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6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台漁船疑似非法漁撈事件發酵? 諾魯頒布海域轉載禁令

$
0
0
本報2015年9月1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綠色和平於上週10日揭露台灣籍漁船於公海涉嫌非法作業、違反鯊魚捕撈規定及非法轉載魚貨,我邦交國諾魯17日頒布禁令,禁止魚貨在該國水域上轉載,並呼籲其他島國響應,共同抵制外國籍漁船非法漁撈行為。這是繼馬紹爾、吐瓦魯後, 第三個禁止海上轉載的太平洋島國。

遭點名的「順得慶888號」究竟有無在太平洋公海違法?漁業署至今尚未到達該船所在地搜證,遠洋組組長林頂榮表示,預計一周內完成。

漁業署也認為,不能因諾魯的動作就認為和此事有關。不過,根據衛報報導與諾魯漁業與海洋資源署(NFMRA)的新聞稿,, 兩者明顯相關。

「順得慶888號」因涉及公海違法作業,太平洋島國諾魯今發布禁令。照片提供:綠色和平。

綠色和平表示,上周於太平洋作業的「順得慶888號」,船上漁獲紀錄表上登載捕獲3隻、總重55公斤的水鯊,但在船艙內卻存放3袋、總重75公斤的鯊魚魚鰭,以實際數字估算,魚鰭最少來自於42隻鯊魚,明顯違反中西太平洋漁業管理委員會(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 , WCPFC)鯊魚養護措施(CMM2010-07),鯊魚鰭重量不得超過鯊魚總重的5%的規定。

依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和漁業署規定,海上轉載需事先通報、經核准後才能轉載,且轉載全程需由觀察員紀錄;綠色和平認為「順得慶888號」在未經通報下,已涉嫌將部份魚貨轉載到其他漁船。

綠色和平認為「順得慶888號」是在上週事件揭發後,才被加入中西太平洋漁船白名單,並質疑該漁船今年6月底至今的海上作業合法性令人質疑。

綠色和平指出,就結果而言,「順得慶888號」雖列入白名單,但也只代表准允撈捕,但轉載仍須向漁業署或WCPFC申請許可,然而,因為漁業署未確認該船是否已列入白名單,也未於該船5月出航時確認其身分,更遑論規範其海上行為,漁業署無法從這事件上逃避行政責任。

「為了打擊非法漁業,太平洋島國幾天內就採取具體措施加強管理,相較之下,台灣擁有龐大遠洋船隊,卻只是儘快處理,難以看出漁業署管好漁船的決心。」綠色和平專案主任羅可容說,台灣擁有全世界最多艘的遠洋延繩釣漁船,卻因茫茫大海中,監督不易,導致違反規範或非法行為頻傳。

非法、未通報、未規範(IUU)的漁業行為一直被視為威脅全球漁業資源的兇手,更導致每年 損失100億至230億美元;而海上轉載更是非法漁業的破口,甚至是非法漁船將魚貨洗白轉正的手段,嚴重危害合法作業漁船的權益。

諾魯官方表示,太平洋是鮪魚重要漁場,全球鮪魚有70%以上來自於太平洋,但卻只有不到20%的漁獲是由太平洋島國捕獲。很多像順德慶這樣的延繩釣船,利用海上轉載節省往返港口時間,爭取長期待在海上的時間以捕抓更多鮪魚。

他們期待透過禁令,改善過度捕撈,抑止海上轉載等難以監管的漏洞。

漁業署:一周內完成蒐證

「順得慶888號」有沒有違法轉載?雖然綠色和平提出影片指證歷歷,漁業署認為仍需進行蒐證才能釐清事實。漁業署也已在事件發生後,承諾調遣巡邏艦到場調查,但至今尚未到達該船所在地搜證。漁業署遠洋組組長林頂榮表示,預計一周內完成蒐證工作。

綠色和平則認為,漁業署根本不需要登船搜查,只要從「順得慶888號」過去幾個月的漁船監控系統,就能看出有沒有在海上跟其他漁船「靠近」涉嫌轉載、有沒有事先通報核准轉載等。

綠色和平強調,期望與漁業署合作,共同研議打擊非法漁 業及改善漁業管理的長期計畫;也要求漁業署公開「順得慶888號」調查過程和進度時間表,接受國際與大眾的檢視。

林頂榮表示,太平洋島國大多禁止其他國家在其海域轉載,諾魯這項禁定不能解讀與「順得慶888號」有關。該船出海作業是經過漁業署同意,但確實未申請轉載。

順德慶888漁工正在將捕獲的旗魚拉上甲板。(圖片來源:綠色和平組織)

根據衛報報導,NFMRA認為轉運是過漁主因,也是對鮪魚的最大威脅,而太平洋漁獲量有高達80%是被外國籍漁船取走,許多外國籍漁船刻意駐留在公海以規避各國政府的許可規費,但取走的漁獲卻超過核定配額,導致當地漁民漁獲減少,生計備感壓力。

【參考資料】

NFMRA新聞稿

Nauru declares ban on transhipment following Greenpeace bust

The Government of Nauru is pleased to announce that it has issued a blanket ban on all transhipments in our waters outside our port, following a Greenpeace bust of an illegal operation.

The move will help to end the laundering of fish and bring huge economic benefits to our people. 

Last week the Greenpeace ship Rainbow Warrior came across Taiwanese tuna longliner Shuen De Ching No.888, which appeared to be fishing without permission, in the high seas pocket that borders Nauru's EEZ.

On board the vessel, Greenpeace activists uncovered sacks containing 75 kilograms of shark fins from at least 42 sharks. Under Taiwanese law and Pacific fishing rules, shark fins may not exceed 5% of the weight of the shark catch, and with only three shark carcasses reported in the log book, the vessel was in clear violation of both.
As one of the countries that border the high seas, we also regularly observe longliners in the high seas acting suspiciously and intruding on our borders. These seas act like a safe haven for pirate boats, and transhipment allows them to stay at sea even longer, and launder fish out of the area. This has economic implications for Nauru and other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Although more than 70% of the world’s tuna comes from the Pacific, only 20% of that is caught by Pacific Island fleets. And while purse seine license fees ar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revenue to many Pacific nations including Nauru,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the distant water longline fleets in the region fish on the high seas only, contributing little or nothing to local economies despite taking the most valuable fish from Pacific waters.

Government spokesperson Charleston Deiye, CEO of NFMRA says today’s move to ban transhipment in the Nauru EEZ will go a long way towards putting Pacific Island fisheries back in action. He says we are standing in solidarity with other Pacific countries that have already banned transhipment in their waters in an effort to bring longline fleets under the same control as purse seiners, which are only allowed to transfer their catches in port.

Transhipment involves longline boats transferring their catch to reefers, commonly called motherships, to be taken off overseas, and it’s one of the major causes of overfishing in Pacific waters.

The practice allows the longline fishing boats to stay out at sea fishing for tuna - sometimes for years at a time - without having to go back to land.

"Overfishing is the single biggest threat to the world’s largest tuna fisheries, and our residents have been feeling the pinch more sharply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We can see that there are less fish for us because many of these unregulated foreign fishing vessels are taking more than their fair share and then selling it into international markets," Deiye says.

"They're putting the fishing industry out of business. We must protect our waters and our economy."

* For interviews, please contact Charleston Deiye,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of Nauru Fisheries and Marine Resources Authority : +674 5573733 ; cdeiye@gmail.com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不忍青蛙亂入喪命 加國主婦把戶外泳池變濕地

$
0
0
本報2015年9月18日綜合外電報導,鍾友珊編譯;王孟琦審校

家住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彭蒂克頓(Penticton)的菲麗森(Alexis Friesen),因為擔心自家泳池的氯氣會傷害樹蛙,決定乾脆將泳池改造成濕地。

對以皮膚呼吸的青蛙來說,泳池添加的氯是致命的危險。圖片來源:aerieCC BY-ND 2.0

樹蛙吸氯氣翻肚 加拿大主婦:夏天不用泳池了

「有天我去後院清理游泳池的時候,發現水面上漂著約15隻太平洋樹蛙(Pseudacris regilla)的屍體,頓時覺得是我害死牠們。」本身是野生生物專家的菲麗森笑著說。

兩棲類是透過皮膚呼吸,水裡的氯對牠們有致命的危險。過去,菲麗森如果聽到臥室窗外傳來蛙鳴,不管有多晚,就會衝到庭院,把青蛙打撈上岸、沖乾淨,以拯救牠們的性命。

有一年,她決定一整個夏天不使用游泳池,並把水放掉一半,上面覆蓋一塊防水布。隨著雨水和雪水在防水布上累積,青蛙開始繁殖。

如今池塘成了濕地,而菲麗森也成了這塊濕地守護者。

驚喜不斷 泳池新住民紛紛報到

菲麗森說:「池裡的蝌蚪滿到爆,水棲昆蟲也來報到,還有蝙蝠等等,你想得到的生物都來了。於是我有了更大的夢想。」

菲麗森把戶外泳池改造成後院池塘。圖片來源:Alexis Friesen。

為了打造適合的環境,菲麗森在池裡放入了河裡撿來的石塊,鋪設防水隔層,並注入清水。她還在池的內側用500個沙包排了一圈,好讓有興趣拜訪的小動物可以循階入池。

菲麗森的後院池塘裡已吸引了大批新住民,包括太平洋樹蛙、長趾蠑螈(Ambystoma macrodactylum),以及各種各樣的蜻蜓。菲麗森形容,現在她的泳池就像「一鍋充滿驚喜的生命湯」。

除了已定居者,她也接待過各式各樣的訪客。「有年有隻孤鷸來待了幾個禮拜,很多鳴禽也來捕食昆蟲及蝙蝠;這裡也可以看到大藍鷺(blue heron)...什麼都有,棒得不得了。」

生態顧得好 沒蚊子沒煩惱

菲麗森說蚊子沒造成困擾;這小小的生態系包括多種捕食蚊子的物種,能將蚊子數目控制在一定範圍。

儘管今年的旱災及乾燥天氣使池水蒸發速度變快,她在池裡種的水生植物仍提供不少的遮蔭。連她的鄰居都很喜歡這片池子。「他們看到我穿著睡衣、嘴裡含著牙刷跑到大街上,就會說:『菲麗森這回不知又發現麼了』。」

菲麗森說,她並不覺得失去泳池是個損失。以往參加她泳池派對的朋友,現在會和她一起坐在後院池塘邊的平台上,聆賞太平洋雨蛙的合唱演出。

訪區紀復「簡樸居」 一滴不漏比食光光更盡

$
0
0
作者:食光光

幾年前看過區紀復的書《愈少愈自由》,知道他是推動簡約生活的中堅份子,不只不用買衣服,還會食過期食品(但有一次食過期的巧克力醬,結果生病肚痛)、摺起塑膠袋儲存、飲尿自療,真的很佩服他。2015年8月初,我跟隨環保組織自然足印,帶領幾十名中學生,到區大哥在西貢鹽田梓的「簡樸居」體驗簡約生活,本以為自己已很環保,但原來還可比「食光光」做得更徹底、更環保。

區紀復的簡樸居
區紀復的簡樸居。圖片來源:食光光

體驗簡約生活,其實很簡單,同學們要用柴火煮食,全素食,還想方法減低廚餘,還有一些節省資源的做法,是我沒有想過的......

自製省水器 重複用水洗完又洗

平日開水龍頭流出的水,比需要的多,區大哥自製了省水器,流出的水,雖細如牙籤,都已夠兩個人同時洗手!要造省水器,很簡單:

  1. 準備一個塑膠水瓶
  2. 在底部刺兩個小洞
  3. 注水
  4. 大功告成!

自製省水器
利用寶特瓶自製的省水器。圖片來源:食光光

水可多洗幾次,先洗比較「乾淨」的菜、蕃茄等,再洗沾滿泥土的蕃薯、馬鈴薯,最後水可用來灌溉。

先洗「乾淨」的瓜菜
先洗「乾淨」瓜類。圖片來源:食光光

洗完較「乾淨」的瓜菜,再洗沾滿泥土的蕃薯
洗完較「乾淨」的瓜類,再洗沾滿泥土的蕃薯。圖片來源:食光光。

善用自然資源 拾柴火煮食

同學們執柴煮食
為了煮飯先撿拾柴火。圖片來源:食光光

同學成功用柴火煮食~
成功用柴火煮食。圖片來源:食光光

珍惜食物 減少廚餘、垃圾量

盛飯菜時,你有小心避免食物掉到桌上嗎?區大哥教大家,盛湯時,要把舀子完全放到碗上才倒湯,而且不可盛得太滿,就可避免湯滴到桌上。加上「專注」二字,你有珍惜食物的心,就會專心想辦法珍惜食物。

區大哥說要小心翼翼盛湯
柴火素食餐完成!區大哥說要小心翼翼盛湯。圖片來源:食光光

同學們決定馬鈴薯和蕃薯的皮也要吃掉,盡量減少廚餘,大家初時抗拒,但吃了又覺得不是太大問題「都能吃呀」。

這次買菜,都沒用額外塑膠袋盛載的,全是用環保袋,但有些預先包裝的食物的塑膠袋,區大哥就會教同學細心摺好塑膠袋,再帶走。

簡樸居
區大哥的簡樸居。圖片來源:食光光

需要很少 簡樸之道

區大哥在澳門出世,後跟隨家人來港居住,再到台灣、瑞士讀化工,最後在台灣化工廠工作,才發覺化工這工業製造的污染實在太大,決定辭職不幹。區大哥20多年前在台灣成立「鹽寮淨土」,倡導簡約生活。後來,有香港人找他來港推廣環保,他就轉來香港,後在西貢鹽田梓設立「簡樸居」,推動環保。這兒很簡樸,屋內只有一張床,另外椅子桌子都是舊的。

區大哥說,他平時住在市區,「簡樸居」是用作環保教育之用。我問,在市區如何實踐簡樸生活?他說會選街市賣剩的菜,穿的是別人的舊衣,買東西前想想是否必要,想清楚就發現很多也不用買。需要很少,已是簡樸之道。

區紀復(左)和太太
區紀復(左)和太太

生活 這麼簡單

臨走前,同學們分享感受,他們說,想不到吃飯清清淡淡也可如此美味,想不到生活可這樣簡單。最後,我們檢查桌子上有沒有食物,發現有一粒捲心麵掉到桌上,大家大嘆:「哎喲,誰掉了捲心麵啊!」哈,以後真的要「一滴不漏」了。

食光光(EmptyPlate Action HK)是香港關心環保的學生、在職人士、主婦等有同一環保理念的人組成的環保平台,望借聚集關心食物資源問題的朋友,令更多人珍視食物。「食光光」希望推動大家一起推廣「惜飲惜食」

 

為麗江觀光失水權 納西族以生態產業扭轉頹勢

$
0
0
【兩岸環境交流──從水之源看水資源,系列報導3】
本報2015年9月18日中國,麗江訊,詹嘉紋報導

前言:照顧生態,真的可以同時兼顧生產、生計嗎?少數民族、原住民仰賴自然資源過活,一旦自然環境受到擾動或過度利用,往往導致部落、族群陷入困境,族人得離開故土,到大城市找機會打工,但大多數都沒能讓生活變得更好,而在吃不飽的狀態下,更不用談環保,形成了一種不論真貧困或假富裕,生態環境都越來越糟的負面輪迴。

雲南NGO綠色流域認為,要解決困境,先要讓原住民參與到改變的過程,由族人一起分析現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參與式資源管理計畫」,將扭轉生活的決定權交回居民,體認到自然資源與自身權益息息相關後,必須團結起來落實改變策略,才有可能走出一條永續發展之路。

記者日前走訪拉市海上游的彝族波多羅村如何蛻變,接著到下游拜訪依傍著濕地的納西族西湖村。同在一個流域的納西族,有什麼相似的故事?又面臨著何種不同的挑戰?

車行越接近拉市海,路上的馬匹也跟著多了起來,大約每相隔三五百公尺便有一處馬場,等著觀光客上門的馬夫眼睛跟著遊覽車移動。此處是雲南少數民族納西族世居之地。曾經,納西族男人以「馬幫」活躍於滇藏茶馬古道上,運送普洱、鹽等貨物進入西藏、尼泊爾等地;如今古道從世界商貿舞台上退下,成為懷古追思的觀光景點,納西族人也成為帶領遊客體驗騎乘、繞行村莊的服務員。

阿六叔在停車場迎接我們,微笑時黝黑瘦窄的臉龐擠出好幾道深深刻痕。現年60歲的他,本名梁耀軍,是西湖村居民,也是綠色流域在拉市海推動流域小組工作的重要響應成員。流域小組的計畫結束後,阿六叔在鄰近西湖村的打漁村做起了旅遊業生意,有自己的馬場,也有一幢在拉市海湖畔的餐廳兼民宿。

談起綠色流域在西湖村執行的計畫,阿六叔說:「環保於我非常遙遠,但兩個大學生(綠色流域成員),改變了我的一生。」

阿六叔。攝影:詹嘉紋。阿六叔的餐廳。攝影:詹嘉紋。
阿六叔。攝影:詹嘉紋。阿六叔的餐廳。攝影:詹嘉紋。

拉市海  陷落之湖

拉市海其實是座斷層陷落湖,特別的是,其湖面季節變化顯著,兩百年來,納西族人也隨拉市海的自然節奏生活著。夏季豐水期時灑網打魚,據說湖中原生魚類多達26種,產量頗豐;冬季枯水時,湖水乾涸退成濕地,族人便轉為農耕,湖底土質肥沃,「長輩說,種一年可吃三年咧!」阿六叔說。

但這如同呼吸般的自然韻律,在1998年遭終止。為了發展麗江古城的觀光,必須確保古城在乾旱時也有小橋流水美景。中國政府築起水壩,湖水再無法隨意奔流,得從輸水道流入麗江城區。

自此,拉市海從隨季節脈動的自然湖,成了保持一定水位的人工高原湖,淹沒了大量農田,失去了耕地的農民只好上山砍樹,或在湖裡架起密密麻麻的漁網,網目細到連小魚都難穿過。後果是:毀林造成土石流,過度漁撈則讓漁業資源幾近枯竭。阿六叔說,到2000年,拉市海已成「一灘死水」,再難供養納西族人。

拉市海湖光山色現況。攝影:詹嘉紋。
拉市海湖光山色現況。攝影:詹嘉紋。

堅護生態  十餘年來收入翻倍 

2000年,納西族西湖村流域小組成立,包括阿六叔在內,共有七名成員。治理了泥石流問題;並推動混農林和生態種植,引進桃樹、梨樹、山藥等高經濟價值作物,「麗江雪桃」還因甜度特高,受官方肯定成為國宴菜。

拉市海的多汁梨子。攝影:詹嘉紋。
拉市海的多汁梨子。攝影:詹嘉紋。

另外,村民也成立納西族漁業協會取締非法網具,阿六叔和協會成員駕著小舟巡邏湖面,並推行「專產專業」,讓族人從漁業轉作旅遊業,已有獨木舟、乘船遊湖等水上遊憩服務;而「增值放流」補充前幾年遭濫捕的資源、加上清除垃圾等,恢復了漁業資源,也帶來生計。

拉市海的水上遊憩。攝影:詹嘉紋。
拉市海的水上遊憩。攝影:詹嘉紋。
拉市海的水上遊憩。攝影:詹嘉紋。
拉市海的水上遊憩。攝影:詹嘉紋。

但種種策略推行時並不平順,必須承受來自政府不信任、村民的不諒解等各方壓力。2004、2005年尤為艱困,阿六叔說:「壓力大到我頭髮都白了。」但他的堅持,加上綠色流域的陪伴,十幾年來,混農林種植的農穫,讓村莊的收入增加了好幾倍。近兩年發展主力則轉至觀光,目前七成收入來自旅遊業,三成來自混農林種植的果樹收穫。

綠色流域主任于曉剛指出,環保維護的是公共利益,此計畫尊重納西族公平、共享公共資源的傳統,讓村民自決管理與自己命運相關的自然資源,不再仰賴官方作為,對生態平衡產生了正面效應,每年60多種、超過十萬隻水鳥會來到拉市海度冬,密度高到「擠得像養鴨場似的」。

發展現況與危機

垃圾隱憂

雖然村民的經濟狀況改善了、過度捕撈的狀況也不復見、湖的生態回復了,甚至還有許多族人回鄉發展。但阿六叔表示,現在令人煩惱的是垃圾及農藥污染。

其實,納西族傳統信仰東巴教相信自然萬物皆有靈,對森林、湖泊等資源皆訂下嚴格規範,不得隨便開發,違反者將受詛咒或懲罰。例如,族人僅能使用某種大小的木材建屋,若逾越使用了較大的木材,後代子孫就會變傻子。但隨著中國政府不允許宗教崇拜,此傳統智慧也逐漸從納西族消失。阿六叔坦言,這樣的精神在他這一輩就已非常淡薄,種種不尊重、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為層出不窮。

以垃圾問題來說,由於拉市海屬農村,政府不撥付垃圾車經費,得靠居民自理,有人用焚燒方式,但更多都流落在外,下雨時便沖進湖中。阿六叔積極向地方政府多次爭取,但他們「每次回答都是『好的好的』,卻無實際行動。」17、8年前,他曾在中國人大代表會提案過,政府作為卻也僅停留在「規劃」。

拉市海周邊的垃圾。攝影:詹嘉紋。缺垃圾車,拉市海的垃圾問題暫無解。攝影:詹嘉紋。
拉市海周邊的垃圾。攝影:詹嘉紋。缺垃圾車,拉市海的垃圾問題暫無解。攝影:詹嘉紋。

到此交流的台灣環保團體則建議阿六叔,與其等待政府,可聯合村民先從自身做起,實行垃圾分類和減量、不使用化學清潔劑及一次性用品等,建立起拉市海的生態村標準。再透過媒體報導,形塑出地方無可取代的特色後,可提升政府投入資源的意願。

觀光潛力高  恐引政府、財團搶地

此外,生態環境恢復同時也代表著觀光資源潛力,易引來政府、財團或外地資本的覬覦,納西族是否可能面臨迫遷威脅、再次失去賴以為生的自然資源?對此,綠色流域社區發展計畫負責人孫敏表示,中國官方確實曾花費2千萬台幣,提出拉市海的發展規劃,包括影視城、麗江後花園飲食城、以及趕走居民建別墅區。

阿六叔也補充,雖然拉市海是濕地保護區,土地屬國有,僅能租借,禁止非納西族人買賣土地,但實際上曾有財團買了土地,只是最後因無法解決環保問題而退出。

孫敏與阿六叔。攝影:詹嘉紋。
孫敏與阿六叔。攝影:詹嘉紋。

拉市海恐如邵族日月潭

談到政府、財團掠奪自然資源,台灣的NGO成員們多心有戚戚焉。漂浪・島嶼,環境部落客郭志榮指出,拉市海的狀況就像台灣的日月潭,政府將邵族原住民移居某處集中管理,再將土地一塊塊切割賣給財團開發;也以污染湖面為由,清除許多經營幾十年的小型船屋,再引進號稱低污染的大飯店。造成日月潭旁櫛比鱗次的旅館、飯店,而失去土地的邵族淪為跳舞表演給觀光客看,賺取微薄收入。

郭志榮強調,拉市海目前的發展,已透露出踏上日月潭後塵的跡象。從前納西族等少數民族要解決的問題是脫貧,但現在可能要思考被更大利益趕跑,成為「觀光難民」的威脅。他認為,除了團結村民、組成策略聯盟,強化自己的特色與力量,也需外來資源協助,才可能在與財團對抗時,站穩腳跟。

對此,孫敏認為,要組成策略聯盟,得借鏡彝族的團結經驗才有可能。

而事實上,因湖光山色、生態良好,拉市海沿湖周遭也可見潮間帶地區填土、建起許多新房舍。觀光雖讓納西族脫離貧困,但接踵而至的遊客量、垃圾量、污水等問題,也將猶如雙面刃,繼續考驗著拉市海和這個湖畔民族。

即將被填掉的潮間帶。攝影:詹嘉紋。堆置於岸邊的土石,準備以建設之名填掉潮間帶。攝影:詹嘉紋。
即將被填掉的潮間帶。攝影:詹嘉紋缺垃圾車,拉市海的垃圾問題暫無解。攝影:詹嘉紋。

喚醒村民自覺/自決力  兼顧「三生」的流域治理計畫

因麗江旅遊需求,須確保古鎮小橋流水常在拉市海築壩,蓄水淹沒了大量農田,山下失去土地的農民就跑上山砍樹、然後在湖裡過度捕撈。彝族則是長年砍樹。都造成生態脆弱,少數民族越來越貧。

2000綠色流域在幾個地方成立參與式流域管理委員會,和四個自治組織:納西族西湖村流域小組(治理土石流、靠混農林生態種植,收入翻倍。未繼續運作。)、納西族漁業協會(取締非法網具、恢復漁業資源與生計。未繼續運作。)、納西族海東村用水戶協會(管理水資源,協商上下游公平用水。繼續運作中)、彝族波多羅村流域小組(保護兩萬多畝高山森林資源,發展多元生計,脫貧致富。持續運作中)。

 

擴大保護區解觀光亂象? 杉原居民憂:勿急就章

$
0
0
本報2015年9月18日台東訊,陽雨山報導

早期為「杉原海水浴場」的「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以下簡稱杉原護魚區),位於台東縣卑南鄉杉原海邊,於2005年公告為禁漁區之後,不僅海洋生態快速回復,也帶來爆量的國內外觀光人潮,引發多起環境破壞事件,造成當地交通阻塞,形成觀光亂象。

為此,台東縣政府擬定新的維護管理自治條例草案,16日於台東區漁會舉行說明會,提出使用者付費的構想,並預計朝南、北兩邊擴大保育範圍,屆時郡界、刺桐、大肚、漁場等聚落及海域都將變成保育區。

台東縣政府16日舉辦說明會,圖中為農業處副處長許家豪。攝影:陽雨山。

遊客塞爆交通 縣府推使用者付費

目前在東海岸,只要是免費景點,往往是遊覽車團客最愛去的地方。

主辦單位農業處代表,副處長許家豪表示,杉原護魚區一年遊客量達50萬人次,每日有5000至1萬旅客不等,以現有腹地根本無法負荷,交通經常阻塞,影響公共安全。公共設施及停車場也不足以負荷這麼多的人潮。

縣府認為,採取「使用者付費」的收費制度後,便可減少遊客量;許家豪說,遊客減少後,再來討論總量管制;有入園費、停車費的財源,才可以建置維護相關設施,例如規定遊客從指定出入口下海灘,或是在附近找公有土地新闢停車場。此外,也可以雇用在地人員協助保護區業務。

更重要的是,許家豪說,要推行以上措施,必須先訂立自治條例。

配套措施不足 居民強烈憂心

杉原海域從2005年首次公告為保育區後,即便迄今衍生許多觀光管理問題亟待解決,但在半年內就要民眾理解、認可自治條例內容,連帶同意擴大保育區範圍,仍顯太急迫。16日的說明會上,在地居民均表示勿急就章,應有健全配套措施再來進行管制。

原住民族則批判會議程序是本末倒置,事關周邊部落傳統領域及漁獵採集權,應先有部落會議決議要不要保護區,再來討論條例內容。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黃苑蓉則指明,這次會議的資訊公開程度低落,事前未給與民眾至少七天的文件審閱期,連主辦單位網站也沒有公告,有黑箱作業之虞。富山村村長黃文明發言表示,請縣府不要擅自公告,要先與村民討論「為何保護區範圍要這樣劃」,而且實際走訪刺桐部落居民,就會聽到反對擴大劃設保育區的聲音比較多。

使用者付費立意良善 執行卻有困難

在杉原賣咖啡的韓中興指出,雖然認同收費以提升旅遊品質,但可進入保育區的路徑太多,「要怎麼圍起來收費?」,難度很高;講要「總量管制」,現在也還看不到配套措施,「沒經費、沒人力可以管理的話,就算保育區劃的再大,也沒有用。」。

杉原保育區管理委員會主委陳玉霖則認為,草案中提到的管理委員會,成員比例卻多為官派,非在地居民,會失去意義,不如改設置諮詢委員會,還比較能協助解決保育區面對的困難。

許家豪澄清,本次會議結論並非最後定論,近期還會再下鄉對民眾說明、吸取意見,10月底才進縣議會開公聽會。

遊客爆量,杉原海岸滿是垃圾。圖片來源:本報資料照

用花東基金預算 縣府首推保護區自治條例

其實在今(2015)年6月25日就有第一場會議,當時引導到要有自治條例及擴大範圍的結論,這次為第二次會議。台東縣議員張卓然非常肯定這場會議,表示這是縣府第一次推行保護區的自治條例,他強調先催生自治條例,有了法源依據,才可用人、用錢、進行管理,例如制定罰則法辦遊客脫序行為,解決杉原周邊道路交通管制及治安問題。

許家豪也提到,目前有向花東基金提案,明年就有預算下來,可建置相關收費與宣導設施。

許家豪現場逐一宣讀解釋內容,主要討論兩個議題,其一即「台東縣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地區維護管理自治條例草案」;其二為修正(實為擴大)「保育區位置及有關限制事宜」的公告草案,但沒有詳述內容,僅將新的範圍圖投影展示,若有民眾對內容有意見,才回應。

下海權利限縮 原住民族批違反《原基法》

杉原灣周邊各部落向來與各族群共享海洋資源,而今下海的權利將被限縮,原住民族人對於此會議的正當性提出更深層的批判。卑南鄉民鄭崗山強調,應遵守《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召開正式的部落會議,部落決議要做保護區的話,才有今天這場討論會,如今是本末倒置。

卑南鄉民 鄭崗山
卑南鄉民 鄭崗山。攝影:陽雨山。

都蘭部落賴進龍表示,雖然也很認同保育的重要性,但保護區影響周邊族人權益甚大,公告通知對象應該給更多人知道,都蘭的族人還能不能在杉原灣採集呢?從都市回來的族人,若不熟悉新的規定,萬一觸法怎麼辦呢?馬當部落陽石鈴感嘆,原住民的採集觀念是「夠用就好」,因應家用需求、或村中的祭典才會下海,真正嚴重影響漁業資源的是商業捕撈團體及不當漁法,即使是保護區,也要繼續讓原住民保有採集的權利。

許家豪回應,歷年來只有刺桐部落的人在年度祭儀時間申請至永續使用區採集,至於非刺桐部落的居民,「不要人家在這邊保護得很好、你偶爾回來就來採集」。此話一出,引起太魯閣族人林秀玉痛批,保育政策應該要結合原住民的傳統生態智慧,不是一味排它,「政策制定過程若對人都不好,對環境怎麼會好?」

黃苑蓉亦在會中提示,目前為《海岸管理法》施行細則公告前的空窗期,縣府新訂自治條例應要符合《海岸法》第7條及《原基法》尊重在地自然主權與文化脈絡的原則,勿開保育倒車。

阿兜仔:杉原真的很美 盼有更多討論空間

美籍刺桐部落居民顏瑞福。攝影:陽雨山。

定居台東近30年的美籍刺桐部落居民顏瑞福,耐心聽完大家發言後,也發表另類觀點的省思。

他說,過去的台東醫療缺乏、生活困苦,沒有人要來台東,「在座你們父母的父母,他們過著受苦的生活,所以沒有心情去享受與了解環境的美好,更不知道我們擁有多麼珍貴的自然資源。」

「20多年前我就在杉原灣浮潛、看珊瑚、看海龜,距離我們那麼近的地方,竟然就有那麼美的生態,而我們這一代是幸運的,至少我們今天還能坐在這裡,不用擔心餓肚子,隨便去便利商店就買的到食物。我們討論這些事情雖然麻煩,但我們應該感謝我們有幸可以坐下來討論這些事情,未來就是被我們現在所討論的影響。我們沒有創造環境,我們不配支配環境,但我們仍可以努力去了解環境,了解人們彼此的想法。」

許家豪說,接下來會到富山村與民眾面對面,10月27日台東縣議會定期會開跑之後,會進議會開公聽會,目前都是在蒐集民意的階段,請民眾把握對縣府發表意見的管道,包括參與會議或投遞意見書。農業處承辦收件信箱:g3027@taitung.gov.tw

台灣INDC 國際專家:具可行性 台學者:應公眾參與

$
0
0
本報2015年9月18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比照國際作法,行政院昨(17)公布我國自主減碳承諾(INDC)。近日來台參訪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諮詢委員會(IPCC)氣象專家、諾貝爾獎得主宣胡博(Professor 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對台灣主動提出INDC表示肯定,認為具可行性。氣象專家彭啟明表示這目標在亞洲國家間相對積極。台大政治學系副教授林子倫則認為,應從社會經濟轉型的角度來看減碳,並期望未來有更多公眾參與機制。

諾貝爾獎得主宣胡博(Professor 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攝影:陳文姿。
諾貝爾獎得主宣胡博(Professor 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攝影:陳文姿。

預計年底召開的聯合國巴黎氣候大會在即,各國紛紛趕在期限前提出自主減碳目標與計畫 INDC(國家自主減排貢獻),環保署也於17日提出我國INDC,預計在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為現況發展趨勢(BAU)減量50%;相當於比2005年排放水準再減20%。

此項動作,代表台灣願意加入國際社會,比照聯合國對會員國的要求,善盡國際社會一分子的責任,但如何達成這目標也成了焦點。

展現企圖  國際氣候談判不缺席

今年12月巴黎氣候大會(COP21,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21屆締約方會議),肩負產生新國際協定的任務以接續2020年即將到期的《京都議定書》。而新協定的重要內涵正是由各國自主提出的減碳承諾,INDC。台灣趕在截止期限前提出我國的INDC,顯示參與國際氣候談判的企圖。環保署長魏國彥表示,年底巴黎大會中,台灣不會缺席。

國際氣候專家,也是IPCC重要領導者之一的德國波茲坦氣候影響研究所長宣胡博,對此表示讚許。他指出台灣非聯合國會員國,但對永續發展有很重要的貢獻,應被世界認同。

天氣風險公司執行長彭啟明分析各國INDC,他認為台灣雖然比不上歐盟,在亞洲國家中,略輸日本,但比新加坡、韓國積極。而這個減碳目標對台灣算是很嚴厲,需要很大的力道才能達成。

台灣INDC設定的實際排放量對照表。圖片提供:環保署。
台灣INDC設定的實際排放量對照表。圖片提供:環保署。

如何執行成關鍵  強調跨部門合作

魏國彥表示,減碳計畫將涵蓋農業、工商、運輸等部門。從目前的技術,如節能、電動車、發電效益等試算,推估台灣在2030年的排放量降至220~260百萬公噸,距離INDC目標還差6百萬公噸,將以新技術來補足。

魏國彥表示,推演過程中,核能除役,核四封存都納已入考量,將以政府政策「穩健減核,非核家園」為原則。此外,計畫將依據《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每5年檢討,可依據當時情況調整。

宣胡博認為,台灣目標具有野心,也是可行的。他以德國經驗為例,德國在15年間,再生能源從3%提升到28%,再生能源的價格已經大幅降低,要達成減碳目標比以往更容易。

韓國的INDC明確表示將使用境外碳權做為減碳方法之一,而歐美則強調所有減碳都在境內完成,台灣並未公布明確做法。環保署溫室氣體減量管理辦公室執行秘書簡慧貞受訪時表示,台灣將依據《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及年底巴黎國際協定辦理。

學者:減碳應納入公共參與機制

台大政治學系副教授林子倫一方面肯定政府公布INDC,顯示台灣在現階段的企圖心,也有清楚的近程目標。不過,他也提醒,減碳不是政府可以完成的,需要民眾參與,他期望政院開啟更多社會對話。

宣胡博強調,公共參與是非常重要的,德國在地方或在網路上進行很多討論甚至辯論,達到減碳目標需要整個社會國民加入才會有效可行。

簡慧貞對此回應,昨日環保署才在政院公布INDC,行政院將會進行更多公民參與討論的機制。

不僅是減碳  而是社會新思維

魏國彥指出,德國的減碳目標比我國嚴苛,但反而創造出節能產業、再生能源、儲能裝置。大眾對能源使用、工業發展應有新想法。

環保署長魏國彥。攝影:陳文姿。
環保署長魏國彥。攝影:陳文姿。
宣胡博表示,解決方案需要新技術與價值觀的改變,是不是要把問題留給下一代?這是道德與價值觀念的抉擇。

林子倫則提醒,INDC並不只是減碳,更牽涉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與轉型,應將能源安全與國家發展一併納入整體策略。

全球森林前景堪慮 世界林業大會提三願景

$
0
0
摘譯自2015年9月15日ENS南非,德班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第14屆世界林業大會上發表報告指出,1990年起,全球損失近1億2900萬公頃的森林,約等於整個南非的面積,且因人口增加和林地開發,仍然持續萎縮當中,估計未來20年還會減少1億7000萬公頃的森林。

Vince O'Sullivan
辛巴威北部的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正在乾涸的河床尋找水源。圖片來源:Vince O'Sullivan(CC BY-NC 2.0)

砍伐熱點有11處 森林持續萎縮

根據FAO的「2015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The Global Forest Resources Assessment 2015)報告,1990年起,全球損失近1億2900萬公頃的森林;過去25年間全球森林砍伐速度已減緩超過50%,但是全球森林仍然持續萎縮。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森林計畫主任Rod Taylor也認為全球森林的前景不樂觀。

「WWF的分析顯示這個趨勢將持續,除非立即有積極的作為解決砍伐問題,未來森林的消失將集中在11個砍伐熱點,將有多達1億7000萬公頃——等於德國、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面積總和——的森林會在20年內消失。」

2050年森林願景 肯定多樣性價值

召集來自142國的4000位代表參加、為期一周的世界森林大會於11日結束,與會代表發表《德班宣言》(Durban Declaration),型塑2050年的三點森林與林業願景。

宣言內容第一點,即肯定了森林不只是樹木的聚集地,更是糧食安全和改善生計的基礎。

宣言說明,未來的森林將透過提供糧食、木材能源、棲身之處、飼料和纖維賦予社群韌性;創造收入與工作機會讓社群繁榮;涵養生物多樣性;穩定土壤、支持永續農業和人類的福祉,並且調節水流。

第二點則主張整合性的土地利用,可改善森林政策和實務,因應森林砍伐的驅動因素;解決土地利用的衝突;計算整合森林與農業後的社經與環境利益;並保持森林繼續在原來的地景之下提供多樣化的服務。

第三點主張森林是氣候變遷調適與緩解的基礎。永續管理森林能增加生態系統與社會的韌性,充分利用森林與樹吸收和儲存碳,同時提供其他服務的能力。

實踐森林願景 原民、青年都要參與

德班宣言寫道,實踐這樣的願景需要森林、農業、金融、能源、水資源和其他產業部門建立新的合作關係,讓原住民與地方社群參與。

總幹事José Graziano da Silva表示,FAO的評估報告調查全球234國家與領地的森林管理現況,發現有越來越多森林受到保護,各國也開始改善森林管理政策,通常是透過立法、測量監控森林資源和當地社群參與規劃開發政策等方式達成。

此外,還需要森林教育、溝通、能力建構、氣候變遷對森林健康與疾病影響的相關研究,以及創造年輕人工作機會等方面的投資才能成功。

Julien Harneis
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原始部落焚燒森林以建造臨時的棲身處所。圖片來源:Julien Harneis(CC BY-SA 2.0)

 

Global Deforestation Slows But Forests Still Shrinking
DURBAN, South Africa, September 15, 2015 (ENS)

Over the past 25 years the rate of global deforestation has slowed by more than 50 percent, even though the world’s forests continue to shrink as populations increase and forested land is developed, the UN’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 reports.

Some 129 million hectares of forest – an area almost equivalent in size to South Africa – have been lost since 1990, according to FAO’s most comprehensive forest review to date, “The Global Forest Resources Assessment 2015.”

Kent MacElwee
烏干達基巴萊國家公園(Kibale National Park),一隻猩猩獨坐在路旁。圖片來源:Kent MacElwee(CC BY-NC-ND 2.0)

FAO Director-General José Graziano da Silva, launching the report in Durban at the 14th World Forestry Congress last week.

The FAO report confirms the huge loss of tropical forests over the last 25 years, and Rod Taylor, director, WWF Global Forest Programme, is warning that the future of forests is not bright.

“WWF’s analysis shows that this trend will continue with future losses concentrated in 11 ‘deforestation fronts,’ unless bold and urgent action is taken to address the drivers of deforestation,” said Taylor.

“Without such action, up to 170 million hectares – the size of Germany, France, Spain and Portugal combined – will be wiped out in just 20 years,” he warned.

The assessment, which investigated forest management in 234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found that forest areas have increasingly come under protection while more countries are improving forest management.

This is often done through legislation and includes the measuring and monitoring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a greater involvement of local communities in planning and in developing policies.

Close to 4,000 delegates from 142 countries attended the congress, including representatives from civil society, intergovernmental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universities and the private sector, as well as 30 ministers and deputy ministers.

After a week of debate, the largest gathering on forests this decade set forth its vision of how forests and forestry should look in 2050.

As the Congress closed on Friday, delegates issued the Durban Declaration – a 2050 vision for forests and forestry that makes three main points.

“Forests are more than trees and are fundamental for food security and improved livelihoods,” the document declares.

“The forests of the future will increase the resilience of communities by providing food, wood energy, shelter, fodder and fibre; generating income and employment to allow communities and societies to prosper; harbouring biodiversity; and support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human well being by stabilizing soils and climate and regulating water flows,” it states as its first major point.

And third, the declaration views forests as “an essential solution to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Second, it declares that, “Integrated approaches to land use provide a way forward for improving policies and practices to: address the drivers of deforestation; address conflicts over land use; capitalize on the full range of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from integrating forests with agriculture; and maintain multiple forest services in the landscape context.”

“Sustainably managed forests will increase the resilience of ecosystems and societies and optimize the role of forests and trees in absorbing and storing carbon while also providing othe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the document states.

Realizing this vision will require new partnerships among the forest, agriculture, finance, energy, water and other sectors, and engagement with indigenous peoples and local communities, the Durban Declaration states.

Success will require further investment in forest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capacity building; research, including climate change impact on forest health and diseases; and the creation of jobs, especially for young people.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聯合國氣候學家來台 呼籲正視暖化危機 為下一代選擇

$
0
0
本報2015年9月19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氣候專家宣胡博(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教授應行政院環保署之邀來台進行交流,17日於台大發表演說。宣胡博提出全球暖化的確切科學證據,並強調「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心態不能解決問題,人類必須做出抉擇。至於人類是否願意行動,並將更好的未來留給給下一代,這是價值觀的問題。

IPCC氣候專家宣胡博(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攝影:陳文姿。
IPCC氣候專家宣胡博(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攝影:陳文姿。

宣胡博不僅是德國物理學家、德國波茲坦氣候影響研究所所長,更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重要領導人之一。IPCC曾因提出「人類活動與全球暖化的關聯性,建立更廣泛共識」而獲頒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

暖化影響被輕忽 氣候專家呼籲盡早行動

宣胡博首先以科學家的立場,提出IPCC及國際科學研究證明暖化的嚴重後果,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已經預測今年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波茲坦氣候影響研究所也提出未來會有更多熱浪,高溫的趨勢線是很明顯的,而且這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

他表示,研究已指出2100年氣溫上升6度的機率是10%,但大眾對科學家理論與數據仍舊存疑。對此,他認為人們總認為暖化不一定會發生,但假設說墜機機率是10%,事情的嚴重性馬上不言可喻。

此外,也有些人以為只要隨著地球暖化改種作物就可以解決問題,例如德國不再種小麥而改種鳳梨。宣胡博指出實際問題並非如此,暖化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當暖化導致溫鹽環流消失後,歐洲的溫度將降到像阿拉斯加一般,將是一場難以估計的災難。

氣候談判20次失敗  改變需要創新與抉擇

今年底聯合國的巴黎氣候大會(COP21)預計將產生新的國際氣候協定,新協定的重要核心就是各國由提出減碳的目標與規劃(自主減碳承諾,INDC),以減緩地球暖化。而行政院恰巧於演講同日提出台灣的INDC,對此宣胡博表示肯定,認為台灣對世界永續發展有重大貢獻。

宣胡博呼籲人類應跨出第一步,他提出七項新經濟的概念,例如再生能源的整合、產生能源的房屋、電動交通工具、搖籃到搖籃的設計等等。並表示,德國正在進行超級電網的計畫,未來可透過海底纜線,將再生能源貯存至2000公里外的挪威,需要時再取電,而非洲跟西班牙也有類似計畫。

然而,現場也有學者提問,今年已經是第21屆氣候大會了,等於過去失敗20次都沒有具體成果,是否該從根本做出改變?或採用新的思維與模式?

宣胡博回應,解決暖化問題需要仰賴科技創新,但最終的關鍵仍然在人。社會應該要決定,是要保有目前的生活,或者應該留個好的未來給下一代,這是道德觀念的抉擇。


真‧垃圾食物計畫:搶救食物的「隨你付咖啡廳」

$
0
0
作者:楊宗翰

想像一間咖啡廳,你進到裡面,可以隨自己喜好去點蛋糕、輕食、濃湯還有咖啡,吃完以後,到了櫃台準備要付錢,卻發現上面寫著「隨你付」(Pay as you feel),當你正在猶豫著到底該給多少錢時,跟在你後面進來的兩個客人,一個人吃完飯後,很自然地脫下襯衫到廚房裏頭幫忙洗碗;另一個則帶著他家冰箱一些用不太到的食材過來準備變成明天的菜單。

然後你抬頭看了一下招牌,上頭寫著:「真的垃圾食物計畫」(Real Junk Food Project)


英國Leeds 隨你付咖啡廳(PAYF)

從2013年的12月,在英國的Leeds出現了第一間像這樣子隨你付(Pay As You Feel)的咖啡廳。如今,這間咖啡廳已經供應了9萬份的餐點給超過6萬位民眾。

然而,才短短不到兩年,這個瘋狂的點子已經不再是什麼烏托邦式的社會實驗,真的垃圾食物計畫已經延燒至英國其他地方,像是曼徹斯特、Bristol、Saltaire甚至還到了洛杉磯、華沙和蘇黎世等地,串聯了110間相同概念的咖啡廳。


你覺得這餐價值多少?隨你付,用食材、廚藝或勞力為這一餐付費吧!圖片來源:楊宗翰

「這讓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可以聚在一起,沒有金錢,也就沒有利害關係。人們進行真的垃圾食物計畫因為他們已經受夠了這個社會,而且開始關心周圍的其他人們。」

「隨你付並不代表免費,這是要人們去衡量生產出這個食物所需要的人力、資源、時間、跟環境,然後付出你覺得這些食物到底值些什麼,你必須為你的食物做些什麼,只是在這邊,除了金錢以外,時間和勞力也都可以被視為貨幣。」

「所以,有的人會擦窗戶、拖地,還有人會換電路管線,他其實可以付錢,但對我們來說,他幫我們換管線的價值其實比直接給我們錢還要高。」

「『隨你付』讓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為食物付出一點什麼;讓人們重新思考食物的真正價值。真的垃圾食物計畫拯救食物避免被丟到掩埋場。」


餵飽肚皮,而不是垃圾桶。圖片來源:真的垃圾食物計畫 Real Junk Food Project

然而,這個計畫另外一項重點,從他本身的名字就看的出來了:「真的垃圾食物計畫」。也就是說,餐廳裡面所供應的食物真的都曾經是被當成垃圾的食物!他們的食物來自四面八方,有些麵包店下架的麵包、餐廳淘汰掉的食材、菜市場賣不出去的蔬菜、或是真的就去超市dumpster diving,甚至……食物銀行。

「食物銀行非常誇張,很多人覺得食物銀行是個好方案,它在社會層面上真的很好,但環境上……他們其實浪費了非常多的食物。所以每個禮拜,他們會到咖啡廳來,然後把食物給我們請我們拿去給民眾吃。我問他們為什麼不能給弱勢吃,他們說因為日期錯了他們不能給,但是卻可以給我們給一般民眾吃?」這兩年來,這些所謂不能吃的垃圾供應了上萬民眾豐富營養的食物,但是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吃壞肚子過。


來自四面八方的垃圾食物,都是隨你付咖啡廳的食材。

「真的垃圾食物計畫」供應可能會被丟棄的食物給一般民眾吃,而餐廳營運所需的人力也幾乎全部都由志工以及來吃飯的顧客協力完成,從清潔、採集食物、運送,到料理。他們盡量用最簡單的方式料理,一方面維持食物的原味,一方面則是試著教育來吃東西的客人怎麼自己料理食物。他們認為,在英國有許多人會飢餓,原因在於他們根本不知道怎麼料理食物了。現代人嚴重匱乏對於如何料理食物跟怎麼生產食物的知識。

「如果你改變不了你的小鎮,你怎麼改變的了這個世界?」

這是我最想要嘗試的模式。常常有人聽到我在做的事情,都會說:「喔這個東西很多慈善團體或宗教團體都有已經有人在做了,快到期的食物有食物銀行會回收、舊衣服或是物資也到處都有人願意提供給災民或是弱勢族群,許多寺廟或是教會也會提供食物給遊民吃,這些需要的人都已經有非營利組織在幫忙了。」

但是,我不想要當好人或是善心人士。

驅使我想要做這些事情的,一直都不是同情心,而是憤怒!

我憤怒的,是媒體整天遊說我們說你很醜、很失敗,要穿這個要吃這個要買那個才可以,我們消耗了一大堆資源、剝削了一大堆員工在生產、設計、運輸這些物品,卻還是不斷蠱惑人們把可以用的東西丟去給慈善團體再去買新的好促進發展。

我憤怒的,是我們汙染了那麼多土地、水源,傷害了那麼多動物,付出了那麼多農民、工人的勞力,生產了這麼多的食物,又消耗了那麼多能源跟石油在運送這些食物,再加上包裝跟冷藏,最後卻把這些心血理所當然的拿去當堆肥,然後嘆口氣說: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我憤怒的,是讓那些人不管再怎麼努力工作都養不活自己的現實,而這個社會卻放任這些情況持續惡化,同時逼著那些人拋棄自己的自尊去倚賴社會福利和慈善單位!


垃圾桶裡滿是被浪費掉的食物。圖片來源:真的垃圾食物計畫

真的垃圾食物計畫不想要用憐憫的方式發送食物給窮人吃,他想要創造出一個每個人都可以有所貢獻的空間,無論是用金錢、勞力、時間或技術都可以,比較有錢的可以隨意付個幾百塊對他來說完全沒問題,他甚至有機會在這邊吃到雖然過期但其實更健康更安心的食物;比較窮的人則可以來一起幫忙料理或是清潔,他們也會因為自己能參與其中而感到驕傲,而不再只是一昧的受別人同情。

法國最近通過新法案規定超市不准把還可以食用的食物拿去丟掉,必須捐給食物銀行或是慈善團體之類的。我本身認同這個法案,至少政府終於願意在政策上去面對這個嚴重的問題了,但同時也擔心是否會衍生出新的問題…….如果所有的超市或食品廠都把食物銀行當最終解決方案,把剩餘的食物都丟給他們換取減稅,卻不正視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食物被淘汰這個真正的問題,而食物銀行沒辦法處理那麼多的食物反而成了浪費的最末端…….

我們要餵飽這個世界,達成之前我們不會停止。

 

※ 本文轉載自 {空屋筆記} 免費的自由

【相關文章】

【延伸閱讀】

  • 影片:創辦人 Adam Smith的TED演說

  • 真的垃圾食物計畫 PAYF 隨你付咖啡廳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河貓》街貓與鄰居

$
0
0
作者:隱匿(寫詩的人、有河貓奴)

照顧街貓必須面對許多問題,生老病死、意外、付不出醫藥費,這些都是可以想像的,比較難以想像的問題則是鄰居。但因為街貓整天在街頭巷尾溜達,甚至可能潛入鄰居家中,可能接受鄰居的招待或虐待,也可能被不同的鄰居取了不同的名字,所以鄰居絕對是重要的。

我還算幸運,鄰居中大多是愛貓人,只有一戶人家,始終強烈表達他們討厭貓的態度。但為了保護當事人,底下寫到他們時,盡量將性別和特徵模糊,僅以白髮與黑髮稱呼。


照顧街貓的問題之一是不喜歡貓的鄰居。攝影:隱匿

剛開店不久,鄰居中的白髮發現書店的露臺上經常有貓出沒,他以長輩的口吻勸告我:「不要讓貓在圍牆和花盆跳上跳下的,牠們很髒!」面對一個滿頭白髮、眼神銳利的老人,氣勢很弱的我也只能模稜兩可地點頭稱是,但實際上當然繼續餵貓,不僅讓貓跳上圍牆和花盆,還讓牠們跳到身上。

白髮見貓況逐漸惡化,有好幾次找藉口上二樓來罵我,比方有客人在露台上抽菸,將菸蒂丟到他們屋頂上,白髮怒氣沖沖走上二樓,對著老闆說要找老闆娘,等我出去時,就指著他們屋頂上的菸蒂把我罵了一頓!於是只好在長桿子上貼泡棉膠,努力伸到屋頂上,將菸蒂黏走。其他的就不用講了,書商送書來我們還沒開門,先寄放在他們店裡,當然也被罵了一頓。

像這樣的情況繼續,我總採取消極逃避態度,在路上若遠遠看見白髮,一定繞道而行。我想,反正我在我的店裡餵貓,和你並不相干。直到有一天,一樓愛貓的鄰居通報,白髮和他的店員將一隻貓抓起來放在箱子裡,準備丟掉。那次我鼓起勇氣,第一次登門拜訪。始終無法下決心給街貓作TNR的我,承諾立即展開大規模結紮及除蚤,最後終於將貓要了回來。這一次白髮並未出面,他應該也知道,把貓抓起來裝箱丟掉,這行為並不正當。

所以對我來說,TNR其實是做給對街貓不友善的鄰居看的。給貓剪耳作記號這個殘忍的舉動,除了防止被二次送紮之外,也彷彿卑躬屈膝地訴說著這樣的話:「你看,貓咪都已經做了這樣的犧牲,牠們被剖開肚子、拿掉子宮,還剪掉耳朵的一角,往後不會再發情和生育了,請你給牠們一條生路吧!」

此後又過了幾年,我和愛貓的鄰居們逐漸熟識,每有貓咪出狀況:被車撞、被捕獸夾所傷、嘴上有魚鉤、被狗咬、掉進廟前的大柱子裡……等等,各種無奇不有的情況,他們都會來通報我。而我最感欣慰的是,有些鄰居本來是討厭貓的,甚至曾經放狗咬貓,但後來他們實際接觸之後,改變了對貓的看法,甚至開始有鄰居送養街貓,也有人將貓帶回家收養。

去年農曆年前,白髮的店面做了一個巨無霸的大招牌!但那個招牌的位置正是貓咪們每天前來的路徑,每天走的路突然出現這麼大的改變,有些貓果真就無法上二樓來了!看著那幾隻貓在大招牌前哀叫的可憐模樣,我焦慮不堪!除了持續在一樓餵食之外,我也想盡辦法,用食物與貓草引誘,或者勸導牠們從樓梯間上來,有時就直接把牠們抓到二樓來,最後,得到一位貴客的幫助,由我設計了一架不銹鋼的梯子,他則請人施工,希望將來掛在圍牆上,讓貓咪們上二樓來。


貓梯做好以後,一直上不來的寶貝終於學會從梯子上下了。攝影:隱匿

梯子完工,第一次掛在圍牆上,白髮立刻發難了!他質問梯子的作用,我們則據實以告,當然他無法接受,先是說梯子會讓小偷上來,我們承諾打烊會收梯子,接著他又開始說貓咪很髒、很會生、吵鬧等等,我們也再次聲明貓咪幾乎都已結紮。總之梯子是掛在我們的圍牆上,他雖然怒火中燒,大概也沒辦法,最後他對我們的勸告是這樣的:「那些都只是野貓而已,不要當作寶!」

梯子掛了一陣子,經過我的努力勸說,終於有貓咪學會用梯子了,我開心得不得了!但最後,還是有一隻貓咪:小芝,牠始終學不會。我每天去一樓餵食,總是提心吊膽的,因為牠選擇的藏身處,就在白髮家門口!其他的鄰居也有人表示不滿,雖然我都有用碗裝貓食,也有收拾乾淨,但總是有人故意拿著掃把在掃地。有一次我和小芝在說話,突然聽到有人在窗子裡罵了一句三字經,在安靜的夜裡, 那三個字分外清晰。

梯子掛在圍牆上好一陣子以後,有一天,白髮家裡的晚輩:黑髮,氣燄很盛地衝上二樓來,劈頭就是一陣怒罵!說那個梯子讓貓咪跳上跳下,造成他們家吵鬧不堪,希望我們立即撤除,否則將會採取激烈的手段!和他講了很久,說這梯子掛在我們的圍牆上,他們沒有理由要求撤除,而且貓咪如果無法上來,留在一樓,對他們也不是好事,更何況店家所在地是觀光區,向來都是吵鬧不堪的,要說貓咪跳上階梯吵鬧,這真的說不過去……但不管怎麼說,他總是把話題拉回要我們將梯子撤除,否則如何如何……到最後兩方爭吵了起來,但依舊無法溝通,最後我們承諾,一個禮拜內會想出辦法,並給他回覆,他才離開了。

我想了很久,也和一樓作招牌的店長溝通過,在大招牌中間做一個踏板,讓貓咪方便上來,而他們也同意了,不過,一方面這個工程太小,根本沒有工人願意施工,另一方面我也覺得,在好不容易適應的路上再做改變,貓咪們不知又要發生甚麼問題?

就此苦惱了好幾天,有天我終於鼓起勇氣,到他們家門口按電鈴。本來希望白髮和黑髮一起出來討論,但那天剛好白髮不在,我盡力和黑髮溝通,聽他訴說對貓 咪的抱怨,也表達同情,這次的溝通出現契機,當他說完其他問題,開始抱怨跳蚤的時候,我告訴他,我們每一個半月,都會給貓咪點跳蚤藥,所以在我們店裡是沒有跳蚤的。而且跳蚤不是只有貓咪有,狗和老鼠身上也都有!他聽到這裡,愣住了好一會兒,眼珠子轉來轉去,似乎在考慮某件事,接著他的口氣改變了,他說:「那跳蚤絕不是老鼠的!」從他這句話可以聽出來,他已經了解,如果情況是這樣,那麼跳蚤就不能怪在貓身上了!

在這次溝通之後,情況好像改善了不少。不久,我發現本來走梯子的貓咪,居然都學會從招牌上來,因此就把梯子收起來了。

這次招牌事件的尾聲就是,到最後依然上不來的傻貓小芝,因為我經常抓牠上二樓,對我很生氣,不再讓我靠近,結果變成了一樓愛貓老闆在照顧的貓。看著這隻以前那麼黏我的貓,現在看到我就逃走,但是看到一樓老闆就衝過去撒嬌,我心裡真是百感交集!但是,只要貓咪好好的,貓奴也就心滿意足了。


《河貓》封面。圖片來源:有河BOOK

《河貓》有河book街貓紀錄

作者、編輯:隱匿
出版社:有河文化
ISBN:978-986-84712-5-2
出版日:2015/05
定價:380元

本書收錄了書店開幕至今八年多以來,隱匿描寫河貓的文章共48篇,書末並收錄安石榴、沈眠、阿米、潘家欣、店狗、假牙......等人的詩文創作,配上各式各樣的貓咪照片。

※ 本文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轉載。

《星海之城:奧羅拉》蟻墟

$
0
0
作者:曾昭榕

獻給語庭、祐誠,和未來的孩子。

 

奧羅拉(Aurora):羅馬神話中黎明女神,極光的化身。當太陽帶電粒子,與高空原子碰撞時,會在高緯度產生太陽風,又稱極光。當北極圈發生極光時,南極圈也會同步發生極光效應。由此可知任何現象都不是孤立存在,即使相隔遙遠,心意相通的兩人,也終將前來聚首。


極光(Aurora)。圖片提供:陳維滄

一、絲葉:願繁星點點照耀孩子未來的路途

乾季尾聲,絲葉推著手推車行走在街市上,她昂起小巧頭顱望向天空時,心中閃爍出幽微企望,是否可以看見裸裎無纖翳湛藍、以及漾著甜橙色澤陽光,像宣導影片那般。

視線穿透電線與鐵皮屋瓦切割的天空,帶著黃膩色澤,如同地溝油顏色,又像每日她將碳酸氫鈉撒在鐵製餐具,帶上手套用力洗刷流下的灰黑液體,帶著一股難以抹滅油餿味,但水用完後還得儲存在桶子裡,作為滋潤乾裂田畝灌溉用水,在乾季雨水青黃不接時期,任何一滴水都是無價珍寶。

推著這一車貨物往回收站走去,這是交換一個月糧食的重要物資,是她和野百合之家夥伴自廢鐵塚花了數個月收集的成果,今天輪到她推著物資至市集,以往,這工作多半是由凱斯幾個高壯男孩負責,但這次她卻主動請纓,因她一直很想來市區逛逛,雖然他們老告訴她蟻墟市中心不過就是紆曲複雜的巷弄,以及殘疾人集散地罷了!

但她依舊期待看見位於蟻墟中心之處,雄偉中央市政府—灰色鋼筋混凝土八角形建築物,上方聳立一根二十人合抱的柱子,四周從上而下連接直徑一公尺的八根廊柱,而視線幾乎不可探觸的高度,雲端繚繞盡頭,便是星海之城—亞法龍。

所有生活在蟻墟之人,最大的夢想便是移民至亞法龍。

市政府外圍正前方聳立大型螢幕看板,正撥放亞法龍宣導影片,每走到這裡她都忍不住放慢腳步,脖子伸的老長。影片背景是黑紫絨似閃爍夜空,繁星熠熠下,襯著都市底下流線形高架軌道如流星,蓊鬱綠地與盈盈水漾藍天中,白鴿點點晴空飛揚,居民露出自足微笑,或坐於草地閱讀、或在海濱慢跑、或西裝革履乘坐在碟子般交通工具,前往貝殼型歌劇院觀賞音樂劇,最後結尾鏡頭帶到一名紅髮男子,背後聳立一只閃亮如聖誕樹巨型鐵塔,那上揚三十度笑容嘴角和和善雙眼像極了麥當勞叔叔,他是亞法龍的特首—明克,對著螢幕露齒笑道:歡迎來到星海之城,只要年滿十八歲,便可申請進入亞法龍,成為我們的公民,願繁星點點照耀您未來路途。

這是政府錄製的宣導影片,一共分成春夏秋冬四大系列,每一部絲葉都已看的倒背如流,但每經過一次依舊在螢幕前戀戀不捨幾分鐘。

眼前飄來幾許細碎金葉子,又像碎裂鏡子在暗沉柏油路上輕盈如詩的舞動,原來是期待已久陽光,肆虐一個月沙塵暴如人面獅身,隨著曙光穿透鬆開鬆軟肉掌,肉身飛散成千億點細末,均勻篩落在蟻墟違章建築、彎曲微血管巷弄、以及佔地十幾頃廢鐵塚……絲葉抬起頭,一雙如貓茶色眼瞳凝視上方,陽光在眼裡映成兩只未圓缺月,又像兩只雕鏤訂婚金戒。

她心狂跳著,已經多久未見過陽光了呢?想起之前自廢鐵塚找來一台破損、上頭有蘋果圖樣的玻璃,裡頭自動播放一段影片,到3分26秒時:陽光灑在金色麥田裡,一波波的麥浪蓬鬆柔軟翻動,蜜釀般陽光如同指尖撥動金色琴弦,奏出澎湃交響樂章,瞬間令她心神蕩漾。

陽光下曬得彷彿要蒸熟的小麥,令她想起蒼穹那頭耀眼金色長髮,然而,此時陽光卻異於她所知的概念,幾道冷凝藍、紅、綠光紛層交替,如同洋流流洩天空水波中,拖曳出好幾道水色光痕,像是深海中巨大鬚鯨,沿著蟻墟底層貼腹而游,發出粼粼螢光。

蟻墟人們一一自巷弄走出,擠在街道間翹首顒望,感覺周圍人不斷推擠,絲葉瞬間一個踉蹌,此時有人扶她一把,轉身一看,十三歲的蒼穹正在她身後。

正如所有生活在蟻墟的男女,絲葉不知道自己真正年歲。

從小她便居住在蟻墟,一個面積約莫一千英畝行政區,邊界樹立了幾十英呎高鐵絲網,具政府所說,那是為了保護蟻人安危而建。鐵絲網外圍是廣袤、死寂沙漠,走入其中,除卻不定期侵襲的狂暴龍捲風以及噬人猛獸外,一無所有,這些,絲葉都是從中央政府每月固定宣導影片得知。

蟻墟居民最大的夢想便是有一天,進入那最現代、先進星海之城—亞法龍,取得AI居留證。亞法龍中永遠有最乾淨泉水、美味新鮮、多的吃不完食物、以及迅捷交通系統,據傳亞法龍有食物製造機,只要用空氣和水,便可製造出源源不絕食物:新鮮牛肉、雞蛋、塗滿奶油麵包、鬆軟彈牙米飯、還有葡萄、蘋果和奇異果…..各式各樣絲葉未曾聽過、見過水果,終年都有乾淨清澈泉水在街道流淌,行走人行道上,不時可感受到花香、綠草,以及悅耳鳥鳴。

居民完全不需行走,憑藉漂浮半空中大眾運輸系統,只要一個指頭輕觸,轉瞬便可以將他們送達各個地方。

那裡永遠都有舒適空調,外圍籠罩一圈由電磁力場形成的防護罩,居住其中無須擔心炙人放射線和霾害沙塵暴,只有和煦涼風一陣陣吹來,如金色琴弦鳴奏。

居住在蟻墟,除卻小則一個月、多則三個月便漫天狂捲沙塵暴外,濃厚霾害幾乎一年四季籠罩,pm2.5,那是燃燒各式石化燃料混合而成的霧氣,當濃度高達100以上時能見度只剩下兩公尺。

蟻墟氣候十分悶熱,一年分為乾溼兩季,乾季時地面結出一層冰霜,哈出口便是陣陣純白霧氣,好不容易盼到冰雪蹣跚離去,緊接著便是溼季溽暑難耐,偶而盼來一陣風也是悶濕異常,像一陣陣熾人熱浪,千隻黏膩的手在皮膚上塗滿漿糊,眉間垂著汗,走在戶外卻還得披掛一層防護衣,一個鐘頭下來回到屋內,往往已經汗溼淋淋一片。

而蟻墟最大的問題,便是水資源匱乏。

每一次,絲葉總是要自小貨車上吃力挑著水,將一桶桶黃濁泥漿澆灌到乾裂土地上,地表上總是因缺水而裂出一條條紋路,如同乾燥嘴唇,吮了一下,便把水吸的涓滴不剩。

而在這片磽薄如麟土壤上,卻生殖著一種極為強悍的野草—猴麵包樹,可以生長到一人身高,莖葉肥厚且倒生銳刺,在長達三個月缺水乾季中屹立不搖,這草生長力頑固且難以根除,多刺葉片會割傷人手,甚至卡住收割機履帶,即使連跟刨起丟棄路邊,只要一點點土壤與水分,便能繼續生長。

此外,當播下黃豆、燕麥、玉米種子時,還得嚴防炎蟲侵襲。

炎蟲是一種約莫半截小指大小毒蟲,黑腹紅眼,下半身黑黃條紋相間,尾端連著一根尖刺,一雙紅色複眼血色殷紅,飛的時候翅膀會振出侵略性噪音,炎蟲總是大群來襲,遠望像是一團黑壓壓積雨雲,伴隨羽翅摩擦吵雜聲,像發電機隆隆作響。

而炎蟲所到之處,便把植物枝葉蠶食一點不剩。

聽說在空白歷史之前並沒有炎蟲存在,這種生物究竟從何而來?之後又飛到何處?沒有人知道,只知道將近六月乾旱期間,沙塵暴來襲前一個月,炎蟲會從半點纖翳也沒有的天空遠端,暗沉沉大舉來襲,像是機動甲兵,不論怎麼撲殺,都能在各種攻擊中倏忽來去,一點蹤跡也沒留下,只有被啃食後一片狼藉,與蟻人欲哭無淚的哀嘆。

而炎蟲最可怕攻擊,便是尾端毒刺。

即使著上一層防護衣,但炎蟲尖銳尾端依舊能刺穿布料,螫傷皮膚,螫傷處留下硬幣大小的紅腫,如同被火燃燒般,因此才得了炎蟲這個稱號,普通人被炎蟲螫傷一個傷口,都得疼上兩三天,要是同時被幾十隻炎蟲攻擊,可真要了小命。

猴麵包樹、霾害沙塵暴、炎蟲可以說是蟻墟的三害,每次只要收穫季碰上一項,他們這一年就得啃菜根過日子了。

絲葉討厭匱乏生活、髒兮兮巷弄、她討厭蟻墟。

【秘讀自然】尋找動物與人的和諧新世界

$
0
0
專訪《大象先生:勇闖緬甸叢林》作者薇琪.柯羅珂
作者:范震華

展讀薇琪.柯羅珂(Vicki Croke)的回信,很難不被她赤子般真誠的文字感動與吸引,筆觸一如她書寫的《大象先生:勇闖緬甸叢林》;薇琪那份純真的好奇心,能輕易地勾起有如孩提時第一次撫摸狗狗、第一次被草地上的蚱蜢彈跳驚嚇的悸動,然後用這興奮顫抖的悸動「感覺到大象的低沉聲波在自己的胸腔裡產生振動」。

被《紐約時報》選為「2014年一百本值得注目的書」的《大象先生》,敘述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一段極具啟發性的故事:詹姆斯.豪爾.威廉斯(J.H. Williams)這位人稱「大象阿威」的非一般英雄,如何在緬甸叢林裡與亞洲象並肩生活、工作(伐木)、抗戰的故事。看似與賊老天相鬥的荒野求生,事實上,根據威廉斯的憶記,是大象幫助自己在叢林和戰爭中生存下來。

薇琪透過撰寫包括《現代動物園:在荒野與城市中飄泊的現代方舟》、《淑女與熊貓:美國首位帶回最具中國特色動物的探險家》等書,探索為之著迷的動物與人羈絆的世界。她說:「我對動物們一見鍾情,打從出生那一刻起;直到今天,始終感覺一模一樣。」

薇琪的兒時夢想是成為在非洲森林裡研究黑猩猩的珍.古德(Jane Goodall),一位同時具有溫暖人性與銳利科學眼光的生態學家,但13歲那年,孱弱的身體被診斷出患有紅斑性狼瘡,一種會造成多重器官損傷的自體免疫疾病,迫使其非洲夢碎,只好把夢想碎片收進童年的餅乾盒裡。直到成為《時代》雜誌、CNN的新聞工作者後,她知道,該是打開餅乾盒的時候了,所有兒時的野地幻想,都能透過現地採訪、文字書寫實現;而非洲,所有生態學家也是自己兒時的夢想大地,亦終能親踏夢土。


薇琪.柯羅珂與大象。拍攝授權:Christen Goguen

她不僅觀察了奔馳於非洲疏樹大草原上的大象、獅子、斑馬、長頸鹿,還有馬達加斯加島上的特有種馬島長尾狸貓、大陸的熊貓、澳洲塔斯馬尼亞島上的袋鼠和袋獾,加拉巴哥群島上的信天翁、企鵝、陸龜、海鬣蜥、海獅,甚至是北極的北極熊,都曾深度探訪過;從近距離觀察美妙、奔騰、旺盛於野地的眾多生命裡孕育出的文字,無不纏繞著對生命的謙遜。在家寫稿的日子,還有心愛的愛爾蘭獵狼犬(世界上最高大的狗)作伴,薇琪說:「沒有他,我就覺得不完整。」以下呈現精彩的專訪內容……

問:威廉斯自己已經出版過5本回憶錄,其妻也出版過1本,是什麼動機讓您還想再寫一本關於威廉斯的書呢?

薇琪.柯羅珂(以下簡稱薇琪):因為我自己很愛這個故事,所以我想寫出來。這是個關於一位沒有受過相關訓練的人,隻身前往遙遠又神祕的緬甸叢林,只因為想真切地用自己的眼睛探索生命本質的故事;這個西方人深愛著亞洲象,他和大象一起工作和生活,他理解大象、幫助大象,世界能有幾人?但是他的故事卻不被現在的年輕世代所知曉。

我曾經寫過大象的專題,當時讀到威廉斯於1950年出版的回憶錄《大象阿威》(Elephant Bill),就被威廉斯準確的生物觀察所驚艷,他所記述的大象行為,在當時被認為是不可思議的,直到數十年後,生物學家實地證實了才肯相信。你能想像1920年代一位沒受過學校或獸醫的專業訓練,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退役下來的軍官,卻能有如此細膩的生物學見解與觀察,完全鶴立於其他當代生物學家。

我覺得當今社會仍然需要他的故事,而且比以前更需要。保育專家告訴我們世界上每天有96頭大象被殺害,只因為人們想奪取他們的象牙。如果我們想要保育大象,我們必須知道我們曾經擁有過什麼,而現在被我們遺忘致丟棄了;威廉斯的故事告訴我們,每隻大象都是美妙的存在,他們不僅擁有高智能,還有深邃的感情。威廉斯曾救過大象班杜拉(Bandoola)一命,因為班杜拉和其他大象打架而受重傷,威廉斯照顧他整整一年;然而,班杜拉也曾救過威廉斯,班杜拉馱著病重的威廉斯度過激流抵達醫院。威廉斯還說了許多關於大象幫助彼此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是5歲的小象領著他瞎眼的媽媽穿越叢林,象夫們還因此給這隻小象「導師」的封號。

光是大象的存在就夠吸引讀者了,更何況透過威廉斯使我們了解人和大象互相理解是有可能的,這也是讓讀者對這本書著迷的重點吧。


外號「阿威」的詹姆斯.威廉斯是英勇的軍人,心思敏銳。他確信在緬甸叢林不僅能找到寧靜,也能冒險,最重要的是有大象相伴。大象能治癒他在一戰戰場上經歷的一切。圖片來源:左岸

問:這本書有超過600則參考文獻,並且像論文一樣,一一標註於內文中,您是怎麼處理這麼大量的文件考據?

薇琪:寫史蹟文稿是不容許幻想臆測的。這個故事的文獻來源有很多,包括威廉斯本身(其家族保留下來的手稿)、新聞報導和歷史資料、與大象行為相關的學術著作、其他當時在緬甸的英國人所寫的回憶錄、史料、鳥類圖鑑、獸醫記錄、政府折頁,和認識威廉斯的人們寫的信件等等。就像在解謎,透過文獻的考據,一點點地拼湊出故事的全貌。

問:在書寫的時候需要特別留意暗藏其中的殖民主義嗎?

薇琪:當然,因為這故事內容有很高的比例是在殖民政策和東西方觀點差異下產生的。我的上一本書《淑女與熊貓》也有相似的時空背景,當時我已處理過。事實上,兩本書的主角:威廉斯和露絲.哈克尼斯(Ruth Harkness)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因為他們倆都偏執地拒絕接受當時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一切。

問:被人類用來工作的大象,到了晚上卻能自由的去野外覓食、交配,這和其他提供獸力的動物很不一樣,根據您的經驗,這種擁有高智能的動物怎麼能順從人類的要求?

薇琪:許多象夫敏銳地就像動物行為學者一樣熟知大象的行為,不僅如此,由於象夫往往和他們的大象一起長大,象夫和大象用一生的時間相處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兩者建立起一種強烈又深刻的關係。這讓象夫的存在,在象的意識中變得很重要,像吃飯、睡覺一樣重要,因為兩者都認為彼此是同類。就如同野象會和其他大象產生這種羈絆一樣,只是被圈養的大象的對象是照顧他的象夫;在緬甸的叢林裡就是如此運作的。

和許多人一樣,我們都希望大象保持最原始的生活樣貌,但不能不接受的是,許多研究已經明白的告訴我們,是伐木業讓亞洲象得以保存的;即使在緬甸周圍國家的亞洲象數量都銳減的今天,因為緬甸的伐木業,非常仰賴大象提供的獸力,反而使得大象受到保護因而族群數量上升。


象夫用一種跟肥皂一樣會起泡沫的藤蔓植物刷洗大象的皮膚;儘管生活受限,工象仍會建立複雜的社交連結,這些情誼記微妙又堅定。拍攝授權:Treve Williams

問:我在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求學時,看到同學用正加強訓練收容所裡的台灣獼猴,他花了幾乎兩年的時間才讓一些獼猴個體按照指令做出一些動作,配合獸醫做常規健檢,減少獼猴對檢查產生緊迫反應。相較之下威廉斯和象夫普竇(Po Toke)在1920年代的當時,就已經在他們成立的大象學校裡實行正加強訓練,完全不同於源自傳統盛行當下的「屈打馴服」。在遙遠的緬甸叢林裡,卻領先當代動物行為科學,是什麼原因讓他們能有此高瞻?

薇琪:普竇是非常有遠見的,普竇認為對大象的關愛和信任遠比殘忍的馴服方式有用,最重要的是,普竇透過對班杜拉的訓練實踐了這個理論,讓喜愛動物的威廉斯確認這並非只是空談。這個世界花了很多時間才跟上他們的腳步,不僅是動物行為科學,在其他方面威廉斯和普竇也是如此。

問:古時候大象是戰爭中的主要戰力,曾聽泰國友人說:「勝利取決於象牙和帶領戰爭的人。」書中的時空架構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大象被用來當做叢林裡主要獸力,能協助伐木、運送物資、搭建橋樑,以至於二次大戰期間,日本、英國、中國在緬甸開戰時,大象成為各方搶奪的目標。台北動物園裡曾經有隻亞洲象叫做林旺爺爺,他就是二戰時從日軍的緬甸陣營中俘虜來的亞洲象,林旺的餘生就如戰後的現代,在圈養、觀賞中度過。人和大象的關係隨著時空背景流轉,您認為未來兩者的關係會有什麼變化呢?

薇琪:我希望我們能在野外創造大象樂園,讓大象能自由、安全地生活其中,但在人口攀升、生物棲地不斷被破壞的現況,越來越難達成。像威廉斯這樣的人,讓我們知道,地球上若沒有這些壯麗的生物悠然其中,我們的生命將困乏至極。

問:威廉斯表示,「我從大象身上學到的生命道理多過從人類身上學到的。」透過爬梳威廉斯和大象的故事,您從中學到什麼?又希望讀者從這故事中學到什麼關於人與環境互動的可能?

薇琪:對於我長期以來一直思索的問題:「動物可以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嗎?」藉由威廉斯的故事,雖然我不能完全洞悉這是如何發生的,但我知道答案是肯定的。《螞蟻.螞蟻》(Journey to the ants : a story of scientific exploration)的作者、島嶼生物地理學的發表者愛德華·奧斯本·威爾森(E.O. Wilson)認為,我們人類對大自然擁有與生俱來的愛和理解、對生靈萬物的熱愛:「是一種想要接近自然、想要理解自然的一種渴望。」

我認為,也許藉由愛和理解自然,我們才能愛和理解自己,也或許因為人類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在自然中找到一席之地時,才能變成最好的自己。


威廉斯總是說跟大象在一起,幫他撐過連年的疾病戰爭,以對抗瘧疾與登革熱。拍攝授權:Treve Williams

《大象先生》的原文書名“ELEPHANT COMPANY”裡,已然揭露人類如何於自然中找回那一席之地:伴。孤單的生命是不完整的,與自然為伴,不是主宰或統治,才能完整生命。台灣島上的生活把自己隔離於世界的邊緣,長期來不自覺地歧視異者、活在框架裡,觸摸大象粗糙的皮膚、生活在緬甸叢林裡都是遙遠的名詞而已。

閱讀一位美國作者刻劃70年前一位英國人在緬甸的故事,在快速轉動的時間軸裡,鋪陳本我與他者放在天秤兩端的水平狀態;情境敘述真實、有據,同時又不受制於西方、人本、殖民優越幻想,也就是沒有強勢與弱勢、人與獸、殖民與被殖民的隔閡,如此才能真正與彼為伴,畢竟在喵星人眼裡我們只是個愚蠢又拙劣的獵人。一如薇琪曼妙的形容:「自古以來人類和動物的牽絆,不因流轉的時間或見解而改變,威廉斯和大象共譜的傳奇生命故事是真實且永恆的。」


戰爭接近尾聲時,威廉斯懷念跟大象在承平日子的生活。這幅是當時畫的水彩畫。圖片來源:左岸


《大象先生》書封。圖片提供:左岸文化

《大象先生:勇闖緬甸叢林》

作者: 薇琪.柯羅珂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7月

詹姆斯.豪爾.威廉斯(James Howard Williams)是二戰傳奇人物,他沉默,有魅力,又有點神祕,能跟大象溝通。他在1920年進入緬甸柚木業工作,展現非凡才華,能瞭解馱木到河道的龐然巨獸在想什麼。威廉斯完全沒接受過獸醫訓練,最後卻成為技術純熟、直覺準確的動物醫生。有一份報紙寫道:「他是最瞭解大象的白人。」

二戰爆發後,威廉斯組成一支不可或缺的獨特部隊,協助同盟國。他的大象軍團不僅協助打敗緬甸的日軍,還拯救無數難民的生命。

他從大象身上學到許多智慧,像是知足以及彼此信任。晚年威廉斯有所頓悟,認為大象跟他的關係超越了朋友,甚至超越家人。這種偉大的動物已經變成他的信仰,透過大象,他獲得拯救,獲得重生,甚至獲得大象阿威這個外號。跟大象在一起,他學到許多哲理與憐憫,他甚至驕傲地告訴世人,自己變成大象了。

農報一週:機器人幫揀豆 老農夫不眼花

$
0
0
新聞整理、製圖:陳思昀、柴幗馨、張瑞玶(科技農報)

農人短評:台灣耕地零碎狹小,且農作物種類繁多。通常外國高科技的的農機具,限定特定作物種類才能使用。而且適合在大面積田地上操作。因此,這些先進的機器,在台灣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近幾年台灣開始面對農村勞力老化的困境,因此農機具的發展顯得特別重要。另一方面,農民一年不只生產一種作物,「可組裝式」、或是「多種作物都能使用的」小型農機具,也是讓農機研發人員傷透腦筋。花蓮改良場自行設計研發的大豆選別機,除了讓小農節省人力成本之外,更縮短菜收後處理的時間,實在是小農的大福音。

政策科技篇


農業科技政策大代誌。圖片來源:科技農報

1.夏雪芒果產季結束 高雄場提出穩定果實品質措施

芒果高雄 3 號-夏雪推廣迄今,農友已陸續量產果實。104(本)年 6 月初,部分農友反應,於特定時期,果實普遍發生果蒂褐化或蒂頭果肉空洞,嚴重者甚至出現果肉劣變現象。為了解其原因,行政院農委員會高雄場的研究人員,在果實生產期間,深入農友果園,查勘種植環境、植株生長狀況,並採集土壤、葉片及果實分析,了解營養狀況,在產季結束後,特別邀集農友互相交流,檢討品質劣化發生原因,並提出相關改善措施,以穩定來年夏雪芒果的品質。生產技術相關問題,歡迎逕洽高雄區農業改良場。2015/09/14 亞太糧食肥料技術中心

2.高雄場下鄉服務 辦理紅豆健康管理講習

行政院農委員會高雄農改場為確保國產紅豆品質及安全,於7-9月間於高雄市大寮、美濃兩區及屏東縣東港、潮州、新園、崁頂、萬丹等鄉鎮辦理7場 「紅豆健康管理及安全用藥講習會」, 至9月8日 止已辦理6場,農友反應熱烈,都認為獲益良多。 接下來僅剩 9月16日的萬丹場次,歡迎有興趣農民踴躍參加。黃場長強調, 紅豆健康管理與安全用藥的重要性,在紅豆生產季節,高雄場也會視農友需要,不定期再召開講習會或觀摩會。農友若有農業技術相關的問題,歡迎電洽高雄場的服務專線 (08)738-9026 ,或多利用官方臉書作為平台。2015/09/1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高雄區農改場

3.台灣農產品生產追溯溝通說明會 自104年9月7日起辦理30場次

國內自從發生多起食安事件後,國人日益重視食品衛生安全,惟目前農糧產品可溯源比率尚不高,僅有機、產銷履歷及吉園圃標章等產品可追溯至生產者或生產單位,其中有機、產銷履歷申請手續繁複、驗證費用偏高,吉園圃僅限於生鮮蔬果品項,未包含其他農糧產品,為讓消費者獲取有效農產品資訊,期透過建立農產品生產追溯系統,揭露生產者資訊,強化生產者自主管理與產品安全責任,加強與消費者溝通,以建立消費者信任感,獲得永續支持。台灣農產品生產追溯說明會各場次詳細內容請見行政院農委員會農糧署中區分署官網。2015/09/1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中區分署

4.大豆界的跑步機 讓花蓮農民都笑了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今天發表國內第一台專供小農用的大豆初級選別機,每小時可選出60公斤大豆,準確率高達95%,抵過20個人力,而且一台只要6萬元,讓手挑黃豆的農民笑得合不攏嘴。這台選別機可說是「大豆界的跑步機」,利用斜面滾動原理,以及豆子滾動時的摩擦力的大小來區分豆子的好壞。研發這部機器的花改場助理研究員張光華表示,不是現有機器不好,只是造價便宜的小機器更符合花蓮種植特性。這部選別機初步可將大豆分成A級、 B級和下腳料,目前A級篩選出的品質幾乎百分百沒問題,下腳料中大約有5%是良品,就算要再用人工重新挑選,相對之下也輕鬆許多,農改場預料可吸引更多農民擴大面積。2015/09/17上下游新聞市集

5.於台北市南港區舉辦「油茶栽培管理及合理化施肥講習會」

行政院農委員會桃園農改良場訂於104年09月25日(星期五)下午1時整,假台北市南港區農會舉辦「油茶栽培管理及合理化施肥講習會」,屆時務請邀集貴轄區農友準時前往參加。104年「油茶栽培及合理化施肥講習會」課程將有油茶栽培管理介紹、土壤採樣及油茶合理化施肥技術與油茶病蟲害防治管理技術。2015/09/17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6.永續漁業第一步 「新港鬼頭刀」首次登錄國際網站

近年生態意識抬頭,許多漁產進口大國均強調永續標籤的認證。為了提高台灣漁獲的競爭力,在漁業署、台東縣政府、漁民、貿易商及科學家各方面的努力之下,國外網站SFP(Sustainable Fisheries Partnership),本月同意正式登錄「新港鬼頭刀」(Hsin Kang Mahi Mahi)的永續管理資訊,成為台灣漁獲登錄國際網站的先例。漁業署表示,為維持並拓展美國銷售通路,今年起輔導推動新港地區鬼頭刀漁業改進計畫。登錄國際網站是一個開始,將持續輔導漁會依據計畫進行各項調整,朝向漁業生態永續。2015/09/17環境資訊中心

食安生活篇


農業食安大代誌。圖片來源:科技農報

1.高磷攝取讓你健康超齡 磷酸鹽類添加物卻擬鬆綁

衛福部日前宣布2018年禁用人工反式脂肪,對消費者來說實為一大福音。不過素有「另類反式脂肪酸」稱號的「磷」,卻仍以食品添加物形式廣泛使用在麵條、汽水、丸餃類等加工食品中,尤其衛福部今年四月研擬草案,有意修改放寬食品添加物「磷酸鹽類」的限量,專家擔心,國人攝取的磷將比以往更甚,並可能引發心血管、腎功能等疾病。而長期磷的攝取過高就會影響鈣的吸收。面對磷酸鹽類添加物可能帶來的身體危害,除了多吃新鮮食材,降低加工食品攝取量外,專家們認為,營養標示能增列每項食品的磷含量是一個解方。2015/09/15上下游新聞市集

2.埃及斑蚊很宅愛乾淨 六招絕滅孑孓防登革

上下游綜合訪問衛福部資料和各方專家說法,釐清生物防治前需要注意的六件事。一:敵人在哪?會傳染的斑蚊是因為叮咬了身上帶有登革熱病毒的病人,從健康變成帶病毒的斑蚊。因此,隔離登革熱病人和降低斑蚊數量,便可有效遏止登革熱的傳播。二:誰最愛吃斑蚊幼蟲?根據研究,目前以大肚魚、孔雀魚、蓋斑鬥魚防治效果最好。三:哪些地方最多斑蚊幼蟲?孑孓很愛乾淨,成蟲會產卵於陰暗處、乾淨靜止水域,並且要有邊壁。四:生物防治法何時用?生態防治平常就要做。五:吃完孑孓了,然後呢?大肚魚、孔雀魚很會吃孑孓,但孑孓被吃完後,族群量會漸漸減少,因此最重要的還是後續管理,以及在一開始選擇正確的物種防治。六、採用生物防治之前,民眾能做什麼?清除室內積水容器是最重要也最基礎的方法:盆栽底盆、水生植物的花盆、以及所有可能用來承接水的容器。2015/09/13上下游新聞市集

3.號外:順應消費者要求 味丹終止「多喝水」埔里擴廠投資案

上下游新聞市集9月10日揭露南投埔里種植的玫瑰花與筊白筍的農民因味丹「多喝水」擴廠而生計面臨危機後,短短三天內已有超過7萬人次點閱,也在臉書上引發熱烈討論與行動。味丹公司接獲各方反映,味丹總經理辦公室主任陳鴻謨表示,經過內部開會討論,「多喝水」擴廠投資案既然有傷害農民權益之虞而引發消費者疑慮,味丹集團接受社會賢達不同觀點與意見表達。已在9月13日發出聲明,決定停止投資設廠方案。2015/09/13上下游新聞市集

4.澎湖生鮮馬糞海膽 16日起吃不到了

澎縣府農漁局副局長陳高樑說,澎縣府保育馬糞海膽,2010年起實施限期禁捕,過去只是行政罰。澎湖縣府今年修改管理辦法,規定禁捕期間,包括市場、餐廳、飯店、網站等一律不得販賣「生鮮」澎湖馬糞海膽,明天起即進入禁捕期,違者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15萬元以下罰金。即9月16日起,不得販售「現撈仔」生鮮馬糞海膽,只能賣冷凍品。農漁局表示,「是不是新鮮貨,其實從顏色就能看得出來」,就算業者堅稱是進口貨,「驗DNA也驗得出來」。2015/09/15聯合報

5.蔬菜復耕順利供應日趨充足 請消費者放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表示,受蘇迪勒颱風影響之中南部受損蔬菜產區已恢復供應,短期葉菜類及瓜果類蔬菜供應回穩,宜蘭地區甘藍復耕生長中,目前暫以進口甘藍替代補充。該署持續視市況逐日調配釋出冷藏蔬菜60-120公噸,並輔導農民團體結合量販店等零售通路,設置平價蔬菜專區160處,於中秋節(27日)前持續供應平價甘藍與結球白菜,請消費者放心,毋需囤購。同時,建議消費者近期內可多選購空心菜、小白菜等短期葉菜或馬鈴薯及蘿蔔等根莖類蔬菜。2015/09/16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

6.全國最嚴 彰縣食安自治條例2.0出爐 義美條款入列

知名品牌工研醋旗下代工廠,遭爆出使用過期原料,食品界模範生義美也曾在廠中儲放過期九年的食品,雖聲稱沒有要販售,但凸顯出過期食品管理的爭議,彰化縣政府率全國之先,要求正常食品的儲放區,必須和過期食品、退貨區分開,並明確標示,可說是「義美條款」,最快年底公佈實施。彰化縣政府昨天公布最新修訂的「彰化縣食品安全管理自治條例」草案,從15條一口氣增訂到32條,主要有九大重點,包括過期食品分區標示、化工原料和食品添加物分流、營養午餐來源等等,還將法令主管機關,從衛生局提升到縣政府。2015/09/18上下游新聞市集

※ 本文轉載自 科技農報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從社區營造到保育 石岡龍興社區交護溪成績單

$
0
0
本報2015年9月21日台中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具有多年社區營造經驗的台中市石岡區龍興社區,今年首度申請林務局社區林業計畫,調查社區周遭豐富的自然生態,並為了保育台灣副細鯽棲地食水嵙溪,發起封溪護魚。經過將近一年的努力,昨(20日)於社區中知名景點「五福臨門」農民市集舉辦成果發表會,讓民眾了解保育的重要性。

從社區營造、綠美化到推動社區自然資源調查與保育,龍興社區發起封溪護魚,要讓居民珍惜自然資源。圖片來源:台中市石岡區龍興社區發展協會。

從五福臨門到食水嵙溪護魚

大甲溪畔的龍興社區以樟樹、相思樹、榕樹、楠樹、朴樹,五棵大樹合抱形成的奇特景象聞名。1975年由已故總統蔣經國命名為「五福臨門」;其中,楠樹與朴樹死亡後,由樹杞與香楠取代。交抱的樹身,一直是守護居民的象徵,成為著名旅遊景點。每逢假日慕名而來的人群,絡繹不絕。

具有豐富社區營造經驗的龍興社區發展協會,也因此凝聚社區營造力量,並以此為社區發展的核心,這幾年也與農委會水保局合作成立農民市集。

龍興社區理事長廖立卿積極推動社區保育。攝影:廖靜蕙。

不過,與社區東側為鄰的食水嵙溪,長年不絕的溪流,流量豐沛且清澈,水質良好,孕育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更是珍貴稀有的台灣副細鯽,俗稱台灣白魚之重要棲地,然而卻因民眾電魚的行為,而使得過去常見的淡水魚族群明顯減少。為此,社區發展協會決定申請社區林業計畫,推動社區保育,讓居民了解保育的必要性。

「過去與林務局配合三年多進行綠美化,但這項計畫比較屬於硬體補助,所以希望能以計畫經費,推動社區保育概念。」台中市石岡區龍興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廖立卿表示,透過社區林業計畫,社區成立護溪巡守隊,進行食水嵙溪資源調查,並且出版社區護溪及魚類資源摺頁,讓居民和遊客都能認識當地豐富的生態,並一起守護珍貴自然資源。

食水嵙溪過去擁有豐富的淡水魚、溪蝦,也是早期老一輩人的蛋白質來源,現在雖然還保有台灣白魚、苦花、溪蝦這些物種,但數量大不如從前,也說明保育的重要性。

廖立卿說,食水嵙溪的名稱來自100多年前,早期到當地墾拓的朱姓客家人,發現溪水乾淨可食,丘陵地有如帽子,客家人稱為「嵙」,而取名為食水嵙溪。

食水嵙溪源頭來自大甲溪,全長14公里,上游有1932年日本人闢建的白冷圳,沿線灌溉後的餘水匯入湳堀或食水嵙溪,繞了一圈提供新社區新社圳、山頂圳及石岡鄉的八寶圳之農業用水之後,在石門水壩壩體處匯流回到大甲溪。

而食水嵙溪更是俗稱「台灣白魚」的台灣副細鯽少數分布地點之一。牠是全球僅分布在台灣的特有種純淡水魚類,除了新社鄉食水嵙溪以及南投埔里鎮附近的水流東溪,日治時代的文獻中常用「肉魚」稱呼,過去是埔里地區普遍食用的溪魚之一,現今族群量十分稀少,一度曾以為消失,直到1986年清華大學教授曾晴賢進行全台淡水魚類調查時,才再次發現牠的存在。

去水泥化讓老樹呼吸

推動社區保育要比硬體建設來得辛苦。廖立卿說,社區雖有保育意識,但由於農村保守的性格,比較不主動表達意見,過去民眾為了販賣會電魚,也會質疑封溪護魚,但電魚會使得小魚也死亡,因此必須透過課程傳達保育知識給居民,了解管制這類不當的魚法的必要性。

龍興社區內以由五棵老樹交抱的五福臨門知名,因為水泥鋪面造成棲地不佳,最近則有企業及民間團體聯手守護,以去水泥化恢復老樹自我療癒能力。攝影:廖靜蕙。

另一方面,老樹保護也是社區保育計畫的一環,長久陪伴、守護居民的「五福臨門」老樹群,由於棲地長久來受水泥鋪面桎梏,造成根系潰爛、枝幹腐朽而停止生長,所幸,在當地企業麗明營造以及民間台灣老樹救援協會合作下,透過台中市政府農業局媒合,得以與地主簽訂養護協定,長期認養老樹群,台灣老樹救援協會理事長吳春山表示,將採不施藥、不手術,並改善周邊設施,讓老樟樹恢復活力自我療癒,預計三年後看見成效。

目前老樹群周遭拉起黃線,周圍的水泥鋪面逐漸敲掉,露出表土幫助樹根呼吸。成果發表會當天,協會即以護樹為主題,邀請專家前來講解老樹保護的重要性。

龍興社區有800多人、321公頃,95%的居民務農,主要生產高階梨及巨峰葡萄。去(2014)年社區申請水保局經費,辦理假日農夫市集,結合遊客人潮,提供新鮮的蔬菜水果,並提振地方微型產業。今年再結合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與社區居民攜手守護自然環境,廖立卿期待,這些成果能提供民眾自然生態教室,以及體驗大自然的好去處,在認識石岡地區豐富生態環境景觀及產業特色之餘,能實踐生態旅行的精神,透過在地綠色消費,回饋給社區居民。

社區林業是什麼?

1. 社區林業(community forest)是國內林業經營新趨勢,其經營管理念在強調社區居民參與地方森林資源經營,與林業機關共同分擔森林發展和經營管理責任,共同分享執行之成果。依據美國農業部林務署之定義:「社區林業係指林地所有人或經營人為求整體社區的利益,結合各種森林經營目標,所從事的林業活動。」社區的範圍具有彈性,可以是部落、村里、鄉鎮、城市或地理區域。社區林業的範圍則視森林經營主要影響的區域而定。

2. 2002年3月起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為推動社區林業,主動邀請或徵選社區及團隊參與此一計劃之執行,透過社區總體營造的方式,鼓勵居民參與以凝聚共識,並與社區居民及組織形成夥伴關係,協力推動生物之多樣性保育、永續森林生態旅遊及相關林業建設,以改善社區整體環境,提昇生活品質,創造林業經營與社區發展雙贏,進而達成森林生態永續經營之目的。

3. 林務局推動的「社區林業」,是強調民眾之參與、認識社區資源、培養社區管理人才,並凝聚社區共識,所以採三階段逐步推進之設計構想。第一階段採小額經費補助社區,著重的是強化森林資源保育理念、認識自然資源、培育社區居民生態調查技術及社區資源管理人才等工作;第二階段林業示範社區營造,乃是第一階段執行有成的社區經甄選後參與;第三階段將實現社區與林地管理者共同經營森林資源的理想。(資料來源:農委會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

香格里拉SOS! 農民齊力擋下虎跳峽大壩

$
0
0
本報2015年9月21日中國,雲南,大理訊;詹嘉紋報導

前言:為了經濟發展、供應大城市用水用電需求,中國於1980年代開始興起築壩,興建水力發電站的種種計畫,其所犧牲的環境和迫遷的居民人數,是台灣讀者難以想像。然而,除了長江三峽大壩,我們所知甚少。19日起,「兩岸永續水資源交流團」將探討虎跳峽、怒江、漫灣等地的農民因為築壩,付出了何種代價?為了守護家園和水資源,又如何與政府搏奕?

在群山護衛下,滾滾金沙江日夜不歇奔流,往上游走,在玉龍雪山與哈巴雪山間,壯闊水勢闖蕩出雄偉峽谷,獲稱「虎跳峽」。其地勢落差達3900公尺、河床陡峭,江水在崖壁收束下,變得更兇猛強勢。

水勢壯闊的虎跳峽。攝影:詹嘉紋。
水勢壯闊的虎跳峽。攝影:詹嘉紋。

也因為這樣的雄厚水力,2004年,中國政府決定在此處建置虎跳峽水電站。預計將淹沒上游20萬畝耕地、迫遷10萬居民,其中也包括許多人夢想中的人間仙境——香格里拉。

位於香格里拉市的吾竹村,在虎跳峽大壩開發後,將難逃被淹沒的厄運。現年68歲的村民葛全孝,熱心公益,深受村民倚重。當年得知建壩訊息後,他匆忙奔走,串連村人。2004年,還以農民代表的身份,至聯合國水電大會發表訴求,要求國際重視因建壩而引發的環境、社會不公義。

雲南香格里拉縣,金沙江畔的金江鎮。攝影:郭志榮。
雲南香格里拉縣,金沙江畔的金江鎮。攝影:郭志榮。

對於家鄉水,他有一份承先啟後(註1)的堅持。而虎跳峽大壩在居民團結努力、NGO協助和媒體關注等各方努力下,阻止了建壩。對此,綠色流域社區發展計畫負責人孫敏表示,在這麼多年來建壩計畫中,虎跳峽的成功絕無僅有,可說是中國近年來具有指標性的環境運動事件。

護水・護命  龍潭護水紀事

虎跳峽的成功有許多原因,但其中最重要也最難得的,是村民對水源的尊重與在乎,以及團結一致的參與。早在1996年,吾竹村的重要水源地「龍潭」,便曾遭非法設置的鉛鋅化學選礦場污染,原本清澈的山泉水變混濁。飲用髒水後,人、畜皆出現中毒症狀,但因選礦場與官員有裙帶關係,村民多次向政府單位反映未果。

經過不斷上書,縣長、副縣長等官員找人來檢驗水質,欲以「一切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來掩飾污染犯行。葛全孝說:「國家標準根本就是最低標準!」「本來這水誰都能喫的,現在誰也喫不成!」

龍潭水源地的清澈水質。攝影:詹嘉紋。
龍潭水源地的清澈水質。攝影:詹嘉紋。

忍受毒水近一年後,數千村民憤而包圍無所作為的鄉政府,歷時三天;同時,葛全孝預料恐受政府「關切」,也進行連署,請村中最好的書法家將訴狀寫在當地最好的宣紙上,洋洋灑灑四千多人的名字簽滿了40多張紙,黏接在一起。為避免遭攔截,還特地從四川寄送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收到的黨政官員十分訝異,稱:「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農民告狀!」

雖然葛全孝等人仍然在村民包圍鄉政府後,被以擾亂社會秩序為由,囚禁了21天。但由於事先做的連署奏效,高層官員指示採取緊急措施,確保居民飲水安全無虞,並遷走選礦場。

也因為吾竹村此經驗,在虎跳峽計畫時,當地政府的態度便更加謹慎。然而,村民也在爭取自己權益、捍衛環境的過程中,學到了如何與官員面對面溝通,不卑不亢,一次次向上呈報。

「其實我很內向的,」但為了守護子子孫孫的永續生活,「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葛全孝堅定地說,當政府壓力來了,「我就交代其他人說全都是我做的!」

犧牲世界遺產、10萬農民權益  就為都市水電

香格里拉市位於迪慶藏族自治州,境內擁有著名的「三江並流」(註2)奇景,並於2007年由聯合國認定為世界遺產。而這也是當地居民非常引以為豪的,當虎跳峽建壩消息傳來,居民十分不解:「世界遺產就在我們家門口,為什麼不保護?」也處於建壩後淹沒帶的車軸村村民質問。

金沙江流入峽谷的地形。攝影:詹嘉紋。
金沙江流入峽谷的地形。攝影:詹嘉紋。

而建壩的原因,除了發電,還想部分引水到雲南中部,解決用水問題,甚至用來沖刷滇池污染。

事實上,虎跳峽大壩未經環評及社會影響評估,建設集團已開始動工,後經時任《南方週末》記者、現任《中外對話》總編輯劉鑒強披露,事情才曝光。隨著社會撻伐接踵而至,金沙江一級八庫計畫曾短暫中斷,但不久後工程就在新的經濟需求下重啟,並且為掩人耳目,將「虎跳峽水電站」改名為「龍盤水電站」。

葛全孝和反水壩核心成員開始找村民分頭進行,讓大家瞭解這個計畫;甚至在看了紀錄片《怒江之聲》後,親自跑到漫灣水電站,去探望因相信政府而搬遷、失去田地而淪落到撿垃圾過活的田壩村村民。

同時他們也以「簽名加上蓋手印」的連署方式,寫下給政府各級單位的說帖。「一傳十十傳百,每個村子的人都來了,有老嬤嬤也有小娃娃」最後共募集到一萬個具名連署。後來這項「上訴」到達了當時的中共總理溫家寶手上,溫喊停了這個計畫。

虎跳峽大壩若蓋下去,將淹沒的萬畝良田。攝影:詹嘉紋。
虎跳峽大壩若蓋下去,將淹沒的萬畝良田。攝影:詹嘉紋。

小蝦米對大鯊魚怎麼贏?  關鍵在「知情權」和農村動員力

在這場與政府搏奕的戰役中,讓台灣NGO好奇的是,如何團結地方民眾?又如何對抗政府、財團等勢力的施壓?

葛全孝說,法律中已保障自治區人民擁有知情、參與、監督、決策四權。以香格里拉為例,他們這些核心農民領袖自發,先從「知情權」著手,讓大家知道資訊和嚴重性,其他人自然而然就團結起來了。

而他們在大壩動工前掌握了消息、先對外發聲也是一個關鍵策略,葛全孝說:「政府的決策是把秤,哪邊的聲浪大就往哪兒倒。」

葛全孝說明,他們反壩的理由非常充分,不是只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是更宏觀地來看此計畫的危害。讓村子以外的其他大眾,也能理解、支持農民。比如環境面向,當金沙江淹沒香格里拉區域,許多冰川也會隨之融解,加劇全球暖化;社會民族面向,因此區為多民族共存,彼此間目前和睦相處,若被迫搬遷,勢必造成動盪,不利國家團結穩定;另外還有迫遷違反人權,以及村民為利害相關人,理應享有知情權,而土地為村民所用,應該聽取村民需求的自決角度等。

如此一來,當他們對鄉、縣、鎮各級政府傳達明確訴求時,國內外媒體報導宣傳引發討論;NGO協助串連幾處同樣遭受建壩威脅農民,進行「水壩建設與可持續性發展」的培訓。讓村民更有自信也更堅定反對建壩的立場;加上中國環保部也不支持此開發等多重助力下,層層化解了開發危機。

「就算他們(政府)真要幹(建壩),也要讓他們很難幹。」葛全孝指出,農民並不無知,也不是好欺負的,政府執行任何計畫前,都必須充分溝通。

反虎跳峽水壩重要成員,葛全孝。攝影:邱銘源。反虎跳峽水壩重要成員,葛全孝。攝影:邱銘源。
姚樹賢。 反虎跳峽水壩重要成員,葛全孝。攝影:邱銘源。

香格里拉水變少  反映全球缺水危機 

大壩是暫時停建了,然而缺水仍是各國不得不慎重以對的議題。當台灣NGO成員陶醉於香格里拉的雞犬相聞,空氣水質清新,反虎跳峽大壩運動核心成員之一的姚樹賢卻表示,現在的香格里拉跟他小時候比起來差得太多。

「以前這裡到處都是水,魚也是抓也抓不完,隨便撈就有」老一輩的人告訴他,水源是非常珍貴的資源,「任何人都不能破壞」。所以髒東西不可丟進水裡, 洗衣洗菜,都要拿木桶另外取水,不可直接在泉水裡洗。

「從前我家門前有小河,後來小河慢慢不見了,我心理就很不平衡。」葛全孝說,雖然香格里拉保下了水源地龍潭,但高山水源變少了,剩不到過去的1/20。他與姚樹賢和香格里拉的居民,都是環境變遷、變壞的見證者。

姚樹賢認為,大山缺水,是一個最大的教訓,如今的山泉水已遭各種污染,若非經由水管取用,不能生飲。他認為再過幾十年,人們將會為水打仗,而「戰爭並不可怕,人該死就死,可怕的是被破壞而難復原的環境」。現況是,環境三五十年也恢復不了兒時的純淨,但至少該維持現況。

建壩完結篇或未完待續?

興建大壩要付出的環境與社會成本如此高昂,令人不禁疑惑,真的需要那麼多電、那麼多水嗎?

「一個地區的開發,斷不能犧牲另一個地區!」葛全孝表示,城裡的人沒水沒電用,真要說句難聽的,是他們「活該」!日常生活中,城裡的人對用水用電「不太關心」,以滇池來說,昆明人毀壞祖輩留下的好資源,嚴重污染池水,等到沒得用了,就來別處搶農民的水,這哪還有一點道理?

而事實上,在瘋狂的建壩「運動」後,目前水電站所發的電已經過剩。孫敏表示,為了消耗過多的電力,當地政府又再引進高耗能產業。

為了用而用,為了發展而發展,讓當地農民仍然憂心,虎跳峽建壩總有一天會捲土重來。對此,葛全孝倒是樂觀以對,據說香格里拉已定為「禁止開發區」,為了保護上游水資源,應不會建壩。姚樹賢也持正面態度,他指出,大壩有其使用年限,但環境是可持續的。若一直開發水壩,留給後代子孫的只有禍害。而現在大壩已經太多了,大家應該都看到了利弊,他認為虎跳峽不會繼續蓋。

怒江之聲》紀錄片導演史立紅卻提醒,在虎跳峽之外的金沙江上,其餘七個水電站都已蓋好,位居第八梯級的虎跳峽大壩,扮演著調節下游水電站水量的關鍵角色。而今大壩不建,下游其他站便無法發揮最大功率。史立紅認為,這仍可能成為政府重提建案的藉口,而建壩地點會往更上游,人煙少、淹沒範圍小之處移動。

※ 註1:反虎跳峽大壩事件,有個關鍵人物蕭亮中。出身車軸村居民,在北京工作的他一得知虎跳峽大壩事件,便積極引入NGO和媒體,讓此事成為全國關注焦點。他為此事投入極大心力,卻疑似因積勞成疾猝死,得年32歲。他的告別式上,到場弔唁的村民達數千人,大家都感謝他為了守護家鄉的付出,甚至封他為「金沙江之子」。

註2:三江並流即為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這三條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大江,在雲南省境內自北向南並行奔流170多公里,穿越高黎貢山、怒山和雲嶺等崇山峻嶺,形成世界上罕見的「江水並流而不交匯」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觀。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海洋生命力衰退 環團:半世紀來物種少一半

$
0
0
本報2015年9月21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本月緊急發佈「2014年藍色生命星球報告」(Living Blue Planet)。報告指出,1970年至2014年這45間,全球海洋物種減少了49%,全球漁藏量瀕臨崩壞邊緣,危及人類糧食安全。

在大堡礁水域悠遊的綠蠵龜。攝影:Troy Mayne。圖片來源:WWF

鮪魚、鯖魚...主要食用魚種大幅減少

WWF的報告指出,商業捕撈和生計捕撈的主要物種都大幅減少,也就是全球的糧食供給都受影響。商業捕撈物種減少情況尤其嚴重,鮪魚、鯖魚和鰹魚等受歡迎的食用魚更急遽減少74%。

報告追蹤了1,234種物種,共計5,829個族群,資料量是過去研究的兩倍,更清楚地揭露海洋的健康問題。

生命星球報告以倫敦動物學會的「生命星球指數」(Living Planet Index)為基礎,揭露過度捕撈、棲地破壞和氣候變遷如何影響海洋生物多樣性。根據報告,過去40年間,全球海洋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和魚類數量平均減少一半,部分甚至減少近75%,影響遍及全球所有國家,開發中國家更是深受其害。

珊瑚礁、紅樹林生態系劣化 威脅魚類生存

該報告所追蹤的魚種中,有超過三分之一依賴珊瑚礁維生,而這些魚種在1979年至2010年間減少了34%。顯示除了魚群減少危機外,珊瑚礁、紅樹林和海草等人類與魚類皆賴以為生的生態系都嚴重劣化。

研究也顯示,全球珊瑚礁可能在2050年前因氣候變遷而消失。所有的海洋物種中,有25%生活在珊瑚礁生態系,全球8億5千萬人直接依賴珊瑚礁的社經和文化服務過活,珊瑚礁的滅絕對於這些社群可說是場大災難,將產生嚴重的後果。

除過度開發是破壞海洋生態系的元兇外,氣候變遷也讓海洋以百萬年來最快的速度變化。二氧化碳造成海洋溫度和酸度上升,讓過度捕撈、棲地破壞和污染等現象帶來的影響更為惡化。

投一元可回收三元 海洋資本還未盡絕

幸好,WWF總幹事Marco Lambertini表示,海洋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只要能有效解決這些壓力,後代子孫仍能繼續擁有。藍色生命星球報告詳述了政府、企業和社群拯救海洋的機會和措施,包括保留和重建海洋資本、智慧消費和重視永續性。

今年稍早,另一份WWF報告計算出,每投資一美元在海洋保護區,能夠透過就業、海岸保護和漁業,創造三倍的利益。

該分析顯示,加強保護棲地,可以在2015至2050年間創造價值4900億至9200億美元的淨利益。

巴黎氣候談判 攸關海洋永續

報告也強調,大部分的海洋威脅都是可以避免和逆轉的。

欲反轉這個趨勢,全球領袖必須確保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的海洋復育和沿岸棲地健康能在9月稍晚完全通過。新全球氣候協議的談判也是建立海洋健康相關條約的關鍵。

九月底前,各國政府將正式通過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其中包括貧窮、糧食安全等與海洋健康直接相關的議題。政治和金融力量應直接注入永續發展議程,以解決棲地破壞、過度捕撈、非法捕撈和海洋污染等問題。

報告也指出,巴黎氣候峰會的決策將直接影響海洋的未來。然而目前國際的承諾仍遠遠不足以阻止海洋暖化和酸化。

綠色和平:順德慶非法魚翅 鑑定出貿易管制物種「紅肉丫髻鮫」

$
0
0
本報2015年9月2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本月9日由綠色和平組織揭露台灣籍漁船「順得慶888號」割鰭棄身、非法轉載事件,其中這些被棄身的魚翅來自那些物種?台灣綠色和平組織今發布消息指出,台外多名鯊魚專家加上高科技軟體,鑑定出該船除了紀錄表上的水鯊外,還有中西太平洋保育類黑鯊,以及列入CITES附錄Ⅱ名單中的紅肉丫髻鮫、鼠鯊。

順得慶遭棄身的鯊魚,台外專家鑑定疑有黑鯊,以及列入CITES附錄Ⅱ名單中的紅肉丫髻鮫、鼠鯊。圖片來源:綠色和平組織提供順得慶遭棄身的鯊魚,台外專家鑑定疑有黑鯊,以及列入CITES附錄Ⅱ名單中的紅肉丫髻鮫、鼠鯊。圖片來源:綠色和平組織提供。

綠色和平表示,國際間學者是透過綠色和平登船拍攝的影像圖片,佐以軟體進行辨識。參與魚種鑑定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副研究員何宣慶博士則是透過尾炳脊與尾鰭形狀確認其中有幾隻屬於鼠鯊科。

何宣慶表示,有別於其他鯊魚尾巴上葉大於下葉,鼠鯊尾巴上下葉是對稱的,因此從照片即能確定有鼠鯊科及真鯊科等至少3個魚種,而非只有船家自述的水鯊而已。

「如果能全魚上船,在物種辨識上會比較容易,或者船家願意符合規範先申報再捕捉,就不會有類似違法事件。」而漁港查驗缺乏判斷知識,也只能聽信船家所言,因此他建議漁業署能編錄以魚鰭為基礎的圖鑑,讓船家或漁港都能很快研判魚種,對於管理、查驗都相對輕鬆,也有助於易危魚種保育。

非法漁業是各國極欲消除打擊的重大問題,順得慶888號登錄不實,已不利於全球致力守護的海洋資源永續。對於易危、甚至已經瀕危的魚種保育更加不易,再加上轉載行為,使得問題更加複雜。

這項結論證實該船漁獲紀錄表與事實不符,而漁業署新聞稿中所稱巡護船在船上找到的非法鯊魚鰭數量,與綠色和平9日發現的數量也有大幅落差。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羅可容認為,部份非法鯊魚鰭在巡護船到場搜證時已消失無蹤,質疑下落不明的鯊魚鰭在哪裡?該船過去兩個多月的漁獲被轉載到哪艘船?又供應到哪一個國家?「漁業署應公開每項調查事證與進度,才能證明台灣監管的行動力。」

漁業署已認定「順德慶888漁船」違規,確認船上鯊魚鰭身數量明顯不符,顯然有割鰭棄身之實,另外漁船更涉嫌未經核准在海上轉載漁獲,已勒令該漁船停止作業,並在巡護船監護下返台。

農委會漁業署副署長黃鴻燕表示,雖然不知綠色和平是如何得知魚翅種類,不過一旦證明屬實,船主依法得面對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吊照處罰。「這是相當嚴重的處罰,對於一些中小型的船公司,可能就會面臨倒閉的結果。」

23日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將在密克羅尼西亞召開技術及紀律委員會(TCC),屆時包括台灣漁業署,還有全球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會員,共同研議漁業管理和加強非法漁業監控等問題。在強大的公眾關注與國際壓力下,漁業署採取初步執法動作,能不能為台灣遠洋漁業執法、保護漁業資源開展新格局,值得進一步觀察。

※ 註:CITES全名《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CITES),其中附錄Ⅱ名單為「族群數量稀少須有效管制」,包括目前族群數量相當稀少,雖未必遭致滅種威脅,但除非施以嚴格貿易管制、並防止有礙其生存的利用行為,否則將來仍有遭致滅種可能的物種。以及,為使附錄一所指物種之貿易有效控制而應予管制之物種。

清單內的物種貿易若為輸出,應先經核准並提出輸出許可證;若為輸入,應提出輸出或再輸出許可證若為再輸出,應先經核准並提出再輸出許可證,惟其許可證之核發有一定條件。(資料來源:中研院台灣物種名錄

無腦天才:水母的神奇自我修復術

$
0
0
作者:馮加伶

自我修復,對生物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不小心跌倒擦傷時,我們有能力製造新的細胞來修補受損組織;尾巴斷掉時(如果你是特定種類蜥蜴的話),組織能夠再度增生長出一條新的尾巴。

直到最近,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在月亮水母身上發現了一種全新的自我修復機制,不同於一般生物急著製造新組織,它們先將身上現有的組織重新排列,把恢復對稱性當作首要之務。

許多研究再生能力的科學家,都利用容易飼養和觀察的水螅做為研究對象,但是加州理工學院的生物學家 Lea Goentoro 、學生 Michael Abrams 和研究助理 Ty Basinger ,則對另外一種生物──月亮水母(Aurelia aurita)更有興趣。

水族館飼養的月亮水母。圖片來源:Brian & Jaclyn Drum(CC BY-NC-SA 2.0)。
水族館飼養的月亮水母。圖片來源:Brian & Jaclyn Drum(CC BY-NC-SA 2.0)。

女大18變變變!

月亮水母,又稱作海月水母,分布範圍很廣,從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都可以見到它們的身影。透明半圓形的水母體直徑大約5~40公分,邊緣有著許多細小的觸手,用來捕食浮游生物,再透過纖毛運動將食物送入口中。

水母體中央有四個指環般的精緻花紋,這些獨特花紋可不是虛有其表,它們其實是水母的生殖腺,肩負著傳宗接代的重責大任,讓公的成熟水母能夠製造精子、母的成熟水母能夠製造卵子,進行有性生殖。

成熟水母聚集在一起時,會將精子、卵子釋放到海水中,成功結合的受精卵會發育成浮浪幼體(planula)。扁平橢圓形的浮浪幼體,有著細小的纖毛、在海中隨波逐流,直到附著於平滑礁石或海床上,就會開始準備大變身,變成水螅體水母(polyp)。這個時期的水母就像是迷你版的海葵,小小的水螅體不停地被複製,無性生殖可以持續好幾個月、甚至是好幾年,只要受到環境因子的刺激就會出芽,變成有如馬車輪子般的碟狀幼生(ephyra),再從碟狀幼生逐漸發展成我們所熟悉的半圓形水母。如此看來,水母真的是標準女大18變的生物呀!

科學家挑選了月亮水母的碟狀幼生進行傷口修復機制的研究,碟狀幼生直徑約3~5mm,只有圓盤狀的身體及八隻對稱的觸手,透明簡單的結構讓科學家更容易觀察自我修復的過程。研究人員先將月亮水母的碟狀幼生麻醉,再用刀片將水母的觸手切除(截肢)變成僅有七、六、五、四、三隻或兩隻觸手不等,再把水母放回人工海水的飼養環境中,定時觀察它們的復原情況。

月亮水母的生活史。圖片來源:Te Ara – The Encyclopedia of New Zealand。月亮水母的碟狀幼生。圖片來源:© Norman T Nicoll / naturalvisions.co.uk。
月亮水母的生活史。圖片來源:Te Ara – The Encyclopedia of New Zealand。月亮水母的碟狀幼生。圖片來源:© Norman T Nicoll / naturalvisions.co.uk。

截肢數小時後,水母的傷口就會開始癒合,然而,接下來的發展則出乎研究人員的意料之外。失去的觸手不但沒有長出來,水母反而像追求黃金比例的藝術家,開始重新配置現有的組織,讓僅存的觸手能夠平均地分布。如下圖所示,原本剩下兩隻相鄰的觸手,居然變成了一上一下的對稱排列;剩下四隻相鄰觸手的截肢水母,則變成了十字形。而且無論是斷幾隻觸手,水母所採用的策略都一樣,那就是通通都要恢復對稱!

月亮水母利用調整觸手位置,重新恢復輻射對稱性。A. 截肢示意圖。 B和C. 剩有五隻觸手和三隻觸手的水母,在被截肢後的兩天內都沒有再生新的觸手,而是重新恢復對稱性。D. 無論斷幾隻觸手的水母,都採用相同的策略。(照片中的比例尺為1 mm)。圖片來源:Abrams et al., 2015. Self-repairing symmetry in jellyfish through mechanically driven reorganization。
月亮水母利用調整觸手位置,重新恢復輻射對稱性。A. 截肢示意圖。 B和C. 剩有五隻觸手和三隻觸手的水母,在被截肢後的兩天內都沒有再生新的觸手,而是重新恢復對稱性。D. 無論斷幾隻觸手的水母,都採用相同的策略。(照片中的比例尺為1 mm)。圖片來源:Abrams et al., 2015. Self-repairing symmetry in jellyfish through mechanically driven reorganization。

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自我修復策略,其他動物會先修復、再增生把失去的部分補回來,但是月亮水母不會製造新的細胞、也不會分解現有的細胞,而是重新排列現有的組織,恢復其輻射對稱性。而且,除了月亮水母,研究人員發現其他水母,如赤水母(Chrysaora pacifica)、倒立水母(Mastigias sp.)和蛋黃水母(Cotylorhiza tuberculata)也有重現輻射對稱性的再生策略。

A. 月亮水母、B . 赤水母、C. 倒立水母和D. 蛋黃水母等其他種類的水母被截肢後,也會採用重現輻射對稱性的再生策略。圖片來源:Abrams et al., 2015. Self-repairing symmetry in jellyfish through mechanically driven reorganization。
A. 月亮水母、B . 赤水母、C. 倒立水母和D. 蛋黃水母等其他種類的水母被截肢後,也會採用重現輻射對稱性的再生策略。圖片來源:Abrams et al., 2015. Self-repairing symmetry in jellyfish through mechanically driven reorganization。

輻射對稱的重要性

不同於人類或其他「兩側對稱」的動物,水母和其他海洋生物,如海膽、海星和海葵,都是屬於「輻射對稱」的生物,它們的身體無法區分左右,上半部和下半部也明顯不同。但是如果把輻射對稱的生物從通過身體中央的縱軸切開,任何剖面皆可以切成相等的兩半。

海綿(無對稱)、珊瑚蟲(輻射對稱)和甲蟲(兩側對稱)的對稱性示意圖。圖片來源:OpenStax CNX。(CC BY 4.0)。
海綿(無對稱)、珊瑚蟲(輻射對稱)和山羊(兩側對稱)的對稱性示意圖。圖片來源:OpenStax CNX。(CC BY 4.0)。

對水母來說,輻射對稱是生活的必需,無論移動,還是攝食都要仰賴對稱性。水母移動時會擺動觸手,而觸手之間有層厚厚的黏液,讓觸手變成有如槳一般的連續表面,能夠增加觸手擺動時的推進力,推進的同時也讓周圍的水和食物進入口中。所以,如果某幾隻觸手之間有個特別大的空隙,天然的槳也就失效了。而對稱性除了有助於游泳和攝食,也是活命的關鍵,如果截肢水母沒有辦法重新恢復對稱性,之後則無法順利發展成正常的水母體。

G.具有對稱性的截肢水母,能夠持續發展成正長的水母體。H. 缺乏對稱性的截肢水母,則無法順利生長。(照片中的比例尺為1 mm)。圖片來源:Abrams et al., 2015. Self-repairing symmetry in jellyfish through mechanically driven reorganization。
G.具有對稱性的截肢水母,能夠持續發展成正長的水母體。H. 缺乏對稱性的截肢水母,則無法順利生長。(照片中的比例尺為1 mm)。圖片來源:Abrams et al., 2015. Self-repairing symmetry in jellyfish through mechanically driven reorganization。

為了解開水母自我修復術的謎團,中央研究院的郭青齡副研究員也參與此項研究計畫,協助建構演算系統來模擬水母重建對稱性的過程。透過演算系統和實驗,科學家發現「機械力」和「黏彈性」,這兩種特性是水母能重建對稱性的關鍵。

機械力是水母收縮肌肉時所產生的力。科學家在海水中加入肌肉鬆弛劑,讓水母的收縮動作變慢,結果截肢水母恢復對稱性的速度也跟著變慢了。相反的,在鎂濃度較低的特製人工海水中(鎂可以讓肌肉放鬆),水母的肌肉加速收縮,也讓對稱性的恢復速度變快了。加上水母組織的黏彈性,形容構成水母身體的透明膠狀物質,讓組織富有彈性,有助於肌肉收縮 。

沒有大腦、結構簡單的水母,卻擁有如此複雜、有效率的自我修復機制。不同於生物體的細胞增生,這種機械力和黏彈性,能夠轉換成科技技術、應用於生物材料的開發,說不定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有效法水母,具有自我修復能力的機器人問世了。

然而自然界中還有許許多多的生物,其中又隱藏了多少奧妙,等著我們去發掘和學習呢?

新北變更淡北道路路線 環評:若涉法律爭端 後果自負

$
0
0
本報2015年9月22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為解決淡水跟台北間的交通問題,新北市所規劃的「淡水河北側沿河快速道路」(簡稱淡北道路),昨(21)日在環保署進行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會議。反對與贊成開發的民眾都到場表達立場。不過,新北市府逕自變更計畫,是否合法,成了會議爭論的焦點。

淡北道路北承登輝大道,南接大度路,中間無匝道與橫交路口,預計為壅塞的竹圍紅樹林地區提供快捷的替代道路。但原計畫在第一階段環境影響評估時,道路長4.7公里,到了第二階段,卻增加高架道路穿越立德路段延伸了700公尺,總長5.4公里。

環評主席諮詢過環保署與各方意見後,裁示後續以新方案進行二階審查,但如被提起訴訟導致案件撤回,新北市府需承擔淡北道路再度延後開發的後果。

部分淡水民眾發起大動員拉起布條高喊「要淡北、不塞車」。攝影:陳文姿。
左:淡北道環評訴訟原告、淡水居民王鐘銘,右:環境法律人協會、淡北道路案行政訴訟承辦律師張譽尹。攝影:陳文姿。

淡北道路必要性  雙北各執一辭 

淡水民眾今發起動員,包含立委、新北市議員,各里里長及居民約70人來到環保署,拉起紅布條高喊「要淡北、不塞車」。新北市府表示,竹圍地區承受地區性車流(當地交通)與穿越性車流(台北與淡水間的交通),加上僅有的台2線道路在5公里內就有10個橫交路口,造成當地塞車噩夢,淡北道路有其必要性。

新北市新建工程處處長詹榮鋒強調,興建淡北道路後,不僅可緩解地區交通,也符合未來淡海新市鎮發展,預估高達28萬人口的交通需求。對此,台北市府持不同意見。

淡北平面道路示意圖。圖片來源:新北市政府;製圖:陳文姿。

北市交通局綜合規劃科科長黃慧如表示,道路興建後車流進入關渡,變成塞在關渡。此外,淡海輕軌捷運跟淡江大橋都已開始進行,捷運會分擔人流,淡江大橋分散車流,淡北道路開發是否還有必要性,應先行評估。

環團提拓寬舊道路 新北認為不可行

反淡北道路聯盟、惜根台灣協會、環境法律人協會等團體今天也提出三項訴求,要求應以「零方案」 (不開發)或是「拓寬台二線」優先作為淡水台北間交通問題解決方案。但詹榮鋒認為,台二線拓寬沿線土地徵收跟補償費將高達120多億,遠高過淡北道路的63億元。

環團也質疑,新建道路將帶入更多車流,壅塞一樣無解。此外,淡北道路因距離紅樹林與衝擊河口濕地與紅樹林生態很近,有影響生態之慮,環評委員已要求開發單位提出詳細資料。

新北提出四個替代方案,包含延伸至洲美高架、台二線拓寬、地下穿越立德路案、增設匝道銜接至關渡大橋等,都會納入後續會議中評估。

淡水地區交通建設示意圖。圖片來源:新北市範疇界定書面資料。

程序問題三度卡關 新北變更內容惹議

淡北道路案2011年曾作出有條件通過之環評結論。王鐘銘、陳福齊兩位淡水居民針對結論提起行政訴訟,去年,最高行政法院年度判判決撤銷該環評結論。1月,新北市再度重啟環評,並自願進入二階環評。

會議一開始,王鐘銘等人即就程序問題提出質疑,指出環保署不依法先討論替代方案,並於書件中寫範疇會議將「以專家學者意見為主」,有忽略居民代表之嫌。經過一個多小時辯論,會議才進入議程,但隨即又因一階環評與二階環評的內容不同,再度陷入膠著。

新北市說明新計畫是跟居民協商的結果,有助於緩解關渡的交通壓力。環保署綜合計畫處認為,依法並無不妥;但環境法律人協會、淡北道路案行政訴訟承辦律師張譽尹對法源依據表示質疑。王鐘銘認為如果違法,再度提起行政訴訟,最後還是新北市府還是吃虧。

主席最後裁示可以新方案進行二階審查,但如因訴訟案件被撤銷,淡北道路就會再度延後。新北市團隊表示會在對相關法律進行研究,並不排除將新計畫重新送一階環評。

淡北道路小檔案。製表:陳文姿。

 

李科永圖書館合約曝光 民團辦音樂會 宣示捍衛綠地決心

$
0
0
本報2015年9月22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李科永文教基金會要捐建圖書館給高雄市政府,地點選在中央公園引發爭議,2014年一群關心中央公園樹木和綠地的市民組成「中央公園護樹護地聯盟」,透過各種公民行動,積極守護高雄市珍貴的綠地和樹木。

一年多來,公園內的白色工程圍籬始終未拆除,李科永基金會捐建的圖書館是否繼續興建,地點在哪,市府沒有公開具體決策。

在歷經一年多的守護行動,聯盟成員更體認到捍衛生態環境需要長久走下去,因此今年成立了高雄市護樹護地協會,20日在議員與眾多南部NGO的支持下,以音樂會型式宣示守護公園綠地、捍衛綠地正義的決心。

高雄市護樹護地協會成立,南部NGO齊支持捍衛綠地生態。攝影:李育琴
高雄市護樹護地協會成立,南部NGO齊支持捍衛綠地生態。攝影:李育琴

高雄市議員陳信瑜在出席音樂會時表示,高雄市對綠地的規劃已走向歐美水準,公園自治條例事實上對於綠地面積的要求高,硬體面積比例須符合公園設計原則。

李科永圖書館選在中央公園,除了以水泥佔據綠地,鄰近也已有新啟用的市總圖,而郊區較弱勢者卻沒有圖書館等等考量,是否應再評估圖書館興建效益,以及對拉平城鄉差距的幫助?

市府與李科永合約曝光:犧牲公園綠地  配合私人節稅?

近日由議員取得的高雄市政府與李科永文教基金會所簽訂的合約顯示,市府與李鵬雄等3人簽約,雙方選定在中央公園西北隅興建約700~800坪圖書館。

合約規定由乙方負責設計規劃、監造和興建圖書館主體工程,總經費7千萬元,不須透過政府公共工程發包;而市府須提供土地,及周邊景觀、停車和室內軟體建置,並編列維運經費。

此外,高雄市政府應協助3位簽約代表辦理賦稅減免,且應在 3年內完成合約興建。

李科永紀念圖書館合約局部。翻攝:李育琴。
李科永紀念圖書館合約局部。翻攝:李育琴。

高雄市護樹護地協會理事長張丞賢質疑,市府宣稱為李科永基金會所捐贈,但是簽約對象卻是個人而非基金會,是否以基金會名義捐贈圖書館硬體建築,是為了配合減免個人的稅賦?

而圖書館興建完成後,李科永基金會得以干涉管理營運,張丞賢說,是否如其他李科永捐贈的圖書館一樣,設有該會辦公室,落入私人使用?

儘管合約中透露出許多疑慮,監察院調查也認為這份合約簽訂者非市府所宣稱的李科永文教基金會,權利義務對象不清,未來恐有爭議,應該釐清後修改。

從氣候變遷面向思考  進步城市會如何做?

2012年市長陳菊與李鵬雄完成簽約時,顯得非常高興。陳菊在臉書上貼文表示:「基金會將出資7千萬元協助市府來興建新的圖書館,……高雄市已不再是過去所說的文化沙漠,未來市府繼續努力,讓高雄,變成閱讀綠洲!」

不過隨著中央公園內的工程圍籬架起,居民卻發現公園樹木將遭搬移、綠地變成水泥,認為政府與李科永簽訂的合約無助於市民公共利益,反而犧牲綠地換取企業捐贈水泥建築,猶如為企業立碑。

市議員張豐藤表示,高雄市的綠色價值早在1992年就已建立,然而從多個案例中顯示市府缺乏與民間公民團體溝通的平台,產生許多爭議。李科永一案也是如此,市府未在初期與民眾溝通,才會造成強烈的反彈。

市議員吳益政提問,「企業捐贈蓋圖書館這麼好的事為何有人反對?」不過他希望民眾多思考不同的面向。

他解釋,市府近期爭取了5千萬元預算,為了整修附近的一小段污水排水溝,但是在氣候變遷下,若豪大雨仍無法避免淹水危機。其實最好能夠吸收雨水逕流的地方,就是中央公園的大片綠地,保護好樹木和公園,就能省下大筆經費。為何要用更多的水泥來封住公園綠地?圖書館一定要蓋在這裡嗎?

此外,吳益政說,新總圖啟用後,原本在中央公園旁的舊總圖是很好舊建築再利用的標的。他以紐約市為範本,期許市府效法紐約帝國大廈改造為綠建築的方式,把舊總圖整修再利用,才是進步城市的典範。

16年來緊盯高雄生態環境,並曾參與中央公園和柴生自然公園催生的綠黨共同召集人李根政指出,南部NGO長期監督高雄市政府政策,尤其陳菊曾經承諾高雄要污染減半、綠地加倍,但是如今市民每人平均綠地僅增加不到1平方公尺,而小港、前鎮、鹽埕等地區,綠地比更只有1%~3%,他認為政府有責任以宏觀的視野思考城市的未來,除了污染要減少,硬地不應該再增加。

環境NGO齊宣示  識樹木、護綠地

台灣護樹協會理事長吳仁邦表示,過去我們不重視種樹,如今很罕得見到百年大樹,未來更要積極地讓民眾多認識樹木,如何種樹,以及對樹木好的照顧方式。

「有樹就有鳥,」吳仁邦說,中央公園有綠繡眼、黑冠麻鷺,代表野生動物喜歡這片有樹、有綠地的家,他期許民眾與護樹護地協會一同守護這片珍貴的綠地公園。

高雄市中央公園。攝影:李育琴。
高雄市中央公園。攝影:李育琴。

這場護樹護地音樂會由南部眾多環境NGO一起參與協辦,高雄市副市長吳宏謀也受邀出席,並表達願意擔任護樹護地志工,在新協會誕生之際,眾人呼口號,期許未來一同守護公園綠地、捍衛綠地正義。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Viewing all 1996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