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2011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海洋沒魚可撈! 島國漁民為生計涉險運槍毒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跨國組織犯罪滲入漁業,破壞環境也破壞人權,是海洋資源的最大威脅之一。帛琉、索羅門群島和吉里巴斯等九個島國政府部會首長,近日簽署一項重要的國際聲明,呼籲全球協助他們對抗犯罪網絡對漁業的「毀滅性」影響。

他們表示,由於漁獲太少,漁民容易受到國際犯罪組織的誘惑,涉入槍枝和毒品販運活動。

Photo by Duangphorn Wiriya on Unsplash
島國漁民呼籲國際重視漁業犯罪議題。Photo by Duangphorn Wiriya on Unsplash

魚源枯竭 漁民運槍毒謀生計

這個問題的規模有多大,各界估計數字不盡相同,但根據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UN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UNODC)的資料,光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的海洋野生動物黑市,包括珊瑚和珊瑚礁魚類的非法交易,價值就高達8.5億美元(約新台幣263億元)。但犯罪造成的社會成本,包括逃稅、人口販運和其他違法行為,卻是遠大於此。

帛琉一位官員向媒體表示,他認為,遠洋漁船涉入犯罪的情形,讓該國日益嚴重的甲基安非他命濫用問題更加惡化。在加勒比海地區,當地由於過度捕撈,已導致魚類價值下降。

一名海岸警衛隊員描述:「釣魚的獨木舟會帶著大麻離開牙買加,24小時內又帶著武器回來。」

迦納一位環境專家指出,當地兒童淪為受剝削童工,在獨木舟和船隻上從事艱苦的勞動工作。

「漁業中的跨國組織犯罪是一種嚴重的犯罪行為,無視法治和主權並耗盡我們的海洋資源,」印尼打擊非法捕撈工作組成員瑪斯阿赫瑪(Mas Achmad Santosa)代表印尼漁業部長蘇西(Susi Pudjiastuti)表示,漁業跨國組織犯罪破壞環境也破壞人權,是對海洋資源的最大威脅之一。

因漁業團結 小島國正名「大海洋國家」

該產業研討會由挪威貿易、工業和漁業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主辦。會議中將這些開發中島國「正名」為「大海洋國家」(large ocean states),別具意義。

挪威外交部政策主任Gunnar Stølsvik表示,雖然吉里巴斯陸地很小,由33個環礁組成,人口為1萬1000人,其所擁有權利的海洋面積與印度大陸的面積相當。帛琉的專屬經濟海域(EEZ)面積為50萬平方公里,幾乎相當於法國的面積。法羅群島的專屬經濟海域面積則與義大利的陸地面積相當。

單一國家無力解決 毒品走私漸成漁業地下經濟

帛琉已採取措施解決過度捕撈、非法捕撈、野生動物盜獵和組織犯罪問題,包括設置鯊魚保護區,並使其專屬經濟區的80%成為海洋保護區,不再進行捕撈活動。然而,帛琉只有兩艘船隻巡邏其經濟海域,三艘船隻巡邏其領海。

「由於我們離東南亞很近,東南亞的人口販運和毒品走私案件,也成為帛琉的大問題。我們發現漁船運來毒品...我們帛琉船隻會在海上跟他國漁船碰頭交易。」

「別期望帛琉這樣的小國能單獨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希望國際社會提供幫助。」

九國簽國際聲明 盼催生聯合國決議

吉里巴斯是一個因海平面上升而逐漸消失的島國,佔據全世界最好的鮪魚捕撈地點之一。漁業許可證收入佔其國內生產總值的70-80%。

「去年有超過200艘船進出我們的水域,」吉里巴斯漁業暨海洋資源發展部長納卡拉(Tetabo Nakara)說,「但我們監控這些水域的能力有限。」

挪威漁業部長內斯維克(Harald Nesvik)表示,已有九個國家,包括挪威、斯里蘭卡、帛琉、法羅群島、吉里巴斯、索羅門群島、印尼、納米比亞和迦納在內,簽署了關於這個問題的重要國際聲明。

內斯維克說,這個問題「嚴重影響經濟、扭曲市場、危害環境、破壞人權」。挪威希望看到聯合國決議,承認跨國組織犯罪涉入漁業的嚴重性。

參考資料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林淑玲參選身份失格 最不放心美麗灣仲裁案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賴品瑀報導

10年前展開反美麗灣運動,期間不斷參與東海岸保護行動的環保人士林淑玲,原本在時代力量的遊說下,終於點頭參戰台東縣議員選戰,不料,卻因為一則關於原保地爭議的臉書貼文而遭到訴訟,近日遭中選會認定不具參選資格。

「還我參政權!」19日上午在立委高潞以用的陪同下,林淑玲舉行記者會。「台東哪一個民意代表像他這樣堅持十年?」部落耆老與環團代表也直言,林淑玲無法參選,沒有這樣的人才進入台東縣議會監督,將是台東選民的損失。

DSC07051

「還我參政權!」19日上午在立委高潞以用的陪同下,林淑玲舉行記者會。賴品瑀攝。

時代力量表示,將提出訴願要求中選會「亡羊補牢」更正這個決定,也要向法院提出假處分,爭取林淑玲繼續參選的權利。未來也不排除修法,重新檢討與釐清相關法條。

美麗灣案進入仲裁 林淑玲首肯參戰 為阻止12億全民買單

林淑玲表示,美麗灣雖然已經確定停工不能營業了,但是目前進入仲裁案,業者向縣府提出了12億的求償,讓他相當擔心,當初雙方違法開發,如今卻要拿全民的錢來賠償,這是他因此決定參選,進軍議會監督的主因,她要徹底監督美麗灣案與台東縣政。

DSC07055

林淑玲接到正式公文確認他不能參選,他心中最不放心美麗灣仲裁案。賴品瑀攝。

「淑玲不只是美麗灣,還有在台東很多大大小小開發案付出,這樣的人才,台東找不到了,他無名小卒都能擋了那麼多開發案,其他的議員在做什麼?」都蘭部落耆老賴進龍一度哽咽說不出話,直說部落老人家對於林淑玲不能繼續參選感到非常失望。

長期參與反美麗灣運動的環團人士蔡中岳亦指出,林淑玲從日本留學回國後就投入反美麗灣與東海岸保護與倡議,在部落抵抗著既得利益者的誘惑與攻擊,是非常辛苦的事情,更是難得的正向力量。林淑玲多年來默默付出,好不容易被高潞以用說動出來參選,伙伴們都非常期待為他競選站台,中選會不讓他參選,就失去選賢與能的意義了。

輕罪罰3000就不能參選 時代力量籲中選會檢討

中選會以林淑玲目前處於「保護管束」身份為由,因此不可參選。林淑玲表示,家中阿媽所擁有一筆土地正在進行增劃編的申請,卻遭鄰居強行進入施工整地,他因此提出檢舉、並在臉書上為此爆粗口與揭露對方的公務員身份,對方因此對他提出了公然侮辱的訴訟,他遭判處3000元的罰金、並且可緩刑。

林淑玲表示,當初因為對此判決不服、又覺得不過僅是3000元的小案不想浪費司法資源,就沒有上訴,接受了2年的緩刑與保護管束處份,但這卻造成他不能參選。

中選會以選罷法第26條中其中的「受保安處分或感訓處分之裁判確定,尚未執行或執行未畢」來認定林淑玲沒有參選資格。但時代力量黨團副秘書長高榮志認為,林淑玲的案例有行政裁量的空間,因此同條規定曾犯內亂、外患罪、貪污罪等刑法且判刑確定者,只要緩刑者就不在此限。高榮志說,怎麼反而只是一個都要除罪化的公然侮辱罪的緩刑者卻不能參選,中選會此舉真的輕忽了憲法保障的參政權。

高榮志強調,在法界實務上,林淑玲的3000元罰款、且無人身限制的保安處分,真的是非常輕的罪,時代力量認為此案還有重新解釋的空間,他們將會提出訴願,要求中選會亡羊補牢;同時也會向法院提出假處分。

高潞以用指出,時代力量近日才公布第二波縣市候選人涉案一覽表,目前一共發現了92人,其中包括殺人、貪污、酒駕、選舉舞弊者,他們都可以參選,反而林淑玲不行,例如新北市議員蔡錦賢,曾經有預備行賄、逃出國,後又參選、又再次賄選,這樣的人都可以參選,實在有需要檢討。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

311後 東京都醫院患者數的變化

$
0
0
矢崎克馬系列文章之六
文:矢崎克馬;翻譯、整理:宋瑞文;審稿:上前万由子等
前言:矢崎克馬為日本物理學者、琉球大學名譽教授;曾至國會擔任專家證人,解說游離輻射的健康影響。311後他發表系列文章,闡述福島核災、游離輻射危害,與政府責任,本文為第六回。矢崎教授將於10月20日、21日來台演講,活動資訊請按我

(6)醫院患者數的變化

下面的圖8跟表1,是東京都醫療患者數與首都圈「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註1)的歷年變化。

東京的外來醫療患者總數,在2011年311核災當年之後急增。而表1的首都圈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作為一項關聯數據,可以發現2011年是一個轉捩點,之後患者數急增。

東京都的醫療患者數。
圖8:東京都的醫療患者數。(註2)

首都圈的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各醫院災前災後數據比較)。 出自『核電通訊』第716號,著者為渡邊悅司。
表1:首都圈的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各醫院災前災後數據比較)。 出自『核電通訊』第716號,著者為渡邊悅司(註3)

貧血上升近10倍

表2是東京順天堂大學醫院患者數的資料。311後,僅僅兩年,患者總數上升將近4倍。特別是貧血相關的患者數上升了將近10倍(註4)

順天堂大學附屬醫院的外來病患數據。 各行病名大多能以漢字閱讀。第二行是惡性淋巴腫。 倒數第三行是淋巴與組織球系疾病。沒有數字的部份則為無記載。
表2:順天堂大學附屬醫院的外來病患數據。 各行病名大多能以漢字閱讀。第二行是惡性淋巴腫。 倒數第三行是淋巴與組織球系疾病。沒有數字的部份則為無記載。

患者變多,死亡的人自然也會變多。首都圈一年的游離輻射線量平均是2毫西弗,是巨大的危險地帶。而對於之後在這裡要舉辦的奧運,日本首相曾表示,核災污染已受控管。

以上數據,可以讓人一窺正在日本進行中的、嚴重的健康被害情況。

不管你位於日本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必須避免游離輻射被曝。特別是由食物帶來的內部被曝,必須不懈怠地不輕忽地持續保持警戒。

如果不是由公部門投注資源來保護居民,便會伴隨令人幾乎感到絕望的困難。基於日本國民的生存權利,公部門的支援是必要的。

*編者註:表格與數據完成時點是2013年,上述網頁因為更新了近期數據,時至今日,若干數據無法直接從網址對照。第1個網址NTT東日本醫院最完整,仍可一一對照無誤。

另外,讀者或可參照,從政府數據裡整理出來的災前災後白血病病患數的變化(下圖),出自文章〈亞洲綠黨智庫創辦人 拒吃關東核食〉,文末有更多新的年度的數據檢證。


網友從日本厚生勞動省資料裡整理出的311前後急性白血病數據比較。

*本文為矢崎克馬文章〈在日本進行中的異常人口減少——許多老人因為游離輻射失去生命〉之第六節。為方便讀者閱讀,將各章節獨立成篇,從文中摘句,另訂標題。原文網址:http://okinawahinansha.wixsite.com/houshanou-kougai/editorial-statement4

*本文轉載自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註1: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 (或 MDS) ,是骨髓增生異常的一種血液疾病。患有 MDS 的病人不能從自身的骨髓創造足夠成熟、健康的血細胞。 MDS演變成白血病的機率為 30%;白血病亦可能對生命造成威脅(本段為編者所加,引自「CITY OF HOPE」網頁)。另外,它在一樁原爆訴訟裡被認定為原爆病症。

註2:原文所附網址,同註1部份連結的狀況,已失時效。https://bit.ly/2OxTaE4

註3:根據原文所附網址,數據出自以下各醫療院所網站。
http://www.ntt-east.co.jp/kmc/guide/hematology/result.html
http://www.ho.chiba-u.ac.jp/dl/patient/section/ketsueki_01.pdf
http://www.musashino.jrc.or.jp/consult/clinic/3ketsueki.html
http://www.hospital.japanpost.jp/tokyo/shinryo/ketsunai/index.html#jisseki

註4:表2出自渡邊悅司等人所著的「放射線被曝的爭點」,從科學的觀點,將那些淡化放射線公害的「專家」的論述,一一駁斥。(編注:順天堂醫院外來患者數單日多達4000人次)

註5:據核電停止訴訟律師井戶謙一的臉書,資料是由南相馬市議会議員大山弘一提供。本表為矢崎原文所無,但因為是相關數據的最新資料,且舊資料連結部份遺失,因此附上。

作者

宋瑞文

專欄寫手/演講講師,範圍包括福島核災、同志、日本節能等題目。經營日本歌手中島美雪介紹會。男同性戀,小王。

福島核災公害概觀 矢崎克馬系列文章最終回

$
0
0
矢崎克馬系列文章之七
文:矢崎克馬;翻譯、整理:宋瑞文;審稿:上前万由子等
前言:矢崎克馬為日本物理學者、琉球大學名譽教授;曾至國會擔任專家證人,解說游離輻射的健康影響。311後他發表系列文章,闡述福島核災、游離輻射危害,與政府責任,本文為第七回(最終回)。矢崎教授將於10月20日、21日來台演講,活動資訊請按我

(7)福島核災游離輻射污染公害概觀

據渡邊悅司等人所著的《放射線被曝的爭點》,從爐心熔毀的福島核一放出的游離輻射線量,是車諾比的4.4倍,而現在,讓熔融的爐心隔離於周圍環境的工程,尚未成功。

政府連游離輻射污染地圖也不做,放射線管理區域僅限於福島。現在光是來自福島縣的避難人數,就有14.4萬,縣外沒被政府統計到的,則有數萬人之譜。

避難指示區域外的避難者,政府給的補助要被中止了。因為政府正在推動,無視核災慘禍的「復興」工作。

「游離輻射公害」這個概念,和反核、復興等,是完全不同的,是基於「被曝」而產生的被害。不是只限於福島,而是及於全日本的被害。

車諾比核災污染區分級(來源:每日新聞)。前兩級高污染區,禁止商業用農業活動。
車諾比核災污染區分級(來源:每日新聞)。前兩級高污染區,禁止商業用農業活動。

特別是,在車諾比法裡禁止生產的高污染地區(編注:參考上圖),在日本卻繼續生產,透過「風評被害」、「吃福島產來支持福島」等口號,強制日本全體國民「內部被曝」,而擴大了被害程度(編注:車諾比法禁止農業生產的標準是一年5毫西弗以上;福島是20毫西弗內都可居住。)

全日本的國民,為了守護自己的生存權,避免因為飲食遭到內部被曝,被迫在日常生活中戰鬥。

被害狀況不是未來式,而是緊急事態:現在就有大量甲狀腺癌發生,其他為數甚多的疾病傷害等遭到蒙蔽,未能為全國國民所認識。

根據總務省的日本人口動態調查,日本總人口在311時因為地震海嘯等大幅減少後,短期內也順著少子化跟高齡化的減少趨勢下降,但2012年1月開始,減少速度是後者以往趨勢的2.7倍,陷入「大量減少模式」

從死亡數統計可以判斷,大量減少模式下的75歲以上高齡人口,因為游離輻射而縮短了壽命。重症患者和醫院患者數以2011年為轉捩點,之後異常增加。

現在全日本都受到「原子力緊急事態宣言」的限制。政府變得可以無視保護居民與環境的法律,被曝限制額度提高到20倍(20毫西弗)、污染物再利用的限制額度提高到80倍(8000貝克/公斤),在政府的推動下,強制被曝、強制污染的惡劣狀況持續擴大。


車諾比法救助項目之一部份:每月補償金、提早領取年金、電費等公家服務費用折扣、租屋折扣。圖片來源:紀錄片「國家做了什麼補償?~車諾比法23年的軌跡」截圖。

在烏克蘭,有車諾比法保護居民,投入巨額預算救助(編注:參考上圖);在日本卻不是如此,若要避免一錯再錯,需得擺脫國際核能的遊說,不被霸道的功利主義所誘導。

國際原能總署IAEA在福島設置的事務所,一直主張「居民不可以避難」、「資訊要控管」,一如他們過去低估車諾比核災對人體的傷害,認為「只有甲狀腺癌罷了」。

而日本則是連小兒甲狀腺癌都不承認,且前述IAEA的主張,幾乎全面實施。

國際放射線防護委員會ICRP,基於2007年的公眾建議,從根本改惡了被曝的防護概念,「要理解核災也是核能的一部分」。

還創造出核災時讓住民忍受大量被曝的「緊急被曝狀況」,跟核災後的「現存被爆狀況」,種種犧牲住民的的制度設計。

在核能緊急事態宣言的背後,有像這樣的、來自國際核能遊說團體的強力控制。

核電,是為了鈾濃縮作業能夠常態維持下去才被引進的,是補充核武戰略的產物。自原爆後,深藏在核軍事戰略裡最深處的,便是「隱匿放射能所造成的被害狀況」。

反之,犧牲了生存權與環境的放射能公害,則是世界上各擁核政權在能源政策上的最大破綻。

硬加在沖繩邊野古、高江的新美軍基地與直升機基地建設,是依賴核能體系的國家權力,蕩平了人權、地方自治,與自然環境,亦即引發戰爭的武力主義。

違反海牙公約,奪取住民土地的、既成事實化的普天間美軍基地,應無條件歸還。

國家權力支配著人權的結構,和它對放射能公害的處理,百分之百有一樣的共通點。

政府應該脫離核能體系,立即停止核電廠的重啟與技術輸出。

我主張,政府與其行政體系,應該承認放射能公害的存在,守護住民免於放射能被害,用心地,提出必要的施政。

註1:據核電停止訴訟律師井戶謙一的臉書,資料是由南相馬市議会議員大山弘一提供。本表為矢崎原文所無,但因為是相關數據的最新資料,且舊資料連結部份遺失,因此附上。

*本文為矢崎克馬文章〈在日本進行中的異常人口減少——許多老人因為游離輻射失去生命〉之第六節。為方便讀者閱讀,將各章節獨立成篇,從文中摘句,另訂標題。原文網址:http://okinawahinansha.wixsite.com/houshanou-kougai/editorial-statement4

*本文轉載自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作者

宋瑞文

專欄寫手/演講講師,範圍包括福島核災、同志、日本節能等題目。經營日本歌手中島美雪介紹會。男同性戀,小王。

《地球暖化1.5°C》IPCC特別報告——決策者摘要

$
0
0
文:IPCC;翻譯整理: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相關參與人:張楊乾、高宜凡、王振益、詹詒絜;協力翻譯:陳柏維
以下呈現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所翻譯整理、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最新特別報告《Global Warming of 1.5°C》決策者摘要(Summary for Policymakers,SPM)的重要內容:

A. 瞭解地球暖化1.5°CB. 氣候變遷推估、潛在衝擊及相關風險C. 與暖化 1.5°C 一致的排放途徑和系統轉變D. 加強全球對永續發展及努力消除貧窮的應對名詞定義解釋

引言

本報告回應第 21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議(COP21)於通過巴黎協議時的決議中,邀請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於 2018年提供一份特別報告,闡述相對於前工業革命水準地球暖化 1.5°C 後所產生的影響,以及相關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途徑之影響。」

IPCC 於 2016 年 4 月接受這份邀請,並決定於加強全球應對氣候變遷威脅、永續發展和努力消除貧困的背景下,著手準備相對於工業革命前地球暖化 1.5°C後所產生的影響,以及相關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途徑之影響的特別報告。

根據與地球暖化1.5°C相關之現有科學、技術與社會經濟等文獻評估,並針對相較於工業革命前,進行地球暖化1.5°C和2°C之間的比較,本決策者摘要(SPM)整理特別報告之關鍵結果。這些關鍵結果之相關信心水準皆採用了IPCC校準語言,而每項重要結果之科學基礎,皆於各章節的參考資料註明。此外,本決策者摘要也點出與本報告後方所列章節相關的知識缺口。

A. 瞭解地球暖化1.5°C

A1. 據估計,人類活動所導致的地球暖化,已高出前工業革命水準約1.0°C,可能的範圍為0.8°C至1.2°C之間。若以目前暖化速度持續增加,可能在2030年到2052年之間,地球暖化便會達到1.5°C(高信心水準)。

A1.1. 以自前工業革命時期以來的長期暖化趨勢參照,2006 到 2015 這十年間觀察到的地球表面均溫(GMST),較 1850-1900 年間的均溫,高出 0.87°C(可能介於 0.75°C 和 0.99°C)(非常高之信心水準)。這反映了自前工業化時代以來的長期變暖趨勢。據估計,推估人為所致的地球暖化,與觀測到的暖化程度匹配程度為正負 20%(可能範圍)。有鑑於過去與現在持續性的排放量,估計目前人為的地球暖化速度為每十年增加 0.2°C(可能介於 0.1°C 和0.3°C 之間)(高信心水準)。

A1.2. 在許多陸地區域和季節中,紛紛出現高於全球均溫的暖化程度,包含北極地區的暖化情況高出兩到三倍的情形。陸地上的暖化程度大多會高於海洋的暖化程度(高信心水準)。

A1.3. 在地球暖化程度達到0.5°C的期間內,已發現極端氣候與天氣之強度和頻率有增加之趨勢(中信心水準)。這份評估是依據多方面之證據所進行的,其中包含1950年至今的極端氣候變化之歸因研究。

A.2. 自前工業革命時期至今,因人為排放溫室氣體所造成的暖化現象,將會持續好幾個世紀,甚至千年以上,且將繼續造成氣候系統進一步長期的改變,如:海平面上升及其相關影響(高信心水準),但單就這些排放量是不太可能造成地球暖化至1.5°C(中信心水準)。

A2.1. 到目前為止,人為排放(包括溫室氣體,氣溶膠及其前驅物),不太可能在未來二十至三十年間(高信心水準),或於一個世紀期間內(中等信度),造成超過 0.5°C 的進一步暖化幅度。

A2.2. 達到並維持全球人為二氧化碳淨零排放,和減少非二氧化碳之輻射強迫作用量,能在幾十年之間,遏止人為的地球暖化(高信心水準)。而所達到之最高溫度,則由直到二氧化碳淨零排放的全球人為二氧化碳淨排放累計量(高信心水準)以及在達到最高溫的前幾十年間非二氧化碳之輻射強迫作用量而定。以更長遠的眼光來看,仍需全球人為二氧化碳持續性的淨負排放,以及/或是進一步減少非二氧化碳之輻射強迫作用量,以阻止因地球系統的反饋與反海洋酸化(中信心水準)進一步造成的暖化現象,也需藉此減少海平面上升幅度(高信心水準)。

A3. 當地球暖化至1.5°C時,自然和人類系統相關之氣候風險,會高於當前情況,但低於2°C所帶來的風險(高信心水準)。這些風險取決於暖化的幅度和速度、地理位置、發展和脆弱程度,以及調適和減緩方案的選擇與實施(高信心水準)。

A3.1. 已發現地球暖化對自然和人類系統所造成的衝擊(高信心水準)。由於全球暖化(高信心水準),許多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及其所提供之服務,已然發生變化。

A3.2. 未來與氣候相關的風險,取決於暖化的速度、峰值和持續時間。以總量來看,地球暖化超過1.5°C並於2100年前恢復到該水準的情況下,特別是如果峰值溫度又很高時(例如大約2°C)的情況下,其氣候風險還是會比地球暖化逐漸穩定於1.5°C時的情況來得大(高信心水準)。部分影響可能是長久持續的或不可逆轉的,例如喪失掉某些生態系統(高信心水準)。

A3.3. 調適和減緩已在進行當中(高信心水準)。透過擴大和加速進一步、多層次和跨部門之間的氣候減緩行動,以及透過漸進和轉型下的適應行動,將可進一步減少未來與氣候相關之風險(高信心水準)。

B. 氣候變遷推估、潛在衝擊及相關風險

B1. 根據多個氣候模型推估所得之可靠結果顯示,現今溫度與地球暖化1.5°C之間,及1.5°C到2°C之間,兩者的區域氣候特性存在差異,包含多數陸地與海洋區域的平均溫度增加(高信心水準)、多數居住區域的極端熱天氣增加(中信心水準)、數個地區的高降水量增加(中信心水準),以及某些地區旱災及降水不足的機率增加(中信心水準)。

B1.1. 歸因於地球暖化0.5°C的極端氣候及天氣變化之證據,支持了對於相較現今,升溫0.5°C後,極端氣候裡會發生進一步可觀測變化之相關評估(中信心水準)。一些區域於氣候上的變化,經評量後發現與工業革命前相比,變化程度相當於高達1.5°C,包括許多地區的極端溫度暖化(高信心水準)、一些地區高降水的頻率、強度及/或強降雨量之增加(高信心水準),以及部分地區旱災的強度或頻率增加(中信心水準)。

B1.2. 據估計,陸地的極端溫度會高於地球表面均溫(高信心水準):中緯度地區的極端熱天,在地球暖化1.5°C時升溫可高達約3°C、在地球暖化2°C時可高達約4°C;而高緯度地區的極冷夜晚,在地球暖化1.5°C時,升溫可高達約4.5°C、地球暖化2°C時可高達約6°C(高信心水準)。預計多數陸地區域的熱天數會增加,尤以熱帶地區增加最多(高信心水準)。

B1.3. 於地球暖化2°C下,旱災及降雨不足所帶來的風險,預估在某些地區會比暖化1.5°C的情況下高(中信心水準)。於地球暖化2°C下,大量降雨之風險預估在北半球高緯度或高海拔地區、亞洲東部及北美東部會比1.5°C高(中信心水準)。於地球暖化2°C下,熱帶氣旋相關的強降雨量預估會比1.5°C多(中信心水準)。其他地區強降雨量的變化預估上,地球暖化2°C與1.5°C之間的變化通常為低度信心水準。以全球強降雨加總量來看,強降雨風險於地球暖化2°C下,會比1.5°C高(中信心水準)。因此,於地球暖化2°C下,全球陸地受洪水危害影響的地區預估比1.5°C大(中信心水準)。

B2. 2100年前,於地球暖化1.5°C下,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預估會比2°C低約0.1公尺(中信心水準)。2100年後,海平面將會持續上升(高信心水準),而上升的幅度及速率取決於未來的排放量途徑。較慢的海平面上升速率,使小島嶼、低窪沿海地區及三角洲的人類,和生態系統有更多調適的機會(中信心水準)。

B2.1. 以模型預估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幅度(相較於1986~2005年),顯示於地球暖化1.5°C下,到2100年前上升範圍為0.26到0.77公尺,比地球暖化2°C還少0.1公尺(0.04~0.16公尺)(中信心水準)。根據2010年的人口,且假設沒有調適行動,全球海平面上升少0.1米意味著減少約1000萬的人口暴露於相關風險之下(中信心水準)。

B2.2. 即使21世紀將地球暖化限制在1.5°C,2100年以後,海平面仍會持續上升(高信心水準)。北極海洋冰原的不穩定或格陵蘭冰原的不可逆損失都會導致數百年至數千年期間,海平面的上升幅度高達數公尺。地球暖化約1.5°C到2°C之間,會觸發這些不穩定現象(中信心水準)。

B2.3. 對許多人類及生態系統而言,持續暖化將擴大小島嶼、低窪沿海地區及三角洲曝露於海平面上升相關之風險中,包含鹽水入侵的增加、洪水和破壞基礎建設(高信心水準)。於地球暖化2°C下,與海平面上升相關之風險比1.5°C來得高。地球暖化1.5°C時海平面上升的速率較慢,減少這些風險,帶來更多調適的機會,包括管理及恢復自然海岸生態系統和加強基礎建設(中信心水準)。

B3. 在陸地上,於地球暖化1.5°C下,預估物種損失及絕種等對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的衝擊會比2°C來得低。相較於將地球暖化限制在2°C,限制在1.5° C內預估可降低對陸地、淡水和沿岸生態系統的衝擊,並保留更多生態提供人類的服務(高信心水準)。

B3.1. 就研究涵蓋的105,000個物種而言,預估於地球暖化1.5°C下,6%的昆蟲、8%的植物和4%的脊椎動物會失去一半因氣候而定的地理分布範圍,相比於地球暖化2°C下,數據則為18%的昆蟲、16%的植物和8%的脊椎動物(中信心水準)。於地球暖化1.5°C下,如森林大火等與生物多樣性相關之風險,及侵入性物種的蔓延所帶來的衝擊,會比2°C較低(高信心水準)。

B3.2. 預估約4%(四分位距2~7%)的全球陸地範圍,在地球暖化1ºC下,會經歷生態系統的轉換;地球暖化2ºC下,則為13%(四分位距8–20%)的陸地範圍(中信心水準)。這顯示出有風險的範圍,於地球暖化1.5°C下,預估會比2°C還少50%(中信心水準)。

B3.3. 高緯度苔原和北方森林,特別具有因氣候變遷引發之退化和流失的風險,木本灌木已經侵入了苔原地區(高信心水準),且會因為進一步暖化而持續。將全球暖化限制在1.5°C,而不是2°C,預估可阻止150萬到250萬平方公里的永久凍土層長達幾世紀期間的融解情形(中信心水準)。

B4. 相較於限制全球暖化在2ºC,預估限制於1.5°C之下,會減少海洋溫度上升,及減少其相關的海洋酸度上升與海洋氧含量下降情形(高信心水準)。因此,將地球暖化限制在1.5°C,預估會減少於海洋生物多樣性、漁業、生態系統,和其提供於人類的功能與服務上的風險,如近期北極海冰層及溫暖水域珊瑚礁生態系統的變化所示(高信心水準)。

B4.1. 根據高信心水準,於地球暖化1.5ºC下,北極海在夏天時,海洋無冰的機率比2ºC低了許多。於地球暖化1.5ºC下,預估每一百年都會出現一次北極圈海上無冰的夏天,此種可能性在地球暖化2ºC下,會增加到至少每十年出現一次。在數十年間,突破1.5ºC但後回復至1.5ºC的先升後降情況,對北極海域的覆冰影響是可恢復的(高信心水準)。

B4.2. 地球暖化1.5°C預估會改變許多海洋物種的分布範圍,移動至更高緯度地區,且會增加對多種生態系統的破壞,也預期會迫使沿岸資源的流失,並減少漁業和水產養殖的生產力(特別在低緯度地區)。氣候引發的衝擊風險預估,在地球暖化2°C下,比1.5°C還高(高信心水準)。舉例來說,預估珊瑚礁在1.5°C下,會再減少70~90%(高信心水準),而在2°C下的損失則更大(>99%)(非常高信心水準)。許多海洋及沿岸生態系統會隨著全球暖化,特別在2°C以上時,所導致不可恢復之損失風險增加(高信心水準)。

B4.3. 於地球暖化1.5°C下,預估因二氧化碳濃度增加而造成海洋酸化的程度,會擴大暖化的不利影響,甚至在2°C下,對從藻類到魚類等多個物種之生長、發育、鈣化、生存並蓬勃發展,會更為不利(高信心水準)。

B4.4. 氣候變遷對海洋的衝擊,因為生理機制、存活、棲地、繁殖、疾病發生率及侵入物種等衝擊,對漁業及水產養殖的風險也隨之增加(中信心水準);但預估該衝擊在地球暖化1.5°C下會比在2°C少。舉例來說,一項全球漁業模式預估:海洋魚類的全球年平均捕捉量在地球暖化1.5°C下減少約150萬噸,而地球暖化2°C下則減少多達300萬噸以上 (中信心水準)。

B5. 對健康、生活、糧食安全、水供應、人類安全及經濟成長等氣候相關的風險,預估在地球暖化1.5°C下會增加,並在2°C下增加更多。

B5.1. 地球暖化1.5°C或更高時,有些人口處於因地球暖化,為當地所帶來不成比例的負面影響和高風險,這包含弱勢與脆弱族群、原住民及依賴農業或沿岸資源生存的當地社區(高信心水準)。而不成比例高風險地區,包含北極的生態系統、旱地地區、小島嶼開發中國家以及低度開發國家(高信心水準)。隨著全球暖化增加,預期貧困及弱勢族群在某些人口上會增加;相較於將全球暖化限制在2°C,限制在1.5°C內,可於2050年前,減少多達上億人暴露在氣候相關風險及易受貧困影響的情況(中信心水準)。

B5.2. 任何全球暖化的上升,預估皆會影響人類健康,主要導致負面的後果(高信心水準)。預估在1.5°C下,高溫相關的發病率與死亡率,以及若臭氧形成,所需之排放量居高不下,臭氧相關的死亡率風險會比2°C低(非常高信心水準)。都市熱島通常會擴大城市中熱浪的衝擊(高信心水準)。如瘧疾及登革熱等蟲媒傳染疾病帶來的風險,預估從升溫1.5°C到2°C會增加,包含地理分布範圍的潛在轉移(高信心水準)。

B5.3. 相較於限制升溫在2°C,預估限制在1.5°C對玉蜀黍、稻米、小麥及可能其他穀類作物的產量,會帶來更低的淨值減少量,特別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東南亞、中美及南美洲;對仰賴二氧化碳、具有營養質量的稻米和小麥而言,亦是如此(高信心水準)。預估在沙黑爾、非洲南部、地中海、歐洲中部及亞馬遜地區的糧食供給,地球暖化2°C下的減少量比1.5°C大(中信心水準)。預估上升的溫度,會對家畜造成不利影響,程度取決於飼養品質、疾病傳播,及水資源供給(高信心水準)。

B5.4. 視未來的社會經濟條件,相較於將地球暖化限制在2°C,限制在1.5°C內可能會減少多達50%的世界人口,暴露在氣候變遷所導致之缺水情況,即使地區之間這方面的變化性極大(中信心水準)。由於對旱災的變遷預估,相較於將地球暖化限制2°C,許多小島嶼開發中國家限制在1.5°C時的缺水情況較少(中信心水準)。

B5.5. 全球總計經濟成長因氣候變遷衝擊造成的風險,預估在本世紀末前,於1.5°C的條件下會低於2°C的條件(中信心水準),不包含減緩成本、調適投資及調適益處。若全球自1.5°C升溫至2°C,預估熱帶地區及位於南半球的亞熱帶地區國家,會面臨經濟成長上最大的衝擊(中信心水準)。

B5.6. 地球暖化1.5°C及2°C之間,會增加多重及混合氣候相關風險的暴露,其中在非洲及亞洲,更多比例的人暴露在此環境中,並易受貧困影響(高信心水準)。全球從1.5°C升溫至2°C的情況下,橫跨能源、糧食及水部門的風險可能在空間、時間上會重疊,產生全新及加重當前危害、暴露及脆弱性,影響上升的人數及地區(中信心水準)。

B5.7. 自從發布第五次評量報告,許多證據顯示對於地球暖化2°C,評量的風險程度達到五大關注推理(Reasons for Concern, RFCs)其中四個(高信心水準)。全球暖化的程度帶動之風險轉型如下:RFC1為獨特與受威脅的系統,在1.5°C及2°C之間,高到非常高(高信心水準);RFC2為極端天氣事件,在1.0°C及1.5°C之間,中到高風險(中信心水準);RFC3為衝擊分布,在1.5°C及2°C之間,中到高風險(高信心水準);RFC4為全球總衝擊,在1.5°C及2.5°C之間,中到高風險(中信心水準);RFC5為大規模單一事件,在1°C及2.5°C之間,中到高風險(中信心水準)。

B6. 相對於地球暖化2°C,地球暖化1.5°C時,大多調適需求會比較低(高信心水準)。有各式各樣調適方案可減少氣候變遷的風險(高信心水準)。部分人類和自然系統面對地球暖化1.5°C的調適能力仍有其極限,也會有相關的損失(中信心水準)。調適方案的數量與可行性因部門而異(中信心水準)。

B6.1. 有各式各樣的調適方案,(例:以生態系統為基準之調適方案、生態系統復育和受抑止的森林退化和濫伐、生物多樣性管理、永續水產養殖和地區性知識及原住民知識、海岸防衛和加固、有效灌溉、社會安全網、災害風險管理、風險分散和分享、以社區為重心的適應方案、綠化建設、永續性土地利用和規畫以及永續性水源管理等),減少了大自然和可管理之生態系統、海平面上升,以及特別在農村的健康、生計、食物、水、和經濟成長和城市地區(中信心水準)中,所面臨的風險。

B6.2. 在生態、食物和健康系統上的調適,於地球暖化2°C上的挑戰,會甚於1.5°C所面臨的挑戰(中信心水準)。包括小島和低度開發國家在內的部分脆弱地區,即使地球暖化為1.5°C,預估將遭遇高度、多重並相互影響的氣候風險(高信心水準)。

B6.3. 調適能力的極限於地球暖化1.5°C便存在,並隨著暖化程度增高而愈加嚴重,各部門之間的調適能力也各有不同,並在特定地點中,影響脆弱區域、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中信心水準)。

C. 與暖化 1.5°C 一致的排放途徑和系統轉變

C1. 在地球暖化 1.5°C,或有限突破 1.5°C 途徑中,二氧化碳淨零排放將於
2030 年前,降至 2010 年水準之 45%(40~60%四分位距),並於 2050 年達到碳中和(2045~2055 四分位距)。為了限制地球暖化低於 2°C,多數途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預估於 2030 年前可降低約 20%(10-30%四分位距),並於約 2075 年達到碳中和(2065~2080 四分位距)。地球暖化限制於 1.5°C 的各途徑中大幅減少的非二氧化碳排放量,與限制暖化 2°C 的途徑的減少量相似(高信心水準)。

C1.1. 地球暖化 1.5°C,或有限突破 1.5°C 的二氧化碳排放減少量,包含了減緩措施的各種組合方案,會在降低能源與資源強度、二氧化碳脫除率和依靠二氧化碳移除等之間取得平衡。不同的方案會遭遇不同的執行挑戰與永續發展的潛在效益和折衷問題。(高信心水準)

C1.2. 地球暖化 1.5°C,或有限突破 1.5°C 途徑,能大幅降低甲烷和黑碳的排放量(於 2050 年前,兩者降至或低於 2010 年的 35%)。這些途徑同時也降低了大部分多少在 20-30 年間抵銷了減緩效益的氣霧劑冷媒。能源部門採取了大範圍的減緩措施,非二氧化碳之排放量也得以減少。除此之外,針對非二氧化碳之減緩措施,可以減少農業中的一氧化二氮和甲烷、廢棄物部門的甲烷以及一些黑碳和氫氟碳化合物的來源。部分 1.5°C 的途徑中生質能源的高需求可增加一氧化二氮的排放量,突顯了適當管理方式的重要性。所有的 1.5°C 模型途徑中,因預估的非二氧化碳排放減量而改善的空氣品質,對大眾有直接且立即之健康效益。(高信心水準)

C1.3. 限制地球暖化,便需要限制自工業革命時期以來所累計的人為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也就是將其維持在碳預算總額中(高信心水準)。截至 2017 年底,自前工業革命時期以來的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預估已使 1.5°C 的碳預算總額減少了約 22000 億±3200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中信心水準)。相關的剩餘預算以每年 420 億±30 億二氧化碳當量消耗中(高信心水準)。預估剩餘的碳預算,受所選擇的全球溫度測量方式而定。使用 AR5 中所採用的地球表面平均氣溫,預估剩餘碳預算為 5800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有 50%的機率將暖化控制在 1.5°C 的目標;或 4200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有 66%的達標機率(中信心水準)。而使用 GMST,則會得到 7700 和 5700 億二氧化碳當量的預估值,分別有 50%和 66%的達標機率(中信心水準)。這些預估剩餘碳預算大小的不確定性很大,且視多項因素而定。氣候對於二氧化碳和非二氧化碳反應的不確定性貢獻了±4000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而歷史暖化的程度則是貢獻了±2500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中信心水準)。因未來永凍層溶解而可能的碳排放及濕地釋放的甲烷,將會在本世紀期間消耗高達 1000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剩餘預算,並接
續消耗更多(中信心水準)。此外,未來的非二氧化碳之減緩程度,可能將使剩餘碳預算出現 2500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增幅或減少(中信心水準)。

C1.4. 太陽輻射修正(SRM)措施於評估中未出現在任何既有之途徑中。儘管部分 SRM 措施理論上能有效減少突破 1.5°C,但也面臨著相當大的不確定性和知識缺口,以及與大量的風險,連同治理、道德與對永續發展之衝擊相關之實施上,機構型及社會型的相關箝制。同時,該措施也無法減緩海洋酸化的問題(中信心水準)。

C2. 地球暖化限制在 1.5°C,或有限突破 1.5°C 之途徑,需要能源、土地、城市與基礎建設(包括交通運輸及建築)與工業系統上快速且深遠的轉型(高信心水準)。這些系統轉型在規模上是前所未見的,但在速度上不必然須如此,同時也意味著所有部門需進行深度的排放減量、各式各樣的減緩方案、以及針對這些方案進行更多更大量的投資(中信心水準 )。

C2.1. 地球暖化限制在 1.5°C,或有限突破 1.5°C 之途徑顯示,相較於 2°C 的途徑,在未來二十年期間所帶來的系統性改變更加地快速且明顯(高信心水準)。與限制地球暖化至 1.5°C,或有限突破 1.5°C 之途徑相關的系統性改變率,曾在過去於某些部門、科技及空間環境下出現,然而並無其規模之歷史前例的紀錄(中信心水準)。

C2.2. 能源系統中,(於文獻中納入的)地球暖化限制在 1.5°C,或有限突破1.5°C 之全球模型途徑,普遍以低能源使用滿足能源需服務需求,包括加強能源效率,並顯示於能源終端使用的電力化速度更快(高信心水準)。1.5°C 或有限突破 1.5°C 途徑,與 2°C 相比,特別是 2050 年前,低排放能源推估將佔有更高的比例(高信心水準)。1.5°C 或有限突破 1.5°C 途徑中,推估 2050 年時再生能源供應 75~85%(四分位距)的電力(高信心水準)。發電部分,核能及帶有二氧化碳捕捉與儲存的化石燃料占比,於模擬中在大多數的 1.5°C 和有限突破 1.5°C 途徑中,都有所增加。在 1.5°C 模型途徑中,包括有限突破1.5°C 途徑,2050 年全球電力使用碳捕捉,可使天然氣發電佔比來到 8%(3~11%四分位距),而煤炭使用部分,於所有途徑都顯示巨幅的減少並最終減至近乎 0%(0~2%))(高信心水準)。儘管須承認依然有所挑戰,方案與國家環境、政治、經濟、社會與太陽能、風能技術與儲存科技適用性之間有所不同,但都在過去幾年間大幅改善(高信賴水準)。這些改變代表發電系統的轉型可能性。

C2.3. 來自工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於地球暖化限制在 1.5°C,或有限突破
1.5°C 的途徑中,預估於 2050 年相對於 2010 年的水準約為 75~90%(四分位距),地球暖化 2°C 則為 50~80%(中信心水準)。如此減少量,可透過現有或新興科技與措施來實現,包括電解、氫、永續生化之飼養方式、產品替換及碳捕捉、利用與儲存。這些方案技術上於多種規模裡證明可行,但大規模實施仍於特定背景下,受經濟、金融、人類能力與機構型限制,以及大規模工業裝置的特性所影響。工業上,能源與流程效率改善本身不足以將地球暖化限制在1.5°C,或有限突破 1.5°C(高信心水準)。

C2.4. 符合地球暖化限制在 1.5°C,或有限突破 1.5°C 的城市與基礎建設統轉型,意謂著如土地與城市規畫措施的改變,以及相較於地球暖化限制在 2°C,交通運輸與建築將有更明顯的排放減量(中信心水準)。技術措施與實務帶動了包括各種能源效率方案的排放減量。在地球暖化限制在 1.5°C,或有限突破1.5°C 上,2050 年建築的能源需求之電力佔比中約 55~75%,而 2°C 則為50~70%。運輸部門方面,低排放最終能源會自 2020 年低於 5%,提升到 2050年的 35~65%,而暖化 2°C 則為 25~45%(中信心水準)。經濟、機構及社會文化障礙可能抑制這些城市與基礎建設系統轉型,程度則依國家、區域及當地環境、能力與可取得之資金而定(高信心水準)。

C2.5. 地球暖化限制在 1.5°C,或有限突破 1.5°C 的所有途徑中,都出現全球規模或區域規模之土地利用轉型,但其幅度取決於所追求的減緩方案組合而定。地球暖化限制在 1.5°C,或有限突破 1.5°C 之模型途徑中,預估牧場轉換了 50 萬到 8 百萬平方公里,及非牧場用途之農地轉換的 0~5 百萬平方公里,糧食與飼養穀物 1~7 百萬平方公里轉作能源作物,以及 2050 年時,相較於2010 水準,森林從 1 百萬平方公里減量至 1 千萬平方公里之增量(中信心水準)。如此大量的轉型,對許多土地需求的永續管理帶來挑戰,包括人類居住、糧食、畜牧飼養、纖維、生質能、碳儲存、生物多樣性及其他系統之服務(高信心水準)。縮限土地需求之緩方案包括土地利用措施的永續集約化、生態系統回復與朝向資源密集飲食之改變(高信心水準)。土地為主的減緩方案之實施,需要克服不同區域中社會經濟、機構型、科技面、資金面與環境障礙。

C2.6. 地球暖化限制在 1.5°C,或有限衝破 1.5°C 途徑中,2015 至 2050 年期間之年均能源相關減緩投資之總額,預估為 2015 年價值(USD2015)約 9000億美元(六個模型中,介於 2015 年價值 1800 億至 1.8 兆之間的美元金額)。這與 2015 至 2050 年間,年均能源供應投資總額為 1.6 兆至 3.8 兆 USD2015 及年均能源需求投資總額 7000 億至 1 兆 USD2015 之趨勢相關。同時相對於2°C 途徑,1.5°C 途徑顯示在能源相關投資總額之增幅約為 12%(介於 3%到23%之間)。低碳能源科技與能源效率之年均投資則於 2050 年前,相較於2015 水準,上升至五分之一左右(介於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中信心水
準)。

C2.7. 地球暖化限制在 1.5°C,或有限突破 1.5°C 之模型途徑中,推估 21 世紀中有許多全球平均折扣邊際減排成本。大約比地球暖化限制在 2°C 低了三至四倍(高信心水準)。經濟文獻將邊際減排成本,自經濟中的整體減緩成本切分出來。1.5°C 減緩途徑的相關減緩成本總額的文獻有限,無法於本報告中進行評估。整體經濟的加總推估成本,以及符合地球暖化限制在 1.5°C 的減緩益處的知識缺口依然存在。

C3. 所有將地球暖化限制在 1.5°C,或有限突破 1.5°C 的途徑,都必須在 21 世紀內使用二氧化碳移除措施,來移除 1000 億到 1 兆噸二氧化碳當量。二氧化碳移除將用於補充剩餘可排放量,並在大多數情況下實現淨值負排放,使全球暖化在達到高峰後,恢復到 1.5°C(高信心水準)。移除數千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措施,受到多種可行性和永續性的限制(高信心水準)。短期內大幅減排,以及降低能源和土地需求的措施,可以將需移除的二氧化碳,降到數百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內,而無需依賴生質能的碳捕捉技術(高信心水準)。

C3.1. 現有和潛在的二氧化碳移除措施,包含了造林和再造林、土地恢復和土壤碳封存、生質能碳捕捉、直接從空氣中進行碳捕捉、增強風化作用和海洋鹼化。它們在成熟度、潛力、成本、風險、效益和折衷方面有很大差異(高信心水準)。目前為止,只有少數已發表的途徑,有包括除了造林和生質能碳捕捉之外的二氧化碳移除措施。

C3.2. 對於將全球變暖限制在 1.5°C 內,或有限突破 1.5°C 途徑,生質能碳捕捉的採行範圍,預估於 2030 年將落在 0–10 億二氧化碳當量,2050 年將落在0–80 億二氧化碳當量,而 2100 年將落在 0–160 億二氧化碳當量。與農業、林業、土地利用相關的二氧化碳移除措施,在這些年內預計將各自消除 0–50, 10~110,以及 10~50 億二氧化碳當量(中信心水準)。這些執行範圍的上限到了本世紀中葉,超過了生質能碳捕捉至多到移除 50 億二氧化碳當量的潛力,以及根據最近的文獻評估,至多到 36 億二氧化碳當量的造林潛力(中信心水準)。一些途徑完全藉由對與農業、林業、土地利用相關的二氧化碳移除措施,並避免生質能碳捕捉的採行(中信心水準)。由於生物能源在各個領域具有替換化石燃料的潛力,生物能源的使用度,在生質能碳捕捉被排除的情況下,比在納入為碳捕捉選擇的情況下,會變得一樣高,或甚至更高(高信心水準)。

C3.3. 那些超出地球暖化 1.5°C 的途徑,需依賴二氧化碳移除措施,在本世紀晚期產生比剩餘可用二氧化碳排放量更多的空間,好讓 2100 年回到暖化 1.5°C的水平內,因為更嚴格的溫度標準需要更多的二氧化碳移除措施(高信心水準)。二氧化碳移除措施實行的速度,會因為規模和社會可接受性受到限制,因而決定了在突破 1.5°C 後,將地球暖化恢復到低於 1.5°C 的能力。碳循環和氣候系統的理解仍然受限於淨值負排放在其達到峰值後,降低溫度的有效性(高信心水準)。

C3.4. 目前和潛在的二氧化碳移除措施,如果經大規模使用,可能會對土地、能源、水和營養物產生重大影響(高信心水準)。造林和生物能源或與其他土地用途競爭,並可能對農業和糧食系統、生物多樣性和其他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產生重大影響(高信心水準)。為了限制這種折衷的現象,有效的治理是必要的,並需進一步確保陸地、地質和海洋儲存庫中碳移除的持久性(高信心水準)。二氧化碳移除措施的可行性和永續性,可以透較小規模但大量的一系列選擇方案來加強,而不是在非常大的範圍內採用單一的方案(高信心水準)。

C3.5. 一些與農業、林業、土地利用相關的二氧化碳移除措施,如:恢復自然生態系統和土壤碳封存,可以提供共同利益,如:改善生物多樣性、土壤品質和當地糧食安全。若大規模採行,它們需要能確保土地管理永續性的治理系統,來保存和保護土地碳存量,和其他生態系統的功能和服務(中信心水準)。

D. 加強全球對永續發展及努力消除貧窮的應對

D1. 據估計在《巴黎協定》內,近期各國所提交的減緩企圖,在付諸實踐下,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結果將在 2030 年,產生 520-580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中等信心水準)。這反映這些企圖無法將地球暖化限制在 1.5°C 之內,即使 2030年後,減緩的規模和目標皆具有挑戰性地增加( 高信心水準)。要避免單只依賴未來大規模計畫移除二氧化碳排放的情況,和地球升溫衝破 1.5°C,只有在2030 年之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開始下降,才能做到(高信心水準)。

D1.1. 將地球暖化限制在1.5°C,或有限制地衝破1.5°C,這些途徑顯示,到了2030年,需有明顯的減量(高信心水準)。除了一個途徑之外,其他所有都顯示,溫室氣體排放量都在2030年,要降至35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以下,並且有一半的途徑指出區間落在250-30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範圍內(四分位數間距),比2010年減量40-50%水平(高信心水準)。這些途徑反映目前國家提出到2030年的減緩企圖,與導致到2100年時,地球暖化約3°C,且之後會繼續暖化的成本效益途徑基本上一致,(中等信度)。

D1.2. 相較於把升溫控制在1.5°C內,或有限制地衝破1.5°C,升溫突破1.5°C的軌跡會導致更高的影響和相關的挑戰(高信心水準)。在本世紀超過0.2°C下的暖化逆轉,會需要加速大規模的二氧化碳移除,但這方面的實踐有可能因為極大的執行挑戰而無法達到(中等信心水準)。

D1.3. 在 2030 年能排放越少的溫室氣體,於 2030 年後,限制在地球暖化上升至 1.5°C 或有限制地衝破 1.5°C,挑戰會比較小(高信心水準)。
來自於延遲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行動而產生的挑戰,包括風險成本上升、碳排放基礎設施的封閉、資產擱淺、以及中長期未來應對方案靈活性降低(高信心水準)。這些可能會增加處於不同發展階段,於國家之間,影響不均的狀況(中等信心水準)。

D2. 如果將全球暖化限制在 1.5°C,而不是 2°C 時,以及如果減緩和調適加起來的效益能最大化,同時將中間的權衡最小化( 高信心水準),那麼更能夠避免氣候變遷對永續發展、消除貧困和減少不平等的影響。

D2.1. 氣候變遷的影響,與因應永續發展的行動密切相關。永續發展平衡了社會福祉、經濟繁榮和環境保護。2015年通過了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為評估全球暖化1.5°C或2°C與其他發展目標(包括消除貧困,減少不平等和氣候行動)之間的聯繫,提供了既定框架(高信心水準)。

D2.2. 將道德和公平納入考量,可以幫助解決與1.5°C和更嚴重暖化程度之下,所產生的不利影響和不均衡分配,以及減緩和調適的不利影響,特別是對所有社會中的貧困和弱勢群體而言(高信心水準) 。

D2.3. 符合控溫1.5°C的減緩和調適行動皆需要有利條件的支持。在這1.5°C特別報告中,對地球物理、環境-生態、技術、經濟、社會-文化和體制方面的可行性,進行了評估。加強多層次治理、機構能力、政策工具、技術創新和財務移轉及動員,以及人類行為和生活方式的變化,這些條件有助於提升與1.5°C系統轉變一致的減緩和調適可行性(高信心水準)。

D3. 特定國家背景的調適方案,如果與有利條件一同細心挑選,將對永續發展和消除貧窮帶來好處,雖然可能還是會有權衡的情況發生(高信心水準)。

D3.1. 降低人體和自然系統脆弱性的適應方案與永續發展有很多的協同效應,如果管理得當,就能確保糧食和水安全、減少災害風險、改善衛生條件、維持生態系統服務以及減少貧困和不平等(高信心水準)。增加對物質和社會基礎設施的投資,是提高社會的彈性和適應能力的關鍵有利條件。這些好處可見於因應地球暖化 1.5°C 而調適之大多數地區(高信心水準)。

D3.2. 對全球暖化 1.5°C 的調適方案也可能導致權衡取捨或調適不良,對永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例如,如果設計或實施不當,諸多部門的適應計畫可能會增加溫室氣體排放和用水量,增加性別和社會不平等、破壞健康狀況並侵害自然生態系統(高信心水準)。

D3.3. 限制全球暖化 1.5°C 的減緩和調適混合方案,若以參與式和整合式的方式實施,可實現城市和農村地區快速的系統性轉變(高信心水準)。這些與經濟和永續發展一致時,以及地方、區域政府和決策者獲得中央政府支持時最為有效(中信心水準)。

D3.4. 在土地管理減少排放和災害風險,或低碳建築設計用於有效冷卻等情況下時,減少排放的調適方案可以在大多數部門和系統轉型中達到協同效應和成本節約效果。 在將地球暖化限制在 1.5°C 時,例如當生質能源作物,重新造林或植樹造林侵佔農業調適所需的土地時,減緩和調適之間的折衷會破壞糧食安全、生計、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以及永續發展的其他方面(高信心水準)。

D4. 符合全球暖化1.5°C途徑的減緩方案與永續發展目標中的多種協同作用和權衡相關。雖然可能的協同效應總數超過了權衡數量,但其淨值效應將取決於變化的速度和幅度,減緩組合的構成以及轉型的管理(高信心水準)。

D4.1 1.5°C的途徑具有強大的協同作用,特別是對於永續發展目標3(健康)、7(潔淨能源)、11(城市和社區)、12(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和14(海洋)(高信心水準)。如果不加以謹慎管理,一些1.5°C的途徑對於永續發展目標 1(貧困)、2(飢餓)、6(水)和7(能源獲取)減緩可能出現權衡情形,(高信心水準)。

D4.2. 包括低能源需求、低材料消耗和低溫室氣體密集型食品消費的1.5°C的途徑,具有最明顯的協同效應和最低的權衡取捨,這尊重了永續發展和永續發展目標(高信心水準),這些途徑將減少對二氧化碳移除的依賴。在模擬的途徑中,永續發展,消除貧困和減少不平等可以促進地球暖化限制在1.5°C內(高信心水準)。

D4.3. 地球暖化 1.5°C 和 2°C 的模擬途徑,往往依賴於大規模土地相關措施的實施,如植樹造林和生物能源供應,如果管理不善,可能與糧食生產競爭,從而引發糧食安全問題(高信心水準)。二氧化碳移除方案對永續發展目標的影響,取決於選項的類型和實施規模(高信心水準)。如果實施不當,諸如生質能碳捕捉和與農業、林業、土地利用相關的二氧化碳移除措施選項,將導致權衡。與因地制宜的設計和實施,需要考慮人們的需求、生物多樣性和其他永續發展的各方面(極高信心水準)。

D4.4. 與地球暖化途徑一致的減緩措施,為高度仰賴化石燃料來創造營收和就業的區域永續發展帶來風險(高信心水準),促進經濟和能源部門多樣化的政策可以解決相關的問題(高信心水準)。

D4.5. 保護窮人和弱勢群體的跨部門,和人口再分配政策,可以解決一系列永續發展目標的權衡問題,特別是飢餓、貧困和能源獲取。此類補充政策的投資需求,僅佔地球暖化1.5°C路徑中,總體減緩投資的一小部分(高信心標準)。

D5. 於永續發展及減少貧窮的條件下,限制地球暖化 1.5°C 之風險,意謂著可以透過增加調適及減緩的投資、政策工具、加速科技創新與行為改變(高信心水準),而帶動系統轉型。

D5.1. 直接挹注資金在減緩及調適之基礎建設,可提供更多資源。這包含機
構型投資人、資產管理人及開發或投資銀行等私有資金之調動,以及公共資金之支用。降低排放風險之政府政策,與調適投資,可促進私有資金之調動,並強化其他公共政策之有效性。多項研究顯示相關挑戰包括取得融資及資金動用等(高信心水準)

D5.2. 符合地球暖化1.5°C之調適融資很難量化,並與2°C相比較。知識缺口包括了因當前基礎建設投資不足,導致計算具體氣候回復力相關投資的資料不足。預測中地球暖化1.5°C的調適成本,可能比2°C還要低廉。調適需求通常是由公部門來填補,像是由國家層級或以下層級之政府預算支應,而發展中國家則另有開發協助的支持、多方開發銀行以及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管道支援(中信心水準)。更近期則出現大眾對此理解程度的提升,以及對非營利組織與在某些區域的私有資金挹注之提升(中信心水準)。障礙則包含了調適融資幅度、調適融資能力及管道有限(中等信心水準)。

D5.3. 根據限制地球暖化在1.5°C內的全球模型途徑推測,2016年至2035年間,能源系統的年平均投資需求約為2.4兆美元,佔全球GDP2.5%(中等信心水準)。

D5.4. 政策工具可有助於增加資源之動用,包括透過轉移全球投資與儲蓄,以及透過市場或非市場之工具,還有保障轉型時公平性之配套措施,亦有助於了解實施相關之挑戰,例如在能源成本、資產折舊與國際競爭衝擊之挑戰,亦有助於活用機會,增進協同益處(高信心水準)。

D5.5. 符合調適及限制地球暖化1.5°C的系統轉型,包括廣泛採用新穎且可能破壞性的科技與措施,以及強化氣候導向之創新。這意謂著包括在工業方面與金融方面之科技創新能力的強化。國內創新政策及國際合作皆可對減緩與調適科技之發展、商業化及廣泛採用有所助益。當創新政策與公部門支持研發的政策相結合,如針對技術擴散之獎勵措施,創新政策將更有效果(高信心水準)。

D5.6. 教育、資訊及社區手段,包括融入原住民知識及當地知識的相關手段,可加速符合調適及限制地球暖化1.5°C之更廣泛的行為改變。當與其他政策相結合,並針對個別部門之動機、能力與資源進行客製化調整時,這些手段將有更好的效果(高信心水準)。公眾接受度可帶動、或抑制將地球暖化控制在1.5°C內的政策,與相關措施的實施及後果。公眾接受度取決於個人對於政策後果評估的期待、其所瞭解到的後果分配、決策過程,這中間的公平性(高信心水準)。

D6. 永續發展支持並經常帶動社會與系統的根本轉型與轉換過程,有助於限制地球暖化於1.5°C內。如此的改變,會促進追球氣候回復力的發展途徑,達到積極的減緩與調適,同時增進消除貧窮並減少不平等之努力(高信心水準)。

D6.1. 社會正義與平等是朝向限制地球暖化於1.5°C目標之下,讓氣候具有回復力之發展途徑的核心面向,因為這兩項概念解決了相關挑戰,以及無可避免之折衷,同時擴大了機會,並確保各個方案、願景與價值於各國內與各社群間能實現,讓貧窮與弱勢族群的處境,不再惡化下(高信心水準)。

D6.2. 由於發展背景與系統脆弱性不同,各區域及各國之間的氣候回復力發展途徑也各有不同(高信心水準)。於這些途徑上的努力,一路至今都相當有限(中等信心水準),更進一步的努力有待所有國家及非國家成員更加投入,且更及時的行動(高信心水準)。

D6.3. 符合永續發展之途徑顯示所面對的減緩與調適挑戰較少,也與更少的減緩成本相關。絕大多數的模型研究無法建構出缺乏國際合作、不平等且貧窮,但又能限制地球暖化於1.5°C之途徑(高信心水準)。

D7. 強化國家及次國家政府機關、公民社會、私部門、原住民族及地方社群,支持限制地球暖化於1.5°C所需之積極行動實行(高信心水準)。國際在永續發展的背景下合作,創造了好的環境,得以於各個國家且為所有人民實現(高信心水準)。而國際合作對開發中國家及脆弱地區而言,是很關鍵的催化劑。

D7.1. 非國家之公私部門、機構投資人、銀行系統、公民社會及科學機構之間的夥伴關係,可促進符合限制地球暖化於1.5°C內的行動與反應(高信心水準)。

D7.2. 具有強化課責性的多層級治理合作,包含了非國家成員,如工業、公民社會、科學機構、不同治理層級之部門或跨部門的政策、具性別敏感度之政策與包括創新融資之金融,以及技術發展上的合作,可確保不同成員之間的參與度、透明度、能力建構與學習(高信心水準)。

D7.3. 國際合作為帶動發展中國家與脆弱區域的重要因素,並能夠強化他們在實施符合1.5°C之氣候回應上的行動,包括透過強化取得融資與科技,以及強化國內能力、顧及國家與地方環境與需求(高信心水準)。

D7.4. 所有層級之共同努力、反映不同環境與能力之採用方式、限制地球暖化至1.5°C之追求、公平性與有效性之考量,可促進強化國際對氣候變遷之反應、達成永續發展並消除貧窮(高信心水準)。

名詞定義解釋

全球平均表面溫度(global mean surface temperature, GMST):陸地與海冰,以及無冰之海洋區域下的海平面均溫,為全球近表面氣溫之評估,通常以氣溫表示相對於一特定參照期之變化。在評估 GMST 變化值時,會使用包含陸地及海洋的近表面氣溫的資料。

前工業革命(pre-industrial):約 1750 年左右大規模工業活動出現前的數百年期間。參照期間採計 1850~1900 年間,用以推估工業革命前的全球平均表面溫度。

地球暖化(global warming):全球平均表面溫度升高之 30 年期平均值或以某一年或某一年代為準之 30 年期的評估數值,若無特別指定,多以相對於工業革命前水準之變化表示。以涵蓋過去和未來年份之 30 年期來看,當前的多年代暖化趨勢應該會持續下去。

淨零二氧化碳排放(net zero CO2 emissions):當人類活動所致之二氧化碳排放量,於一特定期間內全球二氧化碳經人為移除量完全抵銷後,即達成淨零二氧化碳排放。

二氧化碳移除(carbon dioxide removal, CDR):自大氣層移除二氧化碳並長久儲存於地質、陸地或海洋中的儲存庫或產品中之人類活動。包含了現有與潛在人為生物或地化儲存槽之強化與直接空際捕捉與儲存,但排除非人類活動直接導致之二氧化碳自然吸收。

碳預算總額(total carbon budget):自工業革命前期間至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達成淨零排放的全球人為二氧化碳排放推估淨額,有一定機率可達成限制地球暖化至給定水準,以應對其他人為排放所造成的衝擊。

剩餘碳預算(remaining carbon budget):自給定起始日期至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達至淨零排放之全球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預估淨額,有一定機率可達成限制地球暖化至給定水準,以應對其他人為排放所造成的衝擊。

溫度過衝(temperature overshoot):溫度超出地球暖化設定水準。

排放量途徑(emission pathways):於本份供政策決策者參考的摘要中,整個 21 世紀全球人為排放量的多種軌跡模式稱之為排放量途徑。排放量途徑以整個 21 世紀各個溫度軌跡為歸類基準:根據當前知識認定具至少 50%之概率可限制地球暖化低於 1.5°C 的途徑,歸類為「無過衝」;限制升溫至1.6°C,並於 2100 年前回歸至 1.5°C 者,歸類為「1.5°C 有限過衝」;超乎1.6°C,但仍於 2100 年前回歸至 1.5°C 者,則歸類為「高度過衝」。

衝擊(impacts):氣候變遷對於人類及自然系統之影響。衝擊可以是對於生計、健康與安適、生態系與物種、服務、基礎設施及經濟、社會與文化資產產生有益或有礙之影響。

風險(risk):氣候相關災害對人類與自然系統造成的負面後果之可能性,取決於受影響之系統所遭遇的災害、其脆弱性與曝露程度之間的相互作用。風險為對一災害之暴露可能性及其衝擊之強度的加總。風險也可用來描述對氣候變遷之調適或減緩反應之不良後果的可能性。

氣候回復力發展途徑(climate-resilient development pathways,
CRDPs):
強化多方面之永續發展及透過公平的社會與系統轉型與轉
變,以消除貧窮之努力,並同時透過積極的減緩、調適手段減少氣候變
遷之威脅且具氣候回復力的軌跡。

參考資料

【自然谷之星】有季節感的昆蟲 色彩魔術師紅翅蠟蟬

$
0
0
文:吳佳奇(鹿寮坑土地守護計畫 專案經理)

即使生活在這樣靠近自然的環境這麼長的時間,每天外出的時候,我們仍然會看到各種之前沒有發現過的小生物。昨天看到一隻顏色鮮豔的小昆蟲,起初我以為是象鼻蟲,同事以為是椿象,結果原來我們都猜錯了。

紅翅蠟蟬

看倌,您看覺得像是什麼生物呢?

等到隔天再去看,找了老半天沒發現本來的小昆蟲,發現原本醜醜外表的小傢伙,已經羽化出漂亮的翅膀,取而代之出現的,是一隻非常漂亮、彷彿身著紅色皮革的傢伙,登登~答案揭曉,原來這隻叫做紅翅蠟蟬。

紅翅蠟蟬

曾經看到另一種長相類似但顏色為藍黑色的蠟蟬,以前一直被人們認為是不同種的蠟蟬,經過許多觀察與記錄,發現在成蟲階段,夏天為紅翅型,而到了冬天,會逐漸轉為藍翅型,翅膜內色素由紅轉藍為正常生理作用,而藍翅上的的白斑則是牠分泌白蠟覆蓋在黑斑上所產生,因此,紅翅蠟蟬又叫「青黑蠟蟬」。

紅翅蠟蟬

青黑蠟蟬,其實跟紅翅蠟蟬為同一種,因季節的差異而呈現不同之顏色。

成蟲與若蟲皆喜歡吸食賊仔樹、苦楝、食茱萸等植物的汁液,成蟲時只吸食大樹幹,不吸食細嫩幼汁。顏色為紅色時的蠟蟬,並不具備生殖能力,待轉為藍翅的時候,才會交配,雄性蠟蟬會先在雌性蠟蟬旁振動翅膀跳舞求偶,我不禁想到,原來翅膀不是用來飛,而是用來求偶啊……。

紅翅蠟蟬

雖然已經長出翅膀,但其實並不太飛,反而是在手上爬過來爬過去,看起來非常有質感阿!

紅翅蠟蟬彷彿是自然中運用顏色的魔術師,不論黑色還是紅色,在自然中都是非常明顯的顏色,在自然環境中,紅色、黑色都是警戒色的代表,紅翅蠟蟬的天敵為肉食性的昆蟲或動物,如蜘蛛、蜥蜴、螳螂、鳥等等,運用警戒色可以警告掠食者:「我有毒或者不好吃唷!」但即使如此,當掠食者發現這些擁有警戒色的獵物,可不會那麼容易放棄,所以空有警戒色是沒有用的。紅翅蠟蟬雖然有翅膀,但並不善飛行,在遇到騷擾時,會以彈跳方式逃離現場,或者是在受到驚嚇時噴尿。

昆蟲小知識: 不完全變態昆蟲
蠟蟬屬於不完全變態的昆蟲,沒有蛹期,因此可以發現成蟲跟幼蟲在外觀上有些相似,只是少了翅膀,而完全變態的昆蟲,有完整的卵、幼蟲、蛹與成蟲四個階段。蝗蟲、螳螂、蜻蜓、椿象這類的若蟲,都是屬於這種不完全變態的昆蟲唷。

紅翅蠟蟬

中文名: 紅翅蠟蟬紅翅蠟蟬

科名: 蠟蟬科 

學名:Lycorma meliae

分佈:普遍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常見於賊仔樹、食茱萸、苦楝樹棲息,藍翅型一般秋、冬及初春出現,較不容易看到。

特徵:

  1. 秋冬繁殖季為藍黑色,頭部及前胸背板藍色,複眼黑色,

  2. 翅膀前半佈滿白色的圓形或橢圓形斑點,翅脈細緻呈方格網狀分布;腳黑色

  3. 春夏至秋翅膀紅色具黑色斑點。 4.遇到騷擾時會躲藏在樹幹的另一邊,危急時以彈跳方式飛離。

 


※本文由自然谷團隊提供,原刊載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官網
※感謝CHOICE喬義司  與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支持自然谷之星專頁

作者

自然谷

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是台灣環境信託的首例。
我們相信,這不會成為唯一的案例,而是一把開啟更多可能的鑰匙。
還不認識自然谷嗎?
快來瞧瞧台灣第一個環境信託是什麼模樣吧!
》》前往官網粉絲專頁

【濕地動畫】消失的龍巖冽泉

$
0
0

一、影片簡介

池塘中的水位隨季節不同,榮枯各異,其水量的來源就是來自上方的一口龍目井,名曰『龍巖洌泉』。
  
龍巖冽泉即昔日柴山東側多處礁岩裂縫有冷泉奔湧而出,汨汨不絕,孕育眾生,從平埔族、到漢人,猶如打狗的血脈,青翠山巒、加上山緣多處奔湧的冷泉,清朝時將此壯觀的地景稱「龍巖冽泉」。
  
如今,因為無節制的開發,到現在僅剩北登山口旁的龍目井在雨季尚有清澈的冷泉奔湧而出,如101年6月12日經過幾日大雨後,及102年8月29日在康芮颱風連日豪雨之後,與103年在西南氣流連日大雨後於8月8日才湧出泉水...

當湧泉不再湧出時,對於我們及未來世代會有什麼影響呢?

二、創作背景

此影片為活動「2018濕地系列活動─講座:無水湧泉、種民宿的農地」中邱郁文的「當湧泉不再湧出」講座的介紹影片。

三、龍巖洌泉系列報導

2013年:

【原來高雄這麼水】系列報導Ⅳ:留住高雄的根 柴山祭誓師找回湧泉之路

【原來高雄這麼水】系列報導Ⅴ:「別再整形了」 復育自然湧泉 優於人工溼地

【原來高雄這麼水】系列報導Ⅵ:水水高雄 營造幸福湧泉城市

2014年:

【原來高雄這麼水】系列報導Ⅶ:高雄都會不缺樓 復育柴山湧泉重現光榮

2015年:

守護大地水龍頭 珍貴湧泉顧生態、解水荒

【台灣濕地網】湧泉幸福學:跟著柴山湧泉走 社區保育好幸福

2016年:

盼軍方手下留情 民間搶救「牛奶館」湧泉文化老屋群

2017年:

楊娉育: 勿忘柴山湧泉經驗 水環境不是水泥與$的凝結體

2018年:

湧泉、水梯田 復育出人對土地的共同記憶

柴山下奇特的「硫化湧泉」 可能等不到透徹研究就消失了

參考資料

【李璟泓漫畫】環評會議成了野生動物拍賣會?

$
0
0
文:林昕慧;圖:李璟泓

李璟泓

環境不只是可喊價,還可以被廉價出售。

拍賣商品

深澳珊瑚

基隆市番仔澳灣,有著大片的大海扇珊瑚礁群,十年前是深澳電廠卸煤碼頭的預定地。2017年為了通過環差審查,台電避開番仔澳灣,把卸煤設施集中在原開發範圍的深澳灣內,3月深澳電廠環評通過,10月,觀塘案環評通過四天後,行政院長賴清德宣布深澳電廠停建

延伸閱讀:反深澳電廠 主張應重做環評 環團、居民提訴願

觀塘藻礁

觀塘中油第三接天然氣案的因涉及藻礁、柴山多杯孔珊瑚等生態議題,專案小組建議退回主管機關。但在行政院長賴清德「9月底力拼環評過關」與環保署長李應元密集舉行環評大會下,10月8日十人出席,其中七位是官派委員,環評宣布過關。

延伸閱讀:湊齊10人開會 觀塘案7票贊成 強硬過關

裕隆三義二廠石虎

裕隆三義二廠為了設置新的驗車道,開發範圍與石虎可能棲息地高度重疊,9月17日初審會議原則通過。裕隆公司仍須針對委員建議進行改善,提交補件後才會開啟環評大會審議。目前已經有超過15萬人網路連署,反對裕隆三義二廠的開發案。

延伸閱讀:裕隆驗證道損35公頃石虎棲地 學者籲:務實生態補償勿美化

茄萣濕地黑面琵鷺

茄萣濕地1-4號道路開發案從茄萣濕地上直接劃過,將北邊濕地一分為二,切開黑面琵鷺的棲地。2016年8月環評無條件通過,但在《濕地保育法》通過後,茄萣濕地的分級分明未定,內政部國家重要濕地審議專案小組會議對茄萣濕地級別尚未有定案。

延伸閱讀:讓黑琵巨星降落茄萣國際機場! 茄萣青年籲勿讓濕地降級

龍崎淺山穿山甲

月世界泥岩地景的龍崎,卻也棲息著穿山甲、食蟹獴等保育類動物。歐欣環保公司事業廢棄物掩埋場進駐台南龍崎牛埔案,2003年通過環評,2010年再通過環差,環團發現歐欣公司所做的「水土保持計畫」及環差報告「邊坡穩定分析」資料錯誤,目前已進入司法調查。

延伸閱讀:抗議月世界泥岩掩埋廢棄物,龍崎居民北上嗆政府「你們欠這塊土地恩情」

 

 

 

 

 

 


農地分區調整進行中   特定農業區總量定33萬公頃   七縣市已表達不辦理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代表全國優良農地的特定農業區還剩多少?30幾年未調整的農地分區已不符現況,內政部正進行重新調整,讓現況不佳的「特定農業區」改為「一般農業區」,農地狀況變好的「一般農業區」改成「特定農業區」。農委會以2015年特定農業區面積為依據,將調整後特定農業區總量定在33萬公頃。

這項檢討變更以屏東與桃園進展最快,已完成地方公展與說明會程序,即將進入內政部區委會審查。宜蘭、南投、嘉義、花蓮、台東均表達不予辦理;澎湖、基隆評估後認為無須調整。

農地景觀
農地景觀。照片來源: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農地依現況重新調整   特農總量目標維持2015年平盤

全國農地在1975-1986年間進行編定,並將農作條件良好的農地編為「特定農業區」,與「一般農業區」區隔。歷經30年,農地現況與編定差異很大。2017年5月公告實施的「修正全國區域計畫」要求直轄市或縣市政府應於6個月內重新檢討農地編定。

除了將現有的「特定農業區」與「一般農業區」調整編定外,達一定標準的特定專用區(例如前台糖土地)或山坡地也會變成特定農業區。

該變更原本計畫參酌農委會2012年度起辦理的農地資源分類分級調查資料,讓特定農業區總量維持在41萬公頃。最後農委會以各縣市2015年特定農業區面積為基準,規定調整後特定農業區不得減少2015年面積,總量則為33萬公頃。

屏東縣提出來的農地檢討變更(草案)。資料來源:內政部網站

屏東縣提出來的農地檢討變更(草案)。資料來源:內政部網站

農委會企劃處處長蔡昇甫說明,農地資源分類分級是以產業發展出發的調查,與土地管制概念並不相同。例如新社因種菇產業興盛,在分類分級列為第一級,但土地區塊其實並不完整。此外,分類分級是逐年進行,目前才完成15縣市,並不適合做為土地管制的依據。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研究員湯琳翔指出,民間團體還是會以農地分類分級表中農一、農二的數量為參考,檢視這次分區調整及未來縣市國土計畫的農業發展地區總量不再減少。

地球公民基金會山林國土組專員吳其融表示,農地分類分級圖資並未對外公開,政府部門應先公開現況與土地編定分區的差異,民間才能監督這些調整是否合理。

桃園提出對農地發展的規劃與檢討變更(草案)。資料來源:內政部網站

桃園提出對農地發展的規劃與檢討變更(草案)。資料來源:內政部網站

等國土計畫再辦:多縣市表達不予辦理   

特定農業區及一般農業區檢討變更目前以屏東縣與桃園縣進展最快,已完成公展、地方說明會、函送內政部,即將進入區委會專案小組。內政部也要求各縣市同時提出縣市的整體空間發展的構想跟區位,確保這次調整符合未來農業發展方向。不過,宜蘭、南投、嘉義、花蓮、台東已表達不予辦理;澎湖、基隆則無須辦理。

內政部營建署解釋,依法這是縣市政府職權,內政部無法強制要求。澎湖以風景區跟一般農業區為主、基隆則是山坡地保育區,兩縣沒有特定農業區,縣市評估後不做調整。其餘縣市不想辦的理由大多是時程太趕,有的縣市則認為等縣市國土計畫時再一併變更就好。

營建署解釋,2013年已經預告將進行農地編定的調整,且調整後的農地編定可以銜接國土計畫,不會讓縣市做二次功。相反地,國土計畫分區要等到2022年才會上路,提早調整可以讓農地利用與管理更符合土地現況。

農地保留雖然是基於國家糧食安全,但全國國土計畫草案打算訂定縣市農地分配量時,就曾引發縣市反彈,擔心阻礙地區發展。對此,蔡昇甫解釋,未來被畫入國土計畫農業發展地區第一類的地區,政府會優先投入公共資源,提升農業發展,對地綠色環境給付也會優先支持第一類的農地。

全台灣農地資源分類分級成果。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資料來源:營建署

全台灣農地資源分類分級成果。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資料來源:營建署

民團:支持調整原則 但魔鬼藏在細節

吳其融表示,原則上支持農地分區調整,但需要公民監督才能避免政治力介入,影響調整的合理性。他也擔心這項調整影響農地上違章工廠合法化的程序。

吳其融解釋,政府輔導違章農地工廠合法化的過程中,針對特定農業區上的工廠有較公開的審查程序,民眾可以表達意見。對一般農業區上工廠的合法化卻沒有民眾參與機制。如果農地分區調整不能嚴加把關,等於放任農地工廠合法化。

對於縣市打算延後調整時程,吳其融呼籲地方不要抱持拖延心態,應盡早提出地方農業發展前景與農地規劃,與地方民眾一起正視農地問題。

湯琳翔也強調,雖然全國國土計畫中原定縣市農地面積分配量已經被刪除,但各縣市的民間監督團體仍會以此為依據,從縣市國土計畫階段就進行監督,確保農地不再流失。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邁向建築碳揭露第一步  綠建築大師林憲德力推碳足跡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建築佔全球能源消耗的30%。在對抗氣候變遷的路上,零耗能、零碳建築紛紛興起。綠建築的評估指標有足夠的力量引領建築節能嗎?在台灣綠建築法規與實務發展上佔有重要地位、成大建築系教授林憲德為台灣打造新指標-建築碳足跡認證。

比起綠建築評估,碳足跡完整計算建材與建築生命週期使用的能源與排碳,甚至可以預估耗能的熱點,提前在設計階段加以改善,成為林憲德力推碳足跡的主因。從2015年推出至今,已有30幾棟建築接受這項認證。在許多國家已經開始強制揭露建築耗能的同時,台灣建築碳揭露正在起步。

成大建築系教授林憲德力推建築碳足跡計算與揭露,從設計階段就強化建築的減碳設計。

成大建築系教授林憲德力推建築碳足跡計算與揭露,從設計階段就強化建築的減碳設計。攝影:陳文姿

簡化評估體系:碳足跡用數字掌握環境衝擊

低碳建築、低耗能建築、綠建築,到底差別在哪裡?林憲德解釋,綠建築涵蓋範圍最廣,它納入綠化、節能、保水、生態、減廢、健康等多樣指標。低耗能建築則瞄準能源消耗,例如設備、照明、空調,範圍最小也最明確。低碳建築必低耗能建築更大,除了計算日常耗能,也加入建材與建築生命週期的碳排放。

透過碳足跡認證,建築使用期間的總碳排量、每年每平方公尺碳排量,以及跟同級產品相比的減碳百分比都會清楚呈現。跟家用電器的能耗分級類似,標章上也會依減碳程度分為合格級、銅級、銀級、黃金級、鑽石級五個等級。

林憲德指出,綠建築包羅萬象,卻過於複雜;碳足跡計算簡單,而且有科學數據,便於分析。只要花兩分力氣就能掌握八成的環境狀況,是最好的永續建築管理。

碳揭露的內容包括碳排放量,以及減碳比,並分為五個等級。圖例為孚思科技越南廠的碳揭露。圖表來源:林憲德

碳揭露內容包括碳排放量,以及減碳比,並分為五個等級。圖例為孚思科技越南廠的碳揭露,林憲德提供。

納入生命週期計算   尋找節能「熱點」

綠建築雖然對環境好,評估過程卻有幾點遭人詬病。林憲德說,有些項目過於商業化,為了增加分數反而要添購建材,讓建築變得更昂貴;有的項目缺乏科學標準;再者,綠建築指標雖多,卻說不清楚對環境的貢獻到底有多少。

林憲德表示,碳足跡研究20多年,主要困難在建立台灣本土資料庫,並以標準化的方式定義生命週期。例如,旅館等高耗損建築物每5年就要更換窗型冷氣,以建築使用60年計算,要更換11次。辦公室冷氣則每7.5年更新一次,總共更換8次,這都會影響碳足跡計算。

碳足跡的強項在於分析。林憲德說明,從碳足跡可以分析生命週期的衝擊,看施工、使用、到廢棄各階段對環境的影響;也可以分析日常能源在電器、空調、照明的耗能狀況;透過建築結構分析,則可以了解結構碳排。進一步地,建築師在設計階段就發現最耗能的「熱點」,加以改善。這些都是綠建築評估做不到的事情。

1016-1

分析建築碳足跡,可以找出哪裡減少碳排與減少耗能的效果最好(熱點)。圖表來源:林憲德

碳揭露第一步:碳足跡計算

「碳足跡認證制度」由低碳建築聯盟LCBA推動,2015年發出第一張認證,至今已經有30幾棟建築加入。這項認證獲得台中市府支持,水湳經貿園區要求所有開發案必須執行碳揭露認證。

林憲德表示,有些民間建築、工廠都主動加入認證,因為碳足跡認證有助於爭取國際訂單,提升公司企業形象。

過去用電大戶曾以用電資料涉及製程機密為由,不願意公開數據。對此,林憲德解釋,建築碳足跡的日常耗能只包含電器、照明、空調,不包括製程碳排,沒有這項疑慮。已經有許多國家要求一定規模、或是特定建築義務揭露建築碳排放或是建築耗能,這是未來的趨勢。

1016-2

碳揭露的內容包括碳排放量,以及減碳比,並分為五個等級。圖例為台北市陶朱隱園的碳揭露資料。圖表來源:林憲德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五溝水水草日 民眾喜迎異地保種花肚鯽返家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李育琴 屏東報導

曾經是屏東萬巒五溝水居民生活記憶中的花肚鯽,10月20日水草日這一天在居民和保育研究單位的合作下,回到了五溝水的水圳。「阿太,我歸來了。」在五溝劉氏宗祠前的水圳,居民和親子們一起把異地保種的花肚鯽放回水中,讓這批數年前因排水工程造成原棲地破壞、經保育人員捕撈至外地保存的族群後代,再次回到故鄉。

阿太,是客語曾祖父母的意思,代表這群花肚鯽在異鄉繁衍後代,歷經不同水域生存後族群壯大,終於返鄉。就生態保育的意義來說,經保育研究單位的思考下,為了族群更替和基因交流,而決定讓異地保存的花肚鯽回到五溝水棲地。

五溝志工和民眾一起在劉氏宗祠前水圳放流花肚鯽。攝影:李育琴
五溝志工和民眾一起在劉氏宗祠前水圳放流花肚鯽。攝影:李育琴

從居民對花肚鯽共同的記憶  開啟濕地保育對話 

花肚鯽(faˊduˋ jidˋ)是五溝在地人對半紋小䰾(Puntius semifasciolatus)的稱呼,五溝村長李月秋說,五溝水圳滿是漂亮的水草,小時候水圳裡有很多花肚鯽,只是後來水質污染,不容易看到。不過在五溝水守護工作站的努力下,保存了珍貴的生態,讓我們再次看到花肚鯽回來。

根據工作站的社區訪調,五溝居民對於花肚鯽有共同的記憶,不只是舊時農田水圳最常見的資源,也是過去貧困年代易於取得的水產食物。因為談起這段生活記憶,五溝水守護工作站的年輕人因此得以與在地長輩展開關於濕地保育的對話。

2016年第一次五溝水水草日,工作站就邀請社區志工一起加入棲地維護工作,移除水圳中的外來種,種回原生水草,為花肚鯽打造適合棲息的家。

兩年後的水草日這天,除了再次邀請大家種下水草,並且把多年前異地保種的花肚鯽後代迎接回來放流,作為守護五溝水濕地的宣示,希望找回原本屬於五溝水的農村水圳環境。

花肚鯽的旅程  異地保種繁衍後代  

五溝水的花肚鯽,這幾年來去到了哪裡?異地保種又是如何進行的呢?

邱郁文解釋為何需要異地保種和族群交換。攝影:李育琴
邱郁文解釋為何需要異地保種和族群交換。攝影:李育琴

2013年,因為東港溪上游吾拉魯茲永久屋的排洪問題,五溝水水圳遭到開挖拓寬,生態棲地嚴重破壞,當時林務局全國湧泉調查團隊為了研究和保種,將五溝水域中的花肚鯽帶回實驗室,並且將之放養在台南樹谷文化基金會園區內的人工生態池中,成功在異地繁殖了數個世代。

成功大學水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邱郁文表示,原本以為花肚鯽是台灣中南部農村水圳常見的魚類,後來發現只有五溝水這裡才有,原因是花肚鯽繁殖時,需要附依於水草產卵,而五溝水恆溫、潔淨的湧泉和滿是水草的環境,是台灣少數仍有穩定族群的棲地之一。現今野溪整治的水泥化過程以及農村大量使用除草劑的情況下,溪流水生植物消失,花肚鯽的棲地也遭到破壞,不易生存,「棲地破壞,是花肚鯽族群消失的主要原因。」

當初帶回實驗室的魚,經過異地繁殖,族群順利成長,因此湧泉調查團隊也和工作站合作,在2017年將一批花肚鯽放回五溝水水域;另外,2016年也在五溝水居民的參與下,到台南樹谷園區帶回一批魚,放養至屏東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生態池中。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和五溝水濕地同屬東港溪流域,是花肚鯽天然的分布範圍,在此放養,不只達到異地保種,也可建立其野生族群擴散的據點,讓花肚鯽再次悠游於東港溪流域。

五溝村民到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放養花肚鯽。圖片來源:五溝水守護工作站
五溝村民到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放養花肚鯽。圖片來源:五溝水守護工作站

經由異地保種,保住了五溝水的花肚鯽族群數量。邱郁文解釋,為了避免近親繁殖,因此透過人的介入,將不同水域的花肚鯽交換,可加強族群的基因交流。這次水草日,就是透過民眾參與放流行動,把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繁衍的花肚鯽迎回家鄉,未來各個棲地的野生族群都能更健康,世代繁衍下去。

號召志工棲地維護  讓原生水草和魚類都回來

五溝水守護工作站也以花肚鯽保育基地為使命,之前進行原生水生植物石龍尾與探芹草的復育,接著透過工作坊的形式,號召志工一起改善濱岸環境、維護棲地,希望民眾不要因為水圳中有雜草而噴灑除草劑。

他們在劉氏宗祠前的水圳與一號水門處建立營造示範點,在邊坡種植舊時農村常見的蠅翼草,土坡上種風箱樹作為植物綠籬,並試著用福菜淨化水質,如此減少強勢外來種植物進入水域,讓原生水草有生長的空間,提供蝦虎、花肚鯽等魚類繁殖。

上週末水草日,有近百位親子一起來到五溝水,在工作站同仁和在地長輩的帶領下,下到水圳種下探芹草,接著放流200尾花肚鯽,透過民眾參與,五溝水的原生魚類回到了這片受眾人關注、共同守護的珍貴濕地。

2018五溝水水草日。攝影:李育琴
2018五溝水水草日。攝影:李育琴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

首見! 浮游植物入侵北極海域 科學家憂生態巨變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衛星畫面紀錄下北極海域不曾發生過的現象。數十億植物、微生物體,正慢慢向北擴散,進入過去終年冰封、從未有浮游植物出現的北極海洋。

科學家預測,這很有可能劇烈改變整個生態系統。然而隨著氣候變遷影響,北極海冰減少,浮游植物大量繁殖,這樣的趨勢很可能繼續下去。

春季北極海洋浮游植物大量增生。這是美國NOAA衛星於2018年7月30日拍下的全彩影像。圖片來源:NOAA
春季北極海洋浮游植物大量增生。這是美國NOAA衛星於2018年7月30日拍下的全彩影像。圖片來源:NOAA

一份衛星影像研究顯示,這種春季北極海洋浮游植物大量增生的現象,過去從來沒有發生過,而且以每十年緯度1度的速度向北擴張。

從該研究還可看出浮游植物在春季增生期間的初級生產力——也就是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的速度——正在成長。研究團隊發現,北極海浮游植物的初級生產力在2003年至2013年間增加了31%。

前一波年度冰川大退縮和較薄的浮冰群為浮游植物提供有利的生長條件。研究團隊發現,現在浮游植物的生長期比1998年長了17天。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拍下了2018年7月浮游植物增生的合成影像,並表示:「影像中藍綠色和綠松石色的部分很可能是球石藻(coccolithophores),一種可以分布到水面以下50公尺的浮游植物。」

大規模春季增生意味著浮游植物將與其他物種競爭光和養分,可能劇烈改變過去終年冰封的生態系。

「如果浮冰在夏季完全消失,將會影響浮游植物的春季增生的狀況,」第一作者、加拿大魁北克市拉瓦爾大學博士生雷諾(Sophie Renaut)說,「我們無法準確預測變化狀況,但肯定會劇烈影響整個生態系統。」

喬治亞大學海洋科學教授雅格(Patricia Yager)表示,研究團隊觀察到的浮游植物增生現象,如果遠早於動物覓食浮游植物的時間點,那後果可能相當嚴重。

「(食物供給與覓食)時間對不上的現象可能衝擊北極食物網,不僅影響當地動物和當地居民,也會影響依賴這些北極資源的遷徙物種。」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施柏榮:農業的抵抗 當台灣變成「已開發國家」之後?

$
0
0
文:施柏榮(作家)

美國副貿易代表Dennis Shea在本月13日參加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研討會,提到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最新一次的貿易政策檢視會議(Trade Policy Review)之中,台灣承諾未來不再以「開發中國家」(Developing country)自居。

這對於台灣來說無疑是近兩年最大的事件之一。台灣將可能成為東亞僅次於日本,第二個在WTO中宣稱自己為「已開發國家」(Developed Country)的獨立關稅區(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

重新定位雲林 農博宣告農業首都地位
台灣定位為已開發國家,將對本國農業產生極大衝擊。圖片來源:雲林縣政府

如果再針對這樣的事件來進行觀察,台灣放棄開發中國家的立場,等同於在貿易談判中,放棄以「特殊與差別待遇」(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的條款談判機會與立場。那麼台灣為什麼會做這樣的宣稱呢,可以大概歸結出兩個原因:首先,增加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的機率(另一個在區域存的協定為中國主導的RCEP);其次,一如日本日經新聞一篇值得玩味的評論所說,台灣會選擇放棄,是因為希望將自身與中國區分開。然而,無論是哪個因素其實都代表台灣「升級」成已開發國家,並不是因為國內自身的經濟或產業環境的「升級」,而更多是被動屈從於國際競爭的現實與結果。

比較積極的發問是,如何減少台灣農業在此過程中會造成的負面衝擊?

農業向來WTO已開發、開發中國家的角力場

如果我們先不就台灣後續,可能會進一步陷入區域貿易競爭的事實來進行討論。於去年中,一項有關於WTO的事件,事實上更值得台灣農業關注。印度政府下轄的商業與產業部(Ministry of Commerce & Industry, India)在2017年7月,即發表一則訊息,表示印度談判代表團預計將與中國聯合在WTO的部長級會議提案,直至2018年8月份,這項訊息受到證實,印度與中國代表團提案,並向WTO指控諸多「已開發國家」對於其國內的農業補貼(或稱為農業境內總支持)已遠超過在WTO所做的削減承諾。

如果我們再加以細究,這項印度與中國對於已開發國家的要求,事實上與兩項WTO《農業協定》(Agreement on Agriculture)條文有關(主要依循烏拉圭回合改革方案)。首先是第六條「國內支持承諾」(Domestic Support Commitments),明訂除了開發中國家或特殊案例之外,成員對於農業產品的國內支持,不得超過農業生產總值的5%(即對國內的農業補貼不超國該國農產總值的5%);其次是第十五條「特殊與差別待遇」(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條文,對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貿易減讓差異認定的共識(開發中國家所做的貿易減讓承諾,可比已開發國家少的原則,相對的也認同開發中國家,可以對本國農業有更多的靈活性的補貼)也就是說,在現有的WTO自由貿易的架構下,除了開發中國家之外,是不允許該國政府透過政策手段,來使本國農業達到「足以扭曲市場機制」的結果。但,也因為這樣的條文對於已開發國家的農業過於苛刻,因此,在WTO相關的談判之中,亞洲除了日本,包含南韓、新加坡、香港等都不願意將自身定位為「已開發國家」。

打擊已開發國家的境內支持,來做為打開對方市場的利器

印度與中國在WTO的提案,事實上不能夠視為單一個事件,它更代表的是一種「開發中大國」對「已開發大國」的競爭策略,也就是它們嘗試採擷已開發國家貿易自由化的論述,針對已開發國家的「境內支持」進行打擊。不過哪些支持內容,是可允許或不允許的,目前仍是爭議所在,而爭議的核心在於:究竟某個國家所施行制度會不會扭曲貿易的效果(如對市場造成價格影響等)

如果要進一步理解這些爭議,會需要對WTO在「境內支持」的三種區分來看——綠色措施(Green Box)、琥珀色措施(Amber Box)、藍色措施(Blue box)。綠色措施,意指不會對於農業生產或者價格造成直接影響的補貼內容;琥珀色措施則又被視為境內總支持(Aggregate Measurement of Support , AMS),即那些直接對於農業生產與價格造成介入的補貼內容,如對於特定農作物的保價收購制度;藍色措施則是限制生產數量的補貼內容(如藉特定農作物產量控制,來防止市場供給過高,產生市場崩盤的情況)。藍色措施多屬於政府調節性的政策手段,像是歐盟、日本、挪威等國家,都不認為藍色措施會扭曲貿易的效果,因此目前尚未被列入須削減的項目,但不代表藍色措施沒有爭議,在印度、中國等開發中大國「特殊與差別待遇」視角來看,歐盟、日本等所自我認定的藍色措施,其實只是「有條件式的琥珀色措施」,也會大幅扭轉貿易效果,同樣必須進行削減。 

那麼,到底什麼樣的境內支持是台灣成為已開發國家後,農業會受到的影響?

顯而易見的,任何會被認定為「琥珀色措施」的政策內容或手段,都是必須削減的項目(比如台灣自1974年即存在的「公糧稻穀保價收購政策」,勢必在台灣變成已開發國家之後,首先必須被迫去除的制度)。即使,台灣在2017開始試辦「稻作直接給付」與「保價收購」雙軌並行制來加以因應之,但這部分仍有兩個問題:第一,稻作直接給付,是否成功替代保價收購制度,以及其替代效果為何?第二,稻作直接給付,台灣雖嘗試將其認定「綠色措施」,但選擇稻作直接給付的農業生產者,採「對地給付」仍具有政策補貼性質,在多邊貿易之下,仍可能被認定為藍色措施,未來台灣進入新一波的區域談判之時,面對東南亞、大洋洲等國家的貿易談判,是否會被認定成需要削減的項目,仍有未知的風險在。

提出敏感性農產項目,運用關稅配額爭取談判時間

哪一項政策、制度是被放置在什麼顏色的措施,從未有過明確定論,更明確來說,哪些境內支持被允許或不允許,不過是全球貿易競爭的手段;在正式談判桌上,大家較量的仍是銓釋、資料舉證的能力(如米酒為民生必須品或消費品)但是當台灣聚焦在境內支持削減的議題,短期來說,更為重要的還是「關稅配額」。

烏拉圭回合談判(Uruguay Round),各國為了降低爭執,允許WTO 會員國可以針對某些敏感性農產項目,擬訂關稅配額(Tariff Rate Quotas, TRQ),也就是進口國可以針對該敏感性項目訂下ㄧ個總額,當超過這個總額之後,該進口國就可以選擇提高關稅,以保護本國農業與生產者(所謂敏感性項目,指那些對該國來說會產生劇烈衝擊的農產項目)。關稅配額,短期對於台灣因應貿易衝擊來說是重要的,因此對內,那就像是可以給予緩衝時間的作法,讓台灣農業可以更有機會來進行調節,但有兩點必須回應的:第一,必須舉證,對於台灣來說什麼是「敏感性農產項目」,以及如何論證或識別其為敏感;第二,在眾多敏感項目的清單之中,如何進行有效評估,提出保護的優先順序。

即使WTO目前處於談判停滯的狀態,但從今年美中貿易競爭來看,貿易競爭從來都不會消失,只會在不同的談判桌上不斷出現,尤其對CPTPP這類多邊貿易協定或是國與國的雙邊貿易協定來說,農業仍會成為談判的重點。因此,可以預期在ㄧ年內,農業即將受到的嚴峻的衝擊,並且直接影響農民生計;這樣的情況甚至不亞於台灣進入WTO的2002當年。也就是因爲這樣,現階段,急須農委會與常駐WTO貿易代表團在非常短的時間內,針對「去除所有農業境內支持,農業生產者直接面對海外農產競爭」為最糟情境,提出短期、長期的總體性因應策略。

大型連鎖店蔬果賣場
大型連鎖店蔬果賣場。本報資料照。

我們需要回歸農業為主體性的因應策略

面對可能而來的劇烈衝擊,可能的因應策略思考如下:

(1)境內農業支持手段,必須從給付轉向農業保險:

由於台灣代表團,已宣稱自己為已開發國家,除了面對極少數沒有農業的國家之外,多數國家勢必將農業提為談判桌上的籌碼。以往,台灣農業都被視為可割捨的項目,以至於成為農業萎縮的主因之一;如今,農委會的主要方針是正確的,也就是朝向綠色措施取代琥珀色措施的方向調整,但要改變長期的結構問題並不容易。但是,歸屬於「所得保險與安全網」以及「自然災害救濟」兩項關於農業保險的措施(包括提高覆蓋率)是必須優先建構的體質。

(2)堅守關稅、關稅配額的彈性化:

關稅配額絕對是短期必須堅守的防線,但此一部分必須農委會結合民間農業生產組織,強化對於實地田野生產資料的掌握(如種植面積與總量、穀料上下游產業鏈等),必須建構粽合性評估指標與模型,提出「敏感性農產項目」的清單,並且提供這些清單予談判代表團(劃定不同農產項目的關稅配額),同時需由行政院層級組織跨部會工作小組,直接劃定分年的目標藍圖,減少貿易競爭所對於台灣農民的影響與災損。

(3)聚焦在農業生產的基礎建設,補充農業生產資料庫:

事實上台灣目前仍然缺乏對於各地農業生產環境內容的掌握,以至於進行相關談判之時,普遍缺少立即時性資料,可以做為佐證。除了現有的數據之外,也須要對接足夠全球比較的方法論與資料,比如被WTO視為重要參考的OECD的「生產者支持估計量」(Producer Support Estimate,PSE)、「消費者支持估計量」(Consumer Support Estimate,CSE)、「一般性支持估計量」(General Services Support Estimate,GSSE)等計算境內總支持的指標與數據,可以思考納入台灣官方正式的統計資料(除OECD之外也必須鎖定其他跨國組織的計算方式),這將有利於對內擬訂發展目標,對外,則可做為談判的佐證基礎資料。

(4)加速《農業基本法》:

台灣農業長期做為屈從的位置,如果從國內產業發展位階來看農業(長期不受重視),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農業總是台灣貿易競爭下的犧牲品。無論境內支持、貿易配額、農業保護等議題,事實上最大的問題是缺乏ㄧ個以農業、農民為論述主體性的基本法。尤其在氣候變遷、經貿競賽的力度加深的此時,台灣更需要這樣的基本法。

但,我們所擁有的時間並不多。

無論台灣是主動或被動成為已開發國家,經貿競爭對於農業的影響與衝擊絕對是強烈的(試想在賣場中充斥的都是他國的農產品)。面對這樣的情境,短期必須堅守關稅配額的防線,為台灣農業爭取更多的產業調整時間,然後必須將農業扶助的方向,從「補貼」轉向為「保險」。但最為重要的,仍是一本能夠重塑農業主體性的《農業基本法》。

沒有農業基本法的國家,如何能夠成為已開發國家呢?

環團籲陽明山、內雙溪劃水保區 柯文哲拒連署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賴品瑀報導

要求陽明山、內雙溪劃設自來水保護區,環團22日公布台北市長參選人對此議題態度,五位候選人中,有姚文智、丁守中與李錫錕3位已經簽署,但尋求連任的柯文哲以「範圍太大」為由不願簽署,柯文哲競選團隊表示,「簽了大家都很開心,可是是柯文哲要做。」強調必須先與當地居民取得共識再提出計畫,才是負責任的表現。

DSC07060

環團要求北市將陽明山、內雙溪劃設自來水保護區,五位候選人中,有姚文智、丁守中與李錫錕三位簽署,但尋求連任的柯文哲以「範圍太大」為由不願簽署。賴品瑀攝。

草山生態文史聯盟、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等環團指出,台北市的飲用水有2.5%來自陽明山、士林內雙溪,一年約提供9萬噸給石牌、北投、陽明山、天母、士林、劍潭等高居住區域的民眾飲用,但他們從台北自來水公司的淨水場水質檢驗資料中發現,雙溪、陽明山兩個淨水場的水質明顯較差,有九項數值呈現偏高。

因此,他們提出在陽明山、內雙溪劃設「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的建議,並要求台北市長參選人簽署承諾。水資源保育聯盟陳椒華表示,北市的飲用水絕大多數來自新北,新店溪直潭堰集水區就有公告為集水區,但反觀陽明山、內雙溪卻沒有。

陳椒華強調,公告為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後,受限的項目其實只有廢棄物掩埋場、高爾夫球場、養豬、污染性工廠,對既有的居民其實並無太大影響,但劃設了水質會有保障,當地居民也可享受水費優惠,是雙贏的狀況。

尋求連任,且目前贏面最高的台北市長柯文哲拒絕簽署這份承諾書,不過,他的競選辦公室發言人林昆鋒到現場解釋他們為何不簽。

「我們不要只草率的簽下柯文哲三字」林昆鋒表示,擔憂劃設範圍大、保護強度恐提高數倍,將影響既有的居民的活動,因此需要聽聽陽明山居民的意見,討論後再來討論,做通盤計劃。「簽了大家都很開心,可是是柯文哲要做。」

上一屆柯文哲在挑戰北市市長選戰時,曾經簽署不少承諾保護環境與文化資產的承諾書,不過日後卻一一跳票。

林昆鋒認為,陽明山目前已經有國家公園法的保護,位階相當高,而環團指出每逢週末違規進入釣魚、抽煙等狀況層出不窮,可以從加強執法來改善。而環團指出的陽明山、士林內雙溪水質中礦物質、鹽類較高,可能是因為陽明山溫泉、火山土質所致,山上有些商業行為,是可能造成水質變化,但還需要再調查釐清。

岩山里里長王芝安指出,由於水質數據已經顯示有一些數值偏高了,柯文哲是現任的市長,就應該對此展開調查與提出改善方法,讓市民喝好水,考慮劃設水質保護區。雖然自來水處都說,「你放心,什麼水進來,我都能乾淨的出去。」但他認為,與其下藥處理水質,還是保護好水源地才是「預防性保護」。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

解決農地工廠  經濟部拚本會期提《工廠管理輔導法》修正案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上週才傳出農地工廠在十年內合法化的爭議,今(22日)立法院即排審《工廠管理輔導法》(工輔法)修正案,主張擴大臨時工廠登記對象,並延長輔導期限。經濟部回覆質詢時表示,展延無助於解決農地工廠,本會期結束前就要將行政院版《工輔法》修法草案送立院審查。主席最後裁定等行政院版提出後再審。

擔心《工輔法》一修,將放任違章工廠違法占據農地,環團一早在立院外召開記者會,指責已辦理臨登的工廠尚未解決,農地工廠以每年4000至6000家的速度爆增,問題未解決,這次修法本質就是「選舉的買票」。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右1)與經濟部中辦、工業局長回覆立委對農地工廠的質詢。攝影:陳文姿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右1)與經濟部中辦、工業局長回覆立委對農地工廠的質詢。攝影:陳文姿

經濟部本會期提修法   完整解決農地工廠

工輔法》第33條、第34條於2010年修正,讓2008年3月14日前已存在的低污染農地工廠辦理「臨時工廠登記」,並在輔導期限內免受區域計畫法等處罰,等於是暫時性合法。

民進黨立委林岱樺所提的修正案主張2016年3月31日前的工廠均可辦理臨時工廠登記。國民黨立委許淑華、王惠美的版本則以2016年5月20日前存在的工廠均納入臨時工廠登記。三版本均要求展延輔導期限。

立委林岱樺提出臨時工廠登記展延的修法,認為問題應盡快處理。攝影:陳文姿

立委林岱樺提出臨時工廠登記展延的修法,認為問題應盡快處理。攝影:陳文姿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回覆質詢時表示,賴清德院長已經宣示,只靠展延無法解決問題。經濟部已在研擬草案,但此案牽涉環保部門(環保署)、土地管理部門(內政部)、農業部門(農委會),需要更多時間討論,將在本會期結束前將修正草案送至立法院。

曾文生受訪時解釋,行政院所提的《工輔法》修正案會是完整的方案,不會只有展延。至於是不是只修正33、34條,則還在研議中。

主席裁示等行政院提案再審查

時代力量立委高潞·以用·巴魕剌於會議開始即提程序動議。她表示,立院4月通過的臨時提案要求經濟部、農委會、內政部應於三個月內向立院專案報告,說明實施至今狀況與修法方向,但至今仍未報告。應等報告結束後再審查。

召委陳超明最後決議請行政院於本會期結束前提出版本、並專案報告後,繼續審查。

林岱樺、許淑華及王惠美三位立委修法版本對照表。圖表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

林岱樺、許淑華及王惠美三位立委修法版本對照表。圖表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

曾文生表示,經濟部的原則是中高污染輔導進合法工業區、低污染要輔導合法,還須討論土地分區法令等。此外,現在正在辦理違章工廠的清查與建檔,要求2019年底完成。

農委會調查,目前農地非農用的面積為6萬7800公頃,其中農地工廠占1萬3871公頃。經濟部將就工廠產業別、污染程度等進一步調查。經濟部中辦解釋,這是明年的預算,預計1月啟動,一年內完成調查。

環團批:農地工廠還在長  展延是為選舉買票

趕在立院開議前,地球公民基金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主婦聯盟基金會等環團在立院外召開記者會要求立即停止審查。

地球公民基金會山林國土組專員吳其融指責,這三個修正版本只是把問題展延、拖到未來,「本質就是選舉的買票」。

地球公民基金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主婦聯盟基金會等環團反對展延工廠臨時登記。攝影:陳文姿
地球公民基金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主婦聯盟基金會等環團反對展延工廠臨時登記。攝影:陳文姿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研究員湯琳翔指出,去年行政院提520後新增違章工廠即報即拆,第一波只拆了15家。行政院應先告訴大眾違章工廠新增的情形。吳其融也表示,7000多家已辦理臨登的工廠至今只有50家完成合法化,政府應該做的是在農業安全下找到違章工廠的處理配套。

林岱樺反駁環團指責,她說如果這是為選票考量,為何國民黨時期不處理。她指出,農地工廠的土地融資跟稅賦減免都受到限制,業者用自主的力量帶起經濟。企業經營禁不起一拖再拖,《工輔法》應盡快討論。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觀塘案官派淪投票部隊 環團再提申覆 預告訴訟就要啟動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賴品瑀報導

觀塘天然氣第三接收站月初強行通過環評,參與表決的9票有6票來自「官派委員」政府機關代表,更挨批政治黑手干預環評。環團的義務律師團在會前兩次申請官派委員應迴避出席,卻遭光速駁回,22日他們再次前往行政院提出申覆,也強調觀塘案的訴訟已有所準備,就待環保署正式公告。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蔡雅瀅指出,8日第340次環評大會時,律師曾協助居民具狀申請官派委員迴避,但當時在環保署署長李應元的裁示「無須迴避本案」後,即繼續進行會議,律師們認為這是程序上的重大瑕疵,因此向行政院提出申覆案。

DSC07057

22日環團義務律師再次前往行政院提出申覆。攝影:賴品瑀。

律師們也曾在2日,對339次大會提出行政聲請迴避狀要求官派委員迴避觀塘案,環境法律人理事長張譽尹主張,由他們進行審查有偏頗之虞,依照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委員及參與審查之專家學者迴避及發言規範第三條規定,民間得以提出申請迴避的意見書,但不到24小時就收到環保署駁回的回音。

「沒有程序正義就沒有實質正義。」律師陳憲政強調,在觀塘工業區、工業港的環評程序中,政治黑手不斷介入專業審查,除了官派委員淪為投票部隊,環保署也因為行政院長賴清德力拼9月過關一句話,而密集召開環評大會,並由署長李應元親自押陣,讓環評制度公信力盡失。

除了兩次針對官派委員回闢的申覆案,律師們也表示,正在備戰觀塘案的訴訟,就待環保署正式公告環評結論就啟動。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表示,觀塘案的各項爭議比起過去的爭議環評更多,到時候這些科學證據都將在法庭中作為呈堂證供。

陳昭倫批,觀塘案的爭議起於部分無良學者提供錯誤資訊而來,更讓他痛心的是,在環團與中研院研究團隊陸續拋出新的證據時,中油卻選擇漠視藻礁生態的存在。搶救藻礁行動聯盟召集人潘忠政更批,目前更有當地議員為了大力贊成而瞎扯是大潭電廠排出的溫排水帶來藻礁,根本是亂放假新聞。陳昭倫痛批,這一切都在踐踏與藐視學術,是胡說八道。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

【里山台灣】城市與山林之間 田鱉米護淺山

$
0
0
作者:王正安(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田間管理員)

「雜亂的次生林、散落的農田、錯綜的農路及嘈雜的高速公路,交織在平凡無奇的通霄山谷中」—這是我對田鱉米的第一印象,一個介於城市與山林之間的地方。較之城市,沒有繁華的街道,也缺乏民生的各項分工;相較山林又沒有優美的風景,也與大眾對「自然」的認知相去甚遠。因此,儘管人車頻繁往來於城市與山林間,卻鮮少有人在此停留、關注。停駐當地的,只有依存淺山生活的居民與生物。

田鱉米田地與周邊環境。圖片來源: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田鱉米田地與周邊環境。圖片來源: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睽違近30年 意外發現印度大田鱉

2012年,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正執行國道高速公路局委託的生態研究計畫,評估國道對淺山生態的影響,這讓一群生態觀察者得以走進原本只是快速通過的通霄淺山區,並在一次的日間調查中,於埤塘邊意外發現了印度大田鱉正在田邊埤塘的水面上照顧卵塊。此一發現,讓大家大為驚喜,因為在這次目擊記錄之前,台灣已近三十年未曾出現印度大田鱉的繁殖紀錄,也因此推估其在台灣的族群數量可能極為稀少或甚至已滅絕。

印度大田鱉。圖片來源: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印度大田鱉。圖片來源: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印度大田鱉(Lethocerus indicus)是半翅目、田鱉科、田鱉屬的昆蟲,與椿象有著較近的親緣關係,前翅同樣半革質、半透明,口器則為吸管狀的刺吸式口器。成蟲體長約6.5至8公分,是台灣現生最大型的水生昆蟲,前肢特化為尖銳的捕捉足,後腳則為較扁平的游泳足,腹部末端具有短呼吸管,適應水中生活,並以「坐等」方式等待獵物經過,小則魚、蝦、蝌蚪,大則青蛙、烏龜、小蛇等,是水域生態系中的高級消費者。根據早期文獻記載,大田鱉可是廣泛分布於台灣全島的水田環境中,隨著環境變遷才逐漸於野外消失,也逐漸淡出台灣人的記憶。

友善生態的農耕 提供淺山生物生存空間

這次的紀錄,對生態界可謂莫大的鼓舞,觀察家團隊也持續每月數度拜訪這處山谷,因此與土地的主人:劉家阿伯、阿嬸與其子女在多次的寒暄交流下,日漸熟識,也慢慢發展出如同親人般的情感。過程中,我們逐漸體認到阿伯、阿嬸持續且辛勤的耕種,是維繫山谷眾多生命的關鍵--就是這樣與土地數十年來的和諧共處,才使得淺山生物有安身立命的空間。

像是大田鱉賴以為生的埤塘,是劉家阿伯為了確保水稻種植時得用水無虞,每年辛勤維護水路、整理植被,加上周圍菜園為了給子孫吃得健康不施用農藥,所創造出得天獨厚的優良棲地。而年年辛勤除草的排水溝渠,除了避免排水不順造成田區淹水外,緊鄰水田的溝渠,更因此成為水生生物們在曬田時的避難所,緊鄰山邊的溝區則成為陸域生物們在山林間穿梭的動物通道。

在與兩老與其家人密切討論後,決定以大田鱉作為山谷稻米的指標物種,發展「田鱉米」的友善生態耕種品牌,期望透過大田鱉的保育,顯現農人辛勤的價值。

田鱉米。圖片來源: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田鱉米。圖片來源: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田鱉米最初是向阿伯、阿嬸認購部分米,邀請數十個有志於淺山保育的朋友一同參與及支持。次年則依土地面積契作,鼓勵阿伯、阿嬸不使用農藥與化肥,種植友善生態與環境的稻米;引入穀東制度,建立穩定參與並支持農事的夥伴關係;發展環境教育的小遊程,親臨田間體驗生態系所提供的文化服務。

田鱉米環境教育。圖片來源: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在田區中進行環境教育。圖片來源: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近期,更進一步發展出「田間協作員、管理員」的駐田實地工作人員機制,除了協助文書業務,更承攬田間勞力工作,傳承過去數十年來與土地共生的適切農法,賦予農業施作不同的詮釋。在阿伯、阿嬸的指導下,我們也開始在接鄰的廢耕地上進行復耕,將二老的寶貴經驗及技術延伸到鄰近的田區實際演練。

同時,團隊也持續進行通霄淺山生物的資源盤點,以石虎及大田鱉作為保護傘物種,了解其下的陸域及水域生物,將其棲息環境對應田裡的空間,把累積的生態觀察經驗結合農事應用。我們依照現勘埤塘的經驗,維持田間埤塘適當植被、移除外來種大魚、並提供給大田鱉繁殖的挺立枝條。盤點田間動物重要路徑,保留路徑上部分植被並同時保持暢通。在田埂上附於生育於通霄草地植栽,將田埂用作棲地管理,讓食物網在田間正常運行。除了資源盤點,也建立生態監測系統,觀察山谷物候變化,作為後續檢討修正農事操作的依據,確保生態的永續發展,發展契合現地的生活、生產、生態共存之里山模式。

以較大的尺度來看,苗栗的淺山系就像是西半部生物的避難所,大田鱉與石虎的存在,意味著通霄淺山是亟需投入保育資源的生態熱區,也從實務中了解淺山生物保育的關鍵,在深諳山林知識的農人身上。我們做的只是每天走進田裡,在烈日下補秧、撿螺、挲草…,盡量為生態作出微薄的貢獻,過程中也不斷得到大自然的反饋,穩定地觀察到大田鱉在田間活動,運氣好的話,或者驚鴻一瞥麝香貓與石虎的身影,田裡的肥力與病蟲害也在生態系的支持下,隨著時序更趨於正向穩定。

田鱉米田區淺山動物紀錄。圖片來源: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自動相機捕捉到兩隻麝香貓在田區中活動的身影。圖片來源: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近幾年來,保育不再只是針對特定物種進行保護,農業也不僅只是生產糧食的產業。里山倡議畫出社會、生態與生產三生共存的願景,保育與農業在此架構下殊途同歸,具體表現出農人不只有農作生產,更有維繫人類永續發展關鍵的生態價值。雖然實踐的過程困難重重,但也正因為如此,才需要農人們在其中持續地調整與改進,也才更能顯現里山倡議的精神。而田鱉米也會秉持同樣的理念,繼續在田間作著平凡的農事,為淺山默默奉獻心力。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捕撈太猖獗 坦尚尼亞魚源枯竭 部分得靠進口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在坦尚尼亞三蘭港(Dar-es-Salaam),非法船隻用炸藥捕去大部分漁藏,破壞珊瑚礁和生態系統,更排擠當地漁民生計。

根據國際知名的「魚庫」(FishBase)資料庫,坦尚尼亞坐擁全世界最富饒的漁場,有1700多種魚種,其中47種是重要商業魚種,69種深海魚種,171種受威脅魚種。擁有如此豐富的資源,坦尚尼亞理應不需進口魚類,但當地政府、區域機構和聯合國糧農組織都警告,由於過度捕撈太過猖獗,使得坦尚尼亞漁業資源枯竭、價格上漲,並威脅糧食安全。

圖片來源:naturepl.com/ Christophe Courteau /WWF-Canon

非洲已出現因過度捕撈導致的魚源枯竭情況。圖片來源:naturepl.com/ Christophe Courteau /WWF-Canon

船數增漁獲反減  坦尚尼亞還需進口漁產

坦國政府表示,儘管漁船數量在五年內增加了近20%,達到6萬6000艘,但該國漁獲量大幅下降,從平均每年39萬噸降至2017年的36萬噸。2016年,坦尚尼亞的總需求量約為73萬噸,其中約50%來自海洋,其餘主要來自維多利亞湖和越來越多的養殖魚場。剩下的缺口由來自中國和其他地方的進口漁產補足。

但是取得坦尚尼亞年捕撈量或漁業資源的資料並不容易。聯合國表示,在非洲,不管是漁夫、商業型還是深海捕撈,非法、未報告和無管制捕撈活動(IUU)據估計佔全國總額的20%,每年造成經濟損失4億美元。許多船隻是非法運輸或用假身份運營,在海上轉移的漁獲量沒有紀錄,而且漁獲上岸的資料也不準確。

此外,坦尚尼亞人口不斷增加,從2000年約3400萬人增加到今天的5900萬人,2035年預計達到8900萬人。漁業是重要的糧食來源,三蘭市和其他沿海城市對海鮮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長增加,坦尚尼亞與烏干達和肯亞共享的維多利亞湖也已嚴重地過度捕撈。

非法炸魚盛行 採礦建築業取得炸藥容易

非政府組織「Stop Illegal Fishing」指出,需求暴增、價格上漲加上原本豐富的天然海洋資源,讓非法捕撈活動蓬勃發展。

非法漁業使用最簡單也最具生態破壞力的捕撈方法——炸魚。炸藥或肥料和煤油製成的自製瓶裝炸彈,一次爆炸可以在100英尺(約30.48公尺)半徑範圍內殺死多達400公斤的魚,價值高達1800美元,同時也會摧毀珊瑚礁,但是被抓到的可能性卻是微乎其微。

坦尚尼亞是世界上少數仍有炸魚活動的國家之一。「Stop Illegal Fishing」發言人表示:「爆裂物容易取得,多半來自採礦和建築業。執法不嚴、起訴率低、貪腐賄賂和對漁民的威脅恐嚇,讓這個產業囂張盛行。此外還摧毀珊瑚礁,威脅該國的國際旅遊業。」

坦尚尼亞還有非法的炸魚行為。來源:SmartFish影片截圖

坦尚尼亞還有非法的炸魚行為。來源:SmartFish影片截圖

外國籍拖網漁船 橫行東非沿海

坦國政府稱,中國籍漁船泰宏(音譯)1號和馬來西亞籍漁船Buah Naga 1號都曾被發現載有鯊魚鰭,顯示鯊魚屍體已被拋棄。坦國政府總計對外國漁船開出超過800萬美元的罰單。

負責監測印度洋非法捕撈的歐盟組織「IUUWatch」指出,大型外國拖網漁船在東非沿海很常見。「這些拖網漁船用巨大的無差別捕撈漁網消滅整群鮪魚,小魚也被撈起丟棄。」

雖然GPS和衛星系統讓漁船追蹤容易許多,但將他們緝捕歸案受審不但困難還很昂貴。去年,一項歐盟與世界銀行贊助的監測計畫在東非沿海的八個國家巡邏了49次,扣押12艘船,記錄120起違規。同時監測670艘船,其中許多船隻疑似涉及非法捕魚。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聯合聲明:反魔鬼法案《宗教基本法》

$
0
0
文:地球公民基金會以、環境法律人協會、台灣人權促進會、婦女新知、人本教育基金會等

本週三(10/24)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將排審宗教基本法草案。由立委王金平、黃昭順、林岱樺、馬文君等36人提案,但《宗教基本法》草案問題重重,一旦通過,不但大量公有土地恐落入私人宗教團體的手中,甚至架空國土規劃、建築管理、消防、殯葬管理法規,將引爆山林濫建濫墾的大浩劫,危害公共安全!

地球公民基金會以及環境法律人協會、台灣人權促進會、婦女新知、人本教育基金會......等友團,將於10/24上午8點30分於立法院中興101室,召開聯合記者會,發表共同聲明,呼籲立委王金平、黃昭順、林岱樺、馬文君等36人放下屠刀!請立法院國民黨、民進黨團,為土地、為人民及後代子孫把關,負起立法委員之職責,萬不可讓此宗教基本法草率送入院會通過!

我們反對《宗教基本法》草案的理由如下:

排除殯葬管理、農業、土地、建築、消防、國土計畫等相關法令,恐導致宗教建築濫墾濫建、危樓林立!不但破壞自然地景與生活環境,更罔顧人民的生命安全!

宗教違建長年佔用公有土地,卻免受公產管理法規的審核機制,就可以輕易取得土地、就地合法!等於是變相鼓勵人民侵占公共資源,嚴重傷害社會公平正義!

宗教法人、宗教團體的定義過於寬鬆,「宗教團體」名義恐被有心人士濫用,藉此法規避現行法規管制!

民間團體呼籲:

要求王金平,黃昭順,林岱樺,馬文君四位提案人撤案並公佈遊說團體名單。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應暫緩審查《宗教基本法》,並召開聽證會,邀集內政部及相關部會,一一檢視《宗教基本法》與現行法規的衝突點,再據此修正《宗教基本法》的不適當條文。

執政黨、內政部及相關部會應公開表態,說明執政當局對《宗教基本法》的立場。

行政院應清查目前宗教建築物佔用公有土地、違反土地使用管制之情形,並且評估建物合法化後的潛在衝擊,據此研擬宗教違建的清理對策。

請立法院國民黨、民進黨團,為土地、為人民及後代子孫把關,負起立法委員之職責,嚴謹把關,萬不可讓此《宗教基本法》草率送入院會通過!


第27條 (宗教用地的地權與地用)

宗教法人或其他宗教團體於本法施行前,以自有資金或無償取得而以自然人名義登記之農
業用地,得申請更名登記為宗教法人或其他宗教團體所有,不受農業發展條例之限制。

本法施行前,各宗教之固有建築物坐落於公有非公用土地,且從事宗教活動已逾五年者,
得申請公有非公用土地之讓售、借用、租用、設定物權或委託經營,以取得該公有非公用
土地用地之權利,不受土地法第二十五條及公產管理法規之限制。但取得之權利,非經土
地主管機關同意,不得讓與、處分、設定負擔或輾轉委託經營。

本法施行前既有宗教建築申請補辦建築執照與消防設備等審查作業,應在考量公共安全的
前提下另行訂定績效管理辦法,由宗教團體提出替代改善方案,經各該目的事業主管機關
審查後予以發照,不受相關目的事業法規的限制。

【李璟泓漫畫】雄偉殿堂對比田間伯公 淺山蓋宗廟是誰的福地?

$
0
0
文、圖:李璟泓
伯公與石虎
石虎與伯公。繪圖:李璟泓

福人全為德,正直乃為神。

這是田裡的百年石造福德祠上寫的。每次在田裡觀察,散步到伯公(編按:土地公、福德正神、與客家人稱的「伯公」,所指的都是地方鄉里的土地神祇。)所在的位置時,我都會在這裡看著這片淺山,咀嚼著這兩句話的意義。

我們所在的這片田野,是因為田鱉伯為子孫健康不噴藥的經營而保留下的環境,也因為這樣,這片看來毫不起眼的淺山成了許多野生動物的家。

「福人全為德」,因為有德,所以這片土地成就了棲地保存及生物多樣性,也讓許多願意支持的人們吃到了好吃的食物。

有許多時候,人們都想來看看這塊福地,但是我想讓你知道的是,如果你住的地方願意支持友善環境的生活,它就會是里山生活,就會是福人福地。這樣的福地不是被拿來參觀的,而是要拿來生活的。

「正直方為神」,這也是我最近看到淺山環境的破壞一個非常憂心的部分,近十年來,淺山地區有許多的開發造成危機,其中一項就是宗教團體的開發。

許多勢力龐大的宗教利用募款買下許多便宜的山林。這些多是農地及農牧用地的淺山在未經環評或是許可的條件下就任意開發,主管機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然後一座座雄偉的寶殿就在山頭矗立,信徒絡繹不絕。對於人們來說,這些華麗的殿堂並沒有淨化人心,而是一種互相炫耀的競賽。對於淺山來說則是一場場的浩劫。而神明的靈驗或是地位從來都不應該是堆砌在對於淺山環境的破壞,如果祂們也認同這樣,那就一點也不夠正直了。

相對的,坐落在田間的伯公,就是個正直無所求的神了,沒有坐在雄偉的殿堂、沒有高高在上,祂知道田間發生的大小事,也看到人世間最真實的生活。就在田邊寧靜的角落,祂所庇佑的淺山動物就常常從眼前經過。

這也是我們想要成全環境信託的一個精神,庇護萬物、人與環境共存,這些願意為了人、土地與環境一起努力的人,全都是現代的土地爺爺、土地婆婆。

 

 

 

 

作者

Viewing all 2011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