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5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小確幸咧? 預告氣候變遷未來 沒巧克力也沒啤酒!

$
0
0
本報2015年6月12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氣候變遷是1980年代以來人類文明最嚴重的威脅。科學家說,上升的海面將包圍全世界主要城市,熱浪吹出野火,暴雨帶來洪水,全球經濟都將深陷泥沼。

你可能覺得這都不關你的事,但對新世代的你(妳)來說,氣候變遷正逐漸剝奪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幾個小確幸,豈可不關心!

Stéphane PERES

       2013年巴黎巧克力展(Salon du Chocolat)。圖片來源:Stéphane PERES。(CC BY-NC 2.0)

天氣越來越熱 防淹水措施做了沒

隨著氣候變遷,極端氣候事件越來越頻繁,這對於從事休閒娛樂來說有好有壞。

好處是天氣變得酷熱,可以常常去海邊玩。但倫敦格蘭瑟姆氣候變遷研究所政策與溝通總監Bob Ward說,暖空氣也會帶來水氣,增加降雨,「增加內陸洪水發生的機會,沿岸也有海平面上升的風險。」

沒有啤酒的日子

martingarri
啤酒。圖片來源:martingarri。(CC BY 2.0)

42家啤酒釀造商整理出氣候變遷災難性的後果,其中一項就是──未來可能再也沒有啤酒喝。

從加州到捷克,啤酒花產量都受到高溫和缺水的影響。捷克人認為啤酒可能會變得越來越難喝。(不過捷克啤酒本來就很難喝)

全球最頂尖科學家已經發表數千份氣候變遷災難研究,但世界各國政府仍無動於衷。

海洋酸掉 海鮮大餐沒著落

工業革命後,海洋酸度增加了25%。二氧化碳不只讓氣溫上升,也把海洋變成一鍋酸掉的湯。

我們愛吃的甲殼動物,因為海洋變酸的關係,殼都會被溶解。如果趨勢持續下去,未來可能再也吃不到甲殼動物。

太平洋西北部的牡蠣產業,因為海洋酸化的關係,產值已經減少1.1億美元。

全球產量達高峰 巧克力只會越來越少

全世界的巧克力正在減少。過去40年間,種植可可的土地面積減少了40%。

未來40年內,生產全球70%巧克力的迦納和象牙海岸,氣溫將上升2℃,乾熱的氣候不利可可生長。氣候變遷和貧困讓非洲的可可農改種其他作物,這也表示巧克力會越來越貴。

巧克力的產量即將達到高峰並開始下降。2020年,全球巧克力的需求將超過供給1百萬噸,這可是90,909,090,909顆瑞士蓮(Lindt)巧克力球的量。

水患、乾旱夾擊 咖啡農的心事誰人知

sea turtle
咖啡。圖片來源:sea turtle。(CC BY-NC-ND 2.0)

全世界每天喝下16億杯咖啡,其中阿拉比卡品種佔超過70%,而全世界近1/4高品質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出產於巴西。

宏都拉斯鬧水患、巴西鬧乾旱,這兩大咖啡生產國,還有其他你不知道的咖啡產地,由於氣溫上升,栽種咖啡變得越來越困難。

甚至在越南,咖啡農因為無水可灌溉,已經停止出口咖啡。

有趣的是,咖啡農自己不太喝咖啡。也許是因為他們一天賺的錢也不過半杯卡布奇諾的價格。

產區高緯度 燭光晚餐只能配瑞典紅酒

教皇新堡(Châteauneuf-du-pape)等紅酒對你來說可能只是超市就可以買到的中等貨。不過,這些紅酒將會越來越稀有。

傳統紅酒產區,包括法國、智利、澳洲和加州都會因氣溫上升而難以生產紅酒。但是倒不至於完全喝不到,只要你願意調整一下對紅酒的喜好。

隨著高緯度地區溫度變暖,紅酒產區也將北移。到時候,你兒子或孫子的燭光晚餐約會只能配瑞典紅酒了。


美真人實境秀 「空氣車」贏百萬投資 盼年底上市

$
0
0
摘譯自2015年5月4日ENS美國,加州,洛杉磯報導;周念學編譯;蔡麗伶審校

造價一台10,000美元、端靠壓縮空氣發動的「空氣車」AIRPod,在美國真人秀節目《創智贏家》(Shark Tank)中獲得500萬美元的投資。製造商表示,有望在2015下半年生產出首台在美銷售的空氣壓力車。

       空氣壓力車AIRPod。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 BY-SA 3.0)

新款空氣車:AIRPod

節目中,投資人兼賽車愛好者Robert Herjavec,同意投資空氣壓力車製造商──零污染汽車(Zero Pollution Motors)5百萬美元。這位出生於克羅埃西亞的加拿大籍投資家,也相對將獲得該公司一半的股份。

總部位於紐約的零污染汽車,是第一家獲得MDI授權製造空氣車的美國公司。

1950年代美國當紅歌手帕特·布恩(Pat Boone)擁有Zero Pollution Motors在夏威夷的製造銷售權,他與來自美國的Ethan Tucker一同在節目上推銷對環境友善的新款空氣壓力車AIRPod。

AIRPod將在全美各地區的微型工廠經由一連串設計、製作、安裝、組合、試車等統包方式製造。有別於傳統車輛拼裝工廠,這些工廠將會製造AIRPod全車的80%,並在當地銷售。

無空氣汙染 又省養車費用

Tucker和Boone表示,這項壓縮空氣產生電力的技術,可節省車子的相關花費和使用燃料後產生的空汙問題,也對環境保護有重大效益。

momentimedia
空氣壓力車AIRPod。圖片來源:momentimedia。(CC BY-NC-ND 2.0

AIRPod空氣壓力車是由法國發明家、環境保育人士Guy Negre所研發。Guy Negre曾在1980年代設計飛機與一級方程式賽車的引擎。

AIRPod的發動方式是把燃料箱冷空氣壓縮300倍的大氣壓力後,加熱並灌注到活塞式發動機的汽缸中。零燃料,故無空氣汙染疑慮。Negre指出,因內部過濾機制,從排氣管排出的空氣比灌注到裡面的空氣要乾淨。

Tucker說,夏威夷是生產AIRPod的首要理想地點,因為夏威夷島位於美國外環、太平洋的中間,需依賴每周船運汽油補給,且有車輛壅塞、空氣汙染的問題。

就像現今在加油站為輪胎充氣般,AIRPod可在空氣壓縮站灌氣,不過比起傳統加油站,AIRPod需要較大的容量和較高的壓力。

在家也可利用電動空氣壓縮機為AIRPod灌氣,而Negre希望,有朝一日駕駛只需在加氣站花3美元左右便能在3分鐘內灌完氣。

Compressed Air Car Wins $5 Million Deal on Shark Tank
LOS ANGELES, California, May 4, 2015 (ENS)
AIRPod 的車門設計。汽車研發國際公司(MDI)提供。
AIRPod 的車門設計。汽車研發國際公司(MDI)提供。

AIRPod, a $10,000 car that runs on compressed air, has won a development deal on the American TV program “Shark Tank.”

Robert Herjavec, one of the investors, or sharks, agreed to invest US$5 million in Zero Pollution Motors, the U.S. licensee for Luxembourg-based MDI, developer of the Air Car as a compression-based alternative to 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Pat Boone, left, and Ethan Tucker pitch the AIRPod on Shark Tank (Screengrab from video courtesy ABC TV)

In return Herjavec, a Croatian-born Canadian businessman, investor and auto racing enthusiast, will acquire 50 percent equity in Zero Pollution Motors.

Pat Boone, the famous music star from the 1950s, joined Ethan Tucker of Brattleboro, Vermont, who owns the Zero Pollution Motors rights to manufacture and sell the AIRPod in Hawaii, to pitch the new eco-friendly compressed air car to the sharks.

The AIRPod will be built in regional turnkey micro production factories throughout the United States.

Unlike the huge traditional auto assembly plants, these plants will manufacture 80 percent of the vehicles and will sell them in the same location.

Investor and race car driver Robert Herjavec offers $5 million for the Air Car on Shark Tank (Screengrab from video courtesy ABC TV)

This method will decrease costs and logistic problems and also has a significant beneficial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Tucker and Boone explained to the sharks.

Hawaii is the anticipated location of the first production plant.

Tucker told the sharks the islands are an ideal location for an AIRPod factory because it is a contained location, is overloaded with vehicles, suffers from air pollution and is dependent on weekly shipments of petrol.

Herjavec agreed to put up the $5 million, but only if ZPM is able to get the rights to manufacture and sell the AIRPod in the entire United States.

The AIRPod vehicle was developed by French inventor and environmentalist Guy Negre. The vehicle design is owned by MDI Sa based in Luxembourg.

An AIRPod with doors open (Photo courtesy MDI)

To power the vehicle, cold air compressed in tanks to 300 times atmospheric pressure is heated and fed into the cylinders of a piston engine.

No combustion occurs, so there is no air pollution. Negre has said that the air emitted from the tailpipe is cleaner than the air that goes in, due to an internal filter.

The AIRPod can be refilled from a compressed air station, similar to those that exist today at gas stations for the inflation of tires but with larger capacity and higher pressure.

The AIRPod can be refilled with air at home using an electric compressor and Negre hopes that, one day, drivers will be able to recharge the cars in filling stations in three minutes for as little as three dollars.

Zero Pollution Motors intends to produce the first compressed air car for sale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the second half of 2015.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從開車看交往?──日本環保駕駛人建議總整理

$
0
0
作者:宋竑廣
從開車看交往。如果你愛我,就會在意我的安全。圖片來源:ECO Driver

經過前兩篇對於日本的汽車燃油經濟性、「燃費」(km/L、每公升汽油的行走公里數)的介紹,讀者們應該會感受到,不良的駕駛習慣將會拉低油耗效率;而提高實際燃費有三大好處:省錢、節能減碳,與減少交通意外。以下是日本汽車工業協會整理的十項環保駕駛要點

一、溫和地發動汽車。穩穩地踩油門,在最初的5秒內,控制在時速20公里的程度,如此燃費能改善10%。

二、避免加速減速,當頻繁地加速減速時,在市區道路燃費會惡化2%,在郊外會惡化6%。

三、要減速前提早放油門,如果知道要停紅燈了,就先放油門的話,燃費可以改善2%。

四、適當性使用汽車空調(詳見前作)。

五、避免空轉。靜等或卸貨時請熄火;在關掉空調的狀況下,10分鐘的空轉,約消費掉130cc的燃料。

六、避免塞車、繞路,例如原本一小時的車程,因迷路而多開10分鐘,便會增加17%的燃料消費量。

七、胎壓要正常(50kg/cm2),否則在一般道路時燃費會惡化2%,郊外會達4%,其他像是濾油器等,也應該定期檢查,燃費才能得到改善。

八、不要搭載沒有必要的行李或重物。車子每增加100公斤的負重,燃費便會惡化3%;燃費對於風阻也很敏感,若無需要,車頂不要載阻礙風流的腳踏車、滑板等物品。

九、不要到容易塞車的地方停車,同時避免交通事故。

十、可以自己計算燃費看看,掌握車行效率。計算方式很簡單,把車行距離除以汽油量就是了(日本另外有賣燃費計數器)。

 
影片:NISSAN推出即時監控油耗的節能輔助視窗,愈來愈多車商開發這種內建的監控設備。

影片:某家廠商推出的「燃費計」,方便駕駛隨時注意。

看完環保駕駛的十大要點後,日本汽車工業協會還有進階小秘訣共3招。

一、適當的胎壓有分前輪、後輪與備用輪胎3種,數值表貼在駕駛座內側(座位邊與車門之間)有機會可以確認一下。

二、車輛重量每增加10%,燃費會惡化5%,比方一個人開車的時候,原本每公升可以跑20公里,但再加3個大人,便會降低到18.5公里。

三、加裝在車頂的行李架或箱子,不但會增加重量,也會增加風阻,風阻每增加10%,在高速公路上燃費會惡化5%,加裝了這類設備,風阻將增加好幾成。

由於駕駛人可能會有些迷思,再提醒一下。除非是一發動就開走,否則不用特別熱車。汽車空調跟家用空調構造有點不一樣,把設定溫度調高不是最重要的,總之,不需要A/C時把它關掉即可。不要在等紅綠燈時以手動怠速熄火來節能,安全氣囊會因此動不了,很危險,還可能讓煞車變壞。下坡時可以使用引擎煞車(而非腳踏板煞車)來節能。

除了汽車駕駛技術之外,日本政府推廣環保駕駛人運動也會從心理層面切入,例如「看對方踩煞車跟加速的樣子,就知道對方會不會珍惜自己。」(20歲女性)、「看到太太開車時爆粗口的樣子,讓我全身無力。」(40歲男性)、「第一次坐她的車時,看到杯座擺了不知放了幾天的咖啡,讓我重新考慮要不要交往的事情。」(20歲男性)可見環保駕駛人不但要節能減碳,還得做好心靈環保呢。

環境省 ECO Driver 給駕駛心理上的建議。圖片來源:ECO Driver

林務局否決雪纜用地 林佳龍:辦不下去!

$
0
0
本報2015年6月1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整理報導

台中市政府雪谷線纜車用地爭議,經台中市政府函詢土地主管機關農委會林務局,該局於10日正式正式函復:「不符合《森林法》規定,不同意作為纜車用地。」台中市政府於昨(11)發布新聞稿揭露此項訊息,更引用市長林佳龍的說法,雪谷纜車實際上是「辦不下去」!

「台中市雪谷線暨新大線空中纜車興建營運移轉案」前置規劃及招商,因包括黑熊生態保育、地質、保安林解編等土地取得,以及與中央機關協調情形、財務方面,乃至廠商投標意願等方面都遭遇許多困難。去(2014)年9月30日及10月7日依促參法第42條公告招商,今年1月12日截止,皆無廠商投標。

雪谷線空纜路線規劃示意圖。(圖片來源:台中市政府)
2014年,台中預計興建雪谷纜車,會通過許多地質敏感區。圖片來源:台中市政府。

限制開發區蓋纜車疑慮多  林務局捍衛土地

觀光旅遊局雖表示,將在符合公共利益前提下,考慮環境影響評估、土地取得、廠商投資意願等因素,依法律、程序正義及最大觀光效益等原則,檢討後續執行方式。不過,終因地質安全、生態保育等因素,遭林務局否決。

市府觀光旅遊局表示,雪谷線及新大線纜車經過的土地,都屬限制開發區,由林務局管轄,依環評規定必須先取得土地主管機關同意,才可以送交環境影響說明書。

為確定中央的態度,該局於4月20日依據《開發行為環境影響評估作業準則》第5條第2項第2款規定,函請林務局核發同意函。

林務局以衛星影像等資料判釋,並邀請專家學者現場踏勘後更發現,纜車沿線分布在順向坡、崩積層、向源侵蝕及潛在性大規模崩塌範圍的地質敏感區內,「完全不適合塔站規劃」。

函復公文指出此案有地質安全、環境、林業經營及其他相關疑慮,不符合《森林法》第9條第2項,要求開發行為須以地質穩定、無礙國土保安及林業經營者為限,因此不同意作為纜車用地,而這項函復也證實了前市府在法定程序未完備時就對外招商的荒謬性。

林務局在回復市府的公文中明確指出,纜車沿線分布在地質敏感區內,完全不適合塔站規劃;且興建計畫在選線及塔柱選址上位在敏感區位,向源侵蝕將持續發展,將來氣候變遷,自然災害範圍可能延伸擴大,無法完全解除安全疑慮。另外,該區生態資源豐富,是台灣黑熊等珍貴稀有動物的重要棲地,因此認定有地質安全、環境影響、林業經營影響及其他相關疑慮,「不同意作為纜車用地。」

市府未過環評就招標  廠商仍興趣缺缺

林佳龍上任後宣布檢討雪纜等建設,但遭部分議員質疑是否因為新市府不願延續前市府施政計畫,所以不願推動。

8日,林佳龍面對議會質詢表示,雪谷纜車路線經過地質易脆弱地區、順向坡、台灣黑熊棲息地、大甲溪風切問題,加上地主農委會林務局不支持開發,前市府尚未通過環評就先行招標,行政程序「倒著走」,卻還是無廠商願意投標。「雪谷纜車不是要不要辦的問題,實際上是『辦不下去』。」

至於本案是否就此打住,或另提替代方案?對此台中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副局長陳育正表示,由於此案是市府重大建設計畫,並未預設立場,但推動遭遇無法克服的困難也是事實,最後決定仍需由市府最後確認。

幼鳥學飛落地怎麼辦?歸巢神器送他回家

$
0
0
作者:洪郁婷

春夏是許多動物的繁殖季節,此時尚在學飛的幼鳥,因為飛行技術不純熟,常常出現在各種不可思議的地點,比方說草地、人行道甚至是馬路上。這些幼鳥只是在學飛,卻常常被人類誤拾,造成鳥兒家庭破碎,也造成各地鳥類救傷單位不小的負擔。

家燕幼鳥。攝影:賴鵬智。CC BY-NC-ND 2.0

為了讓民眾誤拾的鳥寶回到溫暖的家,鳥會的義工們費盡心思架梯爬樹,可是有些鳥巢高達3、4層樓,就算架梯子也不夠高。於是有義工靈機一動發明了「歸巢神器」,超級伸縮桿加上小吊籃,輕輕鬆鬆就能送鳥歸巢囉。

把幼雛裝進吊籃,伸長桿子到定點。攝影:Rick Lee拉動繩子,讓吊籃傾斜攝影:Rick Lee幼雛離開吊籃,回到巢中攝影:Rick Lee

實際操作起來是什麼樣子呢?剛好有一隻小燕子要回家,兩層樓高的巢位對歸巢神器來說似乎是一件輕鬆簡單的任務。

Step1:把幼鳥裝進吊籃。攝影:Rick Lee
Step2:歸巢神器緩緩升高,要把幼鳥帶回2樓高的巢攝影:Rick Lee
輕鬆到家。
Step3:輕鬆到家。攝影:Rick Lee
Step4:拉線讓吊籃傾斜把幼鳥放回巢。攝影:Rick Lee

當民眾發現幼鳥,請先觀察周圍環境不要急著撿拾,很有可能親鳥就在附近呼喚他,人類不應該干預幼鳥學飛。除非附近立即的危險,例如貓狗出沒或是人車來往,則可將幼鳥移往高枝或其他安全的環境,等待親鳥來引領。

親鳥給幼雛的照顧,是人類無法替代的。除非是親鳥死亡無法照顧幼鳥,或需要救治的「傷鳥」則可送往各地救傷單位,請不要嘗試自行照顧,以免不當的照養方式,誤了鳥兒的一生或甚至造成遺憾。

※各地救傷單位(資料來源: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

 

縣市
政府

局處/科(課)室

電話

分機

直撥電話

基隆市

產業發展處農林行政科

02-2425-8410

156

02-2423-8660

台北市

動物保護處

02-8789-7158

動物救援隊24小時專線:
02-87913064或02-87913065

新北市

動物保護防疫處

02-2959-6353

211

 

桃園縣

農業發展局植物保護科

03-3322101

5480 ~ 5482

03-3329182

新竹縣

農業處森林暨自然保育科

03-5518101

2921

 

新竹市

產業發展處生態保育科

03-5216121

480

03-5242070

苗栗縣

農業處林務課

037-559787

 

台中市

農業局林務自然保育科

04-2228-9111

56211

04-25261823、25260609

彰化縣

農業處森林暨保育科

04-7222151

1621

04-7531621

南投縣

農業處林務保育科

049-2222340

 

雲林縣

農業處森林及保育科

05-5522515

 

嘉義縣

農業處綠化保育科

05-3620123

450

 

嘉義市

建設處農林畜牧科

05-2254321

234

05-2290357

台南市

農業處森林及自然保育科

06-6322231

6187

06-6321731

高雄市

農業局植物防疫及生態保育科

07-7995678

6161

 

屏東縣

農業處林業及保育科

08-7320415

3713

08-7653860

宜蘭縣

農業處畜產科

03-9251000

1537

 

花蓮縣

農業處保育與林政科

03-8226050

 

台東縣

農業處畜產保育科

089-343357

 

外島

連江縣

建設局農林管理科

0836-22347

 

金門縣

建設局農林課

082-321254

 
 

金門國家公園保育課

082-313171

171~173

 

澎湖縣

農漁局生態保育課

06-9262620

113

 
 

家畜疾病防治所

06-9212839

 
 

其他救傷單位

地區

機構名稱

電話

地址

基隆市野鳥學會

02-2427-4100

基隆市孝一路82號之2號3樓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02-8663-1252

台北市文山區景隆街36巷3號1樓

台北市野鳥學會

02-2325-9190

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二段160巷3號1樓

全陽犬貓動物醫院

02-2762-7945

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四段305號

凡賽爾賽鴿寵物鳥醫院

02-2586-9933

台北市大同區民族西路53號

澄毅動物醫師

02-2733-4341

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二段171巷13號

西湖動物醫院

02-2799-0700

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一段341之2號

天母家畜醫院

02-2874-6381

台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六段431-3號

快樂動物醫院

02-2908-8772

新北市新莊區福營路242號

崇恩寵物醫院

02-2231-2531

新北市永和區永利路95號

桃園縣野鳥學會

0978-103315(救傷專線)

 

高生動物醫院

03-3387799

桃園市中山路419號

新竹市野鳥學會

03-5728675

新竹市光復路二段246號4樓之1

協和動物醫院

03-5215380

新竹市南大路48號1樓

新竹市立動物園

03-5222194

新竹市東區博愛街111號

苗栗縣自然生態學會

037-265387

苗栗市中山路76號2樓

後龍動物醫院

037-727803

苗栗縣後龍鎮光華路432號

台灣省野鳥協會

04-2260-0518

台中市南區建國南路2段218號1樓

台中市野鳥救傷保育學會-林文隆

0988-374150

 

中興大學獸醫教學醫院

04-2284-0405、2287-0180

台中市南區國光路250-1號

彰化縣野鳥學會

04-7110306

彰化市大埔路492號5樓

雲林縣野鳥學會

05-5966970

雲林縣斗南鎮信義路242巷2號1樓

國際犬貓診所

05-6329922

雲林縣虎尾鎮林森路二段180號

嘉義縣野鳥學會

05-3625372

嘉義縣太保市信義二路157之167號

嘉義市野鳥學會

05-2226160

嘉義市吳鳳南路119之4號

仁愛動物醫院

05-2788067

嘉義市新生路214號

大台南野鳥學會

06-7881382

台南市七股區三股村47-6號 

台南市野鳥學會

06-2138310、2138331

台南市南門路237巷10號3樓

慈愛動物醫院(金華院)

06-2641220

台南市金華路二段39巷3號

高雄市壽山動物園

07-5215187

高雄市鼓山區萬壽路350號

屏東縣野鳥學會(蕭恩沛獸醫師)

08-7351581

屏東市大連路62-15號

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08-7740413

屏東縣內埔鄉學府路1號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08-8825001

屏東縣車城鄉後灣村後灣路2號

宜蘭縣野鳥學會

0912-905929

宜蘭縣員山鄉石頭厝路200號

台大動物醫院

03-9548581

宜蘭縣羅東鎮愛國路86號

花蓮縣野鳥學會

03-8339434

花蓮市德安1街94巷9號

台東縣野鳥學會

089-322678

台東市正氣路192號

 

跟動物們一起 走進濕地樂園

$
0
0
作者:童心園

說到「濕地」,你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是什麼?是一片荒煙蔓草?寬闊的泥灘?或者高高低低的潮間帶?其實概略來說,只要介於陸地與水域之間、被水淹沒的土地,都能稱為濕地。而一片濕濕黏黏、看似無用的地方,不但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是許多動物們上演生命故事的舞台呢!

當妞牛來到關渡濕地

《妞牛的溼地任務》(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繪本《妞牛的溼地任務》封面。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位在台北市的關渡自然公園,就是一座以「濕地」生態系為主的公園,每年秋冬,有成千上萬的候鳥在此棲息過冬。在繪本《妞牛的濕地任務》中,透過插畫家張真輔活潑多彩的畫風,帶領大小讀者跟著妞牛的腳步,走進繽紛的濕地世界。繪者張真輔是一位自由插畫家,愛畫畫的他也喜歡騎單車,在世界各地旅行多年後,他回到故鄉雲林持續創作,同時也在社區教課,鼓勵鄉親拿起畫筆創作。

《妞牛的濕地任務》靈感來自關渡公園的真實故事,2009年園區為了維護濕地環境,引進台灣水牛協助工作。在故事的一開始寫道:「來了!來了!守護濕地的好幫手到了。」畫面上,一群人簇擁著卡車上的兩頭胖水牛,其他小動物們也圍繞著大妞和妞牛,投以好奇的眼光。小瓢蟲跟著水牛來到池塘邊,看到妞牛大口大口的吃草。大妞說:「我們水牛的食量大,如果吃得又快又多的話,人類就不用噴除草劑了。」

透過妞牛與動物朋友們的對話,讓小讀者知道水牛在濕地維護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我們把水池滾大,把水底的泥土踏實,水池和濕地不消失,大家就能一起快樂的住在這裡了。」另外在繪本中不經意帶到出現在關渡濕地的各種動物朋友—烏龜、高蹺鴴、黃鼠狼、招潮蟹,每一隻動物的表情都是愉悅的。故事也忠實呈現自然公園水牛的頑皮本性—頂開柵門到外面的世界探險!這「水牛逃脫記」也是現實生活中會發生的狀況喔!

《妞牛的溼地任務》內頁(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繪本《妞牛的溼地任務》內頁。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水牛與濕地陸域化

其實,在這本輕鬆愉快的繪本背後,討論的是濕地「陸域化」議題,關渡平原近年因泥沙淤積,以及外來種植物—巴拉草迅速繁衍,使得濕地陸域化。當濕地漸漸陸域化,需要水域環境的各種水生生物,就沒有空間可以居住。於是關渡自然公園的工作人員,想到從前農夫的好朋友—台灣水牛,希望透過「水牛放牧」的方式,減少淤積阻流、降低陸域化的問題,繼續維護棲地的生態多樣性。

水牛天性愛吃草,對濕地來說簡直是超級割草機、控制水草生長,而牠們愛打滾的天性,成天在水池裡泡著、滾著,不知不覺中,踩實了水池的底泥,是天生的補漏專家;對濕地中的某些鳥類而言,水牛也是牠們的行動餐桌,因為當牛群走過草地,驚起草叢中的小蟲時,鳥兒們就有現成的大餐了!

關渡自然公園的水牛(圖片來源:台北鳥會關渡自然公園)
關渡自然公園的水牛。圖片來源:台北鳥會關渡自然公園

而且你知道嗎?濕地不只是動物們的家,我們人類生活也與它密不可分,糧食方面,我們常吃的稻米,就是生長在屬於濕地生態系的水田中,筊白筍、菱角、芋頭……也都是濕地植物家族;而全世界有2/3的漁業行為,依賴沿海濕地生態系;氣候變遷方面,濕地能夠涵養大量水分,扮演了調節氣候的功能,濕地的型態之一──泥炭地,雖然只覆蓋全球陸地大約3%的面積,但卻貯存了陸地上30%的碳;更有10萬種以上的生物,依賴濕地環境生存……可別再認為濕地是「無用之地」了!

更多濕地綠繪本

《池上池下》(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繪本《池上池下》封面。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沼澤的超級媽媽》(圖片來源:遠流出版社)
繪本《沼澤的超級媽媽》封面。圖片來源:遠流出版社

除了《妞牛的濕地任務》,台灣插畫家邱承宗以微觀的角度,在作品《池上池下》中,以寫實的畫風,讓一個池塘中的各種生物躍然紙上。

邱承宗畢業於日本東京攝影專門學校,熱愛生態與繪畫的他,長年走入野外觀察昆蟲的樣貌。邱承宗耗費兩年時間,蹲點觀察住家附近的池塘,經過不斷的思索和塗鴉,完成這部作品。

當中以蜻蜓產卵、水蠆的生長到羽化為主軸,引導讀者從水面進入水底,再回到水面。書末還附上物種解說,詳細介紹書中出現的動植物外型與特徵,是一本相當用心的作品!

《沼澤的超級媽媽》則出自於美國的作者布蘭達˙古柏森(Brenda Z. Guiberson)。故事描繪沼澤中,美洲短吻鱷和粉紅琵鷺家族的一天,這兩種動物都會築巢、生蛋、照顧寶寶。然而,兩位慈愛的媽媽,在沼澤中的相遇卻相當驚險刺激!

在淡淡的暖色系背景下,美麗的粉紅琵鷺媽媽,飛向天空為寶寶尋找美食;在琵鷺的棲息地附近,幾隻短吻鱷寶寶靠在媽媽身邊睡著午覺…午後,兩位媽媽在沼澤裡相遇,是全篇的高潮 :「短吻鱷用力合起嘴巴,啪!她只吃到一口熱熱的空氣,還有一根粉紅色羽毛掉在嘴邊。」

繪本中,鱷魚媽媽還會讓寶寶爬進她充滿尖牙的嘴裡,運送孩子們越過沼澤,呈現冷血動物難得的溫柔形象。作者在後記中指出,這兩種動物,都因為時裝業受到撲殺。本書沼澤動物的生存小冒險,和暖色調的畫風,相信能讓小讀者對這兩種陌生的動物,產生好奇和同理心。

 

《雲豹狂想曲》之一:雲豹,雲豹,你在凝視何方?

$
0
0
作者:邱志郁(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台灣雲豹。作者:Joseph Wolf。

序曲──

縱使叢林不再呼吸
縱使小綿羊和野狼一樣聒噪
縱使千個萬個月亮低掛
更有那眩目不絕的流星
從四方竄動匯集 
糾結迷惘心驚
我還是信守千百年前的優雅
用日月淬鍊的榮耀
奔馳在摯愛的土地

〈雲豹〉,摘自《台灣自然生態詩語─動物篇》,2009


首部曲──驚艷台北

雲豹,雲豹,你在凝視何方,
可知我心同樣迷惘?

國光客運雲豹車。圖片來源:邱志郁

記得是在那飄著細雨的午後。灰濛濛的天空,灰濛濛的台北水泥叢林,伴隨著久候公車,灰濛濛的心情。突然,一隻漂亮的雲豹出現我眼前。

飄然而逝的驚訝中,捕捉到幾秒鐘的凝視。那金黃色的倩影,憂鬱略帶焦慮的神情,久久澎湃我心海。

還有什麼樣的車款命名,會比這更令人悲喜莫名。早已被趕盡殺絕的雲豹,如今總算贏回遲來的尊敬。落落大方地、從容優雅地在首都的車陣中,昂首徐徐前行。

絕大多數的台灣人,總會直接將森林和高山畫為等號。大多數的台灣人,並不知道台灣各地平野,原本遍佈數百年甚至千年生的樟樹原始林。直到400年前,雲豹、梅花鹿、黑熊,都還在台灣的平地上自在遨遊。簇擁原野生命活力的感動,怎會遜於當今世界上任何莽原叢林?

雲豹,這美麗的動物從台灣徹底消失,是無法撫平的傷痛。國人是否已記取教訓,還是要讓黑熊、穿山甲、山羌步上後塵?已高度開發的台灣,現今是否還需要更多的馬路,將蕞爾小島切割地更破碎,讓野生動物永遠失去棲息藏身處所?唯有提升全民的保育觀念,才是鍛造斬妖除魔的寶劍,足以斬斷短視政客的裹挾訛詐。種種理念,是可透過生活周邊點點滴滴的覺醒,加以匯集實踐。

國軍雲豹裝甲車,搭載陸軍健兒,像雲豹般驍勇撟捷,燦爛地捍衛疆土。國光號雲豹客運車,承繼雲豹的翩翩風采,安穩飛馳國道,亮麗地解慰鄉愁。

雲豹不僅喚醒了國人深層的歷史回憶,更成就了台灣堅毅自信、托付任重的價值標記。我要為這些精彩絕倫的創意喝采祝福。落實保育觀念,豈能困守博物館和教科書?

繼本地的魚,鳥,獸分別登上新台幣二千元、千元、五百元紙鈔後,何不更進一步將本地動植物納入二百、百元紙鈔,乃至各式硬幣?澳洲的硬幣、郵票的設計,就正是令人稱羨的絕佳範例。袋鼠、鴯鶓、鴨嘴獸、無尾熊、針鼴各種特有的動物,一一貴為主角,美不勝收,更凸顯當地特色。

主事者的用心令人激賞。跳脫政治意識形態的糾葛,讓榮耀還歸土地原本的主人,最為善美純真。倘若雲豹、黑熊、山羌、藍鵲、穿山甲、果子貍都能融入本土鄉土教材、兒歌漫畫,伴隨台灣之子的快樂童年,新一代的台灣人豈忍貪食山產野味?豈會坐視台灣最後的淨土被盲目地開發盡毀?

財富和權勢無法永遠持有,正如無法禁錮所有的心靈;
美德源自於對生命的尊重、不忍脅迫宰制的高貴性情。

蒐集廿年的各國硬幣,十年前被宵小整盒摸走,懊惱至今。承蒙邵廣昭博士、湯森林博士、劉俊毅同學翻箱倒櫃找出澳洲硬幣,得以及時補上思念,謹此致謝。攝影:邱志郁

又一個週末,特地背著相機,守在雲豹曾經現身的街頭。癡癡苦候,遍尋不得,何其落寞。

一路走到台北總站,總算發現芳蹤。兩部雲豹車,塞在傳統藍紅白線條相間的車陣中,反而顯得窘迫和侷促。國光號並不都是雲豹車,雲豹車也只是在車尾畫著佇足凝視遠方的雲豹。金黃的車邊,彩繪抽象的花紋,雖標示「雲豹」,卻未能彰顯奔馳大地的雄姿。高鐵正式營運,公路長途客運的競爭更形嚴峻。台汽公司既然是國道客運的盟主,何不善加利用長期獲得國人信賴的優勢,以雲豹的金字招牌,重塑領導者的企業形象?不但可將長程客車一律定名為「雲豹」,更要仔細研究雲豹的設計美學,讓雲豹的圖案深植國人心中。美國人有灰狗,台灣人則有雲豹,宣誓著對土地的忠誠。

明天,當您的孩童對著國光號喊「貓咪」時,請別忘了告訴他:這是雲豹,是曾經徜徉在這個島嶼上最為雄健的主人,是情深意遠忠實守護的本土精神。

雲豹,雲豹,你將奔向何方,
可知我歸鄉的渴望?

國光客運雲豹車。攝影:邱志郁

 

灰狗,灰狗,你可知否?
地球另端,豹不如狗!

灰狗客運,拍攝於美國費城。無論車款,色彩線條,和國光號的原始設計何等神似!雲豹何時才能有屬於台灣特有的尊貴和榮耀?攝影:邱志郁

※ 本文原刊登於翰林自然科學天地,經作者同意轉載。

【相關文章】

《自然老師沒教的事6:都市昆蟲記》泥壺裡的秘密

$
0
0
作者:李鍾旻

※ 本文節錄自《自然老師沒教的事6:都市昆蟲記》。作者李鍾旻是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碩士,曾任「科學月刊」主編、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編輯。常年從事生態觀察與科普寫作,也是環境資訊中心生物簡介專欄長期合作的作者,這次將多年的觀察紀錄累積成書,環資小編們也感到與有榮焉呢。

「蜾蠃」(ㄍㄨㄛˇ ㄌㄨㄛˇ)這個名詞應該不算常見,看起來似乎不容易記住,且讀音也很特殊。不過,可能有人曾在文言文裡讀過這兩個字,因為此名詞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被中國人所使用。蜾蠃指的是胡蜂科蜾臝亞科的一群昆蟲,由於牠們有造泥巢的習性,因此牠們也被稱為「泥壺蜂」。

虎斑泥胡蜂(Phimenes flavopitus formosanus)在溼地上吸水。虎斑泥壺蜂又稱虎斑細腰蜂贏,是低海拔常見的泥壺蜂,通常再靠近山區的地方特別容易見到。攝影:李鍾旻。圖片提供:天下文化

許多泥壺蜂的巢是用泥土作成的,外觀就像個陶壺,是牠們生長階段所居住的地方。裡頭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又有一層泥製屏障,看起來既安全又舒適。不過也有一些例外,由於泥壺蜂的種類繁多且行為多樣,也有部分種類的巢並非單純的泥巢形式,而是將巢築在枯竹、枯木等植物體中。

泥壺蜂的「養子」?

古人觀察泥壺蜂的泥巢,發現泥壺蜂常會把蛾類的幼蟲給「帶回家」,也就是攜回自己的巢穴裡。然而一段時間後,泥巢中鑽出的卻不再是毛毛蟲,而是新生的泥壺蜂。因此當時的人以為泥壺蜂本身是不產子的,而是把非親生的螟蛉視同己出,在泥巢中悉心哺育養大,最後受到調教的毛毛蟲將長成泥壺蜂的模樣。

因此,在詩經的「小雅.小苑」中便有這麼一段記載:「螟蛉有子,蜾蠃負之」。意思就是說,泥胡蜂載負著螟蛉,回到自己所築的泥巢裡。這裡「螟蛉」所指的,即是某些蛾類的幼蟲。也由於古人認為蜾蠃有養育螟蛉的習性,因此「螟蛉」這兩的字的詞意也被延伸為養子的代名詞。

事情真的是如前人所推測的那樣嗎?這樣的觀念,如果以現今我們的角度來看,當然違背生物成長的常理,畢竟一種生物在經過悉心調教後轉變為另一種生物,終究是不可能發生的事。

將虎斑泥壺蜂的空巢剖開,可以看出這個巢共有五個蜂室。左側兩個蜂室的主人已成功羽化,右側三個蜂室的主人則遭天敵寄生而滅頂,蜂室內留下的是幼蟲殘骸及疑似寄生蠅蛹殼。攝影:李鍾旻。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位學者陶弘景對泥壺蜂進行仔細的觀察,才揭開了真相。陶弘景找來了一個泥壺蜂的泥巢,經過行為的觀察,並將巢剝開探究,他發現到,泥壺蜂將非己所生的蛾類幼蟲帶回巢,並非是要養育牠們,而是將之放置於巢中,要把這蛾類幼蟲囤積起來作為食物,藉以餵養自己的後代。所以說,最初古人所推論的泥胡蜂養育螟蛉,是不正確的,實際上是泥胡蜂把螟蛉當作子女的糧食。


《自然老師沒教的事6:都市昆蟲記》書封。天下文化提供

自然老師沒教的事6:都市昆蟲記

作 者:李鍾旻
出版社: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5/05/20
ISBN:9789863207160

大多數生活於都會環境的人們,可能除了蝴蝶、甲蟲等明星昆蟲物種之外,往往對許多生活於周遭的常見昆蟲視而不見。本書是第一本以台灣都會環境為出發點的昆蟲專書,專門介紹都會居住環境中的常見或特殊昆蟲,這些出現在都市裡、居所旁,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昆蟲鄰居,就是本書最重要的主角。

認識我們的昆蟲鄰居,學習在都會環境中親近昆蟲,享受觀察自然的樂趣。平易近人的昆蟲題材,以及淺顯易懂的科普寫作,本書不僅是中小學生的優異自然課外讀物,也可做為一般喜愛昆蟲生態者的入門參考書籍。

※ 本文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轉載。

 


農地如何確保農用? 學者:積極執法勝過修法

$
0
0
農地農用與農舍論壇.系列報導(下)
本報2015年6月1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沒有農地哪有農業,農地農用看似天經地義,卻因假農舍、非法工廠入侵,而險象環生,進而影響農業發展。農委法雖推動修法,只是修法就萬事OK了嗎?事實上,現行法令已授與中央及地方農舍興建事前審核以及事後查核的職權,更重要的是台灣農地該如何確保農用?學者即表示,農業發展目標混亂與執行不力,恐怕再多修法仍是徒勞。

現行法令即可查核農舍,違規即應撤銷。(圖片來源:台灣農村陣線提供)
現行法令即可查核農舍,違規即應撤銷。圖片提供:台灣農村陣線。

地方執法  中央要督導

農委會雖積極推動修法,然而,修法前,稽核現行法令更應積極進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蔡培慧即舉例,農舍法定不能有圍牆,光是圍牆就該查緝。在辦法尚未修訂前,中央政府應與地方政府建管單位聯合查緝。

中興大學國際農業研究中心特聘教授陳吉仲則指出,要降低炒作農地動機方法很多,依據《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1315條,若未符合原要求,縣市政府可撤銷執照。然而,至今有多少不符合要求蓋在農地上的工廠、廟宇遭撤銷?答案若為否定,問題就不在條文修法,而是執法。

第2條,將農民取得土地2年修改為10年;或將第2條第5款將「得」改為「應」即是一例。

他認為,辦法已完備,是執行和管理面問題,因此事前審查由縣市政府負責;執行上雖授予地方政府,但又有選舉壓力,若中央能督導、事後再由中央政府稽核,可減少弊端。

2000年時「農地、農用、農有」政策調整為「農地、農用」,顯示農地不一定農有,因此目前有許多農地地主並非農民。以休耕土地的地主為例,一年兩期連續休耕的農地地主中,有65%不具農保資格。

農地不該蓋住宅

農民說法和定義的現行法定不一,但農民定義卻關係著農業政策。為解決農舍農有,又要增加農民定義,能否解決問題仍未知。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吳榮杰認為,繞著無法解決的問題轉,只會製造更多問題。

農發條例指出2.5分地可分割,其中1/10面積可興建農舍,是否意味10%農地可變建地?吳榮杰認為,無論是誰,都不應在農地上蓋住宅,只有建地才能蓋住宅。

傳統的農村地景,農地與農舍板塊鑲嵌,有農業經營才需農舍。
傳統農村地景,農地與農舍鑲嵌,有農業經營才需農舍。圖為苗栗石虎田;攝影:廖靜蕙。

吳榮杰表示,台灣農業透過修法,從「農地農有農用」走到「農地農用」,現在又因農舍問題,以維護「農地農用」推「農舍農有」政策。此「農舍農有」政策目的為何?是否將使政策倒退?陳吉仲也認為,若討論重點在農地農用,則解決方式在於管理和執行層面,而非農民定義問題。

而一旦以「農地農有農用」思維解決了農地蓋農舍,會不會反造成台灣農業發展上的問題?正當聯合國鼓勵家庭農場自給自足,以台灣的地理條件,農委會卻要和大國比農地,推小地主大佃農,認為這樣才是農業,這種思維令人擔心。

對於有人批評蓋農舍或農地休耕、閒置造成糧食自給率偏低,吳榮杰認為,這是因政策限制資源導向農業,又開放進口作物,導致耕種收益過低,農民認為閒置比耕種划算、甚至不惜變賣祖先世代辛苦累積的土地所造成的「果」。

吳榮杰表示,要解決糧食自給率應思考如何讓農民願意耕種,進而愛惜農地,並增加年輕人返農意願,而非只表面地阻擋農舍興建。而政府將假農舍視為違建,僅是轉移焦點,迴避了核心議題。

農地面積說不清  哪來糧食安全

而到底全台可供生產糧食的耕地有多少?陳吉仲指出,農業年報可耕地面積近81萬公頃,主計處普查耕地面積是57萬公頃。農地數量多寡和台灣農業永續經營息息相關,然而政府部門卻出現不同數據。他認為,長期而言,合適的農地數量及區位須從國土規劃角度來談,因為保護農地目的在確保台灣農業永續經營及維護糧食安全。

不但耕地面積說不清楚,農地不斷流失更雪上加霜。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顏愛靜提出數據說明,11縣市中,545公頃農地上有非法工廠,其中300多公頃是特定農業區,為了讓非法工廠合法化,內政部透過區域計畫,將土地變更為一般農業區,再轉變為丁種用地。顏愛靜質疑:「將農業用地變更為非農業用地,這樣對嗎?」

且土地變更後和鄰田無區隔,影響了農業生產,例如彰化縣和美鎮遭鄰近工廠汙染,結果無法耕種。

而徵收優良農田開闢工業區也未達成開發目標,造成許多閒置廠區,政府對此束手無策,卻又以輔導違法工廠進入工業區的革新方案為名,持續開闢工業區、徵收土地,顯示了農業部門以外的部會及政策,對農地極不友善。顏愛靜認為,農地問題若無跨部門協調,根本無解。

以公共制度確保農地農有

蔡培慧指出,台灣農業面臨的並非高齡化,而是斷層化。過去30年,新農民並未一波接著一波投入農業,使農村凋零、農業無以為繼。耕種收益不夠,農地只能賣給市場,淪為炒作商品。

對此,蔡培慧提出建立能確保農地農用的「土地儲備制度」。即民眾要賣地時,政府是唯一買主;也可存進土地銀行領孳息,由政府擁有農地,進行土地重劃,或把農地租給新進務農者。(回上篇

農民認定大哉問

陶淵明是不是農民?他的房子是否農用?吳榮杰提出這個疑問,若套用民間團體的標準,他必須有很多證據證明他的身分。何謂農民?若認定標準不清楚或有困難,將造成農業政策執行之重大困擾。陳吉仲整理目前法令關於農民的定義,包括:

《農業發法條例》第3條定義,農民是指直接從事農業生產之自然人。

行政院主計處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對於農、林、漁、牧業生產人,係指從事作物栽培、動物飼育、林木種植與伐採、水產養殖及漁撈之人員。全國有54萬人。

農林漁牧業普查「農牧戶」認定更具體,例如年底經營(含租借用、受委託)之可耕作地面積在0.05公頃以上(不論是否種植農作物均包括在內)。或飼養1頭以上之大型動物(如乳牛、肉牛、種牛、鹿等)或飼養3頭以上之中型動物(如豬、羊等)、100隻以上之小型動物(如雞、鴨、鵝、兔等),全國約70萬人。

農民健康保險按「農民健康保險條例」,農民除已參加軍人保險、公務人員保險、公務人員眷屬疾病保險、勞工保險及私立學校教職員保險者外,應一律參加農保為被保險人,修法後從145萬人降到1000多人。

農會會員則依《農會法》第12條規定,凡中華民國國民,年滿20歲,設籍農會組織區域內,實際從事農業,並合於自耕農、佃農、農業學校畢業或有農業專著或發明,現在從事農業推廣工作,及服務於依法令登記之農、林、牧場員工,實際從事農業工作等條件之一,經農會總幹事提報該理事會審查合格後,得加入該組織區域之基層農會為會員,且每農戶以1人為限,約104萬人。

農舍炒作不利農業發展 農委會擬修法規範農民資格

$
0
0
農地農用與農舍論壇.系列報導(上)
本報2015年6月1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假農舍入侵農地議題,自2月宜蘭縣政府暫停核發農民資格、農舍建造執照及農業設施容許使用證明,至今仍延燒。農委會也趁這波民氣可用,提出修法,包括增訂申請人應為直接從事農業生產之自然人,須檢附經營計畫,由地方政府審查不影響農業生產環境及農村發展;在承受人方面則應符合農民條件。

由於各方爭論不休,上週五(12日),台灣農村經濟學會、台大農業經濟學系及中興大學國際農業研究中心即舉辦「農地農用及農舍」論壇,邀請農委會企劃處、水保局闡明農地政策,以及如何避免假農舍侵害農地。

「農地農用及農舍」論壇邀請農委會企劃處、水保局闡明農地政策及如何避免假農舍侵害農地。攝影:廖靜蕙。
「農地農用及農舍」論壇邀請農委會企劃處、水保局闡明農地政策及如何避免假農舍侵害農地。攝影:廖靜蕙。

農舍興建資格限制  爭議大、難入法

農委會數據指出,為確保糧食安全,在國外農產品輸入受阻時,如以每人每日基本熱量2000~2100大卡需求為準,種植國內適作之稻米、甘藷等主糧,耕地需求總面積為74萬~81萬公頃。

2014農業用地統計表。(農委會企劃處農地科提供)

※2014年法定耕地面積統計表(製表:農委會企劃處;單位:公頃)

類別

特定農業區

一般農業區

森林區

山坡地保育區

法定耕地

總面積

329,927

240,328

129,0264

664,449

農牧用地

269,904

175,192

19,743

297,637

762,476

農委會水保局組長陳榮俊指出,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自2001年實施以來,未能落實農舍原有政策目標,使農地成為炒作對象,影響農業生產環境及農村發展。

內政部與農委會於2013年7月1日修正公告17條文,包括增訂不得申請興建農舍之土地使用地類別、最小興建面積規定、5年內曾取得建照不得再申請、應符合放流水標準、定期檢查與處理機制等規定,以杜絕1坪農舍、連續申請興建等不合理現象。

但有關農民身分認定、農民申請興建農舍資格等議題,卻因當時各界爭議太大,未納入修正。為解決農舍興建根本問題,農委會於去(2014)年檢討分析農民身分認定與資格。

農舍非農有  皆處都會邊緣

依營建署全國建管資料分析,2000~2014年3月,全國農舍案件共有28,405件。數量前五名為宜蘭縣、南投縣、桃園縣、苗栗縣、新竹縣,位置皆緊鄰都會區。

而營建署分析2008~2013年農舍起造人共16,338筆資料中,具農保或健保第3類被保險人只占38.8%。

再以宜蘭縣政府2009~2014年房屋稅稅籍分析,新建農舍3,409案,3年內移轉者高達2,094案(不含繼承),短期內轉移比率則達61.43%;而5年內移轉案件之承受人具農保身分者僅佔6.7%。

對此,農委會認為農舍申請人是否實際從事農業經營的查核機制,須嚴格檢討,並列為優先修法。水保局副局長林長立表示,農舍是因為經營農業有需要才申請,是特許的。此次修法主要是農民資格的認定,確定為直接從事生產者,例如具備農保、健保第三類等條件;有些在外兼差者雖為勞保資格,仍可以購買資材、銷售的憑證來證明。

確認務農者身分  保障農地農用

農委會企劃處處長曹紹徽表示,農發條例在2000年修法之前,農地所有權一定屬於自耕農,所有農民福利、補貼,都以持有農地為依據。農發條例修法後,自然人都可買賣農地,但管理手段並未跟上,導致領老農津貼者可能不是農民、參加農保者不務農,蓋農舍、住農舍的,也不是從農的人;如此不正常發展,不但妨礙農業,也浪費農業施政資源。

要改革不容易,改革老農津貼花了1年研究、規劃分析、提出草案;又花了1年排除阻礙。農保也透過與內政部合作修法,投保人數從145萬大幅降低到1,000多人,讓農業資源得以有效運用。

對於輿論認為,農地政策已調整為管地不管人,為何還要限制只有農民才可興建農舍?農委會企劃處農地科科長王玉真表示,雖然農發條例修正後開放一般自然人能自由買賣農地,但農地仍應作農用。

意即取得農地者應為從農者,而農地須農用、農舍與農業經營不可分離;只有在此條件下,農民才能興建農舍。

炒作農地農舍  農業政策難推動

而限制農舍興建是否影響農地價格?王玉真說,當農舍被當作與農業經營完全無關的純住宅使用,被視同一般房地產成為投資炒作標的;再加上鄰近都會區、交通可及性高,休閒觀光盛行等條件下,更帶動農舍及農地交易頻繁,價格將居高不下。

農舍炒作有礙台灣農業發展。(圖片來源:台灣農村陣線提供)
農舍炒作有礙台灣農業發展。圖片來源:台灣農村陣線。

相對地,農地價格過高影響有意務農者取得農地,尤其新進農民或青年農民,或想擴大經營的佃農,也造成農業政策推動困難。

至於限制農舍承受人是農民,將使農民貸款資金被套牢、影響生計的說法並不成立。王玉真說,全台蓋最多農舍的前五大縣市,在農會貸款約137億元,有9成用來自住,1成則是投資。而申請貸款者中,有68%皆是不具農保及健保第三類保險的非農民,意謂著農地價格合理下跌,受影響者主要是這些將農地視為投資標的的非農民。

最近媒體一報導農舍要修法,就出現搶建。王玉真表示,若是真農民根本不需如此,顯示限制農舍興建有助農地價格合法化,對農業放款及農業發展具正面效益。

農地視為資源分級  耕地目標79萬公頃

針對確保農地資源妥善運用,曹紹徽則表示,農委會已調查了優良農地區位,接著是與內政部區域計畫銜接,至少維持79萬公頃農地,與國人每日基本熱量需求相符。農委會將農地資源分類分級利用及管理。農地分為4種:

  • 第一種農業用地:具備優良農業生產環境
  • 第二種農業用地:可維持糧食生產功能
  • 第三種農業用地:受交通等外在因素干擾之農業地區
  • 第四種農業用地:擁有糧食生產功能且位於坡地之農地

基於糧食安全目標及因應各產業發展之用地需求,各市縣農地控管量及區位,將以農1、農2、農4總和為原則。

王玉真進一步說明,全國區域計畫已把農地資源總量列入控管,盡量避免變更,以農業用途優先;若遇無可避免變更使用的農地,需進行補償回饋。從上位國土法規修法並加強查緝等層面著手,確保農地面積及農用。(繼續閱讀下篇

※農委會全國區域計畫農地質量控管參考(製表:農委會企劃處;單位:萬公頃)

地區別

農1

農2

農3

農4

合計

1+2+4

新北市

0.11

0.13

0.20

0.37

0.81

0.61

宜蘭縣

1.38

0.54

0.26

0.73

2.91

2.65

桃園縣

1.96

1.16

0.77

0.52

4.39

3.63

新竹縣

0.58

0.32

0.23

2.43

3.56

3.33

苗栗縣

1.16

0.43

0.72

3.51

5.81

5.10

台中市

1.71

1.22

0.62

1.70

5.25

4.63

南投縣

1.79

0.05

0.16

3.72

5.72

5.57

彰化縣

4.14

1.31

0.56

0.58

6.59

6.03

雲林縣

6.24

1.19

0.67

0.32

8.42

7.75

嘉義縣

4.19

1.17

0.64

1.76

7.76

7.12

台南市

5.01

3.38

1.19

0.52

10.09

8.91

高雄市

3.71

0.80

0.38

0.89

5.77

5.39

屏東縣

6.08

0.50

0.55

1.52

8.65

8.10

花蓮縣

1.41

0.79

0.58

3.18

5.96

5.38

台東縣

1.52

0.17

0.31

3.28

5.28

4.97

總計

40.99

13.14

7.82

25.03

86.98

79.16

註釋:

1.農業用地:依據《農業發展條例》第3條定義,「指非都市土地或都市土地農業區、保護區範圍內,依法供下列使用之土地:
(一)供農作、森林、養殖、畜牧及保育使用者。
(二)供與農業經營不可分離之農舍、畜禽舍、倉儲設備、曬場、集貨場、農路、灌溉、排水及其他農用之土地。
(三)農民團體與合作農場所有直接供農業使用之倉庫、冷凍(藏)庫、農機中心、蠶種製造(繁殖)場、集貨場、檢驗場等用地。

2. 耕地:指依區域計畫法劃定為特定農業區、一般農業區、山坡地保育區及森林區之農牧用地。

後灣陸蟹棲地保育現轉機? 墾管處研商與京棧以地易地

$
0
0
本報2015年6月14日屏東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京城公司要在墾丁後灣興建京棧飯店,因建地位於陸蟹棲地上飽受爭議,歷經多次環差會議,今年2月環保局舉辦的第四次初審會中,京棧提出異地補償的計畫,但計畫細節不明,且保育人士仍訴求陸蟹棲地原地保存,盼墾管處採徵收或以地易地方式,要京棧另外找地蓋飯店。最後環評委員決議,先由墾管處審查京棧所提的陸蟹保育計畫,通過後再審環差。

墾管處處長劉培東指出,異地補償計畫原為墾管處建議,業者也同意採用,但因環團所提以地易地不失為保育陸蟹的手段之一,在政府財政無力徵收私人用地的情況下,將嘗試朝以地易地的方案來解決。

12日,墾管處針對京棧所在的國家公園遊憩區(一)土地進行以地易地的可行性評估,邀請國有財產署南區分署、海生館及屏東縣政府地政處進行研商,並邀請原提議的環保團體列席與會,希望朝向陸蟹棲地保育和滿足後灣村居民對業者開發的期待,達到雙贏的可能。

恆春後灣蓋飯店將損及陸蟹棲地的爭議,有望採以地易地方式解決。攝影:鄭崑河(Shiuanyi)。CC BY-NC-ND 2.0
後灣蓋飯店將損及陸蟹棲地的爭議,有望採以地易地方式解決。攝影:鄭崑河(Shiuanyi)。CC BY-NC-ND 2.0

為保育目的  京棧開發地與海生館停車場互換 

墾管處表示,「國有非公用不動產交換辦法」規定,中央機關為公務或公共需要,若能做更有效的規劃利用,則國有土地可進行交換。

雖然過去國土交換是以開發用地互換為主,但墾管處認為,就保育的目的來看,與業者土地交換後,可維持後灣陸蟹棲地的完整性,增加整體土地利用效益,是更有效的規劃。

海生館與京棧以地易地示意圖。圖片翻攝:李育琴。
海生館與京棧以地易地示意圖。圖片翻攝:李育琴。

目前討論之可能換地標的,為京棧原開發地旁的海生館停車場,其土地使用權屬於海生館。海生館表示,停車場僅在過年連續假日有使用需求,若墾管處在保育陸蟹棲地目的上要求變更,將配合墾管處處置。

墾管處亦和國有財產署及屏東縣地政處研商包括原被徵收地主收回權、京棧因開發計畫貸款2.4億元等,在國有非公用不動產交換辦法中的諸多限制問題,嘗試找出解套辦法。

確認在法令上無牴觸,雙方也協商同意交換後,墾管處需提出土地使用計畫,報請行政院核定,才能進行後續換地事宜。

而根據目前京棧土地和海生館停車場的公告現值來計算,京棧土地價值約6千1百萬元,海生館停車場用地約5千5百萬元。其價差該由誰承擔,亦需釐清。

墾管處不一定要同意開發  環團仍盼徵收買回    

儘管以地易地方案由屏東環保團體提出,在環保局和墾管處積極協商下,看似出現可能契機。但惜根台灣協會祕書長林子凌表示,保育是墾管處的職責,該地雖為遊憩區,業者得開發,但墾管處不一定要同意,尤其這片棲地在墾丁、甚至全台,都是陸蟹生態最好的一塊地,若真要保育,應回歸環評體制,駁回其開發計畫。業者要換地,可自行另覓土地。

「歷經7年,墾管處原本不願處理後灣陸蟹問題,現在終於願意評估以地易地,」對此,屏東環盟理事長洪輝祥給予肯定。

洪輝祥說,本案在環評審查過程中,一再提出陸蟹的重要性,在3公頃內就有28種陸蟹,非常珍貴。但業者始終不提迴避方案、也不提替代方案,一路合法走環評程序,而照目前環評如此審查,未來陸蟹必定會消失。

後灣為全台獨有的陸蟹棲地,十分珍貴。圖為庫氏擬相手蟹。圖片來源:墾管處研究團隊。
後灣為全台獨有的陸蟹棲地,十分珍貴。圖為庫氏擬相手蟹。圖片來源:墾管處研究團隊。

在此憂慮下,為求保全陸蟹棲地,當初環保團體提出3種替代方案,希望墾管處進行徵收買回,或採用以地易地,業者也可租用後灣村民宅開發生態村。而目前以地易地的可行性似乎更大,因此環團樂觀其成。

荒野保護協會代表顏士傑表示,荒野仍傾向不應讓京棧開發,該棲地請政府進行徵收。若未來真的換地,海生館停車場屬湧泉區,不一定適合開發。

建築師陳啟中亦提醒墾管處,勿讓業者因換地後,變更地目而獲利,應以保育和公共利益為最大目標來進行協商和規劃。

長期觀測當地陸蟹生態的後灣人文暨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楊美雲說,京棧開發案這塊地是陸蟹最多處,生態旅遊是當地應發展的方向,可惜後灣居民認為只有仰賴財團才可能發展,希望墾管處多努力推動後灣生態旅遊和生態教育。

墾管處:以地易地將依法進行  業者開發案仍須完成環評

綜合環團意見,劉培東表示,後灣陸蟹生態急需現地保育,至於要用徵收還是以地易地,考量社區期望及業者權益,換地是較可行的方案。

但這項方案需符合國有財產法規範,且以地易地計畫不影響目前正進行的京棧飯店環差審查。未來若土地成功交換,業者仍應重提開發計畫並完成環評審查。

銀合歡變藝術創作 林後四林開園週年 傳遞里山願景

$
0
0
本報2015年6月14日屏東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復刻版二峰圳,提供民眾休憩戲水。攝影:李育琴。
復刻版二峰圳,提供民眾休憩戲水。攝影:李育琴。

全台三大平地森林園區之一的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去年6月正式開園,提供服務,昨(14)日正好滿1週年,林務局屏東林管處特別舉辦週年慶活動,邀請民眾入園體驗大武山下這座豐富自然資源的森林生態環境。

原為台糖農地的林後四林園區,屏東林管處以山、水、林、園的意象進行規劃,經過1年經營管理,部份樹木已經長高,園區內多元規劃,提供大潮州地區假日休憩的新景點。

在園區中,可眺望大武山系,著名的復刻板二峰圳,傳遞著日治時期至今二峰圳水利工程百年不缺水的智慧,更吸引親子在水圳中戲水玩樂,水圳旁就是一片無患子樹林,林內陰涼舒適,民眾可在樹下休憩遮蔭。

夏候鳥燕鴴來台越冬  林後四林展現「田園之秋」

「里山」願景代表著自然資源永續經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今年屏東林管處利用銀合歡廢材在園內進行裝置藝術創作,適逢夏候鳥燕鴴來此過境棲息,因此透過地景藝術呈現燕鴴意象,傳遞永續自然資源使用、維護生物多樣性的概念。

燕鴴是從南半球的澳洲來到台灣越冬的保育類侯鳥,屏東林管處處長張偉顗表示,經過園區環境監測的結果,區內動植物數量和總類持續增長,從2010年至今已發現13種保育類鳥類和1種保育類爬蟲類在此棲息。燕鴴就是其中之一。

親子燕鴴在園間散步。攝影:陳惠敏。圖片提供:屏東林管處。
親子燕鴴在園間散步。攝影:陳惠敏。圖片提供:屏東林管處。

「在燕鴴劃破熹微曉空的鳴聲中醒來,在鈴蟲幽幽夜吟中睡去。」屏東文學作家陳冠學在《田園之秋》一書中,描述著大武山下的田園生活。

屏東林管處育樂課課長胡淑珠說,園區內有6公頃屬於農耕區,過去種植甘蔗、鳳梨,在2月收成,3、4月燕鴴就會飛來越冬繁殖,牠們喜歡甘蔗收成後農地裸露的草生環境,正好提供了燕鴴築巢育雛。而燕鴴會一直停留到9月,再飛回澳洲。

走到賞鳥區,園區安排了專業志工為遊客解說,提供賞鳥服務。「燕鴴從澳洲飛來台灣大約飛行4千公里,10 天就可抵達,因為喜歡寬闊的草生低地,所以又稱為『草埔鳦仔』。」

「燕鴴的下頜帶著黃色的圍兜兜,求偶時還會畫上口紅,」解說員說明燕鴴的特徵和習性,「牠們飛起來就像燕子一樣,在草叢中靈活飛行,而且生性機敏。在育雛時,還會有擬傷護幼的行為,當發現敵人入侵,就會做出受傷的模樣,在地上拍打翅膀,吸引敵人注意,好讓幼鳥趁機逃生。」

農耕區目前可賞燕鴴等鳥類,林管處也邀請藝術家利用銀合歡廢材創作大型裝置藝術。

正面看待外來種移除  銀河歡變身家具、藝術品

林後四林銀合歡燕鴴裝置藝術。攝影:李育琴。
林後四林銀合歡燕鴴裝置藝術。攝影:李育琴。

銀合歡是主要出現在南台灣的入侵種,過去引入作為碳材和造紙原料使用,但是卻在不斷擴張後變得難以根除,其分泌的毒素會威脅其他原生種的生存,使林相變得單一,生物多樣性消失,如今恆春半島的分佈達5千公頃。

不過林務局近年將銀合歡砍除後,利用其木材進行多樣利用,包括林後四林的大型裝置藝術,步道也使用銀合歡的碎木片鋪設;此外,恆春當地的藝術工作室使用銀合歡木材設計家具或生活用品。

屏東林管處工作人員表示,銀合歡的木屑也可作為培養土或有機肥,希望用正面的方式讓民眾了解,移除外來種,也能做多元有效的利用。

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攝影:李育琴。
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攝影:李育琴。

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歷經5年規劃、2年營造,在2014年開園,除了作為大潮州地區民眾多元休憩、環境教育的新景點,對於涵養屏東地下水亦有其重要性。

屏東縣長潘孟安致詞時表示,平地森林園區的規劃和營造,讓大潮州地區地下水得以補注涵養,抑止下游沿海地區的地層下陷,期望園區的樹快快長大,發揮保護地下水的功能。

煙燻的健康

$
0
0
採訪、撰稿:呂培苓;攝影、剪輯:葉鎮中

PM2.5是台灣目前最紅的一個詞彙,賣冷氣、賣吸塵器,都要提它一下,這個只有一根頭髮1/28寬度的細懸浮微粒,究竟從何而來?除了微細粒子會影響呼吸道,造成血管變窄,影響心血管功能之外,它還有什麼東西?其實PM2.5是個籠統的說法,它到底有什麼內容物,我們可以從最近的一場爭議,雲林縣禁燒石油焦與生煤的條例看起。

細懸浮微粒危害我們的健康。攝影:葉鎮中。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爐子上的烤鴨旋轉著,在瀰漫的煙氣當中,慢慢抹上一層油亮的煙燻。現代人的生活不也像是爐子裡的烤鴨,被各種煙囪冒出來的煙塵,慢慢地煙燻...

5月15日,雲林縣意外通過「雲林縣工商廠場禁止使用生煤及石油焦自治條例」,這是無黨籍與國民黨團在一讀會的時候,聯手變更議程,護送民進黨籍縣長李進勇提出的禁燒條例。事情背後,其實牽涉立委選舉的造勢,然而要求環境改善的民意受到重視,成為政治人物競相表態爭取的對象,也是一種正向發展。

雲林縣為什麼要禁用生煤及石油焦?

雲林縣為什麼要禁用生煤及石油焦?攝影:葉鎮中。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石油焦是煉油產物,台灣只有六輕用來發電。生煤是燃燒效率較低,成本較便宜的煙煤,雲林縣境內包括六輕所屬的4家工廠,總共有20家工廠使用生煤,其中六輕的使用量占了95%。

石油焦和生煤燃燒後產生的東西,有造成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以及因為碳燃燒產生的原生性PM2.5、PM10等懸浮微粒,還有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經過光學反應產生的硫酸鹽、硝酸鹽,這些都會附著在PM2.5中,還有族繁不及備載的各種重金屬。

雲林科技大學化學材料及工程材料系教授林春強表示,這些重金屬包含了多環芳香烴,可能影響兒童腦部智力發展。還有會影響腦和神經系統的汞、影響呼吸道的釩、可能產生痛痛病的鎘、影響造血功能的鉛、刺激眼睛的臭氧等等。

目前六輕和台中火力發電廠使用生煤。攝影:葉鎮中。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台灣不是只有六輕的麥寮汽電使用生煤,世界最大的火力發電廠,台中火力發電廠也使用生煤。這次雲林縣的禁燒政策,也聯合了台中市、嘉義市、台南市和彰化縣簽署禁燒共識,其中以台中市最積極,已經著手規劃自治條例的擬定。

為了防止地方聯防的禁燒條例蔓延,經濟部長鄧振中首先表明禁燒條例將影響全國電價與能源安全的態度。環保署長魏國彥也表示,地方沒有權限禁止使用生煤。可以「不許可」使用,但不能「禁止」使用。

這件事牽涉到地方制度法賦予地方政府制定自治條例的精神與原意,也牽涉到能源管理法、空氣污染防制法之間的爭辯。律師出身的雲林縣長李進勇表示,要打憲法官司來對抗中央的不同意,這將是一條漫漫長路。

即將開戰的是,7月初,六輕兩張生煤使用許可證到期,環團希望縣府能公開最後階段的專家意見審查。不過李進勇表示,過程適不適合公開,還需要審慎考量。

其實麥寮的汽電共生廠,在傳統污染物,也就是懸浮微粒、硫氧化物與氮氧化物的管制上,已經受到雲林縣環保局比別的地區更嚴格的管制標準,不過環保局還是繼續下修管制數值,是為什麼呢?雲林縣環保局副局長張喬維表示,這是基於毒物累加觀念,所採取的措施。「雲林縣比較特殊,它是個石化工業區,又有一個發電廠,你把所有污染物都集中在麥寮,縣政府當然要用最嚴格的標準來管理。」

麥寮六輕這裡的污染,除了來自發電廠,還有石化作業產生的揮發性有機物VOC。雲科大林春強教授表示,六輕排出大量的VOC,經過光化學反應,產生半揮發性有機物,當半揮發性有機物附著在PM2.5,被我們吸入之後,除了可能得到肺癌,還可能造成肝癌,甚至導致血癌。

麥寮除了發電廠還有石化業的污染。攝影:葉鎮中。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在美國密西根偉恩州立大學攻讀博士時專精研究汞的林春強表示,毒性強的重金屬幾乎都是親油性,如果要檢測人體的重金屬影響,就要從血液來檢測,從尿液不容易檢測。不過之前台大公衛學院詹長權教授對雲林縣民做的健康檢查,礙於經費,大部分只能做尿液分析。因此林春強老師呼籲,相關單位應該提供更多經費,讓詹教授能完成縣民血液的分析。如此一來,對六輕工業區造成國民健康的影響,才能有更完整的瞭解。

紓解旱象 美國政府挹注5千萬美元

$
0
0
摘譯自2015年5月20日ENS美國,加州,洛杉磯報導;吳郁娟編譯;蔡麗伶審校

歐巴馬政府宣布,聯邦政府將投注5千萬美元預算,用於提升這幾年旱災頻繁的美西12州的用水效率與水源保育。

這筆預算將用於移除草皮、改種較耐旱植物、升級灌溉系統、減少管線漏水、收集雨水、提高地下水補注和改善鮭魚生存棲地。

加州乾旱,政府機關前的枯黃草皮。圖片來源:Kevin Cortopassi。(CC BY-ND 2.0)

珍惜每一滴水

這項計畫稱為「WaterSmart」,意謂透過協力合作,企圖在水資源的供給與需求之間,尋求更有效率水資源管理策略與增進水源保育。

內政部長Sally Jewell在簽屬合作協議上說:「面對嚴重旱情,州政府和聯邦政府必須整合資源,善用與珍惜每一滴水。」

Sutley說:「聯邦政府對用水效能與回收水的計畫資助別具意義,特別是現今加州正遭逢歷史大旱。這些資金將協助許多城市朝向水資源永續使用的目標、未來還可興建當地供水站,減少對外來水的依賴。我們對此計畫抱著高度期望。」

節水回收 增進管線效率

WaterSMART由聯邦政府內政部開墾局資助,將在12州推動64個子計畫。開墾局官員Estevan López表示,「我們建議加州政府推動實施任何可以紓解旱災的節水方案。同時應用聯邦資金提升水回收再利用的效能,為加州環境與民眾創造雙贏。」

開墾局現正針對西部12州推動50個子計畫,總金額超過2千4百萬美元,還有提供加州7個水資源開發與再造計畫,總額約2千3百萬美元。還有約2百萬資助加州與德州的水資源相關研究計畫。

未來,開墾局還將提供1百萬美元交由加州Fresno市執行幾項大計畫。例如:名為「Friant-Kern Pipeline」的水道工程計畫,建設直徑60英吋、長7.4公里的水道結構調整,以連結Fresno市東北方的汙水處理廠,總計約1千7百多萬。

新的管線規劃可讓Fresno市繞過75.6公里的現有水圳,提升管線效率、減少蒸散量,估計每年可省下4,050英畝英尺的水資源。不過,接下來2-3年,此50項子計畫一半費用需仰賴聯邦政府以外的資源支持。

水資源保育長期計畫 約380萬人受益

加州7項計畫執行費用達約2千3百萬美元,農工、民生用水、地表水等。開墾局提供的費用佔總經費25%,其他則由贊助單位提供。

另外,開墾局還特別提供160萬美元給地方社群調查未來再生水利用與需求的前期研究計畫。今年加州獲得4個研究贊助、德州則有3個。

WaterSMART計畫始於2010年,已提供約2億5千萬美元給原民部落、水源區、直轄市與大學等非聯邦政府管轄的機關團體。在這些資助下執行的水資源保育計畫,估計讓超過380萬人獲得充足用水。

在美國加州長灘,許多家戶庭院已改種耐旱植物。

在美國加州長灘,許多家戶庭院已改種耐旱植物。圖片來源:orngejuglr。CC BY-NC-ND 2.0

$50 Million Federal Dollars Will Ease Historic Drought
LOS ANGELES, California, May 20, 2015 (ENS)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will invest nearly $50 million to improve water efficiency and conservation in California and 11 other western states squeezed by years of crippling drought, Secretary of the Interior Sally Jewell announced today.

Funded projects will replace thirsty grass with drought-tolerant plants, upgrade irrigation controls, line canals to prevent seepage, capture stormwater runoff, increase 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improve salmon habitat.

“In a time of exceptional drought, it is absolutely critical that states and the federal government leverage our funding resources so that we can make each drop count,” said Secretary Jewell. “Being ‘water smart’ means working together to fund sustainable water initiatives that use the best available science to improve water conservation and help water resource managers identify strategies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Jewell made the funding announcement at the Donald C. Tillman Water Reclamation Plant in Van Nuys, California, where millions of gallons of wastewater are purified each day.

She was joined by Chief Sustainabi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ficer of the Los Angeles Department of Water and Power Nancy Sutley, who headed the White House Council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during President Barack Obama’s first term in office.

“The federal government’s support for critical water efficiency and reuse projects is most valuable especially during this historic drought in California,” said Sutley. “The investments will help cities like Los Angeles carry out our sustainability objectives, further build our local water supply and reduce our reliance on imported water. We look forward to all these important opportunities ahead of us.”

The funding to suppport 64 projects in 12 states will come from the Interior Department’s Bureau of Reclamation through the WaterSMART Program.

Reclamation Commissioner Estevan López said, “We commend the state of California for all the steps they have already taken to alleviate the impacts of the drought. We hope this federal funding for water reuse and efficiency will help us leverage scarce resources between the state and federal governments to bring much-needed relief for the people and environment of California.”

The Bureau of Reclamation is investing more than $24 million in grants for 50 water and energy efficiency projects in 12 western states. The agency will provide more than $23 million for seven water reclamation and reuse projects in California, and nearly $2 million for seven water reclamation and reuse feasibility studies in California and Texas.

Reclamation will contribute $1 million to several projects, including the largest funded project, which will be carried out by the City of Fresno, California. The Friant-Kern Pipeline Project will install 4.6 miles of 60-inch diameter pipe and a new turn out diversion structure, connecting the Friant-Kern Canal with Fresno’s Northeast Surface Water Treatment Facility at a cost of $17.85 million.

The new pipeline will allow Fresno to bypass 47 miles of lined and unlined open channel canals that are now used to deliver water to the Treatment Facility. The project will reduce seepage and is expected to result in annual water savings of 4,050 acre-feet. Conserved water will be delivered to the Treatment Facility, where it will be treated, then delivered to meet domestic, potable water demands in the City of Fresno.

The 50 projects announced today will be leveraged with at least 50 percent non-federal funding for a total of $133 million in improvements over the next two to three years.

For a complete description of the 50 projects, visit the WaterSMART Water and Energy Efficiency Grantwebsite.

Seven projects in California will receive $23.2 million to reclaim and reuse municipal, industrial, domestic or agricultural wastewater and naturally impaired ground or surface waters.

The Bureau of Reclamation provides up to 25 percent of project costs. Project sponsors provide the remaining 75 percent.

For a complete description of these seven water reuse projects, please visit theWaterSMART Title XVI website.

Reclamation is providing $1.6 million for communities to study whether water reuse projects would help them to meet their future water needs.

Four feasibility studies in California and three studies in Texas were selected this year. Feasibility studies are funded jointly by Reclamation and project sponsors. A cost-share of at least 50 percent of study is required.

A complete description of the seven new studies selected for funding are online at the WaterSMART Title XVI website.

Since it was established in 2010, WaterSMART has provided about $250 million in competitively-awarded funding to non-federal partners, including tribes, water districts, municipalities and universities. The agency says these investments have conserved enough water to meet the needs of more than 3.8 million people.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核安不能協商!」核一廠一號機重啟否也政黨協商 環團立院外反對

$
0
0
本報2015年6月15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立院本會期進入尾聲,多項爭議法條都送往「黨團協商」,如溫減法與憲政、國會改革相關法案、甚至停機中的核一廠一號機也將在15日上午由協商決定是否重啟,多個民間團體在立院門外焦心,指出協商已是全民公敵,更不能接受核電廠如此專業的問題,居然也在無公正第三方檢驗的狀況下,要以協商來處理。

P1160166
去年發生把手鬆脫的核一一號機恐循政黨協商重啟,民間團體相當反對。攝影:賴品瑀

核一安全無獲公正認證 「燃料棒延役」風險更增

核一廠在去年12月的定期大修作業過程中,因其中1束燃料把手斷裂,有取出異常情形而影響大修時程,至今停機已經半年。環團指出,此案與前兩週社會熱議的核廢料再處理相關,因為核一廠一號機若重啟,即將面臨核廢料貯存池爆滿的狀況。

台灣環盟會長劉俊秀指出,台電全權委託本該負責此事件的廠商Areva進行肇因分析報告,但Areva即是有意承接核廢再處理案的廠商,如此球員兼裁判的身份,他們質疑肇因分析的製作不但將規避自身責任,更可能全力配合,將結論導向重啟安全無虞。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指出,台電將把手鬆脫的燃料棒瑕疵為偶發性,至今不願對同一批燃料棒進行完整檢測,也就無從確認同一批燃料是否潛在同樣的問題,讓核一更面臨風險。且目前一號機內的核燃料棒已「延役」,過度燃燒將產生多重可能導致爐心熔毀的風險,包括鋯合金燃料護套腐蝕、護套結晶變形、護套加速氫化、燃料內部壓力增加、加速燃料與護套間的不良效應、燃料丸與護套間會產生不良機械應力等等。

重啟為防缺電? 蔡雅瀅:一號機停機半年從無限電

關於此重啟案,台電再次以「缺電」為說詞,指出夏季用電量大增,需要一號機穩定基載量,但蠻野心足蔡雅瀅指出,他長期關注台電即時公佈的發電數據,一號機停機已到第188天,但半年以來從未因此限電過,甚至5月23至25日之間,一度核一二廠共有3部機組停機,也不曾發生缺電,即便目前天氣已經相當炎熱,燃氣和燃油電廠目前亦沒有火力全開,台電要以缺電為由來重啟一號機並不合理。

立委田秋堇表示,核一廠一號機的裝置容量636MW,僅全國裝置容量的1.5%,台灣若能落實政府「節能2%」的目標,便不需要重啟充滿安全疑慮的核一廠一號機。田秋堇強調,目前全台已共有634MW的太陽光電設備,表現最好的時段正是夏日尖峰用電時段,台灣明明有能力供電無虞。

田秋堇與台聯黨立委周倪安表示將在協商中全力反對核一的重啟,然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張宏林指出,包括此案,眾多打入政黨協商的案子應該走出黑箱,應該進行公開辯論、提供轉播讓公民監督才是。


何苦倉促立法? 台灣不減碳,真的會被制裁嗎?

$
0
0
作者:李彥麟(台灣大學法研所碩士班)

先說結論。筆者認為:

(1) 年底即將通過的巴黎氣候議定書不太可能會有制裁條款。台灣不應僅僅為了避免被制裁,而急就章通過低品質、沒有願景、缺乏全盤氣候變遷規劃的溫室氣體減量法,以免跟後續的氣候變遷立法難以協調,甚至以已經通過一部氣候變遷法律作為再度拖延行動的藉口。

(2) 著眼於國際貿易、維持競爭力的需求,無論國內是否通過溫室氣體減量法,台灣的產業本應自主進行減碳,研發更清潔的設備與製程。即使溫減法在本會期能夠倉促闖關,但若產業未來並不遵行溫減法的管制,或溫減法內容過於空洞、管制力道薄弱,則仍然無法扭轉產業競爭力低落的危機。

(3) 氣候變遷立法應該擘畫未來10年、20年、50年,甚至100年的生活願景,也是確立國家發展方向、全盤檢討既有法律制度的時刻。台灣人——尤其是青年世代和未來世代——值得更好的氣候變遷立法。

(4) 氣候變遷不是只有溫室氣體減量——政府組織、調適、財務、環境責任、保險、國土規劃與土地利用、能源、產業結構、資訊公開、災害防救、公民參與、地方自治、氣候外交、人權、教育、公私合作,甚至跟憲法修正之間的關係,所有議題都應該一併考量。不立即立法,不代表不立即行動。為了更好的氣候變遷立法,現在就應開始針對這些議題以及氣候變遷下的未來願景進行廣泛的公民討論。

民眾要求減少碳排放。環境資訊協會資料照片。
民眾排字要求減少碳排放。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資料照片。

就連產業團體也在推動立法,事有蹊蹺

今年11月底、12月初即將在法國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21屆締約方大會(COP 21),預計會通過「巴黎議定書」(名稱未定,暫時以巴黎議定書稱之),各國在新的氣候議定書下,很可能都必須按照其國情,負擔具有法律上拘束力(legally binding)的減碳義務,打破自從1997年《京都議定書》以來「只有附件一國家(多為已開發國家)要減碳,非附件一國家(多為開發中國家)不必減碳」的二元區分。面對此一國際趨勢,近來「台灣再不減碳,就要被國際制裁」的聲音甚囂塵上*1。基於這樣的擔憂,就連全國工業總會、行政院也開始積極推動早已拖了將近9年的「溫室氣體減量法」的立法,目前看來可能即將於立法院本會期通過。

本來,看到產業界及政府也開始擔憂不減碳會遭到國際制裁,筆者抱持著「會怕就好」這樣的想法。但眼看立法院近來也在行政部門和產業界的推促下開始審議「溫室氣體減量法」(或「溫室氣體管理法」等其他名稱),筆者卻不樂見:在時間壓力之下,最後通過的是一部充滿妥協、力道薄弱、視野狹隘,僅是為了避免被制裁,卻缺乏願景的溫減法。筆者也擔心:這部品質堪慮的溫減法,跟未來其他的氣候變遷立法難以協調。更擔心:這部溫減法,未來成為我們再度拖延的口實(「我們已經有一部好棒棒的溫減法了,大家可以暫時把氣候變遷議題擱置一旁」)。

筆者對於理想的氣候變遷立法以及目前溫減法草案的內容與品質,在此不作深論。但想對於「再不減碳,恐遭制裁」此一失之粗糙的論述加以澄清,呼籲產業界、政府及朝野立委不要為了避免被制裁,而在對於氣候變遷下的未來願景以及各項氣候變遷立法議題仍未充分思辯的情形下,倉促通過溫室氣體減量法。

不同的環境問題,不同的利害關係,不同的國際環境規範

台灣雖然不是許多國際環境公約的締約國,但不代表台灣可以自外於國際環境議題。在1994年,台灣即因為販售犀牛角及虎骨,保育野生動物不力,而遭到身為《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華盛頓公約》)締約方的美國實施貿易制裁。此外,在1987年的《管制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就是在管氟氯碳化物和「臭氧層破洞」的那個啦!),早期締約方僅有歐美為主的已開發國家,但早期的已開發國家締約方透過管制締約方與非締約方之間的氟氯碳化物貿易(《蒙特婁議定書》第4條),施壓逼迫(大多非締約方的)開發中國家加入議定書、共同遵守規範。這些前車之鑑,或許也說明了台灣政府及企業今日為何如此擔憂「再不減碳,恐遭制裁」。

但我們必須了解,氣候變遷跟野生動物保育、臭氧層破洞是不同的環境問題,造就了不同的利害關係,進一步衍生不同的國際環境規範。

就野生動物保育而言,縱然不使用犀牛角、虎骨產品,已開發國家(如美國)的經濟及文明生活並不會受到衝擊,採取強力的管制手段並不會招致多大的成本。

在臭氧層破洞問題,由於對紫外線最脆弱的就是高緯度、淺膚色人種居多的歐美國家,因此歐美的已開發國家自然有動機對氟氯碳化物採取強力的管制措施,並以貿易管制逼迫經濟開始成長、氟氯碳化物用量快速上升的開發中國家加入《蒙特婁議定書》——更別提許多歐美國家的化工產業界在成功研發出氟氯碳化物的替代品之後,還加碼推動氟氯碳化物的國際管制(如此一來才能確保他們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但氣候變遷呢?氣候變遷下的脆弱國家、地區,多位於開發中國家,已開發國家則因為科技、經濟及社會條件較為成熟,或者天然條件較佳,而比較有能力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這樣的利害關係跟臭氧層破洞問題恰好相反。

此外,人類目前的經濟型態仍未脫離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減碳對於經濟的衝擊,跟禁止野生動物貿易、禁用氟氯碳化物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在已開發國家的工業生產與碳排放大幅「外包」給開發中國家(而開發中國家目前又不必負擔有法律拘束力的減碳義務)的全球經濟體系下,已開發國家可以一方面驕傲地展現自己減碳的成果,一方面卻又享受著碳排放不受管制、環境標準較低的開發中國家所生產的便宜商品;而開發中國家也往往因為身為「世界工廠」而快速累積財富。在氣候變遷問題這種不同的利害關係,以及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交相賊」的貿易體系下,已開發國家不會像在野生動物保育、臭氧層破洞等問題一樣,採取強力的貿易措施逼迫開發中國家減碳。

貿易制裁,必須遵守國際規範

更重要的是,在「巴黎議定書」訂定貿易制裁條款、採取貿易制裁措施,必須遵守UNFCCC的規定。在UNFCCC之下,各國享有「永續發展」的權利,且採取「共同但差別責任原則」(UNFCCC第3條)。「永續發展」向來就是一個「各取所需」且充滿爭議的概念,許多開發中國家向來重視「發展」勝過「永續」;而「共同但差別責任原則」在《京都議定書》下,也演變成開發中國家不需要負擔有法律上拘束力的減碳義務,此種「京都模式」向來都受到中國、印度為首的開發中國家的支持。

訂定貿易制裁條款以逼迫開發中國家減碳,即使不跟永續發展或共同但差別責任原則有所扞格,在政治現實上也必然會遭受一些開發中國家的反對──別忘了UNFCCC的議事規則是以共識決為原則,三分之二多數決為例外(議事規則第42條,CCC/CP/1996/2);而議定書作為一種「國際條約」,國家有權自主決定是否簽訂及批准。一部訂有貿易制裁條款的「巴黎議定書」能否順利通過?筆者並不看好。

即令巴黎議定書能夠順利通過制裁條款,它依然會面臨WTO/GATT國際貿易規範體系的嚴峻挑戰,例如國民待遇原則、技術性貿易障礙(TBT)協定的規定。台灣已於2002年元旦成為WTO的會員,受到自由貿易規範的保障,不會再像以往輕易受到貿易制裁。即使受到制裁,也有WTO的管道可資救濟。

所以,巴黎議定書到底會不會有制裁條款?

筆者認為:在氣候變遷問題的利害關係之下,「巴黎議定書」不太可能通過制裁條款。但一個更足以提供判斷的依據,則是6月上旬在德國波昂(Bonn)舉行的「德班平台」第2-9次會議(ADP 2-9)。如果年底的巴黎COP 21要通過的是「議定書」(Protocol),則依照UNFCCC第17條,議定書的草案應於預定通過議定書的COP舉行前至少6個月送交(communicate)各締約方;換言之,6月的ADP 2-9,即是各國確定議定書草案內容的最後一次官方會議。如果在ADP 2-9上的議定書討論文件沒有制裁條款,則幾乎可以確定巴黎議定書也不會有制裁條款。

根據筆者的搜尋,目前ADP 2-9最新的議定書討論文件*2之中,與貿易制裁措施最相關的條文為第11條,但本條也還有4個選項,處於懸而未決的情況:「

選項1:單邊措施不得成為恣意或不正當的差別待遇手段或隱藏性的貿易限制。
選項2:(協議中不提及單邊措施。)
選項3:單邊措施可因締約方的要求而反映在協議中。
選項4:憶及UNFCCC的原則及條款,特別是第3條第1、4、5項,以及第4條第3、5、7、8、9、10項;並考慮到衡平原則(equity)、共同但差別責任原則,以及已開發國家有義務為開發中國家提供財務資源、技術移轉及能力建構方面的支持;決定已開發國家不得以任何與氣候變遷有關之理由,而對來自開發中國家的貨品及服務採取單邊措施。」

根據筆者向來對國際氣候談判粗淺的觀察,筆者認為在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的對立之下,選項1及選項4是比較有可能發生的情境。但無論結果為何,貿易制裁措施都仍必須通過WTO下貿易規範的考驗。

不會被巴黎議定書制裁,就可以高枕無憂?

縱使筆者認為台灣(短期內)不會被「巴黎議定書」制裁,但不代表台灣可以高枕無憂。現行的國際貿易規範,並不排除一些減碳較為積極的政府或市場採取環保貿易措施的可能性。例如佔了台灣約10%出口額的歐盟3,向來在國際上較積極對抗氣候變遷,說不定歐盟哪一天會要求其市場內流通的商品(包含進口商品)都必須符合一定的環境標準或碳足跡標準,否則將對不符合標準的商品禁止進口或課予碳邊境稅——只要這些措施不違反WTO的貿易規範(例如國民待遇原則或TBT的規範)。結果是,不符合歐盟環境標準的台灣商品將在歐盟市場上喪失競爭力。從歐盟一度對起飛或降落於歐盟境內的航空業者實施碳交易這點來看,歐盟未來確實還有可能祭出其他狠招來對付不減碳的產業或國家。而隨著其他國家逐漸發展低碳經濟、也跟進採取環保貿易措施,仰賴出口的台灣的商品可能逐漸無法打進那些市場。

如果著眼於國際貿易、維持競爭力的需求,無論國內是否通過溫室氣體減量法,台灣的產業本應自主進行減碳,研發更清潔的設備與製程。即使溫減法在本會期能夠倉促闖關,但若產業未來並不遵行溫減法的管制,或溫減法內容過於空洞、管制力道薄弱,則仍然無法扭轉產業競爭力低落的危機。

減碳需要願景,不只是義務,還是權利

筆者有幸現場參與2014年在秘魯舉行的UNFCCC COP 20,並在會場訪談一些與會者:「在氣候變遷,妳/你認為台灣最有意義的國際參與為何?」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官員Angelica Shamerina的回答令筆者印象深刻:「我認為對台灣而言最有意義的氣候變遷國際參與,就是無論能否加入UNFCCC,都能自主進行減碳和調適。這不只是台灣人的義務,更是你們應有的權利。因為你們可以因此享有更好的空氣、更好的環境、更好的健康,過更好的生活。」而「百分之百再生能源」、「零淨碳排放」,更是在COP 20會場耳熟能詳的口號,甚至還被寫進大會的談判文件之中。

或許,在「冷氣調高一兩度」、「多走路少開車」等各種道德式的呼籲下,我們已經把節能減碳想像成要因此過著縮衣節食的生活,甚至人類文明的倒退。但筆者在國際上看到的是高品質的綠色經濟、低碳生活的願景,以及各種(無論是由官方或民間提出的)逐步邁向此種願景的行動策略。

在此,筆者呼籲有權的朝野立委與政府、有錢有勢的產業界、有心的台灣人:氣候變遷立法不只是為了避免遭到國際制裁,更應該擘畫未來10年、20年、50年,甚至100年的生活願景與國家發展目標,在立法之前或同時擬定階段性的行動計畫,務實地透過法律及各種管制工具逐步達成。

溫減法不應該只是產業的溫減法、當前世代的溫減法,更應該是台灣人的溫減法、跨越世代的溫減法。

氣候變遷是對現有法律制度總檢討的契機,應充分思辯

氣候變遷不是只有減碳議題(即使單是減碳,也涉及能源、土地利用、廢棄物處理、運輸等議題)。政府組織、調適、財務、環境責任、保險、災害防救、國土規劃與土地利用、能源、產業結構、資訊公開、公民參與、地方自治、氣候外交、人權、教育、公私合作,甚至跟憲法修正之間的關係,所有議題都應該通盤考量:

我們是否要由環保署或環境資源部來作為氣候變遷的主管機關?或者因為氣候變遷涉及多項管制議題及多個機關權限,因此需要設立跨部會的組織來進行整合協調?各部會、各機關是否都應該內建「氣候變遷事務小組」?甚至,如果考慮在總統下設氣候變遷的組織機關,還必須考慮到:修憲之後的政府體制究竟是總統制、內閣制或雙首長制?

台灣的脆弱度及氣候變遷風險評估是否應該透過立法加以制度化?調適的預算從哪裡來?中央地方各機關的施政、環境影響評估如何「調適主流化」?

極端天氣災害的災民可否獲得賠償或保險理賠?賠償金、保險金、保費哪裡來?現行的災害防救法在氣候變遷下是否須檢討修正?

國土規劃與土地利用,是否應該考慮氣候變遷風險及脆弱度?是否應該為了氣候變遷而保留一定比例的農地以保障糧食安全,保育森林及溼地以提高碳匯(carbon sink)、作為減碳策略的一環?國土計畫法、區域計畫法、森林法、濕地保育法等等法律是否須一併檢討修正?

如何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如何提高再生能源比例?如何提高能源效率?能源管理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如何檢討修正?核能在台灣何去何從?環境基本法的非核家園條款應該如何實踐?台電中油的經營結構如何改革?

石化業在台灣的未來如何?政府如何協助中小企業、農業、養殖業因應氣候變遷及管制措施的衝擊?

產業的排放量資訊、政府的氣候變遷相關資訊是否公開?如何公開?人民如何透過請求資訊公開,以協助政府共同監督碳交易或減碳義務的履行?

立法、政策與目標訂定的程序,是否應該進行聽證?或其他形式的公民參與?對於政府怠於執行的事項或企業怠於履行的義務,人民可否以政府或企業為被告提起公民訴訟?

地方政府可否採取比中央更嚴格的措施?地方可否自主課徵碳稅、調適費?地方政府與外國的中央或地方政府,能否簽訂氣候變遷協議?效力如何?地方制度法是否需要檢討修正?

台灣的外交政策應否、如何與氣候變遷結合?可否考慮將外援轉捐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

氣候變遷的負面效應以及政府的因應措施,會對原住民、婦女、兒童、勞工、低收入戶等弱勢者,造成何種影響?政府如何照顧他們的權益?人權公約如何在氣候變遷下實踐?
氣候變遷教育應該包含哪些內容(特別是氣候變遷的制度面、政治面的教育)?公教人員是否應接受跟氣候變遷相關的訓練?如何促進民間自主發起氣候變遷教育?

氣候變遷下的公私合作,是否需要檢討修正向來仰賴的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政府採購法?如何與公民團體合作?環境信託是否能夠在氣候變遷下發揮功能?

氣候變遷立法議題不勝枚舉,筆者在此僅舉出冰山一角,但筆者也不可能對每個問題都有答案。筆者希望:現在立法院審議的溫減法,是在台灣人共同的綠色經濟、低碳生活願景之下,經過通盤考量氣候變遷相關議題之後所通過;而非僅為了避免(筆者認為不會立即發生的)貿易制裁而倉促通過。為了共同的願景、更好的氣候變遷立法,不應只有產業界動起來,台灣的公民社會也應該為此開始進行充分的民主思辯;而政府、媒體也應提供資訊、機會及管道,促進公民社會的氣候變遷參與。

註1:例如〈加入新氣候公約-關鍵在今年〉、〈台灣減碳目標 魏國彥:擬年底公布〉、〈《溫減法》躺六年 年底恐國際制裁〉、〈溫減立法無進展 我貿易出口恐遭制裁

註2:〈Streamlined and consolidated text〉
http://unfccc.int/files/bodies/awg/application/pdf/adp2-9_i3_11jun2015t1630_np.pdf

註3:此數據自台灣加入WTO起算累積,並且包含瑞士、挪威等在氣候變遷上與歐盟有密切合作的歐洲國家。國際貿易局,進出口貿易統計,國家名次表http://cus93.trade.gov.tw/FSCI/。

旗山斷層範圍調查未完 國道七號範疇界定會議中斷

$
0
0
本報2015年6月15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環署15日進行國道七號二階環評的範疇界定延續會議,由於有鄰近旗山斷層疑慮,環團與當地居民在會議展開時便大力要求先中止範疇界定的討論,待中央地調所的旗山斷層與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調查與公告完成。

P1160184
旗山斷層調查未完成,民間認為斷層對當地道路、石化區有什麼衝擊尚未調查出來,應該中止範疇界定會議的討論。拍攝:賴品瑀。

爭論了一上午後,未出席的地調所寄來書面資料,表示「本計畫路線範圍並未位於旗山斷層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地調所表示2014年12月所劃定公告的旗山斷層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劃定範圍由旗山向南南西延伸,最南止於仁武區北部。但民間團體指出此調查僅做到仁武,據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的見解,仁武之後應還有斷層,還需要繼續完成調查,在持續的爭論中,在下午3點多宣告流會,並無進行任何相關內容的實質討論。

在5月初的前次會議中,由於旗山斷層在去年底遭地調所公告「旗山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不但年初中山大學環評中的仁武校區開發計畫大亂,國道七號也因此再多了這一項爭議,當時身為成大地科系教授的環委林慶偉曾強調國道七號應根據「地質法」進行調查評估,要找地質技師作加密鑽探、分析岩心、地雷阻、淺層反射等,借此機會好好調查旗山斷層。

P1160185
中央地調所並無代表出席,此書面意見仍引發爭論。拍攝:賴品瑀。

因此此次會議前,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反國道七號自救會等團體,也緊咬旗山斷層這點,除了要求環署暫訂範疇界定會議,並向「花媽」高雄市長陳菊喊話,要求選址在附近的國道七號、石化業、南星遊艇專區也該重新評估,一切等待地調所的調查結果出爐再議。

要健康婆婆媽媽團執行長顏淑女表示,旗山斷層是第一類的活動斷層,經過大社、仁武,還可能繼續向南延伸經澄清湖東側與大社丘陵間的凹谷,沿鳳山丘陵西側進入海域,而這區域剛好有密布的油槽、石化管線,希望陳菊市長了解居民恐慌與擔心害怕,支持「中止」國道7號範疇界定。

「頭沒有生出來怎麼剪臍帶?」水資源成員粘麗玉以此比喻,指出在還沒有完成斷層調查就要進行其他後續討論並不合邏輯。且今此會議地調所與林慶偉都沒到場出席,在沒有地質專業在場的狀況下,無法進行相關討論。

粘麗玉指出,環保署及開發單位現階段應將旗山斷層「視為」地質敏感區,他提出地調所2014年12月公佈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劃定計畫書-F-0003旗山斷層報告,指出地調所報告內容「旗山斷層於旗山市區西側受沖積層掩覆,而於仁武以南可能仍繼續向南延伸,向南經澄清湖東側與大社丘陵之間凹谷,再沿著鳳山丘陵西側進入海域的斷層跡位置,但由於上述區域確認之調查資料仍相當有限,導致斷層跡位置尚未確定,故目前暫不列入敏感區劃設範圍,待科研成果更充足之後,將增補劃定。」

因此民間團體堅持應待地調所完成仁武之後的調查後,才能在國七範疇界定應予為區域調查及細部調查,否則審查作業荒腔走板,不但浪費時間也讓弊端層出不窮。

夜市撈魚啟示錄

$
0
0
作者:羅聿

撈魚遊戲是許多台灣人的夜市印象之一,大家逛夜市時路過撈魚的攤子,總會看見許多人圍觀,好奇地湊上去看看。據說夜市的撈魚遊戲可能源自日本廟會,來到台灣夜市之後,成為歷久彌新的小本生意。

撈魚。圖片來源:more731。CC BY-NC-ND 2.0

夜市魚的種類隨著時代不斷增加,現在各地可以撈到的夜市魚大約有30種。10多年前,從最常見到橘色的金魚(Carassius  auratus),或紅色的朱紋錦(Cyprinus carpio),到後來開始出現色彩吸睛的魚種:像是身體會發出螢光的日光燈魚(Paracheirodon innesi)、全身透明,可見五臟六腑的玻璃魚(Parambassis ranga)。

此外,特徵獨特的魚種也很受歡迎,像是有著鮮豔尾鰭的孔雀魚(Poecilia reticulate),尾鰭有三點黑斑,像迪士尼Logo的米老鼠魚(Xiphophorus maculatus)。

米老鼠魚。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米老鼠魚。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撈魚為何養不活

撈魚遊戲其實並不困難,困難的在把魚撈回家之後該怎麼養。記得小的時候在夜市撈到幾條金魚,當場買了小水族箱,把魚裝在裡面帶回家。當時並不知道魚需要適應水質,興高采烈地把水族箱裝滿自然水。隔天一早,就看到魚「站起來」(頭上尾下)跳舞,那時第一個念頭是覺得水髒了,要換新的水,但結果只是目睹魚兒們在我面前掙扎而死。

撈回家的魚容易死,第一個可能是撈到體質不佳或有先天缺陷的個體,其次是飼養與運送到夜市的過程中沒有受到良好的照顧,然而最關鍵的因素,是魚被帶回家飼養的時候,是否適應新的生活環境。

剛帶回家的魚,需要讓牠們適應水族箱的水溫和水質,俗稱「對水」,讓魚可以在擺脫夜市人生之後,能夠新的環境。如果沒有做好這些適應的步驟,魚在惡劣新環境中通常無法存活太久。

其實夜市撈到的魚,只要是健康的個體,主人有先做好初始設定和並供給充足的氧氣,加上定期的清潔與換水,都很容易存活。想想,店家要辛辛苦苦地在夜市擺設撈魚池,扣除水費、電費、撈魚網的成本,如果飼養的魚類太容易死亡,還要在照顧魚類花上大筆資金,店家將會無利可圖。因此,店家選擇的魚種必須是耐活又多產的物種。此外,淡水魚的飼養成本會比海水魚低,而體型嬌小的魚類會比體型粗大的魚類更經濟。於夜市撈魚並不是要給大家撈來吃的,而是撈回家做觀賞魚,因此顏色和長相必須要有出眾之處,給客人們第一印象的視覺誘惑,因為美,人們才願意花上時間坐下來撈魚。

常見撈魚物種幾乎為外來種

台灣原生的淡水魚類當中,雖然有很多小型魚類,但顏色鮮豔的物種並不多,很少在撈魚遊戲中出現,因此撈魚遊戲的常見物種幾乎都是外來族群。第一類是經過長期的育種的觀賞魚,像是由鯽魚培育出的金魚和由鯉魚培育出的朱文錦,這2個物種在台灣雖然也有原生族群,但原生族群介於灰色與卡其色之間,不及育種的親戚們那般艷麗;第二類則來自其他大陸的熱帶淡水域,這些地方的魚類顏色鮮豔,像是孔雀魚來自南美洲北部的瓜伊雷河,米老鼠魚來自中美洲的墨西哥,玻璃魚則分佈在南亞的恆河流域至東南亞一帶。

鯽魚。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鯽魚。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很多喜愛撈魚遊戲的人並不是水族愛好者,他們可能並不擅於飼養,也沒有長期養魚的預期,因此時間一久,覺得照顧養魚很麻煩的時候,棄養是大多數人的第一念頭。如果直接把牠們丟到野外的湖泊和池塘,牠們命運將會走向兩種極端:一種是適應不良,客死異鄉,或是成為當地水族的異國美食;另一種則是適應得太好,把當地水域當成他們的新大陸,而當地水族變成了他們的異國美食。

第一種情況對當地環境的影響較小,也往往不會有人關注,而第二種情況對當地環境影響深遠,但發現時卻往往為時已晚。這些遠從別的大陸過來的物種,都是觀賞魚當中生存能力的佼佼者,雖然牠們的姿色為撈魚遊戲增加了賣點,但是如果牠們被棄養的話,可能會引發一場外來種入侵。

就在今年(2015)4月份,美國科羅拉多州的特勒湖(Lake Teller)中盪漾著詭異的橘色影子,大約3000-4000隻金魚在此落地生根,有關當局認為這是幾年前由4、5隻被棄養的寵物金魚所引發的生態災難。這則新聞一度成為網路頭條,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甚至給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標題:從寵物到寄生蟲(From Pet To Pest)。

喜歡撈魚遊戲的朋友,下次在夜市撈魚時,可以想一想撈魚是否一定要帶回家養,如果沒有這樣的打算,可以考慮撈完以後還給店家;如果真的想帶回家養,但有一天又不想養的話,記得可以把們送到附近的水族館或是水族收容中心,讓牠們受到妥善的照顧,千萬別讓牠們隨便到在池塘或水溝,牠們死了,是一種罪過;牠們活著,可能會是一種災難。

撈魚遊戲中常見的10種魚

俗名 

學名 

原生種/外來種/育種 

野生族群分布地 

參考來源

金魚

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 1758)

育種 

東亞:中國、日本

Catalogue of Fish

台灣魚類資料庫

錦鯉

Cyprinus carpio
(Linnaeus, 1758)

 育種 

歐亞大陸

朱紋錦

Cyprinus carpio
(Linnaeus, 1758) 

育種 

歐亞大陸

孔雀魚

Poecilia reticulata
(W. K. H. Peters, 1859)  

外來種

南美洲北部與大西洋西部

米老鼠

Xiphophorus maculatus
(Günther, 1866) 

外來種 

中美洲:貝里斯、瓜地馬

日光燈

Paracheirodon innesi
(G. S. Myers, 1936)  

外來種

南美洲:蘇里摩希河(Solimõs River)支流、巴西、哥倫比亞、祕魯

玻璃魚

Parambassis ranga
(F. Hamilton, 1822)  

外來種

南亞與東南亞:
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孟加拉、緬甸、馬來西亞

金玫瑰
(玫瑰鯽)

Puntius conchonius
(Hamilton, 1822) 

外來種

 南亞: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孟加拉

斑馬魚

Danio rerio
(Hamilton 1822) 

外來種 

南亞: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

非洲王子

Labidochromis caeruleus (Fryer 1956)  

外來種

東非馬拉威湖

 

【鯨彩一生】藍鯨祖先初登場:烏瑪鯨的發現

$
0
0
作者:蔡政修(紐西蘭奧塔哥大學地質系博士生)

藍鯨(學名為Balaenoptera musculus),目前生活在世上最龐大的動物。目前最大隻藍鯨的正式紀錄為S. Risting(瑞斯丁)於1922年在捕鯨歷史(Av Hvalfangstens Historie,原文為挪威文)一書中所記載的30公尺,約10層樓的高度!

因為他們如此巨大的體型,也因此讓人想要去瞭解他們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住在大人國(Brobdingnagian,格列佛遊記Gulliver’s Travel裡的大人國)的世界裡,也試著瞭解他們到底是具備了什麼神奇魔力可以讓他們變得如此巨大。

藍鯨空照圖,邊有一艘賞鯨船,可以大概感受到藍鯨的巨大!圖片來源:2014 Handbook of the Mammals of the World. Vol. 4. 

鬚鯨如何鯨吞?

鬚鯨(Mysticeti),他們和齒鯨(Odontoceti)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們長大後沒有牙齒,而是利用鯨鬚片(baleen)當作他們獵取食物的工具。現生的鬚鯨大致上有3種不同的攝食方式。

  1. 像是藍鯨這一家族(鬚鯨科Balaenopteridae)的鯨吞方式(gulp feeding)。就是嘴巴可以張很大,然後一口吃進很多海水和小魚小蝦。
  2. 弓頭鯨(Balaena mysticetus)家族(露脊鯨科Balaenidae)的濾食方式(skim feeding)。他們會嘴巴張的開開的(沒有像藍鯨家的人一樣張的那麼開就是了),然後往前游,讓海水和食物不斷地進到嘴巴中。
  3. 灰鯨(Eschrichtius robustus)家族(灰鯨科Eschrichtiidae)的吸食方式(suction feeding)。他們主要在海底進食,嘴巴張開的時候會用力一吸!將躲在海底的一些小動物(像是甲殼動物的端足類amphipod)吸進嘴巴裡(大概就像我們在喝湯的時候一樣)。

有了這3種主要攝食方式的區別後(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絕對的,在不同的狀況下,鯨魚也是可以切換模式),我們就可以沿著藍鯨家族鯨吞方式的這條線索,試著尋找這最大動物的起源。

世界上最大的一塊骨頭

我們雖然無法直接觀察到這些早期鯨魚(化石)的攝食方式,不過,藉由功能形態學(functional morphology),我們可以利用鯨魚化石的結構來尋找最早使用鯨吞方式的鯨魚。功能形態的意思大概就是:構造不一樣,可以做的事情不一樣。就像我們人類有手指頭可以拿筷子吃飯,但是鯨魚的手指頭都被埋在他們的「鰭」裡,故鯨魚就沒辦法用手拿筷子吃飯。

由於鯨魚生活在海裡,加上他們龐大的身軀,我們目前還是沒有完全瞭解他們在吃東西的時候,嘴巴裡結構運作的方式(這一領域最近也引起了不少注意,試著去解開他們進食的秘密。像是J.A. Goldbogen(格德博根)團隊於2012年在功能生態學期刊Functional Ecology,或是2013年在生物學通訊Biology Letters的一些研究文章)。

而這3種不同的鬚鯨家族,有著不一樣的骨骼結構,所以藉由鯨魚化石的形態,可以試著推斷早期的鯨魚是利用這3種攝食方式的那一種,又或是使用和現在完全不同的方式。

下顎骨(mandible),也就是我們的下巴,在吃東西的時候,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在閱讀這篇文章的同時,大家可以做個小小的測試:將手指頭輕輕地放在上嘴唇,頭和手指頭都不動,張開嘴巴假裝開始吃東西(恩,如果手邊有食物也是可以直接吃啦!),會發現在吃東西的時候,只有下巴在動!

藍鯨下顎骨,。作者攝於美國華盛頓DC史密遜自然史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於美國華盛頓DC史密遜自然史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藍鯨下顎骨。圖片來源:蔡政修。

下顎骨不只在吃東西的時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鯨魚(藍鯨)的下顎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塊骨頭,所以也就大概不難想像當鯨魚利用他們的下顎骨在吃東西的時候,可以產生多大的威力。而不同攝食方式的鯨魚也有著不同形態的下顎骨,所以利用下顎骨的構造差異,就有機會可以讓我們試著尋找藍鯨家族獨特的攝食方式的起源,也同時一窺這世上最大動物的源起。

烏瑪的奇怪胸骨

藍鯨家族和另外兩大鬚鯨家族(露脊鯨科和灰鯨科)在下顎骨最主要的差異就是冠狀突(coronoid process)的有無及其形狀。藍鯨家族都有很明顯的冠狀突,但露脊鯨科和灰鯨科基本上都沒有明顯的冠狀突。

所以,我們大概就有個概念,知道要從哪邊下手去找藍鯨家族的起源,但這樣陳述較為簡化,不過基本上是這樣的方向,雖然還有其他重要的骨骼結構是我們需要考慮的。

烏瑪鯨(Horopeta umarere。烏瑪來自uma的音譯,胸骨的意思)就大致是在這樣的邏輯下所命名的一種新鯨魚(這是我論文的一部分,2015年已發表在哺乳動物演化學期刊Journal of Mammalian Evolution)。

烏瑪鯨保存的化石狀況。已發表於哺乳動物學演化期刊(Journal of Mammalian Evolution, 2015 The earliest gulp-feeding mysticete (Cetacea: Mysticeti) from the Oligocene of New Zealand)。
烏瑪鯨保存的化石狀況,已發表於哺乳動物學演化期刊。圖片來源:The Earliest Gulp-Feeding Mysticete (Cetacea: Mysticeti) from the Oligocene of New Zealand

烏瑪鯨學名的組成Horopeta umarere都是使用毛利語(Maori)。Horopeta在毛利語中為「吞」的意思,意指像是藍鯨家族裡那樣的鯨吞攝食方式。umarere是由兩個毛利詞所組成的,uma為胸骨(sternum或是chest bone),而rere是指很奇怪的意思,所以umarere指出烏瑪鯨有著非常奇怪的胸骨。

烏瑪鯨大約生活在2500至2700萬年前的紐西蘭附近,目前只有一件標本,而這一隻烏瑪鯨身長大約為6到7公尺(大約和彼得潘鯨魚差不多大)。

藍鯨家族是所有不同的鯨魚家族中(包含化石和現生),多樣性最高的1個家族之一!悠游在200多萬年前台灣海域的台灣鯨魚也是藍鯨家族的一員。但是我們目前對於他們藍鯨家族史的起源還是所知不多,而烏瑪鯨在目前所有的化石來看,非常有可能是藍鯨家族的老祖先!

一新物種的發現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而如果這新物種又可以在生命的演化史中填上一個人們渴望已久的空缺,那真的是會讓人做夢也會笑?不過,解讀新物種在生命演化史中的地位時,還是需要非常的小心,因為可能會不自覺地掉入我們想要解釋的那個方向,而曲解了新物種真正的歷史地位。

另一方面,從挖掘圖來看,大概也可以感受到當時挖掘烏瑪鯨的狀況,挖出了一個洞穴!一開始只有在岩壁上看到一點點化石的痕跡,然後沿著露出來的化石,一路往裡挖,前後約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終於將烏瑪鯨順利安全地從野外帶回學校的實驗室中。

左邊為烏瑪鯨的挖掘情況,右邊為烏瑪鯨清修後的狀況。圖片來源: The earliest gulp-feeding mysticete (Cetacea: Mysticeti) from the Oligocene of New Zealand。

而烏瑪鯨是在1988年(距離現在已經27年!)由我在紐西蘭的指導教授R.E Fordyce(福代斯)當時挖到的化石。但是卻遲遲沒有時間、經費及人力可以完成烏瑪鯨的研究,而我很幸運也很高興地可以來到紐西蘭完成烏瑪鯨的清修工作,並且終於在今年正式將烏瑪鯨命名為一個新的鯨魚物種。

在台灣的「地底下」,還有許多未知的新物種等待著我們去挖掘,並將他們呈現在大家的面前,來完整地了解台灣的生命演化歷史。

污水處理「講不明白」 大堡礁體檢報告被疑造假

$
0
0
本報2015年6月16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澳洲昆士蘭政府審計長Andrew Greaves稽核澳洲過去12年的農業逕流處理流程後發現,12年前訂定的大堡礁保護計畫,政府至今尚未提出相關作為,但2014年的大堡礁報告卡竟能聲稱水質有所改善,真實性相當可議。

這份報告總結指出,州政府對於逕流廢水的處理方式前後矛盾、毫無目標,且責任歸屬不明。

澳洲政府曾承諾放棄在大堡礁傾倒砂土。圖片來源:Xanthe Rivett/CAFNEC/WWF-Aus

澳審計長:廢水管控政府失職

審計長認為,政府應更嚴格控管廢水,水質改善計畫必須接受審查,確保發揮實質作用。報告也呼籲大堡礁辦公室全權負起確保珊瑚礁健康的責任。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澳洲分部發表聲明指出,審計長的報告顯示政府失能,誤導民眾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於大堡礁現況的認識。

WWF澳洲分部執行長Dermot O'Gorman說:「依照大堡礁2050年計畫,政府必須確保廢水進入大堡礁的監控流程為獨立作業,不受外力影響,每年立即發佈所有數據,並落實執法根除污染源。」

含環境荷爾蒙 人類廢水成珊瑚礁殺手

廢水中最為人知的污染物質是過剩的養分。一般而言,珊瑚礁相對於海草是優勢物種,一旦養分過剩情勢就會逆轉,對海草較有利。

珊瑚礁保育研究員Stephanie Wear發表新研究指出,廢水對珊瑚礁的影響不只是養分過剩而已。廢水中的各項成分都會威脅珊瑚礁生存,包括淡水、內分泌干擾素、重金屬、病原體和毒素。許多研究也顯示,暴雨帶來的大量淡水會增加珊瑚的死亡率。

內分泌干擾素不只會影響人體內分泌系統,也會影響其他活體的內分泌系統。鉛、汞、銅等重金屬會導致珊瑚白化、死亡,並減少珊瑚繁殖的成功率。

廢水中的病毒、細菌和糞便污染不但是全世界疾病來源,也會影響珊瑚健康。在加勒比海地區,人類在醫院感染的黏質沙雷氏菌造成鹿角珊瑚的白泡病,白泡病的大爆發殺死70%的佛羅里達礁島珊瑚。此外,人類吃下的藥物最後都會進入廢水,其中的抗生素會破壞珊瑚礁保護黏液層上的菌叢,導致珊瑚礁容易生病。

1億元的計畫 競選支票有待兌現

昆士蘭總理Annastacia Palaszczuk則表示已經在採取行動,「選前我的團隊就承諾投入1億元改善大堡礁水質,並停止將疏浚砂土倒進大堡礁。」

今年3月,聯邦和昆士蘭政府發表了「大堡礁2050年長期保護計畫」。這個計畫納入一項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建議改善事項,致力避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大堡礁列為瀕危世界遺產。

昆士蘭政府亦在積極修改大堡礁保護計畫,納入1億元的水質改善選舉支票。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Viewing all 1995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