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85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你來報報】墾丁南灣成墳場? 綠蠵龜又卡網慘死

$
0
0
本報2016年2月25日恆春訊,公民記者瑭芯報導

墾丁的美麗沙灘與海底美景在南台灣赫赫有名,但在墾丁國家公園境內,海洋生物遭盜捕濫殺的遺憾事件也是不勝枚舉,近海海域更多是遭違法漁網或廢棄漁網卡死的生命,21日又有潛水客發現讓人痛心的海龜「網死」事件。墾管處表示,未來將和潛水業者籌組海洋巡守隊,希望跨民間組織能增加人力資源,共同保護海洋生態。

萬里桐的薛教練與助手潛水員無畏海況不佳,仍下海拆除廢棄漁網,後將網具交由墾管處處理。薛教練提供

萬里桐的薛教練與助手潛水員無畏海況不佳,仍下海拆除廢棄漁網,後將網具交由墾管處處理。薛教練提供

漁網來不及即時清除 海龜無辜殞命

事發地點在墾丁國家公園範圍內的合界海域,隸屬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管轄,墾管處與保七總隊第八大隊於事發隔日前往了解,並由萬里桐的薛姓教練與助手潛水員下海拆除廢棄漁網,上岸後將網具交由墾管處處理;而因墾丁礁岩地形與該處潮流變化,加上當日浪大等海況不佳,剪開纏繞的網具之後,海龜就隨浪飄走了。
 
上星期日(21)潛水客在合界海域發現讓人痛心的海龜「網死」事件。李庭嘉提供
上星期日(21)潛水客在合界海域發現讓人痛心的海龜「網死」事件。李庭嘉提供。
經常在墾丁海域潛水的李庭嘉說,這張漁網在年初五下水時就發現,當時未攜帶工具不敢貿然拆除;星期日就在網死海龜面前,見到另一隻海龜才游離開,難道是去哀悼?另外,他也呼籲潛水客沒有適當工具千萬勿貿然拆除海底廢棄漁網!
 
因為他曾在清除廢棄漁網時被纏繞過,以當天網子棄置點只離岸邊五米,屬於浪區,若不慎被勾進去後,網子一旦糾纏,沒有適當工具,技術不好是逃不開的。因此他不禁感嘆美麗的海域裡到處充斥著廢棄漁網,漁網在水下呈現半透明狀態,不只威脅海洋生物,也容易纏到人,對潛水客無疑是隱形殺手!
 
從事潛水活動多年的李庭嘉進一步解說,海面上是浪,深海底是流,而流就像空中的風,看不到,身在其中也躲不開,被漁網勾到就會越纏越複雜越難解,加上緊張越想拉開卻越纏越緊,越想掙脫就會越纏越多,且什麼地方都會勾著。然而十指靈活的人類都如此,何況是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

海生館獸醫李宗賢從照片判斷這隻網死海龜是綠蠵龜。並表示海龜跟鯨豚都是用肺呼吸,雖可長時間閉氣潛水,但若被漁網纏住困於水面下,無法掙脫回海面換氣,恐因嗆入海水而難逃死亡命運。薛教練提供

海生館獸醫李宗賢從照片判斷這隻網死海龜是綠蠵龜。並表示海龜跟鯨豚都是用肺呼吸,雖可長時間閉氣潛水,但若被漁網纏住困於水面下,無法掙脫回海面換氣,恐因嗆入海水而難逃死亡命運。薛教練提供。

南灣礁岩地形 容易卡「鬼網」! 

幽靈漁網或鬼網(Ghost Net)指因人為疏忽遺失、損毀被丟棄而到處漂流海中的網具,即使已損毀無人使用,仍纏繞著珊瑚礁,造成珊瑚礁壞死,也持續進行「漁撈」造成掛網死亡,屠殺著海洋生物而得名。

幸運掙脫鬼網逃生的海龜,也會因漁網網線深陷身體內造成割傷,嚴重仍難逃喪命之虞。不難想像美麗的海域底下,卻是無數珍貴生命的墳場!

薛教練領著助理下海拆除廢棄漁網影片:李庭嘉攝。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2014年對後壁湖、 潟湖、核三廠入水口、南灣眺石東側等地區的淨海成果,發現海底垃圾以廢棄繩索及漁網為最大宗,占約70%;其餘塑膠製品及鐵鋁罐,各占約10%。

導致海洋中的生物誤食塑膠袋等海洋垃圾,更因廢棄漁網覆蓋礁岩上,繼續進行漁撈,更造成海龜、鯨豚等珍貴生物因漁網纏身而枉死憾事一再發生,危害當地生態。墾管處表示,將和潛水業者籌組海洋巡守隊,希望跨民間組織能增加人力資源,共同保護海洋生態。

協助海底網具拆除的薛教練認為,海洋垃圾事實上主要為大陸海漂而來的廢棄物,因墾丁屬於礁岩地形,尤其南灣海域更容易卡垃圾。希望政府能正視近海海域棄置漁網問題,並徹底瞭解當地施網者的需求,進行系統納管與輔導,對生態保育及民生生計能取得平衡未嘗不是好事。

1989年簡又新任環保署長時代,曾發動中華民國潛水協會清除海域海底垃圾的「海豹行動」,相隔26年,政府應該再次重視,並協助地方進行「海底垃圾清除」工程,讓海洋恢復生機。而民眾與漁民在進行海上活動之後,切記把隨手把垃圾帶回,亂丟垃圾遭舉發可依海洋汙染防治法開罰30至150萬元。

廢棄的漁網又稱「幽靈漁網或鬼網(Ghost Net)」,對海洋生物的傷害是一直進行中,並非只是一次性傷害。李庭嘉攝

廢棄的漁網又稱「幽靈漁網或鬼網(Ghost Net)」,對海洋生物的傷害是一直進行中,並非只是一次性傷害。李庭嘉攝


不欲外交蒙羞 美氣候變遷特使:《巴黎協定》簽定了!

$
0
0
本報2016年2月25日綜合外電報導,許世旭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氣候變遷特使史登(Todd Stern)說,儘管最高法院擱置總統歐巴馬絕大部分的氣候行動方案,美國仍將簽署攸關氣候變遷未來的《巴黎協定》。

美國氣候變化問題特使史登(Todd Stern)。圖片來源:Mark Dixon(CC BY 2.0)

美國氣候變遷特使史登(Todd Stern)參與COP21大會現場。圖片來源:Mark Dixon(CC BY 2.0)

美國釋風向 總統換人還是要簽氣候協議

於去年12月通過的《巴黎協定》,將在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間開放給各締約方簽署。而美國最高法院本月擱置了削減燃煤發電廠二氧化碳排放的法規,引發外界揣測美國及其他國家可能延遲正式簽署《巴黎協定》。

史登上週在布魯塞爾向媒體表示,他有信心歐巴馬的「潔淨電力計畫」將過關。「現階段認為潔淨電力計畫將被封殺的傳言實在是言之過早,即使發生了,不論如何,我們仍將堅持簽署及加入(《巴黎協定》)的計畫。」他表示,「我們將繼續推動於今年簽署協定。」

當被問到由共和黨人接替歐巴馬擔任總統可能拒絕《巴黎協定》的風險時,史登表示這個情況與共和黨總統小布希當初反對《巴黎協定》的前身——京都議定書——不同。他指出,即使歐巴馬的繼任者是共和黨人,也不太可能廢棄《巴黎協定》,因為如此將引發負面外交意涵。

史登說,柯林頓政府參與談判並簽署1997年京都議定書,但與《巴黎協定》不同的是,京都議定書排除了中國與印度,且從未提交給當時具敵意的參議院批准。史登表示京都議定書一直是一個相對具有缺陷的文件;即使如此,小布希還是受到了許多外交上的嚴厲抨擊。

「《巴黎協定》被視為一項里程碑,歷盡艱辛獲致協議,美國如果轉向並退出,將使美國在外交上蒙羞,因此我認為不論總統來自何黨應該都不會願意這樣做。」

斐濟搶先無異議通過 全球簽署程序4月開跑 

歐盟氣候與能源事務執行委員會表示,4月22日將赴紐約出席由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主持的《巴黎協定》正式開放簽署的會議。「我們有信心所有國家忠實履行其承諾,歐盟將持續領導,作為模範並將其目標法制化。」Miguel Arias Canete表示。

除美國可望於4月22日簽署《巴黎協定》,斐濟國會已於2月12日無異議通過批准《巴黎協定》,成為全球第一個批准《巴黎協定》的國家。提出該動議的斐濟檢察總長Aiyaz Sayed Khaiyum表示,國會的批准旨在為該國總理Vorceqe Bainimarama前往紐約參加前述會議,正式簽署《巴黎協定》鋪路。

此外,新加坡國家氣候變遷秘書處(National Climate Change Secretariat,NCCS)於2月17日發布聲明指出,新加坡將於4月22日在紐約簽署《巴黎協定》。聲明另指出,能源效率是關鍵,新加坡將在研究及科技上持續投資以達成目標。

【南台強震】災後重建路迢迢 謝志誠籲災民團結、設自救組織

$
0
0
本報2016年2月25日台北訊,林倩如報導

206現場救災工作告一段落,但包括災民安置、心理輔導復原、受災建物健檢盤點、善款運用及相關法令修法等重建問題,是失去媒體聚焦追逐後,實際存在的迫切考驗。從921大地震到現在,有什麼重建經驗可供學習、運用?

24日,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立委陳曼麗辦公室於立法院主辦「從921到206面對天災,家園重建構想與經驗分享」座談會,邀請到前921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長謝志誠、交大土木工程系劉俊秀教授主講。

206南台地震後當天,謝志誠在臉書上留言「救助與重建方案一定要瞻前顧後,謀定而後動!」其後迅速彙整出眾多相關簡報,提供重建參考,這次則以豐富經驗和專業構想首度現身詳解。

前921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長謝志誠

前921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長謝志誠。圖片來源:陳秉亨。

災害防救法修法 刻不容緩

他由兩個問題展開說明,第一個是「法」的問題。認為921緊急命令內容已落實於《災害防救法》,算是有所進步;又分析重建經費需求是否大到無法以現行《災防法》規定的移緩濟急方式籌措經費因應?重建是否複雜到非訂定特別條例不可?比方《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涉及特別預算,往往是特別浪費的舉債。」因此,釐清不適用頒布緊急命令,也不建議擬定特別條例。

《災防法》自2000年公布施行以來,多次修訂部分條文,但多偏重災防架構;如今,受災戶面對家園毀損之際,攸關新舊貸款與稅賦壓力等問題再次浮現。他建議參酌《九二一震災重建暫行條例》及《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的相關規定,新國會氣象期一鼓作氣推動《災防法》修法,彌補現行條文的不足。

謝志誠提出《災防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由王定宇、蔡培慧等委員聯署提案。修正要點主要有八點,並分六個核心題旨:利息補貼財源、原貸款債務之協議承受、本息展延期間免計息、補助款免綜所稅與地價稅減免、暫免繳納裁判費與免供擔保、及特別預算。

他特別補充原貸款債務之協議承受這一點,按《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第七條規定:「土地未滅失者,由政府負擔其貸款餘額,並取得其抵押權。」提醒行政院不可貿然植入此等文字。八八風災遷離安全堪虞土地之原住戶至平地永久屋後,限制不得再回到原居住地重建家園;該原居住土地在無法再利用之下,由政府負擔其貸款餘額,並將土地移轉為國有。然未來災害若發生在都會區,且災情嚴重,政府不見得具足夠財源承受巨額負擔,實施上勢必產生問題。

而立法院院長蘇嘉全也在15日指示《災防法》修法列為新會期優先法案,多位委員擬具版本,26日將進入院會審議。

經驗,親像海底一粒砂

再者,為「重建」問題。謝志誠強調,「每一個重建計畫都是唯一的。」災害的本質與規模,國家和制度脈絡,都市化程度和文化價值觀等,在在影響如何管理重建的決策。「地方不一樣,人民觀點不一樣,更要看重視的是重建速度還是品質。」
 
0206震災危險建築物緊急評估進度。圖片來源:謝志誠。

0206震災危險建築物緊急評估進度。圖片來源:謝志誠。

921整體重建計畫分公共建設計畫、產業重建計畫、生活重建計畫、家園(住宅)重建計畫,206則只有後面兩項目,家園重建計畫的主導精神尤其重要,交付鑰匙工程(Turn-key Project)與鑰匙打造工程(Key Making Project)作為區別,後者進度慢,但過程「不僅有助於心理復原,也可以藉此建立社區的凝聚力。好不好都自己承擔,增加重建滿意度。」謝志誠笑稱,至今未接過一通災民打來抱怨漏水、馬桶不通之類的電話。

梳理震損建築物型態方面,集合式住宅、個別建築物的拆除重建和修繕補強,共四種方案。以206來說,集合式住宅之拆除重建,重建途徑將包括:原地重建、易地重建、出售土地,均涉及《都市更新條例》。他重申,都市更新只是重建工具的選項,不一定要增加容積、增高樓層,可以減棟、減戶,藉由重建來提高居住品質。

此外,都更牽涉多方利益耗時冗長,且屢屢發生公義性不足的爭議,謝志誠也附議從《都市更新條例》分流另立《老舊建物再生獎勵條例》,制定完整且簡便的遊戲規則,供老舊建物再生事業申請者依循辦理,遇有爭議事項由申請者自行協調,政府不再負責仲裁,而專注在《都市再生條例》及公辦都更。他進一步介紹,可參照日本《集合住宅重建促進法》,俾使住戶百分百自主協調民間都更,房子老了你要有管道去處理,有個法令的評定基準以建議所有權人進行修繕重建。不過,地方政府能力、人力不足或私有權人的反彈,仍影響公辦都更的成效。

重建  需要冷靜的心

重建,增添其複雜難度者不外乎人跟錢的問題。謝志誠呼籲,需要熱心且無私的社區住戶出面籌組自救組織及重建組織,預算均等彼此合作,重建會應積極作為,自救會不迴避出面訴訟,同樣地,公開透明不黑箱作業應為運作圭臬。

謝志誠不忘提點,救災同時,已啟動重建。先盤點資源與需求;瞻前顧後;考慮公平性與可持續性;想好再說,以上四個重建方針看來簡單,其實沒可能容易。不喜歡放馬後炮或下指導棋,只是清楚呈現所有重建累積精粹、專業資料,公開在網路上,提供決策者判斷。

至於怎麼防災?他指出,需要「每個人打從心裡,維護自已跟專業的價值,一種負責任、嚴謹的文化,共同承擔。尊重自己生存的價值,亦尊重別人生存的價值。」

籲新政府「告別核電、面對核廢」 廢核遊行312再上街

$
0
0
本報2016年2月25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25日上午宣布,全國將在3月12日舉辦多場廢核集會與遊行。強調除了要記取311福島核災五週年、車諾比核災30週年的教訓,更將向新國會、新政府提出「核一二三盡快除役、核四停建,尤其核廢料問題已迫在眉睫」的訴求與建議。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宣告3月12日下午將舉行廢核遊行。攝影:賴品瑀。

「今年就是關鍵年!」全國廢核行動平台由國內各領域民間團體組成,強調雖然近年反核民意高漲、核四也宣告封存,可說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但若要徹底落實「非核家園」,仍須向新國會新政府展現堅定的非核民意。

全台各地響應行動包括:台北場在下午兩點於凱道集結集會,四點遊行至北門;北海岸核一二四廠周邊居民依慣例於當天上午在當地遊行;高雄下午兩點從高雄電影館遊行至駁二;台南場則是下午兩點在安平林默娘廟集會;台中也將舉辦靜態論壇活動。

籲新國會、新政府  應以法案、專責機構落實「非核家園」

行動訴求包括「全面廢核」、「面對核廢」、「能源轉型」,全國廢核行動平台發言人崔愫欣表示,本次遊行重申核一二三儘速除役、核四廠直接廢止、追求用電零成長外,更對新國會與新政府有相當多期許。

崔愫欣指出,民進黨與時代力量等小黨都曾表態反核立場,如今已成國會多數,便是落實承諾的時刻;在法案方面,包括非核家園法案排入優先法案、推動能源稅立法等。

曾發起「不要核四,五六運動」的導演柯一正目前參與時代力量運作,指出台電在選後,從近年不斷宣傳缺電危機的態度一夕改口,讓人民對到底台灣缺不缺電感到疑惑;又原能會長期與台電利益糾結,早已不受民間信任。

因此時代力量認為,新政府應重組一個監督單位,好好監督台電。除了弄清楚台灣的能源供應規劃外,更要讓台電轉為積極尋求能源新局。柯一正認為,若台電走出淪為應付、樣版般的綠能發展態度、佐以運用智慧系統讓能源效率提高,台灣也許不只不需要核電,也可減少火力發電。

「核廢問題就是因為沒有法制化!」宜蘭人文基金會董事長陳錫南如此歸因,批評台電長久以來「無法無天」,導致目前核廢問題難解,新政府應有專責機構面對核廢問題。

崔愫欣指出,核廢問題雖已迫在眉睫,但選前未見政治人物對此明確表態或簽署承諾。民間將持續監督新國會、新政府如何落實低階核廢遷出蘭嶼的承諾、擬定具體可行的高階核廢料長期處置政策,以及如何著手建立資訊公開、公眾參與的核廢決策機制。

「挺身而出、返鄉廢核」北海岸行動聯盟執行長郭慶霖與鹽寮反核自救會會長吳文樟向年輕人喊話,強調對核害災民來說,期待正義與真正的無核家園已三、四十年,最終戰役需要各界挺身而出。

【30而綠】金岳社區×陳芃伶:部落的事 用一輩子去做

$
0
0
作者:言月青

每年回舊部落Yagu從中得到源源不絕的力量。圖片來源:Yagu(陳芃伶)

在深秋來到宜蘭南澳,禮拜一午後的金岳部落很安靜,社區發展協會的辦公室裡,社協總幹事Yagu(陳芃伶)一面受訪,一面電話接個不停。

Yagu是宜蘭南澳鄉金岳部落的孩子,身為泰雅族的她,隨著求學一路離鄉。她在台北出生、羅東長大,只在年節、週末時回到金岳度假、探望爺爺奶奶:「小時候我跟兄弟姊妹自已從家裡走到海邊去玩,中間經過一條溪非常漂亮,沙子全都是金色的,溪裡面有好多蝌蚪,感覺好像在一個夢境裡,所以常常去那條溪玩,但現在已經不見了。」Yagu有一個愛織布的奶奶,回老家的時候,Yagu都在一旁幫奶奶理線、奶奶也不時的教她怎麼織布,最開心的事就是陪著奶奶織布,至今這畫面一直在她的腦海裡。

啟程返鄉

日治時期及國民政府,當局為了便於管理,陸續將山區的原住民遷至平地。金岳部落也在這樣的脈絡下,從大南澳山區的舊部落流興(Ryohen),遷徙到現在地點。舊部落有個日據時代以來家喻戶曉的原住民故事。

昭和十二年(1937),日本人因蘆溝橋事變,急需大量兵力,當時在Ryohen(流興)任教的日籍老師收到徵召。不料正值颱風過境,天候惡劣,幫老師背負行囊的泰雅族少女Sayun(莎韻)跌落於溪流消失無蹤。單純的意外落水事件,成為日本政府當時宣傳理蕃政策的素材。台灣總督長谷川贈送一口「愛國少女莎韻之鐘」給Ryohen(流興)。「莎韻之鐘」的故事,透過官方刻意報導,透過電台、報章在全國各地到處流傳,成為小說、音樂、教科書題材。甚至拍成電影,於台灣、日本、中國三地上映,成為當時皇民化運動的時代表徵。

「莎韻之路」這樣的詮釋,少女莎韻感受如何,不得而知。然而,流興部落的後代女青年Yagu,則從研究所時代開始,用她的方式循著同一條路回溯。

部落溯源

2006年,Yagu和我都是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同學。班上的實習規定必須進入社區實際進行議題操作,在尋找實習場域的過程中,因為看出Yagu對故鄉的牽掛懸念與情怯,同組的我隨口一句:「為什麼不去金岳實習呢?」

沒想到就此開啟了Yagu的返鄉路。

Yagu回到家鄉,訪談過程中,發現舊部落的生活與記憶,是老人家腦海裡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卻不被部落的年輕人所知。Yagu與一同實習的同學還有族人們發起了尋根活動。

2009年與金岳國小師生一起回舊部落。圖片來源:Yagu(陳芃伶)

透過口述訪談,及舊部落尋根,描繪舊部落生活,也讓年輕人看見自己的生命根源,作為世代對話、情感交流的基礎。2006年那年暑假,是部落第一次舉辦大型的返鄉尋根活動。幾十公里的返鄉路,老老小小來回要走上四、五天。一開始的路還算平坦,越接近深山,途經溪流、崩壁各種困難地形,雖然有熟悉環境的部落獵人協助開路、帶路,依然是體力與耐力的一大考驗。

Yagu回憶:「第三天一大早走到舊部落後,才待了兩三個小時就下山了,雖然短短的兩三個小時,一片雜草叢生,但從部落的阿公的身上看到了很多故事跟感動,尤其站在那塊土地上有一種神祕的力量指引著,讓我們之後至少每兩年都回到部落一次」。

承擔使命

Yagu也曾在城市裡工作。研究所畢業時,她在台北醫學大學擔任助理。當時,故鄉已經開始發展文化營造工作,但因缺乏擅長文書及企劃行政工作的人力,部落裡的社造前輩,撐得十分辛苦。2010年,Yagu畢業,社區總幹事再次邀請Yagu回部落一起工作。原本不願意回來佔部落裡難得穩定工作機會的她,在使命感的驅使下答應了。

當一切漸漸上軌道、社區也在2011年請到多元就業方案、可以讓更多族人留在部落工作時,一位重要的前輩夥伴,面對地方紛雜的意見身心俱疲、決定離開。剛接任社區總幹事的Yagu面對戰友離開,自己卻要留下承擔所有責任,那是她第一次想放棄社區工作。而部落族人卻給予Yagu鼓勵和信任,跟她說:「你就慢慢做嘛!」Yagu自己覺得,自己的台大學歷,使她在還是學習者的時候,得到部落族人格外溫厚的信任。但也因為這份信任,讓Yagu鼓起勇氣,全心投入。

Yagu一開始接任多元就業方案的專案管理工作,但該案對出勤的要求十分嚴格。然而處理部落事務的主要場域並不在辦公室,三不五時的電話「查勤」不免綁手綁腳感。幸運的是,Yagu先前工作的老闆、台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的蔡篤堅老師,長期關心部落老年醫療議題,透過在金岳執行的專案計畫,聘Yagu為專任助理,並支持她在部落自由發揮。這個身分,讓她有更大的空間和餘裕,能夠處理部落的各種營造工作。Yagu說:「蔡老師真是我的貴人!」

蔡老師的計畫同時結合學校的部落文化體驗課程。每學期都有大學生來進行口述史訪談,在學校受過田野調查訓練、現在又在部落中生活的Yagu,清楚雙方的背景和需求,是稱職的聯繫窗口,安排部落裡的吃住、帶著學生們到處訪談,同時,也把學生跑完田野的各種想法留在部落、試圖延續、積累:「比如,用3D的方式呈現舊部落的空間樣貌,就是學生在報告時提出來的。這個想法留下來,部落日後就可以找機會做。」

十年築夢

尋根之路一年一年走,但是許多高齡、不便長途跋涉的長老們,卻始終沒辦法回到部落裡,老人家突然迸出一句:「如果有直升機就好了!」這句話,讓Yagu在2013年發起「直升機計畫」,透過撥放紀錄片《不一樣的月光》,向大眾、企業募到一百多萬,以搭直升機的方式讓老人家一圓返鄉夢,終於回到山上的流興(Ryohen)舊部落。老人家看到久違多年、魂牽夢縈的故鄉,許多人都不禁落淚。

終於可以搭直升機回去了。圖片來源:Yagu(陳芃伶)

每年申請計畫,Yagu也會覺得煩:「後來比較沒麼煩,是看見大家的辛苦。」多年努力下來下來,部落慢慢培養出一批生力軍,其中大多都是女性,「他們要會帶導覽、煮風味餐、還要會表演,真的很不簡單,也因為這樣,讓大家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如果是在都市裡工作,都不會有這些。」

目前,社區辦公室同仁,有六成是不到30歲的青年!對於青壯人普遍外流的原鄉部落而言,著實難得。共同生活,歧見難免。部落裡對多元就業的人選,也有一些意見和聲音。「有人會覺得,怎麼都是一樣的人。但進來工作之後發現自己做不來,才知道辛苦。」

問到Yagu是否曾經想離開?「做社區工作,時間過很快。事情一件一件來,不斷面臨下個階段,很難有要離開的感覺。通常都是在瓶頸才會浮現這樣的念頭,比如人帶不起來的時候。」她笑著說:「但我知道是騙人的、很多事情做不完、一輩子也做不完。每次講可能都是氣話。」返家十年,路沒有白走。

「責任旅遊」讓觀光回歸當地 印尼渡假村獲首獎

$
0
0
【旅遊新法】系列報導(一)
本報2016年2月26日綜合外電報導,范震華編譯;賴慧玲審校

※編按:自助、跟團,旅遊還能怎麼玩?或許你可以試試責任旅遊英國一家公司每年都會舉辦「世界責任旅遊獎」(World Responsible Tourism Awards),打破民眾對旅遊的刻板認知,鼓勵更多人與環境雙贏的觀光方案。不管你是否已經排好出遊計畫,就讓【旅遊新法】系列報導替你找到下一次的旅遊新玩法!

印尼魯拉冒險渡假村(LooLa Adventure Resort)藉著創新改良一項荷蘭傳統商業模式,讓在地居民與觀光共榮共存,獲得英國公司「責任旅遊」2015年世界負責任旅遊總冠軍殊榮。

魯拉冒險渡假村的海上小木屋。圖片來源:Nicolas Lannuzel。CC BY 2.0 。

有全球旅遊業奧斯卡獎之稱的「世界旅遊獎」(World Travel Awards)也於2015年12月12日頒布「世界責任旅遊獎」獲獎名單,相當值得參考。(詳見編註

為環境負責 讓當地人做頭家

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去(2015)年9月到期,新接棒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 將觀光產業認定為推動全球經濟成長、永續消費和環境保育的關鍵驅動力。這會是讓觀光業開始認真且長遠地看待其環境責任的契機嗎?

過去13年,英國公司「責任旅遊」致力於尋找與永續發展目標一致,且能促進政策革新、充滿創意的旅遊商業模式,並與之合作。自從2004年創辦「世界責任旅遊獎」以來,已經頒發超過400件獎項給優秀的個人或組織,得獎者從小眾到主流的商業方案應有盡有。

2015年總冠軍獎落印尼民丹島(Bintan)的魯拉冒險度假村,得獎原因是其以創新方法成功改良一項荷蘭商業模式,讓觀光收益與當地居民直接共享。

魯拉度假村與村民分紅的做法,不停留在聘用當地員工的層次,而是讓當地人當頭家,提供他們機會,在度假村裡經營並管理自己的生意,例如開酒吧、提供額外的餐飲服務、帶領遊客體驗花式滑水活動等,讓居民的收入提高了20%~50%。

「責任旅遊」評審團認為,魯拉度假村的經營模式成功地打破成規,以創新又刺激的方法讓世界變得更適合生活和探訪,而這正是世界責任旅遊獎自開辦以來一直追尋的典範。

負責任旅遊的五大迷思

魯拉渡假村的經營模式聽起來很吸引人,但不少人還是怕犧牲了旅遊品質,對於嘗試「負責任旅遊」怯步。生態網站「賴鵬智的野FUN特區」就引用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文章,破解「負責任旅遊的五大迷思」(Responsible Travel Myths):

迷思1:我必須犧牲住宿的品質與享受

事實:許多生態旅店、飯店及民宿具有高水準的服務品質與豪華舒適的環境。他們讓您融入自然與文化氛圍,確保您感受舒適。

迷思2:「負責任的旅遊」會多花錢

事實:負責任旅遊的遊程及住宿價格跟一般旅遊一樣,有一個範圍,不見得都是高價位,價碼可以依您想要的舒適與方便程度而定。

迷思3:要做個對環境負責任的遊客是困難的

事實:網際網路讓規劃與預訂(交通工具、住宿等)變得更容易。當您到達目的地,有幾個簡單步驟讓您的旅遊可以對環境與文化負責任。(另有一篇文章,容後翻譯)

迷思4:「負責任的旅遊」意謂只能到熱帶叢林旅遊

事實:「負責任的旅遊」常讓人只聯想到熱帶異國風情,但實際上是世界各大洲都有適合的旅遊地、住宿點及套裝遊程供您選擇。

迷思5:「負責任的旅遊」只適用於背包客

事實:無論任何興趣、年紀、收入或背景的人都可以做個對環境負責任的遊客,對家庭成員也有許多適合的方案可以考慮。

編註:「世界旅遊獎」(World Travel Awards)是全球旅遊業界最具聲望的獎勵,有「旅遊業的奧斯卡獎」之稱,獲獎業者都視為殊榮,得獎獎項也成為行銷宣傳重點,第22屆全球不分區得獎名單於2015年12月12日公布。

該獎項根據不同的旅遊需求和地區,羅列「世界負責任旅遊」、「世界最佳環保旅遊地」、「世界最佳生態旅館」、「世界最佳環保酒店」、「世界最佳環保休閒度假村」、「世界最佳豪華環保休閒度假村」,甚至是「世界最佳環保郵輪」等獎項。(參考資料:賴鵬智的野FUN特區

保存「救命水」 高雄民間促清查湧泉、水井

$
0
0
本報2016年2月2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面對澇旱不均、極端氣候衝擊、天災,尤其是乾旱之苦,前人留下的水資源開發足跡,能否成為面對極端氣候的法寶?繼桃園市、台北市陸續提出「戰備井」概念,民間團體高雄市柴山會提出「救命水──保井計畫」,建議市政府清查高雄地區現有水井、湧泉,並提出保育利用計畫。

高雄柴山下,位於公有土地上的古井因孳生病媒蚊而蓋起來。攝影:廖靜蕙

高雄柴山下,位於公有土地上的古井因孳生病媒蚊而蓋起來。攝影:廖靜蕙

天災、極端氣候下  更聰明取水

一般人以為氣候變遷造成平均降雨量增加,殊不知降雨時間與分佈也跟著改變,過於集中的降雨,可能相對增加乾旱的情況,考驗著用水智慧。

去(2015)年大旱期間,桃園市進入「供五停二」的第三階段限水四週,讓桃園市民飽嚐無水之苦,過程中於4月8日同步啟用3口位於八德區、中壢區以及龍潭區的「戰備井」,供民眾取水,用於沖廁、灑掃等環境衛生使用。

三口深150公尺的水井,在缺水之際奏效,桃園市政府進而斥資2400萬元,在全桃園再挖12口戰備井;完成後,桃園市除復興區外的12區至少各一口。

年初美濃大地震影響台南市數萬居民停水,使台北市政府積極加強防救災能量,在水資源方面祭出花費1億7000萬,開設70口戰備井的計畫。

媒體報導,北市防救災量能精進方案預計3月中旬前向台北市長柯文哲提出總體方案,其中結合防災公園和防災學校的戰備井計畫部分已底定,預計在北市12個防災公園、55個防災學校開設70口戰備井,一旦災害發生,提供消防或生活用水的需求,以避免和現有維生水競合;預計今年啟動設計、明年施工,兩年內完成。

這項措施雖引發「毀老水井,挖新水井」文資守衛戰,卻無法逃避面對天災、氣候變遷的旱澇極端、水資源開發的議題。高雄市柴山會總幹事楊娉育表示,「妥善運用地下水資源將是執政者未來重大挑戰。」

高雄救命水清查  湧泉與古井列重點

隨著兩個重要城市以戰備井引用地下水策略,高雄市最寶貴的水資源則早有民間團體進行部份調查,尚待更全面地爬梳救命水脈。

高雄市柴山會建議市政府清查高雄地區現有水井、湧泉,並提出保育利用計畫。圖片來源:邱郁文研究團隊

高雄市柴山會建議市政府清查高雄地區現有水井、湧泉,並提出保育利用計畫。圖片來源:邱郁文研究團隊

柴山會這幾年調查柴山東側湧泉出水狀態,對緊鄰柴山的內惟、龍井地區進行長期的水井水位、水質變化監測,並分析該地區地下水文與柴山湧泉出水的關係。

楊娉育說,柴山會針對9處水井監測,發現即使去年5月進入二階段限水階段,水井水位並未明顯降低,且湧泉持續出水。從各種調查也顯示內惟、龍井地區地底下就藏著一個超大的地下水庫。因此,確保水脈、維護湧泉,進而妥善管理、明智運用,將是面對旱澇極度不均條件下,未雨綢繆的水資源對策,堪稱高雄乾旱時期的救命水對策。

常年維持24℃的五溝湧泉。攝影:劉晉坤。

「但是,對於這些古井,即使位於公有地,高雄市政府也都任由各項工程進行並將之填平。」楊娉育說,高雄市的平原地下水資源條件比台北佳,理應比台北市更快速地提出相關計畫。

高雄市柴山會建議高市府盡速啟動「救命水──保井計畫」,包括:

  1. 盡速清查高市現有的水井位置調查其水文狀態。
  2. 提出適地適性的「保井計畫」,針對人口密集的都會區與低密度的鄉村,發展不同類型的保護計畫。
  3. 建立區域性的地下水補注系統以確保水源。
  4. 面對嚴峻的水資源問題,需建立專責單位,進行各局處的橫向聯繫。

活用地方特色水資源  兼具文化保存提升戰備力

高雄市議員張豐藤表示,幾年前從高雄捷運內惟站施工,過程中不斷冒水而須抽水,進而透過史料了解柴山湧泉豐沛的水資源,不但支持馬卡道族人,至今仍透過渠道、水井,提供常民重要的水資源,在面對極端氣候變遷更可能是高雄重要的救命水。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是水資源保育的重要源頭。攝影:廖靜蕙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是水資源保育的重要源頭。攝影:廖靜蕙

他走訪幾口廢棄封閉的水井,認為「廢棄舊井挖新井沒道理」,這些水井反而是重要的歷史資產,現今未能好好利用,覺得相當可惜。他認為最好能爭取文化資產保存,進而活用;此外,高雄市政府也應以政策維護這項水資源。

另外,由於湧泉的源頭來自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而除了生態保育,國家自然公園更具保存小溪貝塚史前遺址,以及左營舊城歷經明朝、清領、日治至今,一脈的歷史廊道的目的,張豐藤認為應透過地方與中央的合作,包括高雄市政府城鄉風貌計畫等,期能恢復柴山湧泉沿途渠道的地景,不但提升高雄水資源戰備地位,或能發展相關的產業。

 

都計有權能平移 三井無力可回天?

$
0
0
本報2016年2月27日台北訊,林倩如報導

北市府都發局25日進行「北門廣場都市計畫變更案」審議,不少委員卻是首度聽聞三井倉庫,主持會議的副市長林欽榮,在民間「行政不中立」、「強勢護航」質疑聲浪下,通過遷移案。三井平移51公尺易地重建,幾成定數,3月9日文資審議將是原址保留最後關鍵機會。

北門重見天日,效率政績新聞話題之外,人們各種回憶、照片翻湧出來,然三井倉庫卻正面臨保存危機;向前看,常是都市計劃無視文化資產的正當藉口,現更可能演變成剷除文資價值的幕後黑手。

搶救北北三小組「西區門戶鴨霸計畫,開放政府治理破功」記者會,成員林奎妙發言。攝影:林倩如。

搶救北北三小組「西區門戶鴨霸計畫,開放政府治理破功」記者會,成員林奎妙發言。攝影:林倩如。

多元歷史 反身詮釋

去年八月推出西區門戶計畫以來,因北門廣場規劃甕城、護城河等虛假歷史意象,使忠孝西路路型須往北彎繞,導致見證日治時期北三線路現代都市設計及殖民經濟壓迫史的三井被迫拆除讓位給人工添加物,嚴重影響北門地區歷史真實性的設計,捨真造假的荒謬經民間反對後,才提改東移方案。

雖專家學者呼籲連連,三井具原地保留價值、路型不是問題,都發局仍一意孤行。搶救北北三小組即於會前舉行「西區門戶鴨霸計畫,開放政府治理破功」記者會,成員林奎妙表示,拆除高架橋後,搶救粉專多了不少關注,顯見大家其實很關心,看待北門不應僅以國定古蹟為主,構成歷史建物群彼此對話的要素,三井是一個空間演進的絕對座標,能講出更多不一樣的歷史,拋引美學討論、城市想像,整個地域累積的介質,從防禦性過渡到現代性的氛圍,「把自己放進來思考歷史反身性。」

另一個爭議是民主程序不合格,2月1日早於審議前,工務局已偷跑後續程序,發文通知三井周遭住戶須於7月4日前拆除地上物;且文資審議尚未召開,本次都審不啻等同預做決定,高效率的行政權舉動完全強壓都委會、文資會的專家學者,也破壞市府內部最基本的作業流程,「幾次座談、工作坊,都提出交通有解,所謂開放只是形式上聽取意見。對拆遷戶,甚至沒有談到補償金、如何安置。」她補充。

文笙書局陳昇一老闆也親赴會議陳情。攝影:林倩如。

文笙書局陳昇一老闆也親赴會議陳情。攝影:林倩如。

參與聲援的孫啟榕建築師亦疾呼,這個城市之所以無法辨認面目,因為改變太快,捍衛文資才是城市的價值主張,操之過急,難以創造共存雙贏。

何況不單是建物有形主體,交通、常民生活、集體記憶等等,均屬無形文資保存廣義的一部分,位於三井旁的文笙書局,1949年創立歷史悠久,見證重慶南路書街產業興衰史,還是土木、建築人購書經驗的重要回憶之一,二代陳昇一老闆也親赴會議陳情。

新建仿古開倒車 魄力施政犧牲文化

「北門廣場都市計畫變更案」審議時,尤尊交通優先原則,比如機場捷運A1站即將通車,單日預估增加至70萬人次,為滿足大量人潮出入等目的。交通局主報交通規劃,共8項路型方案納入評估,諸多強調三井原地保留的話,將形成孤島,與北車場域連結性消失,造成忠孝西路東西向車道寬度不均的安全疑慮。總結以方案2為最佳方案:三井移置交八廣場保存,並重現早期的騎樓空間群落,初步規劃以「記憶倉庫」概念展示台北城影像,作為周邊文化資產、景點前導資訊站。

西區門戶計畫遠景。圖片來源:都發局。

西區門戶計畫遠景。圖片來源:都發局。

北門周邊各路型方案總結。圖片來源:都發局。

北門周邊各路型方案總結圖片來源:都發局

文資團體則強烈質疑,西區門戶計畫不單只北門,還包括台北車站下沉式廣場、台汽西站會否改作公車彎、鐵道部開放後人流等重大變因,忠孝西路「永久性路型」為何急於進入都市計畫變更?再者,若以人本交通為未來整體願景,釐清文資價值闡述、交通舊思維退位方做出路型調整,難道不需更多時間聚納民意?

新任文化局局長謝佩霓兩次發言,惜未能力陳表態反轉情勢。而13位與會委員,雖不乏提出針對三井應多討論溝通、加強文資安全性、六鐵共構是否合宜、暫時不必做出決議等等建議,兼任文資委員的郭瓊瑩亦直言,文化局沒有積極督導歷史建築三井破敗失修有責,林欽榮依舊聽若未聞,便以三井登錄歷史建築時附帶決議為由,「建物所在地區仍應以形塑北門意象為重點進行考量,後續應配合該計畫與周邊古蹟群活化發展,以及都市發展與交通規劃等議題,研議最適合之保存模式」,宣布遷移一案通過,附帶條件乃待下月文資審議後,若所做出決議足以影響該案規劃,將重新送回大會討論。

趕先做出都審決議,直接跳過該不該移、逕行移置工法討論,已有綁架文化局之嫌;更棘手的是,自三月起文資委員新任期,且文資審議主任委員將由文化局局長改為副市長,而其他部會機關代表則由副局長提高到都發局、工務局、民政局層級出席,此般變化,是否意謂著開發之手伸入打算全面掌控文資業務?「若按照今日審議的經驗,恐有凌駕文化專業之嫌。」林奎妙憂心語道。

三井舊倉庫外部現況照片。圖片來源:都發局。

三井舊倉庫外部現況照片。圖片來源:都發局。

搶救三井倉庫 提報文化景觀

西區門戶計畫,打造國家主要門面之一,樂見其成,但北門周遭也不該被窄化成西區門戶計畫,多點歷史建物群的互動場域,交奏台灣近代史發展的篇章。也因此,文資保護便不只是台北市民,更是台灣所有公民的責任。歷史建築即使在保存過程中損壞,亦無罰則,三井結構老舊脆弱,遷移中勢必遭受程度上的破壞,所以文資團體堅守原地保留。公有地上的歷史建築一旦失守,可任意遷移,大開制度缺失後門,私有權部分則淪陷毫無限制。

北門露臉了,轉型正義呢?攝影:林倩如。

北門露臉了,轉型正義呢?攝影:林倩如。

林奎妙認為,「文資保存行動正在一個轉型的關鍵點,從愛鄉愛土愛建築的懷舊,轉到空間政治爭奪戰和歷史真實性的路線」。

另一方面,都審會上不少委員甚至是第一次聽到三井,遑論了解其背景、價值定位,搶救必須升高層級,將提報三井為文化景觀,「為了讓三井的價值獲得更充分的討論,搶救北北三會發起提報行動,但正因為文資審議委員會有被副市長矮化為『複查』之嫌,更需要以『全民提報』的方式來挑戰被開發派蠶食鯨吞的文資審議制度!」號召更多群眾一齊來關心三井爭議。

她形容,25日審議過程,林欽榮副市長行政不中立,在委員對程序有所質疑下仍護航先通過路型、再交付文資審議委員會討論三井價值,如果這樣的程序合理,等於間接宣示未來所有位處政府既定開發案上的文化資產,都可以由都發局先行決定後送交都市計畫委員會,以「一條鞭」的方式決定去留,而文化局只是「複查」單位罷了。

川流不息的街景,曾匆匆而過多少面容,臨屆二二八紀念日,北門如今風光的背後,記取同一個地點發生的血腥鎮壓屠殺,撫臺街洋樓2月28日也舉辦相關座談。歷史在空間中,空間在時間裡,文笙書局二代陳老闆年高78歲,其父曾因二二八逃跑避難,文笙在地一甲子,想到他淡淡一句,「我們要保護時間。」

老書店飄散著濃濃的人情味,到處都是故事。攝影:林倩如。

老書店飄散著濃濃的人情味,到處都是故事。攝影:林倩如。


公有地不能劃設國家重要濕地為哪樁?

$
0
0
作者:廖靜蕙(本報特約記者)

國家級重要濕地保育利用計畫「公展說明會」24日首度起跑,上午第一站進行的是七股濕地,雖然上午有台南市議員陳朝率上千名民眾蛋洗(尚未驗收的)管理處建築,抗議「畫設溼地恐將影響地方發展、說明會違反程序」;不過,當日下午另一場鹽水溪口濕地公展說明會,過去曾因休耕問題激烈抗議的民眾,卻安靜地在場聽完,了解表達意見的機會和管道。

國家級重要濕地保育利用計畫公展說明會,第一站七股濕地,遭居民抗議。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國家級重要濕地保育利用計畫公展說明會,第一站七股濕地,遭居民抗議。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公展說明會是「重要濕地保育利用計畫」民眾意見收集的起跑點,目前42處國際級及國家級國家重要濕地範圍已完成公告,已受《濕地保育法》保護,「重要濕地保育利用計畫」則是規範範圍內的利用行為。那麼,居民的疑慮從何而來?官方的態度又如何?

居民誤解法令?  官方 :保育利用計畫仍開放討論

從媒體報導陳朝來的言論可一窺端倪。他在報導中提及,七股、將軍區2800多公頃的廢鹽灘,屬於國有地。尤其是去年2月依照溼地畫設相關法令公告七股、將軍鹽田溼地時,並未依法在當地召開說明會,加上許多漁民被禁止捕撈,生計大受影響,因此都不希望畫設溼地限制地方發展。

儘管從媒體報導中,可看出城鄉分署副分署長姚克勛已再三解釋,畫設的區域都是國有地,並不影響居民原有的生產行為、溼地保育法也保障既有的傳統捕撈。但如此寥寥數語恐怕仍未能提供充分訊息,就筆者了解,私有土地原可透過重要濕地保育利用計畫的規劃,適度允許使用項目並區分使用時間、空間及強度;非計畫允許者,則依許可及審議程序辦理。

至於開發建築行為則需涉及審議,若為私人土地,確實需更細緻的溝通參與,甚至反映於保育利用計畫中,城鄉分署雖願增加法定說明會外的座談會進行溝通,不過,公有地上的開發行為,還涉及土地變更、國土計劃以及相關的開發環境影響審議,恐怕不是只有濕地保育法的問題。

事實上,民眾擔心在國/公有土地上的農耕、漁撈行為受影響,已不只這一樁,他們需要充分的訊息,以及對法令權限的充分理解,這點官方責無旁貸。以曾文溪口濕地劃設為例,在17日舉辦的國際級重要濕地劃設說明會上,在東魚塭從事養殖的民眾也當場表達疑慮,擔心畫設濕地後無法從事養殖業,現場官員仍必須在說明會一再解釋,無論民眾是否認同,至少仍有繼續表達意見的機會。

最重要的是,不要放棄參與的機會,多參與討論及意見表述,才能反映到保育利用計畫中,這是獲得官方保證的空間。筆者為此電訪城鄉分署長陳繼鳴,他強調,濕地保育法重視從來之使用,當地原有的農漁業行為,是受到保障的。

陳繼鳴說明,魚塭、鹽田都是溼地保護的標的,甚至於證明對生態系服務友善的養殖農耕行為,還可以申請濕地標章。例如台江國家公園在台南大學校區進行的友善養殖,配合候鳥「行程」放魚苗或收成,當黑面琵鷺來訪時,虱目魚也收成完畢,牠們即能享用收成後剩餘的雜魚。城鄉分署也將協助濕地標章輔導促銷,以三生共構、永續利用的里海倡議為標的。

避免良善法令淪苛政  行政部門須加強溝通  

濕地保育創造的永續願景,原是造福國人,制訂40條,也是怕現有這些珍貴濕地有所損失、衝擊,卻過去以計畫公告的範圍,大多缺乏民眾溝通、參與,現在直接以法令匡列,使得民眾不斷詬病程序瑕疵;在此衝突下,即使範圍做了一些調整,但濕地法也難逃「苛政」、「猛獸」之名,原來期待完整保留的濕地生態系服務功能,也顯得支離破碎。

類似的經驗還可能發生在海岸管理法、國土計畫法,當人民尚未感受到好處,就先感受到嚴格限制,對於保育就不可能有好感,保育將更難以獲得人心。不管這股感受是否正確,都在在說明政策溝通的重要性。

最重要的是,行政部門不要放棄溝通的機會,多一點說明,就能讓民眾了解進而安心。因此,當鹽水溪口濕地的農民,透過台南市政府農業局的溝通解釋,也能平和地參加公展說明會,因為唯有參與溝通才能維護自己的權益。

遭蛋洗的台管處。攝影:廖靜蕙

遭蛋洗的台管處,業者隨後前來清洗。攝影:廖靜蕙

※ 註:過去國家對於溼地保育缺乏整體考量,先是從2009年先以計劃型式推動國家重要濕地,2011年進而以「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推動5年計畫,單純地基於保護濕地進行研究監測,因此劃設範圍比較大。然而以計畫推動,只有短期經費補助,沒有法規難長期挹注;但《濕地保育法》上路後,因第40條將過去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公告之國際級及國家級國家重要濕地,視同國家重要濕地,爭議也由此而生。

【週末環漫畫】天價環評 保石虎「安心上路」?

$
0
0
文字:詹嘉紋;漫畫:玉子日記

石虎,應該是繼白海豚之後,最受台灣人熱切注目的野生動物之一,其如同喵星人般的萌萌長相,又披著形似杳無蹤跡台灣雲豹的毛皮,讓人不愛憐也難。

根據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所教授裴家騏研究團隊調查,全台石虎僅存不到500隻,約有300隻在苗栗,此處理應成為石虎安身立命的家園,以保其族群世代繁衍不絕。但使得石虎「聲望」水漲船高、受到全國關注的,並非苗栗對石虎的保育計畫,而是層出不窮的開發案。

從苗50線、裕隆三義二廠擴廠案、福祿壽殯葬園區案,到台13線三義外環道新闢工程,皆危急石虎僅存棲地。雖然因為大眾關注之下,這些開發不得順利推展,尤其2014年將耗費52億興建的三義外環道消息一出,公民群起揪團到環保署外監督環評,讓此案退回專案小組。但地方及中央尚不願完全放棄,甚至為了研究開路如何減少對石虎的衝擊,開出了兩年1800萬環境評估計畫標案

相形之下,從2005~2015年,十年間,石虎保育研究經費不到700萬,巨大反差令人憂心研究是否將成開發背書保證。

再加上劃設石虎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也因遭到當地居民、議員強力反對,進度停滯不前。即便長期為了保育石虎投入心力的研究單位,為了保育石虎不斷呼籲、苦思、付諸行動,讓一些農民、民眾體悟到石虎、土地與人類健康之間關係密切,相信護持生態的同時也等於拼經濟。例如通霄苑裡便有不使用農藥化肥耕作的「石虎米」;南投中寮也有一群果農努力轉型做「友善石虎農作」。

但阮囊羞澀的苗栗縣政府,想藉由建設來帶動地方發展,擺脫窮鄉僻壤之名的種種作為,一再凸顯官方抱持的仍是舊式開發思維,未將保護石虎棲地及淺山生態系,視為地方發展的特色和契機。

假使環評終究以科學方法,提出開闢道路時可減輕傷害石虎的種種數據或技術,並建造完成,或許或許,也真讓地方取得了一時之利。然而,一旦石虎自田野山間消逝,那追不回的身影,恐怕花費天價也難喚回。苗栗縣政府應轉念想想,與其蓋一條哪裡都有的路,還不如好好投資石虎,為地方塑造獨一無二的特色,才是長久發展之計。

 

這樣設計 運費省下90%

$
0
0
作者:綠粉絲

清潔劑大部分的成分是水,一般清潔劑產品耗費大量的燃料和包裝材料運送這些水龍頭打開就有的清水。圖片來源:Replenish  

有一天,Replenish的創辦人Jason Foster一邊燙衣服,一邊噴燙衣服的噴劑時,突然從成份表裡發現,其實整罐噴劑裡90%都是水,少於10%是真正的有效成分。而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家用產品都是如此。洗髮精、沐浴乳、洗碗精、洗衣精......等,都適用這個比例。

這也表示,我們其實花了很多錢在買這些水龍頭打開就有的水。更進一步思考,這些90%的塑膠垃圾、90%的運送費用,就是不必要的浪費。

於是Jason Foster創立了Replenish,企圖顛覆現在市場上的產品包裝。

Replenish的設計,清潔劑用完之後只需要替換一小罐濃縮液。:Replenish

Replenish將產品的有效成份(姑且稱「濃縮清潔劑」吧!)放在一個最小化的體積裡。上面附上噴頭和空瓶,消費者買回家以後,可以自己把濃縮的清潔劑加上自己水龍頭的水,搖一搖,就會得到一瓶跟市面上清潔劑沒兩樣的產品。

用完了?只要去買那小小的濃縮清潔劑,用噴頭和噴罐則可以繼續使用。據官網資料,Replenish的包裝,可以比傳統清潔劑節省80~90%的塑膠、能源和汙染。 

Replenish的官網上,正在徵求有興趣使用這種包裝的公司,希望可以有更多公司採用這種包裝!

via myreplenish

打造都市食物森林 人人都是社區設計師

$
0
0
作者:周昭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

由苔癬排列出的「綠花園」。攝影:陳朝政

近幾年氣候變遷下,越來越多人關注人與自然的共處方式。2月18日至20日文山社大、台灣樸門永續發展協會與順興社區合作,舉辦「都市樸門工作坊」,邀請來自比利時的Geoffroy Godeau以及來自美國的Gregory Crawford兩位樸門設計師,帶領來自台灣各地的學員,運用樸門永續設計來改造社區閒置空間,三天工作坊中,除了在社區中創造人與土地的對話空間,更讓學員們了解人人都可以是社區設計師。

工作坊一開始,老師們引導大家想像平常在都市間走動時,和身旁的人們互相認識、分享生活中的喜悅與快樂。藉由簡單的走動與聊天,工作坊的學員們迅速的彼此熱絡起來,並從中發掘周遭許多有趣的人們及事物。參與工作坊的學員們,來自各地也匯集了各種專長背景,有的是本身工作和氣候變遷、食農教育有關,有的參與在地社區營造,並遠從台南北上學習,讓在場其他的學員感到非常敬佩。下午的時間便由社區里辦公室的工作夥伴帶著學員認識順興社區,除了到社區里辦公室認識「二手市集」以及廢棄物再利用創造社區綠美化空間外,還參訪了社區內居民可申請使用的「社區農園」,也認識接下來兩天將進行改造的閒置空間。一趟導覽帶給學員們許多驚喜。

動手打造食物森林

本次工作坊任務,學員除了從兩位樸門設計師認識不同國家與區域的樸門經驗外,將進行社區空間改造,集結大家的力量,改進現有的空間,協助清理園區內的垃圾美化環境、修築壞損的步道、栽種生活中可食用及運用之植栽(例如:薄荷、香椿、刺蔥、辣椒…等),製作植物標示牌,打造屬於社區居民的食物森林。希望透過此空間改造,讓居民重新認識自己的居住環境,更認識這片「綠花園」中各種植物的作用。

食物森林與馬路之間的空地,改造前。攝影:陳朝政

食物森林與馬路間的空地,改造後。除了原有的野菜外,還運用風倒木框出植株們的花圃。攝影:陳朝政

樸門倫理 生活運用

三天課程中,除了下午的實做,兩位老師會用一個早上的時間講解樸門理論如何運用在都市中。其中探討了樸門的三大倫理(Ethics):

  1. Earth Care(關懷地球):除了考量永續生活外,更要思考如何讓環境朝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2. People Care (關懷他人):其中除了關懷他人的需求外,也同樣的了解並關心自我的需求。
  3. Fair Share(公平分享):所使用的資源或生產物是每個人皆可分享取得的,並且思考到後代子孫的資源取得與運用。在北美印地安部落的人們宣言:「我們做每一件事時,都必須考慮到它對我們之後七個世代的子孫,及其居住的環境所可能造成的影響」。

運用三大倫理及多項的規範來觀察周邊的生活環境或是正在進行的設計計畫,可協助樸門設計者檢視目前的做法是否在正確的道路上,並時常因地制宜的調整計畫內容。

三天精實的工作坊,除了樸門的都市運用外,兩位老師也帶領許多小遊戲,讓學員從玩樂中了解生態系統的運作及生態保育的重要性。而課堂上更開啟許多議題的討論,包括社區型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如何創造消費者共同支持並減輕農民的負擔、各國轉型城鎮分享與台灣面臨的問題以及國家政策對於有機與慣行農法所造成的問題...等,引起學員間熱烈的討論。一場互相學習的工作坊後,學員們互相交換連絡方式,組成line群組,持續在線上互相分享各自的經驗,更期待再次一起參與下一個社區改造計畫。

松花的微笑

$
0
0
文字:陳秀竹;繪圖:孫麗婷

充滿蒼勁之態的老松樹。繪圖:孫麗婷。

沐過春光
吸吮著
春雨
淡淡微黃的松花粉
掉落一地
松花
輕輕的笑了

在生命的時光中
松花依著腳步
將自己轉化成
一顆褐色的果
興奮的等待

在夏天的翅膀上
享受飛揚的旅程

在秋的陽光
在風中
歷練
讓自己了解大地的時序
明白季節的更迭

靜靜
倚在
土地上
松的枝梗
欣賞大地的秋

成長,山菅蘭綻放美麗的顏色。花朵、喜鵲、珠頸斑鳩、綠繡眼追求配偶的身影,一幕又一幕。是愛的季節!繪圖:孫麗婷

如何擺脫 過度依賴石油的《城市變奏曲》?

$
0
0
作者:黃瑞茂(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兼系主任、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監事​)

《城市變奏曲》劇照:空拍都會區。圖片來源:天馬行空數位有限公司

《城市變奏曲:無限郊區化的後果》一片,以美國的城市擴張經驗,述說過度依賴汽車造成的後果。加上二戰後,美國郊區化逐漸為其他城市仿效,因此美國城市所探討的議題,也成為普遍的議題,而且問題逐漸加劇。

「都市年代」是未來或是噩夢?

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大量使用煤炭、石油與天然氣,增加了人類的生產力,社會流動的結果讓人類朝向都市化社會前進。這場工業革命同時改變了人類與地球的關係,讓人手中掌握著前所未有的力量,來使用地球豐富的資源。

使用石化燃料等資源造就了人類的城市,而汽車與交通系統的擴展則推動了更大型城市的產生。飛機普及讓「全球化」概念逐漸具體世界的距離取決於二點之間。九○年代以後網路科技的影響,乃至於全球金融體系同步發展,資本流動的速度更快。於是空間與時間的絕對性消失了,社會文化與經濟的「流動性」就這樣將地球串連起來,跨越了國界以及國家的有效治理範疇。最後人類把都市發展成一部機械一樣,日以繼夜的在一套運作系統監控下,不斷地運作著。

挑戰已經到了門口!

挑戰一:能源耗竭

《城市變奏曲》劇照:海中油井。圖片來源:天馬行空數位有限公司

工業革命之後,人類過度使用化石燃料,其形成需要三億年的時間所累積。工業革命之後,世界是以煤礦為主要能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之後新的國際局勢,石油取代了煤礦的地位,新的世界在汽車的普及與科技產品大量生產下,提高了對於石油的使用與依賴。二十世紀下半葉,工業革命的資源使用與種種生活方式,擴及到世界的主要國家,成為一種全球化下的國家發展政策,更加重能源的消耗。

依據目前的人類生活狀況,工業化、人口增加與都市擴張等,對於化石燃料的依賴並沒有減少。據統計,2015年全球將有23座巨型都市,將是有史以來人類所創造的最大體系。支撐這些巨型都市運作的基盤設施,大都是仰賴化石燃料的供給。但燃煤、石油製品和鋼鐵的大量使用,已經超越了極限。

挑戰二:環境浩劫

城市是一股對環境極具破壞力的力量,以及對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強烈需要,兩者並存交交會的所在。人類建造城市趨避大自然的災害,但今天城市本身就隱藏著災害。從既有都市發展區不斷向郊區蔓延,這樣的都市開發模式,會持續到原本分離的二個城市連在一起。但是都市蔓延並沒有停止,前所未有的巨大都市農村連續體形成,特別是開發中國家。

經濟快速發展支持了一座座沒有公共環境品質的都市產生。綠化不斷減少,都市地表大部分由水泥覆蓋,失去保水的功能。密集的城市失去晨昏的蒸散作用,並引發了城市的「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都市無止境的蔓延,對於山林的侵入破壞。加上都市擴張後通車距離增加,造成人類生活模式對於汽車加倍依賴,於是必須依賴相對大量的能源使用,才可以讓人類舒服地在城市中生活。

空氣污染是化石燃料直接的副產品。新興的世界工廠國家,所接續的快速工業發展,產生的霾害與空氣污染日益嚴重,在氣候的條件下發展成為跨國污染,也直接造成酸雨對人體的危害,與海洋污染的問題。所謂「氣候變遷難民(climate change refugee)」的產生,便是某些國家不負責的工業發展,導致其他國家人民受跨境氣候變遷影響,而需要搬遷流離。

面對資源的耗竭與環境的浩劫,人類需要協商與研究出環境系統的「安全活動範圍」警戒值,然後透過控制與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以減緩環境變遷所帶來災難性的未來。

城市轉型與生活實踐是解決之道

《城市變奏曲》劇照:停滿交通車的擁擠城市。圖片來源:天馬行空數位有限公司。

城市是全球氣候變遷的主要兇手,也是主要的潛在受害者。預測到了2050年,全球的都市將佔全球地表面積約5%,卻容納了將近75%的人口,使用85%的能源。種種跡象顯示人類對於都市的依賴(包括經濟成長與生活品質的提升)還是有增無減,所以學術機構用了「都市年代」來描寫二十一世紀。新的都市處境又跨進了另一個階段,當然需要面對地球資源耗竭與環境浩劫,來進行調整或是改變生活習慣與方式。

所謂的「永續發展城市」,或稱作生態城市,是以城市設計的概念考慮環境影響與居民,致力以最大限度減少所需投入的能源、水和食物,以及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和減少廢棄物、廢熱、空氣污染、和水污染。

生態城市最初的概念,其實就是一個最小依賴其他地區資源的小型都市單元,其擁有自給自足的農村與可供發電的再生能源。而最核心的特徵,主要是能夠盡可能減少行動所需要的「生態足跡」(支持每個人生活所需的土地與水源面積),並產生最低量的污染。為有效利用土地,應用堆肥作為燃料,並將廢棄物轉化為能源。也因為如此,所謂的生態城市就是整體城市對氣候與環境的衝擊,能夠達到最小的負荷。

如何能夠創造出一個對環境與氣候衝擊降低的城市,並可持續性的發展,關照於永續發展的環境開發模式、實踐認知與生活方式?生態城市的第一個挑戰,是轉變過去城市建構過程中,依賴科技發展所建構的大型都市基礎設施系統,轉而發展應用新科技技術所支應的小基盤設施系統來運作。透過種種的機制來進行彌補式的行動策略,包括你我日常生活的改變。

全球自行車大會台北揭幕 一探未來世代的市民社會想像

$
0
0
本報2016年2月28日台北訊,林倩如報導

2月27日至3月1日,北市府舉辦2016全球自行車城市大會(Velo-city Global 2016),來自43個國家、超過1,000位與會者聚集台北國際會議中心,探討自行車;同時,開幕式當天清晨,綿綿細雨中,柯市長亦身體力行挑戰人生夢想一日雙塔,並錄製短片跟現場打招呼,精神同在來呼應大會。

開幕式,大會主席發言Marnfred Neun發言。攝影:林倩如。

開幕式,大會主席Marnfred Neun發言。攝影:林倩如。

過往大會只在歐洲舉行,此次第一次在亞洲主辦,以「自行車的演進」(EVOLUTION OF CYCLING)為主題,從都市進化(Urban Transitions)、生活蛻變(Moving Lifestyles)、永續經濟(Sustainable Economy)、共享社會(Sharing Society)、及設計之變(Design in Motion)5大構面,籌畫平行研討場次,第一天主軸在都市永續發展,第二天為共享與生活型態、第三天銜接產業和經濟連結,第四天則發展設計之變。現場並有相關攤位展示交流,而明年主辦城市荷蘭的阿納姆市與那梅亨市也組團訪台,且設立荷蘭國家館,展現自行車創新魅力。

荷蘭經驗 徹底融入生活

開幕式由大會主席、歐洲自行車聯盟(European Cyclists Federation,簡稱ECF)Marnfred Neun先生主持,宣揚少即是多(less = more)的觀念;北市交通局長鍾慧諭、副市長林欽榮、巨大集團創辦人劉金標簡報。鍾慧諭表示,以前都市規劃重點以機能為主、形式為輔,當今轉變成移動(mobility)為主、形式為輔,運輸系統影響城市觀感,目標於2019年建置完成190公里自行車專用道,期公有自行車能提供最後一哩路的服務。

而借鏡一向被視為自行車大國的荷蘭,「邁向智慧城市」專講上,談述不同樞紐彈性運用,運輸模式是多元的,包括獨立與連結模式;讓交通更加順暢,自行車尤其扮演最後一哩路的重要角色,強調自行車、慢行交通的設計,一開始就要放在都市計畫中,必須讓人民擁有行的權利、選擇的自由!另外,現以加強停車設施、納入更多電動車、擴大老人兒童新移民等社群學習為發展重心。

「邁向智慧城市」專講,荷蘭專家著重城市設計的任務在組織、硬體、軟體三者並用。攝影:林倩如。

「邁向智慧城市」專講,荷蘭專家著重城市設計的任務在組織、硬體、軟體三者並用。攝影:林倩如。

社會設計 大數據 踩動未來

下午「自行車社會融入」場次,活化自行車作為社區運動的實踐工具,帶來環境正義,由下到上的草根性參與式設計,真正融入社群造福所有人。手搖自行車,台灣更是全球的推廣先鋒。

智慧手機的年代,「有‧用的資料」則關注大數據的應用技術。比如分佈55個國家、來自法國的Eco Counter可流量計數,並進行數據分析:在地下埋設感應線圈或安裝熱感應紅外線感測器以蒐集計數;且流量即時顯示屏還能形塑城市、休閒運動意象(攤位工作人員開玩笑說,武嶺裝一套應該不錯);數據每10分鐘上傳至網頁更新,與民眾分享,坦言數據不會完美,但可適當分析。再比如奧地利的Bike Citizens,由兩位自行車快遞員2011年創辦,開發了通勤自行車族的app。

無論如何,自行車全球資料庫結合個案分析,必然成為未來穿梭乃至理解城市的趨勢,通過智慧手機,人們更加重視地理資訊,隨時展開互動、改變城市。

「有‧用的資料」專講,大家對Bike Ctizens相當好奇。攝影:林倩如。

「有‧用的資料」專講,大家對Bike Ctizens相當好奇。攝影:林倩如。

Bike Ctizens攤位展示。攝影:林倩如。

Bike Ctizens攤位展示。攝影:林倩如。

「自行車的演進」特展。攝影:林倩如。

「自行車的演進」特展。攝影:林倩如。

可充電自行車。攝影:林倩如。

可充電自行車。攝影:林倩如。

荷蘭國家館展現自行車創新魅力,圖為自製的木製腳特車。攝影:林倩如。

荷蘭國家館展現自行車創新魅力,圖為自製的木製腳特車。攝影:林倩如。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核廢露天乾貯 日專家建議「請思考更安全的方法」

$
0
0
本報2016年2月28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請認真思考更安全的乾式貯存方法,不是用混凝土的護箱,而是更安全的方法來貯存。」面對台灣打算以露天乾式貯存的方式處理高階核廢料,日本「原子力資料情報室」核廢專家澤井正子如此建議。

福島核災五週年將至,本次廢核大遊行已強調訴求新政府新國會應正視核廢問題,「地震國告別核電日台研究會」亦在228連假,邀請日本國會議員「零核電之會」代表阿部知子與核廢專家澤井正子來台,為高階、低階核廢料處理問題進行座談,28日並進入核二廠視察。

0227高階核廢料

「地震國告別核電日台研究會」再次邀請日本國會議員與核電專家來台座談。攝影:賴品瑀

此次為地震國告別核電日台研究會第七次邀請日本國會議員與核電專家來台,也是他們第一次獲准進入核電廠參訪,之前包括日本前首相菅直人都不得其門而入。

「組織災」、「技術災」、「裁判去當球員的下游公司」

地震國告別核電日台研究會發起人陳弘美指出,這次新政權交接後,由於核一二三廠面臨除役,新政府終將面對37年來從未處理過的核廢料問題。然而,目前我們核廢處理問題卻有潛在的「組織災」和「技術災」。

尤其是,「裁判去當球員的下游公司」,陳弘美如此形容原能會承包台電工程的狀況,批官方已喪失稽查機能,更以「用假信用卡付帳」、「吃霸王飯」來評論台灣無法處理核廢卻又要用核電的不負責態度。

27日上午聚焦討論高階核廢料乾式貯存問題,陳弘美表示,今次邀請阿部知子與澤井正子來台,正是要「斬斷」絕對會「遺禍萬年」的台式乾式貯存的後路。

核一二廠的用過核燃料棒目前以暫時貯存的狀態放在燃料池中,且早已超量放置,若是因地震等外力影響,互相連動恐怕造成「再臨界」而釀災,國際專家多認為濕式貯存風險高。但台電提出以露天乾式貯存,仍引起質疑,包括露天的形式將受地震、火山與海風侵蝕的疑慮,與選址爭議。

而同樣多地震、且目前大多核電廠停機中的日本,也同樣面臨核廢料再處理不順利,打算以乾式的方式進行中期貯存,將核廢料問題延後一百年。

然乾式貯存的設備如何才算安全?澤井正子出示大量福島核電廠遇到海嘯後,乾式貯存場滿目瘡痍的場面,強調當時受災程度出乎設計之初的預料,而為了降溫不斷灌水進行冷卻,也讓目前福島核電廠佈滿了收集污水的貯水桶,但也幸虧當地有足夠的空間放置。

0227高階核廢料

澤井正子提供福島核電廠空拍圖今昔對照,目前大量貯水桶。攝影:賴品瑀

反觀我國除了所計畫的乾式貯存將是露天外,核子工程博士賀立維指出,台灣核研所承包台電的乾儲工程是「無法再取出」的結構。對此,澤井正子也指出,目前國際所設計的乾式貯存桶大多為一體成形的金屬設計,僅有美國與台灣使用焊接過的金屬與混凝土的護箱,兩者造價約相差10倍,但台灣的設計除了會產生應力腐蝕,焊接材料也會劣化 ,一旦有需要拆開時,由於焊接處過多,作業員恐怕也會遭輻射污染。

0227高階核廢料

右為台灣所計畫的乾貯裝置。攝影:賴品瑀

歐美核廢並不處於地震帶  台灣需要更安全的作法

澤井正子提出國際核電廠與地震帶的位置對照,指出雖然國際往往以歐美的科技為基準,但在核電一事上,歐美的核電廠、核廢貯存場並不處於地震帶,這樣的條件與日本、台灣大不相同,應該三思。「請認真思考更安全的乾式貯存方法,不是用混凝土的護箱,而是更安全的方法來貯存」,澤井正子如此建議。

而將用過核燃料棒送出國再處理,因為所費不貲,且處理後,除了提出鈽與鈾恐造成國際核武擴散,玻璃固化後的殘餘物體積亦相當大。澤井正子提供一張照片,是日本委託法國再玻璃固化處理過後的殘餘物運回國內時,遭人拍攝到在雨中冒著大量水蒸氣,顯示仍然持續高溫中,安全仍然受到質疑。

0227高階核廢料

澤井正子提供照片,日本經20年處理過的核廢料,仍持續高溫。攝影:賴品瑀

面對核廢處理難題,立委陳歐珀指出「找回民眾對政府的信任」是新政府應該做到的,應該尋求由上而下公開透明的討論高階貯存場址,而前立委田秋堇也表示,應有沒有利益關係的外國專家來檢驗,讓原能會、核能廠過去難受監督的狀況改善。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東海岸:你我都是海的子民

$
0
0
作者: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

東海岸基翬漁港。圖片來源:鍾家榮

這是今天上午第47遊覽車呼嘯而過,車速飛快捲動路上的砂石往房子裡刮。老人家找不到機會跨越馬路,明明是兩線道但跋涉起來彷彿一個上午都抵達不了。偶爾車子停下更是場惡夢的開始,寧靜無事的村裡會湧進上百人,到處喧嘩,拍照,有時候連問都不問就闖進別人家;每天傍晚,村子頭總有一叢又一叢的垃圾。

這是東海岸每天上演的戲碼,觀光業蓬勃發展的最初像是喜劇,但突如其來龐大無法管理的衝擊卻成為鬧劇;而此時此刻期待突破千萬人次的觀光局政策,在許多人眼底恐怕是場悲劇。

觀光「大」國,難以承受

「觀光大國」是行政院近年來推動六大新興產業(註1)所喊出的口號,預期效益中含有突破千萬人次的目標。各式各樣輔助政策出爐,中央捲動地方、引領民間一同迎向被稱為無煙囪工業的旅遊光環。然而隨著統計人口旅次的直線上升,觀光局準備驗收成果,卻有越來越多地方爭議產生。大量旅遊人口增加,地方居民與自然環境難以承載如此頻繁的干擾與污染,尤其增加旅客數中又以陸客達到幾乎一半的入境人次(註2)。當這些旅客來到花東,遊覽目的原本應該是親近自然,在山海壯麗中體驗人類最初的歸屬感。但趕集式的行程,所有人被一窩蜂放置在相同景點,快速來去。不止造成單一地方承載量過大,也留下遊憩品質不佳、回訪率極低的後果。

觀光大國的想像是匆促建立在對地方的不了解和空泛支配,而中央除了讓陸客倍增的政策外,也看不見其他系統性規劃。各類深度的、文化的、不同模式的觀光經營一旦進入產業化魔咒,就成為無止盡的追求數字。再搭配上旅行業私相授受的經營模式,在地人完全無法從觀光產業增添富足,卻必須承受產業帶來的負面影響。

花東地區,尤其是海岸地帶,面對觀光大旗進攻,原本就已缺乏適當管理機制的自然敏感區域更陷入大型開發的威脅。長久以來無論中央與地方政府背後的思考脈絡殊途同歸,就是依賴大型建設等於經濟繁榮的想像。但外來財團缺乏對當地文化的尊重與蠻橫的開發過程,並不會為人們帶來幸福,目前在花東海岸的開發案仍有十多個,營運中、興建中、規劃中的都有,大多數的它們就坐落在屬於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

除了知名美麗灣,東海岸在2015年的十月份面對了位於三仙台自然保護區旁的滿地富遊樂區,進行審查對照表;同年7月,鄰近美麗灣的杉原棕櫚濱海渡假村也企圖闖關環評大會,後者多達550房,並且將來極有可能位在海岸管理法要保護的範圍內,而這些大型建物在等待海岸法擬定細則的空窗階段進入審查,更是凸顯了行政機關缺乏橫向溝通的國家弊病。

在地小民,團結向上

沿著台11線行駛,印入眼簾的除了是湛藍太平洋,還包括許多插在土地上的售字看板,「無敵海景第一排」是這場買賣的核心字眼,除了大飯店開發,許多小塊農地的販售、不斷飆漲的土地價格,也是瓦解在地價值的關鍵因素。

農舍豪宅化的問題,可以從地中海式風格盤踞在台11線東西兩側看見,藍白相間歐式風情讓人差點忘掉這裏是海的子民—阿美族邦查世居的傳統領域。因此東海岸除了面對自然資源被販賣,文化上的侵略更是迫切議題。這幾年來在所有原住民族的積極爭取下,傳統領域的概念在各式審查中終於逐漸被正視。雖然原民會依舊延宕,遲遲未公告原住民族傳統領域位置,但根據原住民族基本法第二十一條規範,開發行為若碰觸到傳統領域,應該徵得當地原住民族同意已經成為趨勢。

回顧在不同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開發案,鮮少見到開發單位是願意與部落站在一起,共同面對這塊土地上發展的議題。民間財團可能僅為私利,而公部門單位也經常虛應了事,這種發展模式也在在顯示了自然資源、文化價值,其實都僅淪為被販賣的對象。東海岸的原始景觀是台灣最珍貴的資產,是原住民生活與在地信仰的歸屬,不應當容許財團粗糙開發破壞,將無限風景壓縮成只剩不再活出傳統的貨幣價值。

然而,在眾多開發案的威脅中,我們也看見在地聚落的覺醒與結盟,美麗灣渡假村長達九年的抗爭過程,以及其他如基翬、都蘭鼻等開發案,讓過去常因資訊落差而位處弱勢的東海岸居民們,一躍成為能夠快速集結及時反應的積極公民。加上陸續許多公民團體的從旁協助,即使美麗灣一案已然落幕,但各個部落與行動者回歸家園後,開始以不同方式組織家鄉、參與公共事務,東海岸的開發浪潮或許仍會隨著觀光大旗陣陣襲來,但在地已有了堅定守護的意念萌芽。

新的篇章,共同撰寫

2015年年初通過的海岸管理法在立法院裡躺了24年,卻因為近年海岸開發劇烈,「山也BOT,海也BOT」等沙灘私有化的現象叢生,因此喚起了民眾守護海岸的意識,推動立法。而這本新的法律也展現了卓越視野與格局,將土地上的文化脈絡一併思考為基本準則,從第二章第七條第八項的內容(註3),我們可以看見完整海岸存在,不只是生態系統的維護,更應當包括延續千百年來與海相依的在地族群文化。

海岸管理法預計兩年內把關於整體海岸保護、防護計畫都研擬完成,地球公民基金會也特別針對海岸守護做了更多的描述與個案的呈現,可以到官方網站蒐集更多資訊。

註1:六大新興產業為精緻農業、醫療照護、生物科技、觀光旅遊、電資通光電、文化創意、綠色能源。
註2:近十年來臺主要客源國旅客成長趨勢。

基翬漁港。圖片來源:鍾家榮

註3:保存原住民族傳統智慧,保護濱海陸地傳統聚落紋理、文化遺址及慶典儀式等活動空間,以永續利用資源與保存人文資產。

 

哈瑪星的舊日光影

$
0
0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剪輯:陳志昌

高雄哈瑪星成為旅遊勝地,吸引大量人潮與車潮。但是新的都更計畫和舊市區的老屋拆除,讓哈瑪星風貌不斷產生劇變。一群關心這裡發展的人士,展開守護行動,希望再現哈瑪星的舊日光影...

白風箏行動。攝影:陳志昌。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長長鳴笛聲,響徹天際,老火車頭在高雄港站,記憶過去風采。高雄市哈瑪星地區的高雄港站,自1908年設站後,肩負起高雄港的運輸功能,曾經是最熱鬧的車站。2008年廢站後,民間發起保存運動,讓老火車頭進駐,開設鐵道文化館。

高雄港站的鐵道文化館。攝影:陳志昌。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不過高雄港站的保存,卻仍存有爭議。站區內除了號誌樓、舊車站獲得登錄歷史建築,廣大的鐵軌區,至今還沒指定保存。交通部多次提出計畫,要求開發車站土地,進行都更,引發文史保護的爭議。去年8月,民間發起一場白風箏行動,邀請居民到鐵道區放風箏,表達保存高雄港站的心願。

台鐵一直視開發高雄港站土地,作為解決負債的財源收入,台鐵工會員工也到場宣導,讓經濟開發、文化保存共創雙贏。高雄市府起初同意規劃局部土地,進行都更招商,繁榮地區,但是面對爭議,希望重作討論。文化團體表示,高雄港站具有重要歷史意義,不該是分區都更,而是全區保存。同時他們認為,高雄的港都發展,已經有太多商場大樓,不該再開發高雄港站這片綠地。

高雄港站的都更案,讓人思考在這個高雄最早發展的城市地帶,究竟該往何處發展?這裡有許多老房子,過去的繁華,讓每棟老屋,有著不同面貌與風情。

老屋原本破舊荒廢,甚至等待拆除重建,高雄市政府透過修繕計畫,結合專業團隊與屋主,讓老屋可以保留。這棟修繕完成的老屋,過去是漁行的住家,內部保留過去設計,加上現代設施,老屋獲得再生。

另一個街道上,民間協會透過木工班的訓練,培育匠師,修繕一棟荒廢的日本木構老屋。都市再生不一定只能靠拆除開發的都更,透過舊空間改造,一樣能創造新的可能。

劍道少年在武德殿裡學習。攝影:陳志昌。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一群劍道少年在哈瑪星武德殿裡,勤奮練習。這個修復古蹟,恢復了過去的使用方式。哈瑪星擁有太多歷史資產,卻因為開發,讓文史團體、地方居民不斷奔波,為保留歷史文化資產努力。

從高雄港站都更,舊市區老屋拆除,哈瑪星的歷史風貌,以飛快速度消失。作為高雄城市的起源地,哈瑪星的魅力,不該是新穎的高樓商場,而是舊日的光影,吸引慕名前來的遊客,也為居民留下更多綠意空間。

哈瑪星的魅力來自他的歷史風貌。攝影:陳志昌。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本文轉載自我們的島【哈瑪星的舊日光影】
02/29(一) 22:00首播
03/05(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我們的島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火炬下的歲月

$
0
0
採訪、撰稿:葉明蘭;攝影、剪輯:葉鎮中

2015年底,高雄煉油廠正式熄燈,曾經在火炬照耀下,後勁居民走上街頭,要求環境與生存權,20多年來,隨著反五輕抗爭,到煉油廠關廠,火炬下有另一群人的生活,也跟著改變...

高雄煉煉油廠正式關廠。攝影:葉鎮中。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日治時期後期,日本海軍在當時的第六燃料廠旁邊,興建了兩區宿舍,一區是宏南宿舍,一區是宏毅宿舍,屬於軍官居住的宏南社區,在中油設廠後轉為高階職員宿舍。原本提供日本士官和士兵居住的宏毅社區,中油設廠後,由一般技術員和勞工居住。

兩個宿舍區,除了提供員工居住,也發展出一套完整的福利照顧體系,照顧員工家庭食衣住行育樂,生老病死。從幼稚園到高中,從醫院到殯儀館,從福利社到高爾夫球場,員工的所有需求,幾乎全被滿足。

日治時期留下的宿舍。攝影:葉鎮中。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因為圍牆和警衛,宏南與宏毅宿舍,跟外界隔離,自成封閉社區,而兩個宿舍群中間,也存在明顯的階級感。反五輕抗爭後,森嚴門禁取消,各項福利也逐漸對外開放。

隨著高雄煉油廠的熄燈,宿舍群面臨何去何從的爭議,有著數百棵老樹以及豐富自然生態的老舊宿舍區,有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退休員工多年占住宿舍區的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本文轉載自我們的島【火炬下的歲月】
02/29(一) 22:00首播
03/05(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我們的島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農報一週:吉園圃×QR碼 生產資訊全都露

$
0
0
新聞整理:柴幗馨、張瑞玶(科技農報)

※ 吉園圃標誌再升級,搭配QR碼讓生產資訊全都露。擁有吉園圃標章的農產品,即代表農民依照政府的「吉園圃安全蔬果標章管理作業規範」,確保農民安全用藥,保障消費者食用安全。由於申請驗證流程比較單純,對農民而言是成本較低、比較容易取得的驗證標章。因此通常販售的價格與市售有機農產品相比,價格也較低。傳統市場也能買到貼有吉園圃標誌的蔬果,通路比較廣泛,消費者選擇的能取得的管道也較多。若想知支持在地生產,又想買划算,吉園圃農產品是很棒的選擇。

圖解台灣農人週報0222-0226。圖片來源:科技農報。

1. 9年研發突破 「心機蘭」獨步全球

為了讓台灣成為世界主要蝴蝶蘭出口國,成大團隊成功研發蝴蝶蘭紅色色素生成控制基因,可讓紅色在花朵不同位置上出現或消失,「畫」出想要的斑點或線條,取名「心機蘭」。「將我們的心機(希望與期待)呈現在蝴蝶蘭的花朵上!」成大蘭花研究中心蕭郁芸博士說,這項成果可說是劃時代的研究。團隊也表示,研發工作足足花了九年時間,不斷實驗,嘗試近千種可能改良技術,終於發現調控蝴蝶蘭紅色色素生成相關基因,讓紅色在花朵不同位置上出現或消失,並畫出想要的斑點或線條。成大生命科學系許家齊博士表示,除了紅色色素生成相關的控制基因之外,按理說其他顏色同樣也可做基因調控,但仍需進一步科學驗證。2016/02/22 聯合報

2. 超優檸檬銷陸吃癟 因為顏色

台灣有水果王國稱號,但高品質的柳丁賣到新加坡、鳳梨釋迦、檸檬賣到大陸卻都曾踢過鐵板。農民不解怎麼賣不好?官方與學者發現,台灣水果出口缺少市調觀念,常致優良水果出口「吃癟」。中興大學行銷系退休教授李皇照說,像台灣賣檸檬到大陸,當地消費者習慣吃黃檸檬,所以才質疑台灣檸檬「這麼綠,哪能吃」。有業者觀察,金鑽鳳梨去年躍升為出口第一名的果王,分析消費習慣就是成功因素之一。大陸消費者買鳳梨會先擺在家中裝飾幾天再吃,青澀甚至比完熟鳳梨更具吸引力。農委會國際處長陳建斌說,投其所好發展目標,才能讓外銷水果等農特產品都能「正中靶心。」2016/02/22 聯合報

3. 農委會公告不利耕作農地區位 以專區引導太陽能設施群聚發展

有關媒體報導「產學籲:休廢耕農地興建太陽能專區」一文,農委會表示,太陽能是乾淨能源,為我國再生能源政策重點發展項目,為積極協助政策推動,農委會於 102 年 10 月 9 日修正發布「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將太陽能設施納為在不影響農業經營之前提下,可於農業設施屋頂或農地上設置之綠能設施;並於 104 年 8 月 14 日公告「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內不利耕作得設置綠能設施之農業用地範圍」計18區, 1,253公頃,以引導太陽能設施群聚發展,兼顧維護農地營農環境之完整性。2016/02/23 農委會官網

4. 檸檬價太低 農民哭:下輩子不要當農民

前兩年冬天,檸檬冬天價格還有1公斤新台幣20元到30多元,今年冬天跌到1公斤14元,農民向民主進步黨籍立法委員蘇震清哭訴,「下輩子再也不要當農民」。屏東縣政府農業處表示,今年主要是受到外銷業者打壓,導致檸檬價格低落。農業處說,外銷業者在中國大陸拿到1公斤60多元訂單,卻向屏東產地以1公斤10多元收購,農業處一直與外銷業者溝通,希望提高價格,一方面也請縣內較大檸檬合作社,不要壓低價格出售給貿易商,但中間還有許多複雜因素要克服。此外,今年冬天價格低另一原因是寒流一波波,夾帶超級寒流,讓飲品店銷售量減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昨天派員南下屏東,請屏縣府促銷,農糧署將有配套措施。2016/02/23 中央社

5. 吉園圃結合生產追溯QR-code 選擇吉園圃2.0最安心

為使消費者可以行動裝置即時查詢吉園圃農產品的生產來源,行政院農委員會自去(104)年7月起推動「吉園圃升級2.0」,將吉園圃標章加上臺灣農產品生產追溯條碼,兩者併行,以強化追溯功能及標章附加價值。農糧署北區分署表示,農民需先接受農業改良場專家指導,再申請審查符合規定後,才可以將吉園圃標章使用於自產農產品。該分署並針對申請使用吉園圃標章之蔬果加強農藥殘留抽驗,除了表示所食用農產品安全無虞,也可以判斷產地是否來自台灣。此外為方便民眾購買,農委會在全台台糖量販店等100個超市設有吉園圃專區。另各大超市、量販店、傳統市場及農委會輔導之希望廣場、農民市集及直銷站亦有販售吉園圃農產品。2016/02/24 農糧署北區分署

6. 農民滑手機 順手查農藥

智慧型手機當道,許多農民都變身低頭族,農委會藥物毒物試驗所近年也跟上潮流,將原本放在網頁上的農藥資料手機化,這週推出第一個成果「農藥標示系統」app,只要在手機輸入農藥俗名或化學名稱,系統就會自動跳出製造廠商、毒性、核可日期等,連廠商申請時的許可證書都公開,農民買藥時可立即比對,讓偽農藥退散。農藥標示系統」的介面很簡潔,共有9種方式可供查詢,包括劑型、廠商名稱、毒性標示、產品來源、產品中英文名稱等等,連一般農民較常用的俗稱攏ㄟ通。若想深入瞭解,可以點選「詳細資料」,查看農藥的進口地、毒性標示、劑型等等。目前app只有Android版本,iOS版現正開發中,上架時間無法確定。2016/02/24 上下游新聞市集

7. 杜絕碗豆農藥殘留 中區農改場研發用藥防治新技術

農曆春節前豌豆價格創下批發價每公斤220元歷史紀錄,但是白粉病作崇影響收成,為協助農民化解豌豆「農藥殘毒」問題,行政院農委會中區農業改良場25日發表安全用藥防治新技術,在豌豆採收期綜合應用亞磷酸及碳酸氫鉀等安全無虞的防治資材,除了延長碗豆生產期、還可杜絕藥物殘留,還能增加產量26.7%,將廣為推廣增加農民收益。農民表示,豌豆白粉病疫情嚴重,產能受影響,即使創天價,「還是沒有賺麼多」。農改場新研發的「安全用藥防治技術」,農民觀摩後都相當感興趣,不斷詢問「要到哪裡買資材?」2016/02/25 yam news

8. 台南學校營養午餐 在地食材比例增

台南國中小校園營養午餐推動使用在地食材,比例也由10%提高到15%,且補助有機蔬果採購。柳營太康有機農場也結合新農人擴大生產面積及食材多樣化,鎖定在地營養午餐需求,讓台南學生吃得好、吃得健康。教育局學輔校安科長楊明達說,除了偏遠地區小校採買困難外,絕大部分學校均已達標。今年也編列414萬,補助校方採買有機蔬果價差,平均1年約可吃20次。教育局認為,推廣有機農業之餘,如何串起有機農戶供應鏈且搭起供應平台,進而方便各區學校採購,將是未來的關鍵;另對太康有機農場策略聯盟,也「樂觀其成」。2016/02/26 聯合報

※ 本文轉載自 科技農報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Viewing all 1985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