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85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衣領破洞別怪媽媽刷太用力 認識居家昆蟲才是正解

$
0
0
【年節掃除‧與蟲共生】系列專文(下)
本報2016年1月2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衣領有缺口怪媽媽刷太大力?不,這可能是衣蛾的傑作,也代表衣櫥太濕了!只要讓衣櫥乾燥,衣蛾就會遁於無形!台大公衛助理教授蔡坤憲這學期以居家中常見的昆蟲為主題,讓學生收集、認識住家環境中常見的昆蟲,除了發現居家昆蟲這麼普遍存在於我們生活中,也發展出解決對策與相處之道!

學生到野外以滴管吸孑孓,觀察蚊子的變化。圖片來源:蔡坤憲研究室。

學生到野外以滴管吸孑孓,觀察蚊子的變化。圖片來源:蔡坤憲研究室。

台大公衛大樓中,一群學生專注於尋找樓層中存在的昆蟲,而改變了給人冰冷安靜的印象,在一些乏人擾動的角落,隱藏著城市隱士,只是這些看似與世無爭的隱士,並不是都受歡迎!修習「居家環境有害生物與共生生物」這門課的學生,必須回家紀錄常見的昆蟲,還要找出每天上課的大樓中的蟑螂,找出解決對策。

到家中認識衛生昆蟲

過去學生只接受課堂上傳播的知識,抄抄筆記背熟,考試都會寫;這學期不同的是,一開始就帶到教室外,從公共衛生學院整棟大樓走一遍,看到蟲就記錄下來,並與學生討論,對那些昆蟲有興趣研究或感到困擾。

蔡坤憲說,過去學校都將衛生昆蟲視為害蟲,但是好壞都是以人的觀點來決定,對人類壞處多於好處就成了害蟲。

在學期中,他先教學生製作標本,例如以吸管吸孑孓,帶回觀察長大成蚊的過程;每人要交20隻昆蟲(及節肢動物)標本,並檢視每人家中常見的昆蟲種類,討論其功能及生態,再思考解決對策。

台大公衛系學生製作的昆蟲標本。攝影:廖靜蕙
台大公衛系學生製作的昆蟲標本。攝影:廖靜蕙

學生對此反應熱烈、興奮,學生製作了豐富、多樣的昆蟲標本,超乎蔡坤憲想像。依照學生繳交的標本數量排名,分別為蚊子、蟑螂、蛾蚋、衣蛾、衣魚(蠹魚)、蒼蠅、蜘蛛;另外,螞蟻、跳蚤、壁蝨、馬陸以及蜈蚣,也都是居家常見的節肢動物。

學生在課堂上學會了,居家不起眼的小昆蟲如何影響日常生活,例如衣領缺角很尷尬,可能是領子的皮垢、脂質,吸引了貪吃的衣蛾來吃。蔡坤憲說,早期博物館典藏的名人衣領,出現缺口,都是衣蛾幹得好事,連拿破崙的軍服也遭殃。「環境中出現的小蟲,可視為環境現況的指標!」衣櫃裡的衣蛾,告訴人們衣櫥太潮濕了,該讓衣櫥乾燥了。

而多時不用的書本、紙張,邊緣出現缺口,一定不是衣蛾造成的,可能是衣魚努力不懈啃食的結果!翻開塵封多時的書籍、紙張,就可能掉落一地的衣魚,牠專愛吃課本、紙張等富含澱粉質的物品,因此,久久不動的書籍紙張,不知不覺間就會成為牠的食物;牠又名「蠹魚」,這個詞也成了書蟲的代名詞。

衣魚&衣蛾。攝影:李鍾旻、吳士緯

上:衣魚。圖片來源:李鍾旻。下:衣蛾。攝影:吳士緯。

解讀昆蟲行為 與蟲相偕

要解讀居家中的昆蟲需要學習、訓練,蔡坤憲說,他要求學生先認識牠,了解牠的生態,在不用藥的情況下,有沒有什麼方法降低族群或隔絕牠來?而非碰到問題就是拿出殺蟲劑,其實很多昆蟲不一定對居家環境有害,而且殺蟲劑也不是萬事都可解決。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以友善環境的思維發展因應方式。

「因此,第一要了解你的環境,第二個想出面對牠們的方法。」蔡坤憲說,有時候挖挖水溝、掃掃地、開窗通風就可以解決問題,為何要噴藥?

課程目標是把最常見幾種昆蟲都要能知道對策,例如蚊子,是白天的斑蚊或晚上的家蚊?如果是這兩種蚊子,生活在哪裡、可以用何方法降低族群?生態友善的方案優先考量,即使不得不用藥,也必須縝密的計劃。他說,用藥一定會影響週遭的生物,因此除了減少目標物種的數量,還必須了解對人體及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另外,針對公共場所和住家,對策也有差異不同。學期中學生以黏蟑屋調查整棟大樓的蟑螂數量,每層樓都以茶水間最多,人們在蒸便當、泡咖啡過程,不小心掉落的咖啡渣、菜渣,讓蟑螂有機可趁。

知道這些問題之後,接著討論要不要解決?怎麼解決?他要求學生提出解決策略──除了讓所辦處理!學生發展的對策包括方法、執行期間和頻率,短中長期的目標與作為。

這些居家昆蟲的去留,端賴清潔過程中的決策,由此認知到清潔工作在知識、技術、方法上,是具有專業性的;蔡坤憲舉自己在法國WHO參考實驗室進修的例子,清潔人員握有相當大的場地管理權力,如果不遵照清潔人員的規範,製造垃圾,不但會公布在佈告欄,還會取消其通行證!而清潔公司認識更多昆蟲、學習更多方法,相對的也能壓低營運成本。

從課堂到戶外,尋覓衛生昆蟲的足跡。圖片來源:蔡坤憲研究室提供。

從課堂到戶外,尋覓衛生昆蟲的足跡。圖片來源:蔡坤憲研究室提供。

居家雖不宜 野外有貢獻

蔡坤憲說,為了幫助人類理解及思考昆蟲的種類,而將昆蟲分為與農業生產相關的「農業昆蟲」、和人類健康有關的「醫學及衛生昆蟲」、與森林經營、林產有關的「森林昆蟲」、稀少、美麗,需要保育的「保育昆蟲」等。

同樣的昆蟲可能因區位、分布以及種類而有不同的歸類,例如,蟑螂在衛生昆蟲是害蟲,但到了森林卻是重要的清道夫,有些特殊的蟑螂也列入保育昆蟲,不能認為所有的蟑螂必定是不好的。

他強調,衛生昆蟲的防治以居家環境為主,這些昆蟲到了戶外或回到野外,就是生物多樣性的一份子,就不再以害蟲的角度看待,而是讓牠扮演生態系的成員。

「生活在我們周圍的生物,在我們還不瞭解牠之前就消滅,十分可惜。」蔡坤憲舉南美洲的猴子為例,有人觀察到每到下午接近傍晚時,猴子們開始手舞足蹈,原來是蚊子作怪。有一天猴子抓了一隻馬陸,將牠揉碎塗到身上,蚊子就不來叮了。其他猴子覺得好像有用起而效法,也抓馬陸塗身上防蚊。這段故事還有人打趣說:「每天一馬陸,蚊子遠離你!」

人類以及生物都從大自然學習,馬陸身上的味道,也許是未來研發防蚊液的成分。還有多少未知的事物等著我們探討?「生物多樣性其實可能隱含了我們未來的解藥。」蔡坤憲這句話提供我們看待居家昆蟲的態度。

※ 讀完這一篇,你更不能錯過【年節掃除‧與蟲共生】系列專文(上)


血淋淋的腐肉饗宴:兀鷲

$
0
0
撰文:伊莉莎白.羅伊特 Elizabeth Royte;攝影:查理.漢彌頓.詹姆士Charlie Hamilton James

※編按:本期國家地理雜誌介紹了生態系中重要的清道夫──兀鷲。兀鷲的外表和食性雖然不討喜,但是卻是非常有效率的腐肉處理機制,他們強健的消化系統能消滅腐肉上的有害病菌,阻止疾病的擴張。然而空中盤旋的兀鷲暴露了屍體的位置,大量的兀鷲遭到盜獵者毒害。

在台灣也有處境類似的猛禽。同樣喜歡食腐的黑鳶,因為農人與班鳩、麻雀的衝突而間接受害。在紅豆播種時節,為了避免剛播下的種子入了鳥腹,有些農夫選擇毒殺鳥類,而黑鳶則因為揀食田裡的鳥類屍體而亡。

身為消費者,我們可以串聯更多人一起拒絕野生動物商品,讓盜獵者失去市場誘因;在購買紅豆等農產品時,選擇友善環境的農產品,避免兀鷲和黑鳶自我們的生活中消失。

兀鷲是自然界重要的清道夫。攝影: 查理.漢彌頓.詹姆士Charlie Hamilton James。圖片來源:國家地理雜誌2016年1月號

兀鷲可能是地球上受詆毀最嚴重的鳥類,總被當成「貪婪」和「強取豪奪」活生生的象徵。查爾斯.達爾文在1835年搭乘英國皇家海軍帆船「小獵犬號」航行期間所寫的日記中稱這些鳥「令人作嘔」,並說牠們的禿頂是「生來在腐敗物中打滾用的」。牠們演化出了許多能力,包括可以在受到威脅時吐出胃中所有內容物,好迅速逃脫。

讓人覺得噁心?或許吧。但兀鷲絕非一無是處。牠們(通常)不會殺死其他的動物,可能是一夫一妻制,而且我們知道牠們會共同分擔照顧幼雛的工作,閒晃和下水時也都是成一大群團體行動,且相處愉快。最重要的是,牠們會進行一項至關重要、卻遭到嚴重低估的生態系服務︰迅速清除並循環利用死去動物的屍體。根據一項估計,在歷史上,每年動物遷徙期間,當130萬頭白鬚牛羚在肯亞和坦尚尼亞之間來回遷移的時候,居住在塞倫蓋蒂生態系或飛到這裡的兀鷲所吃掉的肉,比塞倫蓋蒂平原上所有食肉哺乳動物所消耗的總和還要多。而且牠們動作很快。一隻兀鷲可在一分鐘內狼吞虎嚥地吃下大約1公斤的肉;一大群兀鷲則能在30分鐘內將一匹斑馬吃得精光――從鼻頭到尾巴。如果沒了兀鷲,發出惡臭的動物屍體很有可能要拖更久才會消失,昆蟲的數量會因此暴增,而疾病則會到處擴散。

然而,這種經年累月形成的絕妙安排並非不會改變。事實上,它在某些關鍵地區正面臨瓦解的危機。非洲的11個兀鷲物種當中,有一個――禿鷲――已經滅絕,現在則有七個其他物種被列為極危或瀕危。有些物種,例如垂面禿鷲,主要存在於保護區,而其他地區性的白兀鷲和胡兀鷲族群則已經幾乎滅絕。「遊隼基金會」非洲計畫的助理主任妲西.歐嘉達說,兀鷲和其他食腐鳥類「是世界上最受威脅的鳥類功能群。

。。。

歐嘉達並不期待非洲會效法印度,對兀鷲危機做出回應。「在肯亞,政府沒有採取什麼保育兀鷲的行動,」她說,「也沒有展現出限制使用加保扶類藥劑的政治意志。」她指的是包括加保扶在內的同類化學藥品。此外,印度的兀鷲只面臨單一威脅,即非蓄意的毒殺,但非洲的兀鷲面對的威脅卻多得多。

2012年7月,辛巴威的一座國家公園中有191隻兀鷲在吃了一頭被盜獵並撒上毒藥的大象後死去。一年後,納米比亞有大約500隻兀鷲在吃過一具含有少量毒藥的大象屍體後死亡。為何一心取得象牙的盜獵者會對兀鷲下手?「因為牠們在死去的大象和犀牛上空盤旋,會讓動物管理員注意到牠們的活動,」歐嘉達說。現在,盜獵象牙的人要為非洲東部三分之一的兀鷲中毒事件負責......(全文請參閱《國家地理》雜誌1月號)

挺「漢本遺址」 民團:蘇花改延宕另有原因

$
0
0
本報2016年1月21日台北、宜蘭訊,林倩如、實習記者何沛怡報導

花蓮縣長傅崐萁驚人一句「活人重要還是古人重要」,把台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簡稱蘇花改)工程的延宕推咎到漢本遺址考古團隊的頭上,引發交通建設單位與文化資產界各持己見的爭議,且不時擦槍走火造成民意衝突對峙。

自去年確定無法完成考古挖掘,12月傳出公路總局不續約中研院劉益昌考古團隊,爆發關係緊張危機迄今,宜花東及各地熱心志工1月成立臉書粉絲專頁「邁向國定遺址 I 漢本前線」(以下簡稱漢本前線),短短時間累績6000多名粉絲,藉此平台持續追蹤議題發展動態,20日於交通部大門前舉行記者會,展開全民連署挺漢本遺址的行動。

漢本前線成員到交通部呼籲變更設計保存遺址

漢本前線成員到交通部呼籲變更設計保存遺址。攝影:林倩如。

台大人類學系助理教授江芝華曾於〈考古遺址與工程:台灣遺址悲歌〉一文表示,台灣考古遺址的命運向來悲慘,這當然和台灣長期以來忽視這塊土地歷史有很大的關係,但也和台灣對於考古學知識的輕視息息相關。

「台灣考古家一直以來配合著大大小小的建設,到處進行搶救工作,似乎都忘記我們憑什麼讓考古遺址在這過程中被犧牲了?」江芝華提示。

蘇花改工程2011年1月動工,2012年3月在宜蘭南澳工地進行谷風隧道南口橋墩工程時,意外挖掘到評估為距今1200年至1600年金屬器時代的漢本遺址,公路總局依文資法暫緩工程,委託劉益昌主持搶救計劃;不料去年6月,再確認更早期第二個文化層新石器時代後期的文物,初估距今1650年至1800年,原定民國107年完工的南澳到和平B段,勢必延期。

長期關心漢本遺址的田秋堇立委到場聲援

田秋堇立委到場聲援攝影:林倩如。

連縣定遺址都不是,考古大發現還是大毀壞?

考古的寂寞,同時驗證了這個遺跡大發現卻不獲關注的無奈現實。漢本前線成員、居住在台東的徐青表示,古物保存在博物館裡,往往只剩遺物、碑文、口述資料等形式,「斷層感很重。但從漢本出土的陶片、金屬片,到遺骸、石棺、家屋等等,足以證明生成聚落型態;多樣的外來物產,可研判他們具海上貿易的能力,且一批又一批的人不斷地回來。」

東台灣一整個連貫的海岸線,遙想千年前豐富底蘊,等於羅馬帝國或漢唐時代,這塊土地也閃耀著屬於自己的精彩,解謎揭密史前人類活動的寶貴機會,繫於一線之絲,關乎價值判斷的高度視野及文資保護的極致想像。

預估遺址南北長約1500-2000公尺,東西寬約150-200公尺,規模相當大;出土物件如此令人驚豔,不但留存居住痕跡,還有代表山坡地耕作的駁坎遺址,可說是一個居住、生產皆有,完整的聚落文明。

到場聲援的立委田秋堇更形容遺址「是留在大地的錄音帶,一旦被破壞、順序弄亂,就像消磁一樣,永遠回不來。」強調都期待一條回家的路,但得要是一條保證平安的路,「千年文化就在這兒,先人想訴說過去如何生活的歷史,應該停下來好好調查,予以擾亂其安寧最起碼的尊重。」田秋堇表示,希望指定漢本為國定遺址,需與中央討論,亦不要只是讓主管機關宜蘭縣文化局處於中央、地方之間承受壓力。

去年12月初,公路總局逕自上網招標新考古團隊進場,台北文化資產守護聯盟林奎妙尤其質疑該契約限縮250天內完成第三個橋墩及所有附屬設施的挖掘,且在一個趕工處理的架構,不把風險當一回事。

「文化層需要現地多做解讀,不是挖起來拿到室內研究而已,保護思維應與時俱進。」8日宜蘭縣文資委員至漢本現勘,31日將召開文資審議委員會討論遺址定位,她疾呼文化部不要像死人骨頭!當積極依法行政,盡快介入協調雙贏方案。

漢本遺址文化層剖面中,可見毀壞先人房屋的大石塊(右),鐵渣層(左側偏黑土層)也說明當時已知煉鐵

遺址文化層剖面:可見毀壞先人房屋的大石塊(右),鐵渣層(左側偏黑土層)也說明當時已知煉鐵。攝影:何沛怡。

搶救期程認知不同 工程、考古應建立互信

公路總局當日下午於蘇花改工程處召開三個月一度的環境保護監督小組會議。漢本前線前往表達訴求,釐清若工程設施將建設在漢本遺址之上,該遺址將如何保存?並爭取工程單位給予考古團隊充裕時間發掘,尋找工程建設與文化保存兩方之間的最佳折衝點。

工程處在會上提出,漢本遺址的搶救工作只完成不到原定的一半,因進度落後,依法將發包增加新團隊並行完成,以台9線東西兩側分隔,接手台9線以西區域尚未挖掘的1個遺址,台9線以東區域仍由中研院團隊施作正在挖掘的2個工作面。環境監督林屹霆委員則表示,據她到現場詢問發掘人員的結果,工程處「試掘」所劃定的面積並不能充分反應實際狀況,所以搶救進度落後的原因「不簡單」。

遺址挖掘現場,搶救是台灣考古學家忙不完的工作

漢本遺址搶救現場狀況。因文化層越挖越豐富,進度落後其來有自。攝影:何沛怡。

地球公民基金會蔡中岳說,劉教授曾提出展延搶救期間,但公路總局並未清楚核覆。林委員因此提出,有鑑於工程與考古雙方互不信任,必須建立除了公文之外,更有效的即時溝通方式。

工程設施能否移地? 文資團體諮詢技術性意見

另外,文資團體也提出將漢本遺址上面的工程附屬設施如機房、沉沙池等移地的可能性。工程處說明,機房必須和附近的隧道連成一體才能發揮功能,在評估過其他位址的可能性後,發現皆不可行;而永久沉沙池和油水分離池的位移問題將會進行評估後,於2月底公開。公路總局副局長夏明勝則說,因漢本遺址占地廣大,即使將機房挪移至附近,也仍在遺址範圍內,所以設施位移並非最佳解決辦法,應該盡早將機房範圍進行遺址搶救才是。

在工程單位皆表示遺址搶救期程和人員配置都是和考古團隊協商的結果之下,現場委員多肯定工程處在協調上的努力,然而文資團體對於搶救期程仍多有疑慮,因為史前文化資產的價值往往難以量化。林奎妙建議,蘇花改既然曾經在2012年因發現遺址而停工,是否應該持續妥善維護其價值才是?而工程單位也承諾為了實踐「人文為指標的工程」理念,持續與文化單位和民間溝通。

現況比照圖

漢本遺址及附屬設施對照圖。圖片來源:漢本前線。

公路總局在蘇澳的蘇花改工程處舉辦第19次環境監督會議,工程處與文資團體展開對話

公路總局在蘇澳的蘇花改工程處舉辦第19次環境監督會議,工程處與文資團體展開對話。攝影:何沛怡

 

全球暖化海洋猛「吸熱」 學者擔憂衝擊生態

$
0
0
本報2016年1月21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新研究發現,全球海洋暖化速度越來越快,過去20年間海洋增加的熱含量,竟佔了前工業時代至今所累積的熱含量的一半。

南冰洋。圖片來源:Reeve Jolliffe(CC BY-NC-ND 2.0)

南冰洋一年的吸碳量不容小覷。圖片來源:Reeve Jolliffe(CC BY-NC-ND 2.0)

海洋吸碳速度大幅增加 科學家表示擔憂

海水熱容量遠比空氣高,吸收了90%的多餘熱能,以及近30%人類使用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

18日發表於《自然氣候變遷》期刊的研究指出,海洋大部分多餘的熱埋在深海,有35%在700公尺深度以下,這表示現今深海中埋藏的熱能遠比20年前要多。從工業革命起至距今20年前,海洋只吸收20%溫室氣體產生的熱。

廣大的南冰洋光是2011年一年就吸收了12億噸的碳,等於歐盟一年排碳量。

美國加州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Lawrence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和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合作,以1865年至今的資料和模型分析海洋不同深度的熱含量變化,發現自工業革命起,全球深海熱含量平均增加「幾十分之一」度。這雖然比上層海水平均增加的0.5°C要少,仍屬「大幅度的增加」,而且越來越快。

研究主要作者Peter Gleckler說:「這樣的結果令人擔憂。很清楚地,海洋吸收大部分的溫室氣體,累積大量熱能,其生態影響尚不明。深海中有很多生物,但我們並不清楚熱含量增加會對牠們造成什麼影響。」

第三波全球珊瑚白化潮正在發生

隨著海洋暖化,暴風雨強度增加,海洋物種被迫遷徙。吸收二氧化碳讓海洋酸度增加30%,海水pH值降低,阻礙珊瑚、牡蠣和貽貝形成殼以及骨骼結構。

700公尺以上的海水熱含量資料始自1870年代英國研究船挑戰者號(Challenger)蒐集的資料。化石燃料普及後,上層海水的熱容量增加了32倍。較近期、穩定的資料則來自位於全球各地海洋的3000個「Argo」監測浮標。這些浮標測量深度比標準的表面固定裝置更深,能提供科學家更多深海熱含量資訊。

科學家已經警告,第三波全球珊瑚白化潮正在發生。去年一份蒐集620項研究的分析發現,全球海洋食物鏈很可能因為氣候變遷、過度捕撈和局部污染而崩壞。

圍爐時和農藥分手 超市及量販店評鑑出版!

$
0
0
本報2016年1月2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民眾選購年菜準備全家圍爐,如何吃營養而不讓農藥入鍋?台灣綠色和平年前公布《2016超市及量販店農藥管理評鑑》,由400位秘密客實地訪查7-11、全家、大潤發、全聯、家樂福、好市多Costco、頂好、愛買等超市及量販店,依據各通路蔬果抽驗結果、執行禁用農藥和改善措施,提供消費者第一手年菜採購指南!

圍爐火鍋看得到的豐盛食物之外,不要也加入農藥!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

圍爐火鍋看得到的豐盛食物之外,不要也加入農藥。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

消費者知情權首要 用藥資訊透明

綠色和平出版的「2016超市及量販店農藥管理評鑑」中,以「承諾實踐度」、「農藥殘留」、「不得檢出農藥」以及「多重農藥殘留」4項表列,大潤發及愛買表現最差;而在資訊透明公開方面,美商Costco好市多始終不公開具體農藥管理政策。綠色平和專案主任羅可容指出,要徹底解決農藥殘留問題,具體的農藥管理政策和措施是重點。公開透明的食安政策是保障消費者知情權的第一步。

超市、量販店農藥管理評比表。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

超市、量販店農藥管理評比表。製表:台灣綠色和平組織。

綠色和平也依據「執行力」、「自我要求」、「以具體作法解決問題」、「消費者評比:分區明顯」、「消費者評比:資訊透明」等5項,提出表現佳的通路商。

評鑑評比簡表

評比項目

表現佳的通路商

執行力

全聯福利中心

自我要求

家樂福、7-Eleven

以具體作法:
解決問題

大潤發、愛買、家樂福、頂好、7-Eleven、全聯福利中心

消費者評比:
分區明顯

大潤發、愛買

消費者評比:
資訊透明

7-Eleven、全家

製表:台灣綠色和平組織 製表日期:2016年1月20日

以下是依據「2016超市及量販店農藥管理評鑑」整理8家生鮮果菜通路表現。

2014年大潤發僅1家分店設有快篩檢驗室,去(2015)年檢驗室增加為10個,同時提高自主抽驗的頻率。不過,兩次抽驗皆檢出承諾禁用或超標的農藥殘留,進貨品管仍需加強。大潤發針對高風險作物增加履歷品項,並設置有機專區,在供應商管理及農藥減量上有進步。

綠色和平建議大潤發要求供應商或契作農民,出貨前針對使用的農藥品項進行快篩,降低農藥殘留的風險。

去年10月抽驗全聯執行成效,符合2014年的禁用承諾,但隔月再抽檢則出現落差,顯示管理農藥殘留的穩定度有待加強。綠色和平要求全聯提出更新版的蔬果農藥政策及食安措施,但只獲得消極回應,對於檢出多重農藥殘留等狀況,全聯也沒有提出進一步或更新的改善計畫;而食安資訊停留在2年前的「安全蔬果白皮書」,亟需更新。

家樂福今年擴大「農委會公告劇毒性成品農藥」與「世界衛生組織列為極劇毒及劇毒性農藥」禁用範圍,從過去承諾的產品比例40%,提高到70%,以契作管理規範農藥使用的目標明確。但在消費者訪查中,家樂福販售散裝、無標示蔬菜的比例偏高。建議家樂福檢驗範圍應擴大至高風險作物,如豆科、甜椒等,並增加國產葉菜類檢驗比例。

綠色和平超市及量販店農藥管理評鑑,提供民眾年菜採購指南。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

綠色和平超市及量販店農藥管理評鑑,提供民眾年菜採購指南。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

頂好禁用農藥的企圖心超越其他通路,成效卻不如預期,今年的禁用目標在於落實禁用「農委會公告劇毒性成品農藥」,強化供應商管理流程以減低農藥殘留的風險。

愛買南雅店下個月轉型專售有機及產銷履歷蔬菜,網購及實體賣場端增加產品快篩頻率和檢驗品項,並計劃開始與農民契作,產地直送農產品約佔整體的10%等作法獲得肯定。消費者訪查中,商品陳列雖明確,但商品資訊完整性仍有改善空間。

7-Eleven有機專區的品項以蔬菜為主,產品標示及資訊完整度有待加強。生鮮蔬果採購政策完整,對於農藥殘留管控的措施嚴謹明確。建議加強水果包裝標示,除避免消費者混淆外,也可以強化產品追溯的機制。

全家便利商店販售的蔬菜品項分「無毒栽培」及「履歷」蔬菜,在水果方面,僅標示產地,沒有更多農藥管理的資訊。全家以「無農藥殘留」作為採購目標值得肯定,但商店內販售的蔬果目前仍被檢出多重農藥殘留。消費者在資訊取得上也有困難,綠色和平建議全家能加強資訊透明,提供消費者更完整的選購依據。

管理不透明  Costco遭批

綠色和平與各通路遊說過程中,絕大部份通路願意以積極態度面對農藥殘留問題,並主動提供食安保障方案。只有Costco好事多在多次聯繫後,仍沒有提供具體農藥殘留管理政策,僅回應食安標準遵照台灣與美國法規。

去年綠色和平將Costco好市多列入生鮮蔬果檢驗通路,兩次抽驗好市多本地生產農產品,商品上除了檢出農委會公告劇毒農藥外,另有農藥殘留超標、多重農藥殘留的情況。以國產四季豆為例,去年11月綠色和平抽驗,檢出農藥菲克利殘留超標8倍、達滅芬更超標69倍,明顯違反本國法規;若以美國法規標準,則有7項產品違法美國標準。

綠色和平指出,好市多在台會員約220萬人,擁有龐大的市場影響力,卻不願提供任何具體禁用農藥措施、農藥減量目標及品保政策,是「企業負面示範」。

※ 下載《2016 超市及量販店農藥管理評鑑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放開那隻泥鰍!momo購物廣告的錯誤示範

$
0
0
作者:賴鵬智

小姐妳不應該這樣。截圖自MOMO購物網

大自然對現代人有莫名的療效,在都市叢林待久了,呼吸了一大堆廢氣,累積了無數的怨氣,承受了巨大的壓力,看厭了毫無生氣的水泥顏色,人總是會想到自然環境逛逛走走,散散心,透透氣,抒解一下工作壓力或是胸中鬱悶。不過,當許多人都說「喜歡親近大自然」時,我們在大自然中的舉動是否只想到自己,卻沒為大自然其他份子著想?

momo購物網站近期推出「我愛泥鰍篇」系列廣告影片,藉由一個上班族女生的自白,灌輸上網購物讓家人、讓自己快樂就是「找回做自己」的方法,這裡不討論這思想對錯(雖然我很不贊同),我要討論的是片中傳達對待野生動物的錯誤觀念與行為。

圖片取自momo購物網,本文引用及剪輯非為商業利益,純為環境教育使用。

該廣告說「離職的第一天,即使被老闆嫌棄,我還是能讓很多人開心!我就像泥鰍,在泥巴裡也適應的很好,堅持做自己!」(註:「適應的很好」應該是「適應得很好」用字才對)影片則是女生走到山區小徑,看到一灣淺流,有泥鰍游動,下一幕竟然是端詳裝在塑膠袋裡的兩條泥鰍,然後帶回家養在小玻璃缸裡。這真是不好的舉動,不僅是讓野生動物離開了自然棲地,斷絕繁衍,而且會教壞很多年輕人有樣學樣,到了野外為所欲為,只因自以為有什麼生活哲學道理,就把野外的東西採捕到都市中放養。

廣告企劃胡扯出來的泥鰍哲學。圖片取自momo購物網,本文引用及剪輯非為商業利益,純為評論及環境教育使用。

泥鰍在溪裡優游自得,沒事被抓到都市圈養在一小盆含氯的自來水中,妳說牠會好受嗎?

泥鰍在野外環境自由自在,要鑽哪裡、要游哪裡隨心所欲,被養在家中小玻璃缸裡確實是「處於處處受限的環境」,但牠能「仍然可以發展自我,隨時擺脫周遭人事物的掌控,做自己要做的事」嗎?

這影片敘述的都是為了賣東西瞎扯出來的「哲理」,是廣告企劃人員幫業主對上班族女生洗腦所想出來硬拗的道理,這都無所謂,廣告常賣的就是一種「價值感」(例如坐在高級轎車裡就自以為是君臨天下),有人相信並採取購買行動,這就是廣告目的,無可厚非,但我很不喜歡把錯誤對待野生動物的觀念與行為經過廣告「合理化」傳播給大眾,教壞民眾對待自然生態的錯誤認知。 

到野外看到一閃一閃的螢火蟲,體會到「即使是一小盞燈,在黑暗的世界也能帶來光明」,就可以抓螢火蟲回家養? 

到野外看到一朵小花從岩縫中綻放,體會到「艱困的環境都能讓生命舒展」,就可以將植株摘到都市窗台種?

希望現在的年輕人沒那麼容易被錯誤的道理洗腦,且更懂得以正確的態度與行為面對野外生物。

圖片取自momo購物網,本文引用及剪輯非為商業利益,純為環境教育使用。

認識泥鰍

中文名:泥鰍、土鰍、雨溜、魚溜、湖溜

英文名:Oriental Weatherfish

學名:

Animalia 動物界
Chordata 脊索動物門
Actinopterygii 條鰭魚綱
Cypriniformes 鯉形目
Cobitidae 鰍科
Misgurnus 泥鰍屬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 1842) 泥鰍

地理分布:

分布於亞洲大陸東部、日本列島及台灣等地。臺灣之各地低海拔的河川中、下游、池塘、溝渠與稻田皆有分布。

棲地生態:

廣泛棲息於各種水體,但以富植物碎屑與淤泥的靜水域或緩流水域較多。具環境之適應力及耐污力頗強,具有腸壁呼吸的功能,能在水中溶氧不足時,直接吞吸空氣。雜食性,以水生昆蟲、小型無脊椎動物、植物碎屑、藻類等為食。

(以上生態資料取自「台灣物種名錄」) 

【新科立委】吳焜裕緊盯環評法 要先建立全台環境資料

$
0
0
本報2016年1月22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在許多人心目中,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吳焜裕是位食安專家,其實他也是位環境工程專家。以民進黨首席不分區立委的身分,即將進入立法院的吳焜裕,第一個目標就指向《環境影響評估法》。

吳焜裕說,現今環境影響評估(簡稱環評)的內容缺乏科學證據,無法得到民眾信任,當上立委後,將致力推動資料公開透明,並兼顧發展跟環保。吳焜裕強調,不是「換了位置就換腦袋」,而是要全面性來思考決策影響,其中,第一要務就是把環評做好。

民進黨新當選不分區立委吳焜裕談未來環保政策 攝影:陳文姿

民進黨新當選不分區立委吳焜裕談未來環保政策。攝影:陳文姿

環評法應大修  取得民眾信賴兼顧經濟與環保

吳焜裕環保相關資歷相當完整深厚,本身是環境工程科學博士,又曾在台塑、工研院工作,理論與實務兼具。此外,個性低調的他,其實參與國內環保運動多年,只是曝光度不高。吳焜裕也曾擔任環保團體看守台灣協會理事長、協助焚化爐等多樣污染物質分析、並參與空污決策評估等。

從學界踏入政界,吳焜裕說,將推動資訊透明公開,讓民間團體了解政府決策的考量與過程。他強調,進到立法院後,不會「換了位置就換腦袋」,但是思考要更加全面性。不單從環保團體的角度出發,也要思考經濟發展,年輕人就業等之間如何平衡與兼顧。而第一要務,就是把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做好。

每每進行重大開發前,開發單位都須提出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以供專家作為環評審查的參考,並決定是否可以進行開發。吳焜裕質疑,國內缺乏環境資料庫,這些由廠商提出來的數據,很多都不可信,所以,環評結果讓民眾不滿,導致激烈的抗爭。

他建議,國家應有系統的建立環境資料庫,健康風險評估也應交給有公信力的單位來做,長期來講,環評法要大修。

政府施政瞎子摸象  環境基礎資料亟待建立

對於目前環境議題的諸多紛爭,學者出身的吳焜裕講求的是證據,「做一個科學決策,第一步是蒐集資料,不然錢花下去,沒有對症下藥,反而是浪費民眾的納稅錢。」

以空污問題為例,吳焜裕說,他本身就是對空氣污染過敏的體質,當然極力贊成減少空污,但每家工廠排放量多少?火力發電廠降載真正影響是多少,空污測站測得的資料跟民眾呼吸的空氣又有多少差距?這些資料我們都沒有,如果減錯了地方,不僅浪費資源,還延誤了減量時程。

鉛水管問題也是,吳焜裕說,鉛對國人健康危害很大,但含鉛的日常用品有哪些?國人暴露鉛的主要來源是什麼?這些資料都沒有,就算讓民眾去驗血,還是不能證明鉛從哪裡來。

「我們自己對台灣污染的情況是不了解」,吳焜裕感慨,他說,希望未來的環境資源部下面應成立環境研究院,充分蒐集國內各種環境基礎資料。而在民間,則鼓勵各地成立環保團體與在地學術單位合作,共同建構環境資料。

政府民間都要讓專業站出來  民主不走回頭路 

在一連串的食安問題與環境問題上,吳焜裕都看到「專業」的欠缺。不僅政府任用體制沒跟上時代,許多科目都沒有高考,導致專業人才進不去政府決策,他也認為環保團體需要訴諸專業,不能僅流於情緒性,「環保運動不是為了抗爭,解決問題才是目的。」

對於外界解讀民進黨提名吳焜裕是為了替瘦肉精美豬進口背書,吳焜裕表示,美豬是否開放進口,要重新評估,且過程要透明公開。他說當年美牛進口是黑箱作業,連學者都會害怕,一旦資訊透明公開後,科學證據攤開來,專家反而不用擔心。至於國際貿易,講的是對等原則,他懷疑美國早已掌握了台灣豬農偷用瘦肉精的情況;而過去的「牛豬分離」,中間可能也涉及相對的利益犧牲。

中國食品安全體制改革腳步比台灣快,去年底,大陸人還告訴他,「我們現在不太敢買你們的冷凍水餃」;但不必羨慕,吳焜裕說,威權體制不需經民主程序,確實快又有效率,台灣也走過那樣的年代,但現在,我們已經進到民主社會,而民主社會,就需要充分考慮各個團體,讓大家都能接受。

全球漁獲量最新數據 一年竟捕光一個漁場

$
0
0
本報2016年1月22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海鮮是超過25億人口的主要蛋白質來源,但是過度開發使每年漁獲減少了100萬噸。刊登在《自然通訊》期刊的新研究指出,全球漁獲量實際下降速度比聯合國官方數字快了三倍,而過度捕撈就是元兇。

Evgeni Zotov(CC BY-NC-ND 2.0)

全球漁獲量快速下降。圖片來源:Evgeni Zotov(CC BY-NC-ND 2.0)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捕撈資料較少包含小規模、休閒運動或非法捕魚的數據,而且未計算被拋棄在海中的漁獲。為了更精確的計算,全球超過400位研究人員花了10年時間尋找其他資料,補足這塊拼圖。

新研究顯示,1950年至2010年的年度漁獲量其實遠多於官方統計數字,但是1996年高峰年之後,漁獲量下降速度也遠比官方數字快。FAO資料顯示,1996年漁獲為8600萬噸,接下來每年減少40萬噸。相對的,新研究顯示高峰年漁獲為1億3000萬噸,但之後每年減少120萬噸。

「我們的研究結果指出,減產速度快不是因為各國減少捕撈,而是因為每年都會有一個漁場被捕撈殆盡。」主要作者、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Daniel Pauly教授說。

估算自持性捕魚、小規模捕魚和非法捕魚相當困難,但是Pauly表示他的研究結果納入這些不確定性,「這份研究以200個歷時10年、由全世界400位學者執行的研究為基礎。」從巴哈馬飯店購買漁獲的發票到當地魚類的消費資訊,研究人員們用許多不同方法填補缺漏資料。

1950年代至1996年,全球漁獲量隨著捕撈船的增加以及新漁場的發現而增加。但1996年後已經沒有什麼新漁場,漁獲開始快速下降。1996年起的漁獲下降大部分來自工業捕撈的魚種,而不要的漁獲仍然繼續被丟回海中,並未因此減少。

某些地區曾經限制捕撈數年,如挪威的鯡魚和鱈魚漁業。恢復捕撈後,可發現漁獲量也恢復了。

但Pauly表示:「我認為減產會持續,因為我不認為世界各國體認到復育漁藏的重要性。例如,我不認為非洲國家會復育漁藏,或是當地作業的外國船隻會允許這麼做,因為持續捕撈的壓力太大了。」


【週末環漫畫】農地?膿地?

$
0
0
文字:詹嘉紋;漫畫:玉子日記

當全民食安意識逐漸提高之時,是否能認知到要有健康的土地,才能長出健康的糧食和作物?但台灣農地的劫難可真不少,不是長出各式水泥房子、就是成為廢棄物堆棄場址,就算繼續耕作生產糧食,農田旁旁邊也可能緊鄰工業區,或遭回填廢棄物的重金屬污染。

這樣的情形有多嚴重?日前環保團體依據環保署資料完成分析,發現全台農地飽受「毒害」,「治療」進度卻十分緩慢。整個西部農田,猶如長了許多膿瘡,其中又以桃園、彰化最慘。而官方未積極整治,放任俊朗的臉龐發炎、潰爛,不但危害環境永續,也威脅糧食安全及人民健康(東部農田因目前相關資料少,但並不表示未遭毒害)。

為什麼會這樣?癥結點之一在於來自煉鋼產業的集塵灰(有重金屬及戴奧辛)、各種爐碴及焚化爐底渣,在環保署認定下,屬於可再利用的「產品」。確實,除了劇毒集塵灰應予以封存,不應再流落人間;這些產物獲得妥善、完整程序處理(如高溫熔融或是固化處理),其性質趨於穩定,是可用作道路級配鋪設馬路。

不過實際情況是,以「產品」之名放行後,其後續追蹤、控管機制等於零。廢棄物交由再處理廠商處置,下場就是讓閒置農地、魚塭成了回填場址;生長糧食的土地旁,鋪設了含重金屬的「爐碴路」。從披露的污染案例中,如旗山爐碴案大肚溪「中毒」事件,我們可觀察到傾倒往往只要短短時間,但遭污染的土地、地下水,卻幾乎難以復原,等於完全喪失生產力。更有甚者,爐碴已混入建材中,入侵住家,危害一般民眾的居家健康及安全。

在環保團體揭露全台農地污染及整治不力的事實後,環保署回應表示,目前農地列管面積約933公頃,其中537公頃已完成改善並解除列管,約占六成。尚列管中的396公頃,則已分別補助各縣市,預計二至三年內完成整治改善作業。

這是否又是另一個空頭支票、表面文章?官方能否拿出魄力真正掃蕩、調理土地上的膿瘡?阻止四處流竄、難以管理、治理的毒害,使其不至無限擴散,保下賴以扎根的生存地基,必然是新政府上路後,須盡快承擔、解決的燙手山芋。

記憶裡淡水河潮濕的味道

$
0
0
作者:李育欣(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志工)

看過《愛在日落巴黎時》的人,很難不為片中展現巴黎的綺旎風貌深深著迷。傑西和席琳熱切的交換闊別九年的想法,邊聊邊漫步在左岸大街上。行經塞納河畔的碼頭,兩人隨性的跳上一艘小船,以船代步,順流而下。隨著兩位主角流暢的對談,我們也愛上了這個籠罩在夕陽餘暉中的城市。

淡水河畔。攝影:Ken Marshall 。CC BY 2.0

台北盆地也有這樣一條河面寬廣、流速穩定、終年可行船的美麗大河。我們依河墾拓,讓河流灌溉、承載、餵養我們。後來她替我們發電、提供飲用水、也讓我們傾倒廢水垃圾。我們以為淡水河像母親一樣會永遠承受一切,默默地清理掉那些加諸於她的任性。

我成長的時候,恰好是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工業發展的速度,只有排放汙染追得上。五、六歲時還在老家三角園仔旁的圳溝邊嬉玩到掉到水中被念了一頓,小學時溝水就墨黑惡臭得讓我們這票孩子根本不想靠近。

所以還在唸書的時候,每次散步經過景美溪,我總愛停在橋上一會兒,仔細搜尋河底的石塊邊是否有魚游過。運氣好的時候,可以看得到幾條巴掌大的魚(應該是吳郭魚)。那個時候不懂什麼強勢的外來種,只因為河裡「居然」有魚、有生命力而感到欣慰。

我沒有想到河裡本來就該有魚的啊。

託環資的福,我們從大稻埕碼頭搭乘特約的水上巴士,回溯一小段新店溪與大漢溪,造訪新海濕地與華江濕地,然後沿著淡水河航行到河口。看著烏魚接近河面慌張地游過仍然令我興奮不已。牠們偶爾會躍出水面。不像飛魚會輕巧敏捷的掠過水面,有的烏魚在水面上定格挺腰個一秒然後落下濺起水花。有的則不曉得是否被追趕得昏了頭,在空中扭動翻身,不是優雅的跳水選手,倒像是初學者搞不清楚狀況又跌回水中。

冬天的淡水河該是烏魚成群。湧升海洋的徐總說,淡水河流域中的魚俗語講「一烏二鱸三呆(鯉魚)四傑(香魚,但不曉得傑字有沒有聽對,總之是相對於呆呆的鯉 魚,比較聰明的魚的意思)」。新店溪則以香魚、鯉魚、鱸鰻為最多。日據時代買香魚會使用15斤的秤,買鯉魚則要用30斤的秤。至於買鱸鰻的話,要拿60斤的秤才夠使。如今,在淡水河中捕到的魚,不管用多少斤的秤來秤重,都最好不要吃。

行駛在河中望回岸邊,看到濕地上棲息著二、三十隻野狗。牠們聰明得很,不僅可以躲過人類的追捕,也懂得採取團隊合作的策略包抄獵捕落單的水鳥。濕地講師湯谷明老師無奈的表示,目前還想不到有效的方法來遏止野狗捕鳥的行為。但有些白鷺顯然有應對之道。牠們偶爾會站在河中央一小包漂浮的垃圾、或者一塊保麗龍上。惟有在那兒牠們得以稍微喘息,短暫的恢復鳥兒應有的一派優雅。

每天忙著從這裡到那裡,沿著河走或者跨橋渡河,我是岸上有腳、有車的人類。不到河面上、不在這個高度,我會忘記這些有鰭、有翅膀的兄弟們。我可能不會意識到我跟牠們一樣依賴這條台北的生命之河。就像離家闖蕩、自以為是的少年,我會自信的以為我很獨立,再也不需要她。然而站在船上,心情隨著河水搖啊搖,我才發現,原來台北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有淡水河潮濕的味道。

《古查布鞍遷村一年》系列連載(二)日常生活,搖落

$
0
0
作者:林倩如

往事已矣,然不禁再三回想,遷村計畫書上,每一樣提報解說是如此精準立場和強力論點,我們為什麼要遷村?「逃難、求生」是我們唯一的原因及目的;賀伯颱風奪走好茶村四條人命,「不能再發生」;部落處於內憂外患、憂上患下、前後受敵的極端危險地,隨時被淹沒的危險,怎能「眼不見為淨」又「睜眼說瞎話」讓災難危害繼續侵襲部落族人的生命財產,「災難在即」,我們勢必要遷村的最重要原因及目的,是逃難的問題,非意願的問題;且具體分析四個遷建地點選項的優劣;而安置在外的真實境況,營區安置所是「災民的苦難中心」,依親者苦於棲居別人屋簷下,租屋者額外產生的租賃負擔;不要用一般土地開發之思維及辦法處理,請以救災、救苦之專案辦法幫助我們,老人家哀怨等不到遷居的那一天,遷村一案不能再等;最後更提出,遷村經費分土地、房屋部份如何解決,土地願意以公告現值的購買方式取得,房屋方面,更強烈表態出只要政府給我們土地──「自助協力造屋」的部落信心。我們盼望的遷村是石板屋風貌的部落──全縣唯一、全國唯一,也是全世界唯一的石板部落。

一度還差點被置換到慈濟平地永久屋。不用再等,馬上可以入住的誘惑,大嗎?
假設,好茶一點頭,放棄原鄉的話,其他魯凱受災部落或紛紛跟進,形同滅族。

所以,部落絕對不是沒有發出聲音。2009年《重建條例》通過的同一天,8月27日,遷建員會於晚上召開村民大會,以一百零一對十票的壓倒性票數,婉拒慈濟基金會興建「平地」永久屋的提案(另一單位為世展會),決議繼續爭取醞釀兩年的瑪家農場遷村案。

伊娜的編織技藝

伊娜的傳統編織技藝。圖片來源:有鹿

老人家說:「這裡是個好地方。」

「比起」新好茶,它一度繁榮美好,上舊好茶必經的路徑,在新好茶的民宿過夜,深具圖騰之美的部落,聖帕颱風之後,登山客也銳減了,「比起」新好茶前後期災難連連,是的,再「比起」族人三年多忍耐流離失所的疲乏,族人累了,總歸,可以把「心」放在「家」了,痛苦、哀怨、嘆息、憂傷、頹喪、憤懣、封閉、沉緬、追懷,耽溺、空虛、焦躁、思念縈繞,不適應新環境,不願意跨出門,非我傳統領域,種種人們負面內化的心事心境,半年都算短了,任時間拂平傷痕,療癒二度遷村的創傷,冬到春末,漸漸復甦,心願意開了,人願意活動了。尋常日子從沉寂到略有生氣,已是天氣熱了的初夏。

除了文化、語言的傳續,觀光產業的發展,也得未雨綢繆,有所定調,也是幹部們思慮籌謀的方向之一,才不至於使古查布鞍的居民生活不安。觀光產業如何連結新舊好茶的人文生態旅遊導覽,細緻打造,不是每個人都有上山的時程計畫,遊客看不到山,短暫停留之餘,不懂部落遷徙脈絡,不知道這片土地流離子民的苦難歷史,倘若如此被無知消費,對於好茶人情何以堪,創傷更永遠難以彌補。

同時,我和室友收到高雄房東臨時通知,外牆前後施工整修的名目、擔心女生安危種種理由,非要趕走我們,為了調高房租,從找房子到打包、火速搬離,只花一個星期,嚐到被迫搬遷的滋味。

。。。

梅雨季節神奇地好像消失了,六月天氣開始轉熱,七、八月更是蒸騰,路面冒著熱氣,下起午後雷陣雨,但下下、出晴、又下下,之後山風很快乾脆掃蕩,下完了驟雨,還殘有天色,街道殘留一些積水窪,黃昏就涼了,沒有什麼不方便,雨不會整天整片地下。

分散、流離之後,風災後好茶再失去的是,不只是個人喪家失產,而是生活真實的家園,那裡有耕作地、墓地、莊稼、家屋、檳榔樹、前院的日常生活,部落文化的風土民情。(經過安置)斷裂,直達另一個陌生環境,年輕人有力氣振作,必須活在未來裡;但老人家能從創傷後鎮靜、平復到生活適應,也許一部份必須活在過去裡,一部份活在現在,另一部份也許沉靜期待回到「巴魯谷安」(Balhokoan),禮納里之於他/她們,希望只是最後一個家變,如此而已。所以老人家在當下的部落尤其重要,只有回憶是不夠的,他們歷經二度遷村、多次遷居,所淬煉的臉龐皺紋、行為舉止,建立的生活、文化秩序,心靈(或已)埋葬、但仍渴求的一切,必須鑲嵌進文化斷層的首要主環,他們就是文化,將會最早離開,而部落從他們的生命歷程,再造起新舊歷史的詮釋,他們不再是住在新好茶的老人家,遠不可及,雖在這個肇因不幸卻讓三代得以共同居住在一起的時間軸,老人家就在裡面生活,殷殷等盼新一代來傳承魯凱文化。

為什麼那麼急?關注好茶入住後的日常變化,這一年的完整僅此一次,無比重要和匆促緊慌,一年很短很短……只是一直觀察、說話、走路,結交村民。

各鄰隊伍不分男女老幼挑擔「獻祭」出場

各鄰隊伍不分男女老幼挑擔「獻祭」出場。圖片來源:有鹿。

豐年祭的青年誓師大會(成年禮),發表誓詞

豐年祭的青年誓師大會(成年禮),發表誓詞。圖片來源:有鹿

悶罩的暑氣,孩子們越曬越黑,總要經過下午一陣雨紓解,一次次去,悄悄而變改中的,是幾乎被遺忘的「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區原住民部落家屋建築文化語彙重現計畫」(簡稱門戶設計方案),和短短為期兩個月的石雕工班一樣,為了回應外界對永久屋外觀評語而「隨便就補償」,然其影響層面較廣,到了下半年,讓部落捲入一場場風吹沙揚。

……豐年祭當天,五點不到,陽光還沒掃射到,先被一大盆部落作息的大片環境音給整個澆醒,老人家漱口清痰婦女已開始大量活動各種對話交錯清清楚楚灌入耳內,起身望向窗外,部落襯著地平面的湛藍,天色才微微發亮,迎接大日子。

老人家說:「這裡是個好地方。」

豐年祭過後,鞦韆架沒有立刻拆除,是好茶村第一個順勢搭立的文化表徵符號,不管之於老人家,還是年輕人、小孩,只要看到它,便可以喚醒此次豐年祭意圖召喚族人主體意識的用意,潛移默化中激勵族人省思,重塑魯凱文化復振、新生的契機。

豐年祭過後不久,部落第一位老人家自然過世。人們莫不稱讚欣羨,真是吉利,年歲也到了,直到慶祝完豐年祭才安詳回到祖靈之地,真是幸運,真是賜予部落的一個大祝福。

。。。

老人家說,「這裡是雨一定會經過的地方。」

妳又來了,小妹,進來避點雨吧。因雨不用上班的蔡大哥站在前廊,招呼。
嗯。抖掉一身水珠。聊著不知怎麼談到之後在部落的駐點,我誠實回答,一方面真的需要一個地方休息,一直以來總是過夜巴查克家,出入家庭結構,多少有些顧忌,不大方便再多打擾,全天性的走動沒定點也是挺累的;自己需要一些隱私,且延長更多時間住在田野,原來下半年也是如此預定,不時打聽可外租的房間,可惜好像不太有機會,可能預留給週末回家的孩子,雖有些居民說歡迎來住,都還須要時間觀察是不是真的不會麻煩到人家,再熟家裡鑰匙也不好輕易給別人吧,但總是要解決的事。他想了一下,很巧地,斜對面家戶一位女士正準備外出。

門戶設計方案造成爭議不斷

門戶設計方案造成爭議不斷。圖片來源:有鹿

……第一次走向我的「家」,第一次用鑰匙,放下背包,第一次有自己的房間睡,滿月前夕,卻沒有絲毫興奮。

和蔡大哥已是同巷鄰居,近十二點,他返回住家,臨棟也有小酒宴,外地工作的親友難得回來,不得不加入第三攤。L大姐也在場,想該跟她熟絡些,新認識一位當警察的陳大哥,說說聊聊間,他突然問,這個妹妹還沒有魯凱名字?要給她一個名字,大家起鬨著,大哥深思了一下,講出好長一串字,這是一句話吧,愣住,怎麼可能記得住。好,簡單說就是,「絲勒柏」。眾人一聽連連讚許,真是個好名字,很像這位姑娘的感覺。得到名字,我真的好開心,心裡一直默背著不能忘記,不解問道,請問這名字有什麼含意呢?他說,就像是被第一道陽光初初照射到的百合花,要予人快樂欣悅,豐盛到不能再豐盛的意思……蔡大哥不忘語重心長地說,「妹妹,妳有了名字,要對得起這個名字,要認真做。總之,妳就當這條街是妳的家,隨時可以回來。」

雖然我只租一個房間,然一屋子幾乎不嗅有一絲生活使用的氣息,倒讓我感到自在,並非進入一個居家場所,比較像客棧……我和L大姐之於它(家屋),真的互為室友,只是有點疏離的。


古查布鞍遷村一年

作者:林倩如
出版日期:2016-01-08
ISBN/ISSN:9789869257909

「伊蔑怒素」,你要去哪裡呀?
「悠搭哇那那咕」,我要回家。

無處為家,沒有家的感覺是什麼?有了家卻不是家的感覺又是什麼?
流離,離散,一位女性白浪,在古查布鞍與他們遷村的一年

一個人可以承受多少流浪的震盪,一塊土地可以承載多少族人流離的歷史,一個部落無法言喻的深沉,一年之後,有了歡笑,有了新局,而往逝的悲傷灰燼,故事漂流,細細拾起來,聽到舊好茶的古風,看到新好茶的面容,古查布鞍(「好茶部落」魯凱族語)的此情此景。 

※ 本文轉載自《古查布鞍遷村一年》不適用CC條款,請勿轉載。

聽見《水田的心情》

$
0
0
作者:童心園

閉上眼睛想想,台灣的鄉間給你什麼印象?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會在腦海中浮現一大片綠油油的水稻田。然而,水田在最初就是水田的模樣嗎?在它還不是水田的時候,長什麼樣子呢?日本環境教育工作者森雅浩先生的著作《水田的心情》,將水稻田擬人化,用跨頁的的大畫面,和少少的旁白,靜靜地敘說一片水田和周遭的環境變遷。

水田的心情(圖片來源:博客來)

《水田的心情》書封。遠流出版。圖片擷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水田的誕生

「我究竟在什麼時候變成水田的?那已經是很久很久的事,我也記不清楚了。」過去沒有大型機具的時代,水田的開墾是極為耗費人力的事,「這裡長滿了樹木,要把那些深入土中的樹根拔掉,就不簡單。」先民開墾的所在,也是山豬、野鹿、野兔棲息之處。畫面裡,樹上的小猴子寶寶緊挨著媽媽,看著環境漸漸變化。

除了樹木雜草,農夫還要克服土地平整、引水、蓄水問題。「他們利用山丘的斜坡,挖鑿水渠從溪谷引水過來……還把大大小小的石頭,一個個撿乾淨。」如果你曾經赤腳走在溫柔黏人的水田裡,腳下一塊扎人的石頭也沒有,這可是先民用雙手除掉石頭、得來不易的良田呢!遇到土質難以蓄水的狀況,還要透過「客土」的方式,從別的地方運來大量質地較黏的土壤,增加田地保水的程度。

終於可以開始種稻了!「那真是一段幸福的日子……種田的農夫每天每個早晨都會來到田邊,滿足的望著我。」好多大人小孩在田裡進進出出,送茶水的小孩、探班的農婦,襁褓中的嬰兒,就放在樹蔭下就近照顧,農忙的時候,水田是人與人交會的所在。水田,也是動物交會的所在。來自北國的候鳥們,在冬天帶來遠方的故事;春天來時,龍虱、紅娘華、青蛙、通通來湊熱鬧。而人們忙碌依舊,開始看照新一季的水田。

逐漸改變的水田印象

年復一年,遠方開始有了變化。「附近建造了新市鎮,搬來了許許多多的人,卻不見有人到水田玩耍。」畫面遠方,原本的梯田蓋起一幢幢房子,晚上變得越來越亮。農夫老去、水田荒蕪,「歐吉桑的孩子們都到城裡工作,再沒有人來照顧我了。」沒有人造訪的水田,不禁昏睡了起來……讀到這裡,不禁為田地感到有些落寞呢!

有一天,除草機的聲音,突然讓田地再度甦醒。田裡再度蓄滿水、準備插秧。這次來插秧的,是一大群孩子。秧苗握在他們手裡,歪歪扭扭地落地,準備好要茁長。「這群孩子,後來真的常常回來看我。有時被田裡的蟲子嚇了一跳,有時又對著稻子開出的小花嘖嘖稱奇。」收割的季節又到了,孩子們在田裡忙著。而水田,也不再寂寞。

《水田的心情》描述的是一座離京都20分鐘、一座名叫仰木的郊山村落。作者森雅浩用平靜卻深情的筆調,將人們和水田互動交織的情感,化為水田的心聲。森雅浩是日本Be-nature School的創辦人,多年來致力於自然體驗教育。《水田的心情》一書的誕生,緣於森雅浩某次負責「里山體驗營」的過程,來到人情味濃厚的仰木地區、對此處印象深刻。繪圖的松原裕子,因為曾經在仰木地區居住,特別能夠掌握當地的韻味。本書的台灣譯本,邀請有名的宜蘭小農、穀東俱樂部創辦人賴青松先生執筆。他曾經赴日攻讀碩士,由於他對日文與水田耕作的熟悉,使本書的中文版充滿情感,讀起來就像發生在台灣土地上的原創故事。賴青松在宜蘭農村努力十年。德不孤,必有鄰,近年,許多年輕小農,紛紛來到他耕耘多年的深溝地區,彎腰向土地學習。

背後的農業與糧食危機

無論台灣或日本的農村,近年都一樣面臨人口流失老化、土地廢耕等問題。當農夫越來越少,進一步衝擊國家的糧食自給率,農村文化也逐漸崩解。日本透過「食育基本法」,希望以教育手段加強人們對食材、產地、糧食選擇的認識;台灣則由於近年的食安風暴,越來越多消費者關切食物來源的議題,也有熱心的民間團體,開始推動食育相關立法。

根據農委會的資料,台灣需要74~81萬公頃農地才能達到40%的糧食自給率(註一),雖然農委會自102年起推動耕作制度調整活化農地計畫,休耕面積由每年兩個期作約 20 萬公頃,降為 11.2 萬公頃(註二),但全台農地仍面對農舍興建氾濫、土地徵收等壓力。長年守著水田的農夫,對土地儘管有著深情和不捨,但當相關政策和產銷體系給農民的支持太過薄弱時,位於食物生產第一線的農村,自然容易崩解和撤守。

孩子們對於嚴肅的糧食議題,也許還不明瞭,然而若能透過繪本《水田的心情》,和一塊歡迎人們前往親近的土地,讓更多小朋友親身體會食物生產的過程,也許在不久的未來,台灣水稻田的價值,能夠更被珍惜。

澳洲安達拉火山國家公園生態之旅

$
0
0
作者:賴鵬智

熔岩洞外的產業乾坤──澳洲 Undara Experience 度假村的合縱連橫。圖片來源:賴鵬智的野FUN特區

遼闊的稀樹草原與火成岩地景  

澳洲昆士蘭州東北部的安達拉(Undara)位於凱恩斯市(Cairns)西南,距離約300公里,地處占澳洲陸地面積將近1/4的熱帶稀樹草原(Tropical Savannah)帶,號稱「最容易到達的澳洲內陸」,海拔700公尺,氣候終年乾燥炎熱,旱季與濕季明顯,只有稀疏的喬木或灌木可以適應,地面則多為草本植物。旱季極為乾燥,常常引發草原火災。但野火也是自然生態自我調節的方式之一,有一些植物要靠野火來「剷除異己」,甚至有的植物要靠火來觸發開花繁衍機制。而有的國家公園管理單位甚至還故意放火,維持棲地現狀,讓野生動物各有棲息環境並保有可獵捕的物種。 

地圖:安達拉位置。

19世紀中葉後開始有白人移民到安達拉設立牧場發展畜牧業,但安達拉另有老天賞賜的天然觀光資源,就是火成岩地景。

壯觀的熔岩洞 。攝影:賴鵬智

數百萬年前,安達拉一帶是大型盾狀火山,在19萬年前發生大規模噴發,攝氏約1,200度的岩漿四處流竄,向北超過90公里,向西北流逾160公里。岩漿流經峽谷,更為聚集,在推擠前進過程中,外面岩漿冷卻形成厚壁,裡面熱岩漿繼續流動移走,久而久之形成熔岩洞穴。但洞穴在長時期風化或水的侵蝕或重力影響下,部分洞頂崩塌,雨水進來、植物進來,動物也來了,漸漸自成一個小生態系,是生物在稀樹草原中的一個良好庇護所。而保存完好的熔岩洞,則是蝙蝠棲居的好地方。因為地景特殊、生態豐富,所以部分地區被政府劃為安達拉火山國家公園(Undara Volcanic National Park),保護著世界上數一數二最長熔岩流系統形塑的地景與自然景觀,目前在園區發現超過50個大大小小的熔岩洞,是這裡發展生態旅遊的核心資源。

為後代守護自然資產 Undara Experience度假村

Undara Experience是緊鄰安達拉火山國家公園的私人度假村,由原在此地經營畜牧業的柯林家族(The Collins family)營運。柯林家族於1862年來到安達拉,是最早也是最大規模經營畜牧業的白人移民。到了1987年,柯林家第四代認為家族土地上的熔岩洞地景是世界珍寶,除了有旅遊商機外,也不能放任遊客任意接近、破壞,必須將這自然資產妥善保留給後代子孫,而且要以友善環境的方式帶領遊客認識這樣的特殊地景,於是興起了從事旅遊服務業的念頭。1989年底,柯林家買來報廢的火車客車廂,改裝為獨一無二的旅遊住宿設施,Undara Experience度假村因而一炮而紅。 

由報廢火車廂改裝成客房。攝影:賴鵬智

柯林家認為只有國家公園的規格可以嚴格管理旅客行為,並在Undara Experience解說員的帶領下親近熔岩洞是兼顧遊客安全並維護特殊景觀的好方法,於是在1991年建議政府將這一帶劃為國家公園,他們願意把大片土地及所有資產讓售給政府,然後再向政府回租度假村設施繼續經營。但政府可能是怕「圖利業者」,拒絕了這項提議,並同意他們自己投資發展旅遊業,帶遊客進入熔岩洞。可是等到柯林家做出口碑,Undara Experience名號打響了,遊客也增加了,熔岩洞與周邊生態資源面臨的遊憩壓力愈來愈大,政府為了保護這些可觀的天然資源,不得不將柯林家族的大片土地買下來成立國家公園。

不過只收購扣除度假村後的其他土地,並將該度假村劃出國家公園,形成現在度假村三面緊貼國家公園的情形。這對柯林家倒是好事,Undara Experience扼守國家公園門戶,國家公園等於是他家的後花園,憑著國家公園的吸引力,他們的生意只有更好不會更差。而在澳洲,有一些地方也有類似狀況,都是先有私人旅遊產業發展,然後才劃國家公園但排除私人土地,而形成國家公園緊挨或包圍民營旅宿設施的情形,民營業者也樂得國家公園為其「加持」。  

安達拉火山國家公園

安達拉火山國家公園除了雨季時、部分天候造成交通不便或洞穴積水而暫時關閉外,採全年24小時免費開放,但部分特定路段與熔岩洞則在每年11月至次年2月蝙蝠哺育季節會封鎖,不給遊客進入。  

團體或商業性(業者帶領)遊客必須申請核准才能進入園區活動。遊客一律不得攜帶寵物入園。而遊客想參觀熔岩洞必須有特許的業者帶領才能前往,在國家公園成立後的前十年,只特許Undara Experience一家業者,十年後則開放其他業者申請,目前包含Undara Experience有2家業者獲得特許。業者需繳交每遊客3澳幣特許費給政府,遊客數則由業者誠實申報。國家公園官網上會列出特許帶遊客進入管制區的業者名單及其受認證的標章種類。  

該度假村努力實踐保護環境與生態的理念,所以採取各種友善環境的方式經營管理園區。例如立有明顯標牌請遊客不要餵食野鳥,他們本來使用地下水,但在遊客量增多造成地下水耗損快的情形下,決定裝設10個大型雨水回收槽,可以收集30萬公升的雨水,經過過濾後,甚至拿來飲用,因而減少使用25%的地下水。他們對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的作法,獲得澳洲生態旅遊協會(Ecotourism Australia)頒發的「進階生態旅遊」(Advanced Ecotourism)標章。 

黃昏生態之旅(Sunset Tour

獲得國家公園特許可以帶遊客進入管制區的Undara Experience專業解說員在黃昏開著中巴,載遊客沿路介紹看到的動物(鳥、袋鼠),並解釋這邊因季節氣候(如雨季)不同、雨水多寡所造成的地景也不同。國家公園內的道路都是黃土路,沒有鋪柏油。  

此行最主要是近距離觀賞數以萬計的蝙蝠飛出熔岩洞的特殊體驗,接駁車到達蝙蝠洞口附近,解說員先擺出點心,請大家品嚐氣泡酒、起士餅乾與水果,讓遊客填一下肚子,並欣賞周遭黃昏景致。杯盤等都沒有用到免洗餐具,很環保。

嘗氣泡酒、起士薄餅與水果看夕陽等賞蝙蝠。攝影:賴鵬智

從天暗前的餘光可以看到猛禽褐鷹(Brown Goshawk)就在洞口附近樹林,獵捕飛出洞口的先頭部隊蝙蝠。

解說員說明這種吃蟲的蝙蝠,暗夜飛行及捕食靠的是回聲定位系統,所以當他帶著遊客緩慢走向洞口近處觀看蝙蝠出洞的壯觀景象時,陸續有千百隻的蝙蝠從頭上或身邊竄過,就是不會撞到。這個洞最多的時候會有30萬隻蝙蝠棲息其中。 

在育幼期間,這個洞穴居住的都是雌蝠帶著幼蝠,白天睡覺時就群聚在一起互相取暖。晚上大部分母蝠出去覓食,但因為會有蛇、鳥、蛙等天敵侵襲,所以留下一小部分母蝠保護幼蝠群。早上外出的母蝠回來,就先哺乳幼蝠,一隻母蝠可以哺育三隻幼蝠。白天大部分時間就是睡覺,晚上再飛出洞穴覓食。三個月後,幼蝠就能獨立生活。

因為蝙蝠飛出時見到光就會退回洞內,所以解說員要遊客先將相機設定全自動(包括閃光燈),並將螢幕光遮在胸前。在洞口解說時,他每隔一段長時間後,共分三次,喊口令讓遊客一起以閃光燈拍照,才不致於因為遊客此起彼落的閃光而影響蝙蝠出洞。 

太陽下山後,黑暗中站在洞口感覺蝙蝠一隻隻、一群群從頭上或身邊掠過,這是奇妙的體驗。當然,除了聽命令閃光拍照外,遊客禁語,保持靜肅,也不能有大動作,就是為了不要干擾蝙蝠甚或造成傷害。解說員會在一旁低聲解說蝙蝠生態,其內容深入淺出,確實可以讓遊客瞭解這裡的蝙蝠特性,以及知道蝙蝠在生態系的價值。(點此觀賞「澳洲Undara火山國家公園蝙蝠群飛出洞(影片與相片)」)

以維護自然為榮 導覽業者聯盟:薩凡納導覽協會(Savannah Guides)

薩凡納導覽協會是一個橫跨東西澳北方稀樹草原帶,提供深度專業解說服務及環境保護的民間組織,成立於1988年,由區域內各地的旅遊服務相關業主及其員工訓練成專業解說員所組成。

從高處眺望稀樹草原與火燒跡地景觀。攝影:賴鵬智

這個組織沒有政府經費挹注,全由業者集資自費式的經營這個團體,目前有15家業者60位解說員,理事會由六位理事組成,目的在推動澳洲北部荒漠地區的生態旅遊產業發展,促進當地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藉著有紀律的導覽解說,不讓遊客亂來,能積極保護當地自然環境,甚至包含了世界遺產地區的管理維護。這個組織很特別的是,包括同一地區同一型態的旅遊業者,在生意上雖有競爭關係,但在這個組織內卻是共同學習,共同推動組織宗旨。整個組織最成功的部份在於會員們自發性的學習與會員間的自我管理、相互監督、相互學習制度。 

該組織很重視解說員的養成與精進,從1996年開始,每年二次訓練,每次訓練在不同地點,由在地負責的業主單位擬定研習課程,多以主辦地導覽解說需求為主,其他地區來的學員一起學習。解說員要維持身分,必須三年內至少上過二次訓練。澳北稀樹草原東西直線距離至少2500公里,業者願意從甲地到乙地上課,如果沒有強烈的求知慾、企圖心與榮譽感,是不可能這樣持續進行至今20年的。

他們邀請各領域的學者專家,針對各地不同的地理環境、地質特色、動植物生態及導覽解說技巧等進行教學、研究與交流。透過了解自然資源之珍貴性、稀有性,進而更加主動保護當地這些環境資產。產生的知識透過轉化變成導覽解說豐富的故事與題材,期讓遊客更深入認識在地美好,並形成口碑遠傳。 

除了自然與人文知識外,他們也學習服務業經營管理知能、接待禮儀、溝通技巧、行銷方法及永續發展知識等,力求提升旅遊服務品質,拉高競爭門檻,並保持永續經營的企圖心。 

組織中業者相互支持,當遊客從甲地業者離開要往下一行程去時,甲地業者會推薦組織中的乙地業者,並先概略介紹乙地生態旅遊資源,讓生意照顧到組織成員。如果業者中有服務品質不好、解說功力不佳者,其他業者會提供建議或設法邀請專家訓練強化、提升較弱業者的服務或解說水準,因為他們希望組織內的業者與解說員都有良好評價,這樣整個組織成員同霑光彩,也同握商機。他們深切認為,各地區業者之間,要彼此監督服務品質與高評價的顧客滿意度,才能持續透過這個共同品牌,傳遞整體的旅遊服務產業價值。他們把這個組織當成生命共同體在經營。  

大林蒲悲歌

$
0
0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剪輯:陳志昌

大林蒲抗議活動。攝影:陳志昌

一群高雄環境團體和居民,走向中油大林蒲煉油廠,表達反對工業污染的心聲,他們以紙團象徵空污粒子,丟回廠區,表達怒火。居民控訴,地方已經受害半世紀,不知何時才能終止污染悲歌,不再成為犧牲邊陲……

大林蒲和鳳鼻頭,位於高雄小港區西南海岸線上,被工業區包圍。很難想像,這裡曾是擁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傳統聚落,有著廣大農地及美麗海岸,曾經是高雄的富裕之地。1970年代,政府推動十大建設,在高雄西南海岸建設臨海工業區,以低廉價格強制徵收大林蒲、鳳鼻頭數千公頃農地,一夕改變地區命運。

失去了內陸農地,居民只能向海岸找出路。1980年代興起的蝦苗養殖,為地方帶來商機。但是好景不常,賺錢的蝦苗養殖,需要乾淨海水,工業造成的污染,卻重創養殖業,養殖場紛紛宣告倒閉,留下殘破的廠房。

1990年代,政府推動南星計畫,開始在大林蒲、鳳鼻頭沿岸填海造陸,創造四百多公頃工業土地。南星計畫不僅毀掉自然海岸線,也讓原本興盛的沿岸漁業完全瓦解,漁船全數集中到鳳鼻頭漁港。

鳳鼻頭漁港。攝影:陳志昌。

港中,一些老船長苦撐著,訴說早期沿岸漁業資源是多麼豐富。到現今,工業區的廢水問題,填海造陸的爐碴掩埋,加上海岸地形的劇烈變化,影響漁業資源,漁民一趟出海,已經抓不到幾條魚。

從農業、養殖業到漁業,大林蒲、鳳鼻頭賴以維生的傳統產業,不敵工業開發,一一敗退,但是最壞的夢魘,還未到來。

1980年代,台灣興起許多環境抗爭運動,鹿港反杜邦,後勁反五輕的出現,也讓大林蒲和鳳鼻頭居民,在1992年發動圍廠抗爭,史稱526事件。未料,居民的抗爭,面臨政府嚴厲打壓。526事件後,39人遭到起訴,多人被關,居民還被貼上暴民封號,老一輩談到抗爭就心驚,從此長期隱忍。

工業的環境污染與公安危害,從未消失。爆炸、火災、空污等突發事件不斷發生,脅迫這塊土地。

中林路災區。攝影:陳志昌。

洪富賢是大林蒲鳳興里里長,走進中林路災變現場,查看道路毀損狀況,這是工業區又發生的新災害。因為台電在地下挖管線,挖斷中油油管,造成地面塌陷,道路中斷,居民憂心漏油引發公安問題,里長出面關心,聽取施工單位說明。聚落與工業區為鄰,大小災害不斷,洪富賢笑說他是看災情里長,上任後就是常常在看災情。不過更讓他擔心的,是看不見的空氣污染。

根據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陳椒華老師,在2013年針對高雄小港所做的致癌風險評估,分析環保署監測站數據,發現空氣中,苯、乙苯、苯乙烯三項污染物濃度,平均值都偏高,甚至高於雲林台西的測值,地區致癌風險高達千分之一,遠超過萬分之一的可接受標準。

大林蒲空汙。攝影:陳志昌。

苯、乙苯、苯乙烯等污染物的產生,都來自工業區的氣體排放,透過產程追蹤,可以研判來自哪家工廠。陳椒華表示,政府應該比照雲林六輕的污染調查,進行全面性的健康風險評估,而不是讓居民身陷健康危害。

官方缺乏健康風險調查,居民卻以生命呈現數據,洪富賢里長拿出村里存檔的居民傷亡文件,指出許多居民都因罹癌死亡。居民蔡媽媽,一家四口都罹患癌症,一度讓她擔心和家族遺傳有關,後來才發現無關遺傳,都是環境因素所造成。失去明確的健康風險調查,居民身體就像試紙,何時得病?為何得病?都不清楚。

在大林蒲、鳳鼻頭地區,常常飄落不明粉塵,一段時間就布滿窗戶,形成黑色污垢。居民於是開始自己蒐證,組成「要健康婆婆媽媽團」,掃地收集污染粉塵,瞭解問題根源。

2015年,為了抗議高雄地區的空污問題,環境團體發動606反污染大遊行,大林蒲、鳳鼻頭地區居民,自製污染工業模型,前往工業區抗議。要健康婆婆媽媽團的洪秀菊拿出居民連署,要求工業區公開更多污染數據,燃燒生煤的工廠,也必須增設密閉防塵設施。

大林蒲、鳳鼻頭三面受到工業區包圍,只有一面向海,可以吹來清新空氣,但這樣的空間,隨著新開發又將破滅。海岸上填海造陸400多公頃的南星計畫,即將完成,高雄市政府在新生地上,規劃設立遊艇產業專區,引進更多工業開發。

南星計畫區。攝影:陳志昌。

同時在停止興建國光石化後,政府一直有推動石化專區的構想,大林蒲或南星計畫土地,也是考慮地點,經濟部目前還在整合業者的意見。五輕關廠後,留下許多儲油槽,後勁居民希望遷走油槽,中油規劃將油槽遷往大林蒲外海,正在填海造陸的洲際貨櫃中心二期計畫土地上。

從南星計畫、油槽儲存到石化專區,一項項工業計畫在海上建立新工業區,像是一道巨牆,堵住吹入乾淨空氣的海岸。對於地方一再受污染危害,一再被工業逼迫,政府最後的解決之道,是遷村。遷村議題討論已久,多數居民也希望遷村,但是在沒經費、沒土地下,始終成為虛幻政策。更重要的是,在大林蒲隔壁聚落,歷經20多年的紅毛港遷村案,更讓居民看見遷村的悲情。

大林蒲老屋。攝影:陳志昌。

舊污染未解,新開發又來,大林蒲和鳳鼻頭居民,參加南部反空污大遊行,要求必須進行空污總量管制,再來決定各項開發計畫。對於遷村議題,洪富賢里長表示,工業開發不斷增加,空氣污染遍及全高雄,大林蒲遷到哪,都是一樣受害。

不能留!走不了!居民無奈。不過外界開始關心大林蒲和鳳鼻頭的困境,當地居民也走出過去526抗爭,受打壓的陰影,開始組織動員,重新出發,為故鄉努力。

現今居民不再沉默,他們發聲,抗爭,一步步追尋故鄉未來,不要污染持續,拒絕海岸工業化,希望留給居民安居環境,不再生病,不再悲傷!

1220南部反空汙遊行。攝影:陳志昌

後勁!未竟之路!

$
0
0
採訪、撰稿:葉明蘭;攝影、剪輯:葉鎮中

2015年12月31日,是政府承諾高雄煉油廠25年遷廠的最後期限,為了這天終於到來,後勁鄉親在地方信仰中心鳳屏宮前,舉辦反五輕25年跨年晚會,要一起見證,歷史的時刻!

中油人員正在向後勁居民進行遷廠說明。攝影:葉鎮中

而當2016年的第一天來到,後勁民眾也捨棄假期,進入高雄煉油廠,要檢視煉油廠是否兌現遷廠承諾,不過民眾看到的,卻只是停工中的煉油廠,廠內29座工場以及數十座油槽,依然佇立。民眾要求中油做出說明,並提出明確遷廠時間表。不過中油卻說時間來不及,沒有準備。後勁民眾在不滿中,決定再給中油一些時間,雙方約定1月11日,由中油進行說明會,並提出遷廠時間表。

1月11日,中油代表在副總帶領下,前往後勁基金會。不過說明會上,中油沒有提出任何書面資料,對於元旦曾經做出的承諾,也改口超出權限,無法辦到,中油的態度,引發後勁鄉親極度不滿,會場上幾度激動指責。居民要求,再一個星期,中油如果提不出確切時間表,不排除出動怪手自行拆除。

苦等25年煉油廠熄燈,但中油提出的油槽拆遷時程卻要居民再等10年。攝影:葉鎮中

1月18日,中油再次進行說明,這次提出兩張書面資料,指出將在三年內完成工場拆除,並且於2026年將油槽全數拆除,面對中油的時程表,居民表示無法接受,要求兩年內完成,但中油表示做不到。

中油說,高雄煉油廠的拆除與油槽存廢,牽涉到國家政策,不是他們能夠做主,處在新舊政權交接時刻,後勁民眾要的環境正義,何時能夠實現,他們還在持續堅持與奮鬥!

後勁社區25年與煉油廠為鄰,環境正義何時實現?攝影:葉鎮中

 


農報一週:寒流強襲 注意作物防寒

$
0
0
新聞整理:柴幗馨、張瑞玶

霸王寒流來襲,冷氣團強到讓許多不地方首次降下瑞雪。開開心心迎接初雪之餘,可千萬別小看低溫對作物的危害。各地改良場已經發布各項作物寒害警報,並根據不同種類作物,提出禦寒措施。各種提高土壤的措施包含:用稻草覆蓋間、不織布或塑膠布遮蓋蔬菜幼苗、或是套袋防止果樹凍害等。各位農民除了自身保暖要做好之外,作物的防寒措施也千萬不能省喔!

0118-0122農報一週。圖片來源:科技農報

1.農業生產4.0 農委會推整廠輸出

農委會今天在國發會委員會議提出「設施農業發展方案」辦理情形,農糧署副署長林麗芳說,未來導入農業生產力4.0,將優先推動農業設施產業與設施整廠輸出模式。林麗芳說,藉由模擬硬體設施的設計規劃、環控節能技術應用,以及整合設施生產與銷售資訊平台等,建立農業設施產業跨域技術,以掌控作物最適栽培環境。為協助國內農業轉型精緻化栽培,林麗芳指出,農委會輔導農民設置現代化溫網室生產設施,自98至104年已輔導設置864公頃,對穩定農產品供銷及提升產品品質上已見具體成果。2016/01/18中央社

2. 紅龍果冷凍乾燥製粉 加入香腸健康加值

紅龍果營養價值高,農委會台中農改場嘗試將紅龍果冷凍乾燥製成果粉,加入香腸製作成紅龍果香腸,提高附加價值。台中農改場場長林學詩說,研究人員利用冷凍乾燥技術,製作仍然保有天然抗氧化力的紅龍果粉,並將紅龍果粉加在香腸內,增加營養價值,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藉由紅龍果的天然色素,增加賣相。此外,林學詩說,加入紅龍果粉的香腸以天然機能提供安全的食用品質,同時堅持不加澱粉、不加防腐劑以及人工色素或香料,也希望為紅龍果創造更多的產值。2016-01-19/中央社

3. 強烈冷氣團報到 花蓮農改場籲嚴防寒害

依據中央氣象局發布,1月19-20 日將受冷氣團影響氣溫且有局部短暫雨發生。除低溫影響外,亦會誘使病害發生。花蓮農業改良場呼籲,農友即早嚴防濕冷及防寒措施減少損失。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表示 ,此時期為1期作水稻秧苗育苗期,水稻育苗處所宜選擇避風處或設置防風牆,利用不織布、塑膠布等覆蓋秧苗,葉菜類等,以防低溫凍傷,氣溫回升後再行掀開。而宜蘭地區已有部分農民開始進行梨穗高接,可在高接部位套上塑膠袋,提高接穗周圍溫度,促進癒合組織形成,以減少低溫傷害。2016-01-19/大紀元

4.4年突破!四季蘭開花 不再有空窗期了

四季蘭花朵清香怡人,是韓國人送禮首選的盆花,每年為台灣賺進外匯約2億元,可惜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不開花,四季中有一季不開花的缺憾。台中農改場埔里分場助理究員洪惠娟4年來潛心研究,終突破四季蘭催花瓶頸,能夠掌握花期調節栽培技術,昨她在研究成果發表會開心地說:「四季蘭終成為名副其實的四季蘭了!」。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場長林學詩也說,因催花技術的突破,四季蘭不僅在夏季可以生產花朵多而整齊的盆花,冬天也能開花。2016-01-20/聯合報

5. 寒流來襲 早植一期稻恐歉收
今年因暖冬現象,部分農民一期稻作提早插秧,希望提前收成,但近日寒流來襲,溫度下探,提前插秧恐造成秧苗枯死或稻穀不飽實。由於提早插秧的農田面積不算少,一期稻作產量及品質,恐怕不太樂觀。花蓮區農改場說,2月中旬至3月中旬插秧較佳,一期稻作生長初期,若遭遇低溫,可在傍晚灌水,讓田間保持深水流動,藉由田水釋溫,防止水稻葉片受寒,隔天上午再排除田間積水,恢復一般管理;至於水稻幼穗成長期間,也可加高田間灌溉水深度,減輕寒害影響。2016-01-20/自由時報

6. 台中椪柑好吉利 熱銷大馬

椪柑象徵「大吉大利」,成為東南亞地區民眾過年最佳伴手禮!農業局副局長蔡勇勝率團前往馬來西亞參加優質椪柑推廣活動,於VILLAGE GEOCER MARKET行銷台中優質椪柑,現場銷售狀況熱絡。石岡區椪柑今年也透過農會,外銷約50公噸至馬來西亞,較去年增加25%訂購量,目前陸續出貨到馬來西亞。除在馬來西亞VILLAGE GEOCER MARKET販售外,當地其他超市,如AEON BIG、MBG、DE MARKET等,也有販售。王俊雄強調,該局希望藉由赴大馬的宣傳促銷活動,讓更多東南亞朋友認識台中椪柑的高品質,不僅行銷台中農產品,也行銷台中。2016-01-22/中國時報

7. 天氣多變 草莓紅豆蕃茄全中槍

近一個月來氣溫變化快速,加上異常的連續降雨,讓草莓容易感染的炭疽病和白粉病活躍,恐有減產情形;而高屏的紅豆農亦受霪雨之累,「一分地原本有400台斤,產量腰斬。」農糧署認為,目前除草莓農外,番茄、根莖類作物可透過鋪設塑膠布和適量灑水加強園區保暖工作,避免因氣溫變化而導致作物裂果,影響產量。「只是要灑多少水、什麼時候舖,必須要看栽種作物。」方怡丹說。2016/01/20上下游新聞市集

8. 超商大進擊 統一與農試所簽合作備忘錄

不讓全家異業合作、獨占鮮食鰲頭,連鎖超商龍頭統一(7-11)決定和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簽署合作備忘錄,取得生產更具競爭力的鮮食技術;而農試所也能取得消費市場的大數據,來決定未來的改良方向,甚至研發出「客製化」品種。這次雙方簽署的備忘錄,也是國內第一起農試所和超商合作的案例。農業試驗所長陳季駿說,代表雙方對提升栽培技術、改善田間管理、農產品安全有共識,不會有時間限制,但「會再針對雙方各自需求做細緻合作規劃。」同時,「我們也不是只和統一合作,」陳季駿表示,歡迎有相關意願的業者和農試所討論,一同拉近產地和市場的距離。2016/01/20上下游新聞市集

 

※ 本文轉載自 科技農報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新科立委】守護全方位環保議題 陳曼麗:要服務關心環境的每個人

$
0
0
本報2016年1月25日台北訊,林倩如報導

一個職業婦女,如何走上環保這條路?1988年3月3日,時間還記得清清楚楚,一個偶然參加座談,離當時工作地點很近,結下陳曼麗參與第一個環保團體主婦聯盟的因緣;從當志工幫忙整理文書,不久代表出席一場桃園縣觀音鄉鎘米污染事件公聽會,「很記得那天回家,我不知道要叫小孩子多吃一點還是少吃一點,環保不是只把家裡打掃乾淨就可以了,得要照顧自己的環境!」開始關注並深切投入環保議題,一晃眼迄今27年。

陳曼麗迎向另一個為環保發聲的舞台

陳曼麗迎向另一個為環保發聲的舞台。攝影:林倩如。

婦女參政的萌芽

十年法律事務所的資歷,使她善於問問題,閱讀法條,在立論上找出證據或法律切點,她笑說:「可能覺得我很好用。」跟著1987年發起、1989年立案的主婦聯盟一路成長,更練就膽識、敏感度、組織協調等能力,前後歷任四屆秘書長、四屆董事長,到2014年卸下董事長一職,去年再被民進黨提名不分區立委進入安全名單,對她來說,人生很多不可控制,不斷付出而意外收穫,猶如當年的啟發改變一生,立委自是一個承擔挑戰的機會安排。

1996年自美國攻讀碩士回來,在鼓勵婦女參與政治及公共事務社會風氣之下,1998年參選里長,雖落選乃為首度參政,後又擔任民進黨婦女部主任,多少受到彭婉如的精神感召,當時入黨,其後互動不多。再來,則到了2008年擔任綠黨召集人,亦為不分區立委提名之一。同時,2001年起擔任多次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要職,對婦權、性別平等、社福領域知之甚詳。

「不過,仍選擇在環保(領域)裡,是最舒服的狀態。」陳曼麗表示,無論政黨輪替,加上曾擔任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非核家園推動委員會等委員經驗,民間倡議多年不乏政治接觸。被民進黨提名,訝異之餘,但「願意扛責任」向來是她的行事風格,尚未上任,已馬不停蹄跑了多處田調參訪。

勘察彰化、嘉義一帶工廠底渣

勘察嘉義東石廢棄爐渣污染魚塭現場。圖片來源:陳曼麗臉書。

選民服務:關心環境的團體及個人

一位資深環保人士,將如何面對從政新舞台?過去身邊很多老師,施信民、柴松林、王俊秀、陳玉峯、張國龍、王榮德等等先進,「在跟他們互相溝通的過程裡,幸運地吸收很多。」在美國念的是環境管理及公共行政管理,未來進入國會,陳曼麗認為概念上很清楚,且服務對象即為長期關心環境的團體和個人,以不辜負各界期待。

從環境管理角度來看,不外乎空水廢毒,「氣體、液體、固體,和眼睛看不到的電磁波、輻射、噪音等,當它們有害的時候才管理,屬於消極面;更積極的面向,要從都市規劃、生態調查著手,外部資訊作為異業結盟,當納入環評資料庫。」也就是說,以前是NGO從外部提供資料,現在可由政府內部主動整合。

而從前是帶著環境事證叩問公部門,如今角色換轉,她所累積扎實與眾多環保NGO串連社會實踐的合作基礎、資源,充分發揮展現在力持開放的氣象。問政主要重點包括有毒廢棄物、PM2.5、食品安全、水資源、氣候變遷、能源轉型、國土計畫等議題。

待2月1日當選立委宣誓就任,民進黨內部委員分工後,則就不同範疇搭配其他立委共同推動進程,像熟稔農業農村的蔡培慧、食安專家的吳焜裕、耕耘社福的吳玉琴等人。另外,在法案方面,《食安法》、《礦業法》、《海岸管理法》等,亦將持續諮詢相關部會,整合民間意見敦促修法,訂立實際可達成的具體目標。

美豬、基改  執法要嚴峻

最後,談及TPP,「跟我有關的連結就瘦肉精和基改食品,」她回應,以瘦肉精為例,2009年主婦聯盟站在第一線阻擋,而「要求否決衛生署在98年11月開放美國30月齡以下帶骨牛肉、絞肉、牛內臟、牛脊髓之政策」公投連署第二階段聯署未能達到門檻,至2012年7月CODEX會議後,開放萊克多巴胺10ppb限量標準,反瘦肉精解禁行動功敗垂成,聲音便弱了下去;今天含瘦肉精美豬進口爭議,然不能忽視國際現實,食藥署公權力是否嚴格把關也是癥結。

一如基改,台灣現行政策是開放進口但不種植,自去年12月31日起,衛福部「散裝食品含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標示應遵行事項」上路,包裝食品和食品添加物都要標示「基因改造」或「含基因改造」等字樣,陳曼麗強調,「業者不能再打迷糊仗了,因此關鍵在於稽查,基改非基改,提供消費者有所選擇。」學校膳食禁用基改食材,同樣是執法效能問題。

若在NGO時想推動的理念,跟民進黨政策有衝突時,又該如何解決?「看問題、找解方,堅持把事情做好。」陳曼麗務實地說;問政上,將貫徹環境保護,捍衛、落實人民的基本健康權及環境權。

 

尾牙年夜飯吃對海鮮料理 保育白海豚年年有魚

$
0
0
本報2016年1月2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炸得酥透的澎湖丁香魚、蔥爆黑鯛以及溢滿麻油香氣的烏魚火鍋……這麼好吃的料理,居然是台灣年年有魚的關鍵,還能保育白海豚?

為了不讓2048年海洋無魚的困境成真,今年尾牙及春節聚餐時節,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荒野保護協會、湧升海洋公司等團體,以及臺博館、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皆以「永續海洋」為主題,分別推出尾牙跟年夜飯豐盛示範菜色,呼籲「吃大餐不要吃掉未來」!

環保團體尾牙菜大曝光!數個團體聯合推薦永續海鮮菜色,歡慶吃大餐不要吃掉未來!攝影:廖靜蕙

環保團體尾牙菜大曝光!數個團體聯合推薦永續海鮮菜色,歡慶吃大餐不要吃掉未來!攝影:廖靜蕙

永續年夜飯&尾牙。

上:臺博館與海科館共同發表「永續年夜飯」宣言,共同推廣友善海洋資源。圖片來源:臺博館。
下:數個環保團體、企業與餐廳業者啟動永續海鮮與尾牙。攝影:廖靜蕙

吃對海鮮  賓主健康歡暢

繼2015年第一次辦理,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荒野保護協會、湧升海洋公司等幾個團體舉辦的聯合尾牙再推好吃料理,鼓勵公司尾牙響應。

湧升海洋股份有限公司專員武展丞表示,今年一連絡中華日式料理發展協會理事長永連生時,一提及辦理永續海洋餐宴,對方就說「來吧!」這求之不得的機會讓永續海洋增加助力。同時也是梅村日式料理董事長的永連生說,日式料理和海鮮脫不了關係,因此期待海洋能健康,提供源源不盡的料理食材做出好吃料理。

環保團體推薦尾牙海鮮菜色

活力拼盤:使用炸澎湖丁香魚、水煮生態蝦、澎湖透抽、涼拌澎湖紫菜
海鮮羹:食材包括:澎湖花枝漿、湧升文蛤、蝦仁、生態養殖的鱸魚
蔥香黑鯛:新鮮黑鯛清蒸後,淋上油爆蔥汁
紅燒土魠魚柳:以澎湖野生土魠炸酥後紅燒
日式炸蝦:以新鮮生態蝦包海苔炸
鹽烤下巴:新鮮鱸魚下巴,Q度很高,加少許鹽,炙烤就相當美味。
麻油烏魚火鍋:冬天吃烏魚最補,烏魚先炸得酥香再下鍋滾煮,湯頭佳。再加上花枝丸、蝦丸,生鮮蔬菜美味健康!

此次海鮮食材100%台灣生產,也以RFI(責任漁業指標)永續標章系統評分。武展丞解釋,澎湖海菜不輸日本進口的海菜,尤其更加脆口。黑鯛為了吃蚵得咬碎蚵殼,牙齒非常利利,吃了俗稱海洋中牛奶的蚵,使得黑鯛健康更具營養價值;在日本料理普遍使用,也可以做成生魚片。

黑鯛。攝影:廖靜蕙

黑鯛。攝影:廖靜蕙

環保團體特別強調生態養殖水產的重要性。湧升海洋兼責任漁業指標創辦人徐承堉解釋,生態養殖是營造魚蝦貝類在大自然的棲地形式,利用生態循環的概念,將共域的魚蝦貝養在一起;業者利用益菌取代藥品管理環境,讓魚類排泄物成為蝦貝類的養分;另外,也不能抽取地下水影響環境。

徐承堉表示,責任漁業指標目前針對生態養殖水產訂出十項標準,雖然無法一蹴可及,仍期待水產養殖業能逐步達成;雲嘉南沿海已有3000公頃改以生態養殖方式;餐飲業者的支持也相當重要。

白海豚、漁民同命  永續海洋才是對策

環保尾牙發起單位媽祖魚保育聯盟理事梁詠琪說,台灣白海豚面臨五大威脅,其中海洋污染及過度撈捕問題也影響台灣漁業及海洋。「永續海鮮最簡單的觀念就是不造成海洋匱乏的友善漁法,以及良好的漁獲追蹤管理,這樣才知道這一季海洋捕捉了那些漁產、才能漁業管理!」

今年第二次辦永續海鮮尾牙,第一次大受好評,不少人發現,可永續的漁產也能做成豐盛好吃的尾牙,今年部分企業也響應這項活動。

同樣致力於保護海洋生態的荒野保育協會,過去與中研院合作以DNA辨別餐桌上鯊魚種類,這兩年也響應永續海洋環保尾牙。秘書長李建安說,民眾從餐桌上的食物,就能檢視是否能永續環境,環保團體提供的海鮮食材,即可成為參考依據。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文魯彬則提到當環評委員的經驗,了解極度開發使得台灣海洋瀕臨潰解。台灣環保聯盟理事長陳秉亨也說,民眾認為環保團體只關心生態、白海豚,這是誤解,台灣海洋生態不但不利於白海豚,也重傷漁業及漁民。

政府對海洋資源沒有長遠保育計畫,也未有永續海鮮的認證,現在民間已啟動責任海鮮認證,陳秉亨呼籲企業尾牙能優先採購,不但能照顧台灣漁民,也照顧台灣的環境。

「永續年夜飯活動」  年年有魚秘訣大放送!

2006月11日WWF在《科學》(Science)發表海洋健康狀況的分析報告,並警告若持續海洋生態的破壞和海洋生物濫捕,人類將在2048年無魚可吃。這項預估並非空穴來風,最近中研院研究團隊發表在《Scientific Data》的報告顯示,30年北台灣魚種減少3/4,學者表示,若不努力改善漁業管理,台灣恐怕提早無魚困境。

有感於這項事實,臺博館與海科館也於年前推出「永續年夜飯」活動,22日記者會中發表「永續年夜飯」宣言,現場展示幾道好吃、永續又道地的功夫菜,讓民眾品嘗。

「永續年夜飯」的菜色。圖片來源:臺博館

「永續年夜飯」的菜色。圖片來源:臺博館。
-海菜拌軟絲:軟絲、鹿角菜乾、黃甜椒、紅甜椒
-破布子醬燜魚肚:虱目魚肚、醃破布子
-櫻花蝦米糕:長糯米、虱目魚柳、櫻花蝦、金針花乾、乾香菇、紅蘿蔔絲
-香辣雙魚醬拌米粉:虱目魚柳、飛魚辣椒醬、純米米粉

臺博館表示,近來許多市售魚種,已因為人類過度捕撈、棲地破壞、污染及外來種入侵等,而瀕臨有效族群量的下限,而發起此項行動。

為推廣保育瀕危海洋野生動物,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編印《海鮮指南》摺頁,讓民眾買對魚、吃對魚,才能年年有「魚」,直接幫助海洋保育。

《海鮮指南》建議大眾海鮮挑選原則,以及及避免食用的海鮮種類,並建議民眾多食用中小型洄游性魚類、野生資源量尚豐富、撈捕方式對環境影響較小的海鮮,例如透抽、軟絲、竹筴魚、沙丁、飛魚、四破魚等。

臺博館與海科館自2/1發起臉書串連活動,邀請民眾響應永續年夜飯宣言,分享博物館臉書上公布的「永續年夜飯宣言活動辦法」就可以參加抽獎,更鼓勵民眾以行動實際響應,在過年期間利用拍照(或錄影)上傳臉書的方式,與大眾分享自家的「永續年夜飯」。

臺博館也將於2月10~13日文化行春活動期間推出「作伙來呷永續年夜飯」微型展示,民眾與「永續年夜飯」宣言背板合照打卡,即可索取《海鮮指南》摺頁及「永續海鮮推廣食譜」,期望民眾在挑選海鮮時能選擇符合生態保育及永續利用原則的水產品,從日常生活實踐友善海洋資源的觀念。

《永續年夜飯》宣言

 為了永續的地球環境,我的年夜飯將符合以下任一條件:

 ●只食用《海鮮指南》中「建議食用」的海鮮
 ●食用在地食材,減少碳足跡
 ●食用友善環境的農產品,讓野生動物也吃一口
 ●以蔬食為主

活動連結

國立臺灣博物館 官網 臉書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臉書

失控的塑膠產業 世界經濟論壇揭五大真相

$
0
0
本報2016年1月25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世界經濟論壇、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和麥肯錫顧問公司日前聯合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到了2050年,全球海洋中的塑膠重量將比魚多。乍聽之下難以置信,但仔細看完報告中所揭露五大真相,不難發現背後的問題比我們所想的更嚴重!

圖片來源:ClifB(CC BY-NC 2.0)

塑膠工業釀成巨大經濟損失與環境危機。圖片來源:ClifB(CC BY-NC 2.0)

一、塑膠業使用的石油和航太業一樣多

塑膠垃圾既是資源問題也是環境問題。

「目前塑膠業使用8%的總產石油量,在消費成長的趨勢下,到了2050年預估將成長至20%。」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編輯和政策主管布萊里奧(Joss Blériot)說,「這表示我們將面臨塑膠量的大爆發,如果這些塑膠沒被蒐集起來,將形成大規模的經濟損失。」

二、每分鐘有一卡車的塑膠垃圾被丟入海洋

每年至少有800萬噸的塑膠進入海洋,相當於每分鐘一卡車的量。目前海洋中累計有1億5000萬噸的塑膠垃圾。到了2050年,海中塑膠垃圾的重量很可能比魚還重。

塑膠垃圾對海洋和海洋生物已經產生深遠影響。整個海洋食物鏈,從貽貝到海龜到鯨魚,體內都有塑膠,最後很可能進入人體。

三、2050年塑膠用量預計將四倍成長

過去50年的塑膠產量從1500萬噸成長到3億1100萬噸,增加20倍。報告更預測,2050年塑膠用量將達到11億2400萬噸。

但是塑膠折價快速。報告指出,95%塑膠包裝物料的價值——每年高達1200億美元(約新台幣4兆)——第一次使用後就大量降低。

四、只有5%的塑膠包裝被回收

儘管全球第一個回收標誌40年前就問世,但直到今日,塑膠包裝回收率只有14%。加上分類和處理過程的損失,保留下來再次利用的總物料價值只剩5%。

由於價值低、產量高,蒐集塑膠沒什麼經濟誘因,相關基礎建設的投資也很少。據估計,40%的全球包裝材料進入掩埋場,32%進入環境,14%回收。

五、簡單的解決辦法卻不能治本

目前大部分的消費性產品是用混和塑膠製成,只適合降級回收(轉換成價值或實用性較低的製品)。因此辦法應該很簡單:製造單一種可回收、可用於製造從花生醬罐子到洗髮精瓶子等所有塑膠包裝品的材料。

不過,負責報告分析工作的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網路經理莫菲(Joe Murphy)警告,鼓勵簡化和抑制創新之間存在著緊張關係。例如,能延長食品保存期限的高效能混和塑膠,不是治本的辦法。

【你來報報】讓流浪毛孩重生! 高市首創「搜救志工阿勇」計畫

$
0
0
本報2016年1月25日高雄訊,公民記者瑭芯報導

1月22日起,高雄市政府首創由高雄市政府農業局、高雄市政府消防局、高雄市動物保護處,三個單位跨局處合作執行「毛孩子重生阿勇計畫」,讓民眾看到流浪犬嶄新的一面。並透過阿勇計畫有效利用市府資源互相交流,鼓勵民眾認養本市毛孩子。

搜救志工阿勇宣導海報。高雄市動保處提供

搜救志工阿勇宣導海報。高雄市動保處提供

還記得2014年的高雄氣爆事件嗎?當時從各個地方來了總計23隻搜救犬,從8月1日凌晨就在現場搜救,災難初期是最辛勞也最急迫!而犬隻訓練及引導都是一門專精技術。現在高雄市政府決定啟動全台獨創毛孩子重生計畫,認養流浪犬免費訓練成搜救志工阿勇,替流浪犬平反負面印象,增加認養率。

只要年滿20歲,具「愛心、細心、耐心」,並於高雄市動保處壽山、燕巢關愛園區收容中心認養犬隻,動保處將透過消防局搜救犬馴養中心教官,免費幫認養的狗狗訓練成人見人愛的家庭成員,若領養的狗很有搜救天賦,更有機會進階培育成為「搜救志工-阿勇」一員。

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讓受過訓練的狗,一點兒也不含糊。現代人工作忙碌,許多家長會把小朋友送安親班課輔,坊間也有狗狗安親班和狗學校,替狗爸狗媽們訓練狗狗禮儀和技能,只是所費不貲,一個月的課程,都要上萬起跳!而流浪犬也往往讓人聯想到製造市容髒亂、污染環境,大街上亂逛,還會成為追車咬人的不定時炸彈。

高雄氣爆,從台南來的搜救犬「卡拉」,搜救犬有專業訓練和專有飲食!瑭芯攝。

以往,消防局總是由國外購入已經接受過訓練的搜救犬,不過依照本市消防局搜救犬馴養中心教官的訓練經歷,絕對有十足能力可自行培育;同時,消防局認為土生土長的流浪犬,一定最熟悉台灣地形氣候而進行搜救,所以今年起消防局也將優先認養本市流浪犬進行自主培訓。

訓練期間的飼料及醫療支援將由社團法人高雄市獸醫師公會及台灣希爾思R寵物營養品有限公司全權贊助。高雄市農業局蔡復進局長表示,民眾可藉這項計畫看到狗狗對社會的益處和貢獻,進而提高在社會上的地位及價值,並提昇流浪犬功能性,改善民眾對流浪犬負面觀感。

動保處秘書郭明欽呼籲想要養寵物的民眾「以認養代替購買,並且領養不棄養。」更歡迎民眾到高雄市動保處壽山、燕巢關愛園區收容中心認養犬隻;相關課程資訊或欲報名者可洽詢高雄市動物保護處網站(http://livestock.kcg.gov.tw/),或洽動保處07-7462368。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Viewing all 1985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