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5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禾花雀生存拉警報 歐亞遷徙嬌客快被吃光了

$
0
0
摘譯自2015年6月10日ENS英國,劍橋市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歐亞鳴禽黃胸鵐(Emberiza aureola)曾經廣泛分布於東歐、俄羅斯、西伯利亞中西部和日本等地,現在卻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入瀕危物種。

圖說:黃胸鵐(Emberiza aureola)。攝影:Sergey Yeliseev。授權方式:(CC BY-NC-ND 2.0)

中國濫捕 數量減少9成

黃胸鵐在中國俗稱為禾花雀,是很容易被獵捕的鳥類。根據一項跨國團隊的新研究,中國非永續的濫捕,讓禾花雀的數量大幅減少90%,分布範圍比1980年縮水了5000公里。

「以分布如此廣泛的鳥類而言,數量減少速度這麼快、幅度這麼大,是相當罕見的現象。上一次發生在1914年,旅鴿因大規模商業獵殺而滅絕。大規模的獵捕是禾花雀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研究主要作者、明斯特大學博士Johannes Kamp表示。

數量開始減少後,中國於1997年下令禁止捕捉。然而,至2013年仍有數百萬隻的禾花雀和其他鳴禽被捕食、流通於黑市。

在遷徙和過冬期間,禾花雀夜間棲息時會聚集成一大群,因此很容易大規模捕捉。英國國際鳥盟文宣主任Martin Fowlie博士解釋,一般是以網子捕捉禾花雀,作為中國人的盤中飧。

隨著東亞經濟和財富成長,禾花雀等鳴禽的食用量也越來越大。據估計,2001年光是中國廣東一省就吃掉1百萬隻。

緊急監控 建立通報系統 

「為了扭轉禾花雀數量減少的趨勢,我們必須加強教育民眾食用野生動物的後果,也需要更有效率的通報系統以落實執法。」國際鳥盟資深保育官Simba Chan說,「越來越多證據顯示,亞洲鳥類普遍有同樣的存續風險。」

Fowlie建議中國、日本、南韓和俄羅斯制定一個新協議,先緊急合作監控這些地區的遷徙鳥類。

由於存續風險極大,《移棲物種保育公約》(the Convention on Migratory Species)已經同意為黃胸鵐訂定國際行動計畫,目標在2017年前恢復禾花雀的原分布範圍。

「過去10年,賞鳥活動在中國變得相當熱門。未來賞鳥客將在資料蒐集上扮演重要角色。」Simba Chan說。

Eurasian Songbird Being Eaten Into Extinction
CAMBRIDGE, UK, June 10, 2015 (ENS)

A songbird once abundant from Finland to Japan, the Yellow-breasted Bunting, Emberiza aureola, has all but disappeared from Eastern Europe, Russia, large parts of Western and Central Siberia, and Japan. The cause of this decline is detailed in a new study – the easy-to-catch birds are being eaten by the millions in China.

New research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Conservation Biology” shows that unsustainable rates of hunting, mainly in China,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90 percent decline and shrinking of the Yellow-breasted Bunting’s range by 5,000 km (3,000 miles) since 1980.

Dr. Johannes Kamp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ünster, lead author of the paper

“The magnitude and speed of the decline is unprecedented among birds distributed over such a large area,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Passenger Pigeon, which went extinct in 1914 due to industrial-scale hunting,” said Dr. Kemp. “High levels of hunting also appear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declines we are seeing in Yellow-breasted Bunting.”

During migration and on the wintering grounds, Yellow-breasted Buntings gather in huge flocks at night-time roosts making them easy to trap in large numbers. Birds have traditionally been trapped for food at these roosts with nets, explains Dr. Martin Fowlie, communications officer with BirdLife International in Cambridge, UK

Following initial declines, hunting of the species, known in Chinese as ‘the rice bird,’ was banned in China in 1997. However, said Dr. Fowlie, millions of Yellow-breasted Buntings and other songbirds were still being killed for food and sold on the black market as late as 2013.

Consumption of these birds has increased as a result of economic growth and prosperity in East Asia, with one estimate from 2001 of one million buntings being consumed in China’s Guangdong province alone, he said.

“To reverse these declines we need to better educate people of the consequences of eating wildlife. We also need a better and more efficient reporting system for law enforcement,” said Simba Chan, senior conservation officer at BirdLife International.

“There is growing evidence that these declines are part of wider problems for common Asian birds.”

Fowlie points to a new agreement between China, Japan, South Korea and Russia as a first step in developing an urgently needed coordinated monitoring of migratory birds across the region.

The situation is now so serious that the Convention on Migratory Species has agreed to develop an international action plan for the recovery of the Yellow-breasted Bunting throughout its range by 2017.

“In the last decade birdwatching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China. Birdwatchers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future data gathering,” said Chan.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延伸閱讀】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私闢休息區去蕪存菁 奉茶志工助柴山保育一臂之力

$
0
0
本報2015年6月16日高雄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6月,柴山上的密毛魔芋沿著步道開花、忙著吸引麗蠅授粉;步道邊就有凸起的高位珊瑚礁,峽谷景觀自成特色,若有人沿路解說,就是座地質教室;樹蔭下仔細尋找,可能就有因雨水沖刷而露出的貝塚。

一簾幽夢是錦屏粉藤形成的特殊景觀。
一簾幽夢是錦屏粉藤形成的特殊景觀。攝影:廖靜蕙。

園區的異葉馬兜鈴,長得夠不夠大,能讓黃裳鳳蝶來產卵?山友稱為「一簾幽夢」的錦屏粉藤,會不會往外擴張造成入侵?跟著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秘書許書國尋訪柴山之美,關切的議題都脫不了保育,但是這和山友關切的休閒、泡茶、好景觀,卻有明顯的落差。若能斡旋減少彼此的差距,讓熱心的山友守護柴山生物多樣性,將是多大的力量!

像後花園般美好便利 生態價值不見了

柴山一部分從軍管開放至今20年,之前未加管理經營,使得山友養成一些習慣,例如在景觀好的地方,整地鋪上水泥當涼亭,煮茶、聊天好不開心,運動器材也陸續上山;甚至引來山泉水,開闢小菜園、帶園藝品種花卉來栽植。

吃飽喝足之餘,又希望蓋廁所;而民眾背上山的茶桶、茶具、運動器材以及一次性餐具,就藏在樹下,溢出的垃圾汁液,影響生態環境,還有占用國土之嫌。

有些想法雖立意良善,但水泥化平台造成棲地破碎,影響野生物生長空間,卻是不爭的事實。

為了恢復柴山原始樣貌,經過2013年一年之普查,國家自然公園區內原有97處私闢休息區,經過評估,只留下雅座亭、盤榕與七蔓3處奉茶區,並與園區內的步道系統連結,其餘已於去(2014)年3月15日全數清除完成。

清除的品項包羅萬象,包含廢棄塑膠水瓶、繩索、帆布、桌椅及輪胎,這些妨礙景觀的物品及垃圾,重量共計17.79噸。

但是私闢休息區的現象並沒有因此而杜絕,籌備處雖清除已知的休息區,民眾仍會搬桌椅上山,而且都在景觀最好的地方。走一趟柴山,仍可見私闢休息區的遺址。土地公廟鋪著的紅地毯,已經拆除,但神壇依舊;從山下帶上來的不銹鋼掛勾與鐵釘,為了便利硬是將大樹當支撐掛上;從藏匿在大樹下的茶具,得以一窺在此停留的美好時光,個人的美好與便利,卻是犧牲大眾保護的生態環境,巡山員通報200多次,仍不時可見角力的跡象。

休息區也爭海岸第一排,為了佔據好的景觀,不惜犧牲綠地。為了便利不惜讓自然環境水泥化。
休息區也爭海岸第一排,為佔據好景觀,不惜犧牲綠地。為了便利不惜讓自然環境水泥化。
為了方便,直接把掛勾釘在樹上。美好時光的背後卻是任意藏匿煮茶器具?
為了方便,直接把掛勾釘在樹上。美好時光的背後卻是任意藏匿煮茶器具?

奉茶 做口碑兼巡守

其實在籌備處保留的三處奉茶區,山友隨時來都有茶喝。雅座亭旁,為了讓民眾可以一邊喝茶一邊觀景,又不會傷及樹根,籌備處設立木座平台;煮茶區也與民眾活動的空間區隔開來,由山友每天揹上山的水,再煮給成茶給路過的山友喝。

一隻猴子在一旁觀看,什麼也沒做。

午後坐在平台享受自然風,放眼高雄市城市天際線,人與野生動物都怡然自得。

「你台北要去陽明山還有一段路,不像我們從市區來雅座,摩托車噗一聲,3分鐘就到了!,很快,摩托車可以騎到登山口,所以說,我們高雄市民非常有福氣。」雅座亭長期志工主席楊大哥熱情地說,你們台北市還欠健保局的錢,我們高雄市雖然管不著,但是每天爬山,不用看健保,省下多少健保費啊!

為減少踩踏造成野生物的傷害,壽山籌備處架起木製平台。山友不遵守規定執意帶狗上山,行政人員只能勸導。
為減少踩踏造成野生物的傷害,壽山籌備處架起木製平台。山友不遵守規定執意帶狗上山,行政人員只能勸導。攝影:廖靜蕙。

另一處盤榕休息區則分上下午班,由山友輪流煮茶,每時段供應不同的茶品。這一天至少聚集近50位山友,以自備的茶杯或盤榕提供的不銹鋼碗盛裝青草茶,雖然要排隊,大家都很守規矩。

盤榕志工說,奉茶行為已經20幾年,國家自然公園規劃只剩這3處奉茶,山友揹水撿垃圾,負責環境整理、關心生態這些都會做,而且費用是均攤,但是不強制,靠大家自發行為,每天茶水都充足。有很多路線都可到達盤榕,想挑戰體力後喝杯好茶,則強推走好漢坡上來。

許書國說,為了將既有的好行為納管,規範煮茶區才能煮茶,也曾遭民眾飆罵;不過一旦同意配合,對於籌備處要求不用一次性紙杯,他們真的做到了。

保育淺山:結合環教、社區力量

柴山奉茶行為集結了一群自治、自律者,每天上上下下,也提供籌備處第一手資訊。這股力量必須要結合,補充巡守人力。山友杯水的器具。
柴山奉茶行為集結了一群自治、自律者,每天上上下下,也提供籌備處第一手資訊。這股力量必須要結合,補充巡守人力。山友杯水的器具。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主任李秋芳表示,壽山的奉茶行為在其他國家公園看不到,在保護區內也不容許;但籌備處發現,柴山奉茶行為集結了一群自治、自律者,每天上上下下,提供籌備處第一手資訊。這股力量必須珍惜,並能結合補充巡守人力。

目前壽山仍是籌備處階段,只有5位委外巡山員人力,十分吃緊;因此契合舊的歷史脈絡找共識,比外來全新的制度來得重要。

奉茶行為已維持多年,志工們互相照顧、分享;即使規範爐具收拾不會影響路徑,並隔以簡單的圍籬,維持景觀,大家都能配合。發現須通報事項,如野生動物受傷,遊客走丟,也能及時處理或通報,並且沿路撿垃圾,簡易的步道維修;經籌備處協調,招募成為認養志工,管理處提供部分課程,了解國家公園的精神與使命,而能成為夥伴關係。

以幾個月前山友通報山羌遭兩隻流浪犬啃食為例,山友善意地欲將山羌代為火化。

但是,山羌雖然死了,身上卻有太多訊息,李秋芳說,諸如了解遺傳以及疾病密碼,並可藉此比對和中央山脈的山羌族群遺傳基因差距;此外,還能透過分析體內殘存的食物進行毒物比對,了解牠在這個環境吃下的食物,累積多少重金屬、戴奧辛,反映環境問題;之後還能成骨骼標本,是了解山羌個體的難得的材料。

後經管理處人員詢問,奉茶志工告知是誰撿走了,才得以追回。

強大力量用對地方 保育柴山更來勁

李秋芳說,他們有如駐地巡山員,提供即時的情報,每個月固定喝茶之餘,又樂於學習新知。例如繡眼畫眉來小洗手檯洗澡,就告訴他們所有畫眉鳥的生態與差異。

今年梅雨季前,山上處於極度乾旱,幾株七里香葉片呈現乾枯狀態,志工們認為快枯死,不惜號召志工,將背上山的RO逆滲透水廢水用來澆七里香。籌備處肯定他們守護柴山的精神,願意多做一點事情,愛護野生物,並邀請他們前來籌備處。

「歷年來柴山歷經大大小小的乾旱,我們沒有聽過山上的樹因此枯死。」李秋芳和志工們分享這些植物的智慧,因為這個環境是季風林植群,季風盛行時是乾季,植物就得發展因應機制,例如落葉,或是形成尖刺以減少水分蒸發。

「它們有這種特別功能,何況老天如果要讓山上的植物枯死,不會只有七里香。現在這樣就夠了,否則再澆下去,七里香可能會錯亂。」加上正確的觀念,將這股強大的力量發揮在對的事情上,維護柴山的生物多樣性,提升對環境的知識和服務品質。

李秋芳表示,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的特性是範圍小,既靠近中央山脈,又緊鄰都市,是遷徙物種重要的生態跳島,又有開發壓力;遊憩型態則是相同的人重複利用。因此經營管理上,重心在環境教育,加強民眾的環境意識;又因遊憩特性,而需強有力的執法,拆除私闢休息區即為一例。在政府人力不會增加的條件下,結合周邊社區和社會力量管理,就顯得重要。

柴山會總幹事楊娉育對於私闢休息區的拆除以及三處休息區的設置,抱持肯定。不過,他認為應朝硬體減量努力,維持自然樣態,不能增加硬體,並需持續性評估環境狀況,以作為日後是否保留或廢除的依據。

海洋4法三讀通過 台灣海洋保育邁入新紀元

$
0
0
本報2015年6月16日台北訊,詹嘉紋報導

在民間團體、多位立委與學者的努力下,16日上午11點多,立院在會期最後一天,三讀通過了政府組織改造中的「海洋四法」,包含海洋委員會、海巡署、海洋保育署及海洋研究院。立委邱文彥表示,海保署的成立代表台灣邁向海洋國家的新紀元,也期盼行政院能給這新成立的機關更多經費與人力,並加速整併工作;民眾能更親海、知海、愛海。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荒野保護協會、海龍王愛地球協會、媽祖魚保育聯盟等民間團體也於16日發表共同聲明表示,雖無法如願成立「海洋部」,但仍對「海洋保育署」進入行政組織給予肯定。

海龍王愛地球協會理事長林愛龍表示,這是政府組織改造中,唯一全新出現的機關,象徵著21世紀人類的新課題——環境永續。海保署除了解決海洋事務過去幾十年來多頭馬車的問題,更將「海洋保育」觀念帶入政府,未來政府可以專心專業的規劃、執行、巡護海洋生態與永續管理的工作。

台灣的海洋環境極速惡化,多年來終於盼得專職海洋保育機構立法。圖為台東縣三仙台珊瑚礁生態。攝影:鄭明修。圖片來源:台灣珊瑚礁學會。
台灣的海洋環境極速惡化,多年來終於盼得專職海洋保育機構立法。圖為台東縣三仙台珊瑚礁生態。攝影:鄭明修。圖片來源:台灣珊瑚礁學會。

折衝協商  軍文併用有解  

針對海洋四法之中,各界所關注的兩大問題:「疊床架屋」與「軍文併用」,在邱文彥與田秋堇等委員協商周旋下,獲得了圓滿可接受的解決。備受各方關注的「軍文併用」,軍職未來在海洋組織中的角色,折衝結果是:

1) 海洋委員會:軍、警及關務人員不得逾1/2;
2) 海巡署:軍、警及關務人員皆無限制,亦有兵役人員。
3) 海洋保育署:以文職為主,但視任務需要,薦任以下的官職等,得由警察、關務人員或軍職人員派充之。
4) 海洋研究院:絕對的純文職機構,沒有軍警職。

海洋資源管理  分屬海保署、漁業署

但針對海洋資源管理,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副秘書長孫秀如表示有些遺憾,她指出,雖然海裡的魚類不論是漁業資源或是非漁業資源,都在同個空間海域裡生活。不過因農委會漁業署仍需掌管漁業資源管理權,未來海洋生物多樣性與非漁業資源的保育工作,將由海洋保育署負責,漁業資源的保育工作還是由漁業署負責。

至於「海岸管理」的部份,將來由內政部為主、海洋保育署協助,牽涉到海洋保育時,海洋保育署則為主管機關。海洋污染防治則整個從環保署移過來海洋保育署。海巡署與海洋保育署的分際則是:海巡署:規劃與執行海域及海岸巡防事項;海保署:規劃與執行海洋保育事項。

民意所趨  海洋保育漸得重視

除了立委、學者及民間團體的努力,民眾支持與關注更是一大後盾。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在網路平台上發動連署與民意調查,短短1個多月,即獲得95個團體組織、3,634位一般民眾連署響應。對此,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表示,海保署能在組改列車中擠上末班車,民眾的熱烈連署與關注扮演重要角色,而這樣的結果顯示海洋保育越來越受到重視與關心,支持成立海保署即為對此需求的重要回應。

而在立法院不斷傳遞即時訊息、使海保署能一次次趕上協商機會的媽祖魚保育聯盟理事長陳秉亨表示,白海豚的保育過程中,最能感受政府主管機關多頭馬車的困境,期待未來海洋保育署能扮演強而有力的整合角色,真正保護台灣的海洋生態環境與珍貴的海洋生物。

長期透過世界海洋日向民眾推廣海洋保育的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賴榮孝說,政府的海洋保育工作與民間的海洋環境教育是相輔相成的,海洋保育署的設立有助於深化愛海文化,這是今年世界海洋日遲來的禮物。

根據黨團協商,海洋委員會成立後,將立刻組成海洋保育署與國家海洋研究院的籌備處,將於12個月內整合移撥事宜、正式成立。

環署推環境即時通2.0 增地圖、自訂推播範圍

$
0
0
本報2015年6月16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環保署在2013年推出「環境即時通」免費App,做為公開各項環境監測、環境品質相關資料的平台,提供空氣品質、沙塵暴訊息、紫外線指數、懸浮微粒濃度值等項目的查詢與推播警報,在去年「穹頂之下」紀錄片推波助瀾下,也達到6萬多次下載。

P1160203
環署推出環境即時通2.0版,介面、功能都有提升,獲好評。攝影:賴品瑀

然「不好用」的批評聲浪也存在,內容非常單調,且只能查閱自己所在地測站資訊等遭詬病,此次環署推出2.0的改版,改以顏色、圖表呈現使介面友善許多,推播空污訊息也可自訂多個測站及濃度。15日晚間2.0版Android系統上線後,獲得不少好評。

「連我自己都覺得不好用!」環署監資處長蔡鴻德說,過去「環境即時通」只有單一顯示,連他自己都不想下載,因此上任後著手進行改版,為的是讓民眾能夠理解這些資訊,因此新版設計「讓圖像說故事」,大量運用儀表板及圖表,除了呈現數字更加入不同顏色,並整合空氣品質、紫外線指數、天氣圖和戶外活動建議等資訊,讓使用者能一目了然。

新版「環境即時通」除了在空品訊息中,增加PSI與PM2.5指標的預報與歷史資料趨勢圖,並以地圖展示各縣市測站的相關空污資訊,也可以利用監測值排序去看全國各測站空污資訊。蔡鴻德建議,重視空氣品質的民眾可以藉由自行選擇測站資料與設定推播數值的作法,第一時間掌握訊息,例如預防冬季中國沙塵暴來襲,就可藉加入金門、馬祖與萬里、宜蘭等前線測站資料,早一步知道趨勢,而若對空污敏感的族群,也可自行設定推播的濃度值,以安排行程與作息。

P1160195
即時通2.0版可自選測站數據與警示濃度。攝影:賴品瑀

「環境即時通」除空品訊息,還有沙塵特報、紫外線指數、鄉鎮天氣、豪大雨特報、地震特報、淹水警戒、土石流警戒等。新版的「環境即時通」,Android版本已經在15日晚間登場,並獲得不少好評,在Google 軟體商店拿下4.4分評價,更獲網友誇讚「難得國家會做出不錯的App」,而IOS版則預計最慢月底推出,目前可在testfly平台取得試用版搶先用。

蔡鴻德指出,政府開放這些資料,歡迎民間多加應用,例如目前有多家電視台、華碩手機內建程式都是運用環署所提供的這些資料。而民眾租用Ubike時,也可以發現場站有提供相關空品資訊,供使用者參考,未來包括路跑等大型戶外活動,環署也願意連線提供即時資訊,供參與民眾更瞭解環境品質。

高灘地頻施工 河濱「公園」變「工地」

$
0
0
作者:平心

4月7日聯合報願景在地專題〈保全員機車巡邏 河濱公園森呼吸變聞廢氣〉,報導新北市河濱公園巡防機車製造廢氣擾民。其實,空氣品質不良更主要的原因是:出入往來的工程車輛和景觀維護車輛,不但製造廢氣,更影響民眾通行。

1.河岸綠地;2.具有有生物多樣性的草地;3.草叢的星星;4.薺菜;5.水芹菜;6.鼠麴草;7.8.9.河岸草地也是許多動植物棲地。攝影:平心

便利民眾使用的公用設施並非憑空而來:自行車道,路燈,運動場,停車場……都需要施工和維護,但不間斷的工程衝擊生態環境。除了部分處理污水的人工溼地保留自然區塊,緊貼河岸的自行車道與河堤之間的廣大區域成了工程用地,道路兩旁可見斷枝殘葉,遭斬斷移除地樹木。在整地過後的平坦地面,除草機一遍又一遍除草,置入美化綠化用途的外來園藝植栽,把原生動植物當作危害除去。掃蕩的爆破聲傳至對岸,剩下的只有少數耐貧瘠、耐割的草才能存活。

短短數小時,一片青翠的草成了一堆髒毯子;短短幾天,沒有一片完好的草葉。要幾千、幾萬頭牛羊才能造成這樣的景象?國人普遍認定公園應除去雜草,避免孳生蚊蟲、堆置髒亂,或許是基於衛生考量。但河岸並非住宅區,1300多公頃的新北市高灘地,有180公里的自行車道和步道,串聯36個河濱公園和大片綠地,高爾夫球場般的綿延的草坪成了可怕的災難,管理單位的除草速度要快過草生長的速度。除草越勤快,越顯得管理單位盡責。

然而,究竟是在為誰除草呢?把草坪拿來當高爾夫球場的人、釣客,還是園藝業者、景觀業者、營造業者?路旁不允許一朵野花綻放,怵目驚心的景象看多也就麻木無感,就像行經沙漠一般。養護工作包含除草、施肥、澆灌、修剪、防風等項目,這裡只見頻繁的除草和修剪。良好的植相可以涵養水源,減緩雨水沖刷表土,提供天然防洪的服務,不知水利局是否覺得,因為下游非集水區,所以無須顧慮水土保持,無須顧慮環境生態?

 
1.短短幾小時的轟炸過後;2.不當修剪造成枯朽;3.受損的葉片;4.工程整地;5.不當修剪;6.工程結束留下滿是瓦礫碎磚的地面。攝影:平心

相對於社子島禁建,堤外整治工程持續擴張推展,堤內高樓一棟棟興起。河濱管理單位一方面拆除違建工廠,收回佔用墾植的土地,迫遷民宅*1一方面同樣損毀原有生態地變作開發用途。政府當局帶頭濫伐,掏空自然資產,所謂的綠色家園,是不遺餘力的破壞生態環境,把河濱變成工地。顯然,堤外開發不是基於迫切的防洪考量,而是著眼於以景觀效益拉攏財團建商。

「一旦人類斷絕與泥土的直接接觸,以所謂文明的慣例和人為規範干預大自然的健康簡約,衰敗便成為必然。」綜觀高灘地工程管理處的行事作風,過多的工程,過少的保育意識,顯示一個工程單位追隨短暫立即的觀光潮流。確實,民眾有休閒遊憩的需求,但是河岸的生態無法容納所有的都會人口。或許我們該思考過度的開發,是否是更美好的明日?

註1:為三峽麥仔園開發案,在劃定區域外的劉氏家族祖宅。

野生黑猩猩也愛小酌 科學家盼解人類嗜酒之謎

$
0
0
本報2015年6月17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英國皇家學會的科學家,首次在野外觀察到猿類「長期且反覆攝食酒精」的證據──一群愛喝酒的黑猩猩。研究作者認為,牠們身上可能藏有人類嗜酒的秘密。

Tambako the Jaguar
研究發現,黑猩猩也愛小酌。圖片來源:Tambako the Jaguar(CC BY-ND 2.0)

科學家在西非幾內亞博蘇城觀察野生黑猩猩長達17年。這些黑猩猩會把葉子揉成類似海綿的工具,汲取發酵的棕櫚汁來喝。

研究指出,儘管酒精濃度高達6.9%,相當於烈麥酒,黑猩猩仍常常大量飲用。

研究作者表示,這顯示西非現存猿類和現代人的共同祖先均「不排斥含有酒精的食物」,而這份研究也開啟了「醉猴理論」的進一步驗證。根據「醉猴理論」,人類對酒的嗜好可能來自靈長類祖先食用成熟發酵果實的習慣。

研究「野生黑猩猩的酒器:葉子海綿」(Tools to tipple: ethanol ingestion by wild chimpanzees using leaf-sponges)的學者在1995至2012年間,觀察到13隻黑猩猩飲用發酵棕櫚汁51次。

研究作者之一、牛津布魯克斯大學Kimberley Hockings博士表示:「博蘇有些黑猩猩喝下大量乙醚,並表現出類似酒醉的行為特徵。我們的研究人員不常搜集到接觸酒精前後的行為差異資訊,但有些喝下發酵棕櫚汁的黑猩猩會直接醉倒。」

研究指出,酒醉現象發生在不同月份、一天之中的不同時間,但沒有證據顯示黑猩猩特別偏好在晚上飲用發酵棕櫚汁。黑猩猩喝下的酒精量在為2.5至84毫升之間,公母猩猩之間沒有差異。

專家認為,這些野外黑猩猩的飲酒行為,和加勒比海外來種綠猴搶奪遊客雞尾酒的行為不同,不是受人類飲酒行為影響而產生。

斐濟國民信託 依法保護自然文化襲產

$
0
0
作者:許惠婷(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中心)

斐濟是個生物多樣且獨特的國家,超過半數的植物和鳥類是斐濟特有種。斐濟國民信託於1970年由政府設立斐濟國民信託法而成立,是個致力於保存全國的自然及文化襲產的非政府組織,積極搶救斐濟消失中的野生物種以及傳統文化的價值,也是南太平洋地區唯一的國民信託組織。

斐濟國民信託目前管理14個地點,其中5個是自然襲產,4個文化襲產,以及另外5個則是社區保育計畫。

斐濟海灘。斐濟海灘。攝影:tpsdave。圖片來源:pixabay。CC0

存在18世紀時內陸居民為了躲避戰亂,紛紛逃到沿海地區,在蘇瓦半島建造了800多個防禦用的環狀溝渠,但大多數都沒能在現代化的開發下保留下來,僅存的也都面臨破壞的威脅。因此,斐濟國民信託在1983年時取得Laucala海灘物業,成立歷史保留區,保存下一對難得一見的緊鄰彼此的雙環狀溝渠以及文化的遺跡。

在國民信託管理下的Laucala海灘的雙環狀溝渠曾經維持低度運作,僅有低度清理維護,也因此保留了未受干擾的生態環境;近幾年斐濟國民信託和斐濟博物館、Laucala海灘永續協會等組織,合作進行考古研究調查、修復,並發展當地以社區為本的生態旅遊,預計在不遠的將來能夠對大眾開放。這些工作,除了確保斐濟的自然及文化襲產可以被恆久保存,也希望能為國內其他處在低度營運狀態的場址提供永續經營管理的範例。

斐濟冠鬣蜥是斐濟的特有種,現在僅能在斐濟300多個島中的10座島上存在,這其中之一就是Yadua Taba島。Yadua Taba於1979年時被發現有冠鬣蜥生活於其上,斐濟國民信託隔年即在此成立斐濟第一個野生物保護區,也是斐濟唯一的島嶼野生物保護區。

斐濟冠鬣蜥。攝影:Benjamint444。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CC-BY-SA-3.0
斐濟冠鬣蜥。攝影:Benjamint444。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CC-BY-SA-3.0 

這個無人居住的島嶼有著全世界最大也最穩定的斐濟冠鬣蜥族群,保護區使鬣蜥棲息的旱林免受破壞,提供被IUCN列為極度瀕危的冠鬣蜥存續下去的機會;訪客欲進入保護區會受到國民信託嚴格的限制,國民信託也積極進行外來種防治的研究及保育工作,盡可能減少鬣蜥面對的威脅。2008年,斐濟國民信託也和世界野生物基金會WWF合作,開始標記及保育海龜。

Levuka是斐濟的第一個首都及現代都市,約在1820年時由歐洲征服者建立,1970年代晚期保存古城的聲浪開始浮現,2013年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Levuka列為世界襲產。1979年時,國民信託受贈3棟房產,在2002年時開始將其中兩間做為社區中心經營,內有博物館、圖書室、工藝品中心、幼稚園、集會中心。

1890年代的Levuka。圖片來源:斐濟國民信託。
現在的Levuka。圖片來源:斐濟國民信託。
 
1890年代的Levuka。圖片來源:斐濟國民信託。

除了在營運社區中心,舉辦圖書館周等學童活動;國民信託也對Levuka城中其他建築的修繕有提供諮詢的權利及義務,在2013到2014年間,斐濟國民信託和國際國民信託組織合作,安排有形文化襲產專家駐點,進行房舍保存狀態普查並提供屋主修繕的建議。市議會有權要求未經許可的修繕作業停工,國民信託的專家則仔細地移除多年來被覆上的一層一層油漆,考究出最早的塗層顏色,以提供屋主重新上漆時的選色建議,讓房舍能重現原貌。

斐濟國民信託的專家仔細研究老建築的油漆塗層以提供能呈現原貌的修繕建議。圖片來源:斐濟國民信託。

斐濟國民信託還受Garrick家族捐贈管理了429公頃大的Garrick森林保護區、二戰時期的Momi機關炮組,也管理了斐濟的第一個國家公園──Sigatoka沙丘,並和Gau、Bouma、Kadavu、Koroyanitu等社區合作經營管理當地的襲產公園,提供訪客體驗斐濟的歷史步道,追隨第一批到達斐濟的祖先進入內陸的腳步,或生態旅遊導覽的經驗。

脫離血汗 柯P:全台第一個公平貿易城市 台北準備好了

$
0
0
本報2015年6月17日台北訊,編輯室整理報導

居住在寶島台灣,您覺得很「血汗」嗎?台北市政府近日宣布朝「公平貿易」城市的目標邁進,於11日上午舉辦「公平台北 世界城市」記者會。

自由時報報導,市長柯文哲致詞時揭示公平貿易的精神:「公平貿易的精神,就是脫離血汗城市的概念,台北市絕對不會『喊喊口號』而已!」

「公平台北 世界城市」記者會。台灣公平貿易協會提供。
「公平台北 世界城市」記者會。台灣公平貿易協會提供。

全球經過認證的公平貿易城市目前已有1千個。繼2016年世界設計之都,台北市打算再躋身國際城市的行列。

根據聯合報報導,北市產業發展局長林崇傑表示,台北市將在眾多的公平貿易城市中「走出台北自己的路」,除引進公平貿易產品,還要結合在地產業鏈,透過制度輔導生產者建立生產履歷,以獨特飲食文化在國際發光。

「重建人民的信任,從食物開始。」林崇傑說明,將先以半年時間推廣概念,打破民眾對公平貿易制度「價格較高」、「取得不易」的印象。

至於具體的執行計畫,林崇傑透露,市府將製作公平貿易商店地圖,還會以類似維基百科的開放式編輯模式,邀全民一起增補公平貿易資料,民眾甚至有機會到市府洽公時,隨手買到公平貿易產品。

此外,市府將和民間團體結合,訓練師資,讓公平貿易概念向下扎根;也將在鄰里間廣設公平貿易講座,結合民間通路與創新產品研發,讓公平正義理想在台北遍地開花。

據大成報報導,柯文哲指出,雖然目前公平貿易的城市有很多,但是目前全亞洲只有日本的熊本市通過申請,韓國首爾目前還在申請中。

據《天下雜誌》報導,長年推動公平貿易的生態綠董事長余宛如說,要讓台北市成為繼熊本後的第二個公平貿易城市,只差「市議會」通過。


劇組取景損樂生古蹟 院民籲三方共管 院方:暫不出借了

$
0
0
本報2015年6月17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樂生院院民與樂生青年近日發現,有劇組進入樂生院取景拍片,卻將牆壁、天花板漆色,並再拍攝完畢後以松香水去色及重新上漆,恐造成古蹟毀損與破壞。因此17日樂青與居民前往衛福部外,提出應為樂生院制訂更高規格的規定,更要求「三方共管」,由院民、文資專家、與主管機關共同制訂公約。然院方與衛福部卻以「暫不再出借」來消極面對,是否有意願制訂更細緻的公約,衛福部僅表示「再研議」。

P1160222
樂青與樂生院居民前往衛福部,要求三方共同規範劇組拍片。攝影:賴品瑀

院民與樂青抨擊衛福部與院方,多年來未以古蹟規格修復、保存,讓民間自力救濟,近年來許多劇組租借院區拍戲,卻只顧收每日1萬元的租金,而無盡到管理、督導的責任。因此目前有意進入樂生院拍片的劇組,有的與院方申請,有的與自救會協調,反成三不管。

台大城鄉所退休教授劉可強指出,此次遭殃的是「王字型大樓」的第二進,劇組將天花板、牆壁上色後又以松香水去色並重新塗上白漆,過程對建築材質是否造成傷害不得而知。因此他認為應該由院民、文資專家與主管機關三者共管,一起訂出公約與督導拍片過程,讓劇組依著明文規定拍攝,以免傷害古蹟。

衛福部醫管會楊技監回應卻表示,院方已暫停出借院區,如此便不會破壞院區或干擾院民,樂生的訴求已獲滿足。

「這並不是我們的訴求!」樂青成員何欣純強調,院民與樂青並非全面反對劇組到樂生院拍片,相反的,他們相當歡迎藉此讓社會更瞭解樂生院,但拍攝必須兼顧建物保存,讓樂生院能維持原貌。

P1160218
樂青出示樂生院受損照片,提出三方訂出公約的建議。攝影:賴品瑀

何欣純指出,雖然樂生院因政策考量,至今只取得「歷史建築」、「文化地景」身份,而非「古蹟」,但樂生院的意義與價值舉世皆知,因此他們要求三方簽訂公約,讓樂生院受比「一般管理規則」更高的管制,例如由三方一起審核拍片計畫、三方合作監督拍片過程對古蹟無傷害。而院方向劇組所收取的每日1萬元租金所得,也應「專款專用」回到維護樂生院本身所用。

樂生自救會會長周富子表示,前往拍攝的劇組「有好有壞」,有的小心使用場地、並盡量不打擾院民作息,但也有不少任意拆卸門窗、在牆上打釘、粉刷與毀壞零件者,亦不在乎拍攝過程對院民的干擾。

紀錄片「行者」導演陳芯宜表示,自己在2005、2006參與樂生院保存運動,因此在2007拍攝「流浪神狗人」時也將樂生院列為場景。陳芯宜表示,當時拍攝前,就與自救會討論拍片計畫,除了讓院民理解劇組進入後將做什麼,院民也提出不少意見與故事,讓劇組更加理解樂生院,對創作有幫助。

【追蹤福島核災】宮崎駿代言集資 與福島殊途同命的沖繩

$
0
0
作者:宋竑廣(中島美雪研究者)

日本近來為「安全保障關連法案」爭論不休,被形容為「戰爭法案」的此案,有著出兵範圍擴大、軍事風險升高的疑慮,而和美軍基地旦夕相處的沖繩,首當其衝地感到不安;5月下旬,1萬5千名沖繩人與支持他們的本土國民,以「人鍊」的方式包圍國會,吶喊著:「不容許新美軍基地和戰爭法案!」

沖繩的二戰苦難「戰爭法案」之所以挑動沖繩人的神經,源於法律上的實質歧視。相對於「戰爭法案」,被稱為「和平憲法」的日本憲法第九條規定,「放棄戰爭」、「不維持武力」、「不擁有宣戰權」,然而,如同社民黨眾議員照屋寬德所說:「因為美日安保條約,沖繩被當成軍事殖民地,成為憲法第九條的例外。」

由於二戰時的苦難,沖繩對戰爭格外敏感。70年前,在二戰中淪為棄子的沖繩人,(認定)被軍方命令集體自殺,加之戰火蹂躪,每4人就有一人喪生、犧牲者多達12萬──成為每次紀念活動裡不斷被複誦的殘酷數字。

5月中旬,稍早於國會行動的前幾天,為反對美軍基地(依然在沖繩縣內的)遷移案,沖繩縣那霸市集結了3萬5千名縣民抗議;知名動畫導演宮崎駿為募款代言,有超過5千筆的善款湧入,7成來自縣外,象徵著全國國民對沖繩反美軍基地行動的支持。

宮崎駿。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 BY-SA 2.0)
宮崎駿。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 BY-SA 2.0)

這次活動,除了反對立場一如以往的改革派,還有支持現任保守派縣長的商界人士出席,打破過去被經濟與基地兩者二分的局面;過往有論者以為,美軍基地是沖繩的經濟來源,對此前縣長大田昌秀不以為然地表示,在60年代之前,基地確實佔外部收入的6成,但觀光發達之後,銳減至5%不到,再者,民間若能利用基地土地,可增加10倍以上的就業機會。

除卻最初農民被強徵土地、治安(沖繩美軍對少女暴行事件)、環境破壞等問題,美軍基地帶給沖繩的最大風險,莫過於戰爭。據1996年沖繩特別行動委員會報告,同年發生的台灣海峽飛彈危機,美國調派航空母艦協防,中美形成對峙局面,然而日美缺乏台海衝突處理原則,日方未被通知、未做充分軍事準備,倘若衝突波及沖繩,恐將措手不及。

甚或核戰風險。據前美軍空軍士兵Dennis Fitzsimmons等人陳述,1962年古巴危機時,位於沖繩讀谷村的美軍飛彈基地,接到指示要發射核彈、射擊蘇聯極東區域,幸虧現場指揮官依判斷自主撤回,事後了解為誤傳,這才倖免於難。也因為如此,在今年5月的另一場反核抗議裡,提及核武對沖繩的可能危害。

核電與核武

反核(電)人士關注核武,在日本並不意外。儘管文部科學省旗下網站主張,核電廠之核廢燃料(原子爐級的鈽),其鈽同位素組成和武器級不同(鈽239純度不足),無法作為核武;然而,早在2005年日本討論六個村再處理工廠時,便引來憂思科學家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 UCS)聲明關切:「(關於從核廢製造核武)...對此雖有各種相反說法,但,即便是恐怖份子,也可以利用民生用的鈽(terrorists could use civil plutonium to make potent nuclear weapons),來製造出強力的核武──最少一千噸以上的黃色炸藥威力。」

前原子力委員長鈴木篤之,與廢除核武中心副所長鈴木達治郎,在原子力學會發表的論文〈Spent Fuel Standard as a Baseline for Proliferation Resistance in Excess Plutonium Disposition Options〉裡也記載:「美國能源部已表明,基本上不管鈽的同位素組成如何,都能作為核武使用。(U.S DOE has stated that essentially any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plutonium can be used to make a nuclear weapon)」且即便用1945年(廣島長崎核爆當年)的(舊)爆炸技術,也可以做出前述(憂思科學家聯盟所指稱的)威力。

又或者如日本核燃料政策研究會,引用美國科學院國際安全和軍備控制委員會(CISAC)等單位的見解指明:「簡要地說,從潛在的核擴散立場來看,簡單的設計也可以讓原子爐級的鈽具有一或數千噸(kt)爆炸當量(1kt爆炸力約廣島原爆半徑的1/3),技術更好威力更大。從核廢燃料分離出來的鈽,不管是武器級或原子爐級,都意味著重大的安全保障風險。」此為美國禁止他國進行核廢再處理的依據。

被忽視的沖繩與福島

同為核輻射的可能受害者,在福島災民的非核集會上,律師柳原敏夫說道:「和戰爭比鄰而居的沖繩人,揭櫫『珍惜生命』的口號,持續要求美軍基地縮小,日本政府卻全無回應,從過去的經驗可知,倘若未來因為『戰爭法案』而引發戰爭,對我們這些市民來說,日本政府一樣會相應不理,如同311災民的經驗。」有別於車諾比核災區居民,部份福島居民要求同等避難權利未果,轉而向政府提告。

近來台灣有民間團體發起,和沖繩二戰犧牲同為70週年的台北大空襲紀念活動,表明「不忘戰爭的苦難並標記追求和平的決心」;值此同時,日本內閣通過「戰爭法案」的舉動,引發各國關注,沖繩縣長也遠赴美國表達心聲。同為二戰受害者,台灣人的內心或許有所共鳴。

※ 由本單元大部份稿費,係作者透過we 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we 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提案後,向公眾募款而來,2014年度再過2篇即將結束,有興趣繼續收看的讀者,可捐款支持2015年度的提案募款,意者請至網址:http://we-report.org/proposal/9442

※ 作者簡介:宋竑廣(臉書),男同志、寫手,目前主要以低碳生活部落格、陸敬民房屋部落格、花蓮東方報之固定專欄撰文維生;另為日本歌手中島美雪研究者,為中島美雪介紹會(臉書)幕前幕後主使之一。
 

【相關文章】

柴靜缺席環保大獎 中國公民環保共識難凝聚

$
0
0
作者:劉琴(中外對話北京辦公室編輯)

中國環保界授予柴靜大獎。中國經濟學界泰斗吳敬璉認為,從中國公眾對柴靜的討論和指責來看,目前中國要形成公眾參與環保的共識很難。

第六屆阿拉善SEE生態獎獲獎者合影。圖片來源:阿拉善SEE公益機構官方微博

獨立調查記者、前央視主持人柴靜,因其拍攝的一部轟動中國互聯網的環境紀錄片《穹頂之下》,獲得了中國環保界大獎——SEE生態獎。但在6月5日世界地球日這天,她並未親臨現場接受頒獎,而是委託朋友代領。這部紀錄片目前已經在中國網絡禁止播放。

中國經濟學界泰斗吳敬璉在頒獎典禮上說,從大家對柴靜的討論和指責來看,目前中國公眾要形成參與解決環保的共識很難。公眾已經偏離了治理霧霾的討論,而是在討論柴靜。「這顯然是很不好的結果。」

中國首創生態環保獎 SEE生態獎

「SEE生態獎」是中國大​​陸首個由民間環保團體設立的生態環保獎,由中國企業家群體於2005年創立,每兩年舉行一次。SEE目前集聚了400位企業家會員。

《穹頂之下》2月底播出之後,中國觀眾立刻發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支持的和反對的。一周之後,《穹頂之下》視頻被禁止在中國互聯網觀看,直到目前,中國民眾還無從知曉為何這部紀錄片被禁。有猜測是因為觸動了相關部門的利益;有猜測是因為柴靜接受了國外資助;還有認為這部紀錄片影響太大,已經蓋過了中國政府部門發出的聲音。

官方禁止《穹頂之下》播放,官媒人民網對柴靜本人的專訪也被刪除,顯然是中國宣傳部門希望公眾能夠淡忘《穹頂之下》和柴靜。

在柴靜慢慢退出公眾話題之際,SEE生態獎又把柴靜推向了公眾視野。

中外對話向SEE現任會長任志強先生詢問,SEE給柴靜頒獎,擔不擔心會再度引發柴靜熱,而這可能恰恰是政府部門的擔憂。「我們(SEE)不擔心。」任志強說。

紀錄片被禁之後,一些受訪官員極力撇清和柴靜的關係,表示並不支持柴靜拍這個紀錄片,也不贊同她的觀點。但任志強表示:「前幾天我在環保部開會,沒有一個人要跟柴靜撇清關係。」

《穹頂之下》播出第二天,履新48小時的環保部長通過媒體向柴靜表達了感謝和敬佩。任志強透露說,SEE每個會員都認為應該給柴靜頒獎。

SEE頒獎詞認為,柴靜和她的團隊,用獨立視角和扎實的調查走訪,傾其所能地讓每個人有機會了解到,關乎自身健康的那些環境問題背後的真相。

中國公民形成環保共識很難

中國經濟學界泰斗吳敬璉認為,環境的參與必須要有全民的參與,但是,從柴靜霧霾紀錄片事件可以看到,在中國要形成公眾參與環保的共識很難。

「《穹頂之下》播出後,大家討論的已經不再是霧霾,而是柴靜。這是很不好的結果。」 吳敬璉說。

吳敬璉說,中國靠投入資源的辦法來實現經濟的發展和增長,這樣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就注定了會破壞中國的生態環境。中國政府在1995年就正式提出要轉變這種發展模式,但是到2005年並沒有解決。除了政府層面的體制障礙外,必須要有全民參與,但這在中國很不容易。

上海空污之戰 虎爸虎媽抗議台商春源鋼鐵廠

$
0
0
本報2015年6月18日上海浦東訊,特約記者林吉洋報導

虎媽是當代中國流行的一種母親形象,代表著精明持家、幹練的職場女性,同時養子有方、重視教育望子成龍,作為一個成功強勢的母親、代表中國當代中產階級女性的代表形象。

2012年年中,年輕充滿活力的可樂媽帶著不到兩歲的兒子,跟老公一起搬進了上海浦東新區市郊唐鎮、春源路旁的一個小區。2012年正是房價飆漲的年頭,90平米的新屋首付(頭期款)加上貸款一共200萬元的購屋費用,耗費這對年輕夫婦大半的存款。

但是可樂媽盼的是,早日在上海買下房子,下一步等著落戶口,未來孩子的戶口、就學就更順利。

然而搬進新房後不久的夜裡,吹起上海慣常的東南風,屋裡就充斥著一股怪味,具體說不上來是什麼東西,有點像是臭雞蛋、又像是煞車皮的味道。

春源鋼鐵經常在半夜排放廢氣,可樂媽在清晨時分拍攝廠區惡臭瀰漫的空氣。圖片來源:可樂媽

可樂媽跟先生商量之後,開始跟左鄰右舍探聽這個味道的來源。這才發現出大事了,這股味道已經好幾年了,只是久而久之,大家習慣把窗戶緊閉、家裡面多買幾台空氣濾淨器。

然而還有些不滿的業主並不放棄,他們在QQ上成立群組,一共有400 多位鄰近小區業主加入,群組上討論有關污染臭氣的問題,居民探查、討論結果,兇手一致指向鄰近的「春源鋼鐵廠」。

春源鋼鐵廠進駐與浦東開發

199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風從中國南方吹起,此時上海浦東新區仍遍地是農田,原本唐鎮的鎮政府辦起村鎮集體企業──唐鎮鋼鐵面對集體企業面對市場經濟的包袱決定放手一搏,透過招商引資迎來外資公司──台灣的春源鋼鐵公司。

1993年由台方持股80%,唐鎮鎮府持股20%,新的上海春源鋼鐵廠成立。外資企業進駐成為當年唐鎮的喜事,為了表達對於台商投資的感謝,唐鎮鎮府決定把工廠旁的道路命名為春源路。

時光荏苒,2015年的上海浦東從製造業重鎮,早已轉變為上海新興的工商業核心區。沿海省份經濟產生巨大的轉變,從熱切招商引資設廠招工的出口製造業急速發展,然後向更高端的精密製造業以及服務業發展。

這時的浦東走在經濟發展前緣,開始發展精密工業或者更直接的轉為土地開發經濟,政策主導遷移廠房以便騰出空間興建樓房,土地開發經濟成為地方政府最大的財政收入來源,浦東市郊不斷的興建高級的住宅區,以便容納浦東區各種金融、精密工業園區的中產階級移入。

此時,台資與鎮政府合資的春源鋼鐵存在於浦東,座落在唐鎮的新開發地段,緊鄰週邊小區人口稠密區,距離地鐵口僅有5分鐘路程。春源與居民的矛盾也日益升高,居民開始尋求各種管道向政府單位及媒體公開投訴 :

……我們是居住在浦東新區唐鎮新市鎮的居民。在唐鎮居民區中心有家小型鋼鐵公司春源鋼鐵廠,設備落後污染嚴重,每天晚上排放電爐熔化廢鋼時產生的生產性廢氣,無任何廢氣處理設備。這種廢氣含有多種有害物質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硫化氫、烴等有毒廢氣和污染粉塵等,隨風擴散到附近居民家中,這種毒氣氣刺鼻難聞,附近居民經常出現頭昏腦脹,咽喉不適,呼氣道,過敏等各種疾病,家中小孩更是自入住以後連續咳嗽不止,給群眾帶來極大的身體危害。我們成千上萬次向環保部門及各級政府投訴,但都無任何進展,鋼廠依然繼續生產,毒氣依然天天排放,老百姓依然在遭受著毒氣的折磨!

當地政府受理投訴單位的回覆是:

經現場檢查,被投訴單位為上海春源鋼鐵有限公司,地址位於唐陸路3030號,該公司前身是1987年成立的鎮辦老廠,1993年與台方合資成立,主要生產箱角件,白天塑模,晚上熔煉澆鑄。當地鎮政府根據產業結構調整計畫對該企業實施動遷,目前已完成廠區整體評估,正在談判階段。2013年9月22日浦東新區環境監測站對該公司廢氣進行信訪監測,結果顯示達標。支隊要求企業加強日常管理,在搬遷前確保廢氣達標排放,同時積極配合當地政府動遷工作,加快動遷進度,在原有產能基礎上減少生產規模,減少生產時間。經向當地人民政府協調,表示將加大動遷力度,儘快完成動遷工作。反映人表示理解。

然而,這個看似合理的答覆並未能解釋,這個污染事件中,何以政府單位、春源公司、以及當地小區居民三方的膠著,已經長達近5年之久。

居民向政府申訴截圖。圖片來源:王

新興中產階級的環保抗爭

張先生是從早期就開始參與維權行動的居民,孩子今年10歲了。張家夫婦倆搬進唐鎮10年,對抗這股瀰漫的惡臭味,回想起來彷彿一場惡夢。

一開始他也是不停的打環保申訴電話,透過市長信箱、各種反映、上訪渠道申訴,然後得到環保局的回覆:該廠生產與排放達標,除此之外,政府仍然沒有任何作為。

張先生形容,很多人一開始也是很氣憤,但是後來慢慢意志消沈後就會放棄,那是一種「思想自我檢查」的習慣,會把整個關係合理化,然後說服自己,無視於家庭跟小孩的慢性傷害。他認為這是他在整個維權過程當中所看到最可怕的一件事情。

在那種心力交瘁的情形下,慢慢的一些不願意放棄的人才從網路上聚集在一起。在網路上串連、討論,連署各種請願書持續的向政府反映,設立微博帳號「浦東唐鎮空氣維權」持續向外界發聲,也曾讓孩子貼上紙條在街道路上散步,基本上,唐鎮維權居民仍以溫和理性的手段表達訴求。

基本上本地的居民多數在鄰近科技園、工業園上班,中產階級的性格讓他們不至於形成一種衝突性的自我節制。然而,有幾次居民實在氣憤不過,幾次在廠區門口理論、拉起橫條,險些與廠區保安發生衝突。

可樂媽則說自己是晚期才搬到唐鎮,第一次自身碰到這種事件,真的是莫可奈何,在各種行動過程,不同的建議讓他們時而浮起一線希望,時而無助消沉,感到非常的迷茫。

某天夜裡可樂媽惡臭實在被逼得激憤難耐,索性膽大起來,穿著睡衣衝到春源門口,要求民警陪同進入蒐證,那一次可樂媽終於看到春源的工序,並且拍照留下證據 。她曾帶著照片去請教專家,專家研判認為春源鋼鐵大量使用未分類的廢鐵,並在沒有煙囪及廢氣回收情形下,以低階技術鎔鑄這種混合油漆、塑料與雜質,是導致惡臭的原因。

春園鋼鐵廠廠房俯瞰圖,無可見煙囪。圖片來源:可樂媽
春源鋼鐵廠的排汙口直通小河,唐鎮居民常態性監察春源鋼鐵排汙情形。圖片來原:可樂媽
 

情況在2014 年年初開始轉變,環保組織開始介入這個個案。透過環保組織的專業協助,居民開始自發性的檢測監督、蒐集證據並且上網發布,也透過各種合法管道向政府申請信息公開,必要時改以訴訟手段干預,再再督促政府必須採取作為。

可樂媽認為,環保組織的參與不僅僅只是專業的諮詢協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紓解個人內在的焦慮困惑。讓這些環境污染問題的受害者不再感到孤獨無助能夠建設性的採取行動,並且也將類似的受害者經驗彼此分享。

矛盾:拆遷補償款

張先生認為,春源鋼鐵廠搬遷的關鍵問題是「拆遷補償款」。1993年台資企業進駐,20年發展經過,浦東的地產價格不可同日而語。當地政府本身既是春源的股東,卻又主導地產開發,春源一方認為理當應提出適當的條件補償;然而政府一方卻認為,工業區搬遷給予法定補償,更好的條件則無法承諾。雙方的條件談不攏,從07開始談判至今仍未有結果,已經8年過去。

可樂媽提到,居民透過台灣總公司的財報判斷,上海的春源鋼鐵廠根本營收不高,他們認為春源鋼鐵圖的就是「眼下這塊地皮」的價值。

可樂媽認為台商根本無意改善排放廢棄設備,持續性的惡意排污行為,利用居民對惡臭的不滿與維權行動,無形中增加當地政府的壓力。而政府始終回應春源公司「排放達標」、卻從不試圖解決惡臭根源,言詞矛盾更是讓居民憤愾失望。

張先生認為,台資企業跟政府談判久久無法達成共識,雙方都以居民維權不滿,作為博奕的籌碼。自此,他們更希望透過台灣的媒體找到對台灣總公司的施壓管道。

2014年年底透過渠道小區居民聯繫上正在上海採訪霧霾問題的台灣《遠見雜誌》記者,記者也到現場與居民採訪,並親身體驗那股神秘的惡臭。2015年初由於雜誌的報導,震動了台灣的春源鋼鐵總公司,於是總公司派專人前來跟居民洽談。

終於在2015年的年初,春源總公司跟地方政府簽署拆遷補償協定,並開始進入停產。可樂媽從未想過能夠得到這樣的順利圓滿的結局,她猜想春源總公司是一家公開發行證券的上市公司,如果公司的醜聞影響到其他部門運作,屆時就算取得上海工廠的土地利益,恐怕也是得不償失。

大人可以湊合、小孩不能湊合

可樂媽說,希望他們這個個案的經驗可以給予一些仍然處在迷茫的人一些鼓勵,因為在那種過程當中「宛如在迷霧的大海中航行,根本無從判別方向」。很多人因為看不到底,於是在過程中半途而廢。在請願過程中,有些居民怕惹事,甚至還會給予冷淡負面的回應。

可樂媽認為最重要的是孩子,她認為孩子是無辜的,即便不能送孩子出國受教育,但是至少也要盡力給予孩子乾淨的空氣、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下成長,「這是最最基本的權利」,她強調「大人可以湊合、小孩不能湊合」。可樂媽認為這是居民共同的心情,所有的家長都有這種「母雞保護小雞」的本能。

訪談結束前,我們聊了一下小區現在發展的公益活動,除了家長共同給孩子的讀書會之外,她還希望繼續研究有關飲食安全的問題。畢竟,透過這次污染抗爭之後,她慢慢發現中國的環境污染風險實在太大,除了空氣也會通過食物影響人體健康,如果自家陽台種不了,她也希望找一些乾淨的蔬果來源給孩子吃。

在中國這種望子成龍的教育觀念與心理期待是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一種縮影,從某些角度來看台灣角度來看有些過於「急進、功利」。然而在春源鋼鐵廠的抗爭中,我特別感受到根植於在中產階級家庭的教養觀,或許也是這種保護孩子的「虎爸、虎媽」心態,才能讓抗爭得以堅持下去。

寫給上海是環保局的情書。圖片來源:上海塘鎮環境觀察家微博

 

致命壺菌大流行 澳洲原生蛙挺過來了

$
0
0
摘譯自2015年6月15日ENS澳洲,坎培拉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除了南極洲,世界五大洲的青蛙都面臨致命壺菌蔓延的危機,但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有些澳洲原生蛙種卻能抵抗壺菌,得以存活。

研究作者、澳洲國家大學博士Ben Scheele表示,「我們能為這些物種付出的微薄心力,就是避免棲地流失。」

David Hunter提供。
可以戰勝壺菌的高山樹蛙(alpine tree frog)David Hunter提供。

青蛙界的SARS 非洲爪蟾帶著壺菌遊世界

壺菌的帶原者是對壺菌免疫的非洲爪蟾。1934年人們發現非洲爪蟾可以用來驗孕後,數十年來不斷出口到全世界。「青蛙透過接觸水和其他青蛙感染壺菌。壺菌會攻擊皮膚,讓被感染的蛙呼吸困難,導致心跳停止。」

「此後截至目前已經有超過500種兩棲類感染壺菌,分布南極以外的各大洲,」這導致超過200種物種的數量減少,其中113種可能已經滅絕。

根據澳洲研究會(ARC)環保決策卓越研究中心(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Environmental Decisions)的研究,鳴樹蛙(whistling tree frog)和高山樹蛙(alpine tree frog)都能戰勝壺菌,但極度瀕危的黃黑條紋夜宴蛙(corroboree frog)卻持續減少。

部分樹蛙抗菌成功 拓展新棲地

好消息是,鳴樹蛙的數量自1980年代驟減後,目前正在逐年回穩。調查顯示,鳴樹蛙開始回到數十年前的棲地,甚至有39處新棲地。

新南威爾斯環境與遺產辦公室的監測結果顯示,近幾十年進入瀕危的高山樹蛙,數量也漸漸回升。

「我們的研究發現,鳴樹蛙和高山樹蛙的蝌蚪和青少年期很少感染壺菌,讓下一代得以在沒有帶菌的林地成長。雖然成蛙會回到溼地交配並接觸到壺菌,但多半能在死亡前成功繁殖。」

不過曾經廣泛分布於哥斯和納瑪吉國家公園的北方夜宴蛙就沒那麼幸運,每天都離滅絕更近一步。

具備高品質棲地 物種也能挺過流行病

北方夜宴蛙(corroboree frog)沒能戰勝壺菌,目前極度瀕危。圖片來源: jennofarc。(CC BY-NC-ND 2.0)

「高品質的棲地是族群恢復的重要條件。我們調查到的許多棲地都有粗糙的木頭殘骸,提供新來的鳴樹蛙安全的住所。而且這些池塘的植物較多,水量穩定,有助蛙卵孵化,也適合蝌蚪居住。」

1980年代倖存的夜宴蛙,最後仍因和壺菌帶原者東部幼蛙共享棲地而遭感染。

「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和高品質的棲地,有些兩棲物種可以從疾病中復原。」Sheele說。

「我們必須圈養繁殖難以存續的蛙,接著轉移到壺菌不容易生長的地方,包括溫度能快速上升的淺邊緣池塘,因為壺菌無法在暖水中生存。我們也可以把池塘挖深後裝滿水,避免乾旱時期池塘乾涸,導致蝌蚪死亡。」揭露出澳洲蛙類生存與死亡的機制,這份研究可作為拯救澳洲僅存蛙類的指引。

Sheele說,澳洲居民可以透過「賞蛙情報網」等管道幫忙觀察當地的蛙群,有助喚起公眾保護兩棲類的意識。

Frog Survivors Emerge From Battle With Killer Fungus
CANBERRA, Australia, June 15, 2015 (ENS)

Against all odds, some Australian native frog species are surviving the lethal chytrid fungus, while others are losing their lives to it, new research shows.

The whistling tree frog is beating the deadly fungus, and so is the alpine tree frog. But the critically endangered yellow-and-black striped corroboree frog is disappearing, according to studies by the 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Environmental Decisions, CEED.

The research is revealing what causes frogs to live or die – providing scientists crucial clues in the fight to save Australia’s remaining frogs, says Ben Scheele, who just completed his PhD with CEED at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Frogs catch the fungal infection through contact with infected water or direct contact with other infected frogs,” says Scheele. “It attacks the skin, making it difficult for the frogs to breathe, and this stops their hearts.”

The chytrid fungus has been spread by the African clawed frog, which carries it but is immune. For decades these African frogs were exported worldwide after a 1934 discovery that they could be used for pregnancy tests in humans.

“Chytrid has since been found in over 500 amphibian species, and is now on all continents except Antarctica,” Scheele says. It has driven the decline of over 200 species, of which 113 are thought to be extinct.

Good news is that the whistling tree frog is recovering, since its population crashed in the 1980s, Scheele says. Surveys show that year by year, the species is returning to habitats it used to occupy decades ago, and has even been found at 39 new sites.

“High quality habita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Many of the sites we looked at contained coarse woody debris which provided refuge for new colonizers. These ponds also had more plants and stable water levels which are needed to protect developing frog eggs and provide habitat for tadpoles,” he explains.

Monitoring by the New South Wales Office of Environment and Heritage shows that numbers of endangered alpine tree frogs, which declined in recent decades, now appear stable.

“Our studies reveal this is because chytrid is rare in their tadpoles and juvenile frogs, which enables the next generation to spread out in its woodland habitat free of the disease,” says Scheele.

“Although adult frogs later return to the wetlands to mate and contract the fungus, they are usually able to breed before they die,” he said.

But the northern corroboree frog, once abundant in Kosciuszko and Namadgi National Parks, is being pushed closer to extinction every day.

While some frogs survived the fungus in the 1980s, they are still infected through common eastern froglets that carry chytrid and share the corroboree frog’s habitats.

“For frogs that are losing the battle, we’ll have to breed them in captivity or transfer them to environments that can help get rid of the fungus,” says Scheele. “These include ponds with shallow edge areas that heat up rapidly, as chytrid dies in warm temperatures. We can also deepen ponds and fill them with water, preventing them from drying during droughts and killing tadpoles.”

Scheele says Australians can help by monitoring their local frogs, through programs such as FrogWatch. They can help raise public awareness of how to protect our amphibians.

“Our results show that given enough time, some amphibian species can recover from diseases, provided that high quality habitat is protected,” said Scheele. “So the simplest thing we can do for these species is to prevent further habitat loss.”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污水排放無對策 日月潭向山BOT環評遭撤

$
0
0
本報2015年6月1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今年乾旱一度使得日月潭水庫見底,九蛙現身,加劇觀光遊憩行為的環境衝擊。而面對開發不斷,日管處有無能力調查、評估日月潭地區之水質涵容能力與總量管制?也成各方關注焦點。

「日月潭向山觀光旅館BOT案」繼日管處提行政訴願,刪除符合《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規定所出具之公函之附加條件後,本月3日邵族代表也提起訴願,行政院訴願審議委員會認為,廢污水減緩措施及日管處對日月潭水質涵容能力與總量管制的調查、評估之附帶建議,未經確認即通過環評「亦非無疑義」,而撤銷原處分。

對此,環保署綜計處認為是程序瑕疵,補開會議確認即可;訴願單位則傾向重啟環評或進二階審議。

日月潭;圖片來源:林務局。
向山BOT因污水將污染日月潭,但卻無相關對策,遭行政院撤銷環評;圖片來源:林務局。

缺乏完整資訊即下結論?  環署:程序瑕疵

邵族以毛隆昌等5位為代表提出訴願,由於本案施工及營運過程,帶來大量廢水污染日月潭,將直接影響居民身體健康;而施工及營運過程產生的廢污水,都排入日月潭水庫,對日月潭水庫水質及水域生態所產生的影響,應進行環評。

訴願書說明,環保署水質保護處曾於環評委員會第243次會議提出3點意見:

  1. 用於洗車、洗道路之200CMD清潔用水,回收利用後之廢水必須符合放流水標準始得排放,請說明此股廢水之流向。
  2. 依環說書所載,1平方公尺之水量0.006立方米,剩餘水量為470立方米,可噴灑面積為7.2公頃,遠較澆灌基地植栽及綠地共2.18公頃為高。
  3. 雨水逕流將地表污染物沖刷至水庫,將造成水庫優氧化,開發單位應說明本案之雨天排放逕流污水對水庫之影響並加以評估分析,以及提出雨天逕流污水之具體改善作法。

只是開發單位卻未於當次會議提出完整說明及評估分析,也未說明廢污水對日月潭水庫水體及水域生態之影響;即使會後已依會議記錄內容補充說明,並納入環說書定稿,但環評委員會並未召開會議確認即審查通過,顯示環評結論似乎缺乏完整資訊。

據此,行政院訴願會認為有疑義而撤銷環評結論,環保署需於2個月內提出「適法」處分。

對此,環保署綜計處處長朱雨其解釋,原處分撤銷是代表此環評沒有結論,須回到環評大會未作結論之前;他認為,訴願會質疑的是結論所需具備的程序,而非結論本身,因此目前將與法制及相關部門討論,是否在環評大會前召開會議確認開發單位「廢污水排放減緩措施」,及日管處就日月潭地區之水質涵容能力與總量管制所做的調查與評估。

衝擊邵族傳統領域  向山案輕描淡寫

由港商寶聲集團子公司仲成開發商,斥資20億投資的「日月潭向山觀光旅館BOT案」,因開發位址佔用原住民傳統領域,不斷遭邵族陳情抗議;歷經5次專案小組會議及環評大會確認有條件通過,環署也於2014年10月13日公告環評結論,爭議卻未止息。

今年4月初,日管處針對附帶條件,要求其「取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就本案已符合《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規定所出具之公函」、「開發單位……並應於開發行為施工前30日內,以書面告知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及本署預定施工日期;採分段(分期)開發者,則提報各段(期)開發之第一次施工行為預定施工日期」等項,提出行政訴願。經行政院訴願審議委員會判定此項結論為「自始無效之行政處分」。

6月3日邵族再提撤銷環評的訴願,理由包括開發位址屬邵族傳統領域、對邵族祖先遺留之文化足跡及歷史空間造成影響,但開發單位環說書則僅於附錄描述其歷史,卻對衝擊部落傳統文化及生活方式一語帶過,顯有不足。

纜車、服務區開發未納評估  環境律師:應重啟環評或進二階審查

另外,無論是「向山車埕纜車系統」、2013年6月研擬完成之「水里大彎服務區開發計畫」,及南投縣政府1997年間辦理完成之「日月潭孔雀園土地觀光遊憩設施促參規劃案」,都在開發計劃半徑10公里範圍內,開發單位卻未將這些開發計畫納入背景值評估,違反環評法相關規定;而環保署也未要求補正相關資料,如此做成的環評結論,立基點資訊不足。

開發計畫位於水社遺址範圍內,且基地東南角緊鄰向山遺址,依環評作業準則,環保署應評估開發計畫造成2項文化遺址的衝擊,及相關因應對策或替代方案;但開發單位只承諾委請專家學者監看施工過程,完全未提出相關說明及評估;也未針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在第5次專案小組會議中提出的相關說明補充論述。

對於訴願會決議撤銷原處分,環境律師詹順貴則傾向「重啟環評或進入二階實質審查」;至於行政院訴願會認為,原住民傳統領域未公告沒有原住民基本法第21條踐行問題,他表示,若傳統領域公告只需依法行政,不需環評委員多著墨;就是因為未公告,才需藉由環評把關,確保原住民權益並且避免環境影響衝擊。

美學界首次分析 環境意識影響減碳成效

$
0
0
本報2015年6月19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環境運動究竟有沒有效?學界第一次以量化方式衡量環境政治運動的效果,比較1990年起美國各州的碳排放量和環境主義程度。

美國國家科學學院刊登的新研究指出,環境運動在美國的效果看得見,因為在環保呼聲較高的州,碳排放量確實比呼聲較低的州少。

Glyn Lowe Photoworks.
2013年美國華盛頓州一場大型氣候變遷抗議行動。圖片來源:Glyn Lowe Photoworks.(CC BY 2.0)

環境意識程度高 碳排量相對減少

研究揭露,在紐約和佛蒙特等較環境友善的州,儘管人口和財富都增加,仍能同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不過德州和俄懷明等州氣候變遷懷疑論較盛,溫室氣體排放量則呈現增加趨勢。

環境主義程度的高低,以保育選民聯盟(League of Conservation Voters)發表的州議員環境投票記錄來評估。過去的研究顯示,投票記錄是反映選民意向的良好指標。

各州的環境投票記錄為0~100之間的分數,有些州幾乎滿分,有些接近零分。佛蒙特州的環境投票分數最高,碳排放量第二低,只輸羅德島。

環境投票得分最低三名是德州、俄懷明州、路易斯安那州,這些州的碳排放量也最高。相近的州可能差異甚大,如北達柯他州和南達柯他州相比,環境投票分數低得多,碳排放也高得多。

有環境意識 經濟成長也可以低碳排

研究主持人、密西根州立大學Thomas Dietz教授指出,1990年起,經濟和人口成長多半伴隨碳排放增加,但如果環境主義程度升高,碳排放可以不增反降。

Dietz也表示,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案不會因為經濟成長而自然產生,需要靠強而有力的環境運動來推展。「從家庭到企業、政府和環團,環境運動不可少,環境保護行動不會自己發生。」

「如果可以讓環境主義隨經濟與人口一起成長,就能抵消碳排放增加的負面效應。」Dietz說。

研究並未探討環境運動減少碳排放的機制,不過Dietz認為,環境運動能減少碳排放的原因在於,環境政策的制定、落實以及家庭和企業行動三者的結合。環境投票記錄和減碳成果之間的統計相關性相當強。

接下來的研究將探討環境主義是否改善人們的生活和幸福感,以及環境主義是否有其他的可測量指標。


關注路殺 國道也要生態保育

$
0
0
作者:Green Inside
國道淺山生態復育成果、石虎保育、食蛇龜保育與藝術創作四大主題。圖片來源:高工局網站

「路殺事件」(Roadkill,野生動物遭遇車禍而死亡),隨著越來越多道路穿越淺山生態區、切割棲地而引起注意。2014年綠集合競賽南方精神獎特別獎表揚的「路殺社」便是集眾人之力來找出路殺熱點。另一方面,負責道路興建的政府單位也開始關注路殺議題,並採取補救手段。國道3號西湖服務區目前正在舉行「國道.石虎.平安龜—保育與創作特展」,展現生態保育工作的成果。

道路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全台灣的路加起來約有42,520公里。其中國道高速公路,總長度約有1,050公里,雖然只佔全台灣道路的2.5%,但每日車流量卻佔所有道路運輸量的66%,平均每天約有160萬車次在高速公路上奔馳。

大甲段通霄一號多功能跨越橋連結破碎化棲地。圖片來源:國道.石虎.平安龜保育與創作特展。

早年由於道路興建時未能充分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調查,只能在問題發生之後採取補救措施,如國道3號林內路段配合紫斑蝶遷徙架設防護網。2008年開始,國道高速公路局配合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生物多樣性組之工作目標,擬訂國道環境永續經營策略,並展開沿線生態敏感區資源調查、道路致死研究與資料庫建置等工作。依據道路致死動物調查結果,針對熱點路段架設動物防護網與設置動物通道,積極保護淺山動物。近年由於石虎議題興起,針對石虎重要棲地的通霄、苑裡路段,加強動物通道和防護網設置等工作。國道友善生態措施有:

多主題、多素材的藝術創作。圖片來源:高工局網站
  • 木柵段:富陽棲地營造
  • 內湖段:貓狗道路致死改善
  • 苗栗段、關西段、白河段:哺乳類道路致死改善
  • 大甲段:跨越橋棲地連結、淺山生態調查棲地復育
  • 斗南段、岡山段:鷺鷥道路致死改善
  • 南投段:紫斑蝶道路致死改善

「國道.石虎.平安龜—保育與創作特展」便是將國道淺山生態復育成果、石虎保育、食蛇龜保育與藝術創作4項主軸融合呈現。展覽期間的每逢假日都有導覽解說、生態保育影片播放與各項DIY活動,希望藉此活動提醒用路人也都能了解石虎與淺山生態系保育的重要。

 

【端午護蛇】有「蛇」必有得 寧放過不殺錯

$
0
0
作者:編輯室

「未食五月粽,破裘不願放」過了農曆五月五,天氣將一天熱過一天,傳統在划龍舟、吃粽子、正午立蛋等節慶活動之外,還有驅除瘟神、五毒(蛇、蠍、壁虎、蜈蚣、蟾蜍)等習俗。這些不受歡迎的生物,長久以來也背負著負面形象,讓人避之唯恐不及,或欲除之而後快。然而從環境健康的角度看來,牠們皆有其不可或缺的生態地位。

而以尖叫指數高低排名,蛇族應可居五毒之首,極少數人在與蛇短兵相接時,能夠冷靜自持。但看似冷酷神出鬼沒身懷劇毒的蛇族,其實正因氣候變遷、人為干擾、棲地破壞等因素,面臨生存危機。趁此佳節,編輯室特別企劃「端午護蛇」特輯,一起重溫、重新認識這個默默爬行的生物,讓更多人在殺了牠們或參加放生活動前,可以再多想10秒鐘。

美麗的金絲蛇。圖片來源:台大自然保育社。
從環境健康角度看來,蛇類有不可或缺的生態地位。圖為金絲蛇。圖片來源:台大自然保育社。

蛇族春秋

因食性廣泛,蛇在生態系中扮演著重要地位,從小昆蟲到小型哺乳動物都是其佳餚,透過攝食,也平衡了生態系。如赤背松柏根蛇以爬行類動物的卵為食,而沙氏變色蜥卵所發散的氣味較濃厚,能吸引赤背松柏根蛇捕食,間接控制了沙氏變色蜥蜴的數量。

但蛇類在台灣卻面臨失去棲地、氣候變遷等諸多挑戰,以生活在濕地環境的水蛇為例,赤腹游蛇棲息於低海拔平原淡水性溼地,易受人類活動衝擊。而牠們偏好棲息於水生植物豐富的的水底層,活動範圍小,故更常在人為開發過程中,發生大量個體與棲地一同滅亡的狀況。屬於保育類第二級動物的唐水蛇,又稱中國水蛇或泥蛇,也由於棲地遭破壞,目前僅知在北部少數水田濕地仍有其蹤跡。

而家喻戶曉的百步蛇,不但是許多原住民族崇敬與勇氣的象徵,身上紋路更是點綴山林的美麗圖騰,卻也同樣因人類活動影響,數量日漸稀少。

百步蛇身上的斑紋非常美麗,也成為原住民裝飾的圖騰。圖片提供:林家蔚、游崇瑋(閱野自然玩學協會)
百步蛇身上的斑紋非常美麗,也成為原住民裝飾的圖騰。圖片提供:林家蔚、游崇瑋(閱野自然玩學協會)

除了棲地破壞,食不安心也是威脅蛇類生存的一大原因,例如誤食下藥的老鼠或遭刻意毒殺,皆導致蛇類數量銳減,生態系失衡。

且蛇類對人類貢獻卓越,以青竹絲來說,透過採集野外的赤尾青竹絲蛇毒,能供應疾病管制署製造許多有價值的血清。也有實驗證實過人類天生並不怕蛇,但由於後天接觸的相關偏頗報導及環境文化,才讓蛇類變成人心底下的惡魔。

我們應了解蛇的習性和生態價值,才能慢慢克服恐懼,學習如何與蛇共存。

【延伸閱讀】

血腥時尚:蛇皮黑市與買賣

雖說人們對蛇的恐懼會造成其族群覆滅,但也有另一種人是受「貪婪」驅策,覬覦蛇身上神秘又美麗的紋路,剝下蛇皮,做成皮包、皮鞋、皮帶等製品。而這「經濟價值」,又為蛇族存續添上幾道陰影。

以最稀有、昂貴的蟒蛇皮為例,每年東南亞出口50萬張蟒蛇皮,大部分最終進入義大利、德國和法國,被製成名牌手提包、鞋子和皮帶,黑市商機一年高達10億美元。

許多名流帶起異國風蟒蛇皮手提包的風潮後,一個蟒蛇皮手皮包可賣4000英鎊,而35萬張合法進口蟒蛇皮的總價值也從2005年的1億歐元(約39億新台幣)暴漲至現今的10億美元(約290億新台幣)。

限制蟒蛇野外捕捉數量的國際條約沒能發揮實際作用,蟒蛇皮的黑市規模不輸合法進口的蛇皮,靠著消費市場對艷麗蛇皮的渴求,貿易者大賺黑心錢,法規卻無力阻檔。

瀕危野生動植物的國際貿易公約(華盛頓公約CITES),已將8科共36種的蛇列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因為美麗而遭趕盡殺絕,蛇類何其無辜。

【延伸閱讀】

殘酷的慈悲:放生蛇

恐懼、貪婪,造成許多惡意傷害蛇類的行為;而宗教團體基於善念舉辦的放生活動,蛇也成了對象。只是這樣的行為,是否真能符合護生初衷?

以最為人知的海濤法師為例,他每個月至少參與10場放生法會,地點遍布台灣各地、離島、甚至還有國外行程。然而,這些放生法會卻都造成野生動物嚴重的死傷與金錢糾紛。

根據苗栗縣消防局統計,去年6月到25日止,已捕獲319條蛇,以錦蛇、臭青母及眼鏡蛇居多,其中苑裡鎮有45條,居全縣之冠,懷疑與不當放生有關。在此惡性循環中,生靈飽受折磨而亡,不見宗教護生的慈悲心懷。與其「放死」,不如再思考放生的真意與初衷,「放」蛇一條「生」路才是。

【延伸閱讀】

狹路逢蛇,怎麼辦?  

雖然瞭解了蛇的生態價值、重要性,及其面臨的生存困境。但當我們在家中或山中健行,一旦與蛇四目相交,該如何轉換瞬間的驚訝(嚇)為冷靜,彼此相安無事共進退呢?

其實,蛇看到人更害怕,會嚇得想趕快溜走,也不會主動攻擊。因此在野外登山或健行,若要避免人蛇衝突,打草驚蛇是必要的;露營時則需拉好營帳門,別讓蛇有機會誤闖帳篷。切忌主動接觸或挑釁,蛇就不會被迫防禦或反擊,對人造成威脅。

而若在家中發現蛇,可先別急著拿武器攻擊牠,先穩定自己、保持距離,打開門後,用掃把或長柄器具把蛇往門的方向趕,蛇會逃之夭夭;不敢碰蛇的人,建議直接打電話請消防隊員協助。

以常見的台灣家蛇王錦蛇、台灣黑眉錦蛇、中華眼鏡蛇及龜殼花為例,皆因常於民宅出沒而遭遇死劫。但換個角度想,這些開發、蓋房子的地點,原本可能都是蛇的棲地,牠們會出沒也是很正常的。人類毀了蛇的家園,另一方面卻以媒體、電影等方式宣揚其醜惡,讓蛇族命運更加坎坷。

是以除蛇絕不等於除害,卸下了神祕、惡毒標籤的蛇是地球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也是珍貴的生命,值得更有能力的人類用心守護。

【延伸閱讀】

【端午護蛇】黑眉錦受難記

$
0
0
作者:野生動物急救站

端午將至,氣溫熱呼呼,太陽的熱情也給蛇類滿滿能量,夏天是牠們活躍的季節, 也因為與人接觸的機會增加,受傷的機會也增加了。照片中這隻黑眉錦蛇,誤闖人類住宅,嚇壞了屋主,本能的防衛動作,把這隻大蛇打一頓後,再請消防人員將蛇帶走。

當我們由縣府農業處人員手中接過這隻蛇時,牠已奄奄一息,創傷集中在身體前半段1/3處,頸部的大面積創傷在牠每一次呼吸吐納時跟著脹大、縮回,看得出來連呼吸都很吃力,我們看了也覺得揪心啊!

闖入民宅被打得遍體鱗傷的黑眉錦蛇。圖片來源:野生動物急救站。
闖入民宅被打得遍體鱗傷的黑眉錦蛇。圖片來源:野生動物急救站。

最後這隻黑眉錦蛇還是因傷重死亡,牠是一隻懷孕的母蛇。在蛇類活動頻繁的夏季,這類的衝突事件經常發生。

關於蛇,人們大多不瞭解,由於不瞭解而產生許多誤解和恐懼,如果能夠放下成見,試著瞭解蛇,你會發現牠其實沒那麼可怕,這隻黑眉錦蛇媽媽,也許只是天氣熱想到陰涼處避暑,也許是為了找個舒適的地方產卵,也許是發現住家有牠的食物-老鼠,蛇進入住家有許多的可能,但絕不是為了傷害人。

明天開始為期3天的端午連假,放假到戶外走走時,遇見也同樣外出活動的蛇類,只要避開就好,或者可以拍下照片,分享到臉書「端午節蛇類調查」社團,你也可以是公民科學家哦!祝大家有個愉快的假期!

金鵐由普遍到瀕危 啟動跨國監測2017年誓拉回數量

$
0
0
本報2015年6月19日香港訊,特約記者廖靜蕙綜合報導

金鵐處境SOS,繼國際鳥盟8日發布新聞稿指出金鵐因大量捕捉族群數由普遍到瀕危,香港觀鳥會也召開記者會憂心指出,不僅金鵐很快會步入滅絶之路,連與牠們一起出沒的常見雀鳥,也可能步入金鵐後塵。「遷徙物種公約」已將金鵐的跨國保育列為優先,期能於2017年恢復族群數量。

金鵐(禾花雀/黃胸鵐 Yellow-breasted Bunting)。(Allen Chan攝影;香港觀鳥會提供)
金鵐(禾花雀/黃胸鵐 Yellow-breasted Bunting)。(Allen Chan攝影;香港觀鳥會提供,請勿轉載)

冬令進補 百萬金鵐葬肚腹

金鵐Emberiza aureola在香港稱為「黃胸鵐」,中國則稱「禾花雀」,每年秋天,牠們會成群聚集,沿中國東部遷徙至亞洲南部及東南亞地區度冬。因於港粵沿海地區習以雀鳥滋補身體,誘使獵人捕鳥營生,而金鵐成群聚集夜棲的習性,使得牠們易於一網打盡。

香港觀鳥會助理經理(中國項目)傅詠芹指出,自從數量驟降後,中國政府已於1997年起立法禁捕。但是,立法不僅沒有改變金鵐大量捕食的命運,連與金鵐一起出沒的雀鳥,也數以百萬計地遭非法捕捉,並化明為暗、潛入黑市發售食用。

廣東非法鳥捕情形。(攝影:Gerrit Vyn;香港觀鳥會提供)
廣東非法鳥捕情形。(攝影:Gerrit Vyn;香港觀鳥會提供,請勿轉載)

他說,由於東亞地區經濟起飛,助長野鳥的食用量攀升,根據2001年非正式估算,單就中國的廣東省已吃掉了100萬隻金鵐。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於2013年11月,正式將金鵐由「易危」(Vulnerable)提升到「瀕危」(Endangered)等級,意即各國政府及民間團體再不採取任何保護行動,金鵐恐於10年之內滅絕。

Conservation Biology期刊最新發表的研究顯示,金鵐的數量在1980至 2013年間下跌了9成,分布範圍更縮減了5,000公里,主要原因正是過度捕殺。

研究計畫主持人德國明斯特大學的Johannes Kamp博士指出,過度捕殺造成金鵐的現況與1914 年確認絕種的旅鴿處境相似,但是諸如棲息地喪失、過度使用農藥等因素,也應持續監測。

度冬繁殖棲地險峻 啟動跨國合作監測

香港觀鳥會研究經理余日東指出,早期金鵐的繁殖地範圍遼闊,曾是西伯利亞一帶數量眾多及分佈廣泛的繁殖候鳥之一。東歐、歐陸俄羅斯、西伯利亞西部及中部大部分地區、以及日本大部份曾經有金鵐繁殖的地點,幾乎已經絕跡。

泰國瑪希敦大學 Philip Round教授也指出,泰國從前每年都有上萬隻金鵐到訪,但現在泰國各處加起來才只有幾百隻的紀錄。換句話說,不但繁殖棲地只有零星的繁殖紀錄外,牠們度棲地的狀況也非常險峻。

族群數量能不能止跌回升,端賴國際合作。國際鳥盟高級保育主任陳承彥指出,要扭轉金鵐減少的趨勢,就必須做好宣傳教育工作,讓大眾知道食用野生動物所帶來的後果。在執法方面,需要更好及更有效的舉報系統。

中國、日本、韓國和俄羅斯之間新簽訂的協議,將成為整個地區共同合作監測候鳥的第一步。由於情況嚴峻,聯合國《遷徙物種公約》(Convention on Migratory Species;CMS)已同意於金鵐的分布地區進行復育,期能在2017年之前恢復族群數量。

香港觀鳥會也於 2014 年得到「關鍵生態系統合作基金」(CEPF)的資助,在非法捕鳥情況猖獗的廣東和廣西兩省沿海地區開展保育計劃,除了提升當地保育團體在宣傳教育及監測的能力外,更一起合作遏止非法捕食野鳥的問題,希望有助於雀鳥保育。

廣東的宣教活動。(香港觀鳥會)
廣東的宣教活動。(圖片來源:香港觀鳥會,請勿轉載)

「我們需要更全面地了解現況,才能更有效地處理問題。」陳承彥說,金鵐的情況只顯露了人們對區域內許多物種的種群趨勢所知甚少,越來越多證據顯示黃胸鵐的減少可能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而實際上可能有更多亞洲常見雀鳥正面對更嚴重的問題。

過去十年來觀鳥活動在中國越來越受歡迎,他認為觀鳥者在數據搜集方面,將發揮重要的角色。

借鏡紅尾伯勞保育經驗 強力執法跨國串聯

台灣在1980~1990年代,恆春地區也曾因從清朝沿襲下來的飲食習慣,大量捕食紅尾伯勞,造成紅尾伯勞數量明顯下降,在保育人士積極倡議下,透過保育地位的提升、強力執法,而使得數量逐步回升。台北鳥會總幹事何一先舉台灣紅尾伯勞保育經驗可供借鏡,過去每年墾丁地區查獲數十萬鳥仔踏,一直到現在是紅尾伯勞數量逐漸增加。

強力執法是紅尾伯勞保育致勝關鍵。圖為2011年9月15日屏東林管處查獲鳥仔踏及誤入陷阱的紅尾伯勞。(圖片來源:屏東林管處)
強力執法是紅尾伯勞保育致勝關鍵。圖為2011年9月15日屏東林管處查獲鳥仔踏及誤入陷阱的紅尾伯勞。(圖片來源:屏東林管處)

中國廣西、廣東、福建、浙江及湖南,這條沿著金鵐及其他雀鳥遷徙通道的省分,是金鵐消費最嚴重之地,他認為,或許可以透過國際串連,呼籲北京及廣東省政府正視這件事,厲行執法,避免金鵐滅絕。

特生中心棲地生態組組長林瑞興表示,金鵐會在冬天過境台灣,屬於陸鳥,島內數量不多,離島如金門、澎湖較多。雖然直接影響不大,不過他建議比照國際間提高其保育地位;另外,台灣與中國互動頻繁,民眾前往中國不要吃野生動物,尤其是像金鵐這類極端瀕危的物種。如果有中國朋友也提醒金鵐危急的處境,不要獵捕不要吃。

※ 本文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廢核也要減煤 莊秉潔:發展綠能、燃氣 燃煤轉備用

$
0
0
本報2015年6月20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核能議題的爭論中,非核是否代表將以燒煤來補足電力供給?長期研究空污的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指出「廢核也要減煤」,認為此刻正是台灣思考能源與產業轉型的關鍵,應優先使用太陽能為主的綠電、天然氣,將燃煤電廠改列備用。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已不受歡迎,若環境宜人,台灣尚有機會轉型為研發、金融服務中心。

8日上午,民間團體與上百位地方上的媽媽前往中市府抗爭
中部民間團體與上百位地方上的媽媽,曾為爭取乾淨空氣,往中市府抗爭中科台積電擴建案,本報資料照,賴品瑀攝影。

17日晚間,莊秉潔應綠色公民行動聯盟邀請舉行演講,提出「2025年廢核、2030年禁煤、2035年再生能源達50%以上、2050年全面再生能源」的能源願景,此進程比起官方、甚至目前環團的建議更加積極。

莊秉潔強調北部人討論反核,但中南部對減煤更有感,因中南部居民飽受空氣污染所苦,健康為此亮紅燈。莊秉潔指出,在他歷次演講中,總得到民眾願意出更高的電費換取乾淨空氣的意見。

「1980年代出生的人,將來能看著自己的小孩長大嗎?」莊秉潔對此相當擔憂,認為空污一定要在這幾年改善,尤其是減低中南部地區的火力發電廠、石化等工業污染。莊秉潔指出,燃煤電廠下風處的PM2.5含有重金屬、戴奧辛等物質,影響心血管與呼吸系統。目前發現肺腺癌的好發年齡不斷下降,患有氣喘的幼兒人數也大增,甚至不少壯年、有路跑習慣的人因空污而猝死。

莊秉潔指出,1980年後工業逐漸從台北擴散到中南部,也帶進空氣污染,若1980出生的人,至今已有30年以上的暴露史,40歲就可能有罹患肺腺癌風險。

而面對這樣的健康危機,中南部民眾發起許多行動,包括遊行、寫信給政治人物等抗爭,若仔細觀察,多由地方媽媽、學童率先發難,而非環團主導。「與其每次紫爆就要帶小孩去看醫生,不如出高一點的電費,買無空污的太陽能!」莊秉潔轉述一位埔里媽媽的意見,表示即便一度要價10元,她也覺得划算。

11425477_10152937338780924_1638903662168918305_n
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提出「廢核也要減煤」。攝影:賴品瑀。

面對台電總視核能與燃煤為基載電力,並認為穩定、低價。莊秉潔強調,發電總成本應計算的除了電廠成本,還得納入健康成本、氣候變遷等社會成本。她根據Climate Change最新研究(Sindell,2015)指出,燃煤一度的社會總成本達0.42美元,是成本最高的能源類型,相較之下燃氣每度0.17美元,再生能源更低。

故若北部民眾為了反核、中南部民眾為乾淨空氣,都願負擔更高電費,並積極發展綠能,就可能改變現狀。

莊秉潔以政府數據說明,全國從交通用地、閒置工業區、耕作地與民間屋頂,共有677平方公里可做太陽能發電,共可發67.6GW的電力,已是夏季尖峰需求的兩倍,若真有不足則以「綠電不夠、用天然氣補,天然氣不夠、用燃煤補充」的原則因應。他表示,太陽發電一度成本約2元,若善用抽蓄裝置將電留到晚上用,大約一度2.6元,比起台電目前一度3元更有競爭力。

莊秉潔提出以綠電、天然氣來補充目前核能、燃煤所能供應的電力需求,綠盟理事長賴偉傑更提出再以天然氣、綠電發電外,更應該從效率、產業調整來追求用電零成長。

「節能不是道德,而是一門好生意!」賴偉傑表示,例如以「負瓦特」管理思維來面對尖峰用電,給予在尖峰時段不用電的人優惠,促使使用者靈活調整電力使用模式。

賴偉傑強調,燃煤、核電都是產業轉型的課題,整個社會應共同討論。

Viewing all 1995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