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85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告別悲情 邁向希望」北海岸盼核電廠除役 找回地方發展

$
0
0
2016反核遊行系列報導.北海岸場
本報2016年3月12日新北訊,賴品瑀報導

12日下午,全國多處舉行反核行動,而身處核一二四廠的北海岸、東北角居民,上午依慣例於當地舉行活動,前往核電廠,重申核一二廠除役、核四廠直接拆除不再封存的訴求外,也感念先烈前輩,表示當地青年將會加入反核志業,更要在開始討論除役後,如何找回地方原有的生態與發展。

「讓我們的北海岸早日回到原貌!」當地立委黃國昌也全程參與,承諾會在立院努力,落實非核家園。

20160312北海岸反核行動

北海岸居民12日上午於三座核電廠行動,攝影:賴品瑀。

生態、產業消失  地方發展受核電廠「負面影響」

當地居民在核電廠外舉起黑白老照片,展現過去當地的生活方式,如今因核電廠而不復見。例如「磺港漁火」這種特別的漁撈方式已瀕失傳,萬里居民吳女士表示,兒時常在潮間帶採集紫菜、石花,對家計不無小補,但如今數量已少,心中也對安全有所疑慮,已不再去採集了。

20160312北海岸反核行動

當地居民出示黑白老照片,展現過去當地的生活方式,因核電廠興建而式微。攝影:賴品瑀

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執行長郭慶霖指出,在核電廠來到當地前,原本是漁村、農村聚落,甚至核二廠前美麗的月牙灣沙灘也被填掉。因為核電廠遭迫遷的居民,被迫改變生活方式後常有適應不良的狀況,卻再也無家可回。以他自身兒時經歷來說,原本的同學轉學走了,換來核電工程相關人員的孩子來當同班同學。但看到核電廠除役的希望後,想回鄉的青年也不是沒有,像他就有朋友想重新整頓萬里老家的茶園。

向先烈、前輩致意  不把爛攤子留給下一代

在行動中,參與者向先烈名單三鞠躬,更讓70歲以上耆老接受年輕一代人的一鞠躬致意。

強調「三、四十年已經夠了」,郭慶霖激動哽咽,指出北海岸反核一路走來痛苦艱難,因為從來沒有得到什麼成果。核電廠興建時未取得居民同意、甚至沒有問過他們意見,還騙說核電廠沒問題、相當先進。如今又換說法,說還要再忍受核廢料40年、40年後的科技會有辦法,但他們(當地居民)不會再受騙了。

20160312北海岸反核行動

新一代北海岸居民,向反核前輩們鞠躬致意。攝影:賴品瑀

「核廢料不是我們種的。」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前會長許爐氣憤表示,「到底還要多久?」眼見同伴一一凋零,反核前輩在告別式相遇,總是無言相對,在關鍵時刻,需要年輕人加入,參與最後一哩路,更要一起討論、規劃北海岸的未來。

他們強調,未來高階核廢料要如何處置,不能再是台電自己說了算,要經由社會用民主公開的方式來討論才行,這是他們應得的「遲來的正義」。

訴求核四廠直接停建  不浪費封存經費  更斷復活之路

鹽寮反核自救會會長吳文樟表示,核四應直接停建,變賣設備、把土地還給居民。居民不要核四封存,因為一來浪費經費,而且不知何時可能再重新運作的疑慮,也讓居民惴惴不安。自救會總幹事楊木火也強調,核四的地理條件不佳,周遭有斷層、發生過海嘯,且因地勢關係,若發生核災,將污染當地淨水廠與翡翠水庫,且核四工程品質不佳早是眾所皆知。

「核四一運轉,就全變成高階核廢料了。」當地選出的立委黃國昌全程參與居民在三座核電廠的行動,更表示將會在立院努力完成去年9月在核四廠外簽下的「核四直接停建承諾書」,與競選時的非核政見,以落實非核家園。

對於難解的核廢問題,黃國昌指出,時代力量認為,應由獨立公開的機構負責,讓人民循民主的程序參與討論。


誰吃掉孩子的夢想與未來?美食背後的《血汗童工》

$
0
0
作者:余宛如(生態綠股份有限公司 創辦人,明日的餐桌 作者)

看到賣場冰箱裡的藍莓時,你是否跟我一樣,忍不住拿起一兩盒放到購物籃裡?台灣不是藍莓的產國,近年來賣場開始出現不遠千里的進口藍莓,讓冰櫃上多了這個選擇、滿足台灣消費者的需求。

但是對年僅14歲的帕菈(Parla)而言,當站在一望無際的藍莓田裡,她疲累的身軀與心靈裡,感覺不到到興奮,而是「農田好遠、佔地廣大」的感慨,交雜著無力、恐懼、憤怒與掙扎。帕拉是美國40萬名在農場工作的童工之一,她是在美國出生的墨西哥裔、有著小麥的膚色,不僅是撐起美國農業的移工之女、也是犧牲自己童年、為他人餐桌付出的農場童工。

美國年僅12歲的農業童工,工作時的身影。圖片來源:天馬行空數位有限公司

農業童工 無法翻身的赤貧階級

《血汗童工》(原名:The Harvest)以美國三位移工之子女的故事,探討美國農業生產鏈上的童工問題。來自墨西哥的移工,如何在一無所長、飽受歧視的工作環境中,最後以農場移工的工作勉強安身立命,每年如同侯鳥般跟著農作物的採收季節,在不同的州間移動。然而不穩定、微薄的薪資、低劣的工作環境,卻將農場移工這樣的工作,變成一個世襲的、如同奴隸般的工作,在自己子女身上複製著,難以翻身。

根據調查,在美國各產業的移工中,又以農業的移工最為貧窮,農業童工的工作條件最為惡劣:在完全沒有防護的工作環境中,與過量的殺蟲劑直接接觸。或是在危險的環境下工作,在酷熱的氣候下長時間工作,導致過熱產生的脫水、腦損甚至死亡。隨著農業收成,必須得過著遊牧生活,輟學比例高於一般比例四倍、 收入極為不穩定、沒有醫療等基礎保險...。所有農場裡的童工,都有著不得不為之的心酸,他的爸爸媽媽是農業移工,因為家裡貧窮、收入不穩定,為了分擔爸爸媽媽的辛苦,或是為了照顧弟弟妹妹,往往只能犧牲自己投入農場的工作裡,看著同齡的朋友能夠上學、做夢,他們甚至連夢想都沒有。

事實上「帕菈」的故事,早已經出現在許多產業中。像是巧克力產業,濫用童工的陋習由來已久,尤其是西非。2001年英、美各國與許多國際組織一起簽署了「可可協議」合力杜絕童工、人口販子、勞工剝削等議題。但2008年協議到期時,黑暗的巧克力產業卻未見曙光:除了象牙海岸遭逢內戰;美妝產業收購可可脂在協議規範外;跨國公司也宣稱非直接採購,童工問題他們沒辦法。此外,為了溫飽,當地多數父母認為孩童是資產可以隨便販售,也因此一直難以斷絕。而不只有美國家庭的餐桌,隨著農業的全球化,「帕菈」的故事也出現在你我的餐桌上。

農業產業化、企業化 嚴重剝削勞工和環境

農業底層的血汗童工,存在於全球經濟體的邊緣,而血汗童工來自於一個貧窮的社會結構。除了揭露經濟失衡發展外,也呈現了經濟發展外失落的社會價值,而變成社會問題。在這樣的社會結構裡,人權低落、勞動者的無法溫飽也無法滿足基礎醫療和教育需求,貧窮在惡性的循環裡不斷的複製。而這樣的社會結構,來自於不公平、不正義的經濟體制,當農業也變成大型產業、農企業時,就難以避免因為逐利而將成本壓低的積習。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企業對利潤的追逐,已經讓道德淪喪。不斷地執行成本和價格的削減措施,而完全不顧這些措施對勞動者、對環境的影響,是當代貧窮問題的元凶。貧窮所帶來的社會動盪、環境剝削,隨著資本在全球流動、企業在全球佈局,而不斷的上演,並深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甚至造成當代食物生產「不永續」、糧食「不公義」的社會問題,引發全球的糧食危機。

根據樂施會的研究指出,全球每天有九億人口餓著肚子入睡,其中八成是生產糧食的小農戶、漁民、牧民和無地僱農(農工)。但是在超過半數的工業化國家,有超過五成以上的人口超重,糧食浪費也是富裕社會常見的現象。到了2050年,全球人口將超過90億,若我們還不採取行動,失衡的全球糧食體系將會令更多人陷於貧窮和饑餓。

孩子慢慢長大,成為下一個童工。圖片來源:天馬行空數位有限公司

消費者握有改變企業的最大權力

這樣系統性失靈的問題,除了責怪企業,我們要進一步問,是誰放任企業逐利,而將社會問題、環境問題轉嫁在他人和自身身上?答案就是消費者。每個公民都是消費者,消費者握有最大的權力,是企業獲利的來源。如果每一位消費者都能開始關注商品生產的層層環節、具有「倫理消費」的意識,善用自已的消費力量要求企業供應鏈透明(Transparent)、可責(accountablity)與可追溯(Transibility),以實際的購買行動,淘汰黑心企業、支持良善商品,將會是新世界扭轉世界經濟發展軌跡的重要力量。

而隨著要求企業社會責任的呼聲成長、又或者是經國際公平貿易組織認證的產品越來越多,我們可以看見這股新世紀的公民力量,以消費者之姿從歐美向世界各地逐漸傳播。而血汗童工這部紀錄片,正點出了生產端與消費端的對立,新時代的血汗童工,隱藏在美味的背後,希望我們從日常生活中省思。

抓住太陽的熱情 洗場低碳節能澡

$
0
0
作者:吳佳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執行)

今年一月,在台灣平地各處降下冰霰與雪,讓大部分的人無不開心地拿起手機,拍下這特殊的一刻。然而,對農漁民來說,這年的辛苦卻在一夕之間化為烏有,苦不堪言。

極端氣候來臨,氣候變遷的議題越來越不容忽視,關於節能減碳,我們還能怎麼做?文山社大與台灣樸門永續發展協會共同合作,在2月26日舉辦「樸門永續設計-太陽能熱水器」,這次的課程,亞曼老師要教大家學會思考,設計屬於自己的太陽能熱水器。

收集太陽能的管線,噴上黑漆以增加熱能的吸收,在外圍套上保特瓶,讓每個保特瓶都變成一個小小的獨立隔熱裝置。攝影:吳佳奇

抬頭可見的陽光,除了帶給我們溫暖外,還能如何運用?

目前台灣使用的能源如火力、風力、天然氣、核能等等,我們習慣了一個開關打開使用能源,卻忘了我們抬起頭,就有的能源。

台灣位於赤道與北回歸線之間,太陽東升西落,所以,設計的時候第一個要考慮的就是日照角度。朝向西南方可有較多的日曬時間與角度,舉例來說,北迴歸線以南的角度,就要比北回歸線以北的角度來的高,我們要記住的,是這個原理,根據自己住的地理位置,調整出適合的位置。接著,要考慮的就是熱的傳播,熱有三種傳播方式:傳導、對流、輻射。太陽能所發出的熱,就是熱輻射最好的例子;而本次的課程,就是要讓學員們利用這些熱能並留住它。思考的重點是熱的對流與傳導,以及我們如何隔熱,減少熱能的散失。

原理既簡單又不簡單,介紹完這些你我曾經熟悉的基礎原理後,老師並不直接告訴大家接下來要如何做,而是請學員們分組討論,發想並討論如果是自己,要怎麼設計太陽能加熱系統。

各組論如何選擇太陽能熱水器的材料與設計。攝影:吳佳奇

接著就是上台分享了,大家各自發揮,有的組別選擇銅管,因為導熱好,同時並在周圍貼上鋁箔,幫助熱能反射並隔熱;有的組別想到增加照射面積,並考慮角度,以得到更多能量,也有人想要在最外層增加一層透明層,將整個系統包覆起來以減少熱能散失,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腦力激盪,交換彼此的意見與看法。

討論過程裡,亞曼老師在過程中說道:「我們常常想解決一個問題,然後就製造出另一個問題。」

舉例來說,鋁的製造其實是很耗能的,小小一個鋁罐,其實要耗費許多電力來煉製,經濟部能源局更指出,每製造一個鋁罐就要消耗相當於四分之一鋁罐容量的汽油。所以,老師希望大家所思考的材料,可以從一般生活中得到,或者是將已廢棄、不要的材料,拿來做二次運用;「把你覺得困難的問題,嘗試著解決。重新思考用能的方式,一點點不方便的生活,其實可以增強身體的耐受力。」這樣的想法,讓人覺得很棒。

下午,接著就是動手做了,準備的材料有儲熱水用的大桶子、用來釘成大木箱的木板、收集熱能的管子、還有大家帶來不要的保特瓶、黑色噴漆等等。

本次太陽能熱水器的材料準備。攝影:吳佳奇

開始動手了,有人負責木工,製作水桶外的大箱子,有人負責管子的組裝,主要是用來收集太陽的熱能。

這次的製作過程中,不論是哪一組,都出現了很多次的組裝問題,像是管子已全部接上,卻忘了將寶特瓶穿入;或者木板長度計算不確實,組裝出來的木箱長度寬度多了一節;好幾次,進行到一半又砍掉重練。

亞曼老師說,不擔心大家做錯,錯了重新來過就好,但一定要試著思考整個過程的設計與運作。從錯誤中學習經驗,從思考中學習設計,應該是這堂課最寶貴的部分。

完成的太陽能系統裝置如下圖,斜角木板上的是太陽能集熱管,冷水由下方匯入,當管內的水變熱以後,因自然對流的原故,熱水會匯集到水桶中,而水桶放在木箱內已增加熱能的散失,整個過程對照一開始上課所說;太陽的輻射熱,透過易導熱的金屬管傳導給水,再透過對流,將熱水儲存於水桶中。

最後,老師讓大家試著思考,怎麼做可以讓這個系統更完整?學員許惠盛提出,應該可以在管子之間使用三頭的接頭,增加自然循環,讓水可以在集熱管之間來回流動,增加熱能的吸收,也有人思考,如何在木箱中增加保溫的功能,這次的實際操作,除了讓大家更了解太陽能加熱器的運用,更讓彼此之間可以一起合作,一同分享,學習樸門的精神,思考永續的再生能源設計。

完成的太陽能熱水器系統攝影:吳佳奇

 

終於能寫完整枝鉛筆:日本惜福削筆機

$
0
0
作者:綠粉絲

TSUNAGO削鉛筆機。 圖片來源:中島重久堂

用到很短的鉛筆總是讓人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丟掉,覺得浪費,想要繼續寫又很難握持。這個困擾粉絲頭好幾年的問題,現在終於有了非常非常了不起的解法。

日本大阪一家專門做削鉛筆器的公司:中島重久堂 Nakajima Jukyudo 發表了一個名為Tsunago(Let's connect)的削筆器。

TSUNAGO削鉛筆機。 圖片來源:中島重久堂

削筆器有三個孔,一個是把鉛筆削尖的孔,另外兩個孔,分別可以把鉛筆削成一凸一凹的形狀,點上一些白膠,就可以把不能用的短鉛筆和另外一隻鉛筆接合在一起。

以下是使用說明的影片:

會想要設計和研發這種產品的公司,應該是一直保持著「不浪費」的心情在做事。擁有這種珍惜的心情,就會尊重身邊的所有事情,不論是對人或是對環境。謝謝中島重久堂做了這麼棒的產品!

 Via spoon-tamago

 

【2015環保金人獎】護家鄉長河不竭 她無懼死亡威脅:博塔‧卡賽蕾斯

$
0
0
作者:環保金人獎基金會(Goldman Environmental Foundation);翻譯:陳致睿;審校:蔡麗玲

身處長期社經不平等並忽視人權的國家,博塔‧卡賽蕾斯(Berta Cáceres)串聯起宏都拉斯的蘭卡族(Lenca)原住民、組織基層社運,成功對世界上最大的水壩建商施壓,阻止了阿瓜札卡(Agua Zarca)水壩興建工程。

2015年環保金人獎得主:Berta_Cáceres 。圖片來源:PrachataiCC BY-NC-ND 2.0

2009年以來,宏都拉斯大量出現佔領原住民家園、破壞環境的大型開發案。近30%的國土被標示為採礦特許區,為了驅動未來新增的採礦設備。宏都拉斯為了取得更多廉價能源,批准數以百計的水壩建案,私有化河流及土地,並將在地社群連根拔起。

阿瓜札卡水壩也在這些建案之中,其係宏都拉斯的能源開發SA (DESA)公司,以及中國國有,世界最大的水壩建商──中國水利水電公司共同合作的建案。阿瓜札卡水壩預定興建於神聖的果卡利奇(Gualcarque)河,而且完全沒有徵詢蘭卡族的意見就通過建案,這違反了規範原住民權利的國際條約。水壩將阻斷蘭卡族的水源、食物及醫藥供給,且侵害他們永續經營並仰賴保護區維生的權利。

博塔‧卡賽蕾斯,蘭卡女性,成長於1980年代暴力橫行的中美洲的。她的母親,一位助產士兼社運人士,收留並照顧來自薩爾瓦多的難民,教導她的年幼子女支持權利受剝奪之人的重要性。卡賽蕾斯長大後則投身學運,1993年,卡賽蕾斯與夥伴共同創設NGO組織「宏都拉斯原住民族議會」(COPINH) ,呼籲正視違法砍伐強加於蘭卡社群的逐步威脅,為他們的居住權奮鬥並改善其生計。

2006年,一群從里奧布蘭科(Rio Blanco)來的蘭卡族人來到COPINH請求協助。他們目睹大批建築機具湧進家鄉。要建築何物?誰主使建案?他們一無所知。他們只知道蘭卡人神聖的河流遭受褻瀆,在地群眾本身、自由意志和自主性受到侵犯。

在一步一腳印取得在地社群的授權之下,卡賽蕾斯開始投入反阿瓜札卡水壩的運動。她向政府當局提出申訴,並帶領社群代表前往宏國首都德古斯加巴(Tegucigalpa)。她組織一場當地社群成員正式投票反對水壩,並領導一場和平示威訴求居民在建案中也應享有發言權。

這些訴求傳至國際社會,該爭議被送進美洲人權委員會,針對該建案的資助者提出上訴,包括作為世界銀行私營部門分支的國際金融公司(IFC)。

無視於這些申訴,中央政府和地方首長則帶頭造假。他們竄改和原住民族的開會紀錄,企圖營造出原住民對水壩興建案無異議,或甚至同意水壩興建的假象,並提供現金給當地居民以作為交換在宣示支持的文件簽名。

2013年4月,卡賽蕾斯在居民的協助下組成封鎖線以防止DESA公司進入水壩位址。她運用精心設計的警報系統讓每個人都進入守衛輪值,到場的蘭卡居民均保持著沉重但平和的姿態,並一週一次和朋友和家庭成員換班。一年多以來,封鎖線經歷多次配備軍事化保全之承包商和宏都拉斯軍隊的攻堅及暴力襲擊。

宏都拉斯的暴行風氣係眾所皆知,但少為人知的是受害者也包含了環境和人權運動人士。湯瑪斯.賈西亞(Tomas Garcia),一位來自里奧布蘭科的運動領袖,在反水壩和平示威的過程中遭到槍殺。其他社群成員則曾遭到開山刀襲擊、侮辱、非法拘禁或拷問。而肇事者至今仍逍遙法外。

儘管面對這些艱難,在卡賽蕾斯與蘭卡族的努力下,成功地阻擋建築機具進入水壩預定興建地點。2013年末,中國水利水電公司終止了和DESA的契約,公開提及居民的持續抗爭及湯瑪斯之死引來的憤怒。而IFC基於該案違反人權而撤回資金十,阿瓜札卡計畫再次遭打擊。到目前為止,建設案進展已經確實停下。

然而死亡威脅並未為卡賽蕾斯停下腳步。關於她的謀殺威脅並不讓她的同事們感到驚訝,儘管她們都已準備好悼詞,但希望永遠不要用到。儘管有這些風險,她仍舊維持出席公開場合以繼續她的工作。在一個有著世界上謀殺率最高的國家,卡賽蕾斯希望在阿瓜札卡取得的勝利,能夠讓鼓舞社運人士在宏都拉斯與整個拉丁美洲對抗不負責任的開發。

※ 編按:2016年3月3日凌晨,博塔‧卡賽蕾斯遭不明歹徒闖入臥室,深重四槍喪命,卒年45歲。3月6日禮拜天,逾千名民眾參加博塔‧卡賽蕾斯的葬禮。警方說法係死於遭到闖入住宅搶劫;其家人則認為這是一起政治謀殺案,因為她長期堅持原住民的「環境生存權」,並且無所畏懼對抗大型採礦業,因而惹禍上身。

312遊行 台東創意站樁喊核廢Out

$
0
0
2016反核遊行系列報導.台東場
本報2016年3月13日台東訊,鄒敏惠整理報導

日本福島核災屆滿五週年,台東與台北、高雄和台南昨(12)日下午同步走上街頭,200多人以創意站樁、腳踏車遊街方式,要求新政府執行2025年非核家園承諾,重視已刻不容緩的核廢料問題,反對達仁鄉南田村成為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建議候選場址,要求蘭嶼核廢料應立即遷出。

攝影:黃苑蓉。

腳踏車隊掛上「護台東、反核廢」桃太郎旗。攝影:黃苑蓉。

今年已是台東自2011年福島核災以來,第四次舉辦反核遊街活動。根據全國廢核行動平台的估計,今年約有200人到場參加。主辦單位「台東廢核·反核廢聯盟」首先在鐵花村,邀請民眾手工絹印「核廢料 OUT」頭帶,並由核廢料受災區蘭嶼達悟族代表及達仁鄉代表致辭作為開場,接著分三個隊伍,開拔到台東三大路口(新生路正氣北路口、中華路口新生路口、中華路大同路口),在下午2點至3點時間,以自製標語、創意造型、路口站樁表達核廢料滾蛋意志,或繞街或喊口號,呼籲台東縣民共同拒絕核廢,保護家園。

腳踏車隊則掛上「護台東、反核廢」桃太郎旗,除行繞市區外,亦騎經海濱公園、國際地標和活水湖等地區發文宣,籲請向喜歡台東的遊客,儘量以無污染、無耗能方式遊台東,共同推對台東綠能觀光,不要核廢料。

經濟部於2012年7月3日公告「台東縣達仁鄉」及「金門縣烏坵鄉」2處為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建議候選場址,依規定必須在公告30天內舉辦地方公投,但兩縣政府都不願配合辦理,種種問題使核廢選址陷入膠著。因此遊行訴求:

全面廢核

  1. 核一、核二、核三廠儘速除役   
  2. 核四廠應直接廢止
  3. 非核家園法排入立院優先法案   
  4. 改善核電安全監督機制

面對核廢

  1. 低階核廢料遷出蘭嶼,落實對蘭嶼居民遷場承諾
  2. 反對不公義的核廢場選址,保護清淨台東
  3. 提出具體可行的高階核廢料長期處置政策
  4. 建立資訊公開、公眾參與的核廢決策機制

能源轉型

  1. 積極提升能源效率,用電需求零成長  
  2. 積極推動能源稅立法
  3. 取消工業電價補貼             
  4. 建全綠能低碳環境

攝影:黃苑蓉。

台東場廢核遊行約有200人次響應。攝影:黃苑蓉。

「面對核廢 告別核電」 政治新氣象 盼非核家園成真

$
0
0
2016反核遊行系列報導.台北場
本報2016年3月13日台北訊,林倩如報導

飄著細雨天候不佳,仍然風雨無阻,昨(12日)近7,000人參與由全國廢核行動平台發起的「面對核廢 告別核電」反核大遊行,主要訴求:面對核廢、告別核電、能源轉型,號召全民上街宣告台灣成為「廢核」國家,拚2025年非核家園一個夢!雖然現在處於看守內閣過渡時期,反核團體不敢稍有鬆懈,監督新政府新國會,一樣發出澎湃的反核民意。

2014年7月核四封存停工,反核獲得階段性成果,但廢核的挑戰才正要開始。今年是311福島核災五周年、車諾比核災三十周年,同時也是台灣廢核的關鍵年,民進黨勝選後,反核運動的焦點更加轉向核廢料問題。絕不能忘卻核災慘痛教訓,核廢更是刻不容緩必須解決的環境人權正義議題,所有人都必須面對的相對責任。

新國會跨向非核家園。圖片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面對核廢 告別核電」反核大遊行圖片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不適「核」

活動前,凱道散落著各式人群,來自中國廣州NGO的楊廣辰形容:剛剛還沒什麼人時,對比感覺很深刻,我腳上葡萄牙的鞋、褲子香港、上衣中國、手機台灣、菸是韓國,人人身上都體現著難以脫逃的全球生產貿易,站在這個尤其全球化的核能議題前,在地情境的連結、判斷,台灣如何做出自己的選擇?

工人國際委員會香港分部成員Jaco,第二次來台參加反核遊行,他說,支持廢除核電亦即反對電業私有化的運動,都是勞動群眾對抗壓迫和剝削的鬥爭。

印尼女作家Pipiet Senja則說,我們國家用水力、火力發電,第一次知道台灣有核電,想到蘭嶼有核廢料很難過,抗議是很好的事情,為了捍衛自己的權益。

扮裝成輻射怪獸的小朋友,我反核。攝影:林倩如。

下午兩點起,舞台活動、短講接力放送,數十個NGO攤位熱情吆喝,限量廢核手工絹印頭帶、反核L型文件夾、廢核皂等等義賣品,台灣環境保護聯盟開來自製全台首部「太陽能行動咖啡車」香醇咖啡暖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也特別整理自1978年以來的反核大事記,提供資料庫的爬梳。

而年年參與的視覺藝術聯盟,今次由理事長陳擎耀諧擬福祿猴設計出裝置作品「輻射猴」,外表醜陋象徵著生物被核輻射影響造成傷害。開場則邀請日本行為藝術家花崎草帶來表演「搖晃中的陰影」,以去除輻射汙染用的廢土包作為意象,她描述創作概念源於迄今還住在福島的祖母,政府沒有地方處置集裝袋只能暫時放在庭院裡已經三年了,隨時處於外洩的危險中,呈現遭受核災後續衝擊政府無法徹底除污,災民失望且憤怒的心聲。

花崎草作品「搖晃中的陰影」攝影:林倩如

原鄉之怒 遲來的土地正義

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董事魯邁說,今年沒有像往年般動員族人,要上台北抗爭有如遠渡重洋,天氣不好搭機的話甚至得冒著生命危險,30多年了,身影很巨大的前輩或過世或生病今天無法站在台上,感受交雜,再次提出三大訴求:核廢料立即遷出蘭嶼、蘭嶼人全民健檢落實實施、核廢料遷場時程法制化。

另一位代表王靜嫻則表示,核廢到蘭嶼時跟出生同一年1982年,她堅定道:「我們不是會輕易放棄的民族。土地是為了下一代,不是給核廢料的。且政府必須為過去錯誤的政策正式道歉,才是轉型正義、和解真正的第一步,希望就此寫下核廢爭議的完結篇。」

去年高階核廢疑內定選址落腳宜蘭大南澳,在地青年組織南澳青年聯盟反對之,代表嵬浪.斗力(Wilang·Toli)說明,「這個標語53614,泰雅語中你可以滾了之意,我們不願意也不接受,台灣的正義就像寫在核廢料桶子上面的幹。」亦提出三項反核訴求:尊重原住民族意願,乃人權的要求;重視再生能源的發展;奮力高呼、堅持「南澳反核廢 53614」。

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左)王靜嫻(右)魯邁攝影:林倩如

南澳青年聯盟嵬浪帶口號:53614!攝影:林倩如

北海老英雄 不凋衰的精神

新北市石門、萬里、貢寮等北海岸鄉親早上搭乘返鄉廢核專車赴核一、二、四廠表達訴求,午後陸續進場之際,台上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劉俊秀提醒著,即便像日本受了那麼大的傷害,近年牽涉利益團體不顧反對聲浪重啟核電計畫,首相安倍晉三日前甚至強調「不能沒有核電」。搭檔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中興大學環工系莊秉潔教授則補充「非核無煤」倡議,認為應大幅使用天然氣,其發電總成本一度僅3.22元。

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執行長郭慶霖致詞時感慨萬分,從七歲看核一廠整地(民國59年)之後記憶面目全非,長輩們一路反核,都70好幾的歲數了,過程衝撞流血判刑又飽嚐多少(回饋金)曲解,三、四十年也受夠了,不公不義已經夠了,如今終於是「感受到希望、可以想像未來,亦是考驗政黨的時候。」聯盟召集人許富雄再呼籲,不管誰執政,人民都要團結起來。

接著,鹽寮反核自救會會長吳文樟直言,核四封存只是拖延戰術,該早日停建,給人民一個交代,「不要一直欺騙,讓我們生活在恐懼中。」

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郭慶霖攝影:林倩如

鹽寮反核自救會吳文樟攝影:林倩如

齊步開走 新國會打造非核家園

2016「面對核廢 告別核電」喊話新國會七大訴求,並邀請各黨團代表出席遊行回覆,時代力量黃國昌立委、民進黨陳曼麗立委各自代表黨團出席現場,隊伍出發前重點戲。七點訴求包括:一、非核家園法排入立院優先法案,將核電除役時間表入法;二、刪除核電封存預算,直接廢止核四;三、要求經濟部儘速啟動低階核廢料遷出蘭嶼計畫,落實對蘭嶼居民遷場承諾;四、刪除核廢料境外再處理預算,儘速啟動核廢相關立法;五、積極推動能源稅立法;六、輻射食品嚴格把關;七、同意成立「跨黨派核廢處理小組」,對核廢問題作通盤討論,凝聚社會與政黨間共識。

黃國昌從善如流,說明時代力量對核廢料和非核家園,已提出具體政見,跟全國廢核平台的主張不謀而合,七項均予以一一回應。陳曼麗、吳玉琴、尤美女、陳歐珀上台後,則由陳曼麗宣讀黨團意見。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成員崔愫欣表示,肯定兩黨大方向上贊同其訴求,但仍有尚未仔細回覆之處,希望日後補以書面正式函文,相關預算、政策等能更釐清明確的積極作為。然國民黨、親民黨兩黨未派代表出席,不願回應全國人民廢核的民意和決心,則予以嚴厲譴責。

時代力量黃國昌立委。攝影:林倩如

民進黨立委(左起)吳玉琴、陳曼麗、陳歐珀攝影:林倩如

最後,邁向非核家園,柯一正導演表示,必須儘快成立一個新的監督機構;如果執政黨動作太慢,不要核四五六運動的夥伴不排除再出來抗議。一身黃裳的作家劉黎兒同郝明義一起發表,她急切地說,福島已經有167個孩子罹患甲狀腺癌,2,000多人因核災過世,每天幾百噸高濃度輻射汙水流到海裡去;過去日本核能供電近三成比例,發展核武、還是核電輸出國,台灣核能供電佔一成多,情形完全不同,應該趕快停機、除役,不要再製造高階核廢料給後代了。

另一方面,郝明義分析民進黨執政及民間NGO進入國會殿堂兩個時勢,闡釋長期在談為何反核、反核是什麼?走到怎麼停、何時做的進程,只要沒辦法處理核廢料,就沒有理由支持核電。因此,謹慎監督尤其重要,比方當前原子能委員會將如何發派任命?他批評,「原能會明明一個監督單位,變成台電的業務承攬,而一個台電,卻變成台灣核電公司。」關係倒錯,亟需導正。

(左)郝明義、(右)劉黎兒短講。攝影:林倩如

五點左右,雨勢略大澆不熄精神昂揚,遊行即將展開,百人舉起長達30公尺的「萬年核廢時光布條」,步行至超夯話題古蹟北門終點合照,比喻核廢料此「暗黑古蹟」存在的時間超越人類社會任何一座古蹟。除了達卡鬧中場即興氣氛,壓軸桑布伊彈著吉他,邊開著玩笑,部落晚上八點後很少用電,按使用比例原則來放核廢料比較公正吧,順著歌聲沸騰,廢核關鍵年,非核家園或在眼前。

桑布伊與部落青年一起反對原鄉核廢。攝影:林倩如

遊行行經立院,設立七大訴求看板。圖片來源:全國廢核行動平台

百人舉起長達30公尺的「萬年核廢時光布條」圖片來源:全國廢核行動平台

終點比拚國定古蹟北門,核廢料這暗黑古蹟留存十萬年才能恢復到對人體較無危害狀態。圖片來源:全國廢核行動平台

新北市石門、萬里、貢寮等地的北海岸鄉親進場,三、四十年了,一路堅持反核攝影:林倩如

福島五周年,省思。攝影:林倩如

毛小孩也上街反核遊行。攝影:林倩如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自製全台首部「太陽能行動咖啡車」攝影:林倩如

視覺藝術聯盟理事長陳擎耀諧擬福祿猴設計「輻射猴」,及現場扮裝人士,吸引相機、目光攝影:林倩如

2016「面對核廢 告別核電」反核遊行三大訴求,詳細如下:
-全面廢核-
1. 核一、核二、核三廠儘速除役
2. 核四廠應直接廢止
3. 非核家園法排入立院優先法案
4. 改善核電安全監督機制
-面對核廢-
1. 低階核廢料遷出蘭嶼,落實對蘭嶼居民遷場承諾
2. 反對不公義的核廢場選址,保護清淨台東
3. 提出具體可行的高階核廢料長期處置政策
4. 建立資訊公開、公眾參與的核廢決策機制
-能源轉型-
1. 積極提升能源效率,用電需求零成長
2. 積極推動能源稅立法
3. 取消工業電價補貼
4. 建全綠能低碳環境

新店老社區長出新建案 山坡地開發新手法?

$
0
0
作者: 渺渺(新北市新店區居民)

新北市新店區的老丙建社區「台北小城」最美的地方就是小城的綠色隧道。從公車總站走上去,左側是天然的低海拔樹林;右側是40年前開發整地後種的樹林,也是建商要開發的位置。

「台北小城」社區最大的綠地,而右側圍籬內的次生樹林即將消失。攝影:渺渺。

這片次生樹林經過40年的生長,緊緊的捉住土地顧土保水,同時也是許多小動物生存的棲地。居民曾在這裡觀察到好多種鳥類,如:台灣藍鵲(台灣國鳥);黑冠麻鷺(列於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等。

在這裡住了3,40年的老鄰居,面對可能被開發的綠地,感到很不捨。每天在這邊走走散散步,40年來這片次生樹林的價值早已不是金錢可以衡量。40年的老樹,怎麼能說砍就砍?

對於建商的開發動作,小城居民感到訝異與難解。這片兼具水保與生態功能的綠地,怎麼會輕易就允許開發?

2月19日「台北小城」居民一一向農委會、環保署、監察院、營建署陳情,「要水土保持!不要國賠!台北小城要求建商撤照」,盼政府單位重視台灣山坡地保育及水土保持及老丙建法規漏洞,勿讓老丙建再生。

「台北小城」住戶向政府單位陳情,表達反對山坡地過度開發的立場。攝影:渺渺。

這件開發有太多問題,居民不禁要問:具有水土保持功能與滯洪緩衝帶的公設綠地為何能取得執照?建照共0.9828公頃,是否規避環境影響評估?建照之核發是否有行政上違法?從區域計畫轉換成都市計畫時土地使用分區類別之劃設是否合理?

給土地一個喘息的機會

再談總量管制、環境承載力。儘管知道總量管制以及環境承載力(carrying capacity)的重要性,但又如何落實呢?地主自由使用的權利,若被限制了又該如何補償。

現行的《區域計畫法》讓人詬病的是透過新訂或擴大都市計畫,可以將非都市用地(例如農地、林地)變成都市用地,或是將農業區變成工業區。過度開發的情形仍在各地方上演。總量管制與環境承載力之考量形同口號。

考量山坡地的承載力,應該只做低密度發展。納入都市計畫之山坡地,是否有適當的考量地形地質,才設定使用分區呢? 好山好水的新店山區,全台灣水質最好的的翡翠水庫也座落在此。觀其空照圖,不免讓人擔心,一旦遭遇地震,或逐年增強的颱風暴雨,這些山區裡的住宅社區是否安全呢?

台灣人口出生率下降,為何房子卻越蓋越多? 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開發嗎? 只要開發了經濟就發展了嗎? 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就會變好了嗎?

一個公司都需適才所用,當我們索取自然的資源,是不是也應該尊重原本有的自然環境,盡可能的降低對當地生態影響的開發,綠建築、永續社區、低碳能源等,都是現今備受矚目的議題,或許在好山好水的新店,可以做為領頭羊,維持過去擁有美好自然環境,同時也提升交通便利、生活機能等基礎建設。而非利益交錯下,不符自然環境與總量管制的開發。

看見台灣山坡地傷口

在「看見台灣」的紀錄片中,我們看到人們以所謂近代先進技術,肆意的向土地掠奪,榨取任何可取得的利益。山坡地種滿了高樓,而不是樹木,如吳念真在《看見台灣》片中所說「我們在意的是它每一坪的價錢,而不是明天它是否安全」。

而如今氣候變遷已是進行式,許多的氣候異常呈現,降雨量密集;頻繁的地震;2016年連北台灣的平地都下雪了。一般民眾都能感受到氣候變遷正在發生。連氣候變遷專家都不能100%肯定的告訴大眾未來是哪一種氣候情境,何以這些專業的先進的建築工法能保證,在陡峻坡地種上一棟棟的大樓是安全的?

或許當我們面對自然環境多一分謙卑與尊重,不是任意地掠奪,來證明人定勝天,感恩自然給予的一切生存的基礎資源,面對的將是不一樣的未來,安定安全,不用擔心災害可能就在家園附近,像是賭運氣般。


森林日代替人工植樹節 原團:讓台灣回歸土地倫理

$
0
0
本報2016年3月1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3月12日是紀念「國父」孫文逝世日的「植樹節」,每逢此日舉國上下都舉辦植樹活動,只是台灣是個水氣豐富適合森林成長之地,原住民及保育團體認為應以3月21日「世界森林日」取代人工植樹,強調永續利用並與原住民利益分享的概念,取代不作為的森林保護政策。

原民團體要求廢除植樹節,取而代之永續利用及利益分享的森林日。圖片來源:林務局。

原民團體要求廢除植樹節,取而代之永續利用及利益分享的森林日。圖片來源:林務局。

媒體報導以台灣原住民部落守護領域聯盟為首的數個民間團體,10日聚集凱達格蘭大道前,要求廢除象徵台灣400年慘痛殖民歷史的植樹節。民間團體表示,這一天只是為了紀念曾經把造林列為重要民生建設項目的孫文,但是台灣原住民傳統領域被佔領,至今未有轉型正義。

原住民團體要求,徹底檢討林務單位從日治時代到國民政府長期對待原始森林的不洽當態度,回歸台灣土地倫理,重建與大地的和諧平靜,和生命根源的深層連結,回復與原住民部落族人平等相待的轉型正義和權力交接。

學者:促進人們認識森林生態 優於行禮如儀的植樹活動

台東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系教授劉烱錫即為文指出,「台灣是個水氣充足、綠意盎然的生態寶島,植物種子發芽與生長均甚旺盛。」希望520民進黨執政的環境生態政策在地化、本土化,不要再重蹈覆轍。

他提及聯合國在1971年通過3月21日為世界森林日,應以森林日「促進人們認識森林生態,包括水循環、碳循環、野生動植物與文化,推動森林生態旅遊,尤其學習原住民祖先尊重森林的倫理與文化等」,「比每年一次不明究理而行禮如儀的植樹節有意義」。

而國際間已有環保團體、林木公司、原住民代表於1993年共同成立的森林管理委員會(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FSC),是國際保護地球生態環境、勞工與原住民權益的森林經營模式,也是美國與歐盟森林產品的貿易要件。

「台灣坐擁40萬公頃人工經濟林,卻荒廢未認證也未利用,許多柳杉、杉木、相思樹、楓香、桂竹林已過熟,是國家資源的浪費,而進口木材與紙漿佔99%以上來自原始林,並不符合保育原則。」劉烱錫批評,林務局取締原住民採集,坐令原可行銷至各國的野生香菇、愛玉等作物荒蕪,質疑「是照顧原住民,還是侵害人權?」呼籲台灣人走出「國父」和「植樹節」的殖民框架,響應世界森林日,重新認識本土的生態與文化。

台灣照顧原始林比造林重要

這項主張並非現在才有。2005年李根政即曾以新聞稿指出,「植樹節」由中國引進充滿政治味,在台灣演變成粉飾成「伐木營林」、伐盡台灣原始林的圖騰。

他說,孫文的造林思想,對於濫墾無度、童山濯濯的中國,取之以人工廣植樹木,作為民生利用之「林業」觀點,卻不適合台灣亞熱帶國家。「事實上,福爾摩莎百萬年來鬰鬰蒼蒼的原始森林從來不是人工種植的,依台灣的土地條件,在自然營力(如地震、山崩)或人為破壞後的土地,如果不經人為干預,原生的植物不數年間即能演替成林」、「無需人為種樹,土地公比人會種樹」。

他認為,保護既有的天然林,遠比造林來得重要;認知、欣賞、保留本土自生的樹種,遠比強調人為種樹來得有意義;政府也不該一面高喊植樹,一方面放任各種開發建設毀掉森林自相矛盾的作為。

社子島i-Voting之後

$
0
0
採訪、撰稿:陳佳利;攝影:張光宗、鄭嘉明;剪輯:張光宗

生態、田園、人情味;破舊、雜亂、易淹水,不像台北的台北,強烈渴望改變,i-Voting之後,我們將要迎接什麼樣的社子島?

i-Voting之後將要迎接什麼樣的社子島?。攝影:張光宗、鄭嘉明。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隆河,淡水河,兩條大河包圍,河岸沙洲與紅樹林裡,野生動物自由自在。堤防內,氛圍卻完全不同。286座違章工廠,站在原本是農田的土地上。增建或改建的民宅,也都是違章建築,守法沒改建的屋舍,卻有些慘不忍睹。

1963年葛樂禮颱風造成台北盆地大淹水,石門水庫又以每秒高達一萬立方公尺的水量洩洪,加上漲潮、海水倒灌,社子島泡在水裡三天三夜。1970年,台北地區防洪計畫檢討報告中,將社子島訂為洪泛區。

社子島被訂為洪泛區。攝影:張光宗、鄭嘉明。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1987年,行政院迫於壓力,決議興建六米高堤防,達到二十年洪水頻率保護標準。2005年,基隆河上游的員山子分洪完工,大幅降低下游淹水機率,改寫大台北的防洪系統,讓社子島有機會邁向解禁。2010年5月,台北地區防洪計畫決議將社子島提高到兩百年防洪標準,堤防須加高到9.65公尺。2011年底,市府配合這項防洪計畫所提的社子島都市計畫,預計填土1620萬噸,花費七百億,耗時14年開發。2014年,因填土量過高與自然環境破壞等因素,這項計畫沒有通過環評。

一轉眼,禁建了46年,沒有高樓大廈,沒有繁榮富庶,卻留住了綠地與濕地,留住好空氣。

田園、濕地、宗廟文化,溫馨的鄰里關係,是社子島的寶藏。但因為長期禁建,缺乏公共設施、排水系統有問題、違章所構成的雜亂,是社子島的瓶頸。

居民渴望改善,但是原來的開發計畫因為環評而停擺,社子島需要一個全新的都市計畫。

市府透過i-Voting決定開發方向。攝影:張光宗、鄭嘉明。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成立社子島專案辦公室,辦理說明會與公聽會,台北市長還親自到社子島Long stay,再再顯示啟動開發的強烈決心。經過幾個月溝通,市府希望透過i-Voting來確認民意,決定開發方向。

投票日第一天,天氣陰雨,前往實體投票所的居民並不多,第二天轉晴,投票的情形才踴躍了些。符合投票資格的共有14478人,投票人數5091人,整體投票率35.26%,其中有3032票支持生態社子島,占總得票率將近60%。

生態社子島的開放空間相當於兩個大安森林公園,開發面積最大,不需全面填土,開發速度比較快,並且搭配4860戶的專案住宅,先安置再拆建,未來將以這項方案持續推動,再闖四關:都市計畫、防洪計畫、環境影響評估與區段徵收計畫。市府表示四項程序將同時並進,盡力加速開發。

但有居民認為,35%投票率所選出的生態社子島,無法代表全體社子島民意。他們對於拆遷補償與安置還是感到憂心,擔心經濟能力無法負擔,最後可能現在有房子住的人,開發後反而無屋可立足。同時,他們對於開發方案中的容積率,市府公宅容積率是450,居民住宅容積率卻只有160,強烈感到不公平。當地居民楊先生表示,在地人不想開發的比較多,想開發的都是買了地的外地人,這麼多年喊開發,社子島土地已經被買走了七成。

i-Voting的結果,是否具代表性引來質疑,另一個問題是,生態社子島,真的生態嗎?

「這個方案先把自然生態破壞了,填土築堤防,再做一個人工生態溼地,人工生態能取代原來的生態嗎?」前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院長楊重信表示「社子島到今天沒有開發,不是政府不去開發,而是開發條件太差,不適合開發的就留給自然,會淹水的要還地於水,今天把堤防做的越堅固越高,將來有一天擋不住,災難會越大。」

市政府決心改變社子島,或許,開發不是唯一的路。社子島不只牽動一萬多位居民的未來,它也影響河口,影響整個台北市,開發是人的需求,i-Voting之後,更該問的是,環境與人如何雙贏?

環境與人如何雙贏?攝影:張光宗、鄭嘉明。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綠蠵龜「安安」桃園野放 鄭文燦籲提高中央保育層級

$
0
0
本報2016年3月14日桃園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昨(13)日桃園大園竹圍漁港外,上千民眾列隊歡送綠蠵龜「安安」重返大海。去年8月安安在大潭電廠載浮載沉,經台電人員通報救治後,研究團隊評估健康情況良好而野放。桃園市長鄭文燦全程參與,呼籲保育海洋生態成為社會共識、全民資源,而國家保育主管機關層級應提高。

綠蠵龜安安在眾人祝福下重返大海。攝影:廖靜蕙

綠蠵龜安安在眾人祝福下重返大海。攝影:廖靜蕙

綠蠵龜「安安」背甲曲線長為36.3cm,是幼龜,發現時,送至台大動物醫院就醫,檢視綠蠵龜身體狀況,呈現飢餓性貧血,且背甲及腹甲撞傷而傳出臭味,多處附著藤壺,腹部有些破裂、感染。治療後帶回海洋大學,晚上即開始進食;收容幾天後排便,糞便中多為魚骨,摻雜保麗龍之類的雜質。

鄭文燦宣示桃園海岸五亮點  企業應善盡保育責任

「一隻綠蠵龜看出台灣海洋的變化!」桃園市長鄭文燦致詞說,海洋生態和野生物保育在台灣刻不容緩;尤其海洋生態污染造成漁業資源減少,都是長期問題,要逆轉必須更努力。他點名幾座市內發電廠,如長生、林口、大潭電廠,都設在海邊,冷卻用水影響海岸礁體及漁業,生態也受到影響,要求台電和民營電廠在生態保育上能夠更努力,例如,抽水、放水能遠離近海生態。

綠蠵龜安安。攝影:廖靜蕙

綠蠵龜安安。攝影:廖靜蕙

他認為,台灣的保育放在林務局保育組,層級過低,希望能有海洋野生動物專責機構,各種措施也能落實。

鄭文燦接著細數桃園海岸線38公里的特色,包括具備生態多樣性的許厝港溼地生態公園、地質景觀豐富的草漯沙丘、具文化資產價值的白沙岬燈塔、北台灣僅剩的一段的藻礁──觀新藻礁,以及台灣本島僅剩的石滬,約200~300年歷史的新屋石滬;以此宣示市府海岸保育管理的重點。

現場結合福智佛教團體以保育海洋生態為護生原則,鄭文燦說,現場很多小朋友看到安安一步一步走向海洋,不斷為牠加油打氣,「我相信培養這樣的態度是對的!」肯定福智團體讓海龜重返大海熟悉的環境,而非為了放生鼓勵不當繁殖、捕捉。

海龜救援端賴通報  死傷都有貢獻

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管立豪受訪表示,台灣海龜救援從2011年開始規劃洽談,2013年獲得海洋大學教授程一駿首肯,2014年正式成立海龜救援計畫,全台只要有海龜傷亡,都須通報;第一年疑因宣導不足,只有20隻海龜通報,去(2015)年增加到55隻,今年受氣候忽冷忽熱影響,兩個多月就有34隻海龜通報,大年初二就有海龜通報,目前救治11隻海龜照養,救援團隊捨棄年假照護相當辛苦。

管立豪指出,全球海龜數量逐漸減少,台灣可以看到海龜的數量雖多,依據程一駿推估,台灣沿海約有100隻海龜;但上岸產卵的數量越來越少。除了氣候因素,海洋污染的情況相當嚴重,海龜死亡解剖後都殘留塑料廢棄物,這些塑膠製品塞滿胃部,食不下嚥導致飢餓虛弱死亡;包括安安在內幸運獲救的海龜,也常排出塑料製品。

「海龜通報是好的,以前都認為死亡不須通報,但我們希望死亡的個體了解台灣沿海海龜死亡比例以及死亡狀況,經由通報建立海龜基本資料,提供保育策略。存活的個體則一定要救!」他說,建立通報系統之後,各縣市政府、海巡都十分積極轉介到海龜救援系統,為海洋保育加分。

管立豪承認海龜保育經費相當有限,民間團體的力量相當重要,福智團體即提供包括食蛇龜等原生龜的收容,作為保種中心。

2011年起福智佛教基金會即與官方、專家及民間合作,以合法、正確的方式,實踐兼顧護生與生態保育的行動。護生事業專員陳奕成表示,基金會至今已與海洋大學、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及林務局澎湖海龜復育中心合作,共善放超過57隻保育類海龜;與林務局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合作,野放超過245隻台灣保育類動物。

有感於全球塑膠垃圾污染已危及海洋生物及全人類健康及生存,當日野放活動後,千名信眾也展開淨灘行動,還給海龜乾淨健康的家園。

安安的名字是由台電人員命名,希望康復後平安順利,這也是繼前(2014)年綠蠵龜「卡卡」後,第二隻在大潭電廠水渠道前沉浮的海龜。

台灣沿海有五種常見的海龜,牠們終年生活在海底,除非生病或產卵,很少浮上海面或接近沙灘。程一駿說,綠蠵龜從卵孵化到成龜的存活率僅約為千分之一,是珍貴的保育類動物,雖號稱全世界最大的爬蟲類,從恐龍時代就存在數百萬年的物種,卻在近200年內面臨滅絕的危機。

民眾若發現受傷海龜,可以撥打海巡署報案專線118或0978-952145

 

憶311慌亂 日前相菅直人:核災一役幾乎敗北

$
0
0
本報2016年3月14日綜合外電報導,許世旭編譯;蔡麗伶審校

福島核災五週年,當年的日本首相揭露政府高層極力控制嚴重受損的福島第一核電廠多重反應爐熔毀時的驚慌與混亂,並坦承日本在核災中幾乎要撤離高達5000萬人。

Warren Antiola(CC BY-NC-ND 2.0)

2011年3月12日,日本前首相菅直人在東日本大地震後的記者會上向國旗鞠躬。圖片來源:Warren Antiola(CC BY-NC-ND 2.0)

日本前首相菅直人接受英國媒體專訪時形容,「未來日本做為一個整體的存在正面臨危急關頭。以撤離5000萬人的規模而言,就如同在一場大戰中敗北。」

他表示,他曾考慮疏散首都東京以及第一核電廠方圓160英哩以內的所有區域,並且宣布軍事管制。菅直人坦承他的驚慌,因為無法從核電廠的經營者東京電力獲得任何清楚的資訊。菅直人對於日本政府的主要核能安全顧問寺坂信昭的表現感到非常震驚,因為他無法提供清楚的回應。

「我們問他,你瞭解核能問題嗎?他說,不瞭解,我主修的是經濟。」

擔任「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院長」的寺坂信昭後來被免職,東電總裁勝俣恒久上周也因在核災中業務過失遭起訴。

菅直人表示,「當我們獲報電力中斷且冷卻系統停止運作,我感到背脊發涼。從3月11日意外發生後,我們無法阻止輻射汙染擴散,如果所有6個反應爐都熔毀,絕對會影響到東京。」「從一開始我就高度憂慮對東京的影響,我考慮過疏散整個東京,如果情勢持續惡化,實施類似軍事管制的緊急法律也是可能選項。」

將海水注入反應爐避免了全面的災難。當時的第一核電廠廠長吉田昌郎事後表示,在那種絕望的情況下,他曾考慮過切腹自殺。

當地時間15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和4號機組相繼爆炸。上午8點,核電站正門前的輻射量為每小時8217微西弗,相當于普通人年可被輻射量上限的約8倍

當地時間15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和4號機組相繼爆炸。上午8點,核電站正門前的輻射量為每小時8217微西弗,相當于普通人年可被輻射量上限的約8倍。

菅直人表示,當時極度缺乏精準的資訊,很難做出準確的判斷。「我知道雖然我們當初所知有限,但這可能是一場超過車諾比的災難。當初車諾比事件只有1個反應爐,現在福島有6個。」

雖然福島事件的輻射外洩並沒有造成立即的死亡,但仍迫使40萬民眾撤離,多數民眾仍無法返家,福島縣政大部分停止運作。菅直人表示,時至今日,核災仍是現在進行式。燃料棒仍留在第二、三號反應爐裡,而無論Tepco說甚麼,少量遭輻射汙染的水還是每日滲出。

菅直人表示,這次的經驗使他從核能支持者轉變成堅定的反對者,「我的觀點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在這個議題上你必須權衡風險與利益。一個反應爐熔毀就可能摧毀整個核電廠,不論可能性多低,都是極大的風險。」

菅直人在2011年由於外界強烈批評其危機處理而下台,一項國會調查指控他因前往電廠巡視而影響救援人員、隱匿資訊、誤解Tepco有關撤離人員的請求。然而,另一項獨立調查則認為,菅直人指示「福島五十勇士」堅守崗位的決定至為關鍵。菅直人向每日電訊報表示,「我前往Tepco的辦公室要求他們不要撤離,至今我仍為此而受批評,但我現在仍然認為在危機中,那是一項正確的決定。」

他批評他的繼任者安倍晉三首相重啟日本的部分核電廠,他表示日本尚未學到足夠的教訓,並且不願正視第二次災難的風險。菅首相並且加入反對重啟核電廠的抗議示威活動。

菅首相表示,「政府政策與民眾的期盼有明顯的衝突,雖然採取諸如加高保護牆等附加防護海嘯的措施,但我不認為足夠。海嘯過後,日本也度過了數年沒有核電的日子,因此這是可以做到的。」

這位日本前領袖說「有許多的意外事件肇因於3月11日以前」Tepco的自滿與誤判,這項陳述獲得官方調查的認同,這次的核災其實是「人禍。」

上週,日本的刑事調查決定起訴東電總裁勝俣恒久及另兩位經理,他們早在2009年就知道核電廠無法承受海嘯襲擊,而即使知道這項風險,但卻未能採取預防性措施。

核燃料的未知旅程

$
0
0
採訪、撰稿:張岱屏;攝影:陳忠峰、 陳慶鍾、鄭嘉明;剪輯:陳忠峰

2011年,福島核一廠因為地震海嘯,三座反應爐發生爐心熔毀。五年過去,搶救仍在進行,東電不斷向熔毀的反應爐灌入冷卻水,受污染的地下水、除污後的輻射污泥,一排又一排,占滿原本的樹林與空地...福島核災後,國內反核聲浪也達到高峰。2014年政府宣布核四封存,核四爭議暫時平息。然而另一個更大的風暴,卻在既有的核電廠內,隱然成形。

福島核一廠的搶救仍在進行。攝影:陳忠峰、陳慶鍾、鄭嘉明。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核一、核二廠,從1970年代運轉至今,用過燃料至今都存放在水池,存放密度早已超出原始設計。由於核一二廠用過核燃料乾式貯存計畫不斷延宕,用過核燃料如果不能從水池取出,並且找到適合的存放地點,核一二廠的四部機組,將在今年底、明年中陸續停機,提早退休。那麼,地方居民甚至部分核工專家,他們對現行的乾式貯存,究竟有什麼疑慮?

目前台電規劃的核一核二乾貯設施,都採露天存放方式,先把用過燃料放在不鏽鋼密封鋼桶。外面加上混凝土護箱和混凝土屏蔽。護箱上設計空氣進出口,利用自然對流降溫,用過燃料從水池取出溫度仍高達200度,混凝土外部也有80度。

目前全世界總共有120個左右的乾式貯存場,美國、加拿大多半採不鏽鋼外加混凝土護箱,採戶外存放。日本核廢專家澤井正子指出,這種設計有其缺點,因為不鏽鋼焊接部位可能因為鹽分、溫溼度等影響,發生應力腐蝕現象,所以目前日本與歐洲的乾式貯存,都是採用鑄鐵或銅合金,一體成型的護箱,置放在室內,以降低應力腐蝕風險。另一方面。貯存桶焊接封死後沒有任何監測機制,難以掌握裡面的狀況,當40年後要打開,如何確保裡面的燃料沒有破裂腐蝕?

乾式貯存另一個問題是搬運。目前核一、核二乾式貯存桶是美國NAC所設計,核一每桶存放56束,核二每桶預計存放87束燃料,核工學者賀立維與民間團體認為存放密度太高,增加未來搬運上的困難。

日本福島核一廠的乾式貯存場在311時廠房被沖毀,海水淹沒核燃料的護箱,所幸燃料棒沒有嚴重損壞,也因此場址的安全性非常重要。核一廠乾式貯存場位於乾華溪旁,乾華溪上游是農委會公告的土石流潛勢溪流,當年參與審查的地質學者賈宜平認為,用過燃料在這裡長期放置,並不是很適當。

核一廠乾式貯存場位於土石流潛勢溪流乾華溪旁。。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針對民間團體與地方居民提出的疑慮,台電雖然在地方舉辦說明會,但溝通成效不佳。在得不到地方支持下,2013年,原能會核准台電進行核一乾貯的熱測試,但卡在新北市政府不核發水土保持完工證明,熱測試無法進行。對台電來說,核一受阻,核二乾貯勢在必行。去年行政院將核二乾貯,改列國家重大工程,改由農委會核發水土保持完工證明,所有程序幾乎完備,新北市政府最後藉由一個小小的逕流污水計畫許可權,將核二乾貯暫時卡住。地方居民也在義務律師協助下,展開司法訴訟,希望撤銷核一、核二廠乾貯設施的環評。

核一、核二用過燃料棒,之所以走到今天這個進退兩難的地步,跟過去封閉的決策程序有關。原能會雖然是台電的監督單位,其下的核研所,卻又承攬台電核一乾貯的工程,自失立場。

決策過程不夠公開、球員兼裁判的疑慮,再加上過去蘭嶼低階核廢料處理草率,遷場不斷跳票等負面經驗,讓民間團體對乾貯設置缺乏信心。在乾式貯存遲遲無法過關的狀況下,台電祭出了最下策,也就是「境外再處理」計畫。

目前最有可能接受台灣用過核燃料再處理的是法國,不過法國核能專家馬里格納克去年受邀來台指出,寄望把核燃料送出國,很可能是一場空。馬里格納克指出,因為再處理費用高昂,加上國際法規限制,世界各國已經很少把核廢料送去國外再處理,法國再處理公司AREVA也已經瀕臨破產。而且用過核燃料被萃取岀鈽與分裂鈾等元素後,還會剩下高階、中階與低階等不同成分的核廢料,成分更加複雜,20年後還是會送回台灣,台灣花112億向法國買的,不過是拖延20年時間而已。

瑞典的最終處置場地下實驗室。是一條3.6公里長、深達地下460公尺的隧道。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不只是台灣,全世界所有使用核電國家都面臨核燃料如何處置的難題,目前只有芬蘭跟瑞典兩個國家,有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址。芬蘭早在1970年代就開始進行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研究,2001年芬蘭國會通過距離首都赫爾辛基272公里的奧爾基洛托為最終處置場,開挖安卡洛地下高放實驗室,隧道深達地下500公尺,預計在2020年啟用,成為世界上第一座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將9000噸用過核燃料,存放在地底十萬年。

瑞典則是在1990年開始建造最終處置場地下實驗室。他們挖掘一條3.6公里長、深達地下460公尺的隧道,設計時不但考慮到地質穩定性,還設想數萬年後的冰河期可能對最終處置造成的影響。雖然芬蘭與瑞典已有最終處置地點,但沒有興趣也不可能接受其他國家的核廢料。

高階核廢料的最終處置,需要結合地質、材料、工程等跨領域專業,台大地質系教授賈宜平直言,台灣對於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選址與設計的能力,落後先進國家30年以上,是社會大眾不了解的一大隱憂。

台灣跟歐洲的地質環境完全不同,要在台灣找到能夠確保安全存放10萬年的最終處置場所,比起歐美更加困難。台電曾經在金門、花蓮秀林鄉等地進行高階核廢料潛在場址的地質鑽探,但因缺乏溝通,導致地方居民抗爭。

反核民眾。攝影:陳忠峰、陳慶鍾、鄭嘉明。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目前核一、核二、核三廠的水池裡,總共有3620公噸、17552束用過核燃料,在廠內乾式貯存難以通過,最終處置又遙遙無期下,台電目前規劃集中式貯存場作為中期貯存的方案,希望能找個無人島或準無人島,做為中期貯存的場址。

然而中期貯存場的設置,法源在哪?如果還是台電自行決定,如何能取得公眾的信任?台灣目前對於高階核廢料處理,該經過什麼樣的公眾討論程序?由誰來決定?法令上幾乎一片空白。

行政院在去年提出行政法人放射性廢棄物管理中心設置條例草案,學者賈宜平也提出放射性廢料管理條例草案,民間團體則認為兩個版本各有缺點,計畫另提新的草案。希望讓核廢料的管理能夠法制化,突破現在由台電自行決定、過程封閉,無法建立公信力的僵局。

核電廠營運將近40年,核廢料是既成事實,也是共業,不論是反核、擁核都必須面對。核電所遺留的風險與危害,不應該理所當然的留給邊陲居民與我們未來的世代。接下來必須開啟對話空間,讓社會大眾共同參與,討論解決之道。面對核廢,挑戰,才正要開始...

核廢貯存是核電國家共同的難題。攝影:陳忠峰、陳慶鍾、鄭嘉明。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國土法,給問嗎?地政學者戴秀雄來解答(一):從過去缺失看國土法未來

$
0
0
本報2016年3月14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2015年《國土計畫法》(簡稱國土法),終於在立法院通。作為國家山林永續發展的最高指導原則,《國土法》是否是一切土地爭議的解答?《國土法》是從《區域計畫法》演進而來,能否突破舊法的窠臼,朝著理想前進?

國土法通過之初,本報即邀請環境律師詹順貴內政部營建署來為讀者解惑。為讓民眾更深入了解國土法,特地邀請政大地政系助理教授戴秀雄,從國土法法規本質的限制、歷史發展的脈絡、人為執行的問題、看解讀國土法的未來。

國土治理相關法案簡介:
國土管理是中央與地方層層負責的概念。《國土法》通過後,中央須公告實施「全國國土計畫」,之後,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再依此原則公告「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 (以下簡稱縣市國土計畫)與國土功能分區。

《國土法》通過以前,國土治理分為三類:都市土地由《都市計畫法》管理;非都市土地由《區域計畫法》管理;國家公園則由《國家公園法》管理。

《國土法》雖然是從《區域計畫法》演進而來,但未來所有土地都會納入《國土法》之下統籌計畫,《國土法》將成上位法。全國土地劃為12種分區,依據不同分區而有不同的使用利用跟管理規則。

Q1:《國土法》如何管制全國土地的使用,能管制個別土地嗎?

戴:「全國國土計畫」是站在最高的角度,綜觀國土的整體分配,所訂下的大方向,大策略,各縣市再依「全國國土計畫」訂下的原則去訂定「縣市國土計畫」並決定土地功能分區的配置。

舉例來說:「全國國土計畫」考量全國糧食安全,訂下國家應保有的最少農地總量後,會要求地方維持農地基本面積。至於哪塊地應劃為農業發展區,則屬地方政府的權責。「全國國土計畫」本身並不直接管制個別土地。

土地一旦被劃入不同的分區,土地利用的管制就會隨之不同。例如農業發展區上就不能蓋工廠,而國土保育區上的開發也會受到限制。所以,個別土地之利用其實是落實在「縣市國土計畫」跟「都市計畫」。大眾解讀《國土法》前必須先有這層認識。

國土法修改後,空間計畫系統的改變。製圖:陳文姿

國土法修改後,空間計畫系統的改變。製圖:陳文姿

Q2:《國土法》是從《區域計畫法》進展而來,而《區域計畫法》最令人詬病的就是只要分區不合需要,申請分區變更就可以開發了。《國土法》如何避免此問題?

戴:雖然《區域計畫法》中對土地分區的使用有所限制,例如農業區不得建工廠,但在這種狀況,只要申請分區變更,將農業區變更為工業區,就可以避開這些限制。導致土地管制功能喪失殆盡,區域計畫被架空而無力化。

鑒於過去《區域計畫法》所定的「開發許可」進行分區變更時,無須檢討整體區域計畫,可直接個案核准開發案的土地分區與編定。《國土法》中,改採「使用許可」。差異在於分區不能被個案變更,只要不符合分區規定,就無法通過申請。

此外,《國土法》中增加公民參與的機制,未來審議過程都要辦理公聽會、公開展覽。藉由民眾參與監督,未來《國土法》對於土地使用管制的控管力或指導力,將有明顯的提升。

Q3:過去地方政府常以新訂或擴大都市計畫不斷的擴大對土地的需求,《國土法》未來可以解決這問題嗎?

戴:《國土法》通過後,雖然「國土計畫」將取代原先的「區域計畫」,成為我國空間規畫與發展最上位的法定計畫,但其實質控管能力,恐仍受限其歷史脈絡跟既有的行政組織。

《區域計畫法》長年以來在實務上幾乎無足輕重,這要從法制發展的脈絡來看。由於人口密集聚居造成土地利用的衝突,土地規劃需求衍生,因而產生《都市計畫法》。後來,非都市的土地(都市計畫區以外土地)管理問題漸多,才開始制定《區域計畫法》。所以《都市計畫法》的誕生遠早於《區域計畫法》。

在這種脈絡下,雖然過去《區域計畫法》條文中有明定可以控管都市計畫土地,但實質上,並未真正嘗試去指導都市計畫。《國土法》對此問題已加以補強,但成效仍需觀察,畢竟問題的產生是出自行政上的執行不力,而非法律條文。

Q4:過去《區域計畫法》雖有土地分區的使用限制,但並未落實《國土法》如何解決執行面的問題?

戴:台灣許多問題都不在法律,而在執行,如現行法規能確實執行,成效將很驚人。以整頓農地上的非法工廠為例,現有法律就足以處理,但縣市官員與地方代表擔心得罪人,不敢去做,這是人為問題。

《國土法》雖可提供國土永續發展基金,可供地方政府強迫將非法工廠遷出農業區,但地方是否執行,仍待觀察。事實上,問題也不僅止於地方,中央政府過去也常以重大建設或經濟發展為由,架空區域計畫。

例如,當初規劃國光石化時,經濟部就不曾從國土規劃的角度去檢討其計畫;而農發條例第18條更開下惡例,打破土地使用管制,允許不應有建築物的農業用地上興建農舍。

過去《區域計畫法》管不住政府部會的部門計劃(例如水庫、道路、工業區),現在《國土法》中則規定,興辦一定規模的部門計畫都應遵循國土計畫的指導。如能確實做到這一點,《國土法》才會真的不一樣。

開放環境資訊 公民2.0準備接招!

$
0
0
作者:林心乙(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

你知道嗎?想要關心或參與環境治理,可以用的裝備越來越齊全了!

什麼是「開放政府資料」?

「資訊公開」是台灣各議題現場都能聽見的呼聲,意謂著人民渴望參與公眾事務。在這個被網路科技佔滿的時代,資訊公開的概念幻化成各種形狀,「開放政府資料」即為一例。相較於傳統資訊公開要求文件資料的公布,開放資料更著重於原始資料的數位化,以特定格式置於固定網址,便於一般民眾搜尋閱覽及加工利用[註1]。

開放政府資料在台灣逐漸受到重視,行政院自2012年開始進行相關措施,其開放的資料[註2]經民間技術人員轉化為易懂的圖像,對資訊的分析與傳播有顯著的成效[註3]。我們知道,資訊開放和訊息傳播程度提升,能讓更多公民有能力、有管道參與公眾事務,進而促成政策或現實的改變,可說是民主升級的必經之路。

我們要的環境資訊開放

從近年的汙染案件中可見,人民想要了解、關心環境的呼聲逐年增高。由政府掌握的各種環境資訊如河川水質、空氣品質、危險化學物質資訊等,與人民健康安全關係重大,於情於理皆應該列為開放資料。

160121p12-001.jpg

民間團體共同召開【水污監測要擴大連線,更須即時公開】記者會。攝影:周東漢。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

今年9月地球公民基金會與友團召開記者會,希望環保署能將既有納管的84家和即將擴大納管的273家業者之放流水即時監測資訊,連線至環保署並即時上網公開,開放環境資訊供人民閱覽使用。可惜,環保署的計畫與民間團體的期待有所落差。按官方計畫,新納管的273家企業雖須建置自動的即時監測設備,但產出的資訊僅以電子看版公告於廠房外牆,不須連線至各級環保單位做線上公開,環保署也沒有提出期程要求企業按期達成線上公開之目標。

環保署提出的水質即時監測資訊公開計畫。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

政府與公民的挑戰

自動即時監測設備建置好了,訊息卻只能公告於廠址外牆,這是多麼荒謬的事情?令人納悶,為什麼上網率達八成的台灣[1],要廠商將水質即時監測數據連線、上網公開這麼困難?承辦業務的環保署人員表示,推行監測資訊公開所遇到的障礙有經費和人力不足、資訊傳輸整合等問題。特別是經費與人力缺乏的部分,承辦此案的只有1.5個人力,而輔導廠商能夠穩定準確地將資訊傳送至環保署系統並不如外界想像的連線那般容易,要經過抓錯和諸多繁瑣程序,通常一家廠商就要輔導許久。

政府資料開放平台圖片來源:政府資料開放平台網頁截圖

 

環保署環境資源資料開放平台。圖片來源:環保署環境資源資料開放平台網頁截圖

我們看見推動開放資訊的困難遠不只是政府刻意阻擋、怠惰等等而已,問題也出在更上層的資源分配,以及設備與資訊轉型的陣痛期。民間倘若不從此困難點著手,僅以政府惡意阻擋資料開放來抨擊,恐怕難以解決問題。

開放資料引發的陣痛不只是政府部門有,也可能發生在民間團體。過往決策權和多數資訊僅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與人民的知識和權力不對等之下,民間自然與政府站在對立的位置。如今,開放政府資料將越趨豐富,呼喊人民作主的我們,是不是準備好站在同樣的知識基礎上,共同想替代方案,而不只是習慣以對立的角度要政府提出辦法了?開放政府資料、參與式預算和開放政府的部分內涵在於創造人民與政府有更合理的合作溝通模式。公民奪回更多權力的之後,也須付出相對應的努力。我們渴望政府進化,但是否體認到自己也必須進入公民2.0?

註:

  1. 關於「政府資訊公開」與「開放政府資料」請見《藏智於民:開放政府資料的原則與現況》
  2. 請見政府資料開放平台
  3. 更多案例可參考g0v零時政府網站
  4. 台灣上網率資料來源

【南台強震】八縣市土壤液化潛勢圖 今上網公布

$
0
0
本報2016年3月14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你家有發生土壤液化的危險嗎?台北市、新北市、宜蘭縣、新竹縣市、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等八縣市的土壤液化潛勢區今天中午起上線,民眾只要進入中央地質調查所網站,再點擊右側《土壤液化潛勢查詢系統》(或使用TOGS)即可查詢。圖上的紅色區塊代表土壤液化高潛勢區,發生強烈地震時,可能會受到中度至嚴重影響。

為了避免恐慌,內政部除了提供簡易自主檢查,也請大地工程師到這次公布的八縣市駐點,協助民眾解決問題。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解釋,土壤液化受到地震震波方向、遠近、程度的影響,不是每次地震就會發生土壤液化,且土壤液化對建築結構影響較少,造成傷亡相對低,民眾不須過度恐慌。

土壤液化潛勢圖查詢結果 圖片來源:地質調查所

土壤液化潛勢圖查詢結果。圖片來源:地質調查所

雙北等八縣市首波公布 政府提供配套協助民眾查詢

206南台地震震出各界對土壤液化的關切,行政院長張善政指示經濟部地質調查所(簡稱地調所)於一個月內公布土壤液化潛勢區。不過,礙於調查進度,首波僅先公布8縣市。台中市、彰化縣、嘉義縣市、雲林縣預計今年才會調查完成。其餘縣市將陸續調查公布。 

各縣市土壤液化公布時程  資料來源:地質調查所 製表:陳文姿

各縣市土壤液化公布時程建築物位於高度土壤液化潛勢區(紅色區域)時您應該知道的事

地調所表示,這次公開的土壤液化潛勢圖分為三級,代表5到6級強烈地震發生時,可能發生土壤液化之輕重程度。紅、黃、綠三色分別為高、中、低潛勢區,高潛勢區表示地基可能中度至嚴重影響。目前已調查的區域,高、中潛勢地區所佔面積皆在各縣市總面積10%以下,以沿海、河道兩旁、或古池塘等地潛勢較高。

土壤液化潛勢高、中、低之地質條件示意圖 圖片來源:地質調查所 製表:陳文姿

土壤液化潛勢高、中、低之地質條件示意圖

這次提供的資料分成民眾版專業版。民眾只需輸入地址即可查詢。專業版除了提供45種整合地質資料,也提供開放資料 (open data),g0v或是黑客松等都可進一步加值應用。

內政部表示,並不是看到紅色就代表危險,土壤液化的風險與建築設計有關,1999年底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修正後的建物、地下室三層以上、或已加強建築基礎的建物,土壤液化的風險都會降低。

為避免民眾恐慌,內政部除了提供相關資訊,教導民眾自主檢查外,,如需專業諮詢,民眾也可先申請建築物結構設計圖與地質調查報告,聯絡當地縣市政府的土壤液化工作站駐站的大地技師。

家在紅區?土壤液化潛勢精密度不足  內政部:會進一步鑽探

內政部營建署署長許文龍解釋,這份中央所公告的土壤液化潛勢圖,精準度只有1/25000精準度以此精密度無法作為禁限建或是建築管制的依據。未來會與地方政府合作,收集更多資料並增加鑽探,才能提供更精確的資料。

內政部表示,除了補助老屋健檢外,也會補助地方進行地質改善,以社區為單位進行區域的土質改善。前期會先採示範計畫,成果會公開供其他地區參考。

陳文山則提出,地質鑽探所費不貲,建議成立國家岩芯中心,彙集政府與民間的鑽探資料,有足夠資料後分析才能更精細。

家在黃綠區?  學者:土壤液化變因多 無需過度擔憂 

台南市都市發展局主任秘書謝文娟則發現,206地震發生嚴重土壤液化的安南區、中西區、 北區、新市區在這份圖資上卻是在中、低潛勢區,可能需要進一步的鑽探,才能達到精確度。

陳文山則認為,並非是圖資不準確,而是變因太多。震波從不同方向而來,進到區域後會產稱的震動不同、地震的遠近也不同,並不是劃入高潛勢區後,每次地震就會發生土壤液化。

陳文山說,土壤液化並非新課題,九二一也曾發生,但當年因土壤液化造成的傷亡與損失都相對少,並未引起注意。對於這次公布土壤液化潛勢圖,陳文山還是予以肯定,至少讓大家了解居住的環境。不過,他表示,土壤液化未必會伴隨地震發生,發生時只要建築結構沒有受損,傷亡相對較低,民眾無須太過恐慌。

土壤液化潛勢圖_臺北盆地資料來源:中央地調所

土壤液化潛勢圖_台北盆地資料來源:中央地調所

土壤液化潛勢圖_台南全區 資料來源:中央地調所

土壤液化潛勢圖_台南全區 資料來源:中央地調所

土壤液化高、中、低潛勢地區多所佔比例 資料來源:中央地調所

土壤液化高、中、低潛勢地區多所佔比例 資料來源:中央地調所

松菸爐碴屋引熱議 立院召部會首長說分明

$
0
0
本報2016年3月14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日前松菸文創大樓發生「青春痘牆面」爐碴屋一案引起社會討論,14日上午立院社福衛環委員會找來多部會報告「現行事業廢棄物處理」,除了追問松菸大樓是否有重金屬污染等安全、爐碴來源為何,如何杜絕實為廢棄物的爐碴以「再利用」之名在高雄旗山、台中神岡、后里、清水等全台農地亂竄,更是現場委員關心的重點。

20160314爐碴

14日立院社福衛環會,找來多部會報告現行事業廢棄物處理。攝影:賴品瑀。

環署坦言:管理出漏洞

長期關注事業廢棄物管理議題的立委林淑芬,本週適逢輪替衛環委員會召委,找來包括環保署、經濟部工業局,與農委會、交通部、內政部營建署、衛福部、科技部、財政部等部會到場進行報告。

「三級的管理裡面必定出了漏洞。」環保署署長魏國彥首先坦言,認為松菸大樓一事是警訊。

由於松菸文創大樓外牆摻用電弧爐煉鋼還原碴,造成外牆凸起剝落,雖然是否造成建築結構上的安全、是否有重金屬污染等疑慮尚未得到證實,且依照經濟部相關再利用管理辦法,電弧煉鋼爐碴經安定化處理、化學成分檢測合格,混入混凝土並不違法,但因此案引發疑慮,工業局日前宣布先停用3個月以釐清爭議。

追究管理的環節哪裡發生疏漏之餘,工業局日前也提出將依「經濟部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管理辦法」第3條規定,暫停還原碴再利用於非結構性的混凝土粒料原料及非結構性混凝土原料用途,至少3個月。對此,營建署在詢答中,更進一步提出建議刪除此項還原碴的再利用。

委員會更在中午的臨時提案中,提出應將氧化碴一同暫停使用3個月,待相關管理措施加強。但在工業局表達同意時,魏國彥卻持相反意見,指出我國還原碴每年約40萬公噸,但氧化碴卻是140萬公噸,兩者相差了3倍之譜,若將氧化碴也納入,恐怕影響進行中的營建事業,貿然停用反造成非法流出、污染環境的狀況。另魏國彥亦建議將停用的期限更改為五月政權交替後,讓下任政務官擁有決定的空間。

20160314爐碴

國內事業廢棄物分屬10部會管理,翻攝環署報告資料。攝影:賴品瑀。

事業廢棄物分由10部會主管 「沒牙齒沒棒子!」

「環保署跟工業局不要推來推去!」立委洪慈庸如此要求相關部會。

比起爐碴屋的問題,委員更關注爐碴流竄全台農地的問題。目前依照廢棄法第39條規定,事業廢棄物的再利用分屬環署、經濟部、農委會等10個各事業主管機關負責管理,然負責管理國內八成以上事業廢棄物的經濟部工業局,局長吳明機卻大呼敦請加速《資源循環利用法》立法,將責任交還環保署。

我國每年約產生1880萬公噸的事業廢棄物,其中1662萬公噸,佔88.2%為工業廢棄物,其次為166萬公噸的營建廢棄物,佔8.8%。事業廢棄物的流向,約八成流向「再利用」。以「資源化、再利用」作為達成「零廢棄」的手段,政府在2001年推出包括《廢清法》等法令,並依照廢清法第39條,由中央事業主管機關負責管理,但執行至今,任意棄置與掩埋的違法行為時有所聞。

在混凝土暫停使用還原碴的3個月內,工業局提出將強化再利用管理措施與敦促廠商自主管理。但如何具體落實,跨部會尋出答案,立委倒有些質疑。

林淑芬指出,在各部會報告中發現有人員不足的窘境,質疑會淪為沒有管理的「假管理」,就是環境災難產生及生命健康風險提高的來源。例如工業局由永續發展組廢管科1位科長、3位承辦人員兼辦,營建署由建管組1名承辦人員兼辦,環署自身同樣僅在處理機構、再利用這兩項的資訊管理業務,各有一個科長、一位技正或聘用人員。魏國彥亦以「沒牙齒、沒棒子」形容目前主管機關管理爐碴等事業廢棄物的窘境。

澎湖、石門雙擱淺 環署:除污機具就定位

$
0
0
本報2016年3月14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耘海」輪與「德翔臺北」貨輪相繼於澎湖與石門發生擱淺事件,環署水保處處長葉俊宏表示,待海象較穩定時,便將展開除污。

預計澎湖耘海輪可從16日展開除污,約2到3日可完成漏出的柴油;德翔臺北則應可於15日展開工程,但由於漏出的是較黏稠的重油,至少需12天才能完成。

105年3月13日監控耘海輪船體狀況及海域油污染情形,環保署提供

13日監控耘海輪船體狀況及海域油污染情形,環保署提供。

本國籍「德翔臺北」貨輪於10日擱淺,環署在13日下午已於難船旁完成平台定位,並將抽油管線、空壓機、氣動幫浦等抽油等設備上船,但受限於氣象與海象條件,尚未展開抽油作業,環署預估15日中午可以展開作業。但由於漏出的重油較為黏稠,預計得花上12天才能完成。

13日,應變中心除了要求船東針對吸油棉工作通道已破損或有髒污部分應適時更新補強,以維護工作人員安全及預防二次污染。另外,關於老梅綠石槽景觀區,由於當地並無油污,日前新北市政府環保局所佈設的吸油棉索已先撤下,以免潮浪往復衝擊造成設備或藻類的損壞。後續也將在作業安全條件許可下開始進行潛水調查及水下攝影。

至於澎湖耘海輪,13日清晨曾嘗試出動抽油平台船及搭載4部抽油機組等抽油管線設備,前往船舶擱淺地點進行抽油相關工作,但因海象狀況不佳,拖船及平台船無法完成定位固定,而提前返航。葉俊宏表示,據氣象預測,應該16日可以展開除污,由於該船漏出的是柴油,比起德翔臺北較易處理,約二至三天即能完成。

路邊採藥 四季盛開的大花咸豐草

$
0
0
作者:王升陽(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中研院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

告別濕冷的冬天,又回到百花齊放的季節。這個季節開花的植物雖多,但三月我卻想寫寫一年四季都努力開著花,認真活著的大花咸豐草。

聽我這麼說,認識它的人可能會皺個眉頭說:「大花咸豐草?不就是那個入侵種?」是啊!在台灣平地看到的菊科(Compositae)鬼針草屬(Bidens)的植物大概就是大花咸豐草了,小花咸豐草及黃花咸豐草等可能要有點運氣才會碰到。

大花咸豐草。攝影:王升陽。

大花咸豐草。攝影:王升陽。

初會菊科藥草

對於大花咸豐草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情感,一方面我覺得它漂洋過海來到這,卻可以努力地開著花繁衍著後代,或許人類從生態保育的角度來看,會覺得它是討厭的入侵種,但是有時候我常在想人類在這滄海桑田的時空演化中又是扮演了什麼角色?另一方面,現在想起來我開始認真地研究大花咸豐草的化學成分時,可算是我研究生涯中「最幸福」的時期。那時我在中研院做博士後研究,上面有老闆幫我找錢拼計畫頂著,我只要開心的作研究寫論文就好,那真是一段美好的時光。

應該是2002年,那時的國科會(科技部的前身)要楊寧蓀主任組一團人去法國開一個台法雙邊天然藥物研討會,我有幸被楊老師選中,要我隨這群當時已是有頭有臉的大教授一同前去。我認真地準備著要上場的演講,台灣的菊科草藥的研究進展就是我演講的主題,我開始搜尋整理台灣學者對菊科藥草的研究成果,同時也拉著太太有空就跑去台北西昌街青草巷去跟那邊的「大師」們混,除了吸取這些草藥的使用方法外,也請他們幫我採藥草,接著就拿回中研院煮藥、分成分、做活性篩選。這樣做自己喜歡的事,其實很幸福。

從化學成分來說,大花咸豐草含有豐富的黃酮類化合物(flavonoids),在葉子中就高達5%,主要的類型是查爾酮類(chalcones)和黃酮醇類 (flavonols)。另外,咸豐草成分中也含有一些菊科植物中較特殊的多炔類(polyacetylenes)化合物,這種具有不飽和的三鍵化合物在咸豐草中多以醣苷的型式存在。除了上述兩類化合物外,大花咸豐草中亦含有豐富的如咖啡酸之酚酸類(phenolic acid)化合物,同樣的除了游離態之酚酸外,這些酚酸類化合物也多以糖相接。

菊科植物最進化

在種子植物中,菊科是最進化也是數量最大的科之一,約有1000個屬,超過2萬5000種,本科包含了許多重要的藥用植物、油料植物、蔬菜和觀賞植物。這個在植物演化過程中年輕且進化程度較高的科,雖然出現在地球的時間較晚,但由於它們具有較先進的植物形態結構,且對於環境的適應力強,使得菊科植物不論是在種的數量還是分布的範圍均為種子植物之冠。研究指出大花咸豐草每個小花的花柱基部有圓筒狀的蜜腺圍繞,單個花序內可自交,自交結實率和花粉活力高。

而主要授粉昆蟲包括灰蝶科(Lycaenidea)、粉蝶科(Pieridae)和黃蜂科(Braconidae)。對咸豐草而言,其靈活交配機制是其廣泛分布的主要原因,此外其結實量大、種子生產迅速且適於傳播,以及種子萌發範圍廣和快速萌發等特性也是其入侵性強的原因。

消炎青草路邊有

大花咸豐草是台灣重要的蜜源植物,攝影:王升陽。

大花咸豐草是台灣重要的蜜源植物。攝影:王升陽。

如果您跟我一樣喜歡喝青草茶的話,菊科的草藥是台灣民間常用的原料,當然大花咸豐草也是各家廣為使用的藥草。從組成分角度來看,咸豐草含有的豐富黃酮類與酚酸類確實為極佳的抗氧化與抗發炎的成分,在我的活性篩選結果看來,菊科草藥的熱水萃取物中,大花咸豐草對細胞抗氧化與抗發炎是表現最好的藥草之一。

我要特別說明的是,抗氧化與抗發炎這兩種廣被研究的生物活性雖是「粗篩」,但結果卻是可提供未來進行特殊病症研究的重要指標。

我對於菊科藥草的篩選結果為基礎,這些成果在過去15年間在中研院農生中心的傑出科學家手上陸續「開花結果」。如徐麗芬研究員(我博士後時的老闆)與成大的吳梨華教授就利用體外培養初代人類臍靜脈內皮細胞(HUVEC)的生物檢定活性系統,在大花咸豐草中鑑定出一類不含糖苷基的聚乙炔化合物具新穎生物活性,可抑制 HUVEC 增生、細胞移動和血管管柱結構的形成,以及有顯著抑制血管增生的作用。這項成果顯示植物聚乙炔化合物具有開發為癌症化學預防的天然藥物或添加物的潛力。

那時在徐老師實驗室還有一位我相當傑出的學弟江一民博士,他將大花咸豐草全草經過熱水萃取後,以不同溶劑進行極性分割,發現乙酸乙酯層能顯著抑制巨噬細胞經由細菌脂多醣內毒素刺激所產生的發炎反應。依據生物活性為基準的分劃策略,由乙酸乙酯層鑑定出咖啡酸衍生物咖啡酸乙酯,它能夠有效發揮抗體外細胞與體內皮膚發炎的效果,證明咸豐草的確含有預防或抑制相關發炎症狀的活性成分。

同一個時期徐老師也發現菊科的昭和草(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中含有豐富的活性甘油糖脂質化學成分。這類化合物除了可以有效降低老鼠皮膚過度的發炎反應外,富含這類化合物的昭和草抽出物,也證實能夠有效抑制老鼠皮膚黑色素腫瘤的生長,這個研究成果在2014年也獲得國家發明獎,我也是共同獲獎人,真是與有榮焉。

路邊野草全身是寶

除了徐麗芬老師在菊科精彩的研究外,蕭培文老師對另一個菊科草藥黃花蜜菜(Wedelia chinensis)萃取物中具有能在細胞與動物實驗中有效抑制攝護腺癌生長,並可抑制攝護腺癌細胞內雄性素受體活性並引起細胞凋亡反應,有效減小攝護腺癌原位瘤的生長達 50% 以上,這個研究成果也獲得國家創新獎。

再回頭來說大花咸豐草,那時我們對大花咸豐草所含的多炔類化合物相當有興趣,於是徐麗芬老師與楊文欽老師一起針對這群多炔類化合物進行研究,他們發現這些在大花咸豐草中的新穎聚乙炔糖苷化合物,可以透過調控老鼠免疫T細胞分化的方式,預防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生。而大花咸豐草對於糖尿病的研究成果,是在楊文欽老師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發揚光大,楊老師與目前在中興大學獸醫系服務的張力天老師開啟了一系列對大花咸豐草的研究,他們首先鎖定第二型糖尿病的治療,第二型糖尿病是一種涉及異常胰島素產生途徑與效能的嚴重慢性疾病。

促胰島素分泌劑(secretagogue)藉由增進胰島素產生來治療第二型糖尿病。他們自大花咸豐草中萃取出一種聚多炔糖苷(cytopiloyne),在db/db小鼠或BALB/c小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此外我們發現cytopiloyne可以經由細胞的鉀離子通道及鈣離子通道,來刺激其分泌胰島素。根據這些觀察,進一步的實驗證明cytopiloyne會促進細胞的胰島素基因轉錄及胰島素的產生。說到這您是不是覺得很神奇呀!這一個路邊不起眼的野花,居然全身是寶!就算是侵種好了,說不定它正是上天賜給我們健康的藥方喔!

森林能挺過暖化嗎? 千年後光景3D模擬揭曉

$
0
0
本報2016年3月15日綜合外電報導,高妙嬋編譯;蔡麗伶、林睿妤審校

大自然孕育一片森林可能需耗時1000年。然而,美國有研究學者只花三週就在電腦上完成。科學家如今將能運用這款3D模擬器,模擬出千年之後,越發頻繁的全球暖化、乾旱、林火等氣候變遷現象,會對森林造成哪些影響。

右上和右下圖都是真實的樹;左上和左下則是電腦模擬示意圖。圖片來源:華盛頓州立大學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右上和右下圖都是真實的樹;左上和左下則是電腦模擬示意圖。圖片來源:華盛頓州立大學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在電腦上蓋一座森林

華盛頓州立大學溫哥華分校(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Vancouver)的數學及統計學助理教授Nikolay Strigul和一位數學博士後研究員Jean Lienard共同研發出世界上第一個能模擬真實森林中每棵樹的樹枝、樹葉以及樹根的電腦模擬器。

在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和全球暖化的前提下,他們已模擬出魁北克闊葉森林的林火發生次數增加,將影響植物生長。

「森林在俄文是LES,因此我們以LES命名這個模型」在俄羅斯長大的Strigul說,「森林管理者可以使用這個模型,製造出他們森林的3D影像並模擬未來的變化。」

精細到枝葉根系 把生態系搬上銀幕

運用先進的電腦計算功能,LES可模擬規模100平方公尺的耐旱及耐陰樹林,進一步推估到整片森林。這項模擬器還有許多驚人的進展。首先,他是唯一一個森林模擬器能模擬出每棵樹精細的根系以及樹冠層結構。先前的模擬器都只能模擬出其中一項,無法兼具。

LES的模型可以模擬出在地底下,每棵樹的樹根為了爭取水源的分布狀況;也能模擬出為了爭取更多陽光,每棵樹的枝葉生長情形;更可以模擬出隨著時間,整片森林樹冠層的形狀變化。

科學家運用美國農業部的森林資訊及分析程式(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s Forest Inventory and Analysis Program)以及其他森林的數據庫,還有無人機的偵測資料,來模擬不同的森林。「我們與美國森林部共同合作,研究出一個方法,我們使用空拍機環繞拍攝森林並蒐集其他成像資料。」Lienard說,「我們運用這項數據發展出3D模型,能模擬出真實的空間分布以及生態特徵,這項方法幾乎適用於各種森林。」

未來森林的挑戰 如何在乾旱、林火下重生?

在北美洲大多數地區,氣候變遷導致發生乾旱的頻率增加,我們很難確定這會對森林造成什麼影響,也因此更難預測,經歷林火或是皆伐作業等擾動後,森林會如何回復?要花多少時間回復?這些問題都變得更難以預測。

科學家對森林復原的機制只略知一二。在大規模生態變化地區中,要記錄各式各樣的樹木如何競爭資源,這個過程需耗時數十年才能完成。但是運用LES,森林經營者可以知道在歷經林火或其他破壞之後的森林,有哪些樹種及哪些生態因素對森林的重建是不可或缺的。

「從溫哥華沿著東邊的哥倫比亞河開一小時,你就會發現森林從茂密,轉變為稀疏,最後甚至看到了沙漠。」Strigul說。「我們擔心在未來,越來越乾燥的環境會讓像是華盛頓地區的森林在遭受林火或實行皆伐作業後無法自己復原,這將導致越來越多的森林沙漠化。」

「我們的模型可以幫助預測森林是否有沙漠化的危險或是其他氣候變化的過程,並且能幫助我們選擇該如何來保護這些森林。」他說。

Viewing all 1985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