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85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德翔台北油污擴散衝擊現勘 漁民痛陳損失無人知

$
0
0
本報2016年4月11日新北訊,林倩如報導

德翔台北輪1日抽油作業大致完成,解除第一個危機,然油污擴散、漁損等災情才要浮現出來。3日金山文史工作室負責人郭慶霖向媒體揭露油污範圍已擴大至距石門十幾公里外的金山、萬里一帶,環保署原堅稱沒有擴散,經衛星空拍監測後方改口證實磺港北方約4~5公里海域,約3平方公里範圍漂浮油污。

而由新北市農業局、金山區漁會、石門區公所組成的「漁業損害蒐證小組」初步評估,德翔台北輪漏油事件所造成的漁業、漁港損失達9400萬元,後續可能再增加,7日新北市市長朱立倫再到石門視察處理情況,表示將儘快協助漁民、居民求償。

下寮海灘,顯露出遭油污染的漸層顏色。攝影:林倩如。

下寮海灘,顯露出遭油污染的漸層顏色。攝影:林倩如。

北海岸油汙範圍 不斷擴大 

2日,漁民通報在金山區燭台嶼附近海域發現大片帶狀油污,環保署回應,海巡署前往巡查但未發現油污;新聞並指出,其擴大範圍除磺港漁港西北外海,亦包括萬里區下寮海攤出現岸際油污約500公尺。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自2013年6月起,固定每個月至下寮海灘進行長期淨灘及海洋廢棄物監測行動,8日實地走訪後,證明也遭油污影響。天氣微陰,走過員潭溪景觀橋,步近擁有黃金色沙質的「舊金山沙灘」,一道道沙紋比起之前它是否格外顯黑?腳印踩出深度,覆蓋在表層之下的黑沙又或是處理過後的殘留?不過,飲料瓶罐外黏附著沙粒,則可推判應是被油污染的證據,從石門區現場飄來的海廢。

位於不遠處的金山區水尾漁港安檢所何先生對此表示,沒有特別發現油污,同時以電話通報清潔隊追蹤。

港內,甫裝好新引擎的漁民許先生無奈地說,這引擎就是最直接的損失了,花了23萬元,本來一具可以用上七、八年,現在才三年因為吸入殘油報銷了,網具也都沾油不能用了。他13歲開始捕魚,今年70多歲,靠海維生大半輩子,「這次比上次(晨曦輪)嚴重多了,出海能捕的魚真的少很多,但能怎麼辦?也沒有人來跟我們連繫賠償的事情。」

因油污造成損壞,漁民許大哥剛換新引擎,卻忘了拍照存證。攝影:林倩如。

因油污造成損,70多歲漁民許先生剛換新引擎,卻忘了拍照存證。攝影:林倩如。

求償耗時日久 漁民心事誰人知

來到金山區漁會所在之磺港漁港,5~9月一年一度青鱗魚季,「金山蹦火仔」百年傳統漁法聞名,若遭油污波及恐無魚可補。兼營一支釣休閒漁船的吳先生補充,環境變不好,魚當然會跑,最近赤鯮、馬貝、黃雞仔、大目鰱等等都不見了,只剩浮游性的小管還有一些,自己在八斗子尚有一艘觀光漁船,不然靠單邊收入相當吃緊。

提及除油、兩只貨櫃落海一度失蹤,吳先生仍忿忿難平處理欠妥,「在地的都知道一旦擱淺在那區域,基本上沒得救,所以無論如何須更早抽油。這裡下午四、五點會起大霧視線不佳,返港撞上貨櫃的話有多危險,我們的雷達根本掃不到。當下也只能開遠一點找漁場,原本一小時變成要花三、四個小時,或者乾脆少出海、減少耗油。」且漁民罵歸罵,並不指望奢求賠償金,「大家分一分能有多少?」日子照樣得過,小老百姓由來默默吞忍蒙受的有形、無形損失。

金山區漁會簡驛丞幹事說明,新北市政府委請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歐慶賢教授,針對事故造成3~5年的漁業損失進行評估,目前粗估大約9400萬元。過去漁會代漁民向船公司求償,如今換市府出面協調,11日下午漁會將赴市府進行漁損簡報,再統一相關發言。

呼籲成立處理海洋汙染緊急應變之專責單位

金山文史工作室郭慶霖重新還原、詳述當時舉證油污擴大的過程,2日漁民於磺港漁港外海發現油污,第一時間通報環保署,環保署回覆查確後沒有發現,漁民再出海仍看到油污便跟郭聯絡。

郭說,隔天3日下午出海察看,油污附近已有海巡署在旁監控,可見並非不知情(到晚上依據衛星福衛二號影像資料改口確認有油污);且他們處理的方式不是撈起來,而是用水柱沖散之,另巧遇一群海豚出沒,令人擔憂其安危。「浪大、吹東北季風,油污先集中石門岸際,無風時隨潮汐漲退潮流動,石門綠石槽、金山神秘海岸、萬里下寮海灘、核二廠進水口、基隆協和電廠等處均陸續零星發現,污染的確有擴散。事故發生不是環保署的錯,明顯有所隱瞞則違反公開透明原則。」親眼目睹怪手、貨車駛進下寮海灘,翻找未及清運走的垃圾內容,怎麼可能是淨灘?

因黃金色沙質而被譽為舊金山沙灘,此刻的黑色沙紋尤啟人疑竇。攝影:林倩如。

因黃金色沙質而被譽為舊金山沙灘,此刻的黑色沙紋尤啟人疑竇。攝影:林倩如。

推判從石門飄來的飲料海廢,外包裝上黏油沾沙。攝影:林倩如。

推判從石門飄來的飲料海廢,外包裝上黏油沾沙。攝影:林倩如。

殘油抽除告一段落,6日甲板上共142個貨櫃全數吊離(其中7個落海尋獲5個,2個失蹤空櫃確認中),航道安全終獲保障,餘船艙內243個貨櫃(含最後1個危險品櫃-清潔劑)待處理,及船公司須在15日前提出船體現地拆解計畫,預計八、九月執行完畢。沒有一個漁港具備足以預防大船擱淺的設施,一切還是得從政府各層面展開檢討、著力改變。

郭慶霖不禁質疑,以德翔台北輪的營業規模,台灣排名第4,世界位列25名之內,船上不乏高階主管或受過海難專業訓練人員,故障後為何不拋錨?離基隆港不遠,為何不求救引導船阻擋其擱淺?結果卻是地方居民看見後通報?又擱淺後最熟悉船務、可留守協助後續緊急應變作業的人員為何急於撤離?事發後成立前進指揮所每天開會,從頭到尾沒有一位漁民參加,迄今亦沒開過一場漁損說明會,漁業損失到底從何談起?

郭表示,他只是一個關心生態環境、文史的在地人,近月疲於奔命到處訪查,還不時被電話關切。一而再、再而三發生在北海岸的船難意外,他強烈要求,賠償當不僅限於漁損,更必須涵蓋未來從事生態調查、地方教育等項目,探究災害成因,追蹤生態影響。真正面對海洋事務,需要投資專業、人力、設備,單一案件而成立跨部會緊急應變小組緩不濟急,郭慶霖呼籲,應儘速成立處理海洋污染的專責單位。

頂寮海灘入口處,數量不少的垃圾,發現疑似染油物件。攝影:林倩如。

頂寮海灘入口處,數量不少的垃圾,發現疑似染油物件。攝影:林倩如。


禁用塑膠微粒還要多久? 林淑芬:環署別再推給衛福部

$
0
0
本報2016年4月11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禁用塑膠微粒以守護海洋何時能實現?11日立委蔣萬安於立院社福衛環委員會再次詢問環署此事研議進度。環署廢管處處長吳盛忠表示,還需廣納各界意見、並與衛福部經濟部、業者協商。而立委林淑芬直批,相關部會早已表示將從善如流,端看環署指示,環署別再把責任推給衛福部了。

2016-04-11_02-14-15

11日立委蔣萬安於立院社福衛環,追縱環署對禁用塑膠微粒的研議進度。攝影:賴品瑀。

立委促禁用塑膠微粒  環署進度不明

洗面乳等清潔用品含有塑膠微粒,不但危害水域與海洋生態,進入食物鏈後更可能傷害人體健康。其影響嚴重程度,近年越來越受國際重視。2015年12月美國更率先通過「無微粒水域法」,要在2017年7月開始分批管制5mm以下,含塑膠微粒化妝品與牙膏。

反觀我國,立委林淑芬也在2015年10月以臨時提案,建請環署立即展開資料蒐集及環境調查,並研議廢清法第21條禁、限制使用塑膠微粒。當時環署表示,最快2018年底禁用,但會給業者緩衝期。如今立委再追問研議進度,環署卻仍未給出明顯進度。

環署:以「廢清法」管制有疑義

我國主管化妝品的衛福部訂有「化妝品衛生管理條例」,但目前塑膠微粒仍不在管制的約300項成分之列。因此環署認為,若直接以廢清法進行管制,會有適法性疑義,仍需審慎評估。

吳盛忠補充,目前對於塑膠微粒,並非各國都已管制,且管制情形非皆採取禁用,例如歐洲國家多為呼籲及與產業協商,由業界自主減少塑膠微粒使用。目前許多化妝品、個人護理產品品牌,已陸續發表不使用塑膠微粒的聲明或提出期程。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農地換來「螺絲王國」 高雄扣件展農民舉白布條抗議

$
0
0
本報2016年4月11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第四屆高雄國際扣件展今(11)日在高雄展覽館風光開展,不過居住在北高雄阿蓮、路竹區數十位居民,一早就前往展覽館前抗議。

在警方包圍下,新園農場自救會成員舉著白布條,痛陳震南鐵線公司在當地台糖新園農場租地蓋酸洗工廠,排放酸霧、酸液等污染物,並批評高雄市政府土地管理失序,放任污染產業侵占農地,不顧當地農作物承受污染風險,並呼籲到場參觀的買家,拒絕購買沒有企業社會責任、欠缺環保監測報告的廠商產品。

路竹阿蓮新園農場自救會到高雄國際扣件展抗議震南鐵線公司在當地設置酸洗廠。攝影:李育琴。

「螺絲王國」  卻是犧牲農地、打壓弱勢換來的

台灣是全球第二大扣件出口國,根據外貿協會統計,2015年扣件出口值達40.7億美元,出口量達157萬公噸,供應全球扣件市場包括螺絲、螺帽、螺栓等,可謂「螺絲王國」。今年的扣件展共有400多家廠商參與展出,希望爭取來自國內外的買主訂單。

不過路竹農業區種植蕃茄、芭樂的農民卻專程來到扣件展抗議,為的是讓民眾知道,在市府極力打造的亞洲新灣區內,亮麗光鮮的展覽館所展出的產業,卻是犧牲優良農地、打壓弱勢農民換來的。

自救會會長蔡春紀說,震南鐵線的下游出口業者瑞滬企業,就是參展廠商之一,這些業者破壞台糖新園農場優良農地,若跟這些企業採買就成為污染土地的幫兇,呼籲買主重視這些企業的社會責任。

路竹居民楊國華說,路竹農民世代在當地種植超過400年,每年生產優質的番茄、芭樂、蔬果等,供應全國,獲得認同,打響路竹名號。但是今天震南鐵線要來此設廠,每年貢獻38萬噸空污,污染當地土地和空氣,分明是乞丐趕廟公。

路竹芭樂農鄭清智說,扣件是產業,農業也是產業,高雄市政府為何大小眼,不顧農民權益,讓業者造成土地、空氣污染?他批評,高雄市政府不作為,「不召開說明會面對居民,只叫震南來開,當地農作物面臨的污染,市政府知道嗎?」

中路里里長鄭中泰氣憤地說,震南企業一來就鴨霸要蓋酸洗廠,「這就是市長陳菊對當地八成選票的回饋,給當地一座震南酸洗廠!」

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洵呼籲高市府檢視參展業者是否善盡CSR和環保責任。攝影:李育琴

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洵呼籲高市府檢視參展業者是否善盡CSR和環保責任。攝影:李育琴。

自救會:扣件產業利潤不應犧牲路竹、阿蓮鄉親

蔡春紀表示,新園農場自救會成立快要一年時間,這段時間鄉親用了各種手段,去市政府、市議會陳情,也在業者辦的說明會抗議,卻被阻擋參加,甚至對市府行政訴訟,他說,這些都是為了讓市政府和震南公司知道,扣件產業的利潤,不應建立在路竹、阿蓮鄉親的財產、健康和工作權的犧牲上。

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指出,經濟部和高雄市政府在亞洲新灣區風光展覽扣件產業,但表面風光的背後卻讓這些居民如此痛苦。震南鐵線就是不顧社會責任、剝削環境、犧牲弱勢的業者,這種褐色經濟早就應該拋棄,高雄市面對產業轉型的此時,更應該思考扣件展中的業者是否在營利之外,有做好照顧社會、弱勢和環境的企業社會責任。對於國際買家來說,也不會希望他們的採購造成了台灣環境的污染。

呼籲企業重視CSR、自主環品監測  買家勿成幫兇

自救會最後發出三點呼籲,扣件買主應要求廠商提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和環保監測報告,拒絕購買類似震南鐵線製造、瑞滬企業出口的產品,避免成為污染新園農場良田的幫兇。

此外,高雄市政府應檢討震南酸洗廠的區位設置,高度污染的重工業應集中在工業區管理,不要放任污染產業在農地上污染良田。第三,扣件展主辦單位經濟部和高雄市政府應提供參展廠商的環品監測報告,供買主採購綠色產品參考,鼓勵台灣的綠色經濟。

高雄國際扣件展在高雄展覽館風光開展。攝影:李育琴

高雄國際扣件展在高雄展覽館風光開展。攝影:李育琴。

高市府:產業經營很辛苦  申請程序一切合法

對於自救會在會展現場抗議,高雄市經發局主任秘書呂德育回應說,震南當初是配合行政院大投資大溫暖計畫,合法跟台糖承租土地報編產業園區,一切程序都依法申請核可。

環保局則表示,震南鐵線開發案2014年就已通過環評,經過環評專家學者嚴格把關,認為開發案沒有重大不良影響,因此通過環評,未來環保局會依法嚴格把關。

呂德育強調,業者要申請農地變更工業區,需要花費三、四年的時間跑完程序,產業經營也很辛苦。對於路竹上千居民的抗議之聲,市府會請震南公司持續與民眾溝通、配合,希望達到雙贏。

 

小小兵立大功:看不見的土壤生物多樣性

$
0
0
作者:馮加伶(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助理)、 楊姍樺(中央研究院國際研究生學程 分子與農業生物科學博士候選人)

講到「生物多樣性」這個詞彙,腦袋中第一個浮現出的畫面通常是朝氣蓬勃的熱帶雨林,茂盛的樹林中有著各式各樣的生物,停在樹梢的鮮豔鳥類、外型亮麗的兩棲類、偽裝技巧一流的爬蟲類藏匿其中、種類繁多的昆蟲、或許還會想到較大型的哺乳類和溪流中的魚類。

圖一、墨西哥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地方之一,地貌多樣性高,有沙漠、灌木叢林、溫帶森林、高山、亞熱帶森林、熱帶雨林和珊瑚礁,這張圖是墨西哥出的郵票,用來宣導物種保育的觀念。圖片來源:Geo-Mexico

但是,你有想到我們腳底下的土壤嗎?沒有,因為你只想到你自己。

就像最近流行的長輩梗,我們總是只看到自己想看的,經常忽略腳下的土地和居住其中的生物。事實上,住在土壤裡的生物數量比其他環境的生物還要多,土壤有著複雜的生物網絡,是昆蟲、古細菌、細菌和真菌等生物,是這些小小兵大軍的庇護所。

讓我們發揮一下想像力,把土壤裡面的生物具體化:一湯匙的土壤(大約1公克)裡面通常含有10億隻細菌、真菌的數量可達上百萬、還有約上百萬個原生生物和幾百隻的線蟲。除了這些微小生物,土壤中還住著中上大型生物,像是節肢動物、蚯蚓和哺乳類。

圖二、土壤中的生物多樣性:包括外生菌根、真菌、細菌、線蟲、水熊蟲、彈尾目昆蟲、蟎、線蚓、蚯蚓、蜈蚣、螞蟻、潮蟲亞目、扁蟲和鼴鼠等生物。
圖片來源:Richard D. et al, 2014. Belowground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Nature, Vol 515, P. 505-511.

土壤中的成員都是大自然的守門員,負責清潔和分解其他生物的屍體,讓這些「營養和能量原料」能夠再次回到土壤中,由植物接手利用,開啟嶄新的生命旅程。人類也從這些過程中獲得了不少好處,像是食物、燃料、乾淨的水源和二級代謝物(製藥、農用化學品)等等。

這些土壤中的小小兵幫了我們這麼多忙,如果還不好好認識他們一下,是不是有點說不過去呢?現在就先來認識幾位神通廣大的小小兵吧!

圖三、Geobacter metallireducens 鐵還原菌。圖片來源:Science Photo Library/Corbis 

生物電池 鐵還原菌

鐵還原菌(Geobacter),最早是從淡水底泥中分離出來的,具有分解油污、有毒染劑和有機污染物的能力,許多微生物學家都在積極研發鐵還原菌應用方法,希望能利用它減少環境污染。除此之外,鐵還原菌可以產生電力,能作為微生物燃料電池,還被開發成Mudwatt發電細菌培養套件,搭配安裝於手機中的監測軟體,就可以從土壤中的電量評估細菌數量和計算生長曲線,相當新奇有趣,很適合作為國高中的科學教育教材!

圖四、利用鐵還原菌開發的Mudwatt發電細菌培養套件。圖片來源:MudWatt

抗壓抗高溫 魔鬼線蟲

最近,科學家在南非的黃金礦坑深處發現一種奇特生物—魔鬼線蟲(Devil Worm),它能夠忍受高壓和高熱,棲息於地底下1公里處,以其他微生物(如細菌)為主食,細菌能夠耐高溫高壓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但是線蟲這種複雜的動物居然也有這樣的能力,這點真的是讓科學家非常驚訝!除此之外,科學家利用同位素定年法發現這些魔鬼線蟲已經在地底居住了幾千年,推估早在3,000-12,000年前就已演化出耐高溫高壓的特殊能力。

圖五、魔鬼線蟲的頭部特寫。圖片來源:National Geographic

地表最強 水熊蟲

再來這位人氣很高的小小兵—水熊蟲(Tardigrade),你是不是也覺得它很萌呢?在生物學的分類階層中,水熊蟲是緩慢動物門底下的一群動物,它們的體型很小它們的體型很小,要用顯微鏡觀察才看得到。水熊蟲對環境的適應力很強,在自然界中分佈的範圍很廣,從喜馬拉雅山到深海都可以找到它的蹤影,就算是暴露在太空真空環境也能生存,能夠忍受絕對零度(零下273.15度)和致命輻射,因此又被稱作地表最強生物。

圖六、目前已知唯一能在真空環境下存活的生物—水熊蟲。圖片來源:Science Picture Company/Getty Images

到底水熊蟲成為地表最強生物的祕技是什麼呢?拜新世代定序和生物資訊的發展所賜,水熊蟲的基因已經被科學家破解了!原來水熊蟲在演化的過程中,學會從其他生物(絕大多數為細菌,其次為真菌和植物等)的基因庫借「裝備」,將這些外來的基因嵌入自己的基因庫中,再利用這些強大的外來裝備製造出能適應極端環境的蛋白質。

不可忽視的地下小小兵 

不過,每當我們提到生態系這個詞,尤其是陸域生態系,像是沙漠、草原、針葉林、闊葉林、雨林等的時候,焦點往往只放在土表上的植物數量與種類, 好像陸域生態系的整體功能,就是由植物的多樣性來決定了,難道土裡的小小兵們對生態系功能就沒有影響了嗎?

科學家認為事情應該沒這麼單純。為了要知道土壤裡小小兵們到底對陸域生態系的功能有沒有貢獻,貢獻又有多大,北京大學和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決定實際走訪青康藏高原,在那邊選了60個樣點,比較地表上與地表下的一些生物與環境的參數,好一探究竟。

這裡小小說明一下他們是探什麼究竟:他們調查的生物因子,是包括了地表上的植物種類與數量,在地表下,則是真菌、古細菌與細菌的種類數量。環境參數的部分,地表上以溫度與降雨量為主,地表下則測量土壤的酸鹼值、濕度、碳、碳酸鈣、氮、磷等數值。藉由這些零零總總的數據,他們發現,雖然生態系功能的歧異度主要受到地面上植物的影響,但是土壤中的小小兵們會明顯影響著整個生態系的功能。

氣候變遷對土壤小小兵的影響

只是科學家們並不滿足。目前已經知道氣候變遷會影響生態系的功能,那麼,氣候的改變,會不會直接影響到土壤中的小小兵?甚至進一步的影響生態系功能呢?

還記得青康藏高原的那60個樣點嗎?那可是跨足了海拔近3千公尺到5千2百公尺,以及不同的溫度(約攝氏負5度到5度)、降雨(66-560毫米),包括了3種植披型態與11種土壤型態,也就是可以看到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土壤上下的狀況,藉此看作是氣候改變造成的影響。

圖七、以氣候、土壤與生物多樣性預測生態系功能的結構方程模型,可看作是一個生態系功能的預測圖。

以氣候、土壤與生物多樣性預測生態系功能的結構方程模型,可看作是一個生態系功能的預測圖。此結構方程模型實線代表顯著影響(紅色表正向,黑色代表負向),虛線代表不顯著。MAP為年均降雨量;MAT為年均溫;SM為土壤濕度;plant SR為植物物種數量。

根據調查結果做出了兩組預測圖(圖七)。儘管兩組圖的設定條件有些不同,但都指出:降雨量與溫度會明顯改變土壤中的溼度和酸鹼值,進一步改變地表的植物與土壤中小小兵們的多樣性,最後還會影響生態系的功能。

總而言之,氣候變遷、陸域生態系與土壤中的小小兵之間的糾葛剪不斷理還亂哪!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 Richard D. et al, 2014. Belowground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Nature, Vol 515, P. 505-511.
  • Xin Jing et a, 2015. The links between 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 and above and belowground biodiversity are mediated by climate. Nature Communications, Vol 6:8159.  DOI: 10.1038/ncomms9159
  • Mexico’s mega-biodiversity
  • New "Devil Worm" Is Deepest-Living Animal

【逛逛大觀園】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停止棕櫚毀林 學者:瀕危「大貓」數量有望多一倍

$
0
0
本報2016年4月12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老虎是全世界瀕危狀況最嚴重的大貓,只剩下3200隻還存在於13個亞洲國家的森林、沼澤和叢林等野外棲地中。一項以衛星定位技術觀察老虎棲地的新研究發現,儘管棲地逐漸流失中,仍足以在接下來六年內讓老虎族群成長一倍,前提是亞洲地區的棲地不再流失,而且連接不同棲地的生態廊道獲得保護。

圖片來源:WWF

印度班德哈瓦國家公園內的孟加拉虎。圖片來源:WWF

老虎數量成長一倍  新研究:有可能達標

森林砍伐、農業擴張和基礎建設開發將老虎棲地切割得支離破碎。同時因亞洲藥材市場需求,老虎也面臨狩獵和盜獵威脅。

2010年老虎減少速度之快,促成了俄羅斯高峰會的舉辦。在峰會上,亞洲的老虎棲地國同意「Tx2」的目標,即在2022年前使老虎數量成長一倍。

峰會之後,尼泊爾和印度皆傳出老虎數量增加,俄羅斯東北虎的數量也在成長,中國東北方也有老虎出沒和繁殖的跡象。4月稍晚,印度將舉辦部長級會議,各國將在會議上回報進度。

這份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學者喬許(Anup Joshi)主持,刊登於《Science Advances》期刊的的新研究顯示,雖然2001年至2014年間的老虎棲地整體呈現減少趨勢,仍足以達成「Tx2」的目標。

圖片來源:WWF

印度塔爾保護區內,一隻兩歲的老虎正在喝水。圖片來源:WWF。

衛星監控  雲端技術讓監測更精準

喬許表示,過去觀測老虎棲地只能20年作一次,因為地處偏遠難以到達,加上衛星監控技術有限。有了新技術,保育學家可以明確辨識出哪個棲地正在流失,採取行動加以因應。

「我們開發的工具能幫助老虎棲地國達成數量成長一倍的目標,而且不需要是遙測專家,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現在我們可以每年監控森林,透過網路提供這些資料,讓人們更有參與感。」喬許說。

研究者用Google地球的雲端運算平台處理龐大的高解析度、即時衛星影像,以及全球森林觀察網(Global Forest Watch)上14年來的森林流失數據,計算出老虎棲地的改變,精密度達每條生態廊道30公尺,規模跨重要性從高到低的76個不同地景。

整體而言,研究檢視的76個地景中,約流失了8萬平方公里的森林,其中有超過5萬8000平方公里的森林流失發生在最重要的29個區域。

棕櫚油種植地  同時是老虎棲地流失熱點

研究發現觀測區域的森林流失——2001年至2014年間流失7.7%——其實遠少於過去所想。由於13個老虎棲地國同時也是全世界成長速度最快的經濟體,而且接下來10年間預計將有7500億美元投資於基礎建設,這樣的發現相當出人意料。

「最令人振奮的發現是,51個老虎保育區中,棲地流失低於預期。這表示只要能避免未來棲地流失,部分地區的老虎復育進度有機會加速,2022年成長一倍也是有機會達成的。」研究指出。

最關鍵的29個地景中,其中10個棲地流失佔了總流失面積的98%,流失最嚴重的地區在馬來西亞和蘇門答臘,尤其是棕櫚油開發地區。這10個地區可說受到「毀滅性」的衝擊,如坐擁五個熱帶乾林保護區的柬埔寨北部平原,所流失的棲地本可供養超過170頭老虎。

「老虎保育最重要的三件事情是棲地、反盜獵和保護老虎的獵物。我們希望這個研究能告訴人們目標有機會達成,而不是提供太過美好的想像。」喬許說。

「血手機」礦產爭奪戰未息 剛果大猩猩剩3800隻

$
0
0
本報2016年4月12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現在生活不可或缺的手機,卻也是非洲剛果人民血染的產物。國際環團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當地採礦、內戰情勢加劇,導致全世界最大的猿類——東部低地大猩猩——數量大幅減少,從1995年的1萬7000頭減至今日的3800頭,猶如電影《血鑽石》翻版。

東部低地大猩猩(Grauer's gorillas)如今只剩下3800隻。圖片來源: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

大猩猩遭獵殺  國家公園也告急

東部低地大猩猩只生存在剛果民主共和國(DRC)東部,體重可達180公斤,是山地大猩猩的近親。國際野生物保育學會(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和國際野生動植物保護組織(Fauna and Flora International)認為,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紅色名錄(IUCN)應將東部低地大猩猩的保育地位提升至極度瀕危物種。

除了當地戰事使森林砍伐加劇,非法獸肉貿易和採礦活動也增加了。此外,保育人士也認為,一種用於生產手機的礦物——鈳鉭鐵礦(Coltan)——的開採,也是導致東部低地大猩猩數量減少的幫兇。

不只是東部低地大猩猩受到威脅,人的生命安全也是如此。WCS的報告指出,卡胡茲 - 別加國家公園(Kahuzi-Biega)一名守衛在今年3月31日被武裝份子襲擊死亡。該國家公園是研究發現大猩猩數量有所增加的唯一地區。

卡胡茲 - 別加國家公園巡守長、報告共同作者Radar Nishuli表示:「這裡情況非常危急。我們急需訓練和支援森林巡守員,以有效對抗盜獵;建立情報網並且每天監控猩猩族群,確保牠們受到保護;和當地氏族領袖合作,教育社群不要再獵殺猿類。」

東部低地大猩猩(Grauer's gorillas)。圖片來源: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

剛果民主共和國家公園巡守隊表示,目前情況非常危急。圖片來源: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

向烏干達學習  巡守隊必須和軍隊合作

WCS和國際野生動植物保護組織指出,保護東部低地大猩猩需要更多資金。

報告主要作者普盧普迪(Andrew Plumptre)表示,當地政府已有所行動,但是還不夠。「DRC軍隊曾進入卡胡茲 - 別加國家公園驅逐武裝組織,但並非長期駐紮。而且當軍隊發現採礦地點,就會開始管理這些地點。」

普盧普迪認為,剛果需要像烏干達一樣,讓公園巡守員和DRC軍隊合作:「政府正在討論是否從軍隊中編列一支特殊部隊支援公園巡守。但組織架構上仍有些問題,因為這支部隊必須向各點的公園巡守長報告而非獨自行動。這樣的架構在烏干達運作得相當成功。」

剛果國家公園內,拍攝到東部低地大猩猩一家庭圖片來源: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

目前已知有69個武裝組織在DRC東部活動。

「有些是盧安達大屠殺留下的遺孤,有些是為了守護當地社群,有些則是為了社會地位加入武裝組織。政府不只必須保護野生物,也須保護人類。這裡是全世界的強暴之都,女性在此非常不安全。我們希望這個研究有助於對DRC政府施壓。」普盧普迪說。

東部低地大猩猩(Grauer's gorillas)。圖片來源: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

東部低地大猩猩(Grauer's gorillas)的頭骨。圖片來源: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

為高海拔生態寫歷史 特生試驗站十數載監測護山頭

$
0
0
本報2016年4月12日南投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4月的前一天,雪季雖已結束,合歡山仍壟罩在冰天雪地之中,全台唯一的鏟雪車將積雪堆到道路兩旁,完成任務下山。發達的公路帶來人潮,遊客忘情地在武嶺戲雪,一旁鳥兒跟著人類丟下的食物跳上跳下,捕鳥人張著鳥網伺機而動。

設立在合歡山上的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高海拔試驗站,為了建立高海拔生態長期資料,風雪無阻定期上山收集資料,這些看似平凡的監測資料,默默地記錄著台灣高山生態系的變化。

高海拔便利的道路帶來人潮。攝影:廖靜蕙

高海拔便利的道路帶來人潮。攝影:廖靜蕙

自動攝影機登場! 動物避冬之道全都錄

這一天,研究人員從集集一路上山,前往石門山北峰幾個樣區收自動攝影機。去(2015)年冬天,在16個樣區架設的自動照相機就要完成任務,期能回答野生動物如何因應下雪,是趕緊遠離走避,還是留在原地等雪停?有多少野生動物在冰天雪地中活動?那些消失在這片雪景中的野生動物,又是如何因應寒冷天氣?揭露台灣高海拔野生動物因應嚴冬之道。

從去年11月到今年3月間,共紀錄到六種哺乳動物,包括食肉目動物黃鼠狼、高山小黃鼠狼;偶蹄目動物長鬃山羊、山羌;囓齒目動物長吻松鼠和白面鼯鼠。

而且針葉林棲地的物種豐富度高於箭竹草原,可能是針葉林提供了適當遮蔽及豐富食物。此外,隨著氣溫降低,大多數物種的出現頻率也跟著下降。

研究人員前往樣區收資料。攝影:廖靜蕙

研究人員前往樣區收資料。攝影:廖靜蕙

調查模式綿長重複 才能精準描述植被變化

除了高海拔動物相調查,目前試驗站累積十年的監測調查,建立了高山植被物候資料,包括蕨類、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共223種,記錄了此地每一種植物萌芽、開花、結果的時間,比一般植物誌更貼近現地狀態。十年後,研究人員將再度重複進行這些調查工作。

「我們安排固定的人力,按照標準的調查方法再走一遍,確認之前描述的花草,是否有些微調,例如以前3~5月開花的植物,現在是否仍然如此,或隨著氣候變化而提早、延遲。」高海拔試驗站主任姚正得說,氣候變遷是持續性的,要精準描述,就需要同一套調查模式。

此地大型樹種不多,植物多屬花草類,而且都是高海拔物種。無論走在路邊、背光或向陽面,植物相都不同,存在著差異。

「很多物種可能是漸漸的因為氣候變化的關係被推往山頭,變成生活在陸地上的島嶼,和另外一個山頭形成不連續分布、有如島跟島之間的關係。」因此合歡山和奇萊山的植物只能互相瞭望,無法基因交流。

兼顧氣候變遷的波動與趨勢  守住脆弱防線

姚正得指出,當初這些物種會這樣分布有它的道理。它們從原先能適應更低海拔,慢慢受到氣候環境因素影響,往山上推移,以至於不再以連續的狀態分布,而是集中分布於稜線上。

「如果趨勢是持續暖化,那麼推測都是往上推移的狀態」他接著說,只是時間是否長到足以見證物種被推到稜線盡頭,進而滅絕的過程。

鳥也有類似的現象,但鳥會飛,也有季節性的遷移,要關注的是繁殖季的分布狀態,能不能維持基因多樣性以及族群數量很快回穩。

例如,去年玉管處委託台大丁宗蘇研究團隊的研究調查指出,園區內48種鳥類海拔分布平均上升60公尺,而特有亞種岩鷚,已經逼上3660公尺以上;過去常見的高海拔鳥種鷦鷯,雖然棲地條件不變,族群數已寥寥無幾。

這項監測資料雖然是間斷性的監測,卻是難得的長期資料,並據此推估20年內鳥類繁殖季的分布往上推移40~60公尺。「我們無法想像海拔往上推移40公尺是什麼生活,但鳥類意識到了!」

趨勢是一個重點,不過「波動」又是另外一回事,趨勢是長期累積的資料走向,但是短期間仍會呈現起伏擺盪。

「舉例而言,有些物種能因氣候環境因素,降遷到很低的海拔,也能上升到很高的海拔,忍受強大的推移壓力,適應環境的能力強,幾個月就可恢復,但有些物種則是數量一降下就回不去。」姚正得指出,大部分研究監測的目的都在預防生態系最脆弱之處,例如最缺乏耐受力以及被利用的最多的物種。

不過台灣本來就是一個氣候波動很大的區域,目前看到的物種,都是長期經歷「摧殘」的結果,演化上大都已能適應,鳥類會以季節性的海拔降遷或上升作為對策,有些物種就則選擇休眠,例如蝙蝠。

捕捉、餵食高海拔鳥種  毀研究資料可信度

但氣候變遷不是影響高海拔生物的唯一因素。姚正得以金翼白眉、岩鷚、鷦鷯及栗背林鴝這四種鳥,來說明高海拔鳥類的處境,牠們的族群數似乎可以多一點,但一直有些壓力壓抑牠們成長。

去年,他做了栗背林鴝的繁殖季監測,找了十個窩,但幼鳥在即將離巢之際,卻都不見了,連巢也消失。姚正得說:「台14甲都有固定的獵人守著,都知道鳥巢位置,他們對這種鳥的習性很了解,知道第一顆蛋何時孵出來,小鳥何時離巢。」

生活在海拔2500~3500公尺的栗背林鴝,因為雛鳥連巢被帶走,影響族群數。圖片來源:東勢林區管理處

生活在海拔2500~3500公尺的栗背林鴝,因為雛鳥連巢被帶走,影響族群數。圖片來源:東勢林區管理處

最誇張的是,當這邊鳥窩不見,寵物鳥買賣社群就出現一窩栗背林鴝待價而沽。

他說,如果不了解掏巢賣鳥的行為,就會讓研究人員誤判是因氣候變遷或其他天然因素,因此毀了研究者的資料可靠性、為自然生態的自主運作添加變數。

台14甲線上常有捕鳥人張掛的鳥網,活躍在武嶺的岩鷚也常成為捕鳥人囊中物,台灣朱雀、金翼白眉都有人捕捉,牠們被當作寵物鳥,一隻隻賣到平地。

餵食行為則使金翼白眉(及長吻松鼠)樂於親近遊客。包括太魯閣國家公園合歡山遊客中心、石門山登山口、松雪樓、武嶺,都是遊客餵食熱點。然而金翼白眉看似離人們很近,我們對牠的生活史卻了解得不多。餵食對金翼白眉的壓力尚未明朗,姚正得推測,高度餵食對牠們的影響是負面的,但沒有實證無法得知真相。

不怕人的金翼白眉,預期人類餵食。攝影:廖靜蕙

不怕人的金翼白眉,預期人類餵食。攝影:廖靜蕙

學者曾針對雪霸國家公園的山屋進行野鳥監測,廚餘造成以台灣朱雀(Carpodacus formosanus,又稱酒紅朱雀)為主的鳥類外觀改變、寄生蟲增多,生態習性也受影響。雖然要求使用山屋的遊客垃圾帶下山,但大部分還是會留在現場。

過去合歡山也將廚餘往外倒,變成野生動物依賴廚餘堆過活;姚正得到此地之後,利用從當地樹林分離的菌種,和合歡山遊客中心的生活廚餘做成堆肥,並將垃圾桶加蓋不讓鳥吃。廚餘堆的問題解決了,但餵食的問題仍無法消除。

岩鷚以及鷦鷯在我們尚未完全了解牠們之前,正受氣候變遷衝擊。

姚正得說,「我們對高海拔物種還有很多不了解,若仔細一個個列出我們對牠的了解,其實空白的會佔大多數比例。」而高海拔試驗站的設置,佔了地緣優勢,得以從這裡起步,盤點野生物,希望透過研究監測,持續守護台灣高山生態。

※註:此處的高海拔定義為位於海拔2500公尺以上的區域。

立委賴瑞隆踢爆 台電大林廠560億買爛設備

$
0
0
本報2016年4月12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台電大林電廠一號機全新設備照片外流,不過照片中的設備卻佈滿了修補痕跡!民進黨立委賴瑞隆11日拿著工人正在修補新設備,以及修補後的爐管照片,指出台電花了565億元向買了有瑕疵的發電機組,卻不退貨也未對外說明,反而以修補瞞騙真相。

台電大林電廠的一號機組原本預計今年7月1日商轉,提供80萬瓩電力,以補足夏日尖峰用電。如今80萬瓩電力跳票,賴瑞隆說,這是台電內部管理缺失,如果今年缺電,台電要負最大責任。

面對立委質疑,台電也於當天下午召開記者會表示,今年用電無虞,請民眾不用擔心。

賴瑞隆指出台電新購的大林廠一號機嚴重瑕疵,圖為接管處修復後的照片 圖片提供:賴瑞隆國會辦公室

賴瑞隆指出台電新購的大林廠一號機嚴重瑕疵,圖為接管處修復後的照片 圖片提供:賴瑞隆國會辦公室

賴瑞隆指出台電新購的大林廠一號機嚴重瑕疵,圖為工人修補中的照片 圖片提供:賴瑞隆國會辦公室

賴瑞隆指出台電新購的大林廠一號機嚴重瑕疵,圖為工人修補中的照片 圖片提供:賴瑞隆國會辦公室

立委:台電565億向不良紀錄廠商買爛設備,罔顧民眾安全

台電高雄大林廠進行設備更新,新第一機組預定於今年7月1日投入商轉,提供80萬瓩的電力。不過,賴瑞隆接獲台電內部檢舉,指出台電花565億向石川島播磨重工業(IHI)所購置新設備出現重大瑕疵。新第一機組104年8月進行水壓測試時發現洩漏異常,現正進行補修中。

賴瑞隆拿著明顯修補焊接痕跡的照片問:「這是一個巨額採購該有的樣子嗎?」他質疑台電買到瑕疵品還同意廠商進行修補,且未發布任何說明,是企圖掩蓋真相,而且罔顧員工及高雄人的性命安全。

賴瑞隆也對這此採購案程序表示質疑。他說IHI在2007年在日本違法參與圍標,2008年還傳出年報疑似謊報,有多次不良紀錄,但台電仍向IHI購買設備,「強烈懷疑其中有官商勾結的可能。」

立委爆料台電大林廠560億買瑕疵品!攝影:陳文姿。

 立委爆料台電大林廠560億買瑕疵品!攝影:陳文姿

賴瑞隆說,這已經不是台電可以說清楚的,他要求行政院出面成立調查小組,一個月內查明弊端真相、並追究相關人員責任疏失。

台電:非弊案。是台電主動發現問題,會向廠商求償

對於賴瑞隆的指控,台電回應,這並非弊案,而是台電「進行水壓試驗時,主動發現一支集管設備有洩漏異常的問題」。由於設備是IHI印尼廠所製造,發生問題1號機設備是安裝後測試時發現問題,現已經請IHI更新;尚未安裝的二號機鍋爐集管設備,已經先運往日本檢測。

對於採購承包廠商IHI的質疑,台電說明,此案為國際標,當時IHI符合採購資格,一切依法進行。台電表示,依據國際商業模式,不能要求退貨,只能要求改善到原來功能。台電也會向IHI提除賠償工程延宕的相關損失,但還要看確實延宕及損失,目前尚無確定金額。

對於賴瑞隆質疑,管線問題恐導致氣爆,台電發言人予以否認,他說,水蒸汽洩漏主要是造成破管,鍋爐必須停機檢修,但不會氣爆。

瑕疵設備恐致缺電?  台電否認 

由於新設備出狀況, 大林一號機7月的80萬瓩電力跳票。「今年夏天缺電誰要負責?」,賴瑞隆表示,工程至少延宕一年,這是台電內部管理營運問題,台電要負起責任。

台電則解釋,大林一號機施工期間就已發現問題,原本就將計畫延至年底完工,80萬瓩並未納入今年的發電計畫中,也不影響今夏供電。一號機將於9月完成修正,明年4月可併聯發電,但商轉則要等到2018年2月,二號機也延後一年商轉。

外傳林口電廠的一號機80萬瓩也出現問題,對此,台電予以否認,並表示林口一號機已在試運轉階段,順利的話今年7月就會加入供電行列。

台電林口、通霄、大林火力計畫進展 資料來源:台灣電力公司網站

台電林口、通霄、大林火力計畫進展 (2016/4/11截圖)。資料來源:台灣電力公司網站


雨落漫聊台北城 凌宗魁講三井話古今

$
0
0
本報2016年4月12日台北訊,林倩如報導

在一個雨落紛紛的夜晚,任職於國立台灣博物館展示企劃組的凌宗魁帶領眾人穿越時空歷史,走讀北門廣場周邊,說故事、聽故事,情調顯得浪漫,對話也襯托立體景深,勾勒出台北城內外文化資產正遭遇的存續危機。

以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辰馬商會本町店鋪及菊元百貨,這三個見證城市現代化不同階段與不同面向的經典案例為例,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昨(11日)主辦「台北城內外發生中的文化資產議題」座談,主要流轉街道細節,而經上月30日北市府第79次文資會議,由文化局組建的平台則仍在進行中,第80次審議則擬於下月辦理。

原辰馬商會本町店鋪、現彰化銀行臺北分行,228事件首波民眾抗議地點。圖片來源:Yulin Huang。

辰馬商會本町店鋪、現彰化銀行台北分行,228事件首波民眾抗議地點。圖片來源:Yulin Huang。

三井:歷史場域的穿越

一般市民雖較難得空參與、旁聽文資審議,然現場人數爆滿,可見三井議題如今廣受矚目。透過凌宗魁專業、生動的形容,短短一個小時內,僅能迅快匆過三井身世,卻仍不乏新文獻、照片補充說明,聽來不膩,約略爬梳整理,便即完成一幅歷史寫真。

簡報中展示數張老地圖,包括日治時期台北市職業別明細圖、台灣博覽會紀念台北市市街圖等,反映的是當權者視為管轄的範圍。

北門曾經位處中央,乃老台北核心,周邊亦是最早工業化的區域,三井倉庫見證著城市由河運轉陸運之發展脈絡:第一代辦公室(1900年)位於大稻埕、鄰近淡水河,到第三代辦公室(1922年)竣工,其間遷徙至北三線路,倉庫、第二代辦公室(1913年)分開設置。倉庫的興建年份、文資價值尚未能真正確定,為何急於拆?但為何不能移?就是物質存在的意義之一,因定著位置,即價值所在,他並反詰,因為一旦不在,便不會有人再去尋找答案。

凌宗魁提及歷史交叉點,2013年文化局發起老房子文化運動,三井是其中指標性建物,如果當年媒合成功,是否屋況不致破敗堪慮?因被使用則政策或另謀規劃,甚且不會引起如此大的爭議。他開玩笑說,歷史建築缺乏保障,若政府放話要多拆幾個,反而得到群眾運動高規格的對待,文資團體一緊張動員調查,讓更多故事出土。今日文資保存的國際趨勢,早有負面文化資產的論述、推動,三井不只象徵北三線路現代都市設計,更具三井財閥殖民經濟壓迫史的黑暗一面,「都是人類過去的歷史,留它下來講一個複雜的故事,不管好的、壞的部分,意義都是人賦予的,讓辯證持續累積在物質之上。」衍伸物質存在的多元意義。

北門周遭文化資產分布及年代圖,三井由大稻埕遷至北三線路,經歷河運到陸運之移轉。圖片來源:搶救北北三。

北門周遭文化資產分布及年代圖,三井由大稻埕遷至北三線路,經河運到陸運之移轉。圖片來源:搶救北北三。

1935年台灣博覽會紀念臺北市市街圖,臺北便利屋為三井倉庫所在。圖片來源:搶救北北三。

1935年台灣博覽會紀念台北市市街圖,台北便利屋為三井倉庫所在。圖片來源:搶救北北三

「沒有永遠的路型」 景觀不應作為政績籌碼

自1989年「台北車站特定區都市設計案」發展以來,西區門戶計畫並非無中生有,因此,也不是柯市府獨攬的政績。白色力量失靈的同時,強勢藉交通、開發願景力挽頹勢,另一方面,機場捷運已六度跳票截至3月底無法如期通車,現交通部預估七月通車,國家門戶的打造,台北火車站附近住宿需求大增,開發炒作悄然進行。

然交通便捷至上絕對符合時代需求嗎?思維會變,沒有永遠的路型,拆掉忠孝橋引道後其實變回原來的路型,為了意象式復原不存在的甕牆、配合北門廣場而設計拉直的路型,認為三井擋道是路障。「三井有點無辜,它一直沒有動,動的是人們對北門的想法。終究是價值觀的選擇,這個時代應該進化到文資先定位或討論,再談交通。」凌宗魁表示。

細雨濛濛中的北門,加上三井及周邊文化資產,說一個複雜的故事。圖片來源:圖片來源:Yulin Huang。

細雨濛濛中的北門,加上三井及周邊文化資產,說一個複雜的故事。圖片來源:圖片來源:Yulin Huang

跟著極為擅長串連空間、建築故事的凌宗魁走在重慶南路上,失修模糊的紋理、外觀遮蔽的跡痕,導覽沿途隨處指來透見精彩文史,撩撥太多許多故事等待對照、被更好地理解,澆著忽大忽小的雨,參與者熱情不減,聽得津津有味。

他回想大學念中原建築,第一個告訴他看建築不光是看建築,而要看它與環境其他建築物、人的使用等等整體關係的老師,就是中原大學景觀系名譽教授、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理事長,現擔任西區門戶計畫顧問的喻肇青。

他再次強調,古蹟保存當不只單棟保存,三井倉庫雖然小小一棟,層疊經濟、產業、空間、城市發展等縱深,也只剩下它了,沒有就沒有了,「北門周遭包括官方、民間的文化資產,古蹟亦可以擴大指定範圍,讓場域性更加完整。」最後來到視覺的端點──北門,想像台北郵局以前有著漂亮的「五連圓拱廊」,騎樓還在的話這時就好避雨了,望出去還有三井倉庫呢。

下周一蠻野講堂「西區門戶計畫」原來如此,邀請到喻肇青來說分明,歡迎報名。

每個拱廊看出去,都是一個歷史鏡頭。圖片來源:LIFE。

每個拱廊看出去,都是一個歷史鏡頭。圖片來源:LIFE。

 

第二波新內閣名單確定 李應元掌環保署、詹順貴任副手

$
0
0
本報2016年4月12日台北訊,詹嘉紋整理報導

新政府對於環境是否能有更友善、永續的政策走向?自2016大選後便是民間團體關注焦點,隨著520上任時間逼近,內閣任命成為風向指標。準閣揆林全於7日公佈第一波內閣人選,今(12日)則公佈第二波名單,確定環保署長由現任不分區立委李應元擔任,副署長為環境律師詹順貴;農委會主委為前屏東縣長曹啟鴻,副主委為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陳吉仲。

其中環保署、農委會兩位副手都是與環團、農團長期並肩作戰的大將,對此,林全表示,詹順貴可擔任與環保團體溝通的角色、律師背景也對改善制度有幫助;陳吉仲與主委曹啟鴻之前皆任民進黨智庫,搭配共事相信能合作無間

李應元善溝通協調  肩負推動環保署組改重任
20160412_新任環保署長李應元。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由Minizest - 自己的作品,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新任環保署長李應元。圖片來源:維基百科。攝影:Minizest(CC BY-SA 4.0

據中時報導,由於新政府上任後,視環保署等部會組織改造為迫切任務,但推動組改職務繁雜,適合人選難尋。而李應元因專業公衛背景,兼具中央、地方執政經驗,在民進黨內資歷足夠等原因,故受青睞。

「他善於溝通、協調性非常好!」NOWNEWS報導,民進黨不分區立委陳其邁表示,李應元在黨內有「工具人」之稱,像外交、公衛、環保、勞動等領域,做什麼像什麼 ,能勝任任何職務。 

身為公衛專家,李應元對環境的觀點是「預防於先」,例如空氣清淨,身體自然健康。

據中央社報導,他認為要從陸海空三方著手解決環境污染與資源永續,但「這不容易,需很大努力」,接下新職就是要做事,這是責任,也是承擔。

 

延伸閱讀|

詹順貴提五承諾  搏體制內改善環境政策、制度

長期耕耘環境議題,為美麗灣、中科三期、四期等環境訴訟案件辯護的律師詹順貴,則因從過去對抗政府,到現在跨足體制內,備受民間矚目。

他晚間也於個人臉書發表接下此職務的心聲,詹順貴表示,看到環境問題因體制問題原地打轉多年,比如事業廢棄物流向的追蹤管控、污染或高風險污染源的監測、受體的檢測、具體減量額度與期程、相關環境風險資訊的揭露等議題,因此決定「賭上信譽進體制奮力一搏」。

詹順貴承諾在任期間,推動國家環境政策與制度的改革與升級,更提出五項承諾,保證「絕不成為亂開支票的政客」,邀請環保團體及各界共同監督,建立一個真正有效評估開發、監督污染的健全制度。五大方向包括:

  1. 修改環評制度,使其既能發揮實質篩選開發行為功能,又能提升效率,並強化政策環評功能,增列涉及土地利用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部門計畫為應辦政策環評項目。
  2. 加強污染或高風險污染源的監測、受體的檢測,作為未來環境風險決策依據。
  3. 誠實揭露環境風險資訊,確保人民環境資訊知情權,並嚐試建構更開放的民眾參與機制。
  4. 透過區域治理,分區訂出空污、水污的具體減量額度與期程。
  5. 重新檢討修訂廢棄物清理法與資源回收再利用法,加強事業廢棄物流向的追蹤管控與究責。

2016-04-12詹順貴出任環保署副署長臉書發言。圖片來源:詹順貴FB截圖

詹順貴透過臉書發表接任環保署副署長的原因及承諾。圖片來源:詹順貴臉書。

延伸閱讀

曹啟鴻曾任農業縣長  經驗充足能與地方溝通 

根據上下游報導,屏東縣前縣長曹啟鴻,是蔡英文重要農業幕僚,卸任後持續力推再生能源,發展農地種電、豬糞沼氣發電等,與蔡英文綠能發展方向一致。

曹啟鴻與環保界淵源很深,擔任省議員時即創辦「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改善河川污染、社區營造等,有過許多建樹;但也不乏負面評價,例如曾在屏東五溝水濕地蓋水泥溝渠治水、高屏溪畔興建火葬場,引起當地環保團體強烈反彈。

林全則認為農業改革牽涉到太多人的生計問題,需要有經驗、懂地方溝通的人,曹啟鴻穩重,可和人溝通,行政院會給予支持。

曹啟鴻卸任屏東縣長後仍力推綠能。他認為再生能源應運用在社區微電網系統,讓社區自己發電自己用。圖片來源:本報資料照。攝影:李育琴。

延伸閱讀

陳吉仲長期耕耘政策  主張彰顯農業多元價值

農委會副手陳吉仲為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畢業於美國德州農工大學農業經濟學系博士,專長為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氣候變遷之經濟分析、農業政策。

他長期關心自由貿易對台灣農業的衝擊與傷害,在民進黨擔任智庫顧問。針對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他主張面對談判,必須彰顯農業在生態、環境與景觀等各方面的多元價值,才可能做出不傷害台灣農業的決定。

但若一定要加入TPP,該如何因應?陳吉仲認為,一為調整保價收購制度,並實施綠色對地的環境給付,再者,將小農集合成各種農民團體,把生產、包裝、行銷、標章制度垂直整合起來,建立台灣品牌。陳吉仲表示,對台灣農產的品質有信心,若有明確的標示,對台灣的農業與消費者的食安將是雙贏。

延伸閱讀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你來報報】元旦救援瀕危綠蠵龜 海生館醫療後野放

$
0
0
本報2016年4月13日屏東訊,公民記者瑭芯報導

今年元旦救援的綠蠵龜,經過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以下簡稱海生館)3個月的收容醫療,已康復並於3月31日下午15時,由海生館、海巡署62大隊、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及車城國小學等單位,在屏東縣車城鄉海口漁港旁沙灘進行瀕臨絕種的保育類綠蠵龜野放工作。

裝上發報器的海龜帶著眾人的祝福,以及加油聲中,爬向大海回家了!攝影:海生館柳映如。

裝上發報器的海龜帶著眾人的祝福,以及加油聲中,爬向大海回家了!攝影:海生館柳映如。

海生館表示,這隻綠蠵龜是今年元旦由台南漁民發現通報海巡署,海巡署位於台南四草安檢所隨即透過農委會林務局委託海生館建置的海龜通報網絡系統進行通報,經台南市政府及成功大學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協助下,元旦當晚順利收容至海生館醫療安置。

海生館獸醫師李宗賢說:「海龜剛到館內收容中心時,除了顯得有些緊張,此外,也不願進食,且透過藥物協助排便後,接連數天都在海龜排泄物中發現保麗龍及塑膠繩,其中也有很像海藻的塑膠袋碎片,而海藻正是海龜的食物。」幸好海龜送至收容中心醫療照護,否則可能因垃圾阻塞腸道而死亡。經3個多月醫療照護,體重雖跟進中心時一樣是32公斤,但健康狀況已恢復正常。

李宗賢補充說明,「民國102-104年海生館共救援成功野放13隻海龜,而近幾年接手救援醫療的海龜,除了誤食垃圾,包括魚鉤、魚線、廢棄網具、外力創傷和螺旋槳打傷,以及誤捕都是海龜常見的傷害。七成以上的海龜被發現時已死亡,其餘活體則由地方政府直接野放或後送收容醫療。」

連續幾天都在海龜排泄物中發現保麗龍及塑膠繩,其中也有很像「海龜的食物海藻」的塑膠袋碎片。攝影:海生館柳映如。

連續幾天都在海龜排泄物中發現保麗龍及塑膠繩,其中也有很像海藻的塑膠袋碎片。攝影:海生館柳映如。

今年才過了4個月,海生館就接獲64件海龜救援通報;而3月底又有兩隻海龜進入收容醫療,目前海生館共收容7隻海龜。「救傷收容工作只是在末端進行補救工作而已,海洋垃圾,廢棄漁網等的問題若能獲得改善,相信海龜傷害會更少喔。」李宗賢說。

李宗賢說,海龜生活圈遍及內、外海,而體型較小或未成年海龜主要在外海,待成年後回游內海,死亡海龜發現案例多為未成年海龜,推估是在外海遭誤捕丟棄後漂游到岸邊擱淺。

正常健康海龜偶爾會因潛水搜尋食物過程中,過度勞累而漂浮海面休息,若遇到船隻或其他掠食者靠近,還是會快速潛入水中躲避敵害。但很多生病的海龜因體力不支,往往只能漂浮海面上動也不動。因此,若在海邊發現漂浮海面的海龜久久不動,有可能是生病極度虛弱無法潛水了;這類海龜最常見特徵是露出水面上的背甲與海水交界處滿佈藻類。

所以民眾發現擱淺的海龜,包括誤捕海龜,千萬別直接放回海中;因誤捕過程海龜可能已撞擊受傷。或可能僅處於暈眩,若直接把海龜丟入海裡,極可能導致因肺部嗆傷受損,無法潛水進食而死亡。

台灣海域所發現的五種海龜均歸屬保育類野生動物,且皆列入世界保育聯盟發表的瀕危物種「紅皮書」。「海生館保育類水生生物收容中心」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與海生館合作進行保育類水生生物收容照護場所,多年來協助各地方政府處理傷病海龜的醫療、收容與野放等工作。

而海生館收容醫療的海龜來源多為屏東縣境內發現,部分則由其他縣市發現。也因多數傷病海龜皆由海巡署各地安檢所人員發現後通報,因此海生館未來仍會持續進行海龜通報救傷講習,協助海巡署人員於第一時間發現海龜擱淺時能初步救傷救援處理,並完成後續通報作業。同時,藉由康復海龜的野放活動提供民眾正確的保育觀念。

海巡署也呼籲民眾若發現受傷海龜,請撥打海巡署報案專線118,海巡人員將第一時間前往處理。依海生館及相關單位相關講習課程所受訓練,對傷病動物施行初步安置,且依農委會林務局及海生館建立的通報系統進行通報,請後續救傷單位接手處置。

 

※ 本文刪節版刊載於2016年4月10日台灣動物新聞網

【相關文章】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台灣最老 士林百年小學公共財 民團籲速列古蹟

$
0
0
本報2016年4月13日台北訊,林倩如報導

昨(12日)台北文資環境守護聯盟、BATTAO自主行動聯盟在士林國小前舉辦「守護百年老校文化資產,假公濟私的怪手別來!」記者會,呼籲現勘文資委員肯定士林國小乃台灣最老、第一所現代化國民教育小學之文化資產價值,即送即審文資大會予以法定保障,免於開發開路破壞。而校長修金莒也回應,願意與文資團體一起為提報為古蹟努力。

台北文資環境守護聯盟成員蕭文杰。攝影:林倩如。

台北文資環境守護聯盟成員蕭文杰攝影:林倩如。

(左起)王惠君委員、士林國小修金莒校長、台北市文化局副局長田瑋、李乾朗委員。攝影:林倩如。

(左起)王惠君委員、士林國小修金莒校長、台北市文化局副局長田瑋、李乾朗委員。攝影:林倩如。

列冊追蹤無效 力促文資審議

士林國小建於1895年,為日治時期在台興建的第一所現代化國民教育小學,伊澤修二以總督府學務長的身分在芝山岩創立「芝山岩學堂」,1898年改名「八芝蘭公學校」,1907年遷移至今日校地,1947年改稱「士林國民學校」,其改名、遷校過程都反應士林不同階段的地區發展史。

如今,校內仍擁有1916年(大正5年)12月25日完工的八芝蘭公學校講堂(圖書館),及30年代見證區域發展的公會堂(中山堂)兩座建築歷史悠久,亦為文資團體欲提報市立古蹟之基礎。

台北文資環境守護聯盟成員蕭文杰批評,北市文化局、教育局長年怠惰,文化局的列冊追蹤等於不繼續審議,列冊一點保護效用都沒有,何況國有財產屬於全民,提報文化資產更是憲法賦予老百姓的權利,不應限於所有權人;教育局長湯志民還曾發表〈建築之美─台灣第一所小學〉專文褒揚校史,小學裡的中山堂歷史尚且比台北中山堂(建於1936年)還早6年,倘若保留不下來,怎麼跟後代子孫交代?

他補充,台北市僅有兩間小學列入文化資產,萬華區老松國小、大同區大龍國小,然均建於1896年比士林還晚1年,呼籲文化局勿再以「列冊追蹤」推託卸責,即送即審文資大會,審議其是否具備文資價值並接受公評。

藤花下,百年校柱。攝影:林倩如。

紫藤花下,百年校柱。攝影:林倩如。

八芝蘭公學校講堂(圖書館)。攝影:林倩如。

八芝蘭公學校講堂(圖書館)攝影:林倩如。

公會堂(中山堂)。攝影:林倩如。

公會堂(中山堂)攝影:林倩如。

百年歷史真跡 拒為開發通路 

上月19日林欽榮副市長戶外開講「士林再生計畫」,提出士林再生策略,其中包括中正路路網重構,為了開闢「第二條中正路」已要求國小校地要退縮;岩山里里長、校友王芝安對此回應,他們說不會徵收、拆掉任何一個民房,現在還不知道會不會因此動到老建築,無論如何,拒絕為開發案犧牲!反對財團開路、反滅古蹟活路!

大雙溪好土聯盟、故宮退休編篡宋后玲說明,去年九月故宮博物院也被在地居民提報為古蹟,同樣僅是列冊,故宮顯具世界公認的文資價值,列冊追蹤緩不濟急往往錯失保存時機,以至於當下仍面臨大故宮計畫擴建工程的威脅。

人民民主陣線士林工作站主任周佳君則表示,士林再生計畫8個公辦都更案至少上千戶,高容積獎勵、高密度開發,為避免波及文資遭到拆除,一定要實質進到文資大會審議。

紀錄片導演洪維健也到場聲援,闡述歷史現場的重要性。信義區六張犁山區「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墓區」去年十月被指定成文化景觀,他形容,對歷史一定要很尊重,並保留現場,因為得花上冗長時間不斷努力去證明價值,如同50年代白色恐怖史料的出土等待,本來現勘委員不認識這段歷史,很難產生關懷,後經委員力陳才順利送入大會審議、經投票表決獲得正式登錄。

而薛琴、王惠君、李乾朗三位委員上午至學校勘查,由於建築本身做過補強,較難看出文資風貌,委員要求校方提供早期資料佐證,再來進行審查。作為管理單位,校方表示與民間提報的文資團體目標一致,但學校資源、人力有限,需要各界關心人士、校友共同參與推動,下月28日士林國小校慶,開放外界參觀,為其百年風華再現開展新篇章節。

岩山里里長王芝安。攝影:林倩如。

岩山里里長王芝安攝影:林倩如。

大雙溪好土聯盟、故宮退休編篡宋后玲。攝影:林倩如。

大雙溪好土聯盟、故宮退休編篡宋后玲攝影:林倩如。

人民民主陣線士林工作站主任周佳君。攝影:林倩如。

人民民主陣線士林工作站主任周佳君攝影:林倩如。

紀錄片導演洪維健。攝影:林倩如。

紀錄片導演洪維健攝影:林倩如。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海岸法初登場 分工整併千頭萬緒

$
0
0
作者:黃斐悅(地球公民基金會顧問)、黃靖庭(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

本專欄上回的《海岸法是什麼?能吃嗎?》一文中提及了2015通過海岸管理法後,各界對此不一的看法,然而不管是開發派或守護派,應該都會認同,不論條文怎麼寫,最後如何執法才是關鍵。雖然海岸法的工具尚未建構完成,但本文將介紹法條內涵,並邀請各界一起監督政府未來適當使用之。

核心工具:土地劃分管理

海岸疊合了多種土地,涉及不同主管機關,管理上十分複雜又諸多疏漏,海管理法通過後,才開始盤點與定義包含保護區在內的六大特定區位。圖片來源:內政部營建署「海岸資源調查及資料庫建立案」2016.03期中簡報

曾有台東地方民代提出,台東縣大片土地劃入海岸範圍,土地的權責自此劃歸中央,行政範圍將僅剩零星山區村落,違背地方自治的精神。

然而「位於海岸範圍≠受中央限制」、「位於海岸範圍≠受中央限制」、「位於海岸範圍≠受中央限制」,很重要所以寫三次。

只有位於「六大海岸特定區位」的建築物,且量體達到一定規模(如下方框所示),才需要向海岸主管機關(營建署)提出申請,確保其不違反海岸法的精神。六大特定區位項目分別為(1)近岸海域;(2)潮間帶;(3)海岸保護區;(4)海岸防護區;(5)重要海岸景觀區;(6)最接近海岸第一條濱海道路向海之陸域地區。上述地區目前正由營建署劃設中,草圖已陸續出爐,正式圖資預定於2017年2月公告。特定區位中,須經申請的開發規模如下:

  • 面積:陸地達1公頃,海域達5公頃
  • 長度:陸地長達1公里,海域長達5公里
  • 高度:建築設施超過10.5公尺(三層樓以上)
  • 容積:總樓地板面積累計 2000平方公尺(605坪)

黃線與紅線中間的帶狀範圍即「適用海岸管理法」,但並非全面管制之意,只有劃定「保護區、防護區」等特定區位才有管制。圖片來源:內政部營建署

升級打怪:思維轉變

海岸法的諸多條文中透露政府的海岸管理思維升級到「永續發展」的層級,是台灣的一大進步,然而「永續發展」一詞畢竟還存在許多模糊空間。營建署的草擬「整體海岸管理計畫」(草案見http://bit.ly/23oHMb9),將於2017年2月正式公告,這個計畫書將決定了未來數年內海岸土地利用的方向、原則及限制。究竟海岸法的「土地永續利用」是何種樣貌,恐怕得等正式的審查委員會成立,實際有案件送審後,才得以觀察政府對於「永續」的認定了。

而在前面所提及的六大特定區位中,針對海岸保護區及海岸防護區屆時將有各自的經營管理計畫。保護區視其自然資源類型,由不同中央主管機關或縣市政府擬定管理計畫;防護區的目的是防災,將統一由水利署劃定範圍及管理計畫。其餘4項,包含近岸海域、潮間帶、重要海岸景觀區、最接近海岸第一條濱海道路向海之陸域地區,等區位的管理原則,則將一同納入「整體海岸管理計畫」中撰述。

比方說,重要海岸景觀區應符合都市設計準則,盡量使公共設施的視覺、色彩有整體設計;另外也保障公眾通行與親水權益。特定區位中一定規模的建築物申請時,委員會將依照此整體計畫進行審查或提出設施修正的建議。

鹽寮海岸民宿群。圖片來源:無名氏

萬事俱備,只欠執法?

檢視過海岸法的所有條文後,對於環保團體來說,海岸法還是較為著重管理海岸的開發利用,並非環境保護。然而對於臺灣整體海岸事務管理,已經往前邁向一大步。在官辦或民間團體舉辦的海岸法座談會上,總有民眾提及「台灣不缺嚴謹的法律,缺嚴謹的執法」,法律不是萬靈丹,只是種工具,成效好壞端看如何使用。

困境一:專業人才不足

目前推動海岸法的重責大任暫時落到掌管全國土地的營建署。然而,綜觀目前所有政府機關,包含營建署在內,是否具備足夠海岸保育或海岸管理專長人才?目前在海岸法的各種會議和配合工作上,地方政府多指派由水利或都市計畫部門負責,中央單位則較常納入綜合計畫業務,這些單位並不熟悉保育工作。海岸法能否促成政府增加這一方面的專業人才,將留待觀察。

困境二:單位間磨合角力

以往雖有許多單位業務跟海有點相關,例如:漁業署(產業)、海巡署(軍事)、水利署(防災)、航港局(運輸)等,但都不是海岸的主管機關,更不可能進行海岸管理的整體思考,致使一些海岸糾紛屬於三不管,例如:違法傾倒廢棄物等長期問題。從海岸法推動期間的歷次會議記錄可見,相關單位如:水利署、環保署、原民會、觀光局、林務局、縣市政府等,對於即將增加的管理工作,有的消極推托,有的直言排斥,尤其是擔心海岸保護區成立造成民怨,而不肯主導劃設工作,造成營建署推動困難。

原因除了前述各單位思維未隨時代演變、人力和專業不足外,也缺乏經費。更重要的是,基礎調查資料不足,營建署難以說服各單位配合相關工作,橫向意見整合十分困難。制度草創期本來就不會有完整的基礎資料,只有各單位的負責人都願意承認過往政府的不足,接受萬事起頭難的壓力,磨合期才能縮短。總有一天,中央勢必需要成立正式的專責單位(譬如目前研議中的海洋保育署),主導解決海岸問題的橫向工作。

困境三:剪不斷理還亂的法令整合工作

各單位逃避責任之因,一部分是台灣土地法令多如牛毛(如區域計畫、國土計畫、濕地法…等),剛建立的環境敏感區制度非常複雜,海岸六大特定區位又臨時插隊,當然使公務員避之唯恐不及。

但這是整體國土規劃過程不可避免的趨勢,不可能回頭,唯有促請內政部和各單位更積極一起進行法令盤點整合,才能跨越這混亂的過渡時期。回到最現實的問題──有了法,就能管嗎?前述諸多現有法規,失效情形可是不勝枚舉。

海岸病灶 違規民宿

以東部海岸和離島為例,海岸上民宿林立,其中違法民宿恐超過一半。細究違法原因,可分為兩類,其中較單純的屬量體問題,像是房間數超過「民宿管理辦法」中規定的五間以下、在農地上蓋超過「農業發展條例」所規定建蔽率的農舍、將農地上的蓄水池變為游泳池、增建圍牆、造景等各式各樣的違法狀況,在東海岸和離島層出不窮。

另一類違法的狀況,則牽涉到民宿所在的區位。以離島小琉球為例,合法民宿僅30多間,但實際上全島民宿總量高達300多間。其中,許多違法民宿位於琉球風景特定區計畫中保護區內的山坡地上。不僅區位不正確,還涉及占用公有土地、未施作水土保持等問題。其實,大量墾伐山坡地興建民宿,不但會提高坍方的風險,大雨過後土壤加速流失,土石流入海裡、潮間帶,也造成生態上不小的衝擊。

眾多合法或違法民宿林立在海岸上,且民宿逐漸飯店化、旅館化的狀況下,其產生的污廢水雖然不像工業污水具有高污染性質,但量體依舊可觀。他們可能僅符合生活廢水的處理標準,更有甚者,則是未經處理直接排入大海,長期累積下來,易造成海岸周邊的海水優養化,從小琉球沿岸珊瑚礁的生長狀況,或許可瞧出一些端倪。

檢視「水汙染防治法事業分類及定義」,其中並無民宿事業的分類,僅針對餐飲業、遊樂園、觀光旅館等事業污水進行最大限值的控管,然而如今民宿眾多,整體排放出的生活廢水,可能已經不輸飯店、度假村,卻不像大型飯店或集合式住宅必須具備污水處裡設施,實有必要重新檢討法規的周延性。

沙灘上的休閒民宿,也海岸管理的重點之一。圖片來源:黃靖庭

執法單位有苦難言

那麼多違法情形,執法的單位究竟在做甚麼呢?民宿歸地方政府管轄,以花蓮地區為例,合法、不合法民宿上千家,但整個花蓮縣只有2-3位的稽查人員,就算每天查,一年365天也無法稽查完全部的民宿;至於罰則,依「發展觀光條例」將連續裁罰,屢罰不改善將斷水斷電,不准營業。

但實際瞭解,因執法上困難重重,違法業者反而有恃無恐,逐漸演變成違法民宿持續存在,當被稽查時,僅罰款了事,待風頭過後,因稽查人力不足也無法進行後續的追蹤,最後仍照樣營業。比起業者的獲利,罰款顯得微不足道,彷彿保護費般,繳完罰款到下次稽查這段時間,即可安穩地繼續營運。

海岸管理法具有強烈的保育色彩,但在地方政府執法人力不足的情形下,究竟能發揮多大的功能,仍以地方政府的執法效能最為關鍵。

共同承擔環境責任

不開發,不代表保育一定會好;不保育,也不意味就有能力做出好的開發。開發派和保育派的口號全世界都聽膩了,不需再談價值,而需要踏實的各種工作者。地方政府執法虛弱,又嚷嚷海岸保護區太嚴格,主要不是卡在公務員老舊思維,因為環境保護已成為多數人嘴巴上都認同的共識,永續的政策口號滿天飛。

我們認為,是整個台灣政府組織早就在長期政治鬥爭下能量疲軟,一個機構要承擔價值翻轉的工作根本不可能,除非先翻轉機構內部工作文化。

長期觀察營建署目前負責海岸法的團隊,雖然人力相當吃緊,但在用心程度上應當獲得許多掌聲。其他中央和地方單位的保守態度則多數有待突破。海岸法的用途可大可小,不管怎麼做,民怨都不會有消失的一天,期待各單位不如開始積極面對,反而能帶領民間產生信心,一起為消失中的海岸承擔更多責任。

保護區小知識

Q:哪些地區應劃為海岸保護區?
 
A:海岸管理法第12條,已明令下列重要資源之海岸地區應劃設為一級或二級海岸保護區,加以管理。
1.重要水產資源保育地區。
2.珍貴稀有動植物重要棲地及生物廊道。
3.特殊景觀資源及休憩地區。
4.重要濱海陸地或水下文化資產地區。
5.特殊自然地形地貌地區。
6.生物多樣性資源豐富地區。
7.地下水補注區。
8.經依法劃設之國際級及國家級重要濕地及其他重要之海岸生態系統。

 

暖化融解數兆公斤海冰 地球自轉軸心也偏移

$
0
0
本報2016年4月13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太空總署(NASA)最新研究顯示,地球自轉軸的擺動正因全球暖化而發生改變。科學家指出,雖然這樣的改變無害,卻具有重要意義,顯示出人類活動確實大幅影響地球。

地球。圖片來源:Beth Scupham(CC BY 2.0)

全球暖化影響地球自轉軸擺動。圖片來源:Beth Scupham(CC BY 2.0)

這份8日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期刊的研究指出,冰層融化,尤其是格陵蘭冰層,改變了地球的重量分佈,進而導致北極和地球自轉軸的擺動方式改變。

科學家和航海家自1899年起便開始精準地測量真實極地和極地的運動,並發現幾乎整個20世紀,極地和極地運動都稍微往加拿大偏移;但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研究發現,本世紀極地和極地運動是往英格蘭偏移。研究主要作者亞迪卡里(Surendra Adhikari)表示,近來這樣的改變非常劇烈。

雖然科學家認為這樣的改變無害,但卻具有重要意義。未參與研究的美國亞利桑納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歐佛培克(Jonathan Overpeck)認為,這顯示人類活動確實大幅影響地球。

2003年起,格陵蘭一年平均減少超過272兆公斤的海冰。研究作者之一、NASA科學家艾雯絲(Eirk Ivins)說,這對地球擺動的影響就像滑冰選手旋轉時抬起一隻腳一樣。

此外,艾雯絲表示,西南極每年減少124兆公斤海冰,東南極每年增加74兆公斤海冰,都增加了偏移的程度。

亞迪卡里指出,整體而言這些海冰的變化讓極地運動往東偏移。

2013年首次提出氣候變遷導致極地偏移理論的德州大學太空研究中心教授陳劍利(Jianli Chen)表示,NASA新研究更深入地探討這個問題。未參與NASA研究的陳劍利認為,這個現象不需要擔心,「這只是氣候變遷的另一個有趣影響。」

與部落共好 丹大生態旅遊踏出第一步——專訪南投林管處長張岱

$
0
0
本報2016年4月13日南投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丹大地區維護了良好的自然資源,無論七彩湖及六順山向來是頗具勝名的登山路線,也是南投縣信義鄉潭南、雙龍、地利及人和等四村落的傳統領域。居民要求自然資源共享若渴,南投林區管理處在衡量可行的方法之後,以生態旅遊踏出與部落資源共享的第一步。南投處處長張岱接受專訪時指出,與部落合作發展生態旅遊模式,或能開啟共管[1]機制。

經過一年生態旅遊可行性評估,南投林區管理處今年擬引入專家,與部落居民一起規劃經營生態旅遊,以生態保育的成果共享自然資源。

丹大林道、七彩湖深具旅遊魅力,南投林管處將以輔導部落族人發展生態旅遊,開啟共管第一步。圖片來源:南投林管處

丹大林道、七彩湖深具旅遊魅力,南投林管處將以輔導部落族人發展生態旅遊,開啟共管第一步。圖片來源:南投林管處

自然資源協同管理的第一步

2004年因七二水災沖毀跨越濁水溪的孫海橋,無固定式橋梁可供通行,加上地質等因素,丹大山區停止核發入山許可至今。此地雖依據《國家安全法》劃定為「山地經常管制區」,卻不限制居民進出,然而丹大地區進出口的「二分所」仍設有管制站,族人進入傳統領域必須登記。經過陳情抗爭多時,去(2015)年10月取消登記,目前除當地原住民和台電維修人員外,一般民眾仍禁止進入。

由於這些因素,使得當地歷十多年未能發展旅遊,居民要求開放丹大自然資源協同經營管理的呼聲不斷;另一方面,當地盜伐、盜獵問題長久也未獲解決。主管機關南投處在人力有限的條件下,思考與地方建立夥伴關係、協同管理自然資源的多贏策略,兩年前選擇推動生態旅遊為方式,並與潭南、雙龍、地利及人和等四村落合作。

2015年地球日,南投處即與地利國小合作,以布農民族植物取代外來樹種。圖片來源:南投林區管理處

2015年地球日,南投處即與地利國小合作,以布農民族植物取代外來樹種。圖片來源:南投林區管理處

繼可行性評估之後,今年邀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郭育任團隊啟動這項輔導計畫,目前針對部落意見領袖進行訪談,相關課程有望6月啟動。

複製能高越嶺經驗  原民自組生態旅遊推動聯盟

這幾年林務局育樂組結合南投縣仁愛鄉能高越嶺道周邊的三個村、六個部落[2],輔導發展生態旅遊,因位於南投處轄區,該處育樂課得以協助辦理。

有別於由特定專業團隊長期陪伴,能高越嶺道的輔導方式,是由原住民自行組織生態旅遊推動聯盟、建立制度,並將所需人力分為接駁、食宿、解說,登山嚮導等功能組別,參加者必須接受培訓課程、完成一定時數的訓練,才能取得解說員資格。

輔導計畫引入的外部專業團隊,則協助行程規劃、收集沿途的解說題材,製作解說手冊,提昇解說品質;另外,也教導接駁車輛、交通保險的重要性,確認遊客安全;也將安排相關的服務禮節、食宿安排及風味餐的開發,以及協助識別標章、文宣設計,還有協助建置行銷平台等。

而訓練過程中,就陸續對外宣傳開團,參加者必須付費,雖有些折扣,但受訓者已有收益,如此一來,可避免一年受完訓,熱情也消失了。

張岱表示,這套模式直接觸及旅遊實務中的各種議題,也能有效率的提升團隊士氣,南投處將之複製在推動丹大生態旅遊上。

盼生態旅遊成居民副業  重現部落傳統文化

雖然部落居民希望能盡快開放,導入遊客,但南投處評估,旅遊的形式以及實務操作都需要學習。張岱不諱言,「原住民回傳統領域是一回事,但帶遊客又是另外一回事;帶遊客必須負責其安全,並提供相當程度的遊憩品質,還要能兼顧環境永續,才能吸引遊客獨領風騷。」

丹大地區擁有豐富的野生物相,成為發展生態旅遊的優勢。圖片來源:南投林管處

丹大地區擁有豐富的野生物相,成為發展生態旅遊的優勢。圖片來源:南投林管處

未來民眾到丹大旅遊,可藉由單一窗口申請,由解說員以符合永續的旅遊行為導入。評估報告指出,丹大早期是伐木的地點,樹頭材的遺址還留在當地,具有人文景觀,加上野生物資源豐富,深具魅力。無論爬六順山來回四個小時,或到七彩湖,都不需走太久,因此一般民眾只要是生態愛好者就適合參加。

輔導內容包括參與人員的徵選、培訓、認證,並訂定相關制度、協助成立丹大地區生態旅遊籌備推動聯盟,以及相關文宣、遊程規劃、解說資訊之內容及資料編撰。

張岱說,生態旅遊與其說產業發展,更像是生活文化的分享,居民不須額外投入太多成本,只要有意願都可以參加培訓取得資格。

「生態旅遊不該視為產業,參與生態旅遊輔導的居民,都有自己的本業,例如原本務農,只是在非農忙期間擔任解說導覽,把多餘的時間和空間投入生態旅遊,是個附帶的工作。」他說,最早的民宿是指把多餘的居住空間,整理接待遊客,不會為了民宿蓋一棟房子,生態旅遊也是類似的精神;生態旅遊有如將照顧環境的成果,分享給一般遊客。

相對而言,經濟規模要與生態保育達成平衡,不能經濟規模有了,卻無法兼顧環境永續,張岱強調,「這就違背生態旅遊的精神!」

南投處樂見遊客來訪,多了遊客出入,有打草驚蛇的效果,對盜獵者和山老鼠應有遏阻作用。

另一方面,在生態旅遊實踐過程中,適度導入原住民傳統智慧,例如傳統文化是如何看待山川,跟野生動物怎麼相處等,將這些智慧與遊客分享,也是重現、實踐傳統文化的方式。

路斷也不怕  部落同樣好玩

除了遊程費用都是遊客付費外,實施過程中逐漸會出現需求,南投處也將確認其必要性,協助設置相關公共設施。至於遊程費用有多少回饋到林管處充當保育費用?則未有定論。

張岱提及,未來入山證若恢復申請,外來遊客都可自由進入,競爭也相對增加,原民的資金及人力能否與外來團體競爭,是一大考驗。在未開放入山證前,南投處也將與相關單位討論取得入山資格的條件。當地屬丹大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南投處傾向只有經過認證的解說員所接受的遊客可取得入山許可。

根據南投處委託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助理教授葉美智「南投縣信義鄉潭南、雙龍、地利及人和四村落發展生態旅遊可行性研究」,四村落生態旅遊發展包括部落型、周邊步道型及高山型等三大類。

地利天主堂。攝影、後製:廖靜蕙

地利天主堂。攝影、後製:廖靜蕙

雙龍國小石板屋。攝影:廖靜蕙

雙龍國小石板屋。攝影:廖靜蕙

南投處也針對四個村落進行旅遊資源的盤點,包括雙龍國小石板屋、地利天主堂、人和及潭南國小等,每個村落都有迷人之處以及動人的故事;另外,協助居民發展部落廚房,提供餐飲,未來即使路斷無法走步道、爬高山,仍可以部落為旅遊景點。

「和原住民一起合作發展生態旅遊,是讓環境永續最好的方法,不但尊重原住民也保護大眾權益。」張岱希望從此起步,逐漸發展自然資源協同經營的雛型。

※註[1]「共管」(co-management)可說是「共同管理」(collaborative management)的簡稱,有時候又稱為「合作管理」(co-operative management),通常運用在自然資源管理上,也就是說,希望透過治理的改革,特別是參與及負責的機制,來改進自然資源的治理;具體而言,就是政府與社區之間來共同分享權力、以及責任。參考:施正鋒、吳珮瑛《原住民族與自然資源的共管》。

※註[2]南投縣仁愛鄉能高國家步道周邊三村六部落包括:春陽村的史努櫻部落及德魯灣部落、精英村的波瓦倫部落及馬赫坡部落、都達村的都達部落及鹿谷達雅部落。


只限伐未堵走私 森林趨勢組織:中國林業管理待加強

$
0
0
作者:安•泰爾(森林趨勢組織傳媒經理)、孫秀芳(森林政策貿、貿易及金融倡議項目分析員);翻譯:Estelle

中國政府最近宣布,將推出一項新的旨在擴大禁伐範圍、削減木材採伐限額的採伐限令。乍看之下,此舉的確是個不錯的環保舉措。但是,認真分析了「十三五」規劃相關細節之後,森林趨勢組織(Forest Trends)還是發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

就在這個月,中國政府發布了全新的「十三五」規劃,確立了中國未來五年的發展思路。計劃明確指出,要在未來同時實現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政府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做法的確值得稱讚,但是也要及時合理地處理由此產生的各種國內外問題。比如,「綠色中國」願景可能讓中國已經日益衰敗的採伐業雪上加霜,而且還可能將環境破壞輸出到其他抵禦能力更低的國家。

更多細節分析請參見森林趨勢組織發布的簡訊 《中國天然林採伐限令擴大化對國內外環境的影響》

中國林地地圖,綠色代表天然林,藍色代表人工林。圖片來源:Forest Trends

「十三五」規劃指出,2016到2020年期間將進一步縮減國內木材採伐限額,在現有基礎上再降低6.3%。在2017年前,將現有部分東北地區的全面商業禁伐規定拓展到中國所有剩餘的天然林區 。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這項禁令,不僅將影響中國的經濟和環境,其正面和負面影響也可能波及其他國家。

首先,採伐禁令已經造成中國國內大規模的失業與勞動力流失 。到2014年,天然林占中國國內木材產量一半以上,對整個林產業的發展和就業來說是重要支撐。為解決採伐禁令造成的負面經濟影響,中央每年下撥23.5億元人民幣(約合3.79億美元),用於彌補2014年到2020年期間林業減產對當地人民生產生活造成的損失(這一影響已經產生,但具體規模尚不得而知)。

諷刺的是,建設「綠色中國」的最終結果,可能是將環境破壞輸出到抵禦能力更低的國家。

採伐禁令還將影響特定種類木材的貿易和製造。也許中國雄心勃勃的植樹計劃可以彌補其中的一些不足,但是天然森林中的一些特殊木材種類不是可以用植樹計劃就能輕易替代的,尤其是生長在中國東北的一些樹木,比如蒙古櫟木、白蠟樹和紅松——這些都是具有重要商業價值的硬木品種,主要用於製造高品質的地板、家具和膠合板。

並不是說這些具有重要商業價值的木材品種會就此完全處於天然林採伐的禁區之內。雖然禁令推出之後,此類木材在中國市場的流通也許將變得更加困難,但是無論是通過合法還是非法途徑,人們還是可以得到一定數量的貨源,而這反而會曲解了禁令本來的目的。其中一個引人擔憂的漏洞就是政策並沒有禁止非商業採伐,前提是保證未來五年內採伐總數量不超過4950萬立方米—— 這其中就包括「森林撫育間伐」等管理措施,而這種採伐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證林木正常健康生長。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許多國家,「林木間伐」已經變成了追加採伐的藉口。在進行森林管理的同時混雜採伐一些上述商業珍稀木料——這種非法採伐方式似乎已經在業內流傳已久了。

中國採伐禁令或將波及其他國家。中國的木材供給有一半以上都依賴進口。一旦新政落實, 中國必定要進口更多的木材 ,以彌補由此造成的需求缺口。已經有證據表明,進入中國的很大一批木材都來自非法管道——其中某些紅木品種主要來自東南亞湄公河流域,而來自非洲的非法進口量也在逐漸增加。此外,現有的植樹計劃並不能彌補中國市場對某些目標木材的需求,這也在無形中推動了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非法採伐,因為這一地區森林與中國接壤,而且林木品種非常接近。無論從合法還是非法渠道來看,加大這些木材的進口都會招致更加嚴重的後果,讓本就對中國市場虎視眈眈的國際貿易商更加垂涎。

從本質上來看,中國保護本國天然森林資源的做法並沒有充分考慮進口木材帶來的影響。也就是說,中國是在簡單地向外——尤其是向那些政府監管不到位、執法能力低下的國家——輸出環境破壞。為了確保中國自身的可持續建設能夠有助於推動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就需要製定和落實相應的保護性政策,避免給其他地區帶來不必要的負面生態影響。

響應地球日 天柏嵐志工攜手護育濕地

$
0
0
本報2016年4月14日嘉義訊,郭貴嵐報導

響應即將到來的422地球日,企業展開一連串的棲地守護行動。12日,55位Timberland及Kipling企業志工來到嘉義南布袋濕地,合力用竹子及廢棄蚵殼營建護坡工程,共完成15公尺的防護竹籬,並裝填110袋的廢棄蚵殼預備使用,總體積約為10立方公尺,希望能保護坡岸不被風浪吹蝕沖刷,讓動植物慢慢回家。

志工鏟起廢棄蚵殼,作為護坡工程的材料。攝影:郭貴嵐。

共享生態環境  自然農法帶動農村價值

布袋鎮的三大產業農、漁、鹽,隨時代更迭也各自有了不同樣貌。其中農業的代表是江山社區。

放下高薪回鄉陪伴父母,有「江山米人」稱號的社區總幹事謝鵬程,感慨身邊許多施行慣行農法的老農,長期暴露在各種化學農藥之下,最後因癌症或其他病症而離開人世,他不希望農民用生命辛苦賺錢,卻沒生命可花錢,因而致力於友善土地的耕作方式。

他慎選抗熱水稻品種,拉開種植間距增加通風來減少蟲害,同時透過人工除草、不噴農藥化肥、改施用有機肥等方式,讓大自然重建應有的生態食物網,不但照顧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身體,也顧及了環境。謝鵬程說:「如果鳥會幫忙吃蟲,那就多種點,分一些給牠們吃也不為過,就當做是發出去的薪水。」

除了生產安全的農產品之外,謝鵬程也花許多心思進行社區營造,保留傳統閩南的三合院建築聚落,希望能讓更多人看到傳統農村的美,感受早期居民的生活方式。首次參與志工服務行動、老家也在鄉下的志工洪瑞謙表示,來到嘉義感覺特別有家鄉味,做這樣的生態復育別具意義。
 

江山社區中有許多傳統三合院建築。攝影:陳孟薇。

社區、在地團體、企業志工  協力改善濕地環境

曾為八輕預定地的南布袋濕地,現在是國際級保育類黑面琵鷺在台灣度冬的主要棲息地之一。台大城鄉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蔡福昌表示,這裡希望能進行棲地復育營造,打造腳踏石(step stone)棲地,將沿海濕地及棲島串聯成連續的地景。

日漸成為當地衛生問題的廢棄蚵殼,相當適合用來作為濕地改善復育工程的素材,裝袋後可當做天然防波堤,蚵殼孔隙還可提供水域生物庇護棲息空間。這樣的蚵殼護岸的應用方式,對Timberland志工來說是初體驗,志工蕭惠齡表示:「實際參與太有意義了!」

布袋鎮新岑里的年輕里長蔡裕閔,很開心看到這麼多人來到這裡認識社區,也相當感謝志工們的協助。

志工汗如雨下,將辛苦鋸下的一段段竹樁釘入海底。攝影:劉欣維。

大江南北走透透  不畏風吹日曬守護環境

適逢今年春天第一波鋒面報到,前一天還下著大雷雨,所幸沒有影響到當天的活動。志工們頂著豔陽鋸竹子、填裝並搬運蚵殼、穿著青蛙裝下水竹樁,比平時在辦公室及櫃位銷售的工作辛勞許多。

親身實踐品牌的形象與理念,Timberland資深經理劉真津表示,每次來嘉義都有不同的體驗,也感受到大家真的是來為當地付出,很開心越來越多人參加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發展整合部主任陳炳燕說:「這是第四次來到嘉義辦工作假期了,感覺就像回家般,看到了老朋友及當地的美好風光,這樣的成果是大家共同擁有的。」因應即將到來的地球日,除了棲地守護行動之外,也有市集、網路倡議等許多活動,讓各地民眾能透過各種形式共襄盛舉。

研究:「食物浪費」排碳量驚人 堪比全球第三大國

$
0
0
本報2016年4月14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在農地有限的情況下,人們普遍認為,減少糧食浪費、分配多餘食物至需要的地方,有助解決飢餓問題。不過根據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PIK)的最新研究,減少食物浪費,還有助於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緩減極端氣候、海平面上升等氣候變遷衝擊。

被撿回來的食物

被撿回來的食物都還可食用圖片來源:天馬行空數位有限公司

在不同情況下,研究者分析過去與未來對食物的需求發現,全球平均每人需要的糧食幾乎沒有改變,而過去50年糧食的可取得性快速增加,導致栽種多餘糧食所產生的碳排放增加超過300%。

因此,研究作者、PIK氣候變遷與發展主任克羅普(Jürgen Kropp)認為,減少食物浪費對紓緩氣候變遷的貢獻更值得注意。

全世界產出的糧食有30%至40%不會進到消費者的肚子,而是在收成後或運輸過程損壞,或是被店家和消費者丟掉。研究指出,富裕國家傾向吃下比實際需求更多的食物,或是把食物浪費掉;如果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改採西式飲食,包括吃更多的肉品,這個比例很可能大幅增加。

隨著貧窮國家發展和世界人口增加,本世紀中前,食物浪費相關的碳排放將從每年0.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增加至1.9至2.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世界資源研究院院長史迪爾(Andrew Steer)指出,如果糧食損耗和浪費是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將是全世界第三大碳排放國。

PIK的研究指出,2050年時,多達14%的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可透過管理糧食利用和分配來避免。研究共同作者普拉德漢(Prajal Pradhan)表示:「農業是氣候變遷的主要驅動因子之一,佔201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超過20%。避免食物流失與浪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有助紓緩氣候變遷。」

研究沒有探討如何減少糧食浪費,不過相關的行動已經在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發酵。例如,30個國家的領袖、政府官員、基金會執行長、研究團體和慈善團體,在今年1月組成聯盟「Champions 12.3」,力求在2030年間減少一半的糧食浪費,並大幅減少糧食損耗。聯盟成員包括特易購、雀巢、荷蘭合作銀行、聯合利華、美國樂施會、世界自然基金會和洛克菲勒基金會等。

爐碴再利用惡名難了?工業局修法限縮 業者出絕招

$
0
0
本報2016年4月14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廢爐碴入侵農地、房舍,惡名不斷,經濟部工業局提「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管理辦法」修正,嚴加管制。昨(13)日公聽會上,業者大吐苦水之餘,也釋出善意。同意嚴刑峻法取締不良廠商,並訂出自我規範,將廢爐碴只送至六家優質再利用機構,減少廢爐碴外流管道。

此次修法導因於松菸文創因牆面摻入廢爐碴而出現「青春痘」,引發立委關切。上月立院決議廢爐碴在利用先停用3個月以釐清爭議。近日來,各鋼鐵廠堆滿廢爐碴無處可去,業者急跳腳;加上工業局祭出加嚴的「再利用管理辦法」,合法電弧爐煉鋼業者被逼跳出來解決問題。

「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管理辦法」公聽會。攝影:陳文姿。

「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管理辦法」公聽會。攝影:陳文姿

緊箍咒再縮  業者抗議「合法出路都沒了」

先進國家如日本、歐洲等都有煉鋼爐渣再利用的經驗,但國內廢爐碴再利用卻一再出問題,汙染魚塭良田,甚至進到建材成了「爐碴屋」,惡名昭彰。

為補足「青春痘牆面」的管理缺失,工業局再修「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管理辦法」,提出產品履歷、第三方驗證、產源責任等新規定。業者大嘆:這法成了大怪獸,好廠商也難生存。

以再利用用途為利,工業局刪去瀝青混凝土粒料原料、紐澤西護欄等再利用用途。台灣鋼聯公司方彥斌總經理說,不給廢爐碴一個對的去處,只會讓廢爐碴亂竄,無法解決問題。

慶欣欣鋼鐵公司董事長顏慶利說,強化運作、管理、監督、檢驗、加重刑罰都可以接受,但不能讓產品沒有出路。

環保團體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也同意,一味靠禁用不能解決問題,不如幫廠商找合法的去處,讓爐碴用在對地方,才可以從根本杜絕廢爐碴亂竄。電弧爐碴分為氧化碴與還原碴兩類。謝和霖建議讓氧化碴用於瀝青混凝土,還原碴用於水泥生料。

大放送減惡名  廠商提自律、嚴刑峻法 

廢爐碴屢爆弊端,撻伐聲浪高,導致再利用產品的通路受阻,業者也面臨不少壓力。廢爐碴亂倒,固然是不肖再利用廠商所為,但身為源頭的電弧爐煉鋼業者只顧成本,將爐碴交給不肖廠商,也難逃其責。

為了表示誠意,煉鋼爐石資源化再利用推動小組召集人何長慶表示,電弧爐煉鋼業者已經跟環保團體、立委協商,同意自行將再利用的管道限縮到6家。未來業者將所產的廢爐碴(還原碴)只交給這6家優質再利用機構處理,並確保其處理程序,並將產品直接售往終端使用者。

比起修法,此舉對減少廢爐碴外流助益更大。不僅如此,何長慶也說,將讓第三方公正團體推派代表參加監督機制,「業者無法再承受污名」。

在罰責上,業者也同意嚴刑峻罰。過去,由於電弧爐碴屬於再利用產品,並非廢棄物,隨意棄置罰只有6000-30000元。現在業者達成共識,未依法棄置的廢爐碴應依廢棄物清理法第46條處理,處1年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300萬元以下罰金。

不過,廢清法的罰責認定屬於環保署的權責,工業局表示,會傳達業者意見,請環保署答覆。

氧化碴問題較少 業者盼盡速解禁

由於立院決議,經濟部自3月22日起暫停廢爐碴再利用3個月。3個禮拜以來,爐碴堆置在煉鋼廠內,廠商叫苦連天,更遑論3個月。

業者表示,已充分表達誠意,而且,自2011年修法後皆是還原碴出問題,台灣資源再生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林宏端表示,氧化碴這次是無端受牽連。

爐碴與爐石的區別。圖表來源:工業局。

爐碴與爐石的區別。圖表來源:工業局

還原碴的管理須更進一步討論,業者希望至少先將氧化碴解禁,解決燃眉之急。雖然公聽會現場無人反對此提議,但這是立法院決議,是否解禁還是要由立院決定。工業局副局長蕭振榮表示,會向立法院反映業者意見,並且已經與各地環保局商議合法的暫時堆放地點。

本次公聽會主要針對電爐煉鋼爐碴,並未討論另一種廢爐碴:轉爐石。工業局表示會彙整各方意見三個禮拜內預告「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管理辦法」,預告期間業者或民眾如有其他意見仍可反映給工業局。

振興台灣林業 林務局2017年中完成供需調查

$
0
0
本報2016年4月1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針對立法委員質詢台灣林木自給率過低、農委會應以發展可永續的林業做為相關因應措施,林務局長李桃生表示,現正啟動的「林業經濟振興策略計畫」,可望於今年底完成需求端、明年6月完成供應端調查,未來國有地人工林將採取小規模帶狀疏伐或擇伐,以促進森林健康為主,疏伐的林木則供經濟利用。

台灣私有林136,555公頃公頃,林農平均擁有的林地都在3公頃以下,獨立而分散,難以擁有經濟規模,因此建議朝精品化發展。攝影:廖靜蕙。

台灣私有林136,555公頃公頃,林農平均擁有的林地都在3公頃以下,獨立而分散,難以擁有經濟規模,因此建議朝精品化發展。攝影:廖靜蕙。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11日邀請農委會就「植樹造林計畫推動現況、檢討與未來規劃」進行專案報告,農委會主委陳志清報告中指出,2012年至2015年累計執行造林面積12,019公頃,國人每位增加5.23平方公尺綠地面積,估計每年可吸收17.9萬公噸二氧化碳。這個數量,也超過APEC會員國面積比例換算後,台灣需增加的11,550公頃造林面積。

台灣森林覆蓋率達六成  木材自給率不到1%

另依據第四次森林大調查結果,我國森林總面積達219.7萬公頃(含金門、連江縣),森林覆蓋率為60.71%。優勢樹種以闊葉樹林型1,433,843公頃,佔65%最多,針葉林則301,003公頃,佔13.7%,針闊葉樹混淆林計172,186 公頃,佔7.8%,竹林計132,607公頃,佔6%。而私有林約136,555公頃。

不過,台灣至今木材自給率仍只有0.4~0.5%之間,現場幾位立法委員要求林務局針對國內林木自給率不到1%,要求重新檢討林業政策。

立委高潞‧以用即指出,台灣每年使用的木材,99.5%由國外進口,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及學者研究,都顯示進口木材非來自經認證可永續的林木,2009年台灣的可疑非法砍伐林木進口量約佔總進口量更達11~24%。

天然林完全禁伐  需發展人工林產業

此外,農委會制定的「契作短期經濟林作業規範」目的是要活化休耕農地,提高國內木材自給率,降低依賴進口材,促進菇蕈及紙漿產業發展,他質問目前造林政策是否符合國內產業需求,並強調林地的管理必須兼顧生態與居民的生計。

李桃生表示,過去台灣林業發展依附於天然林,缺乏長期撫育、經營管理的概念;目前國際間共識是禁伐天然林,我國也將全面朝人工林產業發展。未來朝小面積疏伐,兼顧森林生態的使用。「疏伐的目的是營造健康的森林,森林健康之後,才有可能撫育健康的林木。」

林務局將全台灣的林地分級分區為林木經營區、森林育樂區、國土保安區以及自然保護區,其中林木經營區指位於經濟林地且海拔高度小於2,500公尺,坡度小於等於35度,有計畫性的集約經營,且無水土保持問題,適宜規劃為以育林、林木生產、副產物培育利用為主要目標。

私有林規模小  林務局建議朝精品化發展

目前已啟動的調查包括供應端及需求端。需求端包括廠商使用的料源,需要的規格,以及木材商使用的進口木材規格為何;供應端清查則包括適合林木經營的國有地人工林林地交通現況、林道可供利用現況。以「林產經濟振興策略規劃」,盤點現有的林業資源,優先推動私有林和國有林的產業資源,去年已啟動清查,執行率達41.8%,預計需於明(2017)年6月底完成。

林務局指出,台灣私有林136,555公頃公頃,林農平均擁有的林地都在3公頃以下,獨立而分散,難以擁有經濟規模,因此朝精品化發展,例如一些木材DIY工坊,讓民眾認識台灣生產的林材為主。

國內2012年至2015年累計執行造林面積12,019公頃。攝影:廖靜蕙。

國內2012年至2015年累計執行造林面積12,019公頃。攝影:廖靜蕙。

輔導林業合作社  爭取國際永續認證

另外,台灣已有四個林業合作社,將數十位林農集合起來,委託專業經理人管理,得以向政府要求技術支援以及相關獎勵輔導,並朝可永續的林業FSC認證努力。以位於台中的永在林業公司為例,即與屏東林農合作成立合作社,總面積約900公頃,以成長快的闊葉木為主,計畫以十年為輪伐期。

這與紐澳的營林方式類似,他們的林業公司大約擁有2000公頃面積,林地中間有木材工廠,分20年輪伐,每年砍100公頃。

然而,20年來斷裂的林業人才、技術、機具,如何銜接?李桃生表示,已邀集林務局退休員工成立小組編寫技術規範,從產運技術、伐造集運、建構技術規範等,重新開始,並將開班授課訓練新人;另也將建置供需媒合平台,讓資訊流通。

立委陳曼麗表示,台灣身為進口國應參考FSC原則,採購經認證的林木。李桃生表示,澳洲已通過木材商須負起木材來源是否經過認證,已透過國際合作取得立法資料,研擬相關法令。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Viewing all 1985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