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85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血汗漁工換海鮮 環團調查:台灣遠洋漁業超失控

$
0
0
本報2016年4月1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灣綠色和平組織上周(14日)公布最新調查報告「台灣製造-失控的遠洋漁業」,指出我國漁業過去涉及人口販運與虐待漁工,甚至媒體報導可能牽涉到海上謀殺,種種事件顯示政府管理不當,導致不知情的消費者,可能購買或食用「不乾淨」海鮮。

台灣為全球捕鮪魚的前三大強權,多達16萬名外籍漁工在台灣的遠洋漁船工作,船隻在全球鮪魚延繩釣漁船中佔36%。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

台灣為全球捕鮪魚的前三大強權,多達16萬名外籍漁工在台灣的遠洋漁船工作,船隻在全球鮪魚延繩釣漁船中佔36%。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

台灣漁業違法事件頻傳  指向結構出了問題

綠色和平全球鮪魚專案負責人 Oliver Knowles在報告前言中指出,有越來越多文件紀錄,證明過去台灣漁業有許多違法行為。然而台灣的主管機關接獲這些嚴重問題通報時,卻往往視為單一個案。

「但是,當我們將一連串非法案件放在一起研究時,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結論,包括未報告、未規範(IUU) 的捕撈行為、海上喋血、虐待勞工、非法等嚴重的違法事件頻傳,已不是指責個別業者未盡管理責任就能解決。」他直指台灣各級主管機關皆有失職之處;而台灣漁船以賭上人命和污染環境來供應鮪魚和各種海鮮的惡名,將嚴重危及台灣漁業。

綠色和平於2014及2015年間,在台灣與斐濟訪問超過100位漁工,發現2/3外籍漁工遭到虐待或剝削等不合理對待。「台灣製造-失控的遠洋漁業」報告中,提及不良仲介假藉招募工作名義,卻行人口販運和強迫工作之實,使得台灣國家聲譽搖搖欲墜。

綠色和平也公開與數名漁工訪談內容,訴說他們在船上遭到不合理、甚至侵犯人權、勞工權益的對待,包括暴力相向、過度工時、苛扣工錢等。這些不是單純個案,而是台灣漁業整個管理體制出了問題,須要立即改革修正。

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助理教授劉黃麗娟即指出,2013年巨洋號以不實宣傳的手段,招募了很多柬埔寨的勞工到海上勞動,受害人數約700~800人,這些漁工遭受欺騙、挨餓、虐待、死亡威脅等悲慘遭遇,在南非開普敦跳船檢舉申訴才被發現,至今仍有很多柬埔寨人漁工下落不明,不但巨洋因此被柬埔寨政府起訴,更成國際人口販運的最壞的教材,並使國際社會盯上台灣。

綠色和平也舉2014年網路影片揭露台灣漁船「春億217」路過海上喋血事件,國際媒體與調查單位持續報導和調查,許多新證據持續浮現。

這些案例都與台灣公司或漁船有關,但檢調與相關單位至今調查未果,綠色和平認為是政府消極不作為。

報告指出全球漁業包括台灣在內,都面臨過度捕撈、產能過剩和漁船管理不佳的問題,導致漁業資源枯竭,而刻正進入立法院修法的「遠洋漁業三法」缺乏漁業資源宏觀的永續思維,以及平衡漁撈能力與管理政策評估,尤其台灣上千艘的遠洋船隊遍布世界各大洋,在國際間擁有強大的漁撈能力,但在管理監督上,政府根本管不到也管不動,讓非法捕撈有機可乘。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顏寧表示,遠洋漁業複雜與遠離陸地法令的特性,一旦發生違法事件也難以監管。台灣船隊龐大,現有法令與資源難以全面打擊非法漁業,除了儘速通過新法,漁業管理急需跨部門合作。

法令先進卻難以執行  淪為紙上談兵

去(2015)年10月歐盟對我祭出黃牌,行政院急送「遠洋漁業三法」進立法院審查,然而,過去台灣雖有先進的漁業法令,都因稽查配套不足難以執行,形成法律漏洞。綠色和平即以2012年通過的「鯊魚鰭不離身」為例法規先進、立意良善,違反鰭不離身事件仍層出不窮,淪為紙上談兵。

台灣雖有先進的「鯊魚鰭不離身」,都因稽查配套不足難以執行,形成法律漏洞。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

台灣雖有先進的「鯊魚鰭不離身」,都因稽查配套不足難以執行,形成法律漏洞。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

去年8月至10月綠色和平在各港口實地調查,常常看到一簍簍的魚翅,從漁船直接拖往漁港邊的工廠,倒貨、分貨,有16起漁船疑似違法卸鯊魚魚鰭,與漁業署和海巡署在一年之內發現18起案件有明顯差距。

漁業署提出新的遠洋漁業三法看似有望解決黃牌危機,但立法後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和人力落實執法,是未來台灣擺脫非法污名的關鍵。

「立法後的行動計劃才是落實台灣責任漁業的基礎,漁業署應儘早公開計劃內容,解除各方憂慮之外,同時與各部會展開資源整合。」顏寧表示,應考量後續執法與配套行動計畫,成立跨部會專責小組,全方位打擊非法漁業,讓台灣儘速從黃牌名單上除名。

漁署:5年23.5億「強化國際合作打擊非法漁業計畫」

漁業署新聞稿表示,「鯊魚鰭不離身」至今年3月底止,共進行4,412次卸魚檢查,查獲違規核處31件,除該署100多名可機動配合之檢查人力外,也與海岸巡防署及各地方政府合作,將持續彼此合作關係,共同進行執法查核。

針對綠色和平所稱在3個月內發現16起漁船疑似違法卸鯊魚魚鰭案例,漁業署認為,綠色和平非執法單位,不瞭解其蒐集證據方式,或蒐證內容是否屬實。

而「巨洋號」、「春億217號」皆已分別移送司法機關偵辦及刑事偵辦程序,並由相關機關依程序辦理;行政院已於1月15日核定5年期「強化國際合作打擊非法漁業計畫」,總計23.5億之預算以支持我國漁業管理,提升執法能力。

另為配套推動遠洋三法,漁業署也規劃相關管理措施,如遠洋漁船裝設電子漁獲回報系統(e-logbook)、國外指定港口及卸魚申報等,提升我國遠洋漁業管理能量。

以欺瞞、剝削境外雇用漁工 遊走人口販運邊緣

台灣經過多年努力,擺脫人口販運第二級觀察國家,成為亞洲惟三的第一級(Tier 1)國家,然而,海上勞動屢屢難以與人口販運脫鉤,造成國家名聲極大的傷害。台灣尚無針對海上勞動的保護法令,劉黃麗娟去年12月受漁業署邀請,以「海上勞動者的生與死」為題指出,應針對海上勞動有另外的規範,或於勞基法有漁業勞動的專章。

他引述紐西蘭學者研究海上漁業供應鏈的觀察:全球漁業為了壓低成本,幾乎都是向下沉淪的商業模式,包括雇用外籍勞工為主的勞動力。

漁業因為辛苦,國人不願從事,使得主要勞動力來源幾乎都以外籍勞工為主。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

漁業因為辛苦,國人不願從事,使得主要勞動力來源幾乎都以外籍勞工為主。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

漁業因為辛苦,國人不願從事,使得主要勞動力來源幾乎都以外籍勞工為主,台灣從1987年就開放境外雇用漁工;而來台的外籍勞工則面對仲介、貸款、防逃保證金等壓力,來台第一年到一年半之間,幾乎都在還貸款。

移工更面臨缺少職業安全衛生設施、操作以及訓練等困境,當遇到重大傷害,雇主又缺乏通報意識,可能任由勞工生病、受傷求助無門。

「海上勞動性質和家事勞工很像,雇主的命令可無限制延伸,移工長期處於應付船長命令的備戰狀態,工時漫長、勞力消耗大,又無法充分休息的高壓力狀態,更可能遭遇飲水、食物不足的狀態。」

目前外籍漁工聘僱有兩種方式,一為適用《就業服務法》,但人數較少;另一為境外僱用,只有勞動契約,沒有救濟管道,公海遇到的問題沒有人可以解決。

境外僱用勞動部認為不關他們的事,漁業署不是勞動專業,加上境外雇用不適用本國法令,問題十分複雜;現在更透過補給船,將勞力不斷在公海上販運。劉黃麗娟說,過去補給船是補給物資,現在連人力都透過補給船把勞力送到船上,遊走人口販運邊緣。

台灣目前的勞動法令不適用於海上勞動作業,而人口販運的模式,將影響台灣加入TPP,他解釋,TPP中有一個關於勞工專章,會員加入之前,必須面對勞工高規格規範,一旦被列為人口販運第三級國家,就不能加入TPP。

他建議勞動基準法加上海上勞動專章,讓海上勞動受到良好的規範,例如工作、休息、休假該如何安排,重視勞工權益,而主要市場國為泰國、日本和美國更應負起企業社會責任,採購來自公平貿易的漁獲,形成良善的產業生產鏈,才能談海洋永續。「環境保護及勞工權益是一體的,應該要等同視之。」

註釋:根據農委會漁業署新聞稿,包括「遠洋漁業條例」(草案)、「漁業法」及「投資經營非我國籍漁船管理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等三項遠洋法案,目前已於立法院完成一讀。


《上課了!生物多樣性》第四冊:帶你看見幸福新定義!

$
0
0

聯合國訂定每年5月22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並制定當年主題,喚起更多人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視及了解。今年(2016)主題為「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永續人類生活」(Mainstreaming Biodiversity; Sustaining People and their Livelihoods),從經濟、林業、漁業、旅遊等面向探討人類生活與生物多樣性密不可分的關係,若生物多樣性喪失也等於人類生活的消失。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多年致力於推廣生物多樣性之重要,並長期於資訊中心編彙「生物多樣性」與「生物簡介」專欄,提供國內外各面向之生物多樣性訊息和觀念,為保育奠定行動的基石。

2008年,匯整多年來的精彩專文,出版《上課了!生物多樣性》系列叢書三冊,以主題性的規劃,從生物多樣性基礎觀念到國內外案例分析,精彩呈現在各冊專書中,廣受好評並於2012年再版。

2015年底本系列叢書再出版第四冊「綠色經濟幸福學」,從綠經濟出發,透過對既有經濟架構和體制的反思,破除耗用資源的開發經濟模式,以深入淺出的綠色經濟概念介紹到國內外精彩案例分享,探討人類如何在與生態保育共存的平衡下創造綠奇蹟。

而其中許多台灣在地案例的分享,更能讓讀者了解在地居民為這片土地努力的故事,諸如恆春半島別具特色且豐富多元的生態旅遊、屏東霧台鄉阿禮部落如何迎接小米種原回家來守護原鄉的生態文化?通宵的石虎米是怎麼達到人與自然共存?成龍溼地又是怎麼透過環境藝術、生態養殖走出一條綠色道路?本書內容精彩可及!請勿錯過!

閱讀全文

民調六成同意興建李科永圖書館? 公民論壇:若市府硬幹將發動抗爭

$
0
0
本報2016年4月18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高雄市文化局近日針對中央公園興建李科永紀念圖書館一案進行民調,媒體報導民調結果顯示,超過六成民眾支持興建圖書館,高市圖館長潘政儀說,將以此民調作為施政依據,希望圖書館興建工程早日恢復動工。

不過高雄市護樹護地協會踢爆,文化局的作法違背議會決議。文化局不願舉辦公民審議論壇來做決策,問卷題目也未經議會和公民團體同意,在資訊不透明的情形下所做的民調結果沒有意義。而協會自行透過網路,針對全高雄市民進行的民調則顯示,近九成反對興建。

「問卷是陷阱!」民眾質疑未揭露正反相關訊息

16日,護樹護地協會在美麗島站人權學堂舉辦公民論壇,對於中央公園興建李科永紀念圖書館議題,聆聽民眾意見、讓權益相關者暢談,邀請本案權益相關者和關心的民眾、學者、民代出席,透過溝通,找出共識。

民眾自辦公民論壇,暢談對市府興建李科永紀念圖書館的意見。攝影:李育琴

民眾自辦公民論壇,暢談對市府興建李科永紀念圖書館的意見。攝影:李育琴

根據市府民調問卷,該問卷只問了一個題目,「請問你是否贊成市政府在中央公園興建李科永紀念圖書館?」受調查者為前金區市民。然而護樹護地協會表示,在民調前一天,前金區居民收到各里里長發送的傳單,希望里民在電話民調中表達支持興建。

「這樣的問卷是個陷阱!」參與公民論壇的張先生說,「市府沒有講清楚前因後果、相關利害關係,如果告訴你蓋圖書館會犧牲中央公園300坪的綠地,民眾還會贊成嗎?恐怕不一定。」

今年高雄市政府推動公民審議政策,把幾項要推動的政策透過公民參與的機制,由下而上凝聚共識,達成政策結論,例如即將在明年舉辦的「2017生態交通全球盛典」,近期就在鼓山區哈瑪星社區進行公民參與計畫。

對於李科永爭議,公民團體提出透過公民審議論壇來解決,將資訊充分討論溝通後,再進行公投或民調,但是這項提議在研考會召開籌備會議時,即遭文化局否決,最後僅進行一般電話民調,而得出六成同意,四成反對的結論。

然而另一方面,中央公園保護聯誼會透過網路進行全高雄市民的問卷,在題目中描述本案可能影響的各種層面,包括拆除身心障礙兒童的玩具圖書館、移植鳳頭蒼鷹棲息老樹、私人捐建圖書館須由政府編列預算購書、軟硬體維修等,這份問卷得出的結果,卻與市府問卷大相逕庭,有八至九成的問卷受訪者表達不同意興建李科永紀念圖書館。

護樹護地協會批評,文化局把題目不清的民調結果當作市民所需,作為佔綠地蓋圖書館的依據,卻與民眾意願相違背,最終捐贈者的好意恐將搞得烏煙瘴氣。

公民團體自行做的問卷,近9成反對。圖片來源:高雄市護樹護地協會

公民團體自行做的問卷,八成民眾反對興建李科永圖書館。圖片來源:高雄市護樹護地協會

正反意見各述理由  前金區里長:給孩子一個機會

參與論壇的前金區歐女士表示,自己見證了中央公園從過去體育場變成森林公園的歷史,她說,「高雄缺綠地不缺圖書館,為了一棟硬體建築把中央公園破壞,並非人民之福。」

也有早產兒的母親陳小姐對玩具圖書館遭驅趕表示不滿,她說,「全高雄只有這麼一座為身心障礙兒童服務的玩具圖書館,但是中央公園附近這麼多間市立圖書館,難道都不是圖書館嗎,一定要興建一座新的圖書館?」

儘管與會多數民眾表達反對興建的意見,仍有幾位前金區里長出席,賴姓里長發言表示,李科永紀念圖書館是市府給前金區的福利,讓當地缺乏資源的孩子有地方可以讀書、有好的教育,他也提到市府承諾公園內的樹木只會移植不會砍掉,且鳳頭蒼鷹不會只停留在一棵樹上,未來市府興建的圖書館為綠建築,對於公園生態影響不大。

賴姓里長發言後,隨即離開,不再聽取其他民眾或與會者的意見。

學者:代表權力的私人符號進入中央公園  反民主正義

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張曦勻表示,這個事件的問題不在是否移植十幾棵樹,而是中央公園是高雄市發展很重要的命脈,高雄要營造生態城市卻連根源的命脈都守不住,如何發展生態城市?台灣民主歷經多年努力移除公園銅像的去權力化行動,為何高雄還要把一個私人符號放在中央公園,其正義性何在?

高雄市公民監督公僕聯盟理事長陳銘彬說,市府與李科永基金會簽訂的捐贈合約如果落實的話,未來將建立私人捐贈的惡例。

李科永基金會捐贈圖書館將蓋在中央公園引發砍樹水泥化爭議。本報資料照。攝影:李育琴。

李科永基金會捐贈圖書館將蓋在中央公園引發砍樹水泥化爭議。本報資料照。攝影:李育琴。

該合約同意李科永後代蓋一座價值約8000萬元的建築物,送給市府作為圖書館,捐贈物可讓私人抵稅,且未來軟硬體、維修都由市府負擔,而這座建築卻不受政府公共工程所約束,因此不受議會監督。

另一方面,監察院的報告已指出這份合約有瑕疵,未來恐有爭議。建築師陳啟中質疑,市府和李科永的合約有問題,且本案爭議大,卻不願透過公民論壇讓市民參與審議決策,況且審議式民主最後作成的決議,不一定是反對意見勝出,不知道市政府在怕什麼?

議員:市府態度強硬  恐引發民眾抗爭


長期關注本案的市議員陳信瑜和吳益政也到場聆聽民眾心聲,陳信瑜感嘆因本案承受很大壓力,關注的媒體和民眾不夠多,市府在議會的態度卻又一直很強硬,難以溝通。

高雄市議員陳信瑜說,本案關注民眾不夠媒體也不報,市府在議會的態度更加強硬。攝影:李育琴

高雄市議員陳信瑜說,本案關注民眾不夠媒體也不報,市府在議會的態度更加強硬。攝影:李育琴

吳益政則說,這個案子已經拖了二年多,若市府不顧公民團體意見,強硬動工,恐將引發抗議反彈,對於市政推展市政沒有助益。下週他將把公民論壇的決議帶到議會,要求市府正式舉辦公民審議論壇,或在進行民調前充分揭露訊息、進行公共討論。與會民眾也決議,若市府不願接受上述意見重做民調,將發起更大抗議行動。

 

台灣海龜保育新標竿 首隻標放玳瑁「阿飛」現蹤印尼

$
0
0
本報2016年4月19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整理報導

經過94天海上旅程,台灣以衛星發報器標放的母玳瑁阿飛,證實抵達印尼卡里馬塔海峽「勿里洞島」,這是牠自去年11月13日於宜蘭無尾港出發後,歷經5,467公里旅程的停留地點,海洋大學研究團隊研判該處為其覓食棲地。

這是台灣首次以衛星發報器標放,並成功追蹤玳瑁海上行蹤,也是追蹤最遠的紀錄,對於瀕絕物種玳瑁保育具有極大意義。

2015年11月阿飛在宜蘭外海野放。圖片來源:程一駿提供

2015年11月阿飛在宜蘭外海野放。圖片來源:程一駿提供

去(2015)年6月30日,海洋大學海龜研究團隊進行宜蘭東澳外海定置漁場混獲調查時,發現體長75.1公分,體重達63.5公斤的成熟玳瑁,隨即進行救傷,由於時值團隊成員在港口購買飛魚,因此取名為「阿飛」,是目前國內發現已知體型最大的玳瑁個體。

海龜擱淺救傷補助單位林務局指出,阿飛是國內第一起成功救治的成熟母玳瑁,推估年齡約為40歲,正值生殖能力旺盛之際,此次成功野放,且能持續記錄其野放後至今的洄游路徑,將國內海龜保育工作推向新里程。

阿飛回到大海後,海大教授程一駿研究室持續收到標放發射器的衛星定位回報,牠先是在宜蘭外海打轉,接著沿著台灣東北海岸向台灣海峽邁進,自此一路順著洋流,沿著大陸海岸,經過越南抵達印尼婆羅洲及蘇門答臘島間的勿里洞島;換算泳速高達每小時2.5公里,比一般海龜快了1倍。

2月14日追蹤軌跡到達勿里洞島。圖片來源:程一駿提供

2月14日追蹤軌跡到達勿里洞島。圖片來源:程一駿提供

回顧阿飛救傷期間,獲救初期相當虛弱,背甲附著46個甲殼動物大藤壺,且影響其游泳速度。台大獸醫院診視發現,阿飛僅有肺部輕微發炎情況,但不嚴重。後送新北市貢寮區「北區海龜救傷中心」照護,期間體內排出大量的飛魚卵、藻類及少量塑膠物品。

7月13日因感染肺炎再送台大獸醫院住院治療直到8月5日經獸醫師評估後出院,回到北區海龜救傷中心,每日以新鮮花枝餵食,得到充足營養,近130日的妥善照養後,逐漸恢復健康;經過四次複診,確認阿飛已康復可以野放獨立生活。

阿飛背甲上附生藤壺。圖片來源:程一駿提供救傷團隊移除附生藤壺。圖片來源:程一駿提供
阿飛背甲上附生藤壺。圖片來源:程一駿提供救傷團隊移除附生藤壺。圖片來源:程一駿提供

去年11月13日上午,由程一駿在阿飛背甲上繫上無線電衛星發報器;並在福智佛教基金會、林務局、宜蘭縣政府、海巡署與宜蘭縣岳明國小師生祝福下,在宜蘭無尾港順利野放。

林務局指出,玳瑁廣泛分佈於全球熱帶到亞熱帶海洋,為台灣周邊海域分布五種保育類海龜之一。因其背甲具有美麗的花紋,常被當作珍貴的裝飾品而遭受獵捕,其族群在全球數都極低,存續受到很大威脅。

這幾年海龜因人為廢棄物、氣候因素,遭受極大的生存威脅。林務局表示,海洋因人類丟棄塑膠垃圾及棄置漁網等海洋廢棄物,導致海洋生物誤食或遭纏繞傷亡,已是鯨豚、海龜擱淺的主因之一;由於氣候因素,年初至今保育人員已處理62次海龜擱淺案件,平均不到兩天即發生一起。

林務局呼籲民眾發現海龜擱淺務必通報,同時呼籲漁民若發現混獲海龜時,請帶回港內並主動向海巡單位通報。

通報專線

  • 海巡署報案專118
  • 海洋大學海龜救傷通報專線0978-952145
  • 海生館08-8825001轉5052

陳昭倫:掃蕩非法盜採後 東沙環礁重現生機

$
0
0
作者:陳昭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 研究員)

實驗室會議中,研究生問我:「老師,你到東沙去作科技部的計畫,怎會搞出了一個護礁行動劇呢?」我開玩笑回答:「自己的國家自己救嘛,那…自己的珊瑚礁就自己保護囉!」。

在大家莞爾一笑中,突然聽到機長廣播:「再過10分鐘,我們準備下降高度,降落東沙機場…」。睜開眼,才發現剛剛的實驗室會議只是場夢,我正在回到東沙的飛機上。

重回東沙  水下調查序曲

海面一片清淨,一艘小舟都沒有,海草床、礁台、白沙和透澈海水,真是美極了!此情此景彷如即將到太平洋某熱帶島嶼渡假的前奏,而這鐵定是「看見台灣」的漏網鏡頭。

從飛機窗外看東沙環礁群島,圖片攝影:陳昭倫。

隨著立榮包機降落東沙機場,在跑道盡頭迎接我們的,是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偌大的立牌。想著未來兩周應科技部研究計畫之需,將執行東沙內環礁珊瑚礁群聚空間異質性的調查與機制,共需在15個樣點潛水調查,心中有股莫名壓力。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立牌,圖片攝影:陳昭倫。

在這季節交換的月份,海況時好時壞,當西南風起,海面常是波濤洶湧浪高2米,水下作業有一定難度。相較於上個月上島碰到東北季風和冷鋒過境的19℃低溫,又是另一番滋味。

同時,因為天氣漸漸轉好,到東沙島進行研究計畫的團隊增多,團隊間的船隻調度也是一大學問。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到「東沙大王廟」,以三柱清香拜請關聖帝君,保佑此行研究平安順利。

當然,也要祈禱東沙環礁不再受中國或越南漁船干擾,維持這片海洋的寧靜,讓我設在水面下的器材和儀器,不至遭漁民破壞、拿走,導致國家研究器材折損及之後資料分析的缺失。

珊瑚礁群聚調查其實相當枯燥、冗長,一條50公尺皮尺、一本記事本和一部相機,沿著等深線紀錄每顆珊瑚的名字和大小。在水下的80分鐘裡,我眼中只有珊瑚。而且因為眼睛永遠是向下看,每當潛伴說他看到大魚或魚群時,我的眼神總充滿疑惑。因為打從下水那一刻起,根本沒去注意會游動的東西。

況且,在台灣本島、澎湖、綠島或蘭嶼潛水,因過度人為干擾,魚群非常怕人,看到潛水員靠近,總是一溜煙游走。

刺尾鯛群游,圖片攝影:陳昭倫。

所以,這次再上東沙工作之餘,為了寫這篇短文,心中早就盤算好劇本,準備在群聚調查後,能忙裡偷閒,抬起頭來捕捉水層中令人驚艷的畫面,也順便看看上個月國家公園、海巡署和指揮部弟兄大力掃盪內外環礁中國與越南違法漁業行為後,東沙清淨海的現狀。

有鯊魚!  雖遭蹂躪,東沙仍有機會復生    

東沙內環礁有著許多傳說中的經典畫面,像是成千上百隻群游的刺尾鯛(俗稱倒吊)、角鰈、邊啃珊瑚邊大便的鸚哥魚群,以及台灣潛水幾乎不曾看過的鯊魚,在東沙全都看得到。

第一天,於編號15-7A塊礁下水後,在3米水深處即看到黑壓壓一片的刺尾鯛朝我游來,猶如天空中遮日飛行的鳥群,在微孔珊瑚礁間穿梭。雖然不到成千上百,但仍有著讓我數到超過200後決定停止的數量。

相對於刺尾鯛的黑行軍,角鰈那黑黃白相間的體色,襯托在以黃綠色微孔珊瑚為背景的環境中,顯得相當動人。(角鰈就是在電影《海底總動員》裡,那隻被圈養在水族箱中,卻一直想獲得自由的吉哥老大。)

角蝶魚,圖片攝影:陳昭倫。

當我在編號15-8A塊礁準備收線返回水面時,深水處突然游出一群角鰈,動作整齊劃一,我模仿交響樂團指揮,揮舞手中相機,而百隻角鰈就在我眼前轉向,時而上,時而下,像極一支訓練有素的部隊 。

當一天工作結束後,回到研究站,不同團隊間交換當日出海心得,中山大學的魏儀和藍球很興奮描述著在內環礁拍攝時,與黑邊鰭真鯊偶遇的驚奇經驗。魏儀誇張描述在水中見到鯊魚的驚嚇程度,以及抱怨藍球在船上戒護時,完全不視他在水面上的呼喊,聽著兩人一來一往著實有趣。

黑邊鰭真鯊,圖片攝影:魏儀。

其實嚇到魏儀的黑邊鰭真鯊,在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健康完整的珊瑚礁區中,是重要食物鏈上層掠食者。不僅無傷人紀錄,且是控制其他階層魚類數量的重要角色。只是,在台灣我們倒是傷害了牠們,在珊瑚礁區難見其蹤跡。

除了鯊魚,其他大型掠食性魚類的存在,也能證明東沙環礁雖受非法漁獵蹂躪,但仍有恢復生機的跡象。

30年潛水不曾見  大型無齒鰺溫柔現身

最後一天,完成了此行最後一項工作,海面因西南風影響有點浪,然而,在編號16-1A的礁平台,陽光穿透水波搖曳出的波影下,那對朝我游過來的大型無齒鰺,讓我實在無法專心看著珊瑚。

在台灣本島的珊瑚礁區潛了近30年的水,這是我第一次這麼貼近地和兩隻溫柔的巨人共游,而且牠們倆還乖乖讓我錄了影,表演了挑沙找食物的功夫。

無齒鰺,圖片攝影:陳昭倫。

影片:東沙的無齒鰺

(影片拍攝:陳昭倫)

在無齒鰺背後,來了一群數不清的鸚哥魚,不斷地啃食微孔珊瑚周邊空曠基質上的藻類,仔細聽,還能聽出鸚哥魚板齒刮食礁石的聲音。這群鸚哥魚邊吃邊排便,慢慢消失在集體便便的迷霧中,繼續尋找下一個等待被理髮的微孔珊瑚。

健康的珊瑚礁少不了食藻性魚類,群游啃食珊瑚上的毛狀藻,或直接刮食珊瑚蟲裡共生藻的鸚哥魚即為重要指標。

影片:成群刮食的鸚哥魚 

(影片拍攝:陳昭倫)

繼續守護東沙傳奇

真沒想到,被非法漁民毒、電、炸數十載的東沙環礁,還能存留這麼多在澳洲大堡礁才有的驚奇,而且這是在海巡署一次護礁大掃盪後,立即可有的成效。

東沙還有大如美國B2隱形轟炸機的燕魟、成群結隊的檸檬鯊以及悠遊環礁潟湖探頭換氣的大綠蠵龜。在我們一起努力保育東沙環礁的同時,這些清淨海的傳奇將繼續傳頌,期待不久的將來,能與更多愛海的台灣人同游。

「自燃」實驗破除舊觀念 防災達人林金宏擘畫教育藍圖

$
0
0
本報2016年4月19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遇到地震要先開門?遇到火災要「濕毛巾摀口鼻」?網路流傳的「貼心」小知識正確嗎?為何我們要仰賴不明的消息,來學習與生命安全息息相關的防災知識呢?

「我一直覺得防災教育有問題啊!」林金宏急切地說。

畢業後就到消防局工作,從事防救災工作近30年,林金宏看到問題,焦急卻無力改變。直到五年前,時任內政部消防署專門委員的他,遇到一位有心推動立法的朋友,兩人協力起草了「全民防救災教育法草案」,期望能系統性地傳達正確防救災觀念給民眾。

然而,當時這部法案並未受到重視,消防署沒有防災教育推動專責單位,林金宏無暇也無權施展。於是他畫下一個個藍圖,一座消防魔法學院,一座消防樂園,一系列的防救災課程,等待退休後,一步步展開。

「全民防救災教育法」推手林金宏   攝影:陳文姿

「全民防救災教育法」推手林金宏 攝影:陳文姿

扭轉錯誤舊觀念  做好防災「教育」而非「宣導」

許多民眾不明瞭,其實防災知識隨著時代在變。在專家不斷精進研究下,不少過去的舊觀念、甚至是舊教科書內容已不合時宜。一再宣傳舊觀念,可能是存著好心卻導致另一種後果。

「退休,就是因為我想去推廣防災教育」,53歲的林金宏不減熱情,開始奔波於一場又一場演講;埋首於一個又一個的防災實驗,就是想要扭轉流傳已久的錯誤觀念。

「『遇到火災應以濕毛巾摀住口鼻』的說法,我就非常反對。因為『火災』只是一種籠統說法,真實世界裡,要針對火災的不同階段、不同現象、採取不同應對方式。『濃煙』的狀況下,濕毛巾根本擋不住有毒氣體及高溫。」

林金宏把火災發展的階段、現代建材、舊理論的時空背景、現場實際案例,濃煙情境等,他非得一項一項完整解釋,不肯敷衍。「不講清楚,就是在害人」,這是林金宏的堅持。

「你要給我時間,讓我完整講清楚,這就是為什麼我要推防災『教育』,而不是一兩句簡單的『宣導』。」

「防火,要先懂火」  瘋狂實驗自嘲如「笨蛋」

其實,教育部一直有防救災課程規劃,但林金宏認為,教育是手段,防救災應首重專業,而現行的防災觀念中,卻充斥著許多似是而非的內容。想以一己之力,挑戰根深蒂固的經典教材,林金宏並非只憑理論,他講的是證據。

921地震時,林金宏去訪問災民逃不出來的原因。「沒有人跟我說,是因為房門扭曲才逃不出來;他們告訴我的是,家具翻覆擋住門口,連開門的機會也沒有。」

對地震的一知半解,反而忽視了平日應做的預防工作。「不知是誰以訛傳訛!」憂心夾雜生氣,林金宏說,「我們應教導民眾,平時就要保持動線暢通,將可能傾倒的家具事先固定,這些是最關鍵的,但我們卻沒有去做。」

林金宏的實驗精神發揮到極致,訪問前一天晚上,他忙到半夜12點。忙什麼呢?「讓菸蒂起火。看菸蒂遇到什麼物品會起火」、「要知道火怎麼燒,才知道關鍵在哪裡,知道怎麼預防,才有辦法說服社會大眾該怎麼避免。」

「懂火,才是防火的第一步」。林金宏退休前是消防署災害管理組組長,已經是大家心目中的專家,但他依舊從基礎開始。跟他的電線起火的實驗、室內起火的滅火實驗相比,菸蒂起火實驗成本低,只是苦了平日不抽菸的他,一晚要讓20支菸抽起來。

網路上更駭人的,應該是他瘋狂的「引火自燃」實驗。在周密萬全的規畫下,林金宏曾在自己身上點火,親自示範摀住臉部,就地停住、躺下來滾動的步驟。這就是國際間宣傳的滅火方式「摀臉、停躺滾」。

林金宏親自示範「摀臉、停躺滾」滅火實驗。 圖片來源:林金宏

林金宏在特技專家指導下親自實驗「摀臉、停躺滾」的滅火效果。 圖片來源:林金宏

「停」,是因為跑步會助燃,「躺滾」是為滅火,親身做這個試驗,是為了解實際發生時的狀況,並研究有什麼訣竅,也藉以證實這方法可行。「這個社會就是需要一些笨蛋,才會找到一些不為人知的答案。」林金宏在臉書上這樣說。

瘋狂的舉動,挑戰現有作法的言論,網路批判與論戰也隨之而來,「怎麼可能在火災時不跑呢?」「特殊情況如何處理?」「慌亂中誰能精準判斷呢?」各種質疑的聲浪隨之襲來,但林金宏認為,這正是防災教育要發揮的力量。

至於,誰的說法才算真確?林金宏則寄望防災教育法通過後,政府廣納各種災害的專家與第一線的實務人員,指定或成立專業的機構去彙整紛紜眾說的防災對策,做個完整的求證與詮釋,再傳遞給民眾,才能保障民眾的安全。

自己的安全自己顧  民眾防災態度太輕忽

天然災害頻繁的台灣,防災關乎的是人命,但災後究責總是指向政府、救災人員、無良廠商、天災、意外。林金宏指出,現在最欠缺的,是民眾「為自己安全負責」的態度。

以成人的防災教育課程為例,林金宏說,「政府可以補貼防災課程,鼓勵民眾參加,但我不認為天下應該要有白吃的午餐。我認為,民眾本來就該為自己的安全負責,付錢去學習防災是合理的。」

「花幾百塊看場電影,花幾千塊去學習保護自己一輩子的安全,過分嗎?不過份!」

雖然說的義正嚴詞,但林金宏心裡很清楚,這個「理所當然」與現實並不相符,主政者想推這個觀念一定會遇到阻力,但他說,「這就是態度,教防災第一件事就是要改變態度。」

再以地震為例,「推廣那麼多年,多少人家裡已經準備防災急救包?」林金宏估算,一旦發生大規模房屋倒塌,根本無法指望政府有足夠的救援能量。他呼籲,「不能指望別人來救,自己要先做好準備。」

退至民間  在新的位置協助大家

206南台地震發生後,再次震出了民眾對防災教育的重視,新國會上台,五年前的「全民防救災教育法草案」近日通過立法院一讀,尚未完成立法。但無論將來法案是否通過,通過什麼版本,誰來主導,主政者如何經營,已不再是林金宏所能掌握的。

現在,他的日子排滿了演講、實驗、分析、研究,同時規劃著消防樂園,計畫裡面應該有什麼內容,可以吸引民眾來此學習實用且正確消防知識。他也舉辦了消防安全知能夏令營-「消防魔法學院」,教導小朋友消防知識。

談著談著,林金宏指著自己家裡擺滿消防小玩偶的櫃子,櫃子門上鎖,鑰匙就在鎖上,櫃子背面L型角鐵牢牢地鎖在牆上,這些都是為了防止櫃子翻覆砸傷人或是影響逃生,言行合一,他說:「這是我的態度。」

回想起當年寫下草案的初衷,台灣是個多天然災害的國家,天災難以全面預防,林金宏想做的,也不過是提前準備,「讓傷害降至最低」。

把衣蛾請「出櫃」 科學家想出費洛蒙防蟲新招

$
0
0
本報2016年4月19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常在衣櫥角落出沒,以毛髮、羽毛、羊毛和皮草為食的衣蛾,看起來就像一粒粒貌似水泥塊的灰色紡錘狀物體。有沒有可能不使用有害的化學物質,自然、人道地把衣蛾趕出衣櫃?科學家如今想出一個方法:讓衣蛾變成同性戀。

筒巢外觀,上面佈滿了小沙、小碎屑

衣蛾的筒巢外觀,上面佈滿了小沙、小碎屑圖片提供:李鍾旻

原理是用費洛蒙「香水」引誘雄蛾,將這些氣味沾在牠們身上。費洛蒙香水的氣味告訴其他個體「我是雌性」,吸引其他雄蛾前來交配。雌蛾聞到這種氣味則會失去繁殖的興趣,進而不會衣服上產下啃食布料的幼蟲。

實驗結果顯示,費洛蒙香水「蛾害控制幫手」擾亂衣蛾的生命週期,減少衣蛾數量達90%。Rentokil除蟲公司科學家David Cross說:「我們可以不用可能有害的化學物質,而自然、人道地消滅衣蛾。」

「透過測試衣蛾的天然費洛蒙和控制其生命週期,我們可以有效地消除衣櫃內的衣蛾,避免牠們侵害衣物和傢俱。」

傳統的天然除蛾成分是薰衣草和雪松,放置在袋子裡或夾在衣物中間,用高溫洗衣服或是將衣服放進冰箱。人工除蟲劑包括萘丸,即俗稱樟腦丸,但是快速大量吸入萘可能導致肝臟貧血和損害神經。

Rentokil除蟲公司發表的數據顯示,在英國,衣蛾蟲害在溫暖潮濕的冬天特別嚴重。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除蟲公司接到的客戶詢問比前一年同期增加20%。

Cross說:「如果不處理,常見的衣蛾就可以對天然材質的布料造成嚴重損害。蛾幼蟲以毛髮、羽毛、羊毛和皮草為食,常滋生於黑暗隱密的衣物儲藏處或是傢俱背面和底下。」

Rentokil表示,「蛾害控制幫手」已經上市,而且不會對常見織蛾(Common House Moth)以外的昆蟲造成傷害。

回不去的野溪溝渠 回不了家的條紋小䰾

$
0
0
作者:羅聿

如果你來到台灣南部的五溝水一帶,有機會在小溪中見到一種特別的小魚,牠們有著紅色的大眼眶,人們叫牠們「紅目鮘」(鮘在閩南語中表示「鯉魚」),甚至有人認為那雙大眼和像猴子的骨碌碌眼珠神似,因此叫牠們「紅目猴」。除此之外,小魚金黃色的身體上,還參差著像胎記一樣的黑色條紋,彷彿是水裡面的小花豹,大家因此也叫牠們「條紋小䰾(Barbodes semifasciolatus)」。[1]

條紋小䰾的斑紋約6-8條不規則的橫斑,看起來像豹紋。攝影:周銘泰

條紋小䰾是淡水魚類中鯉科大家族底下的一個物種,牠們遍佈在中國大陸的廣西、海南等地,擁有龐大的族群,而研究顯示在440萬年前[2],中國南部的族群在基因上分了家,其中一族後來經過了台灣海峽來到了台灣,活躍在中南部的湖泊與溪流中。

台灣島上一共有兩種小䰾分布,以八卦山脈和濁水溪作為分界,一南一北各有自己的天下,中部以北是史尼氏小䰾的棲地,而中南部則是條紋小䰾的居所。這兩種小䰾在外型上頗為相似,差別在於條紋小䰾的嘴巴上有明顯的兩根鬚,身上的斑紋數量比較多,而史尼氏小䰾的嘴巴上的鬚極短,幾乎要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而牠們身上的斑紋數量則比較少。

吃牛糞的快樂日子

在早期的農村裏,條紋小䰾在農村的田間小溝中就能發現,而他們時常跟台灣石鮒高體鰟魮生活在一起。想像在一個向晚的農村裏,耕耘一天的水牛飽餐之後,隨性地在路上拉了幾沱黃金,掉進水溝的部分,就成了溝中小魚們的美食。早期農村中,前人們都把這些索食牛糞的小魚稱為「牛屎鯽仔」[3,4]。而條紋小䰾不只跟其他眾小魚們在溝渠中嬉游,條紋小䰾可以適應比較快的流速,因此在河川中活動的範圍就比較廣。條紋小䰾的體長雖然只有成人食指的長度,卻能夠到溪流中靠近主流的地方生存,可以說是短小精悍。

淨土也逐漸毀壞

雖說條紋小䰾的分布非常廣,但那已經成為歷史,隨著西部工業化的需要,無數農田被改造成建地,昔時的溝渠和埤塘早已不復存在,所謂的棲地也大規模的消失。

如今條紋小䰾還有穩定族群的棲地,只剩下屏東地區的東港溪流域了。這裡的溪流除了有大武山上的水源流注,地底下還有湧泉的補充,即便是枯水期水量也很穩定,孕育出生態豐富的溪流環境,是條紋小䰾野生族群最後的淨土。

就在2010年,位在屏東四溝水的東港溪河段,因地方政府進行疏濬工程而破壞,河岸周圍的植物全被清除,原本寬闊的河床被土石填滿,只剩下沿著堤防的一小段,綠意盎然的清澈溪流變成了滾滾泥漿,河床上來回奔波的怪手,建造著更安全有控制力的河道,同時也埋葬了條紋小䰾與眾多水中生物的生命。2011年條紋小䰾在濁水溪的部分棲地因為農業開墾進行整地,棲地消失的又劇本再次重演。

左圖:2009年四溝水棲地原貌。右圖:2010年四溝水棲地因水利工程破壞的情況。攝影:簡志仁

左圖:2010年濁水溪棲地棲地原貌。右圖:2011年濁水溪棲地因開墾被破壞。攝影:簡志仁

習慣失去的無力感

一場又一場的河川整治雖然怵目驚心,看多了也不免麻痺,棲地消失再消失,隨著地景的逐漸改變,人們也早就習慣滄海桑田的邏輯。

台灣淡水魚受到不當水利工程的棲地破壞與外來種入侵的生態區位取代,滅絕,目前看起來是一條回不去的末日之路。特有種的滅絕讓人稍微有感,好像失去了某種台灣之光,反倒像是條紋小䰾這個在中國大陸擁有大量族群的物種,台灣的族群滅絕好像無傷大雅。但反過頭來,台灣族群歷經了千辛萬苦度過黑水溝,來到台灣島,牠們擁有了自己的基因,建立了自己的生態區位,並以此生存了好幾個世紀,如今因為環境的劇變而走入滅亡。這一切除了顯示人類無力守護大自然留下的美麗之外,人類加害生物的動機也值得攤開反省。

我們能做點什麼?

面對野外棲地的不斷惡化,保育人士們不遺餘力地進行異地保種,希望能在野外族群消失前,確保條紋小䰾的台灣族群可以延續下去。目前不少政府水產機關和民間機構都保存了條紋小䰾的族群,以生物的角度來說,有如把條紋小䰾接上諾亞方舟避難,有一天萬物還是要離開方舟,去適應全新的世界。只是未來的台灣溪流環境,能否回復到過去農村社會的水準,溝渠中各種小魚再次繞著牛糞悠游的時光,不知道何時還能重來?

【參考資料】

    1. Eschmeyer, W.N. & Fricke, R. (2010) Catalog of Fishes.
    2. Chang, C. H., Shao, Y. T., & Kao, H. W. (2006).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two sibling species of Puntius in Taiwan. ZOOLOGICAL STUDIES-TAIPEI-, 45(2), 149.
    3. 邵廣昭、林沛立. 臺灣自然觀察圖鑑 (31): 溪池釣的魚. 1991.
    4. 周銘泰 . (2011). 台灣淡水及河口魚圖鑑 : 晨星出版社 .

    松菸護樹取經 中國環團嘆兩岸一樣粗暴

    $
    0
    0
    本報2016年4月19日台北訊,林姝函報導

    上週起,將近10位中國民間環境組織成員來台參加「兩岸地球日見學之加樹行動」,交流護樹倡議及行動。看到大巨蛋護樹的爭議,用肉身擋怪手的畫面,中國民間環境組織成員浮現一絲安慰,表示沒想到以為進步很多的台灣,政府與財團的做法竟和中國一樣粗暴。

    松菸催生公園聯盟召集人游藝跟中國NGO說明護樹始末。

    松菸催生公園聯盟召集人游藝跟中國NGO說明護樹始末。攝影:林姝函。

    地球日談護樹 中國環團來台取經

    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為護樹,呼籲全球加緊腳步植樹護樹,對抗極端氣候。這幾年台灣對護樹衝突並不陌生,從大巨蛋粗暴移樹、中科擴廠需砍15萬棵樹、屆滿百年的台南公園土壤硬化導致老樹生病等,越來越多人察覺樹木的重要性及生存危機。在中國,城中的古屋老樹也抵擋不了工程開發,且林業地變更與林地所有權移轉,讓過去的國有林在劃歸個人使用後樹木急遽消逝。

    本月11日,將近10位中國民間環境組織的成員,選在此環境節日前夕來台參加「兩岸地球日見學之加樹行動」,希望交流護樹倡議及行動,同時體驗綠色藝術市集的盛況。

    16日在松菸文創園區製菸工廠二樓舉辦小型的兩岸護樹交流論壇,由松菸催生公園聯盟召集人游藝主持,帶領大家從室內到室外認識大巨蛋護樹爭議始末。

    成員看完移樹衝突現場的影片,心中百般複雜。最直接的震撼是目睹怪手如何粗暴推倒、連根拔起木棉,接著浮現絲屢安慰,沒想到認定進步很多的台灣,就這件事政府與財團的做法和中國一樣糟。最終還是不勝唏噓,在台灣用肉身擋怪手怪手會停下來,人民組織團體、街頭抗議官方聽見了,「但在中國,輕一點的羅織罪名把倡議者送進獄中,要嘛人命都輾過去了,什麼能擋得了?」來自麗江健康與環境研究中心的丁平君表示。

    其實直接阻擋開挖無法化解危機,反而因提心吊膽隨時都要出動導致耗損個人和團隊力量。隨著大巨蛋在去年5月20日被台北市政府勒令停工,強硬的抗爭轉化為多元柔性手段,一方面和政府維持良好的溝通,也舉辦電影院、導覽、展覽、培訓課程,讓每一位停下腳步聽的過客都是一個扭轉歷史的聲音。

    麗江健康與環境研究中心的丁平君。攝影:林姝函。

    游藝表示,要喚起在地居民參與很困難,台北市多數住民在此無根,樹木承載的記憶與他們生活無關。反過來也顯示,如果大巨蛋拆除,園區空間要如何規劃發揮,需要市民一起來討論、想像,如果能建立公民參與首例,必能影響往後建設,因住戶的根從此扎起。

    參與劃設保護區  三江並流區村民對樹更有感

    丁平君對此感同身受。她所屬的單位長期在雲南老君山周圍村里推動生態環保及社區永續發展,第一處示範地是河源村。老君山位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並流保護區內,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之地,而河源村於其山腳下,長久以來享受這座原始林的庇蔭及資源。

    60、70年代在國家政策主導下,伐木公司進到老君山有系統性的砍伐,到了80年代,本地人、外來企業爭先恐後搶奪木材,歷經百年養成的森林資源一塊接著一塊被淨空,即便2003年三江並流被劃入世界遺產、國家保護區,村民仍繼續偷鑽各盜伐路徑。「原因在於村民沒有參與到保護區設立過程,對這項成果缺乏認同感,只當作一項政令。」丁平君說。

    麗江健康與環境研究中心自2010年開始輔導河源村民發展「生態產業村民股份制」,根據村民專業、市場需求、生態復育,栽種農林業,如中藥材天麻。「生態產業村民股份制」一個特色是建立共同基金,為村落建設及發展聚積經費,二是股份的參與非常多元,從資金股東、物資股東、勞力股東,秉持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分工,股東大部分是在籍村民,小部分公共股開放給外界NGO,若有紅利村民可分得,但公共股的紅利要回歸共同基金。

    經濟條件有了之後,麗江研究中心鼓勵與引導村民,在他們的生活、經濟區範圍外拉出森林保護區的界線,實際參與了規劃、討論、執行,這次的結果就很成功,村民對自己一手促成的制度富有責任感,會更願意守護這片老君山林木。

    多點教育多些愛樹

    對樹的心態啟蒙自教育,在不能遊行、抗議無效的中國,環境教育是力挽狂瀾的希望。松鼠學堂創辦人高宏松(又名高高)回憶道,過去她曾經營一座50多畝的百年荔枝混林,園丁總會把附生在大樹軀幹的蘭花認定為害種欲清除。事後她明白了,這種沒有惡意的無知,其實才是造成不當傷害樹的主要原因。因此,她在海南創立松鼠學堂,引導大人小孩認識動植物生態,期許多點認識多點愛護。

    松鼠學堂創辦人高高。攝影:林姝函。

    領導人的意志也是關鍵。海南省瓊中縣什寒村一株百年老樟樹,長久佇立在入村隘口,像是迎接外來嘉賓與返鄉遊子。去(2015)年在市景美化工程中,老樹向外不到一公尺處四周被砌起磚牆灌水泥、樹根覆蓋不透水磚,所幸被當時前往海南交流、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與本會專案經理謝璧如目睹,立即當面向瓊中縣長表達他們的憂慮。透過照片確認後,縣長馬上就指示拆除水泥花台。

    回應中國的分享,游藝建議大家無論在台灣參訪期間還是返中國後,盡可能多多幫生活周遭的樹木拍照,因為紀錄就是未來重要的環境教育素材。他也鼓勵成員們,千萬別對中國的公民意識失望,在中國高壓統治下,無論透過何種方式倡議環保問題都非常勇敢,在場的所有人就是最好的例子。

    【相關文章】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回收報廢老爺車 最高可省6萬6

    $
    0
    0
    本報2016年4月19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國際鋼鐵價格下跌,是否影響報廢車的回收?環署19日發佈統計,在環署與財政部祭出相關獎勵下,比起去年同期,廢汽機車回收量逆勢增長兩成。

    環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委員會執秘許永興提醒民眾,現在汰舊換新正是時候,包括環保署的回收獎勵金、財政部減徵貨物稅補助金,再加上報廢舊車所省下的稅金、廢車的殘餘價值等,最高可以省下6萬6千元。

    20160419

    環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委員會執秘許永興提醒民眾,現在汰舊換新正是時候。攝影:賴品瑀。

    由於近期國際鋼鐵價格直直落,廢汽車回收的殘價也從萬元下挫至3、4千元之譜,下降幅度約為6成。但環署在今年1月起祭出回收獎勵金,汽車1千元、機車300元;再加上財政部減徵退還新車貨物稅汽車5萬元、機車4千元;若再加上相關牌照、燃料、保險等費用,林林總總合計下來,趁此時進行舊換新,汽車最高可省下6萬6千元,機車7千元。

    據統計報廢車的平均年齡為汽車20年、機車18年,遠高於認定為老舊車輛的10年、7年。且以去年統計為例,全台有報廢卻無進行回收的車輛,汽車有3095輛、機車24101台。

    許永興指出,老車耗油、碳排高,不符合現行排放標準,造成空氣污染,鏽蝕廢電池產生酸液也造成環境污染。若老舊汽車棄置或不予處理,每年還是需負擔牌照稅、燃料費、未驗車等罰款將近1萬6千多元;而報廢車不進行回收,除了佔用道路、破壞市容外,車輛內的許多可再生資源也遭浪費,因此這些祭出獎金與補助,且無名額限制,申請都可拿到。

    報廢二行程機車更可得到環署另外提供汰舊補助1,500元,若換購的是電動機車或電動自行車,各地方環保局也會提供額外加碼補助。

    民眾若有報廢車,可經播打環署資源回收專線0800-085-717,或上環署資源回收網,找到合法回收業者協助處理。而回收時所取得的聯單,即是申請回收獎勵金與新車減徵貨物稅的依據。

    珍視.每一個你:英國國民信託 用科技交朋友

    $
    0
    0
    作者:許惠婷(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環境信託中心專案執行、國際國民信託組織執行委員)

    對保育組織而言,會員、捐款者、志工等各種支持者是維繫與推動保育工作不可或缺的力量之一。除了積極吸引、招收新的支持者加入保育行列之外,維繫既有支持者,對保育組織而言是成本相對較低且效益更佳的重要工作。

    英國國民信託(National Trust)是歐洲最大的會員制組織之一,有約450萬會員、將近7萬名志工、每年數百萬造訪或租用其信託物業的訪客;如何維繫這些支持者的關係及忠誠度的眉角很多,他們希望能藉由提升支持者的參與,增進保育工作的成效,創造良性循環持續成長。以下介紹國民信託近幾年的努力以及初步成就。

    國民信託對系統簡化計畫的願景想像。圖片提供:National Trust

    每一個獨一無二的你

    國民信託相信,把每一個支持者當成獨立個體尊重與對待,提供個人化的服務,能夠提升他們的參與程度。英國國民信託已有超過120年的歷史,傳統上與支持者的互動大多是使用直接溝通方式,例如訪客參訪時負責第一線接待工作人員的面對面接觸、統一寄給會員與支持者的資料等。

    然而,在科技時代中,更有效率的方式應該是蒐集不同族群支持者的資料與行為模式(例如第一次到訪國民信託物業的訪客、會員效期即將結束的會員、正在考慮加入國民信託志工的年輕人、每周末帶著全家大小一起來訪的會員…等),做出以支持者為導向的分析與決策,並提供每個支持者最適切的資料,使他們更加感受到自己和國民信託之間的連結,進而願意長久支持。他們維繫支持者忠誠度的任務包括幾項要素:支持者行為資料、分析及預測、提供個人化及相關資訊、增加支持者參與。

    用科技交朋友 國民信託跟你最麻吉

    2013年,National Trust的資訊科技(IT)部門展開了一個大規模的系統簡化計畫(Systems Simplification Programme, SSP),這個計畫長達3年,預計花費4千萬英鎊,而能為國民信託帶來超過9000萬英鎊的效益。這個計畫的主要目的是增強支持者忠誠度以及簡化組織內部流程;統合並優化資料及數據的蒐集、分析、運用流程。

    由一個專門的小組負責這個計畫,他們統整所有的聯絡人資料(包括原本在數個不同資料庫中的數千萬筆會員、捐款者、志工、在國民信託官網線上購買紀念品的顧客等資料),放入資料倉儲(Data Warehouse*),使用此系統使內部工作人員能更了解不同聯絡人的興趣、背景、需求、習慣等,並藉此提供他們最需要的資訊以及服務。

    國民信託也希望能夠蒐集更多關於支持者行為的資料,首先改造的對象是各物業收取入園費、販賣紀念品、餐點等櫃檯的收銀機,它們之後將與一個新的財務系統連線,使國民信託能更了解會員及訪客到各物業的消費行為(原本的財務系統已經用了15年了)。

    National Trust也提供員工新的資訊工具,幫助他們更容易了解數據背後代表的意涵。當然,這項轉變並不是毫無挑戰,國民信託的資訊主管(CIO)莎拉‧富蘭尼根 (Sarah Flannigan)甚至說,這項轉變影響了國民信託看到事情以及思考及決策的方法。

    精準傳遞 沒有垃圾轟炸

    國民信託需要和她的數百萬會員保持聯絡以維繫關係,他們自2004年起採用了客戶關係管理系統(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

    有了支持者資料後,精確提供符合興趣與需求的資訊便是下一項目標。SSP採用新的資訊系統利用地圖和圖表,幫助管理各物業的工作人員更加了解自身的優缺點,以及他們和其他物業之間的差異;莎拉‧富蘭尼根舉例,有一個物業運用資訊系統找出國民信託會員人數較多的鄰近地區加強宣傳,這成功讓前來參與年度音樂會的人數比前一年成長了三倍。

    有時難免使收信者感到厭煩的電子報也在新的資訊軟體協助下,成為提供國民信託支持者有用資訊的利器;他們把持有管理的數百個物業按照不同特色分門別類,現在能夠根據會員及訪客過往的參訪經驗,提供其它他們有興趣參訪的相似物業或活動的資訊,而不再只是根據地理位置作為提供資訊的判斷。這項改變帶來的成效十分顯著,這些鎖定目標族群發出的電子報,有些能夠達到超過50%開信率以及20%點擊率。

    IT科技加持 互動更緊密

    國民信託也認知到現在的支持者自身運用新科技的趨勢,例如大多數的訪客前去參訪他們的物業之前會先上網了解相關資訊,而現在有大約半數的使用者是透過行動裝置瀏覽國民信託的網站;因此他們也推出手機友善的官網、以及2015年新版國民信託APP,讓使用者可以得到更多個人化的服務(例如提供離使用者最近的國民信託物業、活動的資訊等,也可儲存想拜訪、已去過的地點),確保國民信託支持者也有良好的線上經驗。

    國民信託app,提供使用者可利用行動裝置瀏覽距離最近或有興趣的造訪地點、介紹、以及活動資訊。圖片提供:National Trust

    以前,國民信託的工作人員使用紙筆紀錄到訪人數、管理階層想要得到做決策需要的數據可能得等待數週;系統簡化計畫對是一個很高成本的投資,但成功改善了國民信託內部的運作成本,使國民信託的保育工作更有餘裕。最重要的是,國民信託得以把想要傳播的資訊提供給合適的族群,而支持者也可以得到自己最需要及感興趣的資訊,這是確保雙方能在「永久保存珍貴環境」的路上繼續一起前行,讓國民信託這個歷史悠久的民間保育運動維持成功與成長的一大要素。

    IT幕後花絮:
    國民信託現任CIO 莎拉‧富蘭尼根(Sarah Flannigan)上任後,為了促進IT部門的員工對國民信託的保育工作的認同與了解,以及其他部門對IT的信任;規定所有IT員工每年必須有五天的離開總部到各地物業參與第一線工作,他們帶著「IT泰迪熊」代表是IT員工,這個策略不只增進IT和第一線參與保育及接待訪客的工作人員之間的互信互重,也能激發IT部門員工對工作的靈感。

    註1:資料倉儲是一種資訊系統的資料儲存理論,強調利用特殊資料儲存方式,讓所包含的資料,有利於分析處理,以產生有價值的資訊。

    應民眾要求 印度首都再啟交管嚴控空污

    $
    0
    0
    本報2016年4月20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為改善空氣品質,全世界空污最嚴重的城市——印度新德里,本月中實施今年第二波大規模道路管制,減少用路車輛約百萬台。

    Tom Thai(CC BY 2.0)

    印度新德里的空污問題嚴重。本圖僅供示意。圖片來源:Tom Thai(CC BY 2.0)

    因霾害達危險等級,德里政府今年1月首次實驗性地實施為期兩週的道路管制,以隔日單雙號車牌輪流上路的方式限制車輛數;本月則應民眾要求,再次實施15天的道路管制。

    根據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在1600個城市中,德里的污染程度最為嚴重,部分原因是市內用路車輛高達1000萬輛。德里市長Arvind Kejriwal指出,1月道路管制後,空氣污染程度下降,但許多科學家指出這並不足以解決問題。

    「以污染問題的嚴重程度而言,道路管制只是杯水車薪。」印度國家空氣品質氣象預報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Gufran Beig說。

    美國大使館數據顯示,15日上午德里的PM2.5程度達191「不健康」等級,有心臟或呼吸道疾病者、兒童和老人不應出門。2.5微米以下的懸浮微粒和慢性支氣管炎、肺癌和心臟疾病的高發生率有關。15日下午,PM2.5程度下降至91「中等」。一般而言,德里的空氣污染程度夜間上升,日間逐漸下降。德里通勤者普遍對道路管制抱持正面態度,甚至有人認為應長期實施——部分原因是道路管制改善了交通壅塞狀況。

    「(道路管制)最棒的是我早上可以睡晚點,因為上班不用塞好幾個小時的車。」33歲網路工程師Aniruddha Roy說。

    另一位居民Shruti Maheshwari表示,「看到路上車輛減少所獲得的喜悅和心靈的平靜,讓我整天都很開心。雖然也有不方便的地方,但我認為道路管制應該長期實施。」

    單獨或是帶著孩子外出的女性、從政者、法官、警察以及送孩子上學的男性可不受道路管制限制。

    道路管制實施時,許多交通警察和志工在路上協助執法,帶著口罩舉牌,指揮駕駛遵守規定。大部分駕駛遵守管制規定,許多人改以自行車代步,讓長期壅塞的德里道路顯得相對通暢。

    不過,15日是印度國定假日,許多辦公室和學校是關閉的,真正的考驗18日上班上學日才要來臨。

    悠活環評放水? 準副署長詹順貴代理環團提告 5/10判決

    $
    0
    0
    本報2016年4月20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違法經營14年才補做環評的墾丁悠活麗緻渡假村,2013年底在屏東縣政府審查時,以「有條件通過」做成環評結論;2014年10月環保局再次召開環評會議,修正悠活案的環評結論,確認環評報告經審查,已無破壞環境之虞,無須進入第二階段環評。

    屏東縣政府此舉遭環保團體痛批為悠活護航到底,於是聯合當地居民對縣府提起行政訴訟,委託律師詹順貴、簡凱倫提告,要求法院撤銷環評結論。本案昨(19)日在高雄高等行政法院進行雙方最後言詞辯論,並將於5月10日宣判。

    環團委託律師控告縣府環評違法,在法院高舉絕對不住悠活布條。攝影:李育琴

    環團委託律師控告縣府環評違法,在法院高舉絕對不住悠活布條。攝影:李育琴

    四個月通過審查  環評結論「有條件通過」規避進二階 

    悠活渡假村在墾丁國家公園內以集合住宅名義興建,卻違法經營旅館業,2013年經媒體踢爆部分區域違法經營14年且未做環評,環保團體控訴悠活殘殺國家公園內珍貴海洋生態,然而主管機關屏東縣政府卻在四個月的時間內,快速通過悠活開發案的環評審查。

    審判長對於悠活承諾「廢污水零排放」是環評結論或附帶條件的爭點,進行雙方詰問,也釐清屏縣府在環評審查時,是否已嚴格把關環說書的資訊和事實。

    屏東縣環保局原本在環評結論中載明,悠活案有條件通過環評,開發業者須做到廢污水零排放等附帶條件。原告律師簡凱倫指出,過去開發案常以「有條件通過環評」來規避進入二階環評審查,而相關案件已遭法院陸續判決撤銷環評。屏東縣環保局為了避免環評遭撤銷,而修改環評結論,取消「有條件通過」字眼,但悠活的承諾仍只是附帶條件。

    屏東縣環保局辯稱,在悠活承諾下,已確認無環境破壞之虞。悠活律師則表示,污水零排放的承諾,是悠活為了要當環保模範生,願意做出比環評要求更嚴格的標準,不管有沒有這項承諾,環評報告說明了開發行為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

    尖峰污水量大於處理量  如何廢水零排放?

    根據悠活的環說書,除了污水淨水場外,將設置中水回收系統,透過自然澆灌和人工淨化系統等來處理廢污水,達到零排放。

    悠活度假村之違建也圍出私有化海灘,剝奪了公共通行權。郭瓊瑩攝

    悠活度假村之違建也圍出私有化海灘,剝奪了公共通行權。攝影:郭瓊瑩。

    原告律師詹順貴指出,業者用抽水方式來處理廢污水排放,其實很耗能一點都不環保。針對環說書內容,他質疑,該中水回收系統的設計可應付平日約398公噸的污水量,但業者在環說書中未說明清楚,尖峰時高達912公噸的用水所產生的污水量,該系統是否足以處理、達到業者所說的零排放?

    此外,業者透過在區外租用農地,來進行自然澆灌,但該農地地形、土壤狀況如何都沒有說明清楚,廢污水澆灌是否造成地表逕流也不得而知,是否真如業者所稱污水零排放,不能只憑一張土地租約就交代過去。

    詹順貴還指出,業者承諾零排放是在非雨季期間,但在雨季時,污水如何處理卻沒有交代。環保局回應,發生連續大雨、緊急狀況時,業者可依據《水污法》通報後進行排放。但詹順貴強調,雨季並不代表都是緊急狀況,是否只要下雨業者就可排放?

    還有,《環評法》規定,在墾丁國家公園內的開發,業者需進行每季各二次生態調查,但屏東縣政府卻在環評審查中同意業者每季只進行一次,其餘次數用文獻資料即可,明顯違反《環評法》。

    環團:悠活是台灣環境的爛瘡疤史!

    詹順貴指出,從這些爭議點,可看出屏東縣政府未確實審查清楚,就通過環評,對環評結論做出開發行為已無環境破壞之虞,顯然與事實不符,要求撤銷環評。

    悠活代表律師強調,本案是已興建才進行環評,因此審查時與新開發案不同。他也以國際新聞報導向法官指出,萬里桐海域珊瑚礁並無惡化,珊瑚白化現象是全球性的,是地球暖化和聖嬰現象造成,與悠活的經營並無明確相關。

    圖。6 1992年萬里桐潮間帶。背景為悠活度假村未開發之前的景象(趙世民攝)

    1992年的萬里桐潮間帶。背景為悠活度假村未開發之前的景象。攝影:趙世民。

    「悠活案是台灣環境一頁爛瘡疤史,」全程參與本案的屏東環盟理事長洪輝祥表示,16年來在行政單位縱容下,已破壞萬里桐海域,造成藻類繁殖、優養化,珍貴的珊瑚、海參消失,海洋生物也大幅下降。至今悠活仍繼續營業,摧殘萬里桐海域。

    悠活在2014年通過環評後,向懇管處申請變更其3至6區為旅館用途,但由於旅館建物旁道路不足8公尺寬,不符規定,至今仍未取得營業許可。另一方面,因違法營業遭屏東縣政府開罰,裁處追繳不法利得1300多萬元,悠活認為裁罰太重,仍在進行行政訴訟。

     

    狩獵、放生修法缺客觀數據佐證 民團籲暫緩二讀

    $
    0
    0
    本報2016年4月2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14日,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審議部分《野生動物保育法》草案,包括通過開放原住民「非營利自用」狩獵保育類野生動物,另在民進黨召委林岱樺主導下,不續審「規範宗教放生管理」;由於長期來缺乏客觀監測數據說明、佐證,引起社會大眾高度關注修法後能否維繫台灣山林生物多樣性。

    昨(19日)數個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要求暫緩將這些爭議法條送入二讀。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即要求以聽證會形式,在充分檢視各項資料下進行審議。

    幾個團體提出的爭議法條包括:第21條之1,開放原住民得以「非營利自用」名義狩獵保育類野生動物,只須經主管機關「核准或備查」即可。第19條「全面禁用『獸鋏』」,卻未討論、規範與界定危害野生動物的陷阱,如吊索或套索。第21條,增訂關於「危害」動物的處置以及補償辦法。但對什麼叫「農害」、如何處理、誰來處理,則無更多界定。以及第32條「規範宗教放生管理」也無充足理由便做出「不予續審」決議。

    4月19日由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呼籲野生動物保育法修訂草案應容納更多意見兼顧生物多樣性。攝影:廖靜蕙

    4月19日由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呼籲野生動物保育法修訂草案應容納更多意見兼顧生物多樣性。攝影:廖靜蕙

    野動自然資源  應兼顧永續利用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所長黃美秀指出,此次修法爭議在於,不少立委認為傳統狩獵或慣習不會造成野生動物浩劫,卻缺乏科學數據佐證。現今由於政經環境改變,包括獵具,或者傳統禁忌約束力降低、人口增加,加上市場經濟導入,現在認知到的傳統已和過去不同。

    她說明,野生動物保育重視的是自然資源永續利用,而原住民共存的自然環境也強調共生,兩者關係並非對立,卻因缺乏明確證據,使關心生態的人,無法認同這種說法。他指出,台灣野保法長久以來過度重視保護層面,而忽略了建構永續利用管理能力。

    黃美秀代表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所提出建言,野生動物狩獵必須經營管理,目標是為了永續利用,並透過科學性監測山林野生動物變動,包括自然、人為的因素,才能獲知狩獵量;另一方面,狩獵行為也須受管理,包括被獵捕的野生動物種類、數量、性別;還有狩獵活動、獵場管理,何時、何地、哪些物種,一年或一季打了多少隻,結合這些資料,才能成為隔年狩獵數量的依據。

    至於狩獵管理單位可以是部落或地方授權,但須有專業人士如野生動物學家的介入協助,制定狩獵細則甚至查核活動進行。在此狩獵系統之下,還須兼顧人員培訓及傳統文化落實保育。

    放生狩獵一體兩面  宜一併思考

    台灣環保聯盟秘書長陳秉亨則舉司馬庫斯部落為例,少部分因盜獵、盜伐交保的族人,回到部落繼續拿槍恐嚇其他人。「現在的狀況是部落會議已無法規範違反傳統慣習的行為,國家制度也無法協助部落機制。」這使得原住民學者也不支持此次修法。

    他再舉2006年台灣因走私原生龜到對岸,成了野生動物出口國,而每次抓到嫌疑人,都供稱自用,若修法支持開放自用獵捕,恐怕更難杜絕類似盜獵情形。台灣「出口」的野生動物從過去的原生龜,到去(2015)年已出現蛇、穿山甲以及山羌等物種,屏科大助理教授陳添喜即建議野保法應加上狩獵專章,讓狩獵有管道並受規範。

    中華野鳥學會呼籲,中央主管機關盡速建立野生動物監測機制,在未完整建立資料之前,不應貿然開放狩獵,並應建立有效管理機制;保育類野生動物是因生存受威脅才列入保育名單,應排除在狩獵名單外。放生管理相關條例則需與狩獵一併思考,經過社會大眾全面討論之後再來從事相關修法。

    副秘書長陳德治指出,放生鳥多來自野外捕捉,而麻雀、白頭翁、綠繡眼這些鳥種,至今未能發展人工繁殖,也就是說,所有放生鳥都來自野外捕捉。很多案例都是以農害為藉口,由民間獵人捕捉,再大量販賣給放生需求使用,顯示放生和狩獵其實是一體兩面。

    海龍王愛地球協會副理事長林于凱表示,野保法修法應回到立法意旨「保護台灣山林野生動物資源」,而這絕非單屬於原住民土地自治議題,而是台灣各族群要共同承擔的管理責任,「把野保法修法窄化成原住民族是否取得自治權力,似乎扭曲野保法立法意旨。」

    「轉型正義的第一步,若拿野生動物開刀是不公平的。」關懷生命協會副執行長張章得表示,野生動物保護是全民共識不分族群,獵捕保育類野生動物還將涉及國際議題,尤其是CITES附錄一物種,可能影響國際觀感。

    應規範鋼索陷阱  減少間接傷害野生動物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表示,雖此次修法全面禁用獸鋏,但在山林中充滿各種鋼索套具,如釣索、陷阱腳、踏索、陷落器等,同樣危及野生動物,則排除在外;要求除了全面禁用獸鋏之外,禁止使用鋼索套索,減少對瀕臨絕種和非目標保育類物種之威脅。

    根據黃美秀過去訪談資料,1939~2000年間,有174隻熊於被獵捕,有3/4被吊索卡住死掉或受傷。然而,一般獵人很少主動去獵熊,黑熊多是逢機性地被捕獲,或因誤中陷阱而死亡或再被人捕捉。黑熊保育協會理事長張富美表示,若強調傳統文化,就不該使用鋼索,而是以繩子或籐製;不希望台灣黑熊幾年後也步入雲豹後塵。

    屏科大野保所所長黃美秀說明,各種鋼索對野生動物的影響。攝影:廖靜蕙

    屏科大野保所所長黃美秀說明,各種鋼索對野生動物的影響。攝影:廖靜蕙

    黃美秀展示圖片說明,直到2013年,仍有被誘捕草食獸而以細鋼絲做成的套索套住的台灣黑熊,為了掙脫求生不惜自廢腳趾,這說明何以台灣黑熊多斷掌。

    由於此次野保法幾個法案修法爭議過大,朱增宏認為,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應廣邀各界以公開、聽證的方式充分討論、對話,並呼籲立法院儘速通過國會改革法案,落實國會聽證制度,將公共政策的討論法制化,以避免類似「突襲立法」、「片面審議」情事再度發生。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理事長林憶珊提出結合原住民傳統生態智慧的「目擊式狩獵」,部落獵人化身嚮導,帶領大家進行野生動物的觀察監測,並配合認證的導覽員紀錄沿途目擊的野生動物資料,作為野生動物資源長期監測的依據。

    「目前我們連野生動物的數量都不知道,而原民生態智慧正好可用來了解、保育野生動物。」林憶珊說,而從夜獵飛鼠,轉變為夜觀飛鼠這種不減少野生動物數量的方法,又能創造經濟效益。

    國土法,給問嗎?NGO來解答:海洋篇

    $
    0
    0
    本報2016年4月20日台北訊,林倩如報導

    台灣身為島國,長年來缺乏海洋思維,雖《國土計畫法》、《海岸法》陸續過關,但其如何在保育海洋國土部分發揮效力?可管理的範圍或侷限為何?相較於官方,民間投入海洋護育的動能及觀察活躍許多,本報專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中心專案經理林育朱,試圖由海洋角度切入《國土計畫法》(以下簡稱《國土法》),增加陸地之外的理解。

    世界級的貝殼沙沙灘─墾丁砂島,雖只能遠觀卻是必要的保育之道。攝影:林育朱。

    世界級的貝殼沙沙灘─墾丁砂島,雖只能遠觀卻是必要的保育之道。攝影:林育朱。

    Q1:《國土法》對台灣邁向一個海洋國家的實質幫助為何?

    林:這次《國土法》可以給予肯定的,是第一次國家要認真面對海洋,視之為國土的一部分,在四個分類中列入「海洋資源地區」,不若以往,對海洋是一片空白或忽略不計。

    海岸、海洋管理項目多元、複雜,分屬不同部會,搭配繁多之管理法規(註1),迄今依舊缺乏能從整體海域出發,做統合思考和規劃的機構。比如環保署涉及海洋污染防治、海拋廢棄物;農委會漁業署管理人工魚礁、漁業資源、漁民;經濟部能源局的離岸風車、海底電纜等業務,均跟海洋相關,通常從其本位主義出發。過去全國區域計畫雖也要求縣市政府要針對轄內海域擬定分區使用,但幾乎沒有執行。

    以中華白海豚保護區為例,林務局自前年(2014)4月預告「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之類別及範圍」後毫無進展,因漁業署在限制漁業行為,能源局、工業局在工業經濟發展預定區方面意見分歧。但現在《國土法》將施行,在分區使用公告前,必須綜合考量各利益關係方的意見,能否兼顧發展與環保,仍得視主管機關營建署能否妥善利用此工具,發揮權責,有所作為。

    Q2:《國土法》到公告國土分區圖前尚需六年,過渡期間區域海洋保育及因應未來管制,會面臨什麼問題?

    林:台灣領海範圍是10萬多平方公里,領土是3萬6千平方公里,領海面積逼近陸地三倍之多,但我們對台灣海洋缺乏基礎調查或數據,甚至在人才培育方面,相關學校系所也不多。在如今數據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合理劃設各功能分區?我認為建立資料庫乃當務之急。日後國家透過《國土法》這個工具,有機會予以整合管理海洋,然而營建署本身對海洋及海岸事務未必了解,與其他平行單位的協商談判能力亦為施行成效關鍵。

    依傍著台灣西海岸的中華白海豚,如今在科學研究下,確認為台灣特有亞種,並以台灣為名,經由學者發表於國際期刊,從今以後正名為「台灣白海豚」。面臨台灣白海豚全球族群數不破百,民間團體積極要求重視白海豚及海洋生態保育。圖片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依傍著台灣西海岸的中華白海豚,如今在科學研究下,確認為台灣特有亞種,並以台灣為名,經由學者發表於國際期刊,從今以後正名為「台灣白海豚」。面臨台灣白海豚全球族群數不破百,民間團體積極要求重視白海豚及海洋生態保育。圖片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Q3:《國土法》、《海岸法》如何配合,以整合海岸與海洋利用及管理?

    林:這邊要先提出一個區域定義的疑慮。《國土法》裡的海域,原則上可能會依循《區域計畫法》裡的定義,指的是從登記土地外界線往海洋延伸至領海基線;然而《海岸法》所稱「近岸海域」的認定,是以平均高潮線往海洋延伸至30公尺等深線或3海浬處(因東西地形不同,選擇距離較長者為準)。目前靠海地區往往未登記土地使用,因此,平均高潮線到地籍線間的重疊地帶,在《國土法》判定為海域、但在《海岸法》卻屬「濱海陸地」,兩者定位不同,除了認定問題,《國土法》內採用的地籍線也可能因地籍地號異動,使基準線產生變動。因此《國土法》裡的海域到底如何定義,能否和《海岸法》一致,採用平均高潮線來切分陸域及海域,或許是未來討論的重點之一。

    此外,《海岸法》和《國土法》主管機關皆為內政部,營建署所握權力不小,公民持續監督更顯重要。

    《國土法》、《海岸法》在海域認定方面產生疑義之處。圖片來源:環境信託中心。

    《國土法》、《海岸法》在海域認定方面產生疑義之處。圖片來源:環境信託中心。

    Q4:公民能做什麼?法條好複雜,無專業背景如何參與?

    林:當下監督政府的趨勢,包括公民、NGO,都得磨練出更專業的能力,雖然過程很累、內容複雜,如不主動加強學習,公民參與勢必難以達成。不管是現行的全國區域計畫修正案的通盤檢討,或相關《國土法》的說明會、公聽會、座談等等的舉辦,盡量參加。畢竟在說理的年代,講求科學證據,我們必須理解才能展開對話,於所在領域發揮不同倡議。

    同時,舉凡珊瑚礁體檢海洋廢棄物監測海岸99網通報平台、拜會修法等計畫辦理,均是我們環境信託中心在守護海洋計畫的實踐推廣,歡迎大家關注、加入行動。

    Q5:日後海委會主管海洋事務,下轄海巡署、海洋保育署、國家海洋研究院,就您觀察,海委會與營建署在海事合作的發展關係?

    林:在民間呼籲設立海洋部的倡議脈絡底下,最後促成海委會雖不太滿意,仍肯定政府有進步,朝向發展專責機構來統籌海事。不過,只納入海巡署,非常可惜未整合漁業署、環保署、航港局等跟海事高度相關部會,如何統整海洋保育可能是個隱憂;然而,反觀海洋國家的英國、日本皆未成立海洋部,卻能充裕駕馭海洋事務,亦是矛盾所在。無論如何,立基於《國土法》首度面對海洋,期許帶來嶄新格局。

    環境信託中心專案經理林育朱,鼓勵公民透過積極參與座談等活動,理解《國土法》及海洋。攝影:陳文姿。

    環境信託中心專案經理林育朱,鼓勵公民透過積極參與座談等活動,理解《國土法》及海洋。攝影:陳文姿。

    ※註1:現海域使用管理涉及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及相關法規包括:農委會(漁港法、漁業法、野生動物保育法)、內政部(國家公園法、海埔地開發管理辦法、區域計畫法、都市計畫法、海岸法)、環保署(海洋污染防治法)、文化部(文化資產保存法)、海巡署(海岸巡防法)、經濟部(水利法、河川管理辦法、海堤管理辦法)、交通部(發展觀光條例)等等。


    林岱樺提修法再協商 「原民自用狩獵」闖關暫無望

    $
    0
    0
    本報2016年4月20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上週四(14日)經濟委員會通過由孔文吉等立委提案,要在《野保法》第21-1條中納入原民「非營業自用」一項。但在動保團體激烈反彈下,擔任上週召委的林岱樺今(20日)於委員會中提出復議動議,將上次會議結論送交黨團協商,讓相關修正可在協商程序繼續討論調整、凝聚更大共識後,再進行二、三讀,也顯示此案在本會期有結果的可能性極低。

    在場原民立委包括孔文吉、鄭天財與廖國棟,當場表示感到無奈與遺憾,隨即聯合八位原民立委辦公室舉行記者會,並發出聯合聲明,表示雖尊重此復議,但不接受狩獵文化遭污名化,更強調社會應尊重《原基法》與充分平等對話。

    野保法修法追加「黨團協商」程序,全體原民立委隨即發聲明回應。攝影:賴品瑀

    林岱樺自提復議  以「黨團協商」程序爭取更多討論空間

    19日動保團體在記者會中,痛批林岱樺「突襲」。因為在上週草案審查前日,林曾承諾「只詢答而不會做逐條審查等處理」,委員會卻在審查當天下午通過草案,且不需再經黨團協商。林岱樺之後曾發文解釋,是因當時在經過詢答後,發現原住民提案及動保團體訴求雙方並非毫無調和空間,且自認環團與動保團體所擔心的部分,都以附帶決議做出處理。

    當時委員會通過的草案為「台灣原住民族基於其傳統文化、祭儀及非營利自用,而有獵捕、宰殺或利用野生動物之必要者,不受第17條第1項、第18條第1項及第19條第1項各款規定之限制。 前項獵捕、宰殺或利用野生動物之行為應經主管機關核准或備查,其申請程序、獵捕方式、獵捕動物之種類、數量、獵捕期間、區域、非營利自用及其他應遵循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定之,並應依尊重原住民族文化、部落自主管理之原則定之。 」更有附帶決議,要求農委會在五個月內提出相關辦法草案,要求辦法的訂定須會同原住民族立委、部落代表、學者專家、動保團體等共同討論。

    但19日下午與動保團體協商後, 林岱樺表示,動保團體提出動保專業跟實務上執法困難,並以部分案例質疑部落會議約束獵人在「非營利自用」的效力,因此以復議方式承諾將來會召開更多跨部會與團體會議,來凝聚各界共識。

    原民立委:不該影射盜獵連結原民狩獵  盼更多平等對話

    20日上午,經濟委員會確認此復議案後,八位原住民委員隨即召開記者會發表四點聯合聲明。原民立委指出,此次野保法修正,是符合《原基法》調整,為合理保障原民狩獵權。接下來兩點聲明更回應動保團體的質疑:一、強調目前並無確切數據或科學證據證明野生動物的絕種為原民狩獵所致,不該再污名原民狩獵;二、違法走私、買賣保育類動物,也無來源證明與原民狩獵有關,不該做影射與連結。他們更強調,上週《野保法》修法,有附帶決議要管理狩獵數量、強化部落自主管理、加強取締違法行為等,絕非毫無約束的開放。

    此草案需再增加黨團協商的程序,依照慣例,恐怕也等於本會期通過無望,因此原民委員表達遺憾與不滿。鄭天財指出,上週委員會協商中,包括國民黨、民進黨與時代力量委員都有參與,且討論已兼顧保育與原民文化權;孔文吉更向動保團體喊話,別過份擔心「非營利自用」五字,因為在附帶決議中,已計畫要五個月內訂出管理辦法。孔文吉更話鋒一轉,建議動保團體多關注守護野生動物棲地,不要放任過度開發,指出這才是野生動物數量減少的主因。

    如今《野保法》修正草案可能因回到黨團協商程序,在本會期通過的可能性極小。但在《原基法》第19條,原本就對原住民以在傳統文化、祭儀或自用的非營利用途獵捕野生動物、採集等資源利用有所規定,廖國棟也指出,原民會應盡快擬出相關規定。這也表示,原民自用狩獵的相關法令,戰場並非只有《野保法》修正案。

    原民立委簽署聲明,強調狩獵為文化權,更不願再受污名。攝影:賴品瑀

    高潞以用表示,即便目前有零星個案的原民狩獵行為違反了傳統文化與現行法律,但追根究底,原因是出在部落的自主管理機制先遭國家架空所致,應是國家先承認錯誤、將權力還給原民,才有平等的對話空間。

    此復議案提案人林岱樺與多位連署立委,皆為民進黨立委。對此民進黨立委陳瑩表示,他不但沒有參與連署,更將會繼續在黨內說服黨籍立委,對她而言,爭取原住民權力更重於服從黨意。谷辣斯‧尤達卡辦公室亦強調,此案爭議如此大,是因為目前原民與動保團體並未互相看到彼此的需求,但在保育上,雙方並不應該是敵人。

    新政府將上任 環團聯手提海洋六訴求

    $
    0
    0
    本報2016年4月20日台北訊,吳佳其報導

    新政府即將走馬上任,數十個環保團體也在17日於立法院召開第13屆全國NGOs環境會議,期待新內閣的海洋相關首長,應選擇具有海洋保育思維的人選,以加強政府的海洋保育措施。大會結論與訴求並將在21日至22日世界地球日的時機點,遞交給準總統蔡英文及現任總統馬英九。

    2016.04.17 環境NGOs 海洋組討論2

    全國NGOs環境會議海洋組討論。攝影:吳佳其。

    海洋事務獨立討論 頗具意義

    這次的全國NGOs環境會議,「海洋」首次獨立成為一項討論主題,頗具意義。本次海洋組的討論,會前透過網路平台廣納民間環保團體與學界意見,會議現場則進行深度討論與意見交換。與會人士十分期待海洋委員會成立後,能夠廣納具有海洋保育、資源管理和海洋法政等三項專業的人士,讓未來民間、學界與政府溝通及共識形成的過程,不至於因為對海洋保育的思維落差太大致使相關決策進度緩慢,而能更有效率帶領我國海洋保育往前邁進。

    海洋組召集人海龍王愛地球協會理事長林愛龍指出,去(2015)年的全國NGOs環境會議時,沒有「海洋」主題,因此「白海豚保育」議題必須在「棲地與動物保護」組內論述,而「永續海鮮」則是在「食品安全與食農教育」組裡討論,從這個議題分類方式,就可看出過去幾十年來,我國國人對於海洋事務處理的思維相當片面。但是海洋有不同於陸地的特性,因此需要獨立且有系統的「海洋思維」,才能真正作出海洋永續的決策。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林育朱表示,我國領海面積10萬多平方公里,比陸域面積多了3倍,世界地球日能夠納入海洋議題,是視野上很重要的進步。近日新聞揭露中國漁船非法越界至我國東沙海洋國家公園區內盜採,顯示台灣海域資源除了需要專責機關整合管理及規劃外,海洋保育能量(如:專業人才或艦艇等)也急待加強。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的保七小隊長蕭再泉及正在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研究調查的珊瑚學者陳昭倫也透過網路,提出政府急需正視「夜間非法漁撈」的嚴重性,建議政府應儘速採購夜間執法所需的相關夜視設備,才能有效捍衛我國海洋生態。

    海龍王愛地球協會副理事長林于凱分析,台灣的海洋事務因主管單位分散在22個部會之中,面對問題常在進行跨部會協調時痛失處理先機,致使問題如雪球越滾越大,如近日澎湖東北海域及新北市石門海域船隻擱淺處理案件,政府在船舶擱淺的海污處理過程中,海洋保育的專業度與敏感度不足,造成漁民損失、生態受害,因此歸根究柢,台灣亟需具備「海洋資源保育」思維的首長來擔任海委會籌組及整合角色,才能真正不再重蹈覆轍。

    林愛龍建議應設置「設立海洋保育基金」,財源以越界捕魚和非法漁撈相關罰鍰,或是海域使用相關行政規費為主,用以更新海洋保育執法設備、復育在地海洋生態及海洋污染防治費用,甚至包含緊急墊付政府強制執行擱淺船舶抽油卻求償無門的案子,讓地方政府更無後顧之憂的按照專業判斷執行應有作為。

    完善海洋政策 垃圾、風機勿來擾

    除了海洋污染,日益嚴重的海洋廢棄物也是各個環保團體投入多年的議題。林育朱指出,我國每年投入淨灘人次的足跡可環繞台灣島七圈,但海洋垃圾仍然撿不完,因此應該以「溯源減量」為目標,逐步規劃岸際到河道的清理方案。而會中各環保團體也一致贊同漁業署要正視漁業廢棄物的污染公害,並積極督促業者開發他種浮球取代原有保麗龍浮具,減少發泡類浮具裂解後的危害。 

    面對台灣海域漁業資源逐漸枯竭的問題,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常務理事徐承堉提出「漁業權」制度以及漁船汰建權應重新檢討,在會中進行熱烈討論,決議建議政府應盡速檢討現行制度,並思考未來如何發展才能更具資源復育的效益。

    野生動物保育部分,在台灣媽祖魚保護聯盟秘書鄭慧新與中華鯨豚協會理事余欣怡等人討論後,決議再度提出應於今(2016)年年底前公告台灣白海豚重要棲地,政府單位應進行跨部會討論明確措施,使目前數量不到70隻的白海豚族群能以恢復到100隻為目標。

    苑裡反瘋車自救會陳薈茗提出海上風機設置位置問題,擔心風機對海洋環境、對漁業造成影響。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研究員指出,台灣海域的確有多重使用重疊之問題,上位的國土計畫中應做出妥善規劃,海洋大學教授、前立委邱文彥也提出,未來海洋委員會務必積極推動海域空間規劃管理的立法工作,使海洋資源能在永續發展的前提適度利用。

    打破海洋戒嚴 讓民眾親海 資訊更公開

    海洋教育方面,除了建議政府應增加海洋保育教育的人力經費,會中也針對海龍王協會與環境資訊協會提出的「海洋解放」進行深入討論。林育朱對「海洋戒嚴」感觸甚深,表示去年該協會欲舉辦親海活動,規劃了從台南搭船到澎湖南方四島的工作假期,最後卻因種種航行限制而取消,令民眾大失所望。林愛龍則表示,戒嚴時期的出海箝制規定,不但無助於民眾加深海洋保育觀念,更使得進入海洋成了海洋資源攫取者的專利,環保團體要出海觀察非法漁撈也受到重重限制。會議結論呼籲政府,未來海域使用在符合海洋保育原則下,應開放我國國人在海上自由移動及親近之權力。

    此外,對於目前政府委託學者進行的海洋研究計畫之資訊鮮少公開,與會團體紛紛表示這些計畫案的資金是全民的納稅錢,數據資料不該被壟斷,否則將是海洋保育進步的大障礙。邵廣昭解釋,研究資訊公開有五個不同等級,目前有許多研究案連最初階的公開都沒做到。而海洋大學教授郭金泉更指出,有些學者甚至連研究結論都沒有公開,就算交出來也是個人消化後的數據,然而原始數據更具有學術價值與保育政策的參考價值,因此海洋組會議結論特別呼籲政府,海洋相關研究計畫案的契約上,應要求於計畫結束後三年內完全公開研究內容與研究數據。

    綜合參與者討論之要點,全國環境NGO會議海洋組將訴求整理為六大點,預計與其他組別所提出之意見一同送交現任與下任總統:

    1. 先成立海委會,兩年後升格為海洋部
    2. 加強海洋保育執法
    3. 整頓沿近海漁業管理,恢復海洋生態資源
    4. 守護海洋野生動物,以台灣白海豚為重點物種
    5. 海洋解放,便利國人在內水間的活動
    6. 迎戰海洋廢棄物及加強海洋污染防治

    此外,參與民間團體同時呼籲應儘速建立產、官、學、民的溝通討論平台,落實公民參與海洋機關籌組改組過程,以期未來海洋事務主管機關能有實權及實力,妥善及有效管理珍貴的海洋資源。民間團體也將持續扮演監督者的角色,持續追蹤政府相關單位對於海洋事務處理建議之後續處理。

    彰工火力電廠爭議12年 環評大會結論:請經濟部駁回

    $
    0
    0
    本報2016年4月20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彰工火力發電廠第一、二號機發電計畫,20日在環保署第295次環評大會上闖關失利,然而,該如何寫出結論,是「退回」或「不予通過」,環評委員花了長時間閉門討論。最終結論指出,由於此案提出的時空背景和現今已具高度差異,且補正送審的內容不符合規定,使審查判斷的資料明顯不足,將依法函請經濟部駁回開發許可的申請,等於將球又丟回給經濟部。

    295次環評大會。攝影:賴品瑀。

    295次環評大會。攝影:賴品瑀。

    此案在2004年首度進入環評程序,其後撤案,2008年再度提出,初審至今歷經了7年,中間面臨了核四封存、民眾重視空污等問題,在今年1月的第6次環評初審中,以「還需確認現行能源開發上位政策及相關法規」之符合性、替代方案之可行性等,尚需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重新審視確認,建議本案退回目的事業主管機關。

    此案原計畫在彰濱工業區崙尾西二區,以152公頃,建造2部80萬瓦高效率超超臨界燃煤機組。但在2010年第5次專案小組會議時,由於空污問題受到重視,要求此案的空污排放量應符合工業局要求,即針對彰濱工業區開發計畫的空污總量管制規劃,因此要求待空污總量確定後,此案補件再審;因此此案在2015年才重新展開審查程序。

    而2016年1月的第6次專案小組會議時,在環團、彰化當地居民民眾、民意代表的反對下,將全案退回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經濟部,由經濟部及相關單位評估是否需要彰火案、能源政策等後,再決定是否要開發 。

    彰工火力電廠預定地。圖片來源:環境影響說明書

    彰工火力電廠預定地。圖片來源:環境影響說明書

    包括彰化環盟施月英、水資源保育聯盟粘麗玉等環團人士,到場強調中部空污嚴重,無法再承受增量,因此呼籲環保署長魏國彥在下任之前,應該對此案明確做出「不應開發直接退回」的決定,不要再退回給主管機關,以免隨時又有可能補件重審的疑慮。

    台電表示對退回的結論沒有意見,也澄清此案沒有要補件再做燃煤的計畫,但面臨能源政策正在改變,若國內需要比較低碳無碳的能源的場地,此地用途應保有調整空間。但彰化縣政府、環團與部分環評委員也質疑,此案計畫名稱即為火力發電,要直接改變發電方式也依法無據,因此主張此案應由環評大會來認定「不予開發」。

    在近1小時閉門會議後,大會終以開發單位補正內容不符規定,至本案審查判斷資訊明顯不足為由,依環境影響評估法第13條之一規定決議,函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駁回開發行為許可的申請。 

    核一除役步驟至少要耗25年 環評難審暫擱置

    $
    0
    0
    本報2016年4月20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核一廠除役計畫目前已送環評審查,且台電自願進入更嚴謹的二階環評,但由於計畫中夾帶高階核廢料處理設施要興建,讓雙北市政府與環評委員有許多疑慮,認為應先有政策環評;否則此案不確定性太多,難以界定審查範疇。

    因此,20日第295次環評大會審查此案時,環保署長魏國彥表示,目前核廢貯存設施尚未完成選址,但此案卻已提出計畫,這些評估,並非環署所能負責審查。

    討論過後,大會以不記名表決決議暫時擱置此案,擇期繼續討論,如無意外,將於五月初再次審查。

    20160312北海岸反核行動

    核一二廠除役是北海岸居民長期以來的心願。本報資料照片,賴品瑀攝。

    除役步驟夾帶高階核廢處置設施

    核一廠一號機、二號機,將在2018、2019年陸續達到停止運轉年限,台電指出,依照「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在永久停止運轉前3年,必須提出除役申請,並展開環評程序,台電更以為民眾參與更為周延的理由,自願進入第二階段環評審查。

    在台電的計畫書中,除役步驟需要8年的停機過渡階段、12年除役拆廠階段、3年廠址最終狀態偵測階段與2年廠址復原階段。

    除了上述的除役拆除外,台電也提出需要新建所需的相關設施,包括低放廢棄物貯存倉庫、第二期用過核子燃料乾貯設施,亦有多項「視需要」興建,包括用過燃料再取出設施、玻璃固化高放射性廢棄物貯存設施、地放射性廢棄物焚化爐、低放射性廢棄物超高壓壓縮機、低放射性廢樹脂濕式氧化設施與外釋廢金屬暫存倉庫等設施。

    雙北市:與民眾想像不同

    雖然台電強調,因為核能議題具不確定性,因此以需設置的最大影響來評估,但雙北市政府代表當場對此表達不滿,批評此除役計畫包裹了多項高階核廢處理設施,與民眾想像的除役大不相同,更強調不願承受高階核廢料的堅決反對主張。

    環保署長魏國彥也指出,核廢相關設施尚未完成選址,但此案卻已提出計畫,這些評估,並非環署所能負責審查。

    閉門討論後,環評大會決議先擱置此案,最快將在五月初再次審查。環評委員張學文評估,不管此案如計畫進入二階,或是另組小組審查,都將會有漫長的審查程序在眼前。台電可以先切割不確定的部分進入二階審查,但二階範疇仍會相當難界定,或由小組審查弄清楚所有不確定的部分,也必定花很長的時間。

    環評大會將案件擱置並非首例,蘇花高也曾遭擱置處理,至於如屆時環評沒過,是否影響核一廠除役腳步?德國曾有先例,將先核電廠停機,之後再除役也是一途。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立院初審通過「耗水費」 1000度用水戶大戶要多交錢

    $
    0
    0
    本報2016年4月21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抗旱大作戰,經濟部推出「水利法部分條文修正案」,準備對「大量消耗水資源」的用水大戶開徵「耗水費」,昨(20)日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順利通過初審。

    徵收費率與辦法需須等立法完成後另外訂定。不過,水利署透漏,耗水費徵收的對象是每月用水超過1000度的用水大戶,但醫院與學校等不開徵。費率分三級距,10%~30%不等,估計5856家受到影響。

    立法院審查「水利法部分條文修正案」 攝影:陳文姿

    立法院審查「水利法部分條文修正案」 攝影:陳文姿

    獎罰並施強迫節水  「大量消耗水資源」者課徵「耗水費」

    水利署從2014年開始推動耗水費徵收,但一開始,產業界就表示反對。20日能順利通過審查,水利署署長王瑞德表示,這要歸功於社會的氛圍與共識。他也期望此法通過能改善台灣的水資源環境的發展。

    不過,「水利法」僅提供耗水費徵收的法源依據,詳細費率要等立法通過後,水利署才會提出明確的徵收辦法。王瑞德表示,徵收辦法將與去年規劃的版本相近,但會視整體政策略作調整。

    水利署去年規劃的耗水費是採3個級距開徵,對每月用水1000度~3000度者,徵收耗水費10%;3000度~6000度,徵收20%;超過 6000度以上,加收耗水費30%。

    此外,為鼓勵大戶節水,水利署也規劃七個減徵的條件,例如通過國際標準組織(ISO)水足跡盤查、或是獲得水利署節水績優獎項等,分別給予不同的減徵獎勵,七項均符合者,最高可減徵60%。

    水價公式中,如果已計入水源保育與因應乾旱災害的部分,耗水費則會予以減徵,以避免重覆課徵。

    水多但不珍惜  水利署「節水三法」可望完成

    本次「水利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共修正5條、新增4條條文。除了耗水費徵收外,還包括修訂地下水管制區的劃設、增訂用水計畫審查規範等。初審過程順利,討論後沒有爭議條文,可望送院會完成二、三讀後順利完成立法。

    除了行政院版本外、立委蘇震清與蔡培慧也分別提出修正動議。立委蔡培慧質疑原行政院版本第42條訂定單筆土地灌溉面積在0.25公頃以下且種植旱作作物者,可引取地面水或抽汲地下水,隱含農舍可以抽取地下水,應予以刪除。行政院也同意刪除。

    去年台灣遭逢乾旱,水利署提出的《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自來水法》及《水利法修正案》,並稱「節水三法」。其中《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於去年12月30日公告施行,《自來水法》19日才完成三讀。

    Viewing all 1985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