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85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柏油路走入歷史? 美國出資研發智慧型太陽能路面

$
0
0
摘譯自2016年1月10日ENS美國,華盛頓特區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聯邦政府現在將資助Solar Roadways公司研發新型態的太陽能路面。這樣的道路系統能超越今日瀝青路面的限制,路面不僅可以發電、將電力傳送至電網,還能提供四色LED照明,以及加熱融雪功能。

Scott Brusaw的太陽能道路募資計劃。圖片來源:影片截圖。

Scott Brusaw的太陽能道路募資計劃。圖片來源:影片截圖。

可回收材料製作 配有LED燈與融雪功能

美國運輸部官員特拉考斯特(Michael Trentacoste)和瓊斯(Robert Johns)指出,美國聯邦高速公路管理局在2009年起邀請企業開發可以發電並傳送至電網的路面材料。

要贏得運輸部的初期資金,必須使用可回收材料開發、可以承受道路上的載重,且必須耐用,避免龐大養護費用。為爭取計畫,總部位於愛達荷州的Solar Roadways公司開始針對六邊形太陽能板自持續路面,進行概念性驗證工作。

特拉考斯特和瓊斯表示,如果開發成功,以後路面將不再需要重鋪瀝青,國家的道路系統將轉變成智慧路面系統。

Solar Roadways公司的太陽能板有LED燈,可以從路面下發光照亮路面,增加夜間駕駛安全性。由於Solar Roadways公司的概念性驗證結果相當樂觀,聯邦高公局已經於2011年簽下第二期合約,開發和測試太陽能板路面原型。

智慧路面更有利電動車駕駛

測試多種形狀玻璃樣品的牽引力、負載能力、耐衝擊性和透射能力後,Solar Roadways公司發現最理想的太陽能板材料是表面透明的低鐵玻璃。

Solar Roadways的共同發明人與創辦人Julie Brusaw和Scott Brusaw表示,他們的路面對於電動車駕駛人更有利。「由於Solar Roadways的技術能產生並傳送乾淨能源,電動車可以在任何休息站或是任何有Solar Roadways太陽能板的停車場充電。吃飯購物時就可以同時幫電動車充電。我們的工程師正在研究如何以互感方式,讓電動車可以在太陽能路面上一邊開一邊充電!」

Solar Roadways尚待解決的問題是製程。目前每個太陽能電池組都是手工製作,成本極高。

由於有內嵌的加熱元件,太陽能路面可以融雪,保持水不結冰。Trentacoste 和Johns認為,就算高速公路全面鋪設成本太高,這項發明仍然可以用於停車場、人行道、汽車道和自行車道等小範圍路面。

Solar Roadways的太陽能板。圖片來源:Роман Magician(CC BY-NC 2.0)Solar Roadways的太陽能板。圖片來源:Роман Magician(CC BY-NC 2.0)

 

U.S. Funds Solar Panel Pavement That Generates Power WASHING
WASHINGTON, DC, January 10, 2015 (ENS)

A new type of solar pavement that can generate electricity and send it to the power grid is being developed by the U.S. company Solar Roadways, with funding from the federal government say Michael Trentacoste and Robert Johns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Solar Roadways, Inc., based in Sandpoint, Idaho, created the new pavement in response to a 2009 solicitation from the 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 that asked companies to develop a new pavement that could generate power and transfer it to the grid.

To receive initial funding from the DOT, the pavement had to use recycled material, withstand traffic loads, and be durable enough to avoid costly replacement cycles.

In response to this solicitation, Solar Roadways began proof-of-concept work on self-sustaining pavement, made from hexagon-shaped solar panels.

If successful, this pavement could eliminate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replacing asphalt, and ultimately transform the nation’s roadways into an intelligent pavement system, say Trentacoste and Johns.

The Solar Roadway panels feature LED lights that can paint the road lines with light from beneath the pavement, lighting up the road for safer night time driving.

Since Solar Roadways’ proof-of-concept results were promising, the 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 awarded a Phase II contract in 2011 to develop and test a prototype for a pavement made of solar panels.

After testing multiple glass samples in various shapes for traction, load, impact resistance, and transmissivity, Solar Roadways discovered that the optimal solar panel could be made from low-iron glass with a transparent surface. The resulting system surpasses the limitations of today’s asphalt pavement by providing four-color LED lighting and heating features that melt snow from the road.

The co-inventors and co-founders of Solar Roadway, Julie and Scott Brusaw, say their pavement has special benefits for drivers of electric vehicles.

“Since the Solar Roadway creates and carries clean renewable electricity, EVs can be recharged at any conveniently located rest stop, or at any business that incorporates Solar Road Panels in their parking lots (restaurants for instance). Owners can plug their cars in and recharge while they’re eating or shopping,” they say. “Engineers are even investigating ways to use mutual induction to charge EVs while they are driving down the Solar Roadway!”

One of the problems Solar Roadways must still resolve is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for the composite solar panels. Today each of the solar cells is manufactured by hand, and they are very costly to produce.

With embedded heating elements, the solar pavement can melt snow on the road or keep water from freezing, so Trentacoste and Johns suggest that even if the cost for comprehensive highway implementations is too high, the innovation could still be useful in smaller areas such as parking lots, sidewalks, driveways, and bike lanes.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你來報報】海豚嘴纏漁網擱淺澎湖 孩子們都沉默了

$
0
0
本報2016年1月15日澎湖訊,公民記者瑭芯報導

有「菊島」浪漫美名的澎湖,跟台灣一樣常見鯨豚擱淺事件。目前任職澎湖縣將軍消防隊小隊長蔡曜任於本月4日,在臉書PO出一隻死體擱淺岸灘的海豚,原也是稀鬆平常的事件,然而,海豚嘴上纏著漁網、躺在滿是垃圾岸邊的身體更傷得看不太出是隻海豚;一起到岸邊撿拾漂流物的孩子們看到這畫面,小小心靈受到衝擊,說不出話來,也被拍攝下來。

一起到海邊撿漂流物的小孩見到這景象,靜默了,海豚一直是他們最喜歡的動物。蔡曜任提供

一起到海邊撿漂流物的小孩見到這景象,靜默了,海豚一直是他們最喜歡的動物。圖片來源:蔡曜任提供。

「海豚一直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動物...」

蔡曜任在部落格的發文中說,當天早上,湖西沙灘發現一隻死去的海豚,嘴上纏著漁網,背景卻滿布垃圾,因東北季風的關係,大多數垃圾幾乎是從對岸大陸那邊漂過來的,能怎麼做?情況很嚴重也很難清理;雖然目前不確定海豚真正死因,也或許是牠死亡了才被漁網給纏住,但不管是哪一種,看到這個畫面還是很讓人難過。

一隻死去的海豚,嘴上纏著漁網,背景是滿布垃圾的湖西沙灘。蔡曜任提供
一隻死去的海豚,嘴上纏著漁網,背景是滿布垃圾的湖西沙灘。圖片來源:蔡曜任提供。

蔡曜任說,「海豚一直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動物。」而這一幕景象讓一起到海邊撿漂流物的孩子看到都說不出話,他希望這次的事能成為機會教育去改變別人、改變下一代,才不會讓海豚死得不值得。

網友紛紛留言討論:「傷成這樣都看不出來是海豚了,心疼...」、「人類在乎保護動物,卻似乎不太在意保護大海。」、「看到這樣的環境覺得難過...」。更有網友也心有戚戚提問「有什麼是我可以幫忙做的嗎?」他告訴大家可以這麼做:1.別亂丟垃圾2.把丟的人公諸於世3.拼命的撿!

海廢問題無解?漫畫小隊長勵行減塑從身邊做起!

身懷繪畫絕活的蔡曜任除了是讓人尊敬的119小隊長,也非常關心生態環境,更夢想用作畫改變世界;在臉書成立阿任的想像天地個人部落格,分享自繪的四格漫畫,同時將消防人員工作上遇到的趣事化為KUSO、無厘頭幽默創意,甚至結合各種撿來的保麗龍、塑膠等垃圾,巧手巧思創造出可愛卡通人物公仔,意外打造出菊島特殊風景,甚至成為另類觀光勝地。

他樂觀地說,澎湖沙灘還是很美的,照片中那樣的景象只是很少部分。

不要小看毫不起眼的塑膠廢棄垃圾,除了破壞漁業與觀光業,它們還會影響海洋生物嗅覺判斷干擾,進而傷害、殺害廣大海洋生命;當它崩解成塑膠微粒成為運送化學有害物質及入侵種的介質,進入食物鏈,影響整個生態系,莫忘人類也是生態系一份子,就算人類吃進再高級食材,其實也只是吃垃圾,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日積月累可想而知。

阿任小隊長說:「普通的空酒瓶會變成什麼樣子呢?至少要讓人捨不得當成垃圾丟掉!」

一雙巧手賦予海邊撿來的垃圾新生命,結合創意,可愛的卡通人物公仔誕生。蔡曜任提供

一雙巧手賦予海邊撿來的垃圾新生命,結合創意,可愛的卡通人物公仔誕生。圖片來源:蔡曜任提供。

纏繞、誤食垃圾致死 影響4萬多海洋生命

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報告指出,海洋生物遭海洋垃圾而纏繞致死與誤食致死情況上升了四成。280篇論文報告中,超過一半的報告記錄著生物纏繞與誤食情形,共計約663種生物遭受衝擊,數量共計多達4萬6000隻。

如網友所言,「人類在乎保護動物,卻似乎不太在意保護大海。」近年台灣頻傳鯨豚、海龜等海洋生物也多因漁網纏身、誤食廢棄物等海洋垃圾而枉死憾事。海洋垃圾主要來自陸域海灘或河面被丟棄的廢棄物,如:寶特瓶、花盆、打火機、輪胎、漁網、魚籠等,琳瑯滿目,數量也逐年增加。較輕的垃圾多被沖上岸,尤其墾丁南灣區域是礁岩地形,特別容易卡垃圾。

進行海上活動後切記順手帶回所有東西,垃圾不會因自己的眼不見為淨就憑空消失,亂丟垃圾對生態造成破壞也造成海洋生物死亡。被舉發更可依海洋汙染防治法開罰30至150萬元。

今年元月尚未過一半,台灣各地海域岸灘因廢棄垃圾,幽靈漁網導致海龜,鯨豚擱淺落難事件已層出不窮,若再加上國外案件,更是不勝枚舉!包含本篇澎湖龍門海豚嘴纏漁網死在垃圾沙灘讓孩子都沉默了,還有以下:

  • 苗栗海角樂園岸際發現死亡江豚就地掩埋105/01/12
  • 基隆市中正區八斗子望幽谷岸際發現死亡年幼江豚105/01/11
  • 新北石門三芝灘岸2隻死亡時間分別約1個月和近3週綠蠵龜就地掩埋105/01/10
  • 花蓮七星潭弗氏小海豚擱淺救援無效105/01/09
  • 屏東縣小琉球安檢所協助處理花瓶石附近死亡綠蠵龜105/01/09
  • 南沙指揮部於7號陣地前方沙灘協助受困綠蠵龜脫困105/01/08
  • 澎湖縣西嶼鄉池西村協助受困綠蠵龜脫困105/01/04
  • 台中西勢海堤驚見玳瑁陳屍沙灘,中興大學運回解剖研究。105/01/02
  • 台南安南區鹿耳門溪出海口救援綠蠵龜脫困後送海生館105/01/01

 

※ 本文刪節版刊載於2016年1月13日動物新聞網

【相關文章】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尾牙怎麼吃,海洋才永續? 環團菜色大揭密

$
0
0
作者:吳佳其(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中心海洋研究小組)

※ 編按:又到了吃尾牙的時刻,感恩一起打拚一整年的員工、同事,用美食慰勞五臟廟之時,要如何兼顧環境保育呢?快來看看環保團體怎麼吃!

「聽說海洋資源快枯竭了,環保團體辦尾牙還吃什麼海鮮,這樣不是很打臉嗎?」

 
海鮮食材的責任漁業指標QR code

NO, NO, NO!海洋資源保育從來都不是不吃海鮮,海鮮仍是人類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之一,重點是——要吃對海鮮,讓海鮮文化成為一種永續的象徵。不過,永續海鮮是個相當複雜的問題,因為其種類多,每一物種的資源狀態都不同,捕撈區域、方式也是影響永續的關鍵。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今年的尾牙海鮮菜色來自湧升海洋公司,並由梅村日本料理餐廳出菜,一共有五道,採用11種海鮮,包括海菜、甲殼類、頭足類、草食魚、雜食魚到肉食魚多樣化的分佈。

雖然永續並沒有很明確的標準,但今年特別使用責任漁業指標(RFI,Responsible Fishery Index)來評分。平均來說,每桌使用的海鮮原始重量為4.6公斤,RFI平均分數是2.67分,屬於綠燈等級,為永續性很好的海鮮料理。

此外,餐會食材加入產銷履歷概念,可追溯生產、運輸過程,知道海鮮是由哪艘漁船在何處捕獲。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環境資訊協會的尾牙餐會中,倒底是如何聰明吃海鮮的吧!

瞭解海鮮產銷履歷,是永續海洋資源的方式。攝影:詹嘉紋。

依照責任漁業指標標準,每桌海鮮原始重量為4.6公斤,平均分數是2.67分,屬綠燈等級,為永續性很好的海鮮料理。

活力拼盤

生態蝦仁:

一般白蝦多以集約化的方式養殖,需要不斷抽取淡水改善水質,提高存活率,並投入各種藥物。活力拼盤中所用的生態蝦仁,是來自生態養殖,不抽取地下淡水的半淡鹹水,與文蛤、虱目魚一起低密度混養,讓養殖池自成一個簡單的生態系。

※點此看更多生態蝦仁的說明

涼拌褐藻:

藻類屬於食物鏈最底層的初級生產者,不過台灣市場上最常見的是大陸乾紫菜。本次餐會採用的是澎湖在地種植的紫菜,而且是生鮮,沒有經過乾燥,配上有機橄欖油涼拌,就是簡單美味的前菜囉。

五味中卷:

頭足類的中卷(也稱鎖管或透抽)也是屬於食物鏈中底層的生物,目前資源量也還算稱穩定,不過可能因為氣候因素,每年產量多寡不定,仍須持續長期監測。湧升海洋供應的中卷主要來自澎湖海域。

蒜拌丁香:

丁香魚是台灣常見的食材,台灣海域中,漁場主要在澎湖,以浮游生物為食的丁香魚是屬於食物鏈較底層的洄游性魚類,近年的產量也如以往,近年來市場上以越南進口的為主,口感跟台灣有很大的差異,不過,餐會中的丁香當然是來自澎湖的囉。

※點此看更多丁香魚資訊

海鱺沙拉魚卵:

餐會採用的是比較少見的海鱺魚卵,這些海鱺魚卵是來自產銷履歷驗證的澎湖海洋箱網養殖海鱺,近年來台灣海鱺養殖受到大陸低品質海鱺的價格競爭產量已經不復以往,幾乎只佔市場20%不到,大家在市場上品嚐海鱺時可能還以為吃到的是台灣海鱺呢!

海鮮羹

花枝羹:

羹類製品常被詬病的是為了口感和鮮度,常常有很多化學添加,尾牙餐會所使用的花枝羹並沒有添加其他魚漿,而是澎湖野生花枝新鮮製作,沒有人工化學物質添加,更不含人工甘味,只有花枝天然的鮮美。

蝦仁羹:

製作蝦仁羹的蝦仁跟活力拼盤中的蝦仁一樣是來自生態養殖,製作過程一樣不加入磷酸鹽等人工化學物質,不過為了增加黏性,有加入一些豬絞肉,而豬絞肉同樣是有經過產銷履歷認證的產品。

文蛤:

貝類的營養階層低,是很好的永續海鮮食材,雖然文蛤是很常見的海鮮,不過,本次餐會使用的文蛤同樣來自生態養殖,相對於一般的文蛤,永續性更高。

鱸魚片:

餐會中的鱸魚經過產銷履歷認證,來自嘉義的福爾摩沙養殖場,以低密度生態養殖,讓魚有足夠的空間,另外,不使用藥物及人工化學物質、不抽取深層地下水、不過度餵食、並用食物鏈的概念,同時用混養其他魚類和植物的方式,維持養殖池的環境品質,是重視健康且善待環境的養殖方式系。

紅燒土魠魚柳

冬季的土魠魚油脂含量高且隨著東北季風南下魚群數量大,是澎湖漁業冬季最重要的魚種,產量居全台之冠,是漁民重要的收入來源。

本次餐會使用的土魠是由澎湖的刺網漁船聖榮發CT2-5P1P、聖利福CT3-5099所捕獲,立即冷凍處理後進入驗證加工廠分切,料理時採用沒有魚刺的尾段取成魚柳方便食用,相對於輪切的魚片也較平價些。

這一道土魠RFI總分為黃色的3.5分,表示永續性相對較弱,不適合大量食用。而從RFI的評分來看,除了營養階層高,本身較缺乏永續的條件,缺乏有效的漁業管理應該也是造成土魠現況的永續度較差。

※點此看更多有關鰆魚的介紹

土魠的RFI總分為黃色的3.5分,表示永續性相對較弱,不適合大量食用。

烏魚火鍋

草食性的烏魚具有產卵量大,環境適應力強的特色所以是永續性很強的物種,而烏魚養殖在台灣是相當大的產業,不過主要都是取用高價的烏魚子。

本次餐會採用來自新竹的竹魚水產產銷履歷驗證的海水養殖3~4年的烏魚,採用新竹在地捕撈的野生烏魚苗與白蝦混養的生態養殖方式,是以較接近自然的狀態下養殖的烏魚。
烏魚肉在冷冷的冬天與麻油煮成火鍋,不但溫暖,更是貼近傳統民間生活的一道料理。
烏魚在RFI評分上是非常低的2.24分,相對其他海鮮菜餚,是一道永續性很高的海鮮料理。

※點此看更多更多烏魚介紹

烏魚在RFI評分上是非常低的2.24分,相對其他海鮮菜餚,是一道永續性很高的海鮮料理。

蔥油黑鯛

黑鯛俗稱黑格,原生種的黑鯛在台灣四周都有分佈。黑鯛喜歡的貝類及甲殼類食物。在台灣黑鯛尤其喜歡棲息在牡蠣的養殖區域,因為蚵棚不但提供充份的食物也提供良好的棲息場域。本次餐會採用的黑鯛正是從嘉義蚵棚區米淇一號CTR-CI0375、素蘺一號CTR-CI0250或素蘺二號CTR-CI1879三艘漁船以一支釣捕捉來的野生魚。

黑鯛在RFI評分上是綠色的2.65分,是一道永續性很高的海鮮料理,而依評分標準來看,若能有更合宜的漁業管理,黑鯛將會是非常好的永續海鮮主角。

※點此看更多更多黑鯛介紹

黑鯛在RFI評分上是綠色的2.65分,是一道永續性很高的海鮮料理。

從產地到餐桌

相對於目前市場上無法得知來源的水產品,直接可以看出食材的生產來源是不是也讓你更放心、安心享用海鮮?

雖然產銷履歷可以拉近消費者與水產品的距離,實踐「從產地到餐桌」資訊公開化,不過目前的通過水產品產銷履歷認證的主要都是在養殖水產部分,因為野生捕撈的漁獲目前並沒有落實進行申報的工作,即流入市面,沒有留下追溯資料。

而雖然今年7月漁獲申報管理即將上路,但仍是採用由漁會進行登記傳統的被動式方式,若是可以直接由漁民主動進行登記或許對漁民來說是增加工作,但其實是可以更有效也更確實方式,而消費者可以做的,當然就是以行動購買來支持這些願意多付出時間心力完成記錄漁獲的漁民。讓我們一起發揮消費者的力量支持產銷履歷、也支持永續海鮮!

2016永續海鮮尾牙菜單

2016永續海鮮尾牙菜單。製表:吳佳其。

民進黨獨大 蔡英文環境政策「實心」不足需監督!

$
0
0
作者:洪郁婷、鄒敏惠、詹嘉紋、彭瑞祥

2016年1月16日中華民國第14任總統、副總統選舉結果,民進黨蔡英文、陳建仁高票當選。第9屆立委選舉也由民進黨取得多數,成為國會最大黨;但山林開發、海洋枯竭、空氣品質惡化、氣候變遷、食安問題、農地污染等諸多環境問題,依舊存在。

蔡陳團隊提出的環境政策,擘畫了許多美好願景,若馬英九選前拋出的「多數黨組閣」為真,那麼在5月20日總統正式就職前,身為多數黨領袖的蔡英文就有機會提早落實政策。不過,仔細檢視蔡陳政見,大多空有口號而缺乏實踐細節,要讓「空心」政策「實心化」,公民的監督守護不可或缺。

選舉激情過後,更重要的是落實政策。環境資訊中心重新盤點蔡英文環境政策,邀請讀者一起加入監督行列。

蔡英文出席2016民主進步黨總統副總統暨立委選舉國際記者會。圖片擷取自公共電視1月26日20點40分直播畫面。

國土政策  微乎其微

雖說上一屆立委通過《國土計畫法》,民進黨立委著力甚深,且民進黨在前一次阿扁執政時,也從提出《國土復育條例》、《國土復育策略方案》等努力;但這些前人努力的成績似乎尚未被蔡團隊所承接。

在他洋洋灑灑的政見列表中,國土議題和山林保育政策的比例可說是微乎其微,勉強可在「五大產業聚落計畫」中略見端倪:「短期,為了讓閒置的土地充分利用,應先全面清查科學園區用地;中期,中央會協助地方政府開發既有的都市計劃工業區,釋放更多土地;長期,我們會完成國土規劃。」又例如,在原住民議題中,他提及「劃設原住民族特定區域計畫,維護環境生態平衡。 」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潘正正指出,這顯示出蔡英文並不那麼重視國土議題;他認為現階段最應優先處理的是掌握土地利用現況,何況閒置比例最大的土地並非科技園區用地,而是都市計畫中的工業區。「科學園區內有租稅優惠,都給資金雄厚的財團瓜分,相對不利於中小企業發展。」

潘正正表示,即使是中期規劃提到的都市計畫工業區,也應先做好現況普查,不應如此草率的「釋出土地」給地方政府開發。她說,在缺乏調查的情況下,都市計畫工業區其實還有部分是農耕地,如此便應秉持農地農用的原則,不該把優質農地劃成工業用地。

另外,若蔡團隊未能在任內盡速擬定《國土計畫法》的落實機制,此法恐怕會步入《區域計畫法》,空有母法卻仍無能為不當國土利用把關的後塵。

海洋政策  缺宏觀視野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1月上旬曾評比三組候選人的海洋政策,民進黨政府曾提出資源調查、增設海岸保護區、充實相關法規、發展海洋觀光產業、讓漁民獲利,可惜仍然不脫空泛口號;整體而言,「缺乏宏觀的視野及永續發展」、「開發思維,沒有環境配套措施」。

例如其政策中提到整合性的海洋與海域管理,並強調為落實安全漁業,會注重水質監測與海洋污染防治等工作,但未提及如何實行;發展海洋觀光方面,偏向度假遊憩,賞鯨等生態旅遊選項似乎未被考量在內。

執法方面,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雖然曾被提及,但僅在南海主權上做討論,並未究及天然資源管理、污染處理等,還有最近越來越浮現的遠洋漁業IUU問題(非法、未回報及不受規範,連歐盟都提出黃牌警告),以及海上走私和洗魚黑洞,也未有著墨,十分可惜。

劃設海洋保護區作為保護海洋的手段也是政見之一,在此提醒,莫延續過往保育與漁民生計對立的思維,應強化保育與永續利用相輔相成的新思維。

能源與氣候政策  需強化內部整合

長期關心能源議題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曾在1月13日針對三組總統候選人意見做出評論。對於「核電除役」蔡英文的能源政策態度是無條件廢核,支持停建核四,現有三座核電廠不延役,目標在2025年實現非核家園。但面對「核廢料處理」,只表示會儘速依照「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場址設置條例」規定處理,綠盟認為,這樣的做法看不出民進黨處理核廢問題的誠意。

在「能源轉型」方面,民進黨提出了「提升能源效率,落實節電計畫」、「發展再生能源」、「建立綠色稅制」等策略,綠盟表示這些策略看似完整但缺乏實行細節,而民進黨提出使外部成本內部化的綠色稅制能語意模糊,需要再加以澄清解釋。

而為了發展再生能源與節能儲能科技,民進黨擬徵用台南沙崙1118公頃農地,成立「創新綠能科技園區」,研發太陽能、地熱、風力發電等,將農地規劃成科學園區似乎與「農地農用」政策互相衝突,民進黨團內部整合尚待加強。

至於氣候政策方面,民進黨內部雖然有像田秋堇這樣的立委著力甚深,催生出《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然而誠如選前在一場巴黎氣候大會觀察座談上,與會專家所指出的,蔡團隊和朱玄配一樣,未能在政見中提出「氣候政治」的視野和格局。

2016總統大選,蔡英文、陳建仁當選。圖片來源:蔡英文官方粉絲頁

2016總統大選,蔡英文、陳建仁當選。圖片來源:蔡英文官方粉絲頁。

水文議題  亦應考量氣候變遷

蔡英文政見中提到「建立地下水戰備井網」、「工業區科學園區多元供水」、「自然水減漏水」,對此,中研院地球所研究員汪中和表示,這些政策其實都是水利署的現行政策,也都是重要的施政目標;但尚未看到蔡英文考量如何因應氣候變遷衝擊。

氣候變遷使氣候趨向極端,豪大雨頻繁,洪澇乾旱交替發生,而首當其衝的便是都市與沿海地帶。在人口密集、自然綠地溪少的都市,面對氣候衝擊時擔心的是大雨成災,汪中和表示藉由海綿城市規劃、透水道路與植樹,能減緩降雨強度,延緩逕流形成,減少淹水情況發生,以增強都市抗災韌性。

而沿海地帶所面對的威脅是海水位上升,過去20年來海水位上升的速度是過去100年的2倍。海水入侵使地下水鹽化,進而影響當地用水。汪中和認為要降低沿海地帶受到的衝擊,必須從國土規畫著手,為即將到來的海岸變遷做準備。「沒有水,就沒有未來」,汪中和認為水資源政策是國家生存的基本,盼蔡英文上任後能確實落實政策。

農糧政策  望兼顧農企與小農

「農地農用」四個字多次出現在蔡英文的政見中,農地如何農用,除了加強土地使用管理之外,另一個重點在於農業發展,當農業經濟足以支持農人生活,農地自然能夠農用。

對於蔡英文提出的農業政見,諸如重視農業發展、支持小農實施友善環境農業、避免產量過剩、穩定市場價格、拓展外銷市場等等,台灣農村陣線副秘書長陳平軒表示,蔡英文提出的政策很好,但大多只是漂亮的標題,缺乏具體作法恐怕淪於口號治國。基於農業團體的立場,陳平軒非常擔憂未來四年蔡英文到底會把台灣帶往什麼方向呢?

相對於蔡英文提出的農業補償與農業保險,陳平軒則強調小農維護環境與社會安定的功能,若能以「環境補貼」合理回饋小農的貢獻,減少農民對市場的依賴,同時也能避免一窩蜂搶種造成產量過剩菜價崩盤的情況。

蔡英文的農業政策中特別提到要以高品質、高單價農產品拓展農業外銷,陳平軒認為這是以工商業的思維在考量農業發展,偏重高資本的農企業卻忽略小農安定社會的重要性,台灣農業應該採雙軌制,才能兼顧資本密集的農企業與中小型農業。

食安五環  「亂世重典」比例高

食安方面,蔡英文則特別提出較具整體性的「食安五環」政策因應:

第一環:設立統合性管理機構,進行食品源頭管理。
第二環:建立食品可追溯制度及產地標示制度。
第三環:提高進口農產品查驗件數,由目前的平均1萬件至10萬件。
第四環:修改食安法,對惡意黑心廠商課以更重的法律及賠償責任。
第五環:提高消費者檢舉獎金和業者窩裡反獎金。

不難發現,五環中有三環都是從加重檢驗、處罰的方向下手,然而,「治亂世用重典」是否有用?以及這五環是否能環環相扣,達到解決食安問題的效果?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資深秘書周家慧認為,加重檢驗和處罰的確有一些幫助,但有鑑於目前的檢驗人力已經相當不足,在執行面還存在一些疑慮。新政府要如何處理上萬件的檢驗項目,民間團體也會持續關心與監督。

另一方面,從日本紅到台灣,近幾年受到各縣市重視的「食農教育」,卻在這五環中缺席。周家慧指出,食安問題不是只有廠商要負責任,身處供應鏈的兩端,消費者也須檢討、反思。「您知道餐桌上的食物是怎麼來的嗎?」從2014年開始推動《食農教育基本法》立法,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認為,食安問題只是冰山一角,重新建立人與食物、人與土地的連結、找回對環境生態的感情與倫理,才能全方位的打造完整健全的生活環境。

動物福利  流於口號

蔡英文曾說:「生命權、環境權是民進黨長期以來追求的價值」。然而檢視其動保政策,可發現內容頗為空泛,對於現有流浪貓狗的社會問題,不僅未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法,對生命權的價值要如何落實,甚至是隻字未提。

「蔡英文的動保政策是所有候選人各面向提的較完整的」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理事長林憶珊說,「可惜太過簡略,只有一句口號。」

蔡英文曾以總統候選人的身分提及,「要做到尊重生命、友善動物的目標,流浪動物人口管理、虐待動物的防治,都非常重要,無論是否為經濟性的動物,生命權都必須被尊重。」這段發言的高度值得肯定,但遲至今日卻未見足以落實的具體政策。不僅讓外界失望,也意味著去年因禽流感遭到草率活埋的數百萬家禽,仍無法在蔡英文以生命權為名的環境政策下獲得最基本的尊重,台灣經濟動物、流浪動物的悲歌顯然有四年要上演。

「有很多民間積極推動的面向,如動物保護警察、校犬計劃、寵物市場亂象管理等,沒有看到正面回應。」林憶珊直言,「蔡英文的一句『生命教育』沒頭沒尾。」從最近引起社會討論的台大學生虐貓案談起,觀察最高學府的應變進退,林憶珊感嘆,台灣的動物平權教育落後甚多,「動物保護納入中小學校的教學課網,刻不容緩!」

小結

綜上所述,「蔡總統」的環境政策中,雖有諸多項目符合民間長期推動的進步理念,但要擺脫反對者常揶揄的「空心」之名,仍有一大段路要走。未來,民間團體仍須反對黨角色,實施監督新的執政團隊。

 

從22萬到38萬 環保政黨票持續成長 席次仍掛零

$
0
0
本報2016年1月17日台北訊,陳文姿、詹嘉紋、洪郁婷、彭瑞祥報導

2016年第九屆立法委員選舉,16日計票結果出爐,以環境倡議為主的政黨,包括綠黨與社會民主黨結盟成立的「綠社盟」,獲得308,106票,得票率2.53%;而樹黨獲得77,174票,得票率0.63%;兩黨均無席次。

若兩者相加,共獲得385,250票,得票率3.16%。兩黨區域立委也全軍覆沒,最終,綠社盟與樹黨今年無法踏入國會殿堂。

綠黨召集人李根政發表選後感言。攝影:陳文姿

綠黨召集人李根政發表選後感言。攝影:陳文姿。

綠社盟16日晚間針對選舉結果召開記者會,綠黨召集人李根政表示,「確實得票不如預期,我們奮戰過了,但離成功還有一段距離,我們坦承接受這樣的結果……,但參政的道路我們不會停止。」

針對執政黨輪替,他表示,未來四年的台灣,不會因為新的總統,所有挑戰自動消失,「我們憂心的是,國會內需要強而有力的反對黨」、「綠社盟會強力監督新政府的施政,持續扮演監督國家發展的角色。」

環境優先政黨票  近三屆逐步提高

回顧2008第七屆與2012第八屆立委選情,台灣綠黨作為唯一主張環境優先的政黨,政黨票從0.6%的58,473票,成長到1.74%的229,566票。

到了2016年,時勢移轉,部分綠黨成員脫黨另組樹黨,綠黨則與社會民主黨結盟為「綠社盟」,兩者總票數共38萬。(註:將綠社盟、樹黨所得票數相加並與歷年比較,僅試圖更全面呈現環境政黨得票趨勢,以及認同環境優先的選民變化,並不代表兩者有合作或互動。)

單以綠社盟來看,其政黨票得票率已超過2%,雖然不高,但對綠社盟來說是重要的門檻,代表著綠社盟在往後的立委選舉,可直接提名不分區立委,不必先提名十名區域立委候選人,承擔200萬保證金付諸流水的風險。不過,前提是兩黨選後仍維持聯盟,在同個政黨名稱下繼續提名。

而綠社盟下一個要跨越的門檻是3.5%的政黨票支持率,一旦達成,代表可接受政府補貼競選費用,每年每票補貼50元。3.5%相當於42萬7千張選票,換算等於每年2,100萬補助,可領4年。對於小黨運作趨向成熟穩健,是相當重要的基礎。

2016大選環保倡議政黨歷年得票率。資料整理、製表:環境資訊中心

2016大選環保倡議政黨歷年得票率。資料整理、製表:環境資訊中心。詳細資料請見:https://goo.gl/AwQUM3

區域立委一席未上  但得票也有成長

政黨票方面,今年綠社盟獲得308,076票,比2012年多出近8萬票。觀察區域候選人選情,比2012年來說也成長不少──除了台北市第六選區的范雲,其他選區未獲得任何「禮讓」,卻能在大黨夾殺下衝出不少破萬票數。例如台北市第三選區的李晏榕取得23,706票,得票率12.34%;第八選區的苗博雅,在號稱「深藍票倉」的中正、文山區,取得21,084票,得票率12.48%;新北市第11選區的曾柏瑜,獲得22,487票,得票率12.21%。

這樣的結盟是否符合預期效益?對此,綠黨秘書長許博任表示,兩次選舉不太能直接比,因今年整體投票率為66.58%,比2012年低(74.72%);且今年小黨林立, 所以選擇合作還是對的。

第九屆綠社盟與第八屆綠黨區域立委得票率比較表。資料整理、製表:環境資訊中心

第九屆綠社盟與第八屆綠黨區域立委得票率比較表。資料整理、製表:環境資訊中心。詳細資料請見:https://goo.gl/ORMxCK

李根政:要走出不一樣的政治路線

雖本次選舉仍未取得任何席次,李根政期許:「作為一個沒有席次的反對黨,(我們)要樹立一個台灣所需要的政治路線,提出台灣需要的政策,去監督他們(民進黨),我們過去如此,未來也是如此。」

針對民進黨完全執政,李根政強調,不會鬆懈監督力道,「就像2000~2008年,我們監督民進黨的力道也沒有鬆懈過……現在喊『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的人,很多人沒經歷過民進黨執政期間,我們跟他們近身肉搏了八年,(瞭解)民進黨財團化的問題非常嚴重,不會樂觀地以為蔡英文執政就可解決問題。」

他指出:「台灣的困境現在正要開始,因為一個擁有絕大多數人民支持,且台灣人民不忍心罵的政權,才是最可怕的。」

社運人士變執政黨立委 將面對在野監督

民進黨在此次選舉中獲得壓倒性勝利,幾位在地方深耕、關注環境的立委持續得到選民肯定,例如台北市第一選區的吳思瑤,推動停建北投纜車、保存綠地與文化資產,擊敗了資深國民黨立委丁守中;新北市第二選區的林淑芬,更是長期為環境與勞工弱勢發聲,過去曾大力催生《濕地法》、《國土計畫法》立法、《毒物管理法》修法;而雲林縣第二選區的劉建國,提出因應六輕毒害與空污的政策,在選前即受到地方環團推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民進黨政黨票共獲5,370,953票,得票率是44.06%,不分區立委共取得18席,將吳焜裕、陳曼麗、蔡培慧、余宛如這四位與民間團體有深厚淵源的代表送進國會。

吳焜裕曾任看守台灣協會理事長,長期關心食安與毒物管制;陳曼麗曾任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長期耕耘環境和女性議題;蔡培慧曾任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大力為土地正義與農業政策發聲;余宛如創辦生態綠與公平貿易推廣協會,將公平貿易與社會企業引進台灣,落實在地實踐。未來,他們從民間轉變為執政黨立委,與在野力量的互動,值得觀察。

至於取得不分區立委11席的國民黨,以及三席的親民黨,名單中並沒有環境相關事蹟的委員。取得兩席不分區的時代力量,排名第一的高潞·以用·巴魕剌(Kawlo Iyun Pacidal),則是記者出身從政,從捍衛族人權益的立場追求土地正義,阻擋財團開發傳統領域。

承諾反空污  40位候選人當選

空污危害國民健康,亟需政府拿出改善效率。選前由數個環團組成的台灣健康空氣聯盟,要求各政黨及區域候選人簽署承諾改善空污連署書。在不分區候選人部分,支持空污改革者共有4位獲得席次,分別是民進黨陳曼麗、鄭麗君,以及時代力量高潞·以用·巴魕剌(Kawlo Iyun Pacidal)、徐永明。

區域候選人部分, 支持空污改革者共有36位當選,其中民進黨佔28位,國民黨5位,時代力量3位。

※詳細當選者名單請見:https://goo.gl/Hw3oCq

 

農報一週:2016新希望 實現友善環境政策!

$
0
0
新聞整理:柴幗馨、張瑞玶

2016年傳來許多永續農業發展的好消息,例如「轉作大豆」、「農牧廢水回收」、「劇毒農藥替代方案」、「打擊大戶休耕」、以及「土壤檢測」等政策。但這些友善農耕環境的政策是否能落實,還需要政府單位有效率的推廣,以及農民的配合與努力。期望這些好的計劃都能持續開展,讓台灣農業能永續經營。

圖解台灣農人週報0111-0115。圖片來源:科技農報

1. 台中契作非基改大豆 百餘農戶首次收割

台中市推廣非基因改造作物,輔導海線地區百餘農民,將二期再生稻轉作非基改大豆,12日舉辦採收田間示範觀摩會,宣告台中在地生產的大豆已開始採收,即將上市。

市府農業局去年推動「海線二期契作非基改大豆計畫」,以台中市農會作為平台,透過契約收購管控用藥及肥料,並輔導產銷履歷,以每公斤45元價格收購,期待活化農地、提高農民收益、增加糧食自給率。農業局長王俊雄表示, 共143位農民參與,總面積100公頃,由台中市農會簽約管控農藥及肥料施用,確保生產最安全的國產非基因改造大豆;同時也積極輔導在地青年農民組成「代耕團隊」,統一代耕作業,讓契作農戶安心參與。 2016/01/12大紀元

2. 公糧助弱勢 新北市發放量第一

農委會農糧署統計,公糧白米發放扶助弱勢的數量,去年以新北市發放量最多,占全國發放量之3成1,分析原因可能與人口數多、弱勢人口數量也較高有關。

去年(2015)無償提供公糧白米予各縣市政府辦理國內救助所發放的公糧白米數量,總計2474公噸,此數量包含全國當中有13縣市政府,從去年起新辦理的「食物銀行體系」及「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公糧白米發放量。發放量第一名是新北市政府的768公噸、占全國發放量31.04%;第二為台中市277公噸、占全國發放量11.2%;第三為南投縣215公噸、占全國發放量8.69%。 2016/01/13 中央日報

3. 台南胡麻減產 麻油價漲1成

胡麻主產區台南因風災大減產,災情最嚴重的西港區,農會估計產量可能不到去年3成,雖然決定今年麻油不漲價,但坊間價格混亂,許多農家自榨麻油漲價至少1成。

農民說,去年播種期因蘇迪勒、杜鵑颱風接連豪雨積水,大片胡麻泡水腐敗,近9成播種不久胡麻苗死亡。雖有許多農民災後重新播種,但因已過最適合胡麻生長的節氣,估計到本月底收成總量,約在去年的3成到5成間,預料今年麻油與芝麻糖等相關產品價格會上漲。西港農會則表示,今年麻油等相關產品不會漲價,僅芝麻醬因製作費工,可能小漲。 2016/01/13 聯合報

4. 農委會推「5省」 落實養牛廢水再利用

農委會畜試所成功推動輔導欣安與銘利2家畜牧場,分別在2014、2015年完成養牛廢水合法再利用,連同所內的養牛場,落實省水、省電、省化肥、省成本、省碳等5省。

全球畜牧業正在發展無廢物排出的環保運作機制,農委員會畜產試驗所開發「畜牧廢水施灌農地再利用模式」,且已成功輔導養牛業者「欣安」與「銘利」2家牧場。畜試所估計,執行此模式,每年可再利用的養牛廢水達2萬3330公噸,減少施用16.6公噸氮肥,換算成減碳效益,每年可節省80.8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又以台肥複合肥料1號換算,每年可節省新台幣86萬7000元的化學肥料使用成本,並於未來每年可節省12萬元的水污染防治費用支出。畜試所也表示,目前已有養豬業者申請使用。 2016/01/12中央通訊社

5. 春節後 紅豆禁用巴拉刈

據統計,國內每年約二百多人死於巴拉刈,死者以農業縣市民眾居多;今年開始,僅代噴業者才能使用、購買巴拉刈;農委會將在農曆年後將禁止紅豆使用劇毒農藥巴拉刈,藉以管制。

農委會表示,已找到替代藥物「氯酸鈉」,並完成毒理、藥效試驗,最快二月發出農藥許可證,屆時同步禁止紅豆使用巴拉刈。農委會防檢局副局長馮海東表示,目前僅紅豆用巴拉刈直接噴在作物上當作乾燥落葉劑,因此年後先禁止並改採氯酸鈉當作紅豆除草的替代藥物。根據高雄場試驗,氯酸鈉除草效果與巴拉刈接近,巴拉刈是稀釋200倍使用,氯酸鈉則稀釋80倍使用,兩者都直接噴在作物葉子上不直接噴在土裡,對環境較友善。 2016/01/12聯合晚報

6. 暖冬打亂果樹工序 蓮霧、蜜棗個頭變小

今年暖冬,加上近日降雨頻繁,打亂了各種水果的栽培工序。農委會高雄農改場表示,冬季高溫容易促進熱帶果樹抽梢,不利開花,同時加速果實發育,導致果實早熟及提前老化,並增加果實病害,例如疫病及炭疽病。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指出,為因應春節市場需求,蓮霧和蜜棗原計今年1月中下旬採收,由於高溫加速果實成熟,這兩種水果已在1月初紛紛上市,但果實發育期縮短了10到15天,個頭明顯小了一號。不過暖冬對於鳳梨等熱帶水果,則有催花及提升品質的效果,高屏地區鳳梨也因暖冬而使果實酸度降低;冬天生產的木瓜,不僅果皮斑點及有苦味的問題減少,風味及外觀品質也都明顯提升;紅龍果冬季則利用燈照調節產期,催花率也因溫度適合而大幅增加。 2016/01/13蘋果即時

7. 打擊休耕大戶 農委會新規 補助上限三公頃

為了防止少數大地主荒廢農地,坐領補助款,今年農委會休耕地補助有新變革,增加申請面積上限,單一地主每年最多只可申請3公頃補助,初估影響354個地主,可省下國庫2200萬元,而且未來將使用新科技空拍查驗,確保農民有按照實際申請行為,休耕或種植其他作物。

農糧署副署長陳俊言表示,資源必須好好運用,若將資源用在大地主身上不太公平,「如果一人有50公頃,一年就能領200多萬了」,因此今年特別設3公頃補助上限,鼓勵這些地主將土地出租。除了3公頃限制,今年農委會也將嚴加稽查休耕土地使用狀況,欲申請休耕的農民,前兩個期作,必須有一期實際耕作。換句話說,未來不能再連續休耕。 2016/01/14上下游新聞市集

8. 土壤也要年度健檢 農改場免費服務

一年接近尾聲,農田裡的土壤狀況如何?全台各農改場每年提供土壤免費檢查服務,農友和民眾只要將田地、園區的土壤採樣,就能送到居住地的農改場進行分析,了解土壤的酸鹼度、有機質含量及電導度。

研究人員表示,農友取土時要取0到15公分、15到30公分兩組樣本,並避開施肥點、取水口等處,才能切實掌握土壤狀況。土壤檢查有許多參考指標,花蓮農改場助理研究員倪禮豐說,各項數值以酸鹼度、有機質含量、與電導度較為重要。每種作物需配合不同土壤酸鹼度,像是多數蔬菜喜歡偏鹼的土壤。至於有機質含量,則是土壤肥沃程度的指標。而電導度則為過度施肥的指標,土壤鹽化、提高電導度,將不利作物生長。 2016/01/12上下游新聞市集

※ 本文轉載自 科技農報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對抗氣候變遷 環境專家提「人工樹」新解

$
0
0
本報2016年1月18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樹木是我們對抗氣候變遷的盟友,他們吸收二氧化碳,減少有害溫室氣體。但這樣的期望是否會讓樹木「過勞」?如果樹木,或是模仿樹木的機器,同樣具有吸收溫室氣體的神力呢?

Jirka Matousek(CC BY 2.0)

新加坡的超級樹。此圖僅供示意。圖片來源:Jirka Matousek(CC BY 2.0)

自主減碳無望? 科學家盼「人工樹」超強吸碳力

環境專家認為,期望人類大幅減少碳排放是不切實際的,有超強吸碳力的人工樹才是對抗氣候變遷的希望。比較有把握的應該是捕捉多餘的碳,儲存起來或是轉變成其他有用的物質,如燃料。

亞利桑納州負碳排研究中心(Center for Negative Carbon Emissions)策略長Christophe Jospe說,樹木不足以吸收掉人類製造的二氧化碳,除非把地球上每吋土地都變成茂密森林。

五年前,波士頓公司ShiftBoston僱用兩位設計師開發人工的城市樹木,欲設置在土壤太淺、無法種植真正的樹木的地方,提供綠蔭和吸收二氧化碳。ShiftBoston作出了不錯的樣品,但是目前因為資金短缺,仍然沒有顯著成果。

碳捕捉與碳儲存並非地方政府和組織負擔得起的。雖然這些技術的成本正在下降中,仍未到可以種出一片林的程度。ShiftBoston總監Kimberly Poliquin估計,一棵人工樹的前期成本高達35萬美元,不過將會明顯降低。Poliquin希望能在1、2年內開發出原型。

碳捕捉資金少 僅再生能源百分之一

如何移除大氣中的碳一直是熱門話題。一個方法是直接從電廠的煙囪捕捉。另一種,也就是ShiftBoston的做法,是從碳密度較低的開放空間吸收碳。負碳排研究中心指出,理論上,一平方公里的人工樹每年可以吸收400萬噸的碳。

2016至2017年,預計將有7個大規模電廠碳捕捉和儲存計畫誕生,大部分在美國和加拿大。但在碳捕捉與碳儲存技術真正幫上忙前,還需要更多的努力。全球碳捕捉與儲存研究所(Global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Institute)指出,全世界15座大型設備每年可以捕捉2800萬噸二氧化碳。欲控制氣候變遷,必須在2040年達到40億噸,2050年達到60億噸。

負碳排研究中心表示,人工樹每單位生物質量的效率是真正樹木的1000倍。技術成熟後,移除每噸二氧化碳的成本約為100美元。

要讓人工樹技術更具成本效益和普及,需要更多資金開發。全球碳捕捉與儲存研究所表示,2007年起,全球投資碳捕捉與碳儲存的資金不到200億,僅再生能源的百分之一。

「人工樹的初期開發需要彭博、比爾蓋茲、馬克祖克伯和湯姆史泰爾之類人物的挹注,才能把成本降低。」Jospe說,「給我1億美元,我就能做出非常具有企圖心的研究和開發時程,五年後就可以上市。」比爾蓋茲是Carbon Engineering公司的股東之一。這間公司開發工業等級的碳捕捉技術並製造燃料。這是個有潛力的技術,但還無法取代都會公園裡的一棵樹。

守住武界那條線

$
0
0
採訪、撰稿:林燕如;攝影、剪輯:陳添寶

吉普車下去的這條路,地圖上找不到,網路上鼎鼎有名,被稱為五八公路。從南投仁愛鄉武界部落通往信義鄉巴庫拉斯,早在十幾年前,這段路就是吉普車隊追尋刺激的路線。然而車輪之下,無數的魚、蝦、蝌蚪,都成為輪下亡魂...

五八公路是車隊追尋刺激的路線。攝影: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親近溪流難道沒有別的方式,有人選擇放慢腳步、走進溪谷,減少對河流生態的衝擊,步行,才能看見更多沿途風景。

自然美景總是吸引不少城市子民前來尋幽覓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雲海,只要水氣夠,就能欣賞到雲海翻騰,武界部落又被稱為雲的故鄉。濁水溪和自然山林,是武界部落推動觀光的招牌,是來武界玩耍時,不可錯過的景點。

武界部落又被稱為雲的故鄉。攝影: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厭倦都市生活的沙鳳,回到家鄉跟著哥哥經營民宿,帶導覽時總不忘提醒遊客,要尊重自然,讓家鄉一直保有自然原始樣貌。然而沙鳳觀察到,這兩三年網路的散播,來訪遊客數量越來越多,旅遊品質下降,還帶來大量垃圾。

聲名遠播也引發另一個危機,這些色澤獨特的龍紋石,以往是遊客造訪濁水溪時,信手撿拾的紀念品和部落推展觀光的特色產品。不過過度撿拾及商業炒作下,現在要看到並不容易。原本無價的龍紋石,經過打磨拋光、貼上售價,再加上原住民幸運石傳說加持,迅速成為市場寵兒,賣到對岸,身價更是翻倍,無本生意會不會加速龍紋石的消失?

為了捍衛部落自然資源,部落展開行動,第一步得先防止改裝車輛非法開入濁水溪,武浪帶領志工團巡守河川,以往看動物腳印的布農獵人,現在看的是車子腳印。部落該走向什麼樣的未來,武界部落召開部落會議,邀請各界代表商討對策。

過去花蓮七星潭、壽豐,都曾發生遊客大量撿石的問題,觀光發展與保存自然環境之間的界線在哪裡?自然資源可以利用到什麼程度?失去的還會不會再回來?武界族人珍惜家鄉自然資源,對於絡繹不絕的遊客數量,希望推動總量管制。

來到田間,武浪正在整理菜園,他期盼未來部落觀光與友善農產能相互結合,形成彼此守護的產業鏈,部落發展得以永續。

自然原始的風貌是故鄉永遠的寶物。攝影: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在大山、大水下生活的武界族人,知道保有自然原始的風貌,才是故鄉永遠的寶物,武界部落該如何守住這條線,在著名的八部和音歌聲中,我們彷彿聽見布農族人與大自然的共鳴,那是彼此互許承諾的心聲。

※本文轉載自我們的島【守住武界那條線】
01/18(一) 22:00首播
01/23(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我們的島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搶救鹿港

$
0
0
採訪、撰稿:葉明蘭;攝影、剪輯:葉鎮中

一府二鹿三艋舺,曾經是清朝重要商港的鹿港小鎮,因為保留老城區的風貌,每年湧入600萬以上的遊客,但是,隨著商機進入,一間間老房子,開始被拆除改建。當一間又一間百年歷史的老屋消失,鹿港還是鹿港嗎?

鹿港小鎮的老屋消失,鹿港還是鹿港嗎?攝影:葉鎮中。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再不救,就來不及了!如果沒有很強力的救,再30年,你可能找不到鹿港的味道了!「200年以上的老房子,消失的速度非常快,大概每個月,就有一棟被拆!」

再不救,就來不及了!攝影:葉鎮中。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有一群青年、中年、老年的鹿港囝仔,正在鹿港,用他們自己的方式,盡力要留住家鄉的最美面貌,他們怎麼做?

有著天井、天窗、水井、小院的鹿港長條街屋,與現代公寓,哪裡不一樣?閣樓、陡梯與樓井,鹿港老屋又有什麼特色?

救鹿港正在進行中!攝影:葉鎮中。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老屋就是鹿港的臉,當老屋不見了,鹿港還有臉嗎?到鹿港還能做什麼,看什麼?」與時間競賽,搶救鹿港正在進行中!

※本文轉載自我們的島【搶救鹿港】
01/18(一) 22:00首播
01/23(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我們的島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漢本 在路上

$
0
0
採訪、撰稿:張岱屏;攝影、剪輯:陳忠峰

這片史前聚落,層層疊疊,埋藏在最令人最驚訝的所在。工程壓力,讓考古工作,背負延宕通車的罪名。當蘇花改遇上漢本遺址,進行到一半的工程,該如何繼續?

當蘇花改遇上漢本遺址。攝影:陳忠峰。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2012年3月,蘇花改工程正如火如荼進行,一位其他路段的考古隨行監看人員過來工地附近用餐,忽然發現眼前的土層,竟然有一整排陶片,從此揭開埋藏在地底一、兩千年的秘密。

漢本位於宜蘭與花蓮交界,西側是高聳的中央山脈,東側是深邃的太平洋,南邊是水勢湍急的和平溪。誰也料想不到,這個地勢險峻的地方,竟然存在著一個兩、三百戶以上的史前聚落。

漢本地名源自於日文的「半分」,位置正好是蘇花海岸線的中間點,對於海洋民族來說,從北台灣到花蓮,漢本是航程中必須停靠的中繼站,也是適合躲避敵人的地方,那麼這群人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劉益昌,把這群人稱為「最早的台商」。因為在漢本遺址陸續出土的遺物中,有許多舶來品,像是南洋的玻璃珠、瑪瑙珠,還有青銅器、銅錢、金箔等等,可見當時海上交易熱絡。

考古學者還在這裡發現深達三、四公尺的土石流堆積層。早在一千多年前,地震與土石流,就不斷威脅著人們,漢本人為了抵禦天災,做了駁坎等土木工程,想辦法與災害共存。漢本遺址非常立體,家戶櫛比鱗次,他們把過世家人埋在家裡,這種喪葬與住家形式,與早期原住民非常相似。

漢本遺址至今總共挖掘到三個文化層。攝影:陳忠峰。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漢本遺址至今總共挖掘到三個文化層,第一文化層大約距今900到1600年,屬於金屬器時代,第二文化層距今1600到2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去年考古團隊又發掘到2000年前更古老的第三個文化層。

劉益昌推測,漢本人應該是阿美族、噶瑪蘭族也是凱達格蘭族的祖先,隨著遷徙融入台灣眾多族群中,可說是台灣人共同的祖先之一。考古團隊用極為謹慎的作業方式,替漢本這群老祖先搬家。

劉益昌也認為,漢本遺址的重要性不下於卑南遺址與十三行遺址,它解答了台灣史前史中許多謎題。橫跨新石器與金屬器時代,煉鐵爐的發現,可以清楚看到1600年前,煉鐵技術的引進與萌芽,推測北部十三行的煉鐵技術,可能也受到這群人的影響。

考古學者推估,漢本遺址長約400公尺,寬約250公尺,而蘇花改從谷風隧道往南到和平這一段,正好不偏不倚貫穿遺址文物的精華區。如今遺址越挖越深,勢必影響工程進度。2015年12月,花蓮縣長傅崐萁甚至到工地現場,向施工單位與中研院喊話。

在通車壓力下,去年12月公路局片面決定,台9線西側機房沉沙池等預定地的搶救工程,不再委託給中研院,重新發包給其他團隊。但劉益昌認為,遺址搶救程序不該是工程單位說了算,到目前為止,主管機關宜蘭縣文化局對遺址本身的定位,是否依法指定為遺址,還沒有做出裁定。

公路局目前重新發包給其他考古團隊挖掘搶救的部分,是位於台九線西側,除了一根塔柱外,其他都是機房、沉沙池等附屬設施,劉益昌認為,這些設施可以考慮遷移,節省考古搶救時間。然而蘇花改工程處認為,機房等設施不宜離公路太遠,遷移在施工上有困難。

在主管機關難以定奪,工程與遺址搶救單位各有立場下,蘇花改的考古難題仍然難解。其實蘇花改要克服的不只遺址,目前的通車期程,蘇澳到東澳段是民國106年,南澳到和平段預計在107年,最南段的和中到大清水,因為遭遇土石流,又面臨包商倒閉,預計民國108年才能通車。遺址搶救其實只是蘇花改工期延宕諸多因素之一。

蘇花改現在面臨的問題,突顯當時環評過程的匆促。回顧民國99年,一輛滿載陸客的遊覽車翻落蘇花公路,之後花蓮縣長帶著地方居民北上施壓,讓蘇花改創下在最短時間內通過環評的紀錄。當時環評委員與環保團體就質疑,蘇花改的地質調查與遺址調查都不夠充分。

文化資產與工程進度間的取捨。攝影:陳忠峰。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蘇花改從民國100年開工至今,因為路線變更,環境影響評估差異分析又重新做了三次,當初急速通過,事後再來修改,如今又遇上遺址問題。當初的快給民意暫時交代,卻留給工程更多後續難題。如今主管機關得拿出擔當,謹慎對待漢本遺址的價值,在文化資產與工程進度間,做出取捨...

※本文轉載自我們的島【漢本 在路上】
01/18(一) 22:00首播
01/23(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我們的島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向傳統智慧學習 成大師生以浮島探索洪災調適

$
0
0
大學教育如何服務社會系列:成功大學篇
本報2016年1月18日台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南市運河盲段上,一座種滿植物的花園,漂浮在水面上。這是由成大「低地洪災管理課程」以原住民傳統浮島概念,由25位國際學生分工合作完成的「漂浮花園」,首度亮相,將為低地防洪調適、增加棲地多樣性、淨化水質以及美化景觀等多項功能服役,探索氣候變遷下,浮島能提供的可能性。

台南運河上的漂浮花園,來自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系師生效法原住民智慧的洪災調適思維。攝影:廖靜蕙

台南運河上的漂浮花園,來自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系師生效法原住民智慧的洪災調適思維。攝影:廖靜蕙。

以漂浮花園探索低地上的防洪調適

在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副教授王筱雯、工業設計系荷蘭籍客座教Bart van Bueren指導下,花了6周時間修復及完成兩座浮島。

近百年來工程思維主導下,「浮島」的概念成了創新思維,其實日月潭邵族的先民們,早已利用浮島的多樣性捕魚。「先民的智慧在現代化過程淡忘了!」王筱雯說,這幾年雖尋求示範型浮島的實踐契機,卻苦無合適場域。

2014年台南市政府以運河為主題舉辦的「水色藝術節」,徵選17項作品在運河盲段傳達親水、藝術的概念,Bart van Bueren提出「漂浮花園」作品,富含低地國荷蘭與水共生的概念。然而,藝術節展示過後,就任由這件作品衰敗、淪為廢棄物。

荷蘭在歷經幾次天災之後,發展防洪調適的概念。目前荷蘭約有16,000座水上屋,包括80%傳統船屋以及20%新式漂浮屋。成大研究團隊資料指出,「漂浮屋提供人們在擁擠的城市外,一個新的居住空間選擇,其漂浮特性除能減輕水患威脅,亦使搬遷具備彈性。」

王筱雯得知後,覺得非常可惜,決定讓這件作品重生。經與水利局討論並獲得首肯,他連繫Bart van Bueren,並結合這學期開的「低地洪災與管理」課程,思考浮島的功能在台灣是否適用,並發揮水利工程的強項,修補結構體,讓它成生成為名符其實的水上花園。

成大教授王筱雯主持成果發表會。圖片來源:成大王筱雯研究室提供

成大教授王筱雯主持成果發表會。圖片來源:成大王筱雯研究室提供。

浮島共有兩座,面積各約6坪,基座是由廢棄蚵架的保麗龍塊組成,蚵架上的保麗龍塊常常因暴風巨浪碎裂,漂離水岸造成海洋生態的危機。學生因此以環境永續的概念,收集四散的保麗龍塊,完成結構的主體。

所有學生也依興趣專長分為四組:從頭到尾持續進行的民眾參與組,展開相關的調查之後,接著就是結構組入場,然後是水質監測組及植物組,依序完成浮島花園的任務。

其中,植物組以及水質監測組非水利工程長項,就對外討救兵,透過台南社大李武昌老師全程指導,以及與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張智華合作;這項實踐也從課堂發展成一項與台南市政府常態性合作的計畫。

低地防洪工程外思維:調適、與水共生

王筱雯指出,雖然民眾都知道低地調適的概念,但在實踐上仍有一段長路要走。過去低地防洪仍以工程為主,民眾非常仰賴工程保護安全,卻未意識到工程的保護只能到一個程度,超過這個標準就無法提供安全了!

這也造成民眾對政府某種程度的誤解,認為政府為何不以工程保護身家財產的安全?但即便政府提供的任何工程措施,都只能提供一定程度的安全。

而低地防洪調適難以言詞或概念溝通,因此才嘗試以實例來與民眾溝通。台南運河上的浮島就是一例。

王筱雯說,浮島可以有很多想像,例如住宅、農園等,許多功能尚待證實,在這座實驗性的浮島上,研究團隊希望能具備棲島、水質淨化以及環境教育的功能。

先民為了生活,在一片水域營造多樣性生態環境,一旦多樣性的棲地存在,就會吸引魚群,並藉此捕魚。因此除了浮島這個名稱,也常聽到棲島,水下吸引魚群,島上吸引鳥類駐足休憩,就是強調生態多樣性的概念。

在水質監測上,試圖了解這些植物和運河的水質有哪些互動與關連,浮島的實施能處理水質到何種程度?因此在漂浮花園上的植物不澆水,讓植物的水源及養分都來自於運河。兩座浮島面積很小,能夠影響運河的水質也是局部的,因此會先監測局部數據,再評估是否將經驗擴大。

學習與水共生是防洪調適的重要概念,未來人們可能居住在浮島屋,在水質允許條件下種植各項作物,這座浮島將提供環境教育、民眾參與的場域。

浮島上將持續進行植物、水質以及浮島結構的監測,依據監測數據滾動管理及調整。而這套模組與概念則提供給有興趣的社區、團體。「我們想建立的模組是提供建置浮島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元素以及可行性,在各地因地制宜的調整、實踐!」王筱雯強調不是複製成品,而是依據不同環境條件建置屬於當地的浮島。

「當意識到有一天要與水共生,才會發展出調適的作為。」王筱雯說,洪災無法避免或減少,浮島也無法防洪與減洪,唯有觀念轉換,學著與水共生,增加洪災下的應變能力才是最佳方案。「大環境不易改變,但小環境是可以透過涓滴力量,一點一滴地改變!」

漂浮花園施作過程。圖片來源:成大王筱雯研究室提供

漂浮花園施作過程。圖片來源:成大王筱雯研究室提供。

浮島花園實踐
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王筱雯認為只有民眾參與才能獲得在地智慧。攝影:廖靜蕙
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王筱雯認為只有民眾參與
才能獲得在地智慧。攝影:廖靜蕙

民眾參與組主要任務是了解居民的期待和需求,學生製作「環境滿意度調查」問卷,讓受訪者了解浮島以及氣候變遷對環境的影響。組員必須在當地鎖定居民和觀光客訪查,完成50份問卷。

負責民眾參與組的是碩一學生林瑋佑,一開始信心滿滿,但第一次前往里長家,便因誤會未守時而受到責怪,又因認知的差異,讓對方覺得學生散漫,連計劃書也沒準備;這讓他領悟到應以學習的心態,聆聽里民的聲音,溝通的訊息也必須明確;而這正是王筱雯期待學生在學校階段就該養成的態度。

結構組是由博士後研究生郭偉成負責。主要是計算浮體能承受多少土、植物、攀架的重量,以及選擇結構體的材料。

包覆的質材採用固定沙灘的沙腸袋,能保護結構體。百吉網則可避免保麗龍脆化散落,網子耐久性佳。另外也使用彎曲度好的竹子支撐結構,因為是自然材料,就算壞了還可很快替代,具有永續性。至於承重量的計算是依據植物專家提供的植物土深(約10~30公分),計算浮台能不能承重。綁在結構四周的廢棄輪胎,則避免碰撞。

目前浮島綁在岸邊,一旦放開,就會飄到運河中央,到達定點就能下錨固定。郭偉成說,浮台承重20個人沒問題,不過人上去主要是維護管理,不提供遊憩功能。

為浮台裝翅膀!這是為了測試各種植物與水質的關聯性。攝影:廖靜蕙
為浮台裝翅膀!這是為了測試各種植物與水質的關聯性。
攝影:廖靜蕙

植物組是由博士後研究生郭品含負責,邀請台南社區大學李武昌老師及台灣蘭花師傅李華義老師擔任顧問。

兩座浮台有不同的設計,其中一座附有地下水庫,兩座浮台都有「翅膀」。郭品含說,浮台是遮蔽的空間,能調節溫度及藻類生長的速度;地下水庫的設計是讓雨水下來時,透過這些介質留住水,和另一座就沒有這項設計的浮台,以水質供應比較其差異。

裝在浮台周邊的翅膀,主要構造是竹筏,再於上面覆土種植植物;除了第一次給水,之後就靠根系吸水。實驗的設計包括比較吸到鹽水、淡水以及吸不到水,對水質造成的差異。

植物選擇如海檬果、草海桐、蔓莖這類耐旱、耐鹹,並具備水質淨化的物種。由於能吸到鹽水的植物不多,只有紅樹林,因此與洲仔濕地合作,索取一些紅樹林種苗到此測試。浮台上竹架的設計是吸附空氣中的水氣,讓水沿著竹子滴下來成為水源。

森林型濕地 映照人與自然的連結

$
0
0
【溼地列傳】之六
作者:廖靜蕙(本報特約記者)

你知道日月潭是台灣最大的湖泊嗎?台灣約有250個處於停滯或緩慢流動,水位穩定或週期性流動的湖泊濕地,其中約1/3位於森林內部,林務局稱它們為「森林型濕地」(Forest wetland)。

日月潭是台灣最大的森林湖泊。圖片來源:林務局

經學者調查得知,這250處森林型濕地,面積超過10公頃的只有16處,而且集中於北部、東北部與中央山脈稜脊;西南部相對貧乏。除此之外,多為小型的溼地,形成台灣森林型溼地的一大特點,而且沒有鹹水湖。

高山湖泊美不勝收

面積約為1,022公頃的日月潭雖為最大的森林型濕地,但是台灣最大的高山湖泊卻是位於太平山上的翠峰湖。

翠峰湖標高1860公尺,終年維持與山下相差10度的舒爽氣溫,滿水時期湖面面積可達25公頃。晴朗的天氣,沿著環山步道一睹其容顏,沿途更是隨著季節變化著不同的色彩,春天是太平山白櫻、白花八角、花朵有如壺狀風鈴的白珠樹,以及寬尾鳳蝶寄主植物台灣檫樹抽芽的季節;夏天,翠峰景觀道路旁的毛地黃,早就探出倒鐘型的粉紅花影,守城滿山紅、巒大花楸也隨之登場,秋天,巒大花楸白花轉為艷紅的果實,預告即將著在冬天變葉的紅葉槭。

翠峰湖的狹葉泥炭蘚以及似乎已成留鳥的白尾海鵰,構築出獨特的生態圖像,白尾海鵰原本在溫帶海邊物種,到了台灣就生活在高緯度的湖泊。

天氣晴朗時拜訪翠峰湖,才能一睹全貌。攝影:馮振隆

由於修築了完整的步道,減少了遊憩行為帶來的衝擊,不過本來不該有魚類的翠峰湖,早年放養的魚群,似乎有增加的趨勢,生態上的影響需行評估。

提到海拔最高的湖泊,則屬標高3520公尺的雪山翠池,台灣有58座森林型溼地位於海拔3000公尺以上。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天巒池,位於鐵杉、冷杉林交界,保有台灣特有種豌豆蜆(殼長約4mm),在其他地方已經找不到了;掌葉毛茛、聚生穗序薹燈等特有生物也是此地的特色。合歡池保存了泰雅晏蜓、日本豆龍虱的棲地,讓台灣的生物多樣性持續不墜。

遊憩壓力大,保護區也保護不了

第二高的湖泊,則為海拔3400公尺的嘉明湖,澄淨的湖水有如藍寶石,並獲「天使的眼淚」稱號。

從台東關山沿著台20線,大約一個多小時車程,一路陡升來到海拔2380的向陽遊客中心,進入嘉明湖國家步道系統入口,全程大約14公里,一般登山客需二~三天的腳程。

沿著修整完善的步道前進,沿途林相變化多端,四種不同的林相,包括二葉松、紅檜木、冷杉林以及玉山箭竹為主的高山草原,景色優美,尤其是由玉山箭竹構成的高山草原,更讓視野開闊,將四周的高山景致飽覽無遺。

嘉明湖所位於中央山脈南端,2000年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劃設為「關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為棲息在此處的野生物撐起保護傘,是中央山脈保育廊道的末梢神經,豐富的生物相,尤其是水鹿、山羌和獼猴最常見,台灣黑熊也是常客。

遊憩行為增加了人與野生物接觸的機會,不當的行為,如糧食、廚餘未處理好,未按照規定宿營、餵食接觸野生動物,都造成生態系極大的壓力,即使是位於自然保留區的神秘湖也無法倖免。

南澳闊葉林自然保留區擁有原始的闊葉樹林與針葉樹林,保留區內的神祕湖,一過中午,山區飄來的山嵐籠罩著湖面,霧氣裊繞,讓人看不清湖面與陸地的界線,曾是泰雅耆老口中的「鬼湖」、「聖湖」。湖邊草澤叢生,莫氏樹蛙嘎咯聲響亮,不但壓過其他蟬鳴鳥叫聲,還不時現身,具備了草澤溼地生態系條件,然而陸化現象使得蓄水面積減少中。

南澳神祕湖。攝影:廖靜蕙

1992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自然保留區」,意思是完全不允許人為干擾,順應自然演替法則,為台灣保留一座重要的基因庫。然而,仍阻擋不了尋幽訪勝的遊客,機車、越野車就直接穿入園區內,而未經申請核准,擅入保留區是違法的。

森林型濕地經營管理不易 有待關注

為了解決人類遊憩所造成的環境衝擊,各個林管處絞盡腦汁,凸顯了森林型濕地經營管理困境。

目前國內關注的溼地,仍是以海岸或河川型溼地為主,屬於內陸的森林型溼地,特別是中高海拔的湖沼,除了少數劃入自然保護區域者有較詳細的資源調查,多數位於國有林班地內的森林型溼地,其相關生態資訊仍舊相當缺乏,也增加了經營管理上的困境。

根據林務局委託調查報告指出,大多分布森林型溼地分布於北部、東北部以及中央山脈,朝南北縱走、位於縣界,分隔台灣東西。宜蘭縣最集中,而台灣西南部則較少有這類溼地。其中只有16個湖泊超過10公頃,顯示台灣的森林型溼地面積都不大。

雖然目前仍無證據顯示物種豐富度與湖泊大小的關聯性,卻無法忽視其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例如陽明山國家公園夢幻湖,全世界只有這裡有台灣水韭,一旦夢幻湖溼地消失,台灣水韭也可能在世界上消失。

全台海拔最低者,則是為位於龜山島上的「龜潭」海拔只有9公尺。而低海拔湖泊大多經過整形,台北內湖大埤(碧湖)即為一例。頻繁的人為干擾,使得原生植物不復見,人為活動頻繁,常意外引入外來種,使得原生物種苟延殘喘。例如翠湖原生種台灣細鯿的數量一次比一次減少,疑似與放生行為有關。

森林型濕地有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人與自然生態的關係,當人類願意守護湖泊,願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才能擁有完整的湖泊生態,持續提供旅遊、休憩等文化面的服務功能,以及淨化水質、提供生態系棲息與食物等供給面服務功能。

重新定義污水廠 美版「便便公車」趴趴走

$
0
0
本報2016年1月19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不管從哪個角度看,污水處理都不是個吸引人的行業,但美國科羅拉多州大章克申市(Grand Junction)正在重新定義污水處理業,結果竟有如從糞便中淘出黃金,打造出全美唯一把沼氣當作車輛燃料使用的污水處理廠。

Genevieve Prentice(CC BY-SA 2.0)

美國加州也跟上腳步,展開沼氣廠發電計畫。圖片來源:Genevieve Prentice(CC BY-SA 2.0)

糞便掏金 垃圾車、公車省油錢

Persigo污水處理廠將大章克申市的人體排泄物處理成再生天然氣(renewable natural gas,又名生質甲烷)。接著,這些生質甲烷會成為約40台車輛的燃料,包括垃圾車、洗街車、砂石車和公車。

透過「厭氧消化」的過程,有機質被分解成未經處理的沼氣。這些沼氣會被收集起來,處理轉化為可運用的生質甲烷,當作電力、暖氣或運輸的燃料。將污水變成沼氣在美國不是新技術。數十年來,沼氣被用於暖氣設備或是發電廠和微型渦輪,以產生電力。

「但目前為止,我們是全國唯一把沼氣當作車輛燃料使用的污水處理廠。」大章克申污水處理服務經理Dan Tonello說。

規範比照天然氣 溫室氣體減量可達八成

開發超過10年,這個計畫價值280萬美元。產生和壓縮生質甲烷的成本約每加侖汽油當量8角美元,而賣給運輸部的售價是每加侖汽油當量1.5美元。此外,生質甲烷非常實用,因為它可以用於任何以天然氣為燃料的裝置。EPA指出,生質甲烷的製程、運輸和用途可以完全依照化石天然氣的規範。

這為大章克申的環境帶來可觀效益。該市公共設施工程師Bret Guillory說,「比起原本燃燒沼氣的處理方式,加上大型車輛原本使用的柴油與汽油,我們可能減少60%至80%的溫室氣體排放。」

推廣永續運輸的非政府組織Energy Vision表示,將廢棄物處理成生質甲烷,每年可替代70億加侖用於運輸的柴油,等於是減少路上400萬台汽車,還有機會創造7萬個新工作。

不過,人類糞便不是唯一可以生產生質甲烷的材料。其他再生資源,像是垃圾、廚餘和動物糞便也可以。美國環保署(EPA)指出,不管是哪種來源和用途,用生質甲烷取代化石燃料都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此外,腐敗垃圾產生的甲烷現在也可成為再生能源的來源。

市場仍受限 因為人們不想投資黃金

但是市場仍然很受限。目前美國僅有數百座設施可產生能轉化為生質甲烷的沼氣。這尚待開發的潛力讓再生能源倡導者擔憂。

Energy Vision列出有機會生產生質甲烷的地方,共有8000座大型農場與牧場、1萬7000座污水廠和1750座掩埋場。但目前,全美能讓生質甲烷和天然氣一樣在運輸網中流通的營運處不到20個。

「永續美國」組織執行董事Jeremy Kranowitz表示,這和基礎建設有關。要讓生質甲烷廠運作,必須要有專屬的廢水供應系統,這需要長期的合約甚至前途不明的融資。」

「可是人們並不想融資大便。」Kranowitz說。這是一個難以說服投資人標的。

對運輸業而言,車輛是否容易取得燃料也是關鍵。例如,可以用動物糞便產生生質甲烷的農場就不適合,因為太遠了。廚餘可能是最可行的生質甲烷原料,根據Energy Vision的計算,每年可使用廚餘高達6650噸。但是生產生質甲烷需要很多廚餘,而廚餘潮濕又重,運輸距離越長,越不經濟。

在電力方面,電費是一個問題。對電費較高的州而言,生質甲烷具有競爭力,但是對電費較低的州就不具吸引力。

廚餘、糞便24小時供應 電力不怕中斷

而科羅拉多州在這方面展現出色的成果。科羅拉多州Heartland沼氣廠是全世界最大的共厭氧消化廠,用六座170萬加侖缸處理廚餘和動物糞便,由Heartland沼氣廠的合作夥伴A1 Organics負責從科羅拉多州的餐廳、雜貨店和配銷公司搜集廚餘、腐敗、過期和退回的食物。

Heartland沼氣廠2014年4月至今生產的生質甲烷還不多,但幾個月內,將開始運送生質甲烷到加州,供電給沙加緬度郡。

營運Heartland沼氣廠的AgEnergy USA公司指出,雖然生質甲烷比化石天然氣貴,但是比起其他再生能源更有價格競爭力,而且可以24小時供應,不受日照和風的影響,這對能源產業來說是一大福音。

山林無言而化要謙卑—專訪《給親愛的孩子》黃淑梅

$
0
0
本報2016年1月19日台北訊,林倩如報導

《給親愛的孩子》去年11月在南方影展首映並展開巡迴環島,一封沉潛寫了7年才投遞的信,深情款款,理性感性交織,激起許多熱切回擲的反應。科班出身的黃淑梅,1990年畢業後即進入全景映像工作室,翌年開始創作紀錄片;1999年九二一地震後一個星期,全景團隊投入災區蹲點記錄重建工作,最後,她交出兩部作品《在中寮相遇》(2006)與《寶島曼波》(2007)。

「那時候30歲而已,感覺相當震懾,不只地震,不只是災難畫面,還見證著另一種毀壞,隔年就看到山體鬆動,擔心以後大雨一下更釀成災害。同時,對掏空山林的禍根生氣,開墾種植經濟作物,而當時是拍村民的處境,有所兩難。」她回憶,因此埋下牽連起環扣土石流、耙梳台灣山林變遷史軸線的伏筆。

然從九二一到八八風災,整整十年,仍不見任何山林政策的反省檢討,藍綠都一樣,黃淑梅憤慨地說,莫拉克豪雨土石流封山孤島路斷橋損,真的跟九二一做過的夢境非常像,她矢志要把這段山林如何被破壞的開拓史拍出來。

親愛的孩子:不知道在那個遙遠的未來 你們所身處的世界會是甚麼樣子 還有和風輕輕吹嗎?還有清甜的水可以喝嗎?

親愛的孩子:不知道在那個遙遠的未來,你們所身處的世界會是甚麼樣子?還有和風輕輕吹嗎?還有清甜的水可以喝嗎?圖片來源:黃淑梅。

歷史縱深嚴謹考察

為了尋找山林傷痕遍野的證據,黃淑梅回顧台灣林業史,從日治初期的檜木林砍伐;到國民政府時期全面砍伐中海拔原始闊葉林的「林相改良」政策;及至六○年代「山地農牧局」(現水土保持局)號召全台上山下海,全面開發山區邊際土地。跨距浩大,為還原近一個世紀以來的背景,乃不可躍越之必要挑戰。

藉由影像建構一段知識性、略顯生硬的歷史,過程堪稱艱辛。黃淑梅表示,素材有限,明明知道歷史在那裡,但影像幾乎空白沒有了,所以有做資料重製。像在大海裡不斷找吉光片羽、蛛絲馬跡,好幾千筆只有五六筆幾秒鐘可用已很寶貴;需要透過文字、新聞、政策、公文、宣傳片等史料文獻一一詳實考據,將之組成敘事軌跡。比如,後藤新平宣布砍伐政策這段,影像用《南進台灣》運送巨檜畫面,再找日本朋友來錄音旁白,配樂部分用國歌〈君之代〉,它歌頌帝國主義,配起來蠻自然的;另外是樹靈祭那段,祈禱文語調要莊重。「資料片短短幾分鐘,得花好幾個星期製作,用心盡力去處理。」考掘欠缺記載的殖民歷史,更勾勒出由誰詮釋的詰問,「歷史是那麼重要,知道過去怎樣、當下所處位置的時代意義,提高視野以看到未來。」她補充。

銜接阿里山沿線中海拔茶葉、高海拔山葵、違章建築林立等水土破壞之現況,提供辯證近代農業上山政策的各方論述,蒐集所有資料,不會幫襯哪一方,導演手法上「習慣呈現一個現象,而非給一個答案。以爭議性的葵農來說,早期政府鼓勵,取締時卻反覆放行、便宜行事,甚至私下協議。」突顯癥結點在,先是官方為了地盡其利忽略台灣山勢陡峭與中國截然不同的開墾條件,加上管理失當,當然無法解決問題。

去年12月,《國土計畫法》延宕二十餘年後終於通過,盤根錯節「人為」之下,如何不再法外開例外,監督落實立法執行攸關緊要。

陳玉峯說道,九二一災後四處萌生的紅檜小苗,就像女媧補天,土地就是紅檜來補

陳玉峯說,九二一災後山谷溪澗滿佈萌生的紅檜幼苗,就像女媧補天,土地是紅檜來補。圖片來源:黃淑梅

山林曾經興茂

與第一大段昔日開發史料不時交錯映現的是人物專訪,陳玉峯、陳月霞、楊俊朗、陳文山等人的環境生態解析。主要受訪者之一、自喻「山林驗屍官」的陳玉峯,16年歲月匆逝從青絲到白髮,可說從當年訪談之際亦埋下追溯起源。他說道,九二一災後山谷溪澗滿佈萌生的紅檜幼苗,就像女媧補天,土地是紅檜來補;唯當台灣人不怕災難,把災難視為平常時,才算是有真正台灣本土文化等等深刻話語,黃淑梅把曾感染到的思想衝擊,企圖藉本片翻轉教育的可能,承襲過去力有未逮之處,彌補課本沒教的脈絡。

城市裡的人缺乏接觸經驗,對山林太不了解,不知道這塊土地的歷史,透過陳玉峯的表述,往往訝異他為何能那麼熟悉?導演認為這獨特的氣質,「發自內心的純粹,對山林的感情、對自然的情懷,現代社會少有。從大自然得到很多,化為生命的一部分,在其間變得柔軟、豐富。」卻正是他的百年孤寂,講二三十年沒人聽,少人理解,眼睜睜無力挽回浩劫;起初不懂他的憤怒,後來越拍越難過,很多現場不應該發生的事,依舊肇因於政商合流人謀不臧。

簡秀芽太和村老家與櫸木

簡秀芽太和村老家與櫸木。圖片來源:黃淑梅

素謙遜,向山林學習

影片第二大段則尾隨參與式觀察鏡頭,跟拍另一位主要受訪者簡秀芽,回到嘉義縣梅山鄉太和村感謝庇護全家倖免於難的老櫸木;或拜訪屏東縣霧台鄉神山部落Lekeai一家人,認識實踐自力種樹復育達巴里蘭生態園區天然林的態度。

八八後,黃淑梅想了解重建政策不時出席相關會議,在《國土保育條例》公聽會遇見簡秀芽。她形容,會前看到一個女子在樹下撿種子,直覺有點特別,後來在一堆專家學者當中,簡秀芽以災民身分發言鋪陳有樹救命,完全切中尋覓中人與樹木的故事!「現場一看真的好厲害,才知道樹木給人很大的幫助和保護,如此強而有力的佐證,且原本地底下看不到的根,因土石流把地表沖掉方顯露出來生命的樣態,抓地力很強像八爪章魚,努力生長也保護了我們。」

而原住民愛護山林的遼闊智慧,總令黃淑梅嘆服不已,尤其敬佩近80歲的Lekeai(宋老爸),他曾說,宇宙裡唯一最守護土地的生物即為樹木,洞見多麼寬廣。她描述「這麼自然的人,來自與山林和諧共處的文化,那是從小傳遞的印記,很自然地融合一起。八八後勘災,雖然進去達巴里蘭的路壞了,但保育區裡面是一點兒傷害都沒有。不要慌張害怕,走路不疾不徐,宋老爸的言語穩定行為篤定,常帶來撫慰。」

神山部落魯凱族老獵人Lekeai

神山部落魯凱族老獵人Lekeai。圖片來源:黃淑梅

本土文化不是對抗災難,而與災難一起成長

戮力追求現代化、開發蔚為主流價值的代價如此慘重,國在山河破,終歸是旁觀他人之痛苦。「那種感覺不是災難外圍的人可以理解的,因為災難找到的不是我們。」黃淑梅說:「房子倒了、失去親人,身為導演心情很複雜,連萬分之一的體察都搆不上,你不是對方,那不是一台攝影機可以改變的現實。無力感之後,陷入能做什麼?質問自己的困境。」

如今經年累月磨練,不同於一度積極以紀錄片來介入事件,導演把自己拉到一個制高、宏觀的角度,來尋找自身意義和定位。「一旦確定好史觀,就不致心慌,要做什麼、捨棄什麼,都會更清楚。像八八,很多忍住不去拍,亦是一種成長吧。」黃淑梅說,像拍攝片中那瑪夏的孩子痛哭流涕時,她感覺眼眶濕濕的但眼淚不會掉下來。

而本片拍到後來,她懂了陳玉峯的憤怒,山啊樹木啊像他家人,是那麼喜歡、親近的朋友,其痛更深,怎可能不生氣跳出來講話?再後來,她體認到不再以人本位,懂得傾聽自然的聲音,尊重更多生物共存的權利。

很多人問黃淑梅,災難改變了她什麼?從九二一到八八風災一路堅毅挺進,「那是一種滲透,生命歷經災難現場的殘酷因此改變,就是不一樣了,是一段可貴的人生經驗。」她以溫柔而堅定的語氣不懈宣揚,山林雖殘破崩毀已難挽回,但不能放棄希望,因為人們將以不同形式不斷傳訴、召喚山林之愛,冀望下一代,能繼續闡釋這片土地的故事。

黑琵棲地不開路! 法院撤銷茄萣1-4道路環評案

$
0
0
本報2016年1月20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高雄市政府要在茄萣濕地開闢1-4號道路,茄萣當地居民不服環評審查結論,對市府提出行政訴訟,今(19)日在高雄高等行政法院宣判高雄市政府敗訴,撤銷原環評結論。

本案委任律師詹順貴表示,茄萣濕地是黑面琵鷺來台第二大棲地,本就不應開發,至於法官判決的理由,要等收到判決書後才清楚詳細判決內容。本案高市府仍可上訴,到場聆聽判決的台灣濕地保護聯盟秘書長謝宜臻、茄萣生態文化協會理事長鄭和泰皆表示,為了黑琵棲地的完整,建議市府不宜開發這條道路。

1-4道路若興建,將讓原本已被1-1道路切斷的茄萣濕地更加破碎化。圖片來源:守護茄定濕地青年聯盟

1-4道路若興建,將讓原本已被1-1道路切斷的茄萣濕地更加破碎化。圖片來源:守護茄定濕地青年聯盟。

茄萣濕地近年成為黑面琵鷺來台渡冬的重要棲息地,也名列國家重要濕地,然而高雄市政府卻在2014年7月17日通過在濕地中開闢1-4號道路的環評案,並在環評結論中提出但書,要求開發單位「於1-4道路開闢後,在黑琵棲息的季節以替代道路進行人車交通管制,此外要將1-1道路南區變更濕地公園,濕地公園保育利用計畫於審查通過後應在二年內完成施工,屆時1-4道路始可動工。以及每年黑琵棲息的季節不得施作工程。」

保育團體批評,這樣的決議匆促,並未解決黑面琵鷺棲地遭毀的疑慮,然而高市府旋即開始進行施工作業,環保團體和當地居民決定向法院提出行政訴訟。不過,工務局已於去年開始動工,進行1-1道路南區的公15濕地公園,預計濕地公園完成後,就要開闢1-4道路

國家重要濕地  開發影響層面大

根據律師提出的訴狀指出,高市府針對茄萣1-4道路的環評審查不切實,不僅環說書資料不齊全,環評委員提出的諸多問題,都未經委員實質審查,僅由開發單位口頭回應後,就在會議當天有條件通過。且律師指出,當天環評決議的附帶條件並未經環評委員投票,也未記錄委員的綜合評述,認為高市府罔顧環評法的規定,環評結論應予以撤銷。

而最重要的是,茄萣濕地為國家重要濕地,且是一級保育鳥類遊隼和黑面琵鷺,以及二、三級保育鳥類的棲息地,開發案對於生態影響範圍大,本來就應採取迴避原則、採用替代路線,市府卻以有條件通過第一階段環評,明顯違反《濕地保育法》和《行政程序法》。

不過高市府認為,環評會議已經做到實質審查,並且決議附帶條件經環評委員同意可做好保育措施,對環境不會有顯著不利影響。

2015年茄萣濕地黑琵覓食秀。圖片來源:茄萣生態文化協會

2015年茄萣濕地黑琵覓食秀。圖片來源:茄萣生態文化協會

經濟效益差、耗費社會成本  濕盟呼籲花媽堅持環境價值

聽了法院判決後,鄭和泰表示,為黑琵擔心的壓力終於減輕了。謝宜臻則認為,環境權已是普世價值,尤其面對黑面琵鷺這種一級保育鳥類,且茄萣濕地為國家重要濕地,應該避免開發行為,市政府在考量補償措施之前,就應先採用迴避策略,而非破壞後再補償。

況且這條道路實際開闢的經濟效益,也一再遭到質疑,為了開闢一條900多公尺的道路不僅效益不大,反而耗費龐大的社會成本。

濕地保護聯盟呼籲高雄市政府尊重法院判決,不要繼續1-4道路工程,尤其民進黨已重新執政,希望陳菊能堅持當初創黨的環境價值(註),不要破壞環境,並能維護司法尊嚴,停止工程。

茄萣濕地近年成為黑面琵鷺的第二大棲息地,去年有超過200隻黑琵來此棲息渡冬,今年到目前為止,也有150多隻。鄭和泰說,接下來正是賞鳥的好時機,茄萣生態文化協會每週六、日都在茄萣濕地的八角亭進行賞鳥解說。

※註:民進黨黨綱第六點:維護生態環境。匡正過去破壞生態環境之經濟掛帥政策,確立生態保育及生活品質優先之原則。有關自然資源的開採及利用,化學物品的生產及使用,核電的投資等有關政策,均應先行嚴格評估。

 


【糧家賦女】大寒:又見春耕

$
0
0
作者:李慧宜

這片田原本種紅豆,可是冬雨綿綿紅豆歉收,農民早早整地放水,再一、兩天,就可以插秧。攝影:李慧宜

從元月初起,雨就不停地下,從小寒下到大寒,絲毫沒有放晴的跡象。有時候看似雨停,好不容易陽光露臉,不過卻只維持半天,瞬間一片沒有盡頭的灰雲飄來,綿綿冬雨又都籠罩各地。

已經足足半個多月了,在這段時間內,走進番茄園,眼前所見充滿雨景和濕意。只要是成熟的番茄,沒有一顆倖免,顆顆裂果;灰黴病和細菌性斑點病,害得葉子和枝幹也跟著枯黃;鳥兒紛紛返巢,雨水滴滴答答落在葉面和棚布上,園子裡只剩風聲和雨聲。偶爾,聽到一旁的婆婆歎息著,「唉!天做事,由不得人!」

雖然下雨,婆婆、小叔和我,還是乖乖到田裡工作,婆婆、小叔搶摘僅剩的好果,我負責清除枯枝和裂果。雨勢越來越大,只好把公司那件防水外套給婆婆用。攝影:李慧宜

「大寒」,是一年最寒冷的時節,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最後一個節氣。這一年的冬天,冷得慢,直到小寒才開始有寒意,不過氣溫下降的速度很快,一冷起來,讓人有點受不了,再加上下雨起風,體感溫度比實際氣溫至少下修四、五度。穿著厚衣、外套下田,身手要靈活並不容易。

婆婆總是想著別人。看著我左手不斷往上推被雨水弄濕的眼鏡,右手又忙個不停由下到上又從下而上依序摘裂果,她語帶關心問,「哎呦!妳可以嗎?怎麼不戴手套呢?」

「不會啦!我血氣一向很好,就算是冬天,我也從來不會手腳冰冷。」走向婆婆,我握起她的手,「妳看,我的手都是燒暖的,不會冷!倒是妳,手指粗粗又很冰冷,這樣會裂開嗎?會痛嗎?」

婆婆笑著回我,「習慣了啦!沒什麼感覺。我不怕手指裂開,只怕番茄裂果啊!」

走近婆婆才發現, 她一身上下的防寒防雨裝備,少得可憐。破損斗笠一頂戴在頭上、大張透明塑膠布一片綁在下巴下方、老舊雨褲一件,還有鞋底幾乎磨平的雨鞋一雙。

摸到我的手,婆婆似乎也有些驚訝。她說,「耶!妳的手指也是粗粗的?搞成這樣?妳這讀書人的手,怎麼也跟我們耕田人的手一樣呢?」

我笑著回答她,「現在讀書哪裡賺得到錢?跟著你們一起務農,至少有東西吃。」

聽到我這樣回答,婆婆突然提到今年的春耕,「講到這裡,我想到一件事情。這兩天我們要種一期稻。下寮那邊的兩分地,要種自己家裡吃的台稉二號,其他的田,大概都是種(台東)三十號。」

台東30號的秧苗,等待下田。攝影:李慧宜

美濃農民耕種的稻米品種,主要選擇有二,台稉二號和高雄一四七。我們家一向種台稉二號,主要是因為自己家裡吃了習慣,它又同時是政府推廣的良質米品種之一。可是今年竟然只種兩分地,其他六分地都種台東三十號,這對慣性高不喜改變的農民來說,有點反常。

我好奇問婆婆,「怎麼今年突然要種三十號?」

她說,「沒有辦法啊!今年白玉蘿蔔遇到下雨,紅豆田也被淋得慘兮兮,很多農民的裡作提早結束,春耕就跟著提前了。一提前,大家都搶著買秧苗,結果我們家只買到足夠種兩分地的台稉二號,還好還有台東三十號可以買!不然其他地要種什麼品種?我也不知道。」

「難怪我看這兩天,爸爸都很早開貨車出去,原來是要搶秧苗是嗎?」

婆婆提高分貝,「對啊!妳那個公公很好命喔!每年只有這個時候,會早點起來做事,再不早點去搶,什麼秧苗都買不到啊!」

「以往不都是先預定的嗎?你們今年沒有打電話去訂嗎?」

「有喔!怎麼會沒有去訂啊?可是訂了也沒用。如果不早點去載秧苗,等於是幫早去秧苗場的人訂,我們自己什麼都拿不到。」婆婆恢復手上的動作,一邊摘番茄裂果一邊說。

我想像著公婆兩個人,在秧苗場跟其他人競相搶秧苗搬上貨車的情景,就覺得有些滑稽又有些無奈。明明稻作就是農村中最沒有賺頭的農作物了,這群老農民們,還是一年一年這樣幹活,一有冬雨這種天候變化就得拼得你死我活。

女工忙著盤起苗床上的秧苗、農民忙著把泡好水的苗床移植到田裡、秧苗場老闆忙著跟農民說明秧苗數量。在春耕的季節裡,秧苗場一片忙碌。攝影:李慧宜

在秧苗場,我遇到一個也跟公婆一樣,正在搶載稻秧的阿伯。七十多歲的他說,「一期不種稻米,要我種什麼啊?大家搶秧苗,我如果不跟著搶,那要拖到什麼時候才蒔禾?」

住在龍山山尾,一個八十歲的老阿公,手腳比較慢,也是只搶到台東三十號。他一臉氣定神閒。「好加在有買到三十號的喔!這田坵,就跟大自然的春夏秋冬一樣,有秩序有定班。這十多年來,我找到最好的做法,就是一期種稻養地力、二期休耕好休息、三期種紅豆,或許運氣好,還可以幫我們老人家賺點零用錢。」

倒是秧苗場的老闆忙得不可開交。面對每個急切的農民,只能默默接受他們的不滿或指責,反正場裡的秧苗,就是每天都不夠!還好,這樣濕冷的天氣,雖然對所有冬季裡作影響都很大,但是培育秧苗的工作,並沒有太大影響,不然我還真擔心秧苗場老闆的下場。

這位邱姓老農民,一輩子務農,跟著大自然的節奏生活、生產。都已經八十歲了,都還是要到田邊監督代耕業者的插秧工作。攝影:李慧宜

只要是濕濕冷冷,我總容易想起,以前住在台北市那近二十年的日子。什麼節氣要種什麼,一點都不重要,走在街上,車輛往來、行人熙攘,百貨公司的週年慶,才是帶動都市人們的重要節氣!而現在生活在農村,才得以慢慢體會到,大自然是如何引領生活的節奏與旋律。

大寒一到,表示下一個節氣立春,也即將跟著隆冬的風雨而來。冬雨啓動春耕,美濃農民的搶秧大戰,揭開了春天的序曲。趁著這幾天偶爾出現的陽光,農民趕著買秧苗搶著插秧,就是想快快完成過年前這場最重要的農事。

農村的春天,又來了。

白鷺鷥是稻田最忠實的夥伴。攝影:李慧宜

編按:《糧家賦女》專欄從春分開始,經過四季二十四個節氣,到今天終於完整的呈現了農村的一年,也來到專欄的結尾。

這一年我們藉由慧宜的文字搭上農村的節奏,歷經插秧、巡田、收穫、菸葉收成、裡作蔬菜大發生,我們在盛夏跳進清涼的水圳,颱風來時搶收作物、煩惱稻子倒伏、明知農藥對健康的危害又不敢不用,擔心農村勞動力不足、良田蓋滿農舍,到了冬季還有惱人的冬雨和滿田野的PM2.5。走過一年,又來到春耕。

感謝慧宜24篇節氣文章,牽起城市與農村、農夫和消費者的連結。感謝土地和農村的照顧,讓城市的我們這年也吃得平安健康,願良田沃土長在、四季風調雨順。

作者簡介:

公共電視記者。高中喜歡看電影,大學蹺課玩社團,23歲到30歲之間,換了11個工作、搬過9次家,直到投入新聞工作後才得以確立人生志向,近年積極拍攝農村發展與生態環境議題。

影像作品獲獎(入圍)紀錄:

【農村的生存遊戲】系列報導(榮獲2009年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
【穿越時空看佳冬】系列報導(入圍2006年第一屆客家新聞獎)
【水圳在唱歌-美濃水圳】系列報導(入圍2007年第二屆客家新聞獎)
【淹沒溪望】水患系列報導(入圍2008年第七屆卓越新聞獎)
【縱古流今-高屏溪】紀錄片(獲邀2011年國家生態電影節)

音樂作品:

2005年【好客戲】音樂專輯(協力製作人)(第17屆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
2005年【被遺忘的國寶~樂生黑手那卡西】音樂專輯攝影
2010年【縱古流今-高屏溪】紀錄片配樂

 

讓灌溉水不再「黑」 導演柯金源談農地污染的三大希望

$
0
0
本報2016年1月20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肥沃土地本應長出豐美糧食,但曾幾何時,滋養萬物的土壤成為封存污泥、收割後的稻米不是拿來餵養生靈而是銷毀?環境影像紀錄片導演柯金源於2013年底發表紀錄片《黑》,真實呈現20幾年來,因土地規劃不良,導致工業廢水流入農田、污染農地的亂象。

對此,現有法律是否足以削減、彌補、或防止這些污染問題?柯金源在紀錄片上映兩年後,再度帶領觀眾觀賞《黑》,娓娓道來片中未能詳說的故事,以及農地污染對策的最新進展。他從三個面向來分析——農地與工業區分區管理、灌溉用水與工業廢水分離排放、以及輔導地下工廠轉入工業區。不約而同地,這三個面向都在2015年底出現了變化。

柯金源與觀眾談紀錄片「黑」背後的農地問題。 攝影:陳文姿

柯金源與觀眾談紀錄片「黑」背後的農地問題。 攝影:陳文姿。

2012.08新竹香山地區受到重金屬汙染的農地,雖然經過整治並已解除管制,但是部分稻田所生產的稻穀,還是超過安全標準,因此必須進行銷毀。 照片來源:柯金源

2012.08新竹香山地區受到重金屬污染的農地,雖然經過整治並已解除管制,但是部分稻田所生產的稻穀,還是超過安全標準,因此必須進行銷毀。 照片來源:柯金源

農地區跟工業區分不清 「國土法」成解藥仍待觀察

1970年代,政府政策從農轉工,並提出了「客廳即工廠」,開啟工廠與農地不分區的先端。其後,雖有「國土計畫法」的提出,試圖將全國土地做分區管制,但始終無法通過立法。20幾年過去,去年12月,我國的國土最上位法《國土計畫法》終於完成三讀,盼到立法完成的一天。

但農地與工業區是否從此可井水不犯河水?柯金源卻不敢太樂觀,他表示,目前只通過母法,相關子法與施行細則將陸續訂定,仍待進一步觀察。

2012.02台中大里區夏田里農地污染 照片來源:柯金源

2012.02台中大里區夏田里農地污染 照片來源:柯金源

灌溉水、工業廢水排放不分離  水污「總量管制」落實路迢迢

番雅溝雖然遭受高度汙染,但還是被引入農田的灌溉系統。圖片來源:柯金源
番雅溝雖然遭受高度污染,但還是被引入農田的灌溉系統。圖片來源:柯金源。

在灌溉水問題方面,政府對灌溉水與工業廢水採用的分離管制措施是:工業廢水符合「放流水標準」就可排放到河川等公共水體;但要搭排至灌溉渠道,就必須符合較嚴的「灌溉水標準」。

但現實是,灌溉水源不足,不得已之下,近50%的灌溉水還是引自河川,等於是工廠廢水又進到農田。

對此,環保署跟縣市政府合作,於2015年底推動總量管制計畫,要將一級管制區內的「放流水標準」提高到與「灌溉水標準」相同。柯金源對此表示期待,希望此計畫可解決目前正在訴訟中的高雄震南鐵線酸洗廢水問題

不過,柯金源也憂心此法執行上有困難。加上此計畫需各地方政府配合劃設管制區範圍,目前僅有桃園、彰化、台中完成範圍劃設,高雄與其他縣市都未完成。

地下工廠轉工業區淪空談?  法院判例加嚴警惕業者

「為什麼污染者可以污染一、二十年都沒事?」是法律缺失或公權力失能?這些長久以來的老問題,也在去年有所進展。

以往違法業者被抓到多是輕罰,但2015年底,彰化地方法院做出一審宣判,將2013年抓到偷排廢水的電鍍業者,計七家事業、十人分別判處二~三年二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業者也將面臨8千餘萬的高額求償。柯金源表示,此案例將成污染者的警惕,也可能會促使更多業者遷往工業區。

此外,柯金源在訪問電鍍廠時也發現,已有部分上游企業受到消費者壓力,不願把訂單交給不合法的地下工廠生產,受到壓力的電鍍業者因此表示願意遷廠至工業區。

土地利益糾葛大 農地農用問題仍待解

不過,若要說未來會更好,仍言過於早。柯金源表示,有幾個法規看似往令人憂心的方向發展。

一是環保署於2013年底曾擬修正「土壤污染管制標準」,草案中雖加嚴農地重金屬管制,卻大幅放寬工業區土壤管制,目前此案因環保團體抗議而未通過。

另一是去年9月經濟部公告,要讓44個一般農業區裡的違章工廠就地合法化,此公告也引發軒然大波。

其三是農舍興建的爭議,雖然農委會的「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最後安全過關,但利益團體的杯葛卻如影隨形,能否阻止農舍問題再擴大仍是未定之數。

2012.07農地受到汙染之後,農民只好無奈的放棄土地。 照片來源:柯金源

2012.07農地受到污染之後,農民只好無奈的放棄土地。 照片來源:柯金源

紀錄影像扭轉開發至上觀念 柯金源:「這是我持續努力的理由」

紀錄片裡,農民宋阿伯要柯金源幫農民伸張正義。柯金源私下卻感慨,自己是記者,但連家鄉要蓋電鍍廠也無力改變,除了「記錄」外,實在沒能幫上什麼。

不過,隨著紀錄片播出,「記錄」的力量卻慢慢浮現。柯金源表示,《黑》播出後,中研院、清華大學等學校都主動表示要加入整治,也有老師表達想播放影片給學生看。律師也向柯金源反映,若法官看過這部紀錄片,判決時或許會從另一個方向思考。

柯金源大方表示,《黑》播出的下一秒,就已上網公開,歡迎大家多多播放、推廣,讓更多人看見台灣土地的悲歌,一起監督政府推動守護農地政策及法令。

其實,在這一連串法規的變革中,也都隱含著民眾「知」的力量,例如,因為農地污染問題持續被揭露,間接促使地方政府願意劃設總量管制區,而工廠也不把訂單交給污染的廠商生產等。

見證一個又一個污染事件,柯金源說,從早期的經濟優先,這二、三十年來,民眾的價值觀已逐漸轉變,願意把環境跟永續當作主要核心價值,而這也是他至今紀錄不輟,沒有放棄的理由。

※ 影片:紀錄觀點 【黑】(導演:柯金源)

 

大掃除不用殺蟲劑 善用科學與蟲共生

$
0
0
【年節掃除‧與蟲共生】系列專文(上)
本報2016年1月2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年終掃除之時,平常被忽視的昆蟲也紛紛出籠,此時別急著拿出殺蟲劑!學者表示,這些昆蟲有可能早已成為生活上的一員,也代表對人無害,也許不需要特別除掉牠!他建議,了解昆蟲功能與生態,找出對環境與人體無傷的對策,有些昆蟲甚至可以共生!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蔡坤憲說,家中有蟲,代表環境中存在足夠的食物,可能是小昆蟲,也可能是家中吃剩下的東西。另外,一些很少擾動的空間,也會讓蟲子定居下來。

「如果居家環境中的物品常常移動、清掃,昆蟲就留不住;如果不動,就讓蟲子有機會築窩。」至於居家昆蟲一定是害蟲嗎?「沒有真正的害蟲,先了解牠對我們的影響是好是壞,再決定如何對待!」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蔡坤憲這學期開課教學生認識居家昆蟲,找出相處之道!攝影:廖靜蕙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蔡坤憲這學期開課教學生認識居家昆蟲,找出相處之道。攝影:廖靜蕙。

以下根據蔡坤憲老師訪談資料,整理幾種居家常見的昆蟲(包括節肢動物)這些常稱為「衛生昆蟲」的物種生態習性及友善環境的防治方法供讀者參考!

請不走的小強

澳洲蟑螂體型大,是居家常見的物種。廖靜蕙攝。
澳洲蟑螂體型大,是居家常見的物種。廖靜蕙攝。

蟑螂可說是恐怖情人,無論怎麼驅趕總有再回來的一天。「蟑螂身上有很多毛而吸附很多微生物,有污染食物的疑慮,對人類不好而歸類為害蟲,家裡不宜出現蟑螂,因此是需防治降低族群量。

由於其雜食的性格,包括鞋子裡常有皮屑、垢等人體代謝物、拖鞋底部黏著物,連課本周圍含有澱粉的黏膠都愛吃,而使得居家環境到處都有牠駐足的理由。

「我們叫牠小強,就是因為牠喜歡頂天立地」只要一點小空隙,能讓牠背部和腹部頂著,就有安全感,但這種環境太多,因此很難趕不走牠。」蔡坤憲指出,蟑螂喜歡高溫高濕,廚房料理食物所維持的高溫高濕,以及料理時的油煙,都造就牠喜愛的環境。此外,桌底下和抽屜是牠最喜歡停留之處。

類似這種完全無法隔離在居家環境外的蟑螂,目標是將數量降到最低,至少做到不要養牠,家中不吃的東西,盡量打包密封儲存,垃圾不能堆積太久,無論有沒有裝滿,兩三天就該清除一次。

清除孳生源是最基本的,雖然家裡已經控制住了,仍需阻絕從屋外進入的路徑。可於夜間觀察蟑螂從哪裡出現,阻隔及加強防護。家裡很多洞、門縫、水管就會進來,尤其老房子孔隙特別多,這些都需要進行這類的物理防治

劃出界線  連鎖殺蟑

一些民間團體如主婦聯盟主張低毒防治,會教民眾使用不傷害環境、簡單的材料滅蟑,方法是在寶特瓶蓋中,倒一點硼酸或硼砂,加在奶油或肉燥麵佐料這類有油的成份,或者含甜份的糖類食物當中,充分混合之後,放在蟑螂出沒處,讓蟑螂吃。通常吃了不會立即死亡,反而會回到窩裡才死。

蟑螂有一個特性,會將死亡的親人分食清除,把窩清乾淨;吃了有毒的蟑螂後,大家也跟著中毒死亡,形成連鎖殺蟑效應。硼酸在西藥房就有買得到,自己調配便宜又安全。

這種方法對於螞蟻也很有效,蔡坤憲每年都會到非洲協助當地人瘧疾防治,當地居住條件很差,桌子或櫃子的旁邊都是螞蟻,他們就將桌子或櫃子的四隻腳墊高、用碗放油,螞蟻就爬不上來;如果有些食物混些硼酸,過幾天螞蟻吃了就不見了!

生態防治的連鎖殺蟑,適用於居家環境中的各類蟑螂;過一陣子蟑螂又回來了,如法炮製即可。

台灣居家常見的蟑螂約有5~6種,體型較大、獨來獨往的有美洲蟑螂、澳洲蟑螂,通常都是一隻一隻出現,由於行蹤神出鬼沒,化學防治通常使用殘效性藥劑。

群居型蟑螂如棕帶蟑螂、德國蟑螂,通常看到一隻出現,代表周圍還有好幾隻。因此可於周為放置蟑螂屋(物理防治),蟑螂屋內置放具香氣的花生米等誘引物質,就有機會一屋搞定!

蟑螂因為身體的油脂,可以在水裡游泳,即使丟到馬桶沖走,還是能存活;在水中添加清潔劑則可去除其身上油脂,就無法漂浮水上,而會溺死。

蔡坤憲強調,應先界定哪些是人類居住的環境,哪些是生物居住的環境。「我們說的是居家環境,若是戶外農田森林本來就是牠活動的地方,就不需消滅牠,但是在我們床上、房間或廚房客廳,那就不行!」

尤其家中年幼的小嬰兒身上很多奶味、皮屑垢,會吸引蟑螂舔食,國內外曾有蟑螂跑進小嬰兒的鼻子、耳朵的紀錄;行動不便的長輩或臥床病人,身上的排泄物或代謝脂肪,也會吸引蟑螂,更需發展有效的生物防治。

殺蟑專家蜘蛛旯犽  有錢請不到

至於蟑螂的生物防治就得請出台語俗稱「旯犽」的「白額高腳蛛」,牠是蟑螂重要的天敵,但因體型大,外表長得有點抱歉,而讓人害怕、造成有害的印象,實際上只有當蟑螂活動頻繁,旯犽才會上門服務!

旯犽。攝影:楊家旺

旯犽。攝影:楊家旺

旯犽來我家,不須趕走牠,等蟑螂吃完了,牠就會自動離開;而且牠只選擇陰暗的角落,或蟑螂出沒之處定居,也不會跑到客廳人來瘋。至於旯犽毒性是針對小昆蟲食物,無法直接螫咬人類造成傷害,僅有些騷擾。

除了白額高腳蛛,居家常見的蜘蛛還有體型較小的「蠅虎跳蛛」,求偶時會有很多有趣的行為,擅長跳躍捕食,食物來源包括蒼蠅、蚊子、螞蟻以及蛾蚋。

蜘蛛對於人或生物多樣性都是好的,例如牠吐出來的絲就是最好的材質,是研發防彈背心、釣魚線最好的材質,和蠶不同之處,蜘蛛終生都在吐絲。

居家不宜? 蚊子、蒼蠅、蛾蚋少打交道為妙

蒼蠅也是令人頭痛的昆蟲,由於嗜吮的習性,不吃固體食物,而是先吐口水(嗉囊液)溶解食物,再像塊海綿一樣吸吮,邊吸邊吐加上邊拉的過程,身上所有的微生物就形成汙染,所以只要有蒼蠅吸過的食物,最好都不吃。

蒼蠅、蚊子、蛾蚋這幾種昆蟲少打交道為妙。

蒼蠅、蚊子、蛾蚋這幾種昆蟲少打交道為妙。左:蒼蠅。環境資訊中心提供。右上:蛾蚋。廖靜蕙翻拍。
右下:埃及斑蚊。攝影:蔡坤憲

台灣常見家蠅、肉蠅,還有只要買水果回家放幾天就會有的果蠅。有蒼蠅代表環境有吸引的食物,包括果香味道或汙臭的糞便等,這些都是食物來源,應加以系統管理。

和蟑螂比較起來,蒼蠅日間活動,和人類的活動高度重疊、又會飛,如影隨形,蟑螂則是晚上活動吃人類剩下。防治之道包括隨時將食物密封、加蓋,減少暴露於空中。

一隻蚊子就可能讓人睡不好,嚴重影響我們的精神生活。此外,斑蚊、家蚊還會傳播病毒。即使未帶病毒,蚊子對於人所產生的干擾不容小覷,而且牠幾乎無所不在,會跟著人爬樓梯或搭電梯上樓,牠會停在人的(深色)衣物上行動,無論多高的樓層都到得了。值得一提的是,台灣是登革熱和日本腦炎的盛行區,蚊子一定要防治!

家中常見的蚊子包括埃及斑蚊、白線斑蚊以及熱帶家蚊,防治的方法包括,不要有積水的環境,如果有植栽(蚊子喜歡停駐、休息之處),須修剪使其盡量能通風、日曬。水生盆栽是蚊子喜歡下蛋的地方,要每周刷洗更換水。

蚊子的主要天敵是壁虎、銀虎跳蛛,尤其是壁虎。蔡坤憲曾於實驗室解剖壁虎,發現一隻壁虎一個晚上可以抓100~300隻蚊子。不過,無論蜘蛛或壁虎,都是吃飽就走了,並不負責滅蚊,居家防治很重要。

蛾蚋是廁所中常見的昆蟲,無論是家中或公共廁所,不難看見牆上、馬桶、洗手盆上,停著的小蟲子,就是蛾蚋;台灣常見的種類包括白斑蛾蚋及星斑蛾蚋。

蛾蚋在我們生活上看似沒有影響,但因蛾蚋是從尿池或糞池跑出來的,讓人感到不潔,也代表廁所衛生系統需要管理、需要清潔,簡單的熱水沖洗可短期改善。

有寵物的家庭

有犬貓當寵物的家庭,通常都會擔心跳蚤和壁蝨,尤其跳蚤特愛犬貓高溫的身體;當飼主帶愛犬散步,很容易和其他狗朋友交換身體上的跳蚤當「禮物」;居家貓也可能從人身上間接感染跳蚤。因此,為寵物除蚤是飼主責任,一般動物醫院都有相關的產品。

俗稱壁蝨的狗蜱比較不會到人身上,但也有叮咬人類的報導,平常動物休息的地方需多清潔,可使用吸塵器,就能吸走壁蝨的卵,跳蚤的幼蟲以及蟲體的屍體和血便;或以肥皂水刷洗,也能讓壁蝨消失無形。

種盆栽的家庭

蜈蚣屬於捕食性和肉食性的節肢動物,看到蜈蚣代表附近有一些小昆蟲;都市中不容易發現,鄉下人家比較有機會看到。牠不會直接進入人類居住的環境,除非居家庭院有些植栽吸引了小蟲,才會有牠的蹤跡。

只要有種盆栽,底部就會聚集馬陸。牠在土壤鑽動時,會鬆動土壤,以落葉、枯枝為食物,吃完後,吐出來就成了養分極高的「堆肥球」,有如一輛巴士,把養分四處送,和蚯蚓功能很像,但馬陸不像蚯蚓那麼怕水,在我們環境中屬於益蟲。

控制、降低族群 與蟲共生

談完了幾種居家常見的昆蟲,是不是很想立即清點家中住客?蔡坤憲強調,這些居家常見的昆蟲不一定有害,而且離開居家環境,都是生態系的一份子;抱持消滅、根絕的想法並不實際,只能控制到不妨害居家生活就可以了!

※ 本文為【年節掃除‧與蟲共生】系列專文(上),明日敬請期待(下)篇。

南極冰山融化不全是壞事? 「施肥」作用反助碳吸存

$
0
0
本報2016年1月20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巨大冰山融化可能是氣候變遷的象徵,不過《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期刊刊登的新研究揭露,冰山崩裂時散落豐富的養分,每年能儲存數百萬噸的碳。

NASA's Earth Observatory(CC BY 2.0)

南冰洋上代號為「B15」的冰山即屬巨型冰山。圖片來源:NASA's Earth Observatory(CC BY 2.0)

浮游植物綿延千里 冰山也有生態系

研究人員檢視175張南冰洋巨型冰山的衛星照片發現,冰山周圍延伸出遠達1000公里的綠色羽毛狀影像。

研究人員指出,這些綠色的羽毛狀影像是大量繁殖的浮游植物,富含來自冰山的鐵質和其他養分。當這些藻類或是以這些藻類為食的生物死亡,就會帶著牠們從海面吸收的二氧化碳沈入海底,有助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暖化效應。

「如果本世紀巨型冰山崩裂情況增加,這個碳循環的負回饋可能比過去所想的重要。」研究主持人謝菲爾德大學Grant Bigg教授說。

冰山會「施肥」? 葉綠素儲碳量不可小覷

巨型冰山的定義是長度18公里以上。南冰洋上漂浮的冰山一半都是巨型冰山,數量約保持在數十個。據研究人員計算,冰山在一般鐵質稀少水域的「肥料效應」(fertilisation effect)佔南冰洋碳儲存量的20%,而南冰洋的碳儲存量佔全球的10%。

「我們偵測到冰山周圍的葉綠素顯著增加,綿延範圍約是冰山長度的4到10倍。」Bigg說。冰山崩裂後,周圍的葉綠素濃度可保持在外圍的10倍以上至少一個月,影響範圍長達200公里。少數情況中,浮游植物增加的影響範圍可遠及1000公里外。

過去針對小型冰山的研究,或是以破冰船進行的測量,都顯示「施肥」的效果不大。此次研究中最大型的冰山長達50公里以上。

南極融冰增加 冰蓋持續崩塌中

大部分南極地區氣溫遠低於零度。全球暖化對南極的影響,學術界有相當豐富的研究。Biggs和同事指出,衛星重力數據顯示,過去20年間,南極洲融冰量增加了5%。

2014年,兩個各自獨立的研究團隊皆發現,西南極冰蓋正在崩塌,且勢不可逆。這整個冰蓋的融化可能造成下個世紀海平面上升達4公尺。2015年,研究人員發現南極周圍漂浮的冰架速度比過去所知快,可能造成其相連的更大型冰蓋崩解,引發更大幅度的海平面上升。

去年,里茲大學極地觀察中心主任Andrew Shepherd教授指出,冰架崩解速度比結冰速度要快,且可能造成大規模崩塌,松島冰川正發生這樣的現象。過去20年,由於支撐冰架融化,松島冰川的融化速度增加一倍。

不蓋彰工燃煤電廠就會缺電? 環評長跑11年最終退回

$
0
0
本報2016年1月20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中部空氣品質不良,入秋以來頻頻紫爆,去年11月,台中火力電廠還一度配合降載減空污,正當各界商討如何降低燃煤電廠空污之際,20日台電卻將彰化的彰工燃煤火力電廠興建計畫送入環保署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引發中部民眾大為不滿,北上環保署抗議。

歷經11年環評  舊資料不符現實 

「彰工火力第一、二號機發電計畫」(彰工火力電廠)位於彰濱工業區,用地約152公頃,預計興建2 部80 萬瓩燃煤火力發電機組,共計160 萬瓩,預計分別於2023年與2024年商轉。

不過,該環評說明書卻引用彰工火力電廠2008年送交環評審查的舊資料,無論是生態環境、空污管制等都與現今情勢大為不同。而原定計畫由2013年與2014年發電改至2023年與2024年,是否符合現今能源政策還須釐清,環評小組討論後,決議本案退回經濟部,不能以補件方式重審。

彰工火力電廠預定地。圖片來源:環境影響說明書

彰工火力電廠預定地。圖片來源:環境影響說明書

台電早在2004年就將本計畫送交環評,進入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後,審查小組做出不應開發的結論,但結論送交大會前,台電撤回該案,又於2008年重提。再經5次小組審查,外加3次專家會議,今(20日)進行第6次審查,距離上次審查已超過五年。

這次台電提出的環評說明書大多沿用2008年審查時的舊資料,但國家能源政策已朝向乾淨能源發展,空氣汙染指標也加上細懸浮微粒PM2.5,環境與社會的時空背景已大相逕庭,會議一開始,中部地方的環保團體與環保署的環評委員就先提出程序問題。

環評委員認為彰工火力原本預定商轉時間是2013年與2014年,雖然將商轉時間延至2023與2024年,但是否符合國家長期能源開發政策,要求經濟部說明。台電環保處資深工程師溫桓正則澄清,由於彰工燃煤計畫遲遲無法通過環評,目前台電規劃電源開發方案時,並未納入本計畫發電量。

彰化縣府環保局綜計科科長陳金蘭也強烈表達地方政府反對立場。陳金蘭說,彰化北有台中發電廠,中龍鋼鐵廠,南有六輕 ,均使用燃煤,已無空間再增設火力發電,且縣府已將禁燒生煤條例送交議會審查。

最後,環評結論本案退回經濟部,日後,台電不能以補件的方式要求續審,如要重提彰工電廠計畫,需要提出新案且事先交經濟部核定。

中部空污問題嚴重 台電電力需求已重新評估

環評審查前,環保團體、地方民意代表、以及之前曾參與彰工火力環評審查的前環評委員——詹順貴、李根政等,均在環保署前表達堅決反對彰工火力電廠的立場。

彰工火力電廠再啟環評 民眾環團與地方代表均表示抗議 攝影:陳文姿

彰工火力電廠再啟環評 民眾環團與地方代表均表示抗議。攝影:陳文姿

彰化縣議員林世賢表示,彰化縣府不可能發出彰工火力電廠的建造,加上所有審查資料都是沿用舊的資料,審查是沒有意義的。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楊澤民執行長怒斥,PM2.5標準已訂定三年多了,環說書裡竟然沒有PM2.5的資料,可見資料完全沒有更新。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蔡嘉揚指控,彰工火力發電廠開發案2004年就已提出,當時評估沒有彰工電廠,2011年就會缺電,如今已經2015年,證實台電評估不實。

當初擔任本案的環評委員詹順貴律師表示,彰工火力當時進入二階環評審查時已決定不應開發,台電卻用撤案方式重提審議,國營事業開此惡例,而環保署縱容,這不叫護航什麼才叫護航!

本次的環境影響說明書大量引用2005-2007年間的舊資料。資料來源:環境影響說明書

彰工火力電廠預定地。本次的環境影響說明書大量引用2005-2007年間的舊資料。資料來源:環境影響說明書

對於這次資料多採用7~8年前的舊資料,台電公司解釋,2010年第五次小組審查後,環保署即要求台電於「彰化濱海工業區開發計畫環境調查報告書」審定後30日要提送補充資料。但該調查報告書直到2015年11月才送核備, 依規定,台電須在12月11日前交出資料,一時之間無法補上最新調查,才出現這種情形。對於最後的結論,台電表示,將再檢討並尊重環評結論。

彰工火力第一、二號機發電計畫歷年環評紀錄
彰工火力第一、二號機發電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0930221A)
   ◆ 4次初審(2004/08/10~2005/07/27)
   ◆ 環評大會(2005/09/22)結論:進入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
   ◆ 環評審查(2007/4/12)
彰工火力第一、二號機發電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0970901A)
   ◆ 6次初審(2008~2010/08/17,2016/01/20)
   ◆ 3次專家會議(2009/03/20~2009/07/31)
Viewing all 1985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