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85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杉原棕櫚渡假村 環差審查「拖」過520

$
0
0
本報2016年5月6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6日下午環署舉辦第297次環評大會,除了衝擊東海岸的杉原棕櫚渡假村,一口氣排入核一除役計畫、新北市區域計畫、捷運三鶯線等一共5案,幾乎每個案子都有爭議,民眾發言加上閉門討論花了不少時間,直到晚間六點多時,大會才審到第四案,因此決定將排在第五案的杉原棕櫚案審查取消。對於遠從台東原鄉北上,等了一整個下午的族人,環署承諾,520前都不會再召開環評大會,等於此案將留待新政府來處理。

當地族人與民間團體主張應該繼續暫緩審查杉原棕櫚的環差案。攝影:賴品瑀。

當地族人與民間團體主張應該繼續暫緩審查杉原棕櫚的環差案。攝影:賴品瑀。

此案位在台東都蘭灣區域,鄰近日前才環評違法定讞的「美麗灣渡假村」,規模達26公頃面積、550間房間,是台北大巨蛋的2.5倍、美麗灣渡假村的四倍多,更是目前東海岸最大的開發計畫。

此案由於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後超過三年未開發,目前正進行「環境差異分析」審查程序;不過,民間批評此案未釐清《海岸法》適用性,更未取得當地原住民同意,因此當地族人與民間團體主張應繼續暫緩審查;更呼籲新政府上任後,要對東海岸開發的陳年老案重新檢討、通盤規劃。 包括原民立委高潞以用、鄭天財、以及陳曼麗、林昶佐等跨黨派立委,先後現身聲援族人。

刺桐部落青年林淑玲指出,此案衝擊當地珊瑚、海龜等海洋生態,550間客房規模對居民用水問題也未解決,且當地僅有一條台11線可供出入,應該謹慎評估引入更多遊客的後果,這些當地居民的質疑,在過往的七次環差審查都沒有得到解決。

開發廠商以傳統領域公告未完為由,不認開發基地是原民土地,也因此拒絕依《原基法》21條取得當地原民的知情同意。然對當地族人來說,當地就是長期使用的傳統領域。當地的都蘭部落更據《海岸法》,積極爭取參與周邊海岸保護區的劃設。

2016-05-06_06-54-09

歌手舒米恩率都蘭部落青年,大聲說出部落主張。攝影:賴品瑀。

「此開發案對區域內原民的日常生活甚鉅,且依照《原基法》第21條規定,此開發案部分位於都蘭部落傳統領域內,理應取得都蘭部落的討論與同意;都蘭部落已針對《海岸法》相關規定召開年齡組織會議,決議應由部落自主規劃相關海岸保護區與防護區。在相關規劃完成前,請開發單位與主管機關暫緩審查該開發案。」 出身都蘭部落的金獎歌手舒米恩代表部落發表宣言,強調部落的知識就是與這片土地息息相關。

加路蘭部落耆老鍾錦榮也說「我們是主人,請讓我們作主。」不願再看到東海岸又發生違法開發後等著就地合法的憾事。

「先有原住民,後來才有中華民國,為何不是後來者向原住民登記土地,說拜託你分我一點土地住?」時代力量立委林昶佐認為,國民政府來台之後沒經過原住民同意,卻自行宣布土地都自動變為國有,不符常人邏輯,因此該黨積極推動的「轉型正義條例」中,也肯認原住民與政府是準國與國的對等關係。

2016-05-06_06-55-30

立委林昶佐前往聲援,強調轉型正義應包含原民相關。攝影:賴品瑀。

國民黨原民立委鄭天財也到場與族人站在一起,並表示已向環署發公文,強調此案並未依照《原基法》第21條取得原住民知情同意,並不應該辦理環評審查。


【你來報報】兼顧文化、生態與生計 在葛斯悠 找尋烏來農業的新選擇

$
0
0
本報2016年5月7日新北訊,公民記者何麗文、吳堂靖、林禹瑄報導

位於烏來部落的葛思悠農場,一個清淨又優雅的自然生態農場。10年前,這裡的主人將此地改造成農園,並提供飲食和體驗服務,成為新北市烏來部落裡別豎一格的場所。這裡能逐漸發展成為友善環境的體驗場所,除了主人的付出,還有著一段主人與外部生態講師合作的歷程。日治時代,烏來曾為日人推廣種植水稻米的示範地之一。西羅岸路的葛思悠農場,曾經也是梯田,但因梯田不符合本來泰雅族的耕作習慣,梯田景況已不復在。

葛思悠農場主人李秀菊。攝影:何麗文。

葛思悠農場主人李秀菊。攝影:何麗文。

攀樹帶給主人收益  留下楓香

葛思悠,在泰雅族語意為相思樹,在這個農場的所在位置曾經有很多相思樹,所以取名為葛思悠農場。此農場的擁有者,為泰雅族原住民王維南和李秀菊夫婦,兩人在烏來當地是公務員,在退休後開始有機蔬菜的種植。

葛思悠農場曾經有一大片的楓香樹,10年前為了開墾種植蔬菜,他們差一點被砍伐光,去做段木香菇的木頭,僅剩下幾株40年前親手種植的樹。

最後幾株,在3年前差一點被砍伐之時,生態講師廖鎮洲願意帶遊客來做攀樹體驗,讓眾人抱抱老樹、感受樹梢上的風聲,也讓眾人記得倘佯在自然間,於樹下乘涼的種享受。也讓農場認識到,不需要砍樹,有人願意為了活著的樹付費為部落帶來收益。

葛思悠農場外觀。攝影:黃淑玲。

葛思悠農場外觀。攝影:黃淑玲。

種植傳統作物  納入食材

香蕉飯是泰雅族的傳統食物,以糯米、相當成熟的香蕉、野生香蕉的葉子製作而成。這一道香蕉做成的美食,目前成為原住民風味餐的主食或是甜點。為了提供這道食物的DIY體驗,農園開始種植野生香蕉,以提供葉子成為製作的材料。

目前,葛思悠農場用自己園內自有,且是泰雅族傳統的食材,以提供餐飲的服務:馬告(馬告)、食茱萸、泰雅族小黃瓜、泰雅族豆子、蕗蕎、桂竹筍、段木香菇、木耳、野生香蕉、光果龍葵、鵝仔菜、珠蔥等種種食材,讓菜色更加豐富且具有特色。

到現在,農場女主人秀菊以一身好手藝,讓遊客充分認識原住民風味餐的美味,並得到烏來區公所主辦的馬告料理比賽第一名。

特別的是,廖鎮洲說,食茱萸和馬告是烏來泰雅原住民的民族植物,同時也是芳香植物,受人們喜愛,且種植樹木有助於水土保持,所以現在主要在葛思悠農場推廣這兩種植物。

馬告、​食茱萸   兼顧生態的綠寶石

一排排錯落在葉間綠豆般大小的翠綠果實,看似再平凡不過的景致,卻是泰雅族人眼中珍貴的植物。馬告(maqaw),中文名稱為馬告,採集過程需要大量人力,未成熟的果實氣味似黑胡椒、檸檬和薑的混合,壓碎之後更加濃烈,被泰雅族人廣泛應用。

每年五月中至六月初為產季,因為在泰雅族的認知裡,無論是料理、藥用,使用相當廣泛。近十年,馬告逐漸成為有經濟價值的香料植物。且在搭建產銷管道(如農夫市集)的過程中,馬告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作物。

馬告早期常見於泰雅族的生活周遭,在開墾的過程中,因其普遍性常被去除,只留下少數供日常所需使用。近年,多元的功用和上揚的經濟價值,讓馬告又再度被重視。長期深耕烏來的生態講師廖鎮洲認為,馬告不單僅僅為泰雅族民族植物,具有濃郁香氣,生長過程不需大量水份,更重要的是其是樹的型態,生長與採收的過程不需全面砍伐,若種植馬告為農作物,對於山區農田的水土保持比一般農作物有貢獻。

另一個值得注目的焦點──食茱萸,泰雅語為tana,和馬告一樣是泰雅族的傳統植物、芳香植物且是木本的植物。各地的泰雅族人喜歡食用其具有香氣的嫩葉,廣泛用於料理中,採用其鬆軟的木質作為刀鞘的材料。

不論泰雅族的人認知,就生態上的觀點,開花時是吸引蝴蝶、昆蟲前來的重要蜜源植物。

馬告與食茱萸的栽種方式,顯示生態保護與農民經濟兼容並行的可能性,期待透過政府輔導和更多宣傳管道,讓更多人能夠了解植物對於整體環境和泰雅族經濟的影響性,透過購買、參與導覽、親自體驗等實質的行動支持烏來農業,達到保護自然環境的效果。

育苗中的食茱萸。攝影:彭瑞祥。

育苗中的食茱萸。攝影:彭瑞祥

從傳統再出發  以生態訴求走入農夫市集

在近十年前,農場主人及一群泰雅族長者為了建立一套可延續至下一代且符合泰雅族習慣的生存方式,回歸原住民的本質,於是開始在葛思悠農場的範圍內種植有機蔬菜。一群有心協助此事的人們為了協助維護烏來生態環境,及建立烏來農產產銷制度,開始建立一套與當地環境共存的商業模式。

在三年前,開始有一群人協助烏來地區的農產品建立產銷管道,於是有了碧潭的248農學市集。去年林務局和慈心基金會合作,又在台博館南門園區開立了田裡有腳印市集,協助農民推廣他們的農產品。

白天,這裡可以親自下田去體驗拔菜,靜聽蟲鳴鳥叫聲,晚上可觀賞螢火蟲,只要移動腳步好好來葛思悠農場享受深谷中的寧靜。

假日一家人遠離吵雜的都市,來到葛思悠農場度假,讓孩子與田園更親近大地,田園饗宴,散步園中小徑,讓繁忙的工作之餘,忘記疲憊身體,田園中得到最美的回憶,慢慢悠閒享受有原住民文化的田園之旅。

※ 本文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環保署、大安社區大學、台灣和平草根聯盟、靈山文教基金會合辦之「2016環境大聲公‧環境新聞編採營」學員實作作品。

【系列報導】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殺了我或改變」回收素材創作 藝術家楊金池堅為地球請命

$
0
0
本報2016年5月7日台北訊,林倩如報導

旅美藝術家楊金池長期關注環保議題,近期於台北當代美術館(MOCA)舉辦在台首次個展「殺了我或改變(Kill me or Change)」,特訂於地球日前後進行兩場同名行為藝術,3萬個廢棄鋁罐高空降下,以肉身承載短暫快樂的代價,一不小心便可能受傷,逼迫人們正視不負責任的消費行為。室內展覽雖已結束,尚有廣場作品展至6月1日,及本周六下午「2088台北」、5月28日「火燒冰」兩場活動演出

「垃圾人體雕塑」互動表演。圖片來源:MOCA。

「垃圾人體雕塑」互動表演。圖片來源:MOCA。

拒絕使用污染環境的素材

他回憶與自然連結的根源從小開始,小時候住板橋,四周仍是農田,母親靠種田撫養五個小孩長大,「平日就跟家禽一起睡覺,捕魚抓鳥,跟大自然很密合的感覺。」就讀實驗小學,美術的天分被鼓勵,從用撿來的木料釘成城堡、拿起蠟筆、畫筆至高中畢業、服完兵役,1982年在美術老師的建議下進入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求學,除了中央公園的綠蔭,「曼哈頓,一個用水泥石頭砌成的城市,受到很大的衝擊。」由自然跳進不自然。

大學再接觸攝影、多媒體等不同媒材,而他認為,高中與留日畫家林義昌學畫的經驗,強調東方式哲學,促使他在理解藝術的層面建立不同於技術的基礎,「藝術不只表面,更是觀念,一路求學的背景,主要提供『思考』的輔助。」

1986年畢業,並於1994年取得布魯克林普拉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科學碩士,不過,自大二家中即無力支付學費,他選擇留在美國謀求出路,什麼都做。第一份工作在日本連鎖紅花鐵板燒餐廳(Benihana),不到一星期的訓練,得上桌烹調,「我和顧客說,你們享用的是藝術。」他形容,短短三個月求賺快錢的打工,第一次體驗到何謂表演藝術公眾化;後來,認知到油畫、攝影等用料耗材造成環境污染的現實,拒絕使用它們來創作,剛好亦銜接上電腦合成的新時代,轉向融合多媒體的應用。

他表示,六、七○年代的觀念藝術幾經演進,仍為當代藝文界的主流之一,尤其現代社會節奏快速,人們沒有太多時間去猜想作品意義,「一方面,尋找最好的表現媒介,直接衝撞觀眾,另一方面,也要埋藏很強的概念在裡面。」大約十年前,楊金池已開始發表跨領域藝術(Multidisciplinary art)作品,結合裝置、多媒體、行為藝術等等互動式類型。

關注環保議題,以回收材料創作的藝術家楊金池。攝影:林倩如。

關注環保議題,以回收材料創作的藝術家楊金池。攝影:林倩如。

自然、社會雙生性的創作意識

只從事一個職業,「在創意的環境生存,迄今沒離開過。無法滿足用同一個方式做藝術,需要呼應社會的脈動。」楊金池分析,意識上可區分兩個創作脈絡,其一在自然,其二為社會。前者探討人性與自然界的關係,他表示大自然永遠無法被控制,但「人類對自然的認識,遠慢於環境發生的變化。」人們被原先的生活習慣牢牢套住,難以逃脫,或總有藉口不徹底改變,新聞雖一再傳播,依舊缺乏覺醒,「往往是大人,內心愧疚還是不一定願意改變,加上牽涉經濟、利益,行動愈發困難。」後者則摸索文明黑暗的一面,反映即時事件包括911、南亞海嘯、海地地震、311東日本大地震等。

20年前,便圍繞「環境」議題作為創作核心,源於工作業務接觸到回收再製業,對其過程持續存在的污染產生質疑,「那是回收紙的製作,整個工廠煙霧瀰漫,排放出的熱氣、毒氣,能稱之環保嗎?大量回收、大量製造,排斥這樣的行為。」即使工廠轉移設置於其他國家,空氣污染仍影響地球溫室氣體效應,細懸浮微粒隨季風飄散;有人浪費水,亦大有地方缺水,環境成本失衡,各種污染無限循環,他問,「難道不能對這個供給人類生命賴以成長的地球好一點嗎?人跟人之間的對待不能互相更親近嗎?」

一個命題經時間、地點長期觀察,待所有條件成熟時方呈現出來,以〈殺了我或改變〉為例,2008年已經醞釀,耗費四年多時間,確定最適合的場地、透過不同管道交流互動,比如跟著街友蒐集鋁罐,在小學教書以此計畫設計環教課程,國外駐村時不忘邀請對方在鋁罐上簽名、留下評語等等。

2012年第一次於紐約皇后區美術館(Queens Museum)戶外演出,以人的一生平均80歲計算,一天一喝一瓶飲料計3萬個鋁罐,網羅在一個象徵地球的圓形巨網內,用吊車懸掛在高空、釋放鋁罐,將藝術家埋入垃圾山,再泅泳而出。「累積第一個鋁罐開始,就是作品的一部分,屬於所有人的作品。對我來說,開展互動這一點至關重要,不管直接或間接的對話。」

〈殺了我或改變〉。圖片來源:MOCA。

〈殺了我或改變〉鋁罐從天而降畫面。圖片來源:MOCA。

楊金池補充,其實場地協調很久一年多,背景中的地球模型1964年為了世博會而建,工業革命後追求生活品質卻剝削地球資源,且廣告促銷生成沒必要的消費,反襯漫不經心的自私浪費,「一定要做這件作品,一直關注環保,人類根本沒改變,頂多表皮。」

氣候變遷、全球暖化一堆數字資訊眼過難有具體感受,只好藉聳動的標題,帶有危險及自虐性質的行為表演來設計整體效果(包括鋁罐特有的視覺反光、強力碰撞的聲響),墜打在藝術家身上是痛,但正被急遽消耗、慢性死亡的自然呢?試圖用生命召喚眾人集體的地球之愛。

聊到台北的演出,「當天,鋁罐內有些積水,重量加上沒有控制好投放分散,頭真的有點暈暈的。觀眾也比較害羞。」他笑說,台灣太乾淨了,蒐集不到鋁罐很傷腦筋,最後由新北市環保局協助提供,可惜的是不得不簡化了能跟社區、社群合作的互動層次。

本地出品的垃圾具象化 

此次在台灣的個展,多件為2016年新作品,包括〈生命之光(The Light of Life)〉、〈123污染解決方案(123 pollution Solution)〉〈鋁磚塊(Giant Aluminum Bricks)〉、〈當代巨人家族(Giant Trash King Family)〉。〈鋁磚塊〉將數據視覺化,在廣場豎立十個巨型磚塊,每一個由30萬個鋁罐壓縮組成,這是對照台北市居住人口300萬人,假設每一個人一天都喝一瓶飲料的話,所製造出來的垃圾量。

〈當代巨人家族〉則是一組大型互動裝置,以電線、電子零件、塑膠袋及鋁罐等廢棄物組構而成父親、母親、四個小孩的半獸半充氣機器人裝置,同時配置LED燈光增加夜間照明。每個機器人都配置一組(二手)家用監視器和7吋小螢幕,觀眾只能看到別人的影像,自己的畫面透過攝影機傳遞出去,除了公共空間遭監視攝影機全面掌控的詰問,並提醒別以為視線外或被隱藏起來的垃圾問題不存在。

今晚的表演「2088台北」,延伸自「2050布魯克林」,以水的錄像進行投影移動演出,將從捷運中山站步行至南京西路站,歡迎參與。

楊金池坦言,非專業的科學家,未必可以提出解決方案,藝術工作者的任務,該是於重大事件發生的時候,引起世人的注意,像北海岸「德翔台北輪」擱淺漏油事件,幾天前也去到現場,考慮過是否把由重油潑到身上來做表演。

「唯一破壞地球的生物──人類,殘殺其他物種,彼此之間也相互殺害。」他說,省思人類文明發展至此,威脅環境甚鉅,他願相信,創作或能啟發人心,匯流改變。

〈123污染解決方案〉。圖片來源:MOCA。

〈123污染解決方案〉。圖片來源:MOCA。

〈生命之光〉。圖片來源:MOCA。

〈生命之光〉。圖片來源:MOCA。

〈當代巨人家族〉。圖片來源:MOCA。

當代巨人家族。圖片來源:MOCA。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掀開春天的面紗 杜鵑花觀察筆記

$
0
0
作者:陳秀竹

春天為四季揭開序幕,大地的舞臺,杜鵑花躍為主角,繁花似錦,蟲鳥蝶蛾爭相訪花,花容與花香,在陽光裡奔放,在微風中流轉,在春雨滋潤下,迷醉遊人。

金門中山林的杜鵑,繁花迷人,每天公餘之暇,總是拎著相機拍不停,尤其是有陽光的日子,更是晶瑩亮麗,而今年是雨水充沛的一年,花葉滋潤飽滿,花苞綴滿枝椏,吸引著遊人、也吸引著許多昆蟲,前來訪花吸蜜。

盛開的杜鵑花。攝影:陳秀竹。

這樣美麗的杜鵑,開在春天裡,讓人不住想要歌唱,歌唱春天的美麗與迷人。一首「杜鵑花」:「淡淡的三月天,杜鵑花開在山坡上,杜鵑花開在小溪畔,多美麗啊!像村家的小姑娘,像村家的小姑娘!」唱出杜鵑花的美麗與活力,中山林的杜鵑,如果你仔細觀賞,會發現顏色十分的豐富,有橘紅、紫紅與桃紅,還有雪白的杜鵑,遊人的目光總是被吸引,花與人爭艷。

去年,有一次出公差數天,回來再進中山林,意外發現杜鵑花的葉子,幾天之內被啃個精光。

杜鵑葉蜂的幼蟲以杜鵑葉為食草。攝影:陳秀竹。

我拍了照片之後,請教了專業的老師,才明白原來是有一種「杜鵑葉蜂」,牠會把卵產在杜鵑的葉上,讓寶寶孵化之後,就有可以養活自己的食物可吃,我再回到杜鵑花的現場,果然觀察到許多翻飛的蜂,寶藍色的身軀靈活的穿梭於花叢間,常見成蟲於杜鵑葉面尋找產卵的葉片,據說卵大都散生於葉緣組織中,被產處的組織則會呈黃褐色。研究人員說一般雌蜂腹末產卵管是由兩對扁扁的枝所構成,會像鋸子般的把食草植物的葉部組織鋸割開來,然後再產卵於其內,因此有人也稱牠們為「鋸蜂」。

杜鵑葉蜂。攝影:陳秀竹。

而葉間則可觀察到許多肥肥胖胖的小小蟲兒,一般約於3至4月期間,杜鵑葉蜂的幼蟲,會聚集在杜鵑花的嫩葉上,幼蟲頭部是橙黃色,長著2顆烏溜溜的大眼睛,會不停的啃食葉片;數量多時,常會影響植物的生長或不能開花。因為杜鵑花的美麗,所以很多學校、機關都會在園區內種植,營造如美麗的花園,春天,金門中山林,就是一處賞花踏青的好地方。

大自然的奧妙真是大智慧,即使每天和杜鵑花見面,杜鵑花總讓人百看不厭,吸引著遊人的腳步,賞盛開的花容,賞含苞待放的美麗,賞蜂蝶爭訪的畫面,可有一次我仔細觀察,才發現有些綠葉上有白色的團狀物,而且數量還不少,於是忍不住再向研究人員請益,才知道原來有一種真菌會寄生在其他生物身上,吸取他們的營養,讓其他生物生病。

杜鵑花就是由真菌寄生,日本稱為「餅病 」,能把杜鵑花的葉子變得像有點像薑塊一般,有人覺得像零食「乖乖」一樣,因為真菌寄生在杜鵑葉片上,使葉子腫大,形狀就跟薑塊或乖乖差不多呢!我在現場觀察,真的就像專業的研究人員所說的一樣,很多杜鵑的葉子都被「寄生」了,有許多白白或淡淡的綠色斑塊在杜鵑花的葉片上,據說嚴重時仍會影響到杜鵑的生長和開花。

被真菌寄生的杜鵑葉。攝影:陳秀竹。

杜鵑花盛開時,許多蜜蜂、蝴蝶與蛾類都會來訪花,有些訪花的鳥也常會呼朋引伴,春天的大地,非常的熱鬧!宜人的春陽,微拂的風,沁人的空氣輕輕的流動,無論是早起運動的人潮,或是遊人的腳步,都分享著中山林迷人的花香與美好的芬多精!

盛開的杜鵑花。攝影:陳秀竹。

【綠色職人誌】開發無塑好點子:洪平珊與她的小事生活

$
0
0
作者:許靜娟(自由撰稿人)

※ 編按:有過這樣的時刻,點遍人力銀行網頁上的工作內容,仍無法做出讓自己願意付出人生光陰的最好選擇。輾轉多年,因著努力、還有些機緣巧合,才終於有了立足之地。但是,偶爾心中仍冒出迷惑,是不是還有其他可能?本月開始,綠色人物新單元將介紹多位從事不同以往工作形式的人物故事,可能這些新嘗試我們都還陌生,也還不一定可以將它稱為「產業」,至少在這一刻,這些選擇在實踐自己對生活想望同時,也考慮環境的職人們都還正在思索著,該怎麼繼續走下一步

當塑膠製品大舉攻佔生活,塑化劑、塑膠微粒等物對環境或健康的風險也日漸受關注,除了擔憂,其實還有其他出路。「不逞強無塑運動」實踐者、人稱阿好的洪平珊,除了自己力行減塑生活,兩年前創業成立「小事生活」公司,推廣多種取代塑膠原料的生活用品給更多人認識。

最開始,阿好只是為了「改變生命」。本來擔任電影行銷工作的阿好,在30歲生日前後,獨自一人、山海為伴,從花蓮徒步走到屏東。那幾天的獨處讓她省悟,主流都市的生活方式不是她要的。離職後某日,她在書店看到《環保一年不會死》這本書,透過作者的分享,發現原來只要用心關注生活裡每天發生的細節,生命中的人際關係、工作、情緒、健康,有可能就此全部翻轉。

2013年,阿好在澳洲打工度假期間,受到美國「我的無塑生活」(My Plastice Free Life)發起人Beth Terry的啟發,決定開始「改變生命」,她每天拍照記錄自己製造的垃圾量、上傳臉書,這才發現「原來衣服、茶包…都是塑膠做的!」。她曾因為堅持無塑理念而忍耐、壓抑想吃洋芋片的念頭,最後忍不住衝到超市買了一堆洋芋片回家,卻一點也不開心。她反思「這跟減肥有什麼不一樣?」,於是決定不要勉強自己,而是透過「不逞強」的方式慢慢減塑。

沒有理想工作 就創業吧!

2014年,阿好回到台灣,立刻面臨「接下來要靠什麼維生?」的難題。她心目中對「理想工作」的標準是希望對人友善、對環境友善、不壓榨他人也不被壓榨,然而主流職場上現有的工作與雇傭關係,都不符合。

她發現自己根本「沒有選擇」。既然如此,就自己創造選項。

阿好本來想開一家無塑背包客棧推廣生活理念,不過冷靜考慮後,發現自己和老公都不是好客的人。來來回回地想,她決定成立「小事生活」,推廣、販售無塑產品,同時也分享她的無塑生活理念。對身為文學背景、個性帶著些許理想化的阿好而言,與其說創業是經過理性計算、成本效益評估的決定,更像是基於直覺、想嘗試找一條符合天賦又能友善環境的獨立生活方式。

小事生活在市集擺攤,向民眾介紹各類不使用塑料製成的生活用品。圖片來源:洪平珊。

小事生活在市集擺攤,向民眾介紹各類不使用塑料製成的生活用品。圖片來源:洪平珊。

透過不斷思考 小事生活逐漸成形

最開始阿好跟媽媽借了30萬的創業基金,以從澳洲回來時,放在行李箱裡的幾隻竹牙刷為起點,再加上布衛生棉、不鏽鋼吸管、酵素潔牙液等商品開啟小事生活的營運。「這些都是我平常在使用的東西。」對阿好來說,小事生活是從自己對物品的認同感開始的,要賣什麼的邏輯很簡單──產品製程與材質盡可能友善環境、同時自己使用過、覺得值得分享的好東西。

關於通路,阿好反思現今的網路商業模式,在文案撰寫、品牌經營、透過便利物流鼓勵消費的過程本身,或許就是讓資源過度消耗的幫凶,且考慮到包裝、物流運送過程可能產生的環境成本,阿好一開始並不想主打網購模式,而選擇週末到處去市集擺攤販售,透過和消費者面對面充分溝通,讓每樣商品能夠遇到真正需要它的主人。

但她漸漸發現市集的舉辦頻率有限、每次南來北往也不敷成本,加上創意市集多半以手作、文創商品為主力,年輕人不見得會花錢購買日用品;若要主打消費者以家庭主婦居多的農夫市集,主辦單位又多要求商家附上有機認證,讓小事生活不得其門而入。

面對這樣的現實,阿好才逐漸將網路視為另一個接觸消費者的重要管道。銷售系統從最開始在「小事生活」部落格放介紹文章、讓有興趣的客人自己寫Email訂貨,慢慢發展成google表單,後來才有自己的網路商店。整個過程「要學會拍照、建網頁、做美編‧‧‧‧‧‧這些都是我一個人自己來!」

小事生活在攤位展示各類生活用品,邀請民眾實地感受不同材質的質感。圖片來源:洪平珊。

小事生活在攤位展示各類生活用品,邀請民眾實地感受不同材質的質感。圖片來源:洪平珊。

同時作為「販售者」和「永續生活實踐者」,阿好一直面臨許多兩難的情況。比如她一開始並不想提供貨到付款服務,「快遞員已經夠辛苦了,還要幫忙收錢、找錢,我不想成為剝削勞力的幫兇。」後來,朋友們從另一個觀點提醒阿好,有些老人或家裡有小孩的主婦,並不方便出門轉帳,才讓她慢慢接納這點。但仍不忘提醒客人,取貨時準備好零錢。

又比如出貨。她盡可能重複使用包材,不管是用紙箱、紙袋、回收報紙做防震保護、用再生紙列印出貨單、沒印到的空白處會撕下來,做郵寄紙箱外填寫寄件資訊的紙張使用,並鼓勵客人重複使用收到的紙箱、紙袋。「我們的客人很支持這個作法,有一次被物流自行加了塑膠袋,客人還寫信來客訴!」

這些堅持,佔據阿好不少時間。她仍然在探索什麼才是真正符合環保的商業模式,持續地問自己,「如果銷售、推廣的方式本身就是促成資源過度消耗的元凶,環保商品應該採用這樣的方式嗎?」

堅持,讓產品資訊透明

實踐無塑生活,讓阿好更開始思考每個生活用品從原料開採、製造、使用到丟棄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不過,用這樣的標準檢視,許多商品的資訊都不夠透明。阿好希望從自己做起,盡量讓小事生活的產品資訊詳盡。因此,她會盡量拜訪生產者,或者要求對方提出相關書面證明。

她從澳洲帶回Environmental Toothbrush的竹牙刷,當時品牌商標示刷毛為生物可分解的四號尼龍,回國後,卻發現找不到關於四號尼龍的介紹,品牌商也提不出進一步的證明。開始覺得奇怪的她,想在台灣自行送驗,發現台灣沒有四號尼龍的樣本資料,至於若要檢測生物可分解性,不但要耗時半年,而且要花費30萬,這對借款創業、且尚未打平收支的阿好來說,簡直是不可能的花費!

後來,她側面從同業告知,該品牌在中國的代工廠表示,竹牙刷使用的有可能只是市面上牙刷最常使用的六號尼龍,她自行送SGS檢驗後(檢測生物可分解性的費用要30萬,但是,檢測是否為六號尼龍,只要幾千塊),發現果然如此!她維持一貫的誠實原則,公開說明、並接受退貨,同時向供應商溝通。Environmental Toothbrush也因而更改產品標示。經過這次風波,阿好更堅定地走向開發MIT竹牙刷這條路。

等待許久 MIT竹牙刷終於誕生

其實小事生活剛成立時,阿好就拜訪過一輪台灣的竹工廠,希望能開發出屬於台灣的竹牙刷,但過程並不順利。澳洲竹牙刷風波後,阿好再次燃起這個念頭。終於透過朋友介紹,她認識了同時也在開發竹牙刷的30年老工廠──元泰竹藝社接班人林家宏。兩人一拍即合。

小事生活並不是第一個找林家宏開發竹牙刷的業者,但其他人大多只想找林家宏代工,阿好則告訴他:「你要自己做品牌!」她不在乎牙刷上是否印有「小事生活」的字樣,更關心台灣有沒有人能生產出自己的竹牙刷,並且在市場上立足:「我只要養活自己,元泰要養一個工廠!光是在小事生活的銷售,不足以支撐這條生產線長久維持下去。」

元泰竹牙刷。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元泰竹牙刷。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和元泰合作開發一支本土的竹牙刷,對阿好而言,不只是多一項環保產品,更讓她認識台灣竹製產業的脈動,「我開始了解竹子的來源,季節、天候對竹子的影響;還有台灣竹工藝的沒落與再生。」一支竹牙刷的誕生,不只關於環保,也是竹工藝的新契機。

林家宏懂竹子,熟悉竹子的質地特性和原料供應,能夠充分掌握製程;阿好對於環境理念的堅持,則為整個開發過程提供想法。雙方合作,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力量:「為了讓竹子更耐久,一般竹材在做第一道蒸煮時會放藥,我就會問元泰,你可不可以不加藥?」懂製程的林家宏,認同這樣的理念,也願意進一步跟加工廠做溝通,不上牙刷柄防霉所需的塗層,也捨棄了化學漆,改成蜂蠟和亞麻仁油;在天然刷毛的選擇上,則努力尋找比豬鬃毛更為軟硬適中、100%可分解的馬毛;同時推出尼龍刷毛的牙刷,讓消費者可以慢慢適應。

然後,自己想要的生活樣貌好像慢慢實現了

創業第三年,小事生活在商品銷售這一塊的收入仍然不穩定。與其說阿好在做生意,倒不如說,她是透過小事生活在分享一種生活價值。「很多客人愛聽我介紹商品,卻不見得會花錢買。」隨著小事生活逐漸為人所知,演講邀約倒也增加不少,這讓她重新思考,產品也許就只是小事生活和群眾的溝通媒介。

對她而言,創業最有趣的在於看到自己能夠全面性地落實無塑生活,透過這個過程更認識自己。之所以能堅持,依然與最初練習減塑有關。因為減塑,發現無法再依循現有的選項,就得嘗試去認識問題的根源、思考解決方法。

如今脫離單純消費者角色的阿好,覺得自己獲得了更多的資源、力量去發現新的選擇,能夠創造出來自己心目中的日用品,然後一次一次累積出自己想要的生活樣貌──而不再覺得自己只是被迫在有限選項下做選擇的受害者。儘管每天都面對很大的現實壓力,她腦子裡還是充滿著對於無塑新商品的點子,等著她去落實。

阿好仍然持續記錄自己每個月的塑膠用量,圖為她在2016年4月份的紀錄結果。圖片來源:洪平珊。

阿好仍然持續記錄自己每個月的塑膠用量,圖為她在2016年4月份的紀錄結果。圖片來源:洪平珊。

附錄 ‧ 觀點Q&A

Q:對你來說,會希望有更多人投入減塑物品的生產、通路等相關產業嗎?為什麼?

A:一定的,因為希望生活環境變更好。但希望是針對不同的產品,最好是讓消費者真的有很多很多選擇,而且是容易的。

現在其實很缺乏通路,如果有通路願意接受產品進去,就有更多方式可以跟消費者對話;另外,廠商願意開發新產品,也很重要。每個環節都需要再有新的力量進來。但我真的希望大家不要再開發同樣的商品,它很可能會演變成惡性競爭,坦白說,臺灣的市場就是這麼大。就像是如果一條街上全開了鹹酥雞店,客人就是這麼多,只會互相競爭;但如果隔壁開了一家飲料店,那就會是雙贏。現在我覺得環保產業是比較缺乏像這樣的互助和合作。
 
Q:有什麼話可以分享給這些有志投入的人?

A:(考慮許久,反問原來我已經夠格給別人建議了嗎?)

請不要讓塑膠成為你憤怒情緒的出口,事在人為,不當利用與製造都來自於人,這其中也包含你自己,而塑膠本身是中性的。

 

窺看伊甸園 《魅力非洲:陳維滄攝影筆記》

$
0
0
作者:黃郁涵;攝影:陳維滄

魅力非洲,這裏有著最原始的生命力,孕育著萬物,生生不息。諾貝爾獎作家海明威曾如此形容非洲:「不可捉摸,無從想像,難以置信,更難以忘懷」。

就算不曾去過非洲,不經意瞥見非洲的風景,都會受到震懾。

聖經中,伊甸園代表「樂園」,然而,隨著人類開發,漸漸威脅到動物的生存環境,僅存的樂園,慢慢黯淡。

讓我們一起隨著攝影師,同時也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顧問 陳維滄先生,一探消逝中的伊甸園:魅力非洲。


長尾猴(Vervet Monkey),長長的尾巴便是他們的特色,一隻長尾猴正忙著梳理對方的毛髮,澎軟的毛使他們顯得玲瓏可愛。牠們盯著鏡頭,眼裡是止不住的好奇。

長尾猴。攝影:陳維滄。

黑白疣猴(Colobus),Colobus原意為殘缺,由於長期僅用四指攀爬,拇指也就漸漸退化。平日於樹上生活,以樹葉為食,此時匿身於樹林中,倒像個遠離塵囂的道士,長而柔順的白色毛髮隨風飄散,望向遠處的雙眼顯得深邃,讓人不禁也想跟著牠靜觀這世界。

黑白疣猴。攝影:陳維滄。

由於人類開發地與動物棲息地相近,猴子們時不時會踏入人類世界,試圖尋找食物。

攝影者入住的飯店設有保全,以驅趕試圖闖入室內的猴子,且也一再提醒大家,入住時務必緊閉門窗,亦不將食物外露,以免招惹猴群搶食。猴群的野性,在遊客、業者眼中或許是個大麻煩,但這樣不墨守成規、狂放不羈的性格,又何嘗不讓人嚮往。

人猴之間的距離得仔細拿捏。攝影:陳維滄。

陽光下的猴群,顯得慵懶輕鬆,令人恨不得此刻便躺在草皮上、悠閒度一日。

猴。攝影:陳維滄。

狒狒是群居動物,棲息於草原、開闊林地。經常可見小狒狒騎在母親身上,或者依偎於母親懷中,直到一歲方可自立。

狒狒親子。攝影:陳維滄。


生物多樣性之父─愛德華·奧斯本·威爾森(Edward Osborne Wilson)說:「砍掉一棵樹,失去的絕不僅一棵樹,而是失去已知及未知的生物。」

人類活動與氣候變遷,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導致物種以飛快速度走向滅絕,伊甸園,也逐漸走向荒蕪。當眾生消逝,人類還能獨活嗎?

是筆記,也是攝影集

感謝本會顧問 川流基金會 陳維滄董事長出版《魅力非洲:陳維滄攝影筆記》,貢獻己身力量,將本次攝影作品變成慈善捐贈,邀請大家一同關心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問題,為守護家園努力。>>取得攝影筆記,請點此。

爸爸講故事 為母職分憂解勞

$
0
0
作者:彭瑞祥(環境資訊中心主任)
身體裡的小精靈(們)。繪圖:小土彈(5歲)。

身體裡的小精靈(們)。繪圖:小土彈(5歲)

「每個小朋友的身體裡都住了很多小精靈,他們有的喜歡吃飯、有的喜歡喝湯、有的喜歡吃玉米、有的喜歡吃青椒、有的喜歡苦瓜……」

「每一種健康的食物都要吃,這樣身體裡的小精靈才會健康又有力量,你才會有很多力氣可以繼續玩遊戲喔……」

「吃飯的時候要坐好,不要動來動去,哎呀,你看,這樣身體裡面的小精靈都摔倒了,他們要怎麼接住食物啊……」

「時間到了該躺好睡覺,身體裡的小精靈工作了一整天,他們想要好好的休息囉…」

小土彈是我五歲的孩子,從小到大,聽我講身體裡住著小精靈、要好好照顧他們的故事,不知道聽了幾百回,最近他突然畫了這樣一張圖送給我,收到時大為感動,把潛藏的驕傲感都逗出來了,「原來,爸爸說話你都有在聽啊!」

身體裡的小精靈是這麼來的

孩子總是黏著媽比黏著爸的時候多,吃飯懶得自己吃就想找媽媽餵、睡覺時就想纏著媽媽說故事、按摩什麼的,只有想玩打架遊戲時會主動找爸爸;心裡存著父職母職應分擔教養「勞務」的想法,孩子卻總是要找媽而不太聽爸的,為此對孩子動氣好幾回,自知理虧又對孩子道歉好幾回,反反覆覆好幾次,試過多種話術和姿態,某次靈光一閃,想出了小精靈這樣的說法,沒想到孩子倒是買單了,會開始想到小精靈的需要,只要經我一講,就會調整行為──儘管每次效期多久看運氣,呵。

如果教養孩子有所謂的派別,我們家應該是「故事派」的一員吧。老婆婚前是兒童文化研究社的成員,也熟悉華德福教育理念;前者倡導用繪本說故事給孩子聽,大人小孩一起學習,後者鼓勵家長用故事取代說教式的權威性和對抗張力。我在耳濡目染下,也漸漸體會到說故事的威力。

再舉一個例,我曾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講過一本人類製造大量垃圾讓動物受害的繪本《從山裡逃出來/垃圾,丟啊!》,這個故事有幾個畫面,因為東西很便宜,人類買一堆用不到的、容易壞的,然後「丟啊」「丟啊」,丟掉就不見了嗎?不是,它們燒成了灰,載到山林裡埋起來,於是土裡滲出有毒的汙水,動物展開大逃亡。每每遇到孩子想買玩具,我會用此故事提醒他,他也真能因此而接受不買的決定。

也推薦大家抽空看看《故事是教養的魔法棒》,這本書讓我學會了說故事的好處,還有自己編故事的技巧,雖然還不算是很熟練,但已經受益良多。而我當爸的,能夠不只是分擔家計、家務,而是真的掌握了該怎麼分擔教養壓力的方法,也感動成就滿滿。

說故事不是唯一的教養方式,但卻是很重要的元素之一。這是我在母親節,想分享給其他父親的心得。最後,祝福所有的母親母親節快樂。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迫遷塭仔圳

$
0
0
採訪、撰稿:葉明蘭;攝影、剪輯:葉鎮中

新北市塭仔圳重劃案,位於新莊區與泰山區交界,總重劃面積400公頃,預估開發總費用495億,可容納9.4萬居住人口。緊臨新莊副都心、輔大商圈,又有機場捷運及捷運新莊線,更規畫了約40%的住宅用地,塭仔圳的未來,在規劃單位想像中,充滿發展性...

迫遷塭仔圳。攝影:葉鎮中。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可是,一群落腳塭仔圳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居民和工廠,卻因為重劃案即將面臨無家可歸,流離失所。為了守住家園,保障居住權與工作權,他們一次次上街陳情,強烈表達不願意納入重劃案。

位處新莊新樹路的美華新村,共有45戶兩到三層樓的透天住家,社區早在1966年完工,1968年因為附近區域被畫為洪水平原管制區而長期限建。大都三代同堂的居民,安居於老房子、老社區。不過,2014年塭仔圳都市計畫,將整個社區畫為綠地,居民瞬間面臨無家可歸的未來。

面對迫遷,塭仔圳居民憶起商討對策。攝影:葉鎮中。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美華新村每戶地坪約15坪,納入重劃後,能分回的土地大約7坪,房子因為老舊,能拿到的補償金不多。居民說,重劃後大約只能拿到3、4百萬,這樣的金額,根本買不起附近房子,一旦住家被拆,他們只能流離失所,因此不斷跟新北市政府陳情,希望排除重劃,卻無法如願。

塭仔圳地區,目前還有大片鐵皮工廠,早期因為禁限建,加上新北工業土地不夠,塭仔圳的農田,蓋起一間間鐵皮工廠,幾十年來在政府放任下,形成將近200公頃的產業聚落。

早年在政府的放任之下,塭仔圳的農田,蓋起一間間鐵皮工廠,形成將近200公頃的聚落。。攝影:葉鎮中。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目前有上千家鐵皮工廠,上萬名勞工,一旦工廠被拆,現有廠家無法就近搬遷,將造成工人失業,也對產業經濟造成極大衝擊。新北市在未來的重劃案中,將塭仔圳工業區土地縮小到只有三點多公頃,屬於金屬加工與紡織加工的現有產業鏈,更面臨消失危機。

新北市依據都市計畫法,擬定塭仔圳都市計畫,可是當居民認為有疑慮時,卻赫然發現都市計畫充滿黑箱,一般民眾就算能提出異議,都委會卻有絕對權力決定要不要採納意見。面對不夠透明,沒有民眾參與的都市計畫,弱勢民眾似乎只能被迫接受...

沒有民眾參與的都市計畫,弱勢民眾似乎只能被迫接受...。攝影:葉鎮中。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碳鎖

$
0
0
採訪、撰稿:陳佳利;攝影、剪輯:張光宗

「植物吸收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變成植物體,我們把它燒成炭,埋回土裡,這就是固碳。」大力推廣生物炭的草根意識工作室負責人劉晉宏,認為善用生物炭,可以逆轉溫室效應。黑黑的生物炭,可以穩穩鎖住二氧化碳好幾百年,它不但是抗暖化利器,也是農民的好朋友...

將稻穀燒成生物炭,埋回土裡,等於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鎖住。攝影:張光宗。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生物炭,是天然有機質經過低氧高溫燃燒後的產物。彰化縣鹽埔鄉大有社區,是台灣第一個嘗試把生物炭用來改良土壤的農村。理事長吳素秋偶然看到關於生物炭的報導,覺得對有機耕種有幫助,剛開始她連怎麼燒都不知道,於是四處向學者請教,造了一座經過多次改良的特殊窯,能在燜燒生物炭同時,取得木醋液。

距離他們第一次成功燒出生物炭,放進田裡,轉眼已經過了6年。吳素秋說:「藏碳於田,沃土成糧,我們的米叫做金碳稻,真正原因叫做真賺到,賺到環境,賺到健康。」

彰化縣大有社區的碳稻,台語諧音:真賺到。攝影:張光宗。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生物炭只要用對方法燃燒植物就能取得,它具有多孔隙,吸附力強的特性,放進土壤裡,能提高透氣性,保水性,延長肥料留在土壤的時間,還能調整酸鹼值,只是目前使用的農民並不多。

經營草根意識工作室的劉晉宏,想在農村大力推廣,希望透過生物炭,讓農民耕種能更省力、省成本。搭建磚窯對農民來說有點難,其實運用手邊容易取得的工具,加上稻殼、番茄藤之類的農業廢棄物,就能製作生物炭。

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是大自然中重要的碳匯,經過低氧高溫燃燒,燒掉木質束與纖維束後,其他部位就變成碳。劉晉宏說,如果死亡的植物不經過碳化處理,最終還是會被微生物分解,分解後,二氧化碳還是回到大氣層。燒成生物炭,就等於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變成固態,埋回土裡。它不但是抗暖化的希望,也是面對極端天候的好夥伴。

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是大自然中重要的碳匯。但還要經過碳化處理,才能留住碳,攝影:張光宗。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台南市官田區長顏能通,因為劉晉宏的分享,了解到生物炭的潛力,他腦筋動得快,立刻聯想到菱角,著手為官田的菱角殼,開啟新旅程。

官田是全台面積最大的菱角生產地,擁有380公頃菱角田,年產量6800噸,約佔全台75%,但每年也產生3700噸的菱角殼,是令人頭痛的廢棄物。2015年9月起,盤商與農會將菱角殼送往區公所,開始燒菱角炭。

燒製方法來自劉晉宏老師的傳授,使用的鐵桶是朋友贊助的友情牌。不過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菱角殼有它的獨特性,哪種爐子合適還得測試。為了順利把菱角殼炭化,從配件到鐵桶上的孔洞分布、煙囪長度,一路摸索,慢慢改良,團隊一起想辦法,希望工具、流程與成品都越來越好。

要燒出生物碳,必須有技巧。攝影:張光宗。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有了炭,顏區長下一步是由小到大的田間實驗,建立一個產官學的合作模式。除了小規模的蔬菜實驗,還找了三處田地擴大實驗,其中一塊屬於官田農會,面積大約0.36公頃,倒進了720公斤的菱角炭,把土壤的酸鹼值從五調整到六,初步看來,稻子生長的還不錯。

在官田380公頃的菱角田中,有20公頃是綠色保育的友善農田,菱角與水稻輪作,與顏區長合作的另一塊實驗田,就在這裡。負責耕種的溪庄里長陳水榮說,下了炭,吸附著肥料,稻子根部能慢慢吸收,長出來的稻桿,有放菱角炭的比較硬桿,沒放炭的就比較軟。

實驗以菱角碳做土質改良。攝影:張光宗。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第三塊實驗田,位在官田國中,它不但是實驗,也是教育。官田國中校長劉財坤說,透過實驗過程,小朋友就知道親近土地,知道土地的特性,理解要怎樣添加健康元素,讓土地栽植出的作物更好。

雖然官田是台灣最大的菱角產地,也是二級保育動物水雉的重要棲地,但是菱農老化、後繼無人、慣行用藥、毒害環境的問題卻也存在著,顏區長把生物炭,當成翻轉產業的希望。「希望透過生物炭建立新的耕種方式,吸引更多年輕子弟回來做健康菱角,菱角是未來產業,不是夕陽產業。保有健康的耕種方式,官田水雉也能得到更好的保育環境。」

台灣的農業廢棄物,如果把適合的資材拿來轉作生物炭,燃燒過程能得到大量熱能,用來改良土質將對農業有所幫助,這能不能讓走向黃昏的農村,因而有機會轉身?如何應用這項能鎖碳的物質來幫助環境,未來值得繼續探索。

缺水嚴重衝擊經濟 世銀:全球GDP減少6%

$
0
0
本報2016年5月9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世界銀行3日發表報告指出,本世紀中,水資源短缺將嚴重衝擊中東、中亞和非洲經濟,除了GDP數字減少達兩位數,還將引發衝突和人口遷移。

照片來源: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本世紀中,水資源短缺將嚴重衝擊中東、中亞和非洲經濟。圖片來源: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世界銀行預測,到了2050年,都市和農業的水資源需求,將使目前水資源尚稱豐富的地區開始短缺,使非洲和亞洲許多區域的水資源短缺更為惡化,引發衝突和人口遷移。

「氣候變遷、水資源與經濟」(High and Dry: Climate Change, Water and the Economy)報告指出,在水資源管理方式沒有顯著改變的情況下,水資源短缺可能使中東GDP減少14%,非洲薩赫勒地區GDP減少12%,中亞減少近11%,東亞減少約7%。

中期而言,水資源短缺讓全球GDP減少6%。

氣候變遷和需求成長,使各國政府對水資源短缺的憂慮逐漸升高。上個月,美國總統歐巴馬邀請商業領袖至白宮參與商業高峰會,盼透過投資促進用水效率的科技,因應加州下一次乾旱。

根據世界銀行預測,水資源短缺衝擊中東、北非、中亞和部分南亞地區最劇,但對北美和西歐經濟幾乎沒有影響。

人口成長——尤其是都市人口——和農業需求也是水資源的壓力來源。「經濟成長是飢渴的,消耗大量水資源。」報告作者、世界銀行環境經濟學家Richard Damania說。報告指出,部分城市水資源將於2050年減少2/3。水資源短缺對糧食生產、公共衛生和家庭收入皆有反彈效應,即家庭必須支付更多才能滿足基本需求。

不過報告也強調,鼓勵更有效率的用水,仍有機會改變本世紀中的經濟成長狀況。在部分國家,約有2/3的水資源流失於老舊管線。報告認為,完善的水資源管理政策可以幫助中亞國家增加超過11%的GDP,並減緩對中東的衝擊。

《國土法》給問嗎? 21子法爭點與門道大解密

$
0
0
本報2016年5月9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國土計畫法》5月1日正式施行,法案重要內涵「全國國土計畫」、各縣市國土計畫與「國土功能分區圖」將在六年間陸續完成。但「魔鬼藏在細節」中,法案無詳載細部規劃、法規命令,則在內政部所訂的21部子法中,這正是左右《國土法》能否發揮管制功能的關鍵。

自今年5月1日起至2019年底,21部子法將陸續公告施行,部分子法會事前召開公聽會,聽取民眾意見。

有鑒於子法公聽會與預告將密集展開,本報專訪內政部營建署綜合計畫組科長蔡玉滿(以下簡稱內)逐一說明21條子法。另邀請準環保署副署長、長期關注國土法的環境律師詹順貴(以下簡稱詹),提出觀察重點。

左:內政部營建署綜合計畫組蔡玉滿科長  右:詹順貴律師    (左:攝影:陳文姿  右: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解讀國土法子法注意重點,公民不可不知。左:內政部營建署綜合計畫組蔡玉滿科長。右:詹順貴律師。攝影:陳文姿、地球公民基金會。

【爭議高子法】

1.「國土計畫土地使用管制規則」 

  • 母法依據:《國土法》23條
  • 主要內容:每一種分區允許的土地使用方式。舉例來說:「國土保育地區」下,可不可以允許「森林遊樂設施」?「森林遊樂設施」就是一種土地使用項目。(項目未定。)
  • 附註:本規則容許使用項目可能的表現模式,可參照現行「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附表一 各種使用地容許使用項目及許可使用細目表,但項目會進行檢討。
誰來說內行的看門道

爭點《國土法》將土地分區後,每個分區土地容許使用的項目,評估後以附表方式列出。例如,國土保育地區第一類可否做遊憩用地、採礦、種田?農業地區第一類可不可以蓋農舍、農業加工廠? 這些就是土地使用方式。

門道被允許使用的項目越多,土地分區管制限制就越少。

※ 預計召開四場以上的公聽會

爭點農地中間開個中大型畜牧場、蓋植物工廠、或是農產品加工工廠,看起來似乎有相關,但是否適當?

門道在農地上蓋百貨公司是絕對不行的,但有些項目能否使用,卻在模糊界線上,需特別緊盯。

2.「國土永續發展基金附徵辦法」

  • 母法依據:《國土法》44條
  • 主要內容:國土永續發展基金的基金來源
誰來說內行的看門道

爭點水電附加費影響全民,如何收取?比例多少?將成為焦點。

門道此法牽涉《國土法》基金來源。《國土法》明訂施行後十年,政府應移撥總額至少500億元供基金使用。但為了基金永續,規定可從水費、電費等附徵一定比率做為基金來源。

※ 預計召開四場公聽會

【重要子法】

3.「屬一定規模以上或性質特殊土地使用認定標準 」

  • 母法依據:《國土法》24條
  • 主要內容:《國土法》中規定,符合國土功能分區及其分類之使用原則,從事一定規模以上或性質特殊之土地使用,就應申請使用許可。此子法明定須申請土地使用許可的樣態,未達門檻者不須申請。
誰來說內行的看門道

爭點1性質特殊,指的是一些可能對環境影響較明顯的使用型態。例如:農地上絕不能蓋工廠,但農業加工廠、大型畜牧場等可以嗎?

爭點2此法也訂了哪些規模不需申請開發取可。有人會質疑訂了門檻,就會有人鑽漏洞;但不訂門檻,就會變成大小案都需申請使用許可。以《環評法》為例,就規定開發面積未達1公頃,無需送環評。

爭點以植物工廠為例,算不算性質特殊?可申請使用許可嗎?將在此子法中決定。

4.「重大公共設施或公用事業計畫認定標準」

  • 母法依據:《國土法》15、23、42條
  • 主要內容:《國土法》規定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每五年通盤檢討一次,但政府興辦國防、重大之公共設施或公用事業計畫並不在此限。此子法規定哪些屬重大公共設施、公用事業,其發展策略不受通盤檢討限制。
誰來說內行的看門道

門道水壩、道路、電廠、大巨蛋、焚化爐等,屬公共設施;水、電、電信、瓦斯等則屬公用事業。

此類建設是為全民所用,因此開發程序較簡化,不受通盤檢討限制。不過,環保團體擔憂產業園區、工業園區以重大公用設施之名納入。

門道定義「重大公共設施或公用事業計畫」時,需符合比例原則,不能將興建兩三隻風機列入「重大」計畫。政府訂計畫時眼光要放遠,不能因選舉過後,就調整政策。

5.「使用許可審議規則」 

誰來說內行的看門道

門道土地開發須配合的事項,如:該項開發基地所在的區位、聯外交通、基地周圍必須保留多少綠帶等。

此規範也訂定了須經相關機關審查程序的配合方式,例如環保署環評、或農委會水土保持計畫審查。

爭點培育種苗、基改作物可不可以在農業區?這些難以在使用許可中仔細決定的項目,就可以經過審議來討論。

門道此子法規定的是審議規則。審議過程若能公開、透明,民眾要表達意見的機會多,爭議項目就能有更多討論。

6.「國土計畫補償辦法」 

  • 母法依據:《國土法》32條
  • 主要內容:分區管制後,部分土地會限制開發,本辦法規定補償機制。
誰來說內行的看門道

爭點與民眾權利相關。此子法將訂補償辦法、機制、計價、申請程序等。

門道在活動斷層兩側一定範圍,既有的丙種建築用地,未來可能會被限制為不能開發,此時,政府會予以補償。但若只是限制建築強度規模,仍可低限度開發,則不予補償。

7.「民眾檢舉土地違規使用獎勵辦法」

  • 母法依據:《國土法》40條
  • 主要內容:民眾檢舉土地違規使用的獎勵機制。
誰來說內行的看門道

爭點獎勵金額、給獎判定方式等

門道1以後民眾只要看到違規工廠,就可檢舉,獎金來自國土永續發展基金。

門道2此法實施後,全國檢舉量將爆增,行政單位須提前規劃。

門道3有些土地使用乍看非法,但實際合法(例如:已輔導合法化的違法工廠),政府須予以說明。

【重要子法】

8.「性質重要且屬一定規模以上部門計畫認定標準」

  • 母法依據:《國土法》17條
  • 主要內容: 需徵詢國土計畫主管機關意見的國家政府部門建設。
  • 說明:「部門計畫」為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就其部門發展所需的空間政策。例如經濟部需成立工業區、或水利署要蓋水庫等。《國土法》施行後,各部門需先盤整這些計畫,列出優先順序,並將計畫所需土地,整併到縣市國土計畫。。
誰來說內行的看門道

門道:此法規定哪些類別與規模的政府部門建設,需事前提出,並徵詢內政部意見。未列入者,則不需徵詢。

門道1此法決定哪些部門計畫應於先期規劃階段提出,之後,不能隨意新增重大建設,或臨時要求變更一塊地。

門道2:越早處理,引發爭議也較少。計畫擬定後,才辦理公開展覽或是公聽會已經太慢了。

9「使用許可公開展覽、公聽會及民眾陳述意見處理辦法」

  • 母法依據:《國土法》25條
  • 主要內容:明定公開展覽與公聽會的規定;以及收到民眾意見後,主管機關的處理與回應規定,例如是否回覆採納、不採納原因。
誰來說內行的看門道

爭點以聽證為例,《行政程序法》155條已訂有政府可辦理聽證會,並將內容作為參考的依據。但有些官員卻很排斥辦理聽證會。其實聽證並沒有強制拘束力,如能納入聽證,公民參與的密度增加,決策也會更妥適。

門道我認為《國土法》在公民參與機制上太過保守,但藉由此子法還是可以爭取民眾參與的機會,讓國土計畫的討論更周延。

10.「各級國土計畫審議會設置要點」

  • 母法依據:《國土法》7條
  • 主要內容: 國土計畫審議會的人數、比例、資格、聘用等。
  • 說明:未來行政院、內政部、地方政府都要設置國土計畫審議會,由學者、專家、民間團體及有關機關代表組成,辦理國土計畫擬訂或變更之審議等相關工作。

位在都蘭南八里上的大型農舍,目前正在興建中,空拍圖可以看見整個園區廣泛地佔據山腰。(munch提供)

國土法上路,21條子法是能否發揮管制功能關鍵。圖為示意圖,都蘭地區農舍佔據山腰。圖片提供:munch。

【其它子法】

11.「國土計畫法施行細則」

  • 母法依據:《國土法》46條
  • 主要內容:補充《國土法》細節性、技術性、程序性的規定。與《國土法》同日施行
  • 說明:明定國土白皮書、全國國土計畫應載明事項之內容、地方政府申請複議等事項。
  • 附註:國土計畫法施行細則草案已於5月2日預告,預計公告14日,將追溯自5月1日施行。

12.「國土復育促進地區劃定辦法 」

  • 母法依據:《國土法》35條
  • 主要內容:規定國土復育地區劃設的細部規定。例如範圍界定、程序等。例如:是否需辦理公開展覽等。
誰來說內行的看門道

門道國土復育促進地區的劃定原則,列在「全國國土計畫」中;復育機制則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規劃,例如林務局、或地方政府。本法僅訂定地區劃設時的作業細節。

13. 「使用許可國土保育費及影響費收支運用辦法」

  • 母法依據:《國土法》28條
  • 主要內容:規定國土保育費與影響費的收支
誰來說內行的看門道

國土保育費:舉例來說,砍樹進行開發影響原本土地提供的國土保育功能,所以要收取國土保育費。該筆費用將納入國土永續發展基金。

影響費:是指因為開發所造成的環境負面衝擊,例如:引入人口,造成道路維護成本增加。該筆影響費交給地方政府使用。

14.「國土永續發展基金收支管理及運用辦法」

  • 母法依據:《預算法》21條
  • 主要內容:國土永續發展基金的運用與管理機制

15.「使用許可審查程序辦法」 

  • 母法依據:《國土法》24條
  • 主要內容:使用許可審查須經的查核程序與規定

16. 使用許可審查費收費辦法

  • 母法依據:《國土法》24條
  • 主要內容:主要針對開發單位,訂定使用許可審查費的收費標準、時程等。

17. 使用許可案件經許可後之程序及相關事項辦法

  • 母法依據:《國土法》29條
  • 主要內容:主要針對開發單位。取的使用許可後要做的土地登記異動、書件辦理的時程等。

18. 造地施工辦法 

  • 母法依據:《國土法》30條
  • 主要內容:針對填海造地工程的規定,現行由內政部審查,將改由縣市政府審查。
  • 附註:填海造地的規劃許可則維持現況,由內政部審查。

19.「國土計畫檢討變更簡化辦法」

  • 母法依據:《國土法》15條
  • 主要內容:《國土法》規定,如遇災後重建、國防需要、重大公共設施等,可適時檢討國土計畫,不用等通盤檢討,審查程序較簡化。本法即是訂不經通盤檢討時的程序與所需書件。

20.「國土利用現況調查及土地利用監測辦法」

  • 母法依據:《國土法》19條
  • 主要內容:國土的現況調查。調查結果會列在國土白皮書,也可供國土計畫規劃參考。

21. 國土功能分區圖作業辦法

  • 母法依據:《國土法》22條
  • 主要內容:訂定國土功能分區圖的繪製辦法,如:圖例、顏色、比例尺、標題等。

公民及早關注  法令更周全

21部子法即將進入法制作業程序,詹順貴表示,雖然現行制度下,政府制定重大政策的草案後,都須辦理公聽會或公開展覽聽取民眾意見,但這是不夠的。他認為,民間意見應在政策形成過程盡早加入。一旦政策形成,就算民眾有很多意見,也難大幅調整修改。

《國土法》子法眾多,一般團體難以深入全部子法,詹順貴建議公民團體採用認領的方式,確保每部子法都有固定團體或個人關注,彼此間也可分享心得並互相支援。

高市府推生態交通盛典 哈瑪星居民反對劃示範區

$
0
0
本報2016年5月10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高雄市政府預計明年在鼓山區哈瑪星舉辦「2017生態交通全球盛典」(EcoMobility World Festival),去年市長陳菊接下ICLEI生態交通聯盟主席一職時表示,氣爆後高雄面臨轉型,舉辦這項盛典,能讓全球看見高雄在推動綠色運具的努力,和世界接軌。市府並成立跨局處小組,為這項活動進行籌備規劃,近期開始在哈瑪星地區舉辦社區說明會,讓當地居民了解活動的相關計畫內容。

不過,上週舉辦的三場社區說明會,都遭哈瑪星當地居民強力杯葛,反對為了辦活動,整個月管制民眾開車和騎機車進出哈瑪星。面對居民反彈,交通局今表示,將針對相關計畫進行修正,而原訂本週的說明會則暫緩辦理。

高市府在哈瑪星社區舉辦生態交通全球盛典,以一個月的時間示範推廣生態交通、綠色運具。圖片來源:2017生態交通全球盛典網站

高市府在哈瑪星社區舉辦生態交通全球盛典,以一個月的時間示範推廣生態交通、綠色運具。圖片來源:2017生態交通全球盛典網站。

推動綠色運輸政策  在哈瑪星試行

交通局在簡報中指出,選在哈瑪星推動生態交通示範區,是為了透過「生態交通全球盛典」活動改善當地居住品質,解決哈瑪星長期以來因道路狹窄交通壅塞,造成空氣污染和人車爭道的通行安全等問題。此外,也將藉由這個計畫優先推動綠色運具在哈瑪星試行。

交通局簡任技正陳志鶴進一步說明,為期一個月的生態交通全球盛典將包含營造生態交通示範區、提供低碳運具展覽和體驗,進行社區營造,舉辦在地特色文史活動,以及國際市長交流會議,預計將於2017年10月在高雄盛大舉辦,屆時能吸引國際人士到訪與會,也帶動哈瑪星地區的觀光人潮,促進地方商機。

哈瑪星是高雄的百年市鎮,在日治時期即完成都市規劃,街區方正但道路狹小,以今天民眾的生活需求來看,缺少了停車空間,因此巷弄間停滿私人汽機車。

由於哈瑪星鄰近旗鼓渡輪站和西子灣觀光區,因此也是觀光客必經之地,當大量汽機車進入社區時,經常發生人車爭道,主要幹道則在遊覽車密集路過下,居民承受空氣污染、道路安全疑慮等生活品質受到影響。

哈瑪星巷弄狹小,缺少停車空間,民眾走在路上經常人車爭道。攝影:李育琴

哈瑪星巷弄狹小,缺少停車空間,民眾走在路上經常人車爭道。攝影:李育琴。

陳志鶴表示,在這樣的背景下,市府希望透過這項國際性的活動,打造哈瑪星社區為生態交通示範區,提出各項軟硬體計劃來改善當地環境。包括將電纜地下化、騎樓平整、劃設人行區等工程,以及提供社區提案改造閒置空間,在綠色交通的規劃方面,有設置智慧化公車亭、社區巡迴接駁車、低碳運具展覽和體驗等。

哈瑪星居民:限制居民不能騎機車、開車進出,市府太鴨霸!

然而說明會上,居民認可市府改善社區環境,和舉辦國際會議、帶動觀光人潮的活動,但是必須長達一個月的時間限制居民使用私人汽機車,也不能把車停在社區內、家門前,感到非常不滿。區內店家則擔心,交通管制會影響店家生意,因此在說明會上表達不希望活動在哈瑪星舉辦。

交通局在哈瑪星舉辦社區說明會,民眾抗議交通管制影響生活,稱市府太鴨霸。攝影:李育琴

交通局在哈瑪星舉辦社區說明會,民眾抗議交通管制影響生活,稱市府太鴨霸。攝影:李育琴。

陳志鶴回應,配合生態交通示範區,將規劃區外的停車場提供民眾停車,並採用巡迴接駁車,讓居民外出時免費接駁;對於使用機車代步的當地居民,則提供低碳運具汰換補助,也可申請家戶電動機車、腳踏車等綠色運具的體驗。

活動期間,市府會與當地店家配合,例如做為社區活動的展示攤位、優先採購當地店家的商品等,店家如有貨物搬運需求,則會提供綠色運具的搬運服務,其他特殊需求也可向市府反映,協助處理。

不過,交通局提出的解釋,都無法平息在場民眾對於交通管制的憤怒。有民眾說,市府太鴨霸,讓百姓無法生活,「難道我騎車去賺錢,也要給我罰嗎?」惠安里里長洪進成說,對於交通管制,配套沒有做好的話,到時硬要舉辦,恐怕天下大亂。

市議員蔡金晏認為,哈瑪星是老社區,居民生活型態複雜,市府應該要三思。市議員簡煥宗也表示,市府若沒有準備好配套,不宜貿然在哈瑪星舉辦,否則國際盛事卻遭民眾到處抗議,對高雄的國際形象有害。他們認為,市府應重新考慮活動區位的選擇。

全區示範不可行? 市府:修正計畫,與民眾再溝通

「生態交通」是國際推動低碳運具和都市交通規劃的進步思維,根據ICLEI高雄辦公室指出,生態交通盛典過去在韓國水原市和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辦,都相當成功,不過這兩座城市的舉辦方式,與高雄不太相同。ICLEI東亞區高雄環境永續發展能力訓練中心代理主任廖卿惠說,哈瑪星只有0.16平方公里,水原市的面積比哈瑪星大,不過其主要活動集中在幹道上,而約翰尼斯堡則以都會辦公區為示範區域,影響的幅度較小。

2013南韓水原市生態交通節。圖片來源:ICLEI EcoMobility

2013南韓水原市生態交通節。圖片來源:ICLEI EcoMobility

「我們希望在哈瑪星社區完整執行,讓居民確實體驗生態交通的好處,」廖卿惠說,這對社區來說是利多,因為市府把資源集中在哈瑪星,不僅改善環境,也讓當地民眾優先體驗到綠色運輸的政策。

對於居民的反對,她認為,或許是市府未將改善後的樣貌和好處,讓居民徹底了解,未來將透過更多溝通,釐清居民的疑慮,並改善相關配套,讓更多民眾能夠支持市府的政策。目前交通局已表示,將全面檢討計畫內容,並針對說明會中民眾所提各項意見逐項回應,擇期再向社區進行說明,民眾也可電洽專案辦公室07-2299825#652,或上網查詢相關規劃。

空前! 美法院受理氣候官司 原告最小僅八歲

$
0
0
本報2016年5月10日綜合外電報導,范震華編譯;賴慧玲、賈佩璇審校

今年4月,美國法院史無前例受理了一件氣候官司,原告是21位青少年,其中年紀最小的僅八歲。他們控告聯邦政府,主張美國政府明知氣候變遷風險,卻未能採取足夠的行動,導致青少年未來的安全與健康深陷威脅。

「這是美國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原告律師葛雷葛利(Philip Gregory)對判決結果表示,「法院給了美國青少年一個公平發聲的機會。我們的下一步是讓法院責令政府停止繼續傷害地球的氣候系統,以保護現在和未來世代的福祉。」

圖片來源:ourchildrenstrust

21位青少年對美國政府的氣候變遷訟案,目前獲得初步成果圖片來源:ourchildrenstrust

根據公共信託原則 法院判決:青少年有權提告

訴訟原告是21名8~19歲的青少年,以及頂尖氣候科學家漢森(James Hansen)。該案為「我們孩子的信託」(Our Children's Trust)等團體聯手挑戰美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案件之一,他們藉著蒐集與氣候變遷相關的災情資料,或以違反公共信託原則(public trust)為由,向政府提出訴訟。根據公共信託原則,美國政府有義務維護全民共用的自然資源,不負人民信賴。

裁定受理的奧勒岡聯邦地區法院法官坷芬恩(Thomas Coffin)在受理文件中寫道:「許多政治團體早已對氣候變遷的衝擊進行諸多論辯。在訴訟文書中,原告成功地讓這些氣候變遷爭議轉化為可由法院裁決的案件——他們宣稱氣候變遷已經或將會對他們個人造成傷害,且規模將較過往涉及更多的社會群體——甚且,假若原告對全球氣候變遷衝擊的分析為真,最後可能將無人倖免於難。」

「有鑑於國會與州議會對氣候變遷的辯論,以及不作為之下所宣稱的短期經濟利益與將導致之生命損失之間,難有定論,讓本庭相信有必要受理此案、評估政府之作為(或不作為)是否符合憲法。特別是氣候變遷帶來的災難將會無差別地影響到社會各個階級社群,無法等閒視之。」

簡單來說,「我們所有人都將成為全球暖化的最終受害者,但兒女、孫子輩所受的衝擊最大,也因此賦予了他們狀告政府的權利。」

為氣候變遷狀告政府的青少年。圖片來源:Our Children's Trust 臉書粉絲頁

為氣候變遷現象狀告政府的青少年。圖片來源:Our Children's Trust

科學證據成利器 石油公司辯詞遭駁回

除了美國聯邦政府,三大化石燃料產業公會——幾乎代表了全球所有最具規模的石油公司——也在今年1月成為了被告。他們宣稱,這件案子是「不尋常的」,而且「直接、嚴重地威脅了他們的商業經營。」

美國聯邦政府與化石燃料代表團主張,國會可將美國沿海海域賣給全球最大石油公司之一的艾克森美孚石油公司(Exxon),但被法院駁回。法院認為,聯邦政府應遵守公共信託原則,為全民共享的資源把關,而被告辯稱氣候行動將對產業造成「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並不符合美國最高法院的法學認知(U.S. Supreme Court jurisprudence)。

「科學證據很明確地告訴我們,這個星球能源失衡的情況日益嚴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政府大力支持開採及燃燒化石燃料。這也讓我們共同的未來面臨日益嚴峻的風險。」漢森說道,「奧勒岡州尤金市地方法院的判決相當富有洞察和遠見。坷芬恩法官的判決實質上代表了在相關科學證據支持之下,未來世代對氣候變遷的聲音必須被聽見。如果從現在開始採取行動,我們也許還來得及保護後代子孫賴以為生但脆弱的氣候系統。」

坷芬恩支持原告控訴政府違反公共信託原則的主張,裁定聯邦政府對這些青少年具有公共信託的責任,原告之訴可被審理。由於坷芬恩即將於今年退休,此案將移交給法官艾肯(Ann Aiken)審理。

極端氣候現象造成的土地樣貌。圖片來源:Asian Development Bank(CC BY 2.0)

美國法院裁示,過量的二氧化碳(C02)正導致毀滅性的氣候變遷衝擊。圖片來源:Asian Development Bank(CC BY 2.0)

該案在今年3月9日進行律師言詞辯論,吸引了數百位支持青少年行動的民眾入場旁聽,法院外也有上百位民眾排隊守候,還特別破例在尤金市和波特蘭市增開四間審判室,就為了轉播這2小時的辯論。

從荷蘭到美國 氣候官司遍地開花

最終,法院否決聯邦政府和石化產業的主張,認為:「原告控告美國政府‧‧‧‧‧‧乃因過量的二氧化碳(C02)正導致毀滅性的氣候變遷衝擊,而數十年來被告早已知悉,卻遲遲未能採取必要行動,以縮減化石燃料的碳排放。此外,原告認為因為美國政府及相關部門過往採取的行動或失敗的行動,導致化石燃料的開採、生產、消費、運輸和出口過程中,碳污染更加惡化。

「原告聲稱由於被告目前的作為與疏忽,致使原告難以保護生存所需的重要自然系統和宜居的世界。原告宣稱,被告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之行為與不作為,『令良心憤慨』,亦違反了實質性正當法律程序 ,侵犯了原告的生命權和自由權。」

法院的判決結果,也支持了原告以美國權利法案第五和第九修正案所為的主張,認為美國政府「拒絕提供予原告過去世代所享有之保護,並偏袒特定公民的短期經濟利益。」

去年,荷蘭法院便裁定荷蘭政府須在202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 25%,以避免「蓄意將國民暴露於危險的處境中。」4月29日,美國華盛頓州金郡最高法院裁定另一起氣候訴訟案,判定八位青少年原告勝訴,而根據法院判決,華盛頓州生態部門應在2016年底提出溫室氣體減排方案。

如今,類似的氣候官司獲得美國法院受理,意義非凡。此例一開,各種氣候官司都有了循這套程序冒出抬面,爭取審判和伸張的機會。

環境組織 Urgenda主導環境公民訴訟勝訴,眾人在勝訴時展開笑顏。(來源:Chantal Bekker/Urgenda)

2015年,荷蘭環境組織Urgenda在控告荷蘭政府的氣候官司中獲得歷史性的勝訴(來源:Chantal Bekker/Urgenda)

「我們這個世代的未來岌岌可危,」原告之一,16歲的巴雷特(Victoria Barrett)說:「人們總是把我這個世代貼上『空想家』的標籤,但我們不是只會懷抱希望。我是一個青少年,我想要做我熱愛的事,活在充滿機會的世界。我希望我的後代子孫也能享有同樣的機會。因此,我堅決反對將這樣的機會,葬送在政府錯誤的施政、企業的貪婪、和部分科學家否認氣候變遷的詭辯之中。」

她補充,「我將用正面能量讓政府知道,我不會讓我的世界因他們而被迫停止。我所屬的這個世代將不會讓他們對我們的世界為所欲為。我們青少年將繼續擔任推動世界前進的角色。」

佛州珊瑚正在消失! 科學家促正視碳排過量問題

$
0
0
本報2016年5月10日綜合外電報導,吳郁娟編譯;蔡麗伶審校

澳洲大堡礁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白化現象,地球另一端的美國佛羅里達州,適逢春夏的珊瑚生長季節,狀況也相當不樂觀!新研究發現,肇因於全球暖化與海洋酸化,佛羅里達州海域的珊瑚礁崩解速度超過預期,當地是許多海洋生物的生存棲地,也是美國境內唯一可看到堡礁珊瑚的地方。

健康的珊瑚礁生態系。圖為綠島石朗海域。陳昭倫提供。

健康的珊瑚礁生態系。圖為綠島石朗海域。圖片來源:陳昭倫提供

春夏生長季節 卻不見珊瑚

科學家早先認為,佛州的珊瑚礁生態系到2050年左右仍健全存活,然而近期分析顯示,由於氣候變遷加劇,此區珊瑚礁的狀況比原先預期狀況更糟。負責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邁阿密大學教授蘭敦(Chris Langdon)表示,「珊瑚已開始消失,時間越來越緊迫,超過我們之前預期。」

蘭敦的團隊花了兩年時間,調查比斯坎(Biscayne)國家公園到佛羅里達列嶼(Florida Keys)約200公里範圍內的珊瑚生長狀況,發現列嶼上半區域的珊瑚顯著減少,顯示海水升溫嚴重威脅珊瑚發育。

這項發表在「全球生物化學循環」期刊的研究亦發現,過量二氧化碳同時讓海洋酸化速度比上一世紀高出30%,更讓珊瑚失去形成石灰石構造的能力,酸化也導致貝殼類與軟體動物失去再生保護殼的能力,甚至魚類的行為也因海水中飽和的二氧化碳而改變。

正常來說,佛州珊瑚在春夏季節製造石灰石,因此季節的水溫最佳、還有適當光照與海草輔助生長;在冬季,由於光線趨弱與海草不盛,珊瑚生長速度減緩。

調查還發現海洋酸化,使海水pH值降低,抑制了習於在春夏季節生長的珊瑚,而表示佛州的珊瑚形成速度降低。「珊瑚礁正在消失,每一年,珊瑚礁都在喪失牠們的構造。這是為什麼我們得認真看待二氧化碳排放這件事。」

氣候變遷 南、北半球珊瑚都遭殃

人類活動製造溫室氣體,而海洋就像一塊海綿,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這超額熱量導致海水變暖,並引起海平面上升、北極融冰加速。

佛州珊瑚礁孕育約100種珊瑚物種、提供超過400種魚類棲息,是世上最重要的珊瑚生態系之一。然而這個生態系面臨多重困境,例如為了港口擴建而進行的海床清淤,嚴重威脅珊瑚棲地。

綜觀全球,由於聖嬰現象與氣候變遷,全球珊瑚礁都面臨白化危機。澳洲大堡礁正面臨大面積白化,升溫的海水使得珊瑚驅除與其共生的藻類,更加速白化。這都將使得珊瑚死亡殆盡。

珊瑚礁在全球海洋面積中,僅佔1%比例,然而珊瑚礁蘊含豐富生物多樣性,約25%海洋生物依賴珊瑚礁提供食物與遮蔽處。珊瑚深著於海底,利用纖細的觸角在水中捕食,珊瑚蟲們製造出硬質石灰石的構造,互相連結,加上海底岩石,建構珊瑚礁棲地。珊瑚礁消失將衝擊水域食物鏈與影響全球仰賴珊瑚提供食物與收入的5億人口。

守護淡水河20年 荒野啟動鳥調、疏伐紅樹林

$
0
0
作者:廖靜蕙(台灣濕地網特約記者)

「每一個文明的城市,都有一條美麗生態豐饒的河流。」這個念頭讓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賴榮孝和一群朋友,為了守護台灣北部承載文化之河,讓生物多樣性重返淡水河,致力恢復淡水河的生態樣貌。

淡水河沿岸濕地組圖。

左上:五股濕地;右上:鹿角溪、城林、打鳥埤濕地;左下:新店溪福和橋濕地;右下:竹圍紅樹林。圖片提供:賴榮孝。

挖子尾海岸 東方環頸鴴守候雛鳥

4月,挖子尾海岸上,育雛中的東方環頸鴴,看到人來,鳥媽媽不惜出面,出來吸引遊客遠離巢位。海灘原本是野生動物的棲地,但一些車輛卻直接就開上海灘,曾發現因此遭輾斃的東方環頸鴴及其他在沙灘育雛的鳥種。

台北港北堤濕地與東方環頸鴴。圖片來源:荒野保護協會

台北港北堤濕地與東方環頸鴴。圖片來源:荒野保護協會

不知是誰的車,就這樣蜿蜒開進東方環頸鴴的育雛棲地。攝影:廖靜蕙

不知是誰的車,就這樣蜿蜒開進東方環頸鴴的育雛棲地。攝影:廖靜蕙

賴榮孝從1995年就自發地在挖仔尾濕地設定觀察點,在五股濕地也觀察12年之久,長期的觀察使得他了解淡水河流域的變化,八里北堤沙灘已成為候鳥東方環頸鴴的繁殖區。然而,過去在台北港出海口調查到10個巢位,今年只找到三個巢位,減少的原因不明,推測與人為干擾增加有關,例如釣魚或車輛進入;台北港凸堤造成淤沙情況越來越嚴重。

荒野保護協會將海岸分成幾個樣區,2012年4月~7月所進行的25次調查,一共紀錄95巢,238顆蛋;若以同一天調查最多巢位來估計,在挖子尾以及北堤沙灘繁殖的東方環頸鴴超過30對。由於這段期間對東方環頸鴴繁殖如此重要,他因此建議新北市政府,4~7月不要進行淨灘活動。

營造微棲地 螃蟹、彈塗魚就在身邊

另一處位於淡水河畔的五股溼地,也是認識淡水河流域的入口。根據荒野保護協會調查,五股濕地約共有33科117種鳥類。2005年8月更發現稀有保育類四斑細蟌,目前全台灣只在五股溼地及週邊發現牠的蹤跡。單葉鹹草孕育了四斑細蟌,之前不特別提這件事,就發生新北市政府把道路兩旁的單葉鹹草當雜草除掉了。現在學著適度的說明,讓民眾了解,一起守護棲地。

停車場附近營造微棲地,網紋招潮蟹、彈塗魚,一個下午都可以在這裡觀察,人為不介入草會一直長,有草和沒草生態都不同。

五股溼地微棲地。攝影:廖靜蕙

五股溼地微棲地。攝影:廖靜蕙

告別五股溼地之後,沿著「二重疏洪道河濱公園」走到淡水河畔,對面就是社子島,再過去則為關渡,「關渡到五股是最大的灘地及完整的生態系,由淡水河和基隆河沖出來的,算是流域中生態系的核心區。」賴榮孝說。

只是短短幾年之間,原本應為水鳥聚集的攤地,如今遍布紅樹林,再不處理,河灘地就會被紅樹林取代。

根據《築夢生態淡水河》一書所記載,這裡的水筆仔並非自然生成,而是1940年代農民為防止潮浪侵襲沿海莊稼而種植,經過70多年的擴張,目前挖子尾周邊的水筆仔紅樹林生長面積已達數公頃,是台灣紅樹林分布最北界。

「和紅樹林比起來,其實淺灘沙地擁有更豐富的生物種類,同時也是水鳥利用率最高的地方,尤其是雁鴨科和鷸鴴科鳥類喜歡在那裡覓食和棲息。」賴榮孝說,淡水河紅樹林造成泥灘沙地面積越來越小,已經影響到水鳥的棲息分布,淡水河沿岸的棲地復育工作就從紅樹林疏伐做起。

挖子尾的水筆仔。攝影:廖靜蕙

挖子尾的水筆仔。攝影:廖靜蕙

淡水河畔的灘地逐漸佈滿水筆仔。攝影:廖靜蕙

淡水河畔的灘地逐漸佈滿水筆仔。攝影:廖靜蕙

20年來他在淡水河的觀察,水筆仔的佔據潮間帶的速度讓人擔心,除了影響排洪,也讓棲地的多樣性降低。

「關渡自然保留區當初設立的目的是要保護水鳥及棲息地的保護區,可是現在紅樹林已經佔據大部分的河灘地,鷸鴴科水鳥幾乎不在保護區內棲息活動,顯然已喪失原本保護區設立的意義!」賴榮孝說,蘆洲堤岸潮間帶五年前是拍攝水鳥最佳地點,這幾年因灘地全數被水筆仔佔據,使得水鳥失去了棲息、覓食之處,只好另尋他處。

疏伐並非全部砍掉,而是減少密度,這些水筆仔胸徑不是很大,但因為密度高,只有紅冠水雞和白腹秧雞能使用,樹種單一化下,鳥種相對也會減少、顯得單調。

流域範圍內有「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關渡自然保留區」、「挖子尾自然保留區」等三處自然保留區,紅樹林以水筆仔為保護標的,可令其自然演化;關渡是以水鳥為主要保護對象,也許能突破法令進行疏伐,恢復水鳥棲息環境。至於挖子尾以水筆仔純林及其伴生之動物,仍可檢討是否應調整保護標的,尤其是挖子尾同時具備國家級重要濕地的身分,他建議解編自然保留區,保留國家重要濕地保護地位即可,並以濕地的角度來考慮如何有利水鳥棲息,進行疏伐。在此之前,至少保護區外的河灘地可立即處理。

淡水河鳥類同步調查 累積厚實力

最近他難得有機會到挖子尾賞鳥,沒想到賞鳥的人不多,鳥更少。這幾年鳥況似乎每況愈下,鳥友們都為了可能原因費思量,他則提出另一個觀點:除了感受外,有沒有科學證據?「如果我們沒有長期的調查資料,可能沒辦法說服人。」

在「淡水河流域國家重要濕地」範圍內,逐年累積生態調查資料,具體的方式就是鳥類同步調查,而且最好能掌握20年的生態資料。他說,這不能單靠政府,而是要政府和民間團體共同來承擔。2013年在前台北野鳥學會總幹事何一先協助下,辦過一次淡水河鳥類同步調查,但因種種關係停頓下來。但這個想法始終讓賴榮孝掛念在心。

他說,紀錄真的很重要,一筆紀錄也許沒感覺,可是經年累積下來的紀錄就可以轉換成有價值的資訊。荒野保護協會這幾年也在地球日倡議「集眾力來棲調」,在全台灣各分會的定點觀察站進行生態調查,並把調查紀錄會整到協會的資料庫裡頭。

賴榮孝退休前有四年時間借調到台北縣政府教育局服務,邀集專家學者和民間團體舉辦工作坊彙集相關資料,配合內政部重要濕地評選,並編列經費進行了一年淡水河生態調查,提出了「淡水河‧臺北溼地」國際級重要濕地的申請。最後淡水河沿岸11個國家級和地方級重要濕地合併為「淡水河流域國家級重要濕地」。這個經驗讓他體認到基礎調查的重要性。今年淡水河流域鳥類調查先從設立20個樣區起步,未來逐步增加樣區數。

靜靜淡水河

依據內政部「淡水河流域濕地復育示範計畫」資料,淡水河流域主要發源於大霸尖山,水域範圍包括基隆河、大漢溪、新店溪、景美溪等;大漢溪與新店溪在江子翠會合後,成為淡水河本流體,流經區域包括台北市、新北市、桃園縣與基隆市。流經關渡與基隆河匯流後,於淡水鎮油車口注入台灣海峽。

流域內人口集居數達500萬人口以上,與大台北地區居民生活關係密切。主要流域長度約為159公里,流域面積達2726平方公里。

「淡水河流域重要濕地」是指包括位於新北市的「台北港北堤濕地」、「挖子尾濕地」、「淡水河紅樹林濕地」、「五股濕地」、「新海人工濕地」、「打鳥埤人工濕地」、「浮洲人工濕地」、「城林人工濕地」、「鹿角溪人工濕地」,以及位於雙北交界的「關渡濕地」、「大漢新店濕地」,11處共2496公頃濕地。

流域內包含三個自然保留區、一個動物保護區與豐富的沿海濕地。包括「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挖子尾自然保留區」、「關渡自然保留區」,以及「台北市野雁保護區」。

 


為什麼外國的鯖魚比較肥?

$
0
0
作者:白尚儒(臺灣鱻漁永續發展FB社群發起人)

鯖魚,俗稱花飛、青花魚,以捕食橈腳類、浮游性甲殼類、鯷科幼魚維生,有著成長快速、成熟期短的優勢。鯖魚在分類上屬於鯖科鯖屬,目前全球紀錄共有四種:圓鯖(ScomberColias)、北大西洋鯖(ScomberScombrus)、花腹鯖(ScomberAustralasicus)、白腹鯖(ScomberJaponicus)。台灣海域所產的有花腹鯖(又稱胡麻鯖、黑目蕊仔)與白腹鯖(又稱日本鯖、白肚仔)兩種,為我國重要的經濟性魚種;市場上俗稱挪威鯖的則是北大西洋鯖。

我國所產的兩種鯖魚繁殖季節為1~6月,又以4~5月為繁殖期最高峰。一年四季均可以網撈捕獲,其中又以12~1月的油脂含量最高、品質最佳。3月開始因養分轉移至精卵巢供繁殖所需,肉質開始轉粗澀乏味,要直到秋天後才會逐漸改善。

市場常見的三種鯖魚之一白腹鯖。圖片來源:白尚儒

市場常見的三種鯖魚之花腹鯖(左)、大西洋鯖(右)。圖片來源:白尚儒

台灣鯖魚史

台灣鯖魚的漁業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民國12年的宜蘭南方澳漁港,從最初的「釣槽仔」(由母船載許多竹筏到海上,再由各竹筏以一支釣方式釣鯖),民國49年時從日本引進的巾著網取代了「釣槽仔」,到了民國66年後又被大型圍網取代,自引進大型圍網後漁獲量逐年穩定上升。但因大型圍網勞動人力高(需要60~70名漁工)、高油耗、機動性差,最終隨著漁場資源下降而只風光了約30年。

民國86年崛起的扒網(俗稱三腳虎)技術,於民國90年初時開始大增船數,這興起全面取代了大型圍網,扒網不但全面改善了大型圍網的缺點,更配置集漁燈來捕撈有趨光性的鯖魚,將鯖魚產量再度推上新的高峰!除了扒網外,東北角沿海一帶還使用火藥來炸鯖魚,這是許多老一輩漁民的記憶;不過隨著保育觀念的高漲,當地多數漁民們現已棄暗投明改以曳繩釣捕撈鯖魚。

不過好景不長,在大規模高效率的捕撈下,鯖魚產量也一步步開始走下坡。台灣的鯖魚們除了食物來源減少外(魩仔魚減少、海洋汙染造成環境生產力下降),最終在高效率漁法的大規模捕撈下將鯖魚也逼上了絕路。

除了顯著的魚獲量下降外、最大體長也下降,鯖魚們性早熟更早轉大人的趨勢,且魚群組成也以未滿一歲的小鯖魚佔多數,兩~三歲的老鯖魚寥寥可數。

救鯖魚 認真的嗎?

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鯖魚資源,漁業署終於在民國102年訂定了「鯖鰺漁業管理辦法」,本法係針對以扒網、圍網的作業漁船進行管理,法規內容對於作業海域限制和漁獲卸魚申報均有嚴格規範,並於每年6月禁止鯖鰺漁船於東北海區從事鯖鰺漁業作業。據筆者的從業漁民友人透露,這法規雖有落實執行嚴締,但仍有美中不足之處。

漁民並不是「愚」民,討海維生、靠天吃飯的漁民們對於魚越抓越小越少,他們絕對比一般人更有感受,多數漁民對於這「鯖鰺漁業管理辦法」絕對是舉雙手贊成與配合。但多數漁民對於法規第十條相當不以為意。大家都知道1~5月是鯖魚的繁殖季節,而卻只在6月禁止捕撈?如果在6月前就把鯖魚媽媽和鯖魚爸爸都抓個精光了,那麼只在6月禁漁的用意是什麼?6月的海中也只剩下剛孵化的鯖魚稚苗而已,這些鯖魚小到可以輕鬆游過漁網網目,根本就不會是捕鯖漁民的對象魚。

台灣海域的兩種鯖魚分辨法:上白腹鯖、下花腹鯖

當網鯖漁民們看著東港櫻花蝦以限季限量管制,讓東港櫻花蝦成為令人津津樂道的永續漁業管理典範,其總量管制對於漁民也有相當好的價格回饋,讓漁民不用像過去大量撈捕也能賺大錢。漁民們期望政府部門也能對鯖魚採取相同的總量管理時,卻只得到了個「NO!」

原來我國的網撈鯖魚,大多是作為供應養殖戶、延繩釣餌、食品加工業者,只有一小部分的鮮魚會到消費者手上。一但進行總量管制,漁民們可以得到更好的收入,但卻會給相關業者帶來提高成本負擔,所以政府拒絕了漁民的共識!明明就是可以直接供人食用的鮮魚,卻要被拿去加工成罐頭或當餌料。

可這顯然一點都不符合永續原則啊!

網撈鯖因為單次漁獲量大,一般通販市場無法吸收,所以只能寄望特定的加工業者收購,自然價格的好壞不是漁民說了算。

漁民不是愚民,只是在無總量管制下,且公部門也不願意介入下,漁民只好努力、努力再努力地去撈捕更大量的鯖魚,好掙夠溫飽家庭的收入。現實壓迫漁民,漁民壓迫海洋。

外國的鯖魚比較肥

俗稱挪威鯖的北大西洋鯖,富有高含量的油脂,簡單地煎烤就是一道外酥內內的美味佳餚。我們之所以可以品嘗到如此美味的北大西洋鯖,這都要歸功於國外漁業的有效管理,北大西洋鯖漁場位於歐盟、挪威和冰島三方陣營之間,三方對於北大西洋鯖的資源管理相當嚴謹,比起台灣還多了各國的配額管理,而且每年配額都會視漁獲量及海洋生態作調整,更常為了配額鬧得不可開交,被當地業者戲稱是「鯖魚戰爭」。

歐洲太過遙遠,讓我們來到同為亞太地區的台灣鄰國日本,日本與台灣同樣出產了白腹鯖和花腹鯖兩種鯖魚,同樣是鯖魚但在兩地命運大不同! 當我們台灣還停留在產季為能傾銷漁獲,而大肆舉辦各種海鮮季時,鄰國的日本將這「產季」重新定義,這「產季」並非是豐收的季節,而是成了最美味的季節。

日本打破傳統思維,精緻化漁業將每尾魚的價值提升到最高,減少不必要的過漁。圖片來源:白尚儒

日本早已意識到大規模捕撈不但無法解決漁民的生計,更會讓海洋資源走向衰竭,所以將漁業轉型精緻化。多年努力之下終於讓鯖魚躍升成高級品牌的代表,日本的鯖魚三大品牌:神奈川縣的松輪鯖(10~12月,白腹鯖)、大分縣的關鯖(10~3月,白腹鯖)、高知縣的清水鯖(12~2月,花腹鯖);這日本三大鯖有著脂香清爽與彈牙口感,使肥膩鬆軟的北大西洋鯖完全不是三大鯖的競爭對手。日本海域的鯖魚也是全年有產,但上述地區的漁民只會在特定時節去捕撈鯖魚,並且用最傳統永續的一支釣方式捕獲,並在保鮮技術上下足功夫,謹慎小心呵護每條鯖魚送到消費者手上。

當台灣停留在每公斤20元還沒人要的鯖魚時,這些日本鯖魚的表現完全超乎我們想像。這些品牌的每條鯖魚都是二歲以上的成年鯖魚、每尾重量都超過600公克、皮下脂肪厚度至少都超過0.2公分,在市場價格更是每公斤600~1300元新台幣,而且還是市場大熱賣的搶手貨!

海鮮文化再進化 吃好更要吃巧

比起日本,台灣的政府部門總為了少數人的利益去默視整個大自然資源環境,屢屢訂定隔靴搔癢的無效法規,我們消費者可以如何自救?前段提到我國鯖魚的繁殖季為1到5月,而3月後因養分轉移至精卵巢導致魚肉不好吃,所以我們應避免在3~5月期間食用生鮮鯖魚,好讓鯖魚媽媽們可以安心生下小鯖魚,只要耐心等待秋天的到來,鯖魚便會用牠的美味來報答我們。也要減少食用非秋冬季節所產的鯖魚加工食品,因為就等同是變相在支持業者向漁民低價大量收購鯖魚。在合適的季節選擇合適的魚種食用,不但能品嚐到最美味的魚,更能讓消費者以市場力量去影響產業。

即使台灣被戲謔沒有海洋文化、只有貪婪的海鮮文化,只有海鮮文化又有何不可?只要我們支持永續漁業生產的海鮮,並抱著惜福與感恩的心去品嚐為我們犧牲的每條魚,終有一天也會轉變為良善建康的永續海鮮文化!

離岸風力技術在地化 首座國產「海氣象觀測塔」運作中

$
0
0
本報2016年5月11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首座由國人自行設計、製造及施工的海氣象觀測塔於上(4)月16日開始回傳即時監測資訊。這座位於彰化王功外海6公里處、高97公尺的觀測塔,所測得的海浪、風向、風速等,未來將提供台電離岸風機設計與施作時所需數據,並可用作營運期間的發電量評估。

國內離岸風機的發展預計於2015年完成海氣象觀測塔、2016年完成示範機組、2030年達到800架離岸風機。不過,台電負責將離岸風機的相關產業在地化,海氣象觀測塔也全由國人製造,進度因此略為延後。示範機組部份,因涉及向中國買測試機與《海岸法》審查,進度預計延後三年。

台電國產海氣象觀測塔 攝影:陳文姿

台電國產海氣象觀測塔。攝影:陳文姿

國人自製海氣象觀測塔完成  資料將用於離岸風機 

台電公司未來15年將投入4200億元發展再生能源,其中3300億元用在離岸風力發電。目標是2025年離岸風機裝置容量達1.GW(=100萬瓩),一年可提供65億度的電力。其中,第一期計畫將先設置22部風機,並於2019年底商轉。

離岸風機設計施工前,須先完成海氣象觀測塔,以蒐集風速、風向、氣壓、太陽日射量、海浪等氣象數據。歷時11個月,這座由國人設計、製造及施工的海上觀測塔終於今年1月初完工,4月開始傳回監測資料。

第一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離岸風力主軸專案計畫召集人林大惠表示,監測數據有兩個目的,一是設計施工期間,據此選擇機組、設計最佳支撐結構、配合海況計畫施工;二是營運期間,可據此估算發電量,以調配電力。

負責監測資料的成功大學團隊工程科學系助理教授吳毓庭表示,過去台灣缺乏海上的監測資料,這些數據都非常珍貴。但目前資料量太少,還不足以提供分析。

帶動產業在地化  短期痛苦長期未必不划算

國內預計在2030年達到800架離岸風機,裝置容量4GW的目標。前期示範計畫由福海風力、海洋風力與台電三家公司負責,台電進度落後,原因之一在於台電負責產業在地化的任務,以帶動國內機械零件、技術、海底基礎、海事工程、施工船舶等周邊產業的發展。

台電海氣象觀測塔團隊由中鋼、宏華、宇泰工程、台電負責硬體建置,完工後由成大負責海象監測儀器。是首座由國人自製的海氣象觀測塔。

台灣電力公司再生能源處處長陳一成 攝影:陳文姿
台灣電力公司再生能源處處長陳一成。攝影:陳文姿

台電公司再生能源處處長陳一成表示,這是國內團隊第一次進行海上施工,經驗不足。此外,施工船需要改裝,國內又僅此一艘,進度略為延遲。不過,這些設備、技術、經驗、與工作船都可運用在後續離岸風機的設置。

台電負責帶動周邊產業鏈在地化,陳一成表示,初期成本雖高,但離岸風機未來有很多維運需求,如能在地補充零件、在地維修、不用處處仰賴國外,長期成本未必不划算。不過,他也擔憂周邊產業未能及時跟上,導致進度延後。

兩示範機組在地化不順利  待《海岸法》公聽會後才設置

台電原先計畫先設置兩部示範風機,4月卻被民進黨立委管碧玲踢爆測試機是從中國進口,技術移轉也沒談好。恐怕貼了台灣製的標籤,關鍵零組件卻都是中國製。兩部示範機組最後停標,將併入後續20部風機再招標。

除此之外,台電的離岸風機計畫於去年11月申請籌設。由於海岸管理法已於去年2月公告,程序上須先辦理公聽會,再送內政部審查才能設置。相對於其他兩家離岸風力公司的示範機組今年就可完成,台電預計要到2019年底前示範機組與其它機組一起完成。

台灣離岸風力發展目標;圖片來源: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 計畫辦公室(CC授權)

台灣離岸風力發展目標,目前有三個示範進行中,預計2015各完成一部海氣象觀測塔,2016年各完成2部示範機組,2020年完成示範風場,預計容量320百萬瓦。圖片來源: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 計畫辦公室(CC授權)。

再生能源百分百 全球58企業的乾淨小秘密

$
0
0
本報2016年5月11日綜合外電報導,范震華編譯;賴慧玲審校

宜家家居(IKEA)於2012年發佈一則頭條新聞,宣示旗下所有店面將在2020年以前全面使用再生能源。2016年3月底,又一跨國企業──高科技公司惠普(HP)也做出同樣的宣示,允諾2020年前公司的用電將完全依賴再生能源。

IKEA在英國南安普敦門市屋頂架設的太陽能板。圖片來源:Department of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CC BY-ND 2.0)

IKEA在英國南安普敦門市屋頂架設的太陽能板。圖片來源:Department of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CC BY-ND 2.0)

RE100倡議 全球58企業加入

2012年宜家家居宣示該項決心時,正開始建置自有發電系統;四年後的惠普除了自行努力,已經有了更多機會,惠普選擇與其他走在再生能源浪潮先端的公司結盟,加入包含谷歌(Google)、星巴克(Starbucks)、 諾和諾德製藥(Novo Nordisk)和高盛銀行(Goldman Sachs)等公司在內的再生能源倡議組織RE100行列。

RE100成立不到兩年,迄今已有58個企業或非營利組織加入,會員們除了公開允諾100%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每年需以公開透明的原則向聯盟報告能源使用狀況,並由第三方公信團體認證。根據RE100日前一份報告,這些企業的再生能源平均使用率早已過半,甚至有些已達到100%再生能源的目標。

根據英國衛報報導,對於想要加快能源轉型腳步的企業來說,目前正是關鍵時刻。自2008年至今,太陽能發電成本已大幅調降50%之多,持續下降的發電成本,讓再生能源成為企業永續發展顯而易見且普遍的選擇。不少企業也注意到,使用再生能源對公司財政是一項利多,可以減少因國際石油價格波動帶來的衝擊,這樣的效益將隨著逐漸成熟的再生能源技術而更加明顯。

「我們把這當做是永續企業的乾淨小秘密。」出產士力架巧克力(Sinkers)的食品加工廠,美國瑪氏食品公司(Mars, Inc)全球經理凱文.拉賓諾維契(Kevin Rabinovitch)說道,「保護氣候也可以省錢。」

相對而言,立法者、執法者、和國營能源公司保守的步伐還跟不上企業對永續能源日益龐大的胃口。根據非營利組織Ceres提出的一項報告,儘管再生能源的價格已變得更平易近人,但由於地方法規差異和供給面的限制,讓企業無法在不同地點用相同的價格購得綠電,這讓採購變得困難。不僅如此,包括美國等部分國家對於再生能源的態度反覆,讓企業很難跟著政策走向發展。

再生能源的第一步:購買能源額度

加入RE100之後 ,這些企業一方面可以從使用者的觀點協助推動再生能源系統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可獲得取得再生能源的管道,例如購買可再生能源信用額度(renewable energy credits),直接向發電者購電,或就地自行生產綠電。

再生能源額度的設計,是讓企業繼續使用傳統電力的同時,透過出錢補助生產相同電量的再生能源來抵消碳排放。然而,再生能源額度自推行起,質疑聲浪不斷。批評者認為,這種「自我安慰的騙局」不僅無法反映真實的發電量,也無法確實涵蓋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在生產成本上的差異。支持者則認為,再生能源額度只是達到全面使用潔淨能源的第一步,也是最簡單的一步。

許多企業採取了額外步驟,以確認他們購買的再生能源額度係遵守嚴格的環保及社會原則。例如,總部設在美國密西根的辦公室家具品牌Steelcase,只購買零碳排放的再生能源額度;軟體巨擘SAP則發展出一套特殊的採購標準來選購再生能源,間接敦促發電業者朝更永續的目標前進。

「我們認為只有在與化石燃料發電廠脫鉤而且與毀林無關的情況,生質能源才算是真的綠電。而且,我們要求合作的電廠壽齡不得超過十年,因為我們的目標是促進再生能源的革新。」SAP全球環境經理華格納(Marcus Wagner)表示。

直接購電、發電  企業的新選擇

發展再生能源的下一步,是讓企業直接向風力發電廠或太陽能電廠購買部分的能源,而夜間、太陽能或風力發電不足時,則由當地的電力公司供電。一些企業甚至開始與能源公司合作設置太陽能或風力發電廠,例如美國瑪氏食品公司就和日本住友集團(Sumitomo)合作,在美國德州設置200兆瓦、118架風機的風力發電廠,於2015年上線至今,瑪氏食品宣稱已能供應美國區業務的全部電力需求,讓該公司使用的再生能源比重一舉上升到其全球業務電力總需求的 25%。

零售業龍頭沃爾瑪(Walmart)去年也和美國德州的一家能源公司「模式能源」(Pattern Energy)合作,承諾購買該公司200兆瓦風力裝置的一半發電量,估計可供應沃爾瑪美國區業務約18%的電力需求

Google在園區自行架設太陽能板,供應用電需求。圖片來源:Steve Jurvetson((CC BY 2.0))

Google在園區自行架設太陽能板,供應用電需求。圖片來源:Steve Jurvetson((CC BY 2.0))

另外,極少數企業選擇自行發電,例如谷歌在位於美國加州的總部園區裡,自行投資生產了1.9兆瓦的太陽能,能提供園區30%尖峰用電所需的電量。同時,為提高再生能源消費比例,谷歌也購買其資料中心鄰近地區生產的綠電。目前谷歌再生能源使用率已達37%。對谷歌來說,使用再生能源的動機除了規模、財力、和成為永續產業龍頭的渴望之外,還包括以固定價格長期購買潔淨能源所帶來的商業利益。

工程雖浩大  門檻逐漸降低

企業轉換使用再生能源的工程浩大,過程也並非總是平順。了解再生能源如何產生、如何購買、以及如何支持最創新的技術都是挑戰。事實上,為了降低轉型過程中的挑戰,2014年沃爾瑪和其他11家公司就已簽署創立再生能源商務買家原則(Corporate Renewable Energy Buyers' Principles)群組,負責規劃和推廣企業改用再生能源的建議方針,包括設立長期能源合約、增加融資工具的管道(例如能源採購協議)等。

「在美國,有許多州政策讓企業難以發展再生能源,例如商務買家無法與國營能源公司協商用更合理的價格購買綠電,或是無法直接向民間再生能源公司購電。」沃爾瑪資深全球責任溝通部門資深總監迦德納(Kevin Gardner)表示。

不過,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資源,讓企業能更容易地擁抱再生能源。Steelcase永續團隊的再生能源經理迪安吉利(John DeAngelis)指出,科羅拉多州非營利組織「洛磯山脈學會」(Rocky Mountain Institute)致力於發展市場導向的環境問題解決方案,包括提倡潔淨能源、改進運輸系統效率和推廣綠建築等。該協會旗下的「企業再生能源中心」(Business Renewables Center)提供了各項指導諮詢,協助企業轉用再生能源。

許多改用再生能源的企業開始發現,致力追求再生能源除了做好事的滿足感之外,還能帶來許多為社會創造更多利多。例如,諾和諾德製藥公司以其強大的購買力,成功說服一家在地大型能源公司從原本的燃煤供電改成生質能源發電。這些大型企業的存在,也為市場創造了穩定的需求。

「沃爾瑪和其他企業對使用再生能源的承諾,提高了再生能源市場的穩定性,也鼓勵了其他企業加入投資,進而降低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讓每個人都受益。」迦德納說。

人體可「吸入」塑膠微珠 專家:或有健康風險

$
0
0
本報2016年5月11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洗面乳裡的「柔珠」塑膠微粒,不僅有害海洋生物健康,更會隨著海鮮吃下肚,危害人體。但環境衛生專家警告,這些柔珠還可能進入空氣中,經人體吸入肺部,造成未知的健康問題。

塑膠微珠的大小比針頭還小,肉眼幾乎看不見

塑膠微珠的大小比針頭還小,肉眼幾乎看不見圖片來源:MN Pollution Control Agency(CC BY-NC 2.0)

每年有超過1000萬噸的塑膠進入海洋,分解成數兆片的塑膠碎片。近來洗面乳和牙膏等清潔用品中的塑膠微粒,又稱為「柔珠」,引發公眾關注。

倫敦國王學院環境衛生教授凱利(Frank Kelly)說:「這些塑膠微粒可能隨著其他載體進入空氣,最後被吸入肺裡。這個問題還有待系統性的研究,但是塑膠微粒的尺寸是可以被吸入的,而這些微粒在環境中的數量越來越多,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凱利認為,污水到了戶外蒸發後,塑膠微粒就可能進入空氣中。他並提到,法國曾有研究偵測到空氣中塑膠微粒的存在。「吸入後,塑膠微粒可能將化學物質帶到肺部下方,甚至進入循環系統,產生類似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危害。」

英國環境糧食與偏鄉事務部提交給環境稽核委員會(Environmental Audit Committee,EAC)的資料中指出:「就連嗜吃海鮮者所吃下的塑膠微粒,可能都沒有吸入的量多。」

不過凱利說,塑膠微粒的健康影響,不管是吃下肚或吸進肺裡,目前所知甚少。

新北市國聖埔沙灘上撿拾到塑膠原料,難以分解。圖片來源:本報資料照。箭頭所指的透明圓球即為海葵體內的塑膠微粒。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湯森林副研究員實驗室 楊姍樺提供。

塑膠微粒只是海洋中塑膠垃圾的一小部分,但環團認為只要政府禁用,就能有效解決塑膠微粒污染問題。美國去年12月即通過塑膠微粒禁令,英國也有超過29萬人連署要求政府禁用。

海洋生物常誤食塑膠微粒,吸附其中的海水中有毒物質也得以進入食物鏈;有研究指出,吃下半打生蠔就等於吃下50顆以上的塑膠微粒。

部分清潔用品廠商已經開始停用塑膠微粒。聯合利華2015年開始停用,歐萊雅表示將於2017年淘汰塑膠微粒。市面上也有其他安全的替代品,如堅果粒和鹽。

MN Pollution Control Agency(CC BY-NC 2.0)

避免使用柔珠產品並不困難。只要確認產品中不含聚乙烯(polyethylene)和聚丙烯(polypropylene)即可。圖片來源:MN Pollution Control Agency(CC BY-NC 2.0)

新政府轉型正義契機 原民土地全屬國土計畫「特定區」

$
0
0
本報2016年5月11日台中訊,賴品瑀報導

《國土計畫法》今年5月開跑後,也啟動了國土使用的重新規劃,所有原住民土地將屬全國國土計畫中的「特定區域計畫」,成為指導縣市國土計畫的上位。

這一波全面檢討現存不合理的土地使用管制,不但是原鄉改變處境的機會,也與即將上任的新總統蔡英文所承諾,要從土地方面來著手原住民的「轉型正義」不謀而合。10日原民會在台中市政府舉辦座談會,提出對原民土地規劃的想法,土管處副處長謝亞杰強調「我們現在是一局上半」,透露日前已向準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做簡報,確認了「土地調查委員會」將是未來相當重要的政策之一。

謝亞杰指出,《國土法》是在規範土地使用,對原民生活生計的影響其實更甚過「原住民族土地及海域法」,因此雖然土海法已送進立院等待審議,但在《國土法》中,原民會已將《原基法》的諮詢、同意、參與等都納入其中,以保障原民權利。

20160510原民會國土法

原民會10日舉辦座談,說明原民土地規劃的想法。攝影:賴品瑀。

《區域計畫法》分區使用零碎  不符傳統慣習

在之前的區域計畫法中,由於未將原住民族生活形態與傳統使用土地方式納入考量,原本26萬多公頃的原住民土地,約有98%分散在「非都市土地」的11種分區、19種用地名目之中。且在原保地中,林業用地佔64.9%、農木用地佔28.6%、建築用地僅佔0.6%,有用途不多元、不符合生活與慣習的需要。

40年來,反而讓在原鄉依照祖先生活方式生活的原民,時常淪為「超限利用」的違法狀況,即便取得原住民保留地,也往往因為屬於保安用地、林業用地,有「什麼都不能做」的限制;反觀財團卻能取得開發許可,在變更土地(分區)使用後進行大規模開發,破壞原先規劃與原民生存環境。

20160510原民會國土法26萬多公頃的原住民土地,約有98%分散在「非都市土地」的11種分區、19種用地名目之中。攝影:賴品瑀。

《國土法》納原民參與  依部落需求訂利用原則

《國土法》開跑後,將原先「開發許可制」改為「使用許可制」,也就是國土功能分區不再隨意更動,一切使用都須符合規範。

原民土地與海域也將完全納入全國國土計畫中的特定區域,成為都市計畫、國家公園計畫等各部門計畫的上位指導。不但原民土地、海域將依照原民使用需求來訂定土地使用管理規則,「國土復育促進區」也將有原民部落參與機制。

原民會土地利用科科長廖益群指出,在國土四大分區中的原住民土地,將依照原民需求來創設合宜的土地使用管制及使用地,如「國土保育區」中,有限度使用水源用地、傳統獵場用地,「農業發展區」則依需求規劃部落耕作用地,「城鄉發展區」規劃部落建地、傳統祭儀用地、成長管理用地等,「海洋資源區」則依照海域使用及傳統慣俗,規劃漁獵場域等。

而在「原住民族特定區域計畫」的規劃上,將有原民會提出「原住民族特定區域計畫總綱」納入全國國土計畫中,由縣市政府擬定執行計畫,而原民部落除了有權同意縣市政府所提出的執行計畫外,更需要參與其中,例如調查釐清區域空間範圍、提供規劃需求等,正也等於正在開跑的「部落公法人」將有重要的角色。

參與規劃是關鍵  原民會:部落、人才培育很重要

廖益群強調,16族的原民共有743個部落,每個族群的需求大不相同,單一的土地使用管制無法反應與滿足,因此計畫必須適地適性,應跨區域、跨類型、特殊性重要自然地形、地貌、地物、文化特色等。

他以先展開試辦的北泰雅鎮西堡為例,原本全境屬非都市土地,使用分區為森林與山坡地保育區,使用編定則多為農木用地、林業用地,丙建與墳墓用地則顯零星。在進行包含了泰雅族GAGA規範、傳統生活智慧、土地使用現況、原民為主體的參與式規劃、跨部門協商後,目前規劃為「混農林業」用地區位,並劃為水源保護區、成長管理區、居住與農耕生活區、災害管理區、自然生態發展區、限制發展區六區。

「我們要怎樣,要自己講出來,都不講的話只好別人幫你劃。」廖益群強調,這需要部落的參與,因為部落的狀況與需求部落自己最瞭解,因此更顯部落培力、人才培育的重要。

原民土地範圍到哪裡?  須先展開調查、確認

除了等待《國土法》的整體規劃,如何確認原住民土地,包括原保地增劃編、傳統領域劃設的進度也受關注。因為要落實原基法,尤其是第21條的知情同意,須先有明確範圍。

廖益群指出,原保地部分,長期為特定區域計畫,短中期則持續以更正、變更編定為主,例如放寬更正編定的行政措施,如航照圖可做為證明文件、非都土地公告實施建管後的增改重建建物,可更正編定為建築用地、證明文件無記載面積者,可以加計3300平方公尺以下的法定空地等。原民會更協助約30個原鄉部落,陸續將使用分區由山坡地保育區、森林區,更正為可建築面積較大的鄉村區,以彌補多年前行政機關並未確實現勘即逕自劃設的錯誤。

在土海法完成前,原民會以「原住民族土地及部落及其周邊一定範圍內之公有土地劃設辦法」12條作為現階段的暫時依據,據此展開傳統領域範圍的調查與確認。

傳統領域科代科長蔡峰億解釋,待土海法完成後,這些土地的治權就將從林務局、退輔會、國家公園等機關移交到原民會,甚至未來的原民自治政府。

傳統領域地圖。(圖片來源:東清七號地自救會提供)

原保地的範圍如何確定?航照圖可做證明文件。圖為蘭嶼傳統領域地圖。圖片來源:東清七號地自救會。

Viewing all 1985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