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5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高雄氣爆周年】當工廠存在仍是事實 監督就是義務

$
0
0
【專訪高雄海洋科技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洪文玲】
本報2015年8月1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陳文姿報導

高雄氣爆過後,災區快速地重建起來,展現市府執行力。但在恢復活力的高雄地底下,工業管線依舊靜靜穿越。雖然高雄市府正在規劃石化專區,民間團體也倡議石化產業轉型,但無論是何種方案,都無法否定工廠存在的既定事實,民眾的安全問題刻不容緩。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洪文玲呼籲,廠商、民眾、跟專家應盡早合作,形成監督機制,由廠商提供專業資訊,以公民力量補足監督漏洞,並由學界站出來,檢討國內工業發展與工程教育。

後勁工業區。攝影:李育琴
工廠的存在仍是事實,民眾的安全問題刻不容緩。圖為後勁工業區。攝影:李育琴

重建之外  我們需要一個避免意外的制度

洪文玲。圖片來源: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攝影:何威融。
洪文玲認為廠商應該提供專業資訊,進行公眾教育和消防人員訓練。圖片來源: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攝影:何威融。

洪文玲問:「後氣爆時期,台灣到底做了什麼?」

氣爆已滿周年,但對企業責任、工程教育、管線透明化、民眾知情權、公民科學,民眾共同監督治理等面向,台灣都未能提出進一步檢討。

比較幾個案例:1986年,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後,調查委員會認為提出的檢討報告指出,最大問題不在O型環(O ring)失效,而是組織運作失能讓失誤發生。

2007年,密西西比州發生丙烷管線爆炸,檢討報告中規定,廠商必須確保居民收到相關科學資訊,並要求石化業協會投入消防人員訓練。

洪文玲解釋,大眾對社會責任的認知,不能只停留在掃地或捐書。我們應要求廠商提供專業資訊、進行公眾教育與消防人員訓練等,才能發揮廠商在專業領域的影響力。

合作的可能:從一個低調的案例說起

在桃園龍潭鄉的渴望園區,曾有這麼一個案例,居民與友達、華映合作,建立異味事件通報機制。當地民眾發現異狀後,立即通報兩家公司、受委託檢驗團隊與地方環保局,四方同時採樣,並進行檢驗比對。經過一年資料收集,才確定異味來源,廠商投入鉅資更改製程,最終解決問題。

這個案例說明了廠商與居民的「合作」可創造雙贏,問題不是非得以抗爭解決,但它並未做為一個成功樣板被大力宣傳。

因工科背景,有許多機會與廠商接觸的洪文玲解釋,這是因為廠商抱持「沒人注意就是好事,一旦外界拿到監測數據,可能會追溯我們改善前紀錄。」的心理。未來如何鼓勵這樣的積極合作,值得大眾多加思考。

合作的障礙:缺乏改變創新意願

洪文玲也認為,不同產業屬性相異,渴望社區與華映、友達的合作經驗要推廣到其他產業,需要進一步調整。

原因之一是公司在產業鏈的角色。例如在綠色消費趨勢下,蘋果公司會要求其供應鏈必須達到一定規範,這些廠商便承受了改變的壓力。但以石化產業來看,因為製成品是塑膠,產品供應鏈複雜,民眾很難抵制特定製造商,也很難針對指定業者施壓。

二是公司屬性,華映、友達屬高科技業,工程師相對年輕,業界競爭激烈,講求創新。而傳統石化業相對保守,只求保有獲利,主事者不太願意改變。

而理應推動資訊公開的政府,實際作法也是保留的。近年來許多監測數據已自動監測連線到環保署或地方政府,但民眾取得這些數據仍不容易。[註1]

合作的障礙:科技術語與知識的高門檻

另一個合作障礙來自專業門檻引起的溝通困難。洪文玲指出,要跨越這道障礙,道理與「久病成良醫」相似,民眾因自身經驗與環境,會不斷渴望獲得解決相關問題的科學能力,並採取行動;而這樣的能力需要台灣社會與教育體系共同培養。

另一方面,則需不同角色各自努力。身處工廠周圍的人,可主動而系統性收集資訊,或藉由身體經驗(不舒服、頭痛)去瞭解生活周遭的危機;再來是須培養可獲得民眾與廠商雙方信賴的專家;目前環境工程專業檢驗與監測目前仍有門檻,科技部等研究經費補助單位,也應致力於鼓勵學者、產業提升監測設備的便利性,讓公民可運用這些設備、詮釋數據意義,不再只是被動等待政府公布篩選過的數據。

而長期以來,廠商、政府與民間之間的互信基礎薄弱,或許才是合作困難的關鍵。洪文玲表示,合作並不容易,但只要工廠的存在是事實,透過公民參與合作、找到確保民眾安全的途徑,就是必須面對的事。繼續閱讀其他專題報導

註1:數據公開有許多不同的作法,例如有些是用告示牌在廠外公告,民眾無法隨時監督。也有廠商雖然架設網站公開,但資料超過半年未更新。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台中市區域計畫審議 首度開放公民參與

$
0
0
本報2015年8月11日台中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中市政府10日召開區域計畫審議,首度開放公民團體列席旁聽,寫下全國第一個地方政府開放民眾參與的歷史;而這也是當地公民團體一年來持續爭取的成果。承辦人員不僅需逐條回覆民眾的任何意見,其回覆內容也需接受委員會審查。

台中市政府開區域計畫公民參與先例,但修正後的計畫書未公展,民間團體呼籲能重新公開。(攝影:廖靜蕙)

2013年10月內政部頒佈「全國區域計畫」,並將區域計畫調整為「全國區域計畫」及「直轄市、縣(市)區域計畫」,要求地方政府訂定「縣市區域計畫」進行實質土地規劃,整體地審視各縣市在2026年以前的發展規劃。

30天後,台中市政府即公開展覽「台中市區域計畫草案」,隨後召開6次區委會專案小組會議,並於去(2014)年8月27日召開第一次區委會,退回草案修正。同年8月6日召開政策環評的範疇界定會議。

開放公民意見表達 修正案未公展有缺憾

新任市長林佳龍上任後著手修改舊版草案,並於區委會第3次會議,開放報名旁聽、受理民眾發言表達意見。此舉雖獲得民間團體肯定,然而,卻未重啟修正版本的公開展覽及政策環評範疇界定,似仍有不足。

台中城市發展田調團代表阮俊達表示,區域計畫造成土地規劃與開發許可權限被「包裹式」的下放到各縣市區委會,也就是台中市區域計畫通過地方以及中央審理之後,內容所包括的十項都市計畫也形同過關。他們主張應重啟公開展覽、地方說明會以及政策環評範疇界定會議,才符合責任政治的原則。

這項意見雖獲得部分區域計畫委員支持,但營建署代表卻說,本案已辦理公展,若要再度辦理無依據可循。

內政部於2013年頒布《擬定直轄市縣(市)區域計畫實施要點》,第4點計畫內容若有變更,仍應以說明會或座談會,讓民眾得知訊息;資訊公開包括網路公開,成立專區。

雖然台中市政府開放民眾表達意見,是否能落實公民參與,仍需觀察。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潘正正提醒,參與機會的擴大能否促成共識的達成、爭議的解決,進而增強公部門決策正當性、提升民眾對國土規劃的認知與對政府的信任感,都需要在參與程序的設計中細緻處理才可能達成。

人口已達273萬 都市計畫恐過剩

台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簡報指出,全國區域計畫指認台中市2026年人口為272萬人,今年台中市人口已有273萬人,全國區域計畫應重新檢討台中市人口分派。區域計畫中新訂或擴大10處都市計畫案,面積多達4,618公頃。

不少團體質疑人口數據推估依據,潘正正質疑推估背景,人口已過高峰期,何以大幅成長?大肚山學社代表吳金樹指出,內政部推估2018年台灣人口就會停止成長,接著下降,何以台中市人口仍需往上修正?「台中港都市計劃」預估進駐人口達成率不到一半,應先導入後,在思考其他都市計劃的必要性。

林佳龍表示,直至2015年8月,人口數已經273萬以上,台中市縣市合併4年多來,每年持續增加17000人,而且沒有立即停止的趨勢。

阮俊達表示,台中已有1400公頃土地進行市地重劃,造成民眾極大影響,新訂、擴大都市計畫都應審慎評估必要性與環境、人權、文化資產衝擊,記取過去十年台中市後期發展區過度重劃開發的教訓。

農地非農用、市地重劃 農地不足

依據台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提供的「擬定台中市區域計畫案」簡報內容,依全國區域計畫修正草案,台中市應維護農地數量「不得低於」全國區域計畫規定總量4.3萬公頃;但依台中市農業局「103年度農地資源分類分級檢核及作業機制建立計畫」,第1、2、4種農地總面積約為46,252.47公頃,另有第3種農地6234.5公頃。

然而,田調團卻指出,雖帳面上顯示農地面積尚有4.6萬公頃,經GIS疊圖分析及實際訪調,評估有將近1萬公頃的農地轉作其他用途。再根據農委會2011年度農業統計,台中在特定農業區以及一般農業區的土地,已有23%長期非作為農業使用,而這個情形在市地重劃後仍持續上升但卻沒資料,台中市農地總量顯然達不到。

田調團也舉經濟部資料,全國15萬家工廠,其中7萬家為未登記工廠,而這7萬家工廠中僅有700家能列入就地合法的輔導。光台中市就有18,000間違章工廠,造成既有農地破碎化,直接影響農業生產資源及自然生態環境。

農地違法工廠多 應導入閒置工業區

阮俊達說,台中市是全台灣擁有最多違章工廠的縣市,都蓋在農田上,這個現況與草案中維護農地總量的目標牴觸;市府應嚴肅面對,做好基礎調查、強制污染源專管專排並解決工業區閒置問題以容納這些違章工廠。

大台中市政監督聯盟代表許心欣指出,中科擴廠還續繼推、台中有全球最大汙染源的火力發電廠,空氣汙染未納入評估,農地以及蔬菜種植嚴重不足等問題都尚未解決,違章工廠又直接將廢水排入灌排溝渠,都是台中市必須正視的嚴峻現況。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副分會長錢建文即建議,區域計畫審查應納入風險評估以及環保生態專家,並且盡可能保留健康的綠地以及農地,調適極端氣候變遷。

守護神岡聯盟代表即指出,后豐神雅潭的發展,神岡人缺乏管道參與;工業廢棄物棄置到農田、違章建築的問題也未見解決,「倒了廢棄物的農地還算是農地嗎?」巨大的違章建築矗立,難道要等就地合法嗎?對此,林佳龍重申,上任後已宣示,新建違建即報即拆,對於既有的違建,則仍在研擬解決方案。

不過,聯盟代表進一步反駁,1999接線人員表示,內部並未接到相關指示,此話令人玩味。

潘正正提醒,《海岸管理法》已通過,上周也公告「海岸地區範圍」,應符合「海岸管理法相關規定,尤其仍未見地質敏感區位的討論。

審查會議前,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時代力量立委參選人柯劭臻、洪慈庸都肯定台中市政府開放公民參與區域計畫審查的心意,不過仍認為區域計畫千瘡百孔。洪慈庸臉書上表示,后豐神雅潭有許多農業區,應優先保留特定農業區、處理特定農業區蓋滿違章工廠的問題,而非變更為工業區、就地合法。

中科擴廠用地彈藥庫森林,環評未通過就先變更為產業用地;都市計畫未慮及區域排水,山坡地、河川地、水源地未整體考量,只遷就已規劃好的都市計劃,東挖一塊、西挖一塊滯洪池補償等等,顯示未周全考量,他要求台中市政府應再次辦理公展,且必須嚴格進行政策環評才能送內政部審議。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掌握生死輪迴 看不見觸不到的海洋小小兵

$
0
0
作者:Steve Katona(海洋健康指數董事總經理);翻譯:江佳芸 ;審校:蔡麗伶

5月下旬的傍晚,微小生命的奧妙氣息瀰漫在空氣中,我蹓著狗兒Sam,心中不斷想著物種的奇妙。

對我來說,空氣中的清香彷彿訴說著紫丁香、鈴蘭與野櫻桃的繽紛燦爛;而對Sam而言,牠或許不會注意到這些香氣,但牠對鹿、狐狸、水獺、郊狼、草原田鼠以及狗兒的氣味卻會非常敏感。

接著我們來到池塘邊,聲音成了主角。林蛙在春天裡撕心裂肺的鳴放,多麽震撼人心。牛蛙呱呱的聲響伴隨著神秘的嘶吼劃破了喧囂。稍後,我從手機裡當地自然學家錄製的聲音,確認了牠是梭魚青蛙。

而聲音今晚並非一枝獨秀。空氣中數不清的微粒隨著的微風,在我的頭燈下紛紛起舞。空氣中有些潮濕,卻非是霧氣,天空是乾淨的而且星光燦爛。噢不!空氣中其實充滿了某種生命!這些微小的點點是什麼?一些夠大的顆粒可能是蚊蚋、蒼蠅或飛蛾,但其他的呢?是更細小的昆蟲?孢子?花粉?蟲子的排泄物?還是樹木葉梢滲下的水珠?要辨認這些小顆粒是可能的,但這對我來說是個挑戰,而現在我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做這些事

落入海洋的銀河

記得在我事業初期的某個夜晚,我在馬薩諸塞(Massachusetts)的木洞(Woods Hole)游泳,我的潛水燈在水中照亮了一些相似的微小顆粒。當我把潛水燈關閉,許許多多的微粒一明一滅地發光,這一幕就像一整片銀河系,無論我移動到哪,都充滿著閃亮的光點。於是,我決定要找出這些小顆粒的身份。我和學校同事Mahlon Kelly花了整個暑假分離個別細胞,並測試它們是否具生物發光性,然後試圖繪出並辨認出這些顆粒。

在那時,我清楚瞭解到,即便珊瑚礁、魚、鯨魚、海豚、鯊魚、海龜、北極熊以及企鵝等大型動物常常搶盡風頭,海洋中仍充滿了數不盡的生物、非生物的小點點,它們通常美麗而有趣,並且比我們囿於它們微小體型的想像更為重要。

「浮游生物」指的是任何在水中飄移或浮游的生物,僅具有侷限的水平移動能力(儘管許多物種時常進行每日或季節性垂直遷移)。體型較大的海洋浮游生物包括數以萬計種類的動物,分屬16門單細胞或多細胞動物,以及估計約有3,444~4,375種的單細胞浮游藻類。牠們的體型從直徑1公尺的水母到直徑2微米都有。

橈足類及其他海洋浮游生物。圖片來源: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NMFS )顯微鏡下的海洋矽藻。圖片來源: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

細網目的網具可以捕捉到大型的動物和植物浮游生物,不過較脆弱的物種,例如水母和其他類水母(膠狀)的物種可能在捕捉的過程中會被撕裂。此外,所有被網捕捉到的生物會混雜在一起,因此物種之間的空間關係會被掩蓋。

探尋海洋小小兵

聲音和光線可用來分析浮游生物和微生物間的空間關係,並且是侵入性最小的方式。電子魚探器上的聲束(或聲納)就可以找到浮游生物的位置,例如磷蝦或橈足類,如果用更高的頻率,甚至可以找到更小的生物。

木洞海洋研究所的拖曳機BIOMAPPER II可以透過10束聲納、浮游生物影像紀錄器大面積地抽樣、計數和辨識浮游生物(包含浮游植物),並且可以測量海水溫度、鹽度、溶氧、葉綠素和光度。雷射全像攝影可以辨識出大型浮游生物,並在不干擾牠們的情況下以3D空間視覺化其位置,不過這個方法較昂貴、技術上也較困難,且無法顯示出海洋中最小的生命單位。

微生物物種(細菌和病毒)的數量才剛剛被知曉。海洋微生物國際普查出的結果發現一公升的海水中含有38,000種細菌,不過目前為止,還沒有不同海域微生物物種的研究。

雖然深海和海底沈積物中的病毒無法充分採樣,但目前正在進行的一項病毒清單調查估計,可能有高達10,000種不同的病毒存在海洋中。

要捕捉到這樣的小顆粒是非常困難的事,大多數細菌和幾乎所有的病毒都可以通過最細密的網目,只能用孔隙只有幾奈米大小的過濾器捕捉。過濾以後,其中一些可以使用電子顯微鏡觀察,不過就算如此,科技也無法捕捉到所有東西。

Sutter(2007)則提供了另一種方法,即是使用用流式細胞儀。先將水倒入儀器中,水流過電場時,使用雷射光照射。根據微粒的大小、形狀和位置,不同的顆粒會發出螢光並以不同的方式干擾電場,如此讓機器能夠累積計算出不同型態的粒子,其中有一些微粒也可以透過視覺分析來鑑定。

一些海洋細菌,每個大約1微米長。圖片來源:NOAA

不容或缺的微小存在

首先,在海洋中有非常多微小的生物,遠超過任何人想像的多,而它們顯然對生態系具有龐大的重要性。這些微生物中最大的為原生生物(纖毛蟲、變形蟲和其他單細胞生物),大小範圍從1微米至200毫米;其次為細菌,包含那些需要以二氧化碳碳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如藍綠菌),通常大小約為1微米;體型最小的則是病毒,大約0.2微米(200奈米)。

全部加總起來,這些微生物包辦了海洋中90%的生物碳。而藍綠菌透過光合作用固定的碳比海洋浮游植物更多(藍綠菌一年為260~700億噸;海洋浮游植物一年493億噸)(Wihelm和Suttle,1999)。另外,除了為食物網奠基,大氣中約一半的氧氣也是由這些微生物所製造。

生死輪迴 病毒國度

在1公升的海水中,約有10億至100億個病毒,是細菌的10倍左右,它們的組成有94%是核酸,稱它們是海洋中數量最多的生物實至名歸!它們數量眾多,但因為它們太微小了,所以只佔了5%的海洋生物量,不過,這樣的重量已經相當於7500萬隻藍鯨的重量(Zimmer 2011)!同樣令人吃驚的是,如果把海洋中所有的病毒連成一條線,這條線可以延伸到和地球距離最近的60個銀河系,相當於600萬光年左右的距離!

細菌的數量雖然不若病毒多,重量卻比病毒多了20倍左右,約相當於15億隻藍鯨重,佔了海洋生物量的90%。你曾經想過海洋中的細菌總重居然比其他海洋生物的加總來得更重嗎?

這些海洋病毒通常只能透過感染和殺死浮游植物、動物、原生生物、細菌和其他高等生物來繁殖。它們通常會附著在宿主的細胞膜上,把它們的DNA(或RNA)注入到宿主細胞,把自己的DNA鑲嵌到宿主DNA中。之後它們會進行新陳代謝製造出新的病毒;或者它們會在激發活性之前潛藏在宿主的DNA中一段時間。病毒的感染除了製造出新病毒,它也會改變宿主的代謝系統,例如:加速光合作用和固碳作用的速率。當一個病毒殺死它的宿主時,數十個新病毒和細胞內容物會被釋出,提供當地微生物族群碳、氮、磷或鐵等微量元素。病毒加速細菌和浮游植物種族週期和營養循環的現象即為「病毒啟動現象」(Viral priming)。

這些到處都有的病毒可能是海洋中最忙碌的碳循環者,每年大約轉換了1500億噸的碳──超過任一時期海洋浮游生物所含有碳量的30倍(Suttle 2007)。而科學家是如何找到並計算這些肉眼幾乎看不到的小顆粒呢?

DNA助科學家一臂之力

一般常見的方法對於辨認海洋中最小且最未知的病毒完全無效。它們不像會開花的灌木和池塘中的青蛙,它們小到連製造出「可偵測」的氣味與聲音也無法。而一般典型的方法,像是以大小、形狀、行為、生物氣候、地理分佈來辨認,也受限於它們因為體積小所以無法直接在野外觀測或拍照,此外也缺乏博物館的標本來做比較。幸運的是,基因技術能夠辨識病毒。

DNA。圖片來源:Pixabay,CC0公共領域圖片

運用DNA辨識個體是十分常見的事。我們常在電視上看到犯罪節目都是這樣演出:節目開始,鏡頭帶到地板上已經死亡的被害人。警察對被害人拍照後,開始搜集犯罪者留下的線索──血液、頭髮和指紋,就像一世紀前的福爾摩斯所做的一樣。

近年來,採樣DNA也成為辨識物種的方式之一,主要的方法是透過比對兩個相關物種之間基因的差異性。另外透過驗證、量化基因的差異化,讓生命的演化過程除了奠基於傳統工具(胚胎學、形態學、生態學)外,得到了更為詳盡的資料。人類有98%的基因和黑猩猩是相近的,這點幾乎沒有人會反對,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海膽2萬3300個基因中,有超過7077的基因同樣能在人類身上找到,而且有超過70%的基因和人類是同源基因。

海洋遠征 塔拉科學考察隊

最近,DNA以及其他基因技術成為了一個新的方法來幫助科學家找尋那些因為體積太小而幾乎追蹤不到的生物。從2009年到2013年,塔拉科學考察隊的所有船員乘著36公尺長的縱帆船,遠征6萬2000海哩,帶回將近2萬8000個海洋中最小棲息者(小於2毫米)的樣本,包括浮游生物、原生生物、細菌和病毒。這場遠征有將近200位科學家、記者和藝術家參與,後續的結果刊登於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2015年5月22日的專題。

考察隊的科學家辨識出了5467種不同型態的病毒,其中只有39種是之前就已知的,而其他幾乎都是科學上的新發現。這些新發現的病毒僅是辨識出它們在DNA上特定片段的不同,因此尚不知道它們的大小、形狀或其他物理性質。而它們大部分也沒有特定的名稱,只能利用從DNA核甘酸鹼基對的序列排序和他們被發現的位置與深度作出敘述。

研究小組做出結論,海洋中存在很多病毒,它們隨著當地的生態環境和潛在的宿主群演化,而洋流的流動會把他們帶向不同的區域,促成更一步的演化。

病毒的奧妙

什麼是病毒呢?是這些活著的DNA小片段嗎?病毒在生命的演化中扮演什麼角色?病毒是物種嗎?這些問題困擾著科學家和哲學家將近一個世紀。當我們對它們瞭解愈多,答案也就愈清楚了。如果你對這些微小、古老、無所不在且存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邊界的小顆粒感興趣,你可以閱讀Shannon and Greene (2013)Villarreal (2008) and Arnold (2014)。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微生物、病毒以及它們對生態系的重要性,還有許多文獻可供參考。

通常我們聽到細菌和病毒都是在醫院或新聞裡,當大規模的嚴重疾病(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萊姆病、伊波拉病毒,愛滋病或C型肝炎)爆發時。

類似的一些疾病,有的會嚴重影響陸上或海上的植物與動物,甚至有時會引起公眾注意,像是綠蠵龜的乳突瘤、珊瑚的黃帶和黑帶疾病,或是2013年冬季病毒造成美國東岸1,000多隻瓶鼻海豚死亡的疫情。

原生生物、細菌和病毒除了造成一些傷害外,較少被知道的是它們同時也具有讓生態系統繁盛的功能。它們並非刻意製造疾病,它們是在讓自己活命。然而,不論是透過機會主義或共演化,病毒和整個生態系統一同適應,往最終皆受益的方向,儘管可能其中會有底層生物死亡、腐爛和混亂。這有點像資本主義的「創造性破壞」,或許不是最佳的方式,且成本和效益分配不平均,但目前為止系統還能自主運行。

最後,珊瑚礁、魚、鯨魚、海豚、鯊魚、海龜、北極熊和企鵝;還有青蛙、花朵、鹿、狐狸、水獺、郊狼、田鼠和狗,都必須依賴著這些微小的參與者方能生存,而我們也是。

為政治服務的計畫:區域計畫

$
0
0
作者: 黃子倫(建國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講師)

區域計畫對於大眾而言是相當陌生的議題,區域計畫簡言之是:「國家規劃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則」,因此土地規範都必須在區域計畫上。各地方政府將未來數十年的發展提出具體的發展願景,並做為未來銜接國土計劃法的過渡機制,也因此區域計畫屬於大範圍的架構、上位法的原則來影響都市土地、非都市土地。

2013年10月內政部頒布全國區域計畫,並要求各縣市政府必須訂定「縣市區域計 畫」,整體地審視2026年以前各縣市的發展規劃。那麼區域計畫就在2026年前訂定目標是不可動搖的嗎?不是,各地方政府可透過約數年一次的通盤檢討進行滾動式的計劃變更。既然區域計畫是滾動式,那麼它到底扮演什麼角色呢?筆者以台中市區域計畫來窺其一二。

面對新訂擴大都市計畫區,新庄子將會何去何從?攝影:黃子倫

驟變的願景

台中前市長胡志強甫就任時,即喊出「文化、經濟、國際城」。在這願景下各局處努力透過建設來滿足文化、經濟、國際城。因此我們可以參見102年擬定台中市區域計畫,具備胡志強主政時期所主張的建設,例如27項重大建設計畫與12項旗艦計畫。同時,發展過程中以「開發」為導向,如新訂或擴大都市計畫中劃設面積達3000公頃開發地、交通運輸上則有BRT與相關捷運配套的規劃。但2014年政黨輪替後,市長林佳龍即提出「智慧創新」、「幸福樂活」、「生態城鄉」的城市願景進行計劃統整,而改朝換代後的計劃,也帶來不同城市想像。

改朝換代的計劃

2014年政黨輪替後台中市政府委託龍邑規劃公司進行新版草案擬定簡報。在此簡報出爐後,可以看見市府對城市願景想像與規劃。其中空間分為八大策略發展分區,並更進一步的做四大生活圈,增設都市成長管理線來管理都市蔓延議題,同時新版簡報也呈現人口衰退、舊城區改造議題並納入整體規劃。

從已公開的新版市府規劃簡報而言,計劃已與102年前胡志強政府有許多改變。這些改變主要是採納城市現況,例如人口修正、工業區閒置議題、檢討農地總量以及設施型分區、都市新訂擴大劃設重新檢討,都可見林市府團隊更進一步貼近都市現況。然而,林佳龍市府目前尚未擬定新版台中市區域計畫,主要資料規劃為簡報呈現,因此未來市府公佈台中市區域計畫時,仍待大家共同檢視。

誰的計劃?

區域計畫影響台中未來數年發展,即便轉動式的通盤檢討能調整計劃,但計劃仍須受區域計畫所限制。因此具上位法的區域計畫擬定,城市治理者需思考更長遠的城市目標,方能使城市更具願景的發展。以台中為例,計劃經常受到政黨輪替影響而改變,且受限於任期壓力,市府多以短期利益分配為主,而非透過足夠的時間了解各地,這使得區域計畫成為空間利益分配的結果,難以是與社會與時俱進的市民共同意識來發展。另一方面,市民除了公聽會外,並沒有任何培養市民了解區域計畫,或是參與的機制,這使得區域計畫不論在哪一個政黨所執政下都成為服務政治的工具。

有些事被忽略了......

現行全國與各縣市區域計畫正在進行,但仍有幾點在討論中被忽視:

一、缺乏動態規劃與跨域結合的機制

區域計畫仍著重於空間分配,在區塊劃分下環境卻是跨縣市互相影響。因此面對未來跨區域議題,如:城市發展與氣候變遷、越域引水等環境議題,又該如何整合不同區域?同時,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制訂長遠的政策目標後,如何有彈性的因應全球化下產業結構變遷?,舉例台中或是中南部被劃設石化產業區,是否產生閒置工業區與產業難以轉型問題?因此面對區域計畫下,城市和區域當局政府須有超越行政範圍的思維。同時,各部門需要更多的協調,透過跨部門、跨域治理與協力合作,才能因應全球化動態時態變遷。

二、消失的民眾參與

台中市區域計畫民眾參與機制為11場民眾公聽會以及8場民眾公開說明會,且上述兩個場合均以102年12月前已經完成。市府面對區域計劃修改,目前也尚未得知重新公展的態度。面對城市的改變,民眾不但沒有參與的空間,更難有提出城市願景的訴求,而城市的未來就受執政者所決定。

一座城市具備前瞻願景,必須需要廣泛的民眾對話,對話過程也是每個人參與自己家園成為公民的過程,因此區域計畫不該成為政治利益輸送往來的結果,應是在民主化進程下市民所共同擁有的城市。

三、誰擁有發語權?

「市民能有多少主動參與規劃的機會?」影響區域發展數年的計畫,任何一本草案、簡報呈現的是執政者對於城市願景的想像,在這充滿巨大利益與分配的計劃中,市民是毫無發語權,隨任何執政者即決定城市的未來。如此結果市民不會以城市為榮,因為那永遠都是執政者的城市、利益分配的結果。市民的緘默,代表著區域發展永遠無法邁向民主的一刻。

英核准「潮汐能柵欄」 淺海發電成本更低

$
0
0
本報2015年8月12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傳統的潮汐發電設備只能設置於水深超過30公尺處。然而,英國一家能源公司研發出新型的「潮汐能源柵欄」,不僅適用於淺海水域,成本也將比離岸風力發電機便宜。

圖片來源:Kepler Energy
由渦輪串成的「潮汐能源柵欄」運作示意圖圖片來源:Kepler Energy

淺海裝置發電渦輪 魚群不受影響

英國衛報7日報導,英國克卜勒能源公司(Kepler Energy)發佈新型海洋渦輪陣列的設置計畫,預計耗資1億4300萬英鎊,在布里斯托海峽用新型渦輪串連成一公里長的「潮汐能源柵欄」。

這個由牛津大學工程科學系研發的橫向水平軸水輪機(Transverse Horizontal Axis Water Turbine,THAWT)與傳統潮汐發電不同,可以在淺海、平緩的水域運作,不久的將來,發電成本也可望比離岸風力發電機更低。

THAWT運用碳複合技術,適合英國周邊以及其他水域。每安裝好一顆渦輪,即可開始發電;直到整排柵欄完成,總發電量是30千萬瓦,而英國每1000戶家庭的用電量約1000萬瓦。

克卜勒公司董事長Peter Dixon說,「如果打造十公里的潮汐柵欄,發電量可達到5、6億瓦,幾乎等於一個小型核子反應爐。」

石油公司與再生能源的角力

由於水輪機水平置於海面下,可用於水深低於30公尺的水域。由於水流緩慢,克卜勒公司表示,水輪機不會威脅魚類的安全。

雖然新技術有利環境,克卜勒公司表示水輪機規劃過程中,將會經過嚴格的環境評估,確保不會危害海洋生物和其他海洋使用者。

除水輪機外,英國政府也核准了一大型離岸風電廠的建造。該風電廠位於北海多格爾沙洲附近,配備400個渦輪,可供電給多達2百萬家庭。開發業者表示,此風電廠建造期間可以創造5000個工作機會。

不過,化石燃料業沒有打算放棄在英國水域的資產設備。能源鉅頭BP公司宣布將投資6億7000萬英鎊延長其北海鑽油設備的壽命。

BP公司表示將會鑽新油井,替換海底基礎建設,並引進新技術提昇產量,使之可運作至2030年,甚至更久。

經部端太陽光電利多大餅? 廠商批:限制更多難下嚥

$
0
0
本報2015年8月12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為加速國內太陽能發展,行政院綠能低碳推動會於7月27日決議,將2015年全年度太陽光電推廣目標總量自270MW提升至500MW。原本是對再生能源發展友善的政策,卻引來廠商大力抨擊。原因在經濟部能源局為太陽光電的競標設下新規定,要求廠商接受比以往更低的太陽能收購價格。廠商認為競標條件嚴格,加上作業時間不夠,這塊230W的太陽能光電大餅恐難以下嚥。

太陽能板屋頂。(來源:The Climate Group)
政府要增加太陽能發電,但同時也多了更多附帶條件,廠商認為競標條件嚴格,加上作業時間不夠,這塊230W的太陽能光電大餅恐難以下嚥。圖為太陽能板屋頂。圖片來源:The Climate Group。

11日經濟部能源局辦理太陽光電目標量增量230MW說明會,要求廠商投標時,折扣率須超過今年第一、二期該級距的投標平均折扣率。能源局指出,增加這個條件是為了兼顧對前三期已得標者之公平性。對於政府要擴大太陽光電,卻又處處設限的作法,太陽光電系統公會理事長鄭博文直指「國家的政策真是令人心寒」!

太陽光電系統公會理事長鄭博文指國家要擴大太陽光電,卻又處處設限的作法令人心寒。攝影:陳文姿。
太陽光電系統公會理事長鄭博文指國家要擴大太陽光電,卻又處處設限的作法令人心寒。攝影:陳文姿。

再生能源釋出利多  限制更多

為避免太陽能光電發展超出預期,經濟部能源局每年會公告下一年度的「太陽光電推廣目標」以控制太陽光電發展的總量。今年經濟部能源局提出新規劃,將2015年原定270 MW太陽光電系統設置量,提高至500MW,以加速再生能源發展,提前達到太陽能設置6,200MW的目標。

太陽光電躉購小字典。製表:陳文姿。
太陽光電躉購小字典。製表:陳文姿。

但除了十項免競標的項目之外,50瓩以上之屋頂型設備與1瓩之上屋頂的設備申請都必須參與競標。這次計畫擴大230MW的設置容量中,競標容量便占了170MW。原本太陽光電發展的利多政策,卻引來諸多爭議。

爭議重點在能源局規定了競標的折扣率下限。以往競標時,廠商須提出折扣率,折扣率越高,代表政府收購的太陽光電價格越低,意即廠商利潤越低。能源局送來利多,卻又為競標設了下限,等於折扣率必須提高,政府收購價更低,廠商利潤再縮水。

以廠商主要競標的中南部第一級距與第二級距為例,規定競標廠商提出的折扣率必須超過12.43%以及13.22%。等於是還未投標,就先設限。

104年4-6期競標折扣下限。製表:陳文姿。
104年4-6期競標折扣下限。製表:陳文姿。

經濟部能源局能源技術組副組長曾增材表示,這是參考104年第1期及第2期的投標平均折扣率所定下的標準,希望新增的170MW投標折扣率能高於今年稍早辦理的競標。

此外,由於南部日照時間長,發電量高,太陽光電的設置有明顯南北發展不均的趨勢,加上北部缺電,這次競標採分區方式進行,以鼓勵北部區域(含北北基、桃竹及宜花)的太陽光電發展。

競標設下新限制  廠商憂利潤低

雖然這次能源局特別訂出分區競標,但廠商透露,參考日照時間,南部還是占優勢。由於500瓩以上設備受電業法管制(第三級距),加上地面型躉購價格低(第四級距),因此第一、二級距在中南部的競標依舊是兵家必爭之地。

原來廠商期望政府能鼓勵再生能源發展,卻又因能源局設下新的折扣率下限,只能在比以往更低獲利的標準下,再去競標,自然大失所望。

除此之外,下次的開標日是在9月,得標後,廠商必須在12月31日以前施作並完成與台電並聯。如果來不及在今年完成,就比須採用明年的躉購價格。隨著太陽能的發展,躉購價格年年都調低,等於廠商獲利空間再次被打壓。

2014年與2015年的躉購費率。製表:陳文姿。
2014年與2015年的躉購費率。製表:陳文姿。

一個南部廠商便表示,他們今年2月得標,5月完成太陽能板施作,至今(8月)還在等台電完成線路併聯。台電全省24個營業處,要求都不一樣,一旦今年沒法與台電併聯,就要用明年的躉購價格,對廠商又是一大損失。

如果競標延到第六期,等10月底開標,可以完成的機率就更低了,廠商篤定地說,500MW今年是達不到的。

折扣率訂定是否違法 仍待澄清

太陽光電系統公會的創會理事長林山城指出,經濟部能源局違反躉購費率的制定,應召開公聽會。曾增材回應,這次僅是對行政部門的作業要點作一些說明。但林山城認為,能源局定出最低折扣率,實質就已經影響躉購費率了,他將發起連署,提出訴訟。 

曾增材表示,在2011年時,那時也有設定最低的折扣率,這也是延續過去的作法;至於推廣目標,今年沒用完的部分會加到明年的目標一起完成;時程上面,因為行政院綠能低碳推動在7月27日才決議,又遇到兩個法規的修正,時程確實受到限縮。了解廠商的困難後,會再研議放寬完工時間的相關規定。

開發得看環保部臉色 中國首創「限批令」無極限

$
0
0
作者:汪韜(南方周末記者)、郝麗婷(南方周末實習生)

※ 限批令是中國首創的環保制度,當一個開發案或一個地區甚至一個流域,出現重大環境違法事件,中國環保部門有權暫停此區所有新建案的環評審核,直到該區完成環境整治改善。區域限批施行近十年,成為環境治理的殺手鐧,漸成常態化的趨勢。直到新環保法頒布才有被納入正式措施。然而限批相關規範仍待補強,與之相伴而生的失序風險,也亟需解決。

北京雖然空氣汙染嚴重,卻是少數未被環保部限批的地區。圖片來源:螺钉

有什麼方法可以打擊地方保護主義、有效督促地方政府重視環保? 

環保界有一個共同的回答是:環評區域限批。這項因為環境整治而暫停相關區域內建設開發環評的制度,像連坐一樣,以環評為著力點,扼住違規的地方政府的喉嚨。

環評限批來了 地方政府慌了

2015年6月15日,在被環保部督辦的223天裡,因受到區域限批,河南省安陽市暫停了118個涉及大氣污染排放的開發,涉及近百億投資。「限批和按日計罰同等重要,政府招不來投資,著急啊。」一位當地環保局人士對男方周報記者說。

按日計罰針對的是企業,區域限批針對的則是政府,這兩項制度都被寫入了2015年實施的新環保法。在新近實行的國家防治行動和地方法律法規中,區域限批不僅作為未完成任務的責任追究措施被列入《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水污染防治計劃》,在上海、陝西、湖北、海南等地,亦被視為治理大氣污染的重拳。

不過,2015年,一篇英文論文《中國的環評區域限批:環境威權主義的合法性》指出區域限批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缺乏公眾參與,制度不夠具體。論文的第一作者、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竺效在2014年發表的另一篇論文中,同樣肯定了區域限批的積極作用,但也提出了諸多完善此項制度的建議。

南方周末記者遍查環保部和各省市環保部門等網站,搜索了全國近十年來的區域限批案例,以回溯和總結這一殺手鐧的演變足跡。

越來越常使用的殺手鐧

據竺效的統計,區域限批的第一個案例出自四川省環保局(即現在的四川省環保廳)。2006年12月15日,瀘州電廠發生柴油洩漏污染事件,造成瀘州市區自來水廠停止取水,並對重慶市部分地區造成影響。此後的62天,瀘州市被暫停除污染治理以外的新建案環評審批。

結合竺效論文中的案例,截至2015年7月,以被限批的區域為單位(如一個文件限批了三個地區,則計算為三個案例),由環保部、省級環保部門、市級及以下環保部門做出的區域限批案例分別為48、67和5個,共計120個。

從次數來說,並非所有省(市)都被限批,也並非所有省(市)都下發過限批文件。在環保總局/部下發的48個案例中,被限批次數最多是河南省,達到五次,其次是安徽,為四次。除港澳台外,全國祇有北京、上海等9地未被環保部限批。而從下發限批的省級環保部門來看,僅有15個省(市)環保部門下發過限批,其中山東下的最多,為18個。而山東省濱州市是被限批最多的城市,其下屬區縣不僅在2014和2015年被山東省環保廳限批四次,全市又在2015年被環保部限批一次。

從範圍來說,對於「區域」的定義很模糊,目前看來,限批的範圍不一,最小的是經濟開發區,最大的是省。如2014年7月9日,鑑於新疆2013年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已超出中國政府的「十二五」總量控制目標,環保部決定暫不受理上半年新疆上報的五個火電案,並將環評報告書退回。

從原因來說,呈多樣化趨勢。2014年以前的案例比較多樣,例如違反環評審批、未完成總量減排任務、血鉛事件、重金屬污染等突發事件等。2014年以後,原因針對性較為集中,大多數針對總量減排和環境品質達不到要求​​,僅有兩例是針對畜禽養殖整治和秸稈焚燒。

限批項目五花八門

從內容而言,限批的內容也多有變化。竺效的論文提到,在2013年以前,限批的內容比較廣泛,除污染防治、循環經濟、生態恢復工作外,任何投資開發均可能被限批。而在2013年後,限批的內容較為集中,主要對新增COD(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以及燃煤機組新、改、擴建的限批。而根據南方周末記者的統計發現,2014年之後,限批的確有集中於具體污染物的趨勢,但也有完全限批的規定,例如山東、安徽、江西就曾對「所有涉及廢水排放的建設」限批。

從時間來說,除一個案例未能搜索到啟動時間,9年來,119個案例的分佈出現了兩個高峰,第一個高峰是2007年,達到19起,其中17起由原環保總局下發,這是國家層面啟動區域限批的第一年,也是環保總局/部歷年來下發區域限批文件最多的一年。第二個高峰是2014年,達到了40例,占到所有總量的1/3,其中29例由省級環保部門下發,也是省級環保部門下發文件最多的一年。2014年也第一次出現了市環保局下發的區域限批文件。

綜觀2006年來的趨勢,2007-2012年限批的數量平均不超過10例,2013年之後數量上升,2015年雖然只過去半年,也已查實13例。可見區域限批的使用頻率已越來越高。

在120個案例中,限批時間最短是山東萊蕪,只有34天,最長的是新疆環保廳對於昌吉州奇台縣蘭炭業的環評限批,長達三年。統計限批的解除時間很難,在竺效和南方周末記者統計的120個案例中,有1/3都找不到解除限批的日期。

不受法律約束的行政行為

作為中國首創的制度,在竺效看來,區域限批是在地方政府或其他部門不配合環保執法時,環保部門採取的「無奈之舉」。此殺手鐧祭出初期,不乏有人擔憂,不受法律約束的行政行為可能導致權力濫用,所以自2007年以來,這項殺傷力極大的制度一直不斷地尋求立法確認。

在新環保法之前,僅有水污染防治法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對區域限批作出了規定。這兩項法規的適用情形均是總量控制目標未完成,而新環保法則新增了環境品質目標未完成的情形。

而早在新環保法實施之前,山東省就已經針對環境品質進行限批,如山東省濱州鄒平縣因2013年度空氣品質未達到二級標準,且2014年第二季度空氣品質惡化而被限批涉及廢氣排放的建設開發。

相較於以前的法律,新環保法還明確了環評區域限批的決定主體為「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但是南方周末記者發現,在2015年新環保法實施之後,依然有地市以下的環保部門下發了區域限批的文件。例如天津市濱海新區環境局於2015年1月對大港經濟開發區進行了區域限批。而在合肥市2015年下發的《合肥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考核辦法(試行)》和《合肥市「河長制」考核辦法(修訂)》中,均直接規定了市縣環保局有區域限批的權力。

多位受訪的環境法專家認為,基於環境治理形勢的緊迫性,如果有地方人大的授權,地市環保局也可以區域限批。截至發稿,合肥市環保局未給南方周末記者回覆文件頒布依據。

但在竺效看來,新環保法實施後,相關條例應和環保法對應,他堅持認為地級市不適宜作為決定主體,且地方立法也不能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相衝突。

「不一致並不意味著衝突,這意味著地方對於環保的考核採取更加嚴格的要求,也是符合環境保護法第44條的精神,不妨讓地方試試。」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曹明德說,「不少項目環評並不是到省以上環保部門審批,如果地市環保局不能限批,區域限批這一重要的環保制度可能會束之高閣。」

新環保法的邏輯漏洞

除了決定主體的爭議外,竺效認為,新環保法也留下了邏輯漏洞。新環保法規定暫停審批環評文件的項目為「新增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也就意味著只能是限批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COD和氨氮四項重點污染物的建設項目。

但環保部和地方似乎並未局限於這四項污染物。例如2015年6月,環保部對於山東濱州的處理是:「暫停審批除節能減排及民生項目之外的建設項目環評文件」。在山東省下發的限批文件中,涉及的範圍則更廣,如對山東濰坊市濱海經濟開發區的限批內容包括「涉及廢水和固體廢物排放的建設項目」。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這雖然超出了環保法的限定範圍。但是這些限批文件並沒有明確引用環保法,而是表以「根據有關規定」。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燦發認為這有可能是引用了其他規定:「環保法沒有涉及的內容,別的規定不是不能管。」環保部的一位專家也持相同態度:除了上述三個法律之外,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國務院下發的文件中也有規定。地方所為同樣行之有據。

限批規範修訂緩慢

不過,上述環保部人士和所有受訪專家也提醒,當下對於區域限批的使用具有「不規範、不統一,甚至隨意的傾向」。而歸根結底是由於國家層面對於區域限批的適用條件、適用範圍、啟動程序等沒有明確規範。

多位專家透露,正在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基本延續了環保法對於區域限批的規定。而列入修法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法則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修訂的時間還待以時日。

實際上,早在2008年,環保部就曾下發了《關於徵求〈環境影響評價區域限批管理辦法(試行)(徵求意見稿)〉意見的函》,有的地方政府甚至按照辦法的草案稿制定了地方的辦法。但是因多方博弈以及沒有足夠的法律依據,這份還停留在環保部網頁上的徵求意見稿,再沒有下文。

「當初的徵求意見可以再發出來,這樣的操作比等待修訂環評法要簡單一些。」竺效建議。

季節限定栗喉蜂虎 金管處走過16年保育路

$
0
0
栗喉蜂虎保育回顧
本報2015年8月1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每年四月,有一身燦爛羽翼的栗喉蜂虎翩翩飛抵金門,點綴金門夏日色彩。十幾年來,金管處為了確保每年這群夏日精靈的到訪,保育研究雙管齊下。這些努力透過導演廖東坤以四年時間拍攝紀錄,也完整呈現栗喉蜂虎生命中停駐金門的時光。影片中,小小身軀為了生存發展集體營巢、守護家園的教戰守則,除了讚嘆,也讓人明瞭沒有棲地,哪有家的道理。

栗喉蜂虎有藍尾捕蜂者之稱,擅長空中捕食飛行中的昆蟲。攝影:廖東坤,金管處提供,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藍尾巴的捕蜂者 金門限定夏候鳥

要說栗喉蜂虎(Merops philippinus)是金門的寶,毫不為過!牠們以一身寶藍、金屬綠、栗紅色、淺綠、黑色等繽紛豐富羽色吸睛,許多來自台灣、中國、日本、香港等,各地鳥友不遠千里前來,一睹其美麗風采。

但對飛行中的昆蟲,栗喉蜂虎可說是兇悍的剋星。牠的英文名字Blue-tailed Bee Eater藍色尾巴的捕蜂者,傳神的描述了牠的特色,也說明了其高超的捕食昆蟲技巧。捕食的對象包括蟬、蛾、蜻廷、蝴蝶、食蟲虻、芽蠅等飛行中的昆蟲,捕食過程中能量的消耗相當驚人。

世界上的蜂虎科鳥類共有三個屬28種,都會挖洞築巢,喜歡吃蜜蜂,因此幾乎和蜜蜂的分布重疊。

每年四到九月,約3000隻栗喉蜂虎翩然來訪,在金門挖洞築巢,繁衍後代,是金門極具特色之夏候鳥;台灣並無分布。而根據金管處資料,廈門雖於2011年12月成立五緣灣栗喉蜂虎自然保護區,也是廈門最大的栗喉蜂虎棲息、繁殖地,但數量也僅約100隻。

蜂虎具有絢爛的羽色,是金門的夏日精靈。攝影:廖東坤。

為何選擇金門繁殖?金管處表示,金門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的九龍江口外,行政區域由12個島嶼組成,其中以金門島及烈嶼島面積較大,由於地處中國沿海的弧線邊緣,這個地理位置剛好是候鳥南遷北返的主要路徑,每年吸引許多鳥類在此繁殖、度冬或是過境停留。

金門因為地理位置靠近中國,其自然生態有關動、植物相都與福建省較為相近。但是人類土地需求、快速開發,讓這些遷徙者往往陷入無家可歸的窘境。

栗喉蜂虎在金門的任務,就是繁衍下一代,屬於集體繁殖的族群,只見牠們忙著配對、求偶,接著就分工孵卵、育雛。透過學者田野調查中發現,集體繁殖的好處,不但確保族群數量,還可共同防禦天敵,保護巢地安全。

野外生活相對嚴酷,透過影片紀錄,從輪流孵卵到每幾小時餵食,親鳥極盡照顧之職責,但巢洞內兄弟鬩牆、落巢的雛鳥,親鳥都不介入相救。畢竟漸入秋日,啟程往南避冬時,環境更加嚴酷,雛鳥要更堅強,才能抵禦自然環境的挑戰。

解開棋盤鳥遷徙之謎

栗喉蜂虎偏好使用海邊沙堆、沖蝕溝、人為活動所造成的土堆等作為其營巢地,尤其偏好乾淨較無植被覆蓋的坡面,星羅棋布在坡面上,有如一局棋盤,因此也博得金門人以「棋盤鳥」稱之。

為了維繫棲地,金門國家公園每年都在青年農莊、田埔等蜂虎長年使用的營巢地,進行坡面整治,將坡面上植被以及舊有巢洞移除,並將坡面壓實;並栽植植被吸引昆蟲前來。

蜂虎的集合住宅。攝影:廖東坤。

2011年更於慈湖三角堡附近進行棲地復育,營造適合蜂虎使用的繁殖坡面,以維持穩定的生殖族群。營巢數量也由去(2014)年的85巢增加到今年的179巢,青年農莊也由去年的128巢增加到今年的258巢,今年金管處保育的營巢地,一共記錄到440個以上的巢洞,比去年239巢更多。

去年藉由金門縣野鳥學會專家協助指導,金管處同仁接棒監測,了解栗喉蜂虎在金門整體族群消長情形。七月中旬全島族群數量已達2927隻,其中瓊林水庫周邊竹林有1475隻,佔當月整體族群數量約51%,為金門最大夜棲地,其次依序為金龜山周邊木麻黃林709隻、農試所周邊竹園743隻。

今年另一個重要里程是金管處與研究團隊預計以兩年時間,利用最新型的地理記錄器(pinpoint GPS、geolocator),嘗試解開栗喉蜂虎在島內的活動範圍、遷徙路徑以及度冬地點之謎。

初步發現同一隻個體每晚不一定到相同的夜棲地休息,以在慈湖裝置地理記錄器的個體為例,第一晚在慈湖農莊樹林內,第二至四晚則飛至瓊林水庫。

這些紀錄器預計在蜂虎生殖季結束前,完成繫放,並期能於2016年回收,透過地理資訊紀錄,瞭解蜂虎在離開金門之後的活動行蹤。

守護金門生物多樣性

金門保有鱟、水獺、金龜、大鱗細鯿以及栗喉蜂虎等台灣望塵莫及的生物多樣性,端賴金門縣政府與金管處合作默契,而栗喉蜂虎尤以金管處為主,縣府則提供保育上相關行政作業,例如維護棲地不受人為干擾。

金管處栗喉蜂虎的研究保育行動可說始於1999年「金門國家公園鳥類生態紀錄研究」委託研究計畫,時任計畫主持人的鳥類研究專家劉小如博士提出七點對國家公園經營管理之建議,其中建議:經營栗喉蜂虎繁殖地。金管處遂決定2002年進行研究計畫委託,由台大教授袁孝維研究團隊調查監測至今,至今超過15年不輟。

金管處處長謝偉松表示,遷徙性鳥類是無國界的世界公民,所以不僅需要在繁殖地進行研究與保育措施,遷徙路徑及度冬地同樣扮演著重樣的角色。

【相關文章】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美禁反式脂肪 賠上東南亞森林健康

$
0
0
本報2015年8月13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反式脂肪有害人體健康,但減少攝取的「副作用」,可能是森林的健康受傷害。1999年美國開始注意反式脂肪對人體的危害,到上個月起完全禁用,導致棕櫚油——反式脂肪經濟實惠的替代品——的需求大幅成長。

Rainforest Action Network
印尼婆羅洲的棕櫚樹採收。圖片來源:Rainforest Action Network(CC BY-NC 2.0)

反式脂肪禁令 促進棕櫚油市場

反式脂肪是一種部分氫化油,添加於許多冷凍和烘焙食物,可增加保存期限和改善口感。研究指出反式脂肪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提議禁用,禁令已於上個月開始生效。

美國的反式脂肪禁令,加上中國與印度蓬勃發展的棕櫚市場,許多專家相信棕櫚油的需求會持續成長。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資料顯示,到了2050年,棕櫚油的需求將成長至1999年的60%。根據美國農業部的資料,1999年起,美國的棕櫚油進口量迄今成長了80%。

全球最大棕櫚油出口國:印尼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綠色和平組織的資料,棕櫚園是印尼和馬來西亞森林砍伐的主要肇因。雖然美國大部分的棕櫚油來自馬來西亞,馬來西亞的棕櫚油產量成長因為土地和勞工有限而趨緩,反倒是印尼自2011年起,躍升為世界最大的棕櫚油出口國。

馬里蘭大學和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WRI)合作的研究揭露,印尼在2000年至2012年間砍伐了6百萬公頃的原始森林,等於1/2個英國的面積。

儘管印尼的森林砍伐率已經是全球最高,為滿足市場需求,印尼政府仍規劃在2020年讓棕櫚油產量成長一倍,此舉引起各界的關切。

印尼總統Joko Widodo雖然於今年稍早加強了森林砍伐禁令,但美國農業部指出,此禁令未能控制住原始森林和泥炭地轉作棕櫚園的趨勢。

廣種棕櫚油 森林大火引發霾害

印尼為了開發棕櫚園而大量焚燒森林,也造成東南亞地區嚴重霾害。多達20%的大火和棕櫚園開發有關。富含碳的泥炭土可以燃燒數個月甚至數年,釋出大量物質到空氣中,是亞洲地區的一大健康威脅。

新加坡氣象局認為,今年印尼造成的霾害將會因聖嬰現象而更加嚴重。

永續棕櫚 多家企業承諾今年開始

憂思科學家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熱帶森林分析師Lael Goodman指出,來自公眾的壓力讓企業開始轉向零砍伐棕櫚油:「許多企業承諾2015年起開始實施,有些企業直到2020年才會有所作為。我們只能希望接下來幾年可以看到一些成果。」

Dunkin集團、Krispy Kreme和麥當勞等公司已承諾將於近年開始採購零砍伐棕櫚油。

WRI推出的「全球森林觀察網」(Global Forest Watch,GFW)是即時追蹤印尼森林大火和砍伐情形的線上工具。根據WRI,使用此系統的公司包括聯合利華和棕櫚油永續發展圓桌會議成員。

「許多公司由於缺乏工具追蹤其供應鏈,難以確切知道棕櫚油是否來自森林砍伐。」GFW分析師Sarah Lake表示,GFW是免費的追蹤工具,讓企業可以監控自家土地的森林砍伐與火災情形。

「我們的作法不是減少棕櫚油的使用量,而是使用的永續性,確定棕櫚油的來源沒有傷害環境。」Lake說。

買電可望貨比三家? 專家解讀政院版《電業法》

$
0
0
【專訪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王京明】
本報2015年8月13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今年7月,行政院於通過《電業法》修正草案,打破現行台電壟斷的模式,將台電分割,分別成立發電公司、電力網公司與售電公司。喊了20年的電業自由化,在行政院提出草案後,可望加速進行。

台電現在分飾發電、輸電、配電、售電多重角色,我們早已習慣這樣的台電,未來的電力會變成什麼樣子?對台灣人來說,有點難以想像。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王京明對電業法鑽研多年,本報特別請他為讀者解行政院版的電業法(註)。透過生動簡明的解說與圖表,讓讀者也能認識這部重要法案。

Q1:大家都在說,以後要電業要「廠網分離」、要「自由化」,這是什麼意思?

廠網分離就是發電廠跟電力網分開。製表:陳文姿。

所謂的「廠網分離」指的是發電廠跟輸電網兩者分離。分離後會有一家電網業,假設就叫「台灣電力網公司」,專門負責輸配電。

發電公司則會有好幾家,可能會產生「台灣核能公司」、「台灣大水力公司」、「台灣綠電公司」或是「屏東太陽能公司」等等。

簡單來說,發電業負責把能源轉換成電力,而電網業是把電力傳送給用戶。水力發電、地熱發電這些是發電業;高壓電塔、電線桿這些設備屬於電網業。

自由化的意義更廣泛,廠網分離只是電力自由化的第一步。就像小孩要學走路,必須先離開父母的懷抱,才有機會學會。

廠網分離後還要進市場、競價、讓消費者跟業者決定要買什麼商品,才能達到自由化。

廠網分離就是發電廠跟電力網分開。
廠網分離就是發電廠跟電力網分開。圖片來源:經濟部能源局。

Q2:目前這些業務都是台電一手包辦,那電業法通過後,台電會分成許多公司嗎?

台電現況
台電輸、配、售電現況。圖片來源:經濟部能源局。

目前台電業務包含發電廠及電力網(含輸電、配電、售電)。電業法通過後,台電只能選其中一項,不能交互持股,就是廠網分離。

輸配電業是公用事業,仍保持壟斷跟獨占。發電業會變成非公用事業,跟一般營利事業一樣。但因為核能公司跟大水力公司牽涉公共利益,仍將維持公營。

Q3:以後民眾買電是跟電網公司買嗎?會有不同電價嗎?

未來民眾可變成跟電力網公司買電。圖片來源:經濟部能源局。

先期看起來是這樣,但以後會逐步開放「購電選擇權」,也就是說,我可以決定要向哪家發電公司買電。所謂的自由競爭,就是差別定價,貨比三家不吃虧。

想找便宜的、還是找綠的,都是消費者的主權,就像買衣服,價格都不一樣。

不過,「購電選擇權」初期只會先開放給大用戶。大用戶一個電表就用幾億度,小用戶才用幾百度,發電業不會想跟中小用戶做生意。舉例來說,你只買1公斤豬肉,卻去找豬農,豬農也很難答應。

Q4:如果我是小用戶,想支持綠電怎麼辦?

售電業就是電力專賣店。
售電業就是電力專賣店。圖片來源:經濟部能源局。

那就要等到「購電選擇權」開放給小用戶。先期只會先開放給大用戶,小用戶要等到後期才會開放,大概還要等十年吧。開放後,小用戶就可以去找售電業者買電。

「售電業」就是電力專賣店。發電業者先將電賣給售電業後,售電業再賣給小客戶。小客戶再去選購,看是要買綠電、便宜的電、風力電等等。

售電業有點像是菜市場的菜販,家庭主婦去跟菜販買,可以選到很多菜,不需要直接找大盤商買。

Q5:Google在台灣建置雲端資料中心時,曾承諾使用100%再生能源,卻因台電無法輸送100%綠電,電業法也不允許直供電力,讓Google有心也難買綠電。這類事情會隨電業法修正而解套嗎?

開放購電選擇權後,就可以向發電業購電。
開放購電選擇權後,就可以向發電業購電。圖片來源:經濟部能源局。

等開放購電選擇權後,有兩種方式可以向發電業購電。一是直接搭一條專線,由發電業直接供應電力給用戶,就是所謂的直供 (圖中的綠色部分)。通常是對特定的工業園區、離島或大用戶。

另一種方式還是透過電力網代輸電力,費用則直接交給發電業者。(圖中的紫色部分)

用買豬為例來解釋第二種方式。大批發商先去找喜歡的豬農,談好價格,也講好運費,再請運輸公司幫忙,豬就會被送到家裡了。

這裡的運輸公司指的就是電力網業,運費就是指電網業代為輸送調度的費用。大用戶可以去找發電業談購電價錢,在簽約時也一併談好輸電費,到時候電力網者就會幫忙把電送過來了。

Q6:曾有小村想成立小型水力廠,但礙於目前法規,不能賣電給村民。以後要是小型太陽能廠、小型水力廠,也可以賣電嗎?若小電廠供電不穩或不夠,用戶會不會缺電?

未來只要拿到執照,小型社區未來都可以成立社區發電廠,以「直供」(直接拉線)方式賣電給村民。這就是所謂的「分散型電力」。

但要賣電,發電廠就要有供電義務。為避免發電業者生產的電臨時不夠,發電業要去跟電網公司簽「備用容量合約」。

這個合約其實就是一種「保險」,類似「第三責任險」。當我們簽了第三責任險,發生意外時,保險公司就要代為理賠。有了「保險」後,發電公司無法生產足夠的電,電網公司就會代為供電。

Q7:現在台電常說什麼時候電不夠、幾年以後電不夠,未來將由誰負起整合跟調度的任務?

「電業管制機關」與「電力調度中心」負責監督與調度
「電業管制機關」與「電力調度中心」負責監督與調度。圖片來源:經濟部能源局。

未來將成立財團法人機構「電力調度中心」,負責電力資訊透明,以及不同發電業間的電力調配。

「電業管制機關」則是政府部門,準司法單位,負責監督管理,也負責電價與各種收費費率及其計算公式之核定等。

「電業管制機關」與「電力調度中心」兩者的關係,有點類似金管會監督證券交易。

Q8:請問民進黨的版本跟行政院的版本差別在哪?

民進黨的版本行政院版差異很大。簡單來說,兩者在「發電業」部分一樣。政院版是輸配電合一(電力網業),民進黨版是輸配電分開,架構從上而下是--發電、輸電、地區綜合電業(配電+售電)、用戶。

民進黨版將配電、售電合在一起,變成北中南東四家配售電公司(地區綜合電業公司),配售電分區壟斷。除此之外,民進黨版本不是成立監督管制機構,而是在經濟部下成立電力監督委員會。

註:由於現在立法仍未通過,不同版本在結構上都有差異。本篇報導是以行政院所提的草案為主,不代表未來電業法的確定樣貌。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新聞懶人包】塑膠微珠的故事:從洗面乳到餐桌的旅程

$
0
0
作者:編輯室

身為一個現代文明人,不可能沒用過洗面乳,但可不一定知道,當我們把臉上的泡沫洗掉時,這罐洗面乳添加的塑膠微珠,在每一公升的海水裡就可以找到100顆!

影片由看守台灣提供。

塑膠微珠的真面目

美國環保人士安妮‧雷納德(Annie Leonard)主導製作的知名動畫《東西的故事》最新續集——《塑膠微珠的故事》,就是在講述塑膠微珠從日常用品進入食物鏈的旅程。

根據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定義,塑膠微粒是指小於5毫米(mm)的塑膠碎片,又可分為三種類別:第一種是塑膠原料(nurdles),融化後可製成更大的塑膠物或用來製作保養品中的去角質顆粒。第二種是大塊塑膠隨時間崩解後的較小粒子。第三種是纖維,來自聚酯纖維等合成衣料織物。

1960年代起,塑膠微粒就不斷在海洋中累積,到現在已經成為地球上最常見的固體污染物。 

塑膠微珠進入海洋食物鏈

對於塑膠微珠的影響,科學家十年前就開始擔憂了。

塑膠微珠最大的問題在於,他們小到可以直接通過排水管,連汙水設備都攔不住。更恐怖的是,這些塑膠微珠就像海綿一樣,會盡情吸收下水道汙水中的有毒物質,例如有害微生物、病原體、藻類和POPs(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簡稱POPs)。POPs還包括多氯聯苯(PCBs)、各類有機氯殺蟲劑和溴化阻燃劑等,不僅在環境中難以劣解,還會積累在海洋生物的脂肪組織,進而對人體產成癌症、畸形、免疫力降低及損害生殖能力等影響。

「不幸的是,塑膠微珠長得很像魚的食物。」一旦被排入海洋,凡是濾食型的海洋生物,通通都有誤食的風險。

英國科學家在2013年發現,近1/3從英國西南外海捕獲的魚體內,都有塑膠殘留的痕跡。紐約的研究團隊則發現,北美五大湖的每一個湖泊,都發現了塑膠微珠的蹤跡。在五大湖區取得的樣本中,甚至每平方公尺就有0.4個塑膠碎片,其中塑膠微珠的比例占了6成。

據聯合國的保守估計,塑膠垃圾每年給海洋生態系統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30億美元。 

而塑膠微珠的下一站,也許就出現在餐桌上的壽司盤中。

小於5毫米(mm)的塑膠微珠,能輕易的通過汙水處理廠。圖片來源:NOAA。

拒當「塑膠人」

好消息是,很多國家都已經禁止產品中添加塑膠微珠。

根據蘋果日報今年4月的報導,加拿大國會3月底全數通過,將塑膠微珠列為有毒物質,禁止在化妝品中使用。 

美國紐約州則在去(2014)年就一致通過禁用磨砂微粒,廠商將無法在化妝產品中添加塑膠微珠成分;同年,伊利諾州也正式頒布禁令規定截至2019年底,伊利諾州將全面禁止生產及銷售任何含磨砂微粒的產品。

知名日用消費品公司聯合利華(Unilever)表示,將在2015年前逐步淘汰產品中的塑膠微珠成分。涵蓋眾多日用品、護膚產品的嬌生公司,也願意逐步淘汰塑膠微粒,不再發展有塑膠微珠的產品。

其他像是The Body Shop(美體小鋪)、L’Oreal(萊雅)、Colgate-Palmolive(高露潔)、Beiersdorf(妮維亞是旗下子公司)、Johnson&Johnson(嬌生)等知名廠牌都同意,產品將不使用塑膠微珠,以減少對環境的傷害。

消費者也可藉由一款手機App(Beat the Microbead)掃描產品,就可以知道成分是否包含塑膠微珠。

【援救工作提前至14日結束】烈陽曝曬下 搶救新北1500棵風倒樹

$
0
0
2015-08-13 08:00
2015-08-14 17:00
2015-08-13 08:00
2015-08-14 17:00
主辦單位:公民自發行動

※最新說明:因志工大力支援,以及包商不計成本工時,今天搶救進度已完成2/3,力拼周五搶救完畢。想幫忙的朋友請注意工作時間僅到14日下午5點止

緊急徵求志工百名,前往新北市八里、淡水一帶,搶救被颱風吹倒的1500棵樹!因為,現下新北市人力和機具都調往烏來等災區,在烈陽曝曬下,再過兩天,這些樹幾乎就救不回來了!

20150813新北市八里、淡水一帶,搶救被颱風吹倒的1500棵樹!
烈陽曝曬下,急徵協助救樹志工。

※ 需要立即幫忙的事:

救小樹:配合現場工作人員,將小樹扶正,立支架,重新種回。

▲救大樹:配合工作說明,澆水,快速移除樹葉,並將樹葉堆置根部保水。
▲救小樹:配合現場工作人員,將小樹扶正,立支架,重新種回。

※ 作業地點:河濱公園依序到淡水八里、新店溪沿岸、大漢溪沿岸等。
※ 人數:50~100位,救命如救火,要搶時間
※ 聯絡窗口:新北市政府水利局主任秘書曾榮英0910118223、財團法人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八里站,高站長(02)86305530(特別感謝該會支援志工腳踏車!)
※ 集合地點:新北市政府《財團法人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八里站》

※ 交通資訊:地圖-> http://goo.gl/nmwunr

▲自行開車:台北往八里方向走龍米路往「八里左岸會館」方向前進,最後右轉進入左岸會館停車場停車後步行即可到達。
▲公車:捷運關渡站搭乘紅22或紅13,往十三行博物館方向,在渡船頭站下車,步行循八里渡船頭左轉往左岸會館方向約300公尺。
▲渡船:搭捷運至淡水站,轉搭乘淡水渡船頭順風渡船前往八里渡船頭,下船步行右 轉往左岸會館方向約300公尺

※工作安全及相關注意事項:

1、 服裝請務必穿長褲、長袖、能包住腳趾的鞋子為宜,以避免枝葉刮傷、蚊蟲叮咬、曬傷。
2、 請盡量自備水壺、水杯、簡易餐具,減少不必要的垃圾。
3、 現場操作請配合工作要求,佩戴手套(現場提供),定時休息、喝水以避免中暑(現場提供飲水)。如有不適,請自行休息,並知會現場人員。
4、 作業中,請特別留意眼睛防護,特別是樹木搬移時,枝葉可能掃落、傷眼鏡或眼睛!
5、 志工請務必先保護自己、確保自身安全,才能有效協助相關工作。
6、 目前處於救急狀態,機具有限,作業方式會較粗略,甚至粗魯,請參與人員務必體諒,並特別留意自已及週圍人員的安全。

專訪李文珍:站在環境教育現場 守護水雉的這一路

$
0
0
作者:陳怡樺

※ 2015年12月初,走到一處隱密農田,發現近60多隻的水雉。中午的陽光,讓人感覺溫暖,我想水雉也感覺到了,看到幾隻慵懶地坐在田埂上,看到胸前的黑項鍊,讓人聯想到拿著LV包包的貴婦。有幾隻還真像八卦嬸及年幼清純的小女生跟著這些八卦嬸在旁靜靜的看著,一邊吃一邊叨叨的唸著,還有那獨孤的青少年,落寞的獨自在一角落,靜靜地吃著,也有那群結黨的少年哥們,追逐來追逐去,冷不防大媽一出手,瞬間鳥獸散在野外總會看到鳥兒們做著一些讓人發笑的舉動,如照鏡子,有時透過聯想,還多了幾分賞鳥的樂趣。

2015年一月初某天一早到瓦窯附近巡訪,走在田埂上細細地看著剛插秧的稻苗,忽聞幾聲水雉的呼朋引伴聲,抬頭一看近百隻的水雉飛起。鷹斑鷸、雲雀鷸、黃鶺鴒也跟著成群騷動著,看著壯觀的畫面,有種幸福的感覺。田間只有一位老農忙著顧著抽水馬達引水入秧田,這邊另一個人類就是我,看著群鳥忙碌著進食與追趕,每塊田都有不同的鳥,有搖屁股的,有優雅型的,有呆呆樣的,有裝無辜樣的,有溫吞型的……看著牠們,忍不住用了人類觀點想像一下……心中卻浮現清明上河圖,透著晨曦,真的好美喔!這不也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摘自李文珍的個人臉書)

台南將軍區的水雉。攝影:李進裕。

李文珍是來自台中太平的農家子弟,從小在農田邊長大,阿公務農,老家周邊放眼望去都是農田,從小跟著阿公在田裡玩、採豆子、搓草,幫忙農務。在田裡看到蛇是常有的事,以前老人家總說,在田裡看到蛇就要打死。又有一說,「蛇是土地公的孩子,應該讓牠走,不應該打死牠。」李文珍回憶著,有次走到田經過小田梗,看到蛇朝自己爬過來,嚇得用力地把蛇打死;定睛一看,才發現是無害的「草花蛇」,不用打死牠。然後,再轉身細看時,蛇竟然不見了。究竟「是不是土地公把牠帶走了……?」成了李文珍從童年遺留至今的疑問。

李文珍的老家後面有一條灌溉水溝,那裡是她的童年秘密基地,中午是她的獨享歡樂時光。當然不是每次都是開開心心的,李文珍也遭遇過回到家肯定被大人罵的經驗。「我是一個精力旺盛的孩子。弟弟妹妹都會乖乖睡午覺,只有我不愛睡覺,我最喜歡到家後面的大水溝探險。有一次,順水流追著一群吳郭魚越追越深,差點溺水。全身濕淋淋嚇得半死的跑回家……」在富饒的水溝裡抓鱔魚、抓土虱、抓鯰魚、抓蝦、抓泥鰍、摸蛤仔滿載而歸回家加菜,這條家門後的大水溝,盛載了她的童年。豐富的農村生活,讓李文珍和水裡的路上的生物都很親近。

沒有零食的童年,水果是小朋友最佳的飯後甜點。阿公的田附近有很多果園,「我經常撿水果吃,這一大片的果園,怎麼走也走不完,到處探險,就像是我的龍貓森林。」李文珍說,每次媽媽找不到我,抬頭就能找到,我常躲在樹上吃水果,不管有熟沒熟,我不怕酸也不怕澀也不怕苦,就像松鼠那樣嗑嗑啃下肚,躲在屋頂上,躲在水果樹上,躲在我的一片小天地裡吃水果。

探索:自己和未來

「我的心靜不下來,很調皮、又愛講話,經常被老師罰抄課文,可是我從來沒有寫完,老是被老師罰跪……」「我的爸爸是挑磚塊的工人,媽媽是家庭主婦,養了五個小孩。」小學時候,李文珍總是被貼著「家境不好、成績不好」的壞學生標籤,總是被老師忽略。「記得有一次,我感冒不舒服,趴在座位上,老師卻以為,『我是故意搗亂的……』。」五六年級時,學校要另成一班,每班要釋出一些學生,其他班級是抽籤的,是公平選出來的。我永遠忘不了的是,我是被老師指定的學生之一。當時,留在我心裡的感受就是,我是老師「不要」的學生,是被踢出來的「不好的學生」。在班上的總總小事被同學嘲笑也常遇到,李文珍總在心裡總是暗暗地激勵自己,我一定要好好努力,國中拚進好班,讓你們對我刮目相看。曾經遭遇過如此的對待,李文珍很能同理當孩子被老師或大人忽略的感受,尤其現在帶環境教育課程時,特別關注這類的孩子,因為,我也是這樣長大的。

小水雉邁開腳步探索世界。攝影:林青峰

離開原來的班級之後,似乎是另一種的因禍得福。李文珍說,五六年級老師很不一樣,在打罵教育至上的年代,秉持了鼓勵原則。「自己也覺得該用功了」,李文珍的成績也慢慢轉好進入前十名。「我不喜歡待在家裡,只要待在家,重男輕女的媽媽就要我做所有的家事,所以我也愛往學校跑。」國小畢業那時,媽媽希望我去台北當女工幫忙家計,李文珍對媽媽說,如果我不去念國中,妳可能會被約談……不得已,媽媽只好讓李文珍繼續升學。

升上國中之後,第一次月考考得懵懵懂懂,李文珍意外地被分到好班,當時老師殷殷囑咐,如果不認真讀書,就會調到壞班去,壞班老師很兇很兇。「我就跑去看壞班老師怎麼上課,發現老師拿著棍子啪啪啪的,看得心驚膽顫,更加拼命地讀書。」

白璋老師是李文珍的國中班導師,她的教育理念影響李文珍甚遠。白璋老師鼓勵我們課餘多到郊外走走,每個學期都會自辦校外教學,帶同學們去烤肉戲水爬山。記得「有一次,媽媽不讓我去,老師還特別打電話到家裡問,『能不能讓李文珍參加?』」那次校外教學,白彰老師帶著我們千里迢迢騎了一兩個小時的車程,從太平騎到台中南投交界的黃竹。沿途,老師解說著,這是構樹、這種水生植物可以吃、那是空心菜,也從那時開始,讓李文珍一點一滴學到野外求生的概念,也發現,原來台中人不吃龍葵,吃另一種特殊的菜叫麻薏。

「從小,非常傳統的媽媽總對我說,我們不是什麼有錢人家,女孩子讀太多書沒有用,只要會做家事,要認份要退讓,不可以跟男生爭強,不要強出頭。」媽媽總是這樣對李文珍叮囑。白璋老師的想法則和媽媽全然不同,在男女分班的年代,白璋老師對著一整班的女孩鏗鏘地說:

「身為現代女性必須和這個世界有連結,不能和這個世界脫節。一定要知道國家大事,一定要看社論,看你不喜歡看的文章,不要只看言情小說,不要只看社會新聞。」這個觀念影響李文珍很多,白璋老師帶著我們一起看報紙、了解國家大事,帶著我們到踏青,帶著我們認識植物,培養我們成為現代女性,不要當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家庭主婦。白璋老師也認為,女生要讓自己看起來乾淨清爽、要適度打扮,這些耳提面命、全新觀念讓活潑好奇、不受媽媽約束的李文珍更有勇氣地「走出自我、擁有自信」。在白璋老師的鼓勵下讓李文珍學會向外探索,學會對事物好奇,也鼓勵我用文字記錄所見所想,探究事物背後的原因。

升上三年級,一件令人氣餒的事發生,白璋老師不得不屈服於升學制度的壓力,她選了班上的前15名的同學作為菁英,私下幫前段的同學考另一份考卷,我覺得,自己又再度被放棄了。不過,當時李文珍的心裡浮現一個念頭:「妳不認為,我是菁英,不要緊,我們自己讀!」其實,當時白璋老師設定後段的我們念私校或職校,我們幾個後段的同學假日相約到學校讀書,讓我們這幾個同學累積了革命感情直到現在。無奈的是,弟弟們不愛讀書,爸爸為此還說了,「豬不肥,肥到狗。」這句話讓李文珍很是受傷。

儘管媽媽依然覺得,女孩子不需要讀太多書,努力念書的李文珍傻傻的填志願,考進了「職校界的北一女」之稱的台中高護。入學後,「我是鄉下來的小孩,不知道怎麼討好老師,沒有得到太好的成績。」甚至有一兩次,異軍突起考了不錯的成績,被同學懷疑作弊,也讓努力用功的李文珍很氣餒。記得有一次是技術考,李文珍考了高分,甚至可以代表班上參加比賽,竟被同學嘲笑說,妳一定耍了小手段,不然怎麼可能得這麼高分。四年的護校生活,讓李文珍過得不快樂。

※ 我想,這份熱情要感激鳥會前輩的帶領,當時同時認識中興大學與東海大學對鳥類的愛好者(目前都在生態界各領風騷),求學期間學習力最強,配合著鳥會前輩無私的奉獻,願意辛苦日夜顛倒帶著我們參與鳥類繫放,讓我們深入了解水鳥的生態。願意讓我們參與鳥類調查計畫,讓我們對調查從實做中了解,透過調查中隨時關注著環境的變化,漸漸地也培養著我們的環境素養與熱情。因為這樣的基礎,到後來在台南市野鳥學會得以發揮,並真正的投入水雉保育的行列,雖是辛苦,卻已將熱情轉為志業。(摘自李文珍的個人臉書)

跨越:踏進野鳥世界

畢業之後,李文珍的第一站到馬偕醫院的加護病房工作。面試時,「妳最想去哪個單位?」李文珍不假思索地回,ICU!當時我想,待過重症病房,再到輕症病房也就不是問題。後來,李文珍被分配到MICU(內科加護病房)。在醫院工作期間,看到許多護理工作的不合理待遇,待了兩年之後,李文珍選擇離開,準備公務人員考試。

「考高普考,有穩定的工作收入,是爸媽的期望。」準備高普考期間,李文珍也嘗試保險、或到其他醫院兼職護士工作,很意外地獲得了一個到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工作的機會。在科博館的期間,李文珍的熱愛動植物,愛解說的本性完全被激發。在旁觀察的同事也對她說,妳真的很適合解說的工作。環境解說的種子就此也悄悄埋下。

台南官田綠色保育農業推動專案正式啟動。官田種菱角助水雉是一場與強調產量的慣行農業抗衡的耐力賽,這是來自農民的覺醒,以及對土地的信任──確信友善的對待土地,就會得到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的回饋。
李文珍從事環境教育工作也與國際保育人士進行交流。李文珍(中)將翁榮炫的攝影得意作品《丟蛋》送給珍古德(左)。圖片來源:李文珍。

時屆「動物保育法」上路,李文珍回憶了一段和保育鳥類第一次接觸的往事。「有天,在台北的街上,我看到有人販售領角鴞。攤販說,一隻800元,妳要不要?當時我很緊張,打電話到警察局問,這樣該怎麼辦?警察說,你先打給台北鳥會。台北鳥會回,你不要付錢,告訴警察,販賣地點在哪裡,請警察直接取締。」

民國80年左右,在舊台中圖書館準備高普考時,李文珍撿到了一隻落巢的小雨燕,把小雨燕送到台灣省野鳥學會時,李文珍穿了一件妹妹不穿的班服,竟被妹妹的同學一眼認出,妹妹的同學是當時的總幹事,因此,讓李文珍一腳踏進了野鳥的世界,在大肚溪口觀察了鳥類的秋去東來,慢慢關心著這片土地的變化。

民國83年,高普考放榜,通知信件陸續寄到家中,被媽媽看到了,不停地遊說李文珍,「你要去當公務員啦!不要留在科博館啦!」迫於媽媽的壓力下,李文珍就接受了分發到澎湖七美衛生所服務。選擇澎湖的七美島[1],李文珍透露真正的原因是,這是一個可以讓我無拘無束賞鳥的地方,也因此和鳥會有更密切更頻繁地接觸。李文珍利用閒暇時間,也開始鳥類紀錄、觀察記錄,「鳥功」也在那裡累積。每天早上天剛亮,李文珍就出門找鳥,看海邊的生物、林間的植物,每天都在不同的路上東晃西逛,從海邊到墳墓邊,穿梭往來自由自在,和當地人聊天,看他們怎麼吃魚,了解當地人的風土民情,就像回到小時候的生活。

在七美的那段期間,李文珍也開始「跑社區」做訪視,直接走進第一線與村民接觸。開始進行訪視時,當地居民說,「你是騙人的吧!以前的護士也不會到家裡幫人家量血壓。」登門被拒之後,李文珍拿著血壓計,找了間廟,遇上了一位90幾歲的老阿公。跟老阿公表明來意:

「我是衛生所的護士要幫大家量血壓。」老阿公說,「來!我幫你!」便將社區裡的居民都吆喝出來。後來和當地居民越來越熟悉,李文珍清晨外出賞鳥遇到村民和大家話家常,漸漸地和在地人打成一片。無奈的是,同事對外地人的排擠,加上勾心鬥角。當時的薪資加上離島加給、醫療加給、和升上薦任後的調薪已有七萬元之譜。李文珍轉念想,也存了一些錢,不如去完成自己的夢想,便出國了!

※ 我曾經是月入七萬的公務員,受不了勾心鬥角的職場,找了個尋夢的理由,我離開了。我曾想如果我當年沒離開,我現在可能住著雙車庫的獨棟房子,每年可以拿休假出國旅行。我曾想如果我還保有一份人人稱羨工作時,我會不會主動捐款去保護台灣的環境呢?我想我可能不會,我不會那麼偉大…….因為我一定會覺得我的錢不夠用,車子不夠大,房子不夠氣派。離開了,讓我人生更豐富,對物質需求變少了,更懂得珍惜。(摘自李文珍的個人臉書)

結「伴」:走進水雉世界

李文珍申請上Indiana University SouthBend(簡稱IUSB)不過爸爸媽媽對她的決定很不支持,待了一年半盤纏用盡就回來了,儘管沒有完成學業,但這段留學生活對我的影響很深遠,當時,李文珍在圖書館半工半讀,遇到了一位好朋友Kathy。在圖書館工作時,難免需要協調調班,Kathy總會對著李文珍說,you can say no without quality.(如果真的很勉強,可以直接拒絕,沒問題。)一語道破,李文珍委屈自己的性格。Kathy也帶著我進入她的家族,像家人一樣的互動。她的爺爺也是愛鳥人士,常常和爺爺交換賞鳥的心得,也在那時認識了美國最早的賞鳥協會—奧杜邦賞鳥協會,參觀由此協會維護的棲地,這座棲地以不進行任何人為干預的方式維護,自然的棲地環境讓李文珍如入寶庫,在美生活期間,李文珍也走訪一些野生動物區,路上遇到一隻浣熊,小狐狸、松鼠、野兔在旁邊跑來跑去,這樣與大自然沒有距離畫面讓她至今留有很深刻的印象。

出國之前,李文珍在台灣省野鳥學會的鳥友介紹下認識了翁榮炫[2]。當時鳥友介紹他們認識是有原因的,李文珍說,我們倆會做一件一樣的事是,把鳥的屍體帶回家冰在冰箱,再送科博館。其實,李文珍和翁榮炫都認為,一隻鳥的死亡會有牠的價值,日後做成標本,有研究價值。不過,和翁榮炫沒什麼特別的交集,也就沒什麼後續的聯絡。

民國88年1月,回到台灣後,李文珍暫時住在中興新村的妹妹家,利用這段空檔想想自己的未來。李文珍記著出國前,翁榮炫送給她一張小鷿鷈的照片,回台前,則選了份美國野鳥的月曆作為回禮。這次的互動,也讓李文珍和翁榮炫重新聯繫上。那陣子,李文珍家裡的小狗意外被惡意毒死,翁榮炫陪著談心,帶她去看水雉,也漸漸地走進她的心裡,「交往期間,我跟著翁榮炫躲在火燒珠的菱角田拍水雉(當時的水雉已經剩下不到50隻)。」一路跟著翁榮炫看水雉,漸漸走進水雉的世界。直到現在,看水雉的熱情已經轉為守護水雉志業,也希望更多的人能跟著一起加入。

民國89年,921大地震發生,當時李文珍在台北,儘管身處四樓,搖晃程度讓人驚嚇不已,當晚和朋友一家直奔戶外,在空地上待了整整一晚。回到台中,李文珍的老家半倒,又聽到一個好朋友的房子全倒,好友的太太罹難。當時,李文珍的心情很受影響,翁榮炫問:「妳要不要來我在義竹的老家散散心?」當時候的心境和相互陪伴的感受,讓兩人很確定彼此在心中的位置和份量,便正式開始談婚論嫁。

翁榮炫與李文珍研究所時期的合影,很辛苦,但很快樂的時光。圖片來源:李文珍

婚後,空暇時翁榮炫總會帶著懷孕的李文珍穿梭在蜿蜒的農田小徑間,墳墓邊,魚塭旁四處查訪水雉、高蹺鴴。婚後當年就生下了女兒,女兒早產之故,讓李文珍放棄工作在家自己照顧孩子,和公婆一起住在義竹。因為耳濡目染,也是愛鳥人士,當了媽媽的李文珍也和翁榮炫一起看鳥、幫忙扛望遠鏡、協助解說工作、支援環教活動。讓李文珍印象很深刻的是,懷孕期間,翁榮炫帶著她到現在的水雉復育園區,「當時的園區是一片甘蔗園,一個貨櫃屋,兩座臨時廁所,很簡陋的裝置。」

女兒剛出生時,夜哭狀況很嚴重,夫妻兩人經常要上下半夜的輪流哄著女兒。當時,水雉園區接到了一個前往泰國考察的活動,翁榮炫必須參加,李文珍帶著女兒回娘家,回娘家換了環境這段時間,女兒竟然不夜哭了…………

翁榮炫在鳥會工作期間,認識了兩人後來的老師劉湘瑤,翁榮炫推甄進入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進修。下課回家後,翁榮炫總是不厭其煩地把今天上課的所學重複一次給李文珍聽,當時,李文珍在衛生局工作,翁榮炫對她說:「不要繼續在那裡工作了……妳在那裡都沒有成長,得到的都是負面的能量。看妳這樣好辛苦……」某天,翁榮炫回到家說,「嘿!我把妳賣了!明天開始,你就到高師大當研究助理。」隔年,李文珍也成了翁榮炫的學妹。

延續:兩人的「環教」理想

進入高師大環教所後,李文珍加入老師的雙流環境教育中心的教案建置,同時接觸了英國田野研究協會[3](FieldStudiesCouncil,FSC)的理念,其中深入認識「如何營運一個自然教育中心」、「環境教育課程的規劃」等環節,畢業之後,台南鳥會承接南科的環境教育課程時,也嘗試將從FSC學到的方式融入其中。兩年的研究所生活,除了忙自己的論文、協辦研討會、老師的研究案等,充實扎實也辛苦。現在回頭看,從原本對教案沒概念,和老師一來一往的討論,點滴累積成就了現在水雉園區的架構。

什麼是「科學探究式教案」?簡單說,「老師介入得少,讓學生自主觀察,而老師如何放手也是其中的關鍵。」李文珍分享了一次帶活動的經驗,我問小朋友,怎麼觀察鳥類呢?小朋友說,要用望遠鏡!再追問,如果沒有望遠鏡,還有其他什麼工具可以用呢?現場的小朋友瞬時安靜了下來。根據「科學探究式教案」的原則,在教學現場,老師應嘗試讓孩子自己探究他們好奇的事物,讓孩子試著自己找答案,也老師默默地當一位陪伴者,完全不要給予任何意見與指導,跳脫一般教育的框架,試著透過大自然培養孩子問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身為父母和老師為孩子們做的第一件事是,強化他們對於覺察力的認識,幫助他們同時「察覺」自己和環境,在日常生活中鍛鍊孩子的感官感覺,缺乏刺激時,感官感覺很快就會鈍化,並且對周遭的『麻木』會像一座無形的牆般,越堆越高,這堵牆會使他們無法享受戶外空間,並且惡化孩子對『自然』的恐懼。」根據李文珍的經驗,察覺力在小學一年級以下的小孩都還存在,但是小學二年級以上就漸漸不見了,當孩子對自然感到害怕或排斥時,孩子便不知道如何與自然相處。

談到小朋友的環境教育,一定要提到「二溪國小保育社團」。與二溪國小的緣分,開始於二年前,李文珍回想,「當時學校老師問,能否到學校的保育社上生態相關課程?基於環境教育就是要紮根社區的想法,翁榮炫便接下這個任務。」

去年(2014年)翁榮炫因病離開人世後,鳥友問我:「榮炫有沒有什麼願望還沒達成?我想了想,做一本水雉繪本與社區營造。」

水雉孵化。攝影:翁榮炫

※「感謝我的年輕學長湯奇霖熱情的贊助與傳授,跟老師們分享著,他帶著孩子做繪本的經驗,接著就開始了屬於二溪國小的繪本之旅。園區負責擔任學校的後備,老師們則帶著孩子往繪本與故事的架構內,一路往前衝……半年了,老師每每稍來孩子們的作品與進度,總讓我驚喜連連,一群沒有繪畫背景的孩子,學著駕馭想像力,慢慢的畫出生物多樣性的圖像,揮灑著不一樣的學習過程。一群老師用著好玩的心態,引領孩子動手實做,老師們一致的想法,就是讓孩子自己來,一遍又一遍的創作與思考,慢慢看到孩子的成長與創意。或許這本繪本到成品還有一段路,卻是集結大家的心力,一起給予孩子不同的生命歷程,更期待這些孩子透過這段學習過程,留下重要生命經驗,為未來的生態保育尖兵鋪路。」(摘自李文珍的個人臉書)

「水雉的永續須要靠友善環境的種植,水雉的價值已跳脫了原先瀕危保育物種,成為了保護傘的指標物種,更關係著農田濕地的水質水體的健康,透過這樣的食安的思維,成為了我們生活品質提升的最佳代言的鳥。現實的狀況下,讓我想起了應該與當地農民和社區結合。」李文珍認為,環境教育必須走入社區才能做得長久,與農民及社區的相互陪伴才是根本。

※「我們要留下什麼樣的台灣給下一代?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要想的……老公走了以後,我發現他以前認真寫的書,從天未亮就出門,守了好幾天所拍的照片,努力調查的鳥調,一本一本的筆記本,一張張的感謝狀,獎狀,全隨著他的離去都變得無意義了,他生前努力買的書,收集的東西也隨著他的離去而無用了。到底他這人留下什麼?慢慢地,我發現受他影響的人、事,開始也慢慢回饋給我,特別是他在水雉保育上的努力,讓每個來過園區的人,都豎起了大姆指,或稱讚起老公的用心,我想這是老公留給大家的,看到水雉的美與珍貴。我們要留下什麼樣的台灣給下一代?台灣的環境越來越惡劣,空氣越來越差,我們是否還須要那麼多的開發案,賺那麼多的錢與名位?而這些東西,眼睛一閉,就沒了,這是否還值得大家花大多數的力量去追逐嗎?我們要留下什麼樣的台灣給下一代?」(摘自李文珍的個人臉書)


註1:七美島賞鳥景點簡介作者:李文珍小姐(原任職於七美衛生所)本篇文章原刊載於澎湖野鳥學會之【半天鳥】。本文係李文珍小姐於七美島上歷經年餘所做的鳥類記錄簡介,而李小姐已於民國85年間離開七美島,目前與其夫婿翁榮炫先生仍持續從事並推展關懷台灣自然生態活動,在此深深感謝他們夫婦倆。
 
註2:「小時後,一邊牧牛,一邊觀看周遭的花草蟲獸,認得白頭翁、綠繡眼、褐頭鷦鶯、烏秋(大卷尾),一些鄉下常見的鳥。到大學,參加社團的賞鳥活動,才進入看鳥的世界。畢業前夕,觀察一對黑枕藍鶲的繁殖過程,從下蛋、窩蛋、孵化,到幼鳥羽毛長好離開鳥巢,一連30天,每日天未亮開始守候,直至天黑。近百個小時的觀察記錄,讓我從膚淺的賞鳥,轉化成觀鳥的內在化。當兵後,回到故鄉。以環境及行為的角度,從新學習看鳥。頂著烈日寒風,一部野狼機車,穿梭嘉南地區的海岸濕地,因此而著迷於濕地的美,選擇鳥類的調查工作為職志。加入濕盟的工作行列時,正值由濕盟與各地鳥會共同推動搶救水雉,而大家對水雉的生活史仍存在許多的空白。於是,整理資深鳥友所得的訊息,以及這些年來磨出的野調經驗,開始一一抽絲撥繭,尋找水雉的芳蹤,從水雉的現有數量及分佈等開始調查,進而瞭解他們的困境,以提供搶救水雉的基本資料。三年來,記錄下百來個巢的成果,有喜有樂,也有許多的無奈。除觀察記錄外,常與菱農溝通,建立友誼,以期水雉的巢蛋能安全孵出,增加繁殖的成功機率。盡一己棉薄之力,期待我剛出生的女兒,長大後,仍能在台灣的土地上與水雉邂逅。」(摘自李文珍的個人臉書—翁榮炫未出版的作品自序)
 
註3:英國田野研究協會(FieldStudiesCouncil,FSC)成立於1943年,旨於讓大眾了解「環境」的概念。在英國,協會有十七所環境教育中心相互合作,提供環境相關的課程。約有十萬人透過所謂「戶外教室」(outdoorclassroom)的課程,實際和環境接觸,進而學習。FSC出版大量環境保護刊物,以簡易使用的科學鑑識系統為其特色。協會也管理數個自然保護區,並進行科學和教育研究。同時,協會更為環境教育爭取資源,特別是為青年學子舉辦課外活動。近十年來,FSC已經和30個國家以上有合作關係。近來的計劃重心放在生物多樣性和永續發展。(資料來源:社團法人亞熱帶生態學學會)

 

美國貨運燃油新標 車商物流精彩接招

$
0
0
作者:Green Inside

美國環境保護局與國家道路交通安全局6月時共同提出了要求貨運車輛減少油耗與碳排放的新版標準。這項稱為新規範,將要求各類型的貨運車輛減少燃料使用12%~24%不等,在2035年時達成每日節省50萬桶石油的目標。

強調空氣動力學的Walmart概念貨車。圖片來源:Walmart網站

美國是公路大國,超過70%的貨物是透過貨車運送。如何促進運輸部門的減少石油消耗、降低碳排放便是一大課題。對於運輸車隊老闆來說,燃料費佔營運成本的第一位,也就不得不關注效率問題。美國環境保護局與國家道路交通安全局提出的貨運車輛燃油效率與碳排放,希望藉此減少貨物運輸的碳足跡並省下數以億計的金錢。以下是五大關鍵數字:

  1. 46種不同的引擎、卡車、拖車及貨櫃車都受到規範。「階段二」特別強調拖車空氣動力學與輪胎技術的改善。
  2. 12%~24%的燃油使用降低。2027年式新車燃料使用減少12%~16%,商用貨卡和廂型車減少16%,附臥舖拖車減少高達24%。
  3. 2035年時達成每日節省50萬桶燃料的目標。主管機關估計,受階段二規範的車輛終其一生,可節省18億桶燃料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十億公噸,相當於每日節省50萬桶燃料。
  4. 1700億的燃料費用節省,直接的好處是每戶支出的減少,更重要的是健康效益,例如減少怠速可降低油耗並改善當地空氣污染。
  5. 大型貨車投資回收期預估為2年。只有不到一半車輛的回收期是4〜6年,這意味著車隊老闆可以多多增加新車。

拉高環保標準將會激勵採取前瞻性思維的公司。不論「階段二」的是貨車製造商、零件供應商或是物流公司大多有所預備。例如:最大的柴油引擎製造商康明斯(Cummins)可提高燃油效率至少一成,最大貨櫃製造商威柏許(Wabash National)藉由空氣動力學的改善也能提高效率達9%。

聯邦快遞(FedEx)是最早採取行動的物流業者之一,該公司設下「2020年較2005年燃油效率提昇30%」的目標,目前已接近達標。同樣擁有龐大車隊零售巨人沃爾瑪(Walmart)目標是2015年車隊效率是2005年的兩倍,它甚至還開發了自己的概念貨車。相較之下,台灣的物流業者在這方面就有待努力了。

聯合國:全球少1/4食物浪費 就可餵飽每個人

$
0
0
本報2015年8月14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根據英國衛報12日報導,聯合國指出,只要全球減少25%的糧食浪費,就能讓地球上的所有人吃飽。

每年有13億噸的食物遭到浪費。圖片來源:Lunauna。(CC BY 2.0)

每年13億噸剩食 七億飢餓人口

每年生產出的食物中,有近三分之一,也就是約13億噸,遭到浪費,其中包括45%的蔬菜水果、35%的魚類海鮮、30%的穀類、20%的乳製品和20%的肉品;同時,卻也有七億9500人口正在挨餓或處於營養不良。

聯合國將食物浪費問題視為糧食安全最主要的威脅之一。根據估計,2050年的糧食產量必須增加至2005年的160%,方可供給成長中的全球人口,而減少食物浪費可以減輕這個壓力。

買得起也丟最多

食物浪費的問題全球皆然,但不同地方的表現方式大不相同。在開發中國家,食物浪費大多來自機械設備、運輸和基礎建設的限制,屬於非蓄意的「糧食耗損」;在富裕國家,「糧食耗損」比例低,蓄意的「糧食浪費」比例高,通常肇因於消費者購買過多,或是零售業因美觀因素而丟棄食物。

在已開發國家,消費者和零售業者丟棄30%至40%購買來的食物,而在窮國只有5%到16%的食物被丟棄。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FAO)2011年的報告,歐洲和北美平均每人每年浪費95至115公斤的可食用食物。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南亞和東南亞地區的浪費量,僅有6至11公斤。

「買得起食物的人丟得最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節糧計畫協調人Robert van Otterdijk說。

他表示,「據統計,工業化國家消費者浪費食物量(2億2200萬噸/年)幾乎等於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淨糧食產量(2億3千萬噸/年)。但在低度開發國家,生產、管理和配送過程產生的糧食耗損又是那麼普遍。」

碳排量第三大國家:食物浪費王國

食物耗損、浪費的環境代價相當高。

把食物耗損和浪費想像成一個國家,這個國家所造成的碳足跡約等於3.3億噸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量僅次於美國和中國,耗用約14億公頃或全球30%的可用農地,用掉的地表水體和地下水,比印度或中國全國的農業用水還要多。

減少浪費就是省錢

糧食浪費最嚴重的國家分別是美國、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消費者購買的糧食中有39%被浪費掉;接著是歐洲,31%的糧食遭到丟棄。

部分國家已經大刀闊斧向食物浪費宣戰,如法國強制規定超市必須將未賣出的食物捐給慈善機構

在英國,每年耗損或浪費的糧食約1500萬噸。英國消費者每年丟掉420萬噸可食用食物。也就是說有11.7%的食物浪費是可以避免的,等於平均一個家庭一年可省下700英鎊(約新台幣三萬5000元),或一個月60英鎊(約新台幣3000元)。

不過,英國過去十年在減少食物浪費方面取得不小進展。由於廢棄物與資源行動計畫(WRAP)的「愛食物、少浪費」活動引起迴響,2007至2012年間,英國家庭的可避免食物浪費減少21%,從530萬噸減少至420萬噸。非食用糧食的浪費也減少了。2000至2001年間,只有14%的家庭廚餘被回收或堆肥,但是2011至2012年已增加到43%。

「不過我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每兩噸食物和飲料被家庭消耗掉,就有一噸的糧食在供應鏈中變成廚餘——可能是生產、零售或製造階段。」WRAP糧食永續部主任David Moon表示。


黑嘴端鳳頭燕鷗保育有成 數量破百指日可待

$
0
0
本報2015年8月1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一度認為全球數量不到50隻,近年來透過台灣、中國浙江、福建等地跨國合作保育,在已知的三處繁殖棲地內,記錄到75隻成鳥與24隻幼鳥,族群量破百指日可待,將成為保育與研究史上的重要成就。

鐵墩島上的黑嘴端鳳頭燕鷗。(攝影:Lo Chun Fai,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會)
鐵墩島上的黑嘴端鳳頭燕鷗。攝影:Lo Chun Fai,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會,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再現韭山列島

有「神話之鳥」稱呼的黑嘴端鳳頭燕鷗,長期行蹤成謎,曾經有 60 年的時間被認為已經絕種,一直到2000年才在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內發現其蹤跡,並有繁殖現象,成為全球第一筆確認的繁殖紀錄,2004年再於中國浙江象山縣的韭山列島發現新的種群。

由於數量稀少,黑嘴端鳳頭燕鷗名列IUCN紅皮書CR(極度瀕危)等級,在國內名列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比全球數量近3000隻的黑面琵鷺更稀有。

目前已知的繁殖地只有三處:台灣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中國舟山五峙山列島鳥類保護區,及中國象山韭山列島自然保護區;台灣研究團隊過去進行的燕鷗衛星追蹤計畫,發現三地族群應有互相流通的現象。2015 年首度在這三個已知繁殖地,同時有成功繁殖記錄,而2014年只有韭山列島有。

林務局自2010年起,與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袁孝維研究團隊合作,2011年開始與連江縣政府、台北市野鳥學會,首次以石膏製的大鳳頭燕鷗模型,放置於保護區內經過人為整理、繁殖條件較佳的島嶼,誘引燕鷗聚棲並繁殖;中國則是2013年後在韭山列島的鐵墩島放置假鳥。

為何要以假鳥誘引?林務局保育組長管立豪解釋,因附近有幾個島嶼,每年燕鷗停留的小島不集中;為了利於監測,在燕鷗遷入之前,先找一小島,先行整地並架設監視器材,後於適當地區放置假鳥以便燕鷗遷移到此區繁殖時優先降落築巢,而得以落在監視良好的區域。

盯緊鐵墩島

韭山列島復育計畫已進入第三年,香港觀鳥會、國際鳥盟及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昨(13日)召開記者會,說明保育成效比起前兩年的繁殖季節更為顯著,至少吸引52隻黑嘴端鳳頭燕鷗來到浙江韭山列島中的孤島──鐵墩島上,並有最少 25 對在此繁殖,同時也順利完成第一個為保育黑嘴端鳳頭燕鷗所進行的繫放活動。今年是連續第二年,鐵墩島上有研究員於整個繁殖季節進行監測。

黑嘴端鳳頭燕鷗與大鳳頭燕鷗。攝影:蔣功國,林務局提供。

國際鳥盟亞洲部主任研究員陳承彥從五月初到八月上旬,一直留在島上監測燕鷗種群和記錄牠們的繁殖行為,即使昌鴻颱風過境仍未退守,得以記錄到島上植被充當了燕鷗繁殖群的避難場所,因此在颱風期間有95%的燕鷗雛鳥存活下來,這也使得黑嘴端鳳頭燕鷗幼鳥出巢的數量越來越多,從2013年只有一隻,到2014年、2015年分別有至少13和16隻燕鷗幼鳥成功存活。

今年8月4日,來自中國和美國約20位專家為31隻鳳頭燕鷗繫上有獨立編號的足旗,以便出現越冬地時,得以辨識個體。

陳承彥表示,這項保育計劃目的不僅是保護黑嘴端鳳頭燕鷗,也為恢復中國沿海日漸消失的海鳥種群。同時希望鼓勵更多國際間的合作,推動亞洲區內燕鷗和其他海鳥的保育工作。未來則考慮能於黑嘴端鳳頭燕鷗和大鳳頭燕鷗身上安裝衛星追蹤器,了解其遷徙路線。

馬祖列島任重道遠

台灣方面,歷年來透過農委會林務局、連江縣政府、台大森林系與台北市野鳥學會的合作,持續在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進行研究監測,並利用假鳥模型「誘引」真鳥到合適的保護區島嶼繁殖。

由於鐵墩島面積大,可容納較多的燕鷗繁殖,台大研究人員一度推測燕鷗喜歡聚集繁殖的天性,會因此聚集到中國。不過,政府與學界如常持續保育及棲地經營管理,今年燕鷗繁殖數量空前盛況,說明馬祖任重道遠的地位。

林務局指出,台灣研究團隊決定擴大整理馬祖保護區棲地面積,並集中放置假鳥於鐵尖島,五月底順利吸引近3000隻大鳳頭燕鷗與十隻瀕臨絕種的黑嘴端鳳頭燕鷗入住及繁殖。

透過架設在島上的自動攝影機也成功紀錄到黑嘴端鳳頭燕鷗繁殖影像,截至七月底的調查紀錄,今年在馬祖燕鷗保護區共紀錄到高達4000隻的大鳳頭燕鷗成鳥與繁殖近千隻幼鳥,更有13隻黑嘴端鳳頭燕鷗成鳥與四隻新生幼鳥。

馬祖燕鷗保護區成群的燕鷗。圖片來源:林務局。

另外,中國地區五峙山列島、韭山列島的鐵墩島上分別有52隻與十隻黑嘴端鳳頭燕鷗,並成功繁殖出16隻與四隻幼鳥。

林務局認為,兩岸三處繁殖地的神話之鳥數量已是以往數量的近兩倍,顯示三個棲地同步並進、分散風險的誘引保育計畫可行,並在同步調查的第一年便獲得豐碩成果。林務局未來仍將繼續支持研究團隊進行燕鷗在繁殖地間的移動情形、兩種燕鷗(黑嘴端鳳頭、大鳳頭)間的競合關係並評估新增繁殖誘引島嶼等相關研究,希望能讓這段美麗神話永存。

削鐵如泥銅門刀恐失傳 太魯閣女婿捨教職學製刀技

$
0
0
本報2015年8月14日花蓮訊,公民記者謝宗璋報導

銅門部落出產的太魯閣族傳統番刀歷史悠久,「鄉野鐵店」第三代傳人鍾明智與女婿趙泓碩循古法、純手工鍛造的各式番刀,以堅韌質地、客製化服務,讓「銅門刀」的名聲傳遍四方,享譽全國。

「子母刀」是鄉野鐵店最受大眾喜愛的刀組。(攝影:謝宗璋)
銅門「子母刀」是鄉野鐵店最受大眾喜愛的刀組。(攝影:謝宗璋)

銅門部落製刀美技  全台獨有

花蓮縣秀林鄉的銅門部落,座落於木瓜溪畔的河階地上,鄰近山水秀麗的慕谷慕魚是遊客對此的第一印象,不過最出名的當屬傳承百年的著名工藝「銅門刀」,銅門部落也是目前全台唯一懂得製刀的原住民聚落。

銅門部落的太魯閣族人原居於立霧溪上游,古時並無用刀,直到荷蘭人來台,見河床上有黃金,便以傳授製刀技術為報酬,請他們採集。不過日本人來台卻將他們趕逐四方,銅門部落的先民,便是當年唯一擁有製刀技術的族人。如今,「銅門刀」已成為當地重要文化資產,亦是銅門部落代名詞。

曾後繼無人  傳統工藝瀕絕 

「鄉野鐵店」算是當地歷史悠久的家傳事業,第三代傳人鍾明智接手至今,打製步驟百年如一,每一件刀器由大至小、各個尺寸完全不假他人之手,對品質極講究,刀鋒利度稱冠全台,鍾明智以其刀可削鐵如泥而刀刃無傷自豪。前景無限卻後繼無人,傳統工藝如夕陽般瀕臨消失危機。

鄉野鐵店第三代傳人鍾明智的女婿趙泓碩,放下漢人身份包袱,肩負起傳承太魯閣族傳統番刀的使命。(攝影:謝宗璋)
鄉野鐵店第三代傳人鍾明智的女婿趙泓碩,放下身份包袱,肩負起傳承太魯閣族傳統番刀的使命。(攝影:謝宗璋)

趙泓碩說,昔日部落對外交通不便,平地人對銅門所知甚少,銅門刀沒有市場,不只銷售不易,價格也低微。「沒有固定收入,岳父除了偶爾遠赴台東的部落兜售番刀,大多時候還是在碧綠神木一帶種梨子,批到果菜市場販賣維生,製刀只能算是副業。」

曾有外地人來學習製刀技術,不出三天就半途而廢,「每天一做就是8小時、得在爐火旁幹粗活,經常又熱又累的,而且沒人在旁陪著,」鍾明智感嘆:「這種工作現在很少有人受得了,兒子從軍收入比這好,不想接手。」面對事業後繼無人,年事已高的鍾明智一度擔憂文化將就此失傳。

不捨傳統沒落  漢女婿棄教職學製刀

「有一次岳父握著他做的刀,當場砍鋼鐵給我看,只見鋼鐵現出刀痕,而刀刃毫髮無傷,我非常震驚,原來原住民製刀可以做到這種程度。」13年前,鍾明智的女婿趙泓碩,甫從軍人退役,正在明義國小擔任代課教師,看見鍾明智手中握著傳統工藝再現風華的一線生機,於是毅然放棄教職,開始投注全部心力,跟在鍾明智身旁學習。

儘管起初妻子極力反對、岳父再三質疑,趙泓碩仍埋頭苦幹。「心裡不是沒有掙扎,孩子剛出生,家計不能不顧,但製刀得全神貫注,無法邊做邊教書。」

「剛開始我以為他在開玩笑,漢人怎麼可能來做原住民工藝?但他畢竟是自己的女婿,他有心想學,我就願意教他。」鍾明智談起女婿:「大概3年他就學成了。」不過這3年走得相當辛苦,趙泓碩放下教職,成天待在岳父身旁,慢慢摸,積沙成塔。

製刀從刀鞘做起  煉鋼最困難

然而學製刀的第一門課,不是煉鋼,也不是打鐵,而是從刀鞘做起,但趙泓碩都認份地做,「我發現從刀鞘開始是對的,當我做得越多,刀形就印在我心中,後來打鐵時便可駕輕就熟,哪邊打不好能立刻發現,很快就可修正,進步也快。」

製刀每一步驟如許多小螺絲釘環環相扣,對鍾明智來說,都會影響銅門刀品質。不過最難過的關,當屬煉鋼。「銅門刀發展至國民政府時期已可煉治純鋼,但我們家傳承下來,都是用水煉鋼,」鍾明智表示,由於純鋼質地太軟,需泡入水中退鋼,使純度降為80%才有刀削如泥的硬度。但如何算得精確,他則說:「這都要靠經驗啦!」

鍛治過程的銅門刀。(攝影:謝宗璋)
鍛治過程的銅門刀。(攝影:謝宗璋)

工具變身藝術品  刀刃再現原民文化

慕谷慕魚生態廊道未開放以前,銅門部落外人罕至,觀光不盛,為了拓展銅門刀市場能見度,趙泓碩不在工作室製刀時,就與妻子到各地原住民展場擺攤,實際面對消費者,讓他因此探見刀刃以外的商機。

妻子鍾曉娟研發出許多精緻皮雕增加刀鞘質感,趙泓碩也開發尺寸迷你的精品小刀,更花巧思結合花蓮玉石、漂流木,推出文創商品。銅門刀不再限於工具,走向藝術,因而吸引更多買家目光。「卡哇斯」是鍾明智的族名,他並以此申請商標,刻在刀上,「我們希望賣得不只是商品,而是讓原民文化被看見。」

趙泓碩表示,能力雖然不比岳父,但至少在他之後還有人會製刀,這項工藝才不致失傳。「我對刀的品質有信心,長期耕耘必有好成績。慢慢有人知道了,自然會來找上門。」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誰吃光了我們的魚?東北角剝皮魚輓歌

$
0
0
作者:白尚儒(資深釣魚人,致力於海洋資源永續觀念推廣)

早晨的傳統市場,總是家庭主婦們節儉持家的首選,只見一群婆婆媽媽圍著魚販議論紛紛……

小販大聲吆喝:「剝皮仔一斤50啦!青菜你挑。」圍觀的婆婆媽媽們終於有人發難:「這魚仔甘美修小尾?」(這魚不會太小條嗎?)

小販無奈的表示:「我們也不想賣小條的啊!可這個季節就只有這種大小,去頭去尾剝好皮的一尾80元,要不要買啦?」雖然大家嘴上抱怨著,但手還是很老實地一手鈔票換一袋小剝皮魚離去。

往年秋冬時的成魚(左)對比104年夏季的幼魚。圖片來源:白尚儒。

廣受喜愛的剝皮魚

剝皮魚屬於單棘魨科,剝皮魚,因食用前必須剝除身上厚皮,故俗名作剝皮魚、剝皮仔。其肉質潔白少有腥味無暗刺,廣受一般家庭喜愛;剝皮魚肝在日本更不輸有海底鵝肝之稱的鮟鱇魚肝,不同於鮟鱇魚肝的強烈味覺衝擊,剝皮魚肝臟則是濃郁又不失雅緻的風味,名菜剝皮魚生片佐肝醬更有著不少死忠粉絲。

剝皮魚全世界約有32屬102種,而光台灣便紀錄有14屬26種,其中最為台灣人廣為食用的大型剝皮魚是俗稱白達仔的單角革單棘魨(Aluterus monoceros),為台灣沿海常見魚類,又以北部海域最為常見,嗜食水母、藻類與無脊椎動物。有著成群聚集在海面漂浮物下的習性,以致有漁人常戲謔的說:「垃圾漂來了,剝皮就來了!」

這魚不會太小嗎?

今年7月中旬後北部各地漁港紛傳捷報,不止基隆,金山、萬里、澳底也紛紛出航捕撈剝皮魚,各港口停泊卸貨的剝皮魚幾乎以噸計量;但體型清一色都是不及20公分的小型幼魚。難道漁民、商販、消費者不覺得這魚太小嗎?

2015年夏季漁船進港卸貨中的剝皮魚。圖片來源:白尚儒。

對於看老天臉色吃飯的漁民來說,能出海的天數寥寥可數,加上環境變遷以致不少漁場產量都受到縮限,導致多數漁民抱著「有什麼抓什麼、抓什麼賣什麼」的心態;提到禁漁永續時,則是「我不抓,還有別人會抓!憑什麼要給別人賺?」、「這個時節就是只有小魚,價賤多跑幾趟就回本了」的辯駁。對於商販而言,「魚」不過是件商品,各種尺寸均能找到銷售管道,剝皮魚每斤可賣到百元、小剝皮魚就賣百元以下!無食用價值的體型則可賣給工廠業者,以加工成紅燒魚罐頭或魚粉飼料;筆者於基隆望海巷漁港的路邊攤詢價時,更出現每台斤十元的離譜價格。對消費者而言,海鮮以新鮮便宜、美味好處理為首選,對環境的友善永續反倒就是其次了。加上台灣養殖技術卓越,也使許多消費者誤以為養殖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以致鬧出魩仔魚是養出來的笑話。

秋天的魚 夏天就捕光了

「夏天白帶、秋天剝皮」這是老天恩賜給東北角漁人們的瑰寶,十多年前的剝皮魚是又大又多。只要秋天一到,剝皮魚必定準時報到,隨即東北角海岸線湧入人潮搶釣剝皮魚,也為當地商家們帶來意外的觀光收入。同時讓飽受東北季風肆虐,難以出海的漁民們得以溫飽。其實今年的濫捕剝皮魚幼崽事件,已經不是第一次了。筆者常拜訪的基隆市崁仔頂漁市場,每到春末夏初之際總是堆了一簍又一簍的剝皮魚幼崽,連頭帶尾不會超過手掌大。看似魚滿豐收,但其實魚體過小、產量過剩,往往是看的人多、買的人少!往往以每台斤30元不到的賤價傾售。對比秋季報到的成魚帶來的經濟效益,實在令人不勝唏噓。

Google搜尋到的2015夏季與2012秋季的剝皮魚新聞。圖片來源:白尚儒。

以永續海洋與經濟收益觀點來看,濫捕體型過小的未成年魚無疑是殺雞取卵、短視近利;而老成的個體也應當釋回使其繁衍同樣具有基因的下一代,我們應當選擇是中間值的性成熟成魚,牠們既有細嫩肉質也有成魚風味,更重要能讓牠們還有繁衍下一代的機會。我國目前有關漁業尺寸規範,僅有103年公告的「沿近海漁船捕撈蟳蟹類漁獲管制措施」,規範甲殼寬過小以及受精卵抱於體外腹側之母蟹不得攜回入港或持有;但礙於無有效稽查制度,仍可發現違規蟹體流入市面販售。永續政策的推行,應加強相關知能宣導並落實取締稽核,我國著名的東港櫻花蝦產銷班就是個成功案例;否則就只是空談保育的作秀,所以才導致103年11月發生新北市野柳漁港的大量抱卵母蟹墳場事件

如今氣候變遷、棲地汙染的環境下,漁業科技的進步遠超過海洋生產力,過漁濫捕無疑是弊大於利。東北角剝皮魚輓歌前奏曲已響起,終有一日剝皮魚的滋味將只會是回憶與傳說。

往年秋冬所捕獲的剝皮魚。圖片來源:白尚儒。

 

2015生態赤字日:地球自然資源今起透支!

$
0
0
本報2015年8月14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根據國際環境智庫的分析,2015年全球一年所能提供的生態資源,就在昨(13)日耗盡,人類比去年提早了6天開始積欠生態債務。

WorldFish
2015年8月13日起,地球開始透支今年的自然資源。圖片來源:WorldFish

人口爆炸 生態透支日逐年提前

全球生態足跡網絡(Global Footprint)針對全球人口對地球資源的需求進行分析發現,2015年的地球生態透支日(Overshoot Day)是8月13日。

根據GFN估計,人類消費首次超過地球負荷發生在1970年代。此後,由於人口爆炸、消費大幅提昇,生態透支日逐年提早。

GFN指出,目前全球人口消費量約等於1.6個地球所能生產。2030年可能增加到2個地球。以人均計算,英國消費量是地球所能負荷的三倍以上,但隨著開發中國家經濟成長和消費增加,其佔總消費比例逐漸減少。

透支造成傷害 我們怎不採取行動?

生態透支日的計算,是比較碳排放、農地、漁藏、森林木材的使用等人類需求,以及地球再生這些資源、吸收碳排的能力而來。若人類的需求超過自然系統所能負荷,對地球造成的長期傷害往往難以復原。

「生態赤字」的傷害,從森林砍伐、土壤侵蝕、水資源耗竭和溫室氣體排放等活動的後果可見一斑。

GFN主席Mathis Wackernagel指出:「問題不是赤字越來越大,而是這樣的赤字不能長期維持。生態赤字如此嚴重,人類卻沒有採取相對應的行動。這是一個心理學問題,為什麼我們忽略如此基本的定律?對孩子來說這是很直覺的,但是98%的經濟規劃者卻沒有重視這個問題。最終問題是:這對政府來說到底重不重要?」

Wackernagel認為,年底的聯合國巴黎氣候峰會將是改變的契機:「會議帶來對話,中美兩個最大碳排放國已經開始合作、簽訂協議;G20領袖業已承諾本世紀末淘汰化石燃料。雖然在我看來,確實有點太慢了。」

天津爆炸不遠 化工圍城台灣也有

$
0
0
作者:林吉洋

21噸TNT炸藥規模, 50枚戰斧巡弋飛彈,有如小型核爆……

各種報導,一時間在網路流傳:1000米範圍內的小區全毀數千人當場消戶、年輕的消防隊員奔赴火場,有去無回……境外媒體被阻攔報導,中國媒體則被下令統一口徑,或消音。

從先前小的爆炸,再引發第二次巨大規模爆炸,可見覃狀雲燃燒整個夜空,攝影的畫面先是看到巨大的火球,隔了數秒然後才是沖擊波,燃燒的金屬片從天空散落勝過電影特效。

812天津爆炸空拍。圖片擷自:騰訊視頻

環保團體指出,事發地點疑似儲存大量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化學品,後續存在的毒物擴散風險,不得不防範對鄰近區域造成二次危害,環團並呼籲鄰近居民必須注意自我防護。

網路流傳黑色幽默:中國已進入「隨機死亡」社會

媒體細數中國今年的數起特大爆炸案:

4月6號,福建漳州古雷PX項目發生爆炸,爆炸的火球照亮夜空,而就在2013年,廠區也曾經發生爆炸。
4月21號,南京揚子石化廠事隔一年之後,再度發生爆炸,四五公里外的居民區都能感受震波衝擊。
6月12號,南京化工園區德納化工廠發生火災,現場連續多起爆炸。
7月16號,山東日照石大科技石化廠發生液態烴洩漏,引發儲存槽爆炸。

加上8月天津這一起,今年已經是連續第五次工業廠區發生特大爆炸案。

這一次的爆炸案,讓我想起2013年11月青島石化管線爆炸案,青島爆炸案後,輿論提出最重要的關鍵問題在於,石化管線埋設於地下,隨著沿海省份都市擴張發展、為了騰出空間給居民區大量擴建,住宅幾乎都建設在石化管線之上……。

這些年來沿海省份城市結構大規模擴張,沿海省份為了持續刺激GDP的增長,不得不一再的透過招商引資,容納這些高度風險的化工產業進駐。這些化工產業原料需要在容易卸貨的港區附近直接建設廠房,形成住宅區與工業區比鄰而居的危險遠因。

化工圍城 台灣也有

這些年來沿海省份城市結構大規模擴張,沿海省份為了持續刺激GDP的增長,又不得不一再的透過招商引資,容納這些高度風險的化工產業進駐。這些化工產業原料需要在容易卸貨的港區附近直接建設廠房,形成住宅區與工業區比鄰而居的危險遠因。

台灣也有一個面對上述問題的工業城市,就是筆者所在的高雄。高雄北鄰後勁五輕,東面是仁武大社的台塑廠,南邊前鎮小港則是是中油煉油廠,整個城市發展幾乎已經與石油化工產業包圍,住宅區與廠區、管線緊密鑲嵌。

「莫非定律」具體來說是指「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必定會出錯」,任何一個事件,只要具有大於零的機率,就不能夠假設它不會發生。城市發展與石化工業交錯發展,則必然存在系統性的風險,只是等待時間引發。

城市發展與化工產業高度重疊對台灣的衝擊殷鑑不遠,高雄去年八月同樣也才發生過大規模爆炸,一年剛過,許多受災戶心裡的創傷可能尚未平復,再度看到中國發生特大爆炸,驚恐的記憶再度浮現。

2014年731高雄氣爆的陰影至今未散。圖片來源:林清華。

惡性競爭引發惡性循環:自由貿易區

近年中國在法規提昇大量引進歐盟、美日等先進國家的法規標準:工業安全法規、都市計劃法規、環評法規等等制度性的防範措施嗎?問題在於,如果在政治干預之下,或者自由化、彈性化或者說去管制化的各種干預,引進歐盟、美日標準的嚴格的工安環境法規,恐怕在中國也難以落實。

事發地點天津濱海新區,原本就有一部分屬於溼地的保護範圍內,同時也是自由貿易港區。然而天津所在的渤海經濟圈,在中國沿海省份的競爭力,遠遠也不如於以上海為核心的長江三角洲或以廣州、深圳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

天津是個非常弱勢的直轄市,比較具有產值的科技業、服務業一定會選擇北京發展,天津作為北京的外埠,濱海新區又是天津市追求經濟增長的引擎,勢必只能夠選擇吸引污染性、風險成份高的工業進駐。

作為「自由貿易港區」,很可能不惜納入各種化工業產品,在行政上他也相對較高的自治裁量權,為了增加績效,容納化工產業,各種危險品、鄰避設施都跑進來。而我所知到一些環評主管機關(環保局)或者工安主管單位(安監局),面對領導追求主政經濟發展績效的壓力下,更難以履行職權,形成惡性循環。

環評虛設、執法者尋租*、以鄰為壑

這一次的爆炸案,儲存危險品的倉庫居然傳出1000米範圍內還存在三處住宅小區,實在令人匪夷所思。現在媒體正在追究,天津爆炸案事發企業的安全評估、環境影響評估,究竟是如何通過、如何其中如何規範企業。

實務上,很多的環評只求走過場,即便現狀存在違規,仍然得以「有條件通過」廠方通常為追求盡早回本,多逕行投產營運,頂多以付出罰款了事。

對地方政府來說,這些違法生產者的罰款則是主管機關的「合法收入」,存在這一層尋租關係,真的要地方政府嚴格執法,也可能是斷絕地方脆弱財政底下珍稀的財政收入。執法者與違法者長期存在尋租關係,徒然引進歐美先進標準也是無用。

在一些地方政府,會將污染性高的產業,置於邊緣地帶向其他行政區排放,造成污染治理成本外部化,以減輕自己轄區內的環境治理成本。這種現象稱之為「以鄰為壑」。

回首台商與兩岸經貿脈絡

在筆者前往崑山調研台商中榮金屬的爆炸案裡面,環保局、安監局等主管機關人手不足已經是常見問題,更多得是管理徒具形式化;在江西的台商威力能源案當中,環評只求走過形式場,而遭到環保人士披露與媒體的批評;而福建漳州陳由豪主導的翔鷺騰龍石化廠,則因為連續發生爆炸事件,早就成為惡名昭彰的企業;同樣位在福建寧德的義聯集團聯德公司鎳合金項目,環評報告中提出的防護區域內居民區的搬遷問題尚未解決,聯德公司卻逕行投產,並將鎳土提煉尾礦露天堆置在居民的養殖區域旁。

我們看到在珠三角跟長三角中間這一片東南沿海地區,由福建為核心的扇形區域在被規劃為「海西經濟區」,藉由海峽西岸的廣闊腹地,吸納海峽東岸的資金向西岸投資,並繼而西向內陸移動。

在這一連串的經濟發展戰略當中,不僅是台灣產業的掏空問題,更令人遺憾的是台灣產業進入中國「Cost down」生產模式之後,不得不隨著官方調整或自動下降的企業環境、勞安與工業安全責任。

這些問題,恐怕還是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我們才會感受到兩岸經貿底下台灣產業的改變,其對台灣本土社會、政治、經濟的長遠影響。

※ 尋租(rent-seeking):又稱為競租,常用來解釋政府失靈的現象。官員藉由政府壟斷的權力,以合法或非法的管道獲得利益。
Viewing all 1995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