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7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方儉/全球氣候罷課是世代正義的悲鳴

$
0
0
文:方儉(綠色消費者基金會秘書長)

311福島核災8周年,我在日本行走一周,檢測環境輻射、訪問當地居民團體,311那一天接到友人傳來一則消息,十分感動,台灣基隆二信高中學生陳姵頤在台灣發起青年氣候運動「Fridays for future」,一項由瑞典16歲少女格雷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策動的環境運動,更將於明天(3月15日),第一次策動搶救未來的全球氣候罷課行動(the Global Climate Strike For Future)。

擷取自Fridays for future Taiwan 臉書粉專
擷取自Fridays for future Taiwan 臉書粉專

311福島核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單一人造災難事件,這場災難過了8年,好像還沒有開始,因為為了一點核電,人工製造出百萬年毒害不減的鈽元素,鈽是Plutonium,即為冥王之意,幾個原子就能讓人致癌,這是20世紀遺留下來,到1000個千禧年後還會持續毒害的人類與生命的毒素。我們的地球是向子孫借來的,難道用完後還給他們的是飽含絕毒鈽元素的星球?

311到315只有4天,我們如何幫助這群16、7歲孩子?他們呼籲:「現在不做這件事情,到時候我們就死定了!」這聲音聽來格外悲愴。

在福島拜訪的現居居民團體有個共同的特徵,都是6、70歲的銀髮族,他們死守家園,原來一家團圓的3、4代同堂之家,現在四分五裂,老人回到故鄉,但不准兒子女兒,更不准孫子孫女回來,一家人流落日本各地。每個老人懺悔愧疚之情溢於言表,「我們用了核電,享受了短暫的好處,毀了自己的家人和子孫的未來!」大多數人在311以前都是支持核電的,因為核電帶來地方建設、繁榮,以及工作機會,因核電而興旺。以前不信的核災,竟然降臨在自己頭上。現在6、70歲的嬰兒潮世代,如何交棒給16、7歲的千禧世代?

8年前的地震、海嘯災區已回復往昔;在福島和周邊幾百平方公里的重度核污染範圍,是無人可居住歸還困難區,政府租借30年,其他所謂已除污完畢,還是有污染,居民在威脅利誘下,被迫遷回,回來的只有老人,福島政府祭出回來念中、小學的孩子有500萬日圓的獎勵,吸引了100位小孩回到飯館村,但是90%是每天通勤上學。而悲涼的是,原有6000多人的飯館村,現在只有5、600人,8年來只有3名新生兒誕生。

50年前「地球日」,美國數萬學生走上街頭,呼喊保護環境,不要沉默的春天,撼動了20世紀工業文明,世界開始注重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逐漸竭澤而漁,殺雞取卵的經濟模式,就連中國在2015年柴靜的《穹頂之下》,雖然影片消失,但戮力整治空污,產業轉型,空污減少不少;反觀台灣,卻與世界背道而馳,當我和年輕人提到地球日,「我知道,是某頻道主辦的路跑活動」。

「罷課」這戒嚴時期的天條,至今仍有不可撼動的地位,很難得看到一位16、7歲的高中生站出來加入全球思考草根行動的行列,也可預期她將承受各方的壓力甚至霸凌,我們要支持她們發起的行動。畢竟,環境的災禍是我們闖的,用了40年核電,留下遺毒百萬年的核廢料,用後即丟的文化,耗竭資源,留下垃圾,我們這一代留給人類歷史最醜陋的一頁。

希望我們這一代就要中止我們犯的錯誤,不要再讓後代承擔,她們已經喊出「到時候我們就死定了」,為了世代正義,我們能不立即行動嗎?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轉載,原刊於《蘋果日報》


龍緣之/為了「高雄」,拒絕「貓熊」

$
0
0
高雄不能要貓熊,貓熊也不需要高雄
文:龍緣之(中國清華大學科技哲學博士。研究領域:大貓熊保護的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

日前傳高雄市政府將爭取兩頭大貓熊 [1],入住壽山動物園。部分官員欲循「團團」、「圓圓」於2008年來台的「木柵動物園模式」。殊不知,「團圓」來台乃自2005年「連胡會」(連戰、胡錦濤於北京會面)「獲贈」貓熊後,申請案歷經政黨輪替,在國內外法律法規、民主程序、經濟、兩岸關係,以及貓熊保育等面向,皆是極具爭議的問題。實際上,為了促成貓熊來台「團圓」,台灣社會和貓熊保育都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筆者關注貓熊議題已逾十年,曾在四川近十處大貓熊保護區進行田野調查,採訪了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大貓熊專家,並且曾受邀與多國專家共同討論貓熊議題。本文將說明「為什麼貓熊不應該到高雄?」

2013年8月28日,在「收復台灣」的鄭成功生日當天,中國官方媒體將圓仔形容為新一代的民族英「熊」[2]。(圖片為作者截取自網路)
2013年8月28日,在「收復台灣」的鄭成功生日當天,中國官方媒體將圓仔形容為新一代的民族英「熊」[2]。圖片為作者截取自網路。

禮多必詐

大貓熊如此「貴重」,又是中外各國的「搖錢樹」,會輕易的「送」給台灣嗎?這聽起來是不是有些奇怪?

1982年,中國已停止將大貓熊作為「國禮」送予外國,也是「貓熊外交」的終結。取而代之的,是1980年代極具爭議性且罔顧動物福利的「短期租借」(被戲稱為「大貓熊留洋打工」),還有現今以十年為期,將「保育」作為包裝的「海外科研合作」。在此種「長租」契約中,外國動物園需支付「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3]每對貓熊每年100萬美元的租金(即所謂「保育費」)。如果出租的大貓熊產下幼仔,其所有權歸中國所有,且該動物園需額外支付中國政府每年60萬美元的費用。所以說,現行中國沒有也不可能對外「贈送」大貓熊。2008年,大貓熊「團團」和「圓圓」來台,僅僅是大貓熊在中國「國內」換了一個地方移置。

迄今為止,以台北市木柵動物園為代表(尚有六福村等業者加入申請)的申請者,提交給主管機關(即「農委會」)的申請書中,一貫以「域外保育」(Ex-situ conservation,中國稱作「遷地保護」)為大貓熊的「輸入」尋找理由。在一次私下交流中,一位曾在中國官方媒體工作、目送「團團」和「圓圓」離開四川雅安碧峰峽大貓熊基地的記者,對台灣竟將貓熊來台形容為「域外保育」感到莫名其妙。

貓熊「保育」?燙手山芋!

數十年來,中國「為了大貓熊」投入了難以計數的人力和物資。實際上,無論是「海外科研合作」還是早期更為赤裸的「貓熊外交」,大貓熊僅是中國外交政策及籌碼中的一部分,或可稱之為中國「穩賺不賠」的生意,原因就在於飼養貓熊的費用超高。貓熊來台,就意謂著「讓台灣來養」。試想,即使是收養貓狗也要善盡飼主之責,必須為日常照顧及疾病時的醫療護理,準備相當的費用,何況是兩頭貓熊呢?

海外動物園界指出,展示貓熊的參觀人氣,在第一年後就會消退。而正是由於飼養貓熊的費用極高,且每年動物園還必須支付高額租金。平均而言,一份出租貓熊的合約(多為公母成對出租),約為中國政府帶來8000萬美元的收益[4]。就台灣而論,就算因為「統戰」不用交「保育費」,中國雖然少賺但也不賠!

近日,除了有馬來西亞「先租後退」大貓熊的新聞,台灣亦有「木柵動物園」經驗,諸多媒體報導已顯示「貓熊經濟」並不如高雄市府想像的那樣美好。一旦成為沉重負擔,不可能有其他台灣公私立動物園接手貓熊。僅以六福村為例,費時三年、斥資1.2億元建造的貓熊館因未有貓熊入住,現形同廢棄,但工作人員私下對筆者表示,幸好當時申請案沒通過,不然根本養不起。可以預測的是,若貓熊入住高雄,高市可能面臨「養不起」、「丟不掉」、「送不回」,無辜動物會成為燙手山芋。

現已形同廢棄的六福村內的貓熊館,館內放了幾個鸚鵡籠,還養了幾隻貓抓老鼠。2019年1月。(圖片為作者提供)
現已形同廢棄的六福村內的貓熊館,館內放了幾個鸚鵡籠,還養了幾隻貓抓老鼠。2019年1月。圖片為作者提供。

現今被關在六福村貓熊館的貓之一,牠們被用來抓老鼠,卻無法離開館場,形同被無限期囚禁,亦無遊客來訪。2019年1月。(圖片為作者提供)
現今被關在六福村貓熊館的貓之一,牠們被用來抓老鼠,卻無法離開館場,形同被無限期囚禁,亦無遊客來訪。2019年1月。圖片為作者提供。

現已形同廢棄的六福村貓熊館外,設有鸚鵡表演場。動物表演有違保育精神,如今在世界各國皆引起爭議,部分國家或地區已禁止或限制動物表演。2019年1月,筆者造訪當天並未有表演。(圖片為作者提供)
現已形同廢棄的六福村貓熊館外,設有鸚鵡表演場。動物表演有違保育精神,如今在世界各國皆引起爭議,部分國家或地區已禁止或限制動物表演。2019年1月,筆者造訪當天並未有表演。圖片為作者提供。

「團圓」模式,犧牲法治

也許很多人已不記得,在中國春節聯歡晚會上由觀眾投票選出名字的「團團」、「圓圓」,是如何在「中華民國國旗一路回避」的情況下,入住木柵動物園的 [5]。其實,台灣為此做出的犧牲遠不止於此。回顧2005年及2008年兩度的申請案,就能發現在動物個體、保育的客觀條件、國際公約、國家法律規定,甚至政府的主管機關人事皆相同的情況下,僅由於不同執政黨的意志差異,就能在無視法治和民主程序之下,做出南轅北轍的決定。

2005年,國民黨執政的台北市政府力主貓熊來台,彼時市長馬英九令副市長葉金川擔任「貓熊小組」召集人。與之抱持相反意見的,則是以陳水扁前總統為代表的中央政府。該年度的申請案(已是1980年代以來的第4次「輸入」申請案)在農委會召集13位來自相關部門、保育生物學及動物醫學界之學者、民間保育團體等各界專家組成審查小組,最終否決了申請案。然而,3年後的第5次「輸入」申請案,何以有了完全不同的結果?

本表由筆者改寫自社團法人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貓熊案重要聲明:呼籲政府落實民主、透明審議、公開辯論》(2008-8-13新聞稿)
本表由筆者改寫自社團法人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貓熊案重要聲明:呼籲政府落實民主、透明審議、公開辯論》(2008-8-13新聞稿)

必須留意的是,2005年申請案的審查小組認為,貓熊保育應以「域內保育」(In-situ conservation)和研究貓熊的野外生態習性為主,且申請者之(面對民眾的)「教育計劃」及飼養貓熊之設備和人材訓練尚未成熟。農委會決議也表示,若上述問題能改善,且取得保育團體支持之共識,則貓熊當可依規定輸入。然而,在第5次申請案時,農委會不僅未邀請保育團體,也有操作審查小組之組成的嫌疑 [6]。一名保育人士表示「上次審查時持反對意見者,這次即未獲邀請,懷疑林務局已預設立場,不用審就知道將核准貓熊來台」 [7]。兩度的引進計劃書之「保育教育方案」的內容也大體一致 [8]

「團團」、「圓圓」抵台前,台灣出現一系列諷刺漫畫。繪圖:阿瑛[17]。
「團團」、「圓圓」抵台前,台灣出現一系列諷刺漫畫。繪圖:阿瑛 [17]

貓熊申請案既非國防、軍事、外交機密,農委會林務局卻在審查會議舉行前,拒絕公開小組名單 [9]。保育團體要求農委會依《政府資訊公開法》公開會議紀錄,卻在法院同意被告所述「專案審查會議『沒有會議紀錄』,『因而無法提供』」的情況下,最終無法取得 [10]

「圓仔經濟」不應該且無法複製

媒體早在貓熊來台「團圓」以前,就用「貓熊和親」形容這場「動物移監」。同樣地,早在赴台之初,貓熊就擔負了在台灣繁衍的任務 [18]。大貓熊於2008年赴台後,中國曾派出多批專家來台「協助繁殖計劃」,直至「圓圓」於2013年產下「圓仔」。近期的媒體報導也一再指出,木柵動物園仍在對「圓圓」進行人工授精。

人工授精的精子是怎麼來的?貓熊本是獨居動物,成雙成對「出租」或「移監」,本就是為了滿足人們對「一夫一妻」的浪漫想像。此外,就是將公貓熊作為「精子製造機」。國際知名的大貓熊專家潘文石在《呼喊春天: 猫熊虎子与我》書中寫道,應該「在野地裡生、在野地裡死」的公貓熊被麻醉後電擊直腸取精,這對動物而言是一次次痛苦的過程 [19],亦不乏死亡案例。2010年日本神戶王子動物園的貓熊「興興」即在採集精液的過程中死亡。神戶市因此必須賠償中國50萬美元 [20]

事實上,大貓熊在自然棲息地可以自然繁衍 [21],根本無需人類圈養的「愈幫愈忙」(關於大貓熊保育的問題,筆者另有專文〈從迷路小黑熊,談中國保育大貓熊所帶來的警示〉)。更重要的是,動物和人一樣不是生育機器,不能「逼她懷孕生子」!強逼貓熊為「經濟」而「拚命」繁殖,既不公平,也不實際。「再來一隻圓仔」是不能期待,也不應該期待的。

本文簡要回顧貓熊從外交「國禮」,到以「保育」為名的「長期租借」之背景,揭示貓熊來台並不是簡單的「贈送」活動。雖然,台灣無需向中國繳交高額「保育費」,但是照顧貓熊的費用極高,一對「養不起」、「丟不掉」 、「送不回」的燙手山芋,可能令社會付出沉重代價。再則,在保育觀念、民主和法治意識皆日益進步的今天,即便循所謂的「木柵動物園模式」、千方百計讓「貓熊進得來」,這種「團圓式闖關」無疑將受到更嚴格的檢視。面對國內外輿論,政府必將再次面臨難以「自圓其說」的冏境。期待又一次的「貓熊經濟」或「圓仔效應」,乃是不切實際亦無視保育精神。

最後,我們也不應忘記「貓熊」何其無辜。無論是動物園業者口中的「域外保育」之旗艦物種(flagship species)或所謂的「保育教育大使」,「貓熊到高雄」永遠不會是牠們的選擇。野生動物應該留在牠們的自然棲息地。繁殖更多無法回到自然棲息地的圈養動物,是昂貴又無效的「假保育」。

因此,高雄不能要貓熊,貓熊也不需要高雄。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轉載,原刊於動物當代思潮Yahoo論壇

[1] 中國大陸將大貓熊稱作「大熊貓」。在2008年以前,台灣(中華民國政府)將大貓熊稱作「貓熊」或「熊貓」;2008年大貓熊「團團」、「圓圓」抵台後,則一律稱作「大貓熊」。本文為求一致性,故以「大貓熊」或「貓熊」一詞指涉該物種。唯文中所引用之中國大陸方面的專有名詞(如「搶救大熊貓」)、文獻和報刊文章名等,依然保留「大熊貓」或「熊貓」原稱。

[2] 中央電視台. iPanda熊貓頻道[OL].(2013-8-28)[最後登錄網站時間2016-5-29].

[3]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CWCA),於1983年創立,創立之初的第一個工作就是展開海內外的「搶救大熊貓」募款,這場由「竹子開花」引發的事件,已被證實為一場人為建構的「危機」。可參見筆者論文:「竹子開花」與「搶救大熊貓」——對一場有爭議的野生動物保護案例的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2016,38 (2):14-20. (CSSCI)

[4] 鄭寺音. 養貓熊開支大美動物園吃不消[N]. 自由時報,2006-2-13.

[5] 〈方便中媒拍攝 國旗沿途迴避〉

[6] 在第4次申請案的審查小組中,與保育及野生動物研究領域相關的專家代表,在13席中占8席(62%)。然而,第5次申請案的審查小組僅有7人,除農委會代表1人以外,6位專家之研究專長和野生動物生態較為相關的僅有3位,比例明顯被刻意減少。而且,一位審查小組委員與動物園園方似有利益衝突,卻未回避。參見社團法人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致監察院檢舉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函. 2008-12-4發文字號:動社研究97年第023號. 社團法人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2008.

[7] 鄭智仁. 熊貓落腳最快下週四定案[N]. 蘋果日報: A6版,2008-8-9.

[8] 社團法人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致監察院檢舉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函. 2008-12-4發文字號:動社研究97年第023號. 社團法人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2008.

[9] 2008年8月14日,農委會林務局召開「大貓熊專案審查小組」會議審查貓熊輸入案,核准台北市立動物園進口貓熊。在會議之前,卻宣稱因為「擔心委員受到不必要的壓力與干擾」,不願透露專家小組的成員、人數與組成。

[10] 筆者將社團法人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簡稱EAST)要求農委會依法公開會議紀錄而發起之「政府資訊公開法」官司過程整理後,簡述如下。EAST針對此次輸入申請案之審議,於97年(2008年)8月19日申請「提供政府資訊申請書」,並於同月27日收到農委會回函。農委會回函指出,「有關審查會議紀錄部分,……(中略)本會未便提供」。隨後,EAST不服,於97年(2008年)9月16日提起訴願。針對此訴願,行政院決定書於98年(2009年)3月17日發出,表示「所訴核不足採,原處分應予維持」。隨後,EAST不服行政院訴願決定,又於98年(2009年)5月11提行政訴訟。農委會隨後於98年(2009年)6月15日發出答辯狀(行政訴訟陳報狀)。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於同年發出的判決書指出,「(本次輸入申請案之專案審查會議)僅有會議結論而無書面會議紀錄,被告自無此會議紀錄得予提供」。(詳見: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書,98年度訴字第938號,98年10月29日辯論終結,裁判日期:98年11月12日。)其後,EAST又於98年(2009年)12月17日,提出行政訴訟上訴理由狀。農委會相應於99年(2010年)2月11日發出答辯狀。經最高法院於101年(2012年)2月17日判決,駁回上訴。

[11] CITES 即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之縮寫,中文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亦簡稱《華盛頓公約》。

[12] 《CITES公約》第3條為對「附錄一」所列物種標本的貿易規定。大貓熊屬《CITES公約》附錄之第一類物種(Appendix I),其跨境之輸出、輸入活動,皆受到嚴格的規範,若按照《CITES公約》第3條第3項規定,「附錄一所列任何物種標本之輸入,應先經核准並提出輸入許可證及輸出或再輸出許可證」,「輸入許可證僅於符合下列條件時發給:a. 輸入國之科學機構曾經通告此項輸入之用途並不危害有關物種之生存;b. 輸入國之科學機構查明一活體標本之接受者,具有適當設備,以安置及看管該標本;c. 輸入國之管理機構查明該標本不用於偏重在商業上之目的」(CITES,1973)。

[13] 《CITES公約》第10條為規範締約國與非公約締約國間之貿易,內容如下。Article X: Trade with States not Party to the Convention. “Where export or re-export is to,or import is from,a State not a Party to the present Convention,comparable documentation issued by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in that State which substantially conforms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resent Convention for permits and certificates may be accepted in lieu thereof by any Party.”(CITES,1973)

[14] 劉任汶. 貓熊來台已破局[N].聯合晚報6版/寰宇話題,2006-3-24.

[15] 藝術家許家維作品〈黑與白〉

[16] “although within the UN framework Taiwan is treated as a province of China and is not a signatory to CITES,it is following CITES regulations to a certain extent as Taiwanese and Chinese authorities have approved the documents,which reportedly list the Taipei Zoo and Wolong Nature Reserve Management Office.” Anon. PANDA DIPLOMACY: CITES secretary says panda transport need not be reported[N]. Taipei Times,2008-12-24。

[17]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二隻貓熊讓「官場現形」!本會向監察院檢舉農委會失職及台北市政府圖利〉 

[18] 聶傳清. 兩岸專家會商贈台熊貓事宜[N].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8-29.

[19] 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大貓熊專家之一、北京大學潘文石教授在《呼喊春天: 貓熊虎子與我》一書的第七章《苦難》描述道:「正當虎子轉身時,一枚帶羽毛尾巴的飛鏢射了過來,扎進虎子的屁股。幾分鐘之後,虎子又被麻醉了。另一個穿白大掛的動物園獸醫師手執一根像玉米棒一樣的東西,插進虎子的直腸,然後通上電流,再拿出一個杯子來收集虎子因受電流刺激而不自禁、非自然排出的精液。(下略)」潘文石. 呼喊春天: 貓熊虎子與我[M]. 台北:遠流出版社,2006.

[20] 〈貓熊死因出爐 神戶要賠中國千萬元〉

[21] 呂植於1992年發現,當代大貓熊的DNA的遺傳多樣性,不低於其他哺乳動物,並沒有走到其進化的死胡同(參見潘文石,等. 繼續生存的機會[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睡不飽的領角鴞寶寶

$
0
0
──給孩子聽的故事
文、圖:黃一峯
這篇是給小朋友看的,如果您是喜歡自然、家中又有孩子的家長,請讀給他們聽。

住在植物園裡的領角鴞寶寶

「大家好!」
我是2019年出生的領角鴞寶寶,
你可以叫我「小角」,我才一個多月大。

我的爸媽住在台北植物園裡,
至少也有七八年了,
每一年,我都有哥哥姐姐誔生在這,
我的家很不錯,有許多大樹,食物也不少,
不過有個困擾,就是每天都睡不好。

你知道嗎?
我和你們的生理時鐘正好相反,
你們晚上在呼呼大睡的時候,
我正在吃飯、玩遊戲,
你們白天去上課的時候呀,
就是我呼呼大睡的時候。

不過,在我睡覺的時候,
總是會有好多人來到樹下,
說是喜歡我,要拍我。

擠成一團擋住步道就算了,
一下大媽說我:「眼睛怎不睜開」
一下大爺說:「我們一起拍手叫牠起床」
站後面的阿伯拿起手機放了「呼呼」的叫聲⋯⋯
另一個大叔直接用手搖樹,要叫醒我⋯⋯

我很想大叫「我─要─睡─覺!」
晚上我也得起床上學呀!

各位小朋友,
你一定也不希望在半夜睡覺時,
被叫起來拍照吧?
爸爸媽媽、爺爺奶奶
再喜歡你也不能對你這麼做,對吧!

所以,請你也告訴這些大人,
貓頭鷹是夜行性動物,
白天不會為你張開眼睛,
喜歡牠,請尊重牠。

最後,
貓頭鷹是「夜行性、夜行性、夜行性」!


拍攝後記

從小住在這附近,
來這裡紀錄牠們已經第八年。

今天因為聽不下這些人的對話,
我選擇到另一個完全沒有人的方向看小角,
這角度非常差,
但我覺得這是和牠的安全距離。

在一陣喧嘩後,小角醒了(或根本沒睡)
原本頭低低看不到臉,後來轉頭望向後方,
而我,就在牠後方,默默地按下快門。

你的無奈,我懂。謝謝你。

氣候官司另闢蹊徑 淡化氣候變遷對業務預期風險是「投資詐欺」

$
0
0
文:王一方
「以後他們不能再泛泛宣稱,即便氣候變遷不斷加劇、世界局勢愈來愈艱鉅,自己仍然可以經營得很好。」
氣候官司新指標!紐約州告埃克森美孚01

埃克森美孚。圖片來源:Mike Mozart (CC BY 2.0)

從紐約到舊金山、從奧克蘭到羅德島,在氣候災難日益嚴重的當下,石油公司儼然成為地球暖化危機下的眾矢之的,甚至成為環保團體和城市當局的訴訟對象。而美國最新一宗備受矚目的氣候官司,就發生在環保意識愈來愈高張的紐約州。

另闢蹊徑,以「投資詐欺」論罪

2018年底,紐約州檢察長安德伍德(Barbara Underwood)對石油巨擘「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提出告訴,指控該公司藉由淡化氣候變遷對其業務的預期風險,欺騙許多投資大眾,包括影響上百萬人的國家共同退休基金,及超過42萬教師採用的退休基金,這群投資者合計擁有價值約15億美元的埃克森美孚股票。

「埃克森美孚提供虛假的保證文件,誤導投資人以為它有積極應對氣候變遷相關法規,以及對公司業務帶來的經濟風險!」檢察長安德伍德解釋,埃克森美孚衡量氣候變遷的可能影響時,基本上保留了兩種版本,一是對投資大眾公開的版本,另一版本則是預期今後環境法規加嚴而增加的成本(或稱「代理成本」,proxy cost),前一種指引內部投資決策、也對股東發表的公開版本,明顯低估氣候變遷的風險,這種如同欺詐的行為,還受到公司最高層批准,包括前執行長、後來成為川普第一任國務卿的提勒森(Rex W. Tillerson)在內。

一旦紐約州提告成功,極可能改變往後氣候官司的訴訟策略與判決風向。圖片來源:Mike Mozart (CC BY 2.0)

一旦紐約州提告成功,極可能改變往後氣候官司的訴訟策略與判決風向。圖片來源:Mike Mozart (CC BY 2.0)

這起訴訟是根據紐約州的《反證券欺詐法》(又稱「馬丁法案」,Martin Act)提起,該法案賦予州檢察長調查和起訴證券欺詐案的權力,舉證責任也比聯邦法律寬鬆。經過三年多的調查,法院將要求埃克森美孚付出數億美金的賠款金,並將所有欺詐行為獲得的收入還給投資人。「這起訴訟顯示了用法律追究氣候責任的轉變,」媒體《U.S. News & World Report》分析,訴諸於投資人欺詐的指控方向,不但相對容易證明、也有機會促使企業做出改變。

坦誠以對,才是企業解決之道

過去發動的氣候官司,相關指控多聚焦於企業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如2018年初,紐約市政府曾一口氣提告五家石油公司(英國石油BP、雪佛龍Chevron、 康菲Conoco-Phillips、殼牌Shell、埃克森美孚),就是依循這般途徑。

然而,「環境危害論」的訴訟之路走得並不順遂。包括舊金山、奧克蘭、紐約市政府的提告,最後都被聯邦法官駁回,挨告企業也能全身而退,因為法官依據論點多半是:雖然氣候變遷「非常真實」、也算「事實」,但應該由政府單位(如國會)設法解決;而非法院。況且,兩造(氣候災難 & 企業作為)之間的因果關連,也不易證實。有鑑於此,這次紐約州改採「馬丁法案」提告,即引起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因為以往這類訴訟多發生在華爾街;而非環境圈。

企業最大的風險並非引發多少環境問題,而是一味逃避、不願面對的態度。

企業最大的風險並非引發多少環境問題,而是一味逃避、不願面對的態度。圖片來源:低碳生活部落格

「這起訴訟能遏止企業慣用的手法,」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氣候政策主任霍金斯(David Hawkins)認為,一旦埃克森美孚知道對氣候變遷的風險評估必須更坦誠、精確,就會開始調整投資策略的評估環節,試圖改變既有的商業運作模式。「以後他們不能再泛泛宣稱,即便氣候變遷不斷加劇、世界局勢愈來愈艱鉅,自己仍然可以經營得很好。」

或許這宗官司更重要的影響在於,以後心生警惕的不會只有埃克森美孚一家公司,還包含所有跟化石燃料及氣候風險有關的企業。

※本文與低碳生活部落格合作共同刊出

最新:空污致死人數是過去估算兩倍 歐洲人折壽2年 80萬人早死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根據新研究,空氣污染造成的過早死亡人數是過去估計的兩倍,這表示有毒空氣比抽菸造成更多人死亡。


拍攝:Valeriy Kryukov,轉載自Unsplash免費圖庫。

英國衛報報導,科學家利用新資料計算發現,空氣污染造成歐洲每年有近80萬人過早死亡,而且壽命平均縮短了兩年多。歐洲空氣污染造成的健康損害高於全球平均水平。人口密集、空氣稀薄導致暴露量達到世界最高。

這篇發表在《歐洲心臟期刊》上的新研究指出,雖然空氣污染首先襲擊肺部,但污染物透過血液引發心臟病和中風的死亡人數,是因呼吸系統疾病死亡人數的兩倍。

該報告以9月份發布的研究為基礎,證實每年因全球室外空氣污染導致的早期死亡人數達到880萬,是過去估計的兩倍。

「這表示空氣污染每年造成死亡人數比抽菸還多,」作者之一、德國美因茨大學醫學中心的Thomas Münzel教授說,「菸害可以避免,但空氣污染不行。」

另一位作者、美因茨大學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Planck-Institut)Jos Lelieveld教授表示,「由於大多數空氣污染物來自燃燒化石燃料,我們需要緊急轉向其他能源。當我們使用乾淨再生能源,不僅履行了巴黎協定減輕氣候變遷影響,還可以降低空氣污染相關的死亡率多達55%。」

新研究結合了三組資料──空氣污染暴露、人口密度和年齡,以及有毒空氣對健康的影響。過早死亡數字所有增加,因為現在有更多品質更好的空氣污染影響相關資料。

過去幾乎沒有關於嚴重空氣污染影響的資料,而是使用二手菸研究的結果,導致低估了死亡人數。現在有超過40項大型研究,包括來自中國的重要研究。研究現在還涵蓋了更廣泛的健康影響,包括糖尿病和高血壓,這也增加了估算出的死亡人數。

各國對空汙致過早死亡的估計差異很大。德國每10萬人中有154人,平均預期壽命減少2.4年。英國每10萬人中有98人死亡,壽命縮短1.5年。Lelieveld表示,英國數字較低可能是因為大西洋風有助於驅散污染。

Münzel說,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上,小於2.5微米(PM2.5)的懸浮微粒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CVD預防指南必須將空氣污染作為一個重要的風險因素,」他說。歐盟的PM2.5限制比加拿大和澳洲使用的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導方針寬鬆兩倍多。

科學家們承認,他們對歐洲過早死亡人數的估計存在相當的不確定性,範圍從645,000人到934,000人都有可能。他們說,有些死亡可能會被誤判為空氣污染致死,但真正的死亡人數比較可能更高。

參考資料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不用電廠自行研究 荷蘭用大數據 管理離岸風電生態保育措施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李育琴 高雄報導

台灣能源政策2025年再生能源要達到20%的發電占比,其中離岸風電5.5GW的發電容量扮演關鍵角色。台灣離岸風電的發展,除了仰賴國際風電大廠的進駐,相關產業供應鏈的建立和在地維運人才的培育,是產業在地化很重要的一環,這項政策也牽動了國際離岸風電業者紛紛來台探路,尋求建立合作機會。

13日在高雄開幕的亞太國際風力發電展,匯集了來自荷蘭、英國、德國、丹麥等11國風電廠商參展,產業交流氣氛熱絡。

會展期間並舉辦論壇,邀請各國大廠及我國經濟部能源局、港務公司、金屬工業中心等,針對目前台灣風電發展面臨的課題,進行經驗和解決方案的分享,為台灣離岸風電產業在地化,和未來搶攻亞太風電市場建立交流平台,打下發展的基礎。

亞太國際風力發電展13日在高雄開幕,廠商藉此機會進行產業交流。攝影:李育琴。
亞太國際風力發電展13日在高雄開幕,廠商藉此機會進行產業交流。攝影:李育琴。

荷蘭百年石油開採業 轉型專業風場建設和維運

荷蘭風電廠商積極尋求與台灣合作,這次多家廠商和專家學者一同來台參展交流,分享荷蘭在風電產業發展和能源轉型過程中的技術與經驗。

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代表紀維德(Guy Wittich)受訪時表示,荷蘭外海北海,是歐洲重要的離岸風電場,荷蘭的地理位置和過去在海事工程的百年經驗,成為荷蘭發展風力發電產業的一大優勢。

「從前在北海開採石油的工程公司,後來轉型發展離岸風電的建設,因此在專業作業船和工程技術上,有很豐富的技術和經驗。」

荷蘭多家風電業者和專家來台分享經驗,尋求與台灣發展合作機會。攝影:李育琴。
荷蘭多家風電業者和專家來台分享經驗,尋求與台灣發展合作機會。攝影:李育琴。

沒有大型風電開發商 發展後勤建設、維運和人才培訓

「荷蘭雖然沒有電廠開發商,但是在作業船、建設和運維服務是我們的強項,歐洲其他國家在建設離岸風電時,都需要與荷蘭的供應商合作。」

例如荷蘭北部的埃姆斯哈文港(Eemshaven),是荷蘭離岸風電最大轉運站,2009年起成為風機組裝重鎮,有13個荷蘭、德國、丹麥和英國的離岸風電設備從這個港口生產運出。他認為荷蘭發展產業供應鏈的相關經驗值得在台灣複製。

目前荷蘭已與台灣政府進行維運技術的轉移和人才訓練合作,包括離岸風電船舶和工作操作場域的海上模擬演練,以及打樁樣板的設備製造等。

「台灣離岸風電是個新興產業,未來政府要培養超過1萬個相關工作人員,荷蘭希望透過協助技術培訓,讓台灣有能力自行研發、製造,發展自己的產業優勢,並可出口這些技術到亞洲其他國家。」

離岸風電在台灣是新興的產業,未來產業鏈相關人才需求大。攝影:李育琴。
離岸風電在台灣是新興的產業,未來產業鏈相關人才需求大。攝影:李育琴。

荷蘭能源轉型 電網政府來做 降低躉購費率

談到荷蘭的能源轉型,紀維德表示,荷蘭的風力發電雖然起步較慢,目前僅有1GW,但近期在政策改變下,發展快速,預計2030年將達到12GW。

「我們也經歷過瓶頸、挑戰。過去仰賴自有的天然氣,不過現在天然氣的開採成本越來越高,也引發居民的安全疑慮和反彈。國家的方向很明確,要把綠能盡快最大化,因此在七、八年前,荷蘭政府決定全力發展離岸風電,調整政策後,讓廠商專心做發電,電網則由政府負責,也因此讓躉購費率大幅調降,促成了產業的快速發展。」

荷蘭推動離岸風電政策,除了電網的架設由政府負責,風電廠的開發環評和生態監測,也改由政府主導,包括場域研究規劃、生態監測和相關規範的訂定等。

生態監測和研究 利用大數據監控整體環境保護

「過去這些生態監測和調查研究是由電廠負責,但業者當然想要努力發電,所提出的數據不一定正確或真的對環境沒有影響,」荷蘭公共工程與水資源管理局生態顧問德庸(Maarten de Jong)說,「就讓電廠做他們該做的事,也就是做好發電,而至於環境和生態保護的規範和程序、噪音管控等,則由政府依據研究數據來訂定。」

荷蘭公共工程與水資源管理局生態顧問德庸(Maarten de Jong)來台分享荷蘭大數據監測離岸風電生態。攝影:李育琴。
荷蘭公共工程與水資源管理局生態顧問德庸(Maarten de Jong)來台分享荷蘭大數據監測離岸風電生態。攝影:李育琴。

「我們的經驗是業者每建一座風場,就做一個小型的研究,但是每次都只做小型研究,就無法了解整體的情況。」因此,荷蘭政府在2016年開始執行「離岸風電廠生態計畫」(WOZEP),透過大數據監控,整合各個電廠所做的生態監測和數據,為未來電廠營運後的生態保育政策,提出改善方法。

環境監測鎖定在鼠海豚、鳥類和蝙蝠等物種,測量施工海底噪音、海流變化,也調查這些生物的習性,實際了解風場長時間對生物的影響。

以蝙蝠為例,德庸說,經研究和基礎資料的收集,了解蝙蝠在每年九月會從荷蘭飛到英國,且是在特定的風速和風向之下。因此政府訂定規則,業者必須在這種情況時,關掉風機,遵守相關規定。

跨部會討論 把所有受影響的一起拉進來

為了讓產業可以更順利發展,政府負責研究、規劃,實際了解風場開發和營運時對生態造成的風險,並透過相關措施加以改善,減輕對環境的影響。

例如政府就訂定規範,要求風電業者的設施必須融入生態環境,因此嘗試用創新材料取代傳統水泥,在風機下打造可以養蚵的環境等,以維持原有的海洋棲地環境。德庸說,這樣做,風電業者也能給予外界生態保護的正面形象。

這項轉變,是荷蘭能源轉型、發展再生能源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紀維德說明,透過公共工程與水資源管理局這個單位,專門提供政策諮詢建議。

他們進行跨部會討論,其中有經濟部、氣候政策部、工研院、農業部門等,也把所有被影響的,包括環境生態、漁業等一起拉進來討論,最後以大數據分析資料,對於風電機周邊的生態保護、漁業發展等,擬定相關工程規範和生態保育的措施。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

結合耕作曆、植物醫生服務 美濃綠色資材中心開幕

$
0
0
一點一滴少用化學藥肥 讓友善耕種無難事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廖靜蕙高雄報導

美濃區農會綠色資材中心14日在祥獅獻瑞中,熱鬧開幕。雖然這不是台灣第一座綠色資材中心,但因營運方式搭配植物診所,不但賣資材,還提供友善土地的知識和諮詢。農民更可在補助專區,以補助後的價格取得綠色資材,省掉繁瑣的農糧署申請流程,省時省力又省荷包。

美濃農會總幹事鍾清輝說,這些努力是希望農民耕種時,一點一滴減少依賴化學藥肥,讓土地生生不息種出好作物!

為了落實美濃里山好生活,綠色資材中心熱鬧開幕。廖靜蕙攝。
為了落實美濃里山好生活,綠色資材中心熱鬧開幕。廖靜蕙攝。

易取得綠色資材  一點一滴脫離化學藥肥

要農民朝向有機友善,不能只是口號,友善或有機農民最常抱怨的就是資材難求,不是需遠道台中或台北採購,就是得自主揪團跟公司訂購郵寄,無法立即取得,無形中降低有機友善耕種意願。

綠色資材中心的設立,讓美濃農民在地就能買到綠色資材,更是落實美濃農會朝向土地、作物和居住這裡的人和生物,都能健康的具體作為。

綠色資材中心的地點對美濃農民並不陌生,就在「清水大倉」產銷運輸中心旁。開幕當天也是農民交貨物流的日子,人來人往十分熱鬧。

記者會上,五年級生的鍾清輝致詞時說,小時候只要到香蕉樹下,隨便就能挖出蚯蚓,這些蚯蚓拿來釣青蛙,就能回家煮湯吃;下雨則是撿蝸牛賣,賺零用金買糖果。這些農村景象逐一流失;台灣社會也感受到土壤的有機質越來越弱,病蟲害越來越多、越來越難防治,再再顯示土地出現問題;為了增加產量而使用化學肥料跟農藥,適得起反。

在此情況下,美濃農會結合植物醫生制度、耕作行事曆的檢討與分析,以「一分地減一瓶藥」的概念,推出綠色資材中心,期待輔導全美濃平原農民改變長期依賴的慣行農法,朝向友善耕作及產銷規範。

「若農民一分地減一瓶藥,4000公頃的美濃平原,一年就可以減少4萬瓶化學農藥。」鍾清輝表示,建構完整的友善有機耕種支援體系,是為了提高農民改變慣行農法的意願,從一分地、一甲地到全美濃平原,讓土壤健康種出好作物,美濃成為宜居的里山好環境。

美濃不只生產優質稻米,多樣性的秋冬里作,如白玉蘿蔔、橙蜜香番茄、長豇豆、敏豆、大胡瓜、小黃瓜、辣椒茄子等,更把美濃平原點綴得非常美麗。

「要問美濃的農產品哪一項最有特色,還真是說不出來。因為我們感受到生物和作物多樣性的重要;若能依照生產時間、資金和人力的需求,選擇最適合種植的規模,才是農業發展最重要的元素。」鍾清輝指出,此時是全民農業的時刻,不僅農民要努力,這些努力需要消費者認知及支持,以及農委會中央部門的協助。


美濃區農會總幹事鍾清輝期許透過綠資中心成立,一點一滴降低農民依賴化學藥肥。攝影:廖靜蕙

展現軟實力 耕作曆、農資需求表助農民調節產銷達平衡

早在成立綠色資材中心前,美濃區農會就下了很多功夫打好基礎工作。「美濃區主要作物耕作曆」一張圖表,清楚列出美濃平原每寸農地,不同時節生產的作物。圖中顯示耕作面積,提醒農民除了適時適種、並也要注意總面積控管,以達產銷均衡。

「耕作曆就是廣義的種植登記制度,是經過農會長期盤點後,做成簡單的表格,讓美濃農民一目了然。」農會推廣部主任鍾雅倫說,長期來不但強調與稻米輪作加強土壤地利、作物多樣性,更重要的是達到產銷平衡,才有競爭力換得好收入。

「全美濃的人都該了解,美濃平原正在發生的事情,而我們只是盤點統計後,把訊息公開讓農民知道。」鍾雅倫提到,當一項作物在美濃種植的面積達到總量後,就會和所有農民坐下來討論,是不是要種這麼多,能不能每個人減一點面積。當全美濃的通路認為這項作物沒有以前那麼好賣,就會提醒農民調整耕種步調。

當農民選擇了種植品項之後,這些作物生產過程,需要什麼資材呢?這時候「農業資材需求表」就發揮功能,從作物播種所需的種苗,預防病蟲害的設施設備,一直到收成之間所需要的資材;當農民想要減藥、減肥,甚至無毒、取得有機認證,也能獲得所需的知識,就近取得所需的資材。

這份表格也提供農民評估,種植技術難易程度,新農也得以從易入手的作物起手,逐漸熟練農法、建立信心逐步挑戰種植技術較難的作物。

無論種紅豆、種敏豆,或任何作物,需要哪些資材,透過這張表格一目了然。例如敏豆從種苗,地棚,抑草蓆、甚至需要架子,架子除了ㄇ型網,還需要讓敏豆攀爬的網等,而農民也可比對種植敏豆所需的資材,也適用於種植小黃瓜,種植兩種作物就可以互相支援。

鍾雅倫表示,這些圖表必須知道全美濃有多少耕種面積、種些什麼、誰在種、種在哪裡,使用哪些資材,有了這些客觀資訊,完整呈現給農民知道美濃平原的現況,進而做出最好的輪作安排,維持產銷均衡。這樣的信念,也解釋來自農民的信任感,背後這股無形的力量,絕非口號宣示就能博得。

有機資材取得不易  不如自己開一家

綠色資材和慣行所使用的資材,主要差別是和土壤有關的病蟲害管理和肥料這兩個系統,希望盡量減少化學藥肥的使用;其他資材大多能共用。

提到為何成立綠色資材中心?鍾雅倫說,農民雖上課,接受友善或有機農業的知識與技術,老師也建議使用友善環境的資材,可是要取得友善資材得大費周章。這無形也增加從事友善和有機農業的門檻。這讓美濃農會思考,不如自己開一家綠色資材店?也因此意識到,美濃平原要轉型友善/有機,肥料店農藥行也要跟著轉型。

綠色資材中心還有一項特色,就是引入一些前期調養的菌種、營養劑,類似人類保養品的概念,讓土壤、植株健康。鍾雅倫說,植物和人一樣,如果健康、土壤好,身體好吸收快,就不需要下那麼多肥,甚至於不需要下肥,就能從大自然中吸收養分。


美濃綠色資材中心一角。攝影:廖靜蕙

雖是有機資材  價格很省荷包

強調友善環境或有機的綠色資材,價格普遍高於大量生產的化學藥肥,不無增加生產者負擔。其實農糧署有非常多對友善資材的補助,但由於農民不是很熟悉,加上申請程序繁複,而使得農民有心無力。在綠資中心,同樣可取得農委會補助,如「國產微生物肥料」、「生物性防治資材」、「農田地力改良肥料」等項目的資訊,並以補助後的價格購得。

「我們將申請流程簡化,讓農民使用更方便。」補助後價格便宜很多。鍾雅倫說,因為和每位農民都熟悉,並通過與高雄市政府農業局、農糧署,層層溝通後,簡化了申請程序,農民買了補助專區的品項,接下來的流程就由農會完成。農糧署也將這項作法,當作試辦計畫,未來或許能推動到其他區域。

到綠資中心走走 踏出里山好生活

了解了綠資中心的原理之後,就等著農民踏出第一步。雖美濃平原慣行農法仍佔九成以上,可是鍾清輝仍期待,即使是慣行農法,施肥時盡量減少化學藥肥。就算是慣行農民也不要有壓力,就是進來泡茶聊聊天,吸收相關的資訊。

綠資中心結合植物診所,讓農民取得友善/有機耕種所需的資源。攝影:廖靜蕙
綠資中心結合植物診所,讓農民取得友善/有機耕種所需的資源。攝影:廖靜蕙

來綠資中心可以先取得相關的知識與資訊。攝影:廖靜蕙
來綠資中心可以先取得相關的知識與資訊。攝影:廖靜蕙

「只要每個人調整一點點,全美濃就有明顯的改變!」鍾雅倫期許,有一天,全美濃的人都可以不使用化學藥肥。

「美濃是一個很美的農村,作物有這麼多,我們真心希望農民都朝友善耕種,因為我們就住在這裡,對環境、萬物友善,住在這裡的人才會好。」他認為,這樣的理念與里山倡議概念一致;種田要讓土地健康,人能安居在此,小朋友可以開心的跑跳,也能與野生物大自然共好,美濃就成好生活的里山。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

《驚奇 VR 生態館》離島旅遊旺 正是推動公民科學的幫手

$
0
0
文:朱雲瑋(屏東大學兼任講師、《驚奇 VR 生態館》專家顧問)

公民科學是由科學家帶領一群非科學家身分的公民進行科學研究,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最主要還是在大量數據的收集。科學家的研究經費有限、研究人力有限,且無法將所有的經費集中在某一個地區,尤其如果是大尺度的研究,就更是需要收集到相當數量的數據,這時公民就能夠發揮作用了。

像是距離台灣較近的離島有澎湖群島、小琉球、蘭嶼、綠島,這幾座離島的狀況各異。其中,澎湖群島是最大的島嶼,面積大且路途遙遠,在遊客總量管制上有著先天的優勢。小琉球則是最接近台灣本島的離島,加上近年來船隊不斷地擴增、船班不停地追加,導致登島人數不斷創新高,而這個現象也發生在東海岸的綠島,和蘭嶼比較起來,綠島距離台東比較近、交通較為方便,因此每年的登島人數也是不斷攀升。

在小琉球及綠島登島人數已明顯超過環境負荷量,且還在不斷地增加之際,我們來看看公民科學可以在這兩座小島上發揮什麼作用。

前往離島遊玩的旅客,除了觀光之外也可以參與科學研究。圖為小琉球海岸,公視「驚奇VR生態館」提供。

前往離島遊玩的旅客,除了觀光之外也可以參與科學研究。圖為小琉球海岸,公視「驚奇VR生態館」提供。

舉例來說,近年來小琉球的觀光會發展得這麼快速,綠蠵龜扮演了相當重要的推手。小琉球是綠蠵龜生活史的中繼站,成群的綠蠵龜將此處做為覓食場,少部分做為產卵場。大量的遊客在這個島上來來去去,相同地,大量的海龜也在此處來來去去。

如果可以利用遊客們在小琉球遊玩時不經心的拍攝或是好奇所拍下的照片來做分析,就可以讓我們了解到小琉球到底有多少隻綠蠵龜?綠蠵龜的雌雄比例?綠蠵龜偏好的環境?綠蠵龜停留的時間?甚至和其他國家合作,還可以知道綠蠵龜洄游的路徑、產卵場等資訊,這樣是不是相當地完美呢?不要以為這是痴人說夢,目前在小琉球就有這樣的機制存在。

因為綠蠵龜臉部的鱗片樣式各異,藉由此特性而發展出綠蠵龜的臉部辨識系統,只要潛水員、浮潛遊客甚至陸地上賞龜的遊客,把拍到的綠蠵龜側臉(左右臉有著不同的花紋)上傳到「海龜點點名」的網站,就會有專業人員幫忙辨識、建立資料檔,如果是新記錄個體,提供照片者還有命名的機會。

利用此機制我們就可以知道到底有幾隻個體在小琉球活動?有多少個體是留龜?甚至腫瘤龜的後續追蹤。在海洋大學先前利用臉部辨識的調查結果就記錄到四百多隻次的綠蠵龜,辨識出 163 隻個體,其中七成會是遷移性的,三成是留在小琉球的留龜。試想如果擴大參與拍攝海龜臉部辨識的群眾,對小琉球海龜的基礎研究將會有多大的助益!

至於在綠島,目前尚未發展出較為成熟的公民科學,但是仍是有一群潛水教練在默默關心綠島的海底生態,有的專門拍攝各式各樣的海蛞蝓、有的是專門拍攝各種豆丁海馬、有的長期記錄鋼鐵礁等,其實已經有發展公民科學的潛能了。只要有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者帶頭整理這些已經存在的資料,或許就可以開啟另一個公民研究的新篇章。

讓離島旅遊也可以成為推動公民科學的幫手01

綠島的海底生態,可以透過潛水客的觀察與記錄,推展公民科學。 公視「驚奇VR生態館」提供。

那尚未有科學家參與之前,我們要怎麼做才讓我們的資料以後可以提供科學研究做使用呢?

第一是將得到的資料做完善的整理,不論是觀察或影像,只有完整標示記錄的資料是可供利用的。比方說拍到一隻海蛞蝓,如果資料上只有記錄物種名,那充其量只能當做物種普查的資料。但是如果還有記錄經緯度、深度、水溫、棲地環境、數量,那就可以有更廣泛的應用了。

第二是力求資料的正確性。任何資料首重正確性,有些有圖像的資料還有修正錯誤的機會,如果只是單純的記錄,資料的正確性就十分重要了。因此維持良好的資料品質是該筆資料能否做為科學用途的重要因素。

第三是有規律性或是長期性的記錄,這樣才能提供大尺度的研究所需,也是目前科學研究中最缺乏的一塊,但這卻是在地人的最大優勢。綜合以上三點,就可以使一般素人觀察者的資料也可以轉換成科學家所需的科學資料。

在公視《驚奇 VR 生態館》的節目中,我們不斷地提出公民科學家的概念,並藉由每一集認識不同的生態領域,希望讓大家更了解公民科學家是怎麼一回事,並有機會為台灣生態的科學研究貢獻一份心力!

※《驚奇VR生態館》播出時間:公視頻道,每週六下午3點

節目官網:https://www.pts.org.tw/vrmuseum/index.html


氣候罷課「週五未來」正式行動 台灣特教生響應到畢業為止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鄒敏惠台中報導

3月15日,一個平常日的尋常路口,十多位就讀高中的特殊生在師長陪同下靜坐並呼喊口號,儘管只有一旁的機車騎士行注目禮,但這已是台灣的第一步。

同一時間,「氣候罷課」(Global Climate Strike)正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展開,紐澳、亞洲地區數千名學生走上街頭是基本款,這場100多國響應的315行動,還要在日後的每一個星期五,在地球上各個角落繼續發生,不論規模大小,都會有一群人不斷提醒這個世界,氣候變遷危機不能再拖延了。

科學家警告,全球必須在2030年大幅降低碳排放,只剩十年時間,對年輕學子來說非常急迫。攝影:鄒敏惠。
科學家警告,全球必須在2030年大幅降低碳排放,只剩十年時間,對年輕學子來說非常急迫。攝影:鄒敏惠。

遍地開花、多元呈現 台灣學生挺「氣候罷課」

「大家站出來」、「地球加油」上午10點左右,台中特殊教育學校的高三生,在校門口的公益路和惠中路口,以麥克風清楚說出面對全球暖化的心情。利用短短一節課的時間,他們和全台其他五個縣市的學生,在不同地方、用不同形式,一起響應國際「氣候罷課」。而且他們宣布,靜坐行動將不中斷,每週五持續進行到6月畢業季為止。

台中特殊教育學校10多位高三生率先響應全球為氣候罷課行動。攝影:鄒敏惠。
台中特殊教育學校10多位高三生率先響應全球為氣候罷課行動。攝影:鄒敏惠。

「氣候罷課」與「未來星期五」(Fridays for future,簡稱FFF)是一項國際串連的大規模學生行動,主張在每週五罷課,捍衛年輕世代的未來。「我們這一代伴隨著氣候危機長大,我們的餘生不得不與之共存。儘管如此,我們大多數人並未參與當地及全球的決策。」在罷課前的公開信裡,全球學生代表指出,年輕世代不願再接受這種不公義,對於各國遠遠未能達到巴黎協定的目標,也感到心急與不滿。

台灣共計有十位青年響應,分別於基隆、台北、台中、彰化和埔里等地遍地開花。其中,12歲的小六學生楊子慶,從彰化北上,前往台北總統府前罷課靜坐,是唯一抱持「沒有未來,何必上課?」,直接訴諸「罷課」的學生。

「未來星期五」台灣粉絲團透過新聞稿表示,315行動不拘泥於罷課,也可以很多元。例如埔里暨大將快閃排字未來希望的「1.5℃」;台中東海大學舉辦10分鐘快閃擁抱;高師大跨領域研究所則有國家文藝獎得主吳瑪俐老師帶領學生以創意的課堂藝術行動,響應全球315氣候行動。

部分訴求更是直指當權者的不力。基隆二信高中陳姵頤指出,台灣南部沿海低窪地區居民,將成全球暖化的第一受害者;台灣海域大量物種亦將因地球暖化瀕臨滅絕。桃園高中高三學生曾韻安則憂心,家鄉的大潭藻礁生態系不只因電廠接收站開發案,瀕臨環評「判死」威脅;未來海洋暖化,亦將毀滅當地一級保育類「柴山多杯孔珊瑚」,呼籲執政者應聆聽在地青年聲音;彰化中學學生則曾經在台化關廠爭議期間,為了環境正義集體「罷課」過,這次也參與了315氣候行動。

全球罷課背後的推手 瑞典女孩桑伯格

「未來星期五」發起人,瑞典女孩桑柏格自去年8月20日開始,獨自在瑞典國會外靜坐抗議。當時她手舉「為氣候罷課」標語牌,每週五一人違法罷課,如今效應擴散,今年2月起,歐洲出現一波波的罷課行動,315行動前夕,她甚至首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而在今天,桑柏格一如往常地出現在瑞典國會外,拿著同一塊手舉牌,「罷課進入第30週。」她在社群平台上寫道

不過,國際上也並非一面倒的支持,英國首相梅伊曾批評,學生罷課等於浪費了學習的時間。對此桑柏格妙答:「或許如此吧。但是政治人物30多年的無所作為,恐怕浪費了更多時間。」澳洲新南威爾斯教育廳長斯托克斯(Rob Stokes)曾在媒體上發言,認為學生沒有罷課的權利。根據英國衛報報導,桑伯格對此回以:「我們聽到了,但我們不想理你,這番話很適合放在博物館。」

看似嗆辣的回應,毋寧說是誠實以答。桑柏格患有選擇性失語症(selective mutism)並曾被診斷為亞斯伯格症候群患者,她在《衛報》專訪中表示,選擇罷課的原因是不善與人交際,「如果我善於社交,我可能會選擇創立協會。」她說道。

國內第一步 扎實的環境教育打好基礎

台中特殊教育學校專任老師岳祥文。攝影:鄒敏惠。
台中特殊教育學校專任老師岳祥文。攝影:鄒敏惠。

在台中特殊教育學校專任老師岳祥文眼裡看來,桑柏格是極佳的教學範例。談到如何鼓勵同學展開行動,岳祥文表示,當初得知台灣有一群人想要發起315行動的消息,就認為班上同學可以一試。課堂上事先播放國外氣候罷課的影片,看到這麼多學生走出來,同學們直說非常興奮,在知道桑柏格也是身心障礙者後,更是直呼「好酷!好厲害!」同學們在了解之後,滿滿都是興奮與期待之情。

身為台灣第一個發起團體,雖然過程好像沒什麼阻力,其實是背後默默培養多年的成果。岳祥文解釋,剛好前兩年有一門課是讓同學接觸環境議題,談空污、減塑、全球暖化,並且選擇其中的減塑主題讓同學在生活中實踐,效果相當不錯,因此這次選擇響應315行動,搭配課程的全球暖化議題,把教室搬到校門口,雖然是初次嘗試,不知道最後會怎樣,但作法也都獲得家長認同。

台中特殊教育學校的高三同學們非常期待315行動,也很用心準備手製舉牌和講稿。攝影:鄒敏惠。
台中特殊教育學校的高三同學們非常期待315行動,也很用心準備手製舉牌和講稿。攝影:鄒敏惠。

台中特殊教育學校的高三同學們非常期待315行動,也很用心準備手製舉牌和講稿。攝影:鄒敏惠。
台中特殊教育學校的高三同學們非常期待315行動,也很用心準備手製舉牌和講稿。攝影:鄒敏惠。

岳祥文也為今天的首次行動開直播,除了網友,不少家長在線上留言打氣,學校教務主任、校長更是全程參與、以行動表達支持。

作者

鄒敏惠

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 

《台灣海產名小考》作者專訪:海鮮的逆襲!猜得出我名字的由來嗎?

$
0
0
作者:林倩如

去年12月出版的《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為資深文史作家曹銘宗繼《台灣史新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後最新力作。臉書上看他分享生動躍然的買菜煮飯外食兼微考據的短文總令人飢腸轆轆,卻自稱不是老饕、也不是美食家,只是認真吃飯。身為基隆人,熟悉餐桌上、市場裡鮮美海味招待,下筷品嚐前不妨由台灣文化曹偵探帶你一探吃海鮮之外的海產究竟。


《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作家曹銘宗。攝影:林倩如

地名、食物名到海產名,顯見多元文化匯聚

曹銘宗歷史背景而大報文化記者出身,2006年自工作20年的媒體界離開後,開始從事自由寫作及英語╱華語導遊,著作等身囊括歷史、文化、民俗、語言、人物等範圍。向來保持著旺盛的好奇心,加上旨於建構台灣島史觀的長期書寫目標,尤其關注小人物、日常語彙、飲食文化等等常民知識系統,將之融入歷史爬梳以鋪墊多元族群之流變。

《花飛、花枝、花蠘仔》的構想啟發,可說從2016年《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蚵仔煎的身世》考察多語言的台灣地名和食物名即透出端倪,前者使他確立詞源學(Etymology)操作方法,後者則從台灣食物語源、美食前世今生、飲食習慣與文化三大面向深入淺出領會飲食趣味。他如此自序,「如果說土地的名字隱含土地的身世,那麼食物的名字也承載了族群生活的歷史與文化,並呈現了跨國越洋的傳播與交流。」對食物名感到疑惑的他除了翻閱歷代文獻,亦把觸角伸向國際求解,「探索台灣食物名由來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我找到長期以來無人解釋的答案,更正習以為常的錯字,同時也介紹了台灣獨特的飲食文化。」

但《蚵仔煎的身世》部份話及海鮮篇章仍不乏撞壁、存疑未竟之處,比如虱目魚、四破魚到底是什麼魚?台灣歷經不同殖民時期,族群融合、地域影響又改變語言結構,連漁夫也搞不懂的海產俗名,很多無法用中文字面來解釋。再因2017年撰寫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之故,接觸到數位典藏助力轉機,而有機會在新書完成累積困惑的推論,同時擴充分類。他表示,尋求答案盡善雖未必百分百能斷定正確,希望藉此打開討論風氣,從認識食物名到了解台灣的飲食文化,延伸至台灣跟世界的關係,讓大家更加愛惜自己安身立命所在的美麗之島。


虱目魚到底是什麼魚?圖片提供:貓頭鷹出版社;繪圖:林哲緯(禁作他用)

實踐詞源學,且搭配田野、圖鑑來解密海鮮命名

今天海產眾多俗名的典故,或因發音相近誤解,或因寫錯沿用迄今,一書分15章節,主要以廣義的水生動物(魚貝類、頭足綱、甲殼綱)及文化主題為架構展開名源考證,企圖把命名來由說個明白。

這套搜尋方法運作步驟如下,主要從歷史、語言、圖鑑著手。一方面他大量瀏覽方志類[註1]、史書類[註2]文獻中魚貝類物產資料;另方面比對語文書籍:台語包括《廈英大辭典》《廈門音新字典》《日台大辭典》《台日大辭典》《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等;中文則包括《國語辭典》《漢典》《新華字典》等,此外,還參考原住民、日語、廈門話等相關辭書。再者,中研院《台灣魚類資料庫》《台灣貝類資料庫》日本《市場魚貝類図鑑 ぼうずコンニャク》等網路圖鑑乃他得以透過影像跟文獻交叉確認的寶庫。當然,前往魚市場做田野調查更是曹銘宗再擅長不過的現場百回功夫。鋪天蓋地的文獻裡鑽田野裡問網路裡搜,沒想到,原本以為可能懸案告終的竟多數找著了確定或可能的解答,像嘉鱲、狗母、午仔、煙仔、串仔等等,他強調,「數位資源(Digital Resources)相當重要,不然恐怕找不到答案。」


在古文獻《泉州府志》中查找到狗母魚名由來自穀雨。圖片提供:貓頭鷹出版社

以第一個重新尋找身世的花枝為例,台灣的國台語辭書都說花枝是墨魚、烏賊的別名,但清代文獻談到烏鰂(又名烏賊、墨魚)、柔魚、鎖管、章魚,卻沒有花枝,荷蘭、西班牙等外國文獻也沒有,那麼,該是日治時期才出現一詞嗎?經查日語辭典也沒有,會出自北台灣原住民馬賽族語或南島語族語言嗎?會出自廣東菜名嗎?線索一度斷了屢經轉折,終在福建文獻找到眉目,如清康熙《福清縣志》:「俗呼烏賊大者為花枝」,復查看圖鑑發現虎斑烏賊(Sepia pharaonis)較符合菜市場「花枝比墨魚大」說法亦支持古文獻內容。最後,曹銘宗合理導出結論,「花枝即虎斑烏賊,而不是所有烏賊都叫花枝!」至此物種對應揭曉,但為何名為「花枝」依舊無解,留待有心人續探。

《花飛、花枝、花蠘仔》每一章約有四五篇,文幅均不長,在考究嚴謹與雅俗同賞之間節奏掌握合度,繁瑣文獻俐落梳理且旁徵博引易產生親近共感的生活經驗或文史背景,求索劇情高低有韻,毫不枯燥冷場,讀來津津有味極了。並特意選擇一般人耳熟能詳的魚種做闡釋,因其貫徹的是庶民歷史書寫,在日常生活窺見鮮活故事。他雖樂於扮演台灣文化私家偵探,仍不免慨嘆,「我一連寫了探討地名、食物名、海產名三本書,都是出於好奇心,為什麼我們生活周遭有那麼多不明由來、不求甚解的名稱,卻被習以為常、視而不見?」偵探理應具備全方位知識涵養且深諳善用資訊破案,曹銘宗何嘗不是經年累月磨練出跨新聞、歷史兩大領域游刃有餘的本事,條件成熟固難一蹴可成,最關鍵的恆是那股懷抱好奇好學、追求真相鍥而不捨的可貴精神,訪談間,感受到他寫作熱情絲毫未減實令人感佩。


噴墨族出列!圖片提供:貓頭鷹出版社;繪圖:林哲緯(禁作他用)

餐桌到大海,傳遞永續漁業觀念

「你知道嗎?80年代基隆海岸及港內曾經密布象魚,可只有五至八公分這麼小的魚怎麼用象來形容呢?原來是澎湖泉州音的耳(hī)到了基隆漳州音的魚(hî)台語諧音導致,但台灣早不復見200多年前文獻曰最大體長40公分的象魚,漁業資源枯竭才是我們要檢討的啊!」一書充滿獨具特色使之層次豐富,如逢講俗名採羅馬字標音,避免望文生義之誤讀以呼應重視聽音辨義的詞源學;另文末不乏提醒漁獲捕撈管制措施或介紹海洋保育現況,章末並附海味知識小學堂方便檢索,且邀請到生態畫家林哲緯繪製插圖,「比起照片更能表現出文字描敘的重點!主要參考中研院《台灣海鮮選擇指南》推廣吃得永續,期盼因了解魚名而與魚親近,提升全民環境意識、認識海洋文化才是永續漁業的基礎。然防止過漁、落實休漁仍是一大挑戰。」他指出。


褐臭肚魚俗名象魚。圖片提供:貓頭鷹出版社;繪圖:林哲緯(禁作他用)

曹銘宗補充,「像日本非常注重旬の味,無論當季食用或加工製品在在藉此提高其價值,相形之下,我們對於如何不浪費魚的處理方式:美學、技術等等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比如把鰹魚拿來多做飼料就很可惜,因賤價所以容易濫捕。」

一個並非研究魚類的作家,受不了對魚名無知卻得過且過,基於純然的求知慾,謙稱年輕耆老的他紮實料理出《花飛、花枝、花蠘仔》這本兼具學術科普╱海洋史普質量的佳餚。吃在地,即為珍惜這片土地萬妙滋養的具體對話,一方面在古文獻裡跟先民智慧互動,一方面在成書過程中結合常民力量和知識,常把寫好文章發到臉書分享,「有些臉友就會提供意見、參與討論,讓我的論述更加周詳。」海洋文化面向公共,三月春天紅甘肥美,不管吃不吃海鮮,都值得從牠好好認識起吧。


期盼因了解魚名而與魚親近,認識海洋文化才是永續漁業的基礎,曹銘宗表示。圖片提供:貓頭鷹出版社;繪圖:林哲緯(禁作他用)


《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作家曹銘宗。攝影:林倩如

[註1]:方志類包括:《福州府志》《泉州府志》《漳州府志》《廣州府志》《福建通志台灣府》(康熙、乾隆、道光)《台灣府志》(1685年)《澎湖紀略》(1769年)《澎湖廳志》(1878年)《澎湖續編》(1832年)《重修台灣府志》(1747年)《重修福建台灣府志》(1741年)《重修台灣縣志》(1752年)《續修台灣府志》(1763)《諸羅縣志》(1717年)《台灣縣志》(1720年)《鳳山縣志》(1720年)《小琉球漫誌》(1765年)《噶瑪蘭廳志》(1852)《淡水廳志》(1871年)《台灣通志》(1895年)。
[註2]:史書類包括:《閩中海錯疏》(1596年)《閩中記》(850年)《裨海記遊》(1700年)《海東札記》(1772年)《台陽筆記》(清嘉慶年間)《東瀛識略》(1873)《赤嵌集》(1705年)《台陽見聞錄》(1891年)《台海見聞錄》(1753年)《海錯百一錄》(清光緒年間)《台灣通史》(日本時代)。

想好購買清單 決定出門的零廢棄隨身組合

$
0
0
摘自《零廢棄:不塑、不浪費、不用倒垃圾的美好生活》
作者:蘇小親

在分享我的「零廢棄隨身組」之前,我想先說說關於在外用餐的一些觀念。在匆忙的現代社會,這兩個觀念顯得尤其重要。

放輕鬆點,享受吃的樂趣

咖啡帶著走?外帶?為什麼要這麼匆忙?你可以放輕鬆點,在店裡享受你的咖啡,而不是邊走邊喝,把咖啡灑得全身都是。選擇一家還不錯的餐廳,和自己喜歡的人共享晚餐,不要在回家途中隨便買個外賣就了事。關掉手機,放輕鬆,你值得好好享受用餐的樂趣。

點餐時,謝絕一次性的物品

據悉,光是在美國,每一天的吸管消耗量高達五億支 !我每天都會隨手撿拾街道上的垃圾,猜猜看我撿起的垃圾中哪一種最常見?吸管、外帶杯、餐巾紙和菸蒂。

我知道要求你跟店家說:「我不要餐巾紙和吸管,麻煩你裝在真正的杯子裡。」這很需要勇氣,如果你是一個害羞的人,挑戰更大。

大多數咖啡師或服務生的反應可能是聳聳肩,然後快速記下你的點餐,但有些人則會露出十分困惑的表情,這時你可以說:「只是不想用一次性的物品,麻煩你囉!我們正在努力減少垃圾,你知道的,響應環保,愛地球!」這樣的回答通常都能引起人們會心一笑,他們甚至會告訴你,應該要有更多人響應,他們也希望那些店裡的常客可以現點飲料內用。

帶上你的零廢棄隨身組

我們都受既定習慣的支配,你會在前往公司或學校的途中買杯咖啡嗎?如果會,那麼養成隨身攜帶隨行杯出門的習慣。總之,任何咖啡品嘗起來的味道都會比裝在紙杯裡香濃多了。沒多久你就會養成習慣,就像你輕易就記得要帶鑰匙、錢包和手機出門一樣。


不鏽鋼水壺與便當盒。圖片提供:啟示出版社

不妨把可摺疊購物袋這類東西,放在你一般會放鑰匙的地方旁邊,或是放進你的包包或車裡。

隨身組裡要有哪些東西?

其實,你真的沒必要背著一個沉甸甸的袋子趴趴走。你就把它想成是跟平日早上選擇該穿什麼衣服一樣。你可能會看天氣狀況、場合需要,以及當天的行程,決定今天要穿什麼衣服。你可能會穿上工作服,因為要上班。或者,你會盛裝打扮,因為你正前往參加晚宴的途中。該攜帶哪些零廢棄裝備也是如此,只要把這件事變成習慣,視當天需要配備就好。


小型束口袋與玻璃罐適合裝乾貨;深色的錫罐適合裝茶和咖啡;洗衣網袋適合裝蔬果。奇異筆與廣口漏斗則是玻璃罐的好用小工具。圖片提供:啟示出版社

以下這些是我建議的零廢棄隨身組。我幾乎從未全部攜帶出門。例如,若有需要自備午餐或晚餐,或者知道我可能會買個蛋糕或三明治,我就只會帶保鮮盒出門。但我隨時會在我的袋子裡放置幾條手帕,和一個拿來裝用過手帕的布袋。

  1.  可摺疊的袋子。 
  2.  碗盤擦拭布。非常適合拿來打包墨西哥捲餅、三明治或糕點,拿著邊走邊吃。
  3.  咖啡隨行杯。
  4.  個人專用的手帕袋,拿來裝替代面紙的乾淨手帕,我會用手帕擦鼻子或是洗手後擦手。我還有一個小袋子拿來裝用過的手帕。
  5. 裝蔬果的網袋。你可以購買棉製或麻製的蔬果網袋,或者直接用洗衣袋。
  6. 環保餐具。 你可以在戶外用品店購買旅行用餐具,像是叉勺(spork,兼具叉子功能的湯匙),或者直接利用家中現成的餐具。如果你喜歡亞洲食物,記得自備筷子,因為許多地方只提供免洗筷。
  7. 食物容器或保鮮盒。想把在餐廳吃不完的食物打包外帶時,它們就很方便。當然,它們也可以用來裝糕點,或是拿來裝上班要吃的午餐便當。
  8. 乾淨的棉布袋。你可以用來裝麵包或散裝乾貨,或者就當作購物袋。
  9. 可重複使用的水壺。如果你在找金屬水壺,選不鏽鋼材質,不要鋁製的。鋁壺會危害健康。就像塑膠水壺一樣,鋁製水壺的內襯也會釋放雙酚A和其他化學物質到你喝的水中。還有,如果水壺受到重擊,內襯可能也會受損。如果水壺裡的水喝起來味道突然變得怪怪的,你就是在喝鋁。還有,食物中含鋁也被認為是不安全的。
乾淨的棉布袋拿來裝麵包。
乾淨的棉布袋拿來裝麵包。圖片提供:啟示出版社


零廢棄:不塑、不浪費、不用倒垃圾的美好生活

作者:蘇小親

譯者: 劉卉立

出版社:啟示  

出版日期:2019/01/30

台灣人一年使用165億個塑膠袋、30億根吸管,平均每個人一天生產的垃圾就將近1公斤!可怕的是,這些驚人的數字還在不停增加,讓我們處理垃圾的費用與壓力越來越大。

如果有一種有趣又容易實行的方法,可以減塑、減碳、讓垃圾爆減,那會是怎樣的?答案就是──零廢棄生活!

作者來自全球垃圾利用率最高的德國,她以自身實踐零廢棄生活的成功經驗,加上德國零廢棄的觀點與做法,和讀者分享上百種的技巧、食譜與DIY配方。

零廢棄不是完美主義,而是量力而為,盡可能地支持永續的做法或產品。你將發現,原來永續生活一點也不難,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解決問題,而不是成為問題的一部分。

 

 

咬一口誠實豆沙包 ──「商業影響力評估」揭露完整的企業內部資訊

$
0
0
轉載自B Lab Taiwan;文:B Lab Taiwan(B型企業協會)
RoundPeg Benefit 是一家客戶關係顧問公司,他們建議客戶在架構客戶關係時,必須要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企業品牌經營的用心程度,也清楚提醒消費者在選擇品牌時應根據全面的資訊來比較、判斷、支持他們所使用的品牌。

上一篇我們提到,想要確定企業CSR或公益行銷等等看起來是「做好事」的行為背後是不是真正的善意,我們需要得到該企業完整的內外部資訊而不是單一事件。對於關心環境和勞工權益的消費者而言,他們隨時都可以透過各種外部資訊;但是關於實質的企業內部資訊,只能透過B型企業認證的形式取得。

「商業影響力評估」描寫完整的企業故事

B型企業認證中的商業影響力評估(B Impact Assessment, BIA)便提供了企業完整和高度評量標準,用來解決企業單方面且片面描述,也試圖緩解現今資訊過多的緊張感。可以做為企業在經營品牌,以及消費者在選擇品牌的參考標準。

B型企業的商業影響力評估重點內容如下:

1. 檢視企業在環境和社會領域的廣度及深度的影響力:BIA依照產業類別及規模大小,發展出78個題組,且會依據「填答程度」動態延伸出更多的題目。與企業單方面的永續發展報告描述相比較,BIA讓企業有機會更清楚地揭露完整的資訊。

2. 衡量公司各方面的營運,所產生的正面或負面影響的程度:最後在總分中呈現。如此就能防止個別好或壞的作法可能會以不成比例的方式,影響年度整體營運狀況。

3. 將企業營運的影響面向量化為易於共享、可比較、易於理解的數字。

4. BIA揭示公司治理、環境、員工、社區、客戶影響力面向和評估面向的中位數及總分,充分顯示企業營運完整的輪廓。


B型企業認證中的「商業影響力評估」提供企業完整和高度評量標準。圖片提供:B Lab Taiwan。 

儘管BIA並未完全捕捉到所有內容,但它仍能以一目了然的方式呈現企業營運的內部資訊。並且為消費者提供企業的營運全貌以及和利益關係人的來往,並幫助消費者解答「這是一家好公司嗎?」的疑惑。

當消費者願意放棄簡單的結論,才是拿回選擇權的開始

只有在我們願意放棄簡單的結論,並堅持聽完「整個」品牌經營的故事時(至少是試著聽取更多的資訊),才能真正地欣賞和理解「消費者自覺力量」的重要性。

但這個改變不太可能在一夜之間發生,關於如何成為有意識的消費者,可行的作法是:

1. 盡可能尋找第三方認證,閱讀「第三方認證的4個理由」了解更多。

2. 當一個特定的倡議被吹捧成令人驚艷不已或是可怕的譴責時,請快速在網路上搜尋一下,看看類似的公司是如何做的,你就會得到相互對照、比較過後的觀點,而不會落入一言堂的窘境。

3. 不要讓一個「單一事件」影響你對品牌的看法或輕易下結論。請記得,即使你的搜尋結果不盡詳細無遺,但無論如何,你總要設法得到更多相關的資訊。

4. 當朋友或同事譴責或讚揚某個公司時,請提出問題來幫助他們了解「獲得完整資訊」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例如,「我認同使用有機棉是一件很不錯的事情,但你知道這家公司的商品都是百分之百採用有機材質,還是只有部分產品採用有機材質?」


當親友購買有機棉製品,你可以試著問:「你知道這家公司的商品都是百分之百採用有機材質,還是只有部分產品採用有機材質?」。圖片來源:Dave Chiu(CC BY-NC-ND 2.0)

每個人都可以在消費自覺路上更具洞察力。一旦消費者越是清楚地表明「企業單方面且選擇性地描述善意的行動,且沒有對我們揭露更完整的營運資訊是不夠的」,執行商業影響力評估的調查機構便能更有力地敦促企業採取負責任的行動。

透過更堅持、更高的標準,並幫助其他人理解完整企業營運資訊的重要性,消費端真的有機會可以改變企業的營運方式。

一間豆腐書店「島乎冊店」 林詩涵:走在回家的路上

$
0
0
文、圖:林詩涵(島呼冊店管家、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台南分社社員)
編按: 一間賣豆腐也賣書的獨立書店「島乎冊店」,位於嘉義市後火車站附近。在這個空間,兩位主人致力推廣友善的理念:堅持用台灣小農友善耕種的黃豆、黑豆製作豆腐和豆漿,且規定客人外帶需自備容器;選書涵蓋性別、文學、環境與社會正發生的議題或事。這期《綠主張》月刊,主人之一林詩涵從自身的經歷連結,推薦閱讀幾本關於農村的故事。
《農村,你好嗎?》,作者:李慧宜,果力文化;《泥地漬虹:女同志x務農x成家》,作者:陳怡如,大塊文化。
《農村,你好嗎?》,作者:李慧宜,果力文化;《泥地漬虹:女同志x務農x成家》,作者:陳怡如,大塊文化。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期盼著春節的到來,卻也焦慮著伴隨而來的回家。

舟車勞頓地踏進了家門,家族的相聚總是熱熱鬧鬧的,扮著笑臉的我,卻無法跟家人說上幾句話,說不出口的是,那個無法在對話中出現的她。跟女友交往多年的堂哥,總是會被問到什麼時候結婚;還在唸大學的堂弟,也被關心著有沒有交女朋友,「妳呢?」對實情一無所知而不經意說出口的提問,瞬間凝滯了歡鬧的氣氛。

經常以為回來了就是家,卻又驚覺心裡一直想著往外跑,到底家是什麼? 家又在哪裡?

衝撞、掙扎、和抑鬱都是必經,過程就是禮物,我從中看見自己的渴望與缺口,家人也看見他們的。很多時候看似互揭瘡疤,但其實是我們的存在替補了對方的不足。

——《回家種田:一個返鄉女兒的家事、農事與心事》

我曾在美濃生活。女兒捨棄了繁華台北,跑到沒人要去的鄉下工作,怎麼解釋,都無法讓氣急敗壞的媽媽諒解,只好靜悄悄地,不讓家人知道自己移動的足跡。

座落在田中央的客家夥房,沒有蓮蓬頭的浴室,寂靜到以為只剩自己存在著的夜晚,明明都是初次的體驗,卻一點也不抗拒地習慣了,驚覺到自己原來很適合待在鄉下。

都市小孩貪戀著美濃的景色,下班步出辦公室,夕陽斜灑在平闊的稻田,金黃燦爛的奪目,襯出山景更加蓊鬱蒼翠, 伴隨著水圳低聲吟唱,這是一天最幸福的時刻。

後來,擔憂著女兒的媽媽還是來到美濃,觀看著女兒的任性和韌性,生活在不便利中卻仍是怡然自得。習慣生活在城市的媽媽還是不太理解,但不再憂心忡忡。

一點一滴累積,對生活的感觸,對土地的感動;一點一滴靠近,家人與離鄉遊女的心。

食物,是情感,是我們之間的生活。而食物從哪裡來呢?農地、生產者。和大自然的賦予。

——《農村,你好嗎?》

可以吃的都是食物,但未曾在意食物從哪裡來,也不曾想過吃東西也能改變社會,直到遇見了那個想自己做豆腐的女孩。

豆腐的世界博大精深,科學技術創造了基改黃豆,背後卻是跨國農藥公司企圖壟斷種子市場;台灣黃豆的自給率低到小數點之後,WTO責無旁貸;黃豆的來源、凝固劑的選擇、包裝的容器,每個選擇都決定了社會的樣子。這才知道,原來食物不只是食物,更牽動世界會走向何方。

不會種田的我們,心懷感謝地收取農人們辛勤耕種、收穫而來的食物,那蘊含了對自然的尊重、對土地的感激。吃下的每一口,都要牢牢記著,這是農人朋友帶著祝福種出的食物,我們無以回報,只有細細品嘗那純樸、真誠的滋味。

每一個同志,都是原生家庭裡流浪的孩子,不得不因為追尋認同而離家,卻又心心念念得到家人的理解回家……女同志也怕老、也怕死,想要一個家。

——《泥地漬虹:女同志×務農×成家》

因為與一個人的相遇,被教會了對食物的重視,重新選擇了生活的方式。兩個人分工合作,一人做豆腐、一人賣書,用開店實踐理念,怎麼生活就怎麼經營這間店。緊密相連的兩個人,不用明說,一起生活的地方就是家。

從此,離鄉的遊女有了兩個家。偶爾帶著她回到從小長大的那個家,沒有血緣關係,也還無法結婚,但家人們都視她為家人;我們也有自己的家,忙碌一天後,或是依偎相伴,或是各自盯著螢幕,跟多數家庭一樣平凡,卻也一樣幸福的家。

島呼冊店

SHOP INFO 島呼冊店
一對女同志伴侶共同經營的「豆腐書店」,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北港車頭班。
「用豆腐親近土地」,使用台灣本土友善耕種的黃豆及黑豆製作豆腐和豆漿。
「用閱讀貼近邊緣」,透過我們的選書,可以閱讀、瞭解在生活範疇的邊緣之處正在發生的議題或事。
 FB|TEL 05-2311031|ADD 嘉義市北興街86號

作者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主婦聯盟合作社以「共同購買」集結關心自己、關心環境、關心生產者的消費者,每月發行《綠主張》月刊,推動合作理念、綠色消費改善環境品質,以計畫性消費及合理價格予生產者支持,並透過食安教育,讓人與土地都健康。

前往>>官方網站粉絲團LINE生活圈

聯合國:可預防卻不作為 環境污染致全球1/4早夭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根據一份最新聯合國報告,人類未來恐怕「前途黯淡」,光是亞洲和非洲部分地區,未來幾十年內就可能會有數百萬人過早死亡。全世界更有四分之一的死亡人數,和人類造成的污染和其他環境破壞有關。

Photo by Hermes Rivera on Unsplash
富裕國家過度消費,其他地區則充斥飢餓與傳染病。Photo by Hermes Rivera on Unsplash

根據一份由數百名科學家編寫新報告,遭污染的飲用水、空氣污染以及被「大型農場」摧毀的土地都是必須緊急解決的威脅之一。

根據2015年的資料,科學家們估計每年有900萬人死於污染,尤其是室外和室內空氣污染。

富裕國家過度消費又浪費食物,其他地區則充斥飢餓與傳染病,富國和窮國之間的差距將會擴大。

淡水系統污染可能導致抗微生物抗藥性,成為本世紀中葉死亡的首要原因,因為感染變得難以控制。

聯合國13日在肯亞首都奈洛比舉行的會議上發表了全球環境展望報告「Global Environment Outlook」

全球環境展望報告是一個為期六年的計畫,利用數百個資料源來辨識出導致100多種疾病流行的各種因素。該報告的結論是,可事先預防的環境問題將導致約25%的全球疾病和死亡。

巴黎氣候協定於2015年定案,成為全球因應氣候變遷的戰略,各國承諾減少碳排放並抑制全球氣溫飆升。

但是,隨著人們對氣候變遷災難性影響的認知不斷提高,對於如何因應其他環境挑戰,各國至今尚未達成類似協定。

目前在聯合國環境大會上進行的談判將集中在關鍵問題,包括食物浪費和海洋塑膠污染。

然而,科學團隊表示,大多數有助於避免最壞情況的政策和技術已經存在。

「目前缺乏的是以足夠的速度和規模,實施政策和技術的政治意願,」主導報告製作的學者之一古普塔(Joyeeta Gupta)說。

聯合國全球環境展望報告。圖片來源:聯合國 UN

根據科學家的分析,投資每個國家GDP的2%,可確保經濟繼續增長,同時避免氣候變遷、水資源損失和棲息地破壞的大部分影響。

聯合國小組呼籲各國對自己造成的危害負起責任,並儘快實施這些政策。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鐵砧山礦場漏油事件 地下滲透污染水源

$
0
0
公視記者 陳慶鍾

「有油污流進灌溉池裡,水井也都有油」,苗栗縣通霄鎮坪頂里長邱天送開車沿中油鐵砧山礦場的油庫牆邊走,他接到里民通報,油污順著溪溝又往更外圍擴散,邱里長忿忿不平的說:「我們里民沒有得到什麼,得到危險啦!」

鐵砧山礦場油庫後方,池面浮著一層紅褐色油污,除污工人用竹竿撐開整片吸油棉,清除油污。
鐵砧山礦場油庫後方,池面浮著一層紅褐色油污,除污工人用竹竿撐開整片吸油棉,清除油污。

位於苗栗縣通霄鎮的鐵砧山礦場,是中油公司舊有的天然氣田,因為有完整的封閉背斜地質構造,儲氣層緻密厚實,在國內自產天然氣不足,得仰賴進口下,被中油公司開發為天然氣地下儲氣窖,調節尖離峰用氣量和因應安全儲存量需求。

在鐵砧山礦場的油庫後方一下車,就聞到濃烈嗆鼻的油氣味,最靠近油庫圍牆的灌溉水池,長寬各約20公尺,池面浮著厚厚一層紅褐色油污,除污工人用竹竿撐開整片吸油棉,清除油污,也用抽水機清除受污染的地下水。

苗栗縣通霄鎮的鐵砧山礦場,是中油公司舊有的天然氣田。
苗栗縣通霄鎮的鐵砧山礦場,是中油公司舊有的天然氣田。

「現在都從地底下滲透」,邱天送說,「我發現已經是3月1日星期五,不過幾天前就有里民知道,但沒那麼嚴重,一直到3月3日星期天下大雨,油污往下游去,耕作都出問題了,里民沒辦法忍受才去抗議。」

「這個鐵蓋下面就是伴產水的處理池,也就是洩漏造成鄰近污染的源頭」,中油公司探採事業部執行長張敏說明,天然氣生產井在生產過程會產生地層水,地層水伴隨一些凝結油在上面,帶有少數油的地層水,被引導到處理池,經過油水分離後,將乾淨水抽回地底,照理說不會造成污染。

邱里長忿忿不平的說:「我們里民沒有得到什麼,得到危險啦!」
邱里長忿忿不平的說:「我們里民沒有得到什麼,得到危險啦!」

中油探採事業部執行長張敏表示,因為最近的作業頻繁、處理量增加,處理池的液面比較高,高於舊的、已經停用的地下注入管,長年停用後,地下注入管的閥已經鏽蝕,逆流進入的油水,從鏽蝕的破口流進地底,中油找到洩漏點後,立刻阻斷將污染控制,估計外洩的油水混合溶液,約有5000公升。

「你看,水是黑的!這難道沒有毒?如果澆菜能吃嗎?」農民張慶雄看著抽上來的井水被嚴重污染,氣到破口大罵,他的田就在油庫圍牆外。「已經預約冬瓜苗正要種,現在種也不是,不種也不是,種了如果水澆下去就死光光」,張慶雄說,農曆年前就看到油污,但沒那麼嚴重,過完年灌溉池子就變紅褐色,滿是油污。

農民張慶雄看著井水被嚴重污染,說「你看,水是黑的!這難道沒有毒?如果澆菜能吃嗎?」。
農民張慶雄看著井水被嚴重污染,說「你看,水是黑的!這難道沒有毒?如果澆菜能吃嗎?」。

「這一窟池子被油污滲透兩次了」,張慶雄說,「以前插秧種稻都靠這口池子,十多年前油污滲透過一次,差不多有一尺深的油污,中油公司抽油洗池子,但沒有賠償,另外拉了一條管線供水給我澆菜,但去年又切掉,沒水了。」

苗栗縣政府環保局人員到污染現場,協調居民暫時不要使用地下水灌溉,水質保護科代理科長劉正祥表示,因為已經到春耕時間,農民急著用水,中油公司已經承諾會供水給農民使用,環保局同時在漏油管線下游,鑽了兩口井,將採樣水質來釐清油污污染的面積跟深度。

「環保局3月3日中午才接獲中油公司通知有漏油事件」,環保局水質保護科代理科長劉正祥強調,中油公司已違反水污染防治法規定,在發生後三小時之內未向主管機關報備,依法可處1萬元到600萬元罰緩,苗栗縣府研擬處以100萬元以上罰緩。

中油公司探採事業部執行長張敏表示,2月18日接獲鄰近邱姓地主通報,說灌溉水池有一層浮油之後,中油公司立即展開處理,20日抽驗但因油量太少,沒辦法確定油污來源。

中油研判是伴產水處理池停用管線的閥出狀況,引發此次漏油事件。
中油研判是伴產水處理池停用管線的閥出狀況,引發此次漏油事件。

張執行長說,檢查伴產水處理池、逐一確認所有使用中管線,結果壓力沒有降也沒有漏,後來研判還是伴產水處理池出問題的可能性高,才發現是停用管線的閥出狀況,這是一開始沒辦法先料想到的。張敏強調,確定破裂點後,中油公司就遵循環保法規立即通報,絕對沒有隱匿。

「沒有第一時間通知我啦!」,通霄鎮坪頂里長邱天送不滿的說,「油味這麼重,大人聞到都覺得很嗆,一般來說油污又不是沒有毒,油庫外面就是坪頂國小,要警告孩子不要靠近,如果有人吸菸不小心火落下去,事情就更大條,為了維護安全,中油公司一定要先告知,才可以先向里民警示。」

※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鐵砧山礦場漏油事件】

03/18(一) 22:00首播
03/23(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我們的島官網 http://ourisland.pts.org.tw
我們的島影音中心 http://www.youtube.com/user/ourislandTAIWAN
我們的島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TSourisland

 

 


開始上班就不適?哈佛大學整理九個室內影響健康因子

$
0
0
【環保辦公室】系列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古國廷報導

早上剛踏進辦公室就覺得精神不濟,坐在位子沒多久開始頭痛;明明待辦事項那麼多,卻難打起精神專心處理事情。等回過神來,同事已經在拍你肩膀問說要不要一起吃飯。這時心想,今天工作狀態不好,不如找個理由請假休息,卻猛然發覺先前太常生病已把休假用完。

你是否曾有過類似的上班經驗?其實這可能是辦公室環境品質不好,使健康出狀況,讓工作老是力有未逮。

辦公室有哪些因素影響健康?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研究員J.G. Cedeno-Laurent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也有類似疑問。他們想知道建築有哪些室內環境因素,會影響人類的健康、生產力和舒適度。於是回顧過去40年有關室內環境品質的研究期刊與報告,並將研究結果刊登於2018年《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期刊。他們總結出九個影響健康的環境因子:

  • 室內空氣品質 Indoor air quality
  • 通風 Ventilation
  • 溫度狀況 Thermal Health
  • 濕氣與黴菌 Dampness and mold
  • 採光與戶外景觀 Light and views
  • 灰塵與害蟲 Dust and pests
  • 水質 Water quality
  • 噪音 Noise
  • 室內安全 Safety and security

這些因子如何影響健康與工作表現?

室內空氣品質 Indoor air quality

影響室內空氣品質的主因有三個,第一個為室內產生的汙染物,像是建材本身可能有甲醛、室內物品有揮發性有機物(VOCs),人類活動如煮飯或噴殺蟲劑也會有汙染物。第二個是從室外進到室內的汙染物,像是交通工具的廢氣。第三個建築本身狀態會抑制或增強汙染物的影響,例如通風、濕度或過濾系統。

室內空氣品質不良與疲勞、頭痛和氣喘有所關聯;依室內空氣汙染物種類、濃度和暴露時間長度不同,也與癌症等慢性病有關。

即便現代人約有90%時間處在室內,但會受到室內和室外汙染物影響。圖片來源: stokkete / envato
即便現代人約有90%時間處在室內,但會受到室內和室外汙染物影響。圖片來源: stokkete / envato

通風 Ventilation

通風會影響空氣的流通速度、溫度、濕度以及化學物濃度,進而影響室內空氣品質。建築通風會帶來新鮮空氣,稀釋室內產生的汙染物像是二氧化碳和揮發性有機物。但同時如果沒將戶外的汙染物過濾掉,即使現代人約有90%時間處在室內,還是會受到室外汙染物影響。

回顧過去研究,通風不佳的室內區域會讓人感覺頭痛、頭暈、呼吸困難、疲勞。低通風率也與高氣喘、呼吸道感染和病假比例有關。

通風也會影響生產力與學習效果。室內二氧化碳濃度增加400ppm,與人理解能力表現減少21%有關;國小教室通風不良,也會使學童成績不佳。

濕氣與黴菌 Dampness and mold

濕氣會以不同方式進到建築裡頭,像是漏水的管線、水氣愈冷凝結,以及通風不良的浴室和廚房。潮濕環境容易滋生黴菌,如牆壁、天花板或地毯都有機會見到它。歐洲、美國和加拿大研究統計,大概有15至36%家庭有黴菌或壁癌的問題美國環保署曾抽樣國內不同氣候區的辦公大樓,粗估約85%的大樓有黴菌和壁癌的問題,45%大樓有漏水問題

潮濕環境容易滋生黴菌,如牆壁、天花板或地毯都有機會見到它。圖片來源:vvoennyy / envato
潮濕環境容易滋生黴菌,如牆壁、天花板或地毯都有機會見到它。圖片來源:vvoennyy / envato

濕氣與黴菌最常見的健康影響是氣喘,在過去研究統計的2,108萬個氣喘案例中,有21%跟住家的濕氣和黴菌有關。其他影響包括過敏、咳嗽、胸悶。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將黴菌視為建築物相關疾病(Building-related illnesses)的主因。

濕氣與黴菌同樣也對辦公室生產力、個人工作表現、出席率乃至於生活品質有負面影響。

灰塵與害蟲 Dust and pests

日常生活中灰塵像是各種有害物質的儲藏室,裡頭存放著病毒、細菌、有毒化學物、過敏原、含鉛的剝落油漆等有害物質。有些物質如病毒只能存在灰塵中數小時,但有些物質能存在灰塵中數十年。

它們能從鼻子、嘴巴或皮膚進到人體。研究發現人體血液中的化學物質,與工作與居住環境中灰塵的化學物質有高度相關。

與空氣中的化學物質不同,即使汙染源消失,灰塵中的化學物質還會持續影響人體健康,像是阻燃劑、抗汙劑和塑化劑,它們裡面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例如學校器材或建材中的阻燃劑會跑到空氣和灰塵中。有些阻燃劑會干擾人類生殖系統,且與甲狀腺疾病有關。

灰塵裡頭常見的室內過敏原包括寵物的皮屑(dander)、花粉、黴菌和老鼠的排泄物等,有一項研究調查美國851個家庭,超過半數家庭發現至少6種過敏原。過敏原吸進人體或接觸眼睛,觸發免疫反應引起過敏。

人類常使用化學或生物殺蟲劑,來對付蟑螂、蚊子、老鼠等害蟲。據美國環保署統計,75%的家庭在家中使用殺蟲劑,有80%接觸到殺蟲劑是在室內。殺蟲劑與人體健康與環境損害有諸多關聯,最常影響的是神經系統,輕微症狀像是頭痛、頭昏、噁心、冒汗;稍微嚴重會有視線模糊和肌肉失調;更嚴重者會無法呼吸、失去意識甚至死亡。另外長期暴露於殺蟲劑中,也與多種癌症有關。

採光與戶外景觀 Light and views

採光和戶外景色都與健康與工作表現有關。圖片來源:f9photos / envato
採光和戶外景色都與健康與工作表現有關。圖片來源:f9photos / envato

光影響生物的晝夜節律,我們的生理機制與行為跟它有關。不同於戶外自然光源,我們能夠自由地操控人工光源的照明時間、強度和頻率。然而這樣的結果可能會打亂人的生理時鐘,特別是需要輪班的工作者,這與代謝失調、心血管疾病有所關聯。

室內光源直接照射、過亮、對比太過強烈,則會造成視覺疲勞、眼睛疼痛、視線模糊。光源閃爍頻率低於100赫茲,也會影響視覺搜尋能力(visual search performance)和認讀的準確性(reading accuracy)。

光線以外,戶外景觀也會影響人類健康。有研究發現教室窗外有大自然景色的學童,在舒緩壓力和疲勞以及專注力測驗結果,優於教室沒有窗戶或窗戶外面是都市景色的孩童

溫度狀況 Thermal Health

室內溫度是否舒適,取決於每個人對環境溫度的主觀感受;但客觀條件來說,室內溫度受到空氣溫度、平均輻射溫度、空氣流動速度、濕度、人體新陳代謝和穿著衣服材質有關。而所謂的溫度狀況,則包括舒適度,以及室內溫度對健康和生產力的影響。

辦公室溫度過高與負面情緒、疲倦、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有關。室內溫度同樣影響工作和學習,諸多研究認為在溫度過高的環境會讓上班族、大學生和學童的思考能力和工作表現變差。

噪音 Noise、水質 Water quality、室內安全 Safety and security

長期暴露於高強度噪音(大於85加權分貝)與聽力損失有關,強度較低的噪音也會造成心血管疾病和睡眠問題。研究統計身處於飛機55dBA以上噪音的人口每年增加1.6%;另外飛機每增加10dBA的噪音,因心血管相關疾病住院比例增加3.5%。

至於水質,鉛和銅製水管被認為與認知功能受損、高血壓與生殖功能問題有關。即使美國是世界上飲用水供給系統最安全的國家之一,還是有水質問題,例如2016年發現美國多所公立學校內飲用水含鉛量越來越高。

而研究團隊會將室內安全納入,是因為當人感受到威脅時會分泌壓力荷爾蒙(stress-induced hormones)如腎上腺素和皮質醇,同時心跳加快及血壓升高。若壓力荷爾蒙長期處於高點會影響免疫力,加重自體免疫疾病;長期血壓升高會有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經過哈佛大學研究團隊整理九個影響因子,才知道原來室內環境有這麼多因素影響我們健康和工作表現。這些室內環境因素要如何改善?改善後對我們有什麼益處?而舒適、健康和環保之間是否能夠兼顧?下一篇報導告訴你

作者

古國廷

願化作土,去成就一片森林。

奔騰 小水力 水圳與古老的發電方式

$
0
0
公視記者 張岱屏 賴冠丞 陳慶鍾 張光宗

台灣山高水急、雨量豐沛,蘊藏豐富的水力資源。近年來,部分社區、台電、農田水利會,展開各種小水力的開發,讓這最古老的發電方式,再度受到重視…

近年來,部分社區、台電、農田水利會,展開各種小水力的開發。
近年來,部分社區、台電、農田水利會,展開各種小水力的開發。

花蓮初英山山腳下的這片平原,不論走到哪裡,都可以聽到水圳奔騰的聲響。水轉動著農村的生活,也轉動著電力。2016年開始,初英山文化產業交流協會與發明家合作,在這裡測試微水力機組,經過兩年改良研發,2018年,微水力機組正式啟用。

垂直軸的水輪機帶動發電機,將電力源源不絕輸送到一百公尺外的社區辦公室,發出的電力大約兩天左右可以充飽1200W的蓄電池,供應辦公室各種用電需求。「這裡是綠能辦公室,我覺得很興奮。」初英山文化產業交流協會監事鍾寶珠說。

其實小水力一點也不稀奇。在花東地區,水力是最古老,卻也最主要的發電方式。早在1930年代,日本政府便在水力豐沛的木瓜溪流域,建造花蓮地區第一座電廠。清水電廠檜木搭建的廠房,仍屹立在山間,水輪機刻著東京電業社的字樣,80年來堅守著發電職責,所有維修工作都由電廠員工一手包辦。木瓜溪流域總共有八座水力電廠,從上游到下游流過的每一噸水,都替東部電力做出貢獻。

1930年代,日本政府在水力豐沛的木瓜溪流域,建造花蓮第一座電廠清水電廠。
1930年代,日本政府在水力豐沛的木瓜溪流域,建造花蓮第一座電廠清水電廠。

1930年代,日本政府在水力豐沛的木瓜溪流域,建造花蓮第一座電廠清水電廠。
1930年代,日本政府在水力豐沛的木瓜溪流域,建造花蓮第一座電廠清水電廠。

在西部,大甲溪是水力發電最重要的河流,不過除了大型電廠外,農田圳路也很適合小水力的設置。后里圳后里段水路落差大,為減緩水流,沿線設置了18座跌水工。1970年代因為石油危機,這裡被指定為低落差發電的示範電廠,由農田水利會營運30年後,因為營運困難轉交台電代為管理,兩年來發電量達到一百萬度,替台電帶來上百萬收益。

傳統電力崇尚集中式大型電廠,再生能源的走向卻是小而分散。這些小的能量過去往往被忽視。花蓮立霧電廠的員工發現,電廠後方消能池與廠房間,有40公尺落差,員工想辦法在這裡裝設微水力發電。由於台灣沒有廠商生產微水力設備,只好購買國外機組,但中國機組不到半年就故障,員工最後自己設計改裝、克服困難,目前立霧微水力一年可發電3萬6000度,約五年就可以回收成本。

在中國或日本,小水力發展已經相當成熟,但是這些機組有的昂貴,有的不適合台灣。面對國內小水力產業的匱乏,環保團體在南華村連續兩年舉辦小水力發電競賽,鼓勵更多學生投入研發領域。桃園武陵高中的同學戴子頡單槍匹馬來參賽,設計葉片的時候特別注意到,要留給魚兒一條生路。

桃園武陵高中的戴子頡設計葉片的時候特別注意到,要留給魚兒一條生路。
桃園武陵高中的戴子頡設計葉片的時候特別注意到,要留給魚兒一條生路。

台東高中的同學們來自農村,不但利用舊吊扇改裝發電機,設計過程也考慮農民的實際需要。在水圳中不斷測試、修正,設計出方便攜帶、容易拆裝,可以因應水圳水量,隨時調整高低的懸吊式水輪機,讓評審們眼睛一亮。

台東高中的同學來自農村,不但利用舊吊扇改裝發電機,設計過程也考慮農民的實際需要。
台東高中的同學來自農村,不但利用舊吊扇改裝發電機,設計過程也考慮農民的實際需要。

不只是民間,台電也有微水力實驗計畫。在木瓜溪流域,台電東部發電廠計畫改裝台灣自產的幫浦反轉發電,東部發電廠電氣經理陳坤逢說,這種機組比起國外發電機組價格低廉許多,產品取得方便,成功後可以推展到台灣各地。

除了機組研發仍需努力,小水力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河道垃圾多,水量不穩定。卑南上圳是全台灣第一座由民間營運,利用灌渠發電的小水力電廠,但水圳垃圾與藻類相當多,幾乎每兩個小時就要清理一次。而卑南上圳上游進水口的土堤常損壞,導致電廠一年發電天數不到150天,發電效益大減。

卑南上圳是利用灌渠發電的小水力電廠,但垃圾與藻類相當多,幾乎每兩個小時就要清理一次。
卑南上圳是利用灌渠發電的小水力電廠,但垃圾與藻類相當多,幾乎每兩個小時就要清理一次。

台灣各地都有水力豐沛的圳路,這些水力資源如果能被善用,不但能提供發電,也能替農村創造新收入。2016年水利署、台電與農委會,針對全台灣的河川、水圳等進行評估,選出112處適合發展小水力的場址,包括水庫附屬設施、河川、灌溉渠道等。

政府希望在既有灌渠開放民間投資小水力,但目前小水力發電不分規模,躉售電價一律只有2.8元/度,對業者缺乏誘因。逢甲大學水利發展中心組長黃志偉認為,規模不同的機組設置與維護成本都不同,小水力應該比照太陽光電或風力,依照發電規模分級訂定躉售電價,廠商才會有意願投資。另一方面,民間想要投資小水力往往缺乏管道,政府應該盡量公開資訊,讓申設過程更簡化透明。

水利署、台電與農委會,選出包括水庫附屬設施、河川、灌溉渠道等適合發展小水力的場址。
水利署、台電與農委會,選出包括水庫附屬設施、河川、灌溉渠道等適合發展小水力的場址。

南華社區的水車轉運將近半年,穩定供應辦公室電力。鍾寶珠希望,未來可以進一步將小水力應用到農業用電與社區緊急用電,這個模式如果成功,也可以替社區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不管是社區、民間團體或是台電,在推展小水力的道路上正不斷嘗試,克服各種困難,希望未來能滴水穿石,匯聚成不可忽視的力量。

※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奔騰 小水力】

03/18(一) 22:00首播
03/23(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我們的島官網 http://ourisland.pts.org.tw
我們的島影音中心 http://www.youtube.com/user/ourislandTAIWAN
我們的島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TSourisland

 

 

高屏溪口的雁鴨輓歌 事隔四年再上演

$
0
0
公視記者 陳寧 葉鎮中 陳慶鍾 顏子惟 賴冠丞

春天的腳步來臨,正是遠從北方來到台灣度冬的候鳥,換上新羽,準備北返的時刻,有些雁鴨,卻再也回不了家。高屏溪口為何成了候鳥斷魂處?

沿途都是雁鴨和野鳥屍體,有些則是身體癱軟在泥灘地上,無力移動。
沿途都是雁鴨和野鳥屍體,有些則是身體癱軟在泥灘地上,無力移動。

2019年2月26日這天,我們跟著鳥友的腳步,從屏東新園的堤防邊,走入高屏自來水管橋下的廣大沙洲,短短幾十公尺,沿途都是雁鴨和野鳥屍體,有些則是身體癱軟在泥灘地上,無力移動。

時間回到2015年3月,高屏溪口同一地點,就發生過雁鴨、野鳥大批死亡的現象。枯水期間,高屏溪口水質惡化,肉毒桿菌在厭氧環境中大量孳生,腐爛的魚、鳥屍體中,又長出大量帶有肉毒桿菌毒素的蛆,雁鴨吃下了蛆,因而中毒身亡。

高屏溪水質惡化,腐爛的魚鳥屍體中,長出帶有肉毒桿菌毒素的蛆,雁鴨吃下了蛆,中毒身亡。
高屏溪水質惡化,腐爛的魚鳥屍體中,長出帶有肉毒桿菌毒素的蛆,雁鴨吃下了蛆,中毒身亡。

高屏溪水質惡化,腐爛的魚鳥屍體中,長出帶有肉毒桿菌毒素的蛆,雁鴨吃下了蛆,中毒身亡。
高屏溪水質惡化,腐爛的魚鳥屍體中,長出帶有肉毒桿菌毒素的蛆,雁鴨吃下了蛆,中毒身亡。

當年高屏溪兩岸清除的鳥屍,高達上千隻,有了上次的經驗,228連假期間,高屏地區從公部門到民間團體、鳥會志工,緊急動員了數十位人力,在烈日下和時間賽跑,希望盡速清除堤岸上、沙洲上的鳥屍,以免肉毒桿菌毒素,繼續在食物鏈中擴散。 

平常在溪邊活動、捕鰻苗的漁民,也加入救援行列,來來回回在沙洲上接送救援人力,一邊搜尋堤岸上,是否還有活口。

從公部門到民間動員,希望盡速清除鳥屍,以免肉毒桿菌毒素,繼續在食物鏈中擴散。
從公部門到民間動員,希望盡速清除鳥屍,以免肉毒桿菌毒素,繼續在食物鏈中擴散。

經過一個上午,總共清除了100多隻屍體。另外還有20多隻一息尚存的雁鴨、野鳥,則是用最快速度,送交高雄市動保處由獸醫進行治療。肉毒桿菌的毒性非常強,而且會侵蝕生物的神經系統,已經注射過藥物的雁鴨,靜靜的待在籠子中休息,儘管是經驗豐富的獸醫,也沒有把握,有多少雁鴨能撐過這段艱難的時刻。

肉毒桿菌毒性非常強,會侵蝕生物的神經系統,已經注射過藥物的雁鴨,靜靜待在籠子中休息。
肉毒桿菌毒性非常強,會侵蝕生物的神經系統,已經注射過藥物的雁鴨,靜靜待在籠子中休息。

2月28日到3月6日一個禮拜之間,高雄市動保處總共收容了77隻野鳥,有32隻存活下來。復原之後的雁鴨,分兩批野放到茄萣濕地。

復原之後的雁鴨,分兩批野放。
復原之後的雁鴨,分兩批野放。

為什麼高屏溪口的雁鴨死亡現象,事隔四年再度發生?高屏溪兩岸原本就承載著人為排放的工業、畜牧廢水,若遇上天公不作美,春雨晚到,水質惡化的情形無法得到紓解,候鳥中毒的危機,就可能一觸即發。

根據鳥友們的觀察,自從2009年莫拉克風災過後,造成高屏溪下游地形大幅改變,度冬的候鳥族群,正年年增加。過去,高屏溪口只能觀察到零星的黑面琵鷺過境個體,至今已經記錄到超過50隻的穩定度冬族群。長年在此進行生態觀察的林園愛鄉協會理事長陳俊強期望,透過發展賞鳥生態旅遊,翻轉林園長期以來布滿重工業的形象。

林園愛鄉協會理事長陳俊強期望,透過發展賞鳥生態旅遊,翻轉林園長期布滿重工業的形象。
林園愛鄉協會理事長陳俊強期望,透過發展賞鳥生態旅遊,翻轉林園長期布滿重工業的形象。

2002年12月,台南曾發生黑面琵鷺在文蛤養殖區,誤食含有肉毒桿菌的死魚,死亡72隻的案例,引發國際保育界高度關注,相關單位和民間團體藉著這次的慘痛經驗,建立起救援黑面琵鷺的緊急通報機制,至今每年都會進行例行演習。保育團體希望,高屏兩地能共同建置更完善的預警和應變機制。

春雨帶來新的生機,也為高屏溪口帶來活水,舒緩了這次的生態危機。獸醫師祁偉廉和他的團隊,帶著偵測犬寶麗,繼續來到屏東新園的河岸,搜尋、清除環境中的雁鴨屍體。

利用狗的靈敏嗅覺,在海關查緝違禁品,或在震災時找尋生還者,已經相當普遍。近年來,祁偉廉致力投入生態保育偵測犬的訓練工作。2015年的雁鴨死亡事件後,他參考國外經驗,訓練了兩隻專門找尋動物屍體的偵測犬,希望能借助偵測犬的力量,盡速清除棲地上的屍體,避免中毒情況繼續擴大。

這次任務,保育偵測犬寶麗找到了一百多隻屍體。
這次任務,保育偵測犬寶麗找到了一百多隻屍體。

保育偵測犬的訓練大約需要半年,還要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現場實習,累積經驗。寶麗雖然沒辦法通過緝毒犬的訓練,祁偉廉卻發掘出牠擁有適應野外環境的能力。這天的出勤,寶麗就找到了100多隻屍體。

各方人力投入,高屏溪口的危機暫時解除。年復一年,候鳥南來北往,牠們是環境的指標,也是生態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消逝在高屏溪畔的生命,提醒著人們河川生態的危機,當牠們有難,就是人們伸出援手的時刻。

※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高屏溪口的雁鴨輓歌】

03/18(一) 22:00首播
03/23(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我們的島官網 http://ourisland.pts.org.tw
我們的島影音中心 http://www.youtube.com/user/ourislandTAIWAN
我們的島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TSourisland

 

 

愛自己也愛地球 打造健康環保辦公的專家建言

$
0
0
【環保辦公室】系列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古國廷報導

上班族平日每天至少有三分之一時間待在辦公室,根據前篇報導,哈佛大學研究團隊整理出影響我們工作表現和健康的9個環境因子,其中包括空氣品質、通風、溫度、採光等。如果這些環境條件不佳,輕則身體不適、 精神不濟,重則疾病纏身。

反之,專家發現若改善這些室內環境條件將帶來諸多好處,並且提出兼顧健康和環保的改造訣竅,一起來看這些專家發現什麼。

改善室內工作環境有什麼好處?

良好的室內工作環境有益健康和工作表現。圖片來源:bialasiewicz / envato
良好的室內工作環境有益健康和工作表現。圖片來源:bialasiewicz / envato

早在1997年美國能源部的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即投入相關研究。他們估算改善室內環境品質,例如改善空氣品質、增加通風、增強採光、調節室內溫度等,所增加國內生產力及減少之醫療成本。

估算結果包括每年減少呼吸道疾病帶來益處約60至190億美元,減少過敏和氣喘的好處約10至40億美元,減少病態建築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益處約100至200億美元,增加工作表現的效益約120億至1,250億美元;而改善室內環境品質的效益是投入改善成本的18至47倍。

2002年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與衛生研究計畫(The National Occupational Research Agenda),執行國內非工業室內工作環境的跨領域研究,研究範圍包括與建築相關之呼吸道傳染病、氣喘、過敏,以及室內環境品質和增進建築環境健康的方法。其研究結果估算,若改善室內工作環境約有1,500萬工作者受益,其每年帶來的經濟效益約50億至750億美元。

改善室內環境很複雜嗎?

如何讓室內空氣好、採光佳是一門學問。圖片來源:bialasiewicz / envato
如何讓室內空氣好、採光佳是一門學問。圖片來源:bialasiewicz / envato

其實影響室內環境如空氣品質、通風、濕度和採光的因素有很多,硬體如建築材料、空調系統、室內擺設和辦公設備;亦或建築本身的設計、建造、運作到翻修都有關聯。這些因素又相互影響,需要諸多研究了解其中關係。

但是面對氣候變遷影響,又讓事情更加複雜。例如美國政府於2018年底發布最新的第四次《國家氣候評估》(National Climate Assessment),集結超過300位科學家研究氣候變遷對國內衝擊。

報告中即提到氣候變遷使空氣汙染更加嚴重,超過1億人其所居住地區的空汙程度會超過健康標準;春天提早到來、氣溫更暖、降雨改變,增加暴露在空氣中的花粉過敏原;此外城市中的熱島效應會更加嚴重。而這些因素都與室內環境品質有關。

面對未來險峻的氣候條件,如何改善室內環境保護健康更顯重要;同時減少環境衝擊及減緩對氣候變遷影響,亦刻不容緩。但有沒有較容易著手的地方?

辦公室如何環保又健康?

為了解如何打造舒適、健康又環保的辦公室,世界綠建築委員會與50位相關領域學者與業界專家合作,於2014年發表《Health, Wellbeing & Productivity in Offices》報告。其中針對空氣品質、通風、採光、照明以及溫度,提出實務上的建議。

空氣品質與通風

空氣品質和通風與空調系統息息相關。圖片來源:magraphics / envato
空氣品質和通風與空調系統息息相關。圖片來源:magraphics / envato

講到空氣品質與通風就不得不講到空調系統,它將戶外新鮮空氣帶到室內,改善建築內的空氣品質;亦影響室內通風、溫度與濕度,且過濾戶外的汙染物。此外空調系統對於建築節能來說非常重要,以歐盟為例,辦公室40%能源消耗來自於空調系統。[註]

目前空調系統大多是機械式通風;而相對機械式的自然通風,則是利用戶外和室內溫差與壓力差來製造對流。自然通風能大幅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然而並非所有情況下都能順利運作,這時必須借助機械式通風,於是有所謂結合機械式和自然的混合通風(hybrid ventilation)。[註]

那如何借助自然特性增加通風效率?報告中提到可從建築低處引進外面的新鮮空氣,因為濕熱的空氣通常存在於建築高處,如果從高處通風會讓新鮮空氣在接觸到人之前就被汙染。另外天花板的高度也是重點,如果天花板越高,有助於不同溫度的空氣分層,進而讓通風更順暢。

採光與照明

照明通常占辦公室耗能四分之一以上,如何充足光線又減少耗能便非常重要。圖片來源:IndustryAndTravel / envato
照明通常占辦公室耗能四分之一以上,如何充足光線又減少耗能便非常重要。圖片來源:IndustryAndTravel / envato

照明通常占辦公室耗能四分之一以上,如何讓使用者有充足光線又減少耗能便非常重要,引進自然採光是一個好方法。然而如何引進自然採光同時,避免增加室內溫度、減少強光直射,並考量不同季節和氣候是一大學問。善用室內和室外的遮蔭設置,能避免陽光直射增加室內溫度和眼睛不適。

另外微軟於北京設立的辦公室,他們為充分利用自然採光,故將較常使用的辦公室,劃設在容易接受到自然光的外圍區域;而走廊和會議室則放在建築中心。另外因為辦公室較適合的光照度約在300至500勒克斯(lux),所以微軟辦公室有安裝感應器,當自然採光的照度超過300勒克斯時,燈光就會自動關掉。

溫度

對於簡易節省耗能又讓室內降溫的方法,世界綠建築委員會同樣建議借助自然通風,例如晚上通常溫度比白天低,可以讓建築在晚間自然通風,在白天上班前預先讓室內降溫。

綠建築是否有益健康?

聽完世界綠建築委員會提出環保健康辦公室的建議,不知道你是否同樣好奇,那綠建築裡面上班,會不會比在一般建築上班更健康更有工作效率呢?

綠建築本身可以減少能源使用、抑制空氣汙染,間接減少氣喘和心血管疾病,以及減緩氣候變遷帶來的威脅,因此對整體人類健康有益。

然而是否有助於綠建築使用者的健康和生產力的確較少討論,不過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助理教授Joseph Allen等人也有同樣疑問,於是回顧各國相關研究並將整理結果發表於2015年《Current Environmental Health Reports》期刊。

他們發現綠建築與傳統建築相較,綠建築室內汙染物如揮發性有機物、甲醛、二氧化氮和懸浮微粒較低。但在噪音控制方面,使用者對綠建築相關表現較不滿意。

就主觀感受上,綠建築使用者有較少的病態建築症候群症狀,身心健康較佳,工作生產力較好;且部分使用者覺得在綠建築內工作,氣喘或過敏發作而影響工作的情況變少。

不過Joseph Allen也在結論中提醒,這些研究多是讓使用者自我陳述關於健康的主觀感受,且研究的樣本數也有限,所以需要更多研究佐證。

看完上述諸多專家建議之後,你是否躍躍欲試打造既健康又環保的辦公室?一起相約同事來試試看吧。

[註] 該段資料是另行參考期刊〈Towards sustainable, energy-efficient and healthy ventilation strategies in buildings: A review〉

參考資料

作者

古國廷

願化作土,去成就一片森林。

【綠色奧斯卡】致敬保育人士 獲獎人盼保育觀念擴散

$
0
0
轉載自農傳媒;文、攝影:莊曉萍

「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的推薦跟選拔是多面的,因為自然保育是各個領域的結合。」農委會副主委陳添壽說。16日林務局舉辦「108年度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表揚大會」,向15位民間、學界及政府機關自然保育人士及3個從事野生動物保育協會致敬。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表示,今年(2019年)獎項特別增加網路推薦及自我推薦的管道,為要挖掘出更多默默在台灣努力的自然保育人士,讓更多人看見他們的努力。今年共收到39份推薦名單,由內部篩選後,經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圈選出今年15位獲獎人員,包含生態教育、森林保育、友善農業和打擊盜伐等事蹟,以及野生動物生命教育楷模獎3個團體。

生態保育是團體戰,研究、教育推廣缺一不可

此次獲獎人士來源可分為民間6位、學術界5位,以及公務機關4位。其中包含107年推動海洋廢棄物調查行動、提出第一份藍色國土污染報告的黑潮海洋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她肯定林務局近年推動公私部門合作的嘗試,並將獎項歸功給所有參與海洋保護的團隊。「如果要跑得快的話要一個人跑,想跑得夠遠的話要一群人跑。」中華民國生態保育協會秘書長蔡惠卿表示,生態知識推廣需要一群人的努力,並非僅有一群人在象牙塔裡喊,而是落實於日常生活中。「過去來這裡都是參與保育跟抗爭,也是在這個過程中累積了教育的能量。教育是基礎、土地是歸屬。」陳清圳以生態教育振興偏鄉國小教育內容、帶動社區發展,提供返鄉青年回鄉基礎。

「如果要做成功的魚道,就要從魚的觀點去看。」以動物視角推動墾丁陸蟹保育的清華大學曾晴賢教授說。同樣也是蹲下來才發現桃園藻礁多樣性,以及紅肉丫髻鯊的陳昭倫研究員表示,自己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雖然我們是海島國家,但是我們對海一點都不親近、也不了解。」

黑潮海洋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將獎項歸功於黑潮海洋基金會以及地球公民基金會的夥伴。
黑潮海洋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將獎項歸功於黑潮海洋基金會以及地球公民基金會的夥伴。

野生動物保育團體期許保育觀念人人有,未來「保育人士」絕種  

「這個獎項應該要頒給野生動物,人類在環境中有太多的貪婪,才有這個獎項產生,當大家有保育觀念的話,生態就會回歸正常」獲頒推動野生動物生命教育楷模獎的苗栗縣自然生態學會說,期待有更多的人擁有生態保育知識,未來也就不需要「保育人士」的獎項。中華鯨豚協會也以「不是因為可愛才保護」說明台灣鯨豚研究與保育知識仍需持續努力,要讓更多人看見保育工作的重要性,「我們不是在救牠、祂也是在救我們人類、救我們的靈魂。」

民國108年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名單:
張卉君、劉益宏、陳昭倫、蔡惠卿、曾晴賢、陳超仁、劉慶豐、莊明憲、陳清圳、郭耀綸、林俊全、劉正字、林哲安、賴萌宏、李婉玲。
民國108年推動野生動物生命教育楷模獎得獎單位:
中華鯨豚協會、苗栗縣自然生態學會、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農傳媒》。不適用CC共創授權條款。 

作者

農傳媒

農傳媒是由財團法人豐年社所成立,以「與農共聲、與食俱進、與環境共享」為宗旨,關注農業各個面向的專業網路資訊平台。

 

Viewing all 1997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