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85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香蕉告急! 對抗肆虐全球黃葉病 台灣改良種有潛力

$
0
0
本報2016年4月27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全球近千位專家近期齊聚美國佛州國際香蕉大會,想辦法阻止肆虐全球香蕉的黃葉病。專家表示,目前尚未完全確認哪些品種足以對抗黃葉病,但台灣香蕉研究所改良的GCTCV-219,是相當有機會的品種。

Aran Burton(CC BY-NC 2.0)

全世界的專家正著手開發耐真菌的香蕉品種。圖片來源:Aran Burton(CC BY-NC 2.0)。

首見於澳洲和台灣的香蕉黃葉病,透過土壤、水和遭污染的機具傳播,幾乎消滅了東南亞香蕉,導致印尼出口銳減,菲律賓、中國、中東和非洲部分地區的蕉農損失慘重。

《英國衛報》報導,大會地點最後一刻才從哥斯大黎加改為邁阿密,就是為了避免與會者透過鞋底的土壤將黃葉病帶進拉美。萬一黃葉病進入拉美,360億美元的香蕉產業可能面臨價格飆漲、小型業者失業的困境。

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杜桑瑟理(Fazil Dusunceli)表示,很難保證黃葉病不會進入拉美,引起當地蕉農不小恐慌。會議中除了亟欲制定計劃防止疾病擴散,專家也正著手開發耐真菌的香蕉品種。

香蕉的需求仍強盛。美國人所吃的香蕉,和蘋果、柳丁加起來一樣多。

20世紀上半葉,另一種真菌傳染病就曾幾乎殲滅拉美香蕉。今日全世界有香蕉船可吃,是因為「華蕉」(Cavendish)取代了當時最受歡迎的「大麥克」(Gros Michel)香蕉。華蕉雖然口味稍微遜色,但是可抵抗真菌侵襲。

不過目前市佔99%的華蕉不耐最新的真菌,研究人員耗費數年尋找合適的替代品種。

台灣香蕉研究所改良的GCTCV-219是相當有機會的品種。台灣研究人員表示此品種的形狀和味道都和華蕉很像。

不過杜桑瑟理提醒,雖然許多研究機構致力於開發替代品種,但目前尚未完全確認有哪個品種足以對抗黃葉病且可以適應不同環境。


去年挖港、今年修堤 墾丁後灣沙灘生態浩劫

$
0
0
本報2016年4月27日屏東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局今年在後灣進行海岸環境改善工程,工程經費2千多萬元,預計要修復海堤上的觀景平台、景觀橋並增建涼亭。不過日前遭當地保育團體舉發,施工單位在國家公園內的沙灘挖砂、打水泥樁,進行大量水泥化工程,破壞後灣沙灘生態。

民眾質疑,後灣位於懇丁國家公園內,工程施工應通報墾管處同意,但墾管處卻不知道,任由河川局隨意施工。經民眾反應後,日前墾管處到場現勘並表示,後灣屬國家公園特別景觀區,河川局未申報施工違反《國家公園法》,將依法開單告發,後續則會針對現場環境維護部分進行監督。

河川局在後灣沙灘進行海堤工程,近年沙灘退縮嚴重,民眾質疑是過度水泥化所造成。攝影:李育琴

河川局:改善後灣舊海堤  避免危害安全

後灣鄰近海生館,當地以陸蟹棲地聞名,近年因京棧飯店開發案引起全國民眾關注,許多團體、民眾為了解陸蟹棲地議題,到後灣進行環境教育和生態體驗活動。

後灣地形為天然岬灣,灣內海水平緩,曾是遊客、居民下水遊憩的美麗海灘,但地方民眾說,沙灘已不斷退縮,美景大不如前,質疑是過多水泥化工程所造成。

第七河川局表示,目前進行的海岸環境改善工程,是2005年將混泥土海堤以近自然工法進行改善,因已使用十年,部分木造觀景平台損毀,有安全疑慮,因此重新進行整修。

七河局發言人黃傭評說,該工程事前已做好生態調查,避開陸蟹棲地並減量施工,除了有做灣內底棲生物調查,並把觀景平台數量減少一座,避免影響潮間帶生物和寄居蟹等的棲息環境。

不過在工程規劃上,因須考量使用人的安全性,因此除了擴充無障礙空間,凸出於沙灘的平台增加了水泥底樁,確保安全無虞,平台則改用仿木材質。

黃傭評表示,這項工程去年10月已辦理社區說明會,並邀請墾管處出席,照理已經告知墾管處施工訊息。對於墾管處以未通報而開罰,河川局認為,海堤屬於《水利法》所管轄,該單位已依《水利法》申請建照,工程是否需墾管處同意,恐怕是二項法令衝突之處,未來需要再溝通磨合。

國家公園內工程不斷  保育團體批墾管處未盡監督之責

保育團體批評,後灣沙灘一直在做工程,使陸蟹棲地和當地生態遭到破壞,墾管處卻未盡監督之責。

後灣人文暨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執行長楊美雲說,去年恆春漁會找來軍方在後灣港清淤,任由重機具進出沙灘,且清淤後的淤泥直接傾倒在沙灘上。今年河川局又花了2千多萬元要改善海堤工程,沙灘再次挖掘翻擾,為了做兩座觀景平台,在沙灘上各打了40多個水泥樁。她質疑,究竟要破壞後灣沙灘到什麼地步?墾管處的監督職責在哪裡?

工程包商在後灣施做海堤改善工程,為觀景平台打樁。攝影:李育琴

工程包商在後灣施做海堤改善工程,為觀景平台打樁。攝影:李育琴

墾管處僅因河川局未通報施工開罰,但施工方式和範圍恐影響當地生態,是否有做到實質監督?墾管處企劃管理課課長張芳維表示,後灣海堤工程是改善原有的海堤,施工範圍並沒有超出原量體,因此基本上會核准同意;而且中央有預算進行海堤改善,讓環境變好,墾管處樂觀其成。

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認為,在國家公園內,一般民眾若要興建或施工,都需通報墾管處同意,但是公部門施作公共工程,卻不需通報,究竟在國家公園內公共工程的監督機制為何,監督品質由誰把關?洪輝祥說,是否該納入更多公民監督的機制,而非由公務部門說了算。

把工程發包當回饋  不利地方永續發展

此外,洪輝祥指出,政府部門處理地方問題,總是不斷用發包工程當做對地方的「回饋」,卻沒有思考過多的水泥化工程,對地方永續發展沒有助益,反而容易形成利益結構。

近年,生態旅遊在墾丁逐漸受到重視,墾管處也積極推動社區發展生態旅遊,但是在後灣,當地居民卻是歡迎更多的工程,認為保育人士在阻礙後灣的發展,因而形成內部對立的局面,間接影響當地推動生態旅遊。

湧泉海岸林潔淨水源與底質,創造特異折顎蟹獨特棲地。

後灣擁有珍貴陸蟹資源,是發展生態旅遊的好地點,卻因公部門工程造成社區對立。圖為特異折顎蟹。圖片來源:墾管處研究團隊。

保育團體認為,一而再的工程對後灣生態資源造成浩劫。後灣人文暨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鍾乙豪表示,後灣海堤工程十年前就做了,現在又再來一次,每次施工都是對沙灘的破壞,而且打樁、灌漿,施工方式完全不顧生態,對沙灘的流失也沒有幫助。

然而河川局表示,這項工程規劃時已盡量減少生態影響,後續施工將尊重保育團體意見,減少大型工程車輛出入,夜間也不施工。河川局坦承,在事前說明會與居民溝通時,忽略了邀請保育團體與會,未來會兼顧到社區不同組織的意見。

日本琵琶湖首次檢出塑膠微粒 影響京阪神飲水水質

$
0
0
本報2016年4月27日綜合外電報導,陳致睿編譯;翁御棋審校

日本京都大學研究團隊的調查發現,對生態系有害的塑膠微粒,正浮游在琵琶湖的廣大水域。目前,日本周邊海域尚未有塑膠微粒的紀錄,但供應京都、大阪、神戶的水資源,作為關西地區「水缸」的琵琶湖,卻是首次檢出。

日本琵琶湖。圖片來源:rockriver(CC BY 2.0)

日本琵琶湖。圖片來源:rockriver(CC BY 2.0)

京都大學研究團隊推測,這類塑膠微粒的來源被推測為是從河川或湖岸流入的購物袋等垃圾,被紫外線或波浪分解四散,在水域裡成為無法回收的狀態。

直徑五釐米以下的塑膠微粒容易遭魚類或鳥類吞食,對生態系產生不良影響,也讓國際社會也漸升高對其疑慮。

京都大學研究團隊去年10月至12月在琵琶湖中央27處實施調查,發現在表層水中,平均一立方公尺的表層水約有0.35個塑膠微粒,而在湖底經乾燥的底泥層中,平均10克的乾燥底泥裡則有約4.6個塑膠微粒。

根據去年11、12月在大阪灣13處,用同樣的採樣分析進行的調查,在表層水平均發現0.94個,在湖底泥則平均發現8個塑膠微粒。

由於塑膠微粒表面存在許多孔洞,具有吸附化學物質的特性。經分析大阪灣的塑膠微粒附著的物質,測出平均每公克有機氟化合物「全氟己酸」(PFHxA)為1800奈克(10-9克)。全氟己酸是一種為防水而使用在平底鍋或化妝品的化學物質,有致癌疑慮。

京都大學教授田中周平准表示:「這次發現的塑膠微粒,來源並非通過下水道污水處理場之垃圾,而是被亂丟的垃圾。琵琶湖一到周末,有許多前來從事燒烤等休閒活動的遊客。在調查中也常見浮在湖面的寶特瓶。」

「一旦魚類誤食塑膠碎片,很可能會對食用該魚的人類產生影響。考量到住在下游的京都或大阪居民之用水需求,勸導民眾莫亂丟垃圾等環境意識的啟發活動是非常重要的。」他說。

編按:琵琶湖是日本的國家公園,也是拉姆薩公約中,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琵琶湖也是日本最大的河川,且是湖沼水質保全特別措置法指定湖。湖沼水質保全特別措置法,是為了保全水資源而設定,讓防止湖泊水質污濁,也限制工廠等營利事業、及生活污水、農林水產等排廢水。

新北鼻頭公園釣客多 海底垃圾竟清出300隻木蝦

$
0
0
本報2016年4月27日新北訊,林育朱報導

今(2016)年度的台灣珊瑚礁體檢日前正式起跑,第一站調查地點選在新北市鼻頭公園,共有十名潛水人員熱情相挺,不僅協助珊瑚礁體檢調查,還一起動手清理海底垃圾,除了大大小小的漁網、魚線,竟還清出高達300隻的木蝦!主辦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工作人員表示,這與當天鼻頭公園內有許多釣客的發現不謀而合。

海底清出300隻木蝦,一字排開相當可觀。攝影:林育朱。

此次珊瑚礁體檢結果顯示,活珊瑚覆蓋率38.75%,以國際標準來說屬於「一般」程度(覆蓋率25-50%)。其他較特別的是藻類覆蓋率高達17.5%,這可能是因為適逢季節交替,海洋水層上下交換導致的湧升現象,將海底的營養鹽帶到了表層,而使藻類數量增多。一般來說,等到氣溫升高之後,藻類就會消失。

魚類部分,指標性物種僅有記錄到蝶魚、笛鯛和鸚哥魚,三者的族群密度分別為每100平方公尺內4.25隻、0.25隻、0.25隻。往年蝶魚的族群密度甚至可高達十多隻,多半是以幼魚為主,可能是今年調查時間較往年提前,因此沒有發現幼魚的蹤跡,數量也不若以往。無脊椎動物的部分,整條穿越線調查下來僅紀錄到一隻長棘海膽和一隻馬糞海膽。

此次珊瑚礁體檢調查,僅紀錄到一隻馬糞海膽。攝影:林育朱

志工在調查之餘,也協助清除海底垃圾,並進行初步分類,發現大多數的垃圾和釣魚行為有關,包含有鐵鋁罐41個、玻璃瓶九個、保特瓶七個、一號廢電池三個、釣餌相關的包裝26件,大大小小的漁網、魚線則有15件,鉛錘115個,數量最多的就是高達300隻的木蝦!

志工從海底撿起的鉛錘。攝影林育朱。廢棄漁網。攝影:林育朱。

這些釣魚用品,有些還附著倒鉤,不僅對海洋生物是潛在的威脅,也可能傷及動手清除的潛水員。有些釣客會使用廢電池當成鉛錘使用,一不小心卡到岩石或珊瑚,使得廢電池留在海底中,在海水高鹼性的環境中,廢電池的外殼非常容易腐蝕,導致電池內部有毒化學物質外漏;數量極多的鉛錘,其中的鉛也有可能會慢慢地釋放到周圍的水體,毒害海洋生物。

協助清除海底垃圾的志工,有幾位本身也會從事釣魚活動,但經過此次動手淨海後,都感嘆地說:「再也不去釣魚了。」或是承諾:「以後垃圾一定好好處理,不隨手丟進海裡。」

岸邊垃圾。攝影:林育朱

※註:2016年台灣珊瑚礁體檢活動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會關渡自然公園共同主辦,並由台灣滙豐(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贊助,而本梯次活動由iDiving愛潛水共同舉辦。

 

平腹小蜂力戰荔枝椿象 不用藥也有好吃的龍眼

$
0
0
本報2016年4月2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整理報導

4月是龍眼花開的季節,同時也吸引大量「荔枝椿象」來訪,影響龍眼生產,讓農民很頭痛。最近高雄市政府農業局與學者合作,施放平腹小蜂防治,重新架構生態系,不用藥也能生產健康的龍眼!

4月龍眼花開,同時也吸引「荔枝椿象」來訪,大量荔枝椿象造成龍眼生產,讓農民很頭痛。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提供

4月龍眼花開,同時也吸引「荔枝椿象」來訪,大量荔枝椿象造成龍眼生產,讓農民很頭痛。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提供

荔枝椿象外表呈紅色跟咖啡色,可不時聞到陣陣杏仁味,不小心被分泌物噴到還會引起燒灼反應。由於主要吸食龍眼、荔枝及台灣欒樹樹枝嫩芽、嫩梢、花穗及幼果汁液,常造成落花及落果。

荔枝椿象一次可產下14顆卵,近年來在全台各地的數量大增,影響龍眼及龍眼蜜生產。這些讓農民恨得牙癢癢的卵卻是「平腹小蜂」幼蟲的佳餚,高雄農業局即與屏東科技大學植物保護系助理教授張萃媖合作,釋放荔枝椿象的天敵——平腹小蜂。藉由平腹小蜂將卵產在荔枝椿象的卵內,讓荔枝椿象無法順利孵化而達到防治的目的。

去(2015)年農業局即在橋頭及田寮釋放1萬隻平腹小峰,經過一年的調查研究發現,平腹小蜂的寄生率比往年提升不少,顯示釋放的平腹小蜂在野外已建立族群。

此結果讓農業局及屏科大研究團隊大為振奮,農業局今年仍會持續釋放3萬隻平腹小蜂,希望未來有一天不用再依賴人工釋放,就能有基本的防治效果。

荔枝椿象。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農業局平腹小蜂成蜂釋放作業。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提供
荔枝椿象。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農業局平腹小蜂成蜂釋放作業。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提供

荔枝椿象於每年2月中旬開始活動產卵,產卵高峰期為4月至5月,此時可見枝頭密密麻麻佈滿紅黑相間的若蟲及咖啡色的成蟲。此外活動期間荔枝椿象攻擊性高,農業局呼籲民眾切勿驚擾或徒手捕捉荔枝椿象,否則恐被其臭液灼傷。

生態修復之前 配合藥物、物理防治

平腹小蜂只能對付荔枝椿象的「卵」,對已孵化的若蟲及成蟲是沒有效果的,若危害密度過大,張萃媖建議可在12月至1月間進行藥劑防治。此時荔枝椿象活動力低,且對藥劑敏感,同時荔枝及龍眼尚未開花,此時施用藥劑不會影響到蜜蜂採蜜,是防治的最佳時機。

張萃媖表示如果兩者兼具的綜合防治是最佳防治方法,但由於目前平腹小蜂的數量仍然不足,建議產卵期可利用人工移除卵塊、修枝等物理防治來代替也十分有效。

 

人類學看阿美族「野菜文化」:生態寶藏挖不完

$
0
0
本報2016年4月27日台北訊,林倩如報導

劍筍、龍葵、過貓、輪胎苦瓜、珍珠洋蔥等樸素的野菜,不只是養生蔬食,更可能是調適氣候變遷、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解方。由台灣大學人類系助理教授羅素玫(Alik Nikar)主講,芭樂人類學、TAAZE讀冊生活規劃的系列講座,第一場「當人類學遇上生物多樣性:阿美族與環境共處的智慧」昨(26日)於紀州庵登場。

台大人類系助理教授羅素玫主講「當人類學遇上生物多樣性:阿美族與環境共處的智慧」。攝影:林倩如。

台大人類系助理教授羅素玫主講「當人類學遇上生物多樣性:阿美族與環境共處的智慧」。攝影:林倩如。

傳統環境知識的前瞻性

長期在台東阿美族都蘭部落做田野的羅素玫,研究領域包括儀式、性別,原住民傳統生態智慧等課題,近年來更從文化人類學的觸角往生態學延伸,進行文化多樣性結合生物多樣性的跨領域探討,更從1998年開始成為都蘭部落年齡組織拉贛駿組的成員。

阿美族的野菜知識,作為一種原住民傳統環境/生態知識的研究方法,她先就人類學脈絡梳理之,說明「傳統生態智慧」(Traditional Environmental/Ecological Knowledge)根源於兩個研究取向,其一為「民族科學」,另一是「不同民族對自然過程的理解」。又因晚近這兩個研究取向和其他領域、當代問題整合之應用趨勢,例如生態保育、永續發展、環境資源管理等問題,使得傳統生態智慧愈發成為一個成熟的學科領域。

加拿大生態人類學家柏克斯(Friket Berkes)對傳統生態智慧的解釋——乃一個整合式社會生態體系的觀點,則包含世界觀、社會制度、土地與資源管理系統、土地與動植物的地方知識的層次套疊。此外,羅素玫主要以英國人類學者艾倫(Roy Ellen)的定義來介紹傳統生態智慧體系的特徵,比方殊異於普遍性科學的「在地性」——源自於特定的地方、具有一整體經驗,並且是生活在當地的人所生產出來的;礙難用書寫替代、必須以「口述」的方式做傳遞,或是用「想像」和「示範」的方式。

即便到了今天,野菜雖廣受消費者喜愛仍可能被誤讀成「貧窮食物」,又其知識系統非建構成如現代知識般的百科全書,一般人不容易學習,坦言「它不是一個人人平等的知識,因此,人類學的語言扮演一個中介。」正是羅素玫給自己置身學術研究、部落田野之間的轉譯定位。

猜猜看,這個農園裡有多少種作物?攝影:林倩如。

猜猜看,這個農園裡有多少種作物?攝影:林倩如。

草食民族:就是愛吃「苦」

話及十多年前初進田野,深受「苦」的味覺震撼,其實是一段研究「苦」的經驗,羅素玫笑稱。阿美族最擅長利用野菜,且嗜苦為樂,早期央託族人協助調查,卻常不得其門而入,原來採集野菜的地方屬於秘密基地,她們非常重視野生種源,原住民的環境智慧實際把文化多樣性扣連到生物多樣性,在日常生活裡充分運用在地知識,代代相傳守護。

羅素玫並補充幾個田野觀察,像45歲以上多具備一定的野菜知識,但不採神農嚐百草方法,乃承繼過去流傳下來的既有系譜;最重要的原則是絕不取而竭之,需要時才去拿,不排斥他人使用個人領域(對方通常回贈其他野菜或改良工具),一群人共同採集後無論多寡會再均分,若採多了則分享給親友或年齡階級組織等等文化習慣,在在顯現出「分享」的精神及實踐,蘊藏永續發展之思維。

不過,採集亦包括海洋的定義,她指出,「有趣的是,陸地跟潮間帶採集,都是女性的生態知識多過男性,但一到捕魚區,便又是純男性的領域,鮮少女性。」性別分工區隔分明,導致迥異的傳統環境知識系統。

再者,十年前吳雲月出版的《台灣新野菜主義》蔚為經典,時值今日對照,則可發現名稱、地方的差異性,野菜也有流動性,加上面臨外來種的入侵、原生種的消失,野菜復興不只學採、還可以種回來,歷經遷徙、綿延交換,「什麼一定要保留在園裡?」一塊塊生態農園彰顯著民族的飲食偏好,融入新作物之餘尚須保持生物多樣性,一個季節一小塊地平均至少50種以上植物,然「就算田裡已有山蘇,她們依舊外出採集山蘇,總是野外的比較好吃。」她形容。

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生態農園,高達60個植物品種。攝影:林倩如。

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生態農園,高達60個植物品種。攝影:林倩如。

土地到餐桌 搶救野菜文化承傳

原住民族主體認同的呼聲益發高昂,並積極文化復振,同時,耆老亦凋零迅速,「需要把傳統說得更清楚。」以前族人與自然關係緊密,能辨識食用的野菜超過200種,因求學、工作等因素人口大量外移,鬆脫了連結土地的臍帶,新生代認得的野菜頂多10幾種,「大家很有危機感,體認到再不藉由文字、影像等不同媒介來記錄,這些生態知識就沒了,而傳承如何發揮創意、活力卻仍保持原有的豐富性?」新工具與時俱進、新生代的參與,所可能造成的原貌改變,所有傳統存續面對的挑戰都一樣。

所以,需要對話、展開行動。比如自1995年起在豐年祭(kiluma'an)前辦理青少年、青少女訓練營(Pakalungay),即為社會文化與生態知識的合作,從中帶動各項文化研習,近年來新添野菜採集。

極端氣候之下,原生野菜也難逃受到影響,「很多植物種不好、種不出來。得做更多事情,除了保種,還要能適應未來環境條件。」最後,羅素玫提醒社會變遷演替,都蘭到台東市僅20分鐘車程,交通方便外來新移民踴躍,往昔土地資源部落共享、採集生態多元興盛,今整個山區幾乎私有化,削弱傳統生態智慧的累積,但新移民不乏友善農業,彼此應該多交流,「人與植物的邊界或關係,開放且通達,外來的因子如何留在生命裡,並嘗試同歷史扣合在一起。」共創都蘭的新機會。

都蘭部落特有的青少女訓練營,安排野菜採集課程以傳承文化。攝影:林倩如。

都蘭部落特有的青少女訓練營,安排野菜採集課程以傳承文化。攝影:林倩如。

 

花10億省92億元 能源局爭取續推節能計畫

$
0
0
本報2016年4月27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經濟部能源局於去年4月提出「自己的電自己省」智慧節能計畫,以一年省電2%為目標,補助縣市進行地方節電。昨(26)日發表成果,雖未達到電力負成長的目標,但電力成長從3.9%降到0.05%。對此結果,能源局局長林全能表達十足肯定。

林全能表示,計畫實際投入10億元,若計畫不實施,預估電力將成長3.9%,算起來共省下了32.6億度,等於省了91億元;若以實際節電量來算,一年省電2.3億度,相當於省下近6.5億元。由於省電設備與規劃還會持續省電,整體下來,林全能認為「非常划算」。

智慧節能成果發表會 攝影:陳文姿

智慧節能成果發表會。攝影:陳文姿。

住宅、機關都省電  服務業用電仍增加

「自己的電自己省」智慧節能計畫為期一年(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預計投入30億元補助19個縣市(不含離島)。這是首度由中央提供大筆預算,地方規劃並執行節能計畫,受到民間團體高度重視。

一年努力下來,僅五個縣市達到用電負成長,分別是基隆市(-1.92%)、新北市(-1%)、新竹市(-0.96%)、台北市(-0.27%)、桃園市(-0.22%)以及台中市用電零成長。部分縣市雖用電成長,但成長已逐漸趨緩。

以部門別來看,住宅部門省下2.2億度電最為亮眼,機關部門省下1100萬度電,但服務業部門反而增加2.7億度電。

智慧節能計畫總成果: 18縣市用電成長率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

智慧節能計畫總成果:18縣市用電成長率。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

花10億換90億  能源局:非常划算

雖然計畫經費高達30億,但補助金額是依節電目標達成率撥付,在許多縣市都沒達到目標的情況下,最後實際補助金額僅10.14億元。即便如此,林全能仍表示滿意。

經濟部能源局局長林全能  攝影:陳文姿
經濟部能源局局長林全能。攝影:陳文姿。

林全能解釋,若無本計畫,預計用電成長為3.9%;計畫執行後,用電成長降至0.05%,相當於省下了32.6億度。以去年電價每度2.8181元計,等於省下91億元,相當於九倍成效。

而若保守估計,跟前一年的用電相比,實際省下了2.3億度,相當於近6.5億元。雖然比投入成本少,但林全能說,一年下來,更新了許多省電設備,例如路燈,其節電效益會延續數年,加上未來的節電效益與周邊效益,整體成果仍非常划算。

一年下來,計畫更新不少省電設備。林全能表示,其節電效益會延續數年。圖為示意圖,圖片來源: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計畫過於急迫  能源局:將提長遠規劃,盼新政府支持

事實上,這個計畫地推出時程非常趕。去年4月中開跑,6月地方政府要提出計畫,有的縣市到11月,議會才通過預算審核,今年3月計畫就結束。不僅如此,這也是中央首度提供大筆經費,要求地方規劃並執行節能計畫,地方人力與經驗也十分有限。

此外,屏東、台南等長期推動綠能的縣市表示,這次綠能並未納入考量,有點可惜。屢獲節能創意競賽獎項的新北市則表示,雖然各店家平均用電量確實下降,但是因新的醫院大樓啟用,造成服務業用電增加。這些都是單看「節電率」不足之處。

對於這些問題,林全能坦承計畫有缺陷。由於去年計畫推出時,考量政權轉移,將計畫時程訂為一年,造成地方不敢放手進行長遠規劃,許多節電成效也難在短時間呈現。

但林全能仍肯定這項短期的試驗計畫。他表示,能源局將爭取未來執政團隊的支持,讓地方縣市都有固定執行單位與人力,也會提出更完整的中長期規劃,至少二至三年以上。

條條大路惹抗爭? 環團:都是「生活圈道路計畫」惹的禍!

$
0
0
本報2016年4月27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花蓮193線道拓寬、新竹公道三新闢、茄苳交流道聯絡道向東延伸、台南西港東側外環新闢、桃園大園、中壢中興路拓寬、東勢豐原快速道路等道路建設案陸續引發爭議,造成反迫遷、反徵收、反開路等抗爭。27日,地球公民基金會串聯各自救會,直指這些案子並非個案,背後的「佛地魔」是每四年600億的「生活圈道路交通系統建設計畫」缺乏公民參與所致,籲公路總局與營建署出來面對。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花蓮分會理事長鍾寶珠講述193線道拓寬案遭抗爭的理由。攝影:賴品瑀。

每四年600億  經費核定過程不透明

地球公民研究員黃靖庭指出,不管是線道、省道,全台各地道路闢建工程的重要經費來源為「生活圈道路交通系統建設計畫」,每四年600億的經費,由交通部公路總局審核撥款,負責非都市計畫區的道路建設,市區道路則由內政部營建署審核撥款,負責都市計畫內的道路。

但這600億經費都僅透過營建署與公路總局內審的機制來做核定,核定過程完全不公開、透明,沒有任何公民參與的空間,包括僅以書面審、一次審50多案等狀況,都顯示過份草率、粗糙。

黃靖庭解釋,現有審核撥款方式是由各縣市政府提交欲興建拓寬的道路計畫,經過縣市政府或養護工程處的初審,然後提交給交通部或營建署,由委員會確定核發大量的經費開闢道路。然每一條道路新闢或拓寬,少則千萬,多則數十億,皆在一次會議中憑書面資料審查。

公民參與空間不足  開路定局僅能被動接受

在缺乏公民參與狀況下,開路的公益性、必要性,也往往遭民間質疑。除了如新竹「公道三,沒公道!」反迫遷連線張先生所說,在唯一能參與的公開說明會中,遭徵收者仍處於無法不同意、被動承受後果的任人宰割狀態,只能接受協議價購或展開抗爭兩條路選;立委高潞以用辦公室助理郭雪芬亦指出,當地居民的真實需求也是一味新闢與拓寬道路就能滿足,「也許他們更需要的是妥善的道路養護、大眾運輸接駁、或只是希望砂石車不要開進來」。

台中石岡反徵收聯合自救會發言人傅東森也指出,不乏路拓寬之後,反而更常發生車禍、塞車等憾事,浮濫開路傷害的不只是被徵收戶,當地的常民生活紋理也全面遭改變,這才是更大、卻鮮少獲得注意的影響所在。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花蓮分會理事長鍾寶珠講述193線道拓寬案遭抗爭的理由。攝影:賴品瑀。

開路反成炒地暗盤  加深貧富差距

從1980年代的小型工程款等名目,到2009年開始以「生活圈道路交通系統建設計畫」四年600億進行。往往成為地方政治人物用來爭取選民支持的手段。地球公民顧問蔡中岳指出,在「先有路才會富」的舊思維下,打著「建設地方」大旗,反對者往往面對「好不容易爭取到經費、不要阻擋地方的建設」的指責。然這樣的「為了地方好」背後,卻常有民代與財團養地炒地的暗盤在進行著,反而加深了地方的貧富差距。蔡中岳感嘆,也因此相關抗爭總是難以獲得當地立委的聲援,因為早已是結構性的問題。

「造橋鋪路還是功德嗎?」立委陳曼麗提出反思,認為應該檢討此四年600億計畫的必要性,陳曼麗更指出,發展至今,台灣應該效法先進國家,降低硬體建設於國家預算中的比重,例如降至50:50,這點他先前曾與蔡英文有過討論,將來亦會繼續提醒要檢討經常門的規劃。陳曼麗認為,與其繼續浮濫的開路,也應規劃經費挹注在如大眾運輸的改善上。

傅東森補充,台灣的公路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102公尺,高居世界第一,若開路就能解決問題,那台灣應是全球交通狀況最好的地方,但顯然並非如此。

八年爭議十餘案  僅兩案獲檢討

黃靖庭指出,近年來許多的道路抗爭都與這筆「生活圈道路交通系統建設計畫」有關,諸如:宜蘭冬山永安路、花蓮縣道193拓寬案、花蓮稻香吉野驛、台南西港東側外環道路新闢工程(南段)、台中東勢-豐原生活圈快速道路工程計畫、新竹市公道三(竹光路延伸銜接至景觀大道)新闢道路工程、新竹市茄苳交流道聯絡道向東延伸工程、桃園大園鄉/中壢市中興路拓寬、桃園中壢市龍岡路拓寬…等,雖反對開闢、拓寬的原因不同,但各地民間團體呼籲公路總局、營建署和各地縣市政府,應檢討審核機制,立即收回爭議案件經費。

「先打開門!」黃靖庭強調,要改善此機制,首要先開放公民參與,打破原有的內審機制,將審查過程攤開太陽下,並落實滾動式檢討機制,因為若看2009至2014年度的檢討結果,有爭議的案子高達十餘件,但僅兩案遭檢討,顯示所謂煞車機制並無發揮功能。


大甲媽遶境一路紫爆 PM2.5高飆4188

$
0
0
本報2016年4月27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為期九日的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剛結束,環保署今(27日)公布全程空氣品質監測結果,4月15日午後神轎行經彰69縣道時,高溫炎熱加上陸續施放鞭炮,PM2.5一度飆高到4188ug/m3。而在遶境隊伍前後測得最大值,則為1550ug/m3,皆遠超過環署訂定的紫爆標準71ug/m3

媽祖遶境空污監測最高值 4188微克發生情景 圖片來源:環保署

媽祖遶境空污監測最高值 4188ug/m3發生情景。圖片來源:環保署

高溫加連續鞭炮  PM2.5最高達4188ug/m3

中部空品問題嚴重,民眾也開始關心民俗活動的空品問題。環署今年首度針對大甲媽祖遶境進香,進行全程監測。

這次測量到最大值4188ug/m3,主要由攜帶監測儀(E-BAM)的電動摩托車測得。時間發生在4月15日午後神轎行經彰69縣道時,當時信徒連續施放鞭炮,天氣乾燥炎熱。

而第二高值是3724ug/m3,發生在4月11日下午嘉義縣永福宮(三山國王廟)附近,當時已經連續施放鞭炮兩小時, PM2.5值從250ug/m3攀升到372ug/m3

除了在宮廟附近,在遶境隊伍前後環保署也請隨身配攜行式PM2.5微型感測器裝置的專員隨隊偵測。遶境隊伍前後的PM2.5最大值是1550ug/m3,發生在彰化市區,第二高值是西螺鎮的1494ug/m3。原因皆為媽祖鑾轎抵達時,信眾燃放大量鞭炮及煙火所致。

環保署也安排固定測站、與移動監測車分別由彰化、新港、西螺三點監測。受到降雨、風向、距離等因素,僅4月11日下午媽祖鑾轎駐駕新港奉天宮時,新港測站有明顯變化。PM2.5、懸浮微粒PM10,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都有明顯上升,PM2.5達150ug/m3

媽祖遶境空污監測第二高值3724微克發生情景圖片來源:環保署

媽祖遶境空污監測第二高值3724ug/m3發生情景。圖片來源:環保署

媽祖遶境空污監測第三高值3207微克發生情景 圖片來源:環保署

媽祖遶境空污監測第三高值3207ug/m3發生情景。圖片來源:環保署

PM2.5上升事件簿

環保署也利用這次連續監測分析幾項導致PM2.5增高的事件。一般燒金紙可達300-700ug/m3;吊車的鞭炮串,可達800-1000ug/m3;煙火瀑布約1000-1300;放鞭炮漫天煙霧時大約是1500ug/m3,但連續施放時間、溫度、濕度都會影響監測數據。

環保署監資處長蔡鴻德表示,樂見這次出現了「環保砲車」,在嘉義縣也出現了「鼓掌部隊」,一樣熱鬧,卻少了空污與垃圾。

雖然這項監測挑戰了民俗活動的傳統,不過,擔任這次隨遶境隊伍監測的陳香宇表示,民眾並未排斥這項監測。許多人對她身上的監測設備感到好奇,會跑過來關心當下的空污監測值,也會詢問應對之策。隊伍中,配戴口罩的民眾也有增多的趨勢。

所有即時監測資料可在http://ienv.epa.gov.tw/IoT查詢,活動所得的監測數據預定於5月上線,民眾可在http://opendata.epa.gov.tw/下載使用。

攜帶監測儀(E-BAM)的電動摩托車所測得摘要統計  圖表來源:環保署

攜帶監測儀(E-BAM)的電動摩托車所測得摘要統計 。圖表來源:環保署

攜帶監測儀(E-BAM)的電動摩托車所測得感測軌跡  圖表來源:環保署

攜帶監測儀(E-BAM)的電動摩托車所測得感測軌跡 。圖表來源:環保署

 

IKEA自推太陽能板品牌 英國門市買得到

$
0
0
本報2016年4月28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儘管電價低迷,加上英國政府大砍家用太陽能補助,英國IKEA仍將於25日起在門市銷售太陽能板。

diamond geezer(CC BY-NC-ND 2.0)

IKEA開始在英國分店銷售太陽能板。圖片來源:diamond geezer(CC BY-NC-ND 2.0)

消費者可在線上訂購,或是初期在格拉斯哥、伯明翰和雷克賽德分店購買,之後英國所有分店都可買到。

這是IKEA第二次嘗試銷售太陽能板。第一次IKEA和中國漢能公司合作,為期兩年的計畫於去年結束。這次IKEA選擇和英國SolarCentury能源公司合作。

IKEA此次和SolarCentury合作的方式和之前漢能公司不同。過去是由漢能公司在IKEA門市內銷售,這次是由IKEA員工銷售SolarCentury太陽能板。IKEA預計在消費者初次詢價後的六週內裝設好太陽能板。

此外,漢能在IKEA門市中只銷售薄膜太陽能板,英國和愛爾蘭IKEA永續長亞羅(Joanna Yarrow)表示,這種太陽能板只有5%市場需求,但是SolarCentury將會銷售多晶和單晶板,效率更高而且比較美觀。

儘管電價低迷,加上政府砍了65%的太陽能補助,導致過去兩個月間的太陽能板裝設戶數大減,IKEA仍認為太陽能板在英國有家用市場。

「的確去年英國的大環境改變,但是我們的研究顯示1/3的家庭有相當高的意願購買家用太陽能設備,主要原因是可以省錢。」亞羅說,「儘管電力收購價下跌,太陽能板仍有6%的報酬率,比儲蓄帳戶還高。」

最近英國的太陽能產業達到重要的里程碑,其每日提供家庭和企業的電力已經超過了煤。亞羅表示,雖然家庭太陽能板裝設戶數減少了75%令人沮喪,但仍認為太陽能是未來趨勢。

IKEA的研究發現,1/3受訪者想裝設太陽能設備,60%是為了省電費。太陽能設備平均可省下一半的電費。一般半獨立式住宅裝設10片太陽能板的費用為4550英鎊。

綠色和平英國分部總監索文(John Sauven)表示樂見IKEA推出太陽能板產品:「過去10年間太陽能板產業變化很大,價格下跌、效率提升。現在太陽能板已經是許多家庭的選擇。」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保育最後手段? 全球逾千物種被迫「活體移置」

$
0
0
本報2016年4月28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由於氣候變遷、盜獵和人類破壞棲地,人類活動導致物種滅絕情況日益嚴重,保育學家指出,目前已經有超過1000物種被迫「活體移置」(Translocation),例如印度打算把老虎移置柬埔寨、南非打算把犀牛移置澳洲等案例,近幾十年將越來越普遍。

活體移置往往是不得已的手段。圖片來源:animalrescueblog(CC BY-NC 2.0)

生存越來越困難 活體移置成最後手段

活體移置是指移置動植物至新地點,以改善其存續狀況和保存生物多樣性的作法,往往被視為是最後不得已的手段,但是保育學家警告,現在起可能需要些採取激烈的介入手段了。

傳統保育注重將物種保留在原生保護區,但英國衛報報導,保育學家默倫施拉格(Axel Moehrenschlager)博士指出,氣溫上升後,若物種難以繼續在原生地生存,這樣的做法便行不通。

聯合國2014年的評估報告警告,全球暖化對動植物造成廣泛且持續性的傷害,改變了許多生物的活動範圍、數量和季節性行為。2013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報告發現,6%至9%的瀕危鳥種、11%至15%的兩棲類和6%至9%的珊瑚特別易受氣候變遷影響,如果目前的氣候趨勢持續,可能有高度的滅絕風險。

根據默倫施拉格的研究,統計出被活體移置的物種已多達1300種。

仔細評估方為上策 學者:應有國際性規範

這位德裔科學家服務於保育研究首屈一指的加拿大卡加列動物園。投身保育工作25年,2012年他讓美洲伶狐的保護等級罕見地從瀕危降級到受威脅。

部分科學家認為活體移置具有爭議性,因為被移置的的物種可能在新地點過度繁殖,導致當地物種滅絕。

活體移置的好處顯然是拯救一個物種免於滅絕,但默倫施拉格強調這個好處必須與其他風險兩相權衡。動植物可能在移置過程中因壓力過大而死亡,也必須考量新物種對移置地生態系統的影響。此外還有社會經濟面的衝擊,新物種可能傷害土地或威脅人類。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3年發表保育活體移置指南,默倫施拉格也參與編撰。當時還沒有國際性的活體移置規範或強制力。「我們認為在規劃活體移置或類似措施時,應依據目標評估潛在益處和風險。」他說。

這類措施包含在原生地重新引進某一物種,如在美國黃石公園重新引進灰狼,或是移置物種到新地方以增加個體數或取代當地生態系統滅絕的物種。

或許活體移置最被忽視的好處是帶來希望,默倫施拉格說:「當自然受到的威脅越來越嚴重,透過保育性活體移置重建物種族群,能夠激勵我們,告訴我們復育物種是可行的,保育工作的確有它的作用。」

全球野生老虎3890隻 數量百年來首次增加

$
0
0
本報2016年4月28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保育團體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和全球老虎論壇(Global Tiger Forum)的最新統計顯示,野外老虎數量百年來首見增加,如今全球達3890隻。專家表示,這是自1900年以來的首次增加,當時全世界有超過10萬頭野生老虎。

Sumatran Tiger - Wildlife Heritage Foundation in Kent, England – photo by BrianScott

蘇門達臘虎。攝影:BrianScott。圖片來源:Wildlife Heritage Foundation in Kent, England

上一次全球老虎普查於2010年進行,當時野外老虎數量創下歷史新低,僅3200頭。根據印度最近一次2014年的統計,印度境內共有2226隻野生虎出沒,佔全球野生虎數量超過一半。

不過專家認為野生虎的實際數量不一定真的有所增加,也可能是調查方法進步以及調查範圍更廣,因而觀察到更多的老虎。

這份調查報告發表隔天,13個老虎棲地國代表在印度新德里召開保育會議,檢討老虎數量成長的進度。這13國的目標是在2022年讓野生虎數量成長至2010年的兩倍。

不是所有國家都有好消息。俄羅斯、印度、不丹和尼泊爾野生虎數量增加,而東南亞國家還有待努力。東南亞國家的保育措施也落後其他國家,而且仍未獨立進行野生虎普查。

剛宣布境內老虎功能性滅絕——即野外沒有任何繁殖個體——的柬埔寨,正嘗試重新引進老虎。印尼境內因為森林砍伐速度全球最快,以供應棕梠油、紙漿等產品,老虎數量也快速減少。

老虎是瀕危物種,長期以來生存受到棲地流失、盜獵及黑市虎製品需求等威脅。老虎的棲地隨著所在國家的發展快速減少。

最新老虎數量統計是以2014年的數據為基礎。各國的數量分別為:孟加拉106隻、不丹103隻、柬埔寨0隻、中國超過7隻、印度2226隻、印尼371隻、寮國2隻、馬來西亞250隻、緬甸無資料、尼泊爾198隻、俄羅斯433隻、泰國189隻、越南少於5隻。

優先保護國家公園生態 陽管處不開放高衝撞越野賽

$
0
0
本報2016年4月2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2016七星登山王」越野跑競賽活動預定本周末(30日)舉辦,但上千名參與者,恐對陽明山國家公園造成衝擊,因此遭主管機關駁回。近年各式路跑活動不乏各式爭議,但在「無法可管」的前提下,主管機關只能呼籲民眾不要參與。

七星登山王在未取得台北市體育局以及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的核准的情況下舉辦活動,引發爭議。截圖出處:主辦單位臉書

古道、步道  不等於賽事跑道

這次的「2016七星登山王」具競賽性質,且途經陽明山國家公園多條古道及步道,因此陽管處函復體育局不同意辦理;不過,執行單位「威岳運動行銷公司」卻未卻步,仍表示如期進行。陽管處表示,此屬違規活動,即使投保,未必能於意外發生時獲得理賠,籲請選手愛惜自己、拒絕參加。

由於此次路線踏入特別景觀區,而且部分路線有安全顧慮,擎天崗管理站主任陳彥伯表示,申請路線包括60公分寬的古道,七星山步道約1米到1米2,對向同時有行人幾乎容不下,何況有一方是快速通過。加上越野跑路屬高衝擊活動,引發爭議,活動因此未獲准。

但威岳運動行銷公司執行長蔡耀全臉書上以「陽管處去年允許、今年惡意刁難亦不敘明理由」為由,杯葛這項決定;蔡耀全寫道,「3月初由議會與立法院協助邀集陽管處協調討論,陽管處同樣以山徑步道鋪面與植被衝擊頗大,如未更改路線至鋪裝路面舉行,如果申請也將不予核准,令人質疑為何有兩套標準,去年可以今年卻不行。」質疑路跑競賽對山徑步道鋪面與植被衝擊造成影響並無數據,活動路線雖經陽管處轄區,並不需申請國家公園入園許可證與入山許可證,何以仍需隨函檢附活動計畫書申請。

不過洪姓跑友來函本報指出,「北市體育局從頭到尾沒有答應核准他的活動,陽管處也是維持一貫立場的禁止國家公園範圍內進行非柏油道路的路跑競賽。」

另陽管處長陳茂春表示,台灣雖未有相關研究數據顯示,越野健行競賽對山徑步道鋪面與植被衝擊的影響,但國外多個研究報告都指出,跑步造成土地及步道衝擊,將改變土質以及影響步道兩旁植被。

他舉威岳最近在宜蘭縣仁山植物園路跑,為了跑道清理沿途(風倒)植被,「或許為了賽事是必要之舉,但在國家公園,任何影響野生物的舉動都應避免。」國家公園法公告禁止事項及規範[1],都不同意任何影響破壞環境的活動。

為越野賽清理沿途風倒木及植被。圖片來源:網路截圖

威岳運動行銷公司為越野賽清理仁山植物園沿途風倒木及植被。圖片來源:網路截圖

而針對蔡耀全舉「元旦千人首登七星山」活動質疑,陳茂春認為,平和的健行登山,衝撞程度不應等同視之。若為登山健行活動,通常都會同意,在車道、馬路舉辦的競賽活動也都有討論空間,唯獨古道及步道越野競賽,可預見環境衝擊,是無法允許的。

越野活動從嘉明湖到七星山  林管處:很難管

這並非威岳運動行銷公司首度挑戰公權力,2014年8月,即曾以「2014嘉明湖越野路跑賽」,號召國內外越野選手參加,在台東林管處強力干預下,改以「CHARMING  TRAIL嘉明湖登山健行活動」,台東處並因此動員30位人力維護選手安全。

根據網頁資料,「七星登山王越野賽,是嘉明湖越野活動的延伸,為了推廣,反璞歸真,翩翩來到接近人群的台北近郊」。「2014嘉明湖越野跑」是由台灣極限鐵人協會、台灣路跑馬拉松協會、威岳運動行銷有限公司舉辦,台東林管處雖以新聞稿「嚴正表示並無同意辦理嘉明湖越野跑活動」,但活動仍如期登場。

威岳運動行銷公司2014年8月辦理「2014嘉明湖越野路跑賽」;圖為通往嘉明湖的山徑。攝影:廖靜蕙

威岳運動行銷公司2014年8月辦理「2014嘉明湖越野路跑賽」;圖為通往嘉明湖的山徑。攝影:廖靜蕙

嘉明湖步道路徑大多位處海拔3000公尺以上高山,台東處事前明確告知,沿途有陡坡、稜線、崩壁、碎石路等地形,有相當程度的危險性,雖要求如欲辦理應先進行相關風險評估,且妥適規劃緊急救護機制,並經申請同意後始得進行,且事前多次發出聲明稿及公函「禁止高山路跑」;但主辦單位仍以健行、淨山名義行越野路跑之實。

根據〈[跑者來開講] 嘉明湖4小時往返 真的很快嗎〉一文中引述聯合報的報導,52名選手和14名醫療、工作人員依然以「登山健行」名義申請入山。警方、林管處人員私下表示,沒有任何法令禁止民眾健行,甚至連禁止越野路跑的法令都沒有,……就算他們真辦路跑,政府也無能為力。

全民共享開放場域  成業者營利場所

不但嘉明湖國家步道,過去大雪山、浸水營這類步道系統,也都成為越野、自行車等賽事的賽場,這些地方原屬全民所有,業者皆以開放場域、不須申請入山許可為由,就直接視同自己的營業場所。只是步道狹隘,能否承載這麼多人同時使用?又由於海拔較高的步道旁,常是特有植物棲地,若不按照步道指示行走,將有破壞野生物棲地的疑慮。

雖然林務局步道系統針對設施投保第三責任險,然而未按照指示使用設施,或以越野跑步、騎自行車硬闖,尤其是雨天山崩路滑發生意外,並不會獲得保險理賠。

自百拉卡公路眺望七星山與小油坑。攝影:peellden(CC BY-SA 3.0)

國家公園屬全民共享場域,成為私人營利場域是否恰當?圖為自百拉卡公路眺望七星山與小油坑。攝影:peellden(CC BY-SA 3.0)

長期關注《生物多樣性公約》的農委會林試所研究員趙榮台指出,《生物多樣性公約》有「事先知情同意」原則。意思是,當甲方要在乙方管轄權內做任何事時,都須先知會乙方,並獲乙方同意,才能做事;而此次越野競賽竟能不理會國家公園,堅持舉辦。

提到國際經驗,他說,先進國家的運動協會知道尊重法規,尊重他人與自然環境,不會挑戰保護區與法令做這種事。「有這麼多地方可以運動,為什麼要挑保護區?台灣存在一些行為,越是保護區,越想涉足,越是保護種,越有人想抓。保護區成了牟利廣告,令人匪夷所思。」

此次陽管處卯足力氣,勢將依法開罰。主辦單位去年申辦「2015七星登山王越野健行活動」,企劃書內容雖修正為越野健行並經本處備查,但仍為晶片計時排名的越野跑競賽,嚴重違反誠信原則。今年再以同樣手法申請,並以管控跑者安全為由欲保留晶片。修正後的活動企劃書,英文名稱、報名方式、晶片計時、獎勵辦法等項內容,仍為晶片計時排名之越野跑競賽。

由於辦理單位態度強硬,陽管處擬援引《行政罰法[2],不只是國家公園法上限3000元,有可能計算活動利得,根據不法所得重罰。

近年不少路跑活動皆引發爭議,例如2013年舉辦的「The Color Run」就因沿途噴灑彩色玉米粉,導致基隆河遭染色、草地枯死,因此主辦單位後續活動皆遭地方環保局打回票。

針對此次活動,陳茂春也提醒,活動未經台北市政府及陽管處同意,屬非法活動,即便投保,若遇事故能否求償恐怕還是未知數;當天已協調警方場協助蒐證,在未經核准的情況下,籲請參加者不要拿自己生命開玩笑,參加這項活動。

台灣藍鵲、帝雉成飛行大使 12架華航新機彩繪票選推保育

$
0
0
本報2016年4月2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華航14架嶄新的空中巴士「A350」客機,將以台灣特有鳥種命名、彩繪,讓台灣鳥類保育成就成為飛行大使,搭載乘客飛往歐洲各國!

華航董事長孫洪祥26日記者會宣布,以「帝雉號」與「台灣藍鵲號」為第一架與第二架A350命名;另有12架新機則邀請全民一同上網票選心目中最甲意的「台灣飛行大使」。

華航A350空中巴士,邀請民眾票選心目中的飛行大使。圖片來源:中華航空公司提供

華航A350空中巴士,邀請民眾票選心目中的飛行大使。圖片來源:中華航空公司提供

華航指出,A350空中巴士是全世界最先進的客機之一,以「最科技、最節能、最環保、最寬敞、最安靜」著稱,其機翼設計由鳥類翅膀為啟發,可根據航機飛行情況改變形狀以達到省油,油耗省17%。

今年7月,14部新機將加入服役,該公司結合設計靈感「鳥」及台灣在地特色,首創「台灣飛行大使」系列命名。每一架都會擁有屬於自己的「台灣飛行大使」名稱,並標註於機身上,並從台灣才看得到的特有鳥種中,選擇「帝雉」與「台灣藍鵲」作為首兩架新機的代表名稱。

帝雉被稱有王者風範,新台幣壹仟元紙鈔即以帝雉為主角;而台灣藍鵲曾於國鳥選拔中榮獲第一名,由「帝雉號」與「台灣藍鵲號」率先作為華航A350飛行大使,非常具有代表性。

華航第一架A350帝雉號彩繪機示意圖。圖片來源:中華航空公司提供

華航第一架A350帝雉號彩繪機示意圖。圖片來源:中華航空公司提供

除了已命名的「帝雉號」與「台灣藍鵲號」兩架新機,華航同時舉辦「A350 飛行大使系列票選活動」。

由於華航並非鳥類方面專業,為避免活動推展過程中不小心傳達了錯誤的訊息,讓原本的美意打折扣,邀請中華鳥會提供專業諮詢。

中華鳥會理事長蔡世鵬表示,此次華航選擇台灣的鳥類為主題,可以吸引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注意到台灣有這麼多美麗又珍貴的鳥類,尤其是這批A350機型,將搭載乘客抵達歐洲,有望將台灣豐富的鳥類資源帶到歐洲,是很好的保育推廣機會。

而台灣鳥類的保育經驗,也逐漸在國際嶄露頭角。蔡世鵬說,台灣鳥類保育雖然還有許多挑戰跟努力空間,但在民間團體與政府單位的努力下,累積不少成果,例如保護黑面琵鷺度冬棲地,這幾年族群數量逐漸增加;官田農民以友善農法守護水雉,都證明保育的策略以及用心。

「這些都值得我們透過各種管道向世界發聲,讓各國得知台灣在保育上的經驗及成果,加上台灣位居東亞、澳,鳥類遷徙路線中間點,是國際遷徙鳥保育重鎮,為全球貢獻更多心力。」他說,雖然機體彩繪與命名,對保育並沒有直接的幫助,卻是很好的宣傳,讓各國注意到台灣的民間、企業與政府在保育上的支持,增加台灣的存在感。

24種鳥類由中華鳥會提供,依「台灣特有種」、「具有台灣故事性的候鳥」、「色彩鮮豔」及「儀態優美」等四大特色選定。票選活動所使用的鳥類照須顧及著作權,不能破壞生態、擺拍的嫌疑。

即日起至5月20日止,民眾可以透過網路投票,從24種鳥類當中選出12種最喜歡的鳥類,帶領全世界旅客欣賞台灣之美,還有機會抽歐洲航點雙人來回機票。中華鳥會邀請民眾,藉由票選活動認識台灣鳥類之美,讓以台灣為家的原生鳥、遷徙鳥,擔任國民外交使節。

24種候選鳥類。圖片來源:華航飛行大使票選活動官網截圖

24種候選鳥大使。。圖片來源:中華航空公司提供

 

【活動連結】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紫爆才啟動「環保降載」 公民團體批中火慢一步

$
0
0
本報2016年4月29日台北訊,鄒敏惠整理報導

台中火力發電廠現行的「環保降載」機制,要等六站以上紫爆才啟動,遭到環保團體等不滿,認為這是罔顧市民健康,要求改採預防性降載。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與中彰公民團體前往台中市議會前抗議。圖片來源: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28日上午,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與中彰公民團體前往台中市議會前抗議,訴求六站以上PM2.5濃度超過35ug/m3就該啟動不同程度的預防性降載。公民團體表示,依1/26公告的《管制生煤自治條例》,中火一年應減用生煤 10%,因此每天都應降載 10%,迄今三個月都沒做到,未來九個月應每天降載 13.3%以上才可能達標,且全台燃氣電廠除歲修外應全面啟動,以維護中部居民的呼吸權益。

不應等到紫爆才降載

洪慈庸、林靜儀等立法委員日前(25日)邀集台中市政府、台電等召開協調會,討論台中火力發電廠降載機制SOP,會議共識為台中16個空品測站中,有六站紫爆(PM2.5濃度 71ug/m3以上)時立刻執行降載。

中部團體認為,降載機制牽涉到的空氣污染與公民切身相關,但此次協調會,除台中市政府、台電和立法委員外,亦邀集中央的經濟部和環保署,獨缺公民參與。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發起人葉光芃醫師表示,低濃度PM2.5的就會引發氣喘、肺功能下降。台灣大學教授鄭尊仁的研究也顯示,PM2.5濃度17 ug/m3以上會引發氣喘(換算成手動推估 12-17ug/m3 就會引發);達28 ug/m3以上,孩童隔天就會引發肺功能下降,所以在 35 ug/m3就該降載,以警告特殊敏感族群,維護國人健康。

議會決議每年減少10%生煤  本該天天降載

主婦聯盟台中分會執委許心欣表示,台中市議會在審查管制生煤自治條例時,加碼要求每年減少10%生煤使用量。因此依據今年1月26日公告的自治條例,中火一年內就該減少 10%生煤,即平均每天就該減少 10%煤量,若2至4月都未減少,未來九個月勢必每天要減少 13.3%以上,才能符合年減10%的要求。

因此,無論空品是否大紅大紫,即使是綠色空品,中火平時就該減煤降載。

公民團體認為,台灣應該逐漸走向中小型電廠,進行分散式發電

要求預防性降載  避免紫爆

台中火力發電廠為全世界最大單一火力發電廠,燃煤發電排碳量全球第一,其發電量不只供應中部,並承擔中電北送的責任。比較台灣各區空氣品質,中南部遠比北部為差,顯示因電力配置不均衡,讓台中成為空氣品質不良的三等城市,不符合區域公平正義。

公民團體認為,台灣應該逐漸走向中小型電廠,進行分散式發電,近期先採用天然氣取代生煤,碳排放和有毒物質較少,再者加速再生能源在台灣的發電比例,讓台中甚至全台灣的空氣品質都能得到長遠的改善。

因此,公民團體主張應逐年減少中火燃煤發電量,而全台燃氣電廠則應全面發電(除歲修外),透過電力重新調配,減少燃煤發電,緩解中部地區空氣污染問題,2025 年達到無煤家園的目標,對盆地地形的台中市來說,尤其重要,更是應努力追求的終極目標。


德翔台北油污影響生計 漁民怒:漁業署出來面對!

$
0
0
本報2016年4月29日台北訊,林倩如報導

昨(28日)時代力量立委黃國昌、民進黨立委劉建國特邀百餘名新北市金山、萬里等區受害漁民、居民,於立院舉行德翔台北油污清理暨賠償記者會,德翔台北輪在石門外海擱淺一個多月,油污染事件後嚴重影響漁民生計,面對居民、漁民最關切且不滿的求償處理現況,漁業署承諾成立專案小組及專線,並派專人駐地服務後續作業。

德翔台北油污清理暨賠償記者會。攝影:林倩如。

漁民:索賠沒人理 像狗吠火車

黃國昌表示,尊重主管機關行政程序,但近期已接獲不少鄉親陳情,故仍召開記者會和中央直接溝通,協助民眾就實際漁獲受損得到合理賠償。劉建國則表示,除油進度的資訊得不到正確答案,且緊急應變也不只除油,接下來要拆船體,是否造成二次傷害?還有最重要的理賠,不希望重蹈2001年墾丁阿瑪斯號求償失敗的覆轍。

而去年登錄為新北市文化資產的「蹦火船」,目前金山地區僅存富吉268號、明順8號、全勝2號、永漁發168號四艘蹦火船,現已進入漁汛期,卻因油污擴散無魚可補,富吉268號火長簡文隆說,蹦火船已經快失傳了,遇到油污染今年只有兩艘出海,過往此時約七八百噸漁獲量,石門到萬里都是捕魚的範圍,到現在沒半條魚都空手而歸,影響很嚴重;何況就算有魚也賣不出去,連帶附近餐廳、一支釣等的生意也不好,覺得很悲哀。

富基漁港漁民代表張錦標問,大家最關心的一點就是,何時清得完?更嗆說,小老百姓找不到相關單位來處理,沒人理猶如狗吠火車!

百餘名新北市金山、萬里等區受害漁民、居民向政府陳情。攝影:林倩如。

百餘名新北市金山、萬里等區受害漁民、居民向政府陳情。攝影:林倩如。

漁業署:成立專案小組、專人駐地、專線服務

諷刺的是,當黃國昌詢問是否行政院已設立單一窗口因應,出席的環保署、漁業署、環保局一時無人應答。

漁業署漁政組組長施俊毅說,依《海污法》由農委會負責求償、漁損調查及生態調查。在漁民的直接損失方面,漁業署委請金山區漁會做第一線窗口,漁民提出具體事證(像漁船、漁具的污染舉證)通知漁會,漁會聯絡船東所指定公證第三方單位─中華海事檢定社,會勘採樣、經化驗證明其損失源自德翔台北輪油污染則予以造冊,現已有31艘船隻資料送至船公司辦理求償。

而間接損失部分,比如蹦火仔、潮間帶採集,施強調求償是雙方的,需研究數據作證,漁業署委託海洋大學歐慶賢教授進行漁損調查,同時,另一公證單位——國際油輪船東防污染聯合會(ITOPE)亦派人進駐在現場調查,日後漁業署代表政府求償,雙方就研究報告進行談判。生態調查則委託海洋大學教授鄭學淵協助,9月底將完成報告。

金山區漁會雖曾行文給各船,告知需保全油污證據、通報漁會,然民眾紛紛不滿表示,不識字看不懂,講那麼多根本聽不懂,漁業署應是漁民的大家長,卻不聞不問,尤其海陸不同,海裡看不到的怎麼舉證?油污幾十年的影響如何追蹤調查?

對此,漁業署回應,近期將進行辦理三場說明會,成立專案小組、專人駐地、專線服務,據以改善。

岸際除污人員辛苦手工作業。攝影:Kai Chou。

岸際除污人員辛苦手工作業。攝影:Kai Chou。

岸際油污5月10日清完  船體拆解需90個工作天

環保署水質保護處副處長劉瑞祥表示,岸際油污共60公噸,截至昨天已完成55噸,剩餘部分黏稠性高較難清理,每日約有250位除污工作人員,計5月10日完成、進行公證;船上殘油30公噸由航港局共同協助處理,剩下2~3噸,計5月5日完成。

交通部航港局副局長林昌輝則表示,航港局負責船貨、船體移除,待殘油完成處理方可展開下階段作業,避免二次污染。現有186只艙內貨櫃,1個甲板毀損貨櫃,共187只,5月7日開始吊卸。船體前段28日審查通過以浮揚處理,計30個工作天完成,後段因破碎較嚴重,要求船公司提出更周詳計畫,計90個工作天完成。

黃國昌強調,漁民、居民在行政上深感挫折,求償不得其門而入,顯見政府成立專責單位的重要性,現已獲承諾,未來會繼續往下追。

他認為,大規模油污染事件,真正重點在經濟損失,但民眾沒有能力、時間處理舉證,應簡便作業流程,越簡單越好;再者,責任歸屬及賠償事宜,更應維護漁民、居民、餐飲業、觀光業等等損失,且民事訴訟複雜程序冗長,風險不宜由老百姓各自解決,呼籲中央更勇於擔當,出面代位求償,更積極介入有所作為。

會後,德翔海運發出聲明稿表示,對當地漁民損害深感歉意,下周一將與漁業署、新北市政府、金山區漁會等,與漁民協商賠償事宜。

船體後半段破損較嚴重。攝影:Kai Chou。

船體後半段破損較嚴重。攝影:Kai Chou。

 

等待20年 《國土計畫法》5月1日上路

$
0
0
本報2016年4月29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15:55更新:補上國土計畫法施行細則草案]

等待了20年,攸關全國土地永續利用的《國土計畫法》,去年底終於在立院拍板定案。今年1月6日總統法公布,5月1日將正式上路。

分區劃設未完成  土地管制仍依現行條例

1997年行政院就將《國土計畫法》的前身——「國土綜合開發計畫法草案」送至立法院審查。之後幾經重大天災,凸顯國土保育重要,土地開發爭議也越演越烈。《國土計畫法》多次列為優先審查法案。但因涉及龐大土地利益,遲遲未通過。直到2015年12月18日,上屆立委任期最後一天,才終於拍板定案。

圖片來源:公視我們的島

國土計畫法5月1日正式施行,國土規劃將有最上位法來整合管理。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國土計畫法》施行後,全國國土將重新盤整,依自然環境、人口成長、經濟發展、與糧食安全等需求,分為四大區來進行規劃、管制。但目前分區尚未劃設,因此,土地管制仍依現行條例,不受《國土計畫法》施行日影響。

5月1日起「國土計畫法施行細則」也併同施行。不過該細則要到月中才能完成法制作業,施行日將追溯回5月1日。

除了施行細則外,相關子法也在研擬中,詳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使用許可審查辦法、開發限制的補償辦法、檢舉違規獎勵辦法等,共計20種,近期將陸續辦理公聽會。

20151218_國土計畫法三讀通過畫面;圖片來源:林淑芬委員臉書

國土計畫法三讀於18日晚間10點多三讀畫面。圖片來源:林淑芬委員臉書。

全國與縣市的國土計畫實施時程確定

《國土計畫法》施行後,國土計畫時程也隨之底定。國土的基本調查、發展預測、分區劃設條件、土地使用指導等,將在「全國國土計畫」中載明,並於2018年5月1日以前公告。

「全國國土計畫」公告後,縣市政府也須依此進行縣市土地的規劃,並於2020年5月1日前完成公告。

各地區細部的分區劃設則在2022年5月1日以前完成,並公告「國土功能分區圖」。屆時,現行的《區域計畫法》將不再適用,由《國土計畫法》取代。

除此之外,內政部也表示,2017年5月1日前,就會公布國土白皮書。內容包括國土利用的現況與趨勢,土地管理利用的基本措施等,每兩年公布一次。

地面光電可行嗎? 農委會:下陷、污染區、高鐵沿線優先

$
0
0
本報2016年4月29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新政府喊出綠色能源要在2025達到20%,如何運用台灣得天獨厚,平均每年1200小時的日照,以太陽能追趕進度,也成各界關注焦點。大規模發展地面型太陽光電,可加速替代傳統能源,也讓休耕或不利耕作土地休養生息,但架設地點應該選在哪?若導致太陽光電排擠農作,亦可能使台灣農業發展雪上加霜,重挫糧食自給率。

28日下午,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與立委陳曼麗等人於立院舉辦「台灣的地面型光電未來願景」座談。能源局、農委會表示,將盤點開放嚴重地層下陷區、受污染農地與高鐵沿線黃金廊道。業者則提出太陽能溫室、太陽能農棚技術日臻成熟,同時種田種電非難事,甚至在增加收益的狀況下,能增加農民堅持農地農用意願,就待政府明確提出政策。

雲林地層下陷回升到30年前狀況,圖片來源:公視我們的島

農委會表示,地面型太陽光電,將優先開放地層下陷區。圖為雲林地層下陷。圖片來源:公視我們的島

然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提醒,綠能的核心價值應是即發即用,將用電需求與發電媒合起來,與其以大電廠思維討論大規模種電後如何賣回台電,應將綠能責任回歸全民,以分散、小型的綠能屋頂達成目標。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高茹萍指出,農地如何結合太陽光電,應有多層次思考,政府可針對不同類型或等級的土地狀況,規範不同密度、高度或透光度的太陽光電應用,更重要的是,自訂法規時需有公開透明的公共參與。

取自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農地種電行不行?還需要更多討論。圖片來源: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種菜、種電  競合問題尚無解  

在經濟部能源局規劃下,「陽光屋頂百萬座」計畫的推動策略,將是「先屋頂後地面」。民宅、工廠、公有建築等所設置的「屋頂型」目標3,000MW,而另外5,700MW由交由「地面型」,主要將做為活化土地及不適耕作之農地多元利用。

能源局電力組副組長吳志偉表示,包括農委會開放嚴重地層下陷區1,253公頃、受污染農地與高鐵沿線黃金廊道計畫1,266公頃,都可能會成為地面型光電場址。

農委會農地利用科科長王玉真補充,目前「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中,第八章是光電相關專章,當中規定需符合:結合農業經營、減緩位於嚴重地層下陷地區之農業用地持續下陷、防止受污染農地栽植特定農作物。

在有確實農業經營事實、太陽能板不影響動植物生長的狀況下,太陽光電可與農業經營使用結合,而在嚴重地層下陷區,公告不利耕作地、黃金廊道公告污染場址,則免與農業經營使用結合。

但王玉真亦提出問題檢討,「與農業經營結合」一項,如何認定經營事實、太陽能板是否影響農業生長都仍無明確規範,而「不利耕作地」目前公告區域亦只有三個縣市、尚未列入廢魚塭,但是否影響糧食安全也仍須評估;至於「受污染農地」一項,更有污染整治的考量,以及蓄意污染的道德風險問題。而受污染農地的認定,需要環署專業參與,但環署並無派人參與會議,因此暫無進一步討論。

「當良田得到的經濟收益遠不及轉種光電的受污染農地」,這就是農委會擔憂兩者之間的競合問題。據雲林縣建設處處長蘇孔志所提出的經驗,雲林縣政府為保障農民權益,廠商要申請免競標容量,需向農民承租土地,簽約年限為20年,租賃年限以台電正式併聯日起算至售電合約結束。

正式正式售電後,地面型土地租金每公頃每年需達20萬元以上、屋頂型土地租金每公頃每年需達30萬元以上。如此實際執行後,農民土地租金達到每公頃50萬,是以前租金的四倍。此舉雖然大幅提高農民收入,但也極可能導致良田「種電不種菜」的後果,但對於想要農業首都、也要綠能首都的雲林縣來說,這點問題仍不可忽視。

與農共好  業者:種電也種菜 已有技術

光電設備業者則指出,太陽能溫室、太陽能農棚技術日臻成熟,同時種田種電非難事,甚至在增加收益的狀況下,能增加農民堅持農地農用意願。

向陽優能電力公司董事長陳貴光提出自身的科技農棚,在與農人合作下,成功種植了小番茄、南瓜、絲瓜玉米等瓜果類。陳貴光認為,這不但不與農爭地,採用新科技的農業更將吸引年輕人參與。太陽光電系統工業公會副理事長郭軒甫亦提出,日本、泰國都有太陽能農棚,以支架基礎形式安裝,20年後也可輕易移除,恢復農業生產,也可做為整治中土地的過渡期利用。王玉真則表示,農委會旗下農試所、農研所與農改場也已展開相關實驗,作為將來訂出規範用。

郭軒甫提出,業者技術完善、只等待政府的明確政策。他建議全面開放地層下陷與不利耕作區域做地面型,由地方政府出面統一規劃開放、能使用大型農機耕作的農地,則開放太陽能農棚、並由地方政府來規劃管制規則,開放點狀小規模的地面型太陽光電系統。而像陳貴光的太陽能溫室,可生產出無毒高品質的農產品,但成本過高,則應有媒合平台,產商出資建造、小農進駐耕作、政府成立產銷班促銷綠電農產品,三方一起合作。

綠能不該採大電廠思維  洪輝祥籲發電責任回歸全民

業者與屏東縣、雲林縣等地方政府皆提出,要發展光電所遭遇的最大困難是台電「餽線」容量不足,認為是最應優先解決的部分。但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提醒,綠能的核心價值應是即發即用,將用電需求與發電媒合起來,與其以大電廠思維討論大規模種電後如何賣回台電,應將綠能的責任回歸全民,一起以分散、小型的綠能屋頂達成目標。

洪輝祥以自身在屏東經營的「彩虹餐廳」為例,投資百萬做陽光屋頂,發電量約一年21,500 萬度,若依 營業用電5元/度估計 ,每年產值約11萬元,也就是九年後即回本。洪輝祥強調,台灣若有約100萬家庭的20坪屋頂,合計就可發電130億度電,就足以替代一座核電廠。

洪輝祥指出,台灣目前約有650萬戶住商、68萬座工廠,都可以是「自由屋頂」,應以智慧電網、微型電網為核心,因為即發即用,以社區、區街為範圍,遠比賣回台電再送給使用者,中間折損掉二至三成有效率。

洪輝祥更呼籲,討論綠電時,不能被「躉售電價」市場扭曲,而是應該鼓勵更自主、有效能的作法。除了談發電,也要兼顧建築的通風、保水等節能改善,洪輝祥強調,無毒、非核、全民參與,才是再生能源的核心價值所在。

塑膠袋禁令7月上路 法部長:有助帶動綠色經濟

$
0
0
本報2016年4月29日綜合外電報導,周念學編譯;蔡麗伶審校

法國環境部長頒布法令,7月1日起商家全面禁用厚度小於0.05毫米的一次性塑膠袋,熟食用的塑膠袋也從2017年1月1日起禁用。不過為了刺激生物可分解塑膠產業發展,這項規定不限於再生材料達一定比例的塑膠袋。環境部長賀雅爾(Ségolène Royal)表示,如此將有助於生物技術產業發展,並增加6000個工作機會。

Day Donaldson

塑膠袋的使用期間短暫,卻要花上數百年才能分解,還有可能被海洋動物與鳥類吃下肚。圖片來源:Day DonaldsonCC BY 2.0)。

禁用一次性塑膠袋 鼓勵生物可分解材質

直至今日,法國已生產26億個一次性塑膠袋。消費掉的170億件塑膠袋中,其中約有90%從亞洲進口。

法國政府這次禁用的一次性塑膠袋,定義為厚度小於0.05毫米的袋型。這項法令是能源轉型法(Energy Transition for Green Growth Bill)的規範之一,該法案同時也對超商銷毀剩食的現象做出初步規範。

法令雖從原本預定施行的今年1月初延宕至7月,不過也因此預留給消費者及供應者一段緩衝期,能使用完手邊的塑膠袋。此外,為促進生物可分解產業發展,2017年1月1日起,再生材料比例達30%的一次性塑膠袋將不在禁用範圍內;標準逐年提高,2020年再生材料需達50%才准許使用,2025年再提高為60%。

法國生態部(Ministry of Ecology)表示,立法焦點在於將生物不可分解塑膠袋從市場上淘汰後,所產生的環境利益。因為這些塑膠袋的使用期間短暫,卻要花上好幾百年的時間才能分解,還有可能被海洋動物與鳥類吃下肚。

海洋廢棄物有75%是塑膠,海龜也容易將塑膠誤認為水母而吃下肚。法國生態部特別提出這點說明破壞性的環境衝擊。賀雅爾表示,有86%的海龜因此而受害。此外,北海有94%海鳥的腹中發現塑膠,整體而言,至少有260種生物都因塑膠袋泛濫的問題而遭波及。

法國禁用一次性塑膠袋。圖片來源:法國生態永續發展暨能源部 Ministry of Ecolo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ergy

不過法令許可的生物可分解塑膠,在約26°C左右就會逐漸分解,因此符合新法令的塑膠袋,將無法撐過亞洲到法國的這段路程,也形同加重法國製造商的生產者責任,以提供更合適的運送袋。

生技產業展新機 創造6000工作機會

法國生技協會(Club Bio-plastiques)表示,塑膠禁令有助該國綠色經濟發展潛力,促進生技的創新研發,提供持續性解決方案,以因應塑膠袋長期對環境造成的衝擊。

該協會表示,這項法令意味著相關部門可以因應未來的需求,投資生產工具,前景相當看好。這項外界期待已久的法令實施後,也將確保以植物為主的生物可分解塑膠產業可永續發展、創造數千個工作機會,確保法國在這方面的領頭羊地位。

法國政府估計,生物可分解塑膠這項新興發展,可在國內製造6000個新工作機會,例如研發單位、生產作物以作為原料基礎、以植物為素材製作新的樹脂,製成生物可分解的產品等等。

減碳開徵「紅肉稅」 丹麥智庫14比3通過提議

$
0
0
本報2016年4月29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主張「氣候變遷是倫理問題」,丹麥政府智庫倫理委員會(Danish Council of Ethics)提議對牛肉課稅,未來還將延伸至所有的紅肉。這項提議獲17位委員中的14位贊成,現在正交由政府考慮是否實施。

Marius Boatca

丹麥正在考慮對豬肉、羊肉、牛肉等紅肉課稅。圖片來源:Marius BoatcaCC BY-SA 2.0)。

委員會表示,長期而言,這個規範應該要適用於所有食物,依照不同食物對氣候變遷的影響課稅。目前則建議對牛肉課稅,因為牛肉是「對地球最具毀滅性」的食物。

倫理委員會在新聞稿中指出,丹麥受到氣候變遷的直接威脅,而依賴「有公德心的消費者」並不足以讓丹麥達成聯合國承諾。

「丹麥的生活方式距離氣候永續還差得很遠,要達成巴黎協議保持全球升溫2°C以內的目標,有必要儘快採取行動,並且從食物下手。」委員會表示,光是畜牧牛就佔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10%,而整個糧食生產相關產業的佔比為19%至29%。

委員會認為,丹麥人在倫理上有義務改變飲食習慣,而且就算不吃牛肉,一樣能享受健康營養的飲食。

委員會發言人耶爾麗斯(Mickey Gjerris)說:「要從飲食上有效因應氣候變遷,同時喚起人們對氣候變遷的問題意識,所有人必須共同承擔這個責任,透過立法規範傳遞清楚的訊息。」

不過委員會的意見也馬上引起丹麥農業與糧食委員會的反彈。發言人Niels Peter Nørring表示:「氣候稅需要公部門和食品業投入大量資源設置,但效果將會很有限。」Nørring認為,氣候變遷只能從全球層級解決。

丹麥執政黨發言人丹尼爾森(Thomas Danielsen)也表示,政府不太可能實施這個措施,認為效果有限,更將其形容成「官僚創造出的怪物」。「這有可能減少丹麥的牛肉消費量,但對於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沒有幫助。」丹尼爾森說。

編註:紅肉是營養學上的名詞,指的是在烹飪前呈現岀紅色的肉,具體來說豬肉、牛肉、羊肉、鹿肉、兔肉等等所有哺乳動物的肉都是紅肉。(來源:維基百科
Viewing all 1985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