對氣候影響有「三大」:搭飛機、開車和吃肉。

我在鄉下長大,喜歡戶外活動,一開始在加州生活,後來搬到阿拉斯加。我現在研究如何將碳抽出大氣層,以及如何快速公平地減少氣候污染。

個人選擇非常重要:全球72%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家庭決策,包括交通(特別是使用汽車和飛機)、飲食(特別是肉類和乳製品消費)和居住(暖氣、冷氣以及電力消耗)。

全球10%的人口貢獻氣候污染最大一部分,他們很幸運地每天生活費有23美元(約新台幣700多元)以上,這個群體包括英國等富裕國家的大多數人(窮人造成的氣候污染很少,因此他們減少排放量的空間不大)。

為了將升溫限制在1.5°C,我們這一代必須停止排放溫室氣體至大氣中。未來十年非常關鍵,今天就需要開始把排放量逐漸降低至零。我們可以立刻開始將今天的排放量減半。

我已經把我的碳排減半了,因為之前的碳排實在太高。把重點放在那些影響最大的個人氣候行動上。我在加州當研究生時有兩輛車,每天開車最多四個小時。現在走路上班只要15分鐘,一台車都沒有。 2012年開始我在歐洲境內旅行不再搭飛機,並飛行時數減少了80%,只有在回北美探親時才搭飛機。幾年前我停止吃肉和牛奶。

吃素可以減少個人溫室氣體排放量。Image by Bernadette Wurzinger from Pixabay
吃素可以減少個人溫室氣體排放量。Image by Bernadette Wurzinger from Pixabay

我和我先生討論過生孩子對世界的氣候影響。基本上,燃燒化石燃料和吃肉是推動氣候變遷的主因,做這些事的人越多,排放量就越高。這是我們決定是否共組家庭時考量的一件事。另一個我們考慮的問題是:今天出生的孩子會在什麼樣的世界中成長?

和氣候變遷最直接相關的是我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很多人已經開始使用環保杯和可重複使用的水瓶。這減少了浪費,但不是最有力的氣候行動,個人行動對氣候影響前三大分別是:搭飛機、開車和吃肉。

例如,吃素一年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是重複使用購物袋一年的150倍。而且你必須全面回收家中的所有垃圾差不多八年,才能抵消倫敦至紐約一趟來回航班的碳排。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大屯火山群不可怕,可怕來自不懂它 — 專訪林正洪

$
0
0
轉載自研之有物;文:古國廷;美術編輯:林洵安
2019年5月27日,在大屯火山群觀測研究成果記者會上,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林正洪與研究團隊經過長期監測,認定大屯火山群及龜山島為活火山。消息一出,因大屯火山群緊鄰大台北地區,噴發是否會影響民眾安全引發熱議。但科學上如何證明大屯火山群是活火山?火山噴發會造成哪些災害?應該如何監測和預防?本文專訪林正洪研究員,一一來破解。

先來瞧瞧大屯火山群的範圍有多大!大屯火山群包含20多個火山體,如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竹子山和大尖山等。這些火山體緊鄰台北地區,其中天母、北投、士林皆位於山腳,即使台北市中心的101大樓距七星山也不過15公里。

大屯火山群七星山上的小油坑。圖片來源│林正洪
大屯火山群七星山上的小油坑。圖片來源:林正洪

早期學者認為大屯火山群最近一次噴發已超過 10 萬年,而且不再活動,應是休火山或死火山。

「但近年研究顯示:大屯火山群噴發紀錄應為 6 千年前,而且地底有岩漿庫,這些都可以證實大屯火山群是活火山!」林正洪表示。

如何判斷火山「是死是活」?

答:死火山,顧名思義它不再活動,即使曾經活動,也是發生在一、兩百萬年以前,甚至更久。

而活火山,如夏威夷的火山、日本阿蘇火山和櫻島火山,幾乎隨時在噴煙,甚至偶爾還有岩漿跑上來,就是現生的活火山。

但科學不能只用描述,所以還有兩個方式來判定:其一是「憑經驗」,研究火山 1 萬年內是否曾經噴發,其二是「看現象」,看看底下是否有岩漿庫。

所謂憑經驗,就像發生竊案,警察會先找這兩、三年犯過竊盜罪的人,而不是 30 年之前有前科的人。以火山來說,噴發的歷史紀錄就是火山的「前科」,可以作為評定標準;至於為什麼是 1 萬年,是沒辦法中的辦法,因為非得訂個標準。而在地質學研究中最年輕之地層為全新世(Holocene),是大約 1 萬年前開始沉積之地層。

再以現象來看,如果找到岩漿庫,也就是火山的「彈藥庫」,那麼不管過去有沒有噴發,就要把它歸為活火山。

科學界多用以上兩個標準,如果都符合,就更沒有質疑的空間。

過去認為大屯火山群是死火山,近年研究卻說它是活火山,這是怎麼回事呢?

答:判斷大屯火山群在 10 萬年前噴發,大概是 1980 年代的研究,那時多用鉀氬做岩石定年。這種定年方式,用來測量百萬年或億萬年尺度的現象,10 萬年是它的「最小刻度」。

換句話說,使用這種方法來做大屯火山群的定年,就像拿一把刻度很粗的尺測量,發現最小刻度內有東西,但已到極限無法再細看,只能說是 10 萬年。

直到 2011 年,中研院地科所同事陳中華和俄羅斯學者,將大屯火山群的火山灰拿去做碳十四定年。這種方式的「刻度」比較細,可以到千年、萬年。結果發現:大屯火山群最近一次噴發應該在大約 5 千到 6 千年前,符合 1 萬年內有噴發紀錄的活火山標準。

除了噴發紀錄,還有證據說明大屯火山群是活火山嗎?

答:火山地震波也能說明大屯火山群在活動。

大屯火山群的地震波,跟宜蘭、花蓮、嘉義的地震波很不一樣。宜蘭、花蓮地震是斷層錯動,就是岩層被扯斷造成的地震振動。這種振動就好像一把吉他的弦同時扯斷,高頻、低頻、中頻各種頻率都有。

但在大屯火山偵測到的火山地震,是單一頻率的水滴狀地震波,以及多個頻率共鳴的螺絲釘狀地震波。而不論是單頻或多頻火山地震,統統都是活火山才有的現象。

為什麼?因為活火山有熱量,可以產生高壓氣體或液體,當它們從地底沿著岩縫往上竄,因為岩壁長寬固定,就會產生特定頻率的振動,好像火山在「吹直笛」!因為這個原理就像吹直笛時按住特定的孔,形成固定長寬的空氣柱,就會吹出單一頻率的聲音。

反過來說,死火山沒有熱能,不能產生這些高壓氣體和液體。就像煮開水,瓦斯還在底下燒,蒸氣不斷往上冒,鍋蓋就會動、然後呼呼作響;如果把瓦斯關掉,沒有了熱源,水會慢慢冷掉,鍋子也就不再發出聲音。

資料來源│林正洪 圖片重製│林洵安
資料來源:林正洪;圖片重製:林洵安

除了火山地震,火山氣體氦同位素比例以及地殼變化,也都間接支持大屯火山群是有能量的火山,不是死火山,但最直接證據還是確認它底下真的有岩漿庫。

如何確認大屯火山群底下有岩漿庫?您是像電影一樣開潛艦鑽入地底嗎?

答:哈哈,現在的科學技術不可能帶人鑽進熾熱的地底,親眼證實岩漿庫的存在。我是用自己發明的「陰影法」,標定大屯火山群岩漿庫的位置和面積。

原理如下:在透明的盒子裡吊起一顆金球,假設盒子上方是北台灣地表,盒子裡的金球是岩漿庫。然後關上燈一片漆黑,看不見盒子裡的情況 (就像在地底一樣),盒子上方的人要怎麼知道金球的位置和大小呢?

攝影│林洵安
攝影:林洵安

這時可以在盒子底下放手機,讓手機的光向上照,光被盒內金球擋住,盒子上方就會出現金球的陰影。如此一來,不但知道盒子裡有金球,還能從陰影推知金球的位置和面積。

攝影│林洵安
攝影:林洵安

當然,地底下不會有光源,但有和光波很像的地震波,可以形成另類的地震波「陰影」。

地震波怎麼取代光波呢?地底下一、兩百公里發生地震,就會發出地震波傳到地面。不過地震波中的 S 波,無法在液態物質中傳遞,所以當 S 波遇到液態的岩漿庫會被擋下來。

如下圖左邊的示意圖,地表的六個測站,發生地震時,黃色的地震觀測站因為位於岩漿庫正上方,接收不到 S 波,岩漿庫範圍以外的綠色測站才收得到 S 波。

於是,我就可以從哪些測站收到 S 波、哪些收不到,收不到的「陰影範圍」有多大,來估算岩漿庫的位置與面積了。

地震波的S 波無法在液態物質中傳遞,P 波則是在液態跑比較慢。當它們穿過岩漿庫會造成 S 波陰影和 P 波緩達的現象,可用來推知岩漿庫的面積與大小。資料來源│林正洪 圖片重製│林洵安
地震波的 S 波無法在液態物質中傳遞,P 波則是在液態跑比較慢。當它們穿過岩漿庫會造成 S 波陰影和 P 波緩達的現象,可用來推知岩漿庫的面積與大小。資料來源:林正洪,圖片重製:林洵安

不過 S 波陰影只能算面積,無法估計厚度,因為無論岩漿庫厚度多少,S 波統統會被擋掉,這時就需要 P 波了。

地震波中的 P 波 在固體中跑得快,液體中跑得慢。所以就如上圖右邊示意圖,同樣地表有六個測站,岩漿庫外的綠色測站會先收到 P 波訊號,岩漿庫正上方的黃色測站會晚一點收到。

而且岩漿庫越厚, P 波受阻礙的距離越長,黃色測站就越晚收到 P 波。因此從 P 波的延遲時間反推,就能估算出岩漿厚度。

「根據估計,大屯火山群岩漿庫所在位置,大概在金山、萬里附近,面積約四分之一台北市行政區的大小,厚度約 4 至 10 公里。」

如果大屯火山群噴發,會有哪些危害?

答:先來了解活火山噴發會有哪些危害。全世界標準的火山災害中,「熔岩流」算是大家最熟悉的,像電影中常看到岩漿從山上流下來。其實,熔岩流對人的生命威脅很小,因為它是慢慢滾過來,看得到也跑得掉。

但有一種跟它很像的「碎屑流」,才是真正可怕的火山殺手。當岩漿從火山口跑出來,碰到空氣時從液態變成固態,先在原地不斷堆疊增高,直到撐不住才轟然垮下……

在那一瞬間,溫度高達攝氏數百度的石頭和火山灰,以時速一、兩百公里的驚人速度向下俯衝。歷史上所有火山災害中,由碎屑流造成的死傷相當可觀,因為看到了大概也跑不了。

1984年,菲律賓馬榮火山的火山碎屑流。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984年,菲律賓馬榮火山的火山碎屑流。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此外,還有「火山泥流」。當火山灰噴出後先堆積在山上,就像鋪上一層厚厚的灰。遇上降雨或颱風,灰變成泥巴,像土石流一樣沖刷下來。

當泥流沖進河谷,會把谷地填滿,之後降雨沒有河道可去,就會滿溢出來。這種災情菲律賓很多,每次颱風一來,村莊就會淹大水,持續二、三十年。

回到大屯火山群噴發可能造成的災害,主要看它噴發的量有多少。如果是小規模的火山灰和熔岩流,會影響山區周遭居民。

但我們強烈懷疑火山群裡的七星山可能會活動,屆時熔岩流、碎屑流、火山泥流會沿著磺溪,沖到北投、天母一帶,對當地造成衝擊。

若熔岩流和碎屑流等流到關渡大橋一帶,那裡的河口比較窄,如果堵住淡水河、基隆河道,河水流不出去,也可能造成災害。

這次研究提到龜山島也是活火山,規模如何?可能造成什麼災害?

答:根據火山灰定年,龜山島距今 7 千年內就噴發了 4 次,而且目前估算龜山島底下的岩漿庫,是大屯火山岩漿庫的 1.5 倍大,這些都符合活火山標準。

如果龜山島噴發,比較可能的災害是引發海嘯,將衝擊低淺、平坦的宜蘭平原。

若大屯火山群要爆發,多久前可以知道?平時該如何監測?

答:科學家和政府要預報火山即將爆發,只能根據火山的異狀。但從火山開始不安定,要等多久才會爆發就很難說了。有些火山一發現異常,一個禮拜後就噴發。但峇里島曾有火山撐了兩個月,日本的雲仙火山則撐了五、六年。

「不過,民眾可以安心的是,很少火山從出現異狀到噴發短於一個禮拜的。換句話說,只要做好監測,至少有一週時間可以應變。若要即時預警,就得仰賴平時監測,包括地表溫度、火山氣體、地殼變形和地震活動等方式。因為預測常要知道火山噴發的時間、大小和地點,我覺得透過地震監測相當有用。」

目前在大屯火山群佈了 40 個地震站,螢幕上面每一條線就是一個測站。當火山要噴發前,岩漿會往上抬,或使周圍壓力增加,因此產生成千上萬的地震。攝影│林洵安
目前在大屯火山群佈了 40 個地震站,螢幕上面每一條線就是一個測站。當火山要噴發前,岩漿會往上抬,或使周圍壓力增加,因此產生成千上萬的地震。攝影:林洵安。

我們可以從地震的位置,判斷哪裡的地底開始有岩漿活動,再由多少觀測站偵測到地震波,估計火山噴發的可能規模。

再來,從地震所在深度,估算目前岩漿離地表的距離和移動速度,例如岩漿跑到離地表 9 公里時,會在 9 公里附近產生很多地震;隔了一個禮拜,在 7 公里深處偵測到地震,代表岩漿在過去一周跑了 2 公里。

雖然時間和岩漿跑的距離,不一定是線性關係,但這些數據仍可提供科學家參考、評估火山噴發的可能時間,必要時通知政府撤離附近居民。

但就像是照片的像素越多,影像越清晰;地震測站要夠多,偵測解析度才會夠好。所以未來,我們將增加北台灣地震測站的數量,從原本的 40 個測站,擴大到 140 個,並在測站之間,每隔數十公尺布置一台簡易、小型的地動感測器,盡可能提高偵測的解析度。

資料來源│林正洪 圖片重製│林洵安
資料來源:林正洪。圖片重製:林洵安

這些年研究大屯火山有沒有難忘的回憶?

答:我過去不是火山學者,而是做傳統地震的,天天都在研究地震波。十多年前接觸到火山地震,發現世界上怎麼有我一輩子投入,也不曾見過的地震波。這就好像小孩子每天關在房間玩,一不小心打開門,發現外面的世界完全不一樣。

不過,十幾年前開始研究大屯火山群,除了我和少數學者,沒有人相信它是活火山。但我覺得做科學,最誘人就是你的興趣,如果是喜歡的東西,你會不計成敗榮辱去研究它。

火山地震就這樣一直吸引著我。即使現在手邊有很多事,但每天動不動就盯著地震波看。地震波對我來說,勝過所有一切。也因為在中研院工作,讓我無後顧之憂做自己喜歡的研究,才能「十年磨一劍」得到如今的研究成果。

如果下輩子還可以再回來,我也要回中研院。地球科學還是超吸引我,一輩子還是做不完,如果還有來生,Why not?


「地震波對我來說,勝過所有一切。」林正洪眼睛發亮地說:「地底就像一間黑漆漆的房間,每個地震波像是房內突然一次閃光,讓屋頂上(地面)的我們有一次機會窺探房內(地球內部)的秘密。」攝影:林洵安

參考資料

※ 本著作由研之有物製作,原文為〈大屯火山群不可怕,可怕來自不懂它 — 專訪林正洪〉,以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

作者

古國廷

願化作土,去成就一片森林。

觸媒焚化爐、觸媒氧化器分不清? 六輕「合成酚廠」變更 挨批打混仗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環保署今(22日)進行台灣化學纖維公司提出的「六輕四期擴建計畫環說書變更內容對照表(合成酚廠)」第三次專案小組審查會議,台化要將燃油製程改為燃氣,環委吳義林直批台化將「觸媒焚化爐」寫成「觸媒氧化器」是在混淆視聽,「已經審三次了還在打混仗,不曉得你們到底要藏什麼東西」,另一位環委也說自己從第一次初審到第三次都是問一樣的問題,「既然六輕的態度都不願意改,那這個案子也不用過。」。

此外,因本屆環評委員會即將卸任,會中也有環團代表質疑環評委員近來是「臨去送秋波」,對於許多環評案大放送。對此,擔任主席的劉希平強調,「該審的還是會審,不會因為要卸任標準就變得寬鬆」,一再重申環評委員不會放水。

最終,專案小組也決議本案需補件再審,劉希平也呼籲台化應「直接」且「誠意」來回答環委的疑慮,「這樣對彼此都好」。

環保署環評專案小組審查台化提出的六輕合成酚廠變更內容對照表。孫文臨攝

環保署環評專案小組審查台化提出的六輕合成酚廠變更內容對照表。孫文臨攝

六輕申請變更環評改製程與燃燒物稱減空污 環委批:迴避問題,別有居心

六輕四期合成酚廠有四大變更:

  1. 將場內24座內浮頂儲槽排氣以管線導入既有的石化加熱爐或「觸媒氧化器」中處理;

  2. 變更既有的鍋爐燃料種類,將目前使用的六號重油變更為以「燃料氣」為主的燃料,若有需要則會混合燃料油、他廠與自廠燃燒氣共同燃燒;

  3. 在符合總量管制的前提下,修改原環說書登載的空污明細表,將原載之丙酮、苯、異丙苯、甲醇、酚、揮發性有機物(VOC)等六項污染物重新校正濃度與排放量;

  4. 變更廢水處理廠的觸理流程,增設水污染防治單元。

環委李克聰表示,六輕沒有充足的風險分析,風險預防及應變處理都寫得不完整.「你們要把過去發生的事件拿來分析,看看再發生的機率是多少,再發生要如何應變。」

他質疑,六輕沒有說清楚處裡對策的有殘餘風險是多少,「站在公安來看這樣的回答無法接受」。環委李堅銘也說,開發單位應該更重視工安問題,「把油改成氣,雖然可能改善空污,但造成的公安事件就會有型態的不同,你們卻只說會通報,而沒有敘明災害的型態與應變作為。」

環委吳義林則表示,這次的第一項變更要把原本排放到大氣的蒐集起來處理,「聽起來很像不錯,但你們都沒有很清楚完整的說明,像是『觸媒焚化爐』硬要寫成『觸媒氧化器』,說處理效能能減排95%,卻還沒說是怎樣的操作條件。」他說,「可能是我孤陋寡聞才疏學淺,按照理論這不可能減量95%,你們在逃避什麼?逃避焚化爐的規範?還是這個變更內容有其他目的?」

「這個本來就是一筆爛帳,你們改來改去已經審查第三次還是在打混帳,到底想要藏什麼?」吳義林批評,要改變不是不行,但環評委員需要看到的是變化的合理性,「如果六輕一直不講清楚,我們只能彼此猜疑,永遠不知道你要做什麼東西」,「你所謂的油改氣,燃料油成分是什麼 ?燃料氣是什麼?油氣混燒怎麼混?這些都沒有說,就這樣輕輕帶過,我們要知道多少比例的油氣才能判斷空污排放計算是否合理。」

環評委員吳義林痛批,開發單位閃躲問題別有居心。孫文臨攝

環評委員吳義林痛批,開發單位閃躲問題別有居心。孫文臨攝

環團質疑:中南部的居民爭空品,跟中國人爭取民主一樣困難

按照《環境影響評估法施行細則》第37條規定,經主管機關認定對環境影響輕微者可以提出「變更內容對照表」,僅需經過專案小組審查即可更改,無須提交大會討論。

不過,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理事長陳椒華指出,此份變更內容對照表前後矛盾且混亂,認為六輕總體檢應該把相關的資料細項都提出來檢討。「合成酚廠製程,環評時根本沒有VOC許可量,但是後來卻有申報量,這等於是違法偷排。」他說,原環說書中兩個4萬噸的苯儲槽,過去申報量都是0,現在還說減少幾萬噸,只是減少環評量而並非實質減量。

「每次都用變更內容對照表,而沒有一個通盤的檢討。」陳椒華認為,這看起來很像只是「巨大的六輕的小廠的小製程的小瑕疵」,但六輕中充滿了這樣的瑕疵,要求環保署應該把每一個製程全部一起改。他說自己監督六輕監督了幾十年,都已經老了不曉得能監督到什麼時候,「有權力的人都不做,讓我覺得,中南部民眾爭取空氣品質跟中國人爭取民主一樣難。」

此外,聯盟主任粘麗玉則說,「現在環評委員很像是要卸任了在臨去送秋波,環評大放送。」他認為,開發單位把內容都說得很模糊,風險、管線都很含糊,「讓我們不知道出事爆炸影響會有多大」,「六輕不能用變更內容對照表調來調去,該做環差就做環差。」

台灣水資源聯盟理事長陳椒華(左)及主任粘麗玉(右)。孫文臨攝

台灣水資源聯盟理事長陳椒華(左)及主任粘麗玉(右)。孫文臨攝

對此,劉希平態度堅定且不斷強調,「絕對不會因為要卸任就審得比較寬鬆,更沒有環評案大清倉,所有審查都是按照過程來走。」他也向六輕喊話,「你們必須增加大家對你們的信任,有兩種方法,第一個是直接、第二個是誠意,這樣六輕絕對不會吃虧。」他認為,六輕用一些含糊的字眼把事情帶過,這要的態度跟台化想建立的的企業形象背道而馳。

閉門會議中,有委員坦言就算補件再審六輕的回答也是模稜兩可,另一位環委則說,「既然他的態度持續這樣,那環評也就持續無法通過持續審查。」也有環委認為,「每次審查六輕的環評都像是一種抵抗,要把細節的惡意挖出來。」他希望,經過這次環委的呼籲他們可以了解,未來申請環評必須改變錯誤的心態。

最終結論本案需補件再審,需補充風險評估分析的數據及風險樣態,登載的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濃度須清楚標明是ppmV或ppmC,空污排放明細表各限值的估算依據,石油化學加熱爐與觸媒氧化器處理效率應提出佐證。而本次變更後,兩座鍋爐使用他廠的燃料尾氣與燃料氣成分,應確實評估,並說明是否衍生戴奧辛的污染物排放。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

台鐵桃園段高架改地下預算三級跳 環委:規劃太草率、補件再審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台鐵桃園段於2005年開始規劃高架化,如今15年過去仍無法順利動工,高架化設計也被改為地下化,預算由原先的367億增加將近三倍到1056億。環保署今(22日)進行專案小組初審會議,環評委員認為台鐵要以明挖的方式開挖20米,不僅會通過地下水層,挖出來近400萬方的土方量將造成大問題,「運送有空污、塞車、揚塵,要花錢找地方放,之後挖完又要花錢買土回填。」

桃園在地居民陳志銘也擔心,原本可能良好的土壤被挖走,填回來的不知道會是什麼東西。環評委員多認為此案在交通衝擊、噪音、排水、工程等規劃上過於草率,要求必須補件再審。

台鐵桃園段街景
台鐵桃園段沿線平交道,截圖自谷歌街景。

台鐵桃園段地下化工程起自台電鶯歌站西側,終點在平鎮車站南側,長約18公里,除將桃園、內壢、中壢三座車站地下化外,還要增設鳳鳴、中路、桃園醫院、中原及平鎮等5座通勤車站,因其中桃園與中壢段分別與桃園捷運及機場捷運相交,因此規劃鐵路需下挖20米,採明挖的方式施工。

交通部鐵道局表示,將會延續使用高架化階段已完成的臨時軌及臨時站,減少私有地用地需求,但地下化仍較高架化新增689億預算,且工期最快需十年才能完工。完工後能夠消除沿線20處平交道、8處陸橋、10處地下道,騰空路廊作為雙向車道紓解交通。而計畫需取得私有地面積約5.7公頃,約2.4公頃的臨時用地採租用或徵用,永久軌的部分約3.3公頃則採徵收或協議價購方式取得。

「整個建設的規劃都還沒完成,含綜合規劃在內還有很多變數。」陳志銘表示,這個計畫案新增了五個車站,可能導致鐵路運輸愈來愈慢,台鐵在調度面也會受到影響。「簡報也說地下水層在4~16米,鐵道卻要做到地下20米,這樣還要用明挖而不用潛盾的工法。」他擔心,未來周遭的交通將會大受影響,地質的穩定性可能也被破壞成為安全隱憂。

環委吳義林則表示,空品分析過於簡陋,施工期間空氣品質的影響污染量將會增加近三分之一,而挖填方工期長達七年,鐵道局也沒提出任何預防或改善措施。他建議應該分區挖填,讓土方不需要大量運輸,「挖填方量的運輸,對這至少七年的交通影響會很嚴重。」

環委李堅銘也指出,從高架轉為地下化會有400萬方需要處置,必定造成交通衝擊與空氣污染,「你們有估算過每個土置場可以放多少土方?運出去再運回來之間的成本消耗多少?」他說,其他開發案的廠商都會交代很清楚,不能只有一個概念。他也建議三座車站不要只規劃做到「合格級」綠建築,應該有更高的標準。

環委游繁結也質疑為何要明挖,因為20米深的礫石穩定性可能會有疑慮,破壞地下水層原本的傳輸效果,會有什麼衝擊也應該詳細評估,「你土方挖開之後給人家堆置要錢,之後買回來回填又要錢,這個工程為什麼不乾脆設一個土方堆置場做為調配對象,你們可能要再檢討一下整個工法。」他認為,現在規劃的臨時軌線路很模糊,開發很草率,整個設計也很草率,很像只是在圖上比劃而已。

最終,專案小組決議本案需補件再審,須依施工期程檢討每月土石挖方、去化等管理規劃及減量可能性,並說明沿線排氣措施對居民的影響,補充臨時軌規畫內容,並分段檢核沿線地質、使用情形等相關環境特性,並提出因應極端氣候的災害減輕措施及環保對策。此外,施工及營運期間的各路口交通衝擊、溫室氣體排放、逕流量參數、益本比計算過程等都需補充。

未命名

鐵道局提出的計畫包含8個車站全長18公里的鐵道地下化。翻攝環評書件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

濕地中該有什麼聲音?走入永安、茄萣濕地 聆聽高雄聲景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李育琴 高雄報導

當你走入廣達上百公頃的濕地、候鳥的家,你期望會聽到什麼樣的聲景?

2019台灣聆聽日活動,21日高雄場來到北高雄永安和茄萣濕地,由高雄市野鳥學會、台灣聲景協會帶領民眾走入這片南台灣最大的候鳥度冬棲地,也是全球第四大黑面琵鷺過冬棲息地。活動透過在地講師導覽解說永安和茄萣濕地的歷史、近年引發的環境議題,邀請參與民眾一起聆聽身處濕地中的聲音和感受,更特別利用水下麥克風,聽一聽濕地的水下聲景。

下雨的永安濕地,沉靜中傳來鳥聲和周邊汽車人為噪音。攝影:李育琴

下雨的永安濕地,沉靜中傳來鳥聲和周邊汽車人為噪音。攝影:李育琴

曬鹽場轉化成為濕地 永安濕地富含人文氣息

「所謂的聲景,是指我們所處在的環境中聽到的所有聲音。」步入永安濕地,台灣聲景協會成員李佳耘請大家一起張開耳朵,聽聽周遭的聲音,並記錄下來。

前一日西南氣流帶來的降雨尚未停歇,永安濕地在雨聲掩蓋下,猶可聽見不少聲音。冬候鳥已經離境,因大雨而積水高漲的水池裡,可見零星小鷿鷈和白鷺的蹤影,水域邊的紅樹林和濱海植物,極具特色。

雨聲中,間歇傳來灰頭鷦鶯和翠鳥的鳥叫聲,和蟲鳴,參與者認真感受濕地中自然聲音,周邊則不時傳來車輛川流的引擎聲。

永安濕地過去是民營曬鹽場,台電在1985年收購131公頃鹽田,欲作為煤灰貯存場,但後來未使用,鹽田閒置了20餘年後,反而創造豐富的濕地生態,成為冬候鳥棲息地,經調查有超過168種鳥類來此度冬。

永安濕地過去是鹽場,當地自然人文風貌豐富。攝影:李育琴

永安濕地過去是鹽場,當地自然人文風貌豐富。攝影:李育琴

2011年台電提供土地,由高雄市政府規劃成為濕地公園,結合濕地生態與鹽田文化的特色,串聯起高雄市濕地生態廊道,成為北高雄的國家重要濕地之一。

不過由於濕地以鐵網圍籬和紅樹林封閉,只提供團體預約申請進入,因此平時並未有太多遊客來此賞鳥,享受濕地生態。高雄鳥會總幹事林昆海認為,管理者的態度不傾向讓民眾多加利用,因此採用緊縮的濕地管理方式。

近年台電規劃在濕地上興建新的燃氣發電機組,因此放水填土,使濕地面積大為縮減;最後僅留下南側40公頃的濕地,民間保育團體認為此舉將對生態造成嚴重影響。

永安濕地因電廠開發面積縮減,電廠營運的聲音是否影響生物行為?攝影:李育琴

永安濕地因電廠開發面積縮減,電廠營運的聲音是否影響生物行為?攝影:李育琴

茄萣濕地生態 受道路切割、棲地破碎化影響

下午,活動前往茄萣濕地公園,在賞鳥亭內參與者一起聆聽廣達170公頃濕地。他們各自尋找喜歡的角落,傾聽濕地的聲音,並透過畫筆留下對此地聲景的印象。

茄萣濕地位於興達港北側,過去也是鹽田,當鹽業荒廢後,每年夏季降雨及濕地豐盛草澤,讓這裡成為冬候鳥最喜愛的度冬棲地,近年最高紀錄有1萬5000隻野鳥來此過冬,其中有數百隻黑面琵鷺冬季以此為家,吸引許多賞鳥愛好者聚集。

廣大的茄萣濕地每年冬季是上萬候鳥的家。攝影:李育琴

廣大的茄萣濕地每年冬季是上萬候鳥的家。攝影:李育琴

然而棲地不斷面臨道路開發的威脅,原本完整的濕地,開發了1-1號道路把南北切開,近年高雄市府又規劃興建1-4道路,使得棲地再次切割。茄萣生態文化協會總幹事鄭和泰說,棲地破碎化,近兩年冬候鳥的數量減少許多。由於食物來源變少,野鳥不再選擇這裡停留是主要的原因。

茄萣濕地面臨道路開發棲地破碎化的影響。攝影:李育琴

茄萣濕地面臨道路開發棲地破碎化的影響。攝影:李育琴

聆聽濕地的感受 人為噪音過度干擾

「前方的濕地有鳥聲,啾啾啾,有短促的,也有較長的;還有風吹過草的咻咻聲,有各種不同的感受,令人心情愉悅。」透過畫面的線條和色彩,參加者描述在濕地中聽到的聲音和感覺。

不過,在六線道馬路旁的賞鳥亭裡,也不斷有汽機車呼嘯而過的聲響傳來,還有遊客的交談聲、流浪犬聚集的狗鳴等。「喜歡的鳥叫聲是淺色的,但討厭的汽車噪音是深黑色的。」小朋友如此描述對現場聲音的感受。

當民眾走入濕地、荒野,原先預期聽到能療癒身心的自然音,鳥聲、風聲、蟲鳴、蛙鳴,但是往往汽車轟轟地從一旁道路經過,以及遊客人聲踏雜的聲響,更輕易地覆蓋大自然應有的聲音。

參與者以繪畫描述聆聽濕地的感受。攝影:李育琴

參與者以繪畫描述聆聽濕地的感受。攝影:李育琴

聆聽濕地水下的聲音

這場聆聽高雄的活動,還特別有聆聽水下的聲音。錄音師薛永志把水下麥克風投入濕地中,透過收音和播放器放大萬倍,傳來濕地水面下的聲音。

在永安濕地,主要聽到雨聲滴落水面的聲音,不同的水域形成的雨滴聲也不同,仔細聆聽,還有尖銳短促的咚咚聲;在茄萣濕地,更多複雜而重複頻率的聲響從水底傳出,也有類似嚼食的聲音、車輛行經橋面的低沉聲響等。

薛永志說,水面下的聲音從四面八方而來,由於水下聲音的研究仍相當不足,聽到聲響只能用猜測的,可能是魚在吃東西,或蝦類、昆蟲等發出的摩擦聲。不過,根據研究,有的魚類如石首魚科會彼此交談、有蝦類捕食獵物時會彈出超音波,這些都是已發現的水下生物豐富的聲音。

透過水下麥克風,聆聽濕地水下的聲音。攝影:李育琴

透過水下麥克風,聆聽濕地水下的聲音。攝影:李育琴

評估聲音對生態的影響 哪些聲音應該受到保護

自然的聲音可以療癒身心,然而隨著人類開發行為一步步進逼大自然,這些聲音卻退得更遠。李佳耘表示,經過在永安和茄萣濕地聆聽的體驗,我們應想想,在大自然中應該保留的聲音有哪些?哪些又是不屬於自然的噪音?

「我們在國家公園裡保護了一草一木,但是大自然的聲音是否受到保護?」他指出,有太多不屬於自然的聲音,與當地的景觀不相符,這些噪音是否對當地生態造成影響,透過聲景的蒐集,可作為評估相關開發或設施規劃的依據。

透過聆聽濕地的聲音,思考濕地管理與建設的規劃是否適當。攝影:李育琴

透過聆聽濕地的聲音,思考濕地管理與建設的規劃是否適當。攝影:李育琴

以茄萣濕地為例,道路的開發使汽機車在濕地中不斷經過,造成的噪音讓賞鳥者無法靜心享受自然,對於鳥類棲地破碎化也清楚可見;有些動物透過聲音來感知環境、調整行為,永安濕地的電廠興建計畫,是否影響當地生物的行為?聲音對生態的影響不可忽視。

林昆海表示,透過聆聽濕地的經驗發現,濕地的經營管理確實影響濕地的聲景,例如賞鳥亭與道路的區隔、遊客行為的教育、濕地生態解說等等,都值得進一步思考如何能有更完善的濕地管理與規劃。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

全球響應化石燃料撤資 玉山成銀行界首例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整理報導

你的銀行存款用在那裡?玉山銀行7月1日宣布,為了落實環境與社會的永續發展,改善空污,減緩暖化,將不再新承作燃煤火力電廠專案融資,既有案件屆期後也不再續約。

撤資倡議團體「350台灣」表示,這項行動讓玉山銀行成為台灣首家做出化石燃料撤資聲明的銀行,更是全台第一個撤資的組織。除發表公開信表示肯定外,「350台灣」也呼籲台灣的金融機構、政府、學校加入這項全球行動。

玉山銀行。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玉山銀行成為台灣首家做出化石燃料撤資聲明的銀行。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全球響應化石燃料撤資 玉山成銀行界首例 

7月1日玉山銀行宣布不再新承作燃煤火力電廠專案融資,將適用於國內營業單位及九個國家地區共28個海外據點。玉山銀行進一步說明,會對土石採礦、油氣開採等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高風險產業進行審慎評估,確保貸放資金不會造成負面衝擊或隱含重大風險。

玉山銀行也是台灣首家發行「零碳信用卡」的銀行。玉山銀行表示,除了在徵授信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中進行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層面評估外,也會對致力降低碳排放、減少耗能及污染、引進環保設施的企業提供適當融資協助及條件優惠。

「350台灣」3日隨即發表公開信對此加以肯定。「350台灣」表示,自2012年起,全球超過1000家企業與機構響應對化石燃料的撤資,總額已累積達8.77兆美元(約台幣272兆元)(註:最新資料為9.37兆美元)。全球金融機構響應撤資超過100家,亞洲卻是直到近才開始行動,包括日本的三菱銀行、三井住友銀行、瑞穗銀行,以及新加坡的華僑銀行、星展銀行、大華銀行。玉山銀行此項新政策,將使它躍昇為台灣與亞洲金融界氣候行動的領導者。

「350台灣」表示,近年各國都在商討透過法令與碳定價等機制,遏止不當補貼與化石燃料產業結構,顯示投資燃煤電廠的風險比過往更高。這項政策除了對環境面的社會責任,也符合金融機關的長遠財務規劃。

存款、稅金用在哪? 環團呼籲學校、公民、政府加入撤資

國外響應撤資行動的包括宗教團體、基金會、學校等,劍橋大學、史丹福大學,洛克斐勒基金會等都已經加入。國內則有台大學生會永續部要求校務基金「不得投資化石燃料相關產業」。

「350台灣」協調員蘇彣忠表示,台灣政府對化石燃料的補貼初估約達1兆元,他呼籲金融機構、政府基金也加入撤資的行列。350台灣也發起公民連署,希望存款人意識到存款的用途,要求銀行撤資化石燃料投資,轉向再生能源。

0722

國際化石燃料撤資行動進展。20190722截圖自 gofossilfree.org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地中海橄欖收割機 每年吸入數百萬隻鳥致死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范震華 編譯;彭瑞祥 審校

西班牙南部的安達盧西亞(Andalusia)自治區,每年260萬隻鳥因被吸入收割曳引機而死亡。


伴隨著橄欖採收而吸收的鳥類。照片來源:安達魯西亞環境委員會

每年地中海橄欖採收季,造成數以百萬的鳥被吸進收割曳引機裡而喪命。歐洲中部和北部的保育種鳥類,於冬季時大舉南遷地中海避寒,夜間便棲息在橄欖樹上,正好遇到每年是10月到隔年1月的橄欖收割季,收割曳引機開始運作,像個巨型吸塵器一樣,邊搖晃樹枝,邊把橄欖從樹上吸下來。

收割機的強光,照得鳥隻炫光失去方向感,慌張亂竄的鳥隻,很容易被收割曳引機吸入,套上研究人員的說法,這是「災難性的死亡規模」。估計每台收割曳引機會造成100隻鳥死亡。

在安達盧西亞,死亡的260萬隻鳥包括許多英國著名的知更鳥(旅鶇)、金翅雀、森鶯、鶺鴒。

一名科學家接受英國獨立報採訪時指出,白天運作這些機器是完全沒問題的,鳥可以看得清楚且成功逃離。「問題出在夜間操作時使用的強光,讓鳥隻失去方向感,輕易地被機器吸入而亡。」設於葡萄牙的生物多樣性與遺傳資源研究團隊首席研究員凡妮莎‧馬塔(Vanessa Mata)如此表示。

自然(Nature)期刊一篇報導也提及,橄欖農在夜間收割的原因,是氣溫較低有助於保存橄欖的香氣風味。

葡萄牙每年冬天因為這樣的集約式收割技術造成96,000隻鳥死亡。法國和義大利也使用同樣的技術,但實際造成死亡的鳥隻數目仍未被調查。


收割機採收作業示意圖。截圖自Oxbo產品介紹影片

英國皇家鳥會(RSPB)保育主任馬汀‧哈波(Martin Harper)表示:「歐洲許多耕地會出現的鳥類,過去30年間的數量暴跌55%,這是另一個現代農業影響鳥類族群數量的案例,這些鳥類還包括英國東遷旅途中路過的鳥類。」安達盧西亞的官員建議停止於夜間操作收割牽引機,然而,除非接下來幾個月內能立法成功,否則到了十月,「大屠殺」仍會再次上演。

法國、義大利和葡萄牙尚未採取任何行動。馬塔博士說,「當地政府、當地社群、國家社群、國際級社群必須啟動緊急影響性評估,停止這種收割作業模式。」

目前,保育學者正發起一項線上連署,要求歐盟執委會落實夜間採收橄欖的禁令,詳見 Change.org

作者

彭瑞祥

六年級生,曾在咖啡店當吧檯兼翻譯,十多年前受南方電子報、破報、國家地理雜誌啟蒙,希望也能自己做媒體關心環境。

范震華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畢業,持續以文字力量參與環境保育議題。文稿與照片曾發表於國家公園季刊、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路版、破報等刊物。

馬桶省水新希望 老舊公寓也可以裝 加拿大專利突破「3公升」限制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張守富報導

猜猜看,家裡最浪費水的是誰?答案就是:

馬桶。圖片來源:HKmPUA(CC BY-NC-SA 2.0)

沒錯!就是家家都有的馬桶。你知道嗎,台灣人平均一天拿來沖馬桶的水,就足夠一個人舒適生活一整天了。台灣人到底用了多少水?又要怎麼省水呢?在談省水馬桶前,我們先來看看台灣人的用水狀況。

台灣人浪費水?台灣的水費問題

老實說,台灣人不怎麼省水,而且生活用水量還每年增加(這是真的!)。根據國際水協會(IWA)的統計資料,2016年台灣城市的家用水量在全球各大城市中排名第八(台北市)及第十四(高雄市),尤其每人每天消耗326公升的台北市,更是同為亞洲城市的釜山的兩倍以上。許多歐洲城市用水量都只略高於每人每天100公升而已。許多缺水地區,日用水甚至不到20公升。那台灣人為什麼不節水呢?許多專家都將矛頭指向台灣的水費。


台灣自民國98年到107年生活用水量概況。(經濟部水利署)

台灣的水費到底多便宜?台灣自來水公司公告每度(每立方公尺,也就是每1000公升)最低7.35元,也就是每人每個月大概70塊左右。根據IWA調查,2014年台灣的水費在30個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五。水費這麼便宜,也難怪自來水公司面對管線更新和淨水建設,都要喊「沒錢」了。

用多少才合理? 檢視台灣的家庭用水

說了這麼多,到底多少水「夠用」呢?根據歐盟的資料,包含飲水、洗衣、個人衛生及煮飯等等用水,每人每天至少使用60到70公升就符合「中程維持用水量(Medium term - maintaining)」。那平均每天用了將近300公升的台灣人,到底把水用在什麼地方呢? 

除了可能存在的管線漏水外,依經濟部水利署統計,家庭用水比例最多者就是前面提到的馬桶沖廁,占了每日用水的27%。我們再以300公升的日用量來算,平均每人每天就用超過80公升來沖水,相當於讓一位難民維持舒適的一天,或滿足40個人一整天的乾淨飲水。有鑒於此,加上台灣長期存在降雨分布不均的問題,導致時常限水、缺水,水利署不但推行省水標章,更在2018年強制規定,標示省水標章的馬桶與洗衣機才能販售。


省水標章標準(經濟部水利署強制使用省水標章懶人包v2)

家庭用水冠軍 馬桶的省水挑戰

洗衣服可以減少頻率,累積多一點衣服再洗。但馬桶沖水與衛生、環境舒適有關,更別說共用空間如辦公大樓、觀光景點,無論量再怎麼少,還是得沖水的。

台灣自1998年以來,不斷增列省水標章項目並修改內容。現行省水馬桶的法規中,舊式馬桶每次沖水約12公升左右,普通級省水標章要求大號每次沖水要在6公升以下,金級省水標章則要在4.8公升以下。為了推廣省水標章,水利署推估,光省水馬桶,一年就能幫台灣省下791萬噸的水,超過一整個白河水庫的蓄水量。

但傳統的馬桶在省水上,卻碰到許多挑戰,很大一部分與台灣老舊的管線有關。市面上的馬桶大致分兩種,一種是直沖式(沖水式),一種是虹吸式。可以想像前者是把大便從上往下用水沖掉,後者則是用水之間的拉力,把大便從排水口往大樓的化糞池「吸」走。雖然直沖式比起虹吸式省水又不易堵塞,但會有容易濺出、黏著髒污的問題,而且沖水聲非常大。台灣的公寓大多使用虹吸式,聲音小,也因為馬桶底部的「水池」比較大,髒污容易被帶走而不會黏在馬桶表面,然而相對地就比較耗水,同時也較容易有堵塞的問題。

虹吸式馬桶原理示範影片,來源:Youtube

無論是哪一種馬桶,在設計上都會有「用水越少,越沖不乾淨」的問題。現今一般的虹吸式馬桶,用水量大約就在省水標章的大號6公升,小號3公升的標準下徘徊,而且還會受到大樓管線結構的影響。

房屋的化糞池除了通到各家戶馬桶的糞管外,還另外會有排氣管,以防糞管部分堵塞或化糞池太滿,導致馬桶不通,或是化糞池裡的「糞氣」回流,讓廁所臭氣熏天。

但台灣一些老舊房舍未設計通氣管,或是因為頂樓加蓋怕聞到臭味而把通氣管封死,導致常用的虹吸式馬桶管內空氣壓力增加。沖水時的水壓若無法高於大氣壓力,帶動水流往下流形成虹吸效應,排泄物就沖不下去,反而懷疑是馬桶堵塞。在改用省水馬桶後,因為用水量少,沖水時的水壓小,這樣的情況更明顯,甚至要多沖幾次才會沖乾淨,與省水的目的背道而馳。也因此台灣的水電師傅碰到這種情況都不會建議裝設省水馬桶。


正常沖水流程。圖:環境資訊中心製


如果排水系統中的通氣管堵塞,會導致馬桶的虹吸現象不易發生而沖水不順。圖:環境資訊中心製

加拿大技術革新 省水新希望

省水馬桶品牌Hennessy & Hinchcliffe(以下簡稱H&H)使用加拿大專利技術,所打造的3公升BSB專利氣動虹吸式馬桶,把腦筋動在改良虹吸式馬桶上。這種真空吸力沖水系統,原理和虹吸式馬桶相同,只是把飛機馬桶的真空原理應用在上面。

不同的是,飛機馬桶用真空馬達把空氣抽走,製造真空來吸走固態排泄物;這項技術則是用水的進出調整,讓管線中出現一段真空,在沖水時自動抽氣,使沖水時更容易形成虹吸效應,把水和固態排泄物順利帶走。這麼做除了顯著提高吸力,有效解決前面提到通氣管封閉導致的問題外,沖水的時間和聲音都減少許多,更把每次沖水的水量突破性地減少到3公升,遠低於金級省水標章的大號單次4.8公升。如果家中原先使用的舊馬桶是12公升,等於一天就可以省到將近60公升。

由於使用的是真空吸力技術,H&H的馬桶在減少水量的同時,卻不會犧牲最重要的吸力,更取得比美國環保署WaterSense標章去污力還要高出170%的MaP Premium認證,該認證的最低標準是沖水一次耗用的水不能超過4公升,還要能帶走600克以上的固態排泄物。而H&H去年(2018年10月)引進台灣的指標款馬桶,不只通過該認證,更超越該認證,最高排污力達800公克。

金錢無法衡量的省水價值

每天省60公升,在台灣每個月大概可以省20塊(或許人多可以再省多一點)。由於台灣水費實在太便宜,這些錢看起來可能不多,但台灣用水量名列前茅又連年增加是不爭的事實,不時停水、限水也成了台灣生活的一部分,此時省水帶來的方便可能遠超過這20塊。當然,能否認真看待身為地球公民的責任,節約資源不過度浪費,則是我們每天的共同課題。下次當你上大號的時候,別把手機帶進去,試著回想停水的日子,想像無水可用的生活。噢!還是記得要沖水喔!

公益消費快訊

除了推廣省水,Hennessy&Hinchcliffe還想為環境做更多,2019/06/01起到2020/05/31止每一個透過Hennessy&Hinchcliffe官網售出的馬桶,將捐出銷售金額的5% 給予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支持各項環境保護的行動。

※ 本文由Hennessy&Hinchcliffe捐款支持報導產出,除了提供該企業內部資料之外,該公司不干涉報導之獨立性。

【地球日】家門前的生物多樣性:都市生活實現多樣性友善的七個方法

$
0
0
整理:吳宜靜(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我們可以從電腦螢幕看見世界美景,卻無法看見身邊的自然生態。其實,都市人缺的或許不只是自然環境,更需要的是一個把自然「看在眼裡,放在心裡,行在手裡」的一套價值觀。

今年6月,六都的人口約佔台灣總口數的七成,在普遍且高度都市化的情況之下,都市和自然生態就變成兩個聽起來毫不相關的概念,住在都市的人們,也慢慢習慣將自己置身在「自然」之外。

關於如何過一個生物多樣性友善的城市生活,本報整理出以下七點與你分享。

1. 成為公民科學家   

2. 打造居家或辦公庭園、綠陽台、綠屋頂 

3. 支持友善環境的農法和農產   

4. 支持政府增加保護區和自然生態公園面積 

5. 參與環境信託計畫與相關環境活動  

6. 支持再生能源與相關政策 

7. 接收正確的環境資訊

都市生活牽動全球氣候暖化和自然生態

都市規模在近十年來也不斷地向外擴張。事實上,每個城市角落,像是公園、河濱、廢棄/閒置空間、行道樹,其實就是都是生物的生存空間。只需要利用一個午休的時間,散步到公園、坐在行道樹下,可能會發現八哥啄食著路人留下的餅乾、赤腹松鼠在枝頭穿梭、黑冠麻鷺在草地上尋找食物......「自然生態」確實與我們共同生活在都市裡頭。

都市對於整體自然環境更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大型城市的面積只佔陸地表面積的3%,每年所消耗的自然資源卻占了整體用量的75%,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也占了全球年度總排放量的80%。此外,城市的擴張也讓動物棲息地減少或是變得零碎,使得動物們被迫搬家。不論是在能源使用、糧食需求、廢棄物處理、生活空間使用......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在在都牽動著全球生態環境。也就是說,地球正在發生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和都市裡食衣住行等等日常絕對脫不了關係。

方法一、成為公民科學家

生態不僅僅出現在森林、田野、溪流等等的「大自然」裡,身在都市,只需慢下腳步、視線隨意飄移到平常沒有注意過的地方,應該會驚奇地發現「原來有這麼多生物和我們住在一起!」

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的概念就是要借重群眾力量,透過拍照或錄音等方式,將生物出現的紀錄上傳到指定平台,幫助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取得大量的資料,也能補足科學家的資料空缺。目前最多人參與的就是 iNaturalist平台和 eBird Taiwan ;原本只是單純分享野生動物車禍事死亡事件的路殺社(臺灣野生動物路死觀察網)甚至因此揭露出狂犬病、禽流感以及高毒性的農藥不當施用等等問題。

若想要了解自己究竟看到了什麼動物或植物,不妨利用手機的拍照功能,透過 iNaturalist認識他們,順手上傳,替台灣的生態資料多加一筆資料!


公民科學 iNaturalist 平ㄆㄞ 

方法二、打造居家或辦公庭園、綠陽台、綠屋頂

都市化以及都市擴張的過程中,伴隨著棲息地流失、劣化、破碎化,而造成生物多樣性的損失,都市中的「熱島效應」也讓人熱得受不了。如果能把家裡或辦公室的空間讓一點出來,種植具有吸附二氧化碳能力的綠色植物,不但可以替「減碳」提供棉薄之力,同時也可以為居家生活提供隔熱功能的緩衝。

此外,打造自家的城市綠點,另一目的是希望可以提供生物棲息的空間。例如「庭院打造生命倫敦(Garden for Living London)」計畫,就是號召倫敦300萬座私人庭院加入行動,讓自家後院也成為野生物保護地。在進行綠化工作以前,建議可以先簡單觀察一下周遭的生態環境,或是查詢相關的生態調查資料,並且盡量選擇多樣化的原生植物,種植花草植栽、藤蔓等植物,營造豐富多樣的環境,吸引昆蟲、鳥類前來覓食和棲息,進而形成微型的生態系統。

種下一棵菊花或柑橘類的盆栽,也許就能看見一片棲地在你家慢慢形成!

方法三、支持友善環境的農法和農產

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注重人類活動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共存關係。有機農業更是強調「遵守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原則」,不使用合成化學物質,強調水土資源保育與生態平衡之管理系統。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發起的綠色保育行動更是側重棲地的營造, 2019 年7月公布的保育面積已超過500公頃,保育對象包含石虎、大田鱉等47種動物。支持有機農作,就是支持環境永續。

1. 購買永續環境農法(無毒、有機)生產的產品

2. 選購有機標章的農產品

・ 農委會有機農產品標章    ・ 慈心有機認證標章 
農委會有機農產品標章(左)慈心有機認證標章(右) 

友善土地就是友善蜂類的賣菜郎都在這裡
・ 真人面對面的【農夫市集/有機市集】
・ 宅在家也可以買得到的【線上菜市場】
・通勤路上可能都會經過的【實體商】

方法四、支持政府增加保護區和自然生態公園面積

在人口密集的都會的「都會公園」,也可能是自然生態的寶庫,例如:台北的關渡自然公園裡有非常豐富的鳥類生態,是愛鳥人士的聖地;位在台北市的富陽自然生態公園,也擁有低海拔森林、溪流以及豐富的自然生態,白鼻心、大冠鷲、領角梟、台灣藍鵲、台北樹蛙等動物們都棲息在大安區靜謐的一角。

透過政府以自然保育為目的規劃,往往能大範圍將動物棲息地保留下來,例如劃設自然保留區、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區、國家公園等等。而都會區生態保護區不但能提供生物一個安全的家,也會是一個親近都市居民的療癒空間。所以不僅要支持政府規劃保護更多的自然地帶,都市裡頭的公園更是不可或缺的「綠帶」——增加城市的綠色覆蓋率、建立動物可以遷移來往的「綠網」,無疑是現代城市重要的公設比。想看看城市生態可以多豐富?搭捷運到關渡站和六張犁站就知道!


位於台北市大安區的富陽自然生態公園擁有豐富的生態。圖片來源:迷惘的人生 via flickr CC BY-NC-ND 2.0

方法五、參與環境信託計畫與相關環境活動

除了上述的政府劃定的保護區之外,「民間保護區」在近四五十年內蔚為一股保護自然的力量,其中一種形式就是「環境信託」。環境信託的概念是「將環境託付給可信任的管理者,透過法律的保障,讓環境得以永久保存。」目前亞洲著名的成功案例就屬日本的「龍貓森林」(トトロの森),居民用「集資買地」的點子將東京近郊的的森林買下來,當時還有不少小朋友把自己撲滿捐出來,表示要一起保護龍貓的家。

台灣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環境信託成功案例位於新竹自然谷,屬於低海拔森林棲地,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負責經營管理。目前,自然谷已經記錄到692個物種,包含83種台灣特有種、15種珍貴的保育類動物,更陸續從紅外線動態攝像機中看見了珍貴的穿山甲、山羌及八色鳥蹤跡。有了認識,才會有感,自然谷每月舉辦免費生態導覽,將守護自然生態的成果分享給大眾。

另外,各地的社區大學也開辦了相關的課程,永和社區大學經營樸門永續設計的方法,培訓社區綠手指,認養河岸高灘地,從福和濕地、樸門自然農場、四號公園香藥草花園都可以看見他們對城市環境的貢獻;文山社區大學透過學員的力量,讓木柵萃湖重現點點螢光,並透過水水萃湖粉絲頁分享當地生態。


新竹「自然谷」是台灣環境信託首例,棲地已紀錄到692個物種。圖片來源:自然谷年度報告。

方法六、支持再生能源與相關政策

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警告,目前暖化速度持續增加,可能在2030年到2052年之間,地球暖化便會達到1.5°C。人類活動造成的升溫,災難性後果恐怕也得要人類自己吞——炎熱、天然災害、糧食安全和醫藥健康等等系統,都將使得人類生存變得脆弱不堪。

為了不讓地球繼續發燒,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就成了最迫切但也最有效的行動之一。再生能源不但有助於降低排碳量,也能減少空污問題。今年5月,台灣首座離岸風場(風力發電)開工,一般大眾也可以透過「公民電廠」參與再生能源的計畫,其中最為人知的就是太陽光電,民眾可以在自家屋頂鋪設太陽能板,把產出的電賣給台電,不但能增加收入,還可以達到隔熱的效果。社會企業陽光伏特家即是提供了媒合資金和屋頂的服務。當然,愛惜使用能源、減少不必要消費、搭大眾運輸工具、減少不必要的旅遊也都是減少碳排放的方法。

方法七、接收正確的環境資訊

核電到底算不算綠電?生物可分解塑膠是可以自然分解嗎?有機真的比較友善環境嗎?水泥工程是治水良方?關心環境是一條悠長的路,如果沒有正確且客觀的資訊作為基礎,反而可能做出適得其反的決定。因此鼓勵大家主動接收正確的環境資訊,收看專注於環境新聞的媒體,例如環境資訊電子報、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節目、獨立環境記者朱淑娟,都能幫助我們接收到深度的環境訊息。

訂閱環境資訊新聞,了解正確且客觀的資訊。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我們必須重新檢視自己目前生活的模式,開展出符合永續目標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讓都市成為一個人人想要逃走的監牢。而所謂的「宜居城市」也不僅僅是為了物質生活的層面,自然生態帶給我們的,更是精神健康、休憩、美感、認知能力,以及同理其他生命,更是關乎下一代的生活品質。

千里始於足下,難解的問題不妨就從最簡單的行動開始:成為太陽光電的小小投資者、支持再生能源政策、種植一盆原生植物、到農夫市集買菜、上傳今天看到的動植物到iNaturalist平台、關心上班途中被「路殺」的動物、抬頭看看行道樹附近躲了哪些動物、到都會自然生態公園逛逛、報名自然谷環境導覽活動、追蹤環境資訊中心臉書、訂閱環境資訊電子報、收看公共電視......。我們能做的事情太多太多,只是還沒出發。

作者

吳宜靜

右手按快門,也寫字。念過歷史、勞工關係和攝影。企圖用說得動自己的方式傳達環境訊息。

WWF報告:健康河流是氣候調適的關鍵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隨著世界各地的都市和社區因極度乾旱、洪水和日益嚴重的水資源短缺而陷入困境,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安海斯-布希英博(AB InBev)啤酒集團聯合發表一份報告,強調健康的河流如何幫助調適氣候變遷,和打造具氣候調適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系。


淡水河鳥瞰圖。照片提供:賴榮孝。

WWF和AB InBev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審查高階政治論壇舉行前於紐約發表報告《氣候變遷與水:河流為何攸關氣候調適策略》(Climate Change and Water: Why valuing rivers is critical to adaptation)。該報告描述氣候變遷將如何加劇全世界面臨的水資源危機。氣候變遷改變河川流量,將影響水資源、糧食生產、淡水漁業、能源生產和商業運作,甚至引發大規模移民。


WWF認為,水資源管理是應對氣候變遷的關鍵。資料照片,彭瑞祥攝。

氣候變遷也將增加淡水物種的生存壓力。自1970年以來,淡水物種的平均個體數已經下降了83%。

但該報告也指出,攜手承諾妥善管理淡水資源,尤其是透過自然解決方案來管理,可以推動全球因應最嚴重的氣候風險。

「人人都知道,氣候變遷主要影響水資源,進而影響社區、都市和企業,保護我們的淡水系統,即全世界河流和濕地的健康,仍然是全球首要任務。」世界自然基金會淡水事務負責人奧爾(Stuart Orr)說,「從智利、印度清奈的大旱,到美國中西部和莫三比克的歷史性大洪水,更嚴重還在後頭。但是如果政府和企業能清楚認知健康淡水系統的價值,即刻尋求水資源政策、實踐和投資,就能更加適應氣候變遷的影響。」

該報告詳細說明氣候變遷如何透過改變供水量、水質和時間,包括降雨模式和融雪變化,影響淡水生態系。

隨著季節和氣溫的變化,氣候變遷將對糧食安全產生重大影響,因為目前河流灌溉了1.9億公頃的農田,佔全球糧食總產量約四分之一。健康的淡水生態系也攸關淡水漁業的生存,淡水漁業是數億弱勢群體重要的蛋白質來源。

與氣候有關的乾旱、洪水和河流流量變化也將影響發電,因為需要可靠的水源來冷卻發電站,並為現有的水力發電廠提供動力來源。

「對人類、商業和自然而言,改變世界價值觀和管理無價的淡水資源是適應氣候變遷最有效的方式,」AB InBev水資源永續發展全球總監Andre Fourie說。 

這需要創新的政策,包括全球轉型運用更多自然導向的解決方案,改善基礎設施的氣候適應能力和降低水風險,必須以自然解決方案為核心。

新的財務方法,如WWF的可獲利水資源解決方案計畫獲AB InBev支持,可以幫助將資金流轉向永續投資,不僅可以改善水安全和淡水生物多樣性,還可以提高對氣候變遷的恢復力,同時提供合理的報酬給投資者。

具體而言,該報告建議政治領袖推廣自然導向的解決方案,投資氣候調適能力,實施讓河流流量對人和自然而言都充足的政策。同時,私營部門必須集體採取行動,以緩解氣候變遷和與水有關的風險。

「投資於妥善管理河流和濕地不僅有利於我們的淡水資源,還將確保因應氣候風險的能力,」奧爾說,「氣候就是水,健康的淡水系統能讓社區、經濟和生態系更具氣候調適能力。」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透視「非核不可」迷思(一):核電「最經濟」嗎?看看國外的投資報告怎麼說

$
0
0
文:賴慧玲(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博士候選人)
「當某些科技被時代淘汰之後,社會通常能夠毫無阻礙的繼續前進。但因為某些原因,我們被告知『不能讓核電被淘汰』,彷彿那是不可能的事。我認為這是很有趣的現象。」

史特靈教授現任薩賽克斯大學科技政策研究小組(Science Policy Research Unit)研究主任、「通往永續社會、科技與環境路徑研究中心」(STEPS Centre)共同主任、兼薩塞克斯能源小組(Sussex Energy Group)成員,曾參與聯合國國際全球環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UN IHDP)「整合風險治理」項目、歐盟能源顧問委員會(the EU Energy Consultative Committee)、與英國環境部科學諮詢委員會(DEFRA Science Advisory Council),具學界、官方及民間政策推動的相關實務經驗。

近幾年來再生能源快速崛起,不僅掀起全球能源轉型風潮,也觸發了新一波的核能保衛戰。儘管核能在2018年僅占台灣發電結構的一成左右,在擁護者與反對黨的強力動員之下,仍大量攻占台灣能源辯論的版面。

在轉型的時刻,我們如何看待核電不能廢的主張?又該如何理解科技決策中科學與政治的糾葛呢?

英國薩賽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科學與科技政策教授安迪.史特靈(Andy Stirling)是科技風險及創新、科學政策及永續轉型領域的重要學者,曾與同事研究英國核能政策,發現英國政府「非核不可」的立場背後,可能存在著與能源無關的政治動機,並以犧牲民主的課責機制作為代價。本文邀請他從科學知識、權力與政治操作的專業及觀察,就能源議題政治化,以及科技決策中科學宣稱的政治性,協助讀者跳脫台灣深陷的能源論戰框架,重新從國際能源發展及投資趨勢,思考能源轉型過程中核電的存廢。

拿掉標籤偏見,才能好好談能源

對綁著率性馬尾的史特靈教授來說,科技選擇背後的政治運作不僅無須迴避,還是他的研究興趣。自80年代參與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的能源倡議運動,到走上科技與社會的研究之路,他從未遠離能源政策的領域。在學術本業之外,他參與過歐盟能源顧問委員會(the EU Energy Consultative Committee),並在2018年加入由獨立能源專家施耐德(Mycle Schneider)領軍的《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撰寫團隊。去年底,這份報告也被譯介到台灣,引起不少討論。

聽到台灣核能擁護者將報告團隊貼上反核團體標籤,他並不感到驚訝,帶著笑容回應:「《2018年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對核能是批判的,我個人的態度也是,但我不是原則上反對核能科技。身為30年的能源學術研究者,我的研究讓我看到這個能源選項真的不甚理想,因此有所批判。這不代表我想把核能從所有的場合中抹去,而是表示我對核能有疑慮。」

而他的疑慮之一,便是核能辯論常存在「核能至上」的偏見,以貼標籤的方式來壓縮理性討論各種能源的空間。

「當你的研究對核能提出疑慮,就會被貼上『反核』的標籤,因為你沒有說『核能是唯一解方』。」他感嘆道,在英國的能源辯論中,光是提出問題,就可能會被稱作「反核」,在決策中被邊緣化。這讓相關學者只敢討論「我們需要多少核能」,卻不敢問「或許我們可以完全不要核能」。

「將能源辯論定義成擁護或反對某種能源,就表示討論走向有些問題。」他提醒,關於能源的辯論,就像關於其他科技的辯論,應該是檢視「多種」科技的可能性,找出「什麼是生產永續、零碳能源服務的最好方式」,而非侷限於「擁護」 或「反對」某一特定能源。

貼標籤的手段在核能爭議的歷史中並不罕見。他認識不少能源經濟學者曾因對核能成本的估算比核工業預測得更高,被貼上反核標籤,但後來證明這些學者其實還低估了核能的真實成本。「因此很有趣地,這些當初在英國或其他地方被稱為『反核』的人,現在回頭看其實對核能還很友善、太過樂觀。」

他認為,要跳脫標籤口水戰、找出關於核能最可信的說法,可以比較不同立場過去對核能的宣稱,與今日事實的差距。

「如果回顧核工業自己的歷史紀錄(track record),你將屢屢發現,當初核能產業信誓旦旦的宣稱,最後證明是錯的。」現在,已經沒有人會支持十年前核工業或核能支持者提出的論點,因為不管是在核廢料處置、興建速度和費用、低碳表現、經濟效益、核武器擴散等面向,當初的承諾及預測一再跳票。

相比之下,儘管《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也有需要修正的時候,但仍是關於核能產業最具權威性的描述。就連前世界核能協會(the 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 資深主管Steve Kidd也不得不承認:「像《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這樣經過充分研究、對核能復興之說——尤其是核能緩解氣候變遷扮演重要角色——提出的批判,已經越來越難被忽視」。


2007年至2017年全球新增電力來源趨勢,非水力再生能源快速增長的態勢明顯,而核能和燃油是唯二淨增量為負的發電方式。(Source: 《2018年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p.193.)

根據去年底出版的最新《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全球50座興建中的核電機組裡,至少有3座無法如期完工, 15座過去一年裡傳出進度再次落後。而原本計劃於2017年啓動的16座機組中,僅有4座機組順利與電網併聯,另有多國的新建計劃被取消,或受到延宕。相對於2017年全球核電發電量僅增加1%,風力發電增長了17%,太陽能更大增35%。與10年前相比,非水力再生能源所生產的電力已經成長超過3兆度,與衰退的核電新增電量呈明顯對比。

全球市場訊號:核電昂貴,缺乏經濟可行性

如果擔憂這份報告或任何核工業的主張帶有立場偏見,他建議讀者可以直接參考無能源偏好、獲利至上的商業投資分析。在此,核電的經濟表現也遠遜於再生能源。不但Google和蘋果等龍頭企業紛紛加入RE100(100% Renewable Power)倡議,商業媒體彭博社發表的《2018年新能源展望》報告也預估,2018到2050年間全球將有8.4兆美元投資在風力與太陽能,遠高於水力及核能等其他低碳能源科技的總投資額 (1.5兆)。若加上預估5480億美元的電池儲能投資,未來「再生能源可望吃下更多燃煤、燃氣與核能的既有市場。」

相較於核能成本因電廠工期不斷延宕、經費不斷追加與核廢料處置預算難以估計,而逐年上漲(如下圖),「許多人包括我在內,都為再生能源成本快速驟降的發展感到驚訝,特別是離岸風力,這重塑了能源辯論。因此,目前關於核能的爭議,已經不太需要再去爭辯核廢料儲存或是風險的細節,因為當今核能的成本已明顯至少是離岸風力的兩倍以上,而且不管你對興建速度的假設為何,核電廠的興建速度確實在放緩。」


依照全球投資銀行資料,不同能源形式的均化成本(LCOE)趨勢變化 。從全球尺度來看,核能(紫色線)是唯一成本持續增加的能源形式,且與成本大幅下降的風力(藍色線)、太陽能(深灰線)差距持續擴大。(來源: )

「今日核能的主要問題是成本太高,太過昂貴。」史特靈教授表示,目前核電價格通常沒有包含核廢料的處理成本,就算核工業宣稱已解決核廢料問題、做到零處理成本,核電成本競爭力仍然遠遠比不上再生能源。

他認為,依照目前全球市場訊號,核電退場的壓力不斷上升,而新的分散式能源系統正在迅速崛起。就算不刻意廢除核能,核能也越來越難跟上能源轉型的潮流:從經濟可行性來看,嗅覺敏銳的資本家已站在再生能源這一方;而從多元與能源安全的角度來看,再生能源涉及多種科技,更不用擔心「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問題;論能源多元組合,核能無法快速升載且機組龐大,不易融入再生能源的彈性電力系統;從電網管理效益來說,廠網分離已成趨勢,連向來保守的英國國家電網公司也放棄了「基載」的陳舊概念,擁抱不太「適核」的智慧電網。因此,核電的發展在許多國家陷入困境並不令人意外。

例如荷蘭政府雖然不廢核,但 2012年能源公司提出的新廠興建計畫即因財務危機、成本過高、且電力市場供給過剩等原因中止。而荷蘭境內唯一座核電廠(Borssele)近年虧損連連,讓投資及營運公司相繼陷入財務危機。若要讓核電廠轉虧為盈,電價可能必須上漲一倍。2018年,精打細算的荷蘭政府為了減少民眾的電費負擔,並考慮電廠設施的長期投資報酬率,決定以大型離岸風電計畫來淘汰煤電。[註]

在台灣,儘管民眾對於核電廠預算不斷追加的現象並不陌生,核電成本被低估的批評也沒少過,核電便宜及再生能源昂貴的宣稱依然非常普遍。

但跨國企業、全球市場、和許多國家的政府已經以投資行動推翻這樣的過時印象。如今市場訊號如此清晰,「台灣能夠自外於這些世界趨勢嗎?」史特靈教授問。(系列專文,1/3)

※ 註:荷蘭政府的目標是將現有 1GW離岸風電裝置容量在2030年前提升到11.5GW,比台灣的離岸風電發展目標(2025年達5.5GW)更具野心。

※ 本文原刊於關鍵評論網

作者

賴慧玲

環境圈的雜食動物,練習當好一名研究者、記者和翻譯。

Viewing all 2036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