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85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WHO:都市空污超標 威脅全球80%人口

$
0
0
摘譯自2016年5月12日ENS瑞士,日內瓦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全世界各地區都有空氣污染問題,但是低收入城市往往受創最嚴重。世界衛生組織(WHO)12日發表報告指出,全球有超過80%的人口住在污染程度超標的都市,而只有乾淨運輸、效率發電和妥善的廢棄物管理,才能讓全世界最貧窮的城市減緩空氣污染。

jepoirrier(CC BY-SA 2.0)

印度德里的空氣污染,在世界各大城市榜上有名。圖片來源:jepoirrier(CC BY-SA 2.0)

中低收入國家人口超過10萬人的城市,有98%空氣品質未達WHO標準,高收入國家僅56%。未達標準城市的污染程度,要比WHO發佈的標準還高出10倍。

WHO都市空氣污染資料庫涵蓋103個國家共3000個人口聚集區,這些聚集區規模小至100人,大至900萬人。大多數資料來自人口超過5萬人的城市。約25%的資料來自2萬人以下的城市。

過去兩年,越來越多城市意識到空污對健康的影響,開始測量空污程度,讓WHO資料庫成長近一倍。

由空氣中大小懸浮微粒形成的污染,是影響健康最鉅的環境風險,每年造成全世界300萬人過早死亡。隨著都市空氣品質惡化,居民罹患中風、心血管疾病、肺癌和氣喘等急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風險越高。

WHO比較2008至2013年間,67國795個城市的大小懸浮微粒(PM2.5和PM10)濃度。PM10和PM2.5包括硫酸鹽、硝酸鹽和黑碳,能進入肺臟深處和心血管系統,損害人體健康。

大部分都市空氣污染源非個人所能控制,需要城市政府的行動,以及國家和國際政策制定者推廣乾淨運輸、效率發電和廢棄物管理。

淨化都市空氣並非不可能。高收入國家超過半數的城市,中低收入國家1/3的城市,五年內減緩空污程度超過5%。最可行且付得起的辦法包括減少工業煙囪排放、增加太陽能和風力等乾淨能源的使用、推廣都市大眾運輸、步行和單車網。

WHO的博士多拉(Carlos Dora)表示:「城市和國家政府必須將空氣品質視為健康與開發重點。空氣品質改善,相關醫療成本就降低,工作者生產力提高,壽命延長。此外還帶來氣候效益,幫助國家實踐氣候承諾。」

5月24至30的世界衛生大會,會員國將討論如何因應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

Poorest Cities Have the Most Polluted Air
GENEVA, Switzerland, May 12, 2016 (ENS)

Only cleaner transport, more efficient energy production and improved waste management can move the world’s poorest cities to reduce their air pollution – currently up to 10 times higher than levels approv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world’s top health agency said in a new report released today.

More than 80 percent of the people living in urban areas that monitor air pollution are exposed to air quality levels that exceed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limits, the UN’s health agency said in a new report today.

All regions of the world are affected, but populations in low-income cities suffer the worst effects.

Some 98 percent of cities in low- and middle income countries with more than 100,000 inhabitants do not meet WHO air quality guidelines.

In high-income countries, that percentage decreases to 56 percent.

The WHO urban air quality database covers 3,000 human settlements in 103 countries ranging in size from a few 100 to more than nine million inhabitants. Most of the data comes from cities with populations of 50, 000 inhabitants or more. Roughly 25 percent of the data comes from smaller urban areas of up to 20,000 residents.

In the past two years, the database has nearly doubled, with more cities measuring air pollution levels and recognizing the associated health impacts.

Ambient air pollution, made of high concentrations of small and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is the greatest environmental risk to health, causing more than three million premature deaths worldwide every year.

As urban air quality grows worse, the risk of stroke, heart disease, lung cancer, and chronic and 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s, including asthma, increases for the people who live in these cities.

WHO compared a total of 795 cities in 67 countries for levels of small and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10 and PM2.5) during the five-year period, 2008-2013.

PM10 and PM2.5 include pollutants such as sulfate, nitrates and black carbon, which penetrate deep into the lungs and into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posing the greatest risks to human health.

Most sources of urban outdoor air pollution are beyond the control of individuals and demand action by cities, as well as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olicymakers to promote cleaner transport, more efficient energy production and waste management.

But it is possible for cities to clear the air. More than half of the monitored cities in high-income countries and more than one-third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reduced their air pollution levels by more than five percent in five years.

Reducing industrial smokestack emissions, increasing use of renewable power sources, like solar and wind, and prioritizing rapid transit, walking and cycling networks in cities are among the suite of available and affordable strategies.

“It is crucial for city and national governments to make urban air quality a health and development priority,” says WHO’s Dr. Carlos Dora. “When air quality improves, health costs from air pollution-related diseases shrink, worker productivity expands and life expectancy grows. Reducing air pollution also brings an added climate bonus, which can become a part of countries’ commitments to the climate treaty.”

During the World Health Assembly, May 24-30, Member States will discuss how to counter the adverse health effects of air pollution.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大地浮生錄】走進都會森林 聆聽眾生之網

$
0
0
作者:范欽慧(野地錄音師、台灣聲景協會創會理事長)

走進這座森林*時,我想問身邊所有的人,在這裡你最喜歡聽見的聲音是什麼不過,我並沒有太多的期待,因為當你知道這座森林的噪音可以高達75分貝時,你又能期待什麼呢?

台北市的大安森林公園,四周被交通要道包圍。攝影:范欽慧。

傾聽 城市森林

車水馬龍環伺的森林,主要是人類自己經營出來的天地,時間久了,隨著陽光與雨水的灌溉,也有了幾分自然的寫意。不過比起視覺性的造景,人類還沒有能力經營穿透林間的風聲鳥語,那些活生生的自然語彙,只能邀請不得設計,那不是任何音效可以模擬的境界。

有人覺得寂靜恐怖,一如喧囂讓人害怕,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動關上你的接收裝置。這一點恐怕已經成為人類演化的新起點,在被聽覺宰制的時代中,只好弱化聽力,自廢武功。但是對錄音師而言,最難以認受的恐怕不只是失去聽覺,更是失去對聲音的敏感與品味。

我拿著小毛在森林中穿梭,我發現自己並不是唯一認真傾聽的人,我的耳機傳來松鼠的規律節奏,就在同樣的地點,也可以聽見人類發出的練功吶喊聲,整齊劃一,精準完美,人與生物間相互唱,誰都不搶拍,但是老實說,每一種動物都活在自己想要聽的世界中,只要放了一個擴音喇叭,你的音量等於畫出了一個無形的版圖,一間隱形的教室。

想練太極拳,瑜珈,熱舞,交際舞......音樂一放,聲波在可以接收的範圍內定位,人群自動聚集,隨聲起舞,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練習課間操的聲景,從來沒有人在乎那粗糙的錄音品質,刻板無趣的口號指令,反正都只是一個功課,學生是為了敷衍學校,老人大概是維繫一種對健康管理的懸念,多了幾分危機意識,音樂結束,大家鬆了口氣,彷彿又為儲存老本,盡了一些責任,根本沒有人在乎那隻松鼠還在樹上「唧、唧、唧、繼續打著拍子。」

人們對松鼠的叫聲恍若未聞。圖片來源:范欽慧。

錄音師的現代順風耳

這個森林極具包容力,所有的聲音都全盤接納,要在這麼複雜的聲場中掌握我想到聽到的細節,其實是非常有挑戰性的工作,小毛是我耳朵的延伸,它的所有設計基本是幫我聽得更遠,他的出身可能是在高級的音響實驗室中,由一群工程師所專業打造出的現代順風耳,但是它的缺陷是沒有外耳遮蔽,只要遇風,所有的聲音立刻聽起來像是穿上了襤褸的破衣服,讓人覺得難堪,解決的方法就是幫它穿上高級兔毛外套,讓它的聲音品質與外觀地位同等提升。

關於小毛,我其實不只「養」一支,有長有短,還有一對雙生的。其實,每個錄音師都有自己心儀的小毛,從生產履歷上來看,有人專選美國的,英國的,甚至韓國、日本、瑞典都有,而德國sennheise的種源品系是我的最愛。小毛之於人,有人說這是他的「不動產」,對我來說他更像是貴婦蒐藏的「寵物」,越摸越順手。

森林中的人也許不那麼在乎聲音,倒是對小毛充滿好奇,小毛到哪裡都會引起注目,而這件事情常帶給我許多困擾。

錄音師的現代順風耳─收音麥克風。攝影:范欽慧。

好不容易等到一個沒有下雨的早晨,我帶著小毛想來碰碰運氣,看看能不能錄到正在繁殖求偶的鳳頭蒼鷹之歌。很幸運,我很快掌握到聲音的來源,一看牠就在頭頂的樹枝上引吭高歌,我極為驚喜。趕快拿起小毛對準目標,好不容易錄了兩段鳴唱,感到一種僥倖的陶然。雖身是剽悍的猛禽,聲音倒是有一種高亢清亮的活潑,我貪心的期待更多的獻唱,卻瞄見一位大嬸正向著我緩緩前來,一股勁就對著小毛扯嗓喊著:「這是什麼啊?」「妳在做什麼啊?

我的耳朵一陣刺麻,趕緊摘下耳機,大嬸似乎搗蛋完畢,自顧自的走了,鳳頭蒼鷹被這麼一攪和,也跟著振翅離去。留下空洞的樹枝,以及佇立瞪視那背影的我。

直擊 聲景現場

好吧,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錄音讓我更懂得隨緣,朋友說,妳為什麼不就把錄音機綁在樹上,找個方式掩飾起來,錄個一星期半個月的,到時候再來收資料就是了。當然現在已經有這樣的錄音設備可供使用,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肉身直擊」的方式,以一個旅者或是朝聖者的姿態,去向我的聲音靠近。畢竟,我希望知道更多的細節,包括那些聲音發生時的現場,還有我當下的心情悸動。

走進野地,在收音當下直擊生態現場。圖片來源:范欽慧。

這片森林是不乏聲音的,我已經在這裡錄了好一陣子的聲音,漸漸的可以掌握這片森林的基本歌手。包括那些固定出沒的白頭翁、麻雀、綠繡眼、五色鳥、喜鵲、樹雀、紅嘴黑鵯,還有那些勢力範圍越來越龐大的八哥、灰椋鳥,以及歌聲婉轉的鵲鴝聲響,都被小毛鎖定過。唯一讓我困擾的是那些潛伏在草叢間與泥地下的竊竊私語,為了要搞清楚這些聲音的幕後歌手,我曾經把聲音播放給學者聽,但是他要我先抓到或是拍到本尊才能幫忙辨識。

於是,我請了一位研究膜翅目的昆蟲專家前來協助,他拿著一把捕蟲網,教我如何在草上來回掃蕩,弄了半天我只撈上一隻螞蟻。地底下的鳴蟲立刻噤語,我們對著偌大的草地發愣,偶而又是一陣清唱,像是某種挑釁讓你尋覓不著,過一會兒,他搖著頭說:「妳還是去請教直翅目昆蟲的老師好了。」

後來我又去求助一些高手,他們教我製作陷阱,以及如何誘捕的各種技術,包括放花生醬、茄子、鳳梨…花樣百出,沒想到要見到本尊還得祭上這些貢品,耗費如此大的心力。

都會森林裡的生生世世

當然,投其所好才能獲得青睞。然而人各有所需,想錄音的,跟想來健身的,不論自己擺出什麼樣的陣仗,終究只是在這裡經常出沒的「過客」而已,但是我們是否想過,每天我們進入的這片森林,是多少生物的生生世世,牠們在這裡出生,長大,交配,爭奪,工作、死亡……這裡是牠們的臥房、廚房、餐廳、甚至浴室,牠們要的並不多,總是專注認真的活著,儘管牠的廳堂總是被人群環抱,車聲總是持續播放,但是撼動不了牠們傳宗接代的熱切信念,有時人類會三不五時,以整理公園環境之名,剷除了裡面有心愛小寶貝的樹幹或是草窩,但是牠們總是有足夠的韌性,去修復所有的危機與傷害。

儘管人類干擾不斷,生物繁衍的熱切信念未曾中斷。攝影:范欽慧。

每天清晨六點,我們準時來到樹下吐吶呼吸,也許在那棵大樹上,正有一隻五色鳥忙著鑽洞打造孩子的育嬰室,而當我們推著嬰兒車,老人輪椅來到那片嚴重優氧化的池塘畔,是否注意到那池中小島上正在上演的眾生群相,像是電視中的肥皂劇一般,一群鷺科水鳥正喧鬧不休,這其中恐怕少不了相互爭吵,謾罵,或許還有一些呢噥蜜語…其中小白鷺的聲音很是獨特,因為我覺得迪士尼卡通中的唐老鴨,根本就是模仿牠的聲音。而繁殖期的夜鷺,在大白天也沒閒著,牠的聲音跟四周呼嘯來去的救護車聲相融,居然沒有任何違和感。

在這片聲景中,我似乎聽見了佛家所說的「因陀羅網」,萬種因緣交映重疊,各自悲歡離合,在生命的實相中尋求慧解,而我卻在26公頃的森林中,觀音領悟,都會森林中有愛的傳唱,一如高山,一如海邊,聲音讓生命有了歸屬,有了家。而在這裡,我們都還只是在回家的路上。

註:本文提到的「森林」為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

轉型正義從何開始? 立委籲追查國民黨佔原保地

$
0
0
本報2016年5月16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新政府上任後,會如何落實轉型正義?包括原住民土地、三七五租約等,各種在清領、日治、國民政府來台後,陸續遭佔有、劃歸國有的土地將如何處理,將是無從迴避的難題。

16日,立院內政委員會對此展開討論,關注土地產權中公權與私權間,因法令規範不明致無法認定所有權人等爭議,造成土地無法有效利用、民眾權益受損的問題。

國民黨、救國團佔用原民土地。陳瑩:應拆屋還地!攝影:賴品瑀。

原住民傳統領域、原住民保留地、祭祀公業、神明會、耕地三七五租約中地主與佃農爭議與日治時代遭日本政府佔有土地等,在百年來政權更迭的過程中,台灣土地目前在這些領域下,有公私產權爭議的問題。

雖然政府在2008年以展開「地籍清理」來因應, 但截至今年3月,遭公告應清查者有171,379筆,完成者81,580筆,仍不過半數。完成清查者中,其中6萬9,817筆是民眾重新辦理登記,但也有1萬1,763筆,因為權利人逾期未申報或申請登記,而遭到標售或登記國有,原因集中在神明會、日據時期會社或組合、土地總登記時登記名義人姓名、住址記載不全不符者、權利主體不明等四類。內政部次長林慈玲表示,後續的處理應將是以標售為主。

國民黨、救國團佔用原民土地  陳瑩:應拆屋還地!

在原住民土地部分,今次委員會中,多位委員包括立委谷辣斯.尤達卡、陳其邁等,提及先前爆出國民黨、救國團佔用、或以「一元租金」使用原住民土地,認為要談轉型正義、要談追討不當黨產,也應該關注此類佔用。

雖然將留任的原民會副主委鐘興華表示,其有歷史過程、且在1980年代已有簽約,已有信賴保護原則,在對方沒有違法使用規定的狀況下,恐怕只能爭取提高租金。但立委陳瑩則提出,這些佔用,甚至有平均下來一年不用一角超低租金,既然一開始屬無償佔用,即便後來再補立租約,但恐怕仍不符法律邏輯,原民會應該能主張拆屋還地。

「政府拿走不需要理由,族人要拿回來要自己找證據。」谷辣斯更指出,直到目前的制度,仍與1895年日本政府佔用土地的思維邏輯一樣,並無太大進步。當時的日令第26號「官有林野及樟腦製造業取締規則」中,規定了「無官方證據、及山林原野之地契,視為官有地」。 然目前卻然有許多族人因為苦於當年僅有口頭允諾卻無白紙黑字的書件,谷辣斯以先前花蓮奇美部落文物館、太魯閣族人與台電的糾紛為例,大批制度殺人,族人被法規給卡死。

原民土地依照《原基法所定義,是指傳統領域土地與原住民保留地。在目前26萬公頃的原保地中,有14萬公頃屬國有地,所有權人是「中華民國」,佔了56.77%,近六成。而原保地中有六成以上屬林業用地、近三成屬農牧用地,也遭立委高金素梅批用途太不多元、 不符傳統慣習。

這些公有原住民保留地,依照「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第37條」與「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規定,可透過分配設定他項權利滿五年後,由原民取得所有權。然目前在公有原保地上,已有他項權利人的,仍有政府機關學校撥使用約6.5萬公頃,佔原保地比例約2.47%,原民取得他項權利,則有約2.5萬公頃,佔原保地比例約9.67%。

雖然對將會留任的原民會副主委鐘興華來說,原保地相關法令規範還算明確,因此土地產權中的公權與私權間因為法令規範不明而無法認定所有權人的情事應該不置於發生。

臨時提案要求撤《土海法》草案  鄭天財:傳統領域定義不符新民意

而當原住民不斷以增劃編與權利回復討回原保地的過程中,傳統領域土地卻仍無相關法律規範調查、劃定與使用,因此除了等待原住民族土地及海域法完成外,原民會也另闢「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及其周邊一定範圍之公有土地劃設辦法」一途,要把握時間先進行相關調查。

不過在此次委員會,原民立委鄭天財卻提出臨時提案,要求原民會請行政院將在2月已經送進立院的《土海法》草案撤回。鄭天財的理由是,《土海法》中對傳統領域的定義是依該法所劃定的原住民族傳統祭典、祖靈聖地或舊部落及其週邊獵區或耕墾之公有土地,並不符合新的民意與族人期待。雖有部分委員對此有疑義,但委員會並未對此進行討論,在召委黃昭順匆忙宣布散會時,口頭允諾「星期四再談」。

年輕白眉林鴝「偽娘」求生 MAPS揭繁殖鳥生死鬥

$
0
0
MAPS Taiwan(上)
本報2016年5月17日南投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5月進入高海拔鳥類繁殖期,高山常見鳥種白眉林鴝(Tarsiger indicus)也吱吱喳喳忙著尋覓佳偶。很多鳥友以羽毛顏色來判斷公母,但是你若以為看到藍灰羽色的個體一定是公的,黃褐羽色一定是母的,可能要修正想法!

特生中心研究人員透過「繁殖鳥類存活率監測計畫」(MAPS Taiwan),發現了年輕的白眉林鴝公鳥第一年換羽,和母鳥長得一模一樣,這種「偽娘」現象,推測是因森林裡生存競爭激烈所發展出來的求生機制。

野外看到羽色黃褐色的白眉林鴝,要多留意一下囉,有可能是年輕的公鳥!(圖為白眉林鴝公鳥)圖片來源:mapsphotos(CC BY-NC-SA 2.0)

野外看到羽色黃褐色的白眉林鴝,要多留意一下囉,有可能是年輕的公鳥!(圖為白眉林鴝公鳥)圖片來源:mapsphotos(CC BY-NC-SA 2.0)

鳥界「偽娘」事件簿

白眉林鴝羽衣延遲成熟。截圖自MAPS Taiwan海報
白眉林鴝羽衣延遲成熟。截圖自MAPS Taiwan海報

野外看到白眉林鴝,羽色是藍灰色一定是公鳥,但黃褐色可不見得是是母鳥!鶲科的白眉林鴝,是台灣特有亞種,以台灣山林為家。出生第一年的白眉林鴝公鳥,會偽裝成雌鳥,一直到隔年繁殖繫,才會換成藍灰羽色。

「正常狀況是第一年換完羽毛,公鳥就應是公鳥的羽色,可是牠卻到第二年繁殖季結束後,才換成公鳥羽色。」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棲地生態組組長林瑞興解釋,鳥類定期換羽毛的行為,就像人類換衣服,白眉林鴝這類「羽衣延遲成熟」(Delayed plumage maturation)的行為,只出現在公鳥,而且每一隻都如此。

他推測,可能與森林裡族群密度高,生活環境競爭激烈有關。

「有些鳥種也有羽衣延遲成熟,可是你一看就知道牠是公鳥,和白尾林鴝不同。」林瑞興表示,鳥類社會很複雜,學術界對此有一些解釋,例如,白眉林鴝公鳥可能因年輕缺乏競爭力,若外表像女生比較不會被其他公鳥攻擊,或被驅趕;而這個特性使牠們有機會偷偷摸摸爭取一些繁殖機會。

與白眉林鴝同屬的台灣特有種栗背林鴝(Tarsiger johnstoniae),則完全沒有這個現象,牠們第一次換羽就是公鳥的羽色;棲息環境也不同,白眉林鴝生活在密林底層的灌叢中,栗背林鴝則於開闊之地。至於偽娘行為是否與棲息環境有關?林瑞興認為還需調查。

這種現象在台灣並不多見,除了白眉林鴝,台灣朱雀也有相同的行為,兩種鳥是台灣雀形目中換羽模式,已知的唯二偽娘現象。

MAPS在台灣  監測繁殖鳥類過得好不好

「繁殖鳥類存活率監測計畫」(The monitoring avian productivity and survivorship program, MAPS)。即在繁殖季期間,進行鳥類捕捉、繫放,紀錄牠們外型及身上的生理特徵,例如羽色、虹膜、羽長、體重等十幾種項目,用以了解鳥類生產力與存活率。

台灣記錄到的鳥種約625種,其中約有160種在台灣繁殖,MAPS Taiwan 在繫放時為鳥隻套上有如人類身分證、標示英文及數字編碼的金屬腳環,及獨特編碼的色環。下次若再抓到同一隻鳥,透過年復一年的監測,就可了解其繁殖進程,存活狀況好不好。

經過七年多的監測,目前約捕捉、繫放超過110種鳥、累積超過8000筆資料,其中40~50種資料較為豐富,並逐年累積了解個別鳥種的生活史。

這些鳥類獨特的生存機制,需透過長期、標準化監測,才有機會鳥類社會複雜的一面。白眉林鴝偽娘事件簿就是 MAPS Taiwan 自2009年以來,監測六年多的發現。

捕捉到的鳥,已經有色環,可據此推估年齡。圖文:廖靜蕙

捕捉到的鳥,已經有色環,可據此推估年齡。攝影:廖靜蕙。

上腳環、完成生理資料紀錄後,隨即就地釋放。攝影:廖靜蕙

上腳環、完成生理資料紀錄後,隨即就地釋放。攝影:廖靜蕙

每年3~9月是鳥類繁殖季節,也是 MAPS 展開調查的期間,每個監測站依照海拔高度,在這段期間,維持每月一次的繫放監測,志工們風雨無阻,只為了瞭解繁殖鳥類好不好。

5月初,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鳥類研究室在高海拔試驗站,設置兩個陷阱捕鳥,研究人員在一旁等候,沒多久附近常見的鳥種──金翼白眉陸續中計,研究人員隨即裝入鳥類專用的小布袋,等到稍微安定一點,立即進行相關的生理測量。

三隻金翼白眉有兩隻有色環,其中一隻腹部皮膚呈水狀,顯示是孵卵中的準媽媽;另一隻眼睛周遭似乎有點感染。林瑞興和兩位研究人員熟悉地分工,3分鐘不到就完成所有的測量工作,隨即原地釋放。在這段期間內,金翼白眉的各項資料都已經紀錄完成。

林瑞興說,MAPS監測過程可得知三個重要的族群參數:首先,根據抓到的數量,反應相對的族群數量;其次活得久不久,如果每隻鳥平均得活得久,代表環境狀況對牠們是好的。最後是小孩生得多不多。如果鳥平均活得久、小鳥產出的數量也多,表示生活的環境狀況對牠們是好的。

繫放是特權  勿辜負掌中鳥

鳥類世界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例如MAPS監測過程,曾於瑞岩溪樣區,捕捉到由東華大學教授許育誠團隊從花蓮關原一帶繫放的藪鳥,這是藪鳥從高海拔穿越中央山脈直達西岸低海拔地區度冬,唯一一筆資料,而這個發現極可能是藪鳥生活的常態,這些發現也提供學術單位研究的素材。

就在繫放金翼白眉的同一天,他到另一項鳥類監測計畫的樣區進行調查,發現一隻有腳環的金翼白眉,是2012年也在高海拔試驗站上環的鳥,由此可知牠至少是2011年出生,也就是至少活了6歲,如今在距離500公尺外再度透過色環的觀察確認,又知道了牠空間使用形情以及活動範圍。

今年MAPS Taiwan進入第八年,過程中累積個別鳥種資料、培養台灣鳥類繫放人才以及了解常見小鳥的存活率、空間移動狀況,林瑞興認為是最重要的收穫。

由於MAPS以繫放技術進行監測,除了定期開班教授繫放技術、培養志工之外,林瑞興主張,繫放技術必須熟練、到位,態度必須謹慎,否則是對生命、對自己的不重視,因此繫放過程類似師徒制,一步一步引領新手逐漸熟練,進而上手、獨立作業。

另外,繫放是為了達到研究目的,不該為抓鳥而抓,因此他強調,這些繫放的資料,都會公開並分享給大眾,才不辜負這些曾經握在人類手中的鳥類。「繫放是一種特權,不分享對不起這種特權!」

目前全台有八個監測站,距離林瑞興預估的20個監測站仍有一段距離,但是這項由志工撐起的監測計畫,累積數千筆台灣繁殖鳥類資料,提供的鳥類知識至今仍無可替代。「這些累積的資料,是學校知識仍無法提供的。」他期待除了在網路上與民眾分享,未來結集成書,讓更多人認識台灣鳥類。(系列報導,待續)

註:根據維基百科解釋,偽娘指有女性化的外表特質、但生理上完全是男性的人物。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逛逛大觀園】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永續海鮮市場成長快 去年產值115億美元

$
0
0
本報2016年5月17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你吃的海鮮永續嗎?最新報告指出,沃爾瑪(Walmart)、全食(Whole Foods)、宜家(Ikea)、麥當勞等大型連鎖餐廳和零售商承諾進貨永續認證海鮮,並改善數十年的管理問題後,去年全球永續海鮮市場達到115億美元(約新台幣3760億元)。

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CC BY-NC-ND 2.0)

全球永續海鮮年產值持續成長中。圖片來源: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CC BY-NC-ND 2.0)

一個海洋餵飽30億人口 永續海鮮越受重視

全球約有30億人以海鮮為主要蛋白質來源。最新一份「永續規範評論」(The State of Sustainability Initiative Review)報告指出,2014年海鮮產業貿易額達到1400億美元。

報告指出,不論是野外捕撈或養殖,凡是海洋管理委員會(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MSC)、海洋之友(Friends of the Sea)、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Aquaculture Stewardship Council)或優良水產養殖場(Good Aquaculture Practice)認證的海鮮,佔全球海鮮產品比例從2005年的0.5%成長至去年的14%,成長速度是傳統海鮮市場的10倍。

永續海鮮認證一般而言可確保合法透明的生產流程,包括合法和永續捕撈。

永續海鮮認證以野外捕撈海鮮為主。不過水產養殖的永續認證也在成長中。全球水產養殖年營收超過600億美元,已經超過野外捕撈。

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ASC)2012年給印尼養殖的一種鯛魚發出第一張證書。去年,ASC認證68萬8138噸的海鮮,遠少於只認證野外捕撈海鮮的海洋管理委員會。不過,ASC的認證計劃在2012年至2015年間成長98%。

永續海鮮認證標示 多數消費者竟看瞴!

雖然歐美的永續海鮮市場成長中,消費者對認證標誌的意識卻相當低。以MSC的標誌而言,儘管認證的產品越來越多,卻只有33%的消費者認得。

不過,不認識標誌不代表不在意海鮮來源。非法和過度捕撈可能導致鮪魚等物種滅絕的報導引起越來越多公眾注意。2014年爆發的泰國蝦奴工受虐事件,引發美國消費者抵制泰國蝦,並要求沃爾瑪和好市多(Costco)追蹤管理其供應鏈。相關報導也讓MSC制定了勞工權益相關的認證辦法。

取得認證的海鮮大多集中於某些特定物種,產地大多是已開發國家。報告指出,有五種海鮮物種佔所有認證海鮮的2/3,分別是秘魯鯷魚(主要用於魚飼料和魚油)、鱈魚(包括阿拉斯加狹鱈)、鮭魚、鮪魚和鯖魚。大部分永續海鮮認證來自秘魯、美國、挪威、智利和俄羅斯。

開發中國家供應全球80%的海產,但大多數開發中國家漁民和海鮮中間商不在乎認證。

報告指出,亞洲供應全球69%的海產,但只佔了永續海產市場的11%。改變漁業管理方式需要金錢和時間,而漁民在沒看見商業利益的情況下是不會有所投資的。

主廚武展丞解說菜色

國內環團推動永續海鮮,請來主廚武展丞解說菜色。圖片來源:本報資料照片。

不過,取得永續認證可幫助開發中國家推銷海產給歐美的永續海鮮市場。自然保育(Nature Conservancy)等組織正在舉行訓練計畫,改善亞洲的漁業技術。MSC也正努力說服開發中國家漁業公司取得認證。MSC協助企業取得認證所需的資料蒐集費用。

保育下一里路 曾文溪口的黑琵餐廳

$
0
0
【黑琵經濟學】
作者:廖靜蕙(台灣濕地網特約記者)

發源於阿里山脈的曾文溪,經過138公里的蜿蜒,在台南市七股區海岸出海。從上游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造就生物群聚的棲息地,國家以保育法令陸續公告為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野生動物保護區、台江國家公園以及國際級國家重要濕地,在在顯示其重要性。每年10月,全球近1/3的黑面琵鷺陸續抵達曾文溪口過冬,隨著氣候逐漸回暖,只見零零星星的鳥兒覓食,已不復幾個月前熱鬧的鳥況。

根據2016年全球黑面琵鷺普查結果,全球共紀錄了3,356隻,其中到台灣度冬就有2060隻,佔全球數量的61.3%;最大越冬地仍為台南曾文溪口,數量為963隻,佔全球總數 29%,七股名聲在響國際間不脛而走。雖然黑琵數量持續成長,但距離擺脫滅絕的命運仍有一段距離。如何容納逐漸穩定而壯大的黑琵來訪,是保育的下一里路。

曾文溪口主棲地、東魚塭是黑面琵鷺重要餐廳。攝影:郭東輝

曾文溪口主棲地、東魚塭是黑面琵鷺重要餐廳。攝影:郭東輝

中華野鳥學會這幾年觀察到,過去黑琵以七股為主要棲息地,現在逐漸往南、北擴散。台南市野鳥學會總幹事郭東輝認為,往外擴散代表原棲地資源不足。雖然畫設很多棲地,但食物來源不是那麼充足,需主管機關積極地經營管理,「把這些餐廳擴大經營,食物多才可能容納更多黑面琵鷺。」

魚塭與冬候鳥互動地景 深池養殖不見了

黑琵餐廳並非全部是自然形成的,曾文溪口充分的養分與地形,也是養殖產業重鎮。一池又一池相連的魚塭無止盡的延伸到海口,平日人煙罕見,看似極度荒瘠之地,藉由候鳥的來訪一窺其豐饒物產。這些人類經營的餐廳,隨著季節更迭作息,提供了度冬黑琵、鷺科及雁鴨科候鳥充足食物來源。冬季的黑面琵鷺、鷺科候鳥在魚塭停留覓食的畫面,標記著傳統文化地景中,鹽水淺池養殖者殷勤工作,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可說是台灣里海的代表。

引入海水的淺坪養殖具有300~400年歷史,已形成西南沿海動態的文化地景,淺坪養殖每年要「曬坪」一次,漁民在冬季收成後的曬池,雖要曬乾卻不能太乾,要曬到恰恰好,既能養出濕軟的水藻,讓之後放養虱目魚時,有水藻可吃;水藻養得好,虱目魚才能吃得飽又健康。

在水分未乾前的一、兩天,池裡剩下的魚蝦、底棲類生物,幾乎是度冬的黑面琵鷺最愛光顧的地方,吸引上千隻冬候鳥來訪,成為重要的覓食棲地。這也是何以台灣黑琵保育取決於能否與養殖漁業共生,養殖業的作為,決定了黑琵以及候鳥的食物來源,有如經營黑琵餐廳。

但淺坪式養殖經濟效益低,又耐不住極端氣候的衝擊,隨著養殖技術日新月異,密集、深池養殖型態帶來高產值、高收入,高出淺坪養殖每單位3~4倍,20多年來逐漸替代傳統淺坪養殖,已成回不去的養殖型態。

這個在趨勢曾文溪口北側的東魚塭也不例外。漁民為了經濟效益,部分轉租出去,或改為池深1.5~2公尺深的水池,目前只剩極少數魚塭養殖虱目魚,其他都改為文蛤養殖。維持相同水位的深水養殖,終年不放乾,改變地貌以及景觀。池深不見底,見不到鷺科,黑琵也不靠近。

2月的東魚塭,部分收成後的魚塭,業者請來怪手整地。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研究人員蔡金助說,文蛤養殖管理容易、利潤高,不過一段時間就需整地,因為文蛤是濾食性,糞便會造成土地酸化,因此隔一段時間就得翻土,將不好的土推到邊緣;翻地之後、灑藥消毒,展開另一個養殖循環。

東魚塭魚池收成後,業者正在整地。攝影:廖靜蕙

東魚塭魚池收成後,業者正在整地。攝影:廖靜蕙

蔡金助生活在當地,20多年來不間斷地觀察監測黑面琵鷺族群數,他說,2002年的東魚塭,曾是眾多黑琵聚集之處,覓食之後就到主棲地(黑面琵鷺野生動物保護區)休息;這幾年數字不斷往下掉。

台管處力挽淺坪養殖 尋找深池養殖永續可能

「那時當地都是淺坪魚塭,黑面琵鷺、雁鴨都會來訪;現在因廢棄或放租轉手給養文蛤的業者,原本的紅樹林、芒草也消失了,地形地貌的改變,不再吸引候鳥來訪,原本熱鬧的景象也變得單調。」蔡金助描述著過去的冬季盛況,少了避風的紅樹林、也沒有可吃的魚兒,疑似黑琵,尤其是雁鴨科減少的主因。

為了恢復這種人與天地和諧共生的景象,2009年成立的台江國家公園,與台南大學研究團隊,在該校西校區,以友善生態的養殖方式,飼養虱目魚,並且配合黑面琵鷺訪台週期放魚苗、收成,當黑面琵鷺歷經數千公里的飛行,疲累的抵達曾文溪口,收成後的淺坪魚塭剩餘的雜魚、蝦類,有如黑琵餐廳,補充牠們長途飛行後的能量。

「我們期待業者能以規模的1/10改以友善生態、傳統淺坪、鹽水養殖,就能增加黑面琵鷺覓食棲地。」計畫平台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課長黃光瀛說,淺坪養殖的虱目魚,只需陽光照射、長藻類,輔以少量飼料,就能養活虱目魚,節能減碳,對環境較為友善。黑琵吃的不是虱目魚,並不會影響漁民的收入。

「相對的,深池養殖單位面積魚的數量十分密集,還需投入大量飼料,有污染的疑慮。」黃光瀛解釋,台江國家公園4月放魚苗,9月收成,黑面琵鷺來台過冬,剛好可以吃殘存的雜魚;到了隔年虱目魚苗要放之前,黑琵已經北返,這種循環形成人與野生物之間自然的接軌。

目前實驗養殖的面積約10公頃,從槽溝引入純海水養殖,收成的虱目魚則做成罐頭,去(2015)年研發了魚鬆、虱目魚丸、生鮮魚肚、全魚真空包等產品。去年放了13000尾魚苗,收成7276斤,收成的產品送弱勢團體以及周邊學校,消費者可於台江國家公園的合作社。

台江國家公園推出的友善生態養殖產品。攝影:廖靜蕙

台江國家公園推出的友善生態養殖產品。攝影:廖靜蕙

只是,增加黑琵食源一定得淺坪養殖?各界看法不一,尤其是將深水養池改回淺坪式養殖欠缺現實考量,光是將挖深的池子填回來,對環境又是衝擊。

黑面琵鷺保育學會理事吳世鴻即指出,讓黑面琵鷺有得吃,不在於深池或淺坪養殖,關鍵在於曬池;一些長期荒廢陸化的魚塭,反而更不利黑琵覓食。同樣的道理,淺坪式魚塭如果冬季不放乾水,45公分的水池還是不能讓黑琵使用。鼓勵漁民每年冬季放乾水池,留下約15公分的水以及雜魚,才是解決之道。

「深池虱目魚塭一樣會怕病菌滋生而曬坪,只是沒有每年都曬。」他說,漁民在20年前逐漸棄淺坪而改深池,是因深堵的虱目魚產量大且價格好,又較不用擔心冬天的寒害;相較於深池養殖,一些長期荒廢陸化的魚塭,反而更不利黑琵覓食。

東魚塭不管租約是否要求淺坪式養殖,至少須要求承租者每年有一定面積進行曬池,曬池的面積增加,就能提供黑琵食物來源。「光是這個動作就有利於增加黑琵及冬候鳥覓食環境。」吳世鴻指出,鹹水淺坪虱目魚塭的養殖方式,確實對生態環境及黑琵相對上較友善,但並不能就此否認或忽視深池魚塭,以及其他廢棄、休養中的魚塭所具備的濕地保育功能。

無論是台管處努力經營6年的淺坪式養殖示範,或建議深池養殖業者每年交替曬池,都說明了生產與生態之間存在契機。「里山倡議」所揭櫫的產業兼顧生產地景,並照顧社區居民生活的理想,或許是曾文溪口轉機。蔡金助即以老鷹紅豆為例,期待市政府可以參酌成為管理依據,共創產業與環境雙贏。

 

【追蹤福島核災】誰送檢驗有不同──日本食品輻污3

$
0
0
作者:宋瑞文(舊名宋竑廣)

作者的話:據日本中央政府資料,食品輻污驗出率再降四成,來到0.18%的新低,然而,從消費者送驗樣本的檢查結果來看,事情又似乎不盡然樂觀,加上超標、應限制品項流於市面,甚至被小學生吃進肚子裡(營養午餐),事隔核災五年的現在,日本食品受放射線污染的狀況究竟如何呢?

媒體報導栃木縣宇都宮市的小學營養午餐食材超標。

輻射驗出率再降四成

厚生勞働省資料,2014年4月~2015年3月抽查的食材裡,約31萬裡有565件超過基準值,約佔0.18%。超標比例比較高的品項,仍然是山菜、菇類、水產、野生鳥獸肉。

樣本超過基準1/2以上的縣市有:千葉縣、山形縣、福島縣(同時也是超標品項最多的縣)、宮城縣、茨城縣、栃木縣、群馬縣、琦玉縣等。海產魚樣本超標程度達1/2的縣市:岩手縣、宮城縣、福島縣、茨城縣。

就2015年底的時點而言,禁止出貨品項最多的,仍然是福島縣,其次是岩手、宮城、栃木、茨城、群馬縣等。從厚生勞働省的官方檢查報告可知,2014~2015年度(2014年度)的超標比例0.18%,比之於上一個年度0.31%,少了將近四成,跟2012年度的0.85%相比,降幅更大。

福島核電廠旁港灣至今仍有鉅量輻污,例如列在表格第六行、2016年2月採樣的厚頭平鮋魚,高達每公斤25400貝克(東電發表

民眾送驗 超標比率回升

從官方主動抽查的紀錄看,超標率顯然逐年遞減,然而,從另一項官方紀錄看,結果就不是那麼明確。據福島市環境課網頁,就市內30放射線檢查中心受理民眾送驗的結果來看(絕大部份是不破壞食物體積的簡單檢測、非標準檢測),以近三年的3月份來說,從3~400件樣本裡,檢出有輻射的比率分別是:2014年的25.8%、2015年的17.7%、2016年的12.3%,乍看之下有逐年下降的趨勢,但是檢出超標的比率,則分別是8.6%、5.3%、6.7%,還有回升的可能性。

就今年3月份的數據而言,特別容易檢出的品項為菇類與山豬。前者送驗5件,檢出與超標5件,等於檢出率與超標率100%,最大值為每公斤1702貝克;後者送驗13件,檢出13件,超標11件,檢出率(100%)與超標率(84.6%)也相當高,最大值為每公斤1490貝克。

八王子市民放射線測定所介紹,這裡曾測到2014年生產的、琦玉縣狹山市茶葉遭到輻污(每公斤55貝克)

福島縣外檢查與縣內的差異

官方抽驗跟民眾送驗的結果,從部份指標看來,差異不小;而福島縣內與縣外的檢驗,似乎也出現了微妙的落差。每週都會詳細比對各式官方報告的網友mekenekotama(編按:筆者循其資訊來源再確認過),提出幾點觀察。

一、部份縣外檢查結果略壞於縣內檢查

由福島縣檢查的33件香菇,30件未檢出,其餘驗出量最多每公斤四貝克,而國立醫藥品食品衛生研究所抽驗的一件則為每公斤14貝克。福島縣政府檢驗83件風車峨螺皆是零檢出,福島縣漁業協同組合則有驗出的樣本。

二、部份農產報告不全

已經開始出貨的福島縣櫻桃,在相關單位的網頁上找不到檢查報告。距離福島核電廠只有20公里的南相馬蕃茄菜園,一部份出貨(在官方農產專門網站)找不到檢驗報告,而由福島縣農業綜合中心提供的其他檢查報告,幾乎都是零檢出,儘管福島市的超市,販賣著強調他縣生產的蕃茄。

三、超標、禁止出貨食品流通於市面

每公斤2200貝克的栃木縣山菜,檢驗結果在今年4月底發表後不久,市面上已有流通。今年4月,被禁止出貨的竹筍,仍然出現在市面上(每日新聞消息)。今年5月,栃木縣宇都宮市的小學營養午餐食材竹筍,被發現超標兩倍,產地出自被禁止出貨區域,由於供餐後才知道結果,同學們已食用(各媒體報導)。

生活俱樂部生協連合會自今年4月起,自訂輻污標準比過去再降一半。

生活俱樂部生協連合會自今年4月起,自訂輻污標準比過去再降一半

為爭取青睞而自我要求

以上為大方向的日本食品輻污報告,其他個別污染品項及其數值,如2015年11月厚生勞動省檢出岩手縣奧州市衣川村的蕎麥麵每公斤190貝克等等,恕不一一羅列。有興趣看各品項輻污地圖的讀者,可至WHITE FOOD網站,該站每年都會就若干品項,把官方數據製成全國地圖式的3D長條圖

每日新聞報導,受食品輻污影響,各國在311後輸入日本食品大減,隨著時間漸漸恢復,唯有中國仍然拒絕門檻尚未放寬,時值G7高峰會辦於新瀉縣,該縣擴大農產放射線檢查,並將結果翻譯給中國領事館,爭取支持。另一方面,儘管官方數據檢出率越來越低,民間通路卻有標準更嚴格的例子,生活俱樂部生協連合會自今年4月起,自訂輻污標準比過去再降一半,例如牛肉、牛奶等從每公斤50貝克降到25貝克等,透過嚴謹的自我要求,爭取消費者的信賴。

註:關於食品輻污,尚有種種注意事項,比方多半只包含放射性銫的檢查等,在過去的同系列報導裡已有詳述,請參照舊作「日本食品輻污1()()」「日本食品輻污2()()」。

 

※ 本專欄大多數稿費來自weReport 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的集資提案,新的一年還需要大家支持,未來才能繼續,有興趣捐款的讀者請把握最後四天,到此網址樂捐:http://we-report.org/proposal/9685 

【相關文章】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滅菌後再利用 人工腎臟轉生塑膠原料

$
0
0
本報2016年5月17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人工腎臟。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人工腎臟等醫療廢棄物,經滅菌處理後,可再生為塑膠原料。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我國7萬洗腎人口,每年產生0.75萬公噸的透析廢棄物,這些人工腎臟、導管等是否只有焚化一途?環署廢管處提醒,經過高溫高壓滅菌處理後,這些廢棄物可再製成非食物用途的塑膠產品。

廢管處處長吳盛忠指出,目前國內已有七成洗腎醫療機構選擇滅菌再利用的處理方式,約有0.45萬公噸,也就是六成的洗腎相關醫療廢棄物,與病人一起尋求起死回生的機會。

國內每年約產生12萬噸的廢棄物,其中9萬公噸屬無害的生活廢棄物,剩下的3萬噸則屬於有害的醫療廢棄物,這些醫療廢棄物目前約85%由專用的醫療焚化爐處理,但剩下15%,再滅菌後仍有再利用的機會。

在世界衛生組織(WHO)醫療廢棄物安全管理技術手冊中,有害醫療廢棄物以焚化處理為原則,但也有說明部分廢棄物可採滅菌方式處理。廢管處表示,鄰近的日韓亦與我國相同,對醫療廢棄物的處理,有焚化也有滅菌後再利用。

吳盛忠解釋,這些醫療廢棄物雖然具有感染風險,但是在適當的分類、包裝、標示等妥善管理下,還是可以控制其潛在危險。而再滅菌再利用的大宗,就是洗腎相關的透析廢棄物。

吳盛忠解釋,醫療廢棄物在適當分類、包裝、標示等妥善管理下,可控制其潛在危險。。攝影:賴品瑀。

我國約有7萬洗腎人口, 每年產生0.75萬公噸的透析廢棄物,像是人工腎臟的外殼與導管皆為塑膠材質,經過高溫高壓的滅菌之後,經過粉碎、造粒,可再製為各種用途的塑膠產品。

據環署與衛福部的統計資料,至2015年,有洗腎科別的595家大小醫療機構,已有超過7成、423家將洗腎產生的透析廢棄物進行滅菌再利用,合計再利用了0.45萬噸,這個數字從2009年開始,呈現不斷上昇的趨勢。

吳盛忠表示,環署並無打算對此提供補助或獎勵,因為滅菌再利用比起焚化處理有利許多,醫院知道後,必定會有興趣。算起來,若送往專用的醫療焚化爐處理,一噸成本需要4.5萬元,但若採用滅菌處理,一噸成本則是3萬元左右,而將這些塑膠原料賣出,則又可得到1至2萬元,一來一往,約可剩下一半的經費。

16-05-17-16-12-07-874_deco

豐原醫院應積極推動醫療廢棄物再利用,曾獲衛福部健康促進醫院生態永續類優等獎。攝影:賴品瑀。

「雖然不算什麼大錢,但在產源做好分類後,處理也不難。」吳盛忠以衛福部豐原醫院做例子,他們所使用的醫療廢棄物垃圾桶就已有以顏色標示,護理師可輕鬆分類。而目前國內有6家業者可以進行醫療廢棄物滅菌處理,分別在新北、台中、嘉義與台南,共可處理每年1144噸。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追蹤福島核災】誰送檢驗有不同──日本食品輻污3

$
0
0
作者:宋瑞文(舊名宋竑廣)

作者的話:據日本中央政府資料,食品輻污超標率再降四成,來到0.18%的新低,然而,從消費者送驗樣本的檢查結果來看,事情又似乎不盡然樂觀,加上超標、應限制品項流於市面,甚至被小學生吃進肚子裡(營養午餐),事隔核災五年的現在,日本食品受放射線污染的狀況究竟如何呢?

媒體報導栃木縣宇都宮市的小學營養午餐食材超標。

輻射超標率再降四成

厚生勞働省資料,2014年4月~2015年3月抽查的食材裡,約31萬裡有565件超過基準值,約佔0.18%。超標比例比較高的品項,仍然是山菜、菇類、水產、野生鳥獸肉。

樣本超過基準1/2以上的縣市有:千葉縣、山形縣、福島縣(同時也是超標品項最多的縣)、宮城縣、茨城縣、栃木縣、群馬縣、琦玉縣等。海產魚樣本超標程度達1/2的縣市:岩手縣、宮城縣、福島縣、茨城縣。

就2015年底的時點而言,禁止出貨品項最多的,仍然是福島縣,其次是岩手、宮城、栃木、茨城、群馬縣等。從厚生勞働省的官方檢查報告可知,2014~2015年度(2014年度)的超標比例0.18%,比之於上一個年度0.31%,少了將近四成,跟2012年度的0.85%相比,降幅更大。

福島核電廠旁港灣至今仍有鉅量輻污,例如列在表格第六行、2016年2月採樣的厚頭平鮋魚,高達每公斤25400貝克(東電發表

民眾送驗 超標比率回升

從官方主動抽查的紀錄看,超標率顯然逐年遞減,然而,從另一項官方紀錄看,結果就不是那麼明確。據福島市環境課網頁,就市內30處放射線檢查中心受理民眾送驗的結果來看(絕大部份是不破壞食物體積的簡單檢測、非標準檢測),以近三年的3月份來說,從3~400件樣本裡,檢出有輻射的比率分別是:2014年的25.8%、2015年的17.7%、2016年的12.3%,乍看之下有逐年下降的趨勢,但是檢出超標的比率,則分別是8.6%、5.3%、6.7%,還有回升的可能性。

就今年3月份的數據而言,特別容易檢出的品項為菇類與山豬。前者送驗5件,檢出與超標5件,等於檢出率與超標率100%,最大值為每公斤1702貝克;後者送驗13件,檢出13件,超標11件,檢出率(100%)與超標率(84.6%)也相當高,最大值為每公斤1490貝克。

八王子市民放射線測定所介紹,這裡曾測到2014年生產的、琦玉縣狹山市茶葉遭到輻污(每公斤55貝克)

福島縣外檢查與縣內的差異

官方抽驗跟民眾送驗的結果,從部份指標看來,差異不小;而福島縣內與縣外的檢驗,似乎也出現了微妙的落差。每週都會詳細比對各式官方報告的網友mekenekotama(編按:筆者循其資訊來源再確認過),提出幾點觀察。

一、部份縣外檢查結果略壞於縣內檢查

由福島縣檢查的33件香菇,30件未檢出,其餘驗出量最多每公斤四貝克,而國立醫藥品食品衛生研究所抽驗的一件則為每公斤14貝克。福島縣政府檢驗83件風車峨螺皆是零檢出,福島縣漁業協同組合則有驗出的樣本。

二、部份農產報告不全

已經開始出貨的福島縣櫻桃,在相關單位的網頁上找不到檢查報告。距離福島核電廠只有20公里的南相馬蕃茄菜園,一部份出貨(在官方農產專門網站)找不到檢驗報告,而由福島縣農業綜合中心提供的其他檢查報告,幾乎都是零檢出,儘管福島市的超市,販賣著強調他縣生產的蕃茄。

三、超標、禁止出貨食品流通於市面

每公斤2200貝克的栃木縣山菜,檢驗結果在今年4月底發表後不久,市面上已有流通。今年4月,被禁止出貨的竹筍,仍然出現在市面上(每日新聞消息)。今年5月,栃木縣宇都宮市的小學營養午餐食材竹筍,被發現超標兩倍,產地出自被禁止出貨區域,由於供餐後才知道結果,同學們已食用(各媒體報導)。

生活俱樂部生協連合會自今年4月起,自訂輻污標準比過去再降一半。

為爭取青睞而自我要求

以上為大方向的日本食品輻污報告,其他個別污染品項及其數值,如2015年11月厚生勞動省檢出岩手縣奧州市衣川村的蕎麥麵每公斤190貝克等等,恕不一一羅列。有興趣看各品項輻污地圖的讀者,可至WHITE FOOD網站,該站每年都會就若干品項,把官方數據製成全國地圖式的3D長條圖

據每日新聞報導,受食品輻污影響,各國在311後輸入日本食品大減,隨著時間漸漸恢復,唯有中國仍然拒絕門檻尚未放寬,時值G7高峰會辦於新瀉縣,該縣擴大農產放射線檢查,並將結果翻譯給中國領事館,爭取支持。另一方面,儘管官方數據檢出率越來越低,民間通路卻有標準更嚴格的例子,生活俱樂部生協連合會自今年4月起,自訂輻污標準比過去再降一半,例如牛肉、牛奶等從每公斤50貝克降到25貝克等,透過嚴謹的自我要求,爭取消費者的信賴。

關於食品輻污,尚有種種注意事項,比方多半只包含放射性銫的檢查等,在過去的同系列報導裡已有詳述,請參照舊作「日本食品輻污1()()」「日本食品輻污2()()」。

※ 本專欄大多數稿費來自weReport 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的集資提案,新的一年還需要大家支持,未來才能繼續,有興趣捐款的讀者請把握最後四天,到此網址樂捐:http://we-report.org/proposal/9685 

【相關文章】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爐碴真的可以再利用嗎? 學者建議訂定國內檢驗標準

$
0
0
本報2016年5月18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爐碴「再利用」在國外行之有年,在國內卻變了調。爐碴污染農地、水源、魚塭等負面新聞不斷,近日再爆松菸文創廢爐碴屋、千噸爐碴傾倒濁水溪上游等事件。國外能建立「再利用」商品價值,國內頻出包,問題在哪?

在上週(12日)立委林淑芬召開的公聽會上,各方對此發表看法。業者認為,國內源頭管制不嚴,應仿造德國、荷蘭,從源頭就集中處理與管理;也有業者引用日本經驗,提出應在末端加強再利用產品添加的標示,以便於流向管理。台北科技大學材料及資源工程系研究副教授柯明賢則建議,要從建立「再利用」產品的檢驗標準著手,讓大家願意使用,才能建立爐碴再利用的市場價值。

成大安南校區中的爐碴「實驗場」中填充的「事業廢棄物」。攝影:詹嘉紋。

以再利用產品為名,實際卻缺乏源頭管制與追蹤,導致毒害流竄全台亂象。圖為成大安南校區中的爐碴「實驗場」中填充的「事業廢棄物」。攝影:詹嘉紋。

爐碴產品化國內問題多  管制不嚴、違法添加、無法查驗、去處成謎

爐碴是有害事業廢棄物,任意棄置污染河川與土地,不過,歐、美、日等國卻將爐碴運用在道路基底層、混凝土粒料、水泥原料上,都有不少成功案例。國內主管機關也傾向爐碴再利用,但現實上卻出現許多漏洞。

台灣混凝土學會秘書長鄭瑞濱指責,國外可行的系統在國內無法運作,問題在於前端管制不嚴謹。廠商便宜行事,以2%左右的比例將爐碴添加到混凝土裡,不僅無法查驗,還把混凝土廠商牽連進去。他指出,這不叫「再利用」,只是在幫不要的產品找去處。

鄭瑞濱提出,台灣的「再利用」商品去處分散,不易管理,而德國、荷蘭都採用集中大量運用,萬一出了問題,也方便追蹤與回收。

永豐餘公司能源與資源再利用平台總監蔡孟原以日本為例,他說,日本的「再利用」產品都有產品編號,不僅可以追蹤去處,消費者也能了解產品內含是否有再利用的產品。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則指出,國內的檢驗標準出了問題。他表示,國內的底渣檢查標準太低,以國外標準檢測不合格的產品,在國內卻是合格的。

無檢驗標準  爐碴再利用難取得信任

爐碴在國內號稱可「再利用」或具有「產品」價值,卻被任意棄置,立委林淑芬認為,問題核心在於爐碴處理過程要花錢,販售還要倒貼請人買,產品早已失去價值,被惡意棄置已是必然。

台61七股至馬沙溝之間的高架橋下,土地上盡是爐碴,沖刷入水,比比皆是,決不是公部門說的那麼一點點。晁瑞光攝

因妥善處理需要成本,爐碴變廢棄物遭亂倒。圖為台61七股至馬沙溝之間的高架橋下,土地上盡是爐碴。攝影:晁瑞光。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技術處蔡志昌指出,工程上使用一般的砂石就可以,並不真的需要使用再利用產品。而且,工程品質一旦出了問題,問題更麻煩,所以民間工程並不喜歡使用再利用產品。

煉鋼爐石資源化再利用推動小組召集人何長慶則提出,爐碴確實有價值,確實去除鐵份後,氧化碴(爐碴的一種)的價格比天然砂石更好,國外廠商也有意願來台購買。問題是在於沒有好的監督機制,品質沒有保障,現在要說爐碴是好東西也沒人肯相信。

北科技大學材料及資源工程系研究副教授柯明賢則表示,要翻轉「再利用」的惡名,要讓大家願意接受,才是真正的商品化。至於如何擺脫惡名,柯明賢提出「功能性」與「環境性」兩項檢驗標準。

柯明賢解釋,「功能性」是確保這些產品能符合工程需求,不影響工程品質;而「環境性」是確保使用這些產品不會對人、對環境產生危害。由於,環境性的標準因地而異,與各國環境背景息息相關,建立標準並不容易。他建議可以仿造日本,先以對「人」不產生傷害為基準,建立台灣的檢驗標準。

新聞小辭典:底渣、爐碴、爐石有什麼不一樣?
「底渣」:來自焚化爐,屬一般廢棄物再利用,由環保署管理
「爐碴」:來自電弧爐煉鋼廠,是事業廢棄物「再利用」,歸工業局管理
                 分為氧化碴與還原碴兩類。
「爐石」:來自是中鋼公司一貫作業煉鋼廠,屬於中鋼公司的「產品」,
                 不屬於廢棄物。

 *註:部分新聞報導不區分爐碴與爐石,而以「爐碴」統稱。

人多好辦事 國民信託不藏私志工養成計畫

$
0
0
作者:許惠婷(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環境信託中心專案執行、國際國民信託組織執行委員)

國民信託的精神「For Ever, For Everyone」,除了強調保育自然與文化襲產的目的是「永久、為了所有人的利益」;國民信託的保育工作,也開放並鼓勵大眾一起參與

英國國民信託的志工在國民信託物業Ightham Mote入口處為訪客介紹活動單等各種環境教育教材。攝影:許惠婷

實踐自我的另一種形式:擔任志工

除了成為會員、參訪國民信託物業之外,許多國民信託的支持者也擔任志工,貢獻自己的專業、專長、時間及心力而不收受薪資報酬,成為國民信託保育力量中的一份子。

國民信託在一百多年前,即是由民間自主發起的行動;現在,雖然已經發展成專業的大型保育組織,國民信託也有大批志工(英國國民信託目前有6萬多名志工,蘇格蘭國民信託有約4000名志工)協助各式各樣的工作,從室內的導覽、文物保存、協辦活動,到戶外的搭建與修護步道、考古調查、生態調查等都能見到志工積極付出的身影。

好的志工模式讓組織與志工雙方都能受益,國民信託的保育工作得到更多人力與專業的協助、與社區的連結及人脈;志工則從服務中獲得歸屬與滿足感、甚至習得新技能自我成長。蘇格蘭國民信託的調查發現,他們的志工和全國數據相比,更健康、快樂且覺得自己的生活有意義。

愉快的志工服務 需要良好的規劃

不過,運作良好的志工服務需要經過妥善規劃的運作模式與管理,才能讓寶貴的志工的時間心力得到最大的發揮與效益。組織不應將志工視為「免費的人力」,組織應該將管理計畫、統籌志工、培訓志工的工作人員時間成本、教材、志工回饋與獎勵等列入計算,給予志工和正職工作人員同等的重視;同時也要了解志工不是「免費服務」,他們需要在服務的過程中得到回饋與滿足。

英國國民信託規劃了志工旅程的九個階段。製圖:許惠婷。

英國國民信託規劃了「志工的旅程」中的九個階段,幫助其工作人員更佳地和志工合作;本文綜合整理英國國民信託、蘇格蘭國民信託、美國歷史保存國民信託的志工運用經驗:

  1. 認識你的目標族群
    不論你希望運用志工協助何種類型的工作,第一個步驟是要認識可能擔任志工的潛在族群。社區裡有哪些人?他們和我們之間的關係如何?他們的生活作息如何,通常怎麼運用閒暇時間?他們有哪些興趣?他們也擔任其他組織的志工嗎?了解這些要素可以幫助你規劃出志工招募計畫。
     
  2. 了解你的需求
    在訂出志工職缺並向外招募之前,必須先釐清運用志工的原因以及所想要達到的工作目標,並確保整個工作團隊中對此有共識。接著,還必須思考及確認,運用志工人力是不是達到該目標最好、最有效、最划算的方式。一些常出現的志工的缺點有:較低程度的承諾、較高的流動率、訓練及管理志工所花的大量時間成本。如果思考後答案是肯定的,接下來就可以開始思考你要招募何種類型的志工、以及他們要如何一起參與你的保育工作了。記得,計畫走向最主要依據的是組織的需求,而不是志工的需求;招募志工前的完整規劃確保你不僅是因為某人剛好每個星期三下午有空就開出一個志工缺。
     
  3. 規劃志工招募
    確認完畢你的需求,並對潛在的招募對象有一定認識後,就可以開始規劃及設計志工招募的內容了。你必須要考慮你需要多少志工、志工職缺的型態、以及這份志工機會能夠帶給志工什麼?例如這份工作是否能讓志工發展磨練他們自身的技巧,而不只是達到國民信託的保育工作目的。這些評估的結果會影響哪些族群會對這份志工職缺有興趣,而這又會進而影響你宣傳及招募志工的方式。
     
  4. 宣傳志工職缺
    要成功宣傳及招募到合適的志工,你必須用你鎖定的目標對象族群易懂的語言(所以也許不一定是運用「志工」這兩個字);並且清楚表達該志工缺的責任、義務和福利或其他能從志工服務中得到的益處。根據蘇格蘭國民信託的經驗,志工會受到強烈明確的組織訊息吸引,「想要支持國民信託的保育工作」是最多志工加入國民信託的原因;「回饋社會」、「做出及帶動改變」、「貢獻自身技能」、「學習新技能」也是一些常見的志工動機。

    英國國民信託統計,有三分之二的志工當初是透過口耳相傳得知國民信託的志工機會,所以透過現有的志工協助宣傳是個不錯的開始。組織自己的網站和電子報、社區的布告欄、廣播電台、報紙、社群網站也都是常用的管道。不過,如果你已經為這個志工缺鎖定了一個特定的族群,或是希望增加志工來源的多樣性,你也必須考慮使用其他不同的管道來宣傳。

    之後,你也可以藉由志工問卷或詢問志工,來了解不同宣傳管道及方式的成效,作為後續運用的參考。

  5. 挑選合適的志工
    現在,挑選合適的人選來擔任這份志工工作是下一項重要工作。如果擔任志工的人選不符合期待,或是工作內容不符合志工的預期,合作關係之後可能會產生問題。要找出最適合進行該項任務以及服務場域的人選,你可能會透過競爭性的評估來徵選、或是和申請者喝杯茶聊聊天了解對方等不同方式,了解你的申請者。在「面試」的過程中,確保你取得了你需要據以評估申請者是否適合該志工缺的資訊,例如專業技術、溝通與社交技巧、態度等;並且也要給申請者充分的機會表達其想法。記得,不論你決定運用哪一種方式,必須確保一致地應用在所有人身上,必且留下所有你做出的決定的紀錄。
     
  6. 迎接志工加入
    志工應該要在開工前及服務過程中得到培訓機會。在志工來報到之前,你必須準備好「歡迎志工包」,在新志工加入的第一天提供他所需要的資料,讓他認識組織、辦公室或是物業(洗手間、用餐、收納私人物品的位置…)、其他工作夥伴(也向其他團隊成員介紹新加入的志工)、自己的責任與職權以及在組織的組織架構中的位置;給彼此機會更清楚的認知雙方對這份志工工作的期待,才能確保彼此能夠長長久久合作愉快。
     
  7. 管理:成為真正的夥伴
    志工必須清楚且遵守組織的標準作業流程及政策,也要接受年度表現評鑑和認證或獎勵;如果可能的話,和志工一起對其表現和成長進行評量。除了組織既有的認證與獎勵制度,各地的工作人員可以用更個人或在地的方式來表達對志工的感謝。

    你以及團隊也必須確保你的志工覺得有得到支持、重視,成為團隊與整體國民信託的一份子。志工的「訓練」應該是持續不間斷的,工作坊、講座、討論小組等都能夠幫助志工和工作人員保持興趣且持續成長。

    在與志工合作的過程中,維持順暢的雙向溝通也是很重要的,才能時時確保志工與組織皆了解彼此的需求,以及工作的進展或遇到的困難。你可以在志工服務場域利用公告版、電子平台等工具或面對面傳達,增進和志工間的溝通,並且確保志工們的意見,不論是對於自身工作或是對於組織的政策,能有表達並被組織聽到的管道。

    國民信託也建立了正式的志工申訴管道,讓志工可以向他們的管理者或更上級表達所遇到的問題或困難並得到解決;不過,比較好的情況是在問題的早期階段就能得到解決或疏解;避免志工進入到需要正式申訴的地步。

    蘇格蘭國民信託成立了「志工管理論壇」,透過定期的全國實體會議以及地區志工小組,讓志工代表和國民信託的工作人員及管理階層能夠一起討論志工及組織的運作及發展方向。

  8. 擴大志工參與
    擔任志工只是支持者參與國民信託工作的管道之一,許多志工沒有意識到他們可能可以用更多方式支持國民信託,而且這些支持對組織而言是很重要的。你可以鼓勵他們透過自身既有的人際網絡推廣國民信託;甚至是提供有興趣成為國民信託正式工作人員的志工相關的資訊或是培訓機會。
     
  9. 好好結束
    當與志工的合作關係要結束之時,不論是因為何種原因,你必須確保志工在服務期間做出的貢獻得到肯定與認證。志工離開前,也需要進行一項訪談,了解志工對他的服務期間的看法,他所提出的優缺點都可以作為後續運用志工的規劃與管理的參考。

筆者在參訪英國國民信託的物業時,遇到了許多熱情的志工;他們大多數是年長的退休人士,但是即使拄著拐杖仍是充滿熱情地為訪客導覽。聽著一群白髮蒼蒼笑臉盈盈的志工指著自己身上的徽章,告訴我們不同顏色代表的志工服務年資(例如五年、七年!),從他們驕傲又滿足的表情中,真的感受到透過良好的志工模式,全民皆能參與國民信託的保育工作,成為守護環境的一份子。

英國國民信託志工Mr. Humm已在Tyntesfield服務5年(2015年訪問時),表示他和妻子一起來到這裡擔任志工,很享受志工服務的過程,也覺得成為了這個大家庭的一份子。攝影:許惠婷。

 

氣候變遷殺死五座小島 研究首次證實暖化滅頂說

$
0
0
本報2016年5月18日綜合外電報導,吳郁娟編譯;蔡麗伶審校

澳洲研究顯示,由於海平面上升與海岸侵蝕,五座太平洋小島已經消失,這是科學界首度證實氣候變遷對太平洋島嶼海岸線的影響。

United Nations Photo(CC BY-NC-ND 2.0)

因為氣候變遷導致海平面上升,索羅門群島已喪失了五座無人小島。圖片來源:聯合國 United Nations Photo(CC BY-NC-ND 2.0)

海水每年上升十毫米 島國傳說獲科學證實

此份研究發表在「環境調查簡訊期刊」(Online Journal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調查發現,這些遭海水淹沒的小島隸屬所羅門群島(Solomon Islands),過去20年來環繞這群島的海水每年上升十毫米。

這些消失小島的面積從一公頃到五公頃左右,皆是不適合人居的環境。然而,該國另外六座島嶼,也有大片土地遭海水侵襲,其中二座島嶼的村莊全被摧毀,居民被迫搬離家園。例如 Nuatambu島上原本有25戶,自從2011年起,已失去11戶,島上一半可居住面積流失。

太平洋島國間一直流傳氣候變遷導致海岸流失、沿海居民身受氣候變遷所苦的傳聞,而該研究首次以科學方式證實這項傳聞有其根據。

研究人員使用空照圖與衛星影像比對自1947年至今,33座島嶼的空拍圖,並且參考當地的傳統知識、加上運用放射性碳定年法確認樹林進行這項研究。

島民遷移計畫實施中 盼國際綠色氣候基金援助

所羅門群島由數百個島嶼組成的國家,人口約64萬,位於澳洲東北方約1000公里。該國官員表示,此項研究提醒政府正視安置計畫。國家災難中心局長馬塔奇(Mataki)則呼籲已開發國家與國際金融機構,例如綠色氣候基金,提供協助。

綠色氣候基金隸屬聯合國氣候綱要公約,主要提供資金予氣候變遷受害國。上個月,所羅門群島與其他176國家共同簽署去年底在巴黎通過的最新氣候協議。

有些小島正實行遷移計畫,搬遷到鄰近地區或較高的火山島。高齡94歲的島民Sirilo Sutaroti 被迫搬離Nararo島。他告訴研究人員,「海水早就侵入小島,我們得搬到高處,遠離海水再重建家園。」

取法自然! 超薄蠶絲蛋白包覆 水果保鮮可達一週

$
0
0
本報2016年5月18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人類製造大量塑膠垃圾的問題已經引起國際社會關注,尤其是進入海洋的塑膠垃圾。甚至有研究估計,2050年時,海中的塑膠垃圾會比魚還多。醫師也警告,塑膠食物容器可能有害健康。於是有科學家取法自然,成功利用天然蠶絲成分,製成可生物分解的蛋白質保鮮膜,可讓水果保鮮一週以上。

正常香蕉放置九天後(圖右三),可明顯看出蠶絲蛋白的保鮮效果(圖右四)。圖片來源:Tufts University

美國塔夫斯大學生物工程研究人員開發一種新技術,運用自然界最強韌的材料之一——蠶絲蛋白——包覆食物,肉眼幾乎看不見。

研究主持人Fiorenzo Omento表示,為了地球環境的福祉,加工技術應該往更有效率、更自然的方式發展,用自然界就有的物質開發新材料,而不是發明更多人工加工材料。

這個研究團隊也發明了蠶絲蛋白免洗杯,有機會取代含有塑膠成分的紙杯。

研究團隊將草莓沾上含有蠶絲蛋白液體放置在室溫下,七天後仍然完好、富含水分,而沒有沾蠶絲蛋白的草莓則已變色變軟。沾有蠶絲蛋白和沒沾的香蕉,九天後顏色都變深了,但是前者的果肉大部分仍然是白色,而後者幾乎全變成褐色。將200克的重物放置在香蕉上,沒有沾蠶絲蛋白的香蕉果肉立刻下陷,而沾了蠶絲蛋白的香蕉則沒有此現象。

研究指出:「結果顯示,蠶絲蛋白保護膜能減緩水果脫水和呼吸作用,延長水果保持新鮮的時間。」研究人員沒有驗證水果的口味是否有變化,但強調蠶絲蛋白無臭無味,很適合當做食品的包膜。

研究人員也測試了蠶絲蛋白保鮮膜是否會釋放出某些有毒物質。「所有的檢驗結果皆顯著低於世界衛生組織的飲用水毒物含量標準。」研究寫道。

此研究發表於《Scientific Reports》期刊。

不愛孟山都農藥殘留豆 反基改團體:進口就分流

$
0
0
本報2016年5月18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廣大的外食族、素食者,吃下豆製品同時,也吃下基改黃豆與除草劑「嘉磷塞」?呼應國際間每年五月的反孟山都行動(March Against Monsanto),民間團體呼籲政府將黃豆依油料、飼料用與食用用途分流,避免民眾食用嘉磷塞殘留的基因改造黃豆。

主婦聯盟成員演出行動劇,指出孟山都販賣除草劑「嘉磷塞」與抗藥基改黃豆種子。攝影:賴品瑀。

主婦聯盟成員演出行動劇,指出孟山都販賣除草劑「嘉磷塞」與抗藥基改黃豆種子。攝影:賴品瑀。

18日上午,主婦聯盟、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與立委蔡培慧、林淑芬、陳曼麗等人,在立院外舉辦記者會。

他們透過行動劇指出,孟山都一手販賣除草劑「嘉磷塞」,一手又販賣能抗嘉磷塞的基改黃豆種子,當雜草與有機黃豆擋不住過量的除草劑,只剩「怎麼噴都噴不死的」孟山都基改黃豆稱霸,但這些黃豆中超標的嘉磷塞有致癌可能,基改作物也同樣對人體健康有疑慮。

嘉磷塞在2015年3月已遭世界衛生組織公告「有致癌風險」,目前衛福部的規定是,進口基改黃豆的嘉磷塞殘留允許值為10ppm;然根據食藥署2014年1月~2015年3月的抽驗結果,顯示有一半的進口黃豆,除草劑嘉磷塞含量都在0.3ppm到6ppm之間。

食用、非食用  進口就分流  蔡培慧:比照日本 食用必非基改

主婦聯盟秘書長賴曉芬指出,雖然2015年台灣在基改食品管制上有很大的前進,做到了基改食品標示的管制,也成功爭取到校園午餐禁用基改食品;但是,基改標示制度雖實行但未落實,市面上大部分豆製品的來源仍是基改黃豆。因此他們建議,黃豆至少應比照玉米,在進口時就將依食用、非食用分流,別再循過去從飼料級的「桶豆」中挑出食用級。

蔡培慧指出,去年台灣進口了268.5萬噸的黃豆,其中265.4向衛福部食藥署登記為食用黃豆,而其中又有259.5萬公噸是基改黃豆,比例為近98%。也就是說,在製作成各種食品後,國內廣大的外食族、素食者都可能將基改黃豆吃下肚。

蔡培慧更指出,在衛福部核准進口的基改黃豆中,22個品種有11種是孟山都的產品,其中更有6種就是抗嘉磷塞的品種,「這些黃豆除草劑怎麼噴都噴不死,難道不會有農藥殘留的問題嗎?」蔡培慧質疑。

16-05-18-13-13-39-703_deco

長期關注農業議題,蔡培慧表示將要求衛福部限制基改黃豆用途。攝影:賴品瑀。

蔡培慧以飲食習慣與台灣相近,同樣是黃豆消費大國的日本為例,日本每年進口300萬噸黃豆,66%用來製油、4%作為飼料,剩下的3成的食用豆,用作豆腐、納豆、味噌、豆漿、醬油等,則要求全為非基改,台灣應該比照日本辦理。

蔡培慧表示,他將要求衛福部限制基改黃豆用途,同時也要加嚴對進口基改黃豆的嘉磷塞殘留容許量。

無基改營養午餐  成台美貿易障礙? 「搞非基」憂政府開倒車

郭華仁指出,目前台灣所進口的黃豆,55%來自美國,其餘45%來自中南美洲,如巴西、阿根廷等國。

立委林淑芬也指出,三月底時美國貿易代表將去年民間好不容易才爭取到的「基改食材禁入校園餐點」政策,列入台美貿易障礙之首,甚過美豬、美牛進口限制也入列。對此,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團隊共同發起人黃嘉琳也表擔憂,擔心政府因此開倒車,而讓學童的健康將在談判中成為犧牲品。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台灣含鉛油漆氾濫 至今無管制標準 落後美國40年

$
0
0
本報2016年5月18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國內的一般油漆竟沒有含鉛量標準!看守台灣協會與立委吳焜裕、陳曼麗等人今(18)開記者會揭露國內油漆含鉛調查報告。結果發現,47件常見居家用的油性塗料中,有31件鉛含量超過600 ppm,而鉛含量最高的為「虹牌防鏽紅丹漆」竟高達440,000 ppm,是美國塗料含鉛標準90ppm的4800倍。

對於台灣至今沒有一般油漆含鉛量標準,看守台灣協會嚴加指責,並指出美國1970年代就訂出標準,新加坡、泰國、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都已陸續訂定,台灣實在落後太多。吳焜裕要求經濟部標檢局先比照國際標準90ppm,一至兩個月內訂出國家標準。但標檢局回應,塗料公會還在研議資料,預計10月底初步報告才會出爐。

環團指出國內生活常用油性油漆含鉛量偏高,國內沒有相關檢驗標準。 攝影:陳文姿

環團指出國內生活常用油性油漆含鉛量偏高,卻沒有相關檢驗標準。 攝影:陳文姿

過半油性塗料鉛含量「超標」 紅黃橙超標嚴重 白色也不能倖免

發起這次油漆鉛含量調查的是台灣的環保團體看守台灣協會與「國際消除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網絡」(International POPs Elimination Network;IPEN),抽查國內油性塗料共47件。包含居家常用的油性塗料,如水泥漆、調合漆等43件,以及公園兒童遊憩設施常用的防鏽紅丹漆4件。由於水性油漆鉛含量較低,這次沒有抽驗水性油漆。

抽查對象以賣場與油漆店常見的品牌為主,包括虹牌、青葉、明星、九鼎、駱駝、源信、金鶴以及百麗等。結果發現,47項樣本有22項都超過10,000 ppm者,佔了47%。而鉛含量前三高分別為虹牌防鏽紅丹漆(440,000 ppm)、青葉調合漆亮黃色(140,000 ppm)與九鼎調合漆亮黃色(140,000 ppm)。

本次檢驗鉛含量最多前十名 圖片來源:看守台灣協會

本次檢驗鉛含量最多前十名。圖片來源:看守台灣協會

美國與菲律賓塗料的鉛含量標準是90 ppm、新加坡則是600 ppm,台灣則沒有標準。所以,從美國標準來檢視抽樣的結果,高達七成的樣品都超標;而以新加坡標準來看,則有66%超標。

從顏色來區分,因氧化鉛常被用做紅色顏料、鉻酸鉛可用做亮黃與橘色顏料,所以亮黃、橙色與紅色三色的油性塗料鉛含量偏高。值得注意的是,12件白色塗料樣本中也有近半數鉛含量超過600 ppm。

公園遊憩設施、欄杆等油漆含鉛、鉻與砷 孩童暴露風險高

除了用於家居環境外,油漆也常用於公園的涼亭、欄杆、幼童遊樂設施等。看守台灣協會與台南社大團隊共同合作,以手持XRF儀器,檢測這些地方的油漆成分。檢測結果鉛含量普遍超標,更發現一處遊樂設施的漆料含鉛量高達235,383ppm。此外,儀器還測到鉻、砷、鎘等重金屬。

公園的遊憩與欄杆設施暗藏油漆鉛含量超標問題 圖片來源:看守台灣協會

公園的遊憩與欄杆設施暗藏油漆鉛含量超量問題 圖片來源:看守台灣協會

吳焜裕表示,油漆的其他重金屬也不容忽視,尤其六價鉻是致癌物質。如有油漆剝落的狀況,兒童又接觸這些遊樂設施時,很容易誤食。

遲到40幾年的油漆含重金屬標準  標檢局:請塗料公會協助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指出,國內至今沒有一般塗料重金屬的強制檢驗標準。雖然水泥漆、調和漆等有訂應檢驗項目,但內容僅針對管制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VOCs)與甲醛濃度,而不管重金屬,即使油漆鉛含量嚴重飆高,卻還是符合國家標準CNS。

左起:看守台灣協會謝和霖、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助理教授林中英、立委吳焜裕、立委陳曼麗  攝影:陳文姿

左起:看守台灣協會謝和霖、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助理教授林中英、立委吳焜裕、立委陳曼麗  攝影:陳文姿

美國自1970年代起,就開始管制油漆鉛含量,之後,又將鉛含量標準降至90 ppm。近年東南亞國家陸續管制油漆鉛含量,斯里蘭卡、新加坡都以600 ppm為標準;菲律賓、尼泊爾則與美國相同,訂在90 ppm;泰國標準訂在100 ppm,同時也規定汞與鎘含量都不得超過100ppm。

謝和霖說,「台灣實在很丟臉」,應立即修訂塗料的重金屬標準。對於油性塗料超標問題,標檢局組長林輝壎並未正面回應,只表示,標準已陸續訂定中,目前已有水性油漆的含鉛量標準。

林輝壎也表示,標檢局還需考量工業需求,以及台灣多雨的環境下的防鏽蝕問題。但「如果國際間有鉛的限制值」,就會馬上著手修訂。吳焜裕則提出,國際間明明就已經有標準,國內應以90ppm為標準,希望標檢局能在一至兩個月內完成程序。

標檢局科長吳國隆說明,目前已經委託塗料公會進行研究,預計10月底報告可以出爐,之後會依程序辦理公聽會等,無法預估完成時間。

謝和霖非常質疑,塗料的重金屬含量標準交給塗料公會訂是否合理?他表示,至少應該請中立客觀的學者或環保人士一同共同討論,而不是交由產業主導。

含鉛油漆易由呼吸與飲食進到體內  孩童暴露風險高

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助理教授林中英表示,之前林杰樑醫師與長庚毒物科就特別集中在鉛中毒的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兒童血液中的鉛濃度只要超過5ppb, 就會產生注意力不集中、智能的傷害,而且這是無法回復的神經病變。

林中英解釋,家中如果有壁癌、地震產生裂縫、或是老舊剝落的油漆等,都會讓油漆粉塵或塊狀飄落,落在食物上、經由呼吸、或是兒童爬行接觸後吃進體內,讓血中的鉛濃度增加,鉛對孩童的傷害特別大。而成人長期接觸,例如油漆工等,一樣會鉛中毒。鉛的危害主要在循環系統,會導致心血管疾病,此外,也會累積在骨骼,讓鈣吸收力下降。鉛也是環境賀爾蒙的一種,會影響生殖系統。


上海《商業生態》工作室 永續策展推動中國綠金時代

$
0
0
作者:江佩津(環資特約記者)

隨著五一連假結束,《商業生態》(Business Ecology)工作室於上海金融環球中心(SWFC)所策的《再生‧花園》展覽也一併落幕,但展覽中的作品與素材並沒有在撤展後停止生命,而是前往下一個方向,進入上海的家庭,讓作品也可以成為生活中的用品──追求永續的展覽,是《商業生態》兩位創辦人孫海燕、孫楊的目標,永續發展,也是她們自2011年創辦雜誌至今,所欲傳達的理念。

創辦人孫海燕(左)與孫楊(右)。圖片來源:商業生態

經濟、環境、社會 迎接啟蒙的綠金時代

孫楊與孫海燕過往是《東方企業家》的同事,擔任財經記者十數年,長年在進行區域經濟發展趨勢的報導中,接觸永續發展(可持續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作為代價,在其中,有無數個理念得以被實踐。因此,在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後,想要傳達永續概念的想法逐漸萌芽,兩人先是寫了《綠金時代:妙趣橫生的綠色經濟》作為敲門磚,並且搭上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列車,在零碳館進行發表,低碳與綠色技術也逐漸受到中國民間企業的注意。

「我們就是想要做雜誌。」自2011年開始,約十人的團隊,定期出版中英文雙語季刊,主題涵蓋環境、經濟與社會,將國內外的永續發展案例、社會創新實例傳達給政策制定者、企業創始人CEO,與民營本土企業。「經濟跟環境並不是對立的,國際上也有很多實際的案例,企業賺錢的同時,也能夠對環境有好處,有很多這樣的報導,在社會上是相對重要的一股力量。」孫楊說,「這麼多年做下來覺得這方向是正確的,跟採訪對象有共鳴,可以有些改變的。」

在瑞典留學的孫海燕在瑞典尋找到許多解決眼下環境問題的答案,「先生是瑞典人,因此時時會回到北歐,看到瑞典跟中國在自然、天人合一這部份的哲學上是有連接的。」談起中國發展30年帶來經濟,看似比以前過得更好,事實上環境問題嚴重、不快樂、貧富差距大,「瑞典雖然沒有全部都是好的,至少我在讀書或工作時看到人們對自然的尊重、商業上的原理還有創新,都不是邊緣的價值觀,而是主流的價值觀。」

不犧牲環境的發展途徑

商業環境跟社會有沒有可能共存?孫楊談起「發展」與「環境」是否要站在對立面,她認為中國跟目前的已開發國家取徑不同,「歐美是先污染後治理,中國正在發展的階段,能不能在正在發展的時候就兼顧發展、不要犧牲環境為代價?因為若按照這個路徑的話,地球無法承受,所以我們探究的是另外一條道路。」在綠色技術的創新上,始終都有,只是是否使用。而在報導上,孫楊以今年爆發的常州化工污染事件為例,他們在四、五年前就已開始關注污染治理的相關方案,中國的企業有什麼缺失,也是她們所關注的角度。

這樣的關注角度,在中國仍是屬於非主流的聲音,整體而言中國在此類議題上仍屬啟蒙階段。工作室落腳上海,一部分也是因為在與國際接軌上機會較多,近期則是工業重鎮蘇州期望轉型,政府開始重視循環經濟,也試圖移植商業生態的概念進入園區。不只是透過柴靜2015年談論霧霾的紀錄片《穹頂之下》讓中國人正視空污問題,發展北方長期以來的污染也迫使中國政府思考環境治理的可能,儘管近期中國政府對於NGO權利的限縮也帶來中國境內環保團體的隱憂,孫楊則是提及《商業生態》工作室因作為中介的媒體,能做的是持續進行各種成功案例的報導與傳播,這部份較不受影響。

展覽是一本立體的雜誌

再生花園全覽。圖片來源:商業生態

從雜誌跨足到展覽,孫海燕說這是誤打誤撞,只是這誤打誤撞自2013年底第一場展覽開始,迄今已推著她們來到了第29場。

「其實一開始給予我們肯定的是國外的機構,認為我們做的內容很紮實。」在國內進展緩慢,也讓她們有了些困惑,直到上海圖書館在一次博覽會中看見她們製作的雜誌,希望讓她們進行與能源相關的公共教育展覽,才開始這契機。「最重要的還是能內容傳播出去,不是為了一個展覽而去展覽,展覽是一本立體雜誌,挑戰在於可讀性更強、信息量更加簡潔,可以馬上觸擊到人、不要說教。」一開始她就定調自身對展覽的要求,傳統展覽消耗各種資源,有許多垃圾產生,她想有沒有可能用預算低、展架佈置方式能夠低碳並重複使用的方式進行?

因此第一次展覽就團隊成員自行手折、使用瓦楞紙箱來放置展版,因此命名為500 boxes(500個紙箱的智慧之旅),傳達綠色生態的內容,而這500個紙箱仍承載著她們的理念直至今日。

500 boxes綠色生活‧創造能源未來展覽:為了將空間的開放性推向極致,設計師在設計展覽時候,打破了以往同樣位置進行展覽時所采取的「閉合」狀態,而是利用分散8個L型展架,搭出了一個錯落有致而又井然有序地開放空間,參觀者可以從四面八方走進展區。圖片來源:商業生態

再生設計 美感延伸資源永續

《再生‧花園》來自於孫海燕於去年底(2015)前往巴黎參與COP21時受《巴黎的未來》(Paris de l'avenir)展覽啟發,配合上海金融環球中心四月份環境月的主題,主要12幅展版展示的是巴黎對於未來城市的想像與案例。環繞在「再生」上,「花園」則是人和自然相處的物理空間,在一樓辦公大廳裡有沒有一種可能塑造人造的花園,有自然特質,但不是放滿鮮花就是花園,是要讓人跟自然連結去思考,而視覺上是美的。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在媒材的選擇上又必須符合一直以來不浪費的原則,展場中的〈薰衣草花園〉於焉誕生,孫海燕苦思許久,認為薰衣草直到生命的最末都能夠體現出美,插在製作竹筒飯的竹子中,在容器上也不願有過多消耗,展期結束後薰衣草則是會送至專門製作有機洗護用具的店中繼續加以利用。「我們希望生命的流程可以繼續、可持續利用,我的想法就是減少浪費,在創造美的時候能不能也做到這點。」孫海燕如是說。

再生花園作品〈印花設計〉。攝影:江佩津

另外的作品如〈舊木新生〉、〈再生山水〉也都是將廢棄物化為作品,其中,〈再生山水〉所使用的媒材是一般人家中的廢棄茶葉,參與的藝術家陳琳在創作作品時提及,其中一包茶葉就是來自於去年過世的父親。「是滿觸動的那一刻,背後有很多生命的連結,看到的是表象,背後其實有很多的連接。」展出的場地本身即是上海著名的地標,展場一側披掛著的〈印花設計〉則是出自於孫海燕的瑞典丈夫,取材自上海常民生活的印花設計,去體現上海這個地理空間,捕捉到窗戶、烤鴨、玉蘭花等沈澱下來的意象。

而這六塊總長60公尺的布,展覽結束後將會與NGO愛芬環保合作,分至上海的家庭之中,去觀察、記錄布的模樣以及對社區造成的影響,這令孫海燕想及生命的輪迴與再生,展覽結束後,仍有影響在社會中發酵。

而這樣一次的展出與合作,孫海燕並不想止步於此,她說出對於中國未來的期待:「再生設計師在中國很少,美的東西很少,要去改變大家思考的話,設計師的角度還是重要的,未來我希望可以連結更多領域的設計師,去思考材料設計的過程、生命的流程。」

影片:500 boxes @上海圖書館

 

歷史轉捩點! 英國燃煤發電量數度歸零 最久達12小時

$
0
0
本報2016年5月19日綜合外電報導,許祺景編譯;蔡麗伶審校

英國的燃煤發電量在上星期數度降到歷史新低,更首次歸零。專家表示,這是從1882年倫敦第一個燃煤發電廠啟用以來首見。

燃煤電廠排放溫室氣體。圖片來源:Stuart Rankin(CC BY-NC 2.0)

燃煤電廠排放溫室氣體。圖片來源:Stuart Rankin(CC BY-NC 2.0)

燃煤發電量首次歸零 英國寫下歷史轉捩點

英國新電力市場交易協定(New Electricity Trading Arrangements,NETA)網站的資料(BM report)[註]顯示,上星期一(2日)晚上到星期二(3日)清晨期間,燃煤發電量首次歸零。根據英國國家電網公司(National Grid UK)的資料,上星期英國燃煤發電量有數次降為零,上星期四(5日)燃煤發電量為零的狀況甚至超過12.5小時。也就是說,在大半天內,不管是低用電的深夜或電力需求高的白天,整個英國的燃煤發電都沒有貢獻。

根據英國氣候科學網站Carbon Brief,這是1882年英國首座燃煤火力發電廠啟用之後,燃煤發電量首次歸零。綠色能源支持者表示,這對於英國的能源系統而言是個「歷史性的轉捩點」。

再生能源電力供應商執行長達文波特(Juliet Davenport)說:「雖然煤炭是工業革命的主角,也是21世紀帶領英國前進不可或缺的燃料,但現在是開始說再見的時候了。」

「我們所使用的能源越來越乾淨、環保,風力、太陽能和其他的再生能源所產生的電力比以前多很多。我們對此感到高興,這表示我們的未來可能不需要化石燃料。」

2025年前火電廠全部除役 投資乾淨能源

英國目前即將進入夏季,燃煤發電量出現歷史新低,表示全國的電力需求降低,且目前因為維修等原因,一半以上的燃煤發電廠機組沒有在運轉。

也有部分的燃煤發電廠,最近因為經濟效益低落的關係而終止營運,像是北約克郡(North Yorkshire)的Drax發電廠就暫時改為燃燒生物質(biomass)。

當局希望所有燃煤發電廠能在2025年前除役,因為這種發電方式是污染最多的一種。此外,再生能源所佔的比例也漸漸提高,英國在2015最後一季再生能源例如風力發電等,所佔比例約27%。

現在無論是家裡的小型太陽能發電或者大規模的太陽能發電廠,其發電量常常超越燃煤,像太陽能在這周中午的用電尖峰期發電量達到6.8GW,而燃煤則只有3GW。

儘管太陽能發電無法整日供應電力,但根據Carbon Brief網站的分析,若以整個星期而言,上星期以乾淨發電方式所發的電比燃煤的還多。

譯註:平衡機制(Balancing Mechanism,BM)為英國2001新電力市場交易協定(New Electricity Trading Arrangements,NETA)中的一種機制,用來確保短期電力供給的品質與安全。(參考資料:經濟部能源局

漁業三法修法祭重罰 漁民組織大嘆吃不消

$
0
0
本報2016年5月19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遠洋漁業條例」草案歐盟先知道?為了歐盟將我國列入「打擊IUU不合作第三國黃牌名單」解套,行政院3月通過「遠洋漁業條例」草案、「投資經營非我國籍漁船管理條例」修正草案及「漁業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然而事關台灣遠洋漁業發展及國際聲譽,立委質疑,為何他們要不到相關資料,歐盟卻早在去年11月掌握最新進度?

昨(18日)立法院召開「遠洋漁業草案」修法公聽會,幾位漁會組織代表認為修法過程,未納入說明會時漁民心聲。「不能只有歐盟的想法,要有漁民的想法!」立委賴瑞隆譴責漁業署草擬過程缺乏漁民心聲,要求不要被歐盟壓著修法。

草案罰鍰百萬起跳  漁會批滅漁

立院針對政院版「遠洋漁業條例草案」召開公聽會,其中第13條列入19項「重大違規行為」,包括無照、未正確回報、未依法轉載、進入他國水域捕撈、撈捕未經許可或已超過額度的種類、使用未經主管機關許可的漁具等;若違反其中一項,依據同法第36條,將處以200萬到3,000萬罰鍰,並收回漁業證照兩年不等處分。

蘇澳及東港是台灣遠洋漁業重鎮,圖為停滿漁船的蘇澳港。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提供

蘇澳及東港是台灣遠洋漁業重鎮,圖為停滿漁船的蘇澳港。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提供

包括東港區漁會林漢丑、宜蘭縣議會副議長林棋山、宜蘭縣近海漁業運銷合作社理事主席蔡源龍、台灣區鮪魚公會總幹事黃昭欽、台灣鮪延繩釣協會秘書長何世杰等漁民組織代表,皆表達此項法案制定未顧及漁民生計。「『遠洋漁業條例』草案都是重罰,然而99%漁民是守法的,不該為少數違法者訂這麼重的刑罰。」

黃昭欽表示,依據修法草案,外籍漁工若勾錯魚上船,有如犯滔天大罪,導致漁民傾家蕩產,擔心修法會影響漁民生計;另外,遠洋漁船定位系統(VMS)有兩套,若損壞無法定位回報,等於無法出船。

他說,付費給漁業資源國每天一萬多元美金,還要繳政府資源使用費,有如一條牛剝好幾層皮。對於「遠洋資源使用費」,賴瑞隆認為是因漁業署需要錢,政府不給錢,跟漁民拿錢。他主張設置「遠洋漁業發展基金」專款專用,建構更永續的漁業

何世杰認為,違規事項動輒200萬起跳,對於小型延繩釣船等於宣告破產。《漁業法》相當嚴格,從2005年遠洋漁船1800到2010年1400艘、2014年1100艘,逐年減少可見經營困境,中國等幾個國家,漁船都大量成長,被取代後,他們的漁業經營管理未必比台灣優。

蘇澳區漁業理事長陳春生指出,漁業發展讓台灣能在國際增加能見度,台灣漁業退場,只會讓其他國家的漁業前進,主張不該限制漁業,讓漁業發展朝法規化。

重罰降低違規行為獲利  管理研究使用者付費

學者則認為修法強調重罰是可行的方向。成功大學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副所長陳璋玲引用國外學者意見,「一個人會考量違規、犯罪可能獲得的利益,以及為此付出的成本,若獲利遠大於成本,違規行為就會大增。」

他說,遠洋漁業執法不易,加上過去違規行為的定罪率,當業者估算獲得的利益遠大於所付出的成本,違規行為就會產生,重罰則有遏止犯罪的作用。另外,政府投入很多經費成本在遠洋漁業,遠洋資源管理費正可用來支應這項成本。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認為,台灣遠洋漁業必須認真面對各種大型魚類資源漁法上的管理,對於違法漁船和船公司採取有效管理措施,建議違規二次者給予扣船和撤照,以維護國家名聲,才能落實全球漁業資源永續。

台灣綠色和平組織海洋專案主任蔡佩芸則提出「資訊管理與資訊透明」、「外籍船員勞動權益」以及「成立行政院層級跨部會小組處理遠洋漁業議題」等三項訴求,讓台灣成為負責任的遠洋漁業強國。

農委會副主委沙志一總結時承認漁業署溝通有問題,他澄清,遠洋漁業發展條例的先決條件,是在公海和其他國家的經濟水域,換句話說,在自己的水域是依據國內的《漁業法》。

遠洋漁業牽涉到公海。「公海是全世界人類遺產,不是只有台灣獨享,因此必須遵守國際規定。」因此台灣必須制訂「遠洋漁業管理條例」。

「台灣是遠洋漁業大國,卻不等於管理大國,我們船多,管理上需要改善。」沙志一表示,國際間兩大趨勢,一是資源管理,另一比較少談論的是公平合法的競爭。「若有人不合法作業,而讓他的漁貨在市場上賣,對合法者就是不公平;打擊IUU的用意在此,目的是永續漁業。」

而業界期望公平、不要扼殺遠洋漁業的生計,牽涉到法令調整。他舉鯊魚資源管理,全世界通用的標準是5%的比例,而非鰭綁身。「台灣法令採取高標準,如果做不到,就要退到我們可以執行又符合國際的標準,免得一堆人違規。」

至於違規要不要處以高罰鍰?他說,船主都了解,只要在國外違規,動不動就罰數十到是百萬美金;因為一次重罰背後可能代表偷過十次,其他國家可能質疑不該對抓到的違規者輕罰。相對而言,法規也會盡量排除或減輕無心違規者。另外,到了公共水域,國際間不會看船隻大小,違規行為皆等同視之。

他特別澄清,泰國血汗漁工和台灣是完全不同的事情,應照顧境外漁工勞工權益,未來在船東責任、輔導機制及申訴管道都會建立。

目前政府為遠洋漁業每年需付出5000多萬會費或配額管理費以及,5000萬配合國際資源研究,都是為了盡遠洋漁業國際漁業組織會員的責任、才會有配額,國際趨勢都是使用者付費,資源研究則是撈捕額度分配的基礎;主計部門也傾向這些錢花在遠洋漁業上,應由業者負擔。

遠洋漁業產值高卻未沒傳承 在地化「小漁」永續漁業契機

目前除了政院版遠洋漁業條例草案,幾位立委也提出修正版本,將於本會期討論。依據行政院「遠洋漁業條例草案」提案總說明指出,我國年總漁業生產量約140萬公噸,其中海洋捕撈漁業占總漁業生產量約76%,而遠洋漁業生產量又占海洋捕撈漁業的83%,是我國漁業中生產比重最高的產業。

然而,遠洋漁業從業人口兩萬多人,捕捉的魚九成外銷,並以廉價的外籍勞力取代本國人口就業機會,海龍王愛地球理事長林愛龍認為,捕魚技術未能傳承,漁業產業斷層。他說,2000年公海已經沒有真正捕魚自由,在國際漁業組織與環保團體壓力下,必須守法捕撈;遠洋漁民若無經濟實力無法從業,並非概念上的弱勢,而保障守法者最好的方式就是打擊犯罪。

「漁業永續是要世代都吃得到魚,漁業的存在應先讓國民吃得到魚。」林愛龍認為,沿近海漁業資源枯竭,是導致漁民必須遠渡重洋捕魚的因素。沿近海漁業帶動20多萬人產業,相較於遠洋漁業更值得關注。

鄭明修建議未來沿近海和遠洋漁業發展,仍應採取「小農、小漁」制度,這是全球自然資源永續發展的最佳策略,「落實小船和真正漁民,才能找回真正在地人生存生活所依靠的漁業資源。」

他說,目前漁業結構不斷大型化,漁船像工廠一條龍生產化直接外銷經營,也朝向財團資本主義追求最大利潤,已經讓小國、小島、小漁村的漁民無法競爭和維持生計,也使得漁業資源加速枯竭。

陳璋玲表示,台灣本身四面環海,沿近海應受到同等重視,《漁業法》一直強調在地漁業管理,包括漁業權制度,像這種社區化、地方社區共管式管理,強度應增加,讓漁業管理更落實在地化。

我們禁不起失去一頭母象 研究:生態穩定都靠牠

$
0
0
摘譯自2016年5月13日ENS美國,紐約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新研究指出,最年長、最有智慧的母象持續遭到盜獵,可能對整個熱帶雨林生態造成負面的連鎖反應,因為年長母象扮演「生態系統工程師」的角色,維護雨林重要棲地的完整性。

Jessica Leas(CC BY-NC 2.0)

年長母象是雨林的知識寶典。圖片來源:Jessica Leas(CC BY-NC 2.0)

我們禁不起失去一頭母象

科學家與國際野生物保護協會、斯德靈大學和安博塞利大象信託(Amboseli Trust for Elephants)共同發出警告,指出年長母象是雨林知識的寶典,但是大象盜獵活動頻繁,常造成年長母象的死亡。

長期研究草原象的科學家,記錄下盜獵和其他人類干擾對草原象行為的深遠影響。

最年長的母象指引和教導晚輩覓食地點、吃哪些食物、如何處理難應付的食物,以及如何躲避危險。年長的象遭到盜獵,不管是公象或母象,都會影響象群的社交行為和生存技巧。少了這些長輩,森林象社交能力和生態系統功能將難以傳承。

科學家指出,由於盜獵活動的關係,草原象的夜間活動越來越頻繁,在保護區外更容易受到驚嚇,常常大批象群擠在一起,使得該處森林因活動象群增加而逐漸劣化。

主要作者、國際野生物保護協會保育學家布勞耶(Thomas Breuer)說:「我們自2013年起注意到森林象減少的危機。和草原象一樣,失去年長母象的後果最為嚴重。」布勞耶和其他共同研究者認為,森林象的遭遇以及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和草原象一樣。

森林象散播許多植物和樹木的種子,自然地保持著森林的運輸系統和空曠空間,散佈和更新土壤養分,扮演著幫其他動植物維護棲地生態的角色。

Diana Robinson(CC BY-NC-ND 2.0)

大象一家人。圖片來源:Diana Robinson(CC BY-NC-ND 2.0)

大象建資料庫 首選非洲象天堂

1968年,學者開始在坦尚尼亞北部研究大象。四年後,他們在安博塞利國家公園(Amboseli National Park)找到研究大象的理想地點。1972年,安博塞利大象研究計畫開始監控公園內的象群,辨識每一隻個體,紀錄出生、死亡時間和行為。

這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野生大象研究,紀錄了近3000隻大象的生活與死亡,現在安博塞利大象研究計畫是研究合作與訓練的樞紐,更是重要的大象基線資料庫。

1979年,非洲約有130萬頭大象,10年後剩下60萬頭。光是肯亞境內,象群就從1973年的13萬頭減少至1989年的2萬頭不到,減少了85%。

由於研究人員駐紮和遊客往來,加上當地遊牧民族馬賽人的支持,安博塞利國家公園的象群是少數相對穩定的野生族群。

沒有盜獵和屠殺活動,安博塞利國家公園象群自1970年代起緩慢增加,是非洲少數象群社會結構未被嚴重破壞的地方,從新生小象到60歲的年長母象都有。

Poaching of Elephant Matriarchs Destroys Rainforests
NEW YORK, New York, May 13, 2016 (ENS)

The ongoing poaching of the oldest and wisest female forest elephants could cause cascading harmful effects on the integrity of entire rainforest ecosystems, new research shows. These “ecosystem engineers” maintain the habitats on which many other plant and animal species depend .

Scientists working with the 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 the University of Stirling, and the Amboseli Trust for Elephants warn that the present high levels of “poaching forest elephants will result in a loss of the oldest, wisest matriarchs, who are living libraries of their vast rainforest domain.”

The oldest females guide and teach their young where to go for food and minerals, what to eat, how to process tricky foods, and how to avoid danger. Without these mothers, forest elephant social lives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ecosystem will be lost, the scientists conclude in a new online article in the journal “Conservation Biology.”

“We’ve been aware of the catastrophic decline of forest elephants since 2013,” said WCS conservationist Dr. Thomas Breuer, lead author of the essay. “But, as with savannah elephants, the impacts are greatest when we lose the matriarchs.”

Scientists conducting long-term studies on savannah elephants have documented many, and long-lasting, effects of poaching and other human disruptions on their behavior.

Savannah elephants exposed to poaching become more nocturnal and more skittish outside of the protected areas, where more and more elephants crowd together, say the scientists. The forests there become degraded as many more elephants graze and browse on the foliage.

The loss to poachers of older individuals, both male and female, destabilizes the population socially and robs other elephants of the survival skills of the most experienced members, the scientists conclude.

Breuer and his co-authors say forest elephants are probably experiencing, and causing, the same behavioral and ecological changes in their ecosystems as savannah elephants.

Forest elephants disperse the seeds of many plant and tree species, maintain trail systems and natural forest clearings, and distribute and renew soil nutrients across enormous areas. Their role as ecosystem engineers maintains the habitats on which many other plant and animal species depend.

In 1968, Cynthia Moss began to study elephants in northern Tanzania with Iain Douglas-Hamilton. Four years later, with Harvey Croze, she found ideal conditions for studying elephants in Amboseli National Park.

Since 1972, the Amboseli Elephant Research Project has monitored the Amboseli Park elephants, identifying all the individuals in the population and gathering data on births, deaths and behavior.

Today Moss’s work is the world’s longest-running study of wild elephants, documenting the lives and deaths of almost 3,000 elephants. The Amboseli Elephant Research Project is now a hub for research collaboration and training.

One of the of the longest-studied populations of free-living large mammals in the world, the AERP is a critical source for baseline data on elephants.

In 1979, there were estimated to be 1.3 million elephants in Africa; 10 years later, there were only about 600,000. In Kenya alone, the elephant population dropped from 130,000 in 1973 to less than 20,000 in 1989 – loss of 85 percent.

The elephant population in Amboseli National Park is one of the few that has been able to live relatively undisturbed in natural conditions. This rare situation is due to the presence of researchers and tourists in the park, and the support of the local Maasai people.

In the absence of poaching and culling, the Amboseli elephant population has been increasing slowly since the late 1970s. Amboseli is, therefore, one of the few places in Africa where the elephant age structure has not been drastically skewed and the population spans the whole range from newborn calves to old matriarchs in their 60s.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卸任環保署長 魏國彥將重返教職

$
0
0
本報2016年5月19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新內閣即將在20日走馬上任,19日環保署為署長魏國彥、副署長符樹強舉辦歡送茶會。魏國彥表示,他的身份將從「魏哥哥」變成「魏爺爺」,因為他將重回教職,繼續當地質界學人的「師公」。

環署與19日下午,歡送卸任的署長魏國彥與副署長符樹強

環署與19日下午,歡送卸任的署長魏國彥與副署長符樹強。攝影:賴品瑀。

環署重任  肯定李應元能「無縫接軌」

魏國彥在2014年2月,以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之姿接任沈世宏擔任環保署長,任期超過兩年,此次隨著政權更替而卸任,繼任者將是李應元,魏國彥表示,與李應元已經見面三次,且兩人在大學又是同社團,環保署長的重責大任必能「無縫接軌」、「明天會更好」。

符樹強則是擁有近40年公務員資歷,自1987年環保署成立時進入環署,直到2014年8月在環署主秘任內退休,但隨即在12月回鍋接任環署政務副署長。但面對環署第二次為他舉辦的歡送會,符樹強笑稱「保證不會再發生。」 而繼任的政務副署長則為環境律師詹順貴,兩人皆有法律專業。

「環資部」組改  仍是未竟之事

魏國彥上任時,當時的江內閣與魏國彥本人,皆曾表示要盡快完成環保署升格環資部的「最後一哩路」,但目前組改的腳步依舊未完成。

依照計畫,環署將與經濟部水利署、礦業司、礦務局及中央地質調查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及林務局、內政部營建署及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併為「環境資源部」,主管氣候、水利、環保、天然資源、水土保持、國家公園等攸關國土環境的事務。

二階環評案件大增

魏國彥兩年任內期間,民間對於PM2.5等空污問題,及爐渣等廢棄物管制相當在意,將來的環署仍得繼續面對。而爭議頗大的東海岸開發案,如黃金海休閒渡假村 、棕櫚濱海渡假村都仍在等待下任環署定奪。

而環署在中科三期案敗訴後,環署在環評程序更顯小心翼翼,進入二階的環評案件也大幅增加,包括中科四期二林園區、統一夢世界園區、淡北快速道路、國道7號、高雄南星園區多項計畫、彰化大城產業園區、淡海新市鎮後期、大故宮計畫、萬達礦業、彰化二林機械園區、核一廠除役等案件,都陸續送進二階環評,也是魏國彥任期的一大特色。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Viewing all 1985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