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5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為老旅社轉個彎

$
0
0
採訪、撰稿:陳寧;攝影、剪輯:陳添寶

沿著台9線一路往南,花東縱谷的稻浪,迎接著遠道而來的遊客。到池上看金城武拍過廣告的茄苳樹,或者到關山騎腳踏車,都是熱門行程。但你可能沒想過,走進關山小鎮,其實有許多充滿記憶和故事的老房子,等著人們來發掘...

關山小鎮裡充滿故事的老房子。攝影: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關山火車站旁,距離100公尺的地方,有棟綠色的日式風格建築物,這是今年已經77歲的關山舊火車站。在舊火車站斜對面,有棟比它年輕一歲的嘉賓旅社,最近一個月來,成了整個關山鎮最受矚目的老屋。

今年5月,旅社因為都市計畫道路拓寬,面臨徵收拆除,吳姓屋主一家人十分不捨,發起一連串搶救行動。嘉賓旅社不只充滿吳家的家族記憶,也見證了後山發展的歷史,從日治時期開墾林業,到戰後南橫公路開通,都是來往工班、商人的落腳之處。

舊火車站斜對面的嘉賓旅社。攝影: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關山鎮的道路拓寬計畫,早在34年前就制定,當時,嘉賓旅社在都市計畫中被劃進道路用地,但計畫不曾執行,也沒有變更過。今年關山鎮公所終於向營建署爭取到九千萬經費,預計在7月底前完成發包。

現在火車站前6米寬的通道,其實是鐵路局的土地,關山鎮公所擔心,地有一天可能會被收回,才希望用這筆好不容易爭取來的經費,徵收土地,依照原本的都市計畫,開闢一條10米寬的新路,使得旅社保留,似乎陷入僵局。

但就在5月27日有關拓寬計畫的公聽會上,不僅居民一面倒反對開路,鐵路局代表也表示,不會主動收回站前通行道,關山鎮民不需擔心未來會無路可走。這使得鎮長承諾居民,會再努力協調保存旅社的方案。吳家人也迅速向台東縣文化局提出嘉賓旅社的文資審議計畫。

台科大建築系副教授邱韻祥指出,嘉賓旅社外觀醒目的太子樓設計,看似是日式建築,內部卻蘊含西式結構、還有台式裝飾元素,裡頭的傢具擺設,還有木製門閂,都是道地的台式設計。打造旅社的吳嘉隆雖然不是科班出身,卻把各種元素巧妙交織在一起,讓今日的建築專家也不禁讚嘆。

嘉賓旅社巧妙融合東西方元素。攝影: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但並非所有的關山老屋,都像嘉賓旅社一樣,能在短時間內,獲得這樣的高度關注,雖然過去已經有關山舊火車站、台鐵站長宿舍和警察文物史蹟館等整修活化的案例,不過就在3年前,才有一批台鐵員工宿舍因為年久失修、又找不到維護經費,遭到拆除,讓不少在地居民感到非常惋惜。

然而,在池上火車站前,也有一間和嘉賓旅社一樣的老旅社,經過民間自主整修活化後,現在不但開了間麵店,還設了旅遊資訊中心,讓來往旅人能夠暫時歇腳,2樓還有規劃公司進駐,吸引一群對老屋再造有興趣的年輕人進駐辦公,他們希望這樣的再利用經驗,可以讓嘉賓旅社作為參考。

整修活化後的關山舊站。攝影: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經過不到一個月的搶救行動,6月9日這天,嘉賓旅社的搶救行動終於傳來捷報,台東縣文化局現勘之後,同意將嘉賓旅社登錄為歷史建築。火車站前的道路拓寬計畫,經過嘉賓旅社的路段,也將暫緩實施,保留建物。

現代化的建設和老屋的保留,原來並不是站在對立面。當一條路,能為老旅社轉個彎,這個小鎮也將開創更多不同的可能。

 
為老旅社轉個彎。攝影: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本文轉載自我們的島【為老旅社轉個彎】
06/29(一) 22:00首播
07/04(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我們的島


「穹頂之下」的能源啟示

$
0
0
作者:蔡卉荀(地球公民基金會能源與產業部主任)

「穹頂之下」紀錄片指出人類過度使用化石燃料,造成嚴重的霧霾與暖化。但經濟部卻在臉書消費這部片,暗示核電仍是台灣能源選項。霧霾與暖化固然是看得見的問題,核輻射污染更是看不見的危機,這種用一隻怪獸來打另一隻怪獸的邏輯,就像當年要用國光石化制衡六輕一樣荒謬。

經濟部「穹頂之下」的能源啟示。圖片擷取自:經濟部FB粉絲專頁

核能發電根本不是清潔能源!日本至今無法阻絕高濃度輻射水外洩,海洋、土壤、地下水與大氣都遭到污染,罹癌人數不斷增加,15萬災民無法回家,善後費用高達3兆新台幣,禍害子孫的影響更是難以評估。試問,核輻射的危害不夠大嗎?台灣3座老舊核電廠年年意外頻傳,台電與原能會至今提不出核廢料的最終處置方案,核一二廠內的高階核廢料已經爆滿,境外處理花錢又易致輻射擴散,低階核廢也還在荼害蘭嶼居民。不安全與遺害萬代的核廢料,就是拒絕核電的理由。

經濟部若真心想改善空污與暖化的問題,就應該力推節能、減少燃煤發電、要求高污染高耗能產業轉型,而不是只會推銷核電,這才是國家能源改革之道。明確訂出節能目標,搭配法令與經濟政策工具,提高節能標準、課徵能源稅、智慧電力管理…都可以大幅度降低能源用量與排碳量,而非停留在道德呼籲,寄望民眾杯水車薪。

近年天然氣價格持續下滑,應趁機啟用閒置燃氣電廠,減少燃煤發電,大幅改善中南部空氣品質。同時,提高再生能源發展目標,去除不合理的限制,讓多元、分散、在地參與的新能源,落實到家戶、社區與企業,使台灣成為真正的綠色能源島。

石化、鋼鐵、電子、水泥、人纖等財團工業,在能源價格、勞動條件、環境成本、財稅制度都享有極不合理的優惠和方便,卻將環境污染、工安迫害、健康風險、分配不公的苦果留給人民與這片土地。能資源有限,傳統剝削、不公的經濟體也要被改革,不僅要取消化石燃料補貼、減少能源使用與污染量,更要轉型成兼顧社會公平與環境永續的綠色經濟。

享受好的能源服務是基本人權;有效利用並使用環境友善的能源是消費者義務;督促政府進行能源改革,更是現代公民的責任。擁抱核電迷思、延宕能源轉型的政權,就淘汰掉吧!

減碳保命! 美環署:改善空汙 全美餘萬人免枉死

$
0
0
摘譯自2015年6月23日ENS美國,華盛頓特區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環保署22日發表風險分析報告《氣候變遷在美國:全球氣候行動的益處》指出,相較於毫無作為,全球採取氣候行動可以避免全美49個城市12,000人因極端氣候死亡,減少超過90%的死亡人口。

美環保署長Gina McCarthy說:「截至本世紀末,我們有機會每年拯救數萬人的生命和數千億美元的成本,越快採取行動,越能造福後代子孫。」

2011年夏天,受熱浪侵襲的紐約市。圖片來源:ChrisGoldNY。(CC BY-NC 2.0)

報告指出,相較於無作為,採取全球氣候行動將在2050年達成每年讓12,000名美國人免於因空氣污染死亡,2100年更增加至57,000人。

報告總結,全球氣候行動可以避免氣候變遷在全美造成昂貴的損害支出。即刻採取氣候行動,效益將隨時間增加,延後減碳行動則將抵消這些效益。

氣候變遷的潛在後果包括更頻繁的野火、更長期的乾旱、熱帶颶風的數量、歷時和強度。美國太空總署科學家表示,地球均溫在20世紀內已經升高華氏1度,全球氣候變遷對環境已造成可見的影響。

這份報告將有助美國人準備12月巴黎氣候峰會上要簽訂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氣候協議。巴黎峰會的氣候協議將取代1997年簽署的京都議定書。和京都議定書不同的是,巴黎氣候協議將限制開發中和已開發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

《氣候變遷在美國:全球氣候行動的益處》是環保署氣候變遷衝擊與風險分析(CIRA)計畫的一部分。CIRA計畫跨20門美國公共議題,包括公共衛生、基礎建設、電力、水資源、農業、森林和生態系統。

報告比較兩種未來情境:一是溫度上升2度C以內,另一是不採取任何氣候行動,溫度上升9度F。接著量化兩種情境下的公衛、基礎建設和生態系統衝擊,計算出不作為的成本和減碳創造的效益。

報告檢視20個公共領域的結果顯示,全球氣候變遷行動確實能減少經濟衝擊。如果不採取任何氣候行動,到本世紀末,每年將要花費100億美元修復道路。若有效減碳,美國可以避免多達70億美元的類似損失。

報告預測,在無作為的情境下,海平面上升和暴風雨造成低窪地區48州的海岸財物損失將於2100年達到5兆美元。若採取調適措施,沿海地區的預估損失和調適成本減少至8100億美元。

Risk Analysis: Global Climate Action Would Benefit USA
WASHINGTON, DC, June 23, 2015 (ENS)

Global action on climate change would avoid 12,000 deaths a year from extreme temperatures in 49 U.S. cities, compared to a future with no cuts i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inds a new peer-reviewed risk analysis issued Monday by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This is more than a 90 percent reduction from what we would expect with no action,” states the report, “Climate Change in the United States: Benefits of Global Action.”

“We can save tens of thousands of American lives, and hundreds of billions of dollars annually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the end of this century, but the sooner we act, the better off America and future generations of Americans will be,” said EPA Administrator Gina McCarthy.

Global action on climate change would avoid costly damag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report concludes.

The potential future effect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include more frequent wildfires, longer periods of drought in some regions and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duration and intensity of tropical storms. NASA scientists say the Earth’s average temperature has increased about one degree Fahrenheit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has already had observable 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

The report is timed to prepare Americans for the new universal, legally-binding climate agreement that is expected to be signed by world leaders at the UN Climate Summit in Paris in December.

Unlike the 1997 Kyoto Protocol that it will replace, the terms of the new agreement will include limits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both developing and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Compared to a future with unchecked climate change, climate action is projected to avoid some 13,000 U.S. deaths in 2050 and 57,000 deaths annually in 2100 from poor air quality, the study finds.

Global action now leads to greater benefits over time, but delaying action on limit emissions will likely diminish these and other benefits, the report concludes.

The CIRA project spans 20 U.S. sectors related to health, infrastructure, electricity, water resources,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and ecosystems.

The report compares two future scenarios: a future where global warming has been limited to 2 degrees Celsius (3.6 degrees Fahrenheit), and a future with no action on climate change, where global temperatures rise 9 degrees Fahrenheit.

The report then quantifies the differences in health, infrastructure and ecosystem impacts under the two scenarios, producing estimates of the costs of inaction and the benefits of reducing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or nearly all of the 20 sectors studied, global action on climate change reduces economic damages, the authors concluded.

Without climate action, for instance, they estimated up to $10 billion in increased road maintenance costs each year by the end of the century. With emissions limits, the United States can avoid up to $7 billion of these damages.

In a future without greenhouse gas limits, the report estimated damages from sea-level rise and storm surge to coastal property in the lower 48 states are $5.0 trillion dollars through 2100. With adaptation along the coast, the estimated damages and adaptation costs are reduced to $810 billion.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彰化沿海直擊「垃圾海岸」 歐盟專家:太誇張

$
0
0
【台歐連線.氣候變遷下的海岸調適】系列報導1
本報2015年6月29日彰化訊,陳安蓓報導

「為什麼海邊要用來丟垃圾?」踏在彰化海岸的土地上,歐盟海岸保護組織(EUCC)的Magdalena AK Muir博士疑惑問道。

氣候變遷時代,海島國家首當其衝。台灣與歐盟NGO連線的「面對氣候變局 自己的海岸自己救」專家訪台行程26日開跑。由主辦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帶領,EUCC的代表踏上成龍濕地,看遍台灣彰化、雲林海岸,也親臨彰濱工業區、訪問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和觀樹教育基金會。

20131223彰化海岸上的垃圾小山(黃俊男)
彰化海岸上的垃圾小山。圖片來源:本報資料照。攝影:黃俊男

環境運動10年歷史 彰化海岸危機重重

EUCC是歐洲相當有影響力的NGO,具跨界合作專長的Muir女士與荷蘭自然地理及海洋學家Robbert Misdorp事前做了許多功課,帶著厚厚資料,第一次踏上台灣。

對長期致力於亞洲海岸研究的Misdorp來說,台灣是他走過的第九個亞洲國家。在中央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教授李河清與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秘書長施月英的帶領下,兩位歐洲專家學者參訪彰化大肚溪口潮間帶。

「這一塊區域原本已發包作為垃圾掩埋場,經過10年抗爭,才成功阻擋,前面的海堤便是當時為蓋掩埋場而建。」在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辦公室,施月英詳述目前彰化縣海岸遇到的危機,從火力發電廠、彰濱工業區、非法魚塭、國光石化,到有毒工業廢棄物填海、保護區劃設、海岸汙染、白海豚保育等議題。

有毒廢棄物堆海邊  歐盟專家傻眼

當聽到台灣工業區和保護區「互綁」的現況、工業污染排放情形,以及有毒工業廢棄物填海政策,兩位歐盟專家紛紛表示不可思議!

施月英解釋,台灣沿岸流隨漲退潮,每天固定從台灣南北往內聚集,再往外發散。因地理條件(位於台灣中部、海床較高),使彰化、雲林縣沿海潮差最大。而海水交換速度慢,一旦排放有機汙染物,海水無法將其稀釋、帶走,污染物會一直留在彰化岸邊。

無論是完全未設阻隔層的有毒廢棄物填海政策,或是不顧彰化海岸特性,於沿海排污的決定,都讓兩位專家不可置信。談到以有害工業廢棄物填海造陸,兩位專家甚至拍桌表示他們的激動。

「這樣的政策實在非常危險!應該積極與其他同受這政策之苦的地區聯盟,阻止政府錯誤的政策!」Misdorp說。「這不光是海水汙染的問題,終將汙染彰化縣沿海土地,影響人民生活與生計。」Muir則表示,「廢棄物、廢水排海後還是會回來汙染陸地,需要讓當地人民知情。」

施月英表示,要解決彰化縣沿海廢棄物、廢水污染,應「從源頭減產」,希望政府能修改已30年未修正的法規,限制工業廢棄物產出,才能解決問題。「彰化已經沒有地方放這些廢棄物了。」她說。

環教場所流於形式  污染現場無人問

彰化縣海岸目前實在有太多、太複雜的問題,亟需整合規劃,由中央和地方一起來解決。「政府目前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流於制式,真正亟需關心的開發現場,卻無法列為教育場地。」施月英痛心說道。

Muir女士鼓勵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就是因為彰化目前有這麼多問題待解決,未來一旦解決了,更可能成為其他地區的典範。」

Muir表示,丹麥、荷蘭與德國,都經歷過類似問題,皆透過科學家研究數據來說服政府、改善現況。兩位專家認為,台灣應利用國外成功案例來對政府施壓。兩位專家分別提供荷蘭、英國泰晤士河的案例,鼓勵台灣NGO多參考及研究國外潟湖、工業污染的例子。

Misdorp也同意讓科學研究數據來說話。「首先需有科學研究數據來支持新的提議,這樣才有辦法說服政府改變政策,NGO的角色就是轉化專業知識讓民眾瞭解。」因此,兩位專家提議,若能跟附近大學合作,選定部分區域打掉水泥海堤,觀察記錄這些區域的狀態,與留有海堤的區域對照,透過實驗證明海堤存在與否對濕地有影響,再來討論與決定海堤存廢。

芳苑大合照@大城濕地
兩位歐盟代表與活動主辦單位拜訪大城濕地,了解環境問題。攝影:陳安蓓。

生態旅遊、碳封存並行  歐盟NGO來幫忙

Muir表示願協助彰盟利用EUCC綠色景點計畫評估彰化海岸,提高生態旅遊的可信度,以利推動生態旅遊。「透過這個評估計畫與機制,便無需透過政府來核可。」她說。

EUCC綠色景點計畫亦可提供網路訓練課程,協助彰化突破目前環境解說員與素質不高的瓶頸。

看見電塔連綿位於大肚溪口濕地,Muir提出,或許能和電力公司合作來保護這裡。「在歐洲,國家法規規定電塔周圍不可利用,因此他們會和電力公司合作,以保護人身安全為理由,將電塔周圍的環境也保育下來。」Muir說。有了電力公司的支持,遊說政府接納提議就會容易許多。

Muir認為,彰化應實施碳封存、碳補償等補償計畫,以減低火力發電廠及工業區現有的碳足跡。

相伴後壁田 永安國小綠建築串起社區、環境與人

$
0
0
本報2015年6月29日台南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辦理民眾參訪綠建築的活動,讓民眾親身體驗綠建築,更了解節能減碳的概念,今年還針對國小老師辦理種子教師培訓,以提升教師對綠建築的觀念,透過教材解說,搭配優良綠建築案例的參訪,希望永續環境的理念經由學校教育向下紮根,更能普及到一般人的生活之中。

6月24日舉辦的南區種子教師培訓課程,分別參觀了後壁國中和永安國小,都是位於台南市後壁區的綠建築中小學。

其中永安國小推廣能源教育和永續校園多年,有相當成果,學校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合作,利用閒置教室空間規劃能資源教育中心「綠精靈的家」,成為地區能源教育推動的重要基地,並在2010年獲得活化校園評鑑全國特優。

永安國小新校舍三層屋頂與生態池。李育琴攝
永安國小新校舍三層屋頂與生態池。攝影:李育琴。

永安國小新校舍  融入後壁稻田文化景觀

2011年,永安國小重建校舍,新校舍的規劃展現多年能源教育推廣的成果,也讓人看見學校與周遭嘉南平原地景融合,述說後壁在地稻米、生態和環境的人文自然特色,新校舍的改建也獲得2013年建築園冶獎。

南北向的永安新校舍,善用地形緩坡,建造成貼地性的建築,校舍北面,就是大片的後壁稻田,遠眺嘉南大圳流經其間,孕育當地的米鄉文化。

永安國小北側就是後壁稻田。李育琴攝
永安國小北側就是後壁稻田。攝影:李育琴。

走下大廳樓梯,眼前所見是大片後壁稻田,地下樓的圖書館開著大片落地窗,窗前便是陪伴學子閱讀的自然景緻。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經理邱姿蓉說明,在新校舍設計規劃時,將建築北移,利用地形的高低落差,校舍宛如鑲嵌在草陂上。

永安國小的新校舍充分和在地環境結合,教室南面的生態池,沿著風雨走廊兩側設置,又稱為小南海。真正的小南海位於學校的東北方,是嘉南平原的防洪灌溉陂塘,又稱為永安水庫,生態資源豐富,黃昏時分鷺鷥歸巢的美景是學校的私房景點。

而校園內的小南海生態池,池中數十種水生植物和魚蝦悠游,水源來自校園雨水回收。學校在走廊上設置讓小朋友互動學習板,利用簡單的磁鐵和小圖示,學習辨別水生植物和生物的名稱。

此外,在校園東北角,學校也規劃了樹木環繞的小空間,不僅可遠眺小南海陂塘,老師也可以帶著小朋友來此上課,轉換學習空間,進行另類的課堂體驗。

外露的雨撲滿、廁所用水  讓學童認識水資源

永安國小雨撲滿。李育琴攝永安國小馬桶。李育琴攝
永安國小雨撲滿。攝影:李育琴。永安國小馬桶。攝影:李育琴。

永安國小新校舍屋頂有3層,以加強隔熱、通風和防漏,並設有雨水回收儲水槽。雨水回收在永安國小做得徹底,除了新校舍外,東棟教室和西側綠精靈的家能源教育中心都設有雨撲滿。

學校把雨撲滿故意設置在校園內可見之處,並邀請小朋友為雨撲滿彩繪,變成一座可愛的寶貝球雨撲滿,以此強化雨水回收的觀念。

雨水回收的水除了補充校園中的生態池,也作為廁所沖水使用。永安國小的廁所馬桶進水口有2個水龍頭,綠色水管是來自校園雨水回收,另一個則是一般自來水。

「當你要沖下馬桶時,思考一下,你要使用哪一種水?」邱姿蓉解釋,透過這樣的設計,讓小朋友更加認識水資源利用的議題。

閒置教室 改造變身能源教育中心、社區藝術展場

「綠精靈的家」是利用閒置教室規劃綠建築能源主題館。邱姿蓉表示,位於西側的這棟教室有室內過熱問題。因此,透過木構、鋼構和多元遮陽系統,原本西曬的窗外用角鐵及竹圈、木片等素材,做成的遮陽板,完成後室溫明顯降低,成功隔熱。

另一間教室則在室內屋頂設置一層暗藏風道的木夾層,隔絕屋頂吸收的熱能,並且配合太陽能直驅風扇,導入冷空氣降溫。

永安國小綠建築多元隔熱系統。李育琴攝
永安國小綠建築多元隔熱系統。攝影:李育琴。

學校並與台達電合作策劃能源教育課程,在綠精靈的家展示節能建築教具展,提供社區參訪學習。學校也與土溝社區合作推廣在地特色和藝術教育,把一樓教室改裝成今年土溝農村美術館的展場之一,展示學生一同參與創作的作品「禾之歌」。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組長廖慧燕指出,近百年來台灣的平均溫度上升1~1.39度,是全球的2倍,台灣的綠建築評估系統是全球較早執行的,不過目前綠建築推動方案乃是以公部門建築物為主,每年增加案例約200個左右,但是多數綠建築僅達到合格級,也就是低空飛過。

今天全球暖化與都市熱島效應越來越嚴重,廖慧燕表示,綠建築以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為設計主軸,除了拿到指標,建築師的設計能夠巧妙地與當地特色結合,成為綠建築的典範,才是在生活中透過節能減碳改善生活環境的實踐。

生態警訊! 零散濕地快速消失 專家籲盡速保育

$
0
0
本報2015年6月30日綜合外電報導,Marcie編譯;鍾友珊審校

濕地具有重要的水資源保育功能,就連住家附近的水溝、池塘,也是濕地生態系的一部分,卻因為分布零散,時常遭到水泥填平的厄運。

加拿大學者一項最新研究便指出,許多濕地保育工作僅著重在完整濕地區域,卻沒考慮到不同型態濕地對於整體生態系的獨特貢獻。

USFWS Mountain Prairie
小型濕地形成互相交錯的「景觀嵌合體。圖片來源:USFWS Mountain Prairie。授權方式:(CC BY 2.0)

小型零散濕地 最獨特也消失最快

該項研究刊於2月的 Ecological Application 期刊。文中指出,濕地消失有很明顯的模式:小型、零散濕地消失的數量,遠超過大型濕地。

滑鐵盧大學理學院地球及環境科學系博士生Kim Van Meter及教授Nandita Basu表示,問題不僅在於小型零散濕地的水被排乾,剩下來的濕地形狀太過一致,亦導致濕地生態區的範圍大幅縮減。

身兼土木與環境工程特聘教授的Basu表示,「我們沒料到小型濕地消失的趨勢這麼明顯。」他表示:「這是全面性的問題。大多數環保法規都沒有將小型濕地列為保障對象。」

Van Meter則說:「許多人會說,『只是把一小塊濕地抽乾,應該不會怎樣吧?』然而,這些小型濕地是整個濕地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天然濾水器 候鳥棲息地

根據Basu刊登於Bioscience期刊的研究,這些零散的小型濕地像是天然濾水器,可防止多餘的營養物、沉澱物、污染物流入水道中。

小型濕地聚集時可以發揮最大的功能,形成相互交錯的「景觀嵌合體」(landscape mosaic),為蠑螈及候鳥等提供獨特的棲息繁衍地。

Van Meter與Basu使用高解析度遠端感應影像、高程資料、美國濕地名冊等資料,比較愛荷華州Des Moines Lobe一帶濕地過去到現在的面積變化。他們發現,自從兩百年前歐洲移民來到美洲,當地的濕地面積已經消失了9成以上。

愛荷華州的例子值得全人類引以為戒。Van Meter 表示,雖然該項研究的對象是草原,但研究結果適用於各種自然環境。自1800年以來,安大略省的濕地有7至8成已經消失殆盡,而且主要是小型、零散的濕地。

Basu與Van Meter相信,目前的保育工作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兩人計劃將研究範圍擴及安大略省南部地區,並將研究結果用來開發模型計算工具,協助政府判斷哪些地區應該列為優先保育區,並將保育工作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 本文同步刊載於台灣濕地網

【參考資料】

「海灘男孩」護海洋 傑克強森任UN親善大使

$
0
0
摘譯自2015年6月5日ENS巴哈馬,伊柳塞拉島報導;周念學編譯;蔡麗伶審校

「我如果不在家,就是在去海邊的路上。」熱愛海洋的夏威夷音樂家傑克強森,因對環境保護工作貢獻卓著,6月被聯合國環境規畫署(UNEP)任命為親善大使。

出生於夏威夷的傑克強生,既是音樂家也是環保人士。圖片來源:Kanaka Menehune。(CC BY-NC 2.0)

歌手起家 團隊力量

「在夏威夷一起工作我們會說Laulima,意思是『很多雙手』。當組成一個對的團隊,彼此之間通力合作,那種感覺很深刻的,在環境規畫署裡我感受到這樣的合作氛圍。大家一同朝目標邁進,激勵更多人積極參與地方事物,而我自己也因此接觸到全世界更廣泛的環保議題。」

2001年開始,強森的專輯世界銷售總量多達2000萬張。他著名的Brushfire Records標誌和巡迴團隊成為綠化音樂產業的先鋒部隊,且名為All At Once的社會行動網絡已動員數以百萬的年輕朋友投入環境保護行列。

強森和他的太太Kim創立Kokua Hawaii Foundation致力於家鄉學校和社區的環境教育,也成立Johnson Ohana Charitable基金會支持全世界環境保護、藝術和音樂教育。

強森捐出的巡迴表演和專輯的銷售利潤,以及自己私人的公益活動慈善費,自2001年統計直接捐給慈善團體的金額已超過美金3000萬。

環境規畫署執行長Achim Steiner說:「強森是出色的藝術家也是身體力行的環保人士。」他全世界的粉絲組成獨特的非營利環境保護網絡,致力於他的每項環保焦點:鼓勵社區一起參與宣揚環境保護議題,像是提倡消費永續生產的在地農產品、少用塑膠袋行動。他成為綠化音樂界的領頭羊,是一位我們由衷欽佩的人物。」

食物別浪費 環境教育不能少

身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好願大使的強森,會募集資金及發動有效的環境教育行動來支持該署的環保任務。他特別著重海洋廢棄物、宣揚永續食物生產系統和塑膠減量活動等相關議題。

其他活動方面,強森支持減少食物足跡方案(Think.Eat.Save)。這項方案在2013年由聯合國環境規畫署、聯合國糧農組織和公私部門的夥伴共同發起,大眾因此注意到農產品相關問題,像是大量可完全食用的農產品,從農地到成為桌上美饌在製作過程中食材耗費的荒唐情況。

2013年聯合國農糧署的研究發現,至少三分之一的食材,在製造食物的過程中浪費掉。而這項活動提高大眾對食品浪費的意識,藉由互相激發點子和設想方案,催發出相關活動來預防社會各公私單位浪費食物。

回到海洋 青年論壇思考海廢解方

身為UNEP的代表,海洋廢棄物議題是強森另一關注焦點。2014年UNEP和其他夥伴報導每一年高達2000萬噸的塑膠廢品流入全球海洋,每年破壞海洋生態系統損失至少130億美元。

這項報告評估整體市場上塑膠製品數量價值約750億美元,並且建議各公私部門能提供員工更完善的塑膠製品使用機制。整體而言,UNEP經由全球夥伴海洋廢棄物處理方案和其他相關的解決行動方案,致力減少廢棄物流入海洋,及預防塑膠製品汙染環境。

改變海洋青年論壇(SEA Change Youth Summit)由5Gyres, The Island School, Cape Eleuthra Institute, Jack Johnson and All At Once聯合籌辦,這場論壇匯集行動家、藝術家、導演、科學家、教育者和青年學子一同探討如何處理島國塑膠汙染問題,進一步研擬如何提高居民少用塑膠製品意識的方案。

5Gyres也藉著論壇吹響第二階段改變海洋研究探險旅程計畫(5 Gyres SEA Change sailing expedition)的號角,強森也參與其中,此旅程著重研究北大西洋亞熱帶環流的塑膠汙染問題。

Musician Jack Johnson named UNEP Goodwill Ambassador
ELEUTHERA, The Bahamas, June 5, 2015 (ENS)

 Jack Johnson, the multi-platinum recording artist, acclaimed for his environmental work, was appointed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 Goodwill Ambassador today, during a ceremony on the Bahamian island of Eleuthera.

The designation was one of the highlights of the 2015 World Environment Day, the United Nations’ way of raising worldwide awareness and encouraging action for the environment, observed in more than 100 countries.

“Becoming a UNEP Goodwill Ambassador is an honor for me,” said Johnson, who lives in Hawaii.

“In Hawaii, when we work together we say ‘Laulima,’ which means “many hands.” It is always impressive to see what can be accomplished when you build the right team and get all those hands working together. I see this relationship with UNEP as a way to reach and inspire more people to be active in their local communities, as well as a way for me to learn more about environmental issues around the world.”

UNEP Executive Director Achim Steiner said, “Jack Johnson is an inspirational artist and committed environmentalist. His millions of fans around the world form part of a unique network that engages with environmental non-profits at each of his tour stops; encouraging communities to work together to address environmental issues from promoting the consumption of sustainably produced local food to plastic free initiatives. His efforts to green the music industry are unprecedented, and ones we wholeheartedly endorse.”

Since 2001, Johnson has released six studio albums and two live albums that have sold over 20 million copies worldwide.

His Brushfire Records label and touring crew have been leaders in the greening of the music industry and his All At Once social action network has mobilized millions of young people to become active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Johnson, with his wife Kim, founded the Kokua Hawaii Foundation to suppor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Hawaii’s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as well as the Johnson Ohana Charitable Foundation to support environmental, art and music education worldwide.

Johnson’s donations of tour and album profits, along with his personal charitable activities, have resulted in over $30 million US directed to charity since 2001.

In his role as UNEP’s Goodwill Ambassador Jack Johnson will help to generate interest and mobilize positive action for environmental causes in support of UNEP’s work. He will focus particularly on issues such as marine litter and promoting sustainable food systems and plastic free initiatives.

Among other activities, Johnson will support the Think.Eat.Save. Reduce Your Foodprint initiative. Launched in 2013 by UNEP, the 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and partners from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the campaign draws attention both to the issue and the absurdity of high volumes of perfectly edible produce never making it from the farm to the fork.

A 2013 FAO study shows that at least a third of all food produced on the planet is lost or wasted. The Think.Eat.Save campaign increases awareness of this waste and catalyzes action to prevent it among all sectors of the society, including through exchange of inspiring ideas and projects.

Marine litter will be another focus of Johnson’s activities on behalf of UNEP. In 2014 UNEP and partners reported that each year as much as 20 million tonnes of plastic end up in the world’s oceans, costing at least US$13 billion annually in environmental damage to marine ecosystems.

The report valued the overall natural capital cost of plastic use in the consumer goods industry at US$75 billion and made recommendations for better management and disclosure of plastic use in the sector. Through the Global Partnership on Marine Litter and other relevant initiatives, UNEP works to reduce the influx of waste into the ocean and to prevent plastic from getting into the environment in general.

Johnson’s designation took place during the 5 Gyres SEA Change Youth Summit, jointly organized by 5 Gyres, The Island School, Cape Eleuthra Institute, Jack Johnson and All At Once.

The Summit brings together activists, artists, filmmakers, scientists, educators and youth to explore how island nations will deal with plastic pollu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and to develop community action projects to raise awareness about local plastic free solutions.

It also serves as a kick off for Leg 2 of the 5 Gyres SEA Change sailing expedition, which Johnson is joining, and which will conduct and build on the global research on plastic pollution in the North Atlantic Subtropical Gyre.

Immediately following the designation ceremony, and in celebration of World Environment Day, Johnson joined UNEP Director Naysán Sahba, and students from the Youth Summit in removing plastics and marine debris from a local beach on Eleuthera. The plastic trash collected on the beach will be transformed into recycled artwork by the students.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珊瑚小心機:對抗氣候變遷的秘密

$
0
0
作者:楊姍樺(中央研究院國際研究生學程 分子與農業生物科學博士候選人)、馮加伶(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助理)
google-doodles-earth-day_02 coral
2015世界地球日Google首頁遊戲。

還記得世界地球日Google首頁的心理測驗嗎?5個問題,就能透露你內心深處是哪一種動物,而其中一種就是珊瑚──您的內在美吸引了很多追求者。潛入海中,俯視那絢麗奪目的珊瑚礁,除了珊瑚,還是魚類、蝦蟹與其他生物的天堂。在海洋的世界裡,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地方莫過於珊瑚礁,難怪這裡會有海洋的熱帶雨林之稱。

不過,在珊瑚礁裡,除了肉眼看得到的生物之外,珊瑚體內,也藏著許許多多的微生物,讓珊瑚成為同時具有動物、植物和礦物特性的奇妙生命。

珊瑚的結構

讓我們先從珊瑚的結構開始講起吧!珊瑚和近親海葵一樣都是刺絲胞動物,它們有著一樣的簡單結構,叫做珊瑚蟲(Polyp),是珊瑚的基本生存單位。珊瑚蟲的一端有開口,口部周圍圍繞著一圈觸手,而觸手上有著刺絲胞(Nematocysts),可以用來捕食靠得夠近的浮游生物,內部有著消化腔和生殖組織。珊瑚蟲結構簡單,型態差異卻很大,從數公釐到數公分皆有;有的珊瑚是由單獨一隻珊瑚蟲構成,有些則是許多珊瑚蟲聚集在一起,成為珊瑚群體。

珊瑚蟲。圖片來源: Schmahl, NOAA FGBNMS。
珊瑚蟲。圖片來源: Schmahl, NOAA FGBNMS。

珊瑚好朋友:共生藻

珊瑚雖然有觸手可以捕食,但是對於棲息在淺層的珊瑚而言,那並非主要的能量來源,絕大部分的能量來源都是依靠居住在珊瑚蟲體內的一種微生物──共生藻。共生藻利用珊瑚蟲代謝所產生的含氮、含磷廢物和二氧化碳來進行光合作用,並將它所合成的有機物質提供給珊瑚作為養分。對共生藻來說,珊瑚蟲提供它們一個保護環境與行光合作用所需的物質;對珊瑚蟲而言,共生藻提供養分作為回報。這樣的共生關係讓棲息於淺層的珊瑚生長速度較快、累積碳酸鈣的白色骨骼,能夠形成巨大的珊瑚礁。

共生藻的種類很多,不同種類的珊瑚,也有著不同的共生藻。 圖片來源:Todd LaJeunesse, Penn State University
共生藻的種類很多,不同種類的珊瑚,也有著不同的共生藻。圖片來源:Todd LaJeunesse, Penn State University。

珊瑚上的其他微生物

除了共生藻之外,珊瑚也是其他微生物的家。這些微生物包括了真菌、細菌、古細菌或是病毒。如果細看珊瑚裡的微生物,會發現他們的種類或功能可能不一樣。

一般聽到宿主上的微生物,可能多少會聯想到疾病。的確,有些微生物會讓珊瑚生病,但就像人身上的微生物一樣,儘管有致病菌,也有益生菌。有些在珊瑚身上的微生物對珊瑚來說,可是挺有幫助的。

前面提到共生藻會提供珊瑚有機碳作為養分,其他的微生物,則可提供其他的養分,像是含氮化合物。在養分貧瘠的珊瑚礁近海區域中,獲取足夠的含氮化合物並不簡單,對不會移動的珊瑚個體,更是個挑戰。儘管珊瑚蟲可用觸手捕食,但能獲得的含氮養分可能有限。科學家認為,某些與氮循環相關的細菌,可能會幫助珊瑚宿主得到較多的含氮養分。而且,這些與氮循環相關的細菌,或許會隨著海水中養分與溫度的不同,調節氮循環,進而影響珊瑚蟲以及共生藻。

科學家推測,珊瑚體內氮循環在不同環境下,會有不同的表現
科學家推測,珊瑚體內氮循環在不同環境下,會有不同的表現。圖A,B與C分別表示,在養分貧瘠、優氧與溫度升高的情況下,氮循環路徑在珊瑚內外的情況。在圖B與圖C中,粗的箭頭表示,相較圖A中同個反應路徑,這個化學反應更容易產生;虛線代表的是,相較圖A中同個反應路徑,這個化學反應較不易產生。圖片來源:Rädecker et al. (2015) 。

另外,有的微生物,則可能具有保護珊瑚的功能,藉由產生抗菌物質,維持珊瑚宿主的健康,或是協助幼生的珊瑚找尋良好的棲地。甚至,科學家推測,在珊瑚成長的整個過程中,珊瑚身上的微生物,可能都扮演著不容被忽視的角色。這也是為什麼科學家們越來越重視微生物與珊瑚的關係。近年來的研究報告中,『Coral holobiont』這個意旨『珊瑚共生的全體生物』一詞出現的機會,越來越頻繁,這代表著科學家們已經了解到,在研究珊瑚的同時也得更加注意珊瑚身上的微生物們。

失去共生藻 珊瑚的人生很黑白

如果珊瑚身上的微生物不見了,會對珊瑚造成甚麼樣的危害?共生藻,是個典型的例子。

共生藻除了提供珊瑚營養,連珊瑚身上的繽紛顏色,也是由共生藻提供的,加上珊瑚本身的螢光蛋白,聯手構成了珊瑚如此鮮豔多樣的顏色。當環境變化時,如水溫過高或是過低、水中沈積物過多、污染、過度曝曬等因素,會讓珊瑚及共生藻感到壓力。共生藻會因壓力而失去色素或是暫停光合作用的進行,珊瑚就只能靠自己捕食維生,又得額外提供能量給共生藻。如此一來,共生藻的存在變成了珊瑚的負擔,珊瑚就會開始消化或將共生藻排除體內。沒有了共生藻,珊瑚的顏色逐漸變淡、失去顏色,珊瑚變得蒼白。這個因壓力導致珊瑚和共生藻共生關係瓦解的現象,就稱作「珊瑚白化」。

珊瑚白化時,因為缺乏共生藻提供能量,原本正常的生理運作受到影響,變得非常虛弱。如果造成珊瑚緊迫的因子移除或是環境恢復,新的共生藻就會再次進入珊瑚體內,珊瑚還有可能會重新恢復顏色。但若白化時間太長、珊瑚在長時間失去由共生藻提供養分的情況下,最終則會死亡。

珊瑚白化過程示意圖。 圖片來源:NOAA
珊瑚白化過程示意圖。圖1,在健康珊瑚中,珊瑚和共生藻(zooxanthellae)形成共生關係,共生藻是珊瑚主要的營養來源,也構成了珊瑚的顏色。圖2,當珊瑚緊迫時,共生藻就會離開珊瑚。圖3,珊瑚白化,沒有共生藻的珊瑚,失去了主要的營養來源,顏色變淺或是白色,此時珊瑚非常脆弱。 圖片來源:NOAA。

珊瑚與微生物的合作參與氣象調節

珊瑚與身上的共生藻們不僅在養分的角度上幫助彼此,他們精密的合作,也影響著氣象。在珊瑚與共生藻合作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種重要的化合物,二甲基巰基丙酸,簡稱DMSP。

科學家們發現,浮游的光合微生物與珊瑚內的共生藻會產生DMSP。DMSP透過海洋細菌,轉化具揮發性的氣體二甲基硫化物──DMS,可說是DMSP的親戚。當一部分的DMS被釋放到大氣之後,會形成一種促成雲霧凝結的微小大氣塵埃(sulfate aerosols),有助於雲霧的形成,進而為珊瑚礁遮擋一些陽光,降低表層的水溫。另外,科學家也發現,當珊瑚面對環境壓力而白化時,珊瑚自己會合成DMSP,DMSP轉化成DMS後,可能會幫助珊瑚減少體內有害物質的累積,協助珊瑚度過難關。

雖然目前並不清楚在一般的情況下,珊瑚會不會自行產生DMSP,但是由上述的過程中,可以看出珊瑚與共生微生物,以及周遭的浮游微生物之間的緊密合作,竟然能牽扯到大氣,這似乎已經超出過去我們對珊瑚的了解。

珊瑚礁與DMSP的關係圖。圖片來源:Graham Jones (2013).
珊瑚礁與DMSP的關係圖。左圖表示在一般環境下DMSP轉化成DMS,釋放到大氣候,有助於雲霧的產生,進而減少射入海水的光線。右圖表示,當珊瑚白化的時候,DMSP轉化成的DMS,推測可以減少活性氧化物(ROS)對珊瑚的傷害。圖片來源:Graham Jones (2013). 

氣候變遷對珊瑚的影響

隨著二氧化碳排放增加,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不只進入了大氣,也溶解進海洋,在海水中形成碳酸,使得海水的酸度增加,也就是近來耳熟能詳的海洋酸化現象。海洋酸化對珊瑚礁的影響不小,因為珊瑚的骨骼是碳酸鈣,碰到了碳酸,像是將骨頭放在可樂一樣,就會變脆弱。許多科學家已經預測,到了2050年的時候,大部分的珊瑚礁可能會因為海洋酸化而消失。

海洋酸化除了直接影響珊瑚骨骼的堅硬度之外,最近科學家利用封閉的實驗系統發現,較酸的海水會產生較少的DMS。或許會因為這樣,一來減少了可阻擋光線的雲霧的形成,無法有效地降低海水的溫度;再來,DMS的減少,也可能會影響珊瑚度過難關的過程。

如何協助珊瑚應對氣候變遷?

為了因應氣候變遷對珊瑚礁生態系造成的影響,開始有科學家討論起透過人為選殖和基因改良的方法,加速珊瑚的演化,使珊瑚更能對抗環境壓力。像是選擇生長快速的珊瑚進行插枝復育;或是趁珊瑚尚未有共生藻入住的幼生時期,接種較耐熱的共生藻品系與珊瑚建立共生關係;或是利用UV光、X光或是某些化學物質,誘導共生藻產生突變,人工選殖出更耐熱、更穩定的共生藻品系,再接種到珊瑚身上。

然而,我們已經知道珊瑚同時也是許多微生物的家。每個珊瑚都有上百至上千種不同的微生物,它們能協助養分的代謝和參與珊瑚免疫,對珊瑚的營養及健康狀態而言非常重要。在我們探討如何用人為的方式協助珊瑚應對氣候變遷時,必須也同時想到這些與珊瑚共生的微生物。牽一髮而動全身,該如何操控或是穩定這些微生物,讓珊瑚的抗壓力更好,依然是個難解的謎題,值得投入相關的研究。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Charlson et al. 1987. Oceanic phytoplankton, atmospheric sulphur, cloud albedo and climate. Nature 326, 655–661.
  • Graham Jones. 2013. Marine biology: Coral animals combat stress with Sulphur. Nature 502, 634-635. doi: 10.1038/nature12698.
  • Katharina et al. 2013. Global warming amplified by reduced sulphur fluxes as a result of ocean acidification. Nature Climate Change 3, 975–978.
  • Van Oppen et al. 2015. Building coral reef resilience through assisted evolution. PNAS 112, 2307–2313. doi: 10.1073/pnas.1422301112.
  • Rädecker et al. 2015. Nitrogen cycling in corals: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holobiont functioning? Trends in Microbiology. doi: 10.1016/j.tim.2015.03.008.

※ 守護環境知情權,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上海人為什麼反設石化工廠?

$
0
0
作者:自從六輕來了
6/27上海金山反PX遊行第6天。圖片來源:丿恆丶傷戀微博
6/27上海金山反PX遊行第6天。圖片來源:丿恆丶傷戀微博

自6月22日起,上海金山區居民反對設立石化工廠,28日已經進入第7天。一位知情上海市民對《自由亞洲電台》透露,27日上街抗議的民眾估計有5萬人,26日則大約有4萬人。這對一項維穩為主的中國而言,是非常罕見的現象。

根據大紀元時報的報導,目前確認新增石化園區,裡頭將包含新建一座包括總煉油產能達2000 萬噸/年,以及一個乙烯產能達100萬噸在內的新煉化企業。但最令上海市民感到憂慮的是將新建PX(對二甲苯)項目。

 

上海新增石化園區

六輕

資料來源

《大紀元》6/27報導

台塑企業文物館-六輕
台塑化-關於六輕

總煉油產能

2000 萬噸/年

年煉原油2,500萬公噸

乙烯產能

100萬噸

年產能合計達293.5萬公噸

含苯產品

關於PX項目,
上海市政府目前表示沒有要設立。

每年生產:

對二甲苯(PX)172萬噸
純對二甲苯(PTA)110萬噸
苯乙烯(SM)132萬噸
苯酚(PHENOL)44萬噸

不比較不知道,其實,上海金山所將建立的石化園區,其實規模是遠小於六輕。當然,所將造成的污染危害,理論上,也應該不及六輕。

其實從2000年開始,大陸就多次發生反設PX廠的群眾抗爭事件,為了說服民眾,官方還多次宣導PX工廠僅具低毒性,被國際癌症總署列為第三類致癌物,世界上鮮少有PX廠發生公安意外。但民眾依然對PX項目深感不安。

就在不久前(今年4月初),由在台灣捲款而逃的經濟犯陳由豪在漳州古雷所設立的PX工廠,發生極大爆炸。影響所及,甚至連金門環保局都十分緊張的監測,深怕污染會漂到金門。而這個後果,更是讓古雷半島鄰近8個村,約3萬人必須在今年6月前離開家鄉。古雷人養殖戶,面對爆炸後天降黑雨,上萬尾海馬瞬間死亡,只能欲哭無淚。而這,才是上海人最擔心害怕的。

況且,官方從來不說的是,「苯」本身被列為一級致癌物,加上,苯的揮發性大,暴露於空氣中很容易擴散。人和動物吸入或皮膚接觸大量苯進入體內,會引起急性和慢性苯中毒。

香港《東方日報》時事評論員東步亮,在〈暗夜有聲:PX已成中共不被信任的代名詞〉中指出:無論廈門、茂名還是金山,每次民眾反PX,很大程度上反的並不是PX項目本身,而是反對中共──反對中共的態度和做法,反對中共不顧民眾死活,只要經濟效益和GDP,不要生態和環境;反對中共官員漠視民眾的利益,為了一已之私利犧牲公眾利益;反對中共在處理這類涉及公共利益的問題上獨斷專行,暗箱操作;反對中共任何問題都對民眾隱瞞、欺騙。

這些情境,對台灣台西、麥寮、大城,甚至居住更遠,還受到六輕PM2.5影響的中台灣居民而言,仿若似曾相識。而在2013年,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發言人陳椒華教授甚至直指:「根據國科會報告,已證明六輕的苯、甲苯、丙烯皆會飄向彰化大城,苯最高濃度達4.2ppb,甲苯有42ppb」,而這,正是彰化縣大城鄉居民罹癌人數大增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今,六輕4.6、4.7期又將增設含苯產品26萬噸,台灣人還要默默吞下來嗎?

虎鯨重返野外之路

$
0
0
撰文:提姆.齊默曼 Tim Zimmermann
摩根@荷蘭。這隻雌虎鯨在荷蘭海岸附近被救起,政府官員擔心牠無法在野放後存活,於是把牠送到西班牙。虎鯨又稱殺人鯨,是體型最大的海豚。MARTEN VAN DIJL, AFP/GETTY IMAGES。圖片來源:《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15年6月號

※ 環資導讀:鯨豚是世界上最聰明的物種之一,他們擁有自我意識,並高度社會化,這份聰明也使他們容易被馴服,成為海洋公園、海洋世界裡的表演明星。然而這些取悅人類的演出,往往違反動物本性,為了讓動物接受指示訓練師以「飲食控制」使動物屈服於飢餓。這些海豚日復一日重複「舉尾鰭」、「跳舞」等不自然動作,承受無止境的撫摸、接吻,身心傷痕累累。

人工環境難以提供動物健康的生活。海生館展示的鯨鯊和白鯨,溫馴可愛的模樣為無數訪客帶來歡樂。去年9月海生館13歲的白鯨Blue疑因敗血症死亡,野生白鯨壽命可達35年,12年來海生館白鯨死亡達7隻,令人懷疑館內動物福利,飼養環境與照護能力是否出了問題。

為了人類娛樂受苦的不只鯨豚,羊駝曾是家喻戶曉的動物明星,全台牧場、農場都搶著飼養,被迫承受無止盡的陌生觸摸,而風潮過後,竟然被民眾發現牧場裡的羊駝體形過瘦,虛弱的幾乎癱軟在地。當然我們不會忘了阿河,癱坐在路邊哭泣的無助河馬。台中市天馬牧場的河馬阿河,因為水池歲修暫離家園,在返家途中,兩次運輸意外使阿河受了重傷最後不治。

圈養動物作為展示表演只是認識動物的一種方式,滿足了人們的娛樂需求和好奇心卻虧待了動物。不當的圈養環境、照顧方式傷害動物身心健康,對這些來自野外的動物,失去自由則是更大的剝奪,被迫離開親愛的家人,心理的傷害並不亞於皮肉。想要認識動物,聰明的人類如你我,定能找到更友善的方式來親近動物,不讓動物受苦。


湯姆和米夏@土耳其。湯姆和米夏被野放到愛琴海後,很快就各奔前程了。後來湯姆受到漁民威脅,必須被重新安置──不過牠不願再度被捕獲,奮力抗拒。「牠的眼神看起來完全是隻野生動物,」福斯特的一位助理說。「太酷了。」攝影:JEFF FOSTER。圖片來源:《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15年6月號

2011年10月,湯姆和米夏與海中箱網一起被小心地拖到了海灣對面的新地點,固定在一間帆船學校旁邊,這間學校慷慨地提供了廣闊的校區設施供使用。福斯特和他的團隊加倍努力,特別著重於海豚的體能訓練。有一個常做的練習是讓海豚在箱網裡快速地來回游動,相當於海豚的短距離衝刺。另一項常做的練習是讓牠們沿著箱網邊緣全速游10圈。

箱網現在固定在距離樹木林立的海岸約30公尺處,讓福斯特得以用上他在凱哥計畫中最喜歡的一項創新:把一個超大彈弓放在可旋轉的臺子上,再用它把魚射到箱網內的不同地方(而且瞄得很準)。這個彈弓除了無須人類直接介入就能將食物送給海豚外,也能幫助湯姆和米夏養成多活動的習慣,就像野生海豚一樣。牠們很快就弄懂了,光是聽到彈弓發射的「颼!」一聲,就會啟動牠們獵食的反射動作。「牠們想都沒有想。只等著下一個進入水裡的東西,」福斯特說。「這時我就知道是放入活魚的時候了。」

圈養產生的怪異現象之一是,從野外捕獲的海豚似乎已經不再知道活魚是要被獵食的了。湯姆和米夏會像在看電視一樣看著成群的魚在箱網裡游來游去。福斯特必須重新訓練牠們獵食活魚。一開始,他將活魚混入要被丟進水裡的少量死魚中,不過會先敲一下活魚的頭,或者切斷牠們的尾巴,讓牠們游慢一點。此時的湯姆和米夏早已習慣爭先搶食掉到水中的任何東西,因此牠們不假思索地就把活魚和死魚一起吃掉了。時間一久,活魚(愈來愈不需要減速)占海豚食物的比例逐漸增加,直到牠們再次習慣活魚的味道,以及必須靠自己捕食的想法為止。

福斯特接著使用有彈簧蓋、可以遠端開啟的20公升水壺,從不同的地方和深度將活魚放入箱網中,依然沒有人類介入,並讓湯姆和米夏的注意力專注在水面下。兩隻海豚都開始花更多時間在箱網深處找魚吃,甚至會從噴氣孔吹泡泡,把藏在牠們吃不到的地方的魚逼出來。蘇斯特原本對於圈養海豚能成功回到野外持懷疑態度。「可是我看到湯姆和米夏從原本精神委靡、以人類為中心、專注於桶子裡的食物的動物,變成會為活魚瘋狂,而且行為跟野生海豚一樣的動物,」她說。「真是不可思議。」福斯特也同意。打開門的時候到了。

2012年5月9日是個涼爽而清朗的日子,充滿希望。一大群生而自由基金會的員工及支持者聚集在附近。那天一大早,湯姆和米夏的背鰭被繫上追蹤標籤,以便福斯特和生而自由基金會監測牠們在愛琴海的野外生活狀況。「如果牠們能活過六個月,我們就知道牠們已經成功重回大海了,」福斯特解釋。「如果牠們過得不好,如果有一隻海豚在三個月後行動變得緩慢、活動範圍愈來愈小,我們就知道牠營養不良了。」

亞洲島國需調適氣候 歐學者:台灣不應妄自菲薄

$
0
0
【台歐連線.氣候變遷下的海岸調適】系列報導2
本報2015年6月30日雲林訊,陳安蓓報導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台灣歐洲經貿辦事處合辦為期3天的跨國NGO組織交流行程,27日來到了雲林縣口湖鄉的成龍濕地。

距離約90公里,雲林縣海岸與彰化縣海岸面貌大不相同。彰化縣海岸遭受嚴重汙染,雲林縣口湖鄉海岸則因地層下陷受海水倒灌之苦。台灣有超過1500公里的海岸線面臨海岸侵蝕及土地鹽化的危機,亟需政府與民間合力脫離此危局。

2位外國學者與當地居民交流@成龍村
兩位歐盟學者來到雲林,與成龍村居民進行交流。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不抽一滴地下水 生態養蝦尋活路

由觀樹教育基金會營運長王昭湄、中央大學教授李河清陪同,來自歐盟EUCC的兩位專家沿海岸線南下,抵達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濕地,騎單車瞭解成龍村內環境。

成龍村內,多數農地因被海水淹沒,已「生態休耕」成濕地,或者改為魚塭。然而,在大片魚塭中,有一形狀特殊,如洗臉槽狀的魚塭,讓兩位專家覺得十分新奇。

王昭湄說明,這是養殖白蝦的水池。過去台灣養殖業追求短期最大獲利,沿海養殖業者多抽地下水淡化海水,以鹹度在千分之18的水質養殖。然而數十年後,雲林、彰化以及屏東沿海養殖的區域地層下陷,每遇風災受損嚴重。「民國81年至今,成龍地區平均每年下陷3公分!」觀樹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洪粹然說。

為此,觀樹教育基金會受林務局之邀進駐雲林成龍村,與嘉義大學合作,利用北港支流牛挑灣溪與海水混成不同鹹度的半鹽水,推動低密度白蝦生態養殖。

「雖然用鹹水來養殖魚蝦需時較久,養殖工作也十分繁雜,不過這樣不抽任何一滴地下水的養殖方式,除了能阻止地層繼續下陷,養出來的魚蝦口感也更好!」王昭湄驕傲地說。

建立品牌 複製成功經驗

目前無論國內外,養蝦產業因抗生素、藥劑及清潔劑的使用,往往汙染水源,對生態十分不友善。Muir表示,這樣的養殖方式十分創新,希望觀樹教育基金會能多加嘗試,並詳細記錄實驗過程與結果數據。「如果能成為一個資料庫,也能幫助複製成功經驗,有利推廣。」Muir說。

「養殖比種植更難,陽光、水質、底土、飼料等條件都會影響到養殖的結果。」王昭湄表示。每天下午2點溶氧量最低時,觀樹教育基金會有專人負責檢測水質,監控養殖狀態,「我們目前也還在嘗試什麼樣的條件能養出最棒的白蝦。」王昭湄說。

Muir也提到,可以設立標章,如「不抽地下水」標章、「生態養殖」標章、「環境友善標章」等等,與特定通路合作販售,打入市場。洪粹然表示,希望以建立「品牌」的模式來經營。未來觀樹教育基金會將推動「合作社」作為產銷管道,與小農、雲彰生態養殖漁民聯盟,建立環境友善養殖的模式與平台,協助環境友善養殖產品販售。

地層下陷嚴重,房屋下陷,馬路則不停墊高。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成龍魚塭旁的木屋。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調適氣候災害 高腳屋出動

然而,雲林以南沿海地區有802平方公里處於易淹水地區,成龍村外海夏日滿潮水位更比成龍村海拔高度高出140公分之多!同時面臨內水與外水的威脅,除了以不抽地下水、環境友善的生態養殖的方式減低災害,成龍村勢必須找出其他的避災方法。

對此,具有40年建築經驗的洪粹然分享成龍濕地的調適策略──高腳屋。成龍濕地高腳屋是全台第一個依易淹水區特定建築法規蓋出的高腳屋。「我們蓋的高腳屋有三大目標:防洪、綠建築、高齡化三代宅。這棟高腳屋未來將作環境教育展示使用。」洪粹然說。

Misdorp表示,在威尼斯、曼谷都有這種為了防範水患而調適設計的建築,他在2011年也有出版相關的建築書籍,歡迎觀樹教育基金會參考。

接近行程尾聲,2位學者由王昭湄帶領,前往成龍濕地修復國際環境藝術節的展覽作品。Muir表示,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是一個非常好的合作利基,願意以EUCC的名義協助與國外藝術家牽線,並協助於國外推廣,增加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的知名度與曝光度。

王昭湄表示,兩位學者提出的建議,大部分其實都有在觀樹教育基金會的規畫中,只是目前基金會人力十分不足,「希望未來能逐步完成這些工作」王昭湄說。

亞洲是未來的影響力 台灣不應妄自菲薄

「亞洲是未來對於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地方,所以我研究它們。」Misdorp說。歐盟國家已積極投入海岸調適政策,如整合型海岸管理(Integrated Coastal Management)等研究計畫。氣候變遷及海洋海岸議題的利害關係人,如各級政府單位、民間團體乃至社區居民,也都積極投入海洋海岸調適和增加地方防災韌性。

身為亞洲海島國家,台灣不應妄自菲薄,盼政府、非政府及公民能一同合作,重視海岸、海洋等環境議題,加快氣候變遷調適行動的腳步。

氣候變遷造成海平面上升,對世界各地海岸造成顯著的威脅。「面對氣候變遷,政府須擔起最大的責任;然不只政府該有所行動,公民的參與和意見在氣候變遷的調適行動上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歐洲經貿辦事處副處長婁薇琦表示。

兩位專家與觀樹教育基金會營運長王昭湄交流@成龍國小
在雲林縣成龍國小,兩位歐盟專家與觀樹教育基金會營運長王昭湄進行交流。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台灣獼猴擬人化親密接觸? 學者: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
0
0
本報2015年6月3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灣獼猴也玩跨文化戀愛CCR?最近幾篇報導引述中山大學台灣獼猴研究人員的意見,將母猴形容成放下小猴,專挑外籍男性跳上身「勾勾纏」。看似趣味性十足,卻讓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憂心,人猴互動過於頻繁,可能導致感染高致死率的B病毒,重申禁止餵食、騷擾野生動物,這是保護人猴都各得其所最好的方法。

和野生動物保持距離,人猴都安心。
和野生動物保持距離,人猴都安心。攝影:廖靜蕙。授權方式: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獼猴也愛帥哥?  學者:野生動物「寵物化」是誤導

報導引述,台灣獼猴吱吱黨成員帶團觀察生態,多次發現名為「大嬸」的台灣獼猴,搭訕外國人,快速跳到洋男肩上蹲坐;吱吱黨發言人林美吟表示,名為「大嬸」的台灣獼猴,「是社群高位階雌猴,平常不會親近人類,只喜歡外國人或是熟男型帥哥」。

為何台灣獼猴如此親近人類、主動和人類身體接觸呢?農委會林試所研究員趙榮台指出,這當然不是常態行為。一般野生動物看到人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走遠一點、和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只有被人餵食的獼猴才會越來越接近人;柴山是保護區,台灣獼猴也不是寵物,和人類如此接近,應該是長期餵食造成的。

只是將野生動物擬人化、人猴親密接觸,是否為正確解讀其行為的好方法?高雄市環境保護局環境教育講師團副團長朱訓智表示,將台灣獼猴喜愛勾搭帥哥、美男的「擬人化」,並將野生動物「寵物化」的誤導,違反生態、並非研究者該有的行為。

人猴褻玩風險高  高雄市農業局開罰

「很多人覺得猴子上身非常有趣好玩,媒體加油添醋的報導恐助長歪風。」趙榮台指出,其實人猴褻玩充滿各種風險,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警告傳染疾病的危險覺非空穴來風,一旦獼猴野性大發時,極很可能造成遊客受傷,或使得遊客在柴山行走時,恐怕獼猴騷擾或攻擊而感到不安,這些原本不會或不應在自然環境發生。

「人猴理想的關係就是彼此保持距離。」他認為,餵食者必須改變認知和行為,管理單位則須持續溝通,甚至依法開罰。會爬上人身的獼猴很難處理,除非讓牠們學到接觸人類沒有好處,還會有害。至於怎麼做還需研究,移除個體也不見得能改變牠們的行為。

最近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才剛依據《高雄市野生動物保育自治條例》「禁止接觸、餵食野生動物」,對林美吟開出5000元罰單。科長林志嫻說,遇到猴子跳到身上,只能不慌不忙,不要做出讓猴子感興趣的事情,也不要反抗,避免造成間接傷害。

「猴子的行為無法處罰,只能限制人類行為;至於是否處置會跳到人身上的獼猴,可能還得觀察。」目前已知步道上固定幾群會與人互動,但並非每一隻獼猴都會跳到身上。林志嫻說,市府將與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保七第七小隊聯合稽查,落實不餵食不接觸野生動物的法令。

別讓愛心適得其反  壽管處疾呼莫餵食野生動物

高雄市柴山會總幹事楊娉育認為,以人類的道德論來形容自然生態,不但扭曲獼猴社會行為,更引導民眾接觸野生獼猴。他擔心只要有一次,民眾一個不小心的動作,引來獼猴的抓咬釀成傷害,又會使得台灣獼猴汙名化的更嚴重。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秘書許書國表示,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已依據《國家公園法》公告禁止事項,園區內不能餵食野生動物,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更不得騷擾野生動物。過度接觸一旦造成野生動物攻擊,以目前台灣為狂犬病疫區,遭受任何動物的攻擊的民眾,都須即時進行相關的狂犬病預防程序。

台灣已證實獼猴身上有B病毒,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表示,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就是「不要接近猴群或猴隻,更不要有接觸」。

【相關文章】

※ 守護環境知情權,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極端氣候釀災 全球上半年已有數千死

$
0
0
本報2015年7月1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今年截至目前為止,熱浪、洪水、颶風和龍捲風等極端氣候事件已經釀成數千人死亡。

熱浪可導致嚴重的災害,此圖僅供示意參考。圖片來源:sabarishr。(CC BY-NC-ND 2.0)

學者推測 氣候變遷、暖化是主因

本周巴基斯坦就有超過1000人死於中暑和脫水;當地溫度飆升至40℃,第一大城喀拉蚩因斷電幾乎癱瘓。

印度則剛從該國史上第二嚴重的熱浪中復原。這次的熱浪在6月初導致2,500人死亡。印度地球科學部長Harsh Vardhan認為氣候變遷是這次熱浪的肇因。

一般而言,判定一場乾旱、暴風雨或熱浪是否和人為暖化有關,需要花一年的時間,這讓懷疑論者有機會反駁氣候變遷造成災難的說法。牛津大學科學家正在嘗試建立一個新的科學模型,希望有助判斷氣候變遷和極端氣候的關聯性。

「我們希望徹底消除氣候變遷和極端氣候事件之間關係的疑慮。」牛津大學環境變遷研究所Friederike Otto博士說。Friederike認為,氣候變遷很可能是2013年澳洲破記錄高溫和英國水患的元兇。

以下是今年全球發生的部分極端氣候現象:

熱浪

巴基斯坦持續熱浪已導致超過1000人死亡,20日以來已有約40000人中暑,人數還在持續增加中,堪稱喀拉蚩35年來最嚴重的熱浪。印度熱浪6月來造成2500人死亡。南美、加勒比海、美國、亞洲和非洲都因為異常高溫和缺水,深受乾旱所苦。

洪水

今年截至目前據悉已有超過400人死於洪水。一月東南非洪水,一周內造成馬拉威176人死亡、莫三比克86人死亡、馬達加斯加46人死亡。根據聯合國統計,超過250,000人被迫逃離家園。坦尚尼亞、智利、美國和迦納皆傳出傷亡。

龍捲風

今年截至目前已有超過500人死於龍捲風。墨西哥、缅甸、巴西和美國等地都傳出傷亡。五月侵襲美國和墨西哥的龍捲風造成15人死亡。

颱風和颶風

雖然今年截至目前尚不到100人死於颱風和颶風,但是大西洋的暴風雨季即將來臨,死亡人數很可能遽增。今年一月開始形成的四個太平洋颱風襲擊菲律賓、加羅林群島、馬紹爾群島、馬里亞納群島、台灣、日本、越南、中國、緬甸和泰國,目前已經各造成約25人死亡。

澳洲鳥類會使用語言 科學家:人類之外首見!

$
0
0
本報2015年7月1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科學家發現,生活在澳洲內陸的群居鳥類栗冠彎嘴鶥(chestnut-crowned babbler)以簡單的語言彼此溝通,是目前已知第一個人類以外使用語言的物種。

栗冠彎嘴鶥(chestnut-crowned babbler)是目前已知第一個人類以外使用語言的物種。圖片來源:sussexbirder。(CC BY 2.0)

組合不同聲音 形成有意義的訊息

科學家研究栗冠彎嘴鶥的鳴叫聲發現,這種鳥類可以將單獨沒有意義的不同聲音,組合成有意義的訊息和同伴溝通,和人類語言以音素(phoneme)組成字彙相當類似。

雖然鳥類的歌聲具有不同意義,但在此之前,科學家不曾觀察到其他物種將不同的聲音組合成訊息的行為。

研究共同作者、蘇黎世大學學者Simon Townsend說:「這是學界第一次觀察到人類以外的物種展現重組無意義的音素的能力。雖然每隻栗冠彎嘴鶥的鳴叫聲結構上非常相似,但這些叫聲是在完全不同的行為情境中發出的,而聽的栗冠彎嘴鶥似乎也能理解。」

科學觀察:栗冠彎嘴鶥不「唱歌」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觀察的栗冠彎嘴鶥重複使用兩種聲音──以「A」和「B」為代號──組成不同的組合。飛行時會發出「AB」的叫聲,餵幼鳥時則會發出「BAB」。

如果以人工方式將「A」聲和「B」聲組合起來放給鳥聽,鳥對「AB」和「BAB」的組合也會有不同反應。

「過去的研究顯示,動物──尤其是鳥類──可以將不同的聲音串成複雜的歌聲,但一般來說這些歌曲沒有特定意義,改變歌曲中的聲音順序,也不會改變整首歌的意義。而栗冠彎嘴鶥和其他的鳥不同,牠們不鳴唱,但會用各種音素組成不同的鳴叫聲。」研究主要作者、蘇黎士大學學者Sabrina Engesser說。

研究栗冠彎嘴鶥超過10年的埃克塞特大學教授Andy Russell說:「我們認為栗冠彎嘴鶥可能用聲音的不同組合代表不同意義,因為組合兩個不同的現成聲音,比形成一個新的聲音要容易。」

守護海岸半世紀 海神計畫為你留存遙遠寧靜的所在

$
0
0
作者:凱瑟琳•倫納德 Catherine Leonard(國際國民信託組織秘書長);譯者:鄭景文;審校:林育朱

編按︰英國國民信託組織在當地進行保護海岸行動的海神計畫在2015年屆滿50週年,時至今日,英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的海岸有740英哩(約1200公里)在他們的守護之下,維持著自然景觀並且開放大眾休憩使用,而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並且發展到今日這般榮景呢?透過這篇文章或許可讓我們窺之一二。

發現者郵輪。圖片來源:INTO

今(2015)年5月11日,我們慶祝了海神計畫的50年周年慶,而我有幸得以在一趟「發現者遊輪假期」環繞英倫三島的美妙航程中,向航海家號上的乘客們介紹國民信託組織在海岸線上保育工作的進展。

這趟美好的「英倫三島遺產」巡航讓我想起海神計畫35週年的時候,國民信託派出一艘仿古縱帆船「大特克號」沿著英國海岸航行,藉此提昇大眾對沿海議題的關注,而我(藉著為內部刊物命名!)贏得了這趟旅程的一個席位,當時船從法爾茅斯(Falmouth)出發,就是5月10日我們登上稍微現代化船隻的地方!

海神計畫也在法國,澤西島和馬爾他啟發了類似的行動。事實上,法國「海岸線保育組織(Conservatoire du Littoral)」深受海神計畫影響成立於1975年,迄今40年,所以2015年將有兩個週年紀念,而海岸線也將是2015年9月7日至11日在英國劍橋舉行的國際國民信託大會中的一大主題。

聽到國民信託組織,你腦中會浮現什麼影像?一座豪華大莊園?

知名莊園Lyme Park,有趣的是主門廊頂端正矗立著海神的雕像!圖片來源:INTO

對很多人來說,這意味著座落在修剪整齊的綠地中的豪華莊園,和屋內壯觀的藝術收藏。 然而除了這些宅邸外,國家信託也聞名於守護英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超過740英哩海岸線。

你知道嗎?國民信託組織所擁有的第一份產業正是一段海岸線。

1895年,範妮‧塔爾博特夫人(Mrs Fanny Talbot)贈與了新成立不久的國民信託一塊岩石坡地,就位於威爾斯的海濱小鎮巴茅斯(Barmouth)後方。塔爾博特夫人在捐贈的條件中慎重要求國民信託,必須永遠保持這塊被稱為 Dinas Oleu的地區原始自然的面貌。

這份禮物,讓國民信託組織自此成為英國海岸線上的重要角色。

兩年後,位於康沃爾郡廷塔哲(Tintagel)的Barras Nose,成為第一段國民信託組織收購的海岸,它是在1897年透過公開認購而以505英鎊購入,是對鄰近興建中龐大的「亞瑟王城堡酒店」的直接回應。「因此它以一種嶄新的方式非常真實地成為了英格蘭人民共有的土地。」 Octavia Hill(國民信託組織創辦人之一)如此說。

國民信託組織收購的第一段海岸。圖片來源:INTO

「這是第一次,並非由高瞻遠矚和慷慨的捐助者所贈與,而是由許多人──有貧有富,有近有遠,有美國人也有英國人──共同贊助所購入的一小塊英格蘭土地,作為所有人遊樂、學習、休息的所在,也是有利於看到自然中純淨事物的所在。」

1912年,國民信託得到了諾福克的布萊克尼海角(Blakeney Point) ─一塊遍布礫石、鹽沼和沙丘,延伸超過1000英畝的廣闊土地──部分由匿名人士捐贈,另一部分則來自漁業公會(Fishmongers’ Company)的贈與,讓國民信託得以維護此地的生態平衡──當地是燕鷗,紅腳鷸,麻鴨等眾多鳥類的築巢地,也是海豹重要的陸上群居地之一。

布萊克尼海角是海豹的重要棲地。圖片來源:INTO

1938年,國民信託在青年旅館協會和朝聖者信託的幫助下得以購入首段位於北愛爾蘭的海岸線──北安特里姆沿岸的白園灣(White Park Bay)。

國民信託透過購買及遺產贈與,一哩一哩地累積,取得了龐大的沿海產業。

南威爾斯高爾半島的大部分海岸和歐洲最重要的海鳥繁殖地之一,諾森伯蘭郡(Northumberland)海外的法爾群島(Farne Islands),在1925年國民信託公開呼籲應當「保存為自然保護區」的募款行動後被購入,加入了布萊克尼和白園灣這類值得珍藏的海岸行列。法爾群島角嘴海雀的數量每年都在波動,然而我很高興地說,相較於2008年統計到的36,000對,2013年最新的統計顯示海雀數目明顯增加,接近40,000對。
 
法爾群島的角嘴海雀。圖片來源:INTO

伴隨喜悅而來的是保護牠們的責任。對海岸線的威脅早在60年代就存在並依然持續著。

戰後人口膨脹,繁榮的經濟與更多的閒暇時間帶領人們走出城市,走進鄉村─特別是對海岸。這幾乎正是Octavia Hill所追求的,而她沒有預料到的是沿岸的不斷開發,坦白說,其中大部分相當糟糕。

曾經空曠的懸崖土地上紛紛出現度假小屋和露營車營地,而碼頭一類遊憩設施和發電廠等工業建築往往座落在海岸線上毫無掩蔽也最美麗的地方。照片中是航程裡第一天所經過的薩福克的Sizewell B發電站。

海岸線上的發電站。圖片來源:INTO

到了1960年代,輿論顯示出民眾對英國海岸命運的關切。到這時為止,已有186英哩未受破壞的海岸線在國民信託轄下受到庇護。

國民信託委託進行一項調查,探討英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3000英哩海岸線的組成。部分土地已受信託和其他保育組織的保護:剩下的,有三分之一被認為是已經過度開發而無法保育,三分之一的保育價值不大,但還有三分之一有令人驚豔的天然美景值得好好保護。

結果就是,1965年的5月11日(50年前的今天!),國民信託推出海神計畫─以羅馬神話中職掌海洋神祇的名字命名─以拯救有著超凡美景但仍受威脅的900英哩海岸線的命運。

海岸線調查地圖。圖片來源:INTO

自此,海神計畫逐漸演進,不僅更名為海神海岸運動,做法也有所改變。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是海神計畫的精神,而適應未來發展對當前的海岸管理非常重要。海神計畫從來不只是單單購買土地加以保護這麼簡單。 1965年他們所發表的目標是:

  • 取得未受污染的海岸線以永久保育並開放公眾使用
  • 提升民眾對海岸線正面臨越來越多壓力與威脅的警覺
  • 籌款兩百萬英鎊的初始資金用以購買未遭破壞的海岸線

愛丁堡公爵在Mansion House的計畫啟動晚宴中的致詞說到:「事實是,我們唇齒相依,這項計畫非常可能會被視為是我們對土地利用做法的一個轉捩點。如果將來顯示的確是這樣,這計畫和預期一樣成功,那麼成千上萬的民眾和我國未來許多世代的鄉村居民都得感謝國民信託、海神計畫、還有那些有理智支持此計畫的人們。」

回響立竿見影。財政部每季撥款100萬英鎊,許多個人、慈善機構和公司行號也慷慨解囊。在接下來的50年內,募款總額超過了6500萬英鎊,超過550英哩的海岸線加入了國民信託1965年時原有的187英哩海岸線的陣容。國民信託現在永久保護了英格蘭、威爾斯里和北愛爾蘭逾740英哩最壯觀的海岸線。

所以,在5月11日的今天,祝海神計畫50歲生日快樂!來日方長!

套句Octavia Hill的話「如果可以,請將那些遙遠寧靜的所在留存給你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

如果可以...請將那些遙遠寧靜的所在留存給你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圖片來源:INTO

※ 了解更多關於國民信託在英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沿岸的工作請見此處

※ 本文轉載自 國際國民信託組織(INTO),內容節錄自2015年5月11日凱瑟琳·倫納德在航海家號上的演說。


漂流木歸何處?從生態與原民角度談起

$
0
0
作者:劉烱錫(台東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台灣森林認證發展協會理事長)

沒有漂流木 生態體系將缺角

漂流木是廢棄物、危險物、自然資源,還是生態體系的一份子?颱風是形成台灣生態樣貌的主要力量,強風會拔根、折樹、掃落葉外,雨水更會改變地形,造成大面積崩塌,大量樹木因而成為漂流木,散布溪溝、河床和海岸,是台灣生態體系的重要組成。

漂流木躺在河床會長出菌菇並棲息昆蟲,泡在溪裡創造的潭瀨環境是魚蝦優良棲息場所,巨木猶如巨石一樣有形成深潭的效果,深潭旁的細砂區是高身鯝魚等魚類的繁衍場;漂流木被沖入大海成為海洋生態系裡重要的營養鹽來源,還會附著藤壺等動植物並聚集小魚群,常成為遷徙鳥類的休息站。而漂流木堆積在海邊,很快有螃蟹在旁挖地洞、昆蟲棲息、植物發芽,接著被風沙覆蓋,有促進沙丘堆積與養成自然海岸林的作用。人類在利用漂流木時,不應忽略他們在自然生態體系的角色。

漂流木是自然生態的一份子。圖片來源:劉烱錫

蒼天賜與原民的在地資源

每到洪水過後,林務局總是先註記針闊葉一級木並搬運後,才對其他漂流木予以標售、提供各單位申請與撿拾,此看似合理,但可能違反原住民族基本法第二十條「政府承認原住民族土地及自然資源權利」,有侵佔原住民自然資源之嫌。

希臘籍的Erica-Irene Daes教授於1984-2001年在聯合國祕書處的原住民事務機關任要職,是催生聯合國2007年通過原住民權利宣言草案的重要推手。她在2001年以聯合國人權委員會防止種族歧視與保護原住民名義出版「原住民族和他們與土地的關係,她於2004年4月30日在澳洲人權委員會發表發表「原住民自然資源的永久主權的專題演講,再於2007以聯合國名義發表最後報告,其論述強調「國家必須承認原住民根據他們自己的制度與法規去經營、保育和開發自然資源的權威」。

聯合國有關原住民的人權、自決權、自治權、自然資源主權的法理均已到位。我國在2005年實施原住民族基本法、2009年簽署聯合國人權兩公約,已無不落實原住民自治權與支持原住民永續利用自然資源的理由。

漂流木是原住民的重要自然資源。圖片來源:劉烱錫

漂流木早存在於原民文化

漂流木是顯明、大量而常有的自然資源,不難想像也有其文化藝術的一面。都蘭灣地區的原住民過去常用漂流木煮海水製鹽。目前的伽路蘭遊憩區,以前就是阿美族拿漂流木煮海水製鹽的海灣,名字叫cielekecay,是鵝卵石很多之意,在綿延的珊瑚礁與岩岸之間,這裡是難得的礫岸,海浪較小,常有大量的漂流木堆積在此。阿美族是會品鹽的族群,認為拿這裡煮製的生鹽來醃製生豬肉,所做成的silau(鹹豬肉)特別好吃。但後來這個海灣,因為附近開闢志航空軍基地,大量的廢棄土填放在此,海灣變成陸地,後來被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闢建為遊憩區,沒想到也以漂流木裝置藝術為遊憩區的主題。

台東大學在利嘉溪畔的新校區屬於射馬干部落的傳統領域,50幾年前,這裡還沒被退伍軍人開墾為知本農場,到處是漂流木,每到春天便長出大量食用菌菇,該部落世襲ayawan(主祭)哈古長老(陳文生先生)更指出,祖靈透過他的雙手將神話故事與傳統生活雕刻在漂流木上,該部落還因此被文化部認定為「漂流木木雕藝術村」。

用漂流木煮海水製鹽。圖片來源:劉烱錫

對自然的傲慢無知別再上演

社會把盜伐林木者統稱「山老鼠」,殊不知俗稱老鼠的20種囓齒類動物在台灣山林生態體系扮演重要的角色,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從地棲到樹棲,他們吃嫩葉、果實、塊根、菌菇、樹皮、小蟲、鳥蛋等,也是果子狸、黃鼠狼、蛇類、鷹類等的重要食物。今年三月媒體報導內湖山區有疑似「山老鼠」囤積漂流木的相關報導,把自然的山崩現象扯到與盜伐有關,把盜伐者形容為可以預測那裏會崩塌、漂流木流向的神人,顯示文明台灣人對台灣生態仍很無知。

當莫拉克颱風洪水衝擊著金峰鄉嘉蘭村的聚落時,我想著自傲的日本人強迫嘉蘭部落遷移來到耆老所說的「河川走的路」*1之情景,Mazazangilan家(第一家庭或開拓者家)不來此河床地,日本政府找另外一家來,並立他們為頭目家。麻利霧社*2不來,Mazazangilan被刑求處罰後不得不來。他們遷來後,1945年就被洪患沖刷一次,1950年代中華民國政府還把馬奴爾、荳爾怪等部落遷來*3,洪患事件不斷重演。

國家文明以武力侵略原住民部落後,傲慢心態掩蓋了他們對大自然的無知,受害的卻是原住民與自然生態。國家文明的人民把山林視為「蠱毒瘴癘」之地,現在民主了,為何不能把山林回歸世代都在這裡生活的原住民自治管理?

美麗灣渡假村蓋在漂流木可及的海灘上。圖片來源:劉烱錫
註1:60多年前,嘉蘭聚落是無人居住的沖積扇,叫pulepulesan,南邊緊鄰太麻里溪主流,東邊緊鄰tjululalichilichi溪,本地長老以前老把這裡視為禁忌區,從中、上游要到海邊的太麻里街,經過這裡時要安靜低調、不能大小便。

註2:此指Maljivel部落,台東州釆訪冊記為麻利霧社。

註3:中華民國政府陸續於1950年代把知本溪中游南岸的ka’aluwan(嘉蘭)、madjaljalu及太麻里溪中游北岸的maledep、valjulu、tjulu'uyai、maljivel等部落遷出,並在這裡的第一河階建立嘉蘭新村,金峰鄉公所並設置於此。

搶救海岸 歐NGO推綠色景點認證、與自然共築

$
0
0
【台歐連線.氣候變遷下的海岸調適】系列報導3
本報2015年6月29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陳文姿報導

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威脅與風險,我們可以採取哪些調適策略?日前來台考察的兩位海岸調適專家以「永續旅遊業綠色景點」、荷蘭「與自然共築」等經驗為例,強調NGO與科學社群結合,可發揮政府難以忽視的重要功能與影響力。

29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歐洲經貿辦事處共同主辦「面對氣候變局,自己的海岸自己救?」講座,會中邀請了兩位來自海岸保護組織EUCC(Coastal & Marine Union)的專家Magdalena AK Muir與Robbert Misdorp,分享歐洲因應氣候變遷的海岸治理經驗及民間組織參與的角色。

現場民眾對歐洲的海岸計畫及長遠考量印象深刻,而非政府組織在歐盟政策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引起廣泛討論。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常務理事高英勛指出,從歐盟經驗來看,NGO跟公民是有決策權的,我們可以共同努力,讓這樣的機會「真實出現在台灣」。

海岸保護組織專家Magdalena AK Muir與Robbert Misdorp,於立院分享歐洲因應氣候變遷的海岸治理經驗及民間組織參與的角色。攝影:彭瑞祥。

海岸問題新思維 歐洲推動「軟實力」

歐盟經貿協會副處長Viktoria Lovenberg指出,氣候變遷並不僅是全球溫室氣體減量的問題。在歐洲,大量人口居住在海岸地區,並貢獻歐盟30%的GDP;而台灣則有超過1100km的海岸線,面對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蝕等問題,應積極展開氣候變遷調適策略。

Muir在會中就地中海的海洋與沿岸地區的氣候變遷調適計畫、地下水管理與地層下陷、以及全球永續旅遊業綠色景點(Global Sustainable Tourism Criteria for Destinations, GSTC-D)3項議題發表演說。

Magdalena AK Muir鼓勵台灣加入綠色景點計畫,增加環境友善景點的世界能見度。攝影:彭瑞祥。

Muir說明,綠色景點認證是全球性的永續海岸與島嶼觀光地區的獎勵計畫。除了重視綠色能源,自然環境、人權、文化、綠色經濟、綠色政策等也都是綠色景點評鑑的指標。她鼓勵台灣加入綠色景點計畫,增加環境友善景點的世界能見度。

全球綠色景點。圖片提供:Magdalena AK Muir。

本次會議主持人為中央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教授李河清,他全程參與兩位專家來台交流行程,期間有深度的經驗交換。他補充,此計畫所認證的綠色景點,並非全然都是生態保育景點,就算景點範圍有農業與產業也可以做。以兩位專家日前走訪過的彰化海岸濕地為例,雖然有火力發電廠開發計畫,但因為有活躍的彰化環境保護聯盟等NGO在運作,在地景點也有機會獲得綠色景點的認可。

另一位講者Misdorp則從治水「軟」思維出發,分享了鹿特丹港口的調適策略,以及荷蘭在水資源與海岸管理的經驗。

Misdorp強調,過往築高堤防並抽水等措施,讓地面持續下沉。荷蘭從1990年代開始改變思維,提出「與自然共築」(Building with Nature)及「還地於河」(Room for the river)等計畫,要讓河川和海岸恢復韌性。在政府執行這些策略的同時,NGO則扮演提升民眾氣候調適意識的重要角色。

Misdorp認為,討論氣候變遷的影響需要良好的科學基礎。他以菲士蘭(Friesland)的例子說明,荷蘭發展出創新監控技術,由直升機拖曳一根能發射並接收電磁信號的管子,藉由鹹水、淡水不同的電阻質分析地下層土壤的鹽水與淡水厚度。

以直升機執行空中偵測地下淡/鹹水層的技術。Robbert Misdorp提供。
以直升機執行空中偵測地下淡/鹹水層的技術。Robbert Misdorp提供。

NGO與政府  衝突還是合作

但NGO如何監督,並與政府合作推展計畫?現場來賓針對歐洲NGO組織的決策過程、溝通方式、經費來源、以及跨組織間的合作等問題進行廣泛意見交流。

現場民眾想知道歐洲NGO團體透過哪些途徑給政府施壓。歐洲經貿辦事處政策專員趙愷銓解釋,在歐洲法規中,任何一個計畫與政策制定,一定有公民團體參與,公民團體不需費盡心力去爭取參與的權利,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

趙愷銓補充,在歐盟組織架構內,歐洲經濟和社會委員會負責NGO跟歐盟溝通的橋梁,200多個NGO的代表就是委員會成員,他們會針對不同議題與各部門進行對談。她向現場民眾說明,歐盟重視民間組織的價值,公民團體不僅是反對或監督的機制,也與政府相互合作,這是正面的力量。

Magdalena AK Muir從民間觀點出發,觀察歐洲政府與NGO的關係,她認為當NGO可提供好的建議時,就會得到政府正面回應並予以採納。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認為,台灣受限於年度預算制度,政府常要求在半年或1年內就要達成共識並推動政策。由於短時間內沒法達成有效溝通,後續推動上常產生衝突。對此,Magdalena AK Muir回應,歐洲通常是以5年時間做為計畫框架,而溝通則是沒有期限的。

Robbert Misdorp進一步以鹿特丹港填海造陸的擴建案為例,這過程有6000頁的環境報告,超過20年的討論,以及許多衝突與辯論。但回頭看,這過程皆有價值。

Robbert Misdorp以鹿特丹環評案為例,說明政府與NGO討論期程超過20年,但有其價值。攝影:彭瑞祥。

氣候變遷  調適策略在地化

現場民眾劉哲瑋以日本案例提問,日本東北的重建政策中,為避免海嘯侵襲,限制了重建區在海平面以上的高度,進而影響了傳統漁村聚落。Muir認為氣候變遷不僅是科學層次,還須納入社會因素。政府須協助在地居民了解氣候變遷的後果與衝擊,讓人民能了解風險控制,並提前準備,他強調,在歐盟「沒有一項政策是沒有公民參與的」。

高英勛總結指出,沒有任何一個方法是不經過在地化就可行的。我們沒法直接複製別人的成功經驗,需要很多在地研究、思考與創意。「如果這是一個需要 20 年的工作,那麼,我們從今天開始做,20 年後就可以來收成。」

※ 講者簡報檔下載 https://goo.gl/Dfm6xv(含中文翻譯,惟未經精確校對,僅供參考)

憂有毒廢棄物毀高雄糧倉 千人陳情反馬頭山掩埋場

$
0
0
本報2015年7月1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高雄市旗山、內門區市民近千人30日一早齊聚高雄市政府,要向市長陳菊陳情,他們反對民營業者要在旗山、田寮、內門間開發150公頃的廢棄物掩埋場。居民成立反馬頭山廢棄物掩埋場自救會,並募集超過1萬份連署書,要向市長表達堅決反對立場。

不過近千市民在烈日下呼口號、演出行動劇、苦等2小時,希望陳菊出來救救旗山內門,但陳菊並未出面,而由副市長陳金德代為接受陳情。

上千民眾反掩埋場。攝影:李育琴。
近千人齊聚高雄市政府,反對民營業者在旗山、田寮、內門間開發廢棄物掩埋場。攝影:李育琴。

位於水源區、斷層帶   掩埋場選址恐釀災

自救會發言人龔文雄說,馬頭山掩埋場預定地位在二仁溪河床和阿公店水庫越域引水的管線上,離旗山溪僅4公里,未來恐有水源污染疑慮,影響大高雄和台南的飲水、灌溉水源。

此外,馬頭山是旗山斷層帶上的地質敏感區,自救會拿出地質圖表示,此區為具易崩塌、侵蝕、掏空和滑落特性的泥灰岩地區,而掩埋場設在河床上的大型凹谷區,總設置量達524立方公尺,相當於3500棟30坪的5層樓建築,若發生地震,造成的崩塌災害將難以想像。

家住旗山的新庄國小學生吳小弟與父母一起來反對掩埋場,他說,家附近的生態資源豐富,螢火蟲飛舞,但掩埋場興建後會造成污染、危害自然。

吳小弟的母親表示,掩埋場大卡車行經的台28線是當地重要幹道,且每天都有老人、小孩使用,大卡車頻繁出入易危害安全,讓身為母親的她很擔心。

自救會指出,掩埋場預計每日有2千噸廢棄物進場,相當於每日300車次,除了在彎曲的公路上危害交通安全,卡車進出造成塵土飛揚,也製造更多空氣污染。

內門八景之一   高市府原規劃發展淺山生態旅遊

馬頭山掩埋場地理位置圖。圖片提供:自救會。點圖可放大。
馬頭山掩埋場地理位置圖。圖片提供:反馬頭山廢棄物掩埋場自救會。點圖可放大。

自救會表示,去年陳菊在競選連任時,曾公開表達大旗美地區的發展願景。她說,「大旗美地區是高雄糧倉和後花園,未來將以生態、環境和文化優先,發展精緻農業和淺山生態旅遊,成為多元地景和文化特色的高雄里山區。」但掩埋場設置於此,完全違背了政見。

龔文雄說,近幾年配合市政府觀光政策推廣,旗山、內門一帶已發展自然觀光產業,開始有不錯成績。當地推廣友善土地的農業,恢復自然生態,且壽山動物園將遷建於此地,當地民眾對自然生態旅遊的政策規劃充滿期待。

發言人王忠義則指出,馬頭山是古時的內門八景之一,在歷史上、族群文化上都具有重要意義。陳菊當初說,「利用在地循環型農林自然資源,保存閩、客、原民地區的傳統和文化價值,發展里山願景」。這裡就是發展旗山、內門的重要文化元素。

旗山農地遭堆置轉爐石記憶猶新  陳菊:環評嚴審

而居民最擔憂的,是業者雖說是設置乙級廢棄物掩埋場,但最後恐成污泥、爐渣等各種不明廢棄物和有毒物的永久廢棄物儲存場,而政府礙於人力、財力,根本無法遏阻不肖業者來此丟棄有毒廢棄物。

旗山農地遭業者回填轉爐石造成農地污染變色,市府至今仍無有效罰則,造成旗山明明是水源保護區,卻反成為廢棄物棄置場。

儘管居民對此案憂慮、反對到底,但自5月初業者辦理說明會以來,他們持續反應卻不見市府回應,因此組織自救會,號召居民一起向市府抗議。

自救會會長與副市長陳金德協調,要親自交陳情書給陳菊。李育琴攝
自救會會長與副市長陳金德協調,要親自交陳情書給陳菊。攝影:李育琴。

在民眾極力要求陳菊出面下,最後陳金德出來見自救會代表。陳金德表示,由於本案尚未進入環評程序,相關作業仍在業者自行進行的環評調查階段。他表示,身為高雄市環評主委,一定會在環評審查會上確實表達民眾意見,透過法制程序嚴格審查。

而自救會要求親自將陳情書交給陳菊,對此,陳金德說,必須改日再約時間與市長會談。陳菊事後則透過媒體表示,環評委員多為外聘專家、學者,本案會做嚴格公正的把關。

來不及長大 短肢領航鯨遭「塑食」奪命

$
0
0
本報2015年7月1日台北訊,洪郁婷綜合報導

用過即丟的塑膠袋、吸管、餐具好方便,然而海洋也「塑化」的後果會造成什麼傷害?6月底,台中梧棲海邊發現一頭擱淺的短肢領航鯨,至30日晚間搶救後仍不治。研究人員解剖發現,鯨魚胃袋裡竟塞滿塑膠袋!

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平表示,這種情況下鯨魚根本無法進食,導致最後營養不良虛弱而死。

胃裡塞滿塑膠袋的亞成短肢領航鯨。圖片來源:成大鯨豚中心

塑膠袋佔據  「小梧子」無法進食虛弱死

6月26日,民眾在台中梧棲海邊發現擱淺的雌性亞成短肢領航鯨,其體型明顯瘦小,相當虛弱,當晚移入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四草救援池進行治療,研究團隊為她取名「小梧子」,為她灌胃、補充電解質,補充肝功能營養品等。但研究團隊和志工經過3天努力,「小梧子」的狀況仍在29日晚上轉壞,30日下午死亡。

7月1日研究團隊解剖後發現,「小梧子」胃袋裡塞滿塑膠袋,有的是食物包裝袋,有的甚至是摺疊好塑膠袋,數量之多令人驚訝。王建平表示,過往也曾發現海洋動物誤食塑膠垃圾死亡的例子,這次是最嚴重的一次,小梧子胃袋被滿塑膠袋塞滿無法進食,導致她營養不良,來不及長大就虛弱死亡。

解剖發現胃袋裡滿是塑膠袋。圖片來源:成大鯨豚中心從領航鯨胃裡取出的塑膠袋。圖片來源:成大鯨豚中心

受害不只鯨豚  環團籲從源頭減少垃圾量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海洋專案執行陳姿蓉表示,過去也曾在擱淺海豚體內發現許多塑膠袋,甚至有一包未開封的拋棄式雨衣。塑膠垃圾的受害者不只鯨豚,還有將塑膠袋誤認為水母吞下的海龜,和中途島上誤食塑膠來不及長大的信天翁。

避免垃圾危害海洋生物,陳姿蓉表示,讓垃圾依循垃圾處理管道掩埋或焚化,不隨手拋棄以免垃圾被風吹落河道流入海洋;更好的方式是避免拋棄式用品例如拋棄式雨衣、免洗餐具,以不鏽鋼吸管替代塑膠吸管,環保袋取代一般塑膠袋,從源頭減少垃圾量。

中科四期放流水恐染農地 彰農民北上疾呼:莫讓良米成毒米!

$
0
0
本報2015年7月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陳文姿報導

中科四期二林園區計畫轉型為精密園區,1日在環署進行二階環評範疇界定會議,以決定環評中須納入評估的項目。由於中科四期廢水管線可能經過彰化縣竹塘鄉排至濁水溪,而竹塘是稻米重要產地,當地農民相當不滿。

一早,500位竹塘鄉民來到環署,手持白布條、高舉稻草人,曾得過全國十大經典好米,種出優良稻米獎肯定的農人們,也一字排開,宣示他們捍衛良田的決心,誓反有毒廢水污染優良米鄉。

彰化竹塘居民抗議中科廢水將流經該地良田。攝影:陳文姿。
彰化竹塘居民抗議中科廢水將流經該地良田。攝影:陳文姿。
彰化竹塘鄉經典好米農民代表排成一列宣示捍衛良田。攝影:陳文姿。
彰化竹塘居民抗議中科廢水將流經該地良田。攝影:陳文姿。

放流水恐污染灌溉、飲用水  農民憂心

中科第四期園區位於彰化縣二林鎮,土地面積631公頃,原為友達光電量身規畫,後計畫生變,行政院同意中科二林園區產業轉型為「精密機械園區」。由於中科開發爭議多,中科管理局同意進入二階環評,並提出零方案(不開發)與3項替代方案。

5月12日在環署展開二階環評的範疇界定會議,確認替代方案及物化環境(地質、地形等)等項目。今辦理延續會議,繼續討論物化環境( 噪音、臭氣、廢棄物)、生態環境、景觀遊憩、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等環評項目。

中科四期開發大事記。製表:陳文姿。

而本次會議中最大爭議點仍在放流水排放。目前放流水有兩個替代方案,分別是排放到舊濁水溪,與濁水溪。舊濁水溪水量較多,但出水口一帶有文蛤牡蠣養殖等重要漁業區,以及螻蛄蝦(俗稱蝦猴)保育區。一旦廢水進到海裡,經過海流,影響可能擴及王功、芳苑一帶。

第二個可能性,也就是中科現正規劃的濁水溪放流。但因濁水溪水少,污染恐沉積於河床,暴雨來襲將污染附近農業區、及攸關民生與農業的地下水源。

中科將設置長約14.2公里的專管,將放流水排放至濁水溪自強大橋下游1km、距離出海口13km處,而此地點及管線皆位於竹塘鄉。

中科四期預定放流水排放點。資料來源:環評審查書。翻攝:陳文姿。
中科四期預定放流水排放點。資料來源:環評審查書。翻攝:陳文姿。

反中科廢水自救會會長紀宗成指出,竹塘是產米之鄉,良田2,000多公頃,屢次榮獲全國經典好米跟冠軍米殊榮,是全國保留最好的特定農業區。他跟到場村民一起疾呼,「不要把優良米變毒米」。

對此,芳苑鄉反污染自救會林連宗說:「為什麼(廢水)不全回收?做不到全回收就乾脆廢掉。」他解釋,竹塘鄉比中科地層高了10幾公尺,排放管勢必要加壓,增加爆管可能,問題實在太大。

竹塘鄉農會總幹事詹光信
竹塘鄉農會總幹事詹光信擔心廢水污染飲用水安全。攝影:陳文姿。

「一條管過去全部都沒了!」竹塘鄉農會總幹事詹光信表示,台灣地震頻繁,誰能保證廢水管不會破?此外,由於農民會在枯水期取用地下水,廢水排放也影響地下水,恐造成重金屬污染。且廢水管離自來水取水井不遠,將威脅10幾萬人飲用水安全。

空污、白海豚調查  環團籲採嚴格標準

而會議中也討論噪音、臭氣、廢棄物、生態環境、景觀遊憩等環評項目。在討論惡臭問題時,居民以六輕為例,指出台西村距離雖遠,仍常聞到惡臭。對此,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要求中科須模擬污染擴散,範圍至少應達5公里。施月英也希望開發單位至少比照國光石化,承諾中華白海豚族群調查次數至少35趟次。

另外,針對陸地動植物(黑翅鳶、野兔)、漁業影響、生態調查、重大災害緊急應變計畫、及景觀等進行討論,由於時間關係,文化及健康風險評估等將留到下次會議討論。

Viewing all 1995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