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85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地熱鑽探恐誘發地震? 專家:淺層工程風險極低

$
0
0
本報2016年3月24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由民間自組的「利澤地熱發電廠」開發案環評,24日進行第二次專家會議,討論「鑽探方式及地質災變潛能分析與因應」議題,要釐清之前環評過程中對誘發地震與井噴等災變疑慮。

地質學者與實務經驗專家表示,在目前相關文獻與案例中,並無地熱井工程誘發大地震的前例,可說風險甚低,此案將在開發單位補齊相關資料後,重回環評大會討論是否需進二階。

20160324麗澤地熱

利澤地熱電廠環評案進行第二次專家會議。攝影:賴品瑀。

審查程序慢?  環委:先例需花時間釐清

雖然國內逐漸重視綠能,但不同於離岸風機受到能源局重視並主動發起政策環評,在地熱方面,打頭陣的是民間。利澤地熱發電是國內第一個深層地熱案,為此籌組「蘭陽地熱公司」的環運人士高成炎粗估,將為此砸下百億資金。

此案位在宜蘭五結鄉的利澤工業區,總開發面積1.49公頃,打算打11口井,打向預估發電量將達100MW。由於是打頭陣,即便環評專案小組召集人廖惠珠一再自陳非常期待此案,但仍因許多技術與安全規範無前例可循,環評審查過程相當曲折。自去年4月開始,在三次小組審查會議後,另開專家會議討論「深層鑽井作業之地質安全評估」,在去年12月的292次環評大會,仍無法決定是否進入二階環評,而再舉行第二次專家會議。

除了高成炎不滿審查程序緩慢,海洋大學地科系教授李昭興也有所抨擊,直指準總統蔡英文已提出地熱發電達600MW的願景,大約等於要打100口井,如果每一口井都是這樣的審查速度,將拖慢地熱發展的腳步。但反歸世界各國,菲律賓已有20%的電力來自地熱,而印尼、肯亞、衣索比亞也都非常積極的開發中。

廖惠珠則表示,這是因為此案為先例,有許多事情需要釐清,甚至舉行專家會議聽取意見,後續開發案將因此受益,不用再花這麼多時間審查。而地熱發電計畫需要進行環評審查,是依照電業法的規定。

地熱井誘發大地震?  陳文山:淺層工程不可能造成影響

第292次大會要求針對「鑽探方式及地質災變潛能分析與因應」議題召開專家會議。除了已參與第一次會議的地質學者陳文山、宋聖榮、李昭興、黃柏壽等,這次更邀請了多位曾在中油、鑽井實務工作過的專家,如黃旭燦、林朝光、陳耀輝、李茂全等人參與討論。

對於地熱井鑽探是否有可能誘發大地震,地質學者多表示可能甚小,世界各國並無前例。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解釋,此案鑽探計畫雖然可能深5至6公里,但仍屬地表淺層,大地震為幾百公里下的深層板塊運動所致,在淺層的工程並不可能造成影響。

20160324利澤地熱

開發單位與學者皆認為地熱井工程誘發大地震的可能極小。攝影:賴品瑀。

工程專家:設備先進  仍應先做好防災準備

釐清地熱井工程難引發大地震,但鑽探地熱工程沿著斷層帶,本就屬地震多的區域,因此專家也提醒開發單位,對鑽井工程中的鑽屑處理、地下水文、噪音與漏泥等4項,要提出因應對策。

而在開發石油、天然氣時若發生井噴,往往伴隨著燃燒、爆炸等危險,但台大地質系教授宋聖榮強調,地熱井即便發生井噴,也僅是熱水,與油氣造成的災害難比擬。至於井噴疑慮,實務工程專家多認為工程可以解決。因此要求開發單位再詳細說明預防井噴對策,例如以密度足夠的泥漿壓制井壓;設置井口防噴器;設計完善且具足夠強度的套管,並在套管周圍以水泥完善固封。

在實務工程專家眼中,可從計畫書中得知利澤地熱發電廠選用的設備多為世界先進。中油退休技師林朝光表示「如果有機會,我真想去參觀!」但也建議即便開發單位有完善準備,仍需做最壞打算。若井噴發生,可能的範圍影響多大、情況有多壞?甚至多與居民溝通、事先模擬演練,落實災害風風險評估。


本世紀最嚴重!大堡礁珊瑚白化 尼莫的家正在消失

$
0
0
作者:鍾文松(昆士蘭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Coralwatch team,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 編按:聖嬰現象讓海水溫度上升,世界遺產大堡礁也抵擋不住!目前大堡礁有高達3/4面積出現低至中等程度的白化,部分地區甚至達100%,情況令人擔憂。澳洲當局已於本月20日宣佈,就白化問題進入最高警戒級別。但其實,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管理局(NOAA)科學家早在2015年提出警告,全球暖化將帶來第三波全球珊瑚白化潮,要從嚴重白化中復原,也得花上10年左右的時間。NOAA珊瑚礁觀察計畫協調人依金(Mark Eakin)說,這次的大規模白化和聖嬰現象也有關係,但可以確定的是,全球暖化仍是最關鍵的原因。

在我這個年紀的,大概很多人在學生的時候都看過海底總動員,或是最近開始陪著自己的孩子看的經典動畫,描述著尼莫爸爸如何找尋尼莫的冒險過程。

前前後看了十數遍了,打從心底佩服這部描述澳洲海域的生態與多樣性都極儘考據的必看的動畫,當然也是一部喚醒住在陸地上的人們關懷海洋的成功作品。小丑魚在動畫與廣告的推波助瀾下大出風頭,頂著這名氣也讓小丑魚在各大水族館中成為不可或缺的角色,那白色條紋配上鮮豔橘色的身軀,任誰看過之後都會深刻地記住,相信許多人因此在心中埋下了一顆關懷海洋的種子。

小丑魚的海葵家園不再安穩。圖片來源:Wensung Chung

澳洲大堡礁從來不缺這明星中的明星物種,常常在很淺的海邊浮潛即可看到牠們住在柔軟舒適的海葵裡,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他們可能會消失在我們的眼前,直到我們親眼目擊此事件正在發生中。過去的兩週,我來到珊瑚礁研究的天堂「蜥蜴島海洋研究站」潛水,大部份來過這小島的人們對島周圍的水域有著一個鮮明的印象,就是水清、沙白、珊瑚與生物身強體壯又多樣,所有在教科書上呈現的健康珊瑚礁區該有的狀態,蜥蜴島就是個活樣本。

不過這一次卻變了,把船開出沙灘後,眼前的景象已經把站在船邊的我嚇壞了,水下面的珊瑚好像得了癩痢頭一般,東白一塊西白一塊,還有許多大範圍的螢光藍色或是粉紅色斑塊,這畫面是我到澳洲那麼多年從來沒有見識過的。下了水之後,水溫30度加上眼前水濁的情況讓我有錯亂的感覺,彷彿是在颱風前的東北角,因為水濁,一顆直徑十公尺左右的礁體狀態並無法一眼窺視,靠近一點之後,看到熟悉的巨大硨磲貝,旁邊依然躲著懶散的紅石斑,也看到活躍在礁區的隆頭魚、粗皮鯛及雀鯛們。

同時間目光所及的範圍內,發現背景與動物間的景象間存在著極為詭異的不諧調,主礁體上就像是被黏上了許多坊間海水水族商店中販賣的白色珊瑚骨骼,遍佈在所有的視野範圍內,諷刺地覺得自己像個泡在超大型熱帶魚展示缸裡假裝視線裡美好的傻瓜。

水下面的珊瑚好像得了癩痢頭一般,東白一塊西白一塊。圖片來源:Wensung Chung

海底珊瑚白化情況嚴重。圖片來源:Wensung Chung

在假裝鎮定的矜持下,眼角瞥見一隅白色團塊拉住了我的目光,是一對公主小丑魚(跟尼莫一樣的小丑魚)住在一團像被泡進漂白水之後的全白海葵上。很顯然地海葵與共生藻的平衡關係正在崩解,如果白化海葵無法恢復其健康的狀態,意味著仰賴海葵保護的小丑魚將被迫尋找另一個家,或者更不幸的是在遷徙搬家的旅行裡就被一旁虎視眈眈的其它掠食者一口吃下。

不過小丑魚並不是唯一面對失去家園的動物,還有許多仰賴珊瑚作為避難處的魚兒們,原先棕黃色的枝狀珊瑚是黃色雀鯛賴以隱蔽的堡壘,如今雪白的珊瑚枝條卻讓原先的住民因為鮮明的黃白對比成了顯著的目標。再如紅棕色天竺鯛原先住在棕色珊瑚屏障裡,當原先賴以隱蔽的珊瑚尖端逐漸白化,使得魚群必須擁擠地瑟縮在那一息尚存的珊瑚基部,壓縮了天竺鯛安全生活的空間。

褪色的海葵無法提供珊瑚礁魚類庇護。圖片來源:Wensung Chung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海洋酸化這些字眼越來越常出現在生活之中,這些事件看起來沒有一絲一毫將減緩的趨勢,今年年初的酷寒天氣,乾季濕季時間錯亂,更頻繁的颱風侵襲,海水暖化珊瑚白話等隨時隨地都緊扣著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個生命。

尼莫在睡前給了老爸一個吻,祈禱著明天起床後白化消失,海裡一切逐漸回到正常。

我跟看到這訊息的你們都該多做些什麼,該想想無止盡的商業與工業開發是正確的方向嗎?當然你可以假裝看不見,選擇忽視,不過可以想見的是,某天在為你的孩子講睡前故事的時候,需要告訴那兩歲的女兒這悲慘的現實故事,小丑魚再也無法平安無事地住在他自己的家園了。真心盼望這天永遠不要到來。

歐洲車廠提高鋁用料比例 強調減碳、可回收

$
0
0
本報2016年3月25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隨著全球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鋼等較重的金屬正逐漸被輕量、可回收的鋁所取代。金屬業界人士指出,由於車廠實施減碳,歐洲車的鋁材用料比例將於2020年提高至平均180公斤。

SoulRider.222

由於車廠實施減碳,歐洲車的鋁材用料比例將於2020年提高至平均180公斤。本圖僅供示意。圖片來源:SoulRider.222CC BY-NC-ND 2.0)。

在2015年歐盟執委會的強制性目標之下,汽車製造商必須確保歐洲生產的汽車,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不超過130克,並在2021年進一步降低至平均95克。排放量的限制會根據汽車的質量有所不同。

美國用一套以汽車大小和引擎效率建立的模型計算碳足跡,不過歐洲的排放量限制僅以汽車質量來計算。

戈茲指出,「歐洲以汽車質量訂定的規範,輕量化的誘因不像美國的碳足跡模型那麼強。以碳足跡模型建立的規範可以從重量和引擎效率調降二氧化碳曲線。」此外,Gotz表示歐洲產業界希望歐洲也能效法美國改採碳足跡模型。

產業組織歐洲鋁業(European Aluminum)總幹事戈茲(Gerd Gotz)引述2012年的預測報告指出,鋁製冷軋板和擠型件長期成長,歐洲車的鋁材用料預計將從2012年的平均140公斤成長至2020年的平均180公斤。

「這將帶動下游產業的成長。」戈茲在開普敦的鋁業研討會上表示。他說,這個趨勢目前在歐洲是由較重的高級車款所帶動,不過也僅限於較小型的車款。包括賓士、奧迪、福斯和寶獅在內的各大車廠,從車門到引擎等零組件皆將導入更高比例的鋁料。

「未來汽車不會再進入掩埋場,其中的鋁材可以不斷被重複使用。」戈茲說。

鋁礦開採儘管為大眾所詬病,但鋁的循環再造與生態關係重大。利用再造鋁材除了可以節省能源,更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據美國環保署(USEPA)的估計,生產再造鋁的淨碳排放量比生產原鋁低40%之多。

全球鯊魚密度最高 加拉巴哥群島新設海洋保護區

$
0
0
本報2016年3月25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加拉巴哥群島如今將擁有新的海洋保護區,面積約和比利時國土一樣大,保護全世界密度最高的鯊魚族群。

Niall Kennedy(CC BY-NC 2.0)

加拉巴哥群島的鯊魚。圖片來源:Niall Kennedy(CC BY-NC 2.0)

厄瓜多新設立的保護區面積約3萬8000平方公里,涵蓋群島32%的水域。圍繞最北邊的達爾文島與狼島,將禁止所有漁業活動,以保護當地鯊魚與相關生態系。群島其他地方也設立許多較小的禁捕區。

截至目前,小型當地漁船仍被允許在保護區範圍內作業。厄瓜多政府表示,該棲地受到全球暖化、商業拖網和非法捕鯊取翅活動的壓力,需要加強保護。

全球鯊魚數量正急劇減少。據科學家估計,每年約有1億隻鯊魚遭殺害,佔鯊魚總數的6%至8%,遠超過族群繁衍速度。政府希望新保護區能作為鯊魚的繁殖基地,讓所有鯊魚長至成年,回到全球海洋。此外,政府也寄望新的和現有的保護區能促進國際海洋保育行動、取翅的反制行動和氣候變遷的因應。

加拉巴哥群島海域可見超過34種不同種的鯊魚,包括體型最大的鯨鯊、迴游性的雙髻鯊和加拉巴哥鯊。

聯合國世界遺產加拉巴哥群島,是達爾文演化論的發源地,也是科學家眼中無價的「活實驗室」。位於冷熱洋流匯集處,加拉巴哥群島是全世界生物多樣性最高的海域,有3,000種魚類、無脊椎動物、海洋哺乳動物、特有種海鳥以及全世界唯一的海鬣蜥。由於地處偏遠獨立,像加拉巴哥象龜等許多特有種仍保持著史前時代的模樣。

島上99%的陸地屬於自然保護區,禁止開發活動,旅遊活動亦有嚴格的限制。當地18年前就開始設立海洋保護區,禁止商業捕撈。

一份2015年的調查指出,加拉巴哥群島一隻鯊魚一生的觀光價值是540萬美元(約1億7582萬新台幣),而一隻死亡的鯊魚只值不到200美元(約6512新台幣)。

800架離岸風機2030就定位? 風力公司憂產業鏈跟不上

$
0
0
本報2016年3月25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離岸風電可望踏出第一步!歷經過層層審查關卡、法規不足、民眾抗議等問題,依計畫今年底西部海域上將矗立起四部示範機組。

台灣海峽號稱世界級風場,經濟部能源局規劃了2030年800架離岸風機,裝置容量4GW的長期目標。不過,三家負責示範機組的業者建議,政府應設立單一窗口、簡化程序,獎勵投資等,才能吸引更多業者跟進。此外,業者也憂心,國內海底基礎、海事工程、施工船舶等產業鏈都至今未跟上,恐無法應付未來的龐大需求。

台灣離岸風電跨出第一步後能否持續發展?圖為愛爾蘭海上離岸風機。攝影:Andy Dingley(CC BY-SA 3.0)

突破重重審查關卡? 業者盼單一窗口,程序簡化

為了讓離岸風機發展順利,2012年能源局通過示範案評選,藉由示範計畫先行,打通海上風力發展的關卡。示範案分別由福海風力、海洋風力與台電三家公司負責,依計畫,福海風力與海洋風力各有兩架風機將於今年底完成架設,台電則因採用國產化風機,進度略延後。

對於這樣的進度,海洋風力公司董事長室特別助理鄭燦然說,這三年來歷經環保署環境影響評估審查、經濟部電業法審查、內政部海岸管理法審查、國有財產署申請海域土地使用許可等,關關都艱難困苦。剛開始時,海岸與海域土地管理法規都不足的情況下,根本無法可循,所幸現在政府已逐步制定出相關辦法。

福海風力公司發起人之一永傳能源公司的事業發展部副理王瀧說,申請許可時,最大的困難是政治性太高。光是在人工島嶼、海纜、港口、航道等相關審查就要10幾遍,對航港局時,不同單位間意見不一,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漁業署,業者實在難以掌握審查時間。

台灣離岸風力發電的潛力與挑戰座談  攝影:陳文姿

台灣離岸風力發電的潛力與挑戰座談。攝影:陳文姿

能源局則表示,經濟部已邀農委會、交通部等成立跨部會協商平台,未來在溝通上將更順利。業者則期望新政府上台後,能成立單一窗口,整併簡化申請程序。

擴大海上風機發展 亟需相關產業配合

對於要邁向800架風機的目標,台電再生能源處處長陳一成認為,另一個問題在於國內的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建造期間需要大量的海事工程、海上作業船隻機具、施工碼頭,後續的運轉維護等都亟需在地產業配合。

陳一成說,台電2018年就要進行海事工程,但到目前為止,台灣船機產業都還未跟上,到時候可能有施工船隻不足、國外大型吊裝船難租借、風機產零組件昂貴、待料時間長等問題。陳一成分析,問題可能出在國內投資商還看不到海上風機的商機,希望政府能在政策上予以協助。

千架海陸風力機計畫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 圖片來源:千架海陸風力機風力資訊整合平台

千架海陸風力機計畫。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 圖片來源:千架海陸風力機風力資訊整合平台

離岸風機毀漁業?  學者提公民入股與電廠共存共榮

不過,苑裡反瘋車自救會王偉民認為,海上風機一旦設立,將對生態系及漁業產生重大影響,離岸3浬與水深30公尺以下都應劃為海上風機的禁建區,3至12浬也應考慮漁權。

王瀧強調,業者也不希望觸動環境敏感性的議題。雖然近海維修方便,但福海公司的風場選在外海8公里處,就是為了避開專業漁業權區與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

王瀧進一步說明,政府規劃的風機發展區域,都已避開漁業權區,但非漁業權區並沒有法定賠償辦法,目前都是業者出面去跟漁會談協商,但這樣的協商結果未必會被承認,也沒有法律保障。

不過,王偉民認為,生態系是一體的,即便避開沿岸地區,一樣會對海洋產生不可逆的影響。漁業是永續的,政府不應剝奪沿海漁民的權利。

擔任科技部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能源政策橋接與溝通小組的林子倫則建議,台灣可仿造歐美國家,讓地方政府、跟居民都入股能源公司,才能建立長期穩定的支持機制,讓電廠與居民共存共榮。

維護「雙北城市之肺」 環團力促淡水河流域躋身國際級濕地

$
0
0
本報2016年3月2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灣42個國家重要濕地中,曾文溪口及四草被列為國際級國家重要濕地,這幾年來則有荒野保護協會倡議,將淡水河流域視為完整濕地,並串聯沿岸現有11個國家級重要濕地,爭取以「淡水河‧台北濕地」之名,躋身台灣第三個國際級濕地。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賴榮孝說,淡水河象徵台灣北部文明之河,也是維護雙北生態城市的關鍵,復育濕地恢復豐富的生態相,絕不負國際級濕地之名。

99年8月華江空照圖>臺北市動保處提供

淡水河沿岸有許多濕地,串連起流域生態系,是維護雙北生態城市的關鍵。圖為2010年華江濕地空拍。圖片來源:台北市動保處。

淡水河流域與都會密合鑲嵌  尋找生態城市契機

全台約1/4近1/3的人口生活在淡水河流域,長久來人們利用它,卻忘了它也需要保育維護,對濕地漠不關心,而有「淡水河好像一個老人,血脈淤塞了!」的嘲諷。然而對於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賴榮孝,卻是遠大夢想的起點。

「每一個文明的城市,都有一條美麗生態豐饒的河流。」他說,淡水河是台灣人口最密集的河川流域,過去經濟、景觀掛帥下,形塑了淡水河現貌,但有無以保育,發展成國際級重要濕地的空間,讓大台北像其他先進國家,成為生態城市?

他形容,這個想法是他以及部分保育夥伴的「夢想」,接近十年的時間,致力於推動生態淡水河,也於2012年底出版《築夢生態淡水河》。

淡水河流域生態資源豐富,河域泥灘地與高灘地多為候鳥冬季過境、其他沼澤類生物之棲地。流域內包含三個自然保留區、一個動物保護區與豐富的沿海濕地。

淡水河流域生態資源豐富。左上:五股濕地;右上:鹿角溪、城林、打鳥埤濕地;左下:新店溪福和橋濕地;右下:竹圍紅樹林。圖片提供:賴榮孝。

淡水河流域生態資源豐富。左上:五股濕地;右上:鹿角溪、城林、打鳥埤濕地;左下:新店溪福和橋濕地;右下:竹圍紅樹林。圖片提供:賴榮孝。

依據內政部「淡水河流域濕地復育示範計畫」資料,淡水河流域主要發源於大霸尖山,水域範圍包括基隆河、大漢溪、新店溪、景美溪等;大漢溪與新店溪在江子翠會合後,成為淡水河本流體,流經區域包括台北市、新北市、桃園縣與基隆市。流經關渡與基隆河匯流後,於淡水鎮油車口注入台灣海峽。

流域內人口集居數達500萬人口以上,與大台北地區居民生活關係密切。主要流域長度約為159公里,流域面積達2726平方公里。

2007年內政部營建署首次公告全台75處重要濕地,其中包括淡水河流域的挖子尾、竹圍、關渡、五股濕地以及華江雁鴨公園入列,2008年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在淡水河畔成立,啟用儀式中發表了「淡水河‧台北濕地白皮書」,透過後續的工作坊,提出成為國際級國家重要濕地的可行性評估,並正式向營建署提報上述濕地連同剛完成的大漢溪濕地廊道串聯成「淡水河流域重要濕地」,並獲營建署2010年肯認。

而今,「淡水河流域重要濕地」是指包括位於新北市的「台北港北堤濕地」、「    挖子尾濕地」、「淡水河紅樹林濕地」、「五股濕地」、「新海人工濕地」、「打鳥埤人工濕地」、「浮洲人工濕地」、「城林人工濕地」、「鹿角溪人工濕地」,以及位於雙北交界的「關渡濕地」、「大漢新店濕地」,11處共2496公頃濕地。

至於台北市政府多年來也營造關渡、社子島以及華江橋附近區域等淡水河沿岸濕地,賴榮孝舉例,關渡原以鷸鴴科為保護對象,過去台北市政府對濕地並不比新北市重視,現在似有迎頭趕上的趨勢。

去(2015)年賴榮孝即獲邀向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說明「淡水河流域重要濕地」成為國際級濕地的願景,獲得台北市政府認同。這個月7日,「台北水環境國際論壇」再度邀請他說明淡水河國際級重要濕地的願景。

俯瞰關渡自然公園。圖片提供:陳仕泓

台北市政府多年來營造關渡、社子島以及華江橋附近區域等淡水河沿岸濕地。圖為俯瞰關渡自然公園。圖片提供:陳仕泓。

遷徙鳥種加持  嶄露國際級濕地潛力

國際級重要濕地並不是以面積決勝,而是取決於「生物多樣性、自然性、代表性、特殊性及規劃合理性和土地所有權人意願」(濕地保育法第8條)等,而成為國際遷移性物種棲息及保育之重要環境更有加分效果。

「生態淡水河不是一個水利或生態工程,它是一種概念,是教育以及心靈工程。」他強調,雖然大家對淡水河了解有限,但並非只能從經濟利益或維護景觀的角度看待,更迫切的是從生態的角度出發,在現有規模下,改善既有棲地、水質,沿岸不再增加人為設施,讓淡水河保育發揮濕地生態系淨化水質、調節氣候、文化、教育等服務功能。

他從1985年就自發地在挖仔尾濕地設定觀察點,在五股濕地也觀察12年之久,長期的觀察使得他了解淡水河流域的變化,八里北堤沙灘已成為候鳥東方環頸鴴的繁殖區。他舉荒野保護協會在2012年4月9日至7月25日之間,所進行的25次調查,一共紀錄95巢,238顆蛋;若以同一天調查最多巢位來估計,在挖子尾以及北堤沙灘繁殖的東方環頸鴴超過30對。

挖子尾濕地。圖片提供:賴榮孝。

賴榮孝1985年就自發地在挖仔尾濕地設定觀察點。圖片提供:賴榮孝。

這幾年黑面琵鷺也持續造訪淡水河。從2011年到2014年每年都記錄到10至40隻不等的黑琵。「當黑面琵鷺這兩年出現淡水河流域濕地之際,我們應有更積極的保育作為,讓我們在淡水河的保育成果相得益彰。」從這些候鳥的訊息透漏了:「淡水河流域濕地現在也許還未構成國際級濕地的條件,但深具潛力!」

他指出,五股濕地和基隆河流域都發現瀕危物種「四斑細蟌」,都代表濕地保育的成效。目前劃設的範圍已經足夠,但須加強沿岸濕地積極棲地復育以及經營管理,包括進行生態評估以及疏伐保護區外的紅樹林。

「和紅樹林比起來,其實淺灘沙地擁有更豐富的生物種類,同時也是水鳥利用率最高的地方,尤其是雁鴨科和鷸鴴科鳥類喜歡在那裡覓食和棲息。」提到淡水河紅樹林影響候鳥的情形,泥灘沙地面積越來越小,已經影響到水鳥的棲息分布。賴榮孝認為,保護區內的水筆仔紅樹林或許不動它,但園區外則不應漠視,包括關渡、社子島地區紅樹林,至少五年就要疏伐一次,以維持濕地生物的豐富多樣性。

五股濕地和基隆河流域發現的瀕危物種「四斑細蟌」。攝影:賴榮孝新北市八里北堤沙灘的東方環頸鴴。攝影:賴榮孝
瀕危物種「四斑細蟌」。攝影:賴榮孝東方環頸鴴。攝影:賴榮孝

另外,他也建議依據《濕地保育法》進行土地分區管理,核心保育區不要有人為擾動,生態復育區積極復育,至於其他區域範圍已有歷史文化資產、休閒遊憩資源、河濱公園綠地、水岸自行車道等人工設施,則以不增加人工設施為思考,以維護河岸生態觀光資產,有效活絡藍色公路,發展觀光生態旅遊為主。

「淡水河沿岸任何的建設應優先考量生態,以生物多樣性為主流思考,不但淡水河成為第三處國際級重要濕地,也讓東方環頸鴴可以安心繁殖下一代。」賴榮孝說,野生物是保育的最佳指標,而雙北生態城市指日可待!

 

給新國會的2016環境政策備忘錄

$
0
0
策劃:環境資訊中心;撰稿:詹嘉紋、彭瑞祥

第九屆國會開議已近6週,不少新科立委帶著民間社會團體的歷練,並承擔著社運能量翻轉政治的期望,確實提出不少環境永續議題的問政成績,如余宛如關切苗栗石虎棲地開路的環評,吳焜裕、陳曼麗踢爆爐碴入侵成大,蔡培慧質詢要求重建大埔張藥房洪慈庸要台電改善空污,黃國昌、徐永明分別關切核廢核後端基金等。

然而,我們期待,永續發展和環境正義,不僅是透過幾位進入體制的民間社會人士來實踐,而必須是成為國會多數所認可的主流化價值,讓國會作為實踐環境永續的關鍵場域,帶動行政部門,乃至整個社會朝向永續轉型。我們在此提出今年亟需關注的環境政策,作為給新國會的備忘錄,也作為給全民監督立委問政表現的參考點。

東澳鼻,蘇花公路處處美景。攝影:陳雅芬

新的國會、新政府,能否為台灣守下更多自然美景?圖為東澳鼻蘇花公路。攝影:陳雅芬

全國國土計畫制定過程  需落實公眾參與

於2015年年底通過的《國土計畫法》(簡稱國土法)廣受矚目,作為台灣土地分配、利用「最上位法」,咸認為能解決台灣長久以來,各界對土地開發利用與限制缺乏共識,執行機關無所適從、爭議各方對話失焦的弊端。而下一步,內政部會訂定配套的子法,並制定出全國國土計畫,預計三年內公告,這個過程,是各界透過對話,全面盤點國土利用現況,凝聚願景和共識的難得時機。新國會務必睜大眼睛,確保行政部門的行政程序,透過綿密而細緻的公眾參與,讓後續配套得以周全。

《國土法》公布一年後才施行,施行二年內,公告全國國土計畫,再二年後公告實施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再經二年公告國土功能分區,總計需時六至七年。而在這六至七年「上位法空窗期」,建議新國會遵循《國土法》所揭示的原則來監督施政,對相關法令有所扞格之處,則應發揮立委職權要求法令整合或做出解釋,才不會讓國土法立法美意流於空殼。而國土計畫牽涉的事項龐雜難解,但幾乎所有涉及開發的議題都涉入,立委本人與助理團隊都必須勤做功課,最近環團地球公民基金會辦理「國土計畫工作坊」,開放兩天報名即額滿,顯見民間團體也正加緊腳步,充實自身職能,若督導內政的委員未做好準備,恐重演上屆委員提《宗教團體法》,要求國家讓售土地給非法侵占的宗教團體的笑話。

倒是從蔡英文選前政見看來,在國土議題和山林保育政策方面提及的比例極小,可見其幕僚團隊在國土永續政策上的執政準備上,尚有不足之處。

海洋國家往哪去?  資源管理及保育專責機構應掌實權

去年另一受矚目的法案,即是海洋四法三讀,然日前「海洋委員會組織法」卻遭立委質疑立法過程倉促,缺乏妥善配套規劃而暫時喊卡。

然從澎湖耘海輪、「德翔臺北」貨輪擱淺漏油事件,拖了十幾二十天還未處理完,使得風險增加,「德翔臺北」發生船體斷裂,漏油污染擴大災難;而遠洋漁業管制不力,遭歐盟黃牌警告,行政院急通過「遠洋漁業條例」草案、「投資經營非我國籍漁船管理條例」修正草案及「漁業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企以包裹方式送立法院審查,但過程遭環團質疑未加入公民參與,只是想一解燃眉之急,並非長期、全盤改善遠洋漁業弊病。再加上近年海洋垃圾氾濫、塑膠微粒缺乏管制配討等難解習題,在在凸顯了沒有專責機構處理海洋事務的問題。

面對漁業資源枯竭、海洋事務政策從未健全的狀況,新國會應協助訂定永續漁業資源的配套法令,本於職責確保專責機構上路,才可能邁向海洋國家願景。事實上,民間環保團體為也有關於設立海洋基本法、海域管理法等主張,此事尤須司法與法制委員會委員聆聽民間聲音,以利推動法令組織健全、落實公共參與與永續利用,建構「親海、知海、愛海」的海洋公民社會。

能源與氣候政策密不可分  轉型必經陣痛

  • 能源政策改革  走向公共化  避免財團化

當前的能源政策論述多著墨打破台電壟斷、打破以燃煤為主的骯髒發電方式,且不以核電作為低碳能源選項;從政策與制度設計上,將再生能源從國營事業與化石燃料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然而,較少著墨的是,解放之後,能源作為基礎建設的一環,該解放到誰的手中?要如何設計制度,才能確保讓能源主導權保留在「公共領域」?而不是走向西方國家將水電等基礎建設走向私有化、或是避開過去中鋼釋股、中華電信、官股銀行釋股爭議中,民營化偏向「財團化」的老路?

因此,新國會在電業法與相關法令的修正,必須建立在充分討論如何讓電業維持住一定的公共性,並審慎討論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財團與公眾的角色。

  • 減緩氣候變遷  《能源稅》能否過關?

巴黎氣候大會(COP21)後,環保署即宣誓要跟上國際進度,預計今年1月起訂定五年減碳計畫。不過目前僅訂出今年目標是回到2014標排放準,在接受新國會質詢時,環保署長魏國彥坦承「進度有限」。

在去年《溫管法》過關後,雖提到進口化石燃料之稅費,但因稅、費等牽涉人民權利義務,須另以法規定之,需先等《能源稅法》通過,而無法以《溫管法》相關子法處理。 過去環團希望能源稅法能比《溫管法》先過,但2009年,時任行政院院長的吳敦義曾表示不開徵能源稅。

值得觀察的是,《溫管法》三讀後,經濟部又重提開徵能源稅的可能性。新國會能否讓《溫管法》更具效力,為台灣減碳開創新局?接下來戰場可能落在《能源稅法》上。

「旱澇風震」難料  災防應變要趁早

今年年初,台灣便陸續經歷寒害、206震災等考驗,天災難預料,加上種種人謀不臧,暴露了政府應變時的手忙腳亂。

新國會應正視極端氣候衝擊已然加劇的現實,考量台灣身處斷層帶、颱風常經路徑,或修訂相關法令,強化防災教育的實際應用;或鎖定質詢焦點,針對現存體質虛弱之處進行全面體檢。以寒害為例,盡快擬定、擴大農業天災保險條例;以震災為例,則應全面進行老舊建物耐震補強作業。而非僅在災難後,修法訂定彌補或補償措施,唯有政府及民眾更有「防患未然」的演練,才能期待面對災害處變不驚,降低災害影響層面。

遏止公害污染  環境資訊監測需更全面透明

日月光污染後勁溪,遭罰1億元後提起行政訴訟,日前竟得到撤銷金的判決,引起社會譁然。再也受不了溪流受污染,但最後污染者卻總是可脫身,往往是因為缺乏即時監測及環境調查數據基礎資料。

當中國民間早已推動放流口、排煙道即時監測,並用「蔚藍地圖」公開資訊,提供民眾察看、通報,監督大企業時,台灣卻遠遠落後。雖然水污、空污皆於去年年底,都宣告於今年初將走向公開即時監測數據,但目前尚無進展。其他如與食安關係密切的農地污染,也難以取得最新資訊。

「我們自己對台灣污染的情況是不了解」,立委吳焜裕感慨。新國會應朝向在未來的環境資源部下成立環境研究院,充分蒐集國內各種環境基礎資料,才能對擬定法令及決策有所助益。

生物多樣性主流化  生態環保預算需提升

生物多樣性的豐富程度,與人類永續發展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重要性不下氣候變遷,但台灣政府、民間關注者幾稀。2010年,各國於名古屋訂定「愛知目標」,訂定十年策略,於2020年達成陸地、海域等各面向保育目標。

目前聯合國已訂定2016年的「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為「生物多樣性主流化」(Mainstreaming Biodiversity),其重要意義便是,讓所有人都認識生物多樣性,並且能把生物多樣性納入考量並採取行動。此概念不僅僅是對民眾而言,對行政部門、對立法部門都尤為重要。

根據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前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賴榮孝見證的數據,目前國家生態保育與環境施政預算,包含環保署、內政部營建署相關和林務局經費在內,年年下降,到2013年只剩0.70%。再舉一例,在今年稍早報導所揭露的三義外環道「天價環評」爭議當中,苗栗縣政府編列1800萬石虎研究經費,在苗栗生態保育學會前理事長郭榮信眼中已是天價,因為根據他收集近十年來石虎相關的研究經費,總金額才不到700萬!

雖然政府因應國際保育思潮早訂有「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由行政院跨部會的永續發展委員會定期追蹤,但試問保育預算低落的施政,如何能有完整的基礎調查和後續的有效保育計畫?

台灣的棲地流失嚴重,物種生存壓力極高,例如台灣白海豚和石虎,都面臨族群滅絕危機,而保育單位也正針對這兩個物種劃設保護區,正進行民眾意見蒐集程序;而要化解民眾對「保育妨礙生計」的疑慮,也賴國會建構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的思維,促成永續轉型的案例發生。

立院永續會無疾而終  能否再起?

早在第一次政黨輪替時代,立法院即存在「立法院永續發展促進會」這樣的跨黨派次級團體,由關心永續發展和環境議題的立委組成,設有會長、執行長,包括徐中雄、邱創進、柯建銘、賴勁麟、趙永清、陳學聖、郭俊銘、周清玉、湯火聖、蘇治芬、鄭國忠、盧博基與錢林慧君等,都是其中一員。

當時的立法院永續會,是各委員助理團隊的集體力量,助理們要組讀書會和研習營,培力自己和立委充實環境專業知識,才得以服務民間的環保聲浪和訴求,藉此在立法院內形成一股豐沛的環境議題問政能量,包括修正「一縣市一焚化爐」政策、保護老舊官舍、環境影響評估法修正、新十大建設檢討等,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

然二次政黨輪替後,國民黨一黨獨大,立法院以推動一黨之意為大任,永續會功能不受重視,無疾而終;雖然有不分區立委如田秋堇、邱文彥、張曉風等,以及少數區域立委如林淑芬、劉建國,為環境永續價值把關,但少了集體平台,單靠委員個別戰力,殊為可惜。

雖在這次選舉中,以環境倡議為主的綠社盟、樹黨並未獲得席次,但民進黨、時代力量幾位立委,提出了不少針對環境的問政表現。民進黨區域立委老將林淑芬,不分區第一名以降包括吳焜裕、陳曼麗、余宛如、蔡培慧,莫不以環境永續議題為主戰場,而時代力量新秀洪慈庸近期主打空污、黃國昌關注北海岸核電廠延役和核廢。而國民黨雖未有形象鮮明的環保立委,但也不乏如許毓仁主打青年未來議題。環保團體應鼓勵立委形成集體力量,讓整個立法院都成為環保立委。

結論

參考蔡英文於選前提出的環境政策,多數為口號大於落實的宣示,而觀察上任前這段時間的表現,不難想見執政團隊雖可能有跟上世界潮流、永續發展的企圖,但實際上仍缺乏全盤且深遠的洞見。而在民進黨獨大的狀態下,新國會成員要如何與民間、公民合作,堅守監督把關立場、站穩腳跟?比國民黨執政時期更詭譎的考驗,或許現在才要開始。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地熱發電趕上國際? 學者籲政府帶頭立專法專區

$
0
0
本報2016年3月25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20160325地熱公聽會

25日立委陳歐珀舉辦公聽會討論地熱政策,攝影:賴品瑀。

台灣蘊藏豐富地熱資源,其不受天候影響穩定供應的特性,更甚太陽能與風力發電,有成為基載電力的潛能,25日立委陳歐珀舉辦公聽會討論。有心發展地熱產業的學者與業者強調,相關技術已有,缺的就是政府帶頭,例如提供地質調查資料與先期探勘,更應規劃地熱專法專地與簡化環評流程,讓台灣的地熱發展有所躍進。

台灣地熱豐沛  不受限氣候、可成基載

陳歐珀指出,台灣地熱發電潛能達到31.8GW ,約為11.8個核四廠,且不受天候影響,能持續提供能量,更甚於太陽與風力發電,足以成為基載電力,但再生能源的潛能之前一直遭貶低,尤其地熱更是。

前立委田秋堇亦指出,目前我國能源97%以上屬進口,這樣的高度依賴,可用「活在葉克膜」來比擬,對於維護國家主權將是危機,「別說獨立,怎麼維持現狀」,因此她不斷向準總統蔡英文建言重視再生能源發展。

蘊藏在蘭陽溪  宜蘭地熱受期待

參與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的台大地質系教授黃柏壽指出,台灣四大地熱發展潛能地區為花東、廬山、宜蘭與大屯山,而深層地熱應是發展重點,海洋大學地科系教授李昭興更指出,台灣地熱的遠景就在宜蘭和原住民地區。

學者對宜蘭深層地熱寄予厚望,表示蘭陽平原的地熱就蘊藏在蘭陽溪區域。除了多年前試辦但未成功商轉的清水淺層地熱已轉交宜蘭縣政府,繼續進行推廣與教學運用,經濟部能源局近年陸續在宜蘭的紅柴林、龍德利澤、員山展開研究計畫。中央大學地科系教授王乾盈指出,雖然紅柴林一號井一路鑽探到深2200公尺都未探得足夠溫度,但得到非常多珍貴資訊。中油也表示,紅柴林井是他們最好的練兵場,他們在此訓練人才,要盡快彌補空白近30年的人才斷層。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指出,地熱技術不斷在進步,之前誘發地震、漏水等疑慮,世界各國如美國、瑞士、冰島、日本都提出許多技術突破,都可以效法學習。

20160325地熱公聽會

學者黃柏壽指出,台灣四大地熱發展潛能地區為花東、廬山、宜蘭與大屯山,而深層地熱應將是發展重點攝影:賴品瑀。

如何急起直追?  學者:政府帶頭、專法專區

學者與業者指出,相關技術已有進步,但台灣要發展地熱,需先處理相關法規問題。結元科技公司董事長林伯修指出,土耳其在2005年通過地熱專法後,由政府承受鑽井風險、協議購買等措施,讓發展速度20倍成長,目前土耳其全國計有15座地熱發電站,總發電量2013年達706.4MW,2023年之地熱發電目標設為達到1000MW,便是讓業者非常羨慕的例子。

田秋堇表示,由於目前整個行政體系多對地熱發電相當不熟悉,大多採保守態度面對,因此協調相當困難。而昨(24日)才進行環評的「利澤地熱發電廠」,也獲多位與會者打不平,指出環評案審了近一年,還在程序裡打轉。宜蘭縣環保局局長陳登欽直言,環評小組成員對地熱多不熟悉,審查過程有許多「雞同鴨講」,讓他們覺得打頭陣的民間公司蘭陽地熱是「被欺負」了。李昭興指出,反觀冰島的地熱環評,依規模不同,僅需要4週~32週的時間就能完成;相較之下,台灣的法規是不利投資的。

陳登欽指出,宜蘭縣政府對所擁有的豐沛地熱資源相當有興趣,因此提出建議,包括政府承擔大部分探勘風險、國家建立地熱潛勢地圖、適當的土地管理法規等,對於目前環評規定「試鑽不需環評,商轉再補做」,他認為既不符合環評預警精神,且許多狀況無法事前調查,都是實際鑽探後才能知道答案,應改採同步監督,由環署制訂相關環境衝擊因應規範來確保管理落實。

地熱利益分配公眾?  薛呈懿:資訊公開、因地制宜

相較於其他綠能,人民、社區可以小規模設備參與,也有「公民發電廠」的想像,但地熱發電的進入門檻高、風險高、獲利高,如何讓利益分配公眾,也是陳登欽想提出討論的。對此宜蘭縣議員薛呈懿認為,要讓地方居民認同甚至參與,需要資訊公開、因地制宜,他尤其在乎產業相關的人才培育讓在地年輕人有專業能投入,如此發展地熱才能與地方發展有關連。

李昭興指出,除了期待深層地熱發電作為基載電力,也力薦發展原民部落地熱產業。李昭興表示小型溫泉地熱電廠,可結合發電、溫泉、養殖與溫室耕種,除了綠能低碳排外、節省輸電損失、提供工作機會外,也讓偏鄉能源自給自足,以免如之前烏來風災因氣候斷電。如何與原民會想推動的九鄉鎮市溫泉產業結合,原民會表示將從台東紅葉、金峰試辦溫泉井連結地熱運用,但更提醒在原住民土地的地熱發展,要依原基法第21條取得族人同意與參與。

 


防災體驗挑天氣? 寒雨夜大安公園「災民」少一半

$
0
0
本報2016年3月26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北北基桃25日起進行聯合災害防救演習,大安森林公園也首度開放民眾夜宿「扮演災民」,但遇上11度低溫又陰雨連連,考驗政府應變,也考驗民眾防災意識。結果,「災民」出門意願大減,原本400多人報名額滿,實際報到僅剩183人,不到五成,學校防災演練也因此改期。現場防災專家們感慨,民眾防災意識低落,「災害來的時候是不挑天氣的」。

天冷下雨  民眾演習意願低 

這次的演習是假想台北市發生大地震,多處建物倒塌,在不確定建築物安全性的第一時間,先開設防災公園,將災民集中到大安森林公園。

這次演習特殊之處在開放民眾報名防災公園避難收容體驗,可夜宿大安森林公園。400多個「災民」體驗名額一開放旋即被橫掃一空,不少防災專家也藉此機會前往觀察。

25日下午3點開放民眾報到,隔日早上9點結束。不過,連日濕冷加上11℃低溫,民眾體驗熱度大減,不少「災民」紛紛取消,直到晚上9點,報到人數僅有183名。

「北北基桃聯合災害防救演習」首度開放民眾報名體驗一日災民。攝影:陳文姿

「北北基桃聯合災害防救演習」首度開放民眾報名體驗一日災民。攝影:陳文姿

文山區的蘇先生一家三代六口不畏寒雨來參加,他表示:「既然是防災體驗,什麼天氣都要適應。」

惡劣的天候也為演習帶來額外的考驗。除了預設的帳篷區因草地泥濘,而不堪改至水泥地板區外,也一度發生帳篷漏雨等狀況。主辦單位另特別增加防寒設備。

親職作家羅怡君也與家人同來體驗,她表示,今天的狀況不是我們可以選擇的,而災難會發生的時間,也是無法選擇的。如何適應、調整,正是今天應該學習的地方。

學校演習因天候急轉彎  全民防災素養待提升

配合這次演習,北北基桃學校、公司行號也都於上午進行避難疏散演習。不過,卻有國小傳出「因為天候不佳,演習改到下禮拜一。」協助政府規劃災害防救深耕計畫的專家單信瑜痛批,這顯示政府並不想正面面對災害。

不過,單信瑜認為,不能只責怪學校。過去在大熱天演練,台北市家長就曾擠爆1999抗議電話。市民反應如此,政府做為消極,大家都不願去面對災害,等到災害一發生,才來說天災難以避免。

對於前內政部長李鴻源上月投書媒體,表示國家地震中心曾預測台北如果發生規模6地震,會倒掉4000多戶房子的說法,現場一位大學防災研究學者認為,即便這種情況發生,大多數的民眾還是會去親戚、朋友家居住。而且,到時候,政府救災的能力將大大不足,民眾多數要自救,或是靠鄰居親友互救。除了政府的防救災能力應檢討,民眾也要有正確的觀念。

「北北基桃聯合災害防救演習」首度開放民眾報名體驗一日災民。攝影:陳文姿

「北北基桃聯合災害防救演習」首度開放民眾報名體驗一日災民。屋漏偏逢連日雨,帳篷緊急換新。攝影:陳文姿

「北北基桃聯合災害防救演習」首度開放民眾報名體驗一日災民。攝影:陳文姿

「北北基桃聯合災害防救演習」首度開放民眾報名體驗一日災民。攝影:陳文姿

「北北基桃聯合災害防救演習」首度開放民眾報名體驗一日災民,市長柯文哲前往視察。攝影:陳文姿

「北北基桃聯合災害防救演習」首度開放民眾報名體驗一日災民,市長柯文哲前往視察。攝影:陳文姿

「鹿」死誰手? 物種滅絕進行式

$
0
0
作者:簡志祥(新竹市光華國中生物老師、阿簡生物筆記)

台灣的梅花鹿已經在野外滅絕了。圖片來源:科學少年。

在動物園或是鹿園常見的可愛梅花鹿,竟然已經在台灣的野外滅絕了!這是怎麼一回事?

你住在有鹿的地方嗎?我想你的回答應該是「哪裡有鹿啊?」,我說的不是能夠實際看到鹿的地方,而是地名裡有鹿的地方。

獨留鹿名,不見鹿

從台灣地區地名查詢系統(http://placesearch.moi.gov.tw/)當中,你可以輸入「鹿」去查詢台灣的地名,在系統裡有一百多個地名裡頭都有「鹿」這個字,你可以再看看裡頭的詳細資料來了解這些地名有鹿的原因。

有些是因為地形,例如:鹿耳門溪是因為溪附近的陸地形狀像鹿耳而得名;有些則是由原住民的語言轉音而成,例如:臺東海端鄉的霧鹿,可能是由一種名為vulvul的草而得名,或是因為當地泉水冒出的聲音,布農族用水聲命名為pul-pul,後來轉音為霧鹿。除了上述的地名緣由之外,有更多的地名都是因為有鹿在此活動而得名,像是苗栗南庄的鹿場、嘉義的鹿草、還有許多縣市都有的地名鹿仔寮、鹿仔坑。

從這些地名的分布,我們可以想像台灣當初應該有很多鹿吧?但到底有多少鹿呢?那些我們來不及參與的過去,雖然沒有生態學家為梅花鹿進行族群調查,但是我們可以從台灣對外貿易的歷史中看到梅花鹿族群的興衰。台灣從荷治時期到鄭氏時期的出口物資都有鹿皮,可是到清領時期之後,就轉為稻米和蔗糖了,鹿皮不再是貿易商品了,它們怎麼了?是鹿的族群減少了嗎?還是當時對鹿皮的需求轉變呢?

在中央研究院院士曹永和所著的《近世台灣鹿皮貿易考》中,可以看見台灣鹿皮的貿易轉變。在《東西洋考》這本書裡記載了萬曆17年(西元1589年)就已經有「鹿皮每百張稅銀八分」的紀錄,顯然台灣輸出鹿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荷治時期之前,那時的鹿皮輸往大陸後,會再以原皮型式或加工輸送到日本製作商品。

日本對鹿皮的需求,從16世紀後半就愈來愈多了,當時日本處於戰國時代,需要皮革做多樣化的軍需品,像是甲冑、弓具、鞍具等,但是日本國內的鹿皮卻因為開墾而愈來愈少了,於是必須從海外取得鹿皮,台灣島上的鹿皮就從這時候開始大量輸入日本。

日本到了德川時代,環境變得安定,政局穩定多了,於是軍需品減少,國內的偏好改為喜好鹿皮製成的織品,像襪子、錢包、皮革製成的鞋子等。在17世紀的時候,每年由荷蘭船輸入日本的鹿皮就超過10萬張,而台灣和暹邏占了大部分。

台灣產的鹿皮在荷蘭治臺末年及明鄭時期大約是年產3萬張,然而到了滿清時期,年產量就剩下約9000張了,在雍正年間,鹿皮甚至少到再也沒有辦法變成輸出產品了。在過去這一百多年的時間中,從台灣輸出的鹿皮高達上百萬張,也就是從荷治時期到雍正時期這段時間,台灣有上百萬的梅花鹿被大量捕捉殺害變成貿易商品,這樣的貿易規模到了雍正之後,居然就消失了,這顯然跟台灣島上的梅花鹿數量有很大的關係。

除了過去的大規模捕捉之外,棲地的破壞也是其中一個原因,當時人口移入台灣之後,需要土地來耕種糧食作物,因此開墾了許多平地,破壞了原有鹿群的棲息地。

旅鴿的悲歌

這種生物滅絕的故事古今中外皆有,19世紀初期北美大陸有一種叫做旅鴿的鳥類,據估計,過去的數量曾經多達50億隻,每到遷徙的季節,牠們成群飛過天空,據說數量多到可以遮蔽陽光。你現在到美國想看到野生的旅鴿已經是不可能的事了,甚至你根本也看不到活生生的旅鴿了,因為數量這麼龐大的旅鴿,最後一隻在1914年9月1日死於辛辛那提動物園。

50億隻的旅鴿是怎麼在幾百年間消失的呢?一切都是因為人類。當歐洲人開始移民到北美洲之後,他們看見漫天蔽日的旅鴿,心裡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想殺了牠們。因為旅鴿會破壞他們的農作物,所以農民就拿槍轟鳥,鳥打下來了還可以吃,後來人們開始用鳥網和霰彈槍捕殺,抓下來的旅鴿成了便宜的食物。

連續幾十年的時間,大家肆無忌憚的大規模獵捕,有時候一個州在一個季節就可以捕到750萬隻旅鴿,甚至也有人找到了旅鴿的孵化地,在5個月裡每天獵取了5萬隻,而且連幼鴿都屠殺殆盡。

終於,野外的最後一隻旅鴿在1900年死亡了,只剩下動物園還養著旅鴿。1914年,那隻殘存的旅鴿──瑪莎(Martha)的頭低下斷氣之後,過去數量高達50億隻的旅鴿,便完全在地球上消失了。

故事很熟悉吧!台灣的梅花鹿正是類似的故事。1980年馬卡拉博士(Dr. Dale R. McCullough)在台灣進行的調查報告中指出,野生台灣梅花鹿可能已於1969年在野外絕跡了,也就是說我們用300年的時間讓一種生物野外滅絕了,荷蘭人、日本人、漢人、平埔族……等,大家都是兇手。

黑鮪魚的呼救

其實,台灣還有個物種正處於滅絕進行式,那就是黑鮪魚。

從1993年到2011年間的「漁業署漁業統計年報漁獲量趨勢圖」來看,台灣的黑鮪魚總捕獲量在1999年達到最高,之後逐年下降。捕獲量最高的東港地區在1999那年捕獲了1萬1311尾,到了2010年已經不到1000尾,2013年則僅有655尾。

黑鮪魚捕獲量的減少,有很多可能原因,漁業署提出的原因包括作業漁場變小了,因為各國嚴格禁止漁船未經許可侵入自己的經濟水域。另外還有油價高漲、作業漁船減少等。但除了這些原因之外,我們是不是也能發現野生黑鮪魚的數量的確減少了呢?如果捕撈情況繼續下去,10年後是否還有黑鮪魚?

以上幾個野生動物的滅絕消失,大量獵捕的確是主因之一,然而不可忽略的是,棲地破壞也是其中一個原因。石虎的遭遇,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石虎的破碎家園

石虎外觀看來像貓,而名字有個虎,但實際上牠不是貓也不是虎,在分類上牠屬於豹貓屬。除了可能已經滅絕的雲豹外,石虎是台灣僅存的原生貓科動物。

石虎棲息在淺山地區,這裡常是農耕的區域,所以石虎的存活常受到人類一舉一動的影響。由於石虎會偷襲農家飼養的放山雞,因此有些農民會使用捕獸夾進行捕捉或是放置毒餌,這些都讓石虎面臨很大的獵捕壓力。然而石虎數量的更大威脅,是來自棲息地的破壞。

根據科學家利用無線電追蹤的研究成果,雄性石虎的活動範圍可達5~6平方公里,雌性的活動範圍也有約2平方公里,每隻個體的活動範圍會彼此重疊,但密集活動的核心區則不會重疊,顯示牠們有領域行為。

輪下的亡魂

單獨一隻石虎既要大範圍棲地,又要獨占領域,如果剛好這塊棲地被開了一條路,那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對我們來說,切開來沒什麼關係,反正過馬路不過是幾秒的事情,但對石虎來說意義大不同。在針對石虎的追蹤研究中發現,石虎的活動範圍不會跨越流量稍多的公路(意思就是石虎不喜歡過馬路),道路會切割了石虎的棲息地。本來一隻石虎住在一塊有6平方公里的區域,被道路切成兩塊3平方公里的區域,對石虎來說,擁有的棲地就是從6平方公里變成3平方公里。僅存的3平方公里,所能提供的生產者有限,初級消費者的數量也不如6平方公里那麼多,而處於食物鏈最高層的石虎,食物來源受限,數量當然就下降了。而為了取得更多食物,石虎是有可能跨越道路的,但最近卻常發現因為道路車流量多,石虎閃避不及成了輪下亡魂。

少了一隻石虎,並不單純就是少了一隻像貓的生物。石虎是淺山生態系中的高級消費者,牠所扮演的角色就像在2014年4‧5月號〈如何聰明吃魚?〉當中所提到的灰狼一樣,數量上的變動會大幅牽動整個食物網的結構。

當我們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表面上增加了自己的便利性,但實質上造成了棲地破碎化的問題,讓一整塊大面積的棲地變成好幾塊小面積的棲地,這其實這也正是目前台灣野生動物遇到的最大危機,人類一直來搶地盤,就算不搶也來切個幾刀。

搶救棲地大作戰

就如同切成碎片的紙張,可以用膠水再黏合做些彌補,破碎的棲地也能用後天補償的方式,將數個異質性的棲地彼此連結,達成物種多樣性保育的功能。目前林務局規劃的「中央山脈保育廊道」就是這樣的計畫,結合自然保留區、國家公園及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建立中央山脈生態保護區系統。

這樣形成的保育廊道南北長達300公里,面積約63萬公頃,約占全島面積的17.5%。建立生態廊道能夠把這些支離破碎的保護區連接起來,讓各區的動物可以透過生態廊道互相來往,並做基因交流,以避免近親繁殖而喪失基因多樣性。

建立生態廊道是政府機關處理棲地破碎化的方式,而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避免路殺。當你和家人開車到野外玩的時候,請提醒家人放慢車速,注意有沒有動物正在過馬路,特別是在夜間開車的時候。因為許多野生動物過馬路時,常因為突如其來的強光而在路上嚇呆,你的貼心動作,就可以保全牠們的生命,減少物種多樣性的消失。

【2015環保金人獎】辦藝文展阻水壩開發 專制政權下的環境出路

$
0
0
作者:環保金人獎基金會(Goldman Environmental Foundation);翻譯:彭瑞祥

編按:環保金人獎(Goldman Przie)是環保人士的全球性最高榮譽,每位得獎人的背後,均代表其所在地區最嚴重的問題,讀者不但可從中看到世界情勢如何影響到弱勢居民的生存環境,還有人們如何覺醒,進而採取行動、運用適當策略以獲致成果。每位得獎人的故事都是一個世界環境問題的縮影,也是絕佳的捍衛家園教戰守則,值得大家品味再三。

2015環保金人獎得主米恩‧紹(米恩‧紹)。圖片來源:環保金人獎

1988年8月8日,緬甸人們對現況的不滿匯集成了大規模的民主運動,史稱8888運動,最後卻難逃軍政府鎮壓的命運;在政府嚴格管制人民使用電郵、社群網站等網路工具,民間社會彷如與國際社會隔絕的情況下,由米恩‧紹(Myint Zaw)所發起的全國性運動,成功阻擋密松大壩建設計劃的經驗,更屬難能可貴。

政府獲利,百姓承擔風險

緬甸政府近數十年,加速開發天然資源賣給鄰國,犧牲的卻是在地社群的權益,密松水壩開發案便是其中一例。密松(Myitson)水壩位於緬甸第一大河伊洛瓦底江,由中國五大發電集團之一的中國電力投資集團(中電投)投資興建,資本額達36億美元,裝置容量6000MW(百萬瓦),於2009年動工興建,估計淹沒將近50個社區,約18000人被迫遷離;更別提生物多性的損失,以及水壩下游成千上百萬民眾所承受的潛在風險──而且,所開發的電力大部分輸往中國,對緬甸境內與在地社區的能源需求,貢獻微乎其微。

米恩‧紹是一名記者兼社會運動家,他自小生長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上的鄉村社區,長年在這條江裡游泳、在周邊山區健行的體驗,養成了他重視大自然的胸懷,他知道,尤其是在這個鄉村人口佔7成以上的國家裡,人們吃的、喝的,都仰賴於大地。

不只童年經驗促成米恩‧紹成為環境記者。在這言論受政府高度管制、政治話題普遍被視為禁忌的氛圍下,環境常是社會議題較為方便的切入點,以隱微的方式推動改革(編按:就如同現在的中國一般)。

他在學生時代分別赴泰國、美國留學,2008年歸國時,正巧目睹了納吉斯(Nargis)颱風帶來的重創,他一方面成立了基金會進行人道援助,一方面他也領悟到,記者筆下的故事多有力量,能夠將災後重建的草根力量,與環境議題連結起來。2009年,是密松水壩開發案關鍵的一年,米恩‧紹於是將基金會的重點轉向環境意識宣導。

以藝文展覽巧妙迴避政府監控

米恩‧紹以創意的方式開展運動,讓人們願意關注伊洛瓦底江和水壩開發的現況,並體認到江河在環境、社會與文化上的重要性,以及水壩建設將帶來的衝擊。在這個政府高度管制、網路建設不普及、私自出版會受到嚴懲的國度,米恩‧紹的團隊想要做的事情承擔著相當大的風險,不得不用迂迴的方式來開展運動,最顯著的成果,便是透過藝術展的形式,巧妙迴避政府監控,將運動者、學者、藝術家和一般民眾串連起來。

以藝文展覽包裝大壩環境議題迴避政府監控。。圖片來源:環保金人獎

他們並將系列展覽推展成全國性運動,並伴隨著許許多多其他人自主響應的倡議行動,藝術家寫詩、作曲歌頌大江,人們在社區內發行講述大壩議題的小冊子和DVD,在仰光搭上計程車,可能司機會跟你談起水壩議題,說著他們把DVD拷貝給更多朋友的事情──這項環境運動擴散的程度引起了2011年改選後國會的關注,隨後更促成登盛(Thein Sein)政府喊停開發案,並宣示任內不會復工。

密松水電站未來的命運,2015年底選出的繼任總統將扮演重要的角色,可預料的是,在反密松水壩運動如此廣泛的情況下,政府很難迴避民意的監督。

老鷹紅豆的誕生

$
0
0
作者:屏科大鳥類研究室、林惠珊;攝影:林惠珊、謝季恩、陳宏昌;老鷹紅豆Logo:姚采宜
老鷹紅豆logo。圖片來源: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

為何會有老鷹紅豆的誕生,最早開始是在2012年10月,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接獲通知有兩隻黑鳶死亡,經檢驗這兩隻老鷹的體內含有劇毒農藥「加保扶」。翌年(2013年)進行田野調查時,發現在稻子收成轉種植紅豆播種之際,大量鳥類暴斃在紅豆田之中,原來是少數農民為了避免鳥害造成的農損,而使用加保扶拌稻穀製作毒餌,造成小型鳥類的大量死亡,這些小鳥的屍體被腐食性的老鷹撿食,導致老鷹也會跟著中毒。

此時屏東縣政府農業處姚志旺(當時還是副處長),帶領著農業處各部會代表及農改場、農糧署相關負責人等進行現場會勘,現場雖然上千鳥屍已經被研究室成員清空,但仍可撿到幾隻麻雀,此時天上突然飛出8隻黑鳶造訪,距離非常近。姚處長表示這些黑鳶就像是來請命一般,讓他很感動,因為小時候也曾與老鷹有過不解之緣,並現場允諾將會與農夫協調看看需要怎樣來一起努力。也因此促成了與東港鎮農會蘇總幹事一同會同農戶及屏科大一起召開小組會議,討論該如何改變。農委會林務局同時也關注此事,全力支持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進行黑鳶研究以及農戶、通路上的訪談,希望能夠更了解農村來一起幫助黑鳶族群。

飛翔的黑鳶。圖片來源: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

這段大量鳥類死亡的故事被收錄在電影生態紀錄片《老鷹想飛》之中,然而這樣的現象在全台灣各地很多農作物上都有可能發生,尤其早期農業單位就是教農民用毒鳥來防鳥害,毒鳥的事件並不只侷限在單一作物,也不只侷限在單一地區,甚至很多毒殺事件是發生在稻子正要收成之際。

稻田收割前,群鳥出動吃掉農夫的心血。圖片來源: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為了替老鷹發聲,找上當初最早發現超過3000隻鳥屍體的紅豆田,透過縣政府及東港鎮農會的協助,尋求農夫林清源先生的支持,自2014年開始透過耕種方法的改變,使用機械播種將紅豆埋入土中,有效減少播種期的鳥害,並且採收時不使用落葉劑,讓紅豆自然熟成。這時老鷹紅豆尚未建立品牌,提高的成本及延後採收所承擔的高風險只能由農夫自行吸收損失,也因此無法大量推廣。

不毒鳥的紅豆,成本高風險高,需要更多人的力量支持。圖片來源: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研究室

全聯福利中心的董事長及總經理,在2015年7月看見了商業週刊1444期《消失的老鷹》報導,得知了老鷹生存的困境,主動聯繫台灣猛禽研究會及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希望能夠幫助老鷹紅豆的銷售,作為支持農夫肯改變和推動保護農村老鷹最堅強的後盾。也因此在契作的鼓勵之下,有其他農夫願意加入一同嘗試進行老鷹紅豆的耕種,希望可以推廣保育的概念。老鷹紅豆由全聯福利中心契作25公頃,企業家尋求農民一起保護老鷹的概念已經在鄉村之中傳開。在全聯福利中心及東港鎮農會販售的紅豆是不毒鳥、不用落葉劑、安全用藥、符合產銷履歷的規範的紅豆,但經過層層把關,不用擔心農藥殘留的問題,希望能透過高質量的老鷹紅豆取得消費者的信賴。此外,在《老鷹想飛》電影的推動期間,緯創人文基金會在包場觀賞電影後,決定在歲末年終時,尾牙伴手禮使用老鷹紅豆禮盒,也帶動上班族對土地環境的關懷。

紅豆要有機很困難,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及里仁門市長期關懷台灣的農地,推展有機農業,基金會與農友林清源展開合作,提供有機理念及耕作技術輔導;農友也願意撥出8分地做為有機試驗田,進行紅豆全程不用農藥和化肥耕作的實驗,儘管面積還不大,但此項合作的特殊意義在於希望將累積的耕作經驗,分享給在地所有的紅豆農,朝向有機台灣邁進。同時期待2016年10月播種的產季可以為契作紅豆取得「綠色保育標章」的認證,將土地到餐桌的所有力量連結起來關注生態。未來,這小面積的有機試驗田產品僅會在里仁門市販售。不過,這樣的轉型過程並不容易,有機試驗的面積尚小,目前農民還是很沒信心。

老鷹紅豆的概念是:老鷹成為農村的代言人,友善農作物的推動需要大家一起來努力。透過老鷹紅豆倡導一種維護生態系共同守護老鷹的意象,希望從消費者及企業的概念出發,喚醒全民對老鷹及農田的關心,守護老鷹就從農村出發。過去老鷹可能會遭受到毒鳥或毒鼠藥的傷害,為了保護老鷹,我們期待更多的企業、通路、消費者可以支持,認同友善環境與老鷹的概念,願意化為行動一起為守護老鷹而努力,希望再過不久之後,可以讓老鷹紅豆處處現身、老鷹也可以安心飛翔。

維護紅豆田生態守護老鷹。圖片來源: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

 

《代糖的代價》 甜蜜的真相?

$
0
0
作者:李怡萱

代糖的發明原本是個好消息,既可以滿足口腹之欲,又不用擔心攝入過多熱量。但圍繞代糖「阿斯巴甜」的致病疑慮也一直揮之不去。食用代糖的代價是什麼?片名已暗示要透過94分鐘的影片證明:食用代糖不安全。

影片由醫學博士,專科醫生,前食品藥物管理局調查員,代糖使用者等多位質疑代糖安全性的人士現身說法,從代糖的成分、核准上市的過程、代糖致癌和損害神經系統的因果關係等,多方面力陳代糖不應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對消費者而言,觀看影片不只可以更全面地瞭解代糖,也可一窺其生產和推動者背後的權力運作關係。

代糖可能誘發的症狀與討論

反覆發作的花粉熱、視力退化和紅疹;短暫的記憶喪失、看東西出現疊影,以及憂鬱症復發,這些情形和使用代糖有沒有關係?影片中提及關於代糖誘發的症狀,大部份和神經病變或神經系統有關,包括頭痛、思慮不清等難以歸因的症狀。 

《代糖的代價》劇照。圖片來源:天馬行空數位有限公司

病人出現症狀的共同特色是使用代糖,不論品牌。許多曾對代糖出現反應的個體自我檢驗了多次,停用代糖症狀就減緩。阿斯巴甜有經過政府的食品安全認證,它和藥品不一樣,就算有人出現症狀反應也不須回報,醫生和民眾很難獲得警示,確診和訴訟也容易遭遇困難。 

近年來比例增加的多發性硬化症、纖維肌痛症、紅斑性狼瘡和腦瘤等,也被認為和代糖的使用具有相關性。神經科學家約翰奧尼醫生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1983年美國人開始大量攝取人類從來不曾使用的物質「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美國人在1984年攝取了690萬鎊重的阿斯巴甜代糖,隔年這個數字增為兩倍,1990年代持續增加。 
 
專長生物化學的醫學博士吉姆波文說:1984年美國人罹患腦瘤比例增加10%,糖尿病比例增加30%,腦部淋巴瘤這種很少見卻致命的腦瘤增加60%。棕櫚灘醫學研究院的院長羅勃茲醫生表示:腦部掃描儀器十年前就廣泛使用,而1983-1987年間除了腦癌以外的癌症比例不變,有些還減少,因此他認為1984年腦癌和腦病變的增加,代糖的使用是最大的變數。 

影片也花了許多篇幅說明代糖如何在研究報告中被呈現為「安全無虞」,像是給動物食用代糖時未均勻攪拌,動物根本未食用結塊的代糖。為了降低對腸胃的影響混以牛奶餵食,在動物死亡後未立即解剖,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動物未嚴格控制變因…,還有最明顯可供檢驗的:是誰出資贊助這項研究。影片指出代糖業者廣泛贊助相關研究,原本該負責監督制衡的政府行政和司法系統,都有和該案相關的重要人員至該公司旗下單位上班,而獨立研究都指出阿斯巴甜有問題。 

科學界支持代糖的聲音

但科學界也有許多為代糖安全性背書的說明,阿斯巴甜作為「化學合成」物質已獲得多項權威認證安全。自1976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阿斯巴甜,FDA甚至形容阿斯巴甜為「研究最徹底的食品添加劑之一」,其安全性「毋庸置疑」。美國疾控中心也表示,「沒有流行病學證據可以驗證阿斯巴甜能引起重大傷害或嚴重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在動物身上做實驗,發現每公斤體重4000毫克未出現不良反應(NOAEL),以100倍保險係數,確立每公斤體重40毫克為安全攝入水平(ADI )。100多個國家依此批准它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和國際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都排除了阿斯巴甜的致癌可能。

但影片也反駁代糖安全的證據,舉例疾病管制局調查報告長達146頁,載明了各種症狀,甚至有人死亡,結論是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神經醫學研究,報告不曾說過代糖很安全。但疾管局網站上只有簡單摘要,而摘要的內容和報告是相左的。民間團體並在自己的網站公布疾病管制局調查報告的全文以正視聽。

歐盟1994年核准阿斯巴甜使用於加工食品,3歲幼童每日阿斯巴甜食用上限為6百毫克,成人若以60公斤計算,為2千4百毫克。以某品牌的無糖飲料為例,355mL罐裝飲料約含有阿斯巴甜180毫克,相當於每天要喝13罐。美國的標準更為寬鬆,60公斤成人每日食用上限為3千毫克。這些機構認為,在此食用標準內,沒有臨床報告直接證實阿斯巴甜會導致癌症。但影片質疑:什麼是安全?每個人對代糖的敏感性不同,對政府和公司而言,一百萬人之中只有一人受害,這產品就是安全的。一年200-300人死亡就是安全的,安全的意思是一年不會害死超過300人。但對於受害的民眾而言,失去的健康和生命是無法彌補的。

影片囿於時間多採單面論述,但對於無法被說服的觀眾至少可以有一個很大的收穫:當自己的身體出現莫名的症狀時,可以先從檢視自己吃了什麼東西開始,關心自己身體的反應,從飲食中減少不健康的可能。 雖然代糖的安全性爭論不歇,但肥胖影響健康是毋庸置疑,還是少喝飲料,少吃甜食比較健康。

要蚵棚不要保麗龍 牡蠣養殖改善提案

$
0
0
作者:晁瑞光(台南市社區大學 研究員)

當牡蠣養殖不再只是為了吃,廢棄蚵棚及保麗龍汙染問題就有了解決之道。

要使牡蠣浮棚養殖產業實質呈現對環境友善的一面,並朝向乾淨環保,我們就一定要做一些改變。因此我們要仔細觀察以釐清問題,並用先進思維來解決問題,創造大家生產與生活的同時,延續生物多樣性的環境;採取可以同時保存台南小吃文化又可促進其成為低碳城市的創新作為,讓水清魚躍、生物多樣又可發展海上觀光活動,還可以減緩海岸的侵蝕退縮,只要觀念可以改變,當牡蠣養殖不再只是牡蠣養殖,下定決心,蚵架保麗龍汙染問題就可以解決。

行動策略目標

  1. 我們要延續牡蠣養殖這個產業。
  2. 我們要解決浮棚牡蠣養殖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
  3. 我們要讓牡蠣養殖產業延續對環境生態友善的一面,並讓大家知道。
  4. 我們要幫忙牡蠣養殖業提早因應未來要面對的氣候變遷問題,以減少損失。
  5. 我們希望藉由牡蠣養殖延伸到推動海上休閒觀光活動。
  6. 我們希望透過牡蠣養殖過程進而保護我們的海岸線減少沖刷侵蝕。
  7. 我們希望推動養殖行為的改變,並作為低碳城市創新作為的實質呈現。

牡蠣養殖和保麗龍的糾葛

台灣的牡蠣養殖大致分做兩種,一種是固定式(如平掛式、垂吊式、插篊式),固定於潮間帶淺灘,不需要用保麗龍,也不用每年一直更換蚵棚,但是需要廣大的潮間帶環境,例如:七股潟湖、彰化、雲林一帶是代表。海水漲退潮,牡蠣也會離水閉合。另一種是浮棚養殖(如浮棚垂吊、延繩垂吊),主要是養在近海水面上或是河口,靠保麗龍或浮筒支撐浮力,蚵串垂直吊掛於蚵棚下一直浸於海水中,主要養殖季在冬季。

台南市以浮棚養殖牡蠣的主要有三區,分別有安南、安平及南區。圖片來源:晁瑞光

台南的牡蠣產值

台南市牡蠣養殖方式剛好兩種都有,其中七股瀉湖及北門瀉湖等區域,水深較淺,以固定式養殖為主,這些地方因環境地形所衍伸出的養殖行為,並不會有太多的人為廢棄物,對環境友善。另一種浮棚養殖大約自1987年台灣解嚴之後海岸開放,開始出現在海上;這些地方因水深較深無法固定插蚵養殖,均以浮棚方式養殖。台南市分別有安南、安平及南區三個產銷班,2014年經核准放養蚵棚數量有9558棚,全國最多,約佔全國浮棚式養殖蚵棚半數以上,產值就超過5億元;若再加上七股北門等地,台南市牡蠣產值超過8.5億元,屬於具特色及競爭力之在地產業。

每年大約在中秋節過後,就會開始放養,這時候就會在台南市南區的黃金海岸,安平港,鹿耳門溪出海口以南看到有大量竹子堆在海邊,這些竹子是蚵農拿來綁蚵棚用的;綁好的蚵棚會陸續被拖到海上定置。因為地形的關係,凸出的曾文溪出海口讓曾文溪以南至二仁溪之間的這一廣大水域可以不受東北季風影響,成為浮棚式養蚵的絕佳場所。普遍來說,到農曆春節過後就開始陸續收成,清明節過後就進入收成旺季,基本上會在5月底前收完,當西南氣流來時,曾文溪以南就變成迎風面,易被風浪打走,就不適合養殖。根據訪談,台南市的浮棚養殖主要生產是在冬季,這時台灣只有台南這裡生產,夏季就換曾文溪以北地區;所以賺錢主要就是靠冬季這段時間。有的人會一開始就養中苗,12月就開始第一次收成,這時價錢最好,之後再放養第二次,等4~5月收成,但價錢沒冬天時好。

保麗龍的壽命:三年

蚵棚有大有小,但普遍來說大約8×12公尺,每隔30~40公分左右綁一蚵串,每條蚵串長約2公尺,約有10~12組母殼長成的牡蠣團。剛開始蚵棚大概會用12個保麗龍做浮筒,隨著牡蠣越長越大,保麗龍就會漸漸增加(有的會加到20多個),以增加浮力。蚵農放保麗龍到蚵棚的過程很快速,只見他們抓住蚵棚,然後用身體的重量,肚子一推就下到蚵棚下了。隨著採收,保麗龍也逐一拿掉收起來,拿起來更簡單,繩子割開,朝一邊踩下去,保麗龍就因浮力關係會從另一邊彈跳出來。

保麗龍拿起來很簡單,繩子割開,朝一邊踩下去,保麗龍就會因為浮力關係而從另一邊彈跳出來。圖片來源:晁瑞光

20151216-fig2.jpg台南這裡的保麗龍都是長方形,和中國、日本、韓國的圓柱形不一樣。一塊新的保麗龍,蚵農可以用三年,第三年的保麗龍被生物附生穿孔,容易破碎,浮力也差,所以就會被丟棄。這過程中,包括蚵農將附生在保麗龍的生物刮掉的動作,或是在蚵棚抽放保麗龍的動作都會產生非常多的保麗龍小削屑,造成海域嚴重汙染。

保麗龍在使用及抽拉之間,就會產生很多的小削屑,造成水域汙染。圖片來源:晁瑞光

因此在每年3月份開始,海邊開始看到很多蚵棚、竹子、保麗龍削屑、保麗龍塊開始沖上岸,蚵棚也陸續拖上岸來,隨著一年一度的牡蠣採收旺季將開始,海邊的環境災難也就開始,5~6月高峰期更進入汙染最嚴重的時候,每年都一樣。

以2014養殖季至2015年為例,9月開始在沙灘上綁蚵棚,工人就會在沙灘上留下大量垃圾,塑膠繩、飲料、鋸下來的竹子、鐵絲等等;待全部出海定位,12月至隔年2月,東北季風在吹時,沙灘才會是一年中較乾淨的時候。3月開始收成,海邊就陸續出現保麗龍的小顆粒,蚵架也陸續上岸,之後就越來越嚴重,一直到6月底沙灘幾乎全部被蚵棚及保麗龍佔據,造成環境嚴重的破壞及汙染,善後工作一直做到8月份還無法恢復沙灘原貌。而且9月時又有人違反規定先行放養(規範是10月才可以放養),結果於9月底遇到颱風又被沖上岸,造成至10月中,沙灘上還在做蚵棚清除工作,同時,新的蚵棚又陸續在綁在放。一年12個月,有9個月,也就是3/4年的時間,海岸沙灘是受到浮棚牡蠣養殖的保麗龍及蚵棚汙染的。

20150528台南市南區被保麗龍覆蓋的四鯤鯓海岸。圖片來源:晁瑞光

20151216-fig4.jpg政府對策不彰 蚵棚露天燒

台南市海邊大量的蚵架及保麗龍主要來自一種行為,就是近海浮棚式牡蠣養殖。針對蚵架及保麗龍汙染問題,賴清德市長上任時於2011年6月1日召開座談會,邀請NGO與蚵農一起討論,尋求解決辦法;近幾年市府大力宣導蚵農要確實登記,並獎勵回收,回收量也逐年增加,但是回收處理的程序及方法仍有問題。蚵棚經常被人堆成堆放火燒,只為了回收上面的鐵絲,不然也是送去焚化爐燒。保麗龍則被抓蚵棚的怪手現場抓碎,造成更嚴重的二次汙染;在台南某幾處沙灘,白色的保麗龍屑覆蓋沙灘厚厚一層,如下雪一般。2014年7月15日,市政府召開第二次溝通會議,說明其處理過程及希望做的一些改變,大家都在努力,但我們的海邊至今仍是一塌糊塗,四年過去了,市府應該要拿出更積極的方式處理,不然民眾的忍耐是有限的。

2015年10月15日,市政府再次召開溝通會議,希望蚵農試用替代浮具,但仍未取得共識;我們也於2015年10月18日與保麗龍製造業者討論製程及材質替換及改善的可能。

政府放任回收鐵絲的民眾把堆置海岸邊的蚵棚直接放火燒,造成極大的汙染。2015年7月3日。圖片來源:晁瑞光

20151216-fig5.jpg我們相信,只要觀念可以改變,下定決心,我們就可以解決問題。這個產業如果是那麼重要,問題要如何解決?那可以怎麼做? 有沒有近期可以改善的?或是長遠更大更好的目標?

蚵棚就像是生態浮島,下面有非常多的生物聚集生長與繁殖。圖片來源:晁瑞光

短期對策:改善回收流程

一、養殖期程應限定:應該限制在10月後至隔年的4月底前全部收成結束。請蚵農務必避開颱風季,並在西南季風來前結束養殖。提早一個月收成,不要拖到5月底,因為每年5月中至5月底左右鋒面一來,大量保麗龍及蚵棚就被沖上岸,每年都一樣,因此這是可以預期會發生的事,因此有計畫的縮短養殖季即可避開,也可減少蚵農損失。除此之外還需考慮氣候變遷的影響,例如現今秋冬都還會有颱風。目前市府定的「台南市浮筏式牡蠣養殖漁業管理規範」是完全配合蚵農現況定的,因為就算不定,蚵農也不會在颱風季養殖。

二、養殖總量應規範:另外,單位戶數可以承載的養殖處理總量也必須加以計算及規範,以期讓蚵農在規定養殖期程內可以收成完畢。目前市府定的規範是完全配合蚵農,總量規範是近三年最高棚數數量計算,而且還有20%的增加彈性,所以對於環境改善基本上完全無效,每戶可以在有效期程內完成作業的承載總量根本不是這樣子;結果,蚵農只把要的蚵棚拿回來,不要的都等五月底鋒面來讓海浪颳走,然後再推給天災,甚至報農損。

三、管理回收作業流程要改進:在材料還不能完全替換時,回收作業流程變得很重要,保麗龍必須先以人工方式拿起來,要的帶回去,不要的拿到指定地點回收處理(2015年,市府補助每個保麗龍回收30元),蚵棚拖回至指定地點,由於數量非常多,三個區都必須要有機具及人力同時進行(以2014年9558棚計算,三個區,作業三個月,平均每區每天就須處理35個蚵棚,加上大量回收期間在5月份,每天的處理量更是倍增)。自3月中開始至6月底,沙灘上清理作業,各區除了重機具抓蚵棚之外,必須另外增加人手,以人工方式撿除沖上岸的保麗龍塊。待作業完成,環保局的沙灘清潔車才能再下去作業清除其他的垃圾。期間還須橫向聯繫清運、焚化爐、環保單位等等。今年5月就碰到焚化爐歲修(或不想收)?所以大量蚵棚就被堆置在沙灘上無法清運,造成非常混亂的場景,奇怪的是這幾年沙灘清理作業都會有一段時間停擺。

四、保麗龍材料應替換:應公告於兩年內全面禁止保麗龍使用(將現有的汰換用完),並嚴格要求替換對環境較友善的浮具。包括日本、韓國、我們台灣自己,都有很多研究。硬殼浮桶,是國際間較為建議使用的材料,成本雖高,但使用期間久,不易破碎,且對環境不會產生災難式的汙染問題。另一種替代是改用PP或PE塑膠發泡,不要用PS發泡,因為不會有保麗龍易破碎的問題。PS發泡,就是保麗龍,除破碎的問題外,還會溶出化學物質及吸附海中有機汙染物,經日本及韓國學界研究證實會影響周邊的海洋生物及水產養殖。第四屆學學獎的特別獎「樂蚵蚵」,就是由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設計出可以取代保麗龍浮具的具體產品。以一年全部20萬個保麗龍計,如果要全部替換成對環境友善的材質或產品,其所需經費扣除蚵農本來的購置成本,再乘以1.5倍,結果大約是6000萬,政府是很容易協助處理的。材料更換多出來的成本,政府可以有幾種方案提供協助,例如低利貸款,或成立基金提供融資,或向中央申請補助,或是向企業募款,於一年內全部換掉或是三個產銷班分三年替換掉。

中期對策:廢蚵棚做生態浮島

蚵架上非常豐富多樣的生態,如珊瑚礁一般。圖片來源:晁瑞光

一、廢棄蚵棚可以做為生態浮島,復育海洋生態:牡蠣不是只有吃而已,他還有其他很多的可能。牡蠣養殖的過程其實對環境本來就是很友善的,同時創造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如珊瑚礁一般。根據實際觀察記錄,蚵棚下會有很多小魚躲在裡面,也會有很多魚在這裡繁殖,許多附著的藻類、海鞘、沙蠶、貝類、甲殼類、魚類等等。包括日本、美國、中國都用牡蠣礁的方式在做海洋生態的復育,甚至因而豐富水域活動及觀光的活動。

我們把廢棄蚵棚當作廢棄物處理掉,所以一直是個頭痛的問題,同時造成很大的景觀破壞及沙灘活動的危險;而且蚵架拖上岸的過程也可以看到非常多生物死亡。其實,蚵棚上的附生植物及螺貝類、牡蠣等動物,吸收了很多二氧化碳,並把這些碳固定於海洋,如果我們可以利用蚵架生物多樣性的特性及固碳能力,找固定的海域堆疊綑綁成生態浮島,如此當生物附著到一定程度加上竹子破裂,廢蚵架就會下沉至海床,由於是以生物為主體,所以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生態礁,對於日漸侵蝕的海岸、枯竭的海洋資源及二氧化碳的吸存,都有非常大的正面幫助。這是現成的產業,無須花錢另外營造,且將會是我們可以向全球分享的低碳城市特色,因此建議市府可以這樣做,如果擔心,可以小區域試辦研究,以增加科學論述,但不要什麼都不做,而只用最簡單的燒掉處理。

蚵架下的生態豐富性極具觀光價值。圖片來源:晁瑞光

二、推動台南牡蠣環礁計畫:台南市近年來海岸退縮非常嚴重,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凸堤效應改變常態水流與漂砂外,最嚴重的是極端氣候下的風暴潮及沖刷,我們的海岸線面臨颱風颳西風及西南風及颱風長浪的機率比以前高出很多,海水能量也比以前強,沖刷越來越嚴重,二仁溪出海口、鹽水溪出海口到曾文溪出海口,河口沙灘都在近十年退縮超過100公尺以上,黃金海岸沙灘也幾乎沖刷殆盡,河川局、六河局每年都投入大量的經費在丟消波塊、築海堤,但海岸侵蝕卻還是持續發生。

牡蠣養殖的蚵棚其實是防止海水沖刷最好的第一線屏障,如果從曾文溪出海口至鹽水溪出海口,安平新港南堤至二仁溪出海口,延著常態水流方向,在養殖線外形成一道屏障,利用牡蠣養殖後的蚵棚及蚵殼,在這區域做定置,形成一道環礁削減海浪的能量,其功能類似離岸堤,但因蚵棚是有孔隙的,而非硬式阻抗水流,所以只是削減海浪的能量以減少海岸的沖刷,加上其生態復育功能,及持續吸收的二氧化碳,對台南市是一大助益。

根據海洋大學大波浪作用下海上牡蠣養殖設施纜繩受力之試驗研究報告,只要海床定錨噸位夠重,面海面固定纜繩加多,就足以應付颱風的風暴潮而不致沖毀,因此10~20個蚵棚堆疊綑綁成一個單位,透過定錨的纜繩固定,因為有繫著纜繩,無須擔心在海床上的漂移。

廢棄蚵棚可以做為生態浮島示意圖。圖片來源:晁瑞光

長期對策:蚵棚觀光

持久性蚵棚與觀光漁業發展:除了一次性的蚵棚使用外,也可以朝向定置、長久的觀光漁業方式發展,如定置漁業一般,投資成本高,但結合觀光、旅遊、水上及水下活動,其價值甚至遠高過牡蠣養殖本身。政府可以與產銷班合作,招商、募集資金整合應用,其設置可以是在生態環礁的內側,水流較平緩安全的區域,因為生態環礁及蚵棚生態的多樣,豐富的生態可以吸引、創造眾多的水上活動。生態環礁與持久性觀光漁業的發展,可以是較長久的計畫,成功大學也研究發展出新式蚵棚,不怕風浪沒有汙染,更可以因應現今氣候無常的影響,讓大家較不用懼怕天災帶來的災害,但現在就要開始計畫開始做,未來才有機會。

只要觀念可以改變,下定決心,我們就可以解決問題。不管是台南市政府,或是漁業署,期待能有積極的作為,現在開始做,5年後,10年後,我們的海域就會不一樣。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1. 〈牡蠣平掛式及垂吊式養殖成長有何差異?>,農業知識入口網,內容為關於平掛式、垂吊式、插篊式及延繩式的牡蠣養殖方式介紹。
  2. 牡蠣養殖發展之研究-以台南市牡蠣養殖區為例,吳育勳等人,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2008。
  3. 牡蠣養殖浮棚之改善研究(The improvment of oyster forming platform under waves affected),林承潔等人,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2011。研究結果顯示,目前現行浮棚實際操作的錨重嚴重不足,無法抵擋颱風波浪的作用,而改善及新研發後的養殖設施,可將蚵架所受外力降低最高至75%。不管實際如何,學術研究之改善建議也是有的。
  4. 海上牡蠣養殖設施資材之改善研究(Research of Improving on Equipment of Oyster Farm Set up in Open Sea),翁文凱等人,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2009。
  5. 大波浪作用下海上牡蠣養殖設施纜繩受力之試驗研究(Experimental study of wave forces on the moored cables of oyster forming platform induced by large waves),陳意青等人,國立台灣海洋大學,2010。
  6. 海上複合式箱網養殖系統之研究,詹竣合等人,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2012.11。
  7. 浮筏式貝類養殖系統現場研究(In-situ study of the floating raft system for oyster aquaculture),詹竣合等人,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研究所。本研究以台南市四草外海之浮筏式牡蠣養殖場為研究對象。
  8. 【第四屆學學獎】 樂蚵蚵Happy Oyster Life特別獎
  9. 〈成大推新式蚵棚 耐用無汙染〉,聯合新聞網,2015.08.31。
  10. 《嘉義縣牡蠣養殖區劃漁業權管理自治條例》
  11. 《台南市淺海牡蠣養殖管理自治條例》第四條:
    經營淺海牡蠣養殖,應檢附下列文件向農業局申請取得證明書及養殖登記標誌:一、申請書:含姓名、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住址、聯絡電話、養殖棚數、出入港口、養殖地點、蚵棚浮具堆置處與回收放置處及作業漁船(筏)統一編號。
    二、入漁權許可或區劃漁業權證明文件影本。
    三、申請人身分證影本。
    四、作業漁船(筏)漁業執照影本。
  12. 「改善淺海牡蠣養殖作業管理座談會」新聞稿:市府農業局說明目前推動淺海牡蠣養殖管理情形,制定「臺南市淺海牡蠣養殖管理自治條例」,規範養蚵漁民申報及回收養殖設施,並公告執行「臺南市浮筏式牡蠣養殖漁業管理規範」,對蚵棚總量予以管制,養殖人數現狀為200人。同時每年持續推動「產業輔導計畫」,在放養源頭管理面,積極向漁民宣導落實申報及回收蚵架,目前申報率已達99%,市府也積極於海上稽查取締非法蚵棚,103年12月查獲28棚未標示標誌之蚵棚並予以處分;在養殖設施回收面,市府推動獎勵回收蚵棚每棚250元,並對未回收蚵架者依法處分,今(104)年更進一步推動獎勵回收保麗龍浮具措施(每塊30元),期盼建立蚵農自主維護環境共識。(註:因為市府只邀集南市所有淺海牡蠣養殖業者,因此該座談會只有養殖業者參加。)
  13. 牡蠣養殖對淨化水質與封存二氧化碳效益之初步研究(The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water purification and CO2 storage by oyster culture),成功大學:二仁溪養殖牡蠣個體碳酸鈣外殼之成長速率約為每日0.3公克,粗估養殖試驗過程中,每平方公尺面積每日能夠封存 0.78 公斤之二氧化碳。
  14. 臺灣近海二氧化碳的捕獲、轉化、封存及再利用之研究:生物幫浦(2/2)(Study of CO2 capture, conversion, storage and reuse through the coastal ocean of Taiwan: The biological pump (2/2)),台灣大學、中山大學、成功大學,2014.03.10。
  15. 廣島和宮島水族館的調查發現,牡蠣浮棚扮演“漂浮海上的海藻”,孕育各種的生物效應(Oyster float shed playing "seaweed floating on the sea" to cultivate a variety of biological effects)
  16. 〈2015年牡蠣礁生態系統服務研究最新進展〉(2015 Oyster Reef Ecosystem Services (ORES) Research Update),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2015。
  17. 〈弗吉尼亞州願意保護某些牡蠣礁〉(Virginia Offers Protection for Some Oyster Reefs),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新聞稿,2015。
  18. 〈紐約億萬牡蠣計劃 青少年建環保意識〉,新唐人,2014.10.30。
  19. 〈牡蠣的生態服務〉,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電子報,2011.09.28 :牡蠣礁亦可作為天然的海岸緩衝區,吸收打向海岸線的波浪能量,並減少船隻尾流、海平面上升和暴風雨等造成的水土流失。此外,牡蠣礁更是許多物種的重要棲息地,以及海洋生物幼生的庇護所,在礁體附近吸引而來的魚群也具有重要的漁業經濟價值。台灣西南沿岸包括鹿港至濁水溪口等地,大量設置蚵棚、蚵架,吸引許多魚蝦蟹類聚集於此,例如:黑鯛、變身苦、嘉臘、紅甘鰺、笛鯛、紅蟳等,牡蠣的養殖豐富了在地漁業資源,也成為筏釣休閒的好去處。
  20. 維基百科關於發泡聚苯乙烯(也就是保麗龍 )的介紹
  21. 〈由聚苯乙烯降解產生的類苯乙烯物質沿東北太平洋和夏威夷海岸線的區域分佈〉(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styrene analogues generated from polystyrene degradation along the coastlines of the North-East Pacific Ocean and Hawaii),Kwon, B.G等人,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Volume 188, Pages 45-49, 2014.05。
  22. 《我們的島 第796集:蚵仔去哪裡?》,2015.02.16。
  23. 《我們的島 第810集:保麗龍的難題》,2015.06.01。
  24. 台南沿海的保麗龍屑現況1。
  25. 台南沿海的保麗龍屑現況2。
  26. 蚵農在海邊燒蚵架實況。
  27. 滿佈沙灘的保麗龍1。
  28. 滿佈沙灘的保麗龍2。
  29. 蚵架下的生態。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標本數位化砍收藏經費? 美國科學界齊聲反對

$
0
0
本報2016年4月6日綜合外電報導,許祺景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近日決定終止生物標本研究計畫的經費,讓多位科學家擔憂,生物保護、氣候變遷及入侵物種方面的研究,恐怕都要陷入困境。

andryn2006(CC BY-SA 2.0)

美國國家科學院決定要終止生物標本研究計畫的經費,學界憂心不利生物多樣性研究。圖片來源:andryn2006(CC BY-SA 2.0)

標本收藏並非「老古董」 捕魚限額都靠它

芝加哥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Field Museum)的儲藏櫃裡收藏了很多蛋標本。對於20世紀生態保育方面最有名的發現之一——殺蟲劑DDT導致猛禽類雛鳥無法成功孵化,這些蛋標本功不可沒 [註]

然而,這些用來辨識物種、追蹤疾病和研究氣候變遷的標本收藏品,恐將失去金錢支援。上個月,NSF宣布將終止資助研究生物標本計畫的經費。現有項目仍可獲得資助,但不再接受新提案。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in Seattle)古生物學者賽德(Christian Sidor),同時也是西雅圖柏克自然歷史文化博物館(Burk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Culture)脊椎古生物學的負責人表示:「這個消息讓人吃驚又失望,整個博物館都嚇了一大跳。」

賽德和其他研究者都很憂心,因為NSF是標本收藏唯一的公立經費來源,以每年約300萬到500萬美金(約9000萬到1億2000萬新台幣)的經費來資助這些收藏,相當於整個國家科學基金會2016年度7.5兆財政預算的0.06%。

儘管「生物標本收藏」可能會讓人回想起博物館裡充滿灰塵的抽屜,不過這些資源還包含了好幾瓶幼魚標本,那是不久前在100年歷史的植物標本中收集到的。「我們的魚類標本是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在北太平洋的知識寶庫。」賽德說。

NOAA利用每年收集來的標本,來估計魚的數量,並訂定捕魚限額。

西雅圖柏克自然歷史文化博物館收藏的蛋及鳥巢標本。圖片來源:Burke Museum(CC BY-NC 2.0)

蛋標本曾為殺蟲劑DDT傷害鳥類提供佐證圖為鷸科鳥類蛋及鳥巢標本。圖片來源:Burke Museum(CC BY-NC 2.0)

地球痕跡遭抹煞  科學家:很灰心

比較現在與過去保存的動植物標本,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氣候如何變遷、物種如何因應過去的環境改變,以及物種在未來可能會出現的行為。博物館的標本收藏也可幫助科學家推估過去某些物種的族群數量,以解釋這些物種的數量是否已面臨威脅。

NSF表示,他們正在評估標本收藏計畫的經費,目前仍無法確定資金是暫時短缺或者永久。

NSF生物科學局(Directorate for Biological Sciences,BIO)生物學基礎設施部(Division of Biological Infrastructure,DBI)負責人波斯頓(Muriel Poston)說:「這要依照評估結果決定,這個計畫可能有機會重啟,但應該會有新的方向。」

科學家對這個答覆仍不滿意,許多人在推特(twitter)上表示心灰意冷。位於阿布奎基(Albuquerque)新墨西哥大學(University of New Mexico)的生態學家史密斯(Felisa Smith)寫道:「有沒有搞錯?生物標本的收藏是很多現代科學的基石!」

隱藏DNA資訊  收藏品數位化也枉然

其他研究者用標本收藏來深入研究入侵種或其他有害物種,同時標本也可用來辨識害蟲、追蹤人類疾病的帶原物種。例如嚙齒目標本讓研究者得以找出1993年美國西南部爆發漢他病毒(Hantavirus)的原因。這種病毒藉由嚙齒目排泄物傳播,恐對人造成致命肺病。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昆蟲學標本收藏機構負責人懷爾德(Alex Wild)在推特上表示:「如果沒有這些自然歷史的標本收藏,我們將對未來出現的新害蟲、新物種和物種滅絕一無所知。必須有人挺身資助標本研究,否則我們將失去足以辨識物種的生物學。」

賽德說:「隨著科技進步,科學家可用標本做一些當初收集標本的人無法想像的事情。例如藉由博物館標本做DNA定序,能辨識未知物種,例如在DNA被定序前就製成標本的物種。」

很多博物館在推動數位化收藏品,能讓大眾更易取得資訊。事實上,NSF支持數位化收藏品的計畫仍未改變,但是紐約植物園(New York Botanical Garden) William and Lynda Steere 植物標本室的負責人蒂耶爾(Barbara Thiers)說:「如果不在乎那些收藏品,數位化也只是枉然。你完全無法從數位化圖像中得到任何DNA資訊!」

註:DDT會使猛禽類的蛋殼變薄而無法支持雛鳥的重量,造成猛禽類後代減少。更多:關於DDT與寂靜的春天

盜獵雛鳥上網賣 威脅高山特有種栗背林鴝

$
0
0
本報2016年4月7日南投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度過嚴冬考驗,逐漸回到原棲地的高山野鳥,好不容易找到築巢地點,卻難逃捕鳥者虎視眈眈。一旦孵出幼鳥,連鳥帶巢掏走的行為也開始。居住在台灣2500公尺海拔高度的特有鳥種栗背林鴝,剛孵出的幼鳥不見了,請大家幫忙協尋。

栗背林鴝是台灣特有種鳥類,雄鳥色澤美麗,鳴叫聲優美,一直以來都受到許多人喜愛。攝影:呂翊維

栗背林鴝是台灣特有種鳥類,雄鳥色澤美麗,鳴叫聲優美,一直以來都受到許多人喜愛。攝影:呂翊維

美麗無罪  離家環境不同怎麼活

栗背林鴝是台灣特有種鳥類,雄鳥色澤美麗,鳴叫聲優美,一直以來都受到許多人喜愛。牠是台灣高山特有鳥種,生長海拔約在2500~3500公尺之間,冬天會往海拔稍低處遷移,約在2500~3000公尺之間,但尚無證據證明牠們會長途遷移。

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高海拔試驗站去(2015)年監測高海拔特有鳥種栗背林鴝的過程,赫然發現11個巢位中,有6處巢位連鳥帶巢材全數消失,只有1巢幼鳥成功離巢自立;巢位所在地點包括太魯閣國家公園、林務局合歡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以及公路總局管轄的公路旁,雖然涉及眾多管理單位,卻仍難逃脫魔掌。

栗背林劬築巢地點常靠近道路,有路就難逃獵人捕捉。攝影:姚正得

特生中心高海拔試驗站監測栗背林鴝的過程,赫然發現11個巢位中,有六處巢位連鳥帶巢全數消失。攝影:姚正得

研究人員千辛萬苦才發現的巢位,早已是獵人囊中物,他們在成鳥築巢時記住位置,幾個月後幼鳥孵化就循原路來收巢。將幼鳥帶走,或以人類社會比喻,就是綁架,野生物界綁架事件頻傳,雖有相關法令,仍無法杜絕,一旦帶離原地,恐怕再無回歸野外的機會,對於區域族群也將造成影響。

高海拔試驗站站主任姚正得說,以區域性觀點看,這麼低的育雛成功率,除非外部補充新族群,否則成鳥老化無法繁殖時,下一代補充不及,族群可能瞬間衰退。其他相同海拔區域雖也有栗背林鴝,但只要道路可及,就擺脫不了幼鳥遭綁的命運;因此最好能啟動相關監測計畫。

栗背林劬築巢地點常靠近道路,有路就難逃獵人捕捉。攝影:姚正得

栗背林鴝築巢地點常靠近道路,有路就難逃獵人捕捉。攝影:姚正得

只是這些幼鳥離開母鳥真能存活嗎?姚正得說,一些養鳥人都聲稱有能力把野鳥養好,但任何物種都難免受生理限制,尤其離開原生環境,從高海拔一夕來到平地,無論氣候、氣壓都是極大的改變,能否適應平地環境、抵禦疾病都是層層考驗都無從查證。

中華野鳥學會理事長蔡世鵬表示,雛鳥本已脆弱,在捕捉與運送的過程更易死亡;由親鳥照顧才能提供所需的多元食物,離開了親鳥,人類只能提供單一食物,存活更為不易或因營養不良出現軟腳病。

此外,這些幼鳥即使及時找回,仍將因不知取得地點為何、不知該放回哪裡,只能終生收容。

高山鳥類離開原生環境,生死難測。圖為網路上販賣棕背伯勞。

網路無國界  先進保育法令不敵個資法

蔡世鵬說,栗背林鴝雖非保育類,但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第17條,非基於學術研究或教育目的,獵捕一般類野生動物,應在地方主管機關所劃定之區域內為之,並應申請核發許可證。

「目前相關單位並未劃設捕獵區,如位於國家公園內,更是明顯違法。」他呼籲相關單位應積極作為,勿放任違法情事一再發生,也呼籲社會大眾如有發現違法捕獵行為,可立即向當地警察機關或保育警察隊各分隊通報檢舉,以遏止歪風。

「鳥類很漂亮、很迷人,讓許多人興起想要擁有的念頭,但為了捕捉,往往折損更多生命。」蔡世鵬說,社會大眾應了解背後的真相,不要為自己一時的欲望,而犧牲許多的生命。

2013年1月三讀通過《野生動物保育法》第36條修正案,所有野生動物以及野保法第55條公告物種,除原有的飼養、繁殖之外,還將買賣、加工全部列管。農委會也於2014年12月公告「營利性野生動物飼養繁殖買賣加工管理辦法」,去年2月正式上路。

修正法案包括「不得買賣未離乳之哺乳類或不能自行站立之鳥類等野生動物」、「確保動物來源合法,並應提供消費者購買憑證以保障買方權益」。合法正派經營的鳥店、寵物店販售的野鳥應如是。

不過,掏巢者透過社群網路秘密社團販賣雛鳥,以「交流」、「私」等用語在網路違法交易,但受個資法保護,至今仍使得執法單位束手無策。蔡世鵬說,過去鳥會也曾接獲鳥友通報網路上販售雛鳥,其中不乏保育類的鳥類,當鳥會將相關資料轉給主管機關時,卻得到「網路是匿名的,無法查處相關人員」的回覆;相對凸顯現場犯罪行為的杜絕之重要性。

掏巢者透過社群網路秘密社團販賣雛鳥,以「交流」、「私」等用語在網路違法交易,但受個資法保護,使執法單位束手無策

對於園區內發生掏鳥巢事件,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副處長張登文表示,從未接到相關通報,近期將就近與特生中心高海拔試驗站及學術研究團隊討論,針對幾個育雛熱點加強巡查,嚴禁不法行為,並歡迎民眾踴躍通報。

東勢林區管理處則回應,民眾若於國家森林遊樂區範圍內發現掏鳥巢行為,可與工作人員連絡,對於最近發現的不法行為也將聯合森警加強巡查。

繁殖鳥不安心  拍鳥恐成盜捕同路人

除了栗背林鴝,中高海拔的鳥類還有一些畫眉科鳥類,白耳畫眉、藪鳥、以及鉛色水鶇等鳥種,也是熱門販售、捕獵對象。

不願記名的網友指出,掏巢賣鳥有如殺雞取卵,而這行為也干擾台灣鳥類的繁殖,而這些雛鳥又有多少能順利養大,養大過後又有多少可以度過人類飼養的環境?「像棕背伯勞每一年他們都會抓幼雛來交流,但是我在寵物市場或是人家鳥籠裡從未看過成鳥,這些幼雛存活機率很低。」

因此出現「你養死兩隻頭批的棕背你還要交流私,你有時間養嗎,兩天死兩隻」的留言也不足為奇!

更有消息指向掏巢者與拍鳥人合作,先給拍育雛照,時間差不多再採收。「雖然並非每個拍鳥人都這樣,但繁殖季時一窩蜂搶拍育雛照,不只干擾鳥類繁殖,也讓牠們更容易遭天敵及掏巢者獵捕。」他舉例,南部的黃鸝、植物園的綠繡眼、大安森林公園的五色鳥,都在大家爭相搶拍後,成為盜獵的對象。

※ 更多社群網路秘密社團中交易鳥類的截圖:

綠繡眼雛鳥。

圖為綠繡眼

鳥店違法販賣喜鵲。

中高海拔鳥類,如白耳畫眉、藪鳥、以及鉛色水鶇等鳥種,也是熱門販售、捕獵對象。圖為紫嘯鶇雛鳥。

社群網站上網友PO出豢養的鉛色水鶇。

勐拉:穿山甲走私的罪惡邊城

$
0
0
作者:貝絲•沃爾克 Beth Walker(中外對話文化頻道編輯); 翻譯:彭金枝

穿山甲是全球走私數量最多的動物。 位於中緬邊境的勐拉(Mongla),由於沒有法律制約,已成為走私該瀕危動物的樞紐。

為了滿足中國和越南市場對穿山甲肉和鱗片的需求,每年都會有數千隻穿山甲死於盜獵者之手。 圖片來源: Bart Wursten

每天成千上萬的中國遊客湧入緬甸邊境撣邦的勐拉。 這個賭博、異裝秀、非法毒品交易的天堂被形像地稱為「中國的肛門」。 過去,這裡猶如一潭死水,現在則變成了該地區猖獗的野生動物非法交易中心。 

《全球生態和保護》(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雜誌刊登的一項新研究報告披露,勐拉已經成為走私犯攜帶瀕危動物穿山甲流入中國的主要門戶。 

穿山甲可能沒有像老虎或大像那樣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這種長有鱗甲的可愛的食蟻獸卻是 世界上走私數量最多的動物 。 為了滿足中國和越南市場對穿山甲肉和鱗片的需求,每年都會有數千隻穿山甲死於盜獵者之手。 穿山甲鱗片被用於風濕病、癌症等多種疾病的治療。 

捕殺穿山甲的現像在東南亞和非洲地區都有發生。 在 印尼蘇門答臘島的邊遠地區,職業穿山甲偷獵者得手後會經由勐拉將絕大部分貨物走私進入中國。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和牛津布魯克斯大學的研究員曾在過去10年裡多次走訪勐拉,記錄了那裡日益猖獗的穿山甲凍體和器官交易的情況,估計總價值超過75萬美元 。 

近日發表的這篇報告的第一作者——文森特•尼基曼(Vincent Nijman)說,他們團隊在勐拉的市場上,尤其是在野生動物商舖和野味餐館,看到公開售賣的整隻活的穿山甲,以及穿山甲鱗片、皮、胚胎、穿山甲藥酒等。 另外,每天還會有大量的穿山甲被裝進貨車運出緬甸邊界。 

尼基曼說,在勐拉市場上或商店的櫥窗裡,還展示著非洲的象牙和河馬牙、白犀牛角、來自印度的虎皮、以及來自喜馬拉雅山區的藏羚羊等。 

法令形同虛設

由於當地執法不力,使得不法分子可以公開售賣極易識別的保護動物而完全不受法律制裁。 

中緬兩國不僅有著曲折綿延的國界線,還有著緊密的經濟往來。 緬甸國內腐敗貪污盛行,使得緬甸成為多種野生動物非法走私流入中國的門戶。 

現在的勐拉正如同曾經的美國西部。 這座城鎮被民族民主同盟軍(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 Army)支持的撣邦中國籍軍閥林明賢所控制。 緬甸中央政府在該地區沒有什麼權力。 鎮內大約80%的人口為中國人,通用語為普通話,主要流通貨幣為人民幣。 

非法售賣

中緬兩國的法律都規定穿山甲貿易是非法行為,售賣穿山甲器官構成刑事犯罪,將處以高額罰款(3.2萬美元/20萬元人民幣)或監禁。 而且中緬兩國都簽訂了限制野生動植物貿易的《 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公約 》(CITES)。 

雖然在緬甸北部的其他地區和中緬在雲南省的交界附近,破獲了不少走私案,但並沒有採取切實行動遏制跨境走私活動。 《 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公約 》的數據顯示,2010年到2014年,緬甸查獲總價值達309萬美元的穿山甲凍體或身體器官。雖然所查獲的數量僅僅只是冰山一角,但這足以顯現穿山甲走私貿易的猖獗。 

近幾年,中國政府銷毀了大量查獲的象牙,積極參加有關野生動物非法貿易的國際會議,為打壓非法像牙貿易,作出了巨大的 努力 。 但是這一系列行動並沒有落實到地方層面,地方腐敗現象依然猖獗。 

尼基曼表示,地方政府官員沒有任何動力去打擊邊境貿易和黑市活動。 前不久,中國科學院在勐拉召開了一場有關非法交易的研討會,但目前還沒有採取強有力的行動。 

尼基曼說,如果中國政府意識到走私貿易會令他們陷入尷尬境地時,他們會採取打壓行動。 例如,中國曾為了打擊邊境附近老撾磨丁特區的毒品交易和賭博業,切斷了當地電源。 

市場需求日益下滑 

問題並不僅僅在於中斷供應,抑制中國和越南的市場需求以及提高公眾對穿山甲瀕危現狀的意識也是關鍵。 

退役籃球巨星姚明和著名演員成龍曾成功地發起了一項抵制魚翅消費的明星運動。他們呼籲「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從而成功地減少了中國市場對魚翅的需求。 中國眾多航空公司、船運公司、餐飲連鎖集團也紛紛從菜單上拿掉了魚翅,從而使 這道美味佳餚的消費量減少了一半 。 也有人發起類似的活動抵制購買象牙。 

但是,目前穿山甲的困境還沒有引起足夠多的關注。 這種晝伏夜出、異常害羞的動物迫切需要明星來為其遭遇大聲疾呼。

穿山甲走私案破獲情況互動地圖:

 

高跟鞋教堂「成功」經驗惹議 觀光局承諾不再複製

$
0
0
本報2016年4月7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清明假期,位於嘉義布袋的高跟鞋教堂、水晶教堂再度吸引大量觀光人潮。在各觀光風景區炒短線爭人潮的趨勢下,不僅傳出後續還有鑽石、糖果、蚵殼等十幾個類似的教堂興建計畫、甚至連其他風景區也有意複製。

憂心台灣未來風景區佈滿各色造型奇特的教堂景點,立委許毓仁6日召開公聽會,聽取各方意見。而面對批評聲浪,交通部觀光局承諾會檢討,未來不會複製高跟鞋教堂的經驗,並加強審核機制。至於已在規劃中的鑽石教堂,則會以嚴謹態度處理。

嘉義布袋高跟鞋教堂吸引人潮,但也招致不少批評。攝影:陳文姿。

嘉義布袋高跟鞋教堂吸引人潮,但也招致不少批評。攝影:陳文姿

吸引人潮為永續經營?  雲管處、學者無交集 

對於高跟鞋教堂的批評由來已久,建造之初曾一度因此停工,之後又低調復工。批判聲浪包括造型突兀、不符合地方文化、短暫觀光潮無法長期帶動地方產業等。但高跟鞋教堂未正式開幕就已帶動大量觀光人潮,又是不爭事實,還因此被嘉義縣政府讚為「政府投資效能的典範」。

台灣需要更多這類型的景觀嗎?人潮與永續發展能否兼顧?何為永續?公聽會上,負責高跟鞋教堂興建計畫的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雲管處)與在場的立委學者專家們各說各話。

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處長鄭榮峯 攝影:陳文姿
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處長鄭榮峯。攝影:陳文姿

雲管處處長鄭榮峯認為,吸引人潮只是第一步,未來還會朝婚紗、飯店、民宿多角經營,將年輕人吸引回嘉義布袋發展,這就是永續經營。

對於有人批評高跟鞋教堂造型突兀,譁眾取寵,未能結合當地文化,鄭榮峯予以否認。他說,造型與永續性,每個人見解不一,但設施要先讓人民有感。政府過去太多設施沒辦法吸引人,反而變成閒置設施。什麼設施適合,要留待歷史評斷。

九典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郭英釗認為,高跟鞋教堂能吸引人就是因為「夠突兀」,但新鮮感無法長久,當其他風景區也複製這類模式後,吸引力會降低。到時候,這些返鄉工作的年輕人又該如何?

對於鄭榮峯冀望能以教堂帶動民眾來雲嘉南風景區拍攝婚紗,文化大學景觀所所長郭瓊瑩說,很多人到國外去拍婚紗,是因為整體的自然氛圍,而不單靠一個設施主體。台灣西海岸有最美的夕陽,海岸、及人文風貌,希望雲管處能更細緻的展現這些特色,時效性也會比較長。

不再做「教堂」 換個名稱繼續來? 觀光局承諾檢討

未來,台灣會不會四處林立奇特造型景點?面對各界憂心,交通部觀光局科長周欣毅表示,局長已指示,鑽石教堂絕不會在管理處複製,也不會複製到其他觀光風景區。但鑽石教堂已在規畫中,觀光局並不會阻止,但會要求完整檢討整體配套、整合外部產業,而之後計畫都暫緩。

不過,面對立委質疑,鄭榮峯並未確切回覆。他說,糖果教堂原則上不會做,之後不一定是做教堂,所謂「教堂」也只是個名稱而已。

周欣毅進一步說明,水晶、高跟鞋、鑽石三個教堂完成後,觀光局會檢視其整體成效,才決定是否繼續。至於「成效」指標是什麼?許毓仁說,如果只是用觀光人數做為成效評估指標,欠缺整體性,希望觀光局能提出環境永續評估報告與觀光永續評估報告。對此,周欣毅說,不會只看觀光人數,但應包含哪些指標,目前沒有相關機制,需再討論。

至於事前審核機制,周欣毅科長坦承,觀光局僅針對一定金額以上的重大工程審查,水晶教堂與高跟鞋教堂因額度小,之前並未經觀光局審查。但局長已指示,未來應把入地方民意等項目納入是否事前審核的基準。

(左起)立委柯志恩、許毓仁、陳學聖召開高跟鞋教堂公聽會  攝影:陳文姿

(左起)立委柯志恩、許毓仁、陳學聖召開高跟鞋教堂公聽會。攝影:陳文姿

 

近10兆台幣天價 歐洲核廢料帳單嚴重超支

$
0
0
本報2016年4月7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核廢料處理一直是未解的難題,根據最新歐盟執委會報告,歐洲的核廢料管理和核電廠除役費用高達2530億歐元(約9兆2850億新台幣),比既定預算還多出1200億歐元(約4兆4039億新台幣)。報告還顯示,歐盟16個核能國中,只有英國有足夠的資金應付核廢料赤字。

圖片4 蘭嶼核廢料桶鏽蝕

核廢料處理費用為高昂。圖為蘭嶼核廢料桶。圖片來源:田秋堇立委辦公室提供

檢視核電生命週期  核廢仍是燙手山芋

這份核能發展計畫報告(Nuclear Illustrative Programme of the Commission,Pinc)首次根據各國提供的資料,全盤檢視整個核電生命週期的成本。

2530億歐元的費用總額,包含1230億歐元的舊反應爐除役費用,以及1300億歐元的用過核燃料與放射性廢棄物管理和深層地質掩埋處理費。

綠色和平組織歐盟能源政策顧問康納利(Tara Connolly)表示:「1200億歐元是龐大的缺口,但是並不意外,因為目前仍然沒有處理核廢料的好方法。保持核電廠持續運轉需要大量的資源,歐洲反而有機會朝向100%再生能源發展。」

目前,核電佔歐洲能源組合的27%,排放的二氧化碳少於化石燃料。不過目前仍沒有存放核廢料的長期解決方法。歐洲約90%的核電廠將於2050年前關閉,近一半將於未來20年內關閉。

報告指出,興建新核電廠以及延長核電廠壽命,需要高達5000億歐元的資金。到了2050年,額外容量產生的費用會增加47%,同時核電在歐洲電力組合的佔比會下降20%。

核廢料處理新技術 歐盟專家:仍具不確定性

歐盟氣候執委卡尼特(Miguel Arias Canete)表示,歐盟從福島核災學到教訓了。「我們應找出全歐洲合作的方法,確保核電廠安全運作的知識共享,而不是讓各個監管系統各自為政。放射性核廢料的處理應由成員國負擔,直到完全處理完畢。」卡涅特說。

依據歐盟慣例,國家是處理廢燃料和放射性核廢料的最終負責人。

不過對於歐盟讓私有核電營運商「免負擔」核廢料成本,綠黨表示反對。綠黨歐洲議會議員徒鎂斯(Claude Turmes)認為,核廢料處理成本應由核電營運商應負擔,而不是納稅人。

執委會的專家認為,以快中子增殖反應爐回收鈽和鈾的技術不確定性還相當高,本世紀不太可能做到。因此歐洲大型核子反應爐越來越老,平均壽命超過30年。

迷你反應爐曾被認為是有潛力的替代方案,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George Osborne)還安排了2億5000萬英鎊的資金投入創新核能技術。對此報告呈現了兩面評價,一方面肯定其潛力,另一方面也指出迷你反應爐單位成本較高、經濟規模較低及許可資格等問題。

二階範疇界定開跑 南星計畫自貿港二期仍遭強力反對

$
0
0
本報2016年4月7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南星計畫」自由貿易港區第二期開發案於2014年2月環評大會確認需進入二階環評後,環署7日展開此案的範疇界定會議。憂心帶來更嚴重的空污將危害健康,當地大林蒲居民與聲援環團到場,表達不願再接受任何開發與污染的立場,更指出此案不遵守一階環評結論、未釐清土地屬海埔新生地或填海造陸等地權問題,環署應停止審查。

20160407南星自貿港二階範疇界定

大林蒲居民在會前舉辦記者會,表達不願承受更多污染。攝影:賴品瑀。

南星計畫是位於高雄小港大林蒲海岸的填海造陸計畫,現為自由經濟示範區預定地之一。自貿港一期、貨櫃中心都已陸續通過環評,遊艇產業園區進入二階環評,更有石化專區也計畫落腳該地,再加上原有的台電、中油、中鋼等重工業圍城,居民叫苦已久,近期更有了遷村的討論。

此次進行環評的部分屬自貿港二期,開發單位屬台灣港務公司。計畫將填築完成的海埔新生地開發為倉儲用地、綠地和停車場等,引進物流倉儲業,42.76公頃中,物流倉儲用地24公頃,約為56%,屬公共設施用地的公園用地、停車場則為19公頃,約44%。區內廠商將主要從事貿易、倉儲、物流、組裝及簡易加工轉外銷。除了此主方案,另也提出不開發的「零方案」與排除原大林蒲灰渣掩埋場、排除特倉3用地的替代方案, 變更開發地點、路線、環保措施等替代方案則無提出。

2016-04-07_11-51-01

此案計畫分區與預計引入產業表列。攝影:賴品瑀。

在進行實質討論二階環評將審查的範疇與各項細節前,居民便已對主方案砲聲隆隆。雖然港務公司指出,此案引進產業類別為倉儲、物流為主,提供拆併櫃、倉儲、物流、貨櫃集散等使用,皆屬低污染事業。

但居民質疑,將引來貨櫃車進出,製造空氣污染,讓當地已是三級空品區的狀況雪上加霜,要求港務公司當場承諾貨櫃只做轉口而不進口,港務公司回應,自貿港的設計便是以轉口轉運為主,但廠商若有進口需求,目前無法限制。

高雄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理市長黃義英更指出,由於高雄港已成功申請加入「倫敦金屬交易所」(LME),讓居民也擔心將來可能輸入廢五金及處理,此點港務公司則表示並無此規劃。

此外,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發言人陳椒華指出,此案並無遵照一階環評審查結論,包括開發計畫範圍涵蓋大林浦灰渣掩埋場,需釐清該掩埋場之封閉、點交期程;歷次專案小組初審會議屢有民眾到場表達該案有可能加重當地環境污染,應檢討評估與公眾意見的溝通處理。

而此案土地到底是填海造陸或是海埔新生地也仍須釐清。要健康婆婆媽媽團高雄團團長洪秀菊指出,若認定是填海造陸,那麼該廠區只能依據原先規劃,其實作為公園綠地及停車場。歸於此點,小組召集人李育明表示,下次會議將會要求內政部營建署到場當面講清楚。 

Viewing all 1985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