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6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全球木材半數都非法! 非洲五國誓言反盜伐

$
0
0
本報2015年9月14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非洲森林砍伐漸增問題出現重大進展。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馬達加斯加與莫三比克五國,於本月初簽署《桑給巴爾宣言》(Zanzibar Declaration),承諾攜手對抗東非和南非的的非法木材貿易。

坦尚尼亞南部查獲的非法木材。攝影:Isaac Malugu;圖片來源:WWF
坦尚尼亞南部查獲的非法木材。攝影:Isaac Malugu;圖片來源:WWF。

非法木材流竄 世界林業大會找解方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資料,全球有50%至90%的木材是盜採而得或經非法貿易,每年總額高達300至1000億美元。

坦尚尼亞、肯亞、烏干達、馬達加斯加、尚比亞、莫三比克、馬拉威等國一帶,區域內、外的非法木材貿易不斷成長,甚至延燒到非洲的「綠色心臟」——西非和中非。

根據2012年坦尚尼亞自然資源論壇和東非野生物學會的研究,肯亞每年因為坦尚尼亞和肯亞間的非法跨國貿易損失1千萬美金。類似研究也指出,坦尚尼亞每年因此損失833萬美金。非法伐木活動的成長速度,是國家和區域非法活動控管效能的一大挑戰。

在WWF、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TRAFFIC)和南非發展共同體(Southern African Development Community,SADC)的協助之下,南非德班第十四屆世界林業大會成功簽署了《桑給巴爾宣言》。

世界林業大會是全世界最大的森林相關首長會議之一,匯集了森林資源相關利害關係者、國家森林當局、區域和國際合作夥伴以及WWF等公民社會組織長期辯論與談判的成果。

非洲第一個保護森林協議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對此表示欣慰。「桑給巴爾非法木材貿易及其他林產品宣言是該區域第一個保護森林的協議,來得正是時候。非法木材貿易成長速度不容忽視,這個政府間宣言將能有效在區域層級壓制此類貿易活動。」WWF東非海岸倡議陸地計畫主持人Geofrey Mwanjela說。

「目前國家和區域層級的非法活動控管機制,受限於森林有關當局和海關之間未能跨區合作。因此,WWF提供森林有關當局協助,以顯著減少木材和其他森林產品的非法貿易。」Mwanjela說。

WWF的森林生命力報告預測東非森林將在2010年至2030年間減少1千2百萬公頃。WWF的遙測分析顯示2000至2012的森林消失集中在莫三比克(220萬公頃)、坦尚尼亞(2百萬公頃)和尚比亞(130萬公頃)。

坦尚尼亞非法伐木製成的木材。攝影:Isaac Malugu;圖片來源:WWF。

 


亡羊補牢:國際登革熱防疫合作 避免疫情失控

$
0
0
作者:譚偉恩(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助理教授)

國內登革熱病例數目已破6000,並正不斷迅速累積中,離島地區亦難倖免,疫情何時能被控制,無人敢言。事實上,從20世紀後半葉以降,登革熱疫情的地理範圍便漸漸擴大,不再侷限於熱帶或亞熱帶國家,而每年被世衛組織(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列入登革熱疫區名單的國家均在120個以上。

白線斑蚊。圖片來源:naturegirl 78。CC BY 2.0

登革熱的擴散與若干客觀情勢密切相關,舉凡全球暖化、經貿自由化、旅遊便捷化、都市化,到公衛治理能力的缺乏。由於醫學上還沒有任何有效的疫苗或能抑制登革熱病毒之藥劑,故而任何一個國家登革熱疫情的擴散對於全人類健康都構成極大威脅。台灣應正視導致疫情擴散的成因,亡羊補牢猶未遲也。

科學研究已經指出,「溫度」是一項非常關鍵的變數,對於成年病媒蚊的壽命,蚊蟲體內病毒的複制,傳染週期的長短等皆有影響。因此,天候資訊的掌握,包括溼度及降雨量的大數據(big data)蒐集,有助於登革熱的防治。不過,有公衛學家認為,讓疫情擴散更為直接的成因是,室內儲水設施的安置無形中為病媒蚊的繁衍提供了場所。登革熱疫情難以被控制的原因還與全球化中的貨品貿易或人員流動密切相關;依據世界旅遊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WTO)的統計,到2013年為止,全球航空旅遊人數已經是上個世紀中葉的40倍,無論是從疫區到非疫區,或是非疫區到疫區的觀光與商務人數都大幅增加。至於貨品貿易的成長,從1947年《關稅暨貿易總協定》(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簽署至今,足足增加約200倍之多。然而,當貨品與人員「流動性」變高的同時,登革熱或各種傳染病的媒介也更容易從甲地被帶到乙地,導致防疫困難度增加。

除上述幾項因素外,都市化程度的提升也對疫情控管構成挑戰,台灣目前疫情的擴散便相當吻合此情況。依據「全國登革熱含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地理分布(2015/01/01 - 2015/09/09)」的統計,人口較少或普遍外移,還有都市化偏低的縣市在罹患登革熱的病例數上明顯較低。由於都市人口過度密集,且長時間在建築物中活動,而室內許多陰暗處正是登革熱病媒躲藏和繁衍的地點。此外,大城市商業活動頻繁,消費性垃圾累積速度過快,飲料或瓶瓶罐罐的容器或廢棄物自然成為病媒蚊滋生的絕佳場所。

保守估計,全球感染登革熱的病例人數超過3億,這代表疫情的全球擴散一直沒有被有效控制。提升病例個案的發現與追縱能力,還有強化臨床的醫療照護與管理,是目前預防感染及緩解登革熱致死率最務實可行的方法。此外,病媒的源頭控制十分重要,未完工建築場所的管理、廢棄輪胎的處置、室內外裝水容器的清潔、下水道系統的定期檢視等等,都是不能馬虎的防疫項目。這些工作雖然技術性不高,但相當耗費人力,民間一定要主動和政府配合,防疫方能見效,單靠衛生單位零星的視察與重點地區的藥劑噴灑,絕對無法抑制登革熱的擴散。

台灣本來就是登革熱的傳統疫區,自1870年以來陸續爆發過好幾次重大疫情,此次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數還正在不斷攀升。倘若接下來季節交替的天氣條件在溫度與溼度上利於病媒滋生,必對全台公衛安全造成衝擊。不同縣市的衛生機關必須要整合防疫資源並分享疫病資訊;中央政府需要積極主動與它國建立防疫的合作機制,避免來自疫區的人士或貨物入境,才不會讓目前的疫情繼續處於失控狀態。

國民信託迎向21世紀 草根環境運動全球開花

$
0
0
本報2015年9月14日英國,劍橋訊,許惠婷報導

第16屆國際國民信託大會上週於英國劍橋落幕,百餘名來自世界五大洲的與會代表齊聚當地素有辯論傳統的劍橋,進行了五天的交流討論。

國際國民信託大會主辦單位安排以「辯論」形式進行討論。攝影:許惠婷。
國際國民信託大會主辦單位安排以「辯論」形式進行討論。攝影:許惠婷。

國民信託是由民間發起的草根運動,今天的英國國民信託組織,就有超過400萬名會員和6萬名志工,支撐起這個龐大且歷史悠久組織的營運。1895年成立至今,120年來成功的保育經驗在國際上激發起國民信託運動,在世界多國深根發展,以在地化的樣貌面對各自的困境與挑戰。

發展至今日21世紀,雖然各國的保育狀況大不相同;面對許多普同的議題,卻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如孤島般置身事外。

古老莊園燒起生質能 具體行動滾動更大影響力

面對21世紀的挑戰,氣候變遷議題不意外地成為會議焦點之一,不過對英國國民信託而言,更重要的任務是從自身帶頭改變,進而影響大眾。

以會議場地之一的逸可沃思(Ickworth)莊園為例,為了在冬天維持建築物的溫暖,需要耗費大量能源,自從英國國民信託為逸可沃思改裝生質能源鍋爐,利用莊園裡的木材產生熱能之後,便達到了能源自足的目標。

除此之外,英國國民信託也積極發展替代能源、提升能源效率。受邀發表演講的英國環境記者兼作家喬治●蒙比爾特(George Monbiot)強調,為了因應氣候變遷所做的努力,都應該要對大眾詳加展示說明,以帶來更多影響及改變。他並鼓勵減少供應肉食,朝向蔬食方向邁進。

農業發展 有機農業與農地保存的未來

英國國民信託的Wimpole以有機方式飼養的稀有品種動物。攝影:許惠婷。
英國國民信託的Wimpole以有機方式飼養的稀有品種動物。攝影:許惠婷。

在全球人口增加的情況下,在地糧食生產、農業發展、農地保存,也是許多國際國民信託組織的會員團體投注心力關心的議題,許多組織並透過實際行動投入友善環境的農業生產。

會議期間,參與者也前往由英國國民信託管理的威姆波爾(Wimpole)牧場,這是一個專門飼養稀有品種的有機牧場,以符合動物福利、有機的標準,生產高品質的畜產品。

維京公牛(Viking Null)等稀有品種因為成長時間較長,約需一般品種的2~3倍時間,生產成本高,不受生產者歡迎。英國國民信託希望保存這些品種,作為教育場域開放大眾參觀,讓大人、小孩有機會更了解食物的來源;牧場在近年全面轉型成有機之後,也觀察到土壤、生物多樣性等多項指標的改善。

英國國民信託擁有並管理龐大物業的特色,也讓許多與會者相信,國民信託組織有能力更強力地倡議及行銷有機農業及產品。

除了在歐美蔚為潮流的有機農業,烏干達的代表提到了農業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聯,並強調原生品種以及反對基改作物的重要性;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代表則分享近期的農地保存運動,向國際說明農地流失的急迫情況。

地景保存與管理 擴大保育面積

田間的綠籬、海岸線都是英國傳統的地景,也是許多野生動物的家園;因此,國民信託不只保育物種、棲地,也注重地景的保存。

與會代表實地走訪威肯濕地,這也是英國最後一個天然內陸濕地,百年來由國民信託經營管理。近年來,國民信託以恢復因為農業目的被破壞的地景及棲地為目標,陸續購買威肯濕地周邊土地,希望讓濕地面積逐漸回復。

今年慶祝50週年的海神計畫,成功保護水資源以及海岸線的經驗,是英國國民信託最成功的計畫之一,吸引了各國代表的關注。

21世紀的改變 看清局勢善用當代工具

21世紀的志工服務型態也正在改變,人們期望更多元、更容易入門的志工服務機會;因此,國民信託必須有更好的志工管理技能,才能達到組織與志工互利、讓分工順暢運作的目標。21世紀的新科技也帶來許多新的挑戰與契機,加拿大國民信託利用群眾募資網站為受到威脅的燈塔的保存計畫募款,連結在地社區,也利用年輕人慣用的網路工具將保育議題更加廣為傳播。

英國國民信託則意識到科技與網路帶來的負面影響,當代的孩童在戶外玩耍、和大自然接觸的時間顯著減少,因此對生態環境更加疏離與陌生;為了扭轉這個趨勢,國民信託設計一系列的活動以及製作物,吸引孩子來到國民信託管理的物業,親近及體驗大自然。

蒙比爾特在演講中期許各國的國民信託組織放眼未來世代,以未來而非僅是當代的需求來決定行為方向,讓為期五天的會議在充滿振奮精神的氣氛下結束。

下一屆國際國民信託大會將移師亞洲,於2017年在印尼舉行,主題訂為文化保存與永續發展。

印尼透過傳統舞蹈邀請各國代表參與下一屆國際國民信託大會。攝影:許惠婷。
印尼透過傳統舞蹈邀請各國代表參與下一屆國際國民信託大會。攝影:許惠婷。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六輕空污許可證 環團質疑超發16倍 要求資訊公開

$
0
0
本報2015年9月14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台塑六輕持續提出擴廠案,但環評審查中各方所依據的空污數據總不盡相同,環署因而決議應先把「環評審查核可量」及「2012年7月許可量」釐清。今(14)日環署進行第三次研商會議,原本議程是澄清2012年7月雲林縣所核發許可量數據,但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等環團指出,雲林縣府2014年及2015年所核發的新許可量,早已超過環評審查核可量甚多,再談2012年舊數據意義不大。

台塑與雲林縣環保局皆認為數據正確沒有問題,環團則要求環保署應全面查察六輕所有許可證,並暫停六輕所有擴廠審查。由於雲林縣至今仍未公開許可證內容,導致各方資料來源跟解讀差異甚大,環團表已不信任雲林縣環保局,要求第三方公證單位或檢調介入。

環團希望雲林縣長對所核可的空污許可提出進一步說明。攝影:陳文姿。
環團希望雲林縣長對所核可的空污許可提出進一步說明。攝影:陳文姿。

許可證超發16倍? 數據解讀不同調

雖六輕五期擴廠計畫已於日前撤除,但台塑提出的四期擴廠計畫仍在環評審查中。討論過程中,六輕、雲林環保局、環署督察總隊、環保署空保處與民間團體所提出的空污數據總是兜不攏,於是環保署於258次環評大會決議,由五方共同釐清「環評審查核可量」及「2012年7月許可量」後再進行後續討論。

會議中,水資源聯盟發言人陳椒華拿出非官方管道所取得的空污排放許可證資料,並以六輕高吸水性樹脂廠(SAP廠)的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放為例,指出台塑資料未列出E329污染源。

此外,陳椒華指出,台塑資料顯示總排放量是8.16公噸/年,但環團資料卻顯示雲林縣對16種污染源的VOCs許可量都是8.16公噸/年,等於雲縣對SAP廠的VOCs單項排放就核可了146.88公噸/年之多,遠超過環評的許可值13.23公噸/年。

除VOCs數據兜不攏,環團也提出,六輕許可證未到期、又提前更新,許可證數據前後不一等問題,主席一度暫停會議以核對解讀數據。

雲林縣環保局副局長張喬維最後確認,16種污染源都經A301洗滌塔從P301排放,總排放量是每年8.16公噸,非146.88公噸。環保署空保處認為,可能是環團誤解資料庫數據,環團表示如果資料庫數據有誤,就應該公開許可證原始資料以供檢視。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所拿到的資料顯示,環保局已核可過量的空污許可。攝影:陳文姿。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所拿到的資料顯示,環保局已核可過量的空污許可。攝影:陳文姿。
左邊是台塑列出的污染源,年許可排放量是8.16公噸。攝影:陳文姿。
左邊是台塑列出的污染源,年許可排放量是8.16公噸。攝影:陳文姿。

雲縣許可證不公開  環團點名蘇治芬、李進勇涉違法  

陳椒華進一步指出,除了SAP廠的VOCs外,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許可量,及碳纖廠(CF廠),四碳廠(C4廠)的揮發性有機物VOCs許可證核發的量超過環評審查核可量,請雲林縣正式開記者會或發出新聞稿,一一澄清疑慮。

環團並指出,六輕五期的環評都還未通過,雲林縣卻超發許可量,等於五期不需通過環評就可以直接擴廠。前縣長蘇治芬及現任縣長李進勇恐涉及違法發放許可證,檢調應介入調查。

張喬維表示,如環署要求許可證資料,雲林縣府將會提供許可證。對於雲林縣至今仍不公開原始資料,水資源聯盟主任粘麗玉質疑,既是五方協商,資料不公開如何昭示公信。陳椒華表示,環團取到資料時,才知內容竟與原先認知差異甚大,簡直是騙局。

環團表示,已經無法信任雲林縣,希望環保署空保處能清查所有許可證資料再開會。

為擴建新廠  台塑談空污減量

今日環署審查原本討論重點是釐清「2012年7月許可量」,並討論台塑六輕四期擴建計畫第九次環境影響差異分析。雖然台塑方面已提出說明,不過因數據爭議,今日並未對擴建計畫有進一步的討論。

本案內容包括碳纖廠、高吸水性樹脂廠、四碳廠、聚氯乙烯廠及台塑旭彈性纖維廠五廠的擴建案。針對外界質疑,台塑是把原本的五期擴建計畫切割成小計畫,以環境差異的方式蒙混過關,台塑解釋,這些計畫加總起來只佔五期的10%,並非是五期的切割。

六輕五期涉及將部分內容以四期環差的方式闖關,台塑承諾會降低現有空污以換取擴建。攝影:陳文姿。
台塑承諾會降低現有空污以換取擴建。攝影:陳文姿。

此外,台塑表示,為了符合環保署「每增加1單位必須從現有排放量減少1.2個單位」的原則,台塑會利用「增加循環水量」、「焚化爐燃料改善」、「改善吸收塔內填充物」等方式降低現有空污排放。

不過,「要健康婆婆媽媽團」執行長顏淑女質疑,台塑有降低空污的方法,卻只在要擴廠時,才願意認真去施行。

數據爭議不斷 居民質疑數據

台西鄉鄉民吳日輝表示,一年內已五位親友因肺癌、肝癌相繼過世,他想問環保署與縣政府是否實際查核了這些數據?所有數據與健康風險,不是應由公權力主動審查?

環評委員認為,請第三方的公證單位來做為輔助證明,將有利於協商進行。由於現場雙方各執一詞無法達成共識,主席最後表示今日不進入結論,將再開會進行討論。

台西鄉民吳日輝控訴六輕罔顧居民健康。攝影:陳文姿。
台西鄉民吳日輝控訴六輕罔顧居民健康。攝影:陳文姿。

 

海藻做的可食用水瓶 獲歐盟永續競賽英國首獎

$
0
0
本報2015年9月15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可以吃的「水瓶」。圖片來源:Ooho!

今年全球瓶裝水銷量已達到2230億公升,而甫獲得歐洲永續發展企業競賽英國首獎,以海藻取代塑膠製作而成的「免洗」水瓶,或許能為寶特瓶過多的問題帶來一線曙光。

根據英國衛報報導,這種新型態的球形寶特瓶叫做「Ooho」,設計者稱之為「可以吃的水」,主要成份是氯化鈣和海藻衍生物海藻酸鈉,是可生物分解、衛生而且一個只要1英鎊(約新台幣50元)的好物。

設計者Pierre Paslier形容,Ooho用雙層膜包住水,有如「人工水果」。為了裝更多的水,膜較厚的大水球中又裝了許多小水球——就像柳丁的結構。

發展獎評審之一、英國能源與氣候變遷部科學與創新主任Ian Ellerington指出:「Ooho是可以廣泛應用於不同產品的優質替代包裝。減量塑膠包裝的潛力相當高。」Paslier則認為,寶特瓶有太多問題,包括分解所需的時間、生產所需的能量,以及人類越用越多的事實。

Ooho和Alchemie Technologie公司為紡織業設計的數位染料計量技術一起獲獎。數位染料計量技術讓衣服的染色過程類似工業噴墨印表機,取代目前大量使用化學藥劑、水和熱的浸泡式染色法。

兩間公司獲得氣候變遷知識創新體(Climate KIC)20,000英鎊的投資金額。氣候變遷知識創新體由歐洲理工學院創立,負責促進歐洲轉型永續經濟體。這兩間公司將一起晉級,與全歐洲的永續發展企業爭奪首獎。

投資人對乾淨科技的興趣越來越濃厚,2014年全球市場達到2050億英鎊(3100億美元),增加16%。今年六月,比爾蓋茲宣布將投資20億美元於創新再生能源科技。

另一項入圍的雲端軟體系統使國家電網可以付款讓人們不在高峰時間用電,與家庭熱水器、太陽能電池、電動車以及企業的備用電源等設備相容。開發者正與電動車公司Tesla合作,降低Tesla家用儲電池成本。

瓶裝水很方便,卻也製造出很多垃圾。圖片來源:10b travelling(CC BY-NC-ND 2.0)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盜採下一線生機:奇萊喜普鞋蘭開花結實大直擊!

$
0
0
作者:徐嘉君(林業試驗所)
奇萊喜普鞋蘭(C. macranthum)。攝影:徐嘉君
奇萊喜普鞋蘭(C. macranthum)。攝影:徐嘉君。

很多人第一眼看到拖鞋蘭時,常常會讚嘆造物主的巧思,驚嘆自然界竟然存在著如此精巧而帶點奇幻感的植物,台灣分布的拖鞋蘭是喜普鞋蘭屬(Cypripedium)的植物,拉丁屬名就是「愛神的拖鞋」之意,共有四種,分別是台灣喜普鞋蘭(C. formosanum)、寶島喜普鞋蘭(C. segawai)、奇萊喜普鞋蘭(C. macranthum)和小喜普鞋蘭(C. debile),前兩者是台灣的特有種。

艷麗蘭花 面臨人類盜採壓力威脅

喜普鞋蘭由於花朵碩大豔麗,具有高度觀賞價值,遭受極大的濫採壓力,此外棲地喪失與破碎化、也是喜普鞋蘭在台灣所面臨的威脅之一。

奇萊喜普鞋蘭是台灣分布海拔最高的物種,分布在清水大山、南湖、中央尖及北二段山區的石灰岩地形,除了南湖主峰區域有較穩定的族群以外,其它分布地點的族群幾乎都頻臨滅絕的危機。

筆者從2008年前便參與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研究案,開始追蹤南湖山區的喜普鞋蘭,想要藉由採集種子來復育這種稀有的蘭花,不過一直無法掌握正確的種子採集時機。

奇萊喜普鞋蘭種實。攝影:徐嘉君
奇萊喜普鞋蘭種實。攝影:徐嘉君

原因是蘭花,尤其是地生蘭,在種實完全成熟後,通常會產生抑制發芽的物質致使種子休眠,要打破休眠,可能藉由高山生育地的溫度變化,或跟蘭花共生的蘭菌,如果要藉由無菌播種繁殖,需要採集剛剛成熟又不至於太熟成的種子,此時抑制發芽的物質還沒有生成,比較容易發芽。

縮時攝影 解開奇萊喜普鞋蘭開花結實奧秘

由於南湖山區地處偏遠,很難掌握種子熟成的時機,加上根本沒有人記錄過她的開花週期,所以也無從推斷,我一直很想用攝影機記錄奇萊喜普的花期,不過之前請台大電機系的專家評估過,如果用衛星傳輸影像,不但維護跟架設很困難,經費也高得離譜。

利用縮時攝影機紀錄高山植物。攝影:徐嘉君
利用縮時攝影機紀錄高山植物。攝影:徐嘉君

拜科技進步所賜,近年來市面上普遍能買到價格低廉的縮時攝影機,也有研究人員開始用於紀錄高山植物物候,正中筆者下懷,心想,這不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研究方法嗎?

奇萊喜普鞋蘭約一公分高的新芽。攝影:徐嘉君
奇萊喜普鞋蘭約一公分高的新芽。攝影:徐嘉君

於是今年五月中花季伊始,筆者便上山架設相機,好不容易在生育地找到一些、露出來大約才一公分高的新芽,本想於二個月後上山收成,無奈今年夏天的颱風一個接著一個,好不容易在蘇迪勒颱風後找到機會上山,發現兩台相機都還好好的在原地! 檢視影片內容也都很完美,可說是老天保佑,以下便跟讀者分享奇萊喜普鞋蘭的開花結實大解密。

5月14日,剛放相機時只冒出約1公分的芽眼。攝影:徐嘉君
5月14日,剛放相機時只冒出約1公分的芽眼。攝影:徐嘉君
10天後,芽眼跟著花苞一起長大了!攝影:徐嘉君
10天後,芽眼跟著花苞一起長大了!攝影:徐嘉君
又過了快10天,露出紫色的花苞。攝影:徐嘉君
又過了快10天,露出紫色的花苞。攝影:徐嘉君
一周後盛開。攝影:徐嘉君
一周後盛開。攝影:徐嘉君
意外收穫!發現熊蜂幫奇萊喜普鞋蘭傳粉!。攝影:徐嘉君
意外收穫!發現熊蜂幫奇萊喜普鞋蘭傳粉!攝影:徐嘉君
花期差不多維持一週(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持續被蚱蜢攻擊)。攝影:徐嘉君
花期差不多維持一週(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持續被蚱蜢攻擊)。攝影:徐嘉君
花雖然被蚱蜢吃掉了,後方的子房仍然漸漸膨大。攝影:徐嘉君
花雖然被蚱蜢吃掉了,後方的子房仍然漸漸膨大。攝影:徐嘉君
一個半月後,可以看到有四個果實的樣子。攝影:徐嘉君
一個半月後,可以看到有四個果實的樣子。攝影:徐嘉君
中間那個果實,在7月30日早上11:05~11:35間消失,不知道發生何事?攝影:徐嘉君
中間那個果實,在7月30日早上11:05~11:35間消失,不知道發生何事?攝影:徐嘉君
然後遇到昌鴻颱風,最下方的果實變黃了。攝影:徐嘉君
然後遇到昌鴻颱風,最下方的果實變黃了。攝影:徐嘉君
蘇迪勒颱風第一天,還可以看到右方有兩顆果實。攝影:徐嘉君
蘇迪勒颱風第一天,還可以看到右方有兩顆果實。攝影:徐嘉君
8月26日當天,只剩下右上方的一個成熟果實。攝影:徐嘉君
8月26日當天,只剩下右上方的一個成熟果實。攝影:徐嘉君
影片裡的三株喜普,上山時看到的模樣,結了兩顆飽滿的種實,希望能成功在當地繁殖出一些後代。攝影:徐嘉君
影片裡的三株喜普,上山時看到的模樣,結了兩顆飽滿的種實,希望能成功在當地繁殖出一些後代。攝影:徐嘉君

最後我到訪的8月26日當天,只剩下右上方的一個成熟果實,其它的只看到變黃的果梗,猜想是沒受粉成功的果實,最後還是會萎黃消失這樣。

上面的影片就是這次收回來的縮時相機拍攝的,每30分鐘拍一張,不過解析度跟焦距都還有待改進,反正先有資料再說囉!

影片裡的三株喜普,上山時看到的模樣,結了兩顆飽滿的種實,希望能成功在當地繁殖出一些後代。

期以人工培植 復育野生數量 

喜普鞋蘭目前列為華盛頓公約附錄二的物種,所有產地國家皆禁止野生個體之自由買賣,然而即使目前非法出口的壓力減輕,喜普鞋蘭在台灣所遭受的採集壓力也並沒有降低,以台灣特有的寶島喜普鞋蘭為例,筆者於1996年於花蓮的天長古道山區巧遇了自日治時代以來未曾記錄過的、數量龐大約有數百株的穩定族群。

兩年後由於當時熱門的探險節目在拍攝時無意間入鏡,吸引了蘭花獵人前往大量採集,再加上其棲地天長斷崖近幾年來因為豪雨而大面積崩毀,數百株的族群目前竟然留存不到20株,可說是岌岌可危的物種;另一個慘痛的例子則發生在不久前的合歡山區,依然是因為電子媒體的拍攝,疑似造成目前所記錄到最大的野外台灣喜普鞋蘭族群(約有200株左右)的消失。

台灣本屬四種植物長期以來由於過度的採集及棲地破碎化效應,已成為瀕臨滅絕的珍貴植物,由於拖鞋蘭至今無法全面使用組織培養方式大量繁殖,精確的掌握現有稀少族群及生長物候,期望有一天能以人工培植的方式來降低野外族群的濫採壓力,是未來復育此明星物種的重要關鍵。

開挖黑琵夜棲地挨批 高市府:願調整施作範圍

$
0
0
本報2015年9月15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高雄市政府為興建茄萣1-4號道路而進行的茄萣濕地保育利用計畫,預計將1-1號道路南側整頓為公15濕地公園,待濕地公園完成後,1-4道路才動工興建。

不過,日前在地保育團體發現工務局養工處竟然在黑面琵鷺的夜棲地動工,挖掘土堤,他們要求立刻停工。上週高雄市議員張豐藤召開協調會,請養工處和在地團體包括茄萣生態文化協會、高雄鳥會和濕盟等進行現地會勘,會勘後決議調整施作範圍,土堤恢復原狀。

茄萣濕地黑面琵鷺夜棲濕地,遭養工處施工加蓋土堤。鄭和泰提供
茄萣濕地黑面琵鷺夜棲濕地,遭養工處施工加蓋土堤。照片提供:鄭和泰。

張豐藤表示,市議會上會期總質詢時,他曾就1-4道路工程質詢市長陳菊,當時副市長陳金德說,要將公15及槍樓附近的濕地先做好,讓黑面琵鷺來時轉往公15棲息。

挖深水池保護黑琵棲地?保育團體:黑琵喜歡淺水池

茄萣生態文化協會理事長鄭和泰指出,公15濕地公園的規劃是在1-1道路南側46公頃範圍,為何北面原來黑面琵鷺良好的棲息地也要動工?而且施工的金盾僑附近,正是黑琵夜棲地所在,環境、水文都非常良好,根本不需要去動它。

茄萣濕地保育利用計畫施工範圍。圖片提供:張豐藤
茄萣濕地保育利用計畫施工範圍。圖片提供:張豐藤。

養工處除了趕在10月黑琵來前,要將公15濕地做好,也同時在黑琵夜棲地挖深水池和做土堤,讓人質疑,是否要破壞原棲地,好讓黑琵轉往新完工的濕地公園?

養工處回應,目前挖水池處是為了蓄水和保護黑琵棲地,因此將原有的土堤加高,也可防止未來野狗進入。

鄭和泰認為,黑琵會選擇該處夜棲,是因為10月之後這裡的水比較淺,方便牠們覓食休息,並不需要太深的水池,水太深牠們反而不會過去。

現勘後,養工處同意將蓄水池西面靠近1-4計畫道路的土堤恢復原狀。

市府趕工為通路? 民團質疑環評開會不通知也未公告

然而養工處如此逕行施工卻不顧在地團體的態度,令高雄鳥會總幹事林昆海非常不滿。他表示,保育團體已針對1-4道路開發案的環評結論,提起行政訴訟,有關1-4道路的開發工程,應暫緩等候法院判決。

但是高雄市政府為盡快開通1-4道路,幾乎用趕工的方式進行茄萣濕地保育利用計畫,相關審查程序也不公開讓民眾參與。林昆海質疑,高雄市政府根本不在乎地方社團與生態團體的意見。

根據環保局的環評會議紀錄,茄萣濕地保育利用計畫總共召開了二次環評會議,並在第二次環評決議通過。

林昆海說,除了今年3月5日第一次環評有通知NGO到場提供意見,第二次在6月23日舉辦的環評審查,卻沒有通知任何在地團體,包括濕盟、鳥會,無人收到通知,事前也未上網公告。

記者上網查詢,環保局最後一次公告會議為4月29日,通知召開第37次環評會議。而6月23日審查茄萣濕地保育利用計畫的第38次環評會議,並未上網公告。

環保局承辦人員表示,因第38次會議為其新到任後接手,不清楚為何事前沒有公告,也未通知在地團體與會,不過當天確實沒有任何民間團體代表與會。

鄭和泰說,工務局提出的濕地保育利用計畫在第一次審查時,非常簡略,說明不清,也未提及在黑琵棲地動工的規劃。但是在修正計畫中,卻設計在黑琵夜棲地施作挖水池,當地團體根本不知道有這樣的規劃。在沒有通知NGO與會下通過這樣的環評決議,讓人質疑程序問題和市政府的心態。

濕盟:應盡速升格國家級重要濕地

台灣濕地保護聯盟秘書長謝宜臻表示,茄萣濕地每年有超過200隻黑面琵鷺渡冬,早已擁有國際級濕地的位階,但是目前仍屬地方級國家重要濕地,由高雄市政府管轄。她認為內政部營建署應加速把茄萣濕地升格為國家級濕地,交由中央管轄,並投入相關保育經費,以免黑琵棲地日益遭到破壞。

茄萣黑面琵鷺。圖片提供:茄萣生態文化協會
茄萣黑面琵鷺。照片提供:茄萣生態文化協會。

對於茄萣濕地何時可升格國家級重要濕地,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承辦人員表示,目前已請高雄市政府提送分析報告書,也委託特生中心進行相關調查,待資料收集完整後,就會提交審查委員會進行審核,目前相關工作都在進行中。

化石燃料燒光光 紐約、東京、台北將遭海水滅頂

$
0
0
本報2015年9月16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如果世界上可取得的化石燃料蘊藏全數燃燒殆盡,根據《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的新研究,將讓全球多座城市慘遭海水滅頂,其中包括倫敦、紐約、香港、東京等大都會城市。(編按:研究雖未提到台北市,然而比對研究結果與台北盆地的海拔高度,可發現台北也難逃被淹沒的命運。)

模擬倫敦鐵橋被淹沒的景象。圖片來源:chiaralily。(CC BY-NC 2.0)

化石燃料「消滅」全南極 10億人將遭滅頂

英國獨立報11日報導,科學家發現,燃燒所有煤、石油和天然氣藏量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其引起的暖化效應足以讓所有的南極冰蓋融化。

附帶的效應包括海平面上升達60公尺,淹沒全球超過10億人的住所。

「西南極冰蓋的融化可能已經無法停止。如果要讓東京、香港、上海、加爾各答、漢堡和紐約等城市延續,我們必須阻止東南極冰蓋融化。」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教授Anders Levermann說。

研究也發現,如果將剩下的化石燃料全部燃燒殆盡,將產生10兆噸的二氧化碳;只要碳排放量達到這10兆噸的6至8%,就會讓西南極冰蓋變得不穩定。

卡內基科學研究所學者Ken Caldeira說:「過去大部分的南極研究僅針對西南極冰蓋。我們的研究首次發現,煤、石油和天然氣的燃燒,對東南極冰蓋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如果要阻止南極融化,就不能繼續讓化石燃料燃燒進入大氣,否則將有超過10億人遭海水滅頂。」

依現在速度 150年內就燒完蘊藏量

不過Levermann認為,全球不太可能把所有化石燃料蘊藏都用完,但仍可能消耗相當可觀的量,進而顯著影響冰蓋。

「如果我們繼續以過去的消耗速度使用化石燃料,150年內將全數用罄。」

研究並未做出本世紀冰蓋將快速融化的預測,但發現接下來1000年的平均海平面上升速度約為每年3公分,1000年後將升高30公尺。

「畢竟推測溫度升高的房間內冰塊會融化,比推測融化速度要容易多了。」波茨坦研究所教授Ricarda Winkelmann說。


八成民眾關心氣候變遷 但行動……再緩緩?

$
0
0
八成民眾關心氣候變遷 僅四成願意積極行動
本報2015年9月16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極端氣候日益頻繁,「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溫室氣體」成了民眾日常生活必須面對的問題,今天外電報導更指出,若把化石燃料燒光,各大城市包括紐約、東京、台北將遭海水滅頂,但溫室氣體該怎麼減?又是誰該負責減量呢?根據今年全球同步進行的「氣候與能源世界公民高峰會」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八成民眾對氣候變遷表示非常關心,對各項減碳措施也普遍支持,但在行動上仍偏保守。

聯合國報告:控制全球升溫,急需改革能源與產業結構。繪圖:陳筱婷。

史上最大規模公民氣候變遷會議 

今年6月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秘書處及丹麥科技委員會等共同發起一場全球民間氣候會議「氣候與能源世界公民高峰會」,號召全球76國,近1萬公民出席,以公民審議的方式完成這項問卷。300位台灣公民也分別在台北台中台南加入這場會議。

根據會議結果,台灣跟全世界相近,有8成民眾非常關心氣候變遷,也支持低碳技術研發、補貼低碳能源等政策與停止化石燃料的探勘等方面等政策。但在行動力上,台灣民眾則有些卻步。僅4成民眾願不計代價避免溫度上升超過2℃,跟全球(63%)相比,比例偏低。

除此之外,國際間開始把節能減碳視為新生活的契機,認為節能有助於提升生活品質,但在台灣,仍擔憂生活品質會因此降低。

另一個值得觀察的現象是,目前國際間已經開始強調地方政府層級的計畫,也有高比例(48%)公民認為應由公民團體作為行動發起人,行動漸漸從傳統由上而下的治理,轉為由下往上改變。但台灣民眾仍傾向由政府負起主導責任(46%)。

由於這項問卷是針對公民,地方政府的態度並沒有辦法從問卷結果得知。不過,從台北、台中、台南三場的市長與副市長當天也都參與這場會議,從他們的談話中可知,仍有地方政府官員將能源視為國家政策,地方不能逾越中央,但也有地方首長已經主動出擊,提出地方型節能減碳的政策。

數據看台灣與世界

「氣候與能源世界公民高峰會」在各國採用一致的題目與討論標準,共包含5大議題共19道題目,僅就部分結果方析如下:

氣候變遷議題的關注度

無論是開發中國家[註]、已開發國家都有7至8成左右的參與者表示非常關切氣候變遷議題,2成表示關切。只有2%的民眾表示不關心。

[註]本文中對已開發國家的定義是指京都議定書附件一國家,開發中國家是指非附件一國家。

處理氣候變遷的急迫性

台灣有4成民眾認為應不計代價避免溫度上升超過兩度,54%則較為保留,認為可以先觀察情況再決定。

相較於全球6成願不計代價避免全球溫度上升,台灣民眾在採取行動方面相對保留。

對氣候變遷措施的想法

各國對應氣候變遷採取的相關措施(例如減碳規定、節能等)是否威脅到人類生活品質,或者,是一種生活型態轉型的契機?台灣與世界在這個問題上出現差異性。

全球2/3的參與者認同減碳措施可提升生活,但台灣則有過半(53%)的參與者認為這類措施會威脅生活品質。

氣候變遷行動的責任

誰該採取對抗氣候變遷呢的行動呢?台灣公民與世界出現微妙的差異。台灣普遍認為這應由政府主導,全球公民的意見則傾向由公民與民間共同負責。

碳稅

普遍來說,台灣與全球對碳稅的支持度頗高,只有不到1成的民眾反對碳稅,其他多認為可視情況徵收碳稅。

參與者背景

關於本次「氣候與能源世界公民高峰會」的與會者對國際氣候協定的了解程度,台灣民眾的背景知識略高於世界平均。

這次與會者的抽選方式是由民眾報名,再以台灣人口的性別、教育程度跟年紀比例為標準,抽籤選出與會名單,以期符合代表性。但從現有數據很難判定是台灣民眾對氣候議題的認識比較普及,還是報名者本身就是對國際氣候議題有高度興趣的族群。

結論

過往氣候議題的決定權總掌握在各國政府與政治人物的手中,今年底的巴黎氣候大會(COP21)主辦單位共同發起這次「氣候與能源世界公民高峰會」,會議結果將送入大會,代表世界公民參與氣候變遷議題不缺席。

20150606氣候與能源世界公民高峰會在台灣台北台中台南與世界同步進行。攝影:鄒敏惠、陳文姿。
2015.6.6氣候與能源世界公民高峰會在台灣與世界同步進行。攝影:鄒敏惠、陳文姿。

 

太巴塱拓墾紅糯米 部落轉型「先農業,後文化」

$
0
0
本報2015年9月16日花蓮訊,公民記者謝宗璋報導

色澤鮮艷、香味濃郁的紅糯米,是台灣唯一產地太巴塱部落的特產,在去年成立的產銷班擴大面積栽植的努力下,昔日產量稀少、僅在重大慶典上桌的珍饈,今年收成有兩萬斤。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執行長蕭明山表示,待銷售打下經濟基礎,將為部落轉型鋪路,帶動產業也保存文化。

色香味美的紅糯米是部落珍饈,如今也是極具特色的農產。攝影:謝宗璋。
色香味美的紅糯米是部落珍饈,如今也是極具特色的農產。攝影:謝宗璋。

位於花蓮縣光復鄉的太巴塱部落,為全台灣腹地最大、人口最稠密的阿美族聚落。早期來此拓墾的漢人,見土壤肥沃、稻米收成豐厚,遂將太巴塱稱為「富田」。

蕭明山指出,太巴塱除有位於北回歸線附近的地理優勢,土壤為海岸山脈沖積壤土,係屬泥質黑土,黏度重且富有多種微量元素。東有海岸山脈攔截多變的海象氣候,其中山勢較低處則挾入太平洋水氣,西邊的中央山脈作為天然屏障,形成大陸型氣候,因此農作物栽植種類繁多、物產豐饒。

太巴塱部落青年蕭明山相信,紅糯米是部落轉型的契機。攝影:謝宗璋。
太巴塱部落青年蕭明山相信,紅糯米是部落轉型的契機。攝影:謝宗璋。

紅糯米飯口感Q軟緊實,富含維他命A、維他命E、鐵質及蛋白質等營養素均高於一般白米,是療養及產後的滋補聖品,也是一種香米,蕭明山說:「一家煮紅糯米,全部落都聞得到香味。」族人稱為「找到的米」,因為他們認為,太巴塱就是孕育紅糯米的最佳產地,別處找不著。

集太巴塱部落的生產、生態、生活於一身的紅糯米,多年前被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正式選定為部落代表產品,而後在蕭明山的倡導、水土保持局農村再生計畫的經費挹注下,去年底正式成立「太巴塱紅糯米產銷班」,借助多位族裡農友之力,在十甲田地種下有機、無毒紅糯米,其中一半為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授權的純化品種「花蓮22號」,擴大栽種面積、增加產量,建立品牌。

「就像金門釀酒的產值多到足以回饋社區,我們相信唯有推動具有競爭力的獨特產業,才能促進部落轉型、吸引遊客駐足,更重要的是,部落有了工作機會,族人願意洄游,各種產業才會發達、文化才得以保存。」

蕭明山表示,多年來協會不斷尋找具代表性、可以產業化的部落文化,但樂舞、木雕與陶藝都推動不易、難在市場勝出。後來他們發現,何不集中火力,活化部落數百年來種植的原生特有種紅糯米?

「先農業,後文化」的轉型策略,是太巴塱部落選擇走的路,但卻篳路藍縷。紅糯米「難種、難收」的特性,昔日農家多半不敢大面積栽植,因為稻稈長,遇風襲易倒臥,收成不穩;收割時,由於芒長易相纏,使割稻機輸送帶運轉困難,提高烘乾難度。如何擴大面積、收成足以銷售的產量,在在考驗他們。

今年1、2月在耆老祝禱下開始插秧,但秧苗芒長、不易分櫱,讓播種機無法順暢運作,他們只好機具與人力並進,避免運轉輪卡住,好不容易完成10甲地,還得再由人工點播一遍。

在太巴塱紅糯米產銷班員齊心努力下,紅糯米初熟待收。(提供:太巴塱紅糯米產銷班)
在太巴塱紅糯米產銷班員齊心努力下,紅糯米初熟待收。照片提供:太巴塱紅糯米產銷班。

紅糯米植株較一般稻米高,約有170公分,若遇強風吹襲倒臥將血本無歸,但由於紅糯米不需施太多肥料,自會適應環境,在土壤中吸收所需營養,抗病、抗蟲效果也較一般稻米佳。因此蕭明山只在初期加入有機肥,後期就任其自然生長,後來平均高度就成功控制在約140公分,減少倒臥情形。「你撒什麼肥料它就吃什麼,所以施肥要非常小心,還好今年種植期間未遇大風大雨。」

克服「難種」,還有「難收」的問題接踵而至。6月底收成時面臨無人願意收割的窘境,因紅糯米芒長易卡在收割機裡。後來他們發現可以減少稻芒與機器輸送帶的摩擦,於是烘乾稻作以減少水分,更把握水氣較少的早上10點至下午2點之間盡速收割。一直到後來的烘乾、出倉等,全都由他們親力親為,雖然費工費時,但豐碩的收成,與族人分享喜悅,共同感謝祖靈厚賞。

為帶動部落各項產業發展、吸引族人返鄉就業,蕭明山指出紅糯米必須「地產地銷」,因此協會在部落打造「太巴塱紅糯米生活館」,作為遊客進入部落觀光的門戶,推出半日遊套裝行程,結合傳統美食、文化導覽、農事體驗、藝品手作等,更積極研發紅糯米加工品,如釀酒、製成麵皮、生菜沙拉,也商請台灣觀光學院研發12道特色料理。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砍林沒讓我們富起來」 雲南彝族小村莊 走向綠色轉型

$
0
0
【兩岸環境交流──從水之源看水資源,系列報導2】
本報2015年9月16雲南訊,詹嘉紋報導

距離熱門觀光景點麗江古鎮20公里,位於長江上游、雲南高原濕地保護區拉市海山上的波多羅彝族村,是個海拔3000多公尺的美麗高山村落。

雲南波多羅村。攝影:詹嘉紋。
雲南波多羅村。攝影:詹嘉紋。

然而,沒電、道路不通、孩子沒錢上學、每年還有半年時間缺糧,造成小村子黑暗過去的主因之一,便是以砍伐森林換取金錢的謀生模式。曾經,村民們以為自己及兒孫們一輩子得在貧苦的輪迴中掙紮,但現在的波多羅村發展出多元產業,每年人均收入可達台幣1萬~1萬5千元。究竟他們是如何翻轉命運?

15日,「兩岸永續水資源交流團」從雲南束河古鎮出發,實際走訪波多羅村。通往小村的路況並不好,隨時可見因雨水沖刷,而龜裂流失的路面,加上遍佈的大小石塊,一般汽車難以行駛。

昔日森林守護者成伐林者  波多羅的哀愁  

波多羅村地理位置示意圖。
波多羅村地理位置示意圖。

而這條顛簸處處的道路,卻藏著赫赫有名的「茶馬古道」(註)。位於古帕覺和阿則雄吉古兩山的山坳處的波多羅村,是古道上的重要關口。

十多年來,協助、陪伴波多羅村走過漫漫長夜的中國環境NGO「綠色流域」、社區發展計畫負責人孫敏表示,在當地較強勢的納西族傳統裡,破壞森林會引來災難、威脅當下生活,保護森林的習慣法非常嚴厲。當波多羅村人在納西族同意下,得到定居於此地的許可,便也同時肩負起保障過往商隊安全、照護地界內森林的任務。

但1960年代中國政府推動「大三線建設」,其中國營的「森工企業」大舉入侵西部河流上游。波多羅山下的龍蟠,成為金沙江上最大的木材推漂站,重型卡車夜以繼日地把砍倒的大樹倒入江中,業內術語稱「下麵條」。

1980年代後,此景蔓延成了「全民大砍樹」,波多羅也捲入此風潮,村裡靠伐木維持開支,但一棵木料步行一天扛到市場上,卻只能換取勉強餬口的金錢。但十幾年內大量伐木的負面效應不計其數,其反饋來得快且劇烈。

孫敏解釋,原本波多羅牲口都躲在原始林下避冬,樹砍光後,一到冬天,牛羊不是凍死就是病死。而原本四季常流的山泉水,流量從三尺寬退化至剩碗口粗。此外土壤肥力也下降了,蟲災、風災、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更每每重創村莊。

美麗的波多羅山路即景。攝影:詹嘉紋。
美麗的波多羅山路即景攝影:詹嘉紋。

直至1998年爆發長江大洪水,西南山地、江漢平原及數千公里的沿江兩岸損失慘重。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朱鎔基隨後頒佈長江中上游天然林禁伐令。波多羅村頓失經濟來源,陷入更加貧困的泥淖。

顧好森林才是生活的保證  參與式發展改變人心

「不能砍樹了,怎麼活?」大約在這個時期,綠色流域主任于曉剛進入村子,帶領村民進行參與式農村需求評估(PRA),培訓他們自主思考、自我管理決定要怎麼做才能促進村子最大利益。波多羅全村共同回憶、整理出村莊生態變遷史,一起分析貧困原因、思索未來如何走下去。

于曉剛強調,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必須確保村民的生活權益。」因此在過程中,先讓村民聚焦於最想要的生活需求,包括改善交通和照明條件、培訓多樣化種植知識、好好供孩子讀書等是非常重要的。之後大夥兒進一步分析村莊困境、共商如何解決問題,明白了守護自然資源與自身生活具高度依存性。

位於古帕覺和阿則雄吉古兩山的山坳處的波多羅村。攝影:詹嘉紋。
位於古帕覺和阿則雄吉古兩山的山坳處的波多羅村攝影:詹嘉紋。

「他們知道砍樹也沒讓生活變得更富」孫敏表示,事實上,村民體認到自己是伐林最終的受害者,有森林才有持續發展的可能。因此當時全村集體規定:在未來五年內,不砍伐活樹。

此外,村民還制定了保護生態環境的規定、設定保護目標,包括保護石灰岩森林和大樹杜鵑林、保護獼猴等野生動物,不許打獵、捕鳥;保護稀有藥材品種,資源豐富的藥材可允許有控制地開發等。

而為了落實監督制度,2003年,村裡的25個小家庭投票選出了「流域管理小組」,成員共五人,要砍樹建房或維修房子,需向流域小組申請,經審查後決定。若真要砍樹建房也有規定,例如水源地、泥石流危險區禁伐;利用時需採間伐,不能成片砍、浪費;若砍樹販賣則罰款十倍。

「現在,我們覺得砍任何一棵樹都是不可能的,已經完全沒有砍樹賣錢的人。」流域管理小組組長劉正偉說。

擺脫貧困  波多羅的綠色發展之路

波多羅村民的發展願景是脫離貧困、保持傳統和傳承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十幾年來,在流域小組及全體村民的團結努力下,推動了多項改變計畫。除了守護著2萬畝水源林;交通問題由政府和樂施會資助、村民打造的23里公路,縮短了山上山下時程。

德國政府援助的太陽能光電系統,供應全村用電。攝影:詹嘉紋。
德國政府援助的太陽能光電系統,供應全村用電攝影:詹嘉紋。

2004年德國政府援助,在此安裝了太陽能電站,供應全村電力及熱水。原本只栽種馬鈴薯和秋油菜等價廉糧食作物,也開始種起市場價格較高的中藥材,土地產值提高了五至十倍;而優美的高山景致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也讓村民自2014年起開始推廣生態旅遊;用水則從原需徒步行走40~50分鐘至水源地取水,變成家戶接了水龍頭,將山泉水引至家中。

雖開通但路況仍不好的聯外公路。攝影:詹嘉紋。
雖開通但路況仍不好的聯外公路。攝影:詹嘉紋。

今年,村民則種植起新的經濟作物:原產於南美安第斯山脈的瑪卡(maca)。據說有抗疲勞、改善睡眠、抗更年期,活躍生育,增強記憶等功效,市場價格水漲船高。但因終究是外來種,育苗階段總是生蟲。而一畝馬卡苗要價台幣3000元,村民看見小苗生蟲無不心疼,便依照山下人教的方法,買來便宜農藥就灑。

孫敏表示,在水源保護區用農藥對土壤、水源的毒害尤須避免,而噴藥也傷害村民健康。因此鼓勵村民組成生態種植小組、去培訓上課,但到現在僅10戶參加,還有其他20幾戶沒加入。

于曉剛。孫敏(站立者)
于曉剛(圖片說明)。攝影:(人名)。圖片來源:(網站或單位)。(授權方式)

孫敏說,不強迫大家馬上認同,只能持續溝通,若生態種植的瑪卡價錢好,其他村民就會比較有信心跟進。最後還是希望讓生態種植的作物成為波多羅的品牌。不過對此,綠色流域不會多加干涉下指導棋,能不能達成得看村民們能否自己凝聚共識。

雖已脫離最貧困村子的狀態,但未來波多羅仍會不斷面臨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拉扯,前頭的路,還需靠社區自我管理能力和凝聚力慢慢摸索前行。

茶馬古道會經過波多羅村,祖輩村人曾肩負守護過路商旅的任務。攝影:詹嘉紋。
茶馬古道會經過波多羅村,祖輩村人曾肩負守護過路商旅的任務。攝影:詹嘉紋。

※ 註:茶馬古道從麗江出發,穿過拉市海,翻過埡口進入西藏,遠至印度、尼泊爾。是雲南和藏區的商人以馬易茶,以茶易鹽,交換滇藏商品的重要往來通道。

環境公益信託實務課:自然谷信託移轉

$
0
0
作者:溫于璇、孫秀如(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中心)

國內第一起環境公益信託「環境保護公益信託自然谷環境教育基地」由荒野保護協會擔任受託人,並於2011年6月經由環保署正式許可通過。但經過三年的營運,荒野保護協會經過幾次協調,在調和委託人和整個團隊的意願與定位後,決議荒野保護協會已執行完成階段性任務,故將自然谷信託移轉至長期推動環境信託概念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之下(陳俊霖,2014)。

自然谷。圖片提供:道法自然生態探索團隊

公益信託執行單位──受託人角色,從荒野保護協會移轉至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此一移轉實務操作過程中,有許多事項需要注意與思考,因為是台灣第一起環境公益信託,且為「事務經營型」的公益信託,許多執行細節都從一片空白中建立基礎,本文將藉由整理移轉交接歷程,為未來接續而起的公益信託留下實務操作的經驗。

挑戰:是移轉還是消滅?

由於當初荒野保護協會所簽訂之公益信託契約(以下稱原契約),是以「簽訂三年」為信託期間,且「公益信託之信託期間屆滿時,除任一方於期間屆滿三個月前以書面通知他方不再展延外,信託契約期間自動延展三年,再屆滿時亦同」。然而其契約中「信託終止信託財產之歸屬」載名「本公益信託消滅時,信託財產應即歸還予甲方(即原地主)或甲方之繼承人」。然這項條款雖未違反台灣的公益信託法,但與本會長期推動以「環境公益信託」做為環境「恆久保存」的理念有所不同。因此,當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以下稱環資會)有意擔任受託人時,此有年限的契約該如何移轉,若不承接此有年限設定的契約,那此信託究竟是移轉或是消滅?

解方:移轉後重新簽定新契約

若依據原契約之方式,當公益信託消滅後資產歸還給原地主後,環資會再與地主簽訂契約,關於「公益信託消滅後資產歸還給原地主或其繼承人」此一條款,我們擔心此一模式建立後,可能會導致未來其它公益信託簽訂時循此一先例,讓公益信託存續期間成為避稅的可能,且無法永續其「公益性」。為避免此一效應的產生,我們也徵詢信託商業同業公會其他公益信託實務作法,然目前台灣尚無公益信託消滅之情況發生,故無案例可供參考。因此在與律師及相關學者的討論之下,最佳處理方式為原契約續存的情況下進行「受託人變更」,新受託人進行「契約更改」,讓自然谷公益信託得以續存只是受託人移轉。

自然谷一景。圖片提供:道法自然生態探索團隊

新契約:回歸法制之下的永久託付與承擔

如何修訂新契約,則是另一挑戰。與原地主有初步共識的情況下,環資會與恩典法律事務所律師討論契約修訂內容,主要修改方向以英國國民信託組織為借鏡,朝「for ever, for everyone」的精神,以「永續續存」為主;另外秉持環資會的核心價值──資訊公開,在不違反個資法的情況下,公開此公益信託契約;而信託消滅時,財產不再歸還至委託人,而是依據信託法第79條辦理*。然而在新契約申請時一度面臨主管機關無法同意「公益信託之永久契約」,但在積極爭取,及環保署徵詢法規會、法務部的意見之下,最終同意以「永久契約」申請許可通過,開創環境公益信託的永續之路。

此外,面對外界對「永久契約」的不安全感,多數是擔心受託人若無法好好管理信託資產,那該怎麼辦?但其實「公益信託」的永久契約比直接「捐地」給組織團體是有更多的保障,因為公益信託契約需載明契約消滅之原因及處理方式,此條款反而保障了信託資產可受法律的保護。

「環境公益信託」是環境棲地守護的途徑之一,期待後續台灣可出現更多民間自發性永久守護環境的信託行動與案例。

註1:信託法第79條:公益信託關係消滅,而無信託行為所訂信託財產歸屬權利人時,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得為類似之目的,使信託關係存續,或使信託財產移轉於有類似目的之公益法人或公益信託。

 

堅持「氣候正義」與「2℃全球總目標」的台灣國家減碳路徑

$
0
0
作者:高志文

台灣環境外交突破,環保署長魏國彥9月9日在德國會演說台灣氣候變遷努力,並宣布兩週內將宣布「國家自主減排貢獻 」(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INDCs)為全球氣候變遷貢獻心力。台灣需節能減碳到何種程度,才叫對全球變遷貢獻出心力?


工業煙囪排放溫室氣體。圖片來源:Ian Britton(CC BY-NC 2.0)

因台灣減碳目標已入法,有約束力,台灣即將對國際宣布地的INDCs 事實上可以去掉其中的 I,即Intended(打算的,並未有法律約束力),成為NDCs:國家堅決貢獻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台灣的NDC必須與避免地球墜入氣候懸崖所需的減排一致 ──即全球溫度不增超過2℃,大氣CO2濃度不超過450 ppm的全球總目標。為達此目標,各國必須在2050年減少50-80%的碳排。若我們「有幸」達成此目標,全球有近七成機率避免掉入不可逆、永久性氣候大災難。雖部分氣候學者仍認為全球2℃目標依然太危險,倡議以1.5℃來限制全球碳排。

但目前2℃都被認為難度極高,氣候學界共識認為必須減量與調適並行,力守2℃並進行大量調適工作,如極端氣候造成的豪降雨與洪水,登革熱病媒蚊增生、海平面上升及糧食價格飆漲等氣候危機,都是台灣已經,也必將持續面對的國土安全及健康挑戰,這全賴調適工作將傷害降到最低。

氣候學界在各國減碳責任上有一個「緊縮與聚合」理論(Contraction and Convergence, C&C)。簡單說,各國至今排放到大氣的溫室氣體總量與其經濟發展早晚有高度相關,富裕國家普遍累積了較高的歷史人均排放(historical accumulated emissions per capita)。

C&C理論認為高排碳國,如台灣與OECD國家必須快速降低碳排放量;中低度發展國家,很多歷史人均排碳甚至不到台灣的1/5至1/10,則允許適度增加排碳,在全球不增2℃的大前提下,對全球所剩約一兆噸可允許排碳量(one trillion tons allowable emissions)進行分配。

根據C&C,約在2035年,各國自1990年以來累積的人均碳排量必須趨一致(convergence聚合),以達到全球氣候正義(Climate Justice)臨界點 - 即各國歷史累積人均碳排放達到一致。而台灣到2035年需減高達60%,以達到全球趨同的3到4噸人均年碳排。

立院今年通過溫減法,台灣2030將減碳22%(入法為2050年減50%),這約落入全球2℃目標的低標區。但若按單位減碳困難度(成本)遞增通則,台灣到2030應減25-30%所謂low hanging fruits(低果易摘先摘原理),不應完全是同斜率等比減量。因此,台灣向全球宣示的INDCs應是2030年減碳達25-30%,並竭盡所能以30%為減量國家目標。這樣的INDCs不僅符合溫減法2050目標,更將讓台灣成為亞洲最具減碳野心的國家,超越中、韓、日等國目前所遞交的INDCs目標。


各主要國家根據「緊縮與聚合」理論(Contraction and Convergence, C&C)的減碳路徑。在全球碳排放不導致大氣溫度升溫超過2℃,並達到全球各國歷史累積人均碳排放趨同的條件下的減碳路徑。以台灣年人均排碳約10噸來估算,到2035年台灣必須減下6-70%,以達到全球趨同約3-4噸人均年排放。圖片取自 Gignac & Matthews, 2015:Allocating a 2 °C cumulative carbon budget to countrie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Volume 10, Number 7.


2013年全球主要國家人均碳排放。

國際新氣候俱樂部Club 2℃ Below呼之欲出:台灣重返國際氣候合作機制的機會

過去20多年UN氣候會談,由近兩百會員國,多邊完全參與及最低共識協商模式為人詬病許久。因協商最後總出現「最低公分母限制」(lowest common denominator constraints),即若少數國家有心阻擋一個有野心的減量協議,大會就只能通過最低減量(minimal abatement)結論,乃至於從京都協議以來,所有氣候會談始終無法達成阻止地球繼續暖化,步向氣候大悲劇的不歸路。

有鑑於此,近年來成立一個由減碳最優國、都市及跨國企業所組成的氣候合作第二軌道聲浪很大(可稱「兩度C以下氣候俱樂部」Club 2℃ below)。這個Club 2℃ below將不限於主權國家,會員以是否承諾減碳路徑與2℃全球總目標相符來決定,以跳脫UNFCCC最低減碳共識的結構困境。Club 2℃ below主張透過國際貿易手段,對非會員施以氣候經濟制裁,如開徵「氣候變遷進口稅」,會員間則享有國際貿易上「氣候最惠國待遇」,以深化會員間綠色經濟合作及節能減碳技術開發轉移。這將減少UNFCCC最大結構破綻,經濟學所謂「搭便車」(Free Riding)負面效應,即一些減碳消極國,在享受積極減碳國對減緩氣候變遷的貢獻,持續接受國際援助,卻從不需面對消極減碳的政治與經濟制裁後果。

在此全球新氣候秩序(New Climate Change Order)形成過程中,台灣必須承諾一個具野心的國家減碳路徑,以便加入此新氣候俱樂部,一掃過去被排除在UNFCCC外,無法進行全面性國際氣候合作的巨大國家困境。筆者因此建議一個「2030年超級綠色大三元」:Triple 30 by 2030國家減碳路徑,在年底巴黎氣候會談前,讓全球與國際綠能市場知道,台灣邁向綠能發展世紀的堅定決心。

台灣的綠色超級大三元INDCs,到2030年時(以2005年為基準):

  •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25-30%,盡最大努力達30%
  • 增加再生能源發電量到30%
  • 提升能源使用效率30%


台灣、中國與歐盟之2030國家自主減碳承諾。圖片來源:高志文

目前各部會在從技術面由下而上檢視國家排碳基線情境,彙整我國住商、工業、交通、能源等部門的減碳潛力,並確認技術與社會可行性,特別國內有無核家園目標與減碳的雙重挑戰,困難程度可想而知。但INDCs在歐盟等國家本質上是由上至下,設定實現氣候正義與避免全球增溫2℃下的國家中長程減量目標,使其成為無可迴避的國家責任,再透過深化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尋求技術與產業轉型突破,集合全球進步力量共同達成這目前看似不可能的節能減碳目標,台灣需正視起新國際氣候秩序的形成。

台灣尚未宣布INDCs,依今年通過「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按2050年減碳50%線性來看,2030將減碳約22%。但若按單位減碳困難度(成本)漸增的通則,在溫減法實施至2030年,台灣應先減下25-30%所謂的low hanging fruits (即低果易摘先摘原理)。台灣向國際社會宣示25-30%減碳,並竭盡可能達到30%減量的INDCs,將讓台灣超越中、韓與日本,成為亞洲最具減碳野心的國家。

上個月蘇樂迪颱風之後,所謂可對抗百年一遇洪泛的環河北路堤坊險遭越堤,烏來險遭滅村,極端氣候只會更頻繁、更嚴峻,我們準備好了嗎?未來我們經得起未來子孫對我們面對當前危機回應的質問嗎? 登革熱全球蔓延,台南也成為全球氣候變遷立即受害者? 我們覺悟了嗎?

不基改除蟲害 「蝙蝠玉米」產值上看百億台幣

$
0
0
本報2015年9月17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看到成群的蝙蝠飛過害蟲肆虐的玉米田,農民該感到惜「蝠」了!根據美國一項新研究,受到蝙蝠保護的玉米,不僅可以減少一半的蟲害,真菌感染的機率也大幅降低,至少替農民帶來10億美元(約新台幣324億元)以上的整體收入。

Bernard DUPONT
除了除蟲害,蝙蝠也是重要的授粉動物。圖片來源:Bernard DUPONTCC BY-SA 2.0

蝙蝠來光顧 玉米受損程度減五成

研究人員在2013至2014年間,正值美國南伊利諾州玉米生長季的時候,於夜間將400平方公尺大小的玉米田以網子完全圍住,排除覓食蝙蝠的影響因素,創下科學界首例。

到了白天,圍住玉米田的網子就會收起,讓農民與食蟲性的鳥兒進入。

研究團隊將分析鎖定在棉鈴蟲對玉米造成的損害。結果顯示,蝙蝠掠食棉鈴蟲的所在,玉米核受棉鈴蟲損害的程度即減少56%。研究者因此認為,玉米損害的減少可歸功於蝙蝠。

研究成果於14日發表於《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不用靠基改 農民每公頃多賺256元

啃食玉米的棉鈴蟲,是紅蝙蝠的獵食對象。圖片來源:Wildreturn。(CC BY 2.0)

棉鈴蟲是一種蛾(Helicoverpa zea)的幼蟲,會破壞玉米,廣布於世界各地,也是北美東部紅蝙蝠(Lasiurus borealis)的獵物之一。

雖然全美84%的玉米為基因改造玉米,能在殺蟲劑的輔助之下抵抗棉鈴蟲,但研究團隊表示,實驗栽種的玉米並未經過如此的基改程序,並且全世界68%的玉米也不是基改玉米。

根據研究結果,整體而言,蝙蝠可增加玉米產量1.4%。以目前的玉米價格計算,每公頃約可產生7.88美元(約新台幣256元)的價差,全世界等於可增加10億美元(約新台幣350億元)的價值。

蝙蝠:生物多樣性的關鍵

研究團隊並未估計蝙蝠對於受同樣病蟲害的其他作物的效果,例如棉花和大豆。不過研究結果卻出現意外的收穫:受蝙蝠保護的玉米,穗真菌感染情況較少,伏馬菌素(fumonisin)濃度也較低。真菌產生的伏馬菌毒素,是家畜健康的一大威脅,也大大減少了作物的價值。

在全球,蝙蝠面臨許多生存威脅。根據研究,平均每年就有2.4種授粉鳥類和哺乳類物種,又往滅絕更靠近了一步。

研究人員認為,身為昆蟲的掠食者,在玉米主宰的經濟型態,蝙蝠扮演重要角色,也是保存生物多樣性的關鍵之一。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舊大樓改成「鑽石級」綠建築 台達公開企業本部「綠秘密」

$
0
0
本報2015年9月17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走入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的台達電企業本部瑞光大樓,這棟完工啟用16年、卻可取得「鑽石級」綠建築標章的大樓內,要一眼找到它的「綠」秘密並不容易。倒是在大廳中有座寬敞明亮的樓梯,西裝筆挺的貴客正魚貫地步下樓梯。「多走樓梯少搭電梯,節能減碳愛護地球」的口號,在以節能研發著稱的台達電企業中,似乎是件自然的事。

台達電瑞光大廳的樓梯使用便利,使用頻率也大為提升。攝影:陳文姿。
台達電瑞光大廳的樓梯使用便利,使用頻率也大為提升。攝影:陳文姿。

瑞光大樓在1999年落成時,台灣的綠建築標章才正起步,台達電從2011年起展開一連串節能改造計畫,2014年完成並取得既有建築改善類的「鑽石級」綠建築。改善前總耗能量為2,194,298kWh/yr,改善後為1,176,169 kWh/yr,節碳效益與同級建物相比,高達51.75%。

舊建築也能節能減碳的秘密在哪?跟隨著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副秘書長孫振義的腳步,記者深入台達電內部一探究竟,並發現台達電的「綠」並不僅於建築工程,而是擴及企業文化。

大廳的秘密

挑高九層樓高的中庭大廳是國內外商業人士進出的必經之路,光線柔和地落入總部大樓內。孫振義指向天井的窗戶,他解釋一般人以為自然採光是愈多愈好,但熱能也伴隨著光線進入,反而加重空調負荷。節能改造時經過計算,天窗從原先的16扇減為4扇,反而達到最佳省電效益。

台達電瑞光大樓將天井窗戶減少12扇,省電效益更佳。攝影:陳文姿。
台達電瑞光大樓將天井窗戶減少12扇,省電效益更佳。攝影:陳文姿。

而大廳與二樓間的樓梯也是改建後才有的設計,孫振義表示,傳統大樓樓梯總隱身在陰暗的角落,大眾使用意願不高,將樓梯移到大廳後,既明亮又便利。雖沒有大改造,但小小一座樓梯吸引不少人使用,達到不少省電效果。

藏身屋頂與機房的秘密

但說到搭電梯消耗電能,但在台達電卻有個例外。原因在於台達電在電梯機房加裝了電梯能源回充裝置,將電梯下樓時煞車所產生之電力接回電網,愈多人下樓可以回沖的能源就愈多。台達電的工程師強調,這項技術只需簡單的設備,安裝跟裝置成本低,四座電梯一年可省下一萬多度電,是個節能的好生意。

台達電在電梯加裝了電梯能源回充裝置,搭電梯也可以發電。攝影:陳文姿。
台達電在電梯加裝了電梯能源回充裝置,搭電梯也可以發電。攝影:陳文姿。

而綠建築的生態指標,可以在一樓花園跟頂樓屋頂看到,同時,綠屋頂也有助於降低大樓吸熱。在大樓屋頂同時也可看到空調冷卻水塔,空調佔整棟大樓最多的耗電量,台達電採用變頻控制改善空調效能,減碳效益佔15.74%。

發現舊建築的節能潛力

水資源方面,台達電設置簡易雨水貯存裝置供澆灌用;照明則以測光器測量的照度調整燈具數量,並採分區控制照明,確實關燈等策略。小小的照明計畫卻立下大功,竟佔減碳效益的35.26%之多。

從完成節能工程至今已經超過一年,實測成果證明已達到預期效能。台達電的節能改造經費約700萬元,成果直接反映在電費上。台達電企業信息部經理王峻宏表示,現今電價便宜,預計要5年才能回收成本。

節能是一條不停歇的路

在不影響企業運作與原本建築結構的前提下,台達電卻達成可觀的成果,吸引不少人前來取經。但台達電的節能計畫並未因拿到綠建築標章而停歇。

由於各部門與樓層用電資料獨立,耗電來源無所遁形,台達繼續將節能的目標指向耗能較多的資訊中心(Data Center)與展示空間,並定期統計各部門用電統計資料,提醒員工注意節能。

了解耗電來源,更能確實節電。攝影:陳文姿。
了解耗電來源,更能確實節電。攝影:陳文姿。

王峻宏笑說,收到用電數字才注意到自己的部門經常忘記關掉電源,所以現在不僅會互相提醒關,也安排值日生負責公用事務機器電源。

雖然台達電的優勢在公司本身就製造相關設備,內部的節能團隊與機電工程師可直接支援,但企業文化的大力支持或許才是成功的祕訣。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從黃豆到豆漿 光復居民親手實踐友善土地「食物鏈」

$
0
0
本報2015年9月17日花蓮訊,公民記者謝宗璋報導

許多企業掌握食品來源,卻隱瞞製造過程,甚至「以假亂真」,造成近年來食安問題層出不窮、人心惶惶。但也有人選擇將悲憤化為力量,從生產到製作為自己預備食物。

遠離城塵定居花蓮的陳天來、卓綉蓮夫婦,他們原本在台北市重慶北路圓環經營祖傳生意「廣東汕頭豆漿店」,每天生意興隆,全家大小動起來,總忙得不可開交。後來陳天來生一場重病,歸隱田園生活的念頭就此種下他們心裡,10年前毅然結束接手20餘載的豆漿生意,舉家遷至花蓮光復鄉一處山區農村落腳。

夫妻倆經過多年整頓,在自家庭院種了滿園鳳梨、柑橘、文旦等作物,他們也重起爐灶,繼續榨豆漿、做豆腐,還揉起麵團做饅頭、糕點等,但不為營利,而多半為自己日常所需,兩人生活可謂實踐「自給自足」的理想。

嚐過陳天來親手做出的豆腐的人都說:「很有黃豆的原味!」原來是他不管做給客人或自己吃,他都堅持不添加食物以外的成分,除了保持食物最佳風味,他認為:「食品是良心事業」,真正健康的食物就是什麼都不該添加!

陳天來與民眾講解黃豆磨製過程。攝影:謝宗璋。
陳天來與民眾講解黃豆磨製過程。攝影:謝宗璋。

要做出品質優良的豆腐,除了依循傳統工法,他認為必須先認識所採用的黃豆,作物從產地到餐桌的來歷都要清楚明瞭、不噴灑農藥,而直接跟農夫購買最可靠,比較安心又有保證。

其次則是控制最佳泡水時間,須注意不同季節因應氣溫而有所差異。春天氣溫約25度,需浸泡10小時,夏天多高達30度,只要五小時,至於秋冬則要浸泡25小時,因為他都是選用天然山泉水浸泡。要當黃豆發酵、膨脹到兩倍多,才能釋出天然香味,磨出來的豆漿水才是上等原味。他認為:「古時候都是這樣子做啦!」

這些黃豆從何而來?原來是來自陳天來居家不遠處、同在光復鄉的「光復自然田農場」。農場夥伴劉燕霖表示農場所出產的作物雖非有機認證,但都堅持以友善土地、不施灑農藥及化學肥料的方式栽植,甚至拒絕需要燃料運轉的機器下田幫忙,除了減少因機器快速運轉而造成的作物耗損,無非是希望使用最自然的方式向大地索取食物。

劉燕霖說:「我們當初會要種黃豆,其實只是因為我們想吃自己種的黃豆做成的豆腐。」她指出,台灣市售黃豆多為基因改造,且多年前為配合農產進口政策而減少國內產量,因此品質來源就更不易掌握。近來大家越來越重視食安,因此慢慢地台灣人恢復自己種植黃豆,她也希望可以推廣家庭自己做豆腐。

光復自然田用「純手工」栽植的黃豆園。照片提供:劉燕霖。
光復自然田用「純手工」栽植的黃豆園。照片提供:劉燕霖。

「當初只有我與另一位農友林瑾君兩人,共同在一分地上種植黃豆,只在翻土時請機器整地,之後都是「純手工」。人工挖溝槽、播種、除草、採收、曬豆,通通一手包辦,雖然非常自然,也是曠日費時。不用機器採收,她說:「因為黃豆太熟豆莢會爆開,豆子就爛了。所以每天都要去巡田,看到熟了就採收,前後約花了一個月。」最後共採收了85公斤的黃豆,「我們是用照顧每一顆豆子的心態種植,不為販賣,而是因為生活需要。」

為返鄉陪伴務農的父親,「自然田」創始成員黃彥儒有次到花蓮好市集展售自家農產,一名消費者表示其在光復有一處五甲地,願意免費提供友善環境的農友耕種,任教於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蔡建福,召集幾位有志於務農的人來看地。

他們從地主得知,那塊地曾閒置多年,已被荒煙蔓草覆蓋,亦曾提供給人耕田,但多使用慣行農法,傷害土地匪淺,「後來我們接手,我們希望在光復用友善土地的耕作方式,讓在地居民能夠認識自然農法,重新善待土地。」2014年8月,「光復自然田」開始耕作。

漸漸地偶有路過的當地居民,透過與他們聊天認識他們的理念,讓他們與在地有親密連結,感受當地人情味。有時候他們會舉辦活動,邀請民眾體驗農事,認識善待土地的方式。「我們不是預設要為在地做什麼,而是要為土地做什麼,當我們善待土地,同樣我們也會善待在這土地上的人事物。」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邊汙染邊治理 整治土污恐淪為投資遊戲

$
0
0
作者:劉琴(中外對話北京辦公室編輯)

防治土壤污染需要海量資金,但在污染家底不清的情況下開展大規模治理,有可能淪為環保產業的一場投資盛宴或遊戲。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告訴中外對話。

中國環保部 8月3日發布文章說, 「土十條」(《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將頒布。今年中央下達重金屬專項資金36億元,支持30個地市重點區域重金屬治理和37個重金屬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示範工程。

土壤污染比大氣污染更難治理。圖片來源:pixabay。CC0

治理空氣、水、土壤污染被稱作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三大戰役。「大氣十條」、「水十條」都已頒布,唯有「土十條」還未公佈。據上海環境衛生工程設計院院長張益估算,「土十條」發布之後,帶來的投資將遠高於5.7萬億元。

由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最新發布的《土地整治藍皮書》稱,中國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需要海量資金。並可以直接帶動土木工程建築等70多個行業的發展,間接帶動「水泥製造」、「採礦、採石設備製造」等近200個行業的發展。

但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告訴中外對話,目前中國土壤污染家底不清,貿然投巨資開展大規模治理,治理效果不理想,有可能形成新的一輪污染,並成為環保產業的一場投資盛宴或遊戲。他說,土壤污染情況不清,包括污染在什麼地方,受到什麼樣的污染,以及污染程度多大等。「治理土壤污染首先應當充分公開土壤污染信息以形成社會監督。」

在馬軍團隊推出的污染地圖上(目前改名為蔚藍地圖),已經有了大氣污染地圖、水污染地圖,但還沒有土壤污染地圖,原因是缺乏官方公開的土壤污染數據。

中國2014年發布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該調查歷時8年多,但沒有給出準確的土壤污染數據。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稱 ,本次調查以點位超標率來描述土壤污染狀況,「給出準確的土壤污染面積的數據有較大困難」。

在家底不清的情況下,中國土壤污染治理的大幕即將拉開。據《經濟參考報》報導 ,中國正在醞釀一系列鼓勵政策,促進和規範土壤污染治理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並逐步將土壤污染防治領域全面向社會資本開放。

土壤污染防治巨資從哪來?環保部門近日也召開研討會,討論美國防治土壤污染的超級基金能否「洋為中用」。環境保護部政策法規司法規處副處長李靜雲透露 ,中國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將學習和借鑒美國超級基金法的經驗。但馬軍認為,美國超級基金在投資污染治理方面,存在投入產出比不高的情況,中國應當避免。

最新出版的這本《土地整治藍皮書》佐證了馬軍的說法。藍皮書介紹說,美國通過立法批准設立了污染場地管理與修復基金,即「超級基金」。20世紀90年代,美國用於污染土壤修復方面的投資約1000億美元,但至今仍有50萬幅地塊需要治理。

邊治理邊污染可能成為環保產業的投資遊戲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陳能場告訴中外對話,中國與美國國情不同,超級基金法並不適合中國。「土壤破壞容易治理難,所以污染源頭的控制是土壤保護,而不是超級基金強調的治理。」

陳能場認為,防治土壤污染需要優先區分出兩種類型:未受污染的和受到污染的。首先要搞清楚,哪裡是沒有受到污染的,哪裡是已經污染的,把沒有污染的保護起來,治理已經污染的。

馬軍也持同樣觀點,認為防治土壤污染重點在防止新的污染產生,「防治土地污染需要有步驟實施。優先做的是把污染數據充分公開出來。」

「土壤污染不像大氣污染和水污染,看不見摸不到,說投入巨資治理好了,但是不是真的治理好了,很難講。」 馬軍認為,缺乏基本信息的披露,就缺乏社會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唯有信息公開,才能監督治理實效。

他認為,土壤污染治理難度大,投入產出並不一定成正比。目前包括工業、城市、農業對土壤造成的污染排放還沒有得到扼制。「如果還是邊治理邊污染,效果不理想,大規模投資就有可能成為環保產業的一場投資盛宴或遊戲。」

加州禁售塑膠柔珠 杜絕危害APP助你一臂之力

$
0
0
本報2015年9月17日台北訊,彭瑞祥整理報導

繼美國伊利諾州立法逐步淘汰含塑膠微粒的個人清潔用品後,加州議會在9月初也通過法案,禁止境內販賣任何內含超過1ppm(百萬分之一)塑膠微粒的個人清潔用品,長期關注危害物質管制的「看守台灣」也正與美國環保團體合作,推廣民眾下載「打擊塑膠微粒」APP,便利民眾用手機掃描產品條碼,就可得知產品成分是否含有塑膠。

顯微鏡下,一些個人清潔用品中的塑膠「柔珠」。照片提供:看守台灣。
顯微鏡下,一些個人清潔用品中的塑膠「柔珠」。照片提供:看守台灣。

加州議會所通過的法律是今年2月26日即送入議會,引起高度爭論的AB 888號法案(Assembly Bill 88),該法規定,自2020年開始,反是塑膠微粒含量超過1ppm(百萬分之一)的個人清潔用品,禁止在加州境內販賣,違反者將依廢棄物管理法,每日處以2500美元的罰鍰。

大紀元報導,起草禁令的眾議員布魯姆(Richard Bloom)說,塑膠微粒廣泛用於多種產品,已經成為全美水域最大的污染源,包括洛杉磯河、太平洋以及五大湖區(Great Lakes)水域都被汙染,「造成的環境和野生動物代價實在太大了。」

立法消息讓長期關注塑膠垃圾的美國環保團體5 Gyres 大為振奮,在臉書上發布「勝利」圖案,鼓勵民眾關注。看守台灣協會則透過臉書評論,「不准超過1ppm,其實等於完全禁止販賣含塑膠微粒的清潔用品。當然在利益方與環境保護方相抗衡後的妥協時限是四年多以後的2020年一月一日,實際上根本無須拖得這麼晚;因為現在市面上早就有許多完全以天然成分來去角質或深層清潔的產品。」

環保團體的努力不僅是從議會立法著手,2012年起,北歐的「塑膠濃湯」(Plastic Soup)與「北海協會」(Stichting De Noordzee)合作研發APP,目前已有34個國家共72個NGO與研發團隊合作,看守台灣協會也是其中之一。消費者只要使用這套APP掃描產品條碼,便可得知其中是否含有PP、PE、PET或PMMA等物質,而不必瞇著眼睛檢查產品成分諸如Polyethylene, polypropylene難記的化學名稱。在看守台灣協會和志工的努力下,在台灣銷售的產品資訊也已列在該APP的資料庫。

「打擊塑膠微粒」APP。照片來源:Beat the Micro Bead
「打擊塑膠微粒」APP。照片來源:Beat the Micro Bead

不過,該APP的說明文字尚未中文化,看守台灣表示將另行募資進行這項工作。

打擊塑膠柔珠的長期抗戰

看守台灣表示,民眾如果發現自己家中的產品含有塑膠微粒,又不知如何妥善處理,可以將該產品寄給該協會處理。看守台灣會將其中的微粒純化出來,乾燥成粉狀後裝在夾鏈袋內,連同空包裝一起寄給關心環境的立委。另外,下一步將會計畫公民聯署,並要求食藥署與環保署會商,正式面對此一嚴重污染產業。

看守台灣也蒐羅塑膠微粒之危害的科學證據,歡迎認為環保團體是「危言聳聽」的民眾深入考察:

  • 市售強調去角質、深層潔淨、含柔珠與具磨砂效果的產品,有70%以上含有塑膠微粒,而其中95%以上屬於polyethylene(PE)聚乙烯塑膠(研究員調查統計,樣本大於100)
  • PE聚乙烯塑膠非常容易吸附有機污染物(包括台灣半導體業必用的全氟化物,以及菲、萘、γ-六氯環己烷、萘酚等神經毒殺蟲劑與多環芳香烴類,還有多氯聯苯),且比起其他類塑膠,PE的吸附力相對要強許多(參考文獻1~3)。
  • 在巴西的戈亞納河出海口,水體中塑膠微粒的密度約為每立方公尺100顆,相當於同地區的魚卵密度,且約為同地區幼魚密度的一半(參考文獻4)。
  • 比利時研究指出,當地養殖海產「紫殼菜蛤(食用殼菜蛤)」與「牡蠣」中,紫殼菜蛤平均每克(乾重)含有0.36顆塑膠微粒,牡蠣平均每克(乾重)含有0.47顆塑膠微粒;約等於您吃一顆這樣的貝類,便至少吃進10顆以上的塑膠微粒(參考文獻5)。
  • 比貝類小上許多的濾食性浮游生物(尤其是橈足類,體積約小於2mm)會將polystyrene(PS,俗稱保麗龍)微粒當作食物。而這些浮游生物幾乎位居食物鏈底層,因此清潔用品中刻意製造的塑膠微粒與其吸附的物質,比起大自然分解的微塑膠,是在食物鏈更底層便開始累積的(參考文獻6)。

【參考文獻】

  1. The partition behavior of perfluorooctanesulfonate (PFOS) and perfluorooctanesulfonamide (FOSA) on microplastics. Fei Wang et al. Chemosphere 119 (2015) 841–847
  2. Sorption of Four Hydrophobic Organic Compounds by Three Chemically Distinct Polymers: Role of Chemical and Physical Composition. Xiaoying Guo et al. Environ. Sci. Technol. 2012, 46, 7252−7259
  3. Long-Term Field Measurement of Sorption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to Five Types of Plastic Pellets: Implications for Plastic Marine Debris. Chelsea M. Rochman et al. Environ. Sci. Technol. 2013, 47, 1646−1654
  4.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microplastics within the plankton of a tropical estuary. A.R.A. Lima et al. Environmental Research 132 (2014) 146–155
  5. Microplastics in bivalves cultured for human consumption. Lisbeth Van Cauwenberghe and Colin R. Janss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93 (2014) 65–70
  6. Ingestion and transfer of microplastics in the planktonic food web. Outi Setälä et 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85 (2014) 77–83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永續漁業第一步 「新港鬼頭刀」首次登錄國際網站

$
0
0
本報2015年9月17日台北訊,鄒敏惠整理報導

近年生態意識抬頭,許多漁產進口大國均強調永續標籤的認證。為了提高台灣漁獲的競爭力,在漁業署、台東縣政府、漁民、貿易商及科學家各方面的努力之下,國外網站SFP(Sustainable Fisheries Partnership),本月同意正式登錄「新港鬼頭刀」(Hsin Kang Mahi Mahi)的永續管理資訊,成為台灣漁獲登錄國際網站的先例。

新港魚市場上的鬼頭刀。攝影:楊維晟。

新港鬼頭刀 產官學攜手創首例

近幾年,在環保組織和消費者的壓力下,許多國家,特別是歐美等漁產進口大國,均已公開承諾只販售取得生態標籤的漁產品。不過根據漁業署說明,由於具有公信力的漁業生態標籤認證標準相當嚴格,許多資料不足或管理架構還不健全的漁業,都未能達到通過認證所需要的標準。

對於未能取得生態標籤的漁產品,在與環保組織討論研究後,許多大型連鎖量販業者及零售商同意,將優先採購「漁業改進計畫」(Fishery Improvement Project,FIP)之下的漁獲物,證明該魚種的管理正朝著生態永續的方向改進。

有鑑於此,近年來許多鬼頭刀生產國,包括厄瓜多、瓜地馬拉、印尼、巴拿馬、秘魯等國,都已經開始著手制訂甚至執行FIP,以確保漁獲能順利進入美國。

漁業署表示,為維持並拓展美國銷售通路,今年起輔導推動新港地區鬼頭刀FIP。由台東縣新港區漁會自主性發起辦理,邀請漁民、加工廠及貿易商籌組鬼頭刀FIP工作小組,並委託中華民國對外漁業合作發展協會協助計畫事宜。另外,漁業署也邀請臺灣海洋大學王勝平教授參與鬼頭刀族群科學研究,作為漁業改進計畫推動的科學依據。

在產官學共同努力之下,新港鬼頭刀FIP順利地在9月8日於SPF網站上登錄公開資訊。

在地特色魚種推FIP 前進永續漁業

我國鬼頭刀年產量約為9千到1萬公噸,主要產地為台東縣新港、宜蘭蘇澳、屏東東港及花蓮等地,每年約有9成銷往美國。每年3至5月及9至11月,是鬼頭刀的兩個主要漁獲季節,然而,如果在漁市場中看到的都是未滿100公分的個體,代表這時鬼頭刀正在繁殖下一代,或是鬼頭刀的數量已經稀少到連小魚都要抓來吃的程度。

漁業署指出,「新港鬼頭刀」漁業改進計畫登錄國際網站是一個開始,將持續輔導漁會依據計畫進行各項調整,朝向漁業生態永續。

此外,也希望藉由這個案例,鼓勵更多漁業相關團體及組織針對當地的特色魚種,自主性推動FIP,以達到漁業永續的目標。

永續漁業小辭典:

漁業改進計畫(Fishery Improvement Project,FIP):漁業改進計畫,是指由某項特定漁業物種產業的相關團體或組織自主性發起訂定一套設定改善目標及改善進度的計畫書,且匯集不同部門共同參與,包含生產者(漁民、漁民團體等)、加工銷售者(承銷者、加工廠、貿易商等)、行政機關、NGO團體、科學家等等。參考網址:http://fisheryimprovementprojects.org/fip/hsin-kang-mahi-mahi/

SFP(Sustainable Fisheries Partnership):SFP是一個非政府組織(NGO),以推廣FIP使各海洋漁業及養殖漁業能朝向永續目的發展為目標。許多參與FIP的漁業均選擇登錄在SFP網站,目前計有35國58魚種登錄,例如厄瓜多、秘魯、巴拿馬的鬼頭刀,菲律賓、斯里蘭卡、巴拿馬、印尼的鮪類,美國、中國的魷魚類,巴西、巴哈馬的龍蝦等。參考網址:http://www.sustainablefish.org/

台灣發布自主減碳承諾 2030年減至2005年的20%

$
0
0
本報2015年9月17日台北訊,陳文姿、彭瑞祥報導

環保署長魏國彥日前在華府宣揚台減碳決心,並宣布兩週內將宣布「國家自主減排貢獻 」(INDC),就在今(17)日,行政院火速發布台灣的INDC: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為現況發展趨勢(BAU)減量50%;也相當於比2005年排放水準再減20%。

所謂BAU,英文是business as usual,另一術語是「二氧化碳排放基線」,實質上,就是什麼完全不採取任何溫室氣體減量要求的情境。而所謂INDC,則是用來取代京都議定書,在年底巴黎氣候談判前,由各國自主提出的減碳承諾。

魏國彥下午出席環保署主辦的「邁向零碳未來」研討會時接受媒體採訪說明,我國今年通過的《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中已規定我國必須在2050 年減排至2005年的50%以下;如今宣布的INDC,則是先在2030年達成減排製2005年的20%以下;剩餘的減排進程,則是在2030~2050年之間努力。

魏國彥進一步解釋,為了達成目標,未來的重要工作之一,是盤點各種能源組合,規劃出合理的能源成長限制和減碳方法。舉例來說,假設依2016~2030年GDP平均成長率為 3.13%,預測能源消費成長是1.8%,就必須抑制到0.3%;而電力消費成長的平均年成長率,也必須由預估值的 2.4% 抑制到 1.1%。

魏國彥也指出,很多國家如德國設定的目標比我國嚴格許多,是以1990年排放水準為減碳目標,但反而創造出節能產業,也為了再生能源的不穩定性發展出非常好的儲能技術。「早一步行動,引領世界潮流」,引領典範轉移。我們現在開始,也是先行者之一。

關於外界關心核電在減碳進程中的角色,魏國彥也指出,未來核能發電是照政府制定的「穩健減核」目標,已把核一、核二、核三除役、核四封存和解封的情境都考量進去。未來設定每5年為期,讓未來的行政團隊持續「滾動(檢討)前進」。

環保署以簡報檔說明台灣INDC產出過程。照片提供:行政院。
環保署以簡報檔說明台灣INDC產出過程。照片提供:行政院。
環保署以簡報檔說明台灣INDC產出過程。照片提供:行政院。

行政院稍早則發布新聞稿指出,應因及因應各國減碳政策可能衍生的貿易壁壘,降低國內產業受貿易制裁等可能的衝擊;並呼籲透過中央地方與公私部門共同合作,並啟動供需面的同步調整,配合科技研發等一切可行作為,全面提升我國因應氣候變遷的潛力。

各國減碳目標比一比

從2008年京都議定書到期後,世界各國關於共同減碳承諾的談判,從2009年哥本哈根以來每年一度的氣候談判,便一直停滯不前;因此,2014年底在利馬的第20次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方會議(COP20),各國決議在2015年底巴黎COP21會議前,自行繳交自主承諾的減量目標,包括減量基準年、時程、適用範圍與涵蓋面向等資訊,稱為國家自主決定預期貢獻(INDC),繳交期限為2015年10月1日,聯合國氣候綱要公約(UNFCCC)秘書處會在11月1日提出綜合評估報告;作為訂定巴黎協議(Paris Agreement)具體承諾的基礎。

率全球之先的首發國是瑞士,墨西哥則是發展中國家率先提交的,佔全世界溫室氣體排放量前兩名的中國、美國也已經加入。各國目標比較如下:

  • 瑞士:相較於1990年排碳水準,2025年減排35%,2030年減排50%,2050年減排70-85%。
  • 歐盟:相較於1990年排碳水準,2030年減排40%,並強調所有減碳都將在境內自主達成,不會將國際機制納入減碳計算中。
  • 墨西哥:淨碳排量將在2026年達到峰值,在2030年之前,減排至2013年BAU的22%;2050年前,相較於2000年的水準減排50%。
  • 美國:在2025年前,較2005年削減26-28%(等同相較於1990年水準減排14-17%),在2020年相較於2005年水準減排17%(等同相較於1990年水準減排4%),和歐盟同樣是透過國內自主達成,不會納入國際交易機制。
  • 中國:碳排放在2030年達到峰值,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 日本:2030年比2013年減碳26%(相當於比2005年會計年度減碳25.4%)。
  • 韓國:2030年要比BAU減 37%,會使用境外碳權抵減。
    (以上部分資料出自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的整理)

更詳盡的各國INDC比較,可參考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與「用數據看台灣」合作製作的網站 INDC Map http://www.indcmap.com

Viewing all 1996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