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5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先試5年 原民自治暫行條例草案辦公聽

$
0
0
本報2015年5月13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立院內政委員會13日進行「原住民族自治暫行條例草案」公聽會,但在理想跟現實狀況中,與會學者與原民團體意見仍分歧,「別想著一次打全壘打,先讓我們站上打擊區吧。」部分已成立民族議會的地區認為不能再拖,即便不完美,先上路再調整也可以。「但也許這草案不在民族自治的球場裡。」也有學者與團體認為此草案不涉及土地與財源,只就文化方面談自治,更有矮化限縮的問題,只能稱得上是「原住民地區的地方自治」,若同意此草案將是自我閹割、根本割地賠款,不可因陋就簡而草率上路。

2014年利稻部落成員卡法司在向陽山插下樹枝,誓言收回土地、追求自治

2014年利稻部落成員卡法司在向陽山插下樹枝,誓言收回土地、追求自治。

「原住民族自治暫行條例」草案在今年2月通過政院院會,原民會當時便強調是「階段實踐」民族自治,主要先期推動民族自治、確認民族自治空間、強化行政主導扶助、輔導各族試行自治,因此也有明訂此條例只有5年壽命。

未來原住民族自治區於設置滿5年,或過半數民族設置族區自治政府後,原住民族自治政府依據推動成效及民族意願擬訂「原住民族自治法」草案,待「原住民族自治法」公布施行後,此暫行條例就會廢止。

雖然《原住民族基本法》通過多年,在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12項也有規定「國家應依民族意願,保障原住民族之地位及政治參與,並對其教育文化、交通水利、衛生醫療、經濟土地及社會福利事業予以保障扶助並促其發展,其辦法另以法律定之」,但2010年原民會提出「原住民族自治法草案」時,面臨相當大的爭議,連各行政機關也有反彈。

如今原民會轉向提出「原住民族自治暫行條例」,其中條文從原本的83條減至28條。原民會更指出我國自行憲以來從未實踐原住民為主體的自治經驗,因此為確保原民自治制度健全發展而採「階段落實」,在正式實施原民自治前,由政府先輔導以保障權利。

此暫行條例將各部落統整為一自治政府,並有自治區、族區、部落等層級,自治委員則來自各族區,未達2千人的區域以部落為單位推舉代表,超過2千人則由該地區具原民血統的中華民國公職人員或民間團體推舉。

但自治政府仍下屬於行政院,並由原民會主委兼任政府主席,與自治事項限縮,只能接受有公權力的機關所委託辦理的事項等,讓自治政府歸在行政院轄下,代辦部分原民會的業務。

立委孔文吉及賽夏、卑南民族議會成員等,認為自治的腳步不能一再拖延,因此盡快「先站上打擊區」,讓政府與族人藉此暫行條例開始試辦,即便這個暫行條例不夠完美,但可以陸續調整。

「這不是原住民要的自治」、「假自治」、「鳥籠自治」、「只能自治唱歌跳舞」等,學者與小米穗基金會、原住民族青年陣線、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等團體如此痛批,強調此草案未與原民充分溝通,更嚴重的是欠缺土地及自然資源權利等原民自治權相關規定,與未將原住民族定義為擁有公權力的「公法人」。

對此,學者與原民團體仍遲疑,「也許這草案不在民族自治的球場裡。」輔仁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鄧川如指出,由於並非相關的體制都以原民為主體,此暫行條例比起民族自治,也許更像地方自治,質疑此條例真能實踐原民自治。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施正鋒說的更直接,指出由於自治政府仍屬行政院所轄,連地方自治都不如。「沒有土地怎叫自治區」施正鋒強調,指出除了土地與財源,尚有行政、立法、司法權都未取得,這樣的自治「只是沙灘上的堡壘,欺騙原住民」。

「權利義務沒講清楚,這個暫行條例也只是空的。」立委高金素梅認為此暫行條例並無意義,因為從實務來看,當中許多規定都是現在就可以依照原基法來處理,而原基法因為相關子法還沒完整而無法處理的部分,卻也不是這個暫行條例通過後就能解決。高金素梅建議,同樣要花5年時間,不如由原民會發動5年計畫,協助每一個族自己提出想要的自治。

高金素梅更強調,比起這個自治暫行條例,落實原基法、公告傳統領域會更有幫助。


遊客爆增 蘭嶼垃圾清運大麻煩 環保局呼籲「多背1公斤」上船

$
0
0
本報2015年5月13日台東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馬拉松路跑成為近年國人新興的運動,尤其在景色怡人的大自然中舉辦的大型路跑活動,更是讓選手擠破頭報名。自然景觀資源豐富的台東縣,早已是各大路跑活動爭相辦理之地,台東縣政府環保局表示,近幾年到台東舉辦的路跑、三鐵、極限運動等,已成為一種新興的旅遊風潮,不過這種結合運動與觀光的綠色旅遊活動,仍對當地環境和垃圾處理帶來負擔,需要民眾共同思索及力行對環境友善的旅遊方式。

美麗的蘭嶼吸引大批遊客,但也造成了難解的垃圾問題。攝影:徐嫈嫈。

美麗的蘭嶼吸引大批遊客,但也造成了難解的垃圾問題。攝影:徐嫈嫈。

「多背1公斤」回台  蘭嶼路跑不留垃圾

一趟43公里的馬拉松路跑,通常每3-5公里處會設置一個補給站,提供選手飲用水和簡易食品等補充體力。觀察全台各地舉辦的路跑活動,補給站上供應各種地方特產、水果、飲料等,讓選手邊跑邊品嚐,路跑活動成為地方產業的另類行銷。

但是仔細觀察補給站周遭,卻沿途留下選手隨手丟棄的紙杯、寶特瓶等垃圾,原本運動健身同時促進地方觀光的美意,因而打了折扣,飽受批評。

台東環保局今年特別針對5月23、24日舉辦的蘭嶼馬拉松活動,發出「多背1公斤」的行動口號,呼籲參與路跑選手,在享受蘭嶼美麗風光的同時,不要忘了減少對離島土地環境的影響。

「我們希望參加馬拉松的跑者能幫忙把回收垃圾帶回台灣,減少蘭嶼土地的負擔,」環保局承辦人員涂裕苓說。與蘭嶼馬拉松主辦單位共同發起的「多背1公斤」活動,希望選手在賽後登船回本島時,隨手將比賽期間所產生的保特瓶與回收紙箱帶回台灣,環保局將在富岡漁港與當地里長合作,接收選手帶回的回收垃圾,讓蘭嶼不因路跑活動造成垃圾棄置和環境污染。

根據主辦單位統計,今年蘭嶼馬拉松2天的報名人數約800人,路跑活動負責人傅祺育表示,參賽跑者需先自行處理好住宿和交通才可進行報名,以此進行總量管制,且路跑活動補給站皆不提供紙杯,要求選手自行攜帶水壺裝水飲用。

台東環保局用環保小鹿宣導享受美景不留垃圾;圖片來源:台東縣環保局。

台東環保局用環保小鹿宣導享受美景不留垃圾;圖片來源:台東縣環保局。

離島垃圾清運不易   籲遊客當個綠色旅人

原本健康取向的路跑賽卻造成垃圾問題,引起民眾的關注,尤其對蘭嶼這個只有4000多個居民的小島來說,觀光客帶來的垃圾問題已讓當地居民發出警訊。

「觀光客所製造的垃圾佔了全台東垃圾量的1/10,」涂裕苓表示,目前台東13個垃圾掩埋場已接近飽和,離島地區的垃圾清運由於運費高昂,處理更是辛苦。

「多背一公斤」活動只針對這次蘭嶼馬拉松跑者嗎?涂裕苓說,藉由這次機會邀請馬拉松參與者一起關注離島垃圾清運的困境,並且希望獲得大眾的關注和支持。未來,更希望能擴及所有前往蘭嶼的遊客,一起思索如何透過自身行動做到真正的綠色旅遊。

1個遊客製造6個寶特瓶垃圾  蘭嶼如何回歸淨土? 

根據觀光局的統計,2014年蘭嶼旅客人數將近13萬人,蘭嶼鄉公所統計,最高每月須清運120噸的垃圾,鄉長夏曼.迦拉牧表示,近兩年遊客數量增加1倍,所帶來的垃圾量也爆增,相對的公所清潔人員僅有9名,實在無力及時清運,維持環境整潔。

若以遊客數量進行推估,1個遊客每日習慣飲用2瓶礦泉水,以3天2夜的停留時間計算,每人次將使用至少6瓶寶特瓶,每年10餘萬的遊客量,會製造多少寶特瓶垃圾?

除此之外,尚有遊客使用機車所排放的廢氣、廢油,以及生活用品所製造的垃圾,大量遊客對島上的用水、用電都有影響。

平均每個遊客製造6個寶特瓶垃圾,蘭嶼當地完全無法處理。圖為東清部落聚落圈;攝影:湯谷明。

平均每個遊客製造6個寶特瓶垃圾,蘭嶼當地完全無法處理;攝影:湯谷明。

蘭嶼鄉公所表示,未來將實施遊客總量管制和隨船徵收清潔費等措施,來提升蘭嶼的旅遊品質,減少遊客造成的污染,同時也兼顧居民的生活品質。夏曼.迦拉牧說,將先評估蘭嶼的環境容受力,確定遊客總量的最高限度,並與旅宿業者和社區代表進行協商,訂出辦法。

在蘭嶼島上進行淨攤和協助處理垃圾回收的志工透露,蘭嶼沒有資源回收場,垃圾清運委外廠商處理,卻未在當地進行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造成垃圾隨意棄置。鄉公所表示,由於島上資源回收機制不彰,導致遊客即便想要做垃圾分類,也無處可丟,未來只能尋求財源,增編清潔隊人力來解決垃圾的問題。

「過去蘭嶼人的生活模式和台灣的人不同,」蘭嶼居民說,「我們用芋頭葉當餐具,這些都是會回歸自然的,現在大家都用塑膠,用了就丟,為什麼你們要把垃圾帶進來污染這塊淨土?」

殼牌石油前進北極 歐巴馬有條件核准

$
0
0
摘譯自2015年5月11日ENS美國,華盛頓特區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11日,歐巴馬政府有條件批准殼牌石油(Shell Gulf of Mexico,Inc.)今夏在北極楚科奇海(Chukchi Sea)的鑽油計畫。

殼牌公司的鑽油船。(來源:jkbrooks85)

美政府鑽油2條件 強調經完整考量

美國內政部海洋能源管理局(Bureau of Ocean Energy Management,BOEM)同意,若達成一系列相關條件,7月起殼牌便可在北極鑽油。

首先,殼牌必須獲得其他州和聯邦機構的許可,包括取得安全和環境執法局的鑽油許可,以及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所規定之權責機構的許可。

此外,殼牌也必須依瀕危物種法等候所有生物學意見書發佈,並確保所有鑽油計畫的執行都將遵循生物學意見書提出的條款和條件。

BOEM官員強調,來自公眾、利害關係者、聯邦和州合作機構以及部落的意見,皆經過完整審閱和考量。

不良紀錄引疑慮 環團要求擋下殼牌

不過,不少環團皆對政府的批准感到訝異,主要因為殼牌2012年申請楚科奇海鑽油的過程問題重重,其中包括一艘船艦擱淺、另一艘高貴發現者號則是未能通過多項政府標準。

環境公益法律事務所Earthjustice,本月寄出38,000份意見書給BOEM,要求拒絕殼牌的鑽油計畫。

Earthjustice的聲明指出:「殼牌2012年的多項不良記錄顯示,殼牌集團,乃至於任何公司,都沒有做好北極鑽油的準備。殼牌發現者號鑽油船上個月才因污染控制未通過被扣留在港。北極海鑽油也背離我們對抗氣候變遷的努力。」

美國天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的Franz Matzner認為這是個錯誤決定。「北極距離海岸防衛隊和其他清理油汙基礎建設有千里之遙,這個決定讓北極暴露於漏油風險之中。」

綠色和平資深研究專員Tim Donaghy嚴詞批評歐巴馬政府未往永續未來發展,反而為殼牌背書,放任一間準備不周的公司在北極這個無法承受一點紕漏的脆弱地區鑽油。Donaghy指出,殼牌在北極前科累累,全球頂尖科學家都同意北極原油必須留在地底,以免惡化氣候變遷。

防洩漏措施大同小異 墨灣漏油恐在北極重演? 

殼牌發表一支動畫解釋漏油的因應措施,但作法跟英國BP石油公司2010年處理墨西哥灣漏油的方式大同小異。

殼牌公司可能的鑽油地點。(來源:Shell)

2010年墨西哥灣Macondo油井爆炸,原油洩漏長達3個月。

殼牌集團計畫用鑽油船和半潛式鑽井裝置極地先鋒號,於漢寶探勘區最多鑽6個油井。船艦將於鑽油季節結束時移出北極。

此外,2月美國內政部發表針對北極特殊環境所訂定的法規草案。這份草案目前開放公眾提出意見至5月27日。但草案中包括許多先前開放殼牌北極鑽油的條件,且BOEM已經以這些條件作為批准殼牌北極鑽油的條件。

U.S. Approves Shell’s Arctic Ocean Oil Drilling Plan
WASHINGTON, DC, May 11, 2015 (ENS)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today announced “conditional” approval of Shell Gulf of Mexico, Inc.’s plan for exploratory oil drilling in the Arctic Ocean’s Chukchi Sea starting this summer.

The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s Bureau of Ocean Energy Management, BOEM, approved the drilling starting in July if Shell meets a list of conditions.

Shell must obtain all necessary permits from other state and federal agencies, including permits to drill from the Bureau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Enforcement and authorizations under the Marine Mammal Protection Act.

Another condition of approval prevents Shell from commencing drilling operations until all Biological Opinions under the Endangered Species Act have been issued and requires that all operations under the plan comply with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included in those Biological Opinions.

BOEM officials said the approval comes after a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consideration of comments received from the public, stakeholders, and federal and state partner agencies and tribes.

But environmental groups are appalled at the government’s approval of the drilling in view of Shell’s ill-fated 2012 attempt to drill for oil in the Chukchi Sea. That year, one of Shell’s vessels ran aground and another, the Noble Discoverer, failed multiple government requirements.

The public interest environmental law firm Earthjustice this month submitted 38,000 comments to BOEM urging rejection of Shell’s drilling plan.

Earthjustice said in a statement today, “The company’s accident-filled efforts to drill in 2012 demonstrate that neither Shell nor any other company is ready to drill in the Arctic Ocean. Shell proved that again just last month when its Discoverer drillship was held in port due to pollution control failures. Drilling for oil in the Arctic Ocean also takes us in the wrong direction on combating climate change.”

Franz Matzner, director of the Beyond Oil Initiative at the 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 said “This wrong-headed decision also will expose the Arctic to the likelihood of catastrophic spills in ice-choked waters more than 1,000 miles from a Coast Guard base and other critical clean-up infrastructure,” Matzner warned. “Any major Arctic Ocean spill would be impossible to clean up.”

Shell has released a video animation showing what the company would do if there is an oil spill, a plan that sounds very much like what BP attempted to do in the Gulf of Mexico in 2010, when the Macondo well blew out, spewing crude oil into the Gulf for three months.

The program outlines the drilling of up to six wells within the Burger Prospect that would be completed using the drillship Noble Discoverer and the semi-submersible drilling unit Polar Pioneer. The vessels would be removed from the Chukchi Sea at the end of each drilling season.

Greenpeace Senior Research Specialist Tim Donaghy said, “Instead of holding Shell accountable and moving the country towards a sustainable future, our federal regulators are catering to an ill-prepared company in a region that does not tolerate cutting corners. Shell has a history of dangerous malfunctioning in the Arctic while global scientists agree that Arctic oil must stay in the ground if we’re to avoid catastrophic climate change.”

Additionally, the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released proposed Arctic standards in February tailored to the region’s challenging and unforgiving conditions. The proposed rule, which is open to public comment until May 27, includes many required measures that have been adopted previously as conditions on Shell’s Arctic operations and which BOEM also adopted in its approval of this revised exploratory plan.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犀牛SOS! 南非最新盜獵數 較去年同期上升18%

$
0
0
本報2015年5月14日綜合外電報導,蘇于婷編譯;蔡麗伶審校

南非的犀牛盜獵數量創下歷史新高,該國環境部長數月來首次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犀牛盜獵數字。根據最新數據,2015年前4個月的盜獵數量,相較於去年同期上升了18%。

南非克魯格國家公園內的犀牛。(來源:Steve Evans)

犀牛南非主要棲地 盜獵最猖獗

南非環境事務部部長Edna Molewa在首都之一的普勒托立亞(Pretoria)召開記者會,表示根據克魯格國家公園的記錄,2015年初的4個月內,已有393頭犀牛死於盜獵,其中有290頭來自於克羅格國家公園。

與莫三比克比鄰的克羅格國家公園,是南非2萬7百頭犀牛的主要棲息地。去(2014)年,包含克羅格國家公園內的212頭,共有331頭犀牛落入盜獵者手中。

犀牛角可用於亞洲傳統醫藥,因而常遭不法份子覬覦。相較於2013年的1004頭、2012年的668頭,2011年的448頭犀牛,2014年總計有1215頭犀牛被殺害。而2007年僅有13隻動物遭盜獵,但自從2008年發生83頭犀牛遭盜獵獵殺後,死傷數量就急遽上升。

當局:「盡力了!」 考慮是否犀角合法化

南非當局表示,屠殺的狀況一直在努力控制當中。

「這並不是故意的,是因為我們的公務太繁忙。」Edna Molewa表示,「我們正處於備戰狀態,因為我們認為這是一場必須戰勝,且一定會贏得勝利的戰鬥。」

儘管反盜獵行動是由南非前將軍坐鎮監督,南非人及莫三比克人仍圖利豐厚的利潤,進行犀牛角貿易,導致每年的犀牛獵殺紀錄都創新高。

2008年開始,當局已將部分動物移出克羅格國家公園的獵殺熱點。南非警察局長Riah Phiyega指出,歸功於直升機的使用及反盜獵獵犬,截至4月底,公園管理員已經拘留132位盜獵嫌犯。

為了表示支持反犀牛盜獵運動,南非有許多民眾購買「Rhino Force」的串珠手鍊以及與犀牛角等比的塑膠貼紙,貼在汽車引擎蓋上,表示支持反犀牛盜獵運動。

當局在2月宣布,將對犀牛角貿易是否合法化,以及相關規範進行調查,試圖制止盜獵活動。

馬來西亞京那峇 破碎的野生動物保護區

$
0
0
【馬來西亞京那峇河】故事上篇:馬來西亞京那峇野生動物保護區
作者:陳文姿

這是一段從沙巴(Sabah)西南的山上開始的熱帶小島之旅。京那峇河(Kinabatangan)經過山區、雨林、濕地,沿路有紅毛猩猩(orang-utan)、長鼻猴(proboscis monkey)、侏儒象(pygmy elephant)、鱷魚、犀鳥等熱帶多彩的野生動物相伴,最後,在婆羅洲(Borneo)蜿蜒560 公里的旅程結束,在東北角的蘇祿海(Sulu Sea)畫上終點。

一樣的河水,但中下游兩岸的雨林和出海口的濕地卻有著不同的命運。雨林區因為油棕櫚農園的大量開發,造成野生動物棲地的破壞與碎裂,濕地區則因被劃為國際重要濕地,幸運免於危難。然而,河水終再度串起兩地的命運。

京那峇河系列故事一將以京那峇河下游的雨林及京那峇動物保護區為主,隨著觀光客的腳步來看此地瀕臨絕種的動物們以及棲地遭到破壞的問題。故事下篇將介紹京那峇河出海口的濕地,以及濕地保育的全面性思考。


宣傳小冊封面上,紅毛猩猩(orang-utan)的可愛模樣正誘惑著觀光客:「快來趟熱情的雨林河流SAFARI吧!」想完成這樣的願望不必遠征亞馬遜,在離台灣不遠的馬來西亞沙巴即可實現。小船會帶著你沿著京那峇河進入蒼翠濃密的熱帶雨林。當然,泥濘也會是旅程的一部分,但這有什麼關係呢?與林中野生動物相遇的驚喜將取代一切。

熱帶雨林 動物天堂

沿著京那峇河進入蒼翠濃密的熱帶雨林。(動物星球頻道提供)

歡迎來到野生動物的天堂──京那峇野生動物保護區(Kinabatangan Wildlife Sanctuary),它位在婆羅洲東北部,沿著河流,由10個大小不等的保護區所組成,總面積約26000 公頃。豐富的雨量讓樹林裡經常積滿了水,想在林間行走,有時需要靠船。

這裡有許多動物明星們,最為台灣人熟悉的可能是林間擺盪的紅毛猩猩。早期台灣曾走私不少紅毛猩猩,牠們遠離家人,被運送到陌生的國度,或是上電視節目表演,或被私人圈養,大量獵捕讓牠們瀕臨滅絕的危機。

另一個明星物種是長鼻猴,只有在婆羅洲才看得見牠們的蹤跡。牠們奇特的長鼻子特別討喜,有長鼻子的都是公猴,據說是為了吸引母猴的注意。

長鼻猴,只有在婆羅洲才看得見牠們的蹤跡。(動物星球頻道提供)

侏儒象聽起來可愛,但牠們並不是小不點,雖然比非洲象矮上一截,依舊比人高大。牠們的數量相當稀少,想與牠們相遇,就需要多一點運氣了。侏儒象喜歡到河濱吃草,但待在森林對牠們來說更安全些。

這裡也有種類豐富的鳥類,牠們藏身於望不見深處的濃密森林中。叢林探險時請注意聆聽,叫聲是找到牠們的重要線索。婆羅洲雨林裡有8種犀鳥,馬來犀鳥(Rhinoceros Hornbilll)這種大型鳥具有巨大的嘴喙,喙上橘紅色的盔角,在綠色樹林中格外引人注目。

泥黃的河水蜿蜒流經這片大地,帶來營養豐富的泥沙,也帶來生機。但河岸兩旁整齊畫一的油棕櫚農園,除了帶來馬來西亞高經濟產值的油棕櫚種植,也正步步進逼這片野生動物的天堂。

砍伐危機 消失中的天堂

1950年代起,伐木業看上雨林的資產,雨林逃不過被砍伐的命運。然而,遭砍伐的森林並沒有機會休養復原,而是變成農地。1970年代,咖啡、可可、橡膠、菸草等經濟作物進入這片林地。到了1980年代,油棕櫚迅速崛起,種植面積每年都在不斷增長。這種高經濟價值的作物以大規模農園的型式擴展,迅速攻佔野生動物的棲息地。

在保育人士的奔走下,1999年沙巴政府公開宣告,京那峇河下游地區是地球給沙巴的禮物,這裡是「大地的贈禮」(Gift of Earth),並依據1997年所公布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在2005年將此處26000 公頃土地劃為京那峇河野生動物保護區。

馬來西亞京那峇野生動物保護區。(陳文姿提供)

但這個保護區並不是一大片的森林,而是由河流沿岸10個大小不一的森林地組成,部分森林區甚至是獨立不連續的。隨著油棕櫚農園的擴展,這片森林變成近百個隔絕分散的區塊,支離而破碎。當小樹林無法提供足夠的食物時,生活其間的野生動物必須冒險穿越油棕櫚農園,尋找下一個森林。有時牠們跨不過農園的排水溝,有時牠們被農人們驅趕。在人類的農園中,牠們不知所措,徬徨而無助。

破碎的棲地,也分散了族群,在族群數量不足的情況下,族群繁衍也受到威脅。棲地消失的速度太快,在沒有辦法恢復棲地的情況下,當地保育團體正朝著建立生物廊道的方向努力,希望一條條的廊道,能為京那峇野生動物保護區內的動物們串起一個活命的道路網。

為野生動物建立廊道 為人與動物搭建橋梁

為了將破碎的森林連結起來,京那峇河地區的保育團體正進行兩種計畫,一是透過踏腳石計畫(step-stone forests),復育部分森林,以作為動物遷徙的廊道;一是透過綠色廊道(Green corridors)計畫,讓動物可以經由河岸遷移,降低遷移的難度與損失。

婆羅洲原生物種侏儒象目前只剩下約1500頭,屬於瀕危等級。婆羅洲保育信託基金(Borneo Conservation Trust)所主導的「重建婆羅洲象走廊」計畫於2011年啟動。這條寬1公里,長50公里的林間走廊,在政府及國內外民間組織的通力合作下完成,使侏儒象和其他野生動物可以自由地走到另一座森林。但一條廊道是不夠的,這裡急需更多的土地、更多的廊道,及一個整體性的規劃。

婆羅洲原生物種侏儒象目前只剩下約1500頭,屬於瀕危等級。(動物星球頻道提供)

HUTAN則是當地以紅毛猩猩保育為主的一個非政府組織。此地的紅毛猩猩族群在20世紀初約有10000隻,近年來只剩下800隻,族群已處於存亡關頭。HUTAN用繩索在林間建立通道,供猩猩及其它靈長類使用,這方法快速又有效,也證明紅毛猩猩確實利用了這些繩索。然而,紅毛猩猩的危機仍十分迫切,HUTAN呼籲政府與油棕櫚農園一起加入計畫。

經過多年的衝突與責難,當地保育組織已經明瞭,本地社區,保育組織,生態旅遊、國際社群、甚至是當地業者都需要一起合作,透過意識形態與保育觀念的建立,讓大家了解這塊土地的真正價值。也許,雨林的未來仍有希望。

HUTAN呼籲政府與油棕櫚農園一起保育紅毛猩猩。(動物星球提供)

動物星球頻道《濕地生活圈》節目將完整呈現京那峇野生動物保護區的面貌,透過鏡頭,我們將與紅毛猩猩跟侏儒象近距離接觸。在認識這片天堂之境的美麗與傷痕之時,思索人類的開發應如何與大自然共存。

註:可參考馬來西亞星報(2009年10月27日),Split by oil palm報導內京那峇河野生動物保護區以及油棕櫚農園的分佈圖。

※ 精彩影片搶先看

 

※ 本文與台灣濕地網動物星球頻道合作刊登

《濕地生活圈》將於5/7起週四晚間9點於動物星球頻道首播;每週六中午12點以及晚間6點重播。節目內容及相關活動請詳見動物星球頻道節目網站

回答節目問題,贏得台灣親子生態之旅!點我了解更多!

※ 守護環境知情權,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地區觀光發展 應有永續思考與社區參與機制

$
0
0
作者:彭渰雯(哈瑪星願景聯盟發言人)

※ 本文轉載自哈瑪星願景聯盟粉絲專頁

上月底西子灣的觀光交通問題再度成為媒體焦點,直接的導火線是中山大學決定對前來西子灣的大型遊覽車停車位進行總量管制,造成排不到車位的遊覽車流竄到附近哨船頭、哈瑪星社區,引發居民及團體抗議。但是追究問題根源,該檢討的是長久以來政府在推動觀光發展時,一向缺乏社區參與,以致於無法從永續與公平角度兼顧觀光與社區發展。

哈瑪星居民上個月發起快閃,抗議過量遊客、遊覽車影響社區。攝影:李育琴。

哈瑪星居民上月發起快閃,抗議過量遊客、遊覽車嚴重影響在地社區(本報資料照)。攝影:李育琴。

剝削式旅遊  榨乾地方

哨船頭、哈瑪星社區是高雄最早的現代化發源地,其街道規劃保留日治時期尺度與天然的彎曲地形,並不適合大型遊覽車出入。但過去數年來隨著中國低價團一窩峰前往西子灣免費看夕陽的觀光模式出現,社區居民被迫承受遊覽車「經過」的外部成本。只不過因為中山大學停車場幾無限制地吸收一台接一台的遊覽車,使得市府得以忽略、拖延回應居民零星的抗議。每日超過200輛遊覽車(且超過8成集中在傍晚看夕陽時段),就如溫水煮青蛙般地侵害居民應有的生活品質、步行尊嚴與交通安全。

這些遠超過社區環境承載力的觀光公害,因為停車場的總量管制而終於攤露出來,也暴露了國內近年來只顧衝人數、壓榨地方資源的剝削式旅遊模式的問題。

許多評論者已精準指出這種衝人數的觀光會造成排擠效應,其後果就是該地區的旅遊和生活品質都每況愈下,想獲得高品質旅遊的旅客不會再光臨。即使旅客眾多且消費力強,帶來店家排隊到爆滿(卻也是另一種社區騷擾)的生意,但隨之而來的很可能是房東漲房租,辛苦經營生意的店家或原本租屋久居的房客因被迫搬走,並不符合社會公平。而若是像哨船頭、哈瑪星這樣被「生雞蛋無、放雞屎有」的遊覽車路過而無消費,則更是連在地經濟都因而萎靡,遑論永續發展。

觀光發展  需以「永續」為前提

在我們阻街行動的次日,媒體報導觀光局許局長的發言說:「高雄歡迎世界各國觀光客,陸客來高雄能促進兩岸認識與和解,希望居民對待觀光客時不宜太過強烈」,就讓人覺得匪夷所思,希望是媒體的誤導。因為這樣的發言,好一點狀況是搞不清楚居民訴求是雙贏而非反對觀光發展或反對中國觀光客,更糟的狀況是「只要觀光」不顧居民權益。不管哪一種狀況,都不應當是觀光首長應有的視野,讓人看到報導時頗為憂心。

我們呼籲市府的觀光發展政策務必「永續」置為上位原則,創造經濟、環境、社會的三贏。

未諮詢社區意見  規劃缺乏公平與在地視野

進一步我們要問的是,為什麼政府發展觀光時常會忽略社區權益及在地人珍視的價值?政府在構築它的觀光藍圖時,有徵詢過居民和社區團體意見嗎?哈瑪星其實是個擁有豐富在地及文史團體的社區,但長久以來居民團體往往只能片面、零星地從各種不同管道,獲得不確定也不完整的社區周邊開發資訊。

多次上演的各種「搶救」戲碼,就是因為無法在更先期的政策發展過程就獲得諮詢及參與機會的反映。長期的資訊不對等,也造成居民和社團對於市府的不信任,以及許多缺乏永續公平與在地思考的地區規劃方案不斷出現。

更遺憾的是在居民「阻街」快閃抗爭後,我們還從媒體報導看見市府官員表示「居民對於地方觀光要如何發展沒有共識…」之類的言論。事實上就我們的瞭解,多數居民對於哈瑪星的願景想像有著相同的期待,只是基於可行性和時效性考量,而有不同程度的妥協。因此當市府放話以「居民無共識」為擋箭牌時,我們要追問的是,市府哪一個局處、哪一項政策曾經徵詢社區居民的共識?

建立跨部門、領域平台  強化公民參與

「共識」形成需要對等充分的資訊,和長期、定期的溝通,且即使對一項上位原則看似有共識,還有許多細節面向需要更多討論。現今政府決策過程,極少考慮這種共識協商、參與式規劃的機制,往往是以一兩場或是數場的說明會、公聽會,就算完成「公民參與」的諮詢任務,會而不議、議而不決的情形比比皆是,居民也完全無法繼續追蹤後續執行進度,久而久之只是折損公民參與熱情。

因此,我們建議高雄市政府針對旗鼓鹽地區,儘速建立一個跨局處並且連結各領域專家學者、民意代表、社區團體、利害關係人等共同參與的規劃平台,透過定期的資訊分享和意見交流,累積共識與信任,並且對於每項決議管考與究責,強化公私部門之間的協力、共識和未來發展的最大效益。

尼加拉瓜爭運河經濟 278公里環境代價誰來償?

$
0
0
作者:Chris Kraul(哥倫比亞波哥大自由撰稿人);翻譯:奇芳

※ 本文轉載自 中外對話

尼加拉瓜聖胡安河是新運河的可能路徑之一。攝影:edhi

早前的一個清晨,教師若熱·洛佩茲和自己的一位朋友在尼加拉瓜布里托河一片風景如畫的潟湖上垂釣,這裡距太平洋不到一公里。在狹窄河道的一處拐彎,樹木拱立、綠蔭參天;樹身上苔痕遍布、滿眼鮮碧。他指著那裡說:「吼猴、鱷魚和鸚鵡都在這條河道上生活,如果這一切都消失了,我們會為此感到羞愧。」

給這片寧靜的水域以及尼加拉瓜很多美景帶來威脅的是一項雄心勃勃卻飽受爭議的工程。該項目將修建一條穿過加勒比海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全長278公里的運河 (超過巴拿馬運河的三倍)。這項由中國商人王靖提議、造價為500億美元的運河工程獲得了尼加拉瓜政府的全力支持。尼加拉瓜是西半球僅次於海地的第二窮國 ,政府宣稱這條運河將促進本國經濟迅猛增長。

即將消失的原生生態

該運河工程獲得了許多尼加拉瓜人的支持,甚至在環境影響評估完成之前就展開了前期工作。另一些尼加拉瓜人和國內外科學家們則認為這項工程將帶來一場環境災難,威脅該國大量的生態系統。此外,由於運河將穿過原住民的領地,因此包括原住民在內的數以萬計的尼加拉瓜人將失去家園。

運河的西端位於洛佩茲垂釣地點的附近。這裡將修建一座防波堤和大型港口,可停泊超級油輪和容納2.5萬個集裝箱的超大貨船。沿著尼加拉瓜太平洋海岸修建的港口基礎設施會對紅樹林沼澤和海龜築巢的海灘造成威脅。接下來,運河將穿過洛佩茲釣魚的荒涼海岸丘陵區,深度將達到近100英尺,再經過16英里的耕地,然後連通中美洲最大的淡水湖—— 尼加拉瓜湖 。

科學家們認為尼加拉瓜湖遭受的破壞難以估量。尼加拉瓜湖的平均深度只有40英尺,而運河全長的三分之一將穿過這個湖泊。若修建運河則要再向下挖掘兩倍左右的深度。整個運河的挖掘工作將產生數量驚人的淤泥和渣土,足以把整個康涅狄格州蓋上厚達一英尺的灰土。科學家們警告說,淤泥將使湖水變得渾濁,威脅原生魚類和其他物種的生存,外來物種也將順著運河從太平洋和地中海進入尼加拉瓜湖。

運河從尼加拉瓜湖出發繼續東行,穿過荒涼的濕地、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其中尚有許多地方無路可通。運河及相關基礎設施很可能輕易占據幾英里的區域,道路和工棚建設也會侵占原住民定居的大片荒野,導致成千上萬的人被迫遷移。

在加勒比海一側,頻繁往來的超級油輪和貨船將威脅到敏感的海洋生態系統,包括面積為250平方英里的哥倫比亞生物圈保護區 ,這裡有加勒比海第二大珊瑚礁系統。運河還會將所謂的「 中美洲生物走廊 」一分為二。「 中美洲生物走廊」是一個由保護區和其他土地構成的鬆散網絡,從墨西哥南部延伸到巴拿馬,是美洲虎等動物穿越中美洲的通道。

今年年初,尼加拉瓜國家科學院副院長、生物學教授若熱·烏艾特-佩雷斯與一位德國學者共同在《 自然 》雜誌 ​​上發表了一篇評論。他在文中說:「在我們看來,這條運河將給尼加拉瓜和更廣泛的地區帶來一場環境災難。從太平洋到大西洋數百公里的挖掘工作將毀掉約40萬公頃的熱帶雨林和濕地。相伴隨的開發活動將破壞周邊的生態系統。」

運河以外 龐大的商業利益

運河的規模如此宏大、造價如此高昂、經濟效益如此不確定、王靖的背景如此神秘、環境的潛在破壞性如此巨大,許多人對該運河能否建成表示懷疑。持懷疑論的一些人認為,王靖的主要著眼點並不在於修建運河,而是在9個尼加拉瓜政府授權​​的「子項目」上。

有了這些授權,王靖便享有了在運河區內外進行開發的特權。這些項目包括靠近里瓦斯市的一座機場,以及附近仿照巴拿馬科隆建立的一個自貿區。王靖還可能在包括尼加拉瓜湖中包括美麗的奧梅特佩島在內的9個開發地點中選擇4個修建大型旅遊度假村,這些地方原本計劃用來建設工人宿舍區。

不管怎樣,運河工程還在繼續推進。提議得到了尼加拉瓜總統丹尼爾·奧爾特的力挺,並且其子還是王靖的聯絡人,提議在未經充分討論和招標的情況下獲得國會的通過。2013年,王靖的公司—— 香港尼加拉瓜運河開發投資有限公司(HKND)獲得了為期50年的運河建造和經營特許權。期滿後,還可以繼續續約。

尼加拉瓜湖是中美洲最大的淡水源,也是拉丁美洲第二大湖,僅次於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湖。(攝影:Simon & Vicki。)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的托馬斯·羅夫喬伊是一位生態學家,足跡遍布南美各地。他和尼加拉瓜的科學家們就這個運河工程進行了商談。他說:「運河的持久性超出了人們的預想,尼加拉瓜政府的處理方式毫不透明,簡直和將來淤在湖裡的沉積物一樣混沌不清……爛點子總是陰魂不散,這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洪堡中心位於馬那瓜,是尼加拉瓜頂尖環境智庫組織。該中心主任維克多·坎波斯對運河工程缺乏透明度、全面環境影響評估和經濟可行性研究缺位的現象提出了類似的質疑。他說:「規劃中的運河路線將帶來令人難以置信的後果,但我們所掌握的信息既不全面,也不完整。」

許多觀察家對這個項目的經濟意義提出質疑。考慮到巴拿馬運河正在進行一項造價52.5億美元的拓寬工程,待工程完工後,巴拿馬運河將可以通行更大的船隻,而大型船隻正是尼加拉瓜運河的一個關鍵市場。

學者:環評工作草率

此外,令科學家和生態環境保護者們擔憂的是,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是由HKND公司自行委託其他機構完成的,並且時間十分倉促。科學家們表示,雖然承擔此次環評工作的諮詢公司「環境資源管理」(ERM)是一家頗受好評的機構,但HKND只給了ERM一年多點的時間來進行環評,而這項工作原本至少要耗費幾年時間。ERM的報告定於本月晚些時間完成。

今年初在邁阿密召開的一次會議上,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向ERM公司代表提出了尖銳的質疑,稱ERM對關鍵問題缺乏基本的了解,比如尼加拉瓜湖的水流狀況及湖底的構造等。

阿克塞爾·梅耶是德國康斯坦茨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也是與若熱·烏艾特-佩雷斯在《 自然 》上聯合發表評論的另一位作者。他說:「我是一個直言不諱的批評者。項目的整個進程都違反了基本的流程。運河路線已經定好了,建設已經開工了,然而環境影響評估卻還沒有進行。」

《耶魯大學環境評論》雜誌與HKND公司聯繫,請其對《自然》上的這篇文章作出評論,但未收到任何回應。

無法避免的生態衝擊

面積3170平方英里的尼加拉瓜湖里生活著40種特有魚類,包括一種罕見的淡水鯊魚和16種鯛魚。因此,運河給尼加拉瓜湖環境帶來的影響是人們最為關切的問題。這座湖泊的命運成為去年11月在馬那瓜舉辦的一次會議的主要議題。共有15位科學家參與會議,包括幾位來自美洲國家科學院的代表。研究者們擔心 ,湖泊的挖掘、以及計劃每天25艘巨型船舶的通行量和潛在的燃油洩漏都會降低該湖水質。目前,這座湖是尼加拉瓜一些城鎮的飲用水源,如果人口增長和地下水位下降的趨勢持續下去,那麼該國將有更多人(或許還有其他中美洲國家)不得不依賴尼加拉瓜湖供水。

會上,科學家們還詢問HKND公司將如何處置挖掘出來的50億立方米泥土和湖底淤泥。在去年12月新修訂的一份規劃中,HKND公司表示泥土將主要運往位於運河兩岸3英里寬範圍內的35座「封閉處理設施」中。還有一堆土將被置於尼加拉瓜湖中間,建成一座人工島。

但是,來自洪堡中心的坎波斯等批評者懷疑,如果泥土中發現有毒物質,挖掘計劃是否還能進行下去。他說:「湖底下可能埋著火山活動形成的汞、砷等重金屬,挖掘活動會把這些物質翻到表面,從而改變湖水的自然成分。」

另外,為保持穿過尼加拉瓜湖的運河航道通暢,河道清淤的頻率如何設定是另一個重大問題。羅夫喬伊表示如果鬆軟沉積物持續流回航道中,那麼頻繁的疏浚將「給食物鍊和物種的生存能力帶來切實的嚴重損害」。

羅夫喬伊和其他人也擔心這條運河將為入侵物種從加勒比海進入太平洋開闢一條走廊,反之亦然,從而將外來物種帶入尼加拉瓜湖。巴拿馬運河的構造和高度形成了一個淡水屏障,消滅了那里大部分的入侵物種問題。但研究者們表示尼加拉瓜運河是否能夠具備一個同樣有效的屏障還是未知數。

河水經運河從尼加拉瓜湖的東側流出,穿過或挨著幾個自然保護區繼續東行。批評者們警告說,這可能會給許多偏遠地區帶來大規模的自然和人文劇變。目前運河的路線是沿著塞羅-席爾瓦保護區和印第歐-梅茨保護區兩個毗鄰自然保護區的邊界。這兩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2600平方英里,涵蓋了沼澤、雨林以及原始的加勒比海岸紅樹林,棲息著美洲虎、虎貓和美洲獅等貓科動物,以及包括美洲角雕在內的無數種鳥類,因此具有極高的生物多樣性。

人為破壞隨道路蔓延

尼加拉瓜東部一條幾乎未經開發的河流——蓬塔戈爾達河,也將變成運河的一部分。隨著該地區交通網絡的迅速貫通,移民、森林砍伐、偷獵和生物多樣性喪失也會接踵而至。

梅耶一直在尼加拉瓜和其他中美洲國家工作,他說:「開展工程建設就必須先修路,因為很多地方原來根本無路可走。道路修好後,如何阻止人們在那裡定居是一個問題。當然修建道路永遠是一切的開始……就像在亞馬遜或非洲那樣。只要有了路,就會有人來。」

此外,HKND公司還計劃在尼加拉瓜東部建造一座面積152平方英里的水庫,名為亞特蘭大湖。這座水庫將延伸到塞羅-席爾瓦保護區和印第歐-梅茨保護區之內,目的是為運河加勒比海一端的船閘提供水源。但科學家們警告說,這座水庫將吸取來自聖胡安河及蓬塔戈爾達河流域的水,流量的減少加上開挖造成的沉積物增加會影響河流的形態。其中,部分河段與哥斯達黎加邊界重疊、且通行量大的聖胡安河受到的影響尤為明顯。科學家指出,如果降水模式隨著氣候變暖而發生變化,可能就沒有足夠的水充滿運河及船閘,也無法滿足尼加拉瓜的用水需求​​。

規劃中的運河還將沿著尼加拉瓜湖東岸166平方英里的聖米格利托濕地邊緣前進,這裡由縱橫交錯的沼澤和小河構成,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並獲得了《 拉姆薩濕地公約 》的認證。船隻往來會影響沼澤地的生態,驚擾棲息在這裡的80餘種鳥類,而聖米格利托濕地正是觀鳥者心中的聖地。

運河的影響還將波及尼加拉瓜以外的地區,包括距離尼加拉瓜海岸90英里的海葵生物圈保護區 。這是一個大型海洋保護區,擁有加勒比海第二大珊瑚礁系統。

弗朗西斯科·阿里亞斯·伊薩扎是哥倫比亞政府資助的海洋學研究機構Invemar的負責人。他指出,水質、透明度和水溫的變化都會導致海葵生態系統「崩潰」。「正在探討建設的運河規模巨大,大量巨型貨輪會集中到這個海域,這正是我們所擔心的。」他補充道。

颶風威脅

科學家們擔心的不僅是運河對環境的影響,還有環境對運河的影響。尼加拉瓜不僅位於地震和火山活動十分頻繁的地區,還是加勒比颶風的通行路徑。100年前美國政府之所以選擇巴拿馬,而非尼加拉瓜來修建運河,正是出於上述考慮,因為巴拿馬不在颶風路徑上。

美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學專家鮑勃·斯塔拉爾德30年來致力於風暴對巴拿馬運河影響的研究,他說:「1855年以來,尼加拉瓜遭遇的四級或四級以上的颶風至少有4次,運河破壞後的修復費用與當初修建時差不多。」

尼加拉瓜加勒比海沿岸遭受的最近一次大風暴是1998年的颶風「米奇」,造成3800人死亡,經濟損失達10億美元。規劃中運河的加勒比海港口——蓬塔戈爾達遭到了巨大破壞。

人們只在乎繁榮經濟

對大多數尼加拉瓜人來說,運河的環境影響只是很不起眼的次要問題,首要的問題還是運河帶來的經濟刺激。這是丹尼爾·奧爾特總統親口承諾的,他把這個項目說的好似一個火箭助推器,可以讓尼加拉瓜飛上經濟繁榮的高空。

木匠俄涅斯托·薩利納斯住在靠近運河太平洋一端的小鎮托拉。他的村子就位於運河的規劃路徑上,所以必須搬遷。他認為運河是一件徹頭徹尾的大好事,因為它可以給這個以香蕉和豆子為主要經濟來源的農業村落帶來「更多工作,減少貧困」。「趕快乾吧」薩利納斯說,他關心的主要是開發商什麼時候對他家500英畝的農場做出補償以及金額是多少。

尼加拉瓜跨洋運河管理局發言人特勒馬科·塔拉維拉說,運河及其「子項目」將令該國的經濟基礎擴大50%,並使年經濟增長率提高到目前4%的兩倍。

本傑明·蘭薩思是馬那瓜一家工程公司的老闆,也是尼加拉瓜建築協會的主席,他說運河項目將帶來許多亟需的公共基礎設施,可以刺激全國的發展,而且對經濟增長產生「乘數效應」。

蘭薩思說:「我們需要更好的道路、更好的機場、更好的網絡、更好的旅遊勝地、更好的一切。舉例來說,運河項目將包括兩個深水港,一個在太平洋上,一個在大西洋上,而這是我們所沒有的。」他堅持認為運河建設帶來的環境影響將「微乎其微」。但他又說:「只要是能夠推動項目進展和創造就業,即便是經歷一些艱難,我也會在所不辭。」

批評家們說,現在所談到的(運河帶來的)巨大經濟收益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猜測的,尤其是HKND公司尚未公佈經濟可行性研究結果。

烏艾特-佩雷斯說:「我最擔心的一點就是政府將商業利益置於國家的環境福祉之上。」

民間團體組織Popol Na致力於為原住民爭取權益。該組織的環境律師莫妮卡·洛佩茲-巴​​爾托達諾聲稱,王靖並未與當地社區協商規劃運河路徑,這種行為違背了尼加拉瓜憲法。但運河的支持者們反駁說,尼加拉瓜國會通過的特別法律授權HKND公司可以在事先被界定為半獨立的土地上進行建設。關於運河導致的移民人數有各種各樣的估算,從3萬到10萬以上不等。

洛佩茲-巴​​爾托達諾在一次採訪時說:「按照國際標準,HKND公司現在公佈的信息還不到應披露信息的百分之一,而且不確定它究竟會不會公佈。我們探討的問題是把國有土地交給一家私營投資者,並且對其所作所為幾乎沒有什麼限制。」

運河項目的諮詢公司——ERM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已經進行了2000個「入戶調查」,並與「原住民社區進行了密切協商」。

但大自然保護協會的科學家喬·基耶塞科指出,運河項目缺少一個深入、獨立的環境影響評估(EIA)。他說,這項研究可以讓公眾「了解項目的未來發展前景,以及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給生態多樣性、社會和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他表示像這樣具有巨大直接和間接影響的大型工程,其環境影響評估工作早在十年前就應該啟動了。

當被問及為何運河規劃在沒有按照慣例經過公眾聽證和研究的情況下就開工建設時,尼加拉瓜運河管理局負責人曼紐爾·克羅奈爾-考茨回應說這是基於尼加拉瓜政府和王靖之間的契約。

考茨說:「我們也曾討論過先做研究,因為國會的一些人希望這樣。但如果等到研究完全結束再開工,至少要等上4年。另一個要考慮的是成本問題,王靖不可能在無法確保拿到特許權的情況​​下投入3億美元做研究。所以我們認為可以採用同時進行的方式來解決。」

運河項目存在大量疑問,因此許多觀察家懷疑它是否能夠實現。烏艾特-佩雷斯一直都持懷疑態度。他指出,當科學家們詢問HKND公司是否對尼加拉瓜湖的水流狀況和湖底構造進行研究時,該公司回應說沒有必要開展這樣的研究。

烏艾特-佩雷斯回憶說:「這個回答讓我質疑這個項目的嚴肅性。」

多元取水才是正解! 反美濃水庫運動再起 鄉親夜車赴立院

$
0
0
本報2015年5月14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好男好女反水庫、好山好水救子孫!」以為16年前陳水扁承諾不興建時已劃下休止符的反美濃水庫運動,14日上午又再次喊起口號。

由於上週經濟部次長楊偉甫在回答立委黃昭順質詢時,提出將重新評估飽受爭議的美濃水庫與高屏大湖開發案,更出現1個月內進行民調,若獲得高雄市民8成的同意可能重啟評估美濃水庫的說法。在14日經濟委員會審議水利法修正草案前,美濃地區居民的老將新人們坐夜車趕到立院繼續反水庫,強調不要美濃水庫也不要高屏大湖,發展多元取水比砸錢興建大型水庫更永續。

2015-05-14_11-40-04

美濃居民坐夜車到立院反水庫。攝影:賴品瑀。

多位高屏地區的民進黨立委如邱議瑩、蘇震清、管碧玲等到場聲援,也在委員會中提出相關質詢,並提出多項臨時提案,要求經濟部正視旗山斷層、多元取水等。

美濃水庫首見在1970年《高屏溪流域開發規劃報告》中,當時提出了包括包括美濃水庫在內4個多目標水庫計畫及兩個單目標水庫計畫,美濃水庫更列為第一優先,並在1992年通過環評。而鍾永豐等人也發起「美濃愛鄉協進會」,捲起了反美濃水庫運動。這些年美濃以農業為主更重視人文,也獲選了全國10大觀光小鎮。

「山海與我們沒有仇恨,為何一再提出殺雞取卵的政策?」當年的反水庫大將林生祥再次唱起「好男好女反水庫」一曲。

因為斷層通過、破壞生態、毀壞客家文化等爭議,2000年總統陳水扁宣布任內絕不興建美濃水庫,如今當時的問題仍存在,原計畫從荖濃溪越域引水,也因八八風災造成河床淤積更顯困難。但即便如此,美濃鄉親仍拒絕高屏地區的水資源政策是美濃水庫與高屏大湖的二擇一,指出一樣的經費,與其蓋水庫,拿來解決漏水、保育東港溪、污水回收才是更永續的方法。

美濃愛鄉協進會提出「退回粗暴民調、發展多元取水」的訴求,第六代的總幹事邱靜慧指出,相較逾1998年行政院長蕭萬長的「半數美濃人反對就停建」,楊偉甫的「8成高雄市民同意將重啟」顯得更粗暴殘忍,更強迫鄉親在美濃水庫與高屏大湖之間二選一。

不要美濃水庫也不要高屏大湖,美濃鄉親呼籲多元取水

不要美濃水庫也不要高屏大湖,美濃鄉親呼籲多元取水。攝影:賴品瑀。

邱靜慧表示,應優先落實節水政策,如改善漏水率、落實污染排放管制,讓東港溪等河川水質達飲用標水、要求工業用水回收等,以多元取水取代開發水庫大湖。

高屏大湖預定地在高雄市旗山區、美濃區、屏東縣里港鄉,屬台糖手巾寮農場、土庫農場,總面積697公頃,有效庫容約5,500萬立方公尺。水利署預估開發完成後每天供水量上看34萬噸。水利署的資料中,指出高屏大湖提供蓄水與沈澱,不但可以在豐水期作地下水補注、枯水期成蓄水水庫,並降低高屏溪水源的濁度。

但屏東籍立委蘇震清指出,東港溪豐水期100萬噸、枯水期60萬噸,比高屏大湖的34萬噸涵容更多的水資源,因此若能妥善保護東港溪的水質,就足以供應高屏地區。

蘇震清強調,美濃是農業為主的鄉村,而高屏大湖的預定地同樣是良田,種有高品質的「綠金」毛豆,如此滅農更顯此計畫不符經濟效應。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指出,高屏大湖預計耗資161億,早該拿來改善漏水、污水處理廠管線、善用伏流水等,而非因政策反覆而讓美濃鄉親受煎熬20多年。


看守所遷土城彈藥庫 內政部區委會:應再縮小基地範圍

$
0
0
本報2015年5月14日台北訊,彭瑞祥報導

土城彈藥庫原居地居民,多年來持續反對政府把土城看守所遷入,而是希望可以發展出以生態環境為特色的社區;而在今天(14日),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在審查新北市計畫的程序中,建議新北市政府再檢討看守所、地檢署與新北法院所需基地面積,是否有縮小的可能性,並未完全對看守所搬遷案說不。

從2006年台北縣政府宣布搬遷案以來,在地居民拒絕與看守所為鄰的希望再度落空。

民間團體抗議新北市水泥畫開發彈藥庫,綠地吊車尾。樹黨提供。

區委會僅建議權  後續走都市計畫流程

面積近200公頃土城彈藥庫區原屬農業地區,60多年前由軍方徵收部分土地做彈藥庫,居民長期處於高度管制之下,開發受限,因而成為鄰近土城市中心少有的大面積土地。因而法務部相中此地做為看守所遷移預定地,距離看守所現址僅2公里多。

新北市政府則將遷址案納入都市計畫過程處理,今天區委會審查的計畫,稱為「擴大土城都市計畫(土城彈藥庫附近地區)」,將搬遷案以「司法園區」包裝,連同有擴建需求的新北(板橋)地方法院、地檢署等機關均遷入。

此案在2013年10月間由環保署做出政策環評結論(是台灣第一個走政策環評程序的都市計畫案),今天則是依法送區域計畫委員會做意見諮詢,新北市政府必須在3個月內提出回覆說明,之後則送入都市計畫委員會審查,屆時,才有「過關」與否的問題。

擴大都市計畫  何以非要有「司法園區」?

世居彈藥庫,現年已70多歲的老農黃清河在現場發聲,表示「非常不希望有看守所搬進來」,尤其面對可能的徵收議題,則表示很多老人家為此難眠。居民盧雅薇強調,希望政府能承諾現有的合法建物不徵收,「讓我們有家變沒家」。

彈藥庫居民黃清河(右)

事實上,在兩年前的政策環評期間,有環評委員要求新北市提出沒有看守所的替代方案來規劃;結果新北市提出,沒有看守所的方案就是「零方案」,換句話說,沒有看守所(和司法園區),就不做都市計畫。樹黨策略長潘翰聲在現場痛批,「新北市政府一直不願意面對問題,浪費社會成本。」他主張,規劃有問題的部分,應該要在每一層的審核機制中解決,而非丟給下個流程去處理,浪費時間。

潘翰聲還批評,先前有環評委員要求法務部把選址過程中所有的方案都提出來,說明每個選址考量的利弊,對民眾清楚說明,法務部也一直沒有做。

這兩項缺失也在今天被部分區域計畫委員點出。有委員指出,選址應是一個很嚴謹的過程,但卻未見法務部對這部分做詳細說明,如此很難評估目前方案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看守土城愛綠聯盟總幹事劉麗蘭也抗議,現在的土城彈藥庫開發案並沒有達到「適地適用」,「水泥化不符合全民的公共利益」,他指出,此地距離捷運土城站、永寧站非常近,「我們希望朝向生態、農業、文化、教育示範區的方向來規畫」,和捷運動線結合,「要看海去淡水,要爬山就來土城。」

成功大學環工系教授林素貞更建議「暫緩開發」,這也是政策環評建議的選項之一,替未來的台灣留下土地。

新北市:將研議縮小徵收需求  盡量排除合法建物

新北市城鄉發展局總工程司汪禮國說明,看守所搬入彈藥庫的規劃,已是行政院核定的方案,在法務部沒有調整需求的情況下,沒辦法提出不含看守所的規劃案。

在保存現有生態農業功能方面,他指出,已依照政策環評建議,將和平路以南區域規劃為農業區和保護區,這兩個區塊不會有徵收問題,現有的埤塘也都會保留,之所以納入此計畫中,是認為以都市計畫來做土地管制,效果絕對比非都市土地利用管制的成效要好。

但北二高以南、和平路以北地區,因為要做機關用地,現有的國有地(彈藥庫設施)分布零散,不得不以徵收方式整合土地,但會以區段徵收方式讓民眾換地。

汪禮國承諾,絕對將區委會的建議納入考量,做方案調整。而針對樹黨共同主席潘翰疆提出,區域內含有潛在文化遺址的問題,則承諾會在進入都市計畫程序之前,進行完整調查。

另外,針對區委會委員要求加強公民參與,尤其是此項擴大都市計畫提出以來,僅開過兩場說明會,實在不足,後續應提供平台或機制,讓公民意見得以表達;對此,汪禮國也承諾會落實。

(2015.5.15補充報導)針對區委會審查的定位,看守土城愛綠聯盟成員黃仁志認為,區委會實在是劃地自限。他指出,2011年的「後龍科技園區農地變更案」,就是在區委會駁回,雖然說後來的規則有改,但區委會還是可大膽地提出「不建議開發為司法園區」,而不是留到都市計畫委員會再打割喉戰。

實踐海洋國家願景 台灣很需要海洋保育署

$
0
0
作者:林愛龍(海龍王愛地球協會理事長、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法學博士候選人)、設立海洋保育署及國家海洋發展研究院發起單位

立法院日前(5/6)召開朝野協商,最終達成定案,於現行海洋委員會下,增設「海洋保育署」與「國家海洋發展研究院」,並於兩週內就組織法版本進行協商。本週五(5/15)上午協商在即,結果攸關台灣作為「海洋國家」未來的想像與尊嚴,更攸關我們將留給下一代什麼樣的海洋意識與海洋文化。

台東海岸線的沙灘、鐵路。攝影:楊維晟。

台灣四面環海,做為「海洋國家」未來的想像與尊嚴是什麼?(本報資料照)。攝影:楊維晟。

「海洋部」是最貼近台灣作為「海洋民族」回應海鯨呼喚的渴望。但審度現實、當前生態環境之燃眉急與一路走來的坎坷,此時成立海洋保育署,絕對有需要。何況,將來海洋部也會需要海洋保育署。

有論者擔心「疊床架屋、相互掣肘」,認為我們已有漁業署,會負責海洋生物資源的「保育」,環保署也執掌著海洋生態環境維護與海洋污染防治,增設海洋保育署是多此一舉。事實上,漁業署負責規劃的守備範圍,僅是那些具有商業捕撈價值的物種;

未來,光是健全「野撈海鮮的履歷制度」、全面推動「對環境負責任的撈捕行為」、發展「永續海鮮標章」等等民間及國際潮流的期許,就夠漁業署忙了,因為100里路目前大概只走了10里。更別說我們那些學術研究盤點之後,便束之架上、尚待逐一輔導修護的眾漁業資源保育區。因此,漁業署實無多餘能量去保全台灣各地海域的海洋生態系統。

至於環保署,過去多半是台灣海域出現污染事件時,會現身收拾善後,或是,關切環評程序是否合法或合格。除此之外,海洋鮮少獲得環保署熱切的關愛眼神。然而,海洋除了污染防治以外,難道不需要更整體、更專業、更在乎永續性的政策規劃和管理?就是照顧一間房子,也不是只有注意地板不要弄髒而已。

整體而言,中央政府員額最高限為17萬3千人,在限額不變的狀況下,並無「淨重增加」的問題,要思考的反而是如何整併目前散佈各機關局處、海洋事務相關的公務人員。

「政府組織再造」是有機體回應時代所需的一個變化過程,減肥除了減重、減掉過多的體脂肪,更重要的是讓肌肉增加,才能獲得健康與美麗;海洋保育署便是這很有需要的肌肉部位。籲請立委諸公給予支持,讓台灣的海洋能健康美麗。

【海洋保育署設立 Q&A】

Q:為什麼海洋委員會需要設立海洋保育署及國家海洋發展研究院?

A:行政院組織法雖已明訂海洋委員會,但僅納入海巡署,極可能造成海洋委員會的功能流於查走私、巡護等執法功能。對於統合台灣海洋事務,包含研究、保育、資源維護與經營管理,都難有所作為。

因此,要求健全海洋委員會的功能,設立國家海洋發展研究院來整合海洋研究與調查,匯集海洋研究船隊,提高管理及運用效益;設立海洋保育署,負責海洋生態保育及資源經營管理規劃,促進海洋資源有效且永續利用。結合海巡署執法,三者分立,相互支援,才能健全海洋委員會的功能。

Q:增設海洋保育署及國家海洋發展研究院,是否疊床架屋?

A:許多人誤以為台灣已有漁業署負責海洋生物的保育與利用規劃,環保署執掌海洋生態環境維護或海洋污染防制等,增設海洋保育署是多此一舉。事實上,漁業署多年來僅願意關心有經濟價值的魚種以及漁民捕漁利益。即便偶爾看到保育工作,也多是放流經濟魚種,或改善漁場的人工漁礁,對海洋生態保育著墨甚少。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針對多種稀有珊瑚,提請認列保育類動物,即遭漁業署踢皮球回到林務局保育組,歷經年餘而無下文。白海豚保育,漁業署也多採取反對立場。至於環保署,多半在台灣海域出現污染事件時,出來收拾善後,連工廠的海洋放流水標準,都遠遠落其他國家。

台灣四面環海,面對海洋污染和嚴重過漁的現況,迫切需要專責的海洋事務機關--海洋事務委員會,統籌海洋研究、經營管理與保育,以及維護執法的任務。將分散在漁業署,環保署,以及其他部會零散,難以有效發揮作用的人力,物力及任務,整併在一起,以發揮綜效。

Q:增設海洋保育署是否在增加公務人員和官員,只是一場造官運動?

A:依照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第4條的規定,中央政府員額最高限為17萬3千人。換句話說,海洋保育署或國家海洋發展研究院的設立,在中央政府總員額管制不變的情況下,並不會增加,而是採取隨著業務整合、合併過程,將其他機關的人員/員額,連同工作職掌和預算,一併調撥匯併。(參考:行政院組織調整員額配置及移撥注意事項

事實上,真正的問題就在此!移撥了機關員額,預算相對減少,在許多機關本位主義下,雖然不見得願意認真顧好海洋,但卻極不樂見減少員額和預算。台灣社會確實不斷在努力、進步,執行員額總量管制。雖然還有很多人不滿意,但至少避免政府不斷膨脹,也迫使政府機關更認真面對內部組織改造的溝通、分工與合作。

海洋保育署和研究院在既有法規框架下,並不會造成公職人員員額擴編,而是被迫要做更有效的人力運用。

Q:為何是海洋委員會,而不是海洋部?

A:海洋部命運多舛,歷經政黨輪替,多次喊卡。在民進黨執政時,名為「海洋事務部」,因朝小野大而無法實現。馬政府設立海洋部的政見,則被研考會(已改制為國發會)改為「海洋委員會」。

但只要海洋委員會組織法能明確賦予相關決策權、主導權與行政資源,名稱並不會限縮該機關既有權力。就如同「大陸委員會」主導我國對中國一切政策之擬定和決策權,其他部會機關僅有「執行」之責;或者又如「農業委員會」下轄23個直屬機關,直接掌理全國農林漁牧之政策制定與執行。

這也是為何願意接受海洋委員會而不是海洋部的原因。但隨著政府組織改造進展到今日,任何想爭取海洋部的人,都得同時面臨要修改已明文定調行政院下設海洋委員會的行政院組織法等相關法規,難度將大幅增加。

所以,務實的做法是努力健全海洋委員會的組織功能,而非假借討論是否要改設為海洋部,刻意拖延而造成海洋委員會殘缺不全,僅剩既有的海巡署。等到其他機部會組織定案後,就更難移撥、彙整相關海洋事務、員額及預算到海洋委員會。

Q:為何必須趕在此次會期,完成海洋委員會組織法?

A:不論是海洋部或海洋委員會,多年來歷經扁政府、馬政府時代,才在行政院組織法裡明訂設立海洋委員會。但對於海洋委員會的組織功能及組織法,卻遲遲未定,僅納入海巡署,並依據海巡署現有能力來思考海洋委員會。此倒果為因的做法,將導致海洋委員會未來面臨殘缺而功能不彰的結果。

根據所有立委的說法,以及台灣社會過往經驗,只剩這次立法院會期能有效、妥善的討論和議決。接下來將面臨總統及立委改選壓力,不論是泛政治化的競爭,或各自忙於選舉,幾乎每位關心此事的立委,都明確表示:錯過這次會期,海洋委員會的組織就難再完善。尤其是其他機關一旦通過,就更難配合海洋委員會來調整了!

Q:海巡署擔心淪為3級單位,原有軍職/公職不保?

A:不論上級機關是海洋部、海洋委員會,海巡署都是3級機關。增設海洋保育署和國家海洋發展研究院,不會威脅或改變海巡署地位,也不影響海巡署原有公務員的職等或福利,更沒有降等問題。

並且,還提供專業分工,讓海巡署僅需負責執法和巡護,而整體規劃或政策研發,將由海保署負責,而科學研究、調查或監測則有國家海洋發展研究院負責,由這兩個機關形成強力後盾,屆時海巡署執法將更「有憑有據」。

Q:聽聞海巡署上萬阿兵哥反對海洋保育署及國家海洋研究院?

A:目前海岸巡防署的志願役士兵約1500名,其餘軍職人員約3700多名,誠如上述,海保署的成立並不影響海巡署原有員額之職等或福利。事實上海保署僅是文人機關,也不影響海巡署原執行之勤務,因此阿兵哥並不需擔心自己的未來。

而將近4000名的義務役軍士官兵更沒有這層疑慮,因為役期不到1年,並非公職人員,反而會更加支持設立海洋保育署及國家海洋研究院,以分攤研究調查及海洋保育工作。

※ 編按:本文簡版刊載於自由電子報自由開講

南鐵變數難料 都委會官民情勢對立

$
0
0
本報2015年5月14日台北訊,編輯室整理報導

全台政府徵收用地面積逐年暴增,根據農陣繪製的2014年「全國浮濫徵收地圖」,最近3年已增加了1倍以上,徵收觸角幾乎遍布各縣市。

其中涉及強徵300多戶民宅,民間喻為大埔案第二的「台南鐵路地下化」都更案,今(14)將由市長賴清德主持,舉行關鍵性的都市計畫委員會。

南鐵自救會民進黨部抗議賴清德。(來源:王顥中)

反南鐵東移自救會與公民團體13日即搶先一步北上,控訴市府強徵民地,並質疑都委會大會重重限制,企圖箝制民意心聲。今日亦提早1小時於會場外集結抗爭。都委會還未開場,就先瀰漫了一股火藥味。

原方案:有借有還 新方案:強制徵收

1996年環保署通過「台南鐵路地下化工程」環評;2009年另外提出「鐵路東移」變更,涉及徵收400戶民宅土地,卻只以較簡略的環評差異分析審查並通過。

兩案最大的差異在於,原地下化方案欲在原鐵路地下設置永久軌,而在工程期間,於鐵路東側徵用民宅做臨時軌,等鐵路地下化完工後拆除,並把徵用的地還給居民。

變更後的東移方案,則是將原方案的臨時軌改成永久軌,此變更將導致東側近400戶民宅從「徵用」變成「徵收」,被迫拆除。

為推動東移新方案,市府去(2014)年3月早已與建商簽約,9月便開始興建專案照顧住宅,但美其名說「安置」,事實上這些住宅並非只為了安置拆遷戶,據獨立記者朱淑娟報導,有3棟其實是要賣給一般人的,遭外界質疑是假借安置之名,幫業者賣房子。

選擇性實踐開放政府 昔日「賴神」遭批

今日都委會召開之前,賴清德表示因為行政院已核定,為配合中央督導管控進度,所以「必須」通過本都市計畫案。

市府雖承諾於場外布置大螢幕供民眾觀看,卻有民間團體質疑,身為會議主席的市長賴清德,卻以更多規定限制公民權利。

例如「會議中不得攝影、錄影或錄音。但經主席同意者不在此限」、「會議進行委員討論前,各級民意代表、旁聽之居民、居民代表及相關團體等均應離開會場」、「不得攜帶標語、海報、各式布條、旗幟、棍棒、無線麥克風、武器及危險物品,進入會場、旁聽區及會議所在辦公廳舍區域」等。

根據台南市政府的公文,本次會議甚至「只允許自救會代表5人進場,每人發言3分鐘。」市府則以中央內政部都委會所規定之準則回應,強調依法行事,請參與民眾共同遵守。

另外,此次都委會僅通知少數住戶,並未告知所有受影響的土地所有權人與拆遷戶。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7日在臉書撰文批評此舉「非常惡質與卑劣」,開放政府成為黑箱政府,「賴神要硬幹了!」

據中國時報引述,市議員王家貞也質疑,都委會在這個時機召開會議,是否要在行政訴訟完成之前,先把這個案子定案,再挾其法律效力開始蠻幹,硬搶民地、強佔民宅?

依法不能開公聽會? 市民籲賴清德拿出肩膀

反南鐵東移團體表示,居民並不反對鐵路地下化,更願意配合鐵路地下化施工,暫時租借部分土地。居民反對的是浮濫徵收居民財產的鐵路東移案。

徵收土地必須符合公益性、必要性、比例原則等要件。據自由時報報導,由成大零貳社與南市社大等多個公民團體合組的《Open Tainan系列論壇》,11日匯集民間意見,反對市府一味援引中央政府說法,以「無法源依據」為由回應公民,拒絕召開公聽會。

成大法律系教授王毓正對賴清德喊話:「賴市長不只有法律責任,更有政治責任,不能只以無法源依據為由,就說不辦聽證會。」

面對頻繁的反彈聲浪,賴清德能不能「硬幹」到底,歷史古都能否保存其價值,外界仍在持續觀察。

全球土壤沃度達頂峰 未來只怕更缺糧

$
0
0
本報2015年5月13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隨城市擴張和人口爆炸,土壤劣化是人類21世紀最迫切的危機之一。權威科學家在《科學》期刊上指出,目前全球土壤肥沃度即將抵達高峰,並開始走下坡,威脅本世紀的全球糧食供給。

來源:CarbonNYC [in SF!]

土壤顧不好 綠色革命也無能為力

過去半個世紀的「綠色革命」,以化肥栽培密集農業,藉此大幅增加糧食產量;但科學家說,若繼續忽視土壤保育,綠色革命將再也無法供應本世紀持續增加的人口。

現代農業則將野地「馴化」,變成今日最多產的農地。不過這些被馴化的土地很少可以維持馴化前的生產力。科學家指出,1970年至2000年間,都市化的農地面積等同於一個丹麥國土。未來20年內,將有一個蒙古大小的農地──約150萬平方公里──被都市化。

「人類發明農業後,便不斷在改變地球、讓土壤營養循環失衡。由於改變速度緩慢,往往花上兩到三代,人們難以察覺。」

柏克萊大學環境科學家Ronald Amundson指出,土壤是地球的表皮。經年累月的農耕活動加速土壤侵蝕和養分流失,是土壤長期永續生產力的主要威脅。而唯有努力保持目前農地的長期耕作力,才能解決問題。

過度依賴人工化肥 養分應有回收機制

另一個未來糧食安全威脅是人工化肥的使用,尤其是從岩石和礦物提取出的磷和鉀。舉例來說,美國的磷儲藏量只佔全世界總量的1至2%,將在未來20至30年內耗盡。

「這將造成政治上的挑戰和不確定性。摩洛哥將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磷來源國,接著是中國。這兩個國家將大幅掌握磷的分配。有人認為未來將出現磷的聯合壟斷現象。」Amundson說。

許多加進土壤的養分,包括氮,從土壤釋出後就變成污染物。這些養分應像紙、玻璃、錫罐等資源回收。

「我們應該可以回收加入土壤的化肥。流失的養分可以被捕捉、回收再加回土壤。我們有回收許多養分的技術,但最終決定權在政策制定者手上。」Amundson說。

「這不是科學問題,而是社會問題。」

海茄苳不當修剪事件簿 鹽田四號橋清淤現場

$
0
0
作者:連子斌(守護茄萣濕地青年聯盟研究員)

4月26日,守護茄萣濕地青年聯盟成員騎經鹽田四號橋時發現,原本水道岸邊茂密的海茄苳樹,正被怪手使用不當方式的修剪。經過連日來的查證與了解,護茄青大致掌握了本次事件的來龍去脈,並向各位報告。

比較海茄苳樹修剪前後樣貌。(守護茄萣濕地青年聯盟提供。)

本區海茄苳歷史與生育特色

此地為茄萣古航道,顧名思義,在數百年前是「蟯港內海古運河」,維繫南台灣漁村命脈。經過數百年的沉積作用,陸地延伸至現今茄萣市區。由於運河之後被用於鹽田海水的引水道,所以也延續了作為茄萣經濟脈動承載的角色。

此處的海茄苳生育快速,是為台灣紅樹林樹種中的6種植物之一,以海茄苳為例,因為他能大面積的在地底下延伸並且突出呼吸根,所以是相當重要的護岸植物,能保護岸面土壤不受水流侵蝕,而又名茄萣樹的海茄苳,相傳更是茄萣的命名緣由之一。

根據護茄青成員訪問在地的耆老及長輩口述表示,鹽田四號橋附近的老樹樹齡至少40年以上,部分大株應該有60年以上,已符合高雄市特定紀念樹木保護自治條例,古航道上另有5棵百年海茄苳,是在前任校長蘇雨銘任內所認養並命名,其中最大株的「海龍王」甚至是由全校學童票選出來的,每年興達國小運動會路跑時,還會帶小朋友經由古航道往濕地跑去,可見古航道旁的海茄苳樹,均有相當的歷史與教育意義。

這是哪個單位的工程? 工程目的是什麼?

本次的工程是由水利署第六河川局湖內區易淹水整治計畫下的其中一個排水計畫,占整個湖內區排洪中的分量並不大(來源自承辦人,確切資料尚在調查中)。

計畫中,本渠段稱之為「外溝仔排水」,而砍伐的現場則位於鹽田四號橋附近。由於上游的湖內市區,每年至颱風季節前容易淹水,因此市府副市長及水利局高層相當重視此計畫,當颱風季節將近,也藉此一併處理這個排水渠道,除了進行河道內的土方開挖,也進行市府所稱之「適當修剪」,以免漂流物遭樹枝攔截造成水道堵塞。

鹽田四號橋此處是整個外溝子排水道最窄的地方,工程上認定此通水斷面如果最窄,則應予以疏通及增加寬度及深度。也因此,外溝仔排水道進行全段清淤。在鹽田四號橋邊的河道中間,原本渠道深度較預計清淤的結果高出90公分,目前開挖還未完工,尚在計畫繼續進行。市排二科承辦人員於電話表示,由於樹木及洪水整治事關重大,由原先傾向砍除,轉而進行修剪不移植或砍除。

清淤的河道高程圖。(資料來源:市排二科)

為什麼防洪要砍樹? 行政上有沒有觸法?

由於湖內跟茄萣承辦是不同人,因此全區域整治高程圖因行政因素目前尚無法取得。承辦人針對護茄青成員質疑關於茄萣跟湖內的高程關係、滯洪及排洪空間的規劃僅表示此部分為經濟部水利署第六河川局之權責,需自行向河川局申請調閱一份整體排水工程計畫。

他同時表示,排洪二科原本規劃將此處岸邊海茄冬樹林進行砍除,經過地方溝通及多方意見考量,僅進行修剪,並將檢視今年清淤成效後,再行後續的研議。同時也表明,因為地方政治及基層關心,所以副市長和水利局長官均相當重視本次整治計畫。

本次溝通過程是經過湖內某里、茄萣某里及興達國小的現勘。其中一位里長說茄苳修剪並沒有關係,因其生命力極高(是否如此則有待查證),所以包商請示水利局後,決議今年先以「適當修剪」試試。

根據市排二科承辦人表示,此次的河道清淤,河岸邊5公尺都不進行挖掘;但由於海茄冬呼吸根能夠延伸之距離可能較樹冠半徑多出3至5公尺以上,因此我們無法確定清淤工作是否造成斷根。至於適當修剪部分,清理下部枝幹,則是為了防止漂流物造成河道淤塞。

關於修剪適法性的問題,高雄市可能適用兩條法律,但本處均未符合其要件,所以無法依法進行介入。其中由於本地地權是為國有財產局所有,非市有綠地,所以不適用〈高雄市樹木花草及公共設施毀損賠償自治條例〉第六條所載明的:「故意毀損樹木花草事項由工務局進行開罰」。

另一法條為〈高雄市特定紀念樹木保護自治條例〉,主管機關為農業局樹木保護會,其承辦表示:「由於樹保會未接獲權責單位區公所或該土地主管機關國有財產局提報,農業局將不會主動進行審查,所以依法目前無法列入列管,須由該地主管機關進行提報方可受理。」

護茄青因此主張,「此區域之老樹應立即進行調查,若有重要生態、文史或景觀價值的樹木,均應進行特定紀念保護樹木之提報,以彰顯高雄市政府保護重要樹木,維護自然生態之原則。」

傷口之不平整。(守護茄萣濕地青年聯盟提供。)

水利局這次修剪有對樹木任何不當影響嗎?

本次的修剪將會造成未來樹木感染真菌病、生長勢衰弱、復原時間較為長久等後遺症。如同一般的海茄苳樹,呼吸根亦為根系之一部分,能增進根部氧氣吸收。若輕易破壞根系,其向上相對應之維管束均會死亡,造成樹木感染或空心。

然而市排二科承辦人員表示,樹木修剪了並不會死亡,進行清淤及修剪則有相當必要性。

由照片可見,修剪後之植株傷口並非平整,修剪之比例又過大,將造成生長勢衰弱及感染。修剪時除了注意修剪傷口之平整外,更應注意修剪之位置,才能確保植物體良好的傷口癒合。主幹修剪應位在與側枝相接處紋路下方,垂直於樹幹方向平整切入;若是側枝修剪,則應由側枝樁體結構之突出處自然平整紋路(剛好垂直於樹幹方向),切入平整之傷口;以促進傷口癒合、避免感染。

再者,由於修剪之比例過大,又是春末初夏季節進行修剪,將造成樹勢衰弱。原因是若修剪比例過多,植物因缺少葉片進行光合作用、又因冬季已將養分消耗殆盡,進入生長季後亦造成養分消耗,所以在夏季生長季前後,均非理想之修剪季節。

防洪是工程問題? 是規劃問題? 還是人禍?

護茄青的張同學主張,防洪並非單只是工程問題,更是城鄉環境間的規劃問題。

傳統的防洪工程方法中,分別為蓄洪、滯洪、導洪、排洪、分洪及束洪,清淤的目的就是要將排洪道作用有效發揮;另一面向是非工程的方法包含洪氾平原的預警、洪氾及蓄水土地使用規劃、水文資料預測及傳播、教育方法等非工程方法以避免人財災害。若要避免區域淹水,更應關照湖內上下游河段之高程現況、水空間規劃以及適當的長遠避險手段,包含創造低窪濕地、退地還水等等。以全面的思考防洪,才能有效解決易淹水問題,避免錯殺他地排水道之樹木。

同時,未來的城鄉治理應導入「生物域治理」的觀念。以河川(藍)、綠地森林(綠)網絡、食物供給以及能源等等,連結生物區域內的整體整治。以在地的資源規劃,有效介入供給及城鄉韌性的治理議題。

發現與思考:
本次的事件釐清、與政府承辦人員接洽時,可以發現權責機關相當分散,導致政府政策無法落實行政法上的明確原則。可能得牽涉機關包含水利局、工務局、農業局等等,導致聯絡及溝通耗時費神。同時,也讓樹木保護及清淤作業之施工期間,並未多加注意該主管機關本位以外的法規等。

樹木保護在落實的過程中,可能與其它環境議題、經濟問題或社會問題有所衝突,例如人行道路樹的修剪與保留對行人及住宅的安全及光線影響如何?或者,開發建設的廠址是否需要大規模砍樹?又或者,易淹水的整治計畫中是否要進行樹木砍伐?然而,這樣的衝突,才值得我們深思:我們面對所依賴的生物及自然環境,應該如何進行明智的利用與利益間的取捨。

調查:美10人有4人暴露空汙 「最髒城市」是加州

$
0
0
摘譯自2015年4月29日ENS美國,華盛頓特區報導;周念學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肺部協會發表2015年國家空氣品質(State of the Air 2015)報告,指出每10位住在地方城市的美國人,就有4位呼吸髒空氣。而在年度全球排名中,加州擠下其他城市,奪下「最髒城市」寶座。

籠罩在髒空氣之下的加州。(來源:CalUrbanist)

44%美國人也呼吸著髒空氣

加州各有城市在3項空汙指標中奪冠,分別是24小時PM2.5濃度指標、全年度PM2.5濃度指標、和地面臭氧濃度指標(或稱作霧濃度指標)。

加州前5名最「霧」的城市,依序是洛杉磯長灘(Long Beach)、塞維利亞─波特維爾─漢福德(Visalia-Porterville-Hanford)、貝克斯菲爾德(Bakersfield)、弗雷斯諾─馬德拉(Fresno-Madera)和薩克拉門托─羅斯維爾(Sacramento-Roseville)

也就是說,將近1億3千8百萬的美國人中,有近44%的人正呼吸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空氣。美國肺部協會報告更指出,地面臭氧濃度會引發哮喘,增加民眾看病掛急診率和早夭現象。

6城區獲最乾淨城市美名,則有北達科他州俾斯麥(Bismarck)、佛羅里達州珊瑚角(Cape Coral-Fort Myers-Naples)、紐約州埃爾邁拉─康寧(Elmira-Corning)、北達科他州與明尼蘇達州交界的法哥─瓦佩頓(Fargo-Wahpeton)、南達科他州的拉皮德城─斯皮爾菲什(Rapid City-Spearfish)、加州薩利納斯(Salinas)。

以上這6城市的臭氧濃度和PM2.5濃度,無一天達到不健康等級,且位列PM2.5年度濃度最低城市25名之列。

為何美西空氣糟? 研究:氣候變遷引發高濃度PM2.5

按照美國肺部協會的報告,美國西部受氣候變遷影響最大。

2014年由哈佛大學科學家研究指出,在西部,炎熱和乾燥引發的高濃度PM2.5,與導致肺癌有關聯。

根據美國肺部協會報告,「去年研究結果發現,由於發展較清潔和乾淨的柴油船和發電廠,環境受汙染的程度比以往來得輕,讓國內東半部地區全年空汙程度持續降低,整體成效最為顯著。」

美國肺部協會全國執行長Harold Wimmer表示,「我們現在的空氣品質比16年前乾淨,證明潔淨能源政策發揮作用。國會必須持續推動潔淨能源政策來維護我們的健康,並且監督國家環境保護局和各州都能守護美國人遠離空汙。」

美環局考慮修正臭氧濃度標準

從美國103650位沒有抽菸女性的研究中發現,各種大小體積的塵粒,特別是最小的PM2.5,與民眾罹肺癌率上升有關。

Wimmer表示,「我們面臨的挑戰在於實際遭受風險的人民比我們估計的還要多更多。我們多以現在的臭氧標準來幫助估算遭受肺病風險的人口,但這標準證據說服力薄弱且過時,也沒正確反映出實際上我們對成年與兒童罹肺病所了解的事實。」Wimmer說。

基於科學證據的擴大延伸,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現在建議更新國內臭氧濃度標準。現今的75ppb標準已不足做健康維護基準點,建議在65至70ppb範圍內設定標準。

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正尋求如將標準設在60ppb附近的相關意見,將會在2015年10月1日公布最後標準。

霧霾下的加州夕陽(來源:davidseibold)

Four in Every 10 Americans Are Breathing Dirty Air
WASHINGTON, DC, April 29, 2015 (ENS)

 The American Lung Association’s “State of the Air 2015″ report, released today during Air Quality Awareness Week, shows that over four in every 10 Americans live in counties where levels of pollutants make the air unhealthy to breathe.

That means nearly 138.5 million Americans, nearly 44 percent, are inhaling unhealthy air.

The Lung Association’s 16th annual national report card lists the cities with the most polluted air. California cities crowd out all other urban areas in the Lung Association rankings.

California cities topped the lists for all three forms of air pollution: 24-hour pollution with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or PM 2.5; year-round PM 2.5; and ground-level ozone, or smog.

PM 2.5 means microscopic particles about 25 times thinner than a human hair; they can be dust, dirt, soot, smoke or liquid droplets.

The top five smoggiest cities are all in California. In order, they are: Los Angeles-Long Beach; Visalia-Porterville-Hanford; Bakersfield; Fresno-Madera; and Sacramento-Roseville.

Los Angeles remains the metropolitan area with the worst smog, as it has for all but one of the 16 reports, although the city reported its lowest average year-round particles and fewest high ozone days in the report’s history.

Ground-level ozone triggers asthma attacks, increases the risk of hospital admissions and emergency room visits and increases the risk of premature death, the Lung Association reports.

The top five cities on both particle pollution lists are all in California. In order, they are: Fresno-Madera; Bakersfield; Visalia-Porterville-Hanford; Modesto-Merced; Los Angeles-Long Beach and San Jose-San Francisco-Oakland.

Six urban areas earned the “cleanest cities” title: Bismarck, North Dakota; Cape Coral-Fort Myers-Naples, Florida; Elmira-Corning, New York; Fargo-Wahpeton, North Dakota-Minnesota; Rapid City-Spearfish, South Dakota; and Salinas, California.

These cities had no days with unhealthy levels of ozone or particle pollution and ranked among the 25 cities with the lowest year-round particle levels.

The Lung Association report offers evidence that a changing climate will make it even more difficult to protect human health from air pollution in the future.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is suffering most from climate change, according to the Lung Association’s report. There, heat and drought trigger episodes of high particle pollution, which was linked to lung cancer in a 2014 study l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scientists.

All sizes of particle pollution, particularly the smallest, PM2.5, were linked to an increased risk of lung cancer in the study of 103,650 non-smoking American women.

“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breathe healthy air,” said Harold Wimmer, national president and chief executive of the American Lung

Association. “We must meet our air pollution challenges head-on to protect the health of millions of Americans living with asthma 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One challenge is that many more people are actually at risk than even our estimates show,” Wimmer said. “We use the current ozone standard as the basis of much of our assessment, but that standard is weak, and out of date and does not reflect what we know harms children and people with lung disease.”

Wimmer said :We urge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to update the ozone standard to reflect current science and give parents accurate information about the air pollution risks in their community.

“A standard set at 60 parts per billion would provide much more accurate information and better health protection,” he said.

Based on an extensive body of scientific evidence, the EPA now is proposing to update the national ozone standard. EPA’s proposal finds that the current standard, 75 parts per billion, is not adequate to protect public health. The agency proposes to set the standard at a level within a range from 65 to 70 ppb.

EPA is seeking comment on levels for the health standard as low as 60 ppb. The agency will issue a final decision by October 1, 2015.

“While everyone needs protection, those at greatest risk from air pollution include infants, children, older adults, anyone with lung disease like asthma, people with heart disease or diabetes, people with low incomes and anyone who works or exercises outdoors,” the report states.

The Lung Association reports that overall, the best progress since last year’s study came in the continued reduction of year-round particle pollution in the eastern half of the nation, thanks to cleaner diesel fleets and cleaner power plants.

“Through the history of this report we’ve seen tremendous improvement in air quality, yet we’ve also discovered that air pollution is a more serious threat to our health than we previously knew,” said Wimmer.

“We have cleaner air today than we did 16 years ago – testament that the Clean Air Act works,” he said. “Congress must allow the Clean Air Act to continue to protect our health, and ensure that the EPA and states can protect Americans from air pollution.”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國際鳥盟認可 茄萣濕地躋身第54處重要野鳥棲地

$
0
0
本報2015年5月1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灣53處重要野鳥棲地再添一城!最新出版的「台灣重要野鳥棲地手冊」,由國際鳥盟認可新增「高雄茄萣濕地」為台灣第54處重要野鳥及生物多樣性棲地,昨(14日)記者會,與會者一致戴上黑面琵鷺帽,再度宣告茄萣濕地的重要性。

臺灣重要野鳥棲地手冊以及手工縫製的黑面琵鷺帽。(圖片來源:林務局)
台灣重要野鳥棲地手冊及手工縫製的黑面琵鷺帽;圖片來源:林務局。

新增重要棲地  恐臨道路開發衝擊

近年來,有感於各國黑面琵鷺棲地受開發影響甚鉅,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亞洲理事會於2013年應中華鳥會邀請赴高雄茄萣濕地探勘後,同意將每年提供200多隻黑面琵鷺度冬的茄萣濕地,增設為國際重要野鳥及生物多樣性棲地。

為了突顯茄萣濕地保育黑面琵鷺的貢獻,茄萣生態文化協會理事長鄭和泰特別手工縫製黑面琵鷺帽子,在「第二次台灣重要野鳥棲地調查」記者會上展示。

由於高雄市政府規劃「茄萣1-4號道路」,將濕地一刀切開,恐影響黑面琵鷺棲息環境,高雄市政府雖有條件通過環評,不過當地公民團體不服,提出行政訴願;目前高雄市政府提出環境差異影響分析,將進入環保局續審。當地團體希望保留這塊土地的完整性,得以持續提供各項生態服務功能。

茄萣濕地。(攝影:李文化,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茄萣濕地為重要野鳥棲地,卻面臨開路威脅。攝影:李文化,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不只是保護鳥  更保護生物多樣性

台灣雖然習稱IBA為「重要野鳥棲地」(Important Bird Area),但IBA中的B,不只是Bird,更是Biodiversity的意思。前中華鳥會理事長劉小如表示,如果生物多樣性不夠,也不會有鳥類,IBA不只是保護鳥,更是保護生物多樣性。雖然第二版仍沿用「重要野鳥棲地」,不過國際間已改成野鳥及生物多樣性棲地(Important Bird and Biodiversity Areas,IBAs),以鳥類為生物多樣性的指標物種。

重要野鳥棲地(IBA)為國際鳥盟於1980年代中期的歐洲開始倡議,逐漸延燒到全球的計畫;台灣於2001年首次進行「台灣重要野鳥棲地」調查,並出版第一版的「台灣重要野鳥棲地手冊」,介紹全國53個重要野鳥棲地。

民間自主  調查、設置IBA不落人後

目前台灣IBA有54處,約7000平方公里,保護區重疊度70%,約佔國土的19.5%;今年將再向國際鳥盟申請編號「TW055台東樂山」、「TW056彰化芳苑濕地」2處IBA,面積將突破國土的1/5。

第二版台灣重要野鳥棲地手冊,標示了全台最具生物多樣性的區域。
第二版台灣重要野鳥棲地手冊,標示了全台最具生物多樣性的區域。攝影:廖靜蕙。

「台灣雖是彈丸之地,卻是野鳥的萬花筒。」中華鳥會理事長林世忠表示,台灣雖小,鳥種卻高達626種,民間團體的力量也不容小覷,中華鳥會持續有新成員加入,目前已有21個團體會員,成為生態保育的強大後盾。

上週他致電國際鳥盟,確認亞洲哪些國家進行IBA更新計畫,經盤查後,只有尼泊爾與印度。台灣除了第一版是亞洲第一,持續監測、更新也不落人後。

台灣之得以加入國際鳥盟,端賴民間努力。劉小如指出,曾有國家質疑台灣的國家地位,中華鳥會則提出證據說明台灣維繫一個區域的社會與土地的關係,保育地位不容忽視;此項努力獲致鳥盟接納,進而修改章程讓台灣加入。

而IBA的設置,更完全是發自民間的力量,自主調查、銜接到國際組織。

2013年,中華鳥會和各地鳥會再度重新收集並檢視各重要野鳥棲地現況,透過樣點補充及更新調查,完成台灣重要野鳥棲地調查,及出版第2版手冊。

台灣IBA小而重要  易受開發衝擊

前後兩次台灣重要野鳥棲地調查來自林務局經費補助,林務局副局長楊宏志說,鳥類由於具有活動性強,且易於調查、歷史紀錄較多等條件,常作為指標物種。數據顯示,當環境中有一種鳥類消失時,同時也意味著其他200種已知的生物,以及更多不知名生物隨之銷聲匿跡。

依據國際鳥盟資料,全世界IBA數量逼近12,000處,面積約1千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球陸地面積7%,其中約40%已劃設為保護區。

台灣國土面積小,人口密度高,開發壓力大,使得棲地呈現破碎、不連續的樣態,IBA處境也如此。中華鳥會第四屆理事長郭承裕即指出,台灣IBA的調查是創舉,有些地方看似不毛之地、毫無價值,經過調查宣告這些地方生態保育的價值,讓政府與開發單位得以避開,減少日後的對立抗爭。

黑面琵鷺。(攝影:呂宏昌,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黑面琵鷺。攝影:呂宏昌,圖片來源:林務局。

劉小如則表示,從生態系來看,這些棲地都不夠大,易受人類行為左右,四周一有開發,如一條公路或任何活動,都會衝擊它;但如果幾個相連的IBA能串連,對當地的生態保育效果較好。

「任何保護區都受到外圍人類行為的影響,例如酸雨、氣候變遷,人類活動的影響,沒有一塊地方逃得掉。」他說,因此只能盡所能保護這些棲地。除了劃設保護區標示地方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每個人也應善盡保育責任。

台灣重要野鳥棲地手冊第2版的內容

中華鳥會補充說明,在2013至2014年共動員100多位鳥友及專家長時間收集各重要野鳥棲地之珍貴資料,並依國際鳥盟訂定之原則及參考國內自然保護區域相關資訊,載明54個IBAs之標的鳥種及最大數量,以及其他重要生物資源、棲地現況與威脅原因,以使民眾了解各處IBAs的劃設依據。同時將54處IBAs範圍套繪於衛星影像圖,明確標示其範圍,使大眾皆可清楚瞭解其位置,協助保護棲地環境,以達到保育鳥類的目的。

手冊內容可供相關單位、機關及團體作為野生動物保育及各項土地規劃上之重要參考,是鳥類及棲地保育的重要里程碑,對鳥類保育的工作有相當的助益,亦有助於2010~2020年「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的實現。

※ 本文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馬來西亞京那峇 腹背受敵的昔加末國際濕地

$
0
0
【馬來西亞京那峇河】故事下篇:昔加末濕地
作者:陳文姿

這是一段從沙巴(Sabah)西南的山上開始的熱帶小島之旅。京那峇河(Kinabatangan)經過山區、雨林、濕地,沿路有紅毛猩猩(orang-utan)、長鼻猴(proboscis monkey)、侏儒象(pygmy elephant)、鱷魚、犀鳥等熱帶多彩的野生動物相伴,最後,在婆羅洲(Borneo)蜿蜒560 公里的旅程結束,在東北角的蘇祿海(Sulu Sea)畫上終點。

一樣的河水,但中下游兩岸的雨林和出海口的濕地卻有著不同的命運。雨林區因為油棕櫚農園的大量開發,造成野生動物棲地的破壞與碎裂,濕地區則因被劃為國際重要濕地,幸運免於危難。然而,河水終再度串起兩地的命運。

京那峇河系列故事一將以京那峇河下游的雨林及京那峇動物保護區為主,隨著觀光客的腳步來看此地瀕臨絕種的動物們以及棲地遭到破壞的問題。故事下篇將介紹京那峇河出海口的濕地,以及濕地保育的全面性思考。


臨近蘇祿海(Sulu Sea),婆羅洲(Borneo)東北海岸有一片未受人為干擾的地區-京那峇昔加末濕地(Lower Kinabatangan-Segama Wetlands,簡稱LKSW)。這片濕地庇護著許多瀕臨滅絕及生存受威脅的動植物們,也孕育許多婆羅洲特有的生物,是蘇門答臘犀牛(Sumatran rhinoceros)、長鼻猴(proboscis monkey)、婆羅洲侏儒象(pygmy elephant)、紅毛猩猩(orang-utan)、史東氏鸛(Storm's stork)、馬來犀鳥(rhinoceros hornbill)等許多野生動物的家。

森林茂密的濕地

歡迎來到野生動物的天堂!馬來西亞沙巴的山打根(Sandakan)是距離京那峇昔加末濕地最近的都市,從沙巴的首府亞庇(Kota Kinabalu)搭機到山打根約需45分鐘,但要進入濕地,只能循水路而來。京那峇河和昔加末河挾帶泥沙在此地出海,形成這片廣達78,803公頃*的濕地,命名為京那峇昔加末濕地。濕地的外圍便是蘇祿海,兩河的流水與蘇祿海的潮汐,淡水與海水的交互混合,讓這裡的生長環境與眾不同。

馬來西亞京那峇昔加末濕地。(沙巴生物多樣性中心提供)

這塊濕地被許多森林覆蓋著,紅樹林(mangrove forest)是最能適應這種環境的植物,它們佔了41%的濕地領域,木麻黃跟棋盤腳則盤據於海灣處。這裡也有罕見的泥炭沼澤森林(peat swamp forests)。枯樹枝葉經過日積月累的堆疊,形成很厚的有機物質,在碳封存(carbon sequestration)和減少有機物負荷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11月到3月是雨季,河水漫向樹林內,降雨的襲擊,甚至讓動物被困在森林孤島上而死亡。但雨水同時帶來生機,河水帶來肥沃的沉積物,野草與果實成為動物們豐饒的食物。極端的氣候雖然考驗著動植物的生存意志,但對生活其間的生物來說,這裡是最舒適的天堂。

螃蟹在退潮時出來覓食,是鳥兒的天賜美食。(動物星球頻道提供)

沿著河水而來的危機

天堂變色的戲碼在各地上演著。為了確保這裡的生物免於人為過度開發的干擾,2008年10月,京那峇昔加末濕地被列為拉姆薩濕地(Ramsar wetland),受到拉姆薩國際溼地公約的保護*,成為馬來西亞境內最大的拉姆薩濕地。

由於河水不定期氾濫,目前並沒有道路通往京那峇昔加末濕地,在這片遼闊的濕地中,船隻是唯一通行工具。交通的不便,卻可能是保護這塊濕地的另一個利器。受到拉姆薩公約與生物多樣性公約的雙重保護,在21世紀的今天,這片珍貴的濕地得以暫時免受開發干擾*。然而,重重危機已經沿著河水入侵這片濕地。

重重危機沿著河水入侵京那峇昔加末濕地。(動物星球頻道提供)

京那峇河的中下游地區(濕地上游區域)擁有豐富的雨林資產。1950年代起,伐木業迅速發展,被砍伐的樹林變成了農地。少了樹木的淨化作用,河流水質開始惡化。1980年代,油棕櫚迅速崛起。沙巴成為馬來西亞國油棕櫚的主要種植地區。

高經濟價值的油棕櫚取代雨林,不僅破壞野生動物的棲地,更增加動物在遷徙與繁衍上的困難。出海口的濕地並沒有躲過這場災難。由於油棕櫚農園使用的農藥、殺蟲劑隨著雨水被沖入河流,加上油棕櫚油廠的廢水排放,充滿油質與化學藥品的污水,已經開始危害濕地裡動植物的健康,並影響居民的生活。

充滿油質與化學藥品的污水,已經開始危害濕地裡動植物的健康。圖為招潮蟹。(動物星球頻道提供)

京那峇昔加末濕地內有5個村莊,鄰近地區也有數個小村莊,居民大多以捕魚為生。以往,村民可以飲用河水,如今飲用水卻必須靠採集雨水而來。近年來魚蝦數量大減,漁民也認為是汙染造成的問題。

然而,汙染從河水而來,外來的漁船更是循著海洋而至,這些新型態商業拖網漁業大部分為非法漁船,但沙巴政府無力管制,如今,他們的網逼向海灣,也進入濕地河流流域。

從雨林到海洋 濕地保育的全面思考

京那峇昔加末濕地正受到上游河流與下游海洋的干擾,單單只保護濕地區域,已經無法守護濕地裡的生物了!沙巴生物多樣性中心(Sabah Biodiversity Centre)與官方組織及國內外民間團體合作,共同制定管理規則。從雨林到濕地,從濕地到海洋,做了全面的規劃,不僅重視濕地內的生物保育,也注重濕地外民眾的保育觀念推廣*,並持續與各利害關係人(森林管理單位、油棕櫚業、觀光業者)溝通。

自濕地被劃定為拉姆薩濕地以來,當地住民使用自然資源的傳統(狩獵、捕魚、木材)受到相當限制。目前管理單位希望藉由生態旅遊的推廣,彌補當地住民為保護濕地所犧牲的利益。目前,濕地區的Dagat和 Abai村有提供 homestay觀光住宿。

觀光客來此觀賞野生動物,並體驗當地傳統生活,居民則得到工作機會與販售商品的收入。或許濕地生態旅遊的推廣,可以讓年輕人不必遠走他鄉到大都會打拼,他們可以選擇留在村莊討生活或經營小生意。當然,生態旅遊必須附帶嚴謹的監督,避免觀光干擾濕地生物與破壞棲地,才是真正永續的生態經營

  • 註1:京那峇昔加末濕地是由三個保護區所組成。Trusan Kinabatangan森林保護區(40,471公頃),Kulamba野生動物保護區(20,682公頃)和Kuala Maruap and Kuala Segama森林保護區(17,650公頃)。
  • 註2拉姆薩國際重要溼地公約(The Convention on Wetland of Intemational Imporance,又稱Ramsar)這份公約隸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保護濕地、明智利用濕地為目的。目前(2015年5月)全球已有168個締約成員,2193處重要濕地被登錄為拉姆薩濕地。
  • 註3:由於土地產權問題,濕地內有一小部分(1.6%)種植油棕櫚。此外,未來可能也有道路開發計畫。
  • 註4:這套宣導、教育及公眾意識計畫(communication, education, participation, and public awareness簡稱 CEPA),是以影片與文宣推廣濕地知識,也有一些有趣的活動教案,讓小學及中學生可以透過賓果遊戲或字謎遊戲認識濕地生態。

※ 精彩影片搶先看

 

※ 本文與台灣濕地網動物星球頻道合作刊登

《濕地生活圈》將於5/7起週四晚間9點於動物星球頻道首播;每週六中午12點以及晚間6點重播。節目內容及相關活動請詳見動物星球頻道節目網站

回答節目問題,贏得台灣親子生態之旅!點我了解更多!

※ 守護環境知情權,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

【延伸閱讀】

  •  

【相關文章】

  •  

【參考資料】

氫能基礎建設加速走 電動車百家爭鳴 誰能勝出?

$
0
0
作者:Green Inside

※ 本文轉載自 Green Inside

運作中的加氫站;圖片來源:DAIMLER

去年底甫在日本上市的全球首款市售氫燃料電池車TOYATA Mira,開賣第一個月就售出1,500輛,遠遠超出原廠預期。德國DAIMLER也加緊腳步,首座位於無速限高速公路旁的氫燃料站,5月初在賽爾溫德(Geiselwind)啟用,構成德國南部氫燃料電池車的中心。

DAIMLER與合作夥伴工業氣體製造商Linde以及服務區管理商TOTAL,共同啟用的這座新氫燃料站,將可以串連已經建有氫燃料站的大都會區,如法蘭克福、斯圖加特、慕尼黑等,形成德國南部完整網絡。

交通部次長Dorothee Bär代表揭幕;圖片來源:DAIMLER

聯邦交通部次長Dorothee Bär女士開幕致詞時表示:「政界、學界與產業界應當共同努力將氫能源車帶進市場。至2016年止,政府與產業界將共同投入12億歐元用於相關的研發或示範計畫。接下來便是增加基礎建設:到2015年底,將主要都會區與主要道路旁新增50座氫燃料站,近百萬歐元的投資確保我們能實現氫能移動。」

「全國性的氫燃料網絡是導入氫燃料電池車的關鍵」,Daimler AG.的研發副總兼永續長Herbert Kohler指出:「Daimler不僅研發新世代的車輛,也是德國唯一投入氫燃料網絡建設的汽車製造商。」

氫燃料電池車使用氫、氧化學反應產生的電力來驅動車輛,排放物也只有零污染的水蒸氣。續航可達500公里、補滿燃料也僅需約5分鐘;與目前加油的使用習慣接近。除了車輛本身造價較高昂,加氫站的技術與規模也是另一大考驗。

TOYATA便體認到靠汽車製造商的力量,很難使氫燃料電池車款普及化,引此宣布開放氫燃料電池相關專利技術,希望各領域之專家能一同研究開發。同時爭取政府的支持,讓零污染的氫燃料技術能更快實現。

朝野協商政院組織法 學者呼籲:要設海洋保育署

$
0
0
本報2015年5月1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立法院原定下周一召開的組織法協商,提前於今(15日)上午10點進行。由於至今國內仍無海洋保育、研究專責機關,包括邵廣昭、陳章波以及林銘崇幾位重量級海洋學者出面呼籲,增設「海洋保育署」及「國家海洋發展研究院」為專責機關,以推動海洋事務。

台灣海洋環境正在崩解,現有機制不足,亟需設立海洋保育事務統合機構。圖片來源:本報資料照。

學者認為,台灣的海洋環境正在崩解,而現有機制不足,亟需設立有效的海洋保育事務統合機構。舉例來說,數量僅剩70多隻的中華白海豚,正處於族群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經過多年重要棲息環境調查,已確認界線,也於去年4月23日預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但光靠林務局溝通,至今無法獲得漁會、港務公司、台電、經濟部能源局及工業局認可;而漁業署只管經濟魚種,也使得「福爾摩沙偽絲珊瑚」與「柴山多杯孔珊瑚」珍稀珊瑚,遲遲未能列入保育類名單。

海洋學者邵廣昭指出,缺乏有效的海洋事務統合,不但迫使白海豚棲地更加破碎,台灣恐怕比聯合國預估的2048年,提早沒有魚吃。

雖然環境資源部是未來環保事務的最高主管機關,規劃設有森林及保育署,卻未積極表態納入海洋保育,民間只好訴諸自力救濟保護海洋。而《行政院組織法》中,雖設有海洋保育委員會,但只有以執法為主的海巡署;舉凡海洋環境保護、資源管理、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污染防治等規劃闕如,因此民間呼籲成立海洋保育署規畫相關事務,並搭配國家級的海洋發展研究院,以有效推動繁雜的海洋保育政策。

學者、民間齊聲呼籲設立海洋保育專責機構;圖片來源:荒野保護協會。
學者、民間齊聲呼籲設立海洋保育專責機構;圖片來源:荒野保護協會。

今年初,在立法院長王金平協商下,黨團各黨代表委員同意簽署在海洋委員會下設海洋保育署和三級研究機構;5月6日下午,立院進行黨團協商,初步將設立海洋保育署納入結論。

邵廣昭指出,目前海洋事務分散在環保署、農委會等各部門,重陸輕海、重經濟輕保育,卻缺乏統合,導致無法有效執行攸關海洋永續利用與保育的政策,各黨應尊重5月6日的政黨協商結論,並在立院同時通過海洋組織四法。

前中研究院研究員陳章波表示,台灣四面環海,以海為生存中心,海洋事務應有統合的專責機關,也讓台灣能與國際海洋事務接軌、得以走出島嶼進入海洋國家的視野。

荒野保護協會賴榮孝理事長指出,台灣海洋、海岸與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相關保育工作過去分別落在漁業署、環保署、林務局等單位之中,且非該機關之主要任務,從海洋資源珍貴有限且破壞後不易回復的角度來看,台灣需要專責處理海洋保育的機關、盡速解決目前台灣海洋面臨的漁業過度捕撈、海岸過度開發、海洋廢棄物汙染等傷害我們人民福祉的難題。

包括媽祖魚聯盟、海龍王愛地球協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及關懷生命協會等民間團體也共同呼籲,立法院本會期能儘速同時通過海洋組織四法,並建議先行成立海委會,才不致影響現有職能;海洋保育署及研究院則需提出成立籌備處之明確時程。

全球變遷全民「踹共」! 2015氣候與能源世界公民高峰會6月登場

$
0
0
本報2015年5月1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陳文姿報導

久旱不雨怎解?能源轉型的未來在哪裡?極端氣候讓我們再難忽視氣候變遷現況,每年各國首長、代表參與的氣候變遷高峰會前,更應凝聚公民意見做為重要參考,給予談判和擬定因應、調適策略的依據。

6月6日將召開的「2015氣候與能源世界公民高峰會」即肩負此任務,欲匯集全球60國的公民之聲,傳達至年底的巴黎氣候大會中。而台灣也將於台北、台中、台南三地與世界同步舉行,公民不限專業背景,只要年滿16歲皆可報名參與,表達對未來環境的想法。

2015氣候與能源世界高峰會海報:;圖片來源:2015氣候與能源世界高峰會粉絲頁
2015氣候與能源世界高峰會海報:;圖片來源:2015氣候與能源世界高峰會粉絲頁

匯聚公民心聲  做各國協議依據

12月將召開的巴黎氣候大會,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 )締約國第21屆的會議(簡稱COP21)。為了在決策過程納入公民真實想法,訂定具備民意基礎的政策,法國政府、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秘書處、丹麥科技委員會、法國公共辯論國家委員會、法國Missions Publiques等單位共同主辦了這次的「2015氣候與能源世界公民高峰會」;台灣則由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辦。

往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常因政治因素而缺乏有企圖心的結果,然而今年會議卻特別受各界期待,在凝聚區域共識上已有重大突破,盼產生一份具有企圖心、具備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議,做為下階段管制的依據。

台灣不能參與巴黎氣候大會,公民卻能藉由此次會議與全球共同表達對環境的意見;圖片來源:2015氣候與能源世界高峰會粉絲頁
台灣公民能藉此會議,表達對全球環境的意見;圖片來源:2015氣候與能源世界高峰會粉絲頁。

北中南三地與全球同步  台灣意見不缺席

世界公民高峰會自2009年起舉辦,第一次即以「全球暖化」為題,全球共有38國4000名公民參與;第二次討論主題為生物多樣性;2015年的第三次大會,則再次聚焦於氣候變遷及能源議題。而前兩次會議的受重視及各國與會程度,皆不如此次來得高。

台灣雖無法參加聯合國會議,但在「氣候與能源世界公民高峰會」中,民眾卻能以公民身分,表達對氣候變遷議題的建議與想法。

今年是台灣第二次參加世界公民高峰會,在台北市政府、台中市政府與台南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預計各有100名公民於北、中、南三地與會。主辦單位指出,會議目的是彙整一般民眾對氣候能源相關議題的看法,因此不需具備專業知識,只要年滿16歲、關心全球氣候變遷談判、能源轉型、再生能源、或是其他環境問題的公民都可參加。

降低年齡限制  突顯世代正義

爭取本次公民高峰會在台灣舉辦的計畫主持人、台大政治學系副教授林子倫表示,此次台灣在會議安排上有三大特色,一是將與會者的年齡限制從18歲降到16歲,希望突顯新世代的聲音;其二是活動擴大參與到北中南各地,方便各地民眾參加,也減少碳足跡;三是主辦單位將盤查本次活動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在地廠商合作,抵換無法降低的碳排放,達到碳中和。

為了反映多元意見、在地知識及親身經驗,主辦單位希望不同年齡層、職業、族群、的公民來參加,以公眾討論決定人民未來。

與會者將有機會了解到國際氣候談判的重大議題、矛盾與衝突,並表達對氣候議題的意見。會議進行將採分組座談、意見交流、討論、及投票方式進行。全球公民討論結果,最後會彙整到巴黎氣候大會中。

線上報名參與:https://goo.gl/NFtwqt

10分鐘內三讀通過 雲縣禁燒生媒及石油焦自治條例

$
0
0
本報2015年5月15日台北訊,賴品瑀整理報導

15日上午雲林縣議會三讀通過「雲林縣工商廠場禁止使用生媒及石油焦自治條例草案」,此自治條例生效後,雲林縣轄內使用生煤及石油焦為燃料的工商廠場,一年後不得使用石油焦、二年後不得使用生煤,縣府也將不再核發固定污染源生煤及石油焦使用許可證。

雲林縣議長沈宗隆率議員向關心自治條例審議的公民們報告,自治條例已三讀通過的消息。(取自「自從六輕來了」)

雲縣議會原本僅排定進行一讀會,但在議會變更議程後,10分鐘內即迅速通過此案。縣長李進勇指出,此案的通過證實了府會的維護國民健康、淨化空氣、提昇雲林的生活品質的決心,而「縣府玩假的」、「另有所圖」等質疑也隨議會通過此案而破除。

此自治條例規定,「雲林縣轄內使用生煤及石油焦為燃料之工商廠場固定污染源,自本自治條例施行日起一年後不得使用石油焦,二年後不得使用生煤。」「本自治條例施行日起,本府不再核發固定污染源生煤及石油焦使用許可證;已核發於有效期限內之許可證,不受前條限制;有效期限屆至者,得於前條期限內展延之。」

六輕使用高硫燃油、石油焦與生煤的電業設備共有七張許可證,陸續到期

地方槓中央? 六輕:中央不可能支持禁燒

此自治條例可說衝著台塑六輕來。由於六輕以生媒及石油焦發電,遭民間一再指責其所產生的空污影響了彰雲兩地居民的健康。面對此條例,台塑集團向中央社表示,應從降低污染排放著手,透過靜電吸附、化學移除等方法降低污染排放,而非禁燒,六輕仍強調「若真的禁燒生煤、石油焦將使台灣工業停擺」,因此台塑判斷此條例不可能受到中央的支持。

由於此案還需得到環署與經濟部能源局的同意,李進勇表示,即便雲林縣議會通過此條例也不能表示已經成功了,仍有艱困的漫漫長路要面對。雲縣府擔憂,中央將跨部會的繼續漠視PM2.5影響國民健康,且強調禁燒將造成產業損失及影響經濟發展等,來堅持雲林縣政府無權自行訂定此自治條例,因此縣府將爭取社會各界支持,向中央據理力爭。

劉建國: 經濟部阻擋 空污法修法一條沒過

雲林縣籍立委劉建國呼籲中央政府要尊重地方議會的決議,強調空污會影響國人健康,若防治不從嚴把關,就將從為社福問題,甚至加速健保的破產。但劉建國也表示,11日立院衛環委員會審查空污法修正草案時,在經濟部的壓力之下,沒有任何一條條文獲同意,甚至環署連如何降低空污的政策都未具體陳述,顯示中央仍抗拒處理空污問題。

議場外文魯彬與王麗萍等環保人士與當地團體靜坐表達通過此自治條例的訴求,對此次條例快速通過感到欣慰之餘,更希望知道正式實施的日期、目前即將到期的許可證是否確定將停發等細節。

Viewing all 1995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