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5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颱風季登場 美氣象局:太平洋發生機率增7成

$
0
0
摘譯自2015年6月1日ENS美國,馬里蘭州,大學公園市報導;周念學編譯;蔡麗伶審校

颱風季節正式在上個月登場,根據美國氣象預報資料,今年大西洋颱風侵襲機會可能低於往年,而太平洋地區則將高於往年。

2015年形成於東北太平洋的颱風布蘭卡(Blanca)。圖片來源:NASA Goddard Photo and Video。(CC BY 2.0)

颱風機率較往年高 太平洋注意了!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依據今年聖嬰現象的發展狀況估計,東部和中部太平洋颱風侵襲機率將大於往年。

根據NOAA的估計,東太平洋颱風侵襲的地帶有百分之70的機率形成15至20個暴風,其中7至12個有發展成颱風的條件,再其中的5至8個會形成超級颱風;而太平洋中部颱風侵襲的地帶,將有百分之70的侵襲機率高於往年,可能會形成5至8個熱帶氣旋。

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副行政主管Joseph Nimmich警告:「只要一個颱風或熱帶暴風所造成的土石流,就足以摧毀你的人生。每個人從現在就須為自己和家人作好準備防範暴風或颱風來襲。」

Nimmich建議:「完善家庭連絡機制、準備家庭緊急工具包、花些時間熟悉自家社區的逃生疏散路線。事先了解萬一災害發生在你身上時該如何因應確實能拯救自己,讓自己在災害發生時能快速因應。」

颱風機率較往年低 大西洋仍不可輕心

此外,NOAA預測大西洋地區會有百分之70的機率,產生6至11個風速每小時39英里甚至更快的暴風,而其中約有3到6個可能升級成颱風,風速每小時74英里以上。

這項預測發現,大西洋地區會形成兩個主要的颱風,歸類在風速等級3、4或5,每小時風速達111英里以上。

NOAA總結,大西洋地區受颱風肆虐的機率會有百分之70的機率低於往年,不過仍有百分之20的機率和往年相當,百分之10的機率則高於往年。NOAA轄下的國家颱風中心提醒:「但這不表示沿海地帶可以就此鬆懈。」

領導颱風季節預報員的NOAA氣候預測中心人員Gerry Bell博士表示:「今年主要就是聖嬰現象抑制了颱風侵襲程度,此氣候現象已影響風和氣壓結構,且預估會持續整個颱風季節。」

Bell說:「聖嬰現象會隨著季節時間往前而加強,預估在颱風季節的高峰期影響最大。我們也期望大西洋海平面溫度接近正常值,才能避免較溫暖的海水助於形成暴風。」

風觀測系統更新 圖像警示機制

因應今年的颱風季節,NOAA的國家颱風中心發展出新的風暴潮觀測和圖像警示機制。圖像清楚標示颱風季裡,美國大西洋和墨西哥灣沿海產生的風暴潮,所帶來危及人類生命的洪水氾濫區域。

分別發佈的這兩種危險警告中,內容應提供緊急逃生指揮人、媒體和社會大眾面對颱風來臨時更妥善的緊急災難因應策略。

颱風天氣研究和預測模型資料彙整系統,會更有效利用空中飛行器所蒐集的資料(Tail Doppler Radar data),而使預測颱風的準確度比去年高出百分之5。

2015 Atlantic Hurricane Risk Down, Pacific Risk Up
COLLEGE PARK, Maryland, June 1, 2015 (ENS)

The 2015 hurricane season officially opened on Monday as U.S. weather forecasters predicted a “below-normal” risk of hurricanes in the Atlantic and “above-normal” risk in the Pacific.

“But that’s no reason to believe coastal areas will have it easy,” said 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s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in its annual prediction.

While NOAA forecasters are calling for a 70 percent likelihood of a below-normal season in the Atlantic, there is also a 20 percent chance of a near-normal season, and a 10 percent chance of an above-normal hurricane season.

NOAA is predicting a 70 percent likelihood of six to 11 named Atlantic storms with winds of 39 mph or higher, of which three to six could become hurricanes with winds of 74 mph or higher.

The prediction is for up to two major Atlantic hurricanes of Category 3, 4 or 5 strength with winds of 111 miles per hour or higher.

“A below-normal season doesn’t mean we’re off the hook. As we’ve seen before, below-normal seasons can still produce catastrophic impacts to communities,” said NOAA Administrator Dr. Kathryn Sullivan. She was referring to the 1992 season in which only seven named storms formed, yet the first was Andrew, a Category 5 major hurricane that devastated South Florida.

“The main factor expected to suppress the hurricane season this year is El Niño, which is already affecting wind and pressure patterns, and is forecast to last through the hurricane season,” said Gerry Bell, Ph.D., lead seasonal hurricane forecaster with NOAA’s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NOAA will issue an updated outlook for the Atlantic hurricane season in early August, just before the historical peak of the season.

“El Niño may also intensify as the season progresses, and is expected to have its greatest influence during the peak months of the season,” said Bell. “We also expect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in the tropical Atlantic to be close to normal, whereas warmer waters would have supported storm development.”

The Eastern Pacific and Central Pacific will have above-normal risk of hurricanes, NOAA predicts, also based on  the presence of El Niño, a band of warm ocean water that develops off the Pacific coast of South America.

For the Eastern Pacific hurricane basin, NOAA’s 2015 outlook is for a 70 percent probability of 15 to 22 named storms, of which seven to 12 are expected to become hurricanes, including five to eight major hurricanes.

For the Central Pacific hurricane basin, NOAA’s outlook is for a 70 percent chance of an above-normal season with five to eight tropical cyclones likely.

“It only takes one hurricane or tropical storm making landfall in your community to significantly disrupt your life,” said FEMA Deputy Administrator Joseph Nimmich. “Everyone should take action now to prepare themselves and their families for hurricanes and powerful storms.”

“Develop a family communications plan, build an emergency supply kit for your home, and take time to learn evacuation routes for your area,” Nimmich advised. “Knowing what to do ahead of time can literally save your life and help you bounce back stronger and faster should disaster strike in your area.”

With the new hurricane season comes a new prototype storm surge watch and warning graphic from NOAA’s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The graphic will highlight areas along the Gulf and Atlantic coasts of the United States at risk of life-threatening inundation by storm surge during a tropical cyclone.

Storm surge is often the greatest threat to life and property from a tropical cyclone, and it can occur at different times and at different locations from a storm’s hazardous winds. In addition, while most coastal residents can remain in their homes and be safe from a tropical cyclone’s winds, evacuations are often needed to keep people safe from storm surge.

Having separate warnings for these two hazards should provide emergency managers, the media, and the general public better guidance on the hazards they face when tropical cyclones threaten.

Also new this season is a higher resolution version (two kilometers near the storm area) of NOAA’s Hurrican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HWRF.

The  new HWRF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 will make better use of aircraft reconnaissance-based Tail Doppler Radar data for a five percent improvement in the intensity forecasts compared to last year.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頁岩油耗水爭議有解? 美推節水新技術 專家籲中國跟進

$
0
0
作者:穆•素彬(美國華盛頓記者)

德州米德蘭市西部,在忙碌不停的抽油機之間,鑲嵌著兩灣碧水,倒映著德州淡藍色天空上的雲朵。這兩處水灣正是Fasken Oil and Ranch公司用來回收其帕米亞盆地油井壓裂廢水的地方。 該盆地是美國最大的原油產區。

水力壓裂式抽油機。攝影: jbpribanic。圖片來源:Public Herald。CC BY-NC-ND 2.0

該公司的運營經理吉米·戴維斯十分樂意向訪客展示自家的移動回收設備,而緊鄰這套回收循環裝置的是一組油水分離罐。壓裂液從油水分離罐中流進一個容器。 經過通電處理後,壓裂液中的污染物凝聚並沉澱。 這項技術由位於德州沃斯堡市的拯救水資源服務公司提供。處理後的水質良好,可以重新利用多達80次。 戴維斯稱,自2013年7月份公司開展壓裂液回收循環以來,他們一共處理了300多萬桶廢水。

除了回收循環以外,Fasken Oil and Ranch公司還將附近聖羅莎蓄水層中的苦鹹水過濾後用作壓裂液。 「2014年6月之後,我們已經徹底不再使用淡水進行石油開採。」戴維斯說。水力壓裂行業一直備受環保人士的詬病,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水力壓裂法需要消耗大量水源 。 而Fasken Oil and Ranch公司則有望改變這一局面。 水力壓裂法又被稱作液壓破碎法,是將水、沙、化學物的混合物高壓注入井中,以壓裂地下頁岩層,從而獲取油氣的方法。

對Fasken Oil and Ranch公司而言,一口垂直井需要4.5萬桶水,也是就7百多萬升水。混合物注入之後,大約20%的污染水在幾週內會「返排」至地表;而在頁岩井的整個開採過程中,存留在地下頁岩層的壓裂液也會不斷地返排至地表。這些含有鹽分、金屬、甚至放射性物質的「生產廢水」通常會通過所謂的污水處理井被重新注入地下。

循環再利用在水力壓裂行業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 據油氣行業信息服務公司IHS的頂尖能源專家弗蘭西斯科·丘拉估算,2014年帕米亞盆地壓裂行業產生的60億桶「生產廢水」中只有2%得到回收再利用。

水資源在人們眼中一直以來都是一種廉價的商品。 然而,對於那些位於水資源匱乏,以及乾旱地區的公司而言,這一觀念正在發生轉變。 包括康菲石油、阿納達科石油、阿帕奇在內的德州大型石油企業正在試圖限制各自的淡水使用量,並且通過回收再利用最終降低成本。

據丘拉所在的IHS能源觀察小組估計,當前美國壓裂廢水處理的市場規模達到8.55億美元,並且在2020年之前還會以每年7%的速度增長。

「考慮到目前極低的廢水循環比例,到2020年,也只有一小部分壓裂廢水能夠得到再利用」,丘拉說道。 他認為只有某些條件到位之後,這一情況才會出現重大轉變。 「廢水處理技術的價格必須下降至符合經濟的水準。」

丘拉同時也指出,如果將來監管部門認為某處頁岩層無法吸收更多的壓裂液的話,就有可能將會推遲或拒絕發放開採許可。

節約水源 降低汙染

循環再利用不僅能夠節約水源,如果使用得當的話,同時還能夠降低壓裂廢水處理的相關污染風險。 正如相關報告所預測的那樣,賓夕法尼亞州馬塞勒斯頁岩氣田在開採過程中沒有對產生的廢水進行充分處理就將其排放到河流中,給當地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研究人員認為,最近地震活動頻繁可能是由向污水井中注入壓裂廢水造成的。 這一觀點提出之後,引起了德州監管部門的注意,並開始對轄區內的一些大型採油公司展開調查 。

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那些正在考慮擴大頁岩油氣勘探的國家而言,美國的經驗可以給它們提供寶貴的借鑒。 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的報告 ,中國61%的頁岩資源都處於乾旱或極度缺水地區。

但目前,水資源問題並沒有限制中國新興頁岩氣產業的發展。 丘拉指出,中國頁岩氣行業的水資源再利用比例微乎其微,他預測道:「跟美國和加拿大一樣,地下灌注法也將成為中國處理壓裂廢水的主要方法。」

四川——「中國的德州」

水資源匱乏並未抑制頁岩氣產業在中國的發展速度,皮特·馬斯特斯如是說。 馬斯特斯是一位研究非常規化石燃料開發的環境影響的專家,曾花費一年時間在四川研究當地的水力壓裂行業。

但他認為,隨著中國新疆塔里木盆地頁岩行業的不斷壯大,水資源可能會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新疆跟德州一樣,十分乾燥。」透過內部調查,IHS展望了中國壓裂行業減少用水、甚至使用無水壓裂技術的可能性。

其中一個方法就是用液態或「泡沫狀」氮或二氧化碳補充或取代水;加拿大和美國的一些地方已經廣泛使用了這種方法。但即使是在北美地區,要想判斷頁岩氣行業未來是否可以採用無水技術也需要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驗。

黑手頭家啟示錄:崑山中榮金屬粉塵爆炸案一週年追蹤

$
0
0
中國環境調查系列報導之五
本報2015年7月2日江蘇崑山訊,特約記者林吉洋報導

※ 前言:6/27日新北市八仙樂園舉辦彩色派對發生粉塵爆炸案導致500多人輕重傷的慘劇,引發台灣社會強烈震撼。  

我不由得想起一年前發生在對岸昆山另一起粉塵爆炸案,直接導致76人當場死亡,數百人輕重傷。在現有的報導當中,除了報導工廠負責人是台商之外,其實並沒有追究細節,大多數人對於數百人死傷的悲劇,仍舊無感。

中榮金屬公司全廠區現已拉上封鎖線,對面也是台灣知名品牌自行車製造商,形成強烈對比。攝影:林吉洋

上個月到崑山訪友期間,順道前往拜會去年爆炸案參與救援的公益組織。他們告訴我,在醫療過程,爆炸的受傷者仍承受極大痛苦,而且根據官方調查,連同醫療康復過程,實際上有146人死亡(數字仍有可能持續增加),而且仍有數百人等待漫長的康復過程。

筆者認為,崑山爆炸案跟台灣八仙樂園爆炸案有兩個共通點,第一、兩場爆炸案的燃料都是粉塵,一個是輪圈金屬拋光的鋁鎂合金粉塵,另一個則是玉米粉。另一個較為人不察的關鍵在於,兩者都是外包(代工)制度下,為了節約成本而危及公共安全,傷害勞工安全與環境品質底下的產物。

「黑手變頭家」在台灣曾經是創造經濟奇蹟的無名英雄,現在卻已經成為環境品質與勞工安全的無形殺手,現在透過全球化流動,台商繼續把這樣的生產模式帶回中國,並很可能再從中國透過"自由貿易"回流台灣。我們還能夠繼續無感嗎?

崑山古時有很多野生鹿群,因而別號「鹿城」,地理位置優越位蘇州與上海中間,有寧滬鐵路(南京到上海)通過,距上海虹橋機場不遠、交通便捷;土地與生活成本相對上海更低,因此成為中小型企業投資長江三角洲區域,僅次於上海的替代選擇。

這些年崑山號稱有10萬台商聚集,在中國經濟表現連續十年佔據百強縣第一位,因此也有小台北之稱。專門從事汽車輪框拋光的崑山中榮金屬公司是崑山4000多家台商其中之一,1998年來到崑山投資,設廠於崑山開發區南河路189號,佔地將近35000平方米、員工527人。

不幸的是,2014年8月2日該廠於發生大規模爆炸,導致大量死傷,由於中榮金屬屬於崑山台商,本案也引發媒體對台商在中國大陸發展的高度關注。

根據官方於2014年12月31日發布的事件《調查報告》當中,該廠實施的鋁鎂合金的輪框拋光作業過程本身即會產生大量鋁粉塵,由於集塵設備長時間未清理,,適逢當天潮濕高溫,鋁粉塵產生「鋁熱反應」引燃爆炸。由於工廠設定的工位布局未依規定,人員過度密集蓄積大量粉塵,遂引發連鎖反應,導致最終慘烈的人員死傷。

在中國官方政府的定調下,這是一起起因於「人禍」引起的重大災難,主因在於「中榮公司無視國家法律,違法違規組織專案建設和生產」,「蘇州市、崑山市和崑山開發區安全生產紅線意識不強、對安全生產工作重視不夠,是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

中榮金屬爆炸案之後,依據《調查報告》的檢討評估,包含中榮公司董事長吳基滔、總經理林伯昌等資方管理階層,以及崑山市安監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環保局、開發區管理局等一共18位遭到司法起訴,另有35個相關責任人,包括崑山市委書記、崑山市長在內等撤職

根據訪談,災難發生以後引發了一波台商公司的離職潮(特別是與中榮金屬相關屬性的公司)。「中榮金屬爆炸案」被官方定調為「人為因素的重大災難事故」,開啟中國政府對崑山台商公司優待政策的檢討。知情人士指出,崑山4000多家台商也遭到安監、環保相關部門拉網式的檢查。

回憶爆炸當日

2014年的8月2日,那天上午還飄著小雨,崑山市義工聯合會秘書長吳勇還在蘇州辦公,接到崑山市來電通知崑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發生特大爆炸,可能會緊急消耗大量血漿,要求緊急組織市民獻血(捐血)活動。

吳勇回憶,當天他回到崑山,奔赴設立在崑山國際會展中心的現場指揮所,現場非常混亂,數百位的志願者、急救人員、傷患遍佈,由於爆炸規模巨大,大量的傷患需要緊急救治,遠超過崑山本地的醫療機構負荷,大量的傷患從這裡分送到蘇州、常熟、太倉等各大醫院。

而爆炸導致許多傷者全身性嚴重灼傷,有的皮膚表層呈現焦黑如碳,無法安置於一般醫院病床,所以緊急從軍方調派支援各式特殊醫療器材。醫生透露,大部分的傷者送到醫院後的救治工作非常困難,因為很多致命不是在於外傷,致命的部位在於呼吸道因爆炸深度產生的撕裂傷,無法緊急救治的情況下,只能非常痛苦的死去。

吳勇接受筆者訪談時,轉述這段經歷的時候,彷彿可以感受到當時狀況的緊急與慘烈。一旁的崑山環保服務社的負責人華子,回憶當時現場的慘狀,也不禁紅了眼眶,也感染到身旁的人。

中榮金屬爆炸案一年後再度回到現場,廠區內幾百輛電動自行車仍然停放車棚,等待主人回來。攝影:林吉洋

後續安置與撫卹問題

第一天統計的總死亡人數是76人、185人輕重傷。然而重傷者由於爆炸承受全身嚴重灼傷與體內複合性的傷害,許多受難者在醫院治療期間死去,官方第一個月總結的調查報告中,當日死亡者加上醫院救治期間死亡,身故人數增加到97人,仍有163人在醫院接受治療。總死亡人數達到146人。

而在官方第一個月的調查報告之後的後續治療期,截至年底因救治無效,陸續死亡人數達到49人,仍有95人在康復醫院接受治療。

華子透露,許多傷者因為廠內工作防護不足,身體大面積灼傷,皮膚組織復原卻已經無法重建汗腺,無法正常排除熱能。有傷患實在無法承受漫長救治期間的身體苦痛,在復健期間想不開自殺未遂。

由於死傷者嚴重灼傷,有的死者全身焦黑只能採取DNA比對檢驗。事後一星期,每天都有數百位焦急的家屬從各地趕來,在會展中心的現場指揮所打探消息。當時每天公佈3~4次的確認死亡名單。

「那個場面實在太悲痛、太殘酷了!」華子回憶,每一次的公佈,都會引發現場家屬強烈的反應,後來讓家屬在安置的賓館旅社等待通知,以避免現場過激的行為,引發連鎖反應,形成更新一次的群體事件。

在災後,市政府下令從街道辦事處、居委會抽調半數人力,按照一個鄉鎮認養一個醫院的配置,一位傷亡者及家屬、配置7~8位工作組。工作組的任務是照顧來尋訪親人的家屬、陪伴照護穩定情緒、安排醫療救治與賠償事宜。

實際上,政府也擔心家屬情緒失控,做出過激行為,最重要還是要保持「穩定」。然而工作組的成員也要承受相當大的心理壓力,工作組的人員必須在傷者醫院長期陪伴,每晚還要開「碰頭會」檢討並協調事務,一週一天輪流回家休息探視,有的人員也會承受不了心理負擔,選擇逃離醫院。

由於中榮公司宣告破產,清算後仍無力賠償死難者與傷者的醫療問題,後續醫療與賠償由崑山市政府概括承受,據悉死難者的賠償金額已超過一億人民幣。

員工普遍缺乏保障與工安培訓

由於中榮的員工九成以上都是來自外省的打工者,籍貫集中在河南、蘇北、湖南及貴州省份,而且年齡普遍處於30歲到50歲區間,正是家庭經濟支柱,負擔大的年齡層。

吳勇說,由於中榮金屬負責輪框的加工拋光部份,一般新手幾天就可以上手,技術門檻不高屬於體力活。加上中榮公司基本薪資不高,但是加班費給的不錯,大多工人以本薪加上加班費,一個月可以到4000塊,這對外省打工族來說是個很高的誘因。

但是中榮公司制度也有很大問題,由於拋光工作繁重具有危險性,員工流動率高。公司的制度也不健全,一般員工進入之後,沒有經過半年幾個月的過渡期,公司不會給上社保(包含五險一金:養老險、醫療險、失業險、生育險、工傷險及住房公積金),這些社保需要資方負擔的費用,大約會在受雇者薪資1/3左右。

在崑山,工廠內部有一部分員工並沒有給予保險保障,這些現象某些程度上是台商公司的「潛規則」。事實上,由於低技術高風險的勞動型態,類似中榮公司這一類企業不斷的藉由各種名目將成本外嫁於勞工。

在薪資制度上設計,在低本薪下,勞工為了提高收入往往爭取加班工作。中榮公司為例,往往加班時數長達12到16 個小時。對於資方而言減少聘用人數,藉此節約了人事與各項管理成本。

台商的管理與環境表現有待加強

吳勇就公益組織的立場觀察,台商公司普遍在管理上僵化、缺乏人性化管理。他認為前些年的富士康「跳樓事件」為例,台商企業由於技術含量低、代工利潤微薄,往往趨向以勞力密集產業,而管理上仰賴軍事化管理提高效率。

現在中國年輕人已經不適應上班工廠、下班宿舍這種流水線管理模式,年輕打工族嚮往社交生活,下班需要有社交關係、需要休閒生活的調劑。富士康乃至台商非人性化、重節約成本的管理制度,在中國官方色彩的全國總工會報告當中,也被重重批評。

這種現象陷入一種不良循環,台商逐漸將生產線從沿海省份向更內陸省份、勞力輸出大省河南、重慶等環境、勞工安全標準更低的地區遷移,其實就是一種逐水草而居的遊牧行為。

過去沿海省份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達成指標,不顧環境法規等規定,但現在民眾的環保意識提高,政府也會開始要求廠商添加污染處理設備。

華子以2013年被中國環保組織指違規排污的某台資電子公司為例,除了在過程中討價還價之外,在設備上馬之後仍然為了節約昂貴的設備使用成本,仍然以偷排放方式處理。

地方政府的安監局、環保局人力編制不足,而崑山的台商有四千多家,廠商考量仍是成本考量,既然排污被開罰單的成本低,使用污染處理設備成本高,仍然存在著這種不負責任的僥倖心態。

華子指出,印象中的台商協會非常團結,往往形成「攻守同盟」的聯保制度,有事則聯合向政府施壓,政府也顧及兩岸關係而特別觀照,然而一旦政策優惠蜜月關係結束,或經營不善倒閉,台商另謀他去把員工與問題留給當地政府。

崑山人看台商:每一分錢都想節約、產業升級遲緩

根據華子的瞭解,在中榮金屬爆炸事件之後,崑山對於轄區內4000多家台資企業進行了拉網式的檢查,主要針對勞工安全保障以及環境維護之上。另一方面吳勇提到,崑山市政府也就政策上調整,加速崑山的「產業升級」以避免類似中榮金屬爆炸案的悲劇再次發生。

吳勇提到,在崑山、上海的電子業有不少已經向重慶、河南地區遷徙,因為那裡的人工更便宜,土地成本更低。然而這樣的制度底下,台商企業不會去追求技術的提昇,

然而另一方面,有更多的台商屬於中小企業體制,規模不大、大多屬於大企業旁邊的配套企業,企業主本身吝嗇心態,每一分錢都希望能夠節約成本,不重視管理與勞工安全,這樣的心態最終導致了「中榮金屬公司爆炸案」的事故發生。

結語:「黑手變頭家」到中國成為「血汗工廠」

在台灣「黑手變頭家」是一種對台灣人勤儉創業精神的讚譽,但是在中國的NGO組織的眼中,慢慢成為「血汗工廠」、「吝嗇小氣」的代名詞。這些批評當然有一些屬於兩岸分屬不同文化、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刻板印象,然而有部份也是根據於在中國台商的資方管理表現、環境表現.。

在中國面對巨大的環境課題當中,台商佔據的影響相對較小,然而台商的勞工與環境表現,卻潛移默化的,透過政府欲招攬台商返台投資的影響力,而漸漸侵蝕台灣社會原本的價值底線。

在越來越多台資企業向內陸「逐水草而居」的過程中,部份台商也選擇「鮭魚洄游」返台投資,然而我們更真心期待,台灣的環境會更好;而不是在另一種招商引資、急功近利的驅使下,環境成為被犧牲的代價。

※ 中國近年追求經濟發展,忽視環境成本,吸引商人赴中壓榨環境謀取利潤,台商亦未缺席。一味追求高利忽視環境和安全的後果,還記得2014年崑山工廠爆炸案、2015漳州PX廠爆炸案,都是悲傷的事件,也都是台商投資項目。

兩岸互動對環境的影響究竟多深,環資特約記者林吉洋前往中國進行獨立調查,為讀者帶來一系列台商在中國的環境表現、中國草根環保行動以及中國農村社造案例的相關報導。

 

交大生打造新型態集雨器 解都市農耕缺水難題

$
0
0
本報2015年7月2日新竹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新竹縣政府釋出竹北高鐵附近6.3公頃空氣品質區,委託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打造全民參與的食物森林基地。但都市農耕用水取得不易,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學生取法自然,設計了多面體集雨棚「多寶格」與「水百合」,並透過參與式及公開設計,有望解決缺水難題。

繼2014年以蘭花屋(Orchid House)設計,獲得歐洲杯太陽能十項全能綠建築競賽(Solar Decathlon Europe)國際肯定之後,交大建築所再接再厲,由教授團隊領軍,實地瞭解食物森林水資源現況,進而提出雨水收集設計作為解決方案。

這兩件作品,目前現地展示,昨(1日)也以記者會形式公布消息,邀請民眾到世興空品區參觀。

多寶格製作團隊。(圖片來源:梧桐基金會)
多寶格製作團隊。圖片來源:梧桐基金會。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向大自然學習收集雨水

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與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合作,在竹北食物森林基地打造兩座實驗性集雨棚架系統:「多寶格(Octahedron Lattice)」與「水百合(Water Lily)」,期能為都市農耕環境打造新型態集水設施。

「水百合」以竹子構成葉脈,配上防水布葉片,造型如百合花般迎風搖曳。此垂直式集雨裝置一座座散落在森林中,利用花瓣開闔收集雨水,為圍繞四周的植栽預備水源,乾旱時也不怕;只要替換質材就能提供遮蔭,適用於不同日照條件的植栽。

而由多個晶格組成的「多寶格」,則採容易取得的鋁管、竹管,利用帆布曲面張力,使雨水順著互相銜接的水路,一層層落到底層集水裝置中。結構體可遮蔭、讓植物攀附,也可吊掛、收納,當做簡易工作平台,用途多功能。

交大建築研究所副教授侯君昊表示,「多寶格」與「水百合」設計原則是仿生、簡約,並兼顧永續、循環,具備集雨、遮蔭等多重功能。使用原料皆以天然材及回收材為主,取得、加工、組裝或拆卸移動皆極為容易。

交大建築所學生林亞培、高詩涵進一步解釋,使用質材能融合於自然環境中,兩三年後或許就腐壞,但底下植栽長大可攀爬上去,跟自然融為一體。

為食物森林客製化集水設施

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自2015年起規劃一門實務型建築設計課程,由老師帶領學生親自設計搭建小型建築構造物,環保局與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提供的食物森林正好是實踐場域,有如實驗室,讓兩項集水裝置得以不斷修正,逐年成熟。

以多寶格為例,每個晶格都可單獨集水,也可組裝成更大的空間桁架系統,端賴使用者的集水需求。結構性強且重量輕盈,每單元重約1公斤;使用的竹材可自然分解,鐵件與布料可重複使用。這次學生使用的竹片即來自苗栗、新竹一帶的桂竹,兩端透過水泥固化後密不透氣,防止水份滲透。

水百合則以自然界仿生概念製作,學習樹葉、花朵集水、導水的開闔方式。盆栽作物置於集水裝置下,透過中間的柱管引水。而葉片(葉脈)以竹片製成,得以因應新竹的強風;平時為收闔狀態,遮蔽面積小,既不影響陽光照射又可儲水。

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侯君昊,講解水百合原理。(圖片來源:梧桐基金會)
交大建築研究所副教授侯君昊講解水百合原理。圖片來源:梧桐基金會。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先讓土地吸飽水  集水以涵養水源為重

當雨量較大時,重量沈降牽引集水裝置,使花瓣打開,增加儲水速度。即使暴雨來襲,只需增加儲水空間即可。

花瓣使用的質材,可用與雨傘布相同原理的集水布,也可置換為遮光網,提供遮蔭。現場展示的6座水百合,有2座即為遮光網,具降溫效果。

侯君昊解釋,降雨初期,應讓土地發揮吸納水分能力,盡量把雨水吸收到地底;當雨量夠多時,才是水百合登場發揮集水功能之際。

「過去都市排水設計之所以不良,就是急著把水排出,忘了土地能吸納水分,多餘的才要處理。」他提醒,這裡有足夠的土地涵養水源,只需收集多餘的水備用即可。

以開放設計  迎接共享經濟

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表示,食物森林(Food Forest)是以低維護、自主循環的永續生態系統為設計原則,營造可食性植物空間;過程共是一連串農耕、社會與生活科技實驗的對話,也因此才能出現因地制宜、與周邊社群融合的共享環境。

「現在是共享的時代,因應共享經濟的來臨,設計能走向公開、開放設計。」侯君昊說,呼應食物森林「共享」的精神,兩件裝置的設計將公開供民眾採用、改造,以因應不同天候、環境與條件,也可自由擴增應用領域,例如可結合水撲滿和灌溉管線建構更完善的集雨澆灌系統、或具備集雨和降溫功能的屋頂農園等。

新竹縣環保局局長黃士漢致詞時表示,時代作品必須呼應時代現況,食物森林所面臨的缺水問題,與目前世界耕地面臨相同困境。而收集雨水是人類解決缺水最直接的方式,新竹縣提供公有土地開創食物森林,期待全民參與。

台中市地重劃 上萬人流離失所 民間籲修法保障居住正義

$
0
0
本報2015年7月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整理報導

自2004年開始,舊台中市進行1437公頃市地重劃,造成數萬居民被迫拆除家園,不僅迫害居住權,更導致貧富差距擴大、製造社會弱勢等負面後果。

4年前一紙來自規劃公司的通知,原本熟悉的社區,變成「台中市重劃區單元8」,社區59戶居民才得知家園即將被重劃,從此走上陳情自力救濟之路,最後幸得以完整保留家園。居民羅先生說,許多人辛苦一輩子也只為了一個家,市地重劃自治條例應盡速制定,保障人民權益。

台中數十個公民團體到市府抗議重劃造成迫遷,要求修法。(圖片來源:台中都市田調團)
台中數十個公民團體到市府抗議重劃造成迫遷,要求修法。圖片來源:台中都市田調團。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市地重劃  未保障無產權市民

並不是每個重劃單位內的居民都能爭取到保留完整家園。台中市1437公頃土地、14個重劃單元內公辦、自辦重劃,原應造福市民,結果是讓更多市民流離失所。

台中城市發展田調團、反迫遷連線及大台中市政監督聯盟等十幾個公民團體,昨(1日)於台中市議會前召開記者會,要求台中市長林佳龍及市府團隊正視民意、尊重議會決議,妥善規劃出一個更公平、更能照顧弱勢民眾基本人權的重劃機制。

過去11年來因市地重劃紛爭不斷,民間團體表示,包含南屯天主堂反抗財團重劃、單元1、2的居民組成自救會,抗議重劃會開發、強制開發拆毀歷史古蹟保存等議題,或是為了衝高人頭過半數,土地切割小面積衝人數以通過自辦重劃,在在顯示重劃制度的缺失。

同時,市地重劃補償著重擁有土地「產權」的地主,卻沒有保障「無產權」的弱勢居民,尤其忽略市郊居住的弱勢族群,導致他們不斷被迫遷移。民間團體指出,在重劃制度下,弱勢者如:佃農、未達重劃配地標準的小地主毫無居住權可言,僅能不斷的迫遷。

台中城市發展田調團成員黃子倫表示,自辦重劃法律漏洞百出,重劃會代表往往安插內線,透過將土地分割,變買給熟識的人,增加土地所有權人數後,使同意比例容易過半、創造偽民意。

反迫遷連線成員徐亦甫說,市地重劃作為大規模土地開發的手段,深深影響數以萬計居民的居住權、財產權、工作權等基本權利;卻僅有《市地重劃實施辦法》與《獎勵土地所有權人辦理市地重劃辦法》做為較具體的法律規範。

這些「辦法」的法律位階明顯過低,對居民的程序保障、實質保障不完備,加上台灣都市計畫體系,土地開發成了土地炒作,平均地權反而擴大了貧富差距,無土地產權的租戶、產權不明者與小產業,注定流離失所。

3項請願案兩樣情  議會通過

今年(2015)3月,台中城市發展田調團向市議會提出三項人民請願案,希望能從制度面改善重劃爭議:

  1. 制訂台中市市地重劃自治條例,妥善監督市地重劃之合理性與必要性
  2. 增訂台中市市地重劃居民之急難救助辦法,妥善照顧因市地重劃而遭受生活變故之居民。
  3. 平均地權基金提撥成立救濟基金

3項提案於6月29日獲市議會通過,交由市府研究辦理。逢甲大學都市計劃與空間資訊學系副教授劉曜華指出台中市議會通過3項提案是「全國創舉」,3項請願案的通過,代表市地重劃制度出現改革的契機,市政府應努力進行相關修法,從「地主的政府」真正成為「人民的政府」。他強調,土地重劃不應該只是地主間的利益交換,非地主權益更應該受到尊重與保障。

反迫遷連線提醒林佳龍,不要忘記去年選前,曾簽署巢運的五大訴求承諾書,第一條就是「居住人權入憲,終結強拆迫遷」。台中作為全國市地重劃面積最大的縣市,受市地重劃影響的居民數量最多,應作為領頭羊改革相關制度,保障人民的居住權與市民的決策權。

市府:不須自治條例、非地主靠社福救濟

台中市政府地政局長張治祥新聞稿回應,以往較有爭議的多為自辦重劃,但市長已明定未來將以公辦為主,廣泛聽取民意研議一套自辦重劃的審查標準,一定面積以上的重劃案都將回歸公辦,希望將重劃爭議降至最低;而平均地權條例、市地重劃實施辦法等中央法規對相關事項已有清楚規範,地方政府在執行面上也有討論空間,因此再訂自治條例應無太大實益。

有關增訂台中市市地重劃居民急難救助辦法,以及從平均地權基金中提撥成立救濟基金等建議,張治祥表示,市地重劃參與者通常就是地主或屋主,原本依法他們可按比例分配重劃後的土地,應無救濟問題。

較有爭議的是類似違建戶、占用戶等產權有爭議的對象,平均地權基金使用範圍在平均地權條例施行細則中已有明文規定,若要用來救濟這類產權有爭議的對象,恐怕於法不符。

他建議,若從社會福利體系的規定來處理這樣的問題,較為妥當;或是利用平均地權基金每年的盈餘,繳回市庫後,研議是否編列一定比例於社會福利科目上,再據以救濟符合一定資格的產權爭議對象。

事實上,市府現在又修改台中市區域計畫草案,規劃9處新定擴大都市計畫,總共7千多公頃,包括大里、清泉崗、太平、山城區、潭子、后里、烏日等區,都有市地重劃的機率,受影響的民眾將擴大。

民間團體認為,市政府應依據議會決議進行修法,否則只會讓爭議延燒,貶抑重劃區市民成為救濟對象,非台中市之福。

【行動參與】7月3日,一起響應國際無塑膠袋日

$
0
0
2015-07-03 00:00
2015-07-03 23:59
2015-07-03 00:00
2015-07-03 23:59
主辦單位:看守台灣協會(看守台灣研究中心)

國際零廢棄組織GAIA,將在7/3發起國際無塑膠袋日。

看守台灣要邀請大家一起響應,挑戰自己一個星期不拿塑膠袋,不拿免洗餐具,不買瓶裝水,並在購物時要求店家不要過度包裝。邀請大家把自己城市的塑膠故事與大家分享,可上BAG FREE WORLD網站,把自己減塑的嘗試和故事分享上去,該網站結合地圖功能,募集世界各地的減塑故事,也能讓你看到更多創意作法。

你可以點選綠點,看別人的故事,也可以點選紅點,觀看世界各地的響應活動。一起成為改變吧。

或者,你可以觀看中原大學行銷服務課程的同學拍攝的影片:你...要吃嗎?

新技術不確定性多 利澤地熱發電補件再審

$
0
0
本報2015年7月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陳文姿報導

近日台電6部發電機組同時發生狀況,造成供電吃緊。當非核家園政策已是定局,國內能源應如何調整因應?民間反核人士高成炎積極投入深層地熱發電,盼引領國內地熱電廠商轉,讓地熱成為國內基載電力供應的一環。

2日,環保署進行宜蘭「利澤地熱電廠」計畫第二次環評審查。由於地熱發電屬新技術,在諸多技術不確定性下,環評委員要求補件再審。

新技術爭議 補足電力缺口

高成炎所成立的蘭陽地熱有限公司,預定在宜蘭縣五結鄉利澤工業區建立「利澤地熱電廠」。電廠選址在利澤,除了考量當地熱源,也顧及工業區開發對環境影響較小。

開發地點
利澤地熱電廠開發地點。資料來源:環評報告。翻攝:陳文姿。

「利澤地熱電廠」總開發面積為1.49公頃,其中施工規畫僅0.49公頃。預計總開發規模是101MW,2016年先做1MW,第二階段是2018年達到11W,第三階段2025年擴大至101MW。

由於這是國內地熱商轉首例,若能通過環評,形同排除投資障礙,有機會吸引國內外廠商。但因採用新技術CEEG,國內外缺乏相關案例,環委對技術可行性有諸多質疑,也擔心運行後可能引發地震或氣爆等,建議開發單位從小規模做起。

開發位置
利澤地熱電廠開發位置。資料來源:環評報告。翻攝:陳文姿。

新發電技術國內外尚無案例  建議縮小規模先試驗

從前EGS技術指的是以水裂法在地下讓岩石破裂,有引發小型地震的疑慮;而利澤地熱電廠採用新的深層地熱發電技術CEEG,以內外管方式,不直接接觸熱源,也無腐蝕問題。但國外尚無CEEG商業運轉案例,相關資料不足。

環委質疑,地熱發電牽扯到探鑽、地層等不確定因素,加上國外沒有實際案例,開發團隊在緊急狀況的處理能力以及工安管理的規畫都需納入考量。

馬小康教授表示,地熱是再生能源,又是基載電力, 願表支持。但廠址過小,開發到100MW(第三階段)有太多未知數,建議先審到 11MW(第二階段)。至於第三階段可能涉及廠址大小、蒸氣量等未知因素,仍有太多不確定性。

民間投入地熱開發  商業規模需納入考量

高成炎回覆環評委員意見時表示,他認為10MW做的到,100MW就做的到。同時也說明申請100MW的兩個原因,一是補足國內供電缺口,二是商業規模資金考量。

高成炎
高成炎表示台灣已規畫2020年地熱發電要達到100MW,不趕快通過,台灣供電會產生問題。攝影:陳文姿。

他分析,開發10MW地熱需要20億元的資金,100MW則需100億元,自然是100MW比較有利爭取投資。

再者國內電力供應情況嚴峻,能源局已規畫2020年地熱發電要達到100MW,如何在5年內達100MW?不趕快通過,台灣供電將會產生問題。

高炎成原已申請10MW試驗性計畫的許可,依據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第29條,地熱發電機組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之試驗性計畫,並不需進行環評。

這次申請環評的意義在於,通過環評,才可將電賣給台電,也就有人會投資。相對的,沒通過環評,無法賣電,就會影響投資意願,可能無法順利取得資金。

環評結論  補件再審

除了開發階段問題,也有環委希望能釐清地下熱能的權利範圍是否屬於國家財產嗎?是否每個人都可以開採?此外,由於地下斜井管線會經過工業局的土地,考量最近氣爆事件,工業局也希望釐清地熱管線的主管機關。

開發單位回覆,現在沒有地熱權限問題, 就像太陽能、風能,並不需向誰申請,太陽、風、熱都是再生能源的一部分。開發計劃的總評人劉志堅表示,國科會跟很多專家都支援這計畫,地熱發電也有助於減碳及能源自給率,若能在國內累積相關技術,將是國家的實力,未來也有助於其他地熱開發。

能源局立場則鼓勵地熱發展,希望讓地熱從實驗規模進入商轉階段。至於商業上會不會成功,這是廠商責任。

最後,環評結論請開發單位洽目的事業及相關主管機關,釐清本案使用地熱之適法性、送審規模配置的適宜性、斜井穿越範圍權責及後續開發管理等問題,補件再審。

【新聞懶人包】石化污染烽煙四起 中國各地反PX大事記

$
0
0
作者:洪郁婷

6月22日,上海市金山區政府外圍出現上萬名「散步」民眾,向政府表達反對興建PX廠的訴求。事件起因於上海化工區環評編修作業,居民擔心此次環評編修可能引入惡名昭彰的PX工廠,擔心環境污染危害健康,金山區居民在未經地方政府集會遊行許可的狀況下一起上街散步,散步人數一度達到5萬人。

22日事件發生後,金山區政府隨即發布《告市民書》,表示境內化工區絕不會出現PX廠,但民眾認為政府只是在玩文字遊戲,PX廠仍會藉由「煉化一體化」偷渡。事件持續數天,上街人數不斷增加,但中國政府封鎖消息,不讓媒體報導,同時管制網路流量,阻止民眾上網發布訊息。

26日上海市政府下令停止化工區環評工作,並以大量文宣傳播環評停止消息,同時派駐大量武警;27日金山區政府發布《告市民書》(二)再次強調群眾集會違法及環評中止消息,地方居民委員會也貼出公告,請市民勿上街散步。28日街上的人潮才逐漸散去,為期7天的散步暫告段落。

「PX」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對二甲苯」,可用於生產聚酯纖維和PET樹脂,常見如保特瓶便是PET製品。易燃,PX屬低毒性化合物,長時間接觸或短期接入高濃度該物質才會對人體產生嚴重危害,造成呼吸困難、食慾減少、噁心、嘔吐等症狀,在嚴重的病例中,會導致死亡。

而在中國「PX項目」的意義更接近「石油化學工業」的代稱,即台灣一般所謂的石化業。目前中國PX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需要仰賴進口,政府正大力推動PX產業。但由於化工廠惡名昭彰,工安、汙染前科累累,加之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2007年開始有人民上街表達PX工業的心願,請求政府維護人民健康安全與居住品質。

2011年8月14日大連反PX遊行。圖片來源:維基百科,授權方式:合理使用

2007廈門人趕走海滄PX專案

在未告知居民的清況下,廈門市海滄PX專案悄悄於2006年11月開工,並計劃在2008年正式商轉。2007年6月1日,廈門市民得知距離市區不到10公里處將設置石化專區,數千名激憤的廈門市民以「散步」名義,上街遊行,表達反對廈門建設PX化工專案的主張。這場遊行成功使PX專案離開廈門。

2007年12月16日福建省政府召開廈門PX專案會議,最後PX項目遷移至漳州古雷,2015年4月古雷PX廠發生嚴重的爆炸事件,嚴重汙染當地環境, 3萬居民被迫遷離家園。 

2008成都反彭州石化

2008年5月4日成都出現抵制彭州石化的散步人潮,參加遊行的人員都戴著口罩,默不作聲,沒有標語,沒有口號。整個遊行過程持續約2小時。和平低調地散步行動,仍有部分人員遭警方以違反集會遊行法拘留或行政警告等處罰,遊行策畫者則遭顛覆國家罪名通緝。

5年後,成都市民計畫在2013年5月4日至5日,再次上街散步反對PX。為了防範遊行示威活動,成都警方安排「實戰演練」,實際上為全城戒備。成都市政府將休假日調整至週一週二,要求學生5月4日和5日必須到校上課,禁止參加遊行示威。這段期間警方並要求購買口罩需要出具身分證件,並要求印刷行業如果遇到印刷涉及「人體健康、石化計畫、彭州、PX環保」等詞彙,要向派出所上報。因為警方的維穩行動,散步行動未能順利進行,成都市民只能在網路上表達了憤怒和抗議。

2011大連萬人遊行

2011年8月14日遼寧省大連市的民眾發起PX抗議運動,訴求福佳大化PX廠遷出大連。事件起因於福佳大化PX廠堤防潰堤,PX儲蓄罐距離破損堤防只有50公尺,一旦海水倒灌,有毒物質可能擴散,當局一度準備疏散群眾,大連人心惶惶。在事件發生後,福佳大化拒絕受訪並毆打記者,一舉點燃眾怒。

當天約有一萬兩千人參與示威,突破中國類似事件的人數規模,當局派出大量武警驅散示威民眾。該場示威行動促使大連市委員會和大連市人民政府於當天下午作出妥協,做出福佳大化PX項目立即停產並搬遷的決定。

然而2011年12月7日大連市委員會同意福佳大化在無安全隱憂的前提下恢復生產。根據內部員工透漏,實際上福佳大化PX從未停產,也沒有搬遷計畫,大連市政府堂堂違背對市民的承諾。

2012寧波鎮海抗議PX 武警血腥清場

2012年10月鎮海區居民抗議中國石化鎮海煉化分公司「一體化」新增PX生產裝置,2012年10月25日、26日鎮海區居民發動大規模封路抗議,遭到警方使用催淚瓦斯武力清場,毆打、強捕在場民眾,不少人被打到血流滿面。

抗議活動延續至28日,寧波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發佈消息稱,寧波市經與專案投資方研究決定:「堅決不上PX專案;煉化一體化專案前期工作停止推進,再作科學論證。」

2013春城何處不飛灰 昆明反PX

引發爭議的PX廠就坐落在春城昆明上風處的安寧市,有毒廢氣將直接帶到昆明,而長期昆明缺水問題,也在PX廠進駐後更顯窘迫,為解決用水問題,當局規劃滇中引水工程,長達900公里的水利工程綿延在雲南高原上。

透過當地NGO團體「綠色流域」和「綠色昆明」的努力調查將石化工業的危害揭露在公民面前,5月4日上千昆明市民發動抗議,集體戴上口罩上街散步表達拒絕PX廠的訴求。

5月10日昆明市市長李文榮向群眾表示:「大多數群眾說上,市人民政府就決定上;大多數群眾說不上,市人民政府就決定不上。」但有關工程卻一直沒有停過。就在中緬油氣管道工程即將竣工之際,PX煉油工程亦宣布開工。

由於此次抗議時間相當接近「中國-南亞博覽會」,昆明政府為預防抗議活動再度發生,要求安寧市民買口罩、印刷文宣必須出示身分證件並登記。

2013江西反PX胎死腹中

2013年4月28日江西省九江石化公司出公告,為PX設廠環評徵求民意。擔心PX落戶九江,當地民眾開始集結並計劃舉行遊行示威。政府為壓制民眾反PX力道,在公告期間,九江媒體集體失聲,當地知名論壇九江論壇,九江學院BBS被和諧。為防止人群聚集,當局提前部署大批警員在遊行地點戒備。由於警方全面戒備,本次遊行胎死腹中,PX廠設置繼續推進。

2014武警血洗茂名 中國稱無人死亡

茂名政府與茂名石化合資的茂名PX專案,未與市民達成共識便要實行。2014年3月30日,廣東茂名市民針對擬啟動的PX專案發起示威活動,參與人數從幾千至上萬不等。當地政府出動上千武警與特警鎮壓,演變成流血衝突,「封城了,反正死路一條,我們茂名人只能自救了,為子孫後代!」反PX遊行在暴力鎮壓下越演越烈,示威者燒警車,遭高壓水炮、催淚彈驅散。

媒體報導此次抗爭行動造成300多人受傷,15人死亡,然而中國官方媒體則在31日發布新聞稿稱無人死亡。4月1日,抗議活動擴展至省,約300人在廣州中山紀念堂附近舉行聲援茂名反PX的遊行。反對PX的聲浪延續到4月3日,此番慘烈抗爭的結果是,茂名政府推延PX計畫。

近年中國環保意識提升反PX散步不斷,只是在中國管控下媒體報導有限,台灣媒體報導亦屬少數,今年(2015)年4月6日被廈門人趕到古雷的台商PX工廠發生爆炸,6月22日至28日上海市金山區有上萬人參與反PX遊行。環境無國界,尤其台灣與中國商業貿易頻繁,在中國造成環境傷害的台資廠的,某天返鄉也會對台灣造成傷害,台灣人應該共同關心督促。


自己的食安自己救:日本大學「生活協同組合」合作消費運動

$
0
0
作者:王俊秀(輔大講座教授、台灣國民信託協會理事長、台灣綠市集協會理事長)

18世紀初,英國的社會改革家Robert Owen(1771-1858)[1]見到工人的艱苦生活,與一群志同道合者共28人在1844年8月15日發表宣言,組成了羅岱爾先鋒合作社(Rochdale Pioneers Co-operative)[2],當年由於勞工的薪水過低,其生活必需品的質量操在賣方市場而大受影響,合作運動主張:社員社會及知識的向上提升、一人一票民主經營、盈餘公平分配,COOP在台灣被稱作合作社,在日本被稱為協同組合。並於1844年12月21日開店為弱勢消費者出力,成為消費合作社的濫觴,剛開始的商品只有4項:麵粉、奶油、砂糖及燕麵。

國際合作社聯盟1925年起採納的旗幟,目前新的旗幟參見ICA官方網站。CC0

後世更以「羅岱爾原則」來指稱合作社所遵循的理想、章程及經營條款,包括公開、民主、盈餘比例回饋、政治/宗教中立、現金交易、教育推動等原則。1937年,該原則在國際合作社連盟(ICA)的巴黎大會被通過,從此也成為國際合作(社)運動之原則。

[3]更早1922年的ICA大會議決7月的第一個週六為COOP日,1923年ICA再以彩虹旗作為合作運動的象徵:7種顏色的匯集就是多元的合作[4]。反戰、和平運動及合作運動旗的七彩紅色在下,後來成為六色同志旗的是紅色在上。2012年更是國際合作運動年。

特別教育推動原則企圖自我培力,擴大消費者的知識力及社會影響力,特別規定盈餘的2.5%作為教育推動經費,1854年就在羅岱爾本店設立閱報室,每天早上9時到晚上9時開放,當年公共圖書館尚未開架,因此閱報室漸成為圖書館,1861年時有藏書5000冊,包括出借顯微鏡與望遠鏡,後來其它合作社亦跟進,成為傳統。[5]

合作經濟在日本 :生活協同組合

日本在明治33年(1900年)制定產業組合法,合作制度由上而下展開,包括信用、販售、購買、利用等範疇,因此依法陸續成立各地的農業協同組合(農協)、信用金庫(信金)等。昭和23年(1948)又另制定消費生活協同組合法,生活協同組合(生協)在消費者購買及利用上扮演「合作力量大」及「公益帶來私益」(仍然是一種社會運動)的重要角色。

依照英國的COOP精神,日本的生協有組合員(合作社社員)出資經營及利用,退社時還給出資金。生協的主要業務以生活用品之共同購買為主軸,以消費者的立場經營開店,與生產者立場所開的店並存,依據日本相關研究觀察,生協店的價格有時不見得比一般大賣場便宜,但在價格之外卻提供了一種無可替代的價值:安心感,更是社會資本。

除傳統生協外,仍有不少多元化的事業如共濟(互助及保險)、醫療看護、婚喪喜慶等生活相關項目與生協模式,例如岩手縣的消費者信用生協,特別為多重債務者提供低利融資,以利生活重建、岩手縣的電影院生協、東京都的明星演藝人員生協、新潟縣的瓦斯生協、神奈川縣的22個在地生協一起出資成立COOP葬儀事業。

生協五花八門,因此也需要有上層組織,與政府、生產者對話,擴大「議價」力量(價格協議與價值倡議),這些中央組織包括日本生協連合會、全國生協連合會、都道府縣生協連合會、日本COOP共濟生協連合會、全國勞工共濟生協連合會、日本醫療生協連合會、全國大學生協連合會等。

出外靠朋友 大學生生活協同組合

店內立著大學生協指定店旗幟。攝影:王俊秀

日本大學生協聯合會暱稱UnivCoop,於1958年創立,加盟會員含括大專院校(包括高專、省廳大學校、專修學校)、共用機構(如國立天文台)、獨立行政法人(如宇宙科學研究所)。在這之前曾有東京的各大學於1927-1939年間成立東京學生消費組合。該連合會有222個團體會員(其中有數個跨校生協,大學院校數超過700),社員共158萬,出資金超過9億日元,2013年營業額為1884億日元。

其業務主要有:教學研究商品採購、食堂事業、書店事業、旅行事業、校園電腦事業、校園紀念品事業、汽車考照、保險(在共濟連)等。它的logo延續國際合作運動的七彩旗精神,採用四種顏色,藍色代表協同、黃色代表協力、橘色代表自立、綠色代表參與,四個圓圈的連結代表好循環:幸福循環與合作循環。

以食堂事業為例,食材的共同購買力,讓食安、健康營養的價值與學食價格共存,使得食育得以在大學餐廳展開。除了主張地產地消與國內農場契作外,有時也與外國農業地區契作,例如東四區(北海道、東北、東京及東海)自十年前開始,各大學生協食堂所使用的菠菜委由泰國清邁標高1200公尺的農業區契作。以生產者、大學生協及SWIFT公司(冷凍加工)三者的合作,創造Win-Win 的結果,並實踐了企業的永續度。

在此合作下,在地農業有機會與整頓農地、創造就業、經濟作物三者連結。大學生協並在收益當中提供獎學金給農業生產者的孩子們。10年前大學生協曾輸入部份中國產的疏菜,但驗出農藥殘留,當時泰國清邁農業區還違法栽培著罌粟(可鍊毒海洛因),大學生協藉此機會提供合法的經濟作物,促成跨國契作。接著產地拜訪也成為大學生協旅行社的業務,許多東四區的大學生協食堂的經營者與消費者都成為潛在客源。

有了安心的食材烹調出物廉價美的生協食堂菜餚後,食育的作用出現在點完餐的收據上,依所點的食物,顯示卡路里、鹽份及紅綠黃三色營養。首先,日本人(18-29歲)一日平均攝取卡路里為男生2650、女生1950。其次,日本人一日平均鹽份攝取量為男生9公克、女生7.5公克。至於紅綠黃三色營養指的是三種食物群,每一點代表80卡路里,日本人(18-29歲)一日平均男生25點、女生20點;紅色食物群(肉類、魚、牛奶、大豆製品)每餐男女各2點;綠色食物群(蔬菜、水果、海藻類)每餐男女各1點、黃色食物群(五穀、砂糖、油脂類)每餐男生5-6點、女生4點。

東大生協食堂的菜色,帳單上會說明本次攝取的營養。攝影:王俊秀

為了持續性食育,各大學生協發售電子「學食pass」,以一學期為期,一方面鼓勵營養均衡的飲食,所有前述飲食資訊全都記錄在卡中,其次許多家長亦鼓勵此舉,縱使生活費花完了,也不影響正常飲食與健康。食堂正餐之外,各大學生協也提供學術研討會餐會、畢業餐會等服務。中東留學生較多的19所大學生協食堂,更提供回教Halal 學食[6],例如不吃豬肉、不用酒精、依伊斯蘭法律所屠宰的其他肉等。提供了尊重文化差異的學食,得以讓不同國家的同學可以一起同桌吃飯,不但令人高興,更是文化交流的好機會。ck

1980年代,保險共同購買的共濟事務也納入大學生協,2010年成立全國大學共濟生協連合會(大學共濟連),處理包括生命、疾病、災害保險的業務。2013年的數據顯示有64萬人加入,屬於大學生協多元化業務的延伸,由大學生自由加入。2012/4-2013/3學年度間,大學共濟連共處理41387件保險案,給付31億8957日元。[7]

最重要的是「良心」

翻開日本大學生協的歷史,從1898年的同志社大學開始,曾留學英國及德國的人道主義及社會主義學者安部磯雄教授[8](1865-1949),與有志的學生們一起號召成立「同志社學生消費組合」,這樣的舉動與有基督教新教倫理背景的創校理念也有關係,1875年同志社英學校由日本六大教育家之一的新島襄創校,陸續發展9個不同學校,成為學校法人同志社,這些學校的校訓都是「良心」。

該組合經歷多次改名與改組,現名為:同志社生活協同組合,服務包括大學、女子大學、高中等多個校園,早期生協還曾與校園工會合作,成立京都家庭消費組合,算是大學的社會責任了。這個模式仍在如北海道人口較少的地區,大學生協也歡迎附近社區的居民加入社員,以共同購買來連結大學與社區。

日本全國約有780所國公私立大學,生協算是一個師生自立救濟的組織,以集體合作來保障校園生活,因此校園自治風氣強的大學都有成立生協,例如1946年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慶應義塾大學的生協開始先後成立。國立大學教授、職員的發言權一般較強,會引導生協理事會的發展,私立大學未設生協理事會,成立相對容易,特別在連合會可能先期投資硬體的情況下。宗教型大學一般對自治活動較消極,也會影響生協的設立,在此背景下,不少大學開始以引進便利商店來取代生協,被視為生協「不合作運動」的開始。

因此仍有一些大學未加盟生協連合會,採用不同模式以提供服務,例如成立學食及購買部(上智大學)、引入三省堂書店、紀伊國屋書店(國際基督教大學、專修大學)、以厚生會來招商經營(筑波大學)、加入當地的生協連合會、跨校生協、自校的關係企業經營(明治大學)等。未加盟全國生協連合會的大學中,有17所私立大學另組成「私立學校厚生事業連絡會」。

[9]另外,大學生協連合會也為上述學校的教職員工成立了跨校生協,例如東京跨校大學生協共包括了100所私立大學、38 所短大、13所大學院大學及公立大學校、6所專門學校[10],其它跨校生協包括愛知縣、福岡、大阪、熊本縣、宮城縣等。還有小跨校的學園生協,例如南九州學園生協。會員費由5000-20000日元不等,畢業時退回。

東大生協

雖然各大學生協的業務大同小異,本節特別介紹被評價為「值得依賴的存在」的東京大學消費生活協同組合(下稱東大生協),東京帝國大學於1877年創設,發展至今,已有三個校園:本鄉、駒場、柏,共有10個學院、15個研究生院、11個研究所、14個校級中心,教職員7602人、大學生14018人、研究生14076人。1946年6月成立了帝大協同組合,1948年消費生協法通過,隔年2月,東大消費生協創立,三個校園的生協會館(東大稱為厚生會館)也陸續完成,其中本鄉總部的的一處店舖與食堂就在赫赫有名的安田講堂,1966-1967反美日安保條約學生運動所佔領的地方。駒場校園更是東大教養學部(大一大二不分系)的所在地,通識教育的朝聖地[11]

東大生協由理事會來決策,目前理事長由人文社會系研究科高橋和久教授擔任,理事會有30人,包括3位老師、7位職員、6位研究生、12位大學生、2位生協職員。另有常務理事22名,也是學生代表最多,有18位。監事11名,學生代表6位。依照業務契約,生協執行其五大業務(含保險)及一些個別事業包括停車管理、校園巴士、畢業袍等,因此需要實體店,而在2004年大學全面法人化之後,生協出資興建會館,獲得經營權,到一定時間,產權歸校方,稱為PFI(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事業[12],例如駒場的會館到2019年、本鄉會館到2030年,也是另一種合作事業。東大生協除了年度事業報告書,向所有社員報告外,它也出版環境事業報告書,食育之外,也有環境教育。

校園

食堂

賣店

書店

旅行社

本鄉

4

6

1

1

駒場

3(含一間咖啡廳)

2

1

 

 

2

 

 

付屬機構

3

3

 

 

東大的生協會費為16,000日元,以2012年度為例,會員56,000人,其中13,895人加入相關保險(生命、災害及賠償責任險),共同出資金額為7.8億日元,當年度營業額為79.5億日元,其中食堂事業佔20.7億。生協是一種合作事業,當然也創造了就業機會,共聘請全職60人,半職551人。

生協合作事業也是經營事業,仍會有損益的情況,2006年度,東大生協曾虧損2.5億日元,目前仍有赤字8,600萬日元。2011年度由於311震災及自動販賣機的政策改變,當年營業額減少5.7億日元,其中因震災取消的各種餐會、旅遊就高達2.5億。因此如何提升服務,吸引更多來客數,就成為重要的生協經營策略,近幾年的來客數在600-695萬人之間。各種鼓勵參與的創意活動被設計來吸引教職員工,甚至社區居民,例如食堂新品及賣店便當的試食會、前述的Halal 食譜、TFT(Table for Two)共食、改善回饋卡等。TFT(Table for Two)共食每一份由生協捐出20日元,協助發展中國家弱勢兒童的用餐[13]

改善回饋卡原來是在2004年由東京農工大學生協的職員白石昌則(1969-)所發展的一言卡,由於白石先生的網路回應非常有趣,最後居然將相關內容出書,2005年由講談社出版,書名就是:生協的白石先生[14],熱銷超過100萬本,成為大學生協最佳廣告,連農工大學也有名起來。2008年「生協先生」白石被聘為東京跨校生協的店長,2009年被原農工大學邀請成為第一號宣傳大使,2013年後擔任法政大學的小金井校區的生協店長。

2008年該書在台灣出版,書名為:福利社的魔力留言板[15],由書名可知台灣的消費合作社被等同於福利社,窄化了合作運動的精神與內容。

合作運動與國民信託運動皆主張:人民(消費者)是最大的社團,也是最大的財團[16],精神類似:萬人一元之力大於一人萬元的萬倍,以社會資本協力累積經濟資本,支持自然資本及文化資本,適用範圍包括電力合作社、住宅合作社等,落實:公益是最好的私益。合作力量大,當可開創幸福結構與幸福循環。

[1]同時也是環境決定論、烏托邦社會主義的思想論述者,為了減少童工,曾在工廠設置幼兒所,號稱性格形成學院。
[2] Rochdale位於英格蘭西部,現在隸屬曼徹斯特州,COOP成立當時則屬蘭開夏州。
[3]友貞安太郎 『ロッチデール物語』 コープ出版社、1994年
[4]哈雷機車的廣告詞:United by the Independent, 很能說明合作運動的精神。
[5]http://ja.wikipedia.org/wiki/ロッチデール先駆者協同組合
[6] Halal 意為被應許者。
[7]大學共濟連 http://www.univcoop.or.jp/coop/report/report14-08.html
[8] 1901年他號召成立了東京專門學校(後來的早稻田大學)的棒球社,被稱為日本棒球之父。
[9]http://ja.wikipedia.org/wiki/大学生協
[10]東京跨校大學生協 http://tic.coop/index.html
[11] 2014/3/1筆者帶團前往東大駒場校園訪問生協。
[12] 1992年由英國發展,是財政改革的一種手法,日本於1999年通過PFI 法,公共服務引入民間資本,範圍包括監獄與公立學校。2011年修訂,加入公共設施營運權。
[13] 2011年度事業報告書 http://www.utcoop.or.jp/about/pdf/report.pdf
[14]白石昌則、農工大學生,2006,生協の白石さん,東京:講談社
[15]楊素宜譯(白石昌則與農工同學們共著),2008,福利社的魔力留言板,台北:大塊文化
[16]王俊秀,2012,人民財團與信託社會,台北:巨流

 

堰壩化身皮卡丘? 荷蘭首個潮汐發電站商轉

$
0
0
作者:Green Inside

荷蘭的東斯海爾德擋潮閘以往是為了抵禦北海潮水侵襲而建,現在反而利用潮汐來發電。這是荷蘭第一個商業化的潮汐發電裝置,產生的電力足夠1,000戶家庭使用。

強勁的潮水轉化為電力(圖片來源:Tocardo網站)
強勁的潮水轉化為電力。圖片來源:Tocardo網站

荷蘭是著名的低地國,以往是採用築壩抗潮。1953年水災後改為修築一系列設有水閘、船閘的堤壩,兼顧生態保育與居民安全,大幅提昇整個三角洲地區的防潮抗洪能力。位於澤蘭省(Zeeland)的東斯海爾德擋潮閘(Eastern Scheldt storm surge barrier)便是其中代表性的工程;這裡也是荷蘭少數潮汐流水強度足以發電的地方。

原型機(圖片來源:Tocardo網站)
原型機。圖片來源:Tocardo網站

Tocardo製造的發電機陣列安裝在混凝土閘墩上,一個陣列由5支渦輪構成,總裝置容量為1.2MW,產生的電力足夠1,000戶家庭使用。這些水下發電機結構與風力發電機相似,不過葉片形狀較小。東斯海爾德擋潮閘的62個閘門平時是開啟的,只會在海平面上升超過警戒線時關閉。自由流動的潮水,使得這裡成為理想的發電位置。

另一家公司Damen則開發了全球第一套漂浮式整合型潮汐發電機組,將安置於達特塞爾島(Island of Texel)外海,為荷蘭提供乾淨電力。

BlueTec組裝完成示意圖(圖片來源:Damen網站)
BlueTec組裝完成示意圖。圖片來源:Damen網站

這套稱為「BlueTec平台」的裝置,長24公尺,採用易於組裝的模組化設計,可安裝多部渦輪機,至於各種容易受損的機電設備則都包覆在平台之內。目前BlueTec的發電容量為200kW,未來幾年將會嘗試不同的發電渦輪。「BlueTec平台」將繼續發展更大裝置容量的平台,目標市場則是全球各地的偏遠地區,如印尼、菲律賓和太平洋上的島嶼。

 

同類相殘看不下去? 研究:猩猩也知是非對錯

$
0
0
本報2015年7月3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新研究指出,與人類血緣最親的靈長類黑猩猩,可能也具有相近的是非對錯觀念。

黑猩猩。圖片來源:Alan from Taiwan。(CC BY-NC 2.0)

社會規範怎麼來? 同類互殘影片更引猩猩注意

研究人員讓兩組黑猩猩觀看兩支影片,其中一支影片是黑猩猩殘忍地殺死小黑猩猩,另一支則是其他暴力行為。

研究人員發現,黑猩猩在看同類殺死小黑猩猩的影片時,比其他暴力影片都要專注,所花的時間也比觀看其他影片高出4倍,顯示黑猩猩認為這樣的行為不是正常的行為。

這項研究以17隻瑞士動物園的黑猩猩為對象,讓牠們觀看其他黑猩猩走動、壓碎花生、獵捕、殺死疣猴以及成年黑猩猩互相攻擊等暴力行為的影片,並觀察牠們的反應。

這些影片中,有許多皆出現尖叫聲,所以排除是尖叫聲吸引黑猩猩注意。母黑猩猩和公黑猩猩觀看的時間長短則沒有差異。

科學家認為,這樣的結果有助釐清人類的道德感和社會規範是如何演化而來的。

情緒反應差很多 同情心只限於親友圈 

研究主持人、蘇黎士大學Claudia Rudolf von Rohr博士在論文中寫道:「我們發現,對黑猩猩而言,以嬰兒為對象的嚴重暴力行為和其他的社會性或中性的嚴重暴力行為是不同的,顯示對嬰兒的嚴重暴力行為不符合黑猩猩的社會期待。」

不過研究團隊也發現,這些暴力影片並未對黑猩猩的情緒造成影響。科學家認為,黑猩猩認為自己是旁觀者,因此未能與自己團體以外的黑猩猩產生同情心。

「結果顯示,黑猩猩能區分發生在自己團體內和團體外的一般暴力行為,但只會對自己團體內的暴力行為有情緒反應。」Rudolf von Rohr說。

科學家希望這個研究有助學界進一步瞭解人類社會規範的演化、為什麼有些社會規範被廣泛接受,有些則不然。

美研究:冷暖水域珊瑚雜交 有助適應暖化

$
0
0
本報2015年7月3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據路透社26日報導,最新研究指出,若將生長在熱帶溫暖水域的珊瑚與較冷水域的近親雜交,有機會幫助冷水域珊瑚適應全球暖化。

太平洋上的千禧島(The Millennium Atoll)環礁,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蟹棲息地之一。圖片來源:TheTerraMarProject。(CC BY 2.0)

暖水域珊瑚更能適應溫度變化

經過在澳洲大堡礁的測試,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科學家發現,暖水域的珊瑚比生長在南方500公里的同種珊瑚更能適應溫度上升。

科學家推論,可能是因為暖水域珊瑚抗高溫的基因,讓下一代得以適應人為排碳造成的氣候變遷。

而且,冷暖水域多孔軸孔珊瑚(Acropora millepora)雜交產下的後代,適應溫度上升的能力「顯著」比冷水域多孔軸孔珊瑚好。

研究結果顯示,父母來自北方溫暖水域(海溫比南方高2℃)的珊瑚幼蟲,適應溫度上升的機率是父母來自南方者的10倍。

研究共同作者、德州大學學者Mikhail Matz認為,最可行的方式是移植成熟珊瑚──人工造礁,讓冷暖水域珊瑚在此雜交。

適應暖化威脅 移植動植物引爭議

珊瑚蟲是一種微小的腔腸動物,其鈣質骨骼所構成的珊瑚礁是無數魚類的重要棲地,也是潛水活動的最大賣點。聯合國去年一份報告指出,有初步跡象顯示,暖水域珊瑚和快速融冰的北極是最脆弱的生態系統,而暖化帶來的不可逆後果,已經威脅這些生態系統的生存。

專家警告,海水變暖只是珊瑚面臨的眾多威脅之一,還有污染和酸化等問題待解決。共同作者、澳洲海洋科學院學者Line Bay強調,珊瑚的生存壓力眾多,雜交不會是拯救珊瑚的萬靈丹。

研究也帶出是否該為適應氣候變遷而移動動植物的爭議,因為動植物可能會攜帶傳染病到新的棲所。

全美第一州 夏威夷禁塑令正式實施

$
0
0
本報2015年7月3日綜合外電報導,彭瑞祥編譯;鄒敏惠審校

海裡塑膠垃圾氾濫,與海洋密切互動的地區感受最深,7月1日起,夏威夷整個州的商家在結帳時都不可再提供塑膠袋給客人。美國《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報導指出,這項禁令是在2012年間制定,如今正式實施,是全美各州首例。

夏威夷海岸垃圾。圖片來源:Justin Ornellas(CC BY-NC 2.0)

去年加州州議會也通過立法,要求店家必須收費、禁止免費提供塑膠購物袋,不過此措施經去年11月間舉行的公投決定暫緩。與加州不同,夏威夷州的禁令並非透過州議會立法,而是透過全州4個郡的郡政府共同制定的措施。

該報導引用來自美國官方與民間聯合提供的數據指出,目前海洋估計有1270萬公噸的塑膠垃圾,而美國是最大的貢獻者;即便每個人都回收再利用手頭上的垃圾袋,它們最終仍得進入垃圾掩埋場,或是流入海洋,成為海洋生物的殺手。

即便如此,人們還是應調整習慣,減少使用塑膠袋,把用過的塑膠袋收好、摺好,放在車內或包包內隨時備用,購物袋可以掛在家門旁顯眼處,確保出門不會忘了帶著走...,這些做法,都有助於減少海洋垃圾帶繼續擴大,避免更多海洋生命受害。

「上網」防猴奏效 「猴采桃」飽含環境關懷

$
0
0
本報2015年7月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猴采桃Logo。圖片提供:臺灣博物館。
「猴采桃」識別標章。圖片提供:臺博館。

來自花蓮秀林洛韶、新白楊綠保農園,猴子吃不完好吃的水蜜桃,現在輪到人類享用。

以猴子命名的「猴采桃」,周末將於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田裡有腳印」市集亮相,邀請民眾嘗鮮,採買健康、甜滋滋的水蜜桃,除了鼓勵與自然共生的農法,還能聽聽3位農民如何與猴子鬥智的心路歷程。

農產關係生物多樣性  果園也能成森林

去(2014)年12月臺博館和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共同推動「田裡有腳印」市集,提供綠保、有機以及友善環境農法的農產品銷售管道。

臺博館副館長林華慶表示,農業生產和生態保育息息相關,我們餐桌上的食物,生產過程會對野生動物造成影響。他說:「支持有機不只是為自己的健康,也不只是零檢出,而是為了環境永續;農法中任何決定,都對生態系產生影響,這是市集想與消費者溝通的概念。」

猴采桃甜滋滋,照顧農民也照顧台灣獼猴。攝影:廖靜蕙。
猴采桃甜滋滋,照顧農民也照顧台灣獼猴。攝影:廖靜蕙。

2010年起,林務局委託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輔導在地居民友善利用土地,引導園區聚落永續發展,以達經濟與生態雙贏。如今近12公頃的土地由慣行改為生態農法,並以晚上出現的黃嘴角鴞申請綠保標章,不但讓消費者吃到健康作物,還要來西寶過夜看黃嘴角鴞,促進當地生態旅遊。

來自花蓮秀林鄉洛韶及新白楊3位農友,不但取得綠保標章,也是市集成員,不噴灑除草劑的農園裡,昆蟲、無脊椎動物數量非常多。對農藥敏感的環紋蝶在此形成龐大族群,吸引食蟲性的鼬獾與保育類的黃嘴角鴞;兩棲爬蟲類、鳥類、小動物也陸續報到,儼然已是厚實的森林複層生態系。

然而,台灣獼猴造成的農損仍讓農民心裡淌血,但他們寧願讓獼猴吃掉一半以上的水蜜桃,而不願採取激烈的防治方式。農民自嘲說,水蜜桃都是猴子吃不完的才能拿來賣。今年農民使用「防猴網」奏效,水蜜桃盛產。臺博館將這些猴子吃不完的桃子,命名為「猴采桃」,並設計以獼猴為主角的識別標章。

與猴鬥智  防猴網奏效

「猴采桃」台語發音和好彩頭相近,期許獼猴和水蜜桃互相輝映,創造農民最大商機。

防猴網研發者是台東農業改良場研究人員陳奕君,記者會現場他帶來小型防猴網,示範使用方式。他說,與獼猴交手,有如武術高手對決,要立於不敗地位,秘訣在「見招拆招」。

台東農業改良場研究人員陳奕君說明防猴網原理。攝影:廖靜蕙。
台東農業改良場研究人員陳奕君說明防猴網原理。攝影:廖靜蕙。

猴子雖想盡辦法破解防猴網,網上也有猴子咬痕,但終究失敗,只有沒綁好才會讓猴子入網飽食一餐。不過用在木瓜上的防猴網,雖然拆不開也進不去,但猴子學會讓木瓜掉到底層,網袋成了濾網,讓牠們盡情吸吮「木瓜漿」,由此宣告用在木瓜樹上無效。

而孔目極細的防猴網,除了擋住獼猴、白鼻心、鼬獾等比較體型較大動物,也能防鳥類啄食;且只需針對獼猴入侵果園的缺口,或與自然林交界的果樹罩上猴網即可,可視需求調整覆蓋罩網的果樹數量。一般來說,只要在水蜜桃結果、收成前2個月罩上防猴網即可,網子設計在於阻隔野生動物,不會造成傷害,因此用於有機驗證也行得通。

洛韶果農使用的防猴網。攝影:廖靜蕙。
洛韶果農使用的防猴網。攝影:廖靜蕙。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說,農民將桃樹種下到結果通常需時3~4年,每年約在3月開花結果,農民仰賴這些收入。而山上除了獼猴,還有山豬會為了吃水蜜桃,推倒整棵樹,一棵樹就完了。再加上當地交通條件不佳,要利用流籠、沿著蜿蜒的中橫將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上,真可謂「粒粒皆辛苦」。蘇慕蓉表示,鼓勵消費者能珍惜支持這些用心的產品。

推小旅行  為維護環境的心意增加產值

這些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園區內的果園、農墾行為,早於國家公園設立前,屬於一般管制區,容許從來、既有的行為。太管處處長楊模麟表示,國家公園內幾乎是國有地,沒有放租問題;農業維持在一定範圍內,國家公園也逐步收回廢耕地,減少保護區內的農墾行為。

楊模麟指出,2010年慈心基金會在當地推動有機農法,從一開始的0.43公頃到去年12公頃;不增加農墾面積,而是改變農法,明顯看出動植物都回來了,生態系也變豐富。

與自然共生的農法讓農民經濟穩定後,接下來要發展小旅行。楊模麟說,今年委託圈谷資訊公司進行居民協力,盼能利用維護環境、景觀創造附加價值,增加收入。

「明日社子島」樣貌由居民共決 柯P諾2016起開發

$
0
0
本報2015年7月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陳文姿報導

禁建45年的社子島未來將以何種樣貌呈現? 上個月27日晚上,台北市長柯文哲帶領市府團隊,帶著3個開發方案到社子島,直接與在地住民面對面討論「明日社子島」的開發計畫。

柯文哲強調,社子島開發將由在地居民決定,12月25日市長就職滿周年前做出最後決定,開發計畫明年就開始。

市府團隊回答民眾提問。攝影:陳文姿。
市府團隊帶著3個開發方案到社子島,與住民討論「明日社子島」開發計畫。攝影:陳文姿。

市府3提案  堤防加高

社子島是由基隆河與淡水河交會而成的一個沙洲,屬濕地生態。1970年,經濟部在「台北地區防洪計畫檢討報告」中,將社子島訂為洪泛區,從此社子島禁建,造成建物老舊、生活品質低落等問題。2010年行政院核定防洪計畫修正後,社子島納入可開發區。前任市長郝龍斌曾提出「台北曼哈頓」構想,但填土量達1625萬立方公尺,引起爭議。台北市府這次帶來3個新構想,希望與社子島居民共同決定社子島的未來。

市府帶來的3個提案分別是運河川交織的「運河社子島」,水圳生態公園「生態社子島」,還有最新推出「咱ㄟ社子島」,以保留社子島農業田園風格為特色。目前3個方案都會將堤防從目前的6公尺加高到9.65公尺,達到200年防洪標準,另外,填土量則高達200-400萬立方公尺。市府人員強調,這些還不是最後的定案,社子島的未來仍有許多可能。

社子島3項初步方案(左運河社子島、中生態社子島、右咱的社子島)。翻攝:陳文姿。
社子島開發3項初步方案:左運河社子島、中生態社子島、右咱的社子島。翻攝:陳文姿。

市府強調  傾聽居民聲音

這也是台北市政府的第一次戶外市政說明會,由柯文哲率領3位副市長、市政府數十位局處長,來到社子島福安國中,現場湧入許多關心開發案的民眾。柯文哲強調今天是以最大的決心來解決社子島開發問題。

社子島的未來,台北市政府面對面溝通,讓居民共決。攝影:陳文姿。
社子島的未來,台北市政府面對面溝通,讓居民共決。攝影:陳文姿。

柯文哲表示,市府從6月15日起在社子島坤天亭成立工作站,以3個月時間收集民眾意見,隨後以3個月進行討論,年底就會決定開發方向,明年開始進行計畫。整個計畫約需6年,但市府將在6個月內先投資5600萬服務地方,改善社子島的水、電、衛生、教育等並協助弱勢居民。

副市長林欽榮、地政局局長李得全、工務局局長彭振聲、都發局局長林洲民隨後分別就社子島開發的現況、對策、執行、防洪計畫及替選方案等提出說明。隨後,不少里民、民意代表、及非在地居民都登記發言,希望市府團隊能對徵收、安置及拆遷補償等提出承諾。

市府團隊現場看3個方案的模型。攝影:陳文姿。
市府團隊現場看3個方案的模型。攝影:陳文姿。

福安里居民陳平源上台發表,他說開發聽的多了,他關心的只是颱風季節快到了,可不可以先整修房子。70歲的陳平源是社子島原住民,他表示,只想先把家裡簡單整修一下,等計畫定案還要多久?

這次戶外開講能否真正傳達居民的聲音?福安里居民王小姐對此次市政交流仍抱持肯定態度。她表示,從這場活動看到市府決心,也傳達了專案工作站的訊息。而議員提出一些法規及預算問題,也讓居民瞭解計畫執行的困難。至於,誰在為利益發言,她說,地方居民都很清楚,希望市長能去蕪存菁,聽到在地真正的聲音。

民眾現場上台,對市府團隊提問。攝影:陳文姿。
民眾現場上台,對市府團隊提問。攝影:陳文姿。

不像台北市的地方

依據市府計畫,明(2016)年就可正式展開後續都市計畫擬定與審議、區段徵收計畫、環境影響評估、防洪計畫等開發前作業程序。不少關心社子島土地開發的人也來到此關心開發進度。據現場一位土地開發商表示,台北市區內大多已經開發,社子島離市區不遠,開發案也談了很多年,未來看好。

社子島禁建45年,水電,整修都受到限制,有些居民選擇逃離,有人離不開,但也有人喜歡這個「不像台北市的地方」。綠意寧靜的社子島與人聲鼎沸的台北市區各有人愛。

王小姐說,除了幾處低漥處,現在社子島不太淹水了。但社子島地質可能不適合大樓,先讓大家把老舊的家裡簡單整理,至少住的安全。至於喜歡哪個方案呢?她說,不過度開發就好,「生態社子島」或「咱ㄟ社子島」好像還可以,希望社子島依舊是社子島。


【新聞懶人包】多一塑不如少一塑 即日起告別塑膠袋

$
0
0
作者:編輯室

短肢領航鯨「小梧子」來不及長大的生命,耗弱消逝於胃中消化不了的塑膠袋,那貨真價實的照片,是無可迴避的證據,引起廣大的婉君關注(超過6600個分享)。是的,都是我們惹的禍。不必拿著獵槍、拉一張弓、釋放生化武器,只要丟棄塑膠袋、塑膠湯匙、菸蒂、瓶蓋、免洗餐具,就能奪取生命。

說起來是多麼便利、多麼無辜的「超完美謀殺」手法!當倒楣的信天翁、海龜、鯨魚莫名地魂歸離恨天,「嫌疑犯」數量多到即便是最聰明資深的警探也束手無策。雖然抓不出特定目標能釘上十字架或肉搜咒罵,但是任誰心裡都知道:這事兒,你、我、他都有份。

編輯室長期閱覽塑化毒害大小慘訊,深知其危害環境、生物及人類至深,然而方便、便宜等親民特質,讓塑料像個讓人傷心卻總下不了決心分手的舊情人!為了釐清與塑料之間的糾葛,7月3日「國際無塑膠袋日」起,編輯室開闢「不塑之客」專區,不定期彙整、推出相關企劃及新聞資訊,希望幫助讀者理性、清醒地思考人類及地球生物的未來。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尕海,塑膠垃圾氾濫,牛隻走到被隨意棄置的垃圾場上,把塑膠袋當做草吃。圖片來源:本報資料照。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尕海,塑膠垃圾氾濫,牛隻走到被隨意棄置的垃圾場上,把塑膠袋當做草吃。圖片來源:本報資料照。

李組長眉頭一皺  發現「塑情」並不單純...

本世紀初,石化產品--塑料,才處於牙牙學語階段,但至1960年代後期,已大幅攻佔人類生活。在台灣,石化工業成為政府推動的十大建設之一,二輕、三輕、四輕分別於1975、1979年、1983年完工啟用,「石化王國」快速成形。不只是內需市場,從1960~1980年代,台灣的石化加工品──紡織、塑膠、玩具等──行銷世界。

【延伸閱讀】

在大量使用卻無妥善處理的狀況下,塑料垃圾從陸地流落至度大能容的海洋,佔領了許多灘頭,不但成為海洋生物的惡夢,「塑化」效應也開始回彈到人類身上。

★ 海洋塑化濃湯  你吃我、我吃你的生物累積

聚集在太平洋海面上的漂浮垃圾。攝影:Lindsey Hoshaw。(CC BY 2.0)

你知道海洋裡總共有幾片塑膠垃圾嗎?根據科學家的最新調查,全世界的海洋總計有5兆件塑膠垃圾,總重近27萬噸,種類也無所不包,從塑膠袋到破碎漁具都有。

西澳大學研究人員Julia Reisser說明,因為部分塑膠體積太小,難以被目前的污水處理過程過濾掉,便順利進入海洋,形成「塑膠微珠」。大件的塑膠垃圾可能會纏住海豹等動物,小型的垃圾則可能被魚類吃下肚中,進入食物鏈,最終回到人類身上。不只是如此,「塑膠垃圾也有化學污染問題。當塑膠袋進入水中,它就像磁鐵一樣會吸附油性污染物。」

科學家進一步發現,海洋中的塑膠微珠可能透過生物的攝食,嚴重危害食物鏈底層物種──海洋蠕蟲(海蚯蚓)的健康,進一步影響整體海洋生態系統。

【延伸閱讀】

★ 環境賀爾蒙:傷害你我大腦、內分泌

小孩子常觸摸的塑膠玩具,無形中增加了健康風險。攝影:woodleywonderworks(CC BY 2.0)

我們都知道塑膠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但很少人真正意識到這件事,也就更不可能知道,無形中我們已為此付出高額的代價。根據最新調查,塑膠製容器、家具、玩具和地毯中常見的環境荷爾蒙(EDCs),已讓歐盟付出相當於鉛、汞中毒的健康成本。

環境荷爾蒙會干擾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影響發育、生殖、神經和免疫系統,同時也是公認有礙男性生殖健康的物質,可能導致男性睪丸癌、不孕、陰莖變形和隱睾症。

「嚇人的是,其中最大的代價,就是下一代的腦部功能損失。」哈佛大學教授Philippe Grandjean指出,成人肥胖是繼發展遲緩後,第二大的環境荷爾蒙疾病,跟塑膠中常見的鄰苯二甲酸鹽有關,每年耗費成本高達156億歐元(約新台幣5千億元)。

另一份發表於醫學期刊的研究則顯示,「最小化環境荷爾蒙的接觸量,不只緩解人(和野生動物)的窘迫和痛苦,也為社會省下可觀的經濟成本。」而歐盟很可能是全世界第一個開始管制環境荷爾蒙的地方,目前當局正在針對辨識環境荷爾蒙的科學方法進行公眾諮詢。

【延伸閱讀】

該怎麼辦才好?  人類還有救嗎?

★ 科學家可以:發展嶄新科技,取代塑料產品

塑膠輕巧耐用又便宜,要放棄這麼方便的東西有點痛苦,有沒有溫和一點的方案?生物可分解塑膠或許是個好點子。「玉米塑膠」是生物降解塑膠,其成分為聚乳酸(PLA),在堆肥條件下,一年後幾乎完全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

而甲殼類動物的外殼和昆蟲肢體內的殼聚醣,有機會成為量多又環保的塑膠替代品,取代多種塑膠。一個簡單的飲料杯需要大約200克的蝦殼,殼聚醣是一種韌性佳的幾丁質,並且是「地球上第二多的有機材料」。橈足類生物製造的殼聚醣量,足以提供塑膠袋給全世界。

美國伊利諾州的研究人員發現,使用過的塑膠袋回收後可以被逆轉成為柴油、天然氣、汽油,以及石腦油溶劑、蠟、發動機油和液壓油等其他實用的石油產品。期盼這項發現能提高塑膠回收率,減少塑膠對環境的危害。科技日新月異,期待不久的未來科學家能發明出對世界無害的塑膠代替品。

【延伸閱讀】

★ 你可以:妥善處理垃圾,做好分類回收,加入淨灘行動

不隨地亂丟垃圾是常識,要進一步阻止垃圾進入生態危害無辜生命,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就是──撿垃圾。參與淨灘、淨山、淨溪、淨海活動,將不屬於自然的東西收回人類世界,回歸垃圾處理流程,去到它們該去的地方──焚化爐、掩埋場或資源回收廠。有經驗的人就知道,海灘上的垃圾是撿不完的,今天撿完明天又會出現另一批垃圾,大河小溪源源不斷的將垃圾帶往大海,一波波海浪又會將垃圾拍打上岸。

其實,很多垃圾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資源,包括危害海洋最甚的塑膠。做好分類回收就可以減少大部分的垃圾量,台灣的資源回收率世界數一數二,我們成功的回收將近50%的廢棄物。但是剩下的另一半垃圾還是太多了,馬路邊,水溝裡,海岸邊,山林溪流,幾乎沒有一處能倖免餘垃圾災難,怎麼辦呢?

【延伸閱讀】

★ 你可以:從源頭減量,無塑、減塑生活有可能

「多希望這些垃圾從來就不存在!」這是許多人淨灘後的的心得,其實我們真的可以讓這些垃圾不被製造出來。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只要改變我們的需求,就能改變世界消耗資源的模式。美國的四口之家一年的垃圾量,只要一只玻璃瓶就能裝完?生活在生活即消費的世界裡,並且是人均年垃圾量450公斤的美國,他們怎麼做到的?謹守5R,可以幫助你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Refuse(拒絕)、Reduce(減量)、Reuse(重複使用)、Recycle(回收)、及Rot(堆肥)

台灣外食比例高,每天三餐外食的垃圾量就很可觀,如果在家開伙要執行零垃圾更是困難,如果要捨棄超市包裝好的蔬菜魚肉,去農夫市集採買,不但地點有限,時間也會被綁死,對工作時間很長、私人時間很少的台灣人來說並不容易;而在空間狹小的住宅也很難有夠大的冰箱可以保持大量購買的生鮮食品;但是至少我們今天、現在、馬上就可以開始:不買不必要的東西,不買包裝飲料,帶自己的餐具便當盒去吃自助餐或逛夜市。

【延伸閱讀】

★ 大家可以:監督禁塑、減塑和廢棄物處理政策

我也不想拿塑膠袋,但是店家總是順手拿給我啊。除了在生活中力行零廢棄5R守則,透過政府的力量制定政策守護環境會更有力。

其實台灣早在2002就曾禁止商家免費提供塑膠袋,可惜沒有堅持到底,目前許多商店賣場仍然免費提供塑膠袋。許多國家後來居上,中國在2008年6月起實施限塑令;印度新德里州政府在2009年發佈通知,禁止使用任何購物用塑膠袋;海地政府於2012年起禁止進口、生產和販售黑色PE塑膠袋及保麗龍器;2014年9月美國加州率先簽署禁止使用一次性塑膠袋的法案;2015年7月起,夏威夷州的商家不可再提供塑膠袋。荷蘭則計劃從2016年元旦開始全面禁用塑膠袋。

除了立法禁止使用塑膠袋,還有許多減量政策,比方說,落實垃圾分類,既可減少垃圾量又能讓資源再生,或是隨袋徵收垃圾費,垃圾多花費就多,不只消費需要精打細算,製造垃圾前也必須三思了。

【延伸閱讀】

改變很難嗎?  從少拿個塑膠袋開始吧!  

7/3是國際無塑膠袋日(International Bag-Free Day),這個全球性的倡議行動,是由歐洲零廢棄物組織( Zero Waste Europe)及全球反焚化爐聯盟(GAIA)籌畫,目的是要提醒隨手一「袋」的人們有所警惕,拒用一次性塑膠袋。

想減塑嗎?很簡單,就從購物少拿一個塑膠袋開始吧!或是你也可以支持關心這個議題的團體,例如看守台灣協會,一起監督政府擬定因應的政策法案。

透過社群傳遞訊息的力量,讓減塑成為一種流行,告訴你的朋友吧!讓我們互相提醒,小小行動,能拯救一隻信天翁、海龜和一頭小梧子。

漠視農村文化地景死去 吵醒穿山甲又如何?

$
0
0
作者:廖靜蕙(本報特約記者)

相傳台中南屯在人類尚未開墾農地之前,曾是百獸生活之地,隨著拓墾行為,大多數野生動物都生活不下去而消失,只有穴居的「鯪鯉」(穿山甲的台語)活下來了。但是穿山甲很愛睏,冬天入睡之後,往往天氣熱了還在睡,農民認為這樣收成不好,於是敲打鍋碗瓢盆,穿木屐踩踏地面,想方設法叫醒嗜睡的穿山甲,祈願五穀豐收,並逐漸流傳成端午節「穿柴屐趲鯪鯉」的活動。

農地上,違法廠房林立。攝影:廖靜蕙

文創徒具形式  

到底何時開始形成這個典故,眾說紛紜。不過可知南屯還叫做「犁頭店」時,就有這個活動,逐漸成為區域特色文化。犁頭店指的是傳統農業社會販售各項犁頭、鐮刀等農業器具的商店;當地稱為犁頭店,代表的是農業產業發達的社會。至今南屯部分區域仍保持著黑瓦屋、農田、雞犬相聞,完整的農村樣式。

今年,台中市新科市長林佳龍將活動推向國際舞台,以5008人同時踩木屐遊老街,挑戰金氏世界紀錄,以此向全世界行銷台中文創。

然而,南屯完整的農田景觀早已變色。若說宜蘭農地或許種出農舍,那麼南屯農地種出來的,則是違法廠房。農舍議題至少是鑽法律漏洞吧!宜蘭縣政府為此必須調整辦法、呼籲中央修法;而農地中矗立整片明顯違法廠房,台中市政府卻置若罔聞。

台中市長林佳龍宣示,今年1月1日起,新建違章工廠會優先拆除,而且「即報即拆」;然而卻為之前興建的違法工廠留了後路,「若未涉及公共危險部分,則會以輔導代替取締,並加強消防、環保上的輔導。」

眼見這些違法廠房即將落地生根。

以楓樹里農業區淪陷至少1/3;環中路五段旁,因交通便利旁邊,違建的情形更嚴重。當地文史工作者江慶洲即指出,穿山甲的存在,是一個生態指標,趲鯪鯉是與土地連結、不忘本的文化傳承。但是,南屯近幾年來大量的土地開發,大量農田消滅,在地歷史文化已失根;而鏟平式開發,讓原本一些工廠往外擴散,農業區矗立的違章鐵皮工廠,更桎梏農村發展。

失去了文化根基,5000多人趲鯪鯉,只為公部門消費在地文化再添一樁。

違法廠房只要不涉及公共安全,就能就地合法。
違法廠房只要不涉及公共安全,就能就地合法。攝影:廖靜蕙

失落的農地  失落的文化

無論是蓋農舍或將地租給業者蓋廠房,都顯示台灣農業的價值未受到合理對待,不斷貶抑農業,最後農民只能跟著商人的眼光,將祖傳的農地當商品變賣或賤租非農業使用。

更有甚者,隨著六都成形,縣市合併之後的高雄市、台南市、台中市,地方首長大多來自都會,或只有都市治理經驗,合併之後,只是把都市計劃擴大到原來的鄉村、農村;台灣只有都市計畫,缺乏以鄉村為主體的規劃思維,使得鄉村發展沒有利基點,也沒有展望。

台中城市發展田調團指出,市府修改中的台中市區域計畫草案,規劃9處新定擴大都市計畫,總共7千多公頃,包括大里、清泉崗、太平、山城區、潭子、后里、烏日等區,鄉村可能因此快速消失。

台中南屯舊稱犁頭店,至今仍保有完整的農村聚落。
台中南屯舊稱犁頭店,至今仍保有完整的農村聚落。攝影:廖靜蕙

漠視南屯區應保存、吸碳消暑的農田,忽略城市邊緣圍繞著的鄉村里山地景,透過市地重劃之名,剷平稻田,鋪上水泥鋪面,再變身公園綠地增加城市綠地率,但終究要面對老天爺的考驗。台中都會區會不會成為一個火燒盆地?吵醒了穿山甲之後……能不能為穿山甲打造一個宜居計畫呢?

《愛地球動物會議》人類靠邊 地球就交給我們吧!

$
0
0
作者:童心園

在全球各地,環境破壞已經成為了重大的問題。動物們的生活與大自然密不可分,擔心得不得了。

「再這樣下去,我們以後就無法生存了!」
「說得對,大家快想想辦法!」

環境問題激發了動物們的危機感,大家的憂慮一天比一天強烈。來自德國的針鼠——麵包鼠,終於決定要召開「愛地球動物會議」,邀請世界各國的動物參加……

「從現在起,我們不能再依靠人類了。」

在小天下出版的圖文書《愛地球動物會議》中,派出了各國動物擔任代表,和大家一起探討環境議題,除了來自德國的麵包鼠,還有美國的可樂鷹、日本的壽司狸、巴西的熱情鱷、英國的兔博士、肯亞的象媽媽、印度的咖哩虎。這些動物角色們,反映出各國不同的生活方式、民族性和對地球環境的看法,比如象媽媽和咖哩虎的儉樸悠緩、壽司狸與可樂鷹的奢侈消費、兔博士凡事講究數據……都讓人會心一笑。

三大議題 輪番豋場

愛地球動物會議-麵包鼠的隨身杯。圖片來源:小天下
愛地球動物會議-麵包鼠的隨身杯。圖片來源:小天下

這系列共分三集。第一集《壽司狸的免洗筷》中,動物們一到集會地點德國森林,會議還沒開始,就迫不及待地打開自己的午餐盒。「壽司狸拿出免洗筷,『啪』的一聲分成兩半,一口接一口的吃起壽司來。」巴西的熱情鱷率先發難:「你們知不知道,這些免洗筷就是用我們巴西的叢林的樹木做成的,因為你們,叢林都快禿光光了!」熱情鱷的控訴,引發動物們一連串關於雨林砍伐的辯論…不管巴西雨林的砍伐是不是為了製造免洗筷,森林的減少都是一樁刻不容緩的問題。

第二集《麵包鼠的隨身杯》,動物們禁不起長途跋涉的勞累,紛紛躺在森林裡睡著,隔天早上睜開眼,象媽媽率先發難:「可樂鷹和壽司狸身邊全是垃圾!一定是昨天吃完餐盒留下的。」於是,動物們又開始七嘴八舌的對一次性飲料容器、和資源回收過程的能源耗廢引發激辯。咖哩虎說:「生產用來丟掉的容器,實在令人匪夷所思!」,麵包鼠則說,在德國,大家都是隨身攜帶自己的杯子,美國和日本代表不敵眾人壓力,開始願意考慮改變,甚至開始提出怎麼讓隨身杯變得又酷又炫!

就當動物們終於把會場收拾乾淨,可以繼續會議時,偷偷開溜的可樂鷹,開著敞篷車、拿著罐裝可樂出現的姿態,再度引發眾怒。在《可樂鷹的環保車》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指出汽車帶來的廢氣污染和二氧化碳導致的暖化問題,兔博士用數據說明:「先進國家的人口只占全世界人口的20%,但是車輛數卻大約占了全世界車輛總數的90%。」肯亞的象媽媽也抗議:「沙漠化持續惡化,最先遭殃不是整天坐車享受的你們,而是很少開車的我們!」熱情鱷大聲抗議不公平,動物們開始反省,是否人人有車開,就意味著效率和進步、有沒有其他的替代方案呢……作者在每個主題的書末,歸納了各國動物的看法,也引導小讀者加以判斷、提出自己的想法,並提供小組討論提綱,或更多參考案例,讓小朋友延伸學習,規劃相當完整。

認識環境正義

《愛地球動物系列》指出我們的生活中,早上起床沖馬桶、出門要搭車、口渴了買一杯飲料…,這些小動作背後,牽涉到的是森林砍伐、廢棄物處理、空氣污染與能源等巨大的全球環境議題。只要牽涉資源(和汙染)的分配,幾乎就涉及「環境正義」的問題。書中除了告訴我們,在個人的層次上日常生活如何調整的建議以外,更用跨國的全球尺度,無形中將「環境正義」的概念植入小朋友的心中。

資源的享受最多某些國家,卻讓其他國家承受環境破壞帶來的嚴重後果,地球資源和環境汙染的分配,並不公平。當人類快速破壞、污染環境、產生大量的廢棄物時,往往是弱勢的族群或國家,還有無法說話的荒野、動植物,承受最嚴重的代價,而在這系列的書中,作者巧妙地將動物擬人化、安排成各國代表,為自己發言,不在只是無聲的地位,無形中也呼應了這個議題。

動物經常因為人類製造的垃圾而受影響。圖片來源:Paul Williams
動物經常因為人類製造的垃圾而受影響。圖片來源:Paul Williams

台灣能怎麼做

這系列三本書中,《壽司狸的免洗筷》著眼於雨林的砍伐;第二集的隨身杯議題,也可以帶我們回頭反思,台灣人高度依賴塑膠袋、一次性餐具、飲料容器的生活習慣。根據2014年的統計,平均每人每天使用2.75的塑膠袋,全台每年使用180億個,相當驚人。而在歷年的淨灘統計裡,塑膠碎片、保麗龍碎片、塑膠袋等排名前三,各種塑膠垃圾的數量,占淨灘總數的88%!基於對塑膠使用的反省,有團體和良心業者,開始推出無塑商圈、無塑生活,推動更友善環境的無塑消費。 

第三集指出的空污議題,當好呼應日前火紅的中國紀錄片《穹頂之下》,這部片在台灣也引發熱烈討論,或將霧濛濛的天空,指向對岸的責任,但,有學者指出,台灣的懸浮微粒有7成都是「自產」的,除了推動大眾交通,產業轉型和落實工廠的管制,也相當重要! 

地球日又到了,這天別忘記至少做一件友善地球的事情吧! 

走進稻田親近土地 找回記憶中爺爺的身影

$
0
0
作者:林志明(國立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二年級生)

小時候,爺爺總會帶著我去巡田。那時候對於巡田沒什麼特別的想法,只是看著爺爺帶著小鋤頭跟鐮刀在田埂上走動,腦袋裡唯一想到就只有巡田回來可以得到一罐養樂多,還沒想到要拿起農具一起下田。長大後想接觸土地,卻覺得越來越難了,不是土地變成了房子、農舍,不然就是過度使用導致土地荒廢掉了。

組員和老師的合照,除了看到電光部落的風景優美,也看到了一片片的稻田。圖片來源:林志明

上了臺東大學後,因為課程要求農事體驗的關係,需要各挑兩天去不同部落,以勞動、互動方式親近在地環境與文化,才又重新接觸土地。當我拿起鋤頭與鐮刀時,想起的是那道曾經在田裡工作的背影。隨著課程的深入,也知道了每一塊土地都承載著一個故事,有些人放棄高薪,選擇回家照顧父母並重新和土地接軌;有些人選擇留在故鄉,並努力地貫徹自己的理想。

第一次農事體驗課程,我們跟著卡大地布部落的呂宏文大哥去臺東市南京廣場,因為大哥應國稅局邀約去園遊會設攤,我們的任務就是負責幫忙賣洛神花果醬。車程中我們和大哥聊天,才知道大哥放棄原本在金融業高薪的職位,選擇回到家鄉耕作。與嚮往農業生活的人不太一樣,大哥家本來就是務農,會回到家鄉是為了照顧父母,當大哥回去耕作時選擇了自然農法,但這在他父親眼裡卻覺得怎麼會這樣對待農田、怎麼能這樣任由雜草叢生。大哥為了讓父親認同對土地友善的耕作方式,就提議把土地分成兩半,與父親競賽,看誰的收成比較好。身為一個資深農夫,大哥的父親當然深感勝券在握,但比賽結果各有勝負,於是大哥的父親就漸漸認同了兒子務農的方式。

在樹蔭下席地而坐,而大家跟淑玲姊聊天,手邊或褲子上時常發現昆蟲在走動。圖片來源:林志明

當我們在園遊會叫賣時,觀察到來購買的消費者幾乎是老顧客或是外地人,這引起了我的思考。或許是因為臺東本來就生產洛神,而且以機械大量生產的果醬在價格上當然遠低於手工果醬,這也許就是為什麼當天臺東人的購買率低於外地人的原因。

當天下午,我們隨著大哥前往知本的自然主義農園,看到正在休耕的農地,農地上有零散的洛神花。大哥跟我們介紹一些植物,才發現原來自己對植物的認知真的很少。離開前向大哥要了幾株洛神花想帶回宿舍種盆栽,大哥則是邀請我們下一週再去種杭菊。

從大哥那裡拿來的小洛神花,也漸漸地長大了。圖片來源:林志明

隔了一週再去農園,原本休耕的地上多了幾排井然有序的畦,原來大哥在我們到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整地了。接著我們便開始動工,一邊彎腰將杭菊苗種在畦上,一邊去田埂上拿菜籃子裡的杭菊苗補充在手上,就這樣來來回回,讓原本就貧血的我有點頭暈目眩,但當完成時卻很有成就感。看到原本空空的田,現在卻充滿著辛辛苦苦種下的杭菊苗,那一刻突然覺得,或許就是這片景色使得農夫有了堅持的動力。

第二次農事體驗前往到臺東都蘭,任務是為洛神田除草。莿桐部落的淑玲姊教我們用鐮刀,用人工方式將洛神花苗周邊的雜草除去,這樣其他地方就很方便後續用割草機除草。

有別於一般慣行農法田園,這裡剛看到時像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幸好淑玲姊提醒我們看到翻土的痕跡,就要注意是否有洛神花苗。由於雜草長得比洛神花苗還快,如果沒有主人提醒,我相信應該有無數洛神花苗慘死在我腳下,而且當下如果沒有仔細看,肯定會將洛神花苗誤以為是雜草。在使用鐮刀除草時也要小心,不能把小苗誤除了。

這時候,原本在一旁用割草機割草的巴奈阿姨也過來了,原來是我們所有的人都擠成一團,這樣大家很容易重疊到原本已經割好草的位置,而且也大大降低效率,於是巴奈阿姨幫我們每一個人分好排位,不僅更有效率而且也不會重疊到。

那時正好日正當中,在汗水不斷流失下,淑玲姊叫我們到一旁樹蔭下休息,於是我們也有初步的聊天。透過聊天,才得知原來這裡跟一般農地不同,使用的是自然農法,而借給淑玲姊土地的主人是有受過日本教育的,所以對土地的整潔有一定的要求,雖然是使用自然農法,但還是要定期除草以維持土地整潔。在準備吃午餐前,淑玲姊帶我們認識野菜,才發覺原來有些我們常在路邊看到的草,原來就是可以吃的野菜,例如兔耳草跟昭和草。這時候淑玲姊突然叫我們割野菜、用月桃莖當繩索綑綁,為下午餵羊的工作做準備。

在樹蔭下席地而坐,而大家跟淑玲姊聊天,手邊或褲子上時常發現昆蟲在走動。圖片來源:林志明

下午,我們拿起鐮刀繼續除草,只是主角變成了牧草。在割牧草前,淑玲姊特別叮嚀一定要穿上袖套或者外套,不然當牧草接觸到手,一旦流汗,手部會很癢,但因為天氣炎熱的關係,加上剛開始沒有流很多汗,我很鐵齒認為這應該不是什麼大事,但過沒多久就踢到鐵板了,身體因為割草開始大量出汗,我的手也跟著癢了起來,只好趕快回去機車拿外套。

割著比人還要高的牧草,還要邊割邊壓低它,不然萬一回彈可能還會使身體其他地方因為接觸牧草而開始發癢。當牧草割到一定數量後,我們又取下附近月桃的莖,當成繩索綑綁收割後的牧草,將綁好的牧草用機車和汽車運到當日的終點站「都蘭羊田」。

這是我的同學,她手上拿著剛割好的牧草,而綑綁它的就是月桃莖,割牧草時真的要避免皮膚與它的接觸,不然真的會很癢。圖片來源:林志明

都蘭羊田並不是地名,而是淑玲姊為她養羊與種植作物的地取的名字。當我們到達後,看到我們今天最後一項任務的關主,那就是一群混種山羊。剛開始淑玲姊跟我們說,等等就一綑一綑運進去,羊群會蜂擁而上。一開始我以為羊應該會蠻怕人的吧,怎麼會蜂擁而上,結果事實是羊為了吃還真得一點都不怕人就撲過來。於是就在關主眼裡只有牧草時,我們也非常快速將早上收集的搬進去圈地裡,就怕有些羊會趁機偷溜出來,結果當牧草一搬進去後,關主們根本為今天豐盛加菜的食物更加瘋狂。

當餵完羊後,我們走向位在羊圈上方的小小植物園,吃著巴奈阿姨剛從園裡摘下的小番茄以及山苦瓜,山苦瓜真的非常苦,且苦味會在嘴裡滯留非常久。最後我們品嚐巴奈阿姨製作的洛神蜜餞,雖然吃起來味道偏酸但整體卻十分清爽,在任務尾聲中,我們也一一分享當天的收穫和心得,才發現原來對於有些人來說,土地看似很近卻從來沒有好好接觸過,或是有人生平第一次接觸農事,或許我比他們更早就有接觸土地的經驗,但我卻沒有好好珍惜那份緣分。

除草對我來說又是一項衝擊,因為我們對於雜草的定義跟印象總是「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但透過農務的參與,卻讓我認識到雜草不一樣的一面。原來長期以來覺得沒用的它,在割除時若將根留下而不是連根除去的話,那麼根可以使土壤保水並固定土壤形狀,維持已形成的微生物分解作用,覆蓋在作物旁邊的莖則可減緩作物附近水分蒸散。但如果是使用除草劑的田園,因為除草劑會把雜草根部殺死,死去的根部失去抓地力,就有可能因為大雨或日曬而使田埂表土流失,造成每次種植就要重修田埂,至於以人工除草方式留下雜草根部的田園就不用常修田埂。

就這樣一邊除草一邊小心作物,也了解到為什麼這塊田園有別於一般田園的原因,這邊並不是使用慣行農法,而是使用自然農法。自然農法有別於一般農法,一般農法會整地,而自然農法則是讓它自然生長不多加干預,對作物跟雜草都一樣。但這樣的觀念對於老一輩的農人來說,則會感覺奇怪或看不慣,因為這對他們是一種衝擊,雜草叢生的田園看過去就像是沒有人管理的地區,也會讓其他人指指點點,譏諷是懶惰農夫,傷到農人的自尊心。

慣行農法,也就是一般我們常見的務農方式,透過肥料與農藥,維持作物生產,並降低農作的生病或蟲害,但這類的農法會讓生態失衡,且作物上的殘藥對人體與生物會有害,而且因為肥料的關係會使得土地酸化,也會逐漸腐蝕掉人與土地的情感。如果把地力比喻成100顆饅頭,而使用肥料就如同在3天內就把100顆饅頭全部吃完,這樣也會加速縮短土地的壽命。慣行農法就像在跟未來借食物,實質上弊大於利。

在堅持自然農法的路上,會想著為什麼農人要這樣折磨自己,因為作物在自然的生長下折損率會更高,常常導致入不敷出,而且投入的人力成本更高於慣行農法。或許有人常會問,為什麼採用有機、自然農法生產出來的產品價格會這麼高的原因,但只要想到這樣的堅持是為了土地以及讓生態有所平衡,或許就會覺得苦盡甘來。

有些人會覺得市場價格為什麼時高時低,但只要從農人角度檢視就能體會箇中緣由,並打破許多之前自以為是的觀念,因為只有參與其中才能體會酸甜苦樂。就像有些人會覺得農人好像很輕鬆,就是在別人上班的時候他回家、別人回家的時候就在家,但卻忽略了農人的開工時間都比正常上班時間更早而且更辛苦。

第三次農事體驗來到臺東關山鎮旁的電光部落,由黃瀚大哥帶領我們。在還沒到電光部落之前,一直以為大哥應該大我們很多歲,但當他出現時,我想我應該要將「大哥」改成「哥哥」,因為黃瀚並沒有大我們很多,只大我們4歲而已。不過這也是我們覺得驚訝的地方,因為通常年輕人會選擇離鄉打拼,但哥哥卻選擇留下來務農。

一開始我們騎著腳踏車、手裡拿著鋤頭,邊想著輕鬆愜意的農青姿態,結果卻是事與願違。我們從最基本的翻土開始,剛翻土時還十分有精力可以說說笑笑,但過沒多久就是進階課程了,我們要學習做畦、邊翻土邊塑形,過沒多久在太陽熱情的招呼下,開始覺得身上水分急速流失,力氣也跟著漸漸消失,鋤頭的重量像是倍增了,幸好最後還是做出了4個像樣的畦。

做畦,真的不簡單,而且很累,除了滿身大汗,手也起水泡或破皮了,但做完很有成就感。圖片來源:林志明

下午不再是豔陽高照,而是下起了雨,但下雨卻阻擋不了農人的腳步。我們穿上雨衣、雨鞋,做了一件與我兒時記憶中最有印象的事,那就是巡田。因為雜草有時候會成為農作物生病的傳染媒介,所以要拿鋤頭除掉田埂上的雜草。我們手裡拿著小鋤頭,走在水稻中間的田埂上,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走著,深怕一個腳步沒算好就跌下渠道裡。走在田埂上,哥哥突然停下來要我們從田邊挖出一些土。

原來這是一種叫螻蛄的蟲,會把田埂鑽出洞來,在下雨或灌溉時水壓一下去,洞就會越來越大,導致水稻田的水量就不夠。當水量一不足夠,對於採用有機農法的水稻就會生長得不好。不過哥哥也提到了,他的田地剛好夾在別人採用慣行農法耕作的稻田中間,這樣的鄰近影響讓他無法申請有機認證,但他還是堅持用有機無毒的方式種植。或許這除了他自己的堅持外,也是一種回饋對生育自己的土地感謝。

透過實際的參與,讓原本沒有經歷或已經很久沒有接觸農田生活的人,可以再度經過鋤頭與鐮刀,感受到土地與作物的溫度,進而與土地親近,並且喚起人們對土地的感情。也因為實作的關係,才能站在農人的角度看事情,或許過程會覺得很疲憊,身體不斷冒汗卻還是覺得很熱,但當自己的汗水滴到土地,成為作物生長一部份那樣的過程,會在看到作物收成時的感動蓋過辛苦。

土地從來不會離開我們,但我們卻可以選擇遠離它或親近它。從這三次的農事體驗,每一次所經歷的或許不同,但透過和土地的親近,和農家主人的故事與堅持,讓原本漸漸遠離土地的自己,也有機會重新與土地接軌。

在農事體驗過程中,讓我想起那道曾經在田中間的身影,追尋著他以前所做的事,看著他以前看過的景色,讓一個當初只會想到養樂多的小孩,透過與土地的互動,終於能了解到爺爺在巡田中所做的一切。原來那天不小心跌下去水稻田害怕被責罵的自己,最後卻是被爺爺笑著用那雙充滿土地味道的手,摸著頭說:「沒關係。」或許爺爺也很高興自己的孫子終於再次接觸了土地。

 

本文為國立台東大學「族群關係」課學生實習作品。

水水美人:白腹秧雞

$
0
0
文字:陳秀竹;繪圖:孫麗婷
白腹秧雞。繪圖:孫麗婷

田雞B
好羞澀
愛打扮
擦了滿臉

躲進草叢
避人群
覓食殷勤
啄啄啄

蚯蚓小蟲
泥土中
翻幾遍
落葉堆裡
撿撿撿
水邊草地
也愛
尋尋覓覓

灌叢裡
聚落邊緣
田雞B
好羞澀
見了人群
跑跑跑
擦了滿臉

好時尚

花生田裡
啄啄啄
哇哇哇
美味食物
埋頭
享受

田雞B
生活中的
好朋友

註:田雞B是金門在地人習慣對白腹秧雞的稱呼,閩南語發音。

Viewing all 1995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