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5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別讓王八不開心 衛武營裡的小棄龜

$
0
0
作者:邱郁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 本文轉載自作者Facebook

在這個工作上,常常會接收到意想不到的任務,比如說去營救一窩卵,甚至不知道會孵出什麼。

5月中某個下班前,接到高雄市農業局技正的電話,說養工處來電,接獲民眾通報,在衛武營區兒童戲沙池,小朋友挖到一窩莫知名的蛋,現在不知如何處理。這幾顆王八蛋,也驚動了動保處處長的重視,於是要求多方會勘,我就被找來處理這件事。這裡地主應該是養工處,但是龜卵若是原生種野生動物是農業局職掌,但是動保局擔心有動物保護的問題,甚至外來種則要移除,所以就有共識交給海生館。

兒童遊樂區的沙坑,Hsin-Ju Wu 攝
兒童遊樂區的沙坑發現龜蛋。攝影:Hsin-Ju Wu

首先案發地點就讓人啼笑皆非,是衛武營內的兒童遊樂區,現場有豪華溜滑梯,專業盪鞦韆各式各樣操小孩的刑具應有盡有,不過今天卻有一股肅殺之氣。沙坑四週拉起了命案現場的封條,然後一群穿著養工隊制服的工作人員,趴在沙坑上七嘴八舌的不停扒著沙。

這時,帶隊的隊長一聲博士來了,大夥停手後,開始七嘴八舌的圍來詢問,這是龜蛋嗎?是斑鳩蛋嗎?是蛇蛋嗎?不過我說要看看再說,於是大家又開始挖蛋,我的擔心立刻應驗,身旁阿伯伸手虎掌一扒,頓時大家愣住了,他的掌下扒開了一窩蛋,也扒破了兩個卵,頓時卵血黃白四溢,隱約可見小龜扭動。阿伯立刻被大家巴頭,他沮喪的槌頭懊悔,不知所措。

撥土輕篩陸續在沙坑中挖出十餘顆蛋,每個龜卵需在卵殼上面點出上下方向。攝影:Hsin-Ju Wu
撥土輕篩陸續在沙坑中挖出十餘顆蛋,每個龜卵需在卵殼上面點出上下方向。攝影:Hsin-Ju Wu

同行的兩位助理立刻接手,改用撥土輕篩,陸續在附近沙中挖出十餘顆蛋,由卵的外型初步鑑定是班龜,接著又挖到兩顆,我認為可能是外來種的巴西龜。接著簡單說明如何挖掘並記錄孵化的上下方向極性,以免後續孵化方向錯置造成死胎。

我接著問隊長,母龜哪裡來?這附近有濕地嗎?隊長的回答讓我直乎不可思議,這件事情有夠夢幻!

一路尋找通往濕地路痕跡時,發現最近的濕地離沙坑100公尺以上,這個濕地,是一個典型的景觀池的水景設計,池岸沒有過渡帶和緩衝區,所以更不用說有可讓烏龜下蛋的沙坑。

以景觀手法設計的生態,池岸沒有過渡帶和緩衝區。攝影:邱郁文
以景觀手法設計的生態,池岸沒有過渡帶和緩衝區。攝影:邱郁文

池岸單調無變化,所以龜媽媽上岸後,找不到安心下蛋的點,只好開始向外尋找可以掘沙產卵的地方,一路爬一路迷途,不知流浪多久,懷著一肚子的卵,爬過密植台北草的草皮,翻過一連串的造景假山,最後只好在這個荒唐的遊樂場沙坑下蛋。

龜媽媽要先從濕地爬到這棵樹。攝影:Hsin-Ju Wu 再從這棵樹爬到沙坑。攝影:Hsin-Ju Wu
龜媽媽要先從濕地爬到這棵樹。攝影:Hsin-Ju Wu -再從這棵樹爬到沙坑。攝影:Hsin-Ju Wu-

一直關心這窩卵的養護工程處四維工程隊隊長問我:「這窩卵該怎麼辦?」我說在沙坑繼續孵可能未孵化就被踩破,即使沒踩破小龜也很難找到回濕地的路,本想要在公園沙坑到濕地圍一個「返鄉專用道」,但是100多公尺又太遠,於是我們當下討論決定把卵帶回海生館孵,感謝發現他們的小朋友的通報,這群龜蛋於是拿到「夜宿海生館」的門票。

一陣舟車勞頓,這些龜兒子被助理們帶回來後,在緊急設置但不失專業的孵化環境和照顧下,從5月5日到5月18日,13天後孵出第一隻班龜,幼齒的小臉下顎的殼齒還沒損斷,而腹甲的中央卵黃囊也還沒有收回。

第一隻孵出的班龜。攝影:Chunyu Su下顎的殼齒還沒損斷。攝影:Hsin-Ju Wu
(第一隻孵出的班龜。攝影:Chunyu Su-下顎的殼齒還沒損斷。攝影:Hsin-Ju Wu 

雖然一副卵臭未乾,但是卻充滿活力的探索這個世界,他們應該不知道,過去一段日子在蛋殼外面,已經經歷了多少滄桑,我們為他們奔波了多少事。離開前,我們答應衛武營濕地志工隊,這些王八蛋孵化出小龜後,經鑑定若是原生種班龜,我們會把他們放回來這片濕地,而養工處也承諾,要把生態池的環境,改善成更友善的空間微棲地,讓生物生存的更自在。不要讓她們找不到安心生產的產房。

這次營救成功感謝兩爬專家,陳添喜及林思民老師及 Cameko Ding 事前的惡補灌頂,讓我有能力成功挽救這些生命。

 


《自然老師沒教的事6:都市昆蟲記》秋天來訪的蜻蜓

$
0
0
作者:李鍾旻

※ 本文節錄自《自然老師沒教的事6:都市昆蟲記》。作者李鍾旻是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碩士,曾任「科學月刊」主編、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編輯。常年從事生態觀察與科普寫作,也是環境資訊中心生物簡介專欄長期合作的作者,這次將多年的觀察紀錄累積成書,環資小編們也感到與有榮焉呢。

在蜻蜓的生命過程中,有大半時間都是在水裡的,只有成蟲期才會脫離水生活,所以牠們大多會在乾淨的淡水水域附近活動。

以廣角鏡頭拍下窗前的薄翅蜻蜓(Pantala flavescens)。攝影:李鍾旻;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在自然環境裡,依水域的性質,我們所見到的蜻蜓種類也略有不同。有的蜻蜓常見於靜態水域如池塘、湖泊或沼澤;有的種類則偏好棲息在流動性的河流、小溪或溝渠周遭。而蜻蜓的存在與否,與水源的清潔程度密切相關,因此蜻蜓也是一種監測水域環境優劣的生態指標。

不過在都市裡,水域環境往往並不多見,若想在有人居住的都市找蜻蜓,除非是在公園或排水溝這類有水源的地方,可能才比較有機會找到。所以說,蜻蜓算是市區裡比較難見到的生物,也許不少人心裡是這麼想的吧。

但蜻蜓除了在水邊活動,其實也有一些特例。有種蜻蜓常年都會造訪我家的陽台,就在這種四周沒有溪河,只有菜市場、便利商店、馬路與高架橋的環境裡,這地方確實非常的人工化。這種蜻蜓每次出現,停留的位置都相當固定,低矮的地方不碰,總是選擇較高、較顯眼的位置停棲,最常就是吊在那些長得較高的盆栽上。每次來訪,往往是在清晨和夜晚這段氣溫較低的時刻。

這種蜻蜓名為薄翅蜻蜓。也有人稱牠們為群航黃蜻、黃蜻蜓,大概是因為牠們的外表以橘黃色為主。薄翅蜻蜓原本就分布相當廣泛,不但台灣全島可見,也是世界上常見的種類。在台灣尤其在秋季時特別容易見到,山區時常可見牠們成群飛舞。每次牠們飛到我家裡來,時間也幾乎集中在秋季。從前偶爾有機會在市區的建築物見到這種蜻蜓,不過在自家陽台碰到,應該算是比較稀奇了。於是我開始留意並稍作記錄,看看牠們哪一年會缺席;結果一年、兩年、三年過去,每年都有出現!

薄翅蜻蜓。攝影:李鍾旻;圖片來源:天下文化薄翅蜻蜓。攝影:李鍾旻;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自然老師沒教的事6:都市昆蟲記_書封。天下文化提供自然老師沒教的事6:都市昆蟲記

作 者:李鍾旻
出版社: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5/05/20
ISBN:9789863207160

大多數生活於都會環境的人們,可能除了蝴蝶、甲蟲等明星昆蟲物種之外,往往對許多生活於周遭的常見昆蟲視而不見。本書是第一本以台灣都會環境為出發點的昆蟲專書,專門介紹都會居住環境中的常見或特殊昆蟲,這些出現在都市裡、居所旁,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昆蟲鄰居,就是本書最重要的主角。

認識我們的昆蟲鄰居,學習在都會環境中親近昆蟲,享受觀察自然的樂趣。平易近人的昆蟲題材,以及淺顯易懂的科普寫作,本書不僅是中小學生的優異自然課外讀物,也可做為一般喜愛昆蟲生態者的入門參考書籍。

※ 本文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轉載。

浯洲一抹綠:金門原生植物園

$
0
0
作者:陳秀竹(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教育課)

金門原生植物園,位於金門有名的太武山腳下,有如世外仙境一般,常是我向親朋好友推薦的私房景點之一。

金門原生植物園生態豐富吸引各種蝶類 /攝影:陳秀竹
金門原生植物園的豐富生態吸引各種蝶類 。攝影:陳秀竹

初夏的金門原生植物園,充滿夢幻般的美麗與充沛的活力。就從入口的那一排蒲葵說起,在淡淡的陽光裡,樹影在路面映襯著,微風輕輕的吹過,蒲葵昂揚的屹立,有如抖擻的班兵,向每一位來訪的貴賓行最敬禮,我的心被簇擁著,腳步也精神起來,那般雲淡風輕,心飛揚起來。

這裡有一條小溪流,初夏的水草依著溪畔,快樂的生長,成了鳥兒美好的棲息空間。遠遠看著水鳥依水而立,時而翩翩飛起,眼前景象美得就像一幅迷人的畫,我遠觀就醉了,再望去,溪水淺淺,金門人習稱的「番仔豆鴨」(花嘴鴨)頂著吸引人的橘紅色腳丫子,雙雙悠閒的依偎著,晒著暖陽,品著微風,忘了時光的流逝,一派樂淘淘的樣子。一片好風光吸引我忘情的拍照,想要把這美好的自然風情留在心的記憶裡。

花嘴鴨。攝影:陳秀竹

腳下在行走間,青青綠草,茂盛的生命力,自然導引著我的腳步,最近因為雨水綿綿的下,所以,間雜著可以驚喜的發現。

南國薊。攝影:陳秀竹

多樣的野生菇類,冒出地面展現不同的風情,讓遊人的腳步忍不住駐足觀賞;一旁的紅瓶刷子樹,帶著喜氣吸引昆蟲前來覓食;金門野地裡容易觀察的南國小薊,獨自開起美麗而浪漫的紫色花朵,多刺的花依然有不同的昆蟲迷戀。

再往前走,有一個小小的池塘,周遭是垂柳與不同的植栽,楊柳依依,微風輕吹,水面上漣漪一圈圈的漾起,彷如世外桃源那般的讓遊人心醉。

花嘴鴨雙雙高興的於池中悠游嬉戲,亦步亦趨、你儂我儂,羨煞旁人,時而戲水、時而埋首覓食,時而一起悠游池中,那般其樂無比、樂無窮!

初夏的水鳥,已經進入繁殖季,只見小白鷺已在腦後飄起美麗的飾羽,有如水邊的雅士一般,邁著優雅的步伐,認真的覓食,不時可見獵物自水中游過,只見牠揚起著黃襪子的腳爪,用嘴一啄,嗯!美味!

小白鷺 。攝影:陳秀竹

走過另一個池塘,岸邊的植栽多樣,有初夏的美葉,也有果實的豐盈,也有一樹的浪漫花朵,讓我的腳步迤邐,花香在空氣中流動,那金黃色的花和天空的藍相輝映,蝶也來採花粉,蝶醉花上......我拿起相機拍著、拍著......沈迷在如詩如畫的仙境中。那串串花朵有如仙女般自在翻飛,更如神來之筆,潑墨般的揮灑,心忽然好想唱起歌來,每朵花都如音符般的跳躍著,時光宛如停住,只為這美麗的大地。

野百合。
野百合。攝影:陳秀竹

山野間的百合,花香自醉,身在其中彷彿被香味團團圍住,漫遊金門原生植物園,迷戀的大自然,心、眼、耳、鼻都被深深的吸引,蟲鳴鳥叫多美好的自然美音!

山中日月長,花草自在生活,蟲鳥也不理人們的煩雜,自己唱歌自己開心,我走入山野間,分享這美好的大自然,看美麗的花草,賞鳥兒的快樂生活,觀看蝶兒翩翩飛舞,心不再憂愁,因為看大自然依著時序,有歌有曲,心裝滿快樂。

墨水樹 。攝影:陳秀竹

 

經濟與廢核的雙贏 丹麥的綠色奇蹟

$
0
0
作者:賴慧玲(地球公民基金會志工)

※ 本文轉載自 地球公民通訊

丹麥的離岸風力發電。作者:Eskinder Debebe圖片來源:UN Photo授權方式: BY-NC-ND 2.0

福島核災發生後,台灣核四弊端、反核聲浪四起,但政府卻不斷以「經濟成長必然導致電力需求成長」的迷思,宣稱再生能源成本太高,不能放棄核能的既定政策。

丹麥,一個下定決心不依賴核能的國家,極力以再生能源取代傳統化石燃料,用驚人的成績,證明再生能源的發展絕對不是神話。

根據IPCC (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第5次評估報告明確指出,化石燃料的使用佔「碳排放」的三分之二,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因;過去10年,核能伴隨高昂的社會成本和公民社會的挑戰,唯有再生能源前景看好。 丹麥政府早在2011年便公開表示,將於2030年全面停止使用煤炭,2035年前使用再生能源發電,並於2050年轉換成100%再生能源的經濟體。積極轉型的經驗,適合許多亞洲國家參考。

草根興起的能源轉型運動

1990年當時的丹麥能源自給率只有50%左右(其中80%仰賴煤炭),但自1990年後期以來,能源自給率已超過100%。2014年,光是風力發電便已擴展至40%的用電占比。

風力發電成為丹麥的綠色經濟核心,其來有自。回顧1970年,丹麥的公民社會發起一波波反核運動和風能發展運動,各地民眾興起自力搭建風力發電機的熱潮,被稱之為「風機冒險」(Turbine Adventure)。

自1985年核能正式從國家能源政策中退場之後,丹麥政府傾力投資民間發展風力技術,補助新建風機;國內更是不分政黨,都將「擺脫化石燃料、轉型再生能源」的企圖心視為國家既定發展方向。

丹麥發展風力發電的成效驚人,多餘的發電量甚至可結合廢熱收集系統,做冬季供熱之用。除了風力發電,丹麥政府也積極使用太陽能、生物氣體生熱等不同組合,來降低對傳統能源的依賴。

面對再生能源會隨自然條件間歇性波動的問題,丹麥政府也以多樣化的再生能源選擇、發展儲能裝置、與其他國家電網連結搭配等多樣方式,來確保能源供給無虞,甚至補助企業使用再生能源。

丹麥政府推動能源轉型同時,成功維持經濟的穩定,榮登世界評比福利最好、最幸福的國家之一。多面向的努力,讓丹麥人不受「經濟衝擊迷思」的威嚇,反而有信心將未來寄託在綠能經濟和氣候政策上。

打造驚人產值的綠色經濟

根據統計,2010年丹麥能源技術和設備的出口產值高達522億丹麥克隆(約台幣26億7653萬元),綠能產業已是該國經濟中成長最快速的部門。

其中光是風能產業,至今已創造出30,000個工作機會,更創建出近60億歐元營收的全球指標性風能公司Vestas。

丹麥政府估計,100%再生能源的轉型計畫只會為2050年的GDP帶來0.5%的損失,同時卻能帶來3到4萬個就業機會,不但不會犧牲經濟和生活品質,反而帶動產業競爭力。

丹麥經驗證明:節能減碳完全不用依賴核能,經濟成長與電力需求絕對可以脫鉤,再生能源的推動有利於新型態產業的發展。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也強調,減碳措施不會衝擊經濟,但越晚採取行動,減緩和調適氣候變遷的成本將越可觀!

2009年全國能源會議上,雖然經濟部能源局表面上做出「邁向低碳社會」的結論,實際上卻仍然以核能排擠再生能源的發展,以致於台灣在能源轉型上進展牛步。

魚之道

$
0
0
採訪、撰稿:陳佳利;攝影、剪輯:張光宗

遇到艱難險阻時,任何人都想要一條康莊大道,魚兒也是。全台灣有數不清的攔砂壩與攔河堰,這些工程阻斷了水中生物洄游的途徑,幸好,有一些關心水族的人們,努力為魚兒守護回家的路......

攔砂壩阻斷了洄游的途徑。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攔砂壩阻斷了洄游的途徑。攝影:張光宗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這裡是新竹頭前溪,和許多河流一樣,被工程切成一段一段,這個河段為了重建被洪水沖壞的中正橋,在河床上覆蓋了厚厚的水泥,打造固床工。因為水泥結構物,出現了兩層樓以上的落差,再厲害的魚也跳不過,可惜目前並沒有設置魚梯,幫助水族突破這個大障礙。

根據調查,頭前溪有將近30種魚類和好幾種淡水蝦蟹生活著,在清大生命科學系任教的曾晴賢教授,不但是淡水魚類專家,也一直努力從魚的角度思考,希望打造好魚梯。

隆恩壩的魚梯。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隆恩壩的魚梯。攝影:張光宗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在中正橋下游,為了取水而設的隆恩壩,就有曾教授的心血結晶。隆恩壩有主壩與副壩,副壩左右兩側,是他與日本專家合作設計的魚梯,從出口到入口、坡度與寬度,都經過縝密計算。因為連日大雨,水量湍急,魚梯中看不見魚,但這座六年前完工的魚梯,已經成功幫助許多魚類與蟹類。

台灣最早的魚梯,出現在1908年日本人在新店溪開發水利時,為香魚而設置。近年來,隨著保育意識抬頭,許多水壩也附設魚梯,不過因為設計不良或大水沖毀,成功的魚梯不到十分之一。曾晴賢教授說,台灣現在大概有300多座魚梯,相較之下,國土面積比我們大上10倍的日本,魚梯數量超過10,000座,算起來台灣的魚梯是很少的。

宜蘭縣龍潭湖有座成功的魚道,幫助了只分布在北部的淡水河與宜蘭地區的圓吻鯝魚。民國79年時,這種魚曾經被認定絕種,後來學者在龍潭湖發現,引起居民重視。

龍潭湖發現圓吻鯝魚。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曾經被認為絕種的圓吻鯝魚在龍潭湖被發現攝影:張光宗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住在湖底的圓吻鯝魚,有一項特殊行為,每年清明節到端午節之間,會上溯湖畔野溪去產卵。居民觀察到,圓吻鯝魚會利用湖畔的4條野溪,但其中只有一條終年有水,其餘3條有時會因天候而缺水。終年有水的這條,又因為大雨沖刷而發生崩塌,於是居民自己設計動工,量身打造圓吻鯝魚需要的魚道。

魚道與魚梯功能雷同,只是沒有明顯的階梯狀,魚道坡度平緩,寬度順應原本的野溪。另外就像高速公路需要休息站,魚道也設計了幾個水池,讓魚能稍作休息。

魚道完成後,5月中旬,第一批圓吻鯝魚來使用了,1米寬的河道擠滿了魚。龍潭村長李志文表示,一次來產卵的數量在5到10萬條左右,如果巔峰期會高達幾十萬條,一次溯溪時間大概是2到3天 ,3天之後孵化。

圓吻鯝魚是雌雄同體的生物,產卵前夕,會在湖畔聚集,依據族群狀況發展公母比例,當時機成熟,就往岸上衝。

當時機成熟,圓吻鯝魚就集體往岸上衝。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當時機成熟,圓吻鯝魚會集體往岸上衝。攝影:張光宗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龍潭湖是宜蘭地區最大的天然湖泊,水來自地底湧泉,周圍沒有污染,魚類資源豐富,不但是重要的灌溉水源,也是居民的魚田。近幾年因為環湖道路的完成,成為有名的觀光景點,平均每天有兩千人來訪,假日甚至有上萬人,最近每天都有人來關心鯝魚,根據村長的經驗,每一梯次相隔大約10天,5月下旬,魚該上來的日子,卻遇上連日大雨,只能苦等。

鋒面過後,太陽終於露臉,居民比魚還急,一大早就守在魚道旁。70多歲的勇伯,是當地最了解鯝魚的長輩,最資深的解說員。「等在湖畔的吳郭魚就是要來吃卵,小魚3天孵化後,也會被吳郭魚吃, 100尾剩不到1尾,所以這種鯝魚很珍貴。」

龍潭湖擁有穩定的圓吻鯝魚族群,在居民守護下,幫助水族傳宗接代的魚道,也成為連結人與自然的通道。

台灣是一座海島,有超過一半的生物來自海洋,有洄游習性,當大部分的河流飽受污染與工程之苦,如何有效的幫助水族,不但是政府的責任,在地居民也可以是最好的幫手。

保麗龍的難題

$
0
0
採訪、撰稿:陳寧;攝影、剪輯:陳添寶

每個月,台南社大都會號召一群志工,一起到台南南區海岸,清除沙灘上的垃圾。寶特瓶、玻璃罐、鋁箔包是家常便飯。對志工們來說,最頭痛的,是這一塊又一塊的保麗龍,尤其是當它們碎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時候...

淨灘最頭痛的就是保麗龍
淨灘時最令人頭痛的保麗龍攝影: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保麗龍的碎屑,不管用什麼方法,都無法百分之百清乾淨,因為它們已經小到完全跟沙混在一起。台南社大環境小組研究員晁瑞光觀察,每年5月中開始,一直到6、7月這段時間,是沙灘上保麗龍最多的時候。

這些保麗龍究竟從哪裡來?跟著有20年養蚵經驗的林清泉來到安平外海,可以看到許多蚵棚漂浮在海面上。台南南區、安平區和安南區外海,因為海水較深,必須使用這種漂浮式蚵架來養殖。蚵棚要承受幾百串蚵仔,加上一個大人在上面行走、採蚵的重量,還不會沉下去,靠的就是一大塊一大塊保麗龍的浮力支撐。

蚵棚利用保麗龍的福利漂浮在海上。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蚵棚利用保麗龍的福利漂浮在海上攝影: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每個蚵棚平均要用到12到16塊保麗龍,以台南外海目前放養近萬蚵棚來說,等於同時間有十幾萬塊保麗龍在海上漂浮,只要有一部分沒有妥善收回岸上,或被海浪拍打、掉落,就可能沖到海上,造成髒亂。

2014年台南市政府開始宣導蚵農,回收養蚵用的保麗龍,每回收一塊就給予30元補助。台南市漁港及進海管理所組長吳國霖表示,希望第一年至少能達到兩成的回收率。

然而養蚵利潤不高,加上一塊保麗龍平均有2到3年壽命,蚵農本來就會回收還堪用的保麗龍,隔年再使用,已經腐蝕、浮力太差的才會淘汰。在蚵農作業的港邊就可以看到,許多新、舊保麗龍,分別堆放在岸上。

舊保麗龍因雜質過多只能焚化。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蚵農就會回收還堪用的保麗龍,隔年再使用攝影: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這些已經不能使用的保麗龍,被市政府運走之後,卻因為雜質、泥沙過多,沒辦法像一般用來包裝電子材料、蔬果、魚貨的保麗龍,進到回收再利用的體系,只能送進焚化爐。

在目前的回收技術,還沒辦法處理這些養蚵用的保麗龍之前,市政府除了繼續宣導蚵農,不要再把保麗龍丟棄在海上,也正努力研發可以包覆保麗龍塊的材質,希望至少延長保麗龍的壽命,減少保麗龍容易碎裂、不易清理的問題。

保麗龍的難題。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港邊可見堆疊在岸上的新舊保麗龍攝影: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如何才能養出一顆兼具美味和環境永續的蚵仔?什麼時候,海灘才能恢復它原本美麗的樣貌?保麗龍的難題,需要更多人集思廣益,一起來解決......

小心毒房客

$
0
0
採訪、撰稿:陳寧;攝影、剪輯:陳添寶

家中的閒置工廠,有人願意承租使用,每個月雖然能多出幾萬塊收入,卻可能一不小心,惹上麻煩...

工廠被堆置帶有惡臭的事業廢棄物。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廠房出租後被堆滿發出惡臭的事業廢棄物。攝影: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今年5月,新竹縣新豐鄉一間工廠,被民眾檢舉有不明車輛進出,而且散發異味,於是向新竹縣環保局檢舉。新竹縣環保局請求環保署北區督察大隊和環保警察協助,埋伏近一個月,發現工廠裡竟然被堆置大量帶有惡臭的事業廢棄物,疑似是帶有毒性的集塵灰或爐碴,再混入營建廢棄物。

檢警逮捕棄置廢棄物的現行犯後,循線追查,發現這些廢棄物是各自從不同地方,先送到桃園中壢,經過混合之後,再運到新竹棄置。在找出廢棄物真正來源,釐清後續的清除責任之前,這些有毒的房客,只能繼續待在工廠中。

根據環保署統計,自2011到2014年,總共查獲9件類似案例,不法集團會先承租土地或廠房,再快速將廢棄物運入、棄置,然後逃逸。

有毒事業廢棄物,為什麼會被棄置於私人土地或廠房?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有毒事業廢棄物,為什麼會被棄置於私人土地或廠房?攝影: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新竹縣環保局副局長羅仕臣表示,這次因為民眾發現得早,檢警能及時抓到現行犯,才能往上游追溯廢棄物來源,如果再晚一步,破案難度將會提高不少。而這樣的犯罪手法,也顯示棄置廢棄物的不法集團,手法已經漸漸演化。

今年2月,彰化縣竹塘鄉的一間工廠,也被承租者惡意棄置大量有機廢溶液和有毒爐碴。整間工廠瀰漫惡臭,屋主雖然已經向警方報案,也請彰化縣環保局到場採樣、紀錄,但由於承租者已經逃逸,目前還無法掌握廢棄物的來源,後續可能衍生的清除費用,也讓他們十分擔憂。為什麼這些有毒的事業廢棄物,會一再被丟棄到私人所有的土地或廠房中?

台灣每年產生1800萬噸的事業廢棄物,其中有8成會進到再利用處理管道。環保署目前列管了3萬5000家事業廢棄物的產源、清運和處理業者,也規定運送廢棄物的車輛需要裝載GPS,處理廠內必須安裝監視器,監看廢棄物處理流程。

廢棄物定義不明,不管是爐碴、轉爐石,或者有機污泥、無機污泥,未妥善處理就到處流竄。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廢棄物定義不明,不管是爐碴、轉爐石,或者有機污泥、無機污泥,未妥善處理就到處流竄。攝影: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但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黃煥彰指出,只有從產生廢棄物的工廠,運到處理業者的這段路程,必須使用裝有GPS的車輛,假使業者沒有依照規定處理廢棄物,或者甚至沒有處理就運到廠外,這時候車輛已經不需裝載GPS,無法監控。

黃煥彰也認為,目前廢清法對廢棄物的定義還不夠明確,不管是爐碴、轉爐石,或者有機污泥、無機污泥,常常是以再利用名義,卻沒有妥善處理就到處流竄,毒害農田、魚塭,或被丟棄在閒置工廠中。

無奈的是,根據廢清法71條的規定,如果私人土地上被棄置廢棄物,所有人必須負起連帶責任,一旦沒辦法追查到製造污染的行為人,地主很可能必須負擔後續清理費用。

打開租屋網頁,很快就能找到上千筆廠房出租資訊,這些很可能都已經成為不法集團的犯罪標的,毒房客隨時可能住進你家。面對全台到處流竄的有毒廢棄物,難道地主們,只能自求多福嗎?

租屋網頁有上千筆廠房出租資訊。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廠房出租,小心毒房客!攝影: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宜居城市如何判斷? 5都1縣齊論生物多樣性保育

$
0
0
本報2015年6月1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活環境永續發展的一項指標,尤其在城市中,綠地與自然生態的豐富代表著優質宜居的生活空間,以台灣的5都來看,雖然所在區位和地理環境不盡相同,但細究各城市推動生物多樣性的成果,可作為5都未來發展永續環境和宜居生活的評量標準。

然而,當各城市不斷以宜居城市和綠色城市作為施政口號時,究竟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落實又是如何?當開發與棲地保育爭議浮上檯面,這幾個城市又如何應對?

高雄市環保局上週(29日)邀請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和屏東縣政府,針對生物多樣性工作的推動,進行分享與交流。這5都1縣,都是加入國際組織ICLEI(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的會員城市。ICLEI是全球最大的地方政府聯盟,期望透過地方政府的合作提倡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並敦促聯合國積極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對策。

五都一縣齊辦城市生物多樣性論壇;攝影:李育琴。
5都1縣齊辦城市生物多樣性論壇;攝影:李育琴。

高雄成立跨局處小組  推動生物多樣性行動方案

高雄市是第一個加入ICLEI的台灣城市,且於2011年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地方行動(LAB)備忘錄,在這樣的國際承諾之下,由高雄市永續會核定3年的生物多樣性行動方案。高雄市環保局表示,市府成立跨局處工作小組,府內13個局處分別提出相關執行工作和查核點,共同推動包括基礎資料庫建置、生物熱點保護、資源永續利用,以及建立國內外夥伴關係等工作。

環保局副局長蔡孟裕指出,高雄市建立了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將生態分佈資料與都市計畫和非都市土地利用分區、保護區和重要濕地等圖層進行套疊,找出生態敏感區域,為都市規劃、土地利用和環境評估,提供重要參考資料。此外,亦製作高雄市生物多樣性都會地圖APP,提供民眾進行生態觀察。

此外,高雄市農業局依據里山倡議的觀點,輔導農村產業的同時促進田間棲地和生物多樣性。農業局植物防疫及生態保育科科長林志嫻指出,美濃區近年因緊鄰都會區面臨劇烈開發壓力,農業局針對其農業地景進行生物多樣性調查,並蒐集田野山林的在地傳統智慧,出版了美濃農田生態資源手冊,提供未來農業經營推廣和規劃的參考,尋求產業與生態共存共榮的可能。

台北關渡濕地要求KPI  新北清水濕地難劃設

關渡自然公園;圖片來源:本報資料照。
關渡自然公園;圖片來源:本報資料照。

台北市則以關渡自然公園的委外經營案例,分享生物多樣性推動成果。關渡自然公園是結合政府、民間保育團體和企業共同維護自然棲地的成功案例,也是台灣第一個環境教育認證場域,由台北市野鳥學會進行營運管理,並引進企業贊助讓濕地永續經營。

不過台北市動保處組長李長垚表示,目前園內鳥類數量減少,且每年大約12萬名遊客入園,面臨成長瓶頸,是否要以提高收費或執行營利項目來維持營運,仍有待思考。

高雄市野鳥學會總幹事林昆海認為,關渡自然公園成為台灣的濕地管理典範,市府不應以入園人數作為濕地經營成果指標,應多方考量棲地保育的重要性。

新北市政府農業局簡任技正洪勝雄報告時表示,新北市擁有豐富生態資源,近年不僅復育2萬株台灣原生百合,也與台北市立動物園合作復育台北赤蛙;在推廣有機耕作上,中小學全面實施每週一次有機供餐,提高有機蔬菜消費量,並輔導有機農友申請翡翠樹蛙、食蟹獴和山羌的綠色保育標章。

除此之外,在貢寮、石門和金山八煙、三芝、雙溪等社區,復育傳統水梯田耕作;在大漢溪等人工濕地,持續進行棲地生態的維護。

金山清水濕地小白鶴與農友。圖片來源: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
金山清水濕地小白鶴與農友。圖片來源: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

新北市的金山清水濕地一直以來是大型候鳥的來台過境的棲地,過去曾經出現丹頂鶴,今年又來了西伯利亞白鶴,保育團體希望針對棲地進行長期保育計畫,卻遲遲不見市政府有所作為。

對此,洪勝雄表示,當地主要是私有農地,若劃設濕地會遭遇居民的強烈抗議,只能持續溝通,今年透過民間團體與農民合作,在農民不影響白鶴的情況下,給予生產和銷售面的協助,未來希望能尋求企業挹注經費,共同經營這片濕地。

台中清外來種  台南水雉成綠保典範  屏東劃設保護區

台中市針對高美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外來種戶花米草清除工作,展現台中市在生物多樣性工作上的執行成果,透過外來種的清除,達到環境教育和民眾參與、生物多樣性維護的具體行動。

台南市政府農業局分享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水雉從復育到劃設官田重要濕地的過程,其中透過獎勵園區外菱農復育,讓水雉數量明顯提升。農業局森林及自然保育科科長李婉瑩指出,2014年統計水雉巢數在保育園區內達到161個,而園區外有414個,顯示改變農友耕作方式,推動綠色保育農產品的成效佳。

水雉雄鳥窩巢;圖片來源:台南市水雉生態園區、攝影:翁榮炫。
水雉雄鳥窩巢;圖片來源:台南市水雉生態園區、攝影:翁榮炫。

不過,李婉瑩表示,農地消失、菱農老化和復育區棲地面積不足,仍是未來水雉保育面臨的困境。林昆海認為,水雉是過去台灣西部常見的鳥類,目前除了台南、高雄鳥松濕地也可見其蹤影,建議應跨區合作進行復育,以確保水雉生存環境。

屏東縣政府近年劃設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阿塱壹古道),以及小琉球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為保育棲地、防止工程開發和觀光人潮的破壞,展現執政的魄力。農業處林業及保育科技士陳博勝表示,劃設自然保留區後,申請到阿塱壹古道的人數至今超過13萬人,為當地生態旅遊提供近2千萬元的產值。

生物多樣性調查資料庫能護棲地、阻開發?

生物多樣性的保育首重棲地保護,包括特有生物研究中心、中研院和高雄市政府等,都針對區域內生物進行調查,建立資料庫。特生中心楊燿隆指出,建立「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可作為國土規劃的生物分佈參考圖資,藉由民眾主動參與調查,落實保育工作。高雄市環保局也認為,此資料庫對於高雄市的國土規劃和土地利用具有參考價值。

不過在台灣,政府面對開發和保育衝突時,生物往往是遭到犧牲的一方。中華鳥會理事長林世忠質疑,即使建立了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當發現工程開發地點位於生物熱點區域,例如黑熊、草鴞、黑面琵鷺的棲地,就能讓開發停下來嗎?

茄萣生態文化協會理事長鄭和泰。攝影:李育琴。
茄萣生態文化協會理事長鄭和泰。攝影:李育琴。

茄萣濕地今年有超過200隻黑面琵鷺過境渡冬,具有國際級濕地的位階,但高雄市政府仍通過切開濕地的1-4道路興建案。茄萣生態文化協會理事長鄭和泰怒斥,市府並未深入地方了解環評報告中民調的真實性,把工程開發歸咎於地方民意,事實上是推卸棲地保育的責任。

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張學文表示,一個地方政府是走向開發還是走向保育優先,與首長的決策有關,在他觀察,高雄市仍是開發走在前面的。

張學文認為,唯有首長下令才有可能讓其下的官僚動起來,因此,高雄市加入ICLEI並且簽署LAB後,因國際協定的承諾,訂定了跨局處的生物多樣性行動方案,否則依照台灣地方政府負責生物多樣性業務的單位層級低,就算保育團體不斷抗議,影響力也相當有限。

林昆海建議,各城市既然都是ICLEI會員,應一起加入簽署LAB,讓地方首長在國際協議的承諾壓力下負起責任,落實台灣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工作。


全球暖化咖啡喊漲 業者:先救森林再救產量

$
0
0
本報2015年6月1日綜合外電報導,柴幗馨編譯;蔡麗伶審校

全世界每天喝下16億杯咖啡,其中阿拉比卡品種佔超過70%,因品質佳且風味迷人而廣受歡迎,卻也面臨最嚴峻的生產風險。

GetHiroshima

咖啡豆。來源:GetHiroshima。

全球暖化減產 市場需求卻增

全世界近1/4高品質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出產於巴西。但由於氣候變遷導致異常高溫,年產量越來越不穩定,增加了全球咖啡豆供應商的商業風險,也使各大企業紛紛邁向永續發展的經營模式。

氣候變遷影響全球咖啡供應鏈,生產成本增加,必定反映在消費者身上。為減緩氣候衝擊與咖啡的永續經營,各大企業正針對各個方面擬定策略,進入商業轉型。

阿拉比卡的產地位於熱帶海拔較高地區。這些地方受氣候變遷影響劇烈,異常高溫及過量降水,均增加病蟲害發生頻率,嚴重威脅咖啡豆生產。

坦尚尼亞高地區域,50年來產量減少46%。其他產區包括巴西、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伊索比亞和非洲,也面臨相同處境。國際熱帶農業研究中心表示,栽培區需移往種植於海拔300-500公尺的土地,才能減輕高溫帶來的負面效果。

然而,據國際咖啡組織調查,全世界的咖啡需求量每年仍增加2.1%。

羅布斯塔咖啡豆 即溶咖啡也遭殃

此外,另一種品質較低,廣泛栽種於越南及印尼等國家,專門做為即溶咖啡原料的羅布斯塔咖啡豆,雖然產量高又耐高溫,但這種咖啡豆卻也面臨另一層威脅。

舉凡產區森林的濫墾濫伐、原住民土地劃分衝突、糧食安全、水資源不足等等問題,都是羅布斯塔咖啡豆的生產管理風險。

高溫逆境 遮蔭來改善

國際熱帶農業研究所表示,將阿拉比卡咖啡與混合林一起栽培,具有遮陰效果,可降低咖啡豆周圍溫度,減輕高溫對生長的影響。

具遮陰成效的混作栽培,不只調節植株周圍的溫度,還增加產地的生物多樣性。

1970年以前,即有部分咖啡以混合林遮蔭的方式栽種,隨著全球咖啡豆的需求大增,為了提高產量,混作逐漸被單一作物取代。單一作物栽培方式不但耗損地力更增加病蟲害,追求產量的結果,集約的耕作方式對氣候變遷的適應力越來越脆弱。

雖混作遮蔭助益於降低高溫,其改善速度卻趕不上全球咖啡豆的需求量。去年(2014)年調查報告指出,自1996年,混作栽培的咖啡面積反而減少了20%。

混林栽培也束手無策,咖啡產業如何轉型?

以混作代替單一作物栽培,或將栽培地區移往更高海拔生產,方法雖可行,但對於阿拉比卡咖啡豆的龍頭老大──巴西,卻完全不適用。

巴西採行高度機械化、商業化的生產模式,不適合採用種植樹木遮蔭搭配咖啡的混作方式。新型態的企業經營模式,也許能夠對症下藥。

美國的Guayaki公司即為成功案例,其生產的南美洲瑪黛茶,以市場導向恢復之行銷模式,讓消費者支持產地森林的再生。透過教育消費者,讓他們了解商品製造的過程,消費者藉由購買產品,回饋農人及保護產地生態,讓產業良性循環。

氣候變遷迫使供應商改變現有的咖啡生產模式,思考如何才能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雖然供應鏈出現了危機,但更是讓企業重新思索咖啡產業鏈經營方式的轉機。

廢塑料變燃料? 澳首批「環保」汽柴油上市

$
0
0
摘譯自2015年5月26日ENS澳洲,新南威爾斯省,伯克利谷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廢棄物處理長期以來都是個大麻煩,近來一家澳洲綠能公司投資4百萬澳幣,透過再生能源的方式,用催化重組技術將廢棄塑膠回收再利用,大量生產汽柴油,成為澳洲第一家將廢棄塑膠製成車用燃料的工廠。

廢棄塑膠轉換成車用燃料。圖片提供:IGE。

這家工廠位於雪梨北方90公里遠的Berkeley Vale,將廢棄且無法回收的家用塑膠,運用專利的IGE5催化重組技術,製成柴油和汽油。日前第一批貨剛剛產出,製程還可提供工廠運作所需電力。

大量生產的關鍵:專利催化重組技術

負責製造的IGE公司執行長Bevan Dooley表示,「Berkeley Vale工廠預計在2016年6月期間,將營運量提升到每日最高200噸的產能,並且在結果完全符合澳洲燃料標準的條件下,2017年6月將累積生產達4900萬公升車用柴油,和1600萬公升汽油的產量。」

藉著IGE的專利技術,將切碎的廢塑膠在無氧環境下,熔成超過攝氏400℃的高溫熱氣流,使聚合物分解成較小分子,形成類似原油的氣體和液體,然後再將液體分餾成汽油、煤油和柴油等烴類供做燃料使用。投資該項技術的Foyson公司指出,「產出的車用燃料將經過獨立的測試和評估後使用。」

強調製程無毒 還可生產天然氣自用

IGE更聲稱,這項催化重組技術可以自產所需能源,也不會排放有害物質、製造噪音或其它可見問題。而Foyson常務董事Mike Palmer也補充道,「每日重組200噸燃料所產生的廢棄物僅僅少於1噸,而且這些廢棄物都是矽或砂石,沒有危害環境的物質。另外我們也生產天然氣,可以燃燒使用或轉賣給當地民眾。」

隨著預期產能從每日50噸大幅增加為200噸,IGE也順勢簽訂了兩份為期3年期限至2018年的塑料供給合約,並將增加3座生產模組供未來使用。該公司預估新生產模組的產能,將處理超過12萬6千噸的廢棄塑料,產生1億2千萬公升的車用燃料。

信不過塑膠回收機制 環團:可能摻雜質

不過,關懷這則消息的環保團體「全面環境中心」(Total Environment Centre)執行長Jeff Angel認為,「Berkeley Vale工廠的原料可能會混入可回收的塑料。」

對此,Palmer回應表示,「我們Berkeley Vale工廠95%的原料為不可回收塑膠,其中自然可能混入少量可回收塑膠,畢竟透過分類系統回收不能保證零失誤。」

Australia: ‘Road-Ready’ Fuels Made From Waste Plastic
BERKELEY VALE,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May 26, 2015 (ENS)

Australia’s first commercial-scale plant to convert waste plastics to “road-ready” fuel has produced its first batch.

The facility will turn discarded non-recyclable household plastics into diesel, gasoline and the electricity needed to power the facility.

Foyson Resources is behind the new A$4 million facility at Berkeley Vale, about 90 kilometers north of Sydney on Australia’s east coast.

Based in North Sydney and publicly traded on the Australian Stock Exchange, Foyson Resources is engaged in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old, copper, and molybdenum deposits in Papua New Guinea.

Integrated Green Energy Ltd, IGE, is constructing the facility, which uses IGE’s proprietary catalytic re-structuring technology.

This technology subjects shredded plastic to a high temperature heat stream – above 400 degrees Celsius – in the absence of oxygen. This causes the polymer to break down into smaller molecules, forming gas and liquids which resemble crude oil.

The liquids are fractionated into hydrocarbons in the form of gasoline, kerosene and diesel fuel.

The road-ready fuels that have been produced will be independently tested and evaluated, Foyson said in a statement May 18.

IGE chief executive Bevan Dooley says the Berkeley Vale Plant is scheduled to begin full production with 200 tonnes per day of waste plastics during June 2016.

Dooley expects that production in the year ending June 2017 will reach 49 million liters of on-road diesel and 16 million liters of petrol, all meeting Australian Fuel Standards.

IGE’s waste to energy technology is a self-powered process and produces no harmful emissions, significant noise or visual problems, the company says.

Foyson Managing Director Mike Palmer told the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 “The 200 tonnes a day, we produce less than a ton of waste material and that waste material is essentially silica or sand, so there’s nothing environmentally unpleasant about that product. And we also produce natural gas, which we can either flare off or it itself can be sold to local energy consumers.”

But Jeff Angel,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environmental group Total Environment Centre, believes the needs of the Berkeley Vale plant will cut into the supply of recyclable plastics that could be turned into useful plastic items.

Palmer answers that 95 perc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processed at the Berkeley Vale facility will be non-recyclable plastic, with a small amount of recyclable plastic getting into the mix only because the waste sorting system is not perfect.

IGE has secured two contracts that will supply the plastic feedstock requirements of the Berkeley Vale plant for the first three years to June 2018, as throughput increases from 50 tonnes per day (tpd) to 200 tpd, by the scheduled installation of three more production modules.

IGE says the three additional plants will collectively process in excess of 126,000 tonnes of waste plastics – producing 120,000,000 liters of on-road fuels.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不只技術問題 孫窮理、吳明益從國際情勢環境倫理談核廢

$
0
0
本報2015年6月1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台電提出的「核廢料境外再處理」招標案,是否將在6月立院會期結束前闖關?而此舉能真正解決核廢問題嗎?不斷產生的核廢料到底該如何處理,讓關心核能爭議的民眾憂心。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31日邀獨立媒體人孫窮理與作家吳明益,分別就國際情勢與環境倫理角度探討核廢難題展開討論,也反省我國反核運動對核廢料的態度,是設法送出國自保?先確定除役再談核廢處理?亦或是為了維持社會能量,談反核時不能忽略核廢問題?

孫窮理:再處理是兒戲? 提醒核電與核武間的「鈾循環」

「境外再處理不可行,這只是台電在耍小孩子脾氣,因為你們擋了他的乾式貯存。」直指境外再處理只是兒戲,「焦點事件」創辦人孫窮理指出,所謂用過核燃料棒再處理,目的根本並非解決核廢料問題,而是為了提煉當中的鈽鈾元素。

「很髒很貴很沒效率」,孫窮理指出,再處理根本不是最終處置、也不能算臨時處理,因為單就體積來看,雖然燃料棒本身體積會變小一些,但純化過程卻產生廠房等輻射廢棄物,最後都得一併送回國,等於台灣20年後得面對更大量的核廢料。「雖說再處理是兒戲,但台電也不是沒做過兒戲的事。」孫窮理仍有些擔憂。

DSC_1306~2
孫窮理分析國際情勢,認為台灣離戰爭不遠。攝影:賴品瑀

而再處理後提煉出的鈽鈾正是核子武器的主要原料,孫窮理指出,雖然再處理後的鈽鈾可作為MOX(混合氧化物燃料)核燃料,供快中子反應爐使用,但發電成本卻比一般核能發電高了4.5~9倍。且從數據中可發現,目前再處理後的鈾都非轉向MOX使用,大部分都在民間手中,雖然1980年代核子彈頭的數量減少,但彈頭外的核子武器材料數量卻不斷攀升。

「這就是鈾循環。」因此孫窮理認為,即便台電提出的再處理形同兒戲,也提醒了國內反核運動中很少討論到「核電與核武」兩者關係的論述。

此波再處理計畫是因2013年年底的「台美核能和平利用合作協定」 簽訂後放行而起,但孫窮理從國際情勢來分析,提出台灣位在冷戰封鎖線的兩道島鍊與一觸即發南海緊張形勢中,其實一直離戰爭非常近,若爆發衝突台灣絕對逃不掉。

而近期先後兩起事件,包括宣布加入亞投行的第二天,F18降落台南;日前法國兩台拉法葉艦一左一右通過台灣東西兩側。雖意味不明,但也提醒台灣正在面臨「戰爭迫近」的形勢,因此也該再次思考以前在反核運動中,認為台灣並沒有動機跟技術發展核武的想法。

反省以「核廢無解」反核  正視核廢是時候?

「倫理思考是人類對自己形象的想像。」吳明益的研究與創作都在討論「環境倫理」這項課題,他引「發展難民」這個詞來描述包括核能、六輕等帶來的慢性暴力、結構暴力,此般耗損與慢性傷害將會持續數代人。

「慢暴力的地域轉移並沒有消滅慢暴力本身」吳明益如此看待核廢料境外再處理。吳明益提出自身反核的理由,是由於核能沒有想像力、巨大的傷害性、無法處置的廢棄物。他更強調,核廢料就是一種數千數萬年的慢暴力。

2015-06-01_11-11-09
吳明益介紹環境倫理,引發對核廢處置的討論。攝影:賴品瑀

吳明益分析日本兩大文豪大江健三郎與村上春樹的反核論述,指出大江在福島核災前,便一再否定「核武為了和平」的核武悖論,當政府企圖向他國展示核武的強大威力,又怎能說服國民相信擁有核能會是安全的事情?而村上在福島核災後開始大力發聲,多以柔性訴說為策略,例如強調「無常」。

然在討論「有毒廢棄物總是丟在少數民族社區」中的實質、程序與分配等不正義時,也有「逐臭」、「放在我家後院」等主動願意與污染為鄰的選擇出現。此種演變,讓「環境正義論」獲得提出,面臨每個鄰避設施都有其公益性與不正義的選擇課題,而目前環境正義論則因「追求無污染的狀態」不可能實現,而遭評為「弱理論」。

從這樣的思辯經驗來反思台灣核廢料何去何從,也激起熱烈討論。「即便停止發核電也還是要面對核廢,我們只能接受這些核廢料得放在島上」吳明益表示。近年反核論述常高舉「核廢無解」四字,要求立刻停止發電繼續產生核廢,但要求廢核時,是否也是讓全國一起正視核廢問題的時刻?

綠盟秘書長崔愫欣指出,當「境外再處理」風聲傳出,的確有部分反核人士會認為如能送走核廢料,讓台灣遠離危險是好事,但她認為「自己的垃圾自己面對」,台灣不能逃避自己產生的核廢料。

綠盟副秘書長洪申翰表示,目前核廢料瞄準偏遠原鄉的作法是雙重歧視,當地居民先是沒有享受到資源分配,還得承受別人享受後的核廢料。理事長賴偉傑亦指出,之前政府曾找電廠周邊、蘭嶼、核廢候選廠址等地居民開會討論,但當中一位蘭嶼代表的發問讓他印象深刻「為什麼核電用最多的人不用來討論?」,賴偉傑強調,核電是犧牲的體系,因此不能只是少部分人面對這個問題,而是要讓更多國民談清楚這個問題。

「找到貯存場就等於為繼續產生核廢料、繼續使用在背書、鋪路。」孫窮理認為,在確定除役前,他不能接受展開討論核廢處置;但長期陪伴北海岸居民抗爭的綠黨成員王鐘銘卻採相反態度,指出核電廠周遭居民已長期與核電廠及核電廠內的核廢恐怖共處,對他們而言,有某程度的焦慮擔心:即當達成廢核時,社會關注力量將大減,最後只剩居民孤軍奮戰。

而王鐘銘所提出的憂慮並非無由來,去年當局宣布核四封存後,反核聲量確有所消退。因此討論中也反省近期反核運動高舉「拼裝核四危險」、「蘭嶼達悟族的獨特與無辜」兩點,認為必須前進尋求更多的倫理思考與更新的語言,然後做出結論。

吳明益強調,「倫理就是一種選擇,人類尋找理由以建構自己的樣貌,並付出代價。」

【六月民俗植物曆 】 千百萬年演替的珍寶:紅檜

$
0
0
作者:王升陽(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中研院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

※編按:台灣樹木的生長的週期大概是3、4月起到9月底止,6、7月則到達高峰期,因此在6月的民俗植物曆,我們將介紹森林中的巨人──紅檜,你知道原本台灣阿里山上一棵樹齡達到3000餘年的神木,也是紅檜嗎?那它又有什麼價值是你所不知道的呢?又如何用聞的區別紅檜和扁柏?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前幾天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關秉宗教授傳了個mail給我。關老師說:「什麼是林業?林業是發展、照護及培育森林的藝術與科學。為什麼會有林業這門行業與學問?因為人類關心森林。」

我們為什麼關心森林

「因為我們需要許多由森林所提供的有形無與形資源與服務。 我們人類由樹上下來,走出森林,但我們從未遠離森林,因為我們的生存需要森林 。」

挺拔的紅檜,圖片攝影:王升陽。
挺拔的紅檜,圖片攝影:王升陽。

關老師說得真好,事實上,森林資源在人類文明史上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舉凡食、衣、住、行, 無一不與其緊密的結合。台灣得天獨厚的氣候與地理環境,蘊育了豐富且多樣化的森林資源,無論就利用的角度或資源保育的角度而言,這個美麗的島嶼上生長著許多的珍貴樹種,如︰台灣扁柏(Chamaecyparis obtusa var. formosana)、紅檜(Chameacyparis formosensis Matasumura)、台灣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 Hayata)、台灣紅豆杉(Taxus celebica Li)等。

這些樹種不但見證了這塊土地千萬年的歷史、生態的演化外,更由於這些樹種優良的木材性質,使其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於天然資源缺乏、百廢待舉的二次大戰結束初期,木材的生產曾為台灣重要之經濟支柱。其中,檜木即為台灣優良木材之代表,在此所泛稱之檜木係指柏科(Cupressaceae),柏木亞科(Cupressaceae),扁柏屬(Chamaecyparis)之台灣扁柏(Hinoki)和紅檜(Meniki)。

就分類學的角度而言,台灣扁柏與原產日本之日本扁柏非常接近,二者不同之處僅為日本扁柏之毬果及鱗葉較大,因此將台灣扁柏視為日本扁柏之變種,則為目前分類學家之共識;而將紅檜視為單一的台灣特有樹種,則被植物分類學家所普遍接受。同時,台灣紅檜亦為第1個被以福爾摩沙之拉丁文為命名之植物,並曾被樹木學巨擘金平亮三(Ryoso Kanehira)譽為東亞第一大針葉樹(事實上台灣杉才是東亞最高的針葉樹)。

全球公認最佳材種

全球扁柏屬樹木所生產的木材是優良的家具、建築用材,台灣所生產的兩種檜木更是其中被公認最佳的材種。Falsecypress是檜木常用的英文名詞,如紅檜的英文名為Taiwan red falsecypress,台灣扁柏則稱為Taiwan hinoki falsecypress,當然有些人還是直接用Hinoki cypress來稱呼這兩種樹種。嚴格說來cypress是指柏木屬(Cupressus)的樹木,在神話傳說中有名的Cypress tree指的是地中海柏(Mediterranean cypress;Cupressus sempervirens),也有人直接稱其為絲柏。

你知道原住民同胞怎麼稱紅檜的嗎?泰雅族人叫紅檜與扁柏都是「ka-ba-ron」。有很多登山界的朋友相信,第一批登上玉山(其實是登上最難攻頂的玉山東峰)的日本人是日本造林學之父本多靜六(Seiroku Honda,1866~1952)一行人,1896年10月本多靜六擔任東京帝大林學助教授時曾來台3個月做調查,並於1899年發表《台灣森林帶こ就テ(關於台灣的森林帶)》(Bot. Mag. Tokyo, 植物學雜誌,13:229-237),論文中記載了台灣特有的植物,包括在苗栗汶水採集的台灣假糙蘇、台灣野茉莉,在玉山所採得的紅檜、台灣冷杉、台灣黃杉。

紅檜葉,圖片攝影:王升陽。
紅檜葉,圖片攝影:王升陽。

但紅檜新種的發表則是由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部植物學教室教授,也是東京帝國大學附屬小石川植物園第一任園長松村任三(Ninzo Matsumura,1856~1928)於1901年發表在論文題目「On coniferae of Loochoo and Formosa(琉球和台灣的針葉樹,Bot. Mag. Tokyo, 植物學雜誌,15: 137-141)」中。

嗅覺如何分辨扁柏與紅檜

紅檜所含有多樣性的萜類化合物,除具有令人愉悅的芳香氣味外,更具有特殊的生物活性,極具開發利用的潛力。萜類化合物為植物2次代謝產物中骨架種類最為繁多且數量最為龐大的一群化合物,目前已從自然界中鑑定出超過36,000種以上。

萜類化合物基本由5個碳的異戊二烯(Isoprene)為結構單位組合而成的,進而形成各種的萜類化合物。一般而言,具揮發性的萜類化合物之碳數大多低於15個碳,即10個碳的單萜類化合物及15個碳的倍半萜類化合物。

從木材與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來看,木材與人類文明之關係是密不可分的,特別是於室內裝潢或家具。高級材料的定義除取決於木材的耐久性質外,具令人愉悅的芬芳木材常為受歡迎的家具及內裝用材,進而成為高貴的木材。

我們的分析結果顯示,扁柏具有多樣化的揮發性成分組成,其中含量較豐的成分,則包括β-欖香烯(β-Elemene,15.8%),γ-杜松烯(γ-Cadinene,12.1%),α-松烯(α-Pinene,11.1%)和檸檬烷(Limonene,10.8%);而紅檜之香味成分則與扁柏差異甚大,主要的香味成分則為桃金孃烯醇(Myrtenol,27.0%)、桃金孃烯醛(Myrtenyl,19.2%)和γ-杜松烯(11.4%)。

現場經驗是可以直接利用嗅覺分辨扁柏與紅檜的氣味,經由精密之分析儀器鑑定,我們認為紅檜中較甜的味道應該是桃金孃烯醇及桃金孃烯醛所貢獻;而扁柏的辛辣味,則應是大量的單萜類,如α-松烯,檸檬烷,α-異松油烯(α-terpinolene),α-松油烯(α-Terpineol)所共同形成。也由於紅檜與扁柏所含的揮發性成分不同,對人體也造成了不同的影響。

檜木與扁柏的精油測試 

今年(2015年)我們研究室博士候選人陳啟榮先生以18~24歲的成年人為試驗對象,分別讓受測者吸入一定濃度紅檜與扁柏精油的精油,並以儀器量測受測者之血壓、心跳與正、副交感神經之活性,並計算自律神經總活性。

結果發現,成年人在吸收兩種檜木精油5分鐘後,對兩種檜木氣味呈現了不同的反應,無論男女在吸收紅檜精油後表現出收縮壓下降、舒張壓上升以及心跳下降;交感神經活性下降、副交感神經活性上升,而在自律神經總活性方面則提升。但在吸收扁柏精油後,無論收縮壓、舒張壓與心跳均下降;但在交感神經活性上升,副交感神經活性下降;且自律神經總活性方面則提升。

一般而言當感受壓力、危險時,身體就會啟動相關必要的機能,例如:心跳及血壓上升、呼吸變快、體溫增高,讓人體保持警覺、提高專注力,達到可以積極應變的狀態,此時則是交感神經起動。而副交感神經是抑制性的,負責讓人體鬆弛休息、保存體力、促進消化、睡眠啟動等。

由上述之結果顯示,經吸入紅檜精油5分鐘後,可使壓力解除。而扁柏可讓人交感神經活性上升、副交感神經活性下降,換言之可使人精神集中,提高專注力。

同時陳啟榮並利用盤斯心情量表(Profile of Mood Stat, POMS)來評估成人吸收林木揮發性成分後的情緒反應,分析結果發現,當人體接受了紅檜或是扁柏的精油,於緊張、沮喪、憤怒、疲卷與困惑等構面,使用精油後緊張感顯著下降。

檜木中各類化合物 展現抗腐活性

紅檜木材除了特有的芳香氣味深受國人喜愛之外,優異的耐久性亦是使其成為高貴木材的重要原因之一。究竟又是那些成分使得紅檜木材具有抵抗如腐朽菌等生物因子的危害呢?我們利用水蒸餾法製備了心材的精油(心材精油收率為1.6%),續經氣相層析質譜儀結合標準品之分析鑑定,共鑑定出32個萜類化合物,包括有 α-Eudesmol (18.06%)、β-Guaiene (8.0%)、(–)-β-Cadinene (7.89%)等。

於精油的成分中,以倍半萜化合物為主要成分,共有26個;依其骨架可歸納為12種骨架,分別為Copaene、Elemane、Aromadendrane、Guaiane、 Germacrane、Humulane、Eremophilane、Eudesmane、Cadinane、Longifolane、Acorane和 Aristolane骨架。又經由抗腐朽菌試驗,我們證實紅檜精油的確具有極強的抗腐朽菌活性。

值得一提的是,紅檜木材中特有的炔類化合物Chamaecynone(亦是天然界中第1個分離鑑定出具有炔類官能基特性之萜類化合物),為抗腐朽菌的活性成分;我的學生郭佩旻博士也證實紅檜成分可以毒殺衣魚和抑制病媒蚊幼蟲生長。

另外,我另一個學生謝瑀心博士在她小時候也曾以生物活性研究為導向的分離策略,以脂多醣(Lipopolysaccharides,LPS)誘導巨噬細胞產生自由基的活性篩選平台,自紅檜甲醇抽出物中具有抑制一氧化氮自由基生成的分離部分離出6個化合物,並證明其中3個化合物可抑制一氧化氮生成酵素(iNOS)之基因表現以及其在細胞內的蛋白表現,此成果顯示紅檜具有不錯的抗發炎活性。

著重永續利用 平衡與人生活的關係

紅檜,圖片攝影:王升陽。
紅檜,圖片攝影:王升陽。

台灣林學研究人員已針對紅檜之相關主題,包括分佈、造林撫育、組織培養、木材性質與利用等,累積了相當豐碩的成果。關於紅檜代謝物研究方面,已有超過百種的化合物被分離報導。雖然目前已有一些研究利用分子標記的策略來探討紅檜之種源、遺傳變異及親源關係,但就紅檜木材形成機制及其抽出成分之生合成機制的研究仍在初始階段,研究成果相當不錯。

我們也不斷地盡心盡力探索森林資源可能的應用潛力,並嚴謹地尋找自然資源保育與永續利用的平衡點。我常說「森林保育之真義是積極保護並善用森林資源」,也就是說要負責任並具前瞻性的森林經營是對於森林資源的保護、培育、開發、利用和發揮環境保護等多功能效益的經營與生產的活動。

因此,對於森林資源的利用不應僅限於營林生產,還應包括下游民生工業的所需產品之製造與綜合利用;並且也不應該是侷限於木材產品的經營,而應該涵蓋如林區利用度較低之土地和其他動、植物生物資源的多目標經營;這樣的森林資源保育的目標不僅僅是以獲得有形之產品為經營目的,還要擔負起改善生態環境,同時為國人提供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環境。

既然無法不用森林資源,那就應該正面地計畫,善盡地球公民的責任,保護自然資源、善用自然資源,讓我們的後代子孫能健康地永續生活在此越來越好的土地上。像紅檜如此優質的木材,我們應該在適合做經濟生產的林地上造林(請注意,種樹和造林是不一樣的),為我們後代的子孫留下可用的優良木材。以紅檜、扁柏這樣的樹種,它們的輪伐期是80年,也就是說我們這一代所造的檜木林是要給三、四代後子孫用的,這樣一代傳過一代,我們將可以永續不絕的享用如此在地球上獨一無二的優質天然資源。

用龜頭看龜世界

$
0
0
作者:馮加伶、蘇烝民

如果你看過《CSI犯罪現場》,相信你對「臉部辨識系統」這個詞一定不陌生,調查人員利用臉部特徵在犯罪資料庫中比對嫌疑犯的身份。另一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就是社群網站Facebook,當我們上傳照片到Facebook時,系統就會在標籤紀錄資料庫中自動進行臉部比對,提供建議名單。臉部辨識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除了能幫我們省下標籤朋友所需花費的時間之外,還能幫助生物學家調查野生動物的族群量。

是不是真的不太一樣呢?(圖片來源 蘇烝民)
是不是真的不太一樣呢?圖片來源:蘇烝民

傷痕 眼周紋路 排列花紋 都是追蹤線索 

辨識個體,對野生動物的行為、生理和生態研究而言,是個基礎又關鍵的課題。因此,生物學家發展出一些小工具,像是金屬腳環、頸圈、色筆標記、耳標、晶片或無線電發報器等,先利用傷害性低的方式捕捉野生動物,給予適當的標記再放回野外。

有些野生動物的捕捉難度較高,為了更有效的追蹤調查,生物學家開始找尋野生動物身上的特徵,作為辨識個體的依據。像是鯨豚身上的斑點和刮痕,獵豹的花紋排列。再以黑犀牛為例,犀牛角的大小和前端形狀、眼睛周圍的紋路、身上的傷痕都可以作為區分的參考,其中又以眼睛周圍的紋路特別受到關注,搭配照片和插圖的輔助,辨識正確率可達95%以上。

圖片來源 Patton and Jones., 2000 的研究文章
犀牛眼睛周圍的紋路。圖片來源:Patton and Jones., 2000 的研究文章。

那在海裡飛翔的海龜呢?

最常見的標記方法就是用特殊的鉗子在海龜的鰭狀肢上穿洞打標,標籤的材質分成鈦合金、鎳基合金或是塑膠。每個標籤的正面都有一組獨一無二的編號,背面通常有上標單位的聯絡方式。如此一來,如果有人發現這次海龜,就可以透過標號和聯絡方式進行通報,追蹤這隻海龜的去向。

圖片來源 Seaturtle. org
最常標記海龜的方法就是用特殊的鉗子在海龜的鰭狀肢上穿洞打標。圖片來源 :Seaturtle. org

鰭狀肢標籤的好處就是易讀、成本低和上標容易。缺點就是並非永久標記,標籤可能會脫落、磨損、或是有附生物,造成長期追蹤上的困難。

圖片來源 Reisser et al., 2008 的研究文章
標籤可能會脫落、磨損、或是有附生物,造成長期追蹤上的困難。圖片來源:Reisser et al., 2008 的研究文章。

另外一種常用的標記工具就是植入皮下的晶片,不易遺失但成本較高,需要晶片判讀機才能讀取標號。有時為了特定的調查需求,除了上標、打晶片,研究人員還會在海龜的背甲上用白漆寫上編號,如此一來就能快速辨識海龜個體。背甲上的白漆頂多維持2~3個月,就會自然磨損。

圖片來源:馮加伶
在海龜的背甲上用白漆寫上編號。圖片來源:馮加伶

幫海龜上標的機會可不多,主要應用於產卵棲息地的調查,趁著母龜上岸產卵時進行標記;而那些不會上岸產卵的公龜、尚未成熟的亞成龜或於沿岸棲息的海龜族群,必須設法先將海龜從海中捕捉至陸地或是船上才能進行標記。在海中捕捉海龜的難度較高,受限於沿岸的地形、船隻出海費用、安全性、研究人員的「抓龜」技術等門檻,因此海龜族群量和族群結構的調查很不容易。

潛水愛好者 首創海龜Photo ID

時間回到1988年,一對喜愛海洋的加拿大Bennett夫妻到美國夏威夷潛水,在茂宜島遇到了他們的第一隻海龜Clothahump,從此開啟了他們的瘋龜不歸路,每年都會定期回到夏威夷看海龜。不同於待在岸上的生物學家能幫海龜上標打晶片,潛入水下的他們只能靠著攝影,記錄與龜共游的美好時刻,看著看著,他們發現每隻海龜雖然乍看都很像,但若稍加端詳就能看出不同之處,原來海龜臉部鱗片的形狀、排列方式和數量都不一樣,而且左右側臉亦不同。

Bennett夫婦中,先生是軟體技術文字撰寫人員,太太是中學老師,兩位都沒有海洋生物學的專業背景,但是憑著對海龜的熱情和水下攝影技術,他們發展出一套海龜臉部辨識方法,建立了夏威夷地區的海龜資料庫。至2004年底,資料庫中已經有超過750隻海龜的檔案,協助夏威夷地區海龜的研究調查。

年復一年的大量照片加上身份鑑定,忠實地記錄下夏威夷地區海龜罹患纖維狀乳突瘤的情況和病程演進(Bennett et. al.,1999),他們發現在茂宜島西部出現的海龜,罹患腫瘤的比例為64%(樣本總數為247隻)。透過照片佐證,他們觀察到有些罹病個體會自行好轉,不過在恢復之前,腫瘤的情況會先加重,只要撐過去之後腫瘤情況就會逐漸好轉。

圖片來源:Peter Bennett
海龜罹患纖維狀乳突瘤的情況。圖片來源:Peter Bennett。

簡單可靠的海龜臉部辨識方式,吸引許多海龜生物學家紛紛跳下水,將Photo ID應用在棲息地海龜的族群量調查。像是Schofield等人(2008)在希臘的Zakynthos島,成功鑑定出超過85隻的赤蠵龜個體,並驗證了只要照片品質優良,就算沒有豐富的辨識經驗,也能得到正確的辨識結果。Reisser等人(2008)在巴西的Arvoredo保留區內,則以Photo ID作為輔助工具,協助辨識標號遺失或難以判讀的海龜個體。

除了人工辨識,Jean等人(2010)將海龜鱗片數和排列方式轉換成數位編碼,並結合電腦分析,就能在資料庫中快速地進行比對,大幅的降低人工辨識所花費的時間。不過電腦辨識系統對照片品質的要求比較高,造成判讀數量上的限制。此外,電腦辨識系統的成功率在不同種類之間也有顯著的差異,如綠蠵龜的辨識成功率可達94.44%,而玳瑁的辨識成功率則為78.26%。

利用鱗片的位置和形狀轉換成3位數的號碼,如眼後第一排,由下往上第三片的四邊形鱗片,則為134。以此類推,將每一個鱗片的號碼依序組合起來,就是該隻海龜的數位編碼。 圖片來源:Jean et al., 2010 的研究文章
利用鱗片的位置和形狀轉換成3位數的號碼,如眼後第一排,由下往上第三片的四邊形鱗片,則為134。以此類推,將每一個鱗片的號碼依序組合起來,就是該隻海龜的數位編碼。圖片來源:Jean et al., 2010 的研究文章

台灣的海龜研究從1993年開始,早期的調查主要集中在澎湖望安和台東蘭嶼兩地的產卵沙灘,標定上岸產卵的綠蠵龜、調查卵窩孵化率、性別比和影響因子等生殖生態的研究。而後,也開始與海巡署、水產試驗所、海生館和獸醫師合作,推動海龜擱淺通報系統和救傷收容。

小琉球得天獨厚 產卵母龜年輕海龜都愛來

直到2010年,從屏東小琉球當地居民的觀察經驗得知,小琉球除了有少數母龜上岸產卵,亦能時常看到許多綠蠵龜於沿岸覓食,這項特色是台灣地區諸多島嶼中所沒有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吸引海洋大學海洋生態暨保育研究室的蘇烝民等人,利用Photo ID調查小琉球沿海海域的綠蠵龜族群量。

綠蠵龜在沙灘上爬行速度很慢,但是在海中可是游泳健將,發達的胸肌和流線型的前肢,認真游起來可達時速30公里,這可大幅增加拍攝海龜頭部特寫照片的難度。為了避免干擾海龜,研究人員多半會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放慢踢水的力道避免激起水花、降低海龜的緊戒心,不然海龜一旦發現有異狀就會迅速遊走,可就連龜尾巴都看不到了!

忘龜莫及 ,圖片來源:蘇烝民
忘龜莫及。圖片來源:蘇烝民。

為期3年超過80次的長距離水下調查,扣除「槓龜」和照片角度不符的情況,一共收集到203組海龜頭部照片,根據蘇烝民等人(2015)的估算,小琉球光是沿岸就至少有106隻海龜。因為海龜左右臉並不對稱,所以最可靠的計算方式就是同時收集左臉和右臉的照片進行鑑定,才能降低誤判。目前這個調查依然持續進行中,希望能透過收集更多海龜臉部照片,建立小琉球海龜的身分證,就能更精確地估算海龜族群量和分佈,幫助保育政策的制定及推動。

若有機會與海龜共游,不妨仔細觀察一下海龜的臉、試著算算鱗片的數量或找出特別的形狀,定義那隻屬於你的第一隻海龜!不過前提是,記得保持安全距離,勿觸碰或驚擾海龜。讓海龜放鬆,也讓自己放鬆,一起享受大海的懷抱。

放慢速度,保持安全距離,才能欣賞到海龜在海中飛翔的自然姿態。 圖片來源: 蘇烝民
放慢速度,保持安全距離,才能欣賞到海龜在海中飛翔的自然姿態。圖片來源: 蘇烝民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Su et al. Applying a fast, effective and reliable photograph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for green turtles in the waters near Luichiu Island, Taiw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Vol. 467: 115-120, 2015.
  • Jean et. al. Photo-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green and hawksbill turtles – first results from Reunion. Indian Ocean Turtle Newsletter No. 11: 8-13, 2010
  • Patton and Jones. Determining the suitability of using eye wrinkle patterns for the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individual black rhinos. Pachyderm No. 48: 18-23, 2010
  • Reisser et al. Photographic identification of sea turtles: method description and validation, with an estimation of tag loss. Endangered species research. Vol. 5: 73-82, 2008.
  • Schofield et. al. Investigating the viability of photo identification as an objective tool to study endangered sea turtle popula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360: 103–108, 2008.
 

※ 守護環境知情權,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淹水區蛻變國家濕地 成龍居民小心守護

$
0
0
作者:廖靜蕙(本報特約記者)

成龍溼地上的水鳥,逐漸往北方遷移,仍有貪玩的鳥兒,成群在溼地上嬉戲,但是來了一隻魚鷹,攪亂了大家的步調,隨著魚鷹的方位,成群的鳥也跟著忽上忽下的閃躲。

成龍溼地豐富的自然生態,沿途就可見野鳥飛舞。
成龍溼地豐富的自然生態,沿途就可見野鳥飛舞。攝影:廖靜蕙

成龍村位於感潮帶(潮間帶),餵養水鳥,也提供人們採撈、養殖的原料。3月中旬,天氣晴朗,有陽光也有微風吹拂。來自台南學甲的林姓業者,開著小貨卡和吊掛機器,來到附近撈捕海草,一個早上的努力都堆積在貨卡上,這些海草是九孔以及蛋鴨最佳的食物來源。

海草的生長期間短暫,一年大約1~2個月的時間可以採集,必須是對當地熟悉的人,才知道採集時機。林先生說,曬乾的海草賣做飼料給鴨子吃,生的蛋會很漂亮;生鮮的海草則是九孔最佳食物。

濕地蘊含著豐富的生命力,海草只是其中一例,若你沿著海邊車行,不必下車,只須保持禮貌的距離,就可以看到各種野鳥在周邊圍繞飛舞。這麼健康的環境,也是養殖業者的生產基地,提供烏魚子、文蛤、白蝦、鰻魚、龍鬚菜、台灣鯛等健康純淨的漁産食物給全台民眾。

最近因為口湖鄉公所執意於成龍村興建殯儀館以及火化場,使得居民難得的團結籌辦遊行,保護這幾年成龍溼地為核心的各項成果。是什麼成果讓居民如此珍惜呢?

無論是2005年林務局啟動「雲林縣口湖鄉溼地生態園區經營管理示範計畫」,或2009年進駐當地的觀樹基金會,至今持續陪伴著濕地、候鳥以及村民,除了從孩子們的環境教育著手,將濕地這塊寶藏的知識傳授給他們,從生態保育出發,還依照當地的生產、生活,尋找一條最具特色、永續的出路,例如,這兩年來觀樹基金會發展友善環境的養殖方法

減緩地層下陷,引海水養殖

當地的養殖沒有用藥問題,卻因超抽地下水,疑為地層下陷成因之一。雲林地層下陷的速度居全國之冠,去(2014)年一年下陷6.1公分,雖有減緩的現象,卻仍緩不濟急。從產業著手友善環境,觀樹基金會研擬不抽地下水的海水養殖,租廢棄魚塭實驗海水養殖。

依傍著濕地發展的產業以及生活,是台灣里海的展望。
依傍著濕地發展的產業以及生活,是台灣里海的展望攝影:廖靜蕙

觀樹基金會聽從專家的意見,營造健康的棲地環境,讓魚蝦生活在健康的環境。原本長條形的魚塭,隔成3個正方形的魚池。觀樹基金會主任王昭湄說,隔成正方形,水車才能打入氧氣、達到循環的目的,如此一來,即使高密度養殖也能養得很好,有了經濟規模,比較有說服力。

養殖池是引入附近小排水溝接牛挑灣溪到大海的水,經過養水池靜置,再分送其他兩池養殖文蛤和白蝦,並盡量做到循環水的概念。

當文蛤、白蝦收成後,會有小魚、小蝦、螺貝類等,吸引鷸鴴科的鳥類過來;平時則只有當魚塭的狀況不好,例如有瀕死的魚、文蛤或蝦子,才會吸引鳥排排站,俗稱站衛兵,這些魚只是生病缺氧,逐漸浮出水面,鳥就知道了。

歷經最近一次文蛤大豐收,兩年來,以導入海水靜置後養殖白蝦、文蛤的模式漸入佳境,不過,工作人員仍小心謹慎、按步就班地曬池、清理雜質。

村民的態度從一開始笑說養給鳥吃、「收不起來」,到現在,遇到養殖水有問題,會找團隊成員檢驗。基金會也舉辦分享會,將海水、產業化養殖的經驗,一滴不剩全都傳授給村民,期待透過交流,更多人投入友善環境的養殖方法,發展出不再向下沉淪,而能力爭上游的產業模式。

地層下陷對成龍村的居民是如此真實的日常生活圖像,呈現於無法耕作的農地,每逢雨季就氾濫的水窪、溼地。對於當地居民生活上意識到水患的隱憂,觀樹基金會也於住宅空間上,提出高腳屋示範方案,雲林縣第一張高腳屋執照就在成龍村。

國際藝術季,孩子們當導遊接待外賓

連續6年舉辦的國際藝術季,也讓居民津津樂道。包括成龍國小的師生與家長們。

「我們的孩子是幸福的」成了成龍國小校長黃美惠的信念。孩子們從最初的害羞懵懂,到如今可以運用簡單英文與藝術家溝通。在藝術節展期,更充當導遊介紹自己參與的作品。

觀樹長期進駐成龍國小,成立偵探社,和孩子尋訪、學習濕地知識。
觀樹長期進駐成龍國小,成立偵探社,和孩子尋訪、學習濕地知識。攝影:廖靜蕙

這幾年學校發展了濕地環境教育課程,孩子們對成龍溼地瞭若指掌,對於自己的家鄉不只是空泛的濕地概念,而是具體的指認產業、自然環境以及生態資源,黃美惠認為,孩子由此建立自信以及安全感,即使高中到別的村落上學,也不失氣度,從容有信心。

幾次藝術季,孩子們面對訪客已能沉著應對,介紹家鄉特色,即使是英文也難不倒,一想到來自國外賓客們,讓他們認識成龍村的需求是如此迫切,孩子學起外語,一點也沒有負擔,並且應用自如。

今年第6年的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主題「易碎品,小心守護」,策展人艾婕音(Jane Ingram Allen)說,出現在包裹上的「易碎品,小心!」,提醒人們小心、珍惜,賴以為生的土地和自然環境也是如此,以此與民眾及政府共勉,守護易碎的資產。

不要火化場,等待劃設國家重要濕地

最近因為口湖鄉公所計畫在距離成龍溼地不到100公尺的公有土地上蓋殯儀館以及火化場,難得的讓村民們團結起來,而且不只是成龍村,甚至口湖鄉民、雲林縣民,都關切起這件事。口湖鄉,甚至雲林縣,還需要一座火化場嗎?並由此關切成龍溼地。

儘管《濕地保育法》已上路,成龍濕地仍只具備「暫定」地位,需地方政府進一步提報、才能由中央公告。2007年成龍溼地入列地方級國家重要濕地,也是行政院核定台灣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計畫「彰雲嘉沿海保護區計畫」之一般保護區。

《濕地保育法》上路後,原核定為地方級國家重要濕地,視同第12條「地方級暫定重要濕地」,並予「檢討」;評定期限,則由內政部營建署定之並分批公告。但公告為國家濕地,牽涉到民眾權益,必須從中取得平衡,也將成為雲林縣政府的功課。

最後通牒! 大堡礁「太人工」 聯合國列觀察名單

$
0
0
本報2015年6月2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9日發表一份世界遺產草案,警告大堡礁仍然面臨嚴重威脅,呼籲澳洲18個月內回報改善進度。

Xanthe Rivett/CAFNEC/WWF-Aus

大堡礁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觀察名單。圖片來源:Xanthe Rivett/CAFNEC/WWF-Aus

過度工業化 大堡礁已失去半數的珊瑚

這份草案認可澳洲近期作出的加強保護大堡礁的承諾,並要求澳洲必須「嚴格實踐所有承諾」。

根據澳洲政府官方報告,大堡礁的整體健康狀況不佳,而且每況愈下。世界遺產大堡礁過去30年間已經失去半數的珊瑚覆蓋,海豚、儒艮和鯊魚數量也在減少。

沿海大港擴建工程的疏浚、傾倒活動以及頻繁的來往船隻,威脅著大堡礁的生存。疏浚棄土倒入世界遺產大堡礁的決策,仍在聯邦和州政府中進行著,尚未實施。去年,世界遺產委員會針對當地的過度工業化表示關切,並表示除非有明顯的改善,否則大堡礁將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澳洲分部執行長Dermot O’Gorman說:「這個決定草案將持續對澳洲政府施壓,讓澳洲政府將諾言轉為實際行動。」

全人類的資產 大堡礁保育行動遍地開花

大堡礁不但是全球最豐富的海洋棲地之一,每年更創造58億美元的收益,提供69,000個工作機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21個會員國下個月將齊聚德國波昂,討論大堡礁以及其他世界自然遺產的狀態。全球350,000人加入WWF的行動,呼籲全球領袖保護大堡礁免於工業破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決定是正確的。應根據科學家評估珊瑚礁與海洋生態的實際狀態,來決定大堡礁的世界遺產地位。」O’Gorman說。


不要再有漁網! 世界最小海豚跌破50隻 15年後恐絕種

$
0
0
摘譯自2015年5月27日ENS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紐西蘭極度瀕危的毛伊海豚,是全世界最小也最稀有的海豚,目前數量再跌至43至47隻的新低,成年母海豚只剩10到12隻。鯨豚專家和保育人士警告,這樣下去,毛伊海豚將在15年內絕種。

毛伊海豚。攝影:S. Dawson;來源:NABU。

毛伊海豚。攝影:S. Dawson;來源:NABU。

瀕危毛伊海豚 最新族群數將公布

國際捕鯨委員會(IWC)科學委員會的年度會議將於聖地牙哥舉行,毛伊海豚的未來屆時也將是全球200位鯨豚科學家的討論重點。毛伊海豚專家、紐西蘭奧塔哥大學動物學家Liz Slooten將在會議上報告毛伊海豚最新的族群數量。

Slooten和其他海豚專家與保育人士警告,除非立即增加漁業保護機制,否則毛伊海豚將在15年內絕種。

NABU國際自然保育基金會會長Thomas Tennhardt指出,「紐西蘭政府推卸保育毛伊海豚的責任。3年來,IWC科學家不斷要求紐西蘭政府禁止在毛伊海豚棲地使用流刺網和拖網。不過紐西蘭仍忽略科學家的要求,還為了短期經濟利益出賣了棲地。」

小到可以放在浴缸 也最易受人類威脅

毛伊海豚。來源:NABU。

毛伊海豚是赫氏海豚的亞種,只生活在紐西蘭北島東岸的淺海。

赫氏海豚和毛伊海豚是全世界最小的海豚,小到可以放在浴缸裡。牠們也是唯二背鰭是圓形的海豚,行為模式和有限的分佈區域都跟其他海豚不同。

赫氏海豚和毛伊海豚喜歡生活在100公尺以內的淺海,因此容易受到刺網、資源開發和漏油等人類活動的影響。

1970年代起,毛伊海豚的數量因為捕魚活動的關係減少97%。2004年只剩下111隻,2010年只剩59隻。刺網禁用範圍僅佔毛伊海豚棲地不到20%,拖網禁用則不到5%,毛伊海豚仍不斷被意外捕撈上岸。

環團:棲地應全面禁漁、禁開發行為

為了拯救毛伊海豚,紐西蘭非營利皇家森林與鳥類學會建議,應全面禁止棲地捕魚、海洋採礦和地震勘探。

毛伊海豚的生存危機沒有間斷過。

澳洲OMV石油公司2月20日在紐西蘭北島西岸外海發生漏油,300公升的原油在毛伊海豚棲地30公里外漏出。OMV則聲稱會在漏油散佈10公里範圍內清除完畢。

NABU國際自然保育基金會主席Thomas Taha指出:「這是OMV在5年內第3次漏油。因此我們要求紐西蘭政府禁止在敏感海域鑽油。」

毛伊海豚棲地內外周邊的地震探勘和採礦活動越來越多,讓牠們的處境雪上加霜。現在又有一座新的潮汐電廠計畫設在毛伊海豚僅剩的棲地內。

海鮮產業工會反保育 堅稱無立即生存危機

紐西蘭海鮮產業協會等工商代表,卻反對任何保護毛伊海豚的作為。他們多次和政府對簿公堂,就為了推翻更多保護條例。

不管有多麼充足的證據,紐西蘭漁業仍堅持赫氏海豚和毛伊海豚沒有立即生存危機。

毛伊海豚繁殖數量很慢。母海豚要到7歲以上才會開始生育,每2~4年才會生一隻小海豚。毛伊海豚壽命約20年,一生中生育數量很少,最大族群成長率僅2%,也就是說,族群數量少於50隻的話,要超過一年才會增加一隻個體。

不過NABU國際自然保育基金會說,如果可以確實保護僅剩的毛伊海豚,仍有復育機會,「若沒有人為致死因素,可以在87年內數量達到500隻。」

毛伊海豚。攝影:S. Dawson;來源:NABU。

毛伊海豚。攝影:S. Dawson;來源:NABU。

World’s Smallest Dolphins Falling Prey to Extinction
SAN DIEGO, California, May 27, 2015 (ENS)

Numbers of the world’s smallest and rarest marine dolphin, New Zealand’s critically endangered Maui’s dolphin, have hit an all time low of 43-47 individuals, with just 10-12 adult females.

Cetacean experts and advocates are warning that the Maui’s dolphin could go extinct within 15 years.

The future of the Maui’s dolphin will be part of the discussions by 200 of the world’s cetacean scientists who are in San Diego for the annual two-week-long meeting of the Scientific 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 IWC.

Maui’s dolphin expert Associate Professor Liz Slooten, with the Department of Zoology, University of Otago, New Zealand, will present the latest population figures to the IWC Scientific Committee.

She and other dolphin experts and advocates are warning that unless the level of fisheries protection is increased immediately, Maui’s dolphins could become extinct in 15 years.

Maui’s dolphins are a subspecies of Hector’s dolphins and occur only in shallow coastal waters off the west coast of New Zealand’s North Island.

Hector’s and Maui’s dolphins are among the smallest dolphins in the world, small enough to fit in a bathtub. They are the only dolphin species with a rounded dorsal fin, and are also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dolphins by their behavior and limited distribution.

Hector’s and Maui’s dolphins prefer to live in waters less the 100 meters deep, which makes them vulnerable to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fishing with gill nets, resource exploitation, and oil spills.

毛伊海豚。攝影:S. Dawson;來源:NABU。

毛伊海豚。攝影:S. Dawson;來源:NABU。

Thomas Tennhardt, president of NABU International Nature Conservation Foundation, says, “New Zealand has so far shirked its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the last Maui’s dolphins. For three years running, IWC scientists have urged the New Zealand government to ban the use of gillnets and trawling across their entire habitat. But New Zealand has stubbornly ignored the scientists and is selling out this rare species for short sighted economic reasons.”

In order to save Maui’s from extinction, the New Zealand nonprofit Royal Forest & Bird Society is recommending full protection from all threats: fishing, marine mining and seismic surveying in the areas that they inhabit.

Threats to the Maui’s survival are constant. An oil spill caused by the Austrian oil company OMV off the West coast of New Zealand’s North Island on February 20 threatened the few remaining Maui’s. Some 300 liters of crude oil were released about 30 km from the waters inhabited by the Maui’s dolphins. According to OMV, the spill spread to cover 10 km of ocean waters before it was cleaned up.

“It is the third oil spill caused by OMV in this area already in just five years,” said Thomas Taha, who chairs the NABU International Nature Conservation Foundation. “We therefore call on the government of New Zealand to prohibit oil production in sensitive marine waters.”

Since the 1970s, Maui’s dolphin numbers have dropped by about 97 percent as a result of fishing. By 2004, there were 111 Maui’s dolphins, and by 2010 the population had slipped to 59.

Because protection from gillnets extends over less than 20 percent of Maui’s dolphin habitat and less than five percent for trawling, dolphins continue to die in fishing nets as bycatch.

Industry bodies, such as the New Zealand Seafood Industry Council, have opposed every effort to improve the protection for these animals. They have taken the government to court on several occasions in an attempt to overturn more protective regulations.

Despite overwhelming evidence, New Zealand’s fishing industry still holds that, “…no immediate crisis exists for either Maui’s or Hector’s dolphins.”

An upsurge of seismic surveys and fossil fuel extraction in and near the Maui’s dolphins’ home waters further increase the risks for this small and declining population.

Now a massive tidal power station is planned in key habitat of the last few Maui’s dolphins.

But if these beleaguered dolphins could be protected from humans they could still recover and thrive, says NABU. The absence of deaths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would set Maui’s dolphins back on the road to recovery and allow numbers to grow to 500 individuals in 87 years,” the group said in a statement.

But reproduction is slow for Maui’s dolphins. Females don’t breed until they are at least seven years old and only give birth to a single calf every two to four years.

With a life span of up to 20 years, mothers can only raise a small number of calves.

Maximum population growth for this species is just two percent. This means that a population of less than 50 can increase by fewer than one dolphin a year.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 守護環境知情權,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到柴山尋魔芋溯湧泉 山上山下都保育

$
0
0
本報2015年6月2日高雄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梅雨過後,為高雄的久旱畫上休止符,不但解了人類的渴,蟄伏在土地裡的的魔芋,也露出土中展現姿態,張羅著讓麗蠅來傳粉。

密毛魔芋。(圖片來源: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提供)
密毛魔芋。圖片來源:壽山國家自然公園。

正逢魔芋開花結果期,由民間高雄市柴山會第15年發起的柴山祭,今年與壽管處攜手舉辦,週日(5/31)即以「魔芋賞花行」揭開序幕,大人帶著小孩跟著解說老師,一起上山尋訪魔芋,並且認識高雄母山,由他所孕育的水資源又是如何照顧生物多樣性。

魔芋所透漏的生態訊息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秘書許書國表示,由於魔芋所散發的氣味,為人類所嫌惡,又好長於路道旁,過去一些登山客看到隨手以手杖砍除,似乎已影響其生態,因此無論是柴山會或壽管處,都特別強調其生態價值,壽管處也於登山口附近,豎立解說牌,提醒民眾,無論是魔芋或麗蠅都是自然界的一份子,提供人類重要的生態系服務,提醒民眾以欣賞、守護的態度,看待魔芋。

台灣魔芋結果了。
台灣魔芋結果了。攝影:廖靜蕙。

跟著解說導覽老師朱訓智一起爬柴山尋覓魔芋的蹤跡,認識沿途生態及習性,從早期紀錄顯示,原本步道走一小段就可尋訪魔芋蹤影,現在卻要往上走一段路才能尋得其蹤跡。

台灣有4種魔芋,柴山則有台灣以及密毛兩種,都是台灣的特有種,從4月起,隨著雨水嶄露頭角。此時,正是密毛魔芋開花結果期,由於花序有如巨人般高聳,尤其顯目,柴山曾紀錄到220公分高。

相較之下,台灣魔芋的花序則較矮小,約僅20公分高,需要細心觀察。台灣魔芋約在4、5月開花結果,密毛魔芋則約5月開始跟著開花結果;花謝之後再長葉子,到了10、11月時就枯掉,潛伏土中,冬天上山,完全察覺不到其蹤跡。

為了授粉,魔芋發出如「麗蠅」這類昆蟲喜愛的獨特氣味,吸引牠們協助魔芋傳宗接代。麗蠅也是芒果授粉重要的幫手,能提供農業經濟活動。

許書國說,魔芋給人印象是打雷之後出現,開花有臭味,因此又有「雷公屁」之稱;而密毛魔芋有如槍柄的形狀,又叫「雷公槍」。在植物分類學上魔芋屬於天南星科,具有佛焰花序,魔芋的佛焰苞形狀如同一個杯狀上緣有波浪狀的構造,中間的花序軸基部長著雄花與雌花。

開放20年重拾保育定位

分布狹隘的特有種馬卡道澤蟹。
柴山上馬卡道澤蟹族群豐富。攝影:廖靜蕙。

分布在溪谷邊的原生種台灣山棕,散發著特有的氣味,今年疑因乾旱,花開得不多,而其他植物則在缺水時,為了傳宗接代拼命開花。山棕的種子是靠水飄,一當感應到濕度夠了,就會飄散跟著水氣展開奇幻之旅;但今年水氣不夠,只能乾等待。

缺水也曾讓馬卡道澤蟹蟄伏不出,這天卻不時可看見其身影。馬卡道澤蟹媽媽不像凶狠圓軸蟹媽媽,在8~10月月圓時,趕著到海邊釋放小蟹,而是抱著小蟹到合適的地方覓食,直到牠們能獨當一面為止。

雖然國家自然公園以「壽山」為名,然而,柴山象徵著先民篳路藍縷、辛勤開墾的痕跡,更有在地精神。朱訓智說,柴山有過許多名稱,包括鼓山、打鼓山、壽山、萬壽山等,但「柴山」、「打狗山」這兩個地名特別值得紀念。打狗是由「takao」音譯而來,既代表著400年前在此居住的平埔族,也與高雄地名由來有關。

1990年代,柴山由軍管至部分開放,歷經20年沒有統籌主管機關,經過民間團體不斷倡議,直到2011年成立國家自然公園。

這過程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不僅台灣獼猴與人類的關係驟變,原本長年灌溉農田的龍巖冽泉,也因人類土地利用的方式、對水資源的感受改變,而不知所終,只有特定時間才會湧水。

保育不只在保護區

開幕式由高雄中學、中山大學、高雄醫學院幾名學生組成的樂團,吹奏著「雨的旋律」,雖然是大太陽,但台下聽眾神領意會地隨著旋律哼唱,今年的梅雨不負眾望帶給大地滋潤,也為萬物解渴,人們意識到水資源的寶貝。這幾年柴山會從山上沿著湧泉足跡,一路回到山下,透過保育湧泉推動社區營造,要讓民眾意識到,柴山不缺水,缺保育。

來自中山、高醫以及雄中的學生,以歌聲揭開柴山祭序幕。
來自中山、高醫以及雄中的學生,以歌聲揭開柴山祭序幕。攝影:廖靜蕙。

許書國致詞時指出,柴山能維持生物多樣性,在地團體功不可沒,每年的柴山祭更扣緊環境與生物多樣性。「若有朝一日,龍巖冽泉一年到頭冒出泉水,就是保育成功。」以此期許柴山的保育,民間與公部門缺一不可。

「高雄的發展似乎與柴山有重要的關係,但長久以來卻未有妥善的連結,我們就是慢慢的把山上的和山下的資源連結起來。」新上任的柴山會理事長梁世雄(高雄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表示,自從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成立,柴山會逐漸將重心放到山下,包括山下的土地水文自然資源、人文歷史地理等之調查,希望能串聯高雄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讓高雄市民了解柴山和高雄發展密切的關係。

因此柴山祭活動不但把人帶到山上去,也要帶回山下;實踐日常中的保育。「保育絕對不只在保護區內,和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我們希望透過柴山山上與山下的連結,重建生態與民眾生活互相依存的關係,」梁世雄說,過去生態學者都將民眾導向在保護區內尋找生態,事實上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充滿生態,例如生活中所使用的資源,都與自然資源密切相關。柴山下的聚落,更決定柴山保育的成敗,柴山會則以柴山為核心,將保育的概念逐漸往外擴散。

註釋台灣4種魔芋還包括:東亞魔芋以及疣柄魔芋。

逗陣護魔芋 相招育湧泉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邀你守護魔芋。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從5月份起至6月30日,舉辦「逗陣來守護魔芋」抽獎活動,活動期間到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的北壽山(龍泉寺登山口、石頭公登山口)和半屏山(萬姓公媽祠登山口)與「逗陣來守護魔芋」的立牌合照,再到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臉書的活動頁面上傳合照,就有機會抽中精美禮物。進一步活動訊息,請洽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07-2620610),歡迎大朋友、小朋友,大手牽小手一同來參與。

此外,5~8月「山大王與水大將」陸續舉辦4梯次戶外解說及2梯次暑期營隊活動,活動包括「柴山魔芋賞花行暨開幕式」、「上山認識柴山生物多樣性」、「聽故事過端午」、「龍巖冽泉與水大將」及「台灣獼猴生態營隊-召募獼猴宣導尖兵」。

台灣獼猴生態營隊將會安排室內與室外課程,教導認識台灣獼猴的生態知識及正確的獼猴保育觀念,並鼓勵投入宣導行動,可獲得籌備處發給獼猴宣導尖兵志工證與服務時數證明。報名專線:07-2815348 - 高雄市柴山會

2015柴山祭-山大王與水大將活動訊息

金門保育新力量 民間野生動物救援協會將成立

$
0
0
本報2015年6月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陳文姿報導

金門的野生動物何去何從?去年,3隻年幼水獺被發現時,因過於年幼無法放養,被緊急送往台北市立動物園,幸運存活的大金、小金、及金莎,成為動物園新「萌主」。至於其他5起水獺路殺事件,則隨著時間被遺忘。水獺故事背後,凸顯了金門長久存在的兩個問題:人為開發擾動生物棲地以及野生動物救傷專業的不足。

焦急的民間力量決定展開行動,籌組「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投入野生動物救助與自然保育推廣,或可成為改變新契機。

金門水獺因為棲地面臨開發,而失去家園,前陣子有3隻幼獺被送往台北市立動物園,但遭遇路殺、來不及救援者也時有所聞。圖片來源:金門縣政府。
金門水獺因為棲地面臨開發而失去家園,前陣子有3隻幼獺被送往台北市立動物園,但遭遇路殺、來不及救援者也時有所聞。圖片來源:金門縣政府。

「小動物」醫師的野生動物救援之路

「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的發起人歐陽夢澍是金門人,67年次,在台灣本島擔任小動物(寵物)獸醫十餘年。但歐陽夢澍對金門的關注從未間斷,成立野生動物救傷站是他多年心願。

「我是位獸醫師,有軟硬體設備,容易取得資料,也認識不少專家,會比較容易上手。」歐陽夢澍如此計畫著。他徵詢許多野生動物獸醫師,得到各方支持,取得未來合作交流的承諾,以及一個真誠的忠告:「學長,野生動物完全是不同領域,你的想法雖然可行,但開始時,可能你看一隻就死一隻!」

坦白直言的是歐陽夢澍的學妹──王齡敏。王齡敏曾在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工作長達6年半,又前往美國明尼蘇達州猛禽中心工作2年,擁有豐富的動物急救經驗。王齡敏解釋:「小動物(寵物)的醫治與野生動物是完全不同領域。」

野生動物種類從陸地的爬蟲類、兩棲類到天上飛的猛禽,急救方法都不同,一般獸醫無法接下野生動物救援的重擔。歐陽夢澍的同學,獸醫師鄭秋虹補充,野生動物與寵物不同,愈想盡心力,愈細心照顧,反而容易造成動物的緊迫與生理混亂,結果就是死亡。

王齡敏應允歐陽夢澍之邀,擔負金門救傷站第一線的工作,並負責將野生動物救援的經驗傳承給當地獸醫,培育在地人才。至此,野生動物救援的計畫終於成形。

歐陽夢澍醫師(右)、王齡敏醫師(左);攝影:陳文姿。
歐陽夢澍(右)、王齡敏(左);攝影:陳文姿。

頭路少、工時長  野生動物救援人才難尋

野生動物獸醫缺乏市場性,無固定收入,相對來說,寵物獸醫薪資則高出許多。因此,缺乏野生動物獸醫的情況並非金門獨有。加上照顧動物不分白天夜晚與假日,野生動物獸醫大多是憑藉熱情在支撐。

而在政府資源方面,各縣市自然保育課(科)會委託防治所或合作的獸醫師協助救治,但各地投注心力不同,救助照護能力也相異。因此,曾有民眾千里迢迢把受傷動物送到南投特生中心的野生動物急救站,就是信賴特生中心的專業能力。但移送並非救傷動物的萬靈丹,在地性的專業處理非常重要。

特生中心獸醫詹芳澤指出,受傷動物需要即時照護,對離島或是東部地區而言,在地性尤其重要。尤其金門是禽流感疫區,動物移送台灣更是困難重重。

金門縣政府建設處科長鐘立偉也解釋,目前金門雖有處理經濟動物與寵物的獸醫,但沒有野生動物救援的機構。因此,他很支持協會的成立,期望協會將可彌補當前公部門專業能力的不足。對專業獸醫願意返鄉投入這個冷門市場,他也非常敬佩。

詹芳澤期許「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能成為一個典範,未來在東部各地也能成立類似的組織。但他比誰都清楚,這不是一條平坦順遂的道路。

「遇到的問題會很多,資源很挑戰」。詹芳澤憂心,「要維持好的救助品質,要有專業的醫師、好的場地、足夠的經費。即便是特生中心,都需要民間資金才能勉強維持。」朋友鄭秋虹獸送上滿滿的祝福:「要有越挫越勇的決心。」

從救傷到保育  共同為環境而戰

協會成立一開始只為救助野生動物,但金門人已經迫不及待了。民間的熱情迅速吸引許多為金門生態環境努力的人,他們默默努力多年,如今因協會成立而串聯匯聚。歐陽醫師說:「我現在才知道,這些人一直在為金門的金龜、緬甸蟒、大鱗梅氏鯿,及維護自然環境而努力,能認識這群人,我很幸運。」

不少金門人也來主動詢問,他們想為金門的自然環境做點事,也想為野生動物做點事。為此,救傷站的任務從動物救援,變成「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以接納各方人才。目前已完成執照申請,即將投身野生動物救援、救援技巧訓練與研究,生態保育觀念推廣等工作。預計7月正式成立。

3年等待金門人的答案

救援野生動物是沒有報酬的。歐陽夢澍計畫在金門成立寵物醫院,以支持救傷站運作。他想證明給其他人看,理想可以兼顧生活,藉此激勵更多人回到金門一同努力。

選擇了一條艱辛的路,歐陽夢澍笑說:「每個人都說我瘋了」。可見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歐陽夢澍跟王齡敏先訂下了3年之約。以3~5年時間培育當地人才,並觀察當地野生動物保育與救傷狀況,至於更遠的未來,歐陽夢澍表示,這將交由金門人決定。

「有個救援站在,讓動物受傷可以來醫治,讓大家看金門有多少物種。如果大家都選擇開發與建設,我也不會去阻止什麼事。我知道大家渴望經濟繁榮,但如果可以,再多深思一點,再多審核一點,再多考慮一下….找到平衡點真的很兩難。」

歐陽夢澍說起小時候的金門,星空銀河是隨手可得的風景,池塘裡的水獺調皮地向人打招呼。如今,這些已不復可得。取代古厝的是一棟棟現代建築,過多人工燈光遮蓋了星空光彩。

「現在金門有很多開發案,如果人民選擇的是開發,如果整天、整年都見不到動物,那麼,留著還有什麼意義?」面對未來,答案在金門人手中。

頭號目標是幽靈漁網! 時隔20餘年 環署重啟海底垃圾清除行動

$
0
0
本報2015年6月2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海龜、鯨豚等海洋生物因為幽靈漁網纏身、誤食塑膠袋等海洋垃圾而枉死的憾事一再發生,環保署2日表示,明年將祭出上千萬經費,與地方政府合作辦理「海底垃圾清除」的工作,要跟地方潛水協會與民間團體合作淨海,首要目標是遺留在礁岩上的漁網、繩索與塑膠袋等海洋垃圾,讓海洋恢復生機。

清除海底垃圾,目前多由環團、熱心潛水人、當地潛水業者等民間自發行動;而環署於1989年簡又新任署長時代,曾發動中華民國潛水協會清除海域海底垃圾的「海豹行動」,相隔20餘年後,才又再提出相關措施。

南灣海底裡的廢棄漁網,圖片提供:環保署。
南灣海底裡的廢棄漁網,圖片提供:環保署。

廢漁具隨意丟  成海洋生物頭號殺手

環署水保處2日記者會中提出海底垃圾調查結果,指出今年3~5月間,曾在台南安平港、卑南溪口、蘭陽溪口、淡水河口、墾丁南灣及佳樂水等6地點進行水下調查。水保處處長葉俊宏指出,抽檢地點多選在出海口附近,約距岸約300公尺處,選定100×100公尺(10,000平方公尺),在範圍內以2人1組方式潛水進行海底垃圾調查及清理作業。

其中以鐵鋁罐件數為最多,其次為塑膠袋、塑膠瓶及玻璃瓶罐,並拾獲廢輪胎、廢棄漁網及橡皮管等較大型之海底垃圾。

葉俊宏分析調查結果,指出在沙岸部分,垃圾比他想像中少,在台南安平港、卑南溪口、蘭陽溪口及淡水河口等4處河口、港口地區都沒有發現大量海底垃圾。但他質疑主要可能因安平港區調查處遊客較少,而卑南溪、蘭陽溪及淡水河口調查區位於河流出海口旁激浪區,且海底為沙質地形,海底垃圾易受浪湧推動、沖打上岸,或遭掩埋在層層泥沙之下。因此他也轉向調查中油高雄永安液化天然氣接收港航道疏浚的底泥紀錄,發現有廢棄漁網、繩索與塑膠等。

至於墾丁南灣及佳樂水地區因屬礁岩地形,廢棄漁網、橡膠管及廢輪胎等較大型的海底垃圾相當明顯。水保處引用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2014年對後壁湖、潟湖、核三廠入水口、南灣眺石東側等地區的淨海成果,同樣發現海底垃圾以廢棄繩索及漁網為最大宗,占了約70%;其餘塑膠製品及鐵鋁罐,各約占10%。其中尤其廢棄漁網覆蓋在礁岩上,經常發生纏死海龜、鯨豚等生物,對當地的生態造成危害,也就成為環署此波行動的重點目標。

DSC_1335
海洋垃圾調查分析,攝影:賴品瑀

清除海廢費時又費力  環署盼與地方合作

明年,環署將撥1350萬元,補助地方政府辦理海底垃圾清除工作,範圍包括台灣本島與離島地區,並以東北角、墾丁、綠島、蘭嶼和澎湖等礁岩地形優先。環署希望各地方環保局踴躍找當地潛水店合作,向環署提出清除計畫。

葉俊宏強調,海底垃圾清除不易,必須由潛水員一件一件撿拾,尤其是幽靈漁網密佈的礁岸更不可能以拖網方式進行,因此可知岸上一個「隨手丟」動作,對海洋將造成嚴重傷害。因此呼籲民眾到河邊海邊遊憩、釣魚時,「帶多少來就帶多少離開」,別把垃圾留下。

未來將加強回收機制、查緝違法行為

不管是環署此次調查或民間團體以國際海岸清潔運動(ICC)標準進行海廢監測,都顯示塑膠、保特瓶、鐵鋁罐這些不可自然分解、但其實可回收的物質名列前茅,這些海底垃圾多數來自陸域與海岸未妥善清理的廢棄物,環署將如何後續將持續推動廢棄物源頭管理及減量措施?

環署今年3月提出的「海漂垃圾處理方案」中,提出持續推動廢棄物源頭減量、建立非分解性漁業廢棄物收集、回收管道、與辦理淨灘推動認養淨灘、執行陸域海漂垃圾防治工作計畫、及督導地方政府加強河面垃圾與污水截流站垃圾清疏作業、加強船舶廢棄物管制等作為。

葉俊宏更指出,根據《海洋污染防治法》,若漁船在海上隨意棄置垃圾,將處新台幣30萬到150萬元罰鍰。環署除了將更完善漁港的回收設備外,也會繼續利用衛星監控大型污染,亦歡迎民眾舉報不法行為以共同維護海洋環境。

我們還能相信誰? 遇到選舉就轉彎 農舍修法當兒戲

$
0
0
聲明團體:守護宜蘭工作坊、台灣農村陣線、地球公民基金會、台灣千里步道協會、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
農田種出一棟棟房子。攝影:陳寧

預告在即的「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一夕間翻盤,一個立委竟幫行政院發布決策大轉彎。農委會信誓旦旦地宣誓修法,言猶在耳卻如此不堪檢驗。炒地開發派瞬間搓破政院紙糊式的農業政策,自失立場的隨意喊卡,讓喊了許久的修法大業猶如兒戲,更讓人質疑一切不過是一場戲,為了大選考量,嚴管農舍守護農地原來不如炒農地。

台灣近年農地炒作亂象百出,其中尤以宜蘭、南投、苗栗農地濫建非農用農舍情節最為嚴重。農地亂象源於中央大開《農業發展條例》18條漏洞在前,地方政府把關不力在後,中央與地方主管機關15年來放任情勢滋長,兩造均嚴重失職。今年2月宜蘭縣政府終於改弦易轍、審查嚴管,農委會繼之宣布將於6月底前修改《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限縮農舍買受人資格以落實農地農用,水保局更甫於5/26舉辦公聽會廣納民意。

值此正視亂象的關鍵時刻,行政院卻因近年在苗栗主導多起開發案的立委陳超明陳情而於6月2日決定暫緩修法,這是視修法為兒戲,而且棄全台農地保護與糧食安全大業不顧的荒謬舉止,我們給予最嚴厲的譴責,並提出以下3點聲明:

  1. 農舍亂象是全國性問題。據統計2008年到2014年宜蘭縣總計核發農舍建照4926棟, 南投核發3046棟, 苗栗核發2423棟,新竹桃園各1600棟,而且普查顯示近兩年全國農舍違規使用比例高達75.92%,修法嚴查、遏止亂象已是當務之急。
  2. 《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係屬中央法規之行政命令,中央主管機關本有職權立即修訂,應即依母法《農業發展條例》「農地農用」之原則,明訂得興建農舍之「農民」條件,以實際從事農務之身分做為起造及承受移轉之判準,並從嚴訂定興建農舍之「應遵守事項」,杜絕非農民起造非農用農舍、導致優良農地不斷流失之亂象。
  3. 限縮農舍買受資格並非侵害人民權益,而僅是使早已失序的農地管理回歸正軌。農地乃是生產糧食的基地,農舍是在有必要的情況下才得「特許」興建,而「農舍」必定為「農用」也才是正常的狀態。保障實際耕作農民權益,應從改善產銷結構、健全生產環境、建立環境補貼、推動土地儲備制等正向政策著手。作為一群長年耕耘環境永續、國土規劃、農業發展、糧食安全的民間團體,我們正告執政者應拿出魄力發展真正守護農地也保障農民權益的政策,並誓言監督到底。而若政院持續姑息假農舍、真炒作的短視政策,只會讓台灣走向萬劫不復的滅農境地。

從實價登錄到房價稅制改革,遏止土地炒作歪風已是全民共識與政策革新方向,農委會作為全國農地主管機關也已宣示捍衛農地決心並啟動修法程序。6月2日卻在苗栗立委陳超明與行政院秘書長簡太郎互唱雙簧下遽然「暫緩」修法,決策過程極為荒謬而粗糙。查陳委員近年在苗栗主導「苗栗大埔竹科竹南學園區」、「苗栗崎頂產業園區」等備受爭議並導致多人喪命之開發案,而簡秘書長則在內政部強勢主導拆除大埔四戶,並通過俗稱璞玉計畫之「台知經濟園區」為國家重大建設,二人手下實已毀滅良田無數並背負多條人命。

我們要問:一個專門炒作農地的立委卻可以讓遏止農地炒作亂象的修法政策喊停,行政院到底是全國農地的守護者,還是幫地方立委炒地的嘍囉? 執政當局到底是要貫徹馬英九總統宣示於2025年提高糧食自給率到40%的國安目標,還是要繼續放任甚至帶頭農地炒作?

Viewing all 1995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