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85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蘋果背後的生與死

$
0
0
作者:陳慧玲(牛津大學跨學科領域研究學院講師)、潘毅(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馬克•賽爾登(牛津大學跨學科領域研究學院講師)

近日,蘋果公司提起上訴,要求法庭撤回要求其為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解密一名已被擊斃的恐怖分子的iPhone手機的判令。此舉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並且獲得了隱私權倡導者、同行企業、甚至是人權組織的支持。而蘋果公司也利用這場引人注目的對峙,將自己塑造成了捍衛數碼隱私權的鬥士。

而另一方面,蘋果供貨商工廠里工人所受的虐待以及惡劣的生產生活環境卻早已淡出公眾視野。自18名台資富士康所在中國大陸廠房的年輕工人自殺距今已經六年——當時富士康是全球唯一的iPhone製造商。

富士康曾經是全球唯一的iPhone製造商。圖片來源:pixabay。 CC0 Public Domain

那以後,為了降低信譽風險,也為了對富士康施壓,蘋果公司已經將部分訂單轉給其他供貨商,但並沒有解決其供應鏈上存在的根本問題。蘋果公司不遺餘力地向轉包商施壓,壓低出廠價格、責令他們提高生產效率,工人們的健康和福利卻因此蒙受威脅。

2010年6月至2016年2月,我們聯手總部位於香港的大學師生監察無良企業行動(SACOM)以及一支由多所高校成員組成的調研隊伍在上海、廣東、四川、河南、山西等地進行實地調研。為保證其生產線的24小時正常運轉,富士康集團在這些地區招收了大批工人和實習生。

在政府的補貼之下,富士康已經將其帝國擴展至內陸地區,勞工糾紛層出不窮。有鑑於此,許多注重品牌形象的公司也開始要求各自的供貨商改變管理方式。不幸的是,這些公司採用的多為「速戰速決」的解決方式,如蘋果公司為富士康工人開通了免費熱線電話,若受到任何「不公平」的待遇,可直接向蘋果公司舉報。可是,蘋果公司卻沒有反思他們追求「有競爭力的價格」的執念,以及由此催生出的對生產速度的苛求。在買方主導的全球生產模式下,這種苛求才是勞資矛盾的主要來源。

「成長,你的名字叫痛苦」——郭台銘語錄

郭台銘語錄是富士康創始人兼總裁郭台銘(TerryGuo)的言論精選,反映了其管理理念。

  • 走出實驗室沒有高科技,只有執行的紀律
  • 執行力是什麼?速度+準度+精度
  • 重視效率,分分秒秒
  • 達成目標,除非太陽不再升起
  • 魔鬼都藏在細節裡

蘋果的新款超薄iPhone手機因極易產生刮痕,在裝配過程中必須放置在保護套中。這使得工人們原本就精細的工作變得難度更高,但他們完成單位任務所用時間並沒有因此得到延長。一名工人解釋說:「靠肉眼識別是無法達到iPhone屏幕標準要求的。我們用顯微鏡檢查產品的外觀。檢查標準超乎想像地嚴格。」為了達到這些新的檢驗標準,工人們時常會感到頭痛和眼睛刺痛。

蘋果供貨廠商的環境問題和健康安全隱患引起了海內外眾多勞工組織和環保組織的持續關注。中國國內發起了一場強有力的抵制蘋果公司的民間社會運動。多家中國環保組織聯合發布了一系列揭露部分蘋果供貨廠嚴重違反相關規定的報告,彰顯出中國消費者監督日用品生產商的潛在能力。

深圳電子加工廠一景。圖片來源:Steve Jurvetson

然而,工人的工作環境始終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一些工人向我們披露了工廠的其他重大健康隱患。在靠近上海的富士康崑山工業園中,一名工人告訴我們:「長期直接接觸電鍍材料和鎳合金會傷害皮膚。如果我身上起了疹子,那麼,接觸這些材料就會讓疹子變得更癢。」在富士康成都工業園的「iPad城」裡,操作拋光機的工人們一天要12小時置身於拋光機所產生的鋁粉之中。一名工人表示:「在富士康車間裡,我覺得自己像一台鋁粉吸塵機。」而車間窗戶緊閉,他們感覺自己快要窒息。

實習生?還是廉價勞動力?

富士康的另一大勞工問題便是其針對青少年學生的「實習」項目。2010年,富士康專門為蘋果公司服務的事業群招募了來自200多所學校的28044名「實習生」,讓他們與農民工並肩地奮戰在深圳工廠的裝配線上。這一數字是2007年的6倍。2010夏天,為富士康工作的實習生人數達到15萬人,佔其中國工人總數的15%。目前,富士康仍然在招收廉價、機動的實習生。

中國政府設立實習項目的目的是為了給職業學校學生提供帶薪培訓的機會。國家規定,培訓內容應當和學生所學專業相關,而且嚴格限制每天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

但是,通過採訪來自8所學校的38名實習生,我們發現,富士康和地方政府部門相互勾結,公然違背這些規定。16歲的曹望(音譯,所有受訪者的名字均為化名)學的是時裝紡織,可在富士康實習期間,她每天的工作就是鎖12個小時的螺絲;陳輝(音譯),16歲,學的是建築,做的卻是拋光iPad保護殼;余炎瑛,17歲,石化專業,卻在給iPad包裝盒貼標籤。

一名學生解釋說:「我們的老師說省裡面每所職專都要服從當地政府的安排,送學生到富士康實習。」

但是實際上,那裡卻並沒有和他們專業相對應的技能培訓項目或工作安排。從進廠第一天,這些學生和工廠裡的工人幹一樣的活,直至一年後實習結束。這支在生產旺季過後就能夠被「退回學校」的勞動隊伍為富士康節省了大筆成本。

泡棉襯托著完美的蘋果
卻襯託不出我們的明天
掃描儀喊出的每一聲「OK」
卻喊不出我們內心的「頹敗」(FAIL)
24小時耀眼的燈光照亮了iPhone
卻顛倒了我們的白天黑夜
千萬次的重複動作打造了零瑕疵產品
卻挑戰著我們疼痛麻木雙肩的極限
每一顆螺絲努力的旋轉
卻轉不出我們想要的未來

——一名富士康工人的詩作

2014年2月18日,蘋果供應商責任項目高級主管傑基·海尼斯(JackyHaynes)簡單回應了我們對保護工人和學生工權益的質詢。她表示:「這些年來,為了提高工人工資,我們已經提高了供貨價。由於保密協議,我們無法提供你所需的數據。」換句話說,這家世界上利潤最高的公司,拿不出任何證據證明其聲稱提高供貨價格有助於提高工人工資上漲的說法是否成立。

中國工人的生命

富士康「連環跳」可以被解讀成工人反抗非人性工作環境的一種極端形式。然而更多的工人正勇敢地站出來,採用其他方式來維護他們的權益。手機的短信(簡訊)交流和在線群聊(群組對話)功能有助於快速召集工人在員工宿舍內或者其他私人地點舉行更多面對面的集會。

過去幾年裡,一些憤怒的工人曾採取消極怠工、罷工、製造騷亂、大規模自殺威脅、上訴等途徑,要求企業工會進行改革。2012年10月5日,在富士康鄭州「iPhone城」,將近3000名工人在白班(日班)期間沒有經公司工會允許,便離開車間,導致十幾條生產線停止運行。而在隨後的夜班期間,高級經理也只不過是給晚班工人下達更緊急的期限和更為嚴格的質量標準。在這種情況下,工人們並沒有成功地爭取到他們要求的休息時間。

中國政府的口號是:「實現偉大中國夢,建設和諧社會」。全球消費者應給予蘋果供貨商用工問題足夠的關注,就像他們關注蘋果公司積極保護用戶數碼隱私權的新角色那樣。

致謝:
感謝阿曼達•貝爾(AmandaBell)、馬修•霍爾(MatthewA.Hale)、尼基•利薩•科爾(NickiLisaCole)、貝絲•沃克(BethWalker)!感謝中外對話編輯們為本文提供的支持和意見!文中提及的訪談記錄、工人詩作、富士康公司申明、實地調研記錄等原稿均為中文且經作者存檔。本文基於牛津大學出版社約翰•費爾研究基金贊助的調研活動。

研究:海水急速升溫 摧毀珊瑚自我保護機制

$
0
0
本報2016年4月21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本月中一項《Science》的新研究顯示,全球暖化下,海水突然升溫的現象越來越頻繁,可能破壞珊瑚的自我保護機制。學者指出,珊瑚礁可以適應逐漸上升的海水溫度,但無法適應突然的升溫,而近期內大堡礁附近海水上升0.5°C,就會破壞這種自我保護機制,增加大堡礁劣化的速度。

圖片來源: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oral Reef Studies。

澳洲大堡礁正經歷大規模白化。圖片來源: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oral Reef Studies。

路透社15日報導,14日發表於《Science》的新研究檢視澳洲大堡礁27年來的溫度資料,包含了372個研究案例。其中3/4的案例中,海水溫度先上升接著下降約10天,再回升到足以殺死珊瑚的溫度。這個10天的緩衝期讓珊瑚建立起耐受性,從暖化中存活下來。但是剩下1/4的案例中,海水溫度急速上升至足以殺死珊瑚的溫度,這時珊瑚的傷亡就慘重得多。

研究共同作者、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Scott Heron說,就像愛美的人要把自己的皮膚曬成古銅色,只能躺在太陽下一小段時間以避免曬傷。

研究指出,「近期內大堡礁附近海水上升0.5C,就會破壞珊瑚礁自我保護機制,加快大堡礁劣化的速度。」

溫度上升會導致與珊瑚蟲共生、提供珊瑚蟲食物的的彩色藻類死亡,進而使珊瑚蟲死亡、珊瑚礁白化。有時珊瑚礁能從短期的白化中復原,但若白化持續則會永久死亡。

在人類活動和太平洋聖嬰現象的作用之下,去年是全球自19世紀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根據2014年一份聯合國報告,有跡象顯示,暖水域珊瑚和北極融化中的冰層已經出現不可逆的變化。

研究主要作者、詹姆士庫克大學澳洲珊瑚礁研究中心學者Tracy Ainsworth表示,目前並不清楚貝里斯和印尼的珊瑚礁是否有同樣的溫度耐受性。

研究建議應致力減少珊瑚礁的其他威脅,如工業污染。

日防災標準再進化 為9.1南海海槽「最強震」做足準備

$
0
0
本報2016年4月21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發生日本史上最大的9.0 地震。面對從未發生經歷過的災害,日本不再以「過去這裡曾發生幾級地震」作為防災標準,將假想敵設定為「可能發生的最大災害」,具體目標就是南海海槽大地震。

據日本內閣府估計,南海海槽地震將達芮氏規模9.1,死亡失蹤人數32萬人,是東日本大震災的15倍,受害金額恐高達13倍。

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的預測 圖片來源:高知縣危機管理部提供

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的預測。圖片來源:高知縣危機管理部提供

面臨南海海槽大地震第一線的高知縣與靜岡縣代表,昨(19)應邀於「2016台北國際智慧防災高峰會」分享日本防災規劃。聽完報告後,台灣防災專家不禁嘆:台灣的假想敵是什麼?

而出席該會的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參議王怡文則透漏,科技部、行政院剛好在「當天上午」才討論並找出台灣的假想敵:設定為台北都會區三角斷層發生規模七以上地震。

左:高知縣危機管理部副部長渡邊憲弘  右:靜岡縣危機管理部危機政策課課長杉浦邦彥  攝影:陳文姿

左:高知縣危機管理部副部長渡邊憲弘,右:靜岡縣危機管理部危機政策課課長杉浦邦彥。攝影:陳文姿 

正視超強震傷亡可能  日本防災全方位備戰

「2016台北國際智慧防災高峰會」19、20日於台北世貿南港展覽館進行,高知縣、靜岡縣危機管理部代表出席,分享日本的防震大作戰,並談日本化危機為商機興起的防災產業。

高知縣危機管理部副部長渡邊憲弘解釋,311大地震發生後,同年9月,日本就將防災目標從「過去最大的地震」改為「可能性最大地震」,2012年公布南海海槽地震可能發生的震度,2013年公布南海海槽巨大地震對策基本方針。

東日本大震災與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的預測災害比較  資料來源:高知縣危機管理部提供

東日本大震災與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的預測災害比較。資料來源:高知縣危機管理部

高知縣正是南海海槽地震受害程度最大的縣市,預估海嘯高度全國第一,死傷發生率高達10%,也就是每十人就會有一人死傷。面對恐怖數據,渡邊憲弘說,高知縣決心正面搏鬥。

高知縣已完成94%避難道路、避難所,三年計畫的堤防耐震化工程正在進行中,此外,也大力加強民眾的避難訓練。由於高知縣對防災產品需求高,更決定化危機為商機,大力發展防災設備、食物、工程設備等。

渡邊憲弘說「與其等其他人開發,不如自己來」,防災兼振興產業,一舉數得。

靜岡縣海岸線則已有九成完成「海嘯牆」,也特別加強房屋耐震補強。除了硬體設施外,靜岡縣危機管理部危機政策課課長杉浦邦彥,特別分享了固定家具及防災飲水食物的重要。杉浦邦彥說,關鍵是「具體去想像災害來臨」。

台灣防災目標是什麼?  行政院透露「當天才訂」

而當日本把南海海槽地震當作防災假想敵時,台灣的假想敵是什麼?

臺灣防災產業協會秘書長鄭錦桐表示,標準並非越高越好,訂得越高,房屋、工程造價就越高,但標準訂得太低,風險就高,其中沒有標準答案。但政府應充分揭露資訊,與民眾充分討論。

此外,考量政府經費有限,鄭錦桐說,政府應將風險排序後,訂出長期整備計畫並編列預算。例如日本就以25年計畫進行建築補強,而台灣的目標、數據、具體行動方案,都還看不到。

對此,與會的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參議王怡文透漏,當天(19日)早上科技部與行政院才討論並定下假想敵,台灣未來將針對台北都會區三角斷層發生規模七以上地震的情境為目標進行整備。

恃敵之不來  學者批:台灣過度樂觀

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單信瑜指出,不同的防災規劃有不同的風險,預算該怎麼分配?能提供多少保護?要承擔什麼風險?應讓所有受影響的民眾、地方政府、工程界等共同討論,不能僅由專家決定。

單信瑜指出,台灣防災裡面最薄弱的一環是風險意識不足。民眾常以「921 時我們這邊很安全」、「這裡從來沒有過」為由,低估災害的可能性,高估自己面對災害的能力。

單信瑜也批評,政府在災害的治理上不足,缺乏短、中、長程目標,不僅是遇到了才反應,更可怕的是頭痛醫腳、腳痛醫頭。他舉例:206地震永康維冠大樓死亡115人,並非土壤液化造成,但政府民間卻都將注意力都放在土壤液化,忽略了真正的問題。

茄萣1-4道路環評復活 環團批違反濕地法

$
0
0
本報2016年4月21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高雄市政府要在茄萣濕地興建1-4號道路,今年1月19日遭高雄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敗訴,需撤銷環評結論,高市府除了繼續上訴外,並在環評大會上決議廢止原環評審查結論,將本案退回專案小組續審。昨(20)日環保局再次召開茄萣1-4道路開發案的環評初審會。

審查會上,開發單位新工處仍強調此道路是為了紓解當地交通壅塞、解決賞鳥期的交通不便。環團表示,此案明顯違反《濕地保育法》。茄萣生態文化協會理事長鄭和泰說明,不但無法改善交通,且去年底工務局開始進行茄萣濕地環境改善工程(濕地公園),已讓黑面琵鷺比去年少了100隻。

參加環評的保育團體和民眾頭戴黑琵帽,反對1-4道路審查復活。攝影:李育琴

參加環評的保育團體和民眾頭戴黑琵帽,反對1-4道路審查復活。攝影:李育琴

同樣環評報告、同樣委員 重新審查程序沒問題?

與會環保團體質疑市府處理本案的程序。再次辦理初審是把法院判決撤銷的環評報告書再拿出來,由同樣的環評委員再審一次,實質效益何在?原先的審查遭法院判決無效,難道這些環評委員不需負責?重新續審,是為了幫助市府上訴?

環保局表示,大會將審查結論廢止,退回專案小組的程序,符合《環評法》相關規定。若民眾認為程序有問題,後續可再經由行政救濟,訴諸法院來決定。

根據法院判決,前次環評審查未將「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列入開發案中,明顯違背《環評法》,且沒有充分斟酌道路開發對環境有無重大影響,對於不需進入二階環評的理由,也欠缺環評委員的討論結果。

因此在新的環評報告中,開發單位將「茄萣濕地保育利用計畫」以及「道路通行管制計畫」納入,提供環評委員再次審查。

然而開發單位新工處的報告,與過去歷次審查內容完全一樣,仍舊強調開發目的是為了紓解當地交通壅塞,以及解決賞鳥期的交通不便。

市府施工半年  黑琵比去年少五成

茄萣生態文化協會理事長鄭和泰怒斥開發單位說謊,對於當地道路需求提供錯誤資訊,他說,在濕地開路無法改善茄萣市區往返台南市的上下班車潮。他強調,道路施工不僅破壞當地紅樹林生態,今年工務局進入濕地施工,已經讓黑面琵鷺比去年少了100隻,數量減少近五成。

茄萣生態文化協會2016年初拍攝的茄萣濕地鳥況。理事長鄭和泰說,今年比去年少了100隻。圖片來源:茄萣生態文化協會

茄萣生態文化協會2016年初拍攝的茄萣濕地鳥況。理事長鄭和泰說,今年比去年少了100隻。圖片來源:茄萣生態文化協會

荒野保護協會和地球公民基金會皆表達為了開900公尺的道路,花費1.5億元,這條道路成為經濟和生態的殺手,對於社區發展生態旅遊也沒有幫助。為了維護濕地完整,應優先採用迴避策略,利用替代方案。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黃瑋隆質疑,開發單位說明開闢1-4道路是為了紓解每年賞黑琵的遊客造成的車潮和人潮,但是在擬定的「道路通行管制計畫」中,卻規定每年11月到4月黑琵棲息時間不得動工、也管制車輛通行。這條路如果開了又有半年時間封閉,究竟紓解了哪裡的交通?

環團質疑開闢1-4道路的效益,開通半年封閉半年是要紓解什麼交通?圖片來源:1-4道路環評報告書

環團質疑開闢1-4道路的效益,開通半年封閉半年何以紓解交通?圖片來源:1-4道路環評報告書

前中華鳥會理事長林世忠說,這條道路的興建已經違反《濕地保育法》,且高雄市政府要打造生態城市,也花費大筆公帑加入國際組織ICLEI宣揚政績,但這條道路的開發是十足錯誤的示範。他要求應針對本案召開專家學者公聽會,不應僅在環評專案小組中審查。

此外,他也質疑環保局在召開環評審查時,沒有通知相關的公民團體與會,程序不夠公開。

環委:時空已經不同  開發爭議大

法院撤銷環評的判決,在環評委員的發言中成為焦點。有委員指出,本案時空背景已經不同,包括《濕地法》已通過實施,且開發爭議這麼大,開發單位是否應針對替代方案進行更詳細的調查?

委員也要求應確認《濕地保育利用計畫》對黑面琵鷺是有幫助的,要求開發單位施工時的生態調查頻率要增加,以了解施工對黑琵的實質影響。此外,施工和營運的環境監測,應以當地「居民」、也就是黑面琵鷺為主,噪音和環境擾動的影響,不應以人類為監測標準。

還有委員表示,濕地公園的建設是否有成效,讓黑琵願意遷移過去,不得而知。市府應讓保育專家參與濕地保育利用計畫,確認濕地公園發揮功效。委員建議,是否應等濕地公園完成,確定黑琵數量回升後,再來審查這條道路的開發?

當地居民:茄萣要護濕地、永續發展

部分委員認為,內政府營建署在劃設茄萣濕地為國家重要濕地時,並未廢止開闢1-4道路的都市計劃,顯然這條道路有必要執行。而當地居民沒有在本次會議中發言,民眾意見比例不均等,他認為應顧及希望道路開發的聲音。

茄萣當地孩子參加環評大會審查,為黑琵請命。

茄萣當地孩子參加環評大會審查,為黑琵請命。本報資料照。攝影:李育琴

然而出席會議的茄萣區長,卻表示沒有意見。不滿環評委員的說法,當地居民吳小姐當場說自己就是茄萣人,還帶著兩個茄萣的孩子出席。

她怒斥開發單位的不實民調,讓對生態不了解的老人家認為開路就會帶來發展,能讓外移的年輕人回鄉。她說,茄萣沒有發展不是因為這條1-4道路,而是市府不斷破壞生態、長期漠視當地發展性的結果;她認為保護濕地,讓茄萣擁有國際級的生態觀光資源,才是對未來永續發展的作法。

經過與會民眾、環團和環評委員表達看法和提問後,專案小組做出結論,要求開發單位依照委員意見修正報告書後,送交環評大會審查。至於環評大會何時召開,環保局表示日期未定。

綠電認購目標太客氣 立委要求台電加碼2億度

$
0
0
本報2016年4月21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綠電認購遲緩,立委急了!今(21)立院經濟委員會審查台電預算時,質疑台電宣傳不力,綠電目標太少,要求台電將綠電認購目標提高2億度。現場不少立委當場簽下綠電認購單,以行動支持綠電。

誰家有認購綠電?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立委要求台電促銷綠電。  攝影:陳文姿。

誰家有認購綠電?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立委要求台電促銷綠電。  攝影:陳文姿

台電從2014年開始鼓勵民眾認購綠電,2015年實際認購量僅1億5,636萬度,其中1億是由台積電認購。今年,台電提出認購目標8085萬度,戶數從去年的3,460 戶增至4,000戶。立委不滿台電目標過低,自我設限,當場要求台電目標增加2億度。

立委率先響應  要求台電提高綠電認購目標

「連我們立法委員都不知道啊,全國可增加空間非常高」立委管碧玲當場說,「我率先響應認購!」並要求台電原先的綠電認購目標8,085萬度再增加2億度,要更認真的去推銷綠電。。

「在場有誰認購綠電?」,「你們到立院來宣傳了嗎?」現場氣氛熱絡,多名立委都表示願意認購。台電從善如流,滿場發送綠電認購單,立委王惠美、管碧玲、徐永明等都馬上填寫認購單。

認購綠電每度加附加1.06元,立委決議台電應增加認購量2億度,增加的綠電收入2.12億元將間接納入能源局的再生能源發展基金中,用於購買再生能源。

綠電不純遭質疑 能源局:金額與行動上支持綠電發展 

台灣所有的電都整合到電網,混和輸送,想購買「純綠電」的Google就曾以此為由,質疑台灣的「綠電」不純,混雜了傳統能源。

對此,經濟部能源局電力組副組長吳志偉認為,民眾所購買的綠電雖然不是直接拉一條綠電到家裡,但認購人的金額會百分百用來向再生能源廠商購買綠電,等於是直接投資綠電發展。當認購量愈多,政府也會再提升再生能源購買量。

綠電認購即時資訊  (2016/4/21) 圖表來源:綠電認購即時資訊網

綠電認購即時資訊  (2016/4/21) 圖表來源:綠電認購即時資訊網

吳志偉說,除了實質金錢補助再生能源發展外,綠電認購也代表社會接受度。去年是綠電認購推展的第二年,除了台積電認購一億度外,也有不少公司大量認購綠電。家戶的認購量雖然有限,但代表民眾願意以實際行動支持綠電。

2016地球日強調森林保育 台灣發動「護樹節」連署響應

$
0
0
本報2016年4月20日台北訊,孫秀如報導

明天就是422世界地球日,這場持續46年的草根運動,凝聚全地球人的力量,今年估計有超過190個國家、10億民眾一同響應,在世界各地舉行綠色、環保活動。台灣地球日主辦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今年發動「愛地球承諾宣言」連署行動,強調森林的重要性。

日本,通往那智大社的大門坂。(攝影:陳孟薇)

地球上的樹木每年正以150億棵的速度消失。圖為日本通往那智大社的大門坂。攝影:陳孟薇。

愛地球承諾宣言  守護地球,我們的家

世界地球日網絡(Earth Day Network)於日前宣布2016年地球日主題為「Trees for the Earth」,台灣地球日主題亦呼應此主題為:「拯救地球,加『樹』行動—One Earth, All Life!」

根據研究報告,全世界因大量森林砍伐、土地開發及不當的森林管理,地球上的樹木每年正以150億棵的速度消失,相當於每分鐘有48座足球場面積的樹林離我們而去。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高英勛表示,每個人都可以從日常生活開始對地球做出友善行動,每一個人也都是改變的關鍵力量。

「森林是生物的家,她是維繫我們有乾淨的空氣可呼吸、有清潔的淡水可飲用、有穩固的土地可生存的基礎,呼籲各界齊心保護森林,讓動物安心在家,下一代能健康快樂長大。」這份「愛地球承諾宣言」自3月24日開跑,截至4月21日止,收到網路線上連署328封宣言,愛心捐款地球明信片則發出了663張,總計匯聚991位民眾響應。

環團呼籲  以護樹節取代植樹節

台灣護樹協會理事長吳仁邦、福田樹木保育基金會執行長邱慧珠、松菸護樹志工團陳家民、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等站出來呼籲政府應即刻廢除3/12「植樹節」,改為尊重生態保育的「護樹節」或另訂3/21「世界森林日」取代人工植樹紀念日,強調永續利用並與原住民利益平等分享的概念,取代政府長期以來不作為的森林保護政策。

包含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福田樹木保育基金會等團體,亦於本周開始發起「以護樹代替植樹」的連署,針對各級政府提出五點訴求:

一、呼籲中央政府,將植樹節改名為「護樹節」,讓樹木保育的意義更深遠、更完整。
二、樹木保護技術應朝專業化發展。
三、加強校園的樹木保育理念。
四、各地方政府應建立自己的樹權報告,描述對樹木的價值主張。
五、各級政府在政策擬定階段應開放公民參與,降低樹保爭議事件。

此連署行動已於網站上展開,目前有百人連署支持,民眾也可上網(https://goo.gl/GrdGA5)參與。發起單位表示,此連署會一直持續直到連署人數達1萬人時,將提交此連署書給主管機關,期待新政府的新思維,讓台灣環境可以真正走向永續之路。

※ 詳細活動介紹,請上台灣地球日網路www.earthday.org.tw、FB粉絲頁-地球的事就是我們的事查詢。

【相關文章】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必要時可以拍桌」 蔡英文會見環團 強調多對話

$
0
0
本報2016年4月21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請不要放棄我們,請時時提醒我們,如有需要,可以拍桌。」21日下午,準總統蔡英文領著即將上任的環署正副署長李應元、詹順貴及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與不分區立委陳曼麗、吳焜裕等人,這些環團的「老朋友」接待環團代表的拜會。在座談前,蔡英文強調將來的政府將是會溝通的政府,誠心希望各領域的長才提供意見、加入團隊,更歡迎環團「以後更常來找我們」。

依照往例,環團在4月22日地球日有拜會總統的行程,今年因逢政權交替之際,包括台灣環盟、關懷生命協會、荒野保護協會、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千里步道、公民監督國會聯盟、海龍王愛地球、原住民守護傳統領域聯盟與守護宜蘭工作坊等環團代表,於21、22二日先後拜訪蔡英文與現任總統馬英九。

20160421環團拜會蔡英文

蔡英文21日接見環團,諾多會面多溝通。圖片來源:蔡英文臉書粉絲頁。

在21日先登場的會面中,蔡英文與台東達魯瑪克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胡進德一起在太陽能板上簽名,表達支持公民電廠、也重申追求非核家園承諾,而達魯瑪克部落近年和環團合作,利用太陽難水力發電、成為綠能自給自足的示範社區。

而今年的世界地球日主題則是「Trees for the Earth」,當天將有130多國代表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簽署「巴黎協定」。環盟會長劉俊秀解釋,今年的地球日提出拯救地球加「樹」行動,就是為了強調重視對巴黎協定,展現對各國改善氣候變遷問題的決心。

環團在上週末召開全國NGOs環境會議,分就永續發展政策、國土環境美學、國會立法監督、棲地與動物保護、原民傳統領域守護、能源政策、環境公害防治與海洋政策等八大領域,提出了62項結論。這些也是環團所要向蔡英文提出的建議。

環團表示,希望蔡英文信守「非核家園」的承諾,目標2020年綠電佔總發電量10%、2025年達到25%。因此在能源發展議題中,要求蔡英文政府提出綠能政策行動綱領,包括從修正電業法、制訂能源稅法、智慧電表、與友善公民電廠的辦法,鼓勵民間與公部門一起邁向綠能,也需重視節能、提昇能源效率、及合理電價等。

胡進德也以達魯瑪克發展綠能的經驗為例,表示原民地區擁有豐富的太陽能、水力、風、及竹材、木材等生質能,應輔導部落藉此達成能源自主甚至輸出,提供部落在地就業機會與利益,取代石油與拉長電線等不友善環境且無效率的能源利用方式。

在永續發展政策中,包括以修訂環基法、推動永續發展基本法立法、推動綠色GDP等,更強調因以完成政府組改成立「環資部」來整合調適氣候變遷問題;國土規劃則要從守護農地、保安林、水保區做起,更進行全國性的生態環境資源、棲地等地理資訊盤點整合;更提出政策評估、立法部門等讓環團有更多的參與及資訊公開等意見。

三峽百年老街文資驚險 招牌石板路、鑄鐵蓋拆除記

$
0
0
本報2016年4月22日新北訊,林倩如報導

今年2016慶祝三峽老街百年,3月12日至4月24日又時逢梅樹月藝術祭,諷刺的是6日卻在無預警情況之下,街前廣場的石板地舖面、文化鑄鐵雕版遭區公所怪手迅速拆除、替以柏油道路。此舉引發在地居民、文化工作者強烈反彈抗議,並於17日成立「三峽文資守護聯盟」展開串連,19日新北市副市長侯友宜赴現場視察,裁示10月前完成復舊工作。

三峽老街拆除事件自發生、幾經協調到新北市迄今做出正面回應,短短兩週時間,文資團體民間動員,雖可說是益發成熟,仍不敵遍地文資劫難烽火,尤其17日聯盟成立當天,全台僅存太子樓式穀倉的彰化市農會倉庫亦突被強拆,文化資產保存面對地方勢力、開發建設等等現實逼迫,處境依舊艱難。

6日,三峽老街的石板路、鑄鐵地磚、無預警被拆除。圖片來源:邱天祿。

6日,三峽老街的石板路、鑄鐵地磚無預警被拆除。圖片來源:邱天祿

原有歷史文化地面公共藝術裝置。圖片來源:Ching-kuang Li。

原有歷史文化地面公共藝術裝置。圖片來源:Ching-kuang Li

還原遭毀現場 完全猝不及防

三峽老街為全國172條老街中最長且保存最完整的歷史街區,歷經1991年劃定三級古蹟、1993年解除指定,一度面臨拆除命運,2006年在學界、地方人士奔走努力下,辦理「三角湧老街傳統建築復舊工程」,其中共有60片鑄鐵地磚,今被拆除的30片位於入口廣場,乃重塑老街意像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同時見證著這一段難能可貴的老街再造文化運動。

聯盟成員、李梅樹紀念館專案張柏宥娓娓道來事件始末,6日早上九點,長福街和民權街口著名的街前廣場,區公所工務課僅貼上一紙施工公告隨即動工,一天之內就處理完了,包括花崗岩、青斗石板的石材,翻模自李梅樹畫作的鑄鐵雕版,還有富含三峽人文、產業開發歷史的鑄鐵雕花水溝蓋,均遭拆除。

他表示,事發太突然,在李景光館長臉書上看到訊息,夥伴根本來不及阻止,「且刨除後被視為廢棄物處置,景觀造型鑄鐵板一度還被載至宰樞廟前路旁放置,而後才經陳區長指示移至活動中心暫時保管;至於石材則不知清運何處了,只有少數完整幾塊被文史工作者搶救下來。」

積極動員守護 不讓李畫伯委屈

消息流傳發酵,翌日7日李梅樹記念館發起網路連署,說明當初懷著一份鄉土情懷反饋老街整建,無償提供國寶級藝術家李梅樹作品圖像版權以生產鑄鐵地磚,十年後慘遭如此粗暴、不尊重的對待,令人傷心、痛心、憤怒。紀念館的立場堅持恢復原狀,若最終決議改變裝置地點,授權的鐵磚將收回銷毀;並拒絕出席未來公部門所舉辦之老街百年活動,另不排除向區公所提出告訴。

遭拆除的鑄鐵雕版和水溝蓋,包括三峽拱橋、以藍地黃虎旗紀念三峽的戰役、早年米粉和茶葉的包裝圖案、林占梅歌詠三角湧的詩作,李梅樹的畫作等內容,幾乎是三峽的人文與開發史。圖片來源:Ching-kuang Li。

遭拆除的鑄鐵雕版和水溝蓋,包括三峽拱橋、以藍地黃虎旗紀念三峽的戰役、早年米粉和茶葉的包裝圖案、林占梅歌詠三角湧的詩作,李梅樹的畫作等內容,幾乎是三峽的人文與開發史。圖片來源:Ching-kuang Li

中華電信旁的入口廣場緊鄰福安宮,最早地方發展的核心區域,鋪設柏油路面而失去古樸特色。攝影:林倩如。

中華電信旁的入口廣場緊鄰福安宮,最早地方發展的核心區域,鋪設柏油路面而失去古樸特色。攝影:林倩如。

「老街創造很多第一,曾是第一條指定市街類型古蹟,後來更開了老街改造文化運動的先例,石板地、鑄鐵磚所費不貲,且是修復後2007年榮獲國際大獎的內容條件。遺憾公部門帶頭破壞,缺乏文化意識,常造成難以挽回的錯誤。」他也質疑,三峽里里長黃宗祥主張的「交通安全」理由並不成立,黃擔任四屆里長,早可反應改善路滑為何拖到現在?何況諸多防滑機制,或規劃行人徒步區,毫無協商、直接刨除當是最差的選項。

8日,區公所召開協調會協商,場面火爆不歡而散,沒有結論;11日,部份聯盟夥伴同區公所面對面會談,區長陳健民釋出善意,就復原做討論;12日新北市市長朱立倫於市政會議中,怒斥石板路遭拆事件為「不幸的錯誤」,公開致歉、指示立即補救,再到19日聯盟與副市長侯友宜進行正式會議,達成初步共識,入口廣場將透過公民參與式設計進行復舊,預計10月前完成,爾後才舉辦老街百年慶活動。

另一方面,10日,三峽在地青年、社區人士、文史團隊、社區營造單位等集結開會,研討事件後續行動,決定聯合成立「三峽文資守護聯盟」,向政府表達訴求,除誓言捍衛地方珍貴的文化資產,希望以此作為典範,喚起社會大眾對文資的重視。17日,聯盟於祖師廟辦理成立大會,宣示四個訴求如下:一、街景復舊,安全並重;二、修正錯誤,公佈決策;三、重劃範圍,老街新生;四、落實法規,重視維護。

張柏宥補充,第二點尤其針對黑箱程序,不只紀念館,甚至老街管委會,沒有人知情,該決策怎麼出來的?要求調查原委、予以公開,避免文資悲劇繼續在台灣各地一再重演。又比如第三點「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保留建築立面、街屋而不包括路面保護,希望有機會擴大指定範圍及定義。聯盟亦特別邀請大溪、鶯歌、土城、新店等地區的文資夥伴,凝聚因應新北市文資爭議的力量,齊力謹慎監督之。

17日,三峽文資守護聯盟聯盟成立大會。圖片來源:邱天祿。

17日,三峽文資守護聯盟聯盟成立大會。圖片來源:邱天祿。

三峽文資守護聯盟聯盟召集人張光驊。圖片來源:三峽文資守護聯盟。

三峽文資守護聯盟聯盟召集人張光驊。圖片來源:三峽文資守護聯盟

觀光的自治 文化的三峽

步出紀念館往老街,梅樹月於本周末即將進入尾聲,把握春光時機片刻走訪;三峽老街街區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元春大藥房老闆陳瑞穗則熱心招呼。土生土長第六代的他細數百年風華,1895年日本人在三峽登陸台灣,1916年成為日治時期第一個實行市區改正的街區…….,處處拾景惜情,「小時侯,整個街道拱廊都是遊樂場,我家是街上第一家、現也是唯一一家藥房。」老街保存過程經歷20餘年爭取整建的波折動盪,地方贊成反對多方角力,由上而下強制保存轉變到由下而上在地參與、形成共識的每一個階段,他都切身實際投入社區營造運動。

2007年2月完工整建,陳瑞穗坦言整修後的維護經費更是另一個難題和挑戰,希望政府核撥補助成立基金,以孳生之利息支應維修工程,此外,管委會亦主動找企業洽談認養,朝向自給自足永續發展觀光,不仰賴公部門全額挹注。「里長每一個月五萬元的零星工程款,當初如果拿來作為改善路面的減速或止滑工程,這麼多年下來問題也早就解決了,何必一定要拆掉石板道路?難道真的是為了安全因素嗎?」

張柏宥嘆道,這麼多的文化資產,受限於預算不足,即便列管往往缺乏經費予以適當維護,加上《文資法》法規軟性、文資審議的不友善,不時遭遇險境,「無論如何,仍希望在保存的過程,大小文資均受到同樣的重視。」原老街預定6、7月辦理的百年慶如今延期,等待重獲新生之日,這次事件不幸中的大幸可說是「從此,激發了三峽人更團結。」

元春大藥房老闆陳瑞穗,描述三峽老街百年風華歷史點滴。攝影:林倩如。

元春大藥房老闆陳瑞穗,描述三峽老街百年風華歷史點滴。攝影:林倩如

梅樹月卻發生文資危機,顯得無比諷刺,原預計將鑄鐵作品改移到長福橋設置。攝影:林倩如。

梅樹月卻發生文資危機,顯得無比諷刺,原預計將鑄鐵作品改移到長福橋設置。攝影:林倩如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東沙悲歌之後 你該認識的珊瑚產業

$
0
0
岌岌可危的造礁珊瑚與寶石珊瑚
作者:戴昌鳳(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

大陸漁船在東沙大量採撈珊瑚、魚貝類和海龜的事件,再度讓珊瑚是否應禁止採捕成為關注焦點;另一方面,台灣的珊瑚漁業也是眾人關心的議題。這兩件事看起來相似,事實上卻大不相同。前者採撈的是生長在淺海珊瑚,包括造礁珊瑚和紅扇珊瑚;後者則是生長在深海的寶石珊瑚;兩者的物種、價格、生態環境和採撈方法都大不相同。

東沙被盜採的珊瑚屬於造礁珊瑚。圖片來源:海洋國家公園

珊瑚泛指會堆積碳酸鈣骨骼或骨針的刺細胞動物,包括水螅珊瑚、六放珊瑚和八放珊瑚等三大類,其中,水螅珊瑚的珊瑚蟲個體很小,呈細毛狀,觸手不明顯,而且種類較少;六放和八放珊瑚則是珊瑚類的大宗,牠們的珊瑚蟲和觸手都比較明顯,區別在於六放珊瑚的觸手是六的倍數,八放珊瑚則剛好八隻。在地理分布上,兩者從熱帶到寒帶、從淺海到深海都有分布,而以熱帶淺海的種類最多,最密集。當許多珊瑚的鈣質骨骼聚集和膠結在一起,形成堅固的立體結構,可以抵抗波浪,也可以讓許多生物居住或當作避難所,就成為珊瑚礁。 珊瑚礁是海洋中的綠洲,也是生機旺盛的海洋生態系,至少有數萬種生物依賴珊瑚礁生存,因此被認為是全球海洋保育的焦點。

珊瑚礁主要分布在熱帶至亞熱帶淺海;由於造礁珊瑚體內有共生藻,需要充足的陽光來行光合作用,以支持牠們的生長和造礁,因此幾乎都生長在水深50公尺以淺的海域。這些造礁珊瑚以六放珊瑚為主,牠們生長快,一年可生長數公分以上;八放珊瑚雖然也是淺海珊瑚礁的主要成員,但只有少數種類具有造礁功能,包括藍珊瑚、笙珊瑚和一些指形軟珊瑚等。

萬眾注目的寶石珊瑚

深海珊瑚是指分布在水深50公尺以深海底的珊瑚,包含六放和八放珊瑚種類;這些珊瑚體內沒有共生藻,完全仰賴捕食浮游動物或有機顆粒維生;牠們的生長緩慢,通常一年只長1~2公釐,因此長期以來被認為不會造礁,無重要生態功能;但是近20年來,許多先進國家的深海探測都發現這些深海珊瑚可形成大型礁體,構成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深海生態系,而且是許多海洋生物和漁業資源生存繁衍的關鍵棲地。這種深海珊瑚礁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都有發現,由於這些生態系普遍受到拖網漁業和環境污染的衝擊,因此受到廣泛重視,目前多處已被劃設為海洋保護區。

深海珊瑚中最受矚目的就是寶石珊瑚。廣義上,任何可被當作珠寶販售的珊瑚,包括黑珊瑚、竹珊瑚,都可算是寶石珊瑚;狹義上則專指八放珊瑚亞綱的紅珊瑚科(Coralliidae)成員,牠們的價值高,也是珊瑚漁業的主要目標物種。紅珊瑚科全球共有40餘種,牠們通常生長在水深100~2000公尺之間的深海,只有分布在地中海的紅珊瑚(Corallium rubrum)可在水深僅10公尺的淺海發現;由於較易採集,早在2000年前就有地中海漁民採集紅珊瑚,當做珠寶販售的紀錄,這就是珊瑚漁業的起源。早期地中海的紅珊瑚經由絲路傳入中國,也經由海上貿易傳入印度和日本。此時期的寶石珊瑚由於產量稀少,而且是舶來品,價格非常昂貴。珊瑚被列為佛教七寶之一,代表佛祖化身;隨著佛教盛行,珊瑚在中國、日本和西藏都被當作寶物,代表財富與身分地位的象徵。

赤紅珊瑚經拋光加工後,是市售價格最昂貴的一種寶石珊瑚。圖片來源:中研院。

珊瑚漁場的短暫榮景

東亞的紅珊瑚採集顯然起步較晚。日本在1870年代發現琉球群島海底生產寶石珊瑚,於是發展出「纏繞網」來採撈這些深海紅珊瑚。這種網具使用石塊當作重錘,用來打落珊瑚,然後利用附掛的網子把珊瑚撈上來;當珊瑚漁船到達預定漁場,就放下網具,讓它隨海流漂動而打落、纏繞和採撈附著在海底山表面的珊瑚。這種漁法雖然不像拖網具有強大的破壞力,但是對於生長在底質表面的珊瑚和其他生物來說,仍然會造成嚴重的傷害;更何況這些珊瑚的生長速率緩慢,被開採過的漁場,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才可復原。也正因為如此,每個新開發的珊瑚漁場都只有短暫的榮景,當產量大幅下降,就必須尋覓開拓新漁場。

日本珊瑚漁船沿著琉球島弧往南開拓漁場,1923年在台灣北部彭佳嶼海域發現寶石珊瑚,引進纏繞網採撈珊瑚,也開啟了台灣的珊瑚漁業。初期以台灣東北部和北部的海底山為漁場,並以南方澳為主要基地;然而榮景只維持數年,產量就銳減,於是再往南尋找新漁場;1934年在澎湖海域發現有寶石珊瑚分布,又啟動澎湖南方的珊瑚漁業。

日治時期的台灣珊瑚漁業,幾乎都掌握在日本人手中。二次大戰後,隨著日人撤離,台灣珊瑚漁業曾經一度沉寂,其後藉著與日本人合作才逐漸恢復榮景,並且靠著台灣漁民的勤奮和打拼精神,於1960至70年代達到生產高峰,珊瑚藝品加工技術也更為精進,建立台灣為「珊瑚王國」的美譽。此時台灣珊瑚漁船的採撈海域已經往南拓展到南海的東沙島附近。但是沒多久,珊瑚生產再度面臨困境,於是積極向外尋找拓展漁場的機會。

1980年代,台灣珊瑚漁船在夏威夷群島西北方的中途島和天皇海山鏈(Emperor Seamounts)發現豐富的寶石珊瑚資源,吸引大批漁船前往採撈,於是產量大增。根據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FAO)的統計資料,台灣珊瑚漁業在1984至86年間的年產量都超過350公噸,產量大反而導致價格暴跌,其後隨著資源減少和美國政府的管制措施,產量在1988年之後就大幅滑落。其後,台灣寶石珊瑚年產量大多低於十公噸,資源枯竭的警訊早已顯現。

挽救珊瑚 停止採撈

國際上,自2007年起,美國和歐盟數度提議將寶石珊瑚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二級保育物種,但是都被其他國家代表提出質疑,由於缺乏具體基礎資料而未能通過;然而,隨著國際海洋保育意識升高,資料逐漸累積,寶石珊瑚被列為保育物種應是遲早的事。原本我國漁業署也有意藉著珊瑚漁船逐漸汰舊不換新的方式,讓珊瑚漁業逐漸走入歷史。

但是在近年兩岸三通之後,由於寶石珊瑚深受中國大陸遊客喜愛而價格飛漲,自2009年以來,五年之間就飆漲約十倍。

面對龐大的經濟利益和漁民請求,農委會漁業署改採開放登記及嚴審嚴管政策,於2009年訂定「漁船兼營珊瑚漁業管理辦法」,規定每艘漁船每年限捕 200 公斤,並限制在台灣經濟海域內的五處漁區作業,作業時應開啟船位回報器,並填報漁撈日誌。雖然漁業署訂定的年總採撈量為六公噸,但是實際採撈量僅約三公噸;而且所採得的珊瑚中,90%以上是「蟲枝」,也就是在海底死亡已久,被許多鑽孔生物蛀洞的分枝;其次是枯枝,即死珊瑚分枝;只有不到2%屬於活枝。從這些採撈記錄就可看出深海寶石珊瑚資源枯竭的慘狀,已經不是嚴格管理可以挽救,更不用談永續利用。

挽救深海寶石珊瑚資源的唯一途徑,其實就是停止採撈,讓牠們有重新生長和復育的機會;即使如此,恐怕也需數十年或百年以上時間,資源才會有些起色。但是在產業界每年高達百億的經濟利益和上萬從業人員可能失業的壓力之下,漁政官員無人願意承擔停止寶石珊瑚採撈的風險,最終結局可能是產業和資源兩敗俱傷。當海底的寶石珊瑚資源完全枯竭,珊瑚產業又將如何延續?

寶石珊瑚產業的解決方案也許是替代商品。寶石珊瑚的成分說穿了就是碳酸鈣和角質素(或稱珊瑚素),以現代科技生產人造珊瑚,其實並非難事;事實上,現今市場上販售的寶石珊瑚多有贗品,真假已難區分;如果利用工業生產而使寶石珊瑚回歸合理價格,並使深海珊瑚生態獲得生息和復原機會,應該是最佳方案。

盤點亞洲九國民生消費品 環團發表永續指南

$
0
0
本報2016年4月22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本月發表《永續指南》,首次檢視亞洲九國26間公司的民生消費產品、用水和包裝的公開資料指出,供應鏈管理不善造成的環境和社會衝擊是可以被避免的,甚至還能為企業帶來利益。

Paul Townsend(CC BY-NC 2.0)

食品、飲料等快速消費品,與環境永續息息相關。圖片來源:Paul Townsend(CC BY-NC 2.0)

這份《亞洲快速消費品-金融業與企業的永續指南》(Asian 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 – A Sustainability Guide for Financiers and Companies),替企業找出採取永續供應鏈管理所能帶來的商業利益,並提供實際的改善方法。

「氣候變遷、水資源和糧食危機在亞洲日益嚴重。例如已經變成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日常的霾害,其實是可以被避免的。知情的消費者開始將矛頭指向相關的企業。」指南的作者、WWF亞洲金融與商品專員Jeanne Stampe說。

快速消費品指的是食品、飲料、家用與個人清潔用品。在亞洲,由於中產階級人口成長和都市化,快速消費品是成長中的重要產業,也是金融投資的重點。但當企業的供應鏈不善,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產生環境和社會衝擊惡果,尤其是「軟性」商品(農業、森林和海產)、水資源和包裝相關供應鏈。

「整體而言,亞洲快速消費品公司的環境和社會意識比西方企業低。由於來自顧客、金融界和公民社會的壓力較小,供應鏈管理的改善幅度有限,企業自主揭露、投資者和銀行的監督力道也較弱,不過情況正在改變中。」Stampe說。

WWF正和主要的採購者、供應鏈和金融機構合作,證明軟性商品的生產也可以負擔得起的成本有效減少環境和社會衝擊。

透過這本指南,WWF希望鼓勵亞洲快速消費品公司依循可靠的國際認證系統、設立時程目標並發表進度報告,實踐永續採購政策。

《亞洲快速消費品-金融業與企業的永續指南》(Asian 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 – A Sustainability Guide for Financiers and Companies),呼籲永續採購策略。圖片來源:WWF。

WWF也呼籲企業運用WWF的水風險篩選器,展現水資源風險管理的領導力,發展符合商品需求、同時為系統帶來最大利益的包裝方式。

「快速消費品產業特別容易受到極端氣候、水與糧食危機的衝擊,因此企業和金融機構更需要瞭解和管理相關風險,必須透過聯繫多方利害關係者合作發展、實踐和推廣務實且可接受的永續標準。」瑞士信貸永續事務亞太區主任Ben Ridley說。瑞士信貸集團也有參與購物指南的編撰。

WWF建議亞洲快速消費品公司的金融機構,以推展永續實務的成本和資金來評估目前與未來的投資借貸對象。

兩種環境荷爾蒙除草劑 今年10月起全歐禁用

$
0
0
本報2016年4月22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歐盟執委會決議,今年9月30日起,全歐禁用兩種與甲狀腺癌、不孕症、生殖問題、胎兒畸形等內分泌有關的除草劑——殺草強(Amitrole)與異丙隆(Isoproturon)——這也是歐盟執委會首次宣布禁用環境荷爾蒙除草劑。

nooraojala(CC BY-NC-ND 2.0)

歐盟執委會首次宣布禁用環境荷爾蒙除草劑。圖片來源:nooraojala(CC BY-NC-ND 2.0)

根據《英國衛報》報導,環境荷爾蒙是一種會干擾內分泌系統的化學物質。科學研究證實,這些化學物質可能導致癌症腫瘤、胎兒畸形和許多與性徵與生殖系統有關的疾病。

環保團體「殺蟲劑行動網」(Pesticide Action Network,PAN)歐洲總會Hans Muilerman表示:「這是個歷史性的決定,因為這兩種化學物質毫無疑慮是內分泌干擾素。我們對此表示欣慰,不過同時還有許多其他有害的、機密的以及會干擾內分泌的殺蟲劑仍在使用中,執委會遲遲未決定禁用。」

殺草強廣泛用於歐洲10個國家的工業化養殖業。但是歐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Efsa)分析發現,殺草強是一種內分泌干擾素(EDS),除有害胎兒外,也會傷害甲狀腺和生殖系統。EFSA也建議將異丙隆列為有毒物質,因為廣泛用於歐洲22國的異丙隆,對生殖系統內分泌有中介效果。有研究指出,異丙隆有輕微的抗雌激素和抗雄激素特性。

一位執委發言人表示:「EFSA對殺草強和異丙隆的評論的確是關鍵,但是關於禁用物質的風險評估仍存在其他重要考量。」這位發言人未立即說明其他重要考量為何。

不過環團認為,如果這兩種物質是因干擾內分泌而被禁用,那歐盟法律就必須要訂出「可忽略不計的暴露值」和「嚴重影響植物健康」的標準。其他四種殺蟲劑——丙炔氟草胺(Flumioxazin)、氟啶嘧磺隆(Flupyrsulfuron)、派滅淨(Pymetrozine)和氟噻菌净(Flutianil)——的再授權也可能因此延後長達5年。

歐盟執委會今年稍早因不公布環境荷爾蒙的定義標準,遭歐洲法院判決違法。

《衛報》取得之機密文件指出,美國貿易官員用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議(TTIP)向歐盟執委會施壓,要求延遲公布環境荷爾蒙定義標準,因為此一標準可能使多達31種殺蟲劑被禁用。

1959年美國發生「蔓越莓危機」,在收成的蔓越莓中發現殺草強殘留,導致美國一年5億產值的蔓越莓產業崩壞。

已有研究指出,殺草強會抑制大鼠的甲狀腺功能並引發腫瘤。

在原住民族狩獵除罪化的同時,該做的事做了嗎?

$
0
0
談野生動物狩獵管理與監測
聲明稿: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全體教師

野生動物狩獵管理需要充實的科學研究基礎。圖為水鹿。圖片來源:南投林管處

近日立法院一讀修改野生動物保育法(野保法)第21-1條文,修改條文為「台灣原住民族基於傳統文化、祭儀及非營利自用之必要,而有獵捕、宰殺或利用野生動物之必要者,不受第17條第1項、第18條第1項及第19條第1項各款規定之限制。前項獵捕、宰殺或利用野生動物之行為應經主管機關核准或備查」。此次的野保法修法大幅度的擴張原住民族利用保育類野生動物之法源依據,不僅「非營利自用」之定義若模糊不清,更可能造成日後管理上的更多爭議,而「備查」制度的實施如果不確實,也表示狩獵量將無法監測。

保育一詞包含了保護與永續利用的意涵,然而過去野保法之執行多把焦點放在保護層面,而忽略了永續利用之管理能力建構。如今在如此匆促修法下,恐因為沒有適當配套管理措施下,衝擊野生動物族群之存續和整體生態環之健全性,如此也將危及與此共生共榮之部落文化。

雖然原住民族普遍宣稱傳統的獵場管理機制,或狩獵的慣習和獵人文化,或傳統生態智慧,都足以確保狩獵物種不被過度使用,而國外確實也有部分研究顯示傳統慣習很有可能符合科學性管理的理論。不過,近代自然環境普遍的急遽衰退,以及社會政經條件的快速變遷(如人口增加、傳統禁忌約束力減低、交通方便性、市場經濟影響…等)卻也都是不爭的事實。因此,除了挽救持續衰敗中的生態環境已蔚為當前潮流之外,傳統慣習在現代社會能否完全維持不變,恐不辯自明。這樣的認知差異,經常造成保育團體與原住民族團體雙方常流於各說各話,或進入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漩渦中,難以釐清。事實上,保育和傳統狩獵倡議二者的目標並非對立關係,反之,皆強調野生動物資源的永續性,為此,二者需要建立雙方可信賴的基礎。

該如何管理野生動物之狩獵利用?

為達到資源永續利用,在開放野生動物狩獵的同時,大多數國家都會透過科學性技術調查了解狩獵物種之族群動態,並據以核定每年可以開放的狩獵量。此外,為達動物族群監測目標,狩獵活動進行時,狩獵者也應詳實通報獵得動物之基本資料(種類、年齡、性別等)、努力量及獵區狀況。最後,這些狩獵資料,再配合上述動物族群動態的科學性資料收集,分析模擬以作為擬定下一年度或階段的狩獵管理策略的參考(圖一)。

13010812_1311158212232579_8049285239033369936_n.jpg

野生動物狩獵利用管理之流程圖。圖片來源:屏科大野保所

誰來訂定野生動物狩獵管理規則?

此次野保法修法過程中,有多位立委強調原住民族傳統狩獵方法具有生態智慧及永續性,不會對野生動物族群造成衝擊,但無疑地都欠缺實證資料支持。國內外,雖然有觀察證實原住民狩獵慣習之保育意涵和價值,但也不乏竭澤而漁的案例。只可惜,在台灣,不管之於野生動物資源甚或狩獵活動,皆缺乏長期而充足的調查資料。這也是此次修法活動所引起爭議的徵結所在。或許有人認為,野生動物族群的長期監測是政府的責任,但使用者也應該負起一定程度的責任,不是嗎?

狩獵管理辦法可否授權給地方或原住民族自治團體來設計一套因時且因地制宜的管理辦法呢?答案當然可行的,這也是有些國家現階段的作法。但前提仍是需要有系統地收集野生動物族群和狩獵活動的長期監測資料。由於台灣各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活和祭儀之時間及內涵不盡相同,故委員會成員除了原住民族自治團體之外,建議尚需涵蓋地方政府主管機關、野生動物學家,並以系統性的科學監測資料為基礎,以訂定該區域之狩獵管理細則,並定期檢討(圖二)。在這樣的「利用-監測-檢討修改」的循環中,需要兩個關鍵的資訊:實際獵獲量和族群波動趨勢。因此,我們建議,除非部落能夠提出實際可行的正確狩獵量回報機制(例如:布農族在射耳祭中的報戰功),否則短期內不應該採取「備查」的作法,待該地區動物族群量波動監測資料充分後,再考慮採行備查制。

至於在族群量的波動監測方面,由於野生動物族群量會受到各種自然和人為的因素影響而變動,我們建議應配合使用現代科技持續監測野生動物的數量的變化,並定期分析狩獵活動對動物族群的影響,以作為管理制度檢討及修改的依據。

這些持續性的監測計畫,是建構在保育科學的專業基礎下,我們也建議應該以培訓當地原住民動物族群監測人才為首要目標,以期大幅提升對自然資源的掌握及監測能力。此外,更應該加強各部落傳統生態智慧的資料收集和建構,並透過多元的教育機會,積極回復及強化傳統生態系統的運作秩序,如此,狩獵文化之保留和傳承才能可長可久。

未命名-1.jpg

為達到資源永續利用之管理目標,狩獵活動所涉及之分工作業。圖片來源:屏科大野保所

未命名-1.jpg

屏東科技大學 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聲明稿
2016.4.19 全體教師

 

翠灰蝶悠遊卡上市 籲發揮「蝴蝶效應」正視氣候變遷

$
0
0
本報2016年4月22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如何能一睹生活在台灣中高海拔的珍貴「翠灰蝶」生態奧秘?臺博館推出《展翅的生命力:迷霧森林裡的活寶石》生態紀錄片巡迴影展,並於422日地球日當天與悠遊卡公司發佈特製悠遊卡。由於翠灰蝶只能在10~20度的環境生存,這次行動也希望人們正視氣候暖化對野生動物的衝擊。

22日地球日當天,臺博館與悠遊卡公司發佈特製悠遊卡。攝影:賴品瑀。

22日地球日當天,臺博館與悠遊卡公司發佈特製悠遊卡。攝影:賴品瑀。

「展翅的生命力:迷霧森林裡的活寶石」生態紀錄片由導演江國賓、蝴蝶生態專家詹家龍等人合作,經六、七年以上的長時間紀錄,帶領觀眾一探翠灰蝶在高山霧林間的生命史。

雖然台灣是蝴蝶王國,但翠灰蝶的故事卻鮮為人知。在牠們不到10元硬幣大小的小小身軀中,隱藏了台灣冰河時期孑遺生物的珍貴身份。然而牠們所賴以進行新生、蛻變、禦敵、共生的中高海拔棲地,卻面臨氣候變遷與棲地破壞的瀕危困境。

陳綺貞配音版重發 搭配系列影展活動

臺博館館長陳濟民表示,此紀錄片已奪下金鐘獎,在一月推出時大受歡迎,就連創作歌手陳綺貞亦大受感動,此次與悠遊卡公司合作,再次推出的版本不但有陳綺貞擔任保育大使獻聲旁白,更將前進蝴蝶棲地處舉辦一系列放映與保育論壇、教育推廣,期待各界一起發揮蝴蝶效應,讓台灣生生世世都看到翠灰蝶。

此特製的悠遊卡經特製閃耀綠寶石般的神秘光澤,只在臺博館本館與土銀展示館的賣店現場可以購得。悠遊卡董事長林向愷指出,悠遊卡挹注此紀錄片影展,就是要告訴社會,經濟發展優先、先賺錢再談回復環境的思維是錯誤的,更要喚起萬物平權的意識。而即日起到七月之間,民眾憑任一悠遊卡,可免費至華山光點電影院觀賞本片,憑票根還可參加抽獎。

臺博館也歡迎企業團體洽談包場場次,若學校團體有興趣認識翠灰蝶,也可向臺博館預約「小灰蝶上學去」特別活動。

特製悠遊卡展現翠灰蝶寶石般的光澤,還有陳綺貞簽名。攝影:賴品瑀。

特製悠遊卡展現翠灰蝶寶石般的光澤,還有陳綺貞簽名。攝影:賴品瑀。

紀錄片導演: 寡食性、對溫度敏感 翠灰蝶是重要生態指標

「希望觀眾可以因此喜歡上大自然」。本片導演江國賓指出,他與蝴蝶專家詹家龍為了此紀錄片花了六七年深入雪山山脈、玉山山脈,包括北橫、拉拉山地帶,就為了紀錄翠灰蝶的生態之美,江國賓相信,「我把鏡頭交給大自然,看過的人一定會這份美種在心裡,愛上之後就絕對不會想傷害生態環境。」

江國賓強調,翠灰蝶在生態上是重要指標主要是基於兩個特點,一是多單食性、寡食性,一為對溫度敏感。江國賓解釋,翠灰蝶從冰河時期便出現在台灣,且牠們有各自固定的食草,「這是大自然那麼多種生物經過萬年的適應與演變而來的,人類窮極智慧也不能完全學習到」,因此當棲地遭到破壞,生態將難以挽回。

而翠灰蝶只能在10~20度的溫度生存,更提醒著人類氣候變遷的危機,「牠們因為棲地破壞與氣候,一代一代的漸漸往上移動,但是再往上牠們就要沒有食草了。」江國賓提醒,雖然幸運的是,台灣地形多變、生態豐富,讓翠灰蝶目前還有一絲生存空間,但目前,翠灰蝶只剩下最後一兩度的空間了。

屏東農地變工業區 「聖州企業」返鄉設廠引反彈

$
0
0
本報2016年4月22日屏東訊,李育琴報導

響應經濟部號召企業鮭魚返鄉回台投資,在中國生產汽車踏墊的聖州企業,依產業創新條例申請在屏東縣內埔鄉龍泉社區變更農地,要設置產業園區。消息曝光後,引發當地居民強烈抗議,組成自救會守護家園,反對聖州設廠。

今(22)日上午聖州在龍泉社區活動中心舉辦環評前公開說明會,數百位當地民眾擠爆會場,並在場外拉白布條和製作海報,表達反對工業區侵占農地、污染水源破壞生態,他們也拒絕簽名,不願為聖州的說明會背書。自救會成員在場外大喊,「龍泉的土地是人民的,絕對不能讓他設廠。」

聖州在龍泉購買農地變更工業區,引發居民不滿,組成自救會反對聖州設廠。攝影:李育琴

聖州在龍泉購買農地變更工業區,引發居民不滿,組成自救會反對聖州設廠。攝影:李育琴

農地變更工業區  縣府:企業返鄉創造商機

自救會表示,聖州企業到龍泉購買14公頃農地,申請變更為乙種工業區,但是當地有九成居民沒有收到都市計劃變更說明會通知,質疑黑箱作業。

日前自救會向縣府陳情,質疑縣長潘孟安「安居樂業、幸福屏東」的口號是喊假的。縣府則發出新聞稿表示,企業返鄉投資可以創造商機,聖州設廠後預估未來可提供500個就業機會,縣府重視民眾聲音,開發案將依法定程序辦理,全案需通過都市計畫審議和環評後,才能變更用地及設廠。

儘管居民場外抗議,上午聖州仍照既定時程進行說明會。聖州總經理楊明舜強調,自己是屏東人,為了回饋家鄉才從中國回鄉投資,響應政府對抗紅色供應鏈,將中國昆山廠的主力生產線移回台灣,擴展產能。

聖州企業總經理楊明舜強調自己是優良環保廠商,響應政府返鄉投資,對抗紅色供應鏈。攝影:李育琴

聖州企業總經理楊明舜強調自己是優良環保廠商,響應政府返鄉投資,對抗紅色供應鏈。攝影:李育琴

聖州企業表示,該公司為全球第三大汽車踏墊製造廠,產品和材料為環保無毒製品,且製程先進。未來廠區用水將申請鑿井抽取地下水,每日僅71公噸,廠區生活污水會全數回收使用,不會排放到外面溝渠污染農地,而空氣污染物的排放會符合固定污染源排放標準,不致對人體造成影響。

農民、榮民、學生齊反彈  批業者犧牲環境、回饋不實

位於大武山腳下的龍泉社區,居住人口族群多元,當地居民多以農業為生,因地下水質優良,吸引龍泉啤酒廠、萬家香醬油等在此設廠。龍泉也有國軍營區和榮民之家,許多榮民數十年居住於此,榮總在此設有分院。此外,距離不遠處有屏東科技大學,該校師生多數居住於此。

龍泉位於大武山下,當地主要為農地,居民組成多元。攝影:李育琴

龍泉位於大武山下,當地主要為農地,居民組成多元。攝影:李育琴

本案受到相當大的關注及民眾反彈,包括當地農民、榮民、學生等,對於聖州的報告非常不滿,說明會現場場面火爆。

民眾質疑聖州的説法,以提供500個工作機會作為回饋,卻設置大量宿舍,到時用基本工資2萬元要聘請在地人,當地人務農薪資更高,最後企業找不到工人還是聘用大量外勞。「這500個工作機會,是犧牲當地5萬居民生活品質換來的,當地人也不一定拿得到。」

有民眾說,聖州號稱全球第三大企業,屏東有這麼多工業區,為何偏偏要選在水源保護區的龍泉?大武山是龍泉之母,龍泉人使用的水都是灌溉用水。業者大費周章把原來農地變更工業用地,廠區的用水量也刻意低估,說生活污水零排放,空污只減少30%~85%,那剩下的污染物是不是由居民吸收?對於聖州的說法,民眾根本無法信任。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所所長「黑熊媽媽」黃美秀與會發言表示,優質企業願意回饋家鄉讓人感動,但是環保產品不一定代表製程就是環保無污染的。她指出,台灣整體生態環境持續惡化,不希望業者在龍泉水質這麼好的地方動土,犧牲農地,希望業者尊重土地,讓工業回到工業區,企業犧牲一點成本,為台灣留下一塊好山好水。

黃美秀代表屏科大師生發言,希望業者承擔成本,回到工業區,留給鄉親一片好山好水。攝影:李育琴

業者:工業區用地不足、價格飆漲,政府不幫中小企業

面對民眾持續大聲浪反對,聖州總經理楊明舜在媒體訪問時強調,自己是本著回饋故鄉的心情回來設廠,但是對於民眾這麼大的反彈,質疑是受到環保團體的鼓動。他也抱怨屏東縣政府沒有出面協助業者,排解民眾抗議聲浪。

對於為何不到工業區設廠,他說目前屏東各工業區10公頃以上土地已不足,且遭業者把持,從二年前一坪3萬元漲到7.5萬元,對中小企業來說,是難以承受的負擔。他批評政府只幫大型企業,卻不顧中小企業經營困難。他最後表示,若環評的結果對民眾造成這麼大的困擾,企業可以考慮不回來設廠。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大故宮環評再現勘 民團:地球日要綠地

$
0
0
本報2016年4月22日新北訊,林倩如報導

因賣場過多、水土保持與交通衝擊等問題而爭議多時的「大故宮計畫」,目前由台北市環保局進行第二階段環評程序,422地球日當天辦理現勘,並邀請居民參與;但由於出席環評委員僅3位,工程顧問公司資料準備不足,引發不滿;現場環保局承諾於下次公聽會前,秉持公開、參與原則,提供更完整資料以利溝通。

環評主辦機關由環保署換到北市  二度現勘

大故宮計畫於民國100年啟動、由國立故宮博物院主導,預計8年開發新館2.2公頃、藝文園區4.8公頃,總開發面積7公頃,總經費高達222億元新台幣。其二階環評審查因遇去年環保署修正「環境影響評估法施行細則」,環評主管機關層級改以開發行為類別認定,文教類別由所在地方政府主審,自今年1月3日生效,移交台北市政府環保局續審

3月17日舉辦環評前第一次現地勘查,因訂在非假日時間排除了公民參與引發居民強烈抗議,並極力爭取二次現勘,擇於今(22)日上午再次辦理。二次現勘有別於第一次著重大故宮計畫概況及基地現況簡報,則以民團提出的替代方案為主,勘查衛勤學校、至善園、第二展覽區(圖書文獻大樓)、第一行政大樓、創意工坊、第一展覽區(正館展場)、正館前廣場等處,討論回歸展場使用之可行性。

配合部分館舍開放時間不得不於上班日進行現勘,然僅三位環評委員出席,對此,民陣士林工作站主任周佳君亦先表達抗議;而現勘過程中,民團數度不滿開發單位(台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含糊其詞、圖面說明準備不夠充分;環保局副局長蔡玲儀表示為秉持資訊公開、公眾參與原則,承諾要求開發單位蒐集現場意見,於下次公聽會前,提供書面回覆、空拍、正館內照片、套圖對照等資料,以利溝通。

(左)民陣士林工作站主任周佳君、(右)台北市環保局副局長蔡玲儀。攝影:林倩如。

(左)民陣士林工作站主任周佳君、(右)台北市環保局副局長蔡玲儀。攝影:林倩如。

居民、民團踴躍參加二次現勘,表達意見。攝影:林倩如。

居民、民團踴躍參加二次現勘,表達意見。攝影:林倩如

世界地球日 呼籲生態綠地保留

首站衛勤學校,即故宮藝文特區預定地。民間團體要求入內繞行一圈,以釐清新建築的設計與位置、對周邊民宅的影響、對景觀氣候生態的影響、河道安全、交通替代方案等規劃。居民連番提出質疑,尤其針對交通動線設計、大小客車停車場、空污、噪音等衝突爭論不休,士林區臨溪里長郭肇富更表示,堅持反對大故宮計畫,預告近期會再安排第三次里民說明會,拜託大家務必踴躍參加。

大雙溪好土聯盟發起人練燕村說,今天是地球日,全世界都在提倡環境保護,故宮卻大肆破壞生態,這麼一片大好綠地10多年來少有擾動,以後因為開發就要消失了,原有3.16公頃面積將減少2/3僅餘0.8公頃,使地表增溫2°C;且區內70棵龍柏已有6棵傾倒、無人聞問,令人懷疑故宮護育樹木的積極性;替代方案建議在此新建行政大樓、圖書館、餐廳、賣場等等,把正館周邊所有不具備實質展覽功能的營運使用項目轉移過來,將衛勤學校保留作為生態園區和研習教室。她補充,現也將該區提報文化景觀當中。

周佳君並指出,特區與「至善天下」之間設有30公尺緩衝綠廊,和力行街民宅卻是包括人行道、分隔島共30公尺,分配上明顯不公平。

士林區臨溪里長郭肇富表示,堅持反對大故宮計畫。攝影:林倩如。

士林區臨溪里長郭肇富表示,堅持反對大故宮計畫。攝影:林倩如

藝文特區預定地內的龍柏已有6棵傾倒,無人聞問。攝影:林倩如。

藝文特區預定地內的龍柏已有6棵傾倒,無人聞問。攝影:林倩如

原有空間變成新展場

接著到至善園,民團建議可作為入館參觀準備區,像發放佩戴耳機,避免正館的擁擠。循著林蔭步道,拾階走上第二站圖書文獻大樓、第一行政大樓、創意工坊,以了解、確認內部空間使用現況。練燕村表示,第二展覽區長期外借展覽或上鎖,上次檔期已是去年8月閒置迄今,應先回歸成常設展覽場地;圖書館蚊子館大家都看到了,有幾個人在用?國家資源公民均有共同監督的權利。

再比如晶華飯店BOT案雖然2030年才到期,但為符合全民最大利益,政府亦可提前解約收回、規劃整建為展場,幾乎是故宮內部員工使用的創意工坊也應一併整合設計。周佳君進一步說明,世曦是解釋坪數、載重、高度各方面,第二展覽區及行政大樓很難整修使用;可不管結構做補強、或即便整個打掉重建的費用,都絕對比222億元少,她向準故宮院長林正儀喊話,希望院長深入理解大故宮計畫的浮誇和不可行之處,儘早喊卡,勿投入無謂的環評行政資源。

(左)第二展覽區、(右)第一行政大樓,建議改為新展場。攝影:林倩如。

(左)第二展覽區、(右)第一行政大樓,建議改為新展場。攝影:林倩如

林蔭步道旁的茄苳,極可能因工程遭慘除。攝影:林倩如。

林蔭步道旁的茄苳,極可能因工程遭慘除。攝影:林倩如

正館動線改善 新館憂深開挖

第三站正館展場─動線不佳乃最大的問題。民團建議,包括2F停雲書店增闢入口、3F故宮三寶改變原有位處廊間動線的陳設位置、4F三希堂茶館重新改裝成瓷器、銅器、織品展間(去年8月後閒置至今)等等規劃方案,均可有效疏導參觀人流。而B1賣場也可另地移置,重點在集中、擴大正館之館藏空間。

最後第四站正館前廣場,俯瞰新館預定地,居民特別擔心工程深開挖19公尺,恐危及國寶文物保存並擾動邊坡。練燕村提醒開發單位,故宮建築本體與廣場景觀一體設計,是全民的公共財,已向文化局提報園區為文化景觀和樹保列冊。雖然世曦表示,牌樓、華表、樹木等會移置再復舊,然勢必面目全非,民團呼籲故宮當捍衛文資價值。

周佳君強調,故宮屬國家級的文化建設,實應回到中央進行環評審議方合乎制度,希望台北市環保局、故宮能善盡社會責任,依據「環境影響評估法施行細則」第12條第4點「但經開發單位及有管轄權主管機關之同意,亦得由原管轄主管機關繼續辦理至完成環境影響說明書審查或評估書認可後,後續監督及變更再移送有管轄權主管機關辦理」,將大故宮二階環評一案退回環保署。

正館前廣場俯瞰新館預定地,居民擔心工程深開挖19公尺,恐危及國寶文物保存並擾動邊坡。攝影:林倩如。

正館前廣場俯瞰新館預定地,居民擔心工程深開挖19公尺,恐危及國寶文物保存並擾動邊坡。攝影:林倩如

牌樓、華表、樹木等會移置再復舊,然勢必面目全非。攝影:林倩如。

牌樓、華表、樹木等會移置再復舊,然勢必面目全非。攝影:林倩如

 


大埔案更二審敗訴 理由:被告主體是內政部 無法判苗栗縣還地

$
0
0
本報2016年4月23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2013年苗栗縣府拆除苗栗大埔張藥房等4戶,2014年台中高等行政法院雖判決拆遷違法,4拆遷戶勝訴,卻稱土地已經變更或分配,無法返還。居民再提上訴,但昨(22日)下午更二審的判決依舊駁回「返還土地、恢復原狀」的請求。詹順貴律師表示,將再上訴最高行政法院。

台中高等行政法駁回的理由是,本案的被告是內政部,但返還土地回復原狀的權限在苗栗縣府,因此本案不能對苗栗縣府判決。詹順貴表示,這是「異於尋常的判決」。民間團體表示,將推動土地徵收條例修法,從根本解決問題。

大埔四戶、徐世榮、詹順貴、立委林淑芬等人更二審判決後召開記者會表 攝影:陳文姿

大埔四戶、徐世榮、詹順貴、立委林淑芬等人更二審判決後召開記者會表 攝影:陳文姿

以苗栗縣府非被告為由駁回重建訴求  詹順貴:迴避問題 

2013年苗栗縣府強拆苗栗大埔張藥房等4戶,群情激憤,怒喊「今天拆大埔、明天拆政府」。

2014年台中高等行政法院更一審宣判,張藥房、朱樹、黃福記及柯成福4拆遷戶勝訴,確定徵收違法。但判決中卻稱無法「返還土地」。

居民再提上訴,2015年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雖然房屋已部分或全部拆毀,並非不能重建,因而發回台中高等行政法院重審。22日下午判決結果公布,卻未針對是否可以重建做出判決,而是以本案被告是內政部,但返還土地回復原狀的權限在苗栗縣府,無法對苗栗縣府作出判決為由,再度駁回居民請求。

對此,詹順貴表示,用程序上的理由駁回訴訟,迴避實際上的邏輯,是「異於尋常的判決」。從一審、上訴、更一審、再上訴、更二審、如今還再要上訴,詹順貴呼籲新政府能通盤的解決土地徵收的問題,不要再讓被拆遷戶限入無限訴訟上的折磨。

台灣農村陣線副秘書長陳平軒非常憤怒,他問,已經確定徵收是違法的,但法院卻以房子已經拆了為由,要人民認了。而最高行政法院也說,原地可以回復原狀,但國家不返還人民土地,要人民一告再告,這樣公平嗎?

大埔返還土地案訴訟歷程:
2011年6月   台中高等行政法院,判決被拆遷戶敗訴
2012年11月 最高行政法院,發回台中高等行政法院重新審理
2014年1月   台中高等行政法院更一審宣判,4拆遷戶勝訴。但無法返還土地。
2015年5月  最高行政法院認定並非不能回復原狀,發回重審。
2016年4月  台中高等行政法院更二審。被告主體是內政部 無法判苗栗縣還地。

不堪長期訴訟 盼求世間公道 

大埔四戶強拆至今近三年,位於路口轉角處的張藥房一家全拆,鋪上了柏油、畫上斑馬線,變成車輛的臨時停車處;黃福記家的部分被配地抽籤,朱樹家也是部分被拆。至於柯成福家,現已被配地建屋,大埔案剩下三家仍持續上訴。

22日下午判決確定後,大埔四戶、律師詹順貴、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徐世榮、立委林淑芬、捍衛苗栗青年聯盟、台灣農村陣線、大埔自救會等人隨即召開記者會表達憤怒與失望。

張藥房老闆張森文遺孀彭秀春靜靜的說:「本來就不抱什麼希望,台中法院非常保守,希望520小英上任後後能解決此案,不然訴訟一直走下去很辛苦」。柯成福的兒子柯智傳未公開談話,只默默地說,希望事情能有個好結局。

83歲黃福記滿是苦衷。祖先留下的土地房子被劉政鴻強奪走。一部分的家被徵收抽籤走了,法官卻說要保護那些人的權益,他說,這實在是恐龍法官。這些年去了法院十幾次,再拖下去,財產還回來也晚了。

左一:詹順貴,左二:黃福記。攝影:陳文姿。

左一:詹順貴,左二:黃福記。攝影:陳文姿。

盼新政府勿忘初衷  找回台灣公義

陳平軒表示,土地徵收條例不改,大埔的悲劇就會再重演。新政府上台後,民間將開始推動修法,希望新政府不要忘記在野時的承諾。

「縱然贏了訴訟,法院仍不願把公義還給居民。」徐世榮哽咽、憤怒的說,「這些被拆遷戶,他們面對的不僅是強盜惡霸劉政鴻,還是不公不義的制度。」

徐世榮說,第一要修的是土地徵收條例,希望所有土地徵收案,只要被徵收人提出要求就應舉辦聽證會。另一個要修的是都市計畫法,從擬定階段就須納入人民參與機制,此外,官員應該退出都委會的審議,才不會球員兼裁判。

左起: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徐世榮、彭秀春、詹順貴  攝影:陳文姿

左起: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徐世榮、彭秀春、詹順貴  攝影:陳文姿

 

《天翻地覆》書評:讓我們為氣候危機而團結

$
0
0
作者:趙家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天翻地覆: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書封。圖片來源:時報出版

巴黎時間 2015 年 12 月 12 日,法國外交部長洛朗·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 敲鎚喊出:「巴黎協定通過!」(Paris Agreement is adopted),不僅現場來自近 200 個國家的協商代表歡呼慶賀,各大媒體發出的即時新聞也紛紛指出這歷史性的時刻,以及全球擺脫石油與煤炭類化石燃料的開始。

然而,一片歡欣之後,殘酷的事實是,目前各國提出的減碳計畫,將使全球平均溫度增加攝氏 3 度,遠高於巴黎協定中訂定的「抑制全球增溫在攝氏 2 度以下,並以 1.5 度為積極目標,以避免小島國家因海平面上升導致國土退縮、洪患頻繁等不可逆之衝擊。」且若要達到此目標,各國均需大幅度削減針對石油開採、煉油廠、火力電廠等投資,改將資金投入再生能源與節能。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總監庫米‧奈度(Kumi Naidoo)
因此在巴黎會談後說:「現在並非慶賀勝利的時刻,而是需要立即的行動,因應氣候危機的機會之窗稍縱即逝。」 而台灣公民團體如何掌握這機會之窗,近期出版的知名記者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所著《天翻地覆:資本主義vs.氣候危機》可作為參照。

面對《天翻地覆》的行動指南

2007 年,娜歐蜜‧克萊恩出版《震撼主義》一書,探討新自由主義如何藉由天災或戰爭後重建,滲入各國政經體制。之後,克萊恩將其調查報導焦點轉至氣候變遷,出版《天翻地覆: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強調面對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絕非僅仰賴新興科技的創新即可解決,必須從整體政治經濟體制來改革,方能達到「以系統革新因應氣候變遷」的目標。

綜觀克萊恩的論點,她指出全球公民團體在氣候變遷的行動中,應重新省思大型環保團體與企業合作的課責性(accountability)。Klein 認為環保團體的倡議策略過度窄化至新興減碳技術的推廣,是這十幾年來氣候倡議成效不彰的肇因。

書中第六章「摘果子,而非除根:大型企業與大型綠色組織聯手的災難」更詳究美國諸如自然保育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 )、環境保衛基金會(Environmental Defense Foundation)等知名環保組織,因接受化石燃料業者與大企業的捐助而弱化對化石燃料業者的指責,僅倡議個人行為的改變,例如鼓吹大家少開車或購買環境友善商品等,甚至研擬出過度迷信市場手段的法案與政策。

大型環境組織過度沉溺於遊說企業,致使如比爾‧蓋茲(Bill Gates)、理查‧布蘭森(Richard Branson)等富豪願意投資低碳能源,克萊恩抨擊這種缺乏由下而上草根支持的做法,是導致美國氣候法案無法通過,且無法對化石燃料業施以足夠壓力的原因。她因此在第九章的「堵路運動」(Blockadia)中,分析了從希臘到加拿大境內,一個又一個在地反抗石油、頁岩氣、煤礦的開發案的成果,以及這些反抗運動在推動全球氣候政策上的意義。

例如,美國近年最重要的環境運動- 反對興建輸油管以輸送高汙染油砂煉製油基石超大油管( Keystone XL) 的抗爭事件中,原住民部族和農牧場主人等原本立場迥異的團體結盟,並藉由社群媒體的傳播,喚醒大眾重視化石燃料業所衍生的各類環境衝擊,也使得傳統上被框架為「別在我家後院」的私利符號般的鄰避運動(Not in my backyard, NIMBY),進展為「不要在任何人家後院」的轉型倡議。

挺身對抗氣候變遷

如克萊恩所引用的氣候運動組織者史考特‧帕金(Scott Parkin)所言:「人們渴求的氣候行動不只要求你寄封電子郵件給否認氣候變遷的國會議員,或是更新你的臉書動態、放上幾句關於化石燃料的俏皮話。現在,新的反體制運動與深入華府的菁英份子分道揚鑣,激勵了新一代運動人士,他們站在推土機和運煤車前面。」直接抗爭的力量,讓氣候變遷從抽象與遙遠的議題變得更為貼身相關,更能集結民眾對抗氣候危機。

如同書名所揭示,克萊恩認為氣候變遷跟資本主義一樣,都改變了一切。若要有足夠的力量扭轉困局,跨領域團體的集結極其重要,特別是氣候懷疑論者總說減碳政策將會傷害經濟、減少工作機會,因此爭取勞工支持氣候政策更形重要。書中因此舉例,加拿大安大略政府在 2009 年全球金融危機之際,提出「綠色能源與綠色經濟法案」,吸引太陽能業者設廠、吸納汽車業的失業勞工。

受雇於該廠的失業工人韋恩‧萊特(Wayne Wright)17歲的兒子更說:「爸爸的新工作終於可以為我們這代年輕人創造更美好的未來。」藉由綠色經濟政策的倡議,這些原本在高汙染產業工作的勞工,有轉職至綠能或節能產業工作的機會,若可再促使工會團體成為綠色轉型的積極參與者,氣候政策的進展就會加速。

台灣如何對抗氣候變遷

相較於美國尚有比例甚高的氣候懷疑論者,根據國內的民意調查顯示,台灣有 68% 的民眾,認為氣候變遷是全球性的最嚴重問題,更有高達近八成同意政府應調整高耗能、高汙染產業結構並開徵能源稅,顯見國內非政府組織在氣候變遷議題上,毋需再就「人類活動導致了全球暖化」事實進行教育,而應著重於將此高比例的支持度,轉化為實際的政策遊說壓力。

藉由參照克萊恩上篇的三大論點,在新一波的氣候變遷公民行動上,台灣公民組織無論是否為環保團體,都應團結一致,並可採取下列三項行動:

1. 提供真正的氣候解決方案

美國大型的環保組織因接受大企業捐助,導致倡議氣候政策時的扭曲,但台灣由於企業捐款較少流向倡議型團體,這種現象因此較少。台灣較常見的反而是官方或利益團體藉由媒體專題的合作,向民眾傳遞特定政策,例如去年 12 月巴黎氣候峰會之時,各大媒體所見之關於碳交易、核電作為減碳選項、基改作物可因應氣候變遷等相關報導。因此國內氣候變遷的公民團體,極需提出台灣減碳路徑圖,以避免民眾的支持度導向未具永續性的減碳選項。

2. 找出在地事件的關聯性

台灣在氣候變遷的公民行動倡議上,存在「政策性遊說」與「個人行為改變」間的鴻溝。前者專注於探討著法案制度的規畫,包括台灣如何參與聯合國公約、減碳目標的訂定、排放交易制度的運作、各項政策綱領是否適當等;後者則聚焦鼓勵民眾多吃素、隨手關燈、購買節能產品等。這樣的鴻溝使台灣民眾一方面認同因應氣候變遷的重要,但NGO在進行政策遊說與辯論時,卻又未能有堅實的群眾支持為後盾。

娜歐蜜‧克萊恩在《天翻地覆》中指出,「全球連線的草根運動興起,意味著下一次,當氣候運動人士進入充斥政客和汙染者的房間進行協商時,會有成千上萬的人站在門外支持,他們有力量大幅提升政治壓力。」當下的燃煤電廠空氣汙染、水泥業開發案、煉油廠關廠均可扮演台灣氣候行動戰略中的「堵路運動」角色,藉由詮釋各事件背後對台灣邁向低碳未來的影響,把狀似抽象的減碳議題轉化為每個民眾都可參與的公共行動。

3. 擴大結盟,為氣候變遷而團結

娜歐蜜‧克萊恩在《天翻地覆》出版後,在加拿大國內推動躍進宣言(The Leap Manifesto)連署行動。該宣言勾勒出因應氣候變遷的轉型願景與步驟,包括原住民的環保能源項目應首先獲得公共資金、建構本地化和生態型農業體系、推動公共托育計畫以建立健全的社區等。此外,除了邀請樂施會、綠色和平等長其關注氣候變遷的團體參與,亦廣邀食安組織、郵政工會等,甚至動員加拿大境內知名的電影人與音樂人,如 Ellen Page、Arcade Fire、Neil Young 等,藉此擴大影響群體。

反觀台灣,過往反核議題中已經出現這類橫跨環保、教育、勞工、人權與藝文團體的串連,也成功凝聚全民對於非核家園願景的支持,促成能源政策從仰賴核電廠開始,逐漸轉向再生能源與節約能源的推動。

面對氣候危機,娜歐蜜‧克萊恩藉由此書提醒我們,僅僅仰賴科技發展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必須推動深刻且根本的社會與經濟轉型。而這樣的轉型過程,仰賴各領域的公民團體相互串連──綠色就業之於勞工團體、氣候難民之於援助團體、石化業擴張對鄰近社區權益的侵害之於人權組織、農業調適之於小農推廣等。如此方能讓關注該議題的民眾均可看見氣候變遷的影響,及其可行的替代方案,合力提升氣候變遷在政治議程中的優先順序,落實真正的制度性變革。

魚湖變成垃圾坑 加拿大原民領袖Marilyn力抗礦業公司

$
0
0
作者:環保金人獎;周念學翻譯;蔡麗玲審校

瑪莉蓮在尼西米記河谷。圖片來源:環保金人獎。

前 先尼‧葛丁(暫譯,Xeni Gwet'in)第一民族*領袖瑪麗蓮·巴蒂斯特(Marilyn Baptiste)領導其部落同胞共同對抗加拿大卑詩省最大金、銅礦開採案之一,此一開採案會破壞先尼葛丁的精神象徵也就是部落生計來源的魚湖(Fish Lake)。

先尼‧葛丁位在尼西米河谷(Nemiah Valley),是奇爾哥廷族(Tsilhqot'in,意為依河維生的人)六個印第安部落之一,人口超過400人。世代以來,他們齊心致力保護他們的土地和周圍原始森林、湖泊、小河及像是大角羊、灰熊、野生鮭魚和彩虹鱒魚等多元的野生動物生態。

然而,由於溫哥華塔塞科礦業公司(Taseko Mines Limited)對礦產的長期需求,這些野生生物的棲息地早已被破壞殆盡。先尼‧葛丁所擁有豐富的天然礦源,成為卑詩省最大的露天開採案之一,也是此區的首次開發案。

塔塞科礦業公司的開採案計畫將魚湖抽乾,以作為廢棄物儲存場,而先尼‧葛丁精神的象徵──小魚湖(Little Fish Lake)因為位於魚湖附近,也將間接受到破壞,更不用說周圍的生物多樣性、當地居民的食物、水和藥草來源也一併被破壞了。

在加拿大聯邦政府環評前,2010年1月卑詩省政府便草率批准了此礦產開採案。

巴蒂斯特的童年大致都在尼西米河谷和她的父母和姊姊一同度過,常常和當時為領袖的父親一起巡查生態環境。每當遇見外來者,她會停下來和他們說話,讓他們了解先尼‧葛丁土地的重要性,同時教導他們如何以對土地破壞最少的方式通過這個區域。

瑪莉蓮飲用尼西米記河谷流域的Chilko湖水。圖片來源:環保金人獎。

永續生活,也就是以尊敬且永續的心擷取大自然產物,是先尼‧葛丁的生活方式,當然巴蒂斯特也不例外。她學會抄網捕野鮭、及獵捕駝鹿和野鹿的方式。巴蒂斯特一家人善用動物身體的每一部分,尤其巴蒂斯特會利用肝臟來治療她的缺鐵性貧血症。在野外找到莓果時,她和姊姊學會不要因為便於摘採就砍掉整個樹幹,因為這樣的結果只意味著莓果產量會逐年減少,也造成更多挨餓的熊隻。

巴蒂斯特擁有這麼豐富的經驗,追隨父親的腳步為部落權益發聲。她在第一民族議會上問政風格獨特,並在2008年1月當選先尼‧葛丁領袖。她和夥伴共同創建了第一民族婦女責任礦業倡導組織(First Nations Women Advocating Responsible Mining),對抗塔塞科礦業公司這類貪婪的礦產開採案。

保留東沙的想念,別徒留萬里桐的懷念

$
0
0
作者:陳昭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研究員)
在4月東北季風最後逞兇的南中國海,海巡署高雄隊楊隊長帶著五位高雄地檢署的檢查官搭乘巡護艦來到了東沙環礁的外礁,準備進行上個月入侵東沙環礁國家公園保護區非法進行綠蠵龜和珊瑚採捕中國漁船「琼琼海漁05055」的現勘與蒐證,作為後續審理的依據。

對於這兩個月的科技部東沙珊瑚礁研究調查野外工,以及無心插柳柳成蔭,不管是打開潘朵拉盒子或是促成東沙環礁珊瑚礁保育的協同努力,高雄地檢署的投入正式宣告後續修法、公告禁採區與海上執法等措施的上路。對於只會打打字寫寫文章的學者而言,海洋國家公園、海巡署、東沙指揮部以及高雄地檢署熱血檢查官們的付出,都是值得離家500浬的我至上最崇高的敬意。即將啟程回台,心中不由自主的開始想念東沙的海、珊瑚和夕陽。

萬里桐的光輝歲月

回到海洋研究站的書桌前打開電腦,電子郵件傳來的是環境電子報的新聞節錄。慣性的往下推著滑鼠閱覽每日的新聞摘要。發現資深瑞祥總編已成為「彭公」(電子報連結)了,才發現歲月真的會催人老。

玩笑之餘,看見新聞標題「悠活環評放水? 準副署長詹順貴代理環團提告 5/10判決」,情緒直直下滑,照片中阿貴律師、子凌秘書長和辛苦的輝祥老師手中拿著「絕對不住YOHO」的標語,抗議著屏東縣前縣長的怠惰、議員政治力的虛偽、法律學者的矯情、環評委員的無情,以及消失於萬里桐,一座台灣海洋生物研究聖城,海洋生物消失的悲歌。

1980年代的萬里桐,有著當年每一位中山大學海資系學生共同的笑及淚。那是一個在海洋生物環繞、熱情師長和學長姐們無悔傳授知識成長下的年代;1989也不只是一齣再也回不去愛情故事的華劇,是在萬里桐大潮池中數不盡的蝶魚、鸚哥魚和藍倒吊陪著大夥浮潛時光,還有那死命卡在岩洞內的鉛筆海膽,年輕的我們都天真的以為這是永遠不可能消失的光景。

左、1989年攝於萬里桐鉛筆海膽。攝影:陳昭倫。中、與背景珊瑚礁石形成保護色的擬小淺盤海星。攝影:李坤瑄。右、行縱分列無性生殖的狄氏襟疣海葵。攝影:李坤瑄

在高潮區,學姊幫著學長丟方筐數著狄氏襟疣海葵無性生殖的個數,而學長不斷的翻起每一塊礁石下面,找著擬小淺盤海星,量著每一個海星的大小,在烈日下譜出雋永傳頌的愛情。

記憶中還有當年英俊挺拔的賈福相老師,用手指搓搓手中的魷瘤海葵,看著排出孵育腔中的小海葵,得意的談論著他那被人推翻的假說。只是,賈老師就像萬里桐的海洋生物一樣,從我的生命記憶中消失。如果能夠,我好想跟賈福相老師和這海洋生物朋友們說:「真的好想你們」。

海洋學者賈福相。圖片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回到萬里桐,看到的只剩下從我記憶中趕走你們的哪堆醜陋的建築物,和試圖協助這棟建築物偷渡環評的政治人物、學者和業者交頭接耳的利益交換 。

帶著東沙清淨海的想念,期待下次水下和妳美麗的邂逅,卻也不由自主的雙手合十向著天際的雲朵,跟已經回歸本位的賈老師和萬里桐無數殘死於海洋污染和濫捕海洋生物的亡靈祈禱,祈禱他們保佑阿貴律師能夠繼美麗灣案之後再次打贏悠活案,讓台灣海洋生物研究聖城的懷念直飛天際。

走一趟婆羅洲部落之旅 再不忍看雨林燒成棕櫚園

$
0
0
作者:Marlene Goldman;翻譯:黃康偉

婆羅洲茂密的原始熱帶雨林是本南人的家園。圖片來源:June。CC BY 2,0

行走在婆羅雨林

熱帶雨林以溫度和水蛭向行者收取過路費。在濕度100%的環境下,我試著快步前進,同時像打地鼠一樣,用撒鹽器把噁心的水蛭從橡膠鞋上彈開。汗水沿著我的下巴滴進潮濕的林地裡。

我們的導遊Sia Ngedao和我正在等待兩位不習慣潮濕氣候的徒步同伴。Pile,一個留著厚厚鬍子的瑞典男人,他看起來像個巨人,但已經被汗水和蟲子嚇壞了,而他的女友Lisa,則用她平靜的神態安撫著他。我們甚至還未到達我們的午餐地點,而我可能得告訴Ngedao,我們要放棄達成這天預計的進度。

在Pele喝完了今早第3公升的飲水後。Ngedao消沉的說「那個男人已經走不動了!」他接著宣布「我們今天到不了村莊,今晚得在森林裡過夜。」

我們正在經歷砂拉越婆羅洲上巴南(Upper Baram)地區,一場為期五天的部落旅遊──「婆羅本南冒險徒步計劃」。這個曾經佈滿原始森林的島嶼,如今只剩一小塊的原始森林,這裡也是──本南人(Penang)的家。

從游獵到定居 本南人的生活被迫改變

攤開歷史,本南人曾是婆羅洲上的游移狩獵民族,他們不斷遷移,尋找充足食物來源,如西米棕櫚與山豬的。如今,大多數的本南人居住在村莊的,僅剩下1萬至1萬2000的少數本南人過著真正的游牧遷移生活。

本南人曾經是婆羅洲上的游獵民族。圖片來源:Moving Mountains TrustCC BY 2.0

伐木公司、油棕園、水壩建設和貪污的政府砍伐砂拉越近90%的森林,毀滅了本南人的森林家園。在失去土地的同時,本南人更害怕他們將會失去自主。婆羅本南冒險之旅目的就在於藉由不同管道分享部落的生活方式,以對抗這種破壞。

我們這個旅行團,在人口極為稀薄的17個村莊之間旅遊。這些村莊位於上巴南的本南和平公園,和平公園於2009年成立,目的是為了保護熱帶雨林免於大面積砍伐,佔地16萬3000公頃。

許多本南人的年輕世代,包括Ngedao的幾個孩子,已經離開家鄉到鄰近的城市或者伐木場尋找工作。但是,「和平公園」與「婆羅本南冒險徒步計劃」給了本南人新的選擇,他們可以在家鄉謀生,從事導覽、販賣手工藝品、開船和搬運雜工的工作。

但是,要讓政府認可公園價值,繼而採取保護動作,一直是個難以實現的目標。Ngedao是拯救上巴南熱帶雨林抗爭中的其中一員大將。他曾於2012年到砂拉越的首府──古晉(Kuching)為本南人面臨的問題請命。

他告訴政府:「不要砍伐我們的樹木,這不只是為了本南人,而是為了馬來西亞,為了全世界所有的人!當森林受到保護,它給予全世界的人生命。給我們全部人氧氣!」儘管Ngedao如此呼籲,本南人和平公園尚未獲得政府官方的保護。Ngedao說:「我想他們不在乎我說了什麼。但我們必須保護森林。這個區域已經屬於本南人上百年了。」

雨林混搭伐林道路與棕櫚園

不虧是雨林中的熟手,Ngedao和他的導遊船員及搬運工人以五天的腳程穿過整座森林。與此同時,我們摸索了整塊迷宮,終於在泥濘的山坡中走出了我們的道路。那裡目前都沒有整潔的小徑和告示牌。本南人有他們自己的方法留下線索給其他村民,那就是放置石頭或者用彎刀在分支上劈一個缺口,告知人們整條路線。

等待Pele的時候,我將覆蓋在鞋子上的水蛭撥開,發現自己已經被水蛭包圍了。當太陽光束透進濃密的樹冠。我覺得自己好像被吞下了。

我問:「我們還要多久才能到達村莊?」

Ngedao「本南人4個小時,你們應該要6個小時。」他說。

在這前一天,Ngedao把我們從上巴南村莊的隆勒朗(Long Lellang)機場跑道帶到這裡。飛機經過厚厚的森林之中還穿插著許多油棕園和伐木道路,在在提醒著我們,本南原住民正遭遇到的威脅。

飛越巴南雨林。圖片來源:June。CC BY 2.0

不分享是最大的罪行

他向我們宣布他是我們的導遊,他上排的牙齒像是空著很久了。穿著紅色的球衣,藍色的短褲,高膝蓋襪子和一雙沾滿泥巴,準備應對熱帶雨林的膠鞋,Ngedao很快地打量了我們鼓鼓的背包和已經帶著的20公斤的食物和飲水。我們將需要至少四位搬運工人才能開始旅程。

第一天的旅程是簡單地從隆勒朗(Long Lellang)徒步到隆卡潘(Long Kepang)的村莊,路程大多是穿過平地和渡過幾條小河。當用午餐時,我們的搬運工人和Ngedao還教我們一些基本的本南人用語。

我練習將「jian kenin」粗略地翻譯成「謝謝」,可是從字面上來看,這個詞表示感覺很好。在本南人的語言裡沒有「謝謝」這個詞;分享對本南人來說是很普遍的事,事實上,本南社會最大的罪行就是「see hun」,即未能與他人進行分享。他們也學習「molong」,即不說非必要的話。

雨林滋養生命

在隆卡潘,Ngedao向我們介紹西米棕櫚,棕櫚枝的影子投射在一個女人身上,那女人正在從已經砍下來的樹中搗碎出澱粉。她用赤腳工作著,就像酒莊釀酒者踩著葡萄一樣,進行著將纖維物轉化為食物的其中一個階段。雖然本南人如今靠著米飯和其他穀物作為食物來源,但西米仍然是他們生活中重要的部分。

Ngedao也讓我們認識本南人的傳統狩獵武器吹管(Blowpipe),這是用堅硬的木材製成的武器,飛鏢加上tajem樹的有毒乳膠。在約7英尺的距離內,一把無聲的吹管比短槍更能準確地讓獵物瞬間斃命。本南人用吹管來獵殺野豬、鳥、松鼠、猴子、蜥蜴、吠鹿以及其他類似的小動物。

如今,短槍獲得普遍的使用,就如隆卡潘這個傍晚,Ngedao的朋友正帶著一頭剛捕獲的野豬進入我們寄宿家庭的小屋進行剝皮和切分。三位男人利落地在獵物的身上揮舞著彎刀,在分享的精神下,食肉也將會分享給其他家庭。

終於抵達隆克朗

第二段徒步之旅,Ngedao不肯定我們是否能完成從隆卡潘到隆克朗(Long Kerong)這趟14公里的嚴酷路程。我們踏著緩慢但穩定的步伐,而我則集中聽著森林裡的聲音,犀牛犀鳥和啄木鳥敲打的叩叩聲。而真正的「鳴禽」則是嗡嗡拍打厚刷,使聲音迴盪在森林的蟬。

徒步到晚上,在黑夜的星空下,我們克服凸出地表的樹根、搖搖欲墜的竹橋和其他無形的障礙。讓我驚異的是,我靠著直覺和森林中節奏的輔助下,設法跟上了Ngedao快速的腳步。當我們終於到達隆克朗時,我們在發狂和腎上線素引起的歡樂中搖擺。我們擺脫了夜晚在森林過夜的惡夢。

搖搖晃晃的竹橋。圖片來源: Andrew Garton。CC BY-SA 2.0。

我們寄宿家庭中的女主人用一杯茶款待我們,門廊還放了洗手用的盆子。她隨後端上晚餐,有一碗白飯、叢林蕨類植物、綠色木薯粉,黃梨和小河抓來的魚。之後,我們在剛剛用餐的同一張藤席上,架起了睡袋和蚊帳。

走過這一趟 明白雨林的價值

翌日,我們從Ngedao掃視的地平線登上山脊。我們什麼也看不見,遠處只有厚厚的煙霾。

他說:「這是從馬魯地(Marudi)飄來的。他們為了棕油正在焚燒森林。」

那個晚上,我們睡在森林裡。我們如繭般的吊床包裹著我們,這樣的設計是用來防止水蛭攻擊的。那淅瀝瀝的小雨打在帆布上哄我入睡。早上,我們徒步到「大樹」,一棵高聳的龍腦香,大概有40至70米那麼高。它蜿蜒的藤蔓和枝幹逆光,讓人不禁對倖存的巨木發出敬畏之心。

Ngedao說:「Jian na'an,很美的意思。」

Viewing all 1985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