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視新聞聳動的標題寫著,人類距離「暖化大限」只剩12年。先別提看了之後的壓力,光是高溫悶熱雨還下不停,心情就好不起來。英國獨立報報導,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縮寫MIT)的最新研究顯示,氣溫逐年升高、降雨增加和極端天氣等氣候變遷現象已經影響到人們的心理健康。
面對氣候變遷,建築界如何挑戰升溫控制在2℃?全年高溫的新加坡正積極打造低碳建築,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的淨零耗能建築已經動工,吉寶灣大廈的舊建築改建計畫也以超低耗能(super low energy building,SLE)為目標。
2016-2018世界綠建築委員會(World Green Building Council,WGBC)主席,新加坡知名建築師戴禮翔15日應邀於「2018環亞熱帶創新低碳綠建築國際研討會」演說並接受專訪。他指出,比起綠建築,零碳建築的指標非常明確,也更困難。要達成減碳目標,時間不多了,建築應該更精準瞄向「零碳」。
因農地生產聚集的鼠類,是野生動物的食物,卻也造成農業上的損害,一些禾本科、豆科或旋花科,難逃鼠輩肆虐,鼠害防治是農業十分關切的議題。根據國際稻米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IRRI)2003年統計,囓齒動物對亞太地區水稻的減損,高達10%。相較之下,台灣情況相對輕微。
氣候變遷正在發生,比人們想像的要快得多。為了抵禦潛在的氣候災難,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比爾蓋茨和世界銀行執行長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組成「全球調適委員會」(Global Commission on Adaptation),目的是重建美國總統川普宣布推出巴黎協定所影響的政治意願,共有17個國家加入,包括中國、印度、南非、印尼、加拿大和英國。
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比爾蓋茨等人組成「全球調適委員會」(Global Commission on Adaptation)。圖片來源:Evan Schneider/UN Photo
郭斐玉表示,這項計畫的經費不會全部來自政府。首先會整合部會現有資源,例如農委會農村再生計畫、文化部社區營造、高教深耕計畫的大學社會責任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USR)。此外,有些企業有意投資故鄉,他們擁有資金、技術、管理人才;也有許多民間組織已經長久在地方深耕,這些都是可利用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