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5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灣寶沉淪記

$
0
0
作者:Munch

2015年灣寶西瓜節,像候鳥般回來,看看這塊集眾人之力,從徵收虎口救回來的土地。要離開時,得知灣寶的夢魘開始了! 

好不容易逃離徵收的灣寶農地。攝影:Munch

灣寶在逃離徵收後,農地一直被收購,賣下也無種植,大家都好奇要做什麼?

果然,今年北邊幾片農地,開始整地,將土地分割小面積,切成營地式小農園來開發。循著道路,看見正在開發中的農地,分割小單元,簡易小木屋,種農作或儲藏的棚室,以及隔離家戶的木欄柵。

灣寶農地被建商開發成營地式小農園。攝影:Munch

相同規格的營地式小農舍,遊走法律邊緣在全台蔓延,新北市三芝日前才拆一處,但是其他縣市聞風不動,開發洶湧!

只不過在灣寶,讓人傷心啊!花了多少人氣力,疲累倒張大哥,守下來的淨土,擋的過政府徵收,卻擋不住建商開發。

農舍買賣開發,像吞土的黑洞,不斷蠶食,然後鯨吞!攝影:Munch

灣寶再度失土,進入農舍買賣開發!從這裡開始,像吞土的黑洞,不斷蠶食,然後鯨吞!

誰的錯?

依然是政府,商人愛鑽法,政府開便門。救回的灣寶,再度沈淪!


賭上兩千萬條人命:巴基斯坦喀拉蚩核電廠

$
0
0
作者:Zia Mian(巴基斯坦物理學家)、A.H. Nayyar(巴基斯坦物理學家)

巴基斯坦已從中國核工業集團購買了兩座大型核電站,該種設計的核電站尚未在中國建設和運行,所以其安全性和性能不得而知。

拉奇是巴基斯坦最大城市,居住著2千萬人口。一旦發生嚴重核事故將難以疏散民眾。圖片來源:Fast track~commonswiki。CC BY-SA 1.0

巴基斯坦信德省環境保護局​​最近批准了在擁有2千萬人口的第一大城市喀拉蚩附近新建兩座大型核電廠。

這已經是信德環境保護局第三次批准與該項目有關的各項提案;而每一次該機構都沒能嚴肅考慮核電站的安全問題和核電事故所能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這些決定不僅違背了該機構成立所依據的法律,也未能遵循自己的審批程序,更沒有盡到保護當地居民和環境安全的責任。

看不見的環評報告

早在2008年, 巴基斯坦簽署協議購買一座由中國設計並施工的核電廠,該核電廠將由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員會 (PAEC)運營。核電站的選址臨近喀拉蚩,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員會在2009年依照法律向​​信德環境保護局(SEPA)提交了環境影響評價報告(EIA)。然而,有關方面既沒有披露這份報告的具體內容,也沒有公開徵求民意。3個月後,該項目獲得了信德環境保護局的批准,但由於巴基斯坦政府的自身原因,該項目並沒有動工。

參見《中方在喀拉蚩建造核電站,科學家頗為擔憂 》一文

為了能夠得到在原址再建一座大型核電站的批准,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員會在2013年提交了一份經過修訂的環境影響評價;3個月後,信德環境保護局批准了第二座核電站的建設。這份環評報告同樣既沒有公開,也沒有徵求民意。

但這一次,一些憂慮的市民​​決定將此事作為公共利益訴訟提交至信德高等法院。法院否決了信德環境保護局 ​​之前做出的決議,要求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員會提交一份新的環評報告,並責令信德環境保護局 ​​嚴格遵守法律,徵求民意並舉行聽證會。

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員會依照法院判決,提交了新的喀拉蚩核電站環評報告。該報告共394頁,並附帶1995頁的附錄,介紹了選址的地質情況、地震、海嘯歷史、當地的生態、環境以及人口分佈、風勢、核電站安全特點、正常運行時預計輻射等信息。

該報告稱,未來60年中,這兩座核電站不會發生嚴重的事故;在數十公里之外居住的上百萬喀拉蚩居民也不會遭受重大風險。

在收到報告僅數天之後,信德環境保護局就認可了這份長達2400頁的報告。這份報告內容龐大、專業性極強、涉及多個學科,信德環境保護局如何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之內審閱完畢,並保證其全面性和準確性?

信德環境保護局肯定不具備能夠審閱該報告所有內容的科研人員。比如說,這份報告指出「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員會計算出在發生最嚴重事故的情況下,輻射範圍將達到80公里」。但這些結果並沒有出現在報告當中。信德環境保護局如何對這些數據進行核算?它又如何確定相應後果是可以接受的?

信德環境保護局如何判斷該報告的完整性? 比如說,大量放射性核廢料會在核電站的水池中保存數十年,但報告中並沒有提及如果出現與這些廢料有關的事故,會發生什麼情況。核廢料事故產生的輻射要比反應爐事故產生的輻射大得多。

迴避徵求民意

在接受這份環評報告以後,信德環境保護局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宣布進入公開審評階段,邀請公眾對環評報告進行評論,並宣布召開公開聽證會。

然而這些廣告並沒有出現在主流報紙上,大部分喀拉蚩民眾對此並不知情。更糟糕的是,信德環境保護局只留給公眾15天時間對這份2400頁的環評報告進行研究。

從聽證會的選址來看也是為了限制公共參與,過去信德環境保護局都是在市內召開聽證會,以便民眾參與,但這次聽證會卻在核電站所在地召開。這片區域由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員會控制,戒備森嚴,且交通不便。

這場聽證會也是由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員會幕後控制 ;它在喀拉蚩的一些地點設置了通往會場的交通工具,並在大廳里布滿自己的員工 ,而且用大巴運來了200多名當地村民,並向許多村民承諾將向他們所在的社區提供就業機會和資源。

只有少數喀拉蚩市民參加了聽證會。信德高等法院後來提出在喀拉蚩市內再次召開聽證會,但這一要求遭到了拒絕。

一些民眾以書面的形式向信德環境保護局指出了環評報告中存在的問題。但信德環境保護局卻違反自身規定,既沒有告知民眾他們是否會考慮這些問題、以及以何種方式考慮這些問題;也沒有告知民眾是否駁回了他們提出的問題、以及出於什麼原因駁回了這些問題。

巴基斯坦計劃在全國建立更多的核電站。

我們必須要努力確保信德環境保護局和其他省份的類似機構能夠更加負責、有效地保證環境和公共健康不受核威脅。而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聆聽公眾的訴求。

喀拉蚩核計劃

  • 巴基斯坦已從中國核工業集團購買了兩座大型核電站,這些核電站將由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員會運營(PAEC)。
  • 兩座核電站計劃耗資48億美元,發電能力將達到1100MW。
  • 該種設計的核電站尚未在中國建設和運行,所以其安全性和性能不得而知。
  • 兩座核電站的選址距喀拉蚩約20公里,喀拉蚩既是巴基斯坦人口最多城市,又是巴基斯坦的經濟中心和重要港口。
  • 一旦出現嚴重核事故,無論是由地震、海嘯(如福島)或操作失誤(如切爾諾貝利)引起的,從喀拉蚩撤離民眾都是一件不可能實現的任務。

齊婭·米安和AH納亞爾是巴基斯坦物理學家,作為研究人員和積極分子多年活躍於核武器和核能領域。

黑心廠商注意! 追討水污不法利得 最快8月上路

$
0
0
本報2015年7月1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陳文姿報導

配合2月水污染防治法修訂,今環署辦理「水污染防治法施行細則」修訂及「違反水污染防治法義務所得利益核算及推估辦法」的公聽會。未來,只重視產能,不處理污水的黑心廠商,如果將超標廢水全數放流,或未經許可的放流口排放,最高可能營業淨利都要全數繳出,不法利益的計算期間可往前追溯5年,最快8月公告實施。

2013年日月光廢水污染後勁溪事件引發社會關注,鑒於過往「水污染防治法」罰則過輕,立院修訂後,水污染防治法」2015年2月修正後,加重污水排放的刑責及罰則,相關施行細則近日正陸續增修。今日的公聽會,不少產業代表出席關切,會議大致順利。

水污法上路,不處理污水的廠商將追討不法利得。圖為2011年中油高雄煉油廠違規排放廢水。圖片來源:環保署。
水污法上路,不處理污水的廠商將追討不法利得。圖為2011年中油高雄煉油廠違規排放廢水。圖片來源:環保署。

往前追溯5年不法利得  追討廠商獲利

過往對不法利得的追繳只能採用行政罰法,在利益的計算上沒有明確依據。水污法新增第66條之2後,明訂不法得利包括「積極利益」及「消極利益」,授權環保署訂定「違反水污染防治法義務所得利益核算及推估辦法」,制定其適用情形,及不法利得的核算與推估方式。

所謂「積極利益」指的是意即廠商因違反水污法且有所得的營業利益。例如產量增加下,不投資廢水處理,排放大量污染物、有害健康物質時,營業淨利將依違法水量的比例核算為不法得利。實際計算方式則有核算、推估、接受處理等3種公式。而「消極利益」指的是應投資的設備、人事、維護成本。

對於長期排放的不良廠商,不法利得的計算期間認定自認定違反水污的日期算起,最多可追溯至5年前,期間的不法利得都須繳回。

「違反水污染防治法義務所得利益核算及推估辦法」所得利益計算期間認定方式。圖片來源:水保處簡報。
「違反水污染防治法義務所得利益核算及推估辦法」所得利益計算期間認定方式。圖片來源:水保處簡報。

施行細則修訂  調高罰鍰上限

這次「水污染防治法施行細則」的修正重點在水污費主管機關、水污法36條釋明、以及訂定水污染防治基金的比率3項。

舊的水污法36條原本的規定是對「事業無排放許可證或簡易排放許可文件,且其排放廢水所含之有害健康物質超過放流水標準者」科處其刑責,但因日月光事件,修正後只要是排放有害健康物質超標者皆可移送法辦。

對此「水污染防治法施行細則」增訂12-16等5項條文。水保處水質管理監督科長張根穆解釋,以往大小案都移送法辦,但缺乏「故意」事證,法院送簡易判決,最後往往以易科罰金終結,金額偏低。新修正的水污法已將罰鍰上限調高,所以一般案件依水污法處理,反而罰鍰較高。至於重大案件,仍會移送法辦。

「違反水污染防治法義務所得利益核算及推估辦法」積極利益計算公式。圖片來源:水保處簡報。
「違反水污染防治法義務所得利益核算及推估辦法」積極利益計算公式。圖片來源:水保處簡報。

「吹哨條款」已公布實施  鼓勵檢舉

此外,「水污染防治法施行細則」也訂定水污法罰鍰的20%將作為水污染防治基金。供地方政府專款用於水污整治。

水污法相關辦法與準則近日陸續增修公布,眾所關注的「吹哨條款」在「獎勵民眾檢舉違反水污染防治法案件指導原則」中詳定出民眾檢舉獎金最高可達實收罰鍰的20%,內部檢舉最高達50%。本原則已於6月公告實施。

「水污染防治各項許可申請收費標準」、「違反水污染防治法罰鍰額度裁罰準則」及「違反水污染防治法按次處分執行準則」等都在增修中。

當毛小孩遇上生態保育:該在國家公園餵食動物嗎?

$
0
0
作者:陳民峰(國小自然科老師)

陽明山國家公園103年發生了兩起二級保育動物麝香貓,在人為餵食區附近疑似被野狗突襲致死。為此,內政部率先依據國家公園法第13條第8款,宣告即將修改的6點規定,規範國家公園內不可餵食動物,並在公告期間尋求民眾意見。隨後動物保護團體質疑「想餓死貓狗」,樹黨中執委更是在自由時報上寫了一篇《麝香貓何以背負餓死浪犬之罪?》社論。生態保育圈認為動物權不該無限上綱,更有教授寫評論反駁

幼年的麝香貓,毛色與成體一樣,但體型較小。(圖片來源:農委會林試所)

我們很慶幸,在有志之士之提倡下,台灣民眾對「動物權」的支持越來越高。能夠突破人類中心本位的倫理思考,是相當不易且可貴。但是隨之而來、浮上檯面討論的,則是流浪動物、野生動物之間衝突,進一步引發動保人士與生態保育團體的爭論。

我認為,每個生命個體都是獨特而重要的。「見他活物,宛如人命」,流浪貓狗是生命,然而野生動物也是生命,既是生命,則該平等看待。那麼當流浪動物真的侵犯了野生動物,我們要怎樣取捨呢?

生態觀點:原生動植物之保育是最大目標

保育與保護在意義上有很大的不同:保護是對個體之救贖,保育則是群體之存續。

這也是生態保育人士,與動物保護人士難以達到共識的主因。對於動物保護人士來說,每個生命最好不要犧牲,因此出現了「餓死數量多的,保護稀有的」這類不認同生態觀點的言論。

在自由時報的社論中,樹黨中執委簡嘉馨認為「麝香貓為存活因此背負起餓死貓狗的罪,太沉重了」。的確麝香貓的數量降低,主因可能在於過度開發,次因才是貓狗、道路車禍、農藥毒害。然而從陽明山的兩起案例來看,雖不該把麝香貓之死全歸咎於毛小孩,但毛小孩造成的威脅也是鐵錚錚的事實,應當對流浪動物問題做些規範處理。

貓狗流浪 成強勢外來種

動物保護人士應該認識一點:流浪貓狗,也就是這些外來種,是對於原生動物極度不公平的騷擾。

首先牠們更強勢,不自然因人為而出現在此,數量又因為餵食而得以滋長。野生動物受到了不該有的威脅,是無力反擊的弱勢群體。更重要的是,保育就是要維護自然環境,對象則是該地土生土長的生命群體,而不是流浪動物。

錯是錯在這些流浪動物嗎?真正可惡的是棄養毛小孩的不負責飼主,使牠們淪落郊荒。

但野生動物有罪嗎?真正可悲的是餵食在生態敏感區的愛心爸媽,讓野生動物活受罪。一部分的愛心施捨,卻造成看不見的殘忍。

總之千錯萬錯,不會是動物的錯,那到底是誰錯了?動保人士也許會反問保育人士:「那貓狗怎麼辦?為什麼要怪我們?誰來關心這些貓狗?」生態保育人士則會反問:「那野生動物怎麼辦?為什麼沒有其他方法避免傷害?誰來關心這些不是貓狗的動物?」

一來一問,一問又一問,簡直鬼打牆。都是珍貴的生命,理想上不該分貴賤先後,然而在一些特殊狀況中該有些取捨。此時是否有一套哲學價值系統可以做為參考依規呢?

有的!

以哲學調和動物保護與生態保育衝突

以哲學來講,面對這種難以取捨且有爭議的問題來說,「效益論」(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是較實在的解決方式。從效益論的角度來看,能夠創造最大快樂,或者說創造最大功益的,即為善。

若以此點來考慮,或許動保團體認為「應該優先保護流浪貓狗,因為貓狗數量比野生動物多,因此這樣子可以照顧到更多生命」。但是這種論點有幾個問題,首先國家公園本來就不該是流浪動物的放養地,保護對象根本搞錯了;再來如果以量而勝,則對於少數、弱勢個體不公平,將造成動物權益版本的多數暴力。

(一)辛格的偏好效益主義

想必動保人士應該熟悉這位大師,動物權的倫理理論泰斗,哲學家辛格(Peter Singer),對效益論提出了幾個修正。首先是打破「動物不該有權力」迷思,認為能感受痛苦者即有權力,動物也該歸在效益論討論範圍;次者則是「偏好效益主義」(preference utilitarianism),認為效益論在某些特殊時候應有修正。在偏好效益主義下有兩大延伸:如果可以盡量不要限制對方的「影響最小偏好」、關懷弱勢與少數「少數不被犧牲」。

辛格的理論,若套用在生態保育與動物保護的衝突中,有兩個推論。

  1. 基於「影響最小偏好」

如果可以,為何要來影響生態敏感區呢?如果可以,能不能將這些毛小孩移到對於生態比較沒爭議沒危害的地方?進一步的來說,為什麼這些愛心爸媽不直接帶回去照顧,把毛小孩留在野外受盡風寒?

政府決策方面,可以不用消極的讓牠們餓死,應該積極的捕捉後隔離至國家公園外,一來即刻性的減少生態危害,二來可協助民間團體開放認養。這樣就能達到生態保育與動物保護的共解。

動保團體提出「欲對山區犬貓進行減量與管理的關鍵在於餵食志工」、「與第一線志工緊密配合,才能瞭解地區犬貓數量、出沒地點、犬隻習性」這種說法,相信生態保育團體也會相當認同。然而提出了「誘捕後節育」、「管理餵食」,根本就是多此一舉。

既已誘捕,何必放回,繼續造成當地生態危害?繼續餵食,雖說理想上流浪貓狗因為吃飽了而不會去攻擊野生動物,但實際上貓狗會為了戲謔而傷害野生動物。又說結紮後的貓比較沒有攻擊性,然而結紮狗的攻擊性卻不會顯著降低。以「影響最小偏好」來看,這些不必要的舉動還是徒增傷害。

政府只說不能餵食,沒說不能認養。因此建議動保志工,結合政府政策,將貓狗移出國家公園,避免在未來法規規範下這些貓狗被活活餓死。如果沒錢管理這些動物,可聯絡宗教團體,特別是有在提倡「救狗」的佛教團體,除了救狗一命,又護持野生動物,豈不是功德中的功德?

  1. 基於「少數不被犧牲」

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育功能有其必要性,維護生態原始原貌為主要任務,並且保育野生動物,特別是即將消滅的保育類動物。以此觀點來看,麝香貓等保育類動物是少數、弱勢,在保護的優先順序上本該高於貓狗,才能造成實質上的公平。讓我遺憾的,自由時報社論中出現「餓死數量多的,保護稀有的」文句,實在是獨尊貓狗的多數暴力思維。

(二)雷根的個體平等論

另一個既辛格後的動物權大家,雷根(Tom Regan),提出了「個體平等論」(the equality of individuals)。任何一個生命個體活在世上,必然與其他生命個體有互動。活命於世本無奈,無奈於必然會傷害到其他性命,因此世間活命皆平等。

雷根的個體平等論提到了一個重要的觀念:衝突。流浪動物傷害到野生動物,這是出於本能、無可避免。然而我們在衝突時有些條件、優先順序,來調停這些衝突。雷根提出幾個原則:

  1. 「消除更糟原則」(the worse off principle),如果兩方都有利益損失,則讓更糟糕的狀況不會發生

一方面流浪動物因為國家政策,流浪動物會餓死;另一方面若不立法,珍貴稀有的保育動物也因為流浪動物傷害而死。如果兩者來看似乎都是命與命的抉擇,然而擴大角度來看,後者是近乎於「滅族」的危機。以消除更糟原則來看,後者狀況比較糟糕,要優先避免。

  1. 「最小凌駕原則」 (the miniride principle),盡量不要凌駕對方,要考慮到對方

相對於其他野生動物來說,貓狗是相當強勢、有傷害力的動物。特別是在大型哺乳類比較少見的陽明山國家公園更是如此,基於此原則,野生動物該受到比較多的保護。

或許動保團體可能會誤會,認為我身為生態保育人士,一面倒的護航野生動物。實際上這些哲學、倫理學的準則,套用於此案例(國家公園禁止餵食流浪動物)而言,我認為不管怎樣看都是合理的政策。然而在其他非國家公園的地方,不可將野生動物的權力無限上綱提升,一昧的獨尊野生動物,因此我提出依地點性質來分,有3種等級做為處理。

處理衝突分三級

依照地點不同,保護毛小孩與野生動物的比重應該不同。

以下3級,數字越高級,在保護野生動物上越優先。數字越多,則是保護流浪動物上優先。

  • 第一級:國家公園、國有林地、生態保護區、生態敏感區
  • 第二級:近郊郊山
  • 第三級:都市、人群聚落

第一級:國家公園、國有林地、生態保護區、生態敏感區

在第一級中,很遺憾的,無庸置疑的,毛小孩若與野生動物發生衝突,毛小孩的優先順序需排後。這些地區的劃分,就是為了防止人類活動過度干擾、保護生態環境用,這之中也包含了外來種造成生態危害(貓狗移入)、不自然食物供給(餵食)。

或許很多人都小看了貓狗對生態造成的威脅,實際上甚至毒蛇也會被貓狗咬死的,在野外環境也少有大型動物的台灣裡,毛小孩的兇猛程度相對高於野生動物。雖說生態破壞的主因並非來自於貓狗,而是開發,然而這些第一級的生態區,本來就該從嚴管理,不該放過人為遺棄與餵食。

另外有動保團體提出「捕捉-結紮-後放回」這種相對和緩的處理法,然而此方法連用在第二級(近郊郊山)都會有爭議,何況第一級對生態如此敏感的範圍,真的是能不要就不要。

動保團體說「繼續餵飽毛小孩,就不會有傷害野生動物」。

民眾可餵乎?這將造成流浪動物有力氣繼續傷害野生動物。況且貓狗會為了戲弄而傷害野生動物,與吃不吃得飽不成必然關係。為何有良心餵養的人,對於生態傷害要全民與後代承擔。

國家可餵乎?憑什麼沒良心棄養的人,其公共成本由全民負責?

雖然說起來很殘忍,生態保育人士清楚流浪動物也是無辜的,但是必須認清一件事情:在這些地方,毛小孩本來就不應該存在。(不該存在,不代表要消滅他們生命,可以採取移除、隔離、認養等補償方案)

第二級:近郊郊山

第二級其實才是爭議最大的地區。

近郊近山,通常是愛心媽爸最常「不負責放養」的地方。流浪動物不但多,且繁殖多,又有足夠空間活動與擴散。在沒吃飽的情況下,除了會攻擊野生動物外,野性較強、較會攻擊人,不論生態保育還是公眾安全,都是棘手問題。

法律層面來看,頂多《環境保護法》可以因為餵食流浪動物造成的環境污染,最高可罰6000元以下罰款。困難點在於這些餵養流浪動物愛心爸媽,通常不承認自己是飼主,實際上他們也只有餵,沒有養。也很難有證據抓到這些愛心爸媽餵養的事實。與其與愛心爸媽產生對立,如何讓愛心爸媽與政府合作,進行數量控管,是比較實際的方案。

以生態層面來說,近郊郊山是人群聚落與生態保護區的緩衝帶。雖然可以容許某種程度上生態破壞,然而貓狗還是過於強勢,若是近郊的生態緩衝功能潰堤,那就是保護區生態浩劫的開始,因此生態保育者仍然擔憂。

目前可以讓動物保護人士與生態保育者,比較能妥協的方案就是「捕捉─結紮─原地放回」。以生態方面做到減量控管、動物權方面也能兼顧為原則。在此處政府應該更加積極的處罰、捕捉。

第三級:都市、人群聚落

第三級區域的流浪動物,與人類生活圈極度靠近,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風景。在這區域的流浪動物,鮮少會對野生動物進行傷害,有的話,也頂多都市區的常見鳥類、鼠類、錢鼠之類,對於生態破壞少了很多。

因此流浪動物的動物權,在此區域應該被人類更友善對待。消極上採取溫和TNR,防止流浪動物氾濫;積極上應該鼓勵認養、立法植入晶片追蹤。

總結:動保與保育,雙方不可無限上綱,因情況而有不同處置

綜以上論點,我提出了毛小孩與野生動物在不同地區上,兼顧動物權與生態觀點,而有不同程度的處理方式。以倫理學為底,國家公園對於野生動物的保護應當為優先無庸置疑,內政部或許做得不漂亮,但方向大致上正確。

很遺憾動物保護人士容易把動物權僅僅聚焦於貓狗,實際上動物權應該更加廣泛的擴張到野生動物上,並且有更細膩的思考與討論。也希望動保人士能夠多多對於生態保育的觀念有些了解,才能更完美的讓動物保護議題,融合生態保育觀點,提高到更高的層次討論。

河濱公園寸草不留 綠美化管理太粗糙

$
0
0
高灘地頻施工河濱「公園」變「工地」後續
作者:平心

2015年6月25日筆者依據〈高灘地頻施工 河濱「公園」變「工地」〉這篇文章,向高灘地工程管理處提出養護相關問題。

除草不僅1公尺,範圍延伸至河岸。攝影:平心

〈主旨〉高灘地養護相關問題

〈內文〉處長您好:近日環境資訊協會報導〈高灘地頻施工 河濱「公園」變「工地」〉,您是否讀過這篇文章?有三個問題想請教。

1、文中提及,貴處美化綠化的做法似乎不太恰當,您認為呢?

2、高管處對生態景觀的看法為何?高灘地的養護工作除了貴處編制養護科還委外廠商維護,花費大量人力、經費所要達成的效果是什麼?每月的除草修剪次數依據何種專業判定?

3、高灘地進行的各項工程有無經過環境評估,是否因為洪氾區限高的原故,地面上任何的花草樹木都能加以移除?

期待您的回覆,感謝!

新北市民 敬上

高灘地工程管理處則於2015年7月2日回覆如下:

〈主旨〉首長信箱回覆

〈內文〉親愛的市民您好:

有關您反應本處景觀維護問題如下:本處依據園區使用頻率及目的而有不同景觀維護頻度,自行車道離水岸僅割草1米寬,其於保留高莖草作為生物棲息的廊道空間。

割草頻度係因不同季節生長速率而有不同割草次數。本處已於春季暫停部分區域割草作業,以利野花(如:白花三葉草)生長。

針對未開野花之草坪區域,為避免民眾反映園區環境未維持及未割草而有蛇虫蚊蚋棲息、出沒影響民眾安危,本處仍會依既有割草頻率及期程施作。

另本處除因避免影響視覺景觀及民眾安危而移除枯死植物外,其餘植物並不會任意移除。

希望以上回覆您能滿意。 

敬祝平安順心、萬事如意。 

新北市政府高灘地工程管理處

筆者在此整理歸納3點如下:

1、高灘地的美化綠化工作是否恰當?

高管處表示仍會依既有割草頻率及期程施作。

2、高管處對生態景觀的看法

自行車道離水岸僅割草1米寬,其餘保留高莖草作為生物棲息的廊道空間。

經查,部分區段除草範圍從自行車道延伸至河岸超過1米;部分區段自行車道距離河岸寬僅1米;部分區段生態廊道綠帶消失(如:華江碼頭)。

自行車道的規劃及維護沒有納入生態棲地做整體考量。回覆文中提及的高莖草指的應是芒草、狼尾草、蘆葦組成之草叢,另外應包括:構樹、山黃麻、水柳、柳樹、血桐、榕樹、雀榕,冇骨消、水茄、姑婆芋等河岸樹木和植物。

養護科及委外廠商除草和修剪等作業,想達到的效果

避免民眾反映園區環境未維持及未割草而有蛇虫蚊蚋棲息、出沒影響民眾安危。高管處養護單位認為每日清除髒亂、清除雜草,民眾觀感越佳。

每月除草修剪次數

(野花被當做需要清除的對象。攝影:平心

係因不同季節生長速率而有不同,春季會暫停部分區域割草作業,以利野花(如:白花三葉草)生長。依據高灘地工程管理處網站養護計畫清潔維護部分,草坪修剪次數4至9月每15~20天修剪1次,其餘月份每一個月修剪1次,但得依實際需求性增減修剪次數及調整修剪期程。

實際需求也就是每日清除髒亂,清除雜草,民眾觀感越佳,大型除草機開入草坪,派出數十人手持割草機,短短數小時,一片草成了平整的碎末;短短幾天,沒有一片完整的草葉。只要地面恢復一點綠意,不到一星期,第二輪除草又開始了。

頻繁整地所造成的結果是土地的衰敗,土壤結塊貧瘠,受到風蝕大雨沖刷流失。文中提到野花,白花三葉草為豆科植物,原產歐洲、北非和西亞,貧瘠的土地上也能茂盛生長,具有改良土壤的功用。陽光充足的開闊地,適合各種野花野草生長,建議查閱《都會野花野草圖鑑》,以免和其他未開野花之草坪區域一併去除。

3、高灘地是否因為洪氾區限高的原故,地面上任何的花草樹木都能加以移除?

本處除因避免影響視覺景觀及民眾安危而移除枯死植物外,其餘植物並不會任意移除。

養護科不會任意移除花草樹木(除修剪不當造成枯死之植物),但工程科可以任意移除花草樹木以便機具車輛出入,可以侵占動植物棲地做為工程用地。

建議

高灘地工程管理處提到割草頻率為順應民意:避免民眾反應園區環境未維持及未割草而有蛇虫蚊蚋棲息、出沒影響安危。相信並非每位民眾的看法都是如此,且民眾也需學習身邊的一草一木都有不可取代的意義和珍貴價值,不該隨意濫伐、濫挖、破壞。高灘地工程管理處要求養護科和業者做的究竟是養護工作還是清潔工作?清除髒亂,清除雜草或許是出於管理上的考量,只是主管機關的環保概念就是如此的做法,要民眾了解生態保育的重要性就更加困難了。

高灘地工程管理處的施政目標寫到:經由整體性之規劃,考量堤防外之土地利用,藉由跨局處的合作整合規劃,避免道路的切割及過度的開發破壞生態棲地,真正解決堤防阻隔、生態廊道的串連及親水性等課題……細看其規劃「一灘、二廊、三環、四星、五升、六合」幾乎都是工程計畫,雜草叢生的高灘地急待整治,去除髒亂雜草可以做為更好的用途,工程單位所說的開發兼顧環保,有多少可信度?

誰是高灘地上的施工車,誰是拔山倒樹的大恐龍?圖片來源:平心

 

回收塑膠鋪馬路 施工便利環保可靠

$
0
0
作者:Green Inside
plasticroad
VolkerWessels公司的塑膠道路概念圖。圖片來源:VolkerWessels

「點仔膠、黏到腳、叫阿爸、買豬腳……」這首兒歌大家都朗朗上口,我們也都習慣馬路坑坑洞洞、每隔一段就要重鋪柏油。柏油其實問題多多,有一家荷蘭建設公司VolkerWessels與鹿特丹政府合作展開一項大膽創新計畫,以回收塑膠為材料來鋪設馬路。

鋪馬路不難:瀝青(原油提煉的副產品)加上碎砂石,形成柏油凝結層。但是維持路面平整卻很花錢。問題在於工業用柏油並不是一種品質控管良好的產品,某些石油殘餘物質的存在會減損柏油凝結層的強度,這也就室為什麼有那麼多坑洞或裂痕需要修補。另外,柏油吸熱也是形成都市熱島效應的原因之一。

根據VolkerWessels公司的構想,「塑膠道路」完全使用回收塑膠製成所以重量較輕,可以降低地面的負重。中空設計讓電纜及其他公用事業管線容易施工。採分段預鑄、再送到現場,可以縮短施工期間並降低對交通的衝擊。較輕的重量也可讓運輸更有效率。

「塑膠道路」比柏油道路的維護成本還低,並且可以承受更劇烈的氣候變化,從-40℃到80℃。目前雖然仍在概念驗證階段,但鼓勵創新與永續的鹿特丹政府已表示興趣,希望3年內鋪設第一段塑膠道路。

去年我們介紹過阿姆斯特丹近郊克羅默尼(Krommenie)的太陽能板單車道,發電效果超過原本預期。而也有台灣發明家開發了「環保透水磚鋪面」,可以打造能儲水、淨化空氣又不易損壞的海綿道路。道路已經佔用了我們太多可用的土地面積,確實需要更多永續的解決方案。

「10年僅見2隻」 氣候變暖 北美熊蜂大量消失

$
0
0
摘譯自2015年7月12日ENS加拿大,安大略省,渥太華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隨著氣候暖化逐漸明顯,部分授粉昆蟲開始北移求生存,但是科學家發現,熊蜂卻沒有北移的趨勢;相反地,牠們的活動範圍縮水了。近期《科學》期刊上一份研究指出,北美和歐洲南部的熊蜂已大量減少,更因氣候變遷而快速消失。

熊蜂。圖片來源:William Warby。(CC BY 2.0)

鏽補丁熊蜂 10年只見過2隻

歷史上,許多熊蜂物種都曾是常見物種,例如鏽補丁熊蜂(the rusty-patched bumblebee),是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南安大略第四常見的熊蜂。

在加拿大和美國鏽補丁熊蜂出沒的範圍大規模搜尋,紐約大學環境學教授Sheila Colla努力尋找的結果卻令人驚訝──10年間只見過2隻。

「約1/3的北美熊蜂物種正在減少,有些物種個體數量甚至減少超過90%。」Colla說。

「這顯示部分熊蜂族群的活動範圍內的確出現變化,連歷史上曾經相當常見的熊蜂物種也大受影響。」Colla說,「更可怕的是,研究顯示這樣的變化非常快速。大量減少的熊蜂50年前都還活得很好。數十年間,重要授粉昆蟲的社群組成就出現劇變。」

學者:減緩氣候變遷是第一要務

為了這份研究,科學家檢視北美和歐洲67種熊蜂過去110年的博物館記錄。研究共同作者、紐約大學的蜜蜂專家Laurence Packer教授認為,這樣的研究必須從博物館的大量展示品,以及他蒐集數十萬蜜蜂樣本的實驗室開始。「博物館提供基本的生物學資訊,告訴我們人類影響世界的歷史。博物館的標本可作為各種比較的基礎,以確保鑑定結果可靠。」他說。

「熊蜂活動範圍沒有因為氣候變遷北移,這樣的現象相當令人憂心。」Packer說。

「授粉昆蟲對糧食安全和經濟至關重要。氣候變遷造成授粉昆蟲大量減少,則糧食安全和經濟都會受威脅。我們必須想辦法改善授粉昆蟲在整個大陸的數量趨勢。」

「首先最重要的是減緩氣候變遷。」研究主要作者、渥太華大學生物學教授Jeremy Kerr表示。

Bumblebees Vanish as Climate Warms in America, Europe
OTTAWA, Ontario, Canada, July 12, 2015 (ENS)

Bumblebees are disappearing from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due to climate change, according to a study by Canadian scientists published in the current issue of the journal “Science.”

“Pollinators are vital for food security and our economy, and widespread losses due to climate change will diminish both,” said Jeremy Kerr, lead researcher and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Ottawa’s Department of Biology. “We need to figure out how we can improve the outlook for pollinators on continental scales. Bu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we can do is begin to take serious action to reduce the rate of climate change.”

Bumblebees are losing large sections of the southern portion of their ranges, but unlike other species, which are compensating by moving further north as the climate warms, bumblebees are not heading north. Instead, their range areas are shrinking, causing their populations to decline.

“The fact that at the northern edges of their ranges they are not moving north as the climate changes is actually really quite worrying.” says York University Professor Laurence Packer, an expert on bees and a co-author on the study.

For this study, researchers looked at museum records of 67 species of bumblebees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over the past 110 years.

Packer insists this kind of research would be impossible without access to vast collections of curated specimens in museums, as well as in labs such as his, the Packer Lab at York University, which holds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bees.

“Museums hold the basic biological information that tells us about the history of our impact on the world. They also contain the specimens that everything ultimately has to be compared to in order for identifications to be reliable,” he said.

“For the North American species that I work on, we know that about a third of them are in decline and in some cases this has been quite dramatically, more than 90 per cent,” said co-author York University environmental studies Professor Sheila Colla.

Historically, many species of bumblebees were quite common, including the Rusty-patched Bumblebee, which was the fourth most common species in southern Ontario in the ’70s and early ’80s, says Colla.

She has only seen two in 10 years despite extensive searching throughout the range of the Rusty-patched Bumblebee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at’s an indication that there’s something going on with some species of bumblebees throughout their large ranges even for species which historically had been doing quite well,” she said.

“One of the scariest parts of the work that I’ve done is just realizing how quickly the situation is changing,” said Colla. “The bumblebees that are in decline were doing fine 50 years ago. We’re talking about large changes in community composition of essential pollinators over just a few decades.”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為水雉而生 翁榮炫死而後已

$
0
0
本報2015年7月17日台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今天是前台南市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主任翁榮炫去逝1周年。很多人知道水雉復育的故事,卻鮮少知道翁榮炫為水雉死而後已的故事。

紀念為水雉死而後已的保育者翁榮炫。(圖片來源:水雉生態教育園區)
紀念為水雉死而後已的保育者翁榮炫。圖片來源:水雉生態教育園區。

守護水雉「小三」  鞠躬盡瘁

翁榮炫大學就讀東海大學生物系,畢業後就投入鳥類調查。1998年隨濕地研究專家翁義聰進行水雉的全島監測調查,揭露了台灣水田常見的水雉,因都市化、工業化,族群減少剩不到50隻,由此展開水雉復育。

2009年,台南鳥會聘任翁榮炫擔任水雉教育園區調查員,2011年擔任主任一職。在他認真殷勤的調查下,揭開當地農法改變造成水雉以及鳥類遭毒死事件。為了確保冬季一期稻作農民施藥時,不讓水雉到田裡覓食,翁榮炫幾年來自聘人力夜宿田區趕鳥,去年5月卻不幸病倒,短短51天撒手人寰,享年48歲(1967~2014)。

去(2014)年9月,台南鳥會邀請李文珍擔任環境教育專員,挑起園區管理經營重任。過去翁榮炫雖領一份薪水,卻常是全家出動支援,園區工作對李文珍並不陌生。

為了瞭解水雉保育以及園區經營現況,他開始整理翁榮炫留下的資料,這在以往是不允許的行為,翁榮炫深怕資料遺失,向來不讓家人接觸。

讀了他遺留的紀錄,李文珍三番兩次激動不已,過去明明說要回家了,卻一直到半夜才到家,一度讓她以為先生在外面亂搞、有小三,原來是為了守護水雉,小三正是水雉。讀完資料才知道,原來翁榮炫早把台南地區的每個角落都調查得一清二楚。

翁榮炫鏡頭下雄鳥護雛的景象。(攝影:翁榮炫)
翁榮炫鏡頭下雄鳥護雛的景象。(攝影:翁榮炫)

李文珍口中的翁榮炫,個性木訥寡言,但一聊到鳥就停不住,也喜愛跟孩子相處,是個孩子王;翁榮炫走後,每個到園區的小朋友,都在找「大野狼」(翁榮炫的暱稱),告知孩子們,大野狼上天堂了,孩子都無法接受,要一次次透過家長說明,才慢慢接受事實。

「不要下來,田裡有毒!」  保育路艱辛

當台南鳥會邀請李文珍接下園區工作時,一些熟識朋友都勸她不要接,他們大多認為翁榮炫是累死的。

李文珍回憶,去年初一期稻作播種期間,翁榮炫就處於無法睡覺、睡也睡不好的狀況,要他回家也不願意,半夜還在發信交代事情的緊繃狀態。

「2014年元旦,我們就在農地度過,不讓鳥下來,要等2周後農藥退了、鳥不會中毒了才能撤,還雇用人力來顧。」這段期間,翁榮炫為了水雉進行農田巡守,避免水雉因農藥中毒傷亡,甚至私下花錢請農民翻土;毒效期則雇用人力守田間,翁榮炫自己則是顧得最勤的人。

志工告訴李文珍,「以前都是我和主任,把一塊一塊的農藥蓋起來。」兩個人拿著鋤頭,只要發生中毒地點,就用土掩埋福瑞松(農藥名),減少水雉死亡。

翁榮炫默默工作,任由癌細胞啃蝕身體,直至倒地不起。發現時,癌細胞已啃蝕其第五節脊椎,經醫師再三確認,應為肺腺癌。他的離去,讓親友措手不及。至今李文珍仍不解,這麼健康的人,不抽菸、又在天然環境裡工作,怎會罹癌?

為何人才會過勞死?水雉園區一年人事活動費用約300萬元,幾位工作人員,要負責管理15公頃園區、環境教育解說、水雉保育及調查;酷熱當頭,於簡陋鐵皮屋裡工作,沒裝冷氣(有裝恐怕也捨不得用)。這些現象幾乎是台灣保育單位的普遍寫照,有心如翁榮炫者,似乎要有當烈士的準備。

友善農法承遺志  護水雉與大地共生

翁榮炫之死,有如一粒麥子落到土裡,結出許多果實。如今具有環境教育碩士學位的李文珍披上戰袍,重返園區。

一開始他抗拒這份工作,因為園區對她而言,是一塊傷心地,隨著時間逐漸沖淡哀傷,以及幾個夥伴的支持,尤其是女兒說:「媽媽妳還是接下爸爸的事情,如果你不接下來,爸爸過去的努力就白費了。」這段話讓李文珍下定決心。

翁榮炫全家參加反核遊行。(圖片來源:水雉生態教育園區)
翁榮炫全家參加反核遊行。圖片來源:水雉生態教育園區。

去年9月展開新工作, 12月再度發生中毒事件。那時李文珍也想過,中毒事件這麼多年來,情況並沒有改善,該怎麼辦?

今年因為水雉中毒,他又去守田區,同事問「文珍姊,你吸著農藥能守多久?」這些農藥只要太陽一出現蒸發,就是透過皮膚吸收,讓他想起翁榮炫是肺腺癌,因此撤守,不再守田區。

那麼,難道要每年看著水雉死去嗎?透過幾位朋友想辦法,到西庄里找農民聊聊,找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也找友善大地,學習農法、逐一釐清可行的步驟。

友善大地執行長楊從貴同意發展專案,不但幫農民賣產品,還將原本回饋給園區的利潤,全數回饋給農民。這些回饋金70%依照農地友善程度給予「友善耕作回饋金」,10%是新人加入的鼓勵金,剩餘的20%作為農民家戶的急難救助金。

這些努力看似為了水雉,其實更重要的是農村永續願景。而保育水雉,正是翁榮炫的遺志。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中華鳥會代理秘書長陳德治:曾與翁榮炫在彰化山區研究鳥類1個月,這段期間他感受到翁對鳥類的熱愛,以及投注研究的熱情;他也在水雉園區目睹翁榮炫「身先士卒」的精神,凡事都自己捲起袖子做,一個人穿著青蛙裝整理園區內的種苗池,即使是炎炎夏日汗流浹背也在所不惜。

生態研究者李璟泓:在許多努力維護的棲地中,翁榮炫守護的水雉園區,是最值得繼續支持的一個行動,這是許多人合力支持的成果,也是翁榮炫燃燒生命經營的成就。

 


【行動參與】連署推動修法守護農地,保護我們的孩子有飯吃

$
0
0
2015-07-17 16:15
2015-07-17 16:15
主辦單位:守護宜蘭工作坊

我們需要您跟我們一起站出來,守住只剩3成的糧食自給率,讓我們的家人小孩在未來面對天災不斷、糧荒或糧價上漲時,還能有飯吃!今年米蘭的世界博覽會就以「潤養大地,澤給蒼生」為主題,重視農業已 經是世界潮流,台灣地狹人稠四面環海,我們有甚麼理由大開世界倒車?為了孩子的未來,請跟我們一起監督這次的修法,留下良田,就是留下子 孫美好的未來。這 是20年來唯一一次有助於保護農糧的修法,請各位跟我們一起守住這重要的機會!

聯署團體在農田中大會師。(圖片來源:守護宜蘭聯盟提供)

聯署團體在農田中大會師。(圖片來源:守護宜蘭聯盟提供)

※ 我們的訴求:
  一、 支持中央立即修法,保障農民權益,阻止違法炒作農地與農舍。
  二、 確保農地農用,不容政商施壓炒作土地利益!
  三、 以農村永續發展為前提全面檢討農發條例,確立農業的多元價值,健全農業政策!

※ 為什麼要阻止違法炒作農地與農舍?

台灣目前糧食自給率僅剩3成,遠低於多數的國家。在全球暖化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台灣才剛經歷嚴重缺水而要求農民休耕,卻又在幾場大雨後多處淹水,僅存有限的稻米蔬果再次受損。這樣的狀況,不只在台灣,而是全球普遍發生,例如前幾年泰國,越南的大水,甚至造成他們國家稻米限制出口,國際糧價上漲。有錢,不一定能買的到食物。糧荒,將成為未來十年的重大問題。為了保護我們的家人小孩未來有飯吃,我們更要積極守住僅剩的3 成糧食,留下所剩不多的農地,種糧食,不要再種農舍了!

※ 我們做了什麼努力?

守護宜蘭工作坊自從2014年10月發起「守護宜蘭心價值─搶救農田地景行動」以來,成功取得新任宜蘭縣長的支持,而且願意要求宜蘭縣府認真依法管理 農舍,透過實質審查申請興建農舍計畫,同時將位於農田裡頭農舍的排污水納入管理,避免污染農田及農作。並促使行政院農委會積極面對,於今(2015)年提出因應的修法。

農委會為此提出「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修正草案,將原本需有農民資格才能在農地上蓋農舍的限制,進一步延伸到只有農民資格才能購買農舍。希望能從源頭減少一堆假藉購買農舍,實質上做為私人別墅,民宿...等,以及不斷炒作買賣的亂象。在5月針對辦法修訂召開公聽會時,獲得現場與會公 民團體與民眾一致支持!

※ 我們面臨什麼危機?

雖然還未正式修法通過,但已造成近半年來,全國農舍違法炒作買賣的市場近乎沉寂。就在我們抱以高度期待的時候,違法炒作農地與農舍買賣的利益和力量開始反撲。受到多位立委及地方縣市議員的關說,行政院祕書長簡太郎公然表示將暫緩修法。宜蘭縣11家農會聯合砸出重金,買下3大報半版廣告,以地方與中央不同調為由,痛批縣府獨創惡法,揚言9月將發動「農民」群起抗爭。眼看從中央到地方,反對農舍修法的聲浪越來越 ,令人憂心!

※ 我們還有機會成功嗎?

面對農舍炒作利益團體的反對聲浪,守護宜蘭工作坊聯合眾多公民團體,召開記者會抨擊違法炒作的利益團體及代表,並持續不斷的要求行政院正視全國違法農 舍氾濫的問題。總算促成內政部持續推動修法,並在7/16公開預告。立即表達支持修法意見,是我們目前修法成功僅剩的機會。

※ 修法預告的目的是什麼?

修法預告的目的,最重要在蒐集各界意見,尤其是所謂利害關係人。例如因為修法不夠週全,而損害既有權益時,可透過這個階段表達意見,以利修法更為週全。

※ 現在最急的事是什麼?

7月16日起10天內,是內政部針對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修訂,統整各方意見。所以,我們一定要立即表達我們的意見!因為,接下來內政部是否仍能堅持保護農地而維持修法,還是屈服於違法炒作農地與農舍的利益團體而暫停。完全要依靠每一個關心台灣農業未來,在乎糧食安全你我的意見和支 持!

※ 你可以為這件事做些什麼?

1. 請您抽空將您支持的意見,寄送給各級民意代表和行政院高層,要求他們支持,勿假借各種理由阻擾內政部 修法。(政府民意信箱視同正式公文書)

2. 鼓勵內政部堅持修法立場,杜絕違法炒作農地買賣,並越做越好!

內政部營建署(承辦「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第2條、第3條之1、第16條之1條文修訂)email:jyang@cpami.gov.tw,地址:臺北市松山區八德路2段342號,電話02-87712595, 傳真02-27772358

3. 歡迎書寫您的個人意見,或剪貼我們提供的參考版本:

  • 公民版:堅持農舍俢法到底,請中央挺住腰桿!
  • 農民版:嚴管農舍保護農業生產環境,才是真正維護農民的權益!我支持這次修法!
  • 慈母版:為孩子留一畝田,請堅持通過農舍修法,落實農地農用!
  • 加碼版A:光是限制農民資格還不夠,還要確實審查農舍的必要性!
  • 加碼版B:應該嚴管農舍了!但長遠考量,還是應該以農村整體規劃取代農業用地興農舍辦法。我們的農地不會增加,但每一世代都有新的農民進場,農地的消失與 破碎依然無法停止。

※ 有誰跟你一起在保護農地?

發起團體:守護宜蘭工作坊,台灣農村陣線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OURs都市改革組織,台灣環境資訊協 會...等

※ 相關資料:

不教功課的課輔班 「光復童工場」伴孩子認識鄉土

$
0
0
本報2015年7月17日花蓮訊,公民記者謝宗璋報導

純樸的後山農村光復鄉,有一座在地囝仔的新樂園「光復童工場」,每到週日總是為寧靜的社區增添歡笑聲。就讀東華大學研究所的負責人陳慶元,是一位在地青年,兩年前開始為社區孩童開辦假日課輔班,卻從不輔導課業,而是帶領孩童認識課堂外最動人的風景——家鄉。

陳慶元(左一)的「光復童工場」深受民進黨籍立法委員蕭美琴(左二)讚許。攝影:謝宗璋。
陳慶元(左一)的「光復童工場」深受民進黨籍立法委員蕭美琴(左二)讚許。攝影:謝宗璋。

從圖書館開始  陳慶元成孩子王

雖然家住光復,陳慶元對光復卻相當陌生。原來,10年前父親突然病倒,嚮往定居鄉村療養,全家才從桃園搬來花蓮,父親病癒後便在自宅空地栽植無毒農作。

然而這些年,陳慶元都與姊姊在台北求學,只有寒暑假或年節待在家裡,每次準備離鄉,他都對花蓮的環境眷戀不已。大學畢業後,他決心返鄉定居,同時也考上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

有一年暑假,他在社區圖書館預備報告,發現有不少孩子被忙於上班的家長送來「寄放」,然而他們不是搶著電腦上網,就是坐在桌前發呆。突然有個念頭閃過:「我可以為他們做點什麼?」於是他主動與幾位孩子打交道,並邀請他們帶暑假作業來寫,後來也一起繪畫、拓印樹葉,「光復童工場」的第一個據點就在圖書館開始。

「我發現他們都滿開心的,所以我就想繼續做下去。」開學後他更開放自家透天厝,為孩子打造一個快樂的學習場所。從最早只有6~8人,如今每週都有來自光復國小、大進國小的20多位學童前來,陳慶元也招募來自東華大學的志工加入陪伴的行列,每週日進行一場又一場的獨立教育實驗。

課程內容擺脫課業束縛,從藝術動手做,到時事討論,今年更把整個光復變成教室,成立「下田社」、「點心社」以及「攝影社」,讓孩子自主學習,從實作中遇見家鄉的美好。

「下田社」自然耕種  重新認識原民飲食

下田社孩子在田地裡快樂地澆水。圖片提供:陳慶元。
下田社孩子在田地裡快樂地澆水。圖片提供:陳慶元。

「住鄉下的孩子,從小就該認識土地。」陳慶元的父親陳天來現以務農為業,堅持不用農藥、化學肥料的他,收成的蔬果除了自家食用,每週日下午也指導童工場「下田社」的孩子們栽植地瓜,從整地、澆水與除草,孩子都是親力親為,有位孩子說,有些雜草根比較硬,需要花費比較多的力氣,還得經常頂著太陽幹活,他直呼「快累死了!」,也表示總算可以明白父母下田的辛勞。

「下田耕作也會讓孩子更有自信,看到自己栽種的作物從發芽到收成,為他們帶來成就感,也透過親近土地對鄉土有親密感。」陳天來也說,除草是一種樂趣,把心中的雜念拔除,教導孩子做事務求專心致志。

有許多孩子都是原住民,為帶領他們更認識原民飲食文化,下學期陳慶元將與附近一座以傳承阿美族飲食文化為初衷的「邦查有機農場」合作,該農場專案經理張馨云表示,目前園區規劃一塊野菜田,將作為食農教育中心,並交給光復童工場孩子認養維護。她指出,灌輸文化認同,務農及飲食是最簡單直接的媒介。

食安不安  「點心社」自製「真食物」

「點心社」不只是製作可口點心,在食安風波頻傳之際,真假食物難辨,陳慶元便帶領孩子製作真材實料的點心如芋圓、布丁等,再讓孩子與市售有添加物的芋圓、布丁品嚐比較口感,交給他們的舌頭思考,天然或人工到底哪個好。

陳慶元也以新聞為教材,導讀相關報導,並請孩子從中找出關鍵人物,再延伸思考各自有做什麼、沒做什麼。就有孩子提出政府應該訂定食品標準把關,他也反問政府都有法規為何還爆食安,沒想到有孩子一鳴驚人地說:「因為那些黑心廠商都有塞錢給政府審查人員。」他也請他們思考可以做到的改變,例如買菜時可以確認食材來源。

未來,他將邀約一位住在光復的日本籍烘焙師傅來教導孩子,如何運用在地出產的食材,以及他們將認養的野菜田的土產,加入麵包裡。

點心社每週都有好吃又好玩的點心動手做。圖片提供:陳慶元。
點心社每週都有好吃又好玩的點心動手做。圖片提供:陳慶元。

「攝影社」打開觀察窗  孩子連結自然與家人

因為在研究所修習媒體課程,陳慶元以攝影為教學媒介,他甚至在短期內向外界募集到許多二手相機。「對這些偏鄉孩子來說,手上有一台相機是比什麼都讓人興奮的事。」

負責攝影社的東華大學研究生王鳳儀說,通過攝影,讓孩子用不同方式看世界,也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她說,有一位孩子便使用相機觀察阿公,意外地讓祖孫倆多了互動;另外一位孩子則近距離觀察自然,拍出許多花草嬌態。

「我發現攝影原來是一種讓學生與家人、土地有所連結的媒介。」也透過攝影,讓陳慶元與王鳳儀更進一步認識孩子的家庭。

攝影社讓孩子以不同視角認識自己的鄉土。圖片提供:陳慶元。
攝影社讓孩子以不同視角認識自己的鄉土。圖片提供:陳慶元。

教學模式變  陪伴成長初衷不變

陳慶元表示,盼望光復童工場能為在地孩子,建立一個可以與在地更深連結的場域,讓孩子與家鄉、土地聯繫,即使長大到外地去,心裡仍會深深記得,這裡是他們生命的根。

他說,雖然每年都嘗試不同的教學模式,但理念始終是陪伴偏鄉小朋友思考、成長,擴大人生視野,建造自我生命的獨特價值。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聲明稿】大埔強拆兩週年、原屋重建要兌現 廢除區段徵收、還我土地正義

$
0
0
聲明單位:台灣農村陣線

毋忘大埔!7月18日,2年前的今天,時任苗栗縣長的劉政鴻誇言「天賜良機」,動員怪手及大批警力,無預警拆除大埔張藥房等4戶行政院早已承諾「原屋保留」的民宅,震動全國,不僅立下了近年來徵收迫遷最惡的範例,也間接造成張藥房男主人張森文先生的逝世。

張藥房原址壁畫。照片提供:台灣農村陣線。
張藥房原址壁畫。照片提供:台灣農村陣線。

2年過去,大埔強拆的不義與不當早已被社會各界廣泛討論,甚至被作為浮濫徵收、強拆迫遷的最典型案例;然而時至今日,大埔4戶被違法強拆的老宅依舊沒有重建,在地居民的正義也尚未得到完全伸張,因此,我們要提出3點嚴正聲明:

  1. 苗栗縣政府及內政部應立即承認大埔浮濫徵收決策錯誤,公開道歉,並原屋重建包含張藥房在內之大埔4戶;
  2. 立即停止全國各地浮濫徵收個案,包括竹北台知園區、桃園航空城、淡海二期……等等,莫讓大埔的不義在各地重演;
  3. 立即重啟《土地徵收條例》修法程序,廢除被地方政府濫用作為炒作土地手段的區段徵收,落實土地正義。

原屋重建於法有據、兩任縣長裝聾作啞

2014年1月4日,台中高等行政法院判決苗栗縣政府暴力強拆大埔4戶屬「違法」行政處分,2015年5月13日,最高行政法院更進一步確認強拆違法,且表明此不法結果「尚非不得恢復原狀」!換句話說,被告的苗栗縣政府及內政部,有義務負起法律上的責任,將違法徵收的土地還給大埔4戶,同時必須重建原來土地上的房舍,原封不動地還給大埔4戶。

然而,非但嚴重虧空縣庫的前縣長劉政鴻始終堅持強拆大埔4戶是為了「拼經濟」,堅不認錯負責,現任縣長徐耀昌卻也「劉規徐隨」,寧願繼續浪費人民的納稅錢在法庭上替劉政鴻收拾爛攤子,也不願正視長久下來的錯誤,直接宣布返還大埔4戶土地,配合辦理都市計畫變更,更沒有隻字片語公開向大埔居民道歉,沒有付出半點力氣協助重建家園。近日的「昌鴻大戰」,說穿了只是2個貪婪的地方派系在進行政治鬥爭,對於底層人民真實的苦痛卻同樣麻木不仁。

面對外界質疑劉政鴻任內胡亂浪費公帑造成縣庫空虛、甚至一一「起底」劉政鴻任內的不當開發時,劉卻還大言不慚地表示,自己開發高鐵特定區、北橫公路等「重大建設」,至少創造150億土地待標售云云,明確顯示了地方派系以強徵人民土地的強盜行徑廣開財源的事實;當初以科學園區開發名義徵收的大埔地區,如今新建空屋林立,以炒賣房地產為業的土地掮客大舉進駐,正是地方政商黑金勾結謀利的鐵證。

面對這種遍地不公的現象,從地方到中央,卻看不到任何痛定思痛的反省作為,反而是變本加厲地進行更大規模的區段徵收。

大埔炒房現況。照片提供:台灣農村陣線。
大埔炒房現況。照片提供:台灣農村陣線。

浮濫徵收遍地烽火、政商圈地官逼民反

以竹北台知園區計畫為例,預計徵收447公頃大範圍優良農地,但其中作為產業用途的面積僅有13%,而作為炒房炒地用途的住商區卻高達3倍之多,且所謂的「產業」內容一變再變,不變的是堅持以區段徵收大規模掠奪人民土地,先射箭再畫靶,完全不符作為土地徵收前提的公益性、必要性與最後手段性原則。

更有甚者,在大埔強拆案中扮演要角、在中央都委會強勢推翻大埔「原屋保留」政院承諾的現任行政院秘書長簡太郎,在新竹縣長邱鏡淳的當面請託下,竟與國發會聯手在3天內火速通過了台知案作為「國家重大建設」的申請,其「行政效率」之高,實在令人瞠目結舌。

如此荒腔走板的圈地亂象絕非個案,在全台各地比比皆是,早已成為執政當局與地方派系交換政治利益的最主要手段。在此,我們要對那些向土豪劣紳低頭、與黑金派系串通浮濫徵收人民土地的各級政府表達最嚴厲的譴責,並提出呼籲:今天一個當權者對黑金派系妥協,明天更多的人民就會站到政府的對立面,如果不能懸崖勒馬,那麼各地人民自發的反抗行動,未來必將越演越烈。

大埔炒房現況。照片提供:台灣農村陣線。
大埔炒房現況。照片提供:台灣農村陣線。

 

承翁榮炫遺志 守護水雉全台調查啟動!

$
0
0
【紀念翁榮炫逝世週年】系列報導二
本報2015年7月1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編按:官田水雉復育的背後故事,是翁榮炫先生與相關專家認真殷勤調查所換來的,雖然他因肺腺癌而不幸辭世,但日後卻讓許多人為官田水雉保育的推動而持續努力著。

水雉的復育只要有適當棲地配合友善的農法,就有可能增加族群數量。而此時更是水雉繁殖高峰,台南市水雉生態教育園區邀請民眾共同瞭解水雉族群現況,一起數數水雉數量,為水雉的復育貢獻一份心力!

一生掛念水雉保育的翁榮炫,是水雉教育園區環境教育專員李文珍的先生;生前曾帶著家人遍走嘉義、台南關廟、高雄一帶,穿梭在墳墓、雜草叢中尋找水雉蹤影;去(2014)年春節期間,原本要帶著全家開車到關渡、新竹、桃園,一直到花蓮輔導水雉棲地,順便調查水雉,卻因李文珍擔心耽誤工作而未能成行,沒想到竟成遺憾。

水雉帶幼。(圖片來源:台南市水雉生態教育園區)
水雉帶幼。(圖片來源:台南市水雉生態教育園區)

盤點水雉 每隻都寶貝

李文珍說,以往翁榮炫會協助北、高與花蓮水雉棲地復育,並到全台各地演講分享經驗,希望複製水雉園區的保育經驗,想方設法擴大水雉生存範圍。

為了繼承翁榮炫遺志,李文珍發起「台南以外,水雉調查」──全台水雉大調查,即日起至8月15日,邀請各地民眾清點水雉「成鳥」數,盤點水雉族群現況;未來也將逐年同期進行,累積族群動態資訊,徹底掌握水雉族群變動狀況。

根據台南鳥會資料,水雉在夏天繁殖期,全台族群數量近900隻,其中台南地區就佔700多隻。

「台南以外,水雉調查」原理與鳥類調查的基本概念相似,李文珍表示,7月正是水雉繁殖高峰,水雉在繁殖期具有很強的領域性,忠誠地固守其領域,因此民眾很容易就能認出並清點成鳥數量,並利用網路、電子信箱或紙本傳真,將資料寄給水雉園區就能為水雉保育盡心力!

7月26日起至8月1日,園區將結合志工與成大野鳥社在一周內清查台南地區水雉繁殖鳥數量;台南以外地區則設定到8月15日,鼓勵全民參與調查。

繁殖率不低 棲地少、農藥水雉難成家

至於什麼植物最適合水雉繁殖?官田成為台灣水雉重鎮,關鍵就在菱角田,已故的水雉園區主任翁榮炫即認為,官田因最常見的作物就是菱角,而菱角植株的高度也適合水雉繁殖孵蛋。除此之外,中華鳥會代理秘書長陳德治則認為芡實的葉片構造也很適合。

芡實的葉面上凹凸以及尖刺,增加摩擦力,蛋不易滾落,在此築巢,巢材相對少。過去彰化伸港種植芡實,四神湯中有一味即為芡實,也聚集了30~40隻水雉族群,夏季到此繁殖,但是種植面積並不大。

此外,水雉園區則提供幾種水雉可能用來繁殖的棲地,如大萍、布袋蓮、空心菜,以及浮葉性水生植物或草澤,民眾可於這些地區仔細找,盡可能避免產生干擾的情況下,進行定點觀察至少10~30分鐘。李文珍說,水雉雖對人類出現敏感度差異性很大,但絕大多數水雉成鳥於30分鐘內會返回繁殖棲地。

在浮葉植物、草澤,仔細觀察,或許就能找到水雉!(圖片來源:台南市水雉生態教育園區)
在浮葉植物、草澤,仔細觀察,或許就能找到水雉!(圖片來源:台南市水雉生態教育園區)

提到水雉保育,中華鳥會代理秘書長陳德治認為,水雉的繁殖成功率並不低,在鳥類當中屬於中上水準,只要有適當的棲地,就有可能增加族群數量;然而,目前的困境也是棲地的維護以及農法的選擇。

官田菱角田隨著農業人才凋零,面臨廢耕、轉作,甚至變賣的困境,菱角田的減少,意味著水雉可供生存的棲地也降低;菱角田的消失不利於水雉。另外,農法的改變,摻毒毒死野生動物,是造成包括水雉在內的鳥類大量死亡的因素。

和農民手攜手 守護水田

目前水雉生態教育園區15公頃棲地,已接近飽和,擴大園區範圍和推動外圍菱角田友善耕種,後者更是長遠必須面對、推動的議題,園區不可能無止境擴大,因此學著與農田共存,才是解決之道。

度冬棲地比較不是問題,因為水雉會分散到各個水田區,但繁殖棲地則需浮葉植物加以經營。也就是說,繁殖棲地的復育是保育關鍵。

水雉在農業社會是普遍存在的物種,表示曾有許多適合的棲地,恢復棲地、復育,應該不難。陳德治表示,若能以官田為基地,逐漸往外擴展,如高雄洲仔濕地、嘉義水上菱角田,只要能建立繁殖棲地,就有機會復育。

水雉科的研究國際間非常少見,陳德治的研究論文即以水雉一妻多夫繁殖婚配為主題,了解生態上的意義。這方面的研究還有很多謎題待解,水雉園區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場域,因此除了環境教育與保育行動外,或能吸引研究團隊進駐,增加水雉研究,在保育行動上也能提供更多助力。

參與「台南以外,水雉調查」調查的民眾,可透過網路填寫紀錄表,或填寫紙本回傳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台南市官田區隆田郵局第24號信箱),或e-mail至水雉園區信箱jacana.tw@gmail.com。

此外,更可透過e-bird平台(須要先註冊),輸入賞鳥記錄,並請於紀錄清單備註欄欄註明「全台水雉調查」。

《核彈MIT》台灣的核武時代

$
0
0
作者:賀立維
B-61戰術核子彈彈頭內的引爆核材料。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公共領域圖片。

關於台灣研製核武的動機,應回溯到1960年代。1964年10月16日,中共在新疆羅布泊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美國情報單位分析,由於試爆所產生的放射性輻射塵埃裡,並沒有發現鈽元素,顯示中共並非以鈽 239 作為原子彈的原料,而是直接使用濃縮的鈾 235。這件事震驚了全世界,因為這證明中共已經具備了提煉高濃縮鈾的技術。緊接著在1966年春季,中共又試爆了第二顆核彈,那是一枚更為可怕的氫彈!代表中共已進入了熱融合的世界。

這對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造成極大的震撼,蔣介石總統於是下定決心要在台灣發展核子武器。他找來一批科學家,討論發展核武的可能性,不過,當時的科學顧問吳大猶博士並不認同。

後來,台灣在核武研發方面能夠跨出第一步,是靠以色列原子能委員會主席恩斯特.大衛.伯格曼(Ernst David Bergmann)博士的一臂之力。伯格曼是國際核能界公認的「核彈之父」,蔣介石總統就在1963年時,派遣核心幹部唐君鉑將軍出席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的國際原子能總署年會,與伯格曼見面。

唐君鉑結識伯格曼後,力邀他來台灣訪問。伯格曼對蔣介石總統很推崇,敬佩蔣總統是二戰時期的偉人之一。同年伯格曼抵達台灣訪問,蔣總統以國賓之禮接待他。他們在日月潭的涵碧樓賓館密談了3天,蔣總統向他表明台灣要研發核武的決心,伯格曼建議台灣模仿以色列的模式,先設立一個研發的專責機構。後來蔣總統即指示成立中山科學研究院,開始發展以核武為主的武器研發計畫。

1964年,蔣介石總統任命他的長子蔣經國為國防部副部長,唐君鉑為國防部常務次長。這種安排就是為了研發核武所做的準備,唐君鉑隨後並擔任中山科學研究院的籌備處主任。而伯格曼就是核心技術的主要提供者。

到了1968年,中科院籌備處的「新竹計畫」正式啟動,當時在清華大學設置了一座零功率的實驗用核子反應爐,以培養核工人才為主。第二年的7月1日,中山科學研究院正式成立,並成功向加拿大購得一座40百萬瓦的重水式核子反應爐,用來生產研製原子彈所需的鈽原料。蔣介石總統聽取了伯格曼博士的建議,在中科院設置了幾個研究所,從此整個核武研發的布局就完成了。

在伯格曼博士的指導下,「新竹計畫」是根據以色列的原子能計畫為基礎,讓我們節省許多摸索的過程。但在計畫開始之前,蔣介石總統也曾邀請擔任「國家安全會議」轄下的「科學發展指導委員會」主委吳大猷先生來提供意見及參與,期望吳大猷也能共襄盛舉,然而吳大猷卻跟蔣總統表達了不同的意見,甚至連參與過「美國曼哈頓(核子)計畫」(Manhattan Project)的旅美物理學家吳健雄女士,也不約而同地向蔣總統表明不認同的立場。

不過,在當時的時空環境下,無論是學者或是軍方人員,能被延攬至核武研發團隊,無疑是件光宗耀祖的事,加上高待遇、高禮遇、高機會的吸引,一批科學家加入了研發團隊,使得這個團隊的陣容增強許多。

在伯格曼主導下,另一個代號「桃園計畫」的方案於1972年該核子反應爐達臨界運轉時正式啟動。

1970年,伯格曼建議蔣介石總統向美國採購核能發電廠,也就是後來的核一、核二及核三廠。當時還規劃到核五與核六廠,以因應台灣工業起飛所需的電力。另外,利用核電廠使用過的核燃料提煉鈽同位素,當然也是考量的因素之一。

在蔣介石總統在世的最後幾年,「桃園計畫」重水式核子反應爐幾乎是24小時不停地運轉。而這型反應爐還有一個特色,就是不用停爐就可以更換燃料,就像飛機不用落地,在空中加油,來增加續航力。這座核子反應爐的目的不是發電,而是藉由它不停地以全功率運轉,讓燃料中的鈾238吸收中子,產生鈽239,來製造核武所需的原料。

1975年4月,蔣介石總統病逝於台北,沒能親眼目睹他一手催生的核武誕生。巧合的是,協助蔣總統發展核武的伯格曼博士,也在蔣總統過世的第二天病逝於以色列。

之後,蔣經國總統繼承父志,繼續支持中科院研發核武。13年後,就在蔣經國總統病逝前幾天,發生了張憲義叛逃事件,台灣的核武研發因而走入歷史。又過11年,當時已退休的前中科院唐君鉑院長也因心肺衰竭病逝於台北。關於我國發展核武的資料與記憶,隨著歲月逐漸失落,有時反而要靠國外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學術單位或學者來加以整理及發掘。

我曾在1989年間,與加州柏克萊大學的C教授,一同拜訪過吳大猷博士。C教授與吳博士曾在學術期刊上一起發表過論文。在拜會過程中,談起這段往事,當時張憲義已經叛逃,台灣的核武研發也已結束。吳博士很感慨:「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只是當年在政治強人的領導下,他雖然表示反對發展核武,但政府仍然一意孤行。還好,當時的主政者並沒有對他做出不利的舉動,已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他說,就算他不做,還是有人會搶著做。這話我聽在耳裡,羞愧得幾乎抬不起頭來。

當時除了中共,最不希望台灣發展核武技術的就是美國。冷戰時期(1947至1991年),美國為了能在東南亞確保其核子壟斷的地位,不可能容許台灣這類國家來破壞國際核武平衡。

美國對台灣發展核武的動機心知肚明,當然要全程監控,虎視眈眈地監視著,有任何風吹草動,要完全掌握,不能讓台灣越雷池一步。所以,在中科院裡邊安排臥底,絕對是必要的,像張憲義這樣的間諜,是想當然爾,而且應該也不會只有張憲義一個間諜,我相信還有許多的「張憲義」們,因為「多方求證」是美方萬無一失的做法。最後,雖只有張憲義一個人叛逃,但對美國而言,證據已經夠了,足以讓台灣的核武發展壽終正寢。

事後有報導指出,蔣經國是聽到了張憲義叛逃,才氣得吐血身亡。但我認為,這一切應是美國精心策畫的,也許是美國情報單位事先得知蔣經國病危,所以就在他過世前幾天,把張憲義接到美國去,如此一來,就不會太引人注意,因為全國的焦點都會放在蔣經國逝世這件事上。而且,要是在蔣經國逝世後,才把張憲義接走,就未免落井下石,太過分了些。


《核彈MIT》書封。圖片提供:我們出版社

核彈MIT:一個尚未結束的故事

作者:賀立維
出版社:我們出版
出版日期:2015/5/25
ISBN:9789869125215

如果爆炸,苗栗以北都將化為灰燼,
全台都可能變成核子廢墟……

台灣曾在極度機密的狀態下,「幾乎」成功自製了一個爆炸威力驚人的核武裝置。但令人不解的是,它為何要設置在距石門水庫幾公里之遙的大漢溪畔?為何是固定式的?是為了「先求有,再求好」,還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兩位蔣總統的盤算為何?張憲義是叛逃的賣國賊,還是救了台灣的悲劇英雄?

而尚未結束的則是因之而來的核汙染!它使得桃園竟成為沒有核電廠、卻受核汙染最嚴重的地方……

※ 本文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轉載。

 

沒有下一個地球了 珍惜《我們的大地》

$
0
0
作者:童心園
《我們的大地》封面。圖片來源:維京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很久以前,沿著草地的四周,慢慢形成了一個小村落…這是一片『大家的』草地。所有的村民都可以到這裡來放羊。」草地四周的村民,陸陸續續把羊兒帶到中間放牧。

「但是問題來了。」每個人擁有的羊隻數量不同,有的人有很多隻羊,有的人只有一隻羊,有的人卻沒有羊。反正不需要付出代價,人們都把羊兒帶到這裡吃草,眼看著草地上越來越擁擠,羊群緊緊地捱在一起,村民也開始你爭我奪、大打出手,草地,也漸漸地光禿了……

於是,村民在草地上圍成一圈坐下,聚在一塊訂出一個辦法:「每個人一次只能放一隻羊。」有的人因為不想遵守而離開了,「反正,總有其他的地方可以去」

充滿隱喻的故事到此,莫莉話鋒一轉說道:「如今的地球很像當時那個村落……而我們也和那群村民一樣,面臨了相同的難題。」

終將耗盡的地球資源

海裡的漁夫,用盡底拖、延繩釣、炸魚、魚槍…各種方法,每個人都想要補到最多最多的魚;再翻頁,同一片海域裡已經空空盪盪,漁夫們還是一樣努力,卻一無所獲。

森林裡的伐木工廠,設法砍下每一棵樹,「砍越多棵樹,就可以賺越多錢」;下一頁,樹不見了,冒著煙囪的工廠,滿佈在山腳下。

都市裡的車子、房子,都需要汲取地底下的石油、煤礦,支撐各種基礎建設;下一頁,通往地下的管線依舊存在,但地底已經空無一物。

人們到處接水管,取得乾淨的水源,提供灌溉、洗滌、飲用的需求;畫面往前,河川、渠道變得烏黑,人們為了護衛自己的水源而使用武力。作者一共用了8個跨頁告訴我們:「乾淨的水源、天然的能源、森林的樹木和海裡的魚類,如今正一一的被我們破壞與摧毀。」

《我們的大地》內頁。如今的地球很像當時那個村落。我們的公園、保護區,天然資源以及水和空氣就好比那塊草地。圖片來源:維京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我們沒有別的地方可去

在故事的尾聲,莫莉兩大頁的藏青底色,營造出較為嚴肅的氛圍:「假使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公司和我們每個人只顧眼前的利益,再這樣繼續浪費資源下去,到時候,我們的大地會是什麼樣的後果?我們需要共同來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我們和當時那群村民最大的不同在於……」

「我們已經沒有別的地方可去。」此時,畫面的視角被拉遠,黑色的跨頁中,呈現一個小小的、湛藍的地球。作者透過這樣的畫面安排,試圖讓孩子的理解,從故事最初那個小村莊的故事,放大到對整個地球資源的關懷。原來,故事最初,草地有限的例子,只是一個淺顯易懂的譬喻。

出生在美國的莫莉,有著豐富的旅行經驗。她在大學畢業後,曾到日本教授英文,在進入報社從事記者並且被炒魷魚後,才下定決心、面對她心中的真正想望:成為一個童書作者。她也曾旅行到孟加拉及西非的馬利共和國等地工作。而父母的科學家背景,也不覺中影響她的創作,有許多作品,都透露了對自然環境的重視與關懷。

《我們的大地》內頁。每個人都把自己的羊帶到這裡來吃「免費」的青草。圖片來源:維京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我們的大地》靈感,源於美國生態學家哈定,在1968年發表了一篇題為《公有地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ommans)的文章。文中描述,在一塊公共的牧場上,每一個放牧者,每增加一頭牲畜和收入的同時,也對草地造成更多破壞。由於每個牧羊人都盡可能增加放牧的數量,最後卻使牧場終於走上耗竭的命運。

哈定當時這篇文章,主要呼應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的人口論,擔憂放任生育將造成人口不斷增加及資源的枯竭。後來,不少自由派的經濟學家,引用公有地悲劇為例,主張資源的私有化,才能帶來最好的管理。

反觀現今全球狀況,自然資源枯竭的確反映了哈定的擔憂,然而,解決之道或許並非因為經濟學者所期待的私有化,反在分配問題。在人口成長的同時,越來越多人走向欲望無窮的消費方式,大公司持續佔有各種資源、賺取私有利益,並將環境成本交給所有人承擔。

如今,世界的人口已經突破73億,雖然,近十年來的飢餓人口逐漸下降,卻仍然有10%的人們承受這苦難。原因除了天災、內戰等長期因素,資本主義社會的金融危機及糧食炒作,也影響著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安全。

當地球這個大方舟上,載著越來越多人的時候,如何讓未來的主人翁,意識到「我們在同一條船上」,莫莉的這本《我們的大地》,是一本相當好的切入點。

眼波流轉:蘭灰蝶

$
0
0
文字:陳秀竹;攝影:孫金星
 
蘭灰蝶、雙尾琉璃小灰蝶。攝影:孫金星

/明眸
/滴溜溜的轉
/剪水秋瞳
/情深幾秋
/濃烈
/如火

/火般的眸
/藏的不是情意
/心機
/如縷
/搏一絲
/生機

/雙雙
/剪水秋瞳
/那裡藏著假意
/賭一個
/生命的機會
/誰是
/神算

/情也濃
/意也真
/眼波流轉
/生存遊戲
/總在
/機先


「攝記」夏蟬 留一段生命蛻變痕跡

$
0
0
作者:大型阿生

夏天是觀察鳴蟬的好季節。你可能在山上,在公園,甚至自家附近的樹木,就可以在傍晚見到挖洞出土的終齡若蟲,堅毅而執著的找尋可及的位置,定著後破殼羽化,等待天一亮,邁向生命渴求的終章……

我個人很喜歡這個物種,這個種族不論大小與生命周期長短,一概吃素。

對於地下潛藏經年,發出和身體大小不成比例的鳴叫聲,盡情的歌唱,冀求能夠在短暫的期限內延續基因的過程,簡直就像燃燒生命一般,根本無法以人類的角度來想像。

拍攝鳴蟬的建議裝備 

由於在題材上最簡單容易的黑翅蟬已經過了極大期,眼下比較好找尋與觀察拍攝的大致是熊蟬科成員;如:紅脈熊蟬、高砂熊蟬這兩種數量極多,且幾乎在各個平地與郊區公園都可以尋覓到的題材開始。另外,這個時節還能稱為發生期的薄翅蟬、蟪蛄這些也可以讓你開始來拍攝鳴蟬羽化的照片。

羽化的過程依照不同類別由開始破殼到翅膀收合大多在半個小時~兩個小時之間(不含最後晾翅完成的時間),白天羽化的物種速度會很快,晚間羽化的物種節奏就慢多了。

破殼之前要避免光照,即使是晚上拍攝,也要等到牠破殼才開照明,否則受到突然的光照(手電筒、LED燈…)會延後牠們開始定著與破殼階段的起始時間;越大型的蟬,延後得越明顯(熊蟬受光照約可延後1到2小時,爺蟬約可延後2到3小時),雖然該個體仍是會正常羽化,但為了避免大家徒然增加蚊子軍團降落在身上的次數,在此還是提一下。

然而建議的裝備很簡單:三腳架、快門線、防蚊液。

開始吧! 

羽化這個過程我認為喜歡生態熱愛生命的人,都應該好好的看過幾次。去感受那極大且奇特的變化,整個過程,除了不可思議之外,我也只是靜靜的看而在鍵盤前上辭窮語盡。

這一輯每張照片都標示了時間,EXIF的作用在等待與找尋此類資訊上其實是意外管用的。

恆春羽衣蟬。拍攝時間:2011-07-27.18:12。攝影:大型阿生

▲這是季節末期,且已經過了正常羽化時間的零星個體;自然物種間的相遇講求緣分,但是在熱季時,你的緣分才會大增且應該遠大於一……

恆春羽衣蟬。拍攝時間:2013-05-26.13:19。攝影:大型阿生

▲牠們羽化的時間多是早上,此時天敵環伺,所以變身過程相當迅速。

恆春羽衣蟬。拍攝時間:2013-05-26.11:46。攝影:大型阿生

▲這是雌性,此輯裡面的幾張羽衣蟬,都是不同的個體。

恆春羽衣蟬。拍攝時間:2013-05-26.11:57。攝影:大型阿生

▲當天近午開始羽化的所見個體,全滅。一旁的樹鵲眼睛雪亮,飛來夾走4隻完成羽化到最後階段的。

恆春羽衣蟬。拍攝時間:2013-05-26.12:06。攝影:大型阿生

▲牠們身上的綠色很通透,長焦鏡頭的視角很窄隘,仍然不難看出小小畫面中樹幹滿是蟬蛻。這個體仍然是樹鵲的午餐。

恆春羽衣蟬。拍攝時間:2013-05-26.13:02。攝影:大型阿生

▲在木椅下方縫隙見到一隻似乎剛開始羽化的個體,心裡剛讚賞牠聰明會選地方,如此便可免去樹鵲威脅,仔細一看卻已成蟬花,被螞蟻們攻擊失去羽化的體力,比賽結束……

蟪蛄。拍攝時間:2013-05-14.20:47。攝影:大型阿生

▲這個地方在台南新化虎頭埤旁,羽化的個體很多,但每次考慮到這裡拍攝前還是相當掙扎,因為曾歷經過多款防蚊液到此只能塗著當乳液用,蚊子飢餓兇猛程度是個人評比拍攝生態多年裡各個地點之冠。

蟪蛄。拍攝時間:2013-05-26.18:18 攝影:大型阿生

勉強在林子裡的日落之前擠出幾張自然光。其實這過程已經不適合拍攝自然光,雖然曝光時間僅一秒,但是此時牠們會扭動擺動,自然光下拍出的影像大多失敗於殘影(一秒鐘可以扭很多下了)。

蟪蛄。拍攝時間:2013-05-26.20:58。攝影:大型阿生

▲這物種我一直沒能拍好,每次都被蚊子攻擊到無法思考,現在還在想克服的方式…@@

蟪蛄。拍攝時間:2013-05-26.17:17。攝影:大型阿生

▲保護色實在是很好,非常之好……

或者哪天運氣不錯,就像福至心靈那般,突然蚊子攻擊暫歇,讓我能夠好好拍到想要的畫面吧!

黑翅蟬。拍攝時間:2010-05-09.11:31。攝影:大型阿生

▲在綠色草地上爬出一隻隻紅色有殼的小傢伙,而且是在白天,能夠全程以自然光記錄,這真是最容易找尋且簡單的目標了!

黑翅蟬。拍攝時間:2013-04-28.15:15。攝影:大型阿生

▲下面枝條上的更小傢伙,你是在做模仿秀嗎?

黑翅蟬。拍攝時間:2013-04-28.13:35。攝影:大型阿生

▲不愧是白天羽化的物種,整個過程速度很快,羽化的個體晾翅片刻,馬上就能進行飛行。

台灣爺蟬。拍攝時間:2013-04-28.18:43。攝影:大型阿生

▲下午3點多就已經由地底爬出地表找尋枝條定著,想說有沒有機會用自然光記錄,卻是一等就等到3個小時後太陽下山,才開始破殼。

台灣爺蟬。拍攝時間:2013-04-28.19:59。攝影:大型阿生

▲這裡離我家還有3個多小時車程,沒辦法再等到牠體色轉換,明年再來……

台灣爺蟬。拍攝時間:2011-05-29.03:28。攝影:大型阿生

▲這是當晚剛完成羽化的個體,夜半凌晨,已經轉為成蟲的標準色。

薄翅蟬。拍攝時間:2012-06-07.19:51。攝影:大型阿生

▲雄蟲由於腹部有鳴叫的腔室構造,所以體態上比較肥肥圓圓的,頗為卡通。

薄翅蟬。拍攝時間:2013-05-13.20:50。攝影:大型阿生

▲這是已經完成羽化,離開蛹殼的雌蟲,腹部末端以及翅膀還有未乾的排液。

薄翅蟬。拍攝時間:2013-05-26.17:43。攝影:大型阿生

▲4到8月份,都不難找到羽化的個體,而5、6月仍是大宗,別錯過了這拍攝鳴蟬的基本樁腳~

北埔蟬。拍攝時間:2012-07-01.23:06。攝影:大型阿生

▲這是我在海岸防風林裡走動,被我手持照明的燈光吸引過來的個體。

台灣騷蟬。拍攝時間:2012-05-06.01:04。攝影:大型阿生

▲在壽卡半夜遇雨,想說只好搭帳篷休息了,沒想到當晚比起好天氣的蟲況毫不遜色,這支路燈很幫的上忙。

台灣騷蟬。拍攝時間:2012-07-08.03:11。攝影:大型阿生

▲這是雄蟲,比起上一張的雌蟲,體型體態都不同吧?牠們的發生期很長,一直到國曆10月,低海拔山區都可以找到個體。

高砂熊蟬。拍攝時間:2012-07-08.10:36。攝影:大型阿生

▲不同區域與海拔,高砂的發生時節會有差異,這在高雄山區海拔600公尺處,發生期是以7月初為大宗。

高砂熊蟬。拍攝時間:2012-09-25.22:56。攝影:大型阿生

▲而在台南市郊區,觀察到的高砂卻是8月底過後到9月中旬是該區域最大期。

紅脈熊蟬。拍攝時間:2013-06-04.20:54。攝影:大型阿生

▲我都是到台南公園與台南市巴克禮公園找紅脈,5月底到6月底前是最容易找到的,只要天氣不差,每天都會有不少個體出來羽化。

台灣姬蟬。拍攝時間:2012-07-21.16:20。攝影:大型阿生

▲以夏季為發生主軸的台灣姬蟬,沒什麼親戚,在台灣僅一屬一種;4到9月份都可見到。

黑翅草蟬。拍攝時間:2011-07-10.15:54。攝影:大型阿生

▲其實我所見到的黑翅草蟬,大多是晚上夜拍時撿到的,也就是路燈的召喚。白天由於找尋題材的方向不同,鮮少與其相遇。 

黑翅草蟬。拍攝時間:2013-06-02.08:30。攝影:大型阿生

▲黑翅草蟬雄蟲,翹著屁股熱情的鳴唱著。有多熱情呢?只要你動作輕慢,把牠移到手指上近近欣賞,此時牠可能毫不在意,仍是繼續唱喚著另一半呢!

草蟬。拍攝時間:2012-06-03.12:14。攝影:大型阿生

▲我不知道其他的區域如何,但是在台南郊區最容易找到牠們密集發生的時期,就是5、6月交接時。

有聲而低調

國內蟬的種類約有59種,是個剛剛好種類數不算太少的物種。

但是關於蟬的完整資料很少,基本上除了因對於農業危害明顯而有部門曾進行研究的紅脈熊蟬以及草蟬之外,資料上都很零星而不完整;不過這也不錯,對於這些自然的生物,有些不懂、有些想像,那也是好的~

這兩年迷上了這相當冷門的題材,卻沒有時間去山上找高山的種類。那更美。

誠摯的祝福大家.隨時都有心感動

阿生

海岸開發的平衡桿—海岸法與沿海保護區簡介

$
0
0
作者:黃斐悅(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研究員)

每次演講介紹這個主題,聽者總是一臉茫然「我們的海岸有保護區?」,其實四面環海的台灣島,在民國76年就公告劃定了12個沿海保護區(見圖1),且許多知名爭議開發案,都位於其中。譬如國光石化預定地(大城濕地)屬於「彰雲嘉沿海保護區」範圍,美麗灣渡假村、棕櫚濱海渡假村、三仙台寶盛水族生態遊樂區、遠雄海洋公園…等一串東海岸開發,全部位於「花東沿海保護區」。

圖1:76年「沿海保護區計畫」中公告的全台12個保護區。海岸法通過後,其範圍將再調整。(資料來源:內政部)

何以?

一來,母法(海岸法)遲未通過,12個保護區不僅鮮為人知,也形同虛設。二來,保護區內只有少許面積禁止開發(一級區域),其餘皆屬條件開發(二級區域),缺乏法源依據下,條件開發區一直無法設立所謂「開發條件」。因此前述國光石化、美麗灣等案件,就因位於保護區之二級區域,既沒有禁止開發,也沒有「條件」可限制和管理。(見圖2)

圖2:保護區內的爭議,通常位於二級區域(一般保護區,又稱條件開發區)而非一級區域,如花東沿海保護區中排隊等著開發的13個大型觀光建設。(地球公民基金會繪製)

而今年,海岸法制化邁出了一大步。延宕20餘年的「海岸管理法」(簡稱海岸法)草案,經過各方環運前輩們不斷努力,終於在2015年1月於立法院三讀通過並發佈實施。

保護區的資源調查、範圍調整、管理細則的法制化,是內政部未來兩年在海岸法上的施政重點之一,除了禁止開發(一級區域)的範圍將擴大,條件開發區(二級區域)的開發條件也會清楚撰寫。雖然那些位於保護區且已核准的開發案不一定能被撤銷,但這樣的進展仍然振奮人心,我們將更有著力點,督促政府對於海岸開發與保護的矛盾,積極尋求平衡。

Q:哪些海岸應劃為一級、二級沿海保護區?

A:海岸管理法第12條,已明令下列重要資源地區,應劃設一級或二級沿海保護區加以保護管理。
重要水產資源保育地區。

  1. 珍貴稀有動植物重要棲地及生物廊道。
  2. 特殊景觀資源及休憩地區。
  3. 重要濱海陸地或水下文化資產地區。
  4. 特殊自然地形地貌地區。
  5. 生物多樣性資源豐富地區。
  6. 地下水補注區。
  7. 經依法劃設之國際級及國家級重要濕地及其他重要之海岸生態系統。
  8. 其他依法律規定應予保護之重要地區。

拿回我的1度電

$
0
0
採訪、撰稿:林燕如;剪輯:陳忠峰

嘉義布袋,新岑國小內傳來陣陣鼓聲,我們順著鼓聲前進,發現一個更吸引人的目標物,是裝設在屋頂的小型垂直軸風車,這套設備把風化成電力,提供校園夜間照明使用,這些全是李泳宗親手打造......

小型垂直軸風車。攝影:陳忠峰、葉鎮中。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本業是修車師傅的李泳宗,原本對力學、物理一竅不通,因為看到能源危機,決定利用手邊現有的汽車零件,自己摸索,就這樣一頭栽入了風力發電的世界。

自家魚塭旁一字排開大大小小的風機,都是李泳宗一代又一代改良的成果,現在已經邁入第6代。一開始並非一帆風順,尤其大自然充滿許多變數,首先遇到的難題,就是西部沿海帶有鹹味的海風,容易讓鐵製品生鏽,直到他把扇葉換成玻璃纖維,才解決這個困擾。

李泳宗一頭栽入了風力發電的世界。攝影:陳忠峰、葉鎮中。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多年來,他發現風機不是越大越好,最重要的是效率,而最適合台灣發展的,是小型風機,除了具有景觀效果,還可以避免大型風機的爭議。冬天,強勁的東北季風帶來充沛電能,風力大的時候,這台小風機,每個月可以替李泳宗省下大約3、4000元的電費。

不過要是在沒有風的地方呢?在電網不普及的偏遠山區,山谷間少了強風,還有陽光。

花蓮大同部落,位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內,海拔有1000多公尺,是全台少數沒有道路抵達的原鄉部落,目前仍有15戶太魯閣族人,在這裡生活。陡峭的山路讓部落遠離塵囂,也讓電網無法佈設,因此也有人稱它為「黑暗部落」,唯一的電力來源,是族人辛苦背負上山的柴油。

電力來源依賴族人背負的柴油。攝影:陳忠峰、葉鎮中。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於是台南社大和部落居民共同討論,由台南社大募款,要在大同部落裝設1200瓦的太陽能板,作為部落基礎照明使用。為了替大同部落帶來光明,部落族人與台南社大的夥伴,扛著總重達2、300公斤的太陽能板及設備,上山安裝。

按下電燈開關的一霎那,部落從此有了不滅的光,也照亮了族人的笑容,未來的路看得更清晰。

大同部落不再等待政府給電,其他原鄉部落也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表達不要核電、要綠能的意願,計畫推展部落能源自主。同時城市裡,一股公民發電力量也正在形成。

2009年台灣再生能源條例通過,給了20年保證電價的收購承諾,但民間發電意願還是不高。長期投身能源議題的胡湘玲和韋仁政,希望提升台灣再生能源的比例,結合十幾個民間團體,成立一人一千瓦社會企業,要讓公民力量積沙成塔。

一人一千瓦社會企業。攝影:陳忠峰、葉鎮中。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有錢出錢、有屋頂出屋頂,一人一千瓦扮演的是媒合平台。讓沒地方安裝的,出錢當「股東」,有地方安裝的,出租屋頂當「房東」。從人均用電量1200瓦作為出發點,鼓勵每個人都負責產出自己使用的那份電力,讓收支平衡,未來就不需要蓋大型電廠。

在新店山上經營幼兒園的黃富承,認同一人一千瓦的理念,也參與計畫,提供自家屋頂成為「房東」之一,並且透過這項行動,對能源議題認識更多。這天,一人一千瓦的分享會在幼兒園召開,周遭鄰居、對能源有興趣的朋友,都來交流。

城市裡的電網四通八達,一座座屋頂都能是未來的發電基地,如果匯入台電的網絡,將會產生更多再生能源電力。

自主發電可以成功改變能源政策。攝影:陳忠峰、葉鎮中。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在屏東市區,社運人士洪輝祥從環境正義到能源正義,利用屋頂進行革命。屏東的陽光,有著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熱情,恰巧供應了無窮無盡的電力。洪輝祥所開設的有機餐廳,屋頂架設15千瓦太陽光電板,還不到半年,就已經發了超過一萬度的電。自己發電自己用,餐廳內有八成電力都來自屋頂陽光。洪輝祥認為,當國家能源被壟斷、大多都仰賴進口時,我們所使用的是不自由的能源,因此透過屋頂發電,讓國家能源主權自由,他稱為「自由屋頂」計畫。

現代社會的我們,很難脫離電力生活,我們跟電如此親密,但它從哪來?怎麼被製造出來的?為了讓更多人理解能源,李泳宗設計一台能源教育體驗車,結合多樣化的發電方式,讓民眾實際體驗,用輕鬆的方式去認識能源,因為當我們不重視能源,就會毫無限制的使用,而最有效的能源,來自於節能。

台灣能源有九成仰賴進口,比糧食自給率還要低,這些人用自己的方式證明每個人都有機會作到自主發電,當一度電小革命在各地發揚光大,總有一天,會成功改變能源政策的大行動。

※本文轉載自我們的島【拿回我的一度電】
07/20(一) 22:00首播
07/25(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我們的島

消失中的季節限定

$
0
0
採訪、撰稿:于立平

每到春夏季節,東北角的漁村聚落,常常可以看到婦女們,坐在家門口,忙著做一項特別的手工業,她們仔細挑撿著石頭等雜物,讓手中的海藻,可以乾乾淨淨的去曬太陽......

曬海藻。攝影:陳添寶、張光宗、柯金源、郭道仁。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這是石花菜,東北角海域經濟價值最高的食用藻類,每年3月到6月左右,是北部石花菜的盛產期,只要天氣不錯、風浪平緩,當地居民就會趕緊準備工具下海去。

拿著網袋與浮具,帶著自製防曬頭罩,3位近60歲的阿姨,相約到龍洞海灣採收石花菜,她們身手俐落的穿越礁岩海岸,在大大小小的石頭上行走,根本不是難事,從少女到現在當了阿嬤,近40年的歲月,這條路年年都要走上無數回。

將近40年的海女歲月。攝影:陳添寶、張光宗、柯金源、郭道仁。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雖然從潮間帶到水下的礁岩上,都可以發現石花菜的蹤影,但是愈靠近岸邊人為干擾較多,水流較急、較深的水域,石花菜生長繁盛、品質較好,想要豐收,海女就得練就一身好功夫。

累了,就在礁岩邊休息,喘口氣,再繼續打拼,一趟出海採石花菜,總要3、4個小時才會上岸,不只採收過程辛苦,採收後還得經過繁瑣費工的曝曬程序。陽光正好,水泥空地上鋪滿石花菜,顏色深的是剛採收的新品,經過至少6、7遍以上的反覆曝曬、清水洗滌,石花菜的藻紅素慢慢褪去,直到呈現金黃色的乾燥模樣,才算大功告成。

這些乾乾的海藻,能做什麼呢?原來石花菜富含藻膠,可以提煉出洋菜,現在流行的新名稱,叫做寒天,當地居民熬煮石花菜,過濾後放冷,形成了石花凍,這是炎炎夏日消暑的點心,在資源貧瘠的年代,又可以當作配菜,讓一家人吃飽飽。

閉氣、下潛、快狠準的對目標物下手,這些水性極佳的阿姨們,被稱為海女。早期漁村困苦,為了貼補家用,採收石花菜的重擔,常常落在婦女肩上,這種向大海討生活的技能,一代傳一代,在這片潮間帶上,養育了好幾代人。攝影:陳添寶、張光宗、柯金源、郭道仁。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不只石花凍是漁村居民,從小到大熟悉的好滋味,靠海吃海,對於什麼樣的藻類可以採集,可以入菜,老一輩的居民都相當熟悉,鄰近海邊的傳統市場,海味特別的濃,各式剛剛捕撈上岸的新鮮魚貨,等著買家光顧,仔細尋找,絕對少不了季節限定的獨特食材。

反覆曝曬、清水洗滌石花菜。攝影:陳添寶、張光宗、柯金源、郭道仁。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人們愛吃海藻,海洋生物也不例外,像是海兔、螺類都是海藻愛好者,許多海洋生物還會躲藏、棲息在海藻叢裡,就像是一座海洋森林。

說起海藻的故事,海洋大學的林綉美教授怎麼都說不完,這位現代海女,研究海藻已經20多年,在她的鏡頭下,海藻就像多樣的花朵,個個有自己獨特的樣貌。

林綉美與研究團隊,總會在不同季節,來到潮間帶尋找海藻,紀錄種類、調查覆蓋率與數量,她發現光是基隆海域就有170多種海藻,可說是一個繁盛的海藻花園,在長期監測下,林綉美驚覺許多常見的海藻,是越來越難找到了,就連在海洋裡拼搏數十年的海女,都感覺到石花菜的收成,是一年不如一年。

基隆海域就有170多種海藻。攝影:陳添寶、張光宗、柯金源、郭道仁。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海藻為什麼不見了,林綉美直言,人是讓它們消失的主因,放眼望去,海岸邊滿是水泥堤岸與消波塊,外加一些親海步道、觀景亭等人工設施,水泥化讓海藻棲地受到破壞。另外,觀光風潮,也成為阻礙海藻生長的另一個殺手。

7月,夏季暑期渡假風,剛好是部分海藻正準備萌芽茁壯的季節。退潮後,遊客走進潮間帶,就像是走到花園裡散步,踩踩踏踏之下,海藻自然長不好,到海邊吹完海風,再逛個漁市場,買些現撈仔來吃,攤位上擺滿各式海產,有進口的,有當地的,琳瑯滿目,任君挑選,當然少不了海藻這一味。

海邊人家的日常食物,成為觀光客喜愛的特色商品,商業需求量大增,林綉美注意到許多外地人,也開始加入下海採收食用海藻的行列。

水泥化讓海藻棲地受到破壞。攝影:陳添寶、張光宗、柯金源、郭道仁。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她在野外觀察,也比較近十年來,採集到的海藻標本,明顯看出一些食用性的海藻,像是紫菜、石花菜等,體型嚴重縮水,就如同海洋裡的魚類資源,因為「過漁」,導致體型大的魚類越來越少一樣,部分海藻已經走向小型化的趨勢。

過度採集、人為開發、遊憩壓力,讓東北角海域部分海藻處境艱困,台灣其他地區的一些藻類,更面臨污染而消失的危機,讓林綉美更憂心的還有全球暖化,海水溫度升高,會讓部分藻類步入死亡。

潛入海中,徒手採收石花菜,人們用最自然的方式用它,用體力與生命,向大海換取豐收的喜悅,但是外來的競爭壓力,環境的變遷和漁村人口的外移,海女,這獨特的地方海洋產業,伴隨著石花菜正逐漸消失。

海藻讓海洋世界繽紛亮麗。攝影:陳添寶、張光宗、柯金源、郭道仁。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吃一口冰冰涼涼的石花凍,甜甜滋味是海邊人家的記憶,躲在海藻叢裡,好好的享受美食,這是生物們的海洋森林,希望在東北角,往潮間帶望去,每次退潮時,都可以繼續看到紅的、綠的、黃的,多藻齊放,把我們與海洋世界,都妝點的繽紛亮麗。

※本文轉載自我們的島【消失中的季節限定】
07/20(一) 22:00首播
07/25(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我們的島

國家公園內不餵流浪動物 陽管處倡全民共識

$
0
0
國家公園禁餵流浪動物有理(草山篇)
本報2015年7月2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陽明山珍稀保育物種麝香貓遭野狗攻擊致死,背後還有更多因此死亡的野生動物,顯示國家公園流浪動物族群造成生態棲地的衝擊不容忽視。

近日陽管處預告修正「陽明山國家公園區域內禁止事項」,明訂「禁止餵食遊蕩動物」,引發流浪動物權利之爭,反對意見卻「如雪片般飛來」。只是國家公園的設置,是保障生態系,此次修正期能以全民共識,共同守護自然環境;動保專家也建議搭建溝通平台,創造流浪動物與環境多贏局面。

死亡的麝香貓幼體,進一步透過X光判讀死因,應為野犬攻擊。(圖片來源: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死亡的麝香貓幼體,進一步透過X光判讀死因,應為野犬攻擊。圖片來源: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動物的分類是幫助人類社會發展對應的模式。棄養後在野地繁衍的犬貓族群,是不是野生動物?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顏聖紘為文指出,無論犬或貓,都屬於馴化動物(domesticated animal),一旦人類棄養、無主,就成了流浪動物(stray animal),再進入野外繁殖,只能稱為野化動物(naturalized animal),已非野生動物的概念。

而野化動物對於自然棲地造成外來入侵的影響,許多國家已有相關的報告,最近即傳出澳洲環境部擬撲殺數百萬隻野貓,拯救珍稀物種,而台灣屬於島嶼生態系,生物多樣性豐富卻脆弱,生態保育上本應更具預防性、完善的保育計畫。

孤島型國家公園 物種消失難補充

IUCN(世界自然保育聯盟)將國家公園歸類為第二類型保護區,「主要以保障生態系和遊憩而經營管理的保護區」、為長期保護自然原野景觀,原生動植物,特殊生態體系而設置。

但是台灣地小人多,幾座原為了保存下來提供人類生態系服務的國家公園,因為鑲嵌在人類活動聚落中,保育上挑戰重重,尤其陽明山和壽山不但緊鄰都會,也都屬於孤島型保護區。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副教授朱有田說,陽明山因受淡水河以及基隆河切割,陸地爬行的物種因此受到影響,一旦消失,無法從中央山脈獲得個體補充,就會面臨族群凋零的困境。人為造成不利於保育的因素,本應列為首要排除。

連續幾年在陽明山研究調查麝香貓族群的朱有田表示,為了記錄麝香貓所架設的55個自動攝影機,幾乎都拍到野犬現身的跡象,顯示浪犬已深入園區內生活。

就活動模式比較,山羌、野豬以及浪犬活動模式幾乎重疊,白鼻心、麝香貓以及鼬獾則晨昏與狗的活動模式重疊。而有原本有山羌活動之處,只要浪犬入侵,就可能遷移到其他地區活動,而不見山羌蹤影。

餵食流浪動物使得其族群更加壯大,加劇其對野生動物的衝擊。而餵食也吸引野生動物前來覓食,研究人員即曾目睹二子坪附近,台灣藍鵲、竹雞爭食熟雞肉的畫面;餵食改變野生動物習性之外,留下來的塑膠袋、橡皮圈,更會導致野生動物誤食、誤入橡皮圈套頸的命運。

塑膠袋以及橡皮圈,對野生動物都是陌生的物品,可能誤食或誤入圈套。(圖片來源:陽管處)
塑膠袋以及橡皮圈,對野生動物都是陌生的物品,可能誤食或誤入圈套。圖片來源:陽管處。
誤入遊蕩犬誘捕籠的鼬獾,顯示也吃餵食的食物。(圖片來源: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誤入遊蕩犬誘捕籠的鼬獾,顯示也吃餵食的食物。圖片來源: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照顧浪犬街貓應基於保護生態原則

陽明山國家公園與新北市以及台北市交界,惇敘工商、龍鳳谷端這一帶犬隻,屬於台北市政府管理,若接到陽管處通報無主遊蕩動物,動保處就有前往移除安置;金山一帶則與新北市政府接壤,動物保護防疫處主張園區內流浪動物,由管理處自行解決。

雙北兩位動保主管機關首長都認同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生態度高的地區,不能有外來種,流浪動物也應移除另行安置照顧;達到生態平衡才是多贏局面。」台北市動物保護處處長嚴一峰表示,國家公園是以保育為主的區域,民眾應尊重與保育相關的規定,不應逾矩。雖然《動物保護法》沒有餵食相關規定,但保護區內不餵食動物有利於生態保育。

新北市政府動物保護防疫處處長陳淵泉則強調自然平衡的重要性,不適合任由流浪犬影響自然環境。

臉書網友指出,有一些收容所未絕育的狗,被接出後逕往陽明山上丟,或把新北的狗往台北丟,是否造成陽明山浪犬無法減量的原因,有待了解。但是針對兩都TNVR人道減量計畫,絕育、施打疫苗後的犬隻,雙北兩位動保處長都強調,不得回置自然度高的區域來餵食。

嚴一峰表示,台北市執行TNVR是有條件推動,必須看區域、對象,以及相關配套。例如,評估個性溫馴的犬隻,才會放回社區;會追逐野生動物、人車的犬隻,則採取認養收容。絕育後要住院3天,等傷口完全癒合才能放回去;至於最後一個步驟「R」(回置),也不會回置有生態保護之需的區域。

善心可發揮在收容所當餵食志工

「這些生態保護優先的區域,回置犬隻或餵食都是不對的。」他支持國家公園以相關法令杜絕影響自然保育的行為。目前動保處也與宗教團體合作,協助流動犬隻的安置,若善心人士想照顧、餵食流浪動物,可以選擇這類收容所當志工。

陳淵泉表示,目前14處公辦TNVR試辦點,都與社區愛心爸媽合作,沒有一處是在保護區(國家公園、國家重要濕地、自然保留區、自然保育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等)內,棄養或回置到國家公園是不對的行為。

此外,若從收容所領養又放回戶外,已經觸犯《動物保護法》第5條,未善盡飼主責任,不但開罰,若為台北市民恐怕未來都不能再領養動物了。

台北市動物保護市政顧問林雅哲則表示,保護區內不餵食是正確的作法,TNVR的犬隻更不應該回置到保護區。他提出園區與雙北交界處,往園區外幾公尺外劃出界線,界線內禁止餵食,並以食物誘導園區周遭的浪犬遠離園區。至於深入園區的野犬,則誘捕移除進行安置。

對於最近這一連串的發展,他認為陽管處或營建署最好能提供溝通平台,讓動保以及保育團體都能針對其專業發表意見,避免替代彼此專業隔空喊話,創造動物福利與保育的契機。(系列報導,續接柴山篇)

為何流浪動物不適合在野外生活?陽管處提出2個理由,呼籲民眾善盡飼主責任,杜絕野外餵食也不要讓毛小孩和野生動物交流。

(1) 互相競爭:

遊蕩動物與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是重疊的,有體型優勢、繁殖力強、成群出沒的遊蕩犬是山區相對強勢的動物,將會排擠、捕殺原生動物,迫使受《野生動物保育法》、《國家公園法》保護之野生動物離開原棲所甚而死亡。2014年發現2起列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的麝香貓,疑似接近人類餵食動物地點,而被遊蕩犬隻突襲死亡,不當的餵食會造成遊蕩動物聚集及族群擴大。

(2) 疫病傳染:

遊蕩犬隻與野生動物的接觸將有交叉傳染疫病的風險,包括狂犬病與犬瘟熱都是相當嚴重的動物傳染疾病。犬隻有可能是狂犬病與犬瘟熱的保毒宿主,看似健康的犬隻很容易將疫病傳染給野生動物,並造成野生動物極高的死亡率。除此之外,國家公園內亦發生多起遊蕩動物攻擊或追逐遊客狂吠的案例,除造成遊客極大的心理壓力,接近人類的遊蕩犬隻也大大增加人類感染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風險。

Viewing all 1995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