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85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林務局攜手佛門 宣示改革放生 回歸護生真諦

$
0
0
本報2016年3月2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兼顧生態保育及動物福祉的放生契機存在嗎?農委會昨(21日)召開記者會,邀請兩個佛教團體,說明生態放生的作法,期待能讓放生成為實踐佛陀慈悲為懷的方式,而非承受生態殺手罵名。

政府與民間團體宣示,合作推動尊重生命的放生行為之決心。圖片來源:林務局。

政府與民間團體合作,宣示推動尊重生命的放生行為的決心。圖片來源:林務局。

放生也要有智慧

宗教放生原為實踐佛陀慈悲心懷,然而不當放生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傳播疾病及危害野生物種,而放生過程中,動物更可能因不適應野外環境造成死亡。另一方面,放生的動物來源至今仍擺脫不了,背後商業買賣行為操作議題,近年來受到社會關注。

「民間舉辦放生活動藉以祈福祝願的習俗由來已久,」農委會林務局局長李桃生致詞時表示,放生的真諦是讓野生動物回到適合牠生存的野外棲地。根據民間團體一項調查指出,國內每年至少有750次宗教放生活動,種類以魚類及鳥類最普遍,另有青蛙、烏龜、蚯蚓、蝦蟹、蜆、田螺、蟋蟀及蛇類。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將放生模式歸類為四種,其中集團商業化放生、個人棄養屬於「不當放生」,復育放流以及野生動物急難救助則需專業協助。

「放生可以是智慧的、是生態的!」林務局表示,這幾年持續與佛教團體溝通,並透過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救傷工作,與福智佛教基金會、僧伽醫護基金會等宗教團體合作,推展結合保育、復育的生態放生。

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每年約救傷600隻野生動物,365天全年無休接受救傷動物,每年野放的動物約200多隻。特生中心副研究員詹芳澤說,提到放生,剛開始急救站同仁相當排斥,但是參加會議研習佛法,了解佛法對人心的幫助之後,態度逐漸改變,行動、方法也隨著改變。另方面,宗教團體也必須學著接受老鷹是肉食性動物,沒辦法吃素這種不完美的狀況,過程中常迸出許多有趣的事。

「並非每隻救傷後經評估可野放的動物都適合結合佛教團體生態放生,」詹芳澤強調,必須以生態及動物福祉為考量,一些容易緊迫(膽小)的動物就不適合在公開的場合野放,必須以動物本身考量,不能因儀式造成傷害。

生態放生強調品質

生態放生不同於一般野放之處,在於多了為野放動物祈福的儀式,但盡量縮短時間,野放過程須保持安靜以及安全距離,並限制人數,更重要的是分享醫治動物的過程。野放之前會有一些解說活動,讓參與者了解這隻動物是怎麼受傷的,台灣野生動物面臨的困境,才開始野放儀式。

急救站和福智基金會合作四年之久,以前是越多越好,現在則強調品質。「我們希望每一隻野放的動物都能健健康康。」詹芳澤說。截至去年底生態放生約有90場,4219人次參加,放生隻數246隻,在環境教育上達到37場,6700人參與。

佛教團體也挹注充分資源協助救傷動物,詹芳澤表示,這幾年民眾保育概念抬頭,受傷動物救治的情況越來越多,但國家經費並未跟著增加,此時來自基金會的經費協助幫了大忙。他認為,保育與宗教團體合作正好發揮互補作用。

福智基金會護生專員陳奕成說明,基金會護生放生是與專業單位一起合作,並與時俱進尋求合法放生,過程兼顧生態與保育雙贏,除了為放生動物祝福外,強調多元護生方式,尤其是參與人員的環境教育。

目前基金會合作的對象,療癒後野生動物野放與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療癒後海龜野放與海洋大學及海生館合作;依漁業署頒定的「水產動物增殖放流限制及應遵行事項」進行魚苗放流;流浪狗收容與與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合作。

福智基金會與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海巡署62大隊、海生館的生態放生活動。圖片來源:林務局

福智基金會與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海巡署62大隊、海生館的生態放生活動。圖片來源:林務局

基金會開闢的護生教育示範園區,收容經濟動物、棄養寵物,並與臺灣濕地學會合作創造野生動物天然棲地。

僧伽醫護基金會也以「智慧放生」替代不當放生行為,去年透過計畫與林務局、澎湖縣政府、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中興大學、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及中華護生協會等單位,於澎湖及嘉義數次示範生態放生,野放救援傷癒海龜。

農委會擬修法嚴罰

雖然部分佛教團體,已開始反省放生真諦,轉而與時俱進結合「生態放生」,然而每年仍有數百場放生活動蔓延台灣四周環境,由於放生方式往往物種單一數量眾多,未經評估當地能容受的物種與族群程度,即密集在某個區塊釋放,而造成動物或棲地的傷害,最為社會大眾詬病。

目前有些縣市政府,如南投、台中等地縣市政府,都以自治條例規範行為,農委會也提出《野生動物保育法》第32條及第46條修正草案,未來釋放野生動物,須經行政許可,否則將面臨最高25萬元罰款,若致動物死亡或破壞生態之虞,罰金高達250萬元。修法重點:

  • 未經許可釋放一般類野生動物處以5萬元以下罰鍰。
  • 未經許可釋放保育類野生動物處以5萬元以上至25萬元以下罰鍰。
  • 如致動物死亡或破壞生態系之虞者,處以50萬元至250萬元以下罰鍰。

但修正草案未能於上會期審議通過,能否於本會期通過仍是未知數。但是此法能否執行力,尤其是破壞生態系如何舉證?林務局並無答案。

其實,目前在《動物保護法》已有相關規定第5條第3項,飼主飼養之動物,除非交送動物收容處,否則不得棄養;第6條規定,如致動物死亡,最重可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第9條第1項規定,運送動物應注意其食物、飲水、排泄、環境及安全,並避免動物遭受驚嚇、痛苦或傷害。但在稽查機制上,農委會畜牧處簡任技正江文全說:「會同保育主管機關聯合稽查。」

濕地保育法》則明確訂出重要濕地範圍內禁止放生(第25條第6款),違反者依第38條規定,處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的罰款,若致野生動物死亡者,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款。

 


以路為名 立霧溪永恆奔流──訪《百年立霧溪》金尚德

$
0
0
本報2016年3月22日台北訊,林倩如報導

編按:今天(3月22日)是世界水資源日,而在台灣太魯閣的高山溪谷間,金尚德走過險峻的山路,發現千萬年來的湍湧,仍激盪迴旋穿越山谷。立霧溪,這條曾經為太魯閣帶來生命的河流,卻有不被正式記錄的歷史位置。讓我們追尋《百年立霧溪》作者的足跡,探究立霧溪的下一個百年課題。

最初的嚮往

「山的後面是什麼?站在上面,又會看到什麼呢?」孩提時代單純的想像,萌生對山的憧憬。雖然台北出身,童年寒暑假總在外公家度過,金尚德形容彼時蘇花公路甫單線通車,「搭金馬號回花蓮,整個過程翻山越嶺,是很大的事情;一回到花蓮市舉目皆山,且都是2000公尺以上的大山。」另一方面,父親從事土木工程,曾派到花蓮測量,不時聽聞父親描述三角點、山上生活等等故事,從此,對山戀戀不忘。

而高中時期的登山,正好逢80年代百岳風潮,跟著投入爬了一陣子。尤其記得一次南橫健行終點站花蓮的三天行程,連同學共四人自組小隊行動,「還是碎石頭路,一天只會有兩、三台車經過,非常純樸原始。」然到了第二天,同伴受不了放棄,剩他一個人繼續向前走,「山很安靜或一點點聲音,可以很敏銳地想一些事情。」途經原住民部落被盛情款待,即便語言不通,「坐下來都是朋友,偶然遇到一起,但也該有離開的時候。」漸漸習慣一個人往山裡去。

《百年立霧溪》作者金尚德。攝影:林倩如。

《百年立霧溪》作者金尚德。攝影:林倩如。

大學階段或有遠離,一直到當兵,重新被山召喚回來,他回憶1986年在花蓮服役,每天每天看著太陽下到一座山脈裡面,好奇是哪一座山?「戒嚴時地形圖是管制品,僅有概略圖,通常天差地遠;有次演習,在參謀室翻到地形圖,才知道那是嵐山。」退伍後完成嵐山行,其後任職銀行,1989年轉調花蓮,便再也不離開,笑稱「被黏住了」。

高度定義在海拔1000~3000公尺,介於郊山及高山之間的山區,「中級山很困難、辛苦,一片未知的環境,從哪兒上山都不知道,沒有公式可以套。鑽密林芒草,睡哪裡、得找水,或在完成一種探險感。」山行,金尚德偏好知識與歷史結合的目標,中級山不多山友結伴,他默默累積經驗,更以拍攝山的影像、古道文獻等踏查成果,建置「東部中級山岳探查誌」網站,並榮獲1999年國科會推薦優良好站,2000~2001年於《東海岸評論》開設〈花蓮山誌〉專欄,耕耘不輟。

峽谷深邃 覓蹤原民路徑 

回到花蓮不久,金尚德帶著高齡90的外公故地重遊太魯閣,1929年外公甫自京都同志社大學文學部畢業,返回花蓮擔任東台灣新報社記者,時值台灣八景盛行之際,外公因此有機會走訪太魯閣,「那個年代,能去太魯閣像朝聖一樣。沿途很幽靜,喝茶看山慢慢走,外公講起原住民打仗很多故事,卻跟既有所知的歷史兜不起來。」因著歷史斷層的史觀錯亂,60年之後1989年,他啟程尋找外公口中當年號稱東洋第一大斷崖的錐麓斷崖。

托博闊意謂「初到之地」,太魯閣人自發源地翻越大山東遷。圖片來源:玉山社。

托博闊意謂「初到之地」,太魯閣人自發源地翻越大山東遷。圖片來源:玉山社。

大正二年十月,佐久間總督由陸軍護衛、共計三百餘人所組成的探險隊,成功地登上了合歡山頂,並在晴朗的天候狀況下,順利完整的完成立霧溪上游的地形測繪作業。圖片來源:玉山社。

大正二年十月,佐久間總督由陸軍護衛、共計三百餘人所組成的探險隊,成功地登上了合歡山頂,並在晴朗的天候狀況下,順利完整的完成立霧溪上游的地形測繪作業。圖片來源:玉山社。

同樣在缺乏地理情資之下,大膽天真地探路,甚至最後吊橋如麻花捲已傾圯,需徒手攀越鋼索著實恐怖,「荒煙漫草中迷路,豁然開朗後看見90度的鑿道,震撼不已,廢棄後許久沒有人走、這麼偉大的人文地景,直下立霧溪底,見證那景象原貌,非常感動。」懸思為何會有如此危險、險峻的一條山路?亟欲理解史料空缺的段落,不被正式記錄的歷史位置,金尚德開始展開追尋,足跡踏遍太魯閣高山溪谷間,乃第一個機緣。

另一個機緣則在西奇良社舊址附近,發現舊日本軍90式鋼盔,因南洋溽暑天氣還開了四個小洞,不禁聯想起部落過去是什麼樣貌?就著踏查照片拜訪耆老請教指認,老人家常是老淚縱橫,「彷彿把他們帶回離開很久的故鄉。」日治時期遭到遣送下山混居平地部落以來,家家戶戶長輩不乏記憶,而如何將零碎的口述織串起來成為敘事動線?促使他進入部落長期田野,2006年取得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東西橫貫公路的現代建設傳奇之前,追溯立霧溪身世,即投入20餘年的光陰迄今。

漫長旅程的相遇

「獵人追著獵物,越過大山(奇萊山)來到Yayung paru(意謂「大河」,即立霧溪)上游,族人依循前來在大河兩岸尋覓河階台地定居,此處山勢陡峭不是很適合生存,男男女女共同守護著得來不易的土地。」300多年以來太魯閣橫貫道路的開拓史,金尚德緩緩道來,如史詩般格局磅礡,洞內外一片天地壯闊,轉彎又是一番風景。

大正三年太魯閣討伐,三路進兵的日軍步兵協同砲兵,入侵太魯閣最大族社古白楊社。6月14日戰事由凌晨延續至午前;軍隊攻入並火焚部落後,留下這幅師竭兵疲的景象。圖片來源:玉山社。

大正三年太魯閣討伐,三路進兵的日軍步兵協同砲兵,入侵太魯閣最大族社古白楊社。6月14日戰事由凌晨延續至午前;軍隊攻入並火焚部落後,留下這幅師竭兵疲的景象。圖片來源:玉山社。

一書分六大章順時架構:〈膏腴之地,生民初始─遷徙之路〉、〈浴血抗敵,討伐征途─太魯閣軍用道路〉、〈殖民授產,理蕃之路─內太魯閣警備道路〉、〈山嶽攬勝,合歡越嶺─合歡越道路〉、〈風雨時局,產金之道─太魯閣產金道路與發電道路〉及〈汗血築路,東西橫貫─東西橫貫公路〉,第三章特加重篇幅。嚴謹用詞精準典雅,將史料爬梳轉化扎實卻不顯深澀,尤其珍藏寶貴老照片的賞析,對照讀來津津有味,彷彿流水急切、鼓風陣列,穿梭古今而臨場感十足,演繹被淡忘的一切其定位價值。

歷經風起雲湧,清代治理開山撫番短暫擦撞火花;日治時期則積極管理: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五年理蕃計畫、大正三年(1914年)太魯閣討伐、闢建主幹道「新城內太魯閣道路」、向北開拓「支廳至陶賽道路」、向西延伸「支廳至西拉歐卡道路」等等重大工程以建構太魯閣地區最初的交通幹線、推廣養蠶、推行蕃社併合與平地誘政、霧社事件後集團移住、迎接觀光攬勝、合歡越道路完工、峽口自動車道、設立國家公園,到戰事陰霾下企望靠砂金開採、水力發電產業力挽狂瀾終究失敗,然即使當時道路工程已困宕,昭和十六年(1941年)太魯閣地區且完成最大規模的強制遷移。

警備線大量採用懸空棧道與木梯,不利於安全及耐久性。

警備線大量採用懸空棧道與木梯,不利於安全及耐久性。圖片來源:玉山社。

由追分上通至合歡山的戰爭時期軍用道路,被臺中州的警察尊稱為「佐久間道路」;「合歡越」將以此為基礎,擴大成為其西段道路。圖片來源:玉山社。

由追分上通至合歡山的戰爭時期軍用道路,被臺中州的警察尊稱為「佐久間道路」;「合歡越」將以此為基礎,擴大成為其西段道路圖片來源:玉山社。

遊人在峽口合影,是太魯閣的代表地景。圖片來源:玉山社。

遊人在峽口合影,是太魯閣的代表地景。圖片來源:玉山社。

在原始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下,『路』對太魯閣人而言,是遷徙、狩獵的生存命脈……而非與外界交通聯繫的孔徑。」「立霧溪,這條曾經為太魯閣帶來生命的河流,如今即將帶著族人流浪……嗚咽的立霧溪,一如千萬年來的湍湧,激盪迴旋地穿越山谷。無言地,眼看著這個峽谷民族的興盛與消長……。」他悠悠寫下註腳。再來,便是人們較為熟悉、以榮民為主手工打造而成東西橫貫公路的近代史。

工作忙碌之餘,忘情鑽研太魯閣古道、歷史20多年,還多趟遠赴日本蒐集相關文獻,一個漫長過程。大正四年(1915年)由新城連接塔比多的永久道路「新城內太魯閣道路」竣工,為太魯閣地區首次出現的現代道路,去年剛好100年,故推出《百》紀念。「原住民遠離家園,散落在秀林、萬榮鄉等部落,透過口述、參考廖守臣所留下民族誌早期資料等,一次次現地踏查,再轉換成文字。」坦言種種考證為達到正確均是很大的一段田野距離,也會「頭緒理不清楚,得不到答案感到挫折,對自我意志的堅持,像登山一樣。」

在這條路上,不同文化匯合、多元族群碰撞,像中亞絲路一樣,且它亦真的產絲,金尚德強調「立霧溪才是《百》主角,是這裡的主人,歷史過往眼前流動,唯大河不變。」他並提醒開發不會停止,可預料的是未來一樣面臨工程,東西橫貫公路死了200多人,人定勝天或大建設的思維,面對自然,是否典範該有所移轉,或如何在吸引更多觀光客間取得平衡點。尊重文化、保護環境的對話,當為立霧溪下一個百年課題。

「東西橫貫公路」不僅為手工打造、更全然以血肉築路。圖片來源:玉山社。

「東西橫貫公路」不僅為手工打造、更全然以血肉築路。圖片來源:玉山社。

三角錐山與塔山之間的發達溪谷地形,構成太魯閣峽谷最為壯麗的景觀。圖片來源:玉山社。

三角錐山與塔山之間的發達溪谷地形,構成太魯閣峽谷最為壯麗的景觀。圖片來源:玉山社

 

繪製國家水地圖 馬利用智慧型手機找水點

$
0
0
本報2016年3月22日綜合外電報導,華文版世界水資源日團隊編譯

1980年代末期,馬利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聯手,進行供水點清點工作,完成水資源管理資訊系統資料庫,成為該國開發地下水資源重大計畫的基礎架構,並帶來去中央化,將水資源管理權力下放給區水利局(DRH)的成果。

圖片來源:Jo Pratt(CC BY-NC-SA 2.0)

馬利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聯手,著手進行供水點清點工作。圖片來源:jopratt108(CC BY-NC-SA 2.0)

打造國家水資源地圖

非洲第八大國馬利是幅員廣袤的內陸國家。馬利境內仍衝突頻仍,特別是較貧窮、偏遠的北部,同時,該國的水利基礎設施薄弱,大有改善空間。2013年,馬利仍有逾1/3人口沒有安全的乾淨水可供飲用。1980年代末期,馬利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聯手,著手進行供水點清點工作,完成名為馬利水資源管資訊系統(SIGMA)的資料庫。此一資料庫其後成為該國開發地下水資源重大計畫的基礎架構。最近一次供水點的清點在2001年至2003年間進行。

2015年,另一項協調性、與水資源相關的計畫再度展開。在馬利政府和地方政府支持下,馬利重新進行蒐集和分享供水點基礎設施工作。這項計畫的協調單位是國際非營利組織SNV荷蘭發展組織,該組織也是Akvo組織的夥伴,參與者包括馬利政府和地方政府部門,地區和當地非政府組織,歐洲發展援助資金,以及一個聯合國機構。

這項計畫植基於2014年SNV進行的的一項先驅計畫,該計畫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西非辦事處提供財源,使用Akvo組織的FLOW收集馬利的庫里克羅和錫卡索兩個地區橫跨4個直轄市120個村鎮的自來水點資料。此一計畫最後產生逾500個資料點。2014年12月,Akvo團隊實地拜訪,並就建立事件報告系統做了可行性的研究。水利局(DNH)局長季塔對這項研究計畫極感興趣,他預見以Akvo在迦納、賴比瑞亞、貝寧的類似經驗為基礎,在馬利全國建立事件報告系統的機會。

水利局承諾投入清點供水點工作後,整個過程就剩和金主達成贊助協議,這些金主包括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瑞典大使館、德國復興信貸銀行以及歐盟。整個計畫的目標是發展出一張完整的馬利水資源點地圖,並將名為PROSEA,這項新的國家水資源政策內容周告全國。這項計畫有賴清點全國的水基礎設施,將2003年獲致的資料加以更新。

Akvo組織的角色

這是第一次,這些地圖的資料是透過智慧手機調查,以數位方式捕捉,最後將資料公布於網路,以方便報告和管理。三個Akvo工具是這項過程的核心。我們使用Akvo FLOW蒐集資料,以Akvo RSR協調和報告計畫,再以Akvo Site呈現和存取資料。

Akvo FLOW是一個智慧型手機和以網路為基礎的行動調查工具,它讓數支團隊——又稱調查員——直接將調查資料抓取到手機,並將資料分享到網路為主的消息中心上。 Akvo FLOW 是專為蒐集位於偏遠地區、行動和網路連結困難的資產或服務如供水點而設計。View the DNH Mali Akvo FLOW maps here.

Akvo的「真簡單報告」(Really Simple Reporting,RSR)主要用來提供水利局每一地區地圖的更新資料。目的是讓RSR的使用升級,可顯示全國水資源地圖的在地現況。See the projects online in Akvo RSR.

團隊合作

Akvo Sites是全國供水點地圖的網路平台。Akvo正協助建造這個全國的供水點地圖,目的是將資料提供給每一人,冀望更多人參與資料蒐集,共同探討建立社區級反饋迴路的途徑。

該計畫將在2016年獲得進一步進展。2016年期間,預料在60名調查員協助下,位在較偏遠北部剩餘三個地區的地圖也能如期完成繪製,三區分別是高烏、通布圖和基達爾。大約60名調查員將參與這項工作,另有約200人參與培訓和加入工作行列。 2016年,整體計畫將擴大發展成涵蓋8個地區700多個城市。在此期間,我們的目標是維持制度化監控流程,以利資料持續流入。

2015年,參與這項計畫的調查員多達120人,另外在水利局和區水利局又有13位資料中心管理員。此外,這項計畫還有45位受過訓練的監督人員。這些人負責5個地區和巴馬科區。預計今年底,至少會有4萬個資料點被抓取至網站。

※ 本文轉載自世界水資源日網站

【參考資料】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422地球日簽署集氣 高爾:讓《巴黎協定》成真

$
0
0
本報2016年2月22日綜合外電報導,吳郁娟編譯;蔡麗伶審校

以氣候鬥士之姿,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在菲律賓發表演說,呼籲全球領導人在下個月世界地球日的聯合國慶祝活動上簽署《巴黎協定》,以展現對抗暖化的決心。

UNclimatechange(CC BY 2.0)

高爾在COP21大會上發言。圖片來源:UNclimatechange(CC BY 2.0)

高爾接受專訪時表示,「我們必須強力促使政府領袖們正式簽署這份協議、保持巴黎氣候峰會以來全球抗暖化的動能,並且防止氣候變遷對脆弱國家的影響。各方對《巴黎協定》寄予厚望,希冀全球能轉型成高韌性、低排碳的未來,即使協議內容尚有不足,仍是全球抗暖的一大步。」

去年《巴黎協定》通過時,各國政府同意將全球升溫控制在工業化前2°C,並朝1.5度努力。法國環境部長Ségolène Royal最近接任聯合國氣候談判主席。新科主席Royal表示,預期將有80至100個國家,在4月22日於紐約批准這份協議。

《巴黎協定》預計在2020年生效,生效條件至少需要55個國家且排放量總和佔全球55%批准。高爾在菲律賓馬尼拉培訓700多位熱衷氣候行動的環保人士。此培訓計畫由他2006年發起。高爾讚賞菲律賓與多個位處氣候變遷高風險的國家,在氣候談判時堅持控制升溫1.5度的決心。

「我衷心希望我們能達到1.5°C的目標,我也非常感謝菲律賓為《巴黎協定》的努力。雖然一般分析都指出,這是過於理想化的目標。不過,如果將再生能源的競爭力列入考慮的話,我們可以說服其他人,1.5°C的目標是可企及的。」高爾說。「關鍵在於各國能否朝向發展再生能源。《巴黎協定》的內文已經釋出訊息給商業團體,發展太陽能、風能與地熱是朝向低碳未來的途徑。」

越來越多人們意識到氣候危機的挑戰,期待更多法律規範支持。高爾提到,中國明年將通過國家碳排放貿易計畫。「三四年前,很難相信中國會採取全國性的減碳計畫。但是今日,中國願意這麼做,許多國家也朝此方向前進。」

菲律賓氣候變遷委員會秘書長Emmanuel de Guzman表示,菲律賓將在4月份簽署《巴黎協定》,也承諾在2030年前,在《巴黎協定》的資金支持下,菲律賓將減少商業部門70%的二氧化碳排放。這份協議提及人權的重要性,大國必須跟小國、窮國、脆弱國家同一陣線。全球必須下定決心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

《巴黎協定》承諾自2020年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給最脆弱國家,協助其發展再生能源與應對氣候變遷的影響,例如海平面上升、乾旱、水災與風災。

聯合國氣候談判設立氣候基金會(GCF),此單位主要協助發展中國家執行氣候相關計畫。高爾亦參與此基金會的運作,他認為富裕國家必須幫助貧窮國家適應氣候變遷。身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高爾在馬尼拉發表長演講時強調,「對抗氣候變遷在跟時間賽跑,因為地球每天都在變化。我們越快行動,越能減少災害。 我對我們克服這嚴峻挑戰充滿信心。」

 

世界森林日台馬交流 聚焦杜絕非法木材

$
0
0
2016年森林日專題:區域合作推動森林認證
本報2016年3月22日台北訊,林倩如報導

昨(21日)是世界森林日,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森林認證發展協會、中華造林事業協會、立委陳曼麗於立法院召開「世界森林日‧接軌國際森林認證」記者會,表達推展森林認證對台灣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性,並邀請到來自馬來西亞砂拉越的環保團體與環境諮詢顧問黃孟祚與會,就非法木材進出口議題展開交流。

「世界森林日 接軌國際森林認證」記者會,(左起)砂拉越社區及環境諮詢顧問黃孟祚、立委陳曼麗、台灣森林認證發展協會劉炯錫、嘉義大學木質材料與設計學系李安勝、中華造林事業協會林家鼎、林務局造林生產組李允中。攝影:林倩如。

「世界森林日 接軌國際森林認證」記者會,(左起)砂拉越社區及環境諮詢顧問黃孟祚、立委陳曼麗、台灣森林認證發展協會劉炯錫、嘉義大學木質材料與設計學系李安勝、中華造林事業協會林家鼎、林務局造林生產組李允中。攝影:林倩如。

呼籲綠色經濟不能停擺

台東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系、台灣森林認證發展協會理事長劉炯錫教授說明,過去台灣阻擋了林務局繼續伐木,80年代後環保保住之後,林業應該能開始發揮經濟、社會、文化的效益,惜迄今國家森林政策幾乎萎縮。

1992年聯合國在地球高峰會通過「森林原則」(Forest Principle),希望透過森林認證的方式,遏阻毀林及加強森林的經營管理,達到兼顧生態保育與森林資源合理利用的目標,翌年成立森林管理委員會(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再隔年推動FSC認證,如今世界有5億多公頃的森林被認證。協會自2011年推動FSC,但台灣目前還沒有太積極的作為,林務局也不太動,「210萬公頃的森林都沒有用農藥,正可以好好推森林認證,不只保護環境,亦可發展經濟效用。」

他提出五點訴求:一、認證落實生物多樣性、氣候變遷並顧及原民與勞工權利;二、認證產品(列入環保標章)納入優先採購、打開市場、落實里山倡議;三、發揮15萬公頃竹林的木材、竹筍、生質能效益;四、伐採利用20萬公頃人工針葉純林並提高生物多樣性;五、保護原始林並永續利用愛玉、精油、野蜂蜜等產品。

「竹林永續輪伐,它長得很快、具綠能經濟的潛力。每公頃約30萬的收益,15萬公頃加起來一年好幾百億,產生的電力預估可占全國2.5~5%總用電量。」劉炯錫補充,不用林務局單位一年花好幾百億的預算卻缺乏產值。嘉義大學木質材料與設計學系李安勝系主任則認為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企業,以台東布農部落為例,正在協助將其900公頃的森林轉化認證,雖然台灣有竹炭產業,但竹炭沒有取得FSC認證,影響銷路欠佳,現在導入文化創意產業促進行銷,增值又固碳,邁向綠色能源部落。

區域合作 阻止違法木材進口

達邦樹烏舜安咿簡報砂勞越非法伐木現況。攝影:林倩如。

達邦樹烏舜安咿簡報砂勞越非法伐木現況。攝影:林倩如

達邦樹成員烏舜安咿則報告東馬砂拉越(Sarawak)失控的伐木活動,她表示,2/3為熱帶雨林的砂勞越位於婆羅洲西北部,擁有23個原住民族,以大自然生態及豐富文化聞名世界。然90%的森林遭砍伐至少一輪,原始次森林僅剩5%,馬國熱帶雨林的消失速度高居全球之冠。

前首長泰益瑪目執政超過30年,其家族與商業夥伴長年勾結貪腐運作,濫用伐木執照自肥,犧牲人民福祉,幾乎將整個砂州天然資源洗劫殆盡。大部分伐木業者者為六大掛牌公司[註1]控制,均與前首長相關聯,且雖有執照卻非法、不合理地運用。非法伐木包括:越界砍伐,伐採未足齡、受保護的樹木,或位於高斜度陡坡、河道緩衝地段的林木,造成浮木淤積、溪流汙染、樹種消失、原住民習俗地(NCR)[註2]被侵占等問題。

達邦樹.無聲的吶喊(The Silent Scream of Tapang Tree)這個名字,便來自一個受保護的植物品種:「一種砂拉越常見的高大樹木,生長在東南亞低海拔的熱帶雨林中,高度可達88公尺。其樹幹光滑,樹枝離地面30公尺,並自然地吸引森林巨蜂來築窩釀蜜。蜂蜜的價值曾經保護它免受砍伐的厄運,當地居民只能採用自然倒下的達邦樹為木材。

據砂拉越木材工業發展機構(STIDC)公布2015年最新資料顯示,台灣是砂拉越木材產品的第二大進口國,主要為原木、鋸木、夾板、薄板4個項目。因馬來西亞的木材認證制度不具國際信譽,即希冀通過主要進口國的合法木材採購政策,如立法限制非法木材進口,藉以改善生產國的林業管理,終止濫伐毀林的活動,保障原住民的生存權益,乃為達邦樹主張倡議之核心重點。

砂拉越森林對照圖。圖片來源:達邦樹。

砂拉越森林對照圖。圖片來源:達邦樹。

2011台灣木質材料進口國家表。圖片來源:林業研究季刊。

2011台灣木質材料進口國家表。圖片來源:林業研究季刊

環境正義在四方

依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14年發表「森林生命力報告」(Living Forests Report)指出,隨著全球人口的增加,至2050年森林砍伐量將暴增為目前的3倍,此趨勢必然會侵害到已逐漸減少的原始天然林。而被視為地球之肺的熱帶雨林,其損失正不斷加劇,所衍生的非法伐採與貿易等問題,已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比如2013年起歐盟執行木材採購法令,所有進口必須證明合法來源,比如聯合國森林論壇擬於2020年通過全球禁止天然林木材貿易的議案。

而2012年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成立「APEC打擊非法伐採林木及相關貿易專家小組」(EGILAT),同年起台灣亦出席該會議。林務局造林生產組李允中組長補充,除參與Apec與國際積極合作,致力發展區域性協議共同打擊非法伐採與貿易;四月同仁將赴布拉格參加歐盟工作坊,取經立法程序,以健全國內制度,以前進口業務隸屬工業局,林務局只負責國產木材,未來將進行整合;同時,需盡快建立國家森林經營準則和指標。另一方面,台灣木材自給率不到1%,人工林產業的發展刻不容緩,其約占森林總面積約20%,2014訂出人工林產業發展方案,明年2017年將完成現況全面清查,作為規劃評估之用。

今年,世界森林日的主題為「森林與水──維持生命與生計」(Forests and Water | Sustain Life and Livelihoods),參訪團兩位東馬內陸原住民現身說法分享經驗,伊班族Nicholas Bawin和本南族Yahuda Tugang,他們都參與了2013年10月起義的反峇南水壩運動(Stop Baram Dam)。

原住民習俗法專家Nicholas說,我們的生活原始,重度倚賴森林資源維生,習俗地屢屢遭背後有政府撐腰的大財團侵害,雖然每次打官司常勝訴,但政府強勢技術操作無法拿到賠償,還是一直發給伐木執照,馬來西亞的環保團體很難阻止,只能透過貿易的限制來處理,希望台灣可以協助。本南族,最後一個仍保持遊獵習慣的少數民族,社區工作者Yahuda說,捍衛家園我們很團結,僅存小部分的原始林,長期努力保護約1,600平方公里的傳統領域。希望台灣政府可以遵守聯合國原住民權利宣言,禁止危害原住民地區的木材進口。

立委陳曼麗則表示,台灣要跟國際接軌,打擊非法木材的進程,得加速進行,等林務局從布拉格回來後,四月進行質詢、五月辦理公聽會,制定新的法條,希望今年有新的作為。

(左起)達邦樹田欣穎、Nicholas Bawin(伊班族原住民)、Yahuda Tugang(本南族原住民)。攝影:林倩如。

(左起)達邦樹田欣穎、Nicholas Bawin(伊班族原住民)、Yahuda Tugang(本南族原住民)攝影:林倩如

砂州政府未諮詢和獲得峇南族群的同意便策劃建造水壩,違反了馬來西亞政府曾簽署的「聯合國原住民權利宣言」;2013年10月23日原住民在KM 15與Long Lama兩處設置路障抵抗迄今!圖片來源:達邦樹。

砂州政府未諮詢和獲得峇南族群的同意便策劃建造水壩,違反了馬來西亞政府曾簽署的「聯合國原住民權利宣言」;2013年10月23日原住民在KM 15與Long Lama兩處設置路障抵抗迄今!圖片來源:達邦樹。

[註1] 六大伐木公司:常青集團、黃傳寬機構、三林集團、升陽集團、大安集團及啟德行集團。

[註2] NCR有兩個意思,分別是傳統習俗地(Native Customary Rights Land)和土著保留地(Native Communal Reserve),前者是原住民所有,後者則是屬於政府的土地。

機捷A7合宜宅將入住 立委爆生活污水直排南新莊上游

$
0
0
本報2016年3月22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桃園機場捷運A7站(體育大學站)合宜住宅將完工,上千戶住戶入住在即,才發現此社區沒有污水處理廠,4萬人生活污水將直接排入十八份坑溪與啞口坑溪,恐影響南新莊20萬居民,更衝擊大漢溪、淡水河。

「以鄰為壑!」新莊地區選出的立委吳秉叡、蘇巧慧與新北市議員鍾宏仁等,22日上午開記者會痛批,要求桃園市政府與內政部營建署正視此案,不能提不出期程的讓新莊居民一直忍受下去。

20160322A7合宜宅汙水問題

新北新莊選出的立委吳秉叡、蘇巧慧批桃園A7合宜宅污水排河川,波及南新莊居民。攝影:賴品瑀。

A7合宜宅位於桃園龜山,由內政部營建署所推動,興建了4000多戶。但此案先有區段徵收引起抗爭,後又爆出弊案,施工過程更多次遭檢舉,偷埋暗管將工程污水直接排放進溪流。

蘇巧慧指出,A7合宜宅交屋後,人口將不斷移入,預估10年內將達到4萬人,產生污水達12,000 CMD(立方米/每日)。這些污水,將會在僅經過大樓內簡易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後,分別排進十八份坑溪與啞口坑溪,也就是大漢溪的上游,將污染周邊的南新莊居民20萬人,更要波及大台北地區的淡水河整治計畫。

區段徵收未了就搶蓋 污水處理廠等公共建設未完成

為何A7合宜宅這麼大的社區會沒有污水處理設備?吳秉叡表示,由於A7合宜宅未完成區段徵收即起跑,污水處理系統等公共建設並未興建,而留下這個「爛攤子」。

雖然在2012年時,營建署曾表示在污水處理廠興建完成前,污水將納入距離約4公里的「龜山水資源回收中心」處理,但事後卻又以距離過遠等因素取消計畫。

如今廢污水僅由大樓簡易處理就要排入溪流,吳秉叡指出,除了發照的也是桃園市政府、負責稽查排放標準的也是桃園市政府,「左手給執照右手開罰」的球員兼裁判狀況難以服人外,且即便積極執法,罰錢進了國庫,南新莊居民還是要持續忍受污染,實在是「與鄰為壑」,南新莊20萬人怎麼辦?

營建署副署長王榮進解釋,由於當地公共下水道系統尚未完成,A7合宜宅4個基地依照《下水道法》,皆設置了專用下水道,都已經獲得桃園市政府的排放許可與使用執照,將來排放的污水將在《水污法》規定標準下排入水體。

機場捷運A7站區開發案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圖,取自合宜宅售租專區網站。

機場捷運A7站區開發案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圖,取自合宜宅售租專區網站

污水處理廠、轉送處理皆未明確  立委:新莊人要忍多久?

為何不將廢汙水送至龜山水資源回收中心處理?王榮進表示,是因為公共下水道系統尚未完成,吳秉叡追問公共下水道系統能完成,王榮進並無明確回覆,僅表示持續推動中。

至於A7宅的污水處理廠,王榮進則表示,依法應由桃園市政府提出興建計畫,營建署已要求桃市府盡快提出,「送到中央來我們會依法給予補助」。

吳秉叡與蘇巧慧批,不管是A7宅的污水處理廠興建、或污水轉送至龜山聽來都遠在天邊,營建署今天根本沒有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與期程,因此提出在污水處理系統完工前暫緩交屋的建議。

【南台強震】醫院、百貨等公共場所 內政部擬修法強制耐震評估

$
0
0
本報2016年3月22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Wei Jen Chang(CC BY-ND 2.0)

電影院、醫院、百貨公司等公共場所,應優先納入耐震評估。圖片來源:Wei Jen Chang(CC BY-ND 2.0)

206美濃地震後,行政院積極推動私有住宅的耐震檢查。不過,學者提醒,車站、學校、圖書館、醫院、補習班、大賣場、電影院、養老院、幼兒園等公共場所,一旦地震發生,傷亡可能更嚴重,應優先納入耐震評估與補強。

對此,內政部回應,已經計畫將耐震評估納為建築物公共安全檢查的項目,希望年底前能完成修法程序。納入公共安全檢查之後,學校、醫院、電影院、百貨公司等涉及公共安全的場所都將強制辦理耐震評估。不過,強制申報的對象、檢查的頻率與緩衝期等相關細節,目前都尚未討論。

不管是不是老舊建築 公共場所應優先耐震補強 

206地震後,政府開始積極補助私有老舊住宅的耐震補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長期參與政府災害防救深耕計畫的單信瑜提醒,大家常忽略公共場所的耐震補強,如:車站、學校、醫院、養護機構這些地方,因民眾密集、出入頻繁、脆弱度高,一旦發生地震,將造成更多傷亡。不管是不是老舊建築,這些地點的耐震補強都應優先。

內政部營建署建築管理組組長高文婷表示, 內政部已經考慮將耐震評估列為《建築物公共安全檢查簽證及申報辦法》檢查項目。修正後,不分公有或私有的公眾使用建築物,都須強制申報耐震評估結果。不合規定者,將限期改善,違者將依建築法91條,處以6至30萬罰鍰,得連續處罰,並限期停止使用。

高文婷說,耐震補強需要時間,會給予緩衝期,但相關細節,如強制申報的對象、檢查的頻率、評估人員資格等,目前都尚未討論,希望年底前完成修法程序。

建築補助方案 私人營業用途未納補助

在耐震補強的補助方面,公有建築與私有建築不盡相同。2000年起,政府就已陸續針對學校、區公所、車站等公有建築進行耐震評估與補強,也上網公告列管件數,但無詳細清單。

至於政府目前推動的老舊住宅耐震評估補助方案,僅限私有住宅,因此私立醫院、私立幼兒園、電影院、球場、大賣場等營業用建築,並未被列入補助。

日本2013年《耐震改修促進法》修正,也規定一定規模以上的醫院、學校、旅館、大賣場等人多聚集的地方等都須強制接受耐震評估。除此之外,日本特別規定緊急避難處所、避難緊急輸送道路沿線的建築也必須強制接受檢查。

「跟著茂伯送信去」 墾丁永靖社區生態旅遊初登場

$
0
0
本報2016年3月22日屏東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挖悉國寶ㄟ!」電影《海角七號》熱愛彈奏月琴的老郵差茂伯,故事中的家就在滿州鄉的永靖社區。在電影引發海角旅遊熱潮的時候,屏200縣道旁這棟外觀洗石子的傳統閩式建築,吸引了無數影迷到訪,一探這位國寶的家。

茂伯把送信當使命的精神,觸發了滿州鄉的永靖社區推出全新的生態旅遊遊程「結伴射麻里-海角送信之旅」,其特色就是想像郵差為散居山中的住戶送信時,走過一個山頭的旅程,沿途可見滿州獨特的草山景觀及遠眺視野,還有當地豐富的自然生態。

「今天我們就要帶著大家從42號走到43號,門牌差一號,但是得翻過一座小山坡,沿途風景我會為各位一一解說,」永靖社區解說員林坤玉頭戴著舊式郵差帽,架式十足,帶領參加生態旅遊的遊客從永南路42號出發。

茂伯的家位於滿州鄉永靖社區。攝影:李育琴

茂伯的家位於滿州鄉永靖社區。攝影:李育琴。

墾丁生態旅遊熱  永靖社區入列

這是永靖社區推動生態旅遊所規劃的第一個遊程。有感於目前墾丁有越來越多社區加入生態旅遊,社區居民覺得永靖這裡也有很好的景點,因此在2015年2月決定一起加入,成為墾丁第八個推動生態旅遊的社區。

在墾管處的輔導下,經過一年的培訓課程、資源調查、導覽解說實習、考試等等,永靖社區培訓了20位解說員,今年正式推出了「海角送信之旅」遊程。

體驗爬過一個山頭的送信之旅,爬上山坡後視野更開闊。攝影:李育琴

體驗爬過一個山頭的送信之旅,爬上山坡後視野更開闊。攝影:李育琴

參加培訓課程收穫良多,林坤玉說,「經過一年解說培訓,更了解自己家鄉的特色和動植物,當導覽員以後,可以把原本熟悉的東西,經過解說,讓遊客更了解我們在地的文化和特色,遊客來不是只有走走看看而已。」

過去在恆春鎮上擔任消防隊員的林坤玉,退休後在家鄉永靖經營民宿,這趟送信之旅,歷時約2.5小時,他帶著遊客走過門馬羅山的前山,沿途除了解說動植物的生態特色,更多了這片山過去到現在的地景變遷和產業故事。

滿山瓊麻不再  地貌改變、生態豐富

長條壟起的土堆上,長了竹子、七里香、毛柿、苦楝等樹,根據耆老的記憶,40年前這裡曾經有運送瓊麻的輕便鐵路走過。「想想看過去種瓊麻多麼興盛,為了運送瓊麻,從山下一路蓋軌道上來。以前種瓊麻的是好野人,一甲地年收入有10萬元!」

恆春地區在日治時期開始種植瓊麻,曾經產量占全台八成,在民國50年代以前達到高峰,後來隨著塑膠產品出現,塑膠繩取代了傳統的麻繩,瓊麻產業因此漸漸走入歷史。

冰河時期留下的台灣海棗是人類喜歡利用的植物,也是牛群放鬆抓癢的好地方。攝影:李育琴

冰河時期留下的台灣海棗是人類喜歡利用的植物,也是牛群放鬆抓癢的好地方。攝影:李育琴。

「以前整個山頭一、二百甲都是種滿瓊麻,」聽著解說員的說明,遊客望向前方山坡地,粗短的草地間已經不見瓊麻,而是一叢叢白茅、黃荊、長穗花、野生芭樂、大風草、台灣海棗、木麻黃、雀榕等。

不再種瓊麻後,山中地貌改變,近年則有畜牧者在此放養水牛,牛群白天外出吃草,享盡百甲草地,遇水窪坑則跳入泡澡,身體癢就找台灣海棗樹幹搓搓背,地上一坨坨圓盤狀的糞,也為牠們留下痕跡。在解說員的導覽下,雖然不見牛隻,卻可想像無數水牛愉快地在此生活著。

冬季入山,水牛已把草原啃得平坦,林坤玉說,夏天來時,整片山坡是綠油油的,草也開花了,柔軟地隨風搖曳著。「因為參與解說員培訓,才發現家鄉有這麼漂亮的風景。」

登上草坡可遠眺來時的永靖社區,遠方山頭的夫妻樹。攝影:李育琴

登上草坡可遠眺來時的永靖社區,遠方山頭的夫妻樹。攝影:李育琴

緩步登上坡頂,視野開闊,可遠望來時山下的永靖社區,還有另一個山頭的夫妻樹,大尖山、石牛山、門馬羅山、老佛山等,每一座山都有故事傳說。就在沿路解說生態、景觀和當地故事下,送信之旅來到終點永南路43號門前。

深度探訪  享受滿州人文生態之美

接著乘坐接駁車回到永靖社區活動中心,社區媽媽烹煮的風味餐,已經準備就緒,等著爬坡「送信」回來的遊客,一嘗永靖的在地風味。

鬼頭刀、雨來菇、洋蔥、過溝山蕨,盡是來自恆春半島的山海風味,菜色中還添加了梅干肉、醃蘿蔔等醃漬菜,不免讓人聯想過去客家族群入墾滿州,歷史遺留下的飲食文化。

晚間更邀請滿州民謠協進會為遊客演唱滿州民謠、滿州小調等,透過民謠述說滿州過往文化和生活。成立於1981年的滿州民謠協進會,至今每年新年都在滿州街上演唱民謠,歷久不衰,近年更思考如何讓民謠融入新的音樂元素,使在地音樂文化不因傳統而沒落。

民謠藝師張碧英演唱滿州小調,述說滿州人過往生活。攝影:李育琴

民謠藝師張碧英演唱滿州小調,述說滿州人過往生活。攝影:李育琴。

滿州鄉是恆春半島四個鄉鎮之一,地理位置在恆春半島的東邊,北接牡丹、車城,西邊和南邊臨恆春,此地的人文歷史與其他地方不太相同。

近年滿州鄉推廣生態旅遊成果豐碩,墾管處南仁山工作站主任陳玄武說,滿州、港口、里德,再加上今年新加入的永靖,每個社區都有其獨有特色,海角送信之旅只是永靖社區生態旅遊的其中一條路線,後續還要規劃溯溪、瀑布、古道、山頭等不同路線,讓遊客深度體驗滿州的自然、人文生態之美。

墾管處除了協助社區推廣生態旅遊,每年也配合辦理淨灘活動,讓遊客到墾丁除了參加生態旅遊外,也可增加半天時間協助淨灘,為國家公園日益嚴重的海漂垃圾問題,付出一份心力。

 


北市府是都發恐怖份子?青年對三井倉庫的另一種呼喊

$
0
0
作者:台北市政府青年事務委員會

台北市政府青年事務委員會。攝影:陳彥良

關於三井倉庫遷移一案,3月16日的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中,仍沒有達成共識,副市長鄧家基最終裁示下次會議以市府屬意的都發局「遷移案」,以及委員與民間團體的兩個「原地保留」方案進行比較,必要時將以表決方式決議。

此消息一出,有網友發現府內有不一樣的聲音,去年剛成立的台北市政府青年事務委員會,隨即在大會上提出支持三井倉庫原地保留的聲明,並希望市府可以站在歷史文化與文化景觀的層面上,共同來思考三井倉庫的議題。

聲明稿全文如下:

台北市政府青年事務委員會   針對三井倉庫遷移案的聲明

站在文資保存、以累積實質文化財產為前提下,呼籲三井倉庫應該現地保存及規劃維護,文化古蹟的價值在於它考據的真實性,以及後人對古蹟項目的維護手段,進而從過往的歷史召喚出時代意義、得到永續的觀光效益...等,這是許多先進國家之所以不計代價維護文化財的重大原因之一。文化局在相關的開發案中應該可以站在優先審議、把關的立場,做最初步的價值判斷。

柯市長在選舉期間的「柯P新政 17」提到: 『文化局長的職權將提升,他並不只是文化局的首長而已,他是台北市政府文化及美學方面的總監。將來各部門的計畫只要牽涉到文化與美學,文化局有權代表市長來監督跟把關。』 期望市長趁著新任文化局 謝局長上任、帶來新氣象,把握實現當時的政策承諾的大好機會,可藉此帶動首都藝文圈莫大躍進。

不論從北門、三井倉庫、台鐵官舍、老樹維護、北門重大古蹟群,乃至於台北機廠,甚至新北投車站...等,都體現了台北城自古及各殖民時期以來的鐵道人文美學,它們不只是鐵道迷或少數所謂「文化恐怖份子」的無聊主張,而是台北可以向世界介紹台北最美麗、最真實的時代故事,也是多數關心文化事務的年輕人相信的永續價值。北市府既然花了很大的力氣對外集結了諸如文資委員、樹保委員、青年事務委員...等,成員涵蓋了各專業領域的年輕朋友,何不在遇到如此重大議題時試著將他們的價值觀作為裁量指標呢?

青年事務委員會,本著協助台北市創造更具優勢的下世代發展環境,建議在歷史文化與文化景觀的層面上多加著力,避免變成「都發恐怖份子」,並且思考一下未來三十年後的年輕人站在北門廣場,是怎樣了解這個城市的絢爛與顢頇 ?

最後再次呼籲市府針對三井倉庫一案,請回到文資委員會、文化局為首的專業立場,讓永續的文化價值優先被考量,因為有些東西一旦毀壞了就永遠回不來了,包含看得見的硬體跟我們曾經相信的美好價值。

【解構美麗灣】海濱生態不成追憶 自然資源紀錄還原真相

$
0
0
作者:陳昭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杉原灣是台東市民生活的共同經驗。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台東杉原灣位於台東市的北邊,離市區開車的車程約15分鐘左右。由於位在大都蘭灣南側最凹陷的位置,杉原灣綿延寬闊的沙灘被兩側發育的珊瑚裙礁所包圍,因此當春夏水溫適中,水質清澈的季節,在此游泳戲水或是浮潛,都會有機會看到奇形怪狀的珊瑚礁或是與色彩繽紛的珊瑚礁魚類擦身而過。

杉原灣長久以來就是台東市民親子活動、情侶邁步夕陽以及原住民阿美族人慶典祭祀等共同的經驗 。而其背後串起這些在地回憶的主要元素就是海中的珊瑚礁生態系。

違法開發破壞生態 亡羊難補牢

然而,這樣與山海互動共生的自然經驗,卻在過去的10年間摧毀在經濟發展與東海岸大開發的海嘯來臨時。2004年ㄧ家叫做美麗灣渡假村股份有限公司,在台東縣政府核准的美麗灣渡假飯店的BOT案下,開始了杉原灣ㄧ連串永無止境的抗爭、訴訟、環評、再環評等惡夢。這10年有關美麗灣事件的記事在維基百科中就有詳細的紀錄,在此不再贅述。

截至目前為止,美麗灣飯店冰冷的建築主體已佇立在台11線莿桐部落的路旁,只是2015年高等行政法院的判決仍是不得復工,使得美麗灣飯店的前途黯淡,可能面臨必須拆除的命運。這都肇因於早年切割開發土地面積意圖規避環評,以及漠視當地原住居民對於土地與海域傳統權利。更重要的,美麗灣飯店開發案最大的問題就是開發過程中和未來營運對杉原灣海洋生態造成不可回復的破壞。

杉原灣,Google Earth空照圖。圖片擷取自:GoogleMap

從Google Earth空照圖可以看出杉原灣位在整個大都蘭灣最內凹的位置,因此海浪平緩,由陸源而來的沉積物堆積出綿延的沙灘,而在杉原灣的兩岸受到隆起高位珊瑚礁地形的保護,不僅具有天然消波的功能,同時在水底下提供了造礁珊瑚附著、成長,及形成立體結構的珊瑚礁,吸引各式各樣的魚蝦貝類等生物在此繁延,造就了高生物多樣性與五彩繽紛的珊瑚礁生態系。

珊瑚、藻礁、灘地 共構杉原豐富生態

杉原灣的海洋生態非常豐富,除了沙灘,還包括了珊瑚礁、藻礁、灘地生態系。其中,珊瑚礁主要分布在杉原灣北礁、中礁、南礁與外礁。造礁珊瑚分布水深深度可由1公尺至水深18公尺處,調查範圍距離海岸線可達1.2公里。珊瑚礁發育相當完整,且多樣性相當高。到2009年為止,潛水調查珊瑚物種種數已達150種珊瑚,其中包括了125種石珊瑚,20種軟珊瑚,5種水螅珊瑚。這與台灣島其他海域的珊瑚多樣性相當,有些種類還是台灣本島首次紀錄的物種(例如,貝氏耳紋珊瑚)。

同時2008年珊瑚礁總體檢的調查顯示,南礁珊瑚的平均覆蓋率高達65%,依照國際的標準這樣的覆蓋率已可列為「極優」的狀態 。整體而言,杉原灣的珊瑚礁生態系為目前台灣島周邊中極少還保持其完整性的海域,與綠島和蘭嶼等離島的狀況相當。

而藻礁生態系主要分布在杉原灣南礁的潮間帶至水深約3公尺淺水域。在北礁的高潮位的珊瑚礁也可以見到珊瑚礁與藻礁。杉原灣擁有相當完整藻礁,包括水中發育旺盛的石灰藻,和已遺留在潮間帶經由鈣化作用沈積碳酸鈣沈積成的礁體,藻礁可說是地球環境變遷所遺留下來的「天然紀念物」。杉原灣的藻礁生態系很可能是東部海岸發育最為完整的藻礁生態系,可作為海洋生態教室。

灘地生態系主要分布在台灣的西岸,因此能在東海岸發現灘地實為難得。杉原灘地主要分佈在北礁安天宮入口的潮間帶。灘地生態系主要以招潮蟹為主要的標的生物。主要的種類為四角招潮蟹、粗腿綠眼招潮蟹、北方呼喚招潮蟹、三角招潮蟹與糾結清白招潮蟹為主,族群量穩定。招潮蟹主要分布在台灣的西岸灘地,杉原灣的招潮蟹可能為台灣東南部海域最為重要的族群。

生態研究資料不足 開發難以全面評估

因為開發案違法,才讓東海岸的海洋生態資料得以進行初步的調查,然而經費與人力有限也只能作到如此。只是,杉原灣的海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資料是整體東海岸的縮影,而且我們也只對珊瑚做了較詳細的生物多樣性調查,其他的生物類別如魚類、大型藻類、無脊椎動物、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都沒有相關的資料的累積,更不用提生態變動等需要有研究人員長期投入的努力。

雖然,這次杉原灣海洋生態的調查對於美麗灣飯店建照無效與環評無效這兩起訴訟上,提供扎實的科學調查數據支援*;但是,面對東海岸ㄧ連串的飯店開發案,相關的基礎海洋生物、生態與環境等資料闕如的情況,如何在評判生態、人文、環境等價值與經濟開發之間找出最好的平衡,著實令人憂心。

不美麗的美麗灣渡假村。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更重要的, 東海岸面對太平洋在氣候變遷影響之下所產生的相關反應,例如海水升溫、酸化、颱風可能增加或是增強等衝擊,都必須依靠海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長期研究資料的收集,再加上海岸居民社會經濟等社會科學資料作跨領域的綜合分析,才能提出屬於東海岸在面對環境變遷下的生態負載能力,哪些地方適合開發、要距離海岸線多遠、環境開發量體能有多大以及原住居民的傳統領域與文化的維護等面向的科學依據,才能共同建構社會經濟彈性(social economic resilience)與生態韌性(ecological resilience)之間真正的連結,達到東海岸真正的永續發展,而不會將東海岸再度淪為美麗灣事件永無止境的翻版。

編註:陳昭倫老師於97年8月10日發表「台東杉原海岸海洋生態與生物多樣性調查報告書」,成為杉原灣生態的重要資料。在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02年6月28日做出的102年度停字第7號裁定中,法官即認定:『依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出具之報告顯示:「…5次的調查總共紀錄到119種珊瑚…」前揭資料顯示,美麗灣渡假村興建工程有對杉原灣之海洋生態及自然景觀造成影響之虞…,實有停止之必要。』

【比西里岸故事】你的幾米村 我的比西里岸

$
0
0
作者:李昀(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東工作站專案執行)

2016比西里岸部落地圖攤位與背景中的遊覽車。攝影:李昀

時間是2016年農曆春節假期某天,台東的陽光耀眼,幾台大型遊覽車早早就駛入比西里岸部落堤防邊,完全沒有假期間人們喜歡貪睡的慵懶氣氛。門一開,車上數十位旅客魚貫下來,「好,我們在這裡停留40分鐘」一位導遊般的人下完指示,人群漸漸散開,幾位遊客走到部落的文化中心前,顯得有些遲疑,走向前來問我:「小姐,請問幾米村在哪裡?」眼見這群遊客的40分鐘還沒結束,下一群坐著遊覽車前來的遊客也下了車,幾位遊客在堤防周邊晃了一周,抬眼四處看看後走向我詢問:「這裡有什麼可以看啊?我不知道來這裡要看什麼。」

這是在2016年春節期間,比西里岸部落地圖於部落文化中心前方展示的光景。部落地圖的展示攤位正處比西里岸旅遊的一級戰區,堤防上的木雕大羊與小羊、和部落文化中心,在部落的多年經營下,已是所有到訪遊客必去的景點。地圖展示期間從農曆正月初二到初五,只見遊覽車與遊客來來去去,都不知到底來客數究竟破千還是破萬,而我卻驚訝地發現,大部分來比西里岸遊玩的人,對部落是驚人的一無所知。雖然色彩繽紛的部落地圖有發揮一些吸引遊客的效果,讓不少遊客願意停下來駐足欣賞,也願意花點時間聽我介紹他們所到訪的這個地方,宛如另一種形式的部落導覽。但就如上述文字所提及的景況,許多人只因「幾米村」的名聲來到比西里岸、更有許多人不知來比西里岸究竟為何。

在比西里岸部落地圖展攤位前駐足的遊客們。攝影:李昀

部落觀光的難題

在2016年過年期間舉辦的比西里岸部落地圖展,原意是想要讓返鄉遊子及遊客看見留在部落的青年們努力為部落留下珍貴記錄的成果,也希望用另一種角度讓大家認識我們所想守護的比西里岸,卻意外見證了部落觀光的難題。

從2013年開始,比西里岸與幾米品牌的團隊合作,將幾米作品中的幾幅圖像繪製在部落的幾處角落,並以木雕裝置藝術,將幾米的作品具體呈現於部落,也設計出一套能夠帶領遊客一邊尋訪幾米,一邊深度認識部落的導覽行程。比西里岸因幾米的造景聲名大噪,許多人來到比西里岸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幾米的畫」。連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位於比西里岸的工作站的我們,也時常遇到遊客詢問「請問一下,那個幾米的畫在哪裡?」

由幾米品牌團隊與部落人力聯合打造出的大型毛毛兔木雕裝置藝術,立於比西里岸堤防邊,是遊客最愛的拍照地點。攝影:李昀

幾米的作品,原意或許是想要與部落風景相伴,但每逢遇到如春節這樣的連續假期,洶湧的人潮,總不能讓原先的美意盡善盡美。即使部落有提供結合幾米圖畫的部落導覽行程,但一方面部落人力有限,另一方面,與位處深山的原住民部落相比之下,比西里岸更加無法掌握能輕易從四面八方進入部落的散客們。

仍有許多遊客只知道要來「幾米村」找幾米,也在找到幾米之後就興奮而滿足的離去,卻不知道「幾米村」原來叫做比西里岸,是阿美族人的家園,有著它獨特的發展脈絡;也沒有意識到所謂的「幾米村」其實是別人生活了一輩子的家園,亦不認識這裡主要居民究竟屬於原住民的哪一族。人到了部落,卻沒有辦法藉此機會好好認識部落,著實有點可惜。

大批湧入的觀光人潮也成了部落的難題。我看見許多遊覽車待不到幾十分鐘隨即離去,帶來了喧囂與嘈雜、留下了排泄物與垃圾,增加了部落的環境壓力,卻又不一定有實質消費為部落帶入利潤,這種旅行方式究竟能對地方發展帶來多大的助益?又或者該詢問,當我們被一台台大型遊覽車載著去到各處,在導遊的指示下,下車尿尿、閒晃拍照數十分鐘,我們到底期望在這些遊覽的地方中獲得什麼呢?

部落旅遊正夯,但正如我農曆春節期間在比西里岸遇到的那些徬徨旅人們,如何讓到訪的遊客們讀出藏在每片部落風景背後的深意,又如何讓遊客們認識到,部落並不僅是遊客們的旅遊地,是旅人的功課,也是部落的功課。

全球布局再生能源 溫室氣體排放量兩年零成長

$
0
0
本報2016年3月23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國際能源分析師指出,中美兩國用煤減少,加上世界各國轉向發展再生能源,占2015年新增電力的90%,已讓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連兩年零成長。其中,風力發電占了所有新增電力的一半。

Land Rover Our Planet(CC BY-ND 2.0)

再生能源發電佔2015年新增電力的90%,圖中為中國的風力發電設施。Land Rover Our Planet(CC BY-ND 2.0)

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2015年初步資料顯示,儘管全球經濟成長超過3%,能源產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卻能保持在321億噸的水準。

這份數據推翻了經濟成長必然伴隨碳排成長的傳統觀念,而再生能源在其中扮演關鍵性角色:綠能發電量佔2015年新增電力的90%,風力發電則佔所有新增電力的一半。

在IEA長達4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記錄中,零或負成長只出現過四次,而且都相當短暫。其中三次發生在經濟危機期間,分別是1980年代初期、1992年和2009年。但是這次的零成長卻出現在經濟成長時期。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資料,全球2014年GDP增加3.4%,2015年增加3.1%。

全世界前兩大排碳國——中國和美國,2015年的能源相關碳排都減少了。中國能源碳排減少1.5%,煤用量連兩年下降;美國能源碳排則因從煤轉向天然氣,減少2%。不過,中美的能源碳排減少被亞洲和中東開發中經濟體的碳排增加所抵消。

「IEA去年公布全球經濟成長與碳排減少的消息時,還難以判斷是偶發現象還是某種趨勢的開始。今年再次觀察到同樣的結果的確值得興奮,因為這表示對抗氣候變遷和經濟成長是可以兼顧的。」能源氣候智庫(Energy and Climate Intelligence Unit,ECIU)總監Richard Black說。

另一份歐洲環境署(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EEA)所做的報告顯示,歐洲佔全球再生能源比例從2012年的14.3%增加到2013年的15%。2013年歐盟的化石燃料需求減少了1億1000萬噸石油當量。EEA指出,相當於減少了3億620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來場「療癒系淨灘」 海廢藝術小旅行相約東海岸

$
0
0
本報2016年3月23日台北訊,公民記者康杰修報導​

美麗婆娑的太平洋等待人們前來東海岸朝聖,不過在這裡等待著的,多半是如台灣任何一處常見海灘、散布砂石間的海洋廢棄物。文字創作者譚凱聰受海洋感召,除了親手移除海廢將帶給環境的危害,還發起「海廢.活詩集」藝術小旅行,邀請民眾身體力行淨灘,也重新認識海廢帶給人類的影響。

譚凱聰在淨灘後,為海廢創作的詩作。(翻攝自「《海廢.活詩集》旅行小隊」臉書粉絲專頁)

譚凱聰在淨灘後,為海廢創作的詩作。翻攝自「《海廢.活詩集》旅行小隊」臉書粉絲專頁。

「海廢.活詩集」是譚凱聰於2015年底發起的一趟淨灘兼書寫、為參與者量身訂做現代詩冊的藝術旅行。當參與者在約定的時間、地點與他一同身體力行淨灘,他就為參與者書寫,並設計成可讀可用的現代詩小冊日後回贈,作為勞動的謝禮。

專注撿拾海廢  心情彷彿也平靜了下來

2015年夏末,譚凱聰受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邀請擔任講師,引領眾人在東海岸漫步,並鼓勵大家朗讀與海有關的詩句。眾人皆享受在文字替他們心靈與海洋牽繫的感動,他則開始將創作觸角伸向這片汪汪大海。「不管是跟人一起漫步濱海、訪查捕漁人家,或是去淨灘,對我來說都是全新的體驗。」

不過,最令他印象深刻的卻是淨灘。「如同外出散步、慢跑、打球,淨灘就像是一個休閒活動,如此簡單輕便。」

「淨灘的反饋是立即的,不只是你發現海廢,也是你撿拾的過程。」對譚凱聰而言,淨灘不僅僅可以調劑身心,需要專注搜尋、撿拾海廢的勞動過程中,心情彷彿被療癒,慢慢平靜下來。而在分類海廢時,每一個海廢,連同心底那些積鬱已久的愁緒,都被妥善收處理了。

「一個寫文字的人,可以為海洋做點什麼?」適逢黑潮辦理「吳鄭秀玉女士黑潮獎助金」,鼓勵從事海洋的研究及保育之人士申請,譚凱聰便決定從帶給他最深感動的淨灘發想,著手展開一個與海洋密切聯繫的創作計劃。

參與者一起淨灘,奮力挖掘出隱藏砂土間的海廢。

參與者一起淨灘,奮力挖掘出隱藏砂土間的海廢。

和海廢共同創作  詩卡相贈權充謝禮

晴朗無雲是「海廢・活詩集」出團的天氣,在譚凱聰的帶領下,參與者一同穿梭在花蓮美崙溪出海口南側的消坡塊間。濃稠的魚腥味雖不時撲鼻而來,參與者也只得忍耐,奮力挖掘出隱身沙土、植被間的海廢。

瓶瓶罐罐、紙餐盒、塑膠袋等,都已是全台每處海岸再熟悉不過的海廢。這天,他們還拾獲被海風腐蝕許久的衣物、拖鞋及安全帽等。消坡塊時有釣客停留,因此隨處可見保麗龍碎片。春節的喧騰之後,岸上更倒伏許多鞭炮殘骸。也許是溪口鄰近公園,甚至還發現一袋袋打包妥當的廢棄物。「如果是在七星潭,除了保麗龍,還會有撿不完的漁具碎片。」譚凱聰說。

在彼此分工合作下,海廢被帶離岸邊。在大家進行分類之前,譚凱聰要求大家,簡述(或書寫)一件「你最煩惱、最想拋開的事情」,並從眼前鋪開的這堆海廢中,直覺地挑選出五至十個感覺最接近這事的物件。他會以參與者所述的煩惱和所選的物件,現場寫出小詩卡相贈。

此後約莫兩週,他還會寫成五至十首短詩,設計、印刷成明信片或信紙等不同形式,編成小冊回贈給參與者,由於每一冊活詩集僅有參與者本人、創作者擁有,逆反出版的操作,不只款式繁複,也是絕對限量的。

「當我們有共同勞動的過程,我就可以吸納你的感想,從你的感想為起點進行創作,將它寫成詩。中間有我的觀點,但願能陪伴你的感受,最後成為禮物回到你身邊。」每一冊活詩集都是參與者的親身經歷,也是譚凱聰對創作者的分享,「海廢.活詩集」是一個由創作者與參與者協力產出作品的創作方式,也是讓人透過淨灘,與海洋以及海廢特別親近的一種活動。

參與者就挑選的海廢,與譚凱聰闡述自己最煩惱、最想拋開的一件事。

參與者就挑選的海廢,與譚凱聰闡述自己最煩惱、最想拋開的一件事。

作家吳明益:即興、感情聯繫  彰顯出詩的特質

黑潮辦公室主任賴威任指出,淨灘規模大致可分為兩種,一是數百人以上,可以清理的海岸長度及垃圾量較多;另外則是數個小家庭或三五好友,更能專注清理,也更能認識一段海岸,而譚凱聰的「海廢.活詩集」則是屬於後者。

賴威任說:「他試圖將清理海廢轉化成一種儀式,為參與者書寫一整組『客製化』詩句來揉合『廢棄物』,把參與者的煩憂和海廢相連結。期盼透過這種形式,能增加淨灘者規律、長期淨灘的意願,同時邀請更多夥伴一起參與。」

黑潮董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吳明益也說:「用這種即興、隨機的方式,和海廢共同創作,最後形成感情聯繫,我認為他彰顯了詩的一種特質。」

每年9月辦理的「吳鄭秀玉女士黑潮獎助金」是吳明益的母親吳鄭秀玉女士,與黑潮合作、長期設置的獎項,期盼能夠成為有志於海洋研究、創作的朋友的幫助。獎助類別有「海洋相關研究」、「海洋保育活動」、「海洋藝術創作」、「海洋計畫科展獎助行動」,每年總獎助金額共計十萬元。

譚凱聰表示感謝「吳鄭秀玉女士黑潮獎助金」幫助他實踐這個創作計劃,他說:「這是可以幫助研究、創作者的一種挹注式的、陪伴式的開端。」

大肚溪口棲地不再 度冬黑嘴鷗減九成

$
0
0
本報2016年3月2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灣是數百種遷徙鳥夏天和冬天的家鄉,每逢冬候鳥來訪時盛況空前,但是該怎麼知道哪些鳥兒今年沒回家呢?新年數鳥嘉年華會集合1千多位民眾及鳥友,花了21天完成冬候鳥調查,並鎖定來台度冬的14種鷗科,尤以全球族群量顯著下降的黑嘴鷗為關注對象。

黑嘴鷗全球數量都有下降趨勢,在中國江蘇的鹽城國家珍禽自然保護區,黑嘴鷗的繁殖族群量1992年時為1300隻,到了2007年下降至575隻;台灣也不例外,2000年介於700~1400隻的盛況,最近三年最高數量僅剩100隻。

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棲地生態組組長林瑞興指出,極度依賴泥灘地生活的黑嘴鷗,透漏了台灣西部海岸的變遷,大肚溪口底質改變,使來台度冬的黑嘴鷗棲地減少,只得往南遷移。

大肚溪口棲地改變,黑嘴鷗回不去。攝影: 陳王時;新年數鳥嘉年華會提供

大肚溪口棲地改變,黑嘴鷗回不去。攝影: 陳王時;新年數鳥嘉年華會提供

台灣:14種鷗科及更多候鳥冬天的家

新年數鳥嘉年華會第三度大規模號召民眾及鳥友,投入冬候鳥清點工作。除了紀錄鳥種與數量,每年也選定一種鳥類群,做為監測關注對象,今年選定鷗科。

來台過冬的鷗共有14種,包括:三趾鷗、黑嘴鷗、紅嘴鷗、漁鷗、黑尾鷗、海鷗、銀鷗、裏海銀鷗、小黑背鷗、灰背鷗、鷗嘴燕鷗、裏海燕鷗、白翅黑燕鷗和黑腹燕鷗,其中黑嘴鷗數量跌幅備受全球關注。

「若要看黑嘴鷗,台灣西南海岸絕對是首選!」新年數鳥嘉年華會執行秘書林大利表示,黑嘴鷗是東亞特有種,全球分布只在東亞一帶,韓國、中國沿海為繁殖棲地,中、日、台沿海皆為度冬棲地,當全球黑嘴鷗面臨族群數下降之際,台灣仍是黑嘴鷗喜愛之地。

台灣度冬鷗科群像。攝影:陳王時、呂翊維;組圖:廖靜蕙

台灣度冬鷗科群像。攝影:陳王時、呂翊維;組圖:廖靜蕙

大肚溪口凸堤效應爛泥巴不見了  黑嘴鷗回不去

根據中華鳥會資料,2006年估計其數量為7100-9600隻,保育等級為「易危級(vulnerable)」,也列為「遷徙物種公約(Convention on Migratory Species)」附錄一「受脅的遷徙物種(Threatened Migratory Species)」。

今年記錄的100隻黑嘴鷗,其中有88隻出現在彰化的漢寶與福寶濕地,新竹香山濕地7隻,台南七股溼地5隻。與去年24隻相較,雖然些微增加,但仍屬偏低,必須持續關注;其他度冬鷗如紅嘴鷗、黑腹燕鷗和裏海燕鷗,都有不同幅度的增加趨勢,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樣區和鳥友數量增加。

林瑞興指出,為了編寫鳥類紅皮書,整理了許多文獻資料,發現2000年黑嘴鷗的數量大約都在700到1400隻之間,但最近三年最高紀錄都不破百。

「選擇黑嘴鷗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牠依賴泥灘地生活,主食螃蟹,正可了解台灣西部海岸的改變。」林瑞興說,過去20~30年間,沿著台中高美濕地、大肚溪口,到彰濱工業區一帶是其重要的度冬棲地,現在則以彰化至台南海岸為主,其中又以大城、漢寶一帶的海岸濕地數量較多。

「大肚溪口、高美濕地已完全改觀,更凸顯彰化海岸濕地對鷸鴴科和黑嘴鷗保育的重要地位。」林瑞興說。

十多年前,大肚溪口冬日動輒數萬隻候鳥的景象,倏忽消失,林瑞興指出,主因在於台中火力發電廠造成凸堤效應,使河川底質完全改變。

相對於濁水溪、大甲大安溪沿路都是發電廠,大肚溪完全沒有壩體。他表示,大肚溪在西部是非常難得的一條溪。「以前是爛泥巴,現在變沙質地,泥灘孕育的食物也隨之不見了;河川底質完全改變是最根本的問題。」而黑嘴鷗提供了這項重要的環境資訊。

數算冬候鳥  照顧牠們的家

每天冬季,成千上萬的候鳥抵達台灣沿海尋找度冬棲地,但若不像黑面琵鷺這類引起公眾注意的旗艦種(flagship species),台灣民眾能琅琅上口的鳥種,可能一隻手指就數得出來。

布袋蟬連三年水鳥天堂美譽。攝影:呂翊維;圖片來源:新年數鳥嘉年華

布袋蟬連三年水鳥天堂美譽。攝影:呂翊維;圖片來源:新年數鳥嘉年華

數算每一個物種都非常重要,牠們從不同地區來到台灣度冬,各有各的故事與遭遇。

「台灣對於候鳥的關注相對少,只要提到其他候鳥,就會說是中國、俄羅斯的鳥,話裡隱含著一絲疏離;然而,從生態的觀點來看,牠的家隨著季節不同,台灣是牠們冬天的家,算是屬於台灣的鳥。」林瑞興說,台灣位於東亞、澳遷徙線,這條遷徙線的重要性為全球保育所關注,近20年候鳥數量減少顯著,使得全球關注琵嘴鷸以及黑嘴鷗的數量。

林瑞興說,數鳥嘉年華會是很好的媒介,藉由每年選定的主題,以系列活動,探討這類群鳥種現況與保育問題,得以系統性的介紹給台灣民眾認識。

近年來東亞的鷗數量持續下降,主辦團隊期許透過本活動讓大家更認識度冬鷗所面臨的困境,關注這群在台灣度冬的鷗。

今年數鳥嘉年華會關注鷗科,並以過去彰化海岸常見的黑嘴鷗為主角。圖片來源:新年數鳥嘉年華會提供。
今年數鳥嘉年華會關注鷗科,並以過去彰化
海岸常見的黑嘴鷗為主角。圖片來源:新年
數鳥嘉年華會提供。

「台灣新年數鳥嘉年華」邁入第3年,自去(2015)年12月21日到1月10日為期23日,全國各地共1,116名鳥友,在154個樣區(涵蓋國土12%)一起數鳥,共記錄334種28萬3,019隻次,成果再度超越去年的紀錄。

此次,共新增20個樣區圓,調查到的鳥類從去年的319種成長到344種,28萬3,019隻次的鳥類,完整記錄台灣出現的27種特有種。嘉義布袋記錄24,439隻小鳥,再度蟬聯同時也三連冠「水鳥(聚集的)天堂」。

活動目標期望透過全民參與,在每年的新年之際,以固定的時間、地點及方法,記錄台灣冬季鳥類的現況,並逐年累積長期資料。

中華鳥會蔡世鵬說,這項活動名為「嘉年華」代表適合大眾參加。活動中不但有調查員,還安排解說員,帶著民眾一起認識台灣鳥類。「我們不希望民眾參加覺得被冷落,或者看不懂,因此都有隨行解說員提供各項說明。」他邀請民眾一起加入鳥會,推動各項保育工作。

2016新年數年嘉年華[關鍵數字]

3 第3年舉辦。
27 完整記錄27種台灣特有種鳥類。
116 新北田寮洋單一樣區最多鳥種。
154 全國有154個半徑3公里樣區圓有鳥友走訪。
334 活動期間,總共發現334種,超過台灣曾紀錄鳥種(626種)半數。
1,116 總共超過1,116人次參與今年活動。
100 全國黑嘴鷗總數量
12,916 鷗科鳥類總數量。
24,439 最多鳥數樣區出現在嘉義布袋樣區。
283,019 年度合計紀錄283,019隻鳥。

資料來源:新年數鳥嘉年華會提供

※註:黑面琵鷺也是保護傘物種(umbrella species),此處強調牠受關注的程度,因此稱之為旗艦物種。

經濟部背書? 核後端基金成台電「小金庫」 立委要求還錢

$
0
0
本報2016年3月23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核能發電後端營運基金」(簡稱核後端基金)原是為支付核廢料處理及核電廠除役所準備,但台電卻長期向基金高額借款。時代力量立委徐永明今於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中質疑該基金成了台電小金庫,他要求台電退出核能發電後端營運基金委員會,並將借款比例從目前的65%降低至50%以下。

不過,台電表示,將開始處理核廢料問題,並動用核後端基金,恐難以大幅降低借款比例。至於台電退出委員會的部分,經濟部希望台電仍在委員會中,以利後續的業務討論,但承諾會檢討台電代表的適當性,並加入公民參與的機制。

時代力量立委徐永明 攝影:陳文姿

時代力量立委徐永明。攝影:陳文姿

台電稱借款比例下降  立委:金額未減少

為支付核廢料處理及除役所需費用,台電目前依核能發電量每度提撥0.17元,作為「核能發電後端營運基金」,至今累積計2768.64億元。該基金雖然歸經濟部管理,台電卻長期跟基金借款,過去曾借款近九成,遭立委力批。近年來逐年降低,但徐永明指出,這三年的借款金額都維持在1800億左右,比例看起來下降,是因為核後端基金總金額逐年增加,也就是分母增加,借款並無減少。

台電各年度向核後端基金借款借貸及償還金額  圖片來源:立委徐永明辦公室

台電各年度向核後端基金借款借貸及償還金額   圖片來源:立委徐永明辦公室

台電核能發言人林德福表示,台電向核後端基金借款是為調度用,一樣有繳利息,如果決議不能向基金借款,將轉向銀行借款,由於台電信用評等良好,不會有問題。

徐永明表示,核一、核二廠皆有提早除役的問題,要求台電3年內將降低借貸比例至50%以下。不過,台電卻表示有困難,只同意5年內將借貸比例降至60%以下。台電說明,近年即將開始處理核廢料及除役問題,核後端營運基金減少,也就是分母減少的情況下,即便台電還款,比例也難大幅下降。

立委要求台電退出核後端基金

徐永明指出,台電是是唯一合格可以向「核能發電後端營運基金」借錢的電力公司,台電總經理朱文成既是基金委員,然後又向基金借錢,等於是左手借右手,這跟銀行借錢絕對不一樣。徐永明問:「經濟部是監督嗎?還是背書?」

左:合約內容 圖片來源:徐永明 右:核能後端營運基金委員名單,資料來源:核能後端營運基金管理會。

左:合約內容,圖片來源:徐永明;右:核能後端營運基金委員名單,資料來源:核能後端營運基金管理會

經濟部長鄧振中回覆:「錢沒有少,但沒錯,結構需要調整,程序上有問題要調整。」徐永明認為,委員會應調整結構,除了台電應退出核後端基金,也應加入民間團體及專家學者參與。

不過經濟部表示,仍希望讓台電代表參與基金會以說明台電需求,但會考慮執行秘書不再由台電擔任。

核後端基金夠不夠?  最新估算今年出爐

核後端基金至今累積計2768.64億元,立委黃國昌質詢時表示,2011年估算電廠除役、核廢料最終貯置等核後端營運總費用需要3353億元,他認為如要達到國際標準並符合民眾期待的程序,這筆費用是嚴重低估,且這筆費用也應計入核電成本。

核能後端營運處處長吳才基回覆,依據規定,核後端營運總費用每五年檢討一次,今年最新估計還在後端基金委員會,待審查核定後才能公布,估計將較2011年估算值高。

核後端營運總費用歷年估算  圖片來源:立委黃國昌辦公室

核後端營運總費用歷年估算。圖片來源:立委黃國昌辦公室

 


百年東港溪鐵橋硬蓋單車道 損文資價值專家無奈

$
0
0
本報2016年3月23日屏東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屏東縣政府在潮州鎮東港溪鐵橋(潮州舊鐵橋)上施作腳踏車道工程,地方團體和民眾抗議縣府毀壞珍貴文化資產,2月中向文化處要求提報暫定古蹟,啟動保護機制,但工程仍持續進行。

在文化部行文要求下,今(23)日上午,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才緊急舉行現勘,不過到了現場發現,舊鐵橋上已鋪設鋼板及水泥,車道、護欄、引道等工程幾已完工,現場文資委員表情顯得無奈。

屏東縣文資審議委員、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張嘉祥直言,「這樣的施工方式一定會減損鐵橋的文化資產價值。」

屏縣府文資所進行暫定古蹟現勘,鐵橋上的腳踏車道幾乎已經完工。攝影:李育琴

屏縣府文資所進行暫定古蹟現勘,鐵橋上的腳踏車道幾乎已經完工。攝影:李育琴

縣府工務處執意施工  民團批:拖延審議、拒絕討論 

自東港溪舊鐵橋2013年退役,屏東縣政府主動提出認養以來,民間團體多次提報縣府,盼將鐵橋登錄文化資產,卻始終未能排入審議程序。

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幹事柳詩盈表示,縣府不說明暫緩審議的原因,也不公開相關資訊,執意進行腳踏車道工程,又不與地方公所和民眾說明討論,引起地方公所強烈不滿。

如今工務處搶著把鐵橋上的腳踏車道完工,但是前後連結潮州和竹田的腳踏車道路線規劃為何,地方公所也都不清楚,分明就是先斬後奏,讓民眾莫可奈何。

同意暫緩工程卻虛晃一招

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地方主管機關應於接獲緊急通報後,十日內完成暫定古蹟核定程序,但是2月中,地方團體就已行文要求啟動暫定古蹟程序,屏東縣文資所一直拖了一個多月才進行會勘。

對此,文資所所長王文章坦承暫定古蹟的啟動機制過慢。他表示,當初收到民眾通報第一時間就向上簽呈,因須會同工務處同意,再送縣長簽核,中間過程耽誤了時間。此外,地方居民提出抗議時,工務處一度表示會暫停施工,先進行溝通說明,因此以為有討論機會。

2月26日,鐵橋位置所在的潮州鎮和竹田鄉首長都站出來,關心鐵橋施工造成的破壞,工務處長楊慶哲當場表示會暫停施工,且與地方進行協商,尋求古蹟保存和觀光運動發展的雙贏。

不過,暫停施工和協商說明會最後都無疾而終。到今日文資委員現勘時,腳踏車道工程部分已經完工。

屏東文資委員進行現勘,學者直指這樣的工程施作一定會減損鐵橋的文資價值。攝影:李育琴

屏東文資委員進行現勘,學者直指這樣的工程施作一定會減損鐵橋的文資價值。攝影:李育琴

珍貴糯米橋墩  地方敦促盡快列文資保護

今日會勘,地方與會代表針對後續的保護機制提出意見。

潮州鎮公所建設課課長王建元表示,鐵橋的文資身分及保護措施要盡快進行,由於鐵橋下部結構的建築工法獨特,不希望工程破壞影響文資身分認定,因此要盡快登錄文化資產。此外,橋墩保護計畫也要趕快進行,否則歷史古蹟的生命和價值,很快會隨時間消失。

建於日治時期的東港溪舊鐵橋,下部結構十餘座柱狀紅磚橋墩,學者認為應為「糯米石灰橋」,表面以弧形紅磚堆砌,內部可能是木樁和石塊,當初的設計,除了美觀,可能也有減少橋墩遭河水沖刷侵蝕的考量。

鐵橋橋墩工法獨特,學者認為後續保護機制應以文化資產為重。攝影:李育琴

鐵橋橋墩工法獨特,學者認為後續保護機制應以文化資產為重。攝影:李育琴

不過歷經近百年的河水沖刷,部分橋墩底部已外露。該如何保護橋墩?用什麼工法施作?屏東大學講師、文資審議委員賴福林指出,未來進行後續工程時,是以舊橋為主體,還是以河床為主體?鐵橋的文資身分即扮演重要角色。若不先啟動暫定古蹟保護起來,未來施工單位整理河床和進行護工時,很可能就會像單車道工程一樣,漠視鐵橋的重要價值,產生胡亂施工的亂象。

張嘉祥則說,暫定古蹟並非不能施工,而是為了保護古蹟,在施工前先進行討論,採用合適的工法,但工務處卻以鐵橋沒有文資身分,跳過了這個程序,讓人覺得可惜、遺憾。

今日文資委員現勘後,將確認舊鐵橋是否列為暫定古蹟,暫定古蹟則有半年保護期。王文章說,後續仍會進行文資審查會議,確認鐵橋的文資身分,5月或可排入議程。

【南台強震】全台皆震區 專家批「防災型都更」緩不濟急

$
0
0
本報2016年3月24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206地震過後,「防災型都更」議題再起,而314土壤液化資料公布後,地方政府也擬趁勢推出都更。不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長期擔任政府災害防救深耕計畫的單信瑜卻指出,「防災型都更」不僅緩不濟急,更無必要性。

單信瑜表示,雖然都更後的新建築耐震標準較高,但是在台灣,地震威脅無所不在,全台都承受地震風險,政府應把建物安全落實到每棟建築,進行老舊建物的耐震評估與補強。

防災型都更無法全面提升老屋耐震標準。圖為南台強震台南建物災情。攝影:施惠慈。

防災型都更無法全面提升老屋耐震標準。圖為南台強震台南建物災情。攝影:施惠慈。

「防災型都更」取代老屋? 缺乏全面性且緩不濟急

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單信瑜
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單信瑜 

206美濃地震後,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再度提出「防災型都更」,以新建高樓取代老舊建物,藉以提升耐震標準。地震後一個多月以來,「防災型都更」一再成為中央與地方解決老舊建築的選項。

單信瑜認為,都更確實可提升房屋耐震標準、改善巷道與排水規劃,有利於防災,但以都更做為防災手段,卻是錯誤的方向。

首先,台灣的地震災害具普遍性,並非只有斷層區周圍,或是土壤液化區上的居民會遭受震災。但防災型都更卻只針對特定區域,無法全面提升老舊建物的耐震標準。

其次,防災型都更要以較大的街廓為單元來進行,但台灣許多街廓多是新舊建築夾雜,且住戶人數眾多,以之前防災型都更所提出的500戶規模為例,要達到住戶同意的最低門檻就是難題,因此緩不濟急。

第三,都更要靠容積獎勵。以台北為例,人口過多,負荷量過大,容積獎勵的結果,是讓人口與建築更加密集,反增加地震災害風險。單信瑜問:「為什麼要用錯的獎勵來做對的事情?」

單信瑜說,建物透過修繕補強,一樣可以達到耐震最新規範要求。透過個別建物補強的方式進行,可以更全面性、更快速的提升耐震等級。至於耐震補強的重點,也應以大眾場所、人口密集的車站、電影院、補習班等都應優先,而非僅限於老舊建築。

「防災型都更」降低居民同意門檻 

內政部營建署都市更新組表示,所謂的「防災型都更」是概念,並非法律定義,目前仍是沿用《都市更新條例》中現行條例辦理,而該條例本就訂有:地震、火災、水災等受災地區,或為避免重大災害,地方政府可視情況劃定區域辦理都更。而符合此情況者,建築物所有權人同意門檻會從一般都更的2/3降低至1/2。

至於容積率,內政部說明,都更給容積獎勵,是為了讓民眾有參與改建的誘因與動機。如果原有地盤有地質問題,重建時也會進行工程上的強化措施,所以,給予容積獎勵未必會讓地質更不穩。而且都更必須符合現行建蔽率規定,將留下更多空地並增加避難逃生空間。

不過,單信瑜認為,災害高潛勢地區的建蔽率或是容積率都應該降低,現在,卻是以增加土地使用密度的方式進行,並降低降低居民同意的門檻,無論是對安全或是社會公義而言,都是反其道而行。

自己的家自己救  民眾應面對建築安全

實際上,政府過去也一直對公有建築、學校進行耐震補強,但對民間老舊建築評估的補助卻是到2013年才開始規劃,今年初首度提出試辦計畫,補助初步評估500件,詳細評估20件。

206地震後,在行政院指示下,耐震評估計畫擴大至全面補助1999年底前領得建照之私有住宅初評,估計達76.9萬件。

營建署管理組組長劉田財解釋,以往民眾警覺性不高,加上評估結果通常需要進行整修補強,在政府不補助整修的情況下,民眾意願缺缺。此外,外界過去也曾質疑,擁屋者相對有錢,提供補助缺乏公益性。這次因地震災情,才引起民眾注意。

由於中央的補助計畫尚未核定,許多縣市還未接受評估申請,高雄市已先行編列預算辦理,預估6000件應辦理初評的建物,截至目前只有720件左右申請。單信瑜呼籲民眾應負起責任,「自己的家也該自己救」。

營建署防災型都更推動構想示意圖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網站

營建署防災型都更推動構想示意圖。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網站

 

前所未見! 人類碳排放速率 恐龍滅絕以來最快

$
0
0
本報2016年3月24日綜合外電報導,許祺景編譯;蔡麗伶審校

根據研究學者計算,人類所造成的碳排放速率比從恐龍滅絕以來的任何時間點都還要快10倍,顯示世界即將進入「前所未有的境界」,而這對陸上及海上各種生物造成的後果,恐怕比從恐龍滅絕以來的任何時期都還要嚴重。

Stuart Rankin(CC BY-NC 2.0)

工業煙囪排放溫室氣體。圖片來源:Stuart Rankin(CC BY-NC 2.0)

碳排放速率前所未見 打破地質紀錄

這份報告作為世界氣象組織的氣候現狀報告(Status of the Climate Report),詳細的列出了2015年破紀錄的天氣與氣候資料。結果發現,人類排放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速率,不僅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還比過去6600萬年以來任何時間點都要快10倍。

研究指出,這意味著我們已經無法藉由過去地質學的紀錄,協助預測目前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影響。夏威夷大學教授齊比(Richard Zeebe)說明:「現在碳排放速率打破這麼長時間以來的記錄,這表示事實上我們已經進入了科學上的無相似(no-analogue)狀態[1]。」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Petteri Taalas)在報告中陳述:「未來正在發生。因為溫室氣體的排放速率打破了近代記錄,我們正面臨令人擔憂的快速氣候變遷。」針對2016年前幾個月令人吃驚的高溫,科學家最近已經發出警告。「現在和未來的氣候變遷以及海洋酸化的速率都太快,以至於多數物種無法及時調適,這很有可能造成未來廣泛的物種滅絕。」塔拉斯說。

很多研究學者都認為,人類對地球造成的影響已經把地球推入了新的地質學時代──「人類世」(Anthropocene)[2]

同位素測定 古今碳排對比強烈

另一項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的新研究,檢視了從恐龍滅絕約6600萬年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碳排放到大氣的情形,約發生在5600萬年前。這段時期被稱為「古新世─始新世氣候最暖期」(Pala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PETM),在這短短數千年期間,氣候約上升了5°C。

但到目前為止仍然無法得知PETM初期碳釋放的速率,因為放射性定年法和藉由地質層判斷相對地質年齡等方法皆缺乏足夠的資訊。齊比與同事研發出一種新方法,利用氧與碳的穩定同位素(stable isotope)來測定溫度和碳改變的速率。

利用這個新方法發現,PETM初期每年釋放到空氣中的碳至多10億公噸,與目前每年因燃燒化石燃料和其他人類活動所排放約100億公噸的碳,形成強烈對比。

PETM的碳排放來源可能為海床上凍成水合物的甲烷大量釋放。熱岩漿流入海中,熔化了大量的沉積石灰岩,造成少量的碳釋放。而造成碳大量釋放的原因可能就是這些最初少量的碳釋放所引起。科學家早已警告氣候變遷可能會使溫度不穩定的上升,例如北極的融冰或永凍層中釋出的甲烷等氣候的「臨界點」[3],可能會帶來更急遽且危險的改變。

「後果可能會比想像中更嚴重。如果你讓整個系統快速發展,通常會與緩慢但穩定的發展有截然不同的後果。」齊比說。

這次研究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資助,基金會的梅傑(Candace Major)說:「研究這個自從恐龍滅絕以來最劇烈的全球變動之一,這些科學家表示,碳排放到大氣中或海洋中的速率達到前所未有的境界。」

研究者總結:「如果人類的碳排放速率前所未見,對未來氣候系統的影響也將無法預測。」

譯註:
[1] 無相似(no-analogue):找不到任何相似的情形,前所未見。常用在氣候、生物群集(community)等。
[2] 地質年代(Geologic time scale,GTS)由長至短可分為:宙/元(Eno)、代(Era)、紀(Period)、世(Eooch)、期(Age)。
[3] 臨界點(Tipping point):又稱為引爆點。此處專指氣候上的臨界點,過了臨界點發生的事情將有不可逆的特性。氣候變遷是否到了無可逆轉的臨界點,是近年的熱門話題。

耗水量驚人 綠色和平:火電廠用水足供應10億人

$
0
0
本報2016年3月24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發電廠竟是讓地球更缺水的禍首?綠色和平組織發表調查報告指出,全球燃煤電廠用水量之大,足以供應10億人口。此外,近半數新電廠將設置在水資源緊張地區。國際能源署亦指出,未來大部分發電用水的增加,將來自碳排較少的發電廠。也就是說,碳效率越高的技術,用水量越高。

Doc Searls(CC BY 2.0)

美國加州洛杉磯的燃煤電廠,坐落在水資源缺乏的地區。圖片來源:Doc Searls(CC BY 2.0)

這份於世界水資源日(World Water Day)發表的報告,檢視全世界8359座營運中燃煤電廠的用水量,以及規劃中燃煤電廠已知的用水量,涵蓋了發電用水以及採礦用水。研究發現,雖然煤礦開採用水量高,發電用水仍是燃煤產業用水的大宗,佔84%;而一旦所有規畫中的燃煤電廠上線營運,用水量更將成長一倍。

研究發現,44%營運中的燃煤電廠和45%規劃中的燃煤電廠位於水資源緊張地區,也就是水資源的使用已經造成顯著生態衝擊的地方。約1/4規劃中的燃煤電廠位於淡水短缺地區,這些地區水資源使用速度大於自然回補速度。綠色和平組織將這些地區整理成水資源的「紅名單」。

其中,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燃煤使用國,而且近半數規劃中燃煤電廠位於紅名單地區。緊接著是印度和土耳其,有13%的規劃中燃煤電廠位於紅名單地區。

研究使用更精準的資料,提供更進一步的發現,但結果和2012年國際能源署發表的數字大致吻合,即發電用水將在2010年和2035年間增加85%。

國際能源署補充,未來大部分發電用水的增加將來自碳排較少的發電廠。事實上,碳效率越高的技術,用水量越高。

綠色和平主張,紅名單區域實不應該再設置燃煤電廠,並呼籲這些地區逐漸淘汰現有的燃煤電廠,以太陽能和風力電廠取代。綠色和平呼籲關閉40年以上的燃煤電廠,因為這些電廠的效率往往較差。像美國,可以透過關閉這些舊電廠省下74%的產業用水,即760億公升的水。

【綠色中國】4000米的智慧 高山行者用菩提心守護荒野

$
0
0
作者:孫敏(雲南環保工作者)

朱加發來微信*,他從西寧到昆明,約好了見一面,可接下來便沒了消息。再次聯繫的時候,他已經人在成都了。他說時間安排太緊,期盼下次再見。幾年來匆匆忙忙,多少次都 這樣失之交臂。總是讓人懷念2010年前後在青海白玉的日子。那個時候真悠閒,雖然都忙著不亦樂乎,可沒有壓力,跟著感覺走就是了。

那一年的6月,我跟著他和扎西桑俄在離白玉不遠的一條山溝裡觀測金雕的繁殖。

金雕。圖片來源:一鳴 朱。CC BY-NC-ND 2.0。

想為環境做點事 觀鳥喇嘛行動中

海拔升到4000多米了,陡峭的山崖上,我完全沒信心跟上他們,便在半山腰一個勉強立得住腳的地方,遠遠看著他們登上山頂,慢慢接近崖壁上的金雕的窩,這是正在監測的九個金雕巢穴中的一個,他們要記錄這些大鳥的生活史和生存狀態。金雕媽媽發現有人接近,便急匆匆飛走了。扎西說,這是金雕的生存策略,它希望引開入侵者,以保護新生的幼鳥。

幼鳥有兩週大,盡責的父母為它們儲備了豐盛的食物。窩裡有旱獺、黃鼠狼、高原鼠兔。他們的協會關注白玉周邊的野生動物種群狀況已經好幾年了,每年6月,當高原短暫的夏季到來的時候,他們的會員便全都在山裡。扎西和朱加也喜歡這樣:「到高高的山上去,看看遠遠的地方,讓乾乾淨淨的風吹在臉上。」

天空是那樣的純淨,荒涼的曠野裡,絳紅色的袈裟尤其的醒目。我一直都知道,這倆傢伙是兩個徹頭徹尾的另類喇嘛。

然而,如果不是跟隨他們在荒原上游歷過,你都想像不出這世界上會有這樣的一些人,他們的文化,他們的信仰,會如此地珍視大地上的一切生命。朱加和扎西都是青海白玉寺的喇嘛,都是出生於1970年,同一天出家,在同一個班裡學習。

後來,有感於環境問題日趨嚴重,他們希望做點什麼來動員公眾。扎西喜歡觀鳥,人稱「觀鳥喇嘛」,他們的協會便叫「扎西觀鳥協會」。 2008年,「扎西觀鳥協會」正式註冊為「年保玉則生態環境保護協會」。

年保玉則是巴顏克拉山脈的主峰,位於青海和四川交界處,海拔5380米,也是長江和黃河的分水嶺。冰川下,160多個湖泊和1900多個水源,滋養著高原上美麗廣袤的牧場。這座受人敬仰的神聖山峰,是藏族世間九尊之一,念青唐古拉山神的舅舅。相傳,也是果洛藏族的發祥地。至少在2012年的時候,神山下的大部分溝谷和高原面,除了當地牧民冬夏之間的轉場,那裡依然是少有人煙的荒野,美麗而神聖。

中國青海年保玉則,巴顏克拉山脈的主峰。

位在青海與四川交界的年保玉則。圖片來源:randomix。CC BY-NC-ND 2.0。

為高原猛禽留後路

扎西擔任協會的會長,朱加是秘書長,會員也從僧侶擴展到了更多的有著慈悲之心的人們。尤其他們是出家人,在牧區有著天然的影響力。只要把道理講到了,人們都會支持他們的。就如高山兀鷲在近些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

春夏相交的季節,是高原上的食草動物青黃不接的時候。冬天的草沒有了,夏季的草還沒長出來,一些老弱生病的犛牛都餓死了。食肉的猛禽們,會抓住這個美食的季節養育下一代。

近年來,千里之外的旅遊者改變了高原猛禽的命運,商販們把死了的牛運到大城市做牛肉乾,大鳥們飢餓的日子來臨了。 2009年,扎西和朱加就拍了一部紀錄片,講述高山兀鷲的命運。他們動員老百姓,如果家裡死10頭犛牛的話,你可以賣掉8頭,扔2頭扔到野外,給兀鷲、遊隼和紅隼留點食物。

自然紀錄 守護神山生命

會員們根據各自的興趣分別承擔著不同的工作。有人負責收集牧區的歷史和傳說,有人負責關注氣候變化對動物和植物的影響。喜歡昆蟲的土巴,他的任務是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監測;拉日澤喜歡狗,他要蒐集藏獒的故事,還要負責牧草的監測;朱加除了協會的影像拍攝,還擔當著周邊地區磨菇種類的調查;勒旺是一位普通的牧民,他的任務就是記錄冰川的退化。他愛那座雪山,拍攝過數不清的照片。靠著一把藏刀、一個簡陋的睡袋和帳蓬,靠著一餐兩根火腿腸一包方便麵,登上山頂,享受在雪山上俯看世界的感覺。

每年的8月15日,他都要登上冰川,記錄冰舌*的位置。 2009年,他發現了一次巨大的冰川下滑。他說,冰舌前方的湖泊如果繼續擴大的話,說明冰川已經融化得很快了。如今,他已經記錄了整整12年冰川退化的數據。根據他的記錄,年保玉則冰川每年都在以10米的速度在退化。 2015年在巴黎氣候峰會期​​間,聽著無數的學者們的無數的演講,我想得最多的是年保玉則神山下的朋友們。氣候變化、瀕危動植物保護,這都是當今世界的頭等大事。

這些喇嘛和牧民,卻與高不可攀的學術界做著同樣的事情,唯一的差別,是他們沒有一分錢。這是一個參與世間的協會,他們從大自然中獲取撫慰心靈的力量,以平等之心,服務著神山下的所有生命。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慈悲心

早先,扎西的漢話不好,是大名鼎鼎的紮多為他做翻譯。後來,扎西已經可以不用翻譯了,而朱加死活不說漢話,總是用燦爛的笑容對付你。但一年多後,我發現朱加居然已經可以用漢語發短信發微信。不是說某種語言比另一種語言優越,而是說他們的學習能力真的很厲害,他們做著非同尋常的事情,並努力地向外間的世界學習並溝通著。但這不妨礙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立場。

扎西說過: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是為了人,是為了它們自己。我們幫助人,是為了人;我們也幫助野犛牛,是為了它們自己。參加了幾次環境方面的研討會,扎西有一個重要發現:他認為西方人說的保護和釋伽牟尼佛說的保護是不一樣的:保護什麼?誰保護?怎麼保護?為什麼保護?西方的保護觀念太以人為中心了,而在他們的理念中,人並不比別的生命更重要。雖然他們的協會稱作「環境保護協會」,但他們自己並不喜歡「環境保護」這個詞。他們認為,他們所做的並不是保護所謂的環境,他們只是在做菩提事,協會是一個菩提心的協會。因此,對於想要加入協會的人來說,他們的要求是要知道我們為什麼要保護,為什麼保護,是為了所有的動物和植物,而不是為了人。他們最討厭的一條漢地標語就是「為了人類的未來保護環境」。

在牧區的日子裡,他們一直在顛覆著我的一些觀念。他們對生命的解釋,人在世間萬物中的地位等等,都在讓人重新認識此生的世界。例如牧場上的鼠兔,我們可以為它列出一百條惡行,可扎西和朱加不會這樣看:它們也有兄弟姐妹,也有妻子情人。高原鼠兔一千年前的歷史書裡就有記載了。它今年明年多一點,五六年後就沒有有,過很多年後,它又會多起來,這是大自然的規律。我們撒了毒藥,鼠兔是殺死了,而以它為食的有三十多種動物,如狐狸、藏狐狸、大獾和紅隼等等,也包插括現在珍稀得不能再珍稀的雪豹。沒有鼠兔,它們全都要餓肚子。而高原鼠兔發展得很快,牠吃的動物發展得很慢,長此以往,平衡就打破了。

2009年中國-歐盟生物多樣性項目資助的鄉村之眼培訓之後,會員們拿起了攝像機*,用影像的方式記錄環境。幾年來,《牛糞》、《寶瓶》、《我的高山兀鷲》《索日家的雪豹》等片子都獲得公眾好評。他們用影像講述他們的歷史和傳統,記錄環境的變遷,以及變遷帶來的文化衝突。這個過程中,片子外的故事比片子裡的故事更值得回味。彷彿出家人注定拍不了野生動物題材。如拍狼、拍雪豹、鼠兔,每到自然界的殘酷現實出現的時候,他們就下不了手。

朱加買了一個非常好的相機拍雪豹,等了好多天,雪豹來了,正要攻擊羊群,他扔下相機救羊去了。等把雪豹嚇跑了,才想起他到山上來的目的。狼也是這樣,狼吃了牛和羊,老百姓說狼可憐,它又不會吃草,殺了它們還得為它們超度。有一次看一個培訓小組的片子,貓和鼠兔,貓正準備撲向鼠兔的時候,鏡頭拉開了。大家一陣遺憾,培訓老師問他為什麼不等到最後的一撲,他的解釋讓人心裡一震。他說:他是出家人,不忍看到殺生。佛教教育下的環境倫理觀念,決定了高原的人與自然的關係。

高山兀鷹。圖片來源:andy li。CC BY-ND 2.0授權。

2012年跟著朱加到年保玉則山裡做植物調查,濕地裡蚊蟲特別多,叮到人一直要死叮著你不把肚子吸得滾圓滾絕不鬆口。黃昏時分,正是主人把牛群趕回帳蓬時候,年輕的僧人普哇加那些天在拍酥油的片子。逆著陽光,蚊子叮在普哇加的手臂上,你能看到蚊子的肚子在迅速長大。普哇加並不驅趕它們,坦然地讓它們從一個小黑點變成一個通體鮮紅的小血球。反倒是我忍不住幫他把蚊了拍了。

阿底峽*的弟子問他:「用一句話來概括佛教最重要的特點是什麼?」
阿底峽回答說:「那就是把菩提心給予世間所有的生命。」
我問扎西:「什麼是菩提心?」
扎西回答說:「平等地看一切生命,包括一個蟲子,那就是菩提心。」

他們只是一些普通的僧侶,這些出世的人,卻在實踐著拯救世俗的大事。他們與年保玉則的山峰與大地融為一體,他們就是雪山,就是冰川,他們就是河流,就是飛鳥,就是昆蟲,他們以佛陀的大愛之心,守護著這片原初的美麗荒原。

作者簡介:孫敏,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2015年前往雲南踏查水資源結識的環境工作者,時任職雲南非營利組織「綠色流域」,並為台灣生態雜誌《經典》撰文。她長期蹲點少數民族村落,輔導他們轉型、朝向永續經營,也和村民同心對抗水電站的開發。為此,孫敏結識各方朋友,並把這些人的點滴生活說成一篇又一篇的動人故事。

註:
  1. 微信:通訊軟體名稱。
  2. 冰舌:冰川冰沿著地表或冰面向雪線以下緩慢移動而形成。
  3. 攝像機:中國用語,攝影機。
  4. 阿底峽:印度高僧,對西藏後弘期佛教貢獻極大。
Viewing all 1985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