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5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高市通過二自治條例 工業管線、空污總量管制有法可管

$
0
0
本報2015年5月2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李育琴整理報導

高雄市議會21日審查通過「高雄市既有工業管線自治條例」及「高雄市環境維護管理自治條例」2項攸關高雄空污管制和市民居住安全的法案,對未來高雄市政府管理既有工業管線管理及空污管制,提供執法依據。

依高雄市既有工業管線自治條例規定,未來工業管線所有人,須將公司所在地設於高雄市,並依規定提送年度管線維運計畫及繳納管線監理檢查費,才可繼續使用既有管線。

我們的島 804-1-05 高雄成為台灣石化的火車頭,也注定了空氣汙染的命運。

在空污管制方面,面對氣候變遷,自治條例規定工業排碳大戶須提報溫室氣體自主管理計畫,自主減碳;對於懸浮微粒及臭氧等指標污染物,一定規模之污染企業應削減排放量,直到全市符合空氣品質標準,此外,自治條例亦規定2020年底之前將全面禁止二行程機車行駛,而餐飲業一定規模之業者,須設置集排氣系統及空氣污染物去除設施,以改善細懸浮微粒的污染問題。
高雄市環保局表示,高雄市環境維護管理自治條例在過去歷經「碳稅徵收自治條例草案」、「氣候變遷調適費徵收自治條例草案」及「環境維護管理自治條例草案」的立法階段,今年終於順利立法。
儘管環保署在民眾關注PM2.5污染議題下,終於要在6月公告實施高屏地區總量管制計畫。高雄市仍訂定自治條例,管制市內空污總量,要求污染大戶3年減排5%,透過環境維護自治條例的實施,逐步減少能源消耗及化石燃料使用,降低溫室氣體及空氣污染物排放,並促進低碳技術之發展。

731高雄氣爆現場,林清華攝。

而在工業管線方面,經發局表示,高雄市是全國最大石化重鎮之一,根據工研院2015年統計資料,石化業在高雄市產值高達新台幣9,024億元,占全台石化產值1/3,而直接從事石化業就業人口達到1.5萬人,石化業佔高雄市經濟產值比重相當高。

由於全台工業管線不像公用管線有法源依據(如電業法、自來水法、天然氣事業法、石油管理法等),若工業管線延伸出廠區外,目前無法規可規範。因此,高雄市政府擬訂專法來監督既有管線,才能有效管理。

經發局表示,高雄市政府在去年81氣爆後清查既有工業管線,共有13家石化業者8管束及89條管線穿越市區,其中氣爆區的3條管線已斷管,剩下的86管線管理,分別屬於中油、中石化、李長榮等13家公司。

經發局指出,在確保既有工業管線安全管理前提下,暫時允許既有管線的使用權利,讓產業未來進行調整轉型。不過管線所有人須於2016年12月31日將公司所在地設於高雄市,以因應防災應變時的即時決策,未來也將依管線長度向所有人計徵監理檢查費,專款專用,以建立完整管線維護監理與防災應變。


拿掉「暫行」改「推動」 原民自治條例草案出委員會

$
0
0
本報2015年5月25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立院本會期將進入尾聲,25日《原住民族自治暫行條例草案》也出了內政委員會,為了更明確表達此法案的目的是為了推動之後終極的原住民族自治法,委員會將條例名稱以「推動」取代「暫行」二字,此案將在協商進入院會審查。

20120728杉原灣,反美麗灣音樂會 賴品瑀攝影
圖說:20120728杉原灣,反美麗灣音樂會
攝影:賴品瑀

雖然《原住民族基本法》與《憲法增修條文》皆提出政府應協助原民自治, 但2010年原民會提出《原住民族自治法草案》時卻並不順利,因此轉為提出《原住民族自治暫行條例》,其中條文從原本的83條減至28條。

原民會提出「階段落實」的概念,提出開放部分政府權限讓民族政府試辦,原民會主委林江義表示,此條例的意義為階段性的整合與提供操作試辦的機會,因此當中寫明落日條款,強調此條例只有5年壽命。也因此立委陳其邁、高金素梅、鄭添財等分別提出用「推動」二字替代「暫行」的類似意見, 以求名稱能更強調此法的目的與任務所在。

此條例中規劃,由行政院設原住民族自治政府;原住民族自治政府下則由各族或聯合族區組自治政府。在自治政府置原住民族各族委員組成委員會議,主席將由委員推舉提請行政院院長聘任,但在過半數民族完成設立族區自治政府前,主席將由主管機關首長,也就是原民會主委兼任。 自治政府的預算則由行政院納入中央政府總預算,主管機關原民會將設原住民族自治基金,供實施自治之用,基金規模為新臺幣一百億元。

至於這暫行的五年當中,民族自治政府完成建置後將辦理的事項,在第17條規定有推動傳統社會服務、民族教育、文化及語言、自然保育及自然資源管理、事業經營及管理為主要職權。原民會強調條例中的自治項目與2010年所提出的《原住民族自治法》草案所定幾乎相同,第20條也規定了族區自治政府成立時,法律及相關各級政府要依第17條規定將管轄權限移轉予族區自治政府,未配合修正者將由行政院公告變更管轄。

而第24條規定,設籍在自治區內的原住民將享有接受民族教育、獵捕野生動物、採集公有林林產物、野生植物及菌類、採取礦物、土石與利用水資源等權利。因此包括野生動物保育法 、森林法、土石採取法、水利法、國家公園法、礦業法、溫泉法、文化資產保存法等法令都有部分條文需進行轉移。

先前立院為此召開公聽會,會中不少意見對於此條例仍有疑慮,關注焦點多為目前避談土地與財產權、是否符合族人由下而上參與的原則、民族自治政府在原民會之下的位階問題與民族政府不具公法人資格等。

在內政委員會中,原民會多以「目前為試辦,相關問題留待終極的自治法中解決」來回應這些質疑,認為在試辦的過程中,可讓族人討論出各族希望的自治模式,但也遭陳其邁等立委質疑此條例並無明確提出暫行以後的指向性目標為何。在此次會議中,例如關於狩獵與森林使用的部分,也仍可見高金素梅等原住民立委與林務局仍無共識的狀況。

而原民會在草案說明中指出「我國自行憲以來從未實踐原住民為主體的自治經驗」更遭到砲轟,直指即便不談千年來的自治事實,國民政府來台之前的日治時代,亦有原民自治的經驗,林江義也有所回應,解釋之前的自治為「部落」為主,然目前自治法案是以「族」來思考,因此狀況不同,也的確沒有這樣的經驗。

台版小森蚺──唐水蛇

$
0
0
作者:林宥宇

在台灣有一種罕見的蛇,筆者將這種蛇稱為「台灣版小森蚺」。為何這樣稱呼牠呢?因為這種蛇的長相就好像是國外的森蚺,其實不只長相,就連棲息環境都很類似。

森蚺(學名:Eunectes murinus)是一種體型巨大的無毒蛇,主要棲息於南美洲,同時也是世上最大的蛇之一,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說:森蚺(學名:Eunectes murinus)是一種體型巨大的無毒蛇,主要棲息於南美洲,同時也是世上最大的蛇之一,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森蚺(Anaconda)是分布於南美洲的蛇,棲息在濕地、沼澤等水域環境,目前已知有2種,分別為綠森蚺及黃森蚺。其中綠森蚺名氣頗高,體型非常巨大,且是全世界重量最重的蛇。如果想親眼目睹野生森蚺的話,必須到亞馬遜雨林或是委內瑞拉的濕地保護區才有機會,對一般人來說簡直是相當難達成的任務。不過,在台灣有一種蛇,長相與森蚺很接近,那就是唐水蛇(Enhydris chinensis)。

想見他:可遇不可求

唐水蛇又稱為中國水蛇或泥蛇,是很典型的水棲性蛇類,牠幾乎可以說是森蚺的縮小版,體型粗短,體長最長大約80公分,橄欖棕色的身體並點綴著黑褐色斑點,身體與腹部交界具橙色縱帶,鼻孔及眼睛位於頭部上方(方便將頭探出水面呼吸)。生活在平地及低海拔的水田、濕地、排水溝渠等淡水域環境,夜間活動為主,具輕微毒性,以魚類及蛙類為主食,屬於保育類第二級動物。

某日,筆者與幾位熱愛大自然的好友們前往北台灣的一處濕地作夜間生態觀察,當然也把主要目標放在唐水蛇,記得當時我們從上半夜開始展開搜尋,沿著水邊放亮眼睛仔細尋找,前前後後發現了許多蛙類、赤尾青竹絲、雨傘節等等,但就是找不到唐水蛇,畢竟這種蛇現在是屬於稀有的種類,可遇不可求。

而唐水蛇在早年分布廣泛遍及台灣,然而,近年來卻因為棲地環境被開發、汙染,導致數量大幅減少,目前僅知在北部少數的水田濕地仍有其蹤跡。因此我們也沒有抱太大的期望,但經過了一番努力後,最後終於在凌晨近3點時發現一條唐水蛇,當下真的非常感動,因為代表這種蛇還存在著,若當時一直都沒有發現那就真的要擔心了。

圖說:唐水蛇,生活在平地及低海拔的水田、濕地、排水溝渠等淡水域環境(圖片攝影:林宥宇)。

倩影要常見 保育棲地為不二法則

唐水蛇很美,牠們屬於淡水環境的生物,乾淨無污染的淡水對牠們而言極為重要,很不幸的是牠們近年來面臨著重大的危機,人類過度開發及汙染環境,使得牠們的家園正逐漸在消失,是極需要被保育的物種。

大家可試想,台灣就這麼小一個,而平原地區幾乎都被工廠、高樓大廈占據,人類已佔領掉牠們一大半的家園,很多淡水域環境幾乎都被嚴重汙染,唐水蛇的生存現況實在讓人憂心。如果大家能將棲地保留住,不開發、不汙染,那麼牠們就有機會存活下來;相反的,如果大家繼續濫墾濫伐、汙染水質,那麼以後可能就再也看不到牠們了。

圖說:淡水域環境幾乎都被嚴重汙染,唐水蛇的生存現況令人憂心(圖片攝影:林宥宇)。

不只是唐水蛇有這樣的危機,其他像是鉛色水蛇、赤腹遊蛇、台北赤蛙、柴棺龜等物種都面臨著相同的危機。因此,希望大家可以友善環境,也就是友善對待動物們,讓我們的後代子孫還可以繼續欣賞這些美麗又可愛的物種。

長知識悄悄話:光復之後,台灣有一些物種沒有正式的中文名,所以當時的學者陳兼善先生就把一些在學名裡或英文名字裡有「chinese」或「chinensis」的物種已「唐」開頭命名。唐水蛇(學名是 Enhydris chinensis)名稱即由此而來,另外還有其他物種例如唐白鷺。(感謝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 林思民副教授協助解惑)

美環團抽檢市面防曬產品 近8成不合格或有害人體

$
0
0
本報2015年5月26日綜合外電報導,江佳芸編譯;蔡麗伶審校

打算出門享受陽光滿滿的假期嗎?在那之前,你最好仔細看看背包裡的防曬產品,因為這些瓶瓶罐罐可能根本不具有標籤上聲稱的效果,還可能含有危害人體的有害成分。

根據美國環境工作小組(EWG)最新發行的〈2015防曬指南〉,美國市面上有高達80%的防曬產品含有害成分或無法有效抵擋紫外線,甚至兩者皆是。

防曬是戶外活動必備用品。圖片來源:Amir Illusion

防曬含有害成分 反而更傷肌膚

EWG對1700件產品進行審查,包括防曬乳、具防曬係數(SPF)的潤膚霜和潤唇膏。

「我們的研究證實並非所有防曬用品的製成都是相同的,很多產品沒有提供足夠的長波紫外線(UVA)保護,部分產品含有有害物質,例如可能干擾激素的二苯甲酮(oxybenzone)以及會對皮膚造成傷害的棕櫚酸維他命A(retinyl palmitate)。」EWG資深科學家Dave Andrews表示。

這份指南也將30多種防曬產品列入最糟糕的「羞愧名單」,因為其屬於噴霧型(可能不慎吸收或無法適當保護皮膚)、含有潛在危險成分,像是會干擾激素的二苯甲酮(oxybenzone)、會導致皮膚癌的棕櫚酸維他命A(retinyl palmitate),或標示錯誤的SPF數值(EWG表示,SPF最高為30~50)。

不實廣告促銷 知名品牌遭點名

EWG舉例,被列入羞愧名單中的露得清(Neutrogena),其產品行銷上出現很多不尋常的數字。它們宣稱自家產品是皮膚科醫師首推的防曬選擇,但EWG檢驗其產品卻發現不合格。

EWG資深分析師Sonya Lunder說:「這令人感到十分震驚,露得清試圖用不實廣告促使消費者購買含有有害物質的產品。我們的調查就是要揪出像露得清這樣不實的產品,但仍有許多事情需要去做,才能制止大公司用不實廣告賺取消費者的健康。」

EWG指南中,1000項防曬品只有21%(217件)拿到最高標準,大約19%的潤膚霜和21%的唇膏得分良好。

另外還有其他產品也進入了「羞恥名單」,如香蕉船(Banana Boat)、確不同(Coppertone)和CVS。

高SPF誤導消費者 曝曬時間拉更長

根據分析,露得清販賣令人疑惑的濕膚(wet skin)噴霧,其產品的SPF值高達110,這比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訂定的最高值高出一倍多。根據FDA,SPF值高於50+是被誤導的,加拿大、歐洲、日本和澳洲也都不允許超高的SPF值。

Sonya Lunder說:「許多研究顯示人們會被防曬產品包裝上的說明所誤導,以致於選擇高SPF防曬產品的人會更喜歡長時間待在太陽底下,如此也更容易造成曬傷。」

EWG估計今年指南中約有一半的產品不能被販賣到歐洲,因為歐洲委員會對於SPF值和UVA值有更嚴格的標準。

防曬產品只是「最後防線」

在美國,目前對於個人護理產品的規範,是允許製造商加入幾乎任何的非活性成分,包括可能改變身體荷爾蒙、造成皮膚傷害或是觸發過敏的化學物質。

不過EWG也在推廣防曬的基本常識,並建議防曬品只是「最後的防線」。選對防曬品也只是成功的一半,更重要的是防止長期暴露在陽光下並穿著能保護皮膚的衣著(大邊遮陽帽、長袖長褲等)預防皮膚癌與提前衰老。

防曬用品需慎選。圖片來源:Robert S. Donovan

知名小兒科醫師Harvey Karp表示:「不幸地,美國一年約有數千人死於皮膚癌。年輕的孩子特別容易受到陽光的傷害。防曬品是防止致命癌症傷害的選擇之一,這也是為什麼我很高興EWG做出這本指南保護美國人選擇更好、更安全的防曬品。」

EWG 2015指南內容包含如何閱讀產品標章上的資訊、識別潛在有害物質避免曬傷。消費者可以下載EWG的行動條碼,獲得更多防曬產品或化妝品的等級評比和安全資訊。

法強制超商捐贈剩食 民間批:治標不治本

$
0
0
本報2015年5月26日綜合外電報導,高妙嬋編譯;鄒敏惠審校

為了打擊食物浪費,法國政府近期通過立法,賣場將不得丟棄或刻意破壞未售出的食品。相反的,業者必須捐贈給慈善機構或是做為動物飼料。

圖說:超商每天都會有賣不出去的食物。圖片來源:Bob Jagendorf

一年燒掉2百億歐元 食物浪費成國家問題

法國國會舉行匿名投票,以全部同意的壓倒性票數通過立法。不同黨派的國會議員達成共識,可說是難得一見。

據官方估計,法國人每年平均扔掉20到30公斤的食物,其中7公斤甚至完全未拆封,總計全國浪費了2百億歐元。

法國每年浪費的710萬噸食物中,有67%為消費者所丟棄,15%為餐廳,11%為商店。而全世界每年浪費了13億噸的食物。

根據新法案,賣場將不能蓄意破壞未售出的食品。擁有4305平方英尺(相當於400平方米)或是更多的業者,必須在明年7月前與慈善機構簽訂合約,否則將面臨高達7萬5千歐元(相當於255萬台幣)的罰款或是兩年的刑期。

超商倒漂白水 刻意毀壞食物

提出這項法案的法國前食品部長,現任社會黨議員的紀堯姆‧葛洛特(Guillaume Garot)說:「賣場常將漂白劑與仍可食用的食物一起倒進垃圾桶,這個景象實在很令人憤慨。」

近年來,法國媒體大量播報貧窮家庭、學生、失業或是無家可歸的人們經常在半夜偷溜進賣場填飽肚子,靠著垃圾桶中尚未過期、仍可食用的食物過活。

但有些賣場會將扔掉的食品泡在漂白水中,避免有人因為食用裡面的食物後造成食物中毒。而有些賣場則會故意把丟棄的食品集中鎖在倉庫,不讓一般民眾拿取。況且,在賣場覓食並非輕而易舉,你必須從腐爛的水果及垃圾堆中,翻出優格、乳酪塊或是現成的披薩,還要一邊躲警察免得遭到逮捕。

2011年,一位育有6名小孩,在馬賽不二價(Monoprix)超市領最低薪資過活的59歲父親,就因為從垃圾桶裡拿走6顆香瓜和兩顆萵苣,被同事看到後通知保全以偷竊罪抓他,而差點失去工作。

捐出去就沒事? 民團批:法案治標不治本

食物浪費的議題持續之下,法國也出現了各種壓力團體、回收突擊隊,以及「直接覓食」運動。例如Gars’pilleurs──一個源起於里昂的行動團體──其成員會在半夜戴上粗布手套,闖進賣場將食物從廚餘桶拿出後,隔天早晨便在街上分發食物,旨在喚起人們對浪費、貧窮及食物分配的注意。

不過,Gars’pilleurs與其他4個壓力團體在今年初發表聯合聲明,向法國政府提出警告,指出如果只是強迫大賣場將未售出的食品捐給慈善機構,對食物浪費這個問題可能是一個「失敗且危險的解決辦法」。

他們指出,這將會讓賣場業者產生他們已經完成其份內任務的錯覺,然而對食品業生產過剩及食物分配鏈這類更大的議題仍未著手處理。

超商代表:增加慈善團體負擔

代表賣場的商業及分配聯合會(The Fédération du Commerce et de la Distribution)也對這項政策提出譴責。

該組織首長指出,這項法令的目標大錯特錯,由於大賣場只佔了食物浪費量的5%,但卻要被強迫接受這些新規範。他更指出他們早已開始捐贈食物給援救組織,起碼有4500家商店都已經和相關組織簽訂協議了。

法案規定將未售出的食物以目前正在使用的方法捐給慈善團體,但這同時也會造成慈善團體的負擔。因為他們必須從中篩選,以便區隔出壓壞的水果或是已經變質的食物。賣場業者指出,慈善團體現在也因此需要有冷藏設備及載貨卡車,才能處理捐贈的食品。

打擊食物浪費大作戰持續進行

繼今年2月實施的措施──移除生鮮食物上的有效期限,這項法令也規範將在學校及企業中推行有關食物浪費的教育課程。

這些措施都是法國預計在2025年達到食物浪費量減半的目標中的方案。

法國每年浪費的710萬噸食物中,有67%為消費者所丟棄,15%為餐廳,11%為商店。而全世界每年浪費了13億噸的食物。

登山客亂丟廚餘 台灣朱雀食不安心

$
0
0
本報2015年5月26日苗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傳說中會到人手上吃餅乾屑的金翼白眉、在三六九山莊吃廚餘流連不去的台灣朱雀,或許讓部分鳥友津津樂道視為傳奇,然而這些人類食品會不會掀起自然界的食安風暴?

最近由屏科大鳥類研究團隊在雪山進行的研究調查,發現來往於廚餘堆中的台灣朱雀,外觀改變、寄生蟲增多,生態習性也受影響。為野鳥食品安全把關,登山時最好是不要餵食野鳥,更不要亂丟廚餘。

台灣朱雀一般的覓食行為。(攝影:洪孝宇)
圖說:台灣朱雀一般的覓食行為。(攝影:洪孝宇)

廚餘惡臭永流傳  山友枉費心意保育不加分

「廚餘對高山鳥類的影響」已成不容忽視的課題,尤其是特有種台灣朱雀(Carpodacus formosanus,又稱酒紅朱雀)更是首當其「害」。儘管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多年來不斷呼籲,使用三六九山莊的登山客,愛惜自然環境也能尊重野生動物,「把帶上山的全帶走!」成效仍不如預期。三六九山莊周圍因廚餘而處於惡臭,登山客留下的廚餘永垂不朽之餘,也影響了野鳥生態。

三六九山莊的廚餘。(攝影:林惠珊)
圖說:三六九山莊的廚餘。(攝影:林惠珊)

「這些經過烹調的食物 人吃了不一定健康,何況是鳥類。」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所長孫元勳研究團隊所受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在雪山山脈中所進行的鳥類研究調查中,上週六(23日)於汶水遊客中心發表成果。孫元勳指出,食物對於台灣朱雀的影響,與造成人類的影響一樣,需要一段時間才會出現,有必要在源頭即把關,守護鳥類及自然生態。

研究團隊觀察,登山客身處遮風避雨的山莊中,為圖便利隨手把碗裡剩下的東西,直接倒在一旁的箭竹林中,對於研究人員詢問「知不知道這邊不能隨便倒廚餘?」竟得到「在施肥、廚餘有助於高山植物的成長、給植物補充肥料」的答覆。

研究人員林惠珊指出,在低溫、高海拔的山區,食物分解得很慢,但是散落在林間的廚餘速度又快又多,山屋後方隨時處於廚餘充斥的窘境。

三六九山莊。(攝影:林惠珊)
圖說:三六九山莊。(攝影:林惠珊)

由於這種錯誤的認知,改變高山生態環境。研究團隊在高山上常見的廚餘堆種類五花八門,從滷肉、麵條、米飯、整顆的高麗菜、蛤蜊殼、紅蘿蔔、小黃瓜、臘肉、泡麵等等,種類及組成非常多元;缺乏保育概念的登山客,不將吃剩的揹下山,而選擇違法傾倒到周邊的竹林、草叢,當作沒事讓隊伍輕裝下山。

高油高鹽 野鳥食安也凸槌

包括台灣朱雀,金翼白眉、栗背林鴝、褐頭花翼、鷦鷯、白眉林鴝、台灣叢樹鶯等野鳥,都愛停駐在廚餘堆裡找東西吃,研究團隊從架設的自動相機,拍攝牠們在廚餘堆中翻找人類吃剩的麵條、米飯、蔬菜,其中不乏高鹽分、高油脂的食品。

受廚餘吸引覓食的台灣朱雀。(圖片來源: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研究室提供)
圖說:受廚餘吸引覓食的台灣朱雀。(圖片來源: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研究室)

這些食物對野鳥有沒有影響呢?研究團隊不但分析廚餘內容,包括鈉、防腐劑(己二烯酸、苯甲酸、去水醋酸)以及保色劑(硝酸鹽、亞硝酸鹽)的含量;也進行台灣朱雀繫放、解剖及血液分析,並參考國外圈養鳥類病理資料進行比對,發現部分個體的尿酸以及膽固醇數值偏高,但因台灣目前的研究無法提供諸如尿酸值到達哪個程度,會影響野鳥臟器功能,因此也只能持續觀察監測。

不過習於啄食人類廚餘的台灣朱雀,有部分出現嘴喙附著不明物,影響外觀的情形。研究人員判斷是吃了廚餘所造成,至於對酒紅朱雀會不會有影響,則未有定論;另外,研究分析指出,這些野鳥的疾病以體內寄生蟲及體外寄生蟲的問題最為嚴重,體內寄生蟲如球蟲、毛細線蟲、毛滴蟲;體外寄生蟲則有羽蝨附著啃食羽毛影響到鳥體健康。

生態習性改變  台灣朱雀不下山

廚餘堆也形成群聚效應,平常不會這麼多鳥聚在一起,現在卻為了食物增加接觸機會,包括疾病傳播、搶食行為等。

飲食行為改變之外,林惠珊也觀察到每逢冬季就會往低海拔遷移的台灣朱雀,有部分個體,似乎習慣了在廚餘堆中討生活,影響其不往低海拔遷移過冬的行為。

受廚餘吸引覓食的台灣朱雀。(圖片來源: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研究室提供)
圖說:自動攝影機拍攝到野鳥聚集在廚餘邊。(圖片來源: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研究室)

孫元勳表示,人類廚餘之所以特別吸引台灣朱雀,有可能與其吃穀類的習性相關。「長期演化就是讓牠隨著食物生育,在高山上食物難求,人類的穀類、米食、麵條,都會吸引牠過來吃。」這與大多吃昆蟲的鳥類需求不同。

依據《國家公園法第13條第6款,國家公園區域內禁止任意拋棄果皮、紙屑或其他污物。而依據同條第8款制定的「雪霸國家公園區域內之禁止事項」,也不允許在非指定地點丟棄廚餘及餵食野生動物(第6、15項),違者可處罰鍰1500元。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世界烏龜日 淨灘垃圾化身繽紛大海龜

$
0
0
本報2015年5月26日屏東訊,林育朱報導

5月23日是「世界烏龜日」(World Turtle Day),由荒野保護協會、屏東教育產業工會、屏東縣環境保護聯盟和大鵬灣風景區管理處主辦,各地志工聚集於小琉球蛤板灣,展開淨灘行動;並由紐約R. A. R.E環境藝術工作室的藝術家帶領,用海洋廢棄物組成色彩繽紛的海龜和陸龜。

圖說:世界烏龜日當天,小琉球海灘上出現了一隻海廢大烏龜。
攝影:林育朱。

世界烏龜日 志工用地景藝術響應

23、24日,台灣西南部因西南氣流,天氣時陰時雨。但海廢藝術創作活動志工,不分老少,全副武裝在小琉球蛤板灣淨灘,短短數小時就收集了好幾大袋垃圾,再加上當地民宿業者提供多年來在海灘上撿拾超過600隻鞋子,按顏色分門別類,其中台灣特色藍白拖數量更是驚人。

接著在藝術家帶領下,志工陸續拼裝五彩繽紛的身體、頭部和四肢,最後完成直徑10公尺的彩色海龜地景藝術。

過程中吸引不少遊客圍觀,遊客在得知這麼多垃圾僅花費2小時內就收集完成,也驚呼連連。

充滿塑膠碎片的海灘

塑膠廢棄物在海中碎裂化的問題日趨嚴重。相較於本島,站在顯得乾淨許多的小琉球海灘上,還是能從貝殼與珊瑚組成的沙礫中發現許多微小的塑膠碎片,尤以保麗龍碎片、塑膠碎片、菸蒂最嚴重。

圖說:志工完成了海廢陸龜。
攝影:林育朱

小琉球位於黑潮支流上,是台灣重要的綠蠵龜覓食和產卵地。台灣海岸未受破壞前,許多海龜會到這兒產卵。然而人工化、污染、光害等因素,至今僅剩澎湖、蘭嶼、小琉球等離島偶爾能見到母龜上岸蹤跡,其中僅小琉球,有超過100隻的海龜長年棲息於此。

小琉球海龜以不怕人著稱,且常在靠岸的地方覓食,24日上午創作的過程,志工和遊客不時看到海龜在距離十幾公尺處浮上水面呼吸,這樣的近距離接觸讓每個人都深刻感動。

小琉球嬌客 海龜產卵引發保護行動

長期在小琉球海域觀察海龜的民宿業者阿添向志工解釋,15、6年前因緣際會下,回到自己的家鄉小琉球經營民宿事業,當時為了發展更多觀光資源,開始帶客人浮潛,才無意間發現這裡的海域居然有這麼多海龜!

多年來他四處請益在地老人家 ,發現綠蠵龜棲息在此和上岸產卵是許多琉球居民的共同回憶,只是以往老人家習以為常。有一次帶遊客進行夜間觀察時,在蛤板灣巧遇產卵母龜,更印證了此事。之後在海龜上岸產卵的夏季,他便自發到沙灘上勸導遊客減少放煙火、喧鬧的活動,期望減少對上岸母龜的衝擊,直到海大研究團隊和志工進駐接手。

在場,荒野保護協會也擺設攤位,並發揮創意巧思,把垃圾包裝成「塑料便當」,不但藉此向遊客講解海洋生物如何因誤食海洋垃圾死亡,更暗示我們所製造出來的垃圾將可能透過食物鏈而危害人類自身。

海廢便當盒

圖說:海廢便當。攝影:林育朱。

不要再有海龜因垃圾而死

最後藝術家和志工協力完成了3隻大大小小的陸龜和海龜,其中一隻小海龜更是由沙灘上撿拾到的煙蒂排列而成。

R. A. R.E環境藝術工作室的La Benida Hui說明,全球海龜曾因人類捕捉,或遭漁網、繩索纏繞導、誤食塑膠垃圾致受傷、斷肢甚至死亡。加上棲息地、產卵場域的破壞,導致數量銳減。這些地景藝術作品上除了用淨灘撿拾到的免洗餐具、飲料杯、寶特瓶、保麗龍和鞋子排列,還結合了一些漂流木、樹葉、種子等自然物質。

她期望用強烈的視覺效果,凸顯現今海洋生物面臨的生態問題,透過藝術創作,讓志工和遊客們一同認識海洋文化,提高保護意識。

韓國綠黨訪台 主張脫核邁向「能源民主」

$
0
0
本報2015年5月2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劉如意報導

韓國綠黨代表李侑珍近日來台訪問,他表示,停止核電運轉是韓國目前反核運動致力的方向之一,他相當羨慕台灣決定封存核四,不過,台韓所面對的共同問題,依舊是核廢料如何處置。他也警告,釜山附近目前已有6座核電廠,預計還要新建6座,屆時若發生福島核災類似事件,後果難以預料。

他指出,由上而下、集中發電、輸電、配電的方式造成了區域不平等與人民痛苦,新時代必須提倡「能源民主主義」,由地方自訂能源自立計畫,主導能源結構轉型。

韓國核電廠分佈圖(資料來源:「市民就是能源 - 韓國的反核與能源轉型之路」 簡報資料)
韓國核電廠分佈圖。資料來源:「市民就是能源 - 韓國的反核與能源轉型之路」 簡報資料。

以綠色成長之名擁核  反核蒙上不愛國形象

李侑珍日前受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之邀,25日下午在台北教師會館舉辦「市民就是能源!韓國的反核與能源轉型之路」講座,分享韓國的能源政策、現況與未來發展。

他首先談到,韓國的能源消耗是世界第八、石油消耗是世界第七、二氧化碳排放量亦為世界第七,其中有85.7%與能源使用有關。在全球減碳政策之下,前總統李明博就以「低碳、綠色成長」之名發展核能、傳遞核能是綠色能源的觀念。在國家發展的長期計畫中,核能是主要角色,輸出核能也是重要政策。李侑珍說,這時期韓國的反核運動受到很大的壓力,政府形塑核電等於經濟成長,核電輸出刺激經濟成長,若有反對輸出核電的言論,就會蒙上不愛國的形象。

資料來源:「市民就是能源 - 韓國的反核與能源轉型之路」 簡報資料

資料來源:「市民就是能源 - 韓國的反核與能源轉型之路」 簡報資料。

2011年福島核災後,世界各國發展核能的聲音與態度漸弱,反觀韓國,1995至2010年,韓國電力消費量呈直線上升,電價為OECD國家中最便宜,他認為電價設定錯誤導致電價太低、用電量大增,也促成更多核電廠需求:目前韓國有24座核能反應爐,預計於2035年將再增建14至15座。李侑珍質疑,屆時土地使用如何取得?該建在何處?這些都是問題。

南韓政府目前傾向新核電廠蓋在原有核電廠的附近,以降低土地取得的難度。位於東部沿海的蔚珍,目前已有6座核電廠,預計附近將再增加4座;距離釜山約半小時車程的古里目前亦有6座,未來預計再增加6座。李侑珍表示,古里與月城間的居住人口多,若這兩個地方發生類似福島核災事件,嚴重性將難以估計。

韓國脫核之路  6月是關鍵

李侑珍表示,古里的1號機從2007年延役至2017年,政府希望再延10年至2027年,但由於福島核災及韓國整體的社會氛圍,引起釜山居民發起抗議行動,是否再延10年,6月17日將是關鍵。而近期,古里的核電廠附近居民因質疑罹患甲狀腺癌的原因與核電廠有直接關係,向水力原子力公司提起訴訟,一審宣判為勝訴。勝訴的消息也醞釀了核電廠周邊罹癌民眾也發起訴訟,該公司遂雇用韓國最大的律師事務所,來與居民對抗。

超大型高壓電塔與人的比例。(資料來源:「市民就是能源 - 韓國的反核與能源轉型之路」 簡報資料)

超大型高壓電塔與人的比例。資料來源:「市民就是能源 - 韓國的反核與能源轉型之路」 簡報資料。

另外,面對核電廠增建計畫,李侑珍說韓國的三陟市、盈徳是否取得新的土地來興建核電廠,於6月底將有決議。三陟市在去年(2014)舉行地方公投,由立場反核的新任市長帶領,公投結果有85%以上的居民都支持不興建核電廠。但韓國政府認為發展核電是國家政策,地方公投不具效力,不承認結果。

李侑珍表示,6月是決定幾個核能政策與方向的重要月份,韓國綠黨也將在6月13日舉辦「韓國市民脫核行動」。

負責的時代來臨:提升能源自立率,降低能源消費量

李侑珍認為,目前最重要的是提升能源自立率、降低電力消耗量。韓國綠黨的主張,是將工業用電價格提得比石油價格還高50%以上,並認為這是脫離核能依賴的重要方向。而他也認為,提高電價所帶來的效果並非負面,反而可促進小型產業發展,例如LED燈具的裝設與更換將促進相關產業。

而電力高消耗所延伸出來的議題,與地域不平等、能源不民主有關。李侑珍說,電力高消費的地區集中在都會區,勢必要興建高壓電塔送電,但這過程導致許多抗爭,古里就因為拒絕興建大型高壓電塔而發生抗爭;釜山附近的密陽,亦有持續了8年的抗爭,過程導致2位居民自殺。

 核能發電的大量生產、大量送電與大量消費,造成地域不平等、人民苦痛,李侑珍表示這些都是能源獨裁之下的結果,「能源民主主義」的推動就顯得必要;而首先要做的,就是減少興建電廠,提高地方用電的自立度以達成平衡。

在首爾,推動「省下一座核電廠」計畫後,2011年的電力自立度從2.95%提升到4.7%。京畿道目前的電力自立度為29.6%,預計於6月5日發表省下一座核電廠計畫,希望將電力自立率提升到50%。李侑珍指出,這個計畫之所以重要,是由於京畿道的用電量佔全國用量的22%。若電力自立率提升到50%,就不需要從外地輸入這麼多電力。

反核宣言,以市民與地方為主的能源政策可能性

李侑珍說,雖然首爾市長是民主黨,與自己所屬的綠黨不同,但在省下一座核電廠計畫的討論與能源政策上,還是能夠一起協商、合作。此計畫已施行4年,透過針對建築物節能效率、全市改換670萬盞LED燈、安裝各類型的太陽能板等,達到能源消耗量負成長,能源自給率也年年提高。此計劃第一階段目標已達成,第二期計畫目標為2020年能源自給率達到20%。

李侑珍說,為了這個目標,他們開會就開了6個月,當中也搭配很多市民參與機制。首爾的用電量主要來自家庭與商業,李侑珍表示若市民不參與,是很難達到目標。他也認為台灣的節能計畫若沒有市民參與,將難以成功。

李侑珍說,人口約有55萬人的首爾蘆原區,第一個發布了反核宣言,並帶動了其他區域也跟進。部分發布反核宣言的地區,都制定明確的用電政策。不僅以區為單位,更小的行政單位區也會制訂自己的能源政策。而除了能源教育、能源建材、太陽能板外,更在社區建立能源超市,可以在這裡買節能工具,也可獲得節能知識。

李侑珍認為,雖然中央政府是以興建核電廠來解決電力需求,但地方政府也能由下而上,擁有跟中央抗衡的力量,能源觀念從動輒百萬瓦起跳的「megawatt」轉換到「nega watt」(取negtive負成長之意),從不斷生產電力到節能、節約,是未來能源轉型的道路之一。


蓋綠建築換容獎? 都更條例修法 建築學者批「造孽」

$
0
0
本報2015年5月26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26日下午立院內政委員會將對《都市更新條例》的修法進行第二次協商,其中關於都更容積獎勵發放將增加綠建築、防災與耐震等項目,讓國內各大建築與空間規劃相關係所的學者相當擔憂,直說濫發獎勵容積將使都更利益凌駕了都市設計,不但破壞市民的居住品質,更是破壞建築倫理。

他們不但3天內了串聯全國數十所院校學者連署,更在26日上午召開記者會,呼籲立委拿出良心,應該將這3項排除容積獎勵範圍,更要協助把綠建築、防災與耐震等納入建築法、建築技術規則中,將落實永續防災作為建築的必要要求。

都更條例修法,新增綠建築可得容積獎勵,建築學者只此舉反而造孽:攝影:賴品瑀。
都更條例修法,新增綠建築可得容積獎勵,建築學者只此舉反而造孽:攝影:賴品瑀。

在政院版修正草案,容積獎勵的相關規定在第64條,綠建築、防災、防震則以第四項的「建築基地及建築物採綠建築或智慧建築設計,或更新單元之整體規劃設計對於都市環境具有正面貢獻者。」新增其中。

修正條文現行條文說明
第六十四條 都市更新事業計畫範圍內之建築基地,得視都市更新事業需要,依下列原則給予適度之建築容積獎勵:
一、實施容積管制前已興建完成之合法建築物,其原建築容積高於法定容積者,得依原建築容積建築。
二、更新後提供社區使用之公益設施,該公益設施之樓地板面積不予計算容積。經政府指定額外提供之公益設施,其產權無償登記為公有者,除不計入容積外,並得適度增加其建築容積。
三、協助開闢或管理維護更新單元內或周邊公共設施,其產權登記為公有者。
四、建築基地及建築物採綠建築或智慧建築設計,或更新單元之整體規劃設計對於都市環境具有正面貢獻者。
五、更新單元為完整街廓或達一定面積以上者。
六、其他為促進都市更新事業之辦理,經直轄市、縣 (市)主管機關報中央主 管機關核准者。 七、前六款容積獎勵後,多 數原土地及建築物所有權 人分配之建築物樓地板面 積仍低於當地居住樓地板 面積平均水準者,得適度 增加其建築容積。 依第九條第一項第一款 規定劃定之更新地區,於實 施都市更新事業時,其建築 物高度,除因飛航安全管制 外,不受建築法令及都市計 畫法令之建築高度限制;其 建蔽率得經直轄市、縣(市 )主管機關審議通過,按原 建蔽率建築。 第一項建築容積獎勵辦 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四十四條 都市更新事業計畫範圍內之建築基地,得視都市更新事業需要,依下列原則給予適度之建築容積獎勵:
一、實施容積管制前已興建完成之合法建築物,其原建築容積高於法定容積者,得依原建築容積建築。
二、更新後提供社區使用之公益設施,該公益設施之樓地板面積不予計算容積。經政府指定額外提供之公益設施,其產權無償登記為公有者,除不計入容積外,並得適度增加其建築容積。
三、主管機關依第六條或第七條規定優先或迅行劃定之更新地區,在一定時程內申請實施更新者,給予適度之容積獎勵。
四、其他為促進都市更新事業之辦理,經地方主管機關報中央主管機關核准者。
五、前四款容積獎勵後,多數原土地及建築物所有權人分配之建築物樓地板面 積仍低於當地居住樓地板 面積平均水準者,得適度 增加其建築容積。 依第七條第一項第一款 規定劃定之更新地區,於實 施都市更新事業時,其建築 物高度,除因飛航安全管制 外,不受建築法令及都市計 畫法令之建築高度限制;其 建蔽率得經直轄市、縣(市 )主管機關審議通過,按原 建蔽率建築。 第一項建築容積獎勵辦 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一、條次變更。
二、考量依第八條優先劃定及第九條迅行劃定更新地區,係由主管機關以政策引導進行都市更新,既為「優先」及「迅行」更新,即無再予時程容積獎勵之必要,爰刪除現行條文第一項第三款規定。
三、現行都市更新建築容積獎勵辦法於九十七年十月十五日修正時,業新增多項建築容積獎勵措施,爰增訂第一項第三款至第五款條文,以符授權明確性原則。
四、現行條文第一項第四款及第五款,遞移為修正條文第六款及第七款,並酌作文字修正。
五、第二項配合本條例修正調整所引條次。
六、第三項未修正。

「綠建築是每個建築是都該有的概念!」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曾光宗引用歐洲建築師同業的意見,對台灣建案想盡辦法要以綠建築換取容積獎勵的風氣感到不解。「就像遵守交通規則是必要的,怎會遵守的人還要拿獎勵?」建築改革社社長呂欽文表示無法認同將綠建築、防災、防震這些城市建築的基本要求作為容積獎勵的項目。

綠建築換容積獎勵不減碳  林憲德:別讓綠建築成了造孽的工具

文化大學講師王章凱表示,我國綠建築的發展,從1999年推出「綠建築標章」開始,政府十多年來花了17億多的經費進行輔導推動,但目前水平卻仍低於國際,顯示長久的獎勵反而讓綠建築產業「長不大」,若又以容積獎勵,只會讓狀況越來越糟。王章凱認為,若有心推動綠建築,比起容積獎勵,給產業優惠稅率、甚至協助國內綠建材的建廠生產都更有幫助,並且應該修正建築技術規則,走出短期、初期的獎勵模式,而成為長期且必要的規範,讓綠建築的概念成為每次興建的必要元素。

「哀求覬覦容積率獎勵的諸公,別讓綠建築成了造孽的工具。」王章凱引台灣綠建築推手成大建築系教授林憲德在2012年發表的建言,表示每蓋1平方鋼筋混擬土建築所消耗的建材,約400公斤的二氧化碳,但有綠建築標章的建築每年每平方公尺大概也只能減去28公斤的二氧化碳,因此若以綠建築來作為發放容積獎勵的依據,這些增加的樓地板面積,反而要造成環境的加倍破壞,是違反綠建築核心價值的政策。

黃瑞茂:容積獎勵再浮濫 市民居住品質更降低

淡江大學建築系系主任黃瑞茂指出,學者們擔憂的是,此修法讓容積獎勵更加浮濫,將造成「都市更新」凌駕「都市計劃」的狀況,讓市民的居住品質降低。黃瑞茂解釋,隨著如捷運開通改善交通等機能提升等因素,在都市可以容納更多人口時,都市更新確實有其必要,但必須考量原本的都市計劃。曾光宗表示,一個城市的設施配置都依照都市計劃有所規劃,因此不能無限擴張樓地板面積,否則建商得利後拍拍屁股走人,環境卻負荷不了,真的要在那裡居住的市民卻得承受居住品質降低的惡果。

王章凱參與修法,卻在討論過程中感受到部分立委已遭建商與財團遊說,但主管的內政部營建署卻寧願裝傻,放任「業界壓力」、「地方政府機關要求」等理由成為修法的依據,卻不是從市民的「居住權利」來思考。「市民需要的是安居樂業,不是炒房。」

且1998年公佈實行的《都市更新條例》,近年士林王家等強拆案不斷引發爭議,也捲起社會關注,《都市更新條例》不但遭指都更惡法,更有大法官認定違憲,日前台北市副市長林欽榮更直言「都市更新條例應該判死刑」,認為應該檢討當時為鼓勵開而一味給容積的作法。這些建築系的學者在修正案進院會前挺身而出,3天內了便串聯全國數十間建築、都計等空間規劃相關系所的學者連署,他們強調,將有更進一步的行動,要號召更多民意關注此修法。

整修操場突鏟37棵樹? 桃園光明國小師生抗議

$
0
0
本報2015年5月26日台北訊,實習記者陳盈竹報導

「紅紅的花開滿了木棉道」這樣美麗的木棉樹群,是桃園蘆竹區光明國小最常被讚許的景色,但現在卻面臨到要被連根拔除的危機。創校16年的光明國小,因為操場的跑道年久不堪修補,在爭取到教育局500多萬的修繕經費後,學校突然公告要移植或移除跑道旁37棵木棉樹,使學校老師們措手不及也引發家長抗議。

跑道環繞著木棉樹。圖片來源:劉慧玲
跑道旁一整排的木棉樹圖片來源:劉慧玲

在學校任職13年的劉慧玲老師提到,學校在召開第一次營繕小組會議時,僅決議要將舊跑道剷除,換成多數學校使用的PU跑道,但從未同意要移樹,且當天會議也沒有移樹相關的預算編列。

移樹作業悄悄地進行,直到學生家長發現學校發出的「認樹公告」,向選區議員表達反對意見及詢問事由,才知道學校決定要將操場跑道周邊一共37棵種植16年的木棉樹供人認領。光明國小校長蘇焜郎才解釋說,要同時保存樹和翻整跑道,會增加工程難度與費用,要老師去找錢來才肯護樹,劉慧玲痛批校長蘇焜郎根本沒打算要善待木棉樹。

慘遭斷頭的木棉樹。圖片來源:劉慧玲
慘遭斷頭的木棉樹圖片來源:劉慧玲

劉慧玲曾詢問過總務處與相關行政單位均未得到正面回應;在5月8號臨時召開之會議中,得到建築師的回答,僅有7、8棵樹會受到影響,至多半數因為離跑道太近,未來施工後或許會變成危樹。劉慧玲認為建築師設計時未考量操場邊樹木的存危,而學校更無理由將37棵樹全列入移植公告。

劉慧玲說明,新操場規劃有截根牆,是樹木與跑道之間的地下牆,用以防止樹木根部破壞跑道底層。但校方卻預備移除/移植樹木,沒有樹,截根牆意義何在?一個月前校內木棉才被斷頭修剪,截除上方主幹,緊接著又要移植,劉慧玲認為這種對待樹木的方式,是不當的環境教育示範。

經過討論與詢查,光明國小的老師們自發性起保護木棉樹的運動,建議學校單位,提出與樹共生,讓孩子與樹分享跑道的方法。凝聚出「讓6翻轉,木棉永9」的口號,希望能夠讓更多老師、小朋友及家長們一同認識環境保護之重要性以及此次事件的完整經過。

老師們為木棉樹開會討論。圖片來源:劉慧玲
老師們為木棉樹開會討論/圖片來源:劉慧玲老師和孩子們一起製作看板圖片來源:劉慧玲

若將截根牆設在第6跑道外側,截根牆和樹木距離太短,勢必要切除大部份樹根;學校老師們提出另一方案,將使用頻率較低的第六跑道設為草地跑道,截根牆內縮至第5跑道外側。保有6道直線跑道,又能讓樹木安全生長,也不影響大型運動賽事的進行,更可以節省一個跑道鋪設PU的費用,但學校未給予正面回應。

光明國小校園提供2,500個學生讀書、運動,周遭大樓林立卻無活動空間,所以居民常常會在傍晚或假日時到學校來運動,跑道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雖然曾經有附近住戶抗議棉絮影響到生活,但木棉樹也為孩子帶來綠蔭、過濾髒空氣、為小鳥昆蟲提供住所,更為畢業生留下美麗的照片與回憶。樹木的蔭涼、孩童的自然教育,都是學校應該要保護與永續經營下去的,不應該因為便宜行事而做了對孩子最壞的示範。

畢業生和木棉樹的合照。圖片來源:劉慧玲
畢業生和木棉樹的合照圖片來源:劉慧玲

 

【看守台灣論壇】是怎樣的政府 造就了無法無天的大環境?

$
0
0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

※ 本文轉載自 看守台灣協會

石門大壩

石門上下游非法活動猖獗 政府官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近來旱情讓大眾注意到水庫集水區管理的問題。石門水庫以及曾文水庫的泥沙淤積,讓水庫容量大幅縮減,無法留下更多雨水,而禍首是集水區的不當土地利用活動,破壞了水土保持,才會形成嚴重的土石沖刷。雖然法律授權相關主管機關管制集水區的土地利用行為,但政府實際作為在哪裡?為何我們要繳稅養不作為的政府,而當發生問題時,他們都不用負責任,反而還要向我們老百姓拿更多錢,編列更多的經費,去收拾善後,還要限制人民生活用水。真是奇怪欸!

底下這個發生在桃園石門水庫下游不遠處的故事,同樣說明了,政府官員都睡著了,即使換了一個市長,還是止不住明顯違法事宜。

救援石門的中庄調整池

由於石門水庫集水區的水土保持不良,不敵豪雨沖刷,颱風狂雨來時雖然水庫裝滿滿,卻因原水濁度飆高,而造成明明有水卻無法供水的奇怪現象;2004年的艾利颱風,就曾經造成桃園地區連續18天供水短缺。於是經濟部水利署在石門水庫下方左岸的中庄舊河道上,規劃設置一個面積廣達87公頃、容量高達690萬方的調整池,以解決這個問題。


中庄位置

他們的想法是,在豪雨來臨前,先把水庫中尚未混濁的水排到這調整池,豪雨來後,雖然原水濁度飆高,但他們可利用這調整池代替水庫供水八天,而這八天期間,他們可以藉由排洪來帶走水庫淤泥,然後等待濁度降低。這真是個完美的計畫,但要花我們40億元。

該計畫於2007年初至2008年底進行可行性評估,2008年10月送環評,2009年11月通過環評,接著應該便是準備開挖。但是在可行性評估期間進行的地質鑽探調查發現該場址遭填埋廢棄物,於是水利署於2010年再委託工研院進行詳細的調查,結果發現,該場址被填埋的廢棄物數量估計達17萬立方米,包括電弧爐煉鋼廠的爐渣,營建工程廢棄物,還有含戴奧辛的有害集塵灰。(我們於2015年3月前往勘察時,還看到挖出一些裝廢液的桶子,裡頭的廢液早已漏出,不知流向何方了)。

這下水利署傻眼了。他們原來打著如意算盤,挖出來的砂石可以賣錢,當作計畫的部份經費,結果現在不僅可賣的砂石少了許多,還要花錢把挖出來的廢棄物,篩分後付錢請人來清除處理。原來編列的40億元不夠花,於是他們只好暫把調整池規模縮小為492萬方,並美其名為第一期工程。

是怎麼樣的大環境?

其實,禍首早在2009年5月就被抓到了,是曾有盜採砂石、違法回填農地等前科累累的幸太砂石場,該業者的土地就緊鄰著中庄調整池預定地。檢調在追查幸太砂石場盜採砂石案時發現,幸太不僅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回填廢棄物2,也在中庄調整池預定地填埋爐渣等廢棄物,時間長達6年3。雖然業者在被抓到後辯稱,這不完全是他們幹的,因為他們是後來(1990年)才接手的,他們只是在「著重經濟發展及國土保育觀念未臻健全的大環境」下,依循前人作為,「...使用公有土地固有未當,但實為大環境使然」。

這大環境是怎麼樣的大環境?綠色陣線常務理事林長茂指出,一輛砂石車約可載運10立方米的砂石,17萬方需要17,000輛的砂石車來回載運,該場址不遠處就有個警察分局,竟任令這麼多砂石車長年沿著大鶯路跑到不該進入的大漢溪畔?這些警察都在睡覺是不是?更令人拍案驚奇的是,該分局長的兒子後來被發現擔任幸太砂石場的員工,他爸爸仍可辯稱不知情而安然度過危機。

這就是當時的大環境。原來,幸太是在說,既然政府都不管,於是他們在利之趨使下,只好幹了。

這大環境變了嗎?

2014年10月,本協會商請林長茂大哥帶我們去了解中庄調整池的廢棄物清除處理情形。當車子從大鶯路轉進一條巷子,要進入中庄調整池場址的時候,守門的人問我們是哪裡來的?我們原以為是水利署人員的例行公事,哪知後來「安然」通過的時候,林大哥才告知,其實這些守門員是幸太員工。

然後,我們看見了一輛輛寫著不同公司名的砂石車,載著表面看來是土石的東西(誰知底下藏了什麼?),排了一長串,還有人在指揮,有人在簽收單子。林大哥看到後起疑,如果是中庄調整池工程的車子,應該是把挖起來的土石載出去才對,怎麼會在這邊排隊等著進來?於是問了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派駐在現場辦公室中的人員,才知道這些車子是要把不知哪來的土石,倒在緊鄰中庄調整池場址的幸太私有農地上。

20150410-car-lining.jpg

即使是私有地,但這裡在板新水庫上游,是水庫集水區,應該也是飲用水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並不可能成為合法的土資場啊。而且幸太砂石場不是早就被檢調查辦了嗎?我們一行人於是前往附近的那個傳說中在睡覺的分局,果然只剩一人在接電話,其他人都不見蹤影,我們只好向環保署北區督察大隊報案了。

北區督察大隊在我們強烈要求下,當天派人前來了解處理。之後一兩個星期沒下文,在主動詢問下,承辦人員告知回填物為土、砂、石、連續壁污泥等所謂的「剩餘土石方」,無非法棄置廢棄物問題,但是否有違反土地使用分區規定,已轉由桃園縣政府農業局邀集會勘。看起來,他是有處理了,但其實他是用歪理把責任推給其他單位了:因為,不要的東西不就是廢棄物嗎?這些「剩餘土石方」他們如果都還要,為何拿來這邊倒,還要付錢?

官方這種主動把廢棄物解釋為資源或產品,為不法者脫罪或為己推卸責任的說法,我們見多了。但我們也想看看,最後那個無法推卸的單位,會如何處理問題。過了幾個月,我們詢問升格後的桃園市政府這個案子的處理情形,結果承辦人答曰,已於今年3月9日,將該公司依區域計畫法第21、22條,移送桃園市地檢署查辦。檢舉後經過五個月才移送,是這大環境下的行政效率。

我們原以為,這樣的違法行為已消聲匿跡了。但我們太天真了。同樣在今年3月,我們與台南社大及林長茂大哥再度前往中庄調整池預定地,台南社大晁瑞光帶著檢測儀器,想要了解被挖出來廢棄物的毒性。結果,與去年十月一般的場景,重現在我們眼前;套用臉書上常出現的標題,我們簡直是驚呆了。我們再次致電北區水資源局及桃園市水務局檢舉,結果不久發現所有砂石車立即暫停作業,而在我們乘車離開場址時,不但看見砂石車又繼續其傾倒行為,且全程均有不明人士騎車尾隨。於是我們停下來,和他遠遠地打個招呼,他不好意思地把臉轉下一旁,一副害羞模樣。若非「大環境」如此,他應該是個乖寶寶吧。

兩個禮拜後,台南社大黃煥彰老師再度會同林長茂大哥前往當地,又看到同樣的情形。黃老師這次帶著望遠鏡,看到砂石車不只把「剩餘土石方」倒在那私有地上,還有怪手在一旁攪動,很像是在混拌東西。「那很可能不是單純的廢土」,黃老師說。

幸太砂石場怪手攪拌廢棄土石

陪同前往的記者向當地一位瑞興里居民詢問砂石車違法棄土的情形,該居民苦笑著說,這現象「已持續一年,每次舉報都無用,只能眼睜睜看著砂石堆到兩、三層樓高;他苦笑著說,明明一座廟宇就正對著,不法業者還敢當著神明面前動土,行為誇張到已不知如何形容。」

老天也無言吧!

瀏覽過往記錄發現,每當環保人士透過媒體指責升格前的桃園縣府對於幸太的違法行徑無所作為時,他們均會嚴正反駁說,他們在接獲檢舉後,每次都會採取作為。但是,對於這個慣犯,縣府卻總是被動等人來檢舉,而非主動積極地採取強力監督與掃蕩行動;駐紮在當地的警察分局,更是完全失去功能。

雖然,政府的不同部門各有職責分工,但當發現有違法情事,不管是誰,都應舉報至相關主管機關來處理才對,如此才能展現出「政府是一體」的效能。但是,在這個個案中我們看到,不只是當地警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連在中庄調整池工地的人員,都對一旁私有地的非法活動默不吭聲,或者說,只吭了一兩聲:因為北區水資源局的人員說,他們在2014年7月發現幸太非法活動復燃,並向桃園縣府舉報,並於8月29日與桃園農業發展局聯合會勘。從舉報到會勘,又拖了一個多月,該承辦人說得卻好像很習以為常的樣子。

我們的訴求

對此,我們幾個環保團體(台南社區大學、綠色陣線協會、看守台灣協會)在此提出以下幾點訴求,希望各級、各部門的政府不要再推托,負責任地來改變這個「大環境」,否則就等著被不耐這大環境的選民們淘汰吧:

  1. 修正區域計畫法第21、22條,提高違反土地使用管制規定的罰鍰與刑責(主管機關:內政部)。現行罰則最高只有30萬元罰鍰,6個月以下有期徒刑,難怪幸太一點也不怕,何況久久才會被罰一次。
  2. 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應要求並鼓勵中庄調整池現場人員,不管是不是公務人員或委辦單位的人員,只要發現幸太一有活動,即向桃園市政府舉報。
  3. 桃園市政府應該提高主動稽查頻率,只要發現有非法活動,即依區域計劃法第21條最高罰鍰按次處罰。同時,既然幸太並未依桃園市政府命令限期停止非法使用土地的活動,桃園市政府應該依區域計畫法第21條第2項,封閉幸太私有地。
  4. 桃園市政府應該整頓當地的警察分局。要求警察若未能於市府接獲舉報前即知悉附近有非法土地利用活動並採取行動時,即記過處分。
  5. 環保署應會同桃園市政府,調查這些被回填「廢土」的私有地,是否土壤或地下水有受到污染?是否混雜有廢棄物?並依相關法規整治、清理這些土地,並向幸太求償。
  6. 桃園市政府應追查所有把棄土或廢棄物送至幸太的公司,並追究其責任。
  7. 鑑於整併廢清法與資再法的《資源循環利用法》草案條文眾多,不可能於短時間內完成立法與施行,因此環保署應先就應立即改善重點(比如明確定義何謂「廢棄物」)提出廢清法修正案,並儘速送立法院審議。
  8. 檢視各部門/機關的職掌,檢討如何修改相關法律/法規,以強化各部門的分工合作與執法、避免分工變成責任的推諉管道。

 

那些年,兩岸一起追的生態工作假期

$
0
0
作者:葉人豪(環境資訊中心副主任)、謝璧如(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

「生態工作假期」到底是一個多有魔力的活動,可以讓中國的NGO們趨之若鶩?

轉眼間,環境資訊協會從事兩岸環保交流也已經邁入第十個年頭了。回到初衷,舉辦兩岸交流主要的原因當然是考量「環境無國界」的狀況,不管是早期的沙塵暴和酸雨議題,前幾年的白海豚,到近年來的海洋廢棄物、PM2.5議題,都顯示兩岸的環境是互相影響的。

於是乎,兩岸環境交流的必要性也就被突顯出來。2006年開始,協會每年邀請對岸環保NGO來台交流,從一開始一年可能只有1梯,到現在每年至少3梯以上,參訪的議題也從單純看台灣環境,演變到後來針對不同交流主題邀請,但其中最受對岸歡迎的活動,就是「生態工作假期」。

從誤解,到由衷佩服

2007年,第一屆兩岸環境媒體論壇邀請中國6家媒體來訪,行程安排到陽明山參加生態工作假期,在二子坪執行移除外來種的工作。時任香港文匯報上海辦事 處的主任章子峰一開始報名參與,還以為是一般以觀光為主的交流參訪,加上早期透過旅行社協助訂房造成他認為協會就是旅行社,尤其是對需要下到溼地拔除外來種的活動,更是充滿了狐疑。但在工作人員充分說明工作假期及協會宗旨下,率先與台灣的志工換上青蛙裝,親自體驗與泥土最貼近的接觸,沒想到下水後完全變了一個人,奮力移除水蘊草及苦草,成為當天最認真的男人!

其實台灣許多旅行社帶陸客團遊台灣,往往是走馬看花、或是購物行程,在這種削價競爭的氛圍中,旅遊的品質不斷下降。近年來許多旅行團開始走「生態旅遊」,有別於早期一定要逛阿里山、日月潭的傳統行程,開始走進生態景點,但這股「下鄉」的旅遊風潮,如果是有管制人數的地方還好,要是進到保護區、生態敏感的地區,你能期待一般旅行社會注意管制量、或是以有善環境的方式來旅遊嗎?

態工作假期之所以能吸引中國NGO,主因為其與外界所謂之「生態旅遊」有所區分。除了以生態為主的思考之外,更重要的是活動當中對於有善環境、棲地保育等概念的宣導,強調與當地的環境、居民有更多的互動。

給他魚吃,倒不如教他釣魚

 

2008年,協會在澎湖舉辦兩岸永續發展工作坊,第一次以「生態工作假期」為主題舉辦的交流活動。邀請對岸5位對於生態工作假期有高度興趣的NGO來台學習,在為期14天的交流當中,學習海洋廢棄物監測方式、環境信託、生態工作假期的運作等等,最後回到台灣舉辦開放空間會議腦力激盪,希望在學習過後能將理念及方法帶回去,開展屬於自己的生態工作假期。

 

藉由2010及2012年至中國參訪了解,對岸志工非常有熱忱,許多NGO舉辦大型活動幾乎都有號召志工來協助。這些志工往往動輒數百人,大部分是學生,並且會分組開會討論,而這在台灣是較難看到的事情。藉此參訪了解到中國NGO有這個能量去推動「生態工作假期」,缺的只是方法,以及對活動更深入的理解,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教他釣魚,而不是給他魚吃。

「幸福了,然後呢?」

前面提到協會將辦理生態工作假期的經驗分享給中國團體,但這樣看似幸福的夢想,實際執行上又會發生什麼樣的問題呢?

參加2008的永續生態工作坊之後,來自廈門綠十字的劉安成以及中國紅樹林保育聯盟的劉毅,紛紛將這樣的模式在中國開始嘗試。2009年協會的前副祕書長夏道緣與謝璧如經理受邀參加倡導能力建設工作坊,其中便安排到集美坂頭水庫參與工作假期,在參與的過程中,發現原本該有的分工沒有落實,過程中也缺了說明工作內容及施做講解,使參與者成了無頭蒼蠅。事後,我們找了活動總籌花了一整天討論及檢討,也讓我們了解到,要將生態工作假期做到好,不是複製貼上活動流程,更難的是融會貫通與因地制宜的應變。

另一個當初參與工作坊的劉毅,回去福建後開始組織聯盟成員開展生態工作假期,並於2010年底,邀請協會以及中國關注生態工作假期的NGO夥伴前往廈門鱷魚嶼討論生態工作假期的實行方式,並協助在當地種植紅樹林幼苗,而這也是我們第一次與鱷魚嶼結緣。之後劉毅便開始在中國分享工作假期的概念,更邀請協會協助撰寫生態工作假期指導手冊,裡面的案例包括了廈門紅樹林,以及韓國在中國北方草原推動的查干諾爾草原、查干諾爾湖沙漠防治工作假期,也收錄了台灣的澎湖、七股護沙、與雙連埤生態工作假期,這也是中國團體第一次將生態工作假期的操作方式製作成手冊,讓方法得以延續。

同樣在故鄉發芽的環保團體,還有天津的綠色之友的張濤,同樣受到生態工作假期的吸引,於2010年來台參加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後,回到天津並選定靠近潮白河的小辛碼頭村種下希望的種子。小辛碼頭村永有千年歷史過去擁有許多柳樹,但在貧困的時代幾乎被農民砍伐殆盡,於是他決定重新開墾,並將當地的原生種柳樹種回去。除了種樹,他也號召參與者協助捕撈河水中的魚蟲,以減緩河水優氧化的壓力,更舉辦許多有趣的田間自然體驗活動,將參與者和當地民眾的關係連結起來,活化當地的村落。現在綠色之友的工作假期將邁入第5年,總計已經種植超過4000餘棵柳樹,參與的民眾也超過5000人,而當初種的柳樹也已經有碗口粗了呢!

廈門鱷魚嶼上的鱷少林大聲是另一個受到啟發的例子。前面提到劉毅2010年在鱷魚嶼舉辦生態工作假期的活動,當時鱷少便因此心生嚮往,後來加入聯盟一起為中國東南沿海的紅樹林保育作努力。其實關於鱷魚嶼的故事非常令人感動,協會之前也寫了非常多篇報導訪問「二傻」(註)。其實,鱷魚嶼的案例很特殊,它是位在廈門灣裡的一個小島,面臨到的問題主要有三個:第一、因旅遊發展面臨財團覬覦開發之對象問題;第二、因地理位置,成為台灣海峽的「中途島」;第三、由於連年的沖刷,在加上來自內陸的泥沙量不足造成海岸侵蝕危機,這也是林大聲一直努力要種植紅樹林的原因。

所以林大聲推行的生態工作假期,就是以清理海洋廢棄物和種植紅樹林為主。為了學習生態工作假期,更三番兩次來台取經,這幾年下來,也舉辦過許多梯次活動,其努力更獲得福特環保獎的肯定,但事情也不是一直都這麼幸福,垃圾清運的高額費用、工作人力的不足、以及面臨開發的壓力仍舊存在著。

「剩下的事情,就交給我們了!」

近年來在許多社運的場合中出現的「剩下的事情,就交給我們了!」,背後的涵意是讓年輕的新世代,用自己的方式走出新的道路。我們並沒有捨棄前人的基業,而是將前人留下來的、或是做不到的,努力去實踐,以負責任的態度來完成。兩岸生態工作假期,在多年的交流及經營之下,未來如何走下去,是我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回顧兩岸交流10年,自從2008年的工作坊後,協會決定於2013年跨海舉辦為期7日兩岸生態工作假期,第一次嘗試由兩岸NGO各自招生,橫跨海峽兩岸的生態工作假期與參訪行動並在台灣二格山自然中心討論環境教育中結束7天的兩岸生態工作假期。從福建的培田古村落參訪千年水圳系統出發,和當地的社區大學交流,並至鱷魚嶼上做紅樹林種植,以及海洋廢棄物監測,接著至金門參觀田浦食蟲植物保育基地、與官澳海堤互花米草移除成效,最後回到新北市阿里磅生態農場及二格山自然中心談台灣的環境教育。整個行程跑下來,雖然只有短短的七天,卻引出這群參與者彼此綿密的連結,除了這種橫跨兩岸行程的生態工作假期模式,將是日後推廣兩岸環境教育的新方向。

在過去的觀察與交流中,中國NGO對於台灣的生態工作假期幾乎是藉由「體驗」的方式來學習,常常發現帶回去的似乎是活動舉辦形式,但生態工作假期的精神及本質卻容易被忽略,最終目的不是活動,而是保存棲地與生態,以及與當地社區的良好互動。因此未來希望透過「工作坊」讓兩岸參與者有更深度的互訪及交流,才能將環境保護的種子深植在基礎上。

註1:鱷少的父親林北水是當初承租下鱷魚嶼的人,兩人不斷的在島上種樹以減緩海水侵蝕,因為父子愚公移山的精神,當地人稱他們為「二傻」。

註2:《中途島》為攝影師Chris Jordan拍攝以海洋廢棄物為題材的記錄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Z4GbnuCzlI

毀林兇手! 環團:歐洲人吃的黃豆9成是隱藏版飼料豆

$
0
0
本報2015年5月27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委託Profundo研究公司調查《歐洲黃豆供應鏈地圖》(Mapping the Soy Supply Chain in Europe)發現,歐盟平均每人每年消耗61公斤的黃豆,其中有93%(57公斤)來自畜牧飼料用黃豆。

火燒森林是大豆種植的常見方式。
圖說:火燒森林是黃豆種植的常見方式。圖片來源:Pablo Herrera/Lab. Ecología Regional - FCEyN UBA

不負責任種植 黃豆變成環境負擔

黃豆是全球糧食供給的關鍵,也是優質、高蛋白的作物,但是不負責任的種植也可能對人類和環境造成負面影響。過去50年間,黃豆田暴增的代價是全球失去數百萬公頃的森林、草地和莽原,南美地區情況尤其嚴重。

消耗黃豆最多的動物製品分別是雞胸肉(每100克雞胸肉需要109克黃豆)、蛋(每55克的蛋需要35克黃豆)、鱈魚排(每100克需要59克)、豬排(每100克需要51克)、漢堡(每100克需要46克)和起司(每100克25克)。

19和20日正值一年一度的責任黃豆圓桌會議(RTRS RT10)。WWF 18日將歐洲黃豆供應鏈調查資訊製作成互動訊息圖,發表在社群媒體。

飲食中的隱藏版黃豆 環團籲消費者提高意識

圖說:消費者可購買環境友善黃豆。
圖片來源:WWF/Agrarfoto

「大多數歐洲消費者不知道肉乳蛋魚製品也消耗掉大量黃豆,更不知道這些隱形的黃豆其實犧牲了部分全球價值最高的生態系統,如亞馬遜、Cerrado和格蘭查科。」WWF黃豆小組組長Sandra Mulder說。

「WWF認為,短期要務是要求購買黃豆或以黃豆飼養的動物製品的歐洲公司,承諾立即開始改為購買環境友善的黃豆,讓南美洲的製造商知道,歐洲買家不願意購買犧牲環境、勞工或社群而來的黃豆。消費者應瞭解,自身的消費行為可能助長了不負責任的生產行為。銷售這些產品的公司不該再等。部分零售業和乳製品產業已經開始行動,顯示選購責任生產的黃豆是可行的。」

WWF呼籲歐洲消費者主動聯繫自己常去的商店、餐廳和品牌,要求其購買符合責任黃豆圓桌協會(RTRS)規範的黃豆、非基改黃豆、RTRS-非基改或ProTerra黃豆。

2014年WWF發表黃豆報告卡,評估88個歐洲通路商、製造商、肉品、蛋品和飼料公司的責任黃豆行動進度。但WWF發現,雖有少數佳作,大部分歐洲公司推廣責任黃豆生產的努力都不夠。

WWF將在2016年再次更新黃豆報告卡,檢驗這些歐洲公司的進展。

居民抗議樹林車站遷址 8300萬南樹林站白蓋了!

$
0
0
聲明團體:風櫃店永續發展陣線

新北市政府於今年3月起舉辦共5場「樹林鐵路立體化可行性評估說明會」,會中提及如徵得多數民意,將遷移鐵路路線及火車站址於距現今樹林車站1.2公里處的大安路與中正路交會處,實行改線地下化。

鐵路改線規劃。圖片來源:風櫃店永續發展陣線
鐵路改線規劃/圖片來源:風櫃店永續發展陣線-

捷運工程處指出:新站可與捷運萬大樹林線共構,架設完整路網,迴龍、南新莊地區居民往來樹林轉乘台鐵會更便利,新站附近的農業保護區及工業區得以進行開發,期望比照新板特區經驗,營造新樹特區。如遷新站,鐵路將會從市區改線移至台北盆地邊緣,以明挖覆蓋工法與鑽掘隧道通過大同山山腳下方,往南通往樹林、山佳間的樹林調車場。

樹林鐵路原線與新規劃路線/圖片來源:風櫃店永續發展陣線
樹林鐵路原線與新規劃路線/圖片來源:風櫃店永續發展陣線
新路線可能經過狗蹄山遺址/圖片來源:風櫃店永續發展陣線
樹林鐵路原線與新規劃路線/圖片來源:風櫃店永續發展陣線

新北市政府以工程與經費考量以及土地開發利益期望推動改線地下化,卻忽略 隧道所通過大同山上有冷泉游泳池,山腳處則有以泉水為主題的社區大樓,兩者顯示大同山內蘊涵豐富地下水水脈,且工程將會經過豐林煤礦兩個舊礦坑以及大菁坑斷層,一旦開通隧道,如何進行水土保持將是非常大的問題。此外,位於大同山山麓海拔10~60公尺處有新石器時代狗蹄山遺址、潭底7~15公尺坡地亦有潭底遺址,若是從新樹林站出發往南樹林站,爬升路段很難避免影響這些考古資產,若是山中隧道繞道或是加深深度,又很難接回南樹林站。

台灣的工程雖已能克服許多困難特殊的地理環境,但也經歷過許多人為疏失造成的災害。不久前的地震使浮洲合宜宅問題得以浮現,與合宜宅隔著大漢溪相對潭底、圳岸腳地區舊時為禁建50年的沼澤,預定新站址北邊亦有山腳斷層,是否真能如新北市府所願的大規模開發、興建高樓商辦?

樹林潭底、圳岸腳地區隔著大漢溪和板橋浮洲相望。。圖片來源:風櫃店永續發展陣線
樹林潭底、圳岸腳地區隔著大漢溪和板橋浮洲相望。/圖片來源:風櫃店永續發展陣線

每逢假日,樹林大同山是許多外來登山隊造訪之處,除了生態豐富、登山路線多,可以俯瞰大台北盆地夜景的青龍嶺亦是知名觀光景點,但開鑿隧道必定會影響到這幾條登山路線。此外,從大同山內隧道出來要銜接調車場時,因軌道角度銜接問題,今年(104年)年底將啟用的南樹林站(舊稱樹調站、樹林南站)將面臨廢站,人民稅金的8300萬興建費將付諸流水!且根據102年11月5日新北市議會第一屆第6次定期會議事錄中所記,市府不排除在山中延長隧道並移除現有調車場,對樹林無論是生態或是人民活動影響更為巨大。

受限於重量與爬升坡度因素,台鐵地下化工程在樹林段僅能施作深度10到12公尺的明挖覆蓋法,經過備內街後則爬升成為隧道。一旦隧道爬升接近地表高度,在2.5頃隧道用地上方的植被與水脈是否真能不受影響?大同山生態豐富,光是在邊坡旁行走50公尺內,一個晚上就可以發現3隻陸生渦蟲、7種青蛙、4種以上的蝸牛,而平日大冠鷲、領角鴞、巨嘴鴉與黑冠麻鷺更是常客,捨不得這樣美好的生態環境遭受破壞,也是我們反對遷站的重要理由!

生態平衡與都市發展經常站在對立面,但如果對城市有良善的規劃,民眾也不會一味反對。風櫃店永續發展陣線成員參與兩場以上說明會後發現,市府顧問簡報中多呈現原線立體化難處,卻不提遷站的缺點,許多資訊仍是我們自己查閱資料後抽絲剝繭、多方詢問才能取得。如果真的是一個立意良好的政策,何需遮遮掩掩?

部分人士甚至刻意掩蓋資訊或刻意汙名化反遷站人士為罔顧樹林發展的既得利益者,暗指反遷站民眾是在「杯葛樹林發展」,但我們更想問,這些人對樹林發展的想像是甚麼?為甚麼一定要遷移車站或消除鐵路,才算是「發展」呢?捷運萬大樹林線已定案,籌備已久的三多都市計畫勢必會搭配捷運進行開發,某些人卻忽略此都市計畫不提,用近似恐嚇的「無法發展論」來恫嚇民眾,這是我們所不樂見的!

樹林火車遷站不僅是改變現有的經濟活動,新站的建設經費必須要依賴土地徵收來溢注,目前由102年11月5日新北市議會議事錄中已說明,土地徵收是100~200公頃,就是至少要200甲土地,土地徵收後賣給建商才有錢來建設蓋車站。樹林捷運已定案,都市計畫勢必會調整,圳岸腳、潭底一帶禁建50年就會鬆綁,就會有建商去這一帶與住戶或土地所有權人談合建或都市更新,在這樣的條件下都會好於政府用土地徵收的手段,原有住戶也可以因為是與建商合建或都更,還可以住在原有的生活空間,如被政府徵收,徵收費用是不可能在當地買到可以住的房子,只能被迫搬離熟悉的社區。

 
如果樹林車站改線。圖片來源:風櫃店永續發展陣線
樹林潭底、圳岸腳地區隔著大漢溪和板橋浮洲相望。/圖片來源:風櫃店永續發展陣線

無論政治人物如何美化樹林車站遷站的遠景,但是遷移車站無可避免地會影響大同山的生態環境與長久存於樹林市中心的歷史脈絡,若只是為了政治人物空泛的「開發即發展論」真的值得我們犧牲樹林極其珍貴的生態與歷史資產嗎?

風櫃店永續發展陣線訴求:

  1. 召開公聽會,勿以說明會進行政令宣導取代與民意溝通
  2. 履行短期改善方案,改進現有車站周圍交通。
  3. 反對改線遷站
  4. 力求公開透明與大眾權益有關的訊息

搶救垃圾島名聲! 小琉球民宿業者自主推源頭減量

$
0
0
本報2015年5月27日台北訊,林育朱整理報導

2015年4月8日有新聞報導披露,小琉球因經費問題,島上垃圾堆積成山。島上空間有限,歷來小琉球垃圾處理皆由政府編列經費,雇船協助清運。為使垃圾減量,節省垃圾處理成本,多年來全島推動資源回收政策不遺餘力,2005年時的資源回收率為垃圾量的31%,居屏東縣之冠!

然而小琉球遊客量每年節節攀升,根據看守台灣指出,2014年上島遊客較2006年多出了32萬人次觀光客,垃圾產生量也較8年前增加了679噸,增加幅度達到2006年的25%!

小琉球焚化廠前堆滿了垃圾。(來源:小琉球海洋志工隊)

小琉球焚化廠前堆滿了垃圾。圖片來源:小琉球海洋志工隊

在地民宿業者已認知離島垃圾處理不易,3年前小琉球生態旅遊聯盟總幹事曾毓文就開始在島上推廣「環保商家」概念,說服許多餐廳和小吃店改採環保餐具,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另外,協助許多旅宿業者轉型,身體清潔用品以給皂器提供,針對自備盥洗用具者,提供房價折扣優惠,例如:南方休閒民宿即提供自備盥洗用品的旅客折價50元優惠,透過讓旅客減少使用這些備品,也減少垃圾的製造。

在今年「垃圾」新聞後,更啟動連鎖效應,島上民宿業者開始在臉書粉絲頁上號召更多業者一起加入不主動提供盥洗用品行列!目前粉絲頁上反應熱烈,估計有至少十家業者共襄盛舉。

一支牙刷的重量約為10克左右,且在我國的垃圾處理系統中屬於不可回收項目,而拋棄式牙膏約為5公克,如果每位上島過夜的旅客都自備牙刷等盥洗用品,粗估可省下3噸的垃圾處理費用(以20萬人次過夜計算)。

從今天起,遊客到小琉球遊玩的時候,別忘了攜帶自己的盥洗用品,每人的舉手之勞,就可以協助小島垃圾「大」減量。


自己的家園自己救 全球70國「環境民主」指數出爐

$
0
0
本報2015年5月29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人類的福祉和環境息息相關。政府、企業和組織做出的土地、自然資源決策,將無可避免的影響居民健康、生計和生活品質。因此,做為一個公民,就必須享有參與環境決策的權利。

然而,這些看似基本的「環境民主」權,在知名智庫世界資源研究所(WRI)的最新「環境民主指數」(Environmental Democracy Index,EDI)評比當中,卻非每位世界公民都能擁有。

反高屏大湖自救會總幹事黃森蘭振臂疾呼反對粗暴民調。(攝影:李慧宜)

面對重大的環境決策,民眾應具有參與、反對的權利。(攝影:李慧宜)

最新公布的EDI指數,是史上首次針對環境法律的線上追蹤和評鑑平台,評估全球70個國家是否促進環境決策透明、決策可靠度和公民參與度。

根據75個指標,EDI排列出環境民主程度最高和最低的國家,評估結果令人出乎意料。

跌破眼鏡 環境民主法律最強國家出列

前3名都是前蘇聯國家,分別是立陶宛、拉脫維亞和俄羅斯。

這些國家在90年代民主改革時,就已訂定相關的法律。依照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制定的《奧爾胡斯公約》(Aarhus Convention),提供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保證,使人民獲得環境相關資訊、參與決策和獲得環境正義的權力。立陶宛和拉脫維亞都已批准這項公約,並透過修改國內環保法令來強化約束力。

最讓人意外的大概就是俄羅斯。畢竟不久前,多位環境運動人士才因為擔憂個人自由和安全而離開俄國。這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法律就算寫得很有魄力,實際執行起來也可能七零八落,甚至腐敗不堪。

羨慕! 重大環境決策 公民可高度參與

排名前10名的國家,都有法律保障人民取得環境相關資訊的權力,像是森林管理計畫或採礦許可資訊,而且這些國家也規定大部分的政府機關,必須公開空氣和水質等環境資訊。雖然公民參與的得分是所有指標裡最低的,不過排名前10名的國家中,民眾都享有參與重大國家環境決策的權利,如基礎建設、森林管理、污染許可等。

立陶宛在「環境正義指標」中得分最高,其公民程序原則和環境保護法,明確保障社群對環境爭議訴諸公評的權力。

有趣的是,前10名中,環境民主程度跟國家的富裕程度沒有絕對關係。巴拿馬和哥倫比亞都不是富庶國家、南非的收入水準也不過中上,但這些國家的環境法都強而有力。

環境民主程度最低:海地、馬來西亞、納米比亞

海地、馬來西亞和納米比亞是得分最低的3個國家。

倒數10名中,部分國家具有相關法律保障資訊取得權,但是大多數缺乏相關法律來主動要求政府機關揭露環境資訊。菲律賓、剛果和巴基斯坦等國家,人民要曠日費時或花大錢跑流程,才能取得基本的空氣或水質資訊。更可惡的是,這些政府也可能不理會他們的正式請求。

許多排名倒數國家也缺乏蒐集環境資訊和監控執法效能的法律。衣索比亞、尼加拉瓜、瓜地馬拉、孟加拉和泰國等國的政府,未實質避免工廠、礦場和其他設施對居民或環境造成的危害。這些國家在民眾參與規定上,幾乎僅限於環境衝擊評估,而林木開發、保護區劃定或環境保護法等重要決策,鮮少有針對公民參與上的相關規定。

好消息是,即使在敬陪末座的國家,包括聖露西亞、尼泊爾、斯里蘭卡和剛果,居民也能針對公共利益提出訴訟。不過,針對政府或私人機構在決策的質疑或訴訟機制,就顯得不夠完備。

優等生或放牛班 各國都有進步空間

就算是得分較高的國家也還有進步空間。受調查的70個國家中,有一半在網路上沒有公布首都的即時空氣品質數據。雖然近半數國家要求政府機關遵循環境監控的法規,但僅有64%空有法令,沒有確實公開廢氣廢水的污染排放資訊。

具有的完備法律不代表會確實執法。EDI的調查只有根據國家法律的評分,而沒有考慮落實程度。然而,為了補強法律層面的指示性,EDI也納入24個落實環境民主的指標。這些指標並沒有囊括環境民主的所有面向,但仍可用來比較各國的差異。

國家法律並非改善環境民主程度的唯一解,但卻是關鍵的第一步。

EDI的調查可以幫助各國政府做評估,在改善環境決策的透明度、包容性和可靠度上,提供全球範例當作正向的參考。

為了我們的地球與每個人,該是公民發聲的時候了!

國境之南不只墾丁 恆春半島生態旅行讓在地更永續

$
0
0
本報2015年5月29日屏東訊,吳岱芝報導
墾丁是恆春鎮17個里之一。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隨著梅雨季到來,緊接著端午節馬不停蹄揭開夏至的序幕。此時的墾丁已進入度假旺季,遊客絡繹不絕。

然而,多數奉墾丁大街為朝聖景點的遊客並不清楚,「墾丁」只是恆春鎮17個里中的一個,除了消費導向為主的旅遊團之外,恆春小鎮上的其他社區,已開始發展生態旅遊,且每年穩定成長,成為觀光產業永續經營的明日之星。

你知道墾管處在推生態旅遊嗎?

近年來墾管處積極致力於發展生態旅遊,除了希望與在地居民合作,保留在地文化,更希望透過生態旅遊,達到人與自然共依存的永續經營。

26、27日,里山生態有限公司邀請各方專家,由社區帶領,隨著行程一步一腳印,對剛在生態旅遊上起步的社區提供建議及心得分享。

里山生態有限公司由一群年輕人創業,目前致力於輔導恆春當地社區,協助找出社區特色,輔導生態旅遊規劃及建議,也與在地居民建立深厚情感。目前已輔導社頂、里德、水蛙窟、港口、大光、龍水和滿州協會7個社區,規劃出各具特色的生態旅遊行程;執行3年以上的社區現在也能獨立經營,持續邁向永續之道,吸引鄰近幾個社區紛紛加入,如大光里、龍水里等。

生態旅遊是什麼? 特色社區 展現多元人文生態

有「總舖師故鄉」之稱的龍水里,以種植稻米為主;在地寶靈宮則祭拜灶神,社區內餐飲人才輩出。以插秧、四季、收割命名的風味餐中,可看到文化故事早已融入每道出自當地新鮮食材的佳餚。

龍水社區風味餐,攝影:吳岱芝

而在大光里,居民務農也捕魚;因落山風氣候型態及砂質土壤性,花生成為主要的農作物,除了可體驗採花生,社區媽媽們也利用採來的花生製成花生豆腐,口感扎實綿密,與市售豆腐有著截然不同口感。

2005年成立海洋資源示範保護區的後壁湖,夜間潮間帶物種豐富多樣,在大光社區資深解說員陳秋枝帶領下,遊客得以認識許多美麗生物。

拔花生體驗,攝影:吳岱芝
大光社區媽媽利用花生製作豆腐,攝影:吳岱芝
   
後壁湖潮間帶生物,攝影:吳岱芝。

更值得一提的是,近3個月才開始規劃生態旅遊的滿州鄉永靖社區,可以看到早期瓊麻工業至今的地景變化;融合了多元文化的民謠,發展出如呆風、烏柳屋等地方戲曲。

在墾管處及屏南社大輔導下,永靖社區居民展現推動人文生態旅遊的積極及熱情面。另外,位於車城鄉的後灣村是傳統漁村,現今保留著自製海鹽及取鹽鹵的生活方式,透過後灣人文暨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社區夥伴的推廣,讓更多人重視海鹽文化保存,並利用天然鹽鹵製作豆腐,牽繫傳統生存智慧。

永靖社區長者的在地戲曲表演,攝影:吳岱芝
永靖社區解說員周文賢大哥(右),及屏南社大夥伴扇子姐。攝影:吳岱芝

永續發展 邁向社會企業之路

發展生態旅遊本就不容易,如何永續更是經營策略的重要準則。除了需透過社區居民的共識及堅持、學者提供的輔導建議、加上墾管處近年致力支持,形成生態旅遊的重要三元素。

10多年推廣下來,雖然目前恆春生態旅遊人數每年約4萬人,遠遠不及墾丁每年700萬遊客的1/10,屏科大森林系副教授陳美惠卻相當看好生態旅遊。她舉社頂部落的成功案例表示,越來越多在地社區居民的參與意願提升,加上產值持續穩定成長,也吸引了許多青年返鄉,這才是人與自然共存雙贏的永續發展。

台南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教授薛怡珍則表示,社區應找出特色,生態旅遊也應落實產品的環保包裝,才能實踐真正的永續經營。

屏科大森林系副教授陳美惠相當看好生態旅遊,攝影:吳岱芝

不過,近期墾丁國家公園即將辦理第四次通盤檢討計畫,包括許多社區部落畫出國家公園範疇、釣魚管制區檢討等議題。許多專家學者擔憂,一旦將社區部落畫出國家公園範疇,長年累積生態旅遊的努力,會因為喪失國家公園管制而崩盤。

墾管處處長劉培東期許自己扮演橋樑的角色,將生態旅遊法制化,落實生態與社區的結合,為社區帶來實質幫助。

陳美惠表示,未來將規劃社區聯合運作組織機制,穩定生態旅遊產品價格、服務,期待具備經營管理的人才進入,讓生態之旅成為永續經營的社會企業組織。

北美館《製造×意義》聯展當代藝術家對環境議題的觀察

$
0
0
本報2015年5月29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繼《後石油城市》展由德國建築權威雜誌ARCH+來台展出文件,北美館再推出由18組國內當代藝術家參與的《製造×意義 Make Sense》,包括攝影大師張照堂、中生代重要錄像藝術家袁廣鳴、多位新生代藝術家甚至台南社大海廢社等展出繪畫、攝影、錄像、裝置、行為藝術等形式,藝術家提出對能源消耗、環境現狀、社會公平及世代正義等議題的觀察與主張。

策展人蘇嘉瑩及蕭琳蓁表示,當代藝術企圖回應在人類社會及科技的加乘發展下,介入及改變世界的結果,而本次18組參展藝術家的作品呈現了不同世代的觀點,展現對未來世界的想像與參與。

DSC_1272
范曉嵐裝置作品《世界之無法想像》一隅。攝影:賴品瑀

展覽中,多位新生代藝術家提出對工業時代大量消費、消耗地球資源的現象提出反省,正如展場引句「物之始終/人類文明的系統在欲望之海中,製造一座又一座垃圾島嶼」所言,不少作品詮釋了工廠、消費、大量廢棄物的場景,如蔡孟閶《工廠》系列繪畫描繪石化工業重鎮高雄的煙囪及煉油蒸餾塔景象,范曉嵐裝置作品《世界之無法想像》以噴成灰白色的廢棄日用品鋪滿展間,蕭珮宜《憂傷的美麗孤島》作品則是畫出由漂流垃圾組成的垃圾島。

這些廢棄物不僅存在於藝術家的想像與擔憂中,更實際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環境中,蘇育賢在《鳳珠》及《塑膠人》兩部作品中,帶著攝影機前往資源回收場,讓工作者一一介紹各種塑膠廢棄物的材質,更與收集資源回收的婦人費力將保特瓶、飲料杯綁在小小的工作用拖車上,最後把小山般的回收物丟進運河裡,呈現荒謬而驚人的場景。

長期進行海洋廢棄物監測的台南社大「海廢社」也受邀參展,內容即為他們長期在海灘撿到的各種廢棄物,照片中各種海廢整齊而密集的排放著,要讀者正視海灘上充滿垃圾的狀況於追究源頭,海廢社更提出呼籲,要求政府與國人更嚴肅看待飲料杯、蚵架、保利龍、塑膠袋與漁網,要有更積極的對策與管制。

DSC_1271
台南社大海廢社呈現在海灘上統計到的海洋廢棄物。攝影:賴品瑀

土地議題亦是多位藝術家所重視,美麗灣、山海劇場等受爭議的東海岸開發案,都在范曉嵐的紀錄片《未竟之路》之中呈現,林厚成《既存於遠方的記憶》、楊哲一《山水》、《造山》與蕭珮宜《日常庸俗景觀》展現了填海、採礦等人類對大自然的侵略與破壞。黃信堯紀錄片作品《帶水雲》則呈現了雲林縣口湖鄉在地層下陷後的一片汪洋,提醒觀眾追究原因更要尋求與水共存的新作法為何。

李旻軍、鄭安齊的錄像裝置作品《城市風景》看似只是挪移了展間窗外景色,然影像中緩緩出現白色方塊覆蓋景色,讓街景逐漸消失,僅剩空白,他們更提出大事記,提醒民眾近30年台灣關於土地徵收、都更的案件與法令。

福島核災後,以作品回應核能議題的藝術家相當多,包括音樂人、插畫界都曾有大規模的合作,此次《製造×意義》則展出張照堂攝影《臺灣─核災之後……》、袁廣鳴錄像作品《能量的風景》與杜珮詩《邁向幸福的十一個步驟》。

張照堂《臺灣─核災之後……》曾在去年個人展中展出,此次參展,不但選擇全為黑白照片,連展間也刻意塗成黑色,作品掛的歪倒,甚至在地上,讓氣氛更顯荒涼。《能量的風景》則讓鏡頭在核電廠及核廢料儲存場與廢墟中推移,搭配音效同樣以詭譎顫慄來呈現對核能的恐懼。《邁向幸福的十一個步驟》更挪用加拿大「核武生存的十一步驟」的緊急措施來作畫,以黑色幽默將平凡生活與真實災變對照連結。

DSC_1264
張照堂再次展出《臺灣─核災之後……》以全黑展間、歪斜擺放,讓氣氛更加荒涼。攝影:賴品瑀

 

台灣特亞增新成員 「台灣白海豚」全球不破百

$
0
0
本報2015年5月3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依傍著台灣西海岸的中華白海豚,如今在科學研究下,確認為台灣特有亞種,並以台灣為名,經由學者發表於國際期刊,從今以後正名為「台灣白海豚」。面臨台灣白海豚全球族群數不破百,民間團體積極要求重視白海豚以及海洋生態保育。

台灣西岸的這群白海豚,基因表現與中國廣東、香港一帶明顯不同,IUCN承認其獨特性,列為極度瀕絕。(圖片來源:林務局)
台灣西岸的這群白海豚,基因表現與中國廣東、香港一帶明顯不同,IUCN承認其獨特性,列為極度瀕絕。(圖片來源:林務局)

台灣特有亞種家族,白海豚入列

包括櫻花鉤吻鮭、鳳頭蒼鷹、台灣水鹿、台灣黑熊在內的這些耳熟能詳、受到社會大眾關注的物種,都是台灣特有亞種,如今,台灣白海豚也入列;在分類學上,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也更新為台灣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taiwanensis 與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chinensis兩個亞種。

鯨豚研究學者王愈超(John Wang)今年發表於《Zoological Studies》科學期刊的研究指出,位於台灣西海岸的白海豚族群,因為地理區隔的因素,無法與中國沿海水域的白海豚基因交流,在演化上獨立於中國水域的白海豚,屬於亞種。

東台灣海峽白海豚國際顧問團陳昭倫博士摘要這份論文的重點時指出,分析在台灣水域與中國水域的海豚斑點圖樣的差異性,得出幾近無重覆分佈的結論,符合亞種界定的「75%原則」-94%的群體能夠從另一個群體的99%以上被辨別出來,再加上地理區隔與動物行為上的不同,都提供了台灣白海豚為亞種的證據。台灣白海豚(S. c. taiwanensis)的正模標本和副模標本的樣本已被建立。

亞種的認知可以影響無論是科學家或非科學家看待生物的態度,而此次台灣白海豚學名,未如台灣黑熊使用「formosa」, 而是「Taiwanensis」。陳昭倫說,這才真正代表台灣。

這次台灣白海豚被確定為獨立的亞種,主要是斑點多寡。海龍王愛地球協會執行長林愛龍表示,野生動物族群數量,與牠所受到的法律保護有關鍵性的影響;能否正確的統計族群數量,則與族群個體的辨識度有關。「如果能成功辨識個體,就能有效觀察族群數量、族群特徵,與評估族群瀕臨滅絕的可能程度。」

中華白海豚兩個亞種差異比較。(圖片來源:王愈超John Wang)

過去大家對海洋不熟悉,覺得海洋生物看起來都一樣,其實牠們是能被辨識的。海洋生物依據身上的紋路、斑點,可以辨識出不同個體。像海龜是靠頭部兩側的花紋去認,大白鯊是靠灰色跟白色交界的紋路去辨識,白海豚則多半靠頭上跟背上的斑點,與背鰭的形狀去辨識個體。

重要棲息環境無法公告

根據科學家估算,台灣白海豚全世界只剩70~80隻,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Red List)中,評定為極危物種(CR, Critically Endangered),只比野外滅絕好一級。

台灣白海豚命名記者會。(圖片來源:台灣白海豚保育聯盟)
台灣白海豚命名記者會。(圖片來源:台灣白海豚保育聯盟)

然而,農委會至今尚未能拿出有效的保育策略,包括去(2014)年林務局於地球日前4月21日預公告的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但至今仍未正式公告,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指出,經濟部工業局至今仍以20年前規劃的離島工業區做為反對理由,即便空氣污染總量已破表。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即認為,政府應制定積極保育政策,降低棲息地減少、水及空氣汙染、不當漁法傷害、增加河川淡水補注、水下噪音等,台灣白海豚所面臨的五大威脅。舉凡填海造陸與海岸工程都應避免,完成水汙與空汙的總量管制、加強巡邏並嚴懲非法捕撈行為、減少水庫或攔河堰的開發、減少不必要的海域炮擊及打樁等。

台灣白海豚保育國際都在看,根據國際鯨豚顧問團(東台灣海峽白海豚國際顧問團)研究,台灣白海豚的數量至少需要在2030年回復到100隻。

海洋國家,放任海洋生態崩解?

白海豚保育象徵的是維繫健全的海洋生態。長久以來,由於保育資源極端匱乏,保育預算年年下滑,根據永續會委員計算,去年首度跌落至國家總預算1%以下,以目前的政治氛圍觀察,恐怕還不算谷底;這也造成林務局在海洋保育消極退縮,自限於保育海洋哺乳類動物。即使組改之後,有森林及自然保育署,仍未能積極尋思海洋保育之道。

為此,民間推動海洋保育署的成立,好不容易有成果,卻又在政黨協調時,欲將海洋保育署視為軍警系統安置閒缺之處,因而處於攻防對峙。幾個保育團體再度呼籲,朝野應有遠見保護海洋,盡速成立海洋行政、研究部門,依照憲法選認合適人才,為台灣世代永續盡心。

註釋台灣鉤吻鮭(櫻花鉤吻鮭)是特有種或特有亞種仍有爭議,本文依據國家公園的主張列為特有亞種,目的是強調其即使基於特有亞種的認知,仍挹注充足的保育經費。

「不自然」美圖害死牠! 按讚前 請三思

$
0
0
作者:佚名
雛鳥跳到地上,被貢德式赤蛙給吃了。
受干擾跳到地上的雛鳥,被貢德式赤蛙吃了。圖片來源:自然攝影中心

※ 編按:右圖這樣的生態照片,在Facebook上恐怕很難吸引網友按讚。但是網路上每一張「不自然」生態美圖,都可能造成這樣的悲劇,而觀者按下讚的同時,也等於是給這樣的攝影者鼓勵,間接促成更多悲劇。

以下是自然攝影中心一位不願具名的攝影者親眼目睹的慘況。因為自己當時未能阻止,事後懊悔不已,希望藉由廣泛散播圖文,目的是希望大家在拍鳥的時候能更注意自身行為帶來的後果,也讓更多人了解不當攝影的嚴重性。

芒草叢中隱密的鳥巢。圖片來源:自然攝影中心

這是一個褐頭鷦鶯的巢,還沒被動過時的樣子,原本裡面有5隻雛鳥。

一個拍鳥人,為了拍攝褐頭鷦鶯親鳥餵食幼鳥的畫面,翻開芒草探巢,導致雛鳥受到驚嚇飛離巢到水邊草叢,接著又掉落水中,水裡的鮕呆(七星鯉)立刻將牠一口吞下,又吐了出來,雛鳥在水裡載浮載沉。

被放在芒草堆上風乾的雛鳥。圖片來源:自然攝影中心

拍鳥人把牠撈起來放在地上,用芒草舖底讓雛鳥羽毛風乾後再放回巢中,等著親鳥回巢餵食。十幾分鐘後,這個拍鳥人又再度探巢,這次兩隻雛鳥飛出巢外,一隻勉強跳上了旁邊的駁崁。

跳上駁坎的褐頭鷦鶯雛鳥。圖片來源:自然攝影中心

另一隻雛鳥就沒這麼幸運了,牠跳到地上,被貢德式赤蛙給吃了。這隻可憐的雛鳥就是剛才僥倖從鮕呆(七星鯉)嘴裡逃過一劫的那隻!

貢德氏赤蛙大口吃掉褐頭鷦鶯雛鳥。圖片來源:自然攝影中心

最後,巢周邊芒草被處理的光禿禿,巢整個曝露出來,拍鳥人就可以盡情的拍攝親鳥餵食的畫面了!

失去芒草遮蔽的鳥巢,不僅攝影者能清楚看見鳥巢,掠食者也是。圖片來源:自然攝影中心
 
拍鳥人的行為,嚴重的干擾鳥類育雛,害雛鳥枉死。畫面中正要逗弄雛鳥的正是拍鳥人的手。圖片來源:自然攝影中心

隔天作者再度觀察這個巢位,巢中仍有4隻雛鳥在等著親鳥回來餵食,這表示前一天跳上駁崁那隻雛鳥後來有被親鳥引誘回到巢中。

看完這個故事,日後你會怎麼看待鳥類育雛的照片呢?在野外拍鳥看到巢位及育雛的畫面,你會怎麼做呢?

再者,相信絕大多數的拍鳥人是良善且有愛心的,這極少數對野鳥缺乏同理心與慈悲心的拍鳥人所做的錯誤行為,傷害了野鳥的同時也讓許許多多用心在紀錄大自然並慷慨分享美麗照片的拍鳥人蒙羞。

你怎麼看待這樣的拍鳥人呢?日後在野外遇到這樣的拍鳥行為,你會怎麼做呢?

※ 本篇照片與文字皆歡迎轉載,無須另行告知。

Viewing all 1995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