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85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在福島與輻島之間

$
0
0
採訪、撰稿:胡慕情;攝影、剪輯:陳慶鍾

2016年3月11日,國道114難得繁忙。來來往往的車輛,必須穿過一個個管制哨口,才能回家。日本政府宣布,東日本311大震重建建設,將在年底告一段落,但災民實際面對的,仍是百廢待舉的景象...

災區周圍仍設有管制站。攝影:陳慶鍾。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核災發生時,距離福島電廠21km遠的浪江町,輻射值曾飆高到每小時330uSv,政府下令撤離居民,直到2015年下半年,才開放在白天短暫回家收拾。門馬英隆每2個月回來一趟。半年多過去,時間卻像依舊停在2011年3月11日。

福島核災發生時,日本政府發布命令,要求以福島電廠為核心,向外擴散30km的居民,全數離開、到外避難。2014年,日本政府先解除廣野町、川內村和田村市等緊急時刻避難區域的禁令。2015年9月,進一步解除楢葉町的避難指示。

日本政府規劃,將在2017年3月解除居住禁令,福島縣政府正針對輻射劑量較低的地方,規劃建立基礎建設。縣政府強調,困難歸返區只占福島土地面積的2%,福島已經穿越黑暗,走向重生。但政府的說法,卻和居民的感受天差地別。

只剩少數船家仍以討海維生。攝影:陳慶鍾。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漁船緩緩入港,停靠在磐城縣小名浜魚市場,下船的漁夫片刻不得閒,頂著冷冽海風和細雨,著手整理漁網,準備下一趟出航。這艘專捕秋刀魚和鯖魚的漁船,是少數在福島災後,還沒有放棄捕撈的船家。因為輻射污染,福島縣從2011年3月15日開始,全面禁止近海漁業作業,直到2012年才逐步開放。被天候和禁捕政策夾擊的漁民,就像在漁網上搶奪下雜魚的海鳥,面臨生存掙扎。

為了振興福島漁業,日本政府從2012年起,針對福島電廠周邊20km外海域,進行漁業捕撈實驗。新鮮水產在捕撈上岸後,俐落分類、裝箱,但這些漁獲無法立刻被老饕享用,得先再經過一次輻射檢驗,才能確定是否流通。儘管如此,消費者依然對福島的食品缺乏信心。

漁獲經過輻射檢驗才可上市流通。攝影:陳慶鍾。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漁業的重建,艱辛漫長,農業復甦也同樣跌跌撞撞。原本住在小高町的三浦廣志,核災發生後和家人分別在東京跟千葉縣避難。但2011年11月,他決定要回到福島務農。由於小高町還不能歸返。他於是決定在相馬郡心新地町落地生根。四年轉眼而過,三浦廣志和這兩公頃大的農地,歷經了許多磨合。除了土質、灌溉用水外,其中最難克服的,還是輻射問題。

「第一年因為荒地含鉀量不足,我的田裡檢測出40貝克的數值,那時不知道實際上代表什麼意義,心裡卻也覺得有疙瘩。從第二年開始,檢測結果,就算以10貝克為基準去測量,是未檢出,更久時間去測量5貝克的基準,也未檢出。這樣就確定可以食用。」

輻射數值不是自然下降的。透過試驗,農民發現如果土中鉀含量不夠,就容易吸收銫,因此福島全域農地,從2011年起,進行土壤改良,三浦廣志還嘗試各種作物,希望找出最不受輻射影響的農產品,此外他也積極進行作物的輻射檢測。

福島重建百廢待舉。攝影:陳慶鍾。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農民在第一線自力檢測,福島縣農業綜合中心,則進行第二層把關。除了稻米,蔬菜、水果、肉品,也都是檢驗項目。

根據日本政府研究,透過強力水柱沖刷容易殘留在居家排水溝的輻射塵,再把與污水結合的表土剷除,就可以降低空間輻射量。經過多年除污,福島市的空間輻射量,已經從平均最高每小時2.74uSv,逐步降低至0.18uSv。

然而除污後的輻射垃圾,無處可去,絕大多數都被放置在居民家屋旁或農地。截至2015年7月為止,福島災後只有三成農地可以重新恢復耕作。三浦廣志認為,福島的重建與復興,是一場幻想。

輻射垃圾被放置在屋旁或農地。攝影:陳慶鍾。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多數人選擇離開,為了土地而留下的三浦廣志,顯然是個異數。當原本賴以生存的基礎,無法確保生活安穩,這種兩難,又該怎麼面對?他帶著我們回到新建的家,指著屋頂上的太陽能板說,這就是福島災民的新希望。

鄰近南相馬的飯館村,在核災發生時,全村因超高輻射量被迫撤離,成為無人地帶。但現在有30位村民共同募資,成立飯館電力株式會社,希望憑藉再生能源,打造務農與返鄉的基礎。飯館電力株式會社目前主要以太陽能發電為主,太陽能板架設場地,是向飯館村役所租借而來。靠著賣電過渡重建階段的想法,讓他們找回核災前擁有的尊嚴。

太陽光電是福島災後成長最快的再生能源。但位於福島北方的土湯溫泉,選擇了更適合當地環境的能源來發展。受惠於會津火山帶眷顧,福島市北方的土湯溫泉泉源豐沛,一直是觀光勝地。核災後觀光客銳減,旅館生意一蹶不振。讓土生土長的加藤勝一十分焦慮。

為了重振土湯溫泉,他開始研究地熱發電的可能性。但多數溫泉區都在國家公園,加藤勝一花了三年才突破法律限制,採取可以保護環境、永續資源、只要挖淺井就可以發電的設備,因此背負了6億日幣的開發貸款。

太陽光電是福島災後成長最快的再生能源。攝影:陳慶鍾。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能源改革,在福島災後,成為居民與地方政府的共同意志。這不僅是為了重建,同時還有能源安全與經濟發展的雙重意義。福島縣政府表示,震災後,不依賴核電成為重建工作基本理念,推動再生能源快速發展,是重建主軸。

福島縣能全面朝向再生能源發展,得力於福島災後,日本全體社會,對於脫原發的渴望。龐大民意促使前首相菅直人明確表示,日本必須取消核電在2030年占電力供應53%的計畫,民主黨也決定,2030年要讓日本成為零核社會。為了達到目標,日本政府一面推動節電,並在2011年8月通過「再生能源收購法案」。

同時日本政府也在福島設立了「再生能源發展研究所」,結合產官學資源,使福島成為推動再生能源的先鋒基地。

綠能經濟市場,確實藉由政策鼓勵慢慢開展。不只福島,許多東京市民也成立發電組織,投入發電事業,考慮設置的便利性,以太陽光電的發展最為快速。

福島縣希望在2040年,全縣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根據2015年的資料,現今的達成度是26%。依此目標,預計在2020年達到40%、2030年是60%。但他們的希望,卻因日本能源政策的反覆,而遭到阻礙。

再生能源發展研究所。攝影:陳慶鍾。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2011年9月,野田佳彥擔任首相,將日本在2030年徹底放棄核電的目標,修正為2040年。隔年7月,宣布重啟福井縣的大飯核電廠,雖然大飯核電廠僅是短暫重啟,卻已引發社會質疑日本政府想要重新擁抱核電。

2012年12月,首相安倍晉三上任,多次公開宣示零核電是「不切實際、不負責任的政策」。認為再生能源供電不穩,考量經濟需求,希望未來核電依然是日本主要電力來源。

2015年8月,安倍政府重啟仍有安全爭議,位於鹿兒島的川內核電廠,引發當地居民包圍核電廠抗議,連前首相菅直人也前來聲援,並且公開批評。

然而,目前日本電網的送電能力,跟不上再生能源發展需求,加上恢復核電使用的政策確立,使得電力公司開始以電網負荷不足的意見,拒絕收購再生能源。

2016年4月,日本推動第五波電力自由化,改善電網送電容量,並且允許電力零售化,但長期觀察再生能源發展的環境學者飯田哲也表示,日本在2020年雖會完成送發電分離的形式,而使日本的電力因此有真正的市場競爭,「但因為電力公司還是會以控股公司方式來參與競爭,基本上還是屬於發電公司的集團,所以到底會不會真正的自由競爭,必須看送發電分離實際執行的程度。」

飯田哲也說明,如果要讓電力自由化有助於再生能源推動,除了要確保發送電具有公共性、讓電力結構往小型分散網路的方向前進外,最關鍵的是,必須反映能源的真實發電成本,一個是以課稅的方式,核算核電對環境的影響成本。另外就是要考量福島核災事故發生的可能性,要求它們投保。

反對重啟核電的抗議民眾。攝影:陳慶鍾。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福島核災五週年這星期,剛下班的東京街頭,到處可見居民集結抗議。他們高喊「伊方核電廠停止運轉吧!」訴求日本政府和四國電力公司,停止重啟位於愛媛縣,也想利用核廢料發電的伊方核電廠。從千葉縣來抗議的武笠紀子說,反對核電廠重啟的居民,已經好幾次到東京電力總公司前抗議,但東電置之不理。

伊方電廠不是日本第一座重啟的核電廠,除了九州的川內核電廠外,位於福井縣的高浜核電廠也已經重啟。目前日本政府預計重啟的核電廠,雖然都號稱通過安全檢測,但通過過程都有爭議。

311五週年當天,許多民眾聚集在首相官邸前,抗議日本政府息事寧人、掩蓋災區依然受害的事實。其中一位小兒科醫師,特別擔心日本孩童的未來:「福島已經將近有200個小孩罹患甲狀腺癌,一切都非常可怕。已經5年了,輻射不但沒有消失,也沒有減少,所以真的很可怕。」

每週五在首相官邸前的抗議行動,從福島災後,持續至今,儘管政府的做法,一直與他們的盼望背道而馳,這些民眾不曾放棄。重複停用核電的呼聲,在暗夜的街頭一再迴響,傳遞到200km外的福島,支持著留在那裡繼續奮鬥的災民。

311五週年當天,福島縣在市區舉辦了祈福晚會,一盞盞燭光,在福島市民廣場前緩緩亮起,串接成一條希望之河,承載當地居民復興福島的渴望。這5年的重建艱辛。未來的路,漫漫長長,但他們相信,撐過暗夜,就可以迎接曙光。

福島縣在市區舉辦祈福晚會。攝影:陳慶鍾。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森林「天然蜜」健康無藥營養高 台灣林下養蜂經濟潛力看好

$
0
0
本報2016年4月2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灣森林中豐富的殼斗科樹種,原來都是重要的蜜源!農委會林業試驗所一年來,在兩處森林進行養蜂試驗,結果發現生產出來的蜂蜜,品質純淨且營養價值高,深具經濟潛力。

經過一年試驗,農委會林試所推出天然健康森林蜜,為森林生態系服務再添一軍。攝影:廖靜蕙

經過一年試驗,農委會林試所推出天然健康森林蜜,為森林生態系服務再添一軍。攝影:廖靜蕙

森林純淨、蜜源多  養蜂首選

台灣農地由於農藥噴撒相當普遍,蜂農必須辛苦地四處尋找農藥施用量較低的地區,或要求果農在花季停止噴藥,以避免農藥污染、毒殺蜜蜂;卻忽略了森林生態所維繫的良好環境及豐富蜜源,而林下養蜂不僅為人類增加蜂蜜,更能提供林木的授粉和結實率。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去(2015)年起,在南投縣魚池鄉「蜂神養蜂場」負責人王智聰協助下,在林業試驗所蓮華池研究中心和台糖公司東石農場兩個試驗地各安置35個蜂箱,以採集純天然、沒有農藥污染、風味多元的高品質蜂蜜為主。

林試所研究員趙榮台說明,兩地具備豐富的蜜源植物,蓮華池目前保有100多公頃台灣的原始天然闊葉林,東石農場則有1000多公頃的人工林。試驗性養蜂六個月的結果,雖有虎頭蜂與颱風侵襲,兩地仍能搖蜜六次,合計生產蜂蜜約1,600公斤,「森林蜂蜜有高度的開發潛力」。

林試所推算,一箱蜜蜂每年可生產40~60公斤的蜂蜜,台灣一戶蜂農的養蜂規模在120箱左右,換算年收穫量約4,800~7,200公斤。這項計畫則於半年內能生產蜂蜜約1,600公斤。換算成120箱蜂,約可產蜜5,500公斤,介於農地生產量範圍內,足以維持蜂農的生計。

更重要的是,除了不同風味以外,這些蜂蜜都沒有農藥殘毒問題,是純天然的健康食品。趙榮台說:「森林地區沒有農藥污染的問題,而且台灣的森林植物種類數以千計,農業作物的種類不過數百,森林蜜源植物的多樣性遠高於農業作物。」

研究中更發現一些過去少有人注意的蜜源植物,例如蓮華池的殼斗科林木和鰲鼓的瓊崖海棠、白千層等,可以豐富台灣的蜂蜜市場,有機會開展更大的養蜂事業;尤其從原生闊葉樹種、瓊崖海棠及白千層所生產的蜂蜜都是目前市面上看不到的蜂蜜,可以增加消費者的選擇,滿足不同口味的需求。

安置在林業試驗所蓮華池研究中心林地的蜂箱。圖片來源:林試所

安置在林業試驗所蓮華池研究中心林地的蜂箱。圖片來源:林試所

趙榮台表示,台灣森林環境多元,理應具有林地養蜂的潛力,蜂農過去都以農業區,尤其是果園為養蜂基地,但是,我們吃的龍眼蜜及荔枝蜜都是喬木,廣義而言,龍眼和荔枝也是林木生產的蜂蜜。

國內外文獻顯示,蜜蜂可以提高植物的授粉率、增加結果率。林下養蜂增加林木的授粉和結果率,更促進林木更新或提高林木副產品(果實)的價值。蓮華池研究中心前主任黃正良曾觀察到養蜂增加了當地桃實百日青的結果率。

避免干擾生態系  虎頭蜂防治成要點

「台灣的森林覆蓋將近全島陸地面積的61%,就算只有2%的林地適合養蜂,面積也超過4萬公頃。」趙榮台說,而這個尚待開發的森林資源,還可能為有心養蜂的人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

舉例而言,瓊崖海棠是重要的防風林樹種,它的果實可以提煉生物燃料甚至美容保養品,因此若能在海岸擴大瓊崖海棠的種植面積,並在林地養蜂,不但可提高果實產量,也可增加蜂蜜產量。

不過他提醒,若森林養蜂的規模過大,可能與原生蜂競爭棲地,影響生態平衡,尤其是養蜂作業和林地管理有待評估。國外林地養蜂非常成功,但也有非常嚴格的林地規範。

而林地養蜂仍面臨一些挑戰,例如蜜蜂疾病美洲幼蟲病、寄生蟲蜂蟹蟎、捕食者虎頭蜂等,都要隨時留意、管理,以免蜂群衰退,遭致損失。另天候因素例如颱風、連續降雨或低溫 也會影響蜂群的生產力,在低窪林地安置蜂箱,更有淹水風險。

趙榮台指出,台灣有五種虎頭蜂會吃蜜蜂,尤以中華大虎頭蜂是最大天敵,一周內就能把整箱蜂吃完。虎頭蜂數量大到一個數量,蜜蜂根本不敢進出,影響產量。目前則以誘引劑防治,這也將成為未來防治的重點。

雖然原生中國蜂已發展出抵禦虎頭蜂的機制,卻容易逃蜂,只能小規模馴養,無法支撐起經濟規模。

另外,鰲鼓溼地一帶種有約800多公頃的白千層,可以享之不盡,卻須承擔天災的風險。由於此地靠海,去年蘇迪勒及杜鵑雙颱接續而來,吹倒蜂箱,須兩周時間扶正,而這段期間蜜蜂無法工作。

王智聰本身即為資深養蜂場經營者,他說,每種樹木花期不同,白千層一年斷斷續續開花很多次,例如去年6月、9月、10月都開花,可多次採蜜;蓮花池一年約產四次蜜;瓊崖海棠、烏臼都是一次。

而白千層、瓊崖海棠這幾種蜜,則是辨識度高、其他國家接受度高。這幾款蜂蜜的結晶率高,王智聰解釋,葡萄糖含量低的蜂蜜幾乎不結晶,但這種蜜是天然蜜,葡萄糖相當廣泛,結晶率高,不但可以泡水喝,也可以當抹醬吃,或直接挖來吃,比一般蜂蜜用途更廣泛,更具市場競爭。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所長黃裕星則表示,台灣森林應有產值回饋社會,森林可生產眾多種類的糧食,森林蜜只是林產物之一。

經過一年試驗,農委會林試所推出天然健康森林蜜,為森林生態系再添一軍。攝影:廖靜蕙

農委會林試所天然健康森林蜜推手,左起:趙榮台、黃裕星、王智聰。攝影:廖靜蕙

養蜂是指人類維持蜜蜂聚落,以收獲蜂蜜、蜂王乳、花粉、蜂膠、蜂蠟等產品,或為作物授粉,以增加收成的作為。

聯合國訂公海保育公約 第一回合多邊談判登場

$
0
0
本報2016年4月25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佔全球海洋面積64%的公海,一直是全世界共享卻無人管理的海域。本月初,83個國家的代表齊聚聯合國,進行首次的公海保護會議。此籌備委員會將訂定具法律約束力的協議,規範世界各國如何保護公海。

Coast Guard News(CC BY 2.0)

中國漁政局和美國海岸防衛隊聯手,扣押一艘疑似在公海非法捕魚的中國籍漁船。圖片來源:Coast Guard News(CC BY 2.0)

環境議題多邊談判 公海是最後一回合

公海在各國專屬經濟海域之外,離岸200英里,佔全球海洋64%,是全世界共享卻無人管理的海域。過去人們曾認為公海沒有生命,而如今科學家已揭露,從迴游鯊魚、海龜到食物鏈底層的微生物,公海生態其實相當豐富。

不過至今公海仍沒有統一的管理結構。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制定漁業規範,國際海洋組織則制定海運規範,國際海床組織控制採礦,可說是各自為政。

光是把這個議題搬上談判桌,就花了近10年的時間。3月28日至4月8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籌備委員會只是個起頭,接下來還有三場連續二週的會議,一路開到2017年年底。到時候,聯合國各會員國將評估是否足以產出一份具法律約束力的協議,而這很可能花上非常長的時間,堪比漫長的聯合國氣候談判。

「聯合國諸多環境相關的大型多邊談判,這將是最後一回合。」永續發展與國際關係研究所研究員羅切特(Julien Rochette)說。

科學家:公海必須劃設保護區

新的公海保育公約將會分成四個核心部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公海海洋保護區的設立,以及公海上活動的環境衝擊評估。

科學證實,大規模全面性的海洋保護區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重建魚群和建立氣候變遷適應力相當重要。不過目前只有2%的海洋受到完整保護,其中絕大部分位於專屬經濟海域中。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呼籲世界各國2020年前將保護區比例提高至10%。但科學證據指出,海洋保護區必須佔全球海洋的30%才夠。如此一來,公海上勢必要能設立保護區。

幸好在籌備委員會上,許多代表同意在公海上設立保護區。一位不具名人士則指出,「這份未來協議的最大目的,就是建立一個精確的管理系統,以降低人為活動的衝擊。」

不過,世界各國對於如何開發公海的基因資源意見相左。「目前沒有任何規範,先搶先贏。」羅切特說。

更何況,高達70%的海洋生物相關專利,只掌握在美國、德國和日本這三個國家手中。中國和G77國家(開發中國家77國集團)持公海自由論,認為公海活動不應受約束,其他國家則認為海洋的基因庫是全人類所共有。

「可能致癌」農藥嘉磷塞 2/3歐洲人支持禁用

$
0
0
本報2016年4月25日綜合外電報導,周念學編譯;蔡麗伶審校

世界衛生組織(WHO)評估為可能致癌的農藥嘉磷塞(Glyphosate),在歐盟的核准使用期限將在今年6月到期,根據市場調查公司YouGov對歐洲五大國家超過7000人的調查,約2/3比例(75%義大利人、70%德國人、60%法國人、和56%英國人)支持禁用。

殺草劑。圖片來源:nooraojala(CC BY-NC-ND 2.0)

根據市場調查公司的調查,約2/3的歐洲人支持禁用嘉磷塞除草劑。本圖僅供示意。圖片來源:nooraojala(CC BY-NC-ND 2.0)

先前研究發現,採樣自歐洲18個國家的國民尿液,以及在英國販賣的麵包中超過60%都殘留嘉磷塞。

孟山都(Monsanto)、陶氏化學(Dow)、先正達(Syngenta)這些殺蟲劑大廠都普遍使用嘉磷塞;然而,世界衛生組織(WHO)癌症研究學者去年提出嘉磷塞可能致癌,但同時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卻宣稱此化學物質不太可能造成大眾健康危機。

透過化學實驗及產業討論後,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最後做出不再核准另一階段為期15年使用嘉磷塞的提案。

現在歐洲28國家中有11國家不太可能再次支持使用嘉磷塞,YouGov的調查對這項爭議性化學物質不利公共健康論述,成為有利背書。現今歐盟委員會正設法擬定折衷方案,可能是允許短時間內延長使用期,或是禁用會增加植物吸收嘉磷塞含量的特定複合配方。

荷蘭則希望暫停至2017年底,等歐洲化學品管理局(European Chemicals Agency)完成嘉磷塞研究後,再決定是否繼續使用嘉磷塞。

這種除草劑多用於全球的基改抗草甘膦作物,又因為其為非選擇性除草劑,環保人士認為,作物周遭的植物、藻類、細菌和菌類都會被殺死,引發生物多樣性的連鎖反應。

從1974年到現在,作用使用的嘉磷塞約達9400萬噸,足夠地球上每英畝農作地0.5磅的使用量。

Ecpa發言人反駁:「我們意識到公共關注此事,不過我們手中也有9萬頁的證據和3300項同儕審查的研究報告,都對核准 嘉磷塞持正面看法。」

本月另一項獨立民意調查結果顯示,58%英國人同意以下敘述:「為使糧食豐足,我同意農夫應該可以利用殺蟲劑去除雜草和消滅病蟲害。另21%英國人則持反對意見。」

目前歐盟的嘉磷塞核准使用期限至6月,是否能暫時延長期限,端看歐洲聯盟對使用嘉磷塞是否在某種程度上持正面態度。

「德翔台北」衝擊生態 學者:缺乏海洋資料庫不利求償

$
0
0
策劃:端傳媒、環境資訊中心;採訪、撰稿:林倩如

台灣籍「德翔台北輪」3月10日於台灣北部石門海域擱淺,24日船身斷裂發生嚴重漏油污染後,為利後續求償作業,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委託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教授鄭學淵團隊進行生態調查。事發一個多月,究竟水面下和灘岸上,整個北海岸的生態環境起了什麼變化,仍須社會大眾持續追蹤關注。

德翔台北輪的除油作業,然海裡面的生態受到多大程度的影響?圖片來源:Kai Chou。

德翔台北輪的除油作業進行中,然海裡的生態受到多大程度的影響尚不可知。圖片來源:Kai Chou

第一時間投入生態調查  期初報告近期出爐

德翔台北輪出事第一天,主要研究領域為環境化學、生態毒理學的鄭學淵教授旋即展開調查工作。這項生態調查計畫為期半年,由鄭擔任召集人,在安全條件許可下,團隊第一時間便開始進行採樣,包括水質、底泥、仔稚魚、浮游生物等項目,並蒐集生物樣本分析體內礦物性油脂,綜合就污染範圍、影響層面等等累積科學數據,近期將彙整期初報告。

在調查分工部分,鄭負責水質污染檢測,前半個月平均1~2天測一次,密集於岸際採樣,每隔500~1000公尺一個測點,同時依漏油量及重油外洩時間調整次數;後半個月平均3~5天測一次,超過一個月後維持一周至少測一次。

調查團隊也會出海採樣,樣本會同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做氣相層析。其他則委請同系呂學榮、廖正信教授評估生態損失、復原賠償等相關經費和執行方法;助理教授藍國瑋負責浮游生物、仔稚魚、衛星監測;助理教授何平合調查潮間帶、甲殼類。至於水下攝影記錄,他說明,礙於經費限制無法進行,因為全球原物料價格大幅上漲,各項實驗耗材、量測儀器等愈加所費不貲,這些因素都讓當今生態調查的處境愈發艱困。

船難好發區域  十年來四起

回顧北部海域災情頻仍,他不禁慨嘆,海洋大學任職13年來,竟已歷經四次油污染事件,包括2006年12月宜蘭縣蘇澳外海馬爾他籍貨輪「吉尼號」漏油釀成沿海珊瑚大浩劫、2008年11月新北市石門外海巴拿馬籍貨輪「晨曦號」觸礁漏油、2011年10月基隆市外海巴拿馬籍貨輪「瑞興號」擱淺漏油,及2016年同樣在新北市石門海域的「德翔台北輪」油污事件。

「每到10、11月左右,常是『剉咧等』」,台灣的海域一再發生船難,長年呼籲公部門應積極防治,迄今依舊持續空轉,「船隻在外海擱淺的時間,不外乎冬天夏季,11~2月吹東北季風在北海岸,6~8月吹西南季風則在屏東高雄一帶,這兩個重點好發區域,當得防範於未然。」

鄭分析,發生船難除了機械故障、失去動力導致事故,「省油」亦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以北部為例,船舶出港後往左轉,沿海岸線航向台灣海峽,然船公司往往為了省油而緊貼岸際,僅保持1~2海浬距離,一旦行駛在觸礁高危險區,再受到天候影響,非常容易生成意外。「且距離太短,救援船都來不及出港,若外推至5~10海浬,可延長緊急應變時間。」基隆港航道的檢討劃定、安全距離的重新規範等港務乃至國土保安、生態守護之制度格局,均需徹底治理。

過去,海洋事權不統一,行政院環保署的管轄範圍只到岸邊,負責廣大海域的農委會漁業署卻缺乏財力、能力來維護,航道管控再涉及交通部航港局,權責分散也使得發生事故時難以及時反應處理。未來成立「海洋委員會」協商各部會以統籌海洋事務,期有助於防治海洋進行有效整合。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教授鄭學淵,說明生態調查的重要性及進展。攝影:林倩如。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教授鄭學淵,說明生態調查的重要性及進展。攝影:林倩如。

生態損失難估計  《海污法》應訂罰則

鄭學淵再表示,《海洋污染防治法》沒有罰責也是一個大問題,以生態角度來看,明文規定增加罰則並沒有問題,建議海域採用公定地價的方式分區配置,建立合理的賠償機制,避免陷於當下「漫天開價、就地喊價」的混亂求償。

且因為生態、漁業損失均需要至少三個月以上時間調查,漁民、居民才不用擔心船拆解完了面臨投訴無門的困境。另外,他建議重大海洋油污染緊急應變計畫之應變層級,不應以油外洩或有外洩之虞噸數,而應以船舶噸位來區分。

他進一步解釋,若無罰款級別,未來不利索賠的關鍵在於,「你可以知道魚一斤多少錢,但生態價錢概難計算,微藻、浮游生物我們不吃它,無法估算市價;卻又是支撐其他經濟魚種的主要食物來源,生態調查便是評估其永續價值予以量化,釐清對基礎生產力的影響有多大。」

例如,1平方公里海域或不同區段遭漏油污染的價格該是多少?自「晨曦號」後企圖建立此評估模式,不過,尚未得到相關部門認同。何況,北海岸一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區,真正的生態損失不可估計。

全身滿是油汙的螃蟹。攝影:周昭蕊

《海污法》沒有罰責,北海岸是一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區,真正的生態損失不可估計。圖為全身滿是油污的小螃蟹。攝影:周昭蕊。

缺基礎資料庫  舉證灘塗漁損尤其困難

而出事後,不只生態受創無言,「油污染對沿近海漁業資源破壞大,除了漁民,尚有從事潮間帶採集(灘塗漁業)的在地居民,這兩個產業規模相對遠洋漁業來說,對海洋衝擊小,但十年內四起的高出事頻率,環境生態復原不及又惡化,使從業者生計備受危害,其損失卻不好具體舉證。」鄭學淵表示。

鄭指出,這起事故讓沿近海和灘塗(潮間帶)漁業都受害,但後者較難清楚陳述災損。魚有市價、且漁船出海多留有捕獲資料,論及損失可訴諸漁獲努力,量具科學憑據。而在潮間帶採集海菜、紫菜、石花菜等植物補貼家用的居民,卻提不出正式書面證明,詢問他們受到多少「損失」?通常只得約莫一個月5千元收入的「間接回答」,口說缺乏數據佐證,顯得薄弱。

尤其過了新聞熱潮,各級政府習慣性地掉以輕心,一方面缺乏研究經費挹注,另一方面無心投資建立海洋資料庫亦是事實。每逢事故發生方進行求償目的之生態調查,然往往需比對原有資料庫以得出科學數據、研析,舉證所在左右訴訟輸贏,無法藉此協助漁民、居民順利索賠,此現象惡性循環毫無進步,擱淺「意外」已演變成怠惰「問題」。加上灘塗漁業從事者多屬經濟弱勢,採集作為重要的經濟補貼來源,生態、漁損調查均沒有辦法確實幫助到他們,參與四次生態調查的鄭學淵亦感氣餒並心灰意冷,政府平日忽略海事不重視資料庫,每次都等到發生才嚷急求助,他直言下次再也不願意擔任計畫召集人。

新北市環保局於現場進行海域水質採樣作業。圖片來源:行政院環保署。

之前一點一點地漏油,岸際除油彷彿永無止境。圖片來源:Kai Chou。

一點一點地漏油,翌日繼續冒出更多油污,岸際除油彷彿永無止境。圖片來源:Kai Chou。

預防勝治療  航道改善、建立海洋環境資料庫為首務 

十餘年來,參與多次海污生態調查、長期觀察至今,鄭批評政府各方面的應變措施還是慢半拍。比如事發的緊急危機處理,或後續生態、漁損調查態度。「肯定裂開的嘛,載那麼重且觸礁不平,難道期待它不斷掉嗎?不可能的事情。一看就知道會斷掉,但講也沒用啊。」不要小看海浪的力量,無時無刻一直在撞擊船體的威力很可怕。他提醒,「人定」絕對沒辦法「勝天」,在大自然面前,人很渺小,定得要懷著謙卑的心。

無論如何,漏油事故後的生態調查是向船東索賠之基礎。鄭學淵呼籲,爾後1~3年,政府需追蹤調查。最重要的根治之道仍是預防勝於治療,像航道改善,不只保障船公司的財產安全,更保護了全民共同財產——海洋環境的安全。再像儘快建構事故好發區域的資料庫,定期補充背景資料,一旦船難究責求償,掌握科學證據,才有利主控談判局勢。

雖然,接下調查委託案著實吃力不討好,無奈無力之餘,「畢竟一份社會責任,不能不做。」鄭學淵苦笑說,當然,更期盼海洋油污染事件永不再發生的那一天早日到來。

全國區域計畫下的農地保衛戰

$
0
0
作者:潘正正(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

若要一言以蔽之地介紹現行內政部於2013年10月所公告的「全國區域計畫」,就是它是為了彌補國土法躺了22年也無法在立法院通過的制度性空缺,並期使將來能與國土計畫法順利接軌而誕生的政策計畫。

中台灣環境實錄-雲林。圖片來源:柯金源

回顧台灣都市計畫與區域計畫的發展歷程,早在日治時期的1936年即頒行了「台灣都市計畫令」以規劃管制市地發展,這套法規在二戰後也持續沿用直到1964年被國民政府修正公布的「都市計畫法」取代。然而即便十年後「區域計畫法」也公告施行,區計法與其法規命令「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卻在自廢武功的「凍結現況」邏輯下,始終未能促成超越紙本存在、具地理與計畫上實質合理性之跨域計畫的誕生,也未落實使用分區對使用地編定的指導管制功能,致使非都市土地長期淪為新訂與擴大都市計畫的預備用地。

台灣國土於是長期只有點狀散布、互不相干的都市計畫,卻缺乏整體長遠的規劃。1993年行政院擬定「國土綜合發展計畫法」草案,欲以之取代區域計畫法改變此一局面,沒想到走上的卻是國土法歷代版本因撼動龐大土地利益而飽受各方勢力杯葛的漫漫長路,眼看就要六進六出立法院,再度因第八屆立法院任期屆滿不續審而退回。但在民間壓力如詹順貴律師和邱文彥、林淑芬、田秋堇等三位立委的強力推動下,終於在2015年12月18日,本屆立法院會期最後一天完成政黨協商,並於晚間10點15分三讀通過。

全國區域計畫下土地使用的種類。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資料來源:營建署

空間計畫體制與內容的變革 

然而,即便國土計畫法通過了,實務上距相關子法與全國國土計畫、縣(市)國土計畫全面公告實施、完成國土功能分區圖,仍需六至七年的期程,屆時區域計畫法才會自動落日。在此之前,當初以區域計畫法為法源,卻揉合了國土計畫法草案的精神與架構的「全國區域計畫」仍會是指導我國國土使用的最上位空間綜合計畫,而且可預見也會是未來全國國土計畫的基本雛型。

「全國區域計畫」在體制上最大的變革就是整併了此前由中央擬定的台灣北、中、南、東等四部單一層級的區域計畫,並且調整為「全國區域計畫」及「直轄市、縣(市)區域計畫」兩個計畫層級。上位的「全國區域計畫」主要內容為土地利用基本原則,而「直轄市、縣(市)區域計畫」則應依據全國區域計畫的指導,進行實質土地規劃。

在內容上,在歷經了莫拉克風災等重大災難後,這部計畫首先是為具體因應全球氣候變遷、保全糧食自給率而進行的土地使用管制策略調整。這除了要指認「環境敏感地區」,依災害、生態、資源及景觀之不同性質,與敏感程度分訂土地使用管制原則;還要依據全國糧食安全需求,訂定農地需求總量及檢機制。此外,當其他各部會所主管的產業、運輸、公共設施、觀光遊憩及環境保護的部門計劃涉及土地使用或空間區位時,也必須被拉進「全國區域計畫」這個平台,提出其發展策略作為區域性部門計畫被審議,例如近期輿論沸沸揚揚的輔導未登記工廠合法化政策就是重點之一。

一葉知秋的農地悲歌

聽起來很是理想的計畫方向,又從去年初積極起跑檢討修正案召開公聽會,並由區域計畫委員會組成專案小組,分別對不同的計畫範疇開始進行歷時一年半的審議。其中,環境敏感區小組的區委們為保留台灣珍貴的農地資源,一致同意了地球公民和農陣將農一改列一級環境敏感區的提案;更要求區委會大會應針對農二及農四列入二級敏感區進行討論。台灣的農地似乎就要被較好地守護了?

然而時序才入秋,9月4日先是「農業用地農舍興建辦法」修正案在內政部不願與農委會會銜公告原草案的情況下,不再要求買方的農民身分而以閹割版的形式公告,後來竟還被18名立委以於法無據的「備查改審查」手段凍結;9月7日經濟部則公告了「特定地區整體/個別變更編定為丁種建築用地興辦事業計畫審查作業要點」,為包括位於特定農業區上的部分農地違規工廠就地合法化開了大門;到了10月區委會的第364次大會,農委會居然不但反對把農二、農四列為環境敏感區,甚至想推翻之前小組會議所有委員一致同意通過的,將農一調整為一級環境敏感區的決議!

全台灣農地資源分類分級成果。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資料來源:營建署

我們的農地有多匱乏?

依據農委會自身也一再引用,2011年委託的研究計畫「估算我國潛在糧食自給率及最低糧食需求之研究」之模擬結果,評估在國外農產品輸入受阻時,假設每人每日基本熱量(2,000大卡)需求下,農地以熱量效率最大化之利用,農地面積需求為74 ~ 81萬公頃。然而,在盤點台灣目前農地現況時,農委會卻罔顧同年度主計處內政統計年報平地非都農牧用地實質面積只剩44.6萬公頃的現實,硬將都市計畫農業區與總面積25萬公頃的山坡地農牧用地也灌水計入了要用來做主要糧食作物生產的預備用地,宣稱「農一、農二、農四加總已達79萬公頃」。試問,縱使不追究都市農業區被轉用的比例,山坡地農牧用地的與平地的生產效能會是一樣的嗎?更不用說台灣脆弱的地質在現今極端氣候帶來的延時強降雨下,到底還有多少比例能是宜農地而不會造成山坡地土砂災害?

此外,中研院2012年「農業政策與科技研究建議書」還指出,近年來台灣的可耕地即便地目未變,仍以每年4千公頃的面積在減少,10年內光被用於興建住宅與農舍的就有1萬7千公頃,相當於15個台北市信義區。而全台農地除普遍穿孔、破碎,上頭更佇立了6~8萬間日夜汙染我們農地與地下水的違章工廠,行政院跟經濟部卻除了讓其中屬低汙染事業者就地合法,再無其他對策。

暴露的危機,卻也是轉機

然而這一切過去隱身於各部會權責範圍的問題與價值衝突,正是因為全國區域計畫這個平台的存在,才開始清楚地被凸顯;也是有逐漸向公民開放的區委會,也才有了我們能夠去捍衛農地、影響違章工廠輔導政策的戰場。

台中大里區夏田里農地污染。圖片來源:柯金源

空間綜合計畫的邏輯,就是基於地質、區位、人口、產業等土地的主觀與客觀現狀、條件,去規劃合理的使用分區,以及相應的土地使用管制。這涉及了兩個層面:現況的確認、以及未來發展的願景與想像。這兩個課題雖然需要專業的調查研究,但也同時都需要公眾的參與。我們必須要認識到,參與管道的存在只是實踐公民參與的必要條件而非充要條件。

如何促成共識的達成、爭議的解決,增強決策正當性、提升民眾公共事務的認知與社會的信任,需要的都不只政府,更要公民的自我培力,才能落實。尤其在國土計畫法背負著各界深切期待而通過的現在,民間更應以積極的參與,去敦促我國上位空間計畫確實發揮策略發展與協調各部門計劃的平台功能,為將來國土計畫法的落實墊下紮實基礎。請大家一起來了解全國區域計畫與將來的國土計畫,將體制改變的危機和利基傳遞出去。

串起北北基宜先民足履 千里步道推2020年重現淡蘭百年山徑

$
0
0
本報2016年4月25日台北訊,林倩如報導

在23日這一天,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滿十周年了,慶祝的同時並邁向「重現淡蘭風華 X 守護百年山徑」作為下一個階段行動目標,將串連北北基宜四縣市,跨區域攜手打造一條國際級環境生態、文化歷史、生活休閒的悠遠路徑。

週六啟動記者會上,四縣市首長及水利署、林務局主管,齊聚淡蘭古道路網共同彙集的端點: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戶外廣場,簽署守護宣言、宣誓啟動淡蘭長距離步道的跨縣市合作,透過淡蘭文資資源的盤點,落實步道分級,促成具本土歷史文化特色且富國際發展潛力的長步道,每年各到一個縣市實地走訪一段淡蘭古道,預計以四年時間建構北台灣步道系統,期於2020年的台灣步道日完成淡蘭百年山徑的貫通與會師。

「重現淡蘭風華 X 守護百年山徑」啟動記者會。攝影:林倩如。

「重現淡蘭風華 X 守護百年山徑」啟動記者會。攝影:林倩如。

淡蘭百年山徑路網示意圖。圖片來源:千里步道協會。

淡蘭百年山徑路網示意圖。圖片來源:千里步道協會

日行萬步  步道千里

協會執行長周聖心表示,十年前在世界地球日的隔天,千里步道成立了,它的起點是環境的重建,亦是文化、社會、人跟人、人與自然之間等關係的重建;我們的努力相對於當今環境崩壞的速度仍是太慢了,需要公私部門一起合作,協會做為一個協力平台,要做一個猶如「奧之細道」長距離人文步道的夢。

淡蘭古道兩百多年的歷史埋藏多元脈絡的先民墾荒故事,包括原住民的社路、西荷人的採金、漳州人的拓墾、泉州安溪茶商的貿易、外國傳教士的宣教、1895年日軍與土匪的對峙等。協會指出,日後可能規劃「馬偕之路」、「開蘭之路」、「楊廷理之路」、「土匪之路」、「土地公之路」等等文化主題路徑。

20年前即倡議北台灣奧之細道的劉克襄則表示,淡蘭古道地域上橫跨北北基宜,最大特殊性在從這裡出發呈現出傘型弧線、數條古道越過山嶺收束於宜蘭頭城,紡錘型的路網系統相當少見,迷人小徑可說是四個縣市的後花園,結合太多豐富特色而充滿未來性,甚至媲美日本奧之細道、西班牙朝聖之路。他強調,一個繁華的都市需要建設,但一個偉大的城市更需要尊重生態環境,維護自然步道的存在便是一個佐證。

作家、自然觀察家劉克襄。攝影:林倩如。

作家、自然觀察家劉克襄。攝影:林倩如

財團法人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紀政。攝影:林倩如。

財團法人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紀政。攝影:林倩如

穿越古道  人物疊影

而首長們及主管分別代表曾在這條百年山徑上留下步履足跡和傳說故事的人物,基隆市市長林右昌頭戴斗笠手拿扁擔為挑夫,他說常民步道連結常民生活,文化路徑即為歷史場景,今年基隆也著手規劃十條山海步道作為呼應。宜蘭縣縣長林聰賢化身守護往來平安的土地公,補充搭配古道修復合作進行漁村整合計畫,將偏遠漁村、山村、學校慢慢建構納入親山、親水、親海的路徑,形成環境教育基地的生態廊道。

新北市副市長陳伸賢拿著登山杖當健行山友,說明淡蘭不只是一條具備自然資源的長距離山徑,更是先人墾殖、跨越歷史深溝的步道。近年來在主題式規劃上導入社區培力,且為符合歷史原貌,施工設計仿照自然就地取材;世界級的步道還需要故事補充,即社會記憶的活化,呼籲民眾健走之際不忘多多拜訪沿線部落、在地村民。

台北市市長柯文哲則扮演19世紀末來台宣教的馬偕牧師兼醫生,他說淡蘭這名字本身就很有歷史感「淡水廳到噶瑪蘭廳」,尤其在今天用「文化保存」來調和「城市開發」,是很重要的工作,不光是物件一個個單獨存在,如何勾勒出歷史全貌?就像用一個路徑來產生其最大定義,軟體的思考、文化的整合乃關鍵;鼓勵民間先行政府支持,至少政府比較不會做錯。

林務局羅東處處長林澔貞頭戴花環代表自然水土林,她表示2002年起已規劃建置全國步道系統發展迄今,基於森林環境土地共榮、居民共享的概念,非常低調用生態及與周邊居民和諧的方式來經營,最好的步道正是整理後看起來沒有整理過一樣,提供全民休閒娛樂之用。水利署主任秘書王藝峰則針對水資源保育,呼籲公民投入參與、藉由手作步道的操作一起來保護。

(左起)水利署主任秘書王藝峰、林務局羅東處處長林澔貞、台北市市長柯文哲、新北市副市長陳伸賢、宜蘭縣縣長林聰賢、基隆市市長林右昌。攝影:林倩如。

(左起)水利署主任秘書王藝峰、林務局羅東處處長林澔貞、台北市市長柯文哲、新北市副市長陳伸賢宜蘭縣縣長林聰賢基隆市市長林右昌。攝影:林倩如

台北市市長柯文哲扮演19世紀末來台宣教的馬偕牧師兼醫生,頭戴同款式帽子。攝影:林倩如。

台北市市長柯文哲扮演19世紀末來台宣教的馬偕牧師兼醫生,頭戴同款式帽子。攝影:林倩如

中研院GIS專題中心所製作的淡蘭百年山徑3D立體模型。攝影:林倩如。

中研院GIS專題中心所製作的淡蘭百年山徑3D立體模型。攝影:林倩如

回返自然  原始細胞裡的鄉愁召喚

會後廊下,步道之友喝著豆漿吃著包子,一如既往由熱心志工提供,三位發起人黃武雄、徐仁修、小野均難得到場,展開簡單分享。黃武雄表示,當下所謂的自由拜經濟、科技所賜大幅擴張,然也造成拚經濟的迷思及價值觀的扭曲。若地球的生命以一週時間為計,換算過來3分鐘前人類才出現、1/40秒前18世紀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才寫成,自此發展現代經濟學,人類出現的時間如此之短卻影響鉅大,我們應該停下來想想自由經濟的問題。

徐仁修則形容,現在只要一談到GDP就擔心起對地球的傷害程度,想到此刻雨林、礦山又消失了多少面積。其實,我對整個自然環境正走向不歸路,態度上很悲觀,雖然人們會問好像我還是在做很多保育工作,在人類掉下懸崖滅亡前多爭取幾秒而已。過去人類跟大自然間親密共生,為了生存女性可認識800多種植物,不過幾千年的演變已如此疏離,我們的細胞無異於一百萬年前,因此,求得溫飽之餘精神面依舊會懷念蠻荒,那是身體裡的鄉愁。唯有及時覺醒、更踩在土地上,並與身邊一切開展連結,或得逃脫被開發成為文明奴隸的現實。

另外,千里步道協會邀請台北、宜蘭數個團體,透過雙腳或單車,重新行走淡蘭百年山徑,6月5日將於第三屆台灣步道日進行四路大會師,詳情及其他淡蘭百年山徑系列活動(4/23~9/4)請參考活動網站

里步道協會發起之一黃武雄。攝影:林倩如。

千里步道協會發起人之一黃武雄。攝影:林倩如

千里步道協會發起之一徐仁修。攝影:林倩如。

千里步道協會發起人之一徐仁修。攝影:林倩如

淡蘭古道充滿生態資源。圖片來源:千里步道協會。

淡蘭古道充滿生態資源。圖片來源:千里步道協會

沿途處處土地公廟,庇護平安。圖片來源:千里步道協會。

沿途處處土地公廟,庇護平安。圖片來源:千里步道協會

人文景觀、交通遺跡─九芎坑橋。圖片來源:千里步道協會。

人文景觀、交通遺跡─九芎坑橋圖片來源:千里步道協會

中坑頭三方向碑,大正元年所建,刻有「北頂雙溪行;南往闊瀨行;西石碇行」。圖片來源:千里步道協會。

中坑頭三方向碑,大正元年所建,刻有「北頂雙溪行;南往闊瀨行;西石碇行」圖片來源:千里步道協會

 

救食安! 陳曼麗、姚文智續推「食農教育法」

$
0
0
本報2016年4月25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天天吃米,卻沒看過稻子?食安問題層出不窮,如何從根本改革?立委姚文智、陳曼麗分別推出「食農教育法」草案,並於今(25)日進行詢答,獲得立委普遍支持,但不到一個月就要政權交接,農委會想把問題留給新政府。

姚文智、陳曼麗的草案均指定農委會為「食農教育法」主管機關,但農委會主委陳志清卻指出,此法涉及衛福部、教育部、環保署等,也沒有經費,還需要跨部會協調,所以應由未來的行政院決定,宜留待新政府上台再討論。

百人復耕 灣寶再生 小小農夫體驗,攝影:陳文姿。

百人復耕 灣寶再生 小小農夫體驗,攝影:陳文姿

牽涉國民飲食、健康、產業與文化  應全國性推動

食安問題層出不窮,政府民間無不寄望「食農教育法」,從根本落實食安教育、保障民眾健康、健全農業發展、乃至找回飲食文化與價值。鄰國日本更早在2005年就頒布《食育基本法》,韓國也於2009年推出《飲食教育支援法》。

右:農委會主委陳志清 攝影:陳文姿
右:農委會主委陳志清 攝影:陳文姿

陳志清表示,政府過去將「食農教育法」的精神融入「農業基本法」中,是否應另立專法,應由新政府評估。尤其是「食農教育法」內容涉衛福部、教育部、環保署等,無論是分工、協調、預算、或是立法,都應由新政府決定。

陳志清解釋,雖然「食農教育法」尚未立法,但農委會持續在推動糧食安全建構、地產地銷、認驗證安全農產品、產業文化等,都是食農教育的具體作為。

不過,立委卻認為問題層出不窮,應立專法為之。姚文智說,除了屢爆食安問題,國人罹癌年紀逐年下降,「食」的教育刻不容緩。陳曼麗則表示,各地雖有小規模、局部性的的食農教育推動,卻缺乏全國有系統地推動,因此提案立法。

蔡培慧則表示,食農教育並非只是插秧體驗或飲食宣導,從日韓所推的和食、韓食,更可以看出背後蘊含的哲理,她將提出另一版本的「食農教育基本法」。

農委會稱缺資金  蔡培慧:重新檢視預算分配

上屆立委討論食農教育時,對於該由哪個部會整合及法案內涵,並沒有定見。另外,也有意見認為食農教育可以納在「國民營養促進法」。本屆則分別由陳曼麗與姚文智提出,一致指定主管機關應為農委會。

食農教育基本法提案立委:陳曼麗  攝影:陳文姿
食農教育基本法提案立委:陳曼麗  攝影:陳文姿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出身的新任立委陳曼麗解釋,這是因為「食農教育法」並非只在學校教育、更包含產銷、糧食安全、飲食文化、環境保護等多面向。

陳曼麗與姚文智均提出,中央應設立跨部會的食農教育委員會,陳曼麗則加上地方層級的食農教育委員會。

對於經費來源,陳曼麗提出,中央應逐年編列預算,並由農業發展基金、食安基金、環保基金等提撥部分比例。姚文智則提設立食農教育基金,經費來源包括農林漁牧相關法律的罰鍰等。不過陳志清說明,農林漁牧相關法律的罰鍰收入僅2000萬,以提撥10%比例計,也只有200萬。農業發展基金本身有資金缺口,無法再提撥。食農教育經費須由行政院決定。

陳曼麗與蔡培慧均不接受農委會的說法。陳曼麗認為,中央也應編列預算,不能只靠其它基金收入。蔡培慧則指出,農委會現在就已在做食農教育,並非沒有預算,只需盤點現有的預算與計畫,提出完整措施。


陽管處需要支援!本週六「七星山登山王」無視路權硬闖陽明山

$
0
0
作者:跑友洪先生

※ 2016/4/26 17:03更新:為了聚焦在越野賽對環境面上的影響,刪除原文裡可能有政治人物參與的臆測,補充越野賽對國家公園環境的負面影響。

七星登山王將在,未取得台北市體育局以及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的核准的情況下舉辦活動。截圖出處:主辦單位臉書

本週六4月30日,由台灣運動休閒產業發展協會、中華民國陸上運動競技協會主辦,威岳運動行銷公司承辦的「2016七星登山王」越野跑競賽活動,打算在未取得台北市體育局以及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的核准的情況下,號召跑友們跑進七星山登山步道、野徑等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並嗆聲在山上不需要路權以及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根本管不著!

主辦單位在當初報名時利欺騙跑友;說法是北市體育局已經同意他的活動,一切是陽管處在刁難。

主辦單位佯稱北市府已經同意。圖片來源:報名網頁下方討論區

但事實上,北市體育局從頭到尾沒有答應核准他的活動,陽管處也是維持一貫立場的禁止國家公園範圍內進行非柏油道路的路跑競賽。在最近路權問題爆出後,主辦單位除了強硬嗆聲主管機關之外甚至拖時間、隱匿資訊,不公開讓跑友們退費的管道,強迫跑友們去一起去違法硬闖,挑戰公權力。 

4/30將強硬上山進行越野賽,直闖我們的國家公園(出處:主辦單位臉書)

倘若到時硬闖,以台灣目前的情勢看來又是變成民粹我最大的情況,除了出動警察 (保七總隊第四大隊) 在旁邊看著,當人型立牌,好像也沒別的方式可以阻擋這樣的行為....。而最悲哀的莫過於我們的法律,對於這樣的行為頂多小額罰款,這對一場約1000多名跑友報名,進帳約三四百萬的活動來說,如同虛設!

為什麼不該在國家公園辦越野競賽

陽明山國家公園假日遊客、健行民眾多,此賽事所經之七星山登山步道以及週邊步道路幅本就偏窄,在越野競賽時勢必影響其他人的權益以及造成安全上的疑慮。速度快,造成其他使用步道者心中壓力;甚至有碰撞、滑倒的危險。

就生態保育而言,國家公園法第一條即開宗明義定義國家公園成立目的為保護國家特有之自然風景、野生以及史蹟,並提供國民之育樂及研究。故能夠成為國家公園之地區,均有其生態或人文史蹟上獨特且值得保存、認識之處。除了保育與學術研究之外,國家公園在不違反保育目標下,另外兩大目標即為提供國民環境教育及景觀遊憩活動場所。

今若不需提出申請即可強硬辦理成功。各種越野賽事,也將出現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因為離台北市最近,想賺錢的單位絕對不會放過,看看我們大台北週邊一年舉辦多少場路跑……

跑在步道上將影響其他遊客/民眾的權益,不跑步道,人類踩踏過的地方也一樣得承受一定程度的傷害;被踩死的生命、扯斷的樹枝以及隨手丟棄的垃圾。

主辦、協辦單位只顧著挑戰國家公園的法規,卻沒有去重視他人的使用權利以及更重要的生態遭打擾後的復原,現行的法規也沒有提交保證金的規範,如此配套措施不足的情況下,可說是辦完賽事拍拍屁股就走人。再搭配協辦單位對於金錢計較的態度,實在無法接受如此的硬闖行為。

本人從事路跑運動多年,深知倘若這樣的行為一開先例,未來別說是陽明山了,我們的國家公園管理也都將出現問題,國家公園的維護以及環境保育將面臨嚴重的挑戰。人類已經踐踏許多地方了,盼大家為我們台灣的國家公園發聲! 
 
截至文章完成前,市府體育局只同意協助主辦單位與陽管處協商此事,且完全尊重陽管處的意見,陽管處堅持反對在七星山等只適合步行的步道中舉辦越野競賽而未核准。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它的名字不叫美麗灣」 美麗灣案定讞後的一些提醒

$
0
0
聲明團體:反反反行動聯盟

105年3月31日最高行政法院針對美麗灣撤銷環評案作出最終判決,法院認為縣府環評程序違法應予撤銷環評結論,機關代表應迴避而無迴避,且不洽以有條件通過取代二階環評,予以駁回縣府上訴,4月21日再判決撤銷台東縣府准許業者復工的行政處分定讞。

美麗灣渡假村。攝影:郭靜雯。

但縣府在歷經多次訴訟敗訴後,4月1日的聲明稿中仍然不見民間期待的檢討反省,因此我們在全案定讞後,對縣府提出以下幾點堅定的呼籲:

1.究責美麗灣公司

縣府應該依照促參法BOT的約定程序,以最嚴格的法律途徑究責違規開發造成十年爭訟付出龐大社會代價的美麗灣公司,而不是縣政府自行一再喊話要鉅額賠償美麗灣公司。不要再以鉅額賠償來恐嚇縣民噤聲,呼籲縣政府要為台東人看緊荷包。

2.不要再「妖魔化」保護杉原海灘的公民

過去幾年來縣政府總是以反對美麗灣就是阻礙台東開發,「台東人」vs.「外地人」等簡化的思維,製造對立、撕裂台東人的情感,最是令人痛心。環境已經是全球性的議題,希望台東縣政府能與台灣一起進步思維,誠懇檢討美麗灣案對台東的傷害,讓台東有一次深層改變與和諧的機會。

3.別在海岸保護區圈地蓋飯店了

美麗灣飯店的位置原是海岸保護區,且是東海岸阿美族的傳統領域。縣府一開始在此圈地BOT給財團蓋飯店就錯了,造成一路以來難以計算的社會代價。呼籲縣政府及美麗灣公司還給杉原海岸保護區的原貌,拼經濟可以在其他適當的地方努力!

4.勇敢拆掉美麗灣吧

美麗灣這棟房子,從圈地BOT、刻意切割土地規避環評到程序違法,這十年來已經成為全台皆知的「歹戲拖棚」。且黃健庭縣長也說台東這幾年飯店數量成長迅速,據報導已經超過100間,如此根本不差美麗灣飯店。現在已經有更多的團體在討論「後美麗灣時代」的東海岸零開發模式,有自信台東並不悲情,也不是只有破壞式的開發,或許我們久違的是那一片海闊天空自然舒適的海水浴場。期待一個勇敢的縣長,拆掉美麗灣!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白化來襲!大堡礁93%礁體白化 西澳珊瑚也遭殃

$
0
0
作者:馮加伶(社團法人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郭兆揚(澳洲詹姆斯庫克大學,ARC珊瑚礁卓越研究中心)

位於澳洲東北部的大堡礁,是所有愛海人士心中的海洋天堂,在這裡有超過2900個獨立珊瑚礁體、900個珊瑚礁小島,總面積超過34萬平方公里(相當於9.5個台灣),為全世界最大最長的珊瑚礁群,也是全球著名的海洋保護區。色彩繽紛的珊瑚礁、豐富多樣的珊瑚礁魚和貝類,吸引許多人前來朝聖,每年的觀光產值可達30億美元(相當於960億台幣),是澳洲昆士蘭省重要的經濟來源。

健康的大堡礁,珊瑚礁是許多海洋生物的家,海洋生態系的重要基礎。圖片來源:郭兆揚。

什麼!大堡礁珊瑚白化了!

自從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管理局(NOAA)在2015年警告全球暖化可能帶來自1998和2002年之後的第三波全球珊瑚白化潮,由位於詹姆斯庫克大學(James Cook University)的ARC珊瑚礁卓越研究中心(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oral Reef Studies)的中心主任休斯(Terry Hughes)教授為召集人,集合澳洲10個研究機構與學校單位,超過300位科學家組成澳洲國家珊瑚白化工作團隊(Australia's National Coral Bleaching Taskforce),對可能發生的大堡礁珊瑚白化事件嚴陣以待。

3月是澳洲的盛夏高峰,從2016年3月初開始,大堡礁就有零星的白化現象出現,3月中之後則提升為大規模的白化事件,這個消息讓許多愛海人士心碎不已,其心慌心痛的程度並不亞於日本偶像結婚導致粉絲無法工作而請假的花邊新聞。

2016年大堡礁珊瑚白化調查空拍照,珊瑚礁的邊緣和其中的白色斑塊,都是白化的珊瑚。圖片出處: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oral Reef Studies。

修斯教授與團隊的專案經理凱瑞(James Kerry)為了瞭解大堡礁珊瑚礁白化的程度與範圍,隨即搭乘直升機和輕航機進行空拍調查從大堡礁南端往北到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約2300公里長的海域。調查持續至今,飛行總距離超過9,000公里,檢視超過911座珊瑚礁體,其中只有7%(68個)的礁體躲過一劫,其餘93%的礁體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白化事件影響,絕大多數的珊瑚礁(316座)都因為有60-100%的珊瑚發生白化,而被評為「嚴重白化」。

註:珊瑚白化:因海水溫度改變、水質、污染等因素,讓珊瑚及其體內的共生藻感到壓力,導致共生藻死亡或是離開珊瑚蟲,僅剩下透明的珊瑚蟲與白色骨骼的現象,稱作『珊瑚白化』。珊瑚絕大部分的營養來源都是由共生藻所供給,如果珊瑚白化的時間持續過久,珊瑚就會因饑餓而導致死亡。

影片:2016年大堡礁珊瑚白化調查影片,從空中俯瞰嚴重白化的北段大堡礁。影片來源: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oral Reef Studies / James Kerry

大堡礁空拍調查911個礁體的結果示意圖。紅:大堡礁北端的白化情形最為嚴重,嚴重白化的珊瑚礁比例高達81%;黃:大堡礁中段,嚴重白化的珊瑚礁佔33%;綠:大堡礁南端,珊瑚白化的情況較為和緩,有25%的珊瑚礁沒有白化。圖片來源: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oral Reef Studies / Tom Bridge and James Kerry。

海中的彩色緞帶一夕之間變成一片慘白,工作團隊的召集人休斯(Terry Hughes)教授表示,「保守估計這些珊瑚至少需要10年的時間才會恢復,這次的白化事件將會從此改變大堡礁的未來」。他憂心地說,如果澳洲政府在20年前就願意採納科學家的建言、關心全球暖化的議題,或許現在珊瑚白化的情況不會如此嚴重。

令人心痛的野外調查之旅

除了進行空中調查,為了收集更精準的數據,澳洲國家珊瑚白化工作團隊(Australia's National Coral Bleaching Taskforce)同時也大規模地出動超過12趟船次的研究船,由潛水人員實際潛水調查珊瑚礁的白化情況。其中由ARC珊瑚礁卓越研究中心教授 Andrew Baird帶領的研究團隊,在18天的航程中,調查了從大堡礁中間的湯士維爾(Townsville)到最北的托列斯海峽(Torres Strait)間的30座珊瑚礁。這一航程涵蓋最北區的大堡礁,一塊因為人煙罕至,因此一向被認為是保留完整,不受人為影響的珊瑚礁生態系。

Andrew Baird教授帶領的團隊成員之一是來自台灣,正在ARC珊瑚礁卓越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的郭兆揚,他感慨的表示:

這是一趟令人難過而且記憶深刻的野外調查之旅!在2013年時為了收集論文資料,曾經搭船從大堡礁的最南端航行到最北端,調查大堡礁中30座珊瑚礁上的珊瑚群聚結構。大堡礁讓我驚豔不已的美還歷歷在目,沒想到再次踏上航程卻是為了要了解她受創有多深。

在這次旅途中,大部份的事物看起來仍和記憶中的相符,水面上有遠在天際邊的海天一線以及每日搭配啤酒的夕照;水面下,中礁(mid-shelf reefs)的海水仍舊混濁而外礁(outer reefs)的海水依然是迷人的深藍,大大小小,不同種類的魚類以及偶見的鯊魚、魟或海龜依然優游在珊瑚礁區。然而有些景色已經不一樣了,除了可以明顯看出在過去兩年間颱風肆虐的痕跡之外,我熟悉的珊瑚已不再是記憶中的深咖啡色系,反而呈現缺少日照般的蒼白或完美無暇的白,我甚至可以用白化的珊瑚當作基準來調整拍照時的色偏,我自嘲地稱之為「珊瑚白化模式」。諷刺的是,使用這模式調整出來的照片,色彩還蠻寫實的。

註:大堡礁的2900座礁體依照距離澳洲大陸的距離可分成三類,包括最靠近大陸的近岸礁(in-shore reefs),靠近珊瑚海(Coral Sea)的外礁(outer reefs)和介於中間的中礁(mid-shelf reefs)。

每天睜開眼就是準備潛水,一下水就是埋頭認種類、估算數量並且記錄下每顆珊瑚的白化等級,感覺有數不完的白化珊瑚在等著我們。一上船就立即把防水紙上的密密麻麻,歪七扭八的手寫資料輸入電腦中。除了因為記憶猶新,一旦研究船起錨離開相對平穩的珊瑚礁瀉湖,20到30節以上的風讓會暈船的我只能躺平在床上。

隨著研究船逐漸往北航行,防水紙上的數字也漸漸從很多的代表珊瑚呈現正常顏色的1或稍微偏白的2,慢慢的移向34或者表示完全白化的5和代表剛死亡的6。某天,我們突然驚覺其實這些出現在記錄中的都是活“死”珊瑚,因為這些已經完全白化的珊瑚,終將在接下來的數周或數個月之內陸續死亡”。

我們總共數了大約4萬顆的珊瑚,其中約1/3的珊瑚屬於白化程度5或6。這表示從湯士維爾(Townsville)到托列斯海峽(Torres Strait)間,可能有3分之1的珊瑚會因為這次的白化事件從此消失。

註:調查方法,研究人員在每座珊瑚礁的2米和6米深處各拉3~5條長10公尺,寬1公尺的穿越線。記錄每條穿越線內每顆珊瑚(直徑大於5公分)的白化程度。白化程度可依照珊瑚的顏色可分成6級,分別為:1)健康,顏色正常;2)顏色較正常情況下淡,但尚未白化;3)1-50%已經白化;4)51-99%發生白化;5)100%白化;6)最近死亡。

左:研究人員(郭兆揚)正在沿著穿越線調查珊瑚的白化程度。此處的珊瑚礁曾受到颱風的破壞。圖片來源:Andrew Baird
右:不同白化等級的珊瑚示意圖,紅色的數字1~4代表此顆珊瑚的白化等級。1)健康,顏色正常;2)顏色較正常情況下淡,但尚未白化;3)1-50%已經白化;4)51-99%發生白化。圖片來源:郭兆揚

肇因:氣候變遷 海溫上升

珊瑚白化最嚴重的地區為道格拉斯港(Port Douglas)北方1000公里處,一直往北到托列斯海峽(Torres Strait)北端,介於澳洲與巴布亞紐幾內亞之間。領隊科學家Andrew Baird教授表示,這個區域原本人跡罕至,幾乎不會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卻無法躲過「氣候變遷」,這區的白化珊瑚的死亡率近乎50%,有些甚至會達90%。而且珊瑚的白化不分種類,無論是生長快速的軸孔珊瑚或是生長緩慢,已經上百歲的團塊形微孔珊瑚,都會受到海水溫度上升和環境壓力的影響而開始白化。

水下調查的結果和空中調查的估計互相符合,總結空拍與水下調查顯示,大堡礁中由南到北共2300公里長的的海域中,有93%的珊瑚礁體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其白化程度從輕微、適中到非常嚴重都有。這種規模的珊瑚白化前所未見,比1998與2002年的白化事件還要嚴重。然而不同地區的珊瑚白化程度不盡相同,例如大堡礁北端的珊瑚白化非常嚴重,像是同時有10個颶風來襲一樣強烈,而南端的珊瑚白化則較為和緩,還有恢復的希望。

影片2:大堡礁蜥蜴島周圍的緞帶礁(Ribbon Reef, off Lizard Island, Great Barrier Reef)的白化珊瑚。影片來源: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oral Reef Studies / Mike McWilliam 。

 

左:大堡礁蜥蜴島周圍的緞帶礁(Ribbon Reef, off Lizard Island, Great Barrier Reef)的白化珊瑚,可以看到許多不同品種的珊瑚都已經白化。圖片來源: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oral Reef Studies / Mia Hoogenboom。
中:
大堡礁木礁(Wood Reef, the Great Barrier Reef)的白化珊瑚,可以看到許多白化的軸孔珊瑚(Acropora spp.)和鹿角珊瑚科(Pocilloporidae)的珊瑚,而且在深水域的礁體也有珊瑚白化的現象。圖片來源:郭兆揚。
右:
懦艮礁(Dugong Islet, the Great Barrier Reef)上白化的團塊形微孔珊瑚。微孔珊瑚上半部咖啡色的部分仍然健康,但下半部已白化且部分死亡。圖片來源:郭兆揚。

同時,調查人員也發現澳洲西部海岸的珊瑚礁,因受到澳洲大陸兩側溫度上升的影響,也開始有大規模的白化現象。同時澳洲南端的雪梨港,亦因為前陣子的異常高溫,首次發生大規模的珊瑚白化,調查樣區中超過45%的珊瑚都開始白化。當地的海洋生物學家表示,雪梨港珊瑚白化是個大警訊,未來從北方下來的海水溫度只會越來越高,令人擔憂,現在只能盼望海水儘速降溫,讓珊瑚有機會恢復健康。

澳洲雪梨港的珊瑚白化,該區珊瑚種類較單純,最常見的為種類為Plesiatrea versipora。圖片來源:Matthew Nitschke。

大堡礁的珊瑚白化事件傳出後,澳洲科學家立即進行大規模的海空調查,在第一時間提供專業正確的資訊和影像資料,搭配新聞媒體的大篇幅報導,盼能喚起民眾的環保意識,另一方面則持續對澳洲政府提出建言,期許政府能有更實際的作為。

同時,也有民間團體發起「招募水下攝影師,一起記錄珊瑚礁」的行動,紀錄片《逐冰之旅(Chasing Ice)》的導演Jeff Orlowski呼籲潛水員拿起相機,發揮海洋公民科學家的力量將珊瑚礁隨時間流逝的變化記錄下來,一起協力完成更大範圍的珊瑚礁普查,凝聚更多人的力量,希望能喚起保護珊瑚礁的全民意識。

影片:招募水下攝影師,一起記錄珊瑚礁的宣傳影片。影片來源:Exposure Labs

從大堡礁 反觀台灣

台灣的珊瑚礁小而美,雖然面積不大,珊瑚礁的生物多樣性並不亞於大堡礁,如果大家齊心保護,也能吸引許多愛海人士從世界各地來台灣潛水,創造更多對環境有益的觀光收益,促進環境保育與經濟的永續發展,而不僅是消耗性的大眾觀光,像是曼波魚季、黑鮪魚季和寶石珊瑚熱潮,不當的海鮮文化反而造成海洋生態的破壞。觀念的改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因為如此,台灣的海洋需要你、需要更多人一起關心海洋、一起為海洋發聲,讓改變成真,海洋才有未來!

大馬IOI集團涉毀林 遭跨國企業取消棕櫚油訂單

$
0
0
作者:達邦樹 • 無聲的吶喊

因涉及印尼森林破壞,馬來西亞第二大棕櫚油生產公司IOI集團遭到棕櫚油永續發展圓桌會議(RSPO)終止認證資格;更在4月4日終止令生效前,不約而同地收到全球三大食品與消費品公司的通知,取消與IOI集團的棕櫚油供應合約。

Finnwatch ry(CC BY-NC 2.0)

棕櫚油廣泛用於食品、清潔產品。圖片來源:Finnwatch ry(CC BY-NC 2.0)

根據新加坡《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報導指出,取消與IOI集團棕櫚油供應合約的品牌包括多芬(Dove)香皂、M&M牛奶巧克力和家樂氏(Kellogg's)玉米片。

聯合利華(Unilever),一家擁有超過400個世界知名食品、飲料、清潔劑和個人護理產品的上市公司(如多芬),基於IOI集團破壞印尼森林的證據確鑿,也在本月初宣布取消與IOI集團棕櫚油供應合約。

此外,美國的食品生產巨頭Mars(M&M品牌)和家樂氏也聲稱,目前正與IOI集團旗下的製油公司Loders Croklaan進行合約解除程序。據知,其解除合作的包括位於馬來西亞和荷蘭的棕櫚油精煉廠。

IOI集團是馬來西亞第二大、世界十大之內的棕櫚油生產集團。棕櫚油的用途廣泛,普遍用於食品和產品——從餅乾到雪糕,從肥皂到美容產品。

棕櫚油永續發展圓桌會議(Roundtable on Sustainable Palm Oil,簡稱RSPO)表示,IOI集團的認證終止令從本月4日起生效。IOI集團遭終止RSPO認證,即表示將停止其永續認證棕櫚油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過去,IOI集團也曾被非政府組織投訴而被終止RSPO認證長達兩年。

RSPO是在接到荷蘭非政府組織的投報,指IOI集團子公司在西加里曼丹涉及森林開伐及與當地社群發生衝突,展開了長達一年的調查。IOI集團首席執行員就RSPO認證被終止一事發表文告,表示這是很嚴重的事情,該集團正著手進行修復措施「以檢討和強化可持續性進程。」

豐隆研究分析員Ivy Ng表示,這是有關品牌名譽和消費者認知,食品與消費品公司沒有選擇,只能與IOI集團撇清關係。

「這一終止認證對IOI集團的下游業務有著一定的影響,同時對其名譽影響亦是難以估計。」

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印尼分會負責人赫馬瓦提(Annisa Rahmawati)表示,「各非政府組織在過去八年進行調查,發現IOI集團在西加里曼丹破壞森林泥炭地和猩猩的棲身地,IOI集團有很多機會可改善,但卻也反复的重複發生,甚至導致林火和煙霾問題。」

保護世界第二大熱帶雨林 剛果簽2億美元合作意向書

$
0
0
本報2016年4月26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熱帶雨林面積僅次於亞馬遜的剛果民主共和國,22日簽署2億美元(約64億7249萬新台幣)的意向書,承諾解決森林砍伐問題和減少碳排放,並重啟剛果盆地的保護機制,因應棕櫚油種植園的擴張。

維龍加國家公園的森林。Joseph King(CC BY-NC-ND 2.0)

維龍加國家公園森林內生態豐富。圖片來源:Joseph King(CC BY-NC-ND 2.0)

路透社報導,剛果民主共和國是第一個與中非森林倡議(Central African Forest Initiative,CAFI)簽署意向書的國家。

中非森林倡議由六個非洲國家與歐洲捐款國與2015年9月發起,包括中非共和國、喀麥隆、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共和國、赤道幾內亞和加彭,目標是重啟剛果盆地的保護機制,以因應棕櫚油種植園的擴張。

保護森林是公認最便宜也最有效的減碳方法之一。保育團體指出,森林消失與劣化佔每年碳排放量的15%。

中非森林倡議要求參與國家制定國家投資計畫,解決森林砍伐的需求來源,減少非法伐木和焚燒森林,進而保護依賴森林維生的數百萬人和大猩猩等瀕危動物。捐款國家包括歐盟、挪威、英國、法國和德國,巴西提供技術顧問服務。

挪威氣候環境部長赫格森(Vidar Helgesen)表示,這份意向書具有指標性意義,顯示剛果民主共和國防止工業化森林砍伐擴張的決心。

剛果盆地的森林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約等於墨西哥國土大小,但目前每年減少5600平方公里。環保監督團體「全球見證」(Global Witness)去年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剛果最大的幾間伐木公司系統性地違法伐木,掠奪該國的森林。

剛果民主共和國總統卡比拉(Joseph Kabila)曾宣誓改革國內農業。剛果礦藏豐富、土地肥沃,條件得天獨厚,但是1990年代後卻是數十年的暴政和衝突。

美國官員指出,數十個武裝組織持續剝削當地社群和礦藏,隨著卡比拉尋求第三次連任,一場政治危機正在醞釀中。

【車諾比30週年】支援三地核災 他不能袖手旁觀——無國界醫生鎌田實

$
0
0
作者:宋瑞文(舊名宋竑廣)

前言:面對福島核災,不管是食材選擇或污染標準,車諾比經驗皆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而這一切,也歸功於日本援助團體長年來對車諾比不計成本、著重心意的偉大付出。今日,適逢車諾比核災30週年,我們能看見,勉力修復裂痕、傷痛的艱難過程中,總透有溫暖而堅定的光。在全世界天災人禍不斷的時刻,與讀者分享兩者之間令人終生難忘的感動故事。

因為IS的攻擊,失去故鄉的少年,又因為疾病失去左手,失去生存意志,JIM-NET為他找來喜歡的足球明星鼓勵他。影片20秒處為日本醫生鎌田實。

「我反對伊拉克戰爭。因為戰爭,伊拉克變得一片狼藉,現在又有IS(伊斯蘭國)作亂,庫德族人與阿拉伯人對立,什葉派與遜尼派對立。在這場戰爭中,日本也以『人道復興支援活動』作為名目,派了5480人自衛隊員,其中有21人在服役中自殺。」

「當時首相說這裡是安全的,於是送了自衛隊過來,可是,沒有安全的戰場可言。美國派到阿富汗跟伊拉克戰爭的士兵裡,也有440萬人得了PTSD創傷後壓力症,等於每五人就有一人罹患精神疾病,每年有200人自殺。伊拉克戰爭不只是讓孩子與年輕人傷亡,勝利者的一方亦然。戰爭是地獄。」——〈在伊拉克體認到的、名為戰爭的地獄〉 鎌田實 2015.07.27

支援三地核災的醫生

鎌田實。(來源:官網)

在部落格書寫伊拉克義診日記,寫出這段話的,是日本醫生、作家與人道救援者鎌田實,1948年生,致力於在地醫療的他,以支援車諾比、伊拉克與311震災災區等廣為人知;30歲時,任長野縣諏訪中央醫院院長,讓這家瀕臨崩潰的醫院起死回生,且讓原本全國腦中風死亡率最高的長野縣,變成最長壽、醫療費也最便宜的縣市;為現任諏訪中央醫院名譽院長、日本車諾比聯合基金(The Japan Chernobyl Foundation;簡稱JCF)理事長、日本與伊拉克醫療網路(Japan Iraq Medical Network:JIM-NET)代表。

自1991年開始到現在,他派遣過超過100回的醫師團,到白俄羅斯輻射污染地帶(車諾比核災),捐贈約14億日圓的醫療物品;2004年開始支援伊拉克(被懷疑因美軍貧鈾彈而有輻射污染問題),10多年來在伊拉克的四間兒童醫院,捐送4億日圓的藥物,即便是有伊斯蘭國IS肆虐與空襲的地方,他也持續地做難民營義診。2011年,日本發生福島核災,自然也在支援地區之列。

沒想再去卻持續20年....

《雪與鳳梨》書封。

「之前畢竟是讓人害怕的國家。我沒有想過會再去。」在接受醫療資訊節目〈海堂報導〉訪問,對於白俄羅斯核災區的感想時,鎌田實說道。

儘管如此,見識到當地發生的悲劇,讓他無法袖手旁觀:「最震撼我的是,給白血病病童的針筒不夠用,因此反覆使用而造成B型肝炎大規模感染,很多孩子因此急病而亡:『針筒的話我幫得上忙。』就從這裡開始,然後接踵而來的必要物品等等,就這麼一路支援了20年以上。」

鎌田實支援白俄羅斯如此之久的原因,和他在日本諏訪中央醫院是一樣的。

在他的著作《雪與鳳梨》裡提到,一名白俄羅斯少年安得雷,因為白血病去世,當時他和其他日本醫生,正在教授骨髓移植療法給當地醫生,其他病患治好了,這位少年卻沒有,因此向少年的母親說:「沒能治好您的兒子,真是抱歉。」

而那位母親則說:「雖然我兒子病故了,但是,他在骨髓移植之後,因為敗血症吃不下,說是只想吃鳳梨。為此日本醫生們在零下20度的天氣裡到鎮上,一家一家店地去找了來,兒子吃了之後發生奇蹟,退燒了,敗血症也好了。雖然後來白血病復發、往生,但我們全家人絕對不會忘記,這群日本醫生的用心。」在諏訪中央醫院所實行的醫療,同樣溫情暖暖。

人情暖暖的各種發想

鎌田實是一位有著各式各樣構想的人,特別是對支援活動最需要的金錢來說,他的創意時常發揮了作用。

台灣有出版幾本鎌田實的著作,這本《菠菜在哭》是以福島核災中的農產為主題。

他曾邀請薩克斯風手坂田明為車諾比核災錄製慈善CD,銷售約4萬張,獲得一億日圓的利潤;他在311災區發起的「千人泡湯」活動,除了幫助缺水的災民沐浴、改善衛生之外,還有「雇用災民、活絡當地經濟」的用意。

鎌田實的構想總是帶著溫暖。除了泡湯給人溫暖,311事發的前幾天,他在深入災區前,也想到了要給災民帶上熱食,還冒著被批評的風險,又帶上了啤酒。有失去家人的災民喝了之後說:「好像暫時不會去想死的事情了。」

現在,諏訪中央醫院提供福島災童(能幫助體內代謝放射性核種的)「保養」渡假,以及福島縣外兒童的甲狀腺檢查。

紀錄片〈被曝者〉預告,開頭是在伊拉克南部檢測輻射污染(貧鈾彈)。導演是來台多次的鎌仲瞳,她也是JIM-NET理事,曾親耳聽聞一名伊拉克母親對她說:「(因經濟封鎖)不給我們白血病的藥,全世界是希望伊拉克的孩子去死嗎?」

伊拉克輻污概況

相較於廣為人知的車諾比與福島,鎌田實擔任代表的日本與伊拉克醫療網路(JIM-NET),則提供了關於中東地區輻射污染的現況,據伊拉克環境部資料,該國國內有300個放射線污染地點,危及2250萬伊拉克人民的健康(伊拉克有半數人口是孩童),其中最嚴重的五個地點,還是聯合國環境改善計劃裡的一部份;據伊拉克環境保健委員會委員、鈸西輔.夏利夫的資料,1990年,伊拉克1000名孩童裡有2.3例的畸形兒,到2000年時增加到22例,是過去資料的七倍(編按:波斯灣戰爭發生於1990年8月到1991年2月底)。

兒童癌症的分佈,在伊拉克西部尤其多,佔全體癌症人數8%(先進國家不超過1%);根據專門治療癌症與腫瘤的烏魯吉醫生的資料,從1990年到2005年8月25日共5465起病例來看,到2004年時,癌症增加率高達七倍,其中以肺癌、支氣管癌佔70%,接著是乳癌、白血病(患者多為兒童)。35%的兒童出現腦部腫瘤,次多的病症則是淋巴腺癌。

伊拉克白血病兒童的繪作。(來源:JIM-NET)

JIM-NET在中東地區廣泛地協助因為戰爭受傷的傷患,像是被以色列核設施放射線影響而罹癌的巴勒斯坦人等等,2012年5月,他們出版了科威特放射線污染報告,同樣因為波灣戰爭使用貧鈾彈的關係,接獲癌症人數增加的種種消息;科威特保健部與IAEA國際原能總署在2002年查訪,都否定當地放射線污染狀況會導致健康風險,不過JIM-NET質疑貧鈾彈不易被分辨出來,民眾可能會接近這些污染源,而且接受採訪的當地醫生也表示,從統計看起來,罹癌人數確實逐漸增加中,以2007年對14歲以下兒童白血病的統計來說,比例是世界平均的兩倍。(後三段節選自作者舊作〈廣島、車諾比、伊拉克與福島 核災中的4名醫生(下)〉)

治標、治本與治世

出於對伊拉克戰爭的體認,鎌田實並不只是漫談戰爭的無情與殘酷,慈善工作之外,他明言反對象徵日本集體自衛權解禁的、提高戰爭風險的「安全保障法制」;旗下基金會JIM-NET,也致力於反戰倡議,聯合國會議員,成立伊拉克戰爭主題的國會內部學習團體;最近,他們協助「選擇非戰演劇人之會」的宣傳文案寫道:「你正等著戰爭爆發嗎?」有些人以為,純粹偉大的慈善活動,和基進的政治態度無法兼容,但這對用「過度激烈」來形容自己人生的鎌田實來說,或許是治標又治本的治世良方。

※ 本專欄大多數稿費來自weReport 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的集資提案,新的一年還需要大家支持,未來才能繼續,有興趣捐款的讀者請至:http://we-report.org/proposal/9685 

【相關文章】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車諾比30週年】由日本縫合的傷口 奇蹟的手術刀——菅谷昭

$
0
0
作者:宋瑞文(舊名宋竑廣)

前言:面對福島核災,不管是食材選擇或污染標準,車諾比經驗皆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而這一切,也歸功於日本援助團體長年來對車諾比不計成本、著重心意的偉大付出。今日,適逢車諾比核災30週年,我們能看見,勉力修復裂痕、傷痛的艱難過程中,總透有溫暖而堅定的光。在全世界天災人禍不斷的時刻,與讀者分享兩者之間令人終生難忘的感動故事。

紀錄片節目「PROJECT-X」介紹菅谷昭片段,他曾受邀來台演講;該節目以表彰無名英雄為宗旨,主題曲「地上之星」由中島美雪創作,為日本公信榜在榜最久(連續174週)的單曲

「我們活在同一個地球,和自己的意志無關,不過是在所謂不同國家的大環境中,各自生活罷了。看看廣大無邊的宇宙,地球也不過是數個星球中的一個而已。是啊,我們是地球人。棉薄之力也好,正是現在,跨越國境、擴大互助網絡,不是理所當然的嗎?」——菅谷昭

從顫抖到安心

出身車諾比核災污染區、白俄羅斯戈梅利州,年值11歲的少女卡薔,即將動甲狀腺癌的手術,入院後,她見到其他同症狀的孩子,頸間的巨大疤痕,嚇得顫抖起來,每天晚上都要抱著貓咪布偶睡覺,就在住院時,來自日本的醫生菅谷昭,帶著笑容告訴她:「妳放心吧。」手術後,卡薔看到自己頸間只留下細小疤痕,放心了,把貓咪布偶送給了醫生。

長大後成為護士的卡薔。(來源:「PROJECT-X」截圖)。

菅谷昭,原為信州大學醫學部醫生,專攻甲狀腺疾病,1996年,跟隨非政府組織,前往白俄羅斯首都明斯科國立甲狀腺癌中心支援,在當時,白俄羅斯使用舊式手術切除甲狀腺癌,留下明顯傷疤,有的女孩因此擔心不能結婚,當菅谷昭在第一次執刀後,優異的結果,身旁的白俄羅斯醫生肯那吉為之震撼,回家追查菅谷昭的資歷,這才發現,書上擁有世界級甲狀腺癌手術技術的醫生,就在他的眼前。

之後一直到2001年,菅谷昭都在白俄羅斯行醫,先從肯那吉等人開始,他知無不盡地傳授他的手術技術,又到距離明斯科300公里外的、醫療資源更為缺乏的戈梅利州駐診,他不但用優秀的技術治療病患,並在肯那吉等俄羅斯同僚、(後來成為護士的)卡薔的協助下,時常挨家挨戶地到府查看病患的術後情形,醫生肯那吉說:「日文有句話是『一期一會』(一生一次的相遇),能夠遇到菅谷醫生,是我一生的寶貴回憶。」(以上為電視紀錄片節目PROJECT-X內容)

走在前端的輻污防範

菅谷昭離開白俄羅斯前一年,獲頒該國最高勳章,2004年,他當選長野縣松本市長,2012年,在沒有其他候選人的情況下,二度連任市長,這是該市政治史上,睽違36年來的紀錄,2016年,擊敗對手再次連任;有鑑於在車諾比核災區中的經驗,福島核災後,松本市是最早比照車諾比核災區(烏克蘭標準),制定學校營養午餐輻射容許標準的縣市(目前中央政府標準的一半以下),菅谷昭表示:「如果其他地方政府也能比照辦理的話,就不是只有松本市好而已了。」而後日本不分東西,有許多縣市比照辦理

菅谷昭四處演講,提醒大家預防核輻射的可能危害(包括在當地被稱為〈車諾比愛滋〉的免疫機能低下,造血機能異常等非癌症疾病)的重要,也出席環境省專為福島核災設置的住民健康管理會議,提供他的所知所聞;他並特別提及,在和戈梅利州保健局長會面時,因為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的關係,局長避談車諾比核災的影響,「一切都結束了,現在這些疾病只是心理影響。」

戈梅利州保健局長。(來源:環境省網站、菅谷昭簡報)

然而當菅谷昭表示,將以對方名義、照字面上的答覆,帶回去給日本參考時,局長突然改口:「我作為一個醫生...我第一次說,事實上,車諾比核災還沒有結束。」希望菅谷昭繼續努力。2003年後,他擔任日本「車諾比醫療基金」理事長,持續對白俄羅斯提供醫療支援,與該國醫生赴日進修的資源。

白俄羅斯輻污概況

Valentina Smolnikova。(來源:IPPNW)

關於白俄羅斯醫生避談核災影響的情形,日本電視台曾報導過,不但放射線醫院的醫生口徑一致(雖是放射線醫院但病患與此無關),連原本約好要受訪的醫生也臨時婉拒。而關於白俄羅斯戈梅利州在車諾比核災後的健康影響狀況,擔任過國際防止核戰爭醫生組織IPPNW大會講者、在當地行醫達25年的Valentina Fyodorovna Smolniko,有更清楚的報告

「在兒童的部份,在1986年3~4月出生的孩子,出現多指症、殘缺、殘障、脊髓分離症等脊髓異常等症狀,孕婦本身也出現肝功能傷害與高血壓等症狀;從03年、06年到2010年對兒童的調查來看,得到慢性病的比例上升,健康的孩子越來越少,例如03年健康的孩子佔46.3%,到2010年只有29.6%。」

「10年前徵兵時,當地25%的少年(約莫事故後出生的孩子)不適合服役,到了2011年春天,有38%的少年完全不適合服役,且就算是去當兵的少年,也有34%罹患各種疾病。因為放射性鍶會累積在骨頭的關係,脊髓出問題的變多了,而原本就有關節炎的人變嚴重,骨頭軟化且容易受傷。」

電視新聞報導,福島核災後,有民間單位在橫濱的大樓屋頂,檢出放射性鍶。

菅谷昭也提醒過,今後要多利用車諾比核災區的經驗,為福島兒童的健康早做預防,放射性鍶,也是日本許多學者、媒體警告的核災污染之一。據幼兒牙齒調查(Baby Tooth Survey),1963年後出生的兒童乳牙中鍶-90的含量較1963年前出生者高出50倍,因此說服了美國總統甘迺迪與他國簽署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有組織追蹤部份兒童後續的健康狀況,結果發現在50歲以前死於癌症者,幼年貯存的乳牙內鍶-90的含量,為到50歲仍存活者的兩倍。

目前日本食品輻射污染檢測,絕大部份都沒有鍶-90。反核學者小出裕章表示,這是因為工序複雜、耗費時間與價格昂貴的關係。總之受限於成本與時間考量,要確實掌握食品中各種放射性核種的影響實在很難,台灣在談論日本食品輻射污染時,也應該提醒民眾才是。

與非核結合的市政規劃

三連任市長的歷史性政治佳績,是菅谷昭為人津津樂道的資歷之一。松本市的市政,也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城市理想,有別於一般以經濟、交通為大宗的政治藍圖,除了大幅提高移入人口的最高政策「健康延壽」之外,預定在今年舉辦的「日本非核宣言自治體協議會總會」,也讓人耳目一新,該會議為「聯合國縮減軍備會議」、「和平首長會議國內加盟都市會議」的延續,懷抱著擴大和平網路的期待。從醫生到市長,看似轉換跑道,但如此的市政藍圖,讓人感到一貫的經世理念。


台商返航?迷航? 由龍泉爭議 看資本回流趨勢與國土危機

$
0
0
作者:林吉洋

台商聖州企業返台投資的屏東龍泉工業區開發案,4月22日於內埔鄉龍潭村社區活動中心召開環評前說明會,會中民眾與開發單位交鋒不斷,會外則有自救會會長鍾益新率眾抗議陳情。惟不見官方代表出席說明,最後淪為廠商與居民互嗆、場面難堪不歡而散。

自救會於說明會外宣示保鄉衛土,背水一戰。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黃瑋隆

聖州企業總經理楊明舜離去前表示將召開董監事會議,重新評估返台設廠投資的計畫;場外抗議的居民與環團則質疑企業選擇變更農牧用地而非尋找現有工業區土地,是著眼於土地變更的利益。

今年中國投資環境劇變、兩岸關係前途未明,而於中國沿海的台商中小企業享受的優惠越來越少、眼見台灣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或許是返台投資的契機,台商資本返台投資又將面對投機炒作而扭曲的土地市場,筆者認為本案深具代表性,值得深刻關注。

返台投資盼用地合理提供,居民質疑圖謀土地利益

聖州企業是略具規模的汽車用品製造商,專門製造汽車防滑踏墊、地毯,以自有品牌在蓬勃的中國市場通路攻城掠地外,近年更積極進軍歐美、東南亞並企圖跨足紡織產業。

總經理楊明舜指出,聖州企業是響應政府「鮭魚返鄉」回故鄉屏東發展。龍泉開發區的設廠計劃將以生產XPE(塑膠發泡)為主,現有萬丹工廠規模較小,大單都在崑山生產,未來廠房完工將拉回台灣生產,預計將釋出500人就業機會。

聖州公司表示,製程中所產生之氣體,將由相關污染防治設施處理達標後向外排放。而廠區的用水按照規劃將採鑿井取水,用水以模具冷凍水為主不具污染性且大部分依照循環使用。

現場民眾提出諸如水源與空氣污染、引進外勞、環境品質惡化等問題,聖州代表向在場居民擔保,公司著眼於長遠發展與鄰為善,不會具有污染問題。

空拍圖可見龍泉開發區預定地現為大片綠地,且緊鄰民宅。圖片來源:munch

居民質疑開發單位放棄內埔、屏東工業區大筆閒置土地,所圖是農牧用地的變更利益,否則為何捨近就遠選擇龍泉村台鳳農場旁的閒置農牧用地。

對此楊明舜表示屏東、內埔工業區都已飽和,三年前問屏東汽車工業區一坪要價三萬,現在則高漲到7萬5,核算廠區土地成本高達15億,還不含建設廠房預算,所以退而求其次找上現有這塊14公頃土地,扣除掉隔離綠帶與沉澱池,約40%用地興建廠區。

台商投資環境惡化,怒批縣府招商毫無誠意

位在蘇州與上海中點的崑山市,曾經連續十年佔據中國經濟增長百強縣第一名,不僅是長江三角洲發展的火車頭,更是號稱十萬台商的小台北,最高峰時供應世界一半筆記型電腦生產基地。

然而在2014年8月發生台商「中榮金屬氣爆案」後,昆山市政府班底遭到大規模撤職查辦及司法追訴。由高層直接下達的整改命令後,對於昆山市內4000多家台商遭到安監、環保單位進行拉網式的調查。

面對民眾指出聖州企業的子公司聖田公司在崑山的有「環境污染問題」,總經理楊明舜則提出一份環境監測公司的數據佐證聖洲在中國生產製造一切合乎法令規定,並有24小時的空污監測數據,稱「網路上不實指控」、屬於不道德的行為。

楊明舜認為企業繳稅貢獻社會,提供社會發展的動力,而環保團體不理性的向企業主反彈,甚至不實指控的羞辱,讓他感到非常失望,

楊明舜同時指出,自從塵爆以後崑山的台商遭到大陸政府近乎嚴苛的監督,非常辛苦。同時因為中國工資節節上漲,著眼長久經營、追求質量提升的發展策略,決定響應台灣政府號召返台投資。

面對中國紅色供應鏈的威脅,他認為台灣政府應該給予台商協助,當初招商時承諾協助取得土地,而今說明會縣府卻只派出科長出席,讓企業主遭到居民與環團圍剿。如今開發案重重困難,他將向董事會報告重新評估設廠計畫。

說明會中,有民眾指出聖州公司的關係企業聖田公司在中國環境違規紀錄,根據筆者查詢,在2013年一家名為「昆山聖田汽車用品有限公司」,遭到昆山市環保局的裁罰,但實情則有待釐清。

說明會現場出席者包括了屏東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系教授「黑熊媽媽」黃美秀,她慷慨陳詞希望企業珍惜龍泉的好山好水,另行覓地開發,言詞過程雙方交鋒不斷。圖片來源:林吉洋。

工業區淪為財閥投機養地,間接加速國土不當開發

屏東環盟洪輝祥指出,今天屏東縣政府提供台商一條非正常程序的「後門條款」,雖然是給與返台投資的台商特別通融,卻是違背都市計畫的管制精神。透過縣府同意取得開發許可的重大投資案,將可不受都市計畫法限定,得在通過環評程序下變更現有都市計畫區內的農牧用地為乙種工業用地。

問題在於台灣的工業用地並非不足,而甚至有開發氾濫之嫌,現有的工業區土地大筆閒置,這是由於地方政府長期放任有力人士與財團勾結壟斷工業區土地供給,持有工業區土地待飆高價位,再以開發住宅出手獲利。

所以新的投資項則轉向農牧用地著手,透過地方政府特許變更用地,以期取得廉價土地,但如此以來形成惡性循環,不僅鄰近民眾的生活與環境品質受到威脅,長期更扭曲台灣的土地供給。

屏東閒置乙種工業用地圖片。圖片來源:屏東環盟洪輝祥

洪輝祥形容現在地方財政惡化,可以說「後門無所不在」,關鍵就在於地方首長的態度,他建議鄉親必須形成足夠的政治壓力,保衛鄉土遏止歪風。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李翰林認為,聖州企業本身生產並非重大污染性質,其實就環境品質而言並無太大爭議,問題是用地取得爭議性太高。

然而筆者要指出,龍泉開發區一案,或許不只是個案問題,而是台商回流過程,整體結構面的縮影。必須從更大的框架理解問題。

由於民進黨贏得大選,新政府即將上台且完全執政,預料對中國政策改變,中國當局有可能順勢加緊收束台商的優惠。對台商而言,台灣加入美國主導的TPP、假使優惠不在台商返台投資意願將增加。然而在這個情勢下,台灣有可能導向另一波扭曲的土地開發熱潮。

中國經濟轉型與TPP機會之門,台商回台將成風潮

類似聖州這一類汽車配件製品的公司,由於技術容易取得,即便有專利保護也很難長期鞏固中國市場謀求發展,同時間崑山在中榮氣爆之後決定大舉清理門戶,將這些技術含量不高的台資中小企業一併「騰出」,以便向更高階的金融與科技產業招手,崑山台商被迫向內陸二線城市遷徙。

隨著中國發展轉型,中國本土製造業規模與技術絕非昔日改革開放之時,對外招商的政策轉型,由於如果僅是圖謀低土地成本、低勞動成本、低技術含量的的三低外資,將很難再受到政策優待,加以兩岸局勢改變,台商恐怕未來很難在中國立足。

崑山的台資電子企業大廠早已跟隨政策前進「重慶兩江新區」,在中國國務院發改委提出的十三五規劃當中,重慶將扮演引導沿海含有高端技術的大型資本向西遷徙政策角色,其中國家級的的投資招商重點在於汽車、電子、物流服務與金融,原先在昆山的台資大型電子製造商大多已完成遷徙。

如富士康等級的大型集團還可以與各省市爭取更好的入駐條件,前往山西、河南等省會城市投資。剩下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在崑山,進退兩難。

擺在企業主眼前的現實就是是否要向內陸三、四線城市前進,然後繼續下一輪在低成本競爭的紅海廝殺,又或者回到台灣重新布局世界市場。

以聖州為例,在中國發展多年,仍然在屏東萬丹保有一小規模製造廠,顯見於其有意識的把根留台灣,比起諸多完全遷廠中國的台商更有回台投資條件。現在台灣即將加入TPP,對這些著眼開拓北美中高階市場的台商而言,撤退回台或許現在正是可做長久之計的時候。

台商返台迷航,恐怕形成新一輪的國土危機

綜上述,我們不難預料,未來類似的返台台商土地開發爭議將會急速提升。現在台灣地方政府為了爭取台商洄游的招商政績,在用地取得上不斷的「放水」默許變更農地,一旦發生抗爭,地方政府則躲在爭議之後,任由居民與開發單位衝突,未來將形成新一輪國土浩劫,也導致社會矛盾擴大。

聖州企業楊明舜總經理(中立者)認為民眾非理性抵制將會對台商回流意願產生不利影響。圖片來源:林吉洋

令人擔憂的是,如果現有之工業區用地幾已淪為財團養地之禁臠,未來台商資本大舉返台又不願意為這個哄抬價格買單,如果都尋求都市計畫區域內或都會鄰近區域之農牧土地進行變更,如此一來國土規劃精神將蕩然無存,淪為政商展現實力與民眾抗爭相搏的競技場。

已通過之國土計畫法未來將取代區域計畫,與都市計畫共同扮演台灣國土使用的指導與監督角色,然而筆者認為新的國土法令將無法約束回流資本與綿密的政商網絡構築新一輪的土地開發遊戲。

內在地方財政惡化、土地投機盛行的惡劣氣候下,外部在中國發展之台商資本將陸續回台,台灣各地方政府則為挽救財政擴大稅基,本土資本也期盼藉由台商資本回台以維持脆弱的房產經濟泡沫,未來趨勢極可能各個地方政府不惜以專案變更、開發敏感區域,提供土地供給以吸納資本。

筆者認為返台的中小型企業資本與風險承擔能力有限,因此也無力承擔龐大的土地取得成本,更別說去向本土財團承接已炒作過的高價工業區土地,從財務槓桿考量,取得廉價且未來仍有增值潛力的農牧用地將是優先選項。

偏偏這些廉價土地的變更使用權力都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所以在「龍泉開發區」一案,我們不難去理解抗爭民眾質疑「著眼於土地利益」與憤怒不滿。

筆者擔憂,台商大舉回台的資本與土地變更的金權遊戲結合,更多檯面下的潛規則將不在公眾監督之下,而這種開發遊戲最終將衝擊環境生態,也傷害台灣社會的民主基石。

開發範圍仍有三成天然林 榮豐礦場環評初審遭駁回

$
0
0
本報2016年4月26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曾在去年281次環評大會,以承諾縮小開採面積而逃脫進入二階環評命運的榮豐礦業開發案,26日下午在專案小組會議中,因避開天然林的面積仍有爭議,即便開發公司一度打算在會議當場決定再縮小面積,但遭小組駁回。在進入環評大會確認前,此案還可自行撤案,但負責人藍換長初步仍決定在環評大會前提出縮小面積版本,爭取續審的機會。

業者縮小開發面積後,仍包含三成天然林。圖片來源:專案小組會議審查資料。

業者縮小開發面積後,仍包含三成天然林。圖片來源:專案小組會議審查資料。

花蓮秀林「大濁水礦場」因衝擊呂氏攀蜥、長鬃山羊,在去年2月時環評專案小組作出進入二階環評的建議,但在3月的281次環評大會中,由於開發單位主動提出縮減礦場面積以避開呂氏攀蜥棲地,環評大會決議將此案退回初審小組再評估。

此案經去年10月的第3次初審會議,今來到第四次初審。然即便開發單位提出將年營運量從60萬公噸降至45萬公噸,每月產量及運輸量限制低於37,500公噸。但其從39.7743公頃的降至23.1561公頃的開發面積中,仍有三成屬天然林,有衝擊多種保育類動植物的疑慮。

開發單位提出了不少動植物生態友善措施,包括已展開設立專屬苗圃,培育20種以上當地稀有、原生種植物、保留原有地表土、嚴禁人為干擾、植生復育、盜獵防制、防止動物路殺、減輕動物干擾、動物棲地補償、中大型動物監測、原生稀有植物監測、植被及綠覆率監測、疑除外來種等,但其開發範圍納入天然林,仍成為環團與環評委員的最關注的一點。

開發衝擊原生林  復育計畫環委不買單

「大濁水溪礦場」採的是大理石礦,位於花蓮秀林和平區林班地,也就是和平溪流域,此案在2000年通過環評,當時的礦場面積約7公頃,此次申請新舊相加後,面積近40公頃,因此得重做環評。卻因基地內有二級保育類動物台灣長鬃山羊、兩棲類呂氏攀蜥出沒,在審查過程中,小組就一再建議開發單位自願進二階環評,但開發單位也堅持爭取要在一階環評審查。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潘正正指出,此次榮豐所提的劃出範圍,多屬以前已開發範圍,不是該處生態最好、他們最在意的區域。

地球公民認為,此案應全面退出原生林部分,這樣的想法也與環委張學文的建議接近。

任教於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的張學文表示,此案所在地「密密麻麻」地擁有許多保育類動物,若做不到不開發天然林,僅縮減面積並無太大意義。他坦言,若此案能避開整片天然林,問題就會少很多。

張學文強調,成熟森林的演替過程相當複雜,要長成原來的森林,並非業者與林務局約定的6年、也非業者自估的10年以上,而是至少要5、60年,且是否能回復到原來的動物棲地實際上很難,從林務局的案例看來,極少看到成功經驗,張學文甚至以「試驗」二字形容業者所提的復育計畫。

業者提出設立復育苗圃,種植稀有植物及原生種樹苗至少20種,環評委員不接受。圖片來源:專案小組會議審查資料。

恐開發遭退  榮豐欲再縮小範圍

榮豐一度在會議中當場借用時間討論要縮小的面積,更打算當場做圖劃出承諾縮小範圍,但環評小組並未接受這種以示意方式給的不明確承諾,甚至擔憂此舉反讓小組看來像是在「下指導棋」,於是決定以此案的補正內容未符合先前環評大會所要求「確實避開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棲息範圍」為由,建議之後在環評大會駁回此案。

此案負責人藍換長聽聞結論當下,仍表示要在大會前提出明確剔除完整天然林部分的計畫,爭取讓此案再回小組繼續審查,暫不考慮自行撤案。然此案先前在環評大會以自刪範圍逃脫二階環評的作法,也已成後續數件環評案效法的先例。

20160426榮豐案 ,業者一度打算當場提出剔除天然林的縮減面積方案

20160426榮豐案 ,業者一度打算當場提出剔除天然林的縮減面積方案。攝影:賴品瑀。

 

立院設備太耗電 環團:至少可省30%

$
0
0
本報2016年4月26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落實非核家園,何不從中央帶頭節電開始?能源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對立法院進行節電潛能評估,今(26日)發表初步報告,只要更新照明與空調等設備,就可節能30%以上。

適逢車諾比核災30周年,立委陳曼麗、前立法委員田秋堇、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創會會長施信民、鹽寮反核自救會總幹事楊木火等人,共同召開記者會,呼籲新國會與中央各部會帶頭節能。若全國都節電30%,就無須擔心核電缺口。

車諾比核災30周年立委呼籲立院節能記者會。左起:鹽寮反核自救會總幹事楊木火、立委陳曼麗、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創會會長施信民 攝影:陳文姿

車諾比核災30周年立委呼籲立院節能記者會。左起:鹽寮反核自救會總幹事楊木火、立委陳曼麗、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創會會長施信民、能源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黃承淦經理 攝影:陳文姿

立院設備老舊又耗能

節能團隊針對照明、空調、熱水、電能系統四個面向分別進行評估,估計整體平均節能效益可達30%以上。

能源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黃承淦經理報告評估結果:在照明方面,燈具更換為LED節能燈具,可節能30%~50%;空調方面,可更換效率差的設備並做設備聯控,至少有20%~30%的節能效率;熱水系統方面,增設熱泵熱水系統並整合空調系統,可達40%~60%節能效率;此外,增設電錶及能源管理系統,還可進一步最佳化。

黃承淦表示,評估過程中發現,立法院有許多區域還採用傳統燈管,另外也有設備老舊與維護問題,不僅損耗能源,也影響空調品質。

至於所需的經費,黃承淦解釋,詳細評估後團隊會提不同的配套,立法院可視需求與經費來決定。不過,估計可在三年內回收設備成本。

去年推動評估計畫的田秋堇表示,當時立法院長王金平不願配合此計畫,至今,立院仍不肯提供電費資料。期望新院長蘇嘉全能全力支持,並促成行政、考試、監察、司法五院共同帶頭做節能。

立院議場  攝影:陳文姿

立院許多區域的設備都過於老舊,十分耗能。圖為議場。攝影:陳文姿

不只節電  立委籲行政部門帶頭衝綠能

今天是車諾比核災30周年,陳曼麗說,核災不斷揭露核電廠的危險。藉由節電,可以省下一座甚至兩座核電廠。立院是民意代表的龍頭,應帶頭做起,如果大家都能節電30%,就不用擔心非核家園的電力缺口。

除了節能外,陳曼麗表示,政府也要開源。目前中央部會裝設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數量非常少,許多部會辦公大樓裝置量是0,認購綠電也是0。她說,現在裝太陽能板並不難,自己的辦公室就裝了5KW,雖然不多,但充電、煮咖啡都不成問題。

陳曼麗國會辦公室裝設的太陽能板 攝影:陳文姿

陳曼麗國會辦公室裝設的太陽能板,提供手機與筆電充電、煮咖啡都不是問題。攝影:陳文姿

中央各部會提供的太陽能裝設現況 資料提供:陳曼麗委員國會辦公室

中央各部會提供的太陽能裝設現況及綠電認購率。資料提供:陳曼麗辦公室

 

【比西里岸故事】部落地圖的下一步 把故事還給你

$
0
0
作者:李昀(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台東工作站 專案執行)

前言:2015年,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比西里岸部落青年一起製做部落立體地圖,部落地圖開啟的是一段尋訪傳統地名與老人家記憶的路程。儘管地圖製作已告一段落,2016年,部落地圖任務未竟,這趟記錄之旅將繼續走下去......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始終堅持「真正的關懷來自於真實的瞭解與深刻的體認」的信念,對身邊環境有體會與感動,才會去關心環境;有關心,也才可能觸發實際的改變或行動。在比西里岸建立環境守護基地的我們,也依循這個理念,除了記錄台東海岸線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讓環境議題讓更多在地人都能知情並能關心,希望凝聚在地守護環境的力量。

比西里岸部落立體地圖。攝影:李昀

資訊如何公開?

2015年底,我們和比西里岸部落的青年們一起完成了比西里岸部落立體地圖,上頭共插了83支標著傳統地名的小旗子,也記錄了圍繞著傳統地名開展的精彩土地故事。這些紀錄是關於在地居民與土地長時間互動,所累積的地方知識,比如哪些生活所需的植物該去哪裡取用,儀式祭典所需的東西又該至哪裡取材;對於山川河流區域的命名方法也往往呈現該地的環境特色,這些都是在地環境資訊的一環。

因此,比西里岸部落地圖的製作,除了記錄地方的環境知識、歷史記憶,以環資的立場而言,這也是蒐集並公開在地的環境資訊,讓更多人都能更加瞭解這片土地與從土地長出來的文化,進而讓守護部落土地的力量更加茁壯。

然而,身為漢人、又是外來角色的我們,與部落一起製作部落地圖,就是一個不斷反省的過程。

地圖承載故事

當部落立體地圖完成,部落的老人家憑藉著地圖,向我們說了許多部落故事,部落年輕人傾聽著,而我們是協助記錄的角色。我們不是調查者,只是記錄者。但很多時候,記錄者因為掌握了資料,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資料詮釋的話語權,不小心就成了知識的獨佔,而這是我們想極力避免的。

因為在部落所獲得的任何故事,都是部落的歷史與長者的智慧累積,是部落的共有財產。如何不因現實狀況的種種限制,而讓這些共有財產只能存在少少幾位記錄者的筆記本或電腦裡,就是完成地圖後一門重要的功課。

只讓這些部落故事存於立體地圖的小黃旗上是不夠的。為了能讓在地人、或是願意了解部落土地文化的人都能輕易觸及這些珍貴的部落故事,我們需要一個便於分享、瀏覽、公開查詢、甚至能把編輯、修改權限開放出去的資料庫平台。

用Google地球標示出蘭嶼的傳統地名。圖片來源:蘭嶼地景人類學

工具選擇:Google Earth/LocalWiki

能夠承載部落地圖資料的平台有很多種,比如有3D立體山川效果的 Google Earth,因為在網路上就可輕易取得,操作上難易度也尚可,因而一直被許多部落用來做為部落記錄數位化的工具。但這個工具也有些限制,Google Earth沒有辦法讓人做共同的編輯與修改,若發現資料錯誤或是想新增資料,若沒有一個確切的持續維護管理機制,任何修正更改都會相當難以實行。

因此,除了將部落記錄到的資料放上Google Earth之外,我們也決定採用近年來興起的一項新工具——LocalWiki做為搭配。

LocalWiki可以稱為是地方的維基百科,是為了地方知識的蒐集、共享與公開而存在。最早這概念發起於2004年美國加州的戴維斯,目的是為了讓地方的資訊,不管是食衣住行吃喝玩樂,甚至是地方的歷史、對地方有著特殊意義的建築物或地點,都能有個平台可以讓城鎮中的每個人分享。城鎮的居民,或是對這個城鎮有興趣的人,便可以輕易利用LocalWiki記錄、或查找到自己想要的資訊,地方資訊也有了可以累積的平台。

LocalWiki的編輯概念,也如同我們熟悉的維基百科,是任何人都可以編輯修改的。也因此,在部落地圖資料的數位化上,這項工具可以幫助我們補充Google Earth的不足。

在台灣,現在也有人開始以LocalWiki做為地方資訊記錄的平台。圖片來源:Local Wiki 台中文學地景

不管工具為何,我們的努力是想將我們記錄到的部落知識不只宥限在少數的人手裡。畢竟,部落地圖的原意,就是希望讓部落的主體與思考能夠呈現在地圖上,進而反轉原本地圖所帶有的一種由上而下、由國家而地方的權力關係、及控制管理的思維。甚至最終,能讓這些被記在地圖上的故事,轉而成為部落自治管理所需的資料及工具。

雖然以比西里岸來說,我們還在試圖讓傳統地名與土地故事的記錄更為完備的階段,是一個先讓人「看見美好」的手段,後續要如何由「看見美好」捲動在地轉為實際的土地治理或守護行動,則需要在地本身的動能延續。我們奠基在比西里岸部落地圖所建立的資料庫,只是起了個頭,但願拋磚引玉,吸引更多的人可以一起來關心部落土地的過去、正在發生、以及即將發生的事。

【比西里案故事】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 「部落地圖」概念發展的社會脈絡與意義,林益仁  2001
  • 什麼傳統?誰的領域?:從泰雅族馬里光流域傳統領域調查經驗談空間知識的轉譯,官大偉、林益仁 2008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跳街舞籲護樹 景美女中創意行動引迴響

$
0
0
本報2016年4月27日台北訊,劉欣維報導

在高中生繁重的課業下,33位景美女中語文資優班學生利用課餘時間發起護樹行動,以近七個月的時間從企劃到活動執行,透過了解校園樹木、街頭倡議、街舞、路邊繪畫、製作再生紙等方式提醒社會各界對樹木的關心與覺察,於本月22日世界地球日過後舉行成果發表會,吸引近400位好奇的師生及家長前來聆聽。

景美女中-在街頭讓孩子畫出心目中的樹,間接讓家長體認樹的重要

景美女中學生在街頭讓孩子畫出心目中的樹,間接讓家長體認樹的重要。攝影:劉欣維。

今年世界地球日已經邁入第46週年,主題訂為「Trees For The Earth」,正好與樹有關,保護樹木是主要訴求,據統計每年有150億棵的樹被砍伐,人類雖然知道樹木很重要,卻任憑樹木一棵棵的消失在眼前。

景美女中師生認為,改變應從教育開始,決定以行動喚起民眾對於樹的情感。導師林世恩表示,現代社會的學生不該只有著重在念書,因此鼓勵學生選定環境相關的議題,在行動中學習解決問題,並實際參與社會,更因為是語言資優班,所以學生在成果發表必須要用英文來介紹所有內容,更增加了同學在準備過程的挑戰性。

語資班同學從企劃撰寫到活動執行,免不了會碰到許多挫折,但他們都一一克服,其中胡同學就帶著興奮的語氣說:「採訪了幾位護樹人士,讓我覺得最感動的是堅持在崗位上的護樹團體,一次又一次的護樹行動,只要沒有放棄希望,就算這次失敗了,還是可以在下一次的行動中,讓更多人加入護樹的行列!」

在另外一個攤位,陳列出滿滿的照片,羅同學及組員分享在大安森林公園跳著剛學起來的街舞,就為了吸引孩子前來,能夠畫出心目中的樹,讓父母也能夠一旁指導作畫,在過程中親子之間都得到了非常好的樹木教育。

景美女中-以街舞吸引孩童畫樹

景美女中學生以街舞吸引孩童畫樹攝影:劉欣維。

強調3R(Reduce、Reuse、Recycle)的攤位,示範廢紙在果汁機絞碎成紙漿後,製作成回收紙的過程,也吸引了許多同學圍觀。

護樹成果分享會共來了將近400位好奇的師生及學生家長前來聆聽,語資班33位同學在繁重的課業下,利用課餘及假日針對護樹議題所付出的心血,透過成果分享會大家都有目共睹。

校方也支持學生參與社會的活動,林世恩說:「此次的護樹活動,我們希望它能像個種子一般,在大家的心裡發芽、茁壯。希望這次活動能讓參與的大家開始關心周遭環境,並能夠將關心付諸行動。」

景美女中-示範再生紙製作

景美女中學生示範再生紙製作。攝影:劉欣維。

Viewing all 1985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