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5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為核廢解套或核電廠延役鋪路? 法律人解析核廢兩草案

$
0
0
本報2015年5月17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3、4月時「放射性廢棄物管理法草案」、「行政法人放射性廢棄物管理中心設置條例草案」陸續叩關立院一讀,然這兩條法案是否真能解決長年的核廢料問題?抑或是要為核廢料解套或核電廠延役鋪路?

16日上午,環境律師詹順貴帶領民眾閱讀條文,詹順貴指出核廢中心條例空洞無物,核廢法未實質解決核廢料問題,卻已先行造災。專研風險管理的學者周桂田則認為,在能源轉型尚無共識的現況下,制訂這些法令更需慎重思考。

DSC_1077~2

環境法律人協會16日舉行會員大會,並選擇目前面臨的核廢法令草案作為講座討論內容,這兩項關於核廢料處置的相關草案,一為政院版的「行政法人放射性廢棄物管理中心設置條例草案」;另一為學者版「放射性廢棄物管理法草案」,由黃昭順、廖國棟、丁守中等立委出面提案,已一讀通過,但兩案現階段都遭擱置。

自嘲律師是「魔鬼代言人」,詹順貴逐項指出藏在法條細節裡的魔鬼。政院版的核廢中心條例中,33條的第5~30項都在講架構,核廢處理僅第3條解釋中心業務範圍,而第2條明訂經濟部監督,第4條明訂將接管3千億核後端基金都讓人擔憂,尤其此中心身份將是行政法人,脫離了立院的審查監督。

至於學者版的核廢法草案,詹順貴則指出有菁英主義的科技專斷問題,包括了場址決定從地方性公投降級為地方議會同意,是民主倒退;而以「核廢資訊交流委員會」來行使同意權、「資訊交流委員會」跟「科技諮詢委員會」的疊床架屋,都讓人對這兩個委員會有所質疑。另有仍以經濟部為主管機關、只能課處罰鍰,不提處罰與限期改善等的罰則放水問題。

詹順貴更指出,該草案「營運者」的適用範圍不清,一下是後端處理者、一下是核廢產生者,在台灣就只台電一家,也等於為其解套。

領銜提出「放射性廢棄物管理法草案」的台大地質系教授賈儀平強調,當初建議此法,主要是針對行政院有意推動核廢料境外再處理,並可能在6月做出重大決定。學者們認為此舉所費不貲,對核能後端營運基金有重大殺傷力。等於是此代人無法處理核廢,又把後代經費花光,實不符合世代正義。至於遭到抨擊的部分,他虛心接受。但也表示取消公投,是基於卡在公投案7、8年來無進度而做的讓步。

學者版的核廢法草案中,參考法國經驗,在第7條提出設置「資訊交流委員會」,並由縣市推薦公正人士、民間團體、專家學者參與,任務為主動收集相關資訊提供民眾參考、舉辦發表會或辯論會等。第8條則提出科技諮詢委員會,由中研院推薦專家,主要定期負責評估相關業務,提供立院與經濟部公正獨立的意見。

這兩個委員會的設置看來已有公民參與機制,但如何落實卻仍遭質疑,從台大國發所教授周桂田對風險溝通的意見中,可探究問題所在。

周桂田指出,此二專家委員會仍有以單一科學主導式的專家政治,忽視應跨界、核能已是重大社會議題的本質。就如電磁波、瘦肉精、狂牛症、基改、中科三期等爭議一樣,單從科技思考,卻忽略了多元專家的參與、完整的社會審議程序才具有足夠正當性。

周桂田以2000年歐盟的狂牛症事件為鑑,事情剛開始時,科技專家直稱不可能有問題,但隨著病例浮現,也促成了反省與改變;反觀我國,仍常以隱匿、遲滯風險資訊的方式來面對問題。此種決策機制讓人民無法信任,也讓台灣變成「否決的社會」,誰也不能代表真正的民意。

周桂田強調,目前的對立來自過去威權與科技管制,政府應先以負責態度將透明資訊、參與決策的權利還給人民。而核廢問題,先釐清能源政策、做好政策環評,應比立法更優先。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徐詩雅亦表示,面對這些紛爭,也不斷接收到民間應提一個版本的建議。但綠盟認為,立法前提應先面對是否除役、透明處置、全民共識等問題後再談。


「後石油城市」想像 德國ARCH+雜誌北美館開展

$
0
0
本報2015年5月17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德國建築權威雜誌ARCH+來台,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後石油城市:城市未來的歷史」文件展,回顧全球各地建築師因應快速都市化及環境生態改變曾提出的創新方案。主題包括永續、交通與都市系統,這些方案有的在多年後獲得實踐,有的仍是想像。

策展人Thilo Fuchs於16日開幕時表示,要找出永續、友善且適合現今的城市未來,今日科技、舊時智慧與民間討論,三者缺一不可。

1970年代石油危機,產生了許多節能設計的想像,圖為美國設計師提出的各國城市個人化捷運系統原型。圖片提供:北美館。
1970年代石油危機,產生了許多節能設計的想像,圖為美國設計師提出的各國城市個人化捷運系統原型。圖片提供:北美館。

敢做夢的城市設計  昔日烏托邦今成真

原為建築專業雜誌ARCH+的專題內容,卻因大受歡迎而策劃為文件展,在全球巡迴展出。此次來台的作品以永續性(Sustainability)、交通運輸(Urban Transit)與都市系統(Urban Systems)3個議題為主軸,展出包括來自台灣、德國、杜拜等不同國家建築師對於永續城市可能之未來設計案共16件,以及3件相關歷史圖表。

「全球50%的人口都在都會區,因此城市就是解決問題的開始。」德國在台協會副處長Sabrina, Schmidt-Koschella 強調,「有構想就能解決。」

Thilo Fuchs則表示,此展聚焦能源、城市與人類生活之交互關係,藉由建築師對於後石油城市與人類未來的想像,探討當人類主要能源需求從化石燃料逐漸過渡到再生能源時,對都市規劃過程與城市本身會造成何種影響?

沒有不可能  城市需順應環境、能源而變

Thilo Fuchs於現場導覽解釋,展覽作品兩兩對照,有對不同時代提案的回顧檢討,也有跨地區的比較。

2015-05-16_09-57-24

策展人Thilo Fuchs於現場導覽。攝影:賴品瑀。

例如1950年代的「聚集結構計畫」想包含全世界,且想像全球都市都是一個樣子,因此而未獲落實;反觀目前的「台灣海峽培育計畫」(Taiwan Strait Incubator)由CHORA城市規劃與建築設計事務所、台中東海大學建築系、SCS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及台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共同設想,將台中市與中國廈門市視為集體都市系統,在兩座城市中建立再生能源與能源效率提升中心,以因應氣候變遷,並藉此提醒兩地居民在環保層面的共同責任。

「城市可能再次被自然包圍。」Thilo Fuchs以紐約高線公園為例說明,其原是一條鐵路,順應都市發展從平面轉向高架,後又因運送成本過高而漸遭廢棄。1979年提出活化改善為房舍的計畫沒有成功,但在1999年面臨拆除危機時,舉辦了競圖比賽,空中公園計畫脫穎而出,市民還組成「高線之友」團體,籌措維護經費,也為自己在紐約市中爭取到一塊面積僅次於中央公園的綠地。

阿布達比國瑪斯達市的太陽能傘公共設施;圖片來源:北美館。
阿布達比國瑪斯達市的太陽能傘公共設施;圖片來源:北美館。

倚靠石油非長久計  產油國瑪斯達市力拼轉型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中的阿布達比國盛產石油,卻也率先看到石油枯竭的危機,砸錢於瑪斯達市打造再生能源,追求能源自足,成為目前永續元素最完整的城市。

Thilo Fuchs說,即便該市經費充足也掌握科技,但計畫中最重要的太陽能傘狀設施,卻是結合了舊有元素。這些傘狀設施位在瑪斯達廣場,白日張開,可收集太陽能也提供遮陰;到了晚間,則收起傘面,成為燈柱提供照明。

而瑪斯達市以極方便且個人化的大眾運輸,全面取代私人運輸。回顧個人化的大眾運輸計畫,早在1905年便有人提出,如今因為科技,也獲得實現。

Thilo Fuchs強調,1960年代的人對未來的想像,往往認為可以單一化處理,但目前的設計概念,更重視因地制宜。他認為,找出城市未來,今日科技、舊時智慧與民間討論,三者缺一不可。

誰決定土地的命運? 知本溼地受難記

$
0
0
作者:陳盈儒(國立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二年級學生)

母親,我們時常把大地比喻成母親。對於孕育自己的土地,總有一股說不出的熟悉感;熟悉,所以保護,所以滋養,因為我們總希望自己的母親可以長長久久地呵護我們。當破壞的聲音此起彼落響起,那是一道道傷痕,深深刻印在母親的身上,她慢慢萎靡,死亡在破壞的力道下,就這樣悄悄地來到知本溼地。

知本溼地遭惡意開挖的河道。攝影:陳安蓓

2015年農曆初五,台東縣野鳥學會(以下簡稱鳥會)會員到知本溼地進行賞鳥活動時,發現濕地被大型機具挖開一個大洞,原本波光粼粼的湖水,被放流到只剩幾處水窪,地上殘留淨是死魚死蝦,還有滿地輪胎痕及機具履帶痕跡。經鳥會向臺東縣政府反映後,縣府只派小型怪手象徵性回填,一下雨,出海沙口又被大水沖開,就這樣,原本倚靠濕地生活的許多生物,也失去賴以為生的溼地。

這裏同時是鄰近部落卡大地布(Katratripul)的土地,為了復育知本濕地,鳥會、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以下簡稱台東荒野)和卡大地布部落三方,於4月26日首次合作,一齊舉辦《為知本溼地療傷,讓鳥兒回家》活動。一台發財車,還有一張小朋友畫的海報,一場肥皂箱式的演講,由三方就各自經驗與專業,闡述關於這片濕地的故事脈絡。

踏上發財車分享自己生命故事的媽媽,敘述這片濕地對她有著特別意義。攝影:陳盈儒卡大地布、荒野、鳥會一起宣示,三種旗幟,三種面向,目標一致。攝影:陳盈儒

台東荒野親子團有位媽媽一開始就自告奮勇,站上發財車的車斗。她說,在她年輕時,這塊溼地見證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當時讀大學的她壓根兒不知道在這荒煙漫草中有一片世外桃源,直到當時男友即現在的丈夫帶她來此地,這裡是她的定情地,她對這片濕地有很深刻的記憶。我想,濕地被破壞對她帶來的傷痛,是遠遠超過我能理解的。

我想當時在場的許多老人、中年人、年輕人、還有奮勇玩沙的小孩,對於這片隱密的溼地,也都有很多很多深刻,且充滿懷念的記憶。

Katratripul陳明仁長老也是其中一位上車斗的講者。他說,他小時候跟著養牛大隊在這裡養牛、游泳、抓螃蟹,他強調是大螃蟹,甚至連鱸鰻白鰻都有,他在這裡度過了童年。但是自從捷地爾開發公司出現之後,一切都變調了。在溼地中聳立著幾顆突兀的椰子樹,他告訴我們,這些就是有聽到風聲的「白浪」(原住民對漢人的稱呼)在政府徵收之際去種下的,以此來申請地上物求償。

陳明仁長老說:「因為我們原住民還沒有跟這個政府投降過,所以這片土地還是我們的,這還是我們固有的土地。希望我們部落趕快把這片土地收回來之後,跟大家一起分享好不好?因為我們原住民是個分享的民族,不像有的漢人收成既有的把它圍起來擋起來,那個不是人類啊!」

拉罕(祭長)林文祥走向濕地被挖開的缺口,不疾不徐的步伐透露出對土地的熟悉。攝影:陳盈儒

1640年,Katratripul族人就曾跟來自大員(台南)的外國人在這裡接觸過,Pakaruku(巴卡魯固)家族在這裡跟外國人一同飲酒、一同抽著手捲菸,看過了火槍的威力,這裡擁有的是東部原住民首次與荷蘭人接觸的一段歷史。深刻的歷史記憶透過口耳相傳,在這天傳到了我的心中。

這裡除了是國際鳥盟認定的「重要野鳥棲地」之外,同時也是Katratripul部落的「固有領域」,為何不是用傳統領域這種說法呢?因為陳明仁長老一句話感動了我,他說:「今天謝謝大家來聲援Katratripul收回固有領域的活動,不是傳統領域啦,聽起來好像很虛幻。是真正我們的土地……」這句話讓我意識到,其實國民政府也是殖民政權,只是我們一直都不這樣覺得。

然而殖民政權自荷蘭時期到國民政府來時,都把台灣土地切割成一塊一塊,每塊地上似乎都嵌上原本不屬於他們,卻自認為是的外來名字。

土地,乘載著生命的重量,孕育著支持生命的一切所需,然而佔有改變了原本的規矩,當土地開始區分你我,人們漸漸失去分享的本性。

卡大地布的戰旗,飄揚在自己的土地上,他的意義不只有宣示,還代表部落的哀愁。攝影:陳盈儒

眼下在知本濕地內有一延宕30年的開發案「台東知本綜合遊樂區開發案」,這也是為什麼部落在闡釋固有領域時那麼激憤。17世紀時這裡就是部落的土地,為何經過幾百年後易主?而當開發時,是否尊重過當地的住民、當地的生物?原住民是個分享的族群,如果能夠尊重,並且愛護這片養育我們的土地,那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傷害、衝突。

原住民主張固有領域不是要占有這片土地,在台灣有許多人因為時代洪流的關係,離開、失去自己原有的土地。其實,我們要的是尊重,尊重這片土地原有的主人,可能地契上寫的是外來的人,可能人家早已遺忘這片土地原先的主人,但我們知道,我們世世代代在這裡,分享生命的美好,這裡就是我們的固有領域,給先來的人尊重,一起討論如何能讓這片土地更好,何嘗不是美事一樁。

土地到底是屬於誰的,該由誰決定這片土地應該如何發展,使她能繼續孕育生命?在開發至上、營利優先的觀點下,我們需要聽聽本來的居民和鳥兒、魚兒的聲音。

我們欣喜見到,4月26日回填沙口的復育行動馬上就有了顯著效果,翌日溼地水位變高了,屬珍稀保育鳥類的水雉後來也回來了,這顯現了大地堅強的生命力,相信未來將有越來越多野鳥棲息於此,並且為這些她孕育的子女們堅強地活下去。知本濕地能否永續,需要我們更多對土地的尊重與努力。
濕地缺口回填後,水位逐漸回升。攝影:陳安蓓

※ 本文為國立臺東大學「族群關係」課學生實習作品。

發現鼴鼠! 不「藥」除草還土地生機

$
0
0
作者:李昀(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中心專案執行)

※ 本文轉載自農貓學田

學田以不藥除草的方式耕耘至今,過去大量被噴農藥的土壤經過休養生息,漸漸展現了健康土壤的活力。

上週,有一群來自台北及台東的國小小朋友來訪學田,驚奇的在學田區發現鼴鼠!大概是小朋友離地面的距離比較近吧,大人們還沒看到,他們馬上就發現地上躺著隻小動物。抱起來一看,鼻子尖尖,身體灰灰,比手掌小些。

學田發現鼴鼠!攝影:李昀;圖片來源:農貓學田

發現的時候狀況似乎就很不好,感覺牠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立刻先把它放回樹蔭下的泥土溝邊。過一陣子再上去查看,卻發現牠一動也不動了。

我們求證了一下,的確就是鼴鼠!鼴鼠是一種長年生活在暗黑土壤中的動物,視力幾已退化,以土壤中的蚯蚓、蠕蟲等為食。善於挖掘地道,有人稱牠是地底下的天才建築師,讓人想起卡通化的鼴鼠好像都帶著工程帽、拿著十字鎬XD因不習慣陽光照射的關係,很容易見光死。也難怪有看過的朋友們都告訴我們,他們見過的鼴鼠都是死掉的......

我們去詢問mamo(阿美語:阿嬤) Fusay,她也從來沒有看過鼴鼠呢!大概因為以前學田區是水稻田,在mikangkang(阿美語:犁田)的過程中,應該無一鼴鼠能存吧,或是牠順著地道逃逸,自然不會給mamo看到了。

農貓學田。圖片來源:農貓學田

學田耕耘到現在,我們的確發現田區土壤中的蚯蚓變多了。主食變多,鼴鼠們也回來了。現在學田土壤下可能存在了無數條坑道,跟無數隻鼴鼠工程師!不過鼴鼠既然是容易見光死的小動物,我們大概也不要在地面上看到會比較好。

除了發現鼴鼠,自從於學田耕作以來,我們每年都會將我們所有協力田區的土壤送驗。還記得去年,送驗台東農改場的檢測結果,都有氮肥缺少的評語。而今年我們再度送驗了我們協力田區的土壤,這次都被評為腐植質很多、不用改變原有耕作方式,氮肥缺少的評語消失了!也就是說,現在我們協力田區的土壤肥力都很OK呢!

自2013年起進行的不藥除草計畫,反映在我們今年的土壤檢測結果上,證明真的是很有效果的!我們向mamo Fusay說,她的田地土壤很好,肥力很夠喔,mamo聽了似乎也很開心呢!讓鼴鼠出沒、土壤肥力提高,我們一起繼續不藥除草吧!

週日蜻蜓觀察:從水塘到天際的層層關卡

$
0
0
作者:孟琬瑜

光束穿透了漆黑,被更遙遠處,混合著潮濕、朦朧的晦暗給稀釋了。

孩子們提著燈,剛開始是在玻璃門窗外、廁所門前的燈下尋找蛾,繼而循著莫氏樹蛙喋喋如火雞的叫聲為線索......。 暗夜適度禁錮了夜視能力不佳的人類,也同時解放了其他夜間活動的小動物的戒心。

正在羽化的泰雅晏蜓。攝影:孟婉瑜下過雨的夜晚,很容易遇見軟綿綿滑溜溜的蛞蝓出來慢步。孩子們在水道與水池週邊尋蛙,無意間照見一隻正在羽化、淡綠色的泰雅晏蜓。我像孩子們一樣,驚嘆著生命的奇妙,稱許著牠鮮嫩如春天新葉初萌的顏色、牠的巨大......。這是何等奇妙的夜晚!我們竟然目擊了一隻泰雅晏蜓羽化的過程。孩子們擔心牠一羽化完成就會倒栽蔥掉進池水中,撿拾了幾片薄薄的石塊安置在牠的下方,才安心地將燈光移去。

手電筒光束像一把銳利的劍,短暫地切開了晦暗的阻隔,也切穿水面射入池水中,池底將光束反射了回來,在我們的眼前畫出一個銀亮的大「X」。

「你看那是什麼!」我聽見大哥哥說,是一隻莫氏樹蛙的蝌蚪正在吃水蠆,「什麼?」小瑀魚轉述說:「是蝌蚪正在吃水蠆!」蝌蚪會吃水蠆嗎?剛開始我以為自己聽錯了,過去我總是理所當然地以為,兇猛的水蠆和龍蝨會補食蝌蚪,運氣不佳的蝌蚪只有等著被捕捉、被取食。然而,靠近了再看,那隻水蠆的頭部確實已與身體分離。

清晨五點多,我在夢境的邊緣游離,感覺窗外竄入熹微的晨光,聽見冠羽畫眉吹奏著「土米酒」,決定獨自起身去戶外走走。孩子們昨夜玩得太興奮了,分明開玩笑到很晚才睡著,但我穿上鞋子的時候,兩個孩子卻也一骨碌地翻開棉被坐起。

今日清晨的風特別強,氣溫很低,我請他們務必穿上兩件外套。一出到戶外,他們便直直奔向水池。我知道他們心繫著昨夜正在羽化的泰雅晏蜓。池邊的石塊下方,只餘一枚空空的水蠆殼。「牠已經羽化完,飛走了!」孩子說。我聽不出是開心或是帶點失望。但兩個孩子又在不遠處的水面發現了牠,大約是清晨的陣陣強風,將剛脫離了幼時軀殼不久、尚未真正完成化的牠吹落水中,兩個孩子急忙用網子將牠撈起。

泰雅晏蜓的身體略為扭曲、無法伸直,翅膀皺縮。攝影:孟婉瑜

我開始擔心起來,因為,就在一個多星期前的穀雨清晨,我們家頂樓迷你生態池有一隻金黃蜻蜓的水蠆從水中爬上了陸地,卻在羽化的清晨遇上一陣猛烈大雨的擊打,以至於未能成功地展翅,帶著扭曲的、無法遠行的夢,多活了一日半之後抱憾離開。

望著泰雅晏蜓略為扭曲、無法伸直的腹部,以及末端皺縮在一塊兒的翅膀,我開始不敢去想像牠會怎麼樣?兩個孩子將牠撈起之後,讓牠以六足懸掛在在室內小水族缸的樹枝上頭。

小咕嚕去林務局大門前面逛逛,觀察蛾的時候,我無意間發現一抹淺綠色漂浮在水池中央,直覺告訴我應該是另外一隻同樣羽化到一半就墜落水中的泰雅晏蜓。當時我能夠找到的有長柄的手工具就只剩下掃帚了。於是我提著掃帚爬上砌石,試圖打撈起羽化尚未完成就落水的牠。

還沒撈起牠放在手掌心的時候,我就約略猜到牠的情況不太妙,很可能浸泡在水中過久,早已溺斃。然而,將牠柔軟、來不及變硬的身軀移到衛生紙上頭之後,牠偶爾又會移動著六足,以十分緩慢的速度。

牠的胸腹交界處附著藍灰色的螺,我懷疑螺正在吸取牠的體液。攝影:孟婉瑜

我在牠的胸腹交界處發現一隻吸附著在他身上的藍灰色的螺,讓我懷疑螺正在吸取牠的體液。這樣的景象讓我感覺到有些害怕,原來,要從水中上到陸地甚或躍上天際,是如此殘酷、充滿考驗的事情。因為遇上了奇怪的天候,無緣成為空中強者的牠,很快就會成為其他動物的盤中飧。

早餐之後,孩子們發現第一隻泰雅晏蜓的情況略為好轉,身體的黑色條紋也變得明顯了。翅膀上殘餘的水分乾了,原來皺在一塊兒的四片翅膀能夠一片片分開來。有時牠似乎試著微微鼓動四片翅膀,是要做飛行的準備嗎?然而我不免擔心翅膀末端的蜷曲,將成為一種禁錮、一個難以改變的事實。

小咕嚕抱著泰雅晏蜓仍能夠完成羽化的最後階段、伸展翅膀飛向天際的希望,不願離開片刻,以至於我們拉著孩子們要一起去走步道,他百般不願,並且走到一半就趕著要折返。因為他的心中始終牽掛著泰雅晏蜓。

泰雅晏蜓的活力變佳之後,已慢慢地爬到小水族缸造景用的植物上頭,好像要將自己隱藏在綠色背景當中(不是很確定)。小咕嚕抓了行動遲緩的蒼蠅送到牠面前,但牠卻一直往後退卻。我想,或許是牠並未真正感到餓,也或許是牠的身體是設計來捕食飛行中的昆蟲,靜止在面前的昆蟲對牠來說不算食物?然而,禁錮在不具飛行能力的形體中的靈魂,最終仍將面臨自然的擇汰。我擔心。

而另外一隻稍晚才被我撈起、奄奄一息的泰雅晏蜓,孩子們注意到牠的腹部有一處大破洞,不知道是被什麼動物攻擊或啃食。孩子們進進出出的時候,也不時地去看看牠,碰碰牠的腳,雖然保持著緩慢的反應,卻已無餘力支撐起身體。

短短不到兩星期之間,我竟然三度面對形體升級了,卻無法飛翔的生命,見識了自然在和諧、美好的整體印象下,原也殘忍嚴酷的本質。

泰雅晏蜓雄蟲

「當我聽說自然是一場殘酷的鬥爭時,我想起了蝴蝶;
當我聽說它在本質上是一個優勢互補的系統時,我想起了颶風。」

── Rayman Williams

水庫洩洪兼排砂? 淤泥到底怎麼清?

$
0
0
作者:awen0711

※ 本文經作者同意轉載自 ptt八卦版

軍方協助曾文水庫清淤。徐蟬娟攝

簡單來說清淤有兩種,一種是水力排砂,一種是人工排砂。人工排砂費用又分成「直接挖」和「抽出來」

直接挖,就是枯水期怪手直接挖,開挖費用+減水處理+運送費用+廢土處理,一立方米約400元;抽出來,就是用抽泥船,像是泥漿一樣,抽泥+脫水處理+運送費用+廢土處理,一立方米約800元。

最便宜的就是水力排砂,水庫洩洪時就順便把淤泥一起噴一噴,便宜!但是,一般來說水庫最主要洩水口在水庫上方,高程越高的地方水越清,高程越低的地方泥砂越濃,一切都很合理對吧?所以水庫洩洪都在洩清水,也很合理對吧?

那為什麼洩水口不做在水庫下方?想想看在杯子中間開洞跟杯底開洞,哪邊水量(水壓)大?這樣大家應該可以理解,以水庫的高度來看,在杯底開個洞有多危險!

一般來說 水庫最主要洩水口在水庫上方,水力發電口量很少,永久放流道也是。圖片來源:awen0711

水力排沙最好的時機就在颱風來的時候,這時水庫泥沙又分新仇跟舊恨。新仇就是上游帶下來的泥沙,這是有濃度曲線的,很不巧的入流尖峰不等於泥沙高峰,所以很難因為現在水很濃稠,就多噴一點出去;舊恨就是原來的淤泥,不管怎樣都是沉在底下,頂多入流量大的時候,稍微攪動一下庫底的淤泥。

可惡的是,颱風一年才來幾個,入流量大到能讓水庫洩洪的颱風不多,而入流量大到能攪動庫底淤泥的颱風更不多。

目前水力排沙的成功案例,可以看看曾文水庫做的「繞道水力排砂」,就是另外開專門排砂的水道,效果應該十分顯著,但是也只有曾文。其他水庫還是只能哭哭。

至於其他水庫能不能也開排砂水道? 有考慮過,但是不是每個水庫都有條件能這麼做,也有些想法是在水庫壩體上直接開洞排砂,雖然創意十足 但是風險應該也很十足 相信未來科技先進應該有能力這麼開另外,河道上要是一直都是淤泥,溪流一直帶著高濃度的溪水下去,因為泥沙濃度太高,底下的淨水廠們都要哭哭了。

最後補一句我大學時教授說的,現在水庫淤泥的問題,最經濟的方法就是,不清淤,直接再蓋一個新的水庫。這樣清淤下去,花費的錢和清出的空間,都不知道可以蓋幾個水庫。

但是,你知道我知道,這很破壞生態。

美國蜂群一年衰亡42% 死亡率意外集中夏季

$
0
0
本報2015年5月18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農業部等聯邦機構發表年度調查報告指出,2014年4月起,養蜂人有42.1%的蜂群死亡,死亡率達到過去9年間第二高。而且死亡高峰出乎意料地落在夏季。

來源:Todd Huffman

6成蜂群死亡 學者:「農業生態系真的出問題」

「這個現象顯示農業生態系統出了嚴重問題。我們只是從蜂群變化看出端倪,因為蜜蜂數量很容易數。」研究主要作者、喬治亞大學學者Keith Delaplane說。

根據調查,奧克拉荷馬、伊利諾、愛荷華、德拉瓦、馬里蘭、賓、緬因和威斯康辛等州,2014年4月至今已有超過60%的蜂群死亡。

「各大商業養蜂人對蜂群死亡造成的損失和業務衝擊感到憂心不已。」賓州州立大學昆蟲學教授Diana Cox-Foster肯定這份研究的重要性。

蜂群不對勁 夏季死亡率第一次高於冬季

不過情況也並非太糟糕。Delaplane和共同作者馬里蘭大學學者Dennis vanEngelsdorp指出,蜂群死亡後,養蜂人將存活蜂群與死亡蜂群分開,發展新的蜂群,蜜蜂數量尚可回穩。只是這個現象仍對蜜蜂造成壓力。

最令昆蟲學家驚訝的是,這是首次觀察到夏季蜂群死亡率高於冬季。調查發現,養蜂人在夏季失去了27.4%的蜂群,高於前一年夏季的19.8%。

vanEngelsdorp說,蜂群夏季死亡率較高就像夏季的流感死亡率高於冬季一樣異常。

拜耳商:死亡率還不算高

Delaplane和vanEngelsdorp認為,蜜蜂死亡是蟎蟲、營養不良和殺蟲劑等種種因素綜合的結果。

不過,殺蟲劑製造商拜耳的養蜂主管Dick Rogers表示,這樣的死亡率一點也不奇怪,而且最終結果顯示,蜂群總數從2014年的264萬隻增加到274萬隻。

vanEngelsdorp則質疑,蜂群總數增加並不代表蜂群的健康和穩定性增加。

主婦聯盟針對「台灣五月管制日食輸入新制」事件之聲明

$
0
0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食品管制不全,消費者選購食品只能憑運氣。圖片來源:主婦聯盟基金會

根據日本《產經新聞》報導,針對台灣五月管制日食輸入新規,因台日協商破局,遂從15日起日本食品停止輸台成定局。針對「日本食品停止輸台成定局」,台灣政府表示此篇報導誇大,只要檢附相關證明與報告的日本食品都可以輸台。然而報導也指出,台灣加強規範的新措施。日方認為是「缺乏科學根據」,要求台灣方面撤回這項措施。

主婦聯盟基金會會認為3月爆發的換標和食品安全其實是屬於兩個不同的問題;但這種常見的食品詐欺卻經常和安全議題分不開,因此才會難以分割處理。由於過去一直讓進口商自己填寫資料,抽驗量也不足,行政院這一次祭出高標準,規定所有日本進口食品都須檢附產地證明文件,且特定食品還得附上輻射檢測證明,才可以申請輸入食品查驗,必定需要面臨強烈的外交壓力,雖在複雜的糧食生產體系和國貿規則下,作為NGO的著力點實在有限,但仍提出對於此篇新聞的兩點回應:

  1.  國際早有先例
    台灣並不是沒有根據,無論是從美國四月加嚴日食輸入管制規範、台灣每日公告的檢測報告或是日本國內產地偽造事件頻傳等,加上台灣為世界進口日食批次第一大的國家,加上國際上已有20幾個國家都要求檢附無輻射證明或是產地證明,為何唯獨要求台灣要撤回此項措施呢?
     
  2. 加強國內把關 衛福部責無旁貸
    我國衛福部應盡速彙整輻射安全科學實證風險評估資料,公開分級、分類管理制定標準,並加強國內把關機制,唯有將源頭管理、邊境管理、業者自主管理和市場稽查四層管理都落實,才能做到真正食品安全的把關。

食藥署公告。圖片來源:主婦聯盟食藥署公告。圖片來源:主婦聯盟


改土地的名

$
0
0
採訪/撰稿:陳慶鍾;攝影/剪輯:陳慶鍾

新北市三峽區龍埔里包含劉厝埔、麥仔園和隆恩埔,3個百年庄園,位居大漢溪和三峽河之間,即使到了現在,仍然延續同姓血緣聚落的文化景觀。但是從102年新北市政府計畫徵收土地,推動麥仔園新訂都市計畫之後,百年聚落已經開始慢慢崩解。

新北市三峽區龍埔里包含劉厝埔、麥仔園和隆恩埔,三個百年庄園。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劉厝埔的劉秉豐說,就是怕徵收嘛!趕快賣一賣,怕以後沒有保障,眼前看價錢還好就先賣掉搬走。但是像劉清池是靠種菜和打零工維生的,就十分擔心,未來一家老小,會不會連遮風避雨的地方都沒有。

規劃中,麥仔園都市計畫區範圍,介於北邊的台北大學特區和樹林區,南邊的三峽河和三峽都市計畫區之間的非都市特定農業區。舉目所及,這塊老厝菜園相鄰的傳統鄉村,已經被一棟棟高樓大廈包圍。

新北市城鄉局綜合規劃科長李澤仁表示,麥仔園新訂都市計畫主要是為了因應未來興建捷運三鶯線的發展需求,同時要一併整治現有違規工廠的問題,目前大約規劃128公頃,其中82公頃會用區段徵收方式開發,住宅區約占20%、商業區約佔6%,另規劃8%的產業專用區,其他是捷運用地和道路、公園、學校相關公共設施。

麥仔園都市計畫區位圖。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從民國77年開始到現在,龍埔里已經面臨第四次土地徵收,居民組織三峽龍埔里反迫遷自救會,要反抗到底。自救會的劉秉豐說,頭一次是徵收蓋國家教育研究院,第二次是為了興建農業改良場,第三次是北大特區,這次麥仔園都市計畫案如果區段徵收,就沒房子可以住了。

從老聚落的巷弄看出去,三峽北大特區的大樓光鮮亮麗,不過以新北市約有33萬戶空屋,居全國之冠來看,龍埔里居民很難理解,新訂麥仔園都市計畫,到底有什麼必要性?

自救會陳俊樺說,北大特區現在蓋滿房子,但是只住4成,6成晚上是暗的,要靠仲介點燈才會亮,以後人口老化、少子化,這邊根本不需要這麼多的房子,麥仔園都市計畫根本沒有必要性。

新北市城鄉局綜合規劃科長李澤仁表示,新北市有很多老城區發展非常密集,比如中、永和、新店、板橋、三重,市府希望能把一部分老舊地區人口,往大漢溪以北的新興發展地區,比如三峽、林口移動,降低市中心的發展密度,增加老舊市區再開發的潛力。

不過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質疑,新北市有很多新開發的都市計畫區,進住率都非常低,比如八里台北港徵收土地400多公頃,目前進住率還是零,應先吸引人口往這些新的都市計畫區移動,不應再去動百姓的土地。

徐世榮強調,中央政府的財政逼近舉債上限,地方政府得要證明自己有拿出高比例配合款的能力,來「跨域加值」公共建設的財務規畫,才容易獲中央核定拿到補助款,但是要如何「跨域加值」?就是用土地徵收,拿徵收後的配餘地去標售,來補足自償率的比例,這是在搶人民的財產。

世居三峽的原居民面臨被強制拆屋的迫遷命運。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龍埔里早年是三峽主要的糧食產區,麥仔園都市計畫區內有94%是特定農業區的優良農地,在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審議時有委員質疑,違背了特定農業區除非國家重大建設,不得開發的政策。

內政部區委會也認為,這個新訂都市計畫未來計畫人口達成率可能偏低,建議評估縮小計畫範圍,到捷運場站周邊500公尺的可行性。新北市政府初步研議,把人口密集的住1區,排除在區段徵收範圍之外。

雖然新訂麥仔園都市計畫,還沒有完成行政程序,但是劉米盈一家30幾口人,已經面臨被強制拆屋的迫遷命運。劉家世居三峽河畔已經五代人,從日據時代就在這塊土地墾荒耕農,劉米盈靠這片3、4甲地的竹園,養活了10個兒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但因為他的房子和田地,落在都市計畫內的公園和住宅區,不識字的劉米盈又不曾申請土地登記,新北市政府以劉家已被劃入行水區內,未來將規劃成為自行車步道,要求他們期限搬遷。

劉家從樹林地政事務所找到民國62年繪製的河川浮覆圖,當時有註記劉米盈父親的名字。劉家還提出空照圖、戶籍資料和民國45年的土地租聯單,希望證明在這裡已經居住了上百年,但因父執輩不識字和法令,沒有登記產權的實情,不過一直不被接受。

全台438個都市計畫區,可容納人口數已經比實際居住人口多了678萬人,以新訂或擴大都市計畫不斷把都市養胖,改個名字,把農地變成都市土地,土地的價格是提高了,但諷刺的是,這片土地原來生養的住民,卻開始被迫四處流離。

石化專區蓋不蓋? 高雄面臨的是價值抉擇

$
0
0
演講:詹長權;整理:王敏玲(地球公民基金會 副執行長)

高雄工業發展,也帶來了大量汙染。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造成疾病有外在因子和內在因子,我比較關心外在因子,像菸是可以拿掉的,食物是可以選的,空氣你選不了,住在哪裡就決定了。

我1993年在高雄做了一些研究,大社石化工業區,空氣中致癌的風險大於萬分之一,10的負4次方,在工廠中間,而工廠中間不遠就是居民,起碼有10種滿重要的致癌物在高雄石化工業區附近。

詹長權教授提醒,高雄要好好思考雲林的前車之鑑;傅志男攝;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

大高雄就是一座石化廠

高雄氣爆之後,我說高雄市區就是大高雄石化區的一個廠區,不然不會有管線從你們路上經過,當生產的物質從你們家前面經過時,你已經是一個沒有領錢的工人,每天跟工人過一樣風險。

決定要不要蓋石化專區前,六輕是最好的借鏡,高雄要做總清查,現在就要做。六輕可以參考,我們用10公里做出一些對照,把六輕運轉的1999年1月1號前的叫做六輕還不太有生產石化東西時對附近的影響,然後每3年做分段,看它的影響,可以發現好多癌症,有血癌、肝癌等,先前不曉得VCM(氯乙烯單體)那麼嚴重,現在慢慢浮現了,石化工業區附近癌症發生率是別的沒有石化區的地方的兩倍左右,相當顯著。

環境裡面最重要的就是空氣,一定要測空氣,六輕有2700公頃左右,我們發現離石化工業區越接近空氣就是越不好。還有,我們做30場以上的健檢,看二氧化硫濃度、倍數,距離六輕10公里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硫、二氧化碳濃度的倍數大概是2.5倍,每一分鐘在吸的空氣都比別人壞2.5倍,這吸久了會不會有問題?環評給六輕是每年可以排放二氧化硫1萬1000多噸,結果,排超過3000噸的時候就已經有害健康,要好好減產、改善。

高雄目前的狀況是已經爆表了呢,還是沒有?做研究就要來論述,看高雄還可不可以有同樣的石化專區?還是減量後的專區?從六輕的資料看到,海陸風把汙染吹進去再吹出去,所以在海邊不一定比較好,吹出去,還是吹回來的,台西已經告訴我們。高雄如果有石化專區,90%以上六輕的經驗(二氧化硫濃度上升)一定發生。

台西、麥寮附近居民的尿液中,重金屬和致癌的代謝物都比較高,現在做VCM也是這樣,石化工業在人的身體上所留下來的,從尿中裡面可以看得到。

那麼呼吸進去的呢?第一個器官就是肺部,肺部以後呢,就到肝裡面去代謝,代謝以後呢,大部分就從我們的尿裡面排出來,所歷經的每一個器官都受到影響,肺功能下降,心血管、肝、腎、膽固醇代謝的功能都變不好。 

從整個雲林縣來看,10、20、30公里,是暴露的高、中、低而已,整個縣都是暴露的,雲林縣沒有沒暴露的,而高雄以後也是,只是高、中、低而已,要找沒有暴露的,只能去找宜蘭。

壽命變得比別人短,錢賺得沒有比別人多

台灣人的平均餘命過去30年來都是每年慢慢升高,但是雲林縣縣民在六輕來了以後,壽命增加的速度,比全台灣都慢,這是污染的代價。而有沒有六輕,跟家戶個人收入、家戶所得,沒有差別。簡單來說,壽命變得比別人短,錢賺得沒有比別人多,這是六輕的經驗。所以說,石化會不會帶來經濟成長,對全台灣可能有,但是對在地是沒有的。所以高雄人可以從六輕的經驗裡看,不要重複這個悲劇。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呢?我們追求永續和健康,但我們社會的主流想的是有錢、有權、有勢,高雄從氣爆之後面臨這樣的抉擇,兩者有衝突時,高雄人需要好好討論,我在六輕作的研究,可以給大家參考。

愛因斯坦都會感慨說重要的東西不一定能算,能算的東西不一定都重要,高雄要去想你們重要的東西是什麼,重要的東西可以用回饋金算嗎?可以用統籌分配款多一點,你就接受繼續有石化嗎?很多環境的代價不太容易算。到底是那三根石化管斷掉就好了,還是所有石化管都不應該有,那後面隱含的就是一個價值!

前鎮區、小港區要繼續是臨海工業區的一個廠區呢?還是回復到就是高雄的行政區,全世界沒有一個行政區下面會有石化管,行政區下面只有天然氣管跟石油管,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在講,槽車比石化管還危險,所以意思就是說石化管還可以存在?如果石化管可以存在,那高雄就繼續是大高雄石化廠的一個廠區,大家都是工人,所以石化公司應該付你們薪水,不是嗎?

人蚊大戰

$
0
0
採訪、撰稿:陳寧;攝影、剪輯:陳添寶

五月初,久未降雨的高雄,民眾紛紛擔心,可能很快就會開始限水。在這個每一滴水都得珍惜著用的時刻,高雄市的民眾和防疫人員卻不敢大意,深怕家戶一旦有積水容器,很快就會成為孳生病媒蚊的溫床,引發登革熱疫情...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今年的本土登革熱病例已經破百,是去年同期的7倍。在台灣南部,登革熱是藉由埃及斑蚊傳播。因為有3到8天的潛伏期,病患發病後,5天內一旦再被埃及斑蚊叮咬,病毒就會進到蚊子體內,開始大量繁殖,接著,這隻蚊子就會繼續叮人,並且傳播病毒。

病毒傳播速度快,加上登革熱初期的發燒症狀,有時會被誤診為感冒,延誤通報造成的時間差,可能已經又出現新病患。高雄醫學大學熱帶疾病醫療暨防治中心主任蔡季君提醒,如果民眾發高燒,卻沒有明顯的呼吸道症狀,身上有出現紅疹,就要警覺可能是感染登革熱。

人和斑蚊的戰爭,每分每秒都不能鬆懈。

人類和斑紋的戰爭,每分每秒都不能鬆懈。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2014年,高雄市累積近1萬5000人罹患登革熱,創下史上新高,監察院介入調查,在今年4月公布報告,指出高雄市政府在2014年5月發現本土病例時,動員不力,沒有即時清除病媒蚊,是日後造成大流行的主因。

高雄市疾管處處長張秋文也表示,去年溫度高於歷年,有利斑蚊繁衍,八一石化氣爆救災期間,防疫工作暫停近兩週,也讓病媒蚊有機可趁,大量孳生。

去年的慘痛經驗,還沒真正落幕。斑蚊的卵,即使在缺水的狀況下,也能存活半年到一年,碰到水之後,3天就會孵化。防疫人員擔心,去年的病原可能還沒有完全斷絕。今年,高雄市政府也改變防治作法,只要接獲通報,就進行緊急孳生源檢查和噴藥作業,個案一旦確診,會再次進行防治。

但數十年來,衛生單位以噴藥來緊急控制疫情,不只民眾感到困擾,斑蚊也逐漸產生抗藥性,成為一大隱憂。

台大昆蟲系榮譽教授徐爾烈建議,在室外施用氣味較重的有機磷,室內才噴灑除蟲菊成分的殺蟲劑,再搭配有機農業常使用的生物防治資材-蘇力菌,來消滅孑孓,不要只仰賴除蟲菊來滅蚊,可以延緩抗藥性的產生。

此外,從去年11月開始,高雄市政府固定在每個禮拜三,進行海水滅蚊作業。這項作法雖能有效殺死孑孓,但水溝是否能承受海水鹽分侵蝕、海水是否會破壞生態平衡,仍有待評估。

沒有一種滅蚊方法,可以達到百分之百的效果。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每個民眾自動自發,維護居家環境清潔,清除積水,才是防治登革熱的根本之道。

專家學者也提醒,嘉義以北地區,雖然只有白線斑蚊活動,白線斑蚊也一向被認為傳染力比埃及斑蚊還低。但這兩年來,日本、中國廣州出現的登革熱疫情,卻都是由白線斑蚊引起,民眾不應輕忽。出國旅遊時,也要特別留意防蚊,以免從境外帶入病原。

目前,國際間也正積極研發對抗登革熱的疫苗,但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病媒蚊的習性也跟著改變,繁衍速度更快,活動範圍也變廣,疫苗是否是一勞永逸的解方?沒人能保證。這場人和斑蚊的戰爭,需要每一個人,一起備戰。

※本文轉載自我們的島【人蚊大戰】
05/18(一) 22:00首播
05/23(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我們的島

公園 是誰的家

$
0
0
採訪、撰稿:林燕如;攝影:陳忠峰、張光宗、陳志昌;剪輯:陳忠峰

公園,滿足了人類老老少少的需求,可以讓我們放鬆身心、伸展手腳。不過,對野生動物來說,城市裡,有沒有一處可以安頓的地方?

荒野保護協會推動公園生態化。 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台北市南港公園,不少釣客會前來悠閒垂釣,另一旁的抓魚高手,也是這裡的常客。還來不及看到牠捕食,身手敏捷的翠鳥,已經叼了條小魚,每年3到7月是翠鳥繁殖期,牠們喜歡在垂直土坡築巢,但是想在台北市找到沒有水泥化的邊坡,卻越來越難,南港公園是少數可以築巢的地點,但還是經常受到人們的干擾,留下一個又一個棄巢。

一直以來,我們都用人的角度去規劃公園,但這些動作,有可能讓住在城市裡的野生動物,失去覓食環境,也失去家園。

翠鳥。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曾經,榮星花園也是螢火蟲的家,這幾年因為棲地惡化、外來種入侵,螢火蟲的數量越來越少。看到動物們的困境,荒野保護協會推動公園生態化,期盼人與動物都能在城市裡快樂生活,從榮星花園的生態池做起。他們舉辦工作假期招募志工,號召鄰近居民、學生,一起來幫螢火蟲回家。

民眾任意棄養外來種,是許多都會公園頭痛的難題,這些強勢物種繁殖力強、生長迅速,很快的霸占一切資源,讓本土種無法存活。外來種一旦進駐,想清除就是一場長期抗戰。

棲地改造縱然辛苦,更艱困的卻是人類思維的改變,一次又一次的工作假期,除了凝聚居民對榮星花園的情感,也是環境教育的最好時機。有了眾人的付出,黑夜裡的螢火蟲不用再擔心,找不到另一半。

當水泥建築不斷在城市擴張,公園綠地成為人們喘息的空間,擁有自然生態的公園,更是難能可貴。十多年前保留下來的富陽公園,以尊重自然生態為主的設計思維,讓主角不再是人,而是生活其中的動物們。在這裡,人們能夠就近觀察野生動物,也可以緩下心情,靜靜欣賞陽光走路的姿態,享受涼風習習和片刻寧靜。

荒野保護協會舉辦工作假期,推動公園生態化。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台北市上千個大大小小的公園,每個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目的,在自然生態豐富的地方,荒野保護協會希望依照公園特性,把公園分級分區來做管理,而不要一套公園自治條例走天下。

期待有一天,南港公園的翠鳥,不用再擔心找不到地方築巢,生活在城市裡的動物和人類,都能在公園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地,共享陽光、空氣和大樹所帶來的美好。

※本文轉載自我們的島【公園 是誰的家】
05/18(一) 22:00首播
05/23(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我們的島

印度卡齊蘭加國家公園 喜馬拉雅之淚

$
0
0
作者:陳文姿

隨著濃郁甘醇的阿薩姆紅茶香,阿薩姆邦之名傳遍全世界。這片位於印度東北部、喜馬拉雅山麓的遼闊大地,有一片珍貴濕地,她是印度獨角犀牛(Indian Rhino)的最後棲息地,也是其他十數種瀕臨滅絕動物的家園。為了讓野生動物安心生存,此處成立了卡齊蘭加國家公園(Kaziranga National Park)*1

卡齊蘭加國家公園北臨布拉馬普特拉河(Brahmaputra),它的上游正是雅魯藏布江。年年氾濫的布拉馬普特拉河,為此處帶來洪災,也帶來一片廣袤肥美的氾濫平原。野生動物們以這片廣達430平方公里的草原與濕地為家。國道37號(NH37)位在公園南邊,將國家公園與卡比安隆山(Karbi Anglong)隔開。

印度卡齊蘭加國家公園濕地一景。(動物星球頻道提供)
圖說:印度卡齊蘭加國家公園濕地一景。
圖片來源:動物星球頻道

因水而生 因水而亡

大自然給予此地三種截然不同的氣候。2到5月是乾季,熱浪襲來,高溫飆到近40度,水窪乾枯、沼澤逐漸縮減,動物們只好聚在一起共享水源。6至9月是雨季,大雨雖然可以減輕暑熱,卻常常豪雨成災,河水氾濫。至此時節,動物被迫開始每年的遷徙生活。牠們往高地尋找臨時落腳地。如果說,雨季代表死亡,那麼,雨季後的冬天(10至1月)就是新生了。隨著雨水而至的魚群吸引成群的鳥類,新鮮幼嫩的綠草遍地,這是享受幸福饗宴的時刻。

大象偏好棲息於濕地旁的蘆葦叢。(動物星球頻道提供)
圖說:大象偏好棲息於濕地旁的蘆葦叢。
圖片來源:動物星球頻道

氾濫的河水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沼澤,也為不毛之地補充肥沃土壤。沼鹿(swamp deer)、水牛喜歡這些沼澤濕地,卡齊蘭加有1800隻的亞洲水牛(wild asian water buffalo),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地點。大象偏好蘆葦叢,草地則為老虎提供絕佳掩護。這裡2007年成為老虎保護區,有世界最高密度的孟加拉老虎(Bengal  tiger),老虎數量穩定增長中。

卡齊蘭加有1800隻的亞洲水牛,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地點。(動物星球頻道提供)
圖說:卡齊蘭加有1800隻的亞洲水牛,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地點。
圖片來源:動物星球頻道

這個傍河之地有超過150個沼澤、水塘,數量還會隨著降雨增加,水生植物多樣性當然不遑多讓。超過60種以上的魚類,其中許多是當地特有種。到處都有鳥類喜愛的食物。25種生存受到威脅的鳥種,400種以上的鳥類來到這裡覓食。紅領綠鸚鵡(rose-ringed parakeets)、大冠鷲(crested serpent eagles), 灰頭魚鵰( grey-headed fishing eagles)等都曾出現。

但觀光客與盜獵者眼中,最引人矚目的是獨角犀牛。這種灰灰不起眼,看似笨拙忠厚的大動物也喜歡往沼地跑,因為水不僅可以降溫,泥水還可以幫忙緩和蚊蟲的騷擾。牠們身上厚厚的皮像盔甲層層戒護著,但盜獵者的眼裡只剩下牠們鼻子上那粗短的角,黑市裡,它的價格可是比黃金還要閃耀。

如果您想一睹這些動物的風采,您有兩種選擇:一是騎乘大象,一是吉普車遊園。但請牢記,5月起這些行程將會暫停,因為雨季即將來臨,區域內80%的土地即將沒入水中。此時,動物必須逃往高處避難,虛弱、受傷的動物會因遷徙而死亡。2012年7月的阿薩姆洪災裡,就有超過600隻動物死於洪水中,不過,這樣的悲劇並非每年都會發生。

雨季來臨時,虛弱、受傷的動物會因遷徙而死亡。(動物星球頻道提供)
圖說:雨季來臨時,虛弱、受傷的動物會因遷徙而死亡。
圖片來源:動物星球頻道

道路與盜獵的雙重危機

如果說天然的災害是自然界不變的法則,那麼路殺(road kill)與盜獵就是野生動物們在現代不得不面對的挑戰了。牠們必須學習與人交鋒。大雨前,許多動物必須通過國道37號到卡比安隆山避難,當雨季過後,再循著原路返回氾濫平原。每年兩次,交通繁忙的國道37號成了死亡陷阱。而遷徙季節也成了盜獵者下手的好時機。

盜獵從未停止,這是一場獵殺和守護的百年戰役。這片平原早期就是貴族們狩獵場所,1908年被劃定為森林保護區。1916年,犀牛因盜獵猖獗幾近滅絕,從此,這裡被訂為動物保護區,1974年成立卡齊蘭加國家公園,198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這裡指定為世界遺產。多虧了這個國家公園,盜獵情形受到控制,野生犀牛的數量得已穩定增長。全印度2700頭犀牛中,就有2400多頭在卡齊蘭加國家公園裡*2

印度採取峻法遏制盜獵者,公園守護員配槍巡守,可以隨時槍殺盜獵者,但盜獵者也配備AK47等強大的軍火。犀牛、守護員、盜獵者,都直接面對生命威脅。即便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簡稱華盛頓公約)已經嚴格禁止犀牛角交易,但只要需求仍在,犀牛在世上便難有安心生活的棲地。

只要對犀牛角的需求仍在,世界上便難找到一個犀牛可以安心生活的棲地。(動物星球頻道提供)
圖說:只要犀角需求仍在,世界上便難有犀牛可以安心生活的棲地。
圖片來源:動物星球頻道

濕地與在地人的生活圈

獲得印度及各國的熱心資助,卡齊蘭加國家公園不斷提升人員訓練與配備設施,如無線通訊、無人駕駛的飛行器材、軍火武器、車輛船隻及監視塔等。他們將觀光收益與居民共享,和改邪歸正的盜獵者合作,也密切配合警方,以綿密的資訊網絡抵抗外來侵略者。

WWF等保育組織們利用狹長的森林帶建了四條天然廊道(Kanchanjuri, Panbari, Haldibari, Amguri)讓動物們使用安全的方式通過國道37號。雖然老虎、大象、豹都曾經使用過廊道,但大規模的動物遷移還是直接跨過國道。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政府正考慮將國道37號拓寬。動物的生存空間與人類的發展版圖之爭,在全世界都無差別。

濕地圈周圍的村民與卡齊蘭加國家公園的關係微妙而複雜。卡齊蘭加國家公園的官員強調,村民在護衛野生動物的行動中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在每年的洪災期間,鹿、象、犀牛紛紛逃離國家公園時,村民們就擔起動物救援的任務。但大象在逃離時,卻常踩踏村莊作物,或是撞壞村落建築,造成村民財產的損失。村民希望國家公園能協助解決這方面的難題。

另一個難題是,過去這幾年,犀牛的盜獵雖一度下降,但又有攀升趨勢。目前每根犀牛角黑市價據稱高達5萬美元*3,對低月收入的村民來說,這是難以抗拒的誘惑。盜獵者常利用周圍村落做為行動基地,聘雇熟知犀牛動向的當地村民做為嚮導。如何以法以情讓村民拒絕與盜獵者合作,並與村民共享開放觀光的利益,考驗國家公園的智慧。

動物星球頻道即將播出印度卡齊蘭加國家公園特輯,這塊年年被洪水覆蓋的大地,卻是許多動植物賴以為生的避風港。隨著攝影機的角度,這群美麗的動物們,將展現一段嚴厲生存考驗下的動人旅程。

  • 註1:卡齊蘭加國家公園有六個新增區域,如果包含這六個區域,總面積達858平方公里。UNESCO資料仍以430平方公里的原本核心區域為主。
  • 註2: 2015 年最新估計犀牛數量為 2401 ± 100 。資料來源:卡濟蘭加國家公園
  • 註3:犀牛角的黑市價格會有不同變化,在各篇報導提供的數據不盡相同。有報導宣稱每公斤售價可達10萬美金(約台幣300萬元),亦有報導提到犀牛角一支重約750公克,可賣得25萬美元。2014年的報導則稱犀牛角1公斤價值約6萬5千美元。

※ 精彩影片搶先看

 

【新聞懶人包】有拉才有效?減肥商品蘆薈素愛超標

$
0
0
作者:陳盈竹(文化大學新聞系實習編輯)

台灣人到底有多愛減肥?據統計台灣一年的減肥藥市場高達10億元,若加上其他減肥產品更是可達1000億元,可見臺灣人減肥風氣極盛。減肥藥品有百百種,個個主打的功能與成分皆不同,蘆薈素就是其中一個效果極佳的成分。蘆薈素主要是從蘆薈的皮抽取出來,是具有幫助排便的效果,但服用過多的蘆薈素容易有腹瀉的情況,進而有脫水、腎衰竭的風險。

蘆薈。攝影:Garry Knight
圖說:蘆薈。攝影:
攝影:Garry Knight/圖片來源:flickr/授權方式:CC BY 2.0

天然蘆薈若去皮使用,蘆薈素含量應會低於國際蘆薈科學協會(IASC)所規定口服蘆薈素含量的10ppm,而據國內法定規定蘆薈為食品原料時,必須完全去皮和標示「孕婦忌食」警語,因為若去皮不完全或加工時的污染、特殊手法純化時,可能會存有多量的蘆薈素。

而作為香料類添加物,僅限於飲料類且限0.1ppm,但若是產品需特別添加蘆薈素,是必須依「非傳統性食品原料申請指引」向食品藥物管理署提出事前申請,證明安全無虞才行,政府並未針對食品原料的添加上限訂出標準來規範業者。

殷鑑不遠

去(2014)年,由藝人陶晶瑩所代言的瘦身產品「綠膳纖」因為有多位藝人背書效果,強調其內容是具有保健功能的兒茶素,也含蘆薈萃取物和乳糖等成分,標榜首支「不易形成體脂肪功能」健康認證之保健食品,全台狂賣60萬盒。卻有消費者吃了之後腹瀉不已,蘋果日報追蹤送驗台灣檢驗科技公司SGS與杜弗萊因公司後,發現其蘆薈素含量是國際公認行業標準1770倍,相當於1萬7千ppm。

蘋果日報2014年12月09日報導,衛福部食品查驗科長周珮如表示,若蘆薈素作為食品原料是無限量標準,且業者表示是確實有去皮加工並加註警語,因此無法判別是否違法。業者表示一切都有符合國家規範,並取得健康食品認證(衛部健食字第A00255號),提出蘆薈素不應該要被歸類在化學合成添加物,而是真正天然食品原料。而食藥署在接獲民眾通報後,要求業者先預防性下架,再補提安全性資料做更進一步的評估,後來綠善纖也因提不出相關證明而停售。

舊事重演

不到半年東森新聞2015年05月15日報導食藥署稽查市售10款與綠膳纖一樣添加蘆薈類的減肥產品後發現,其中6項產品中的蘆薈素超過天然背景值,是不符合「蘆薈食品管理」規定以及違反食安法,將依法開罰6萬到2億元,其有台鹽、聯華食品、杏輝藥品、遠東生物科技、船井生醫(醫朵醫學公司)、中美兄弟製藥等知名公司,蘆薈素含量超過天然背景值3000mg/kg的2~11倍之間,不符規定。食藥署表示所有違規產品都已下架、回收及銷毀,而其他批次及尚未投產的蘆薈類商品,在未確認符合「蘆薈食品管理」前,都依食安法第7條第5項之規定,應主動停止製造、加工、販賣及辦理回收等。

法訂10年仍無標準?

民國94年食藥署就已經有公布「蘆薈食品管理」規定,卻沒有在綠善纖上架或任何蘆薈素相關產品販售時主動檢驗含量,在綠膳纖事件前是完全沒有查驗、更沒標準可言,出事後才針對不同季節、不同部位的數十種蘆薈進行實驗,分析出新鮮的去皮天然蘆薈所含有的蘆薈素約為0.002%(20mg/kg),乾燥後約為0.2%至0.3%;而經人工萃取、非天然的蘆薈則可達3000mg/kg,因而訂出天然背景值。

政府對於民眾的食安是完全沒有嚴謹的把關與合宜的裁罰,標準形同虛設。事後還辯解雖然規定中沒有明確的標準,但業者可以參考國內外的文獻資料,應該將蘆薈素含量正在0.1%至6.6%間,輕率的態度根本是罔顧的民眾健康安全。

蘆薈素減肥? 醫師:體重反而上升更快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顏海宗說,蘆薈素的功能主要是刺激腸胃蠕動,吃多本就會拉肚子,並沒有燃燒脂肪的效果,且可能導致脫水、電解質失衡、腎衰竭等,甚至在動物性實驗裡頭發現其有肝腎毒性。但若是攝取蘆薈果肉則可以利用其內含膠狀纖維來延緩人體消化澱粉、脂肪,進而調節與穩定血糖。

若長期食用蘆薈素,不但對減肥無效,一停用反而胖得更快。與其貪圖蘆薈一時的排便效果而影響健康,民眾不如多運動、飲食均衡、攝取膳食纖維與多喝水為主。

中國輸出能源建設 巴基斯坦燃煤依賴再加深

$
0
0
作者:John McGarrity、Beth Walker(中外對話副總編、編輯);翻譯:孫超

※ 本文轉載自 中外對話

隨著習近平訪問巴基斯坦達成的一系列巨額能源及基礎設施交易,中國在巴基斯坦的環境影響將進一步擴大。

俄羅斯境內的火力發電廠,Gunnar Futsaeter-Cherepetskaya攝,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提供
圖說:俄羅斯境內的火力發電廠
攝影:Gunnar Futsaeter-Cherepetskaya/圖片來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中國與巴基斯坦簽署了280億美元的投資協議。協議內容涉及新建公路、鐵路、管道和發電廠等項目。這一舉措有助於擴大中國在巴基斯坦的影響,並加强两國之間的貿易聯繫。此舉也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組成部分。在對伊斯蘭馬巴德進行的國事訪問中,中巴雙方簽署的這項協議將有助於巴基斯坦改變現有的能源供應格局,幫助其推動現代化建設、減少貧困和解決電力短缺問題。

若投資金額達到預計的450億美元,那麼這項中國目前最大規模的投資項目將給巴基斯坦的環境帶來巨大的影響。

北京將資助巴基斯坦啟動總裝機容量達1000萬千瓦的發電建設,其中大部分為燃煤發電。

迄今為止,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幾乎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在不依賴煤炭的情況下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但是煤炭對中國和印度兩國的環境亦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據世界銀行去年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巴基斯坦已經成為世界上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中國計劃投資的450億美元中,能源領域投資金額大約占到340億美元,包括至少6個新建燃煤電廠及煤炭開發項目。

然而,一些已處在規劃階段的投資項目被一再推遲,讓人不禁質疑本週簽署的這項協議的有效性。

去年巴基斯坦總理納瓦茲·謝里夫訪問中國期間,雙方曾簽訂了一系列類似的能源協議,總裝機容量達1600萬千瓦。但是後來中國悄無聲息地撤出了這個計畫。

有觀察人士認為,中國之所以願意冒著經濟風險資助巴基斯坦發展電力項目,目的是從戰略上進入波斯灣入海口瓜達爾港,從而獲得該地區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本週,中巴關係研究學者安德魯·斯莫曾在新聞報導中表示,這項協議作為連接中國東北部與巴基斯坦瓜達爾港之間經濟走廊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僅從後勤保障方面來說充滿了挑戰,同時兼具政治風險。

無論這些項目在中國的戰略全局中地位如何,中國企業正在印度流域投資眾多水電建設。有消息稱水壩將加劇巴基斯坦的洪澇災害,如2010年大水曾導致2000萬人受災。因此,這些項目備受爭議。

人們還擔心,氣候變遷會導致冰川河水枯竭。長期來看,水力發電項目並不具有經濟可行性。

中國計劃在印度河支流建設72萬千瓦的水電項目,這也是400億美元絲路基金的首個投資項目。該項目承建方為中國長江三峽集團,總部位於北京。三峽集團曾建設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壩——三峽大壩。

中巴兩國政府還簽署了90萬千瓦的太陽能發電和20萬千瓦的風能發電建設。不僅為中國的渦輪機和太陽能電池板製造業注入了活力,還擴大了巴基斯坦可再生能源應用規模。

燃煤會加劇乾旱?

環保人士最擔心的是中國在塔爾沙漠地區投資開採煤礦和興建燃煤電廠。該地區目前正遭受著持續的干旱 ,並有可能爆發飢荒。

巴基斯坦煤炭儲量豐富,至今仍未開發。其中包括塔爾沙漠的2000億噸煤炭資源 。據估計,巴基斯坦是世界第六大煤炭儲備國。

氣候變遷主要是由於過去兩百多年的時間里人們燃燒煤炭所致。受氣候變遷的影響,乾旱地區可能會愈發不適宜居住,數百萬人不得不另覓居所。預計到2050年,巴基斯坦的人口數量將在現有規模上翻一番,達到4億人 。

近幾年來,巴基斯坦從其他渠道獲得的貸款,尤其是針對燃煤發電項目的貸款越來越少。同時,由於能源短缺,巴基斯坦的經濟發展受到了嚴重製約。巴基斯坦對來自中國的能源投資愈發依賴。

近年來, 世界銀行一直聲稱要對全球大部分煤炭投資進行嚴格的控制 。與此同時,作為亞洲燃煤發電項目投資大國的日本也迫於外交壓力不得不開始減少對煤炭項目的投資。

能源融資

燃油在巴基斯坦能源結構中的佔比達到1/3,是該國的主要污染源 。近年來,巴基斯坦經濟增長較為緩慢,政治局勢動盪。這些不僅妨礙了新能源的融投資,也阻礙了能源結構的多樣化發展,使其無法擺脫對昂貴燃油的依賴。

分析人士稱,中國政府一方面努力降低煤炭在其能源結構中佔比,另一方面卻鼓勵向印度、印度尼西亞、蒙古、泰國、越南等亞洲國家輸出燃煤技術 。這一趨勢將會削弱中國國內溫室氣體減排的成效。

中國可以反駁其做法只不過是效仿了日本的日立、德國的西門子、法國的艾斯敦、美國的奇異和西屋電器等企業的做法。這些企業均已在國內外出售燃煤技術幾十年了。

巴基斯坦在能源上的選擇並不多,並且大部分主要能源都會帶來嚴重的環境和經濟問題。巴基斯坦能夠開發的水電工程,在給當地居民、河流系統及生態系統帶來嚴重破壞的同時,也因為與印度之間的地域之爭而變得十分複雜。

此外,天然氣雖然是人們普遍認可的能夠替代煤炭的主要能源,但管道和中轉設備的建設成本高、政治風險大。太陽能和風能供電又缺乏穩定性,無法滿足電網的持續供電需求。

與燃油發電相比,若巴基斯坦引進中國的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則可大幅降低單位能源排放強度。

但如此一來,巴基斯坦在未來幾十年就不得不依賴燃煤發電。這有悖於科學家們發出的警告,即世界各國應尋求低碳方式應對快速發展的氣候變遷問題。

環保人士認為,即便是能效最高的燃煤電廠也會給空氣、土壤及水資源帶來嚴重的污染。


全球暖化7成熱能 太平洋交棒印度洋

$
0
0
本報2015年5月21日綜合外電報導,江佳芸編譯;蔡麗伶審校

溫室氣體持續排放,全球海洋面臨吸熱過量的困境。科學家原本認為,熱帶太平洋是容納熱能的主要角色,不過根據Climate Central的報告指出,熱帶太平洋只含熱量的一小部分。

科學家過去十年觀測到印度洋有前所未見的溫度上升,發現是來自於太平洋的熱能轉移。

印度洋,馬爾地夫。
圖片來源:
annapi_78

海洋熱能 7成儲存在印度洋

「如果印度洋上層溫暖的海水一路傳送到北大西洋,將可能造成北極海冰融化,同時也可能加劇美國颶風的活動和乾旱的衝擊。」海洋與大氣研究協會科學家Sang-Ki Lee表示,這是個簡單的假設,需要之後進行測試和研究。

這項新研究在Nature Geoscience期刊上發表,而Lee是主要負責此研究的人。研究發現,印度洋吸收熱量的記錄從1950年以來都是非常平直的線,但2003年突然開始上升。

經過操作海洋環流的模型,他發現貯存在太平洋的熱能會隨著大洋運輸帶,經過印度尼西亞群島,最後到達印度洋。在過去的十年內,印度洋貯存了70%由全球海洋所吸收熱能。

信風轉移海洋熱能

新南威爾大學的教授Matthew England表示:「這是十分重要的一項研究,它解決了長期的爭論──為何太平洋能讓暖化下降,但當地盆地的總熱含量卻沒有顯著的改變。」

這項新研究起因於一系列的論文在追溯全球暖化減緩的成因。因為觀測到過去15年表面溫度升高的幅度比起再之前的10年來得小。太平洋信風的轉移幫助海洋把熱能從表面儲存到海底下2300英尺深處,但不同於拉斯維加斯,太平洋並沒有把這些熱能儲存於太平洋中。

自2003年以來,太平洋上層海洋的熱含量緩慢地下降。「當我看到太平洋溫度下降的資料我感到十分困惑。」Lee說。

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實驗室的氣候模型操作者Tom Delworth也認同並說道:「這個結果非常有趣,但我不確定它是否能幫助我們預測未來海洋間斷的發展。」

印度洋溫暖海水 將影響季風氣候

Lee表示,以目前的狀態來看,印度洋溫暖的海水可能會影響印度季風,而印度季風是世界氣候中重要的一環,會影響超過十億人。也可能對太平洋的聖嬰現象產生影響。

Delworth說:「看來(今年的)聖嬰現象將扭轉這不正常的現象,至少在聖嬰現象發生時。」

這對聖嬰現象週期有什麼影響仍不是那麼清楚,然而,Lee說,它可能在未來的十年會沿著大洋運輸帶傳到大西洋。

即使表面溫度並沒有顯著增加,海洋的熱含量在過去十年內仍急遽上升。自1970年人類排放溫室氣體開始,海洋累積了全球熱含量的93%。

最近的研究顯示,現在表面溫度的減緩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就會中止,因為太平洋信風轉移,會減少能進入海洋的熱能。

【糧家賦女】小滿:阿勃勒悄悄話

$
0
0
作者:李慧宜

斗指甲為小滿,萬物長於此少得盈滿,麥至此方小滿而未全熟,故名也。

──曆書

樂樂、小樂,
你們,好嗎?

阿勃勒。圖片來源:Jason Chao CC BY-NC-ND 2.0
圖說:阿勃勒盛開
攝影:Jason Chao/圖片來源:flickr/授權方式:CC BY-NC-ND 2.

小樂弟弟現在掛在嘴邊的,總是「我的」和「不要」;樂樂哥哥迷上跆拳道,一心一意要把壞人踢到外太空!現在的你們,一個剛滿兩歲、一個六歲半,每天晚上,都要聽媽媽說故事才肯睡著,現在,我要多講一些故事,希望幫助你們更認識自己。

最近,又是阿勃勒盛開的季節,一棵樹、整條路,黃得不像話,大開特開、爭先恐後的,遠遠看好像就能聽到風鈴聲,讓媽媽也想跟著唱起歌來,原來,怒放就是這樣!

2009年5月中,我跟你們的朱爸爸結婚。那個時候,媽媽38歲、爸爸43歲,我們兩個因為老來成家,對於生小孩,沒有太大期待。結婚後一個星期,阿公阿嬤在山上種的玉荷包正盛產,全家每天都要忙到吃晚飯才能停下來,你們都知道的,媽媽個性很好勝,遇到婚後這第一次家裡要收成,當然要特別認真努力,挑選、剪枝、裝箱、搬運......每個階段,一點都不敢有任何疏漏!我記得很清楚,當時才做了兩天,就開始渾身不舒服,還被你們的朱爸爸取笑。

連續兩個晚上,媽媽的下腹隱隱作痛,而且感覺越來越明顯。人,在接近幸福的時候,好像特別容易害怕失去,遇到這從來沒有過的痛覺,媽媽心裡毛毛的不敢去看醫生,很怕一結婚就發現自己有絕症。天知道,就在艷陽之下,藍天白雲為證,乘著初夏的薰風,阿勃勒捎來的竟然是新生命的訊息!

阿勃勒是泰國國花。泰國是許多客家人的僑居地,樂樂兄弟倆的外公,就是二十世紀初在泰國出生的廣東客家人。攝影:李慧宜
圖說:阿勃勒是泰國國花。泰國是許多客家人的僑居地,樂樂兄弟倆的外公,就是二十世紀初在泰國出生的廣東客家人。
攝影:李慧宜

每天看著在產業道路上翻飛飄落的黃花,混合著飽滿的稻穗一起收成,爸爸媽媽受每年小滿前大爆發的阿勃勒深深感動,也因此,小朋友小名取「樂樂」最好,快樂、幸福,讓人雀躍的阿勃勒!

兩年多後,媽媽結束育嬰假,回到工作崗位繼續跑新聞,展開了半南半北的全島亂亂走採訪生活。2011年9月,記者節的月份,媽媽的生日還沒有到,在台北往花蓮富里吉哈拉艾的採訪路程上,媽媽的肚子又怪怪了,當年懷樂樂的腹痛感再次出現,這次媽媽心裡有數,沒有傻傻亂想了!

頭髮白了一半的爸爸,一直不敢相信,我想他是樂壞了吧!媽媽心裡的第一個念頭,是想著該如何跟樂樂分享這個消息,對哥哥來講,多了一個弟弟或妹妹,是多了玩伴?還是多了個爭寵的討厭鬼?其實媽媽也沒有把握,不過哥哥很體貼,當我跟樂樂說,「再過幾個月,阿勃勒開花的時候,你就要變成哥哥了喔!」樂樂馬上回答,「我會很愛弟弟,可是我是柯博文,弟弟是大黃蜂!」到底是樂樂還保有先天的敏感還是胡亂猜測,媽媽也不知道,總之,後來醫生確定是弟弟,而到了阿勃勒滿樹黃花時,2012年5月中,「小樂」加入我們的行列。

稻梗。攝影:李慧宜
圖說:今年遇到第一塊收成的稻田,整片田在收割後,瀰漫著濃濃的稻香和陽光味。
攝影:李慧宜
 

今年,2015年,5月初這些天,看起來跟往常相同的日子,阿勃勒一樣盛開著,曬了一天陽光的成熟稻穗在入夜後散發濃郁的稻香,媽媽正想著,要找一天帶你們去看黃花、去看稻子收割......誰知道,5月7號,有個國民黨的立委叫做黃昭順,在立法院說最近高雄很缺水,要政府重啟「興建美濃水庫」計畫,沒想到,拿爸爸媽媽納稅錢領薪水的官員,竟然答應說可以做民調看看,同時還說會跟高屏大湖一起討論。

美濃水庫?高屏大湖?媽媽長話短說講給你們聽。民國81年,政府為了推動台灣南部的工業,尤其是濱南工業區的煉鋼廠和石化廠,開始規劃美濃水庫興建案,可是水庫會蓋在斷層帶上、蓋在我們常去玩水的雙溪,再加上台灣地質不穩定、河砂運輸量很大、水庫壽命短而且影響環境不可逆,所以好多鄉親都站出來跟政府說,「水庫係築得,屎也食得。」反對水庫的人越來越多,民國89年,當時的總統終於宣布不蓋水庫。

不蓋水庫,政府還是想著要蓋大湖,那就是被當作美濃水庫替代方案的高屏大湖,可是哥哥、弟弟你們知道嗎?要蓋高屏大湖的手巾寮農場,是我們種食物、藏水源的地方啊!原本我們地上土壤肥沃可以種出毛豆打敗中國人,地下水資源豐富是高屏溪流域的主要地下水補注區,然後政府要在這麼一大片廣大毛豆田裡挖一個大湖,把地下水暴露出來曬太陽,你們覺得這樣合理嗎?

現在的你們,坐在車上看到阿勃勒,哥哥就會對弟弟說,「小樂,那是阿勃勒。」弟弟也會跟著哥哥高喊,「阿勃勒!媽媽,阿勃勒!」媽媽很開心,你們都認識這美麗的行道樹,也懂得只要看到阿勃勒就知道回家的路不遠了,這是你們兄弟間幸福的密碼,可是媽媽也擔心,你們長大後會不會相爭相吵不顧對方?會不會為了眼前的利益,無視是非對錯和彼此的感情呢?我會有這些煩惱,是因為這個世界,真的有很多誘惑會讓人失去誠實和勇氣,媽媽再說給你們聽!

稻穗成熟後,整株稻子既英挺又謙虛,不過人要做到這樣,好像很不容易呢!攝影:李慧宜
圖說:稻穗成熟後,整株稻子既英挺又謙虛,不過人要做到這樣,好像很不容易呢!
攝影:李慧宜

這幾天媽媽發現,政府一直說,「水庫民調當參考,不一定會用民調來決定要不要蓋水庫」,又說,「高屏大湖也在進行中」。媽媽想不通,政府不和我們大家具體討論,用哪些方法存水、節水,或改變用水習慣、重新分配用水比例,還有,我們南部的水資源管理政策到底應該怎麼做,卻一再強調「高雄缺水」、「美濃水庫民調」、「高屏大湖環評還在進行」這些消息,擺明了是要趁現在缺水的機會,拿高雄人民調來逼美濃人妥協,然後美濃人在沒得選擇的情況下,再來要求身處高屏大湖的旗美里港人答應蓋大湖!媽媽實在不忍,年紀小小的你們,就要聽我說這些可怕的陷阱和殘忍的故事。

住在這片土地上,大家都是兄弟姊妹,就像你們兩個一樣,一起分享、共同分擔、合理分配,不是說犧牲誰就不會缺水,誰活該忍耐顧大局,大家就能享受美好的將來,絕對沒有這種好事,因為今天是你,明天就事到臨頭我頭上了。媽媽說不出什麼大道理,只想提醒你們,沒有萬靈丹可以藥到病除馬上解決缺水問題,或許你們長大以後可以問問政府,我們高屏溪的水、我們屏東平原的地下水和伏流水,到底是給誰拿去用了?高雄這麼多的工業區和大工廠,跟我們老百姓搶水搶土,這樣真的合理嗎?樂樂最近常說,「媽媽,我很有勇氣對不對?」我很高興哥哥開始學習不害怕,這是擁有自信的第一步,勇敢踏出去,我相信未來樂樂會越來越懂得如何保護我們的這片家園!

每年的這個時候,阿勃勒一開花,樂樂都要媽媽一再說哥哥弟弟出生的故事。瞪大著眼睛,媽媽對著你們大聲說「啵」,兄弟倆笑得花枝亂顫,可是我沒有開玩笑,「啵」,是開花,也是你們當年敲破羊水的聲音。謝謝你們來找我們,爸爸媽媽等你們很久了,在這阿勃勒開花的季節!

祝福你們,無論如何都勇敢誠實,像阿勃勒那樣不畏懼表現自己。

媽媽筆2015.5.20美濃.夏夜

作者簡介:

公共電視記者。高中喜歡看電影,大學蹺課玩社團,23歲到30歲之間,換了11個工作、搬過9次家,直到投入新聞工作後才得以確立人生志向,近年積極拍攝農村發展與生態環境議題。

影像作品獲獎(入圍)紀錄:

【農村的生存遊戲】系列報導(榮獲2009年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
【穿越時空看佳冬】系列報導(入圍2006年第一屆客家新聞獎)
【水圳在唱歌-美濃水圳】系列報導(入圍2007年第二屆客家新聞獎)
【淹沒溪望】水患系列報導(入圍2008年第七屆卓越新聞獎)
【縱古流今-高屏溪】紀錄片(獲邀2011年國家生態電影節)

音樂作品:

2005年【好客戲】音樂專輯(協力製作人)(第17屆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
2005年【被遺忘的國寶~樂生黑手那卡西】音樂專輯攝影
2010年【縱古流今-高屏溪】紀錄片配樂

 

調查福島核災後改觀 NRC前委員長:核電是糟糕的設計

$
0
0
本報2015年5月21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核能發電過程產生高溫,一旦發生事故,即便停機還是熱還是排不出來,核災意外不能避免就是因為冷卻系統不是人,一定有天會故障。」美國核能管制最高機構NRC(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前委員長葛瑞亞茲寇(Gregory Jaczko)21日受邀來台演講,強調核災是糟糕的設計、注定傷害國民。而這樣的想法來自親身前往福島核災現場進行調查後,亞茲寇推估,福島核災造成的經濟損失至少有5000億美元,而10萬人無家可歸、在疏散撤離造成的心身傷害更無法量化。

2015-05-21_02-18-51
圖說:NRC前委員長Gregory Jaczko 在親自調查福島核災後改觀,21日來台直言核電是糟糕的設計。
攝影:賴品瑀

一改原本篤信「科學可以控制核災」的態度,提出「這是幼稚的傲慢」的反省。亞茲寇強調福島核災仍在持續,目前福島核災仍有反應爐須持續冷卻、反應爐下方仍在流出放射性污水,進入海洋與地下水、電廠廠房與周遭環境除污並未完成等,加上10萬人無法返鄉,都宣告福島核災尚未結束。

亞茲寇認為,至少要反應爐內核燃料完全移除與妥善處置,廠房、廠區、周圍社區完成除污,受害者全數獲得補償都做到才能宣告結束,因此至少還需數十年的時間處理,且有些事情顯然永遠不可能達成。

亞茲寇提醒,福島核災包括破壞周圍農漁業、全日本瞬間少去30%電力、損失6座反應爐等事件,光是經濟上的衝擊就粗估高達5000億美金。

福島核災 戳破核工界的完美假設與信仰

亞茲寇表示,核工界長期信仰:多重事故不可能同時發生在一個核電廠、輻射洩漏可以包封、緊急應變計畫完美無缺、已完全掌握自然災害等假設,這些都遭福島核災的事實挑戰,但目前卻還是有「核電廠事故不會再度發生」的說法。

但他認為核電發電技術的致命缺失來自於:衰變熱的程度過高、監管單位獨立性不足、緊急應變電力系統不當。當事故發生,反應爐的高溫如何降溫就是最難解決的問題。因此他認為核電這是糟糕的設計,且核災不可避免。

打臉馬英九 亞茲寇:核電並非全球趨勢 僅中國是

對於我國核電廠面臨老舊、與核四不受信任的窘境,亞茲寇指出,目前核電廠新系統的標準中,設備至少要有獨立、備援、遠端操控三要素,然老舊設計的核一二三廠,或是蓋了16年都沒有蓋完的核四廠是否能符合?亞茲寇反問「其他的公共建設如果16年都蓋不好,能接受嗎?」他更直言,若北台灣的核電廠發生事故,不但廣大人口無處可逃,將來遭污染的土壤也無處處理。

至於目前爭議中的核廢境外再處理計畫,亞茲寇也直指即便能做些濃縮處理,但之後的核廢料絕對還是得送回台灣,「法國也不想要,一定會全部奉還,一個不缺。」核廢問題仍是無解。

面對總統馬英九曾宣告全球仍有兩百多座核電廠計畫興建或興建中,「核電仍是國際趨勢」的說詞,亞茲寇澄清,目前一般的說法,是有70座核電廠計畫要興建,而其中一半是中國,再者俄國,並非世界趨勢。且日本已經全面停轉核電、加上美國、德國的核電廠將陸續除役,兩者相抵後,全球的趨勢應仍是廢核。

海洋保育署設立案 民間團體發布網路民調與聯合聲明

$
0
0
【聯合聲明】民調8成反對海洋保育署任用軍人,或做為設立海洋保育署交換條件,籲請海巡署長王崇儀、夫人黃昭順立委與朝野黨團尊重民意!
聲明團體: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荒野保護協會、海龍王愛地球協會、媽祖魚保育聯盟、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等, 所有聯署團體超過90個公私立機構

關心台灣沿海永續發展的人歷經15年以上的努力總算爭取到行政院海洋委員會的設立,多日來的朝野協商也似乎將定案,但現今立法院場內卻不斷傳出,海巡署代表和部分立委堅持將「軍、警、文併用」條文納入海洋委員會組織法和其下轄的「海洋保育署」。然而銓敘部次長提出此舉恐有違憲之虞,按憲法規定,海洋委員會、海保署和海洋研究院屬文官體系,軍人依法不得兼任文官。

發起「推動成立海洋保育署」的民間團體,針對立法院部份立委堅持將「軍、警、文併用」條文納入海洋委員會組織法和其下轄的「海洋保育署」提出以下疑問:

疑問一:成為海巡署官員所需的專業知識在那裡?

目前海巡署徵才管道有三,一是警察特考,招收對象多為中央警察大學水上警察學系畢業學員,在學期間需接受法、理、工3種領域課程,甚至需有輪機執照、航海執照、船員證或潛水證照等相關證照;二是海巡特考,一般民眾通過應考資格及應試科目,錄取後還需接受相關訓練;第三是以專業軍官加入,根據海巡署自己公布的人力統計,截至2014年,下士以上的軍職人員有3,715名,然而這些軍官究竟具有哪些專業知識得以成為海巡署官員,在海巡署的徵才網頁上沒有提及任何隻字片語,僅附上國防部募兵網頁,是否暗示只要加入國防部,就有機會不需特考或高考就進入海巡!

疑問二:軍人不需高考或特考即可進入公務體系?

海巡署代表堅持納入「軍、警、文併用」條文,造成職業軍人不需通過高考或特考,即可直接在機關內任職,對於其他寒窗苦讀的警察或公務員並不公平。2000年時的海巡署組織法曾經訂有軍職人員的落日條款,需於8年內改善署內聘用人事情形,卻在2004年時又將落日條款移除。而在海巡雙月刊2004年第007期中,27頁文中作者也提及,「『海巡特考』第一次辦理,預計錄取 200 名,...致本署報名人員僅錄取三人。讓全體軍職人員及署內長官和承辦單位大失所望。...我們應該不必灰心,設法協調考試機關,...,同時研究報考各項條件及考試科目內容,在不違背國家考試任意設限原則下,以最有利於本署人員之考試條件及方式來建議辦理,...以輔導促使本署軍職優秀同仁能於賸下 4 年內有機會轉任。」海巡署軍職人員轉任不利,現在又意圖染指將成立的海洋委員會和海洋保育署,讓「黑官」情形蔓延到其他機關!民間團體不反對軍職人員轉任文官,但是請和其他民眾一樣經過高考或特考!而且根據現在4個組織的規劃,海巡署負責執法,海保署負責規劃和政策研擬,因此海保署沒有納入軍人是因為專業考量!請其他官員或立委不要將海委會或海保署的人事佈局當作政治籌碼!

我們的訴求:籲請立院遵守憲法體制  反對軍人干政進入文官體制

短短不到10天,超過90個公民團體和公私立機構、3600位民眾參與聯署,要求行政院海洋委員會底下除了海巡署外,要加設海洋保育署及國家海洋發展研究院。5月19日立法院朝野協商結果明訂海洋委員會組織法將下轄海洋保育署,海巡署,以及國家海洋發展研究院。我們欣見立院此項決議,但針對海巡署代表及多位立法委員為了擴大任用軍職人員,而要求新設立的海洋保育署要納入軍職,有失專業應有的態度,枉顧銓敘部提醒此舉有違憲之虞的意見,甚至不惜以此做為阻礙整個海洋委員會組織設立的條件,深表遺憾。

透過短短不到24小時的網路意見調查,我們收到726回應,超過80%以上的人認為海洋保育署應為純文職機關,不應納入軍人,而且有高達83%的人不認同海巡署繼續維持現有「軍、警、文併用」的體制。超過88%的人認同憲法104條規定現役軍人不得兼任文官,而且除了行政院除了國防部/軍隊外,應以公務人員文官為主;此外,71%的人認同銓敘部針對「軍警文併用」納入新設立的海洋保育署有違憲之虞的意見。

根據本次民意問卷調查的結果,我們呼籲立法院應盡速順應民應,健全海洋委員會,設立海洋保育署及國家海洋發展研究院;也懇請海巡署署長王崇儀及夫人黃昭順立委,以及朝野各黨團代表等人,尊重國家文官體制及民意,應當要求海巡署執法時配合,而不是將軍人擴張,置入到新設立的海洋保育署及國家海洋發展研究院中!

【附件】民調問卷結果如下:

#1,請問您是否認同中華民國憲法第140條規定:「現役軍人不得兼任文官」?

結果:686位認同 (89.8%);56位不認同 (7.3%);22位無意見 (2.9%)

#2,請問您認同行政院人事除國防部/軍隊外,應以公務人員文官為主嗎?

結果:673位認同(88.6%);68位不認同(8.9%);19位無意見(2.5%)

#3,請問您認同行政院海洋委員會的海巡署,繼續維持現有「軍、警、文併用」的狀況嗎?

結果:87位認同(11.4%);637位不認同(83.5%);39位無意見(5.1%)

#4,請問您認同銓敘部針對「軍、警、文併用」 納入新設立的海洋保育署,所提出可能違憲之意見嗎?

結果:543位認同(71.2%);186位不認同(24.4%);34位無意見(4.5%)

#5,請問您認同新設立的行政院海洋委員會的海 洋保育署,應為純文職機關嗎?

結果:611位認同(80.2%);128位不認同(16.8%);23位無意見(3%)

※ 問卷填答者背景資料

公務人員(文職)            51     7.2%
職業軍人(軍職)           13     1.8%
警察(警職)                  216     30.5%
海巡人員(海巡特考)    33     4.7%
學者, 研究人員          105     14.8%
其他                          290      41%

海鮮美味也永續 大廚料理不藏步 自己家裡也能做

$
0
0
本報2015年5月22日台北訊,洪郁婷報導
小黑師傅示範青花魚塔塔,正在去除魚刺。攝影:洪郁婷
圖說:小黑師傅示範竹筴魚塔塔,正在去除魚刺。
攝影:洪郁婷

想品嘗鮮甜清爽的海魚滋味,不必鮪魚、不必石斑,更不必上餐館,自己家裡就能做!5月21日的涼爽午後,一群熱愛美食也關心海洋的人們聚集在台北東區的義大利餐廳SOLO TRATTORIA,要向這裡的主廚王嘉平學習讓海洋永續的鮮魚料理。

永續海鮮我家做──烹飪示範〉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活動負責人徐巧玲表示希望藉由大廚的實際的示範,讓大家了解鮪魚、石斑之外,還有其他美味又能簡單在家料理的海魚,脫離明星魚種的迷思,進而了解海洋漁業現況。

巷弄裡的SOLO TRATTORIA。攝影:洪郁婷店內舒適的燈光和布置。 攝影:洪郁婷
圖說:巷弄裡的SOLO TRATTORIA。
攝影:洪郁婷
圖說:店內舒適的燈光和布置。
攝影:洪郁婷

走進店裡,柔和的燈光點綴出空間美感,樸素的桌椅構成舒適的角落,這裡是SOLO TRATTORIA,一家讓人沉醉在食物美味的義大利餐廳,在這裡迎接大家的是幽默可愛的主廚王嘉平和專業流暢的SOLO TRATTORIA工作團隊。

主廚王嘉平正在示範蛤蜊義大利麵。攝影:洪郁婷
圖說:主廚王嘉平示範蛤蜊義大利麵。
攝影:洪郁婷

為真正了解義大利料理,王嘉平跑遍義大利,成為唯一得到義大利官方認證的台廚。受家庭味和在地精神吸引,王嘉平不向廚師學校報到,而是向當地的義大利小餐館老闆、漁夫和義大利媽媽學習,帶回義大利菜樸實卻美味的本質。

都說中式料理千變萬化,但記憶中的海鮮味道,卻總是和蔥、薑畫上等號。王嘉平曾經調皮地的煮了一鍋以薑絲調味雞湯做實驗,結果朋友品嘗後還以為自己喝的是蛤蜊湯呢!王嘉平說,一般人料理海鮮習慣以蔥、薑或酒來去腥,這是因為海鮮難以保存容易腐壞、變質,現在保鮮技術提升,人們應該品嘗真正的大海滋味。

王嘉平對料理的熱情,表現在對食材的態度,總是呈現出食物最真實的美味。義大利西西里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享有豐富的地中海漁業資源,這裡的料理食材總是當季鮮魚,青花魚、沙丁魚、鯡魚,油脂豐富味道鮮美,卻容易腐壞,過去只有漁村能豪邁料理。

這天示範3道西西里菜式,竹筴魚塔塔、青花魚炸丸子和西西里烤梭魚,食材選擇則參考海鮮指南,避開「避免食用」紅燈區裡的魚類。

圖說:竹筴魚塔塔
攝影:劉欣維
圖說:青花魚丸子
攝影:洪郁婷

竹筴魚塔塔,生青花魚肉與酸豆、小番茄、洋蔥、巴西里一同剁碎, 撒上黑胡椒、橄欖油、檸檬汁拌勻即完成。清爽的塔塔,搭配剛出爐的白披薩,熱度烘出香味充滿鼻腔。

青花魚丸子,魚肉蒸熟後捏碎,和松子、蛋黃、起司粉、海鹽、黑胡椒、檸檬皮等材料攪拌均勻,捏成小球下鍋油炸至金黃色。小小一球,是純粹的魚肉滋味,有一種樸質而踏實的幸福感。

圖說:蛤蜊義大利麵
攝影:劉欣維
圖說:西西里烤梭魚
攝影:劉欣維

西西里烤尖梭,材料有麵包粉、鹽、酸豆、起司粉、檸檬皮、小番茄、胡椒,這些材料混和後均勻鋪在魚肉表面,成捲後以牙籤固定,淋上少許橄欖油後,送入烤箱烘烤。光是預處理過的麵包粉,就獲得眾人的熱烈試吃。剛出爐的梭魚捲同樣擄獲眾人味蕾,氣味尖銳的羊奶起司襯托出溫和的麵包粉包裹的魚肉香氣。

這次使用的青花魚和梭魚,都位在「想清楚」黃燈區。徐巧玲表示,在上一版的海鮮指南中青花魚位在「建議食用」的綠燈區,但是最近開始出現過漁跡象,在新版指南裡被列進黃燈區;而廣受國人喜愛的鰻魚則從黃燈被降為紅燈,漁業資源情況越來越令人擔憂。也可以把尖梭換成白帶魚,位在海鮮指南綠燈區的白帶魚,是幫助海洋資源永續的好選擇。

因為多了一些小番茄,王嘉平還加碼招待現場學員一道白酒蛤蜊義大利麵,這道料理看似簡單,卻是讓王嘉平決定開餐廳的契機。現場學員提問道,市場買來的1斤10塊便宜蛤蜊怎麼都煮不開?在場的其他人紛紛表示,10元蛤蜊的品質堪慮,可能煮不開了。王嘉平也表示,食材削價競爭只會加重食安的困境,合理的品質需要合理的價格支持。

圖說: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說明漁業資源現況。
攝影:洪郁婷

什麼魚可以吃,什麼魚不應該吃呢?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表示,影響魚類生存的因素很多,很有可能今天明訂了哪種魚應該多吃,明天這種魚就被吃到瀕危。該吃不該吃的標準,應該由每個人自己判斷,買魚之前應該了解魚從哪裡來,以什麼方式生產。藉由消費者主動詢問魚貨來源,壓縮非法、來源不明魚貨(IUU)的生存空間,同時也能降低食安風險。

主辦單位發給參加學員海鮮指南和海鮮日記,邀請大家把對海鮮的熱愛延伸到海洋,聰明的選擇、簡單的料理,讓海洋資源永續,餐桌美味也永續。

 

Viewing all 1995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