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85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塑膠垃圾淹沒香港 油價跌回收意願低

$
0
0
作者:朱漢強

香港每日棄置的塑膠廢物逾2,000公噸。圖為塑膠垃圾示意圖,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仁愛堂在環保園艱苦經營六年的塑膠資源再生中心,終熬不住,宣告十個月後離場。

中心每日處理塑膠料只有6.5公噸,與全港扔掉2,000公噸塑料相比,數字微不足道,但仁愛堂認真做好回收的品牌,卻是「回收膠料*不會棄置堆填區」的信心保證。資源再生中心沒了,反映的是什麼?

政府試圖要大家安心,上周發出新聞稿,聲稱中心「已成功協助社區建立穩定的廢塑膠回收網絡,加上現有和新增的環保推廣及教育項目已陸續推出,以及市場有能力吸納已分類的優質廢塑膠等因素後,雙方同意中心的工作可以有秩序轉移至社區與市場合作。」

中國需求降 重挫回收業

說安心前,先來「死因調查」。「再生中心」位處屯門環保園,要從市區山長水遠運載膠樽等塑料入園,成本不輕。倘運送前沒做好壓縮,只消0.5至0.8公噸膠樽*,便足以撑滿一輛5.5公噸貨車,經濟效益再打折扣;若塑料收集者只送上「賤價」的雜膠料,「再生中心」更是每載一車,便蝕一車。

油價在過去一年大幅回落,塑料價格跟隨下滑,重挫回收業;加上中國經濟放緩,對回收品的需求減退,外憂內患,仁愛堂能苦撑到現在,已不容易,值得致敬。換個角度看,沒有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ECF)——公帑——的長期資助,仁愛堂這種運作模式,根本無法持續。真實世界其實很殘酷:「再生中心」雖說會多營運十個月,但其實只在頭四個月接收塑料,之後半年,要消化囤積的塑料存貨。一位做屋苑回收的業界大佬不諱言說,最近已停收屋苑塑膠:「在香港回收及打碎膠粒的成本,遠高於購買入口再生膠料,為什麼還要在香港收膠?」

看到這個局面,能讓人安心嗎?「回收的塑膠,會扔到堆填區嗎?」這個魔咒,恐怕還會繼續纏繞公眾,打擊回收意慾。仁愛堂撤出並非個別事件,而是全港低價回收資源困局寫照,背後有值得總結的經驗。容我拋磚引玉:

一、過去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對回收物有龐大需求。但外圍環境轉差,而且還極可能會持續,港府仍走放任業界打包出口的老路,根本無法持續。要開創新局,至少在土地供應上,要有承擔。以上文為例,20萬呎的回收場最近被業主一下子加租8萬元(加4成),難以支撑。他說政府不重視回收產業,沒有在土地上作出長遠支援,「政府不必減租,能提供長年期的租約,業者才敢投資,把塑料再造成高價原材料出售。」

二、在自由市場中,大家只看價格,不理價值,低價物料注定葬身堆填區。生產者責任法規,就是要求生產這些膠樽的飲品大戶,不再躲到暗角,而是走出來承擔相應的減廢及回收責任,減少資源浪費,同時減輕回收業者的成本。可惜相關政策的環保部門步伐緩慢,令問題雪上加霜。

三、廢物按量收費的法案,是推動減廢及回收的火車頭法規,但因着立法會的當下形勢,要延至9月選舉後,才會推上立法議程,意味塑料危機,不會一時三刻能夠紓緩。

再說一遍,全港每日棄置的塑膠廢物逾2,000公噸,佔都市固體廢物的1/5,我們可輕易地把矛頭指向政府,但作為綠色公民,絕對應該做好減用即棄塑料和清潔回收的本份,那就更能理直氣壯,要求政府加快正視問題。

註:

  1. 膠料:香港用語,塑料。
  2. 膠樽:香港用語,塑膠瓶。

好壞參半? 膠囊咖啡業者的永續經營挑戰

$
0
0
本報2016年3月18日綜合外電報導,李培福編譯;蔡麗伶審校

國外常見的「膠囊咖啡」,去年也逐漸流行到台灣來,最近更因為德國政府禁止公部門採買而成為話題。然而,雀巢(Nestle)旗下品牌奈斯派索(Nespresso),雖然販售不環保的膠囊咖啡,一方面卻積極取得雨林聯盟認證,甚至讓南蘇丹咖啡農獲得合理利潤,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Nespresso。圖片來源:Nestlé(CC BY-NC-ND 2.0)

小杯、時髦 膠囊咖啡風靡全球

總部設於瑞士的跨國大型食品公司雀巢(Nestle),旗下品牌奈斯派索(Nespresso)是銷售咖啡機和膠囊咖啡的公司。雖然沒有公開收益或利潤,但奈斯派索有1萬500位員工在62個國家銷售咖啡,經營規模大、跨足全球。2012年在世界各地賣了超過270億個時髦的咖啡膠囊。

早在1986年奈斯派索就推出了第一台單杯式咖啡機。1990年代在歐洲銷售量迅速上升,2001年左右奈斯派索進到美國市場。奈斯派索在紐波特比奇(Newport Beach)、加州和紐約麥迪森大街等時髦的地點,已經開設了精品店。2015年推出了一台咖啡機VertuoLine,這台咖啡機能夠沖煮美國人喜愛的250ml(8oz)正規咖啡、歐洲盛行的小杯濃咖啡。

Nespresso。圖片來源:Nestlé(CC BY-NC-ND 2.0)Nespresso。圖片來源:Nestlé(CC BY-NC-ND 2.0)

永續發展第一步 助咖啡農獲利

先談咖啡豆來源。他們領導了咖啡採購產業,培訓咖啡農、支付溢價,前幾年已經在厭戰的南蘇丹,投資再度盛行的咖啡產品,這是值得肯認的地方。

奈斯派索有個重大的永續性合作計畫,當中38點承諾詳述了計劃如何為供應端、消費者、社會和股東創造價值。這間公司的努力展現出永續性合作案計畫的力量,做了有意義的改變,但也顯示出還沒達成的地方。

在綠山咖啡公司(Keurig Green Mountain)稱霸的美國咖啡莢市場上,奈斯派索努力取得生存優勢。執行長杜佛辛(Jean-Marc Duvoisin)表示,為了永續阿展,公司創立名為希望之杯(The Positive Cup)的計畫,並透過扶貧相關的非政府組織——科技服務組織(TechnoServe)——把所得投注回供應鏈,特別是南蘇丹。

目前南蘇丹的經濟仰賴石油和外援,但咖啡已是該國首要的農業輸出。

「南蘇丹是咖啡的發祥地,所以這件事對我來說非常有趣,」杜佛辛說。他說,奈斯派索的歐洲代言人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建議公司到南蘇丹經營。「咖啡產品有助於區域和平。基本上那是因為家人能夠在小土地上從事農作、有穩定收入。」

奈斯派索為此投資了70萬瑞士法郎(約80萬美元)左右,並計畫在南蘇丹投資250萬瑞士法郎(270萬美元)。去年奈斯派索和科技服務組織(TechnoServe)協助策劃三次開咖啡合作案、組裝了三部濕磨機,加工處理咖啡、輸出了10噸的咖啡。奈斯派索試圖在2020年之前,幫助8000多位的咖啡農。

更廣泛地說,奈斯派索從2013年已經正式開始與雨林聯盟(The Rainforest Alliance)合作的全球咖啡專案——AAA永續品質計畫(AAA Sustainable Quality program)。根據奈斯派索的網站,八成左右(約6萬3000名)的咖啡供應農已經正式通過專案認可,奈斯派索會支付他們高於市場標準三到四成的咖啡價格。

「這個專案嚴密又全面,給予咖啡農實質的資助。」雨林聯盟主席韋倫(Tensie Whelan)說,「他們可以支付咖啡農不錯的價錢,並給予長期支持。確實我們應該從整個價值鏈去執行。」

濾掛式、膠囊、即溶咖啡 環境足跡比一比

不過,單杯式的奈斯派索膠囊咖啡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麻煩。我們必須做出假設,例如傳統咖啡機插電的時間、咖啡浪費的量等未知數,才能比較膠囊咖啡和傳統沖煮咖啡的環境足跡。膠囊咖啡擁護者說,每一點浪費的咖啡粉也都有顯著的影響。

杜佛辛表示,傳統沖煮方法比起咖啡莢,使用更多的咖啡和能源。「如果你注意到環境影響、碳影響,這種少量的喝咖啡方式最沒有影響」,他說。

Christopher Bowns(CC BY-SA 2.0)
(320並排左)。攝影:(人名)。圖片來源:Christopher Bowns(CC BY-SA 2.0)Nespresso。圖片來源:Nestlé(CC BY-NC-ND 2.0)
 
但事實並非如此。最沒有影響的實際上可能是即溶咖啡。2009年奈斯派索做的一項生命週期分析證實,即溶咖啡「比起膠囊濃咖啡或滴濾式咖啡,使用較少能源、有較低的環境足跡,而滴濾式咖啡每一杯有最大的環境影響」。然而,這項分析是由即溶咖啡製造商雀巢集團的一家諮詢公司所做的。

2011年一項獨立研究得出不同的結論:「如假設過濾式咖啡整鍋都能喝完,即溶咖啡沖泡時只要煮沸需要的水量,那這兩種煮咖啡的方式就是至目前止對環境最友善的。」

在這項分析中,膠囊咖啡的評估結果最差。不過,也不清楚這些假設符實的程度。

永續缺了資訊透明 膠囊咖啡業者遭詬病

更糟糕的是,這間公司的單杯式鋁莢產生不必要的廢棄物,讓有價值、能源密集的資源最後進到了垃圾掩埋場。更令人詬病的是,奈斯派索不公佈回收了多少鋁莢,而資訊透明是永續性的基本要素。

雀巢集團持續努力解決鋁莢的影響。根據雀巢集團的網站,雀巢集團致力承擔鋁莢問題的責任、推動旗下精品店和高檔廚房零售商的回收工作。在某些州,消費者可以免費經由聯合包裹服務公司(UPS)寄回使用過的鋁莢。

但有多少鋁莢回收了?雀巢集團不會公佈的,反倒聚焦在回收能力。一位女性發言人透過電子郵件解釋:「我們提供了多個回收選項,這樣就很難精準地估算消費者回收率,所以我們聚焦在回收能力,當作進展的具體量測‧‧‧‧‧‧ 回收是共同的責任,消費者參與是必要的。」

的確如此。不過,如果大部分的鋁夾最後都丟棄在垃圾掩埋場,那就告訴我們某件重要的事:雖然奈斯派索非常用心,但回收工作還是失敗了。任何負責任的公司都需要承認、解決這個問題。

置中640(圖說)。攝影:。圖片來源:(授權)。

雨林聯盟主席:「只和理想公司合作,就無法完成任何事情」

根據2016年2月睿信息咨詢公司(Euromonitor)的一份報告,咖啡莢已經迅速增加,一直都是美國咖啡市場成長的主要動力,所以回收工作就特別重要。

奈斯派索的最大競爭者綠山咖啡公司宣稱,2020年之前會推出可回收的咖啡莢,但綠山咖啡公司的塑膠混合咖啡莢還是完全無法回收。但一家名為Rogers Family Coffee的小型咖啡公司就銷售了生物可分解咖啡莢。

雖然困難不斷,但都不應該否定奈斯派索的努力。就像雨林聯盟主席韋倫說的:「如果我們只和理想的公司合作,那就無法完成任何事情。」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IUU黃牌警告死線在即 政院急修漁業三法

$
0
0
本報2016年3月1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距歐盟4月1日「打擊IUU不合作第三國黃牌名單」期限不到兩周時間,行政院昨(17日)通過「遠洋漁業條例」草案、「投資經營非我國籍漁船管理條例」修正草案及「漁業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企以包裹方式送立法院審查,一解燃眉之急。

不過民間質疑,攸關台灣遠洋漁業改革及漁民權益的「遠洋漁業條例」草案研擬過程,缺乏公民參與不透明,未能納入各方意見。台灣綠色和平組織呼籲,修法前應盡早召開公聽會,納入相關意見,改善遠洋漁業體質,才能肩負國際社會責任,而非只是應付歐盟需求了事。

歐盟黃牌警告即將屆滿半年,行政院也火速通過漁業三法修法。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

歐盟黃牌警告即將屆滿半年,行政院也火速通過漁業三法修法。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

修法只是第一步  落實才是關鍵

行政院長張善政指示,保育海洋生態永續發展人人有責,我國身為國際漁業組織的重要成員,必須遵守國際規定。

修法內容包括:調高遠洋漁船違法捕魚、洗魚的罰則與刑責,加強打擊非法,維護合法業者權益,國人投資經營非我國籍漁船相關規定等。台灣綠色和平組織肯定修法,認為有助改善台灣漁業政策法令架構,是政府與各界邁出遠洋漁業改革關鍵的一步。不過,法案只是為了從歐盟警告名單下架,缺乏根本解決遠洋漁業長期弊病的遠見。

無論行政院或農委會新聞稿,都指出從歐盟黃色警告名單除名的迫切性。張善政籲請農委會持續與漁業團體及立院黨團溝通,儘早完成立法程序,三個法案以包裹方式一次處理,以利從歐盟「非法、未報告及不受規範」(Illegal, Unregulated, Unreported, IUU)不合作第三國警告(黃牌)名單除名。為此,漁業署也呼籲漁民朋友、產業團體,務必支持並配合推動中的強化漁業管理政策。

「法案不能僅為滿足歐盟要求,須確保打擊非法漁業,並兼顧漁業資源永續發展。」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蔡佩芸即認為,立法前應盡速召開公聽會,邀請各界關心,並成立跨部會小組,使法案更面面俱到。

執行力、公民參與  改善漁業體質關鍵

政院版遠洋漁業條例草案中,雖然罰則明顯提高,但卻缺乏配套的監管措施和跨部會的合作,令人憂心空有法條卻無力執行。蔡佩芸舉漁業署2012年通過的鯊魚鰭不離身的規範為例,指出雖法條立意良善,卻因稽查配套不足,仍然非法頻傳。

此外,法案並未宏觀的漁業資源永續思維,缺乏平衡漁撈能力與管理政策評估。蔡佩芸指出,面對海洋資源日益枯竭,政府提出改善方案只侷限於打擊非法漁業,未全盤規劃漁業資源永續利用,令人憂心。

綠色和平表示,台灣雖上千艘遠洋船隊遍布世界各大洋,展現強大的漁撈能力,但政府長期以來無力監管,讓非法捕撈事件層出不窮,耗費海洋資源,危及瀕危魚種,潛藏很多問題,歐盟黃牌警告應視為警訊。目前行政院提出的草案,並沒有完全對症下藥,監管和追溯等問題並未確實解決。

台灣是國際間遠洋漁業強國,改善遠洋漁業體質,才能肩負國際社會責任。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

台灣是國際間遠洋漁業強國,改善遠洋漁業體質,才能肩負國際社會責任。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

「立法只是開始,期待在立法院及各立委優先處理審議草案,儘快召開公聽會,聽取更多方的聲音,通盤了解各個環節的問題,讓這個法案具有可行性。」蔡佩芸說。

綠色和平將台灣須回報歐盟所提的11項改善建議,內容分為法律架構、監測、管控及監督(MCS)、可追溯性以及國際合作四大面向。蔡佩芸指出,目前政府提出的改善方式,僅法律架構面有較顯著進展,但立法後是否有足夠配套措施能落實執行仍有疑慮。

綠色和平評論漁業署回應歐盟要求改善建議所提的管理措施
面向歐盟11項建議漁業署所提改善管理措施綠色和平評論
法律架構 1.  修正法律架構提出漁業三法:

- 遠洋漁業條例草案

- 國人投資經營外國籍漁船條例

- 修訂漁業法

  • 肯定新法
  • 憂心後續配套措施及相關法令訂定施行效果。
  • 呼籲舉辦公聽會讓漁民、公民團體與學者參與,加速法案審理。
2.  執行採納IUU國家行動計畫
3.  確保有效地實施修正後的國內法令
4.  加強國際規範及管理措施之有效履行
5.  確保修訂後的法規能對違反者有效執行
監測、管控及監督 (MCS) 6.  改正監測、管控及監督 (MCS)系統的缺失 - 訂定遠洋漁業國家管控及檢查計畫

- 推動遠洋漁船裝設電子漁撈日誌(e-logbook)

- 推動缷魚聲明機制

- 推動指定港口轉載及缷魚檢查措施

  • 憂心執行力及有效性
  • 期待看到落實法規中以預警原則與以生態系統為基礎之方法訂定之國家行動計畫,真正達到海洋漁業資源之永續利用。此外,漁船資訊也應透明化,並定期更新。
7.  衡平漁撈能力及漁船政策
可追溯性 8.  改善漁產品之可追溯性 - 執行漁獲及漁產品貿易商稽核策略計畫

- 完善可追溯系統法制作業

- 建置自動化交叉比對之整合可追溯系統

- 強化跨部門漁產品文件檢核機制

- 與重要國際夥件建立資訊交換機制

  • 不足
  • 憂心執行力與有效性
  • 漁業署應主動協助輔導業者建立可追溯系統;同時,漁業署也須確保即時魚獲資訊、海上或港內轉載、漁港卸貨等資訊之交叉比對,才能確保漁獲並非來自非法、未通報即不受規範之漁撈作業。
9.  改善及確保漁獲證明機制之可信賴度
國際合作 10.  加強和改善與其他國家之合作 - 推動與我國漁業關聯較高之國家(泰國、太平洋島國等) 合作

- 持續改進我在RFMOs 遵守紀錄

  • 不足
  • 除了卸魚檢查、處理漁事糾紛,也應積極與港口國建立查核機制,以及針對涉嫌違法漁船之與沿岸國共同調查偵辦。另外,漁業署也應主動將相關漁獲資訊優先提交區域漁業管理組織與科學界,以利管理養護措施之制定,確保海洋漁業資源之永續利用。
11.  確保遵守區域漁業管理組織規定

修法說明會321起跑

漁業署則強調,三項法案修訂送立法院審議後,將啟動一系列溝通工作,包括拜會立法院,完整說明整個立法背景及緣由,尋求立法委員的支持並儘速審議本次所送三個法案。

另外,也會秉持公開透明的精神,持續與產業界溝通,預計3月21日即開始赴各地辦理說明會,務必使相關產業團體充分瞭解歐盟對台灣實施黃牌警告的影響度、本次立法的完整內容。

行政院版三法草案修正要點

一、「遠洋漁業條例」草案部分:

1.立法目的、該條例與「漁業法」之適用關係、主管機關及用詞定義。(草案第1條至第4條)

2.從事遠洋漁業應經許可,及不予許可、變更、限制或廢止許可之情形。(草案第6條至第8條)

3.從事遠洋漁業之漁船應裝設船位回報器及電子漁獲回報系統,始得出港。(草案第9條)

4.從事遠洋漁業之漁船應遵守養護管理措施及公海作業國際規範,並授權主管機關訂定應遵行事項之相關辦法。(草案第10條至第12條)

5.明確定義中華民國國人不得有重大違規行為態樣,並規定國人不得有重大違規行為,且不得從事或協助重大違規行為以外之其他非法、未報告及不受規範漁撈作業。(草案第13條及第14條)

6.主管機關或海岸巡防機關得派員至經營者之漁船檢查。漁船於公海作業時應接受合格檢查員登臨及檢查。(草案第16條及第17條)

7.漁船涉有重大違規行為,且有具體事證,主管機關應命令該船停止作業,限期直航至指定港口接受調查,主管機關尚未完成調查前,漁船不得出港。另經廢止漁業證照,或處分收回漁業證照,於處分期間之漁船,不得出港;漁船違反限制規定出港,海岸巡防機關得採取適當措施制止其出港。(草案第18條至第21條)

8.主管機關得派員檢查遠洋漁業相關業者之漁船及相關場所。從事遠洋漁業漁獲物或漁產品出口之遠洋漁業相關業者,應經核准始得為之。(草案第25條)

9.國際間對於違規漁業行為,多以刑罰及高額罰金或罰鍰為主要處罰方式,以剝奪漁船經營者或受益船主因違規漁業行為而獲取之不法利得,並達到嚇阻再犯之效果。此外並搭配收回或廢止作業許可、命令停止作業限期返回指定港口等管理工具,以因應不同狀況之需要,爰增訂違反該條例之罰則。(草案第35條至第43條)

10.為管控經國際漁業組織列入非法、未報告及不受規範漁船名單之漁船,規定主管機關得沒入該船並註銷其船舶國籍證書及相關證書之情形。(草案第44條)

二、「投資經營非我國籍漁船管理條例」修正草案部分:

1.新增不予許可我國人投資經營非我國籍漁船之情形。(修正條文第4條)

2.新增我國人投資經營非我國籍漁船應遵守船籍國或沿岸國所定相關作業規範之規定。(修正條文第6條)

3.新增我國人投資經營非我國籍漁船不得有重大違規情事之規定。(修正條文第8條)

4.新增我國人投資經營非我國籍漁船違反重大違規情事之處罰。(修正條文第10條)

5.提高我國人未取得許可投資經營非我國籍漁船、違反第6條及第7條第1項規定之罰鍰額度。(修正條文第11條)

三、「漁業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部分:

1.增訂依「遠洋漁業條例」規定而廢止、收回漁業證照或處罰鍰未執行完畢、違規尚未處分者,亦屬主管機關不予核發漁業證照情形。(修正條文第7條之1)

2.配合「遠洋漁業條例」草案已訂有相關規範,爰刪除現行條文第39條、第40條、第40條之1、第40條之2、第63條之1、第63條之2。

3.增訂海岸巡防機關亦得派員至漁船執行檢查,以符實務需要。另增加主管機關得派員檢查之場所包括漁業權漁場或陸上魚塭。(修正條文第49條)

4.配合「遠洋漁業條例」草案而刪除或修正之相關條文,其施行日期與該條例同日施行。(修正條文第71條)

資料來源:行政院新聞稿

 

【週末環漫畫】最遙遠的距離

$
0
0
作者:詹嘉紋;漫畫:玉子日記

3月植樹節剛過,全台各地瘋種樹,從總統到縣市首長,無不悉心手捧小苗,種下數千、數萬株樹,宣揚「植樹救地球」理念。雖然近年來保育觀念有所提升(?),觀察下來大多選擇種植台灣原生樹種。不過,回到生活中,那道路旁、人行道上、公園、社區裡的樹木,卻往往得不到眾人關愛的目光,還是很常見到路樹遭不當修剪或移除。

除了烏來等山區,去年蘇迪勒風災從北到南,受災最嚴重的應該可以算是城市裡的樹木了,估計吹倒、攔腰折斷、歪斜損傷者超過3萬棵,引發一時關注。

但是這些就在我們生活周遭的樹,卻因習以為常,化為城市裡的裝飾品,我們鮮少關心這些在炎炎夏日,提供一片涼蔭的樹木,也很少注意到有了綠帶,將可為都市生物提供一塊可供棲息繁衍的安居之所。

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樹在我們身邊,而我們卻總是視而不見。

最近台北市政府在羅斯福路六段進行的人行道改善工程為例,雖以2016年世界設計之都市政建設亮點計畫「配合林蔭大道人行環境改善設計計畫」為名,但整建時,行道樹樹穴卻被規定在小小的方寸間,四周填上水泥「封存」。這些樹不是長得細瘦弱小,但長得高大的,也令人擔憂在下次颱風來襲時,淺淺的根能否在受限的空間裡,抓住地面。

當官方一窩蜂在植樹節種下大量的樹後,有沒有安排後續的管理與維護,抑或是任由生滅?真正的護樹、愛樹,不該只淪為節日應景口號,而是要從最親近的環境中出發,若將推廣櫻花季、桐花季的熱情與資源,提撥至關懷身邊的路樹,協助公民提升環境意識,不再將樹視為輕易可抹除、輕率對待的無生命物品,那夢想中的林蔭之道、宜居城市,或許會更靠近我們,也更名符其實一些。

惜食不匱:浪費食物 也等於浪費了水、肥料和土地

$
0
0
作者:伊莉莎白‧羅伊特(Elizabeth Royte);攝影:布萊恩‧芬克(Brian Finke)

社會運動人士崔斯特拉姆‧史都華在哥倫比亞的阿帕爾塔多城附近檢視因為太短、太長或太彎而無法外銷的歐洲市場的香蕉。當地人會消耗部分被拒收的香蕉,但是這個地區的栽種者每年還是要倒掉數百萬噸可食用的水果。攝影:布萊恩‧芬克(Brian Finke)。圖片來源: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16年3月號

崔斯特拉姆.史都華要在24小時內辦出一桌50人份的餐廳級宴客菜,工作包括設計菜單、收集食材,然後在一個位於異鄉城市的會場款待賓客。還有一條奇特的規則讓這場有如實境節目比賽的活動更加棘手:幾乎所有的原料都必須來自農場或商販打算丟棄的食材。

史都華在一座紐澤西的農場收集了30公斤農人認為形狀太彎而賣不出去的長頸葫蘆後,匆匆趕回紐約市,跳下在車陣中緩慢前行的汽車,衝進格林威治村的一家麵包店。挺拔、金髮的他說得一口優雅的英國腔,連珠炮般用十秒鐘道出來意:「我經營一個抵制浪費食物的組織,正在籌辦明天的一場大餐,必須使用賣不出去或要捐給慈善機構的食材。您有麵包可以給我們用嗎?」這家麵包店沒有,但是店員遞給他兩片碎掉的巧克力豆餅乾聊表心意。

史都華衝回車上。下一站:聯合廣場的農夫市集,他在那裡瞄到一位廚師用方型的麵團裹魚,然後把麵團修整成半圓形。「您切下來的邊角可以給我嗎?」史都華問道,刻意露出一臉迷人的微笑。這位廚師不為所動, 回絕了他的要求,這些麵團要留給他自己用。史都華不屈不撓,繼續迅速穿過市場,並且四下詢問,最後終於拿到一些沒有人要的甜菜葉、小麥草和蘋果。

18小時後,幾十位廚師、食物回收專家和社會運動人士齊聚一堂,邊討論事情邊吃主廚希麗亞.拉姆做的南瓜天婦羅、蕪菁豆腐餃子和節瓜麵條。史都華自己沒有做多少菜,卻在沒有舉行任何正式會議的情況下就變出了六個人來為這一頓飯設計菜單、蒐羅食材,然後準備前置作業、烹煮、上菜以及清理善後,只是為了有機會和國際上對抗浪費食物的要角共事。

許多文化都視浪費食物為不道德的行為。畢竟,全世界有將近8億人正受飢餓之苦。但是根據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全球每年浪費的大約13億公噸食物,足以餵飽所有挨餓人口的兩倍有餘。這些大約占全球糧食總產量1/3的食物都到哪裡去了?在開發中國家,糧食大多因為收成後缺乏適當的儲藏設施、完善道路和冷凍設備而損失。相較之下,已開發國家的食物多半是浪費在供應鏈的更下游,可能是零售商訂購、供應或展示過多食物,還有消費者忘記冰箱深處的剩菜,或是在易腐壞食品過期之前就丟掉它們。

浪費食物也會對環境造成危害。生產沒有人吃的食物──無論是香腸還是香蕉──也就浪費了生產它們所需的水、肥料、殺蟲劑、種子、燃料和土地。而且數量不小。全球一年生產的未食用糧食所用掉的水,相當於歐洲流量最大的河流窩瓦河每年的總流量。這些令人震驚的數字還不包括農場、漁船和屠宰場所製造的損失。如果被浪費的食物是一個國家,它會是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世界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史都華在他的《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一書中指出,在一座資源有限、預計到2050年人口將增加至少20億的星球上,這樣的揮霍實在令人髮指......

【2015環保金人獎】母奶含鉛 單親媽媽力抗工廠毒害

$
0
0
作者:環保金人獎基金會(Goldman Environmental Foundation);翻譯:彭瑞祥;審校:蔡麗玲

歐米多(Phyllis Omido)來自肯亞第二大城市蒙巴薩,某天,她發現自己的母奶居然含有重金屬鉛,會毒害自己的小孩,而且,她還不是唯一遭殃的!此後,她帶動社區自救運動,讓一家排放有毒物質的冶煉廠停工。

歐米多與她的兒子。她的兒子嬰兒時期曾遭鉛毒之苦。圖片來源: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

肯亞新興起的太陽能產業趨勢,帶動了鉛的需求,這些鉛必須靠熔煉車用回收電池來獲得;於是,在蒙巴薩市內,許多像是Owino Uhuru般的窳陋小鎮,其中住著許多迫切需要工作的邊緣窮人,便成了鉛回收產業的熱點。只是,一家開在Owino Uhuru的冶煉廠,不僅常常在夜間偷排含鉛毒氣,還把未處理廢水排入溪流──那卻是居民用來沐浴、炊事和洗滌的水源。

工廠工人是最直接接觸到化學品的人,廠方卻僅僅每月發給他們一雙薄薄的棉手套,常常用個幾天就破了,等到手套報廢了,工人便徒手作業。管理階層就不同了,進入工廠時,他們都有成套的防護設備。

歐米多與社區成員及前工廠工人會面洽談。圖片來源: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

歐米多育有一名男嬰,是個年輕的單親媽媽,當時,她受雇幫業者處理社區溝通,首要工作之一,便是和一組專家合作,彙整環境影響報告,接著她發現,雇用她的工廠和社區太過接近,讓居民處在高度的暴露風險,此外,工廠還可能會違規超標放;因此,她在報告中建議公司把工廠關掉遷走,但高層卻退回他的報告,並調走他的職位。

工作約三個月後,歐米多的孩子罹患重病住院,做過瘧疾、傷寒和一些潛在疾病檢測,卻都是陰性反應;之後,一名管理階層提醒她是否有鉛中毒的可能性,便請醫師作血液檢查,結果呈現急性高血鉛反應,判斷鉛可能得自於母乳。

孩子的治療費用高達2000多美元,遠超過歐米多能負擔的程度;資方打算支付醫藥費,要她禁聲作為交換條件,但歐米多對社區有所虧欠,於是她辭掉工作,做清潔婦勉強餬口,也賺點錢好支應後續的花費──為工廠工人和受害家庭打官司。

歐米多成立了正義、治理與環境行動中心,並說服政府衛生委員會提供全社區居民的鉛毒檢測服務。圖片來源: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

受到社區牧師的鼓舞,歐米多走出家門,拜訪住戶,向他們打聽所見所聞,像是:養在後院的雞,喝到工廠滲出來的水就死掉、孩子發高燒又喊肚子痛、婦女小產或死胎等等,歐米多請他們想想鉛中毒的可能性,通常還得陪著不識字的家長到醫院去,幫忙把情況解釋給醫生聽。

她成立了「正義、治理與環境行動中心」(簡稱CJGEA),說服官方的衛生中心為社區檢測血鉛,結果有三名受測的孩童都沾上鉛毒,而,其中一名男孩的血鉛值更高得離譜,讓醫生又重測了一次,結果還是一樣,達到37mg/L,是一般美國孩童平均值的20倍。土壤檢測則顯示,在工廠開始運轉的2008年到2009年間,土壤鉛含量增加到將近10倍。

有了堅實的數據,歐米多回頭去找工廠管理階層,同時也找上國家環境管理署(NEMA),要求工廠關閉,但訴求卻石沉大海;接著,她發起一人一信運動和非暴力街頭抗議活動,在不斷升高的社區和運動壓力下,這家工廠終於在2014年1月停工。

歐米多個人也為此運動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2012年4月的一場勞工與居民聯合抗爭行動中,她被警方逮捕,被控非法集會和煽動暴力的罪名。吃牢飯的經驗,再加上她某夜回家途中,被兩名手持武器的歹徒粗暴襲擊的經驗,讓她陷入恐懼,對自己和孩子的人身安全深感不安。

冶煉廠關廠後,肯亞參議院衛生委員會多位委員到此地參訪,對所見大感震驚。他們承諾會提供全社區居民的檢測服務,並協助汙染清除。歐米多目前還在努力,不只要求這些委員實踐諾言,並依據憲法所賦予的權利提起訴訟,要求讓公民享有乾淨而安全的環境。

歐米多與一位孫子遭受鉛毒的女性會面。歐米多正基於憲法賦權,向肯亞政府提起訴訟,要求肯亞參議院衛生委員履行諾言,清理當地受汙染的環境,並照顧當地居民。圖片來源: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

帶走財富 留下病痛《解密鋁元素》

$
0
0
作者:孫瑋孜(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炎炎夏日,想必大家最近經常使用防曬乳吧?更注重禮節的也許還會隨手一罐止汗劑,免得體味擾人。然而在看完這部由奧地利作家兼導演厄加那(Bert Ehgartner)於2013年完成的紀錄片《解密鋁元素:骯髒的小秘密》(The Age of Aluminum)之後,您將發現「鋁」滲透我們生活的程度超乎想像。

而且在享受鋁的便利時,我們看不到的是提煉鋁元素過程對環境的破壞,煉鋁產業對當地勞工的壓榨,以及各類鋁製品對健康的潛在影響。

解密鋁元素:骯髒的小祕密 劇照。圖片來源:天馬行空數位有限公司

因為「鋁」 年消失1.83平方公里熱帶雨林

鋁是地表含量最多的金屬,然而因為它極具活性,幾乎不以純金屬元素方式存在,於是唯一划算的萃取來源,是廣布於熱帶森林地下的鋁土(Bauxite)。在影片中,跟著「挪威水利」公司的員工乘著飛機(是的,由於鋁只有鐵的1/3重,我們才得以自由自在遨遊天空),我們來到了南美洲的特倫貝塔斯(Trombetas),看著一片片熱帶雨林被剷除。

紅褐色的鋁土沿著輸送帶,24小時不間斷地輸入特倫貝塔斯港(Porto Trombetas)的工廠,接著耗費大量水資源來初步將鋁礦與其它泥沙等雜質分開,乾燥後由一艘艘貨輪載至巴西另一處的水廠「Hydro Alunorte」,一座於2011年被挪威水利併購的煉鋁廠。

 

從google空拍圖中,可看見Hydro Alunorte煉鋁廠以及旁邊二倍面積大的廢土傾倒區。圖片來源:Google map

帶走資源財富 留下污染病痛

在這座煉鋁廠中,強鹼與鋁土混合,產生氫氧化鋁;而剩餘無用的有毒紅土則遭棄置於煉鋁廠一公里外,挪威水利買下這座工廠後,當地居民不僅無法在那工作,連生活品質都大打折扣。

氫氧化鋁粉末把天空變得白濛濛地,經由呼吸進入人體後,可能會造成大腦病變。有毒紅土經雨水沖刷,其中的毒物更隨之進入地下水層。即使有幸穿著光鮮亮麗的制服,在煉鋁廠工作,也得承受骨軟化症、肌肉病變、貧血與化學灼傷等風險。

工廠中的環境惡劣,而挪威水利對其產生之有毒紅土卻沒有成熟的減污計畫。雖然他們預計要把這些廢土中的苛性鈉盡量洗淨,乾燥後可作為磚瓦等建材,然而目前技術上仍在摸索階段。即使能夠中和這些極鹼性的廢土,影片中提及,這些紅色廢土中還包含砷、汞等大量有毒物質,仍待解決。

臺灣也有鋼鐵公司嘗試把具強鹼性的廢爐石定義為「產品」,當作級配或土方,用在鋪路等工程上,而後更發生旗山廢爐渣事件。這種將主產品之外的廢棄物包裝為產品的作法實在令人難以苟同。「Hydro Alunorte」煉鋁廠旁的有毒廢土傾倒區,足足是工廠面積的兩倍多大。在鋁的全球庫存量還很足夠時,企業應該負起責任,減慢開挖的腳步,多花些成本在降低廢棄物的污染上。

 
芭蕉樹下的爐碴。攝影:廖靜蕙

芭蕉樹下的爐碴。攝影:廖靜蕙

科學家槓上科學家

除了鋁門窗、建築與運輸工具這些立即浮上腦海的用途,鋁的各類化合物更被用在化妝品、清潔用品、腎臟用藥、制酸劑(胃藥)等等;甚至因為它容易引起免疫反應,而被加在許多疫苗中作為佐劑/增效劑。而一如其他被大量使用的物質,鋁本身對健康的影響也一直是科學爭辯的主題。而本片也很真實地記錄了正反兩方的立場。

雖然受僱於產業的科學家聲稱鋁是無害的、幾乎不會進入血液、目前無系統性研究證明鋁對健康的風險,但同時越來越多科學研究指出,除了會造成過敏(一種異常免疫反應現象)之外,生活中的鋁製用品或藥品可能有更多對身體未知的影響。

比方說,雖然目前沒有鋁會導致癌症的證據,然而對體外培養的乳癌細胞株(MCF-7),鋁可能會加速它們的轉移潛力。

比方說,即使許多人聲稱鋁不會殘留在體內,但已有研究發現在62位健康男性的精液中,平均的鋁濃度為每公升339微克,且鋁的濃度與精蟲稀少有關。同時,影片中基爾大學的埃斯里博士在今年6月發表於PLoS One期刊的研究更發現,採自五十多個自然大黃蜂族群的蜂蛹,其乾重中平均百分之5是「鋁」,而最大數更高達20%。

鋁真的會危害健康嗎?

片中奧地利的腎臟科專家赫偉格霍哲更發現,在洗腎病人中出現類似阿茲海默症等神經缺陷的現象。之後也發表了一篇研究,以64位平均洗腎達43個月的患者為對象,觀察他們血中的鋁濃度、腦電波記錄與IQ測試等結果與相關性。其中六位病患經臨床觀察與心理測試後,被確診為失智症;而這六位病患的血中鋁濃度為平均每公升409毫克,與其他58位病患的每公升189毫克有非常顯著的差別。而在58位患者中,23位有腦電波異常的情形,而同樣地,腦電波異常與血中鋁濃度也有顯著關聯。

高血磷症是慢性腎臟病患的普遍併發症,而一些抑制血磷濃度的藥物(通稱為磷結合劑,phosphate binders)便含有鋁。含鋁的磷結合劑雖然效果較其他類的磷結合劑要好,但因為嚴重的副作用如腦病變、骨軟化症、肌肉病變與貧血,而逐漸被其它藥品代替。

另一類成份相似的藥品—制酸劑,也有一些是利用鋁化合物作為中和胃酸的有效成分。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統計,臺灣光在2013全年就吃掉了22億顆胃藥(制酸劑),而若大家記憶猶新,今年四月才發生許多國產胃藥中的碳酸鈣、碳酸鎂不符合藥品標準;會不會有人就因為擔心而改吃以鋁劑為主成份的胃藥呢?但許多藥品其實並不傷胃,是不需要佐以制酸劑的。國人實在必須改變「藥都會傷胃」這概念,並減少制酸劑的服用。

小心「鋁」

影片中,基爾大學的埃斯里博士投入所有心神研究鋁對身體健康與自然環境的影響;雖然本紀錄片完成於2013年,但這兩年來,片中的科學家們累積了更多的科學證據,提醒我們要小心看待鋁的相關製品。

正如埃斯里博士所說,鋁是地表上含量最多的金屬,但沒有任何一種生物的正常生化反應,會運用鋁來的輔助(而微量的銅、鋅、錳、鐵等重金屬卻常在生化反應中扮演輔助酵素的作用)。因此我們對於「鋁」這所謂「現代社會的金屬」,在享受它帶來的便利時,更不能輕忽它對健康的可能危害。 我們更須要求各大鋁生產商負起企業責任、減緩開採的角度,並停止將減緩污染的成本,外部化到當地居民的健康和生態環境的犧牲上。

捕光捉影 描繪生活中的自然

$
0
0
作者:孟琬瑜(自然書寫作家)
水彩習作:靜物直式構圖。繪圖:孟琬瑜

粗糙的橘皮、不規則反光、歷經風霜抑或暗影。

曲線、果粉感,紋路或斑點的南瓜表皮、一截枯乾曲折的梗,凹陷與浮凸。
棗子、番茄平滑面的反光及暗影,
不反光的胡蘿蔔皮、渾圓感,
長出了腳、就要爬走似的番茄蒂...

這些,
原都是生活中的自然。

學習看見光、看見暗影 ,
加深背景色,讓背景退遠,展現前後或空間關係....
模糊背景與靜物暗處的邊界,
在不重要的地方,展現水份的趣味。

入畫的時候 ,
自然加入了人的感受與意念的參與運作、人的審美觀點。
以筆蘸顏料、於紙上作畫 ,
便是某個時候 某種方式的再現。
人只能夠模仿自然、再現自然,無法複製它。


核三爐水外洩輻射值說不清 縣府稽查強烈抗議

$
0
0
本報2016年3月20日屏東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2015年進行歲修時,發生螺樁退出不順、控制棒驅動軸彎曲、小螺栓斷裂等意外的核三廠,16日晚間又發生爐水外洩事件。核三廠2號機的一流量洩水閥漏水,造成反應爐水外洩至圍阻體內,台電對外發布新聞稿指出,事件發生後無任何輻射外洩至廠房外,因此沒有核安風險,也不影響機組安全。

屏東縣政府在17日接獲核三廠通知後,即啟動了監督核能安全機制。環保局長魯台營在18日帶領勞工局、衛生局等局處前往核三廠稽查,除了進一步確認爐水外洩的程度外,也透過當面溝通,了解廠區內實際處理情形和操作SOP。不過核三廠管理人員卻無法提供洩漏時的輻射數據,且未經原能會同意即自行重啟運轉,令縣府大為不滿,強烈抗議。

核三2號機17日發生反應爐爐水外洩至圍阻體內。攝影:李育琴

核三2號機17日發生反應爐爐水外洩至圍阻體內。攝影:李育琴

圍阻體內漏水、輻射值升高

台電核三廠說明,16日晚間11點發現反應爐內有漏水、輻射升高情形,洩漏量為1分鐘0.13加侖,不過法定的警戒停機標準為1分鐘洩漏1加侖,因此廠方評估洩漏量不大。次日將機組降載後,由人員在圍阻體的生物屏蔽牆外,觀測到內部一流量計洩水閥在漏水,更換洩水閥後,18日上午10點多重新啟爐,至環保局人員抵達時,已運轉達25%。核三廠強調,過程中無任何輻射外洩的情形。

不過,擔心爐水洩漏造成輻射升高,以及維修人員安全,魯台營現場要求核三廠副廠長林榮宜將資訊公開,提供事發前和事發後的輻射檢測值,但林榮宜說詳細資料要再查,表示當時已停機,且維修人員進入時間大約30分鐘,所受輻射量沒有安全危害。

然而這樣含糊的答案,屏東縣政府難以接受,因此要求核三廠將事件前後輻射劑量數據,正式提報給縣府。

核三廠副廠長林榮宜(左)說明爐水洩漏發生情形及洩水閥零件。攝影:李育琴

核三廠副廠長林榮宜(左)說明爐水洩漏發生情形及洩水閥零件。攝影:李育琴

核工專家:工人維修風險大

屏東縣核安監督委員賀立維表示,核三廠維修勞工的安全令人擔憂,根據廠方說明,正常運轉時,圍阻體內輻射劑量是0.5至1 西弗(Sv/hr),工作人員維修時在裡面待了30分鐘,到底接受了多少輻射線,應該有偵測,但是管理人員卻說不知道。他推估,裡面的輻射值約為墾丁地區輻射背景值的幾千倍。

這次事件造成漏水的洩水閥,並不是在正常檢修保養範圍內的零件。儘管核三廠去年底剛經歷過第22次大修,但林榮宜表示,洩水閥的使用壽命有40年,過去從來沒有維修過,因此發現漏水後,即停機派員進入更換。

到底輻射值洩漏了多少?賀立維(右)擔心維修工人的安全。攝影:李育琴

到底輻射值洩漏了多少?賀立維(右)擔心維修工人的安全。攝影:李育琴

停機未報原能會審核  即自行重啟? 

魯台營質疑,為何停機檢修完成後,核三廠沒有報請原能會同意,才重啟發電?核三廠副廠長邱永聰表示,因為並非發生跳機後重啟,而是廠方主動停機檢修,因此重啟不需再報請原能會同意,只須報備即可。

對此,屏東縣核安監督委員會表示,不能接受這樣的簡陋檢修程序和重啟機制,質疑核三廠未照檢修處理程序書走。屏東縣政府對於原能會監督核三廠功能不足,表示將提報核安會,對此嚴重抗議。

屏東縣政府表示,爐水洩漏是重大核安事件,雖然目前核三廠2號機已經完成修護並再度運作,但後續安全仍須持續監督,縣府並要求核三廠迅速公布檢修保養紀錄,以及提交檢討報告給縣府。

從現場稽查情形來看,核三廠管理人員不僅未能提供事件發生的詳細輻射偵測數據,僅口頭一再重申洩漏量不大,且維修人員沒有安全疑慮,然而含糊的態度和實問虛答,令縣府人員感到憂心。

屏東縣長潘孟安則透過部屬強調,沒有核安就沒有核電,在未能確認安全之前,核三廠不應急著發電。新政府上任後所主張的非核家園政策,或許應加速推動。

日前反核作家劉黎兒到屏東演講時,就強調廢核的腳步應加快。她指出,核三廠雖為相對安全的壓水式核電廠,但位在斷層帶上風險更大,且是超過25年以上的老舊核電廠,零件陸續發生意外往後會更加頻繁,因此應盡早提前除役,並應該透過立法來確定廢核時程。

「保安反恐」拒絕電子媒體拍攝  台電遭批迴避監督

媒體質詢管理人員,為何電子媒體要進入採訪遭拒?攝影:李育琴

媒體質詢管理人員,為何電子媒體要進入採訪遭拒?攝影:李育琴

18日大批媒體要隨縣府稽查人員進入核三廠時,廠方卻以新頒布的「保安反恐攝錄影相關管制規定」,阻止電子媒體攝影機進入拍攝,而平面媒體記者雖經申請後進入,但手機鏡頭則被貼上保安反恐膠帶,當場大批媒體質疑台電發生重大事故,卻迴避媒體監督。

據了解,這項規定為今年2月18日時代力量黨立委黃國昌等人到核二廠考察時,台電總公司訂下的新規定。台電則表示,相關資訊都有通報屏東縣政府,因此絕無隱匿核電資訊、及阻止媒體監督的情事。

 

一條河是一面鏡:從霄裡溪看台灣的人地崩解

$
0
0
作者:胡慕情(自由記者)

11月中旬(2015年),自由時報刊登〈霄裡溪拒工業廢水 友達、華映可望12月中封管〉訊息,友人翰林在臉書轉傳,標上幾個人包括我的名姓,「終於等到了!」他說。電腦這頭,我頷首同意,心裏卻沒有太多喜悅。

2008年,政大公行系教授杜文苓(註一)和她的助理許靜娟,得知在桃園龍潭設廠的友達、華映兩家光電業者,竟從2001年起就將光電廢水排入貫穿桃園、新竹兩縣的「霄裡溪」的消息。新竹新埔鎮的居民因此染上怪病,村莊爆發錦鯉暴斃、稻米歉收事件,三不五時還得開車上山載泉水以供生活所需。霄裡溪,不僅育養夾岸農田,也是新埔鎮民飲食盥洗仰賴的母親河,在它遭受污染前,應對台灣的川流分級,更是難得的「甲級水體」。此分級意味的是,自戰後以來的工業發展,沒有侵染這條河流的潔淨,只要簡易處理,人們便可取得所需水源,自來水公司更因此將霄裡溪預設為自來水取水來源,但兩家公司的廢水,摧毀一切。

矗立在霄裡溪上游的友達面板工廠。胡慕情攝。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

那一年,靜娟籌組「霄裡溪工作隊」,成員涵括紀錄片工作者、公共行政、公衛、人類學、新聞背景,在居民陳金進鼎力協助下,工作隊得以在新埔駐紮整個夏天,透過質、量化用水調查,追查當地居民在飲用七年光電廢水後的生活變化。不同於傳統工業污染,光電廢水依然讓溪流保持清澈,像福壽螺這樣生命頑強的物種卻無法存活。「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不再是恬淡的家鄉景象,冬天的枯水期,光電廢水幾幾取代了自然溪流,而廢水中的重金屬與化合物沉降,年復一年積累在河川底泥,土壤專家郭鴻裕前往採樣,因刺鼻的化學味暈厥於溪旁。

回顧兩家光電業者設廠時,新埔鎮民全被蒙在鼓裡。此荒謬景況,與環評缺漏相關:兩家公司開發場址位於桃園,因而未通知新竹縣政府參與,官方單位沒列席,遑論一般民眾;又環評時雖詢問兩家業者,霄裡溪是否為自來水取水口?兩家業者矢口否認,並提出板新取水口的資料充數,由於環評第一階段為書面審,在利害相關人未能參與,環評委員也未至實地現勘的情況下,使早被自來水公司當作自來水取水用途腹案的霄裡溪,成為光電廢水的承受水體——諷刺的是,環評結論寫:若霄裡溪被規劃為飲用水體,廢水必須改排。彼時緊追官員迫問環評為何若此荒唐?署內人員私下透露:工廠坐落龍潭,與土地開發密切相關。渴望園區,工廠加都市計畫,1980年代後台灣土地炒作的基本路數。水的排放是那麼末端,不需被關照的細節,在政商合體的現世,人地關係的崩解,徹底被忽略。

但有人不服。陳金進眼見行政疏失歷歷在目,帶領新埔鎮民告官。呈上用水調查資料,要求環保署釐清水中有疑慮的物質。在開會後確認,霄裡溪水含有特殊重金屬銦、鎵、鉬,以及全氟化合物PFOA與PFOS,而這些物質,都未受官方管制。光電業的污染管制落後,與其發展背景有關。1970年代,美國發生電子業的化學污染導致女工流產及各種污染的醜聞,環保團體起而要求嚴格管制,這使得廠商必須付出更高外部成本方能生產,在考量利益下,決定將產業外移,當時台灣即是最重要的承接國家。從今爾後,台灣成為電子產業代工重鎮。彼時台灣未解嚴,為發展經濟,污染管制付之闕如,數十年過去,廠商低成本營利成為慣習,更加抗拒各種管制,使法令遠遠落後於開發所帶來的污染——早在1970年代,美國就發現電子業至少有上千種化學物品。時至今日,全球已知化學物質高達上千萬種,流通使用的有六萬多種,經常使用的超過兩萬種,毒性明確的有六千多種,每年還會新增上百種化學物質。但台灣只管制不到300種,其中友達、華映兩家廠商受管制的物質,則分別只有三種與13種。

溪流汙染後的裝水人生。李怡蒨攝。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

於是,環保署先要求新埔鎮民不得直接飲用霄裡溪水,並派送水車送水給鎮民飲用,於此同時,快速訂出銦、鎵、鉬在飲用水體的管制標準,無視公衛專家完全不替這個「恰好符合友達、華映排放量」的標準背書,在標準通過後,逕自宣布「霄裡溪水安全無虞」。接著,以「忽然發現霄裡溪有取水口」為由,要廠商辦理改排。然而,時值廠商排放許可屆期,改排需要工程,也需歷經環境差異分析審查,此間空白,如何應對?居民訴求停工停業,但緣木求魚。環保署延長廠商排放許可,再來辦理改排。歷經多次審議,終做成改排桃園老街溪的決議,但光電廢水污染毒性若此嚴重,桃園縣也不願接受。

改排決議成立時是2009年,桃園縣和環保署拉鋸三年,始終不願接受,而友達的排放許可又將到期。此時,桃園縣政府逕自展延友達的排放許可,允許廠商繼續排水到霄裡溪。環保署當機立斷回應,將考慮地球公民基金會建議,「桃園縣若不遵守,排放許可到期,不排除讓廠商停工停業。」但這始終是以拖待變,沒多久,廠商、政府沆瀣一氣面貌原形畢露——經濟部發函公告霄裡溪不再是飲用水取水口。環保署擺脫環評結論箝制、廠商無需改排,新埔鎮民繼續承受污水糟蹋。

此一結論,讓陳金進大受打擊。多年拖磨,陳金進一直希望新埔鎮民團結抵制,但台灣的民眾慣於將性命攸關之事授與代議政治處理,加上友達、華映兩家公司透過收購污染水灌溉的稻米,草根的反彈力道因而縮減。幸賴勞動黨議員高偉凱與地球公民基金會持續倡議,才獲得廠商必須廢水零排放的階段性成果。

左圖,環保署來檢驗霄裡溪水質攝影。胡慕情攝。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右圖霄裡溪為禁止汙染的引用水源。胡慕情攝。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

始終是階段性成果。因霄裡溪一案,影響了台灣另一起重大開發案中科四期。中科四期審議時也面臨廢水排放問題,因其進駐廠商即為友達,而此開發案的最後結論,是把廢水拉管到外海排放。而這一結論,又間接影響中科三期所在地農民,也要求中部科學園區比照辦理。由此可知,台灣的開發問題,從來未能擺脫鄰避效應。

鄰避效應的存有,在於制度的不完善。時至今日,無論環評或現有的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政府都沒有足夠法源與公權力,去要求廠商公佈化學物質;加上台灣現行毒管法採正面表列方式,也就是「得先知道化學物品,才能研究、決定列管」,更使得被廠商隱匿的毒物流竄在環境裡。霄裡溪一案,終使廠商同意零排放,但此一特例,是犧牲居民的健康而來,遺憾的是,此一龐大犧牲,一直未能推至為普及範本。這顯示台灣產業開發所需負擔的環境外部成本,在戰後以來,依舊未能內化為廠商的內部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中科四期開發另有土地徵收,這年起,台灣續爆發多起土地徵收爭議,進一步凸顯高科技產業之於台灣國土規劃的多有扞格。然這些事件,始終無法掙脫政商結構的壓制,儘管土地徵收條例因徵收爭議而獲得修法,但修法聊備一格,浮濫徵收的問題仍舊持續。猶如銦、鎵、鉬最後被列進飲用水管制標準,也只是為了財團服務,而喪失了管制的核心精神。

我敬重的作家吳明益,在他的散文著作《家離水邊這麼近》裡這樣寫過:「做為一個流動的世界,一條河是一面鏡子,她反映了兩種演化途徑,水面上的以及水面下的,來喝水的或是想照見自己靈魂的。」霄裡溪,正是一面鏡,它照出眼所未能分辨的化學品管制缺失,也照出環境正義在人謀不臧情況下永遠遲來的悲劇。當我們將河流當成「被使用」的物件,就永遠無法抵達它的本質,就未能透過它的清明,照見自己的靈魂,使我們遠離脫離戕害、抗爭,以及絕望的無盡輪迴。

居民北上環保暑前抗議拒喝含銦、鉬毒廢水。李怡蒨攝。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

註一:TEAN台灣環境行動網協會創會理事長,此組織後與地球公民協會合併成地球公民基金會。

找尋秋天的聲音

$
0
0
採訪、撰稿:陳慶鍾;攝影、剪輯:陳慶鍾

在田間調查和撿拾鳥屍行動時,研究人員多次看到黑鳶盤旋在毒死鳥的田地間,最多一次同時有9隻黑鳶盤旋,叨走田裡已經中毒死亡的紅鳩,飛離遠去...

研究人員在田間調查和撿拾鳥屍行動。攝影:陳慶鍾。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學界調查,全台灣黑鳶的數量,大約在300到500隻之間,被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但是黑鳶在世界各國,特別是亞洲國家,其實是數量眾多且穩定的普遍性鳥種。屏東科技大學五年來投入黑鳶族群生活史的調查,希望找出牠們在台灣的生存限制...

屏東的黑鳶族群,大約有100隻,是台灣數量最多的地方之一,不過這二、三十年來,族群數量一直沒有成長。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孫元勳分析,屏東黑鳶存活率接近或低於七成以下,才會讓族群繁衍受到影響。

研究團隊深入屏東山區尋找黑鳶巢位,架設自動相機,觀察繁殖率和微棲地。調查人員爬到兩三層樓高的樹上,為巢裡的幼鳥上標記、腳環,還有抽血做血液分析,了解是否受重金屬污染。初步調查結果顯示,幼鳥的存活率其實很高。

2012年4月,研究團隊繫放一隻研究個體白3號,牠在2012年2月破殼,離巢前身上配置無線電發報器。5月,白3號離巢,開始擴散、飛翔,經過追蹤定位,發現牠大概6、7月,還在巢區附近,後來被親鳥驅趕遠離,失去訊息。2012年10月,奄奄一息的白3號被民眾送到屏東野鳥救傷中心,研究團隊再見到白3號黑鳶,已經是具屍體。由於白3號曾經嚴重嘔吐,研判可能是食物中毒。

就在白3號死後不久,野保所又接到一隻死亡黑鳶,兩隻黑鳶體內都有高濃度的農藥,加保扶。是一種氨基甲酸鹽類的殺蟲劑,因為毒性很高,已有部分被禁用。

黑鳶體內有高濃度的加保扶。攝影:陳慶鍾。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屏科大研究團隊將黑鳶計畫觸角,延伸到農田,2013年10月,先從兩隻黑鳶被拾獲的地區著手,陸續有驚人發現。林惠珊回憶,在屏東崁頂一塊18公頃的紅豆田,曾發現遍地都是死亡野鳥,以麻雀和紅鳩最多,還有小雲雀、彩鷸、秧雞科的鳥和紅隼。

經過地毯式搜索,在其中大概九公頃的田地,找到3000多隻野鳥屍體,另外九公頃還沒搜尋就已被農夫翻耕,否則數量應該還會更多,2013年共調查了82塊田地,其中21塊有使用加保扶,比例大約是1/4。

研究團隊也在高雄大寮一塊台糖放租的紅豆田,發現浸泡加保扶的有毒穀粒,被堆放在田埂和小路上,吃到毒餌的野鳥來不及飛走,立即抽搐死亡。透過訪查發現,二次稻作收割後,農民進行雜糧裡作時,為防治鳥類危害,有農民會用比較激烈的方式,毒殺野鳥。

在田間調查和撿拾鳥屍行動時,研究人員多次看到黑鳶盤旋在毒死鳥的田地間,最多一次同時有9隻黑鳶盤旋,叨走田裡已經中毒死亡的紅鳩,飛離遠去。

研究人員將田間死亡的紅鳩送驗,發現牠們體內的加保扶濃度都非常高,黑鳶如果吃了鳥屍,有可能死亡。近幾年野保所已經接獲至少五隻,因為加保扶中毒的黑鳶,這代表的可能是,更多黑鳶死在不為人知的角落。

研究團隊透過屏東縣政府,希望改善施用農藥情況,和農地有3000多隻毒死鳥的農友林清源取得連繫。林清源說,毒鳥是沿續老傳統耕作方式,主要是針對麻雀,現在知道對自然生態有嚴重影響,農民們都有覺醒,他會和縣政府、屏科大合作,號召裡作農友,嘗試友善環境的耕作模式。

農友嘗試友善環境的耕作模式。攝影:陳慶鍾。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2015年底,林清源和崁頂、南州等鄉鎮多位種植紅豆的農民,帶頭示範不毒野鳥的友善農法,以改良的播種機取代傳統撒播,也小面積從事有機紅豆試作。林清源說,機械化直播把紅豆藏在土裡面,可以減少野鳥取食機會,但是一公頃收成會少1000斤左右,產量減少1/4。

為了減少農民損失,縣政府和屏科大也引進企業協助銷售,只要是友善農法種植的紅豆,由企業統一收購。林清源認為這是對農民最好的幫助,減少收成沒關係,能產出安全的農產品,消費者認同,可以賣好一點的價格,也很值得他們驕傲。

對於保育團體提出禁用加保扶的要求,農委會也做出回應,2016年1月1日起,將禁止四種加保扶水懸劑的製造、加工和輸入,並從2017年1月1日起,禁止販賣及使用。農委會防檢局副局長馮海東強調,對於像加保扶一樣的劇毒性農藥,政策上希望在五年內全部禁用。

屏科大研究助理林惠珊表示,鳥類危害對農民來說是很痛苦的事,應該要從農民的角度去想,幫助他們找到友善的耕作方式。孫元勳教授則強調,黑鳶是大使,牠不只代表自己,也代表大家都想吃到健康的食物,牠代表的是生活空間的品質,所以保護黑鳶,基本上也是在保護我們自己。

鶴喜

$
0
0
採訪、撰稿:陳佳利;攝影、剪輯:張光宗

2014年12月,一隻來自西伯利亞的白鶴,落腳新北市金山清水溼地。2015年11月,一隻來自中國東北的丹頂鶴,降落三芝農田。迷路意外到訪,人們爭相競睹,其實除了美麗,牠們還帶來環境啟示。清水溼地因為白鶴,傳出翻轉土地的好消息,三芝也因為丹頂鶴,開啟了社區自發性守護的新行動...

來自西伯利亞的白鶴意外到訪金山。攝影:張光宗。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在台灣能見到的鳥類有600多種,當中有一半是候鳥與過境鳥,偶然出現的迷鳥,因為珍貴稀有,往往吸引更多目光。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副執行長邱銘源表示,「牠上岸第一天,全台灣300多支大砲把小白鶴圍成一圈。」

飛越數千公里,迷途恐慌加上體力大量消耗,其實牠需要好好休息。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長期在金山兩湖地區推動友善農業,看到小鶴當時的處境,緊急協調新北市府圍出警戒線,讓牠避開大砲的追逐。

牠是台灣首次紀錄到的西伯利亞白鶴,也是第一隻有專屬保全的野鳥,能得到高規格保護,跟族群瀕危程度關係很大,西伯利亞白鶴在全球只剩大約4000隻,繁殖地在西伯利亞,度冬地卻在中國鄱陽湖,鄱陽湖因為三峽大壩水位變遷,環境變化快速,牠們雖然不是現存鶴類數量最稀少的,卻是情況最危急的。

身為國際級瀕危物種,金山小鶴卻不怕人,大多棲息在兩位老農夫的田,當地主下田工作,牠就跟身邊,地主也習慣小鶴相隨,老農善待小鶴的現象,也是艱難的保育習題,對野生動物來說,不怕人反倒是隱憂。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丁宗蘇擔心,牠總是要離開,這樣接近人的個性,未來對牠可能是辛苦的事。

2015年12月18日,小白鶴意外出現在台北松山車站,在台北市動保處與市立動物園協助下,隔天順利重返清水溼地,雖然有驚無險,卻令人擔心我們究竟有多少能力庇護迷鳥?類似金山的環境,在北台灣已寥寥可數。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副執行長邱銘源表示,小鶴來台灣這件事,如果可以超越物種,將關懷重心回到棲地、產業與人們,思考如何永續,保持生機,會有更大意義。

這片清水溼地,2007年曾有四隻丹頂鶴停留,當時台北縣政府為牠們暫停了一條2-3號道路的開闢,加上保育人士期盼這裡變成國家重要溼地,過程中還造成居民與愛鳥人士的對立,想修補這道裂痕,要從農民與在地人的角度出發。金山農地大部分是私有地,因為農民老化,廢耕或休耕比例很高,想幫助更多生命,並尊重在地人,該如何維持環境活力?

新北市農業局採用對地補貼方式,只要不用農藥化肥耕種,一甲地每年可拿到20萬的補助。擁有政策支持,金山農地有了翻轉基礎,友善耕作面積增加到十甲。

小白鶴翻轉了土地,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提出金山倡議,希望金山農地朝向有機耕種,在地生產、在地食用,並首先與學校合作,希望學生能優先吃到周圍農夫種的好米,如此一來,糧食安全了,農民收入增加了,整體環境也變好了。

小白鶴把金山帶往新方向,但是牠卻有些孤單。目前兩歲的牠,七歲時就能繁殖,該不該幫牠回到西伯利亞或鄱陽湖?來自俄羅斯、日本與中國的專家,特地來台灣找答案。中國白鶴專家賈亦飛博士說,最好的辦法是讓牠順利回到西伯利亞,與其他白鶴相遇,完成牠的生活史,傳宗接代,現在擔心牠能不能獨立回到北方?經過多方溝通,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希望讓牠「野來野去」,自己決定去留。

小白鶴停留將近一年後,距離大約20公里的三芝,來了一隻丹頂鶴。鮮紅頭頂,修長嘴喙,黑白分明的身軀,全球只剩2000多隻,分布中國與日本。這不是丹頂鶴第一次到台灣。1932年,就有兩隻個體出現在台北,後來被打下製成標本。2003年新北市貢寮發現一隻丹頂鶴,因為太稀有,被賞鳥人士追的到處飛,後來誤闖新竹機場被射傷,台北市立動物園緊急醫治後康復,卻在2008年送至韓國野放前意外死亡。2007年,四隻丹頂鶴在金山Long stay,直到2008年5月離開。

丹頂鶴在三芝駐足。攝影:張光宗。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相較之下,2015年飛到三芝的這隻丹頂鶴就幸運多了,當地居民發現牠是國際級的保育動物,緊急成立社團,建立守護小組,希望大眾不接觸、不餵食、不侵擾,新北市動保處也派出動保員來巡邏,讓丹頂鶴能好好休息。

守護的熱情也感染農民,三芝當地農民自發性建立了默契,如果丹頂鶴在自己田裡,就不下田工作,但最近該為春耕進行前置作業了,農民因為丹頂鶴不敢下田所產生的損失,守護志工想透過義賣來集資貼補。三芝保有大面積水梯田,田園生態豐富,食物種類也多,丹頂鶴才能駐足,這裡的作物是筊白筍,慣行農法為主,當小白鶴翻轉了金山,或許丹頂鶴也能改寫三芝未來。

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副執行長邱銘源。攝影:張光宗。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2016年2月中旬,三芝丹頂鶴離開了。小白鶴還留在金山。「鳥來是偶然,鳥走是必然,重要的是,鳥走之後到底留下什麼?」這是邱銘源時時提醒自己的問題,而答案?已經寫在土地裡。

※本文轉載自我們的島【鶴喜】
03/21(一) 22:00首播
03/26(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我們的島

【相關文章】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公民記者真的需要採訪計畫書嗎?

$
0
0
作者:洪國鈞(前公督盟政策部主任)

2016年2月1日第九屆立法院報到當天,部分公民記者成功打破過去無法通過的柵欄,成功以自製的公民記者證換到立法院臨時採訪證,讓網路鄉民們一片讚聲,討論著隨著民進黨立委在國會過半,立法院似乎真的有些不一樣了。

公民以手機紀錄立院外大型集會。圖片來源:tomscy2000

過去立法院依據《立法院採訪證件發放要點》管控能進入立法院的媒體。其要點第四條規定,需要是隸屬於每日發布新聞中包含60%的全國性政治、文教、財經、社福等之商業登記公司專職從業人員,才符合發放採訪證條件;報導地方新聞或於網路上主觀性發表新聞者不算。

綜合上述要點,要得到立法院的採訪證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1. 要為商業登記公司之專職記者。
  2. 該公司要每日發布新聞,其新聞內要包含60%的全國性議題。
  3. 報導地方新聞,或於網路發表主觀性新聞者不算。

依照第一點:中央社、公共電視、原住民電視台、客家電視台、中央廣播電台、警察廣播電臺、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苦勞網、環境資訊電子報、上下游市集等知名媒體都將因其為法人登記,而非商業公司登記被拒之門外。如依照第二點:今周刊、壹週刊、新新聞、財訊、商業週刊、遠見雜誌等知名媒體,也都會因其非「每日」發布新聞,而無法進入立法院內採訪。

但依實際採訪現場狀況,公視、原民台、客家電視、中央社……等媒體出入幾乎不受阻礙,倒是其他民間NGO媒體常常不得其門而入,突顯出法規根本無法徹底執行,反而成為「放官媒擋獨媒」的惡規。

然而公民記者的好心情並未維持多久,在正式開議前兩天的2月17日突然傳出公民記者需要繳交「採訪計畫書」方能採訪的消息,雖然事後立法院表示尚未決議,但也已在獨媒圈引起不小騷動。

如果此「依採訪計畫書開放公民記者」方案為真,那麼立法院將會面臨下列幾個問題:

  1. 計畫書內容如為形式審查,那就失去以計畫書控管公民記者數量及品質的本意,僅要以罐頭式內容統一填寫,立法院就必須放行。
  2. 計畫書內容如需實質審查,那計畫內容要以何種標準審查?訂定出的審查標準是否會成為公民記者的小警總,箝制媒體自由。
  3. 計畫書內容如需實質審查,該由誰審查?如此,審查人員即掌有判斷「什麼是一個好採訪計畫」的權力,恐將成為戒嚴時期查禁刊物的新聞局。
  4. 公民記者如未依計畫書採訪,要如何處置?新聞現場本來就難以預測,如因有突發事件超出計畫書原訂內容,公民記者能參與採訪嗎?就算違背採訪計畫內容,立法院有權力限制公民記者的任何權利嗎?

以上這些都將會是「依採訪計畫書開放公民記者」會碰上的難題,畢竟依照大法官釋憲釋字第689 號載明「新聞自由所保障之新聞採訪自由並非僅保障隸屬於新聞機構之新聞記者之採訪行為,亦保障一般人為提供具新聞價值之資訊於眾,或為促進公共事務討論以監督政府,而從事之新聞採訪行為。」因此,理論上不論媒體性質為何,皆應該有進入立法院採訪的權利,光是給公民記者加上額外門檻就恐有違憲之虞,何況是以條件不明的「採訪計畫書」作為開放採訪條件。

試問,公民記者若只能依照採訪計畫進行採訪,這樣還能被稱為記者嗎?又立法院如真的將以採訪計畫書審核公民記者資格,或以此排除不受利益干涉的公民記者,那麼人民還能看到那些不受主流媒體青睞或因涉及自身利益而被主流媒體下架的國會新聞嗎?

希望新國會真的能帶來新政治,人民想看到的不只是換湯不換藥的改革,立法院應審慎思考公民記者開放辦法,否則這將是劃在「進步力量」面具上的第一條疤。

氣候變遷讓電廠「沒水喝」 威脅全球發電量

$
0
0
本報2016年3月21日綜合外電報導,華文版世界水資源日團隊編譯

氣候變遷對河流和溪流的衝擊,可能大幅降低全球電廠的發電量。一項新研究指出,在2040至2069年間,缺水可能導致全球逾60%發電廠的產能降低。研究呼籲應提高氣候變遷調適措施的努力,以維繫未來能源的安全。

美國火力發電廠。圖片來源:ribarnica(CC BY-NC 2.0)

氣候變遷衝擊水資源,全球98%發電廠都受影響。圖片來源:ribarnica(CC BY-NC 2.0)

水力和火力發電兩者現今約占全球電力生產的98%。根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雜誌的最新研究,氣候變遷的衝擊以及水資源的相關變化,可能在2040至2069年間,導致全球逾60%發電廠產能降低。然而,採行提高電廠效能、更為彈性的適應措施,可望減輕下降。

模型的預測顯示,氣候變遷將在全球許多地區衝擊水資源供應和提高水溫。研究人員之前完成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與氣候變遷相關的夏季水供應降低以及水溫升高,可能導致歐洲和美國火力發電供應顯著減少。

新研究將之前的研究擴大至全球範圍,以全球2萬4515個水力發電廠和1427個火力發電廠的數據完成。

研究共同作者,奧地利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能源計畫主任里亞希說:「這是以全球為範圍,調查氣候變遷、水資源和電力生產相互關係的第一份研究。我們清楚說明,電廠不僅造成氣候變遷,電廠本身也受到氣候重大影響。」

研究領導人,IIASA和荷蘭瓦赫寧根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研究員凡弗利特(Michelle Van Vliet)解釋道:「水力和火力發電廠這些使用核能、化石燃料和生質燃料的發電廠全都十分仰賴河流和溪流的淡水。這些發電技術很大程度取決於水的供應, 而火力發電中,水溫的冷卻作用更是一大關鍵。」

凡弗利特說:「特別是美國、南美洲南部、非洲南部、中歐和南歐、東南亞和澳洲南部都是脆弱地區,根據預測,因為氣候變遷,這些地區不僅平均年流量將減少,水溫也會大幅提高。這些地區的水力和火力發電能力將因此降低。」

該研究還探討若干適應措施可能帶來的潛在影響,例如技術開發可望提高發電廠效率,將燃煤發電廠轉換成更高效的天然氣發電廠,或將海岸發電廠的冷卻系統從淡水冷卻轉換成空氣冷卻或海水冷卻。

凡弗利特說:「我們說明,隨著電廠提高效率以及改變冷卻系統類型,大多數地區都可降低水約束的打擊。乾旱期間改善跨部門的水資源管理也很重要。為維繫未來數十年的水和能源安全,就電力而言,焦點應是提高對氣候變遷的調適,以降低衝擊。」

 

走向「後318」 原青:堅持主權、繼續勇於衝撞

$
0
0
本報2016年3月21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兩年前反服貿議題演變為「318運動」,當時參與其中的原住民青年雖然遭遇「邊緣化」,但也在行動現場找到彼此,這些能量與經驗,讓不少青年回到部落關心在地,也共勉「勇於衝撞」的新原運態度,爭取轉型正義的落實。

20160318原青論壇

原住民族青年陣線舉辦「後318 · 原青異動的心-原住民族青年座談會」。攝影:賴品瑀。

撤出中央 在部落的議場衝撞

18日晚間,原住民族青年陣線舉辦「後318 · 原青異動的心-原住民族青年座談會」,吸引近百民眾參與。

當時第一批衝進議場的青年中,不乏原住民。「原住民早已被服貿400年以上!」他們試圖在於運動訴說原民權益、權利遭忽視與剝奪。國家法律打壓原住民原有生活機制的事實,是台灣面臨服貿的一面鏡子,卻在運動中因為「集中訴求」的策略遭邊緣化。因此,原青撤出議場,轉而從網路串聯彼此,在「善導寺站小公園」另起據點, 對原住民的其他可能進行討論。

318退場後,除了原青陣在各地舉辦小型服貿相關論壇外,當時討論、學習的種種,也陸續被帶回部落。

屏東瑪家村排灣族的Valagas Gadeljemen指出,回部落後試著參與及找回部落討論機制。例如當地「琉璃吊橋」案通行證等相關規定衝擊部落族人權益。除了幾個年輕人帶頭用上在318期間學到的運動技能抗爭外,也發現年輕公務員相當願意提供資訊與法規協助。Valagas表示,參與部落討論, 從發現問題也不敢舉手發言、發言後被貼標籤人際關係改變的親身體驗,讓他重視部落的討論機制。目前多為公所、鄉理長、與民代一排坐在族人對面,顯示部落會議的討論正在弱化。這種模式是否最符合原民文化?他想找回「我們的文化是怎麼教我們做決策的」。

政治大學民族系教授官大偉也鼓勵青年們多參與、「攪動」部落會議,認為部落會議正是為了「自治」做準備的練習。官大偉表示,尋求自治可以等待政府把制度一次建立好,但也更可以從一次一次的衝撞中爭取,例如目前在司法上,許多判決都獲得勝利,「去嘗試就有機會!」

政權交替 「新原運」面臨挑戰

除了部落內的共識取得,原住民政策協會執行長陳旻園更提出,希望建立原住民立委、原民會與原住民部落與社團等溝通平台,在互相理解所需後,讓民間力量成為助力。

官大偉指出,原運從控訴、揭露不公不義起步,走向要求政府改革體制與民族運動,但要改變結構,問題並不只是政府上,以現今原住民最迫切的土地流失問題,可以從開發案上看到,還有著階級與市場的影響。

318後,政權也將交替,對「新原運」的挑戰,將是「在什麼位置、能做什麼」。原青論壇找了分別擔任民進黨與時代力量不分區立委的谷辣斯‧尤達卡與高潞‧以用參與討論,兩人皆放眼未來如何走向原住民自治。

「加入戰局是必要的,進入政府是自治的前哨戰。」谷辣斯表示,她先後擔任公職、立委是為了原住民的自治做準備,因為法律是解決很多問題的基礎,而想做事的人可以在立院改變很多,要檢視的是有沒有忘了初衷。

「重視主權才會知道自治的重要性。」高潞強調,原住民與政府是「準國與國關係」,因此必須尊重原住民主權,她以公投法補正為例「我們人口只有2%,我們玩什麼?」所以在參與修法過程中,她向黨團堅持把「侵害、限制原住民族權益者,須經過部落知情同意」放在最重要的第一條位置。

「就算主流不重視,我們還是要堅定立場,因為我們從來沒有放棄過主權」,高潞呼籲每個族人不管是什麼身份角色,不管在立法院還是學校,都要為自己的主權衝撞,持續發聲 。「轉型正義不能有選擇性」。高潞更強調台灣的轉型正義不能只做228,卻忽略原住民更長的受迫歷史。


【發現台灣新林業】種對樹顧山頭 龍眼果園變森林

$
0
0
2016森林日專題:發現台灣新林業系列報導(上)
本報2016年3月21日台中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前言:森林生態系提供了伐木造林、森林遊樂、國土保安,以及碳匯、涵養水質、調節微氣候、提供野生物棲地、生物多樣性等眾多無形功能,這些都是森林生產的「產品」,也屬林業範疇。

台灣森林覆蓋率佔國土面積60%以上,自1993年全面禁伐天然林後,林業隨之式微,但為滿足木材需求,轉而使用其他國家的原始林。面臨林業人才、技術、機具的斷裂,一旦發生能源危機或氣候變遷,無法進口木材,是否有國安考量?使用東南亞的原始林,其環境成本及代價該如何計算?

台灣無法迴避林業經營與保育之課題,當代發展出的森林經營手段,能否取代過去毀林式的伐木方式,達到森林永續利用?藉著3月21日國際森林日,本報透過幾個「小林主」註1的故事,與讀者一窺台灣新林業的可能。

921大地震前種下的台灣肖楠,如今已長成大樹。攝影廖靜蕙

921大地震前種下的台灣肖楠,如今已長成大樹。攝影:廖靜蕙

提到造林過程,景觀業者黃榮堃露出大大的笑容,在園區工寮內,他一邊泡茶,一邊訴說這段歷史。初春之際,台灣中部仍壟罩在20℃以下的低溫,春雨綿綿更添寒意。早春時分拜訪這座位於台中太平頭汴坑的森林,路邊的台灣肖楠是1999年921大地震前種下,如今成了樹型優美的大樹,招呼著來客。

不過,他父親早於1988年就買下這塊0.6公頃的林地,剛開始是果園,歷經林肯大郡、九二一大地震,尤其是以及2004年的七二水災,帶給頭汴坑極大的傷害,讓他父親體會到森林不僅止提供經濟效益及景觀,在水土保持上更扮演重要角色,逐漸建立山林撫育與保育的概念。

從龍眼樹到台灣肖楠

今年天氣夠冷,園區內的青楓葉子轉紅了,他笑說,這裡就可以賞楓。當初父親為了讓孫子有一片土地四處跑舒展身心,買下這片荒廢的龍眼果園,並將疼愛孫子的情感,轉化為整理這片果園的力量。只是一年忙下來,收益比不上付出的心力,光是肥料的錢都不夠,過程的辛勞更不用說,況且用藥資材也都有破壞環境的疑慮。

青楓的葉子轉紅了,黃榮堃笑說,這裡有可以賞楓。攝影:廖靜蕙

青楓的葉子轉紅了,黃榮堃笑說,這裡可以賞楓。攝影:廖靜蕙

五年後,黃榮堃試著在龍眼樹的周邊種植自己喜歡的樹種小苗,以肖楠和楓香為主,他沿著路邊種樹,慢慢有些成果之後,試著向父親解釋種樹的好處,希望能以造林樹種替代掉這些果樹,但老人家相當不捨。

「會結果、收成的果樹,又這麼大棵了,為何要換掉?」面對父親的質疑,他只是持續買樹苗回來種,3年後長大了的林木,讓園區更加綠意盎然。

1997年林肯大郡倒塌事故,由於肇因於房子蓋在順向坡,使得國家開始重視山坡地保育。1999年政府以20年60萬獎勵金推動「全民造林計畫」,他把握機會藉由補助款的誘因說服了父親,於是果園變身為森林。

「原本這一區都是檳榔樹,大概400、500棵,」他指著已成林的台灣肖楠說,「再上去整片都是龍眼樹,約100棵。」現在已不見蹤跡,無法想像這裡曾是果園。

與孩子們共同造林的回憶

黃榮堃說,造林必須持之以恆,經營管理也可以營造層次。攝影:廖靜蕙
黃榮堃說,造林必須持之以恆。攝影:廖靜蕙

山坡地造林靠的是毅力,剛開始投入很有成就感,但必須持續不輟;「很多人兩三年後就膩了,沒有耐力持續經營。」園區內的林木都是假日時,孩子們到此勞動服務的成果。黃榮堃說,「你看到的一草一木,絕對不是偶然,都是一棵一棵種出來的。」

沿著園區內的森林小徑散步,多的是廢棄物利用、就地取材的木頭、輪胎步道,除了台灣肖楠,園區內以大葉桃花心木、杜英為主要樹種,每一棵樹都有回憶。他的姪子長大後常常想回來,就是念著曾經投注在這片山林的勞力與心意,常常說,「舅舅,種這一區時,這些樹都是我扛過來的!」

這片森林營造出層次感,有些地方必須常常維持它們舒服的空間加以整理,有些地方就是要讓它自然發展,「就是可以偷懶一些」說罷,黃榮堃哈哈大笑。他利用路邊一個轉角或零碎的空間,當作工作檯,堆積著資材、器具,顯示著林業經營並非什麼事都不用做。

善加利用清理的枯枝倒木所剩的木削,煙燻來驅趕蚊蟲。攝影廖靜蕙

善加利用清理的枯枝倒木所剩的木屑,煙燻來驅趕蚊蟲。攝影:廖靜蕙。

一般民眾或許認為森林本來就這樣啊!他認為並不盡然,他的原則是盡量維持自然樣貌。不過,他的工作經驗告訴他,即使營造了舒服的空間、良好的景觀,讓人們享受,但是後續的維護管理不能少,這個道理也適用在森林的經營管理。

他常常面臨交出了令業主滿意的漂亮空間,但是半年、一年後,卻收到對方來電說,不解何以變樣了。這種案例太多,他以此警惕自己,既然創造了這個空間,就要維護;每逢假日就前來維護管理,才能保持良好的景觀。

適地適種  增加存活率

造林第一件事就是找水源。他們跟前面的聚落人家學習引山泉水,從水源頭到園區約兩公里長,引水工程都是自己花錢。除了拉管線,黃榮堃還做噴灌系統註2

森林提供了眾多生態服務功能,透過經營管理得以永續,這也是台灣新林業的契機。攝影廖靜蕙

森林提供了眾多生態服務功能,透過經營管理得以永續,這也是台灣新林業的契機。攝影廖靜蕙

「說來有點心酸,山坡地水源最難取得,水不會如你的心意,在園區內迸出來,必須想辦法引水進來或抽上來,有些地方沒得抽、沒得引,就得想辦法承接自然的雨水、露水,剛開始小苗每棵都要澆水,小苗蓄水量比較小,3~5年後成了中型的樹,往土地扎根、吸收水分的能力也增加了。

依據台中市政府農業局資料,中部適合造林的時間是1~5月,1月開始有春雨,7、8月有颱風,颱風季甚至持續到9月,10月逐漸進入旱季。

不過,黃榮堃的園區內至今仍有一塊小區域需要引水。他說,樹種佔很大因素,政府雖提供造林戶種植樹種的建議,但應先在區塊上篩選出適合樹種,增加存活率,免得造林戶做白工。

「對我們愛樹人而言,看到樹木生命結束真的很傷心。第一年死,可能滴一滴淚,第二年死,是兩行,種了十幾年的樹,例如去年沒有下雨,澆水都來不及,更是傷心!」他說,此地是砂岩層、土壤薄,表面土壤可能不到30公分接著就是砂岩層。長大了的樹,根系滲透到砂岩層,旱季不但表土沒有水分,連砂岩層都缺水,此時澆水只留在表土,無法滲透不到砂岩層。他多年造林的心得是:「和20年60萬獎勵金相較之下,一開始提供造林戶輔導更重要。」

目前台中市政府積極輔導小林農林業經營管理知識與技術,聚集租地或私有林造林主,期待收集小林主意見,一方面建構中部林木撫育的知識系統。對於林農申請造林獎助之初,擬引入中部的造林專家,協助願意接受造林輔導者,給予六年的經營規畫建議;除深入林地建議種植樹種,還能結合林主林業經營目標,提供輔導經營管理。

台中市政府農業局承辦人員林雨璇表示,森林生態系提供眾多服務功能,無論造林伐木、森林育樂或國土保安。私有土地小林主的面積都不足以依賴林業獲利,卻有機會以枝條樹葉,提供義務教育美勞課程資材或藝術創作,包括收購枝條替代義務教育中塑料材料,補貼林主撫育成本,既能創造經濟效益,也比較永續。(系列報導上,待續)

造林水源篇

Q1.造林水源怎麼來?

A1、適地適種,自然情況下水源少的地方種植耐旱樹種。
2、配合當地雨季種植,林木在剛種植時,因為根系尚未展開,需要比較密集的水分供給

Q2.為什麼不建議造林戶牽水管與裝噴灌設備?

A.只要樹種種得對,除非多年連續乾旱,否則,人工林只有在造林之初需要密集水分供應,而這原可配合雨季種植來克服;為了提供林木水份遷管線,只會徒增造林成本。

Q3.水源管理還有哪些方法?

A.針對林地管理方面,可以利用天然的水路,營造集水區域,以人工的手段幫生態系截流雨水,讓水停留在林地內久一點,接上水管就可以送到我們想要的地方,不用花錢從溪邊或泉水出口接水管。(資料來源:台中市政府農業局訪談)

註1:台灣廣義的民營林地面積約50萬公頃,占森林總面積24%,每一經營者所擁有的林地大多在2公頃以下,僅能算是微型林業(micro-scale forestry),因此以小林主稱之。

註2:噴灌系統是指在林地或農地內放置水管與灑水器,藉由開關筏開啟可自動灑水來提供作物水份

行山找路 猶思百年山林史:專訪《紅檜、水鹿與獵人》蔡日興

$
0
0
2016年森林日專題:台灣林業話從頭
本報2016年3月21日台北訊,林倩如報導

※編按:台灣60%陸地面積為山林覆蓋,森林可說是這島嶼的恩藏,然而過去的林業利用並非全然以永續利用為考量,掠奪式的開發,使得山林變色,生態退化。而原民恢復狩獵文化與保育間的爭議拉扯,也未曾停歇,在世界森林日的這天,本報透過愛山的蔡日興之眼,回望台灣林業史,照料過往傷痕的同時,也盼看到未來永續山林的契機。

過農曆年時期,電子書《紅檜、水鹿與獵人》默默在登山社群網絡中散漫開來,迄今發酵著各式反應,或許,這也貼切了蔡日興的寫作目的,分享、開展多元對話。

連有人在使用的能高越嶺道遇到崩坍地都是這般難以維護,何況沒有人行走與維護的一般林道?大自然的力量超乎想像,全台超過3,000公里長的林道,絕大多數現在都被崩坍地和茅草荊棘所佔據。圖片來源:蔡日興。

連有人在使用的能高越嶺道遇到崩坍地都是這般難以維護,何況沒有人行走與維護的一般林道?大自然的力量超乎想像,全台超過3,000公里長的林道,絕大多數現在都被崩坍地和茅草荊棘所佔據。圖片來源:蔡日興。

用腳  感覺路在那裡

還是先從山說起吧,蔡日興表示,每個領域、所有學習模型都有四個階段,身心靈神。以爬山為例,身體上走得動;之後感到安定、自在,可以注意到旁邊的人事物,心開始運作;身心活絡了,則開始發想其他的事情;最後的極致到達能迅速貫通,他說,像在天氣惡劣變動的情況,神的境界要幾秒鐘基於經驗及知識的累積即做出判斷。尤其當下學問多跨學科,一書亦在挑戰這個「跨」,跳脫單一向度,回看空間整體。

1989年,大一進入山社,同年林務局由事業機構改制為公務機構,宣佈禁伐全台針一級天然林,是台灣林業史上的里程碑。第一篇〈地圖上不存在的林道〉他回憶1991年西林林道作為一個追尋緣起,「社內主要爬中級山,定位在區域開發,重視讀圖定位,善用獵路,要用腦袋爬,而彼時林道一團亂,」第一次撤退時,發現林道開拓速度遠超過等高線地圖更新,再經兩年努力完成原初計畫。

論及當年中級山探勘風潮,「人們追求業餘首登,是一個有趣、莫名其妙玩得很開心的年代,順便接觸到林道。」蔡日興形容大學生涯僅止於身心階段,重點在平安回來,看到很多現象,走過有點記憶,畢業後海外攀登南美洲、非洲最高峰後,收起雨鞋,人生邁進投入下階段。「那個時代是這樣的,」有種不回頭的堅決。

《紅檜、水鹿與獵人》作者蔡日興。攝影:林倩如。

《紅檜、水鹿與獵人》作者蔡日興。攝影:林倩如。

生態失衡  真正的問題大多了

2013年,一個向網友確認路徑的機緣,促使他再重新關注山裡的狀況。如今,登山路徑變好了,GPS記錄方便,然「事實是,登山環境不健康地變化了。此外,經山友可信的觀察取樣,動物變多,獵徑由深山改往淺山地區分布。」蔡日興指出,以前要看到野生水鹿很難,今日卻是族群過多顯見缺乏天敵,生態失衡令人擔憂,原因何在?林道不通正是一個決定性的影響,廢除後獵人入山不易。

動物需要保育,植物也可能面臨威脅,尤其草食動物增加,亦加重稀有植物的生存壓力,去年蔡日興友人赴丹大社拍攝到下層植被一片空蕩蕩,推測應與水鹿有關。他不禁提問,獵人看起來是目前最可能控制水鹿族群的力量,可是,十年後還會有獵人嗎?

「動物數量波動,唯有上山的人真實知道,是接近事實但不夠嚴謹的間接證據。狩獵是原住民生活的一部分,得尊重其境界。」去年底布農族獵人王光祿事件造成社會分成原住民文化、動物保育兩派交辯,他認為肇因資訊不對等,不常上山的人無法理解該情境,且不光是狩獵爭議,應藉此探討機動車運輸改變狩獵文化、獵人扮演生態平衡角色的重要性,乃至於更深刻思考77年山林開發史(1912年~1989年)等軸線。

「過去常借走人家的路,讓登山客的我來做第三方的平反,丟一個炸彈,把生態假說提出來。」他說明著書寫動機,其實醞釀很久了,一口氣寫成5萬字出版是為了營造議題的方法,不是結論,歡迎各種意見,必須建立更多理性基礎彼此對話。

一群水鹿正在啃食沾到人類尿液的矮箭竹樹葉。圖片來源:蔡日興。

一群水鹿正在啃食沾到人類尿液的矮箭竹樹葉。圖片來源:蔡日興。

勿忘山林滅絕  百年歷史共業

一書分四大章:〈七十七條年輪之殤〉、〈無處為家的三十三年〉、〈獵人之死〉與〈平地獵人〉,篇幅最多在第一章,梳理自清代以來的高山治理、日治時期導入現代工業力量為林業發展關鍵、國民政府遷台後大盜林、退輔會等歷史脈絡,蔡日興並補充切入交通工具的轉變,他寫道,「高山林業的運輸方式也註定要從高建設成本的森林鐵道轉向現今低建設成本的林道。當時絕對沒有人會料想到,林道的引入竟然會對台灣的高山生態造成如此致命性的破壞。」

另一方面,1987年《人間》雜誌記者賴春標接連三篇系列專文〈紅檜族群的輓歌─西林林道記事〉、〈保衛台灣最後的原始森林〉、〈丹大林區砍伐現場報告〉拉高到揭發違法情事,後續發展至翌年3月,百位教授聯署於植樹節當天刊出全版「搶救台灣森林聯合宣言」,自此保林運動大串連,到1989年禁伐政策,山林悲歌方告一段落。

一書增添這段時空背景呼應很有意思,大自然的力量超乎人類想像,作者四年後走上西林林道已荒蕪,除了往前分析政治時勢媒體結合社會輿情力量,還可反襯當代土地倫理之思維演進,不再伐木之後,原住民及保育團體提倡應以3月21日「世界森林日」取代植樹節人工造林的形式,森林保護及管理須強調永續利用的概念,監督過度開發,且與原住民利益共享。

武陵山莊到桃山瀑布的兩側種植本土種的台灣杉,乍看之下覺得很美,仔細一想這種美一點都不自然,整個區域一點下層植被都沒有。圖片來源:蔡日興。

武陵山莊到桃山瀑布的兩側種植本土種的台灣杉,乍看之下覺得很美,仔細一想這種美一點都不自然,整個區域一點下層植被都沒有。圖片來源:蔡日興。

起一個頭兒  繼續話山林

第二章〈無處為家的三十三年〉則從動物平行交織時序架構,談1/4世紀前台灣山區野生動物總數量遠比現在稀少的大滅絕現象,延伸至機動能力理論。自1956年藉美援闢建大雪山第一條高山林道到1989年間開拓熱潮,全台超過3,000公里整整是森鐵10倍長,其缺乏地質調查損害水土保持、切斷生態廊道;矛盾的是,卻因此形成登山界黃金年代,順著林道接獵徑,展開探險。今天在林道廢棄不太有可能修復的條件下,蔡日興提醒儘快調查物種飽和狀態,透過宏觀角度去關心野生動物之棲地復原。

謹慎鋪陳解析山林和生態之相生對應,後大半段行文描述山林與人的關係,映射多個親身經歷故事,暢順易讀,包括獵槍的原罪、高山協作員、人工純林的寂靜、高山農業水資源的搶奪、國家公園提供電力、八八風災崩坍地同林道開發區域高度正相關性等等子題,兜出一體多面的輪廓,隨時間淬煉,素人作家的他慢慢也靠近了年輕時未解之謎底,試圖創造「跨」的山林史觀,由下而上推進演繹。

石山林道位處於八八風災西南氣流衝擊的最後一片高聳迎風面,災後的航照圖上新增了許多處崩坍地。圖片來源:蔡日興。

石山林道位處於八八風災西南氣流衝擊的最後一片高聳迎風面,災後的航照圖上新增了許多處崩坍地。圖片來源:蔡日興。

不過,蔡日興亦坦言不完全同意山區不開發的保育大旗,人得謀求生計很實際,重申回歸理性溝通,比方進行疏伐,讓動物可以進來恢復生物多樣性的樣貌,或做好林業周邊調查再從事農耕,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的可能。登山、愛山,不一定鑽營山頭,謙卑地檢視反省,無償、深情為山做一件事,比如《紅檜、水鹿與獵人》所呈現的交流平台即是。

RCA二審進行中 工人持續摸索前行

$
0
0
本報2016年3月2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江佩津報導

耗時11年迎來一審宣判的曙光,RCA工人的戰鬥仍未止息。逾百名RCA工人以及其家屬仍在18日來到台北高院外,排隊領取旁聽號碼牌,等候RCA案的二審開庭。

去年11月二審首次開庭至今,此次為準備程序第三次開庭。對於此一台灣最大職業災害案件,RCA工人與RCA關懷協會、工作傷害人協會與律師團在高院外呼喊:「永不妥協!繼續奮鬥!」象徵這條光在訴訟上就已走了11年的路,不會在此輕易放棄。

RCA二審旁聽

RCA二審旁聽。攝影:江佩津。

二審追加會員駁回  現正抗告中

2015年4月17日,一審宣判RCA工人獲得部分勝利後,雙方皆上訴,求償82億,受害員工達1500位。

二審前兩次開庭時,百位RCA工人因無法進入台灣高等法院內旁聽,而在高院外冒雨守候,對此工傷協會專員賀光卍表示:「我們認為全台灣都是當事人,經歷過這樣的工作環境,是全台灣的問題,不是受害者的問題,每個人都是當事人。」在投書〈讓更多「當事人」旁聽RCA案吧!〉以及於2月25日向高院院長拜會陳情後,此次開庭,高院根據法庭旁聽規則第3、4條,開放延伸法庭轉播使工人得以進入院內旁聽。

在二審中,從原本500名工人,陸續加入更多曾於RCA其他分廠中工作之1025名勞工,至今參與訴訟之工人已逾1500人,但於2月高院駁回於一審後加入的1000名工人,律師根據高院的裁定已抗告到最高法院,預計8月前就會有裁示。

對此,RCA關懷協會理事長劉荷雲向RCA工人們喊話:「最壞的結局就是回到一審,不要擔心我們還要再打十幾年,先前我們為什麼會打11年,因為包括法院、雙方的律師、我們,都是在摸索中進行,因為這是台灣第一件集體訴訟的案件,非常重大,大家都非常辛苦。」若抗告成功,後期增加的工人就可以一起參加二審,若駁回抗告,追加的工人就回到地方法院自一審開始,儘管如此,仍不錯過一分一秒的時間,在時效之前望能盼到屬於工人的正義。

此外,二審因採「總額裁判」方式進行,法院要求所有參與訴訟之工人皆需簽署總額裁判同意書。對此RCA關懷協會將對所有參與訴訟之工人召開說明會,將在3月與4月時分別舉辦五場說明會,說明目前訴訟審理進度以及總額裁判相關規定,將目前參與訴訟之工人分組為A組死亡勞工、B組罹病有無重大傷病勞工、C組尚未發病者,如此在訴訟進行以及未來結束後不會有所錯漏。

二審爭點:專家證人訊問、合議庭、追加被告公司

在二審第三次準備庭內,雙方律師主要爭點在於被告公司的追加、相關損害賠償責任,此外,也就日後傳喚專家證人時是否要採合議庭進行相關討論。

林永頌律師開庭後向會員說明目前狀況3

林永頌律師開庭後向會員說明目前狀況。攝影:江佩津。

目前的準備庭中,是由受命法官一人聽取雙方律師陳述,在二審時被告RCA與其他家公司追加提出了多位專家證人,原告RCA關懷協會的律師團認為在RCA案件中牽扯毒理學、流行病學等領域之知識,非常複雜,希望在證人、證據調查階段即可採合議庭,而非日後審理時其餘兩位法官僅閱讀筆錄或書面資料。

RCA關懷協會律師團代表林永頌律師提及:「合議庭很重要,這不是一般法律人懂的,一般很簡單的事實也是要三個人問,你看到的跟我看到的不一樣,專業的東西更是,人多、又有經驗較不會誤判。若僅看書面,違反直接審理跟言詞辯論,在這個案子裡,證人太重要了。」過往曾經作證的許多工人都已生病或死亡,專家證人的訊問顯得相當重要。

在一審判決中,已認定RCA對於工作流程中直接接觸致癌物造成了勞工損害的因果關係,法院認定其餘被告Technicolor、Technicolor USA, Inc.、Thomson Consumer Electronics(Bermuda)Ltd.、GE公司,不須依「揭穿公司面紗」原則同與被告RCA公司負損害賠償責任。

只是此些公司交叉持股且間有併購之行為,在1987年,Technicolor USA, Inc.(原法商Tomson)自GE併購RCA桃園廠,在二審中,法官因RCA股權變動狀況仍不明的狀況下,要求提出當時併購之合約,並且在後續的損害賠償責任時是否有商討如何承擔,對此GE公司以涉及商業策略和營業秘密為由表示無法提出,其餘被告也說明在併購時一般是以出賣人承擔責任,當時的併購是全球性的,台灣只是一小部分,所以當時也不會對土地調查結果有所知悉。

RCA關懷協會與工傷協會

RCA關懷協會與工傷協會成員。攝影:江佩津。

RCA桃園廠於1992年關廠,在1994年發現污染案後,RCA訴訟代理律師指出RCA自當時起即積極參與整治、花費鉅額費用,並無逃避責任,對此,RCA關懷協會律師指出:於1998、1999年時,RCA關懷協會前身自救會成立不久後,RCA在台公司匯出32億台幣至法國,去處不明,RCA訴訟代理律師說明此為「合法的資金調度」,儘管勞委會、環保署在污染事件爆發後,皆要求投審會發函至RCA不得匯出資金但未果。截至今日,RCA在台仍保持名下近無資產。土地已然受到傷害,而在其上的人所受之傷害至今仍未獲平反。

因尚有許多證據以及股權資料不明,法庭上的攻防仍持續,下次準備庭於4月15日下午2點10分於高院舉行,RCA工人的路繼續前行,在法庭中旁聽的工人們,聚精會神地看著庭上,儘管可能法庭上的交戰難以辨明,仍一心企盼著在廠房中所耗費的年輕歲月與病痛,能夠得以清償。

串聯企業、政府與NGO 自然影像徵件開跑

$
0
0
本報2016年3月22日台北訊,陳筱婷、葉人豪報導

3月21日是世界森林日,遠傳電信舉行「認識台灣生態之美」記者會,透過時下正夯的大數據分析,歸納出「全台灣十大國人最愛上網分享的森林遊樂區」,同時邀請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林務局、國立臺灣博物館、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共同出席,邀請全民一同看見台灣森林之美,展開彼此守護環境的實際行動!

記者會現場特別邀請新店市新和國小原住民小朋友以「阿美族各部落」的生態歌舞表演,演唱「太巴塱之歌」與「輕快的生活」兩首歌曲,描述豐衣足食的環境,並表達傳統原住民保護土地、尊重自然及家園的精神。

大數據分析  首次揭露「全台十大國人最愛上網分享的森林遊樂區」

呼應世界森林日,遠傳透過時下正夯的大數據分析,歸納出「全台灣十大國人最愛上網分享的森林遊樂區」,透過分析結果了解哪裡是國人最喜歡分享的森林遊樂區,也呼籲民眾可以多多外出體驗自然之美。此外,遠傳更在山區或偏鄉鋪設基地台,降低城鄉數位落差,同時也讓深山通訊更順暢,讓「只有遠傳,沒有距離」的品牌精神,不僅是口號更是行動!

遠傳電信總經理李彬表示,遠傳持續以「時尚環保,責任創意」作為企業社會責任雙主軸,長期關注環保議題,並透過創意的方式推動環保教育。今年,遠傳將關心環境的理念向上提升,以「認識台灣生態之美」為主軸,希望透過企業力量,鼓勵民眾用實際行動愛護台灣。

分享「五條全台特有生態親子步道」 鼓勵「無痕山林」觀念

你知道身為台灣人極其幸福嗎?比起其他國家,台灣森林覆蓋率高達60.71%,遠高於全球平均的30.3%,高山林立的環境,高度落差造成豐富的生態多樣性。在台灣,3小時以內就能抵到達鳥語花香的自然環境中,走入山林將不是難事。

長年不遺餘力投入山林守護的林務局,為了讓全民更容易親近自然,規劃了全台灣的步道系統。目前全台共有160條步道,分布於各個縣市中,讓民眾不用出遠門就可以親近自然。不僅如此,在記者會中,翁儷芯簡任技正更分享五條適合親子的步道,邀請大家趁著春分之際,到戶外欣賞萬物初生的景致,同時也宣導無痕山林的踏青要點。

親子步道以步道完成難易度為主要決策,意即易完成的步道,因此很適合親子、全家一同出遊。(資料由林務局提供)

用創作  與自然在一起 

然而,瞭解才是啟動行動的鑰匙,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在林務局支持下,自96年起每年舉行「自然生命印象」短片徵件活動,透過影像故事創作,號召民眾一同親近大自然,用創作表達對台灣自然環境與生態的關懷。

而今年「自然,在一起」短片徵件活動,以自然相愛、萬物共生為本次主題,與遠傳電信、國立臺灣博物館共同合作。「讓愛遠傳不應只是口號而已,更要落實、努力,讓上下同心一同參與行動」遠傳電信總經理李彬表示。

透過企業、官方與民間攜手合作,邀請全民參與用影像守護環境的行動,一同找回與自然共生的可能與解答。本次徵件總獎金高達23萬元,徵求1~6分鐘的生態紀錄片與動畫短片作品。活動於於6月30日截止,歡迎關心環境、熱愛說故事與創作的朋友,千萬別錯過這次的守護行動。

用影像讓我們與萬物自然而然在一起,透過故事讓愛遠傳。

透過系列工作坊  讓親子參與自然創作  

瑞秋‧卡森曾說,一個人要持續對生命維持好奇心與想像力,必定要有一位大人陪伴了解世界的驚喜。而學習不應只侷限於書本、教室,全家一同出遊踏青,不僅能增進彼此的感情,更在欣賞自然生態多變的樣貌下經歷環境教育,觀察中必須學習耐心、尊敬其他物種的生命,其實是一種愛的教育。為此,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遠傳電訊攜手規劃了「自然在一起,讓愛遠傳」影像創作系列工作坊,規劃了適合親子共同參與的「小小生態攝影師」工作坊,另還規劃其他內容課程如「小小兒童動畫師」與「生態編劇家」,幫助喜愛自然的你我,一起說個動人的故事,傳遞對環境的關愛,讓愛遠遠流傳。

影像系列工作坊將陸續推出不同內容與梯次,關心自然生態、熱愛創作的大小朋友敬請期待!讓我們一起來,說個有趣的生態故事,引人進入影像意境、分享自然的美,也幫助更多人意識環境生態問題,讓守護環境之行動在各處逐步開花。

去年七月,一個個走入自然教室的小小生態攝影師。(攝影:郭叡) 

想吃就吃 誰讓美味鮭魚天天上桌

$
0
0
作者:吳佳其(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研究員)

豐潤肥美的鮭魚不論是煎、烤、或是生魚片等的各種料理,在台灣都相當受到歡迎,不僅僅是台灣,世界上許多國家近年來的鮭魚消費量也都逐年增加,主要原因包括普遍認為鮭魚很營養健康的食物,還有鮭魚在魚類中的價格相對實惠。

餐桌上的鮭魚。圖片來源:kozumel。CC BY-ND 2.0。

在北半球寒溫帶海洋與河川間洄游的鮭魚很早以前就是人類主要的食物來源之一,歐洲人享用大西洋鮭,太平洋這端包括中國東北部、日本、韓國、俄國、一直到北美西岸也有數個品種的太平洋鮭(有別於大西洋鮭,太平洋鮭其實是大麻哈魚屬(Oncorhynchus)下的數種鮭魚)。不過,鮭魚不僅僅餵養人類,牠們在洄游的途中是熊、狼、老鷹等動物的食物,而完成產卵的重要使命後,牠們的身體更化做養分,滋養寒溫帶貧濟的內陸土地,扮演著生態系養分循環中很重要的角色。然而隨著人類的發展,在水道上築起水壩,阻斷鮭魚洄游途徑,森林大量砍伐,大量泥沙沖入河川,混造成水質混濁不適合鮭魚產卵,當然還有人類過度捕撈等總總不利的條件下,鮭魚數量大大減少。不過,既然鮭魚跟世界上大多數的海鮮一樣,都面臨族群數量下滑的危機,那我們吃的這麼多鮭魚到底是哪裡來的呢?

餐桌上的鮭魚哪來的?

最常出現在台灣超市的鮭魚是來自挪威或智利的冷凍或冷藏鮭魚,目前台灣水產品的產銷履歷做得還不完整,雖然我們從架上商品的標籤可以知道魚來自哪個國家,但還是無法知道買的是養殖鮭還是野生鮭,不過因為從挪威和智利出口的都是養殖鮭,於是我們間接知道了這些鮭魚是養殖的。除了養殖鮭以外,在台灣也能買到以來自阿拉斯加為主的野生鮭。

普遍印象中,野生鮭應該是比較好(也比較貴),但是哪裡好呢?養殖鮭魚又有什麼問題呢?不論是媒體、報告、甚至是科學研究的結果對於吃養殖鮭還是野生鮭的評價常常很不一致,不過,好消息是不論養殖或是野生的鮭魚,牠們體內的水銀、多氯聯苯等經由食物鏈累積的汙染物含量都不高,不要大量食用,都不至於危害人體,不過,生產這麼多的鮭魚對自然環境有什麼影響呢?

根據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FAO)的統計資料,2013年全世界總共生產了338萬公噸鮭魚,其中有約2/3(228萬公噸)是以大西洋鮭為主的養殖鮭,另外的1/3(110萬公噸)則是以太平洋鮭為主的野生鮭。為什麼大西洋鮭和太平洋鮭這兩類的鮭魚命運大不同?雖然在食用層面上,養殖或是野生鮭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都是我們餐桌上的美食,但牠們會不會對自然生態環境帶來什麼問題呢?

平價美味的大西洋鮭 和你不知道的代價

自然狀態下,海裡的漁獲量不但會隨著季節變化,也會因為環境條件變動,每年產量不一,有豐收的好年冬,也有魚少所以魚價貴鬆鬆的歹年冬,但現代人的生活卻常常不是依循季節和環境的變化,而是想吃什麼就要隨時能吃到,這樣的人類社會需要的是能無時無刻穩定供給且價格持平的商品,雖然海洋捕撈無法達到這樣的需求,但是養殖漁業可以。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養殖鮭出口國是挪威,同時,挪威也是最早開始以箱網在沿岸養殖大西洋鮭的國家。1960年代,由於經濟蕭條、漁業衰退,挪威一開始養殖鮭魚是為了改善漁村居民的生活。雖然挪威許多的天然峽灣很適合養殖鮭魚,發展之路上仍是遇到很多問題,但在國家政策方向明確的推動下,許多生物技術瓶頸,像是魚苗孵育、育成和乾式飼料等等的技術突破,讓鮭魚養殖業奠定了根基,1980年代後,一開始的小規模經營結構也轉變為企業化的商業模式,不斷擴大養殖區、增加產量、提升經營管理並拓展國際市場,讓養殖鮭成為挪威繼石油和天然氣後的主要出口商品。

1970年代的捕獲高峰期,挪威在北大西洋捕撈的野生鮭年產量有近2000公噸,當時剛起步的挪威養殖鮭年產量不到500公噸,不過,在僅僅40年間,2013年挪威的養殖鮭年產量達到了125萬公噸(資料來源:FAO)。有了挪威的成功經驗,鮭魚養殖的商機開始擴散到英國、美國、加拿大,甚至是原本不產鮭魚的南半球國家智利和澳洲,都加入了養殖大西洋鮭的行列。

大量的養殖鮭進入市場後,滿足了人類的口腹,提供了平價美味的選擇,但是,要養出這麼大量的魚會有什麼問題呢?

飼料 疫苗 抗生素

餵養這麼多的鮭魚需要大量的飼料,但沒吃完、過多的飼料以及魚的排泄物中的養分在海底沉積會造成優養化,甚至可能引發有毒性藻類增生造成的紅潮。且雖然自然狀態下,鮭魚本來就會生病、會有寄生蟲,不過,在大規模的養殖狀態下,病菌或是寄生蟲很容易擴散,造成大規模死亡。

為了對抗這些病菌和寄生蟲,抗生素、疫苗和殺蟲劑都是養殖業需要使用的。雖然在食品安全,以及相關規定中施用抗生素或殺蟲劑後有一定的安全採收期,食用過了安全期後的養殖鮭對人體不至於造成影響,不過這些藥物跟隨魚的排泄物進入生態系統,汙染海域環境,又因為大量使用容易引起病菌和寄生蟲產生抗藥性,產生了許多新的環境問題。

為了提高生產量的商業考量下,養殖鮭經過選種、育種,有別於自然環境中基因較多樣的野生鮭,但在開放性海域中箱網養殖的鮭魚很可能會脫逃,這些生長快、體形較大、抗病能力佳的養殖鮭進入自然環境中後,很可能會與野生鮭競爭食物以及棲地,還會造成鮭魚族群基因窄化,而洄游途徑路過這些養殖區域的野生鮭,也可能會因為養殖區所流出的食物而改變進食模式,甚至被養殖鮭的傳染病感染,威脅原本就數量稀少的野生鮭族群。

養殖鮭魚是否將為野生鮭魚帶來威脅?圖片來源:Elf Sternberg。CC BY-NC-ND 2.0

想吃就吃的代價

鮭魚基本上是肉食性動物,在自然狀態下,牠們吃浮游生物、小蝦、小蟹、小魚,養殖時用來餵食鮭魚的飼料成分是餌料魚所製成的魚粉、魚油,這等於搶走了海中大魚甚至是人類的食物,使得漁源枯竭的問題雪上加霜。近年來開始使用以大豆為主的陸域性植物蛋白作為飼料,不過,牠們體內含有豐富的奧米加3(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就是牠們在大海中食用這些生物時累積的,為了要讓養殖鮭的魚肉含有奧米加3,飼料中魚油仍是不可少;另外,鮭魚魚肉特別的粉橘或粉紅色,也是因為自然狀態下,所食用的甲殼動物中含有蝦青素所造成的,要讓這些原本顏色灰白的養殖鮭能有類似野生鮭魚般的顏色,在飼料中還要添加類胡蘿蔔素才行。

雖然挪威非常重視環境健康、保護自然環境,也致力維護水產品的食品安全,成立了專責的機構進行研究、管理,投注了非常多的努力改善養殖漁業帶來的種種問題,也確實讓今天養殖鮭的環境改善了不少,比如說以科學化的方式計算和監測投入的餌料,減少過多養分造成海域優養化的問題;研發出魚類疫苗,讓魚少生病,減少使用抗生素;有更好的方法減少養殖魚逃脫;在美加等地也開始研發出陸域性的封閉性養殖,以克服在開放性海域中養殖所產生的疾病、寄生蟲和逃脫等的問題,不過,不論人類的方式再怎麼進步,改變自然的深度、廣度與速度、都是前所未見的,而這麼多的問題竟然就是我們可以用便宜的價格,隨時想吃鮭魚就吃鮭魚的代價。

野味鮭魚多樣性

太平洋鮭雖然和大西洋鮭一樣同屬鮭科(Salmonidae),不過牠們其實是學名為大麻哈魚屬(Oncorhynchus)的魚,像是台灣的陸封型櫻花鉤吻鮭就是屬於這個家族。

目前主要的商業太平洋鮭種類有帝王鮭(Chinook salmon或king salmon)、紅鮭 (sockeye salmon或red salmon)、銀鮭(coho salmon或sliver salmon、粉紅鮭(pink salmon)、白鮭或稱秋鮭(Chum salmon 或dog salmon)五種鮭魚,而進行商業捕撈的國家有美國(阿拉斯加)、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俄國(西伯利亞)和日本,而光是阿拉斯加的漁獲幾乎就佔了全部野生鮭魚漁獲量的一半。

阿拉斯加的太平洋鮭跟大西洋鮭一樣,自19世紀開始商業化大規模捕撈後,在20世紀初期就面臨漁獲量大減的資源枯竭問題,也同樣嚴重影響漁民的生計。不過這裡的太平洋鮭跟大西洋鮭卻有很不一樣的發展,當挪威人決定用養殖的方式挽救漁業,阿拉斯加人選擇了一條不一樣的路,以科學化的漁業管理並嚴格落實,來維持鮭魚資源的永續。

養殖技術能為日漸匱乏的鮭魚資源帶來轉機嗎?來源:Todd Radenbaugh。CC BY-NC-SA 2.0

阿拉斯加鮭魚漁業 科學化經營管理

阿拉斯加的鮭魚漁業之所以能自漁源枯竭中恢復,且漁獲還能年年增加,這都要歸功於阿拉斯加的鮭魚管理機制。

在阿拉斯加,鮭魚的管理沒有聯邦政府的干涉,完全屬於阿拉斯加州政府管轄,由阿拉斯加漁獵部(Alaska Department of Fish and Game, ADFG)負責科學研究、資源保護與管理,及阿拉斯加漁業委員會(Board of Fishery, BOF)負責政策推動和資源分配。對於鮭魚的管理,阿拉斯加以限制性入漁(limited entry)的方式,控制作業船隻數量及大小,許可的三種商業性漁業漁法曳繩釣(trolling)、圍網(purse seine)、刺網(gillnet)以及娛樂漁業,都有各自的許可證,此外,除了要有許可證才能進行捕撈外,各個漁法能作業的漁場以及允許作業的時間都有嚴格規定及管理。

每年阿拉斯加漁獵部的科學家都會針對鮭魚進行研究,估算各種鮭魚的豐度(Abundance Index, AI)以及可捕撈的漁獲數量,然後由阿拉斯加漁業委員會視每年不同的情況將可捕撈的漁獲數量分配給各種鮭魚漁業。一進入鮭魚季,研究單位會依實際鮭魚洄游的狀況,公告開放捕撈的漁場及時間,而漁船捕撈鮭魚後,也會協助回報漁獲量,幫助了解鮭魚的族群狀態,隨時對採捕作業進行調整。

資源與收益息息相關

除了官方單位嚴格把關外,漁民的配合,遵守相關捕撈規定以及漁獲量限制是成功的關鍵,因為這些捕撈的許可證是可以轉移買賣的,許可證的價格則取決於漁獲量的多寡,若明年估計漁獲量會大增,許可證的價格也就會跟著水漲船高,有許可證的漁民可以豐收有個好年冬,自己不抓,想賣許可證的話也可賣個好價錢,所以對漁民來說收益跟資源量相關,為了明年能有更好的收益,人人都會好好珍惜這個珍貴的鮭魚資源。而賣鮭魚的收入需要繳交鮭魚稅,則用來做為鮭魚資源研究、管理的經費,使鮭魚持續而鮭魚漁業也能夠生生不息,整個機制使得野生鮭魚數量不但能維持,持續扮演牠們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角色,鮭魚漁業也能生生不息。

不過,野生鮭魚漁業要能永續,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一環,就是要有消費者。野生鮭的價錢可是比養殖鮭貴上將近一倍,在養殖鮭魚的低價攻勢下,身為愛吃鮭魚的消費者,你買不買單呢?

Viewing all 1985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