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5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清水農地大開發

$
0
0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剪輯:陳志昌

廣大的清水農地,要開發產業園區,居民面對失去世耕農地,紛紛發出怒吼,反對工業開發破壞農地。加上園區規劃在高美溼地上游,一旦污染,將是生態浩劫。於是為了安居家園,為了溼地環境,一場土地抗爭即將來臨...

清水地景。攝影:陳志昌。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在大甲溪南岸,有著廣大的農業區,農地完整乾淨,沒有過多的開發與違建,形成一片綠油油的田景。農民洪先生巡著農地,整理田埂,說明早期祖先是用挖石疊田埂,買土填農地的方式,建造起這個農業平原。

這片農地原來是大甲溪的氾濫平原,從百年前開始,先民陸續進入開墾,將卵石河岸,整理成良田,家族在土地上繁衍。日治之後修築堤坊,讓農地免於水患,同時也將農地收歸國有,世耕農民變成交租農戶,承租農地耕作與生活。

大甲溪南岸。攝影:陳志昌。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土地被收歸國有,居民從未離開自己開墾的土地,在農地上耕作,在老宅裡生活,與世無爭。然而台中市政府最近卻以促進地方繁榮為名,計畫開發80多公頃的清水產業園區,讓地區產生變化。

面對開發來臨,農地將被收走,家園將被徵收,農民各個驚慌,為了守護世代開墾的農地,居民們開始凝聚組成自救會。台中城市發展田調團長期關心台中城市發展對田園的破壞,也進入清水農地,幫居民進行資源調查與協力抗爭。

反清水工業區自救會成立,在地農民紛紛出席,表達守護家園的決心。灣寶農民洪箱、謝修鎰,崎頂農民謝文崇都受邀參與大會,分享反徵收抗爭的經驗。洪箱鼓勵,唯有團結,才可能對抗不當徵收。

反清水工業區自救會。攝影:陳志昌。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最近工業區所發生的水污、空污事件,讓居民深感污染不是一里一地,而是區域連通,他們擔心一旦清水產業園區開發,下游水文相通的高美溼地,將會受到污染破壞。在地農民喊出「反滅農、救溼地」的口號,希望外界關注這個問題。

一場環評前說明會中,由台中市政府通知居民開會,許多老農中午就來等待,年輕人請假前來,到現場才發現前一天臨時取消,讓居民大怒,並以蓋紅手印的方式,表達反對開發的決心。當地居民提出反對開發工業區,破壞農地,也希望政府讓農地放領,讓土地回歸農民。

清水農地。攝影:陳志昌。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洪先生家族在清水農地上,耕作超過七十年,家族年輕一輩也有新的想法,想要改變耕作方式,讓農業轉型。但是工業區開發,農地收回,都讓田園夢碎,老農民更擔心流離失所。長期關注台中城市開發的田調團成員指出,台中也是工業區處處開發,並且閒置的地區,為何還要來破壞清水的優良農地。

台中地區有許多規劃多年,卻未整理開發的工業區,形成土地資源的浪費。台中市政府經發局副局長李逸安表示,瞭解居民的心聲,將思考優先開發閒置工業區,清水產業園區可由提升農業價值來思考。

清水農地是否需要開發成為工業區?攝影:陳志昌。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綠色農地即將收割,百年前從氾濫河水中搶下,一石一土打造的河岸農地,面對工業開發,優良農地又將消失,台灣可能又將失去一塊美麗地景。

※本文轉載自我們的島【清水農地大開發】
07/13(一) 22:00首播
07/18(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我們的島


我家門前有遊客

$
0
0
採訪、撰稿:陳寧;攝影、剪輯:陳添寶

當居民們善意的打開大門,迎接來到家門前的遊客,一起欣賞過去只有他們獨享的美景,遊客帶走了美好的回憶,卻留下了無法處理的難題...

遊客留下許多難題。攝影: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屏東縣泰武鄉的萬安溪,經歷八八風災重創後,兩年前,人潮逐漸回流,成了夏天消暑戲水、烤肉的勝地。但是許多遊客卻將垃圾、廚餘留在河岸邊,不僅散發惡臭,也引來大量蒼蠅,萬安部落的青年會成員,於是發起淨溪活動。

萬安部落青年會副會長顏旭華說,兩年下來他們發現,越撿溪邊的垃圾卻越多,因為遊客以為有人固定整理,於是就更不願意自己把垃圾帶走。當外地來的孩子在溪中開心戲水,部落裡的孩子,卻是每到夏天就要去撿垃圾。部落青年只能無奈的在溪邊掛上布條,呼籲遊客一起維護環境。

萬安部落青年會發起淨溪活動。攝影: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在萬安溪下游,位在大武山腳下的萬巒鄉,有個保存了大量傳統建築的客家聚落五溝村,這裡獨特的湧泉溼地,不但擁有豐富生態,也吸引許多遊客前來體驗天然的漂漂河。

但五溝村辦公室、五溝社區發展協會和五溝水守護工作站等在地團體,今年6月卻聯合發出一篇聲明,希望遊客不要在未經預約的情況下,前來五溝水溼地戲水。

村民們擔心,遊客在不熟悉地形的情況下,影響水中生物的繁衍,希望來到五溝村的遊客,能有專業社區導覽員帶領,不要只是來戲水,也能深入認識這裡的文化和生態價值。村民們也打算透過公民會議,訂出每天進到社區的遊客上限,以維護溼地景觀。

部落青年呼籲遊客維護環境。攝影: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不論是掛布條來表達心聲,或者發出聲明謝絕過多遊客,萬安部落和五溝村的居民,都是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用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然生態和居民的生活。在花蓮秀林鄉銅門部落的太魯閣族人,卻選擇發起更激烈的抗爭。

2014年6月,銅門部落居民在通往慕谷慕魚生態廊道的道路上,進行封路抗議。因為近十年來,大批旅遊業者以9人座巴士載送遊客進到溪谷,造成垃圾、廢氣污染,並且阻礙部落族人上山耕作的道路,已經讓他們無法忍受。

就在封路抗爭一個月後,麥德姆颱風來襲,慕谷慕魚步道內發生崩塌,花蓮縣政府才不得不封閉步道一年,禁止遊客進入。

今年6月,慕谷慕魚重新開放,縣府雖然禁止遊客再用開車的方式進入步道,只能步行進入,卻取消了原本一天600人的入山人數限制。從開放以來,每到假日,入山人數幾乎超過1000人,遊客的停車空間缺乏規劃,有時候甚至會停到部落裡面,新政策反而為族人帶來新的困擾。

銅門部落會議發言人拉高・迪迪也指出,去年步道內發生崩塌的地點,目前並沒有進行任何維護,加上步道內收訊不佳,遊客進入仍有危險性。他們希望未來縣府能將經營管理的權力,交給部落,提供緊急醫療、遊客諮詢等服務,不但能增加部落的就業機會,也能讓遊客來到慕谷慕魚,可以有更舒適安全的旅遊環境。

交給部落經營管理改善旅遊環境。攝影: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爆紅的旅遊景點,一旦缺乏規劃,接下來在地居民往往得面臨,讓人頭痛的塞車和交通問題。除了慕谷慕魚遭遇這樣的問題,台東池上伯朗大道金城武樹周邊的交通問題,也讓居民苦惱。

雖然2014年11月開始,池上鄉公所已經實施全年交管,遊客車輛不得進入伯朗大道,但每到農忙季節,當遊客的腳踏車數量一多,還是會影響農民的大型農機進出,造成交通打結。

此外,在這片稻田耕作的農民,大多住在197縣道沿線的四個村落,進出都必須經過這條線道,偏偏因為這裡距離伯朗大道很近,聚集了許多腳踏車業者,使得外來的人潮、車潮都擠在這裡,發生過好幾起農民和遊客擦撞的交通意外。

長期關心池上公共議題的池潭源流協進會前理事長賴永松指出,不管是197縣道或靠近台9線的位置,都不適合經營腳踏車出租業,就目前的情況也可看出,大量遊客已經影響當地農民的生活。這群關心池上的公民團體,也一起討論出新的方案,希望能將腳踏車出租業者,引導到有更大停車腹地的大坡池和客家文化園區,來舒緩伯朗大道這片稻田旁的交通壓力,這個方案也初步獲得鄉公所支持。

伯朗大道的遊客增加許多交通壓力。攝影: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但其他住在觀光區的民眾,就沒有像池上鄉民這麼幸運了。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戴興盛建議,面對觀光產業對在地社區造成的衝擊,唯有公部門適度的把管理權交給社區,尊重在地居民的想法,才可能找出有效的解決之道。他認為,政府的力量有限,因此更應該放手讓社區和非營利事業組織,有更多的空間和法令依據,實際參與觀光區的經營管理。

尊重在地居民讓觀光產業永續經營。攝影: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缺乏規劃的觀光行為,造成的文化、生態衝擊,往往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嚴重。不管是政府,旅遊業者或者是遊客,都必須多一份對在地居民的尊重,才能讓觀光產業,朝著永續經營的方向邁進,居民的大門,也才會願意一直為遊客敞開。

※本文轉載自我們的島【我家門前有遊客】
07/13(一) 22:00首播
07/18(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我們的島

基改動物製藥踩煞車 歐盟撤銷多項專利改版

$
0
0
摘譯自2015年7月7日ENS荷蘭,海牙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歐洲專利局因技術品質有瑕疵,陸續撤銷美國Altor BioScience生技公司爭議性的基改黑猩猩專利EP1409646,以及基改大鼠與小鼠發明專利的改版。

Scott Audette / Visit Florida
NGO組織之一,美國佛羅里達州陽光海岸靈長類動物保護區(Suncoast Primate Sanctuary)收容的一隻黑猩猩。圖片來源:Scott Audette / Visit Florida

修改黑猩猩DNA 專利認證惹議

歐洲專利局2012年6月核發專利EP1409646給Altor BioScience,專利內容是將黑猩猩的DNA修改成接近人類,以用於製藥研究。

Altor BioScience生技公司總部位於美國佛州,是一家私人臨床生物製藥公司,業務包括開發和量產高價值標靶免疫治療藥劑,以治療癌症、病毒感染、炎症和自體免疫疾病。

來自德國、瑞士和英國共13個組織,聯合針對Altor BioScience的基改黑猩猩專利提出異議。雖然在歐洲專利局的決定上獲得重大勝利,但反對組織也擔憂這並不代表歐洲專利局在政策上有所改變。

反對方認為這個專利違反了專利法的倫理。珍古德基金會、德國野生黑猩猩基金會等13個反對組織呼籲給予實驗動物更多的尊重。

野生黑猩猩基金會Christophe Boesch教授表示:「我們知道巨猿不但能感受痛苦和壓力,甚至有證據顯示牠們具有類似人類的意識。越深入研究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行為,是否該賦予牠們近似人類的法律地位這個問題就更具爭議性。這個議題顯示,我們應以更高的倫理標準對待巨猿。」

反對者主張,專利法禁止動物品種相關專利,而歐洲專利局核發專利的依據有法律詮釋上的爭議。歐洲目前已發出1,500張和動物及動物的使用有關的專利。

違反倫理 民團遊說資方 業界反應不一

德國研究機構Testbiotech近日發表報告顯示,基改動物的專利和市場需求是動物實驗數量增加的主因。

為了阻止企業透過增加動物的痛苦而獲利,Testbiotech正在遊說銀行等投資人設立清楚的投資倫理規範。Testbiotech在2012至2014年間和多個組織共提出4個異議案件,反對基改黑猩猩的專利,相關企業反應不一。

數月前,澳洲公司Bionomics宣布不再申請基改動物專利。相反的,擁有兩項歐盟核發、以昆蟲DNA基改黑猩猩專利的美國公司Intrexon,則堅持保留其專利。

Intrexon專利異議案的聽證會將於9月29日於海牙歐盟專利局舉行。

EU Revokes Patent on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himpanzees
THE HAGUE, The Netherlands, July 7, 2015 (ENS)

The European Patent Office has revoked the patent EP1409646 held by Altor BioScience. After the U.S. company withdrew its controversial claims on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himpanzees, the EPO has now also revoked a changed version of the patent claiming genetically engineered rats and mice as inventions.

Based in Florida, Altor BioScience Corporation is a privately-held, clinical-stage biopharmaceutical company engaged in the discovery, development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high-value, targeted immunotherapeutic age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viral infections, inflammatory and autoimmune diseases.

The European Patent Office made its decision on the basis that there were flaws in the technical quality of the patent.

Thirteen organizations from Germany, Switzerland and Great Britain filed a joint opposition against a patent on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himpanzees granted to Altor BioScience.

The opponents believe this patent revocation is “an important success,” but warned in a statement today that it does not indicate a general change in the legal practice of the European Patent Office.

Patent EP1409646 was granted by the European Patent Office in June 2012. It allows chimpanzees to be manipulated to make their DNA similar to that of humans, and then used i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The opposition argued that this patent violates ethical provisions in patent law.

The opponents – Albert Schweitzer Stiftung fuer unsere Mitwelt, Deutscher Tierschutzbund, Gen-ethisches Netzwerk (GeN), GeneWatch UK, Gesellschaft für oekologische Forschung, Jane Goodall Institute, No Patents On Life!, Menschen für Tierrechte, Pro Wildlife, Schweizerische Arbeitsgruppe Gentechnologie, Schweizer Tierschutz, Testbiotech and the Wild Chimpanzee Foundation, Germany – are calling for animals to be treated with more respect.

Professor Christophe Boesch for the Wild Chimpanzee Foundation said, “We know great apes in particular not only suffer from pain and stress, but also exhibit evidence of consciousness akin to that of humans. Research into animal behavior in species such as chimpanzees and bonobos has fostered a strongly emerging debate about whether these non-human and highly protected animals deserve to be given a legal status similar to that of humans.”

“This debate is a strong signal that great apes must be treated with very high ethical standards,” said Boesch. “The Patent Office is violating basic ethical standards.”

The opponents say the European Patent Office is granting patents on animals based on a controversial legal interpretation despite the patent law that prohibits patents on animal varieties.

Around 1,500 patents that concern animals and their usages have already been granted in Europe.

Testbiotech recently published a report showing that patents and market interests in genetically engineered animals are factors driving the increasing numbers of animal experiments.

To stop companies from making profits from animal suffering, Testbiotech is appealing to investors such as banks to set clear standards for ethical investment. In this context, Testbiotech is today publishing a dossier on the internet platform ‘Banktrack.’

Between 2012 and 2014, Testbiotech together with several other organizations filed four oppositions against patents on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himpanzees, triggering various reactions from the companies concerned.

Some months ago, the Australian company Bionomics announced it would step back from claims covering genetically engineered animals.

In contrast, the U.S. company Intrexon, which holds two European patents on great apes which are manipulated with DNA derived from insects, wants to uphold its patents.

A public hearing on the opposition against the patents held by Intrexon will take place on September 29 at the European Patent Office in The Hague.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美濃黃蝶祭20年 蔡英文:肯定在地反水庫成就

$
0
0
本報2015年7月13日高雄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第20屆黃蝶祭登場,民進黨政治人物齊聚一堂。客家出身的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致詞時肯定美濃居民反水庫的成就,「而水庫已不是議題」,沒有水庫、儲水空間下,如何確保供水安全,事在人為。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高雄市長陳菊,昨(12日)參加黃蝶祭,共同揭示里山願景。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高雄市長陳菊,昨(12日)參加黃蝶祭,共同揭示里山願景。

深具反水庫運動魂的美濃黃蝶祭,於1995年由當地居民啟動,今年走入第20屆。昨(12日)熱鬧登場,雖然一早大雨滂沱,活動地點雙溪樹木園泥濘不堪,仍擋不住與會者一睹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風采的熱情。包括民進黨立委候選人以及高雄市政府市長、局處首長在由國中小學生扮演黃蝶翠谷生態系成員引導下入場。

美濃愛鄉協進會理事長劉孝伸首先致詞指出,美濃平原常壟罩在高雄空污嚴重,雖無工廠,但接收高雄工業區的汙染,從過去PSI(空氣汙染指標)不良日達到30%,如今PM2.5指數不良日一年多達40多天,都讓好山好水染上塵埃,有必要從源頭進行空污減量。去(2014)年7月高雄氣暴事件,凸顯高度仰賴石化經濟的危機,產業轉型的必要,應告別褐色經濟轉向綠色社會經濟。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致詞肯定美濃鄉親反水庫的成就。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致詞肯定美濃鄉親反水庫的成就。

蔡英文致詞時則肯定美濃反水庫的成就,是社區共同的致力的成果。美濃鄉親展現的除了環保意識,更是社區意識;而社區共同的參與與信任,是每年舉辦黃蝶祭的因素。透過黃蝶慢慢歸來,復育、走向生物多樣性,黃蝶祭是共同省思我們對於環境造成傷害,以及努力復育台灣。

他說,經過高雄氣爆之後,高雄的市民在市長陳菊領導下,努力大高雄轉型工作,期待從重工業發展或重視工業的經濟發展中蛻變,走向新型的產業結構,能夠保護環境、永續社會。

無論空汙管制或水資源議題,都是台灣社會未來的挑戰,而美濃當地從社區理念的凝聚,展現新價值,新的生活方式,20年鍥而不捨,可供借鏡;他肯定黃蝶祭重要而寶貴的經驗,以此展望台灣未來的20年。

對於高雄水資源開發,高雄市市長陳菊表示,8年來執政清楚宣示美濃不會蓋水庫,也提出反對立場,立場未改變;蔡英文也清楚指出美濃水庫不是個議題,鄉親要對蔡英文有信心,不需要再炒作這項議題。

今年黃蝶祭主題定調為「重返美濃、回到里山」,陳菊宣示,2030年達成國家級自然公園設立的目標;美濃特定農業區納入高雄市區域計劃中保護,並與旗山、杉林、內門等地,定調為里山慢活山城。

旱季民生用水使用伏流水計畫,在民生用水無虞下,不一定興建水庫。他以翻轉高雄市重工業發展的命運,期待高雄成為宜居城市。

里山倡議追求的是當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模式。劉孝伸表示,應保護黃蝶翠谷這樣的淺山生態系,也要重視農田生物多樣性、景觀美學、防洪等環境維護的功能,積極制定保護農地的策略,共同分攤農民守護農地的責任。

今年黃蝶祭,除了邀請在美濃駐村的藝術家以「美濃里山」進行創作,也與差事劇團、達達創意等專業藝術團體合作,以水庫議題、農村生活、黃蝶祭典編排了一齣回到里山》的社區戲劇,將於7月底前往日本大地藝術祭演出。團員也於現場演出一小段,以舞蹈詮釋美濃里山願景,未來將持續以里山藝術的手法,帶動農村文化與經濟的復興工作。

大雨一直到9點半才停止,陽光逐漸露臉,黃蝶翩翩現身。到現場參加活動的「阿波」(奶奶)看到飛舞的黃蝶不禁感慨說,大約40年前,美濃到處可見黃蝶飛舞,還有人專門收買蝴蝶,當時一隻賣到4~4.5角,並以百隻收購計算,對當時的家計不無小補。「但是現在少了,也不能抓了。」

稍微乾涸濕潤的溪谷,就可看到成群的黃蝶。(攝影:許書國)
稍微乾涸濕潤的溪谷,就可看到成群的黃蝶。(攝影:許書國)

黃蝶對於當地人,具有自然環境豐富的象徵意義。今年黃蝶大爆發,稍微乾涸的溪邊,就可看到成群聚集。黃蝶具有4種型態,除了銀紋型偏白色,其他淡斑型、黃斑型、無紋型,都是鮮黃色,翅膀中間有小小黃斑的是淡斑型,尖端有大塊黃斑的是黃斑型;多樣的型態使得欣賞黃蝶饒富趣味。

無紋型黃蝶。(攝影:許書國)黃斑型黃蝶。(攝影:許書國)
無紋型黃蝶。(攝影:許書國)黃斑型黃蝶。(攝影:許書國)

對於陳菊宣示2030年成立美濃國家自然公園,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主任李秋芳表示,將全力配合;而市長陳菊清楚宣示反水庫立場、國家自然公園設立不是為了反水庫,未來可以更理性客觀討論。

海洋新物種世外桃源:菲律賓

$
0
0
編譯整理:馮加伶(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助理)、楊姍樺(中央研究院國際研究生學程 分子與農業生物科學博士候選人)

有聽過「珊瑚大三角」嗎?這是海洋中一個非常特別的區域,位於亞洲到澳洲之間、面積廣達570萬平方公里,擁有超過600種的造礁珊瑚、超過3000種的珊瑚礁魚類、吸引了許多海洋生物在此覓食與繁殖,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地方,共有1億2千萬人依賴這片海域的海洋資源為生。而珊瑚大三角的核心就在──菲律賓,所以和地球其他海洋環境相比,菲律賓海域孕育了更豐富的物種,亦吸引了科學家的高度興趣。

珊瑚大三角(the coral triangle)。圖片來源:USAID Asia。(CC BY-NC 2.0)
珊瑚大三角(the coral triangle)。圖片來源:USAID Asia。(CC BY-NC 2.0)

2011年,加州科學院(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的科學家開始至菲律賓進行大規模的海洋探勘,而2015年5月這趟為期7週的海洋探勘已經是他們第3次的大規模調查,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經費支持,也讓美國與菲律賓之間科學研究和保育夥伴的關係得以延續。

科學家們在菲律賓的佛德島(Verde island)周圍海域進行調查,從沙地淺灘、到坡度陡峭的透光珊瑚礁區,收集了為數眾多的樣本,像是相當稀少的彩色海蛞蝓、藤壺和精緻的心型海膽等等,都會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被科學家們仔細研究。此次出航的另一個重頭戲就是下潛到45公尺深的微光區(twlight zone),收集了許多棲息在深水珊瑚區的神秘物種,要在2016年的夏天於加州科學院的斯坦哈特水族館(Steinhart Aquarium)與大家見面。

色彩鮮艷的被囊類。圖片來源: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菲律賓充滿了各式各樣又瀕危的生物,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地方之一,但是我們對這個地方的瞭解還太少。因此加州科學院的科學家希望能整合過去多年來的調查結果,繪製出菲律賓陸地及海洋棲地的物種分布圖,這樣的資料將有助於未來保育決策的制定,並讓該地區的豐富生多樣性有機會延續下去。

水下版的復活節彩蛋尋寶遊戲──海蛞蝓地毯

菲律賓佛德島周圍的有好幾種不同類型的棲息環境,而其中有個區域有非常多的裸鰓類新種,對海蛞蝓專家而言是個大寶庫,藏匿其中的海蛞蝓就跟燈塔一樣閃耀。加州科學院無脊椎動物部門的資深策展人泰瑞‧古斯奈(Terry Gosliner)博士與其海洋無脊椎研究團隊,就在此處發現了超過40種以上的裸鰓類新種。

這些色彩鮮豔的海蛞蝓不僅讓人看了賞心悅目,對生物醫學發展亦有非常大的助益。海蛞蝓幫助科學家瞭解記憶形成的機制、協助阿茲海默症的研究與治療。除此之外,科學家也將打敗抗藥性病菌的希望放在海蛞蝓身上,因為它們身上的共棲微生物能夠分泌抗感染的物質,所以海蛞蝓不怕微生物感染。如果能找到這些物質,就能打敗這些抗藥性病菌、減緩抗生素的使用及預防更多超級細菌的形成。

海蛞蝓新種,造型像個煎蛋,還加了些紅蘿蔔絲點綴,白色的身體讓它能偽裝於淺色礁石中。圖片來源:Rappler
從一團海藻裡面找到的海蛞蝓新種。圖片來源: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從一團海藻裡面找到的海蛞蝓新種。圖片來源:Rappler
外型扁平的海蛞蝓新種。圖片來源: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外型扁平的海蛞蝓新種。圖片來源: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古斯奈博士還說,這是他從事學術研究50年以來最興奮的潛水經驗,這塊珊瑚礁碎石延伸出來的樣區,就像是用色彩鮮豔的海蛞蝓交織而成的地毯,如同在玩水下版的復活節彩蛋尋寶遊戲。 

除了發現許多新種,古斯奈博士還找到了活生生的亞歷克西海蛞蝓(暫譯,學名為Chelidonura alexisi),原本他只能參考2011年時採集的標本,現在有了活體樣本,他就能更進一步的仔細觀察亞歷克西海蛞蝓的形態特徵、如何產卵以及個體之間的差異。古斯奈博士表示,能夠到再次回到菲律賓真是太棒了!這樣的海洋探勘能幫助我們更加認識這些生物和棲地,讓保育的力量更強大。

讓泰瑞古斯奈博士驚呼連連的海蛞蝓(Chelidonura alexisi)。圖片來源: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讓泰瑞古斯奈博士驚呼連連的海蛞蝓(Chelidonura alexisi)。圖片來源: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活化石再發現──新種心型海膽

無脊椎動物和地質學部門的理察‧墨伊(Rich Mooi)博士則表示,他之前就聽聞菲律賓對海膽研究而言是個不可思議的地方,但直到這次的海洋探勘,他才真正體會到這種被大自然嚇傻的感覺。

墨伊博士說,2014年時他們曾在新種心型海膽中發現內骨骼,大概約一個拳頭大左右,當時他們根本摸不著頭緒。今年春天,他們又再度看到幾個死掉的樣本,由於還是無法看到活體海膽的其他組織,所以還是無法了解這些生物原本活著的樣貌。

直到接近海洋探勘的尾聲,工作人員之一的威爾‧勒夫(Will Love)搶救了來自20公尺深的活體樣本,並在其中發現了具有粉白色絲狀棘刺的心型海膽。鑑定結果完成之後,科學家們發現,這種心型海膽與5000萬年前的海膽化石是屬於同一屬的,可以算是活化石。

新發現的心型海膽是活化石。圖片來源: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新發現的心型海膽為活化石。圖片來源: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在菲律賓發現的這些生物填補了我們生物學知識上了漏洞,我們原本根本無法想像能在珊瑚礁裡發現活化石。現在加州科學院不僅想跟繼續跟菲律賓的夥伴合作,也希望可以跟世界上更多地區不同的人合作,試著去維持這些特殊環境,將它們留給未來的人類。

成立微光區水族館的計畫

當一些科學家在淺層珊瑚礁(從表水到40公尺深的範圍)進行探勘的時候,同樣來自加州科學院的另一批受過專業的訓練隊伍,則要前往更深的海域—微光區。目的是為即將落成的微光區水族缸(Twilight Zone aquarium)尋找新的物種,還要直接收集活體,放在水族館進行展示。微光區的珊瑚礁位在水下45公尺至150公尺深的範圍,棲息在此的生物等於活在部分黑暗的世界中。雖然水下45公尺的深度,還不到深海潛水艇的巡視深度,卻已經超過了休閒潛水的極限。

這些潛水者需要提升他們的技術與體能,才能夠進到這個對潛水者來說非常深的區域。他們採用閉路式的循環呼吸器,來延長他們待在水裡的時間。目前,新物種的發現速率最高可達到每小時10種,但是下潛到微光區的科學家最多只能待30分鐘,其餘的時間得留給回到海面之前的減壓活動。而今年,團隊利用特殊的裝置將微光區的魚、珊瑚和水母,帶回位於舊金山的斯坦哈特水族館。

「上過月球的人都比去海洋微光區的人多。」斯坦哈特水族館的主任巴特‧夏普(Bart Shepherd)這麼說,「我們觀察跟收集到的物種相當特別,幾乎是全新的領域,而且我們利用新的減壓裝置將這些微光區的生物安全地送到水面。藉由觀察這些生物,可以讓眾人理解到為什麼我們需要去探索,需要保護整個海洋世界,而非只是若無其事地活在陸地上。」

微光區作業照,利用特殊的減壓裝置將微光區生物帶回陸上。 圖片來源: 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微光區作業照,利用特殊的減壓裝置將微光區生物帶回陸上。 圖片來源: 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科學家們在85公尺深的微光區收集了許多珍貴生物,包括了15種奇特的魚與五顏六色的櫛水母。水族館的主任巴特夏普與魚類學館長露易茲‧羅恰(Luiz Rocha),在廢棄的漁線上發現一種特別的櫛水母(Lyrocteis imperatoris),其口部附近有折疊狀的附肢構造。當它們飢餓的時候,會將又長又黏、如髮絲般的觸手伸出,從周圍的海水中捕浮游生物。等2016年的夏天,微光區水族缸開幕時,大家就能近距離觀察這種櫛水母新奇的進食過程。

減少降落傘型科學調查 長期合作才是上策

今年春天,加州科學院的科學家與17位菲律賓當地的科學家,與當地的社區居民、決策者和環保團體分享了他們在菲律賓的研究成果。

古斯奈博士表示,學術界不認同降落傘型科學調查,也就是那種在水裡沾一下、看一下,然後拍拍屁股就走人的調查。古斯奈博士還說,世界就在我們的眼前改變著,我們需要與全球社區建立持久並有效的管理戰略。科學家不再單單只是去發現,還要與當地人建立合作關係,一起努力挽救受威脅的生態系統,同時透過這樣的合作方式,讓當地人能從中獲益,維持他們的生計。

在未來的幾個月後,藉由DNA序列的比對以及其他研究方法,科學家很可能會在這些從微光區帶回來的生物樣本中,確認出更多的新物種。此外,科學家們也希望能透過即將開幕的微光區水族展覽,可以喚起大眾對海洋保育的關切,激勵下一代的海洋探險家。

數位化標本再演進 認識森林昆蟲一指通!

$
0
0
本報2015年7月1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昆蟲標本數位化也需演進!一向為昆蟲學家和業餘昆蟲愛好者好評的「台灣森林昆蟲標本館」,如今再加入每周6種森林昆蟲個別介紹、館藏動態以及最具特色的胡蜂、蜻蜓和夜蛾全台最完整資料,連標本查詢的速度也大幅提升,邀請民眾趕緊來試試。

台灣森林昆蟲標本館網站首頁。(圖片來源:林試所)
台灣森林昆蟲標本館網站首頁。(圖片來源:林試所)

每周嚴選6種昆蟲 帶你進入昆蟲奧秘世界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擁有完善的台灣森林昆蟲標本館,是台灣最重要的昆蟲典藏之一,最早的標本採集於1910年8月,至今一世紀典藏不輟。2005年進行典藏數位化,2009年完成5萬份館典標本的數位化影像及其後設資料,到了2012年典藏更超過60萬份標本。

網站架設則始於2007年,目前已有8萬張標本資料,可供民眾進行比對,網頁上對於模式標本也提供了最完整的說明。林試所森林保護組研究員趙榮台說,目前國際合作來台採集發表的昆蟲模式標本,都要求將正模本留在館內收藏,至今已收藏264份模式標本。

數位化後提供民眾更便利的查詢比對,無形中推動自然科學教育普及化,而網站也須不斷演進方便民眾查詢。最近林試所更新網頁,增加了物種的個別介紹,每一週介紹六種森林昆蟲,包括昆蟲的標本圖片和簡介,民眾可上網自由點選,每周更換不同的昆蟲簡介,一年下來可以認識300多種森林昆蟲。

典藏特色 夜蛾分類最完整 

在典藏特色上,林試所首推胡蜂、蜻蜓和夜蛾,從這裡可以找到台灣最豐富的資訊。蛾類標本的數量已佔「台灣森林昆蟲標本館」典藏的65%以上,其中夜蛾的分類做得最完整。

林試所森林保育組研究員趙榮台說,館藏的特色反映了研究計畫的走向、研究人員或採集人員的背景與興趣。

台灣森林昆蟲標本館網站首頁。(圖片來源:林試所)
截至2015年7月14日的典藏類別及數量。圖片來源:台灣森林昆蟲標本館網頁。

使用者可從新增的「標本查詢」選項中,得知典藏總數和特定類群的標本數,例如使用者可以看到該館目前擁有17萬7千餘份的針插標本;目前已鑑定標本總計212 科1778 屬3241 種。而這些動態的數據也會隨著新進的標本數量、種類隨時更新。

在「標本館介紹」頁中,除了更有系統地介紹標本館外,另外增加了資訊管理系統、標本館研究人員介紹、標本採集及標本製作數位短片。短片包括林業試驗所製作的「昆蟲標本採集」和「昆蟲標本製作」2部,可以供各級學校教學使用。而這些查詢,只需要花1、2秒,就可獲得結果,也是查詢優化後最友善的表現。

網站定位為森林昆蟲,趙榮台說,民眾若於喬木、公園綠地以及野外、森林採集的昆蟲都可以上網查詢比對;若於農田或平原採集的昆蟲,則建議到農委會農業試驗所或自然科學博物館進行比對。

由於「台灣森林昆蟲標本館」的標本查詢,以服務半專業的使用者為主,通常這類使用者都有進一步比對實體標本的需求;這對初入門的昆蟲愛好者可能較為艱深。趙榮台建議初入門的民眾或許可以進入「嘎嘎昆蟲網」,查詢更廣泛、多元的昆蟲資料。

基礎完備 等待公民科學家

這一切努力目的是帶動更多業餘的昆蟲研究,趙榮台從國際交流中感受到各國業餘研究之熱切。他在日本的博物館看到剛下班的牙醫師熱切的投入資料庫中,比對野外採集的資料;業餘昆蟲研究者自費到台灣野外採集樣本,比對過程也都借助林試所網站。外國人熱切如此,反而台灣業餘研究風氣冷淡。

而典藏標本數位化後更加速研究的速度。過去研究者須於數百萬份資料中搜尋比對,曠日廢時,現在則加速研究的速度。

他舉最近的例子,日本蛾類研究學者從林試所昆蟲網站發現疑似新種蛾類,但過去可能誤認為是其他種類,經由來信查詢在所內快速找出13份標本後,透過數位化資料分享即使在東京也可快速接收到資料。而3個月後,這位學者完成報告確認新種已出現。

「業餘昆蟲研究在野外採集,是很健康的嗜好。」趙榮台說,資料庫已臻完善,期待國人多加運用。

幫低收入戶省電費 歐巴馬補助國宅裝太陽能板

$
0
0
摘譯自2015年7月7日ENS美國,華盛頓特區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歐巴馬政府7日頒佈國家社群太陽能合作計畫,增加所有美國人──尤其是中低收入戶──獲取太陽能的機會,同時增加太陽能產業的勞動力。

美國巴爾的摩市的工人,正在安裝排屋(row house)的太陽能板。圖片來源:白宮 The White House。
美國巴爾的摩市的工人,正在一處連棟式住宅安裝太陽能板。圖片來源:白宮 The White House。

多戶共用 全美國宅將必備太陽能

新政的目的是讓近50%的家庭與企業租戶或是屋頂空間不足以安裝太陽能系統者可以使用太陽能,同時也將出版指導手冊,協助各州執行社區太陽能計畫。

歐巴馬政府曾設下安裝300兆瓦再生能源於聯邦補助住宅的目標,並將提供架設太陽能系統的技術支援。

此新政是歐巴馬一系列減碳政策的一部分,不需經過由共和黨掌控的國會同意。新政的具體內容包括安裝太陽能陣列於聯邦補助住宅的屋頂。官員表示,將催生讓多戶共用太陽能板的計畫。

白宮表示,去年美國每3週上線的太陽能電量等於2008年一整年,太陽能產業工作機會成長速度則是其他產業的10倍。2010年初起,太陽能電力系統的平均成本降了50%。

改善社區能源效率 政府、投資人、電力公司加碼支援

超過20州的住宅有關當局、偏鄉電力合作社、電力公司和相關組織,承諾實行超過260個太陽能計畫,包括幫助中低收入戶減少電費支出以及改善社區的太陽能設備。

另有多位慈善家和具有影響力的投資人,以及政府與地方城市,也承諾挹注超過5億2千萬美元,以改善社區太陽能設備以及中低收入戶的能源效率。

美國住宅與都市發展局宣布,將提供直接的技術支援給國宅組織,以實現安裝300兆瓦再生能源的目標。同時,住宅與都市發展局也利用網站提供政策指南、工具和其他線上資源,協助國宅太陽能設備的佈建和其他再生能源。

歐巴馬政府宣布給予美國志工團(AmeriCorps)資金,佈署太陽能設備並為弱勢社群創造工作機會,同時加強太陽能教育和增加職業訓練機會。

Obama Powers Up Solar Access for Low-Income Communities
WASHINGTON, DC, July 8, 2015 (ENS)

A new initiative to increase access to solar energy for all Americans, especially low-income and moderate-income communities, while expanding opportunities to join the solar workforce, was announced Tuesday by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The new policy is the latest by President Barack Obama to limit th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responsible for climate change without the need for new legislation, which would need approval from the Republican-controlled Congress, where climate skeptics and deniers are influential.

To unlock access to solar for the nearly 50 percent of households and businesses that are renters or do not have enough roof space to install solar systems, the White House is launching a National Community Solar Partnership. A guide to support states in developing community solar programs will be issued as part of the new policy.

The administration has set a goal to install 300 megawatts of renewable energy in federally subsidized housing and will provide technical assistance to make it easier to install solar energy.

The U.S. 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 announced that it will offer direct technical assistance to affordable housing organizations making a commitment toward the Administration’s new 300 MW goal.

As part of this assistance, HUD is launching a website to provide policy guidance, tools, and other online resources to help advance solar deployment and the installation of other renewable energy in affordable housing.

More than $520 million has been promised in independent commitments from philanthropic and impact investors, states, and cities to advance community solar and scale up solar and energy efficiency for households on the lower end of the income range.

Housing authorities, rural electric co-ops, power companies, and organizations in more than 20 states are committing to put in place more than 260 solar energy projects, including projects designed to help these communities save on their energy bills and further community solar power.

Solar arrays will be installed atop federally subsidized housing units and officials said they want to encourage projects that allow several homes to draw power from a single set of solar panels.

The White House says that last year, the United States brought online as much solar energy every three weeks as it did in all of 2008, and the solar industry added jobs 10 times faster than the rest of the economy.

An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2010, the average cost of a solar electric system has dropped by 50 percent.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announced AmeriCorps funding to deploy solar and create jobs in underserved communities, and will be expanding solar energy education and opportunities for job training.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跟著柴山湧泉走 社區保育好幸福

$
0
0
作者:廖靜蕙(本報特約記者)

位於柴山下青泉街上的一小方土地,有「牛奶館」之稱,日治時期日本人利用當地湧泉,澆灌出的肥美的牧草經營牧場,又利用湧泉長年維持著23℃的特性,為盛裝著牛奶的玻璃瓶保鮮。國民政府遷台一度成為眷村,如今人去樓空,草地上還留有一口水井。

去(2014)年,國有財產署將其中一塊閒置土地,簽約委託高雄市柴山會管理維護,柴山會便以牛奶館稱這個空間,並拆掉長年圍起的鐵皮,經過一連串的綠美化與彩繪,喚起人們飄著奶香、與湧泉連結的古早回憶,讓此地成為湧泉復育的第一站。

高雄市柴山會與國產局合作,在青泉街營造湧泉復育據點,並以牛奶館稱之,喚起古早記憶。
高雄市柴山會與國產局合作,在青泉街營造湧泉復育據點,並以牛奶館稱之,喚起古早記憶。攝影:廖靜蕙
兩年來柴山祭都以此為活動重鎮。
兩年來柴山祭都以此為活動重鎮。攝影:廖靜蕙

跟著柴山湧泉走,旱象逢源

由高雄市柴山會2013年啟動的「尋找幸福湧泉」計畫,組成高雄市最堅強的調查團隊,透過尋回穿梭在聚落的湧泉之路,重塑高雄城市面貌。這兩年,無論是高雄市議員、學界以及民間也都倡議找回高雄都市發展中的獨特元素。

百年欖仁樹附近是馬卡道澤蟹很好的棲地。
百年欖仁樹附近是馬卡道澤蟹很好的棲地。攝影:廖靜蕙

今年因為缺水,更顯出水資源的重要性。但柴山始終有一股源源不絕的水,它們從天上降到柴山之後,經歷漫長的旅程,不斷尋找出路。

經過連續兩年調查,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齊士崢認為湧泉的形成,應受石灰岩裂隙系統和平原沈積層孔隙系統所含的地下水的共同影響,這兩個含水系統是既獨立又有關的含水系統。兩者都有獨立的雨水補注來源,通過地下水壓作用相互關聯,適當的搭配下,就能出現湧泉。

高雄師範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梁世雄表示,全球都將水治理集中於洪氾防治,台灣較忽略預防乾旱,而湧泉提供了穩定的水資源,在水資源治理上不容忽視。

湧泉聚落圖像成形

2013年10月柴山會首度獲得高雄市政府經費挹注,將柴山湧泉規劃為三部分,西柴山以百年欖仁、西子灣沙灘湧泉為主,自然環境保存完整,未來需與國家自然公園以及中山大學協調,維持原貌即可。

百年欖仁樹附近的自然樣貌。攝影:廖靜蕙
百年欖仁樹附近的自然樣貌。攝影:廖靜蕙

南柴山以壽山動物園周邊為主,和愛河有連通,朝向將水泥化溝渠恢復為自然河道,部分水道還有鱸鰻,原始樣貌尚稱完整,若能恢復、維持,將改善愛河水質,愛河是高雄的城市之河,有如德國的萊茵河、法國的塞納河。

南壽山還可以看到鱸鰻。(圖片來源:高雄市柴山會)
南壽山還可以看到鱸鰻。(圖片來源:高雄市柴山會)

北柴山則為聚落型湧泉,龍泉寺、龍目井兩處為出水口遭封死,出水時間不確定約於端午前前後。此處營造重點,將入口水泥化恢復成原始樣貌,參照國外,發展成湧泉觀光、環境以及生態教育場所。

並將選定龍巖冽泉、石頭公以及九如國小3個點進行湧泉示範區,打造最具打狗味的生態城區。

有鱸鰻的都市 讓高雄散發獨特魅力

當初聽楊娉育提到挖地下鐵,挖出大量的水是和湧泉有關,高雄市議員張豐藤說自己是一頭栽入了湧泉的故事。

他認為高雄市在國際化的過程,城市記憶不斷消失;在全球化下,高雄的都市面貌逐漸模糊,變得沒有特色;相較之下,柴山湧泉非常精彩,為此,他也於2013年5月舉辦湧泉保育公聽會,期能恢復柴山湧泉,成為最棒的記憶之處。

「高雄市不缺世界建築師設計的大樓,比較缺的是在地故事,這些故事,拉近了我們的距離。」眼見高樓大廈平地拔起,湧泉復育是「跟時間賽跑」。透過市政質詢,他期待市府團隊能正視湧泉復育。

「高雄市府推溼地構成的生態廊道,花很多錢做人工溼地,但對於自然的柴山湧泉卻不好好維護,放著天生好的材料不用,拼命在整形,不合邏輯。」齊士崢即於公聽會提出建議,柴山原應與愛河、蓮池潭、內惟溼地串聯構築成濕地廊道。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助理研究員邱郁文說,他曾在柴山調查中,用籃子就抓到鱸鰻、過山蝦,還在當地找到抓鱸鰻的鱸鰻鉤。

鱸鰻、過山蝦屬於洄游生物,卵下在海裡,孵化之後變成小苗,沿著太平洋海溝進入高雄港、愛河,再隨著基因記憶往左邊溯源,通過清泉二街鄧麗君紀念館旁邊的兩條圳溝,進到高雄市水溝,到達柴山山腳下的一窟水泥池。「有哪個城市裡還看得到鱸鰻的?」

湧泉保育不但提供穩定的水資源,更成為當地產業特色。前人利用柴山上的香蕉樹所做成的香蕉筏,以及湧泉帶動的產業,包括做味噌的、做醬油的,圍繞著湧泉的生活曾照亮當地。

保育不只在保護區 生活中就有生態

今年的梅雨不負眾望帶給大地滋潤,也為萬物解渴,人們意識到水資源的寶貝。柴山會則透過保育湧泉推動社區營造,讓民眾意識到,柴山不缺水缺保育。

「若有朝一日,龍巖冽泉一年到頭冒出泉水,就是保育成功。」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秘書許書國說,以此為指標,也代表保育柴山,民間與公部門缺一不可,柴山下的聚落,更決定了保育的成敗。

今年接下柴山會理事長棒子的梁世雄堅信,社區意識的抬頭才能為保育加分。「高雄的發展似乎與柴山有重要的關係,但長久以來卻未有妥善的連結,我們就是慢慢的把山上的和山下的資源連結起來,實踐日常中的保育。」

「保育絕對不只在保護區內,而是和生活息息相關、日日實踐、密不可分。」梁世雄說,過去生態學者都將民眾導向在保護區內尋找生態,事實上在我們的生活中使用的資源就充滿生態,柴山湧泉復育之路,重建生態與民眾生活互相依存的關係,從社區啟動保育力量。

柴山下的保育決定保育的成敗。圖為孩子們到牛奶館遊戲。
柴山下的保育決定保育的成敗。圖為孩子們到牛奶館遊戲。攝影:廖靜蕙

這兩年民間自發的柴山祭,都以牛奶館為中心,訴說湧泉的故事以及柴山保育的重要;都發局進一步將因整併而空出來的九如國小納入冽泉之路計畫,柴山會將規劃為湧泉生態文化園區,不但復育湧泉,還將提供相關的文化遺址展示,讓從鳳鼻頭、小溪貝塚挖出來的貝塚有個出路;展示之外,還能繼續研究。無論是文化、生態、自然的老故事,都在此找到安身之處。


水保教育從認識家鄉做起 舞鶴小小解說員超萌登場

$
0
0
本報2015年7月14日花蓮訊,公民記者謝宗璋報導

造訪花蓮的舞鶴水土保持戶外教室,絕美地景盡收眼底,未來將有一群在地小小解說員站在這裡,作為民眾認識水保的嚮導。

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為培育在地孩子成為解說志工,於7月1、2日為舞鶴國小學童舉辦「小小解說員訓練營」,在水保教室實地學習解說技巧。分局長沈聰明更親頒結業證書,為即將上陣的小小解說員信心喊話。

在陳雍青指導下,學童實戰操練解說技巧。攝影:謝宗璋。
生態講師陳雍青指導下,舞鶴國小學童實戰操練解說技巧。攝影:謝宗璋。

從學童視角出發  訴說土地故事

花蓮縣瑞穗鄉的舞鶴台地,處於菲律賓海洋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交會點,為秀姑巒溪河床堆積逐漸增高而成,恰有北回歸線通過,加上怡人氣候,造就遠近馳名的「天鶴茶」,是台灣獨特的茶葉產區。

位在山坡地上的「舞鶴水土保持戶外教室」,總面積約20公頃,園區內有草類觀查區、茶葉品種觀察區、土壤沖蝕觀察區、地表水利用設施觀察區等,豐富多樣的水土保持設施,是水保局推動水保教育的基地,優美的自然景觀也使這裡成為觀光景點,吸引不少遊客來訪。

水保局為培訓在地人成為解說志工,去年起與水保教室的「好厝邊」——花蓮縣舞鶴國小合作,為孩子舉辦系列課程,帶領學童體認水土保持的重要,並加強訓練導覽解說技巧。舞鶴國小校長楊琇惠表示,「小小解說員訓練」結合校本在地課程,有助於學童認識生活中的自然環境。她認為,從學童的生活經驗為視角,訴說土地情感,將帶給民眾獨特體驗。

洄瀾風生態有限公司受水保局委託,提供這兩年「小小解說員訓練營」的師資,執行長吳昌鴻表示,學童透過講解地理環境、在地特色,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從小便在心中扎根。楊琇惠指出,去年著重建構環境意識、生態故事,今年則以實境教學,讓學童在水保教室操練導覽解說技巧,加強其口語及肢體表達能力。

訓練觀察、表達能力  建立在地認同  

「蜻蜓哥哥,那棵樹是什麼?在天上飛來飛去的老鷹又叫做什麼?」「蜻蜓哥哥,要怎麼解說才會吸引人呢?」當孩子一有問題,洄瀾風生態講師「蜻蜓哥哥」陳雍青立即為孩子解答。面對孩子們的「纏擾」,他卻不亦樂乎。從事生態解說員培訓有10年經驗的陳雍青,同時擔任荒野保護協會花蓮分會副分會長,這兩天都在艷陽下陪伴、指導每位學童走遍水土保持戶外教室園區。

漫步在園區裡,陳雍青在每項水保設施駐點進行教學。第一天「以身作則」,講解每項設施的水保原理及意義,也向學童示範如何做個專業解說員。孩子們勤做筆記,不時提出問題;第二天則「換人做做看」,讓孩子輪番上陣面對同學進行解說,平常充滿活力像一條龍的他們,頓時都害羞不已。儘管有人不敢抬頭見人,有人說話聲音太小,也有人上台就發抖,不過每位孩子都勇於接受考驗,賣力解說。雖無一般解說員慣有的專業用語,但孩子都盡量運用自己所理解的話語表達。

營隊最後,有位五年級的學童分享,能夠與人分享自己的家鄉是多麽快樂、有認同感的事情。也有二年級的學童說,剛開始面對人群容易緊張,但習慣那種感覺後慢慢就可平常心面對了。兩天的學習雖然短暫,對學童來說卻是深刻的經驗。

在陳雍青指導下,學童實戰操練解說技巧。(攝影:謝宗璋)
在陳雍青指導下,學童實戰操練解說技巧。攝影:謝宗璋。

孩童之眼所見的自然生活   來訪遊客聽仔細   

陳雍青說,舞鶴國小學童平日生活即置身大自然中,生態環境已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事物。他訓練學童成為解說員,並不強求他們需具備全備的生態知識,因為那些都是記憶性、資訊性的,因而著重訓練他們的口語及肢體表達能力,要求他們從自我介紹,學習表達內心想法,清楚與人訴說,他們對生態最真實而深刻的觀察,表述他們所擁有、他人無法取代的生活實感。

第二天早上,有一隻大卷尾飛向大冠鷲,「嘿你們看,黑色的鳥會攻擊老鷹!」一位四年級的學童便用自己理解的話語,表達所觀察的生態現象。陳雍青指出,遊客對小小解說員通常有較高接受度,跟著舞鶴學童走入大自然,傾聽他們對鄉土的認同,對來訪民眾將是另類學習。

水保局花蓮分局副分局長沈聰明指出,隨著全球氣候急劇變遷,未來面臨的水土災害將越來越多,因此對水土的治理與維護相當重要,水保觀念的宣導也是刻不容緩。他表示,當有外地遊客或教育單位參觀水土保持戶外教室,就是舞鶴國小的小小解說員一展長才的時機,盼望透過學童導覽,吸引更多人重視與瞭解水保教育的重要。

從花蓮水保局副分局長沈聰明(後左四)手中獲得證書,學童將是舞鶴水保戶外教室最年輕的解說員。攝影:謝宗璋。
從花蓮水保局副分局長沈聰明(後左四)手中獲得證書,學童將是舞鶴水保戶外教室最年輕的解說員。攝影:謝宗璋。

改版鋰電池問世 省錢節能更環保

$
0
0
摘譯自2015年6月24日ENS美國,麻州,劍橋報導;周念學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和名為24M的衍生公司,共同翻新鋰電池的傳統製程,研發出一種介於液體及傳統固態間的新型半固膠狀電池。這項新發明不僅可以減半傳統充電電池的生產成本,同時提升效能及更便利回收。

位於美國麻州的24M總部,研究人員正在研發新版鋰電池。圖片來源:24M。
位於美國麻州的24M總部,研究人員正在研發新版鋰電池。圖片來源:24M。

生產流程重新來過 減少資源浪費

現今的製造固態鋰電池的流程自從發明20年後,不曾有大改變。舊的製造流程不僅步驟過多,效率也低。而新的鋰電池生產流程淘汰多餘步驟、提高製造效率、減低生產過程中,整體的資源浪費,也將生產成本砍半。

MIT材料科學系也是24M的創辦人之一的蔣業明(Yet-Ming Chiang)表示,不像傳統固態鋰電池,新型的半固膠狀電池彈性佳,利於多次彎曲折疊,或就算被子彈貫穿也無減其效能。「我們翻新流程設計。」蔣業明說道。

基於「流動的電池」概念,在流動電池的概念上,液體攜帶微小懸浮粒子組成兩電極,並進而把電流推進電池中。在新設計上,兩電極並非液態,而是由類似的半固膠狀微小懸浮粒子組成的。

電源周刊資深作者張教授闡述這項新方法說道,「新的設計簡化製作流程,讓電池更具彈性,抗損率也更佳。」張教授說,除簡化製作流程足以減半成本外,這項新技術能讓電池有更佳的彈性和抗損性。使用電池能更安全,提高耐久度。

擁多項專利 可做再生能源最大後盾

24M公司已從美國能源部等投資方募集了5千萬美元,而這套流程目前擁有8張專利,另外還有75張等待批准中。

目前公司最新展示的組裝生產線約製造了10,000顆電池。泰國一家石油公司和日本重機具製造商IHI Corp都在試驗用這種新型電池來製造產品。

起初,公司設計核心著重電網格設置,期能平均分散電力,且能當作風力和太陽能這類生產間歇電力的再生能源,作其後勤補給。不過張教授說,這項科技也適合運用在電動汽車這類重量和容量受到限制的電子裝置上。

Lithium-ion Batteries Reinvented: Semisolid, Foldabl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June 24, 2015 (ENS)

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manufacturing lithium-ion batteries promises to halve the cost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type of rechargeable batteries while boosting their performance and making them easier to recycle.

Developed by researchers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and at a spinoff company called 24M, the new “semisolid” battery design is a hybrid between flow batteries and conventional solid ones.

Unlike conventional, solid lithium-ion batteries, the new semisolid cells are flexible enough to be bent and folded many times or even penetrated by bullets without affecting their performance, says co-inventor MIT’s Yet-Ming Chiang.

“We’ve reinvented the process,” says Dr. Chiang, the Kyocera Professor of Ceramics at MIT and a co-founder of 24M.

The current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lithium-ion batteries has changed little in the 20 years since the technology was invented. Chiang and co-inventor Dr. W. Craig Carter say the process is inefficient, with more steps and components than needed.

Their novel manufacturing process strips out the waste, speeds production and reduces the overall footprint to slash today’s lithium-ion battery costs by half.

The new process is based on a “flow battery” concept developed five years ago by Chiang and his colleagues.

In a flow battery, the electrodes are suspensions of tiny particles carried by a liquid and pumped through the battery’s compartments.

In the new version, while the electrode material does not flow, it is composed of a similar semisolid, colloidal suspension of particles.

This approach simplifies manufacturing, and makes batteries that are flexible and resistant to damage, says Chiang, who is senior author of a paper in the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describing the new process.

In addition to streamlining manufacturing enough to cut battery costs by half, Chiang says, the new system produces a battery that is more flexible and resilient. This should improve both safety and durability, he says.

The company has so far made about 10,000 batteries on its prototype assembly lines. They are undergoing testing by industrial partners, including an oil company in Thailand and Japanese heavy-equipment manufacturer IHI Corp.

The process has received eight patents and has 75 additional patents under review, while 24M has raised $50 million in financing from venture capital firms and a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grant.

At first, the company is focusing on grid-scale installations, to help smooth out power loads and provide backup for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that produce intermittent output, such as wind and solar power.

But Chiang says the technology is also well suited to applications where weight and volume are limited, such as in electric vehicles.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工業廢料再利用 二手市集20企業連線開張

$
0
0
摘譯自2015年7月12日ENS美國,加州,舊金山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將工業副產品廢料變成可再利用原物料的商機無限。為促進二手材料再利用、減少物質浪費,民間組織合作在美國成立「國家材料市集」,目前已有超過20個企業加入,例如民眾耳熟能詳的3M、通用汽車、Nike等公司。

美國康乃狄克州丹伯里市一處垃圾掩埋場。圖片來源:聯合國 UN。
美國康乃狄克州丹伯里市一處垃圾掩埋場。圖片來源:聯合國 UN。

線上營運 國家材料市集開張

透過線上資料庫營運的國家材料市集,將建立新的循環供應鏈,將企業的廢料變成其他人的新原料。

國家材料市集的想法起源於企業生態論壇(Corporate Eco Forum)會議,並得到通用汽車和Nike等早期倡導者的支持。其他創始組織還包括美國商業永續發展委員會(US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和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參與此計畫的企業,不只可以因原物料和廢料處理的成本減少而獲利,同時還能縮短因能源使用和碳排放所累積的企業碳足跡,而減少購買原物料、廢棄物減量等做為也可進一步降低環境碳足跡。

此外,改善社經影響力並提升企業形象也是好處之一。

工業副產品再回收 減碳又創新獲利

「材料市集是啟動循環經濟的前哨站,是創造價值的引擎,開啟企業對企業的再利用鏈能有效管理廢料並打造多贏局面。」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執行長Peter Bakker表示。

例如,通用汽車每年透過再利用和回收其副產品就創造近10億元的營收,2014年更減少超過1千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

美國商業永續發展委員會執行董事Andrew Mangan則說:「自然資源耗竭的壓力越來越大,我們必須為廢料找出新價值。跨產業合作以有效利用資源不但能開啟新商機,對經濟、環境和社會都有益。」

通用汽車全球減廢經理John Bradburn說:「材料管理不只是減少成本的策略,更是商業機會。我們必須將副產品視為正式產品,同樣可以不斷改進和創新。」

20 Companies Open Online Market for Material Reuse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July 12, 2015 (ENS)

The newly formed National Materials Marketplace brings together more than 20 major companies with oper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avoid waste by making use of undervalued materials.

Led by the Corporate Eco Forum, the US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new joint pilot project will operate through an online database. It will establish new circular supply chains, turning one company’s waste into raw material for others.

Andrew Mangan, executive director of US BCSD, said,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on our natural resources sends a clear message – we need to find value in discarded materials.”

“Growing cross-industry collaboration for the efficient use of our resources is promising,” Mangan said. “This opens up new business opportunities while creating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societal benefits.”

“The Materials Marketplace project is a key step towards the shift to a circular economy – one where waste becomes the new engine for creating value,” says Peter Bakker, president and CEO of the 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BCSD.

“Unlocking business-to-business reuse opportunities ensure effective waste management and deliver integrated benefits,” said Bakker.

Participating companies include: 3M; Armstrong World Industries; CH2M Hill; Eastman Chemical; Essroc – Italcementi Group; Holcim-Geocycle; Fairmount Santrol; General Motors; Nike; Novelis – Aditya Birla Group; The Dow Chemical; Tetra Pak Inc.; Swisstrax; and Systech among others.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matching material and by-product waste streams with opportunities for reuse are massive.

For instance, General Motors has generated nearly $1 billion in annual revenue through reusing and recycling its by-products. By finding reuse and recycling options for this material, GM avoided over 10 million metric tons of CO2-equivalent emissions in 2014.

“Material management is a business opportunity, not just a cost-reduction strategy,” said John Bradburn, GM’s Global Manager of Waste Reduction. “We have to reach the stage where by-products are viewed the same way we view product development – part of constant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The National Materials Marketplace was first conceived at a Corporate Eco Forum member meeting, and the idea gained momentum with the support of early advocates including GM and Nike.

By joining the pilot, participating businesses benefit from lower operational costs due to cheaper feedstock and reduced waste disposal costs.

Participants can count on a reduced carbon footprint owing to major cuts in energy use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a reduced environmental footprint by avoiding waste disposal and raw material purchase.

Other benefits include enhanced social and economic impact and an improved corporate reputation.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努力到最後一刻 !! 為阿河的同伴們爭取權益,永不放棄

$
0
0
作者: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感謝田秋堇委員主持「展演動物業設置管理辦法」協調會與丁守中委員的大力支持欣見農委會釋出善意。

6月30日立法院田秋堇委員主持「展演動物業設置管理辦法」第一次協調會會議,就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與其他動保團體專家所關切諸多事項,與行政院農委會進行溝通。

圈養河馬。圖片來源:pixabay。CC0

經近4小時的深入討論之後,農委會在許多方面釋出善意,諸如:在展演定義中納入互動、將一般類海洋哺乳類野生動物之展演由預告版條文中刪除、另外包括建立展演業者的評鑑制度、違反動保事項得以廢止業者執業執照等。

此外,田秋堇委員也表示,針對多處因野生動物保護法之缺漏,而造成展演動物業設置管理辦法規範有疑慮之處,並無法於本辦法之協調會中處理,應追本溯源修改野生動物保育法。田委員說,相關的修法要請動保團體先凝聚共識,她將在下一會期提出修正案。

雖然協調會中動保團體仍有數項訴求未能被農委會所接受,但綜觀本次協調結果,將能使展演動物能夠得到更全面的保護,農委會將根據本次討論為基礎,再與展演動物業者進行溝通,期待能夠制定出確實可行且更具動物保護色彩的「展演動物業設置管理辦法」。

協調會中達成的重要保護法條

第二條-納入「互動」樣態:

為保障動物福祉、避免奴役動物,將「互動之行為」納入展演定義,例如觸摸秀、餵食秀、釣動物、動物表演、騎乘動物等,所有人類與動物之「互動」體驗活動都涵蓋在內,未來將由主管機構透過這條法令,來落實監督管理的功能。許多業者提供各種噱頭,讓親子、師生、遊客去「體驗」動物,對動物造成巨大的身心折磨和緊迫感,對遊客也有受傷和感染疾病的風險。我們在田調現場中,看過許多被反覆釣撈、奄奄一息的動物,所謂的「體驗」動物,根本是環境教育、生命教育的反教育。

第四條-將一般海洋哺乳類展演條款刪除,限縮為展示條款:

這條辦法是針對保育類野生動物和一般海洋哺乳類動物,不容許業者申請牠們做雜耍馬戲,例如猴子騎腳踏車、投籃,海豚空中跳水、頂球等,都不是動物在自然環境中會表現的行為。僅僅為了業者的利益,動物付出的代價卻是被囚禁一輩子,不斷地被脅迫、強制表演。未來應在野生動物保育法直接增列禁止動物表演,才能根本解決這問題。

第五條-營運計劃書內容增加三項(1.飼養照護人力計劃 2.公共安全計劃 3.針對三大類:保育類、危險性以及國際瀕危動物,規範籠舍空間標準大小)

業者將老虎、獅子、馬來熊等大型動物放在不到一坪的空間,嚴重違反國際動物福利標準,因為極度窄小的空間,造成動物身心的持續嚴重惡化,常見有內分泌崩潰、行為異常、失去求生意志等長期受虐的後果,例如有猴子呆坐在籠子一角,對周遭事物沒有反應,還有來回踱步等刻板行為(動物精神病)。

此外,我們看過老虎的籠子有破洞,園方完全沒有考量人與動物安全,日前還發生孟加拉虎逃脫的新聞事件。本會主張三大類動物以歐美動物保護法的標準,要求充足的籠舍空間和飼養照護動物的人力,以保障動物福利與遊客安全。。

動物管理表-增加動物數量以及造冊管理:

我們在現場發現,有些動物每一年都是年輕面孔,「難道猴子永遠長不大也不會死?」到底那些老年的猴子去了「哪裡」?對於三大類動物(保育類、危險性和國際瀕危物種),都要進行個體辨識(皮下晶片註記等方式),動物要申請個別許可並造冊列管,避免動物被置換了好幾批,稽查人員還以為是同一隻。(補充說明:牛羊豬雞等家畜家禽類並不造冊管理)

第十九條-草案無評鑑制度,為促使相關業者向善發展,增設評鑑制度:

可作為一個監督的實質機制,讓外部的專家學者年度現場考核圈養動物的照護及福利。評鑑結果對外界公佈,不只促使業者提升展演動物之動物福祉,也做為民眾消費的參考指南。評鑑制度被納為展延執照或是廢照的考量條件,產業發展才能有良性循環。

第二十五條-草案無廢止條款,為協助明定行政管理權限,增設廢止權條款:

原本的管理辦法只有執照申請,但違反辦法並沒有任何罰則,現在納進廢照制度就有了預防機制,例如業者違反十四與十五條「禁止展演規定」,將年老、傷病、懷孕、哺乳和行為異常動物拿來展演,未改善者就廢止執照。我們曾看到剛生產的兔媽媽和兔寶寶、皮膚潰爛的馬、耳朵皮膚爛掉的兔子、脫糞瘦骨的羊,仍繼續被民眾嬉戲把玩,這些都該明文禁止。另外,阿河摔死的慘案不能再重演,動物運輸過程中若發生無專人看護等疏失,應該立刻廢除業者執照,防止悲劇再度發生。


展演動物業者設置管理辦法第一次協調會會議

  • 時間:2015年6月30日(10:30~13:00)
  • 地點:立法院中興大樓105貴賓室
  • 參與人員: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王忠恕、動保科科長江文全、動保科專員溫智鈞、法規會專員陳銘泓、成功大學法律系副教授王毓正、動保司行動聯盟召集人朱天心、台南大學行政管理系副教授吳宗憲、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張君玫、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陳添喜、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理事長林憶珊、秘書長萬宸禎、法務志工王叡謙、關懷生命協會專案主任周瑾珊、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執行長劉晉佑、樹黨行政長簡嘉馨
  • 會議結論:

一、展演動物業設置及管理辦法草案 修改意見

二、野生動物保育法對於「展示」之定義為:

「以野生動物或其產製品置於公開場合供人參觀」,顯然僅限於靜態行為,不應包括觸摸、餵食、表演等互動,然而目前國內卻仍可見到獼猴、海豚和金剛鸚鵡的表演,野保法主管機關應加強執法,並因應展演動物業設置管理辦法之公告,於業者申請輸入野生動物時就從嚴考核;並考量是否於野保法內增列禁止野生動物及人工繁殖野生動物表演之規範。

展演動物業者設置管理辦法第二次協調會會議

  • 會議時間:2015年7月7日13:30~15:00
  • 會議地點:農委會422會議室
  • 會議主席:田秋堇委員
  • 出席人員:農委會畜牧處王忠恕副處長、動保科江文全科長、溫智鈞專員、法規會陳銘泓專員、林務局野保科林國彰科長、王冠邦聘用副研究員、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朱增宏執行長、陳玉敏主任、林岱瑾研究員、顏紘頤法務義工、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張卉君執行長、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林憶珊理事長、萬宸禎秘書長、樹黨簡嘉馨行政長、關懷生命協會周瑾珊專案主任。
  • 會議目的:針對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對展演動物業設置及管理辦法草案第四條修正內容進行討論。
  • 會議結論:
    一、 因應新修動物保護法與展演動物業設置及管理辦法,已明確定義、區分「展示、展演」為兩種不同之動物利用行為,野生動物保育中央主管機關應藉此釐清「展示」定義,並函示各地方主管機關,說明現行各類野生動物之「展示」許可,僅只限於靜態展示,不含任何利用動物表演或與動物互動之行為。
    二、 新修動物保護法與展演動物業設置及管理辦法,既已明確定義、區分「展示、展演」為兩種不同之動物利用行為,相關業者申領執照時,根據野生動物保育中央主管機關同意「展示」之證明,在依法行政前提下,亦僅只限於核准其「靜態展示」野生動物行為,不含任何利用動物表演或與動物互動之「展演」行為。

「展演動物業設置管理辦法」第三次陳情會議

  • 會議時間:2015年7月13日10:30~11:00
  • 會議地點:丁守中委員辦公室
  • 會議主席:丁守中委員
  • 出席人員:關懷生命協會張章得副理事長、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林憶珊理事長、萬宸禎秘書長
  • 會議目的:針對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對<展演動物業設置及管理辦法協調會協調結果>尋求支持。
  • 會議結果:感謝丁守中委員大力支持

 

監督政府30億節電計畫 民團辦評比9月揭成效

$
0
0
本報2015年7月1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陳文姿報導

台灣正面對夏日用電高峰以及核電廠除役後的電力規劃,「節電」更形重要。經濟部能源局4月提出「自己的電自己省」計畫,投入30億元經費補助19個縣市節電計畫,以省電2%為目標。民間團體樂見政府用心,但地方節能規畫多有缺失,憂心政府只是「關起門來換LED」,因此共組「能源轉型推動聯盟」主動與政府合作,並敦促政府改善計畫。

針對各縣市提出的節電計畫,未能解決尖峰用電、節電制度,也缺乏節電推廣等問題,聯盟今日提出5項評分標準,促使地方政府修正, 2個月後,將以此為評分依據,公布各縣市成績。

「能源轉型推動聯盟」訂出5項指標評比節電計畫,敦促政府。攝影:陳文姿。

民間提5+2高規格評比標準  盼落實節能制度

「自己的電自己省-智慧節電計畫」經費總額高達30億元,各縣市補助額度是依2014年住商及機關用電比例訂定,但實際補助金額則依「節電目標達成率」而異。

「能源轉型推動聯盟」認為,以電量作為補助的唯一指標,無法促成制度性改革,進而提出民間版評比標準:成立能源委員會、地方能源自治條例、民間參與機制、精準的能源改革、以及行政資源投共5項,另規劃「抑制尖峰用電成效」與「促進其他公益性」2項加分指標。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解釋,評比的目的在希望各地政府能正向競爭,而不是只為消費預算提出計畫。聯盟成員將以此主動與縣市政府連繫並加強合作。

經濟部自己的電自己省計畫 。圖片來源:自己的電自己省官網。
經濟部自己的電自己省計畫 。圖片來源:自己的電自己省官網。

經濟部強調:「這次不一樣」

這些年民間反核力量高漲,核四封存後,更面臨能源轉型計畫壓力。經濟部能源局長林全能2月上任,4月「自己的電自己省-智慧節電計畫」全國節電活動已上路,期程1年( 2015年4月~2016年3月)。

過往政府提節能,只是宣導性質,這次確實「不一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也是智慧節電計畫審查委員賴偉傑表示肯定。至於,跟外國計畫超過半年的籌備期,兩年以上的計畫時間相比,這次計畫顯得倉促,賴偉傑解釋,這是受限於明年即將大選,雖期程略短,但政府確實期待計畫成果長期持續。但他認為,政府應做更好,在制度與法規上全面檢討,不能只訴諸個人善意省電。

這次節電計畫官方網站中,已納入「我來出點子」、「網路民調局」等民眾參與機制;各縣市所提的節電計畫,也都公開上網並公布執行成效,供全民監督。但聯盟認為,縣市計畫在規畫民眾參與上有諸多缺失。

洪申翰說,地方政府過去沒有處理能源政策的經驗,如各地能成立能源委員會,或改革地方節能法規,將有助於計畫可行性。

民間提建議  仍有改善空間

18個縣市(不含離島)都在5月提出智慧節能計畫書,計畫審查結果6月已上網公告。民間團體提出對此提出評析。

賴偉傑認為,因中央與地方都忽略「尖峰負載」的重要性。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總幹事楊順美說,部分縣市未能掌握耗電原因確實提出方案,只要求每個部門都省2%。地球公民基金會蔡卉荀主任指承辦人員層級太低,無法在建築節能或是低利貸款等跨部門業務上施力。地球公民基金會周東漢主任提政府計畫缺乏強制性,花蓮縣甚至自行決定不參與計畫。

楊順美補充,這30億的活動,幾乎看不見宣傳海報,她強調計畫不能只停留在公部門間,這是要全民一起來的活動。

為都市的「野」孩子留一片綠洲:倫敦卡姆利街自然公園

$
0
0
作者:孫秀如(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中心主任)

英國有許許多多不同的信託組織,其中,「倫敦野生物信託」(London Wildlife Trust,簡稱LWT)以保護倫敦野生物棲地為主要目的。該信託組織成立於1981年,是「英國野生物信託」(The Wildlife Trusts)的47個聯盟成員之一。

卡姆利街自然公園入口。圖片來源:LoopZilla。CC BY-SA 2.5

雖然倫敦是一個高度都市化的地區,但仍保有許多綠地空間供野生物生存,在面對現今許多對自然環境不利的衝擊,包含氣候變遷、經濟衰退、環境污染等,「倫敦野生物信託」仍致力於保障倫敦市民及倫敦野生物們的生存權。其主要任務為:

  1. 積極爭取以保護倫敦野生物及自然空間;
  2. 促進、激發並協助倫敦人對在地環境的瞭解;
  3. 與在地夥伴合作,以高標準來為野生物管理土地;
  4. 提升公眾覺知並影響政策決定者,以倫敦野生物及自然空間還有民眾的親近權為考量,來做明智決定。
公園內的步道皆以自然物為素材,以增加野生物生活的空間。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自從1992年世界各國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地球高峰會議,各國簽訂了「生物多樣性公約」,1994年英國也依此公約完成了該國的生物多樣性行動方案,此行動方案也層層落實於各地方政府及相關的保育團體,包含「倫敦野生物信託」在大倫敦地區總共經營管理40個都市型自然保護區,也是依生物多樣性行動方案的策略與規定在執行。

在這40個自然保護區裡,僅有少部份為「倫敦野生物信託」自有的資產,其中大部份為地方政府或是其它公司所擁有,但以簽訂租約或是委由「倫敦野生物信託」來經營管理。雖然受限於經營策略及經濟條件,「倫敦野生物信託」較不傾向主動購地做為自然保護區,而是積極探尋合作夥伴與機會來增加保護區的面積。

以下將介紹由「倫敦野生物信託」所經營管理的卡姆利街自然公園(Camley Street Natural Park)。

鄰避荒地變身野生物樂園

卡姆利街自然公園位於倫敦市中心的國王十字區(King's Cross),其在攝政運河(Regent's Canal )畔,並緊鄰十分重要的聖潘可拉斯車站(St. Pancras Station)──歐洲之星列車的發車站旁,形成一邊是火車鐵道,另一邊是運河的景象。

自然公園的一側是攝政運河。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這塊土地在17世紀時還是一塊林地,18世紀則因為工業快速發展,闢建了運河來運送物資,接著鐵路也出現,而這裡則成了煤礦的放置場。這煤礦的放置場,隨著工業没落,在 1970年左右就廢棄了,一直到1981年此處曾計畫改建為大貨車停車場,但由「倫敦野生物信託」成功阻擋下來,於是大倫敦議會出面決議徵收這塊土地並做為自然保護區,同時交由「倫敦野生物信託」經營管理。自1985年管理至今已30年,面積有0.8公頃,主要是做為野生物的庇護所及環境教育的場域。

雖然面積只有0.8公頃大,但這裡擁有多樣的棲地環境,例如池塘、草地及樹林,是一個吸引昆蟲、鳥類及兩生爬蟲類生活的地點,甚至有6種哺乳類動物在此生活,此外也有300多種的植物。

孩子的戶外學習教室 大人的紓壓聖地

卡姆利街自然公園的一角,在這裡人們可以暫時逃離都市的壓力。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卡姆利街自然公園每年約有15,000至20,000的造訪人次,讓年輕人透過課程或擔任志工來接受自然教育。許多研究顯示,孩子走出戶外,透過在自然中學習可以增進其學習動力及成效,而這些戶外教育課程有助於提昇學生的學業成就及未來的就業。而都市自然公園除了提供野生物生存的庇護所之外,也是孩童們最好的教育場域。「倫敦野生物信託」也與地方學校合作,提供環境教育課程,讓學生可以在這裡體驗自然,玩泥巴及搜尋野生物。

對於大人們,卡姆利街自然公園形成一重要的綠帶,可有效減少都市的噪音,只要幾分鐘的交通時間,即可從繁忙的都市壓力中逃出,在這裡喘口氣並找到令人驚奇的倫敦野生物,甚至可以學習園藝木工等新的技能,「倫敦野生物信託」讓卡姆利街自然公園也成為另類的社區學習中心。

不容忽視的生態經濟價值

英國的顧問公司曾為卡姆利街自然公園計算其生態系統服務的經濟價值,結果大約每年有280萬英鎊(約新台幣1億3千萬元)。所謂「生態系統服務的經濟價值」是指在生態系統中,人類直接或間接謀取的所有福利。該顧問公司的報告指出,在為卡姆利街自然公園所算出的經濟價值上,大部份的產值是來自於社會文化服務層面上,特別有3點:

  1. 增加當地房地產市場;
  2. 帶動在地人及社區的志願服務及就業市場;
  3. 增加遊客在當地消費的意願及機會。

而更多價值則是目前尚無法以金錢來衡量的,包含:永續都市環境的生物多樣性、調節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減少污染、管理病害及蟲害、增加植物授粉率、水質調節及過濾、娛樂及美感的體驗、提供當地文化及藝術的基底、有益居民及訪客的休閒及健康、教育及認知能力的發展等。

沒有界限的綠色空間

卡姆利街自然公園雖然僅有0.8公頃大,卻有效的為都市野生物提供重要庇護所,可是「倫敦野生物信託」並不將能量限縮於有限面積的自然保護區內,同時也致力於在都市裡為綠色空間爭取各式出現的可能性,除了長期一直推動的「庭院打造生命倫敦(Garden for Living London)」計畫,號召倫敦300萬座私人庭院加入行動,讓自家後院也成為野生物保護地之外,卡姆利街自然公園現在也參與了倫敦的Capital Growth行動計畫,擔任肯頓市(Candem)的地區召集人,協助市民在城市裡增加農地面積,種植可食植物。綠色空間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不因都市生活而疏離,反而更加緊密,也讓都市生活充滿生機。

溫管法如何馴化恐龍

$
0
0
作者: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環保團體常以「恐龍」稱呼那些依賴化石燃料的耗能大戶,或是拒絕積極減碳的國家,嘲諷他們食古不化,思維與作法都還停留在遠古時代。

氣候行動網的行動之一,是把頑固不減碳的企業或國家,冠上化石恐龍之名。圖片來源:Climate Action Network

的確是這樣沒錯,電腦技術都進步到上雲端了,從手機、家電到汽車,每年新款的消費性耗能產品能源效率都不斷進步,但很多恐龍界人士一聽到溫室氣體管制、減碳目標、提高能源效率標準、能源稅,都感到驚愕萬分,他們會憂心忡忡地告訴媒體說:「廠商成本難以負荷」、「政府要減稅因應」,不然「廠商只好外移到中國大陸去了!」好像沒有恐龍,台灣就不能成為人民安居樂業的樂園。最後我們只好繼續豢養這些恐龍,賠上環境成本與地球資源,以及後世的生存風險。

立法院在今年6月15日三讀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簡稱為《溫管法》或《溫減法》,是我國第一部針對溫室氣體排放源進行管理的法案,在國會躺了將近十年才出爐。可惜的是,它畢竟不是一套「屠龍」法,充其量只是一部「馴龍」法案,目的是馴化這些排碳恐龍,而非讓牠們淘汰。

過去,由於溫管法遲遲未過,環保署便以補充公告的方式,讓六種溫室氣體納入《空氣汙染防制法》的管理。幾年下來,其實排碳大戶已經配合環保署的規定,進行溫室氣體排放的登錄申報,與盤查上;環保署也與政府各部門合作,製作出國家排放清冊,盤點了各種主要的排放來源與減量策略;甚至在溫減法通過之前,鼓勵企業可提出「先期專案」的方式,主動率先落實減碳,以獲得未來的排碳額度抵減空間。所有這些溫室氣體相關的政策努力,與已經依據空汙法訂立的子法,都將會正式轉移到溫管法底下。接下來,環保署還必須在未來兩年趕緊將實施細則補足。

那麼,《溫室氣體管理法》該如何馴化恐龍呢? 

一、 減碳目標

《溫管法》明文訂立了減碳目標:民國139年(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降為民國94年(2005年)的百分之五十以下。

訂立這個目標並不容易,產業界一直不願意擺入目標,主要擔心箝制產業的發展,而政府經濟部門也這樣想。環保團體希望將目標入法,一來是宣示決心,二來是讓執行時可依循目標,訂定更為具體的階段策略。拉鋸多年後,雙方各退一步,訂了一個長程目標,妥協意義遠大於實質意義,然而 35 年之後的目標確實太過於遙遠,等於給了行政怠惰的藉口。

這項目標不是不變的,溫管法中說明,將會參酌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組織與相關協議、國內情勢變化,適時調整該目標....並定期檢討之。聯合國氣候會議將在今年年底訂立接替京都議定書的新協議,希望各國必須自己有清楚的目標、政策細節,屆時台灣勢必要依照新協議的規定,而修正我們的目標時程。     

二、各層級的推動方案

溫管法同時規範溫室氣體減量與氣候變遷衝擊的調適,但以前者為主。

政府機關有權責研訂與檢討溫室氣體減量、氣候變遷調適之分工、整合、推動及成果彙整相關事宜,其中最重要的是擬定「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行動綱領」與「溫室氣體減量推動方案」;而各部門應該各自提出「溫室氣體管制行動方案」,並包括該部門管制目標、期程與具經濟誘因之措施。各部門的管制目標以五年為一個階段,目標與管制方式的準則應邀集學者專家與民間團體組成諮詢委員會訂定,並且經召開公聽會程序,才送到行政院核定。因此,這其中還有民間參與的機會,而執行期間也會由政府進行研考,確保這些項目確實被執行。

重點項目
內容
減碳目標
2050年排放量減到2005年的50%以下。
政府行動
•政府提出「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行動綱領」與「溫室氣體減量推動方案」;
•各部會分別提出「溫室氣體管制行動方案」
•地方政府提出執行方案。
排放監控
政府調查排放、統計,並定期建立國家排放清冊。
總量管制
•排放源必須盤查,並申報登錄、將經查驗機構查證。
•分別以免費、有償配售獲得排放的核配額度。可抵換。
•可因為「效率改善」等多項作為,獲得額度獎勵。
碳排放
核配額度可交易,規定尚待制定,國內交易優先。
管理基金
環保署將設立溫室氣體管理基金

有關機關還必須進行氣候變遷衝擊評估、定期統計全國排放量,建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並每三年編撰溫室氣體國家報告,經行政院核定後對外公開。各地方政府也應該訂修溫室氣體管制執行方案。

三、排放源自主登錄

由環保署公告的排放源 (溫室氣體排放大戶),需要每年盤查排放量,並申報登錄在國家溫室氣體登錄平台上,這些資料須由查驗機構查證。登錄不實者,情節重大者,最重可要求其停止操作、停工或停業。

目前環保署已有法令,逐步要求排放源來登錄,描繪出產業與公務機關中溫室氣體排放的輪廓與趨勢,未來才能對症下藥,規劃切實有效的減量政策。

四、總量管制與碳交易

溫管法中, 有很大的篇幅在談「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其實中間包含了排放量盤查、查證、登錄制度,建立核配額、抵換、配售及交易制度。身為排放大戶的事業體,可能以無償,拍賣或配售的方式,取得一定期間內的排碳核配額度,一旦排放超過核配的額度,就必須去購買這些排碳權,這將會產生一種市場機制,去驅動廠商積極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核配與交易牽涉到許多公平性的問題,料想會引發諸多爭議,例如,某些排碳大戶一開始就獲得免費的額度,公平嗎?這問題不只出現在台灣,在國外的溫室氣體管制法規中也是備受爭議。因此立委們在法案中置入許多防弊措施,包括,排放源關廠、歇業或解散時,核配額不得轉讓;新設的大規模事業,也應該採行最佳的可行技術,從一開始就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機會。此外,無償核配的部分將會逐步改為有償配售。

整套總量管制、核配的原則與交易的時程等等,都有待環保署另外商定,真正推行的時間還不一定。尤其是「國際合作減量機制推動」,在台灣非屬於聯合國一員的政治現實下,合作方式還需要審慎討論。

五、排放效能標準

除了總量管制外,溫管法還提出一個更為積極的政策工具──「排放效能標準」,內文規定,環保署「為獎勵公告之排放源,在被納入總量管制前進行溫室氣體減量,得針對排防源訂定效能標準。」

跟《能源管理法》提出耗能產業的「能源效率標準」類似,溫管法規定,環保署須會同中央目的主管機關 (通常是經濟部) ,針對排放源的設施、產品或其他單位用料、產出、消耗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訂立「效能標準」。

效能標準如果用的好,是可以直接管制排放源,敦促它們採用最好的污染控制技術,例如環保署就分別針對交通工具、固定污染源 (如工廠) 、電力設施的空氣汙染物排放標準。將來溫室氣體的排放標準也會逐一討論與訂定,但問題在於,該怎麼用。

仔細看溫管法的用詞,規定了獎勵目的,並且是在「總量管制」之前實施,那麼,總量管制之後呢?看來環保署還有好多作業要做。 

六、其他

溫管法中規定,環保署應成立「溫室氣體管理基金」,專門提供溫室氣體減量及氣候變遷調適之用。

此外,眾所矚目的碳稅,僅在第五條「被提及」,這是由於,碳稅將會另外規定在《能源稅法》中,而不會是在溫管法底下的子法。數年前行政院已擬定《能源稅條例》草案,卻幾番因政治顧慮未送交立院審議,短期內通過法律的機會渺茫。

結語

溫管法通過之後,參與的立委一一上台發言。其中田秋堇委員語重心長的表示,還有許多細節需要訂立子法,讓溫管法的執行更加完整。她說,「守護台灣、守護大家賴以為生的地球,本來就是一場沒有止境的戰鬥。」意味著後頭還有很多仗要打,碳稅、電業法修訂等等,委員們的待辦事項應該還有一長串。

我不禁想起「聽說桐島退社了」電影裡頭,高中生喊出的經典台詞─「戰鬥吧,這才是我們的世界,因為我們不得不在這個世界活下去!」等到 2050年目標年,高中生們都超過50歲了,他們應該都忙著應付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可能沒有時間檢視台灣有沒有將排碳量減到一半以下吧!


要給原民安心、公平未來 馬躍比吼宣布獨立參選

$
0
0
本報2015年7月15日台北訊,編輯室整理報導

前台南市民族事務委員會主委、前原民台台長馬躍‧比吼15日宣佈獨立參選「平地原住民」立委。公佈競選主軸「做自己的主人」,並提出「四做二躍」政見,包括「做產業的主人」、「做土地的主人」、「做教育的主人」、「做文化的主人」、「躍安心的生活」、「躍公平的未來」。

張震嶽、以莉‧高露、胡德夫、巴奈等多位長期參與原運的金曲音樂人現身,以歌聲期許原住民票投馬躍,打破深藍獨大、原住民立委只聽從黨意行事的現況。第三勢力候選人林昶佐、范雲、李根政也同台獻上祝福,相約未來在立院合作推動進步法案。

馬躍‧比吼15日宣佈獨立參選「平地原住民」立委。圖片提供:馬躍比吼競選團隊。

不再沉默等待  原民現在就要改變

「原住民沒有悲觀的權利!」馬躍‧比吼主張「做自己的主人」,要進入立院推動相關修法。讓原住民不管選擇在都會打拼或回部落發展,都能擁有安心的生活、公平未來,更要在產業、土地、教育、文化上,都重新取得自主權。

他進一步解釋,目前54萬原住民人口裡,45.58%戶籍設在都會區,實際離鄉人數絕對更高。族人遠離家鄉,卻多數從事低薪、高危險工作,平均收入僅27,378元,其中6成族人月薪不滿3萬、家庭收入平均每戶65.81萬元,僅為全國平均的0.6。生活條件不佳,也造成族人壽命短、低學歷,長期遭犧牲、歧視。

面對這些問題,馬躍認為原民應逐漸走回部落自治,讓原民以自己的方式復興文化、找回尊嚴。他說:「幾十年前,當原住民自己管理自己時,每個部落就是個小小國家,部落依照自己的條件來分工合作、互相照顧,部落的人一起工作、一起享用食物、一起生活。」而這些多元、貼近在地的傳統智慧,將是原民給台灣的厚禮。

關注社運、渴望改變  張震嶽、以莉高露站台

多位原民歌手也到記者會現場替馬躍站台。強調原住民不願再沈默與等待,金曲獎三冠王以莉‧高露演出其創作的競選歌曲「跟我走」。以莉近年在宜蘭南澳地區「一手種稻、一手寫歌」,選擇友善環境的生活,創作也因貼近土地而更加深刻。

對於如何開始「做自己」?她鼓勵族人:「想做就要去做,命運自己決定!」以莉強調,她所認識的馬躍也就是這樣的人,多年旁觀下來,馬躍一直堅持做著為族人發聲的自己,是值得信賴的候選人

巴奈‧庫穗受譽「台灣最感人的聲音」,投身東海岸守護等環境運動、更曾自力舉辦50場反核巡迴演唱會。巴奈表示,自己大量認識傳統文化後,才開始相信「我可以是一個很好的人」,她持續以傳統文化教育女兒,「現在我的孩子不但敢大聲喊出我是原住民,更有勇氣面對這個世界。」

張震嶽肯定馬躍比吼堅持獨立參選,不受政黨、財團左右,能獨立思考。攝影:賴品瑀。
張震嶽肯定馬躍比吼獨立參選,不受政黨、財團左右,能獨立思考。圖片提供:馬躍比吼競選團隊。

而歌手張震嶽近年找回族名「海雅.谷慕」,「找回山與海之間的靈魂」張震嶽分享自己從小在外地成長,現在逐漸找回自己的經驗。張震嶽近年不斷對社會議題發表意見,包括聲援反美麗灣、318學運等。

「原住民想要改變,可以考慮投給馬躍」,張震嶽強調,馬躍比吼堅持獨立參選,不受政黨、財團左右,能獨立思考,「像我這麼機車的人,都認為他是可以相信的人選。」

他認為原民的當務之急是保護傳統文化,鼓勵族人要有信心,不需自卑、更不需過度武裝。「我們的血液是特別的,我們要找回根,慢沒關係,有心最重要。」

第三勢力送檳榔強調友好關係  相約立院見

時代力量林昶佐、社民黨范雲、綠黨李根政聯手送上檳榔、檳榔葉與米酒表達祝福圖片提供:馬躍比吼競選團隊。

而此次第三勢力候選人也現身表態,時代力量林昶佐、社民黨范雲、綠黨李根政聯手送上檳榔、檳榔葉與米酒表達祝福,並相約日後在立院合作推動進步法案與改革。

馬躍‧比吼表示,他們正視台灣歷史、尊重多元族群、追求環境永續,一直是原民盟友。相約分頭努力,一起進立院,讓改變成真。

生物冷光照亮不夜城 永續都市想像無極限

$
0
0
2015年7月16日綜合外電報導,范震華編譯,賴慧玲審校

在城市生活有許多好處,但噪音、空氣污染、惡劣的交通、日漸消失的綠地,也成了都市居民每天都得忍受的苦難。

為了讓城市生活更宜居,勇敢又瘋狂的發明家們挺身而出,推出各種天馬行空的新提案,從發光樹、太陽能垃圾桶到地底腳踏車停車場,無奇不有。

佔領停車格 城市綠化自己來

美國加州奧克蘭市,居民響應佔領馬路停車格的綠化行動。圖片來源:Greenbelt Alliance。(CC BY-ND 2.0)

長久住在城市,你會不會有種感覺:城市好像是為了車子,而不是為了人們而設計的?

歐美大城市流行的「停車格─公園」 (pop-up parks)行動,可以是一個簡單的解決之道:找個空的停車位,帶一把零錢、一兩盆花草,就能打造屬於自己和親友的停車格公園。

這項PARK(ing) 計畫(譯註:park 同時有停車和公園兩種意思)一開始只是10年前在美國舊金山的一個藝術實驗,沒想到星火燎原,之後便成了遍地開花的全球運動。每年9月的某一天,許多不同城市的居民都會發起臨時城市農場和生態展示等公民活動,體現城市綠化自己來的精神。

美國加州核桃溪市,居民佔領馬路停車格。Greenbelt Alliance
美國加州核桃溪市,居民佔領馬路停車格,綠化成自己的小小公園。圖片來源:Greenbelt Alliance。(CC BY-ND 2.0)

腳踏車停哪裡才安全?

並非所有都市人都是開車族;有時,腳踏車反而是更時髦的選項。但問題是:腳踏車停哪裡才安全?

東京一家工程公司Giken Seisakusho想出了解決之道:環保、抗震的地底腳踏車停車棚。這種車棚由7公尺寬的圓柱體構成,深埋地底,能停放204台腳踏車。車主只需按個按鈕,13秒後自動化的地下停車棚就會把愛車送達車主面前。

深埋地底的腳踏車停車棚。圖片來源:影片截圖。

淘汰路燈 讓生物冷光照亮夜晚

只要一提到晚上會發光的樹,大多數人腦中浮現的是掛滿廉價裝飾品的聖誕樹,但是荷蘭發明家兼藝術家羅斯哈德 (Daan Roosegaarde)想到的,卻是能發出生物冷光的植物。

這項實驗性的科技係將會發出冷光的海洋細菌DNA接合到植物的葉綠素基因上,讓植物發出像水母一樣的冷光。這項試驗正朝向大規模仿生科技發展,目標是有朝一日取代路燈,照亮夜晚的城市街道。

路燈的光源可以是生物冷光,節省能源。圖片來源:影片截圖。

步步發電 多壓壓馬路吧

在永續城市,人行道磚將可把步行動能轉換為電力。圖片來源:redonion_TEDx。(CC BY-NC-ND 2.0)

倫敦東區的西漢姆(West Ham)附近,每天都有許多通勤族和血拼人潮,穿過地鐵站旁的天橋。可能很少人注意到,他們腳下的地板變得很有彈性。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5毫米厚的彈性橡膠鋪面,和他們頭頂上的路燈息息相關:這個橡膠鋪面設有智慧瓦片,可以將行人的步行動能轉換為電能。

這項由英國公司Pavegen推出的發明,已運用在倫敦希斯羅機場和世界其他角落。

酷炫的人造超級樹

人造樹終究還是被製造出來了。新加坡濱海灣公園(Gardens by the Bay)內就有一小叢人造超級樹。

這種可高達50公尺、鋼骨結構的超級樹上,不只有花和蕨類附生其上,金屬製的樹冠還能吸熱、排熱和收集雨水,並且提供空氣流通,幫助兩種可控制氣候的生物聚落於樹冠下生長(換言之,就像個大型溫室)。此外,在這18顆超級樹中,有11顆的枝條上還配有太陽能板。

新加坡濱海灣公園(Gardens by the Bay)內的超級樹。圖片來源:Adam Rifkin。(CC BY 2.0)

廣告看板集水術 逛街口渴不必愁

城市和高速公路上到處充斥著廣告看板,提醒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充滿消費的世界。位於秘魯首都利馬的工程與科技大學發明了一個不一樣的廣告看板。這種看板內建冷凝與過濾系統,每天可以從空氣和蒸汽中煉取出大約96公升的飲用水,供市民免費取用。

小男孩手上的飲水就來自於身後的廣告看板。圖片來源:UTEC研究資料。

藻電大樓 給建築物一層皮膚

想要闡述生物牆的概念,就不能不看德國漢堡的國際建築展。在這裡,零碳公寓的向南的牆面上,看不到香噴噴的花,只有滿滿的綠色藻類。這面牆的外部材料包括長滿藻類的空心板,看起來就好像鋪上一層能行光合作的「生物皮膚」一樣。每隔一段時間,牆上的藻類就會被採集起來,送到沼氣廠裡來發酵發電。

建築物外牆,長滿藻類的空心板。圖片來源:影片截圖。
建築物外牆,長滿藻類的空心板。圖片來源:影片截圖。

垃圾桶也智慧化 保證街頭清潔

忘掉耗油的垃圾車和臭氣沖天的垃圾桶吧!世界各地的城市正興起一股改用「太陽能垃圾壓縮機」的風潮,讓街頭永保清潔。

這種150加崙容量的垃圾桶配有動力壓縮器,當垃圾快要滿出來的時候,壓縮器就會自動把垃圾往下壓實。壓縮機動力所需的太陽能板,就安裝在垃圾桶蓋上。最新款的「大肚腩」垃圾桶還配有無線監控系統,當垃圾桶塞到不能再滿的時候,就會發訊息給清潔人員來處理。

壓縮機動力所需的太陽能板,就安裝在最新款的「大肚腩」垃圾桶蓋上。圖片來源:bigbelly臉書。

 

小農地瓜崩盤 La new當「好人」幫忙賣

$
0
0
本報2015年7月1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黃淑玲報導

「蕃薯不怕落地爛,只求枝葉代代湠。」強勁生命力的地瓜,餵飽台灣先民,走過開墾初期,因為健康養生,近來翻身變得炙手可熱。

但是,如果您有留意到,台北地區的La new鞋業門市,7月初起默默地擺起花車賣地瓜,未免令人好奇,這樣的異業結合太有趣了吧?

好人會館聯合La new的善意,為農民挽救地瓜崩盤
好人會館聯合La new的善意,為農民挽救地瓜崩盤。

助農 好人會館推「無人菜攤」

仔細一看花車上的招牌,這是一向為幫助台灣小農能繼續以友善大地的方式種植,長期協助小農銷售農產品的NGO好人會館所推動「無人菜攤」活動。

好人會館館長黃榮墩說:「不要問我們賣什麼,農夫賣不掉的,快崩盤的,我們都賣;要我們幫忙,我們就賣,農品價格好,我們就退場。」

對於要種什麼價格才會好,他從來不介入;但是,農夫需要幫忙,他就出現!

黃榮墩表示,去年有人到雲林一帶綁地瓜,希望造成價格上揚。策略失敗後這些人逃之夭夭,農民卻已經投入生產。這些地瓜只好湧進市場,造成價格大跌。

這次助農行動,獲得La new董事長劉保佑的幫助,不但開放台北地區十大黃金店面,請門市協助販賣,還開放五股的倉庫供存放,鼓勵黃榮墩大力幫忙農夫盡力採購。6月底推出的助農行動,短短幾日到7月3日估計已賣出1萬6千台斤的地瓜!

黃榮墩感謝地說:「謝謝所有及時出手相助的好人們!雖然地瓜還有不少,但是受助的農民都說跟我說:『足感心哪~』花蓮的地瓜價格已經開始攀升,由一周前原來的6元,拉高到9到13元。」

用「吃」助農 加入「好人」運動

農產盛產卻苦了辛苦耕種的農民,一般民眾用「吃」就能助農。黃榮墩表示,台灣社會內部貧富差距日益嚴重,其中農業收入遠低於國民平均所得。加上貿易農產不時發生擠壓內部市場的情形,以及氣候異常、天災的傷害,農民經常和第三世界的生產者一樣只能任市場宰割。透過中間商人與控制通路的市場,一味的追求低廉價格,人民也飽受傷害。

而經歷「好人」這樣的社會運動已經推動了6、7年。黃榮墩表示,比較好的作法是以合理價格建立互助系統。例如計畫性地進入地瓜市場,以批發市場價格加2元作為開始的收購價,以每斤15元價格作為售價,同時號召社會的好人以合理價格來購買崩盤農產品。獲得支持後逐漸拉高採購量與採購價,等到農產價格回到合理價位,就退出市場。

黃榮墩說,其實地瓜健康養生廣受愛好,大家適逢低價多吃一點也是幸福。等到像薑崩盤一樣逼使農民轉作,造成價格大漲,價格又讓消費者覺得貴得冤枉

「好人幫好人,等你一起來當好人。」打個電話給好人會館,等你一起來當好人!

徵求賣地瓜地點

我們想進一步擴大幫助地瓜農的效果,尤其是向不太可能買地瓜的地方前進。任何辦公室茶水間、社區或店頭都可以成為無人菜攤。我們會送貨、提供錢筒和列印一張說明。請大家響應好人運動。

  • 人人都可以參與的社會互助:02-23223923
  • 這幾天大家都在外面送地瓜。直接在臉書上留言效果會更好。

【延伸閱讀】

生態出問題? 全球500海鳥家族 成員數銳減7成

$
0
0
本報2015年7月16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研究發現,全世界觀察到的海鳥族群數量,自1950年代起至今已減少70%,顯示海洋生態系統出了問題。

自1950年代起,海鳥的數量減少了70%。圖為扁嘴海雀(Ancient Murrelets)。攝影:Daniel Donnecke。

全球500海鳥族群 總數掉7成

這是第一個估算全球海鳥數量變化的研究。UBC研究生Michelle Paleczny和團隊合作「我們的海」計畫,彙總了全世界超過500個海鳥族群──即全世界海鳥的19%──的資訊,發現整體數量減少了69.6%,等於在60年間減少了2億3千萬隻海鳥。

「海鳥是海洋生態系健康的指標。如此巨幅的海鳥數量減少顯示海洋系統一定出了問題,也反映海洋生態系受影響的程度。」Paleczny說。海鳥一生環遊全球海洋覓食,並回到同樣的棲地繁殖。科學家用棲地的個體數量判斷海洋的健康程度。

研究人員也觀察到,可以活上數十年的海鳥信天翁,數量明顯減少。Paleczny說,信天翁壽命長、飛行距離遠,在途中遇到的危險也特別多。牠們的主要生存威脅是被延繩魚鉤纏住而溺水,每年都有數十萬隻海鳥因此死亡。

「我們的研究顯示,有必要增加國際保育海鳥的措施。海鳥減少對海岸和海洋生態系有許多影響。」Paleczny說。

漁業、汙染、氣候變遷

族群數量暴跌背後有許多原因,包括人類過度捕撈海鳥賴以為生的魚類、海鳥被漁具纏住、塑膠和石油污染、外來種入侵、棲地破壞和改變,以及氣候變遷造成的環境和生態改變。

海鳥在生態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牠們吃其他海洋物種,也是其他海洋物種的食物。牠們的糞便進入繁殖地的海岸生態系統,給予整個食物鏈養分。

此研究發表於PLOS ONE線上期刊,由UBC研究人員Paleczny、Vasiliki Karpouzi、Daniel Pauly以及雪梨科技大學講師Edd Hammill合作完成。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新北區域計畫首開先例 環署審慎回應修正再審

$
0
0
本報2015年7月1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陳文姿報導

18個直轄市、縣(市)政府的區域計畫即將接近完成階段,新北市區域計畫(草案)率先進入環保署政策環評,15日環保署環評大會辦理審查。做為新北市未來土地規劃與開發的依據,也做為未來其他縣市區域計畫政策環評的範本與指標,環評委員審慎看待此案。

由於民眾於上次審查中所提問題並未獲新北市具體回應,今天再次到場抗議。環評委員考量政策評估說明書在生態、文資、地質等內容確實有缺失,最後決議請新北市就各方意見補充說明,並修正評估說明書後,再送環評大會審查。

新北市新訂或擴大都市計畫地區與類型示意圖。圖片來源:新北市區域計畫政策評估說明書(2015年6月) 。
新北市新訂或擴大都市計畫地區與類型示意圖。圖片來源:新北市區域計畫政策評估說明書(2015年6月) 。

個案與通則  區域計畫的兩難或互補?

三峽麥仔園、水資源、土城普安堂等多個開發案居民今日再次到場陳情,抗議他們在4月29日環保署專案小組意見徵詢會議時所提的40點意見,包含土地迫遷、文資保護、及斷層帶等問題,新北市府並未具體回應。

新北市僅以簡略性計畫做出說明,並表示將會請相關部門參酌辦理,群眾認為說法籠統,等於無回應,指稱新北市是「繳白卷」的「壞學生」。如新北市計畫以此標準通過,未來其他區域計畫堪慮。

對此,新北市政府代表,城鄉發展局副局長張溫德回應,區域計畫是土地規劃開發的指導原則,民眾問題因涉及個案,無法在區域計畫中回應。並且,這些個別開發案已有個別的環評處理,新北市無法推翻以前的環評結論。

環評委員經討論後,同意區域計畫是土地利用與空間規畫政策,大架構上是抽象的。但也認同民眾所提個案是具體的呈現。用個案來檢視區域計畫完備性,有助於規劃與實例間取得平衡。最後,建議新北市應予以回覆,並修正政策說明書。

針對會議結論,新北市表示會再回應並補充說明,也會納入計畫。如果涉及中央政策或其他法規,也會向中央部會反映。

群眾不滿新北市對民眾意見表達全無回應,指稱是交白卷,應該被死當退回。攝影:陳文姿。
群眾不滿新北市對民眾意見表達全無回應,指稱是交白卷,應該被死當退回。攝影:陳文姿。

重大政策解讀門檻過高  影響群眾參與

新北市的區域計畫範圍包括全市的土地2,052.57平方公里與海域區面積2,966.7265平方公里,計畫年期為2026年。內容包括國土保育、海洋、農業、城鄉等面向。目標是將新北市打造成「國際嚮居之都」。

張溫德解釋,早期各縣市都缺乏土地指導計畫,導致土地管理失控,問題個案叢生。為讓土地管理有秩序與規範,於法有據,才會制定區域計畫。

淡海二期自救聯盟王鐘銘感概,這計畫涉及未來數十年所有新北市市民的生活,卻過於抽象,導致市民不知它的重要性。現在民眾因個案前來關切,希望新北市藉此機會與民眾展開對話。

三峽麥仔園反迫遷自救會葉瑾瑜質疑,各個委員拿筆一畫就決定政策,對每一區的情況是否真實瞭解?政府計畫很專業,人民不知如何參與,在計畫推行上反而窒礙難行。

新北市分區成長質量分析圖。圖片來源:新北市區域計畫政策評估說明書(2015年6月)
新北市分區成長質量分析圖。圖片來源:新北市區域計畫政策評估說明書(2015年6月)。

縣市區域計畫的指標

做為第一個送入政策環評的區域計畫(草案),未來其他縣市區域計畫的範本,環保署也以謹慎態度審查本案。

環評委員提出,雖然本案範圍非一般環評案件可比,很難作生態調查,至少應對現有資訊做更完整的收集。此外,對於民眾所質疑的斷層或是文資資料,在說明書內也標示不明。

本次政策環評另一個焦點在政策環評的本質。由於政策環評屬徵詢性質,只是將環評意見納入政策研擬的參考,對政策沒有否決權。而到場民眾一再表達希望環保署「不要通過」、「不要召開會議」,期待上有所落差。

如果這次新北線區域計畫通過政策環評,將回到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進行審議。最後環署表示,環評主要是針對環境影響層面,希望新北市針對環境相關內容提出更完整的說明與修正後,再送環評大會討論。

新北市第2級環境敏感地區示意圖。 圖片來源:新北市區域計畫政策評估說明書(2015年6月)
新北市第2級環境敏感地區示意圖。 圖片來源:新北市區域計畫政策評估說明書(2015年6月)。

 

Viewing all 1995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