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5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你認識台灣水青岡嗎?

$
0
0
作者:潘怡庭(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

上一期地球公民通訊的封面,是秋天變身金黃色森林的台灣水青岡,又稱台灣山毛櫸或早田氏山毛櫸。

天變身金黃色森林的台灣水青岡。攝影:潘怡婷。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

它是原本應該出現在溫帶的落葉闊葉林,和七家灣溪的櫻花鉤吻鮭一樣,它在冰河時期來到台灣,隨著最後一次冰河期的結束氣溫逐漸暖化,台灣水青岡適合生存的地方越來越少,現在只剩下東北部的幾個山頭還可以看見它美麗的身影。

台灣水青岡的冰河歷險

台灣水青岡是什麼時後來到台灣的呢?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台灣島的地質歷史吧!大約在650萬年前,在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推擠下形成最大規模的造山運動,中央山脈露出海面,台灣島正式現身;接著菲律賓海板塊向歐亞大陸板塊下方隱沒,台灣島東北方產生一連串的火山噴發;而台灣島東南方的火山島經過長途跋涉,大約在50萬年前併入了台灣島,也就是今天我們的海岸山脈;屆此台灣島的成員大致到齊。

在第四紀的更新世(註:距今250萬年前至1萬年前)約發生四至五次的冰河期,每次都有幾十萬年的長度。冰河期時大量的海水結冰,造成海平面下降陸地浮出,許多淺海域轉變成陸橋;陸域的面積就在冰河期與間冰期間呈現波動變化,反覆地影響了所有生物的分布範圍,當然水青岡屬的植物也不例外:在冰河期間水青岡由北往南遷,尋找溫暖的庇護所,當間冰期到來冰河消退,水青岡便北返回到原來的棲地,或往庇護所附近海拔較高的地方遷移。

台灣位於東亞島弧的東南邊,也是菲律賓、琉球、日本和中國生物南來北往的匯集地,許多生物在陸橋出現時來到新生的台灣島。根據學者對地質沉積花粉的研究,在台灣中部的低地,北部、東北部低海拔區域,20多萬年前曾有台灣水青岡的分布,當時的孢粉量相當豐富,推測應是當時植物社會的優勢物種;而在同一個時期,中部地區除了台灣水青岡,還曾出現另外兩種水青岡屬的植物。與琉球附近地質植物相史的研究相比對,可以推測至少在40萬年前台灣水青岡就來到台灣了!

最後一次冰河期在一萬多年前結束,氣候變暖冰河消退,世界各地的水青岡又紛紛開始遷移。現存的水青岡屬植物,主要分布在北緯33°~45°之間的山區與平地,最北可達緯度近60°的挪威;水青岡在溫帶地區往往是當地的優勢樹種。

而在冰河時期做為水青岡庇護所的台灣,水青岡在冰河期結束後整個族群往海拔較高的地方遷移,最後孑遺在零星的幾個山頭及附近稜線上。以宜蘭員山發現孢粉的地點到距離最近仍殘存台灣水青岡的阿玉山西峰,短短六公里的距離海拔卻上升了超過1000公尺,亦即整個植物社會向上退縮了1000公尺。現存的台灣水青岡是原本廣泛分布族群的殘遺,它見證了氣候變遷,是氣候變遷絕佳的監測物種!

台灣水青岡的分布與特性

台灣水青岡是四季分明的闊葉落葉樹種,春天開花抽芽,夏天滿樹的翠綠,秋天轉化為一身的金黃令人驚喜,冬天落葉僅餘個性十足的枝條、襯著東北部山區冬季綿綿的霧雨很是美麗。目前分布範圍僅在台灣東北部:新北三峽北插天山一帶、烏來阿玉山西峰;新竹尖石的鳥嘴山;宜蘭南澳望洋山至銅山、下銅山、鹿皮山一帶,以及大白山、蘭崁山地區。這些地區受東北季風影響,終年雲霧繚繞,甚至會有數日的降雪,因而讓它在這個副熱帶島嶼得以存活下來。若你有一雙健腳也夠勤勞,在強烈寒流來襲時登北插天山,極有可能遇上滿樹霧淞的它。

水青岡森林常會同步開花,這與養份資源及氣候條件有關,在台灣並非每年都會結實,大約四~六年才有一次豐年。種子本身的空粒率高,落地後又沒有積雪掩埋來避免昆蟲動物吃食,再加上需要與森林底層濃密的箭竹競爭生長,台灣水青岡幼苗能順利成長的機率相當低。相較於中國的水青岡一~兩年會有一次豐年,台灣水青岡處於繁衍的劣勢。

森林並不僅僅是一片樹林而已,它代表的是一個生態系,包含許多倚賴它而生的生物,它們共存共榮。台灣學術界對台灣水青岡森林的研究才剛起步,在銅山地區的森林目前已經發現超過90種的昆蟲,相較日本水青岡森林調查出180種昆蟲,「台灣的數量不會比較少!」師大徐堉峰教授自信地說。1992年徐教授在台灣水青岡森林裡發現了特有的夸父璀灰蝶,這幾年研究團隊還發現新的兩種舟蛾、兩種裳蛾,預計年底要發表。

台灣水青岡森林有如生物方舟,庇護著這些生物;一旦森林變得不健康,這些專食性的昆蟲立刻面臨性命的威脅,而一旦他們從這片森林消失,這個世界便永遠地失去它們了。

台灣水青岡的保育

台灣水青岡是冰河孑遺植物退卻方式的最佳研究素材,是檢驗冰河退卻及全球暖化的最佳指標,相關單位還必須持續進行監測及調查的工作,累積足夠的知識以供日後保存復育參考,故以保護區就地保育台灣水青岡是非常重要的:它除了保存現生的族群,還可提供境外復育所需的種原及基因多樣性;保護台灣水青岡森林也能保護此生態系中特有的生物永續繁衍。

《文化資產保存法》已公告指定台灣水青岡為珍貴稀有物種,民國81年依該法劃設了插天山自然保留區,是目前台灣89個自然保護區中唯一一個針對台灣水青岡所劃設的保護區。

後續宜大陳子英教授與羅東林管處在銅山地區進行調查,證實了該區擁有面積1154.32公頃的台灣水青岡純林,海拔範圍為1500~2000公尺,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台灣水青岡原始林。學者建議連同目前已知海拔最低、位置最東邊的族群:蘭崁山、大白山地區約34.41公頃的台灣水青岡,共同劃設為保護區(註:林務局原定於民國101年底公告劃設保護區,遲至今日仍無動靜,然而大白山西側的三個小族群正面臨萬達鑛業開發的威脅,該案於今年初進入二階環評)。

 


等鱟

$
0
0
採訪、撰稿:于立平;攝影:陳慶鍾、葉鎮中、柯金源;剪輯:陳慶鍾

月娘高高掛,海水正在漲潮,微弱亮光中,有人拿著竹竿,腰際綁著浮具,走在海中,來回尋找。夜晚無功而返,月落日升,潮水退去,再來碰碰運氣,各種潮間帶生物紛紛探出頭來,退潮是牠們享用大餐的時刻。螃蟹腳下,有種生物正蠢蠢欲動,泥濘中神秘的主角緩緩現身,全身土黃色,有著堅硬甲殼,外型有點像鋼盔,拖著長長的尾巴在潮間帶爬行,牠是鱟,早在4億5000萬年前,牠的祖先就已經生活在地球上,是一種比恐龍還古老的生物......

有一種比恐龍還古老的生物...。攝影:陳慶鍾、葉鎮中、柯金源。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走在金門浯江溪口附近的泥灘地,洪德舜憑藉蛛絲馬跡,馬上可以找到鱟在哪裡,金門水頭到夏墅的這片海灣,曾經是金門地區,鱟上岸產卵數量最多的地方,鱟會相中這裡當作產房,主要因為內灣風浪平緩,同時又擁有沙岸、泥灘地等得天獨厚的海洋環境。

全世界有四種鱟,分布在台灣、中國及日本沿海的是三棘鱟,三棘鱟的成鱟,生活在20到30公尺深的海域,到了繁殖季節,雄鱟會尋找雌鱟配對,然後再成雙成對的,游到海岸高潮線的沙地產卵,經過50天左右卵會孵化,這時稚鱟會先在潮間帶的泥灘地生活,經過十幾次的脫殼,體型慢慢長大,每脫一次殼就長大一歲,年齡越大就逐漸往海的方向移動,最後返回比較深的海域生活。

稚鱟在泥灘地生活。攝影:陳慶鍾、葉鎮中、柯金源。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洪德舜從小在海灣旁的後豐港長大,後豐港是個有400年以上歷史的漁村聚落,靠海吃海,對當地居民來說,鱟是食物,也是孩子的玩伴,就連牠的硬殼,都可以拿來當作鍋勺或避邪物。

金門也流傳著跟鱟有關的諺語,例如:「掠孤鱟,衰到老。掠鱟公,衰三冬。掠鱟母,衰很久」,因為公鱟與母鱟會緊抱一起上岸產卵,所以人們稱鱟為夫妻魚,老漁民告誡子孫,捉到單隻鱟必須放生,否則會破壞好姻緣,為自己帶來厄運。

從地方俗諺就可了解,鱟跟居民生活相當密切,也可以證明不只金門,早期在澎湖及台灣本島的西南沿海,都有鱟出沒。

嘉義布袋海邊,蚵農們正忙著將新鮮的蚵仔剝殼、分裝,養蚵、捕魚是小鎮居民主要經濟收入,每天靠海討生活。以前總會不時抓到特別的漁獲,當地漁民會說「六月鱟、爬上灶」,意思是到了6月,灶上就會出現鱟這道菜,主要是因為每年農曆6到9月,大約端午節到中秋節,是鱟上岸產卵的高峰期,漁民就會到海岸邊等鱟,可以想見,當年鱟上岸產卵的盛況。

只是這樣的場景已經很難見到,近年來漁民意外捕獲的數量,一年不到十隻,甚至有漁民表示,討海20多年,只遇過一隻孤鱟,嘉義文史工作者蘇銀添驚覺到這種生物,可能會在家鄉消失,決定開始行動。

鱟是食物也是孩子的玩伴。攝影:陳慶鍾、葉鎮中、柯金源。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嘉義布袋新岑國小,教室裡有一座生態池,這裡養著從魚網搶救下來的成鱟和在人工養殖環境中出生的稚鱟。2004年,蘇銀添和中研院研究人員,在嘉義好美寮的泥灘地,發現28隻稚鱟,讓他對於鱟的保育燃起希望,於是將教室打造為鱟的生態教育基地,希望讓更多人認識鱟。

不過,最讓他憂心的是海岸環境的快速變遷。來到好美寮沙洲,曾經在後方的泥灘地發現稚鱟的蹤影,因為布袋商港興建和海埔新生地抽沙填海的影響,沙子一點一點的流失,好美寮沙洲逐漸退縮,就連泥灘地也被堤防與消波塊層層圍堵,11年來,蘇銀添再也沒有在這裡看過鱟。

海岸開發與破壞,幾乎讓鱟在台灣西海岸失去蹤影,反觀金門因為早年是戰地,兩岸關係緊張,海防軍事管制,意外保留了完整棲地,讓這裡成為鱟的天堂,沒想到當兩岸情勢轉彎,小三通開啟,反而讓鱟面臨生存戰役。

兩岸情勢轉彎讓鱟面臨生存戰役。攝影:陳慶鍾、葉鎮中、柯金源。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金門水頭商港開發,大規模填海造陸,水頭到後豐港的這片自然海灣,大部分被填平做為商港及親水遊憩區使用,於是洪德舜家門口的海灣不見,後豐港這個百年漁村成為不靠海的聚落,當地居民沒有了漁場,鱟最愛的產房也從此改變,曾經腳下踩的灘地充滿生機,現在是一片白色死寂,人與鱟都同時失去了海。

雖然在金門西海岸其他地區都曾經紀錄到鱟的蹤影,金門縣政府也依照環評承諾做棲地補償,在西北邊的古寧頭潮間帶,劃設800公頃的鱟保育區,但是鱟最喜歡的地方,似乎還是水頭這片海灣。

這整片海灣,如今僅存不到四分之一,而填海造陸、跨海大橋興建、中國抽沙等工程,已經讓這最後的泥灘地起了變化,每踏一步都可能深陷泥沼,甲殼類生物專家劉烘昌表示,棲地泥化造成物種改變,1995年他在浯江溪口潮間帶,紀錄到29種螃蟹,原本大多是喜歡住在沙質環境的蟹類,如今泥蟹類已經慢慢進駐,潮間帶越來越泥,可能會讓稚鱟無法呼吸,甚至連鱟卵的孵化都會產生影響。

稚鱟的生存面臨危機,洪德舜也擔心沿岸的漁網、堤防等層層險阻,會讓成鱟沒機會回到故鄉。因此每年6到9月鱟的繁殖季節,洪德舜就會到海邊等鱟,十多年來,一直等不到成鱟到來。

數億年來,鱟經歷地球氣候變遷,生物大滅絕的考驗,這次能不能逃過人類摧殘,不論是金門或嘉義的守鱟人,他們都在等鱟,有機會重回海岸的一天。

遠古的嘆息

$
0
0
採訪、撰稿:陳慶鍾、柯金源;攝影:陳慶鍾、柯金源;剪輯: 陳慶鍾

2015年5月底,滿月的前一天,美國德拉瓦州政府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保育人員,趕在滿潮前到達海灘,他們要來調查今年到底有多少鱟,上岸產卵......

美國的鱟類研究。攝影:陳慶鍾、柯金源。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美洲鱟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東岸,德拉瓦灣因為有200多公里適合鱟繁殖產卵的海灘,成為世界最大的鱟棲息地。每年5到6月,美洲鱟趕在最大潮的晚上,紛紛上岸繁殖產卵。德拉瓦州政府於是從1990年開始監測美洲鱟族群數量,希望了解保育政策的成效。

鱟在美洲被稱為馬蹄蟹,世界上僅存四種,依據化石紀錄,生存年代可上溯到4億5000萬年前,是地球上很古老的生物。鱟的長相從2億年前到現在,幾乎沒有明顯改變。頭胸部有像鋼盔一樣的甲殻,兩側有一對複眼和前方一對單眼,是最明顯的特徵。牠的尾巴像把劍,看起來有點嚇人,但完全沒有傷害性,劍尾除了很特殊具有感光器可以輔助視覺,最主要的功能是被大浪打翻時,可以幫忙翻身。

鱟被稱為「夫妻魚」。攝影:陳慶鍾、柯金源。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鱟的壽命比想像中還長,美洲鱟經過19次脫殼,大約九到十年的成長,才會性成熟長成成鱟,成鱟還可以存活八到十年。每年一到鱟繁殖期,德拉瓦灣就熱鬧非凡,雌鱟幾乎都與雄鱟組成交配對一起上岸,這是鱟被稱為「夫妻魚」的原因。

一隻雌性美洲鱟在一個繁殖季,可生下約6到8萬個卵,在德拉瓦灣地區,一平方公尺沙灘上的鱟卵數量,最多曾經有百萬個以上,綠色卵粒也是過境候鳥補充體力最好的食物。

美洲鱟在沙灘上產卵。攝影:陳慶鍾、柯金源。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Greg服務於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主持一個德拉瓦灣過境水鳥與鱟的研究計畫。他帶我們來到德拉瓦灣南岸Mispillion河的河口,這裡由於有沙洲屏障,波浪平緩穩定,是鱟喜愛的產卵地點,吸引數量龐大的候鳥過境停棲,目前劃設為保護區,限制一般人員進入。

德拉瓦灣除了是美洲鱟的最大族群所在地,也是美洲東岸最重要的候鳥驛站,每年約有50萬到150萬隻的各種候鳥,從南美洲北返繁殖地途中,因為有大量鱟卵可以取食,選擇停留在德拉瓦灣一到兩個星期,重新養足體力。

候鳥在德拉瓦灣停留取食鱟卵。攝影:陳慶鍾、柯金源。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不過這個陸地和海洋兩大生態系,在德拉瓦灣交會的特殊生態,卻已經悄悄的偏移,受到關注的指標,是體重才200公克的水鳥紅腹濱鷸。

生活在南美洲火地島的紅腹濱鷸,每年春季開始北上繁殖地的行程,牠們循著阿根廷和巴西海岸線飛行,沿途幾乎沒有休息,一路來到德拉瓦灣短暫停留兩個星期,再接著繼續飛行到加拿大北極區的繁殖地,這一趟大約1萬5000公里的行程,對紅腹濱鷸這種小型鷸鴴科水鳥,是很大的挑戰。

紅腹濱鷸的飛行路線。攝影:陳慶鍾、柯金源。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發現,從1990年以來,紅腹濱鷸的族群數量正在快速減少。2015年,美國聯邦政府已經將紅腹濱鷸列入瀕危物種名單。學術界展開跨國性的研究,從棲地變遷、繁殖地劣化和極端氣候等等因素下手,發現其中一個重要的關鍵,就發生在德拉瓦灣。

紅腹濱鷸的快速消失,默默敲響了美洲鱟的警鐘。追究原因,直指捕捉鱟作為餌料的傳統漁業。根據美國官方統計,1976年傳統漁業用掉50萬公斤的鱟,做為誘餌,大約是20多萬隻的鱟。到了1997年成長了六倍,誘餌用量高達300萬公斤,捕捉了200萬隻以上的鱟。

1997年美國漁業署訂定管理計畫,隔年立即減少25%鱟的捕捉量,並聯合各個州政府限制過量捕撈,目前德拉瓦灣北岸的紐澤西州,已經明令全面禁止捕捉,南岸的德拉瓦州也規定,一年只能捕捉十萬隻雄鱟,不得捕捉雌鱟,而且必須在候鳥季節之後才能捕捉。

為了鼓勵漁民減少使用餌料,民間保育團體ERDG,製作了2萬5000個餌料袋,免費提供給漁民使用,並將保育鱟的作法,推廣到整個北大西洋的沿岸漁業。

Glenn是ERDG的創始人,從1990年開始投入鱟的保育工作,他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推廣「幫忙鱟翻個身」活動,讓被大浪打翻可能擱淺死亡的鱟,能順利重回海裡,一個簡單的動作,讓全民都成為保護鱟的志工。

鱟除了被當作傳統漁業的餌料,還被捕捉從事醫學用途。1977年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正式將LAL試劑列入,作為注射針劑、藥品及臨床醫療時,檢驗是否受到內毒素及細菌污染的試劑。而LAL的成分就是從鱟的血液中,提取出來的凝固蛋白原,這不僅在醫學上能夠救人,也是一項高經濟價值的生醫科技。

2012年10月珊蒂颶風,造成紐澤西州多處沙灘侵蝕流失,沿岸只剩下泥地和草叢,不僅不適合鱟上岸產卵,因為泥地有沼氣也會使鱟卵死亡,民間保育組織和州政府合作,展開棲地復原工作。這項計畫已經花費165萬美元,移走800多公噸的水泥塊和垃圾,將五個沙石流失的沙灘,恢復成原來適合鱟產卵的自然景觀。

綠色的卵與德拉瓦灣沙灘工作坊,從2000年開辦至今,以保育美洲鱟的教育為宗旨,中小學老師為對象,希望把在地的生態故事傳遞出去。今年的戶外實習課程選在Kimbles 沙灘進行,大夥學習如何作族群數量等基礎調查,如何上標籤才不會傷害美洲鱟,好進一步追查牠的活動範圍。參與的中小學老師不僅是日後調查志工的生力軍,也能將保育知識帶回學校往下札根。

中小學老師成為志工生力軍。攝影:陳慶鍾、柯金源。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目前在美國,一年仍然有60萬隻的美洲鱟,可以被合法捕捉,產業的發展和保育目標的界線要劃在哪裡,還在評估拉扯。紅腹濱鷸的數量仍維持在兩萬隻上下的低點,距離保育目標八萬隻仍有很大的距離,生存仍然受到威脋。

6月中旬,德拉瓦灣的候鳥已經陸續展開飛往北極區的行程,沙灘上的鱟卵,也陸續孵化出來,一、二齡的稚鱟回到大海,繼續譜寫億萬年來的活化石傳奇。美國政府與民間團體,以及當地居民還在努力,希望他們的下一代仍能繼續保有德拉瓦灣,這個昔日過境水鳥與鱟的天堂......

讓塑膠垃圾絕跡 從減塑做起!

$
0
0
作者:陳曼麗(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常務監事、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常務理事)

台灣是塑化王國,以致塑膠用品使用非常氾濫。由於塑膠製品便宜耐摔,我們在生活中最容易接觸到的塑膠袋、塑膠瓶罐、塑膠玩具、塑膠桌椅,逐漸取代玻璃和金屬製品。

塑膠製品佔領生活,塑膠垃圾也佔領了海岸。圖為東吉燈塔下方長年累積的海漂垃圾。圖片來源:海管處。
塑膠製品佔領生活,塑膠垃圾也佔領了海岸。圖為東吉燈塔下方長年累積的海漂垃圾。圖片來源:海管處。

遊說減塑政策之演變

台灣經濟起飛,消費用品越來越多,垃圾快速增加,大街小巷都可看到塑膠袋滿天飛,下過大雨後,河川上漂浮著塑膠袋和塑膠瓶,甚至阻塞水流。

垃圾用塑膠袋包裝,造成塑膠袋不易腐爛,垃圾也不易腐爛,垃圾山越堆越高。1987年主婦聯盟成立,就以「垃圾減量」為目標,不希望台灣成為垃圾島。這群以家庭主婦為主的團體,開始向社區和學校展開宣導,請大家展開「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的行動。同時開始向環保署的前身「衛生署環保局」要求台灣要有進步的垃圾政策。直到環保署1987年8月22日成立,主婦聯盟仍年年向環保署追蹤台灣的垃圾政策。

分析台灣的垃圾組成,可回收資源約占40%,廚餘約占35%,一般垃圾為25%。針對塑膠不易腐爛的特質,於是,主婦聯盟初期將塑膠源頭減量納入工作重點,呼籲自備購物袋,少拿塑膠袋,拒絕塑膠用品。自1987年環保署成立後,主婦聯盟結合其他環保團體共同進行塑膠業者的環保責任和社會責任的訴求,向環保署和立法院要求修改《廢棄物管理法》,並於2002年通過《資源回收再利用法》。

當時,很重要的環保理念是「污染者付費」。我們無法向消費者收費,但可以向這些製造商和進口商收費,因為他們所帶來的物質,經消費者使用後會造成環境汙染,統一向製造商和進口商收費,比較完備。有些廠商自行吸收,有些轉嫁到產品中,由各廠商自行處理。

環保署在環保團體壓力下,曾在2002年宣布「限塑政策」,可惜目標對象放在有店面的餐飲業和百貨業,對於使用量更大的菜市場和夜市,完全無法管理。限塑政策,也引起塑膠業者反彈,所以環保署說,可以使用較厚的塑膠袋,期望國人能夠重複使用塑膠袋,不要一下子就成為塑膠垃圾。此案,在署長換人之後,有些鬆散管理,「限塑」聊備一格。

推動塑膠減量教育工作

從生活中做環保,需要所有的民眾都有共識和行動,台灣才可以讓塑膠絕跡。在和普遍化的塑膠產品拔河,其實是一件艱辛的工作。

早期,主婦聯盟主要是以環境保護為訴求,帶民眾去看到塑膠產品造成台灣環境的危害。千百年不會腐爛的塑膠垃圾,造成台灣環境的危機,請大家一定要落實環保行動,不要使用塑膠產品。基本的行動:出門自備環保袋,少用塑膠袋;少喝塑膠容器的飲料,自備環保杯子;少吃塑膠容器的麵飯,自備環保提鍋;拒用一次性產品,它們幾乎都是塑膠製品。當然,儘量在家吃吃喝喝,使用家裡的碗盤杯具,一定可以減少塑膠量。透過使用量降低,可以讓環境不會受傷害。

後來主婦聯盟加入健康的訴求,少用塑膠餐具,尤其不能裝熱食。尤其在台灣實行垃圾焚化政策後,塑膠垃圾經燃燒後,可能產生戴奧辛,即環境賀爾蒙的一種,對環境傷害更大,對人體健康也有傷害。台灣曾經發生戴奧辛鴨蛋事件,即可證明,空氣的汙染物,循環到大地,農民的農作物,甚至水生魚貝,也會遭受汙染。

塑膠,是石化產物。台灣石化廠非常興盛,四輕、五輕、六輕、七輕,一家家蓋下去。賺錢的是產業,受害的是國人。2011年,環保團體曾經阻止國光石化廠在台灣彰化興建,可以視為台灣人民的覺醒。

使用塑膠產品是貪圖一時的方便性,唯其後所造成環境和健康的影響卻是長遠的。很多民間團體喜歡舉辦淨山淨灘的活動,撿出來的垃圾,幾乎都是塑膠!

塑化

2014年,中央研究院發表「塑化劑增加乳癌2.4倍」報告,更激發國人對塑膠產品和塑化劑食品的關切。最佳隔離方式:敬而遠之,才是王道。

談論減少塑膠,還是從健康觀點來談,從利己角度出發,比較能引起共鳴。畢竟每個人都希望身體健健康康,不要因為塑化劑而糟蹋自己。塑化劑,是環境賀爾蒙的一種,潛藏在食品的塑膠容器及塑膠玩具裡,這是每個人生活裡都會碰觸到的東西。提醒大家,常常洗手,尤其在觸摸過塑膠物品後,一定要洗手,再吃東西,減少塑化劑進入身體。

從利己到利他。因為塑膠用品減少使用,也會讓環境受益,減少塑化劑經沖洗流到河川,累積在河床底泥。環境生態是循環累積的,河中魚蝦累積的環境賀爾蒙,還是會循環到人的世界,最終,人類還是受害者。

主婦聯盟對於塑膠製品的危害,非常清楚。經常到學校、社區、機構、企業,宣揚如何遠離塑膠,保護環境,也保護自己的健康。我們知道我們的力量有限,還需要更多的人民一起共同努力,才可以達到「無塑」「禁塑」目標。

在「無塑」、「禁塑」之前,我們大力來「減塑」吧!

我要連署支持:建立「回收Web 3.0」 減少塑膠濫用 還我清淨家園

$
0
0
2015-08-03 16:44
2015-08-03 16:44
發起單位:看守台灣協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台南社區大學、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連署網址:http://www.taiwanwatch.org.tw/drupal/node/1157


散佈四處的塑膠垃圾

最近幾年,飲品店在街頭小巷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這除了是許多想要在家自行創業者的小確幸(遇到不好的加盟者,也有可能是不幸),也反映出這個市場的龐大。想想看,在炎炎夏日,令人昏睡的午後,一杯冰涼令人舒暢的冷飲!相信這不只是許多上班族的提神劑,也是不少公司主管慰勞下屬的工具。至於容易對糖上癮的小孩子,這些賣含糖飲料的商店,可能是他們每日都要排隊光顧的地方。

於是,問題來了,走在路上,三不五時就會看到這些被隨手丟棄的飲料杯,不管是紙杯、PP杯或者保麗龍杯。而長期參與淨灘、維護海岸環境的環保團體也發現,這些免洗飲料杯與免洗餐具,數量始終是海灘垃圾的前十大;尤其保麗龍杯容易裂成碎片,更對淨灘者帶來極大挑戰,因此而有禁用保麗龍杯之議

淨灘後撿到的垃圾。圖片來源:本報資料照。

為何會有人亂丟垃圾?

但是,我們也不能漠視其他材質的飲料杯,在環境中到處都是吧?每當看到那些被丟在街頭巷尾、田裡、海灘的飲料杯與其他垃圾,總會有一股深深的挫敗感。不要亂丟垃圾這麼基本的道德約束,不是應該在幼稚園階段,就要深入腦海了嗎?為什麼還是有人亂丟?而且數量還不在少數?他們難道不知這樣的行為,對生態環境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他們難道不知這樣的危害,到頭來還是會危及自己?有這樣的國民,要花多少納稅錢,僱用多少公務員來管?在街頭巷尾要裝多少監視器?要僱用多少約聘人員來看監視器?難道我們一定得成為警察國家,大家才會安份守己?日治時代的夜不閉戶,要如何再現?

環境教育需要時間

在這個人與自然疏離的時代,要讓環境教育影響到每個人的行為,實在不容易。何況每個剛降臨這個世界的孩童,就跟遠古人類的新生兒一般無知,不會因為他是現代人而有異。因此,教育是一個必須不間斷、且要代代有人接棒的努力。當然,最好的教育,是從家庭開始;但在家庭功能因為長工時、雙薪的小家庭、貧富差距拉大、中產階級縮減等種種因素而日益弱化的時候,那我們該怎麼辦?替他們把垃圾撿起來,希望用身體力行方式,喚起每個人的良知?

提高回收補貼行不行?

環境教育是個漫漫長路,我們又不想成為警察國家,那有何立即可行之道?其實,對於這種被濫用的塑膠容器與其他製品,我們長久以來即呼籲政府應該提高其回收清除處理費率與回收清除處理補貼費率,向這些製品的生產者收更多的錢,然後補貼更多錢給回收業者,讓每個拾荒者與回收者願意撿、願意收。這樣即使有亂丟垃圾的人,這些不再是沒有價值的東西自然會有人來撿,如此對於弱勢民眾的生計也有幫助。

圖片來源:環保署。

環保署並非不認同我們的想法,但他們面臨一個實際上的困難:由於飲料杯、塑膠袋的生產技術門檻低,其生產者有許多是地下工廠,他們沒有辦法找到每家業者,如果貿然把回收清除處理費率提的太高,反而會增加合法業者的成本,降低其競爭力,而有劣幣逐良幣的危險。再者,如果一個杯子的回收補貼提高到兩塊,雖然會有許多回收者開始願意收購,但是也會有一些不肖業者,比如政府不知道他們躲在哪的地下工廠,不但規避了回收清除處理費的繳交,還可以大量生產一個不到一塊錢的杯子,來領取兩塊錢的回收補貼。

極需符合本國國情的制度

在這個誠信被金錢踐踏的社會,向西方取經的制度往往不能到位。該怎麼辦呢?有人提議,應要求販賣業者(也就是飲品店等)提供的免洗飲料杯都要打上其製造者名稱,這樣地下業者可能就不能生存了。但是真的會這樣嗎?仔細想想,地下業者還是可以生產大量的杯子,隨便印上一家製造者的名稱,把杯子直接拿到回收站來領取補貼。如此,我們的資源回收管理基金還是會虧本,即使回收情形改善了,最終還是會無以為繼。當財務誘因一消失,一些民眾的行為還是會再變回來。

本來我們想向聰明的社會大眾們徵求方法,但忽然有一天,我們想到了一個點子。百般推演,我們覺得可行,因此在此提出,徵求大家的同意與支持,或者批評指教與改進。當然,我們希望環保署能夠採納落實。

有價的回收追蹤條碼 讓每個杯子都有自己的ID

首先我們要請環保署,依據廢清法第二十一條,公告限制販賣業者、製造業者、以及輸入業者,不得提供沒有基管會發放之回收追蹤條碼的免洗飲料杯。違者製造業者及輸入業者得依廢清法第五十一條處以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款;販賣業者得處1200元以上至6000元以下罰款。該回收追蹤條碼,則應由製造業者或輸入業者,依環保署公告之回收清除處理費率,並按其打算製造或進口的量,向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委員會(簡稱基管會)繳交回收清除處理費後,由基管會提供一批印有條碼的標籤給他們貼,或者提供內有一批條碼內容的電腦檔案給他們回去自行輸出直接印在其飲料杯上。同時,這些等於是基管會販售給製造或輸入業者的條碼,其內容也會建置在基管會的資料庫上;而且每個杯子的條碼都是獨特的,內容各不相同。

圖片來源:看守台灣協會
圖片來源:看守台灣協會

那什麼是回收追蹤條碼呢?它是這個方案的重點,它讓每個免洗飲料杯,都有自己獨特的身份證。條碼內容應記錄著,誰是製造業或輸入業者,杯子材質、重量,一個為了防止偽造的亂碼,以及一個序號。

人人都是稽查員

如此一來,當飲品店把飲料連同免洗飲料杯賣給民眾時,民眾第一個要確認的是,上面有沒有貼條碼。如果沒有貼,那民眾得依廢清法第六十七條向各地環保局檢舉,環保局確認屬實後,並得依同樣條文,由罰款中提供一定之比例,當作檢舉者之獎勵金。只要環保署要求各縣市政府訂定檢舉獎勵辦法,以每件成功檢舉即提供五千元左右之獎勵金,相信一定有人在買飲料之餘,順便查看以便檢舉。在人人都是可能監督者下,應該沒有飲品店膽敢提供沒有條碼的飲料杯給消費者。

那飲品店有沒有可能提供假條碼的飲料杯給消費者呢?那當然有可能。不過,民眾還是可以確認、檢舉。只要基管會的資料庫上提供一個確認條碼的功能,並設計一個APP,讓民眾安裝於智慧型手機後,即可以掃描條碼並連線到基管會資料庫確認條碼,如果在資料庫內找不到該條碼,或資料庫顯示該條碼專屬的飲料杯已經被回收,如此即可證實該條碼可能為假。這時該APP要能夠讓民眾立即按下檢舉功能,通知相關縣市政府到該販賣業者查緝,同時留下必須保密的個人基本資料(APP要能自動上傳姓名與銀行帳戶至環保署檢舉資料庫),以便證實後發放獎勵。

環保署再也不用到生產端查帳

如此一來,地下業者若還想在市場上生存,就必須合法化,方能向基管會購買回收追蹤條碼。也因此,地下業者的存在就不會是訂定回收清除處理費費率與回收清除處理補貼費率的考量因素了。環保署不用再煩惱要怎麼把地下業者找出來,也不用花大錢派會計師等專業人員到製造業者或輸入業者查帳,看他們有沒有少繳回收清除處理費;有了回收追蹤條碼,環保署大可基於源頭減量以及鼓勵回收的角度,好好調整向生產端(製造業者與輸入業者)收取的回收清除處理費費率以及補貼給回收處理端(回收商與處理商)的回收清除處理補貼費率。 當然這兩種費率有連動關係,其間的差額,則是環保署基管會的行政管理成本(包括對於回收處理端的稽核認証與對生產端的會計查帳)。

回收補貼應該按件計酬

費率該怎麼調整呢?過往環保署在公告回收清除處理費費率與回收清除處理回收清除處理補貼費率時,都是以公斤計費;這對於回收者其實不公平,也便宜了製造業者和輸入業者。想想看,不論飲料杯的材質多輕,拾荒者都需要一個一個撿拾、整理,因此回收補貼應該按件計價,清除處理補貼方按公斤計價。而環保署跟製造及輸入業者收取的回收清除處理費,也應該分成兩部份,一部份是一件收取多少回收費與行政管理費,另一部份是一公斤收多少清除處理費,如此一方面可以使他們的杯子朝輕量化發展以節省處理費,另一方面則由於業者無論如何輕量化,都沒有辦法把回收費與行政管理費節省下來,如此可以促使販賣業者認真思考,如何避免提供這些製品,以降低成本。

那要給回收端多少回收補貼呢?或者說要向生產端收取多少回收費呢?我們主張把回收端分成一級回收者(消費者與拾荒者)以及二級回收者(分散在各社區的回收站或者被環保署要求負起回收責任的販賣業者如7-11與飲品店),而給一級回收者的補貼應該在一個兩塊錢左右。

一級回收者與二級回收者的責任

這看來相當優渥,但一級回收者必須負起相當的責任:他們在把回收的飲料杯送到二級回收者時,必須先把食物殘渣清洗乾淨。因此一個兩塊錢,是合理價格,對他們也具有足夠誘因。

一級回收者在把回收飲料杯帶到二級回收者處時,二級回收者必須確認杯子是否乾淨,然後一個一個刷條碼,向基管會的資料庫確認條碼真偽並順便申報擁有該條碼的杯子已經於何處何日何時回收,一級回收者是誰(留下這個資訊,日後環保署還可以辦抽獎活動來鼓勵大家回收)。只要條碼非偽造,杯子有洗乾淨,一級回收者即可從二級回收者處以一個兩塊左右得到回收補貼。而當二級回收者累積杯子到一定數量而必須送到處理業者處時,他們可以透過網路,向基管會的資料庫通報,他們將把某個期間內的杯子送給某處理業者,此時該資料庫即可查出這期間該二級回收者回收的杯子總共有幾個,總重量為何,材質為何等資訊。當東西送到該處理業者處時,基管會派駐現場的稽核認証人員即可確認是否無誤。若無誤,二級回收者即可從處理業者處拿到他們該有的回收補貼(一個0.5塊左右應屬合理價格)以及墊付給一級回收者的補貼。隨後,則與現在的制度一樣,當處理業者妥善處理完畢,經在場稽核認証人員確認,即可從基管會處領取全部的回收清除處理補貼。

有效鼓勵民眾自帶杯具

這樣的機制,應該就不會再看到免洗飲料杯散佈在環境中的景象吧?!至於販賣業者,如果一個回收追蹤條碼價值3-5塊錢,他們還會免費提供免洗飲料杯嗎?當然不會,他們會把成本內部化到產品價格中,由消費者支付。看起來好像對於消費者不利,但是這本來就是消耗資源者(消費者的定義)的責任,符合汙染者付費的平等原則。而且如果消費者願意自帶杯具,是不是更有理由要求販賣業者降價3-5塊錢呢?如此願意把環保付諸行動的消費者,可是根本不受漲價影響啊!

運用回收追蹤條碼於其他物品與目的

我國的資源回收制度,最早是由生產者自主管理的生產者衍生責任制;如果我們把這樣的制度看做是1.0版的資源回收制度,那麼現行的四合一回收制度,可說是2.0版的資源回收制度,而這種藉由條碼ID,把回收體系與網路結合起來的制度,就是3.0版的資源回收制度。因此我們把這個方案,暱稱為回收Web3.0。這樣的系統既可鼓勵源頭減量,也可促進回收,同時可以應用許多物品或其他目的,比如說:已經列入公告應回收物、但回收率不高的有色玻璃瓶;或者說尚未公告為應回收物的塑膠袋與許多塑膠製品(如玩具),或者各縣市的垃圾費徵收。

購物袋若採用這個方式,就可以考慮將之公告為應回收物,讓限塑政策更往前邁進一步:因為回收追蹤條碼會讓我們買塑膠袋的錢,回到回收清除處理體系,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落入販賣業者的口袋;或者,如果不把購物袋公告為應回收物的話,也可以考慮另一個同樣可以解決塑膠袋氾濫問題的方式:也就是要求每個塑膠袋,都要有所謂的垃圾清除處理條碼,條碼價格就是各縣市訂定的垃圾費費率。如此利用同樣的條碼追蹤機制,結合各縣市的垃圾費徵收,讓每個縣市不論是農業縣或大都會,都可達到垃圾費隨量徵收的目的。

但在應用到其他物品與目的之前,先讓我們一起來要求環保署,把回收Web 3.0系統建置起來,先應用於免洗飲料杯吧。如果您認同這個方案的話,歡迎一起來聯署提案!

連署網址:http://www.taiwanwatch.org.tw/drupal/node/1157

附註:
1. <恢復純淨沙灘,支持環保署跟發泡材質說不!>,荒野新聞稿,2015/05/22。
2. 《廢清法》第21條內容為:物品或其包裝、容器有嚴重污染環境之虞者,中央主管機關得予公告禁用或限制製造、輸入、販賣、使用。
3. 《廢清法》第67條內容為:(1)對於違反本法之行為,民眾得敘明事實或檢具證據資料,向所在地執行機關或主管機關檢舉。(2)主管機關或執行機關對於前項檢舉,經查證屬實並處以罰鍰者,其罰鍰金額達一定數額時,得以實收罰鍰總金額收入之一定比例,提充檢舉獎金予檢舉人。(3)前項檢舉及獎勵辦法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4)主管機關或執行機關為前項查證時,對檢舉人之身分應予保密。

大樹公寓與房客們的二三事 ──附生植物

$
0
0
作者:徐嘉君(林業試驗所)

過去曾經在本網站看過拙作的讀者(詳見以下相關文章),想必對台灣原始林樹冠層內、傲視全球的生物多樣性並不陌生,事實上看似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森林樹冠層,生活在這個空間的生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卻是十分複雜多樣,包含了哺乳、兩棲、無脊椎動物、真菌及各個植物分類群,可說是窮極一生也研究不完的領域,筆者的研究課題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植物,也就是維管束附生植物(vascular epiphyte)。

什麼是附生植物?

所謂的附生植物(或稱為著生植物),是指通常萌發於宿主植物上,生活史的全部或部分時期生長在空氣中(樹冠層)、不與地面接觸的植物;此外,與寄生植物不同的是,附生植物的養分來自本身的光合作用,而非攝取自宿主植物;簡單的來說,附生植物好像森林裡租用大樹公寓、餐食自理的房客,與吃住都靠家裡有如「啃老族」的寄生植物比起來,顯得獨立多了。

而森林樹冠層上的附生植物,可進一步分為兩大類:維管束及非維管束附生植物,維管束附生植物包含蕨類與種子植物,體內有專門運輸水分與養分的維管束組織,屬於比較進化的分類群;而非維管束附生植物則以苔蘚及藻類為主(是的,樹冠層也有藻類喔!),其它生長在森林樹冠層上、容易跟附生植物混淆的生物,還有地衣、真菌跟藍綠藻等等。

而光是維管束附生植物,據筆者的統計,在台灣就有350種左右,以蕨類為大宗,約有170種,其中水龍骨科有將近60種左右,是附生蕨種類最多的科;其次是附生蘭花,大概有120種。亞熱帶台灣的附生蕨種類多於附生蘭,與世界上其它熱帶區域的附生植物誌組成有點差異(多半是附生蘭種類大於蕨類),除了台灣本是蕨類天堂以外,據筆者推測也與蕨類植物普遍比蘭花耐寒有關。

附生植物的種類,大概佔全世界維管束植物的10%左右,幾乎全部分布在熱帶的潮濕區域,有學者曾說歐洲沒有維管束附生植物,而筆者也只在南歐的葡萄牙看過一種水龍骨科的附生蕨類,由此可見在台灣有如此種類豐富的附生植物可供研究可說是十分幸運,海島型氣候的台灣,在冰河時期不至於過於寒冷而保有較多的附生植物種類,而中央山脈大面積的霧林帶,也特別適合喜歡溼氣的附生植物生存。

台灣的非維管束附生植物種類也十分豐富,仍待學者進一步加以研究,圖為筆者在台東霧林帶山區所記錄到的紫蘚(Pleurozia spp.),據國外研究其內部腔式可容納許多微生物,是一種肉食性的苔蘚。圖片攝影:徐嘉君。
台灣的非維管束附生植物種類也十分豐富,仍待學者進一步加以研究,圖為筆者在台東霧林帶山區所記錄到的紫蘚(Pleurozia spp.),據國外研究其內部腔室可容納許多微生物,是一種肉食性的苔蘚。圖片攝影:徐嘉君。
台灣分布海拔最高的附生蘭是何氏松蘭,在東北部山區可分布到海拔2500公尺左右。圖片攝影:徐嘉君。而海拔分布最高的附生蕨是玉山茀蕨,在接近樹木界線的雪山冷杉林中都還可以看到。圖片攝影:徐嘉君。
台灣分布海拔最高的附生蘭是何氏松蘭,在東北部山區可分布到海拔2500公尺左右。圖片攝影:徐嘉君。而海拔分布最高的附生蕨是玉山茀蕨,在接近樹木界線的雪山冷杉林中都還可以看到。圖片攝影:徐嘉君。
攝於葡萄牙,溫帶區域頗為罕見的維管束附生植物。圖片攝影:徐嘉君。
溫帶區域頗為罕見的維管束附生植物,攝於葡萄牙。圖片攝影:徐嘉君。

挑戰離群索居的孤高生活

是說好好的附生植物為何不腳踏實地,偏要選擇住在沒水又沒土壤的樹冠層半空中呢? 其實在茂密的熱帶或亞熱帶潮濕森林中,植物之間的兢爭是十分激烈的,為了爭取得來不易的陽光跟生長空間,附生植物只好遷居到高高的樹上,但為了彌補無法從地面獲得水分與養分的缺憾,附生植物也發展出截留空氣中水分及養分的種種技巧,在型態及生理上演化出一套構造來適應空中生活的機制。例如鳥巢狀的型態來截留降雨、海綿般的組織來儲存水分、肥厚多汁的假球莖來儲存水分及養分、葉片表面的絨毛或鱗片來吸附水氣及防止水分的蒸發等等。某些附生植物更發展出景天代謝型的光合作用機制,一種類似沙漠裡仙人掌的光合作用方式,於夜間冷涼時才打開氣孔吸收二氧化碳,以減少水分的蒸發。

許多附生植物利用攀爬的走莖無性繁殖、來擴展自己的分布範圍;此外,附生植物的種子多半十分細小,採用人海戰術,於樹冠層高處大量的隨風傳播,若有幸找到合適的宿主及棲地,便可以茁壯生長,總而言之,要在水分及養分無法穩定供應的樹冠層中生存,附生植物得加倍的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不過筆者在某些溼度較高、環境相對穩定霧林裡,也不難見到地生植物存活於樹冠層中,稱之為偶發性附生植物(accidental epiphyte),例如筆者就曾為文敘述,在棲蘭山區觀察到,萌發於扁柏母樹冠層上無以計數的扁柏小苗。

鳥巢狀的山蘇,可以截流降水、落塵以及枯落物,以增加養分水份的來源。圖片攝影:徐嘉君。
鳥巢狀的山蘇,可以截流降水、落塵以及枯落物,以增加養分水份的來源。圖片攝影:徐嘉君。

附生植物在森林生態系裡的重要性

由於森林樹冠層的生存條件嚴苛,及景天代謝的限制,附生植物的生長其實十分緩慢,研究指出在暖溫帶的霧林裡,要花費數百年的時間才能建立覆蓋良好的苔蘚群落,而裸露在空氣中的附生植物對環境條件的變化格外敏感,附生植物的族群豐富度和多樣性,可視為森林棲地品質良窳的指標,北歐國家常藉由觀測地衣及苔蘚來獲得空氣汙染程度的數據,而筆者的研究主題更是以附生植物的反應,來評估氣候變遷對森林生態系可能的衝擊。

附生植物不僅可以服務人類,更重要的是它們也是維繫森林生物多樣性的關鍵類群,雖然依賴森林樹木提供棲地,附生植物本身也在樹冠層提供豐富多樣的棲息環境,如東南亞雨林的蟻生植物,這類附生植物與螞蟻發展出一種奇妙的共生關係,它們的根或莖膨大,內部有腔室甚至分泌蜜汁,提供螞蟻食物及居住的地方,而蟻群則提供保護服務;知名的例子還有南美洲的附生鳳梨和樹冠層兩棲類的共生關係,附生鳳梨葉片中央的貯水池,提供了樹棲兩生類的棲息場所及食物來源,在哥倫比亞霧林裡所做的研究顯示,將近有250種的昆蟲幼蟲、青蛙及螃蟹生活在這空中水池中,終其一生不曾到過地面。

看到這裡,你也對森林樹冠層的附生植物產生好奇心了嗎? 快加入筆者一起探索森林樹冠層的奧秘吧!

數百年的穩定環境條件下,造就出冷涼的霧林帶裡所看到的厚厚一層附生苔蘚景象。圖片攝影:徐嘉君。
數百年的穩定環境條件下,造就出冷涼的霧林帶裡所看到的厚厚一層附生苔蘚景象。圖片攝影:徐嘉君。

 

【相關文章】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八月民俗植物曆】香留「清」史滿人間──茉莉花

$
0
0
作者:王升陽(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中研院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

※編按:你知道〈茉莉花〉這首歌出現的時代嗎?而茉莉花除了香氣使人神清氣爽外,根、葉、花還具有許多療效喔!炎熱的大暑後是茉莉盛開的季節,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氣愈熱香愈濃郁,給人潔淨芬芳的享受、本週的民俗植物曆就由王升陽教授跟大家介紹「人間第一香」──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椏,又香又白人人誇,讓我來將你摘下,送給別人家,茉莉花呀茉莉花。」這首江蘇民歌〈茉莉花〉大概全球華人都能琅琅上口,據說這首歌曲早在清代乾隆年間出版的戲曲集就已記載了,直到18世紀末才被翻譯成英文。

19世紀初,英國駐華大使的秘書John Barrow在其撰寫的《中國遊記》(Travel in China)中,將這首歌介紹給西方世界。義大利作曲家賈科莫•普契尼(1958~1924)在他最後一齣傳世歌劇《杜蘭朵》(Tarandot)中,則以女聲合唱出「What a beautiful jamine flower」,更讓茉莉花走入西方世界。

茉莉花。圖片攝影:王升陽。
茉莉花。攝影:王升陽。

愛情的代表 有苦也有甜

花期跨過整個夏天的茉莉(Jasminum sambac)是木犀科(Oleaceae),素馨屬(Jasminum)多年生常綠灌木。全世界素馨屬植物超過百種,台灣則有五種,分別是茉莉、批針葉茉莉花(J. lanceolarium)、山素英(J. nervosum)、華素馨(J. sinense)、川素馨(J. urophyllum)。

茉莉原產於印度半島及緬甸,傳入中東又由中東傳入地中海地區。如今,在陽光燦爛的南亞、東南亞、西亞、南歐、北非、澳洲、美洲等地皆廣為種植。中國最早對於茉莉的記載可追溯至晉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狀》:「耶悉茗花與茉莉花,皆胡人自西域移植南海, 南人憐其芳香,競植之」。

其實在中國古籍裡茉莉有兩個名字,皆是外來語,一是來自波斯語(yasmin),音譯為「耶悉茗」、「耶塞漫」、或「耶惠茗」,與英文(jasmin)同一字源。另一則來自梵文(Mora),音譯為「末利」、「末麗」或「抹麗」,加上草字頭後就成了現在通用的「茉莉」。

茉莉花與瑞香、忍冬、石榴花合稱佛教的四大聖花;同時茉莉花也是印度教和回教的聖花,象徵靈與肉的合諧,神與人的合一。直到今日,茉莉仍然是印度文化裡的「愛之花」,含有回報愛情的象徵意義。婚禮時新娘新郎都佩戴茉莉,富有人家甚至在喜床上鋪滿茉莉。印度女性也喜歡以茉莉為裝飾,無論是一朵、一串、一圈,均可戴在頭上、胸前、手腕上甚至是耳朵上。

而對阿拉伯人而言,茉莉也是愛情的代表,雖然yasmin在阿拉伯語中的意思是「失望是愚蠢」,但這是抱有對生命的熱情,接納失望的苦,承認得失,理解得失,以愛與理解淨化內在對生命的失望,錘鍊出清澈的希望光芒。

香從清夢迴時覺,花向美人頭上開

茉莉香氣特別,舉世無雙,幾乎無法以人工合成、調配來摹擬她的香味,可能是最重要的香精原料。「馥郁、溫暖、醇厚、似果香般的濃烈花朵,幾乎令人酥軟,感官與想像完全被征服。」(《香水的感官之旅》,邱維珍譯)。中國清代江奎所寫的〈詠茉莉〉詩也是這樣的說,「靈種移來自越裳,何人提挈上蠻航,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間第一香。」

在古文明裡茉莉是有名的春藥,著名的埃及艷后克麗奧佩脫拉(Cleopatra)看上了羅馬帝國名將安東尼( Antony),她派去迎接安東尼的畫艇,船槳先用茉莉精油浸過;克麗奧佩脫拉在寢宮地板上鋪著一寸厚的玫瑰花瓣,同時全身灑上茉莉花水迎接安東尼的到來。果然「英雄難過美人關」,安東尼就這樣拜倒在埃及豔后的「茉莉」裙下了。有趣的是,印度教裡的愛神卡瑪(Kama)所使用的弓箭箭頭也是用茉莉花水浸泡過的,若射到男女心中,就會使得「中箭」的人難以抗拒愛的魔力。

茉莉與玫瑰是最貴的植物精油,以茉莉為例,大概8000朵茉莉花才能提煉出1克的精油,也只有最頂級的香水才會用到這些原料,著名的香水香奈兒五號(Chanel No. 5)就是兼含了茉莉與玫瑰精油。

茉莉花的香味成分是一個非常迷人的研究主題,文獻中第一個報導茉莉花芬香成分的是Verley於1899年於法國化學學會誌所發表的研究成果(Bull. Soc. Chim. Fr. 3: 226),陸陸續續一直到1970年代將近25篇與茉莉花精油成分的研究論文發表,主要構成茉莉花特殊香味的成分為茉莉酮(jasmone)、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茉莉內酯(jasmin lactone), 芳樟醇(linalool)、 乙酸苄酯(benzyl acetate)、 苯甲酸苄酯(benzyl benzoate )和吲哚(indole)等。 

構成茉莉花特殊香味的成分。圖片攝影:王升陽。
構成茉莉花特殊香味的成分。攝影:王升陽。

根據2014年葉秋萍等人的整理,目前已從茉莉花精油鑑定出100多種香氣物質。具有茉莉型香氣特徵的主要組分有乙酸苄酯、 茉莉酮和茉莉內酯。具有茉莉清香的組分有:乙酸順-3-乙烯酯、 順-3-己烯醇、 苯甲醇和苯甲酸順-3-乙烯(熱帶農業,35: 406)。

神清氣爽的花香之外 入藥功用多

「閩江口邊是奴家,君若閑時來喫茶,土牆木扇青瓦屋,門前一田茉莉花」也許是「馥郁、溫暖、醇厚、似果香般的濃烈花朵」的茉莉花香,讓茉莉花茶(jasmin tea)成為最有名的花茶──香片。福州是茉莉花茶的發源地(茉莉花也是福州的市花),福州茶農最早將茉莉花用於製茶,其歷史可追溯至漢代。福建茉莉花茶是以烘青綠茶和雙瓣茉莉花(茉莉花分為南茉莉、北茉莉兩種。南茉莉花重瓣,北茉莉花單瓣)為主要原料,再以白玉蘭花為輔料加工而成。夜晚初綻放的茉莉花,經「平、抖、蹚、拜、烘、窨、提、包」八道傳統工序製成茉莉花茶。

在八道工序中,茉莉花茶的窨製是一項重要的工序,茉莉花茶不是花和茶的簡單融合,窨花時要一層茶,一層花地慢慢加,將茶與花拌合,這樣鮮花吐香和茶胚吸香才能達到最佳,花香茶香才能更好地融合。

喝茶對於防癌、抗氧化、降血脂等活性已被證實與接受,但您知道嗎?茉莉花茶所散放出來的香氣對於中樞神經也具有調節的活性喔!日本的研究團隊就曾發表了「茉莉花茶的氣味和其主要氣味成分(R)-芳樟醇(linalool)的鎮靜作用及對自主神經活動和情緒的影響」(Kuroda et al., Eur. J. Appl. Physiol. 95:107),他們證明了茉莉花茶與薰衣草一樣具有鎮靜作用且可舒緩精神。所以,除喝了健康也讓人神清氣爽。

茉莉花茶。圖片攝影:王升陽。
茉莉花茶。攝影:王升陽。

茉莉花與精油在台灣衛福部是正面表列於「可供食品原料」,而茉莉入藥也有很長的歷史,在《四川中藥志》、《湖南藥物誌》、《中國有毒植物》、《新華本草綱要》、《中藥大辭典》中均有記載。茉莉的根 、葉 、花均有藥用活性, 葉可用於治療感冒發熱、腹脹腹瀉;花可用於治療腹脹腹瀉、結膜炎、皮膚炎、 瘡毒等;根則具有麻醉、止痛之功效,可以用於治療失眠、頭痛、齲齒、跌打損傷等。

近代的研究也證明了茉莉根口服液對失眠症有改善的效果,也具有鎮靜的活性。而腹腔注射茉莉花粗多醣可以延長接種肝癌細胞小鼠的生命周期、抑制癌細胞、提高脾指數、巨噬細胞之吞噬功能以及T淋巴細胞的轉化;而茉莉根的萃取物對於心律也有調節的活性。聽完我講完茉莉花的故事,是不是也想要跟我現在一樣,來一杯散發出濃郁茉莉花香的熱茶呢?

全球老虎剩3千隻 「虎王」五國勤普查救族群

$
0
0
摘譯自2015年7月29日ENS瑞士,格朗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每年的7月29日是全球老虎日,然而根據調查,全球老虎數量從1913年的十萬隻快速下降,到今日為止只統計到約3200隻,在20世紀驟減了97%。

Moni Sertel
昔日稱霸叢林的老虎,如今已是瀕臨滅絕的物種。圖片來源:Moni Sertel。(CC BY-SA 2.0)

真的是瀕危物種 全球只剩3000隻老虎

老虎(Panthera tigris)在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色名錄上被列為瀕危物種。最近一次2010年的統計,全球老虎數量只剩3200隻。

雖然各老虎棲地國家皆承諾於2016年發表最新老虎數量統計,今日確切數量仍不明朗。

在今年的世界老虎日,IUCN總幹事Inger Andersen表示:「目前僅存的老虎族群皆是孤立族群,同時,亞洲藥材市場驅動的盜獵活動、棲地流失破碎以及獵物被人類獵殺等生存壓力有增無減。隨著棲地附近的居民增加,森林資源也日益縮水。老虎的糧食逐漸減少,不得不以人類的牲畜為食,導致人虎衝突增加。人類受攻擊後報復性屠殺老虎的事件越發頻繁,而重要繁殖個體被殺後,老虎的次族群也難以維繫了。」

「如何解決人虎衝突,讓人虎和平共生,是現代保育的重要挑戰。」Anderson說。

棲地保育第一步:監控族群數

IUCN在德國政府和德國發展銀行的協助下,於2014年啟動老虎棲地保育整合計畫(Integrated Tiger Habitat Conservation Programme),第一波專案將於接下來幾天展開,以促進全球的保育活動。

首波專案將聚焦監控老虎和獵物族群,維持連接各棲地的廊道暢通,並讓以原民社群為主的地方社群參與,確保保育活動和社群生計的永續發展相輔相成。

普查做得好 不丹等國被封虎王

為避免老虎絕種,各老虎棲地國正在統計國內的野生虎數量。

不丹29日公布境內有103隻老虎,多於先前估計的75隻。由於全國老虎普查成果不凡,不丹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WWF)封為「虎王」。

其他獲得虎王稱號的國家還有尼泊爾、印度、俄羅斯和孟加拉。而孟加拉的野生虎普查結果為106隻,略少於過去的估計數量。

儘管如此,許多東南亞國家仍未執行老虎普查。

「WWF呼籲所有東南亞老虎棲地國家統計境內老虎數量,並加入全球的老虎保育社群,協力保育東南亞野生虎。」Baltzer說。

岌岌可危 東南亞老虎可能全區滅絕

WWF表示,全國老虎普查是2022年達成野生虎數量兩倍成長的重要前置作業,但是東南亞的老虎生存危機嚴重,很可能全區滅絕。

今年,馬來西亞老虎專家指出,當地老虎數量已經從2010年的500隻掉到只剩250隻。柬埔寨、越南和寮國據悉沒有繁殖族群,印尼、泰國和汶萊的老虎數量則不明。

WWF老虎生存計畫主持人Mike Baltzer說:「東南亞的老虎族群岌岌可危。東南亞國家尚未清查老虎數量,再不立即採取行動,恐任憑老虎滅絕。這些國家政治支援很少,資源更少,同時盜獵和棲地流失嚴重,當局可說是不見棺材不掉淚。」

老虎保育的一線希望

WWF認為東南亞老虎保育仍有一線希望。在WWF的協助下,泰國政府正在召開會議商討野生虎統計計畫,馬來西亞政府近日也宣布將執行全國老虎普查,柬埔寨政府也在探討引進老虎的可能性。

有些國家的老虎數量有所成長。今年1月,印度公布最新老虎普查結果,顯示從2010年的1,706增加到2,226隻。5月,俄羅斯最新普查結果顯示境內有540隻野生虎。2013年尼泊爾的老虎普查顯示從2008年的155隻增加至198隻。

另外,也有跡象顯示中國東北部有虎群進駐和繁殖。

Global Tiger Day 2015 Finds Tiger Numbers Shrinking
GLAND, Switzerland, July 29, 2015 (ENS)

Today is Global Tiger Day, and across the world people are pausing to recognize that 97 percent of all wild tigers disappeared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when numbers dropped from about 100,000 in 1913 to roughly 3,000 today.

The tiger, Panthera tigris, is listed as Endangered on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maintained by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The last global estimate in 2010 put numbers at 3,200. Today wild tiger numbers are unknown, although all tiger countries have committed to issuing a new global tiger figure in 2016.

IUCN Director General Inger Andersen said today, “Remaining populations are now isolated and under increasing pressure from poaching for the Asian medicine trade, habitat loss and fragmentation, and the loss of the tiger’s prey species which people hunt for subsistence. As the communities living in and around important tiger habitats continue to grow, so too does the pressure on shrinking forest resources.”

“Because their food sources are increasingly limited, tigers are forced to prey on livestock, bringing them into conflict with local communities,” Andersen explained. “Attacks on people are on the rise and in many parts of the species’ range, retaliatory tiger killings by enraged communities are becoming more frequent, with the loss of key animals important for breeding and maintaining tiger subpopulations.”

“Resolving this human-tiger conflict epitomizes the challenge of modern-day conservation,” said Andersen, “how to allow people and wildlife to live side by side, to benefit from each other. ”

IUCN,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German Government and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German Development Bank KfW, began the Integrated Tiger Habitat Conservation Programme in 2014 and the first projects will be launched in the coming days, to help boost global efforts.

These projects will focus on monitoring tiger and prey populations and securing habitat corridors to connect isolated populations. Projects will engage local communities, especially indigenous communities, to ensure that the activities are compatible 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ir livelihoods.

To keep tigers from disappearing into extinction, countries where wild tigers live are counting their animals.

Today, Bhutan announced that it is inhabited by 103 tigers, an increase over the previous estimate of 75. Bhutan’s first national tiger survey puts the mountainous Asian country on the list of countries the conservation group WWF calls “tiger champions,” along with Nepal, India, Russia and Bangladesh.

Bhutan’s tiger count comes days after Bangladesh released numbers from its first national tiger survey, which counted 106 wild tigers, a lower figure than the previous estimate.

WWF says national tiger surveys are a crucial step in the goal to double wild tiger numbers by 2022, but warns that Southeast Asia is facing a crisis, and tigers could go extinct across the region.

Even so, many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re still not conducting surveys.

“There is a tiger crisis in Southeast Asia. Countries are not counting their tigers and are at risk of losing them if immediate action isn’t taken,” said Mike Baltzer, WWF Tigers Alive Initiative Leader. “Political support is weaker and resources are fewer, while poaching and habitat loss are at critical levels. Until countries know the reality on the ground they can’t take the appropriate action to protect their tigers.”

This year, experts from Malaysia suggested that tiger numbers there have fallen from their previous estimate of 500 in 2010 to as few as 250 individuals.

There are thought to be no breeding populations of tigers in Cambodia, Vietnam and Laos, and tiger numbers are unknown for Indonesia, Thailand and Myanmar.

“WWF is calling on all Southeast Asian tiger countries to count their tigers and on the global tiger conservation community to focus efforts in these critical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continued Baltzer.

WWF sees reasons to hope for better information soon. Thailand’s government is meeting to assess the status of the country’s wild tigers, the Malaysian government recently announced its intention to conduct the first national tiger survey, and the Cambodian government is discussing the reintroduction of tigers, with WWF’s support.

In some countries tiger numbers are increasing, says WWF. In January, India released its latest tiger census results showing an increase to 2,226 from 1,706 in 2010. In May, Russia’s latest survey found as many as 540 tigers, while Nepal’s last survey in 2013 found that tigers had increased from 155 in 2008 to 198. There are positive indications of tigers settling and breeding in northeastern China.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魩仔魚御飯糰到底可不可以吃?

$
0
0
作者: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今年,數字企業和往年一樣,還是推出吻仔魚御飯糰,只是這回有別於以往在3、4月份,改在7、8月份魩鱙禁漁期推出。

魩仔魚御飯團。圖片來源: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早在2001年1月,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長廖鴻基老師就曾發表一篇「拒吃魩仔魚」的文章,讓更多人了解魩仔魚和漁業資源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在前幾年還發生因民眾在超商發現「魩仔魚御飯糰」的事件,當時黑潮也發表聲明,讓有許多關心海洋環境的民眾打電話、留言給超商聯合服務中心,曾短暫引起社會短暫關注魩仔魚議題。

即使到現在,還是有很多朋友會問,魩仔魚從小到大都在吃,漁業署不是也制定「地方主管機關訂定魩鱙漁業管理規範原則」的行政命令,要求有在捕撈魩鱙魚的縣市政府配合訂定魩鱙漁業管理規範,規範中包含限制漁船規模、劃定禁漁區、年度總容許漁獲量、規定漁船作業應填報、繳交漁撈日誌及要求每年要有三個月禁漁期等措施,積極的進行「有效管理」,而且知名網路漁獲販售業者,分別訴求「希望大家能多鼓勵合法申報的漁民,讓漁業管理辦法能落實」,以及「魩仔魚並不是魚類的幼魚」等等來説明及説服民眾購買魩仔魚,表示魩仔魚是朝正向的管理,為什麼還要反對?

依照往年的慣例,在超商推出魩仔魚相關商品時,黑潮也趁這個機會提供一點看法,相較於數字企業的行銷,會去關心魩鱙議題的民眾還是不多,但仍舊希望更多人能夠關心身邊的「海洋」及魩仔魚,到底發生了甚麼事?

無可避免的混獲問題

捕魩仔魚的魩鱙漁業,主要是想抓鯡魚科和鯷魚科的仔稚魚,這些魚種本身就很小,生命週期也只有1~2年,根據研究得出最常出現及捕撈的有刺公鯷、異葉公鯷及日本鯷三種,如果漁民真的只捕捉並提供這些小魚,似乎滿符合永續海鮮裡選擇「底層成魚」原則,但實際上是「有困難」。

仔細研讀漁業署委託學者進行的研究報告後,我們知道魩仔魚主要漁場在淡水(西北海域)、頭城(東北海域)、枋寮(西南海域),每年魚群出現時間和組成種類會因為海水溫度、河川流量、海洋擾動等許多複雜的因素而有所不同,大目袖網、流袋網、焚寄網、棒受網或叉手網等是目前主要的捕捉方法。

雖然漁民只想抓鯡魚和鯷魚,而非鯷及非鯡科之仔稚魚則都是混獲魚種,而混獲幾乎是捕撈魩仔魚必然的結果,相關研究皆證實曾經出現的漁種種類至少都高達一百多種,記錄上最高的混獲比例是76%,意思是說其他種類的小魚都有可能被當作魩仔魚捕抓而沒有長大、傳宗接代的機會。

而漁民及收購魩仔漁獲業者雖宣稱在撈捕第一時間即可經由篩選以避免混獲,然而經向從事漁撈的漁民及船長詢問,認為以現有網具設計、船上設備等限制因素,要在船上進行魚種篩選分類有其困難,即使可行,推估仔稚魚在如此折騰之下,要維持高存活率是很困難的。

是捕不到還是偷偷捕

從歷史記錄也許可以看出端倪,自民國66年引進雙拖漁業技術,魩仔魚的年產量高達3000公噸,持續了15年,民國80年代後往下掉到2000公噸,在民國98年起漁業署「有效管理」的這幾年,實際捕獲量最高是民國102年的1197.4公噸,最少的是100年的698.4公噸,在容許捕獲量及實際捕獲量的百分比,約略在25.31%~49.15%之間。

從以上的數據來看,倘若漁業署和漁民認真執行記錄、申報等管理工作後,實際捕獲量遠低於容許捕獲量時,所謂「有效管理」最高也不過達到49.15%,這樣的管理怎麼讓人信服?高達兩三千噸的容許捕獲量到底是怎麼訂出來的?各縣市是如何評估?在「合法」的範圍內,若有魚可捕,為什麼沒有漁民要抓?合理的推論有兩種可能,若不是「非法」偷抓,就是海裡魩仔魚的數量也越來越少而捕撈不到,而這兩種都不是好的結果。

導致沿岸漁業資源減少

魩仔魚是沿岸海洋生態系中重要成員,其族群量之大小悠關生態系之產能及穩定,有學者認為洄游性魚類因缺乏魩仔魚等餌料魚而不靠岸覓食,理由是所有仔稚魚是海洋生態系中洄游與大型魚類的重要食物,是將海洋初、次級生產力轉換為較高能階的關鍵種類,如果把這些小小魚給小魚吃,食物充足最後能夠增加中魚或大魚的數量,而中魚及大魚的資源變動,才是影響撈捕量及漁民收入的關鍵。

雖然魩仔魚目前並未全面禁捕,漁業署也有要求地方政府各自公告禁漁期,但在漁業資源嚴重枯竭的今日,必須想想當科學研究尚無法下定論時,是否應採取保育優先的保守策略,視想若我們不放過小魚,怎麼會有大魚?

保護海洋,不能單靠政府的牛步作為,加上政府對於魩仔魚資源量仍無法確切掌握的情況下,此時就需要有責任的企業與覺醒的消費者,就有學者在其論文中提到台灣魩鱙漁業的管理及資源利用仍有相當大幅度檢討與改進的空間,目前完全無法達到最基本的永續利用原則,其申請海洋管理理事會(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 MSC)漁業認證的可行性相當低(洪尚謙,2012),在此希望企業善盡社會責任不會再有魩仔魚相關產品,消費者也有其他替代選擇而應該嚴正拒絕購買。

再次強調魩仔魚非僅少數鯡科及鯷科魚種而已,而是多達一百多種仔稚魚的統稱,仔稚魚在海洋生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被人類大量捕撈後,影響甚鉅,加上採捕方式容易造成混獲,這些問題都可能是壓垮漁業資源的最後一根稻草。

魩仔魚,不只是可不可以吃,而是考量需不需要吃,因此希望大家在買、在吃之前多想想!

螢火蟲主題公園變公墓 中國環團給政府的公開信

$
0
0
連署發起單位:自然大學、青環志願者服務中心

※ 上海的「螢火蟲主題公園」可能複製到中國各大城市,螢火蟲主題公園的螢火蟲均自其他地區購入,且大多是野外捕獲的個體,對當地生態造成破壞,而大批螢火蟲遷入也可能產生外來種入侵情況,中國環境團體發起聯署,集結民眾對環境的關心對政府發聲。

螢火蟲的墳墓。圖片來源:自然大學

尊敬的北京、貴陽、南陽、湛江、西安、宜昌、武漢等各地市政府: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在北京、貴陽、南陽、湛江、西安、宜昌、武漢、鄭州等地,將舉辦當地首個「螢火蟲主題公園」。與原先計劃在上海開幕的同類活動一樣,這些地方的展館內每天將有數萬隻螢火蟲同時呈現,活動現場也可能一樣不設隔離,遊客可與螢火蟲親密接觸。

全中國關注野生螢火蟲及其棲息地生態保護的環保愛好者和志願者,對此類存在生態傷害、欺詐消費者的商業行為,向活動主辦方——很可能是與上海的「螢火蟲主題公園」系同一家的武漢君友商業管理的公司,提出嚴正抗議。

7月10日,媒體報導稱上海的「螢火蟲主題公園」已被中止,原先購票的遊客已被退款並取消預訂。我們希望各地的有關部門了解該決定的正確與必要,仿效上海市政府及時停止該項目。理由如下:

涉嫌非法捕捉野生種群、破壞生態鏈、外來物種入侵

據報導,此次將「做客」上海的這批螢火蟲,「來自湖北、江西、雲南養殖基地,其中湖北的蟲源為人工養殖,而江西和雲南的蟲源既有人工養殖,亦有野生採集,具體比例不明。」

中國第一位從事螢火蟲研究的博士、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副教授付新華,曾撰寫中國大陸第一份《活體螢火蟲買賣調查報告》。他在接受媒體報導時介紹,人工繁殖的螢火蟲,成本是10~20元(合台幣50~100元),而野外捕捉的只要5毛錢(合台幣2.5元)。因此,中國大陸出現的所謂大型螢火蟲養殖基地,其實多是野外捕獲而來,包括自稱有人工繁殖基地的眾多網路商家在內,野生螢火蟲以養殖名義進行販賣。

2014年7月,《杭州日報》針對網絡電商中的螢火蟲商家進行過調查,揭露那些自稱的螢火蟲人工養殖基地「其實並不存在」,「這些賣家為了應付買家和記者,還特意在自家後院建了一個小屋,種點草種點其他東西在裡面,就對外謊稱說是養殖基地,每天賣出去的螢火蟲都是從野外捕抓的。當天捕來的螢火蟲沒有賣完的就放在這個小屋裡,最多能放一個星期左右,也會全都死去。」此前,《當代生活報》的記者也就山東青島中山公園的1萬隻號稱人工養殖的螢火蟲展開調查,最終結果顯示,所有的螢火蟲也均是廣西武鳴縣兩江鎮村民野外捕捉的。

我們認為,這樣的行為是對消費者的欺詐,讓買家和遊客誤以為這樣的商業運作不會破壞野外螢火蟲種群。但事實上,這樣的野外捕捉,傷害的不僅是螢火蟲個體。

付新華教授介紹,螢火蟲的發光特性,原本是繁殖期求偶行為的一部分,如果在這一期間遭到大規模捕捉,很可能影響其求偶和繁殖,對這一地區的螢火蟲種群帶來毀滅性傷害。「當一處的螢火蟲數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時,螢火蟲近親交配的機率就會提高,從而導致種群基因庫縮小,引起基因滅絕,整個種群也可能消亡。」

研究螢火蟲12年的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學燕介紹,螢火蟲是處於生物鏈「金字塔」底層的昆蟲,它們捕食蝸牛、蛞蝓、蘿蔔螺等小生物,可抑制它們危害植物,同時又會被高一級的動物捕食。它們的種群減少和滅絕,會產生連鎖反應,使「金字塔」鬆動,甚至對頂層生物造成影響。

此外,本次展出將外地的螢火蟲運到上海,存在外來物種入侵的可能。處於相同生態位的外來螢火蟲,一旦逃逸並有倖存活下來,勢必會對本地螢火蟲造成威脅。保育人士、上海植物園自然導賞員姜龍還指出了疫病防控的風險:跨地引進可能造成的寄生蟲、病菌等病蟲害傳播,零距離接觸對遊客​​的安全帶來威脅,而根據《保護遷徙野生動物物種公約》,不提倡跨地區販運野生動物,這對當地的野生資源也必然帶來負面影響。

螢火蟲在中國雖尚沒有保護級別,卻是生物鏈上的重要一環。中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明確規定,第十五條獵捕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必須持有狩獵證,並按照狩獵證規定的種類、數量、地點、期限、工具和方法進行獵捕。毫無疑問,這樣的野外捕捉已經觸犯法律!

為此,我們提請主管部門,要求活動主辦方提交並公示展出螢火蟲的具體來源,及相應的科學評估,證明這樣的商業展出不會破壞螢火蟲原產地的自然生態鏈,同時對疫病防控、防止逃逸及外來物種入侵等方面配備管控方案;邀請獨立專家,和該領域的民間團體,進行獨立評估,對種源、疫病等多方面進行獨立評估認為可行後,方可允許本次活動正式開展。

自然教育難達成,安全因素需考量

螢火蟲是優秀的環境指示物。它們對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通常在有山有水、環境質量較好的地方都有螢火蟲存在。但螢火蟲的居住環境如今正遭受著破壞。在森林砍伐、河流湖泊污染、農藥化肥及化工產品過度使用給生物資源帶來的極大危害之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也侵占了這些小精靈賴以生存的環境。這些螢火蟲及生物多樣性正在面臨的生存險境,原本需要人們走出固定的城市生活慣性,到脆弱而美好的生態家園中,才能真切了解。

但我們在類似的活動現場看到的卻是傷害。在2014年的南昌螢火蟲主題公園內,不少市民直接在附近草叢中,捕捉飛出來的螢火蟲,然後裝在瓶子中供人把玩,許多螢火蟲因此死亡。而在更早的青島、長沙同類展出中,擁擠的人流和大量的閃光燈,加之不適宜的地理氣候,導致螢火蟲成批死亡。這些螢火蟲用生命之光換來的僅僅是人們的獵奇,除此以外再也沒有對棲息地保護的嚴肅認識和對棲息地破壞的認真反思。這實在是螢火蟲最後的哀嘆!

2014年4月30日晚7點半,杭州蕭山湘湖金沙戲水螢飛夜主題活動,在數千遊客的滿心期待中開始,但卻沒能如約上演萬千螢火蟲飛舞的畫面。奔著萬千螢火去的遊客,只看到了寥寥幾隻螢火蟲,掃興退場。遊客因螢火蟲數量稀少未達到主辦方所承諾的觀賞效果而引發雙方衝突,上演萬人齊喊退票,景區部分設施被打砸。

這一次,儘管主辦方已對媒體表明,會嚴格限制每天的參觀人數,但在本質上,基於獵奇的消費心理和零距離接觸這兩項基本特點,偶發性的追逐、捕捉、拍打,繼而引發哄搶和遊客之間的爭執,仍然不能完全避免。

省會城市應引領棲息地保護,停止不文明展演

翻查往年在各地舉辦的螢火蟲主題活動媒體報導,不難發現惡評如潮。人們不僅對這一搶奪自然的行為抱以反感,更對一部分城市人的獵奇消費十分排斥。而對於網絡電商日益氾濫的螢火蟲販賣,更是引發無數自然愛好者的擔憂。

事實上,喜愛螢火蟲,愛護螢火蟲及其家園,有遠比捕捉野外更好的方式。

在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台灣地區非常盛行的螢火蟲保育,就帶來了很多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日本政府為了保護和觀賞螢火蟲甚至放棄鐵路的修建,由政府、科研機構及民間團體共同努力,建立了諸多賞螢地點,每年都有大批的遊客前往螢火蟲聚居的地方參觀。在新西蘭北島一個小城,成千上萬的螢火蟲在岩洞內熠熠發光,燦若繁星,有人把這種自然奇觀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蹟。

儘管已是發達都市,以上海為例,上海市民仍然可以在植物園和森林公園或城市濕地等環境裡,找到野外螢火蟲的身影。在自然導賞活動的越來越熱門的當下,上海的自然愛好者們帶著虔誠的自然禮讚之心,來向自然學習;他們離開之後,包括螢火蟲在內的野生動物,仍然可以安然棲居。他們讚美這些自然界的精靈,也在努力保護這些棲息地。這正是國際大都市與自然共存的和諧之道。

我們希望北京、貴陽、武漢、西安、鄭州、哈爾濱等省會城市,可以效仿上海,及時叫停這樣的「螢火蟲主題公園」。作為城市文明窗口,有義務,也有責任,引領和帶動中國更多地方,保住為數不多的自然棲息地,將掠奪生態的螢火蟲主題展這股迫害自然的歪風,遏制在城市窗口之下。

7月10日,媒體最新報導稱,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通過官方微信「 警民直通車松江」 發布:「 該項目未經審批,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現已被松江區相關主管部門勒令整改。」 文章中提到,今後啟不啟動、何時啟動,還不得而知。

我們希望提醒各地政府,對今年夏天已經出現的「螢火蟲主題公園」商業活動及其主辦方進行調查,及時停止。

愛好自然的人們
2015年7月16日

聯署發起單位:自然大學、青環志願者服務中心

遊嘉明湖實踐生態旅遊 環境無負擔

$
0
0
【森林水鄉】
作者:廖靜蕙(本報特約記者)

擁有「天使的眼淚」之稱的嘉明湖,美麗的景觀在國人心目中充滿浪漫的想像,行政區屬於台東縣海端鄉,位於三叉山東側,距向陽山直線距離七公里處,海拔約3400公尺,是台灣湖泊中第二高的高山湖泊;在科學上,依據高師大學地質教授齊士崢研究團隊調查,嘉明湖是冰河所遺留的冰斗地形,為冰斗湖。

嘉明湖國家步道系統位於向陽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內。
嘉明湖國家步道系統位於向陽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內。

中央山脈末梢神經

嘉明湖所在位於中央山脈南端,是布農族傳統領域,2000年則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劃設為「關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為棲息在此處的野生物撐起保護傘,是中央山脈保育廊道的末梢神經,豐富的生物相,尤其是水鹿、山羌和獼猴最常見。

但是遊憩行為增加了人與野生物接觸的機會。向陽山屋、嘉明湖避難小屋,方便山友用餐煮食,也吸引了野生動物來訪,山屋的樹幹清楚可見熊爪痕,黃喉貂、黃鼠狼、水鹿以及黑熊受人類的廚餘、垃圾及排遺吸引,影響其覓食習慣;而腐壞或鹽份、含油量過高的食物,都可能影響野生動物的安危。

嘉明湖週邊的箭竹草坡上,隨處可見水鹿排遺,並時有水鹿前往覓食、飲水,嘉明湖畔的露營行為,更隱含廢棄物、廢水流入湖中,污染湖水,影響野生動物棲息的疑慮;同時,眾多登山人數引入的細菌,增高野生動物病變的機率。

去(2014)年10月發生台灣黑熊死於向陽山屋附近,提醒了野生動物與廚餘的關聯性,遊客不經意的行為,可能就改變野生動物的覓食習性,而這種結果並非保育目的。活動領域重疊、過於依賴人類,隨時都可能觸發人與野生動物間的衝突,如何拿捏管理分寸煞費苦心。

遊客來到野生動物棲地,應尊重其習性,學習尊重態度。在山屋裡,無論還沒煮的食物或廚餘,都應妥善保管,避免誘使台灣黑熊或其他野生動物靠近;並實踐「不莽撞、不亂走、不要丟、不破壞、不引火、不驚擾、不喧嘩」的無痕七「不」驟,留下潔淨的環境給下一位山友,共同維護嘉明湖國家步道的美景及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

美麗需從容以對

嘉明湖的美麗吸引眾多民眾登高一睹其美麗,然而過去登嘉明湖曾發生因高山症、墜谷、溺斃等死亡事件,為了親近嘉明湖,民眾務必做好登高山準備,切勿掉以輕心。

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已將向陽遊客中心到嘉明湖,沿途規畫為「嘉明湖國家步道系統」,從台東關山沿著台20線,大約一個多小時車程,就可來到嘉明湖國家步道的起始點向陽遊客中心,在一個多小時內海拔陡升2380公尺,再從此處一路往上攀升到海拔3400公尺的嘉明湖,全長大約14公里,一般登山客需兩到三天的腳程;在短期內身體必須適應海拔高度,可想而知其負擔。

沿途林相變化多端,四種不同的林相,包括二葉松、紅檜木、冷杉林以及玉山箭竹為主的高山草原,景色優美,尤其是由玉山箭竹構成的高山草原,更讓視野開闊,將四周的高山景致飽覽無遺。

沿途路況包括崩塌地、碎石路段,以及陡升地形,途中小水潭,清晰可見台灣水鹿的足跡,偶見路邊遭水鹿磨角或其他因素環剝的樹木,林管處人員表示,可視為替林木疏伐以免林相過於壅擠,是大自然的機制。但是不斷有研究調查指出,近20年禁獵,水鹿族群增加,造成特定樹種壓力,仍需持續觀察。

嘉明湖美麗的容顏,讓民眾動心前來一睹芳顏。
嘉明湖美麗的容顏,讓民眾動心前來一睹芳顏。

實踐生態旅遊精神

嘉明湖向為登山熱門路線,連假期間單日遊客人數直逼千人,因集中效應,使得每逢假日就出現滿山人潮的情況,上千人就在環境敏感區活動、露營,管理上極其不易,對環境更是難以承受的負擔。

為了有效保護布農族傳統領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以及天使最美麗的淚珠,讓自然資源永續利用,台東林區管理處以「生態旅遊」的概念,自4月1日起,包括營地規劃、總量管制、使用者付費、架構緊急醫療網以及部落回饋等多項管理措施啟動。

生態旅遊是一個有環境責任的旅遊模式,旅行人士到自然地區遊覽,目的是享受和欣賞大自然,參與這種旅遊模式的遊客衝擊度低,不但可以促進當地的保育,並且能為當地人士提供社會和經濟的利益。

台東林管處以現有設施總量管制,依據向陽山屋以及嘉明湖避難山屋現有140個床位,以及向陽山屋附近規劃36個露營區床位,每天開放176個登山客在嘉明湖國家步道內活動;平日每床300元,周末及國定假日前一晚400元。對此,山友表達支持,認為嘉明湖近年來人滿為患,對當地動植物生態造成衝擊,有必要實施總量管制。

使用者付費意見不一

其次,自然資源使用所產生的,管理維護成本,回歸使用者付費的概念。這幾年,國家花了接近2億元的國民稅捐,整修步道、建造山屋;嘉明湖是屬於2300萬人共有的自然資產,對於使用者理應負擔環境成本。

不過,當地布農族人認為,該地為部落傳統領域,收費就像回家還要付錢一樣,林務局決策前應先與部落溝通;海端鄉長余忠義則認為遠離都市這麼遠的地方,提供方便設施,收費還算合理。

總之,依法劃設的保護區,屬於全民資產,一切應以法令為依據,也可避免社會大眾無所適從。台東林管處即說,政府不會反對原住民返傳統領域重建傳統,相關爭議最好透過立法解決。

林管處也與海端鄉公所合作,發展管理機制,還包括區園內垃圾清理,目的是希望改善過去遊客過多,造成的住宿亂象。海端鄉長余忠義說,自然資源是部落資產,基於永續發展,必須共同守護。

塵封多年的三叉山事件,於2000年正式出土,為嘉明湖增加哀愁。
塵封多年的三叉山事件,於2000年正式出土,為嘉明湖增加哀愁。

傳奇不斷增添哀愁

嘉明湖既美麗又充滿傳奇。三叉山與嘉明湖一帶,自古就是布農族、鄒族的獵場,也是彼此爭戰之地。2000年,師大地理系教授施添福調查關山鎮誌,訪談當事人,起出一段二戰終了,發生在此地的「三叉山事件」。

當時一架載著美國獲釋軍人的飛機,從菲律賓起飛行經三叉山一帶撞山,機上26人全數死亡;事後由閩、客、原、日等跨族群組成的搜救隊,因氣候因素導致前後共52人死亡的事件;56年後這段歷史終於出土,2001年關山親水公園豎立紀念碑,紀念過程中盡忠職守終至死亡的英靈,為此地增添一絲哀愁。

萬達鑛業要挖傳統領域 部落驚:現在才知道!

$
0
0
本報2015年8月4日宜蘭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萬達鑛業申請核定及更正核定礦業用地,於去年12月底進入二階環評。昨(3日)開發單位至東岳村召開公開說明會。然而,開發基地就在東岳部落傳統領域,居民事前卻毫不知情,且一階環評結論還標示開發基地位於武塔部落。東岳部落即質疑:「開發基地距離武塔有15公里,怎麼會是武塔的傳統領域?」對此,開發單位解釋,是原民會提供的資料有誤。

萬達鑛業要在南澳大白山西側的國有林班地展延用地許可,由於此案牽涉到台灣七種法定自然紀念物之一——台灣水青岡棲地。卻未提出令人滿意的生態保育對策;另外對於集水區水質水量、地質、土壤、土石流,以及原住民族的知情同意、利益分享等問題,都須進行實質審查。

萬達鑛業開發區恐危及台灣水青岡保護區。圖為台灣山毛櫸在春天綻放綠色新芽,展現盎然生機。圖片來源:林務局。
萬達鑛業開發區恐危及台灣水青岡保護區。圖為台灣山毛櫸在春天綻放綠色新芽,展現盎然生機。圖片來源:林務局。

保育生態系  不只水青岡

會議上針對一階環評審查提出的八項結論解決對策進行說明,在鄰近台灣水青岡分布區域影響及對策上,除了否認採礦衝擊台灣水青岡,並提出幾項對策,包括將採礦區調整到台灣水青岡分布範圍水平距離100公尺的緩衝區界外,開發區內無水青岡,若發生直接影響,承諾立即停止採礦。

另外,對於南澳北溪水質及土壤影響評估及對策,開發單位表示,因採晴天進行的乾式作業,也不在計畫區內進行洗選,無廢水排放影響;至於雨天或暴雨期間雖不採礦,但逕流水將依核定的水土保持計畫收集,經滯洪沉砂池處理後排放。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潘正正表示,此次內容與一階環評並無二致,周邊礦場很多,應進行累加效應評估。而開發單位表示區位內無台灣水青岡,僅考量單一物種,卻未慮及水青岡所代表的生態系,例如一些蛾蝶哺乳動物是否受影響。

宜蘭縣立委候選人孫博萮質疑,水青岡監測計畫由誰執行?誰來判定有無影響?停工標準為何?對此,開發單位回答,監測計畫由開發單位執行,這些計畫會經環評審查。

宜蘭縣議員薛呈懿則表示,開發單位不能忽視水青岡仍在同個集水區的事實,水青岡屬自然紀念物,已受《文化資產保存法》保護,林務局擬劃設保護區也尚未公告範圍。雖然礦區已退縮180公尺以上,但開礦產生的粉塵,必然影響植物、棲地、生態系。宜蘭縣政府也表示不支持本案開發,應謹慎評估開發必要性。而水青岡監測計畫應由開發單位委託公正專業第三方進行。

萬達鑛業二階環評公開說明會在東岳村舉行。攝影:廖靜蕙。

傳領又要開礦 東岳部落現在才知道!

不過,一階環評結論第七點「開發基地位於泰雅族武塔部落傳統領域」,似乎有誤。現場東岳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漢聲表示,傳統領域內有七、八家礦場,直接衝擊部落、居民生活衝擊;萬達因申請礦業用地進行環評,而召開說明會,但不解何以未通知東岳部落。

漢聲說,開發基地為東岳部落的狩獵場、傳統領域,開發單位資料卻標示為武塔部落,未曾徵詢東岳部落意見,直到今天才知道開發計畫細節。開發單位未依《原基法》第21條,事先徵得部落居民同意,卻說二階環評通過後還有說明會,質疑屆時部落會議再反對、否決本案,是否有效。

對此,開發單位表示是依據原民會資料,才會以為是武塔部落傳統領域;至於環評通過後才召開部落會議,則是為了具體討論利益回饋。但對於事先的「知情同意權」,開發單位承認不清楚相關規定。

漢聲表示,2008年村落曾因南澳北溪大水面臨撤村,居民懷疑暴雨沖刷,影響部落居民身家安全,與上游採礦有關。幾位民眾也認為,開採將衝擊南澳北溪下游農田,造成土石流、崩塌、淹水等問題,開發單位應提出具體說明及因應對策。

公開說明意在民眾參與  不是跑程序

二階環評審查前的公開說明會,是依《環境影響評估法第8條第2項,「開發單位應於前項陳列或揭示期滿後,舉行公開說明會」。在此之前則須完成:

  1. 將環境影響說明書分送有關機關。
  2. 將環境影響說明書於開發場所附近適當地點陳列或揭示,期間不得少於30日。
  3. 於新聞紙刊載開發單位之名稱、開發場所、審查結論及環境影響說明書陳列或揭示地點。

但現場卻有單位質疑未具備這三項程序。林務局羅東林管處代表表示,並未收到相關資料。開發單位則表示已寄送。民眾也質疑簡報資料未顯示於媒體中刊登環評結論。

宜蘭縣政府環保局綜合計畫科科長郭峯志指出,在提出公開說明會之前,依法還須完成一些程序,若未完成恐影響本次說明會的合法性;一階環評即要求與民眾充分溝通,要有公開說明會,但從現場東岳部落的居民表現,顯然民眾溝通仍有不足。建議開發單位應充分揭露資訊後再辦說明會。

宜蘭縣議員薛呈懿表示,從地方角度來看,礦場在山脊和水系上,對環境是有影響的,因此相關資訊應更透明公開,包括溝通語言應更易懂,讓民眾了解開發計畫內容。

蠻野心足生態保育協會專任律師謝孟羽表示,二階環評強調民眾參與,有些法定公民參與程序須完成,開發單位應多辦說明會,確認居民參與、都能了解開發計畫內容,並取得同意,否則未來進入中央環評審查,徒讓居民舟車勞頓北上陳情抗議。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黃斐悅建議開發單位,將本次會議紀錄能接近逐字進行紀錄,完整呈現民眾意見;但開發單位認為,環評法只要求會議紀錄無法遵從;薛呈懿則建議至少公開、提供現場影音檔,給想知道本次開發案的民眾,開發單位表示,難以得知該寄送給誰。

萬達鑛業股份有限公司臺濟採字第5310號申請核定及更正核定礦業用地基本資料

本案開採石英礦,位於宜蘭縣南澳鄉大白山以西,屬於南澳事業區第20林班地,申請總面積:12.0502公頃,為既有礦場之延續。採礦場面積8.63公頃,採露天階段開採法,因林務局一次租用礦場面積不得超過2公頃,因此劃分為10區進行開採,每階段開採後,並於復育植生後,再進行下一分區租用開採;預計可供採礦量總計約388.8萬公噸,計畫每月開採量30,000公噸,年36萬公噸,開採10年以上。

【高雄氣爆周年】體檢政府作為 環團:中央、地方皆不及格

$
0
0
本報2015年8月4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高雄氣爆周年,日前,市長陳菊在記者會表示:「高雄已經勇敢站起來,通過這場考驗。」但地球公民基金會4日舉辦氣爆周年體檢記者會,指出氣爆過了一年,但高雄市政府仍不願公開管線資訊、未更新社區災害防救計畫,而在中央及地方政府鬥爭下,石化管線仍無法可管,產業轉型、城市願景更是付之闕如。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表示,氣爆考驗未結束,高雄市政府的表現非常不及格!

發生奪走32條人命的氣爆災害,台灣社會是否能記取教訓?地球公民基金會提出四個面向檢討並提出建言,希望政府能有所作為,進行制度改革。

管線資料公開恐影響房價? 李根政:市民安全、房價孰重? 

高雄市府對外宣稱已掌握地下埋藏的400多條石化管線,並建立「高雄市石化管線空間查詢平台」,未來可有效掌握意外發生的應變處理。但是地球公民基金會質疑,為何至今仍不願公開讓民眾查詢?

目前市府僅提供模糊的管線示意圖和管線路徑文字簡述,民眾據此繪製管線圖放上網,顯示出政府公開資訊的簡陋粗糙,明顯應付了事。市民孫先生指出,每天上下班經過的馬路下都有石化管線,市府卻未提供清楚標示和疏散避難資訊,若遇事故,要如何找到安全避難處?

地球公民基金會自行繪製高雄市石化管線地圖,並公開在google map上
地球公民基金會自行繪製高雄市石化管線地圖,並公開在google map上,點圖可放大。

基金會研究員李翰林表示,目前新北市、台北市、桃園市等都已建置互動式地圖管線資訊,並上網讓民眾查詢。高雄市同為六都之一,又是氣爆重災區,卻不讓市民清楚知道自己可能遇到的風險。

媒體透露,高雄市地下石化管線密密麻麻,公開管線資訊恐影響房價,因此市府遲不公開。李根政痛批市府罔顧市民安全,「究竟民眾要住在安全的地方,還是房價高的地方?」

市民孫先生說,上班沿路都是石化管,管線資料不公開,發生意外不知往哪逃?李育琴攝
市民孫先生說,上班沿路都是石化管,管線資料不公開,發生意外不知往哪逃?攝影:李育琴。

災害防救機制僅市府內部聯繫  不需民眾參與及社區演習?

不僅管線資料不透明,基金會研究員林心乙指出,氣爆後,高雄市地區災害防救計畫也未更新。

市府表示,已建立LINE群組,成立管線應變小組,讓市府人員在意外發生第一時間有緊急應變的SOP。但林心乙說,市府不應閉門修訂防災應變計畫,應參考美國的「緊急事故應變計畫和和社區知情權法」,納入公民參與,透過社區組織和機構團體,讓民眾共同制定災害防救計畫,充分了解並參與演習,而非淪為紙上作業,虛應形式。

高雄後勁中油遷廠促進會執行長黃佳平就指出,後勁石化工業區營運40幾年來,發生不知多少次氣爆意外造成人員死傷,也從未進行任何防災演習,民眾被排除在災害防救計畫之外,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管線管理中央地方大鬥法  學者:要求業者設置專責單位才能對症下藥

氣爆發生後,輸送石化原料丙烯的工業管線該如何管,相關法令和法源依據目前仍停留在經濟部去年9月10日的函釋:「工廠廠區外用於輸送石化原物料或產品之地下工業管線視為工廠設備延伸,屬工廠安全管理範圍,比照廠區內之設備加以管理。」

對此,成大法律系副教授王毓正認為,氣爆以來,中央和地方政府持續上演大鬥法和放話戲碼,讓工業管線管理的修法原地踏步。

《高雄市政府既有工業管線管理自治條例》公告後,要求業者在2016年底前將總公司搬遷到高雄,希望透過稅收增加來彌補高雄市長期承受石化產業的代價。但王毓正指出,更有效的法令規範,應是要求石化業者設置專責的風險管理單位及風險預防機制,才能對症下藥。

而日前法務部透過媒體指出,該自治條例違反地方制度法,認為高雄市政府的公告無效。王毓正表示,中央不思索如何面對石化管線的安全規範和管理機制,反而針對法律問題一直對高雄市政府放話,完全沒有解決問題的誠意。

成大法律副教授王毓正說中央地方大鬥法造成法令規範制定停滯不前。李育琴攝
成大法律副教授王毓正說中央地方大鬥法造成法令規範制定停滯不前。攝影:李育琴。

王毓正呼籲中央盡快針對工業管線管理提出修正辦法,要求業者提出風險管理機制、設置專責單位,而非用「工廠管理輔導法」將管線視為工廠設備的延伸。他說,如此法律解釋猶如粗放管理,工廠業者又豈有能量管理管線安全?

李根政則表示,中央將工業管線視為工廠設備的延伸,這樣的法令解釋太不負責任。這些工廠全都在中央管轄的石化工業區裡,那麼整個大高雄的管線安全都應歸中央政府管。「經濟部要負起最大的責任,包括對於高雄整體產業發展的規劃。」

石化產業代價大  中央地方對產業轉型責無旁貸

去年氣爆發生後,地球公民基金會就曾痛批行政院對氣爆意外的「三不二要」處理決策,認為中央對於高雄發展近50年石化工業所承受的代價,既不關心,也不願徹底解決問題。

「大高雄的石化工業區就像是中央政府的租界一樣,」李根政說,「出了事就說是地方的責任,經濟部門對石化工業區在高雄造成的問題沒有任何檢討和反省,氣爆發生後竟然還想搞石化專區,高雄這樣的產業發展的路徑,中央政府要付最大的責任。」

此外,他也指出,對於城市轉型,高雄市政府不管作為和態度都不夠堅定明確,石化產業讓高雄人付出高昂代價,發生了氣爆災難,難道城市轉型不該積極推動嗎?對於中央和地方政府氣爆後的因應和政策改革,李根政說,若要評分的話,是非常不及格!繼續閱讀其他專題報導

反思「自然的經濟價格化」 金錢補償環境的效益與效應

$
0
0
作者:陳虹穎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英國德倫大學地理系博士候選人)

今(2015)年3月下旬,我在英國薩賽克斯(Sussex)大學參加了一場為期兩日的國際工作坊。這場會議是由薩賽克斯大學全球政治經濟中心、國際發展研究機構(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下屬的STEPS中心等單位合辦。會議主題以批判性視角看待自然的金融化(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Financialisation of Nature─ Theory, Politics and Practice) 為主軸,邀集了國際環境保育運動者、生態與發展研究相關學者,與跨領域青年運動者/研究者,分享各地的田野工作觀察經驗。

巴西森林砍伐。攝影:Kate Evans。來源:CIFOR via Flickr

短短兩日,分場討論延伸出12場主題,從較抽象、概念性工作的「社會─自然與人類─自然關係」、「新自由主義、市場建構與國家」、「道德與倫理:疑旨與其反對」、「發展─環境網絡」;到範圍廣袤的自然資源市場化、金融化案例,譬如「能源與金融:基礎建設與科技」、「生態系統服務補償─經濟利潤與其效應」、「金融、會計與模型建構」,以及保育工作上常遇到的難題──「產權與剝奪:保育與搾取」。雖然這場工作坊談的是我涉略較少的氣候變遷與環境保育,但在環境運動領域中,都市運動本來就是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之間張力甚強的一環。因此,要進入這些討論,其實不那麼陌生。反倒因為在這些陌生領域意外找到共鳴,兩日工作坊的熱烈討論,相當過癮。

 以下,我將文章拆成兩部分,首先從自然的商品化(commodification)、市場化(marketization)與金融化(financialisation)的原初脈絡來談。接著,我將淺介,為什麼「綠色經濟」(或作「生態經濟」)這個近年來被視作緩解生態保育、開發與經濟發展間緊張關係的萬靈丹,卻恰恰是這場會議中,研究者與國際環境運動者聚焦批判、反省的核心。

自然商品化、金融化

※自然的經濟價格化
報告下載

英國既然作為各領域金融化的發源地與推廣鼻祖,經驗金融化之禍害與「去金融化」的聲浪自然也應運而生。

這次工作坊中,主辦單位國際發展研究機構(IDS)找來的主題演講者,是生物學家背景出身,參與世界雨林運動(World Rainforest movement)、移山(Moving Mountains)、拒絕自然金融化網絡(No Financialization of Nature Network)……等組織的環境運動者Jutta Kill。

在她的書《自然的經濟價格化 (Economic Valuation of Nature: The Price to Pay for Conservation)》[註1] 中,詳細耙梳了自然的商品化、市場化乃至金融化的歷史脈絡。

1992地球高峰會與2012里約+20,相隔20年,這兩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國際會議,將「綠色經濟」打造成國際環境運動的主力勢流。這些會議上,出現了很多商品化、市場化的形變。例如:1997年,京都議定書,是最初開始將溫室氣體排放設下量化目標的國際氣候公約,也是替後續的碳交易市場,建立溫室氣體交易計量單位的墊腳石。接著,2005年千禧年生態系統評估計畫(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MA)2007年6月G8高峰會上,由歐盟與德國政府發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主持的「生態系統暨生物多樣性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Ecosystems and Biodiversity,以下簡稱TEEB)」研究計畫。這個過程,計畫中介角色們亦進一步在部分長春藤盟校開課教授TEEB。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2008年進一步發起「綠色經濟倡議」(Green Economy Initiative),為各國提供轉型至綠色經濟的諮詢服務,並持續串連眾多研究機構、非政府組織、企業等。另外,2012年里約+20高峰會上,歐盟與世界銀行提出的WAVES計畫,也掀起了關於「自然資本會計(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的系列提案。爾後, 32家私營銀行獲得一些政府支持,共同發表了「自然資本宣言」,成為里約+20的場邊注目焦點。

在台灣,目前為止氣候變遷與環境運動領域的討論,極大程度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動向、計畫做為領航指標。立基於台灣過往以來環境(保育)運動上推動的阻力,要鬆動那深植於社會的「發展─保存」二元對立框架,「綠色經濟」看起來似乎是重新在產官學民間各界找到和解、前進契機的大勢。

這些計畫內容雖不同,但共通邏輯是把「自然」看作是一片「生物多樣性」的市場商品集散地─不同地理位置、規模、物種,可以進一步採樣、定量、估價、計算「補償/抵銷(offsets)」額度。於是,碳、水、種子、甚至基因等可組成互換的生物多樣性單位,讓連綿互構的社會─自然生態體系,得以拆解為進入資本市場的元素。

這個過程中,將位於世界各地的森林或濕地間,不可兌換的差異,只是直接抹去不提。一切被標上為「自然」的,看似都得以在市場機制裡,獲得補償、抵銷、兌換與再製。但是,Kill指出,「每個擁有自己名字的地點,都具有它們無法被『自然』、『土地』一詞簡單化約、取代的特殊性」。但是,這個以經濟語言代換「環境護育」的過程,卻使得自然、土地,逐漸轉變為零碎化、付費交換的商品與服務。

綠色經濟出賣了什麼?

畢竟,就算能計算出這些自然元素的經濟價值,這些數字貨幣也不會落入自然環境的口袋。圖片來源:低碳生活部落格

以下簡略用「高保存價值(HCV)」、「生態系統暨生物多樣性經濟學(TEEB)」與「生物多樣性補償(Biodiversity Offsetting)」等三個領域的例子,進一步討論自然的經濟價格化效應。就以「高保存價值(high conservation value (HCV)」為例,根據「高保存價值資源網絡(HCV Resource Network)」的網站資訊 [註2],這個詞彙系統目前已發展出超過九種環境可持續性認證系統、56個民間機構、12個金融機構援引作為全球資源採集與投資的原則與標準。但顯然,高保存價值的認證,就如同土地所有權一樣,這些認證/證明系統的創造,是服務於「交換價值」的流通,所有權人/憑證取得者,未必知道這片土地/自然的故事,卻將估不了價、補償不了的使用價值,一併變賣了。

第二例,在《自然的經濟價格化》書中,Kill提到「生態系統暨生物多樣性經濟(TEEB)報告」為碳交易市場再挑起一波高峰。TEEB的實效是,進一步為生態系統服務的概念,與經濟領域的連結產生定錨作用。這份報告係由G8+5政府所委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總籌,並由國際銀行家Paven Sukhdev擔任計畫主持(Kill, 2014, p.11)。在TEEB報告與官方網站 [註3]中皆指出,TEEB存在的目的,是透過「以經濟語彙解釋自然,並建議適當地掌握自然的經濟價值」,讓「自然的經濟價值能見度提高」,以在「各層級的決策過程中,使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與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的價值主流化」。Kill指出,這裡面有個隱而不顯的假設是:「當自然的經濟價值對於企業與政治領導人變得顯著時,我們將能停止生物多樣性的持續流失」。這個解方,掀起一系列政府倡議計畫的蓬勃發展,從聯合國機構、金融機構到開採型企業,都能繼續立基於「把生態多樣性連結上經濟價值,自然保護即能產生群起效仿的效應」的假設,繼續維持各自的活動。

但在此,Jutta 沒有明說,而我們必須進一步探問的是:這個假設究竟是支撐了自然保護、開採濫墾活動的平衡假象?抑或是促成了「環境保護」(而非經濟價值)的具體實效。畢竟,就算能計算出這些自然元素的經濟價值,這些數字貨幣也不會落入自然環境的口袋。

再以「生物多樣性補償(Biodiversity Offsetting)」來談。棲地銀行與生物多樣性市場雖然是近年來自歐盟至各國政府致力於傳播、輸出的新興保育策略,但其實在美國、加拿大與澳洲都已有漫長的(並大部分是失敗的)歷史。兩日工作坊中,除了Kill書中整理英國與法國的生物多樣性補償經驗以外,許多研究者陸續分享了關於英國、馬來西亞、馬達加斯加等地(紛紛宣告失敗)的實踐。歸結其原理,大抵是透過一般消費者或違反規定滅林的地主們購買證明或憑證(例如在馬來西亞瑪魯雅生物銀行(Malua BioBank),或是巴西最近頒布的森林法),這些證明/憑證再進一步成為進入金融市場、進行資本衝浪的資產工具。

在巴西,這些森林復育點數(credits),成為里約熱內盧綠色經濟系統裡主要的交易資產,並納入所謂生態證券(BioSecurities)交易系統操作。在英國,兩個著名的例子,分別是東南部肯特郡一片400多年古老林地因A21公路拓寬的開發爭議,以及英國西南部Somerset郡的辛克萊C點(Hinkley Point C)興建核電廠計畫。前者,2013年英國環境、食品和農業事務部大臣歐文派特森解釋道:「我想(喪失)10,000棵老樹,他們可以種出一百萬棵小樹(來補償)」。而後者,由法國能源集團EDF承包的核電廠興建工作,進一步由法國公司AREVA從納米比亞開採鈾礦,作為該核電廠長期的鈾供應者。這跟生物多樣性補償有什麼關係呢?納米比亞在各地核原料需求下,甚至有了「納米比鈾礦省」的代稱[註4]。2009年德國政府資助的策略性環境(影響)評估(Strateg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SEA)在它們的衝擊影響評估報告中便指出,「這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讓我們見證礦業如何進一步促成可持續性的環境發展」,鈾礦開採轉為核電,結合上生物多樣性補償,使得納米比亞「能將自身的鈾礦資源進行品牌綠化」。於是,英國核電廠運作所需的鈾礦,透過生物多樣性補償工具的輔助,在環境影響評估中,被形容為平衡納米比亞鈾礦造成的生態損失;後續效應卻使鈾礦開採之手,進一步探入納米比亞國家公園內的礦源,得以合理化[註5]。

當前碳匯市場、濕地銀行、生物多樣性補償、自然資本會計等「經濟價格化」下衍生的種種計畫,不也是一種裏基於經濟術語與估價技術,建構出「市場工具足以解決環境危機」的意識形態嗎?圖片來源:低碳生活部落格

市場基礎政策工具(market-based instrument)與衍生性金融工具,在自然保育領域的應用看似繁複,但歸結其道理,說不定出奇簡單。兩天以內,Kill提出的若干論點,陸續在不同場次,以及曼徹斯特大學政治經濟教授John O’Neill的焦點演講裡獲得印證與共鳴。Jutta Kill擅長以簡白的話說深刻道理。一例是關於對話「環境保育運動」中,浮現市場化與金融化的質疑時,有些人第一時間會回應:「妳太流於意識形態了」。然後接著說,「我們來討論一些技術性的操作問題,別停留在意識形態論爭打轉」。

但是,當前碳匯市場、濕地銀行、生物多樣性補償、自然資本會計……等「經濟價格化」下衍生的種種計畫,不也是一種立基於經濟術語與估價技術,建構出「市場工具足以解決環境危機」的意識形態嗎?她指出這種話術上以「意識形態」作為敷衍,是種集體的套套邏輯,誘引整個氣候變遷計畫,趨向完全去政治化(apolitical)的過程。然而,鼓勵各種市場基礎的政策工具(market-based instrument)繼續繁衍的態勢,無疑是縱容未來更多人類濫伐環境的行為,落入由聯合國、各大環境保育組織與金融市場共構出「犯法但不違法」的神奇灰色地帶。

宣示野生動物反走私 聯合國通過首例決議案

$
0
0
摘譯自2015年7月30日ENS美國,紐約市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逐年穩定成長的犀牛盜獵以及大規模屠殺非洲象,導致物種地區性甚至全球性滅絕,讓世界各國意識到問題嚴重。30日,聯合國大會首次達成野生動植物反走私的決議案,呼籲成員國從供需面著手,預防、對抗和根除野生動植物走私。

美國官方扣留的非法野生動物標本。攝影:Ryan Moehring。圖片來源:USFWS(CC BY 2.0)

保護野生動植物 全球193國誓言反走私

基於「野生動植物是地球自然系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相關走私活動已經逐漸轉變成組織完善、手法細膩的跨國組織犯罪,不利聯合國成員的健康、安全、治理和永續發展,193個聯合國成員首次對此議題表達嚴正關切。

「野生動植物走私不只威脅物種和生態系統,也影響當地居民的生計和觀光景點,讓消除貧窮和永續發展的努力白費。」第69屆聯合國大會主席、烏干達代表Sam Kahamba Kutesa表示。

這份不具約束力的決議,呼籲政府終結邪惡的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也呼籲成員國透過國內法律,將牽涉組織犯罪集團的野生動植物走私視為「重罪」,並鼓勵成員國協調司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支援證據交換,建立「國家等級的」跨部會野生動植物犯罪工作小組。

最後,成員國政府同意透過立法,加強野生動植物走私的預防、調查和起訴,並強化執法和刑事司法對策。

打擊犯罪 政治關注很重要

華盛頓公約組織(CITES)秘書長John Scanlon樂見此聯合國大會決議。「政治上的決心對於打擊此類嚴重犯罪尤其重要。」Scanlon說。

今年的世界野生動物日上,CITES指出,2014年光是南非就有1,215隻犀牛遭盜獵,等於每8小時就有1隻犀牛被殺。95%的犀牛盜獵發生在犀牛僅存數量最多的南非。

總額高達數十億美元的野生動植物走私往往和組織犯罪、武裝集團和恐怖分子組織有所關連。犯罪集團的涉入,讓南非的盜獵活動從2007年的少於20件暴增至2013年的1,000件,2014年盜獵的犀牛角總價值高達1億920萬美元。

每年查獲1.3隻活體走私 大猩猩有滅絕危機

根據巨猿生存方案(Grasp)的資料,活體巨猿走私對黑猩猩、大猩猩以及非洲和亞洲倭黑猩猩的威脅越來越嚴重,2014年起平均每週都會查獲1.3隻。

婆羅洲猩猩
婆羅洲猩猩。圖片來源:Joan Campderrós-i-Canas

更多巨猿在走私前就因捕捉和圈養的過程死亡;據GRASP估計,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間,至少有220隻黑猩猩、106隻猩猩、33隻倭黑猩猩、15隻大猩猩從野外消失。

目前野外約剩下55,000隻婆羅洲猩猩,分成三群不同的亞種。但根據聯合國28日的報告,如果婆羅洲島目前的土地利用政策持續,2080年婆羅洲猩猩將失去80%的棲地。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和GRASP合作發表「婆羅洲猩猩的未來:土地覆蓋和氣候改變的影響」。報告指出,婆羅洲森林被大規模轉種植棕櫚油,將讓瀕危的婆羅洲猩猩棲地破碎,多處面臨滅絕。

此外,婆羅洲森林砍伐加速氣候變遷的環境衝擊,可能導致嚴重洪水、升溫並減少農業產量。

UN General Assembly Resolves to Combat Wildlife Trafficking
NEW YORK, New York, July 30, 2015 (ENS)

Recognizing that wild animals and plants are an “irreplaceable part of the natural systems of the Earth,” the UN General Assembly today urged its Member States to prevent, combat and eradicate the illegal trade in wildlife, “on both the supply and demand sides.”

In its first resolution against wildlife trafficking, the 193-Member Assembly expressed serious concern over the steady rise in the level of rhino poaching and the “alarmingly high” levels of killings of elephants in Africa, which threaten those species with local extinction and, in some cases, with global extinction.

“Illegal wildlife trafficking not only threatens species and ecosystems; it affects the livelihoods of local communities and diminishes touristic attractions. It compromises efforts towards poverty eradication and the achiev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aid Sam Kahamba Kutesa of Uganda, president of the 69th session of the General Assembly, in a statement.

The resolution encourages governments to end the “abhorrent” multibillion-dollar trade often associated with organized crime networks, armed groups and terrorist organizations.

The Assembly expressed concern that illicit trafficking in protected species of wild animals and plants is an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 form of 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e that poses a threat to health and safety, security, good governanc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N Member States.

The resolution calls upon Member States to make illicit trafficking in protected species of wild animals and plants involving organized criminal groups a “serious crime”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national legislation. Governments agreed to strengthen the legislation necessary for the prevention, investigation and prosecution of such illegal trade, as well as strengthening enforcement and criminal justice responses.

The resolution encourages Member States to harmonize their judicial, legal and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to support the exchange of evidence, as well as to establish “national-level inter-agency wildlife crime task forces.”

John Scanlon, the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Conven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Trafficking of Endangered Species, CITES, welcomed the resolution, saying it reflects the heightened level of political concern over the devastating impacts of poaching and illegal trade in wildlife.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strengthening the political resolve to combat these serious crimes,” Scanlon said. 

On World Wildlife Day March 3, CITES reported that 1,215 rhinos were poached in South Africa alone in 2014 – this translates to one rhino killed every eight hours. About 95 percent of rhino poaching takes place in South Africa, which has the largest remaining populations.

The involvement of organized criminal syndicates has increased poaching from less than 20 in 2007 to over 1,000 in South Africa in 2013, and rhino horn poached in 2014 is valued at a total of up to US$192 million.

The Great Apes Survival Partnership, GRASP, reports that the illicit traffic in live great apes is an increasingly serious threat to chimpanzees, gorillas, and bonobos in Africa and orangutans in Asia, with seizures averaging 1.3 per week since 2014.

Many more great apes die during capture and captivity than ever enter the illicit trade; it is estimated that a minimum of 220 chimpanzees, 106 orangutans, 33 bonobos, and 15 gorillas have been lost from the wild over the 14 months prior to March 2015, according to GRASP.

An estimated 55,000 Bornean orangutans remain in the wild, split into three distinct subspecies.

Over 80 percent of the orangutan’s remaining habitat in Borneo could be lost by the year 2080 if the island’s current land-use policies continue, according to a new United Nations report released Tuesday.

“The Future of the Bornean Orangutan: Impacts of Change in Land Cover and Climate” was published by the 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and 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ersity, in collaboration with GRASP.

It warns that the massive conversion of Borneo’s forests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imarily oil palm, will leave the endangered orangutans fragmented and facing extinction in several areas.

In additio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ccelerated by the deforestation of Borneo could result in severe floods, temperature rises and reduce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不捨神社記憶遭毀棄 黃家榮從業餘變達人

$
0
0
本報2015年8月5日花蓮訊,公民記者謝宗璋報導

花蓮文史工作者黃家榮,訪遍花蓮縣境內不少日治時代的神社殘跡,不只積極擔任導覽員分享珍貴文史,近年更協助推動神社的重建工程,並喚起地方人士齊心維護古蹟,他對於還原花蓮神社的歷史不遺餘力,2012年花蓮縣政府頒發「推展文化藝術有功」,在後山享有花蓮神社達人的美譽。

花蓮文史工作者黃家榮,經常受邀到各處分享文史訪查成果。攝影:謝宗璋。
花蓮文史工作者黃家榮,經常受邀到各處分享文史訪查成果。攝影:謝宗璋。

一張老照片  激發探索神社歷史念頭

黃家榮熱愛旅遊及嚐鮮,2007年開始耕耘部落格,與網友分享訪過的花蓮私房景點與美食情報,愛聽故事的他更勤做功課,挖掘地方鮮為人知的文史。後來從友人陳世淵手中,看到一張由長者張火茂提供、當年在玉里神社結婚的老照片,讓他動念:「為何花蓮有這麼多座日本神社,卻未獲政府重視?甚至有些早已遭棄毀在荒煙蔓草中。因此我就想去探索一番,把神社的歷史記錄下來。」

為深究花蓮地區日本神社的歷史,黃家榮開始積極收集相關史料及老照片,當他挖掘出越來越多的故事,後來任何有關花蓮的老照片,他也不放過,甚至不惜重金競標到手,目前個人藏有上千張老照片。然而起初的一張老照片,不只開啟黃家榮日後栽入神社的文史調查,也讓這座被人遺忘65年的玉里神社重見天日。

遺世65年  玉里神社重見天日

「玉里神社殘跡」於2008年由玉里鎮公所提報,經學者專家會勘及審議,同年7月23日公告為縣定古蹟。但直到隔年,在陳世淵、黃家榮與一群熱愛古蹟的鎮民自發成立的「玉里神社志工隊」,從清除雜草到修繕步道的整頓下,才讓老一輩記憶中的玉里神社再現風華。

後來他們揹著當年在此結婚的張火茂重訪舊地,當時黃家榮看著他「流目屎」,意識到原來神社在長輩們心中有不可搖撼的價值,於是決心要讓更多長輩在有生之年,找回記憶中的風景。

業餘變專業  熱血傳承歷史記憶

憑著對日本神社「無可救藥」的熱情與執著,他努力「從業餘變專業」,考取國立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碩士班。多年來,花蓮縣境內所有平地及海拔800公尺以下的神社都有他的足跡。

黃家榮攻讀研究所期間的指導教授潘繼道指出,學界研究日治時期神社多半從官方取得史料,但花蓮地區許多高海拔的神社卻少有記載。然而黃家榮透過文獻史料、當年報刊、老照片,以及訪查當地耆老,爬梳出遺跡確切位置,對還原花蓮日本神社歷史極有貢獻。

為了發揚這些逐漸在全民記憶中流失的故事,他積極肩負起文化導覽的使命,走入神社所在村落,向不同世代的居民述說。對身為「六年級後段班」的黃家榮來說,即便神社早已不是生活常景,解說時卻與聽眾絲毫沒有代溝,不但民眾聽得津津有味,就連活過那個年代的長輩都為之動容。

訴說獨特地方故事  導覽也成時空旅

花蓮鳳林鎮北林、大榮村曾是日本官營的「林田移民村」,如今有警察廳舍、日本地神社日碑,以及去年「蓋回來」的林田神社等許多保留相當完整的古蹟,黃家榮經常到此帶領居民、遊客來一趟時空之旅。

黃家榮也肩負文化導覽的使命,與民眾分享神社鮮少人知的動人故事。(謝宗璋攝影)
黃家榮也肩負文化導覽的使命,與民眾分享神社鮮少人知的動人故事。攝影:謝宗璋。

鳳林鎮北林三村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李美玲說:「阿榮有親身參與神社調查及維護的經驗,他的導覽總是能讓人感受到他對神社的喜愛,讓聽眾也喜歡上神社。」她指出,他導覽時不忘留給社區長輩說故事的機會,「他聽長輩講話時的眼神,好像發現什麼寶藏似的,就會給長輩一個動力,娓娓道盡深藏心底的故事。」

2012年,在地方人士爭取下,鳳林鎮公所挹注經費,開始進行林田神社的重建工程,黃家榮擔任文史顧問,與多位專家學者從總督府的神社結構史料,擘畫出林田神社的整體。從起初神社主體的「出土」,到鳥居、石燈籠及參拜道的修建,去年適逢建村拓墾百週年,林田神社隆重再現於世。

遊客留垃圾如何永續?  珍貴文資尚須良好維管

和風十足的景致吸引不少遊客駐足遊賞,但今年卻多次有居民發現遊客留下大量垃圾。對此黃家榮表示,重建神社固然美好,但如何永續,當是不可忽視的問題。於是他複製玉里神社志工隊的經驗,以民間力量維護神社,今年5月透過臉書,號召社區居民成為志工,清掃林田神社。雖然此法可深化居民捍衛古蹟的使命,但他呼籲民眾參觀完神社,也記得帶走垃圾,才是永續之道。

鳳林文史工作協會理事長劉青松,感念他持續關心林田神社,他說:「一位家住瑞穗的年輕人,卻願意關心其他地區歷史建築的再造,對社區居民來說是極好的典範。」

今年五月在黃家榮的號召下,社區居民動起來,還給林田神社一個乾淨的家。圖片提供:黃家榮。
今年五月在黃家榮號召下,社區居民動起來,還給林田神社一個乾淨的家。圖片提供:黃家榮。

在各地重新認識日本神社對地方文史的意義,而如火如荼展開重建之際,黃家榮表示,現在文化保存思維興盛,人們應思考古蹟維護的方式及管理措施,才不會讓好不容易重建的神社,再度淹沒於荒煙蔓草的命運。

「這些重建的神社早已失去當時日本移民心靈寄託、崇拜神祇的功能,故應思考現今的用途。」他說,從觀光層面思考,將是一大賣點,例如供新人取景拍婚紗照或動漫迷cosplay。神社同時也兼具教育意涵,帶領學生到現場進行實境教育的課程,體驗日本統治階級如何透過皇民化政策治理台灣人民,讓學生有臨場感,更能深刻認識當年的時空背景。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美電廠碳排新規 雀巢等365家企業聯名支持

$
0
0
本報2015年8月6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總統歐巴馬自去(2014)年提出《潔淨電力法案》(Clean Power Plan,CPP)以來,不顧反對聲浪,本月3日敲定最終版本,將以「史上最嚴格的標準」規範發電廠的碳排放量。到目前為止,包括eBay、雀巢和通用磨坊在內的數百家企業,還有美國醫學界均已發出聲明表示支持。

美國白宮發表歐巴馬宣布能源新政策的演說影片。圖片來源:影片截圖。
美國白宮發表歐巴馬宣布能源新政策的演說影片。圖片來源:影片截圖。

最強勢的減碳政策 企業有支持有反彈

白宮顧問Brian Deese指出,這是歷任美國總統的減碳氣候行動中最強勢的一次。

據英國衛報3日報導,新政顯著提高風力與太陽能產電量,並強制淘汰燃煤電廠,預計將引發反對州和相關產業極大的反彈。共和黨總統候選人也立即表示反對,並主張新政將破壞經濟。

不過,365家企業和投資者去函29州州長表示支持新政,認為新政有利經濟,並能創造工作機會。負責草擬信函的Ceres投資人聯盟主席Mindy Lubber表示:「乾淨能源計畫來的正是時候,有彈性、務實且有利經濟,能將美國轉型成低碳國家。」

其他簽署人包括聯合利華、歐萊雅、Levis、瑪氏食品、再生能源公司SunEdison,以及目前為止支持新政的最大商業集團——管理22億美元資產的資產管理公司Trillium。(更多企業名單

對碳排大戶開刀 發電廠減排目標32%

僅次於中國,美國目前是全球第二大排碳國,而發電廠的碳排量約佔全美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三分之一,美國政府卻一直沒有針對發電廠,提出相應的碳排放管制標準。直到2013年,美國環保署才首次針對「新建的」發電廠建立碳排放標準

「發電廠是碳污染的最主要元兇。但是直到現在,仍沒有聯邦層級的規範,限制電廠的排碳量。」歐巴馬說。

歐巴馬的新政可追溯到2009年,當時環保署定調碳排放是一種公共危險,可說是管制碳排的源頭。去(2014)年,歐巴馬就提出新政,因依賴燃煤的各州反對,短期內稍有讓步,但長期而言仍相當具企圖心。

新政目標要在2030年減少電廠碳排至2005年水準的32%,比最早的目標30%稍高。

不過,各州只需在2022年起開始實施,比原先的計畫2020年稍晚,計劃書繳交時間也從2017年延後至2018年。事實上,2005至2013年間,美發電廠碳排量減少15%,美國其實是在往目標前進中的。

碳排放交易系統(Emissions Trading System,ETS)是歐盟對抗氣候變遷的基礎。(來源:Christopher A. Dominic)
歐巴馬在演說中表示,碳排放是氣候變遷的元凶。圖片來源:Christopher A. Dominic

「為了孩子好!」 新政強推風能、太陽能

3日的新政也大力推展風力與太陽能發電。根據白宮的簡介,新政將給予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的佈署良好的起頭,「吸引比政策本身更多投資挹注乾淨能源,讓2030年再生能源發電成長達30%,並持續降低再生能源成本。」

歐巴馬在政令宣導影片中強調,減少燃煤發電造成的空氣污染有益健康的,因此,發展乾淨能源也是對後代子孫應負的責任。

新政也獲得美國醫學界的稱讚。據大紀元4日報導,美國醫學界認為,歐巴馬此舉將有助在未來15年減少3600例過早死病例,並幫助9萬兒童遠離哮喘病的侵害。 

不過,此舉也激怒了原本汰除燃煤發電的最大受益者——天然氣產業。美國天然氣聯盟表示,新政讓他們非常失望和沮喪。世界燃煤協會聲稱,新政將顯著增加美國消費者的用電成本。

太陽能產業協會則說,新政具有歷史意義,非常重要。

經濟學權威背書 新政有望促進經濟

新政可望受到聯合國的青睞。聯合國今年底將在巴黎舉辦氣候高峰會,談判後2020年的減排協議,以及幫助貧窮國家對抗氣候暖化的金融對策。

華盛頓特區智庫世界資源研究所總裁兼執行長Andrew Steer說:「乾淨能源計畫等於向國際盟友宣示美國2025年減碳26%-28%的決心。」

「我們的分析顯示,新政的執行不會有技術或金融上的障礙,並且有機會促進經濟發展。」

經濟學權威,曾撰寫知名《史登報告》的英國史登爵士,也認為新政非常重要。他說:「新政顯示出美國這個全世界最富裕的國家,維持經濟成長同時減碳的企圖心。歐巴馬顯然很清楚燃煤電廠的潛在危害。」

美國白宮發表歐巴馬宣布能源新政策的演說影片。
※ 編註:聯名信中其他年產值超過1億美金的企業,或資產管理超過20億美金的機構:愛迪達(adidas Group)、北臉(The North Face)、天柏嵐(Timberland)、歐特克(Autodesk)、肯夢(Aveda)、蓋璞服飾(Gap Inc.)、史泰博(Staples)、美國長老教會、都樂(THULE)...,點此看全部名單

2022冬奧主辦城市──北京,夠永續嗎?

$
0
0
作者:Lew Blaustein(紐約體育愛好者,從事永續商業發展相關工作);翻譯:奇芳

北京獲得了2022年冬奧會的主辦權,從環境角度而言,北京能贏得「綠色獎牌」嗎?

北京申奧標誌。取得2022冬奧舉辦權,北京將成為第一個夏冬兩奧運都承辦過的城市。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國際奧委會的100位成員7月31日為2022年冬奧會的主辦城市投票,而這將是一次不同尋常的選擇。通常進入最後投票環節的候選城市有3到5個,但這回並非如此。

最後一輪只剩下兩個亞洲城市在競爭,即中國北京和哈薩克的阿拉木圖 。考慮到高昂的花費,奧斯陸(挪威)、斯特哥爾摩(瑞典)、克拉科夫(波蘭)和利維夫(烏克蘭)都退出了角逐。

整體來說,這次投票似乎是看國際奧委會成員們在兩個截然不同的城市之間如何選擇:北京作為世界人口最多國家的首都,本身也是擁有1900萬人口的巨型城市。一旦獲選,北京將在14年內第二次舉辦奧運會;阿拉木圖是一個地處偏遠的中亞小城(哈薩克全國人口只有1700萬,低於北京),但富含石油、發展迅速,正努力樹立自己在國際社會的形象和影響。

在人權方面,兩個國家沒有大的差別。很多人認為哈薩克經不起經濟震盪,並存在潛在的安全威脅。北京則是投票前夜博彩網站bookmakers上的獲勝熱門。

對於雙方各自的陳述事項,「綠色體育部落格」的關注點更多地集中在環境方面。國際奧委會表示會牢牢抓永續指標,無論是運動會本身還是在瑞士洛桑奧委會總部的運營方面。

實際上,國際奧委會去年10月公佈了《 奧林匹克2020議程 》,為未來奧林匹克運動制定了一個戰略路線圖,其中詳細列出了40條建議,第三、四兩條就是關於提高奧運會的永續性。

儘管兩個城市的申辦工作都始於2013年,當時「2020議程」尚未公佈,但它們進入國際奧委會的申辦程序時,「2020議程」已經生效,這意味著永續將成為未來主辦城市和投票者的優先與核心考慮事項。

因此,下面我們就依照國際奧委會《 2022冬奧會候選城市評估報告》上的內容,對阿拉木圖和北京的申辦條件進行比較,看看誰更加「綠色」。

阿拉木圖2022冬奧會申辦報告(第20-25頁)

國際奧委會在其中看到了好幾個綠色利多條件:

  1. 充足的自然降雪減少了人工造雪所需的水和能源
  2. 充分利用現有場館,減少對自然的潛在影響
  3. 所有場館都在阿拉木圖市內或附近,將交通距離最小化
  4. 舉辦冬奧會將成為改善城市空氣品質的催化劑
  5. 強調冬奧會運行過程中的永續性(在地採購、供應鏈管理等)
  6. 進行強有力的公眾教育運動來提高「環境意識」

《評估報告》​​中還指出了阿拉木圖的四個主要環境挑戰/風險:

  1. 空氣品質差,尤其在冬季。評估者們承認「目前的空氣污染水平將影響運動員」和觀眾。
  2. 缺乏必要的資金解決空氣品質問題。
  3. 高山滑雪和自由式滑雪/滑雪板的舉辦地——阿拉套國家公園的生物多樣性和環境健康保護存在問題,這一地區正以其生物多樣性申報世界遺產。
  4. 冬奧會結束後,山區冬季體育度假村的擴張和舉辦活動的增多讓敏感的高山環境面臨更大壓力。

北京2022冬奧會申辦報告(第66-71頁) 

冬奧會在山區的場地將完全依靠人工造雪。」第68頁 

這句令人震驚的話,正是來自北京向國際奧委會提交的申辦報告中的永續性章節。我不得不反覆讀幾遍,才能確定自己的眼睛沒花。100%依靠人工造雪將大大增加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碳足跡,需要從現有的水庫中大量調水。從環境的角度來看,這也是阿拉木圖和北京在申辦條件上最大的區別。

因為北京在兩個方面都與競爭者阿拉木圖形成對比:一方面是綠色度,包括使用現有場館、強調冬奧會運行中的永續性、為改善空氣和環境品質而進行巨大政府投入;另一方面涉及其他領域,包括惡劣的空氣品質(這可能需要在冬奧會期間採取激進的減緩行動),高山滑雪和速滑場地以及奧運村都要建在生態系統同樣脆弱的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永續冬奧

我們對阿拉木圖應對上述挑戰的能力表示懷疑,部分原因在於當地環境團體宣稱哈薩克政府嚴格限制「公眾參與環境影響決策」。公眾明顯缺乏知情權及透明度的缺失似乎與阿拉木圖申辦2022年冬奧會的宣傳口號「 保持真實 」並不相符。

另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是哈薩克經濟體量相對較小而且脆弱。在長達7年的規劃(建設)期間,很可能由於經濟的衰退導致環境適應和預防行動的資金不足。

但是,我仍然從心底裡認為阿拉木圖是一個真正的冬季運動會​​城市。它有充足的降雪,在選擇冬奧會主辦城市時,應該把這當作一個顯而易見的標準。不過我們也不能忘了國際奧委會把2014年冬奧會的主辦權給了俄羅斯的素溪 ,那可是一個位於熱帶地區的城 ​​市。

當然,這是與北京的人工造雪相對照而言。正是出於環境原因,我們應該把冬奧會的主辦權交給阿拉木圖,儘管它不能獲得綠色獎牌。兩個城市的環境表現都無法獲得這個獎牌,但冬奧會必須進行下去。從綠色視角來看,2022年冬奧會應該在阿拉木圖舉辦。

留守兒童不孤單 中國鄉村圖書館運動

$
0
0
作者:林吉洋

故事必須從2015年6月9日貴州畢節市的留守兒童[註1]四兄妹自殺事件說起……中國法定兒童節過後一週,貴州省畢節市一處山村的留守兒童四兄妹喝下農藥自殺,最大的哥哥叫小剛才滿14歲,最小的妹妹5歲。

鄰居聽見墜落的聲響出外查看,最小的妹妹還有些意識扶著二樓欄杆,搖搖晃晃地喊著哥哥。哥哥已經墜樓死亡,地上沒有血跡,但嘴裡流出一小攤白色液體。

強國底下 脆弱留守兒童

這是貴州典型山村,父親長年在外打工,跟太太離異後帶不上,只得讓孩子回到山裡相依為命。年初以來,四兄妹一個接著一個不去上學,學校來找過幾次以後索性不管,親戚也不大過問,四兄妹就這樣淡出村人的視線,離群索居。

家裡面還有一堆玉米稈、灶上掛著一大塊煙燻豬腿、大哥保管的銀行卡裡還有父親定時的匯款,是什麼原因讓四兄妹決心赴死?留守兒童自殺事件震撼整個中國社會,各種媒體開始討論四兄妹的心理狀態?

手機微信裡的公眾號不停的傳播各種有關事件的評論。人們在悲傷而且憤怒的質問「是什麼樣的社會?會讓四個孩子對生活失去希望,決心一死獲得解脫?」

一篇評論直切問題核心:「習近平總書記的『中國夢』要如何安置留守童年?」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華麗轉身,一昧的誇耀經濟發展國力富強,被戶籍政策強迫分割在城鄉兩端的還有6000萬留守兒童。他們經常性的獨居、住校在很少的關懷下被迫以集中管理、在缺乏關愛下成長,強國披風背後是脆弱的社會底層,充斥著絕望與麻痺。

2013年的暑假,筆者跟著中國的支教組織TFC(Teach future china)的培訓到訪貴州畢節市威寧縣的苗族山村。同行的小學校長說,貧困的山村「越窮越生,越生越窮」,讓我印象深刻。攝影:林吉洋

廣東女孩返鄉 開設圖書館

珠珠是個豪爽率真的大女孩,她說幹就幹的性格 讓她在毫無資源下開展圖書館的運作  一路走來並不容易卻也終究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攝影:林吉洋

同一個時間點,我的旅程剛剛離開廣東汕頭邊上的惠來縣覽表村,來此是為了探訪珠珠。

珠珠在2014年初決定離開北京工友之家,回到南方沿海的故鄉做點事情,她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開設一所「鄉村圖書館」[註2]

她透過當地高校的學生協助,發起了捐募書籍的活動,一開始完全靠著自己微薄的存款租下空屋、啟動圖書館的運作。珠珠率真大膽的個人行動,陸續吸引一些公益圈友人的響應。先是一些個人的捐款,後來也有一些基金會主動找上門來,以「信任資金」[註3]的方式,資助珠珠的鄉村圖書館運動。

「我希望我可以為留守的青少年做點事情,我希望他們不要太早外出務工,至少讓他們學會保護自己!」珠珠說。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我問。

珠珠家裡面有六個孩子,她是最大的一個,15歲便跟著鄉人來到深圳謊報年紀打工。打工的生活一開始逍遙愜意,賺多少錢花多少錢都任憑自己隨心所欲,繁華的深圳總是有數不盡的新鮮玩意。

幾年之後,枯燥的工廠作息管理、朋友呼朋引伴的夜生活都不再讓她感到快樂,慢慢取而代之是一種無邊無際的飄渺孤獨,她開始懷念故鄉樸實的生活與學校,甚至起了再度讀書的念頭。

2010年珠珠接觸了專門扶助工友的組織──工友之家,並且在負責人孫恒的邀請下,參與第二屆工人大學的培訓,一年的培訓後她留在北京繼續參與工友之家的工作,直到2014年回到故鄉。

珠珠感慨的說,南方人孩子生得多家庭壓力大,特別是沿海地區,因為離深圳不遠,所以外出打工便很早流行起來,加上家庭跟學校都是打罵教育,學生一碰上問題,就選擇離家打工,學也不上。外出打工的早,工作吃了虧也不敢說,早戀、性教育缺乏,男孩子一出去就容易拉幫結派,因此導致問題叢生。

一位廣州的打工青年,他放在口袋深藏的手,手腕以下已經被工廠機台碾斷,雇主卻只塞了兩萬塊錢,就打發掉他。攝影:林吉洋

現在珠珠一方面開設「覽表圖書室」,另一方面則是開始在鄰近小學擔任輔導課老師,協助學校推動「性教育」及問題學生的輔導工作。因為小學的課程跟圖書館無法兼顧,於是便找來工人大學時期的同窗「小崔」擔任圖書館館員。

河南小崔 帶孩子實踐公益

一聊之下,發現來自河南的小崔故事也很精彩。

1987年次的小崔帶著不滿一歲的孩子,從北方來到南方的沿海村落,繼續走上驗證公益夢想的道路。攝影:林吉洋

小崔說北方人孩子少,比較疼。小崔18歲中專畢業才離家,畢業前學校先收了學生不少介紹費安排工作,不給還扣留著畢業證書,不得已按照學校安排到了蘇州工廠實習。

離開蘇州先是到了青島,在青島期間蘇州工友之家的朋友通知,北京工友之家開了個工人大學培訓班,她抱著進修學習技能的想法再到了北京工友之家。半年的培訓之後,她先是到了西安的工友團體實習,然而她對於NGO抱持的公益想法實在無法承擔,最後逃開了。

「那時候想不通就崩潰了。」小崔說。「公益的理想實在太好了!好到自己怕不能堅持,很多人不會理解,家人也不能理解,就是反對你。」

「哪有工作不是為了賺錢,心裡面實在糾結。」於是小崔就從西安的工友團體逃開了。回到河南,小崔又在鄭州打工了一陣子,然後在家人介紹下結婚,婚後很快的生了小孩,孩子的父親再度前往東北務工。但是小崔心底還是很不踏實,左思右想,又過了半年……

兩個月前看到昔日工大(工人大學)的同學珠珠在微信圈裡面發訊息徵求圖書館員,小崔自告奮勇報了名。「帶著孩子,工作也不容易找,但那時候就想離開家裡。珠珠說沒錢請人,我說只要供我跟孩子吃住就行了。」

「只要能離開家,哪兒都行~」小崔強調了一句。

「帶著不滿一歲的孩子出來,你娘家跟夫家不急嗎?」我問。「我出來之後有打過電話告訴她們。」小崔撇下這句便不再多說……

為小崔跟孩子們拍完這張照片過兩天,小崔即將啟程回到河南  孩子們非常不捨,他們似乎已經知道小崔這趟回去不知再見面是何時。攝影:林吉洋

小崔應該是帶著孩子偷跑出來的,出來之後夫家跟娘家的親戚急著要找人。他們沒想到,小崔帶著孩子從河南,跑到將近2000公里外的南方沿海。

小崔是個地地道道的北方人完全不懂潮汕話,語言不通在村子裡鬧了不少笑話。但是當地的孩子特別喜歡她,女生經常小小聲聲地跟她說些秘密,調皮倔強的小男生在圖書館裡面也得服服貼貼地看書、守秩序,幫忙看著孩子。

打工漂泊的日子像是當前一整個世代中國青年人的命運,他們沒有令人羨慕的城市戶口,成績也不夠上高校,於是只能藉由著打工離開農村。某個意義上來說,小崔選擇離家,再次的逃開了命運。

小崔希望能夠將在「鄉村圖書館」的營運模式學習起來,回到河南自己試著做做看。

鄉村圖書館 安放童年的避風港

珠珠提到鄉村常見的現象,很多孩子在學校的考試教育下得不到成就感、只好抵制老師教學,回到家庭、家長的經濟壓力往往轉化為對孩子的否定與打罵教育。表現在外在就是喜歡打架、群體聚眾玩樂、穩定性差注意力無法集中。

因此鄉村圖書館運動是為了創造一個在學校跟家庭之外的緩衝空間,很多孩子一來到圖書館很容易就能情緒放下,看書或者鬆的聊天,圖書館對它們來說是個出口,也是一個能夠信任地交流情感的空間。

女孩們圍著小崔,分享一天的生活喜怒哀樂。攝影:林吉洋

珠珠說,鄉下孩子多,經常變成「灰姑娘」不被重視,在鄉村圖書館跟小崔、珠珠分享生活的瑣事,卻得到更多的溫情與陪伴。但是珠珠也強調,鄉村圖書館只能陪伴,不能取代父母的管教,

我們在村子裡面散步時,曾經看見兩個孩子像是鬥牛一樣,漲紅著臉相互仇視揪著對方的領子、不時揮拳扭打,只有一個人在旁邊勸架,其他旁邊的孩子則是站在一旁冷眼旁觀。然而在圖書館,我看到圖書館裡面的孩子,安靜的翻閱自己的書,或者跟大人們輕聲細語的談心……

我在想,或許孩子只是需要一個願意傾聽包容他們的空間,在這裡沒有排斥、沒有人責罵、只有安安靜靜的小書房,可以靜靜的坐著看書,這裡提供孩子們一個一個向上提昇的力量,一個有希望的未來。

幸福的鄉村圖書館

以前聽過公益組織──「立人鄉村圖書館」的朋友說,鄉村圖書館運動推廣的是「公益思想」,他們認為現代的中國並不窮,欠缺的是思想與熱忱。要澆灌給下一代的是希望、一種正向提昇人格與獨立思考能力的素養。

很可惜,公益組織創辦的「立人鄉村圖書館」由於標榜的思想被當權者認為別有政治意圖,而在去年先後被政府關停23所分館。

然而鄉村的圖書館運動並未就此熄滅,一些希望的種子仍然在人們心中種下,越來越多的鄉村圖書館運動在鄉間散佈,他們希望透過陪伴孩子度過留守的孤獨童年,他們希望農村的孩子也能透過閱讀來認識世界,因為有一種正向、溫柔的力量,讓孩子相信大人、對困頓的生活重拾信心。

[註1] 留守兒童指由於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鄉或寄宿在親戚家中,長期與父母過著分開居住、生活的兒童。
 
[註2] 鄉村圖書館類似台灣偏鄉書屋,陪伴孩子提供照顧,讓孩子三餐有繼,放學後不四處遊蕩,有人輔導課業。 
 
[註3] 信任資金指不需事先以計劃書申請、不需要繁瑣核銷制度的資金,資金用途不需要審核、事後報備,這是基金會專門針對「緊急需求」或對於機構有著極高度信任而提供援助的資金。

 

紐約市長:2030年減碳40% 華爾街也要跟上!

$
0
0
本報2015年8月6日綜合外電報導,吳郁娟編譯;蔡麗伶審校

據英國衛報報導,上月在一場全球市長會議上,紐約市長白思豪公開承諾,將在2030年前減少40%碳排放。

Kevin Case
紐約市長白思豪。圖片來源:Kevin Case(CC BY 2.0)

白思豪:身為市長 減碳責無旁貸

在這次難得的全球市長會議上,與會者討論各城市面對的環境挑戰、全球暖化與現代奴隸間的關聯。紐約市長白思豪特別讚賞教宗發表約200頁的通諭,並稱之為一項「最高道德律令」。

白思豪表示,全球氣候將越來越惡化,即使許多國家領導人對此仍懷有疑慮,但是身為市長責無旁貸;而為了對抗暖化,政治人物必須推動不同目標,且必須提升到國家典範的層次。

教宗方濟上月呼籲各國領袖逐步減少化石燃料,對抗氣候變遷。通諭上清楚指出,人類的消費行為加速暖化效應,而已開發國家過度開發導致環境劣化。「教宗的通諭不是要引起戰爭,而是呼籲理智面對。」白思豪表示。

白思豪還說,他更希望教宗能訪問華盛頓特區,以「淨化」美國國會。

一視同仁 華爾街企業也應參與

白思豪藉著在梵諦岡的會議宣示短期目標,意即在2030年前減碳40%。他強調,年底在巴黎舉辦的氣候峰會,將是最關鍵的會議,「距離巴黎氣候峰會僅剩幾個月,我們得有往終點衝刺的決心,達成最終也最好的希望!」

他也表示希望在9月份教宗方濟的紐約之行時,再次跟教宗會晤。而當問及華爾街是否將與全體市民一同抗暖化?白思豪表示,跟商業部門的洽談,目前才剛起步,希望最終能達成抗暖化的目標。

「我曾跟企業講,我們必須一起達成此目標,但是如果有任何房地產業者、公司行號卻步,我們仍會制訂強制性規範,畢竟這事關存活。」白思豪說。

「我的訊息非常明確——和平合作。假如減碳承諾不足,便動用立法權制定減碳標準。」白思豪強調。

北美洲4市長出席 共和黨缺席 

白思豪不是此會議唯一的北美洲城市市長代表。舊金山市長Edwin Lee、西雅圖市長Ed Murray、波士頓市長Martin Walsh與紐奧良市長Mitch Landrieu受邀出席。加拿大則只有溫哥華市長Gregor Robertson受邀。

此會議討論位於不同地理區域的城市所面臨的環境挑戰。這些城市都有一項特點,全都是民主黨執政。有些共和黨籍市長也受邀,但是無人接受邀請。

Viewing all 1995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