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福島核災8周年,我在日本行走一周,檢測環境輻射、訪問當地居民團體,311那一天接到友人傳來一則消息,十分感動,台灣基隆二信高中學生陳姵頤在台灣發起青年氣候運動「Fridays for future」,一項由瑞典16歲少女格雷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策動的環境運動,更將於明天(3月15日),第一次策動搶救未來的全球氣候罷課行動(the Global Climate Strike For Future)。
[13] 《CITES公約》第10條為規範締約國與非公約締約國間之貿易,內容如下。Article X: Trade with States not Party to the Convention. “Where export or re-export is to,or import is from,a State not a Party to the present Convention,comparable documentation issued by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in that State which substantially conforms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resent Convention for permits and certificates may be accepted in lieu thereof by any Party.”(CITES,1973)
[16] “although within the UN framework Taiwan is treated as a province of China and is not a signatory to CITES,it is following CITES regulations to a certain extent as Taiwanese and Chinese authorities have approved the documents,which reportedly list the Taipei Zoo and Wolong Nature Reserve Management Office.” Anon. PANDA DIPLOMACY: CITES secretary says panda transport need not be reported[N]. Taipei Times,2008-12-24。
「埃克森美孚提供虛假的保證文件,誤導投資人以為它有積極應對氣候變遷相關法規,以及對公司業務帶來的經濟風險!」檢察長安德伍德解釋,埃克森美孚衡量氣候變遷的可能影響時,基本上保留了兩種版本,一是對投資大眾公開的版本,另一版本則是預期今後環境法規加嚴而增加的成本(或稱「代理成本」,proxy cost),前一種指引內部投資決策、也對股東發表的公開版本,明顯低估氣候變遷的風險,這種如同欺詐的行為,還受到公司最高層批准,包括前執行長、後來成為川普第一任國務卿的提勒森(Rex W. Tillerson)在內。
這起訴訟是根據紐約州的《反證券欺詐法》(又稱「馬丁法案」,Martin Act)提起,該法案賦予州檢察長調查和起訴證券欺詐案的權力,舉證責任也比聯邦法律寬鬆。經過三年多的調查,法院將要求埃克森美孚付出數億美金的賠款金,並將所有欺詐行為獲得的收入還給投資人。「這起訴訟顯示了用法律追究氣候責任的轉變,」媒體《U.S. News & World Report》分析,訴諸於投資人欺詐的指控方向,不但相對容易證明、也有機會促使企業做出改變。
「過去這些生態監測和調查研究是由電廠負責,但業者當然想要努力發電,所提出的數據不一定正確或真的對環境沒有影響,」荷蘭公共工程與水資源管理局生態顧問德庸(Maarten de Jong)說,「就讓電廠做他們該做的事,也就是做好發電,而至於環境和生態保護的規範和程序、噪音管控等,則由政府依據研究數據來訂定。」
「氣候罷課」與「未來星期五」(Fridays for future,簡稱FFF)是一項國際串連的大規模學生行動,主張在每週五罷課,捍衛年輕世代的未來。「我們這一代伴隨著氣候危機長大,我們的餘生不得不與之共存。儘管如此,我們大多數人並未參與當地及全球的決策。」在罷課前的公開信裡,全球學生代表指出,年輕世代不願再接受這種不公義,對於各國遠遠未能達到巴黎協定的目標,也感到心急與不滿。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研究員J.G. Cedeno-Laurent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也有類似疑問。他們想知道建築有哪些室內環境因素,會影響人類的健康、生產力和舒適度。於是回顧過去40年有關室內環境品質的研究期刊與報告,並將研究結果刊登於2018年《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期刊。他們總結出九個影響健康的環境因子:
濕氣與黴菌最常見的健康影響是氣喘,在過去研究統計的2,108萬個氣喘案例中,有21%跟住家的濕氣和黴菌有關。其他影響包括過敏、咳嗽、胸悶。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將黴菌視為建築物相關疾病(Building-related illnesses)的主因。
早在1997年美國能源部的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即投入相關研究。他們估算改善室內環境品質,例如改善空氣品質、增加通風、增強採光、調節室內溫度等,所增加國內生產力及減少之醫療成本。
估算結果包括每年減少呼吸道疾病帶來益處約60至190億美元,減少過敏和氣喘的好處約10至40億美元,減少病態建築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益處約100至200億美元,增加工作表現的效益約120億至1,250億美元;而改善室內環境品質的效益是投入改善成本的18至47倍。
2002年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與衛生研究計畫(The National Occupational Research Agenda),執行國內非工業室內工作環境的跨領域研究,研究範圍包括與建築相關之呼吸道傳染病、氣喘、過敏,以及室內環境品質和增進建築環境健康的方法。其研究結果估算,若改善室內工作環境約有1,500萬工作者受益,其每年帶來的經濟效益約50億至750億美元。
然而是否有助於綠建築使用者的健康和生產力的確較少討論,不過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助理教授Joseph Allen等人也有同樣疑問,於是回顧各國相關研究並將整理結果發表於2015年《Current Environmental Health Reports》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