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85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礱」的傳人爆米香 賴咏華追夢之路有多長

$
0
0
作者:蔡阿婆(公民記者)

爆米香的機器一陣轟隆,散出滿滿的米香煙霧。攝影:蔡阿婆

起點與終點之間

「要爆了!要爆了喔!」隨著這兩句警示,爆米香的機器發出一聲巨響,有機糙米的香味也四處飄散。每逢雙周日,賴咏華就會從苗栗開車到新竹,在億客來超市前擺攤,現做爆米香販售給客人,強調這些米來自他認識的小農,也有他自己親手種的米,無化肥無農藥。

賴咏華是台中長大的孩子,家裡沒有人從事農業,2009年他從交大光電系畢業,曾到澳洲打工一年多。2011年他開始拜師學做土礱,這是一種將稻穀磨為糙米的農具,因科技進步而逐漸消失。隨後,他在苗栗南庄成立大南埔農村辦公室,兩度在募資平臺提案成功,以爆米香和土礱為主題,開著一台老爺車巡迴全臺,讓更多人認識本土小農、食安問題及傳統文化。

平常賴咏華除了種稻、賣米、爆米香、製作土礱,也會到清大的竹蜻蜓綠市集擺攤,並受邀到各校舉辦食農講座。所謂三十而立,過年後賴咏華就30歲了,曾有許多媒體報導他的故事,肯定他對文化的保存,稱他為「礱的傳人」,如今他卻面臨低潮與變動期,希望「找到一個可以安定下來的地方」。

受到億客來超市店長的邀請,賴咏華與工作伙伴小桂來擺攤。攝影:蔡阿婆

夢想與現實之間

在賴咏華寫的募資提案中,對自己的定位相當肯定:「我有三個職業: 我是稻農、我是土礱師、我有在爆米香。這三個職業剛好涵蓋了一粒米『從泥土到嘴唇』的旅程。」在他的部落格中,再三強調農業文化的重要性,「這關係到一個有尊嚴的人如何對待自己的歷史,這關係到一個人如何回答『我是誰?』『我從哪裡來?』的問題。」

採訪當天,賴咏華卻形容自己「不是一個很有動力的人,走一步算一步」。追求夢想的路上難免挫折,最主要是經濟壓力,剛開始兩年都是透支,最近雖然狀況比較好轉,也只有打平而已。

父母不需要他拿錢回家,但希望他像哥哥一樣,早日結婚生子。賴咏華的哥哥從事電腦業,已婚並有兩個小孩,兄弟倆發展方向不同,仍是互相支持的家人。賴咏華有幾位同學結婚時,選購他種的米做禮品,讓他非常感動,至於他自己,雖有結婚意願卻沒能力,除非改變目前的生活方式。

同學們大多在都市發展,他卻走進農村,同學們覺得他的選擇很酷,他卻不敢回學校見老師,因為老師教的東西他都沒用到。

賴咏華認真劃下每一刀,長期的勞動讓他身體結實,看不出竟有70公斤以上。攝影:蔡阿婆

由於好友的故鄉在苗栗大南埔,賴咏華在大學時多次來訪,也在此認識土礱老師傅,找到自己要實踐的志業。後來他向大南埔文武宮承租倉庫作為工作室,在此展示傳統農具,接待過不少朋友和旅客,盼能提升本地觀光和文化價值。

賴咏華說過要把自己「種」在這裡,一租就是四年,直到上個月管理員通知他搬家。

儘管還有一段日子可收拾,也找到了下一個落腳處,如此轉變仍讓他情緒低落。他坦承自己待在村裡的時間不多,沒有做好社區經營,村民可能不太了解他、不想有所改變,他別無選擇只能離開。

團隊與個人之間

務農很難只靠一人之力,賴咏華的伙伴們來來去去,小桂是撐最久的一個。小桂也是名校畢業,不想做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一年多前,她在爆米香活動中認識賴咏華,得知他需要人手幫忙,就跳上車跟著環島巡迴,甚至搬到南庄生活,學習種稻和農村的一切。

小桂的父母經濟情況不錯,管教方式也很開明,儘管如此,父母都認為她只是在玩,希望她玩夠了就收心,找一份能賺錢的工作。

農活、擺攤、講座活動都需要人手幫忙,小桂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時間,賴咏華也不確定自己一個人能走多久,「終究是要有組織的。」他說。

家長帶著孩子觀看賴咏華製作爆米香,回味過去也傳承未來。攝影:蔡阿婆

賴咏華在澳洲見識過大型農業,他說小農完全比不上,從事有機農業更不可能,他認識的小農都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賺大錢。」如果用廉價薪資、壓榨土地去獲取利益,就違背了他們的理念。

幸好志同道合的人並不少,一次因緣際會,賴咏華認識了無負擔農場主人展哥,兩人成為忘年交,展哥希望替農村留住年輕人,歡迎賴咏華搬進農場。接下來,賴咏華除了要搬到新竹峨嵋,還要前往彰化鹿港拜師,之前他已求教過南庄林師傅、阿里山葉師傅,最後一位則是鹿港林師傅。原本賴咏華再三登門拜託,都得不到肯定回應,還好有林師傅的女兒幫忙勸說,得以傳承八十多歲老師傅的技藝。

賴咏華在部落格中寫過自己的期待,希望把土礱做得像荷蘭的風車一樣,成為臺灣文化景點,甚至是世界文化遺產。

寒流來襲之日,賴咏華在臉書張貼學習土礱的照片,他穿著一件薄外套,師傅居然只穿短袖,一老一少,從削整木材做起。但在完成土礱之後呢?只是一次參觀或一時體驗?近日賴咏華發文徵求土礱使用者,從一個人、一個家慢慢傳播出去,期待終究會組成一個團隊,保留傳統,活用文化。


龜在冏途,台灣的野生龜不見了?

$
0
0
作者:陳添喜(屏科大野保所助理教授)

野生龜不見了! 去(2015)年花了不少時間做在宜蘭做淡水龜野外調查,食蛇龜、柴棺龜變少是意料中的結果,可以發現到的數量已經非常非常少;原來還算常見的斑龜及外來的巴西龜竟也不見了,而且還連續兩個月摃龜;一年只發現15隻食蛇龜、8隻柴棺龜、21隻斑龜及5隻中華鱉,野生淡水龜不見了,只能用「慘」來形容!或許不少人認為全怪罪於「非法獵捕」太過沈重,棲息環境的過度「美化」也是重要原因。

被丟棄死龜所留下的殘破龜殼。圖片來源:陳添喜。

不管願意接受的原因為何?野生龜不見了! 努力尋找49處合適的棲息環境,只在9處有發現食蛇龜,但卻在13處發現有捕龜陷阱,實在太離譜!10年前是在12處調查地點中,在6處曾發現食蛇龜,且數量銳減,代表著有7成以上的野生食蛇龜不見了。但最慘的還不是食蛇龜,而是柴棺龜!10年前是在13處調地點中,就有7處有柴棺龜,去年調查的39處地點,僅在6處找到;以前曾在一個陷阱籠內捕獲超過8隻,而最近的調查卻是一年捕獲8隻! 每當走進某些山區村落時,總是會充滿驚奇;在發現適合龜類棲息的秘境時,難免心中暗喜,但這樣的興奮心情通常要馬上跌落谷底,眼前出現的是各式各樣捕龜陷阱,甚至是被丟棄的死龜殼。漸漸習慣這樣的情緒起伏,要強迫學著當成是在存活在這現實世界的修行課目。

曾再造訪過以前發現過食蛇龜的調查地點,在20處中也有14處再也找不到龜,而迎接的是被丟棄銹蝕破鼠籠,就好像是古代的江洋大盜在洗劫後故意留下的信記,為了嘲笑永遠總是來晚一步的官兵;其他還有龜的地點也是慘遭嚴重盜獵,多數地點所剩數量相當棲慘。很習慣被當成烏鴉,也習慣被認為只是危言聳聽,這卻是真實現況!這不是新聞,獵人知道,很多在地人都知道,但「位居朝堂」的卻不知道? 現在是70-80%的野生食蛇龜、柴棺龜不見了, 不出幾年就是90%或95%,台灣野生龜的命運是「慘!慘!慘!慘!慘!……已經一步一步踏入死亡的界線 」!

台灣不少地方所發現盜龜鼠籠常可撿拾成堆。圖片來源:陳添喜

龜不見了,有那麼嚴重嗎?

對多數人而言,一點都不重要!尤其在現今「利益」掛帥的社會氛圍下,野生龜和許多野生動物及環境議題一樣,在意的人總是少數。儘管也曾費盡口舌去解釋有龜存在的好處,多數人只是淡淡的回應:「這很重要嗎?」 多數人對淡水龜的消失或許無感,但牠們默默的扮演生態服務的角色!變溫的淡水龜比起相同體型的哺乳動物與鳥類,所消耗的能量較少,在合適的環境中常可維持極高的密度,以量多取勝。

無論是水棲或陸棲種類,扮演無脊椎動物的重要捕食者,斑龜、中華鱉吃掉很多孑孓、福夀螺。牠們也扮演動物死屍清除者角色,在森林或水域環境,都是維持環境平衡的重要因子。而龜類特有的生活史特性,成體存活率很高,幼體存活率很低;龜蛋與幼龜是不少哺乳動物與鳥類重要的食物來源。而食蛇龜更是低海拔森林中重要的種子傳播者,對森林更新演替有極大貢獻。

這些說法對多數為三餐打拼的市井小民而言,有如天邊的雲朵,事不關己;對那些盜龜的獵人、收龜與洗龜的商人、走私龜的販子,看到的一塊大肥肉。柴棺龜、食蛇龜不見了,斑龜也不少了,台灣的龜龜大軍早已崩潰,被人民賦予保育權責的政府公權力又是在那裡?

淡水龜對維持生態環境健康扮演重要角色。圖片來源:陳添喜。

「裝睡的人叫不醒」? 這句話變成最近的流行語,是用來形容政治人物與政府組織運作的嚴重脫序;「人人有責」、「全民參與」、「教育民眾」成了卸責常用的藉口。但有權才有責,法律主管的單位,不應拿沒錢、沒人當成推脫之辭。維持社會公義的公權力不是學者、民間資源可以取代的。 市井小民並不需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抓盜龜獵人,更不應該用「私法」去處置社會不公不義的亂象。更不應該把研究人員或有志之士塑造成「護龜英雄」,亂世才會出英雄!放任盜龜亂象惡化,由點、線、面到全台淪陷,高獲利低風險的「產業」更已組織化,黑白兩道插旗,與暴力、毒品合流,孰令致之?

彷彿是時空錯置,好像又要回到由仕伸捐款組織鄉勇打土匪,以保家護土的年代?公權力不張,卻期待著民間資源、人力大量投入。 只是被人民賦予維護社會公義的行政與司法巨人,不知要裝睡到何時?至少要醒著才有點希望。

「裝睡的人叫不醒」?龜事等著被喚醒的人解決!。圖片來源:陳添喜。

無家可「龜」? 除了野生龜被盜獵之外,收查緝收容的龜也安全無恙?至今應有上萬隻保育龜被查緝收容,但究竟有多少隻可以平安的活著回到野外環境?台灣應該沒有幾個人能回答!牠們最終的命運是如何?有多少能存活下來?被偷、被搶時有所聞,要在收容中心終老嗎?或是流入民間護生園、保種中心?還是有其他用途? 因為無力保護牠們安全活在野外環境,關著、養著就沒事?在時局動盪的亂世,暫時把牠們安置在與世隔絕的桃花源,等待有朝一日青天乍現,在太平盛世再度降臨時,再讓這些龜重歸故土?野生龜還是要讓牠們回到野外,扮演應有的生態功能。這是台灣的悲劇,公權力不張所造成的悲劇。現在是淡水龜,其他的野生動物就會比較受重視,很難吧!

台灣被查緝到盜獵、走私的保育龜數量極多。圖片來源:陳添喜。

台灣淡水龜的悲劇已延續超過10年,迄今未見有積極改善;觀微知著,龜事對朝堂中人可能只算是一件小事,現今台灣社會因為裝睡未解的問題多如牛毛。只是最近講「裝睡的人永遠叫不醒」的人,真得可以喚醒裝睡的政府巨人嗎?還是真的永遠叫不醒? 龜的悲劇不是無解,是公權力要能從裝睡中被喚醒,被當成一件「正事」看待,不能讓法律與社會公義變成神主牌,僅供頂禮膜拜之用。如果連野生龜都無法安全活在這塊土地上,只因對岸無良炒龜商人的索求就步上滅絕之路,其他未解的問題大概也等著繼續沈淪。

台灣野生龜還面臨不確定的未來。圖片來源:陳添喜。

 

海廢教育不能等 台、日籲「黑潮帶」國家重視

$
0
0
2016年沖繩、台灣海洋漂流物對策交流活動系列報導三
本報2016年2月4日沖繩訊,陳姿蓉報導

台灣官方與民間連續兩年與日本沖繩官方及民間進行「沖繩、台灣海洋漂流物對策交流事務」,今年共計提出61項執行中的環境教育方案,並透過票選現場展演八組教案。除了強調「動手操作」以外,有半數教案是可讓幼稚園到小學階段的孩童參與,以達到從小培養環境意識的目的。

雙方最後也達成共識,認為僅有台、日兩國參與仍有所不足,未來將會擴大交流範圍,以黑潮流經的國家為最初的主體,期待未來或許可擴展至東南亞地區,而交流方式仍然維持國家對國家、地方政府對地方政府、民間對民間的方式。

攝影:陳姿蓉。

現場展演八組教案。攝影:陳姿蓉。

沙灘上、室內都可操作的環境教案

記者觀察,多數與會者較重視「動手操作」,而這些環境教育方案還包含延伸思考的帶領,因此需要引導人有一定經驗;其次就是強調方便性,要能夠適應各項場合,在沙灘上可以操作、在室內也可以操作;最後,其中大約有半數教案是最低可讓幼稚園到小學階段的孩童參與,這也體現了各團體主要的共識仍是針對表達方式修正,以達到從小培養環境意識的目的。

在教案改良部分,大多數與會者傾向於是跨教案的整合,將現場展演的教案有相關連的串成一系列的連貫教案;或是將教案修改成電腦版以方便使用網路傳播,使其擴散效應得以倍增。在於推廣的難處部分,日本團體所面臨的問題與台灣情況多所雷同,例如:人力有限無法持續推廣或負擔相當重,又或是響應民眾有限,推廣困難。

台灣團體分享相關經驗。攝影:陳姿蓉。

台灣方面則分享相關經驗,例如:成立講師隊或是志工群,又或是吸引學校老師前來加入、學習教案,並可多方拓展環境教育;而響應狀況或是參與率,則可以透過政策提出相關要求或是獎勵制度,如服務學習時數,台灣學生目前大多需要滿足一定的時數或是參與一定課程才可畢業,雖這部分是強制參加,但不可否認也增加接觸機會,便有機會影響學生族群,並提供台灣的志願服務榮譽卡制度供日方參考。

最終民間的交流部分,海洋公民基金會執行長翁珍聖提到教案會因應對象、地點或人數進行變化,甚至也可能因地區習慣不同有所改良。因此不論未來共同的項目是否有變化,發展一個資源互享的網路平台是大家的共識。

雙方共識:持續交流 擴展至「黑潮帶」國家

交流活動的最後,主辦單位沖繩縣環境部代表野上大介整理過去兩年以來的交流進程,並表示2016年希望除了建立平台,確保後續持續交流的管道以外,還希望將合作模式確認、穩固,並開始擴展交流對象。

雙方最後達成共識,認為僅有台、日兩國參與仍有所不足,未來除相鄰的沖繩、台灣以外,上海或是福建將為下一步,三地將成為合作核心,期待未來有機會還可逐漸擴大至東南亞地區。

於交流尾聲,沖繩縣環境部長當間秀史致詞表示,感謝這三天所有成員的參與,這次的交流行程在大家努力的討論以及參與下已經完滿結束。於交流期間,兩方在想法或實際教案上均有不少收穫,希望大家回歸原本的崗位時能夠有所發揮,並盡力推廣、擴展出去。推廣的方法沒有其他,就是用熱心與熱忱去感動對方一起加入行動!最後以官方代表的身分表示希望未來仍有機會交流,且希望下次能更好!(回看系列報導

攝影:陳姿蓉。

台、日交流活動合影。攝影:陳姿蓉。

春節遊哈瑪星交通不打結 汽車禁入、機車不上旗鼓渡輪

$
0
0
本報2016年2月4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整理報導

高雄市政府即將於2017年舉辦全球生態交通盛典(EcoMobility World Festival),屆時將在鼓山區哈瑪星社區舉辦一個月的汽機車退出街道活動,讓民眾體驗各種綠色運輸及享受沒有汽機車的開放街道。

今年春節期間,交通局決定在哈瑪星實施三天的大小客車彈性交通管制,禁止大客車和私人汽車進入,改以免費接駁車提供公共運輸,讓過往春節期間總是交通打結的哈瑪星地區率先實施生態交通。

哈瑪星春節交通管制。圖片來源:高雄市交通局。

哈瑪星春節交通管制。圖片來源:高雄市交通局。

交通局表示,春節期間民眾出遊,大量人潮湧入哈瑪星、西子灣和旗津一帶,過往總是人車眾多、交通雍塞,今年哈瑪星鐵道文化園區更舉辦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花海等展覽活動,預料會有大量遊客湧入。

為了改善哈瑪星交通狀況,避免造成當地居民生活衝擊和影響遊客興致,交通局將在2月10日至13日(初三到初六)每天下午1點到晚上7點,於哈瑪星地區實施禁止遊客小客車、大客車通行,管制期間將以免費的接駁車,從捷運站和管制區外的轉乘停車場進行接駁,鼓勵遊客盡量使用大眾運輸工具前往。管制區內民眾則可持證件或交通局通行證,供管制員警辨識通行。

過去哈瑪星地區雖然有進行汽車總量管制、單行動線等交通管制措施,不過交通局表示效果有限,因此今年改以大小客車禁行、免費接駁方式來管制,據了解,也是為明年為期一個月的生態交通盛典活動預做演練。

鐵道文化園區舉辦貨櫃藝術節和花海活動。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

鐵道文化園區舉辦貨櫃藝術節和花海活動。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

除了路上大小客車禁行,位於哈瑪星鼓山渡輪站前往旗津的旗鼓渡輪航線,也將在2月10日至12日(初三到初五)上午11時至下午5時,禁止遊客騎乘燃油機車登船。

高雄市輪船公司指出,春節連續假期是旗鼓渡輪航線營運最高峰期,春節一天遊客運量動輒4、5萬人次,過去遊客騎機車上船前往旗津,總是造成機車道大排長龍,上下遊輪時人車衝突,且影響旗津行人徒步區的旅遊品質。

交通局今年則採取限制燃油機車登船,希望能加速渡輪疏運遊客流量,縮短遊客候船時間,也能減少機車使用,提升公共運輸使用率,並改善空氣品質。遊客可選擇步行,或騎乘電動機車、腳踏車等前往旗津;旗津當地居民、公務機車則不在此限。

交通局也鼓勵民眾在春節期間外出上路時,可透過「高雄市及時交通資訊」網頁和「高雄任我行APP」,進行行前交通規劃,了解即時路況,避開雍塞道路和施工路段,也可節省旅行時間。

 

船隻噪音有如演唱會 鯨魚要「貼緊緊」才能聽見彼此

$
0
0
本報2016年2月5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迴聲定位是虎鯨用聲音定位獵物的重要狩獵能力。現在有新研究證實,船隻經過發出的噪音對虎鯨和海豚造成的干擾可能超乎過去所知。例如,船隻旁的平均噪音是水下173分貝,約等於空氣中的111分貝,也就是約等於一場大型搖滾演唱會的音量;就連不常靠船太近的鯨魚,實際聽到的音量約為60至90分貝,約為除草機或吸塵器的音量。

Ross G. Strachan(CC BY-NC-ND 2.0)

虎鯨。圖片來源:Ross G. Strachan(CC BY-NC-ND 2.0)

學界一直以來認為,過往船隻發出的低沉隆隆聲會影響大型鯨魚活動。美國科學家這次針對船隻持續發出的中高頻噪音進行研究,包括虎鯨聽得最清楚的2萬赫茲(Hz)聲音。

這些噪音會影響虎鯨溝通和利用迴聲定位尋找獵物的能力,而同樣使用高頻音的海豚和鼠海豚可能也面臨相同問題。研究認為,這些噪音會影響航線附近活動的瀕危虎鯨族群。美國西岸普吉特海灣附近有一群約84隻的虎鯨族群出沒覓食。

研究人員花兩年時間用水底麥克風測量紀錄1600艘船隻經過華盛頓州哈羅海峽發出的噪音,包括郵輪、貨輪、軍艦等12種每天經過海峽約20次的船隻。

主要作者、Beamreach海洋科學與永續學校研究者維爾斯(Scott Veirs)說:「最令人擔心的是,即使是些微的噪音也會影響鯨的迴聲定位,因為牠們的主要獵物國王鮭數量已經很少,聽見一條鮭魚發出的聲響可說相當不容易,更何況是在吵鬧的環境下。」

吵鬧的海洋環境會產生許多連鎖效應。鯨魚必須緊靠在一起才能彼此溝通。狩獵效率降低,會消耗掉更多的囤積脂肪。而鯨魚脂肪往往含有許多人類製造的污染物,要是全數進入鯨魚的消化系統可能使牠們中毒。

部分船隻比較安靜。維爾斯表示,「降低噪音不困難。軍艦的噪音小得多,可以把這樣的技術轉移給商船。另一個降低噪音的辦法是減慢速度。速度減慢六海里就可以降低一半的音量。」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無核平安、新年快樂」 廢核團體送春聯 宣告312凱道見

$
0
0
本報2016年2月5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雖然核四已宣告封存,但新總統、新國會是否能實踐競選時對「非核家園」的相關承諾?仍須民間持續關注。全國廢核行動平台4日傍晚前往台北鬧區西門町發送「無核平安」春聯,宣傳將在3月12日下午於凱道舉行廢核集會,號召千人排出「廢核」大字,宣誓台灣應成為「廢核國家」。

20160204廢核春聯發送 ,賴品瑀攝影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4日晚間前往鬧區發送無核平安春聯,宣傳312凱道集會。攝影:賴品瑀。

新政府上任  非核家園承諾如何落實?

包括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等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成員,4日傍晚前進西門町向民眾發送「無核平安」春聯、更扮裝成年獸、進行街頭短講。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指出,2016年不但是福島核災五週年,也是台灣廢核關鍵年。人民都在關注準總統蔡英文就任後將如何落實非核家園的承諾?許多立委在競選時也表達過反核立場,因此民間也將向新國會提出如《非核家園法》廢核法案訴求。

崔愫欣解釋,雖然「非核家園」已在《環境基本法》出現,但他們要求對核四停建、除役時間表等有更明確宣示與法律規定;尤其核廢料問題迫在眉睫,當年扁政府給蘭嶼低階核廢料遷出的承諾,如今民進黨再度執政後應該著手,而在競選過程中無人有解的高階核廢料,也應該由新政府正面面對。

「台灣不缺電、缺的是決心!」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蔡雅瀅在街頭進行短講,強調核電僅佔台灣的供電的10.5%,但核一二三廠早已老朽,已到了該除役的年限,繼續延役危險度大增,台灣不該承受核災風險。蔡雅瀅更指出,核四應該直接停建而非暫時封存,並將封存所需經費直接投入發展綠能,才是正途。

20160204廢核春聯發送 ,賴品瑀攝影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蔡雅瀅在街頭進行短講。攝影:賴品瑀。

 

回應高跟鞋教堂爭議 雲管處長:人潮先來,談文化才會成功

$
0
0
本報2016年2月5日嘉義訊,陳文姿報導

位在嘉義布袋的「高跟鞋教堂」將在大年初一(7日)局部開放,這座建築自曝光以來,各方評價褒貶不一,主其事的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雲管處)處長鄭榮峯,3日帶記者實地走訪。

他解釋,政府施政應讓人民有感,他的出發點是為社區開創觀光人氣,帶來工作機會,讓年輕人願意返鄉,屆時來談在地文化或保育,居民會樂意接受。此外,他營造的景點都是原本雜亂的閒置空間,並未破壞紅樹林和濕地生態。他希望批評者可以一起幫忙想辦法,讓政府做得更好。

嘉義布袋高跟鞋教堂即將於過年期將對外開放。攝影:陳文姿

嘉義布袋高跟鞋教堂即將於過年期將對外開放。攝影:陳文姿

從公路望向嘉義布袋鎮,遠遠就可以看見這座藍色高跟鞋建築。17公尺高,由320多片藍色玻璃構成,耗資2300多萬的高跟鞋教堂,在主體完工後隨即吸引國內討論以及多國媒體報導。

不過,高關注度也帶來相當多的討論,靠高跟鞋教堂來推銷雲嘉南,是短期效益或長期良方?是否符合居民需要?符合景觀專業者和文史團體對政府角色的期待嗎?在布袋「洲南鹽場」經營多年的布袋嘴文化協會總幹事蔡炅樵說,這是一個「社會對話」的過程,期望有更多深入討論,既然高跟鞋教堂已經做了,雲管處應「即刻」進行相關的文化推廣。

鄭榮峯:景點營造,皆為荒廢閒置地再利用

對於高跟鞋教堂的批評,包括缺乏在地文化的整體考量、在濕地與漁村景色上建造高跟鞋,造型突兀、民眾拍照打卡後就離開,無法創造長期在地利益等。對於這些批評,鄭榮峯有話要說。

鄭榮峯澄清,無論是高跟鞋教堂,或是水晶教堂,都是利用地方長久以來的荒廢閒置空間,並沒有破壞生態的問題。

在文化議題方面,鄭榮峯否認跟地方文化脫節,他說,當地曾發生烏腳病,藉由高跟鞋的意象可讓遊客認識在地歷史。他承認建造高跟鞋教堂是為了吸引遊客。鄭榮峯認為「先有人來了以後,再來講鹽業文化、宗教文化、濕地與鳥類生態,遊客不來,講這些都不會成功。」

鄭榮峯表示,雲管處要推動市場的產業創新,促進地方發展不只做一級產業,也能發展到三級產業。他指出,景點讓周邊房價提高,青年返鄉經營咖啡館,地方也開始經營民宿,高跟鞋教堂確實為當地帶來改變。

為何選擇高跟鞋的造型,而不是當地的文化象徵?鄭榮峯除了重申高跟鞋的文化意涵,也表達,雲嘉南管理處的設施不是學者專家導向,而是顧客導向,「我常問建築師、顧問公司『這個做了,你會不會來?』,他們通常無法回答。做了大家不來的設施,就是閒置設施了。」

鄭榮峯說,現在是年輕人跟網路主導的「快時尚」時代,「拍照、打卡、上傳」是最佳的宣傳。高跟鞋教堂至今已70幾則國際媒體報導,鄭榮峯認為,這對行銷台灣而言,非常值得。至於國內的批判,他表示「你覺得那些不好,可以來幫我做,我們一起做」。

大眾路線 vs 地方特色路線  民間認為可並重

有些批評指出,雲管處採取走快速流行的大眾路線,並無益於深耕在地文化。對此,蔡炅樵認為,確實有人的需求就是買東西、拍照就離開。不過,做為國家中央級的單位,雲管處推展旅遊時,不應只偏重大眾旅遊,也要推廣地方深度旅遊。雲管處應現在就開始做。

蔡炅樵表示,既然雲管處把高跟鞋的故事起源導向到地方的傷痛——烏腳病,就應在高跟鞋教堂開幕的同時,也引導遊客認識烏腳病跟地方的悲傷歷史,不是打卡完就離開。不過,蔡炅樵強調,不要用觀光模式消費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

蔡炅樵說,並不是只有大眾路線能吸引人,不少企業與個人都曾來布袋參加深度旅遊,證明特色深度旅遊也有產值與效益,現在需要更多經營,拉高能見度。

蔡炅樵說,據側面了解,許多一級主管有好意見但都不被採納。他建議處長應聽聽在地的聲音與想法,並檢討招致批評的原因,而非僅自滿於現有的成果。

北門古蹟群「三井倉庫」恐遭移 文資團體籲原址保留

$
0
0
本報2016年2月5日台北訊,林倩如整理報導

23:31更新:今下午都發局局長林洲民偕同文化局局長謝佩霓赴三井倉庫現勘。林洲民表示,北市府目前已經完成遷移工法討論、採購及現勘。過年後將在25日向都市計劃委員會報告,3月9日提送文資審查,確認處理作業,最後會趕在開議前向議會報告。

除了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台北市民記憶中的忠孝橋,即將因應「北門再現 啟動西區門戶計畫」,於2月7日~2月14日春節期間拆除。此舉將讓國定一級古蹟北門重現天日,北市府也將同步展開北門城考古試掘計畫,北門廣場則預計2017年亮相,有望帶動周邊古蹟群復興。

然較少為人關注、位於忠孝西路一段的歷史建築「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簡稱「三井倉庫」)卻可能因配合「北門周遭廣場改造計畫」遭遷移,引起文資團體發起搶救串連行動,呼籲原址保留、開放民眾參與。

西區門戶計畫範圍圖

西區門戶計畫範圍圖。圖片來源:台北市都發局

北門周邊古蹟群  少了三井倉庫太可惜

去年1月,北市府公布「北門再現 啟動西區門戶計畫」,以台北車站及C1/D1雙子星大廈街廓為核心,西起環河北路,東至中山北路,北至市民大道,南至忠孝西路的一整個區域,都將納入「西區門戶計畫」整體規劃。

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兩天,即拆除爭議已久的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而忠孝橋引道拆除及周邊平面道路路型改善工程,預計先於2月7日(除夕)~2月14日(初七)進行主體拆除作業,除了拆除橋樑,也將使用堅硬的鋼樑來保護國定古蹟北門;春節後至11月底,再施作平面路型調整及引橋拓寬工程。

忠孝橋引道為台北市現存最後一座「跨鐵路橋」,已有34年歷史,然緊緊貼鄰北門,視覺上長久壓迫限縮其呼吸延展空間,動線設計亦難讓人親近。此「台北市最艱難拆橋工程」完成後,擁有130年歷史的一級古蹟亮點,終能重見天日;與改善工程同時並行,北門城考古試掘計畫也將展開,北門廣場則預計2017年亮相。 

鄰近北門的重大古蹟群,包括國定古蹟鐵道部(未來規劃成鐵道博物館園區)、市定古蹟台北郵局、撫臺街洋樓、機器局遺址等。較少為人關注、位於忠孝西路一段的歷史建築「三井倉庫」卻因配合「北門周遭廣場改造計劃」遭遷移,文資團體發起搶救「搶救北北三:北門×北三線×三井物產舊倉庫」,呼籲:

  1. 原址保留「三井舊倉庫」,減少變動;
  2. 立即開放民眾參與北門廣場改造計劃。

昔為總督府力捧財閥  三井倉庫象徵犧牲與代價

三井倉庫2009年一度因「台北好好看」綠美化工程面臨拆除危機被搶救下來,而於2011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理由之一,乃它可能是「北三線道(忠孝西路)」上最老的一棟建築,見證日本人拆除台北城後沿著原城牆改建三線道的變化,且建築本體尚保留「市區改正」當時的亭仔腳寬度,一旦異地重建或僅保存立面,場所精神滅失。甚至走點兒路,還可到達臺博館正門斜對角的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廈(現為市定古蹟),整個時空敘事無邊散逸。

北門古蹟群有其特殊意涵:清朝統治象徵的北門、述說台灣兩大現代化事業的鐵道部和台北郵局;而三井倉庫恰好補足「現代化」和「統治」下的另一面向:犧牲與代價。三井物產作為總督府大力扶植的財閥,壟斷樟腦、菸草、糖、茶買賣,奴役農民為其勞動生產,強迫原住民遷徙祖居地以獲取更大的種植面積,此般城市資本對黎民百姓、山林物產的剝削,亦當受到重視,並納入古蹟群的發展想像,梳理辯證新塑史觀。

三井舊倉庫

三井舊倉庫。攝影:鄭慧君。圖片來源:搶救北北三:北門x北三線x三井物產舊倉庫

市府規劃缺乏與民交流對話  文化治理尚待更多討論

此外,「北門廣場暨忠孝西路路型調整之都市計畫變更案」去年12月8日起公告公開展覽30日,12月15日就三井倉庫遷移保存召開座談會,17日舉辦說明會;1月8日,柯文哲任後第一次編列預算,西區門戶計畫細項包括西站拆遷費用、三井倉庫保存、路型改造工程等預算,在各黨團協商下,決議有條件通過。

市府雖釋出「東移70公尺」加蓋老街做為解套來消除「拆除」疑慮,但缺乏更多公聽交流對話。文資團體認為「文資保存、空間願景、民眾參與」第一道防線已失守。

為何不能移?人們會問。三井倉庫目前只是歷史建築而非國定古蹟,但因文化局疏於管理而破敗,就算在遷移過程中毀損無法蓋回原貌,似乎也毫無法規可管理。交通優先、開發至上的價值、思維,看不見的城市肌理得透過什麼語言以揭露真實全貌?

三井爭議未解,不只考驗著謝佩霓的文化治理,也挑戰著人民的開放及格局。


【環資猴年賀】春節網站動態與電子報發刊說明

$
0
0
作者:詹嘉紋(環境資訊中心主編)

親愛的讀者,

感謝您這幾年的支持與相伴,環境資訊中心的網站瀏覽量,從2013年的591萬,2014年的719萬,到2015年突破了782萬。

雖然跟主流媒體比起來,這樣的數字簡直貽笑大方,但我們仍願意相信,關心環境資訊的需求正在慢慢增加。

如何吸引更多人來關注環境資訊,是編採團隊努力的目標,在有限的資源下,我們首先推動網站改版(還沒填寫使用者問卷嗎?來來來),加強報導速度和多元度,朝向環境資訊主流化前進。

而今年春節假期,新聞部分暫且休刊,但編輯群仍精心彙編幾年來網站累積的優質猴猴文章成特刊,以不同主題面貌再次寄送電子報給大家;也歡迎在FB上追蹤我們,即時與小編群互動。

★訂閱電子報請來信 infor@e-info.org.tw(假期間,編編團採休眠經營模式,新加入訂閱名單,待年後才處理喔)

★按讚加入環境資訊中心臉書粉絲團

新的一年,需要大家的支持、請將環境資訊中心推薦給更多朋友,創造連結及合作機會。並不吝在我們做得好時給予鼓勵,有疏失時給予建議和指正。

祝大家猴年猴嗨森&猴海洋環境意識大發生

 

環境資訊中心全體工作團隊敬上


猴年特刊排班表

猴特刊日期

跟著猴子去旅行

精選諸猴文

2/6小年夜

中國蓋壩農民怕怕

2/7除夕

保護漁民保護魚

2/8大年初一

舞動非洲保育夢

2/9大年初二

噢,我們的海那麼髒

2/10大年初三

濕地好食光

2/11大年初四

人猴之間

2/12大年初五

出門在外,水壺帶了嗎?

2/13大年初六

農地藏毒,食安無助

2/14大年初七

收假收心大片局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南台強震】學者:台灣未脫離強震威脅 隨時做好防災準備

$
0
0
本報2016年2月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6日清晨,台灣南部連續四次強震,造成災情。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表示,這幾年台灣一直處於地震高風險期,強震還在醞釀中,民眾必須提高警覺,做好避震防災準備。

今晨連續發生四起主震,分別於3:57發生編號006規模6.4、深度16.7公里的地震,震央位於高雄市美濃區;之後分別於4:01、4:03、5:07發生編號第7~9號、規模4.3、4.5、4.4、深度31.1、27.0、25.1的地震,震央分別為台南市新市區、台南市歸仁區、台南市新化區等地,根據媒體報導,台南市永康、新化、東區皆有大樓倒塌,以及居民受傷。

中央已開設一級災害應變中心,台南市及高雄市政府也成立一、二級災害應變中心,內政部「應變管理資訊雲端服務災害情報站」已開設「0206震災」專頁,民眾可以上網查詢相關消息,或上網報災情提供第一手資料,幫內政部消防署正確研判。

206南台強震;地點:台南永大路。攝影:李慧宜

南台強震,台南多處發生樓坍災情。圖為永大路。圖片提供、攝影:李慧宜。

 

206南台強震;地點:台南永大路。攝影:李慧宜

南台強震,台南多處發生樓坍災情。圖為永大路。圖片提供、攝影:李慧宜。

206地震,台南傳出災情,圖為長東街103巷大樓,整體下降一個樓層。攝影:施惠慈

台南災情,長東街103巷大樓,下降了一個樓層。攝影:施惠慈

歷史殷鑑  強震威脅未曾遠離

汪中和指出,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的前兩天也發生規模7.2地震,這波地震後會不會有更強的地震,無法預估,提醒民眾要最好防災措施。

人類科技雖發達,但至今仍無法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及地點;台灣除了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還必須面對地震的挑戰,而且全台灣都有機率發生地震。按照過去歷史的紀錄來看,每一次日本發生重大地震之後,台灣也會跟著發生,強震的威脅從未遠離台灣。

去(2015)年中央研究院即提出《大規模地震災害防治策略建議書》,即回顧過去1世紀紀錄,清楚看出日本大地震與台灣大地震之間的脈絡,如:

■ 1896年日本發生規模8.5的三陸強震,1906年台灣有規模7.1的嘉義梅山地震。

■ 1923年日本發生規模7.9的關東大地震,台灣在1935年發生規模7.1的新竹─台中地震。

■ 1995年日本發生規模7.3阪神大地震,台灣隨後在1999年發生規模7.3的集集大地震。

■ 2011年日本東北發生規模9的大地震後,台灣發生強烈地震及海嘯的風險也隨之提高。

建議書提出三項口訣,「房屋不能倒、生命要確保、社會機能不能停」,以及「提升老舊建物整體耐震能力」、「強震即時警報系統之整合與應用」、「強化大量收容、疏散避難及返家支援」、「提升政府與企業持續運作之能力」、「地動及其衝擊損失之評估與模擬」以及「災害防救認知、學習推廣與實地演練」等六項建議。

氣象局地震分布圖。中央氣象局網站截圖

學者警告,這波地震後會不會有更強的地震,無法預估,提醒民眾要最好防災措施。圖為本次南台強震地震分布圖。圖片來源:中央氣象局網站截圖。

避免地下化、穿越斷層的公共工程

除此之外,汪中和建議,應避免地下化重大工程,因為一旦因氣候變遷或地震受災,影響更大。他說,面對氣候變遷衝擊,交通工程不論是地下或高架,都有風險。地下交通工程雖可避免高溫、強風,但在超大豪雨時有淹水風險;大地震時最容易受損,復建困難、成本高。

相對而言,高架交通工程雖易受高溫、強風影響,但無淹水之虞。大地震時會受損,但復建較快、成本低。以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為例,高架道路倒塌一年後就重建回來。若是地下建設,就沒那麼快了。

另外,汪中和也強調,台灣從北到南都有斷層帶,任何穿越斷層的工程都應停止,城鄉規劃也應避開斷層帶,即使欲以工程技術克服,所需時間和經費成本過於可觀,並且緩不濟急。他建議,應於能力範圍內趨福避凶。

避震防災,汪中和建議:

1.先檢查自己家裡是不是在活斷層上面,如果是,傷害一定相當慘重,應立即遷移;如果不在斷層上面或離斷層還有一段距離,例如500公尺,接著要看房屋結構抗震夠不夠,如果是921前蓋的房子,就須加固或補強。

2.告訴家人做好防災的準備,例如地震之前,每個人都有一個救難包,重要的證件、飲水或急救藥品放在裡面。

3.重要的資訊放在安全的地方,家裡的東西都固定好,地震來的時候不會因搖晃摔落被砸傷;家人之間都要說好,如果是發生在白天,家人分散各地,要怎樣會合,聯絡方式是甚麼;如果是在晚上,甚麼地方是最安全的可暫時避一下,等到強震過後再到安全的地方疏散會合,這些都是可以事先規劃準備的。

大台北人口密度高  應盡速加強避震

根據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資料統計指出,台灣平均每年約發生22,000次地震,其中超過 600次為有感地震。若台灣本島發生規模大於7.0淺層地震,可能造成嚴重傷亡與災損。汪中和表示,一旦台北遇到規模7以上的地震,國家會變得相當危險。

他進一步說明,日治時代台北即曾發生過規模7的地震,因震央夠深,未造成災情;不過當時環境跟現在完全不一樣,當時台北盆地大約十幾萬人,地廣人稀,沒什麼重要建設;現在則有近700萬人口,加上地上、地下建設,若再發生相同規模的地震,傷害不可同日而語。他主張以遷都疏散大台北地區人口,分散風險。

媒體也引述銘傳大學客座教授陳亮全意見:「大台北住宅總量約378萬戶,其中屋齡超過30年就有133萬戶;這些老舊建物耐震度不佳,存在極高的災害風險,建議政府應以減稅誘因、引導民間補強建築結構。」

因應地震,台南市部分地區停水停電,市政府提供幾項資訊供市民參考:
水情中心:台水六區因美濃發生規模6.4地震,受該地震影響造成數處地方管線設備受損,為免造成損害擴大,因此台南市曾文溪以南各行政區暫時停止供水,影響戶數約計40萬戶。待台水六區處全面清查所有淨水設施及供水管線受損情形完畢,再依實際狀況逐步恢復供水。

欲知停水情形,請洽免付費服務專線:1910,或自來水公司六區處服務所用戶洽詢電話:06-2138101,台南服務所(東、中西、北、南區):06-2379048 ; 06-2370021;06-2362800

查詢網站:http://www.water.gov.tw

電力查詢:因地震目前仍造成約5000多戶停電;欲知停電狀況,請洽免付費服務專線1911,或06-2160121轉2335(台南地區),06-6335481轉592、593(新營地區)。

另外提醒,注意家戶內是否有瓦斯外洩狀況;恢復供電入屋整理時,務請注意確定沒有瓦斯外漏疑慮,再使用相關電氣用品(包括開電燈時要注意)。

【相關連結】

【延伸閱讀】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南台強震】防災型都更是解藥? 重點在防災,不是都更!

$
0
0
作者:王价巨(銘傳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美濃大地震震出災情,「防災型都更」議題又趁勢而起,但這真的是問題的解藥嗎?

防災、都更,都是很大很複雜的議題,簡化成一個詞讓大家各自解讀想像,似乎提供了解決目前問題的明燈。其實,能不能有效減少災害?抑或只是打著防災大旗推都更?這個詞的內涵還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都市更新應從系統性架構回應災害潛勢及防災需求,而非淪於土地利益價值交換。圖為台北市政府周邊都市計畫區。攝影:Lord Koxinga(CC BY-SA 3.0)

回應防災需求  都市計畫需回歸系統架構因時因地制宜

防災並非單純災害管理或是消防單位的任務,減災甚至是更前端的工作。偏偏,台灣現行體制的防災和應變是不同單位的業務,前方忙著閃躲,後方忙著滅火。

從空間層次來討論,防災和空間的結合應該回應到系統性架構,從戰略計畫到執行計畫及管理,從原則性指導的上位計畫到實質推動的細部計畫。不同尺度有不同的問題與策略,必須了解不同地方在不同精度下的災害類型與潛勢,從可行性評估、選址、規劃、設計、維護管理,釐清各個時期的不同重點工作,在時間和空間的複合脈絡中處理問題。

你們了解災害歷史嗎?你們了解地區環境的長久變化嗎?這些都是人類短期內無法改變的環境條件。這些長期以來既存或是曾經的歷史條件都是線索。更謙卑的思考,這是老天爺給的暗示,過去錯誤的開發行為造成了現在可能的災害,如果只是原地重建,或是看到空地就想要塞入人口,根本無益於解決問題。

歷史的痕跡應結合現有防災科技研究,累積各種可能的不同災害類別及潛勢、災害特性、災害發生的頻率及可能性,套疊而成各種災害的危害圖資,引導不同層級計畫的發展,至少要從國土規劃、區域計畫、都市計畫、建築管理一路處理下來。每個層級沒有積極面對因應,都是下一個層級的麻煩。亦即,國土規劃、區域計畫、都市計畫沒有分別回應災害潛勢的狀態來分配不同精度的土地使用,根本不可能避免災害衝擊,下一個層級只是在不良的基礎上補救。如果都更只是繼續在現行的區域計畫及都市計畫之下打轉,卻寄望透過建築層次來減少災害衝擊,無異緣木求魚。只從街廓或單一建築基地永遠無法解決問題,因為建築是整個空間處理層級的最末端,只能追究偷工減料或是結構設計錯誤,根本不可能有效的從源頭處理問題。

然而,跨部會/跨局處的橫向協調是一個困難的任務。偏偏這個任務光是中央就橫跨了很多的部會,政府真的願意處理嗎?我不禁想問:

防災策略漏洞多  政府各部會無心於此?

國發會,你們的國土計畫呢?你們有國家土地使用的長期戰略計畫嗎?你們知道這塊土地快被你們搞爛了嗎?你們知道大自然的反撲嗎?

營建署,你們知道你們有多大的責任嗎?從區域計畫到都市計畫,你們哪一個開發案正視過災害潛勢了?哪一個審查把安全擺在前面了?地震潛勢下全台的可能受災位置你們敢公開說明了嗎?地質災害、水災、震災的基礎資料,你們是否併同考量工程科技技術發展,轉化成土地使用的依據了?

建築管理又橫跨了公共工程委員會和營建署,你們在意的是民眾的安全,還是開發者的壓力?你們關心的是長官的交辦,關心徵收的完成,還是民眾的安全?

各縣市政府的都市發展局、城鄉局或相關單位,在地方政治與利益糾葛下,你們真的在意安全細節嗎?還是每一個對於未來安全疑慮的意見只是做為參考用,關心的其實還是財團或是建商的利益?害怕被冠上阻礙開發之名?各縣市都還存有眾多顯而易見的危險區域、聚落、老舊街區及新的危險建案,我相信你們都看到也知道,只是沒人願意去碰觸這個議題,有些首長甚至更關心在一個月內一定要發建照,搞的基層人員苦不堪言,明知有問題的案子也只能草草通過。

不該開發猛蓋樓  忽略災害風險何來安全?   

老實說,現行的都更根本不管災害潛勢區位的問題。在不應該開發的地方開發,該禁限建的不敢執行,危險地區還想劃定都市計畫區闖關,該留給水的不留給水,如何防災,何來安全之有?

再者,現在都更討論流於收購土地拆除重建後的價值計算,一直以容積獎勵作為誘因,增加更多的容納人數。試問,在一個有問題的地方,卻容許更多人聚集,是要一起受災嗎?這樣的開發模式導致樓層數更高,容納人數更多,不僅原有都市計畫設定的公共設施無法負擔,高樓層人口的避難心理更複雜,因應困難度更高。靜心想想,即便相信結構安全,高樓層的民眾如何能夠有效的疏散避難?

台灣一直不重視對於使用者「緊急行為」、「災害心理」的研究回應,從來沒人可以告訴我,5樓的住戶和20樓的住戶安全標準和準備有何差異?如果你們連這樣都不知道,敢說安全?核准容積獎勵加上容積移轉遠高於數倍基準容積的建案,安全依據為何? 如果你們連基地的基本條件都不清楚,如何說這塊基地能夠取代另外一塊基地作為安全的家?現行審查對於未來安全的質疑經常被視為阻攔案件「安全」通過的「危害」,因為只是「可能」,永遠只是列入參考意見。一旦真的出事了,還會被質問說:「你那時候怎麼不堅持?」

重視防災  都更先談尊重自然

揭開國王的新衣,台灣的防災議題只是道德正確的空談。現行的防災規劃沒有長期的戰略構想,沒有情境想像的能力,只會從常時狀態來思考,有地震談防震,有水災想治水,見招拆招,補釘式的回應,永遠疲於應變。

台灣現行的土地使用根本沒有防災思維,被污名化之後的都更只剩下交換價值的盤算,只會向既得利益者靠攏。甚至,那根本不叫「都市更新」,而是「建築更新」。

防災型都更如果重視防災,先要有尊重自然的謙卑態度,不需要與水爭地、與土砂、地震拚耐力,進而面對現實,好好地進行風險溝通不要鄉愿,掙脫財團建商既得利益者的重重枷鎖,整合災害管理和防災科技,重視每一次教訓的經驗學習,將不同領域的研究調查轉化作為土地使用類別訂定的基礎,不同層級的空間計畫要依據災害特性及可承擔風險重新考量。

如此一來,國土規劃、區域計畫、都市計畫、建築管理可能都應整個打掉重練,期待一個有肩膀的領導者出現!

PS. 相不相信,這篇文章,再五年十年,還是不會有改變,因為,沒有人敢得罪那群捐大錢的既得利益者!

 

實驗室培育瀕危珊瑚 首次成功野外繁殖

$
0
0
本報2016年2月15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科學家首次將實驗室培養的珊瑚於野外成功繁殖,讓受損嚴重的海洋生態系統出現一線生機。但科學家也提醒,若海洋繼續暖化,環境無法改善,全世界珊瑚礁的未來仍然充滿不確定性。

極度瀕危的鹿角珊瑚。圖片來源:MyFWC Research(CC BY-NC-ND 2.0)

四年培養 鹿角珊瑚成功野外繁殖

珊瑚保育組織「Secore International」、阿姆斯特丹大學和古拉索島Carmabi海洋研究站的科學家自2011年開始在實驗室中復育極度瀕危的鹿角珊瑚,一年後移植到加勒比海的一處珊瑚礁。

研究人員從珊瑚礁上取下少量鹿角珊瑚碎片,放在特殊的培養環境中培養,直到體型夠大才放回海洋。現在這群科學家宣佈,經過四年後,這些珊瑚已經長到「足球大小」,而且和其他野生珊瑚一樣成功繁殖。

珊瑚礁生態學家Valérie Chamberland說:「這是第一次成功將瀕危加勒比珊瑚人工培養至繁殖期。」

鹿角珊瑚不但美麗,在海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牠們長長的角在淺海區形成森林,保護海岸免於暴風雨的侵襲,也為許多魚類物種和其他動物提供棲地。不過,過度捕撈、污染和全球暖化造成數十年來珊瑚減少,嚴重影響鹿角珊瑚生存,終在2006年成為美國瀕危物種法第一個瀕危珊瑚物種。

海洋環境不改善 移植珊瑚也不夠

但是這個做法也可能帶來其他問題,成熟珊瑚的基因會和來源珊瑚一模一樣。為了增加基因多樣性,Secore科學家發展出讓雌性和雄性珊瑚蟲一起在實驗室成長的技術,創造出有獨特基因的珊瑚蟲。

這個突破對海洋保育者而言是個好消息,但Secore並非萬能——光是培養和移植並不夠,海洋環境若無法改善,移植後的珊瑚也無法永續生存。

Secore主任Dirk Petersen表示,他們目前的復育技術僅限於環境較佳、珊瑚可以存活的小範圍。研究團隊目前正在嘗試將計劃擴大到古拉索島的其他區域以及整個加勒比海。

這個創新技術有機會幫助某些區域的珊瑚族群,但若海洋繼續暖化,全世界珊瑚礁的未來仍然充滿不確定性。

凍時代

$
0
0
採訪:于立平、林燕如;撰稿:林燕如;攝影:柯金源、陳慶鍾、張光宗、溫正衡、陳添寶;剪輯:陳添寶

台灣低海拔下雪,對亞熱帶居民來說,是難得一見的驚喜;然而對農漁民來說,陡降的氣溫,意味著一年心血全都泡湯。每場極端氣候的來臨,都是考驗,而我們準備好因應之道了嗎?

極端氣候的考驗。攝影:柯金源、陳慶鍾、張光宗、溫正衡、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海拔500多公尺的新北市坪林山區,蜿蜒山路上,車陣綿延。滿山茶園披掛白色雪衣,民眾爭相前來,好奇賞雪。新北市汐止五指山也是銀白世界,從山頭眺望101高樓,整個大台北地區彷彿被雪冰封,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大台北地區難得一見的雪景。攝影:柯金源、陳慶鍾、張光宗、溫正衡、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這波超級寒流讓陽明山鞍部測到-3.7度、竹子湖-1.5度,打破氣象局設站以來的低溫紀錄。就連台北平地也下起難得一見的冰霰。相隔多年的超級低溫,為什麼再度來到?原因來自「北極振盪」。大部分的時候,北極冷空氣都在極區範圍內,稱為「正北極振盪」,但偶而北極的冷空氣也會跑出來,就稱為「負北極振盪」。

這股北極吹來的冷空氣,讓台灣感受到極凍滋味,受衝擊的還包含日本、沖繩、香港、美國,整個北半球都籠罩在寒冬中。原本北極振盪是自然現象,但科學家們發現,全球暖化加速了氣候系統的擾動。這波寒流對高山生活的衝擊更加明顯,海拔一千多公尺的新竹尖石鄉秀巒村下起大雪,到處都覆蓋厚厚積雪。

從高山到平地,農作物都受到寒害波及。大雪過後,天氣放晴,農民趕緊搶收作物,比較脆弱的蔬果,像是蓮霧、葡萄、草莓、瓜果類都災情慘重。雲嘉南沿海魚塭也承受不起10度以下的低溫襲擊,包括石斑、文蛤、吳郭魚、鱸魚等災情陸續浮現,其中受創最為嚴重的就是虱目魚。

寒害讓農民損失慘重。攝影:柯金源、陳慶鍾、張光宗、溫正衡、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從氣候風險來看,劇烈天氣事件出現頻率越來越高,除了前端的防災、減災要有更積極的做法,推動農漁業保險也可能是一種災害保障。2015年農委會開辦高接梨的農業保險,梨農接受度不高,如何協助災害保險健全,更符合農漁民需求,政府跟民間都得加緊腳步。

當天氣災難來臨,人們還有機會提早防範,自然生態卻毫無招架之力。嘉義布袋的鹽田溼地,一波波潮浪漂來的全是翻肚死魚,過去這些豐富多元的食物來源,吸引不少水鳥前來覓食、棲息,因此被劃設為國家重要溼地。仔細看,黑面琵鷺還在低頭覓食,這裡曾經記錄到400多隻黑面琵鷺,大量魚群的死亡,除了食源減少,後續還會引發什麼效應?讓人擔憂。

布袋鹽田溼地漂來大量凍死魚。攝影:柯金源、陳慶鍾、張光宗、溫正衡、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不管是乾旱、強降雨或這次的超級低溫,都彷彿在驗收我們的防災緊急應變措施,從個人到公部門的準備是否充足?這次不少山區降雪,遊客趕著上山賞雪,發生車輛打滑等交通意外,事故頻傳。民間防災意識不足,政府的防災裝備也好不到哪去。全台灣只有合歡山有一台鏟雪車,其餘都靠俗稱小山貓的鏟裝車,不僅設備不齊全,欠缺救災訓練的駕駛人員,有時連自己都救不了。

劇烈天氣的變化、忽高忽低的溫度,在風險管理更增添挑戰。這片白茫茫雪景是末日預言,還是大自然給我們的警訊?下一次,老天爺要給我們的,會是什麼樣的氣候?我們做好準備了嗎?

滿山茶園披掛白色雪衣。攝影:柯金源、陳慶鍾、張光宗、溫正衡、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南台強震】206的震撼

$
0
0
採訪:陳慶鍾、陳忠峰、柯金源、于立平、林燕如;撰稿:于立平、陳慶鍾;攝影:陳慶鍾、陳忠峰、陳添寶;剪輯:陳慶鍾

2016年2月6日凌晨3點57分,規模6.4的地震,撼動南台灣,造成台南市上百棟建物受損,其中台南市永康區的維冠金龍九棟大樓全部倒塌,災情最為慘重...

永康永大路。攝影:陳慶鍾、陳忠峰、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小年夜這場強震,震碎許多家庭的團圓夢,救難人員在瓦礫堆中搜尋生還者,跟死神搶時間,經過八天搶救,總共救出289人,生還者175人,其中有96人送醫,另有114人不幸罹難,除了維冠金龍大樓,部分人潮來往頻繁的公共建築,像是銀行、市場等,有的嚴重傾斜,有的坍塌。

不只集合式住宅及公有建築毀壞,許多透天厝也受災。部分民眾觀察到家中的地板牆壁,發生大小龜裂,甚至建築結構安全出現問題。就連挺立數百年的老建築或祈福保佑平安的廟宇,都難逃劫難,像是351年歷史的國定古蹟祀典武廟,被震得梁柱歪斜移位、屋脊崩落,277歲的市定古蹟風神廟,廟前鐘樓也被震毀。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台南市成為206地震的重災區,中央氣象局從地震資料分析,主震震央是在高雄美濃,震源深度16.7公里,來自沒有被發現的盲斷層。這個盲斷層位在潮州、旗山、左鎮斷層之間的密集地震帶,而地層破裂方向,從美濃開始一路往台南走,最後破裂點停在台南,因此這裡的餘震也特別多。

另外,因為嘉南平原的地質屬於鬆軟的沖積層,震波經過時會被放大,振動時間也會拉長,也導致建築物遭受比較大的震動量,容易受損。

不過永康區並不是台南震波強度最大的區域,為什麼維冠金龍大樓會嚴重倒塌,死傷慘重,根據台南地檢署調查,建商有偷工減料之嫌,大樓建造的鋼筋數量,竟然比結構計算書上少了50%之多,外加上永大路一側一到五樓的梁柱接頭,強度嚴重不足,無法達到應有的耐震程度,因此倒塌主因可能指向人禍。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從台南地質的前世今生分析,表示永康區早期是大灣低地,百年前為濕地型態,土質軟弱,泥沙堆積特別厚。他認為,要蓋建築量體比較大的大樓,必須更重視建築耐震結構。

206這一震,相當於釋放兩顆原子彈的威力,不但震出建築耐震問題,也震出土壤液化危機,台南市的安南區、中西區及新市區,陸續傳出土壤液化災情。

台南多處傳出土壤液化災情。攝影:陳慶鍾、陳忠峰、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走在安南區溪頂里街道上,處處可見土壤液化痕跡,許多民宅地基沉陷,造成房屋傾斜、龜裂,甚至細沙與地下水從地底竄出,導致室內積水。根據居民回憶,早期這裡是魚塭,40年前左右開始建設,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表示,填土通常會使用含沙量高的土壤,地震時很容易產生液化。

許多居民擔心居住安全,只能暫時搬離家園,這些受到地震損害的房子,能不能再安心居住?或者該如何補強改善?台南市政府針對市民通報案件,進行初步勘查,截至2月13日為止,已經完成409棟建築物的勘查,有66座被列入紅色警戒,必須盡速拆除,56座需要進行結構補強,除了土壤液化的受災區,其他建物毀損案件,有些是建築物本身的結構出現問題。

206南部強震後,成大建築系第一時間組成團隊,協助國家地震中心,勘查建築物受害情形,其中公共建築是重點之一。東區的大智市場,原本是四層樓的混合式建築,地震時一樓菜市場應聲倒塌,二到四樓是公寓式集合住宅,當時有50多人受困,所幸經緊急搶救疏散,只有少數住戶受輕傷。

成大規劃設計學院副院長姚昭智分析,一樓是開放式設計的營業空間,沒有隔間牆壁量少,二樓又是隔間量多的住家,這種軟弱底層形成結構弱點,地震發生時,所有能量被最軟的地方吸收,導致一樓梁柱被壓垮,許多在地震中倒塌的私有建築物,普遍都可看到這種軟弱底層的現象。

921大地震後,政府提高建築耐震設計標準,並在2008年嘗試立法,全面獎勵推動私有住宅進行耐震能力評估及補強,但因涉及經費籌措、租稅減免和法規等問題,而裹足不前,學界認為面對強震威脅,不管是公有或私有建築,都應立即進行全面體檢。

面對強震威脅建築物應進行全面體檢。攝影:陳慶鍾、陳忠峰、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地震是最難監控與掌握的自然災害,因此做好減災相當重要。一棟好的耐震建築,可以保全性命,將傷亡降到最低。另外,充分了解腳下的地質,並公開資訊,才能防範於未然,像是西部平原區、宜蘭平原及台北盆地等處,都是可能發生土壤液化的區域,開發和建設時就應該特別注意。

幾秒鐘的震盪,改變了許多台南居民的人生,有的家毀了、有的與親人永別,206的震撼,震出許多漏洞,黑心建商沒有按圖施工、偷工減料,審核監督未落實;老舊建築結構耐震不足,補強速度緩慢;軟弱地層的規劃開發,缺乏法規限制。

種種原因,導致居民受害,根據科技部「台灣地震模型」團隊研究估算,未來30年,台灣各斷層可能發生規模6.5以上地震的機率,以南部的64%為最高,下一場地震,隨時可能會再發生,這是地殼變動正常的能量釋放,只有做好防災的萬全準備,才有機會安全與地震共存。

排除開發障礙? 三義外環道兩年砸1800萬減輕衝擊石虎族群

$
0
0
本報2016年2月1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2014年「台13線外環道新闢工程」因8公里將花52億、恐危害淺山石虎棲地等問題,引發輿論抨擊,環評退回專案小組審查。苗栗縣政府啟動相關標案,最近公告招標事項,由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二區養護工程處以兩年1800萬元「生態環境專案研究計畫勞務採購」,尋求減輕工程對石虎的衝擊。學者指出,花天價在短時間內做出重要結果,這種急就章的作法,令人難以認同。

國內保育單位研究調查經費闕如,此案開發單位卻編大筆預算,在開發導向下補助保育研究。兩年1800萬的經費,記者訪談的幾位學者皆不約而同形容為「天價」,並憂心國家經費分配極度失衡;學者建議,為避免研究結論淪背書性質,計畫內容及研究調查過程等相關資訊,須秉持政府資訊公開,完全透明。

苗栗縣擁有台灣僅剩貓科動物石虎族群。圖片來源:陳美汀。

苗栗擁有台灣僅存的貓科動物石虎族群,學者擔心,若研究以開發為前提,研究結論恐淪背書性質。圖片來源:陳美汀。

苗縣府兩年提石虎保育對策  學者批急就章

雖然苗栗縣政府財務困窘,還須向台灣銀行長期融資,但開發不停歇。由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二區養護工程處、苗栗縣政府聯手開發的「台13線三義外環道新闢工程」,以提升台13線道路效益以及減少木雕街雍塞現象為目的,全長約8.5公里,編列52億預算。

但開路必要性備受質疑。根據當地民眾說法,這項新闢工程根本無助於解決木雕街塞車問題。苗栗縣自然生態學會前理事長郭榮信指出,三義需要的是增加聯外道路的吞吐量及停車場空間,先前公路總局有類似功能的規劃案,「但自從有了52億這個大案子之後,原先便宜實惠的規劃案就乏人問津。」

三義外環道設置路線示意圖。圖片來源:三義外環道.鄉民要知道粉絲頁。

然而,開發單位卻簡化為只要解決道路衝擊石虎族群問題,就能取得開路門票,並以兩年1800萬,針對環差審查報告「提出具體可行之工程減輕、補償對策和保育類哺乳類動物之棲地復育及經營管理計畫之研擬」。苗栗縣自然生態學會總幹事洪維鋒指出,雖然石虎的生態習性在各界努力研究下有些成果,但仍有很多需要研究釐清;此研究計畫的要求,過於急就章、令人難以認同。

這項標案完全以「石虎」為對象,預算多過歷年來所有石虎保育研究經費,對石虎研究人員情何以堪。不願具名的野生動物研究學者指出,一個亟欲開發的單位,花那麼多錢、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做出那麼重要的結果,司馬昭之心人人皆知。郭榮信也說這是「替台13三義外環道新闢工程開發案背書」。

開路威脅瀕危石虎  友善道路尚無有效前例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裴家騏則認為,過去的研究顯示,寬度五公尺以上的平面道路,就會對石虎造成路殺以及隔絕個體交流,對瀕危野生動物相當具威脅性,尤其是阻隔個體交流,更因不易發現而嚴重低估影響力。

裴家騏表示,即使是有經驗的研究團隊,兩年內也僅能認識石虎對道路的行為反應,遑論提出具體可行的工程減輕對策應用,尤其是台灣並沒有實證有效的友善道路案例。

裴家騏澄清,公路單位都視動物涵洞為解方,但石虎會穿越動物涵洞,與涵洞是否能有效減少路殺或減輕隔絕,是兩個不同層次的議題,不該混為一談。而研究調查人員指出,設置動物涵洞甚至是引狼入室的做法,提供盜獵熱點。

以台13線外環道工程興建作為實驗方案風險極高,若事後發現效果不如預期,不僅石虎棲地遭致切割而更破碎化,也將因此而加速族群的滅絕。

他建議,優先解決既有道路對石虎的威脅,苗栗縣不少發生石虎路殺的道路,都提供了研究場域,若能解決這些路段的路殺、棲地破碎化等問題,獲得可行且有效的改善之道,才能將這些經驗複製到新闢道路工程上。

遭路殺石虎。「石虎保育大使 阿虎加油」授權提供

遭路殺石虎。「石虎保育大使 阿虎加油」授權提供

「穩步紮實、循序漸進的科研過程,才是達成地方發展與瀕危物種共存的根本之道。」裴家騏說。

另外,開路的生態補償應將開路引發的一連串效應,如吸引人口聚集、增加建築、開墾行為,所減少、破碎化的石虎棲地,都納入補償範圍計算。學者提醒:「開一條路使用的面積不大,重點是它引發的一連串效應!」

少開幾條路  經費挹注台灣生態研究

針對兩年1800萬的研究經費,記者訪談的幾位學者都不約而同形容為「天價」!比起一般的保育研究經費,工程單位輕易就可提撥研究調查費用,做為清除環評的絆腳石,卻無助於解決本案環差結論之「分析該物種(石虎)生態習性及分布資料」。

「『石虎路殺』、『棲地破碎化』、『社會棲地』等議題都不是一兩年的研究可竟其功,而是需要持續研究、驗證。但保育主管機關農委會林務局因經費短缺,不曾在這三個項目上挹注經費;倒是交通部、經濟部常有大把的鈔票,在開發的前題下補助保育研究」郭榮信說,此類「保育研究」到頭來只是開發行為的遮羞布。

而學者們對經費極度傾斜的憂心並非空穴來風,事實上,台灣由於保育主管機關長期缺乏研究調查經費,使得最基本的生態基礎資料殘缺不全。

以今年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一項「玉山園區蝴蝶資源普查與指標物種複查」標案為例,工作項目必須每個月走遍塔塔加、南橫梅山口及花蓮南安地區兩趟進行調查,如此勞力密集的研究案,一年研究經費卻還不到93萬。

微薄的預算使保育主管機關捉襟見肘,幾個重要的基礎研究計畫,經費卻貽笑大方。例如林務局「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研究計畫,一年僅編列400萬左右,讓學者卻步,最後只得拜託宜蘭大學教授陳子英主持。又以林務局建國百年全台保護區調查來說,動員國內數位重量級生態研究學者及研究團隊,一年也僅編列800萬研究經費,保育與開發經費懸殊可見一斑。

台13線三義外環道新闢工程

新闢工程位於苗栗縣銅鑼與三義鄉境內,北起台13線銅鑼外環道終點,繞過三義木雕街,與中山高速公路三義交流道路口相連接。

依據公路總局環差審查第3次簡報指出,本案乃為提升台13線道路效益以及減少木雕街雍塞現象,2003年有條件通過環境影響評估,2009年取得交通部開發許可。因路線調整、施作順序變更以及土石方由原本挖填平衡,增加近29萬方棄土,「涉及原申請內容與環境保護事項及審查結論之變更」,2011年進行環差審查,2011年第一次專案小組初審。

另因計畫超過3年未實施開發行為,依環評法第16條之1,提出「環境現況差異分析及對策檢討報告」。2013年11月22日專案小組第2次審查會議做成5項結論:

1. 本案依現況調查有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石虎,惟調查分析該物種生態習性及分布資料尚不足佐證保育對策能否達成保護之目的,有必要就涉及其棲地熱區範圍內之開發方式檢討調整。
2.本案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及現況差異分析及對策檢討報告,請開發單位補充相關資料及保育對策並研議可能之工程調整方案後,重新併案提送本署審查。
3.開發單位宜重新檢討本次變更之妥適性與可行性,並斟酌本案是否撤回重新研擬因應對策。
4.本次會議有關委員、專家學者及相關機關所提意見提供開發單位參考。
5.本案提本署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討論。

2014年4月17日環保署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第259次會議做成「退回專案小組再審」的決議,包括「請開發單位參考委員、專家、學煮、相關機關、民眾及專案小組審查意見,考量有無對石虎等保育類動物及其棲息地更好的保育措施,並就必要性、妥適性及可行性,研提兼籌並顧的方案後,再送專案小組審查。」


【南台強震】震出多項災防弱點 重建正要開始

$
0
0
本報2016年2月15日台北訊,鄒敏惠、彭瑞祥整理報導

小年夜美濃大地震,造成台南市永康、歸仁等地重大傷亡,根據台南市政府統計,截至14日,震災共造成台南市116人死亡,其中114人為維冠大樓罹難者;國內農損則約達新台幣1億7000萬元,大多集中在畜牧業。

這場地震發生於6日凌晨3時57分,芮氏規模6.4,震央位於高雄美濃,但傷亡最嚴重發生在台南維冠金龍大樓。除了災害成因、建物和土壤液化需要持續探討,也帶出諸多台灣災防體系的弱點、以及都市更新相關的話題。

隨著維冠大樓最後一名罹難者在13日送出,救災告一段落,重建工作才正要開始,如何重建?是否要比照九二一震災訂定「台南震災特別條例」?也正在政院研議當中。

206美濃地震,以台南市安平區的維冠大樓受災最維嚴重。攝影:郭志榮。

災害成因:「場址效應」與「雙主震」

根據維基百科整理,本次地震是繼921之後傷亡最嚴重的一次,並造成有史以來最多人因單一建築物倒塌而罹難。震央位於美濃、深度16.7公里,震央周邊的災害並不大,災情最嚴重的地區為台南市,除在歸仁區有2人死亡,其餘114人均於永康區的維冠金龍大樓中。

中央氣象局說明,地震發生的斷層,是美濃地底下未被中央地質調查所標記的「盲斷層」,但震波力量是由東往西北方向錯動,造成台南受災最嚴重的原因可能與「場址效應」有關。

中央大學地震學專家馬國鳳則在臉書說明,此次地震維「雙主震」,「第一地震為東西向,第二事件為靠近台南附近的南北向斷層。地震主要災害在台南區域的成因,為此第二地震。 其僅離台南5公里(深度可能極深至約30公里,還在分析中)。此也解釋了,為什麼許多餘震在台南區域,而非主震的美濃一帶。」

對此氣象局則回應,「此起地震由美濃開始,往西北(台南方向)破裂,破裂的時間、地點都很接近,不易單獨定位…尊重學者研究」。

土壤液化危機   行政院一個月內公布潛勢資料

台南安南區土壤液化。攝影:李慧宜。

震災後,台南安南區發生土壤液化。攝影:李慧宜。

自由時報報導,這次地震造成台南多處土壤液化,導致建築物傾斜、龜裂,台南市長賴清德表示,初步統計,震後已有84件建物列為紅單,可能還會再增加,而受損房屋數則超過400戶。

早在2011年的日本311大地震,土壤液化的議題就受到注意。當時芮氏規模9.0的強震,讓東京迪士尼部分填海造陸地區發生土壤液化。當地32名居民以「未做好萬全的防止土壤液化措施就賣屋是違法行為」為理由,集體要求建商賠償7億日圓。

台灣在921地震時,土壤液化也造成眾多災情。其實,台灣很多地區位在土壤液化的敏感地質,台北盆地、蘭陽平原、嘉南平原、彰濱平原區、高雄台南屬於沖積平原,是土壤液化的潛勢區,尤其是填海造陸的工業區,包括六輕和彰濱工業區等,其實都是高風險區。

2012年,成大土木工程系特聘教授陳景文研究高雄甲仙地震造成台南新化土壤液化噴發,發現是過去很少被注意到的粉土層。過去對於粉土層與地震間關連的研究相當少,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兩年前甲仙地震達6.4級,是當地有紀錄以來最強震,新化雖只有5級多,卻造成多處泥泉噴發,因地點在農田中,並未受到太大的注意。

去(2015)年11月,土壤液化的問題再次被提及。自由時報報導,北市議員汪志冰在議會總質詢時指出,北市府2002年、2004年委託中華地理資訊學會及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全市有多達16處「土壤液化警戒區」,若宜蘭外海或新城斷層發生七級以上地震,這些區域將有700棟以上樓房全倒或半倒,人數傷亡及財產損失難以估算,但市府早有這些資料卻不公開。經過這次南台強震,北市工務局長彭振聲承諾,半年內報告就會出爐,屆時會公布區域和解決方式。

然而,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營建系副教授盧之偉投書媒體指出,檢核此次受災區域,地震後真正發生土壤液化的區域只有一處,也就是台南市溪頂里,而其他嚴重受災區,卻未見土壤液化發生。因此盧之偉認為,把土壤液化潛勢當作是都更依據倒是不完整的,建議應以更精良的計算與試驗技術針對土壤液化對建物影響進行詳細評估,方能更有效地進行判斷與執行都更。

聯合報報導,行政院院長張善政14日則表示,將在一個月內公布國內土壤液化潛勢區域,讓位於土壤液化潛勢區的全台民眾了解,並事先防範。

地震高風險期 做好防災準備

當地震無法預測,可能發生的地點又接近都會區,重要的是隨時要有地震來襲的準備。去(2015)年中央研究院即提出《大規模地震災害防治策略建議書》,提出三項口訣,「房屋不能倒、生命要確保、社會機能不能停」,以及「提升老舊建物整體耐震能力」、「強震即時警報系統之整合與應用」、「強化大量收容、疏散避難及返家支援」、「提升政府與企業持續運作之能力」、「地動及其衝擊損失之評估與模擬」以及「災害防救認知、學習推廣與實地演練」等六項建議。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表示,這幾年台灣一直處於地震高風險期,強震還在醞釀中,民眾必須提高警覺,做好避震防災準備。

未雨綢繆之時,若能重建過去強震歷史,一窺地震周期,或能解開謎底,增加逃命避災機會。媒體報導,台、美地質學家聯手合作,發現「珊瑚」竟然是天然的地震紀錄器。透過珊瑚礁的化石採集,分析鈾釷定年,就能重建過去4000年來,發生在位於西太平洋的所羅門群島超級地震歷史。研究團隊表示,對於同屬板塊碰撞帶、地震頻繁的台灣,或能提供研究參考。

是否訂定重建特別條例  政院持續討論

維冠大樓在13日挖掘出最後一位罹難者遺體,第一時間救災的工作已告一段落,而重建工作才正要開始,不論是住宅重建、生活重建,都須要政府團隊結合民間力量,持續投注心力,也出現了是否需要設立特別條例的討論聲音。據聯合新聞網報導,行政院長張善政14上午召開「0206震災優先處置事項研商會議」,中午由行政院發言人孫立群召開記者會表示,行政院將設置「0206震災後重建協調小組」,由副院長杜紫軍擔任召集人;而18日前會決定是否設立特別條例,目前先以921震災特別條例、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原有措施,擇優放寬補助。

而重建經驗豐富的前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長謝志誠,透過臉書提出建議,他認為「要先審視災情是否大到無法以『移緩濟急』的方式籌措經費因應,因為特別條例就會跟着特別預算,有特別預算就要舉債…再來,檢視一下災情復建和受災者需求有哪些是無法可解決的?是透過簡單修法因應?還是要複雜到另立特別條例?」針對災民背負的貸款壓力,他認為解決之道在修改《災害防救法》

【南台強震】政府怕公開防災資訊? 學者駁:有資訊缺教育

$
0
0
本報2016年2月15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台北市長柯文哲屢次強調「資訊公開」,然而每當要公布淹水潛勢圖、土壤液化地區圖等,就引發各方拉鋸。一方高舉民眾知情權,另一方則稱資訊公開影響房價。不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長期協助政府災害防救深耕計畫的單信瑜指出,防災資訊早就公開了,只是沒有人宣傳而已。

單信瑜說,淹水潛勢、斷層、土石流潛勢、或是疏散避難地圖,都已上網公開,但顯然宣導很差,民眾才會不知情。而防災也不能只靠資訊公開,民眾缺乏防災教育、地方政府防災專業人力不足,才是我們要面對的真議題。

新北市國中參加2015年的防震演練。圖片來源:內政部消防署台灣抗震網

你對防災教育的印象是什麼?災難來臨時,這些學過的知識幫上忙了嗎?圖為新北市國中參加2015年的防震演練。圖片來源:內政部消防署台灣抗震網。

資訊已經公開  缺的是宣傳與防災教育

水利署提供淹水潛勢圖;中央地質調查所提供地質敏感區活動斷層資料;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有災害潛勢地圖;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提供土石流潛勢溪流分布,而村里的緊急避難圖則在區公所網站防災專區中,此外,台灣地震科學中心也於去年底則公布地震危害潛勢圖,這些資訊都可上網查詢。

推動鄉鎮市區災害防救計畫的單信瑜說,計畫進行時已運用這些分析資料,套疊在村里地圖上,以檢討地方防災策略與疏散避難圖,這些都已經是已公開資訊,說資料公開會影響房價的說法根本是假議題。然而,至今民眾大都不知道這些資料的存在,原因就在宣傳不足。

單信瑜說,把災害資訊當產品的話,政府應投入更多行銷心力去行銷這些產品。但政府無論是透過廣告,或是透過村里行政系統宣傳都沒有,讓資訊石沉大海。

內政部消防署表示,專業的地質資料是由提供機構宣導,內政部則負責一般防災宣導。國家的宣傳經費有限,除了靠網站、媒體報導外、也會請縣市政府協助推廣。

面對災害,除了資訊公開,更缺乏的是資訊傳遞和教育。圖為台南市永大路受災房屋。攝影:李慧宜。

「防災日」推行15年  民眾仍缺防災社會教育

921地震後,台灣開始展開防災教育,2000年也訂定921為「災害防救日」(後更名為「國家防災日」)大學到中小學平時有防災融入課程,每學期演習,公務機關也會配合演習。但對一般企業、以及早已離開學校的社會人士,防災的社會教育管道十分有限。

相較日本推行防災日多年,企業與社區與社區均全面參與,國內「國家防災日」的演練,大都是以機關及學校為主。內政部表示,去年起,已將演練層面擴及到企業、社區及民眾,鼓勵企業提出自己的防護計畫,而在民眾的部分目前先推廣就地避難,明年會再持續加強。

雲林縣四湖鄉食品公司參加2015年的防震演練。資料來源:內政部消防署台灣抗震網

內政部表示,去年起已將演練層面擴及到企業、社區及民眾,鼓勵企業提出自己的防護計畫。圖為雲林縣四湖鄉食品公司參加2015年的防震演練。圖片來源:內政部消防署台灣抗震網。

防災教育靠平時  政府缺乏專責人員

銘傳大學都市規畫與防災系助理教授馬士元說,防災日是一種管道,有助於提升民眾防災意識,但防災教育不能只靠一天,平時政府就應有專人負責。

馬士元說,在台灣,防災資訊要靠民眾自己去找,在日本,類似的防災訊息可以透過市町村的危機管理課傳達,相當於台灣的鄉鎮區公所。目前以新北板橋55萬人口為例,防災人員只有三個(註),但東京人口數相近的地區,防災人員是25個,足足是台灣的七到八倍。

單信瑜表示,雖然各區公所都有防災計畫,但防災要做的,遠遠超過書面內容,平時要去調查現況,宣導防災資訊,檢查設備硬體,儲備糧食,安排演練,緊急時也要協助救災。但人口少的地區編制上連專責防災人員也沒有,而是由民政課,或是其他行政兼辦,如果長官不重視,防災工作很容易被忽略。

馬士元則認為,防災不能只靠政府,政府平時就要要培養民間、社區、企業、學校一起做,但目前政府並沒有培養民間這些能力。

※註:新北市板橋役政災防課人員數為三名,但仍須兼辦其他業務。

【濕地列傳】帶動區域生態產業的黑琵經濟學

$
0
0
【濕地列傳】之八
作者:廖靜蕙(台灣濕地網特約記者)

台南安南四草每逢假日遊客如織,大眾廟、搭竹筏遊紅樹林綠色隧道,鄰近的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每逢候鳥季,成群的黑面琵鷺以及伴生鳥類,低頭覓食、遇到猛禽整群飛舞,讓人看得如癡如醉。高蹺鴴在此區域有台灣最大繁殖族群,還有瓦盤鹽田、運鹽古運河、市定古蹟──鳥類生態館、台江鯨豚館及鯨豚搶救中心等,遊客到此總是收穫滿滿。

茄萣溼地上的黑面琵鷺。(攝影:李文化;高雄鳥會提供)
茄萣溼地上的黑面琵鷺。攝影:李文化;高雄鳥會提供

與四草相互輝映的則是台灣最大的濕地七股潟湖。根據台南市政府建議,搭乘膠筏遊潟湖是體驗七股潟湖的最好方式,沿途觀賞吊蚵仔、定置魚網,悠哉的釣客,與豐富的潟湖生態,尤其是潟湖周邊滿是白鷺鷥與招潮蟹的紅樹林,常令人驚喜;孤立海中的「網仔寮汕」是一座浮洲,登島一遊,享受無人小島的風情。

「把去年七股的觀光收益除以2000隻,就知道黑面琵鷺多值錢!」20多年前環保團體以黑面琵鷺擋掉七輕,如今果因黑面琵鷺吸引了觀光客絡繹不絕,帶動觀光巴士、民宿以及餐廳生意;而環境條件都一樣的麥寮,選擇了六輕的工業發展,兩地發展截然不同。

黑面琵鷺來台度冬,原本以四草、七股為主棲地,這幾年有逐漸往外擴散的跡象,除了族群數每年都有小增長,食源缺乏、棲地破碎,也是原因。今(2015)年全球黑面琵鷺大調查,共紀錄到3272隻,其中台灣2034隻穩坐第一大棲地寶座。

依據中華鳥會統計,全國黑面琵鷺仍以台南市1490隻數量最多,而數量超過200隻的,包括嘉義縣296隻與高雄市208隻;數量超過十隻的有宜蘭縣15隻與雲林縣11隻。

高雄茄萣:人文有厚度黑琵也愛

不曉得何時開始,茄萣濕地每年入冬就會悄悄聚集200多隻黑面琵鷺。茄萣濕地前身為「竹滬鹽田」,2003年陸續打造的「情人碼頭」、「興達港遊艇產業專區」,始終無法給地方長期而穩定地帶來商機,自從這裡有黑面琵鷺,賞鳥人潮絡繹不斷,茄萣濕地逐漸成為景點。5月出版的「台灣重要野鳥棲地手冊」,「高雄茄萣濕地」已由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認可新增為台灣第54處重要野鳥及生物多樣性棲地。

三座廟宇是社區民眾活動的重心。攝影:廖靜蕙當地漁產直接做成小吃,新鮮好吃。攝影:廖靜蕙
三座廟宇是社區民眾活動的重心。攝影:廖靜蕙當地漁產直接做成小吃。攝影:廖靜蕙

黑面琵鷺打開了茄萣的知名度,國內外專家開始盤點當地旅遊資源,發現茄萣早已具備豐富人文史地脈絡,無論是海岸風情、12年一次的王船祭,還有末代明王的衣冠塚,都是最佳的歷史教室。而1955年從大陳島撤退到當地的大陳島村,從建築到信仰方式都值得一再回味。

一條當地人視為無效益、由高雄市政府強力主導的茄萣1-4號道路開發計畫,極可能破碎黑面琵鷺的棲地,高雄市政府雖再三保證,工程絕對不影響黑面琵鷺,不過黑面琵鷺以及伴生的鳥類會不會覺得安全而選擇茄萣為棲息環境呢?民間團體不信任環評所依據的資料,正透過律師提出行政訴願,希望能保留黑面琵鷺的棲地,以生態旅遊為家鄉區域發展的根基。

嘉義鰲鼓:北緯23.5度的溼地魅力

相形於高雄茄萣濕地,嘉義鰲鼓濕地有林務局挹注資源保護,黑面琵鷺不用擔心沒有地方住。只是保育原本就是站在人的立場思考,保育的成果一部分必須反映在經濟效益上,居民才能感受保育的意義。嘉義林區管理處連續三年,結合專家努力推動當地發展生態旅遊,讓溼地與社區共存共榮。

嘉義林管處積極協助當地社區推動鰲鼓溼地生態旅遊。攝影:廖靜蕙
嘉義林管處積極協助當地社區推動鰲鼓溼地生態旅遊。攝影:廖靜蕙

入冬之後,沿著園區內的防汛道路,目視即可賞鳥,豐富的鳥況吸引了大批的賞鳥者,不但是鳥類樂園,也是賞鳥人的天堂。白鷺、雀鷹、赤腹鷹、灰面鷺、魚鷹、彩鹬、小燕鷗、紅尾伯勞等超過200種的鳥類,近達台灣所有記錄鳥種之半數。如此豐富的鳥況,難怪第一次賞鳥的人,也能上手呢!

「候鳥救了我們!」當地業者說,因為候鳥才有機會回鄉打拼,候鳥帶動當地產業,並帶來一群喜愛原汁原味鰲鼓的遊客。

林管處協助社區成立單一窗口,提供遊客旅遊資訊、分派生意給業者;而業者須繳交環境保育與社會公益回饋金到專戶,這些基金累積成一筆經費,將做為社區的公益基金,照顧社區居民。誰說保育只是為了幾隻鳥?

輕航機航道 與黑琵遷徙路線重疊

連建商都拿黑面琵鷺當廣告。攝影:廖靜蕙
連建商都拿黑面琵鷺當廣告。攝影:廖靜蕙

因此,當我們保育黑面琵鷺,實際上的意識是保育牠所提供的生態系服務功能。黑面琵鷺在保育上視為「傘種」,在牠撐起的大傘下,保護了與之共生的伴生鳥[註];這個生態系越完綿密,人類也跟著受益。這個簡單的道理,建商都知道!

最近雲嘉南國家風景管理處為了推觀光,不但溼地上豎起教堂,現在連空域也不放過。透過輕航機玩家組成的民間團體,提出新增第23處超輕型載具空域申請,雲嘉南風景區管理處也開始規劃跑道。只是,申請的空域範圍與候鳥遷徙路線幾乎重疊,而台灣目前已公告22處適合輕航機使用的空域,15處仍乏人問津。

為了少數人的休閒活動,值得犧牲候鳥或溼地的保育功能?一樣是推動旅遊活動,有沒有更兼顧環境永續性的旅遊行為呢?這些問題有待台灣社會填空!

[註釋]

伴生鳥是指與黑琵使用相同棲地的鳥種,台江國家公園以及周邊如嘉義布袋、茄萣濕地的伴生鳥種,以鷺科、鴴科、鷸科、鷗科、雁鴨科、長腳鷸科等上百種鳥類為主。

恐龍滅絕後哺乳類怎活? 禾本科植物功不可沒

$
0
0
本報2016年2月16日南投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吃飽了沒?」這句話是台灣社會常見的招呼語,只是我們可能不知道,讓人類吃飽的米麵來自禾本科植物!人類出頭天,和禾本科息息相關,卻常讓我們忽略其存在。特生中心年度特展特別以禾本科為主角,讓社會大眾了解,禾本科如何深入人類的生活。

從恐龍滅絕談起

如果沒有禾本科植物,可能就不會有人類出現。為什麼呢?原來6500萬年前「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雖導致主要天敵恐龍的滅絕,但是哺乳動物要興盛,端賴禾本科提供了適時充裕的食物。

禾本科提供人類主要的糧食。攝影:廖靜蕙

禾本科提供人類主要的糧食。左上:稻米、左下:小米、右:台灣苗栗一帶種植的小麥。攝影:廖靜蕙

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中海拔試驗站站主任陳志輝解釋,恐龍的滅絕,使得原先在地底下被壓得抬不起頭來的哺乳類始祖終於出頭,但這樣還不夠,要演化出更多的種類、擴增族群量,就得有充足的食物。

他是國內少數研究禾本科類群的學者,對於禾本科起源如數家珍。目前已知6500萬年前即有禾草花粉出現,5000萬年前,禾本科出現在地球上,提供草食哺乳類食物,養活肉食哺乳類,讓哺乳類越來越興旺,終於在300~500萬年前演化出我們人類。隨著人類的進化栽種穀物約1萬年前有了農業,也因為農業發達不斷改變土地,影響禾本科植物演化的方向與速度。

陳志輝說,從這段歷史可知恐龍時代的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和蕨類,沒有「草」,那些不吃肉的恐龍,只能說是「植食性」恐龍,但不會有「草食」恐龍!

無所不在 全台跑透透

禾本科(Poaceae)植物泛稱為禾草,全世界的禾本科植物約650屬10,000種,種類數目僅次於菊科、豆科、蘭科和茜草科;全世界更有1/3面積為草原所覆蓋,重要性無以倫比。台灣雖土地面積雖不大,禾本科仍有125屬,約300個種類,也是維管束植物種類數目最多的一科。

無論上山下海,都有禾科本的蹤影。到海邊尋覓濱刺麥(Spinifex littoralis)的蹤影;河川地裡,有水利工程人員灑下甜根子草(Sacchanum spontaneum)護坡,山壁上掛滿台灣蘆竹(Arundo formosana),溼地周遭除不盡的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還有不畏強光溫差,安居高海拔的玉山箭竹(Yushania niitakayamensis),它們都是禾本科家族成員,說是全台走透透毫不為過!

禾本科植物:濱刺麥。攝影:廖靜蕙

海邊常見的禾本科植物:濱刺麥。攝影:廖靜蕙

禾本科植物:玉山箭竹。攝影:廖靜蕙

高山上的禾本科植物:玉山箭竹。攝影:廖靜蕙

人類50~60%主食都是禾本科,再加上畜牧用,比例更高了!清點我們日常飲食中的糧食作物,如米飯、麵條、麵包、蛋糕,來自禾本科的水稻、小麥,其他如玉米、筊白筍、竹筍等,製糖用的甘蔗,都是禾本科!另外,肉、蛋、奶的產生,也都仰賴牧草、玉米等禾本科植物轉化提供;過去穿的草鞋、用的掃把、魚簍、枕頭裡的米糠、住的竹屋、茅草屋,都顯示了禾本科與我們同在!

另一方面,地上看到的雜草,一半以上是禾本科!陳志輝說,禾本科是支持人類發展的基礎,但是在農業上,也是農民恨得牙癢癢的植物。因此大多數除草劑都是拿來消滅禾本科植物,所以不能用在水田,否則連水稻都會死。能讓人又愛又恨的植物,非禾本科莫屬!

農業生態系 生物多樣性重要議題

全世界絕大部分人口以禾本科的穀物為主食。雖然台灣大多糧食作物都是引入,但經過數百年甚至千年馴化、撫育,都能適應環境,成為生態系一環。

特生中心主任方國運解釋,生物多樣性公約所關注的議題,第一個就是談農業生態系,因為所有農業生產都需維持多樣性才能支援人類的永續發展,這也說明何以全世界這麼重視不同穀麥品系的保存。

即使是外來引入,仍可依據原來的生態條件規劃作物種類。方國運表示,美國即使做農業耕作,還是有模擬生態系統的觀念,按照原本草原生態系中,低莖草、中莖草以及高莖草規劃生產;他到了美國才知道為何有些州種比較低的,有些州種比較高的榖麥,用農業的說法,就是適地適種。在每個地方逐漸適應的品系,也是生物多樣性的一環,雖非原生卻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

「很多鳥到水稻田吃榖粒,」陳志輝舉例,這也說明了,何以農民會毒鳥保護收成。但另一方面,也說明何以生物多樣性公約重視傳統生態智慧。方國運舉最近聽到的例子,阿美族種稻的同時也會種油芒,因為油芒長得比水稻高,所以鳥來先吃它,餵飽了鳥,稻子就少遭殃了!

不但人類愛吃禾本科作物,很多動物也依賴禾本科,陳志輝說,只要有草的地方,就提供了很多生態系服務,例如野生動物的遮蔽、築巢材料,另外就是提供食物。「我們吃的榖粒是經過選育,但野生的禾本科也會結穀粒,可能人類覺得不好吃或太小,但野生動物會去吃。」愛吃小米的鳥兒,讓原住民發揮趕鳥的藝術天分。

此外,禾草餵養了草食性哺乳類,隱去小動物的蹤跡,提供鳥類築巢的素材,尤其是草鴞,更直接住到草叢裡了。

還有,濕地對水質的淨化功能逐漸受到重視,這是來自於底泥以及生長其上的植物,尤以蘆葦為主的溼地生態系統;這種生態概念,歐美國家拿來應用,取代過去以動力、化學的淨水方式。

萬事互相效力 讓生物多樣性得益處

自然界中的物種,所謂的有用、無用,端視人類立場,過去被引入作為牧草的象草,逸出到了野外,是令人頭痛的入侵種,但是現在卻成了再生能源的救星。

芒草、象草是已知生質能源的原料。方國運說,芒草耐寒,歐美國家也可適應,因為適合做成生質能源,歐美國家為此來東亞尋找種原,並培育出效能更好、喪失自然繁殖能力,沒有入侵機率的三倍體巨芒。一些國家有規律地以5%芒草替代火力發電所使用的煤,長期下來不無小補。

台灣南部恆春一帶種植的牧草就是象草,屬於熱帶物種,也是生質能源的重要成員。巴西已發展出百分百燒象草當能源的技術。雖然一些木本植物也適合成為生質能源,相較之下,象草、芒草這類禾本科具有易種的優勢,一年就有壯觀的生成,更值得推廣。但台灣有技術、有品種,卻因種種因素無法變成產業,尤其是最近油價下跌後更沒有競爭力。

象草等大型禾草是生質能源的明日之星。圖片來源:特生中心提供

象草等大型禾草是生質能源的明日之星。圖片來源:特生中心提供

禾草也是草原生態系的霸主。草原生態系是指降雨量無法支撐成森林,而維持草原生態的地區。全球草原分為三大類,赤道周圍的「熱帶草原」,常見有羚羊、斑馬、獅子、花豹出沒;「溫帶草原」,如北美洲、絲路等地,電影《與狼共舞》成群的水牛出現,就在北美大草原。緯度最高的「凍原」,雖不缺水,但大多數處於結冰的狀態,也是無法利用的水源,因此處於乾旱的情況,仍有草的存在。

提到為何有這個展?特生中心主任方國運說,由於台灣是個島嶼,也是森林生態系國家,國人對於樹木相當有感情,也都十分愛護,相對之下,對於草本植物比較陌生,然而,禾本科植物卻是相當重要的存在,讓人又愛又恨,因此特展除了幫助民眾認識禾本科,不無平反的意味。

「禾本科植物雖然隨處可見,卻缺乏存在感,而且難以辨認,因此常遭到忽略。」由於研究門檻高,國內禾本科研究學者,一隻手就數完。陳志輝師承成大生物系教授郭長生,郭長生的老師許建昌則是從日本人接受禾本科研究承先啟後的重要人物。

雖然台灣在禾本科多樣性很高,卻未能積極發展成產業,諸如護坡草籽、庭園草種,都是國外進口,甚至作為再生能源有規模的種植,都極具發展性。方國運期待透過此次特展讓國人認識禾本科的潛力,吸引各界投入相關的研究發展,讓生態系發揮服務功能,才能真正了解生態保育的意涵!

「禾樂融融」 禾本科植物特展
 
 
特生中心2016年度特展:禾樂融融。攝影:廖靜蕙
特生中心2016年度特展:禾樂融融。攝影:廖靜蕙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為了增進國人對禾本科植物的認識,將透過標本及精彩圖文說明,一窺 禾本科植物真面目,再配合解說導覽方式,讓民眾更深入認識禾本科植物對人類之貢獻及其對台灣生態的影響 。

日期:即日起至11月30日
時間:9:00~16:30,周一休館
地點: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南投縣集集鎮民生東路1號(農委會特生中心)保育教育館B1特展室
電話:049-2761331轉628

 

【相關連結】

【參考資料】

【逛逛大觀園】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巨大冰山擋路 南極企鵝面臨滅族危機

$
0
0
本報2016年2月16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鄒敏惠審校

阿德利企鵝在南極英聯邦灣丹尼森角生活的紀錄超過100年,但是目前當地剩下的族群卻是前途茫茫。2010年一塊2900平方公里、幾乎等於一個羅馬大小的冰山卡在海灣裡,導致阿德利企鵝必須長途跋涉60公里才到得了海邊覓食,來回等於要多走120公里的路程,造成近15萬隻企鵝死亡。

科學家預測,除非海冰融解,或是這塊編號B09B的巨大冰山移位,這裡的企鵝族群很可能在20年內消失。但科學家並不確定冰山會在這裡停留多久。

阿德利企鵝。圖片來源:Scott Ableman(CC BY-NC-ND 2.0)

阿德利企鵝。圖片來源:Scott Ableman(CC BY-NC-ND 2.0)

南極英聯邦灣丹尼森角的阿德利企鵝族群原本棲息在距離海岸邊不遠處。根據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氣候變遷研究中心的調查,2011年起,原本總數約16萬隻的阿德利企鵝族群大幅縮水至僅剩約1萬隻。

「B09B冰山停留南極東部,以及隨之而來的海冰快速擴張,大幅增加了阿德利企鵝在丹尼森角覓食的距離。而這也是研究南極東海岸冰山擱淺與海冰擴張效應的機會。」科學家將研究發表於南極科學《Antarctic Science》期刊。

研究團隊表示,他們在陸地上觀察到數百個被遺棄的企鵝蛋,以及被凍死的年幼企鵝屍體。此外,科學家也發現,僅存的企鵝個性相當「溫馴」而且「不再孵蛋」。

相對的,距離英聯邦灣海岸邊僅八公里的另一個阿德利企鵝族群生存狀況則相當良好,顯示B09B冰山和海冰擴張確實是丹尼森角族群數量驟減的原因。

僅剩的5520對企鵝是如何尋找食物的不得而知,可能是透過稀少的海冰裂縫,或是真的走了遙遠路途到海邊。

研究人員指出,企鵝似乎無法遷徙至新的棲所,也無法透過在冰上鑽洞救援牠們,因為很快就會重新結冰。

阿德利企鵝遭遇冰山擋住覓食的路徑,族群數量驟減。影片來源:Intrepid Science

Viewing all 1985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