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5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幫地球集氣! UN:一人一個小改變 就從消費開始

$
0
0
摘譯自2015年6月5日ENS美國,紐約市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上周五(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聯合國在此時警告,地球許多生態系統正走向「關鍵臨界點」;同時,聯合國邀請全球72億住民在這一天以一個小改變、一件更負責任的消費行為來共襄盛舉,如改以電子機票搭飛機,或是騎自行車上班。

James Cridland

每個人都做出一點小改變,就能集結大力量。圖片來源:James Cridland。(CC BY 2.0)

一個地球 回歸理性消費

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70億個夢想、一個地球、理性消費。」強調包容、永續的環境發展和穩定減少資源消耗是每個人的責任。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執行長Achim Steiner邀請所有人一起想像,「如果70億人每人能實現一個改變,改以更負責任的方式使用資源,世界會變得如何。」

「個人的力量容易被低估。但我們每天的消費決策,乘以數10億,就能對環境有巨大的影響──有些耗竭環境資源,有些卻能保護脆弱生態。我們必須捫心自問,這個消費步調乘上人口增加會帶來什麼後果。2050年,全球人口可是會增加到90億。」Steiner說。

Steiner表示,「1900年全球資源開採總量為70億噸。但根據目前的趨勢,2050年將成長到1400億噸。這可能超過了地球資源的可用性和可得性,帶來超過地球所能負荷的衝擊。」

你我有責 每個人都是環境大使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說明,「永續發展的目標是改善全人類的生活品質而不增加環境負擔,亦不犧牲後代的資源。只要透過改用消耗較少能源、水和其他資源的產品,減少食物浪費,就能做到。」

世界環境日「希望讓每個人瞭解照顧地球的責任,成為改變的大使。」

義大利是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辦國,2015年米蘭世博亦舉辦系列相關活動,有超過140個國家和許多國際組織參與。

除了官方慶祝活動外,也有許多非政府組織舉辦的活動。「拯救兒童館」(Save The Children Pavilion)主辦的「三思而後吃」(Think Eat Preserve)展覽展出UNEP永續糧食兒童繪畫比賽的得獎作品。UNEP、慢食(Slow Food)和象牙海岸足球明星兼UNEP大使亞亞·圖雷共同主辦兒童廚餘烹飪課,在生態地中海館(Bio-Mediterraneum Cluster)舉行,預計將有4000名來自第里雅斯特和奈洛比的兒童參加。

World Environment Day: UN Asks Us Each for One Change
NEW YORK, New York, June 5, 2015 (ENS)
象牙海岸足球明星亞亞·圖雷(Yaya Toure)和UNEP總裁Achim Steiner共乘電動車,參與米蘭世博的世界環境日活動。圖片來源:UNEP。

Many of the Earth’s ecosystems are approaching “critical tipping points,” the United Nations warned today, World Environment Day. The world body accompanied the warning with an invitation to each of the planet’s 7.247 billion plus people to mark the day by making one change towards more responsibl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such as flying with e-tickets instead of paper tickets or riding a bike to work.

The theme of this year’s day, “Seven Billion Dreams. One Planet. Consume with Care.” emphasizes the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each person bears for enabling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e stabilizing and reducing the rate of resource use.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o increase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all people without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resource needs of future generations,” Ban said. “We can do this by shifting our consumption patterns towards goods that use less energy, water and other resources and by wasting less food.”

Achim Steiner,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 invited “everyone to imagine what the world would be like if each of the seven billion people made one change towards a more responsibl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It is easy to underestimate the power of individual action,” Steiner said. “Our daily decisions as consumers, multiplied by billions, have a colossal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 some of them contribute to the further deple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others help to protect fragile ecosystems.”

“We must ask ourselves what the consequences of this pace of consumption and trajectory of population growth – forecasted to reach nine billion by 2050 – will be,” he said.

“Under current trends, global extraction of resources is set to reach 140 billion tonnes by 2050, compared to around seven billion tonnes in 1900,” said Steiner. “This will probably exceed the availability and accessibility of resources, as well as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planet to absorb the impacts of their extraction and use.”

World Environment Day “is the opportunity for everyone to realize the responsibility to care for the Earth and to become agents of change,” Steiner said.

Italy is the host of this year’s World Environment Day celebrations which are taking place at Expo Milano 2015, which is expected to include over 140 countries plus man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addition to the official celebrations, the Expo site is hosting many events today. The NGO Save The Children Pavilion is hosting “Think Eat Preserve,” an exhibition of drawings made by the children who won the competition launched by UNEP about sustainable food. Cooking with leftovers, a cooking class for children organized by UNEP and Slow Food and held by Yaya Toure, the famous Ivorian footballer and UNEP ambassador, takes place inside the Bio-Mediterraneum Cluster and 4,000 children shall be participating live from Trieste and Nairobi.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美洲紅䴉的最後淨土

$
0
0
翻譯:馮加伶;審校:鍾友珊

開車經過卡羅尼河旁(Caroni) 的優瑞巴特高速公路(Uriah Butler Highway)時,幸運的話可以看到絢麗奪目的橘紅色大鳥從眼前飛過。那就是棲息在卡羅尼濕地的美洲紅䴉,是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的國鳥之一。

美洲紅䴉(Scarlet Ibis)。圖片作者:Heather & Mike。圖片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hmj/12046024216/。本圖符合CC授權使用。
美洲紅䴉(Scarlet Ibis)。攝影:Heather & Mike。CC BY-NC-ND 2.0。

相繼法令生效 保護珍貴生態

位於帕里亞灣,離西班牙港3.5公里處的卡羅尼濕地,是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國內最大的紅樹林濕地,佔了該國紅樹林面積的60%。卡羅尼濕地是千里達島中部和西北部很重要的集水區,該區有為數眾多的居民,也是非石油製造業和農業重地。

這裡的濕地與紅樹林為鄰,提供動植物多樣化的棲息地,生態多樣性相當豐富。濕地和紅樹林的生產力很高,能提供大量食物(有機物),許多海洋及淡水生物在此孕育下一代。除此之外,這塊濕地還具有淨化陸源汙染物的功能,同時是觀光客喜歡的自然景點。

1936年卡羅尼濕地被列為森林保留區,1953年和1966年,又有3處野生動物保護區(約200公頃)被納入保留區。國家濕地法也在2001年經內閣通過,讓這珍貴的生態系享有法令的保護。

拉姆薩公約保護下的卡羅尼濕地,總面積可達8398公頃,其中有2405.8公頃是海岸水域和淺灘。大部分的土地是國有地,包含3197公頃的森林保留區及1854.3公頃的公有地;而941公頃土地為私人擁有。

卡羅尼濕地,是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國內最大的紅樹林濕地。圖片作者:Quinten Questel。圖片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quintenquestel/17070100857/。本圖符合CC授權使用。
卡羅尼濕地是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國內最大的紅樹林濕地。攝影:Quinten Questel。CC BY-NC-ND 2.0。

這裡的潟湖和潮間帶只有在低潮時才會露出,超過90%的潟湖是終年淹沒在水面下的,水深介於1到11公尺之間。紅樹林是這裡最主要的植被,在淡水沼澤區則有水草、水苔和蘆葦。這種植被型態特別能夠防洪及穩定海岸線。

紅樹林植被 孕育豐富生物多樣性

動物的種類也很豐富。這裡總共有超過190種的鳥類、24種硬鰭魚類,包括幾種具有商業價值的種類,像是大海鰱(Megalops atlanticus)、灰笛鯛(Lutjanus griseus)和好幾種草蝦(Penaeus spp)都在此處孕育下一代。

 

其他主要的動物種類還包括侏食蟻獸(Cyclopes didactylus)、食蟹浣熊(Procyon cancrivorous)、牡蠣(Crassostrea rhizophorae)、紅樹林樹蟹(Aratus pisonii)、毛蟹(Ucides cordatus)和美洲紅䴉(Eudocimus ruber)。

紅樹林樹蟹(Aratus pisonii)。圖片作者:Bob Peterson。圖片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pondapple/9010950552/。本圖符合CC授權使用。
紅樹林樹蟹(Aratus pisonii)。攝影:Bob Peterson。CC BY-SA 2.0。

因蘊含如此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濕地可作各種利用,像是釣魚、捕蟹、牡蠣和生態旅遊。當地的卡羅尼濕地遊客中心會宣傳相關訊息,並針對自然愛好者提供觀光船等生態旅遊行程;也有一部分的濕地是用於農業和工業發展。然而,這些活動引發了破壞濕地環境的行為,像是過度捕撈貝類及魚類、盜獵野生動物和鳥類(包括保育類物種美洲紅䴉)等,在在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開發衝擊 在地組織與政府聯合共管

此外,娛樂及釣魚用船隻,排水問題,工業、農業、家庭廢水的污染,道路、住宅和工業開發用地的擴張,海水入侵和淡水濕地的流失也擾亂了棲息地的生態平衡。

為避免當地環境繼續遭受破壞,林務局、國家濕地委員會、卡羅尼潟湖國家公園和鳥類庇護所管理委員會,開始共同合作管理這片濕地。其它協力組織包括加勒比海森林保育協會(Caribbean Forest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 CFCA)、卡羅尼濕地科學信託、綠野基金會 (Greenplains Foundation), 皮埃爾角城水鳥信託(Pointe-a-Pierre Wildfowl Trust)和千里達及托巴哥自然協會(T&T Field Naturalists Club)。

可能的作法包括研議一套研究及監測計畫、牡蠣和漁業管理辦法及遊憩觀光的使用計畫,淡水沼澤棲息地的重建,當地社區培力,提昇地方認同和發展環境教育。

卡羅尼濕地是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的生態珍寶,應該為後世子孫好好保護它。每個人都要盡已所能,減少人類對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保護我們的濕地我們可以:

  • 瞭解更多──造訪拉姆薩濕地網站,學習更多與濕地保育有關的知識
  • 教育他人──和你的家人朋友分享你所學到的
  • 動起來 ──成為保育團體的志工,或是自組社區團體淨灘及保護自然資源
  • 勇於檢舉──如發現非法事件,像是盜獵、侵占或是丟棄廢棄物,向有關單位通報。

註1:拉姆薩公約是各國政府為保護濕地而簽署的國際性協定,全名為〈保護全球重要溼地公約: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溼地〉

遊客爆量觀光如何永續? 小琉球在地行動盼引發保育效應

$
0
0
本報2015年6月9日屏東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在小琉球進行海廢藝術創作的許沁雯,7日在「小琉球學生海洋藝術創作展」開幕活動中指出,選擇小琉球作為創作地點,是因為它是台灣最美麗的小島之一,這次創作她希望從小地方開始,與當地店家民宿一起合作、邀請志工參與,並進入學校與孩童互動,從小地方去影響人們,更能達到效果。

透過在島上的創作展,許沁雯說希望行動從在地開始。不只藝術家如此呼籲,當地推動永續生態旅遊的團體也希望從自己做起,引發效應。

潮間帶生物量減少,遊客太多了嗎?

小琉球近年的發展以觀光為主要產業,而且每年遊客數量爆增,根據鵬管處統計,2014年小琉球遊憩區的觀光人次達39萬人,而從東琉線聯營船公司船票估計,遊客有50萬人次。

小琉球假日有高達2千名遊客登島。攝影:李育琴。
小琉球假日有高達2千名遊客登島。攝影:李育琴。

當地民宿業者透露,有些漁民把漁船賣了開起民宿,可見小琉球豐富生態資源創造的觀光財,不斷吸引在地人投入相關行業。不過,要如何妥善保護「財源」,讓小琉球的生態資源能永續發展,是在地業者、也是政府單位需要共同思索的方向。

近幾年,小琉球潮間帶生物越來越少是可見的事實,屏東縣政府農業處技士陳博勝在5月的生物多樣性城市交流論壇中就指出,現在去小琉球潮間帶,很可能只看得到海膽,和過去豐富多樣的生態景象已經不同。

今年4月,小琉球垃圾堆置多月的新聞登上媒體版面,在縣府介入處理垃圾問題後,遊客總量管制的議題浮上檯面。究竟小琉球的觀光產業要如何走下去?遊客真的太多了嗎?

保護潮間帶棲地  劃設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

推動琉球鄉成為「觀光低碳島」,是屏東縣政府在離島綜合建設實施方案中明確指出的方向,屏東縣政府表示,推動策略包括研擬全島或自然生態區的總量管制,落實低碳交通工具,加強旅館及民宿土地管理機制,降低對島嶼環境的衝擊。

今年3月,交通部觀光局與屏東縣政府聯名公告「小琉球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劃設了肚仔坪、杉福、蛤板灣、漁埕尾及龍蝦洞等5個潮間帶,進行保育管理和遊客總量管制,未來遊客必須在解說員的帶領下才能進入,以保護棲地,並維護觀光品質。

「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的劃設,不僅保護生態資源,也讓當地有意從事生態旅遊的業者,透過導覽解說的培訓,有更豐富的知識可以服務遊客。遊客得到難忘體驗,往後更願意來小琉球玩,」小琉球生態旅遊發展聯盟總幹事曾毓文說明保護區劃設的重要意涵。

小琉球海龜出沒區。攝影:李育琴。
小琉球海龜出沒區。攝影:李育琴。

保護生態還是干擾動物? 守住棲地保育的界線

來到小琉球的遊客,主要遊憩內容以生態導覽和水域活動為主,不過各種生態導覽行程的品質參差不齊。曾毓文坦言,多數業者其實欠缺生物多樣性和棲地保育的觀念,更遑論藉由生態旅遊教育遊客。

曾毓文認為,除非業者能持續參加培訓進修,並且堅守棲地保育理念,從自己做起,否則未來小琉球生態的永續仍有相當危機。

小琉球生態旅遊發展聯盟陸蟹監測。圖片提供:曾毓文。
小琉球生態旅遊發展聯盟陸蟹監測。圖片提供:曾毓文。

生活在小琉球海中的綠蠵龜,是遊客拍照時最喜愛的合影對象。當初浮潛業者在為遊客拍攝水下照片時,無意間拍到綠蠵龜畫面,一夕爆紅;後來也有業者帶遊客探訪綠蠵龜的家。但是,曾毓文說,「我們知道綠蠵龜在這裡產卵,但是否一定要去看牠產卵呢?」生態導覽究竟是保護生態或干擾動物,值得深思。

曾毓文近年提出許多小琉球生態旅遊永續發展的構想,包括希望盡早實施遊客總量管制,透過使用者付費來籌措島上環境處理,以及遊憩區定點生態解說人員培訓的經費。此外,要開發更多小琉球的文化觀光資源,包括遠洋漁船、漁村文化和祭祀文化等,呈現當地豐富歷史人文內涵。

針對垃圾問題,曾毓文串連生態旅遊聯盟和小琉球商圈聯盟業者加入「環保店家」的登錄,提供遊客低污染、非一次性使用的盥洗用品,吸引有環保理念的遊客選擇環保店家。他表示,成效非常好,不僅民宿成本降低,增加來客率,對於島上污水排放也有實質減污效果,「要保護潮間帶水域生態,先從自家排出的廢水做起。」

電動車推廣受挫  縣府再推電池交換站系統

除了水域保育,空污和噪音也是小琉球必須面對的環境問題。屏東縣政府在3年前就開始在小琉球推廣電動機車,但成效不彰。旺季假日單日8千名以上遊客,一天就有將近4千輛機車在島上跑,造成嚴重的空污和噪音污染。

小琉球小型電池交換站。攝影:李育琴。
小琉球小型電池交換站。攝影:李育琴。

電動機車不受青睞的原因,不外乎電池續航力、動力和充電方式不便,檢討既有問題後,屏東縣政府改採環保署推廣的電動二輪車電池交換系統,由業者設置小型電池自動交換站,解決車主對充電方式和電池管理的麻煩。

業者表示,計算下來使用電動車每公里可比油車省下0.7元,目前透過推廣活動,讓電動車在街上跑,吸引居民了解電池交換系統的功能,希望說服小琉球民宿和機車租賃業者,在兼顧環保和省錢的誘因下,為小琉球做出改變。

「小琉球不是垃圾島,」屏東縣議員洪慈綪在出席小琉球學生海洋藝術創作展會場時重申。對小琉球人來說,這是一個難以接受的污名,但曾毓文卻樂觀的表示,希望這樣的新聞讓民眾看到小琉球潛在的問題,政府和在地業者也能為了小島的生態永續有所轉變,積極行動。

核廢境外處理預算立院協商 民間疾呼:全數刪除!

$
0
0
本報2015年6月9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陳文姿報導

9日下午起,立院開始進行國營事業及附屬單位預算的黨團協商,112.57億元的「核一、核二廠用過核子燃料小規模國外再處理服務案」預算案將被納入討論。如黨團協商順利通過,預計可在6月16日立院會期結束前闖關成功。

對此。民間團體緊急召開記者會,指稱核廢料境外處理是無底錢坑,20年後核廢料還是會回到台灣,要求立委應全數刪除此筆預算,並呼籲經濟部與台電應負起責任,盡早展開核廢料處置的中長期計畫。

民間團體緊急召開記者會,指稱核廢料境外處理是無底錢坑。攝影:陳文姿。
民間團體緊急召開記者會,指稱核廢料境外處理是無底錢坑。攝影:陳文姿。

環團呼籲立委全數刪除核廢境外再處理預算

台電在今(2015)年初即公告核一、核二廠用過燃料棒海外處理的招標案,計畫將1200束、約200噸的用過核燃料棒,送到境外再處理,但遭批違反預算法而緊急喊停。今日立院開始展開104年度中央政府國營事業及附屬單位預算的黨團協商,核燃料海外處理計畫將再次闖關,如預算通過,將重啟招標作業。

由於核一、核二兩座核電廠面臨用過核燃料貯存空間不足的問題,若找不到可存放空間,兩座核電廠可能被迫停機,甚至提前除役。此次將部分用過的核燃料送到海外處理的計畫,將可為兩座核電廠爭取繼續運轉的時間。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人民火大行動聯盟等團體今召開記者會,指稱此次將核一二廠8%用過的核燃料棒送出國,僅是為了紓解燃料池即將爆滿的窘境,為延續核電做準備。

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主任蔡中岳補充,內定要接手的法國核工大廠AREVA近年已接不到核廢再處理訂單,原因在於過往再處理過程一再追加預算,現今只剩台灣要與AREVA合作。目前,AREVA財務已出現困難,預計這將是繼核四之後,下一個無止境的錢坑。立委應將此筆預算全數刪除。

美日英法核能專家  請行政院拒絕台電再處理計畫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提出昨天(8日)天下雜誌所公開的核裂變物質國際小組(IPFM)致台灣行政院的公開信一文,文中指出「再處理後的玻璃固化高階核廢,可能在20年後運回台灣。這種核廢並不比原來的用過核燃料棒更好處理」,與台電所聲稱的「再處理後可再回收的鈾及鈽將在合約中註明不送回台灣,只有約原體積1/5的玻璃固化廢棄物,未來將運回台灣併高階放射性廢棄物一起處理。」兩相抵觸。

IPFM亦於信中並說明 「核廢再處理不符經濟效益,又將造成保防危機,我們強烈要求台灣政府拒絕台電的再處理計畫,並研擬其他的中期貯存方案。」

綠盟出示核劣變物質國際小組致台灣行政院的公開信。攝影:陳文姿。
綠盟出示核劣變物質國際小組致台灣行政院的公開信。攝影:陳文姿。

這封致行政院的公開信是由普林斯頓大學所資助的核裂變物質國際小組(IPFM)4位成員共同署名。他們分別是前英國政府放射性廢棄物管理委員會主席Gordon MacKerron,前日本原子能委員會副主席Tatsujiro Suzuki,前美國白宫科學技術政策辦公室國家安全助理主任Frank von Hippel,以及前法國政府再處理經濟顧問、現任法國核安管制機構專家顧問小組成員Yves Marignac。

台電重申用境外再處理計畫有其必要

伊夫•馬里格納克(Yves Marignac)本月2日曾應國內環團之邀,來台進行演說並參與立院公聽會。他強調,台電聲稱的縮小核廢體積、鈽鈾不返國,都是徹底的誤導。

馬里格納克表示,法國2006年通過的「放射性廢料與物質永續管理相關計畫」法已明文禁止於法國境內存放來自外國的核廢料。經過再處理的鈽鈾與再處理產生的核廢料,未來極可能都須全數送回台灣。

台電隔日(3日)發佈新聞稿反駁,核燃料境外再處理計畫可提供國內用過核燃料長程營運策略更多元的選擇與彈性,有其必要。台電並指稱,所謂法國專家其實是法國反核團體的代表,說法不值採信。

環團呼籲 盡早展開中長程計畫

綠盟研究員徐詩雅出示2010年壹週刊473期〈台電拉法葉案翻版 6千億核廢商機獨厚法商〉報導。攝影:陳文姿。
綠盟研究員徐詩雅出示2010年壹週刊473期〈台電拉法葉案翻版 6千億核廢商機獨厚法商〉報導。攝影:陳文姿。

台電強調,核燃料是既存的事實,需積極面對處理,不應將問題留給下一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指出,花大錢送出國,20年後還是要面對找不到永久貯存場址的問題,經濟部與台電應重新檢討當前核廢處置政策。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徐詩雅進一步補充,核一廠預定2018年除役,台灣全民首度面對核電廠除役後的一連串問題,現在應立即就最終核廢料的總量、種類以及核廢處置設施等展開長期規劃及具體討論。遺憾的是現在連核電廠除役時間都不明確,以致難以規劃中長期計畫。

環團表示,明天(10日)早上將再辦記者會,並請多位跨黨派立委加入,擋下該筆預算案。同時,也將在立院群賢樓門口持續靜坐,監督立院直到預算協商結論出來。

傷害海洋的日常生活:萬里國聖埔淨灘分析

$
0
0
作者:林育朱、陳姿蓉(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環境信託中心專案經理、專案執行)

海洋廢棄物造成海洋生物死亡的情況時有所聞,而近期公視拍攝〈西表島故事:垃圾與山貓〉,發現居然連陸上生物──山貓,都遭到海廢所害。海洋廢棄物遍布西表島上,山貓無聲的暗殺步伐,因為海廢塑膠發出聲響,捕獵失利的山貓甚至養不活自己的小孩。海廢影響範圍之廣、之遠,已經無人可以置身事外。

為了更加瞭解海洋廢棄物的組成、來源等,並且能夠適時向政府提出相關政策建議,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以下簡稱本會)自2013年6月起選定了新北市萬里國聖埔沙灘作為長期監測和淨灘的地點。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定期在國聖埔淨灘。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海廢哪裡來?樣區來解答

新北市萬里國聖埔沙灘範圍自核二廠出水口至員潭溪出海口,長度約為2.5公里,本會定期在此淨灘,在每月最後一個星期六邀請民眾一同守護海洋。為了分析垃圾來源,在靠近員潭溪出海口的沙灘和距離出海口200公尺以上的沙灘區域,分別劃設5×5平方公尺的監測樣區並且以抽樣的方式做垃圾分析。許多民眾利用假日到沙灘遊憩,進行衝浪、釣魚等戶外活動,對沙灘上的遊客或居民來說,就像一場實境環境教育。

近河口與沙灘監測樣區位置示意圖。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海廢樣區監測方式為,撿拾監測樣區內「所有」的海洋廢棄物,包括細碎的塑膠屑在內,都一一撿拾並秤重,後再依照ICC(國際淨灘行動, 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的海洋廢棄物監測表格分類記錄。

2014年進行了12次海洋廢棄物監測,兩個樣區合計50平方公尺,歷次清出的海洋廢棄共計83.95公斤,4,290個。

比較兩個樣區,不論重量或個數,近河口樣區都較沙灘樣區高出一倍。近河口樣區每月平均重量為5.55公斤,沙灘樣區則是2.29公斤;近河口樣區垃圾數量平均為277個;沙灘樣區則是124.3個。而距離河口遠近決定了河流影響的比重強弱,由此推測國聖埔沙灘上的垃圾或多或少受到鄰近員潭溪影響。

降雨增加河川流量,是否也增加河川攜帶垃圾的能量?最靠近員潭溪的雨量測站為竹子湖測站,比對竹子湖測站每月累積降雨量和兩個樣區數量的走勢圖,降雨量和沙灘樣區趨勢較不明顯,而和近河口樣區可看出走勢略微相符,然而因為氣象局測站離國聖埔沙灘最近的僅有竹子湖測站可供參考,且下雨天數、下雨時間等諸多因素影響,因此每月降雨量反映到近河口垃圾數量上會略有時間差或無法完全符合。

竹子湖測站每月累積降雨量和兩個樣區數量的走勢圖。製圖:林育朱

哪來那麼多菸蒂?

分類後依各種垃圾數量做排行,兩個樣區排行前十的垃圾略有不同,和2014年全台灣的前十名品項也不一致。在國聖埔沙灘兩個樣區的數量最多的皆為煙蒂,2014年全年總量高達693個。

菸蒂海龜。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這極有可能是因為,吸煙者普遍誤會煙蒂是可分解的垃圾,且因為它體積小,吸煙者常將煙蒂丟進下水道或河流,順著逕流被帶到海邊,而國聖埔沙灘正是員潭溪出海口,推測許多煙蒂即是順著員潭溪而下。

此外,國聖埔沙灘排名前十的品項內,有漁船防撞碰墊、和漁業用浮筒及浮球 (保麗龍材質和塑膠材質),卻不在2014年台灣ICC總和前十名之列。

 

※ 海廢垃圾排行榜,什麼垃圾最多?製表:林育朱

名次

近河口樣區

沙灘樣區

2014台灣ICC

1

煙蒂

煙蒂

紙袋與塑膠袋

2

免洗餐具

紙袋與塑膠袋

吸管、攪拌棒及封套

3

食品包裝

瓶蓋

瓶蓋

4

吸管、攪拌棒及封套

食品包裝

玻璃飲料瓶

5

瓶蓋

吸管、攪拌棒及封套

免洗餐具

6

紙袋與塑膠袋

免洗餐具

煙蒂

7

漁船防撞碰墊
(橡膠、保麗龍)

外帶飲料杯、杯蓋

衣服、鞋子、手套

8

漁業用浮筒、浮球
(保麗龍)

漁業用浮筒、浮球
(保麗龍)

外帶飲料杯、杯蓋

9

玩具

漁船防撞碰墊
(橡膠、保麗龍)

塑膠飲料瓶

10

玻璃飲料瓶

漁業用浮筒、浮球
(塑膠)

保特瓶

表層海流流速模擬圖。圖片擷自: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漁船碰墊和浮球體積龐大,再者我們常在浮球上面發現附著生物的痕跡(包含鵝頸藤壺、牡蠣、珊瑚幼苗等),推測這些垃圾多半已在海上歷經一段時間的漂流、最後擱淺岸上所致。

而從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所提供表層海流流速模擬圖看來,國聖埔沙灘旁海面流速、流向,在每天不同時刻都有所變化,海流情況複雜,且沙灘上也常發現上有他國字樣(例如:韓國、日本、中國)的物品,例如:農藥罐、殺蟲劑、小藥瓶等,許多跡象都顯示著此地的許多海洋廢棄物來源並不是在當地產生的垃圾,而是由海流帶來。

再仔細比較前五大宗廢棄物,可以發現垃圾來源主要是「生活垃圾與遊憩行為」,而且近河口樣區生活垃圾比例達48%,沙灘樣區則約39%,推測生活垃圾的來源可能是來自員潭溪,近河口樣區才會有如此高比例的生活垃圾。

除「生活垃圾和遊憩行為」外,另一垃圾的組成主要原因為「抽煙與檳榔和其他廢棄物」,而這兩類組成比例,沙灘樣區都高於近河口樣區。

異國垃圾,另類的瓶中信,內為中國某食品包裝。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來自韓國的殺蟲劑。圖片來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鵝頸藤壺附生在廢棄藥罐。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推測因為近河口樣區的大量的「生活垃圾和遊憩行為」垃圾稀釋了「吸煙與檳榔行為、其他廢棄物」所佔的比例,況且煙蒂重量較輕,順流而下後可能漂行較遠,才使得沙灘樣區的菸蒂比例上看來較多。

而檢視月份之間的差異(因1、2月份資料逸失,故忽略不計),再加上降雨量之間的比較,有趣的是「生活垃圾和遊憩行為」和其他廢棄物的走勢相當一致,或許暗示「生活垃圾與遊憩行為」和其他廢棄物的來源一致或是受到同樣的因素影響?而這兩者和降雨量之間的關係則不是很明顯。

而其他廢棄物中的塑膠碎片和保麗龍碎片,隨著不同月份,也呈現相當不同的趨勢。
五大垃圾比例。製圖:林育朱
 
廢棄物與降雨趨勢。製圖:林育朱
 
保麗龍與塑膠碎片趨勢。製圖:林育朱

在生活製造 在海邊撿到

總括來說,2014年國聖埔近河口樣區和沙灘樣區海洋廢棄物的數量與組成有以下3個現象:(1)「生活垃圾與遊憩行為」產生的垃圾佔大多數;(2)鄰近員潭溪對於垃圾組成有所影響,距離河口遠近決定河流影響強弱;(3)另一垃圾主要來源可能是由海流帶來。

根據監測結果顯示,近河口樣區的垃圾組成中「生活垃圾與遊憩行為」類占多數且垃圾數量都較沙灘樣區高出一倍,說明即使不在海邊活動,人們所產生的廢棄物亦會透過逕流進入海洋。串聯陸地海洋的河川溪流確實是生活廢棄物進入海洋的一項途徑,打破大眾普遍認為海灘垃圾就是海灘遊客製造的刻板印象。在看不到海洋的日常生活,生活垃圾正一點一滴地進入大海。

透過定期和固定樣區的海洋廢棄物監測,我們發現即使在同片沙灘的不同區位,海洋廢棄物的數量和組成比例便有差別,更遑論在台灣各地海岸其海洋廢棄物來源亦有所不同,要解決各地的問題,需先清楚廢棄物的來源,才能對症下藥。此外,

國聖埔沙灘垃圾有許多是由海流所帶來,也顯示海洋廢棄物議題確實已是跨國、甚至跨區域的問題。不論身處何方,從日常生活中就開始減少廢棄物的產生,是極為重要的課題。

既然我們與海的距離其實不如想像般的遙遠,一個不經意的行為均有可能影響到海洋,那我們可以怎麼做?

  • 妥善處理廢棄物

正確的處理廢棄物,將垃圾確實清理、投入垃圾桶。參考各地的資源回收標準,使回收廢棄物品項可資源再生。

但是,即使民眾普遍已經知道並執行垃圾不落地、資源回收等避免垃圾直接傷害環境,可是從國聖埔海洋廢棄物監測的結果看來,這可能還是不足的。還是會有廢棄物從處理過程散逸至環境中,因此我們需要從更前端的環節著手。

  • 垃圾源頭減量

購物時仔細分辨究竟是「需要」或是「須要」,並且也將物品淘汰後對環境的影響也考慮進去。不選擇過度包裝的商品。拒絕使用一次性的拋棄式物品,尋找可替代的物品使用。

一個人的力量或許很渺小、影響範圍有限,但可以集合眾人的力量一起改變大環境。2014年,我們有將近7,000名的志工投入淨灘以及海洋廢棄物監測,邀請您一起來加入。

  • 支持環境代理人,參與淨灘行動

以實際行動支持信任的環保團體,參與環境守護行動,並加以推廣。海客任務─國聖埔海灘淨灘行動:http://www.e-info.org.tw/zh-hant/working-holiday/event/2249

人猴應對,你做對了嗎?

$
0
0
作者:陳貞志(屏科大野保育所博士後研究員);裴家騏(屏科大野保所教授);李秋芳(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主任)

很不幸的,前幾天在屏東發生了台灣獼猴咬傷路過民眾的事件,但除了民眾所受到的驚嚇及外傷外,多數人疏忽了獼猴可能傳染給人的疾病。獼猴可能攜帶的人畜共通傳染病中,有些甚至可能造成人類的死亡。此外,台灣現在為狂犬病疫區,民眾在遭受任何動物的攻擊後,也都應該即時進行曝露後的狂犬病預防程序。人猴共通疾病的預防,民眾跟衛生機構,做對了嗎?

西子灣知名觀海點,獼猴也會隨著遊客聚集。攝影:廖靜蕙。本報資料照

台灣獼猴普遍出現在全島3,000公尺以下的山區。不少地方的農民都希望獼猴離他們的菓園越遠越好;基於健康的理由,我們也希望民眾能夠和獼猴保持距離,尤其是在獼猴密度高的遊憩地區(如:彰化二水、台南南化、高雄壽山和旗尾山、台東東河),因為民眾長期不當的餵食與接觸,導致獼猴行為改變,出現聚集等待餵食、主動索食或搶食、爭食之情形,甚至造成猴與猴、人與猴之間的肢體衝突日增,也因而大大增加了人畜共通傳染病傳播的風險。

當心 人畜共通傳染病

以寄生蟲來看,學術界在野生台灣獼猴身上已經發現到的人畜共通的寄生蟲有:人鞭蟲、腸結節蟲、福氏桿線蟲、多種具致病性之阿米巴原蟲、大腸纖毛蟲、胃蟲、絲狀蟲,和待確定物種的毛圓線蟲、特尼登線蟲、蛔蟲、蟯蟲、絛蟲。這些寄生蟲可經由被污染的土壤和水源或透過接觸傳染給人類,在人猴高度共處的環境中,傳染的機會特別高。

其中,人鞭蟲及阿米巴原蟲是獼猴群中最常見且感染率最高的寄生蟲,而人鞭蟲也是全世界人類寄生蟲感染率最高的線蟲之一,嚴重時會導致腹痛、下痢、噁心嘔吐及無食慾等症狀。還有,雖然桿線蟲感染後通常不嚴重,但若不治療,則可能會存在腸道中達數十年之久,並造成宿主許多腸胃道症狀,對免疫抑制或缺乏的病人,此寄生蟲甚至可能造成死亡。另外,在台灣獼猴身上發現的獼猴瘧原蟲(Plasmodium inui),近年在東南亞也已經發現對人類具有致病性的案例。

在病毒方面,現在已經確定台灣獼猴帶有獼猴疱疹B病毒和猿猴T細胞白血病病毒(STLV)這兩種對人類具潛在威脅的病毒。其中,對人類具高致死率的B病毒最應該受到重視,它也是政府公告的法定傳染病之一,因為台灣獼猴野生成年個體之感染率接近100%。當帶病毒的獼猴於緊迫或免疫抑制時,病毒被活化從口腔、結膜及生殖道中釋放出來,這個時候如果人類遭到抓咬傷,或黏膜接觸到獼猴的組織或分泌液時,就可能會受到感染;如人感染而未治療,其死亡率高達80%,若即時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則可大大降低感染的風險。雖然台灣至今未有任何人類感染B病毒之記錄,但於人猴活動都很頻繁的地方,仍然應該要加強宣導並積極建立預防或事件處理機制。

不要餵食 不要接近 不要接觸

一項印尼的研究發現,在馬來獼猴攻擊人的事件中,有一半以上是人餵食獼猴所引起的,獼猴主動攻擊只佔7%;而且,在其中48件人受傷的案例中,有45件當事人身上有攜帶食物。類似的情形亦發生在壽山,當地絕大多數獼猴對人的騷擾或攻擊行為,都是因為民眾先有不當的餵食或接觸行為,而後才造成的。因此,最有效的預防B病毒(或其他疾病)的做法就是「不要接近猴群或猴隻,更不要有接觸」,管理單位除了應持續宣導與執法管理外,民眾也須妥善保管食物,避免引來獼猴的搶食。

至於一但發生傷害,則應該馬上沖洗傷口,沖洗時間應持續15分鐘。皮膚傷口建議以優碘、洗必太(chlorhexidine)來清洗,而眼睛或黏膜則以清水或無菌生理食鹽水來沖洗。同時,傷者應前往最近的醫療機構,告訴醫護人員所發生的情形,並接受必要的醫療。

其實,除了B病毒外,STLV也應該受到重視。證據顯示人類T淋巴細胞白血病(HTLV)為STLV跨越自然宿主感染至人類後演化而成,並導致人類的白血病及淋巴瘤,此現象令人想起在1980年代在非洲,當野生靈長類身上常見的猿猴免疫缺乏病毒(SIV),因為密切接觸而跨越物種屏障感染人類,並轉變成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之後持續在人類社會造成嚴重愛滋病的疫情。因此,實在不可不慎。

現有資料顯示,感染人類的1400多種病原中,人畜共通傳染病佔了其中的61%,而人類新興傳染病中更有超過70%是由接觸野生動物所導致。許多證據顯示,野生動物所攜帶的人畜共通傳染病病原對公共衛生所造成的威脅日益嚴重,而氣候變遷、生態破壞、抗生素濫用、病原變異和國際交通都是增加新興傳染病發生的原因。因此為了降低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傳播機率,管理機構除需了解不同野生動物所攜帶之疾病外,更應主動且持續的進行疾病相關的監控。

我們無意危言聳聽,但確實擔心負面發展。或許有人會主張,既然有這麼多的風險,何不乾脆把這些遊憩區的獼猴都移除掉,或至少懲罰到牠們不敢再接近人類。我們的看法是,既然這些風險都是因人類而起,把氣出在猴子身上,不但不公平、不人道,也並非有效的解決之道,人類對自己不當的餵食與接觸行為的主動檢討和改善,才是釜底抽薪、人猴安全共處的做法。

弔詭! 聯合國:印度缺糧人口與2億森林居民相符

$
0
0
本報2015年6月10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住得離糧食產區最近,卻也飽受飢餓之苦,有可能嗎?據聯合國觀察,光是印度就佔了全球8億5百萬營養不良人口的1/4、全球體重不足兒童的1/3、全球糧食匱乏人口的1/3,且這些飢餓族群和該國2億7千5百多萬的森林居民高度重疊。

Rita Willaert

東加里亞孔達人。圖片來源:Rita Willaert。(CC BY-NC 2.0)

趕走了礦業 換紙漿公司來破壞森林

在印度的森林中,住著印度最古老的原住民部落之一──東加里亞孔達人(Dongria Kondh),他們數千年來與土地和諧共存,視山林為聖地。

生活於印度東部奧里薩邦(Odisha)偏遠的納亞姆吉利山區( Niyamgiri),東加里亞孔達人總人數約10,000,一個家庭年均收穫約130公斤的野生糧食,飲食多元,且營養豐富,包含25種來自森林的植物,及源於納亞姆吉利山乾淨的山泉飲水。

早期,英國維丹特資源集團(Vedanta)投注近10億美元,計畫在該山區開採鋁土礦。而東加里亞孔達人同維丹特纏鬥10年,終在2013年勝訴,此舉鼓舞全世界數百萬原民,小蝦米也能打贏大鯨魚!

不過現在,族人再次面臨全球兩大問題──飢餓和森林砍伐──的雙重夾擊。儘管傳統永續農業備受破壞性的開發威脅,他們仍然堅持遵循古法生活。大規模基礎建設計劃帶來大量森林砍伐,為供應木材和紙漿而單一化栽種生長快速的樹木,加上採礦活動,過去30年間已減少東加里亞孔達人與其他原民30%的糧食來源,更增加了80%的採集時間。

今天,55%東加里亞孔達成人缺乏蛋白質,60%學童營養不良。

弔詭! 最貧窮的反而住在森林周邊  

不只是東加里亞孔達人,全印度12億人口中,最貧窮飢餓的居民大多住在森林中或森林周圍。聯合國亦注意到此弔詭現象,致力保護印度乃至全球森林,以同時解決飢餓和氣候變遷問題。

全球16億人──其中超過2,000個原住民族──直接依賴森林作為住所、糧食、收入及燃料來源。

森林保育正是聯合國永續發展議程之一,2012年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為消弭營養不良糧食不安全而發起「零飢餓挑戰」,森林的保存則扮演重要角色。

然而,知易行難,全球每年1,300萬公頃的森林遭到破壞,威脅數十萬人的糧食來源。在奧里薩邦,族人用原住民傳統智慧管理森林與糧食,為終結飢餓指引出未來的方向。比起大規模破壞生態系統以換取利潤,東加里亞孔達人的經濟模式顯然是社群管理和土地、資源控管的最佳示範。

補貼生質燃油 印尼廣種棕櫚毀森林

$
0
0
作者:Nithin Coca;翻譯:Marcie;審校:黃靖文

繼去年底印尼降低石油補貼,上個月底印尼政府又宣布新政策,將對生質能源提供每公升4000印尼盾(約新台幣9元)的補貼,經費來源為出口粗棕櫚油(crude palm oil,CPO)每桶50美元的關稅。

「印尼種太多(棕櫚樹)了。」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副會長Dave McLaughlin說:「因為供過於求,所以現在價格正處於6年來新低。」

CIFOR
印尼一名棕櫚油工人正在釣魚。圖片來源:CIFOR。(CC BY-NC-ND 2.0)

補貼加碼放送 鼓勵森林砍伐

棕櫚樹並非印尼或東南亞地區的原生植物,而是西方殖民時代從西非熱帶地區運到印尼群島上種植。自1970年代起廣植棕櫚樹,當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各國不得不另覓石油之外的能源。起初,棕櫚油是公認的環保一大利多,可以讓世界慢慢脫離對高污染化石燃油的依賴。

生質燃油主要由棕櫚油提煉而成,印尼正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及出口國。目前印尼正培育1千萬公頃的棕櫚樹,每年生產3千萬桶的粗棕櫚油,準備出口中國大陸、印度、歐洲,只留一小部分供應內需。

印尼規劃透過鼓勵生質能源內需,提高國內棕櫚油使用量,這除了彌補國際需求量不足的問題外,也可能導致國內面臨消失危機的森林遭到砍伐、增加印尼的碳足跡、讓印尼經濟變得更依賴單一作物。

新的補貼計畫可大幅提高內需,彌補因全球油價下滑造成的棕櫚油收益減損。需求量未來會更低,因為愈來愈多國家與企業紛紛對棕櫚油實施更嚴格的森林砍伐及倫理標準。

誘因不當 森林濫伐是後果

其實,6月起實施的生質能源補貼只是近期大規模補貼項目之一。

2000年以前,棕櫚油只不過是全球能源的小角色。隨著歐洲及美國分別對生質能源及非氫化油的需求增加,尤其是中國大陸與印度對食用油的需求量增加,連帶使得棕櫚樹的栽種面積迅速擴大,侵吞印尼(及鄰國馬來西亞)的熱帶雨林。棕櫚油供應量成長有部分原因是全球需求量增加,但絕大部分是因為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印尼政府視棕櫚油為國家一大搖錢樹而大力推廣。

根據總部設在倫敦的海外發展協會(ODI)的近期報告,這些補貼降低了種植棕櫚樹、破壞森林等門檻,進而破壞能源市場的正常運作。ODI氣候與能源計畫研究員Will McFarlane表示,「缺乏適當規劃,也沒有好好評估適合生產棕櫚油的地點,就試圖提振國內棕櫚油產業,提供民眾種植更多棕櫚樹的誘因,最後一定會變成森林濫伐。」

ODI表示,鼓勵砍伐行為(主要是林木伐運與棕櫚油)的補貼所得到的政府資助款,大過於聯合國REDD+計畫提供的森林保育金,兩者金額相差165倍之多。

這也是為什麼今天普遍認為棕櫚油為一種環境危害。世界各地的環保運動紛紛強迫聯合利華、家樂氏、萊雅、新加坡春金集團(Musim Mas)等企業公開聲明自己的產品供應鏈不濫伐森林。目前已有96%大型棕櫚油經銷商承諾不進行森林砍伐,比例驚人。

假能源安全之名 行主導市場之實

印尼棕櫚油內需只佔了粗棕櫚油3千萬噸年產量的一小部分,主要供應煮菜用的食用油。於是,生質燃油的計畫出現了。印尼能源部對生質燃油的計畫似乎很有野心:預計在明年以前生產350萬噸,比2014年生產的170萬噸多一倍。但也別忘了,印尼全國人口2億4千萬,能源需求正快速成長。去年,印尼每日進口69萬噸的原油,而且進口量逐年增加6.6%。

因此雖然補貼的理由是為了實現能源安全,但許多專家認為生質能源對印尼中短程的能源消耗量影響不大。「沒有哪一種能源是萬靈丹」Obidzinski 說。

印尼的石油補貼常被批評助長低效率,去年印尼政府宣布終止石油補貼,被視為是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帶領國家邁向創新與經濟發展的開端。藉著增加棕櫚油的內需,並把印尼的粗棕櫚油留在國內,棕櫚油種植者及企業便可主導市場。McFarlane說。「把更多需求移到國內,印尼就可以更確實掌控棕櫚油的產量及價格」。


撐開水雉保護傘 台南官田啟動永續農業計畫

$
0
0
本報2015年6月10日台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嘉南平原一期稻作收割後,勤奮的農民播下菱角苗,有菱角鳥之稱的水雉,揮別黯淡冬羽,換上了燦爛美麗的繁殖羽,不久後將在菱角田裡築巢育雛。為了讓牠們安心成家、守護水田生態,台南鳥會、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與友善大地社會企業共同提出「陪伴官田濕地、綠色保育永續」專案,昨(9日)召開記者會正式啟動,將農民以飽含生態保育心意種植出來的農產品推介給大眾。

有機菱角田裡,幾位女性除了一天的草。攝影:廖靜蕙。
有機菱角田裡,幾位女性除了一天的草。攝影:廖靜蕙。

官田一帶以盛產菱角聞名,官田菱角等同品牌,品質廣受消費者肯定。一期稻作收割後剛淹滿水的菱角田裡,陳阿姨和其他兩位年紀較輕的農民,全副武裝、熟門熟路的割草。田埂邊的西庄里里長伯陳水榮熱切地招呼,會不會累?今年78歲的陳阿姨說,不累,可是很熱,語氣間精神飽滿。

位於台南官田區的水林農場,以綠色保育精神耕種,不施放除草劑,因此聘請熟悉菱角田的阿姨們割草。

這時所說的草,其實是再生稻。收割後農田留下的稻樁還有生命力,淹滿水後,不啻邀請它們成長。只是目前農民期待的是菱角趕緊成長,若讓再生稻長高,將阻礙菱角苗橫向成長的機會,故需割草清出水域。除草後緊接著是蟲蟲大戰,除蟲則靠鳥類以及一些有機資材。

水雉守護水田生態 兼顧永續農業

過去,每年一期稻作後,農民利用環境特質轉作菱角,中秋節前後,菱角收成,接著為隔年稻作預備。但為了省事農民改以稻穀直播,雖減輕負擔,然而摻毒的穀子,讓愛吃種子的水雉、彩鷸遭殃。

「水雉是濕地的保護傘物種,幫民眾守護著農田濕地的環境與健康,對水雉友善的無毒耕作,不但能使生物多樣性有所保障,更是維繫人類生活品質的要件。」去年9月代理園區主任的李文珍,為了保育水雉,一路跟著摸索農法,得出保育水雉及水田生態系的不二法門,就是了解農業以及農村生活,和農民站在一起。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必須和農民站在一起,協助友善土地種植的農民,將他們的產品引薦給消費者,並將利潤回到農民身上。」因此他期待透過爭取更多消費者支持,擴大友善耕種的面積,邀請更多農民投入綠保耕種。

在官田一定要談水雉保育,因為數十年來,先民理解到官田具有豐沛潔淨的水源,適合種植菱角這種具經濟效益的作物,維持了農民生計。因此當台灣農田逐漸休耕之際,官田留住了水雉完整棲地。

「菱角田是所有水田中最適合水雉的棲地。」李文珍是已故的前水雉生態園區主任翁榮炫之妻,具備環境教育學位,不忍其夫努力的志業停歇,毅然承受這項任務,繼續守護水雉及官田農田生物多樣性。

從來訪賓客的反應,水雉園區保育成效獲得肯定,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承辦人員李忠憲指出,前來賞鳥的民眾看到很多水雉,都心滿意足。

水雉。(圖片來源:水雉教育園區)
前來賞鳥的民眾看到很多水雉,水雉園區保育成效獲得肯定。圖片來源:水雉教育園區。

「保護鳥也是保護人」 以插秧替代直播

「陪伴官田濕地、綠色保育永續」記者會上,水榮伯致詞表示,自己也是綠保農民,有用藥和沒用藥差很多,煮米的過程就可以聞到芋頭香,吃的時候更是香甜;他代替農民感謝過去支持官田綠保產品的企業及消費者,希望以後能持續推展,保護市鳥,也保護農民。

「一期稻作農民以直播穀種而毒鳥,其實農民看到鳥死也很不忍心,因此最好鼓勵農民盡量以插秧播種來保護鳥類。」水榮伯坦言,這些毒穀,幾乎每種鳥類一接觸都活不了。消費者最好繼續支持友善大地,擴大綠保生產面積,讓更多農民加入。

台南官田綠色保育農業推動專案正式啟動。官田種菱角助水雉是一場與強調產量的慣行農業抗衡的耐力賽,這是來自農民的覺醒,以及對土地的信任──確信友善的對待土地,就會得到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的回饋。
台南官田綠色保育農業推動專案正式啟動。攝影:廖靜蕙。

台南市副市長顏純左說,幾年前曾因水雉毒殺來過園區,在路上看到水雉的屍體,覺得非常難過。台灣人口多、耕種面積小,糧食生產有其困境,然而,為了增產,不惜使用農藥、化肥,工業化過程中,追求經濟成長,也犧牲了土地及人體健康。

「水雉是台南市市鳥,市鳥的保存也是市府資產的保存。」他說,人類和鳥類的基因相差不多,對鳥類有傷害的成分,也會傷害人類,因此保護鳥就等於保護人。

而癌症形成3成和基因有關,更大部分則與環境有關,並受飲食習慣影響。「要有健康的身體及社會,就是從友善環境的生產開始。」他期許專案的推動,能逐步建構水雉保育、友善農業之終極願景。

台南市副市長顏純左:「要有健康的身體及社會,就是從友善環境的生產開始。」
台南副市長顏純左:「要有健康身體及社會,就是從友善環境的生產開始。」攝影:廖靜蕙。

以友善土地的農法 吸引年輕人投入

現場展示了兩種菱角,四角菱角主要以撥「仁」使用,殼可煮茶;二角則帶殼食用比較多,官田農會即以有機四角菱作成一系列產品,包括菱角茶包,都是友善大地的農民生產的綠保菱角。菱鄉米則來自綠保農民不用藥、彎腰插秧的成果,友善大地發展出各式傳統食品。

官田的特色就是水、埤塘,烏山頭、嘉南大圳出水口就在官田,從農田命脈延伸到生態系,就從官田開始。官田區長顏能通認為,農民友善耕種,吸引鳥來,生態就豐富了,人也因此得以觀賞,帶動產業發展。區公所將提供平台,串聯友善大地等產官學,結合生活、生產、生態,將永續農業從官田推廣到全台南市。

綠保農民陳錦也參加記者會,雖然沒有致詞,但接受記者採訪時,拿出2011年參加林務局記者會的照片,對自己持續耕種感到很滿意。他的先生去年在台大住院時,看到很多住院病人都是飲食出了問題,滿身病痛,看在眼中,更感受到耕種責任重大。

今年他的媳婦幫忙農田綁黑色防鳥繩,過程中停下來問他,「媽媽,為何我們家的農田青蛙叫聲這麼多,隔壁慣行農法田卻悄然無聲?」他只能說,有沒有用藥差別就是這麼大!最近水稻收割,白鷺鷥也緊隨收割機之後吃蟲,因為稻田不用藥,白鷺鷥似乎吃得很安心。

他住在台北的孩子也受影響,閒暇即到花蓮學習有機農業,未來可望傳承衣缽。他將持續以綠保農法好好耕種,好好生活,讓年輕一代知道這是一條值得追尋之路,並且願意投入友善土地的耕種行列。

台南官田地區的農田耕作模式多為稻米與菱角週期輪作,前半年(一期)種植稻米,後半年(二期)再換種植菱角,早期稻作常採「插秧法」,係將育苗場之秧苗以機械插入田中,後有「直播法」,即直接將穀種灑入菱角田中,任其發芽長大,後者較前者節省許多成本,因此廣為農民喜愛。

然而,直播穀種過程中易被鳥類、老鼠等撿食而導致秧苗出苗率不佳、影響收成,農民遂利用燃炮、驅趕、懸掛彩繩或風箏、施放毒餌等防護措施,其中以「施放毒餌」對環境衝擊甚鉅,嚴重威脅濕地鳥類生存權益。

※「陪伴官田溼地‧綠色保育永續」
訂購專線:06-5795775 轉11-13
或連結友善商城「陪伴官田專區」訂購。

多元教材反空污 港和國小老師劉育豪要找回「高雄藍」

$
0
0
本報2015年6月10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如果有一天,我們呼吸的空氣需要購買才能吸得到,你會買嗎?」2014年底,當高雄再次進入天空灰濛濛、空氣品質閃紅燈的冬季,港和國小老師劉育豪與三年二班的小朋友開始了一場猶如動畫電影《羅雷司》(The Lorax)追求希望和改變的行動。

幾年前,劉育豪開始注意到高雄的空污議題,他發現教室裡的落塵非常嚴重,開始思考如何透過課程規劃,讓小朋友認識周遭空氣污染的問題。他解釋,「在所有的環境污染問題中,女性和孩童是最容易受到危害的族群,對小朋友的影響更大。」因此,希望在課堂讓班上的小朋友對空污有所了解和行動。

看《羅雷司》,空氣為何變成有利可圖的商機?

「小港是高雄市空氣品質最差區域的前幾名,會不會有一天,高雄人除了提桶子去買水外,還要像電影中的人們那樣,花錢買新鮮的空氣呢?」

劉育豪播放環境電影《羅雷司》,並跟小朋友討論,為什麼空氣會變成一種有利可圖的商機?

電影《羅雷司》中,因為樹被人砍光了,純淨空氣成為商品。圖片來源:Lorex影片截圖。
電影《羅雷司》中,因為樹被人砍光了,純淨空氣成為商品。圖片來源:The Lorex。

在另一個與高雄市婦女分享反空污行動的場合,他說明高雄市空污嚴重的肇因是過往的政策,過去台北曾經工廠林立,空氣品質比高雄差,在政府決定將重工業移到高雄後,1995年高雄和台北的空污品質曲線出現了黃金交叉,從此高雄受揮之不去的工業污染所害。相關的數據也反應在中南部女性得肺線癌的比率高,以及高雄居民的平均壽命較台北短。

家住鼓山的劉育豪說,每天早上上班前,都會往南朝學校方向望去。他仿效台大教授詹長權所提出的玉山指標,把高雄最高的大樓「八五大樓」當成他的空品指標,只要看不見八五大樓的頂端,當天小港的空污就很嚴重,不僅學校落塵大,對小朋友的影響更嚴重。

要怎麼做,才能停止空污?

為了讓小朋友認識周遭環境的空氣污染情形,在課堂上他們做了什麼呢?

首先,透過學習單讓小朋友觀察居家生活中的落塵,簡單的使用膠帶反貼,放在家中連續數日,就發現膠帶上累積了相當多的落塵。

他還邀請科學老師拿顯微鏡來讓小朋友看污染微粒,以及到學校附近的小港空氣監測站,去了解環保局人員操作空品監測的情形,小朋友對於空污的概念更加深刻。

不想只停在知道,還要有所行動。劉育豪參考故事繪本《如果我是市長》,請小朋友寫下如果我是市長想要做些什麼事,效法故事中,巴西的小朋友如何影響政治人物去做對社會有益的事。

劉育豪在教室用不同的教材教小朋友認識空污和行動。攝影:李育琴。
劉育豪在教室用不同的教材教小朋友認識空污和行動。攝影:李育琴。

有的小朋友說,她想要改善空污,也有人要改善停車問題等等,而空污是當中許多小朋友想改善的事。於是,全班開始討論要怎麼做,才能防止空污?

三年二班的小朋友們得出的結論是,要減少工廠、減少汽機車使用、少用塑膠袋、要種樹、多利用大眾運輸工具,以及多騎腳踏車。

因此劉育豪開始請小朋友思考,對於這些方法,自己實際上能做到的程度有多少,並在假日統計自己使用的塑膠用品數量,嘗試減少使用。

不過根據小朋友自己做的統計,要在生活中不使用塑膠用品,還是很困難。劉育豪說,因為習性問題,即使是大人也很難完全做到,不過有些小朋友確實成功少拿幾個塑膠袋。因此,「人試著去改變的話,還是可以做到的。」

表演行動劇,影響學校其他小朋友

小朋友演出反空污行動劇。攝影:李育琴。
小朋友演出反空污行動劇。攝影:李育琴。

一連串課程下來,小朋友對空污和反空污的行動有了概念,也希望影響校內的其他小朋友。他們決定演一齣「塑膠公主」的行動劇,劇本和角色都由小朋友自己構想,在全校朝會時演出,透過10分鐘的短劇,讓其他小朋友知道,空污影響著我們的身體健康,但透過自身的行動可以改變。

2014年11月,港和國小和左營的文府國小參與了地球公民基金會的升空污旗行動,根據他們的統計,11月記錄的空品資料,20個上學日中,PM2.5指標達到或超過第4級(濃度大於35μg/m3)的情況,小港有12次、左營有11次。

劉育豪說,每到要升空污旗時,雖然小朋友都很開心地去升旗,但是卻也代表著這一天他們必須減少戶外活動的時間,不讓需要多運動的孩子在外面活動,對教育工作者來說,是個兩難的處境。

港和國小雖非緊鄰著工業區,但港和國小校長李致誠表示,空氣污染是看不見的,因此小朋友和家長平常並不會特別注意,只有氣喘的小朋友明顯感受得到。學校舉辦了中年級設計反空污口罩比賽,把得獎的作品製作成口罩,發送給家長和小朋友,希望提醒他們注意周遭空氣污染的問題。在三年二班同學演出反空污行動劇的這天,校長也將口罩發放給孩童。

港和國小學生設計的反空污口罩。攝影:李育琴。
港和國小學生設計的反空污口罩。攝影:李育琴。

就如《羅雷司》電影最後,眾人在小男孩和一棵種子的啟發下,挺身對抗貪婪的企業,關心起自己周遭的環境,劉育豪說,高雄是個很美的城市,但也是石化重鎮,這些污染產業造成了高雄總有半年看不見藍天,希望透過民眾意識的提升,對空污問題的了解,讓污染產業離開高雄,「還我高雄藍」。

要優良麥田不要工業區 彰化大城鄉民赴環署抗議

$
0
0
本報2015年6月10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大城產業園區區開發案10日在環署進行二階環評範疇界定的延續會議,除了當地居民數十人到場表示反對,要求立即撤案,日前彰化縣長魏明谷也喊「廢掉」,表態要求撤案。但經濟部工業局表示尚未收到縣府正式公文,打算持續相關審查程序,環署也表示在工業局正式撤案前須繼續進行,但在居民與聲援環團的堅持下,討論間也透露了撤案可能。

P1150932
大城當地居民到場反對開發,作者:賴品瑀。

「我們要有機園區、不要加工廠!」國光石化黯然退出大城後,鄉公所仍表示期待有工業區協助地方發展。經濟部在2013年又提出「大城產業園區」開發案,屬「大城鄉經濟振興方案」主要項目之一,預定地位屬優良農地的台糖永安農場,開發總面積約25.61公頃,但此案同樣遭到當地鄉親反對,並於2014年4月確定進入二階環評。

在今年2月展開的範疇界定會議中,增加了「產業型態替代方案」一項,將列入二階環評主方案選項,包括大城鄉公所等在地居民提出的僅引進有機農業、農產品加工或觀光工廠,專設有機農產品食品加工區;或多位環評委員如馮秋霞、張學文、李俊璋、陳美蓮、劉小蘭等建議與地方政府、民眾、農委會等確認地方產業需求,調整引進產業類別或比例。

但此次延續會議中,居民擔心若日後食品工業區招商不遂,恐又將變更產業為工業區,強調他們堅持要的是有機園區,讓當地的優良農地繼續種植小麥。同時也一再提醒,魏明谷在5月13日的村民大會上已明確要求工業局撤案,而鄉長蔡鴻喜與鄉內15位村長也都表達反對。

大城鄉潭墘村村長劉幸川號召一車鄉親到場表達意見,他們表示大城鄉已推廣200多公頃的無毒有機小麥種植,好不容易打出自己的品牌,這才是他們才要的發展模式,實在不願產業園區案影響農田,更質疑工業局提出的零排放承諾,指出處理後廢水作澆灌使用,仍有污染土壤的可能。

當地養豬業者陳晉義指出,大城地區已遭六輕與榮成紙廠污染,當地居民罹癌者眾,絕對不接受大城產業園區再來夾擊圍殺。

此次會議因為民眾反對,而無法展開評估項目的討論,主席張添晉也順勢將議程改為讓鄉親表達他們對當地發展的想法。鄉親們表示,並非只有發展工業區才能讓人回鄉,若環境不好,年輕人絕不可能想回來住,鄉公所應有更新的思維。

環委李培芬亦對如中興新村與苗栗開發工業區後又閒置的狀況感到痛心,認為經濟部在政策上應有更多檢討。

面對民眾的不滿,工業局表示,引進的產業類別規劃會尊重當地居民意見,但民眾希望的有機農業園區,應由農委會主管;環委廖惠珠也建議經濟部與農委會攜手合作尋求出路,例如可效法屏東的養水種電。

工業局則表示,若彰縣府盡快提供正式公文確認反對此案,就會馬上進行評估。鄉公所主秘王宏銘亦表示,雖此案目前計畫是配合當地農產加工,但協調後民眾若仍反對,公所也傾向撤案。

環署則表示,工業局須完成與各單位、村民等協調,取得縣府公文後才可再進行下次延續會議。

再見「桃花源」 苗縣沒錢 出磺坑開發喊停

$
0
0
本報2015年6月10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因為沒有經費,苗栗縣府選擇中止公館鄉出磺坑的「客家桃花源」計畫。環署10日審查此案的環說書變更內容對照表,苗縣指出由於無足夠經費持續進行開發,因此申請自5月停止環境監測。但小組要求苗縣完成水保計畫、再申請停工,並由此連帶中止相關監測,或是選擇撤案,是才符合程序。

P1150936
苗栗縣出磺坑基地位置圖。翻攝自簡報資料。

出磺坑在1877年探得油井後開採,是全國最古老的油井,也是亞洲最老的油井。苗栗縣府將其列為競爭型國際觀光魅力據點之一,在2010年推動「出礦坑地區優質環境改造計畫」,喊出打造「客家桃花源」,要以亞洲第一口油井、地軌纜車、石油博物館等元素增大型文藝展演場等景點,要發展觀光與文創,獲交通部補助3億元推動「客家桃花源」,並在2012年通過環評,但因用地問題拖了3年,中央補助款被收回,苗縣雖在2014年11月剪綵動工,但不出半年,就因縣府宣告無開發經費,而向環署申請從5月起停止環境監測。

依縣府原先規劃,桃花源基地位於公館鄉福基段後龍溪右岸的「客家桃花源」,面積約18.8公頃,設有生態展演劇場、文創產業中心、服務中心、特色度假休閒別墅及提供藝文團體進駐表演的「水上花樹劇場」,計畫在基礎設施完成後,將採BOT方式委外營運,當時得標的「客家桃花源」公司為明華園劇團邀請其他同業共組而成。

11月動工至今,僅完成了9成排地排水工程與8成道路工程,整體工程進度約僅12%,1月底便無再施作,已支出的工程費約4400多萬元。苗栗縣承諾,將完成水土保持計畫後,辦理使用分區土地申請變更編定,日後再做他用。

苗栗縣以工程中止為由申請停止環境監測,但小組要求釐清此計畫是中止或是將撤案,目前以計畫中止為由來申請停止環境監測,並不符合程序。而日前當地媒體報導苗縣縣長徐耀昌表示決定不再興建,已向交通部撤案。

P1150938
因為沒有經費,苗栗縣甫開工就中止計畫。圖片來源:翻攝自簡報資料。

 

開啟「世代間談判」 G7承諾年底簽氣候協議

$
0
0
摘譯自2015年6月8日ENS德國,Krün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七大工業國領袖8日承諾,將在今年內採取「緊急具體行動」因應氣候變遷,包括簽訂年底巴黎氣候峰會產生的新氣候協議。

2015年G7峰會。圖片來源:The Prime Minister's Office。(CC BY-NC-ND 2.0)

無碳經濟 G7承諾世紀末達到

根據本次G7峰會會後公報,七大工業國領導人承諾,在2050年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2010年水準的40%到70%,同時在世紀末前實現無碳經濟。

G7峰會由德國總理梅克爾主持。與會代表有法國總理歐蘭德、英國首相卡麥隆、義大利首相倫齊、歐盟執委會主席榮克(Jean-Claude Juncker)、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Donald Tusk)、日本內閣總理安倍晉三以及加拿大總理哈珀(Stephen Harper )。

「我們承諾將二氧化碳排放量從1990年的水準減少40%。我們很有企圖心,我們2013年的碳排放量比1990年少19%,同時GDP增加45%。如果我們可以讓碳排比1990年少40%,表示全英國、德國和法國的碳排都可以降為零。」榮克說。

不只是工業化國家 巴黎協議將是世代間談判

此外,G7領導人也承諾,將產生新的法律文書或其他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工具,約束全世界各國政府的氣候作為,使之於2020年生效,取代只約束工業化國家的1997年京都議定書。

美國國會從未批准京都議定書,加拿大也已宣布退出。榮克表示,將在巴黎峰會上推動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新的氣候協議必須「具有企圖心、堅實有力、具包容性,並且反映各國情勢變化」。

「這不只是南北半球間的談判,更是這個世代跟下一個世代間的談判,考驗我們所有人的智慧。」榮克說。

G7峰會舉行的同時,明(11)日在德國波昂也將結束12月巴黎氣候峰會前的最後一次談判。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7日在波昂表示,此時是全世界打造美好未來的絕佳機會,並呼籲世界各國支持保護地球、確保永續發展,並投入資金和技術達成這些目標。

G7 Leaders Promise ‘Urgent’ Climate Action
KRUEN, Germany, June 8, 2015 (ENS)

Leaders of the G7 nations today pledged to take “urgent and concrete action” on climate change this year, including a new legally-binding climate agreement to be hammered out at the UN Climate Summit in Paris in December.

In a communique issued at the end of the G7 meeting in Kruen, the leaders said they are committed to cutt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by 40 to 70 percent by 2050, compared to 2010 levels, and decarbonizing their economies by the end of the century.

In thee communique, the G7 leaders committed to negotiating “another legal instrument or an agreed outcome with legal force” that would include all the world’s governments.

Scheduled to take effect in 2020, it would replace the 1997 Kyoto Protocol, which covered on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The United States never ratified the Protocol and Canada has opted out of its commitments under that pact.

The G7 leaders said the Paris climate agreement must be “ambitious, robust, inclusive and reflects evolving national circumstances.”

“We continue to make progress toward a strong climate agreement,” President Barack Obama said in a news conference immediately after the conclusion of the G7 meeting.

Hosting the G7 leaders was German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 At the table were: French President Francois Hollande, British Prime Minister David Cameron, Italian Prime Minister Matteo Renzi, European Commission President Jean-Claude Juncker, EU Council President Donald Tusk, Japan’s Prime Minister Shinzo Abe and Prime Minister of Canada Stephen Harper.

“At the Paris summit, which we want to be a success, I will be pushing for binding agreements,” said President Juncker. “This is not just a discussion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It is actually a discussion between this generation and the generations to come. This puts us all to the test.”

“We have committed to reduce CO2 emissions by 40 percent in comparison to 1990. We have shown that you have to be ambitious, said Juncker. “We have been ambitious. We were able to reduce the emissions from 1990 to 2013 by 19 percent although the GDP was increasing by 45 percent. We would like others to join us. If we are reducing emissions by 40 percent in comparison to 1990 this would in fact mean that all the emissions of the UK, Germany and France would have been brought down to zero.”

The G7 leaders met as the latest round of UN climate negotiations are underway in Bonn, Germany through June 11.

The world has before it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build a better future for all, Secretary-General Ban Ki-moon declared Sunday in Bonn, where he urged broad support for protecting the planet, en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nleashing the finances and technology to ensure these vital goals are achieved.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下猛藥才有效? 美研究:減碳政策嚴 更能刺激經濟

$
0
0
本報2015年6月11日綜合外電報導,于修權編譯;蔡麗伶審校

4月底,加州州長Jerry Brown宣布減碳新政策,預期全州的碳排量將在15年內減低至目前的40%,並回到該州1990年時的碳排量。外界將此政策視為全美各州的減碳新標竿,同時也質疑加州政府在達標之餘兼顧經濟發展?

對此,加州大學近期的新研究顯示,最高、最具企圖心的減碳目標,反而能促進最大的經濟刺激。

加州州長布朗。

加州州長布朗。圖片來源:Neon Tommy。(CC BY-SA 2.0)

下猛藥! 最激進的減碳策略最優

加州大學的研究以2050年前減少80%排放,退回西元1990年水準為最低目標,檢視7種不同的減碳策略,涵蓋最積極到最漸進的方法,評估其在就業、家庭收入、物價等層面的真實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以2030年為到期日設定的減碳計畫,較其他6種策略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包括創造超過100萬個工作機會,以及在2050年前國民生產毛額可提高約6%,總額達到3380億美金。

「這7種減排策略其實都能替加州帶來直接的經濟成長,但其中最能刺激經濟和就業的,就是時限最短、最激進的那一個。」研究發起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Roland-Holst說。

全方面的行動

根據這項研究,以2030年為到期日的政策必須搭配各種最具企圖心的行動,包括強力執行的總量管制與交易計畫、再生能源使用達到50%、二氧化碳減量信用額度、能源效率提升、中度的電動車採用率──西元2030年達25%、西元2050年達100%的綠能車銷售量等。

此最能刺激經濟成長的減碳策略,甚至比布朗4月設定的目標還要嚴格。布朗的新政策包括以下4點:

  1. 再生能源的電力使用至少達50%。
  2. 綠能車至少達50%。
  3. 現有建築物的能源效率提升兩倍。
  4. 供暖系統改用清潔能源。

加州公共事務委員會(California Public Utilities Commission)主席Michae Picker表示,2030年前達到再生能源使用率50%並不是多大的挑戰,州立電網甚至可以負荷到100%的再生電力。

隸屬於美國能源部的柏克利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也發表報告指出,碳排量在2030年降到40%或以下,是絕對可行的。

前景黯淡 全球最大基金撤出煤炭投資

$
0
0
作者:John McGarrity(中外對話駐倫敦編輯)

挪威主權財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是全球最大的基金,資金規模達9000億美元。挪威一項多黨提案提議,所謂的石油基金應減持那些收入或發電量的30%以上來自於煤炭的企業的股份。挪威議會金融委員會批准了這項提案 。這一舉動有望成為全球化石燃料「撤資運動」進程中的一次重大勝利。

全球最大基金將撤出對煤炭企業投資。攝影:Martin Schachermayer,CC BY-NC-ND 2.0

金融委員會的批准意味著該議案或將在6月5日的議會票選中得到更多的支持。也就是說,挪威將會削減與煤炭有關的投資。此舉有可能會引來其他大型基金和資產管理機構的效仿。(※ 6月6日英國衛報報導:此案6月5日的議會獲得支持,挪威政府已經正式批准該基金撤出煤炭投資。

「投資煤炭企業不僅會對氣候構成威脅,對未來經濟的發展也有風險。」金融委員會的議會議員在聯合聲明中說道。

煤炭相關企業將受重創

如果該提案能如預期的那樣通過6月5日的決議,那麼,挪威的石油基金將不得不從全球最大的煤礦企業——中國神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撤資。包括德國萊茵集團在內的歐洲的電力公司也將遭受重創。

「議會總體來說會傾向於支持金融委員會的決定,但有一些議員反對進一步限制煤炭投資。」綠色和平組織挪威辦公室的約翰·哈默斯托(Johan Hammerstrøm)稱。

負責管理主權基金的挪威央行投資管理公司(NBIM)稱,近些年煤炭投資一直呈下滑趨勢。對於這一說法, 活動人士們卻並不買帳。

近期,由德國非政府組織Urgewald,挪威組織──未來在我們手中以及綠色和平組織發布的一項報告稱,該基金在煤炭領域的涉足程度要遠遠高於表象,因為NBIM只計算了其在煤炭領域的一小部分投資。

這份題為《污染與危險》的報告稱,NBIM對煤炭領域的定義並不包括燃煤公用事業、煤製氣、煤製油行業、多元化經營的大型煤炭開採企業(如必和必拓(BHP Billiton)公司)、煤炭運輸以及專業煤炭技術企業等。

這份報告稱,如果將上述行業納入其中,則2013年末該石油基金所持有的煤炭行業資產規模(包括股權和債券)超過820億挪威克朗(折合104億美元),是NBIM聲稱的25億挪威克朗(3.18億美元)的煤炭行業投資規模的40倍。

基於上述可觀的數字,挪威工黨議員托爾斯泰因·索爾伯格稱,如果挪威石油基金能夠堅決地從煤炭行業撤資,這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一項重大勝利。

在最近的幾年中,銀行、保險公司、投資機構也緊隨大學 、宗教機構、公共養老基金的步伐,同意限製或停止對煤炭領域的投資。煤炭是氣候變化和空氣污染的罪魁禍首,也是發展中國家水源污染的最大元兇。

燃煤經濟性降低

雖然大部分私企仍不願承諾停止煤炭行業的投資,但在上週,法國保險巨頭安盛(AXA)表示將會退出與煤炭有關的投資項目。

活動發起者不僅強調煤炭是全球變暖的元兇、保留目前地下煤炭儲存是多麼至關重要,同時也指出投資開採新的煤礦、興建出口終端和發電設施的經濟效益將越來越低下,並稱煤炭基礎設施將成為「擱淺資產」。

由於全球煤炭供過於求、能源消費結構向可再生能源和相對清潔的天然氣轉移, 斯托全球煤炭指數(The Stowe Global Coal Index)在過去5年裡市值暴跌近70% 。但煤炭行業和一些分析師仍然堅信印度和快速發展的東南亞國家將會拉動煤炭需求,使煤價在本世紀20年代出現回升。

煤炭經濟東移?

有一點毋庸置疑,就是在近期澳洲 、 美國對華煤炭出口的經濟效益出現持續下滑。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正力求實現電力燃料的自給自足,同時中國政府治理霧霾的行動也對燃煤發電站的運行進行了限制。

「撤資運動」的關鍵問題有兩點。一是全球主要金融機構是否會出於經濟或道德因素的考量而最終撤出對煤炭行業的投資;二是在西方投資者從煤炭行業撤資後,發展中國家中那些風險顧慮較少的長期投資者是否會取而代之。

上述報告同時也指出了一些進軍煤炭項目的新企業,如印度電力集團GVK;關鍵問題在於,煤炭企業是否能夠輕易地從發展中國家獲得貸款。

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以及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投資者或許會將煤炭這種污染性極強的燃料看作是未來幾十年推動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動力。

但「撤資運動」的發起者認為,減少對煤炭領域的資金支持會迫使礦產開采和能源企業減少產出,從而給清潔能源留下發展的空間。


琵雁分飛哪裡去? 背著衛星發報器小水鴨告訴你

$
0
0
本報2015年6月1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每年冬季,曾與黑面琵鷺短暫相處一「室」的涉禽,春天北返後,各自分飛何處呢?兩隻配戴衛星發報器的小水鴨及反嘴鴴,有望於今秋解答這個問題,若這兩隻「身負重任」的候鳥可以順利飛抵台灣,將提供完整遷徙路線,透漏過程中的保育密碼。

小水鴨背負發報器,期待揭開遷徙路徑之謎。(圖片來源: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
小水鴨背負發報器,期待揭開遷徙路徑之謎。圖片來源: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
為反嘴鴴上衛星追蹤發報器。(圖片來源: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
為反嘴鴴上衛星追蹤發報器。圖片來源: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

傘下的伴生鳥 每一種都重要

由台管處與台南大學合作,進行台江地區黑面琵鷺伴生鳥種調查及繫放工作,藉由衛星追蹤發報器之訊息,呈現候鳥北返的遷徙路徑。

這項衛星發報繫放,是將小水鴨(Anas crecca)及反嘴鴴(Recurvirostra avosetta)視為保護傘物種黑面琵鷺的伴生鳥種,所進行的研究。今年3月從四草一帶繫放後,小水鴨已知北返停留中國黃河口;反嘴鴴則於俄羅斯黑龍江口一帶留置,研究人員推測應是抵達其繁殖棲地。

「黑面琵鷺是保護傘物種,保護牠就是共域的伴生鳥種。」台管處保育研究課課長黃光瀛表示,黑面琵鷺是全球注目的保育類鳥種,位於黑面琵鷺遷移路線的國家均建立長期的數量監測計畫,台灣也投注大量的心力在其研究上,卻不無忽略了牠背後所代表的生物多樣性意義,對於伴生鳥種的研究相對較少。

伴生鳥是指與黑琵使用相同棲地的鳥種,台江國家公園以及周邊如嘉義布袋、茄萣濕地的伴生鳥種,以鷺科、鴴科、鷸科、鷗科、雁鴨科、長腳鷸科等上百種鳥類為主。

牠們可能食物來源相近、覓食行為以及活動時間各有異同,透過伴生鳥種研究,了解同一塊棲地中彼此的競合消長,保育目標及關鍵,尤其這些鳥種多數為遷徙鳥類,因此更須了解度冬棲地以外,遷移過程所遭遇的處境,將有助於保育行動計劃的擬定。

黃光瀛表示,台灣作為黑面琵鷺這類冬候鳥的度冬棲地,但真正保育這些遷徙鳥類,則必須透過全球跨域合作,了解牠們南來北往遷徙路徑,途中經過的休息驛站、繁殖棲地以及度冬棲地,致力減少其生存威脅。

裝上衛星發報器 像候鳥一樣思考

台管處在2012年起與台南大學、東海大學所組成的研究團隊,辦理監測伴生鳥種監測計畫,除以足旗與腳環的繫放外,今年也增加衛星追蹤發報器的繫放。

反嘴鴴群飛狀況的場面。(攝影: 張國樑;圖片來源: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
反嘴鴴群飛狀況的場面。攝影: 張國樑;圖片來源: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

黃光瀛及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野生動物研究室資深繫放員蔣忠祐,3月13日於城西地區捕獲小水鴨,另3月30日四草地區捕獲反嘴鴴,經記錄其體重等基本形質及檢視健康狀況後,繫上9.5克發報器後釋放。

發報器只能佔鳥類體重的3~5%,因此要能背負發報器,體重至少得在317公克以上。捕獲的小水鴨為雌性,體重363克,活動力很好。

小水鴨在雁鴨科中較小型的鳥種,冬季在台灣各地的水域,如河口、魚塭、水田、湖泊等都可能發現小水鴨的蹤跡;在台江地區普遍可見,經常集結成大群出現,數量甚至可達上千隻,飛行時快速振翅,成群飛翔十分壯觀。

而反嘴鴴在台灣多數地區為非常罕見的冬候鳥,但在台江地區有大量穩定的度冬族群,在濱海地區兩旁廢棄或休養魚塭中常見到大群聚集覓食活動,本次捕捉到的個體體重419克,因雌鳥與雄鳥羽色相近,無法確認性別。

由衛星定位資料顯示小水鴨約於4月中離開台灣嘉義東石一路北上,5月31日抵達俄羅斯境內黑龍江口西北岸停留;而反嘴鴴亦於5月9日後離開台灣嘉義布袋,5月28日飛抵中國山東黃河口西北岸,依據兩者移動狀態趨於穩定的資訊,推測應停留於該地點進行繁殖。

台管處表示,台江國家公園為東亞水鳥遷移重要驛站及度冬地,候鳥遷徙調查研究十分不易;藉由衛星發報器提供的資訊,得以確認候鳥在台灣活動情形及北返時間、飛行途徑,包括沿途所經歷的棲地,並對這些棲地進行研究調查,例如,有無相關監測資料,在當地有何威脅,建構完整的生態圖像以及遷徙路徑。

除科學性的研究外,候鳥移行路線的瞭解也可能用於禽流感等疫情的監測,做為防治規劃等重要依據。

另於本計畫中捕捉之黑面琵鷺(腳環編號S16)也結束在台「滯留」逾一年的時間,回到南北韓交界處。

google map 遷移圖紅色為小水鴨白色為反嘴鴴。(圖片來源: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
google map 遷移圖紅色為小水鴨白色為反嘴鴴。圖片來源: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

候鳥旅途透漏生態訊息 保護偉大的旅行家

黃光瀛表示,遷徙鳥類一生周而復始的旅行,面臨最大的威脅包括棲地的喪失與劣化以及開發壓力。黑面琵鷺為主的水鳥,及仰賴濕地生態,因此濕地的消失、減少 以及汙染,都會減少其生存棲地;另外,棲地周邊的開發所產生的噪音、汙染,也無可避免讓好不容易飛抵原以為熟悉的棲地之候鳥,無法停歇。

其次,則為疾病的威脅。一場肉毒桿菌侵襲,可能造成千上萬的水鳥死亡,但除了少數幾種水鳥,可能引起關切,多數水鳥的消失常被忽略其生態意義。而獵捕、捕捉壓力常發生在某些國家,造成水鳥大量死亡。

此外,如風力發電之類的人為設施、旅途中偶遇的暴風雪、颱風、熱帶風暴,不是打亂了飛行的方向,變成迷鳥,更可能結局還是死亡,都威脅候鳥的存亡。

※ 本文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保留區盜採黃金寶石 巴西警方逮多名嫌犯

$
0
0
摘譯自2015年5月11日ENS巴西,巴西利亞報導;周念學編譯;蔡麗伶審校

巴西3地聯邦警方上月憑著313張拘票,聯合拘提涉嫌盜採原始保留地黃金、寶石的嫌疑犯,企業高層、公務人員、礦商、珠寶商和飛行員都有涉入。

巴西Yanomami保留區首領Davi Kupenawa Yanomami。圖片來源:Senado Federal。(CC BY 2.0)

南美洲最大部落 遭盜採礦石

Roraima, Rondônia, São Paulo, Amazonas、Pará約150名聯邦警方,協同巴西環境保護和再生自然資源機構(IBAMA)展開拘提行動。國營電視台Agencia Brasil報導,這項拘提主要是針對在Roraim的Yanomami保留區內的盜採礦石問題。

名為Warari Koxi的拘提行動,在Yanomami的語言中是批評對健康環境所造成的干預和破壞。Yanomami是南美洲最大、原始程度相對較高的部落。族人居住在雨林、巴西北部山區和南部的Venezuela。

原住民保留地屬於巴西政府所有,水資源和礦物要獲得政府的批准才可開發。

公務員也涉入 將起訴多條罪名

這起Yanomami的盜採礦石案,調查發現共有企業高層、公務人員、礦商、珠寶商和飛行員涉入。他們共同開挖蘊藏黃金、寶石和其他貴重金屬的原始保留地,特別是位在北部Roraima附近地區。

嫌疑犯將以非法盜採自然資源、集體犯罪、濫用國家資源、贓物、賄賂、公務員洩密、走私、洗錢和其他罪被起訴。

調查人員估計非法集團盜採的黃金數量,一個月平均160公斤。除了環境遭受破壞,這項非法活動可能已讓巴西財政部損失了多達560萬美元。警察也懷疑有些黃金已當成洗錢工具。

重金屬開採 非法採礦汙染環境

調查人員對於礦區被快速破壞的威力感到震驚。

IBAMA談到:「非法採礦對生態系統造成巨大破壞力,採礦過程使用的水銀和其他重金屬汙染了河川、野生動植物從此遭殃、Yanomami的文化也受到破壞。」

Hutukara Yanomami Association公共政策協調家Dário Vitório Kopenawa談到,「所有原始保留地都有許多問題,像是瘧疾、腹瀉和其他疾病。在Yanomami保育地則是非法採礦,各方入侵者及礦商大肆開發,河川被採礦用的水銀汙染了。」

Brazil Pursues Illegal Miners on Indigenous Land
BRASILIA, Brazil, May 11, 2015 (ENS)

Federal Police officers from the states of Roraima, Rondônia, São Paulo, Amazonas, and Pará were marshaled Thursday to serve 313 warrants against people suspected of clandestine gold and gemstone mining on indigenous lands

The law enforcement operation is chiefly aimed at illegal mining in the Yanomami indigenous reserve in Roraima, reports the state-run Agencia Brasil.

About 150 Federal Police are involved in serving the warrants, assisted by officers of the Brazilian Institute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Renewable Natural Resources, IBAMA.

Yanomami leader Davi Kupenawa Yanomami addresses Brazil’s Senate during a special session aimed at honoring indigenous peoples April 16, 2015. (Photo courtesy Federal Senate of Brazil)

(delete a picture in case that this page can not be saved because of too much data.)

The crackdown comes less than one month after the Yanomami leader Davi Kopenawa and other indigenous leaders attended a special session of the Brazilian Senate held to honor indigenous peoples.

The crackdown operation is called Warari Koxi, in a reference to a Yanomami expression used for criticizing the destruction or harmful interference with a healthy environment. The Yanomami are the largest relatively isolated tribe in South America. They inhabit the rainforests and mountains of northern Brazil and southern Venezuela.

The illegal scheme on Yanomami land targeted by this investigation involved business leaders, public servants, goldminers, jewelers, and aircraft pilots.

Together they opened mining sites for gold, gemstones, and other minerals within indigenous reserves, particularly in northern Roraima.

Suspects will be charged with illegal extra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criminal conspiracy, misappropriation of national resources, receipt of stolen property, bribery, breach of public service confidentiality, smuggling and money laundering, among other charges.

Indigenous lands belong to the Brazilian State, and water and mineral resources in these areas can only be exploited with official permission.

Investigators estimate that the group obtained a monthly average 160 kilograms of gold through illegal mining.

Besides the environmental damage, the illegal activity may have cost the Brazilian Treasury as much as $5.6 million. Police also suspect that some of the gold was used for money laundering.

The investigators were stunned by the rapid destruction of the mined areas.

“How devastating the mining activity has been to the ecosystem, polluting rivers with mercury and other heavy metals, destroying the wildlife and the Yanomami culture,” said IBAMA.

Dário Vitório Kopenawa, the public policy coordinator for the Hutukara Yanomami Association, sai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all indigenous areas. There’s malaria, diarrhea, and other diseases. In the Yanomami reserve, one such problem is mining on site, which opens the door to intruders and goldminers who pollute our rivers with mercury.”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想讓溪流變美! 花蓮青年感動「婉君」淨川愛鄉土

$
0
0
本報2015年6月12日花蓮訊,公民記者謝宗璋報導

「一個很普通的人,做一件很普通的事,也可以改變世界。」秉持這道信念,花蓮青年吳正綱,今年4月起,主動在吉安鄉的七腳川溪沿岸撿拾垃圾。他的善舉獲無數網友按讚,更鼓動超過60名「婉君」(網軍),以捐贈物資或挽褲涉水,加入淨川行列,一同守護七腳川溪。

某一天參與淨川的志工群像。圖片提供:廖偉縉。
某天參與淨川的志工群像。圖片提供:廖偉縉。

起心動念:讓家鄉水變漂亮!  

現年31歲的吳正綱,暫時擱下國立中興大學電機通訊博士班的學業,返鄉準備服役。熱愛在道路奔馳、揮灑汗水的他,為了一圓「環島路跑」旅行夢,經常揪友,沿著晚風吹拂的七腳川溪旁道路練跑。

這條直直流注太平洋的七腳川溪,由於古時盛產柴薪,世居此地的阿美族人便以意指多柴薪之地的「七腳川」(Cikasoan)喚為社名。溪水發源於七腳川山,向東橫切吉安鄉,故又名吉安溪。總長11.4公里,流域面積達42平方公里。

而一篇偶然讀到的網路文章,讓他開始與這條既熟悉又陌生的家鄉水,串連起革命情感。文章內容講述一名居住在荷蘭的上班族Tommy,每天騎單車上班必經過一條溪流,水流中有許多垃圾堵塞,時常臭氣熏天,他觀望多日卻無人清理,最終按捺不住,便自己下去撿垃圾。接連22天,最後雖只多了一位好友幫忙,但撿完後,他發現臭氣不只消褪,甚至目睹一隻鴨媽媽靠近溪畔築巢、下蛋。

「我是不是也可以來撿七腳川,讓這裡變漂亮?」吳正綱靈機一動,找來好友林毅昇、李豪章,於4月25日起展開首次淨川,從大山橋下的溪段出發。他說,第一次就撿了3大袋垃圾,往後每天都來淨川1小時,即便有時是孤軍奮戰,吳正綱都未曾歇息。

「我當時就是從道路下探溪水,發現有一些散落的垃圾,但實際下去撿,才發現原來垃圾比想像還多。」他發現,原來七腳川溪的河堤構造,導致路面至溪間的視角有3~5米的落差。

吳正綱(左一)穿著青蛙裝,涉足溪水清理垃圾。圖片提供:廖偉縉。
吳正綱(左一)穿著青蛙裝,涉足溪水清理垃圾。圖片提供:廖偉縉。

河中垃圾無奇不有  清理大不易

吳正綱表示,拾獲的垃圾無奇不有,塑膠袋、鐵鋁罐、鋁箔包只是「小菜」,他們還撿過裝滿課本的書包、空行李箱、驗孕棒等。但最費力的是雨衣、枕頭及棉被等吸水材質,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拉上岸後,還得暫放岸邊讓太陽曝乾後,隔天才可清走。

而他們的征途艱困,他指出,許多垃圾不是隨水漂浮,就是卡在水草縫,有的甚至早已與植物合體,還有些被垃圾攻佔的水道需要疏通。對此,吳正綱並未放棄,他在臉書社團向網友公開徵借工具。

沒想到短短幾天,一名住在雲林的吳小姐便主動傳訊問他鞋號,並在1天內寄來1套全新的青蛙裝;另一名在花蓮的賴姓房仲業者,更主動捐贈大量耙子、鐵夾及手套;還有一位蔡小姐送來一罐防蚊液。網友的盛情響應,讓他直呼「婉君」力量不容小覷,除了一再感謝陌生人的愛心,他也意識到自己因為淨川,居然在網路上造成不小轟動。

守護環境善意串連  網友紛響應

吳正綱發現:「原來一個很普通的人,做了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也可以改變世界。」他思考可再為七腳川溪做點什麼,因此起心動念,「不如邀請網友一起來參與淨川吧!」

在他淨川的第9日,也就是5月3日當天早上,他在約定的地點等候,突然有近百人蜂擁而至,他心想:「不會吧?婉君的力量這麼龐大!」然而他們卻一直往前走,後來詢問才知,他們是參與體委會舉辦的競走活動,這段路是必經路線。不過當天也有7位到場,讓他感謝網友看重淨川,心想:「還真有人來!」

當天還有1名記者聞風而來,幾天內也吸引許多媒體跟風。吉安鄉清潔隊長傅廣南,從報紙聞訊後主動聯繫:「以後你們把垃圾袋放在路旁就好,希望你們全力淨川,回收就交給我們。」

受到吳正綱為土地付出的行動感召,陳柚屹也來加入,他說:「還可以順便運動,對環境、身心都不錯。」騎機車環島獨旅的曾湘芹在青年旅館認識吳正綱,也受邀參與淨川,她表示這是這趟旅程中的難忘經驗。而陳正溢在初次參與後,每天下班也持續自主淨川。

就讀慈濟大學碩士班的楊雅晴、周可登,被吳正綱形容是「用生命在做」。縱使她們只穿著便鞋,卻不怕濕腳,主動涉足溪水到隔岸撿垃圾,還在收工後自主撿拾道路垃圾,她說:「都來淨川了,就順手清理路旁垃圾吧!」

從小與吳正綱一起長大的老同學廖偉縉,在外地從事影像工作10多年,一直很想為家鄉貢獻己長,因此選擇「用鏡頭」淨川。他說,希望能為這群默默在花蓮付出的人們,留下一些永恆的紀錄。

減少垃圾量、不亂丟棄  才是護川王道

隨著工作量越來越大,吳正綱的體力有些吃不消,甚至一度忘記正在籌劃的環島路跑,以及不久將至的兵役徵集令。於是將淨川從每天1次改為每週2次,近期則改為每週1次,但他都為每次淨川做足準備,行前還進行場勘。

至今投身淨川的人數突破60人,吳正綱意外結識一群熱心守護環境的夥伴,讓他有道不盡的感激,「來淨川就是撿垃圾、曬太陽、餵蚊子,可是大家卻都甘之如飴,是我最大收穫。」

不分男女老少,吳正綱的淨川活動喚起許多人對周遭環境的重視。圖片提供:廖偉縉。
不分男女老少,吳正綱的淨川活動喚起許多人對周遭環境的重視。圖片提供:廖偉縉。

淨川總有終點,吳正綱卻有個夢,他盼望最後一次能號召全花蓮民眾一起參與,齊來見證七腳川溪的改變。不過他也笑說,或許不是所有人都能來淨川,但做好環保就算是一種參與,只要不亂丟垃圾、做好資源回收,減少垃圾流入溪中,對於參與淨川的志工來說就是最好的幫忙。

改革國會法案遭擋690次 公督盟痛批陽光進不了黑箱

$
0
0
本報2015年6月11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本屆第7會期即將在下週二休會,但包括本報等關注議題與政策的獨立媒體是否能循正當途徑進場採訪旁聽等問題,卻不見解決,11日下午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召開記者會,點出包括委員會旁聽法制化、黨團協商透明化、建立國會頻道等多項國會改革法案合計遭阻擋了近700次,國會改革也將遙遙無期。

P1150964
張宏林指出,一千多天以來,多項國會改革法案遭阻擋了690次。拍攝:賴品瑀。

公督盟強調,目前的第8屆立委有70位左右在競選期間曾經簽署承諾當選後改革國會,讓國會更加透明開放,但至今卻僅完成了程序委員會的網路轉播一項,趕在明日本會期最後一次院會前,他們呼籲至少要給個雛形,讓這些法案一讀付委,並爭取在第8會期列為優先法案。

公督盟執行長張宏林出示圖表,指出如「旁聽法制化」遭阻擋退回程序委員會105次、「黨團協商透明化」72次、「建立國會頻道」85次甚至「立法院長中立化」也被擋了151次,而張宏林指出,出手阻擋的多為國民黨籍立委,且包括目前有意爭取大位的王金平、洪秀柱與黨鞭費鴻泰當時都是拒絕簽署承諾書的。公督盟常務理事陳建甫亦指出,拒絕公民團體與獨立媒體進場旁聽委員會的,也都是國民黨立委擔任召集委員時。

台灣國會透明化處進協會理事長胡世和重批他們就是阻止國會改革的絆腳石,公督盟理事王俊秀更表示,將結合「落選運動」,將阻礙國會改革也列入評估項目,到時將替這些「反民主」的委員成立落選總部,進行反輔選。

「有正常的國會才有正常的國家,否則不管誰當選總統,有這樣的國會都不可能做得好。」張宏林強調。張宏林指出,公督盟認為要改善立院就應該從資訊的公開透明下手,例如國會頻道的設置,有可能改變討論法案的模式,走向更深入與更多的辯論,而非現在一一排隊掛號,立委們各自在自己的時間發表意見,頂多隔空交火卻少有對話。

張宏林更指出本會期以「黨團協商」方式解決的法案與預算更多,以此迴避來不及審理與不願討論的部分。張宏林批,立院這樣「喬事情」的風氣也反應在以「內規」、「人治」來拒絕獨立媒體進場採訪監督。

胡世和更指出,本會期77條法條中有66條循協商方式處理,已是新高,因此打破協商黑箱亦是促使國會進步的重要一步。

美國早在1979就有國會頻道,韓國的國會頻道也做了10年,第七屆立委上任後隨在2009年2月完成I-vod網路轉播,但民間要求的國會頻道、會議轉播無死角等卻始終遭到阻擋,公督盟除了批評當時不願承諾開放國會、出面阻擋的立委外,更向當時曾簽署的70位立委喊話,若不努力完成,也不過是假仁假義。

核廢料境外再處理案 立院:凍結3個月再議

$
0
0
本報2015年6月1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陳文姿報導

台電擬將核一、核二廠部分用過的燃料棒送海外處理一案,11日經立院黨團協商後,決定凍結預算,交由專案決策小組於3個月內做出決策,於此期間內台電不得先行上網招標。反對核廢料境外再處理的民間團體對此協商結果表達遺憾。

民間團體對於協商結果並不滿意,認為應即刻刪除。攝影:陳文姿。
民間團體對於協商結果並不滿意,認為應即刻刪除。攝影:陳文姿。

預算案遭凍結 再處理招標案暫停 

今年2月台電上網公告招標 「核一、核二廠用過核子燃料小規模國外再處理服務案」,預計以112.57億元的預算,將1200束、約200噸的用過核燃料棒送至海外處理。此案預計可緩解核燃料貯存空間不足的問題,作為核一、二廠乾式貯存設施無法啟用的應變方案,相關經費將由核後端處理基金支出。

但由於此案違反預算法,立院經濟委員會要求須先先通過預算案才可以進行招標,台電只得先暫停招標,並積極爭取在本會期結束前通過預算。

立院從10日傍晚開始進行本案的黨團協商,但未能取得共識,今日上午再議,最後達成預算先行凍結的結論。將由立委依政黨比例組成專案決策小組,於3月內做成決策,再決定預算是否解凍或刪除,預算通過前台電不得進行招標。

核廢海外再處理 涉諸多疑慮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環保聯盟、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等團體昨日便在立法院群賢樓前靜坐,進行場外施壓,並要求立院全面刪除預算。民進黨立委田秋堇與尤美女以及台聯黨立委周倪安等都到場聲援。

 

連續3日靜坐等候結果的民間團體對此結論表示遺憾。民間團體認為此案有追加預算的險以及核安管制的疑慮,對台電將核廢境外處理的評估過程也抱持質疑。

民間團體在立院外靜坐,監督協商過程。攝影:陳文姿。
民間團體在立院外靜坐,監督協商過程。攝影:陳文姿。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表示,「大部分台灣人都不曉得台灣正要把核廢料送到國外去,而且只是送一小部分,不是送全部的核廢料。」她補充「這次核廢料境外處理讓民眾有錯誤印象,以為花費112.57億,核廢料就有解,但其實這次將小部分核廢料送出國只是為了讓核一二廠能繼續運作。」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徐詩雅說明,國際間已不再將核廢料交給他國處理。此案內定由法國核工大廠AREVA接手,而依據法國法規,外國核廢料不能放置法國,因此,處理過後的鈽鈾最後可能會回到台灣。

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主任蔡中岳說,20年後問題依舊存在,這並非是符合世代正義的處理方法。

核廢管理專責機構有待建立

台灣目前仍缺乏核廢料處理的專責機構。今年,行政院曾提出經濟部所擬的「行政法人放射性廢棄物管理中心設置條例」草案,以籌設國家核廢料專責機構,並推動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立委也提出另一學者版「放射性廢棄物管理法」草案。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認為,設立處理核廢的專責機構的大方向是正確的,但目前兩版本都有嚴重瑕疵。環境律師詹順貴指出,政院版的條例空洞無物,學者版的核廢法草案缺乏地方性公投,是民主倒退。目前兩版本都遭擱置。

廢核已成事實  核廢料處置方案仍無解

民間部分人士質疑,既反對核廢境外處理,又反對乾式貯存,什麼才是大家願意接受的核廢料處置方案?

徐詩雅認為,應該先訂出廢核期程,計算出核廢料種類與數量後,才能推估中長期方案。台灣環保聯盟北海岸分會執委王鐘銘則指出目前核廢料處理問題上的兩大難處-信任與決心。

2013年政府與民間曾一度成立「民間與官方核廢料處置協商平台」,雙方均一度抱持高度期望,但協商過程中,互信逐漸崩潰,最終蘭嶼、北海岸、台東、屏東四核廢災區退出協商平台

王鐘銘表示,現在要做的是重建互信。在政府與民間雙方沒有互信的基礎下,是無法談出解決方案。而這樣的不信任感是雙方面的,民間覺得官方騙人,政府覺得民間是意識形態反核,談什麼都沒用。

其二,到底政府下定決心處置核廢料了嗎?官方有沒有決心?民間有沒有決心?

「當廢核已經成為事實,而核廢料處置卻八字還沒有一撇。」他沉重的說,「如果核能政策不底定,怎麼談核廢料處置?但是核能政策確定了,誰又來關心核廢料?北海岸人心中沉重的負擔,現在真有能力談嗎?」

Viewing all 1995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