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5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毀黑琵夜棲地 茄萣濕地公園動工挨批

$
0
0
本報2015年8月25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高雄市工務局養工處目前正在進行茄萣濕地環境改善工程,施作面積為茄萣1-1號道路南側佔地46公頃的濕地範圍,此工程為茄萣1-4號道路通過環評之條件。2014年高雄市環保局通過1-4道路興建案,但要求工務局先將1-1道路南區變更為濕地公園,等濕地公園完成施工後,1-4道路才可動工,且在每年黑琵棲息季節不得施工

不過當地保育團體卻發現,濕地公園的施工處正是黑面琵鷺到茄萣渡冬的夜棲地。茄萣生態文化協會理事長鄭和泰指出,1-1道路北側濕地本來就是黑面琵鷺的夜棲環境,現在養工處為了做南側濕地公園,卻連北側原本良好的濕地環境也動工,在濕地中間堆出一片土堤,可能會影響到黑面琵鷺再來這裡渡冬。

茄萣濕地黑面琵鷺夜棲濕地,遭養工處施工加蓋土堤。鄭和泰提供
茄萣濕地黑面琵鷺夜棲濕地,遭養工處施工加蓋土堤。圖片提供:鄭和泰。

鄭和泰也指出,保育團體在濕地公園保育利用計畫的第一次環評會上就提出警告,該處是黑琵夜棲地不宜施工,但在第二次環評時,環保局卻沒有通知保育團體與會,就通過環評,而且針對黑琵夜棲地不該施工的建議,也未列入環評決議中。目前施工單位任意挖掘濕地,造成黑琵棲地破壞,他痛批養工處不尊重在地保育團體意見。

養工處岡山養護工程隊承辦人員邱冠豪表示,該區施工作業已經請教過相關保育專家,挖濕地做土堤是為了增加濕地蓄水,未來也可防止流浪夠進入濕地追咬野鳥。而由於10月過後,黑面琵鷺就要飛來渡冬,因此工程要盡快在10月之前完成。

鄭和泰認為,養工處任意施工卻不問在地保育團體,只找對當地不了解的專家,刻意漠視在地人意見。他要求養工處盡快停工,不要破壞地方珍貴的生態資源。

黑琵夜棲地。茄萣生態文化協會提供
黑琵夜棲地。圖片提供:茄萣生態文化協會。

日前市長陳菊到茄萣參與濕地公園開工時表示,「茄萣是個很美的地方,非常具有發展觀光潛力,市府相當珍視這塊瑰寶。」養工處指出,茄萣濕地環境改善工程要營造不同棲地,改善水鳥的繁殖環境,也能讓遊客近距離實際感受濕地,工程總經費為2,612萬元。

根據1-4道路環評通過條件,濕地公園2年內須完工,完工後才可進行1-4道路工程,但保育團體一再批評,1-4道路將棲地從中切開,造成棲地破碎化,影響黑面琵鷺來此渡冬棲息。


號召16億信眾減碳 伊斯蘭領袖宣示抗氣候變遷

$
0
0
本報2015年8月26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伊斯蘭領袖上週發表「伊斯蘭氣候變遷宣言」,呼籲全球16億穆斯林攜手合作,在2050年前逐步淘汰各種溫室氣體排放活動,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

全球的伊斯蘭信徒將一同抵抗氣候變遷。圖片來源:Elias Pirasteh(CC BY-NC-ND 2.0)

中東產油國也將簽巴黎氣候協議

這項宣言由多位伊斯蘭宗教領袖共同擬定,並由黎巴嫩和烏干達的教長、來自20國的傑出伊斯蘭學者和教師背書,向國家元首、企業和所有穆斯林信徒傳達普世性的嚴肅訊息。

目前,摩洛哥是唯一在峰會前發出減碳承諾的國家。不過,摩洛哥環境部長Hakima el-Haite表示,該宣言有助改變部分波斯灣國家的思維和行為。

El-Haite認為,沙烏地阿拉伯和其他產油國將會簽署巴黎氣候協議,但首先需要國際協助,解決轉型乾淨能源的財務問題。

代表2億多穆斯林人口的「印尼伊斯蘭學者理事會」(Indonesia Ulema Council,MUI),也對宣言表示歡迎。MUI的主席Din Syamsuddin說:「我們將盡全力實踐宣言中的建議。」

經濟發展排碳 企業需承擔代價

不同於天主教,穆斯林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宗教,沒有單一的權威。宣言傳遞一系列對世俗的關切,呼籲撤資化石燃料、循環經濟和適度的成長率。

宣言也呼籲企業界承擔賺取利潤的代價,更積極主動地減少碳足跡,以及其他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富裕國家和產油國,更應扮演領導角色,在本世紀中前盡早汰除溫室氣體排放。」

宣言中寫道,巴黎氣候峰會上應訂出清楚的減排目標和監控系統,「以及充裕的財務與技術資源」,幫助窮國脫離化石燃料。「在資源有限而且已經超載的地球上,追求無止盡的經濟成長是不切實際的。成長的追求必須依循智慧並且適度。」宣言中寫道。

宣言中清楚傳達伊斯蘭教信徒的共同信念:「我們在地球上的生命有終結的危機。目前氣候變遷的速度無法永續,地球的平衡狀態可能即將被破壞。留下這樣劣化的地球,後代子孫會怎麼看待我們?我們又該如何面對主和造物者?」

【證詞.半世紀前的真相】福島核電廠來到大熊町、雙葉町的時候

$
0
0
作者:原文.攝影/奧村岳志;初譯/宋竑廣;校正.補譯/劉靈鈞

譯者前言:在關於福島核災的輿論之中,很遺憾地,有認為當地人也該負責的論調,甚至有的福島人這樣怪罪自己,然而,最早福島核電廠是怎麼進來的呢?知悉此事的受訪者,在半世紀前的當年,還是個年輕人,可說是碩果僅存的目擊證人。

以下,是日本公民記者奧村岳志,透過詳實的訪問,與充份的考證,為各位呈現的──以遊樂園等字眼為糖衣的──設廠說明原貌;及核電廠被設置於偏鄉,與日本重工輕農、貿易自由化之間,在經濟發展史上的深刻關連。

福島核電廠位在地處偏鄉的大熊町和雙葉町。

雙葉町居民、池田耕一先生(84歲),擁有位於中間儲存設施預定地(存放福島縣輻射污染物的地方)的土地所有權。他對於國家施作中間儲存設施的方式感到「不能接受」。這次我們請他談談,大熊町、雙葉町被決定為核電廠建地時的所見所聞。

發生核災的福島第一核電廠,之所以會決定在福島縣的大熊町、雙葉町設廠,到今天還有許多不透明的地方;在池田的記憶裡,最早提到決定地點的場合,是在1957年1月,當時的參議員木村守江,在雙葉町的後援會進行了演講,題目是「充分利用這塊土地、唯有核電」註1

後來,當時的知事(福島縣縣長)自1958年起,便暗中指派企劃開發部,要他們討論核電廠建地的適當與否 註2。以福島縣政府為中心的政府機關,秘密地進行相關工作。1960年5月,確認了福島縣大熊町、雙葉町為最適合的地點,1961年6月,東京電力決定要取得土地,1964年7月,福島縣開發公社持續從地主手中取得用地權,官方的認識上是「設廠過程較為順暢」註3

然而,實際上是怎麼進行的呢?代代務農的池田先生一家,儘管不在核電廠預定建地裡,但因為和預定地的行政區比鄰,也參加了地方行政單位所辦理的說明會 註4

儘管是50年以前的事情,但對於東京電力等單位說明的內容,到現在都還記得。福島縣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看準了居民在知識與情報上的不足,及出外工作的辛苦重擔,除了極力曖昧不清地說明核能問題,還對居民說:「電廠營運生命只有20年,之後就可以成為觀光名勝。」

半個世紀後,大熊町、雙葉町別說沒變成「觀光名勝」了,還受到放射能的污染,所有居民過的是不見未來的避難生活。對比半世紀後的殘酷事實,與半世紀前、描繪著「玫瑰色的未來」的說明會,如果我們要好好地思考未來,便有必要重新審視,這半世紀前發生了什麼事。

核電廠是削了像這樣的斷崖後建造的。大熊町夫澤附近。

不必再出外工作,城鎮將會繁華?

問:想聽聽您說決定核電廠用地時的故事。

雖然已經50年前的事了。那時,有個部落說明會。說明會本來應該是我父親要去的,但因為剛好要去參加親戚葬禮,就由我代替他去了。父親他這樣對我說:「來設廠的是什麼公司?你要代表我們池田家,好好地問清楚喔。」

說明會上大部份都是父執輩的人,我是最年輕的,坐在後面靜靜聽著。縣議員跟公司的人坐在前面。

總之,內容是「有大公司要來」。當然這跟核電廠天差地遠。他們「大公司來了,周圍的城鎮會繁榮起來,生活也會變得富裕。」

那時,大家都會出外工作,不管是誰家,「家裡最重要的兒子到了靜岡賺錢,因為隧道崩塌死了」,發生了很多這種事。

所以,「不用到外地工作,城鎮會繁榮起來,請大家多幫忙。」跟大家如此解釋的話,大家當然都會幫忙。畢竟是這樣好的事情。

「發電廠的壽命為20年,之後就會成為觀光景點。」

問:說明會現場,沒有關於核電廠的說明嗎?

完全沒有。雖然有說到「發電廠」。啊,在那個年代,就算說是「原子力發電廠」(核電廠),到底有什麼危險,也不太有人知道吧。因為不知道核能是什麼。所以就想成,水力發電廠、火力發電廠那樣的發電廠。

可是,公司這樣說過喔。「如果失敗了,因為有做放射狀、扇骨一般的避難通道,大家可以放心。」因此我有稍微警覺一些,想說,既然公司說:「發生事故時要逃跑。」便覺得這是危險的東西。因為,如果不危險的話,也不需要什麼避難通道吧。

但是說明會上,沒有清楚說到原子力(核能)的原子這樣的字眼。畢竟要是明白地提到「原子」的話,會有人反對的。因為廣島長崎的原子彈,造成數十萬人死亡,提到這可不行。我覺得,那時好像有什麼糖衣在包裝著似的,而不用「原子」這樣的字眼。

之後,公司又說,「發電廠的壽命為20年」。是的,說是20年。因此過了20年的話「用地都可以取回,重新建設成遊樂園。」「可以做很大的池塘,有金魚游泳其中,有花田,成為觀光名勝呢」就像這樣的說明,是我親耳聽到的。

問:那是什麼時候知道是核能電廠的呢?

過了很久之後。要到開始動工(1967年)之後。有的人知道的早,有的人晚。當時我呢,因為都默默地在務農,不太出去,算是晚知道的。所以,在我的記憶裡,像核電廠這樣的東西,是地層調查一結束就動工興建了,大型機具等等也進來了。所以,也沒有什麼反對的聲音。因為工程已經陸陸續續地進行了。

在核電廠工作

問:然後又怎麼意識到核電廠的危險呢?

因為在有人開始在核電廠工作的關係。福島第一核電廠完工後,就有擔任核電廠警衛的工作可做。在正門一個一個檢查識別證,之後放行的工作。還有一直盯著六、七台監視螢幕,英國船運來核燃料時護衛之類的工作,還碰上有男人半夜爬上鐵絲網,結果對方只是想要釣魚之類的事情。之後,也發生了有人打電話來謊稱「裝了炸彈」這樣的騷動。

其中也有管理人員的工作,管理從危險區域出來的作業員,讓人精神緊繃。因為職責所在,都很努力地做。

進了廠房之後出來的作業員,要讓他們站上計量器。讓他們踩在畫有腳印的地方,如果足部有輻射污染,警示燈會亮,警示器會響,手部也是如此檢查。如果什麼都沒有,燈也沒有響,就可以放行。這些進了建築物理的作業員,幾乎都沒有辦法一次通關。總是會有哪個地方會測出放射能。如果燈亮了,那裡就有個大的流理台,有工業用的肥皂,讓他們沖洗。因為想要趕快回去,所以他們努力地洗。如果還有放射能的話,就嗶一聲,好,再來一次。如果蜂鳴器響了還要洗個五次六次。這是上面下來的命令。

像這樣工作了12、13年。因為光靠務農不太能吃飽。

問:那麼,最早建廠時對於核能也沒有好好地說明,之後到核電廠現場工作的經驗如何呢?

好像是工業用肥皂之類的東西吧,給作業員洗手腳,然後慎重地檢查,他們有沒有洗乾淨。在這樣的過程裡,意識到這真是可怕的東西。

會這樣說,是因為進去工作的人,或者病了或者死亡,我的親戚裡也有一個遠親的丈夫這樣死了。他為了要在核電廠工作而拿了許多證照,到危險區域作業,賺了不少錢,買田整地蓋新家。這樣工作了十年以上吧。可是有一次看到他時,身子越來越弱了,儘管比我年輕得多,卻很快就病死了。病名是白血病。

當然,東京電力絕不會說是因為放射線死的。會說沒有一個人是如此。因為我們已經被灌輸了「絕對安全」這樣的安全神話。我們一路上接受的教育都是這樣。因此,就算有作業員死去,也只會變成「不是放射線啦」「本來就有慢性病吧」「跟放射能完全沒有關係」之類的結果。

可是,還有其他白血病死去的人。細谷有個H人家,是他們家的先生是重要的支柱,也因為白血病(才過世了)。一般,我們身邊幾乎沒有白血病患者。

當然,我們也從來沒有說過什麼「是因為放射能死的」。我們不是醫生,東京電力又有勢力,很恐怖。只是,如果被問到的話,會說「那個人在核電廠工作過」然後「是因為白血病死掉」,這倒是可以說,畢竟是事實。

看著親戚或者身邊的人到核電廠賺錢,卻死於白血病,才讓我知道核電廠的可怕,知道安全不過是個神話罷了。

可是,就算知道了這些事情,也不知道怎麼辦,因為整個町的人都和核電廠有關。

問:想再問您一次,回顧核電廠建地決定的過程,您感受如何呢?

雖然那時說「電廠壽命只有20年,之後就是遊樂園。」但之後也延到40年後,到最後就變成這樣了。跟當初講的不同。那樣子原先跟我們說明的人到底在打什麼算盤呢?許多人應該已經不在世上了吧。

所以,現在政府要在這裡設「中間儲存設施」的問題也是一模一樣啊。說什麼「30年內」,全部都不能信任。

那個時候我只是碰巧也代表父親參加地方說明會,可是當時一起參加的父執輩,都不在世上了,畢竟是50年前的事情了。像這樣的事情他們誰也說不了了。所以,我覺得不說出來不行。

核災後第一次暫時回家。2011年7月

接受了核電嗎?

聽了池田先生的話之後,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核電廠當初是怎麼決定在大熊町跟雙葉町的。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關於福島核災被害的話題,在東京等地被談論起的時候,常常會聽到「說起來也是福島人自己要接受核電廠的對吧」;甚至在福島縣內,也有不少人會說「因為是大熊町、雙葉町的人收了錢、接受核電廠的關係啊」。

確實,土地並不是擺平反對聲浪之後才取得的。而是在沒有反對運動的情況下,順暢地進行土地收購。

可是,最少我們可以從池田先生的話中知道,大熊町、雙葉町的居民,完全不是從福島縣政府跟東京電力的說明裡,得到關於核電廠的直接說明,理解之後才表示同意的。

當時,居民幾乎都沒有什麼關於核電廠的認識。當時,茨城縣的東海核電廠已經在1960年1月動工,而全國國民的大半,想要有核能發電的知識都沒辦法有。

而對於這樣的居民,福島縣政府跟東京電力所做的說明,則讓池田先生覺得,「感覺好像包著糖衣」、「沒有用原子這樣的字眼去敘述」、「就我的記憶中,看起來開始像核電廠,是在地質調查結束後,工程開始,大型機具陸陸續續進來之後。」

當然,在福島縣和東京電力的說明裡,應不至於沒有觸及核電。可是,交涉土地收購的縣廳職員的報告書 註5中,為了避免讓核電廠聯想到廣島長崎原爆,小心翼翼地寫道:「就跟燒煤燒石油類似,用核分裂所引發的熱能製造水蒸氣,之後也跟火力發電廠一樣。」

因為極力避免讓居民留有對核能的印象,說明會才會給人「包著糖衣」讓人吞下的感覺。而且,那所謂的糖衣包括「不用再出外工作」、「城鎮會繁榮起來」、「遊樂園」、「觀光名勝」等等的甜言蜜語。

「超過720人死亡、放射線健康危害達5000人的試算

那麼,關於核電的危險性,中央政府、福島縣與東京電力,當時是怎麼認知呢?至少,就中央政府、福島縣與東京電力等機關單位的中樞而言,對於核電的危險性,是有相當清楚的認知的。

當核電被引進日本的時候,因為要制定核災賠償的法律,試算過核災的受害狀況。1960年4月,科學技術廳委託日本原子能產業會議辦理「關於大型原子爐事故理論上的可能性與公眾受害之試算」(以下簡稱為試算)這份試算,儘管有幾項前提與假設,但在最糟的情況下,會造成「死亡人數超過720人、放射線健康危害5000人,永久撤離人數達10萬人,損害金額最高達3兆7000億日圓。」這樣令人震驚的結果。

政府為了推動核電,把這份試算列為機密,直到40年後的1999年才公開,在此之前,一概否認試算過核災損失。同時,而且這份試算是以建構核能損害賠償機關的組成、廠址的選定等等的前提之下產生的。

1964年4月,原子力委員會策劃了「核電廠建地審查原則」,指明了核電廠的風險。「核電廠,不管設置於何處,都應該在設計、建設、運轉上,保守地施作,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為了以防萬一,確保公眾的安全,原則上建地條件如下。」,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原子爐,與其安全防護相關設施,應相當遠離公眾。」、「原子爐的周邊,和原子爐若干距離之間的區域,應為非居住區」「和原子爐若干距離之間的區域,其外側地帶,應為低人口地帶。」

也就是說,相關單位,以近似於這份試算的重大事故為前提,來設定建地條件,此為最大的懸案。然後,重大災害若是發生在像東京這樣的大都市可不得了,因此廠址便選在偏遠或人口稀疏的地方。在這樣的基準下,大熊町跟雙葉町被選為核電廠廠址。儘管是以京濱工業地帶為中心的電力需求,儘管是為了高度經濟成長,「由誰作為重大災害的犧牲者?」大熊町跟雙葉町的居民,被強迫地,被判斷為承受的對象。

可是,為何做這樣的判斷,中央政府、福島縣與東京電力是不會說的;在當地對居民的說明會上,盡是「不用再出外工作,家鄉會繁榮起來。」「發電廠壽命為20年,之後拆了就變遊樂園」、「成為觀光名勝」。我們必須要明確認識到,這種相當於詐欺的行為,是在尋找建廠地點的出發點時就已經發生的事情。

「不用出外工作,也可以生活。」

現在希望大家思考一下,「不用出外工作也可以生活」這句話的意思。

出外工作的問題,在被問及核電廠當初為何設立在當地時,居民異口同聲地都會提到這點。實際上,這是當時很大的社會問題,是很現實的生活問題。

所謂的外出工作,主要是東北或九州的農村,在每年數個月的農閒期間,到東京等地的工地打工。儘管在戰前時代就有相當人數如此,但戰後在高度經濟成長的期間,人數快速成長。以1964年東京奧運為契機而興建的地下鐵、高速公路、下水道等建設,都是農民在做這些(無需熟練的)單純勞動。而且在層層外包的制度下,他們工資低、工時長與、勞動權益,而且發生不少職業災害。對於外出工作的人來說,對於留在家鄉的親人來說,都是很心酸的問題。註7

可是,為什麼即便如此辛苦也必須出外工作?「單靠農業,生活困苦。」(1972年農林省面談調查)是一大理由。那麼,為什麼不能光靠農業維生呢?我們應該說,原因是為了「高度經濟成長」的國策,導致政策上被如此導向。

其一,為了推動高度經濟成長,促進礦工業輸出成為最高命題,為此推動貿易自由化。結果激增的農產品輸入打擊了農業,因此農家必須尋求農業之外的收入。其二,為提高農業生產,推動農業機械化。儘管機械有縮短勞動時間的貢獻,但同時,為了購買農業機械,也不得不從農業外的收入籌措資金。

到這裡,或許有人以為,只是農業政策失敗罷了,但實情並非如此。因為貿易自由化和推動機械化,縮小農業與農村便獲得正當性,而後將農業人口吸引到都市,成為京濱工業地帶的勞動力。這是有著政策上的目的的。因此雖然說是農業政策,卻有意識地促進了農業與農村的破壞。因為這樣的政策,在都市近郊造成了兼職化的現象,在近郊卻沒有可以受僱機會的地方,只好以出外打工或就職的形式,造成了勞動人口流出的結果。(註8註9

啟迪未來的教訓 

由此觀來,對於「不用出外工作也可以過活」的說法,問居民會怎麼想,不難推測;同時,對於不出外工作便無法過活的困境是由國家政策所導致一事,也讓人感到強烈的矛盾。再來,看準這樣的困境,使之成為核電廠建地;甚至,推動的一方,明知其危險,卻在說明的過程中,隱而不告,就這樣把核電廠推給了困苦的窮鄉僻壤。註10

在核電廠剛開始建設的時候,短期內工作機會會迅速增加,可是,工程畢竟只是個過程。核電廠無法帶動周圍產業的發展,想藉此在濱通地區建立產業聚落,成為工業城之類的說法,全部都是幻想。

出外工作,表面上是消失了,但實質上,卻換了形式繼續,變成在核電廠定期檢查時,層層外包之下的底層工人。若在福島核電廠運轉時,不需要定期檢查的時候,有的就到全國其他地方的核電廠做,等於是另一種形式的出外工作罷了。定期檢查的工作,是被曝勞動,有輻射污染的風險,無法避免健康風險。當地居民,在缺乏核電廠風險的說明下,被引入了核電廠,而在核電廠工作的人,苦於被曝危害,甚至,連發聲、控訴都沒有過,就這樣死去。

從眼前的核電工管理工作,池田先生「終於察覺到核電廠的可怕,所謂的安全只是神話。」卻也同時領會到,「發現這些事情的時候,已經束手無策了,因為整個城鎮都和它有了密不可分的關係。」

從池田先生的話裡可以窺知,作為國家政策的核電廠,是如何被引入,當地居民的想法又是如何改變的。同時,從他的證言裡可以知道,要能真正非核,所必要的是什麼?訴求非核的人,所必須連結的,又是怎樣的一群人的怎樣的心思?諸如此類,都是這段訪談,給我們所上的一堂課。

還有,前面說到,「在沒有抗議的情況下,圓滑地陸續購入土地。」儘管,確實沒有稱得上是社會運動一般的大動作,但事實上,反對的聲音,與抵抗的行為,是曾經存在的。等下回再跟大家報告。

註1:木村守江 『続・突進半生記』 1984年 
註2:佐藤善一郎伝記刊行会 『水は流れる 佐藤善一郎』 1983年 下線は引用者
註3:日本原子力産業会議 『原子力発電所と地域社会』 1971年
註4:在『双葉町史』(双葉町1995年)、『原子力行政のあらまし』(福島県2010年)裡,有對土地所有人的說明會紀錄欲,但沒有對土地所有人之外的說明會的紀錄。從訪談中得知,約是1964年購地階段前後,以雙葉町郡山行政區的居民為對象,福島縣政府和東京電力都有出席的一場說明會。
註5:横須賀正雄 「東電・福島原子力発電所の用地交渉報告」(『用地補償実務例(Ⅰ)』1967年)
註6:今中哲二 「原発事故による放射能災害」参照
   http://www.rri.kyoto-u.ac.jp/NSRG/genpatu/gunshuku9905.html
註7:林信彰 「農業政策の破綻と出稼ぎ」(1947年9月 横浜市「調査季報」43号 特集 出稼ぎ労働の問題点)    
註8:飯島充男 「福島県農業の現状と展望」(1980年8月『福島県の産業と経済』山田舜編)
註9:草野比佐男『わが攘夷』(1976年)
註10:在這裡雖然沒有提到,其中一個困境是因為,1958年,由大野村和熊町村合併而來的大熊町,有了財政惡化的問題。
※ 作者簡介:宋竑廣(臉書),男同志、寫手,目前主要以低碳生活部落格、陸敬民房屋部落格、花蓮東方報之固定專欄撰文維生;另為日本歌手中島美雪研究者,為中島美雪介紹會(臉書)幕前幕後主使之一。
 

【相關文章】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守護赤道生態熱點 來去厄瓜多種森林

$
0
0
作者:周昭蕊(環境信託中心專案經理)

位於南美洲大陸的西北角,有著「赤道國」之稱的厄瓜多雖然只佔了南美大陸的一小角,但其40%國土面積由森林覆蓋,加上豐富的地形變化,使其成為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國家之一,為「生物多樣性熱點」(Biodiversity Hotspot) 。

厄瓜多 Rio Napo叢林。圖片來源:Alexander SchimmeckCC BY-NC-ND 2.0

其中,厄瓜多所屬的加拉巴哥群,距離南美洲大陸約1100公里,是由火山噴發所形成的島嶼,在1978年時成為第一個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的群島。其多樣的人種,造就了文化、音樂及美食上的多樣性。然而,受到氣候變遷、聖嬰現象、油價波動以及1990期間之亞洲金融危機,使得以出口石油、花卉與香蕉為主的厄瓜多,因為氣候及經濟影響連帶許多基礎建設和農地受到嚴重損害,造成國民生活水準(living standards)降低,全國有69%的人口處於貧窮狀態,生活受到極大影響。

英國非營利志工組織Frontier成立於1989年,是為守護貧窮國家的生物多樣性並協助在地邊緣化的社區,創造可永續生存的生活環境。其在坦尚尼亞開始第一個計畫,由志工協助進行森林、草原及海洋調查,建立在地生態基礎資料,從中發現坦尚尼亞擁有世界上最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並藉此調查資料促成了坦尚尼亞第一個海洋公園──馬菲亞島海洋公園(Mafia Island Marine Park )的成立。

目前Frontier於全球許多國家與在地團體進行社區發展、教育、生態復育/救援、研究調查以及保育之志工行動計畫,並培訓超過600位海洋與森林管理員、老師及社區代表。

厄瓜多有機農場與森林復育計畫。圖片截自:Fontier 國際志工組織官方網站

Frontier亦與厄瓜多在地團體合作,於較貧困的社區中教導有機農業種植方式。其中更推廣生態旅遊,改善及整修相關設施,並培訓在地居民環境管理及保育知識,藉此替代較為傷害環境的慣行農法,減少工業汙染。

同時亦招募保育志工,在參與工作假期期間,志工於安地斯山脈北方之有機農場,學習有機農法之栽種技巧以及森林復育計畫,協助照料農場的蔬果以及上千棵原生樹種,以便未來社區進行森林復育時所需。藉由親身體驗,志工藉此了解森林復育計畫,除了可改善土質,保住水資源並改善水源品質外,更因著棲地恢復,在地之生物多樣性也漸漸開始增加。除此之外,森林的復育更增加了二氧化碳之吸收,以減少溫室效應。

志工除了農業知識上的成長,更可品嘗到自己辛苦栽種的有機蔬果,從中了解食物栽種時的辛勞。此外,也可藉由參加當地小旅行,更加認識厄瓜多豐富的生態資源及文化,並支持在地友善環境旅遊。

厄瓜多有機農場與森林復育計畫,志工與農場動物們合作參與有機農場工作。圖片來源:Fontier 國際志工組織官方網站

面對當前環境破壞及氣候變遷影響,人們必須正視人與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如何與自然共存成為每個國家、每個人必須面對的課題。近年來台灣發生多次的食安風暴及土地汙染事件,讓民眾開始重視關心食物栽種方式及來源,許多農民也開始轉型,從早期的慣行農法逐漸改變為有善土地的栽種方式,減少農藥的使用避免對土地的傷害。長期進行環境保育及社區發展的Frontier相信,創造人與自然互利關係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思考人與自然各自的需求,並從中尋找平衡點。

更多關於厄瓜多有機農業及森林復育工作假期資訊請至Frontier官網

毒入溪谷 新竹破獲10萬噸非法棄置廢棄物

$
0
0
本報2015年8月26日台北訊,詹嘉紋整理報導

24日,檢警協同環署,破獲新竹縣寶山鄉非法棄置掩埋廢棄物之環保犯罪集團,查獲10萬噸非法棄置掩埋廢棄物,其中包含有毒事業廢棄物。全案移送新竹地檢署偵辦,後續環署將追查已蒐證之非法清除處理業者及廢棄物來源。

環署表示,新竹縣環保局於今年2月上旬接獲寶山鄉公所清潔隊通報,發現該不法集團利用山谷窪地回填廢棄物,且滲出水污染鹽港溪。

環署環境督察總隊北區環境督察大隊、保七總隊第三大隊第一中隊及新竹縣環保局、寶山鄉公所清潔隊等單位,即於新竹地檢署指揮下,經歷半年蒐證監控,於24日當場查獲現行犯6名,並查扣非法載運廢棄物車輛三輛,挖土機一台,由保七總隊製作偵訊筆錄並移送新竹地檢署偵辦。

非法傾倒廢棄物的情形,全台十分普遍。圖片來源:本報資料照。
非法傾倒廢棄物的情形,全台十分普遍。圖片來源:本報資料照。

環署指出,該場址地屬偏僻、犯罪集團警覺性甚高,於路口除設有小蜜蜂監看外並設有多重門障,故與新竹地檢署、保七總隊啟動檢警環結盟機制,由各單位設立專案小組。

經近半年監控及蒐證,使用無人飛機進行空拍、進入掩埋面山谷下採集廢棄物滲出水送驗確認污染情形。保七總隊於凌晨派員進入非法棄置場址潛伏守候,一舉破獲犯罪集團。

現場鑑識採樣開挖後,發現廢棄物除了廢塑膠混合物、廢輪胎、廢玻璃、廢泡棉、廢電線、廢木材、廢生活垃圾、廢污泥、廢集塵灰等外,也包括有害事業廢棄物,含重金屬之印刷電路板廢料及其粉屑,皆採集樣品帶回檢驗。

環署表示,後續將以福衛2號衛星所攝該污染場指之資料及航照圖,搭配採樣檢測污染環境證據,送地檢署釐清案情。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受污土壤何處去? 環署鼓勵再利用 處理標準上路

$
0
0
本報2015年8月26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從鎘米、RCA工業污染,到廢爐渣回填農地事件,全台因污染而遭列管的土地,高達6,258筆,面積3,524公頃,相當於136座大安森林公園。污染土壤該何去何從?7月,環保署新制上路,為污染土壤的後續處理設定統一標準。

廢土掩埋處理場。圖片來源:環保署。
廢土掩埋處理場。圖片來源:環保署。

受污染土壤  處理利用優於掩埋

依據環保署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會(簡稱土基會)資料,目前因污染列管中的土地涵蓋桃園、彰化、高雄、台南等縣市,共3,524公頃,以加油站及工業污染為主,另外也有農地重金屬汙染、及廢棄物非法棄置等案例。

受污染並列管的土地須以現地處理(在原污染場址處理)或離場處理(送到場外處理)予以整治。受限於廠址大小、污染物質、整治技術等因素,無法在原地整治的受污染土壤,就會被挖除委託合法業者清運到廠外處理。

污染土壤搬離原場址處理(離場管理)的三種方式:資料來源:環保署
污染土壤搬離原場址處理(離場管理)的三種方式:資料來源:環保署

土污基管會科長周仁申表示,土壤是資源,可以現地處理乾淨最好,如果不得已必須離場處理,也希望鼓勵再利用,而非固化或掩埋。但無論是哪種方式,處理後都需要經過驗證,並低於土壤管制標準才可以回填。

依據土基會近三年(2012-2014年)資料分析,離場處理的受污染土壤,65%是以掩埋、焚化、固化的方式處理,35%則會再利用作為水泥、製磚原料。

2012年-2014年 污染土壤離場處理的比例:資料來源:環保署
2012年-2014年 污染土壤離場處理的比例:資料來源:環保署
固化處理後的廢棄物。圖片來源:環保署
固化處理後的廢棄物。圖片來源:環保署。

污染土染再利用  依不同污染類型處理

過往離場處理的採個案審查,由受處分業者提出整治計畫,經各縣市環保局審理,因而有各地標準不一,管控困難的問題。環保署去年7月推出新規定,要求代處理污染土壤的業者都必須先取得許可證,並依照許可證類別(如農藥、重金屬、石油、戴奧辛等)進行相關污染土壤的處理。

經一年輔導期,今年7月新制已正式上路,目前僅兩家業者先取得再利用許可文件。分別是彰化的明春窯業,針對總石油碳氫化合物的污染土壤,採以高溫方式除污製成紅磚;另一家是台南的中油豐德公司,採生物復育,以微生物分解或轉化受污染的有機化合物,所需時間較長。

中油豐德公司早期是處理中油直營加油站的土壤污染為主,今年取得許可後,對象將不限於中油。此外,處理方式跟價格也跟污染類別相關,以汞污染為例,因只能採用固化再掩埋,成本較高。而幸福水泥則因工廠有旋轉窯而採高溫處理部分重金屬,並作成水泥部分原料。

隧道試燒成窯。圖片來源:環保署。
隧道試燒成窯。圖片來源:環保署。
產品(紅磚)暫存區。圖片來源:環保署。
產品(紅磚)暫存區。圖片來源:環保署。

土地污染爭議  不能單靠土污法

依土基會統計,近三年(2012-201年)離場處理量,平均每年約17.2萬公噸。土污基管會副執秘倪炳雄表示,平均每月需要處理1.45萬噸的污染土壤,均在國內廠商可處理範圍內。

2012年-2014年 污染土壤搬離原場址處理(離場處理)的總量。資料來源:環保署
2012年-2014年 污染土壤搬離原場址處理(離場處理)的總量。資料來源:環保署

周仁申表示,離場掩埋的土壤只能在合法掩埋場處理,有不透水布跟污水處理等設施,不會造成二次污染。至於不肖業者利用廠內土地掩埋污染廢土,或是處理污染土壤業者將廢土隨意傾倒,周仁申坦承,這確實很難處理,要靠稽查、調查跟檢舉才能得知。以往也曾因舉證困難而環保署敗訴的案例。

對於廢爐渣污染農地問題,周仁申解釋,廢爐渣屬《廢棄物處理法》,但如果爐渣污染到下層或鄰近土壤,甚至地下水,才會以《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處理。

黃河:華北平原的水資源衝突

$
0
0
作者:David A. Pietz(亞利桑那大學環境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著有《黃河:現代中國水資源問題》一書)

在1992年那個酷熱乾燥的8月,河北省白芟村和河南省盤陽村的村民發生了衝突。雙方隔著漳河對罵並互相投擲爆炸物——漳河是灌溉系統紅旗渠的源頭,也是河北河南兩省的邊界。

事發前一天晚上,70名白芟村村民涉入漳河修築攔河壩,要把漳河水引到他們的農田裡。盤陽村村民聽說此事立即糾結隊伍把築壩者趕走。兩天后,白芟村村民穿過漳河進入河南地界,並用爆破的方式阻塞了一條向盤陽村農田引水的水渠。

黃河。圖片來源:Teruhiro Kataoka。CC BY-NC-ND 2.0

圍繞水資源的爭奪無論在中國還是世界其他地方都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在紅旗渠發生的這些爭鬥有著獨特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氣候、地理和社會因素的共同作用,推動20世紀90年代華北平原水資源衝突不斷升級。

20世紀60年代早期紅旗渠建成之初,水量十分豐富。紅旗渠是大躍進時期水利工程樣板項目之一,並被政府視為大型地表水利項目的典範。然而,20世紀80年代之後,上游取水灌溉活動和當地工業活動大大加劇了下游地區的水資源爭奪。

村子間的爭奪是華北平原水資源緊張的早期預兆。後毛澤東時代的改革措施增加了水資源消費和水污染,而中國三十年的經濟大發展更是將華北平原推到了生態極限的邊緣。政府不得不採取大規模水域間調水等激進措施,以維持表面上的生態平衡。

年可用水量從1956年的419億立方米下降到2000年的325億立方米。年人均可用水量從1952年的735立方米下降到2009年的302立方米,而水資源消費卻急劇增長。20世紀80年代以來,家庭水資源消費量上漲了150%,到世紀之交時中國已經面臨著嚴重的地區水資源困境。

隨著工業發展、城市擴張以及農業生產強度的飛速提高,如何在黃河河谷地區和整個華北平原有效地分配已經不足的水資源成為了關鍵問題。

從經濟角度考慮,政府可以通過水資源分配維持各行業的發展,但數據也表明,新世紀之初農村地區日益頻繁的騷亂源自對淨水分配方案的不滿,給社會穩定投上一層陰影。

只有從歷史的角度,我們才可以透徹理解中國所面臨的水資源挑戰。華北平原此前的文化選擇和客觀現實仍決定著當前和未來的局勢。即便是在毛澤東時代(1949-1978),儘管當局曾試圖大規模開發華北平原水資源(即在很多人看來的「與天鬥」),水利開發的方式和目標仍是由幾個世紀之前的模式所決定。

華北平原一直是中國生態最脆弱的地區。與南方相比,這裡的降水較少,並且主要集中在夏季的幾個月份。在這種氣候條件下,當地群眾深受大規模洪水和飢荒之害。黃河自其中游開始便卷攜著大量淤泥,塑造了華北平原地區的人居生態。華北平原還是中國維繫國家和王朝運轉的重要糧食產區,全國將近一半的小麥以及三分之一的玉米和棉花都產自這裡。全國大約四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華北平原。

長期以來,國家一直都在試圖管理華北平原生態,連續數個政權都投入了大量資源用於防控洪災。中國的封建王朝也曾試圖通過建立官方糧倉並在飢年放糧賑災的方式緩解水資源缺乏造成的經濟混亂。時至今日,保障糧食安全仍然是中國領導人關注的一個根本問題。

1949年之後,中國領導人在蘇聯式的大規模、高科技、中央控制的資本密集型項目與毛澤東偏愛的強調小規模、本土經驗和管理、大規模動員和自力更生的農業生產方式之間不斷變換,對中國的水資源造成了特殊的影響。

毛澤東激進的水利開發措施有利有弊:大規模動員創造了標準的灌溉系統,但較差的排水系統和對水資源儲備的過度開發也破壞了土壤的肥力。雖然發展後的灌溉系統的確提高了農業生產力,並有助於滿足不斷擴大的人口對糧食的需求,但長期的結果卻是對水資源的過度開採。

如今,中國飛速的經濟發展大大提高了對能源和水資源的需求。工業發展、城市化和農業生產結構的改變都加大了對水資源的需求,而中國的政治領導人也深知,水資源的枯竭和水質的惡化都有可能造成社會不安定。在某些前蘇聯國家,環境運動引發了更大範圍的改革運動。中國要做出艱難的權衡——如何才能向鄉村地區提供足夠的水資源以保證農業生產和社會穩定,同時還要向工業部門提供足夠的水資源以維持經濟增長。

幾個世紀前的做法決定了今天中國的水資源管理措施。例如,此前歷代對黃河流域溝渠的持續投入給中國的水利規劃者們留下了一個難題。一方面,大規模工程——例如宏大的南水北調項目——對於目前當政的共產黨領導人來說仍然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水資源分配和污染都催生了對水利工程的反思,並推動了向需求管理的轉變。明顯不同於以往的一點在於,今天的中國已經融入全球貿易網絡,這使中國的資源挑戰成為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

直擊太平洋鮪魚業 曝光漁工辛酸生活

$
0
0
作者:顏寧(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

※ 編按:近日TIWA台灣國際勞工協會指出血汗漁工問題,這個議題其實不遠,就在我們的餐桌上。苛扣薪資、剝削漁工,壓低漁撈成本,也等同是助長過漁。船東壓低勞動成本,提供廉價魚貨,薄利多銷的結果是捕撈更多的魚來維持利潤......。這不只是勞動權益的議題,其實也是漁業議題。「永續海鮮」更全面而完整地說,除了要讓海洋資源永續,也應該讓討海人都能幸福、有尊嚴地生活下去,才真正符合「永續」之精神。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顏寧的這篇觀察日誌,透露了太平洋上鮪魚業的現況。這趟航程中她觀察漁船,拜訪船主、訪談漁工,並一一紀錄,與我們分享海上的所見所聞,包括漁船上擁擠、無隱私的居住條件,低薪、薪資苛扣的普遍情形,與漁工的超長工時,和繁重單調的工作性質。

鮪魚船上的責罰表,若漁工違反規則就會被扣薪。圖片來源:綠色和平

今年是我加入綠色和平第四年,每當我到漁港訪問船長,或坐在辦公室苦讀漁業統計數據資料,我不時想起當時以志工身分參與的太平洋巡航之旅。那是我第一次離開陸地,日夜與海相伴,也是我首度看到活生生的鯊魚被捕上船,以及滿艙的冷凍鮪魚。而這個月,我在船艦「彩虹勇士號」上,跟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船員,我們再度拜訪全世界最主要的鮪魚漁場,中西太平洋。

我拿起無線電呼叫不遠的中國漁船,艦橋裡彌漫著緊張又興奮的情緒。這次團隊裡很多人和我當初一樣,第一次上船、第一次在海上觀察漁船,甚至第一次看到鮪魚捕捉的現場。問清楚我們拜訪的目的和我們是誰後,船長很爽快答應讓我們上船。

這次,我們拜訪的是釣長鰭鮪的延繩釣漁船。這些漁船主要供應北美的罐頭廠,也就是鮪魚潛艇堡、鮪魚三明治的原料。在南太平洋的開放公海(也就是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的海洋區域),有為數眾多的中國漁船、一些臺灣漁船,和部分太平洋島國當地的小型漁船在這兒作業。當小艇靠近時,我簡直懷疑出發前資料庫顯示的「2012年新建」是不是弄錯了。充滿鏽蝕、污黃的鏽痕遍佈船體,隨行記者忍不住倒吸一口氣,詢問這是一艘運作三四十年,快要淘汰的船嗎?

徵得船長同意後,我們跳上濕漉漉的甲板,魚腥味撲鼻而來。船長和來自中國和印尼船員很熱情的招呼我們,他們應該很久沒在海上遇到其他可以說話的人。在我們停留期間,漁船仍持續前行起鉤。

船長說他們通常在破曉前開始下鉤,釣線可長達80至130公里,一下就是五、六個鐘頭。中間停三四小時,下午再開始起鉤,三四千個鉤子有時得花上八、九小時甚至12小時才收完。算下來,每天的工時長達14甚至18小時,而我們還從先前的漁工訪談得知有時一天只能睡兩三小時。不難想像長期勞累加上險惡的工作環境,生病、受傷成為漁船上常有的事,有船員展示他少了一節的指頭,還有的跟我們要止癢藥膏。

這艘漁船約500噸,船員18至20人。雖然我們已有心理準備面對漁船狹小的生活空間,但當看見六到八人一間的寢室,每個漁工只有上下舖的私人空間,以及船尾甲板上虛掩門後漂浮的排泄物,還是讓第一次到漁船的同事大受打擊。印尼漁工說那個恐怖的廁所只有某些船員能用,他們通常在側舷甲板解決。我不禁告訴同行夥伴,以前我們拜訪的小釣船連廁所都沒有,現在看到的已經算是比較好的狀況了。

我在某艘船的船長室看見一張罰責表:值班睡覺罰100元、打架罰50元、用工具打架罰200元、丟失浮球罰20元、未經允許使用淡水罰20元。印尼船員的薪資約三四百元,但實際上在船上的前三個月,每月只能實領50元,150元由仲介寄回家裡,剩下的200元要等兩年合約結束後才能領回。

咬下一口鮪魚飯糰前,我可能從來不會想到食物是怎麼到達手裡的。但當我發現這份鮪魚來自超長工時,甚至可能有強迫勞動、人口販運問題的漁船,再經過遙遠的食物哩程才抵達餐桌,不論是食物或漁業,我們其實可以有更好的選擇。


生質燃料作物評比 油菜籽最不傷環境

$
0
0
本報2015年8月27日綜合外電報導,馮加伶編譯;蔡麗伶審校

過去幾年,科學家開始反思生質燃料的永續性,像是為了種植生質燃料,土地利用的改變所造成的碳排放,或是生質燃料的生產鏈對環境造成的衝擊。

油菜籽是台灣常見的生質燃料作物。圖片來源:Mark Kao(CC BY 2.0)

栽種地點、作物種類 影響碳排量

根據科學網站ScienceDaily報導,最近一項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的研究指出,生質燃料作物的栽種地點和作物種類的選擇,會對當地氣候造成影響,而其中左右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因素是生質作物的地理分佈,影響程度高達90%。

這份研究首次比較了全球地理環境、評估生質燃料作物生活史、估算植被、土壤到含氮肥料的溫室氣體溢出,建立了生質燃料作物生活史的標準評估流程,提供更廣、更永續的觀點。

研究作者表示,如果我們忽略地理資訊,就會過度簡化生質燃料所產生的溫室氣體。

「當我們把濕地或是森林變成生質燃料的種植地時,亦會造成碳匯(自大氣中移除溫室氣體以及溫室氣體前驅物的能力)的大量損失。因此,就算使用生質燃料能夠減少碳排放,短期來看,我們還是增加了總體的碳排放量。」

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生態系服務暨管理部門所長Michael Obersteiner解釋,長期來看,自然生態系能進行碳封存,像是森林和草地,能將大氣中的碳保存在植被及土壤中。

然而,作物也能從大氣中吸收碳,但是它們不能進行碳封存,如果再加上不永續的農耕方式還會導致土壤侵蝕和逕流,讓土壤儲存碳的能力每況愈下。

栽種地點影響「溫室氣體回收期」

為了評估生質燃料的使用效率,研究團隊估算出「溫室氣體回收期」,也就是在整個生產鏈過程中,生質燃料需要多少年才能取代石化燃料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彌補碳匯和氮源的損失。

研究團隊發現,溫室氣體回收期會隨著當前的土地利用模式、作物種類和栽種方法而有變動,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子就是地點,影響力高達90%。

研究結論顯示,地理位置是造成生質燃料對氣候造成衝擊的首要因素。總體來看,溫室氣體回收期的範圍很廣,從1年至162年(95%信賴間區,中位數:19年),其中溫室氣體回收期最長的地點發生在熱帶地區。

油菜籽最不傷環境 穀類最具能源效率 

研究人員發現,土地現階段的使用模式及作物種類,也會影響溫室氣體回收期的長短。如果在不額外灌溉或是添加肥料的栽種條件下,油菜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最低,平均回收期為20年 ; 甘蔗的回收期最長,全球中位數為60年。

若採用集約栽種,所有作物的回收期都會系統性地降低,其中最有效率的原料是穀類,像是冬麥和玉米,溫室氣體回收期都低於10年。

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先前的研究亦顯示,在設定生質燃料的永續標準時,若不將世界各地的農業類型及消費量的改變一併考量進來,將會限制生質燃料的使用效率。

除此之外,土地利用的間接改變所造成的衝擊,像是改變作物種類、貿易和供需的改變,都會影響生物燃料總體排放量的平衡。

英全國性研究今證實 農藥益達胺毒害蜜蜂

$
0
0
本報2015年8月27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蜜蜂是最重要的商業授粉昆蟲,全球90%的商業作物靠牠們授粉。據英國衛報報導,一項刊登於《自然》期刊的新研究,首次在英國進行全國性的調查,證實了新菸鹼類殺蟲劑和蜜蜂族群崩壞有關。

楊維晟作品 蜜蜂
蜜蜂是最重要的授粉昆蟲。攝影:楊維晟。本報資料照片

英國十年研究 殺蟲劑和蜜蜂死亡成正相關

該研究分析2000年至2010年間施於英格蘭和威爾斯油菜田的殺蟲劑用量,發現殺蟲劑用量的增加和同一段時間內的蜜蜂死亡率相關。

英格蘭和威爾斯的油菜田總面積在這段期間從29萬3378公頃增加至60萬2270公頃。施以益達胺農藥的油菜籽數量,2000年僅佔總面積的1%,2010年增加到75%。

比較農藥使用量和蜜蜂族群崩解狀況資料後,英國前政府研究機構糧食環境研究所(Food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Agency,Fera)和美國喬治亞大學昆蟲學家發現益達胺農藥和蜜蜂族群減少有關。

此外,族群減少狀況有地區差異性,在威爾斯地區,族群減少也和春季低溫有關。

英政府:農藥益達胺用量已減少

蜜蜂也是最常出沒於油菜田的授粉昆蟲。研究作者表示:「只要農業繼續使用急性毒物控制蟲害,整個社會就必須衡量殺蟲劑的益處和連帶的損失。從由全世界最普遍的殺蟲劑、全世界最普遍的授粉昆蟲和全歐洲最普遍的開花植物組成的系統,更能明顯看出其中的衝突。」

研究也發現,使用種籽殺蟲劑的農夫會減少其他殺蟲劑的用量,但是長期使用益達胺對於作物產量的助益微小到可以忽略。

英國政府一向主張新菸鹼類殺蟲劑對蜜蜂無害,認為蜜蜂族群減少的原因,是寄生瓦蟎散播病毒以及夏季潮溼影響蜜蜂覓食所造成。

作者認為,應有更大規模的田野研究來驗證新一代新菸鹼類殺蟲劑對授粉昆蟲的影響。

2013年12月,全歐實施兩年期的禁令,禁用與蜜蜂死亡有關的殺蟲劑。

上個月,英國政府暫時解除兩種用於英格蘭5%油菜田的兩種殺蟲劑。環境、糧食與偏鄉事務部門表示,該緊急授權不適用於益達胺,並指出英國益達胺用量已大幅減少,從2005年的4萬3900公斤減少至2013年的7250公斤。

社區、保育團體復育有成 八色鳥現身新竹自然谷

$
0
0
本報2015年8月27日新竹訊,謝伯鴻報導

新竹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本月20日以紅外線攝影機拍攝到珍貴稀有保育類鳥類八色鳥,在園區內撿拾細枝築巢的影像,讓工作人員相當振奮。

八色鳥。以上影片提供非營利使用。提供者:【TEIA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

稀有夏候鳥 外型討喜

八色鳥為台灣稀有夏候鳥,主要繁殖棲地在日本、南韓、中國及台灣,其中以台灣雲林縣湖本村為世界已知最大的繁殖地。由於八色鳥羽色繽紛、外型可愛又居住在接近人類活動的淺山地區,因此生活環境深受人類的影響。

2000年雲林湖本村的中二高土石開採案以及2008年湖山水庫的興建案,都曾因開發區域鄰近八色鳥棲地而造成廣大的討論。目前八色鳥已名列亞洲鳥類紅皮書之瀕臨絕種的生物,全世界剩餘數量大約兩千隻,是十分稀有且極需受到保護的鳥類。

「之前即有同事目擊八色鳥鑽入草叢,也不時在谷中聽到疑似八色鳥的叫聲,但並沒相關影片及照片佐證,此次谷內紅外線攝影機拍到八色鳥的身影,讓大家都十分振奮。」

自然谷工作人員表示,除了八色鳥外,在自然谷地及週遭也發現穿山甲、林鵰、黃嘴角鴞等珍貴稀有保育類生物的蹤跡,這象徵著經過保育團體及社區居民的努力,新竹芎林鹿寮坑的生態環境漸漸改善,各種生物也慢慢的回到這塊土地上。

八色鳥也是很忙的。以上影片提供非營利使用。提供者:【TEIA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

自然谷 環境信託守護棲地

自然谷是台灣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以環境公益信託的方式永久保育下來的土地,目前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擔任受託人負責經營理管理。

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的委託人(即捐贈者)是吳杰峯、吳語喬及劉秀美三位熱愛自然的人士,當時在華龍村村長田興業的牽線之下,買下這1.8甲可能開發成為靈骨塔的土地。在歷經金融海嘯之後有感於世事變化無常,要長期保護一片土地實屬不易,因此決定以環境信託的方式將這塊土地交由所信任的環保團體永久的保護與管理。

由於台灣淺山地區土地時常面臨開發壓力,許多生活在淺山地帶的生物也逐步走向滅種的危機,例如:石虎、穿山甲等等。近年保育團體及學界開始提出「里山倡議」,期待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榮關係,以維持生物多樣性。

此次,新竹自然谷再經過近7年的努力及保護,今年八色鳥的現身,正是自然谷淺山環境保育有成的象徵。

照片來源: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八色鳥。本圖僅供示意。圖片來源: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留下一片森林 自然谷成指標案例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表示,台灣環境教育普及,民眾大致已具備環保的觀念。但是,多偏重在身體力行,例如生活上節能減碳、減少塑膠製品、支持小農及友善環境的食材…等做法。

「近年來,我們發現越來越多民眾願意支持環境信託的理念和行動,保留下一片森林、海洋或濕地,讓野生動植物有一個家,自然谷就是一個重要的指標案例!我們也期待更多的朋友來參與志工行動,或以定期定額捐款的方式支持自然谷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一同為淺山地帶的野生動植物們,打造一個可以安心生活並繁衍族群的環境。」陳瑞賓說。

有關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相關訊息,請見網站:http://www.e-info.org.tw/natural-valley,或電洽03-5936619。

【延伸閱讀】

【自然谷活動訊息】

【捐款資訊】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環境衝擊疑慮未解 遠雄礁溪飯店硬要動工

$
0
0
本報2015年8月2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遠雄將在礁溪新建「豐富五峰旗」、「春秋礁溪」飯店,興建地點過去曾發生土石流、水災,引發環境衝擊疑慮。

遠雄於7月底召開說明會,但因參與民眾不足,遭宜蘭縣政府宣判無效。26日,遠雄火速再召開說明會,與會民眾對程序不滿,數度要求提供環評書。而此次縣府、環保署人員未到場,宜蘭縣議員薛呈懿也批太草率,質疑只是讓開發單位跑完流程後即可動工。對此,遠雄表示,預計26個月後完工,3年後投入營運。

遠雄「豐富五峰旗」、「春秋礁溪」施工前說明會現場。(影片截圖)

河川地蓋兩飯店  居民怕怕

上月底,遠雄集團於礁溪鄉德陽宮召開「豐富五峰旗」、「春秋礁溪」施工前說明會,由於未盡事先告知的責任,與會民眾相當火大。居民擔心開發區位位於河川地,過去發生土石流、水災記憶猶新,現在又要在上游加上一座建築量體1,511平方公尺、地上6層、地下2層,有50間客房的飯店,居民嚇壞了。

民眾質疑,開發單位計畫將得子口溪支流加蓋與設水泥堤防是否妥適。

而對於說明會程序一完成就要開工,卻未盡到告知居民的責任,也讓民眾不滿。雖然遠雄集團解釋,已依法在相關的報紙、網站刊登,也有寄通知,但民眾仍未能獲知資訊,以至於與會民眾不如預期。此次說明會經縣府諮詢環保署後,認定無效。

飯店開發位置,鄰近水源、河川地。資料來源:環評報告。

開發資訊不夠公開透明  議員批說明會徒具形式

本案位於「五峰旗風景特定區」觀光休閒產業專用區,2001年宜蘭縣政府通過第二次通盤檢討,將部分保護區變更為觀光休閒產業專用區,可開放申請興建旅館;豐富五峰旗旅館與春秋礁溪渡假酒店先後提出申請,於2006年10月5日通過環保署環評審查,2013年7月19通過環差審查,去(2014)年取得建築執照,預計施工26個月。

依據宜蘭縣政府環保局的解釋,施工前的公開說明會,目的是告訴居民在環評結論及相關規定、如何動工等等;說明會必須作成紀錄送到環保局備查。

昨公開說明會,開發單位要求民眾簽名才能領取簡報資料,不少民眾因此撤簽。薛呈懿質疑,說明會本應提供民眾資訊、資訊應公開透明,而非要已來到現場的民眾要簽名才能領資料。

薛呈懿指出,任何開發只需跑完程序,就可施工,然而從民眾對飯店開發仍存在諸多疑慮,顯示這兩次說明會皆徒具形式;她提醒,國家規定這項會議是讓民眾參與、民眾知情以及表達自己的聲音,依意見調整開發,並非跑流程即可。對中央以及縣府都未派員在場,她提出譴責,並認為若有未妥適之處,應有撤案機制。

外地人不要阻礙當地利益?  公民團體:環境敏感區開發應審慎  

不過當地民意代表又提出「在地人」和「外地人」,而且「外地人可以牽涉當地人的利益?」、「礁溪人沒工作,你要負責嗎?」並將風向導向縣府,認為土地變更是縣府同意,應對此說清楚。

宜蘭立法委員參選人孫博萮及在地團體也於說明會召開記者會,要求遠雄集團在未取得縣府、宜蘭鄉親認可前,不要動工;目前公民團體也以提出撤銷兩案之環評差異分析報告與變更內容對照表的行政訴願,呼籲公部門重視地質敏感區、河川地、水源區不宜開發的訴求。

記者會上宜蘭立法委員參選人孫博萮致詞。(攝影:林克雄)
宜蘭立委參選人孫博萮呼籲公部門重視地質敏感區、河川地、水源區不宜開發。(攝影:林克雄)

孫博萮表示,「變更五峰旗風景特定區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之際,國5、雪隧尚未開通,14年後礁溪地區已有截然不同的樣貌,尤其基地鄰近兩條土石流潛勢溪(宜縣DF027、028)、基地正對面路旁即有「土石流危險」之警示牌;基地鄰近縣府水保科長期觀測的「大忠村一號崩塌地特定水土保持區」,每逢颱風豪雨即被列入土石流警戒區,不宜在此地大興土木。

記者會要求宜蘭縣政府對「變更五峰旗風景特定區計畫」展開第三次通盤檢討,三通完成前不要再同意遠雄開工日展延。其次,內政部都委會第156次會議決議,同意申請單位循兩舊案續辦營建,導致兩案分送不同單位進行變更與環差審查,有違《環境影響評估法》第15條,「同一場所,有二個以上之開發行為同時實施者,得合併進行評估」之精神,導致兩案同時開發對環境之實際影響難以正確評估等,共11點事項提出回應。

根據鉅亨網6月10日報導,遠雄集團「礁溪遠雄悅來」計畫下半年動工,預計3年後開幕,除此之外也規劃陽明山、阿里山和台北大巨蛋內開設新飯店;明後年花蓮地區分別於花蓮市及瑞穗鄉開3家國際觀光旅館。

高架道路變身風力電廠 再生能源無所不在

$
0
0
作者:Green Inside

道路和太陽能的結合不是新鮮事了,那麼能不能也利用道路來安裝風力發電機呢?一份來自歐洲的研究顯示,高架道路的橋墩之間可能是仍未被使用的理想裝置地點。

高架橋安裝水平軸風機示意圖。圖片來源:José Antonio Peñas (Sinc)

風力發電與太陽能發電最大的不同,在於太陽光電板幾乎可以安裝在任何地方、規模可大可小,但大型風機卻只能安裝在地廣人稀或離岸區域。風機必須有一定高度才能觸及較快速的風,同時為了駕馭這些風,風機的葉片必須夠大。這也使得大型風機由於噪音或視覺上礙眼而被部份人士視為鄰避設施。

來自西班牙與英國的研究團隊以加那利群島(Canary Islands)的Juncal高架道路為範本,透過電腦模擬計算,確認通過兩根橋墩之間的風可以推動風機、產生電力。以這種將風機與高架道路整合的方式,可以為空間不足的人口密集區或建設受限的自然保留區帶來再生能源。

每座高架道路有各自適合的風機大小與風力潛能。以Juncal高架道路來說,可安裝兩座0.25 MW的風機,而0.5 MW的電力約可滿足450-500戶家庭使用,並相當於每年減少140噸的碳排放。

而在台灣,台北捷運環狀線計畫利用連接新北市板橋區與新莊區的大漢橋設置8座3kW垂直軸式風力發電機組。對應於大尺寸的水平軸風機,垂直軸風機的尺寸較小,而發電量在高風速時亦較低,但也有噪音較低,較不受地形限制的優點,適合於都會區推廣使用。

陽光、空氣、水,無所不在,那麼再生能源也應當是「無所不在的能源」(Ubiquitous Energy),就看我們有沒有智慧去擷取了!

科學家證實 螞蟻擁有自我治療能力

$
0
0
本報2015年8月28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人類、貓狗等動物都有自我治療的本能,但科學家最近第一次證實,昆蟲也具有類似的能力。一份新研究顯示,受到白僵菌感染的螞蟻,會吃下含有少量過氧化氫的蚜蟲、腐爛的死螞蟻,藉此減少感染機率,可降低死亡率達15%。

photochem_PA
螞蟻。圖片來源:photochem_PA(CC BY 2.0)

以毒攻毒的自我治療法

學界一直以來都懷疑昆蟲可能具有自我療癒能力,但從未被證實。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顯示,被一種致命真菌感染的螞蟻,不只是犧牲奉獻的勞動者,牠們還具有自我療癒的能力,他們會吃下特定的有毒物質––過氧化氫,達到「以毒攻毒」的治療效果。

大多數健康的螞蟻對過氧化氫敬謝不敏,因為過氧化氫對螞蟻有20%的致死率,這顯示生病的螞蟻知道這種毒物可以治癒牠們。

若給予螞蟻不同的過氧化氫濃度,被感染的螞蟻食用過氧化氫的頻率可能和一般食物一樣,或是減少至四分之一,顯示螞蟻的確「在意」自己食用的劑量。

瑞典隆德大學學者Jessica Abbott認為這篇研究是昆蟲自我療癒的有力證據,「研究顯示螞蟻被感染後,小心地吃下過氧化氫,這增加了螞蟻生存的機會,也影響了寄生蟲的寄生狀況。」

螞蟻如何知道自己生病了?

新研究也帶來新的問題:螞蟻如何知道自己生病了?

研究人員之一Nick Bos說,在野外,瀕死的螞蟻似乎也知道自己即將死亡,經常遠離巢穴孤獨而死:「我們不知道螞蟻如何知道自己被感染,但很顯然地,牠們生病後行為的確會改變。」

倫敦皇后大學學者David Baracchi說,螞蟻和蜜蜂等大規模群居的社會性昆蟲很容易感染疾病,只要能稍微提高感染存活率,對於整個族群就有顯著貢獻。

「螞蟻演化出神奇的機制對抗微生物,並不令人感到意外,自我療癒也是一樣。」Baracchi說,這是動物界常見的能力,例如綿羊也被證實有自我療癒的能力。

美研究:住家周遭多種十棵樹 讓人年輕七歲

$
0
0
本報2015年8月28日綜合外電報導,周念學編譯;蔡麗伶審校

住家附近有綠樹環抱,不僅有助周圍房價,也對居民的整體健康有所幫助。一項經由人口統計和社會經濟因素的研究顯示,只要在住家附近單一街區範圍種植十顆樹,就能顯著改善人們的心理素質,等同於一年多賺一萬美金(約32萬新台幣),或者年輕了七歲的效果。

研究顯示,住宅區附近多種樹能改善人們心理健康。圖片來源:Simon & Vicki(CC BY-NC 2.0)

綠樹覆蓋率高 居民省健保

這篇刊在Journal 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分析多倫多市兩組超過三萬名住家居民的資料後發現,綠蔭密度高的社區,居民較少機率罹患高血壓、肥胖症和糖尿病。

研究數據來自多倫多政府,健康和社會經濟的數據則來自於安大略健康研究(Ontario Health Study);研究根據種類和大小,將公家土地的樹分門別類,並經由半米解析的衛星資料統計出私人後院的綠樹覆蓋率。

加拿大政府普設全國國民的健康醫療福利,無論居民富有或貧窮,都擁有相等健康受益權,因此研究者對於健康議題的分析特別感興趣。研究作者表示,一個國民健康福利不普及的國家,如果每年多花一萬美元在健康醫療上,也許會比住宅區旁的綠樹對人民的健康維護效益來得更大。

「樹能讓人年輕的效果和你是否富有或貧窮毫無關係。不管富有或貧窮,與樹同住對健康益處不少。」芝加哥大學環境科學研究室執行長也是資深作家Marc Berman說道。

城市綠化具有實質經濟、健康效益

雖然研究發現居住綠樹環抱的社區和健康有密切關聯,不過研究員仍然不知其所以然。

樹能淨化空氣,故擁有更多樹木的社區,居民更樂於在濃密綠樹蔭下多運動,或者說環境因綠樹顯得更美麗,進而對健康也有所幫助。

也有另一可能,健康觀念較佳的居民會選擇居住在多樹的地區。「我們研究的相關數據彼此環環相扣,故不能說就是因為樹木讓我們獲得健康,只能說樹木和維持較健康的身體有關連。」

根據Berman的研究團隊計算,在每一街區新種植十顆樹約需花費500至3000美元。

「綠化城市會有實質的經濟效益,我們已知綠化城市對空氣品質、不動產增值、水土保持有益,現在更知道對我們的健康也有幫助。」研究者認為,都市設計專家應會視此為一項極好的投資。


國際減碳浪潮盛 專家:台灣節能市場上看1600億

$
0
0
本報2015年8月28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國際油價從去年每桶107美元,至今已跌破40美元,加上聯合國巴黎氣候大會年底登場,各國紛紛提出減碳承諾。面對低油價時代來臨與國際減碳壓力趨勢,我國電力結構、電價與節電策略如何因應?

26日,經濟部能源局長林全能應邀在「2015石油市場之變革與展望」研討會中與學者、業界大談能源政策。甫上任半年的林全能局長在推動再生能源、電業自由化、電價公式與節電上有不少進展。學者指出,台灣有1600億以上的能源效率市場,政府應積極推動;但也有學者憂心再生能源不足應付電力缺口。

永續供電系統應考量五大準則(WSSD,2002)。圖表提供:李堅明提供。
永續供電系統應考量五大準則(WSSD,2002)。圖表提供:李堅明提供。

電力缺口大  學者:十年內恐難補足

林全能表示,政府已三度擴大再生能源設置目標,預計到2030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可達電力系統的30.7%,占發電量的14.5%。此外,行政院版電業法已送交立院,未來將積極推動電業自由化,鼓勵發電業加入市場。

但中華經濟學院梁啟源董事長指出,核一、二、三占發電量16.5%,如以2025年非核家園為目標,十年內要蓋很多電廠,現實上有困難。「缺電壓力大的不得了!」他呼籲立院盡快通過電業法,雖是必要,但恐已緩不濟急。

梁啟源以德國為例,指出2011年德國因輸配電設施沒法配合,停限電20萬次。「我們做好準備了嗎?十年內能蓋那麼多輸配電設施嗎?那麼多再生能源電廠嗎?」

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所所長李堅明分析,在非核家園的前提下,又要達到減碳目標,不能光靠風能跟太陽光電,地熱發電應盡快投入市場。

太陽能發電。圖為天賜良園社區(照片來源:台南市經發局)
太陽能發電。圖為天賜良園社區。照片來源:台南市經發局。

節電帶動經濟成長  政府獎勵扮演關鍵角色

政府年年推節電,但多流於形式,今年4月政院再度推出節電計畫,分別針對18個縣市的民生及機關用電,以及工業部門,設定2%節電目標。首度中央、地方與民眾共推節電,雖仍在起步,但已引起不少迴響。林全能表示,未來能源效益將大幅提升,當經濟成長3%,電力需求只需1%。

李堅明指出,節能可帶動經濟活動,國際間已將節能視為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2011年,國際能源總署(IEA)11個會員國家合計節約值就已高達7430億美元。IEA更估算,2012年全球能源效率投資規模約為3160~3500億美元。至於台灣的能源效率市場規模,李堅明估計應在1600億元以上。

李堅明提醒,因能源成本占總生產成本比例低,工廠節能意願不高;而大成本的節能設備要較長時間才能回收投資資本,廠商寧可選擇小成本而成效有限的節能設備。針對這些問題,政府獎勵將扮演關鍵的角色。

電價調升  學者:不得民心但必要

石油價格來到低點,梁啟源認為,將直接降低電力效益。他舉例,2008年、2012年電價調漲,促成電力效益大幅提升。「政府應該要有決心讓電價合理化,雖然不得民心,但這是該做的事。」

林全能回應,新電價公式已於今年4月上路,雖遭受不少批評、反對,但透過完整資訊揭露,也得到許多正面回應。

林全能上台半年,在政策推動上有不少進展。他感慨,以往所學是工業管理,總試圖找出最佳方案,當了能源局長,面對各方聲浪,才瞭解要找的是「可行性最高」的方案。他表示,未來能源局將持續推動能互信互讓及資訊公開的溝通平台。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解強降雨後水質渾濁 水利署擬開發伏流水小清新

$
0
0
本報2015年8月29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颱風、強降雨沖刷土石,常造成水庫原水濁度飆升、無法供水。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水利署祭出強降雨不停水方案,以伏流水解決水質問題,當作豐水期的備援方案,預計在濁水溪、高屏溪、東港溪、旗山溪流域,進行伏流水開發可行性評估,未來即使暴雨來襲、原水變混濁,也有小清流伏流水可用!

水利署預計於高屏溪沿岸,竹寮、翁公園、大樹等地,進行伏流水開發。攝影:廖靜蕙

以伏流水供應豐水期潔淨水質

水利署表示,近年來因氣候變遷,強降雨、暴雨機率增加,快速大量的雨量,沿路瓦解土石,一路進入集水區,使得河川原水濁度飆高的現象頻繁,影響傳統攔河堰正常取水量及區域供水穩定。蘇迪勒颱風後,台北市自來水公司供水就曾遭遇此困境。

然而,滲入土壤經過層層過濾的伏流水卻相對潔淨,其取水方式再度受到重視,國內推動伏流水工程的歷史雖早,但直到2000年仍未成為水資源開發工程主流。水利署表示,主因是伏流水設施取水量不穩、集水管和濾層常阻塞、相關取水設施常遭洪水沖毀等問題,故不易全面實施。

近年來,國內外伏流水工程在集水管使用材質、設施維護管理及反沖洗技術都有提升,以高屏溪模場(大樹寬口井)每次取水檢測為例,雖每次結果都不同,但測試至今,濁度最高約30NTU(水質濁度單位Nephelometric Turbidity Unit),遠低於淨水場可接受的100NTU。

因此,水利署於高屏溪沿岸,竹寮、翁公園、大樹等地開發伏流水,全面掌握及有效運用伏流水取水優勢,在高濁度期間每日仍有30萬噸水量的表現。

伏流水為水資源添翼 開發仍應因地制宜

伏流水、地面水及地下水,三者關係密切,由於伏流水供水量和河川流量成正比,而且取水後可能影響鄰近地下水位,或鄰近水利設施的有效取水量,所以還須考量合法水權人的用水權益,以及對環境之影響。

目前伏流水仍為豐水期解決水質的替代方案,以因應高濁度時的水質。但能否解決枯水期水量,作為長期常態供水,則須進一步配合鄰近地下水位觀測井監控水位。水利署表示,將持續評估其他可行之伏流水利用方式,並積極規劃推動執行。

台灣使用伏流水的歷史,可追溯至1923年,以明挖方式於河床下構築集水廊道,如林邊溪二峰圳、南和圳等。台灣自來水公司自1970年代起在高屏溪沿岸陸續設置林園、昭明、會結、翁公園、九曲堂等伏流水取水站,以因應高雄地區用水需求;水利署也已完成羅東攔河堰及陸續於濁水溪、高屏溪、東港溪、旗山溪等流域,研議伏流水開發的可行性。

水利署表示,不同地區及河川是否適合以伏流水為取水方式,必須因地制宜檢視地質、水文條件,尤其河川中下游通常細顆粒土壤(黏土或粉土)的比重偏高,很容易發生阻塞而影響伏流水設施使用效益。

以濁水溪流域為例,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規劃名竹盆地伏流水取水設施,若以寬口井估算工程經費約需三億元、取水量每日三萬噸;目前台水公司正辦理相關作業,再決定採用哪一種伏流水取水設施或工法。

田間決勝點 稗草色vs.稻葉色

$
0
0
作者:宜蘭色

聽說各個人類族群最早分辨出來命名的顏色幾乎都是紅色,因為紅色實在是個生死交關的顏色。見血了,可能代表死亡或受傷,或是獲得獵物,有食物可以溫飽。

稗草色與稻子色。圖片來源:宜蘭色

那在稻田裡呢?有這種決勝負的顏色嗎?當然有,就是那僅有細微差異的稻葉色與稗草色。在水稻田裡,除了我們種的稻子之外,還會冒出許多形態與稻子很像的稗草,長得又快又猛,與稻子競爭陽光、肥料與生長空間。

為了要移除掉這些稗草,在插秧之後,剛從福壽螺吃秧苗補秧的工作中喘過一口氣,立馬就要展開長達兩三個月磨練人心與耐力的挲草與撿草季了。

「挲草」指的是在稗草尚小的時候,用手抹遍全部的田土,讓小稗草被渾濁的泥水壓住,沒有生長的條件。有人發明用刷子除草,或是鐵鍊拖草,也都要趁稗草還小的時候下手。

「撿草」是在稗草更大一點,泥水已經壓不住了,就要彎腰用手一株一株的拔起來,搓成一坨塞進土裡做肥料。這時候,快速分辨出稗草,就會造成撿草速度與效果的很大差別了。大致上來說,一般分辨稗草與稻子的區別要點在於,稻子的莖與葉連接的地方,會有一些細毛,稗草則是整枝光滑。稻子的根細細地像鬍鬚,稗草的根則是肥肥白白的,比較粗壯,看久了以後,就像熟悉的雙胞胎,一下就可以分辨出誰是A寶,誰是B寶。

稗草與稻子的顏色差異。圖片來源:宜蘭色

但回想起我第一次下田撿草,是在青松大哥的田裡,我走過一次,青松大哥就跟在我後面再檢查一次,不斷拔起被我看漏的稗草,進度大拖延,也讓我被受封為在田裡無用的人力。而有經驗的農人除了靠外觀分辨稗草,顏色是一個可以讓效率加倍的分辨方式。不過稗草跟稻子可以用顏色來分別,這件事也是我跟陳阿公一起踏進田裡之後才知道呢。

看資深農夫陳阿公撿草,心曠神怡多了,陳阿公自己也說,大約從三公尺外,他就可以分辨出稗草根稻子的差別,不只是站到整齊的稻子行列外的稗草,連躲在稻叢中,躲稻叢後的稗草,都可以靠倒映在水面上的影子或是隱約露出來那一點些微差異,比稻葉稍微偏藍綠色,深濃一點的稗草色分辨出來。這樣對稻田敏銳的觀察與印象,可是長年與稗草交手,對田很用心的人才說得出來的呢。

分辨得出稗草和稻苗嗎?圖片來源:宜蘭色

 

※ 本文轉載自 宜蘭色宜蘭色是田文社今年的一個小品計畫,透過搜集顏色並且命名、書寫,整理出一套宜蘭的色票資料。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河貓》流浪/貓

$
0
0
作者:隱匿

  在淒風苦雨的寒冬夜晚

  流浪的意義更引人思索

 

  自由如果曾經許諾過什麼

  那絕不是舒適的生活

有河Book照顧的街貓,樣子與袖子。攝影:隱匿

 

《河貓》封面。圖片來源:有河BOOK

《河貓》有河book街貓紀錄

作者、編輯:隱匿
出版社:有河文化
ISBN:978-986-84712-5-2
出版日:2015/05
定價:380元

本書收錄了書店開幕至今八年多以來,隱匿描寫河貓的文章共48篇,書末並收錄安石榴、沈眠、阿米、潘家欣、店狗、假牙......等人的詩文創作,配上各式各樣的貓咪照片。

 

※ 本文轉載自《河貓》,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轉載。

【相關文章】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對地球友善 樸門野蔓園

$
0
0
作者:亞曼

生活要事「食衣住行育樂」,吃排首位。古言民以食為天,但光就吃這項,據調查,每人每週平均有8.5餐是外食,也就是一週七天、21餐中,有三分之一多,都是把吃這件事,交給別人來處理。可能因為沒時間或是租屋在外,煮一頓飯,對很多人來說是件麻煩事。但可曾想過,這樣所吃到的食物又是什麼?

野蔓園的主人,亞曼。圖片來源:新自然主義

超市裡,包裝好的漂亮食材,只是食品,食物的商品。這些商品從哪兒來,經過什麼樣的處理,才到眼前的餐桌?許多人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方便就好。直到近幾年,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恐慌的心理讓大家開始質疑我們所吃的,是安全的嗎?

現在人的所有生活所需,都依賴別人:打開水龍頭,就有水;轉個開關,瓦斯爐就可以燒水烹煮;同樣按個開關,只要台電沒有意外,電燈、電腦、冷氣等等就能立即運作。這些「馬上服務」,讓現代人生活得太方便,也失去了對資源感恩、珍惜之心。可曾想過,有一天,提供服務的人、資源不見了,怎麼辦?

台灣所擁有的水資源居世界排名第13位,但每一個人可以分配到的水資源量,卻是倒數第17名。因為水費便宜,加上寶島總是在夏季缺水時天降梅雨、熱對流雨……,因此即使擁有充沛的水資源,即使今年春季面臨60年來最嚴重乾旱、許多縣市陷入停水窘態。很遺憾的,五月下了幾場雨解除旱象,就又忘了缺水之苦。

長期以來的「太方便」,讓每個人在不自覺中成為環境殺手、共犯!甚且習慣性嘲笑心急如焚而身體力行的節水者。

面對食安、暖化危機,國人雖已逐漸意識到健康與生存正遭受威脅,但僅僅是少數人開始購買有機農產品、記得帶購物袋、隨手關燈、騎腳踏車等等,仍然是不夠的。因此,我嘗試推動更多的友善環境的行動:

2004年,我一個人從野蔓園開始實驗、體會,到現在邁入第十一年;近年來更在社區大學及野蔓園及全國各地開設「都市樸門綠生活」相關課程。雖然喊我老師的人越來越多,但我還是覺得不夠,也不斷思考,下一步可以再做些什麼,才能讓大多數的人充分體會與環境之間的緊密依存關係,並且用行動一一實踐在生活中?!

值得欣慰的是,相對於十多年前的有機推廣所遭遇的反彈與抗拒,現在確實愈來愈多人肯定無毒栽種的價值,也逐漸積極想要學習種植或自己動手做做看,遠見雜誌更將「城市農夫」列入對未來最有潛力的行業第四名!而新科台北市長柯文哲率先遵照競選承諾,提出田園城市計畫,雖然內容與方法有待充實,但公部們開始重視此一議題,必將有效提升都市耕種的推動節奏與參與人數。

在台灣轉型為工業化之後,務農者大部分沒機會讀書,而且社會地位偏低,因此都盡所能地讓孩子上大學,不要像自己一樣做個沒出息的弱勢農民,造成今日的「離農」現象。然而,現在很多到社大上課或是到野蔓園換工的朋友,年輕人的比例愈來愈高,甚至小學、幼稚園的孩子,拿起鐮刀割稻、自己烘烤披薩,比大人都願意做,也都做得很好。現在,改變的反而是父母親不願踩進泥土裡、校長只要求老師配合政策,自己卻連校內的番茄植物都不認識,缺乏對土地的熱情。

當然,校園的食農教育,不能只是一時風潮;年輕人擁抱土地,也不應只是人生迷惘的無奈替代選擇。很希望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因為興趣、擁有知識的回歸農田,未來成為融入當地環境的都市農夫。這正是野蔓園今年起的地球功課。

樸門綠生活是一種生活態度和實用設計,農耕只是其中一個環節。

例如,樸門的設計操作原則中,第一條是觀察與互動,人必須用心體會土地周遭風、樹、植物、動物等等一切,並體系思考如何互相對待,這樣的生活設計,才可能與環境建立友善關係。

例如,樸門強調善用既有資源,務必做到最可能少的輸入(有多少水就種什麼?植物盡量自己留種子繼續栽種;利用廚餘雜草做堆肥自足;撿拾枯枝、使用火箭爐煮菜……)。

在野蔓園的樸門實踐,幫助學員在最短時間學會,只要用雙手就可以照顧自己、照顧別人。並且珍惜、善用所有資源;包括不製造垃圾(無法回收使用的資源)、請每個人將自己的垃圾帶回家。長期的野蔓園體驗,絕對能夠建立自主生活的能力,相信本書的完整介紹,對於有志了解並參與樸門實踐者,應該有所助益。

至於本書以極大篇幅所強調的都市的樸門永續實踐,並不一定需要擁有一塊土地。公共空間中的人行道綠帶、墓仔埔、警衛室週遭的邊際空間,我都實際栽種過可食作物,還創造出綠化風景。住家中的屋頂或鐵窗陽台,隨手拈來,就有豐富的多樣性健康食材;幾把舊雨傘和寶特瓶,就能回收雨水,透過生活中的廢棄物和空間屬性;每一寸土壤間,都可以捕捉和儲存資源。走出水泥空間,重新認識鋤頭、圓鍬等農具,在社區園圃中揮汗耕種,更可因為社群的參與,享受更多的歡聲笑語與生命活力。

希望這本書的樸門經驗分享,能夠影響、幫助讀者,和我們一起拿回生活的自主性,以行動永善環境、往健康、快樂、永續方向移動!


《亞曼的樸門講堂》封面。圖片提供:新自然主義出版社

《亞曼的樸門講堂》

作者: 亞曼(唐嚴漢) 
出版社:新自然主義 
出版日期:2015/08/07

本書作者為台灣樸門設計師之一的亞曼,他已在陽明山所經營的野蔓園成功經驗為例,用一個個輕鬆的故事、淺顯的說明和範例圖片,告訴讀者,樸門設計是一門有著開放、分享、與學習精神的實用哲學,只要理解了樸門的原則,更重要的是實踐!

本書精選59個根據台灣風土氣候設計,並且多次實踐成功的樸門手作訣竅和設計心法,亞曼把實踐樸門十多年的經驗累積,不藏私傳授想過樸門生活的你。你可以搭配全套實踐一個完整的都市農場,也可以挑選幾個適合你的設計打造陽台菜園或螺旋花園…,跟著亞曼,Just do it!

※ 講座訊息

圖片提供:新自然主義出版社

 

※ 本文轉載自《亞曼的樸門講堂》序,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轉載。

【相關文章】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Viewing all 1995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