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7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美國阻撓全球減塑談判 聯合國會議上環團譴責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英國衛報報導,本週於肯亞舉辦的聯合國環境會議上,與會環境團體批評,美國是全球對抗塑膠污染的阻礙。

環團表示,在聯合國環境會議上,各國代表同意在未來十年內大幅度減少一次性塑膠用品,但自主承諾遠未達到該有的水準。

塑膠垃圾。Nels Israelson(CC BY-NC 2.0)

環團指控,美國在石化行業利益的指導棋下,破壞全球減塑努力。圖片來源:Nels Israelson(CC BY-NC 2.0)

挪威、日本和斯里蘭卡提出了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草案,建議各國協調處理海洋微塑膠的行動。印度還提出了相當積極的行動方案,欲逐步淘汰全世界的一次性塑膠。

但環團在會議上譴責美國,認為美國阻礙了從源頭和下游解決塑膠污染問題的行動。

會議剛開始時,初步的部長聲明承諾「2025年逐步淘汰一次性塑膠」。但到了週五(15日),只產生了一系列不具法律約束力的提案,包括國際海事組織(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通過一項減少船舶塑膠垃圾的行動計畫,以及改善全球管理塑膠污染資料的建議。

最終版的聲明只要求,各國「解決因非永續使用和處置塑膠產品對生態系造成的破壞,包括2030年大幅度減少一次性塑膠使用」。

對此,環境團體「擺脫塑膠」(Break Free From Plastic)、國際消除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組織(International POPs Elimination Network, IPEN)、丹麥環境組織「Plastic Change」、非政府組織「No Waste Louisiana」和「Coare」等表示,這些提案遠遠不夠。

環團聲明指出,「儘管大多數國家都同意需要立即、積極的全球行動來解決塑膠產品整個生命週期的污染問題,從生產到使用到處置,但由於美國為首的少數陣營的阻礙,草案條文積極度大減,談判進度延遲。」

受塑膠污染影響最嚴重的國家,包括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塞內加爾,都反對決議被稀釋。

美國的大型石油公司將在未來十年投資數十億美元的石化產品,尤其是頁岩氣。行業專家指出,由埃克森美孚化工和殼牌化學等公司共同打造的新設備將讓未來十年塑膠產量增長40%。

目前全世界每年生產的塑膠量已超過3億噸。

「很難找到所有成員國都滿意的解決方案,」聯合國環境大會主基斯勒(Siim Kiisler)在最終決定前告訴法新社,「我們的環境正處於轉捩點。我們不需要冗長的文件,只需要具體的承諾。」

當被問及美國是否導致本週談判承諾被稀釋時,基斯勒說:「我不會回答這個問題。」

國際環境法中心的阿蘇雷(David Azoulay)譴責減塑承諾被削弱:「絕大多數國家齊心協力,想要共同制定出全球塑膠管理的願景。結果美國在水力壓裂和石化行業利益的指導棋之下破壞這個努力,著實令人沮喪。」

參考資料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珍納‧詹姆貝克:每年有高達800萬噸的塑膠垃圾進入海洋

$
0
0
採訪/撰稿:陳寧;剪輯:葉鎮中、林容安

你知道每年有多少塑膠垃圾進到海洋嗎?2015年美國喬治亞大學工程學院副教授珍納‧詹姆貝克(Jenna Jambeck)帶領的研究團隊,所發表的研究,估算出每年有高達800萬噸塑膠垃圾流入海洋,這項驚人的研究成果,喚起了世界各地對於海洋廢棄物問題的關注。詹姆貝克博士從2001年就投入海洋廢棄物的研究,她經常走訪世界各地,了解不同國家的廢棄物處理政策與設施,希望世界各地的人們能夠攜手合作,來解決這個全球性的環境問題。

今年2月,在美國在台協會邀請下,詹姆貝克博士來到台灣舉辦了兩場演講,也參觀了台灣的焚化廠、資源回收場等設施,並且對台灣有播放音樂的垃圾車,以及全民高度參與的回收文化印象深刻,以下是我們的島記者本次專訪詹姆貝克博士的內容。

Q:您曾經統計過每年有高達800萬噸的塑膠垃圾流入海洋,非常龐大的數字,我們有可能嘗試把海中的垃圾清除嗎?或者有什麼方式可以解決問題?

J:我認為如何預防,是我比較關注的問題,畢竟每年還是有這麼大量的垃圾進到海中。不過我認為漁具是一定要清除的,因為漁具對海洋生物來說是致命的,而且體積很大,必須要提供漁民一些誘因,讓他們在漁季結束後,確實地把漁具帶回陸地上。至於分布在海中的許多微塑膠,要去收集它們實在是非常大的挑戰,畢竟地球有70%的面積都是海洋,所以我們還是把能量放在如何預防。

詹姆貝克博士也研發出一款名為「Marine Debris Tracker」的手機app軟體,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可以在手機上登錄自己在何時、何地,清除的海洋垃圾種類和數量,目前已經成功清除累積超過100萬件的海洋垃圾。

Q:要如何從設計端的改變,來達到廢棄物減量的效果?

J:我認為改變產品的設計,可以朝向更標準化的方向。為什麼塑膠的用途這麼廣泛,是因為它可以藉由不同的添加物,製造出不同的質地、顏色等等,但這也使得回收變得更加困難。比方說可以改用無毒的添加物,或者改變材料的顏色,這跟畫畫的道理相同,你一旦加入深色,你就沒辦法讓它再變成淺色。在製造塑膠材料時,如果能在顏色的選擇上更加標準化,就可以增加回收的經濟規模,也可以減少因為污染而無法回收的塑膠物品,應該要把每樣產品都設計到能夠完整回收。

例如:在美國已經有一些企業,成立了永續包材聯盟,我們持續在關注怎麼建立一些產品設計的標準。我常舉的一個例子,是在挪威的「製造者延伸責任」制度,企業必須向政府提出證明,他們有能力回收公司賣出的95% PET瓶,於是這又衍生出了新的公司,他們為這些企業提供達成回收率的解方,如果這些企業在設計商品時,能夠採取某些特定的方式來製造PET瓶,以免破壞了回收鏈,因為採取了這樣的措施,他們確實達成了這個回收率。

Q:您在關注塑膠廢棄物之外,也經常鼓勵女性投入科學研究工作,可以請您談談背後的原因?這和您本身的研究歷程有什麼樣的關聯?

J:關於塑膠廢棄物的這個議題,女性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在不少廢棄物所衍生的經濟活動中,女性就負擔了許多撿拾、收集的工作。在家庭中,女性也是很多事的決策者,包括採買、管理,甚至是家裡的廢棄物怎麼處理。在印度,我就曾經拜訪過一個婦女組成的合作社,他們教導民眾怎麼妥善的分類廢棄物,以及如何製作堆肥。很多的女性投入環境工作,也包括女性科學家。我認為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女性可以在這個議題上產生很多的正向影響。

這也包括我參與的eXXpedition(女力遠征隊),我和其他13位同樣關注海洋廢棄物議題的女性一起橫渡北大西洋,團隊之中有人是藝術家,也有人是電影製片,我們都來自不同的領域,這是一個很棒的經驗,透過女性的力量,讓全世界一起來關注這個問題。

這趟旅程總共長28天,其中19天是航行在海上,我不是很有航海經驗的水手,出發之前也完全無法預料會發生什麼事,要在帆船上生活19天,而且要進行科學調查,是滿漫長的。我們一開始先測試如何採集樣本,沒想到天氣狀況卻很差,我們長達五天都沒辦法採到任何一個樣本,不過我們第一個成功採到的樣本,就是一小瓶微塑膠。 

Q:您這次在台灣也參觀了焚化廠、回收站等設施,和其他國家看到的資源回收處理有什麼不同之處?

J:我經常到世界各地做調查,在一些垃圾處理設施還不完善的國家,我也看到很多非正式的「垃圾經濟」,許多人在掩埋場、垃圾桶拾荒,這些經驗都讓我認為我們應該要建立更完善的廢棄物管理制度,因為數以百萬計的人是在毫無支援的狀況下以此為生,政府沒有投入資源,沒有建立完善的設施讓這些人能在好的條件下工作,也沒有任何的防護裝備和保險制度。

在台灣我看到這裡有非常多的回收活動,這裡的人們很努力的把各種東西分類,在回收場也可以看到有高達19種分類,我認為台灣的回收文化是很強的,人們對於回收有高度的參與性,很有條件朝著循環經濟的方向發展。

Q:中國宣布禁收洋垃圾之後,對全世界的回收產業鏈,有很大的影響,我們應該怎樣來看待中國新政策對全世界帶來的衝擊?

J:我們最新發表的研究,是想了解全世界的塑膠交易情形,研究進行的過程中,中國針對需要經過再利用處理的塑膠,頒布了進口禁令,這些廢棄物也因此流入馬來西亞、台灣、越南等地。遍尋全世界,很難找到能像過去的中國這樣,容納這麼大量體的地方,所以對我而言,這個訊息促使了我們必須開始思考,怎麼在國內做到更完善的回收。這也提供了一個契機,讓各個國家能夠一起合作來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我們發現一直以來,大多數高所得的國家一直把塑膠廢棄物出口到中國,以及這個區域內的其他國家。我們必須合作,比方說重新思考塑膠材料的設計,這是修復整個系統的其中一個想法。

詹姆貝克博士在2018年所發布的最新研究也指出,在中國宣布禁收「洋垃圾」之後,已經改變了全世界塑膠廢棄物的回收產業鏈,許多高所得國家所產生的塑膠垃圾,轉往東南亞等國家,然而沒有一個國家能容納像中國這麼大的處理容量。詹姆貝克博士預估,到2030年為止,可能有1.11億噸的塑膠垃圾會因為中國的新政策而無處可去,她呼籲各國應該加強國內的回收率,也應該透過跨國合作,來共同制定治理塑膠垃圾的對策。

Q:塑膠廢棄物以及海洋污染是全球性的問題,有非常多的NGO、學者都很關心這個議題,但也難免感到很無力,您怎麼在研究中持續保有熱情?

J:每一次當世界各地的人聚集在一起討論這個問題,我就感到被鼓舞,不僅在聯合國的層次,或者一些比較區域型的會議,AESAN、APEC或者G7、G20,雖然這是個全球性的問題,我仍然抱持樂觀的態度,因為我們可以用各種在地化的方式來處理它。不管地方政府、企業甚至是公民,都可以在這個議題上做出一些改變,尤其是一些草根運動也不斷在發生。因為我所看到的,是在不同的層級都有人發起這些行動,大家也持續的進行,所以我還是認為,我們可以期待這些正向的效應將會減輕這個問題。

※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珍納‧詹姆貝克:每年有高達800萬噸的塑膠垃圾進入海洋】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我們的島官網 http://ourisland.pts.org.tw
我們的島影音中心 http://www.youtube.com/user/ourislandTAIWAN
我們的島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TSourisland

農用塑膠布回收棘手 可分解農地膜或是解方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許多農民會以塑膠布覆蓋農田防止雜草蔓生,但塑膠布不屬於一般廢棄物,且難以回收,更換時容易破碎,經常殘留在農田中,移除過程費時費工又有污染疑慮。

面對這樣的問題,農委會結合產學研發出「可分解生質複合農地膜」,利用釀酒後殘餘的麥粕,添加聚乳酸與微生物菌株,開發出可直接破壞掩埋,完全生物分解的農地膜,期望成為農業廢棄物新解方。

農作物採收後農民實際操作用機具將農地膜翻入土中  來源:農業委員會公關科
農作物採收後農民實際操作用機具將農地膜翻入土中。圖片來源:農委會提供。

傳統塑膠農地布  回收困難成環境負擔

冬天是草莓的季節,吸引許多民眾前往觀光果園,體驗採草莓又能品嚐當季的新鮮水果。進到草莓田中,只見土壤上鋪著塑膠布,只露出草莓植株,這些塑膠布除了讓遊客的鞋子不沾染泥土外,其實還有更重要的功用。

大湖鄉農會推廣股輔導員表示,傳統的農用膜就是塑膠布,分為銀黑布、黑白布等,根據不同的作物也有農民稱為草莓布或西瓜布等,但原料同樣都是塑膠,只是顏色或厚度略有不同。

以草莓田所使用的雙色布為例,深色朝下可以阻擋陽光、抑制雜草生長、保溫保濕避免雨水沖刷,白色的面朝上可以反射陽光,讓果實的日照更均勻,亦能減少化學肥料與農藥的使用,是種植小番茄、瓜果及草莓的必備農業設施。

不過塑膠布屬於消耗品,每年都需要更換。輔導員表示,根據大湖鄉公所統計,目前大湖鄉約有380公頃的草莓田,除了少數以架高方式種植的農田外,幾乎所有的草莓田每年都需要更換新的塑膠布。以每卷8.6公斤、寬90公分、長400公尺、厚度0.03毫米去換算,光是大湖鄉的草莓田,一年就產生至少90公噸的廢棄塑膠布。

大湖鄉公所農業暨觀光課課長蘇雲翰指出,這些廢棄的塑膠布不屬於一般垃圾,過去鄉公所會盡力幫農民處理,但近年來塑膠回收價格下降,且農用塑膠布會沾染許多泥土,後端資源回收商須以人力清洗,導致廠商的回收意願降低。鄉公所僅能搭配經濟價值較高的資源回收品,在合約中要求回收商負責處理農用的塑膠布廢棄物。

可分解生質複合農地膜  入土一年完全分解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農委會委託台灣經濟研究院辦理農業業界科專計畫,做材料研發。執行計畫的喬福材料科技公司便開發出「可分解生質複合農地膜」,結合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及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的技術,並與農業科技研究院及苗栗縣村耕農業生產合作社進行合作試驗。

台灣經濟研究院農業科專服務小組表示,這項新的技術從2016年開始,從原料的研發到產品進入農田實測與物性的調整,前後花費了三年的時間才完成,日前完成了草莓、西瓜及小番茄的田間測試案例,產品確實可以取代傳統塑膠膜,且使用後可直接用農機翻土打入土壤內,使其自然分解。

喬福材料研發課課長陳政佑受訪表示,「可分解生質複合農地膜」使用了釀酒的農業副產品麥粕做為原料配方,結合聚乳酸與微生物菌株開發而成。

試驗初期曾發現,農地膜在戶外崩解的速度過快,作物還沒成熟就開始破碎。經物性的改良過後,現在的農地膜約可使用達六個月,才會開始初階段的崩解,而農作物收成後可用農機翻土將農地膜翻入土中,節省農民的人力。

陳政佑表示,根據他們的調查,四個月後就有九成的農地膜會分解,大約一年的時間能完全分解,分解過後僅會轉換成二氧化碳和水,對於農地不會造成污染。

新型的可分解農地膜進行舖膜作業 圖片來源:農業委員會公關科
新型的可分解農地膜進行舖膜作業。圖片來源:農委會提供。

農民:無須再為廢塑膠布去處苦惱

蘇雲翰表示,農地用塑膠布廢棄物,不只是大湖鄉草莓農會遇到這個問題,包含公館、獅潭等其他地區的短期蔬果,都會使用農用塑膠地布。

在台中種植花卉的青農吳宇軒就說,農地塑膠布能有效防止雜草蔓生,又有保水保肥的功用,對於農業發展的幫助不小,每一期蔬果收成都會替換。但塑膠布難以重複利用且回收不易,農民都只能分批裝袋丟入垃圾車,或者冒著被開罰的風險私底下焚燒,兩者都會造成環境污染。

吳宇軒指出,他主要是考量到環保,才會購買使用「可分解生質複合農地膜」,嘗試用於兩分地的玫瑰種植,效果與傳統農用塑膠布一樣,未來他也會考慮再用兩分地的農地膜來種植瓜果類作物。

價格是傳統塑膠布四倍  多數農民恐難負擔

不過吳宇軒也說,他還在考慮是否要繼續使用可分解的農地膜。事實上,使用可分解農地膜的農民,多為種植面積小、作物經濟價值高的青農,因為可分解農地膜的價格是傳統塑膠布的三到四倍,面積愈大,成本就愈高。

大湖鄉農會的輔導員也說,現行的傳統塑膠雙色布一綑約900元,而生物可分解的塑膠布動輒3、4000元,因此許多農友替換的意願不高,另外草莓的產季從10月到隔年4月,生物可分解農地膜的時效性是否足夠也有疑慮。

陳政佑則表示,這項商品雖然是喬福材料首次跨足農用設施,但目前商品化的產能與品質都沒有問題,希望農委會與環保署能協助推廣,提供農民更多誘因,也期望未來更多廠商願意投入這項技術的開發,原料需求量擴大,商品的價格就有下降的空間。

取得國內專利 農委會盼收循環經濟效果

農委會科技處技正湯惟真強調,農業業界科專計畫自2007年推動,已完成74項計畫,每項計畫除了協調各單位的合作外,待研發成果商品化後,科技處也會再追蹤三年,累計推估政府補助一元,能創造7.22元的產值。此外,科技處也將於本週四(21日)舉辦農業業界科專計畫說明會,邀請喬福材料科技公司現場經驗分享。

農委會指出,這項成果已經取得國內相關專利,並持續布局國外智慧財產權,且農民的詢問度逐步增加。新開發的農地膜,不僅可分解且添加農業副產物,達到循環經濟的效果,可落實農業之永續發展。

可分解農地膜田間實驗示意圖  圖片來源:農業委員會公關科
可分解農地膜田間實驗示意圖。圖片來源:農委會提供。

【李璟泓漫畫】琉球蛇雕--日本石垣島首位路殺社調查員

$
0
0
文、圖:李璟泓

路殺

去日本石垣島旅行時,有注意到僅存200隻的琉球蛇雕常常會停在馬路邊的電線上。後來才知道,琉球蛇雕是在尋找被路殺的動物屍體來當作食物,但也因為這樣,牠們也成為被路殺的對象。為了避免琉球蛇雕因路殺而減少,石垣島做了宣導摺頁,放在外國遊客出現的租車公司裡,提醒大家不要超速以及避免路殺動物。

台灣近年有一群公民,很努力地進行野生動物的路殺調查,希望透過科學資料的蒐集來找出路殺的熱點及原因,以提出對策減少路殺的發生。任何人都可以在網路社群上找到「路殺社」來進行回報。我想:琉球蛇雕應該就是石垣島首位的路殺社調查員吧?

作者

溪流馬拉松 又名溪流大逃殺 賽季開鑼

陳威霖/垃圾袋降價,是小確幸還是朝三暮四的遊戲?

$
0
0
文:陳威霖(看守台灣協會 助理研究員)

原本台北市專用垃圾袋價格為0.36元/公升,新北市為0.4元/公升,垃圾袋不能互相流通。最近新北市長和台北市長達成「雙北共識」,由新北市調降垃圾袋價格,與台北市齊一,如此一來新北市民可在台北市買垃圾袋,回到新北市丟。身為新北市民的你,如果聽到這消息的直覺是感到欣慰,什麼都漲的時代裡終於有一點小確幸的話,可能要冷靜想想,垃圾袋降價到底是小確幸,還是市長在和大家玩朝三暮四的遊戲?

新北市垃圾袋。圖片來源:小草(CC BY-NC-ND 2.0)

新北市垃圾袋預計5/1起降價,和台北市的0.36元/公升達成一致。圖片來源:小草(CC BY-NC-ND 2.0)

左邊口袋「飽」一點,右邊口袋就「薄」一點

大家想過你的垃圾費從哪個口袋出去的嗎? 台北、新北市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買垃圾袋時直接從你的口袋或荷包掏錢;其他縣市的居民們如果不清楚自己繳了多少垃圾費,可以翻翻你家的「水費」帳單,因為隨水費徵收,你用水越多,繳越多垃圾費,所以當一家四口的垃圾量比隔壁單身戶還少時,卻可能因用水量多負擔更多垃圾費,很奇怪吧?

那…處理垃圾到底哪些地方要花錢? 從垃圾車的油錢、清潔隊員的薪資、焚化廠的操作、焚化完的底渣再利用、焚化廠維護…等都需要錢。但政府沒有向大眾說明清楚一公斤垃圾從清運到處理完畢需要多少成本,讓部分納稅人誤會政府收垃圾費是在圖利。

環保署曾在2014年調查各縣市的垃圾處理支出 [註1],以及向民眾徵收的垃圾費。其中,台北市在2013年共花了22億處理生活垃圾,到2017年暴增到73億,卻只有5%的比例透過垃圾專用袋徵收;新北市在2013年花了46億處理生活垃圾,到2017年增加到56億,也只有10%的比例向民眾徵收。不足的經費美其名是政府補貼,其實就是全民買單,由垃圾量少的人補貼垃圾量多的人。對政治人物來說垃圾袋降價花不到他的錢,左邊的口袋「飽」一點,右邊的口袋就「薄」一點,都是挖人民的口袋,還有選票紅利,簡直是用不膩的政治話術!

資料來源:生活廢棄物質管理資訊系統。圖片來源:看守台灣協會(環保署未公開,我們透過立法委員取得)
資料來源:生活廢棄物質管理資訊系統。看守台灣協會提供(環保署未公開,透過立法委員取得)。

那如果垃圾處理成本都專款向大眾徵收,每個人會負擔多少呢? 以新北市為例,2017年的成本分攤給400多萬人,每人每天只需負擔4元 [註2],大概是1/10杯咖啡的錢。所以因垃圾袋降價而感到確幸的市民們,你已經進入朝三暮四的遊戲囉,而且還變相補貼垃圾量比你多的人!

註1:財團法人台灣產業服務基金會(2014)。研修一般廢棄物清除處理費制度及相關法規專案計畫。環保署委託之研究計畫(編號:EPA-103-HA14-03-A181)。
註2:依新北市環保局呈報給環保署的資料,2017年新北市垃圾處理成本為55億7900萬元;行政院主計處最新的人口普查,新北市2010年常住人口為405萬人。

菸草業內部文件揭露 行銷戰術針對亞洲女性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三八婦女節後,關注菸草業女性行銷策略的東南亞菸害防制聯盟(SEATCA),在媒體上發表專文警告菸草業以亞洲女性為行銷目標對象,值得關注。

雖然亞洲女性的吸菸率仍然相對較低,但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泰國的少女吸菸率皆高於成年女性(9.1% vs. 5.8%;2.4% vs. 1.4%;5.2% vs. 1.7%)。儘管政府努力保護公眾健康,但吸菸習慣仍然相當普遍。

這不是巧合。菸草業需要開發新客戶來維持和增加其利潤,而女性是一個重要的市場,也是菸草業的新產品行銷商機。

菸草業的內部文件顯示,其透過廣告和新穎產品瞄準女性,訴求新產品能促進社會吸引力、獨立性、精緻性、魅力、浪漫和樂趣。

Photo by Paweł Czerwiński on Unsplash
菸草業者試圖轉移大眾對菸業危害的注意力。Photo by Paweł Czerwiński on Unsplash

現今女性的吸菸率高於以往,特別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LMICs)。菸草業透過品牌行銷工具和圖像的精緻化來吸引女性和年輕女孩,導入所謂的「創新」產品。

跨國菸草公司TTCs推出具有新形象的捲菸品牌,如調味膠囊和調味過濾器,還有閃亮的包裝和促銷訊息。

有部分菸草業採取欺騙性策略,模糊了菸草危害的真相,吸引開發中國家女性吸菸,包括在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一些捲菸品牌採用「唇膏」包裝。以女性為目標的細菸或超細菸也採用纖薄的包裝,連結吸菸和控制體重的概念——這正是女性吸菸行為的重要預測指標。在馬來西亞、柬埔寨和越南,還有號稱可減少二手菸氣味的捲菸。

Photo by Антон Воробьев on Unsplash
現今女性的吸菸率高於以往。Photo by Антон Воробьев on Unsplash

為了轉移大眾對菸業危害的注意力,TTC一直在進行關於女性就業和性別平等的公關技術。

全世界最大的菸草公司菲利普莫里斯(Philip Morris International)在3月8日婦女節時發布自己獲得「平等工資認證」的消息。TTC定期獲得意義模糊的「最佳雇主」獎,同時卻反對無菸政策。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資料,女性因吸菸而死亡的風險增加了兩倍以上,現在已經等於男性的風險。這表示女性患心臟病、中風、肺癌、肺氣腫和其他嚴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的風險也更高了。

參考資料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響應世界水資源日「不抛下任何一個人」 環資邀各界共同建置萬點飲水地圖

$
0
0
文:陳瑞賓(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林忠政(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

2019年世界水日(World Water Day)的主題是「不拋下任何一個人」(Leaving no one behind),呼籲世界各國落實聯合國2030年永續發展第6項目標,在2030年以前達成人人都可以享有水且取得安全、負擔得起的飲用水。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自2015年至今,持續推動Water Go行動計畫,與開放街圖社群(Open Street Map, OSM)等合作,以開放資料原則,共同建置Water Go台灣免費飲水地圖(https://watergo.teia.tw),提供民眾安全、免費的飲用水供水點的資料,並鼓勵民眾自備水杯,兼顧環保減廢、健康。截至2019年,已有15個縣市參與外,另有許多公私立機關團體如海巡署安檢所、學校、咖啡店家、房仲業者、宮廟……等加入,累計已超過三千個公開飲水點,供民眾自行補充飲用水,並致力於2019年度達成一萬個公開飲水點的目標。

WATER GO!飲水地圖計畫。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WATER GO飲水地圖計畫。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安全、乾淨、負擔得起的飲用水,會成為聯合國重要的永續發展目標,是因為在很多國家,不僅是日常生活用水不足,連飲用水都十分欠缺,而且水質不佳,影響國民的健康。在台灣雖然很少見,公部門也談到偶爾會有民眾提著大型水桶去公設飲水點裝水的狀況。此外,我們也發現製造一個寶特瓶需消耗18公升的水資源,在這缺水的時代,自備水杯,直接喝水,少用瓶裝水或杯飲,減少寶特瓶或塑膠杯的用量,不僅減少塑膠垃圾的氾濫和危害,更是珍惜水資源的重要行動,也是促進身體健康的好方法。

更令人驚訝的是,根據法新社報導,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弗利多尼亞研究員從巴西,中國,印度,印尼,肯亞,黎巴嫩,墨西哥,泰國及美國的多個瓶裝水品牌,抽取了250個樣本檢驗,結果顯示93%的樣本驗出有塑膠微粒,平均每升水中有314.6個塑膠微粒。領導研究小組的研究員梅森(Sherri Mason)認為,總體來說,自來水比瓶裝水塑膠纖維較少。

大的塑膠杯瓶,已造成許多海洋生物如鯨豚、海龜、魚類等誤食而死;塑膠微粒、纖維同樣造成許多小型生物,甚至進入到微生物體內,引發的生態及環境問題,在各界研究投入後,正方興未艾,已成為重大的環境問題。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在此邀請台灣各級部會、縣市政府、學校師生、以及願意提供免費飲用水的店家共同加入本行動,自備水杯、少喝瓶裝水及杯飲,共同建置台灣飲水地圖,響應2019年世界水日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讓每一位民眾,都能隨心所欲的喝水保健康、顧環保,減少海洋生物等的死亡。

參考資料

縣市政府2015飲水點2019飲水點說明
基隆市80 2019年未有新資料
台北市2805982019年增加318處
新北市 3 
桃園市 36 
新竹縣  未回覆公文
新竹市 88 
苗栗縣  未回覆公文
台中市 510 
彰化縣 5 
南投縣  未回覆公文
雲林縣 88 
嘉義縣 103 
嘉義市18 2019年未有新資料
台南市271 2019年未有新資料
高雄市 1 
屏東縣  未回覆公文
宜蘭縣 120 
花蓮縣  未回覆公文
台東縣18 2019年未有新資料
澎湖縣  未回覆公文
金門縣  未回覆公文
連江縣 7 
  • 2019年度各縣市政府公開飲水點資訊評比
    • 積極建立飲水點的縣市政府:台北市、新竹市、台中市、雲林縣、嘉義縣、宜蘭縣、基隆市、台南市
    • 友善回應飲水點數量縣市政府: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宜蘭縣、連江縣、高雄市
    • 待進一步聯繫確認之縣市政府:新竹縣、苗栗縣、南投縣、屏東縣、花蓮縣、澎湖縣、金門縣

懷孕喙鯨媽媽花蓮擱淺 胃內有大量塑膠垃圾

$
0
0
整理:李育琴(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

花東海灘近日出現三起鯨豚擱淺事件,海洋保育署與中華鯨豚協會共同進行鯨豚屍體的清理,今(20)日發布檢查結果。

海保署指出,擱淺在花蓮的雌性柯氏喙鯨,胃中充滿大量人造垃圾,體內還懷有一隻達165公分的胎兒。海保署說,雖無法直接斷定這隻喙鯨是攝入過多人造垃圾而導致死亡,但在胃中發現大量塑膠垃圾,凸顯海洋垃圾問題的處理,已經刻不容緩。

柯氏喙鯨胃內充滿塑膠垃圾、魚線等。圖片來源:海洋保育署。
柯氏喙鯨胃內充滿塑膠垃圾、魚線等。圖片來源:海洋保育署。

針對三隻擱淺案件,海保署說明,13日擱淺的熱帶斑海豚,體長172公分屬青少年雄性個體,除幼胸鰭及背鰭在岸上遭流浪狗啃咬而有缺損外,外表無其他明顯外傷,胃內有大量未消化食物殘留,並無明確的致死原因。

而15日擱淺的雌性柯氏喙鯨,身長565公分,體內懷有胎兒。外表有幾處被達摩鯊咬傷的傷口,屍體浮腫,除了肝臟沒有明顯病變,肺部氣管及支氣管有凝血塊,腎臟多處有寄生蟲。

3月15日擱淺的雌性柯氏喙鯨。圖片來源:海洋保育署。
3月15日擱淺的雌性柯氏喙鯨。圖片來源:海洋保育署。

昨(19)日深入對柯氏喙鯨胃內容物清洗檢查,結果共發現六個塑膠袋、四個麻布袋、硬質塑膠片一塊、數團殘繞在一起顏色粗細不一的帶狀塑膠、二條粗細不一的魚線,以及許多塑膠碎片。

海保署指出,由於胃內仍有魷魚嘴,推測這隻喙鯨仍能進食,在病理檢驗尚未完成下,無法直接斷定致死原因是攝入過多人造垃圾。

鯨豚胃中充滿塑膠垃圾,並在其體內發現胎兒。圖片來源:海洋保育署。
鯨豚胃中充滿塑膠垃圾,並在其體內發現胎兒。圖片來源:海洋保育署。

就在台灣發現幾起鯨豚擱淺的同時,菲律賓也有一隻柯氏喙鯨擱淺事件,且解剖後發現其體內有40公斤的人造垃圾,有麻布袋、種植用果樹袋、購物塑膠袋等。

海保署專門委員柯勇全表示,從國內及菲律賓的個案來看,海洋廢棄物問題對海洋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造成極大危脅,這些塑膠廢棄物與人類的使用行為有高度相關。

海保署呼籲,民眾應由自身的減塑行動開始保育海洋,也請港口管理單位確實督促船員,勿隨意丟棄生活垃圾於海洋。海保署目前在19個臨海縣市,成立了環保艦隊,鼓勵漁民自我管理生活垃圾,同時協助清理海上廢棄物攜回岸上。此外,呼籲各縣市可比照宜蘭縣政府訂定《漁船廢棄物清理回收自治條例》,落實管理漁船的生活廢棄物。

海保署與中華鯨豚協會在現場進行擱淺鯨豚紀錄。圖片來源:海洋保育署。
海保署與中華鯨豚協會在現場進行擱淺鯨豚紀錄。圖片來源:海洋保育署。

海保署進一步指出,從過去的擱淺資料發現,東北季風期間和春季是鯨豚擱淺的好發期,這幾起擱淺事件並非同時、集體擱淺。不過,擱淺鯨豚是研究鯨豚族群的主要資料來源,針對擱淺鯨豚,海保署與民間團體合作進行記錄,呈現台灣周遭鯨豚族群的概況,個體的樣本、標本及調查報告。國人如遇到擱淺鯨豚個案,可撥118通知海巡署就近處理。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

敗部復活首例 拉大風機間距、海纜施工限縮 福海環評過關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環保署今日下午召開環評大會,第一案審查的就是日前「敗部復活」訴願成功的「福海彰化離岸風力發電計畫」。最終根據開發單位補正的環評資料,環評委員認為不必進入二階段環評,決議通過。

延續上週環評會議的要求,今日的環評大會上,福海針對鳥類調查資料提出了鳥類遷徙影響及潮間帶施工影響資料,現場承諾除風機間距擴大外,潮間帶的海纜施工也將避開候鳥遷徙季節,限定6到9月進行施工,針對潮間帶的施工工期也不會連續超過20天。

福海風場的開發單位福海風力發電公司代表聆聽會議結論。攝影:孫文臨
福海風場的開發單位福海風力發電公司代表聆聽會議結論。攝影:孫文臨

環評第一起訴願敗部復活案 2個月內須另作處分

福海風力發電公司的彰化離岸風電計畫,作為最早一批開始離岸風場設計提案的案件,卻因影響涉及潮間帶、候鳥遷徙、白海豚及鳥類棲息濕地等要素的影響,二期風場在2018年2月被環評會議以開發單位與鄰近漁業溝通不良及落實執行能力不足,遭認定「不應開發」。

對此福海向行政院提起訴願。訴願結果在今年2月1日揭曉,判決環保署敗訴,撤銷原處分並要求環保署於2個月內另為適法之處分,成為第一起被訴願撤銷的環評案件。


針對環境影響,開發單位提出海纜建造的方法。圖片來源:環保署直播截圖

福海送新資料 環團:仍將衝擊白海豚棲地

今次環評大會上,開發單位、能源局與彰化地方環保團體都出席。福海風電表示,原先風場設置可能衝突的部分,因為周遭的台電二期風場與西島風場在能源局的遴選後,已確定減少核配容量及退縮風機點位,主張福海風場周邊近五公里內已無潛力場址風機設置。

環評委員則認為福海所提出的資料與過往環評的資料不同,難以判斷開發單位有無避重就輕,能源局也進一步說明,未來創設許可仍會再做評估與核准,環評會議仍可就環評資料做討論。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的總幹事施月英發言表示,風機的設計仍會對於數以千計的候鳥造成飛行時視覺上的影響,衝擊候鳥的棲息方式。此外,媽祖魚保育聯盟執行秘書許馨庭也說,離岸風場會衝擊棲息在海域的魚類生物,特別是數量剩不到70隻的中華白海豚棲地。

環保團提列席發言提出風場對於生態棲地的影響,左一為彰化環境保育聯盟總幹事施月英,左二為媽祖魚保育聯盟執行秘書許馨庭。 攝影:孫文臨
環保團提列席發言提出風場對於生態棲地的影響,左一為彰化環境保育聯盟總幹事施月英,左二為媽祖魚保育聯盟執行秘書許馨庭。 攝影:孫文臨

電纜仍採最短距離  福海承諾潮間帶施工不超過20天

對於風場對候鳥的影響,福海表示過去4百萬瓦(MW)的機組,風機和風機的距離約650公尺,本案將改為8百萬瓦(MW)的機組,間距加大到850公尺。根據分析,每年撞擊鳥類約為7隻。並補充說明,風機距離白海豚的主要棲息環境三公里以上,風機的佈設也會退至水深30M線以外,並承諾不在夜晚實施打樁作業,每次僅施作一座風機。

此外,福海以最短距離拉設電纜的做法,環評委員則認為此計畫電纜上岸後會經過候鳥棲息的漢寶濕地,開發單位應將電纜線統一拉至北廊道設置,降低對潮間帶的衝擊,也能避開沿岸蚵棚,減低對近海漁業的影響。

福海風力發電公司董事長林鑫堉則承諾,潮間帶施工將避開10月至翌年5月的候鳥遷徙季節,工程工期將限縮在20天內完成。福海風電表示,通往漢寶變電所的電纜路線是福海第一期已通過環評的路徑及設置地點,為減輕施工對於潮間帶的影響,將會合併兩期的陸域工程一次性實施。


開發單位提出因應鳥類遷徙及潮間帶環境影響的施工對策。圖片來源:環保署直播截圖

已避開保育區 環評決議過關

最終,環評大會決議,根據本案海域水質模擬結果,風機基礎設置及海底電纜鋪設工程的影響屬暫時性,且擬定對策後對於鳥類的影響,以及水下噪音模擬評估結果,對於海豚已有保護措施,海纜規劃已避開保育區及人工魚礁,施工完畢後魚類多會回到風場內。因此環評大會決議,環境影響說明書已足以提供審查判斷所需資訊,無須進行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

體檢四湖海岸林:垃圾入侵、火災、地層下陷變濕地 經營管理大考驗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廖靜蕙雲林報導

海岸保安林具有重要的保全功能,台灣沿海地景多樣性,海岸林經營管理方式也跟著保全對象與目標調整。林務局最近逐步展開海岸保安林總體檢,而位於西南沿岸的保安林,長期因地下水超抽、風災導致海水倒灌等因素而改變地貌,該繼續造林或順應自然變化,成了重要課題。

近年來林務局引入專家系統,全面體檢海岸保安林。攝影:廖靜蕙
近年來林務局引入專家系統,全面體檢海岸保安林。攝影:廖靜蕙

坐落於雲林縣四湖鄉林厝寮、三條崙海岸的第1809號飛砂防止保安林,管理單位為林務局南投林管處。因長期積水,影響具擋風效果的木麻黃枯死、難以更新,加上垃圾傾倒、人為不慎用火,形成保安林經營上壓力──這幾乎也是西南沿岸地層下陷區域保安林縮影。

細說1809號保安林 西南海沿海保安林縮影:擋風砂還得力爭上游

1809號保安林緊臨海堤,東側為漁塭、農田或聚落,1909年日治時期編為飛砂防止保安林,目的是防飛砂及季節風危害,以保護鄰近村落及農地。百年來歷經更迭,2003年前由縣市政府代管,2003年林務局接管,先是嘉義林管處,後由南投林管處負責。

沿線有台電公司再生能源處設立的14部風力發電機組;海清宮南側往南綿延至萡子寮漁港,過去是牛車車道,現為四湖鄉黑森林自行車道,全長約4公里,以及海水浴場、公園等提供當地居民休閒運動場所。四湖鄉公所為了活化三條崙海水浴場,轉型為三條崙親水公園,於2014年及2018年申請解除部分保安林地,並於2018年10月動工進行修建。

保安林內也包括林業試驗所四湖海岸植物園,面積約20公頃,屬台灣西部濱海型植物園,以收集台灣原生海岸樹種為目的,林相多以海岸防風林為主。

此外,依據南投處清點,保安林中分布約300門墳墓,若委託鄉公所代為處理,評估費用每門約需3萬元;而積習已久的垃圾任意傾倒,一直是管理上沉重的負擔。

2015年9月強烈颱風杜鵑來襲,造成崙北村潰堤約50公尺、三條崙社區淹水;水利署第五河川局為此提出「三條崙海堤環境改善工程」,解除約2.3公頃保安林。

保安林面積172多公頃,除12公頃為私人土地外,皆屬國公有土地。長約8.8公里,寬度則從22到383公尺。中段至南段約50公頃,屬地勢低窪易積水處,曾發生強降雨排水不及造成路面積水,加上部分保安林木死亡,並曾受火災危害,因此列為優先治理區域。

海水倒灌鹹死木麻黃 擋風沙很車拚

在地層下陷衝擊下,這一帶的保安林若要維持防風定砂功能,林帶基本健康的維護便十分重要。林務局日前邀請專家現勘,從中段一路往南勘查,有如親臨地層下陷侵襲的演變。

位於中段三條崙大排旁的保安林,風機、水塘、木麻黃是第一眼印象。台灣沿海常見的木麻黃,是海岸林常見樹種。由於此處離海很近,地面上幾個疑因海水倒灌形成的水塘,似乎與周邊木麻黃枯死有關,定砂防洪的效果也跟著打折。

台灣沿海常見的木麻黃,具有防風定砂的功用,廣植於海岸邊,圖為林試所四湖海岸植物園中的木麻黃。攝影:廖靜蕙
台灣沿海常見的木麻黃,具有防風定砂的功用,廣植於海岸邊,圖為林試所四湖海岸植物園中的木麻黃。攝影:廖靜蕙

受地層下陷、海水倒灌等因素影響,1809號保安林植被存活率不佳。攝影:廖靜蕙
受地層下陷、海水倒灌等因素影響,1809號保安林植被存活率不佳。攝影:廖靜蕙

大排的另一邊為林試所中埔研究中心濕地植物收集區,林相好多了。這裡曾因颱風颳走林地,後來開溝築堤,以九個耐鹽耐水樹種造林,植被青翠興盛,和另一邊形成強烈對比。參與現勘的嘉義大學森林系教授何坤益,以此為例說明,積水之處,開溝築堤將水導出堤外,改善林帶遭遇的逆境,對植物生長比較好。

而扮演主要擋風定砂功能的木麻黃,可以兼植和原生樹種一起成長,形成多樣的環境,做為緩衝地層下陷衝擊的第一線林帶。

久淹成濕地 觀察監測生物多樣性 濕地或森林都好

在保安林南段的低漥區域,自1993年起就有積水情形,部分區域已然濕地狀態,挑戰性最高。此地仍有一半以上維持鬱閉的木麻黃林,足以發揮農地、村落的保全功能;不過林地和濕地交界處,很容易因為植物附著鹽分、浸水等因素影響生長,何坤益認為,可以藉由林相調整,例如由次生的紅樹林1站穩第一線,保護木麻黃以及其後的植被。

部分區域久淹成濕地,開溝築堤適度引導排水。攝影:廖靜蕙
部分區域久淹成濕地,開溝築堤適度引導排水。攝影:廖靜蕙

另一方面,從到此棲息的鳥類一窺此地生態,儼然野生動物棲息地。與會專家指出此現象,建議持續觀察監測。

台大地理系教授林俊全認為,台灣西南沿海尤其雲林因為地層下陷,是區域性大環境問題,雖有些抗鹽耐水淹的植生造林,仍是事倍功半;他建議,每年以航空照片監測積水面積、外來種入侵,以及了解林木死亡的方式,甚至颱風豪雨來襲,海岸侵蝕的樣貌,作為發展因應對策的依據。

掌握人為因素減少保安林威脅 私有地鼓勵植被更新

另一處勘查點,2018年4月因人為用火不慎,引發森林火災,波及保安林內部分木麻黃;焚燒垃圾是引發火災的主因。火燒過後的林地,地被層的草毯逐漸長回來。何坤益建議加強補植,先驅的木麻黃長好之後,以原生樹種進行林下的更新,經營林相多樣性。

台師大地理系教授廖學誠表示,當地垃圾傾倒和火災,有如不定期炸彈需掌握。他舉桃園海岸在當地民間團體積極巡守、通報下,獲得顯著的改善。鼓勵在地社區願意監測調查,包括空拍了解現況,常常到這裡辦體驗活動、觀察、探索解說,善用保安林,也許能遏阻不當作用。

林務局林政組科長朱懿千說,無論是造林或保留為濕地,在地居民的意見是什麼。希望未來能朝與社區居民共好,多辦一些說明會與居民溝通。其次,進行保安林環境監測,作為填土、遊憩或濕地營造的依據。

1809號保安林中的海濱植物海衛茅,適應當地環境十分良好。攝影:廖靜蕙
1809號保安林中的海濱植物海衛茅,適應當地環境十分良好。攝影:廖靜蕙

廖學誠指出,部分保安林屬於私有地,就整個保護林帶來看,不希望私有地成為破口,又經風吹而擴大;增加誘因鼓勵私有地主配合林木更新顯得重要。

西南沿岸保安林主要管理單位為嘉義林管處及南投林管處,不乏因地層下陷或海水倒灌而成濕地的案例。當積水已成事實,該不該順水推舟、借力使力,營造成濕地生態系,考驗著林務局森林專家。保安林結合濕地不缺案例,嘉義縣布袋鎮好美里第1920號保安林即為其一。

林務局副局長楊宏志說,每塊保安林是否都變成森林,需更具彈性思考。當地如垃圾傾倒、用火不慎等人為因素需克服,除此之外,超限利用的魚塭,收回後全部打掉成造林,或將魚塭營造成濕地,值得評估思考。在達到保安林目的下,生態系的經營或許可以更多元。

當地海堤外的魚塭。攝影:廖靜蕙
當地海堤外的魚塭。攝影:廖靜蕙

【註釋】1.何坤益教授解釋,生態上雖對次生的紅樹林多有疑慮,但由於當地環境惡劣,原生樹種選擇有限,站在保安林經營管理上,為了達到防風定沙的功能,或能在木麻黃林下兼植(或任其自然生長)紅樹林,從當地營養源來看,造成生態衝擊的機會不大;又由於是保安林,可藉由經營管理的手段,調控紅樹林的族群數量。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

台大風險中心鉅變新視界電子報

中國「鐵腕」治污面臨阻力 環保成績恐倒退

$
0
0
文:李婧(自由撰稿人)
就業優先政策是否會影響綠色轉型的速度?李婧撰文分析。
中國「鐵腕」治污面臨阻力 環保成績恐倒退

中國總理李克強。圖片來源:Stephen Shaver

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一年一度的中國全國人大會議開幕式上承諾要以鐵腕治污,嚴懲污染者和縱容污染的官員,宣告中國開始向污染宣戰。各界對此舉表示了讚賞,認為中國政府的這一表態具有里程碑意義,是從不惜一切代價保增長到認識環保價值的重大轉變。

但在今(2019)年的「兩會」上,總理的語氣卻有所不同。他在會上闡述了旨在幫助中國應對長期經濟下行壓力的「就業優先」政策。

雖然李克強總理鄭重承諾要加強污染防治工作,但同時他也表示政府不僅要依法規範各行各業,還要聽取他們的「合理訴求」並「給予幫扶指導」。

「(我們應該)給予企業合理的過渡期,避免處置措施簡單粗暴、一關了之,」李克強對3000多名與會代表們說。

變化的風向

這一變化的背景是,有抱怨稱嚴格的環境法規和對工業活動的全面限制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和失業,小型私營企業首當其衝。對此,中國生態環境部已經多次做出駁斥。

中國自上而下的環境治理模式面臨著經濟下行的考驗,生態環境部部長李乾傑在本週一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做出承諾。

「我們將打擊環保政策執行中『一刀切』的做法……也堅決反對放鬆環境法規,」李乾傑說。

他承認,一些地方政府確實存在平常不作為,到了年終考核或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來的時候,才急急忙忙臨時抱佛腳的做法。還採取一些不顧企業環保業績,就勒令其全面停產的做法。

「這樣的做法既影響和損害了我們的形象和公信力,也損害了合法合規企業的基本權益,」李乾傑說。

「中國式環保」受挑戰

李乾傑的話凸顯了這種中央政府制定目標、地方政府落實目標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在環保領域的局限性。

2016至2018年,中國仿照之前的反腐運動,高調啟動了兩輪環保督查。由部長級領導任組長的中央環保督查小組走訪全國各省,聽取當地民眾的不滿,並收集違規線索。這兩輪巡視工作的目的是暴露那些因擔心影響GDP增長而對污染企業視而不見的地方乾部。

生態環境部盛讚這一運動取得了巨大成功。2016至2017年第一輪督查期間,累計處罰了2.9萬家違反環境法規的企業,罰款14.3億元,約1.7萬名來自行業內和地方政府的人員被追責,1527人拘留。2018年,督查小組對20個省進行了後續檢查,罰款人民幣9.2億元,問責8000多人。

與轟轟烈烈的督查相伴的,是一些矯枉過正的地方官員急於求成,沒有考慮對企業和公眾的影響。2017年冬季某些地區全面禁止煤炭供暖,成千上萬的農村居民因此挨凍就是一例。

這種高壓手段雖取得了短期成效,但尚未轉化為長期遵守環境法規的行為。當地環保官員必須在保證不嚴重影響生產的情況下對污染企業進行約束,這使得他們的工作受到了進一步的挑戰。

「今年對地方環保官員來說會更不好過,李總理說的『過渡期』就像是給了污染者豁免權……但如果我們官員沒達成目標,還是要被追責的,」《財經》雜誌援引華北一官員的話道。

環保成績會否倒退?

李克強總理在講話中要求今年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和氧化氮減少3%,並繼續降低PM2.5水平(但未明確下降的幅度)。一個辦法是加大空氣治理方面的投入。今年中央預算將撥款600億人民幣用於空氣、水和土壤污染的治理,較去年增加48%。李乾傑部長還承諾生態環境部將為尋求污染處理設施升級的污染企業提供技術援助。

中國若不能迅速改善環境治理,就可能會輸掉來之不易的抗霾勝利。2013至2017年間,京津冀地區的PM2.5水平下降了40%。

現在已經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跡象。路透社分析官方監測數據後發現,去年10月至今年2月期間,中國北方(京津冀地區和汾渭平原)39個城市中僅6個城市的PM2.5水平下降。同期,引發霧霾的污染物平均水平上升了13%,達88微克。

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央政府加大了機場、道路、橋樑、鐵路等基礎設施的支出。中國不應該回到靠鋼鐵、水泥這種煙囪產業來支撐經濟的「舊常態」。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中國的「鐵腕」治污面臨阻力

暖化2°C內也難避免 研究:乾旱使部分作物分泌更多毒素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氣候變遷可能毒害全世界最貧困的人口,因為有些農作物因應氣溫上升的方式是增加有毒物質的分泌。

根據英國獨立報報導,當乾旱來襲,玉米、豆類和木薯等植物會大量產生硝酸鹽(Nitrates)和氰化氫(hydrogen cyanide),這些物質對家畜和人類都是致命的。另一個問題是,溫暖的天氣促進有毒真菌傳染病的散佈,這些疾病已經導致非洲每年數以千計的肝癌病例。

雖然這些問題在氣溫較高的發展中國家較嚴重,但科學家預測,若溫度繼續上升,可能會開始往北擴散。

衣索比亞乾旱。圖片來源:EU Civil Protection and Humanitarian Aid Operations(CC BY-NC-ND 2.0)

衣索比亞乾旱。圖片來源:EU Civil Protection and Humanitarian Aid Operations(CC BY-NC-ND 2.0)

衣索比亞乾旱 農民、牲畜不明原因死亡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前首席科學家葛雷德(Jacqueline McGlade)教授在倫敦格雷沙姆學院(Gresham College)的講座上提出了警訊。

衣索比亞傳出貧困的農民和他們的牲畜不明原因死亡,讓葛雷德注意到這個問題。

衣國當時面臨乾旱,但這無法解釋為什麼某些病例出現神經問題,包括失明、行動不良和死亡。在當地工作的研究人員發現,乾旱破壞了農民的作物,迫使人們必須食用路邊的野生植物。

不幸的是,乾旱的壓力也引發了這些植物內部的防禦機制,使其充滿了氰化氫。

暖化衝擊食品安全 聯合國、歐盟都示警

葛雷德和他的科學團隊於2016年收集了該現象的所有相關資料,彙整成一份報告提供給聯合國。

後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在最新的調查報告中,闡明全球暖化對全球極端天氣和糧食系統的影響。

科學家認為這些影響已經使人有感,例如去年從加州到瑞典的極端熱浪,以及乾旱引發作物相關的恐慌,英國有農民稱某些蔬菜產量減少了一半。但是問題可能越來越嚴重。例如在乾旱條件下,玉米和其他作物上的真菌會產生黃麴毒素,而這種化學物質的擴散已超出其正常範圍。

歐洲食品標準局警告,黃麴毒素與癌症、免疫問題和胎兒發育遲緩有關,很可能成為歐洲食品安全問題,即使全球溫度上升限制在2°C內也難以避免。

尋找高韌性作物 耐熱、耐病原生種受青睞

儘管如此,葛雷德認為未來有機會藉著耐熱、耐病的當地原生種和野生作物解決這個問題。

生物多樣性國際組織研究員法達(Carlo Fadda)博士表示,他一直致力於研究衣索比亞種植了4000年的大麥和硬粒小麥品種。「這些品種很耐旱,即使欠年也保持相對良好的生產力,很少患病。」他說。

透過結合這些高韌性的作物與乾旱和疾病監測系統,葛雷德表示希望可以避免有毒作物的最嚴重影響。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德國邁向氣候變遷專法 草案重點搶先看

$
0
0
轉載自台大風險政策中心 RSPRC;摘譯整理:倪茂庭;資料來源:Clean Energy Wire

沿革:專法還是?

一直以來,德國氣候變遷政策分散自不同的法規、規範、政策以及歐盟法規或國際規範中,有些邦甚至有自己的氣候行動法。關於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的設定,德國政府則自2007年開始已有相關政策涵蓋減量目標,但從未是有法規拘束力的目標。

歐盟規範的架構下,德國有法律上的義務達成自身的減量承諾,即分別於「歐盟碳排放交易」(EU-ETS)下,規範電力部門、航空業等能源密集產業,需於2030年減量2005年標準的43%;並於非EU-ETS的排放源,如運輸、建築與農業部門等,在歐盟的減量貢獻分享協議下(effort sharing regulation),訂出各會員國2021年至2030年的減量承諾,而德國依法必須減量2005年標準的38%。另一方面,於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巴黎協定的範疇中,德國亦於2016年提出2050年氣候行動計畫(Climate Action Plan 2050),將德國2030年的減量目標具體的分配於各排放部門。

然而,考量到氣候變遷入法,並以專法形式的法制規範,除得排除未有拘束力的疑慮外,更能為利害關係人提供政府行動的明確性,增加低碳投資的訊號,甚至是展現政府積極採取面對氣候變遷行動的決心,符合公允衡平的原則。德國長期以來都有立氣候變遷專法的爭論,如以下:

  • 2009年,Ecologic、WWF等,建議以英國立法模式建立德國氣候行動法(連結)。
  • 2010年,社民黨發表聲明,認為應將2020、2050年目標入法,以提高政策、投資的明確性(連結)。
  • 2011年,德國地球之友等長久以來也一直建議。後來政黨,包含綠黨、社民、左派政黨也提倡專法。
  • 2013年,選舉期間,社民黨持續主張專法,但與基民黨/基社盟的聯合政府協調後,僅同意通過2050氣候行動計畫。(更多閱讀

2018年,德國大選後...


新聯合政府協議,德國邁向氣候變遷專法

  • 再次重申德國本身、歐盟與巴黎協定下的減量承諾
  • 成立廢煤委員會、運輸與建築委員會
  • 協議以專法的形式保護氣候變遷行動,目標達成2030年德國的減量目標
德國梅克爾政府承諾開啟氣候行動法案進程。圖片來源:BMU
德國梅克爾政府承諾開啟氣候行動法案進程。圖片來源:BMU

氣候行動法草案

2019年2月,德國環境部長(Svenja Schulze)將德國氣候行動法草案提交給總理,提早協調各部會的工作。主要有三大部分:

(1)德國氣候行動法草案架構

立法目的:確保德國履行其國家減量承諾(包含歐盟等國家承諾),避免氣候變遷影響。相關的承諾目標將以巴黎協定的長期氣溫目標作為基準,以達到2050年溫室氣體中和的願景。

減量目標:分別為以下,既定目標以1990年為標準年,2020年減量40%;2030年減55%、2040年減70%;2050年減量目標則希望可以強化、更具體廢煤委員會的建議,即2050年減量1990年標準80~95%,明確為95%,以達到溫室氣體中和。

部門別排放目標:按2050氣候行動計畫,區分能源、建築、運輸等6大部門。但2050氣候行動計畫僅將德國2030的減量目標分配給各排放部門,未明確制定每年應減量的目標,因此本法將明訂各部門每年的目標,即除了能源部門外,每部門每年將訂出線性遞減的年度減量目標(如下圖)。此外,每10年的階段目標期間,容許各部門平均調整各年度排放預算。

各部會機關責任:各部會對其下排放部門減量責任的達成、設計規劃減量措施等負有義務。其中,非EU-ETS部門整體若未達到責任分擔下的承諾,政府有責任要向其他會員國承買碳權。相關成本則由各有責之各部會按各自減量成果比例分擔。

具體氣候變遷行動規劃措施:政府應依據巴黎協定,定期調整2050年氣候行動計畫,每次更新時,也必須調整各部門相應的措施,以達到部門減量目標。

未達標的緊急措施提出:減量目標恐無法如期達標時,需於年度報告提出的6個月內,提出具體行動規劃,以確保減量目標的達成。

監督機制:政府有責提出年度減量行動報告(包含減量實績、行動措施進展與執行成效等)。

獨立專家機關:議會成立七人,來自環境、經濟、消費者議題與永續發展面等層面的專家委員會。負責檢視目前措施與預計的氣候行動的效果。每年底需提出年度總報告,檢視政府提出的年度減量行動報告,除給予建議外,亦得處理其他氣候變遷議題,評估聯邦法規對氣候保護的影響。

其他:明訂國家各機關制定計畫或決定時,需考量氣候行動法。此外,聯邦行政機關目標2030年達到氣候中和。針對聯邦機關的資本投資,更要求機關有責解釋其資本投資已有考量氣候目標以及可能的氣候衝擊影響。

(2)2030年具體氣候行動規劃

各部會必須參考廢煤委員會等(具社會正當性的討論決議),提出達成各排放部門2030年減量目標的具體行動規劃,在環境部審酌彙整後,由聯邦內閣最後核定。

其中,並賦予環境部有權於必要時修改法律,此舉將影響到原本屬於各部會的權力而引發爭端 。

(3)其他包裹修法、議題的修正調整

整體而言,立法進度上環境部長態度堅持,保持在原2018年新聯合政府的協議,即於2019年制定施行,希望可於復活節前完成跨部會協商,並於2019年中送進議會;其他相關現行法規的修正,將可責成其他部會完成修法,但可能會延至2019年後。

然而,因氣候行動法的規範涵蓋了2030年各部會具體的行動措施,但此措施又必須參酌廢煤、運輸與建築委員會等決議,故進度可能延宕至2020年後。

其他重點修法議題也包含以下,

1. 碳稅:基本上,社民黨的環境部長主張要施行碳價機制,同時並強化各部門的減量行動;但保守的基民黨則反對碳稅,強調碳稅的規劃不在2018年的聯合政府協議中,除揚言2021秋天前都不會有碳價的討論外,更威脅會延緩廢煤委員會、運輸、建築部門的進度。

德國目前對碳稅的主要風向:

環境部長(社民黨):尚未有詳細政策細節,但偏好於非EU-ETS的排放部門中以碳稅管制。

能源與經濟部長(基民黨):表示並非新聯合政府的討論範圍,所以不是我應該處理的範圍。

社民黨:部分同環境部長支持碳稅;但財政部長不喜歡。

基民黨:反對碳稅,且黨領導們似乎沒興趣在此議題。 但近期包含基民黨黨魁——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經濟能源部次長——Andreas Feicht,表示暫時的支持。

綠黨:EU-ETS設定碳底價;非EU-ETS則用碳稅。

自民黨:碳交易。

2. 氣候訴訟:即賦予人民針對政府氣候行動、目標等提起司法救濟的訴訟上基礎,但目前多數看法認為不太可行。


知本光電標案涉傳統領域 族人赴政院「我不同意」訴求撤回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台東縣知本濕地光電開發案,關乎生態與綠能,範圍更屬卑南族卡大地布(Katratripulr)部落的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儘管去年公開召標案表明,得標廠商需依原基法諮商取得部落同意,今(21)日部落族人北上到行政院外抗議,表示部落並非反對綠能光電,但嚴正抗議台東縣政府忽視部落權益,放任廠商分化部落及對外將族人污名化的行為,要求台東縣政府將此案徹回重審,從程序上落實原基法第21條對於傳統領域的規範,不要賤賣如同母親一般的土地。

記者會最後由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主任蔡倩傑,代表接下卡大地布部落的陳情書。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主任蔡倩傑接受卡大地布部落陳情書,左為卡大地布部落光電因應小組召集人陳政宗。孫文臨攝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主任蔡倩傑接受卡大地布部落陳情書,左為卡大地布部落光電因應小組召集人陳政宗。孫文臨攝

每年千隻環頸雉孵育  寶貴棲地成了最大光電廠

知本濕地位於知本溪及射馬干溪出海口,自17紀荷蘭殖民時期,卡大地布族人就已經在這片河口耕作,他們稱這片土地為Kanaluvang,當時的草澤地帶約有上千公頃。

1985年,縣政府在此進行「知本綜合遊樂區」開發計畫,興建合計濕地面積縮減為200多公頃,並將土地租給捷地爾公司,一租就是50年。30多年過去了,捷地爾因債權問題官司纏訟,現在縣府與開發商案件仍卡在高雄行政法院。然而,根據台東大學教授彭仁君調查,每年有上千隻的二級保育動物環頸雉在知本濕地孵育,儼然成為全台的最大棲地。此外,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也多次拍下了東方白鸛、游隼、灰胸秧雞等鳥類覓食的蹤跡,知本濕地更被國際鳥盟選為台灣的鳥類重要棲息地。

雖然生態豐富,但這片土地卻仍被台東縣政府視作是一片「需要活化的荒地」,公開招標「知本建康段太陽光電教育及示範專區開發計畫」,避開海岸線,要將3/4的草澤土地出租,建造全台最大面積的集中型地面式太陽能光電廠。

知本溼地占地有兩百多公頃,鳥類生態豐富,曾多次出現全球瀕危的東方白鸛。荒野保護協會提供
知本濕地占地有200多公頃,鳥類生態豐富,曾多次出現全球瀕危的東方白鸛。荒野保護協會提供。

座談會僅一場  族人抗議:「諮商會議我不同意」

卡大地部落光電因應小組召集人陳政宗說,台東縣政府辦了一場不歡而散的座談會後,就在去年由新加坡商盛力能源得標,設置超過160公頃的太陽能光電板。不過,台東縣府早在招標要件中就限制最低發電量,間接控制了開發面積大小,且又以最高的權利金作為得標案件,對部落族人來說幾乎沒有任何協商空間,相當不利。

陳政宗強調,堅決反對不對等的談判,要求將標案撤回。

環境權協會及卑南族卡大地布部落族人於行政院前就知本溼地光電開發案抗議陳情,立法委員陳瑩也到現場。孫文臨攝
環境權協會及卑南族卡大地布部落族人於行政院前就知本濕地光電開發案抗議陳情,立法委員陳瑩也到現場。孫文臨攝

台東縣政府預估每年可藉此標案賺進2億元的權利金,原住民青年陣線成員Savungaz說,政府根本把土地當作提款機,「從蘭嶼核廢料到知本的光電廠,每當國家需要能源發展的時候就叫原住民犧牲,原住民在部落內反對的聲音他們聽不見,還要跑到行政院門口來講給他們聽,原住民對台灣土地真的太過溫柔了。」

抗議現場有眾多民間團體到場聲援,圖為原住民青年陣線聯盟成員Savungaz。孫文臨攝
抗議現場有眾多民間團體到場聲援,圖為原住民青年陣線聯盟成員Savungaz。孫文臨攝

部落議會:並非反對綠能 但須尊重族人權益

Savungaz並指出,部落並沒有反對光電綠能的開發,但要求政府尊重部落族人的權益,並舉同樣在台東的達魯瑪克部落為例,當地的部落自主成立綠能公司,綠能產業以部落為主體穩健發展。她認為,部落族人的權益不應只仰賴政府和財團利益分配之後的施捨。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洪申翰則說,雖然光電綠能屬於再生能源,但希望能撤回這項標案,並透過人文生態的調查與檢核,從程序中落實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權益,重新思考更好的再生能源方式。

知本溼地光電按面積達161公頃,是全台最大光電廠,卻有生態衝突的隱憂。荒野保護協會提供。
知本濕地光電按面積達161公頃,是全台最大光電廠,卻有生態衝突的隱憂。荒野保護協會提供。

縣府回應:仍會持續溝通  最終結果尊重部落意願 

台東縣政府工商管理科的承辦人許先生回應表示,此案目前仍屬於得標開發商進行諮詢部落意見的階段,將持續舉辦座談會進行溝通,但對於有無時程表或者撤回的可能,他僅表示尊重部落意願。

太陽能流言一波波,瞧瞧日本如何回應

$
0
0
文:宋瑞文
因為農用型太陽能是以繼續耕作為目標,讓農民一邊栽培作物、一邊獲得發電外快,在同樣的一片土地產生新的附加價值,並非尋求最高利益的投資考量。 
太陽能流言一波波,瞧瞧日本如何回應01

太陽能板。圖片來源:日本營農型發電協會

十一月初的公投辯論,「以核養綠」提案方一番「太陽能發電有毒、還會影響生態」的言論,迫使相關業者和能源局隔日召開記者會澄清,避免再生能源的流言繼續散播。

事實上,自從台灣近年加速能源轉型、大力發展再生能源以來,相關的綠能流言也不是第一次聽說了。這次借鏡日本2013年開始推動的「SOLAR SHARING」農用型太陽能,看看人家如何應對。

一地兩收,作物收成+綠電外快

當太陽能發電碰上傳統農業,第一個聯想到的衝突點即是:太陽能板會不會遮住光線、妨礙作物成長?根據CHO研究所所長長島彬的實證研究,只要經過適當規劃,在農地設置太陽能板對作物並無太大影響,還可能有所助益。

太陽能流言一波波,瞧瞧日本如何回應02

特定團隊丟出的「太陽能有毒」言論,使官方緊急召開記者會澄清。圖片來源:能源局

長島彬解釋,「農作物成長需要一定的光線、合成所需光量,超過必要的光量,不但難以利用,還會導致葉片變色等不良影響。」簡單地說,給植物超過必要的光,不但無用、而且有害,這即是SOLAR SHARING的概念。

無礙日常耕作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是絕大多數農民最關心的「荷包」問題,在農地設置太陽能板要砸多少錢?等多久才會回本?根據上述研究,以1500平方公尺大、且規劃適當遮蔽率的農地為例,架設太陽能板初期投資費用約需1000萬日幣,以正常的設備利用率估算,這番規模每月賣電收入約有10萬日幣,換算下來,大約10年可以回收成本。假設政府躉購條件不變,SOLAR SHARING連續發電20年的營收可以到1400萬日幣。

儘管獲利率不如「家戶型」和「工廠型」太陽能,但對農戶來說,也算不無小補了。因為SOLAR SHARING是以繼續耕作為目標,讓農民一邊栽培作物、一邊獲得發電外快,在同樣的一片土地產生新的附加價值,並非尋求最高利益的投資考量。

影片簡介:位於小田原市的農戶守屋榮治先生,分享四年來加入農地種電的經驗。

失敗率不低,須有周全考量

能源媒體「Smart Japan」曾報導,在收穫量不減少兩成的前提下,日本農用型太陽能板的申請數量,從2013年的97件,一路攀升到2017年的1269件,全國從南到北只有富山縣尚未加入申請行列。

農用型太陽能推廣5年來,日本已經累積不少經驗。「Smart Japan」分析,重點在於從使用者(農民)觀點出發。舉個例子,既然土地上要鋪設太陽能板,就得為底下種植的作物規劃最好的遮光率與支柱間隔,確保收成不受影響。一旦發電外務影響耕作本業,就會成為農民間口耳相傳的負面教材。

事實上,種電對農民還有另一項好處:「避暑」!因太陽能板提供了遮蔽功能,可減少農民被曝曬的機率,還能減少水分被蒸發,一舉多得。但反過來說,農用型太陽能也會讓土地容易潮濕、改變光照路徑及濕度,對不同作物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果種藍莓、葡萄,會使甜度上升,若是芋頭等根莖類作物,收成還可能增加。

太陽能流言一波波,瞧瞧日本如何回應03

為推廣農用型太陽能,日本政府歷年來舉辦多場研習工作坊。圖片來源:神奈川縣官網

從上述經驗可看出,要讓太陽能與傳統農業結合,必須考量許多複雜的情境和影響因子,絕不只是發電效益、收購費率等表象問題而已。倘若政府思考不夠周延、處置動作不夠明快,極可能功敗垂成。日本農林水產省即統計,農用型太陽能的新手失敗率超過3成,其前車之鑒值得台灣借鏡。

※本文與低碳生活部落格合作共同刊出

作者

宋瑞文

專欄寫手/演講講師,範圍包括福島核災、同志、日本節能等題目。經營日本歌手中島美雪介紹會。男同性戀,小王。

盜伐模式無所遁形 山老鼠犯案熱點曝光

$
0
0
整理:彭瑞祥(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3月21日「國際森林日」在2018年的主題是「森林與教育」,林務局繼2017年首度公布國有森林盜伐高風險區域,如今又進一步揭露五大類山老鼠樣態與犯案熱點,也將這些以往被視為機密的被害林木點位資料,上傳至「政府資料開放平台」,提供各界加值運用,已開發更多共同防治的可能性。

林務局發布新聞稿指出,山老鼠的犯案形式其實相當多元,對山林的破壞程度也有所差異。林務局統計2011年到2018年間,於轄管國有林中發生違反森林法的盜伐與盜採案件分析發現,佔最大宗的是竊取「樹頭殘材」,占65 %;而對森林傷害最大的砍伐「生立木」,佔12 %;盜採高價的森林副產物佔11 %;竊取貴重漂流木佔9 %;挖掘「園藝奇木」佔3 %。

圖1、100-107年間各類違法伐採國有森林資源之樣態及其比例

2011~2018年間各類違法伐採國有森林資源之樣態及其比例。林務局提供。

每年盜伐、盜採案的總件數,則從2011、2012年近350件的高峰逐年下降,2018年發生157件,是8年來新低。

圖2、100-107年間每年違法伐採國有森林資源案件數

2011~2018年間,每年違法伐採國有森林資源案件數。林務局提供。

林務局表示,從統計結果看來,2011年起與法務部高檢署及內政部警政署共同成立「檢警林平台」,以及2015年修訂《森林法》大幅提高山老鼠刑責,應是促使盜伐案件略為緩和的因素。

林務局說明,「樹頭殘材」來自日治到1980年代砍伐原始林期間,伐木後遺留下許多樹頭根基部,其中的紅檜、扁柏與肖楠等因為紋理特殊且具芬芳香氣,民間喜於蒐藏加工製成木藝品。再加上樹頭殘材因為材積小,切割無須使用大型機具,搬運方便,犯案成本低及獲利大等特性,導致在交通便利地區,如北宜公路宜蘭沿線、桃園復興鄉山區與北橫沿線、新竹五峰與尖石山區、苗栗南庄山區、南投竹山杉林溪亞杉坪林道、鹿屈山、嘉義縣豐山村千人洞、阿里山鄉阿里山公路沿線等,均常有盜伐樹頭殘材的山老鼠出沒。

圖3、遭違法砍伐之樹頭殘材

遭違法砍伐的樹頭殘材。林務局提供。

竊取樹頭殘材的熱點分布圖

至於國人最痛恨的砍伐整棵活生樹木的盜伐「生立木」案件,近年因為樟芝盛行,盜伐樹種以用於培育樟芝段木的牛樟、香杉為主。生立木的盜伐熱點有部分與竊取樹頭殘材的近似,都是位於既有這些樹種分布且交通便利的地區。此外,近年高雄旗山也出現多起盜伐相思樹生立木的山老鼠,多數是販售作為製作栽培菇菌的太空包。

圖4、遭違法砍伐之香杉生立木

遭違法砍伐的香杉生立木。林務局提供。

砍伐生立木的熱點分布圖

林務局指出,常被盜採的高價森林副產物,以牛樟芝為大宗,常發生在新竹尖石與五峰山區、苗栗南庄山區、台東紅石林道、花蓮玉里鎮中平及富里鄉永豐山區。這類山老鼠多半梭巡於早期被砍伐或風倒的牛樟、香杉倒木採取樟芝,但也常只為了取得樹穴中的牛樟芝或香杉芝而伐倒百年巨木。

圖6、牛樟芝是常被盜採的高價森林副產物

牛樟芝是常被盜採的高價森林副產物。林務局提供。

盜採高嘉森林副產物的熱點分布圖

竊取貴重漂流木的山老鼠,常常在風災過後,出沒於上游有大面積崩塌林地的溪床伺機撿拾,或是先以機具將標的物就地埋在溪床中,再利用夜間運出。包含宜蘭蘭陽溪、天狗溪、和平溪出海口、桃園石門水庫、大安溪與濁水溪上游以及東部卑南溪出海口,都是此類案件的發生熱點。

圖5、河川上游林地的自然崩塌,常導致林木傾倒滑落,漂送到下游成為漂流木

河川上游林地的自然崩塌,常導致林木傾倒滑落,漂送到下游成為漂流木。林務局提供。

竊取貴重木漂流木的熱點分布圖

盜挖園藝奇木的山老鼠,常在屏東恆春半島,找尋被落山風長年自然雕塑下,樹型獨特的七里香、山黃梔與九芎,先斷根再整棵挖掘高價賣給不法園藝商及建商,作為庭院造景樹材。

圖7、樹型奇特的七里香常遭盜挖作為園藝奇木

樹型奇特的七里香,常被盜挖作為園藝奇木。林務局提供。

竊取貴重木漂流木的熱點分布圖

林務局表示,國有林地面積廣達162萬多公頃,單靠政府千餘位森林護管員巡視,實在難以完全遏止不法,因此除了和29個部落社區合作守護山林外;2017年起更導入社會參與,招募國家森林監測志工、結盟大專院校登山社團共同巡護;如今再公布五大山老鼠樣態與犯案點位資料,是希望促成民眾共同監視山林的更多可能性。

林務局也提醒,不管是哪種山老鼠,背後都有收贓與販售的「大老鼠」,而這些大小老鼠之所以能存活,是因為「東西賣得出去」;因此不要購買來路不明的奇木藝品或樟芝產製品,才能根絕盜伐。

兵貴神速 張獻仁森林打火20年 自詡草原上的大犀牛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廖靜蕙南投報導

剛過完年,就傳出南投山區連續兩次森林火災通報,在林務局、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及陸軍航空特戰指揮部協同救火下,火勢很快就撲滅。依據林務局現場初步研判,與人為用火不慎脫不了干係。

根據統計,台灣森林火災90%以上都是人為造成。提到台灣森火處理行政經驗,林務局南投林區管理處副處長張獻仁應是現役最資深的一位,主持森林打火的業務長達20年。「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載,我已經超越她了!」張獻仁接受採訪時苦笑說。

張獻仁累積逾20年森林打火行政經驗,堪稱國內第一人。攝影:廖靜蕙
張獻仁累積逾20年森林打火行政經驗,堪稱國內第一人。攝影:廖靜蕙

森林大火人為因素居多

每年十月,台灣颱風季結束後,氣候進入枯水期,一直到隔年清明節梅雨季前,台灣處於乾燥季節,也是森林火災好發期。在此之前,按照往例,林務局各管處也展開一連串森林火災預防宣傳工作。

相較於美、中幾個國家,每年各地野火燒不盡,台灣森火以人為因素居多。用火不慎、殘火未處理好,以及報復性縱火,是已知的因素。

張獻仁舉例,曾有大學登山隊,因隊友腳受傷而申請直升機救援,為了引起注意點了狼煙,沒想到風一來助長火勢,使得雪山東峰草生地延燒起來。另一個例子是山友野地上完廁所,原只需就地掩埋就好,卻因引火燃燒衛生紙不慎,致一發不可收拾。

2002年梨山大火,是因果園使用噴燈膠接水管時,不慎引發,雖非故意但已涉及公共安全。平地工作站墳場以及海岸林火災為主,多因焚燒冥紙、野草、垃圾不慎引起。因此,每逢清明、掃墓時節,特別需要警戒,消防單位及林務局會提供水,提醒大家小心用火。

至於報復性縱火的案例不易查緝,最常發現使用長香綁油桶,長香燒三個小時後點燃油桶,一發不可收拾。

森林救火往往深入人煙罕至之處,每位成員都須具備過人的體力。圖片來源:南投林管處
森林救火往往深入人煙罕至之處,每位成員都須具備過人的體力。圖片來源:南投林管處

非洲草原上的犀牛

森林救火常來得急,一通通報電話,就得動員起來,而地點又因山脈阻隔、交通不便,傳統上是使用人力背負運送物資,無論車程、步行往往歷時數日,才能抵達火場。到達現場首先闢出防火線。防火線有兩種,一種是固定永久防火線,平常有阻隔作用,火燒不過來,平日要定時維護、巡查;救火時視情況開闢的,則為臨時防火線。

防火線的原理是將底層的枯枝落葉移到一旁,讓燃料中斷不延燒。防火線多寬則視地形,一般都是10~20公尺寬,基本上是5公尺以上。張獻仁解釋,有時碰過整棵樹因高溫爆開,火花隨著往外稱擴散的跳火,爆開之後飛彈的距離難以預料,至少清空枯枝落葉5公尺以上才有效果。

只是,光是抵達現場,救火人員早已精疲力竭;加上山區水源不易取得,很難只靠地面救災資源就能阻卻火勢。自從加入空勤黑鷹直升機吊掛灑水,過去不易到達之處,也能快速滅火。地面上的防火線是間接滅火,吊掛灑水是直接滅火,當防火線來不及開,就吊掛灑水。

以黑鷹直升機吊掛灑水,對於地形陡峭的台灣森林,能加速滅火。圖片來源:南投林管處
以黑鷹直升機吊掛灑水,對於地形陡峭的台灣森林,能加速滅火。圖片來源:南投林管處

「有人會說是拿大砲打小鳥,但是台灣海拔高度最高3900公尺,以往的U型直升機馬力不足、上不去,黑鷹直升機填補了這個需求。」張獻仁表示,經過改裝,吊掛水袋,由指揮中心提供停機坪、起火點以及取水點座標,再搭載人員、取水袋、找水源,打火更有效率。

水袋有兩種,供空勤總隊黑鷹直升機吊掛可承重2.2噸、供陸運航特部隊吊掛,可乘載5噸、7噸二種,通常只裝7至8成滿。水的取得來自大型的湖泊、深潭或河流,例如日月潭、奧萬大水庫;平日皆已標定座標,只要發生火災就查附近哪裡有水源,再把座標報給空勤及陸軍航特部隊根據座標,找對水源,以最近的距離取水,吊至火場滅火。

「林務局自從有直升機打火之後,有如相傳非洲草原上的犀牛,一看到火苗,就跑過去踩熄。」張獻仁用這個例子,說明林務局在森林打火上的執著與用心。

森火防救井然有序

林務局與消防隊的粗略分工是,都市火災由消防隊處理,森林火災林務局處理;雖說森林內的火災由林務局去救,但若危及附近的部落,有人身財產安全疑慮,消防隊也會出動。森林打火一定得步行抵達現場開防火線,若枯枝落葉層過厚,還得翻動、攪動它,每一個動作都需要大量的體力,體力是致勝關鍵。

由森林地帶大多地形陡峭,因此打火裝備必須輕便;過程中,難免遭遇各種危險的處境,例如溫度高,造成石頭膨脹爆裂;著火的樹木滾落,或被火包圍。經驗累積、現場判斷很重要,東勢林管處曾於救火過程中,三位隊員不得不跳到溪裡保命;美國也曾發生因為溫度高、風向判斷錯誤,熊熊烈火燒來不及逃生,造成一隊14人全部罹難的事故。

為了加強森林火災防範與滅火工作的效能,2001年,林務局引進美國林務署緊急事故應變系統(ICS),整合各單位救災資源,建立ICS標準作業流程。各分處及工作站皆設有防火巡邏隊,各林管處則設有「快速救火隊」,第一時間調動人力,支援發生火災的轄區工作站;各工作站則任務編組,設有機動救火隊及一般救火隊。

梨山最常有重大森林火災發生,因此南投林管處以埔里工作站霧社分站為核心,只要一有火災,會迅速動員趕赴火場,會同羅東太平山工作站、花蓮新城工作站、東勢梨山工作站、南投埔里工作站等一起滅火。

林火撲滅後,為防死灰復燃,林務單位會派員留守監控火燒跡地、處理殘火,確定沒有火苗、殘煙,才可離開。張獻仁說,過去即曾發生表面看起來已經沒有冒煙,誤判完全滅火;怎知過了幾天又燒起來了。推究原因,是腐質層太厚,忽略底層殘火、處理不徹底所致。

殘火的處理一點也不能忽略。圖片來源:南投林管處
殘火的處理一點也不能忽略。圖片來源:南投林管處

過去林務局每年會擇一林管處辦理大型演練,模擬林火狀況,動員相關單位投入撲救;現在則每個林管處都必須辦理森林防救演練。

每年9月乾燥季節來臨前,各林區管理處、工作站需進行森林火災防救整備工作,例如幾個易發生火災的停機坪整修,幾處水源地確認水情;山區農園的防火宣傳,提醒農民水果套袋需集中處理燃燒等。這些預防工作也讓近年來一有森火,就能快速掌握,二月初的森火即為一例。

謹慎的行為是最好的防火原則

張獻仁自從公職生涯因緣際會到林政組,負責這項業務之後,深感興趣、無法忘情,一做二十年,因此見證台灣森火演進史。早期他還曾搭過電影藍波搭乘、越戰美軍直升機,這種直升機沒有門,看起來很酷,實則相當驚險刺激。

眼見森林火災幾乎都可在第一時間百分之百掌握,每個隊員也都有能力扮演ICS角色,調度自如,這使得張獻仁心滿意足。

國家森林救火隊員,在輕便的裝備下,熟練的演習經驗,一有通報迅速出擊。攝影:廖靜蕙
國家森林救火隊員,在輕便的裝備下,熟練的演習經驗,一有通報迅速出擊。攝影:廖靜蕙

儘管春節過後就遇到森林火災通報,隨著節氣帶來一陣陣雨水,台灣逐漸壟罩在雨氣中;四月清明節前,漢人社會陸續掃墓習俗,直到第一場梅雨宣告汛期開始,林務局森林打火隊稍微鬆一口氣,直到九月底前,又得準備下一季森火好發季的預防工作。

張獻仁提醒民眾,無論何時何地,用火務必謹慎,進入森林更該避免使用明火,希望全民以謹慎的態度,共同守護台灣珍貴的森林,以及森林生態系帶來的豐盛惠益。

火燒跡地也有生機

台灣天然火災雖不到1%,仍有必要了解!天然火災以雷擊、摩擦效應為主因,例如兩年前美國加州大火,就是雷擊樹木所致。美國森林環境乾燥,雷一打就星火燎原不可收拾;台灣因氣候潮濕,一打雷就下雨,即使打中林木,也因周圍環境潮濕不易蔓延。磨擦效應是指因風大、氣候乾燥,樹枝和樹枝之間,產生類似鑽木取火的效應,這在氣候潮溼的台灣山區,也不容易發生。
無論天然或人為火災,一旦在林地點燃,很容易演變成大火。張獻仁解釋,台灣高海拔針葉樹林,尤其是台灣二葉松,葉子飽含油脂;因分布在高海拔寒冷的特性,落葉不易分解;不斷累積的結果,稍有不慎,即使星火也一發不可收拾。
天然引起的火災依保育觀點,有助於森林底層更新,讓諸如台灣二葉松這類樹種,有天然下種的機會。否則,底下枯枝落葉層累積得越來越厚,天然落種不易下到表土層,無法發芽更新。台灣天然火災對於植被演替有一定的功能及角色。
張獻仁舉一個有趣的例子,大多數民眾對清水羊肉爐不陌生,為何此地造成知名的羊肉?原來大肚山脈當初為了水土保持,引進大黍草當植被,一到冬天就枯掉,枯草就由當地民眾燒掉;火燒之後,因為根部未死,於是又長出嫩葉,就成了羊最好的飼料,造就清水一帶養羊的產業,植被的更新和養羊形成互利的有趣現象。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

國際談判遇挫 美沙為化石燃料擋下地球工程監管決議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上週在肯亞首都奈洛比落幕。不願具名的與會人士指出,瑞士試圖在大會上通過管制地球工程的決議文,獲得許多國家支持,卻遭到美國和沙烏地阿拉伯阻擋。

Bryce Bradford/Flickr
將氣膠粒子釋放到天空中以反射太陽光,是地球工程減緩暖化的方法之一。圖片來源:Bryce Bradford/Flickr

與會觀察組織日內瓦國際永續發展協會(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ISD)在會談摘要中報告稱,瑞士於上週三(13日)晚間在會議上撤回了相關提案。

該提案內容指示聯合國機構研究有爭議的地球工程技術,以利日後進一步討論是否以及如何在國際上進行監管。

但有與會人士表示,美國和沙烏地阿拉伯反對任何可能影響他們透過地球工程因應氣候變遷的動作——同時繼續生產化石燃料。根據消息來源,巴西也表示反對,但態度沒那麼強硬。

過去一年間,川普政府與利雅德(沙烏地阿拉伯首府)合作,阻礙一系列國際氣候變遷談判,包括減少航運業排放的策略,並在去年底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4)上聯手阻撓,不讓聯合國最新的《地球暖化1.5°C》特別報告獲得應有的重視。

印尼代表加斯田托(Agus Justianto)是肯亞會談的推動者之一。根據IISD的報告,加斯田托會後表示,「令人遺憾的是,有幾個代表團未能接受經過妥協的最終提案,並希望聯合國環境大會之後再討論這些問題」。

IISD報告指出,紐西蘭、玻利維亞、挪威和歐盟「對瑞士的努力表示敬意」。許多國家支持該提案,包括布吉納法索、密克羅尼西亞、馬利、墨西哥、蒙特內哥羅、尼日和南韓。

卡內基氣候地球工程治理倡議(Carnegie Climate Geoengineering Governance Initiative)執行主任帕茲托(Janos Pasztor)表示,對於各國無法就亟需國際討論的動議達成共識,相當令人失望。

「我們將繼續與不同的政府間組織和其他國際進程合作,努力提出問題並擴大對話,」曾任聯合國氣候變遷助理秘書長的帕茲托說:「事實上我們非常滿意肯亞會談的討論熱度。」

地球工程是指用於修改氣候系統的技術。最具爭議的是減少太陽輻射等未經測試的想法,例如將氣膠粒子釋放到天空中以反射太陽光,或將海水滴噴射到雲層中使它們更具反射性。其他則包括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造林也是一種方式。

改變太陽輻射等手段會如何影響天氣模式,還存有重大不確定性。最令人擔憂的副作用是,各國可能使用地球工程當掩護以繼續製造污染,並迫使全世界冒著產生大災害的風險使用這些技術。

呼籲嚴格管理這些技術的行動人士也對肯亞會談的結果感到沮喪。

他們希望聯合國環境大會能夠以其他國際協議設下的限制為基礎發展出相關管制措施,包括生物多樣性公約中設下的暫時性禁令。

「太陽輻射管理和二氧化碳清除等地球工程,不僅可能危及生態系統和生計,甚至可能危及人權、永續發展目標和國際安全,」伯爾基金會(Heinrich Böll Foundation)主席翁米席格(Barbara Unmüßig)說。

參考資料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Viewing all 1997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