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5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豆豆豆豆~我們是大豆 黃豆黑豆毛毛豆

$
0
0
作者:陳韋豪

豆科作物的成員何其多,其中大豆 (Glycine max) 的利用最為廣泛,且以黃豆為大宗。舉凡生活上的豆漿、豆腐、豆干、食用油,甚至是印刷油墨等,豆類皆無所不在。但您可曾想過黃豆、黑豆以及經典下酒菜的毛豆其實都是同一家人嗎?

毛豆、黃豆、黑豆,都是大豆。作者:陳韋豪

大豆依據種皮顏色的差異被區分為五大類,分別為黃色、黑色、青色、茶色以及其他顏色,市面上普遍以此為依據作為俗名之大豆者,如黃豆、黑豆、青豆、茶豆等;而毛豆即為大豆於果莢仍呈綠色、有毛,達 8分成熟時即採收的種類。

因此,黃豆、黑豆及鮮莢採收的毛豆,雖然是同種,但是在育種過程中,會因為利用的方式而有不同的選擇,例如毛豆育種時會選擇具有鮮莢濃綠賣相佳、結莢位置較高方便機械採收的品種進行栽植或作為親本繼續進行育種的工作。

然而台灣目前大豆的主要來源仍以進口為大宗,為提升國內的大豆自給率,改良場正積極推動優質的國產大豆,並期望以有機栽培的方式,奠定國產大豆的競爭力。

※ 補充:目前市面常見黃豆、黑豆及毛豆的品種如下

  • 黃豆台南2號、花蓮1號、花蓮2號
  • 黑豆:台南3號、台南5號、台南8號、台南9號
  • 毛豆:高雄6號 綠蜜、高雄7號 黑蜜丹波、高雄8號 冬蜜、高雄9號 綠晶、高雄11號 香蜜、高雄12號 綠翡翠

193縣道的思考

$
0
0
採訪、撰稿:陳寧;攝影、剪輯:陳添寶

沿著台9線來到花蓮新城,轉個彎來到一條隱身在防風林間,綠意盎然的濱海公路。這裡是海岸小漁村居民們,平常悠閒散步的地方,也是單車客們口耳相傳的秘境。如今,開發的腳步,正悄悄走向它...

綠意盎然的濱海公路。攝影: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為了迎接蘇花改在2018年通車後,帶來的大量車潮,花蓮縣政府正著手進行縣內的交通改善工程。這條濱海公路193縣道的拓寬計畫,也是其中之一。

8月11日這天,花蓮縣政府在新城鄉舉辦193縣道北段拓寬工程公聽會,近百位民眾和多位議員,都到場參與。

193縣道北段拓寬工程公聽會。攝影: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目前193縣道北段0到6公里路段,禁止行駛大型遊覽車。因此花蓮縣政府預計耗資七億,將193縣道北段0到8公里路段,從原本的兩線道,拓寬成16米到20米寬,讓未來的觀光車流可以從台9線直接轉進193縣道,一路往南到達七星潭風景區,沿途預計徵收八公頃私有土地。

現在的193縣道上,人車密度最高的是熱門景點七星潭。每到下午,遊覽車載著遊客來到這裡,看海、戲水,也有不少人聚集在空軍基地旁,欣賞戰機起降。

在空軍基地旁欣賞戰機起降。攝影: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主任蔡中岳指出,由於停車空間不足,遊客往往直接把小客車違規停在路邊。加上車輛一進到七星潭風景區,為了找停車位或欣賞沿途風景,車速就會減慢,造成塞車。未來如果路變寬了,進到七星潭的遊覽車和小客車更多,整體停車空間卻沒有增加,只會讓壅塞問題更加嚴重,無法如縣府預期,達到紓解交通的目標。

此外,193縣道在經過七星潭路段,距離海岸非常近,又緊鄰空軍基地,只能往海岸方向拓寬,可能有安全上的隱憂。就在蘇迪勒颱風剛過境這天,草地上還佈滿被海浪捲上來的大石頭。

其實從花蓮市區到七星潭,已經規劃了完整的自行車道系統,再結合193縣道,具有發展低碳單車旅遊的潛力。

縣道193的拓寬工程,反映出花東交通發展規劃,仍然以汽車、遊覽車等私人運輸工具為主。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戴興盛建議,面對觀光景點的塞車問題,還是必須透過發展完善的公共運輸系統來解決。

改善公共運輸系統才能解決塞車。攝影: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花蓮火車站前,火車載來大批旅客,大多數遊客選擇直接搭計程車,或租機車、汽車,只有極少數選擇搭公車。前往七星潭的公車,一天也只有四班。

公共運輸服務的範圍與班次有限,遊客使用意願低,使得相關單位不願意投資,形成惡性循環。許多國外背包客,也只能選擇包計程車旅遊。在金針花正盛開的赤柯山,遊客也都是開車前來,由於山路狹小、又缺乏停車空間,每逢假日交通就會打結。

同樣的塞車問題,每個觀光景點上演。戴興盛指出,一般民眾會認為,台灣人還是習慣開自己的車,花東發展規劃也因此免不了以私人交通工具為主,不過從國外經驗來看,透過公共政策的引導,還是可以改變民眾的習慣,發展良善的公共運輸網絡。

面對未來蘇花改帶來的人潮車潮,193縣道或許是個契機,讓社會大眾重新討論、思考,拓寬以外的選項。

農地上的農舍帝國

$
0
0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剪輯:陳志昌

一望無際的宜蘭田園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水泥帝國,開始影響農村發展、糧食的安全。一場守護農地的環境運動,由地方擴展到全國,希望綠色農地不要再消失...

宜蘭農舍。攝影:陳志昌。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農陣青年章思偉多年參與反徵收行動,來到宜蘭務農兩年,發現農地炒作問題嚴重,常常碰見有人要買田,讓他十分擔心。阿華姐是位生態農民,一直推動行健有機村的願景,近幾年她也發現,田中房舍不斷冒出,改變了農村地景。

農地蓋農舍的問題,不只在行健村,而是遍及全縣,問題出在農地非農用。以宜蘭縣農業處稽查三星地區的農舍為例,田邊一排名為小白宮的豪華農舍,不只有游泳池、涼亭,還有車道、草皮,完全不符合農用法規。宜蘭縣農業處長楊文全表示,宜蘭現有違規農舍約有7000千多間,開發農地大約1900多公頃,破壞情形相當嚴重。

宜蘭小白宮農舍。攝影:陳志昌。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2000年,農發條例開放農地買賣,農地違規蓋農舍,形成土地炒作,不只在宜蘭,苗栗、南投、高雄、花蓮、台東,甚至外島澎湖,都有這個問題。開發業者為了行銷,甚至發展出不同開發模式。

像宜蘭、花東、高雄美濃等地多為平原,就有農地上的豪宅農舍。苗栗、新竹部分山區,開發山坡上的農莊農舍。花蓮地區則有大規模農地開發,進行造景,再包裝美景農莊出售。更新穎是在台中、苗栗等地,將農地切割成小單位,像是農地上的小營地,吸引買家。

大甲營區式農地。攝影:陳志昌。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面對農地不農用,違規蓋農舍,宜蘭女農阿寶從2014年開始,就不斷舉辦工作坊,說明興建農舍炒作土地,不只拉抬地價,也讓新農民無法加入,更破壞農業生產環境。

楊文全曾經推動倆佰甲農耕,深知農地消失問題,於是在他擔任宜蘭縣農業處長後,極力推動修改農舍興建辦法,要從農保、務農時間及產銷記錄來認定農民身分,只有農民才能興建農舍,土地利用必須合乎規範。

宜蘭縣推動農舍修法,在縣長林聰賢堅持下,成為第一個嚴格管制農舍興建的縣市,但是立即引發土地仲介團體的反彈,認為修法倉促,未能顧及農民利益。

農舍開發應受到更多管制。攝影:陳志昌。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這波管制農舍開發的聲浪,並非只在宜蘭發酵,而是延燒全國,農委會出面舉辦公聽會,並委由水保局進行修法研議。目前「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修正案中,只有農民可以興建農舍,而農民身分的認定,必須具有農保,或是全民健保中的畜牧、漁業保險人,以及可供證明經營農業生產者。同時申請農舍興建必須檢附農地經營計畫書,由相關主管機關進行認定。

台灣農村陣線蔡培慧指出,修法管制方向沒錯,但是查緝更是重要。長期以來,農地管制不是無法,是沒有查的決心。來到苗栗苑裡山腳里地區,附近有三、四間山坡農舍開發案。最近一片山坡林木又遭砍除,即將開發農舍,破壞山坡水土,就是不見政府處理。而在台中、苗栗等縣市,農地切割成營地買賣,不斷擴大開發,監察院進行調查,各縣市展開取締,卻都面臨查報取締人力不足的問題。

苗栗山腳里農舍開發。攝影:陳志昌。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農地買賣,蓋起農舍帝國,外界以為只是農地破壞、污染的問題。但是行健村的阿華姐卻說,農地消失不只是農村受害,而是高價的農地成本,最終會拉高農作價格,讓城市人必須付出更多錢,才能買到食物。

當少數人以炒作農地獲利,犧牲的不只是一方土地,而是農村的願景,國家的永續,以及安全的食物來源,合理的食物價格。

農田。攝影:陳志昌。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農村的救田行動

$
0
0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剪輯:陳志昌

農舍濫建危機,不只是土地商品化的問題,同時反映農村凋零的病根。搶救農地,不僅要修法管制農舍興建,同時也要推行農村搶救行動,讓土地能被保留與珍惜......

翁先生的農舍。攝影:陳志昌。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對許多農民而言,農地是家族傳承,有著深厚感情,也是生活依靠。依賴農作維持生計,卻常常因為積欠費用,在無法以農地借貸下,最後不得不賣田。又或是家族無人接續種植,也成為農地不斷被釋出的原因。一旦土地成為商品,就容易引發農舍濫建的問題。農陣蔡培慧指出,政府應該建立土地儲備制度,保護這些釋出的農地。

過去農地無人耕種,不斷被賣出,近年來台灣卻興起一股下鄉農耕的熱潮,許多新農民有意進入農鄉,卻得擔心無地可種或收入不足。蔡培慧認為,利用儲備土地,轉租新農民,保持農地農用,並且計算出最適合的耕作面積,確保農業收入,才能讓新農能留在農村。

另外在農村舊聚落再生利用上,也出現一些新想法。在苗栗南庄,邱星崴帶著遊客做地區導覽,這是他在小南埔進行生態復耕後,再以舊街上的老寮,結合背包客棧想法,推動的農村住宿計畫。邱星崴指出,讓舊聚落的老宅子再生使用,接待遊客,解決農村住宿問題,也可以減少農地上不斷蓋起的豪華民宿。

南庄舊街。攝影:陳志昌。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而一些已經興建十多年的田園農舍,因為已經成為農村地區的主要居民,在依法處罰外,如何進行環境修補,回歸自然,融入農村,成為在地生根的課題。

面對農地買賣,農舍開發問題,農委會將研擬農地重劃制度,以舊聚落旁的集村形式,提供居住空間,管制農舍不能再蓋到田裡。同時也提供權利轉換,讓田中農舍,可以換回集村地區。

農地農用記者會。攝影:陳志昌。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在修法管制之外,解決農民賣地困境,修補已經遭到破壞農地的環境,以及提供農村居住需求,都是解決農舍問題的治本之道,讓農地回歸農用,不再是土地商品。

回收棉製牛仔褲 時尚產業推環保新衣

$
0
0
本報2015年8月31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全世界每年賣出的服飾數量直線上升,而為了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提昇企業形象並解決原料短缺問題,包括全世界第二大成衣零售商H&M在內,多家服飾品牌業者均推出回收棉製成的牛仔褲,或是號稱保固30年的系列T恤。

全球每年賣出越來越多件牛仔褲。圖片來源:LollyKnit(CC BY-NC 2.0

業者憂棉花短缺 時尚產業尋出路

路透社報導,目前的棉花回收技術製成的纖維品質不佳,而且缺乏有效回收混和材料織物的技術,因此大多數的衣物最後進入掩埋場。隨著人口數量暴增,加上棉花種植用水和殺蟲劑量皆高,H&M等零售業者開始擔憂未來棉花短缺的問題。

H&M研發獎評審、斯德哥爾摩大學環境科學教授Johan Rockstrom表示,時尚產業需要新的商業模式以因應全球資源短缺。

H&M發起回收褲活動,並提供1百萬歐元(約3669萬新台幣)的獎金給回收技術的研發人員。H&M的營收自2006年起成長超過1倍,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年營收達到1510億克朗(183億美元),規模僅次於Zara母公司Inditex。

H&M今年稍早也與Puma老闆Kering合作創辦Worn Again公司,主力研發分離與提取混紡織物中纖維的技術。

回收棉新主張 修補再製新衣褲

有批評者認為,便宜的衣服形成消費者「丟了也不可惜」的文化。荷蘭公司Mud Jeans便將衣服租給消費者,讓他們每年更換,換回的衣服修補過後重新賣出或回收布料。

Mud Jeans執行長Bert van Son表示:「這是未來的趨勢:生產者要對廢棄物負責。我們公司可以做到,因為規模還小。因此我們可以確保棉布的純度。如果是大型連鎖店,混和棉布和聚酯纖維,就沒那麼容易了。」

H&M指出,目前一件牛仔褲最多只能加入20%的回收棉,因為在切碎的過程中纖維會被切短,進而影響品質。

規模較小的芬蘭企業「純回收織品」公司,正試著運用目前的回收技術和成衣廠的碎布,以100%回收棉生產毛衣。

時尚新走向 一件T恤保固30年

其他公司也有自己的解決方案。除了H&M以外,還有英國的Marks & Spencer和義大利的Calzedonia會在門市回收二手衣服。同時,另一間公司Re:newcell正在開發改善回收棉纖維品質的技術,希望在接下來幾年興建第一座工廠。

Bernstein分析師Anne-Charlotte Windal表示,時尚產業的永續需求和不斷快速推陳出新的需求之間存在矛盾;「時尚產業的商業模式鼓勵消費者頻繁地購物,但是消費者也意識到其中的環境影響。」

然而,有另一種聲音認為時尚產業回收治標不治本,治本的方式應該是讓消費者儘量將衣服穿久一點。為實踐這個概念,英國設計師Tom Cridland提供一系列保固30年的T恤。

「不」公開說明會 高雄震南環評警力排除居民 派員工充數

$
0
0
作者:楊品妏(環境法律人協會專員)
震南環評公開說明會場外,居民被警力阻擋不得進入。圖片來源:環境法律人協會

震南鐵線公司為線材加工及螺絲製造工廠,將於高雄新園農場設置,該工廠的酸洗及熱處理製程,並將產生酸霧及廢水。該公司於104年7月29日欲召開環評通過後、開工前之公開說明會,於當場遭到路竹、阿蓮、湖內及茄萣區居民抗議阻擋而失敗,故於104年8月26日再度舉辦公開說明會。

為此,居民於公開說明會前再度舉辦記者會,於會場外由當地陣頭表演官將首捉鬼陣並散撒冥紙。表演捉鬼陣,是因為對於可能受震南酸霧及廢水影響的居民而言,震南若不釐清前述種種疑慮,震南設廠及其可能帶來的汙染,對於他們就彷彿鬼魅,日夜糾纏不得安眠,必須驅除以保平安。居民一方面以散撒冥紙來展現對於整個環評程序不公開的抗議,另一方面藉由當地熟悉的捉鬼陣表演,表達驅逐震南汙染、捍衛家園環境的決心,要求震南在消除汙染之疑慮前,不得開發。

當地陣頭表演官將首捉鬼陣並散撒冥紙,象徵震南設廠及其可能帶來的汙染,對於他們就如鬼魅,日夜糾纏不得安眠。圖片來源:環境法律人協會

然而,一場原本是辦給當地居民的公開說明會,居民從記者會到公開說明會,卻遭遇到重重的刁難。首先,一個小小的公開說明會,高雄市政府卻佈署了約百名警力,其中包括鎮暴警察,到底為什麼一個開給民眾的說明會,需要這麼多的警察?震南到底有什麼魔力,讓高雄市政府願意為其出定這麼多警力來阻擋幾乎都是老人家的當地居民?實在百思不得其解。

其次,以社會秩序維護法為由禁止民眾攜帶大聲公,說會妨害安寧,然而卻說不清楚是哪一條。被問提出法條,只是不說就是不行,並要大家互相體諒。然而居民們到底要體諒什麼?這明明就是開給居民的說明會呀!所以要乖乖什麼都不帶、什麼都不發言才是體諒嗎?這樣如果警方以後覺得居民講話會妨害安寧,是不是也可以要居民不要帶嘴進說明會?這般邏輯不通、箝制居民自由的作為,只是顯得警方的偏袒震南。

震南環評公開說明會場外,居民被警力阻擋不得進入。圖片來源:環境法律人協會

第三,當居民開完記者會時,警方竟然四五排警力擋在要上三樓說明會會場必經的樓梯上,並以三樓已經坐滿人為由,禁止居民上樓。更扯的是,實際上三樓坐滿的,可以看出大部分是震南的員工(穿著震南的制服)。簡言之,震南根本沒有想要讓對於此案有疑慮的民眾上到三樓參與公開說明會。更荒謬的是,警察竟然幫著震南阻擋民眾上到三樓會場,原本應作為人民保母的警察,卻將自身矮化為震南公司的保鑣。而實際上,三樓縱使椅子上已坐滿人,還是有很大的、可以讓所有在一樓居民站進的空間,若依據公開說明會的精神,只要還有空間可以站人,就應該無條件讓欲參與的居民進入,警方的拒絕居民上樓,只是在在顯線他們的刁難而已。

在這般震南與警察合力阻擋居民上樓的情況之下,說明會結束了。試問這荒腔走板的說明會,還能被稱為是保障人民「知的權利」的公開說明會嗎?高雄市政府公然為震南公司阻擋人民參與程序,完全已經喪失作為公家機關的格調,作為高雄市政府最高行政首長的陳菊,難道不用負責嗎?

對於震南公司的疑慮,整理如下四點:

一、廢水管線路線未明
震南鐵線公司的主要污染為酸洗及熱處理製程產生的酸霧及廢水。其中,工廠廢水先由廠區排入附近營前排水道,再沿營前排水道流入二仁溪,順流出海。然而,當中由廠區排放至營前排水道之間的廢水排放路線,直至今日依然不明。廢水排放路線不明,則無法受檢驗,如此將大幅提高廢水汙染新園農場土地、地下水的可能性,進而汙染當地農作物及影響居民健康。

二、對於下游養殖漁業影響未明,卻未告知下游居民
工廠廢水排入二仁溪,實際上亦衝擊二仁溪下游的「湖內養殖區」用水、農田灌溉用水及民生用水水質,對湖內區養殖漁業產生負面影響。然而,環評程序在去年4月25日許多受影響居民尚不知情有此開發案下有條件通過環評,湖內、茄萣之居民甚至是到今年高雄市政府3月20日准予許可開發之前,都還不知道本案之存在,嚴重侵害其參與程序之權利。

三、承諾「廢水回收90%」的疑慮
震南在環評審查結論中承諾將廢水回收率提高到90%。廢水回收率雖然高,看似可減低對環境的衝擊,但是這90%的回收水能不能用、要怎麼用,卻不清楚、讓人質疑。首先,工廠酸鹼中和過的廢水含有高氯鹽,無法再回收以供酸洗製程使用,否則將導致鐵線生鏽,如此,若震南是將廢水繼續用於製程,則如何將具鹽分及高導電度的廢水再度用於製程,有所疑慮。其次,環說書中寫到回收廢水是用於廠區內的植栽澆灌,看似不會用於製程,然而用於廠區內澆灌,等於是將廢水直接流到新園農場的土地,恐怕最終依然會汙染地下水,大雨下亦可能溢流到附近農田,汙染路竹、阿蓮的農地,可能導致附近農田不再能夠種植,農民因而失去生計依靠。

四、此例一開,新園農場將整個淪陷?
新園農場截至目前為止共六家廠商進駐,其中天聲公司的製程規畫曾經包括高汙染的電鍍製程,卻因當地居民的抗議而取消。今若震南可以在此設立酸洗及熱處理業務,恐導致未來鄰近之公司要求比照震南回復電鍍酸洗製程,則若高汙染廢水排入土庫排水道,將影響路竹區農田用水。

登革熱防疫在地化 高雄續採海水灌溝滅蚊

$
0
0
本報2015年8月31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台南登革熱疫情持續延燒,感染案例突破三千例。學者認為今年夏天提早來到,加上南部梅雨,導致蚊子快速繁殖。不過,同樣在南台灣,高雄去年累積近1萬5000個本土病例,今年疫情卻大為減輕(註)。學者認為,可能與高雄以首創的海水灌溝滅蚊有關,但關鍵因素無法確定,尚待進一步研究。

對此,高雄市衛生局疾管處蟲媒股股長何惠彬認為,高雄基層的防疫工作踏實是主因,海水灌溝只是防疫工作的一環,主要針對肉眼無法看到、藥物投入無法到達的水溝凹洞,今年仍會持續這項做法,並觀察成效。

傳播登革熱的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正在吸取人血。照片提供:jentavery。
傳播登革熱的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正在吸取人血。照片提供:jentavery。

首創海水灌溝滅孑孓  高雄遭批

高雄從去年開始在14個高流行風險地區試驗海水灌溝,除了冬季一兩個月暫停外,至今仍持續於每週三進行。

何惠彬表示,清除水溝的病媒蚊幼蟲主要靠投藥,但過去在防治過程中,發現家戶積水跟水溝都清乾淨了,仍有病媒蚊孳生。懷疑防疫死角就在肉眼看不到、也無法投藥的溝渠凹洞。

何惠彬解釋,有些溝渠看似乾燥,但在被溝蓋封住、看不見的角落有凹洞積水。在乾燥的溝渠噴藥,藥力無法擴及凹洞,才進一步引發利用海水補平積水凹洞的構想。

而這種策略並非空穴來風,灑粗鹽抑制孑孓生長的做法早有研究文獻,高雄也曾宣導民眾於水溝投放粗鹽,但跟投藥一樣,無法解決凹洞積水問題。灌到溝渠的海水會因家戶廢水而逐日淡化,因此每週必須重複灌溝。

此作法引來一些批評,比如有專家認為可能破壞溝渠生態,何惠彬無奈表示,請專家實地來高雄看看,各地病媒蚊生長環境不盡相同,這是針對高雄疫情採用的策略。

高雄市採用海水滅蚊作業。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全球暖化  防疫考驗日趨嚴峻

至於海水灌溝是否是今年高雄疫情趨緩的關鍵因素,何惠彬持保留態度。她表示灌海水只是防疫工作的一環,高雄不僅發起里鄰動員清掃居家環境,所有里幹部更做了防疫訓練。事實上,因全球暖化影響,高雄在登革熱防疫面臨了比往年更加嚴峻的考驗。

今年5月全球均溫創下新高。在高雄,冬天低於16度的天氣不到4天;夏天又提早來到,5月氣溫直逼往年7月。高溫加上人口稠密,正是病媒蚊孳生、疫情擴散的最佳條件。

過去十年,高雄登革熱疫情會在1~6月暫停,7月開始發現病例,10月達高峰,隔年1~2月終結。但今年疫情幾乎無中斷,2、3月也有零星個案,疫情更提早在5月發生。

「往後,在全球暖化的趨勢下,也許疫情會終年不斷。」何惠彬憂心地認為。

2014、2015全國登革熱本土病例分布圖。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2014、2015全國登革熱本土病例分布圖。點圖可放大。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防疫不容輕忽  在地化策略應預先擬定

今年,疫情往北延燒,台南成疫情主要地區,全台警戒。長榮大學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吳佩芝副教授指出,氣溫、都市化都是影響登革熱的因素。根據吳佩芝2009年的研究報告,每月平均溫度上升1度,全台48個高風險地區將增加至86個,各地應預先擬定防疫策略。

屏東雖也在南部,但人口密度低,登革熱風險也因此較低;北部目前的疫情,主要是境外移入,或到中南部旅遊感染,但因人口密集,未來仍需提高警戒。各地病媒蚊孳生情境也不同。

目前是疫情熱區的台南市已展開防疫作戰,但市長賴清德日前表示,暫不考慮引用海水。

※註:高雄市今年5月1日~8月30日本土登革熱確定病例數為381例。(資料來源:疾管局)

【相關文章】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鳳山車站怎麼蓋? 在地居民凝聚共識、提案做設計準則

$
0
0
本報2015年8月31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高雄鐵路地下化工程預計在2017年底完工通車,隨著鐵路地下化,車站的改建和都市計畫也同步進行變更。不過,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進行的鳳山車站改建計畫,日前卻遭在地民眾批評未納入居民意見,且大量體的商業和辦公空間規劃,與鳳山當地的歷史人文缺乏連結。鐵工局指出,目前鳳山車站專區仍在辦理細部計畫作業階段,完成後將送高雄市都發局進行審議才可能動工興建。

高雄市都發局為了在細部設計審議時,納入民眾意見作為參考依據,因此委託崑山科技大學和在地社團「鳳山創新前進基地」推動鳳山車站民眾參與計畫,讓在地居民針對鳳山車站和區域發展定位,凝聚共識,最後提交決議和車站的設計準則給都發局。

這場民眾參與式的公共政策討論和共識凝聚,歷經城市講座和公民論壇的舉辦,7、8月間,則辦理了五場次的願景工作坊。上週六(29日),鳳山創新前進基地和在地民眾在鳳山國小發表工作坊成果,透過展示模型,說明在地人對鳳山車站的願景想像。

鳳山車站設計圖,大量體的高樓建築和過多商業空間,不符合在地居民的期待。圖片來源:交通部鐵工局
鳳山車站設計圖,大量體的高樓建築和過多商業空間,不符合在地居民的期待。圖片來源:交通部鐵工局

不要大量體建築  民眾參與工作坊提出對車站的想像

鳳山在地建築師許志誠表示,過去政府的公共工程總是由專家系統主導,鳳山車站的改建議題,則透過訊息公開和活動辦理,讓在地民眾能夠了解;而參與平台的建立,也把關心的民眾拉進來,討論鳳山車站和城市未來的發展。

工作坊在五位建築設計專業老師的帶領下,發展出五件民眾版的設計方案。參與民眾近百位,多為鳳山在地人,年齡層從小學生到中老年人都有,因此對於鳳山車站的願景想像也十分多元。

鳳山創新前進基地指出,相較於目前官方版的高強度商業使用及開發計畫,民眾從不同角度提案,表達對於生活品質和環境關懷的看法。包括希望有大量開放空間、綠地、地景藝術、鐵道文化;並能結合在地文化產業、青年創業、社區營運等概念,甚至出現社會正義面向的青年旅館、青年住宅等建議,以及發展創新的電影文化產業等。張志誠說,這些提案非常值得鐵工局參考,讓鳳山車站的發展更能符合地方需求。

透國模型展示,說明民眾對車站和城市願景的想像。李育琴攝
透過模型展示,說明民眾對車站和城市願景的想像。攝影:李育琴。

市民提案  保留綠地、鐵道  創造產業發展的可能

「如果有一個地方真正回歸給市民,它會是什麼樣子?」東方設計學院室內設計系副教授徐建民在帶領民眾思考時,如此問道。

因此,A組民眾提出「將地面還給民眾」的訴求,以鐵道文化地景藝術的概念,期望新車站保留大片綠地與舊鐵道,做為市民活動空間,結合自行車道、步道規劃,並融入鳳山古城意象。他們認為,只需保留兩個出入口作為唯一量體,車站全面地下化,地面則結合車站旁的曹公圳成為親水公園,這是市民對生活品質的期待。

不過和鐵工局提出的大量體建築相比,這樣的「零方案」有可能被接受嗎?建築師陳啟中指出,事實上台鐵在東部幹線也提出了這樣的設計,結合東部海岸山脈意象、融合出口設計,因此他認為這樣的提案值得公部門深思。

相較於A組提的零方案,B組則是打破鐵工局大量體建築的設計,將台鐵希望開發車站帶來商業性功能的目的,透過不同的建築設計,呼應鳳山在地的人文和城市紋理。

民眾分享工作坊成果。李育琴攝
民眾分享工作坊成果。攝影:李育琴。

高苑科技大學建築系講師顏杏砡指出,民眾要對抗鐵工局,猶如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由於民眾沒有建築專業,無法深入和開發單位談條件。因此在工作坊,她透過建築觀念的建立,讓參與民眾設計需求空間的量體計算,把非建築的想法,轉化成建築觀念,並實際做出模型。

他們將車站專區轉化成藝文活動建築群,及多功能生態綠地。除了把原來大量體的建築改為適合台灣氣候的合院型式,讓建築群的功能規劃既滿足台鐵商業需求,也符合市民想要的宜居生活功能。

其他各組亦提供各自的車站想像和城市願景,例如:鳳山市建築高度普遍在4~5層樓,車站是否要蓋成8~12層樓的高樓建築?此外,鳳山有傳統特色產業,例如打鐵、家具、蒸飯店、番薯街等,鳳山也誕生了林靖傑、侯孝賢等傑出導演,代表著孕育電影的城市文化,這些鳳山的傳統和特色,給予青年創業和文化創新產業許多養分,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可能。

市民願景將作為設計準則  盼鐵工局聽見民眾聲音

對於鳳山車站的民眾提案,在地青年沈倉毅說,過去公部門的建設老百姓都沒有辦法參與,只能說要或不要,否則就是透過抗爭去擋開發,像鳳山車站這樣的參與平台能讓民眾表達意見,希望能看到不一樣的公共決策。

市民一起參與工作坊討論鳳山車站的空間規劃。鳳山創新前進基地提供。
市民一起參與工作坊討論鳳山車站的空間規劃。圖片提供:鳳山創新前進基地。

高雄市公民監督公僕聯盟理事長陳銘彬表示,民眾提出的願景都很有實踐可能。都發局彙整提案後,如何讓鐵工局接受並修正其細部計畫,是接下來的重點。

建築師陳啟中則說,公民願景的決議,應轉換成量化數據,例如量體該減多少、綠化面積要增加多少比例、以及相關功能的空間比例等,都應該用數據讓鐵工局據以修正。他強調,儘管鐵工局和建築師有其建築專業,但政府應該思考,這些建築和空間是給人民使用的,民眾應有決定權。

都發局表示,將以市民願景為鳳山車站的設計準則,提交鐵工局參考。高雄市議員陳慧文則說,希望鐵工局能聽見人民的聲音。


海廢肇禍SOS! 廢棄釣線恐害死白腹鰹鳥

$
0
0
本報2015年8月31日台北訊,洪郁婷整理報導

釣客無心拋棄的釣具,恐將害死一隻鳥。8月30日臉友 Mong ChenWang在野柳海洋公園駱駝岩觀景區發現一隻白腹鰹鳥被釣魚線纏住尾羽和左腳,釣線似乎已纏繞一段時間,左腳腫脹並呈現不健康的顏色。

根據Mong ChenWang描述,30日在駱駝岩觀景區發現這隻白腹鰹鳥,一開始只察覺到牠的尾羽有些破損,移動時跟下水之後上岸的姿勢有點不對勁,感覺不到健康鳥兒應有的活力。仔細觀察之後發現牠的左腳跟左邊的尾羽纏了一大串釣線、魚鉤還掛著一個大鉛錘,釣線顯然已纏繞一段時間了,兩隻腳的顏色已經出現差異。

白腹鰹鳥的左腳上纏著一個大鉛錘。圖片來源:Mong ChenWang

白腹鰹鳥出沒於沿海地帶,常見於北部東北部沿海地帶,是稀有留鳥。體長約80公分,展翼有150公分,在海上遨遊的英姿很難不吸引遊人的目光。然而被釣線束縛住的海鳥,一起飛就落水,在水面上載浮載沉的時候也明顯往左傾斜,失去基本的飛行能力,覓食和躲避危險都成了問題,生存面臨嚴重威脅。

民眾近日若經過野柳,可留意白腹鰹鳥的情況,如果民眾發現或撿到請立即通知台北鳥會野鳥救傷中心(02-2325-9190),或是致電新北市政府動保處(0800-669769),也可撥1999致電給新北市政府尋求支援。※ 務必注意自身安全,勿貿然救援反而讓自己和動物都陷入險境。

白腹鰹鳥的左腳上纏著一個大鉛錘。圖片來源:Mong ChenWang
腳上纏著鉛錘,白腹鰹鳥一起飛就落海相當狼狽。圖片來源:Mong ChenWang

其實海洋廢棄物傷害海洋生物已經不是頭一樁,最近在網路上流傳的影片鼻孔裡插著吸管痛苦不已的海龜口吐塑膠虛弱而王的短肢領航鯨還有肚子裡塞滿膠被活活餓死的小信天翁更別說死於廢棄幽靈漁網的無數海洋生物了。停止海洋悲歌,從管好垃圾做起。

發現白腹鰹鳥的位置,駱駝岩觀景區。圖片來源:Mong ChenWang

 

全球暖化登革熱地圖北移 學者預估:世紀末疫情風險增2.6倍

$
0
0
本報2015年8月31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登革熱流行範圍多在熱帶與亞熱帶,2014年日本東京卻爆發本土登革熱疫情,引發各界緊張,憂心登革熱疫情可能將隨著全球暖化往北蔓延。根據今年6月國內科技部發表的最新研究指出,若全球持續增溫,未來中部、北部及東部流行風險都會提升;當新世紀來臨時,全台高風險鄉鎮數將為現階段的2.6倍,應提早擬好防疫策略。

此報告的作者之一、長榮大學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副教授吳佩芝認為,因應未來氣候變遷下的疫情發展,台灣應提前加強整合防疫體系,並規劃預防性策略。

PHOTO BY:Curtis Palmer。(CC BY 2.0)
全球暖化導致登革熱分布地圖北移,疫情在都市尤其容易傳播。示意圖,警告民眾小心登革熱。攝影:Curtis Palmer。(CC BY 2.0)

氣溫持續上升  登革熱地圖將北移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潛在威脅,科技部(原國科會)自2009年開始推動相關研究計畫,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建置計畫(TCCIP)6月發表最新研究成果,針對全台在氣候變遷問題下的降雨、農業、公衛及防災等問題提出最新研究,其中吳佩芝特別對台灣登革熱疫情趨勢提出深入的分析。

此研究是以聯合國IPCC第5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AR5)RCP8.5(註)下,溫度變化的模式,與全台人口社會經濟指標、降雨等資料為基礎。

結果顯示,如果2100年二氧化碳濃度持續上昇至1,313ppm,台灣的登革熱高風險鄉鎮數將增為目前的2.6 倍,範圍也會擴及北部與東部 (參見圖d)。

2016-2100 年台灣登革熱危險地區分布。資料來源: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建置計畫(TCCIP)研究報告
2016-2100 年台灣登革熱危險地區分布,點圖可放大。資料來源: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建置計畫(TCCIP)研究報告。

吳佩芝解釋,疫情主要受溫度及都市化程度影響。月均溫低於18度時,蚊子較不會叮咬人,也不易傳播病毒。所以區域月均溫高於18度的比例越高,登革熱流行風險就愈高。

到了2030年,台灣全年各月均溫皆可達18度C,配合都市化程度,推估結果可知,未來疫情極可能漸趨嚴重,應先擬定未來因應調適的防疫措施。

疫情受全球化影響  宜及早規劃防疫策略

不過,溫度並非影響登革熱的唯一因素。因登革熱主要傳播媒介——埃及斑蚊的棲息地在人類周遭,都市化程度、建築及人口組成都須納入考量。

此外,根據疾病管制局資料顯示,每年本土疫情流行之病毒株,多與當年東南亞國家流行之病毒株相近,東南亞登革熱疫情對台灣本土流行極具威脅。

吳佩芝表示,許多病媒傳播的疾病傳染途徑除了蚊子,還有老鼠、候鳥或野生動物等。美國自1999年爆發西尼羅病毒以來,已將動物監測納入防疫體系。但在台灣,疾病歸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動物監測屬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病媒蚊監測屬各地衛生局執行。因應未來可能的新興傳染病管控,部會間需做更進一步的整合。

台灣連續兩年登革熱病例創紀錄,高雄在2014年全年病例達15,058例(含本土病例與境外移入)。台南2015年至今( 8/31)也累積達3,012確定病例。吳佩芝認為,目前防疫大都是等有案例後才行動,沒有疫情時,就只做一般宣導,欠缺預防性作為,應提早規畫預防性防疫行動。

※註:可能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以代表濃度途徑RCPs表示,RCP 8.5代表到2100年二氧化碳濃度會持續上昇至1313ppm

 

【八月民俗植物曆】夏末初秋小清新──桂花

$
0
0
作者:王升陽(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中研院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

※編按:桂花的香氣除讓人身心舒暢外,摘一些入茶也總能為茶香增添幾分層次,時序由夏轉入秋,此季節的代表植物非它莫屬。王升陽老師今天將為我們帶來桂花的古今中外故事外,也將告訴我們桂花對人類的神奇療效及多元價值,現在讓我們一同了解吧。

前一陣子受邀到惠蓀林場幫福建農林大學暑期學分班的同學上藥用植物資源課程,遇到也來山上幫學生上課的曾彥學處長,他開心的拉著我去看他一手新打造的「蕉道」、「月桃巷」、「茶道」和「阿桂一族」。惠蓀林場越來越美,越來越讓人流連忘返。在他的「阿桂一族」的小園區裏種了超過20種名字中有桂的植物,看著曾教授興高采烈地向學生們介紹世界各國著名的「桂」樹,我心裡讚嘆著他的有心。

在芳香植物世界裏,最受世人熟知得「桂」應該有三種,而華人世界中「桂花」是大家最熟悉的;另外兩種樟科的「月桂」與「肉桂」則是廣受世人喜愛的香料、藥用植物。

桂花。攝影:王升陽。
桂花。攝影:王升陽。

桂花=月桂=九里香

時序來到了夏末秋初,桂花是這個季節的代表。

分類地位上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是歸屬於木犀科(Oleaceae),木犀屬或稱桂花樹屬(Osmanthus),同屬於木犀科重要的樹種還有丁香、茉莉、橄欖等。從屬名來看就知道桂花是具有芳香花朵的植物(osme意為「芳香」, 而「anthos」則為「花」,種名fragrans也是芬香的、馥鬱的、愉快的意思),而fragrant osmanthus、sweet osmanthus、sweet olive、tea olivec和fragrant olive等都是桂花的英文名。

桂花也有幾個中文名字,如木犀、月桂、岩桂、九里香等。而桂又是怎麼來的呢?據說出處來自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桂,南方奇木,上藥也。桂林以地名, 地實不產,而出於賓州,凡木葉心皆一縱理,獨桂有兩紋,形如圭,造字者或許意從此出。」。

您一定聽過「八月桂花香」,桂花是在農曆八月,也就是中秋時節盛開。在中秋節除了嫦娥奔月外,您一定還會想到月亮上的兔子和砍了千萬年桂樹的吳剛老先生,除了這個從小耳熟能詳的故事外,您還知道古時候在科舉時代,桂花也是文人榮譽的象徵嗎。而在西方,月桂(Laurus nobilis Linn. ; Bay Laurel,Bay,Laurel,Sweet Bay)的樹枝則用來編成「桂冠」戴在頭上。

桂花古文引用廣 身受大眾喜愛 

《晉書》〈晉書•郤詵傳〉則用「蟾宮折桂」來做為進士及第的雅稱,故事為武帝於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如何?」詵對曰:「臣鑒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白話文即郤詵考上古時候的「高考」,晉武帝口試時問他:「你覺得自己行不行啊?」郤詵毫不臉紅地回大老闆說:「我就像月宮裡的一段桂枝,昆侖山上的一塊寶玉」。晉武帝聽了大笑,又因為月宮(蟾宮)前有吳剛老先生砍也砍不完的桂花樹,從此「蟾宮折桂」或稱「折桂」便成為科舉成名的代名詞,而郤詵後來也因此被推為男性的桂花神。

我們的酒仙李白也曾在寫給好有友崔司戶的詩中提到「欲折月中桂,持爲寒者薪。路傍已竊笑,天路將何因。垂恩儻丘山,報德有微身。」如果知道折故桂的意思,就應該可以體會李老先生心中的鬱悶了。

「桂」與「貴」同音,所以桂花又有榮華富貴的寓意,深受民眾的喜愛,我記得太太嫁到我家的時候除了有「帶路雞」隨行外,還帶了盆「桂花」,這應該是我岳父母對我們早生貴子、富貴榮華的期許與祝福吧!桂花早在悲情愛國詩人屈原的楚辭九歌中就提到「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操余弧兮反淪降,援北斗兮酌桂漿。撰余轡兮高駝翔,杳冥冥兮以東行。」即身上穿着青雲白霓裳,手引長箭射天狼星。收起九弧弓返車上,拿着北斗星勺飲桂漿 (其實應該是桂花酒)。牽起繮繩再次飛高馳翔,在冥冥的夜色中返回東方,這個意境就讓人覺得很爽快了。 但從這裡即知道古人即以桂花為釀(桂漿),清香而芬芳的桂花香,是讓人久久難以忘懷的(其實桂花釀的酒也很棒!)。

多元價值反映在文化、民生、醫療

關於桂花的用途,除供觀賞外,當然芳香精油可用於化妝品和食品調香;桂花的木材適用作雕刻,裝飾品和高級家具;其花,果,根也均可人藥。

桂花香味成分。圖片來源:王升陽。
桂花香味成分。圖片來源:王升陽。

金桂(桂花品系之一,花黃色,秋季開花)的香氣屬甜潤馥郁香韻,主要成分是α-紫羅蘭酮(α-ionone),β-紫羅蘭酮(β-ionone)及γ-癸內酯(γ-decalactone)等;銀桂(秋季開花,花色純白、黃白色)的香氣屬清幽淡雅香韻,屬上乘香氣,主要包括:芳樟醇(Linalool)和芳樟醇氧化物,α -紫羅蘭酮比金桂稍高;丹桂(花色橙红,花冠稍内扣;香味淡。)的香氣品質較金桂和銀桂差,因其中α-紫羅蘭酮和β-紫羅蘭酮的含量很低,雖有一般的桂花香氣,但甜香不夠。

桂花為中藥上已延用多年,【本草綱目】即記載桂花「辛,溫,無毒。」可以生津,辟臭,化痰,治風蟲牙痛:用桂花、百藥煎、 孩兒茶。作膏餅食。【本草匯言】也記載著桂花可以「散冷氣,消瘀血,止腸風血痢。凡患陰寒冷氣,瘕疝奔豚,腹內一切冷病,蒸熱布裹熨之。」。【陸川本草】則說明桂花可以「治痰飲喘咳」。而利用水蒸氣蒸餾所得之桂花露在【綱目拾遗】中也認為可「明目疏肝,止口臭」。現代的【中國醫藥大辭典】中亦認為桂花露可以「醒脾,開胃,理氣,宽胸,平肝、化痰。」

由上述可以瞭解到桂花的多元價值,無論是在文化上、歷史感情上到民生、醫藥保健功能上都是我們珍貴的資產。

【鯨彩一生】鯨生鯨逝:台灣的捕鯨歷史

$
0
0
作者:蔡政修

Now, from the South and West the Pequod was drawing nigh to Formosa and the Bashee Isles...

現在,俾桂德號要從西南方往福爾摩沙(台灣)和巴斯群島(菲律賓)的方向靠近...。

《白鯨記 Moby Dick》 梅爾維爾 H. Melville, 1851

先前初步介紹國外的捕鯨文化後(19世紀前20世紀的捕鯨文化),或許大家對於捕鯨的歷史背景已有些了解及概念。本篇將介紹台灣在捕鯨歷史中的角色,或是在這「大捕鯨時代」中撈了多少油水?台灣的原住民在台灣這塊島上已經至少有上千年的歷史,但可惜的是,我們現階段都還不知道當時在台灣島上的住民和鯨豚有怎麼樣的互動。

主要捕鯨場:恆春到台東沿岸

確切文獻紀錄中,在大正2年(西元1913年)日治時期的台灣開啟了商業捕鯨歷史,開始試著有系統的捕鯨到現在已經有百年的歷史。現在大家熟知的墾丁南灣(舊名為大坂埒)曾經試著要發展起捕鯨業,但當時還不是使用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所發展出最先進的設備,再加上捕獲成績不佳,讓主導的「台灣海陸產業株式會社」在短短一兩年內,就將台灣發展捕鯨業的想法擱置。

在大坂埒捕鯨的狀況。圖片來源:國家圖書館台灣記憶資料庫。
在大坂埒捕鯨的狀況。圖片來源:國家圖書館台灣記憶資料庫。

不到十年的時間,台灣總督府於大正9年(西元1920年,當時的總督為田健治郎)找了「東洋捕鯨株式會社」來重新測試在台灣發展捕鯨業的可能性。東洋捕鯨株式會社在台灣總督府的委託下,捕鯨第一年就有不錯成績,共捕獲34隻鯨魚,讓他們有信心能在台灣周圍海域發展出不錯的捕鯨產業。

為了要讓台灣的捕鯨業可以產出更大量的利潤,東洋捕鯨株式會社開始向工業化的捕鯨業領頭羊挪威購買捕鯨船,並聘請挪威捕鯨人員擔任捕鯨砲手及捕鯨船駕駛等職務。另一部分,也在大坂埒興建鯨魚的加工廠,才可以在捕到大型鯨魚後,用最短的時間完成所需作業。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台灣總督府或許是具永續經營概念,只允許兩艘捕鯨船去捕獵,以免鯨魚被濫捕;而主要的捕鯨場集中在近海的恆春到台東沿岸,並沒有發展出遠洋的捕鯨;而捕獲的大型鯨魚有鬚鯨科(Balaenopteridae)的大翅鯨(Megaptera novaengliae)、長鬚鯨(Balaenoptera physalus)和最大型的齒鯨:抹香鯨(Physeter catodon)等。

從1920年台灣重新挑戰捕鯨業開始,一路持續到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期(1942年)的這23年內,沒有確切的數字記錄在此時期捕獲了多少大型鯨魚,但由一些零碎的資料來看,數量應該是至少有5、600隻。另外以全球觀點來看,在同個時期間,全世界約獵捕了11萬隻的大型鯨魚,台灣雖然不是主要的捕鯨地點及強權,但也佔了當時全世界鯨魚捕獲量約1/200。

利潤龐大的海上農場

西元1945年,台灣經過政權的轉換,利潤龐大的海上農場:捕鯨業,並沒有在一開始就備受重視,而是到了二戰結束後不到十年的光陰(1950年代中期)台灣的捕鯨業才又正式站上舞台,當時祥德漁業行在台灣政府的支持下,和日本極洋捕鯨株式會社達成協議合作捕鯨。但台灣沒有適當的捕鯨知識和技術,因此由日本方面提供捕鯨船和技術人員,而台灣則建造碼頭邊的鯨魚加工廠。

當時台灣祥德漁業行的李輝煌和日本捕鯨人員藤岡宇志治重新勘查及評估在日治時期位於大坂埒的加工廠是否適合再次擔任鯨魚加工廠的基地後,認為大坂埒加工廠已不敷使用,而往更南邊的香蕉灣建造新的鯨魚加工廠。

在香蕉灣所捕獲的大翅鯨(Megaptera novaeangliae)。圖片來源:漁業推廣月刊93期「胡興華1994走入歷史的台灣捕鯨業」。
在香蕉灣所捕獲的大翅鯨(Megaptera novaeangliae)。圖片來源:漁業推廣月刊93期「胡興華1994走入歷史的台灣捕鯨業」。

有趣的是,在這樣的合作情況下,雙方達成的協議是:日本方面可以分得六成的獲利,而台灣是獲得四成的利潤。但是在這樣的合作前提下,由於台灣沒有積極的培訓捕鯨人才,導致捕鯨業依舊無法蓬勃發展;如胡興華在1994年《漁業推廣》(Fisheries Extension)的〈走入歷史的台灣捕鯨業〉中寫到,在台日雙方合作的合約裡指出台灣可以派五名船員,但只有三名船員上捕鯨船隨行。

這一階段的捕鯨狀況並沒有很理想,從1950年代中期到1960年代末期約15年的時間,雖然沒有確切的捕獲數量,但從零散不齊的紀錄看來,大概全部沒有超過1、200隻的大型鯨魚。

但就在捕鯨業沈寂幾年後,龐大的利益還是讓一些人嗅到了商機。

捕鯨業的獲利有多高?

從1977年在《中國水產月刊》(China Fisheries Monthly)中,陳從恭寫了一篇簡短的文章〈台灣新興的捕鯨業〉約可了解捕鯨業的獲利。銘泰水產公司於1976年,從日本買進一台設備完善的捕鯨船,並取名為海雁號(Sea Bird),文中提到1977年4月6日到5月19日共43天出海作業時間內,海雁號捕獲了48隻鯨魚(280公噸);而從1976年到1980年初,捕獲鯨魚數則為282隻。當時價位約可賣到新台幣900萬元!陳從恭也粗略估計這趟捕鯨所需要的成本(如油錢、船員伙食等消耗品)約是100萬,也就是說在這一個多月內的獲利可達7、800萬新台幣!也因為海雁號的獲利情況良好,其他的漁業或水產公司也陸陸續續的希望可以投入到捕鯨業。

台灣不是國際捕鯨委員會(IWC, 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的成員之一,但還是在一定的程度下盡量遵守國際捕鯨委員會的一些規範以避免一些國際壓力。如在1979年,台灣漁業局和相關的單位一起訂定一些捕鯨的規範,原本是以十艘捕鯨船為上限,但當條文到經濟部時由於擔心此數量太多,會引起一些國際間的糾紛或排擠等,故最後捕鯨船的數量修正為四艘。而除了海雁號外,另外開放的三艘捕鯨船為海華號、吉信號和朱豐號,這三艘捕鯨船真正出海工作的時間都不超過一年(1979到1980年間),但捕獲的成果相當可觀,分別有81、41和46隻大型鯨魚。

1981年台灣捕鯨劃下句點

在1970年代末期,重新開啟的台灣捕鯨業成果是豐碩的,但同時,對於鯨豚保育的觀念也漸漸深植人心。美國在台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1979年剛成立後,馬上來「關心」台灣的捕鯨業(美國在1972年通過《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案》(Marine Mammal Protection Act))。在美國強烈的「關心」下,台灣捕鯨業在1981年全面禁止而畫下句點。

有趣的是,和美國交涉的過程中,漁業局也指出台灣並非國際捕鯨委員會(IWC)的一員,對於國際間捕鯨狀況最新消息的掌握有困難性,也因為不是會員之一,沒有享有該協會的權利,也沒有任何義務需讓該協會所限制。雖如此,但大部份的情況下台灣還是遵守國際捕鯨委員會的相關規定。

美國在當時也提出,希望台灣立刻停止捕鯨,或是加入國際捕鯨委員會並依照委員會的配額捕鯨(1986年才全面禁止商業捕鯨)。也因此,台灣確實在1980年曾嘗試申請加入國際捕鯨委員會,但台灣「中華民國政府」的正式地位是被國際間存疑的,因此最後並沒有機會可以成為國際捕鯨委員會的一員。

了解台灣的捕鯨歷史,除了可以更加認識台灣與全球捕鯨文化的關連外,也可以洞悉當時局勢對台灣捕鯨業的影響。在現今全球鯨豚資源銳減下,我們應該仔細思考如何才能真正讓牠們的數量再度恢復以維繫海洋生態的平衡。

樹枝塗膠水 地中海「屠鳥」歪風年殺2500萬隻

$
0
0
本報2015年9月1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地中海地區非法捕殺野鳥的數量驚人,但相關的科學數據近期才公諸於眾,震驚了全歐保育界和愛鳥人士。

Mark Philpott
鳥網示意圖。圖片來源:Mark Philpott(CC BY-NC 2.0)

歐洲每年「屠殺」2500萬隻野鳥

根據英國衛報報導,最新研究顯示,每年可能有高達2500萬隻蒼頭燕雀、畫眉、知更鳥、鵪鶉以及其他鳥種,在進出歐陸時被非法射殺、陷阱捕捉或毒死。「部分曾經遍佈歐洲的鳥種數量減少甚至完全消失。」國際鳥盟執行長Patricia Zurita說。

最令人震驚的是,歐盟堅強的法律也起不了作用,獵人將其視若無物。許多地中海國家都明文禁止獵殺禽鳥,但2500萬隻死於非命的鳥兒,卻有近半數葬身在歐盟指令管制區。

研究作者Ann-Laure Brochet說,狩獵團體的遊說讓歐盟執法猶豫不決,加上以傳統文化為合理化藉口,堅實的法令也無法阻止非法獵捕鳥類的活動。

英國鳥類學家、保育人士Bill Oddie譴責狩獵團體和共犯官僚,抨擊政府與有關當局嚴重失職。

陷阱大觀園:樹枝塗膠水 鳥音放送

研究揭露獵殺的多種方法,包括射殺、網捕、用鳥鳴聲引誘至陷阱、在樹枝上塗膠水等。

舉例來說,埃及海岸沿線跨尼羅河三角洲ㄧ帶,設有綿延數英哩、2公尺高的細網,捕捉所有靠近的鳥類;馬爾他人用尼龍布覆滿樹林;賽普勒斯人在樹枝塗抹膠水黏住鳥類;義大利人獵殺所有會飛的動物;法國人則以金屬網捕捉小鳥。

「埃及70公里海岸線遍佈6~7英呎高的捕鵪鶉鳥網;賽普勒斯等國家甚至是以工業規模捕鳥。我們不知道埃及的鳥類處境,可確定的是並非少數國家如此。甚至局勢動盪的國家如敘利亞和利比亞,也在大規模捕鳥。」

Oddie指出,如此以陷阱捕鳥的規模遠大於20年前。

埃及、義大利列紅色警戒 候鳥不宜前往

研究顯示,義大利和埃及是候鳥處境最危險的國家,接著是敘利亞、黎巴嫩和賽普勒斯。在義大利。每年有近560萬隻鳥被殺害,超過150鳥種被大量獵捕。

地中海地區最危險的地方是賽普勒斯的法馬古斯塔,每年近70萬隻鳥被獵殺。英國德科利亞軍事基地一帶數十萬隻鳥成為獵捕目標,國防部已同意剷除非法栽種用於設陷阱的樹木和灌木。

蒼頭燕雀是地中海獵殺排行榜第一名,每年約290萬隻,緊接著是黑頭鶯(180萬)、鵪鶉(160萬)和歌鶇(120萬)。許多榜上有名的鳥種,包括歐斑鳩和歌鶇,數量已急遽減少,草原鷂和埃及禿鷲甚至已在歐洲紅色名錄,獵殺可能嚴重影響數量。

妥協下的歐盟野鳥保育策略

研究發表的同時,歐盟執委會正試著讓歐洲的鳥類與棲地指令更「現代化」。

這些指令是歐盟28會員國自然保護法律的基礎。許多保育團體認為,在政府、獵捕團體和開發商的壓力之下,官方判定這些大多數由英國官僚制定的法律是否符合需求的方式,根本是在削弱保育的力量,終究引起眾怒。

今年五月,超過100個主要自然保育團體向歐盟執委會陳情,警告英國鳥種和棲地將在這個世代內面臨最大威脅。超過50萬人(包括英國10萬人)要求執委會維持和落實歐盟的自然法令。

近期一份歐洲鳥類調查報告顯示,全歐盟有近五分之一的鳥類因棲地流失、氣候變遷、農業密集而有滅絕危機。

台灣石虎保育紀錄片獲國際肯定 棲地維護最重要

$
0
0
石虎保育回顧:關注我們身邊的台灣貓科動物
本報2015年9月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以石虎救傷收容、繁殖、野放為腳本的紀錄片《大地的孩子-小石虎返家之路》,4月榮獲休士頓影展中獲頒「自然和野生動物項目 Nature & Wildlife」最高榮譽白金獎。特生中心主任方國運表示,影片獲獎顯示國人石虎保育研究受到肯定,但現實上石虎保育路迢迢,片中兩隻小石虎野放後,命運各異,不代表成功。保護石虎原生棲地最重要,讓石虎在自己的土地安心定居。

《大地的孩子-小石虎返家之路》記錄台灣小石虎集利、集寶保育路,4月獲國際獎項肯定。(圖片來源:特生中心提供)

過去台灣海拔1000公尺以下所謂的「淺山」環境*,都有石虎出沒的紀錄,現在則只在苗栗、台中以及南投出現,其中研究人員調查認為只有苗栗、南投有族群分布,其餘皆為零星的個體。

「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就存在這麼稀有瀕危的動物。」方國運指出,石虎活動的範圍也是人類利用最頻繁的土地,石虎就生活在人類身邊,人為的開發、環境的改變,無可避免的衝擊石虎的棲息環境。

影片由特生中心委託視群傳播團隊製作,利用了兩年的時間、1600小時拍攝而成,剪輯成23分鐘的影片,從圈養的石虎小公和阿姓交配繁殖,到兩隻小石虎出生、訓練,以及野放的過程,探討石虎保育的困境與展望。

影片邀請金曲獎得主蕭賀碩小姐與知名作家劉克襄老師擔任國、台語配音,以家常的語言,讓觀眾關照身邊這個珍貴稀少的物種,喚醒保育的意識。

兩隻小石虎野放後,公石虎(集利)已經追蹤不到訊號了,有可能是因拓展領域而超出收訊範圍;母石虎(集寶)則因腳傷,只能帶回收容中心長期圈養,現在則到台北市立動物園。方國運表示,以野放做為補充野外族群數量的一種方法,實屬不易,從這兩隻小石虎的遭遇看來,野放並未成功。他說,最好是原地保育,也就是保護牠原來生長的環境,讓牠們在適合的棲地存活。

方國運表示,人類開發的慾望、或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放置獸鋏、使用滅鼠藥的行為,都直接或間接傷害到石虎。去(2014)年特生中生光是集集鎮,即收到兩例石虎路殺的通報。

而得獎的意義不但讓台灣的努力讓國際間看得見,更期待台灣社會關注石虎、棲地以及生態系的保育,石虎族群數量的減少,代表適合人居住的淺山環境出現警訊、不容忽視。

保育最後貓科 凝聚力量

為了保護這僅剩的貓科動物,這幾年國內無論民間和公部門都動起來,凝聚保育力量。由特生中心組成的「阿虎團隊」,不時派出石虎大使與小學生、各階層的民眾接觸,紮根性的教育宣導,加深石虎保育的印象。另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收容,讓集寶成為教育宣導大使。

林務局局長李桃生、北市立動物園園長金仕謙、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主任方國運與多位藝文創作者和阿虎保育大使共同揭幕。圖片來源:林務局

由民間網路號召,結合林務局經費補助,石虎創作特展「石虎森林」,去年從台北動物園、火炎山生態教育館以及集集鎮,一路往全台展示,透過專業、業餘創作,展現石虎的多元風貌,也使得石虎保育帶來契機與可能性。另外,國道高速公路局的補償措施──動物廊道,也證實當地石虎出沒頻繁,並且會利用廊道的設計。此外,今年藉由「國道.石虎.平安龜—保育與創作特展」,展示保育成果及呼籲民眾保育。

雖然民間要求劃設以石虎為保育標的的保護區呼聲不斷,新竹林區管理處也委託學者進行範圍調查,並提出涵蓋苗栗幾個鄉鎮,近31,000公頃的保護範圍,可說是繼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之後另一個不可能的任務,由於其中70%以上位於私人土地,引發當地民眾、民意代表激烈反彈,至今未能解套。

然而另一股在地力量則透過與產業的結合,以石虎為名的友善土地的農法默默萌芽紮根。無論是苗栗通霄苑裡或南投中寮集集,透過地方政府鼓勵,越來越多農民改以不使用農藥、化肥的農法,提供健康的農地讓石虎到田裡「打工」換宿。

南投:果園提供棲息環境

由特生中心及嘉義大學助理教授劉建男研究團隊組成的「阿虎團隊」,在台北動物保育教育基金會(石虎保育專戶)、台北市立動物園以及南投林管處經費支持下,進行野外調查研究、石虎收容醫療、雞舍通報、保育教育宣導以及推動友善石虎農作。

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育秀表示,去年與南投縣政府合作,在集集、中寮兩地各舉辦一場說明會,共有13位農民、14公頃農地加入友善石虎農作的行列。由於南投一帶農作多為果園型態,提供石虎棲息環境,研究人員即於火龍果園紀錄到石虎。

當地作物以梅子、火龍果、山蕉以及仙草為主,過去農民不熟習與外界溝通,作物多交給中盤,經濟效益有限。阿虎團隊則結合縣府、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協助農民改變農法,並協助銷售管道,期待這些友善環境、健康的作物,能得到消費者青睞。

苗栗:農田提供覓食環境

以在地產業保育石虎的行動持續在苗栗發酵。通霄鎮楓樹里巡守隊林義雄、徐金發、徐昌田以及李隆樺等4位股東,持續石虎田的耕種,而石虎米的發起人徐璟蓉夫婦幾年前返鄉,想在故鄉打拼美好的願景,而以樸門永續設計理念成立「烘爐崎親子生態園」,自己耕種,一期作種水稻,冬季則嘗試種植小麥;他們將營收的3~10%不等,成立石虎保育基金。

台灣哺乳動物學會石虎保育專戶由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研究人員執行以及管理。石虎研究學者陳美汀說,石虎保育基金的目標是推動社區保育永續家園,目前優先協助養雞戶減少因石虎捕食造成的損失,因為農民為了保護自己的雞不受攻擊,有可能會放置毒餌、獸鋏等,造成石虎或其他野生動物的間接傷害,因此,推動石虎田復育石虎之際,也須解決養雞戶的困擾。

當農戶通報雞舍被野生動物攻擊時,就從石虎米的保育基金以及苗栗自然生態學會的保育基金提撥經費補償農民損失,降低石虎可能的傷害,同時建議農民與研究人員合作,架設自動照相機監測,並進而提供改善方案。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SWAN)也在當地承租5分地,以石虎米保育為目地的耕作的田擴增約2公頃。

新竹林區管理處則透過一部分社區經費挹注農事體驗及環境教育活動經費。

石虎就在我們生活的周遭

目前透過慈心基金會輔導,有14位農友提出申請「綠色保育標章」申請,面積達12.7公頃,已有2位農友通過審核取得綠色保育標章。這些產品可於每週六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的「田裡有腳印市集」買得到。

這些努力由民眾去年在高速公路涵洞邊,拍攝到石虎優雅身影,並以「最後的台灣石虎」參加國家地理頻道2015年攝影大賽,印證石虎就在我們身邊的道理,而我們的行為決定了石虎的未來。

《大地的孩子-小石虎返家之路》線上看
精華版 國語版 台語版 客語版 英語版 日語版
註1.依據記者訪談的結果,有關淺山的概念,最早由立委邱文彥提出,但國內尚未對此用詞提出定義,野保法也未有相關用詞。林務局保育組界定為800公尺以下,最近有學者提出1500公尺以下。

註2.「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自去年4月預告至今,因漁會、經濟部工業局、能源局、交通部港務局、台電公司及民眾意見繁雜,至今未能公告。
依據林務局資料,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屬於複合型生態系,包含了海洋與河口生態系;範圍北起苗栗縣龍鳳港,南至嘉義縣外傘頂洲燈塔,西邊界線依中華白海豚之活動範圍分4區,分別訂為距海岸線1至3浬線;東邊界線為依海岸線外推50公尺、並包括主要河口,範圍涵括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總面積76,300公頃。

寶貝水雉 官田菱農力行綠保農法

$
0
0
作者:廖靜蕙(本報特約記者)

熱帶南部的6月天,烈日逼著人躲在陰涼處,不肯多親炙一分;一期稻作收割後剛淹滿水的菱角田裡,幾位阿姨不畏烈日,全身密包下田割草。這裡是台南官田的水菱農場,強調不施放除草劑的綠保農法,並以聘請熟悉菱角田的專家割草替代。

菱角苗剛種下等著成長,因此必須除掉再生稻。
菱角苗剛種下,等著成長,因此必須除掉再生稻。

這時所說的草,其實是再生稻。收割後農田留下的稻樁還有生命力,淹滿水後,有如邀請它們成長。只是目前農民期待的是菱角趕緊成長,若讓再生稻長高,將阻礙菱角苗橫向成長的機會,割草能清出水域,讓菱角快快成長。

7月正值水雉繁殖季,成鳥認真地為尋偶繁殖育雛打點著。依據去(2014)台南市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統計,全台近900隻水雉,其中將近800隻繁殖棲地集中在官田;水雉族群得以維繫的關鍵,在於農民不辭勞苦種植菱角田。

雖然不用化學資材的田地,庇護著生物多樣性,但靠路邊的田地即使無毒耕種,仍不見水雉繁殖育雛的蹤影。繁殖育雛是多隱密的事啊!水菱農場場主,同時是友善大地社會企業執行長楊從貴就注意到,依傍著車來車往道路的菱角田,很難找到水雉築巢育雛的跡象,顯然不是水雉選擇繁殖優地的優選。

水雉榮登市鳥 命運未改

去(2014)年底由台南市民欽點水雉為台南市鳥,或許是優美的形象符合府城氣質,得以打敗草鴞、黑琵奪魁。但是新科市鳥的命運並沒有因此改寫,冬季一期作期間對水雉,就和冬羽一樣黯淡。

寒冷、氣候條件嚴苛的冬季,水雉成群在水田覓食,但是卻不知道農民為了減輕人力負擔,改以稻穀直播;摻毒的穀子,讓牠們還有彩鷸等啄食穀種的鳥種遭殃。

少了水雉、彩鷸為首的水鳥,水田多麼黯淡、寂寞!(攝影:翁榮炫)
少了水雉、彩鷸為首的水鳥,水田多麼黯淡、寂寞!攝影:翁榮炫

「其實水雉的繁殖成功率並不低,在鳥類當中屬於中上水準,只要有適當的棲地,就有可能增加族群數量。」中華鳥會代理秘書長陳德治指出,但是農法的選擇以及棲地的維護,左右了水雉保育的成敗。

層出不窮的中毒事件,不斷挫敗保育成效。少數農民於菱角收成後,不翻耕而改採稻種直播,又為了防鼠害、鳥害而以「加保扶」泡稻穀;播到土裡透過揮發後的加保扶很難舉證,也就無從處罰。而換上冬羽後的水雉,農民認不出來,使用「托福松」讓鳥兒成群死亡。

對此,台南市政府農業局採取從源頭進行勸導,基於保護市鳥以及野鳥,要求農藥商登錄農藥流向,並且到直播田衛星定位;農民若要拌毒直播,揮發期7天中,必須趕鳥;也舉辦講習,勸導農民寧可多播種給鳥吃,也不要使用農藥。

此外,種菱角採收與「剝仁」勞力需求高,特別是採收時,因以農地耕種,大多採跪姿,相當辛苦。隨著農業人才凋零,面臨廢耕、轉作,甚至變賣的困境,菱角田不斷減少,意味著水雉可供繁殖的棲地也降低了。

種菱角採收與「剝仁」勞力需求高,特別是採收時,因以農地耕種,大多採跪姿,相當辛苦。
種菱角採收與「剝仁」勞力需求高,特別是採收時,因以農地耕種,大多採跪姿,相當辛苦。

目前台南菱角田種植面積約400公頃,其中16公頃為林務局綠色保育標章認證田,43公頃為接受林務局度冬插秧補助的田地,而台南市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有15公頃。根據研究人員推算,要維持水雉族群不墜,二期作至少維持300公頃、70%覆蓋率,是族群維繫的關鍵。

為水田生態系撐開保護傘

「水雉是濕地的保護傘物種,幫民眾守護著農田濕地的環境與健康,對水雉友善的無毒耕作,不但能使生物多樣性有所保障,更是維繫人類生活品質的要件。」去年9月進入園區任職的李文珍,為了保育水雉,一路跟著摸索農法,得出保育水雉及水田生態系的不二法門,就是了解農業以及農村生活,和農民站在一起。

由水雉園區與友善大地社會企業共同提出的「陪伴官田濕地、綠色保育永續」專案,於今年6月啟動,不但幫農民賣產品,還將原本回饋給園區的利潤,全數回饋給農民。這些回饋金70%依照農地友善程度給予「友善耕作回饋金」,10%是新人加入的鼓勵金,剩餘的20%作為農民家戶的急難救助金。

李文珍說,要保育水雉就必須協助友善土地種植的農民,將他們的產品引薦給消費者,並將利潤回到農民身上。他期待透過爭取更多消費者支持,擴大友善耕種的面積,邀請更多農民投入綠保耕種。

無論是水雉保育或水雉園區,對李文珍別有意義。他的先生翁榮炫正是前水雉園區主任,長期關注水雉保育,過去幾年甚至不惜冬日夜宿田區趕鳥遠離毒害,不幸於去(2014)年7月17日驟然逝世,此時正是水雉換上繁殖羽的季節,繽紛絢爛的羽毛,彷彿為他的人生下註腳。

李文珍具備環境教育學位,不忍其夫努力的志業停歇,毅然承擔這項任務,繼續守護水雉及官田農田生物多樣性,展開這一段不凡的保育路。

支持綠色保育世代永續

這項努力獲得農民支持。「一期稻作農民以直播穀種而毒鳥,其實農民看到鳥死也很不忍心,因此最好鼓勵農民盡量以插秧來保護鳥類。」西庄里里長伯陳水榮是綠保農民,他說,水稻有用藥和沒用藥差很多,煮米的過程就可以聞到芋頭香,吃的時候更是香甜。

西庄里里長伯陳水榮說,其實農民看到鳥死也很不忍心,因此最好鼓勵農民盡量以插秧來保護鳥類。
里長伯陳水榮說,其實農民看到鳥死也很不忍心,因此最好鼓勵農民盡量以插秧來保護鳥類。

水榮伯期待消費者支持這項專案,擴大綠保生產面積,這樣才能讓更多農民加入。

持續綠保農法耕種的陳錦說,今年他的媳婦幫忙農田綁黑色防鳥繩,途中停下來問他,「媽媽,為何我們家的農田青蛙叫聲這麼多,隔壁慣行農法田卻悄然無聲?」顯示了有沒有用藥的差別。最近水稻收割,白鷺鷥緊隨收割機之後吃蟲,因為稻田不用藥,白鷺鷥似乎吃得很安心。

他的先生去年在台大住院時,看到很多住院病人都是飲食出了問題,滿身病痛,看在眼中,更感受到耕種責任重大。對陳錦來說,持續以綠保農法好好耕種,是年輕一代知道這是一條值得追尋之路,並且願意投入友善土地的耕種行列。

「水雉是台南市市鳥,市鳥的保存也是市府資產的保存。」台南市副市長顏純左說,要有健康的身體及社會,就是從友善環境的生產開始。他支持綠保農法與專案的推動,認為不但保護市鳥,更能達成永續農業的終極願景。


風倒樹怎善後? 台中市政府應該這麼做

$
0
0
作者:張豐年(醫師,台灣生態學會顧問)

日前風力特強之蘇迪勒颱風來襲,造成不少植栽折損甚或倒伏。但根據民間團體長期來之觀察,此次之受損事實上比原先預期低,何以能如此?追根究底,事實上應與近兩三年來在護樹團體大聲疾呼下,台中市府被迫不得不修法提升樹保,讓植栽相對健壯一點有關,絕非僥倖。

不過災後林佳龍市長在與里長座談時,里長們卻一面倒地怪罪風損之如此嚴重,與護樹團體長期來反對修剪有關,並質疑颱風來襲時,護樹團體何在?據謂林市長經不起里長之圍攻,在未釐清災損原因下即同意藉由修剪降低樹幅以減少日後之風損,並有意進一步擬出全面移除高度超過8米行道樹之大計劃。可預期該些作法除耗資無數外,更可能造成整體生態環境之大浩劫,無由忽視。

問題已迫在眉梢,亟待民間反制。筆者已觀察到西屯區玉門路、福科路交會口之行道樹已遭砍頭,中市府會綠園道剪成棉花糖之修法,除製造二度傷害外,日後再生之枝條勢必過密,除風阻大增外,裡邊亦不透風易滋生病蟲害。至於眾所矚目之大容街垂榕綠色隧道,當地里長透過議員要求建設局來高空修剪,幸好風聲走漏,原先安排8月24日之會勘已被擋掉。

行道樹是防風戰士

只要用心觀察,當可知行道樹立於建物周邊,可與之發揮互保之作用。一旦強風迎面來襲,狂飆之廣告招牌若無行道樹擋住,破窗之後果難以承受。早在民國60年代,有一次強颱來襲,筆者恰在台北榮總外科急診值班,即見一腹破腸外流之傷者至院已無生命跡象。探究原因,乃因前無樹木阻擋,落地窗被吹落之廣告招牌擊破,而傷者剛好站在該處想防制,無奈因而受害。

行道樹是街頭第一防風戰士,非危險製造者。圖片來源:台灣生態學會

反之,若強風從建物背後來襲,行道樹則被保護住,不致遭殃。事實上行道樹就如前線戰士力擋敵人砲火般,萬一不撐,才會折損或捐軀。若出現此情況,亟待主事者設法好好加以養護,助其早日重新站起,斷不能認為此時它已礙手礙腳,反從背後補一槍,讓其倒地不起。

退一步言,設若有折損,亦不應般誇大其危害。事實上筆者屢趁大風雨時外出勘查,因而有機會親自見證到倒伏折損過程,才知道該時會出現「降落傘效應」。即枝幹受扯漸次出現裂痕(非瞬間即折斷),且以折損點為中心漸次向下擺動,此時較末稍之樹冠因受風之關係出現落傘降效應,除可降低斷枝落速外,更先由該柔軟之樹冠碰撞地面或他物(若是斷端則傷害不免大增),有時且在半空中即被卡住,如此可大副降低下墜過程造成之傷害。常見落枝或倒樹壓住轎車,但僅車殼壓陷,其餘無大損,作了最佳見證。

行道樹折倒傷害通常不太大。圖片來源:台灣生態學會

上述之巧妙機制無異於大自然之智慧。若各方能認知此簡單之道理,即不至於誇大其危害,硬要剪樹出氣。

誰才是肇禍者?

植栽亦如同自然界之林木,有智慧有機制(斷非人類所能完全瞭解、取代)在同一株之枝葉間、植栽群體間或植栽與建物間發揮自保或集體護衛之功能。植栽之所以經不起颱風考驗,有內在及外在因素,內在因素主出在材質與力學結構之不佳,換言之是否有病害衰弱或結構上之弱點,而外在因素主出在風力是否太強及地形地勢是否不利。

事實上不管內在抑或外在之因素幾皆是養護不當或週邊建設不利之人為後遺症,而非植栽自身之過失。緣於該些外在因素通常難以改變,且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已凌駕內在因素,建議使力之對象主該擺在如何提升植栽自身之抗風力,換言之從管理者下手,改變病害衰弱之體質或立地環境,以面對強風及不利地形地勢之嚴酷考驗。

樹木與周邊建物可發揮集體護衛之功能,固然該功能在颱風來襲時不免會依風力之大小相對受損,但若原先樹勢不錯,受損當極為有限,且恢復極快。如強颱來襲時,若樹勢強壯者,落葉固多,但通常兩三週內樹葉即再度長回。設若落葉仍擋不住,此時即可能代以棄枝保幹。依次棄小保大,樹木乃得以立於不敗之地,務請認知此是大自然之運作法則,更是一種本能之智慧。

台中市東興公園內,高大垂榕發揮集體護衛功能,幾皆無損。圖片來源:台灣生態學會

可悲的是,絕大部分之管理者不懂上述道理,反誇大落枝之危險性,而動刀亂剪。設若有人質疑其必要性,則藉口萬一出問題,承擔不起國家賠償法之適用。此似是而非之說法事實上經不起考驗。理由在於,颱風來襲時絕大部分人躲於家中,縱使折枝,危及安全之機率極低,且除非是明顯養護之過,何能究責?設若大幅修剪導致樹勢衰弱,而遺留腐朽殘樁,縱使在無風雨之天亦可能隨時掉落,形同不定時炸彈,危險性更大。設若真發生,只要用心檢視現場,管理者實無從卸責。不管從傷害或理賠受罰機率而言,若能精算,大幅人為修剪無疑較颱風之天剪為大,能不慎乎?

地形地勢造成的風險

若某一街道諸植栽之健康狀態不錯,但在颱風來襲時卻在某一定點反覆出現折損或倒伏,則建議務必回頭釐清是否與地形地勢,如周邊建物高度落差造成風隙、風巷、風切之問題有關,因地制宜加以克服,切忌不分青紅皂白地修剪,讓問題更加不可收拾。大容街之垂榕綠色隧道作了最佳見證。

在植栽剛經颱風洗禮而苟延殘喘之這一時段,亟待碩果僅存之枝葉早日發揮光合作用,再度重新站起。若災後再度圖以全面修剪降低樹幅解決,就不免如於傷口灑鹽巴地衰弱樹勢,且讓風隙破損更為增大。慎防颱風再度來襲時由外往內出現骨牌效應,讓無辜者遭殃,該挺身出面擋者更加不可收拾。

歷經此次強颱若幸未受損,表示樹勢尚可經得起考驗,且樹葉不免掉落一大堆,受風面、風阻大減,何需擔心在下一波颱風來襲時會不保,而急著再度修剪?

台中市大容街綠色隧道,經過颱風折騰樹冠以稀疏,何須再修剪?圖片來源:台灣生態學會

事實上民間團體並不反對修剪,而是反對公部門老是不得要領且大規模治標不治本之濫剪。災後針對已折損、將斷未斷、掛在樹梢、其他顯然危險枝條或倒伏經扶正者,民間團體還是同意適度加以修剪。

對台中市政府之建議:

  1. 值此關鍵時刻,請林佳龍市長懸崖勒馬,不要輕信里長之言而誤判情勢,致黑箱作業走入歧途,當歷史罪人。
  2. 台中市之行道樹高度超過8米者到處都是,為免破壞生態環境,耗資無數,無處可去、製造樹木墳場及更多之死亡,切忌全面移植改種。亦建議參考其他縣市之作法,看有無採大規模移植之先例。
  3. 就防災損之整體策略而言,宜先舉辦公聽會或聽證會,讓各方參與辯論(涵蓋學者專家、民間團體、里長、在地居民),俟獲致決論或共識後再進一步行動。
  4. 就各案而言,務必先釐清造成當地風損之真正原因,並擬出各種可能之因應方案,分析利弊得失,待當地里長、民代、居民與民間團體獲致共識後,再選擇適當時機付諸行動,切忌被少數人把持、切忌吃緊弄破碗。
  5. 大容街之垂榕綠色隧道固是中市之光,但得來之過程卻備極艱辛,建議趁機樹立一民間參與之典範,讓立場不同者得有機會共同檢視問題,之後讓各鄉鎮、各縣市來師法。
  6. 回頭全面探討植栽病害衰弱經不起颱風考驗之原因,從樹種選擇、樹穴之營造、苗木移植、固定、修剪等等維護管理有無合乎規定追究起,必要時回頭懲處相關人員。
  7. 為免停於行道樹下之轎車遭殃,建議颱風來襲時開放校園操場等公共空間,讓該些車子有落腳處,不至於被撞損。

對民間團體之建議:

  1. 自我提升,現勘大容街之垂榕,正視易被忽略之一環,即地形地勢、周遭建物高度落差引致之風隙、風巷、風切問題。
  2. 遊說較有環保意識之民意代表出面,必要時亦可拉攏反對黨者。
  3. 設法儘速從媒體曝光,強調不能里長說的就算,該由多數人共同決定。
  4. 私底下先釐清里長在社區公園之維護管理扮演何角色?是否亦有利益分享之問題?
  5. 提醒為政者不要被少數人之大叫聲誤導,該設法讓沈默之大多數挺身發聲。通常路邊一二樓之商家或住戶基於自身安全考量(無限上綱自然折損帶來之傷害)會要求大幅修剪,但整棟大樓較高層之絕大多數住戶卻基於整體環境之考量(景觀、降低熱島效應、淨化空氣、減低噪音、防止火災蔓延)而無法苟同,惟通常默不吭聲。
  6. 網路上號召民眾,特別是有環境意識之年輕人出面。

台中市大容東西街水上垂榕綠色隧道的維護建議

冬夏季西北風吹襲

侵襲台灣地區颱風之走向以西北颱為主,而冬季之季風以整大環境而言是為東北,但在中部地區實際上所呈現的卻是西北,因此在中市轄區內不管是夏或冬季某一定點之主受風向通常是一致,此可從觀察不管單一或叢生之樹其西北側之枝葉通常有折斷跡象且較為稀疏得證。由於逆時針旋轉之颱風在前進過程之後段亦可能出現逆轉之風向(俗稱迴南),因此東南側亦可能會遭殃,不過一般說來程度遠低於前者(西北側),下述大容東西街垂榕綠隧道之風損就是最典型之例。

歷來西北颱造成之風切折損主出現在大墩20街至大隆路段,計有3處,造成之原因依次為:

  1. 藝術傳家堡社區警衛室高度較周邊住戶為低,強風由此缺口灌入;
  2. 高聳之富王及富鼎大樓驅使強風經由相對較矮藝術傳家堡社區之南側而灌入;
  3. 高聳之翠安濃大樓驅使強風經由北側之矮房頂而灌入。

風巷引致折損主出現在下游周邊建物相對更高(10幾至20樓)之路段,即大墩18街至文心路一段,計有2處:

  1. 大恩街、大墩18街交會口,因為北及西向之強風可經由該2街巷長驅直入,西南側植栽首當其衝,出現折損骨牌效應;
  2. 大墩16街及大容東街10巷與大容溝之交會口,是歷來最為嚴重,因該綠色隧道從北至此處轉往西南,而該二會口處東南側之建物高度遠低於上游,在地勢突轉、建物高度嚴重落差、且有街道巷口風隙之加持下,強風不免於該處激盪翻滾,災害當最為嚴重。
兩側高聳之建物故能提供垂榕保護,也造成風巷至其折損。圖片來源:台灣生態學會

樹木與建物集體護衛

每次颱風來襲,整綠色隧道不同段受損程度之差異不大,事實上該些垂榕歷經30餘年之風霜考驗,早與周邊之建物融為一體。上游主風切段,因建物高度相對較低,植栽之高度約4-5樓。在下游風巷段建物動輒高達10-20樓,因此植栽之高度(必須上長搶日照)可高達6-7樓。雖植栽高度有落差,惟不管在何段(少數會招致風隙、風切、風巷處除外),因樹木與建物能發揮集體護衛之故,每屆颱風來襲時折損之量有限且差異不大。

該街綠色隧道之高度已達極限,無需擔憂還會繼續上升:或許大家不免會質疑,近20年來,該整路段垂榕之頂端皆未曾修剪過,何以高度能保持一定,而不繼續往上竄?事實上該歸功於:(1) 該處之垂榕不僅根部、連地上部之伸展都受地形地勢之限,能生長之空間有限。(2) 每屆颱風來襲時多少不免之折損。在上述二機制互為牽扯下,無需過度之人為干擾,終讓生長高度達至平衡,此讓吾人最感欣慰。似此每年必到颱風帶來之折損可謂無異於天剪,無需耗費,亦無從違逆,各方何樂而不接受?

預防性修剪反而增加風隙

目前各方(特別是里長)強調颱風季節前之預防性修剪是否必要事實上大有可議。個人認為僅需針對有礙車行人行、枯病、下垂、危險、少數過密枝修剪,再來就讓颱風來天剪。颱風過後,再加以驗收即可。目前不得要領之預防性修剪,不僅擴大風隙,又破壞集體護衛機制,反常產生骨牌效應,讓折損變本加厲,事後又需大費周章整頓一番,何需如此自找麻煩?

事實上,中市不管藍綠當權,過往有哪一年颱風季節前沒有修剪?但剪完後,有哪處就沒有災損?還不是要倒照樣倒,要折照樣折,且常變本加厲。只要公部門願意有計畫地追蹤調查,事實是否如筆者所言,是否該改變策略,不難獲得結論。

該處過往大幅剃頭式修剪之慘痛經驗如下:在民國80年代,該綠色隧道之下上游先後被硬施剃頭式之強剪,受此影響而腐朽衰弱者者先後共倒伏9株。85年經抗議後該處就不再強剪,僅修剪道路中線外側,迄今僅倒伏2株,包括此次強颱。不同修剪方式之結果差異如此之大,有無必要大幅修剪,答案自明。

若如里長所求而修剪減低樹幅,高度從原先之4-7樓,降為3樓,務需事先慎重考量如下:枝葉恐僅剩下一點點,整體之環境功能是否會大幅降低?出現之風隙是否會大增?風巷、風切之骨牌效應是否會擴大?住家窗戶受狂飆廣告招牌擊破之機率是否大增?另所謂之高空修剪是否真如此容易操作,修剪時中間之枝條不免落入溝中,如何防止?額外耗費又多高?承受得起?真有經濟效益?

若為降低樹幅,樹冠勢必剪得稀稀疏疏,在強烈日照之下,如下一些問題極可能發生,務請先注意如下:該河段上共築有三處休閒廣場,老年人習於在該處聚會聊天,而擺地攤、打拳者亦極多,該些活動難不會受影響?在日光可透照之下,兩側護岸不免長上雜草雜木,屆時處理起來難不會更麻煩?大容溝之水質並不乾淨,平常即隨時可聞到異味,設若接受日照,意想不到之化學反應難不會加速發生,而加重異味?

另針對擬議中之移植,該處之垂榕幾乎每株皆高於8公尺,市政府有足夠之財力全面移植?有足夠之空間容納?且移植後幾可預告全面死亡,有必要如此勞民傷財?

環署擬禁保麗龍杯 業者提自主回收爭續用

$
0
0
本報2015年9月2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台灣人愛喝手搖外帶飲料,據統計,連鎖飲料店每年使用兩億個保麗龍杯,但使用保麗龍有健康疑慮與垃圾回收雙重問題,台南市已於2012年率先全面禁用,其他縣市及環保署也有意跟進。保麗龍杯業者生存受到考驗,急於對外澄清。

業者表示,大眾對保麗龍誤解多,實際上保麗龍易回收,比紙杯更環保,將爭取廠商自主回收,換繼續使用保麗龍飲料杯。環保團體稱,希望能減少所有一次性餐具的使用,至於保麗龍杯是否真的比較好,須更進一步討論。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吳盛忠表示,已諮詢相關團體意見,將辦公聽會聽取各方意見,擬於12月底決定管制政策。

複合材質杯與保麗龍杯。左起 (1)PP+外層套PE發泡 (2)PP發泡 (3)外層紙杯,內層PE發泡 (4)外層紙杯,中層微膠囊發泡球,內層PE膜 (5)保麗龍杯
複合材質杯與保麗龍杯。左起 (1)PP+外層套PE發泡 (2)PP發泡 (3)外層紙杯,內層PE發泡 (4)外層紙杯,中層微膠囊發泡球,內層PE膜 (5)保麗龍杯

沒有保麗龍杯之後  只會更糟?

南部氣候炎熱,自從台南市實施禁用保麗龍杯以來,因紙杯、PP塑膠杯保冷能力不足,市面上陸續出現各式替代材質。例如外層紙漿,內層PE發泡的複合材料杯,或是杯體PP,外層套上PE發泡膜的杯子。複合式材質在回收上相當不易,引發另一番議論。

國內唯一的食品級保麗龍EPS原料商樺正實業公司總經理郭千暉質疑,禁用保麗龍杯之後,複合式材質的杯子、紙杯或PP等其他材料將取而代之,這些是否會更好?

郭千暉進一步說明,紙杯回收過程中,須經「散漿」分離出紙、去除鋁箔或PE薄膜;脫墨去除紙張油墨時,也需使用界面活性劑,這些過程中會產生廢水。

中華民國保麗龍回收再利用協會秘書長陳雪莉表示,很多人誤以為保麗龍不能回收,其實保麗龍回收不須清洗、漂白、或添加化學藥品,直接加熱押出成粒,就可再利用作為其他PS塑膠製品。而保麗龍即便送焚化爐燃燒也不會排放毒性物。

郭千暉表示,過往民眾對保麗龍觀感不佳,但相對於紙杯普遍應用,是否應給保麗龍更公平的待遇。

回收誘因不足  難解保麗龍亂丟問題

環團指出保麗龍萬年不壞,易碎解成小碎屑,成為海灘垃圾後,容易進到海洋危害海洋生物,甚至進入人類食物鏈。根據荒野保護協會2014年的調查,保麗龍碎片是全國海洋廢棄物第二名,在台中、雲林、嘉義、高雄更是高居首位,主因是這些地方的漁業與水產養殖業使用不少保麗龍製品,如蚵棚等。

攝影:晁瑞光
中南部海岸常見養殖業使用的保麗龍,碎裂成小片,遍布海灘難以清理。攝影:晁瑞光

郭千暉解釋,蚵棚所用的是工業級EPS保麗龍,顆粒較粗,密度低,容易碎裂。而保麗龍杯使用食品級EPS,硬度較高,相對不易粉碎,實際佔海邊廢棄物的比例不高。保麗龍杯業者禹尚公司張明華表明,廠商願跟環團合作,推動更好的政策。

郭千暉、陳雪莉和張明華等業者共同提出自辦回收作業,將以每公斤8~10元的價格向資源回收場收購保麗龍,並以媒體宣傳回收、放置回收桶等多管齊下的方式,提升保麗龍杯回收率,預計可從目前的2成增至6成。

對此,看守台灣協會謝和霖執行長認為,廠商的方案誘因不夠,無法解決消費者亂丟的問題。台南社大環境小組研究員晁瑞光則認為,從源頭禁止是最好的方法,應持續對政府與業者施壓,直到保麗龍完全禁用。

禁令僅針對保麗龍杯  包材、免洗餐具等未列管制

六月底台南海岸實況。圖片提供:晁瑞光。
禁了保麗龍杯能就換回乾淨海岸嗎?圖為6月底台南海岸實況,除了漁業保麗龍塊,還有各類保特瓶、塑膠杯等一次性容器。圖片提供:晁瑞光。

政府雖推行自備保溫杯與自帶飲料杯折價優惠,但使用一次性容器的狀況仍佔多數。雖然這波行動指向保麗龍杯,但防震防撞用的保麗龍包裝材、攤販與小吃攤用的免洗餐具、食物包裝用的托盤等都未列入管制。

吳盛忠表示,這些產品不是不能禁,但禁了之後,還是會有替代品,替代品會不會更環保、禁了後能否解決保麗龍海廢問題?值得再思考。最終仍需從民眾回收跟源頭減量著手,才能解決問題。至於保麗龍杯到底該禁用、限制、或加強回收,將會再召開公聽會,聽取大眾意見。

大峽谷重金屬超標 環團指向排汙火力電廠

$
0
0
本報2015年9月2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著名的風景名勝大峽谷,竟充斥高濃度的汞汙染?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調查發現,在科羅拉多河大峽谷流域,食物鏈中的汞和硒濃度幾乎都超過魚類、野生動物,甚至人類的安全上限。環團認為附近的燃煤電廠是可能的來源,但當局表示目前還無法下定論。

Alan English CPA
美國大峽谷。圖片來源:Alan English CPA(CC BY-NC 2.0)

隨河流旅行 汞汙染進入大峽谷

身為全美地處最偏遠的河流之一,科羅拉多河也未能倖免於有毒化學物質的汙染。三年前,該處的鮑威爾湖(Lake Powell)發生魚體內汞含量超標事件,有關當局緊急發佈鱸魚食用警告。

當地媒體《亞利桑那太陽日報》(The Arizona Daily Sun)報導,近期有研究顯示,除汞外,鮑威爾湖還發現了高濃度的硒,兩者隨著河流經過格倫峽谷大壩,進入大峽谷下游地區,遍布於藻類、蟲、魚等生物體內。

USGS指出,可能的來源包括天然形成的硒沈澱,以及地球另一邊空氣污染中的汞。

毒素抽檢 鱒魚含量未達臨界值

根據格倫峽谷大壩下游250英哩處六個地點蒐集的資料,研究人員發現小魚、無脊椎生物和魚體內的硒濃度,已超過魚類以及以魚為食的野生動物的食用安全量上限。

調查也發現,許多魚類體內的汞濃度超過了人體的食用安全量上限。USGS表示,暴露於高濃度的汞和硒,和水生及陸地生物的繁殖成功率、成長率以及生存率降低有關。

好消息是,根據USGS的研究結果,釣魚者最常吃的虹鱒魚,體內汞含量尚在美國環保署設定的安全範圍內。

目前研究地點捕獲的魚尚未有任何食用警告。研究作者之一、大峽谷監控研究中心的USGS研究人員Ted Kennedy說,這是第一個檢視大峽谷污染程度和範圍的研究。研究以鱒魚為主要對象,因為人們最常吃鱒魚,也涵蓋了另外五種魚類,包括瀕危斑點鯪魚、鯉魚和亞利桑那州特別受關注的偏翼亞口魚。

生態系特殊 未出現生物累積

研究發現,體型較大的虹鱒魚體內汞含量並沒有比小鱒魚高,甚至具有相同的含量,並不符合生物放大作用,也就是化學物質濃度隨著食物鏈越往上越高的現象。Kennedy認為,這是大峽谷生態系的特性所致。

在科羅拉多河格倫峽谷大壩下游,魚類的昆蟲食物來源很有限,主要與河水溫度和流域有關。小魚只要吃昆蟲就足以維生,但是沒有足夠的無脊椎動物可以滿足大魚的需求,大魚只能吃其他熱量較低的有機物質,如藻類。

不過,鱒魚的主食––蚋,也是汞污染的主要來源,因為蚋所食用的藻類含有高含量的生物可利用汞。「我們認為鮑威爾湖的藻類吸收了汞,讓汞進入大峽谷。」Kennedy說。

許多研究指出,適當濃度時,硒可以保護動物免於汞的毒害。Kennedy說,這份研究支持了此論點:「如果兩種物質含量都很高,總體毒害將低於只有其中一種存在。」

環團:汞汙染疑來自燃煤電廠

USGS研究指出,硒來自科羅拉多河上游盆地富含硒的灌溉土壤,而大部分大峽谷生態系的汞來自大氣,因此難以追蹤來源。

根據美環保署資料,人工、小規模淘金和煤的燃燒是人為汞排放的最主要來源。環團認為,納瓦霍發電站和其他鮑威爾湖附近的燃煤電廠是湖中汞沈積的主因。

根據國家公園保育協會的資料,燃煤電廠每年排放420磅的汞。USGS的研究也認為燃煤電廠的確是可能的來源,但也強調不是唯一。

國家大氣沈積計畫協調人David Gay表示,很難下結論鮑威爾湖和科羅拉多河盆地的汞污染是來自某特定來源,因為這些汞被排放後,會停留在空中長達六個月,足以漂流到數百甚至數千英哩之外。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巴黎氣候峰會在即 聯合國坦言缺資金舉辦

$
0
0
本報2015年9月2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眼看國際社會即將在今年底的巴黎氣候峰會簽署歷史性減碳協議,聯合國卻說專案資金不夠了,更呼籲各國金援,讓會議可以繼續辦下去。

UNclimatechange
國際社會倒數第二次的氣候談判會議,於2015年8月31日至9月4日在德國波昂舉行。圖片來源:UNclimatechange(CC BY 2.0)

國際氣候談判 出現資金缺口

德國之聲31日報導,聯合國本週一(31日)對外承認巴黎峰會的舉辦出現現金缺口。

「很遺憾地必須宣布,我們現在面臨120萬歐元(130萬美元)的赤字,只夠這兩次會議使用。」在德國波昂氣候談判會議的開幕式上,聯合國氣候首長Christiana Figueres做出以上發言,並呼籲各國伸出援手。

本周開跑的波昂談判為期一週,是年底巴黎峰會之前,兩次前哨會議的其中一次,也是倒數第二次的談判會議。國際社會將在兩次的前哨會議中,擬出具法律約束性的巴黎條約草稿,而與會代表只有10天時間,把目前長達83頁的條文精簡化至適當的長度。

談判龜速 聯合國擬召集閉門會議

不過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對於條文談判「龜速」的進度表示不滿。法國高級外交官Laurence Tubiana也有相同的疑慮。

對此,據彭博社1日報導,潘基文計畫邀請全球40位領袖參與9月的閉門會議,包括美國總統歐巴馬和德國總理梅克爾。

不具名知情人士指出,閉門會議安排在聯合國大會前一天,9月27日於紐約舉行。此外,潘基文也計畫邀請法國總統歐蘭德、印度總理莫狄、巴西總統羅賽夫以及中國領導人與會。

潘基文不滿與會外交官員仍然照平常的步調談判:「距離最後的談判只剩不到100天。他們只是不斷重複過去20年來做過的事。我們沒有時間了。」

國家公園不餵食有共識 陽管處擬與動保團體合作浪犬救置

$
0
0
本報2015年9月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國家公園內能不能餵食流浪動物?陽管處增列區域內禁止餵食遊蕩動物,1日邀集生態學者、動保專家以及民間團體舉辦座談會,經過一下午熱烈討論有了轉圜空間,與會代表皆認同國家公園不該存在遊蕩動物,也同意不能餵食,至於如何達到目標,管理處將與動保團體合作逐步達成。

野生動物生存受到流浪動物威脅。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野生動物生存受到流浪動物威脅。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野化犬隻族群數量會因人為餵食而壯大

陽管處強調,園區內原本就禁止餵食野生動物,但民眾卻認為餵食浪犬非野生動物,因此餵食並未違法;但餵食的行為卻衍生管理問題。

從實務以及研究報告都指出,人為餵食使得野犬族群壯大。台灣師大生命科學系王穎表示,國家公園目的是保護生態系完整,全球類似的保護區,是不鼓勵餵食,甚至禁止。犬隻是潛在的掠食者,若再加入人為維持掠食者族群,對生態環境絕對有影響。

長期研究調查台灣水鹿的研究者顏士清表示,國外報告指出,野化犬只靠野外獵食,族群數量將維持穩定,但餵食會使得族群數量增加;而且野外犬不會因餵食而不狩獵野生動物,反而因餵食使增加(獵食的)能量。

野化犬除餵食問題 還有呢?

另外,野化犬群聚,排擠野生動物的棲地。東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裴家騏表示,陽明山雖為都會型國家公園,但仍有珍貴的生態系及生物多樣性,台灣過去30年來未能保護郊山,淺山物種如穿山甲、麝香貓等,是高山型國家公園保護不了的物種。

陽管處增列區域內禁止餵食遊蕩動物,邀集生態學者、動保專家以及民間團體舉辦座談會。攝影:廖靜蕙。

餵食動物、引入物來種,都不利生物多樣性的維繫。為了石虎保育,他評估過陽明山國家公園,即因犬隻太多,而排除在石虎重建棲地的選項外。

再者,由於犬隻與小型食肉目共域,無論是人畜共通的狂犬病,或浪犬與野生動物交相感染的犬瘟熱等,疫病疑慮未能解除。台灣未能排除在狂犬病疫區之外,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顏聖紘表示,動物收容所的犬隻,雖未驗出狂犬病毒,有可能是捕捉對象位於郊區、易捕捉,並不代表已掌握山區野犬疫情現況,長久與野生動物共域交互作用,仍可能成為保毒宿主。

而餵食者往往食物放下人就走了,遺留的食物野生動物也會取食,改變其覓食行為,也製造環境髒亂,使得人力必須耗費在清理環境上。陽管處強調,公告明訂禁止餵食遊蕩動物,是管理民眾餵食行為,而非管理流浪犬。針對園區內的犬隻,將與雙北市府合作,採取「全數救援」,沒有人道撲殺的問題。

不負責的餵食,造成人力耗費在清理髒亂的環境。圖片來源:陽管處。

民間及政府應共擬定適當配套措施應達共識

只是,野犬生活在陽明山也有一段歷史了,裴家騏認為應討論出有共識的做法。

現場動保團體代表認為,雖已建立國家公園內不應存在遊蕩動物的共識,不過禁止餵食是否能達到此目標?在未完全救援、淨空之前的配套措施,則仍有疑義。關懷生命協會代表即提出,禁止餵食到淨空遊蕩動物之間,應發展配套措施,否則將更壓迫野生動物族群。

對於餵食者的角色,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理事長林憶珊認為,需去汙名化,因為政府源頭管理做不好,愛爸愛媽往往為了解決社會浪犬的問題傾家蕩產而為,應將這些力量化為助力。

不過,餵食者之間似乎也存有差異。台北市動物救援隊華心惠表示,台北市已進行浪犬的TNVR,希望浪犬在這代終結,不要有下一代;然而,推動義務動保員過程中,發現餵食志工最大的敵人是亂丟、亂餵食的民眾。

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理事林雅哲表示,禁止餵食流浪動物可訂出緩衝期,評估問題嚴重程度,選定特定區域禁止餵食、強制移除,不嚴重的區域則採取配套措施。他強調這些事務應與動保團體合作,為餵食者去汙名化,讓他們成為志工納入管理;否則光是要求園區內不要餵食流浪動物,餵食點移到園區外幾公尺,仍無法解決園區內浪犬群聚的現象。

與會代表大多不反對與動保團體合作,至於該與誰合作,仍是大哉問。裴家騏提醒,禁止餵食是否能於1~2年內減少犬隻,應該有監測數據證明;在規定餵食是犯法的條件下發展類似特許制度,漸進解決問題,是否能獲得一般民眾認同,否則餵食獼猴的人是不是也可以取得特許?

其次,在漸進的過程,對於攻擊人和影響環境是否也有一些對應的處理方法?愛爸愛媽是否願意配合支持捕捉?對於不願意合作的餵食者之情緒如何處理?如何處理餵食者之間的對立?能否有一致的做法?最後,如何讓資訊成為可信賴的、科學化的依據?他建議,即使合作也應監測,證明方法有效。園區內流浪動物控制到零,需與台北市、新北市政府達到共識。

遊蕩動物不是只有犬隻 應廣含其他物種

對於遊蕩動物的專注集中於犬隻,顏聖紘提醒,動保法的精神是合法對待動物、所有動物一視同仁,例如,當大家心力用於關注浪犬是否被合理對待,卻對綠鬣蜥、沙蜥這類原本以寵物之名進入台灣的物種,如何移除漠不關心。

「這種雙重標準已違反《動物保護法》的精神!」他認為,應督促畜牧處從源頭管制,流浪犬貓在台灣社會未來20年都難以解決,畜牧處更應禁絕寵物繁殖,提高收容能量和品質。另一方面,野生動物經不起損傷,他提醒,不能因為不愛的動物就缺乏同理心。

在陽明山研究麝香貓3年的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副教授朱有田表示,陽明山國家公園是火山地形、台北市民的後花園,又因淡水河、基隆河切割而有孤島效應,生態保育原本挑戰就大,建議合作救援浪犬到其他地方安置,守護國家公園生態環境。

台北市楊動物醫院院長楊靜宇指出,野外仍存在獸鋏的問題,可能比餵食更傷害野生動物;農委會偏鄉絕育資源應增加,加速浪犬絕育的速度。樹黨策略長潘翰聲也建議應加強棄養取締、嚴格管制寵物入園等措施。

Viewing all 1995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