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5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莫忘過去災難 駁二「河流」展探討人如何面對自然

$
0
0
本報2015年7月20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藝術家以創作表達對環境和土地的關懷及反思,成為現今趨勢。目前在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展出的「河流–轉換中的生存之道/亞洲當代藝術連線」,邀請台灣、日本、韓國、泰國、德、法等地29位藝術家,透過駐地創作、展演、講座,關注亞洲社會與城市因應氣候變遷與城市發展的生存方式。作品中,包括莫拉克風災、高雄工業地景、愛河污染、高屏溪流域人文以及日本311海嘯等,皆成為探討的事件議題。

在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展出的「河流–轉換中的生存之道/亞洲當代藝術連線」。攝影:李育琴

策展強調土根性  邀請各國藝術家看在地環境事件

策展人吳尚霖說明其策展緣由來自城市發展的脈落:河流與城市文明的起源息息相關,見證了人類生活從遊牧的狀態轉變成農業。工業革命之後的城市更必須依附在河流的周遭,仰賴河流及海洋運送工廠所生產出的產品,並將工業廢水傾倒於河川與大海中。

「台灣在二戰後到進行十大建設促成經濟起飛的過程中,高雄及南部地區一直作為很重要的工業或農業資源重鎮,這樣的歷史背景,給予在地藝術家很好的創作養分。」

吳尚霖邀請藝術家一起關注這片土地發生過的事,並藉由藝術創作與在地民眾和團體進行互動,有別於過去單純的做藝術策展,是一種土根性的行動。

他談到,在「河流」2年策展過程中,高雄正好發生日月光公司在後勁溪排放重金屬廢水,一直到去年終於遭罰款並提出污水改善計畫,以及今年5月全台遭遇的嚴重旱災,駐村參與創作的藝術家們,都深刻感受到台灣面臨的環境現況。

日本311事件後  思索大自然的法則 

在這次展出的作品,包括日本藝術家木村崇人的「成為雲的一天」、台灣陳伯義「後莫拉克計畫」,以及台灣黃文琳的「洪」,皆運用不同的媒材和創作方式,展現人與自然間的互動關係和生存方式。

木村崇人受邀來台駐村創作,走訪高屏溪流域6所小學,包括鳳翔國小、蚵寮國小、新上國小、廣興國小、寶來國小及港埔國小,並和小朋友一起創作。他運用日光顯影技術,將高雄山、城、海不同區域的自然和人文風貌,包括客家、漁村、山城等在地文化元素展現在作品中。

日本藝術家木村崇人的「成為雲的一天」。攝影:李育琴

木村的氰版照相作品呈現河流流動的景象,表達出人類生命與大自然的關係。木村表示,因為311事件,他開始了這一系列的創作方式。在日本發生311海嘯和福島核災後,他認為人必須回到原點思考,應該成為自然的一部分,遵守大自然的循環法則。

拍攝後莫拉克災難現場  陳伯義:大自然一直在改變   

過去曾經創作紅毛港遷村實錄的陳伯義,在莫拉克風災後,重拾自己的水利工程專業背景,進入災區持續觀察記錄荖農溪地貌的變化。

藝術家陳伯義與河流策展人吳尚霖。攝影:李育琴

「莫拉克風災結束後,我們好像都忘了在6年前有這麼大的一場大雨,曾經連續一個月讓我們每天都沉浸在悲慘的災難新聞;但是現在大家對這個颱風還有什麼印象?」

事實上,山裡的河川在復建的過程中,地形地貌一直都在改變。陳伯義表示,因為這樣的觀察促成了他的「後莫拉克計畫」。

陳伯義說明,在南橫公路山區、荖農溪流域到處都是土石流區域。布農語「布唐布那斯」代表「會活動的土地」,這個土石流範圍有3公里大,是在莫拉克風災隔年發生的,當時公路總局決定花6千萬元造一條繞山便道,取代原來的公路,但是做完只用了4個月,經過下一場梅雨季,道路又遭沖毀,同樣的工程還有橋樑和各種擋土牆。

陳伯義說,災區或事件的現場,提供給創作人很多想法,他希望他的作品能夠讓更多人有衝動想進去看看,了解原來台灣的土地是這麼脆弱,每年都在改變。

「台灣這麼小,物資豐富,但我們的身體卻很少移動,即使是2個小時距離的地方也不願意去,」他說,「既然大家不願意進去,我就把畫面帶出來給你看。」

他透過低調、無陽光的藍青色色調,讓作品呈現出災難的延續感,希望告訴觀眾,災區一直都在。他說,面對這樣的災難現場,每一次去看都在變化,讓他思索人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自然,也希望透過作品提醒民眾不要忘記曾經發生過的災難。

「河流–轉換中的生存之道/亞洲當代藝術連線」將在駁二展出至8月底,並於明年6月移至韓國光州市立美術館展出。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2幼鯨謊報1成鯨 日「科學捕鯨」爆造假醜聞

$
0
0
本報2015年7月20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日本每年的「科學捕鯨」計畫屢遭國際批評,然據英國衛報報導,有科學家比對歷史資料後發現,日本竟早在1960年代末期系統性地謊報捕鯨資料,例如把兩隻小鯨魚謊報成一隻體型合法的大鯨魚。此舉可能已嚴重誤導外界對現有鯨魚數量的認知。

捕鯨船。圖片來源:Dagur Brynjólfsson(CC BY-SA 2.0)

謊報鯨魚體型 日本被疑造假

科學家比較日本官方繳交給國際捕鯨委員會(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IWC)的數字和前蘇聯內部的地下捕鯨業資料,發現日本可能曾非法捕獲大量體型過小的鯨魚,謊報成少量的大型鯨魚,例如把兩隻小鯨魚謊報成一隻體型合法的大鯨魚。

在1960年至1970年間,蘇聯曾向IWC謊報捕鯨數量是眾所周知的事。然而,1990年代解密的產業文件中,載有精確的蘇聯捕鯨數量。

阿拉斯加國家海洋哺乳動物實驗室研究員將這份資料中合法體型──體長超過11.6公尺──的母抹香鯨數量,和日本1968-1969年繳交給IWC的相同資料做比對。結果發現,日本和蘇聯在相同海域同時捕撈,蘇聯的船比日本更大,但日本呈報的合法體型母抹香鯨數量卻是蘇聯的15倍。

日本聲稱他們捕到的母鯨中有97.3%體型是合法的,但蘇聯只有6.6%。研究作者認為這樣的差異完全不合理,顯示日本捕鯨船當時的報告很可能故意大幅度造假。

科學家:捕鯨活動應受獨立監督

20世紀共有760,000隻抹香鯨被捕殺,光是北太平洋就佔約315,000隻,大部分是被日本和蘇聯船艦所捕殺。

聖安德魯斯大學海洋生態學家Andrew Brierley認為,日本謊報可能導致目前對鯨魚數量的認知嚴重錯誤,也有可能誤導目前估計的抹香鯨數量。

我們對於鯨魚族群如何自捕撈中復原的瞭解,是以大量捕鯨之前鯨魚數量的「基線」值為基礎,而基線值是根據歷史捕撈資料統計出來。

1972年IWC設立國際觀察員計畫前,在捕鯨活動未受獨立監督時,欺騙是相對容易的。1972年後,造假捕撈數據變得較困難,但仍曾有些國際觀察員不確定有意或無意地未完整報告違規行為。

由於謊報捕撈資料並不難,又有利自身捕鯨活動,科學家建議任何未來的捕鯨活動都必須受完整、透明的獨立觀察員計畫監控。

在澳洲與土地談場戀愛:我的樸門之旅(一)

$
0
0
作者:林貞妤

自從工業革命與大航海時代開啟後,台灣以代工製造業為主流,追求最大化的經濟利潤。但幾十年過去,我們發覺經濟奇蹟的背後,是沉重的社會與環境成本,青年人口集中移往大都市尋求工作機會,而致社區村落的互助與文化傳承漸漸消逝。而台灣加工製造業在「輸入污染、輸出血汗」競爭模式下,犧牲的是美麗寶島的山、海、田,重金屬汙染環境,最後也汙染了我們的孩子。

樸門永續生活設計:多樣優點聯合國稱讚有加

我長期關注生態保育,希望發掘人與環境更合諧相處的生活方式,一種可以兼顧對永續環境的低碳、給孩子健康的食安保證、在地社區鄰裡的緊密連結與文化傳承的生活方式。也因此,前往樸門永續生活設計的發源地──澳洲,成了我再自然不過的決定。 

澳洲農夫因所處的地理位置,時常要面對極端乾燥或潮濕的氣候環境,為了因應這樣的極端氣候與現代工業化肥農藥對土壤的危害,澳洲兩位生態學家Bill Mollison與David Holmgren發展了一套與自然共存的辦法──樸門永續生活設計(permaculture)。Permaculture 字面上是兩個字永續(Permanent)和農業(Agriculture)的結合,也有永續文化(Permanent Culture)的含意。

樸門永續生活設計捨棄使用現代農業的化肥農藥,轉而使用有機肥料,如用廚餘堆肥或蚯蚓肥、用人力或動物代替機器、耕地上保留多元棲地、種植天然抗蟲花草代替化學農藥以防治病蟲害等。這樣的利用概念所發展的農業生態體系,便創造了一個農業、生態、經濟、防災四贏的局面。這些成就使得澳洲在2012年被聯合國(the United Nations)評定是世界防災示範國,其教育、醫療、農業、還有因極端氣候災害導致能源或糧食短缺的應變能力都被聯合國譽為全球典範。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

樸門的核心精神為照顧土地、照顧人類 、分享多餘。而樸門的老師便是大自然,因為大自然是最好的設計師,在自然界裡,沒有所謂的浪費,所有元素都是息息相關,不斷循環利用,依據這樣的精神,便發展出了樸門的設計原則:

  1. 觀察與互動
  2. 把問題看成正面的資源
  3. 以創意借力使力並回應變化
  4. 收集與儲存在地的能源
  5. 有效率的能源規劃
  6. 使用並珍惜再生資源與生物性的服務
  7. 系統中的每個元素可產生多種功能
  8. 系統中重要功能由許多元素來提供
  9. 將合理的相對位置整合起來
  10. 運用並尊重多樣性
  11. 應用自治系統並接受回饋
  12. 使用邊界生態及重視不起眼的資源
  13. 使用小而慢的解決方法
  14. 從設計模式到規劃細節
  15. 有勞有穫

而樸門創始者Bill Mollison的《樸門設計者手冊》將大自然裡的元素,分成幾個大項目當作樸門的重要主題,包括:

  1. 樸門原理:永續生活設計原則、自然模式、土地倫理、設計實作等
  2. 地理與氣候:氣候與微氣候、地形地景、土壤與堆肥、地力保存、水資源管理保存、雨水利用等
  3. 植物與動物:食物花園、食物森林、植物濾水回收系統、動物系統等
  4. 建築與能源:再生能源如風力與生質燃料運用、綠建築與綠色修復入門、適切科技等
  5. 經濟與社會:永續農業經濟價值、社會資源的匯集、原住民傳統智慧運用、永續社區的規畫、國際樸門設計連結等

我在澳洲陽光海岸樸門永續生活設計研究學院(Perma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Sunshine Coast, Australia)參與的樸門永續生活設計認證課程(Permaculture Design Certificate Course, PDC)就是學習以上述幾項自然元素實際落實在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各方面。

用最少的輸入,得到最大的產出

在樸門裡有個分區(Zones)概念,就是以聰明的地景規劃設計,有效減低人們生活其中的能量損耗,卻能一樣有效獲得最大產出。一個理想的地景分區以住宅為中心,依據人們每天需要用到的自然資源如:植物種植密度,或需花費時間維護的訪問次數與關照程度遞減,可細分為5區:

  • 區1:住宅,菜園,小瓜果樹 
農場規劃設計圖。圖片來源:林貞妤。住宅。圖片來源:林貞妤。
食物花園,有超過30種的植物在這個花園裡。圖片來源:林貞妤。用來育苗用的溫室。圖片來源:林貞妤。
食物花園,有超過30種的植物在這個花園裡。圖片來源:林貞妤。用來育苗用的溫室。圖片來源:林貞妤。
  • 區2:莊稼,果樹,家禽
果樹與食物花園相鄰。圖片來源:林貞妤。雞舍。圖片來源:林貞妤。
果樹與食物花園相鄰。圖片來源:林貞妤。雞舍。圖片來源:林貞妤。
  • 區3:家畜,水塘,飼料植物
牛舍。圖片來源:林貞妤。羊舍。圖片來源:林貞妤。
牛舍。圖片來源:林貞妤。羊舍。圖片來源:林貞妤。
魚塘。圖片來源:林貞妤。
魚塘。圖片來源:林貞妤。
  • 區4:林木場
林木場。圖片來源:林貞妤。
林木場。圖片來源:林貞妤。
  • 區5:自然
自然。圖片來源:林貞妤。
自然。圖片來源:林貞妤。

授課老師Tom Kendall擁有一片85公頃的有機農場,其中他只用了25公頃做為生活起居、環境教育的場域。剩下7成的土地,他保留給區5:大自然與野生動物,只做觀察學習用途。

Tom小小的農場就如同一個完整循環的生態系,其中維繫這循環功能的最大推手,就是人。樸門人就像是能量移動者,靠著回收與堆肥這兩樣利器,將農場上的能量循環利用。(待續)

【相關文章】

 

※ 守護環境知情權,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鯨彩一生】海中獨角獸:一角鯨

$
0
0
作者:蔡政修(紐西蘭奧塔哥大學地質系博士生)

在故事裡或是神話想像中,常常有一個大家不陌生的角色──獨角獸,像馬一樣的動物,但是頭上卻長著一隻仰天長嘯的角。而在海中,這樣不可思議的生物卻是真實的存在著!

1758年,創立了現今生物分類學基礎的林奈(Carl Linnaeus 1707~1778)給了這海中獨角獸一個貼切的名字:Monodon monoceros。mono 是「一個」的意思,odon則為「牙齒」,而ceros有「角」的含義;這3個詞都是希臘文,拼法為monos、odous和keras。

因此看名字大概就可以知道這個海中獨角獸的外觀為有著一隻長長的「角」,這個角其實是「牙齒」,這個牙齒和鹿、犀牛或是大家也不陌生的三角龍的「角」不一樣。目前中文普遍稱呼這個海中獨角獸為:一角鯨。

聚集的一角鯨。圖片取自Wilson et al.(2014)
聚集的一角鯨。圖片取自Wilson et al.(2014)

一角鯨都有這麼「一隻角」嗎?

一般來說,一角鯨的長角只有在雄鯨才看得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我們在野外辨識雌雄個體。但是,也如生物世界裡美妙的「多樣性」一樣,並沒有一個完美的準則可以適用在一角鯨角的發育及出現。有些雄性一角鯨儘管到了成年還是沒有長出角,而有些雌性個體也有長角。

值得一提的是,不論是雄性或是雌性個體,這個長長的角通常都是從左邊的牙齒長出來的,而不是像神話中的獨角獸一樣是立在正中間。有趣的是,有些雄性的一角鯨個體不只長出左邊的角,連右邊的角也會長出來而變成「兩角鯨」!

「兩角鯨」的頭骨。圖片取自Clark, J. W.(1871)
「兩角鯨」的頭骨。圖片取自Clark, J. W.(1871)

另外,會從嘴巴中長出如此長的牙齒並不會很罕見,像是電影《冰原歷險記》中生活在冰河時期的猛瑪象:曼尼(Manny),就有著長出嘴巴外的牙齒(在化石紀錄裡,台灣也曾經有猛瑪象!)。曼尼的牙齒外型是彎鉤狀,有著平滑的表面;而一角鯨的為筆直長矛狀,但是表面是粗糙的,因為一角鯨的角是螺旋式增長,所以表面不是光滑的,而是有著螺紋的溝槽。

從牙齒生長位置判斷其類型

一角鯨的「角」和曼尼的象牙最大的差異是他們是不同的牙齒所發育而成的。鯨魚、大象和我們人一樣,都是哺乳動物,而普遍來說,哺乳動物的牙齒有4種不同的牙齒:門齒(incisor)、犬齒(canine)、前臼齒(premolar)和臼齒(molar)。讀者可以用舌頭環繞一圈感受自己牙齒形狀的「多樣性」,或拿起鏡子看看自己嘴巴內不同牙齒形狀。

這4種牙齒常常會因為不同的哺乳動物家族史,而演變出迥然不同的形態,哺乳動物的牙齒或牙齒化石常常可以幫助古生物學家鑑定物種及進一步推斷其飲食習慣及生活環境。這4種牙齒也會由頭骨中的其中兩塊生長出來(拔牙時我們可以感覺到牙齒是非常堅固地鑲在頭骨中),門齒是鑲在前顎骨(premaxilla)內,而犬齒、前臼齒和臼齒都是鑲在上顎骨(maxilla)中。

所以不論牙齒在不同的哺乳動物中長得再如何奇形怪狀,只要知道牙齒是從前顎骨或是上顎骨中長出來,就可以判斷該牙齒為何種牙齒;但是像犬齒、前臼齒或是臼齒,因為不同家族的演化歷史,需要其他的方式及證據才能進一步區分。另外,在有些類群中,因為牙齒的演化歷史已經歷了極大改變,所以不一定可以用這幾種牙齒類型來分類。

一角鯨的「角」是犬齒

曼尼(猛瑪象)長長的象牙就是從前顎骨中發育出來的,所以曼尼的象牙為門齒,而一角鯨的「角」先前有一些研究則認為是從門齒發育而來的,但紐威亞(Martin T. Nweeia)等人於2012年在解剖學記錄期刊The Anatomical Record檢視了大量的一角鯨頭骨(131個頭骨)並包含了他們生長發育的資料,清楚的指出一角鯨的「角」是犬齒,也就是從上顎骨中長出來的!

一角鯨在不包含「角」的成體體長雄性約在420公分,雌性約360公分,而角最長可達到250公分!人類發現一角鯨如此離奇的長角後,便想要瞭解到底角在一角鯨的生活中佔扮演什麼樣的其功能及作用。

對於「角」的功用曾有許多想法及猜測提出:傳遞聲音、調節體溫、控制游泳前進時的方向、幫助呼吸、獵捕或發現食物、對抗捕食者(像是虎鯨)、海底挖洞、打破海面的浮冰、角靠在在冰上休息、同種之間為獲得交配機會的打架武器等。

2014年,紐威亞的團隊在解剖學記錄期刊The Anatomical Record中進一步的從各種不同角度:解剖、形態、組織、神經生理、遺傳和食性等來探索一角鯨的「角」扮演了什麼角色,結果指出角具有感官功能!

一角鯨的「角」的解剖圖。圖片取自Nweeia(2014)
一角鯨的「角」的解剖圖。圖片取自Nweeia(2014)

雖然這樣的結果並不會太令人意外,因為人類或是其他的哺乳動物的牙齒也會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感官的功能(如感受溫度的差異),而這也是首次從實驗及多方面的證據來支持一角鯨的「角」也是一種感官器官──感受生活環境中海水或淡水鹽度的變化。

另外,一角鯨和大家在屏東海生館看到的小白鯨具有相當近的血緣關係,兩種都被歸類在一角鯨科(Monodontidae),也是一角鯨科中現生的唯一兩物種。

雖然這兩物種目前都只分佈在高緯度的區域,但就如水族缸裡的白鯨記中提到白鯨曾生活在低緯度海域來說,這類現今只生活在寒冷高緯度的一角鯨科生物可能也曾一度遨遊在低緯度的熱帶海域,所以「海中獨角獸」的祖先可能正沉睡在台灣的地底下,等著我們去挖掘!

一角鯨在結冰的水面中浮出。圖片取自Wilsonet al.(2014)
一角鯨在結冰的水面中浮出。圖片取自Wilsonet al.(2014)
※相信讀者一定很好奇一角鯨進食的方式,是用長長的角叉魚然後分享給彼此吃?還是把魚先戳死後甩到空中來個拋接進食呢?根據作者表示,由於野外直接觀察到牠們直接進食的資料不多,所以目前所知的進食主要方式為:吸食(suction feeding)!

牙買加救觀光命脈 「珊瑚花園」重燃復育希望

$
0
0
本報2015年7月21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氣候變遷帶來頻繁的極端氣候事件,全球暖化帶來的白化潮,也延緩珊瑚礁的生長速度,讓依賴珊瑚礁維生的漁民、甚至是旅館業者,都不得不積極尋找解決方法。

牙買加的珊瑚礁因污染、過度捕撈、不當開發和颶風侵襲,曾被科學家斷定只剩20年壽命。然而,當地的海洋科學家建立的實驗性珊瑚花園,已開始一點一滴重建島上的珊瑚礁,更間接強化了海岸防禦措施。

科學家正在重建珊瑚。圖片來源:NOAA's National Ocean Service(CC BY 2.0)

珊瑚礁護海岸 旅館業者也願出力

珊瑚礁觀光業是牙買加的經濟命脈之一,佔所有就業數的4分之1、外匯收入50%。漁業雇用了33,000人。整體而言,加勒比海每年靠漁業和觀光賺進50至110億美元。

5年前,當地旅館業者找上西印度大學(UWI)海洋科學中心(CMS),希望能透過珊瑚礁復育計畫改善潛點,並保護他們的資產免於頻繁暴風雨和海岸侵蝕的傷害。

2014年,國際開發銀行(IDB)資助350,000美元給西印度大學海洋科學中心的珊瑚礁復育計畫。計畫主持人、海岸生態學家Dale Webber表示,他的團隊將會破解珊瑚產卵的祕密,並在島上多個地點和發現灣(Discovery Bay)復育珊瑚。

60株珊瑚碎片 秘密花園成形

位於發現灣的珊瑚礁研究中心,已累積了40年以上的研究資料,並具有Webber認為特別具有韌性的多種珊瑚,其生長速度有快有慢。「有些珊瑚能耐受疾病、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白化等各種人類丟給環境的負擔,在艱困的環境下仍能生存。他們因韌性而被天擇留下。」

珊瑚園中有5種珊瑚、共60株珊瑚碎片,分別是Orbicella annularis、Orbicella faveolata、Siderastrea siderea、軸孔珊瑚化石(Acropora palmata)和Undaria agaricites。科學家監控這些珊瑚碎片的成長,未來會將他們種在珊瑚礁上。

復育手續很繁複,一位潛水員必須專心照顧花園,移除珊瑚生長過程中長出的藻類。接著把珊瑚碎片移植到珊瑚礁上。

污染嚴重 科學家曾判至多20年壽命

牙買加的珊瑚礁佔該國1022公里海岸線的50%,因污染、過度捕撈和不當開發而逐年凋零。最終在1980年被艾倫颶風破壞殆盡。

許多牙買加的珊瑚礁被崩落海中的土石覆蓋窒息,農業逕流和廢水流入海中,優養化讓藻類大量增生。

有些報告指出,目前牙買加的珊瑚礁只剩8%還活著。科學家曾預測該地區將在20年內失去所有珊瑚。不過,UWI最新在多個地點進行的調查顯示,牙買加島的珊瑚礁覆蓋率是12%至20%。

漁民悉心呵護 實驗花園見成效

復育的結果令人振奮,近年已經讓發現灣的珊瑚覆蓋率從5%增加到14%。許多人認為這種作法雖然昂貴,卻很有效。

在NGO運作的蒙特哥灣海洋公園,展覽人員也回報,魚類保護區中放置的人工珊瑚礁和珊瑚花園小有成效,新珊瑚開始產卵並吸引魚群。

在牙買加觀光勝地奧喬里奧斯東邊16公里的漁村Oracabessa,催生珊瑚復育計畫的漁民和商業夥伴,也致力於維護珊瑚礁和新種植的珊瑚乾淨、健康,有效重建地方的漁藏。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避免「砍頭」、「剃光頭」 專家:植樹前想清楚是養護關鍵

$
0
0
本報2015年7月21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森林法修正未來修剪平地樹木需要證照。李育琴攝
森林法修正未來修剪平地樹木需要證照。攝影:李育琴。

《森林法》在今年7月1日修正公布後,納入保護平地都市和非都市計畫區樹木。過去因土地開發大量移除非文資法保護的樹木,或地方主管機關每到夏季砍頭式修剪行道樹的作法,現在也有法可管;此外,《森林法》也規定政府單位進行樹木修剪、維護,應由專業技師或機構,及取得證書者來承辦執行。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工處16、17日舉辦景觀樹木修剪訓練講習,課程包含市內講習和戶外實做,希望強化市府各局處、區公所、學校綠美化業務人員的專業職能,未來承辦樹木養護作業時,能避免不當修剪或錯誤養護樹木。

擔任講師的林業試驗所組長邱志明表示,樹木修剪有不同看法,但公園或綠地的樹木,若非影響人員安全或周邊植栽,只要維持自然樹形即可,不須特意修剪。最重要的是在植樹時,就要想像它數十年後的樣子,不要錯誤種植,事後也要正確管理。

都市樹木養護:選錯樹種或種錯地方是最大問題

城市有豐富的植栽美化是進步象徵,更能形成獨有特色,例如台南春天的黃花風鈴木、受譽為全球最美花海道之一的白河林初埤木棉道、高雄5月的黃金雨阿勃勒等,都為城市增添色彩。

不過,旗山農工園藝科主任黃吉村表示,植栽選錯樹種或種錯地方,是都市景觀樹木的最大問題。

他說,景觀設計或養護人員對植栽了解不足,造成大型樹木遭誤植在狹窄處,或將板根樹木種在人行道上影響安全,甚或瘋迷開花樹木而大量種植櫻花、木棉等不合氣候或開花造成環境髒亂等問題,都是事前規劃錯誤所致。

而錯誤養護方式也會造成樹木死亡。去年台南孔廟的百年老樹因褐根病造成樹幹斷裂,後來遭移除。老樹得褐根病似乎很常見,但黃吉村認為,實際探究發病原因,卻是人為造成。例如民眾常在樹木根部過度填土,造成樹根無法呼吸,或在樹下放磚塊、桌椅方便休憩。此外,過度修剪樹冠、頻繁用掃帚掃除樹下落葉等,都是不當作法,最後樹根承受不了就會生病、死亡。

台南孔廟老榕樹。圖片提供:晁瑞光。
台南孔廟老榕樹。圖片提供:晁瑞光。

「樹木對於危機的反應時間很長,當我們看到一棵樹出現生病或死亡的徵狀時,它往往已經努力自我調適了5年才發病,」黃吉村說,不當的種植和管理,可能造成5年後樹木出現問題,嚴重者樹倒造成財務損失或人員傷害,責任歸屬難以釐清。

修樹像理髮、不是砍頭  保持樹形美觀又健康

太粗暴了吧!樹修成這樣!在炎熱的夏天!這還叫做樹嗎?圖片提供:晁瑞光
因缺乏正確觀念,台灣行道樹修剪常常「斷頭」或「剃光頭」圖片提供:晁瑞光。

適當的管理維護是維持都市植栽、樹木的重點,而正確的樹木修剪觀念及技術,也是一門公務人員亟待學習的課。

對於在城市角落常可發現公園或行道樹遭砍頭式大量修剪,邱志明說,負責修剪的廠商為了省事,發包的公務承辦人員又沒有要求的話,就會直接用截幹的方式修剪,但是截幹修剪對樹木傷害大,往往會導致枝條枯死、腐爛,且在切口產生不穩固的叢生枝條,未來變大仍舊有潛在危險。

正確的樹木修剪要像理髮,而非砍頭。邱志明指出,不同樹種需依其樹形採不同的修剪方式,樹木修剪的目的主要在維持樹形美觀、減少安全危害,適當修剪也可讓樹木更健康,提高存活時間。

過於雜亂的樹冠枝條會讓樹木增加傾倒危險,適當修剪能讓樹木更健康。攝影:李育琴。

除了不當的截幹式修剪,有些樹木修剪後僅留頂層樹冠一再往上生長,變成樹冠過高的獅尾式修剪法,也是錯誤的例子。

適當的修剪法,是在林木幼小時就修飾樹形,透過樹幹截剪穩固樹形結構,再修枝移除不良枝條。邱志明進一步說,至少在樹冠下方,應保留2輪的枝條,才可維持好看樹形,讓樹木健康生長。

適度修剪樹冠增加樹冠透氣,減少雜亂枝條和維持樹形。李育琴攝
適度修剪樹冠增加樹冠透氣,減少雜亂枝條和維持樹形。攝影:李育琴。
現場研究如何進行樹木修剪。李育琴攝
現場研究如何進行樹木修剪。攝影:李育琴。

上完樹木修剪原理課程,學員也到愛河邊進行現場評估,邱志明帶著學員思考幾棵河畔的樹木該如何修剪。為了不讓榕樹枝條影響兩旁阿勃勒生長,需修剪移除過長枝條,鳳凰樹在樹冠雜枝清除後,增加透氣、更健康;而過高的木棉樹透過截剪讓樹高降低,也較美觀、安全。

對於剪下枝條的處理,目前都市路樹修剪業者多使用碎木機,將剪下的枝條當場攪碎成木屑,可加速現場清理,並減少運輸體積。經細碎後的木屑,可作為苗圃鋪設或製成有機肥料。

台電與綠能的十字路口

$
0
0
作者:詹順貴(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

今(2015)年7月4日,因為酷熱以及基載發電機組故障,瀕臨限電危機,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公開表示台積電1分鐘都不能缺電;7月13日,因為一週來供電吃緊,台灣科學工業園區科學工業同業公會呼籲盡速通過電業法修法,加速電業自由化,以免供電風險影響產業發展。更稍早前,6月15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以下簡稱溫減法),翌日台積電隨即表示將認購1億度綠電。

風力發電裝置。台積電認購1億度綠電,使政府與台電被迫思考如何趕上未來的綠電認購風潮?來源:J. N. Stuart

以上幾則與台電直接或間接相關的新聞,不僅迫使政府必須嚴肅面對是否繼續開放電業自由化或堅持電業獨占,是否心口如一地發展綠能等課題;也讓台電不得不在墨守核能與火力發電等傳統電能或積極發展綠能,繼續獨占壟斷或分拆、全面開放民營等十字路口,慎重決定下一個關鍵未來走向。

認購綠電 莫流於形式

過去已有台北101、康寧與奇美等公司,願意支付比較高的價錢認購百萬度以上綠電,縱使形式上意義遠高於實質作用,但用心仍值得肯定。現在台積電直接以認購1億度綠電起跳,未來勢必會有更多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的公司跟進。但因台灣終端用戶的供電業務,仍由台電獨占,所以,既使是綠電,也僅能向台電購買。台電所有電能均是統一併聯輸配,外界尤其公民團體顯難查驗台電究竟有無或如何將高於一般電價的綠電賣(輸送)給指定購買的客戶?而客戶本身或許僅是出於購買贖罪券心態,杜外界悠悠之口,根本不會特別想稽核賣方台電是否誠實賣綠電給它?

台積電與其董事長張忠謀對台灣的政經社會均有高度影響力,該公司願意認購1億度綠電,立意甚佳,值得肯定。事實上,這也是台積電面對原本用電量即高,加上部分環境團體以該公司整地興建中的15B單廠用電量即高達台中火力發電廠發電量11%,是助長中部空氣品質欠佳的間接元兇之一,不得不因應之舉。

因此,呼籲張忠謀董事長應先為表率,善用其政經影響力,首先,責成公司總管理處成立專案小組,與經濟部、台電洽談清楚:1.如何驗證付出較高價額,確實所購買的是綠電?要求經濟部與台電訂出驗證方法並公開此一完整資訊,供社會各界檢驗監督。2.應於購買綠電的契約中,進一步明定台電應將台積電此筆認購綠電款,以專款方式用於發展新增綠電,而非僅是盤點既有綠電出售。如此,對台積電而言,方是真正使用綠電與實質協助發展綠電,以引領蔚成潮流。

其次,台積電此次1億度綠電的認購方案,是今年個案單筆或未來每年的認購量?依新聞報導,似乎不太清楚。但不管何者?相較於台積電目前電力年使用量逾90億度(加上15B廠,將高達130億度;如再加上正於南科辦理擴建環境影響差異分析的7奈米製程廠,勢必更加可觀)而言,均有不足,建議應該更積極以之為今年最低認購量,未來至少逐年增加認購5千至1億度。呼籲台積電與其董事長張忠謀,將以上建議許為龍頭企業應有的自我挑戰與自我提昇。

電業適度自由化

過去20年,政府與台電從未真心積極發展綠能,因為背後涉及核能的政治意識形態,以及燃煤採購、散裝運送與卸煤等緊密的利益共生結構。現在台積電釋出認購綠電的訊息,帶起風潮後,勢必讓政府與台電壓力大增,被迫積極正面思考如何有效發展各種綠能,以趕上未來踴躍認購的風潮?

能源轉換效率有繼續提升空間、回收技術已然成熟的太陽能,受限於台灣地狹人稠,除中南部因地層下陷而不利於農業的土地可以善用外,應該揚棄刻意光雕高樓大廈與公共設施的舊觀念,並修改《建築法》,放寬並簡化建築物或其他如露天停車場等適當公共設施,申請於屋頂、牆面或其他適當位置裝設太陽能板的程序;被某家外商公司搞得天怒人怨的風能,則改往社區型低噪音小型風機與離岸風機發展(但仍需審慎評估);其他如潮差、地熱等,也應積極投入研究發展。

由於新型、多樣的綠能發展,顯然已非組織規模龐大、能源種類龐雜且觀念保守的台電所能與適合勝任。因此,「適度的電業自由化」,確實是當前應該積極推動的方向。目前官方擬修改《電業法》,推動電業自由化的方向,重在全面開放綜合電業、發電業、輸電業與配電業;逐漸開放用戶購電選擇權,藉由鼓勵用戶參與電力市場,健全電價與市場機制。

因政府的方案乃是全面開放發電業,於利之所趨下,一旦全面開放,業者勢必優先搶進技術門檻、裝置、運轉與除役成本最低、原料取得最容易、成本效益最高的燃煤發電機組,其次則是天然氣發電機組;另一用戶端用電選擇權的開放,恐怕也容易流於優先從成本考量低價購電,顯然對於促進我國能源結構調整,毫無幫助。

以上顧慮,正是筆者強調於發電業部分,應該是「適度開放」,亦即僅對綠能(短中期或可加上天然氣發電)開放的源由。唯有如此,才能對應如台北101、台積電般願意積極以更高價格認購綠電,以踐履企業社會責任的需求趨勢。至於包括輸電業與配電業的電力網業的全面自由化,有助於發展智慧型小型電網,減少長程輸配電(如南電北送)的耗損,以提升效益、降低成本(對綠能幫助尤大),並大幅降低火力發電廠帶來的空氣污染,因此,不應有絲毫打折。

從台積電表示將認購1億度綠電那一刻起,台灣的電業改革與綠電革命號角,正式響起。希望其他有社會責任意識的企業群起效尤,更衷心期盼現任與下任政府能順應此一大勢所趨,解構台電,讓電業適度自由開放,綠電蓬勃發展。

「手」護古道:生態工作假期在旭海

$
0
0
作者:吳儷嬅(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 總幹事)

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自屏東縣政府於2012年1月20日劃設以來,一直是國內保留區環境教育最熱門的地點,每日限額300名的名額在秋冬旺季時幾乎是申請秒殺。然而,在2011年2月屏東縣政府將該地區劃設為暫定保留區以前,「旭海—觀音鼻」一詞都還是鮮為人知。

阿塱壹古道。攝影:葉品妤

大家對於「阿朗壹古道」或是「瑯嶠卑南古道」一定不陌生,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即是「瑯嶠卑南古道」的一部分,是先人自屏東前往台東墾拓、移居的重要道路。然而,直到2006年公路總局計畫開發此段海岸線以貫通台26線道,環保及相關團體發起「守護阿朗壹古道」行動,這段海岸才被大眾所知悉,甚至很多民眾都前來此地,只為看它最後一眼。慶幸的是,在社會大眾、NGO組織與各界的幫助下該段古道在屏東端被保留下來。

保留區審議日現場。圖片來源: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

生態工作假期守護古道

保護古道的過程中「工作假期」與「生態旅遊」的觀念與方法被帶入保留區週遭的部落,藉此促進在地社區的培力、小民經濟與生態保育。

「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是藉由志工們在工作或學校放假的期間,參與社區的義務勞動工來服務社區,相對的也在社區服務的過程中獲得休閒放鬆;而「生態旅遊」(ecotourism)則是一種具有環境責任感的旅遊方式,以保育自然環境與延續當地住民福祉為最終目標,這些理念都是當今社會的普世價值。

2011年8月至12月間,在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與旭海社區觀光產業組的協助下,共辦理了4場次的手作步道工作假期、2場次的海岸淨灘工作假期與1場次的自然創作營。「手作步道工作假期」是為了修復古道因環境破碎、大量人為踩踏與雨水沖刷產生的破壞;而「海岸淨灘工作假期」則是針對古道旁海岸線在颱風季節後或人為遺留下的大量海漂垃圾進行撿拾、分類與監測的行動;而「自然創作營」則是以參與者的音樂、文學與美學專業長才,試圖為古道與海洋進行創作,留下感動的瞬間。

手作步道工作現場。圖片來源:台灣藍色東港溪協會

工作假期都有個別的訴求與特色,其中最重要是透過工作假期創造的許多價值:

導入志工促進對話:

工作假期吸引來自全台各地的志工,讓居民有機會和外來志工交流與分享,志工們向居民傳達生態永續發展、志工服務、旅遊發展現狀等觀念;而社區居民則讓志工看見在地文化、特色與生活,藉由彼此雙向溝通,有助於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更辨識部落自身存在的價值。

在地社區培力增能:

一般工作假期,會由當地居民擔任接待及解說的工作,此時培力與增能就顯得重要;因此東港溪協會協助旭海社區發展協會觀光產業組成立單一窗口,並辦理生態旅遊培力工作坊,導入生態旅遊、工作假期觀念與實作操作課程,同時認識部落、古道環境與海洋等資源,一步一步建立居民友善、關懷土地的旅遊觀念與能力。更重要的是凝聚社區居民的共識來一同面對與承擔問題,社區也固定進行觀光產業會議,以達到共事者的共識。

創造小民經濟(微經濟):

參與工作假期的志工,皆需負擔各人住宿、餐點、環境導覽解之費用。而為了舉辦工作假期所產生之工作需求,則由社區居民各自分工。於是社區觀光產業組形成民宿、餐飲、解說等組別,組員們輪流進行工作的分攤,從中創造在地經濟。

生態保育:

有別於過往社區接駁外來遊客參觀旭海草原,漸漸在有限資源下,居民陷入削價競爭、服務品質降低,遊客也慢慢流失的大眾觀光模式。社區為了推動工作假期、生態旅遊,就不能不面對部落資源需要好好保育與監測的課題,因此社區居民也要學習如何辨識部落人文、自然資源的獨特性、豐富性與其他部落的差異性,從中再次認識家鄉土地的美麗與特色,進一步的進行文化特色的發掘、自然資源的監測與有效管理,創造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工作假期號朝淨灘,共同守護古道。圖片來源:台灣藍色東港溪協會

為促進保留區與周遭部落的共榮,工作假期與生態旅遊仍持續不斷的推動,且內化至保留區環境維護暨解說員培訓的必要性課程之中,今年3月保留區的步道維護即是由登山界名人伍玉龍老師帶領解說員們進行。4月的海岸淨灘也從保留區南端的旭海部落移至北端的南田部落,讓經驗拓展至更多的部落。

而生態旅遊與工作假期的推動,不單單只是依靠社區與志工的投入,還需要保留區主管機關屏東縣政府及在地牡丹鄉公所的參與,並非僅扮演提供資源角色,尚需聘請專家學者、NGO團體與週遭部落形成資源保育經營管理的共同夥伴,讓保留區與部落真正能永續發展,更期待未來有更多民眾加入台灣在地社區及環境守護行動。


建築不只是節能 英首棟「產能」概念屋落成

$
0
0
本報2015年7月22日綜合外電報導,吳郁娟編譯;蔡麗伶審校

英國第一棟以低成本興建的「產能(energy positive)」概念屋,本月在威爾斯落成。這棟房子不僅比同型房屋產生更多電力,甚至將可利用太陽能來支付租金。

圖片來源:Cardiff University
英國第一棟以低成本興建的「產能(energy positive)」型房屋圖片來源:Cardiff University

造價僅6百萬台幣 讓建築物替你賺外快

這棟3房的示範屋建於威爾斯布里真德市(Bridgend)外圍的工業區內,僅花16週完工,造價約125,000英鎊(約6百萬台幣)。

負責設計的卡迪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團隊,在屋頂上與花園內鋪設太陽能板,並利用電池儲存吸收的太陽能、使用大量隔熱材料來降低冬季的能源使用。卡迪夫大學建築學院教授Phil Jones表示,這棟屋子每花費100英鎊(約4,800台幣)的電力使用,可同時輸出約175英鎊(約8,500台幣)的電力。

1年有8個月時間,這棟房子可輸出電力給全國電網。多家知名企業諮詢顧問Kevin Bygate指出,一棟可以產生能源、儲存並釋放再生能源的建築物,將是改變遊戲規則的關鍵。「這類房子興建快且技術成本不高,而且未來還有許多技術可搭配利用。」

拋磚引玉 盼建商投入低碳住宅

Jones教授的團隊專門設計2006年由工黨政府推動的低碳住宅計畫。但是這項計畫最近被執政的保守黨政府封殺,原因是建商不應該被過度監管。英國政府並計畫,將自明年終止嚴格的低碳建築興建目標。

Jones教授說,對於財政大臣George Osborne宣布終止這項計畫感到很失望。但是威爾斯、蘇格蘭與北愛爾蘭政府可以制定自身的建築標準。「我們示範如何蓋這種房子的理由是希望拋磚引玉,讓建商知道這類規格房子的價格負擔,還有現成的技術。希望建商也可以這麼做,如果他們願意的話。」

根據Jones的說法,如果同時興建好幾棟100平方米的能源自主屋,興建費用低於100,000英鎊(約485萬台幣)。還利用鋪設太陽能光電板的屋頂省下金錢與空間,並藉由反射讓屋子內牆更加溫暖。

「這棟示範屋的興建將引領國內達到低碳能源供應、儲能的需求技術。希望未來可以推廣到威爾斯與英國其他地方。」Jones說。

威爾斯經濟部長Edwina Hart也表示支持:「這棟能源自主的房子可用少額費用完成,跟英國初始興建的建築物差別很大,更展現威爾斯已經發展出足夠的技術條件,未來可應用與複製在全英的都市發展上。長遠來看,更為英國的經濟、環境與人民創造廣大的效益。」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未曾遺忘的土地正義 《太陽的孩子》台北電影節獲觀眾票選獎

$
0
0
本報2015年7月2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以花蓮港口部落「海稻米」為背景,訴說土地永續價值與商品化的糾葛情結。電影《太陽的孩子》,不但在18日勇奪台北電影節「觀眾票選獎」,最近再獲頒「社會公義獎」,註記了民眾並未遺忘尚未實現的土地正義。9月25日,本片也將於全台院線上映。

電影《太陽的孩子》藉由 林秀玲訴說一個土地永續的夢想。(圖片來源:一期一會影像製作有限公司)
電影《太陽的孩子》藉由 林秀玲訴說一個土地永續的夢想。圖片來源:一期一會影像製作有限公司。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尋找「邦查」使命

「我有部落之光之稱,小時候常參加演講比賽,評審很訝異我講話沒有腔調,說這個原住民小孩講話沒有口音耶!於是我常得第一名」電影主角的漢名叫林秀玲,其實她有一個美麗的阿美族名,叫「Panay」(拔奈)是稻穀的意思。在阿美族的土地上,到了夏天,金黃色的稻浪,拍打著海浪,形成東海岸獨特的景觀。只是,美麗稻浪不再,土地上插起了一塊又一塊賣地的廣告。

眼見家鄉土地隨著老病的父親,即將失去傳承,她毅然放下台北的生活重心,重返部落學習傳統農耕,沒想到這個政府的治理邏輯,是逼使人民不得不賣地,留在自己土地耕種的人反倒是經濟發展的異類、阻礙,迫使她重新思考「邦查」使命以及土地的意義。(編按:阿美族自稱Pangcah,音近:邦查)

海稻米的故事  再現兒時景致

由Lekal Sumi(勒嘎‧舒米)以及鄭有傑執導,重溫這幾年來台灣土地徵收、農地消失的傷痕,以及公民力量崛起所點燃的微光。電影訴說土地成為買賣商品,假借農舍、發展觀光,變更特定區等理由,改變利用型態,沿海蓋起民宿、飯店甚至大型遊樂設施。土地日漸沉默,不再呼應千古來海浪的呼喚。

真實世界裡,2011年,舒米如妮為了恢復家鄉稻浪呼應海浪的舊日景觀,親自以友善環境方式種稻。她先以1分半地小規模種植高雄139號水稻,命名為「海稻米」;並說服族人加入復耕行列,邀請水田生態系成員歸位,而肥沃土地幾乎不需用肥;幾年下來,兒時印象的景致再現。

Lekal鏡頭下,日日包圍的東海岸的是陸客團的遊覽車。(攝影:Lekal Sumi)
Lekal鏡頭下,陸客團的遊覽車日日包圍東海岸。攝影:Lekal Sumi。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消費」東海岸  竭澤而漁的觀光財

然而,說服族人復耕土地的速度,遠比不上賣地。每天上百輛遊覽車圍住海岸線,排放的廢氣、廢棄物及鼎沸人聲,使家鄉再度改觀。這些難解的土地習題,出於人們以為一次性買斷所創造的財富能改寫命運,而謬誤政策更助長了此風氣。東海岸成了觀光客過眼雲煙,當地居民卻得修復遊客帶來的破壞。

電影融入台灣社會幾個重要的土地運動,包括港口部落還我土地、溪州搶水、大埔事件,從中看到台灣社會如何粗暴對待土地,將土地視為商品,納入財團私囊,執政者更成了重要推手。

誠如導演Lekal所言,這是一個在台灣各個角落都有可能會發生的故事,急促而入侵式的觀光,對環境帶來浩劫,有一天你我都可能被迫站出來守護家園。

太陽的孩子劇照。(圖片來源:一期一會影像製作有限公司)
太陽的孩子劇照。圖片來源:一期一會影像製作有限公司。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鄭有傑:獻給堅持土地正義的傻子們

Lekal在母親舒米如妮的薰陶下,拿起攝影機紀錄復耕過程。今年30歲的他,人生有一半時間是在台南漢人社會生活與學習,直到當完兵才回到母親成長的部落,開始接觸身上一半的阿美族血統與文化。

一開始他對部落文化非常陌生,但每次啟動攝影機時,就必須弄懂每個人語言以及肢體所要表達的意思,如同片中女主角追尋邦查使命一般,Lekal逐漸融入部落生活以及傳承。首部紀錄片《海稻米的願望》開啟他影像創作之路,也認識更多創作者。同片導演鄭有傑就是從一篇新聞報導開始這段尋訪、創作過程。

以《一年之初》、《陽陽》接連拿下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獲國內外影展肯定的導演鄭有傑表示,因為一篇新聞,他一股傻勁拉著製片、攝影師到東部取材,在石梯坪得認識了Lekal和《海稻米的願望》,那股力量持續驅使他完成本片。他說,要將這部電影獻給這塊土地上,每一個默默付出、堅持理想的傻子,也是堅持土地正義的你我。

世銀更新空污評比 PM2.5列正式指標

$
0
0
本報2015年7月23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空氣品質近年來成為話題,更是攸關健康的環境指標。世界銀行最新年度環境數據彙總──2015綠色手冊(Little Green Data Book,LGDB)揭露全球200多個國家暴露於空氣污染的程度,以及相對的經濟成本。

Mathias Apitz (München)
籠罩在霧霾下的的杜拜街道。圖片來源:Mathias Apitz (München)。授權方式:CC BY-ND 2.0

不再採計PM10新空污指標:PM2.5

這份手冊包含兩項空氣污染新指標:年度平均PM2.5濃度,以及年度總PM2.5濃度高於WHO指南上限值10 μg/cu的百分比。

今年的手冊還包含3項空污測量方式的重要改變:

  1. 過去的空氣污染指標是指直徑小於10微米的懸浮粒子(PM10)的濃度,現在改成直徑小於2.5微米的細懸浮粒子(PM2.5)的濃度。
  2. 早年環境空氣污染的測量只限於100,000人口都會區戶外的PM10濃度。現在不論鄉村還是都會區都必須測量。
  3. 最後,今年的空氣污染經濟成本計算(健康相關成本)也包含家用固體燃料造成的室內空氣污染。

空污:看不見卻致命

全世界許多地方的空氣污染程度急遽增加,全球約有84%的人口居住在空氣污染程度超過WHO空氣品質指標值的地方。

最新資料顯示,1990年以來,東亞太平洋和南亞地區的平均空氣污染程度逐漸升高,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則持平。相反地,歐洲、中亞的空氣品質明顯改善,拉丁美洲、加勒比海、中東和北非微幅改善。全球人口加權的PM2.5暴露程度,在1990年至2010年間增加了10%。

「最新污染資料顯示這個問題越來越嚴重。受空氣污染危害最深的,往往是最脆弱的人,也就是窮人與兒童。因此,好的資料應將污染納入公共衛生和經濟規劃的重點。」環境和自然資源全球實務資深總監Paula Caballero說。

污染為商業案例 勞動損失千億美元

除了反映在受影響人口外,污染也是一種經濟成本和永續性風險。世界銀行進一步計算出污染的經濟成本,在綠色手冊中調整淨儲蓄框架,將健康影響(也就是空氣污染造成的死亡和失能)換算成勞動年齡的生產力損失。這可說是方法學上的一大進步,也更符合國家的標準會計框架。

根據最新版手冊,空氣污染導致死亡和失能,讓2010年全球勞動力損失1610億美元,中低收入國家佔890億美元。

「除了評估污染造成的健康損失,也需要評估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這能幫助國家擬定減緩空氣污染的行動方針,使之符合經濟和財務利益。」環境和自然資源全球實務的首席經濟學家Carter Brandon說。

中東空氣最髒? 阿聯排名世界第一

令人意外的是,根據綠色手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每立方公尺有80微克的污染物,比中國(73)還高,更是印度(32)的兩倍。

UAE環境與水資源部的空氣品質總監Fahed Hareb表示不懂世界銀行的資料從何而來。「我們測量到的資料不到世界銀行的一半。」Hareb在國家報紙上表示。UAE環境與水資源部長表示,綠色手冊內容與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的資料有所出入,目前已與世界銀行聯繫此事。

根據該局,UAE已經在改善國內空氣品質。UAE國內有46個空氣品質站,而且將空氣污染改善目標訂在2021年達成90%符合WHO空氣品質規範。

環評翻案 和平電廠溫排水免降溫 宜縣:無奈

$
0
0
本報2015年7月2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陳文姿報導

位於花蓮縣與宜蘭線交界,和平溪下游出海口附近的和平火力發電廠,因泥沙淤積致海岸線外移,排放水溫高等問題,引發漁民不滿。去年1月環保署針對環境變更與監測資料開會後,決議和電應提出溫排水排放口等問題之因應對策。

經1年多討論,環評小組認為和電應提具體降溫方案,並進行環評變更。這項決定22日卻在環評審查委員會遭翻盤否決。大會認為電廠排放水已符合標準,無須做降溫措施。對此結論,到場抗議的宜蘭縣府表示無奈。

本案爭議的和平電廠放流口,及附近泥沙淤積狀況。圖片來源:環評審查書。
本案爭議的和平電廠放流口,及附近泥沙淤積狀況。圖片來源:環評審查書。

溫排水降溫惹爭議  環評法規無法做為

環保署自去年起,已就「因海岸地形變遷致溫排水排放口導流堤內縮之因應對策」進行3次專案小組審查。討論過程中,和電態度迴避,認為其排放標準符合環評範圍。海岸線外移,是季風變化所致;排放水溫變化也符合法規,至於降溫方案,現行並沒有符合效率與商業運轉的方案。

之後,和電雖陸續提出降溫方案,但環委認為可行性低,因而建議和電應就降溫方案於今年12月底前申請環評變更,並將此結論送交環評大會決議。

今天環保署長魏國彥在大會中聽取環評小組召集人林慶偉說明後卻表示,和平電廠的排放水已符合原環評標準,除非有證據顯示不良影響,否則依據環評法規,不宜提出新要求。

由於和平電廠之前所提的「環境影響調查報告」監測計畫與數據都相當混亂,2013年底在專案小組要求下,重建嚴謹檢測標準,近1年多的資料才具可信度。魏國彥強調,環保署會持續監測,如發現環境有明顯受到破壞,將主動要求重新環評。

只提構想無須實做 

和平火力發電廠開發計畫於1998年有條件通過環評審查,2002年正式營運。2011年環署進行查核時,督察總隊發現因河口淤積,造成海岸線外移,所以原設置的溫排水導流堤相對內縮,與原本環評不同,因此要求和電廠提出「環境影響調查報告書」,釐清火力發電廠開發前後的海陸、生態變化及漁業影響。

歷經5次小組審查,2014年1月第253次委員會中決議和電開發案「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必須提出溫排水排放口導流堤內縮之因應對策,並納入「監測計畫進行重新檢討 」、「應提出降低排放水溫度構想方案」、「將環境監測(含水溫)結果上網公開」等事項。

和平電廠溫排放水年均水溫約32-34度,每日380萬噸。歷經多次討論,和電在大會上提出將引和平溪水混和降溫,另提挖水塘及增設排風扇兩個替代方案。

歷經1個多小時討論,環委認為該降幾度並沒有標準,引河水漫淹降溫也可能有負面環境影響,既然開發商排放水已符合標準,也符合「應提出降低排放水溫度構想方案」原決議,於法不能再做要求。

和平港口附近侵蝕與淤積狀況。圖片來源:環評審查書。
和平港口附近侵蝕與淤積狀況。圖片來源:環評審查書。

一水之隔  宜蘭縣要求資訊公開遭拒

和平火力發電廠雖位於花蓮縣和平村內,但地理位置與宜蘭縣只有一水之隔,且溫排水往北流,影響擴及宜蘭漁場,引發去年8月南方澳漁民抗議,以海陸夾擊包圍電廠

宜蘭縣府屢次要求連線取得環境監測資料,卻遭和電拒絕,理由是資料已提供給主管單位花蓮縣政府,給宜蘭縣並不符合規定。

雖在環保署要求下,目前環境監測結果已上網公開,卻是半年前的資料。宜蘭縣環保署質疑,既然資料已經連線花蓮縣府,為何不願「即時」上網供大眾檢視?環委認為「即時」公開有困難,最後並未對資料更新頻率做出明確規定。

至於蘇澳區漁會認為溫排水影響棲地,傷害魚、貝等海洋生物,和電則回應,漁獲變化是共通性的問題,無法證明與火力發電廠相關。環委也同意現有監測數據尚屬不足。

大會最後決議和電應切實執行環境監測計畫,但無須進行溫排水降溫措施,和電表示感謝。

之前曾怒批和電的成大水工試驗所副所長高瑞棋受訪表示,由於舊資料可信度極低,是不是真的符合環評標準已無法確認。但從現在起,資料須留做記錄,隨時可供查驗,但可能要再持續一陣子才看得出變化。

和平火力發電廠所顯示的監測資料超過半年未更新。(截圖日期20150723)
和平火力發電廠所顯示的監測資料超過半年未更新。(截圖日期20150723)

 

【糧家賦女】大暑:五溝水的紅薔薇

$
0
0
作者:李慧宜

很多事情,不用刻意安排,時機一到自然知道,跟五溝水的初遇,就是這種感覺。

五溝水清澈的湧泉。圖片來源:林務局

五溝水,位於屏東縣的萬巒鄉,第一次踏上這裡,是民國100年的春天,當時樂樂才滿周歲又兩個月,走起路來搖搖晃晃看似不穩,不過腳步一蹬一蹬踩出的卡通鞋啾啾聲,迴盪在老聚落的巷弄裡,可是強而有力毫不含糊。在五溝水,大家都知道,樂樂有個綽號叫做「美濃好嗷牯」*1

現在大多數孩子,自從游出媽媽肚子裡的羊水後,一直都是使用來自水龍頭的人為處理過的含有化學成分的水,他們很少有機會光著身體曬曬水面上反射的陽光,也不太享受徹底釋放毛細孔讓全身肌膚在水流中大口呼吸的幸福……所以,當我們母子一起走進五溝水,循著潺潺水聲遇見湧泉時,我內心忍不住吶喊著,「感謝大自然!致敬的時刻已到!」

然而,只玩水太膚淺,不玩水的五溝水,才更水!不是明星社區,也非亮點聚落,五溝水的常住人口不多,只有五、六百人,如果沒有實際走走好好瞧一瞧,絕對想不到,村子裡竟然處處都藏著驚喜!

阿良姐:五溝水最美的風景之一。五溝水沒有菜市場,將近半世紀以來,五溝人的三餐,就是靠阿良姐的菜攤張羅,不買菜的人也時常出現菜攤前,食物和人情的交流,每天在這裡上演。只可惜,阿良姐上了年紀,五溝水的人又越來越少,因此阿良姐的菜攤就在2013年收起來了!攝影:李慧宜

因為擁有完整的客家生活文化,以及獨特的夥房建築空間,民國97年,五溝水被政府(當時的「文化建設委員會」,現在為「文化部」)指定為聚落保存區,不過,歷史空間的形成,並非偶然,如果沒有「水」*2,五溝水難成聚落也不會有今日的名字。

文化部網站上就寫著,「……民宅大部分分布於河流的兩岸,以面向河流背向道路居多,格局以合院式夥房為主……」如此的描述看來簡單,卻讓人不禁想像著三百多年前,五溝水先民順自然之勢沿著水路耕種起厝,在湧泉的陪伴下,人們一代傳著一代,在水中擣衣、洗菜、淨身、遊戲……引水入田長作物,漸漸地,一個家變成合院,許多合院,成為一座座土磚紅瓦堆砌而成的夥房屋,即便是五溝水目前人少人也老,但集體記憶形成的認同與自信,總是讓五溝水人在談到家鄉時,一定會冒出一句「五溝水流東,出個好相公。」

五溝聚落。攝影:廖靜蕙

春天結束,雨季來臨,天上的甘霖化成地底湧泉,五溝水的浪漫,是人和房子在水邊,一起生活一起老。像是「至德堂」,至今已有96年歷史,這座夥房,是94歲的吳榮盛老先生,這輩子最要好的老朋友;客家人晴耕雨讀的價值觀,則在「觀海山房」一覽無遺,正廳內供奉的孔子,表現五溝水劉姓家族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興夥房「穎川堂」,是五溝水唯一的四合院夥房,目前管理者鍾魁上積極投入夥房保存工作,是社區發展重要推手;而「江南居」內平靜的空氣裡流動著濃烈的思念,年老而滄桑的嗓音,不時從屋子裡傳出……

我永遠忘不了這一天,正是民國百年入冬之際,寒露才剛過半月,到立冬還要再等上兩個星期,照理說,來自北方的冬候鳥現在應該正在南飛避寒的路程上。我的田調行程主要是紀錄老夥房的修復,這天唯一的一站是「江南居」。

訪談過程中,樂樂出奇地安靜,他在夥房圍牆下或坐或蹲,一下子用雙手使勁拔草、一會兒邊嚼邊品嚐著那已落地的花瓣,可花香不代表美味,樂樂臉上一陣皺眉一陣彆嘴又捨不得吐出來的窘態,讓人忍不住發噱,不過,這孩子口腔期的堅持,跟這座老房子給人的回憶一樣印象深刻!

這個時候的樂樂還不到兩歲,我們到處採訪,他也跟著到處冒險,這個樂樂讓探頭探腦的,就是製作傳統土磚的板模。攝影:李慧宜

85歲的婆婆曾貞妹,是「江南居」家族的管理人,她的時空尺度與思維記憶都跟日本治台的過去脫離不了關係。問她是民國哪一年次的,她回答我:「我是昭和二年出生的。」,問她年輕時曾做過什麼,她驕傲地說,「喔!日本人走了以後,我每天都坐火車去高雄賣米,生意好的時候,高雄、屏東一天會來回坐個兩、三趟!」如果情緒一來,她隨意就能中氣十足唱出一首一首的日本傳統民謠,每唱完一首,還能馬上流利地說著歌曲背後的故事和她被揪扯的心情!

貞妹阿婆的勇敢、獨立、樂於分享,但也讓人有些心疼。訪談到一半,她拿出一疊珍藏已久的相片跟我們傾訴著家裡每個人的故事,「這是我先生,人很好、非常善良。他已經走了,可是我下輩子一定還要嫁給他。」、「這個是我小女兒,是很有名的畫家,以前開畫展馬英九還有來參加。不過,嫁到加拿大了,那裡每天都很冷…… 這是他兒子,很帥喔!」、「這是我小女兒的女兒,我孫女啦,混到阿美(以美國人來形容外國人的意思),靚吼?她說要買高跟鞋和皮包給我,我跟她開玩笑說, 這樣阿婆走路會跌倒喔!」、「這個是我的二兒子,住台北秀朗那邊,是攝影師,她女兒快要嫁人了。」、「這張一群牛的相片,是我二兒子去非洲3年才拍到的, 他很認真、很專業。」、「這個是我大兒子,跟阿扁同歲,年紀一樣大。」、「我大女兒現在也老了,每個月會幫我去拿藥。」……

阿婆的家人,飛得越遠的在相片中出現的頻率越多,相片是她的時光膠囊,每看一張有如開啓一顆膠囊,過去的人生、舊時的日子,好似又活靈活現地重現在夥房的禾埕上。最後,貞妹阿婆雙眼看著我說,「如果沒有護貝,這些相片會黏在一起,就看不清楚了。」

貞妹阿婆指著照片中的家人,說著一段又一段的故事。攝影:李慧宜

22歲從內埔嫁到萬巒,超過一甲子「江南歲月」,貞妹阿婆記得一清二楚。她一再強調,「我年紀雖老,可是我記性很好,像是小姐時候學的日本歌,我一首都沒忘。」還沒等我們請她高歌一曲,阿婆直接自己來,她吞了吞口水、吸口長長的氣,慢慢哼出「岸壁の母」(我覺得中文應該可以翻譯為「懸崖上的母親」,跟台灣早期一部電影「望海的母親」有異曲同工之意!)。

我雖然聽不懂歌詞的意思,可是在阿婆婉轉、有力、還有完美抖音的歌聲中,一股深深的憂傷流瀉而出,最後阿婆還用日語唸了一段類似演歌的口白。語畢,阿婆向我們解釋,「這首歌是有故事的,一個當兵的兒子去南洋從軍,媽媽每天在懸崖上等孩子回來,但最後除了手上的一柱拐杖之外,這媽媽什麼也沒有等到!」一樣不等我們開口問,貞妹阿婆馬上堅定地說,「可是,我有去打聽喔!我聽人家講,她兒子沒有死,是坐船到上海治病了,只可惜等到兒子復原回日本找媽媽時,媽媽已經不在了!」聽到這兒,我只是默默別過頭,將眼光越過夥房望向陰天下的遠方!

天氣越熱,遊客越多,大家爭相到五溝水戲水,這個老聚落,就是一年爆紅這一次,可是湧泉背後,人與水的糾纏、老人與老房子的過往,才是五溝水真正雋永之處。每每我想起五溝水,都不會忘記這平凡的一天,天氣並不晴朗,陽光時有時無,空氣中沒有什麼特別的香氣,天空飄下幾絲小雨後又毫無動靜,夥房外,偶爾傳來幾聲狗吠……打破時空灰階的,是那片綻放在雜草矮樹之間的一抹紅色──一朵大紅特紅的薔薇和那歷經多年糊成一團的悠長思念!

打破五溝水時空灰階的,一朵大紅特紅的薔薇。攝影:李慧宜

註1:民國100年的夏秋,我們母子多次到五溝水舉行「下水典禮」,不過,下水前通常都有正事要做,不是拍照錄影,就是田野訪談,未滿一歲半的樂樂不耐久坐,總是在錄影機和錄音機裡,留下了許多哭聲。聚落裡,老房子多、老人家多,總是安靜,因此樂樂的名氣隨著哭聲越來越大傳遍大街小巷,他甚至被五溝水的伯姆叔婆們取了個外號-「美濃好嗷牯」,意思就是「美濃來的愛哭小男孩」。

註2:林務局「全國湧泉溼地調查報告」中寫到,五溝水位處屏東平原地下水涵養之地──泰武沖積扇之扇端湧泉帶,終年有清澈的地下水湧出。

作者簡介:

公共電視記者。高中喜歡看電影,大學蹺課玩社團,23歲到30歲之間,換了11個工作、搬過9次家,直到投入新聞工作後才得以確立人生志向,近年積極拍攝農村發展與生態環境議題。

影像作品獲獎(入圍)紀錄:

【農村的生存遊戲】系列報導(榮獲2009年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
【穿越時空看佳冬】系列報導(入圍2006年第一屆客家新聞獎)
【水圳在唱歌-美濃水圳】系列報導(入圍2007年第二屆客家新聞獎)
【淹沒溪望】水患系列報導(入圍2008年第七屆卓越新聞獎)
【縱古流今-高屏溪】紀錄片(獲邀2011年國家生態電影節)

音樂作品:

2005年【好客戲】音樂專輯(協力製作人)(第17屆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
2005年【被遺忘的國寶~樂生黑手那卡西】音樂專輯攝影
2010年【縱古流今-高屏溪】紀錄片配樂

 

在水源地設廠 四川彭州石化的荒謬環評

$
0
0
作者:劉伊曼(原《瞭望東方周刊》記者)

2015年中國環境報導獎《最佳調查報導獎》揭示了四川彭州地方政府不顧事實和民眾的環境利益,建設大型石化項目後騎虎難下的局面。

彭州石化。圖片來源:戴茂@自由微博

原國家環保總局環評司分管規劃環評的牟廣豐,8年前帶著一群專家來到四川省成都市北的彭州市,對四川石化基地的場址進行考查。「我一看那地方,怎麼能建化工廠呢?」牟廣豐告訴記者,「這不是開玩笑嗎。一是怎麼能建在江河源頭啊?二是怎麼能建在河灘地裡呢,那得付出多大成本啊!」

但地方政府把過環評當成一場硬仗來打,地方官員帶著「政治任務」長年累月泡在北京,俗稱「跑項目」。最終環保部還是「有條件」通過了彭州石化基地的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

2012年,一場反腐風暴旋即席捲成都市,多名曾經參與或者主導四川石化基地項目的官員落馬,這個項目似乎面臨騎虎難下的局面,有可能造成的污染疊加效應也尚不可知。

彭州大石化

在四川彭州,為何要建一個大型石油化工基地? 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早在1988年,四川省委、省政府立足四川西部地區的重要戰略地位,作出原油入川、建設四川乙烯及煉油工程的決策,以此填補四川和西南地區乙烯和煉油工業的空白,使西南地區工業結構得以轉型和升級。

四川省人大代表多次在全國人代會上提出建設大型石化項目的議案。四川石化項目曾分別被國家納入「七五」、「八五」發展規劃及「九五」、「十五」擬建項目計劃。

成都市地處岷江和沱江流域中上游,所在的成都平原腹地因都江堰而成「天府之國」,但因地處四面環山的盆地中,風少雲多,污染物不易擴散,霧霾問題、水污染問題、功能性缺水等問題日益凸顯。

當時被選作化工項目備用地的那片河灘地,屬於彭州市隆豐鎮,恰好處於成都平原上游生態屏障的重要地帶。

原環保總局多位專家認為,不論是歷次的環評報告,還是環保部門多次的審查報告、通知、批復中,從未諱言彭州選址位於彭州市和成都市城區次主導風上風向的事實,也從未否認這個地方位於沱江上游沖積扇頂段的事實。而沱江下游產業集中,人口密集,已經沒有環境容量,彭州這個選址先天不足,不盡科學。

一位參與過彭州項目環評的官員告訴記者,弱勢而尷尬的環保部門已經做了力所能及的努力,「地方政府把過環評當成一場硬仗來打,地方官員帶著『政治任務』長年累月泡在北京,俗稱『跑項目』。你不管提什麼條件,他們都大包大攬承諾能做到。不管你提出存在什麼問題,政府都下文給政策措施,保證限期解決。只想先把批文拿到,完全不顧這些承諾有沒有辦法兌現。」

在他看來,彭州石化最惡劣的示範效果在於:如果這樣的選址都能建石化廠,那中國將沒有地方不可以建,環評終究淪為為決策者的工具。

但支持者強調的是煉油項目對成都和彭州的重要性,描繪拉動經濟增長的美好圖景,對高科技、高投入的環保措施作了保證。比如,對於「煉油廠會不會污染地下水」的問題,四川省環科院高工劉永琪回答說,建設單位在嚴格的防滲措施基礎上製定了防滲技術規範,「可以確保不造成地下水污染。」

清華大學地下水專家劉翔告訴記者,石化廠的污染物滲漏不可避免,現有的技術做不到十全十美,地下水污染之後也基本無法根治。

在環評報告附件裡,對可能的危害有這樣的描述:「當石化基地發生最大可信事故時,產生的苯、硫化氫等各種有毒有害物質的環境風險影響範圍最大可達21.2平方公里,需要緊急疏散人員可達13萬多人,包括可使居民產生嚴重中毒(致死半致死半徑內)的5.65萬人。」但在彭州市召開的環評聽證會上,沒有任何專家向民眾講述這一風險。

為什麼不能換個地方

「石化項目迄今為止已經投入300多個億。」石化基地管委會的一位官員告訴記者。在工程尚未完全結束,決算也還沒有出來的情況下,已知的石化基地環保投資已有約50個億。而根據最初的預算,環保投資是27.85734億元。

「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非得在彭州不可。」2013年2月28日,成都石化基地管理委員會投資服務處處長向東對記者說,「只知道是『戰略』需要。從環境角度考慮,另一備選場址金堂肯定優於彭州。」

向東說,彭州作為石化基地的選址,並不由四川省或者成都市來做主,也不由中石油做主,不為環保部的更換建議而改變,更輪不到縣一級的彭州來決定。而他所了解到的中石油四川石化公司的一些管理人員,都表達過「其實更願去金堂」的意見。如果搬去金堂,中石油花不了現在這麼多的環保投資。正因為非得在彭州不可,所以就不計代價上環保手段,超標准上措施。「只要國際國內能用的,都上。」

向東說:「環保部當時是強烈傾向金堂。但能夠讓環保部最終認可彭州選址,肯定有更充足的理由在裡頭。這個理由是我們沒有掌握的。」

原國家環保總局曾提出要進行場址比選論證。換句話說,這也是變相提出「這個選址有些不合適,能不能換個地方?」但中石油四川石化公司和地方政府均不願作出讓步,通過「承諾騰環境容量」等方式,為石化基地落地彭州製造理論支持。

「為什麼要選在彭州?我當時聽到的理由是,那塊地已經為發展工業留出來那麼長時間了,你要再不建,當地老百姓不干。」時任環保總局環評司司長,並經手簽發該項目環評批文的祝興祥告訴記者。

原環保總局對要在沱江流域建石化項目就很反對,因為沱江污染已經很嚴重,沒有環境容量。但是後來不斷談判,四川省政府為了治理沱江下了好幾個文件,承諾能把環境容量騰出來。

最後,經過專家團隊的反覆討論和爭吵,環保部「有條件」地通過了石化基地的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

但環境容量也並不是下文件、上措施就馬上能騰出來的。記者查閱成都市環保局公佈的日均空氣品質報告發現,至少從統計數字上看,即便是在彭州市的區縣范圍內,大氣容量不僅沒有騰出來,反而有些惡化。

2012年3月,成都市原環保局局長王文斌表示「彭州石化環評過程非常嚴格,建成後基本沒有什麼污染」之前,曾系統地向本刊記者講述了成都市目前面臨的空氣、水等方面的壓力。

王文斌說,成都的空氣擴散條件差,原本就要靠「洗天」來保證空氣達標率,也就是人工降雨,一年要進行五六十次。

2012年6月,王文斌因「抑鬱症」入院,9月去世。王文斌離世後不久,一場反腐風暴旋即席捲成都市,也重創了中石油,多名曾經參與或者主導四川石化基地項目的官員落馬。繼原成都工投老總戴曉明、原市委書記李春城、原中石油老總蔣潔敏等人陸續被調查之後,2013年10月,中石油四川石化公司低調換帥。

但這個案子,目前騎虎難下,不知將如何收場。

台灣麥當勞「蛋」不人道 民團批:欺騙消費者!

$
0
0
本報2015年7月23日台北訊,鄒敏惠報導

台灣速食龍頭麥當勞即將出走,卻被民間團體指控違法食安法!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今(23)日召開記者會,指出台灣麥當勞對外宣稱選用符合動物福利的「人道蛋」,卻在去(2014)年初悄悄更換供應商,選用格子籠飼養的非人道蛋,明顯涉及廣告不實,廣大消費者因不知情受害。

Pessimist
台灣麥當勞。圖片來源:Pessimist Huang(CC BY-NC-ND 2.0)

麥當勞雞蛋供應商 違反畜牧法規

台灣麥當勞在2013年宣布「先有好雞,才有好蛋」的食材採購政策,使用石安牧場供應的人道蛋以「豐富籠」飼養,符合農委會公告的動物福利蛋標準,卻於隔年(2014)將供應商改為「食安行」及「福頂食品」,前者為專門收購格子籠雞蛋的蛋商,後者為味全轉投資經營的食品公司,至少飼養了12萬隻格子籠蛋雞。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拍攝的調查影片顯示,上述供應商的養雞場,一個僅A4大小的籠子內就關了5隻雞,每隻雞的活動空間不到600平方公分,違反畜牧法子法中「蛋雞每百隻6至30平方公尺」的規定。

母雞在窄小的空間互相踐踏,一輩子都無法張開羽翼,也無法在地面上行走,在極度心理壓力下產出的雞蛋,最後進入麥當勞的廚房,成為「超值早餐」滿福堡的食材。

格子籠飼養的蛋雞,活得十分痛苦。圖片來源: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指出,以格子籠蛋雞來說,身心不健康的母雞,不可能減少用藥;為避免疫病威脅造成經濟損失,在飼料中添加各種預防性抗生素已是常態。而供應麥當勞蛋品之一的「偉良畜牧場」,其雞蛋曾在2014年4月遭衛生單位驗出含有不得檢出的人工合成抗生素「氟甲磺氯黴素」,且該牧場遭衛生單位驗出藥殘期間,照樣供應「藥殘蛋」給麥當勞使用!

不符總公司政策 台灣麥當勞「不太一樣」

2013年8月麥當勞在「食在 real food」刊物中強調:「先有『好雞』才有『好蛋』」,要「把蛋雞當成人,牠們和人一樣」,塑造「麥當勞重視動物福利」的印象。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美國許多速食業都已規定必須使用「非籠飼」雞蛋,包括:漢堡王、星巴克、溫蒂、Subway等。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餐廳、美國太空總署、以及大型企業Google、Yahoo、可口可樂、IBM、微軟等員工餐廳也只供應非籠飼雞蛋。

麥當勞歐洲、紐、澳分公司也於1991年開始,先後宣布採用非籠飼雞蛋,台灣麥當勞則在2013年跟進,卻在1年後即更換供應商,與總公司的全球政策相違背。

陳玉敏說明,台灣麥當勞以164億的年營收淨額高踞餐飲業龍頭,卻不斷壓低食材品質、砸錢做廣告行銷。在2013年度十大廣告主中,麥當勞以4億的花費排名第5,遙遙領先其他速食業者。2007年曾獲天下雜誌票選外商公司「天下企業公民獎」,卻不願意改善食材品質。

陳玉敏指出,農委會於去(2014)年開始鼓勵雞農轉型,目前人道蛋產量雖僅佔3%,每日供應量已達50萬顆,對於麥當勞每日8萬顆的用量是綽綽有餘。

要不要用人道蛋? 麥當勞:會再研究

台灣麥當勞公司則回應表示,動物福利是重要原則,但是否採用動物福利蛋,仍有待評估,而相關動物用藥殘留檢驗均過關,食材的使用符合國家法令規範。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呼籲台灣麥當勞公司,「赚飽口袋,拍拍屁股走人前」要給台灣社會一個交代,不應以撤資來逃避企業社會責任。

陳玉敏表示,速食業第二名的摩斯漢堡已經積極投入動物福利蛋的評估,而第三名的肯德基至今則無任何回應。台灣動物社會表示將展開遊說行動,也希望能集結消費者的力量,向全台各地的麥當勞點餐櫃台,或致電台灣麥當勞總公司反映。

麥當勞聲明全文:

台灣麥當勞確實遵守台灣食品衛生法規,以嚴謹的品質監控程序,確保食品均符合品質及安全標準。

台灣麥當勞餐廳目前所使用的雞蛋來自食安行及福頂食品,也會定期視市場狀況做必要之調整。供應商所有的蛋雞於飼養時均遵守國家法令規定,除供應商定期自行檢驗之外,台灣麥當勞餐廳亦委託經由衛生福利部所認可之檢驗機構(SGS)進行70餘項動物用藥殘留檢驗,檢驗結果顯示,台灣麥當勞餐廳所使用的雞蛋,動物用藥殘留均符合政府法令規範。有關社會大眾關心之雞蛋安全,麥當勞確實遵守國家標準,敬請顧客安心食用。

麥當勞重視動物福利,針對台灣市場供應量低於3%的「動物福利雞蛋」,麥當勞會持續傾聽各界專家學者的意見,並將其作為未來努力的方向。


編織探尋生命之源 子宮藝術展連結大地母親

$
0
0
本報2015年7月23日新北訊,詹嘉紋報導

地球孕育萬物,如同母親懷養我們,難以言說的深刻連結中,蘊含著生命脈動的韻律和意義。為了回應潛意識及內在探索生命源頭的騷動,由社會企業棉樂悅事工坊及BONTE好物金工主辦,召集了3位協力策展人和超過60名志工,於淡水竹圍工作室展開「我的子宮,我的大地母親」藝術計畫,運用布料、毛線及自然素材,編織出各種美麗圖樣和構造,撐起一座不可思議的大型裝置。

BONTE好物金工設計師、計畫發起人林秀蘋笑說:「你知道嗎?一直到策展最後幾天,好多人告訴我,這個作品根本就是個巨大子宮。那時我也才發現真是如此。」她表示,人的生命與自然萬物其實息息相關,只是很多人已忽略了這種關係,也失去覺察能力。但當我們開始覺察到自己與身體、與大地的連結時,就是療癒的開始。

展場如同大型子宮。圖片提供:我的子宮,我的大地母親。
展場如同大型子宮。圖片提供:我的子宮,我的大地母親。

120幅子宮圖  120個生命故事

2014年初,突然的靈感讓林秀蘋想製作一件子宮項鍊,象徵延續生命和女性身體的力量軸心,創作過程中她自問:「該如何詮釋這美麗的器官?」「我對子宮的了解有多少?」好奇心驅使下,她和姐姐舉辦了10場「彩繪子宮」工作坊,去了印度、尼泊爾、泰國、香港和台灣,蒐集到120幅子宮圖。

子宮圖。圖片提供:我的子宮,我的大地母親。作者:維真@香港子宮圖。圖片提供:我的子宮,我的大地母親。作者:Luna, USA。
子宮圖1。圖片提供:我的子宮,我的大地母親。作者:維真@香港子宮圖2。圖片提供:我的子宮,我的大地母親。作者:Luna, USA。
子宮圖3。圖片提供:我的子宮,我的大地母親。作者:Krupa Jhaveri, USA-INDIA子宮圖。圖片提供:我的子宮,我的大地母親。作者:瑞典19歲女孩@Auroville
子宮圖3。圖片提供:我的子宮,我的大地母親。作者:Krupa Jhaveri, USA-INDIA子宮圖。圖片提供:我的子宮,我的大地母親。作者:瑞典19歲女孩@Auroville

林秀蘋表示,創作者有女性也有男性,圖畫呈現的是獨特又類似的生命經驗和感受,而許多人在圖中表達與自然連結的渴望,她非常希望可以跟更多人分享這些充滿力量的故事,因此選擇以透過雙手編織的方式,探索探索生命之源,重新串起人與人、人與大地之母的連結。

於是她與協力策展夥伴透過網路召集了超過60位志工,分頭製作5件裝置,由中央的「生命之樹」核心串起「羊膜區」、「蛻變之路」、「大地之母」、「生命之川河」4個區域,連結成了一個大型有機生命體。

「生命之樹」裡貼滿了來自各國的子宮圖創作。攝影:黃小俊。

「我覺得森林在保護我」 

被大地母親包覆的感覺@屋久島。圖片提供:我的子宮,我的大地母親。
被大地母親包覆的感覺@屋久島。圖片提供:我的子宮,我的大地母親。

談到子宮與自然的關係,林秀蘋表示,女性生理週期有如同月亮圓缺般的循環,隱隱呼應自然生滅的韻律。因此原本中央的「生命之樹」設計概念即以供經期女性待的「紅帳篷」(red tent)為概念。但在佈展前,她去了一趟日本屋久島,走訪當地的古老森林。

「在林中我獨自一人,本來有些害怕,」但走著走著,太陽忽然出來了,照亮了有些陰暗的林蔭。「那一刻也不知道怎麼解釋,但就是有一種感覺,那就是森林會保護我。」林秀蘋回憶,她安心地漫步林中,細細觀察環境,她說,那些樹根瘋狂地纏繞,如此原始、柔和,卻又充滿力量,就像女性一般。

回台灣的當晚,她翻來覆去無法入睡,索性爬起來順著心中浮現的想法,修改了展覽設計圖,「生命之樹」於焉誕生。這裡是子宮圖集結處,有以毛線編織而成的氣根、藤蔓,向外攀爬連結其他作品。

5件作品  串起生命曲調

而進到「生命之樹」前,必須先行經一段富有曲線的開放式通道,竹構骨架上繃著彈性十足的半透明布料,以及許多造型有趣的小編織品。林秀蘋打趣道:「這是羊膜區。好多人走進來後覺得自己變成精子。」

左邊的「蛻變之路」骨架結構上每個小空間交織著蛻變過程的情緒,此區創作者梁又平解釋,這象徵了自我覺察過程中感受到的憤怒恐懼或歡欣美好。而這些都是人、生命的本質樣貌,若過度壓抑、忽略,很容易形成負面的腫瘤或疾病;唯有接受自己、正視各種想法和情緒,才是蛻變的開始。

「蛻變之路」骨架結構上每個小空間交織著蛻變過程的情緒。攝影:詹嘉紋。

而進入右方的「大地之母」區域的成人,需要先彎下腰,以謙卑之心感謝大地母親滋養萬物。創作概念為「以天為父,以地為母」,運用竹子、藺草、藤蔓等自然素材編織一座神祕而安全的小森林。小朋友來到這裡都開心地在各展區穿梭,此區策展人林念慈表示,有個孩子在走進「大地之母」時興奮地告訴媽媽:「這裡是龍貓的隧道耶!」

「大地之母」要人們謙卑感謝自然滋養萬物。攝影:詹嘉紋。

最後的展品「生命之川河」則不同於其他作品的紅暖色調,清淺的藍色鋪展開來洗滌視野。林秀蘋解釋,如川河終會納入海洋,即便過程中充滿掙扎、困頓、歡笑和成就等起伏,但生命終是回歸大地,此區展現的便是開闊自由,平靜純粹與全然的愛。

「生命之川河」展現的便是開闊自由,平靜純粹與全然的愛。攝影:詹嘉紋。

超過60位「織女」、「骨架男」  接力凝聚愛的結晶

林秀蘋指出,這個大型、完整卻又處處充滿精妙細節的作品,若沒有眾多志工的協助,是無法順利孕育、生產的。在一個多月的佈展期,她透過社群網路發佈召募通知,陸續集結了一群友人和陌生人,大家都貢獻自己的專長或時間,投注在編織及空間營造上。

和那麼多人一起工作,對習慣獨自作業的林秀蘋來說是個大挑戰,人際間的摩擦在所難免,為了滿足每個人和自己的需求,她努力協調,仍有不甚完滿之處。她笑笑地說:「有時候真的好難受,我跑出去大哭了好幾次」。但過程中的酸甜苦辣都是難得經驗,她看見了不一樣的自己,也學習從不同角色和觀點去理解他人。

林秀蘋表示,曾有訪客告訴她,感受到這個空間「充滿許多愛」,令她驚奇不已,因為這確實是她在和許多人一起完成作品後的心情。「希望大家帶著開放的心來看展。」接下來她希望能盡力將這份美好傳達給更多人。

仰賴許多參與編織的志工,此精美大型裝置才得以完成。圖片提供:我的子宮,我的大地母親。
仰賴許多參與編織的志工,此大型裝置才得以完成。圖片提供:我的子宮,我的大地母親。

「我的子宮,我的大地母親」展期自7月18日~8月22日,每日AM1000~PM0600,每週末還有工作坊、戶外音樂會和市集等活動,詳情請見FB粉絲專頁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休息是為了走得更遠 全太陽能飛機 電池進化中

$
0
0
作者:Green Inside

今年3月初,完全使用太陽能的「太陽脈衝2號」(Solar Impulse 2)飛機從阿布達比起飛,展開環球之旅。這項大膽勇敢的創舉,很可惜因為電池受損而必須停留在夏威夷,預計2016年之後才能繼續位完成的旅程。

成功降落夏威夷後,團隊合照(來源:Solar Impulse網站)
成功降落夏威夷後,團隊合照。圖片來源:Solar Impulse網站

太陽脈衝2號的機翼長度比波音747還長,重量卻與一部廂型車相當的太陽脈衝2號,僅靠著機翼上高效率的太陽能電池提供電力。就在它耗費5天、完成環球之旅最長的名古屋─夏威夷航程後,電池因為過熱而造成不可修復的損傷;原訂飛往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計畫,只能暫時停止。

團隊表示,他們並未預期到熱帶氣候會讓電池溫度快速的升高和降低。但電池的損壞並非技術失敗。挫折原本就是這項挑戰的一部分,因為他們要將科技的界限推到極致。

太陽脈衝2號的飛行高度都在雲層之上,可以充分獲得陽光,但它的起降仍然會受到天氣的影響。在中國的重慶和南京共停留長達兩個月,5月31日才再次起飛。隨即又因天氣惡劣而改降落在日本名古屋,又不幸因強風吹襲造成機翼後緣的副翼(aileron)輕微損毀。

在夏威夷上空(來源:Solar Impulse官網)
接近夏威夷上空。圖片來源:Solar Impulse網站。

6月28日再次起飛前往夏威夷,這趟航行也創下「最長滯空時間」的世界紀錄,經過117小時52分鐘、飛行了7,200公里,終於順利降落在檀香山郊區的卡雷羅亞(Kalaeloa)機場。原紀錄是美國冒險家Steve Fossett在2006年創下的連續飛行76小時。

這趟21,000英哩的環球之旅接下來將經鳳凰城飛往紐約,然後越過大西洋回到阿布達比。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出門消暑去 京都夏日節電對策

$
0
0
作者:阿酥(部落格「今が人生の花だ。」格主)

炎熱的夏天裡,大家都希望能涼爽地度過,最好能到有冷氣的地方,既可以涼涼的不流汗、又不會花到自己家的電費。這個想法,日本京都正在活用進行中!  

京都一隅。攝影:阿酥

京都市政府環境政策局已經在好幾個夏天推動「全家出門去.省電in京都」(家族でお出かけ節電キャンペーンin Kyoto)企劃,不僅提供全家人在大熱天裡的好去處、還有各種省錢優惠,最棒的是,可以和家人、朋友在有趣的地方度過涼爽的夏日時光,為這個夏天留下美好回憶。

「全家出門去.省電in京都」的目標是要達到跟去年夏天一樣的省電成果,也就是比2010年夏天用電少掉13%。為什麼是2010年?因為它是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發生的前1年,也就是全日本核電廠還「正常運作」的時候。日本的節電計畫與行動正是從核電廠發生問題後開始進行的。為了不那麼依賴核能發電,每個人應從日常生活開始學習節制與減量,以有智慧的方法過生活,節省過多的能源消耗。

「全家出門去‧省電 in 京都」的活動形象。圖片來源:京都府政府網站

去年夏天京都市設定用電量要比前年減少11%以上,最後統計出來的結果平均減少了19.1%,成功達成任務。因此今年的設定再比去年高一點,以「減少13%為目標」,推廣時間是7月1日到9月30日,同樣以平常日的白天(9:00~20:00)為主要節約時段,呼籲每位市民及各行各業都一起來努力。

既然力促大家離家出門去吹冷氣,那要去哪裡好?京都市政府列出包括博物館、圖書館、購物賣場、電影院、商店等,名為「Cool Spot」(クールスポット),民眾可到這些地方消暑氣,同時享有免費入場或其他折扣等優惠,藉此鼓勵大家踴躍前往。為此京都市特別印製手冊介紹市內或近郊消暑的好地方、照需求分類的有趣景點、以及「全家出門去.省電in京都」相關優惠等,內容非常豐富有趣。

手冊中特別推薦的Cool Spot區分成「能享有特別折扣」「能體驗京都自然涼感」「能兩代家族同樂」「能感受節期氣氛」四大類型,亦列出所有參與在 Cool Spot 的公共場所和店家。京都市府邀請市民與遊客參與在這項愉快的節電計畫當中-這個夏天,就和家人、朋友一起出門感受涼爽吧!

除了 Cool Spot 外,在學校放暑期的期間,京都市內 9 家公車業者及嵐電(京福電車)提供「節電一夏」乘車優惠:只要家長或成人帶小朋友搭車,下車前向司機說聲「節電一夏(エコサマー)」,小朋友的車資就能免費(限兩名小學生以內);藉此鼓勵市民把家中冷氣關掉、帶小朋友出門走走,對地球好、對錢包也好,還能一起留下愉快的回憶。

這項搭車「節電一夏」的優惠包括:1.兩名內的小學生不用車資;2.在車上可以拿到「節電一夏」傳單,持這張傳單前往京都國際漫畫博物館、京都市動物園、元離宮二条城、東映太秦映画村、京都水族館等,可享有入場費用折扣或非酒精飲料一份等不同優惠。

冰鎮小黃瓜是此地名物 。攝影:阿酥

另外,京都市府也呼籲市民從這個夏天起養成節省能源的生活型態,舉出幾個方式可度過較舒適又別有情趣的夏天:例如早起早睡,善用較涼快的早晨時光做事情、或是參與專為晨型人設計的「京都晨間學習課程」(京朝げいこ);在街道上撒水或掛上簾子降溫,打造居家綠色庭園;隨身攜帶京扇子、掛上京燒或清水燒製成的風鈴來打造消暑的生活環境。

而京都市政府也打算率先做示範,設定的省電目標是較一般市民較高的「減少15%」;具體執行辦法包括:市府辦公室空調定在28度、午後用電高峰時期儘量不另外開會議室的冷氣、建物內照明大量採用LED、白天關掉自動販賣機的燈光、列表機或傳真機等設定在省電模式且午休時間關掉、推廣市府員工穿著涼爽且吸汗的短袖上班服。

海平面上升 海龜蛋「泡水」 孵化率僅1成

$
0
0
本報2015年7月24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全世界最大的綠蠵龜產卵地點逐漸被海水淹沒。科學家警告,海平面上升可能摧毀世界各地的海龜產卵地點。

海龜。圖片來源:MyFWC Research。(CC BY-NC-ND 2.0)

海水泡太久 10顆海龜蛋只孵出1隻

全世界最大的綠蠵龜產卵地──澳洲大堡礁雷恩島(Raine),每年夏天有超過100,000隻母海龜前來下蛋,但是海龜的幼體孵化比例卻逐年偏低,甚至只有10%的蛋孵出小海龜,遠小於全球其他產卵點高達90%的孵化率。

為了瞭解原因,科學家開始針對海水淹沒海龜蛋的情形,研究孵化成功率的影響程度。科學家發現,由於胚胎需要從周遭環境獲得氧氣,海龜蛋如泡在海水裡長達6小時,孵化的機會將遠遠降低。

「我認為另找其他海龜族群做實驗,應該也會得到類似的結果。」研究主持人、詹姆士庫克大學科學家David Pike博士說:「全世界都必須面對預測海平面上升如何影響海龜這個問題。別等到20到30年後我們才發現沒有成年海龜了,因為現在的海龜蛋都沒有孵化。」

海平面上升 全球海龜生存受影響

雷恩島是一處偏遠的珊瑚礁島嶼,地勢低窪,經常遭受大潮和暴風雨侵襲。研究者警告,海平面上升可能影響雷恩島海龜的生存,甚至全世界的海龜皆然。

Pike認為,由於冰蓋融化、暖化讓海洋溫度上升,在接下來100年,澳洲的海平面將上升50公分,雷恩島將完全被淹沒:「屆時這個區域的綠蠵龜族群將受到影響。其他區域也可能發生類似問題。」

每隻綠蠵龜會在雷恩島上產下約100顆蛋,夏季綠蠵龜會上島產卵4到5次。活下來的母幼體長大後,會回到島上和數千隻海龜競爭空間產卵。

由於海龜平安長成成年海龜的機率很小,孵化率一降低,影響就很顯著。牠們的掠食者很多,每1,000隻幼體只有1隻進入海中後能夠長大。

綠蠵龜是國際認證的瀕危物種。其他瀕危海龜物種包括赤蠵龜、棱海龜、玳瑁龜、肯氏海龜、太平洋麗龜和平背海龜等7種。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氣候變遷關乎道德 三大宗教齊籲減碳救地球

$
0
0
本報2015年7月24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Greg2600
前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圖片來源:Greg2600(CC BY-NC 2.0)

距離年底的巴黎氣候會議只剩下幾個月,全球各個宗教領袖、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和藝術家先行齊聚巴黎,告訴世人:「保護地球絕對不只是科學家的事。」

台灣則有來自法鼓山的兩位法師參與,與談對抗氣候變遷下的宗教信念與個人反思。

阿諾:氣候變遷非科幻片場景

這場「氣候道德高峰會」(Summit of Conscience)不僅是史上第一次,也是巴黎峰會的會前會。會議由法國總統歐蘭德召開,動員上百萬民眾為環境保護發聲,並向各國政府施壓。

法國政府請到好萊塢影星、前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擔任代言人。阿諾說,氣候變遷已經沒有科學上的爭議可言;而地球的災難,只能透過道德行動去避免:「我主演過許多科幻電影,我可以告訴你們,氣候變遷不是科幻電影,而是真實發生的戰爭,此刻正影響著我們。氣候變遷比任何電影情結都要嚴重,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挑戰。」

號召千萬份連署 菲律賓將提「天主教氣候請願書」

亞洲最大的天主教國家菲律賓,則在教宗的呼籲之下,已經開始動員群眾,並承諾號召千萬人連署,預計於11月在巴黎峰會上交給全球領袖。

教宗方濟各。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教宗方濟各。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份代表天主教的氣候請願書,希望向各國施壓,以達到積極減碳的目的,讓全球升溫低於危險的1.5℃臨界值,並幫助全世界的貧窮國家因應氣候變遷。

全球天主教氣候運動(Global Catholic Climate Movement,GCCM)馬尼拉當地協調人Lou Arsenio表示:「我們正在努力連署,代表天主教為氣候變遷發聲,尤其呼籲全球領袖積極減碳。」GCCM是由超過140個天主教團體組成的聯盟。

抗氣候變遷 穆斯林、基督教、印度教都加入

穆斯林神學家、基督教和印度教領袖皆認為,氣候變遷是生存的威脅,也是重生的契機。穆斯林宗教領袖之一Sheikh Bentounes呼籲人類對未來抱持希望。

曾重建50座森林的印度教領袖Nandita Krishna認為,人類的貪得無厭剝削了地球上的所有成員,導致氣候變遷。「我們不能複製或創造出環境。我們必須瞭解環境是神聖的,才能瞭解人類對環境的角色和責任。」Krishna說。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孟加拉鄉村銀行創辦人尤努斯(Mohemed Yunus)說,科技可以幫助達成零貧窮和零碳排。「不過今日的科技多被商業和戰爭所控制,並沒有用在解決全球問題上。」尤努斯說。

Viewing all 1995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