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7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找樹人的故事:清八通關古道 發現巨木森林探勘實錄

$
0
0
文、圖:徐嘉君(林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
編按:還記得2019年2月農曆年期間,林試所研究人員在卓溪鄉的清八通關古道發現巨木群的新聞嗎?本文是探勘團隊成員徐嘉君現身說法,他自述從發現巨木林存線索時的起心動念,到終於展開探勘與發現的歷程;故事本身提供了對台灣山林有更多認識的線索,愛山的讀者別錯過這篇。
研究團隊於清八通關古道的巨木森林,測量台灣杉巨木樹圍。
研究團隊於清八通關古道的巨木森林,測量台灣杉巨木樹圍。

一直以來,覺得福爾摩沙的山林最迷人之處,便是追尋島嶼上毎一代過客的足跡,在被生猛的叢林吞沒後,所遺留下的蛛絲馬跡。

曾經在林道傾頹的道班房裡過夜,透過瓦礫仰望星空,覺得此景全世界大概只有在台灣能輕易享受到,不用跋山涉水個把個月,通常只要兩三天,你就能深入島嶼山林的最深處,品嚐山林的美好與你的孤獨。

在2014年攀爬過台灣杉三姐妹之後,我們開始尋訪台灣最高的大樹,而這棵樹有很高的機率是一株台灣杉,偶然之間我看到一篇報導,提及玉山國家公園在2007的一次與布農族耆老的清八通關古道探勘之中,於馬戛次託溪上游發現12個人也無法合抱的台灣杉巨木。

台灣山林裡充滿秀麗的景色、與先人活動的遺跡
台灣山林裡充滿秀麗的景色、與先人活動的遺跡。

為此我特別至水里拜訪了當初帶隊的全洪德(Bagkall,時任玉山國家公園主秘),不過時隔多年他們也沒有留下確切座標地點,而當初帶隊的耆老也做古了幾位。

不過我心中始終掛念這片森林,2018年3月在某次海岸山脈的調查中,巧遇了對花蓮的中級山十分熟捻的賴兄,從他處我取得了清古道東段比較近代的GPS航跡,不過畢竟大樹不是他的調查目標,所以也無法提供我確切的座標。

大家要知道,台灣的地形陡峭,要在山區搜尋,誤差一公里就可以搞死人了,所以我當然不會貿然行事。

Qaqatu水池、池畔古老的高山櫟
Qaqatu水池、池畔古老的高山櫟

同年10月,我在一場研討會裡面認識了中研院在日八古道(八通關日治越道線)做布農家屋調查的鄭玠甫博士,因而結識2014年調查清八通關古道東段的張嘉榮團隊,他們有經過巨木森林附近,更留下與巨木合影的照片,這下位點八九不離十可以鎖定在瓜瓜圖池區域(Qaqatu,布農語的凹地之義),不過畢竟這個區域還是很廣闊,於是我拜託成大測量系的王驥魁教授團隊幫我用光達資料搜索該區域的高樹,他給我了一些座標,其中有3棵高於60米的大樹。

這下我就更有信心出發去拜訪這片巨木森林了。

成大的研究團隊利用光達所推算的樹高模型
成大研究團隊利用光達所推算的樹高模型

有鑑於之前在棲蘭用光達探勘大樹,最後因為地形陡峭、光達數據失誤的前例,我這次也不敢太篤定。不過,不到現場是無法證實的,好在經歷很多波折,我們的清八探勘小隊終於成行,雖然我對於找到破紀錄的高樹(目前筆者紀錄是72公尺)並不抱以太大的期望,不過我很想驗證光達模型的準確度,以及實地測量紀錄當地的巨木。

在探勘的過程中,我們不時巧遇百多年前的清古道遺跡,這條清國政府在1875年為了鞏固台灣島的統治權所修築、穿越玉山山區長達150餘公里的橫斷道路,由於使用頻率很低,完工後20年就又埋沒在荒煙漫草中了,反倒是當地的布農獵人在山區出入時偶爾會利用。

已荒廢百多年的清八古道石階遺跡
已荒廢百多年的清八古道石階遺跡

千辛萬苦抵達了調查區域,其實我在前一晚還做了一些儀器失常的惡夢,還好調查當天都沒有發生,實際根據GPS座標到了那片巨木森林,是一塊稍微凹下的盆地,腐植層軟厚,與苔蘚混合散發著清香,一束束的陽光透過這些巨木照射到森林底層,讓人有說不出的愉悅跟放鬆感。

而成大研究團隊、利用樹冠層高度模型所推算的3個座標真的都有大樹,其中一棵我們利用空拍機到樹頂測量,高度的確是光達所推估的63~4米左右,3棵樹有一棵是雲杉、2棵是台灣杉,除了雲杉比較細(直徑2.3米),另2棵台灣杉都很巨大,其中一棵直徑竟超過3.5米! 事實上整座森林裏都是超大的巨木,有森氏櫟也有威氏帝杉,稱之為巨木森林實在當之無愧。

研究人員空拍巨木森林其中一棵高達64米的台灣杉

後來我們也找到2008年報導的這株台灣杉,報導裡說樹圍超過20米應該是誤植,實際測量是11.1米,有趣是這次的成員小福就在07年參加過該次探勘,我也是途中才知道,也算是奇妙的巧合,不過這棵台灣杉頂部已經斷折,所以樹高只有47米左右。

想到百多年前遠離家鄉、橫渡黑水溝而來的清國兵卒,在看到這些巨木的時候心裡到底做何想法呢?我很好奇,同時又有點莫名的感動。

而身為島嶼的子民,與志同道合的人們一同探尋島嶼山林中先祖的故事,又是何其有幸。

最後要對這次探勘的夥伴們、跟規畫作業時提出建議的朋友們,感謝你們一起幫我圓夢!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農田應該種農作物,不應該種電

$
0
0
建請審慎看待官田地區農田設置綠能裝置計畫
文:水雉生態教育園區
官田地區近日傳出有綠能開發業者向農田地主們遊說簽約,作為未來設置綠能設施的場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呼籲地方政府能夠正視農田濕地對生態的重要性,於農村地區推廣綠能設施時,以屋頂型為主,避免以地面型光電設施占用農業用地,請勿讓良田失去孕育農作物及涵養生物的功能。

近日園區工作人員由農友口中得知,位於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以東、南64路、八田路段及南廍里上的農地都有綠能開發業者向他們提出租賃合約,希望能租用該地區的農地做為綠能設施的設置場域,這些區域都有一定數量的水雉族群。

目前農地都是種稻,空水域的是打算種菱,也成為水雉和溼地鳥類的棲息地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以復育水雉為主要任務。圖片來源:李文珍提供。

以位於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以東、南64路為例,該地點在每年的水雉族群調查中屬於水雉重要的棲息地,在去年(2018年)的調查中,夏季7月調查水雉成鳥數有127隻,冬季12月初的調查則有393隻於此度冬,同時此地段也是農委會林務局從2010年生態補償至今之重要且最多水雉數量的棲息地,同時也是重要的菱角產區。除了水雉之外,該地區也是其他水鳥重要的棲息地,鷸科、鴴科、雁鴨科、秧雞科等等,根據2017年至2018年的新年數鳥調查,大約有25-27種的鳥類會出現在該地區,目前該地區是一片完整的水田,而這樣完整的濕地扮演著重要的鳥類棲息地的角色。

實際上,官田許多區域都有農友接收到綠能業者的租賃邀約,在這些區域中的農田並非「不利農業經營農業用地」,反而是適合耕作的優良農地,因此,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一方面對於綠能業者選址的標準提出疑問,另一方面,綠能業者提出一分地年租金4萬元的價格與農民簽訂租賃合約,以遠高於農地租金行情價的方式是否附帶其他條款,而有損害農民權益之虞。

官田區為台灣菱角產業重鎮,採用稻菱輪作的方式耕作,在濕地分類上屬於農田濕地生態系,是水雉、彩鷸這兩種台灣珍貴稀有的二級保育類喜愛的棲地環境,因此,廣大的優良農田除了提供稻米、菱角產物之外,昆蟲、蛙類、水鳥等田間生物也棲息於此。

水雉夏季具有領域性,在適合的棲息地占領場域繁殖,進入冬季時則會群聚在一起度冬,也因此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得利於週遭環繞的許多菱角田提供給水雉作為棲息地,讓夏季於園區內孵育出來的水雉成鳥除了在園區之外,也能在園區外有度冬的場域。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以復育水雉為主要任務,每年孵育的水雉數量約百隻左右,根據去年的調查統計,台南地區水雉參與繁殖成鳥族群數為910隻,相較於前年(2017年)成長了6%,其中官田區占了78%,為水雉族群量最多之區域,下營次之,占10%,有八成以上的水雉成鳥是在菱角田被記錄到,而所記錄的蛋數及雛鳥數,於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棲地調查到的數量之外,水雉蛋皆出現在菱角田,雛鳥也有89%出現在菱角田,顯示水雉在園區外所利用及繁殖的棲地類型,仍以菱角田為主。

作為保育團體,我們樂見於綠能的推動,但基於以下三個層面,我們呼籲業者在官田地區選址需要更為謹慎。

第一個層面是生態保育,農田濕地這類的棲地環境是珍貴稀有的二級保育類水鳥水雉和彩鷸喜愛的環境,農田能提供水雉和彩鷸所需的食物來源以及繁殖、築巢所需要的巢材,若是這類環境減少,水雉與彩鷸乃至於其他水鳥將會面臨棲地不足的困境。

第二個層面是農業生產,官田地區以水稻和菱角輪作的方式聞名全台,菱角為官田地區主要的產業,目前仍然有許多人以種植菱角為生。菱角生長喜愛高溫多濕的環境,若將來設置了地面型的光電板,是否會影響到菱角的種植?合約中所訂定的簽約年限約15到20年,對於菱角產業的未來發展將會造成長遠的影響。

第三個層面是文化地景的改變,雖然官田地區的菱角田並未被登錄為文化景觀,但每年5月到12月之間,大片菱角田和菱農採收菱角的畫面形成特殊地景,在台灣具有獨特性,倘若將綠電種植於農田上,這樣的景象將大幅改變,不復存在,甚為可惜。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
目前農地都是種稻,空水域打算種菱,也成為水雉和濕地鳥類的棲息地。圖片來源:李文珍提供。

無論是從里山保育或是地方創生的概念出發,都需要具有特色的地景、富饒的產物以及具有厚度的地方文化作為基礎,身為在地的保育團體,我們看到了水雉復育背後所代表水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菱角在農業文化景觀中的獨特性,而綠電計畫的選擇會讓農村地區的地景、產業產生改變,因此提出這項意見,希望市府能夠審慎評估綠能設施在官田地區設置區域的選擇。

韓市府釋善意 支持環保裁處公開透明

$
0
0
整理:鄒敏惠(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日前民間團體發現,部分縣市的污染裁罰紀錄填寫敷衍,又以做為工業重鎮的高雄市名列最為嚴重。22日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在高雄市議員林于凱的陪同下,共同拜會高雄市環保局,呼籲市長韓國瑜治空污出重拳外,也要對症下藥,不能只是向廠商募款購買空氣清淨機,而是應做好源頭減量與管理、落實環境稽查、公開完整裁處記錄。

對此高市府釋出善意,表示2016年12月後的紀錄已如實公開,對於民間團體的訴求亦給予正面回應。


民間團體前往高雄市環保局。圖片來源: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提供。

環保稽查工作往往受限於稽查人力不足,且多數為一年一聘的非典型雇用,高流動性使得稽查經驗不易累積,再加上廠商或民代的關切,更讓稽查員調查及裁罰時備受壓力,造成稽查難以落實的困境,而污染持續發生,改善情況不明,使社會大眾對政府的環境管制產生不信任。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表示,裁處記錄的完整公開,不只是讓民眾查詢和了解工廠違規原因、改善與否,也可以檢視工廠是否有長期工安漏洞,造成公共安全危害以及對市民健康的風險,更可讓民眾協助政府參與監督,並逐漸建立對政府稽查嚴謹的信任度。

然而高雄污染源眾多,開出的罰單也最多,竟有超過五成的裁處記錄未確實公開。


高雄中油石化公司的裁處紀錄,資料公開過於簡略。圖片擷取自環保署列管污染源網頁

進一步詢問高雄市府,卻得到「都有詳實公開,不清楚為何環保署網站沒有資料」等卸責的說法。

對此,民間團體今日特地拜會高雄市環保局,一同找出環保署網站無法完整公開高雄市裁處記錄的原因為何?為何有些縣市可以完整公開,高雄市卻不行?

拜會團體提出兩點訴求,一是為逐漸建立對政府的信任度,裁處記錄要完整透明。二是強化稽查能力,提昇稽查人員素質。

對於這樣的訴求,稽查科長馬振耀給予正面回應,表示過去在公開裁處事由欄位的填寫上確實有疏失,也已完成修正,自2016年12月後的紀錄均已如實公開。

對於民間團體要求公開至少近五年的裁處記錄,以及處分情形、改善報告等更多裁處記錄,馬振耀也表示願意支持。而對於稽查人力與編制的限制,也已有相關配措施保障稽查人員權益。民間團體對於高市環保局支持資訊公開的態度給予肯定,未來會持續監督公開情況,也會推動中央環保單位公開更多環境資訊。

循序漸進或裹足不前? 再生能源十年路 偏鄉公民電廠拚三贏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台灣能源轉型的推動,從2009年《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至今,歷程長達十年的發展,幾乎兩三年就有新的計畫。但若檢視台電數據,從2009年再生能源占全國發電量3.5%,到去年的5%,僅成長約1.5%,每年成長不到5億度,法規是疊床架屋還是步步為營?

為了讓更多人瞭解太陽光電公民電廠的作業辦法及參與方式,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今(21)日舉辦「2019偏鄉部落公民電廠工作坊」,邀請官方、廠商與部落三方代表,共同討論過去執行的經驗與未來可能的發展。

再生能源十年牛步  政府指望偏鄉建設公民電廠

細數我國再生能源與公民參與的發展,自2009年《再生能源發展條例》、2012年「陽光屋頂百萬座」、2016年「太陽光電2年推動計畫」、2017年「能源轉型白皮書」再到去年推出的「綠能屋頂全民參與」及「原住民地區參與再生能源設置」與「民間團體於偏遠地區設置綠能發電設備」,新計畫推陳出新。

不過,經濟部能源局能技組組長陳崇憲表示,目前國內仍有高達98%的能源需求仰賴進口,且進口的都是會造成污染的「非再生能源」——不管是核能發電,還是燃氣、燃煤等火力發電。


經濟部能源局能技組組長陳崇憲到場參與公民電廠工作坊。孫文臨攝

為加速能源轉型腳步,經濟部能源局在2018年公告「原住民地區參與再生能源設置補助作業要點」,針對55個原住民鄉鎮,計畫補助超過6億元經費,吸引許多部落響應,已經有21個原鄉完成第一階段申請。

世界第二! 台灣太陽能板產能僅次於中國

多次與偏鄉合作架設太陽能板的天泰能源集團董事長陳坤宏說,台灣的太陽能板產業規模是世界第二大,許多民眾對於太陽能仍不了解。陳坤宏說,每當他們進到部落偏鄉,總有許多居民對於太陽能板有所疑慮,擔心下雨會釋出毒素,對於大量外銷歐美的台灣優質太陽能工業來說,這是很大的污辱,希望能透過溝通提升民眾合作的意願。

陳坤宏指出,太陽能光電廠,看似要10年、20年才能回本,但公民電廠的效益不只是電費補貼和租金回饋。事實上,從他們在偏鄉建置的案例來看,公民電廠可以促進偏鄉產業發展、鼓勵青年返鄉,更能改善當地的生活品質。他舉天泰在台南頂山村頂山國小的案例,藉由引介國泰金控投資30瓩(kW)的太陽光電,建立老人共食學堂,再將電能回售給國泰集團,創造地方、企業、自然三贏的產業結構。


公民電廠自給自足,對偏遠地區的助益很大。圖片來源:陽光伏特家提供。

經濟部設單一窗口  仍需簡化申請流程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高茹萍則說,行政流程的複雜及大量的申請表格,可能是地方公民電廠最大的阻礙,在桃園復興鄉的比亞外綠能部落因為地處偏遠,如果颱風來襲經常就會有斷電的狀況,因此希望發展自給自足的公民電廠。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高茹萍,於工作坊分享比亞外綠能部落推動經驗。孫文臨攝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高茹萍,分享比亞外綠能部落推動經驗。孫文臨攝

然而,高茹萍表示,他們為了讓部落居民了解太陽光電的運作方式,先建造了一個3瓩(kW)的示範模組,辦了多場共識會議後,好不容易找到適合的場域,太陽能板也已經搭建完成,馬上就要落成啟用,卻突然發現台電的併聯審查沒有弄。

高茹萍說,「我看到台電的那些審查表格,頭都昏了。幸好陳崇憲組長說20瓩以下不必併連審查,才鬆了一口氣。」她不諱言,過於繁雜的行政流程與法規文件,會讓許多地方居民卻步。

另外,陳崇憲說,要增加再生能源的量能,不必去蓋大型的電廠,而應該讓地方能有自給自足的發電能力。去年能源局已經補助了39個偏鄉及部落的案子,但要達到2025年再生能源佔20%的目標,除了由上而下的鼓勵,也需要由下而上的動力,透過舉辦工作坊,讓將來有意願建設公民電廠的鄉鎮不必再從零開始,而是站在既有的基礎上接續發展。

公民電廠申請流程。來源:日益能源科技公司提供
公民電廠申請流程。來源:日益能源科技公司提供

居民需凝聚共識  地方產業發展或成最好的誘因

已經在達魯瑪克部落推動太陽光電公民電廠三年多的台東縣原住民東魯凱文化教育協進會總幹事潘王文賓說,目前部落的光電板主要設置在教會和活動中心的公共場所,居民雖然不完全了解但也都樂見其成。

「只要人的問題解決了,技術方面的事情都可以克服。」他表示,未來希望也能引介企業協助,並結合原民會、能源局及社區營造的助力,下一步計畫能跟學校合作,不過租用的方式仍待與教育局溝通。


天泰能源集團董事長陳坤宏分享太陽能如何與生態共存。孫文臨攝

對此,陳坤宏也說,地方一開始要發展太陽電廠,要成功有兩個關鍵:第一是尋找合法的屋頂做場址。天泰集團起先是想在高雄發展太陽能光電,但卻因為多數民宅屋頂都有加蓋問題,因此才轉往彰化縣台西鄉,替雞舍換屋頂成為他們第一個成功的案例。第二個關鍵是避免合資、合股,才能減少未來爭議的風險。

為尋找合法屋頂  新技術從偏鄉部落開始

日益能源科技公司電廠部經理陳紀綸也說,目前在地方推動光電板的設置,其實有意願的民眾不少,但最困難的應該是場域,也就是合法屋頂,大多數西部鄉鎮的民宅透天厝頂樓都有加蓋的疑慮。

內政部營建署綜合計畫組主任秘書王東永則表示,希望能透過新科技解決既有的問題,提升人民的生活水準。他說:「原鄉的風、光,充足也優美,但原鄉都面臨工作及產業問題。」引進公民電廠能改善這樣的問題,讓原鄉的陽光可以變成他們的產值。太麻里香蘭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戴明雄牧師也說,推動公民電廠期許能將再生能源轉換成部落的產業,促進經濟自主。

台灣再生能源的推動已經十年光陰過去,有許多問題仍待溝通與解決,近年來能源轉型議題泛政治化,要如何累積過去的經驗,無論政府、企業、民間團體都在尋求凝聚共識,找出發展綠能更好的方式。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舉行偏鄉部落公民電廠工作坊,政府長官、產業業者及部落居民出席參與。孫文臨攝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舉行偏鄉部落公民電廠工作坊,政府長官、產業業者及部落居民出席參與。孫文臨攝

虱目魚零浪費:不只魚肚 下腳料也能成為搶手貨

$
0
0
文:曾怡陵(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北南分社社員) 

「虱目魚香絲不僅是大人愛吃,小孩愛吃,加一個字的毛小孩更愛吃,會去抓主人討吃,我們聽了也都很振奮!」經營鰻鄉企業社的邱經堯笑道,以前魚背肉是沒有人要的下腳料,如今卻成了搶手的食物原料。

邱經堯(左)和弟弟邱健程曾經歷金融風暴與823暴雨等挑戰,依然堅持用與環境共好的方式供應社員安心的魚蝦,並發展出一系列全食物利用產品。
邱經堯(左)和弟弟邱健程曾經歷金融風暴與823暴雨等挑戰,依然堅持用與環境共好的方式供應社員安心的魚蝦,並發展出一系列全食物利用產品。攝影:黃名毅

鰻鄉魚池所在的嘉義布袋原為船舶穿梭的倒風內海,因八掌溪潰堤及開墾魚塭等因素,形成今日的地貌。

我們走在池岸上,視線所及幾乎都是排乾池水的魚池,推土機、水車和膠筏散置池底。邱經堯說:「池裡的泥土會混合沒有吃掉的飼料、糞便等沒有腐化的有機質,魚會有臭土味,部分原因是這樣來的。曬池,就像我們過年家裡大清掃一樣。」

每年冬季11∼12月收池後,佔地33公頃的56個魚池,只有二成有水,視池底狀況與天候條件,曬池約40至70天不等,「曬池是必須的,但很貴耶,就像工廠停掉不能生產啊。」

一個魚池就像一個地球

當其他業者用化學藥劑控制水質,一年就能夠養二、三批魚,鰻鄉卻只養一批;因為要曬池,一年只有五、六個月可以養魚蝦。與生態共好的堅持,增加許多產品背後看不到的成本。

堤岸上,有自然長成的苦楝樹、構樹、銀合歡,及邱經堯為了增加生物多樣性,自行栽種的小葉欖仁、菩提樹,另外還有大花咸豐草、馬齒莧、芒草及許多不知名的雜草。

邱經堯拾起岸邊的泥塊,從上面滿布的許多微細孔可窺知池裡的豐富生物相。
邱經堯拾起岸邊的泥塊,從上面滿布的許多微細孔可窺知池裡的豐富生物相。攝影:黃名毅

邱經堯解釋:「岸上的物種越多元,水裡面的體系會越穩定。」水中生態體系由多種魚蝦構成,虱目魚和白蝦是主要的經濟來源,筍殼魚和龍膽石斑食用生病而活動力低的魚蝦,死亡的魚蝦由池裡的菌分解,而鯽魚、豆仔魚則負責吃底層剩下的飼料。

邱經堯認為,一個魚池其實就像一個地球,魚池環境健康,魚蝦才能好好生存,也才能達成養殖全程不用藥的理念。

乾淨的池底,是魚池生態健康的表徵。
乾淨的池底,是魚池生態健康的表徵。攝影:黃名毅

透過觀察網,可以抽樣檢視魚蝦的體態、皮膚,判斷是否健康。1 天至少會檢查3次。
透過觀察網,可以抽樣檢視魚蝦的體態、皮膚,判斷是否健康。一天至少會檢查三次。攝影:黃名毅

乾淨,表示不投予過量飼料,降低魚蝦生病的機會,也展現他們珍惜水資源的心意,因為健康的池水,意味著不需經常換水。合作社產品開發部專員莊桓昌說:「當水質開始出現變化的時候就需要換水,鰻鄉換水主要靠雨水,他們有2成土地是專門用來收集雨水的,這樣就不會超抽地下水。」

全食物利用,珍惜環境資源

鰻鄉從一開始只供應合作社虱目魚肚,陸續生產出魚背肉、魚丸、魚漿、一夜干、香絲和濃縮虱目魚高湯,白蝦則發展出蝦高湯。

「全魚利用的概念其實是合作社提出的,我們20年前開始供應合作社的時候,產品的概念還沒有社內成熟。合作社本身就是一個環保團體,希望能夠全部利用,不要浪費。只取魚肚然後其他部位都不要,這太恐怖了。」

邱經堯說,虱目魚有222根刺,因此少刺的魚肚最受市場歡迎,其他部位都歸類為下腳料,一般不是賤價賣出,就是丟棄。「魚刺分布在魚背是最多的,但其實背部運動量最大,是真正富有口感的部位,油脂分布均勻,風味、鮮度都比魚肚好。」

第一支全魚利用產品是虱目魚丸,弟弟邱健程回溯到15年前,當時的產品部經理黎德斌和專員施宏昇前來接洽開發事宜,希望他們供應魚背肉,推出減少磷酸鹽用量的魚丸(現已無添加磷酸鹽)。此後,根據社內的試吃意見,又來來回回多次調整配方。

近期的全魚利用產品是2017年開發的虱目魚香絲,過程中吃足苦頭,費時近兩年。莊桓昌說:「海水魚肌肉纖維比較有彈性,做香絲比較容易;虱目魚肌肉比較細、短,容易影響製成率。」邱經堯補充,不加磷酸鹽使得魚漿延展性不足,不僅容易破洞,凸起的部分也會烤焦,在多次拜訪加工廠後,老闆才勉為其難答應幫忙。

然而,即使香絲大賣,還是無法完全消耗過剩的魚背肉。莊桓昌也曾著手開發魚背肉罐頭,正如火如荼接洽工廠時,剛好有魚精品牌找上鰻鄉,一個又一個貨櫃的魚精運至香港,魚背肉開始供不應求。邱經堯說:「我們很驕傲的是,魚背肉跟拿來熬蝦高湯的蝦殼這些以前沒人要的下腳料,現在都變得很搶手。」

產品背後的處理成本

前兩年,產品部接到不少社員的反應單,表示虱目魚有臭土味。「主要是因為天候造成藍綠藻增生,我們也很頭痛。」邱經堯說。

造成臭土味的元凶之一,為藍綠藻與放線菌代謝後產生的土腥素(Geosmin),預防方式包括減少餌料殘留、提高池水鹽度等。

從水車水花泡沫最密集處的顏色可判斷水色是否正常。湖水能見度在20幾公分最好,能見度低代表藻類密度過高,晚上會造成魚蝦缺氧;反之魚蝦缺少遮蔽,天敵經過時容易造成緊迫。
從水車水花泡沫最密集處的顏色可判斷水色是否正常。湖水能見度在20幾公分最好,能見度低代表藻類密度過高,晚上會造成魚蝦缺氧;反之魚蝦缺少遮蔽,天敵經過時容易造成緊迫。攝影:黃名毅

每一池的水色、飼料等管理狀況都被詳實記錄於白色木板上。
每一池的水色、飼料等管理狀況都被詳實記錄於白色木板上。攝影:黃名毅

莊桓昌說,鰻鄉已提高鹽度至1.5%左右,雖減少臭土味,讓魚肉有更多麩胺酸,也就是鮮味的來源,同時卻也降低了虱目魚的生長效率。此外,邱經堯還把飼料改為更符合魚類營養需求的配方,大幅改善臭土味的問題。

「我們為了品質,不惜成本。」邱經堯說:「只要發現問題,就想要把它移除,不然沒有辦法對自己交代。」魚蝦混養的生態池、增設備用發電機,以確保停電時仍維持漁獲鮮度等耗成本的作為,都是生產者為了對自己交代。但這些努力對產品本身帶來多少差異,社員未必感受得到。

冷凍庫裡設計防止冷流死角的水泥磚、2台備用發電機與可儲存冷源的50噸水泥地板,可確保冷凍品質與作為停電時的準備。
冷凍庫裡設計防止冷流死角的水泥磚、兩台備用發電機與可儲存冷源的50噸水泥地板,可確保冷凍品質與作為停電時的準備。攝影:黃名毅

又聽邱經堯興奮說起與「陳怡安手工皂」合作開發草魚油皂,及請法式料理南霸天簡天才師傅用蝦殼開發麵條,可以感受到合作社提倡的全食物理念扎根之深,以及他們的用心。下回,試試利用一整隻虱目魚吧!感受加倍「鱻」味的同時,也表達對友善漁業的支持。

作者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主婦聯盟合作社以「共同購買」集結關心自己、關心環境、關心生產者的消費者,每月發行《綠主張》月刊,推動合作理念、綠色消費改善環境品質,以計畫性消費及合理價格予生產者支持,並透過食安教育,讓人與土地都健康。

前往>>官方網站粉絲團LINE生活圈

近20年環境演替 九份二山地震園區「蛛意盎然」

$
0
0
整理:環境資訊中心編輯室

921地震造成大規模地景改變的九份二山,經過將近20年的自然演替與環境整治,原本被摧毀的植群已逐漸恢復。經常扮演生態最先拓殖的動物蜘蛛,調查後發現已有多達160種以上的蜘蛛棲息於此,災後所形成的特殊棲地也成了許多蜘蛛的居住場域,不僅數量豐富,也容易觀察。

褐腹狡蛛_Dolomedes mizhoanus_特生中心提供_羅英元攝
地震災後的特殊棲地成了許多蜘蛛的居住場域,圖為褐腹狡蛛。圖片來源:特生中心提供,攝影:羅英元

為維護地震遺跡、防災整治並推動環境教育,水保局與特生中合作於九份二山地震紀念園區內進行各類動植物的調查,以瞭解九份二山在歷經近20年的演替下環境恢復的狀況。

調查後發現蜘蛛類可說是園區內最容易觀察到的動物之一,自2016~2018年調查,三年來記錄多達27科160種以上的蜘蛛種類棲息於園區內,無論森林、植物園區、崩塌地區或人工建物,都可發現為數不少的蜘蛛,群聚組成也相當不同。例如在崩塌地區的結網性蜘蛛多為茶色姬鬼蛛、熱帶塵蛛,以及能夠躲藏於裸岩細縫中的吊鐘姬蛛,與其他植被恢復良好區域明顯不同。

吊鐘姬蛛_Campanicola sp_特生中心提供_羅英元攝
躲藏於裸岩細縫中的吊鐘姬蛛。圖片來源:特生中心提供,攝影:羅英元

過去園區內的防災工程減緩對環境的衝擊並營造良好的遊憩環境,因此在許多工程與人工建物週邊也可發現許多蜘蛛棲息,包括外型特殊的黑尾曳尾蛛就經常大量結網在棚架下方,到了繁殖季還可見到牠們守護著卵囊,在觀景台上也容易發現許多條紋長疣蛛靜靜地停在柱子上,等待捕食獵物,適合民眾近距離觀察。

黑尾曳尾蛛_Arachnura melanura_特生中心提供_羅英元攝
外型特殊的黑尾曳尾蛛經常在棚架下方大量結網。圖片來源:特生中心提供,攝影:羅英元


條紋長疣蛛。圖片來源:特生中心提供,攝影:羅英元

 

 

 

脫去高跟鞋換雨鞋 「愛著卡慘死,打拼為了你」七對小鎮夫妻的日常

$
0
0
文、圖:洲南鹽場
編按:2001年,人工晒鹽產業退出嘉義布袋小鎮,2008年,一群人又把消失的鹽業文化找回來。他們是「嘉義縣布袋嘴文化協會」,復育「洲南鹽場」,關懷小鎮人文與日常生活的地方工作者。目前布袋嘴文化協會正於台北松菸文創園區舉辦「愛著卡慘死,打拼為了你!」影像特展,相較於布袋觀光景點「高跟鞋教堂」,他們試著以更貼近勞動者的「雨鞋」,為結婚多年的七對夫妻拍攝婚紗照,展覽中描繪出腳踏實地的浪漫,與愛情故事分不開的,還有布袋的在地產業與好食材。

一隻高跟鞋後的反思

2016 年嘉義濱海的布袋小鎮,建起一座高跟鞋教堂,周邊更規劃為婚紗拍攝的場景公園,當時雖曾引起一陣觀光旋風,創下一天湧入五萬參觀人次,但也引來許多評論,認為高跟鞋沒有地方特色。

於是,在地人開始反思:什麼才能夠代表布袋的在地產業與文化呢?

「雨鞋」與「高跟鞋」的對話

以「洲南鹽場」作為基地的「嘉義縣布袋嘴文化協會」,在高跟鞋教堂的爭論紛擾中,希望以勞動者腳下的「雨鞋」作為契子,選出七個產業來勾勒布袋小鎮的生活方式與日常,發起這個婚紗再攝計畫,以幽默且富人情的角度,帶出這七對夫妻的愛情故事與七種面對人生的態度,真實反映在地生活、產業與人情之間的關係。

從「成家立業」到「安家樂業」

「成家立業」是結婚當下對彼此的期許與承諾,而「安家樂業」則是歷經多年風霜,進入中年後半段對婚姻的心境。這七對夫妻一路走來並非風平浪靜,有些人是中途轉業返鄉,有些人碰過生死交關的時刻,有些人背負大筆債務,仍挺住持續一步一腳印地走下去。

2018 年夏天,台灣南部受到暴雨侵襲,嘉義布袋陷入汪洋,許多人的生財工具、田地、魚塭全部淹於水下;看著一望無際的水面,曬鹽人蔡炅樵說:「產業受災戶哪有時間抱怨,大家只想著該如何儘快重建,早日恢復日常生活」。

愛著卡慘死,打拼為了你!

「愛著卡慘死,打拼為了你!」這句話念起來台味與力道十足,充份表達夫妻間對於婚姻複雜的體會。本展覽由「松山文創園區」與「嘉義縣布袋嘴文化協會」共同策劃製作,藉由小鎮夫妻的故事帶出人生的百味。

展名中的「你」,是婚姻關係中的對方,是兩人經營的家,更是對於腳下這塊土地的情懷。

穿起雨鞋,腳踏實地的生活,是布袋小鎮裡最動人的風景。

曬鹽人

在這片海水鹹潤的寬闊大地,海風吹過鹽田,陽光熾熱了心情,愛如潮水,逐漸蒸發結晶成鹽。這男人總是任性,貪玩青春到半百中年,而女人當然聰明,總能證明自己的天地。轉眼十年,故事都映在水地風光之中了。

討海人

李英義25歲那年開始討海,曾因追捕黑鯧發生船難,幸運獲救,也曾一次捕獲6噸黑鯧,賣50幾萬元;這就是悲喜起落的討海人生。歷經木船、玻璃纖維船到現在的膠筏,最喜歡冬至前後捕烏魚,拼風湧、拼大錢。布袋港半世紀的「海軍仔」,去年終於退役了。

種田人

種米、種秋葵、種番茄、種火龍果、種百香果,美珠想吃什麼,崇展就種什麼。不用藥是很自然而然的原則,用友善土地的農魚產品,真心交朋友。夫妻倆好像「一直玩、一直玩」,卻又玩得好認真、好誠懇、好快樂,好心滿意足。

〈愛著卡慘死,打拼為了你:小鎮夫妻的一天、一年、一輩子〉影像展
展覽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SCCP Taipei 藝異空間(南向製菸工廠1樓)
展覽日期:2019/02/14 -2019/04/07
開放時間:10:00-18:00(12:00-13:00 休息)
入場方式:自由入場
線上展覽:https://bit.ly/2ujb012

※本文轉載自洲南鹽場,僅收錄部分作品,更多訊息請至其線上展覽

 

 

劉克襄:我們這個年代的主流地瓜——57號

$
0
0
文、圖:劉克襄

連續八年了,深坑產銷班蔡金來班長繼續義賣自己栽種的地瓜,所獲款項則捐贈給需要的弱勢團體和貧窮的年輕學子,做為餐飲或就學資助不等。近幾年,我跟其它志工也有幸參與了好幾回。今年隆冬之挖地瓜(2018年12月9日),同樣早早就空出時間,如期上山幫忙。

志工們上山幫忙挖地瓜義賣。
志工們上山幫忙挖地瓜義賣。攝影:劉克襄

一如北台灣郊野農村,人口大量外流後,深坑炮子崙一帶殘留不少水稻棄耕後的荒廢山田。熟識者無法照顧,都會慷慨提供田地,讓返鄉多年的蔡班長耕作。他有多處耕地可選擇,每年挖地瓜的場地自是不一樣。今年栽種的現場,在茶園環繞下,依序而下,少說有半個足球場大。五六塊坪仔的坡地,都種滿了自然農法的地瓜。

每塊坪仔的57號,都以典型的盾形裂葉跟咸豐草混生,繁榮成青綠草原。初次荷鋤要來挖取,我站在這塊野草莽莽之地,委實難以想像,下面是一壟壟三個多月前整理過的地瓜田。如今有二三千斤肥大的黃皮黃肉地瓜,等待挖取。

57號地瓜肥大又甜美。
57號地瓜肥大又甜美。攝影:劉克襄

我和諸多志工的工作是先清理所有地瓜葉和雜草,只留下二三連結塊莖的枝藤。讓義賣參與者沿土壟,順藤挖瓜,自採自足,論斤稱兩,歡喜購回。

休養生息四年後的山田,土壤地利積蘊夠熟了,不用肥料,生長出的地瓜肥大又甜美。時間是最好的調養師,適當給足了土地養份,加上冬雨的濕潤。這樣的57號是老天的賞賜,也是我最期待獲得的改良品種。


搬運地瓜。攝影:劉克襄

只是一邊挖著,心情卻也異樣的複雜。最近從「上下游」的報導,隱約知悉74號金香地瓜已在各地悄然展開栽種,據說克服了57號早生發芽,皮薄不易儲存的困境,同時好吃的甜度也不輸。此外,栽種若合宜,不僅整齊美觀,產量更趨於穩定。

或許再過個十年,57號說不定也跟17號一樣,都是古早的品種了。紅皮黃肉的74號將會攻佔台灣地瓜的主流市場,57號會退到第二線。我們童年時的地瓜滋味,多半會散發古早種的臭香。七八年級的地瓜滋味,當是57號的鬆軟香甜。


57號將可能退到台灣地瓜市場的第二線,以後說不定也跟17號一樣是古老品種了。攝影:劉克襄

綜觀之,多年來,台灣甘藷改良精進的結果,讓不同世代的人,擁有不同地瓜滋味的童年。

※原文轉載自作者臉書,刊於2018年12月14日。


擱淺鯨豚告訴我們的事

$
0
0
擱淺鯨豚告訴我們的事……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潘佳修報導

3月16日週日晚間七點,「孢子囊電影院」在敦南誠品視聽室放映《鯨與象》紀錄片,並且邀請導演張弘榤以及中華鯨豚協會秘書長李宗翰一起參與映後座談。原本座談安排的是片中主角郭祥廈,卻因故無法出席。因為,人算不如天算,放映當日早上花蓮又有擱淺鯨豚,郭祥廈二話不說就急急忙忙趕往花蓮處理了……

一如紀錄片中的他,總是在放假時,接到擱淺通報電話,那時即使與朋友約在電影院正準備入場,都得中斷行程立即前往現場,而這就是鯨豚擱淺專員郭祥廈的日常。冬天是台灣海域鯨豚擱淺頻繁的季節,從2017年11月到2018年4月,就有超過50起的鯨豚擱淺。

代表中華鯨豚協會參與紀錄片座談的李宗翰,是現任秘書長同時也是鯨豚標本製作志工;正職從事保險業的他,每週都會有一個晚上,帶領一群志工在研究室進行鯨豚標本製作,如此已持續十九年之久。「鯨豚對我們來說不是研究對象,而是我們的生活。」李宗翰說著。

《鯨與象》完成於2014年,是年輕導演張弘榤剛畢業時的作品。紀錄片以鯨豚擱淺處理專員郭祥廈為主軸。張弘榤說,「通常鯨豚擱淺影片最常見的是獸醫在鏡頭前講述鯨豚死亡的狀況,但是我想拍的是這群背後這群志工,默默努力的故事。」

[鯨與象]放映會座談-導演張弘榤(右)(張弘榤提供)

《鯨與象》放映會座談,導演張弘榤(右)出席映後座談。張弘榤提供。

志工不足 欠缺經費

張弘榤想起第一次拍攝,去協會找郭祥廈,就遇到鯨豚擱淺通報,馬上就跟著出發前往拍攝。不知道該說幸、還是不幸,在此次之前協會已有兩年沒有進行活體救援,張弘榤開拍不久,就遇上小抹香鯨母子對上岸,救援復健時間長達一週。

張弘榤帶著攝影機一到救援現場,正準備拍攝,郭祥廈就過來跟他說:「我們下水的志工不夠,請你幫忙。」於是,張弘榤把攝影機交給朋友,換上青蛙裝就下水充當志工了。人力不足一直是鯨豚擱淺現場的問題。「每次去救援池拍攝遇到的差不多就固定幾位志工而已,非假日時間要能配合的志工很少。」張弘榤說。

救援現場需要很多志工,也需要高額的經費。李宗翰表示,2000年,苗栗擱淺救援的花紋海豚「阿通伯」,那時救援69天,70萬。換算下來,救援現場平均一天就需要一萬塊。「今年公部門提供了150萬,每隻鯨豚我們都很愛阿,哪些要救哪些不救?能救多少隻?」李宗翰無奈的說。

欠缺長期場地 有賴公部門配合

導演張弘榤表示,「台灣目前只有一個合格的救援池,其他大部分簡陋,欠缺經費。」李宗翰補充,協會當時已有兩年沒有進行活體救援,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沒有合適的場地。」鯨豚上岸,如果動物身體狀況太差、無法送回大海,又沒有場地,破於無奈只得進行鯨豚的安寧死。公部門曾提供一塊土地給協會使用,但是專業救援中心營運需要三億的費用,十年過去了,在欠缺實際資金下,土地使用期已過,一切又回到原點。

李宗翰接著說,公家單位面對鯨豚救援借水池的需求時,即使表示成敗協會承擔,但是可能因為怕媒體報導,背負著被檢視的壓力,大部分是不願意的,即便願意也難以長久配合。這是中華鯨豚協會成立21年,卻只有塑膠池的原因之一。之前曾在關渡國小做鯨豚救援,用的是6米池,意思是鯨豚體型就不能超過4米;於是今年協會又買了10米的塑膠水池,幸運獲得基隆市政府的支持,提供了八斗子岸置中心,作為需要時使用。

遇上大村鯨

今年基隆市政府積極配合中華鯨豚協會,提供「八斗子岸置中心」,作為志工培訓的上課地點,也可以作為鯨豚擱淺救援場地。一直以來,中華鯨豚協會推廣海洋教育不遺餘力,2月16日舉辦的「擱淺志工培訓課程」,就是以推廣海洋教育為主,透過志工訓練課程,讓民眾更認識鯨豚,並瞭解台灣鯨豚擱淺救援現狀。現場除了中華鯨豚協會的工作人員,資深擱淺處理專員郭祥廈分享他多年的現場經驗;以及年紀輕輕就已參與救援十年的獸醫羅婕,分享她的國內外見聞。

大村鯨(金磊提供)

大村鯨,金磊提供。

今年1月在苗栗外埔漁港發現了擱淺的大型鯨魚──大村鯨(角島鯨)。大村鯨是一種神秘的鯨魚,不常被人們看見他的真面目,直到2003年才被正式命名,目前我們對於大村鯨的瞭解還是非常有限。2017年5月,大村鯨出現在台灣花蓮海域活動,引起大家的驚嘆。

這是郭祥廈第二次遇到大村鯨了。根據他記憶,2011年夏天遇到的大村鯨,是活體擱淺,要想辦法運送到合適的救援場地;然而這隻大村鯨體長八米,重達1000公斤以上,現場40個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大村鯨從沙灘上搬上岸、抬上大貨車。遺憾的是,運送過程不久,大村鯨就死亡了。

這次的經驗顯示,遇上大型鯨豚,人力與經驗不足都是問題;搬運鯨豚的運送池只有360公分,對於這麼大型的鯨豚來說明顯不足;甚至動物狀況很不好,當時想要將動物安樂死,藥劑也不足夠。

郭祥廈接受採訪的拍攝現場。張弘榤提供。

郭祥廈接受採訪的拍攝現場。張弘榤提供。

需要有規模的據點 專業分工吸引更多資源

有十多年處理鯨豚擱淺經驗的郭祥廈表示,如能廣設救援場地,車程不超過兩小時,北、中、南、東皆有設置。然後,設置大型醫療復健中心,甚至需要野外的訓練中心,協助鯨豚在野放前逐漸適應大海,這樣是最理想的狀態。

羅婕是中華鯨豚協會獸醫,台大獸醫專業學院分子暨比較病理生物學所博士生,經常參與擱淺現場以及鯨豚解剖病理分析。羅婕認為,台灣缺乏完善、有規模的據點執行救援。有非常多人參與,無論是海豚或海龜,但都是身兼數職,甚至是不支薪的幫忙去完成很多計畫和協助。

但是,救援任務和教育推廣這些事情若要做到好,不可能只由一兩個協會或NGO聘雇少量專員或研究助理達成,「國外隨便一個組織,可能都是十個聘僱專員以上。」有規模的據點,才能有規模的執行救援任務,由各種專業部門去執行「行銷、研究、工程、教推、醫療救援」等活動,並可獲得相對應的成果。所謂的資源,絕對不只是政府給的資源,更應該包括那些我們目前不具備足夠能力去挖出的資源。

一定的規模可以吸引當地志工聚集,能讓政府、企業,或是捐款的一般民眾認知到他們給予的資源並非毫無意義,並且吸引更多資源。羅婕在TMMC的時候,發覺他們都有專業負責網路行銷的部門,也有專門接洽企業或公眾人物捐款部門,即使每個部門的人可能只有1-2位,但是大家可以專注的執行組織所交付的任務。羅婕看到一個成功案例是,大聯盟的明星投手,認養了一隻小海獅,小海獅以他命名,野放前也會邀請他來做宣傳,跟小海獅互動等等,「像這樣的模式絕對是雙贏。」

海洋公園 應肩負海洋教育責任

台灣不論在北、南、東部都有海洋主題樂園,分別是基隆國立海洋科學博物館、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花蓮遠雄海洋公園,中部也即將有台中海洋生態館開幕。羅婕表示,圈養生物的海洋公園,也要扛起一部份的責任;因為會去這些地方的親子很多,若他們能分擔部分的教育推廣,並使用高規格的醫療設備做救援,對於自己募款來源的組織絕對有利無害。

羅婕說,「我一直相信,你唯有喜歡上這些動物和環境,你才會想保護他們,就像我個人小時候也是從香港海洋公園才開始認識鯨豚一樣。」我認為海洋公園必須要帶給民眾除了愉快之外的感受:你除了喜歡他們,野外的他們也是需要保護的對象。「若海洋公園只做到讓遊客愉悅,卻不教育,是絕對不合格的。」

鯨豚救援的意義

羅婕認為,救援這件事的成就感來源,絕對不只是成功野放,能有持續的照護,持續對於保育的付出,以及成員們持續的交流,都是能夠支持所有結構一起走下去的方式。

李宗翰表示,鯨豚是生命一部分,邊做邊學,是我們的能力與責任;更重要的是,「有一天人會不在,但這些標本還在;標本是國家寶藏!」李宗翰表示,這10年來,擱淺鯨豚體內有塑膠的比例增加了,大約10%都會發現塑膠。每年擱淺上百隻的鯨豚,他認為實際超過上千隻,我們看到擱淺的鯨豚只是冰山一角。我們可以做的是:塑膠重複使用、減少數量、少消費幾次。物種救援的層面廣泛,可以告訴我們海洋高階消費者面臨了什麼,那陸地上的我們又會面臨什麼呢?拯救物種,同時也是為了保護我們。

郭祥廈認為台灣民眾普遍對鯨豚瞭解太少,也期許新設立的海洋保育署能協助推廣海洋教育,鼓勵青年學子參與鯨豚鯨豚救援。郭祥廈在紀錄片中說:「我沒辦法做拯救地球的事情,但是我可以爭取給有本事拯救地球的那些人,多爭取時間給他。我努力去做,是不是可以把某一種物種鯨豚,他滅絕的時間向後推一點點,環境惡化的時間再向後推一點點?我要求不多,一分鐘、兩分鐘就好。如果說全世界都這樣做的話,我相信地球不就有救了嗎?」

來自大海的鯨豚,讓我們看見台灣擁有的豐富海洋資源以及我們還可以努力的方向。期望更多社會資源挹注,公部門長久配合,早日成立專業具規模的救援中心及據點,讓台灣的鯨豚擱淺救援逐日走上軌道。

基隆河老照片上色 已經回不去的河流生態

$
0
0
圖、文:李璟泓
基隆河老照片上色02
圖片提供:李璟泓

基隆河老照片上色01

圖片提供:李璟泓

基隆河老照片上色,北五堵附近,1960年前後。

那時的基隆河,兩岸還有土壤及灌木叢,還有自然的樹林。一直到我小時候,我在前往外公的家時,只要搭上渡船,都會伸手放進基隆河的水中,感受水在指縫間流過的感覺。

等到國中時,基隆河開始變了樣了,水泥慢慢的一段段的入侵,等到我開始對這個環境有了關心的感覺時,基隆河已經回不去了。

水獺或是一些依賴水生存的生物或許就是在這一段大整治的時代和水斷絕了關係,消失在我們的身邊。這一次的前瞻建設,又有誰要和我們說再見了呢?

作者

大社工業區降編通過都審 民團:高雄啟動產業轉型,還我乾淨空氣!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李育琴 高雄報導

高雄市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22日通過,大社工業區降編低污染乙種工業區,後續全案提報內政部審議,未來高雄空污改善、產業轉型,可望有具體進展。

位於北高雄楠梓、大社間、營運超過46年的大社工業區,原定去(2018)年應完成降編及特種工業工廠遷廠,高市府都計審議卻一再延宕,引發大社居民不滿抗議。

22日市府都委會開會,終於決議兌現政府承諾,降編為乙種工業區。都發局表示,都委會基於政府誠信原則,並參考環保局、衛生局空氣監測數據及健康風險評估報告,同意降編為污染較低的乙種工業區。不過全案仍須提報內政部審議。

高市都委會通過大社工業區降編低污染乙種工業區。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都發局提供。
高市都委會通過大社工業區降編低污染乙種工業區。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都發局提供。

大社工業區降編延宕 引發居民不滿 成立環境守護聯盟

大社工業區降編乙種工業區,為1993年經濟部與在地居民和廠商共同達成的協議,承諾「區內各廠應配合中油高雄煉油總廠五輕遷廠計畫,一併遷移。」後又於1998年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時,將大社編定為特種工業區,並做成附帶條件,特種工業區內之廠商應於2018年以前完成遷廠,並依法定程序變更為乙種工業區。

不過中油五輕已於2015年底關廠,大社工業區降編一案卻遲未有進展。

去(2018)年8月,高雄市都發局再次針對大社工業區降編案召開專案小組會議,然而多數居民未被告知與會,且會中廠商提出陳情,要求將工業區改編為甲種,讓既有石化業合法繼續經營。

此舉引發大社在地青年憤怒,成立「大社環境守護聯盟」,發起連署要求市府資訊公開,並依法實現降為乙種工業區及遷廠的承諾,呼籲市民共同爭取呼吸乾淨空氣的權利。

大社環境守護聯盟和民團在市府前靜坐聲援,要求都委會降編大社工業區。攝影:李育琴。
大社環境守護聯盟和民團在市府前靜坐聲援,要求都委會降編大社工業區。攝影:李育琴。

營運超過46年 工安、污染事件不斷  致癌風險超標

面積101公頃的大社工業區,為1973年開始營運的石化工業區,現有11家廠商,主要生產化學材料、化學製品等。居民細數1970年代建廠以來的各種工安意外,包括1978年氫氣外洩、1983年氰化物外洩、1988年中石廠和中化廠爆炸、1989年廢氣造成農產落果、1990年優品化學爆炸污染,及1993年不明氣體外洩導致民眾嘔吐昏倒。

工安事件不斷,石化業長期排放的污染更讓周邊社區健康風險嚴重超標。高市府2014年的研究報告指出,左楠仁大石化區的致癌風險超過萬分之一(10-4)。而根據經濟部工業局2015年的「仁大工業區鄰近區域居民健康風險評估結果」,仁武、大社工業區鄰近10x10公里範圍內的行政區,致癌風險都超過十萬分之一(10-5)。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指出,這項數據尚未納入緊鄰仁大工業區的三芳化學、台灣聚合和台塑仁武廠,可見致癌風險嚴重低估。

她向都委會說,石化工業排放的污染長期影響周邊包括仁大、左營、楠梓地區居民,超標的健康風險,市府如何鼓勵民眾來高雄生活?要求都委會不只要讓大社工業區降乙編,市府也應輔導既有廠商減排,加速產業轉型,讓高雄市有轉變的一天。

高雄科大沈建全、地球公民基金會王敏玲、大社環境守護聯盟吳忠穎,於會前向媒體發言。攝影:李育琴。
高雄科大沈建全、地球公民基金會王敏玲、大社環境守護聯盟吳忠穎,於會前向媒體發言。攝影:李育琴。

為孩子爭取生存權  大社居民要求降編遷廠

高雄科技大學海洋環境工程系教授沈建全說,「大社工業區營運至今已經46年了,46年的工廠還可以繼續開嗎?」政府承諾,大社工業區應與中油五輕一併遷廠,如今要求降編乙種工業區,已是居民卑微的請求。他要求都委會依法降編,不要讓廠商將石化污染外部化,而由在地居民承受業者夜間不斷的偷排。

包括文府國小老師、大社在地居民十餘人也出席並發表意見。文府國小老師柯慧娟說,仁大工業區附近包括左楠仁大,有超過4萬2000名學童,「我們卻讓學童在充滿污染的環境裡學習。」她希望大社工業區降編、終結石化污染,讓高雄工業宿命轉變,學童能有健康成長的環境。

大社居民在會中憤怒地向都委會委員喊話,要求政府實現降編、遷廠承諾。大社居民江文宏說,工業區的燃煤鍋爐、汽電共生廠日夜不停排放致癌物,自己孩子的學校離工業區不到300公尺和1.3公里,面對這樣的環境,「我非常憤怒,為什麼我要在這裡為我的孩子爭取生存環境!」

高市都委會審議大社工業區,旁聽席擠滿民眾和業者工會代表關注此案。攝影:李育琴。
高市都委會審議大社工業區,旁聽席擠滿民眾和業者工會代表關注此案。攝影:李育琴。

由於廠商一再以關廠將影響2500名員工的生計為由,反對降編。大社環境守護聯盟召集人吳忠穎表示,降乙編不代表廠商要關廠,五輕遷廠時,既有員工的工作並沒有因此流失。「更何況,這些業者真的有落實工安管理和污染防制嗎?」

吳忠穎指出歷年來的工安事件和污染裁罰,痛批這些廠商不是真的重視環保、工安和永續,而是對在地環境耗竭的產業。「請不要以2500名員工工作為藉口,卻要大社地區3萬居民犧牲他們的健康。」

業者強調已加強工安環保  降編影響石化業產值

包括大社石化廠商聯誼會、中石化、李長榮、台橡等業者也派出代表和工會,出席都委會陳情,他們表示近年已投注大量經費積極改善工安環保設施,投入研發朝石化高值化方向轉型,且污染排放加強管控。

業者說,汽機車的污染排放大於工廠,不應將高雄空污完全怪罪在大社工業區。他們強調工業區廠商有2700多個員工,降乙編恐將影響超過850億元石化業產值。

市議員吳益政、林于凱、黃捷等,出席都委會,提醒市府應務實討論大社降編和廠商遷廠配套。攝影:李育琴。
市議員吳益政、林于凱、黃捷等,出席都委會,提醒市府應務實討論大社降編和廠商遷廠配套。攝影:李育琴。

最終都委會經過二個多小時聽取民眾陳情意見和審查,做出降編低污染乙種工業區的決議。高雄市都發局表示,基於專業與法制,尊重市都委會的審議結果,後續將依法提報內政部都委會審議。

民團肯定都委會審理結果,並向中央喊話,要求接受高市府的決議,讓高雄啟動產業轉型,還給高雄乾淨空氣

參考資料

  •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

興達電廠脫胎記 高雄市民不可承受之重

$
0
0
公視記者 胡慕情 陳添寶

從高雄茄萣望向南方,四座銀亮的圓形儲槽與高大煙囪,是人們對高雄永安的第一印象。這是1970年代,因應南部快速發展的工業需求,興建的興達電廠,運轉至今已經有37年,廠內有四部燃煤機組、五部燃氣機組,是目前裝置容量第三大的電廠,但對高雄市民來說,卻是不可承受之重…

興達電廠,運轉至今已經有37年。
興達電廠,運轉至今已經有37年。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說,高雄是空氣品質嚴重惡化區域,位於最北邊的空氣品質監測站,經常出現紅爆,其中興達電廠就是重要污染源。「它是台灣現存最舊的燃煤汽力機組,沒經過環評各方面就商轉,高雄民眾已經默默忍受這樣的燃煤電廠排放髒空氣,長達37年。」

因應社會大眾對空污的關切,台電預計將屆齡40年除役的興達電廠,改建為複循環機組的燃氣電廠,初估未來總懸浮微粒排放,可以降低77%。為了電力需求的無縫接軌,台電公司主張先建後拆,在環評初審中,引發爭議。

地球公民基金會認為,為了居民健康,台電應該將生煤許可即將到期的一二號機組提前除役。
地球公民基金會認為,為了居民健康,台電應該將生煤許可即將到期的一二號機組提前除役。

地球公民基金會指出,興達電廠一、二號機的生煤許可,今年底即將到期。為了高雄居民的健康,台電應該配合改建,將這兩部機組提前除役。但台電認為,將空污問題全歸咎於電力業,有失公允。

王敏玲表示,高雄空污的確不能只怪罪發電廠,還包括工廠和移動污染源,但根據環保署研究顯示,電力業所產生的致癌物質比例相對高。台電對此表示,目前的排放都低於管制標準,未來也會配合高雄市即將出爐的地方加嚴標準,更加嚴格控管排放。不過公民團體依舊要求先拆後建,因為改建計畫不只牽涉空污防治,還會影響永安濕地的完整。

人稱海哥的林昆海,觀察永安濕地已經有20多年,近年他發現,這裡成為黑面琵鷺的重要棲地。2010年,高雄鳥會將永安濕地推薦為國家重要濕地,全區共130公頃,但這片土地產權是台電所有。2016年,台電跟高雄市政府協議,最後只保留南邊41.25公頃成為地方級濕地。

永安濕地近年成為黑面琵鷺的重要棲地。
永安濕地近年成為黑面琵鷺的重要棲地。

台電規劃,要將更新的燃氣機組,放置在廠區南側,臨興達路共81.8公頃的濕地上,環保團體認為,應該利用現有廠區腹地。不過興達電廠表示,現有廠區都是零星的土地,早已沒有空間容納新的機組。

考量生態,台電在環評初審後,縮小開發範圍。除了預留14公頃,做為日後發展碳捕捉設施用地,實質廠區利用面積只有35.5公頃,剩餘土地皆為綠地、滯洪池與隔離緩衝區。但環保團體認為,只要一、二號機提前除役,閒置的煤倉腹地就足夠使用,或者也可考慮將燃燒後飛灰填海的灰塘腹地,做為室外煤倉,再利用現有室外煤倉改建燃氣機組。不過興達電廠的回覆是,都不可行。

雙方對於興達電廠一、二號機,到底可不可以提前除役的爭點,除了土地需求與空污疑慮,最關鍵的是,台電認為電力供應必須無縫接軌。尤其是台積電與華邦電子即將進駐南科,未來南部地區將新增150萬瓩的電力需求。

第三次環評初審中,公民團體與台電針對供電穩定進行交鋒,台電強調必須先建後拆,維持法定的備用容量率15%。公民團體則認為,興達電廠一、二號機提前除役的缺口,不必然要靠發電端來彌補,這樣的說法,獲得環評委員的認可。要求台電必須補件再審,興達電廠能不能順利改建,將待5月份的審查結果。

公民團體要求先拆後建,因為改建計畫不只牽涉空污防治,還會影響永安濕地的完整。
公民團體要求先拆後建,因為改建計畫不只牽涉空污防治,還會影響永安濕地的完整。

對台電來說,永安濕地這片廣闊的素地,將是未來因應產業擴張,電力需求的儲備用地,但對候鳥而言,卻也是不能消失的棲地。短期來看,這是一場人鳥之爭。長期而言,興達電廠的脫胎換骨,卻象徵台灣用電需求,面臨空污壓力與土地限制,不可能無限上綱的警訊。這場爭議是不是能順利落幕?將考驗經濟部能不能揮別過往經濟成長的老舊想像。

※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興達電廠脫胎記】

03/25(一) 22:00首播
03/30(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我們的島官網 http://ourisland.pts.org.tw
我們的島影音中心 http://www.youtube.com/user/ourislandTAIWAN
我們的島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TSourisland

 

 

築路郊野 香港如何以古法維護行山徑

$
0
0
公視記者 陳佳利 張光宗

香港,國際金融重鎮與航運中心,人口700多萬,面積大約是台北市的四倍。繁榮之外,為了保護大自然,香港政府40年前就規劃成立郊野公園,民眾從市區出發,半小時之內就能抵達。每年吸引1200萬人次造訪,山徑與自然環境都面臨極大壓力,負責管理的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如何讓民眾,一起來解決公園裡的山徑問題?

香港,國際金融重鎮與航運中心,繁榮之外,為了保護大自然,40年前規劃成立郊野公園。
香港,國際金融重鎮與航運中心,繁榮之外,為了保護大自然,40年前規劃成立郊野公園。

郊野公園是推廣環境教育的好空間,地狹人稠的香港,能保有這麼美好的自然環境,來自英國殖民時期,深具遠見的土地規劃。除了讓民眾有健康的休閒場域,提供野生動物棲地,也是自然保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目的,是藉此確保水源安全。

1976年,香港政府制定郊野公園條例,保護了40%的土地,總面積443平方公里,成立了24座郊野公園,總共有20個管理站,人工設施秉持簡單務實。

郊野公園的山區步道,有清楚的分級制度,像是適合闔家大小的家樂徑、稍有難度的郊遊徑,或需要良好體力的長程遠足徑,幫助小朋友學習地圖定位的越野定向徑,擁有特殊植物的樹木研習徑等,每段山徑的定位與難度分級,都有清楚標示,從剛開始的規劃,到後續的維修,也都以減少環境衝擊為原則。

與台灣千里步道協會交流 手作修築山徑步道

景觀美、路線多,除了健行,喜歡野跑、越野單車的人也越來越多,使用量增加,山徑的壓力浮現。另一個問題是,水泥化的山徑增多。

發起「郊遊徑石屎化關注小組」臉書社團的曾小強,希望自然郊野的步道不要用水泥,那麼毀壞的山徑要用什麼來修?尋找答案的過程,他發現了持續推動手作步道理念的台灣千里步道協會,並且引薦給管理郊野公園的漁農自然護理署。

2016年起,郊野公園邀請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協助修山徑,以互相學習的心態,陸續在雞公山、馬鞍山等地修復步道。2019年1月,趁著乾季,千里步道協會再度來到香港。不同於剛來的那一年,現在郊野公園的人,已經能系統化的向志工介紹工具、工法與注意事項。由於要修復的步道,周邊沒有適合的石頭,必須以人力將買來的材料,運到施工現場,志工的築路初體驗,就從搬材料開始。

2016年起,郊野公園邀請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協助修山徑,陸續在雞公山、馬鞍山等地修復步道。
2016年起,郊野公園邀請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協助修山徑,陸續在雞公山、馬鞍山等地修復步道。

要修復的步道,周邊沒有適合石頭,志工的築路初體驗,就從搬材料開始。
要修復的步道,周邊沒有適合石頭,志工的築路初體驗,就從搬材料開始。

這次要修築的步道,位在船灣郊野公園的烏蛟騰,這段步道因為遊客踩踏,出現很嚴重的沖蝕溝。志工們合力拆掉損壞的水泥階梯,重新做成駁坎,刷深大約一公尺的沖蝕溝,用石頭回填,以木頭架出階梯,使用的木頭來自2018年山竹颱風過境時的風倒木。

手作步道強調因地制宜、使用天然材質、尊重自然的理念,其實跟香港傳統的築路方式相同。船灣郊野公園的農林助理員,平時都是自己修路,這是他們第一次帶領志工。負責管理農林助理員的高級農林助理員,香港人稱為老總,這次活動,兩位已經退休的老總,特地前來幫忙。

招募公民參與修路行列 師徒傳承步道技藝

農林助理員的工作性質與台灣的巡山員類似,同樣面臨斷層與傳承問題。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高級郊野公園主任魏遠娥表示,現在要聘請年輕一輩比較困難,一方面希望盡量培養願意留在這裡工作的同事,加強他們的技術,同時也透過經常舉辦修路工作坊,吸納市民,增加支援。

漁農署努力導入公眾參與,也仰賴郊野公園原有的工班制度,讓手作步道的精神,順利展現。
漁農署努力導入公眾參與,也仰賴郊野公園原有的工班制度,讓手作步道的精神,順利展現。

農林助理員簡嘉俊表示,自己做可能比較熟練,但是有志工來,分擔搬運石材等工作,完成的路徑就可以長一些。同時,期望志工感受做階梯的辛苦之餘,能更加愛惜山徑。每個階梯、每段路都得來不易。

24座郊野公園中,有四條長距離遠足徑,串聯不同的郊野公園,最有名的麥理浩徑,全長100公里,穿越八座郊野公園。位在馬鞍山郊野公園昂坪的路段,因為使用量大,損壞嚴重,2017年也由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與郊野公園合作,帶領志工以香港傳統工法修復。

三年來,漁農署努力導入公眾參與,這仰賴郊野公園原有的工班制度,才能讓手作步道的精神,順利展現。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表示,這套由農林助理員進行日常維護的制度,在40年前創立,築路技藝是師徒制的傳承,台灣的步道工程如果能調整思維,將處理步道損毀的發包工程,改成以人力為主的常態維護,政府會變得更有效率。

單車路跑分徑分流管制 減少影響環境與動物

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也針對不同的使用者,發展出不同的因應方式,從前端來降低損耗機會。擁有百年歷史的甲龍古道,位在大欖郊野公園,原本是連接兩個村子的道路,全線鋪著石頭,在郊野公園成立後,變成熱門山徑,卻被單車活動破壞了。

因為騎車的人增多,與健行者產生摩擦的機會增加,同時發現山徑受損,發展出人車分徑策略。
因為騎車的人增多,與健行者產生摩擦的機會增加,同時發現山徑受損,發展出人車分徑策略。

原本漁農署有開放數條山徑提供單車愛好者申請,取得許可證才能騎車進入,但是後來因為騎車的人增多,與健行者產生摩擦的機會增加,同時發現山徑受損,因而發展出人車分徑的策略。

2011年起,導入國際單車徑的築路方式,透過坡度控制、排水、彎道等設計,一方面減少路面耗損與水土流失,一方面維持越野樂趣。在大欖郊野公園甲龍古道附近,完成三條依難度分級的越野單車徑。刺激好玩的單車徑,當時由單車愛好者協助修築,完成之後,也由單車團體負責維護。

合理的規範是永續的第一步。另一項熱門運動,野跑。由於野跑者與健行者使用相同山徑,除了擦身而過時的干擾,舉辦活動時,單一時間常湧進大批跑者。漁農署制定了初步的管理辦法,每天每座郊野公園,只核准一項野跑活動,並規定夏季晚間不能舉辦比賽,避免在繁殖季打擾野生動物。另外也規定野跑者只能跑在既有山徑上,不能隨意踩踏自然環境。

漁農署制定管理辦法,每天每座郊野公園,只核准一項野跑活動,並規定夏季晚間不能舉辦比賽,避免在繁殖季打擾野生動物。
漁農署制定管理辦法,每天每座郊野公園,只核准一項野跑活動,並規定夏季晚間不能舉辦比賽,避免在繁殖季打擾野生動物。


漁農署制定管理辦法,每天每座郊野公園,只核准一項野跑活動,並規定夏季晚間不能舉辦比賽,避免在繁殖季打擾野生動物。

遊憩量大,人進到自然環境,對野生動物也產生影響,香港漁農署近幾年注意到人對動物的衝擊。規定遊客不能再餵食野生動物,也不再設置垃圾桶。

備受香港人珍愛的郊野公園,鳥語花香背後,有著開發壓力。前漁農署助理署長王福義呼籲,保護區的面積應該大,而且保護區要互相接連,不要讓都市化的建築物入侵在保護區旁邊,保護區跟都市之間應該有緩衝區。自然本身有它的價值,人們應該以尊敬與保護的心態,珍惜自然郊野。

從一片綠葉、一片森林、一座山頭、到綿延的生態廊道,40年來,郊野公園守護香港的水源、野生動物與民眾身心,同時它也需要民眾的維護與支持,親近自然而不傷害自然,讓路自然延續,通向遠方,就有機會充滿希望與光亮。

※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築路郊野】

03/25(一) 22:00首播
03/30(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我們的島官網 http://ourisland.pts.org.tw
我們的島影音中心 http://www.youtube.com/user/ourislandTAIWAN
我們的島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TSourisland

 

 

墨西哥犯罪猖獗 加灣鼠海豚受池魚之殃 全球剩10隻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科學家最近宣布,地球上大約只剩下10隻加灣鼠海豚(Phocoena sinus)了。環境組織「海洋守護者」(Sea Shepherd)近日更發現今年第一隻加灣鼠海豚淹死在捕捉加灣石首魚的刺網中,凸顯墨西哥執法不力,石首魚犯罪集團猖獗,加灣鼠海豚反受池魚之殃。


今年第一例遭流刺網纏身而死亡的加灣鼠海豚屍體。擷取自Sea Shepherd影片。

加灣鼠海豚只生活在墨西哥科爾特斯海(又稱加州灣)北部,是世界上最小的鯨豚,同時也是最瀕危的。科學組織加灣鼠海豚復育國際委員會「CIRVA」於3月13日宣布,地球上只剩6至22隻個體。

Sea Shepherd海洋作業主任麥克連(Locky Maclean)說,「過去已有充分證據顯示捕捉加灣石首魚的刺網是加灣鼠海豚和其他鯨豚的重大威脅,這次事件再次證明確實如此。」

Sea Shepherd目前正在針對屍體組織樣本進行基因檢測,以確定沒有誤判。

利潤豐厚的加灣石首魚漁業對加灣鼠海豚數量產生重大影響。 加灣石首魚的魚鰾或魚肚在中國市場是高價的傳統藥材。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報告,加灣石首魚的巨大捕撈壓力不但使牠極度瀕危,用於捕撈之(以及其他蝦類等漁獲)的刺網更讓加灣鼠海豚生存前景黯淡。

儘管如此,CIRVA的科學家表示他們仍然相信加灣鼠海豚有復育的機會,因為牠們還有幼魚。當然專家們也承認,加灣鼠海豚面臨極大的挑戰。

小頭鼠海豚。Paula Olson/NOAA
加灣鼠海豚。圖片來源:Paula Olson/NOAA

保育團體「動物福利學會」(Animal Welfare Institute,AWI)海洋野生動物顧問歐康乃爾(Kate O’Connell)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加灣鼠海豚只剩最後一點點微小的希望。墨西哥必須果斷採取行動,確保終結整個上加州灣海域的刺網活動。」

2016年墨西哥政府禁止在上加州灣的大多數漁業活動使用刺網。許多科學家和環保主義者對此舉表示讚賞。但是由於加灣鼠海豚數量繼續減少,批評再次浮出水面,這顯示當局沒有採取足夠措施讓漁民負起責任。

生物多樣性中心律師和國際專案主任烏勒曼(Sarah Uhlemann)在AWI的聲明中說:「墨西哥只做出了紙上承諾,卻沒有在水下落實執法。」

野生動植物犯罪調查組織大象行動聯盟(Elephant Action League, EAL)執行主任克羅斯塔(Andrea Crosta)在最近一篇社論中寫道,美國努力禁止在墨西哥以刺網捕撈的海產品,目的是迫使墨西哥政府拯救加灣鼠海豚,但這可能適得其反,反而使非法捕蝦業興起。他說,儘管禁止刺網對於拯救加灣鼠海豚至關重要,但它並沒有解決使鼠海豚數量持續下降的重要原因——非法的石首魚漁業。

「最關鍵的販賣網絡和推動貿易的中間人很少受到關注,」克羅斯塔說,「真正能發揮作用的是調查和情報收集工作。」

EAL的「假金行動」(Operation Fake Gold)去年確定是墨西哥犯罪集團從盜獵者手中購買加灣石首魚,再出售給中國商人。


香港海關2018年查獲旅客從墨西哥走私至香港的加灣石首魚花膠。圖片來源:香港政府。

獨立的環保組織「環境調查機構」(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Agency)海洋運動負責人佩里(Clare Perry)同意需要從犯罪集團下手。佩里的組織在2016年發布了一份報告,詳細說明犯罪集團如何將魚鰾銷往市場。

佩里在AWI的聲明中表示:「從墨西哥到中國的石首魚魚鰾犯罪網是加灣鼠海豚走向滅絕的主要原因。除非墨西哥正視並執法,與中國和主要過境國合作截斷這些網絡,否則剩下的鼠海豚真的沒希望了。」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麥寮電廠28億促協金流向不明 環團籲監委徹查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電業法》修正迄今兩年餘,但「電力開發協助金運用與監督管理辦法」卻遲未訂定完備,導致六輕麥寮電廠的促協金流向仍然不明。

公民監督六輕促進環境權行動平台今(25日)於監察院前召開記者會,要求監委立案調查麥寮電廠促協金的使用流向,並督促經濟部儘速完成立法,使促協金資訊公開透明。


民團齊聚在監察院外呼籲「麥電促協金公開透明,請監委立案調查」、「公共議題可受公評,大城鄉長撤銷告訴」、「污染大戶回饋地方,須受公開全民監督」。環境權保障基金會提供。

電業法通過兩年  環團呼籲子法盡快訂定

2002年,為增進發電、輸電及變電設施周邊地區居民的福祉,台電訂立了「促進電力發展營運協助金執行要點」,提撥促進電力發展營運協助金(簡稱促協金)給台電所屬電廠及輸、變電設施周邊居民回饋金。但若台電向民間電廠購電,則促協金則由民間電廠處理。

台電從1999年開始向六輕麥寮電廠(簡稱麥電)購電,多年來促協金都未回饋到當地居民身上。直到2014年,雲林縣政府才向麥電追討促協金。2016年,時任雲林縣長李進勇更北上向監察院陳情,指出六輕麥寮電廠隱匿台電支付的促協金,台電未妥善監督,台電則指促協金並無法源依據。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表示,在2017年通過的《電業法》修正案,第65條明訂「電力開發協助金使用方式、範圍及監督等相關事項,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同時也要求地方政府每季須上網公告揭露促協金的使用流向。但他也指出,中央主管機關經濟部卻遲未將相關法規訂定完成,使得促協金依舊沒有一套法制化的監督機制,只能依賴地方政府自主公開流向。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文魯彬說,經濟部能源局應出面監督促協金的流向,事實上促協金就是民眾交換健康的代價,如何使用應開放居民參與。

另外,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蕭代基指出,經濟部應依據電業法第65條第二款之規定,盡快訂定與施行「電力開發協助金運用與監督管理辦法」,此辦法除監督促協金外,也應規定促協金的管理組織與制度,其管理組織成員除了電廠與地方政府之外,也要納入地方居民代表,參與促協金使用規劃與監督,才能讓促協金真正用在對當地居民有用的地方,而不是台電或地方政府錢花完了才公告;此外,地方居民代表應以選舉方式產生,受電業影響較大的鄉鎮應有較多的代表。

經濟部能源局則回應,根據《電業法》規定,地方政府必須按季公開促協金流向,並表示「電力開發協助金運用與監督管理辦法草案」已在去年完成預告,目前尚在彙整各方意見進行修改,會盡速完成訂定,未來新設電廠都必須按照新規定,去進行電力開發協助金的運用與監督。


民團代表進入監察院陳情,左起為環境保護聯盟副執行長潘翰疆、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總幹事施月英、台灣蠻野心足理事長文魯彬及律師施宇芳,由監察委員林雅鋒接受陳情。環境權保障基金會提供

電力開發協助金運用與監督管理辦法

「公民監督六輕促進環境權行動平台」強調,根據估計,20年來的台電支付給麥寮電廠的促協金已經超過28億,呼籲麥電促協金公開透明,並請監委立案調查,督促經濟部完成「電力開發協助金運用與監督管理辦法」立法。

地方政府對於促協金的使用流向不公開,讓當地居民質疑黑箱作業,甚至因言論而遭提起毀謗之訴。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總幹事施月英說,雖然雲林縣政府依法在網站上公開促協金流向,彰化縣則沒有,因此地方民眾多有質疑促協金是否被彰化縣大城鄉鄉長挪用,她因而在臉書貼出「讓人噁心的大城鄉公所『聽說』拿了六輕4000萬元,鄉長拿了其中800萬作為特支費。該換人做鄉長了。」等言論。鄉長沒有出面澄清說明,反而提告她毀謗。

施月英委任律師施宇芳則說,資訊透明化和合理監督一直以來是公民團體的堅持。促協金美其名是回饋鄉里,但更可能變成電廠收買地方的手段,因此更要確保公民不會因為合理的發言,而被政治人物用毀謗罪等刑事案件「算帳」。

反彰化台化污染發起人張淑芬也表示,每個政治人物都是可受公評的,如果被人民質疑,應反省自己,而不是濫訴,要人民噤聲。

大城鄉公所秘書張朝淳則回應說,民眾捏造的言論已涉及污蔑鄉長人格,堅持不會撤告。並表示此筆促協金是六輕麥寮電廠編列的工程款,用來建設大城鄉的多功能活動中心,預計今年12月就會竣工。他也說,去年951萬的促協金都有依法經過議會預算審議,公開檢視。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文魯彬表示,施月英是十多年的夥伴,一同監督很多起開發案,本次遭大城鄉長提起毀謗訴訟,是企圖騷擾公民團體監督的手段。環境權保障基金會提供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


大型柴油車舊換新再加碼 學者提醒:長期補貼有後遺症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為鼓勵民眾綠色消費,財政部於上週四(21日)的行政院會上,提出貨物稅條例修正草案,將減徵具有節能標章的電器類貨物稅,最高每台電器減徵2000元,自法案生效日起二年內有效。

另外,為防制大型老舊柴油車之空氣污染,原本於年底即將失效的大貨車舊換新減徵補貼,將延長到民國111年底,並擴大汰舊換新的補助對象,納入大客車及客貨兩用車,且減徵貨物稅額由原本的5萬元提高到40萬元。


行政院院會會後記者會,右起發言人Kolas Yotaka、經濟部次長王美花。孫文臨攝

減徵貨物稅1500億 補助民眾換車換電器

根據環保署統計,全國PM2.5的來源中,移動源是佔了最大宗,特別是大貨車就佔全國的15%,因此環保署訂定《空污法》於去年三讀通過,將提高針對老舊大型柴油車的檢驗標準,引起不少大型車貨運業者反彈。

為尋求加速汰換老舊大型柴油車的辦法,環保署也提供換購的補助獎勵,包含低利率購車、補助加裝濾煙器及降低貨物稅等。財政部賦稅署署長李慶華表示,財政部將修改貨物稅條例,原本今年年底失效的老舊大型柴油車舊換新的貨物稅減徵延長三年,到民國111年年底。

期限延長外,補助對象也擴大,原本補助僅限淘汰民國88年6月30日以前出廠之大貨車,擴大為民國95年9月30日以前出廠之大客車、大貨車、大客貨兩用車、代用大客車及大型特種車,都在減徵補助範圍內,估計能淘汰1萬5000輛老舊大型柴油車。

此外,減徵金額並非齊頭式的補助,將依貨物應徵稅額計算,將原本的最高上限5萬元提高到40萬元。李慶華說,希望透過賦稅減免,協助民眾更換的新車,改善空氣品質。

財政部提出貨物稅條例修正草案,減徵具節能標章之電器用品。來源:行政院簡報
財政部提出貨物稅條例修正草案,減徵具節能標章之電器用品。來源:行政院簡報

財政部提出貨物稅條例修正草案,擴大大型柴油車舊換新減徵優惠。來源:行政院簡報
財政部提出貨物稅條例修正草案,擴大大型柴油車舊換新減徵優惠。來源:行政院簡報

違法污染合理化  學者:補貼政策將產生後遺症

根據貨物稅規定,貨車每輛徵收貨物稅為15%,一輛定價為250萬元的大貨車徵收約為37.5萬元,修正條例生效後,若全額補助。而定價300萬元的大貨車,貨物稅額為45萬元,淘汰符合規定的舊車則可減徵40萬元,剩餘5萬元貨物稅仍由民眾自行支付。

然而,長期研究經濟政策的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蕭代基說,老舊大貨車舊換新減徵貨物稅的補貼,違背了污染者付費原則,污染超標排放從違規變成污染有理的減量補貼,這樣的補貼長期來看一定會產生後遺症,如本次修法將原來的短期補貼延長期限,而且補貼金額大增,而且更會引起有樣學樣,未來執行其他政策也都要補貼。

財政部次長吳自心說,政府希望透過汰舊換新的減徵,將租稅優惠補貼給實際購買的車主,不要將所有責任加諸在個別車主身上。財政部目前估算大貨車約有8784部、大客車約有384部,總計政府將提供25.6億的減徵優惠,若是民眾汰換的意願更高,稅損也會跟著增加。

鼓勵綠色消費  購買具節能標章之電器最高減徵2000元

此外,除大貨車的貨物稅減免之外,為鼓勵綠色消費,財政部同時增列對節能標章之電器類貨物稅的減徵,每台電器減稅上限為2000元,同樣依據實際徵稅計算。按照貨物稅條例規定,冷氣機課徵從價的20%,若購買定價一萬元以上的冷氣機,即可有2000元的減徵補貼。

吳自心說,節能標章的電器貨物稅減徵,預計兩個年度稅損約為125億元,促進購買約400萬台的節能電器,最終稅損金額仍須依民眾購買意願結果而定,修正草案仍須送立法院審議。

對此,蕭代基表示,節能家電的補貼實行過很多次了,從過去的研究來看,這樣的小額補貼對於整體的環境改善影響很小,而且事實上會引發更多無需要的家電購買,例如家中一台冰箱會增為兩台,電量、空氣污染與溫室氣體排放量都隨之增加。

蕭代基也說,貨物稅其實相當古老,早在民國35年就實施了,當時的社會背景,主要是針對奢侈品及污染性商品課徵,為政府主要財政收入之一,從現在的角度來看,不少內容都已經過時了,在已有所有交易行為都要繳交的加值型營業稅之情況下,若要針對污染性商品進行徵稅以抑制其消費,應該以針對污染排放量課徵的污染稅、環境稅、能源稅,替代針對貨物課徵的貨物稅,才能真正有助於減少污染排放。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

比子彈還可怕 聯合國:腹瀉是戰區兒童最大威脅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報告指出,對戰區兒童而言,腹瀉和其他衛生條件相關疾病,比暴力和戰爭本身更可怕,呼籲透過改善基礎設施來幫助受戰爭折磨的平民。

UNICEF表示,五歲以下兒童死於腹瀉的可能性是直接暴力的20倍以上。UNICEF執行董事佛爾(Henrietta Fore)說:「實際狀況是,死於無法獲得安全飲用水的孩子比死於子彈的還多。」

圖片來源:UNICEF Ethiopia(CC BY-NC-ND 2.0)

對戰區兒童而言,腹瀉和其他衛生條件相關疾病,比暴力和戰爭本身更可怕。圖片來源:UNICEF Ethiopia(CC BY-NC-ND 2.0)

負責取水的婦女和兒童往往無法在戰亂中獲得乾淨水源,有時武裝部隊還故意將供水和衛生設施當作攻擊目標,切斷重要基礎設施(如抽水設備)電力,衝突也會讓維修人員無法繼續維修工作。

另一方面,戰爭使得提供乾淨用水或用於衛生設施的產品(如氯和其他清潔劑)更難以到達需要的地方。

UNICEF於22日世界水資源日同時發布的「戰區水源」報告,詳細檢視了16個經歷長期內戰和其他衝突的國家,直指長期戰亂下這種種因素加總形成的災難常被忽視,但兒童卻是最大的受害者。

佛爾呼籲停止蓄意攻擊水基礎設施,包括政府在內,且國際社會因應衝突時應優先考慮水和衛生設施。「長期生活在戰爭中的兒童已經嚐到苦果,許多兒童無法取得乾淨的用水,蓄意攻擊水和衛生設施就是在攻擊弱勢兒童。水是人權,是生活必需品。」

該報告借鑒了阿富汗、剛果民主共和國、馬利、索馬利亞、蘇丹、敘利亞和葉門等國家。除利比亞、伊拉克和敘利亞外,所有國家15歲以下兒童死於用水相關疾病的比例,比直接暴力更高。

慈善機構「WaterAid」健康與衛生高級政策分析師威爾遜瓊斯(Megan Wilson-Jones)說:「該報告的調查結果很悲慘。不乾淨的用水和缺乏衛生設施引起的腹瀉,導致每兩分鐘就有一名五歲以下的兒童死亡。」

全球至少有40億人生活在缺水地區,這些地區每年都有一定的時間用水供不應求,8.44億人住家附近缺乏安全的可用水。

水資源短缺不再只是開發中國家的問題,因為氣候變遷、人口增加、水資源浪費以及農業和工業需求的增加,已開發國家也有許多地區面臨供水壓力。上週,英國環境機構首長警告,如果不採取措施阻止需求增長和浪費,英國將在25年內耗盡所有水資源。

另一份世界水資源日報告亦指出,跨國企業正持續消耗全球供水,即使他們承認這樣做存在風險和潛在負面影響。 專門監督企業對環境影響的組織CDP研究了全球前300大上市公司,發現大約三分之一使用的水比三年前多。

CDP水務安全總監蘭姆(Cate Lamb)說,如果世界不面對日益惡化的問題,必須有更多企業扮演領導者的角色。「全球並沒有往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的水資源目標邁進,沒能確保所有人都能獲得永續的水和衛生設施。」

參考資料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前進!禿頭鯊與吻蝦虎 「我」們可以

$
0
0
《溪流馬拉松》中篇
文、繪圖:李政霖(生態畫家)
此漫畫《溪流馬拉松》為李政霖繪製,有上中下共三篇,此文為中篇。

溪流馬拉松-中01

溪流馬拉松-中02

溪流馬拉松-中03

溪流馬拉松-中04

溪流馬拉松-中05

溪流馬拉松-中06

溪流馬拉松-中07

溪流馬拉松-中08

溪流馬拉松-中09

想進一步了解溪流生物的一生究竟會歷經多少險境嗎?到《溪望》去看看吧!

※ 本文原載於2018年12月04日人禾基金會「從河說起」部落格

11企業獲第一屆循環經濟獎 三福、友達成最大贏家

$
0
0
改善半導體污染、快時尚...循環經濟產業標竿出爐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由中華經濟研究院主辦的第一屆台灣循環經濟獎,今(26日)在南港展覽館舉行頒獎典禮。共有52家企業、80件作品角逐四大獎項,16位來自各界的專業評審、耗時三個月的評選,最終有11家企業出線。與會企業也共同簽署循環經濟宣言。

眾多企業共同出席簽屬循環經濟宣言。孫文臨攝
眾多企業共同出席簽屬循環經濟宣言。孫文臨攝

最大贏家  友達、三福化工拿兩獎項

其中,友達光電獲得「企業獎」及「創新獎」、三福化工拿下「企業獎」及「產品獎」,成為最大贏家。另外,大愛感恩科技的高循環率產品以及完整的供應鏈,令評審團隊印象深刻,決定頒發「特別獎」,成為唯一獲得此獎項的企業。

籌辦此次獎項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溫麗琪說:「法制的更新趕不上環境污染的速度,當其他企業仍在觀望時,這些企業已經投入循環經濟的研發與實踐中,這些得獎企業可以成為各行各業的標竿,更希望能成為政府改善法治的建言。」

典禮上,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也是無任所大使的簡又新說,每個人平均一年要消耗10公噸的資源,過去的線性經濟已讓地球無法負擔,發展循環經濟不論對台灣還是對世界來說都非常重要。

第一屆台灣循環經濟獎共分為產品獎、創新獎、跨界獎、企業獎四大類別,吸引超過50家企業、80個計畫參與,每個獎項頒發兩個銀獎、一個金獎,共有11家企業獲獎。

產品金獎 三福化工半導體污染物回收技術 十年才獲利

獲得產品獎金獎及企業獎銀獎的三福化工總經理蔡介榮表示,三福化工從2006年開始研發半導體製程污染物「氫氧化四甲基胺(TMAH)」的回收再利用技術。

蔡介榮說,過去台灣仰賴進口的TMAH是高度危害性的污染物,具有致死性與急毒性,卻又是半導體的必需品。原本公司打算研發製造TMAH,後來決定投入回收再造,2010年開發成功,2012年獲得專利技術,一直到2016年才開始獲利。目前共有九個廠區,每年可以處理5萬4000噸的TMAH,且可以回收65萬噸的廢水再利用,大大減低了半導體產業的能源消耗,並替客戶節省了超過20億因為排放超標的污染處理費用,每年更減少1萬6000公噸的碳排放。

他表示,過去化工產業對環境是帶著惡名,如今獲得循環經濟金獎,代表十多年來的投入有了永續發展的成果。


2019循環經濟獎頒獎典禮,共有11家企業獲獎。孫文臨攝

創新金獎 友達光電龍潭廠100%水資源回收獲肯定

評審團隊由來自產業、學界以及非政府組織的16名代表組成,評審之一的高雄科技大學教授樊國恕說,產品獎主要分為下腳料的新產品、廢棄物精煉、不同廢棄物結合、有機廢棄物萃取,以及廢棄物加入產品中具備功能性等共五大類。他表示,每一個參賽者都是把垃圾變黃金,而評審則著重在物料的循環度、產品應用推廣、能源效率三大原則,最佳狀態是達到「原料的生命週期可以無限。」

科技大廠友達光電科技公司獲得企業獎銀獎及創新獎金獎兩項大獎的肯定,友達光電副總經理林挺立說,台灣的乾溼季節分明,多年來科技產業都需要消耗大量水資源,經過了三年的嘗試,目前友達的桃園龍潭廠區已達到百分之百的水資源回收再利用,每年可以回收1800噸的水資源,此外更可回收貴重金屬,每年龍潭廠區可回收260公噸的銅金屬。

林挺立表示,公司2015年在龍潭廠成立水資源教育館,既台中廠之後獲得環境教育場所認證,成為全國第一家擁有兩個環境教育廠區的企業。


友達光電的副總經理林挺立上台領取循環經濟創新金獎並發表得獎感言。孫文臨攝

台南企業「布可回收」 贏得循環經濟跨界獎

跨界獎的評審之一,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執行長陳惠琳則說,合作也是循環經濟的重要精神,跨界獎是最少人報名的獎項,原因是他的難度最高。合作不僅是技術上與商業模式的改革,更需要不斷的磨合,兩家企業甚至多個領域的合作。她說:「不僅是供應鏈的合作,更是跨界的服務。」

獲得跨界獎的是台南企業的「布可回收」,台南企業執行長葉重利說,受到近年快時尚的影響,成衣產業的污染僅次於石化業,生產一公斤的棉花需耗費2萬公斤的水。他說,布可回收的重點是「交陪共創」精神,台南企業結合和明紡織、宏遠興業等台南在地產業,透過企業共創讓布料再生。

葉重利認為「沒有真正的廢棄物,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因此台南企業與台南古都基金會合作成立布料銀行,並和奇美博物館及台灣文學館設計周邊商品,未來希望結合台南各地人馬,成立一個有趣、奔放的台南隊打入國際盃。

行政院政務委員龔明鑫說,以前回收廢棄物製造產品會被說是偷工減料,但現在愈來愈多的國家在法規中規範企業的回收率標準,循環經濟是全球共同的目標。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吳中書也說,過去企業聽到永續、循環都會覺得是浪費成本,但現在已經知道永續循環不僅可以增加獲利,更真正有助於企業長遠發展。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副署長沈志修則說,「今天看到的企業,跑出了台灣循環經濟的第一棒,未來期待能看到第二棒、第三棒。」


循環經濟企業獎得主合影與頒獎人合影。孫文臨攝

企業金獎 歐萊德強調碳中和 注重員工家庭時間 

獲得企業獎的歐萊德國際公司董事長葛望平說,歐萊德除了研發出全球第一瓶百分之百再生塑膠製造的洗髮精之外,企業文化也非常強調碳中和,並且增加員工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歐萊德約有300位員工,已經迎接50多位新生兒,他開玩笑地說,這也是一種循環經濟。

另外,台糖公司也以洗髮精獲得了循環經濟創新銀獎,副總洪火文說,每天台糖都會電宰大量的豬隻,因此他們借鏡傳統智慧,研發出以豬膽製作的洗髮精,目前已經量產上市。

溫麗琪說,全球都在對抗氣候變遷,努力避免暖化升溫1.5℃。不過她說:「我也擔心看到沒有達1.5℃」,因為那表示全球企業都朝著永續發展的方向改變,而台灣的企業若沒有跟上,經濟成長也將跟暖化一起停緩。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陳思寬說,台灣綠色經濟倡議平台要讓所有的中小企業知道,他們在循環經濟的路上有伴。中經院也承諾會繼續辦理這個獎項,讓循環經濟的推動永續發展。


2019台灣循環經濟獎得獎廠商(依企業筆劃順序排列)。圖表提供: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

下一屆循環經濟獎 今年5月開跑 

今日獲獎的典範企業將出席本周五(29日)於南港展覽館舉辦的台灣循環經濟論壇,分享他們的經驗與商業模式。同時,即日起至29日,「智慧城市論壇暨展覽SCSE」也在台北南港展覽館展出,展示醫療、教育、建築、交通等智慧城市不同面向的新科技與新概念。

溫麗琪表示,2020年的循環經濟獎將於5月開跑,6月還有循環經濟大講堂,邀請評審現身說法,告訴參賽者如何抱走循環經濟獎項,鼓勵有興趣的企業報名之外,也呼籲一同參與綠色倡議平台。「循環經濟獎的贏家除了各位願意創新的企業外,我們唯一的地球也是贏家。」她說。


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溫麗琪。孫文臨攝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

江蘇響水大爆炸 是人禍非意外 為何事故屢屢發生?

$
0
0
整理:林琪娟(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中國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的「陳家港生態化工園區」(簡稱陳家港化工園區)為江蘇化工企業主要集聚地之一。21日下午2時48分左右,園區中的「江蘇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簡稱天嘉宜)工廠發生大爆炸。根據中共官方25日最新消息,事故已造成78人死亡,救治傷患617人 ,其中21人危重傷、73人重傷,523人輕傷。

一直至26日,消防人員仍在進行善後處理,包括對儲罐區洩漏的酸性液體進行散撒石灰粉等中和處理的工作;27日為事故頭七,官方也舉辦隆重的儀式為罹難者致哀。

江蘇響水爆炸事件

江蘇響水天嘉宜工廠爆炸,炸出一個大坑。圖片來源:影片截圖

此次大爆炸引起兩岸熱烈討論,民眾傾向於認為,這次爆炸本是可以被阻止的「人禍」。不管是陳家港化工園區還是天嘉宜,都存在安全問題多年,此次爆炸是問題長期沒被解決導致的人禍。

爆炸、毒氣、污染環境,安全問題不斷

陳家港化工園區此前早發生過多起重大安全事故。例如2007年,江蘇聯化科技有限公司爆炸事故,8人死亡;2010年,江蘇大和氯鹼化工公司發生氯氣泄漏,30餘人中毒;2011年5月,南方化工廠重大火災,並於7月26日再次發生事故,發生爆炸並引發火災等等。

陳家港化工園區內本次大爆炸的天嘉宜工廠,也是「前科累累」。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張勤岳,曾因污染環境罪被判刑。2012年,天嘉宜因不當處置化學廢料100餘噸,嚴重污染環境被裁罰100萬元人民幣(約新台幣466萬)。2017年,因違反環境汙染和公共安全管理的相關規定,遭到響水縣環境保護局處罰。2018年2月,因涉及13項安全隱患,被前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發函督促整改,存在安全隱患包括:生產裝置操作規程不完善、無巡迴檢查制度、現場管理差、動火作業管理不規範、苯和甲醇裝卸現場無防洩漏應急處置措施等等。而在2018年4月,因化工園區的水污染問題,包含天嘉宜在內的化工園區工廠遭到環保部門勒令停工,可是在同年8月提交環保整治改善報告後,園區內的天嘉宜工廠再度復工。

由此可知,不管是化工園區還是天嘉宜,都存在問題已久,且一再發生。然而,既然天嘉宜的黑歷史劣跡斑斑,為何長年來卻總是能度過難關?為何問題始終無法被解決呢?根據媒體綜合報導與輿論,總結出以下幾點。

政府監管不力、扭曲的政績觀、有關部門「以罰代管」

據媒體報導,有輿論批評當局監管不力是釀成此次悲劇的主要原因。中國國務院江蘇響水天嘉宜公司「3.21」特別重大爆炸事故調查組召開的第一次全體會議也指出,事故暴露出江蘇一些地方未確實吸取教訓,在改進安全生產上不認真、不扎實,走形式、走過場。中國媒體澎湃新聞特約評論員余寒批評道,「說到底還是因為心存僥倖,從職能部門的監管到企業的管理都出現了懈怠,導致整改不力,漏洞沒有及時填補。」

中國媒體《湖南日報》朱永華指出,此次事故背後不僅是涉事企業對安全生產的漠視,也與當地政府「扭曲的政績觀」有關。 2011年,響水縣民眾聽聞「化工廠要爆炸」,發生「萬人奔逃事件」,當地官員卻要求居民「不要怕」,甚至提出「寧願被毒死,也不願窮死」之類的口號。官員追求「帶血的GDP」、對安全生產隱患的視而不見,是重大安全事故發生的罪魁禍首。

多維新聞的李止戈也指出,事故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有關部門「以罰代管」,在開出處罰後便沒有下文,並且沒有對存在安全隱患的企業進行長期的追踪和監管,而對企業的後續整改匯報也採取一貫的聽之任之的態度。同時,在企業的日常生產中,相應的監管部門沒有對其進行有效的安全隱患排查,使得長期存在的安全隱患最終釀成了慘烈的事故。

媒體輿論被管控,公民監督功能或喪失

據《紐約時報》和《金融時報》的報導,大量民眾對當局的網際網路審查行為表示不滿與批評,並指響水爆炸的一些新聞報導和社交媒體發布的信息被審查機構迅速刪除。

如果輿論管控沒有那麼嚴,是不是就可以在問題發生的當下立刻被發現、被解決呢?媒體《新京報》的佘宗明表示,難阻止網民的思維沿著「輿論監督有保障-問題會及時被揪出-事故也許能避免」的鏈條發散。

早在2007年響水發生爆炸事故後,一篇引發廣泛關注的「響水經驗」文章,就用半真半假的官方語氣記錄了當地政府如何在爆炸發生後,阻撓中國新聞媒體記者採訪的「先進經驗」。記者李潤文談「響水經驗」的文章則對其形成了印證。據李潤文講述,2007年,他和新華社記者劉某都遭遇了當地官員安排濃妝艷抹女子為其按摩的情形,但遭其拒絕。據其披露,除了色相利誘外,當地阻撓採訪手段還有武力威脅、軟禁和重金收買記者等。

然而十多年過去了,中國政府疑似沒有解除對媒體輿論的嚴厲管控。根據媒體報導,多年關注陳家港化工園區污染情況的民間環保志願者張文斌,這次響水大爆炸當天下午便抵達現場觀察環境污染狀況。但在25日上午,被警察從酒店帶走。張文斌表示是被響水警方傳喚,因他涉嫌「尋釁滋事」,而警方主要詢問他在網上發布關於響水爆炸核心現場的內容。

江蘇響水爆炸事件

張文斌的朋友圈截圖。圖片來源:張文斌友人

民眾質疑政府造假響水爆炸環保數據、死亡失蹤人數

除了上述原因,中國政府的公信力喪失,民眾不相信政府的處理災害事件的方法,或許也是事故頻繁發生的原因之一。根據媒體大紀元的報導,網民紛紛質疑官方發布的死亡和失蹤人數的真實性。社交媒體上熱傳的天嘉宜化工廠俯視圖,顯示爆炸中心區域有二十多棟樓被炸空。上海企業家胡力任對大紀元記者說:「那地方我去過兩次,幾千人(死亡)不太可能,化工廠人不多的,這次區域大,我估計真正死亡人數應該在500人左右,不過殘疾的會非常多,特別是聾子會非常多。」而早前,多名受訪者也對大紀元記者表示,對官方公布的失蹤人數是28人表示質疑,有家屬在各大醫院看到的情景是,尋親的人比醫院的人要多得多,可謂人山人海。

民眾也質疑起官方公布的環境監控數據。根據媒體中央的報導,儘管響水縣鹽城市官方23日上午在發布會稱,持續進行的環境監測資料表明,「目前各項檢測指標已處於正常範圍內,群眾飲水未受影響」。但民眾似乎並不相信,一名黃姓民眾說,從事發當晚開始,超市裡面的水都被搶光了,沒有熟人還買不到。網民在網上發布稱,水受污染了,不能喝了。

Viewing all 1997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