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85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春夏節電大作戰 你家準備好了嗎?

$
0
0
作者: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春季正值冷熱季節轉換之際,天氣反覆不定,往往會有用電浪費的狀況發生。低碳生活部落格整理了一些春季節電可以採用的策略,讓大家輕鬆省電,又維護生活品質。

掛上風鈴迎接夏季到來,清脆的聲音彷彿能驅散暑氣。圖片來源:mrhayata。CC BY-SA 2.0

台灣的春天從櫻花季節的尾聲開始,追完平地的杜鵑花季,接著是流蘇、苦楝,最後是油桐花,這時候天氣逐漸炎熱,梅雨季起始,開始就要進入與溼氣對抗的麻煩時節。

正值冷熱季節轉換之際,天氣反覆不定,往往會有用電浪費的狀況發生。再加上面臨炎夏的逼近,春季其實是很重要的節電準備季節。低碳生活部落格整理了一些春季節電可以採用的策略,讓大家輕鬆省電,又維護生活品質。

換季準備

家電與設備有許多保暖「設定」,請參照以下清單快速換季。

洗澡的熱水器溫度旋鈕從最高溫,往下調降 1~2格,調到身體可接受的熱度:當您使用「水點火」熱水器時,把水力轉到最大時,如果水溫過燙,必須加冷水,這就是浪費瓦斯。
→請參考《洗澡水忽大忽小忽慢忽快忽冷忽冷,煩耶》

把反覆加熱的熱水瓶或開飲機關掉,改成煮開水後倒入保溫瓶或茶壺即可。
免治馬桶的「暖座」功能可以關掉。

相反的,冰箱溫度設定就必須調低了,與此同時也請順道清理冬季殘留的食物。冰箱保持八分滿是較省電的狀態。

除了家電改設定,大家應該忙著把床單被套換季。這時也別忘了替居家陳設加點變化。一般而言,冬天居家偏好溫暖的色系,春夏就需要清爽的冷色系,像是白色、藍色、淺綠色。因此住家與辦公室可擺些翠綠色盆栽,沙發椅套換成淺藍或蘋果綠,讓心理也感到涼意。

材質也要換季,沙發套與椅套換成觸感涼爽的材質,例如竹蓆,厚重的長毛地毯也要收起來,若是磨石子地也不錯。沒有西曬的那側窗簾,也可改成輕薄一點的材質。這些改變其實不僅是附庸風雅,有些材質會在人接觸時,吸收較多的熱,因而讓人體感溫度降低,因而感到涼爽。

對抗天氣

春天的梅雨、南風,總是讓家裡反潮,相當惱人。除濕機還蠻耗電的,可以的話,利用內建的定時旋鈕控制使用時間,或去購買插座定時器。在利用家電除溼的各種方式中,結合除溼功能的冷氣機通常是最為省電的方式,要額外購買除濕機之前,建議先搞懂自家冷氣機有沒有除溼功能,以免花了冤枉錢。

提到濕氣,就要提醒大家,盡量在門擺塊「踏墊」。室內的灰塵有蠻大一部分是使用者自己的鞋子衣物帶進來的,特別是梅雨季節,把水氣也帶到室內時,夾帶更多髒汙。有了踏墊,就可以先將鞋子上的水分清理大半,如果能換穿室內用鞋,便可以再減少居家的吸塵、除濕所需耗費的電力與精力。

重要的是,如果遇上晴天,那就趕緊把窗戶打開,用風扇抽進室外乾爽空氣,則可以更快速除溼。
→請參考《擰乾房子 有更節能的選擇》

善變的天氣也反映在氣溫上,常有日夜溫差極大的狀況。有時候午後悶熱氣溫飆高,夜裡溫度降回20度上下,但室內熱氣還悶在裡面。這時就可利用冷氣機的「送風」功能,進行室內外的空氣交換,可舒緩室內的悶熱。

家電保養

到了夏季,幾乎天天都會使用空調冷氣,但有時候會覺得冷氣不太冷。這時候,不僅是清洗濾網,而是要幫空調機「洗澡」,請師傅進行保養,洗掉機器裡面的灰塵髒污,可以大大回復他的效能,省電,又延長機器壽命。現在連燦坤這樣的賣場都有提供「空調保養」服務,上網查「冷氣機」、「清洗」、「保養」也有很多資料。

清洗冷氣是夏天裡很熱門的服務,早幾個月預約會比較容易排到,如果您家中或公司的冷氣運轉起來聲音很大、吹起來空氣悶悶的,或是買來好幾年根本沒有大保養過,都應該請師傅來看看。冷藏櫃與冰箱、洗衣機、抽油煙機、熱水器,也都是可以請專人到府保養的。

另外,家中的冰箱也是夏季重度使用的家電。在夏季前,幫冰箱清一下背後與側邊的散熱部分(散熱片),用雞毛撢子或掃把將上面的灰塵與蜘蛛網清潔一番,可讓冰箱效率提高。

運動健身

為了夏季可以換穿輕薄的短袖與洋裝,很多人都忙著減重與健身。其實可以在日常生活裡做些減碳作為,同時達到運動目的。例如少搭手扶梯與電梯,改走樓梯。少開車或騎機車,改搭公車或捷運,會自然而然讓您多走很多路,騎單車也不錯。

打掃也會消耗大量熱量,利用時間幫辦公室或家裡清潔ㄧ輪,甚至試著做點節能改造!最急迫的應該是為家中規劃「空調區域」,加裝門簾隔開不須吹冷氣的房間。搬動家具可以消耗更多熱量,所以可以想想怎麼改變家中擺設,讓家人休息的沙發區避開日頭直曬,空調區域中不要出現會發熱的冰箱,廚房會發熱的電鍋與瓦斯爐,不要擺在製冷的冰箱旁邊。
→請參考《大掃除時 也省下家庭開銷》

春季上午氣溫還算宜人,花訊一波波,很適合戶外活動、登山健行 (可惜 PM2.5的指數常飆高)。不喜歡野地的,也可以安排博物館、電影院、棒球場等行程 ,別忘了善加利用每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的免費開放優惠,以及宜蘭綠博會、各地辦的賞螢活動,,,,都是春季限定。不管是從容閒晃,或是拼命趕景點,都會比當個沙發馬鈴薯要來的健康。出門可以減少家中的電器使用時間,這是日本京都也在推動的節電策略,而這一招是很有成效的。


農牧業的公衛危機? 歐洲空污元凶竟是氮肥

$
0
0
本報2016年5月20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空氣污染來自哪裡?最新研究顯示,歐洲最大單一空氣污染源竟是農業。原因是農業肥料和牲畜廢棄物釋出的氮化物,會飄散至工業區,與工業區釋出的污染源結合,形成黏著在肺部組織的固態顆粒,引起呼吸困難,損害心肺功能,最終導致過早死亡。

eutrophication&hypoxia(CC BY 2.0)

農業施用氮肥逸散到空氣中形成污染源,影響面積相當廣泛。圖片來源:eutrophication&hypoxia(CC BY 2.0)

農業氮肥逸散 氨氣成主要空氣污染源

釋出氮化物的含氮肥料已經廣泛使用數十年。氮是空氣的主要成分,也是促進植物生長的重要元素,但是大量使用的後過,造成過多的氮進入土壤。氮和氫組成的氨(NH3),就是施肥土壤和動物廢棄物的副產物。

學界已逐步確立懸浮微粒空氣污染和農業釋出的氨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多研究顯示,氨是主要的空氣污染源。

當空氣中的氨飄散至工業區,與燃燒產生的污染物、柴油車輛產生的氮氧化物、發電廠和其他工業流程產生的硫化物結合在一起產生直徑2.5微米的微小顆粒。這些微小的粒子會隨著呼吸進入人體肺部,不只引起兒童與長者為主的呼吸疾病,更能造成心臟病。

根據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歐洲、美國大部分地區、俄羅斯和中國都深受空氣污染之苦。在英國,空氣污染每年造成4萬人過早死亡,當地國會議員認為,空氣污染已經成為公衛危機。

農業污染管理難 排入海洋釀生態危機

雖然英國國會議員提出補救措施,例如以汽油車取代柴油車、將污染最嚴重的車輛移出城市等,農業造成的空氣污染卻被忽略。部分原因是農業空氣污染影響範圍太大,甚至跨越國境,相當棘手。

呼籲農夫使用含氮較少的肥料是一個辦法,但不足以解決問題。哥倫比亞大學大氣科學家鮑爾(Susanne Bauer)說:「我們並非反對使用肥料,非洲等許多地區需要更多的氮肥。我們認為隨著人口成長,生產食物量越多,需要的肥料也越多。」

鮑爾認為,控制將農業污染源變成有害物質的工業污染源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務,包括減少燃煤電廠以及其硫化物排放,使用更有效率的車輛甚至電動車,更嚴格地管理工業污染等。

不過,其他微小粒子也會和氨結合,包括沙塵。兩年前,撒哈拉沙漠的沙塵就曾造成英國嚴重空氣污染。

過多的肥料也是海洋主要污染源之一。農業廢水逕流進入海洋中形成「死亡區域」,裡面幾乎無氧,沒有海洋生物能生存。進入空氣或海洋的肥料不再具有幫助作物生長的功能,因此若要求農人使用較少的肥料,但提高使用肥料的效率,有機會減少進入空氣和海洋的肥料。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受不了產業污染 南台灣居民邀蔡英文Long Stay

$
0
0
本報2016年5月20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填海造陸、遊艇製造專區、廢棄物掩埋場、西港外環道、曄揚石化、統一夢時代等高雄、台南開發不間斷,近十個反對這些開發案的地方團體特地總統蔡英文就職的這一天北上,在凱道另一側高喊抗議,希望新總統聽到地方的聲音。

要健康婆婆媽媽團高雄團團長洪秀菊表示,高雄的污染嚴重,但市府市議會都站在開發的一方,地方民眾的聲音傳不到中央,才選在今天向中央抗議陳情。居民們邀請小英總統去高雄大林蒲、鳳鼻頭Long Stay,親身感受當地的污染。

高雄、台南的環團與自救會代表在總統就職日於凱道抗議。攝影:陳文姿

高雄、台南的環團與自救會代表在總統就職日於凱道抗議。攝影:陳文姿

小港石化工業區開發不間斷  地方團體冀望中央能重視環境

選在總統就職典禮的這一天,要健康婆婆媽媽團、金煙囪文化協進會、高雄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反國道7號自救會、反馬頭山設置事業廢棄物掩埋場、反西港外環道不當開闢自救會與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等共四十幾人一大早特地北上到總統府前陳情抗議。

高雄地方團體主要來自小港沿海六里與旗山等地。高雄大林蒲、鳳鼻頭附近除了現有的大林煉油廠、台電大林火力電廠、中鋼、臨海工業區,新工業區仍持續增加。曄揚石化、遊艇製造專區、南星二期、洲際碼頭填海造陸等新開發案,部分已經動工、部分還在環境影響評估階段。

小港大林蒲周邊的新舊工業區與開發案 圖片提供:謝史銘

小港大林蒲周邊的新舊工業區與開發案。圖片提供:謝史銘 

70幾歲的大林蒲居民,金煙囪文化協進會理事陳玉西說,以前海邊還可以捕撈到虱目魚苗、鰻魚苗,20幾年前開始填海造陸後,現在陸地、海上都是工業區,大林蒲已是「極度不適合人居」。她說,這些都是地方政府通過的開發案,在地方訴求沒有用,才要北上讓中央知道地方民眾的心聲。

洪秀菊表示,地方政府解決問題的方式是遷村,但是遷村計畫根本沒跟地方民眾公開說明,而且開發持續下去,就算居民遷走了,污染一樣留在高雄。希望小英總統能去現場Long Stay了解地方的狀況。

高雄內門、旗山反對馬頭山設置事業廢棄物掩埋場的民眾總統府前抗議 攝影:陳文姿

高雄內門、旗山反對馬頭山設置事業廢棄物掩埋場的民眾總統府前抗議 攝影:陳文姿 

地方期望民進黨跟國民黨不一樣

高雄地區除了小港區外,反馬頭山設置事業廢棄物掩埋場自救會也來到現場,會長高淑慧強調,這不僅是地方的問題,還可能污染整個大高雄水源。反國道7號自救會會長簡志強則認為環評程序有密室協商,明明小組已認定「不應開發」,最後卻改成進入二階環評。

新政府團隊代表(右二)與總統府(右一)接受環團陳情書 攝影:陳文姿
新政府團隊代表(右二)與總統府公共事務室(右一)接受環團陳情書。攝影:陳文姿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主任粘麗玉則表達反對解編水源區,將玉峰堰的水供給南科﹑以及統一夢時代在水源區附近不當開發等問題。反西港外環道不當開闢自救會蘇鈺雯解釋,西港外環道根本沒有必要性,現在正在內政部進行審議,一旦通過,就會對強制徵收農田。

粘麗玉說,民進黨的做法如果跟國民黨一樣,就沒有區別了,希望新政府能真的聽到民眾的聲音。陳情書稍後由總統府公共事務室代表接下,並允諾會以書面答覆。

 

【週末環漫畫】膽膽的哀傷

$
0
0
作者:詹嘉紋;漫畫:玉子日記

夏季開端,風吹送來自海的鹹腥味,擺脫刮花人臉那樣的凌厲姿態,遊客熱情奔向澎湖,或許是因為這裡的海島個性,比台灣強烈而鮮明,醞釀著一種海味的鄉愁,或者夢幻。

而這個時節,海底下的海膽,也準備孕育新生命,但想繁衍下一代的自然生理機制,卻成了喪命原罪。

遊人不只眼睛要看見海,鼻子、身體和舌頭,也要體會海,那將熟未熟的生殖腺,橙黃的包裹在威嚇敵人的棘刺裡。但想太多了,這樣的武裝嚇不倒人的。過了禁捕期的豢養,通通就得撈上岸。

三顆一百。

「全都剖開吧!」
「來澎湖就是要吃這味啊不然要幹嘛~」
「保育人士騙肖欸,滅絕了我還抓得到喔?」
「如期開放!(8公分以上體型才能抓喔,不然打手心^_<)」

以下開放結局預測:

1- 世界末日論。那一天,海底什麼都沒了。

2- 突變進化論。「X膽膽」將存續種族。

3- 轉型正義論。明年開始,連續五年禁捕直到族群恢復。

4- ?

五個回合攻防 三井倉庫定案「暫時遷移」

$
0
0
本報2016年5月21日台北訊,林倩如報導

歷史建築三井倉庫一案爭議多時,繼3月三場密集的文資審議,及5月4日召開公聽會首次納入民間主持人制度,三井倉庫是否遷移或保留原址,爭點尚在釐清。

昨(20日)第81次會議,兩方原本仍無交集,主席副市長鄧家基一度欲強行通過方案二,引發一番辯論,最後修正裁示,尊重文資會2012年決議,將採「暫時移置保存」方式辦理遷移。

第81次文資審議不再登記發言或簡報,改以詢答方式進行,民團派出三位代表備詢。攝影:林倩如。

第81次文資審議不再登記發言或簡報,改以詢答方式進行,民團派出三位代表備詢。攝影:林倩如。

公聽會撐出對話空間之後

公聽會協同主持人秘書處專員王寶萱先就4日「西區門戶願景文化資產保存公聽會」爭點釐清之共識及不同意見重點整理做報告,限縮於方案二(都發局東移51公尺)、方案五(原址保留)、方案十一(民間版原址保留)三個方案,主要有三個議題爭點:三井倉庫原地或遷移重組、交通議題,與北門廣場範圍。

另一位協同主持人公民參與委員會委員呂家華則補充3+1點說明:

  1. 都委會委員李永展表示文資審議可以改變都市計畫,三井應回到文資的價值考量,決定移不移後再由交通配合。
  2. 交通規劃也是價值選擇,需要更多的資料數據提供進行進一步討論。
  3. 即便採共識決甚至動用到投票表決,仍應回到三井是否回應原地保留或異地重建,而非僅是在方案十一或方案二之間的行政工程技術。
  4. 公聽會尚有未釐清與討論之點,且會後市政顧問楊士慧、公民黑客社群g0v零時政府,均藉公共書寫提出文資或交通資料分析之不同辯證,建議可再延後討論。

本次會議針對方案二、十一進行雙方詢答,而交通局副局長張哲揚率先聲明,因交通流量、動線不順暢等因素,不建議方案十一。

5/4公聽會針對文化資產與景觀、交通安全與動線兩大爭點做釐清。攝影:林倩如。

5月4日公聽會針對文化資產與景觀、交通安全與動線兩大爭點做釐清。攝影:林倩如。

發展與環境屢生衝突 社會恐失去進步

支持方案二的委員詹添全表示,自己是結構專長,三井留下來很困難,(緊鄰馬路震動頻繁)老房子受不了,保護它應暫時搬開,但路型還是要縮減。委員蔡元良表示,城市發展要考慮很多面向,重申方案十一讓北門成為孤島其設計拙劣,文資保存雖必要然不是絕對乃為相對,但沒有一定立場,看被哪個方案說服。

民團由文資團體「搶救北北三:北門x北三線x三井物產舊倉庫」三位代表回應,成員林奎妙先澄清,方案十一若設計拙劣來自資訊不對等。民團也提出書面說明,延伸公聽會上由前交大隊長、現中正區新營里里長何國榮所提出「七線道」新路型方案的可能性(北6南1、進城4出城3),甚或六線道,縮減車道在交通減量的政策目標下並非不可行,可趁此機會一次討論車道減量。另位交通專業的成員亦補充,交通實測初步調查、路口服務水準等資料。

委員郭瓊瑩認為,北門周遭像清代機械局、日治水道遺構等文資基礎都還在,應以此歷史紋理為核心來都市發展,才能在發展過程中慢慢重現文化願景。委員劉淑音則呼應交通減量的構想。委員黃英霓並補充日前一讀通過的《文資法》新增第15條(註1),逾50年歷史建築在處分前應由主管機關進行文資價值評估;發展與環境(文資)的對抗,將失去進步動力,文化局當扮演更多角色,取得兩者平衡,各種方法都想過了通通不行才遷移。

而交通局堅持,維持車道(八線道)不宜縮小,對短期內交通減量悲觀,少一個車道就會塞車,延滯增加社會成本。都發局局長、文資委員林洲民更形容,文資、交通、城市發展三者猶如平行線。文化局副局長田瑋則強調,重視的是文資再利用的精神,且三井保存各階段均有所作為。

10年交通減量行不行? 交通局:有難度

雙方各自表述依舊沒有共識,委員米復國折衷提案,既然過去的討論中,未來待交通改善後再移回三井倉庫乃共識,因此以原址保留為前提,建議納入時間觀點10年為限,由專業判斷10年後交通問題是否可努力解決,能的話即接受民間提案;如果無法解決,屆時再接受府方遷移方案。且同樣擔任北市2050願景計畫委員,2050年大眾運輸比率要提升到80%,他質疑若保持八線道、不做相關交通減量如何達到願景目標?

米復國委員提出原址保留、10年為限的折衷方案,但遭府方否決。攝影:林倩如。

米復國委員提出原址保留、10年為限的折衷方案,但遭府方否決。攝影:林倩如。

張哲揚當場否決該提案,表示10年內提升大眾運輸比率至80%的交通減量有困難,再者,新北市持續建設快速道路聯通至台一線交通系統,加上現在的臨時路型是施工路型,一旦原址保留影響10年交通混亂將造成極大衝擊。

公民參與的不歸路

進入綜合發言,民團代表離席。副主席、文化局局長謝佩霓指出,這是一個相對的承諾,如果最後決定不遷移,就也要在日後面對反對聲浪時,共同捍衛三井不動作為最佳方案的價值。會議尾聲,鄧家基再度不顧反對意見,逕行操作行政權,強烈建議「以多數結論決議接受方案二」欲做裁示。

此舉立即引起委員張崑振不滿,直言跟第二次文資審議的處理一樣,他說明,無意否定整個討論過程,但交通充滿未來性,委員非交通專業無法回應,沒有能力找出第三、第四個方案,府方只端出方案二,相比之下肯定占優勢。主張應該確認移或不移,而不是決定任何方案,另一方面,缺乏基礎資料來判斷,需要更多科學數據。

工務局局長彭振聲、林洲民、張哲揚等府方代表、委員則砲火一致反駁,鄧家基更脫口而出,再審下去自己亦幾近發狂。

委員薛琴呼籲,專業者不要相互批評,文資委員只能肯定文資價值,也許都市計畫很偉大、也許工務局很偉大,但不能說文資毫無價值乃首要條件,今天這樣的決議對文資委員傷害太大,原則上不得悖離文化價值。雖同意以2012年三井通過文資審查登錄歷史建築的附帶決議為準,即「本建物所在地區仍應以型塑北門意象為重點進行考量,後續應配合該計畫與周邊古蹟群活化發展,以及都市發展與交通規劃等議題,研議最適合之保存模式。」但要求市府積極推動交通優化,交通改善後當進行三井原地重建。

又經文化局專委張蓉真補充「暫時」兩字。稱「不定案就是反民主」、「專業就是負責」的鄧家基再次裁示,尊重文資會2012年決議,現階段三井採「暫時移置保存」方向辦理。並承諾兩點,第一點,絕對認同,後續將繼續保護文資價值與保存;第二點,針對交通優化、減量持續努力。

文化局局長謝佩霓發言。攝影:林倩如。

文化局局長謝佩霓發言。攝影:林倩如。

「西區門戶願景文化資產保存公聽會」,提供各方充分表述的對話平台。攝影:林倩如。

「西區門戶願景文化資產保存公聽會」,提供各方充分表述的對話平台。攝影:林倩如。

歷經兩個多月的文資奮戰,如今彷彿回到原點,民團表示,一次次動員,終於逼出一個討論平台、拉出一個對話空間,公聽會後仍抱著一絲希望,卻不斷失望。而此次程序經驗亦呈顯出個案衝不過去的現況,深感挫折之餘,同時得朝制度面文資委員會的審議方式進行下一階段的攻防。

註1:公有建造物及附屬設施自建逾五十年者,或公有土地上所定著之建造物及附屬設施群自建造物經建完竣逾五十年者,所有或管理機關(構)於處分前,應先由主管機關進行文化資產價值評估。

聽證會資訊不對等 航空城反徵收居民大嘆「不公平」

$
0
0
本報2016年5月21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上月29日至5月1日,桃園航空城聽證會在三天內辦完六場,看似效率高,但對參與其中的反徵收居民與律師而言,卻是一場相當不公平的戰爭。除了資訊與能力的不對等,參與者的角色與會議流程也顯得不符需求,聽證程序也未能落實詳細調查與釐清爭議的功能。

如今聽證會已經完成,民間是否僅能被動等待,待會議紀錄確認後送入土徵小組,作為做決定的「參考」?參與聽證會的宏竹村居民呂理坤與律師林子琳、許文懷20日表示,希望剛上任的新政府能檢討此案,也期待社會更加關注,或是桃園市政府下修其「蛋白區」的開發規模。

16-05-21-10-41-55-382_deco

居民呂理坤與律師林子琳、許文懷批航空城聽證會是「不公平的戰爭」。攝影:賴品瑀。

整個內湖區那麼大 航空城遭稱「史上最大徵收」

獲稱「史上最大區段徵收」的桃園航空城,起於交通部提出桃園機場擴建第三跑道的需求,需要約575公頃的土地,然而在朱立倫、吳志揚兩任桃園縣長任內,提出產專區、商業區、住宅區等「蛋白區」規劃後,需要徵收的土地面積暴增為3155公頃,也將造成約1.4萬人將要遷居。

「我們其實不反對第三跑道,而是反對浮濫徵收土地」,在長期的抗爭中,呂理坤與航空城反迫遷聯盟一再強調這樣的論點,也因此,聽證會在桃園市長鄭文燦上任後,因應他們「全區聽證」的主張,而從原先僅對特農區部分做聽證,擴大到提及蛋白區部分。

律師許文懷指出,航空城所要徵收3155公頃,不但等同120個大安森林公園的面積,更相當於台北市的內湖區,是非常龐大的規模。若比較計畫前後的土地分區,將會發現,當地原本是四成的土地作為農用,在成為航空城卻將是機場佔四成、再者住宅、產專、商業區的巨大變化。

除了原本大片且多屬特農區的1891公頃農地,將僅剩下16公頃,讓許多原本務農的居民不知何去何從外,原本只有121公頃的住宅區將暴增為633公頃,也遭質疑當地何來這麼高的住宅需求,恐怕只是因應仲介業者炒地需要。

16-05-21-10-42-58-843_deco

蛋白區計畫將大幅改變當地樣貌,翻攝自許文懷簡報。攝影:賴品瑀。

應該如法庭言辭辯論 律師批航空城聽證程序問題大

由於航空城案爭議過高而來的聽證會,成為台灣第一個因區段徵收舉行的聽證,民間期待其類似法庭「言詞辯論」的程序,在充分辯論下,能帶來資訊公開並有調查證據、釐清爭點的功能,讓此案不管是第三跑道的選址、蛋白區的規劃,都能在公民參與討論下做出更嚴謹的決定。然在2015年4、5月間的24場預備聽證,與今年4月底5月初的聽證會走完後,卻讓投下大量的人力、物力與時間的當地居民與民間團體大嘆「不公平」。

林子琳指出,在預備聽證時,他們就提出非常多的建議,包括聽證主管機關應該是將審理徵收的內政部,而非即是需地機關的交通部;聽證主持人應為土徵小組成員,之後審理時才有熟悉聽證會議時的狀況;參加聽證者,應該包括蛋白區二期居民,否則一期發展條件達成將啟動二期計畫時,他們無從表達意見;聽證當事人應是反對徵收居民與推動計畫的交通部及桃園市政府作為兩造,而非正反方居民;聽證會中的發言應有辯論與詢答等等。

然而令他們遺憾的是,上述建議「一項都沒有被採納」。

資料只有正方有 居民批不公平的戰爭

呂理坤回憶聽證會當天狀況,大嘆是「不公平的戰爭」。除了一進場便看到支持者與政府代表「不約而同」都穿了紅背心,紅壓壓一片就是很大的心理壓力外,最讓他為之氣結的就是擔任正方者其實即是土地仲介業者,有錢請顧問公司製作精美的簡報不說,當中許多資料更是明顯是政府機關給的,例如他國機場的數據等,那些資料他們卻怎麼討都討不到。

林子琳指出,為了聽證會,抗爭居民不僅每週開讀書會,即便是他們這些義務協助的律師們 ,面對不熟悉的領域也同樣吃足苦頭,也是必須定期開讀書會,甚至從政府的報告書件中的隻字片語中去尋找國際論文。

許文懷說,在這場資訊與能力都並不對等的戰爭中,卻時常遭支持方奚落「你們這些法律人什麼都不懂」,然而他認為,這正是聽證會原本應該做到的事情沒做到,本來政府應該將所有的資訊公開給民眾,才能有更好的討論品質,而且機關應該擔任其中一方的當事人,因為他們有義務為政策辯護,而非隔岸觀火般的,坐看民眾分成正反雙方吵得不可開交。

許文懷表示,雖然目前航空城一案的程序,目前走到只能被動等待會議紀錄完成後土徵小組的召開,但仍期待新政府能檢討政策,或是桃市府自行下修蛋白區的規模,而他們幾位律師也不排除找出訴訟的機會來協助,例如第三跑道至今仍未展開個案環評等程序問題。但林子琳則認為,事後的救濟往往來不及彌補,環境的破壞、已經遭到迫遷的居民,還是在前端就有完整的審議才對。

台灣第一次為區段徵收所舉行的聽證會讓人相當失望,那麼國際上又是如何舉辦重大爭議案件的聽證會?環境法律人協會、台大法律學院教授張文貞將在下週一(23日)邀請法國國立公共辯論委員會副主席Jacques Archimbaud分享法國經驗,已成為環保署副署長的環境律師詹順貴也將會出席與談。

【生物多樣性日】留一半地球 給你

$
0
0
作者:吳岱芝、廖靜蕙(環境資訊中心副主編、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留一半地球給生物多樣性,不是為了幾隻鳥、幾隻白海豚或幾隻石虎,而是為了人類生存。」

顧及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人類才可能有永續發展的未來。繪者:湯為荃。

以生物多樣性維繫人類生計:你今天生物多樣性了沒?

「生物多樣性之父」威爾森(Edward O. Wilson)念念不忘地球未來,今年再以巨著《Half-Earth》提點:留一半地球給生物多樣性,就是留給人類活命。

沒錯,不是為了幾隻鳥、幾隻白海豚或幾隻石虎,而是為了人類生存,因此要留一半的地球,供牠們生活、覓食。因為生物多樣性關係人類發展,換句話說,我們從未剪斷生物多樣性供養的臍帶。

全球生物多樣性快速衰敗,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2012年制訂的「愛知目標」(Aichi Target),即呼籲會員國做任何決定時,必須思考會對生物多樣性帶來何種影響,如同氣候變遷不容忽視一般,將重視生物多樣性導入主流思維,才有可能挽救保育頹勢,為人類留一條活路。

而為喚起更多人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視及了解,聯合國訂定每年5月22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 IBD),而從2002年至今(2016),每年制定一主題以促使國際各國間重視生物多樣性各面向議題。今年主題為「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維持人類的生存與生計」(Mainstreaming Biodiversity; Sustaining People and their Livelihoods),希望強調人類的生存與生計,與保護生物多樣性息息相關。

生物多樣性大會  年底墨西哥坎昆登場

除了每年訂定不同的關注主題,聯合國也會針對承諾守護生物多樣性的國家,每兩年舉辦一次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簡稱CBD-COP),檢視全球保育現況,交流保育策略,並訂定必須共同維護、達成的保育目標。

2014年第12屆COP大會(簡稱COP12)於南韓平昌舉辦,隨著各國統計報告顯示,維護生物多樣性經費的投注成為CBD-COP12主要討論目標,而各國代表也達致力於海洋保護議程上的共識,並通過《江原宣言》(Gangwon Declaration)以聯合城市及地方政府,致力達成生物多樣性策略目標。

今年,第13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簡稱CBD-COP 13)將於2016年12月4日至7日在墨西哥坎昆(Cancun)舉行,此次配合年度主題,討論將聚焦於各部門之間的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環資也將持續關注,帶給國內讀者最新的國際保育訊息。

台灣產業政策  不能沒有生物多樣性

台灣具備豐富的的森林及海洋生態,而生態系提供的服務功能,正是人們賴以維生的基礎;生物多樣性如此重要,但在國內的能見度、普及度卻差強人意。太多人認為,保育與經濟無法兼得,但真的是這樣嗎?

基於這樣的好奇,今年我們規劃專題,特別聚焦於探討台灣在產業及生活面,可以如何導入生物多樣性思維。透過採訪專家學者,說明何以聯合國提倡小農經濟維繫糧食安全、又能永續環境;或是為什麼自然資源無法全球化,但區域性漁業卻能保護自然資源,又能發展經濟。

另外,我們也將檢視台灣產業政策的永續藍圖,關注其在生物多樣性面向的發展契機,看看我們缺了什麼,而這些缺憾又會造成什麼損失、該如何彌補?

下週起,每逢週二刊登系列專題報導,敬請期待!

流淌的故事:亞洲文學作品中的流水潺潺

$
0
0
作者:第三極;翻譯:竺莉

氣候變化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中外對話子網站第三極收集了亞洲作家們在文學作品中對水資源的描述。

左上至右下:《維卡斯普利的死寂》、《Adi Parva》、《河流故事》、《我們眼前的水域 》、《餓潮》、《別哭,太湖》、《印度河王國》、《複眼人》。各書封面來源:亞馬遜

2015年秋,印度著名小說家阿米塔夫·高希(Amitav Ghosh)在 柏林家庭講壇上發表了題為「大混亂:全球氣候變暖時代的小說、歷史和政治」的演講。高希的作品以其深入淺出的研究而蜚聲海內外。他在此次的系列演講中強調, 小說在處理應對這方面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並闡述了小說與歷史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

儘管如此,以水資源為核心的亞洲文學作品,不論是小說還是紀實類作品,都少之又少,這一點卻讓人頗為驚訝。第三極網站對這方面的作品進行了梳理,發現了下列相關書籍:

《餓潮》,阿米塔夫·高希

小說以印度孫德爾本斯地區為背景,描述了孟加拉灣迷宮般的小島群和無邊無際的紅樹林中的一個面臨危機的脆弱生態系統。高希將這部作品的背景直接設定在受氣候變化嚴重影響的地區。

這部小說生動地描述了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生態系統之一及其與當地居民之間不堪一擊的關係。幾百年來,只有那些真正身無分文和走投無路的人才能勇敢地直面老虎和鱷魚,在危險叢生、滿是紅樹林的鹽鹼地中苟延殘喘地竭力生存下去。這片土地的居民原是孟加拉國的難民,國內的動盪對他們的生存造成了持續威脅。潮水總是毫無預兆地襲來,猝不及防地肆虐這片土地,給這裡的人們帶來巨大災難。小說中也穿插著歷史和神話,展示出孤傲的城市精英與此地居民之間的巨大反差。

《別哭,太湖》, 裘小龍

《別哭,太湖》為陳超隊長探案系列小說中的一部。這本書以上海警察局的陳超隊長公費出遊無錫市的太湖為線索展開。到太湖後,他發現自己身陷於一個涉及工業污染、貪污腐敗和謀殺的陰謀中。小說的靈感來自於一個關於太湖的真實故事。太湖是長江下游流域污染最嚴重的水體。由於成千上萬的化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在河堤沿岸的水稻田上建立起來,這些工廠大量排放污水導致太湖爆發了大規模綠藻,一英里以外都可以聞到綠藻腐爛散發出的令人窒息的惡臭。

就在其中一家化工廠準備改制的前夕,該廠的老闆被謀殺了,一位散發著青春活力的環保人士試圖找出兇犯。與此同時,陳隊長也身不由己地身陷其中。他順藤摸瓜,最終揭開了太湖污染背後隱藏的重大腐敗。

《 複眼人 》,吳明益

台灣作者吳明益的這部科幻小說,被稱為是有關人類應對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方面觀點最新穎、思想最深刻的一部作品。太平洋一個小島上的居民阿特烈(Atile'i)被颶風捲入海中,隨著漂浮的垃圾到了台灣東部海岸。

受颶風的影響,大量的垃圾形成了一個漩渦,時刻威脅著台灣島的安危,阿特烈和學者愛麗絲·史團結在一起,為努力拯救這座美麗的小島做出努力。

《印度河王國》,愛麗絲·埃​​爾比尼亞(Alice Albinia)

這是一本關於旅行、人類學和歷史的作品。埃爾比尼亞沿著印度河溯流而上,從河流盡頭的卡拉奇一路旅行到西藏叢山中的河流發源地。埃爾比尼亞透過這一旅程展現了印度河複雜的歷史。

除此之外,作者還在旅途中收集了大量河流沿岸人們廣為傳唱的歌曲,並且繪製了一幅 歌曲地圖 。

《 我們眼前的水域 》,哈托許(Hartosh Singh Bal)

納爾默達河不僅是印度最重要的河流之一,也是人們的朝聖之地。政治記者哈托許則以獨有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朝聖之旅。他在書中關注了沿河地區的政治發展、水壩建設、宗教儀式、森林部落人口的命運,以及除了槍和歷史之外一無所剩的封建統治者。

印度繪本小說​

繪本小說或許是最能體現流域所面臨的挑戰的一種文學形式了。奧里吉·森(Orijit Sen)所著的 《河流故事》一書是印度第一部繪本小說。該書講述了納爾默達河上大壩建設,以及人民抵制大壩的故事。該書1994年出版後就已絕版。

此外,還有阿姆拉答·帕提(Amruta Patil)的《Adi Parva》一書。該書借擬人化的恒河之口, 講述了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的故事。印度最有名的繪本小說家薩那什·博納吉(Sarnath Banerjee)最近出的新書《維卡斯普利的死寂》以反烏托邦手法刻畫了德里缺水的未來。

左至右:河流故事》by Orijit Sen;《Adi Parva 》by Amruta Patil;《維卡斯普利的死寂》。by Sarnath Banerjee

※ 除《河流故事》以外,本文所有圖片來源於各出版網站。《河流故事》圖片來自Fibs, Fictions, Excuses, Stuff網站。


貨幣的價值

$
0
0
作者:廖瞇(詩人)

這幾百塊出去,讓那個種米的繼續種米
這幾百塊出去,讓那個寫字的繼續寫字
這幾百塊出去,讓老鷹在天上飛
這幾百塊出去,讓書店的燈亮著

這幾百塊出去,讓那桶黑心油不斷流竄
這幾百塊出去,讓那隻海豚為你表演
這幾百塊出去,讓緬甸小孩繼續在冰水中剝蝦
這幾百塊出去,讓一個人變成小螺絲釘

這幾百塊讓人更像一個人
那幾百塊讓人不像個人

這幾百塊,你要用來改變什麼呢?攝影:洪郁婷

 

追蹤東南亞 兩棲爬蟲走私貿易

$
0
0
文字、攝影:肖詩白

一個老人嘴裡叼著一根菸,左手不太熟練地翻著帳本,右胳膊在將貨物裝箱時被眼鏡蛇咬傷,腫脹得非常厲害,手背上還塗著一些藥水。他的妻子忙於和司機查對訂單,旁邊一個年輕人好像是他們的兒子,他將蛇袋打開,將袋口固定在一個鐵架上,然後直接伸手進去,掏出一條條體型肥大的眼鏡蛇。

在整個從化區,眼鏡蛇的交易量堪稱所有蛇類之首,每年12月到次年2月,從化區冷凍食品批發市場每天銷售出去的眼鏡蛇約有100到150公斤。從越南引進的尖吻蝮數量也很驚人,市場上每天的交易量都不少於50公斤。曾分布於中國南方的鎖蛇,在中國大陸因被用來製作藥酒而需求量很大,如今卻多從泰國進口,從化市場每年的走私量大約是200公斤。

中國廣西一名男子將赤尾青竹絲開膛去除內臟,準備用來泡酒。在越南和中國廣西等地,每年都會捕殺大量毒蛇做成藥酒。人類的各種需求讓東南亞兩棲爬蟲類陷入生存危機,牠們的動向與未來值得關注。攝影:肖詩白。圖片來源:《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16年5月號

在從化區,任何貨物都被冠以「經濟動物產品」的名稱,因為這些大量出售的爬行動物多半不在中國大陸的法律保護範疇之內。

周貴華帶著妻子從湖南老家來到廣州,做起蛇類交易,一家子算經營得不錯,他主要只做兩種貨:眼鏡蛇和眼鏡王蛇。在整個中南半島,眼鏡王蛇只棲息在山區雨林環境,牠們在野外以其他蛇類為食,幾乎位居亞洲爬行動物食物鏈的頂層,因此數量非常稀少。

我與老周已經相識八年,記得2009年的時候,他的眼鏡王蛇發貨價格是每公斤360元;事隔五年,從這裡的批發價格就暴漲到每公斤750元。一條成年的眼鏡王蛇,周貴華可以賣到3000元,酒店的食用價格可能會接近萬元。

「現在眼鏡蛇拿貨還比較方便,不怕斷貨,但利潤不高。眼鏡王蛇的價格不錯,就是貨源不穩定,寮國和緬甸還有一些貨源,但雲南的發貨商我不認識。我的關係只在廣西,只能從越南進貨,所以貨源愈來愈少。」老周說。

曾經有人希望把眼鏡王蛇變成經濟動物,大規模養殖並從中大撈一筆,於是在中國海南島的定安縣和廣西的梧州市開設了養殖場,但是經過數年的嘗試,沒有任何養殖戶成功繁殖過眼鏡王蛇。這種毒蛇對食物異常挑剔,但是在牠處於幼年階段時,養殖戶卻沒有辦法為牠們提供足夠的小蛇作為食物。

對於中國大陸多數的養蛇戶來說,飼養成本過高和較高的死亡率讓很多人賠了不少錢,所以他們有了新的經營方式:養殖戶會祕密收購在野外抓到的蛇類,然後利用各種手段把牠們的價格翻倍。

作法通常分為兩個階段,野生蛇類會先被強行填餵一些高脂肪的食物,短短一個月之內,蛇的體重就會增加一倍;在即將售出之前,飼主還會在牠們的皮下注射一定的水分以增加重量,然後這些蛇就會被視作合法養殖的經濟動物產品流入市場。

失控的零廢棄

$
0
0
採訪、撰稿:張岱屏;攝影、剪輯:陳忠峰

1990年代,由於垃圾掩埋場瀕臨飽和,台灣各地陸續爆發垃圾大戰。政府為了解決垃圾問題,在各縣市推動興建焚化爐,垃圾處理從此進入焚化爐時代。但是焚化後,垃圾並沒有消失,除了廢氣與二氧化碳,還會產出大量飛灰與底渣,而它們又去了哪裡?

垃圾掩埋場瀕臨飽和。攝影:陳忠峰。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平均每100公噸垃圾焚化後,會產生15到20公噸的底渣,和5公噸飛灰,底渣交由業者處理再利用,飛灰因為毒性較高,大都送往掩埋場。台灣每年燃燒660萬公噸的垃圾,產生約100萬公噸底渣,相當於1.5座101大樓的重量。

這家位於彰濱工業區的再處理廠,處理來自台北、彰化等縣市的焚化爐底渣。底渣送到這裡還有濃厚刺鼻的氣味,混雜著不可燃的金屬、沒有完全燃燒的垃圾,進入一趟奇異旅程。輸送帶兩旁,工作人員戴著口罩,忍受噪音與臭味,將沒有完全燃燒的垃圾挑出來。整個流程跑完後,底渣中的金屬與未燃垃圾被分離出來,剩下來的殘渣,就是所謂的資源化產品,免費提供廠商替代天然石材。

垃圾焚化後會成為飛灰與底渣。攝影:陳忠峰。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根據環保署底渣再利用辦法規定,處理過的底渣,依照有害物質濃度高低,分為三類,一、二類可做成道路級配粒料、混凝土或磚塊添加料、控制性低強度回填材料、基地或路堤填築,第三類則是一萬公噸以上的基地填築,甚至是填海造陸等等。依規定,底渣再利用地點不可在農業區、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範圍內。

底渣再處理如果能嚴格把關,的確能達到資源循環再利用,環保署還制定了底渣三級品管機制,從處理場、地方政府到中央,必須經過層層查核。可是沒料到,近年來底渣到處亂竄,違法傾倒在農地、魚塭的狀況頻繁。

台南安南這片五公頃魚塭,已經被廢棄物填滿四公頃,台南社大團隊持續追蹤兩個月,發現廢棄物中,還有燒焦的電池、湯匙,很顯然來自焚化爐。台南社大在現場進行重金屬快篩檢測,從入口一路測下來,幾乎都超過土壤污染管制標準。除了底渣,還有各式各樣不明的事業廢棄物,混雜其中。

這塊魚塭的地主,是秀傳醫院總裁黃明和,事發後發表聲明,說自己也是不知情的受害者。其實安南區受害的不只這塊,不遠的另一片魚塭,大馬路旁堆置著一般廢土,繞進小路赫然發現一座又一座底渣,路邊木瓜樹已經奄奄一息,周遭魚塭仍繼續養魚。台南社大團隊這幾年調查發現,魚塭填埋底渣或事業廢棄物幾乎成為犯罪常態。攝影:陳忠峰。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縣市政府環保局委託業者處理底渣,要付給業者每公噸1500到2000元,以這片魚塭為例,如果傾倒10萬公噸,謊稱是再利用向政府領取委託費,獲利高達1億5000萬以上,也因此不斷有業者鋌而走險。

去年7月,台中清水海濱里的空地,就被大規模傾倒底渣,這些底渣來自新北市潤隆公司和桃園博瑞公司,業者以基地回填名義填埋十萬噸底渣,相當於新北市一年的底渣量。雖然堆置地點並不是農地,但周遭都是還在耕作的農田。

業者不但違規侵占鄰近的公有地與私有地,疑似偽造地主同意書,還破壞灌溉水門。在清水另一邊的住宅區,底渣堆到幾乎埋沒一旁農舍,農民無奈,只能繼續和底渣比鄰而居。

去年11月,居民忍無可忍,向台中市政府抗議。市政府檢測後說污染沒有超標,最後依照廢清法跟空污法連續開罰,要求業者將侵占公有地等部分做清運。台中市環保局認為,環保署的底渣管理機制應該要修正,使用地的主管機關也應該有核准權。

其實台中清水已多次發生底渣爭議。早在民國100年,清水國姓社區也發生以興建停車場之名,堆置底渣的事件。當時附近住家都是以地下水做為飲用水源,這裡的地下水深還不到兩米,環保署最後認定地下水污染沒有超標,但居民對飲用水安全非常擔憂。居民邱敏然發現,有些焚化爐底渣被當成營建廢棄物,填埋在清水附近山坡,而附近就是清水的自來水井所在。

環保團體則是在台中大甲溪河畔,發現有砂石場堆積數量龐大的砂石,表面看起來是一般砂石,實際上很可能是底渣或爐碴。另外三年前在苗栗山區,曾有不肖業者以堆置有機肥名義,將牛糞等有機污泥混合不明廢棄物傾倒山區,三年過去,經過雨水沖洗,焚化爐底渣才逐漸現形。

底渣違法棄置狀況頻繁發生。攝影:陳忠峰。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為何環保署明明有管理機制,底渣違法棄置狀況,卻還是頻繁發生?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指出,歐洲許多國家都有規定,底渣再處理必須經過熟化程序,也就是靜置三到六個月,讓底渣跟水氣與二氧化碳充分接觸,重金屬比較不容易溶出,使用上也比較安全。但目前台灣對於熟化、穩定化等程序沒有強制規定,對於底渣再利用的毒性認定標準,跟有害事業廢棄物也只有一線之隔。

過去垃圾集中在掩埋場被視為落伍,但現在的情況可能更野蠻。去年12月,環保團體召開記者會,揭露底渣管理上的漏洞,要求環保署加強對廠商的管控,重新檢討再利用制度。距離去年的記者會已經半年,環保署在制度面的改善上,還是沒有進展,而新的案件又陸續爆發。按照環保署認定,底渣屬於一般廢棄物,任意傾倒按廢清法開罰,罰款只有1200到6000元,跟動輒上億的不法利得,根本不成比例。環保團體認為,底渣應該視為事業廢棄物,亂倒要從重量刑,甚至吊銷工廠營業執照。

底渣應該視為事業廢棄物。攝影:陳忠峰。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其實,焚化爐底渣大部分還是來自我們日常生活產生的垃圾。台灣的家戶垃圾中,有三成是廚餘,兩成是塑膠,這些都是造成焚化爐燃燒不完全,底渣中重金屬、戴奧辛含量增高的原因。另外焚化爐中有三成垃圾是一般事業廢棄物,一般事業廢棄物來自百貨公司、商辦大樓、住宅大廈、工廠等等,分類上往往不如家戶垃圾。燒事業廢棄物越多的焚化爐,底渣量往往也越多。

目前除了雙北,台灣其他縣市垃圾都是隨水費徵收,無法反映垃圾處理真實成本,也無法落實污染者付費原則,導致垃圾減量的誘因有限。

政府要落實零廢棄政策,最根本還是要從垃圾減量、資源回收做起,把底渣拿去再利用是末端不得已的做法。當底渣管理失控,政府要負起最大責任,民眾也要重新檢視,製造垃圾背後我們付出的環境代價。

廚餘再生之路

$
0
0
採訪、撰稿:張岱屏;攝影、剪輯:陳忠峰

十多年前,民間開始推動廚餘回收,各地方政府也跟進,廚餘回收成為民眾普遍的習慣。但根據環保署統計,台灣廚餘回收率只有10%,近幾年始終無法提升,大部分廚餘依舊被送進焚化爐。廚餘回收為何卡關?該如何打開廚餘再生之路?

該如何打開廚餘再生之路?攝影:陳忠峰。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很多人都知道,廚餘分兩種:生廚餘跟熟廚餘。但你可能不知道,這兩種廚餘送到回收桶後,命運大不同。熟廚餘是養豬搶手貨,一桶可以標售到兩百多元,但生廚餘卻沒人愛。以台北市為例,一噸生廚餘送給業者處理,必須付給業者1200元處理費,加500元運輸費,對縣市政府來說是賠本生意。全國以台北市及新北市的生熟廚餘分類回收做得較完善。

民國103年,台北市委託的堆肥處理業者,因為遭到居民抗議,停止運作,導致生廚餘一度無處可去,面臨爆滿危機。危機之後,台北市政府檢討廚餘處理對策,首先在內湖焚化場設置了全國第一座生廚餘前處理設施,生廚餘經過脫水、破碎、磁選等程序,再交由廠商堆肥利用。

生廚餘在輸送帶上除了經過機器篩選,還必須經過清潔人員把關,將不能堆肥或機器不能處理的部分,一個個挑出來。生廚餘經過這套固液分離的處理系統,水分被當作污水送到污水處理廠,剩下殘渣重量只剩下30%,再交給民間堆肥場作有機肥,大幅減少生廚餘運輸處理費用,一年可以幫市府省下1100萬處理費,設備投資大約兩年可回本。

全台灣目前只有台北市跟新北市,是付費請民間堆肥業者來處理廚餘,其他縣市受限於場地跟財力,生廚餘回收比率偏低。環保署曾補助地方政府設置69座廚餘堆肥場,但有三成以上用地不符土地使用管制規定,有兩成七日處理量不到設計量的一半,監察委員認為環保署未善盡職責,曾在去年提出糾正案。其中彰化縣四座廚餘堆肥廠,實際處理量只有環保署核定的17%,也遭監委糾正。

生廚餘回收比率偏低。攝影:陳忠峰。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根據環保署資料,彰化縣103年廚餘回收率僅4.9%,在全國吊車尾。彰化縣去年曾因為焚化爐歲修爆發垃圾危機,為了減少垃圾量,彰化市公所從去年開始回收市場與水果攤的生廚餘,市場攤商也都全力配合。

彰化市清潔隊用生廚餘,再加上修剪樹木後的樹枝粉碎,做成的木屑混合、發酵之後,做成有機肥,民眾可用廢手機、廢電池等資源回收物,到清潔隊兌換。幾個月下來,清潔隊出品的有機肥相當受歡迎。然而受限於法規與場地,彰化市目前還沒辦法將生廚餘回收,擴及到一般家戶。

清潔隊的有機肥相當受歡迎。攝影:陳忠峰。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為了做生廚餘堆肥,彰化市每個月要多支出25萬8000元成本。但是垃圾量減少並不會讓彰化市少付垃圾處理費,因為彰化縣垃圾費是採取隨水費徵收,縣政府每個月是按照水費比例,計算各鄉鎮該上繳的垃圾處理費,彰化市垃圾量雖然只佔全縣的1/6,卻必須上繳1/5的垃圾處理費。垃圾費無法反映實際垃圾量,以致各鄉鎮缺乏垃圾減量的誘因。

基隆市因為腹地狹小,沒有堆肥廠,近幾年廚餘回收率逐年下滑。市場清出來的垃圾裡,夾雜著大量果皮跟菜葉,居民看在眼裡覺得很可惜。和平島的媽媽們決定發起搶救生廚餘行動。

台中市目前也沒有全面回收生廚餘,住在東海里的居民決定自己來,營造一個食物循環的生產基地。這裡原本是廢耕多年的農地,40多個家庭一起,將荒廢土地變菜園,利用廚餘堆肥改良土壤。

東海里利用廚餘堆肥改良土壤。攝影:陳忠峰。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其實廚餘也是很好的再生能源。元培大學的陳文欽老師實驗發現,一噸廚餘發酵產生的甲烷,可以產生100度電力,以及5到10公斤的固態肥料。台北市政府目前正規劃一座200公噸的廚餘生質能廠,預計一年可以發電792萬度電,減碳效果達412萬公斤,預計明年開始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與選址作業。

廚餘當作生質能發電,在先進國家已是成熟技術,也是未來發展趨勢。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則建議,中央政府應該提出誘因,提高縣市政府回收生廚餘的意願。例如由農委會補助,收購生廚餘做成的堆肥,供農民使用。

廚餘發電在先進國家已是成熟技術。攝影:陳忠峰。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廚餘占垃圾量的1/3,如果再生利用,它既是能源,也是肥料。政府在廚餘利用上必須做長遠規劃,才能讓地力循環,生生不息。

 

※本文轉載自我們的島【廚餘再生之路】
05/23(一) 22:00首播
05/28(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我們的島

【相關文章】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印度熱浪51°C破紀錄 引爆農民自殺潮

$
0
0
本報2016年5月23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熱浪侵襲印度數週,創下51°C的破紀錄高溫。13省農作物枯萎,數百人死亡,數以萬計小農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土地,進入城市求生,更有不少農民不願屈居城市裡的貧民窟,選擇自盡。

Vinoth Chandar(CC BY 2.0)

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乾旱已持續多日。圖片來源:Vinoth Chandar(CC BY 2.0)

歷史高溫 引發農民自殺潮

印度前一次歷史高溫紀錄是50.6°C,發生在1956年的拉賈斯坦邦阿爾瓦爾市。世界最高溫紀錄則是56.7°C,發生在1913年7月的加州死亡谷。

印度氣象局(India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IMD)警告,當地中部和西北部分地區熱浪將持續,並伴隨沙塵風暴。西部拉賈斯坦邦、馬哈拉施特拉邦和古吉拉特邦等省份,多處河川、湖泊和水壩已出現乾涸。

當地媒體報導,最新的受害者是一名60歲婦人,19日因中暑死於專門為拉賈斯坦邦巴朗地區設立的熱浪醫療站。此外,馬哈拉施特拉邦今年已有超過400個農民自殺

官方農民扶助計畫執行人提瓦里(Kishore Tiwari)表示,已經啟動多個方案試圖緩解馬哈拉施特拉邦的農民自殺潮,「包括糧食安全法、嚴重疾病費用減免、農民諮商以及作物保險等。農民自殺人數正在增加,需要一些時間才能收效。」

馬哈拉施特拉邦拉圖市正以火車將水運入市內。今年4月起,這班「水源列車」已經運入數百萬公升的水。

不只是「異常」炎熱 印官員:這就是氣候變遷

氣象局長拉索(Laxman Singh Rathore)認為,高溫是氣候變遷所致:「北印度地區自2001年起開始出現溫度逐年升高的趨勢,尤其是拉賈斯坦邦。主要原因是過度使用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都市化和工業化等因素讓全球暖化現象更加嚴重。我認為這個趨勢將在拉賈斯坦邦持續下去。」

印度正苦苦等待年度季風帶來雨水並降溫,一般而言季風將於六月1日來臨。不過,過去五年間,季風開始的時間卻三度延遲數日。2011年季風開始時間是5月29日,但去年卻遲至6月5日。

IMD預測今年可能會更晚,預計將於6月7日前後4日抵達喀拉拉邦。

去年47°C的熱浪造成印度2500人死亡。當時,印度衛生部長Harsh Vardhan就表示:「我們不要再自欺欺人地認為熱浪死亡人數和季風延遲沒有關係。這不只是異常炎熱的夏季。這就是氣候變遷。」

綠島瀕危蘇眉魚遭盜捕 立委籲修野保法

$
0
0
本報2016年5月23日台北訊,鄒敏惠整理報導

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前一天,傳出綠島一尾野生保育類動物蘇眉魚(龍王鯛)遭當地民宿陳姓業者獵殺上岸。21日晚間,有民眾在臉書上PO出蘇眉魚被捕上岸的照片,海巡人員隔日在綠島監獄旁查獲遭支解的魚屍。陳姓業者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處以5萬元交保。

海巡人員在綠島監獄旁查獲魚屍,發現已遭支解。圖片來源:綠島安檢所臉書

21日中午,有民眾在臉書上放出一隻蘇眉魚照片(如下圖),指稱有業者以手持漁槍方式,將長約2公尺、重量90斤左右的保育類魚種打撈上岸。

中央社報導,海巡八一大隊綠島安檢所循線登門調查,詢問被指殺害蘇眉魚的陳姓業者,發現可能是七年前的舊照片。但經網友指出,照片中的拖鞋是2015年出產,不可能是舊照。在海巡人員的追查下,陳姓業者才坦承犯行,照片也是近日拍攝。

陳姓業者說,21日上午他在綠島溫泉外的海面上,看到蘇眉魚在海上載浮載沉,於是「不費力氣就抓到它」,拖上岸後用竹子穿過魚鰓扛回民宿,不料引起外界撻伐,情急之下將魚塊支解,掩埋在綠島監獄旁。

海巡人員也在供述地點找到四塊魚塊。海巡人員表示,「全部拼湊起來大概有半隻。」

網友協助指出,照片中的拖鞋是2015年出產,不可能是舊照片。圖片來源:臉書。

蘇眉魚是一種珊瑚礁魚類,學名稱「曲紋唇魚」,也有拿破崙、龍王鯛、海哥龍王等別名,也是IUCN紅色名錄的瀕危物種,農委會在2014年7月1日起,將其列入保育類野生動物,禁止捕殺,但因體型大、肉質鮮美,廣受兩岸三地的高檔海鮮市場歡迎,每斤售價在80到2000元人民幣不等(約新台幣400到1萬元之間)。

Dicky(CC BY-NC-ND 2.0)
蘇眉魚受高檔海鮮市場歡迎。圖片來源:Dicky(CC BY-NC-ND 2.0)

遭盜捕的蘇眉魚雖已回天乏術,自由時報報導,民進黨立委陳其邁、葉宜津今早召開記者會,表示應修正「野生動物保育法」,加重刑責至有期徒刑七年,綠島更應劃入「觀光發展條例」內的禁止破壞區。

陳其邁說,自己是資深潛水玩家,對於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遭獵殺感到心痛。

葉宜津則表示,只要把綠島劃入「觀光發展條例」內禁止破壞的觀光資源,若遭受破壞而無法恢復原狀,就能施以最高500萬元的罰鍰。她也承諾,會要求交通部立即將綠島劃進去。

「城市礦山」政策掰 李應元反對進口廢五金

$
0
0
本報2016年5月23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新任環署署長李應元本週四(26日)即將進立院報告,23日中午與平面記者「便當會」時,初步提出,將優先著手檢討環評制度與廢棄物處理兩大課題,空污方面則未提出明確想法。出身公衛專業,李應元表示,環境衛生也是公共衛生的工作,環保就是為了健康,因此對他而言,進環署有「回老家」的感覺,身邊很多學弟妹、老朋友,是一個「專業的家」。

「我們現在已經超越那個境界了。」在記者追問下,李應元表態並不支持前兩任署長的「城市礦山」政策。他認為,台灣目前已不在非得靠進口廢五金來賺錢討生活的時代,且回首二仁溪經驗,可知發展這樣的產業其實得不償失,因此反對。李應元表示,追求零廢棄物,應著重「搖籃到搖籃」,並對廢棄物處理訂出明確規範。

李應元

新任環保署長李應元率副署長張子敬、詹順貴與記者進行便當會。攝影:賴品瑀。

持續追求「零廢棄」  廢棄物填海造陸仍為選項

李應元表示,廢棄物處理將由副署長張子敬繼續負責。台灣的廢棄物處理,從焚化爐不敷使用,進步到因為資源回收與再利用有成而走向焚化爐無垃圾可燒需要減少數量,又走向現在因為要處理事業廢棄物,而又需要增加焚化爐、做汰舊換新。李應元表示,將持續追求「零廢棄」,因此在處理過程、技術、法令、輔導與執法,各方面都是環署必須繼續精進的。

然對於前兩任署長沈世宏、魏國彥任內環署提倡「城市礦山」政策,將資源再利用視為產業,甚至一直有是否將因追求產業規模而開放進口國外事業廢棄物的爭論,至今並無落實,魏國彥直到520卸任當天,都仍以投書的方式持續為此政策辯護。

但李應元表示,零廢棄的達成應盡量以「搖籃到搖籃 」的方式來努力,例如歐洲藉著規定廢棄物去處的作法,像是規定建材模組化、爐碴經處理後鋪路等,做好循環再利用 。

至於廢五金處理的產業,則不受歡迎,李應元以二仁溪經驗為鑑,「當年得到的利益估算約19.5億,但後續整治費用已經超過20億。」直說划不來,且強調台灣已非當年那種需要進口廢五金來賺錢討生活的境界。

但記者再追問先前環署所提出以「填海造陸」來解決廢棄物問題的方案,是否仍是選項之一,此方案雖然也是遭遇不少爭議,但目前仍是環保署的選項之一,李應元表示,日荷等國都有成功案例,環署仍會繼續研擬沒有爭議的作法。

二仁溪污染事件可能在全省各地再度上演。照片來源: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二仁溪污染事件可能在全省各地再度上演。圖片來源: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優先檢討環評程序  從修子法開始

至於環評程序也將會是環署要頭號檢討的一個課題,也將由副署長詹順貴來負責,詹順貴為原來環境律師,多年來不斷協助民間團體,也與環署有過不少訴訟經驗,他的任職讓許多人相當關注。

環評審查除了民間有不少抱怨,產業界也常批判審查程序過長,成為投資的不確定因素。李應元表示,將會優先挑選幾個環評案件,跨部會進行檢討,環署會先著手修改環評法的子法。對他而言,環保不只是保護環境,也是資源管理的課題,因此應該朝向資訊透明,讓各方一起面對、對話。

若要對環評法的母法進行修正,將會是重大工程,也會耗時一年以上。詹順貴則表示,要修環評母法絕對將會各界意見,兩端需要更多的溝通,但就他的觀察,環評程序耗時的原因,除了行政程序需要精簡外,更大的根源即是目前環說書是由開發單位出錢委託顧問公司進行調查與撰寫,因此會有避重就輕、公信力遭質疑的問題。因此他傾向轉由開發單位出資、政府出面發包採購,委託合格的顧問公司進行調查,讓顧問公司成為環評審查的助手,開發業者則是提出完整的開發計畫,供環評機關提出需要該案所需要做的調查,如此一來,就能在較短的時間釐清該開發案能不能做,讓投資的不確定性降低。


「蟾蜍山真的有很多蟾蜍!」 鬧區小山成最佳環教場域

$
0
0
本報2016年5月23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21日蟾蜍山舉辦生態園遊會與影展,再一次提醒忙碌的都市人,這座就在身邊的小山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正是讓孩子接觸大自然的環境教育場域。

2013年因為山城眷區「煥民新村」一度面臨拆除危機,讓就位在台北公館鬧區旁的「蟾蜍山」獲得社會關注,包括名導演侯孝賢也到場聲援。在民間的爭取下,蟾蜍山在2014年獲台北市府登錄為文化景觀,更在今年初確認全區保存。

蟾蜍山聚落不只是文化資產,也是台北市珍貴的環境教育場域。本報資料照。攝影:賴品瑀。

小小生態探險家  為老眷村注入活水

雖然地主台科大仍與部分住戶訴訟中,然數年來為了保存蟾蜍山奔走的「好蟾蜍工作室」,持續帶領附近的學生與當地社區居民互動,以修繕家具、架設瓜棚等活動活絡感情。此次更擔任大哥哥大姐姐, 讓社區與鄰近學校的學童成為「小小生態探險家」,認識身邊的蟾蜍山也進行環境教育。

21日下午在當地社區廣場所舉行的園遊會,便是由這些小朋友展現所學,包括向參與民眾講述蟾蜍山環境、如何上山進行觀察與採集,與利用當地植物做香包等藝術行動。

參與蟾蜍山「小小生態探險家」的學童講述著蟾蜍的生態。攝影:賴品瑀。

「你說得出蟾蜍跟青蛙有哪些不一樣嗎?」「上山採集可以帶什麼、不可以帶什麼?」顧攤的小學生考考參與民眾,也講了自己的經驗。

「雖然我們就住在附近,可是之前從來沒到過蟾蜍山。」一名學員家長坦言,好蟾蜍工作室林鼎傑表示,參與營隊的十多位學童,約有1/3為蟾蜍山社區住戶,其餘則多是附近幾所國小的學生。「其實報名狀況蠻踴躍的,大概有7、80名學生報名。」林鼎傑說,在認同理念的教師與家長口耳相傳下,這個認識近郊的營隊受到期待,但團隊期待的是促進居民對蟾蜍山的認同與關懷,因此參與對象仍選擇以鄰近學童為主。

在數次的「探險」中,好蟾蜍除了帶領學童進行野外觀察、體驗自然外,也設法讓當地的居民以擔任「關主」的方式參與。這樣的互動,讓當地居民感到開心,在對談中,也說出更多珍貴的在地故事,例如當地沿革、有什麼樣的鳥類、昆蟲、植物等等。

「比較往上一點可以看到台灣藍鵲,他們很兇,領域心很強。」「我家附近真的都是蟾蜍,很大的、小的都很多,...嗯,青蛙也有,但還是蟾蜍多...可能因為這樣叫蟾蜍山吧。」居民講述著自身體驗,帶著孫女一起來看影展的劉媽媽表示,很開心年輕人來辦活動,來跟他們聊天。

看到活動引來人潮,蟾蜍山居民(圖右)也樂意講著當地的故事。攝影:賴品瑀。

觸發  生態聚落的教育想像

21日當天下午,除了由小學生為主角的園遊會外,晚間也舉辦了蚊子電影院。策劃這個「半城影展」的電影人王耿瑜,特地安排了三峽成福國小攝影社的三部生態影片,並找來成福國小教師謝基煌與台師大環境所副教授王順美,來談談對生態聚落的教育想像。

謝基煌帶領生態攝影社的學生運用鏡頭拍下大自然,除了創造出許多令人驚喜的影像外,對謝基煌而言,這些經過自己親眼觀察的經驗,不是查資料所能得,更不斷累積、不斷誘發他們學習的慾望。

2016-05-23_12-11-05

謝基煌(圖中)長期陪伴攝影社的學生運用鏡頭拍下大自然。攝影:賴品瑀。

謝基煌表示,攝影社的學生初期大多面臨家境狀況不佳、學業成績落後的困境,但在持續拍攝生態觀察影像與參賽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自信心。不乏成績進步,或十多年來持續攝影興趣者。對這些小朋友而言,原本沒安親班可上、父母大多不嚴加看管的劣勢,反而成為「自由發展」的優勢。

而且經過拍攝時的深度觀察,孩子對當地更有感情,故鄉不但是將來創作的土壤,更是將來「願意回來」的地方。

而這正是蟾蜍山所期待的。好蟾蜍工作室負責人林鼎傑表示,成福國小的經驗讓他衝擊很大,這群孩子的生命力來自不排除「受傷的過程」的學習與探索,這反而是受到過度保護的都市孩子沒有的。王順美則希望,蟾蜍山能成為每個人發現自我可能與機會的地方,如此一來,也讓蟾蜍山得到更多機會。

魚也呼吸困難 研究:空污形同「漏油級」海洋災難

$
0
0
本報2016年5月24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最新研究發現,化石燃料和森林大火造成的空氣污染,對海洋的影響竟然不下於每週發生一次史上最嚴重的漏油事件。

Green Fire Productions(CC BY 2.0)

2010年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堪比史上最嚴重海洋災難。圖片來源:Green Fire Productions(CC BY 2.0)

空污釋放PAH 毒害海洋不亞於漏油事件

西班牙科學團隊乘船從西班牙到巴西,再到南非、澳洲和檀香山,最後經巴拿馬運河回到西班牙。一路上蒐集空氣、雨水和海水的樣本。他們發現,樣本中出現有毒化學物質「多環芳烴」(又稱PAH),並用這份資料估計進入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PAH總量。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全球從大氣進入海洋的多環芳烴約為每個月9萬噸,大於2010年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的四倍。」

2010年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鑽油平台爆炸,據估計約造成500萬桶原油進入海洋,規模僅次於第一次波灣戰爭海珊蓄意造成之漏油。

作者之一、巴賽隆納環境與水研究中心的達克斯(Jordi Dachs)表示:「我們尚未評估這些PAH對海洋動植物的衝擊,但研究結果顯示海洋中充斥PAH,確實有其潛在的影響。」

未參與研究的東安格利亞大學海洋大氣科學系主任金克爾斯(Tim Jickells)則說,石油中許多成分可以在海洋中快速分解,但PAH則不然。

「我們不是很清楚PAH在海洋中的作用,以及多到什麼程度會造成嚴重損害。但我們在北極熊和海豹體內發現此物質,你我體內也會有。」金克爾斯說,這種物質有劇毒,雖然動物身體有自然的防禦機制可以應付體內微量的PAH,但卻會累積在海豹、鯨魚、北極熊等動物富含脂肪的組織中。

空污形成海洋低氧死區 魚也呼吸困難

另一份同樣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期刊研究發現,某一種空氣污染會造成數千英里外海洋優養化,形成海洋中低氧的「死亡區域」,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無法生存其中。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亞洲的空氣污染正影響著熱帶太平洋多處的含氧量。這兩個研究再次說明,工業排放和因氣候變遷而日漸頻繁的野火對海洋的影響有多大。

風和洋流帶著大量的鐵和氨漂流數千英里,成為浮游植物的養分。隨著浮游植物大量生長,部分浮游植物開始下沉並被細菌所消耗。這些細菌越來越多,海面下的氧也被快速消耗,形成低氧區域。雖然這些低氧區域多出現在深海,但也會膨脹至沿岸,殺死當地的魚、蟹和其他生物。

作者之一、喬治亞理工學院副教授Taka Ito說:「當低氧區越來越多,這樣的缺氧事件將越來越常見。」

多環芳香烴碳氫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

1-當煤炭、燃油、瓦斯、垃圾或其他有機物質(如:菸草或肉)燃燒不完全時,就會形成PAHs。進入大氣中的PAHs多來自火山、森林火災、煤炭燃燒及汽機車廢氣。
2-火山、森林火災、工廠或污水處理廠的排放,也會使PAHs進入水中。它們會黏附在固體顆粒上,並沉降在河流,動物或植物體內的PAHs含量可能會比土壤或水中的含量要高。
3-大多數的PAHs並不容易溶於水,它們會黏附在固體顆粒上,並沉降在河流或湖泊底部。

(資料來源: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

公共辯論運作20年 法國重大建設由公民決策

$
0
0
本報2016年5月24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必須接受在上游花費一些時間辯論,之後才會更順利,而不是之前省略這些時間,之後卻讓計畫遙遙無期。」為了對重大爭議案件做出決策而有的聽證會機制,在現況下,台灣的聽證會往往淪為各說各話的公聽會,然而在法國,藉著「公共辯論」會議,在重大建設計畫中,有1/3的計畫因此被放棄或重寫、1/3得到改善。

法國國家公共辯論委員會副主席Jacques Archimbaud(中者)受環境法律人協會之邀,在台大法學院分享法國如何舉行聽證的經驗。攝影:賴品瑀。

23日下午法國國家公共辯論委員會副主席Jacques Archimbaud受環境法律人協會之邀,在台大法學院分享法國如何舉行聽證的經驗。台大法律學院公法學研究中心主任張文貞更透露,Jacques Archimbaud將拜會新任內政部長葉俊榮,也許將帶動台灣重大議題中公民參與的進步。

新任環署副署長詹順貴也到場參與,表示雖然環署的資訊公開部分,目前已在各部會名列前茅,但卻沒有因此帶來更優質的公民參與,他將會試著在環評過程中,挑出部分議題試辦公民辯論,讓資料得到完整的呈現,讓各界能有更多、更深度、有聚焦的對話。「政府的效率是看計畫進行的是否順遂,而不是拍板定案的速度。」詹順貴強調。

法國國立公共辯論委員會(CNDP)在1995年成立,並在2002年經立法成為獨立機關。CNDP從透過資訊公開、設計各種公共諮詢辯論會議,來落實公民參與,進行決策與創新。講者Jacques Archimbaud,早期曾擔任法國區域及環境規劃部部長顧問,參與起草《基層民主法》等法案,2013年3月開始擔任CNDP副主席,包括法國橄欖球聯盟於法蘭西島省里奧朗吉市興建大球場計畫、法國北部加來海峽省興建大里爾區域快鐵計畫的辯論,皆由他主持。

「辯論,是為了做出更好的決策。」 法國一樣面對各種議題越來越複雜,且影響層面廣泛的狀況,像是基改、核能、生科等科學技術都具高度爭議,民眾同樣對公部門與私人財團有強烈的信心危機,也認知道某些決策影響深遠,應該顧及未來世代,因此公民要求在決策的過程中,應有資訊公開、尊重多元,不再只是學者有話語權,公民也要能參與決策過程、要能得到多元的專業諮詢,且在各領域的專長都應得到尊重與認可。Jacques Archimbaud如此描述法國的現況,為了做到公民參與,法國以公共辯論來因應。

各級政府依據其執掌權限來辦理相關公共辯論。例如一級地方行政區(大區):負責交通、中學、經濟發展等,二級地方行政區(省)則辦理社福團結政策、嬰幼兒照養等,縣市城鎮負責當地住宅政策等。而且根據議題,將採不同公共辯論的程序。

公共辯論先於主題性協商諮詢、公部門調查、核發建築或營運執照。Jacques Archimbaud表示,法國近20年來的重大建設皆有經過公共辯論,且公共辯論在計畫的流程中處在非常上游的位置,可以決定一個計畫有沒有必要做。

Jacques Archimbaud所負責的國家公共辯論委員會,主要負責大型公共建設的全國性公共辯論,包括高速公路、鐵路、機場、港口、天然氣運輸管、高壓電塔、水庫與人工運河、廢棄物、核電、風墊、運動場、商業設施等,不管是大型公共建設,甚至私有建設,只要可能對國土規劃或環境,便要舉辦全國性公共辯論。但國防、工業、都市規劃與既有設施是否拆除,則不在辯論範圍內。

法國公共辯論委員會由議員、產業代表、司法界、民間等領域組成,在公共辯論當中的角色為一個資訊公開與行政參與的平台,負責補充完善計畫,與讓決策的流程合於民主化、正當化。包括通知居民、籌劃辯論、協助多元公民參與和民意表達、統整統計意見與論點、建議彙整。除了要在辯論過程中確認各方資訊的品質與正確性,更將對計畫進行後續追蹤,確保有依照辯論結論執行。

Jacques Archimbaud強調,公開透明、理性辯論、公平對待是公共辯論的精神,委員會嚴守中立立場,更要確保所有資訊與研究調查有提供給民眾、所有參與辯論者必須理性提出論點、所有可能受到影響者都可以參加辯論。

一般而言,這樣的公共辯論約得歷時一年左右,流程包括委員會成員的組成、相關資料收集、進行辯論、出版辯論紀錄、發佈計畫業主後續執行原則與必須遵守的條件,而其中的費用則由計畫業者來提供,約50到80萬歐元。

Jacques Archimbaud以大巴黎地區交通運輸計畫為例,這個計畫有17條交通運輸線、77個新車站、預算為200億歐元。當時原本是中央與地方政府更有一個計畫版本,但在55場公開會議、1萬5千名民眾參與下,總共收集到了10萬個意見,最後將兩個計畫合而為一,成唯一個新計畫,而這個新計畫改變了路線與興建順序,例如將通過富人住所、商業區的路線移到平民的住宅區,且優先建設平行經民住宅區的路線,讓這個交通計畫更公平、更能縮貧富差距。

法國公共辯論進行20多年,累積了公民提出的150個辯論聲請案,其中80個有舉行公共辯論,40個進行協商諮詢,另外30個則因已有結論而沒有辦理辯論。合計舉行了1500場會議,有25萬人次曾經參與,最後這120個案子中,有1/3的計畫遭到放棄或重寫,1/3計畫得到改善,僅有1/3無變動,然這些不願依照公共辯論的意見進行調整的案子,有不少後來面臨無法完成的窘境。

例如有一個機場因為遭遇居民強烈反對,已經僵持了十年以上,也顯示當時在公共辯論中出現的意見的確有其道理。「必須接受在上游花費一些時間辯論,之後才會更順利,而不是之前省略這些時間,之後卻讓計畫遙遙無期。」Jacques Archimbaud表示,委員會時常向執政者如此提醒。

Jacques Archimbaud更表示,法國正在設法擴大公共辯論的領域,例如注意到個別規模不大但累計加乘後仍會有影響的小型計畫;也要從環境議題拓展到包括醫療健康、飲食等議題;也希望從硬體建設擴大到全國性的政策與計畫,例如近期嘗試的議題包括柴油汽車、會影響蜜蜂的除草劑,鄰近葡萄酒莊的農藥使用。

【永續海鱻食堂】走私海產加藥保鮮 聰明買魚技巧大公開

$
0
0
作者:白尚儒(臺灣鱻漁永續發展FB社群發起人)

阿明是一名海岸巡防人員,最近因職務關係外調到一線單位的岸巡安檢所。

所長眉頭深鎖地說:「阿明你上午值班是不是通報了一件案子?」阿明說:「報告所長,是!經查該漁船涉嫌走私大陸鱸魚、黃魚、淡菜等水產品,以保麗龍裝箱共計50箱。」黃所長嘆了口氣:「念在你剛到單位沒多久,還不懂『規矩』……以後記得通報前要先問問其他學長。」

阿明滿臉充滿困惑,正納悶著是不是哪個程序遺漏時,電話鈴聲大作中斷了思考。黃所長立馬接起話筒,但話筒的另一端早已等不及黃所長開口,話筒彼端的咆嘯聲如雷貫耳:「我是王議員!黃所長,你現在馬上給我過來!我和總幹事在會客室等你,你這不是在擾民嗎?你○○的要好好給我們一個交代!」

被民意綁架的海巡,執法辛酸誰能知?圖片來源:白尚儒

很驚訝嗎?這是筆者的某位曾服役海巡單位友人之真人事件改編,當落實執行稽查申張公權力時,執法單位便會受到如此刁難。而我們在新聞媒體上看到的海巡搜獲走私海鮮,以為執法單位終於「硬」起來了?錯了!這通常不是定期放出來當代罪羔羊的「業績」、就是得罪太多同行而被舉報的「地獄倒楣鬼」,這些違規行為在某些地區可是屢見不鮮的「常規」行為。

據筆者友人表示:「並非海岸巡防人員不願意落實查核,而是作業程序實在太耗時冗長,而且通報移送後問題更大!」很多能夠用表格簡化來逐項勾選的文書程序,卻還停留在讓查核人員「自由心證」的手抄記錄(可以寫得全盤詳盡,也可以很簡單只寫無異常),不但加重了查核人員的負擔,也讓漁民覺得是在「擾民」。如果違規者是少數,當然落實稽查並不是件難事!但如果這「違規」成了「常規」,安檢所人員根本疲於奔命,且還會被議員、漁民團體這些「地方勢力」介入杯葛,導致海巡人員寧可「睜隻眼閉隻眼」。

開船出海 撒鈔票捕魚

這些海鮮是打哪來的?「海上買魚」,是指我國漁民於海上與對岸漁民進行的不法漁獲交易,但隨著兩岸小三通互通有無以來,我國漁民更是直接將漁船開入對岸港內選購漁獲,常見種類有黃魚、白鯧、淡菜、海鱺、七星鱸、大黑鮸等各類水產品,這些對岸野生水產品的來源是以拖網、炸魚這類破壞性漁法進行捕撈,養殖水產部分則採取高密度養殖。

為了公平交易與食安健康,正常海鮮進口是需要透過海關與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的,但我國漁民透過走私管道輸入的,因被視為「沿近海捕撈漁獲」而免去了報關與檢疫。也難怪安檢所的海巡同仁對這些走私水產束手無策,因為這可都是我國漁民用鈔票到對岸捕撈到的「箱仔魚」(通常大型魚放長鐵盒、小型魚以保麗龍箱,或用大桶子運載)!而這些走私海鮮也因價格便宜,而深受台灣業者與國人喜愛,當市場有這樣的需求時,自然助長漁民去從事這種不法勾當。

走私海產加藥保鮮 不保健康

這些海鮮的野生捕撈是來自非永續漁法,對海洋生態造成相當大的破壞。其次對岸的養殖水產採取高密度的箱網養殖(餌料與排泄物對海洋負擔大),加上「進口」管道無須通過海關,故養殖投藥上十分驚人,甚至也會投以禁藥(硝基呋喃、氯黴素、孔雀綠)使用。而為避免長途運送導致海鮮腐敗,更會大量添加雙乙酸鈉、苯甲酸鈉、甲醛次硫酸氫鈉等防腐藥劑,甚至為了增加產品賣相而使用聚丙烯酸鈉。

除了危害健康外,這些走私漁貨更是台灣沿近海過漁濫捕的幫兇之一!雖然這些海鮮有違食安健康與海洋永續,但貪小便宜的台灣消費者仍會照單全收,影響了市場公平交易。當市場行情崩壞,便迫使守法的漁民須捕撈更多的漁獲才得以溫飽,可說是間接促成過漁濫捕的行為。

黃魚是走私常客。圖片來源:白尚儒

聰明挑魚食安靠自己

我們該如何自保?總不能直接問老闆說:「老闆!這條魚有加藥沒?」老闆肯定會回答你:「沒有!」

這類海鮮因為長途運輸,所以得加藥延長保存期限,來讓牠看起來很「新鮮」。過去我們在辨識魚的鮮度與是否加藥,無外乎是看魚眼是否飽滿有神、魚體有無彈性、魚身顏色鮮艷程度和聞魚鰓有無藥水味,但科技的進步已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故筆者在這裡教大家如何挑「一尾好魚」:

一、魚眼:

  1. 新鮮的魚眼飽滿富彈性,眼白透明清晰、瞳孔清澈。
  2. 冰存溫度過低時則會使魚眼變得霧化且瞳孔白化(通常這類魚貨會放在冰塊水內連同出售,魚身硬挺無肌肉彈性),此為蛋白質變化的正常現象,可安心食用。
  3. 不新鮮的魚眼缺乏彈性且白濁,瞳孔非上述第一項第2點的白化,而是呈現灰白色、有時會滲血;冷凍退冰後的魚眼會微凹陷。

二、魚身黏液:

  1. 一般市場常見魚種,新鮮狀態下的黏液像雞蛋白一樣滑順無阻力,除少數魚種會像膠水般黏稠,但兩者體液均為透明清晰。
  2. 將魚體浸至在冰塊水內保鮮,經長途運輸會導致魚身摩擦碰撞後,黏液會大幅減少。
  3. 放置過久的魚貨,黏液會越來越黏稠,且抹至掌心搓揉後會產生腥臭味。

三、魚鰓:

  1. 色澤:隨時間長短由鮮紅色轉至暗紅色。
  2. 黏液:同第二項第3點。
  3. 味道:通常老闆不大會讓客人開鰓蓋聞,且藥水味靠聞鰓是聞不出來的;聞鰓是聞有無腥臭味,新鮮的海魚只會有海水味。

四、魚身外觀,不同漁法漁獲特徵:

  1. 新鮮的魚身色澤鮮豔、花紋明顯,但這要兩者比較才能辨識,且能透過浸泡藥劑來維持。冰存溫度過低或浸泡在淡水中,也會導致魚體色澤褪色;只有採購行家才能分辨差異。
  2. 魚體覆鱗的完整度與緊實度,通常失鮮的魚鱗也易脫落;底拖網漁獲易發生,但連帶會有鰭膜破損情形。
  3. 魚鰓蓋處、魚身位置有貫穿性孔洞為潛水射捕,常見50公分以下的礁岩魚、珊瑚礁魚,以東北角、屏東、澎湖常見。
  4. 魚頭或魚身有擠壓的勒痕,為刺網所捕撈。
  5. 不要相信魚嘴的魚鉤,因為那可以造假!

五、魚腹:

  1. 保鮮良好的魚腹充滿肌肉彈性,無論如何按壓均會恢復原貌;「打針灌水黃魚」就是為了延緩內臟腐敗速度、並讓魚腹看起來飽滿。
  2. 冰存狀態差的魚體腹腔內膜會破損或糜爛,且易有腥臭味。
  3. 輕微按壓魚體肛門處,將滲出的體液抹至掌心搓揉。一般鮮魚會有股尚可容忍的怪味,但不至於會有腐敗的腥臭味或藥水味。

六、肌肉彈性。

動物死後肌肉會依序進入「死後僵直」、「解僵(軟化)」、「腐敗」的過程,依魚品種、大小不同會有時間差異存在。一般魚死後約10分鐘~5小時左右會進入僵直;日本透過「活締(神經絞殺)」來延緩魚體進入死後僵直的時間。「死後僵直」可維持2至24小時不等,此時俗稱「活肉」。

  1. 解僵越久的魚身後段垂降幅度越大,可手持魚頭將魚體呈水平狀來辨識。解僵後在保鮮環境差時,會加速進入腐敗階段,並開始產生魚腥味。
  2. 一般會建議消費者選購「死後僵直」期內的魚體,因為到晚上烹飪時的魚體已進入「解僵(軟化)」的程序,此階段的魚體肌肉中已增加游離胺基酸、核苷酸IMP與有機酸等美味成份,最能嘗出這魚的真正風味。
  3. 一般人較難區分「死後僵直」與「低溫冰硬的」兩者差異,通常「低溫冰硬的」魚眼會帶有第一項第2點情況發生,但可以透過塑膠袋隔離魚身來避免。「死後僵直」與「低溫冰硬的」可藉由魚體溫度分辨,「死後僵直」在常溫下仍可保持硬直,「低溫冰硬的」魚體明顯像隻冰棒;可透過第五項第3點再確認。

一箱箱待價而沽的加料魚。圖片來源:白尚儒

特殊管道「進口」魚的辨別法

市場上能符合「新鮮」的鮮魚,必須要能滿足一~六項條件,但礙於台灣食魚文化的水平尚不足,導致產業界很少在保鮮下功夫(也造成漁民必須抓更多的魚才能賺夠錢),這類鮮魚佔總交易量可能不及10%,往往只能退而求其次。

那吃活魚現殺總行了吧?除非這魚脫離原棲地三天內的,否則可是會受到圈養環境影響肉質風味、也會久無進食而消瘦乏味、更有賣家會在水中加入藥劑,而一群魚擠在狹小水槽內也有動物福利議題,且現殺現吃的活魚也遠不如「解僵(軟化)」階段的魚(業界俗稱的熟成期)。

對岸「進口」魚在化學藥劑的加持下,則會有下列特性:

  1. 魚眼仍可保持晶瑩剔透,但眼睛的彈性較不自然。
  2. 符合「一尾好魚」中的第二項第2點或第3點。
  3. 魚鰓色澤可用藥劑回春、黏液可以洗掉,但腥臭味無法避免。
  4. 魚體色澤較暗淡泛白,但會有不肖商人用藥劑上色,較無法作為評估條件。
  5. 透過浸泡藥劑可製造魚身彈性,但可用「一尾好魚」的第五項第3點來識破。
  6. 因長途運輸關係,「進口」魚通常已死亡超過12小時,故難以維持「死後僵直」,整條魚多呈現癱軟樣貌。可經由第六項第3點避免魚販再加工。

當個聰明消費者 海洋永續需要你

也不要因為貪小便宜而購買產銷不明的海鮮,或是輕信過度話術包裝的冷凍海鮮,因為通常這類商品的來源與品質都十分可疑,有機會再介紹這種收購市場劣質品和進口低價海鮮後用話術包裝大賺一筆的「文青海鮮」。

選一尾好魚是可以帶來食安健康與海洋永續的,因為可以促使漁業精緻化,能避免資源浪費與減少過漁。透過你我消費者的力量是可以改變市場的,讓我們一同將這樣的扭曲給導正回來吧!

20年後沒飯吃? 學者:解糧荒得靠農業多樣性

$
0
0
【生物多樣性×產業】永續農業篇(一)
本報2016年5月2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專題介紹】台灣有豐富的的森林及海洋生態,生態系提供的服務功能,正是人們賴以維生的基礎;生物多樣性如此重要,但在國內的能見度、普及度卻差強人意。太多人認為,保育與經濟無法兼得,但真的是這樣嗎?

基於這樣的好奇,我們聚焦探討台灣在產業及生活面,能如何導入生物多樣性思維。同時,也檢視台灣產業政策的永續藍圖,是否關注到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契機。本週起,系列專題每週二刊出,敬請期待!

台灣近年來為了保育,發起了一連串轉作有機農業的轉型輔導計畫, 不僅實踐居民照顧自己家鄉又能安居樂業的心願,也讓物種回來了。重新架構起生態系統形成的防禦機制,更讓企業、民間團體、學術單位、農改場都投入這項計畫,有如參與一場環境永續的盛會。

居民在過程中,看到了未來、世代願景與環境正義,這樣的渴望也在台灣社會各個角落點燃。當生物多樣性公約峰會(CBD-COP)一再強調生物多樣性主流化之際,台灣社會更需要典範轉移。

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指出,立即及全面的典範轉移,需政府部門以政策推行,從行政一直到立法部門都須更新觀念,並於政策中制訂、鼓勵友善環境的生產行為。「如果我們還想20年後有東西吃,這是一定要的!」

以有機耕作取代依賴石油的糧食生產,並且兼顧生態、對農民公平以及謹慎關懷的原則,才能讓社會永續。攝影:廖靜蕙

以有機耕作取代依賴石油的糧食生產,並且兼顧生態、對農民公平以及謹慎關懷的原則,才能讓社會永續。攝影:廖靜蕙

生態農法照顧生物多樣性  維繫糧食安全

台灣社會渴望兼顧生物多樣性與環境永續的糧食生產,如星火燎原。郭華仁接受訪問時指出,台灣應效法聯合國農糧署,從農業主管機關觀念轉型做起,逐步實現環境永續的有機農業。「觀念沒轉型,永遠認為有機農業無法普遍發展,當然會使得農業脫離生物多樣性。」

至今仍有人認為有機或生態農業無助於糧食安全。「很多人都說,有機農法造成減產,不是讓糧食安全更惡化嗎?這句話是錯的。」郭華仁說,全球有70幾億人口中,有7~8億人口無時不刻處於挨餓,然而,全球糧食的生產足以餵飽90億人口,問題一向是分配不均,而非生產不足。

另外,一份統合分析報告[1]指出,先進國家與第三世界國家,慣行農業生產的結果完全不同。北半球先進國家有機田生產平均是慣行田的八成,但第三國家結果正好反過來,慣行反而遠不如有機。

這道理很容易了解,在慣行農法操作下,農藥將益蟲全部殺光,害蟲剩下一點點,因此表面上看起來是達到防除害蟲的效果。但是隔年益蟲不來了,害蟲則充滿整個農地空間,因此就得再使用農藥;化學肥料也如此,當好菌沒了,土壤的微生物都消失,成了加護病房式的農業,不得不依賴農藥化肥,這些資材有如嗎啡、鴉片,非得每年使用不可。這對有錢國家影響不大,但是對於貧窮國家,土地破壞了,生產也跟著減少。

「微生物好菌壞菌、昆蟲好蟲壞蟲等,這些多樣性,讓這塊農田生產肥料、吸收肥料的能力,甚至幫農地對抗病蟲害的能力,所以一個好的農業生態系,不用農藥化肥也能從事生產,這就是農業生物多樣性的重要。」郭華仁說。

站在永續經營的角度,強調生物多樣性的有機耕種更迫切需要,這也說明何以聯合國面對糧食安全仍力推小型家庭農業,鼓勵作物多樣性生產的小農。郭華仁指出, 與單一大面積生產相較,單位面積產出卻遠小於小農。因為這塊地只生產玉米,但小農周邊或玉米田間還可以種其他東西,連雜草都能產出用以餵豬,單位產出絕對大於大農。「將來要養活這麼多人,絕對需要小農進行。」

力抗氣候變遷  生物多樣性必須主流化

整體而言,有機生態農法不需太擔心產量,反而慣行農法因出發點是獲取最高產量,必須依賴外來的藥肥,越用越多,會讓農業的成本增加,使得農民經濟、社會、環境成本增加。而有機農法孕育了健康的土壤,有機質豐富,保水能力強,即使面對氣候變遷都能維持穩定的產量;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恢復力、韌性也較強。

隨著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不減反增,嚴重衝擊人類生存之際,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在去(2015)年底召開的氣候變遷巴黎峰會上提出「氣候變遷與糧食安全」議題,並提出「千分之四」倡議,讓土壤成為減緩全球暖化的「碳儲存器」。全球每年如能在土壤中增加千分之四的有機物質(如農作物殘餘物)儲量,就可以抵消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千分之四倡議」(4 Per 1000 Initiative: Soils for Food Security and Climate)摘要

對抗土壤劣化

全球有超過40%的旱地面臨土壤劣化的問題,而且惡化的情形因為氣候變遷的關係正急遽加速,土壤劣化對糧食安全以及家庭農業都帶來負面的衝擊。

確保糧食安全

在面對今日氣候變遷的條件下,全球能否在2050年餵飽95億人口將取決於我們保護現有土壤的能力。農業生產與土壤健康之間存在高度關聯性,其關鍵指標在於生產方式是否有機永續。生生不息、穩定的土壤狀況將有助於提高農場面對極端氣候的適應能力。

可適應氣候變遷的農業

含碳量較高的土壤可以緩和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因為在對抗侵蝕及保留水份方面都具有比較好的效果,特別是在極端事件比如乾旱發生的時候。

「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保存在土壤中,這就只有農業、森林與溼地做得到。」這項碳積存主張,法國是以2020年將一半的農地成為生態農場為解方。「如果我們還想20年後有東西吃,這是必要的!」郭華仁表示,法國的這項計畫,應成為台灣的借鏡。

法國早於2012年就從「提高農業供應鏈的競爭力」、「推動採用生態農法」、「聚焦於年輕人民的飲食教育」、「發動農業之於社會的辯論」等四大領域著手,並制定於2014年公布的「未來農糧林法」(future food law),生態農業成為主流思考,不再徘徊於邊緣。

郭華仁認為,台灣政府應更積極主導這項典範轉移。他解釋,典範轉移通常是時間到了,一個世代的觀念就跟著轉變;只是台灣無法再等待20~30年,因此政府需接受新觀念,以政府的力量來改變。他點名農委會官員、農學院學者這群保守勢力,必須接受新觀念;只要政府政策說服大家,特別是說服立法委員,典範轉移才會啟動。

觀念的躍進與典範轉移這類意見逐漸在民間發酵,有意見指出,應直接任命跟得上時代、能以環境永續為念的農政官員。「與其緩慢的要求行政體系換腦袋,更應革新行政體制,引入具有新觀念的人才。」

什麼是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目標是維持農業生產的資源基礎,並透過管理營養循環、保護授粉媒介和有益微生物、保持土壤健康和涵養水源等方式,以減少耕作區域的生態足跡、毒性物質、土壤擾動和水汙染的損害。

著眼於維持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服務、支持永續的農業生產、並提升農村居民的生計和生活品質;有效的生態農業系統,不但建立三者永續目標的共同經營,並盡可能減少目標之間的衝突。

這與環境友善農法,樸門農法、保育農業、混農林業、有機農業和永續農業理念一致,唯一的差別在於,大部分農法僅聚焦在農耕地尺度內行動,而非整體的生態地景尺度。(參考資料:邁向農民及生態幸福的里山大道:生態農業

※註:統合分析:以統計分析的方式,整理其他研究者所做的比較實驗研究。

Viewing all 1985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