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5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從南方運動出發 綠黨李根政要替環境爭一席之地

$
0
0
本報2015年9月7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面對2016年大選,台灣綠黨與社會民主黨整合第三勢力,成立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共同推出四位不分區立委候選人。其中綠黨共同召集人及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從台灣南部環境和社會運動出發,爭取進入國會,成為捍衛環境和弱勢者的政治代理人。

李根政從台灣南部環境和社會運動出發,爭取進入國會,成為捍衛環境和弱勢者的政治代理人。攝影:李育琴。
李根政從台灣南部環境和社會運動出發,爭取進入國會,成為捍衛環境和弱勢者的政治代理人。攝影:李育琴。

公民力量抗衡金權政治  讓捍衛土地和弱勢的反對黨進國會

5日,李根政和綠黨在高雄後勁舉辦首次參選說明會。他表示,公民社會代表進步的力量,許多民間團體提出的新價值,比台灣政府領先了20年。這些價值都是為了讓後代子孫在土地上安身立命,但是代表台灣進步社會力量的這群人,在政治上卻沒有真正的代理人。

李根政說,長期以來公民組織和弱勢者扮演著反對黨角色,而國會中的兩大黨不斷向金權政治靠攏,唯有堅持理念和捍衛土地及弱勢者的人進入國會,才有可能與金權政治抗衡。

近二年撼動社會、改變政策的公民運動,包括20萬人反核遊行,讓核四封存,到318學運50萬人上街,都非既有兩大黨所主導,然而今天人民已經很難透過街頭運動,去翻轉國家的政治和重大政策。

李根政強調,唯有讓公民社會所組成、促成進步政治力的人進入國會,才有可能對抗明年選後可能一黨獨大的國會,讓價值清楚的反對黨進入國會,才能建立公平永續的社會。

長期在南方投入環境運動,李根政說,國家所有的權力都集中在台北,非台北地區的人民想要改變國家政策,都要經過慢慢長路,猶如交工樂團的「夜行巴士」所描述的,就是南方人民想要改變台灣政策所要付出的代價。

反五輕、美濃水庫大湖、工業污染  累積捍衛土地的力量

細數20年來,台灣南部發生的環境議題,包括後勁反五輕、美濃反水庫大湖、到南台灣工業污染,以及搶救全台森林等,李根政表示,他和在地社區與受害者站在一起,捍衛土地和弱勢者。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及綠農的家創辦人洪輝祥為其背書,「台灣各地有烽火的地方,都有李根政的腳步。」

後勁社會福利基金會總幹事李玉坤表示,十幾年前李根政就選擇站在後勁人這邊,他用很單純的心情,來面對環境污染和社會迫害,跟社區弱勢團體站在一起。

美濃愛鄉協進會理事長劉孝伸則指出,熱愛教育的李根政2007年毅然放棄教職,只為了專心做環境運動,他成立地球公民協會,後來發展成基金會,透過組織的力量從關心南台灣議題,到放眼全台灣議題,不斷參與各種環境議題,關心社會弱勢。

對於目前的政治環境,民間團體憂心的是,在國會裡,誰可以扮演堅定的捍衛環境、弱勢的角色?

目前人民的生存環境面臨極大隱憂,劉孝伸指出,我們呼吸的空氣是污濁的、水是受到污染的,土地耕作出來的作物吃了有害。是否有哪個政黨,能單純地為人民要回清澈的天空、乾淨的流水、健康的土地和讓農人種出安全的食物?他期望民眾透過政黨票,讓綠黨進入國會,改變由兩大黨主導傾向財團的政策路線。

洪輝祥則說,「如果台灣的森林有選票,李根政一定會當選,如果台灣的魚蝦有選票,李根政也一定會當選,如果乾淨的天空是政治獻金,那麼綠黨就有無限的政治獻金。」強調公民團體不向財團勢力靠攏,長期面臨穩定運作的資金,卻不棄守捍衛土地永續資產的價值。

李根政後勁參選說明會,南方在地團體支持。攝影:李育琴。
李根政後勁參選說明會,南方在地團體支持。攝影:李育琴。

綠黨中執委邱花妹指出,2012年綠黨在國會選舉中拿下23萬票,是國內第五大政黨,但是卻因選制的關係,無法獲得任何的選舉補助款,也未拿下任何席次。

反觀兩大黨分別拿了11億元和9億元的選舉補助款,因此接下來,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將持續舉辦競選活動,讓民眾了解政黨票的作用,透過政黨票讓支持核心價值的政黨進入國會,穩定成長,也能建立健全的政黨政治。


宣告禁用生煤及石油焦自治條例無效 環署打臉雲林

$
0
0
本報2015年9月7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20:28新增民間團體說法

※23:20新增雲林縣長李進勇說法

雲林縣內的台塑六輕讓縣民的健康亮起紅燈,其中燃燒石油焦與生煤發電排放大量二氧化硫等有毒物質,更被指為禍首。雲林縣6月10日公告《雲林縣工商廠場禁止使用生煤及石油焦自治條例》,宣示一年後縣內產業不得使用石油焦、兩年內禁燒生煤。由於六輕生煤使用量佔全縣98%,此條例也被視為「六輕條款」。

7日,環保署於發函認為,該自治條例第3條及第4條牴觸「地方制度法」第25條及「空氣污染防制法」第28條規定,依「地方制度法」第30條規定予以函告無效。

由彰化遠望雲林。攝影:楊維晟。
由彰化遠望雲林,天空是一片灰。攝影:楊維晟。

針對本案,環署曾於6月24日邀集相關法律、環境工程專家召開研商會議,但卻拒絕媒體進場採訪,也不讓雲縣府出席審查會議、陳述意見。

會議從憲法、地方制度法環境基本法、空污法、能源法等五個法制面向提出疑慮,要求雲縣府再回覆。經雲林縣政府於7月30日函送補充說明後,環署再於8月7日函請經濟部、內政部及法務部提供意見。

環署表示,就各部會意見綜合判斷後,認為該自治條例規範事項涉及全國性的能源政策,而「能源管理法」屬中央權限,所以不得再由地方訂定自治條例,認定該自治條例第3條及第4條牴觸「地方制度法」第25條規定。

此外,環署提出「空氣污染防制法」第28條,表示使用生煤、石油焦的管制是採「許可制」,雲林縣所提自治條例第3、第4條卻採「全面禁止」,剝奪了直接賦予人民請求核發許可之權利,故依「地方制度法」第30條規定予以函告無效。

六輕空污奪命  民團:環署未捍衛人民生存權

對於這個結果,環境律師詹順貴表示遺憾,他說:「環保署應記得成立環保署的目的,是在環境保護,而非發展經濟。」他解釋,如果雲林縣對此結果不服,可依「地方制度法」第30條規定打憲法官司。

長期監督雲縣政府實踐禁燒承諾、民間團體「自從六輕來了」成員吳松霖則對環署此決定感到意外。他指出,憲法第15條明訂政府應保障人民生存權,六輕已造成人民生存危機,政府卻一再漠視。

對環署用「牴觸地方制度法」駁回「雲林縣工商廠場禁止使用生煤及石油焦自治條例」,吳松霖認為,這應是地方違反人權或民主時,中央為維護公共利益才行此「宣告無效」之權;如今地方僅乞求60分的生存權利,政府此舉反倒是捍衛財團利益。

而所謂「許可制」,也應為人民的生存權利「把關」、以不危害人民健康為前提。環署卻拿來當作繼續讓財團合法污染的理由。

吳松霖表示,此案須透過立法,讓政策持續,才不會因政黨輪替或縣長換人,而改變改善空污的初衷。而他也希望雲林縣辦理更多立法民主座談,讓全縣民知道這件事,也讓中央看到雲林不要六輕空污的強大民意。

槓中央  李進勇稱環保署越權宣告

面對環署晚間的宣告,雲林縣長李進勇也於稍早發表聲明,指出按照地方制度法,宣告無效的權責單位是行政院,環保署無權宣告,這麼做根本就是越權。因此他直言:「雲林縣政府宣告環保署宣告無效。」同時也會繼續推動實施禁燒生煤及石油焦條例。

雲林縣工商廠場禁止使用生煤及石油焦自治條例(草案)
第一條 為減少事業排放空氣污染物、維護國民健康與提升生活品質,特制定本自治條例。

第二條 本自治條例主管機關為雲林縣政府(以下簡稱本府)。

第三條 雲林縣轄內使用生煤及石油焦為燃料之工商廠場固定污染源,自本自治條例施行日起一年後不得使用石油焦,二年後不得使用生煤。

第四條 本自治條例施行日起,本府不再核發固定污染源生煤使用許可證。已核發之許可證自施行日起二年內不核發展延、異動、變更等許可證;有效期限未屆滿者,自施行日起二年後失效。

第五條 本自治條例施行日起,本府不再核發固定污染源石油焦使用許可證。已核發之許可證自施行日起一年內不核發展延、異動、變更等許可證;有效期限未屆滿者,自施行日起一年後失效。

第六條 本自治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六年392億提升全國空氣品質 環署從交通污染著手

$
0
0
本報2015年9月7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當PM2.5已攻占空氣,安心呼吸不再理所當然。為了改善空氣品質,環署今年提出「清淨空氣行動計畫」,預計投入392億元,在2020年前,將全國PM2.5年平均值降至15μg/m3以下。22個各地縣市政府均已提出執行計畫,惟屏東高雄礙於空污現況嚴重,表示無法達成15μg/m3的目標,其餘縣市均承諾達成此目標。

環保署空保處處長陳咸亨表示,除了協助地方改善空污,中央特別規劃192億元,加強改善以往較未獲重視的交通工具污染源,並提出八項重點計畫。目標不僅在降低PM2.5年平均值,連帶懸浮微粒(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的排放量也將大幅降低。

改善空污,環署從過去較不獲重視的交通工具污染源著手,預計淘汰100萬輛二行程機車。圖片來源:本報資料照。

6年392億元改善空品  加強車輛空污防制

行政院8月通過環署所提的「清淨空氣行動」計畫,預計以六年(2015-2020年)期程,由中央跨部會小組與地方縣市計畫共同合作,目標是將細懸浮微粒PM2.5年平均濃度從2014的23.5μg/m3降到2020年的15μg/m3

計畫規模共392億元,地方計畫經費210億,另外182億元用於近程強化措施,將推動淘汰二行程機車100萬輛、新購電動二輪車60萬輛、2,858輛柴油公車汰換為電動公車、果菜市場使用電動蔬果運輸車、柴油車加裝濾煙器、飯店使用天然氣鍋爐及完成抑制河川揚塵等。

過去政府在固定污染源(鋼鐵業、電力業、焚化爐等)管制上投注較多心力,而這次計畫重點放在移動污染(機車、客車、貨車等)的空污管制。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認為方向是正確的,過去大眾運輸系統的空污防制確實做的不夠。

國內各類污染源對PM2.5濃度影響比例
國內各類污染源對PM2.5濃度影響比例。製表:陳文姿。

陳咸亨解釋,固定污染的法規較完備,重點在持續落實管制;而過往在移動源的防治計畫少,這次計畫預計可達顯著成效。

我國機車約1,300萬輛,其中200萬輛是二行程。環保署資料顯示,平均每輛二行程機車所排放的空氣污染物,約為四行程機車的18倍。而台中市實測柴油車加裝濾煙器,黑煙去除率高達99.2%。

地方差異性大  高屏污染重

「清淨空氣行動」計畫中,地方政府每年將執行超過300項之空氣品質維護改善計畫。從2014年各縣市PM2.5濃度來看,嘉義、雲林、金門、台南目前PM2.5都超過30μg/m3。由於各地空污現況、污染源不盡相同,對於污染狀況嚴重的地區挑戰更加艱鉅。

陳咸亨解釋,專家學者組成的技術諮詢小組會視縣市的計畫項目決定不同的補助金額。補助最多的是雲林縣,因雲林除了工業污染及濁水溪揚塵等問題。而嘉義市本身空污基金少,改善計畫多,所以中央也會增加補助。

目前20縣市均承諾可降至15μg/m3以下,僅高雄與屏東態度保留,分別將目標訂在27.7微克與22.44μg/m3

2014年PM2.5標準方法監測結果。製表:陳文姿。

境外因素高?  空污無國界

據環保署資料,國內PM2.5年平均濃度43.3%來自境外傳輸,56.7%來自境內。陳咸亨表示,雖然「兩岸環境保護合作協議」尚未簽訂,但持續進行交流中。估算台灣約可將PM2.5降至17.98μg/m3,加上中國大陸近年來積極推動空污減量,應可達到15μg的目標。

主要國家地區PM2.5空氣品質標準
各國PM2.5空氣品質標準,台灣要在2020年將年平均降到15微克。製表:陳文姿。

計畫經費來源除了中央與地方的空污基金外,交通部也投入近70億推動電動公車,水利署、科技部等也投入相關計畫。陳咸亨表示,22縣市都已提交空氣污染防制計畫書,並上網公告。中央也啟動跨部會聯繫會報,採滾動式管理,持續檢討並追蹤工作績效。

【經典童在】來自大海的試煉──《勇敢的船長》

$
0
0
作者:童心圓

※編按:魯德亞德·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英國19世紀至20世紀中有名散文作家,於190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我們曾於先前的經典童在單元刊登過其家喻戶曉的著作《叢林奇談》(The Jungle Book),此亦曾改編成電影「森林王子」。

今日我們將介紹吉卜林的另一本書《勇敢的船長》(Captains Courageous),本書述說著海上冒險,並對航海船上各角色的描述生動活潑。當在大海中迷失,無任何資源供生活情況下,你要怎麼掌握接下來的命運?現在,帶您一起來一趟海上冒險之旅,聆聽大海求生故事。

如果,你是一個家財萬貫的闊綽少年,正在豪華的郵輪上航行,卻不小心失足落海,你覺得自己接下來的命運會如何呢?

勇敢的船長書封。圖片來源:天龍文創圖書。
《勇敢的船長》書封。圖片來源:天龍文創圖書。

吉卜林的小說《勇敢的船長》,就是以廣闊的汪洋大海為背景,跟我們說了這樣的故事。恃寵而驕的富家子、15歲的豪文,搭著從美國開往歐洲的貨輪,準備開始他的大學生活,卻因為自己的任性與大意失足落海。當他醒來,躺在滿是魚腥味的小舢舨上,從此掉進一個廣闊而陌生的世界。「他醒來時便拉長耳朵等著輪船上的早餐鈴聲響起……喧鬧的波濤聲和刺耳的引擎聲好像就在他身邊,沒有一件事令他感到舒服。」

豪文「命令」救起他的這艘「福地號」船長朱高德,立刻送他回紐約,但船上沒有人搭理他。船長付他一個月十塊半的工資,在家中每個月有200塊零用錢的豪文,也只能迫於無奈,從此成為船上的一員。

生死與共的海上社會

幸虧船上有一群敦厚純善的人,以各自鮮活的個性,陪伴豪文面對漁船上的一切。「老朱兩眼茫然地咬著菸斗,心中盤算著和魚有關的事…他現在想的是天氣、風向、海流和其他的種種,他就這麼呆坐了足足一個鐘頭,才把菸斗由嘴邊拿開。」作者安排不同特質和生命故事的人,在福地號上相遇。船長朱高德固執而公平,對大海的變化、魚群的出沒瞭如指掌;目睹家人蒙難、精神失常的小彭,卻仍不失善良本性;安靜的廚子,對人性帶有敏銳精準的直覺。其中,與豪文年紀相仿、船長的兒子阿丹,更是豪文在船上最親密的朋友。

吉卜林在這片汪洋上,描繪出一個緊密、生死與共的小社會。不僅是同一艘船上的漁人,也包括在漁場相遇的鄰船,或者大海上那些橫衝直撞、常與小船驚險擦身的輪船之間,彼此都存在著微妙的互動關係。

「老朱好像一個高明的棋手。憑著他多年的經驗和長久磨練出來的智慧,把福地號在海上搬來搬去,一點也不會出差錯。」在吉卜林的筆下,福地號的船長朱高德,不但對大海有著高超的理解,對於鄰近的海面出沒的大小船隻,無論是濃霧中失去方位的大貨輪、被霸道的輪船撞沉的漁帆船,船長總不吝在對方有難時伸出援手;至於常因為不懂判定風向而被吹斷錨鎖、四處亂漂的船隻,提醒之餘,也不吝加以嘲諷一番,每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們,都有各自鮮明的特質與個性。

公子哥的海洋磨練

「值班時絕對不可以睡著!你去看看,泊燈是不是不夠亮了。豪文,你正在當班呢!」環境,有時候是讓人最快速改變的方式。豪文為了適應海上的生活全心學習,漫長的守夜、枯燥的敲鐘、整理漁獲、在海中划小船、認識每條繩索和船帆的名稱、乃至操帆、收纜繩、判定方位等,豪文一點一滴被大海改造,地成為一個真正的漁人。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航海船。圖片作者:John Tewell(CC BY-NC 2.0)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航海船示意圖。圖片作者:John Tewell(CC BY-NC 2.0)

在故事背後,作者吉卜林是因為聽了一位曾經在海上工作的朋友,描述漁船隊的故事,而有了寫下這本書的靈感,為了描述漁夫的生活細節,吉卜林走訪漁港、和漁人交談,還曾經跟著船隊到外海,盡可能收集到原始資料。因此,讀者在閱讀這本書時,會發現作者對於海上工作的細節,刻畫得十分生動。

隨著時間過去,那個目中無人的驕縱少年,透過海上生活的磨練,體會到生命的渺小,以及人性的善良、真誠與勇敢。在他落海之前,曾經出言不遜地說:「要是能撞沉一艘漁船可就好玩啦!」但是,當他與福地號在濃霧中,目睹渺小的帆船,被貨輪擊碎的瞬間,「有一根折斷的前梶梶桿從他們船頭漂過去…後面又漂來一個臉朝下,肢體殘缺的人。」在半年的航海經驗中,諸多這般震撼的經驗,也改變了主人翁對生命的態度。

小時候的自己,只顧著被精彩的情節吸引、跟著故事主角的喜怒哀樂起舞;長大以後,再次沉浸在故事中的同時,對作者的寫作技巧和下工夫的程度,更是深感佩服!吉卜林1907年獲頒諾貝爾獎時,得到的評語是「敏銳的觀察力、獨創的想像力、豐富的構思及傑出的才能。」在《勇敢的船長》一書的人物設定、細節描繪、情節鋪陳中,得到非常貼切的印證。

故事坐落的時代背景,是19世紀末,蒸汽動力船尚未普及前,漁人駕著帆船與在大海中謀生的故事。而今,遠洋漁船的動力、規模與捕撈技術早已不能同日而語,人與大海的關係,似乎也不再像書中描繪那般,充滿近身肉搏的生存鬥爭,與面對茫茫大海的謙卑臣服,但是像《勇敢的船長》這樣精采的經典作品,依然可以提醒我們,保有一份對人性與自然的虔誠與敬重。

螞蟻雄兵立功 越南農民放心捨殺蟲劑

$
0
0
本報2015年9月8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許多人討厭螞蟻,牠們咬東咬西、在廚房到處流竄。但在越南,數千農民倚靠編織蟻(Weaver Ant,另譯織葉蟻)幫助栽種腰果,放棄原先使用的殺蟲劑,竟因此讓農民淨所得提高了71%。

織葉蟻(weaver ants)。圖片來源:Troup1(CC BY-NC 2.0)

研究人員指出,運用編織蟻進行生物防治並非全新概念。2008年就有研究發現,這些紅棕色昆蟲的抗蟲害效果比噴灑化學藥劑更便宜、有效,更能提高農民淨所得71%。

為了瞭解編織蟻在其他狀況下是否能代替殺蟲劑,以及生物防治法是否真有效,科學家整理相關研究文獻後發現——螞蟻來了,作物產量往往隨之增加。

這篇發表於《應用生態學期刊》上的研究,探討了六個評估蟲害控制效果研究,其中四個研究中,編織蟻的表現優於其他蟲害控制方法。研究人員認為,這份研究是「開放農業系統有效生物防治的最完整記錄」,並主張農民應多多利用螞蟻生物防治法。

早在1700年前,中國農民就在市場上購買螞蟻放置於柑橘林,但在化學殺蟲劑發明後,這個古法漸漸遭到遺忘。目前,有兩間歐洲公司正在研究如何提供編織蟻巢給農民;丹麥也有一項援助計畫正幫忙在非洲建立編織蟻苗圃,以提供成熟的蟻巢給對生物防治有興趣的農民。

由於目前全世界有1萬3000種螞蟻,研究者認為其生物防治潛力可說無窮。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第一次打氣候官司就上手:專訪扳倒荷蘭政府的環境組織Urgenda(上)

$
0
0
企劃:荷事生非;作者:賴慧玲(荷蘭鹿特丹大學博士班)

編按:2015年6月,荷蘭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環境公民訴訟勝訴,要求政府必須強化它的氣候政策。正在荷蘭就讀的慧玲親自採訪到主導這場訴訟行動的環境組織Urgenda(Urgenda 源自拉丁文,意為敦促),討論了策略選擇、執行困難,以及各方觀點。

眾人在勝訴時展開笑顏。(來源:Chantal Bekker/Urgenda)
眾人在勝訴時展開笑顏。圖片來源:Chantal Bekker/Urgenda

法院認證:「荷蘭政府,加油好嗎?」

今(2015)年6月24日,荷蘭環境組織Urgenda在控告荷蘭政府的氣候官司中獲得歷史性的勝訴。海牙法院鑑於政府有保護人民免於氣候變遷危害的責任,判決荷蘭政府必須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從原定的14~17%(相較於1990年水準)提高至25%。這是全球第一次由法院強制要求政府修正減碳目標的案例,也揭示了公民團體對抗氣候變遷和保守政策的新里程碑。

與海爭地、科技發達的荷蘭一向予人環保、先進的印象。1980年代和90年代荷蘭在氣候變遷行動上表現突出,可惜今非昔比。僅僅五年前,荷蘭政府的減碳目標是在2020年前,較1990年水準減少30%的排放量,這也是荷蘭政府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遷大會(COP15)提交的政策目標。但2010年由自由民主人民黨(VVD)領軍的右翼政府上台之後,減碳目標就節節下降,砍至將近一半。2013年,擁有跨國石油企業和豐富天然氣資源的荷蘭,再生能源僅占整體能源消耗的 4.5%,落居歐盟國家的後段班。

從推廣太陽能板到打氣候官司的 Urgenda

扳倒荷蘭政府的環境組織 Urgenda
扳倒荷蘭政府的環境組織 Urgenda。

扳倒出爾反爾的荷蘭政府、打下歷史關鍵一役的環境組織,究竟是何方神聖?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離開熙熙攘攘的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周邊,搭乘渡輪往北約五分鐘,來到名為「新能源碼頭」(New Energy Docks)的白色方型雙層建築。這裡是阿姆斯特丹推動永續生活和再生能源工作者的交流平台,也是相關新興社會企業和運動組織的辦公室。這棟像是大型白色貨櫃屋交疊而成的建築,低調地隱身在肆意蔓生的野草之中,人煙稀少,恍若遺世獨立。

走進Urgenda位於二樓的辦公室,四周有環保團體辦公室常見的氣息:牆邊的書櫃擺著自家出版或支持的書籍與報告,一旁堆著之前倡議活動留下的牌子、道具和文宣。穿著T-shirt 或襯衫的工作人員聚精會神地坐在筆電前辦公或討論,桌上的文件資料擺得有些隨性凌亂,氣氛看似輕鬆,卻是十足的備戰狀態。

接受專訪的Urgenda組織負責人Marjan Minnesma正好走了出來。目測180公分左右的身長再踩上一雙高跟鞋,自在大方,典型的荷蘭女士風範。

訪問一開始,Minnesma快速地解釋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Urgenda創立於2007年,最初的工作是為民眾提供永續能源解決方案,包括太陽能板、電動車、智慧型節能住宅等。自1990年代以來,Minnesma一直追蹤氣候變遷的趨勢。她發現,十幾年來全球的氣候科學與政策進展牛步,遠不及冰山融解和永凍土釋出甲烷的速度。這讓她不禁思忖:由下而上號召民眾節能減碳,是否緩不濟急?

「我們需要政府一起行動!」這是她思索後的結論。要避免氣候變遷造成不可逆的危害,未來20年是關鍵,但要在這短短20年徹底改變,政府的力量將不可或缺。

從一家非政府組織(NGO)發起,到886位公民聯合控告政府

於是,在2012 年,Urgenda寄信向政府相關部會首長倡議,荷蘭政府雖然回信認同氣候變遷的嚴重性和急迫性,實際上卻仍無積極作為。於此同時,Urgenda熟識的律師 Roger Cox 出版了《Revolution Justified》一書,主張以人權觀點和司法途徑來發動能源革命,讓Minnesma深受啟發。信件倡議未果之後,Urgenda開始採取法律行動「Klimaatzaak」(Climate Case;氣候官司),Cox 也當仁不讓地擔任控方律師之一。

眾人在勝訴時展開笑顏。圖片來源:Chantal Bekker/Urgenda

在荷蘭的司法制度下,非政府組織(NGO)可以在民事法庭中代表人民共同利益(general good)和未來世代(future generation)提出告訴。但Urgenda不想只以自己的名義行動。他們發起「crowd pleading」(公眾請願),透過電子報、廣播節目、社群媒體,向大眾和追隨社群散播行動訊息,徵求各種相關法律資訊、專業協助和共同起訴人(co-plaintiffs)。這項公民行動的行政和組織事務都由Urgenda負責,有意擔任共同起訴人的民眾不需支付或承擔任何工作,但歡迎自由贊助,之後Uegenda再以email 向共同起訴人保持聯繫和告知進展。

一開始,有超過一千人表態參加起訴行動,後來因為政府要求參加者須提供證件資料,人數降到886人。共同起訴人的組成非常多元,包括學生、退休人士、代表小孩的家長、知名DJ、媒體人、教師、護士、太空人遺孀等。不少陌生人因為贊同行動而加入起訴行列,讓Minnesma感到驚喜。

官司開打之後,荷蘭公眾對於這項行動有蠻多不同的反應。「許多對氣候變遷憂心忡忡的支持著『希望』我們會贏;律師和法界人士普遍認為史無前例,勝訴機會渺茫;右翼人士則堅持減碳政策是政治問題,法官無權置喙。」

Minnesma回憶判決前的那段時光,「即使是很支持我們、希望我們贏的人,也認為我們贏不了,只有極少數的人相信我們會贏。」

Minnesma與堅強的控方律師團。右邊豎起大拇指者是 Roger  Cox。(圖片來源:Urgenda / Chantal Bekker)
Minnesma與堅強的控方律師團。右邊豎起大拇指者是 Roger  Cox。圖片來源:Urgenda / Chantal Bekker

論據主軸:強調政府應善盡保護公民的「義務」

那Urgenda又是如何跌破眾人眼鏡,拿下勝利的果實呢?

「我認為這個案子最獨特、卻常為媒體所忽略之處,是我們並非援引環境法來阻擋某些既有的政治決定。」

「我們的做法是訴諸政府有保護公民的職責,有注意義務(duty of care),若政府明知未來氣候變遷的風險甚高,卻不願積極行使職務,導致過失(hazardous negligence),便是未盡注意義務,屬違法行為(unlawful act)。這便是本次起訴的論據基礎。」(註1)

由於注意義務的實質意涵會隨時空背景和議題而改變,因此法官花了相當多的時間來論證政府有哪些氣候變遷的注意義務。Minnesma分析,氣候變遷議題的特殊之處,是荷蘭政府已簽署國際協定,同時身為歐盟成員,受制於歐盟要求政府積極保護人民的規定。因此,Urgenda引用了荷蘭憲法第21條政府有保護環境和居住品質之責任,以及「歐洲保障人權和根本自由公約」(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第2條生命權和第8條私生活和家庭生活受到尊重的權利,這些法源便成了法官認定注意義務的依據。

「我們並沒有直接訴諸氣候變遷協議,因為那屬於政府之間的協定,公民和 NGO 無法直接援以要求政府採取行動。但我們可以迂迴地用注意義務來要求政府,而注意義務在這裡的定義,就是政府必須實現氣候變遷公約中的承諾:荷蘭政府在回覆我們的信件中,坦承將升溫控制在 2 度C 之下非常重要,也同意工業國家應達到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建議的減碳目標(25~40%)。因此,荷蘭政府一邊說最低的減碳目標應為25%,但一邊卻端出只有 16% 的國家目標,真的非常奇怪。」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有評論者認為,這個案子是史上第一個以人權法來保護人民免於氣候變遷危害的勝訴案例,但Minnesma表示,以侵害人權來構框氣候變遷問題,只是整體論述策略的一部分,而非主要的訴訟手段。這是因為如果直接訴諸人權來打官司,就必須清楚說明哪些人的何種人權因政府的不作為而遭到氣候變遷侵害,並且必須提出清楚的事證,會比訴諸一般性的注意義務要困難許多。而事實上,法官也明白指出這是民事法庭(civil court)的官司,最後以民法的注意義務、而非直接以國際人權法律作為判決依據。

若進一步檢視兩造說詞,Urgenda 和荷蘭政府並未針對氣候變遷的科學事實有所爭議,而是對應採取的行動強度有不同見解。荷蘭法院的判決推論,是一一確立「政府已知失控的氣候變遷將帶來嚴重的負面衝擊」、「政府有能力管控荷蘭溫室氣體排放量」、「立即採取減緩(mitigation)措施是預防氣候變遷災害最有效、最符合成本效益的方式」等原則,認為荷蘭政府不應以積極減碳代價太高、減緩氣候變遷是全球責任為由,逃避保護民眾免於風險的職責。最後法院在考量荷蘭政府的行政裁量權(discretionary power)之下,判決政府必須遵守其所同意的最低減碳目標。

註1:荷蘭的法律系統和台灣不盡相同,無法直接精確翻譯。對過失的詳細意涵有興趣的讀者,請另參考法學理論專書。

※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 企劃團隊介紹:穿梭于「旁觀者」與「在地人」兩者身份間,《荷事生非》透過六大主題介紹、評論、八卦荷蘭。透過日常現實生活的大小事件,瞭解身為歐洲小國世界大國的荷蘭社會,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發展。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農報一週:認明台灣米 安心又好吃

$
0
0
新聞整理、製圖:陳思昀、柴幗馨、張瑞玶(科技農報)

※ 編按:農業與環境密不可分,關心農業動態也關心了食安與環境。今天起,環資將在每週二與科技農報同步發送農業一週大事。科技農報是一群來自不同農業領域,從田間到實驗室、農產公司到農政單位的熱血編譯員,致力於提供國際農業科普知識的資訊平台,提供即時多元的農業訊息。

食安生活篇

1. 菜價近8年來最高 是否回跌尚不明

台北果菜市場28日中元節最後一天交易日,整體蔬菜交易均價來到每公斤49.8元,創近8年來最貴價位。28日後休市3天,週二(9月1日)開市價格會否回跌,或再飆高?農委會農糧署主秘蘇茂祥表示,每週二開市需求量都會比較大,還要看這3天產區採收量能否充足供應而定。他也信心喊話,農糧署還有1700多公噸高麗菜、大白菜庫存量,將視週二開市需求情況因應釋出。 2015/08/29大紀元

2. 西部文旦颱風受損 盤商大舉搶進花蓮採購

今年蘇迪勒颱風造成西部文旦柚受災數量達兩到三成,所幸花蓮文旦不僅沒有災損,而且比往年盛產,目前開始進入採收期,已經有許多大中盤商搶進花蓮採購,預購量高達五成。花蓮縣政府農業處長羅文龍提醒:「目前農民反應,盤商收購的價格比颱風前高一些,現在就可以直接與各農會、各產銷班訂購,他們會預留宅配。」 2015/08/30新浪新聞

3. 農業虛實整合 擴大商機

傳統的農產運銷體系中,眾多小農通常為價格接受者,農產品由經銷、批發層層轉手至下游零售業者,最後才落到消費者手上。虛擬銷售通路的興起,農產品銷售除實體店面、虛擬平台,也出現實體整合虛擬通路模式。

農民和消費者透過多元、虛實並行的銷售通路溝通,除多了建立公平交易平台的機會,也可以選擇買賣雙方皆安心與願意接受和支付的價格。直接銷售的特性也大幅降低許多不必要的花費,並落實產地直接到餐桌的運輸方式,發揮永續農業的精神,是值得推廣的銷售模式。 2015/08/30聯合報

4. 經濟價值高 瓜子鱲人工繁殖成功

磯釣釣友最喜愛的近海高經濟價值魚種─「瓜子鱲」(俗稱黑毛),農委會漁業署委託學界開發人工繁殖技術已成功。瓜子鱲為以藻類為主食之草食性魚種,人工養殖過程中可以大量減少魚粉與動物性蛋白質的使用,降低對海洋生態的威脅,同時降低養殖成本,為適合未來發展之環保養殖魚種。

漁業署指出,「黑毛」抗低溫、耐寒的特性,未來可取代虱目魚於文蛤養殖池中作為工作魚,在冬季時不但可以持續清除藻類,提高文蛤產量,更可成為文蛤養殖業者額外的收入來源之一。 2015/08/30自由時報

5. 謎團… 邊境全面查驗怎還出包

2009年台北縣府曾抽驗十九款市售台灣茶,全都混越南茶且有微量農藥,當時曾要求業者改善,但事後政府未積極追蹤或加強抽檢,終於釀出這次茶安風暴。

食藥署長姜郁美表示,邊境檢查還是可能有漏網之魚,衛福部已透過外交管道告知越南官方,加強輔導當地茶農用藥;也不排除要求進口茶附上官方證明文件。但茶農說,進口茶的檢驗只查貨櫃最外層,曾建議政府抽檢進口茶,應從內外甚至上下取樣抽檢,才能避免業者將問題茶葉堆在最裡面,矇混過關。2015/09/01聯合報

6. 幫助認識丙烯醯胺?還是製造對黑糖恐慌?《康健》報導見樹不見林

《康健雜誌》以斗大標題直指:「市售黑糖抽檢,全部測出致癌物質丙烯醯胺」,但其實丙烯醯胺普遍存在薯條、馬鈴薯、餅乾等高溫油炸或烘烤的食物中。丙烯醯胺是一水溶性乙烯基單體(vinyl monomer),食物中只要含有胺基酸和還原醣,經高溫加熱便很容易產生丙烯醯胺,丙烯醯胺是烹調過程中自然產生,非蓄意添加。

《康健》的調查,雖然是忠實反映檢測數據,但容易讓消費大眾對黑糖產生無謂的恐慌,因為就國人飲食習慣,單一吃某類食物的機會並不高,因此民眾只要吃東西能適量、分散風險攝取,並不會有太大的致癌風險。 2015/08/29上下游新聞市集

政策科技篇

1. 高雄農改場籲請農友防範檸檬木蝨媒介昆蟲、黃龍病害

近年來,因檸檬價格穩定且產量豐盛,很受農民喜愛。然而,目前檸檬受到絕症病害─黃龍病普遍危害,經臺大植微系洪挺軒教授實地採樣檢測,證實至今已約有50%果園罹染本病。得病植株生長勢會逐年衰弱,3至5年內檸檬樹將陸續死亡,檸檬產量也會隨之逐年減少。因此,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籲請農友由健康種苗、田間綜合管理、防治媒介昆蟲(柑橘木蝨),甚至採用網室栽培,多方面著手以防範此病擴大蔓延,確保檸檬產業永續發展。農友在辨別病徵上如有困難,可採取檢體,送高雄場或其它農業試驗單位協助鑑定。2015/08/31大成報

2. 9月1日起 散裝雞蛋溯源納管 

市場裡雜貨店賣的散裝雞蛋9月1日起將全面溯源納管,蛋箱上必須要貼有二維追溯碼,消費者用手機掃描QRcode,就能知道這箱蛋來自哪個牧場、哪位農民生產,農民若不加入溯源系統,蛋商將拒絕收蛋。蛋農將必須自產自銷,且會被列為雞蛋藥物殘留的優先稽查對象,保障消費者的食品安全。由於並沒有法源依據,蛋農當然可以不參加,但就必須自產自銷,且將會被農委會和衛服部列為藥物殘留優先稽查對象,違法者可依照動物用藥品管理法或食安法開罰。 2015/08/31中時電子報

3. 菇類研發與產業輔導成果 

菇類營養美味,含有豐富之蛋白質、纖維素及維生素,且具有低脂肪及低卡路里的優點,是國人平日餐桌上常見的優質食材。農業試驗所舉辦「菇類研發與產業輔導成果」記者會展示菇類新品項、新技術與多元化產品,以及訓練、技轉與輔導成果,未來將結合農業生產力4.0的新技術導入,期望透過相關智能技術開發與導入運用,打造菇類智慧供應鏈,協助產業升級,也讓國人享受更質優且穩定的菇類產品。2015/09/01亞太糧食肥料中心

4. 國內驚傳首例產銷履歷貼紙偽造案 

農委會證實查獲嘉義縣東石鄉一間水產養殖戶偽造產銷履歷貼紙販售牡蠣,是國內發生第一起產銷履歷貼紙偽造案。養殖戶坦承,食安風暴後,水產產銷履歷供不應求,因此私下違法加印貼紙。驗證單位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水產品產銷履歷驗證暨檢驗中心已經在上週六(8月29日)將養殖戶停權。近年食安事件頻傳,產銷履歷好不容易在市場打出名號,此次事件卻再次打擊消費者信心。 2015/09/03上下游新聞市集

5. 阻絕非農民買賣農舍 修法功敗垂成 

為維持農地農用並阻絕豪華農舍歪風,農委會擬修法限制只有具農民身份才能興建及買賣農舍,但行政院9月3日拍板定案,將農舍買賣脫勾,限農民才能興建農舍部份公告實施,但限農民才能買農舍部份則暫緩實施,農委會功敗垂成。

行政院僅敲定農舍起造人限定為農民,但承受人部份則要修母法《農發條例》18條之1,規定承受人需要務農1年以上,但有農保、健保第3類者不在此限。陳保基與水保局長李鎮洋則澄清,並未受到壓力,將如期公告《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修正案,限農民身份才能興建農舍,承受人部份要待修《農發條例》18條之1後才能實施,農委會已將《農發條例》修正案版本送進立法院,希望立法院下個會期即能審議通過。2015/09/03 風傳媒

6. 阿里山山葵引發水保爭議 平地植物工廠是解方嗎? 

台灣出產的山葵雖是日本人最愛,但幾乎都是違法種在阿里山國有林班地,由於農民會幫樹木疏伐、打枝,讓陽光適度透進來,且為了鬆土,必須將地上原有植物清除,造成嚴重的水土保持問題。2013年農委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長廖一光曾表示,最快後年全數回收林班地。

近年林業試所也開始推廣「植物工廠」概念,以室內環控種植山葵;然而設施單價高,一般小農難以負荷,而目前尚有75.6公頃山葵園散佈山間。現任林務局副局長楊宏志表示,執法需考量法規面和現實面,未來阿里山山葵應會漸漸減少,但仍無法訂出時間表,「希望越快越好。」 2015/09/01上下游新聞市集

※ 本文轉載自 科技農報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糧家賦女】白露:歐吉肖粉鳥

$
0
0
作者:李慧宜

以前生活在北部,早在一個月前,入夜就有涼意了。現在蝸居美濃,時節都已經接近白露,夜裡還是悶熱,非得等到子時後,夜風才帶些微爽。近兩天白晝早晨,空氣透淨。遠方的笠山除了片片樹林之外,稜線上的一棵棵樹木,清晰可見。北風漸起,微弱的吹往南方,站在三樓眺望,可以聞到一絲絲隱藏在風中的秋天氣息。

我想起盛夏日頭,豪邁放肆地呼呼喘著南海的水氣,把柏油、檳榔花香和陣陣似有似無的雞屎味,都揉進奮力竄升的熱氣流裡。不過,此刻初秋的微風很不同。她從北島遠來,順著中央山脈轉個身壓低身子又攀過黃蝶翠谷往美濃平原滑行,時而輕吻休耕田裡的田菁花瓣、時而吹拂再生稻直挺挺的葉尖。空氣中,混雜著青草、綠葉、樹林、山巒的溫柔吐納,那是來自山的、北方的氣息。此時,我靈光乍現,想起「風味」二字,是不是就是這個意思?

美濃的二期作,農民大多選擇休耕,種的最多的就是田菁。看到田菁長高開花,就知道秋天快要來了!

過去在美濃,白露一到,菸葉種植也展開序幕。早種的二期稻作*,差不多就要收成;交工班*農民的往來,愈趨頻繁;休息一段時日的曳引機,進入維修整理階段;假植的菸廂*,開始出現在田區周邊;田、人、機器、菸葉,大家都準備好了,要蓄勢待發。這是我十年前(2006年)第一次到美濃田野調查時,都還曾經看過好些年的景象。

西元1969年,全台種菸面積11952公頃,是種菸面積最多的一年。1987年,政府開放洋菸進口,五年後,菸葉面積急速萎縮到7442公頃。2002年1月1日,台灣加入WTO,同年年中,台灣菸酒公賣局改制為台灣菸酒公司,廢除專賣制度,兩年之內,台灣的菸葉面積,驟降到1112公頃。從日據時代起,美濃就是台灣主要菸葉產地之一,興盛時期,美濃一半以上的可耕地,全都用來種植菸葉,面積高達2200公頃,佔台灣菸葉總產量的五分之一強,菸樓也多達1800多棟。當年的美濃,菸田廣大、菸樓密佈,氣勢之壯,只有「菸城」足以形容!

種菸工作繁複,種的時候,可不是把種籽種在田裡。農民會先在田區一角設置一處菸苗床,把種子撒在土壤內,等菸苗子葉長出來後,再將菸苗移植到穴盤內。這段育苗、假植的過程,都是在菸廂之中完成的。

如今的美濃,菸農不再種菸,外地遊客想看菸田,只能靠運氣。一期種稻、二期休耕,三期改種白玉蘿蔔、紅豆或辣椒,是老農目前的轉型策略;很多兼業的中壯農,則在三期投資橙蜜香小番茄、敏豆;當然也有人全年種木瓜、香蕉或芒果、火龍果。

農民轉型,平原景觀也起變化。綠油油的菸田,成了一塊塊由橙黃、青綠或豔紅點綴的田區;二樓屋頂上建有太子樓*的大阪式菸樓,一棟棟快速消失。曾有文化工作者在2004年非正式統計過,原本1800多棟的菸樓,已經只剩800多棟。現在,十多年過去,菸樓更少了,大多數不是頹圮,就是部分結構已經被拆除,少部份還有維護管理的,是因為農民沒有放棄務農,菸樓對他們來說,還有存放農業資材或農機具的功能。

菸樓退場,天際線並沒有因此冷清,逐漸取而代之的,是亮藍、淡黃、大紅為顏色基底的賽鴿鴿舍。我們住在美濃東邊的龍肚里,隨手掐指一算,聚落周遭就有超過十座鴿舍盤據制高點。然而,美濃共有19里,鴿舍數量很可能已經超過還有使用功能的菸樓數量。

有些菸樓和鴿舍很接近,想來這戶人家早期應是菸農,現在也投入「航空事業」。

第一次親耳聽人說賽鴿,是位種木瓜的中年農友。當時,接近中午,採訪正順利。本想請農友吃中飯,他竟說,「小姐,不好意思,我先趕回家。中午要等鴿子回來。」我一愣,反應不過來。他又說,「今天第二次資格賽,鴿子應該可以早點回來!」。

沒多久,過一個月左右,又是星期天,我約了這位農友訪談。這天,他帶了個種香蕉的朋友一道來。兩個全身黝黑滿臉通紅的農民,口嚼檳榔人手一支菸,你一言我一語滿口鳥經,絲毫沒把我放在眼裡。

木瓜農,「還好斑仔這次回來得早,至少本錢有賺回來。」
香蕉農,「不過可惜,眼睛瞎掉,只能飛到這關了!真可惜,最後一關才大條啊!」
為了湊一腳,我隨性地回一句,「眼睛瞎了要看醫生啊!」
兩個農民同時看了我一眼。木瓜農友回我說,「李小姐,趕快問一問,我們要去找人泡茶了啦!」

在農村生活一段時間,就能感受賽鴿有如全民運動。私下常聽到鴿友說,「隔壁的福仔伯姆也要插一份」,或是「阿明舅錢不夠,插半份就好」。久了就能理解,每個鴿舍的經營投資,絕不只當戶人家參與,親戚鄰居甚至其他鄉鎮鄰近縣市的好友,也會是股東或當次競賽的閒家之一。比賽期間,過往成績越好的鴿舍,越多農友進出絡繹不絕,天天上演茶菸會,投資者、訓鴿者、觀摩者自動聚在一起,或是分析當季比賽的策略,或是分享訓鴿的方式、養鴿的經驗,甚至有些人有遠見,會先分配下季比賽的投資比例。

鴿舍旁的茶菸會,人聲鼎沸!

有一回我看到,一個剛從幼稚園回家的孩子,看到叔叔就大喊,「歐吉*,你的鳥仔回來多少?」這聰明的孩子,平常聽多了大人的聊天內容,說起每一隻鴿子,口氣早熟。有次他對我說,「阿姨,我們家的粉仔專門飛颱風天的。越大風越大雨,牠成績越好。」我問他為什麼,這小鬼竟然說出一番道理,「因為牠媽媽遺傳好啊!體型不會太大,肌耐力又好。」不過,孩子的媽媽可就不開心了,只要看到孩子望著天空,學大人用力拍掌驅鳥,媽媽會毫不猶豫打向孩子後腦勺嚇斥說,「你要好好讀書,不要學你歐吉肖粉鳥!」

賽鴿這項「航空事業」,吸引農民前仆後繼加入戰局。極少數的人,同時擁有優秀鴿種、養鴿技術和好運,一戰成名一夜致富。絕大部份的人,明知贏少賠多還是忍不住想海撈一筆,就算屢戰屢敗也要捲土重來。在WTO浪潮翻滾之際,賽鴿競賽也在農村暗潮洶湧,捲起千堆雪,淹沒眾多老農、中壯農、輕農或棄農賦閒在家的農家子弟。

近十年,鴿舍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在美濃平原上竄出頭。這個時候,誰還記得菸田、菸樓,和冬夜烤菸的燻黃記憶呢?

遠望老菸樓和新鴿舍,可以看到農村生活的過去與現在。

註1:二期稻作與菸作。雖然現在台灣的二期作,農民大多選擇休耕,不過過去菸業發展的幕後功臣之一,可不能忘記二期稻作。這是因為菸作、稻作有「互為輪作」關係,尤其是北回歸線以南,大多採「一年三作」,也就是兩期水稻,一期菸草。一方面菸草具有「殺蟲兼潤苗根」的功能,二來水稻耕種,能讓第三期的菸草,較不易發生病蟲害,是菸作的「良性前期作物」,所以兩者輪作非常恰當。

註2:交工班。農忙時期,田裡的工作粗重煩瑣,需要大量人力,不是單一家庭能夠負擔,所以農民會互助並組成「交工班」,合力投入田事勞動。傳統說法上,南部的名稱是「交工」,而北部稱之為「換工」。

註3:菸廂。每年中秋節前後,菸農會把菸苗,一棵一棵種到穴盤內,藉著統一管理,以控制品質、提高幼苗存活率。而集中放置菸苗的地方,稱之為菸廂,意思是菸苗的廂房。

註4:太子樓。大阪式菸樓建築裡,氣窗位置在本灶正上方,形式凸出,又稱塔樓、太子樓式天窗。

註5:歐吉。美濃客家話,「叔叔」之意。

作者簡介:

公共電視記者。高中喜歡看電影,大學蹺課玩社團,23歲到30歲之間,換了11個工作、搬過9次家,直到投入新聞工作後才得以確立人生志向,近年積極拍攝農村發展與生態環境議題。

影像作品獲獎(入圍)紀錄:

【農村的生存遊戲】系列報導(榮獲2009年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
【穿越時空看佳冬】系列報導(入圍2006年第一屆客家新聞獎)
【水圳在唱歌-美濃水圳】系列報導(入圍2007年第二屆客家新聞獎)
【淹沒溪望】水患系列報導(入圍2008年第七屆卓越新聞獎)
【縱古流今-高屏溪】紀錄片(獲邀2011年國家生態電影節)

音樂作品:

2005年【好客戲】音樂專輯(協力製作人)(第17屆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
2005年【被遺忘的國寶~樂生黑手那卡西】音樂專輯攝影
2010年【縱古流今-高屏溪】紀錄片配樂

 


第16屆國際國民信託大會 英國劍橋拉開序幕

$
0
0
本報2015年9月8日英國,劍橋訊,許惠婷報導

超過40個國家、70個非政府組織,約200位致力於歷史保存與環境保護的各國代表,昨(7)日齊聚在歷史悠久的英國古城劍橋,參與第16屆國際國民信託大會。今年會議由英國國民信託組織(The National Trust)輪值主辦,身兼主席的英國王子查爾斯,也應邀至開幕會上致詞。

英國查爾斯王子於第16屆國際國民信託大會上開幕致詞。攝影:許惠婷。

身為英國國民信託組織主席,英國王子查爾斯在大會開幕時,首先透過影片致詞歡迎各國代表來到劍橋,並期許國民信託運動能帶給所有的地景、自然與文化襲產一個永續發展的未來。

英國國民信託組織致力於保存自然及文化襲產,1895年成立至今,120年來保留了許多具有歷史意義、風景優美或生態重要性的環境,並對外開放使公眾皆能受益。

該組織目前是英國最大的會員制組織、以及最大的地主之一,成功的保育工作激發了世界各國的國民信託運動,由世界各地國民信託串聯而成的國際國民信託組織(International National Trusts Organisation,INTO)目前有超過60個會員團體,兩年一度的國際國民信託大會,是全球的國民信託運動聚集交流的盛事。

英國國民信託執行長Dame Helen Ghosh表示,會議現場聚集了許多不同非政府組織的工作人員,這些組織有些如英國國民信託壯大,有些則規模較小較年輕,但大家在各國的保育工作其實都面臨了相似的困境與挑戰,包括氣候變遷、人口成長、經濟發展帶來的開發壓力等。

她強調,國民信託組織雖已有120年歷史,但一直以來都不斷調整以應對當代的挑戰。她舉上一屆會議在烏干達舉辦時,在表演非洲傳統舞蹈歡迎與會代表的婦女為例,雖然村落中面臨愛滋病帶來的死亡與孤兒等困境,但從舞蹈中透漏她們對生命的熱情與樂觀的精神;期望這份精神可以延續到本屆會議,並透過國民信託運動帶給保育工作更多樂觀的可能。

作家Jonathon Porritt現場發表演說,強調應對氣候變遷的重要人人都知道,而國民信託不只受託保存及管理珍貴的環境,更可以透過解說教育等不同詮釋方式,讓大眾除了看到國民信託應對氣候變遷的方式之外,亦能了解集體會自身能夠為減緩氣候變遷所做的努力;以此呼應本屆大會主題——國民信託在21世紀中扮演的腳色。

會議將持續進行至11日,台灣亦有台灣國民信託協會及環境資訊協會參與本次交流,各國與會代表將實際走訪英國國民信託組織管理的物業,並進行更多經驗分享與交流。

來自40多個國家的代表齊聚英國劍橋。攝影:許惠婷。

 

第一次打氣候官司就上手:專訪扳倒荷蘭政府的環境組織Urgenda(下)

$
0
0
企劃:荷事生非;作者:賴慧玲(荷蘭鹿特丹大學博士班)

「我認為非常特別是,很多人重拾了希望。因為很多人認為人民無法要求政府做到我們希望他們做的事。... 他們原本以為這種行動不可能成功,但我們的勝訴帶給他們更大的勇氣。」

勝訴之後,律師與眾人相擁慶祝。(圖片來源:Urgenda / Chantal Bekker)
勝訴之後,律師與眾人相擁慶祝。攝影:Chantal Bekker;圖片來源:Urgenda 。

法院判決勝訴,為全球環保人士重新點燃希望

「我們真的贏了,這真的是相當特別的一刻。每個人都在尖叫歡呼、喜極而泣。在場的一百多人都非常開心。」

不僅如此,Urgenda的氣候官司受到世界各大媒體競相報導,除了數家法國報紙採訪、5篇BBC報導之外,還有來自加拿大、日本、澳洲、紐西蘭的回應。

勝利的果實也改變了公眾的態度。許多隱性支持者浮出水面,加入歡呼的行列。

「我認為非常特別是,很多人重拾了希望。因為很多人認為人民無法要求政府做到我們希望他們做的事。很多世界各地的NGO也開始考慮或進行這樣的法律行動。他們原本以為這種行動不可能成功,但我們的勝訴帶給他們更大的勇氣。」

現在,在Urgenda律師的協助之下,比利時也展開了公民請願行動,已有超過9000名公民加入行動行列,挪威、澳洲和英國等地的運動人士也開始籌劃或考慮法律行動。另外,Urgenda還收到來自其他20多個國家的洽詢,諮詢者除了環境NGO、擔心氣候變遷的公民,也包括願意把錢花在氣候變遷訴訟行動的成功商業人士。

為了協助其他國家發起行動,Urgenda已把案子相關的行動和法律文件翻譯成英文公布在網站上。Minnesma認為,他們的行動約有80%可以和其他民主國家相通,這些經驗可以幫助其他國家行動人士省去2年光陰和大筆金錢做基本功,只需根據自己國家的法令制度和政治情勢擬定策略即可。

例如,在荷蘭上法院的負擔不重,除了支付己方的律師費,若敗訴只需再支付勝方1萬3000歐元的費用(相當於Urgenda此次律師費的十分之一)。Urgenda的經費來源除了公眾捐款,還有企業贊助,包括天然洗潔劑大廠 ECOVER、資助社會企業的ASN BANK、英國威爾斯鐵路公司Arriva等,訴訟費對組織負擔不大。但不同國家、不同組織的條件差異甚大,得視情況調整。

後續行動:主打道德訴求,要荷蘭政府放棄上訴

在一片歡欣鼓舞中,荷蘭的政治人物則是憤怒不滿或持續觀望。根據Minnesma的觀察,右翼政治人士依然堅持法官無權干涉政治決定,傾向上訴。8月中旬荷蘭政府將與數個部會首長進行討論、做出初步決定後,於九月初在國會進行討論,9月底做出是否上訴的決定。

Urgenda也展開反制行動,邀請共同起訴人和世界各地的夥伴透過推特和臉書加入「Ga niet in beroep」(do not appeal;放棄上訴)的串聯行動,讓荷蘭政府知道「世界上許多眼睛正盯著他們」。這次Urgenda主打道德訴求,強調政府明知氣候變遷的嚴重性,卻因不想善盡責任而想上訴,是非常奇怪而不道德的(immoral)。短短幾天,串聯行動已吸引超模卡麥隆•羅素(Cameron Russel)和好萊塢影星馬克•魯法洛(Mark Ruffalo)現身相挺。

這個行動也鼓勵民眾寫信向政府首長和政治人物施壓,包括原為綠色和平環保人士的荷蘭工黨領袖Diederik Samsom。

「之前Samsom也希望對氣候變遷提出對策,當初他為了進行體制內的改革而加入政黨政治,現在如願以償了,卻尚未對我們的行動表態支持。我們非常好奇他接下來會怎麼做。」

對於未來的政治發展,Minnesma頗為樂觀。她認為,荷蘭政府確實想要上訴到最高法院。由於法官已在本次判決清楚闡釋了三權分立的原則,如果荷蘭政府仍以「法院無權干預行政決定」為訴求,她認為Urgenda再次勝訴的機會很高,如此荷蘭政府最終仍必須在 2020 年前達到 25% 的減碳目標。而由於法院攻防一來一往會再耗掉幾年寶貴的時間,她推斷,不管是否上訴,荷蘭政府應該都會開始採取更積極的減碳措施,避免到時敗訴後來不及達成目標。

按往例,荷蘭政府通常都會遵守法院判決,所以Minnesma期待政府會照判決行事。如果荷蘭政府未能遵守在2020年達成25%減碳目標的判決,Urgenda可以重回法院,用龐大的賠償金當作武器,要求政府採取行動。

如何讓五年內減碳25%的目標成為可能

對於「只剩5年達成25% 減碳目標不可行」的質疑,Minnesma一笑置之。Urgenda是以解決方案起家的環境組織,「我們之前已推出一份報告,詳述如何讓荷蘭在2030年達到100% 再生能源的目標,因此要在2020年前達到25% 的減碳目標是沒有問題的。」

Urgenda出版的報告,說明如何讓荷蘭各界攜手合作, 在2030年達到100%再生能源的目標。(攝影:賴慧玲)
Urgenda出版的報告,說明如何讓荷蘭各界攜手合作, 在2030年達到100%再生能源的目標。攝影:賴慧玲。

在Urgenda的轉型宏圖中,認為立即從建築環境、交通、飲食、工業和能源生產這五個面向進行大刀闊斧的轉型,將比繼續依賴化石燃料更為經濟,同時還能創造15萬個工作機會。

能源轉型不單是政府和環境組織的事,企業和公民也需從現在開始一同努力,包括發展汽車共乘制度,以電動車汰換汽油和柴油車;加強投資於提升建築環境的能源效率;企業立即減少能源消耗,並以每年2%為目標等等。如此計算下來,未來荷蘭的能源需求可望減半,並轉由太陽能和風能來供應。Urgenda相信,一旦各界同心協力、積極妥善地運用發展成熟的技術,將可讓荷蘭在2030年成為100%永續能源經濟體。若再計入未來科技創新等因素,甚至可以更快達成目標。

Minnesma補充,這場氣候官司雖然由Urgenda獨自發起,但荷蘭大部分的環保團體也認為25% 的減碳目標是可行的,甚至應該做得更多。這些團體除了各自倡議之外,也紛紛響應「Ga niet in beroep」的串聯。

以法律對抗氣候變遷的新世界潮流

無獨有偶,部分來自世界各地的法律界重量人士,在今年4月Urgenda官司開庭的前一周,共同發表了「關於全球氣候變遷義務的奧斯陸原則」(Oslo Principles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Obligations),主張法律和司法工作者應以預防性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來審視氣候變遷的決策爭議,並提倡以國際人權法、環境法和侵權法等多元法源,要求政府與企業善盡氣候變遷義務。

這對Urgenda來說是個美好的巧合。「我們很開心看到奧斯陸原則,它所倡議的許多原則,正是我們目前在做的事,我們可以成為很好的案例。」

奧斯陸原則的起草人,包括一位荷蘭最高法院法官和一位退休法官,秉於中立獨立的原則,並未對這場成功的氣候官司公開發言。曾與Minnesma接觸的奧斯陸原則參與者私下向她透露,官司判決時,正在中國開會的這些法界專家緊盯著轉播螢幕,同為勝訴開心不已。

因應今年底即將在巴黎舉行的氣候變遷大會(COP21),這場氣候官司現階段的勝利格外受世人矚目。Urgenda的法律顧問Dannis van Berkel受訪時指出,巴黎氣候變遷大會之後,各國政府能否信守減碳承諾至關重要,而氣候官司將會是督促政府達成目標的利器。

從荷蘭訴訟案到巴黎氣候變遷會議

Minnesma並不認為這場勝訴能夠直接影響巴黎氣候變遷談判的結果,畢竟後者取決於美中等大國意向和國際政治角力。但Urgenda的行動可以向荷蘭 民眾和政府傳達一項重要訊息:「氣候變遷不容輕忽,解決之道不在某人身上,公民、企業和政府都應盡己所能,貢獻一己之力。」

為了推廣這樣的理念,Urgenda發起「The Climate Miles」行動,11月起將從荷蘭烏特勒支(Utrecht)步行前往巴黎氣候變遷大會,一路上迎接來自荷蘭、路途當地和世界各地的夥伴、同好自由加入。

選擇步行不只是因為環保,更因為能有充足的時間和他人交換意見和深度討論。Minnesma表示,目前一位荷蘭知名DJ、蘿倫婷王妃(Princess Laurentien)、水資源及生態多樣性的專業人士、和永續相關的工作者已允諾加入,有很多題目可以對話。除此之外,一路上還會有各式各樣的活動。例 如途經比利時安特衛普時,可以拜會當地一個大型的能源組織;走到布魯塞爾時,就可以跟歐盟議會議員對談。Minnesma興奮地表示,已有荷蘭電視台同意 在活動期間,每天報導3-5分鐘,讓各個面向的氣候變遷議題獲得更多關注,也向民眾傳達積極行動的急迫性。

「我們想告訴民眾,行動是值得的,如果我們都能做好自己該做的部分。」

採訪結束後,Minnesma拿著Urgenda的荷蘭能源轉型報告,向台灣讀者致意。(攝影:賴慧玲。)
採訪結束後,Minnesma拿著Urgenda的荷蘭能源轉型報告,向台灣讀者致意。攝影:賴慧玲。

擁抱希望

當我最後問到「你覺得這場氣候官司最重要的意義是什麼?」,Minnesma毫不遲疑地說:「我認為這是一場關於希望的案子(a case of hope)。『希望』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意涵,例如我們仍然能對氣候變遷即時採取行動、證明氣候訴訟是可行的、有志者事竟成等等。這個案子帶給人們希望,重新點燃熱情和動力去達成目標。」

訪談結束後,我搭著渡輪回到車水馬龍的阿姆斯特丹市區。從碼頭回望,只見河的對岸聳立著五連棟的殼牌石油科技研發中心(Shell Technology Center Amsterdam)。但就在一公里外,在人群和城市視線之外,佇立著擘劃著新能源和氣候願景的Urgenda。那裡,有希望在閃閃發光。(全文完,點此看〈第一次打氣候官司就上手:專訪扳倒荷蘭政府的環境組織Urgenda(上)〉

影片為Urgenda所製作的短片,剪輯勝訴的一刻,以及他們為阻止氣候變遷所做的努力。

 

※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 企劃團隊介紹:穿梭于「旁觀者」與「在地人」兩者身份間,《荷事生非》透過六大主題介紹、評論、八卦荷蘭。透過日常現實生活的大小事件,瞭解身為歐洲小國世界大國的荷蘭社會,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發展。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做個好人客 拜訪大海的注意事項

$
0
0
作者:Lily Huffman(海洋健康指標組織實習生);翻譯:林翊婷;審校:林育朱

美屬維京群島的聖約翰島大概是我在這世界上最喜愛的地方,它擁有美麗的海灘、讓人想到就垂涎三尺的餐廳以及絕佳的天氣,海洋的藍色變化無窮,從最深的海軍藍到最淺的青色,邀請你直接跳入海裡徜徉。

聖約翰的Trunk灣的俯看圖。攝影:Lily Huffman。圖片來源:海洋健康指數

在我們前往聖約翰島的進行家庭旅遊中,我們盡可能的遊遍所有沙灘,以體驗這個島所有的離岸礁石。聖約翰島許多礁區屬於裙礁,裙礁是珊瑚礁中最常見的種類,自海岸延伸而出並圍繞著島嶼。

在這些珊瑚礁浮潛就像是在珠寶盒裡游泳。水面反射陽光像鑽石般閃耀,魚群、海綿及珊瑚的豐富顏色看起來像是寶石,海綿佇立地像是翡翠、鸚哥魚腹部醒目的像紅寶石熠熠生輝,而隨浪擺動的海扇就像融化的紫水晶。

一切看來多麼完美,但事實並非如此。

大旋鰓蟲(Christmas-tree worms)躲藏在團塊珊瑚中。攝影:Lily Huffman。圖片來源:海洋健康指數

當海洋美景遇上觀光客

儘管你我在浮潛時小心翼翼、盡可能不去干擾珊瑚或其他生活於珊瑚礁的生物,其他人卻不見得會這麼做,無論是出自於不小心或是毫不關心。當你在觀察大旋鰓蟲(Christmas-tree worms)時看到其他遊客,站在珊瑚上或踢蹬珊瑚只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這是多麼的令人沮喪。甚或看到有人為了浮在水面上大力擺動蛙鞋揚起大量的沈積物,只為了不用回到岸上抹除面罩裡的霧氣。

人們並不喜歡討論加勒比海珊瑚礁的劣化、破碎化、珊瑚白化和每年回訪時觀察到逐年縮小的的珊瑚礁生態。

自1970年至今,超過50%的加勒比海珊瑚礁已經不見了。雖然有部分是源自於加勒比珊瑚礁的減少和氣候變遷,但主因還是因為觀光、過漁和汙染。

造成珊瑚礁破壞的因素有許多,包含海洋酸化、汙染和粗心的潛水者。攝影:Lily Huffman。圖片來源:海洋健康指數

觀光是把雙面刃

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在適當的發展下,觀光是很美好的。海岸和海洋觀光的其中一個好處就是它所產生的收益。80%的觀光業位於沿海地區,帶來大量工作機會和收入。總體來說,旅遊和觀光業約佔全球9.5%的國內生產總值和提供將近9.0%的就業人數。濱海觀光推動了對飯店、餐廳,以及所有其他和沙灘有關的租金收入,例如:毛巾和椅子、或潛水和浮潛設備。

觀光業不僅促進地方經濟,也協助生態保育。許多人透過浮潛或潛水,使他們得以和自然互動。觀看海龜的圖片或在水族館裡觀賞,和實際在海中欣賞野生的海龜是截然不同的經驗。和海洋生物有親近的互動鼓勵人們去保護環境,且做的遠比原本只是透過書本認識它們來的多。這也使得遊客有機會親眼目睹現在已經造成的環境損害。

海藻床上的綠蠵龜。攝影:Lily Huffman。圖片來源:海洋健康指數

雖然觀光帶來益處,但也有它危險之處。在珊瑚礁間悠游徜徉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只要每一個人盡最大努力不去打擾珊瑚或其他生物。但如上所述,實情並非如此。

游離沙灘以親近珊瑚礁很吸引人!然而,像在聖約翰這樣的地方,只有少數沙灘有明確的告示。在大多數沙灘最常見的告示牌,就是一兩個褪色的牌子要求人們不要踩踏珊瑚。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在這個地方浮潛,無論他們是否具備經驗。這和配備導覽的遊程中導遊提醒遊客注意他們的蛙鞋不要踢到珊瑚或不要待在淺水區不一樣。

因為缺少指示或是規範,粗心或是過度熱情的浮潛者、潛水人,最後還是揚起了泥沙或踢倒、破壞了珊瑚。這些傷害需要花許多時間復原,大型的團塊珊瑚一年只能成長0.5公分至2.5公分。枝狀珊瑚一年可以最多可以成長25公分,但它們相較團塊珊瑚更為脆弱,也更容易折損。短暫的破壞需要經過數年恢復。雖然這樣體驗和機會棒極了,但它帶來的傷害遠高於帶來的益處。

脆弱的枝狀珊瑚。攝影:Lily Huffman。圖片來源:海洋健康指數

除了遊客可能對野生物造成的直接傷害,觀光業的發展也帶來了海岸開發。其中海岸開發帶來主要的威脅就是加速侵蝕和沈積物。建造道路、旅館和其他建築物造成泥沙流入沿岸海域。這些泥沙最後沈降在珊瑚上,遮蓋住陽光,延緩其生長,甚至扼殺珊瑚的生命,而造成藻類過度生長。工程也可能摧毀紅樹林棲息地,一個最天然的泥沙過濾網,因而加遽了這些問題。

開發也可能導致汙染問題,若飯店、渡假村或是家庭的生活汙水沒有經過適當處理就排入沿岸海域。未經處理過的生活廢水除了帶來對人類有害的病原體,汙水也會提供過多營養鹽而危害海岸生態。營養鹽過多的將使藻類大量生長,當藻類死亡後,細菌為了分解藻類而消耗水中的氧氣,在部分案例裡甚至將溶氧消耗殆盡。沒有氧氣,大多數的海洋生物都無法存活。

橫衝直撞的船錨

除了粗心的遊客、基礎建設工程、未經適當處理的廢水,不小心謹慎的船舶也可能對棲地造成破壞。像聖約翰島這樣的地方對於船舶的停泊及定錨有嚴格的規定,規範了船舶停泊地點及定錨的程序,包含對不同大小的船舶的規範。(維京群島的停泊指示可參考這個網站。)

然而,雖然有這些規範、指示和可供錨泊的地方,船錨仍然對珊瑚礁及海床造成危害。疏忽或無知的船隻仍然將船停泊在不該停泊的地方,例如:停在海草床或是珊瑚礁石上。更糟的是,不當的定錨可能導致船錨拖過海床,而對海床加倍的損害。

海床上的鬚刷藻。攝影:Lily Huffman。圖片來源:海洋健康指數

2013年,一起因船錨拖曳損壞海床的戲劇性案例發生在特克斯和凱斯群島。超級遊艇白雲號未停泊在許可範圍。強風吹拂使得船錨拖過海床,大範圍的珊瑚礁遭到破壞。雖然白雲號遭到起訴和裁罰,但珊瑚礁將花費許多年才能恢復。有關這起事件的更多資訊可以在這裡找到。

海洋保育從教育做起

考量浮潛者及潛水者對珊瑚帶來的壓力,特別是熱門地區,「潛水者承載量」的概念於是誕生。這個想法與恢復力的觀念相似:珊瑚可以從中恢復和忍受施加在其上壓力的能力。當珊瑚礁承受超過了其承載量上限的遊客,環境將開始劣化。這個想法是源自一個於柏奈爾島(Bonaire)進行的研究,其指出有較多潛水者活動的地區珊瑚覆蓋率較低。如果在特定區域限制每天或是每年的潛水人數,將有助於減少遊客行為加諸於珊瑚礁上的壓力。

除了在熱門的珊瑚礁地點限制潛水人數,另外一個減少對珊瑚礁破壞的行動就是─教育。你不需要一個完整的大學課程來學習有關珊瑚礁的基本知識。遊客不太可能是為了破壞或是傷害它們而進入海洋。然而,人們卻很難了解應該小心地對待它們,尤其當珊瑚看起來很強健卻沒有人解釋它們其實很脆弱。有兩個行動方案可以幫助讓珊瑚礁更健康。第一是完善的標示。現在的聖約翰島(St. John),大部分預警避免破壞珊瑚和珊瑚礁的告示牌都已嚴重褪色,且一點都不吸引遊客的注意。讓標誌更加美觀以吸引遊客,並將它放置在遊客更可能看到的地方,使更多遊客可以稍作停留並好好閱覽。第二,當租用浮潛或是潛水器具時,潛店可以教授一些如何尊重及保護珊瑚的基本知識。

除了其負面影響外,海洋觀光對於沿海城市及社區是一個很有產值的產業。然而,這特殊的旅遊業只在海洋生態仍保持健全以及值得旅遊觀賞時,才具有價值。珊瑚礁的健全不只影響觀光業,也影響傳統漁業、民生及經濟、生物多樣性、天然化合物以及海岸保護。而且我認為,這些影響將長久持續影響該地方。十項健康海洋目標指標裡其中有七個,顯示了健全的海洋生態和人類福祉雖看似沒有關係,但實際上卻是相互連結的。珊瑚礁被危害及破壞不只不利於環境,也對你我、環境和經濟帶來不利後果。「一個健康的海洋才可於現在及將來,持續地為人們帶來利益。」

「一個健康的海洋才可於現在及將來,持續地為人們帶來利益。」攝影:Lily Huffman。圖片來源:海洋健康指數

 

搶救文化傳承危機 原民爭三天祭典假

$
0
0
本報2015年9月9日台北訊,詹嘉紋報導

「一天假來回都不夠了,怎麼可能有好的參與?」目前原住民族歲時祭儀假僅一天,不但讓族人無法完整參與部落祭典,甚至要冒著多請幾天假就要丟工作的風險,長久以來使得文化傳承難以為繼。無黨籍平地原住民立委參選人馬躍・比吼曾於8月底要求內政部修改《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將原住民歲時祭儀比照農曆春節,將原住民年祭假期改為至少三天。

8日上午,馬躍・比吼在原民會前召開記者會,再次訴求原民祭典應放三天假。主張祭典對原住民的文化傳承相當重要,原民會應積極面對,儘速出面展開協調,以捍衛傳統文化。對此,原民會回應將進一步彙整族人意見,儘速展開相關部會協調,年底前提出初步方案。

圖片提供:馬躍比吼競選辦公室
原民抗議目前歲時祭儀僅一天,無法傳承部落文化。圖片提供:馬躍比吼競選辦公室

「三天祭典假只是剛好!」  原青:我們爭的是尊重

「端午節、春節不是原住民的假期!」金曲獎得獎歌手查勞・巴西瓦里(Chalaw Basiwali)表示,部落歲時祭典對文化傳承十分重要,但目前國家法律仍以漢人習俗文化為制訂假期的依歸,但這並不符合原住民的祭典時間,造成不得已離開家鄉出外討生活的族人,請假易受雇主刁難;而即便請到假,往花東的火車票又往往一票難求。查勞・巴西瓦里苦笑說:這麼多年,回家常常都是「站火車」。

僅那鹿角部落青年幹部楊有霖則質疑「一天假期怎麼傳承千百年的文化?」從事高樓玻璃清潔員工作的他,以自身經驗說明,每年回鄉參與年祭,總要擔心丟工作;今年他多請了兩天假,雖沒有遭開除,但回到工作崗位後,卻感覺被老闆「冷凍」。為什麼回鄉過節卻得擔心受怕?「我們要的只是尊重!」他認為現在爭取三天假只是勉強,其實應該多幾天更好。

祭典時間倉促  原民憂文化走味

現場參與記者會的族人,也以圖表強調每個部落的祭典雖不同,但準備時間大多需要五~七天才足夠完整進行,在祭典前更有一個月左右的準備期,都是部落傳承文化的重要時刻,但卻因為許多旅外族人無法回鄉,徒留部落耆老與少數部落青年奮力守護文化。年祭時年輕人無法回部落學習,部落老人家一身珍貴的傳統智慧也就無人可傳。

阿美族守護聯盟代表、高潞.以用.巴魕剌更進一步指出,在太巴塱部落中,老人家說「女性」非常重要,在年祭前置期必須負責釀酒、製陶等工作,在過程中學習傳統智慧、傳統技藝。但現在因假期如此短促,導致部落祭典受到壓縮,女性無法完整參與籌備,難以成為「完整的阿美女人」。而年祭觀光化,外人、觀光客僅看到「小姐跳舞」,也加劇物化女性的狀況。

尊重多元文化  讓各族群都有假過節

四方報前總編輯張正表示,台灣已是多元民族國家,應該思考如何共同生活,不應再繼續以漢人思維主導。例如台灣已有20萬印尼朋友,目前卻只能利用「開齋節」前的假日舉行祭儀。張正認為,應該針對每個不同族群思考彈性假期作法,比如制訂十天的宗教族群假,若能實踐,此舉也領先世界思潮。

人權律師,綠黨不分區立委提名人許秀雯表示,人權的保障落實,即展現在假期制訂上,讓不同宗教民族擁有定義自己祭典假期的權利很重要。她以法國為例,指出法國政府與企業協調後,穆斯林已可調整工作時間。

而台灣早在2009年簽訂兩人權公約施行法,其中《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15條就規定「人人有權參與文化生活」,原民傳統節慶,就是原住民的文化生活,政府不但不能干預族人參與,更有義務積極行動,提供友善合適且有效於參與傳統節慶的環境條件;其中就包括合理的參與條件,確保每一個族人都可以參與。且祭典並不是只是當天的儀式而已,事前的準備工作同樣屬於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馬躍・比吼表示,原民會應即刻有所作為,例如積極向社會大眾進行宣傳、協調人事行政局,從2016年開始,就將原民各族的歲時祭儀列入行事曆、輔導企業率先實行等,讓社會大眾開始理解,也促使這一代族人更重視文化傳承。

藉此機會,馬躍・比吼強調,政府應參考國際間多族群國家作法,讓不同族群有足夠時間傳承文化,讓台灣成為真正尊重、友善多元文化的國家。

原民會:牽涉勞資協議,將展開部會協調

對於族人的殷殷期盼,原民會專委董靜芬出面回應,表示會再進一步蒐集族人意見,並與相關部會協調。但她也表示,內政部於2010年發布修正「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第4條,新增原住民族歲時祭儀應放假一日,並自2011年開始施行。

但當時爭取原住民族歲時祭儀放假時,諸多部會已指出,若僅原民放假,恐將影響企業進用意願,反不利於族人權益。董靜芬事關勞資協議和族人就業問題,須審慎研議,將與各族群代表協調,確認多數族人意見後,積極與有關部會展開協調,並在年底提出初步方案。

「放假不好嗎?不公平嗎?」對於各方對原民增放祭典假的質疑,以及原民會以原民放假影響企業進用意願的說法,張正表示,如果說放假會影響產值,那全國是否應取消所有假期?如果大家都反對,那原民會說服理由不證自明。沒道理漢人可以過春節、中秋節,原民卻不能過祭典吧?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130萬年前骨骸出土 揭加勒比海獼猴滅絕原因

$
0
0
摘譯自2015年9月4日ENS聖多明哥,多明尼加共和國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科學家在加勒比海伊斯帕尼奧拉島水底洞穴,發現130萬年前的猴子骨骸化石。科學家懷疑,該種猴子的滅絕可能與歐洲人登陸開墾有關。

攝影:Siobhan Cooke;來源:Grand Valley State University
滅絕猴種(Antillothrix bernensis)的脛骨化石。攝影:Siobhan Cooke;來源:Grand Valley State University。

伊斯帕尼奧拉猴小如貓 疑因人類開墾滅絕

洞穴潛水員在多明尼加共和國最東邊省份的Padre Nuestro洞穴,發現滅絕獼猴伊斯帕尼奧拉猴(Antillothrix bernensis)的脛骨化石。

「伊斯帕尼奧拉猴是伊斯帕尼奧拉島兩種已經滅絕的靈長類之一。過去發現的靈長類化石年份都在1萬年內。這次新化石的形態跟過去的發現相符,但是年份卻在130萬年前。」Tallman說。

伊斯帕尼奧拉猴和小貓差不多大小,住在樹上,以水果和樹葉為食。一位參與探索計畫的科學家認為,人類佔領伊斯帕尼奧拉島時,這些小猴子很可能還在島上。

過去認為,伊斯帕尼奧拉猴滅絕於16世紀。詳細滅絕時間和原因不明,但科學家認為和1492年哥倫布發現伊斯帕尼奧拉島後,歐洲人登陸開墾有關。

Tallman表示,從19世紀達爾文的年代起,科學家就對加勒比海地區靈長類化石的年齡感到困惑。「這些靈長類,起碼牠們的脛骨部分,型態相當穩定。很明顯地,牠們很有彈性地適應島上環境,以致於型態可以穩定不變長達1百萬年。人類首次開墾大安得列斯島時,牠們很可能還在島上。」

加勒比海島上滅絕物種多 化石鑑定不易

發現化石的潛水員都是多明尼加洞穴協會的創始成員。他們發現的骨骸化石位於島的南岸,距離多明尼加首都聖多明哥約70英哩、112公里。化石的年份鑑定在密西根大谷州立大學進行。

「加勒比海島嶼有很多樣的滅絕動物群,但是鑑定該化石的年代並不容易。」大谷州立大學生醫科學助理教授Melissa Tallman說。Tallman表示,根據骨骼化石的結構和型態,也就是形態學,可以辨識出該化石屬於Antillothrix bernensis,而從化石發現處的岩石可以辨識出該動物所生活的時代。

此次發現的伊斯帕尼奧拉猴化石嵌在石灰岩中,研究人員以鈾系法鑑定該石灰岩的年份。「石灰岩形成時,鈾進入石灰岩中,經天然輻射過程衰變形成釷和鉛。科學家以鈾衰變速率以及今日岩石的鈾、釷和鉛含量計算出岩石的年齡。」Tallman解釋道。

研究全文發表於《人類演化期刊》。

Million-Year-Old Monkey Bone Found in Caribbean Cave
SANTO DOMINGO, Dominican Republic, September 4, 2015 (ENS)

The fossilized bone of a monkey that lived 1.3 million years ago has been found in an underwater cave on the Caribbean island of Hipaniola.

攝影:Laurent Benoit;來源:Grand Valley State University
加勒比海的伊斯帕尼奧拉島水底洞穴。攝影:Laurent Benoit;來源:Grand Valley State University。

A team of cave divers recovered the fossil shin bone belonging to an extinct species of monkey, Antillothrix bernensis, from Padre Nuestro cave in the easternmost province of the Dominican Republic.

Cave divers Cristian Pittaro of Argentina; Phillip Lehman of the UK; Dave Prat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Victoria Alexandrova of Russia, all founding members of the Dominican Speleological Society, discovered the fossilized bone in the dive cave on the island’s southern shore, about 70 miles, 112 km from the Dominican capital, Santo Domingo.

The Hispaniola monkey, Antillothrix bernensis, is thought to have gone extinct around the 16th century.

The exact timing and cause of the extinction are unclear, but scientists believe it is related to the settlement of Hispaniola by Europeans in 1492 after discovery of the island by Christopher Columbus.

The species was roughly the size of a small cat and lived in trees, eating fruits and leaves. These small monkeys were likely still on Hispaniola when humans first colonized the island, says a scientist involved in the discovery.

Dating of the fossilized bone was conducted at Grand Valley State University in Allendale, Michigan.

“We know that there is a diverse extinct fauna on the Caribbean Islands, but dating the material has been difficult,” said Melissa Tallm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biomedical sciences at Grand Valley.

Tallman says the structure and form of the bone, known as its morphology, identifies the monkey as Antillothrix bernensis, and dating of the rock where it was found embedded identifies how long ago it lived.

“Antillothrix bernensis is one of two species of extinct primate on Hispaniola. Previously discovered primate material has all been dated to within the last 10,000 years,” said Tallman. “This new material is morpholog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previously collected material, but is dated to 1.3 million years ago.”

The fossil was embedded in a limestone rock that was dated using the Uranium-series technique.

“When the limestone rocks are formed, uranium gets trapped in them and decays by natural radioactive processes to form thorium and lead,” Tallman explained. “Scientists know the rate at which uranium decays and by measuring the amount of uranium, thorium and lead present in the rocks today, one can calculate the age of the rocks.”

Tallman said since the days of Charles Darwin in the 19th century scientists have been puzzled over the age of primate fossils from this region.

“Many times when a long-lived species is discovered, there is a shift in its morphology over time,” Tallman said. “For these primates, at least in the tibia, they remained remarkably stable morphologically. They obviously adapted to their island environment in such a way that was flexible enough that it allowed them to persist for more than one million years. They were likely still around when humans first colonized the Greater Antillean Islands.”

The full study is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抗議農舍修法致地價下跌 三千農民包圍宜蘭縣府

$
0
0
本報2015年9月9日宜蘭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農民辛苦一輩子,宜蘭縣政府一個辦法,就讓農地價格崩跌,農地農舍政策不能由宜蘭縣政府單方面決定,9月8日農民一起站出來,讓縣政府聽到農民的聲音。」廣播車上的錄音帶不斷放送這段話,夾雜著李泰祥編曲的農村曲,來自各地的農民,攜老扶幼下遊覽車,在各農會的旗幟下集合,前往宜蘭縣議會前集合。

8日,宜蘭縣包括壯圍、五結、三星等十幾個農會,以及竹安濕地、五十二甲濕地自救會,每單位各出十部遊覽車,預計共3000名農民前來抗議遊行,要求修訂「宜蘭縣興建農舍申請人資格及農舍建築審查辦法」、放寬興建農舍面積、農業設施認定,並要求開放搭排。

宜蘭十幾個農會抗議縣府限縮農地農舍條件,號召農民包圍縣政府。攝影:廖靜蕙

原本應出現在農地的農機具,整齊排列在抗議現場,跟著人群壯大聲勢,但當農地賣掉蓋農舍之後,這些農機具會到哪裡呢?

據記者現場訪問,參與抗議的老婦人表示,家裡有地雖未質押,卻無法忍受價格暴跌。

竹安濕地自救會。攝影:廖靜蕙

中華民國促進農業農地發展協會邱錫奎現場發言時表示,堅持農地農舍在《農地興建農舍辦法》下自由買賣,嚴格執行農舍土地要有90%部分作為農業生產使用,但絕不容許限縮10%土地的使用權益;宜蘭縣政府相關修訂案,應送立法院審議。

農民穿著「拒當農奴」的上衣,舉著「農地價格崩跌、農民面臨破產」旗幟,十分顯目。只是,農地價跌為何讓農民破產?原本應鼓勵務農的農會,怎會投入這場關係台灣未來國家安全的農地買賣豪賭?

農地買賣賭上台灣未來  提高農業產值救農會

和宜蘭有著相同命運,美濃也常被視為都會周邊的低密度住宅區,農民應對的方式卻大異其趣。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理事溫仲良受訪時指出,由於台灣農業極度萎縮,當農地年產值不到農地價格的1/10,對農民而言,因經濟因素而出賣農地的可能性便會提高。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理事溫仲良:提高農地的產值,讓農地的產值可以追到農地價格的15~25%以上。圖文:廖靜蕙

另一方面,農會本是很重要的農民組織,兼具供銷、推廣、信用、保險等業務,幾乎涵蓋了農村發展所需的範圍,業務績效則反映在信用部存貸的熱絡情況,其中信用部60%的營收,更可用來推廣業務,如此自成系統。

農會四大股部:信用、供銷、推廣、保險,都是信用業務獨大,其中80%以上都是以農地買賣的貸放業務為主,而非投資農業資材,若遇到不作為的農會,就會更依賴信用部。

「這種營運結構很畸形。」溫仲良表示,更有甚者,信用部業務幾乎仰賴農地買賣,供銷無事可做,推廣易成農會總幹事公關應酬的小金庫。

一般商業銀行是不接受農地當「質押」,只有農會接受,且提供很高的放貸成數,幾乎是農地市價的七~九成。舉例而言,一分農地若市價300萬,投資者可貸款到200萬甚至300萬;一旦農地限縮買賣,例如價格跌到200萬以下,對投資者而言,放棄質押農地遠比繼續還款划算,此時農會信用部的放款便容易成為呆帳收不回來。

站在農民立場,農地代表價值永續的保證。過去台灣社會、公共政策長期不重視農業,打壓、歧視農民,反映在這件事情上,農民更覺得自己是產業政策的犧牲者,貶抑農地價格就像踐踏農民尊嚴。農會訴求開放農地農舍自由買賣,農民才會有尊嚴、有助於農民生存,立基點是政策面長期犧牲農業的現實;但是,開放農地買賣,到底是誰買了農地?價格由誰決定?這些農地和農舍又會如何使用?農地的存在是為了興建農舍嗎?

溫仲良指出,種種跡象顯示,農地市場需求不在農業,而是房地產市場。 至於如何解套,他建議設法提高農地產值,讓農地產值可追到農地價格的15~25%以上,例如一分地可賣300萬,那麼一年的產值45萬以上,也許賣地的意願就會降低。目前美濃區農會即致力於這項努力,農會總幹事鍾清輝也透過書面意見表達支持農地農用。「沒有農地就沒有農民,沒有農民就沒有農業。」

拿出水質檢驗報告拒農舍搭排  農民槓上水利會

農民步行到宜蘭農田水利會,要求會長許南山回應農舍搭排規定。許南山雖出面回應,再三強調一切合法,若有不滿可以提告;但現場邱錫奎也拿麥克風回嗆,現場民眾情緒激動,不讓許南山把話說完,雙方不歡而散。原本和農民站在一起的水利會,怎麼因農舍興建而反目成仇呢?

宜蘭農田水利會會長許南山試圖與民眾說明,因民眾對嗆未果。圖文:廖靜蕙

原來,今年5月26日宜蘭農田水利會公告了灌溉排水渠道及非都市計畫區內甲、乙種建築用地排放水質的檢測報告,並據此全面停止受理搭排申請,最快4個月後解禁,但並無具體時間,形同無限期禁建農舍。

對此,縣府新聞稿回應,8月17日正式發函縣內各農會、宜蘭縣不動產開發商業公會、宜蘭縣建築師公會、宜蘭縣建築開發商業同業公會等團體,為維護灌溉水質保障農民權益,搭排水申請回歸縣府統一受理,並重申廢污水排入農田水利會灌排渠道之准駁規範以及申請流程,

中華民國促進農業農地發展協會也召開記者會提出訴求,邱錫奎重申主張在農地興建農舍條件允許下,農地農舍自由買賣,七天後(9月15日)如無正面回應,將採取5項作為,包括對宜蘭縣政府提出損害賠償民事訴訟和違反行政程序行政訴訟,縣長、農業處長、水利會長、出席縣內外大型活動將如影隨形抗爭;佔領公部門;無特定時間隨時發動72烈士佔領縣政府農業處水利會,包括20位80~93歲老農;推派立委參選人;罷免縣長。

對於農會、農民訴求,宜蘭縣政府表示,若屬中央權責部分,將彙整意見向中央反應;縣府也將遵循內政部與農委會4日修正發布的「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加強與農會及農民團體充分溝通,保障農民權益。

有農地不全是農民   看見農業希望拒當農奴

面對數千名擁有農地的民眾遊行抗議,由小農組成的守護宜蘭工作坊也於當日召開記者會回應,並事先拍攝農民心聲。

陳禹勛分析務農3年的收入。攝影:廖靜蕙

現場幾位在宜蘭務農的年輕農民現身說法,30歲的陳禹勛分析務農3年的收入,友善耕作的糙米每斤75元的售價,一年耕種三甲扣除成本,還有60萬的淨收入,等於每月五萬,遠比都市上班族要高。但農地價格一坪一萬元,一甲地2,933萬,就算不吃不喝,要等到80歲才買得起。「老人家是希望後生們可以回鄉安居樂業,慢慢種有錢賺,還是希望把地賣給人蓋房子,讓年輕人拿到大筆金錢卻永遠不回家?」

在深溝村種田的「小間書菜」店長彭顯惠,則提供老農、新農銷售農產品的管道,並為深溝附幼、內城附幼採買校園午餐友善食材、推廣食農教育,不但為生產者與社會大眾構築網絡,也開創農業新契機。

對於農民聚集抗議農地價格崩跌,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不分區立委候選人詹順貴問:「有農地就可以稱為農民嗎?」從宜蘭種滿豪華農舍,就可以知道農地對他們而言只是商品、投資工具,希望透過興建農舍後轉賣,獲取高額的價差,「但是台灣社會要縱容農地變得如此嗎?」

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不分區立委候選人詹順貴:台灣農地自從2000年非農民也能自由買賣農地之後,最大的困擾是想務農的年輕農民找不到農地可耕作。攝影:廖靜蕙

他說,台灣農地自從2000年非農民也能自由買賣農地之後,最大的困擾是想務農的年輕農民找不到農地可耕作,連想租都有問題,何況是買農地。面臨實際可耕作的農地60萬公頃不到,政府應重視農地與糧食安全的問題、重視想務農的年輕人,協助他們取得適合耕種的農地。未來將朝檢討農發條例努力。

宜蘭縣議員薛呈懿基於環境永續和社會正義,他反對開放農舍自由買賣。而「拒當農奴」是讓農業有希望,農民可以大方地承認自己的身分,過得快樂休閒,而非靠一筆錢翻身。

「農地農用從來都不是土地政策的問題,而是農業的問題,半世紀以來政府從來不關心農民,有農地的人,翻身的機會是靠賣農地,想耕作的人卻那麼辛苦,農業衰退是政府該負責的。」他呼籲停止包括農地在內的所有土地炒作,回歸國土計畫提出宜蘭的未來願景。

目前宜蘭縣政府先後制定「有機農業促進自治條例」及「飲食健康權自治條例」,都屬台灣首創。新學年開始,與台北市政府推動「北宜學校午餐農產品合作策略聯盟」,計畫由宜蘭縣供應「宜蘭嚴選」的稻米、蔬果,供應台北市學童營養午餐。縣政府重申努力目標是加值宜蘭農業,提昇農民收益、確保農民權益,讓農業永續發展。

消滅孑孓全國動員! 環署:清潔為主噴藥為輔

$
0
0
本報2015年9月9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登革熱在南部蔓延,至今疫情未獲控制,截至昨日,全國確定病例已達6,414例,除連江縣外,全國幾乎淪陷。雖部分零星個案屬外縣市移入,但中央地方不敢輕忽。環保署訂定本周末9月11日~13日為「全國清除孑孓行動日」,強調清除再清除,檢查再檢查,務必做到全國病媒蚊防治無死角。

環保署環境衛生及毒物管理處處長袁紹英強調,滅蚊行動已清除孳生源為主,緊急噴藥為輔。滅蚊行動絕非只靠三天,將持續到疫情控制為止。

清除登革熱病媒蚊幼蟲,環署訂定全國行動日。攝影:陳文姿。

孳生源清潔為主、緊急噴藥為輔

袁紹英表示,雖登革熱的防治方法很簡單,但只要一輕忽,病媒蚊就會迅速孳生。所以環署特別呼籲民眾、志工、企業、機關、學校一起站出來,加入滅蚊行動,務必徹底做到「巡、倒、清、刷」──「巡視」家戶內外積水容器,將積水「倒掉」,「清除」不要的器物,留下的器物也要「刷洗」去除蟲卵。

台大昆蟲學系名譽教授徐爾烈強調,滅蚊不難,積水容器裡有上百隻到上千隻孑孓,把水倒掉就等於殺死上千隻蚊子。一旦讓孑孓變為成蚊,噴一整瓶藥效果也有限。

袁紹英提醒大眾,防治病媒蚊要有「立體」的觀念,除了地面,屋簷、樹洞很多地方都有積水死角。此外,因蚊子從卵成長至成蚊僅需7至10天,所以各衛生及環保單位也會檢查再檢查,務必做到滴水不漏。

台大昆蟲學系名譽教授徐爾烈
台大昆蟲學系名譽教授徐爾烈強調,積水容器裡有上百隻到上千隻孑孓,把水倒掉就等於殺死上千隻蚊子,效果勝過噴藥。攝影:陳文姿。

清除孳生源基本功 注意防蚊

徐爾烈表示,要阻斷擴散,最重要的是清除孳生源。沒有蚊子,縱使有人得登革熱,登革熱也不會傳播。

高雄大學副校長白秀華博士也提醒發發燒的群眾,懷疑可能感染登革熱時,一定要記得噴防蚊液,以免把病毒散播出去。

白秀華提醒, 90%的登革熱患者沒有明顯症狀,很多民眾不知道自己得過登革熱。這些患者如果再感染不同型的登革熱病毒,可能導致出血性登革熱,而出血性的登革熱致死率則高達50%。所以,登革熱流行地區,每位民眾都應注意防蚊。

會傳播登革熱的病媒蚊: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攝影:陳文姿。

清除孳生源基本功  滴水不漏最重要

白秀華認為,這次高雄疫情較輕,主要原因是防備心強,一發現病例就緊急處理;另外,鑒於去年疫情爆發的嚴重,高雄今年特別落實教育訓練及孳生源清除的基本工作,得到不錯的成效。但防治疫情,只要有人輕忽,就沒法根治,所以,今年高雄仍無法完全杜絕登革疫情。

環保署強調,清除孑孓得行隊會持續進行,全國每月一次,在台南市、高雄市及屏東縣則每週一次,直到疫情解除。袁紹英提醒民眾及防疫人員,清理環境時也要注意自我防護,應穿淺色長袖與長褲,裸露的部位也要使用防蚊蟲藥。

【登革熱孳生源 你一定要知道的事】


神岡豐洲二期限低污染進駐 民憂加劇非法高污工廠流竄

$
0
0
本報2015年9月9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電鍍、噴漆等小型非法工廠在台灣到處流竄,甚至侵入優良農地,除了取締、就地合法、或關閉、移到國外去,還有其他解決之道嗎?9日,台中「神岡豐洲科技工業園區二期計畫」在環保署進行開發前的環境影響評估會議,原本議程是討論工業區在第二階段環評時應納入評估的項目,卻引發市府欲迴避處理當地高污染、非法工廠的議論。

台中市府表示,新工業區是要解決現有土地上的非法工廠問題,並藉由引入低耗能、低耗水、低污染產業,降低對當地的環境衝擊。對此,當地「守護神岡聯盟」成員吳小姐質疑,市府開出「低污染」標準,排除了這些非法工廠中的高污染產業,等於無法完全解決「非法」及「污染」問題!若市府執意開發,須納入當地現有的高污染工業,予以輔導轉型,提升設備,否則根本不應開發。

溪州掩埋場  納入工業區計畫

神岡豐洲二期預定地位於中市神岡區北側,國道四號與高鐵交界處,基地面積55.41公頃。區內非法工廠林立、盜採砂石、非法棄置事業廢棄物問題嚴重。台中市府表示,籌劃二期計畫是為了解決非法工廠問題,未來將引進低污染、低耗能產業。今日,環署針對一階環評時的疑慮,列出二階環評開發單位應提出的報告及研究項目。

台中「神岡豐洲科技工業園區二期計畫」的位置  資料來源:環境影響評估範疇界定指引表
台中「神岡豐洲科技工業園區二期計畫」位置圖。圖片來源:環境影響評估範疇界定指引表。

由於一階環評時,環評委員對此案把廢(污)水放流口規劃在灌溉用水取水口上游頗有疑慮,認為應評估延伸放流專管,以免污染灌溉水。對此,台中市府一度提出放流水標準符合灌溉水質標準,無需設置專管,但遭環評委員駁回。

此外,針對環委要求開發單位應將基地內的溪州垃圾掩埋場納入計畫,台中市府表示執行上有困難,且掩埋場已有復育計畫,無須將之納入基地,且清除掩埋場垃圾,可能要費時15至20年。最後,在環評委員堅持下市府同意讓步。

台中「神岡豐洲科技工業園區二期計畫」。原本計畫內不含中間的垃圾掩埋場。 資料來源:環境影響評估範疇界定指引表
台中「神岡豐洲科技工業園區二期計畫」,中間垃圾掩埋場本不含於計畫內。圖片來源:環境影響評估範疇界定指引表。

 

圖片正中間灰色為溪州垃圾掩埋場,左右皆為工業園區二期的基地。圖片來源:守護神岡聯盟
圖片正中間灰色為溪州垃圾掩埋場,左右皆為工業園區二期的基地。圖片來源:守護神岡聯盟

一期土地利用狀況不明  二期開發又來

在「神岡豐洲科技工業園區二期計畫」之前,市府在一期計畫中就曾提出要納入未登記的工廠,如今,一期尚未有開發區域,又提二期計畫,是否有其合理性與必要性?

環評委員認為,市府應先說明一期計畫目標達成狀況。市府表示,一期土地已100%利用,但有些廠商購買後閒置,會再針對閒置土地進行了解。

對此,「守護神岡聯盟」成員吳小姐質疑,市府卻只想引入低污染產業,卻放任非法高汙染工廠持續在外污染優良農地。因此在地團體提出要求,神岡現有的非法工廠應優先進入工業區,政府應予以輔導改善設備升級,才是真正的雙贏。

圖片藍色框框內為溪州垃圾掩埋場,屬合法掩埋場。 資料來源:守護神岡聯盟
圖片藍色框框內為溪州垃圾掩埋場,屬合法掩埋場,在地居民擔心,工業區成立後,區內是低污染產業,區外吸引更多非法高污染工廠,神岡只會更糟糕。 圖片來源:守護神岡聯盟

吳小姐解釋,由於產業具上下游關聯,低污染大工廠可以進到工業區,但相關產業的高污染小工廠卻只能在外面流竄。這些工廠也是屬台灣產業鏈中一環,在地居民無力把這些污染產業趕出,但也不是希望他們都倒閉,而是希望這些產業能集中管理,並改善並將設備升級,降低污染。

吳小姐表示,如果市府不肯承諾納入這些在地產業,到時候工業區成立後,區內是低污染產業,區外吸引更多非法高污染工廠,神岡只會更糟糕。

針對非法工廠的爭議,環評會議主席游繁結表示,環評是審評工業區成立後對環境的可能影響,環保署無法改變產業政策,也無法決定進駐廠商,但會請開發單位提出一期原定容納未登記工廠的執行結果,列入後續評估的考量。

【環境小辭典】
神岡豐洲科技工業園區二期計畫:位於中市神岡區北側,北臨大甲溪豐洲堤防,南臨國道4號,西臨高鐵,東臨國道1號,開發面積約55.41公頃。

■ 二階環評與範疇界定:環評委員認為開發案對環境有重大影響,而在一階環評階段無法達成決議,會要求開發單位提出更詳盡的資料,再進行更嚴謹的評估,就是二階環評。

範疇界定會議就是二階環評進行討論前,先討論開發單位必須提出哪些資料,環評委員可以要求增加項目,廠商如認為非必要,也可解釋其理由。

國人肉食額度超量七倍 動團:不利環境有害健康

$
0
0
本報2015年9月9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中秋節即將來臨,國人習慣於中秋夜全家團圓吃烤肉,但你知道自己攝取多少肉量就夠了嗎?

9日,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召開記者會表示,按照衛福部每日飲食指南建議,國人每日豆魚肉蛋建議分量約三~八份,若以每日二份(每份35克)肉類換算,全台每年約22.04~58.77萬公噸。

然而,去(2014)年台灣光是豬肉屠體總重就高達82萬噸,衛福部國民營養健康調查也顯示,國人攝取來自蛋白質、脂肪的熱量比例過高,尤以豬肉類及其製品最多。過度肉食造成環境負擔,也使肥胖造成的慢性病增加。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建議,應提高畜禽養殖品質,從健康飲食教育著手,減少過度肉食造成的社會、環境成本。

肉品廉價供應,民眾肉食過量,蔬果攝取過少,形成三高,引發心血管疾病,導致健保負荷超重,影響全民健康醫療資源,這是工業化畜牧的連鎖效應。圖片來源: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廢棄物、殘留藥物  肉食主義的環境成本

去年全台光是豬隻,即屠宰供應807萬頭,若再加上牛、羊、雞、鴨、鵝、火雞共計148萬噸屠體,遠超過實際所需的三~七倍。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指出,過度肉食造成台灣每年飼養、屠宰約3億8千萬隻畜禽;大量密集的飼養,光是豬糞每年就有1,060萬噸;再根據農委會2013年統計,畜禽廢棄物產生量約225萬公噸,其中禽畜糞219萬公噸占96.8%,畜禽屠宰後廢棄物26,465公噸占1.2%,還不含畜牧廢水。

密集養殖也使預防性及治療性投藥成為常態。根據食藥署2011~2013年間抽驗產品,不合格率將近一成,也就是說民眾每購買十樣畜禽水產品中,就可能有一樣藥物殘留不合格。

速食、肉食加持  肥胖、疾病都上身  

研究會比較衛福部所公佈1993~1996年與2005~2008年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台灣社會肥胖盛行率,女性由31.7%增加到36.9%,男性則由33.4%增加到50.8%;也就是說:台灣成年男性2人中有1人肥胖,女性每3人就有1人肥胖,面臨罹患各式慢性疾病與部分癌症的風險。

以炸雞排為例,一塊重量就直逼衛福部每日飲食指南建議。而速食習慣也使得兒童與青少年出現肥胖與飲食不均衡的問題。近20年來兒童過重或肥胖情形明顯增加,男孩肥胖盛行率從1980年的12.4%成長至2002年的10.6%~22.8%;女孩由10.1%成長至18.4%。

在醫療花費上,根據衛福部公布2013年醫療保健支出,「腫瘤」與「內分泌、營養及新陳代謝疾病與免疫性疾患」兩項就花費了1,407.7億元,占了醫療保健支出的16.5%。而同年畜牧業「產值」不過1,500億。

台灣民眾蛋白質與脂肪的攝取以豬肉為主要來源,但平均超過衛福部建議攝取量的3至7倍。圖片來源: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表示,台灣肉價在全世界最便宜,這也讓吃肉變得普遍容易。若讓價格反映環境成本,不但能以價制量、減少肉食及過度肉食造成的健康風險,農民也因降低養殖數量,提升品質,售價提高,也能減少廢水、禽畜糞等廢棄物、臭味處理成本,及降低碳排放,形成良性循環。

缺水城市灑水治霾:鄭州

$
0
0
作者:梁月靜(澎派新聞記者)
缺水的鄭州為了維護空氣品質,派灑水車每兩小時灑水一次。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中部城市河南省鄭州市自4月起,在市區灑水降塵治霧霾,平均每兩小時灑一次水,日耗灑水量3.5萬餘噸,而鄭州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中國均值的1 /10。 這些水幾乎都是自來水管網中的「南水北調水」。 此舉引發外界質疑。 

7月28日,因大氣環境質量排名連續數月倒數,鄭州被環保部約談,這也是新《環保法》實施以來全國首個被約談的省會城市。 其中,約談指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揚塵污染。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說,多灑水並不是治理揚塵污染的根本方法,對水資源緊缺的鄭州而言,此舉得不償失。

「南水北調水」灑大街?

據中新網8月23日報導,鄭州的灑水車在今年4月之前是上下午各灑一趟,目前則是一天灑水6趟,白天平均兩小時灑水一次,一輛灑水車一次裝10噸水,一天至少用掉60噸水。 報導稱,鄭州市一天的灑水量3.5萬噸,按每噸3.05元(台幣15元)計算,每天需要灑掉約10.7萬元(台幣54萬元)。

8月25日,鄭州市城管局回應澎湃新聞採訪稱,氣溫較高時段,鄭州市區每天的道路灑水降塵實際用水約1.5萬噸,與理論上的3.5萬噸/日灑水量有較大差距。

鄭州市城管局稱,為了更加合理用水、節約用水,正在對灑水降塵方式進行優化調整。 接下來,鄭州將優化清掃作業模式,購進吸塵車。使用吸塵車後,機掃作業將以吸塵為主,從而減少灑水降塵的用水量。 同時加快中水(城市污水、雨水經處理後的再生水)的合理利用。

目前灑水使用的水,究竟是不是更優質的「南水北調水」,多出的花費又由哪些部門承擔? 截至發稿,鄭州市城管局對該問題尚未給予回應。

據河南南水北調辦公室此前發布的數據,2014年12月「南水」通入鄭州後,每年將分配給鄭州5.4億噸的優質水源,其中建成區分到3億噸左右。

「住在大工地上」的鄭州

鄭州的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全中國均值的1/10。 

2015年3月,鄭州市水務局黨委書記、局長史傳春在接受採訪時提到,由於工業化、城鎮化兩方面因素的疊加,如果不大幅度提高用水效率,預計到2020年後,鄭州將出現新一輪的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 

鄭州市城管局在回應澎湃新聞採訪中稱:「目前,道路揚塵治理是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主要內容之一。除了加強城區各項工地管理外,採用灑水方式是遏制道路揚塵最為有效、快捷、安全的措​​施之一。」 而揚塵治理一直是鄭州市大氣治理的重點。 

在今年環保部的約談中,指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揚塵污染——鄭州市現有各類建築工地2000多個,工地密度高,施工強度大,工地揚塵污染嚴重。

治理揚塵成為鄭州被約談後的治霾重點。 

專家:典型的「偽生態」舉動 

鄭州大學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張瑞芹在接受中新網採訪時稱,灑水會有效遏制道路的揚塵、工地的揚塵,但對於抵制PM2.5中的揚塵作用不大。 

河南省環境監測中心教授多克辛說,鄭州市揚塵問題非常突出,目前鄭州採取這個措施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不這麼做更不行」,她直言,道路灑水作為城市功能性用水,確實應該使用,但是要長期使用的話,「還是要靠成本低、來源充足且環保的中水」。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持說,在水資源緊缺的城市,優質水源本身就是一種緊缺的自然資產,這樣的行為得不償失,他表示,多灑水是一個典型的「偽生態」舉動,揚塵治理關鍵還是要從源頭控制。 

多克辛說,鄭州市的城市建設基本比全國其他大中城市晚了10年,城市改造、道路建設還沒做好,又趕上空氣質量考核,壓力就比較大,但只有城市的功能性設施先做好了,臭氧之類的二次污染物才能下降,所以建設是不能停止的。 

多克辛說:「約談以後14天,我們有一個統計數據,優良天數的比例達到了92.9%,跟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14.3%,尤其是PM10同比下降了25%,這個很能說明揚塵問題。​​管理與不管理,數據就可以說話。」

西班牙田間醜蔬果 歡迎遊民來撿拾

$
0
0
本報2015年9月10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奇形怪狀的番茄和南瓜、凹凸不平的檸檬往往是被市場淘汰的農產品。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地區組織「Espigoladors」決心改變現況,要讓賣相不佳的蔬果重新回到餐桌上。

Prizmatic
形狀畸形的番茄,通常賣不出去。圖片來源:mandymooo。(CC BY-NC 2.0)

結合社福團體 讓醜蔬果回到餐桌

據英國衛報報導,過去一年,這個組織和東北加泰隆尼亞地區的多位農民接洽,送志願者前往採收因賣相不佳、過熟或銷量不好而未被收成的蔬果,第一年已成功回收了7萬公斤的蔬果。

Espigoladors透過社服機構招募志願者,以待業或經濟狀況不佳者為主。10至20人組成的小組會花幾個小時撿拾不要的蔬果,可以自行帶回,剩下的則送至各社區的公共廚房。

約30個農民和產銷商加入此計畫。若有不要的蔬果可撿拾,他們會在24小時前發出通知,一般而言會有200公斤以上的產量。

剩食創造工作機會 西班牙組織接起社會橋梁

Espigoladors創辦人之一Mireia Barba指出,在西班牙,每年有770萬噸蔬果——平均一人163公斤——被丟棄。

Espigoladors的核心精神,是在無力處理剩餘農產品的農民和面臨經濟危機的西班牙家庭之間建立起橋樑。另一個目的是創造工作機會。一小部分撿拾來的蔬果會被製成湯品、果醬和果汁,以「Es Im-perfect」(不完美)品牌銷售。

「Es Im-perfect」目前雇用三個人,明年將會擴編。其產品在全加泰隆尼亞銷售,利潤回到Espigoladors支付交通運輸等支出。

「親朋好友的冰箱都滿了」 遊民來撿,農夫也開心

Rebeca Segura上個月就請Espigoladors的志願者來撿蔬果。她在巴塞隆納附近經營的有機農場Desos,有約50公斤的蘿蔔因不夠圓潤漂亮而被客戶拒收。一開始Desos試著自行處理掉這些蘿蔔,「試著送給親朋好友,但到最後大家冰箱都滿了,剩下的只好丟棄。」

Segura說,如果Espigoladors沒有去收,那剩下的蘿蔔就只會原地腐爛,因為捐贈不要的蔬果就會產生成本,「必須花好幾個小時採收。一般來說我們就放給他們爛,省得麻煩。」

想要將食物的美觀性和可食用性脫鉤是支撐著Espigoladors走下去的動力。Barba和團隊常常為不同團體和兒童舉辦工作坊,傳閱著三頭檸檬和心形番茄的照片。

「孩子覺得這些照片很好笑。他們從來沒看過這種樣子的蔬果,因為超市裡賣的蔬果長得都一樣。」Espigoladors主要在巴塞隆納營運,但也往加泰隆尼亞其他地區拓展。主辦人希望這個信念可以散播到全西班牙,解決糧食浪費的問題。

找環境資訊不用翻牆 中國環團讓汙染無所遁形

$
0
0
本報2015年9月10日台北訊,洪郁婷報導

台灣人應該很難想像,要翻牆才能連上FB的中國,常被批評為資訊封閉,但環境訊息對大眾公開的程度,卻遠超過台灣。

在中國,不必冒著大雨等河水變色,在家滑手機app就能掌握居家環境污染訊息,附近工廠的即時排放量是否合乎標準,一旦發現違規,還可以隨手把汙染訊息「分享」、「轉發」給環境主管單位。而其中的關鍵之一,就是促成環境訊息公開的環保團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

關鍵人物:馬軍與IPE

促成中國環境訊息公開的環保團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致力於推動環境資訊公開與群眾參與。IPE蒐集政府提供的環境資料轉成一目瞭然的地圖訊息,並開發手機app,一般大眾只要按讚、分享,就能為環境發聲,大幅降低關心環境的門檻。

9日,台灣環保團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邀請IPE創辦人馬軍來台分享推動環境訊息公開的經驗。馬軍在2006年正式投入環境工作以前,有過在媒體與環境顧問領域的工作經驗,將資訊傳播與環境調查的專業,應用在汙染防治與環境訊息公開的工作上。

馬軍(左)與綠盟理事長賴偉傑(右)。攝影:洪郁婷。

IPE最為人所知的,就是2011年的「毒蘋果」事件,透過揭露手機大廠蘋果公司供應商各項超量排放、毒害工人的情況。大量環境違規事件,嚴重打擊蘋果品牌形象,蘋果公司承諾並要求供應商改善汙染否則拒絕繼續合作,同時破例公布供應商名單,接受社會大眾檢視。

藉由公開透明的環境資訊,產品生產之環境成本變得更容易評估。IPE聯合其他環保組織,順勢發起「綠色選擇」倡議,推動大型品牌企業綠化生產鏈,將供應商的環境表現納入合作考量;同時鼓勵消費者依據品牌企業的環境表現在,購物時做出自己的綠色選擇。

IPE與IT產業互動,打造綠色生產鏈。翻拍自:馬軍簡報。

當「環境危機」轉為「財務危機」時,更能促使企業做出實際改變,於是IPE又提出綠色證券、綠色信貸,讓投資人與銀行在投資或貸款給企業時,將企業環境表現一併考量,目前已有銀行針對企業改善環境設備提出優惠方案。

與談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祕書長賴偉傑表示,一味追求經濟造成中國環境惡化的企業當然也包括台商。早年台商追求低廉的勞力和鬆散的環境法規,紛紛到中國投資設廠,壓榨中國環境的責任當然也有台商的份,但是台灣人卻對台商的惡行惡狀完全不知情,還期盼著鮭魚返鄉。

中國的癌症村居民,拿著受汙染的水質樣本,請託環保團體幫忙檢測。翻拍自:馬軍簡報。

甚至在昆山當地造成癌症村的鼎鑫電子(欣興電子分廠),還在台灣得過好幾個企業社會責任獎項,顯見台灣方面資訊之落差。而由於兩岸環境法規差異,在中國需要配合政府公開排放資料的台商,在台灣排放汙染反而不用受到公眾監督,實在不合理。

只要資訊公開,從此幸福美滿?

問答時間裡有聽眾詢問馬軍,走在環境資訊公開的路上難道不曾受到威脅利誘,或是官官相護層層人脈的各種壓力嗎?資訊公開之路好走到只需要順水推舟?

馬軍。攝影:洪郁婷。

「當然有,」馬軍表示,要抵抗威逼,只能提出更具公信力的資料,如政府公部門資料;對抗利誘則需要靠個人的覺察和意志力。他舉出一個妥協於人情關說的失敗案例,為了整治改善河川汙染招募工程團隊,應地方人士要求雇用特定包商,最後因為承包商技術不足失敗,汙染未除還白白損失了大筆資金。

馬軍認為社會資源不應該為貪腐服務,不只環境訊息,招標資料,工程資料也都應該公開在陽光下。馬軍現場點名有中國蘋果之稱的小米手機,尚未做到公開環境訊息,需要更多人的關心。

現場有相關產業的聽眾補充,小米機的價格根本不符合正常工序的成本。只要持續公開、開放給大眾驗證,就能提高數據的公信力和可信度,也能帶動企業間的良性競爭,避免資訊不公開暗藏的腐敗。

Viewing all 1995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