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2011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深澳停建 經部:撤案「沒必要」 挨批打假球、選後就反悔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賴品瑀報導

上週環署環評大會通過觀塘案、行政院長賴清德也宣布停建深澳電廠,15日在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國民黨立委砲聲隆隆,痛批停建深澳都是為了選舉,政策一夜轉彎打臉了猶言在耳的深澳低排放、供電的必要,更質疑至今沒有明確撤銷、廢止相關的許可,是否為了選後再一次轉彎而留一手?

面對立委王育敏一再要求明確完成撤案的程序,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卻說「沒有必要」,因為深澳案還沒有走到電業籌設許可,算是還沒有成案,現在停止繼續準備就好了。立委蔣萬安則要求環保署撤銷環評處分,環保署綜計處處長劉宗勇則表示,應該由台電主動撤案。這樣的回應遭國民黨大批「都只是打假球」。

DSC07025

上週觀塘案通過、停建深澳,15日環保署在衛環委員會遭國民黨立委砲轟。賴品瑀攝。

行政院停建深澳的說法是,觀塘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將可提供428萬瓩的燃氣機組所需要的天然氣,除了原規劃的大潭電廠所需300萬瓩外,還有128萬瓩可以額外供應其他機組,足以取代深澳電廠的120萬瓩。國民黨追問這120萬瓩的機組到底從何而來?到底要落腳在哪裡?出身桃園的呂玉玲更質疑,是否又是可能污染桃園空污的高原電廠?

「學學詹順貴吧!」立委蔣萬安諷刺環保署長李應元,應該立刻下台,別再戀棧,等著升級當環資部的部長了。多名國民黨立委更抓著李應元說詹順貴去辭「不顧道義」的說詞,批說今年3月包括詹順貴在環評大會為深澳投下贊成票、各部會競相為深澳辯護,如今政策說變就變,最不顧道義的就是賴清德與李應元。

觀塘案翻案 行政院再挨轟黑手介入環評

立委李彥秀更批,為了讓觀塘案盡快完成,環保署為此密集舉行環評大會,一個月內連續加開四次,完全是政治凌駕專業,讓詹順貴都看不下去而走人,「環評已死又害死藻礁」吳志揚批蔡政府這一連串的作為,讓8日舉行的第340次環評大會,淪為環評史上最黑暗的一日。

衛環委員會召委陳宜民安排15日由環保署等部會報告「環境影響評估法之修法期程及如何確保環評程序之公正獨立」、「落實2020年自主減碳目標之具體減碳政策規劃及相關能源配比檢討」及「官派環評委員支持『中油觀塘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環境影響差異分析案』」等議題,觀塘案的通過是焦點所在。

李應元重申觀塘案審查過程嚴謹,工業區開發面積自232公頃縮減至23公頃、工業港碼頭海堤長度自2860公尺縮減為1688公尺,又在大會決議前承諾再往外退20公尺等,已經避開有藻礁覆蓋及柴山多杯孔珊瑚分布區域。

但獲陳宜民邀請進場的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召集人潘忠政指出,這些退縮並不值得驕傲,因為雖然退了工業區,但工業港仍需要興建,當時小組建議退回此案的理由仍無解決,「雖然減輕對策不直接掩埋藻礁,但港灣開發已實質改變藻礁、珊瑚等生態棲息環境,對水體物理和化學因子有重大改變情形下,對藻礁生態系有重大影響之虞。」

潘忠政更批,若是早劃好保護區,藻礁就不用面對這些威脅,就是中央跟地方長期推託所致;而民間一再主張應該舉行聽證會以釐清爭點,今年4月總統蔡英文曾當面承諾,但之後卻沒有舉辦,就是行政院的黑手在操弄,民進黨沒有誠意,比起過去的國民黨,有過之而無不及。李應元強調,審查的過程中已有專家會議、民間也已充分發言,因此沒有需要另辦聽證會。李應元也承諾,下個會期將會將環評法送入立法院展開修法。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


中火增2部燃氣機組 4部燃煤轉列「備載」 何時退場說不清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賴品瑀報導

台中發電廠15日在環署進行新建燃氣機組計畫環評案初審,原本計畫除了提出新建2部燃氣機組,也將讓既有的1、2號燃煤機組轉做備用,在行政院長賴清德12日於立院宣示,台中電廠要在「2023年燃氣機組運轉,1到4號燃煤機組轉備載」後,也修改了計畫內容。

不過,此案除了新增燃氣機組,還將興建天然氣接收站、卸收碼頭、輸氣管、5座儲槽、海水淡化廠等設施,緊鄰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地預告範圍,有大量白海豚目擊紀錄顯示為熱區,環團提醒,此舉恐切割白海豚的南北族群,並造成滅絕。此案在減空污與白海豚生態上,面臨了困難的抉擇,部分環委與民眾更建議與台中港併案。

台中港相關

台中港周邊多計畫進行中,恐衝擊白海豚生態。環保署提供。

此案一度遭小組討論,是否要與相鄰且因此案而生的「台中港擴建外廓防波堤計畫」合併一起做二階,但最後仍決定給出再一次補件的機會。小組要求補充機組汰換規劃、白海豚生態對策與台中港外廓港的加乘效應等資料,小組召集人王价巨表示,若下次還是沒有辦法說明清楚,很有可能考慮讓此案進入二階環評。

新增2部燃氣機組 4部燃煤陸續轉列備載

2部要新建的燃氣機組,將使用台中發電廠內既有的13.4公頃土地,台電表示,新增燃氣機組後,既有1至4號燃煤機組就將陸續轉為備用,減少生煤使用量,空品就會開始改善。而自建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好處,是擴充卸儲容量及操作裕度,提高天然氣安全存量天數,提升供氣及供電穩定。

但環團要求加速除役燃煤機組,擔憂列為備載,將來可能又「火力全開」,形同變相的擴建,建議直接把燃煤電廠轉為燃氣電廠,而不是再蓋新電廠。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更表示,燃煤電廠改燃氣只需幾個月的工期,要全改、或要兩者(燃氣、燃煤)並用都可以,目前世界已有技術,不需蓋新電廠。

DSC07030

環團要求加速除役燃煤機組,擔憂列為備載,將來可能又火力全開,形同變相的擴建。賴品瑀攝。

環委劉希平提醒,最大量的排放是10個燃煤、2個燃氣全開,台電卻沒有提出這個最不佳的狀況,目前的模擬是挑選較樂觀的來呈現。

「越快越好!」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卻對於此案進二階的呼聲不小感到憂心,強調站在擔憂中部空污的立場上,「每拖一年就有更多人死亡。」而民眾更要求台電能明確承諾1到4燃煤機組的除役,而不是列為備載。但也有環委質疑,備載的啟用規範,卻還沒有訂出,在如此的狀況下,燃氣趕快興建是否就等於減少空污,也並非能算是明確的前提。

台中港外廓堤、中火接收站、中油北液二期相鄰不同案

為了此案的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新建,台電、台中港務公司聯名另提台中港擴建外廓防波堤計畫的環差,由於填土面積超過50公頃,已在7月時法定進二階,搭著外廓防波堤擴建順風車的還有中油「北部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二期計畫,也在月初展開環評。

鄭明修直言,今天的中火接收站很顯然不可能獨立成立,台中港擴建外廓防波堤案開宗明義就表明了是為了中火接收站而做,而台中港外港擴建不成,中火接收站就也無法執行,兩者應該是一體的,應該併案處理。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執行長涂又文、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楊士慧也贊同鄭明修的意見,認為兩案應該合併,或是至少海域部分工程應該併入台中港擴建計畫審查。劉希平指出,目前台電的資料上顯示,天然氣運氣船規模可能介於8~24萬公秉,相差了3倍之多,要浚深多深、需要多少船次的資料都沒有。若此案先過,後來才發現確實需要外廓堤,否則船不能進來,將淪為先上車候補票的局面。

「那裡對白海豚很重要」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理事長陳秉亨強調,白海豚不會去深海區,因此該處是白海豚重要的匯集點,也是南北白海豚交流的通道,將白海豚的族群切割就會造成滅絕。此外,王价巨指出,過去在深澳案時,台電一直說會天然氣爆炸,現在到了中火案,的確開始有當地民眾以此來反彈,直問到底會不會有危險。除此爭議外,台電也如其他天然氣案般,仍然沒有提出災害發生了,衝擊會有多大、要如何因應,而不是回答「努力不要讓他發生、假裝他不會發生。」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

心情很差? MIT說可能跟氣候變遷有關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最近電視新聞聳動的標題寫著,人類距離「暖化大限」只剩12年。先別提看了之後的壓力,光是高溫悶熱雨還下不停,心情就好不起來。英國獨立報報導,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縮寫MIT)的最新研究顯示,氣溫逐年升高、降雨增加和極端天氣等氣候變遷現象已經影響到人們的心理健康。

Photo by Osman Rana on Unsplash
研究發現氣候會影響心理健康。Photo by Osman Rana on Unsplash

這份報告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全球暖化1.5°C》特別報告同一天發表。IPCC報告指出,要控制全球升溫在1.5°C以內,全球僅剩12年時間,而要避免全球暖化災難,報告建議採取緊急且空前的政策變革。

大量數據為基礎 炎熱天氣影響心理健康

2002年至2012年間,近200萬的美國居民向美國疾病管制和預防中心報告其近30天的心理狀況。科學家分析了這些資料,並和氣候資料做比較。

平均而言,溫度高於30°C或降雨超過25天的月份,較多人反映壓力、抑鬱和情緒相關問題。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與氣候變遷有關的炎熱天氣會影響心理健康並增加自殺率。這份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新研究規模龐大,更顯相關科學證據的份量。

女性和低收入者影響最深

令人訝異的是,研究作者、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奧布拉多維奇(Nick Obradovich)的團隊還發現,美國民眾因為天氣而提報心理健康問題的案件中,女性是男性的1.6倍,低收入女性是高收入男性的2倍。

該研究還指出,與卡崔娜颶風相關的心理健康問題報告增加了4%。卡崔娜颶風於2005年8月襲擊美國墨西哥灣沿岸,數百萬人受到影響。

奧布拉多維奇深入探討這些發現後表示:「我們有一個理論是,(這個相關性)可能是高溫影響睡眠造成的。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可能的機制。」

他認為其他可能的因素包括,炎熱的天氣影響個人工作表現和認知功能,或者大腦調節情緒的能力。

「暖化大限」讓人有壓力? 學者提醒重視心理健康 

奧布拉多維奇補充說明,這份研究沒有考慮到氣候變遷問題的存在對人們集體心理健康的影響,也沒有考慮到更難以量化的氣候變遷現象,如海平面上升。

他呼籲所有國家改善心理保健服務,如此當人們面臨氣候變遷產生的壓力,才會有更好心理保健醫療水平和可取用性。

不過該研究也顯示,溫度升高與心理健康惡化之間的相關性「可能不會一直持續」,因為人類可以透過科技的進步或生理的調適加以適應。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愛知目標】對地綠色環境給付 兼顧生產與環境的農政新思維

$
0
0
作者:陳玠廷(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

從農業政策施行的角度而言,行政院農委會於去(2017)年8月所規劃的「對地綠色環境給付」,旨針對我國稻作、雜糧耕作現況所致之發展困境,提出提升稻米品質、調降稻作面積以輔導潛力作物,及獎勵與扶植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等目的。期盼透過計畫執行達到(1)調整農作產業結構,確保農地合理使用;(2)提高國產糧食自給,確保糧食供應無虞,及(3)促進友善環境耕作,確保農業永續經營之遠景目標。對地綠色環境給付政策執行至今,已針對全國31.8萬公頃之基期年,採取農地農用之農地予以補償,未來擬再增加30萬公頃之農地。

從作物別來看,該政策除了辦理「稻作直接給付與保價收購雙軌並行制度」外,為促進整體農業結構的調整,補助的標的還包括了:契作進口替代作物(如:非基改大豆、硬質玉米、小麥等)、契作外銷主力作物(如毛豆),及原耕作區特產之重點發展作物。

國產非基改黃豆

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補助標的之一:國產非基因改造黃豆(大豆)。圖片來源:農委會

進一步,透過「堆疊式給付及獎勵」,以漸進的方式提供農友耕作轉型的誘因。以「對地綠色給付」作為政策推行的基石,鼓勵、輔導農友依規範進行農耕與田間管理作業;再透過鼓勵種植具進口替代或外銷潛力之作物,提升產業競爭力。為兼顧生產與環境保護的理念,除了前述兩類補助,生產者若採取節能、低耗水之合理耕作制度,乃至依據我國有機/友善環境耕作之標準進行轉作,皆可在既有的補助下獲得額外的獎勵誘因。

對地綠色環境給付精神

在WTO協定中,關於補貼措施可以依據對市場影響的程度分為:琥珀色(Amber box policies)、藍色(Blue box policies)與綠色(Green box policies)三種類別。其中,「綠色措施」所指涉的是不會直接影響到交易價格與產量的補貼措施,是在WTO規範中被允許、豁免削減的政策工具。農委會所提出的新政中,旨在於針對品質提升、引導連續休耕農地轉作,並強調生產環境之維護為訴求,合乎WTO所規範的綠色補貼措施。

關於對地綠色環境給付的討論,我們也可以從「公共性」作為思考的角度。農業除了生產糧食的功能外,還發揮著有益於環境保護、維繫農村文化、庇護生物棲地、調節微氣候等正面外部性。因此,晚近各主要國家開始從農業的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ality),展開農業生產「非貿易」面向的談判攻防。

對農家經濟收入來說,透過農產品販售所得的銷售收益,是主要的所得來源。在考量合宜的農業生產形式,可以帶來生態、社會文化等正面價值的公共需求,透過補貼的方式提供生產者非農產販售的收益,在增進其所得的基礎下,提供鼓勵及引導生產者朝向更為永續生產行為的誘因。

因應水源不足 「黃金廊道計畫」推旱作

水資源不足,且長年在產業用水競爭的狀況下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得雲林縣與彰化縣為全台地層下陷最嚴重之區域。2007年高鐵通車、2015年苗栗、彰化、雲林等站開通營運,讓原本就下陷嚴重的雲林高鐵車站周邊、跨158縣道及跨78 線路堤三路段,變得更加嚴峻。

從問題解決的角度出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偕同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自2014年起推動了「黃金廊道[註1]有機農業輔導推廣計畫」。針對特定農業區及一般農業區等農地,以保價契作的方式鼓勵及輔導農友以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轉作低耗水、高經濟價值的毛豆與馬鈴薯,推廣農業水土資源和諧利用,發揮農業耕作的正面外部性價值。

依據慈心基金會的估算,以2015年為例,契作農民轉作前後在經濟收益上有明顯的成長:

黃金廊道

除了經濟收益的提升外,就節水的目的而言,轉作毛豆後的用水量,約僅水稻種植的1/8。除了經濟收益的提升外,就節水的目的而言,轉作毛豆後的用水量,約僅水稻種植的1/8,這對於位處地層下陷潛勢地區的農業產地來說,無疑是能夠兼顧環境與經濟永續的有效做法。

朝向更具韌性的農業生產環境

對台灣近期農業發展所面對的處境而言,極端氣候所致的大旱大澇已逐漸成為常態,農業如何在友善環境的前提下也能具備產業的競爭力,是政策規劃應列入考量的重點。從綠色環境給付的概念出發,提出對生產者具有誘因的工具,並逐步引導他們朝向更具備「韌性」的生產行為,是刻不容緩的課題,也是我國農業結構調整的使命所在。

[註1]黃金廊道係指彰化(竹塘、埤頭、溪州)及雲林(西螺、二崙、虎尾、土庫、元長、北港)高鐵沿線以軌道為中心左右各1.5 公里為範圍。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力抗全年高溫  新加坡也興起零耗能建築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面對氣候變遷,建築界如何挑戰升溫控制在2℃?全年高溫的新加坡正積極打造低碳建築,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的淨零耗能建築已經動工,吉寶灣大廈的舊建築改建計畫也以超低耗能(super low energy building,SLE)為目標。

2016-2018世界綠建築委員會(World Green Building Council,WGBC)主席,新加坡知名建築師戴禮翔15日應邀於「2018環亞熱帶創新低碳綠建築國際研討會」演說並接受專訪。他指出,比起綠建築,零碳建築的指標非常明確,也更困難。要達成減碳目標,時間不多了,建築應該更精準瞄向「零碳」。

新加坡管理大學(SMU)首座「現場淨零能耗建築」示意圖。圖片轉載自SMU。
新加坡管理大學(SMU)首座「現場淨零能耗建築」示意圖。圖片轉載自SMU

全年都熱  新加坡從減少冷氣面積、多用自然光節電

世界綠建築委員會是由全球70幾個國家的綠建築委員會組成的網絡。戴禮翔於擔任主席期間提出淨零碳計畫(Advancing Net Zero),推動2030年新建建築達到「淨零碳」,2050年是100%建築(包含既存建築)達到「淨零碳」。獲得澳洲、德國、加拿大、印度等十幾個綠建築委員會的支持與承諾。

他以三棟新加坡建築為例說明這項趨勢。新加坡第第一棟淨零耗能建築2016年動工,位在新加坡國立大學(NUS),使用1,200塊太陽光電板。新加坡管理大學(SMU)不落人後,2018年在校園開始建造第一座位在市區的現場淨零能耗建築,所使用再生能源就位在建築物本身,而非其他區域。吉寶灣大廈則是第一座將現有大樓改裝成超低耗能建築的案例,預估改裝後每年能耗從每年每平方公尺145度減至115度,每年節水7000立方公尺,相當於3個奧運泳池。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淨零耗能建築示意圖。截圖自NUS臉書影片

戴禮翔指出,新加坡的節能挑戰比台灣更高,除了高濕高溫,長年溫度都在30度以上,冷氣耗能很大。節能的策略就是縮減冷氣範圍。讓走廊、樓梯間這些空間不要有空調。此外,使用冷氣的習慣也要改變。

戴禮翔說,過去規定冷氣要設定在23度,實際上很多大樓都開到18度。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零耗能建築將冷氣溫度設定在26度,溫度略高加上高濕,會讓人感覺不舒服。這裡使用風扇讓房內空氣流動,營造舒適空間同時還有節能11%。

他解釋,人們都喜歡自然風,這類設計可以用在走廊,但空調空間要保持密閉,才能減少冷氣流失,這一點新加坡與歐美建築一致。

至於舊建築改建,他指出通常先更換節能的空調設備,另外,現在辦公時間大多是面向電腦。新加坡日照時間長,改善改窗簾設計或利用閃光板引入外面陽光,靠窗五公尺的範圍幾乎不用開燈。

1

2016-18世界綠建築委員會(WGBC)主席,新加坡知名建築師戴禮翔。攝影:陳文姿

全球暖化加遽  綠建築應走向「低碳化」

新加坡已經宣布課徵碳稅,戴禮翔說,從電價與能源的角度,電費會更貴,一般的住戶對電價還不敏感,但用電很高的族群,例如旅館、辦公大樓,應該先一步推動低碳建築。

但他也坦承,推動綠建築已經不容易,而推動低碳更難。他指出,綠設計可以增加病人恢復速度,住院時間減少8.5%;有更好的光線,生產力可以增加23%,不過,這類研究還太少。現代人追求健康,深受空污困擾,卻不太清楚建築與健康、生產力的關聯。

戴禮翔說,一般說的綠建築標準都是包含多樣性的指標,例如節能、節水、生物、教育等,有些標準並不完全科學化。「零碳」是非常科學化的數據,目標更為明確。對抗暖化,人們所剩的時間不多了,要看到更積極的改變,綠建築應走向「低碳化」。

參考資料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滇池‧洱海·母親湖 在環境教育中看見環境管理的希望

$
0
0
2018雲南生物多樣性紀行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宣竹報導

雲南省是全中國生物多樣性之首,擁有複雜的自然地理環境,孕育豐富多樣的動植物生態,卻也受到相當大的威脅——雲南省位於的中國西南地區,被列入全球30多個「生物多樣性熱點」,代表這個陸地生態區有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但也處於最瀕危的狀態。

9月間,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在與數名台灣NGO代表與相關工作者前往雲南訪查,實際去瞭解雲南的生物多樣性及其所面臨的挑戰,和因此發展出的環境教育與環境管理。

曾經見過它很美 滇池劣五類的環境教育啟發

滇池,位於雲南昆明市,曾有「高原明珠」的美譽,是雲南最大的淡水湖,面積比台北市要來得大,當地人習慣叫它作「海」。

沿著「海岸」駛過,三年前也跟隨環資來雲南參訪水資源的台南社大晁瑞光分享,那次他們參與NGO綠色昆明發起的「滇池關愛日」,跟著志工一起進行水質監測,那時所見的湖水,有如「抹茶拿鐵」一般。


2015年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舉辦水資源參訪團,所見「抹茶拿鐵」般的滇池。攝影:晁瑞光(本報資料照)

從媒體人轉為進行環境教育,一直關注的雲南的環境問題的鐵木補充說道:「滇池花了200個億人民幣,都還無法治好,還是個劣五類!」中國依照水的品質,將地表水分為了五個類別,從源頭水、國家自然保護區的第一類水源,到第五類用於農業用水與一般景觀水域,而「劣五類」即為無法符合最基本水質標準的水。

是民生用水、農田灌蓋主要來源的滇池,但民生廢水與養殖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入滇池,讓滇池在短短幾十年內,從在地居民的游泳的場域到人人不敢親近的水體。

「曾經見過它很美的情境,所以更了解那個急迫跟緊迫。」王愉是昆明人,在2012年創辦社會企業「雲南在地自然教育中心」。

王榆秀出兩張照片,第一張是小時的她在滇池裡遊玩的畫面,後方還有不少人在游泳;第二張則是她就讀高中的時候,在滇池畔拍照,後方已見不到遊憩的民眾。

在大學時代,她在一場演講中,聽到創辦中國最大環保組織「自然之友」的梁從誡先生的一席話「鼓勵你們年輕人自己去創立環保社團!」而後王愉創辦了雲南第一個環保社團,並與夥伴一同成立在地自然,投入環境教育,帶著被電子化養育「自然缺失症」的孩子們,實際踏入自然裡。

在地自然教育中心創辦人王愉。攝影:陳宣竹

在地自然教育中心創辦人王愉。攝影:陳宣竹

在地自然 看到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性

「現在的孩子可以透過很多的途徑了解生物多樣性,」王愉指出即便雲南是一個備受世界肯定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地方,但是孩子寧願在書上去讀,而不願走出去實際感受。

因此,2015年,在地自然在昆明西南角的海口鎮——滇池湖水流出的地方稱之為海口——的石城國家地質公園內,創設了「石城自然學校」,和孩子們一起探索永續生活的可能。

在地自然的王榆和花椒介紹石城自然學校。攝影:郭志榮

在地自然的王榆和花椒介紹石城自然學校。攝影:郭志榮

一踏入石城自然學校,映入眼簾的是一個約兩層樓的石造磚屋,前面矗立了一棵高大的柿子樹,是學校的「校心樹」,旁邊的「荒野遊樂場」則是由參與自然學校的孩子們在周遭環境撿拾、拼裝而來。

沿著小坡道往下走,有菜園、還有生態濾水池,在地自然除了有自然體驗的活動之外,也融入食育和永續生活教育,參與活動的孩子,從到菜園裡採摘開始,幫忙煮食、洗碗,廚房用的廢油再拿來做肥皂,而廁所和廚房的廢水,再經過瓦片、石頭、植物,層層過濾與處理,進入生態池。

「我們用的水,應該是有一個循環的。」現任石城自然學校校長花椒(自然名)強調,透過課程與實作,與孩子們一同反思,城市裡面哪些地方已經沒有循環了?

石城自然學校內廚房與廁所廢水經過處理,形成一個循環。攝影:陳宣竹

石城自然學校內廚房與廁所廢水經過處理,形成一個循環。攝影:陳宣竹

花椒曾經帶著孩子學著當地的老人去山上取山泉水,讓他們體會到水的資源不是一直都在、隨手可得;也帶著孩子去逛傳統菜市場,帶上一些盒子與布袋,全程不用一個塑膠袋,「我們想讓孩子看到另外一種可能性。」

「生活在雲南,但要怎麼去了解、認識到生物多樣性?」在石城自然學校,在地自然「基於本地、腳踏實地、重建孩子和大地的聯繫」,透過整全的體驗和思考,傳遞環境教育背後的價值觀與感知力。

返回昆明的路上,在滇池湖畔停了下來,台灣一行人走上平台觀察水質,好像要比三年前來得清澈,政府設置污水處理廠以及截污工程似乎在慢慢的改善水質。然而除了仰賴政府投入鉅額費用治理,透過環境教育,眾人在生活中改變與參與,也是長期對環境友善的方式。

台灣參訪團員與在地自然夥伴一同在石城自然學校合影。攝影:郭志榮

台灣參訪團員與在地自然夥伴一同在石城自然學校合影。攝影:郭志榮

不能成為下一個滇池 母親湖「洱海」的治理

從昆明往西駛,沿著架在山上的杭瑞高速公路,穿越層層山巒約300公里,沿路紅色的土壤漸漸轉黑,參訪團來到依著蒼山、傍著洱海的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位於低緯高原,四季溫差不大,「四時之氣,常如初春,寒止於涼,暑止於溫」,蒼山南北綿延19個山峰的天然屏障,讓大理適宜人居。土壤屬於黑土與棕土,相當肥沃,農業上可以自給自足,因此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中國古代重要商道「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在此交會,因此大理有「亞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美譽。

2015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來到大理進行考察,來到雲南第二大湖、大理的「母親湖」——80萬人仰賴農業灌溉、生活取水的洱海,在湖邊與當地的政府官員一同拍了張照,囑咐「立此存照,過幾年再來,希望水更乾淨清澈。」這一席話,讓大理洱海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洱海一景。攝影:郭志榮

洱海一景。攝影:郭志榮

1996和2003年,洱海兩次爆發藍藻,政府的保護力道加大,即便洱海還有一些藍藻,但還算是平穩。2007、2008年間,藝術家聚集、坐擁伸進洱海地理位置的雙廊,出現了「海景客棧」,是大理湖岸旅店的起點。

2010、2011年,生活在都市的「生態難民」興起一股「逃離北上廣」的炫風,逃來大理洱海邊開一個又一個的客棧,原本僅以自己生活為主兼著做客棧,然而幾近100%的入住率,吸引大批投資者、酒店管理公司、管理團隊相繼來到洱海,觀光客成長了4倍之多,來到了4千多萬。

在雙廊開設民宿的趙一海,過去是媒體記者。攝影:陳宣竹
在雙廊開設民宿的趙一海,過去是媒體記者。攝影:陳宣竹

「重點是觀光要吃要喝,食物要多種、奶牛要多餵」雙廊民宿業者趙一海,過去是記者,在2015年回到老家洱海,他描述著洱海的改變,從原先污水排放只是為居民生活所需,但加入觀光客後,農業與畜牧業的排放更多,湖泊「富營養化」,在暖冬的2016年,洱海的水質來到5:7——5個月二類水,7個月三類水,讓洱海治理急遽升壓。

2017年初,政府頒布了「洱海治理七大行動」,打擊違法建房、違法經營、加強還湖,洱海湖邊的農村停止新建房舍,4月起關停約2900間客棧旅店,在處理好排污設施、取得合法執照之前,不得營業。

抱持著「不能成為下一個滇池」的心態,行動策略積極的實施,然而,雷厲風行的政策,導致10萬人的停業、失業,對鄉村的經濟也造成衝擊與影響。

洱海附近村莊的店家貼著「保護洱海 自行停業」的封條。攝影:陳宣竹

看見水變乾淨的代價 大理寬山遠見

從村落往洱海走去,沿途可見「自主」掛上封條昭示停業的旅店、蓋到一半工程停宕的「殘屋」。「大理本質太好,但是糟蹋得也太誇張!」鐵木半開玩笑的說著,多年以前他時常來到大理,那時這裡還是傳統的漁村,旅館觀光客還沒有那麼多。

寬山遠見的尹婷婷介紹大理的人文歷史背景。攝影:陳宣竹
寬山遠見的尹婷婷介紹大理的人文歷史背景。攝影:陳宣竹

走進來到洱海畔,環境教育機構「寬山遠見」的尹婷婷指著幾個地理位置很好、離湖岸相當近的旅館餐廳,表示這些可能都要拆掉。「要為洱海擴容,」趙一海補充,離海岸約15米內的客棧,將要拆除做一個綠道,增加洱海的水體和生態循環流量,讓自淨能力弱的洱海恢復生氣。

洱海畔除了流動攤販,還有一池一池、有很多水生植物的「污水處理廠」,尹婷婷表示沿著洱海興建的污水處理設施大概有6個。一行人從最不清澈的池子開始走起,漸漸的池面下水生植物的根系清楚了起來,水體越來越清晰。

污水處理設施的淨水池。攝影:陳宣竹

污水處理設施的淨水池。攝影:陳宣竹

「這是海菜花,是水質良好的指示物種。」尹婷婷指著水池中的植物,向眾人說明。寬山遠見在大理這一帶,經常帶著孩子們來洱海湖畔進行生態觀察,瞭解淨化池和洱海的植物生態,也觀察鳥類,「十月份來這裡,是滿湖的鳥」熱愛生態的尹婷婷興奮的說著。

寬山遠見的課程也讓孩子進行簡易的水質監測,「我們希望在環境教育的場域,讓小孩有很直觀的感受。」以水為主題的課程,包含著認識溼地、人怎麼運用濕地,把洱海當作是一個場域,帶給孩子實際的體驗,從不同的角度去看著也記錄著洱海與周遭村落的變化;「山海田」課程則在為期一週的時間,帶著學員走訪蒼山、洱海和村落,認識自然,了解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

除了小孩,成人與家庭也是寬山遠見的課程成員,「我們可以做什麼?可以怎麼做?」尹婷婷與夥伴透過課程,想帶公民們開始思考,水變乾淨背後是有相當大的代價,而在生活中,自身可以做出什麼改變?

在政府大刀闊斧的關停政策與污水處理設施的興建之下,洱海的水質慢慢的翻轉了,治污漸漸的達標,今年有望翻轉回7:5(7個月二類水,5個月三類水),「整個社會的氣氛會輕鬆一點」趙一海面色複雜的說。關停讓大理在地人在這一年內失業,卻也讓大家意識到,人來多不一定是好事,把基礎設施做好,再來引客,讓大地、湖泊得以呼吸。

洱海旁南才村村莊內的標語「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攝影:陳宣竹

洱海旁南才村村莊內的標語「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攝影:陳宣竹

基於科學而非感性 滅鼠週40年走入歷史 防檢局長細說由來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廖靜蕙報導

翱翔空中的猛禽,是食物鏈中的頂層消費者,保育猛禽同時也兼顧許多珍貴物種與棲地的生存。過去因黑鳶誤食遭毒殺的鳥、鼠,導致二次毒殺死亡,這些影像透過《老鷹想飛》上映後,獲得廣大的回響。

這幾年更藉由中央、縣市政府的合作,針對黑鳶所遭遇的問題,提出一連串兼顧生態、社會、生計的農村振興為基礎的保育對策,防檢局長馮海東指出,2017年鼠餌用量減少62%,今年可望再降低。這些努力逐漸反映到黑鳶的族群數量,從2013年272隻到2017年將近600隻。


林惠珊提供。

農地滅鼠有其由來 二代凝血劑分解速度緩慢

從過去幾次黑鳶病死案例得知,猛禽遭遇二次毒殺的議題,長期威脅黑鳶這類腐食性物種的生存。使用加保扶毒殺損及農業收成的麻雀、鼠類之外,是否有更好的做法,以及滅鼠藥政策也在這過程中得以重新檢討。上個月1日「黑鳶研究成果分享會」上,農委會防檢局馮海東表示,使用加保扶是違規,有法可查;但滅鼠卻是政府執行超過40年以上的工作,如同由政府做莊,退場機制須討論。

因農地生產聚集的鼠類,是野生動物的食物,卻也造成農業上的損害,一些禾本科、豆科或旋花科,難逃鼠輩肆虐,鼠害防治是農業十分關切的議題。根據國際稻米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IRRI)2003年統計,囓齒動物對亞太地區水稻的減損,高達10%。相較之下,台灣情況相對輕微。

提到台灣鼠害農業議題,馮海東解釋,1960年代,台灣重要經濟作物當屬甘蔗生產,台糖公司是當時重要的農產業公司,當時外匯接近全國的80%。年出口100萬噸砂糖,卻有4.6%因鼠類啃咬蔗莖而倒伏,造成農作物損失估計達28萬噸,在當時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練就鼠害防治的功夫,許多防治手段都是以防止甘蔗受害出發。1951年台糖公司使用殺鼠靈餌劑進行防除試驗,成效良好進而擴大田間試驗,1957年全面鼠害防治,各縣市實施一個月;1970年起實施六年鼠類防除計畫,1978年開始實施全國滅鼠週,以有效提升防治效率。


屏東健康的農地吸引黑鳶聚集。攝影:謝季恩

滅鼠週的原理是在每年非農作物主要生產季節,鼠類缺乏食源之際,以鼠餌誘引;而每年11月進入旱季,丟出鼠餌受潮的機率低,有比較好的防治效果。

滅鼠餌劑成分隨時代演變,以抗凝血劑為主。抗凝血劑的優點是不會造成急性中毒,老鼠不會察覺危機、不易拒食。第一代抗凝血劑代謝速度快,在動物體內約40小時就會分解掉一半;到了第二代則需一百多天才能代謝掉一半的藥性,幾乎是進入體內就無法分解。藥性分解速度快,即使猛禽(或其他吃齧齒類動物的野生動物)吃了中毒的腐肉,影響也不顯著;但是第二代抗凝血劑則不然。

已有充分的數據說明農藥造成猛禽死亡,從延續幾年的計畫調查結果顯示,596個檢體中,417個檢出農藥。抗凝血劑殘留約173隻,其中128隻檢出可滅鼠與伏滅鼠。驗出凝血劑的比例29%,顯示政府發放滅鼠劑造成的風險。在客觀證據下,防檢局得以啟動相關的作為。

不再為農藥埋單

但防治鼠害仍有必要,有沒有替代方案?滅鼠週又該何去何從?馮海東指出,市面上的滅鼠藥,以政府採購為大宗,農民自費購買的數量相對少。而滅鼠週前,縣市政府發滅鼠藥,形成大眾心理上認為是福利,不拿白不拿、不用白不用,實際上的需求可能沒有這麼多。


這幾年滅鼠餌劑的使用明顯下降,黑鳶族群數量也增加,其中關聯性令人期待。謝季恩提供

「國外案例即利用猛禽來防治老鼠,當猛禽的數量足夠、在自然達到一種平衡,農業上即可減少甚至不需投藥防治。」馮海東說。防檢局接著釐清幾個問題,首先:滅鼠週有沒有存在的意義?當初設定的目標,透過鼠類族群數量降低來減少農業損害,是否有效?

數據指出,滅鼠週後一個月,鼠量確實降低,四個月後就陸續回來,八個月後恢復原來的數量。1970年代推動之始,即有專家認為不可能透過一年一度的滅鼠週,就能達到防治的效果,這與調查數據相符。

對此有兩種解釋,殘留的個體繁殖力,或從沒有防治的區域進入。在繁殖力和遷移速度需進一步釐清。

其次,若不以共同防治的手段,會不會造成農業重大損失?根據統計,各地植保科系所成立的諮詢服務,長期以來提出鼠害防治的案件都是很少,只佔作物有害生物千分之一比例。這可能解釋為,防治策略沒問題,或本來就沒問題。

另外,當初共同防治還包括環境衛生,因此環保署也同步推動居家防治,達到公共衛生預防的理想。在公共衛生上調查,2016年雲嘉南農田採集一些老鼠,了解身上帶有地方性斑疹傷寒、鉤端螺旋體病原、漢他病毒、恙蟲病原的帶原情況,除了鬼鼠比較顯著,其他鼠種並不明顯。衛福部疾管署的數據顯示,傳染病盛行率維持穩定的曲線,和防檢局防治鼠類沒有顯著關聯。

釐清這幾個問題之後,確認各個面向所受的影響不大之後,接著先從鼠餌減量作業起步,宣導降低使用量,2015年停止辦理滅鼠週,2016年不再補助地方政府採購滅鼠藥。過去由各縣市政府共同下單採購的農地共同供應服務,也於今年取消,地方政府若有需要,必須自行採購,農委會不再提供服務。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呼籲,政府不要進行促進農藥使用的作為。農委會則於2014年就停止針對藥劑的補助,截至目前為止,已無對農藥補助的行為。

從使用量來看,相對於2013年,2017年鼠餌用量減少62%。馮海東預估,今年應該還會減少,能不能避免或減少黑鳶因此中毒,成了觀察重點。


防檢局提供。

他也宣示,防檢局未來發展方向,首先,農民農地自主管理,依據栽種的作物尋求有效的防治手段,其次是以更新而有效的防治方式,最後持續檢討調整政策,若抗凝血劑風險性高,是否改為專人使用,而非農民自由選用。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

徐嬋娟:錢可以這樣花嗎? 碧潭1.85公里的腳踏車道,造價1.1億

$
0
0
文:徐嬋娟(新店居民、新店溪守護聯盟成員、水利署流域綜合治理計畫考核小組委員)

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在去年(2017年)8月立法院通過,總計八年8000億元。其中水環境建設共計2507.73億元,共分三大類別水與發展(1076.43億)、水與安全(1151.30億)、及水與環境(280億)。

在「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第一批次,新北市政府向中央(水利署)提了一項「碧潭堰上游至烏來沿線亮點營造工程」,其中第一標規劃從新店渡渡船頭到青潭橋(970公尺)及第二標從青潭橋銜接至新烏路一段50鄰之16號(873公尺)的腳踏車道,總計1843公尺(約1.85公里),兩標合計總經費為1.1億。(資料來源:新北市政府簡報)

新店溪右岸渡渡口上游自行車道工程。圖片擷取自新北市政府水利局簡報
新店溪右岸渡渡口上游自行車道工程。擷取自新北市政府水利局簡報。

第一個令人驚訝的是:哇!這是甚麼腳踏車道?控金ㄟ喔!

然後,令人疑惑的是:有需要?有必要嗎?

以下是新店溪守護聯盟提出的分析:

(1)首先,騎腳踏車的族群有分兩類:一類是親子遊憩型、另一類是公路挑戰型。這兩類型所使用的腳踏車有非常大的不同,想當然爾親子遊憩型是不會跑去公路騎的,所以在碧潭遊憩區騎腳踏車的人是不會有需求要銜接台9甲騎去烏來。而公路挑戰型的是沿北新路即可銜接台9甲,也沒有必要一定要繞遠路去銜接台9甲。故其需要性及必要性是令人質疑的?


在碧潭遊憩區騎腳踏車的族群通常是親子,不會有需求要銜接台9甲騎去烏來。圖片提供:徐嬋娟

(2)第一標從新店渡渡口到青潭橋,須經過開天宮下方的大岩盤,其解決方案為架設135公尺長的浮筒碼頭及活動式棧橋(亦為浮筒)。試問:如果你是親子型的父母會帶著孩子牽著腳踏車過浮筒棧橋嗎?請問新北市政府河川局:你能保證這沒有危險嗎?試問:公路挑戰型的騎者,你願意不但繞遠路還要牽著腳踏車過135公尺長的浮筒棧橋嗎?我們預言這將成為「蚊子腳踏車道」。然而,要花掉1.1億納稅人的錢,舉債來的錢,後世子孫的錢。錢可以這樣花嗎?

(3)從維護管理面來看:浮筒棧橋的位置正好是位於新店溪從青潭堰下來的衝擊面。開天宮左側旁的四層樓民宅曾經因颱風沖刷河岸因此滑落溪中,目前的水泥護岸是經過十河局的重建,當時十河局曾要求當地國校里里長承諾不得在護岸上方有任何不當的建設,以免破壞結構。所以,這裡的護岸是不能動的。另一方面,颱風或豪雨時還需要將浮筒棧橋以吊車將浮筒棧橋吊上岸以免被大水沖走。那一次要花多少錢?最重要的是由誰主管?預算由哪個單位編?這些都要確定,否則將來可能會淪為無單位管理,任其荒廢。另外,浮筒的使用年限是多久?長期暴曬後是否容易硬化破碎? 唉!新北市政府為何要自找麻煩呢?想不通。

新店溪右岸渡渡口上游自行車道工程。圖片擷取自新北市政府水利局簡報
浮筒棧橋。擷取自新北市政府水利局簡報。

(4)最後,我們要來談一談所謂的「碧潭景觀」是甚麼概念? 碧潭曾經是台灣的八景之一,碧潭吊橋是台灣第一座由台灣人自己設計建造的吊橋,碧潭曾經是北部情侶必來划船增進感情的所在,碧潭是多少當年婚紗照的背景,碧潭是當年瑠公圳灌溉現今新北市新店區、台北市文山北至松山區的廣大範圍的引水之處,以及開天宮下方的引水石硿(已於2015年列為縣定古蹟)。

承接如此豐富歷史記憶的碧潭,難道只有石硿是歷史建物?當然不是,碧潭的景觀應含蓋她周邊所有的自然景觀及曾經發生過的歷史記憶的景觀,包含左岸的小赤壁、和美山、和美煤礦、渡船頭及擺渡文化、碧潭吊橋、瑠公圳取水口、及石硿,這些均為碧潭景觀。舉個例:新店渡是目前唯一全台尚具有載人功能的渡船,即便時光更迭渡口時有修繕及位置變更,新店渡渡口及擺渡文化是碧潭歷史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當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是活文化,理應予以保護甚至發揚光大。

然新北市政府河川局在規劃時完全沒有做文化保存上的考慮,以致於設計的工程有可能會影響到擺渡的行為。也是啦,河川局怎麼會想到文化的問題呢。可是,當我們提出這些疑慮(包含對石硿是否會有影響、浮筒棧橋影響碧潭景觀、影響新店渡口本身及擺渡行為),將本計畫案提到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時候,文化局是否應該重視,並提出文化保護及文化景觀上的意見?錯。9月27日在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文化審議會議上只由河川局簡報工程內容,文化局竟然沒有提供任何有關碧潭文化景觀(含古蹟)的任何資料,連一張紙也沒有,就要文化審查委員審議。

文化審查委員並非新店在地居民,也並非全然了解碧潭的歷史古蹟文化,如果文化局沒有提供完整的資料,那審查委員也不可能對碧潭文化景觀做出正確的建議。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消極不作為已被新店地區文化人詬病已久,真是領教了。

是否有其他的替代方案?

新店溪守護聯盟曾多次提出替代方案懇請新北河川局參酌,如下:

(1)腳踏車可以以渡船的方式過新店溪到碧潭左岸的灣潭,那裡還保有鄉村的景觀,有竹林,有現成的道路,不必另闢腳踏車道。如果不是趕路或挑戰,就清幽地慢踏,繞一圈灣潭,沿金龍路接新潭路到直潭,過直潭橋沿直潭路接小粗坑路,在小粗坑接9甲。沿途風景優美,特別是小粗坑路是賞鳥的秘境,假日會有許多帶著大砲的賞鳥人士。

(2)腳踏車可以以牽的方式過碧潭吊橋,左轉永業路接新潭路到直潭,…(與上相同路線)。

對不起,這兩條路線都不需要開錢,所以新北市政府河川局是不可能接受的。還有,對政治人物來說,沒有讓政府花錢怎麼告訴選民這是我爭取的業績呢?所以,到底是誰在強推這個荒謬的花錢計畫?總覺得背後有一隻黑手。


今年2月份傳來動工開挖的消息。圖片提供:徐嬋娟

從今年2月份居住在碧潭旁的新店溪守護聯盟夥伴傳來動工開挖的消息,我們於2月27日首次拜訪新北市河川局,了解計畫內容,確認這個設計是存在諸多問題的。同時立即連絡前瞻計畫的主導單位水利署,並於3月13日於十河局 (前瞻計畫的督導單位)召開會議,我們第二次提出相同的疑慮及替代方案,請市府河川局人員重新研擬修正計畫。4月17日再度赴新北市府,河川局依然絲毫不改原案。我們第三度提出不能接受原案,要求市府立即停工。9月27日文化局審查會議(第四度會議)河川局依然維持原案,否定其他替代方案。10月9日於十河局召開在地諮詢會議(第五度會議),此時經過青潭橋時已經可見青潭溪左右岸已架上鋼橋,工程進度已達69.53%,預定完工日期為2018年12月8日。十河局竟然表示:「因為工程已經做了一半,停工也怕居民會有意見,也不能不讓它完工。」這豈不是「霸王硬上弓」? 五度的協商會議,公民的力量絲毫無法撼動地方政府的鴨霸與背後那隻看不見的黑手。

何謂「前瞻」?就是我等今日之作為可以讓至少20年後的子孫受惠。而這樣的硬體工程20年後恐怕只留給後代子孫一堆廢鐵。

1.85公里的腳踏車道要花1.1億元,這錢花得有道理嗎?納稅人你同意嗎?


亞、非森林護管員工作條件大調查:一週工時76小時、每日收入不到9美元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對大多數人來說,上班時有水可以喝,平日有地方住,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對於俗稱「巡山員」的護管員來說並非如此。起薪26K,靠辣椒水、山刀搏命、救火三天不闔眼,這是我國森林護管員的寫照,其他國家的護管員又是如何?

最新一份綜合了亞洲、非洲政府護管員的工作條件調查報告顯示,他們平均每週工作76小時,日夜都要工作,每天收入不到9美元,其中60%的人甚至在執勤時無法獲得飲水等基本補給。

護管員 George Athanas,攝於坦尚尼亞塞盧斯野生動物保護區(Selous Game Reserve)。圖片來源:WWF Global
非洲護管員喬治(George Athanas),攝於坦尚尼亞塞盧斯野生動物保護區(Selous Game Reserve)。圖片來源:WWF Global

好像對抗盜獵還不夠有挑戰性,護管員們還必須應付傳染病。雖然部分情況下可以簡單用蚊帳解決問題,但只有20%的人表示有辦法取得蚊帳。更糟的是,四分之一的護管員表示他們在去年感染了瘧疾,非洲護管員的感染比例更躍升至將近75%。

亞洲、非洲護管員調查:普遍缺乏基本安全設備

在倫敦非法野生動物貿易會議前夕,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亞洲和非洲政府護管員工作條件調查報告,揭露他們每天面對的嚴峻現實考驗。

犀牛、大象和老虎等瀕危動物的生命和其棲息地,跟這些勇敢的男性和女性護管員息息相關,但調查結果顯示,護管員甚至無法享有保護自身或野生動物安全所需的基本設備。

隨著全球自然環境持續劣化,非法伐木和盜獵猖獗,野生動物護管員恐怕成為地球上第一道也是最後一道防線。

沒有靴子和雨衣 訓練不足也是問題

「護管員在巡邏期間遇到的問題是沒有足夠的設備來執行工作,像是靴子和雨衣。」一名因安全考量而選擇匿名的護管員說。

不只是設備不足,近十分之四的護管員開始工作時自覺沒有受到到充足的訓練。護管員要與武裝團體正面衝突、尋找危險陷阱、評估犯罪現場、與敵方談判,有時還要急救叢林中受到嚴重傷害的同事,定期全面性的培訓至關重要。

「當我們在叢林中受傷時,很難接受治療,尤其是需要醫生或醫院的重傷。沒有直升機能把我們帶往醫院接受緊急治療。」另一名匿名護管員說。

盜獵越趨暴力 護管員工作條件亟須改善

雖然護管員是政府僱員,但WWF等非政府組織(NGOs)提供部分場地和計劃協助,根據初步的分析,這雖能幫助護管員享有基本的補給和設備,但是非政府組織資源有限,WWF呼籲政府提出更有力的政策。

隨著自然環境繼續快速劣化,棲地縮減使人類和動物的生活範圍逐漸重疊,加上盜獵變得越來越暴力,根據這份研究結果採取行動的急迫性也越來越高。

WWF敦促各國政府立即審查,並改善護管員的工作與生活條件,進而幫助保護自然環境和野生生物。適當的培訓,包括急救訓練,強而有力的緊急醫療計劃,以及適合野外條件的裝備和通訊設施尤其重要。此外,WWF也期盼護管員能獲得100%的嚴重傷害保險,以確保其人身與家人安全。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好想贏韓國」 環團盼中部縣市跟進忠清南道 加入國際「脫煤者聯盟」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賴品瑀報導

環團為了空污問題,11月將在北中南接連舉行三場遊行,其中台中場遊行的主題,把矛頭指向台中電廠的改善。「好想贏韓國」環團特別指出南韓燃煤首都「忠南清道」燃煤,規模遠高於台中電廠,加入國際「脫煤者聯盟」,提出減煤與大幅提高綠能的計畫,台灣的燃煤最大來源中火,更應該優先著手處理。他們更要求角逐台中、雲林、彰化、南投等中部縣市首長的候選人盡快表態,誰要成為台灣加入脫煤者聯盟的第一人?

DSC07042

中部環團要求角逐中部縣市首長的候選人盡快表態,誰要成為台灣加入脫煤者聯盟的第一人?賴品瑀攝。

日前在波昂氣候會議上,英國、加拿大等國宣佈成立「脫煤者聯盟」(Powering Past Coal Alliance),承諾迅速淘汰煤炭。此聯盟團體接受國家、城市甚至企業的加入,南韓除了總統文在寅表示加入,忠清南道知事Yang Seung-jo也讓該道成為第75位成員。

台中電廠目前正計畫新增兩座燃氣機組,完成後才會將4座燃煤機組轉列為備載,這樣的安排在環團眼裡,是認為不夠的。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理事長葉光芃指出,文在寅上任後降載火力電廠,也將除役老舊燃煤電廠,忠清南道更坐擁30座燃煤電廠,合計有18GW,是南韓一半燃煤電廠的集聚地,全球第二、第三大的燃煤都在該處,更甚中火,可說是脫煤者聯盟中目前最大的煤電使用者。不過,忠清南道提出計畫,要在2026年前關閉14座燃煤電廠,更將境內燃煤電廠的除役年限從30年下修為25年,也將把綠能的佔比從目前的7.7%提高為47.5%。

「好想贏韓國」,葉光芃問中台灣何時也能擊出一個無煤全壘打?要求有意角逐中台灣縣市首長者,應該盡快表態,比照忠清南道由下領先中央,成為世界脫煤的領頭羊。

葉光芃指出,台中電廠目前的燃煤機組總裝置容量達5500MW,佔了全台燃煤的1GW一半以上,因此台中可說是台灣的燃煤首都。雖然台中電廠近期提出2座燃氣機組的新增計畫,不過4座燃煤機組轉列為備載而非承諾除役,讓環團不能接受。

台灣護樹團體聯盟發起人張美惠指出,台中電廠新增的兩座燃氣機組,其實是為了台積電在大肚山即將啟用的新廠供電,等於台中人承受的空污不但沒有改善,還可能再有增加。且過去為了台積電的建廠,還砍去了大肚山的大片森林,都在讓台中的空污更難改善。同時台中還有中龍鋼鐵、文山垃圾焚化爐等,都在污染台中的空氣。

主婦聯盟台中分會執委許心欣表示,台中電廠的老舊燃煤機組應該提前除役,台中市府的自治條例要求2020減煤四成,要達成就必須除役燃煤機組。

彰化環盟總幹事施月英表示,彰化遭台中電廠、六輕、榮成紙廠包圍,雖然雲林、彰化兩縣曾經打算以提出自治條例反制,但遭環署駁回後,卻不見縣府再次積極爭取,因此呼籲中部民眾站出來參加遊行,呼籲縣長、縣議員候選人承諾未來加強改善力道。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

衝擊石虎棲地 鴻禧高球場案擴建 環評要補件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賴品瑀報導

台中鴻禧太平高爾夫球場擴建計畫,由於衝擊全台數量剩不到500隻的台灣石虎,17日環差案在第341次環評大會闖關失敗,還需補件再審。

鴻禧太平高爾夫球場
截圖自鴻禧太平高爾夫球場網站

鴻禧高球場計畫擴建,要從9洞球場變更為18洞球場,面積也從29.7公頃增為50公頃。為此將移除3430株喬木以用來清出球道,且可能衝擊石虎棲地,環委紛紛提出疑慮。

此案由於石虎生態等爭議,曾在今年1月從大會退回小組重審,如今再次挑戰大會,石虎生態、大規模移植樹木仍是爭議。

大會最後要求鴻禧高球場再補正石虎生態監測、野生動物廊道、生態補償與樹木的移植與補植計畫等項目,此案還需補件再審,也就是至少要進入大會3次。

石虎資料照片
石虎資料照片,劉建男攝

雖然鴻禧球場表示,球場低度使用、沒有夜間照明,且球車速度緩慢,路殺機會不大等,強調對動物干擾不大,且目前球場時常發現多種保育類動物,高球場對這些動物有保護功能。

不過,這樣的推論也遭生物專家劉小如質疑,指出能夠在高球場觀察到石虎,是石虎喜歡這裡?或只是這裡比較容易被觀察到?沒有定論前不能輕易論斷此地是適合石虎的棲地,甚至朝此方向來營造。

而位在球道預定地上的喬木遭移除後,部分將移植在球場內綠帶區,「只是在區域內移來移去,這不能叫生態補償,日後又怎麼監督?」環委鄭明修質疑。

喬木移除

鴻禧案將移除2430株喬木。取自簡報資料。

台中市政府農業局表示,依照林務局2016年的「重要石虎棲地保育評析」報告所指,目前全台石虎估計只剩下468至669隻。而台中的北屯、太平、霧峰淺山地區開發多,有棲地破碎、交流遷徙的相對阻隔較高的問題。

而農業局對台中石虎族群的調查也顯示,台中地區在聯繫苗栗與南投的族群與基因交流中,有重要的地位,也有紀錄顯示,當地的周邊多處有發現到石虎,顯見該區域卻實有石虎,應該更審慎評估、做更詳細的生態調查,才有周全的保育措施。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

Gogoro電池交換系統再添生力軍  宏佳騰、PGO新電動車款2019上路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上個月Gogoro才宣布與山葉(YAMAHA)合作開發電動車,17日再添兩大生力軍──宏佳騰動力科技與PGO摩特動力。二家公司以Gogoro電池交換系統與電控系統為基礎研發電動機車,宏佳騰已接近完成階段,2019年夏天將推出新款電動機車,PGO則預計在2019年下半年完成。

Gogoro今年已達10萬使用者。Gogoro 2 Utility商用車款上市後,更積極打入商務市場。DHL Express台灣也在17日宣布將Gogoro納入車隊。Gogoro另一個目標瞄準中華郵政,招標程序尚在進行中。

Gogoro 2搶攻物流市場,DHL將Gogoro加入台灣運務車隊。攝影:陳文姿

Gogoro 2搶攻物流市場,DHL將Gogoro加入台灣運務車隊。攝影:陳文姿

宏佳騰、PGO 2019年新款電動車上路   

9月11日,Gogoro跟山葉(YAMAHA)宣布合作開發電動車,震撼電動機車市場。這次新加入的宏佳騰與PGO將以Gogoro的電控系統、智慧電池、電池交換系統為基礎,各自研發、生產、銷售新電動機車。

宏佳騰動力執行長林東閔表示,宏佳騰早在2016年就組成智慧系統團隊,並跟Gogoro洽商合作。機型開發已接近完成階段,2019年上市。

「會有多樣化的機型、白牌車不會缺席。」林東閔表示無法公布細節,但動力的部分不用擔心。跟Gogoro最大區隔是全面搭載宏佳騰的智慧儀表系統CROXERA。此外,他表示,宏佳騰在車輛外型的設計上也從沒讓人失望過,「明年夏天百分之百會非常熱鬧」。

宏佳騰動力執行長林東閔宣布明年即將發表新款電動機車。攝影:陳文姿

宏佳騰動力執行長林東閔宣布明年即將發表新款電動機車。攝影:陳文姿

PGO摩特動力是以新科技為訴求的台灣機車品牌,目前主要生產的是排氣輛250cc 以下速克達、三輪機車及全地形車。PGO行銷業務處經理蔡奇宏表示,PGO的消費族群是屬於年輕、有獨特性、有品牌信任度的消費者,會以此基礎推出新款電動機車。

Gogoro創辦人暨執行長陸學森興奮的表示,我們現在不只有一位夥伴、而是三位,這是世界最大的電動機車結盟。新款電動機車2019年即將上路,全世界將見證台灣創新的力量。

Gogoro進軍商務市場  獲DHL青睞  中華郵政評估中

DHL express台灣運務處副總裁盧嘉棟表示,DHL作為國際物流的標竿企業,以2050年零碳排放為目標,今年將採購15台Gogoro 2 Utility。DHL機車數輛70台,將依使用年限逐步汰換,約五年內全部換為電動機車。

他解釋,DHL機車以市區與都會區為主,由於物流業車輛長時間處於行駛狀態,電池交換會比充電更為適合。加上Gogoro的商務機型在效能、載重能力上都有提升,更能符合物流業須求。

Gogoro另一個目標指向中華郵政,並為此特別推出郵務車專案,招標程序還在進行中。陸學森指出,可以快速的加速,不用怕被狗追,郵差對於使用Gogoro充滿期待。

6

Gogoro創辦人暨執行長陸學森宣布與宏佳騰、PGO合作電動機車新格局。攝影:陳文姿

帶動國內電動車發展  政府會持續補助

17日的記者會上,經濟部長沈榮津與工業局長呂正華均受邀出席。沈榮津表示,早期電動車推展每年都只有一萬台,Gogoro加入後成長快速,第一年二萬、第二年四萬,今年在上半年就已經達到四萬。由於補助款即將用完,沈榮津證實,政府會持續補助,行政院已經核准加碼3億補助經費。

陸學森指出,Gostation電池交換站在月底就會達到800站。至今已累積2000萬次電池交換,相當於每秒鐘一次。Gogoro10萬車主證實這項產品、技術、與商業模式可行。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保護與利用更平衡 雲南高黎貢山、北海濕地 試化解人與自然衝突

$
0
0
2018雲南生物多樣性紀行之二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宣竹報導

在印度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碰撞、擠壓地帶,高山、大江穿插。雲南境內,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三江並流」,自北而南奔流170公里,深切的峽谷隔絕了聯繫,造就豐富的陜域特有種。

這裡,是中國的西南山地,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之一,僅僅10%的國土面積,卻擁有了全中國50%以上的鳥類及約30%的高等植物。

一群關心生物多樣性的台灣NGO與環境工作者,飛過台灣海峽、穿過彎彎曲曲、高架在山中的高速公路,來到雲南「極邊第一城」騰沖,探訪坐落於西南山地的「世界物種基因庫」高黎貢山。

自然保護區轉型 從管護踏入環境教育

「高黎貢山是騰衝人的母親山。」在高黎貢山保山管護局騰衝分局的會議室,眾人甫坐定,分局長畢爭如此陳述高黎貢山與在地人的關係。

高黎貢山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山脈,全長600公里,面積40萬公頃,縱跨五個緯度,海拔垂直落差近4000公尺。位處怒江大峽谷,高黎貢山座落於怒江的西側,搭配上緯度變化與垂直變化,畢爭形容是「地球上的諾亞方舟」。

參訪團與高黎貢山保山管護局騰衝分局進行交流。攝影:郭志榮

參訪團與高黎貢山保山管護局騰衝分局進行交流。攝影:郭志榮

擁有高達4000種的高等植物,其中434種屬於高黎貢山特有種;記錄到2000多種動物,包含20多種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的高黎貢白眉長臂猿(天行長臂猿)及高黎貢山羚牛等。

「我們之前的保護,是以自然資源管護為主,防止民眾盜獵。」騰衝分局的珍稀動植物保護協會會長陳映照表示,過去保護區強調的是資源管理與資源安全,會請當地的森林公安巡護、進行林業生物防治與監測野生動物疫情。

近幾年,在民眾環境保護意識漸漸提升之後,保護局開始轉型,更深入投入學術研究與監測,提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建立自然教育基地,強化環境教育與公眾參與,「先前去台灣參訪,發現台灣有很多的志工參與環境保護,」陳映照希望學習台灣的志工經營,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家鄉並成為環境保護的一份子。

近來,保護區入口的護林站新建了教室、宿舍與用餐空間,提供環境教育使用的場域。各個環境教育組織向管護局申請入園,帶著大小朋友進行生態體驗、生態觀察。

高黎貢山林家鋪護林點,後方即是保護區。攝影:郭志榮

高黎貢山林家鋪護林點,後方即是保護區。攝影:郭志榮

兩岸共同課題 當林下經濟超乎預期

距離騰沖市中心約1個半小時的車程,爬過曲折的山路,來到海拔約2180公尺的高黎貢山保護區「林家鋪」護林站。護林員作為保護區的「把關者」,駐守在護林站,每日巡護山林,並記錄山林的變化。

在護林員的陪伴下,一行人踏上步道,打開五官實際的感受高黎貢山的生物多樣性。周遭的林相與植被與台灣一些森林相似,台灣夥伴與護林員指著植物講著它的功用,好笑的是,卻分別講出不同的名字。

陳映照指著樹木下的紅色果實,和夥伴分享那是用來入菜去除腥羶的調味香料——草果(又名草豆蔻,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ire)。取自雲南在地的獨特植物作為辛香料,是雲南飲食的特色,然而在此處出現的草果,是居民林下種植的結果。

與台灣阿里山種植山葵的林下經濟一般,高黎貢山也面臨原住民(少數民族)在保護區的樹木下種植草果,卻種植過多,反客為主,破壞了原始生態的狀況。

台灣的夥伴向陳映照分享,當時阿里山被收歸國有時,政府並未補償經費,喪失可耕作土地的居民只好偷偷的在「國有林班地」開墾,種植山葵。而後政府開放讓山葵就地合法化,但是後來種植面積漲了三倍餘,為了山葵生長所需的日照以及空間,葵農修剪了樹枝,傷害了林相,因此政府在2017年全數收回沒有合法使用權的國有林班地。

高黎貢山的草果跟阿里山山葵的狀況類似,當初政府劃下保護區,禁止民眾取用自然資源。而後高黎貢山在各地區的管護局採取了不同的做法,緩解剝奪民眾生計的衝突。騰衝分局讓居民可以進入保護區,以不破壞生態的方式,運用林下的空間種植草果。但是,同樣面臨到農人為了增加產量而傷害保護區內的樹林,自然林相受到相當大的人為干擾。如何去處理這樣的問題,正困擾著保護區的經營。

而保護區的為了完善生態廊道,提供野生動物棲息的空間,需要徵收山與山之間的林帶,但也引發了衝突:「人們就住在保護區周邊,借山造林,林都成材了。」當徵收不想成為唯一的選項,如何去化解居民生活與自然保護產生的衝突,是保護區現在面對的課題。

參訪團一行人與高黎貢山工作人員合影。攝影:陳宣竹

參訪團一行人與高黎貢山工作人員合影。攝影:陳宣竹

讓保護與利用體現的更完美 北海濕地的企業社會責任

騰衝市往北約20分鐘的車程,在高黎貢山保護區之外,受著群山環繞的,是約34公頃的北海濕地。

北海濕地是位處海拔1731公尺、火山噴發後形成的堰塞湖,是中國首批國家重點濕地之一。火山噴發後的火山灰與產生的有機質,使得濕地的草本植物生長旺盛,在湖面上形成厚厚的、漂浮著的「草排」,甚至可以承受人在上面行走、種植作物。

北海濕地一景。攝影:陳宣竹

北海濕地一景。攝影:陳宣竹

2010年政府與民間合作,成立北海濕地生態旅遊投資有限公司,以BOT的形式,在保護核心區的範圍之外,進行生態旅遊的「保護性開發」,並執行「退耕還濕」的政策,從原先的8.4公頃,擴大至34公頃,為北海濕地擴容。

在擴增濕地面積之外,公司與政府合作多項工程,設置污水處理設施的截污工程,改善濕地內與下游的水質;興建圍欄,防止濕地被破壞;清除會捕撈到小魚苗的魚籠,「清除後,魚蝦多了,大量地鳥類也回來了」北海濕地總經理趙新麗對於濕地生態的恢復,相當有自信。

而現在的北海濕地公園的經營,員工有八成是在地人。「以前人的生活方式,濕地就是自己的家園,」退耕還濕的工程,破壞了4個自然村,與當地居民原本的生活存在著衝突。趙新麗表示,企業每年需補償居民700多萬人民幣,搭配精準扶貧政策,嘗試去化解衝突;而北海溼地生態旅遊的經營,也帶來了觀光人潮,帶動周邊餐館、農家樂、民宿的發展。

「收費足以支撐嗎?」台灣的團員好奇的詢問,企業每年提撥的補償費用,還是讓經營處於年年虧損的狀態,「但我們看的是長期的效益,以及影響力,」趙新麗堅定地說著,為了擴大濕地的效益,企業扛起了企業社會責任,也因為北海濕地保護的好、經營的好,各省媒體及中央電視台都自發的來採訪。

北海濕地不時可見到鳥類的蹤影。攝影:郭志榮

漫步在為適應濕地環境而特別設計的漂浮步道上,時不時可見候鳥在湖面遊走嬉戲,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紫水雞也現蹤草叢之間,濕地導覽員指著湖面上的植物,說著這是在水質清徹才有辦法生存的海菜花,北海濕地的物種數量繁多,讓熱愛動植物的台灣一行人興奮的觀察辨識著。

指著湖中央正在清除植物的竹筏,北海濕地的陳經理說那些都是在地居民,「他們熟悉濕地水路,也懂得撐船。」台灣的團員讚歎北海濕地經營生態旅遊相當細緻,發揮了當地的特色,「讓保護與利用體現的更完美。」在自然保護與資源管理這一條路上,需要去平衡與化解人與自然保護的衝突,找出永續利用、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模式。

污染追蹤、友善農業與在地保護力量 台滇環保經驗交會

$
0
0
2018雲南生物多樣性紀行之三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宣竹報導

生物多樣性是生態平衡的基礎,提供人類社會多元、多樣發展的養分,是人類永續發展的根基。然而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伴隨的棲地破壞,環境污染、氣候變遷,都威脅著各個區域,乃至全球的生物多樣性。

台灣因為特殊的地理區位,擁有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及動植物資源,「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是政府推動的重要項目,民間組織一直關注生物多樣性的發展。而中國雲南省,因其獨特的氣候及地理環境,素有「動植物王國」美稱,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地區之一,保護與利用生物多樣性資源是當地環境永續的關鍵。

在今年9月,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組織「雲南生物多樣性參訪團」,走訪昆明關注生物多樣性與力行環境教育的民間機構,與投入生物多樣性管理的政府與企業,探訪雲南環境與人的關係,以及治理與利用現況。

9月17日,行程參訪的最後一日,在昆明舉辦交流分享會,邀集台灣和雲南的NGO代表與公私部門環境工作者,暢聊如何透過污染追蹤、友善農業與在地保護力量去守衛生物多樣性,在一個上午的時間,進行交流與激盪。

水、空氣與土壤 兩岸環境污染追蹤

「是我見過堅持時間最長的、經歷磨難最多的、也是取得效果最好的機構。」從媒體人轉為進行環境教育的郭敏,曾跑遍雲南各個地方,在分享交流一開場,就如此介紹雲南在地NGO「綠色昆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兩岸交流負責人謝璧如補充,「上次與綠色昆明的交流深受感動,他們不能遊行、不能公開的抗議,因此就直接帶著民眾去做。」

水和空氣,是非常基礎的元素,是支撐生物多樣性的因素,綠色昆明長期關注雲南昆明本地的環境與污染,重點項目即是關心空氣和關心水,綠色昆明負責人孟飛說:「很多人難以想像昆明空氣污染的問題」,十年來,昆明的空氣品質沒有一年不超標。

綠色昆明負責人孟飛。攝影:陳宣竹

綠色昆明負責人孟飛。攝影:陳宣竹

中國每年死於空氣污染的人數有200萬人,孟飛將空汙與雲南重要歷史抗日戰爭相比擬,「空汙其實就是一場戰爭,但家沒有想到這個敵人這麼巨大、可怕。」因空汙而死亡的人數已遠超過抗日戰爭,然而一個社會事件得到的關注,都遠大於因為空氣污染致死的,孟飛激動地說著。

昆明的空氣污染,主要來自於週遭的磷礦產業,昆明是世界四大磷礦之一,「0.5%的人口卻要承擔全國10%的磷化企業。」綠色昆明展開「守衛昆明藍」計畫,號召志願者監督工廠污染排放,向政府舉報,一路跟追處理結果,也透過宣傳讓民眾關心切身的空氣問題。

在台南生活的晁瑞光,原先認為台南跟昆明一樣宜居的城市,但聽完孟飛的分享,發現並不是這麼一回事。透過長期追蹤南台灣廢棄物、污染問題的經驗,他也讓大家看到台南宜居城市的另外一面。

他秀出一張一張色彩鮮豔的照片,但那卻是一個一個污染的場址。與綠色昆明相同,晁瑞光長期跟追這些環境污染,進行舉報,有的納入政府的污染場址進行整治管理,而有些卻被放置不管。

焚化爐底渣非法再利用,填埋在魚塭旁,滲出的紫色水怵目驚心,而民眾健走的登山小徑,路旁一顆顆「石頭」宛若山羊大便,然而這卻是重金屬濃度超標的工業廢棄物集塵灰,「中國現在一定有事業廢棄物、焚化爐底渣的問題,只是可能還沒有人去追。」晁瑞光提醒。

台灣台南魚塭旁被非法堆填焚化爐底渣。晁瑞光提供。

台灣台南魚塭旁被非法堆填焚化爐底渣。晁瑞光提供。

支持小農的初心,公益組織的商業轉型

2010年左右,中國爆發大量的食品安全問題,市場有很多的需求,但是農村的作物卻賣不出去,「潤土幫幫」一個公益組織成立的社會企業就此誕生。

「跟農夫的心連心、跟消費者的心連心,誠信是最重要的。」負責人徐國玉說,潤土幫幫過去注重社區發展,而後成立合作社販售小農的友善農耕作物,這一切的重點都在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

而在2015年,徐國玉認為「公益跟商業有交叉衝突,很難去拿捏這個度。」因此他把潤土幫幫純公益的部分暫停,想先把社會企業的商業做好,學習台灣的主婦聯盟,成立消費合作社,又再進一步轉型成純商業的平台,「成功把東西賣出去,支持小農的初心才能完成。」而徐國玉也觀察到,在銷售做好之後,與小農的關係各緊密,更多的小農願意投入與加入。

潤土幫幫負責人徐國玉。攝影:陳宣竹

潤土幫幫負責人徐國玉。攝影:陳宣竹

緩解人與野生物衝突 瀕危物種的保育與政府執法

來自台灣苗栗的耿煒紅,父親是養雞農,外人眼中可愛的石虎,在他們家眼中就不是這麼一回事。當石虎來的時候,原本聒噪的雞會突然靜默,然後開始亂飛尖叫,遺留下遍地的屍體,而接下來的幾天,存活下來的雞隻也不太愛吃飼料,奔逃出去的雞還要去安慰回來。對於養雞戶來說,石虎是除了人類之外,對養雞傷害性最大的野生動物。而在今年七月,耿煒紅老家召開了石虎保護區設置的說明會,現場的住戶極力的反對,「政府只好摸摸鼻子,說那以後再談。」耿煒紅說那是一個很明顯對立的狀態。

耿煒紅回想起老家在養雞之前,是大片的綠地,而養雞之後,雞隻所到之處是黃土色的一片。人為種植開墾以及道路的開發造成石虎棲地的破碎化和劣化,避免產生雞損危害的捕獸夾,也讓石虎的數量漸漸減少,變成瀕臨絕種的動物。而耿煒紅認為透過價值觀的改變,可以讓人的行為產生變化,因此為緩解人與石虎的衝突,對於一般大眾,可以提供更多資訊和知識,鼓勵消費者支持友善石虎農作的農產品;而對於在地居民,可以鼓勵地主加盟石虎友善棲地。她期許在未來,人類與石虎可以更好的相處,改善對立的狀態。

中科院雲南瀕科委司法鑒定中心首席執行官黃良華。攝影:陳宣竹

中科院雲南瀕科委司法鑒定中心首席執行官黃良華。攝影:陳宣竹

「中國也有石虎,叫做豹貓。」中科院雲南瀕科委司法鑒定中心首席執行官黃良華,回應耿煒紅的分享,而他的工作就是瀕危物種的鑑定,是中國唯一的司法鑑定機構,接受相關部門的鑑定委託,協助遏制與打擊走私盜獵的違法行為。

黃良華提及,中國政府在去年頒布法令,對於野生動植物的保護越趨嚴格,「像是穿山甲的非法獵殺,會從行政懲罰轉變為刑事處罰。」政府越來越重視動物與植物的保護與治理,也不斷的宣傳保護的觀念。

透過形態和分子的野生動植物的鑑定,相當仰賴資料庫的建立與跨區域合作,黃良華說,亞洲的生物樣本庫就位於雲南,也持續在建立中,而過去也數度與國際刑警組織合作,他也相當希望兩岸的專家學者也能進行交流合作。

用影像激發社區的內生保護行動

鄉村之眼以影像為手段,喚醒在地社區的內生行動。攝影:郭志榮

「環境保護是一個外來的概念,」專門教育在地居民利用影像去紀錄的「鄉村之眼」,於2007年在本土NGO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下設立培訓班,開始帶著居民記錄下自己的環境,負責人呂賓說,鄉村之眼希望能以影像為紀錄手段,激發在地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的力量。

「在中國西部,傳統文化豐富的地方,他們傳統的價值觀就有包含與環境和諧互動的概念。」呂賓認為,外來的環保概念有時候反而成為了當地的壓迫者。「外面常認為,牧民為了要發展而打破平衡,草原退化問題都被歸咎在牧民養了更多的牛楊」,然而在傳統生活上,草原要是沒有了牛羊,反而無法好好的生長,牧民的吃穿、用、能源與醫藥也都來自於草原上,「那完全是一個和諧且循環的系統」。

紀錄片《牛糞》就在這樣的狀況下誕生了,影片中孩子們用牛糞糊了椅墊,用冰抹平硬掉之後,就是在雪地遊玩的滑板。而只見一個小孩跟長輩抱怨著,牛糞好髒,奶奶制止「不能這樣說」,她循循善誘的像孩子解釋「牛糞不是髒東西,犛牛不喝髒的水、髒的草,對於吃草的動物來說,糞便沒有髒的概念。如果沒有牛糞,我們藏族人是無法在高原上生活的。」

「鄉村之眼現在把自己定位成鄉村建設單位,」陪伴西部社區從學習拍攝、找到環境痛點後凝聚共識,進而採取行動拍攝作品,2015年鄉村之眼正式註冊成公益機構,扶持在地攝影團隊發展,提供工具跟資金,讓當地人發展自己的文化事業。

兩岸環境工作者在9月17日的交流會中合影。攝影:郭志榮

兩岸環境工作者在9月17日的交流會中合影。攝影:郭志榮

台灣與中國同樣都是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地方,也面臨各自的環境問題。透過參訪計畫與交流行動,兩岸關心環境的工作者,認識到彼此的環境問題並能以此為借鏡,也從彼此的環境保護行動中,汲取養分與能量,在返回各自的崗位後,繼續往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道路邁進。

繞過川普 17國代表組成「氣候適應委員會」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氣候變遷正在發生,比人們想像的要快得多。為了抵禦潛在的氣候災難,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比爾蓋茨和世界銀行執行長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組成「全球調適委員會」(Global Commission on Adaptation),目的是重建美國總統川普宣布推出巴黎協定所影響的政治意願,共有17個國家加入,包括中國、印度、南非、印尼、加拿大和英國。

Evan Schneider/UN Photo
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比爾蓋茨等人組成「全球調適委員會」(Global Commission on Adaptation)。圖片來源:Evan Schneider/UN Photo

委員會認為,全球投入減少碳排放的資金很多,相對的,用來保護人們免受氣候變遷影響的資金太少。2015~16年度用於減排的資金超過3800億美元(約11兆7114億元新台幣),相比之下,僅有200億美元(約6163億元新台幣)用於抵禦極端天氣。

委員們表示,部分地區正在採取調適措施,保護人們的住宅、食物、水和能源,但規模太小。

潘基文表示,氣候變遷調適可以而且必須實現:「氣候變遷正在發生,比人們想像的要快得多。只要有政治意願,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

不過他認為,川普的行動已經破壞了因應全球暖化的國際共識。本月14日,川普再次質疑全球暖化是否由人類活動引起,與全球科學家的長期結論相矛盾。

「我們在2015年12月的巴黎大會前都很團結,但現在日漸鬆散,受川普政府影響尤其大。儘管美國只是一個國家,卻造成了巨大的政治損失。」

「儘管存在這些嚴峻的挑戰,但仍有機會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和減少全球貧困——只要社會加碼投資調適工作,」潘基文說,「調適工作的成本比什麼也不做成本低,收益也大很多倍。」

委員會共有28名委員組成,包括兩位總統,全球所有區域、發展和產業都有代表。美國政府沒有代表,但邁阿密市市長蘇亞雷斯(Francis Suarez)是委員之一。

該委員會將於2019年9月為聯合國氣候大會製作一份關於氣候變遷調適的重要報告,隨後將花一年的時間來落實其建議行動。

「科學家和經濟學家認為,到了2050年,調適工作成本可能會上升到每年5000億美元,到2030年中期將達到3000億美元,」潘說,「我認為這筆錢是生得出來的。只要有政治意願,我想我們可以處理這件事。」

具體而言,潘認為,投資經理和保險公司持有的數兆美元應該投入使用。「我們不應指望這些錢全數來自政府。私營部門必須充分參與。」他表示,2015~16年度減排的3800億美元資金有63%來自私營部門。

參考資料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拉開裁罰上限50倍 廢清法子法裁罰準則將上路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賴品瑀報導

去年初廢清法完成修法,大幅提高罰鍰上限,將上限與下限的差距拉大,雖然下限不變,但上限從原本下限的5倍拉開到50倍,環保署因此提出裁罰準則的子法,提出一套裁處罰鍰額度的計算方式,供各地縣市政府執行裁罰事宜。

2017年新竹敬老中心預定地遭非法回填廢棄物,不法獲利達400萬。圖片來源:環保署。
2017年新竹敬老中心預定地遭非法回填廢棄物,不法獲利達400萬。圖片來源:環保署。

18日環署廢管處舉辦公聽會,由於之前已經花了近兩年的時間溝通討論,今次各縣市政府的環保局已無太大歧見,不過何時正式上路、能否趕上明年元旦?廢管處表示仍待走完法定程序,目前無法確定。

準則完成發布後,地方政府目前自訂的裁罰基準,就必須辦理廢止,不過廢管處副處長蘇國澤強調,裁罰準則是一個範圍,仍有授權縣市在細節上可以自訂,可以讓新制與之前縣市自訂的標準不要有太大落差。而部分違規行為的裁處金額,將較地方政府現行的裁罰金額高。

蘇國澤指出,裁罰準則規定,裁罰的額度依污染程度、特性及危害程度等情事裁處外,應受責難程度、所生影響及受處罰者之資力也會是審酌的因素。雖然原則上是依法定罰鍰額度最高的規定來裁處,但法定罰鍰最高額相同時,將以法定罰鍰最低額最高者裁處。

DSC07046

環保署廢管處18日舉行違反廢棄物清理法罰鍰額度裁罰準則草案公聽會,賴品瑀攝。

而在追討「不法利得」上,當行為人違法所得利益超過法定罰鍰最高額時,得依違反廢棄物清理法所得利益認定及核算辦法規定,而若遭認定為「情節重大」者,得以各該條最高罰鍰額度裁處。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

2019地方創生元年 134鄉鎮優先推動 國發會:要看到KPI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選情發酵,「北漂」成為社會焦點。繼5月行政院長賴清德宣布2019年為地方創生元年後,今(18)日行政院會進一步指示國發會年底提出「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吸引地方青年回流,均衡台灣發展。

金門的人文、生活特色,已經被軍事和觀光掩蓋。圖片來源:lin Judy(快樂雲)
行政院提出計畫,要均衡台灣發展。圖為金門的特色風景。圖片來源:lin Judy(快樂雲)

國發會表示,已優先選定134個人口外流嚴重、地方經濟急需振興的鄉鎮市為主要輔導對象。KPI將是計畫審查的重要關鍵,包括可帶動人口回流的目標、就業機會、新創公司數、產值等。

整合現有政策與民間資源 「地方創生」要看到人口回流

今年5月,行政院召開第一次「地方創生會報」,將2019年訂定為地方創生元年,以緩和人口過度集中大都市、鄉村發展失衡、總人口減少、高齡少子化等問題。今天的行政會議進一步要求國發會年底前提出全面計畫。

33036579_2099898763360465_265867825766203392_n

2018年5月的地方創生會報,宣布啟動2019地方創生元年。圖片來源:賴清德臉書

國發會國土區域離島發展處處長郭斐玉表示,國發會盤點資源後,針對人口外流嚴重、地方經濟急需振興等面向,優先選定 134 個鄉鎮市作為主要輔導對象。

郭斐玉指出,輔導對象分三類,農山漁村、中介城鎮、原民鄉鎮。地方提出的計畫將提到「地方創生會報」的工作會議中加以檢視。計畫的KPI非常重要,例如帶動人口回流的目標、提供就業機會數量、新創公司家數、產值等。

郭斐玉表示,這項計畫的經費不會全部來自政府。首先會整合部會現有資源,例如農委會農村再生計畫、文化部社區營造、高教深耕計畫的大學社會責任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USR)。此外,有些企業有意投資故鄉,他們擁有資金、技術、管理人才;也有許多民間組織已經長久在地方深耕,這些都是可利用的資源。

1018-1

非六都地區面臨人口外流嚴重問題。圖表來源:國發會簡報

偏鄉人口外移嚴重 產值、薪資均偏低

根據國發會資料,75.5%的地區都面臨人口規模小,人口外流問題嚴重,而且人均產值與薪資遠低於全國平均。

國發會表示,2017年、2018年國發會推動二年「設計翻轉、地方創生」先導示範計畫,在18個縣市共進行33項計畫,包括新北三鶯、台南白河、南投茶竹源鄉、基隆太平國小廢校再生、新北貢寮有機書店、台南崎頂市場等。

示範計畫以「設計力」為主,帶動產品加值、升級與地方活化。未來,「全面」推動地方創生時,將進一步加入「科技力」、「行銷力」。

1

行政院會記者會,國發會(右1)說明地方創生計畫進度。攝影:陳文姿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至少有警示效果」減緩后里市區淹水 中市府將在中科挖滯洪池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賴品瑀報導

環保署18日進行中科后里園區第二次環差的第二次初審,此案為了改善后里當地的淹水問題,中市府要把中科園區的綠地改設為滯洪池、另有周邊的分流箱涵、幹管改善及旱溝排水改道計畫。中科表示,此案環評通過後,將申請前瞻二期的經費。

雖然民眾對此樂觀其成,但此案土地使用的相關法規競合、權責劃分仍在逐漸釐清中,目前已確認此案將來的環評監督還是由中科負責承擔,但若做了仍無10年的防洪效果、或仍有淹水的可能、一旦淹水了,居民要咎責的對象是中科還是市府,仍遭小組討論。

中科

中科、中市府提出后里治水計畫。取自簡報資料。

小組雖然給出通過的建議,但也對此案對是否能改善淹水的效果打上問號,並建議中科與中市府未來要對民眾做好風險溝通,誠實面對殘餘風險。

中科提出評估,緩坡滯洪池及分流箱涵設置後,洪峰約可消減10.7cms,削減率達13%,可明顯降低洪水位。讓市區(8K+200~8K+800)處排水防洪能力因此將自2年提升至5年,西側(7K+799.5~8K+169.4)處的防洪能力自2~5年提升至10年,下降水位高度約24~57cm。

環委提醒,施作了也不能等於就能保證不會淹水,恐怕淪為只是弄個滯洪池給民眾看看,效果恐怕不大。中科也坦言不可能保證不會淹水,由於極端氣候,目前政府的治水計畫,都不可能掛保證不會淹水,但至少有減緩與警示的效果。

前環委游繁結認為,此案只是點狀的改善,但區域排水應該做整體的旱溝排水規畫。不過,當地公館里里長馮詠淮表示期待此案,認為后里市區淹水的問題,中市府在下游都已經陸續改善,現在剩下上游的部分,應該盡快完成。

DSC07048

后里居民期待此案盡快展開,解決市區淹水問題。賴品瑀攝。

中科表示,由於后里區的旱溝排水部分兩案緊貼著民宅,因此部分路段曲折、最窄處更只有6.2公尺,反成為通洪瓶頸,造成三豐路186巷的嚴重淹水問題。在水路拓寬用地徵收難度高的狀況下,台中市水利局找上中科,計畫從在上游的后里園區增建緩坡滯洪池,以延遲旱溝排水的洪峰,並另外設置分洪箱涵。

這個滯洪池面積約1.18公頃,約可滯洪1萬3611立方公尺,中科強調,這次的規劃是「多目標使用」這塊綠地,原本的綠地只是做了緩坡的下挖,將來還是會回復為綠地,面積與功能都不變,民眾在洪水以外的時間也還是可以進入。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

台日里山經驗交流 奈良職人體驗打造新觀光型態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李育琴 高雄報導

源自日本的里山倡議,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位於鄉村山野的社區如何利用自然資源、保存在地傳統文化,進一步結合生態旅遊、林業經營和地方創生等,永續經營鄉村生態系,使山村生活的居民得以發展友善環境的循環經濟,以達到人地和諧共存。

林務局在台灣推動里山倡議多年,目前台灣有10個團體加入「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網絡」(IPSI)。2017年林務局與屏科大社區林業研究室啟動台日里山參訪交流,繼2017年組隊到日本進行里山案例參訪,與當地官方和民間團體舉辦交流會議,今年10月13日至19日再次在台辦理「台日里山交流會議2018」,邀請日方八位長期推動里山及林業經營、鄉村振興和環境教育等領域工作者來台參訪交流,並在屏東、高雄、台北分別舉辦三場專題座談會。

為期一週的台日里山交流會議,也帶日方參訪團走訪台灣13個具特色的在地里山經驗據點和社區,包括恆春半島社區生態旅遊、高雄六龜的寶來人文協會、金山推動友善契作的彩田友善農作公司、高雄美濃農會等。屏科大森林系教授陳美惠表示,台灣有多樣性的山村振興、里山資源保存經驗,是20年來長期經營的成果,因此交流會議中不僅要聽聽日本的經驗,也把台灣里山經驗成果跟日本專家們分享。

屏科大社區林業中心指出,台灣已有不少實踐里山倡議的案例,對於「里山資本保全與活化」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討論,透過台日交流會議,民眾有機會更了解里山倡議的思維和趨勢。

大森淳平介紹奈良工藝體驗的觀光振興活動。攝影:李育琴
大森淳平介紹奈良工藝體驗的觀光振興活動。攝影:李育琴

奈良山村工藝職人的體驗遊程

17日下午的高雄專題座談會在屏東林管處六龜工作站展開,針對「利用當地自然資源活化社區」主題,三位日本里山工作者分享在日本奈良縣和長野縣推動觀光振興、原始林保存和瀕危物種調查計畫的經驗。

青年外流、人口老化造成地方經濟低迷,在日本和台灣都是鄉村地區面臨的問題。有限會社OM環境計畫研究所代表大森淳平(Oomori Junpei)指出,擁有三個世界文化遺產的奈良縣,近年也有觀光客人數下滑的困境,而在歷史文化觀光資源較少的奈良東部和南部區域,卻有著未開發的里山地景和農林產業,當地有非常多的手工藝職人,值得發展新型態的里山經濟。

奈良東部和南部保留未開發的里山地景,有許多傳統工藝職人工坊。圖片來源:大森淳平簡報
奈良東部和南部保留未開發的里山地景,有許多傳統工藝職人工坊。圖片來源:大森淳平簡報

大森淳平因此發起以居民為本的城鎮建設,進行山林復育及地方產業活化,其中與奈良的工藝家一起組織觀光振興的活動,就是希望推展新形態的觀光行為,透過職人體驗、農村民家參觀等遊程規劃,讓都市遊客進入農村,在人與人的交流中,農村生活經驗得以產生新的價值。

「經過調查,該地區有超過200家職人工坊。這些職人運用大自然的素材,傳承了優良的技術,發展出和紙、木工、草木染、數珠、鐵刀鍛造等工藝。」該公司因此發展出「打造工坊街道」的企劃,並且結合里山活動體驗,與在地造酒廠、醬油釀造和農林戶合作推廣體驗遊程。

打開職人工坊  分享鄉村農林生產過程

大森淳平說,過去大阪地區沒有這樣型態的活動,參加的遊客因與在地人交流和體驗而感動,這樣的觀光形態開始在不同地區進行,後來地方成立了工坊街道協會,把相關經驗和知識組織起來,更積極架構地方網絡。十年來,曾經有一年之內超過5萬人次參與工坊體驗的成果。

奈良有許多優良技術的傳統工藝職人,藉由打開工坊發展體驗式觀光型態。圖片來源:大森淳平簡報資料
奈良有許多優良技術的傳統工藝職人,藉由打開工坊發展體驗式觀光型態。圖片來源:大森淳平簡報資料

不過,一開始與工藝職人的溝通、邀請在地農家加入並不容易。大森表示,要打開工坊讓人參觀、讓農家向外地人進行解說,都是前所未有的事,「因此要想辦法讓職人對我們所做的事感興趣。」他也積極與當地居民討論,要如何接待遊客,一年可以舉辦幾次的活動,也是大家一起商量。而農民、職人未必是好的解說員,但是外來遊客不了解鄉村的農產、工藝的製作,因此只要分享農林生產過程,在分享和交流中,職人和農民就會慢慢知道要怎樣跟都市人解說。

大森表示,把工藝體驗的模式推展到不同地區,實際的做法就是發現這個地方的優點,並且找設計師和大學生一起來幫忙,結合新的遊程設計和產品開發,並且把訊息發布到城市裡推廣,吸引都市人來參加體驗遊程。該公司還設計了新的奈良地圖,改變過去強調歷史文化的觀光景點,把工坊街道的資訊放到地圖上,並且出版介紹在地工藝職人的書籍。

工藝傳承、新旅行法  體驗經濟可能面臨的挑戰

如此推展當地的里山經濟,也過了十幾年,大森說,當地職人有些也老了,傳統工藝的後繼者在哪裡?如何讓達人的技術傳承下去,吸引年輕人留下來,是地方發展體驗觀光未來面臨的問題。

以和紙來說,當地和紙本來有150家,到了第二代傳承下來只剩下三家,和紙工藝是日本千年的文化,如何把舊的和紙發展出新的用途,做出現代人有感覺的產品,要跟年輕設計師合作,讓這項工藝可以繼續下去。他說,歷史上不斷有舊產業消失、新產業誕生,必須透過產業的變化來尋找新的機會。

另一方面,原本為了振興地方觀光、促進地方創生的體驗型態旅遊活動,也因政府新的旅行法規限制,要求必須與旅行社合作,間接增加了民眾旅遊的成本,都是山村發展里山經濟未來要面臨的挑戰。

台日里山交流會議17日在六龜與在地社區和機關人員分享日本里山經驗。攝影:李育琴
台日里山交流會議17日在六龜與在地社區和機關人員分享日本里山經驗。攝影:李育琴

不管是里山經濟、地方創生等模式,台灣相繼前往日本取經、參考新的可能發展方向,日本經驗除了成功方法,也面臨許多新的問題和挑戰,透過交流討論,台灣能夠藉此一起思考將來可能面臨的問題和因應方式。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

勿蹈「血鑽石」覆轍! 電池永續議題浮出水面

$
0
0
文:高宜凡

天光微亮,位於剛果共和國的一處採礦區,消瘦的丹尼爾扛著沈甸甸的鈷礦石,迎著風沙往中國商人開的採買市集走去,11歲的他每天可因此賺得兩塊美金,卻從未上過一天學。在該礦區,每天約有1.4萬名像丹尼爾這樣的年幼工作者,不斷低著頭、賣力地挖掘,尋找寶貴的鈷礦,以換取微薄收入。

年幼的孩童揹著礦石。圖片來源:Sebastian Meyer for Fortune Magazine
年幼的兒童加入採礦的行列以換取微薄的收入。圖片來源:Sebastian Meyer for Fortune Magazine

當台灣的同齡孩子開心地滑著手機、把玩平板、或搭乘家長的電動車四處兜風時,支撐上述科技產品動力的來源,很可能是這些非洲童工。

停不了的需求,世界渴望更多電池

2017年,全球電動車銷量首次突破100萬輛的門檻,估計到了2020年,電動車的新車銷售占比可突破5%(每年約450萬輛),成為各國政府削減運輸部門排碳量的主要手段之一。

需求的催化下,過去被嫌昂貴的電池造價不斷下探。2010年鋰離子電池每度(千瓦時)平均成本還要1,000美元,這數字在去年驟降為200美元。今年6月的特斯拉(Tesla)股東大會上,被視為電動車教主的創業家馬斯克(Elon Musk)發下豪語,表示特斯拉可在兩年內把每度成本降到100美元!一旦價格更具競爭力,預估2025年電池市場產值將逼近1000億美元,到時後小至手機、平板等3C設備、大到可容納數人的電動車輛,都少不了電池。

鈷礦價格近年成長一路高漲,但全球將近一半的蘊藏量都集中在非洲的剛果。
鈷礦價格近年成長一路高漲,但全球將近一半的蘊藏量都集中在非洲的剛果。圖片來源:Fortune

也因此,製作電池不可或缺的關鍵元素──「鈷」(cobalt),近年價格飛速成長,每磅從2016年的10美元;飆升到最近的44美元。貿易商Darton Commodities估算到了2025年,鈷的需求量再翻升一倍,然後在2030年達到35.7萬噸的年產量高峰,幾乎是目前規模的7倍。

可是,這麼多電池要從哪來?或者我們該問的是,取得這些電池及礦產得付出什麼代價?

猶如資源詛咒,工作者蒙受巨大風險

不久前,《Fortune》(財富雜誌)的特別報導〈Blood, Sweat, and Batteries〉揭發了一個令人不忍卒睹的訊息,全世界大半鈷礦蘊藏量,都集中在人均所得只有481美元的剛果,儘管電池被許多人譽為「21 世紀的石油」,但這項寶貴資源對當地民眾猶如「資源的詛咒」(resource curse)。

可想而知,礦場的工作條件不會好到哪去,不僅危險,對工作者(不少是未成年的兒童)的健康也是一大威脅,暴露在鈷礦前易導致哮喘、肺炎、心臟疾病、或造成甲狀腺損傷。不只如此,這些礦石還經常是「徒手」開挖出來的。

有人認為,剛果可循著中東產油國的軌跡,因為埋在腳底下的天然資源而擺脫貧窮。可惜按目前狀況看來,結果並非如此美好。

多家相關企業合組電池聯盟,希望杜絕「血電池」的不良影響。
多家相關企業合組電池聯盟,希望杜絕「血電池」的不良影響。圖片來源:Global Battery Alliance

該國的鈷礦產業鏈裡,扮演收購者的多是外資礦業和中間商,當地民眾只能參與收入最微薄的現場開採工作,分不到多少利潤,更缺乏議價權。尤有甚者,採礦業不僅貢獻剛果近8成經濟產值,對許多赤貧狀態的勞工來說,這已是他們獲得固定收入的唯一途徑,遑論如何擺脫或改善待遇。

杜絕「血電池」!企業展開因應

過去時尚產業曾因非法走私貿易,以及不人道的開採過程和工作環境,讓相關品牌蒙受「血鑽石」、「血汗工廠」等指責。事過境遷,如今類似狀況也可能在電動車和電池領域重演。

為此,來自汽車、礦產、化工、金融等領域的30家廠商,最近合力籌組「全球電池聯盟」(Global Battery Alliance),由石化龍頭巴斯夫(BASF)技術長Martin Brudermüller、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發展援助委員會主席Charlotte Petri Gornitzka、盧森堡礦產集團Eurasian執行長Benedikt Sobotka擔任共同主席。打算以三大策略抑制「血電池」副作用:建立負責任的原材料供應鏈、推動廢棄電池循環經濟、促進價值鏈創新。不少公司開始介入供應鏈體系,避免年幼童工進入礦場,也有企業著手研發含鈷量更低、甚至不用鈷的新產品(如固態電池),減少陷入「衝突礦產」(Conflict Minerals)的聲譽危機。

事實上,除了雇用童工、職業安全、健康風險、環境污染等疑慮,如何建立回收體系和資源再利用模式,也是電池業迫在眉睫的挑戰,到了2030年,全球將有超過100萬噸的廢舊鋰電池等著被妥善處理。誠如OECD駐巴黎高級顧問泰勒吉拉德(Tyler Gillard)所言:「我們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愈來愈多消費者要求採用無童工、無污染的電動車和電池,對相關企業來說,這是無法迴避的品牌風險!」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原文勿蹈「血鑽石」覆轍! 電池永續議題浮出水面

Viewing all 2011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