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5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環保竹單車賣到歐美 迦納年輕人脫貧靠它

$
0
0
本報2015年5月7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迦納國內就業市場蕭條。6年前剛拿到企管學位的Bernice Dapaah,決定開闢不同於傳統的就業管道。她和一群工程科系學生合作,以當地盛產的竹子打造創新商品──竹單車。

迦納的竹製腳踏車。(來源:jbdodane)

善用竹子 年輕人學做竹單車

Dapaah的靈感來自於國際竹籐組織(INBAR)的計畫,以永續且環保的方式幫助生產者脫離貧窮。「國內失業率很高,我們不想只是跟多數人一樣努力尋找白領工作。我們同時也想要為其他年輕人創造工作機會。」Dapaah說。

於是社會企業「迦納竹單車計畫」就此誕生。總部設於迦納南邊的庫馬西市,受過特別訓練的年輕人以竹子為原料,在這裡生產堅固、輕巧又耐用的腳踏車。這裡生產的腳踏車一般人可負擔得起,是汽車的環保替代品。

另外,原料竹子的生長速度快,製造的氧氣量比其他植物多35%,還能幫助預防土壤侵蝕,解決迦納農民的心頭患。

年輕人自力更生 市場跨足歐、美

計畫團隊製作出第一台原型過後10個月,便贏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10年種子獎,此後更陸續獲得10項國際大獎。除了資金,「種子獎亦提供技術支援、媒體平台,以及協助發展商業計畫。」Dapaah說。

迦納的竹製腳踏車。(來源:jbdodane)竹子腳踏車計畫已賣出超過1000台腳踏車,市場包括歐洲和美國。

在迦納,竹子腳踏車一台售價120美金,比二手鋼材腳踏車貴約40美金,不過Dapaah指出,竹子有許多地方優於鋼材:「竹子的韌性是鋼的5倍,中國用竹子來當鷹架。」此外,竹子腳踏車製程比鋼材腳踏車更環保,因為消耗的能量少得多。

計畫團隊預計每用掉一根竹子,便在土壤劣化地區種回10根。應付訂單需求的同時,更能恢復土壤並緩解氣候變遷。

Dapaah和共同創辦人訓練超過35人製作腳踏車,更在庫馬西以外地區設立兩個新工作坊,雇用超過50位年輕人。每一位經過訓練的員工都能訓練並雇用5到6位新人,因此整個迦納四處都可以小規模地生產腳踏車。

「這個工作最棒的地方,是走進工作坊,看到自己的計畫讓年輕人能自力更生,為他們帶來一點點歡笑。」Dapaah說。


加拿大芬迪灣 潮差16公尺的繽紛生態

$
0
0
Bay Of Fundy, World's Highest Tides
作者:陳文姿

芬迪灣位於加拿大東南部大西洋沿岸,是世界海潮潮差最大的海灣。來到芬迪灣,可得先查好每日潮汐時間表,才不會錯過14到16公尺高的漲潮奇觀。潮起潮落間,芬迪灣展現出截然不同的地貌,對此地動植物生存必須面對的挑戰。

潮水、岩石交織的景觀

漲潮時碼頭邊的船,退潮時停留在乾涸的河床上,路上不能行舟,這裡的活動隨潮汐而行。在奇內克托灣的好望岩(Hopewell Rocks)亦是如此。當你在海灘觀賞這些奇特的岩石時,可得注意漲潮的時間,幾個小時後,這裡將被淹沒,只留下紅色岩石兀立在湛藍海洋中。

芬迪灣潮差如此大的原因有兩個。由於這是一個狹長的海灣,強勁的波浪一路傳到漏斗型的海灣內部,加上海水產生的共振效應,潮水被推向最高點。每次漲潮時,有多達1,600億噸的海水衝進芬迪灣,這已經超過全世界所有淡水河水量的總合了。一路往前衝的潮水甚至湧入佩提科迪亞克河(Petitcodiac River),將河水推高,逆向倒流,這也是來到芬迪灣不容錯過的奇景。

世界潮差最大的海灣:加拿大芬迪灣 Bay Of Fundy, World's Highest Tides,圖片截自:Google Map

芬迪灣原本是陸地峽谷,冰河時期結束後才形成海灣。至今,冰雪風雨仍持續侵蝕岩石,強勁的潮汐日夜沖刷著底下的岩層,讓芬迪灣的各處展現多樣風貌。灣口的大馬蘭島可以找到海蝕崖跟火山地形;聖馬丁斯有海蝕洞;好望岩則是砂岩峭壁與岩石群;黃金岬是火山峭壁;五島省立公園(Five Islands Provincial Park)則有火山島。

冰雪風雨仍持續侵蝕岩石,強勁的潮汐日夜沖刷著底下的岩層,讓芬迪灣的各處展現多樣風貌。(動物星球頻道提供)

好望岩的岩石將芬迪灣的歷史往前推向3億5千萬年前的石炭紀時代。石頭跟卵石持續沉積,百萬年後形成岩石層。受到地殼活動影響,礫岩、砂岩和頁岩被抬高,產生30~45度角的傾斜。受到擠壓的岩石層裂開,在雨水跟冰雪的助長下,垂直的裂縫持續擴大、崩裂,最後形成岩石群。

化石靜靜訴說著遠古時期的歷史,5億年前三葉蟲的化石就出現在芬迪灣。喬金斯化石斷崖( Joggins Fossil Cliffs)是世界級古生物學遺址。化石岩壁上有石炭紀時期的動植物化石-節肢動物、昆蟲、兩棲類,以及牠們所生活的雨林化石。1852年, 地質學家查爾斯·萊爾(Sir  Charles Lyell)和威廉道生(Sir William Dawson)在此發現最早的爬蟲類化石。2億年前的恐龍骨骼化石,如今被保存在帕斯伯勒(Parrsboro)的地質博物館中。三疊紀末期與侏儸紀初期的恐龍化石都在這裡被發現,這在地質學中有特殊的意義。

欣賞雄偉的岩石之餘,不妨到海灘走走。瑪莉岬(Mary's Point) 離好望岩不遠。這裡是淤泥和砂土的組成的泥灘。潮水退去時,溫暖陽光的照射在延連數平方公里的泥灘上,是甲殼動物和軟體動物的樂園。夏季遷徙濱鳥(shorebird)來此大快朵頤,人們則來此處觀鳥。

而泥炭沼(peat bog)又有什麼特殊景觀呢?由於長期積水,枯葉和木頭無法完全分解,這裡逐漸形成厚厚的酸性泥炭層,只有少數類型的植物能生存,美麗的茅膏菜(Drosera)是其中之一。它的葉表密佈腺毛,分泌出的黏液宛若露珠般晶瑩,美麗卻危險,小昆蟲一旦被黏住,就會變成它的餐點。

密克馬克的芬迪灣傳說

遠在阿卡迪亞人(Acadians)和英國移民來到芬迪灣之前,密克馬克(Mi'kmaq)人已在芬迪灣居住數千年,文化早已與芬迪灣融為一體。在密克馬克傳說裡,遠古時代的密克馬克族人在逃離鯨魚監禁時,在海灘上被抓到,變成了石頭。看那好望岩的側面,不就是密克馬克族人的臉龐嗎?

至於芬迪灣的潮水,那是神靈與鯨魚的傑作啊。因為偉大的神明格魯斯卡普(Glooscap)想在芬迪灣裡沐浴,命令海狸建造水壩將入口處攔住。水流受阻,惹惱了鯨魚,鯨魚用尾鰭將水壩打壞。巨大的騷動讓芬迪灣的海水至今依舊大起大落著。

獨一無二的地景,海陸並存的生態系,悠久的人文遺產,芬迪灣被選定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生物圈保護區,麋鹿是這裡的長期住民。(動物星球頻道提供)

獨一無二的地景,海陸並存的生態系,悠久的人文遺產,芬迪灣被選定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生物圈保護區(UNESCO-designated Fundy Biosphere Reserve)。相關計畫包含教育推廣、生態旅遊、生態步道,以及生物監測計畫等。他們與當地社群共同合作,記錄那些未被寫下的故事。

在一片發展綠能的聲浪中,芬迪灣巨大的潮差,被視為潮汐能發電的最佳地點。由於渦輪機在海裡運轉時,會對潮汐產生影響,例如減少潮差和潮水速度等。當影響程度超過5%時,海洋生態將會出現危機,浮游生物的死亡,讓魚類、鳥類的生存受到威脅。加拿大Acadia 大學Justine McMillan與Megan Lickley 的研究報告指出,如果把對全區潮汐的影響控制在低於6%的情況下,芬迪灣仍可產生2.5 GW的電力。Nova Scotia 能源公司估算,這足以供應80萬家戶的用電需求。然而,芬迪灣的生態是否會為之改變呢?

孤獨的寒冬與喧鬧的夏日

芬迪灣的冬季嚴寒,潮汐夾雜著冰塊,推撞的聲音中,萬物沉睡著。遠方的貴客隨著夏季的腳步同時來到,牠們是遷徙而來的海洋動物與濱鳥。這裡豐盛的盛宴,供牠們撫育下一代,在下一趟長征的旅途前,盡可能的補充營養。

潮汐擾動著海水,帶動海底養分豐富的冷水湧升,構成浮游生物生長的理想條件。浮游生物供養著珊瑚、海葵與海鞘。磷蝦大量生長,提供鯨、鯊、龍蝦充足的食物來源,形成芬迪灣富饒的海洋生態系。

在夏天,芬迪灣為超過300隻鯨魚提供食宿。這裡可欣賞到12種鯨魚。大翅鯨(humpback whale)、長鬚鯨(fin whale)、抹香鯨(sperm whale)與露脊鯨(right whale)等,都帶著幼鯨聚集在此。

芬迪灣為超過300隻鯨魚提供食宿。這裡可欣賞到12種鯨魚。(動物星球頻道提供)

夏日天際也不寂寞,這是候鳥的季節。白嘴潛鳥(common loon)、金翅雀(goldfinch),遊隼(peregrine falcon)來此享受陽光海灘與美食。半蹼鴴(semipalmated plover)看上泥灘上的螻蛄蝦(mud shrimp),成千上萬隻的半蹼鴴從北極飛來,在飛往南美洲過冬的路上,芬迪灣是牠們的休息站。全世界有七成五的半蹼鴴,夏天都在這裡停留。

夏日天際也不寂寞,候鳥紛紛來芬迪灣享受陽光海灘與美食。(動物星球頻道提供)

海狸(beaver)和麋鹿是這裡的長期住民,牠們必須為過冬做準備。海狸住在海跟森林的邊緣。春夏之際,牠們忙於建造補修水壩,秋季期間則忙著累積樹枝,做為冬季的儲備糧食。麋鹿也是濕地的愛好者,夏天的濕地既清涼又能食用水生植物,但冬天就太冷了。牠們退回森林中,用濃密的毛皮抵禦嚴寒的風雪,等待春天再次降臨。

動物星球頻道《濕地生活圈》介紹一系列國外濕地。在加拿大芬迪灣特輯中,可以看見大自然的偉大傑作,世界最大潮汐。潮汐變化如何為芬迪灣帶來生命力,又如何考驗生活其中的生物?鯨魚悠游的海洋,濱鳥飛翔的天際,盡在芬迪灣。

※ 精彩影片搶先看

 

※ 本文與台灣濕地網動物星球頻道合作刊登

《濕地生活圈》將於5/7起週四晚間9點於動物星球頻道首播;每週六中午12點以及晚間6點重播。節目內容及相關活動請詳見動物星球頻道節目網站

※ 守護環境知情權,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生活水準提升 中國3C墳場移轉西非

$
0
0
作者:John McGarrity(中外對話駐倫敦記者及編輯)

※ 本文轉載自 中外對話

位於加納阿克拉市的阿博布羅西作為工業國家合法或非法出口並傾倒電子垃圾的目標地區而出名,圖為一些加納人在此地工作。攝影:Marlenenapoli;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聯合國大學德國環境與人類安全研究所最新發布的報告稱,近年中國電子垃圾的收集和處理問題上有大幅進步,但非正規回收管道仍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 

報告稱:「由於一系列社會和經濟原因,非正規回收渠道仍然是電子垃圾收集和回收領域裡的主力軍。這種非正規的處理方式不僅​​污染環境,對工人和附近居民的健康和安全也造成損害。」 

在設備條件不完善的情況下,拆除電子產品中的銅、鉛、塑料和值錢的零件不僅會汙染週邊地區的空氣、土壤和水,還會使身處極度危險環境中的工人面臨更大的健康威脅。 

廣東貴嶼鎮是全球最大的電子垃圾處理地之一 。 據估計,這裡有6萬名工人以小型家庭工廠的形式進行舊五金電器的拆除工作。 這些人常常徒手拆卸零部件,再用平時燒飯的方式燒熔電路板,用危險的化學藥品溶解出金子、銅等值錢金屬。 

報告撰稿人之──王峰(音譯)在接受中外對話採訪時說道,雖然最近5年中國頒布了新的法律法規,鼓勵在廢物處理站(例如「以舊換新「補貼活動 )集中收集和處理舊五金電器,但像貴嶼鎮這些不正規的小型家庭工廠出價通常要比政府高。 

「正規電子垃圾處理站必須拿出更有效的方法,才能與廢舊電子回收商和小型回收廠競爭。」 實際上,已經許多具有環保意識商家已經在某些法律顧及不到的領域展開積極活動,例如回收廢舊手機 。 

隨著中國經濟的繁榮發展,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而在農村,電子垃圾造成的環境污染較城市地區更為明顯。王峰談到電子產品在農村地區越來越普及,這就意味著電子垃圾的數量將會暴增,但許多農村地區並無能力收集和回收電視、手機、家用電器等電子產品。 

根據聯合國大學早前發布的一份報告 ,僅2011年一年,中國消費者就購買了5700萬台電視機、5800萬台電冰箱、5300萬台洗衣機、9500萬台空調、7400萬台電腦以及2.5億部手機。同一年,有120萬噸電視、44萬噸冰箱、32萬噸洗衣機、99萬噸空調、67萬噸電腦被丟掉,差不多相當於中國當年電子垃圾的總量。 

2014年,中國產生了600萬噸電子垃圾,佔全球總數的15%,僅次於電子垃圾超過700萬噸的美國。報告指出中國經由正規機構收集和處理的5類電子垃圾有130萬噸,佔總數的28%,遠高於美國所佔的15%,而歐洲這一比例則為40%。 

中國的電子垃圾可能會進入非洲 

報告稱,美國將許多廢棄的電子產品運到了中國和非洲,但目前官方還沒有關於電子垃圾安全回收方面的明確數據。 

西非的廢品處理價格相對低廉,因而越來越多本將運往中國的電子垃圾被運到西非 。 王峰補充說:「中國很可能緊跟美國,成為又一電子垃圾出口大國,這對非洲而言是很危險的。現在,迦納和奈及利亞就像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的中國一樣,成了有害物質的堆積地,而且規模更大。」 

 

眷念不如相見 導覽訴說飛雁傳奇

$
0
0
本報2015年5月7日台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木棉3月份開花,隨即長滿綠葉,結了果子,5月份果實就爆開,棉絮就到處飄。它的棉絮又稱為『斑芝棉』,用做枕頭和棉被。台南市成功路還有一家老店還以木棉製作。」走進飛雁新村,5月的木棉飄絮,棉絮中包含著種子,等著落地生根。台南社大研究員吳仁邦周邊包圍著關切飛雁新村的民眾,隨手拈來就是故事。

原用來當掩體,保護飛官家眷,如今不復見。

1950年代,為了安頓國軍眷屬,陸續於各地興建的「眷村」,隨著國軍人力精實,需求不再以及土地利用改變,而逐漸改變面貌甚至消失。台南市繼「平實營區、精忠三村」拆除剷平,加入繁華都市的一員;有「森林秘境」之稱的飛雁新村,也即將步入後塵。

去(2014)年11月30日,依照都更條例舉辦的聽證會,現場一片撻伐反對聲浪,公民團體大聲疾呼搶救這片森林綠地,讓台南市政府意識到,「台南市民需要的,不是巨大的建築量體,而是生活品質的提升」,促使台南市政府改以公民參與的形式,重新檢視飛雁新村的去留。

公民團體的行動未曾稍減,透過不定期舉辦導覽解說行程,要讓民眾見識飛雁的價值

留住飛雁傳奇 訴說台南精神

園區已不具備森林的樣貌,不過從房屋與草(空)地的比例,不難想像植滿樹木的光景。兩棟歷史建築,通訊所屋後的發電機已經拆掉,水泥砌成的圓筒狀儲存池,至今仍殘存油氣的味道;一扇扇厚重的鋼骨結構門窗緊鎖,使勁力氣都無法扳動一絲一毫,只能從門縫往內窺探;羅針所的門戶大開,過去重要的軍事設備已拆除,透過結構堅固的門窗,得以想像其重要性。

羅針所外貌。

在眷村長大的成功里里長金冠宏說,飛雁早期留下日式建築,政府給每戶12坪左右建屋,實際可以使用的坪數則從80~500坪,目的是為了保護飛官植樹,以樹木為掩體,讓偵測機以為這裡就是公園、沒有住屋。

日治時期因此地地勢較高,而選擇在此地蓋羅針所,功能有如偵測雷達;並且蓋了一座戰鬥機臨時機場,跑道在現今的台南應用大學;後由台南機場取代,而成了戰鬥員居住之所。能住到這裡的飛官,都具備超強戰鬥攻擊力,戰鬥分數不但滿分,而且還要連續滿分。早年約88戶,1978年因中華路擴建,將飛雁新村一切為二並拆除40多戶,居民也隨之離去。

但是那些用來保護飛官的樹林已不復見,住戶遷移、土地管制改變等因素,最近又因都更建案,建商以環境清理為名,清理大半數的林木,少了樹木的遮護露出殘破的屋舍。

台南社區大學環境行動小組研究員吳仁邦說,這些作為掩體的樹林消失了,就無從說明過去那段歷史、人們怎麼思考國防戰略,以及樹木在這過程中曾經扮演欺敵的角色。

要森林給大樓 蘋婆木棉分不清

民間團體不定期舉辦導覽解說,吸引學子及民眾參加。「他們(遠雄)砍掉原本的掩體,蓋更大的掩體。」金冠宏不無諷刺的指出,11棟高80公尺的建築物,間距只有6公尺,對照遠雄大巨蛋高度不及此建案,間距12公尺,卻能引起台北市政府極度關注,不知道差別待遇何以如此懸殊。

除了安全距離過短,更有影響視覺、日照、風切等效應。吳仁邦說,台南市人口增加率1.2%,最近台電以每一家戶用電率計算,若電表連動都沒動的,顯示是空屋狀態,而全台空屋率最高的就在台南,達10.86%。「台南的房屋早就夠了!」

當政府只著眼於土地利益,將土地當作商品換算成貨幣時,那些文化、歷史脈絡,就必須斬斷,而增加城市韌性的生態、氣候調節、滯洪防汛功能,也從此買斷。

「遠雄只確保附近地價隨建案水漲船高,對於當地發展毫無幫助,反而讓敘薪階級更加一屋難求!」吳仁邦說,遠雄將房價每坪從20萬變成30萬起跳當成是貢獻,卻沒有計算樹木消失之後,造成的環境衝擊。

大葉欖仁、芒果、蓮霧樹,高聳入天,落葉層層鋪蓋著土地,維持濕潤養育著土壤裡的微生物,說明了透水、透氣性,以及生態系完整運作,原本可以存活上百年,卻不敵為了移植所進行的斷枝斷根作業,包括這些肥沃的土壤,也隨著開發一去不回。吳仁邦說,「全世界只有台灣以這麼粗暴的手法移樹。」

導覽解說來到一棵綠意盎然的樹旁,牌子上雖標誌著「木棉」,卻不像其他木棉樹一樣努力飄絮傳宗接代。牌子上另有黑字寫著「掌葉蘋婆」,原來這才是這棵樹的身分。吳仁邦說,業者的林木調查都會出錯,怎能信任做好樹木保護?雖然氣餒,他不忘接著講解,蘋婆(鳳眼果)的果實是可以炒來吃的……

業者掛在蘋婆上的告示牌。掌葉蘋婆。

文藻外語大學國際事務系數十位學生也參與這場解說導覽,助理教授李宇軒說,南部幾個縣市對於眷村保存較為消極,本案則較為積極,市府不但資訊公開、公民參與決策,也扮演協調者角色,令人期待。

朝野達共識 海洋保育署確定設立

$
0
0
本報2015年5月7日台北訊,編輯室整理報導

立法院昨天(6日)召開朝野協商,討論於現行海洋委員會下,增設「海洋保育署」與「國家海洋發展研究院」。經過黨團協商,最終達成定案結論。

根據結論,海巡署、海洋保育署將並列於海洋委員會之下,分別負責海岸巡防與海洋保育事項。

2015.5.6 海洋組織法黨團協商結果,點圖可放大。

儘管總統馬英九與前總統陳水扁均曾提出「海洋立國」、「藍色革命、海洋興國」的主張,在此結論前,台灣並無專責機關統籌管理海洋保育,相關事務分散在11個部會,缺乏整合,導致長年來形成「重陸輕海」、重經濟輕環保的現象,凸顯政府對海洋事務的評估能力不足。

民間長期推動設立海洋事務專責機關,今年民間NGO環境會議更以此為共識。4日,由學者與環團共同提出連署,短短2天內即蒐集個人連署約1,800份,團體連署約70份,展現了公民、民間對於海洋保育事務的重視及關心。連署表單送交立院,經黨團協商後,順利在6日達成結論。

海洋保育署組織法則將在2週內,由立法委員呂學樟主持協商。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表示,雖然是好消息,但不能鬆懈。未來兩週仍需進一步協商組織法內容,讓台灣正式邁入海洋國家的新紀元。

經部釀重推美濃水庫、高屏大湖 環團:又要趁旱災推!

$
0
0
本報2015年5月7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高雄上週進入民生用水「供五停二」,經濟部次長楊偉甫7日在立院經濟委員會中,回應立委黃昭順質詢,提出將重新評估飽受爭議的美濃水庫與高屏大湖開發案,更表示高屏大湖已獲高雄市府允諾配合,預估最快要3到5年內完工。

環團聞訊多感錯愕,指出我國每人用水量過高、漏水率過高才是要優先處理的,政府不能沒有長遠的水資源政策,只想每次都趁著旱災推大型水庫開發案。

2013年環保團體和在地毛豆農要求行政院,撤銷高屏大湖!照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

強調大型蓄水設施有其必要性,楊偉甫答詢時表示,高雄不像台北有翡翠水庫而不會面臨缺水危機,相較之下,高雄地區的水利建設飽受阻力。2年前高屏大湖開發案的環差案,曾在民眾與環團強力抗爭下遭退回,但楊偉甫表示,在今年大旱下,當時表示有疑慮的高雄市政府態度已轉向開放,認為此案仍可以討論。

高屏大湖預定地在高雄市旗山區、美濃區、屏東縣里港鄉,屬台糖手巾寮農場、土庫農場,總面積697公頃,有效庫容約5,500萬立方公尺。水利署預估開發完成後每天供水量上看34萬噸。

而10年前遭遇民間強烈反對的美濃水庫,也將由經濟部在舉辦民調,若6月結果出爐時顯示8成以上高雄市民支持,美濃水庫案就有可能重啟評估。

此消息傳出,曾經反對兩案的民間團體皆感到錯愕。

「每次都利用旱災來推!」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政府對水資源政策沒有長遠計畫,面對大旱時就提出大型的水庫開發案,這對南部的缺水現象不是好的解決方法。

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邱靜慧批,10年前社會就已經美濃水庫有過論戰,當時所提出的斷層問題至今仍存在。且現在天災頻繁,莫拉克風災不但發生小林村滅村的教訓,相關的南化水庫、小林堰、曾文水庫越域飲水都已宣告是無效開發了,「水利署難道是錢太多?」他更對水利署的民意調查表態不信任,質疑政府打算用錢收買。

邱靜慧指出,高屏大湖2年前因為搶農地、造成地下水位過高與高屏地區漏水率未妥善解決等理由,環差審查遭環署退回,如今政府要面對缺水問題,應該從檢討我國人均用水量、漏水率過高的問題,並有效推動多元節水方案,而非不斷提出大型水庫開發案。

邱靜慧表示,比起開發水庫,高雄更該積極做的應該是石化產業轉型。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發言人陳椒華也認為,我國應該檢討的是耗水產業政策。

不滿公衛學者當主席 六輕4.9環評量、許可量協商遭環團杯葛流會

$
0
0
本報2015年5月7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環署7日下午舉行釐清六輕4.9期空污排放環評核發量,與雲林縣政府發出、2012年7月的核可量研商會議,卻因民間團體強烈質疑主席由公衛學者陳美蓮擔任的安排,激烈爭論近1小時後,未進入實質討論就宣告流會。

環團不滿公衛背景的學者擔任主席,認為其專業不足審查六輕排放空污問題。

指六輕違法生產高致癌產品  環團:找「真懂的人」來把關

此「六輕四期擴建計畫第九次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變更所涉開發行為之空氣污染物「環境影響評估審查核可量」及「101年7月許可量研商會議」是因一年前的第258次環評大會決議而來,要求在審查六輕4.6環差前,先由雲林縣環保局、六輕、環署的空保處與督察總隊及民間團體五方一同釐清空污的環評核可量與雲縣所發下的許可證數據,且涉及4.8、4.6的部分皆以相繼完成,如今進剩4.9的部分,若完成此協商,則表示六輕相關審查將可重啟。

但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台灣空氣行動聯盟、台灣環保聯盟、雲林淺海養殖協會等卻認為,指出環評委員陳美蓮並不適任作為此次會議主席而激烈反對,要求環署改由空保處等實際參與稽查的單位來擔任主席,此要求不獲環署採納,而陳美蓮也就此宣佈會議結束。

「讓真的懂的人來」環團痛批六輕4.6環差案審查4年,至今仍無法釐清排放量爭議,癥結就在於六輕資料不公開,環評委員不專業所致,因此認為陳美蓮的專業為公共衛生,對六輕製程並非專業,由他來擔任主席並不恰當。

陳椒華指出,4.6仍有產品核可量遠大於環評核發量,甚至有環評中不存在的項目

水資源發言人陳椒華以4.6期中台化公司的芳香烴一、二、三廠為例,指出其2010年的許可證中,竟然發放了未經環評通過超過數百萬噸的石化產品,而這些違法生產的產品都是高致癌性化學物質。

陳椒華以此為鑑,要求六輕應提出所有許可證資料,包括所有許可證的工廠製程、原料、產品、所有操作條件等資料,而環署則應該邀請真的瞭解石化工業製程的學者來參與審查。陳椒華指出,如成大環工系的教授蔡俊鴻就曾經針對製程方面提出許多專業意見,但可惜只參與了一次就沒有再出席。

陳椒華強調,如果下次的會議仍不是空保處等權責單位擔任主席、仍沒有化工、環工專業學者到場,他們絕對再次強烈阻止會議進行。

指學者認真長期參與調查  環署:不能說換就換

「這個會議也是應民間要求而來,為何今天又不願意好好釐清?」面對民間團體的激烈不滿,環署綜計處感到疑惑。認為重點是五方都到場了,應該把握機會好好討論,誰來擔任主席並非此會議的重點。

至於為何不願順著環團的意見改由空保處擔任主席,綜計處副處長洪淑幸表示環署有一定程序,不能說換就換,且陳美蓮長期參與六輕相關審查,一向認真負責。洪淑幸強調,雖然環評委員各有專業,但幕僚單位一直努力協助輔助,並無環評委員不專業的問題。

陳美蓮則表示,環團對此次會議主席的角色認知落差太大,其實在場其他環委仍有空污專家,但環團不斷提出意見,會議根本無法繼續進行,因此宣布散會。

六輕駁環團說法  稱4.9增產符合高標「一定會過」 

 「因為這個會開了一定會過,他們只好這樣阻止。」六輕團隊表示,由於技術進步、設備更新,六輕4.9提出的增產計畫,已是符合高標準。

六輕更反駁陳椒華所說的4.6台化廠產品數字問題,指出這是由於製程與製程之間,這一個製程的產品可能是下一個製程的原料,且可互相調配。而環署的環評核可量就是規範最終產品,而雲縣環保局所發的許可證則是針對每一道製程,兩者當然不相同。

抗議立院「內規」擋採訪 獨媒籲儘速修改違憲條文

$
0
0
本報2015年5月7日台北訊,編輯室整理報導

今年3月底,立院開始執行「管控」媒體措施,根據立法院長王金平於2014年4月10日,核定修正通過的「立法院採訪證發放要點」,立院只讓「完成公司(商業)登記有案」的機構進入採訪。

此「內規」讓包括「環境資訊電子報」、「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苦勞網」等非營利獨立媒體,以及不隸屬商業媒體的獨立記者,皆不得申請立法院採訪證。7日上午,公民監督國會聯盟聯合多個獨媒、獨立記者召開記者會,控訴立院限縮採訪權違憲,要求停止阻擋獨立媒體、獨立記者進入立院採訪,立即開放換發採訪證;並儘速檢討「立法院採訪證發放要點」,於本會期結束前完成修改違憲條文。

對此,立法院會客室及公關室回應:一切依規定辦理。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聯合多個獨媒、獨立記者召開記者會,控訴立院限縮採訪權已違憲;攝影:彭瑞祥

憲法保障新聞自由  立院規定明顯違憲

依大法官釋憲釋字第689號載明「新聞自由所保障之新聞採訪自由並非僅保障隸屬於新聞機構之新聞記者之採訪行為,亦保障一般人為提供具新聞價值之資訊於眾,或為促進公共事務討論以監督政府,而從事之新聞採訪行為。」因此,不分媒體性質為何,皆該有進入立法院採訪之權。

而立院所訂定之「立法院採訪證發放要點」,其法源不過是「立法院採訪規則第三條」的行政命令,既違反「立法院各委員會組織法第九條」委員會應公開舉行之原則,更違反憲法所保障的新聞採訪自由。

對此,獨立記者李惠仁表示,修過公民課的人都該知道,憲法位階大於法律,又大於行政命令。立院秘書處以行政命令凌駕憲法,彷彿已成箝制新聞自由的「東廠」。

同樣身為獨立記者,耕耘「環境報導」部落格多年的朱淑娟表示,現在行政院開記者會也都會邀請公民記者採訪,或發送新聞稿,反觀理應是最高民意機關的立法院,卻成為最不民主的地方;朱淑娟強調,其實不只獨立媒體、記者無法換證,連諸多著名專業雜誌如:天下、商業週刊、今周刊等刊物記者,也只能換到臨時採訪證,採訪權利也受限。

身分認定自由心證?  記者抨立院法規執行標準不一

除了相關法規有問題,苦勞網記者王顥中也指出,立院的執行人員似乎常以「外表穿著」、「有無記者架勢」等因素來判斷身份。王顥中表示,記者身份應以是否從事「新聞工作」來認定,而非聘任機構。

焦點事件記者孫窮理則說明,立院的法規要求有商業登記,但如公視、原視、中央社等亦無商業登記,因此根本搞不清楚立院界線在哪裡?現在似乎是規則亂訂、執行人員對規則的理解又不一定清楚,立院應對此有一個說明,解釋到底採訪規則到底為何?

立院不給訪  嚴重影響環境法案監督

本報主編詹嘉紋表示,首次被阻擋無法換證後,與立法院公關室聯絡確認,對方卻回覆何不改登記為商業團體?詹嘉紋認為這「像是受到歧視」,即便在環境領域報導耕耘15年,因非商業媒體,就得受到差別待遇,實在很不合理。

本報記者賴品瑀也重述其3月30日前往採訪卻遭拒的經歷,雖然3天前還能順利換證、換證人員也知道其記者身份,但最後仍須出動立委協調才能順利進入;賴品瑀指出,若往後僅能透過立委「協助」,當碰到朝野皆涉入的爭議議案時,恐怕又將面臨無法採訪的狀況,不利監督環境相關法案,讓人憂心。

國會應回歸開放透明  洗刷黑箱臭名

公督盟理事長施信民表示,公民應有監督代議士的權利,如採訪受阻,則黑箱弊端發生將無人知曉,立院應推動開放透明的國會,才得以保障民主。

公督盟執行長張宏林則進一步呼籲立法院長王金平先拿出改革成果,再談挑戰總統大位,否則將洗不掉黑箱臭名;張宏林強調,政治人物說要接近民眾、網友,應立即讓各獨立媒體、記者進入採訪,並儘速修訂違法違憲的「立法院採訪證發放要點」,還給媒體新聞自由,別讓民主再走回頭路。

立法院稱規定未變  阻採訪係「新進人員不了解狀況」

針對獨媒訴求,據風傳媒報導,立院會客室表示自己只是執行人員,完全聽命公關室執行;公關室蔡先生則表示,此發放臨時證標準經院長核定,從未變過,對3月底以來陸續有獨立媒體遭阻,蔡先生表示「應是原先會客室人員退休,新進人員不太了解狀況」。


西子灣遊覽車每小時放行45輛 里長:無濟於事!

$
0
0
本報2015年5月7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哈瑪星居民上週大動作發動阻街反對遊覽車進入西子灣的行動,讓高雄市政府交通局火速提出總量管制方案。市府昨(7)日公告,自5月18日起實施遊覽車總量管制,每天下午3點到晚上7點,每小時開放45輛持通行證的遊覽車進入西子灣,且遊覽車或旅行社須在1週前至觀光局網站預約申請通行證。

面對民怨,交通局提早實施總量管制方案,並採取網站預約申請措施。交通局長陳勁甫指出,市府已擬妥西子灣短、中、長期交通改善計畫,配合中山大學實施停車場總量管制,提前啟動總量管制計畫。除了每小時管制45輛遊覽車進入西子灣,也提出相關配套措施,包括以接駁車在捷運西子灣站接駁,以及新增臨時停車空間,闢建臨時停車場,並且要求警察局加強違規車輛取締。

西子灣遊覽車總量管制路線圖。點圖可放大。

由於西子灣夕陽大受觀光客歡迎,造成大量遊覽車在下午4~6時集中湧入,因此交通局採時段性限額發放通行證,每20分鐘開放15輛遊覽車通行,分散尖峰車流,預期將有效紓解當地交通。

大型遊覽車管制範圍包括鼓山一路以西、千光路以南區域,而無通行證車輛,遊客則以付費接駁方式,在西子灣捷運站出口搭乘接駁車進入西子灣,每10分鐘一班。大型遊覽車停放在臨海新路和七賢三路的臨時停車場,共計有26席。為維管秩序,要求警察局加強取締違規車輛。

陳勁甫指出,交通局也正與港務公司洽談,在西子灣捷運站附近建置旅遊接駁中心及大型轉乘停車場,預計今年年底完工啟用;另也規劃新闢「漁人碼頭-英國領事館」遊港航線,開通西子灣多元接駁服務。

對於交通局的管制計畫,哨船頭里長楊宗正說,市府大費周章用申請登記方式來管制遊覽車,事實上無濟於事。因為1小時放行45輛遊覽車,4小時仍有180輛,與目前每日200輛的情形沒差多少。且若非中山大學提供停車場,車輛進西子灣仍無處停,還是進到社區道路上,對社區道路安全並無實質改善。

哨船頭里長認為應讓遊客以步行進入;攝影:李育琴。

楊宗正說,警察局7日開始在哈瑪星入口處管制大型遊覽車,許多遊客以步行進入西子灣,如此明顯改善了哨船頭和西子灣的交通,且可讓遊客慢遊認識哈瑪星。

他建議應完全限制遊覽車進入,而非採用交通局公告每小時45輛的作法;至於多元接駁方式包括公車和海運等,都非常歡迎。

台北脊頭鰓金龜一發表即失蹤 有待全民協尋

$
0
0
本報2015年5月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多年前在台北植物園採集的金龜子,經研究人員不斷比對,確認為新種,並以台北命名。最近發表於國際期刊的「台北脊頭鰓金龜」(Miridiba taipei),端賴完善的標本典藏,只不過,研究人員在原生地已多年遍尋不著牠的蹤跡,有待全民協尋。

近半世紀前採集的標本,如今確認為台北脊頭鰓金龜,以台北命名。(圖片來源:林試所)從台北脊頭鰓金龜側面明顯可見密布細長毛,令研究人員甚感驚奇。(圖片來源:林試所)

隱身於都市叢林中的台北植物園,半世紀以來土地雖經歷劇烈變遷,幸好林試所完整典藏昆蟲標本,至今仍為台灣的生物多樣性效力。

最近由台大實驗林助理研究員李春霖、台灣大學昆蟲系教授楊平世以及輔仁大學生科系助理教授王琄嬋,以1967年在台北植物園採集的金龜子標本,比對分布在中國大陸與日本八重山群島的兩個近緣種後,確認為新種;由於所有的標本皆於台北採獲,因此作者們特別以台北命名這種金龜,並於國際期刊「動物分類」(Zootaxa)發表研究論文。

其中多數的模式標本,來自於林業試驗所昆蟲標本館的典藏。這些原來默默無聞的金龜標本,幸經館方細心妥善保存,才有機會為台灣的生物多樣性增添一筆傳奇紀錄。

林業試驗所表示,由於未能持續深入調查,無法得知這種僅見於台北的金龜子,是否仍然棲息在植物園某個被忽略的角落。不過,研究團隊不放棄,期待能有資源挹注,尋訪這個特別的物種,李春霖表示,這種金龜子的特徵十分明顯,體背披覆細細長毛,民眾若於野外發現,歡迎通報研究團隊。

李春霖說,台灣已知的金龜子約400多種,很難想像竟存有未被科學界所知的物種;這次發現新種端賴完善的標本收集以及文獻資料。

林試所所長黃裕星表示,保存在林試所昆蟲館中的標本,雖然沒有生命,卻是最寶貴的資料,尤其現代分子科學進展發達,留住素材,或能經由後人的研究利用,再度賦予新的價值,提供問題解答。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北極融冰急又快 科學家疾呼「不能再等!」

$
0
0
本報2015年5月8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科學家5日指出,北極海冰今年冬天創下有衛星資料以來的新低,和過去預測2040年進入夏日無冰期的推測相吻合。

北極融冰。(來源:Outward_bound)

在北極氣候趨勢的媒體簡報會上,NOAA衛星資訊服務中心科學家Jeff Key說,今年北極冰量高點落在2月25日,此後冰雪開始融化,比預期的3月中早了兩週。這表示冰雪開始融化的時間比過去都要早。

浮游生物體脂下降 影響食物鏈

2007年至2012年是北極的低溫期,雪線撤退速度減緩,但是接下來北極將進入數十年的溫暖期,溫度越來越高,海冰融化也越來越快。

NOAA阿拉斯加漁業科學中心科學家Ed Farley說,過去15年來的研究顯示,冰雪融化速度一年比一年快,導致浮游動物體內的脂肪含量驟減,而浮游動物是魚的主食,也是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魚以浮游動物為食,海豹以魚為食,北極熊以海豹為食。高熱量食物是這些動物熬過冬天的關鍵。

在北極,浮游動物體內脂肪含量越高越好。一旦浮游動物體內脂肪含量減少,形成連鎖效應,將嚴重影響北極動物度過寒冬的能力。

脂肪含量減少 北極鱈魚將縮水

Farley指出,海洋溫度變化也會嚴重影響北極生態系統中,高熱量食物的可得性。

北極鱈魚的脂肪含量是另一種北極鱈藏紅花鱈魚的2.7倍,最適應海溫是7℃,一旦海溫升高,體型就會變小,超過10℃則難以生存。

本世紀末海溫可能升高至10~13℃,北極鱈魚可能完全無法存活。藏紅花鱈魚可適應海溫較高,但海豹吃下的藏紅花鱈魚,必須是過去北極鱈魚的2.7倍才能度過冬天,這可不簡單。

2040年夏季無冰 企業歡喜 北極熊露愁容

但對許多企業來說,北極的改變是有利的。

Key說,2040年夏季無冰期後,夏日船隻就可通行北極無阻。目前已經有兩條這樣的航道。Farley說,無冰也讓石油和天然氣探勘隊如入無人之境,可大幅縮短前往和探勘時間。

但對陸地上的動物──包括人類──而言,夏季無冰絕不是件好事。

船隻通過北極海洋的頻率增加,勢必會干擾海洋生態。目前運輸航道沿途沒有基礎建設可以處理漏油等意外。對依賴海豹和鯨魚維生的阿拉斯加原民社群來說,生活方式或是更立即的食物來源都會受威脅。

2009年,美國商務部批准美國北極領海的商業捕魚禁令,直到永續漁業管理措施更明朗為止。

Key強調北極衛星資料和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必須通盤瞭解發生在北極的事。」瞭解北極的氣候規律,方可預測未來其他地區的氣候規律,包括颶風在內。

加州鬧水荒 杏仁商會研發灌溉新技術

$
0
0
本報2015年5月8日綜合外電報導,柴幗馨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加州的嚴重乾旱,讓水資源短缺問題更加棘手。當地的杏仁商會嘗試以新的滴灌技術,改善溉灌系統水資源的運用效率。

美國加州的杏仁產業。(來源:genphyslab)

結果證實,與傳統方法相比,生產一磅的杏仁,滴灌需要的水量是傳統方法的77%,換句話說,滴灌法栽培每磅杏仁能夠減少33%的用水量。

這樣新的杏仁生產方式,不但有效的節省農業用水的需求量,也能維持穩定的產量。目前為止,他們已經在產區進行80多個灌溉計畫的研究。

去年美國聯邦與州政府大幅刪減了50萬畝農田的農業用水量,造成15億美元的農業損失,而且當地1萬7千多人因此失業。

生產杏仁的農民們並沒有向政府要求改農業用水量,畢竟杏仁產區需要的灌溉用只佔了全加州的12%,而總農業用水則占了8%水。

當地農民致力改進灌溉方式,讓水資源利用效率與糧食生產能彼此兼顧。

杏仁商會表示:面臨乾旱的考驗,如何將有限的水資源,做最有效率的運用,身為美國及世界糧食的生產主力,責無旁貸。

美國加州種植杏仁的農夫,正討論節水措施。(來源:NRCS California)

可攜式太陽能設備 照亮尼泊爾震災區

$
0
0
作者: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 本文轉載自 低碳生活部落格

聯合國難民署在這兩天陸續捐了8千盞太陽能燈到災區,提供緊急連絡處、醫院診所與各地避難中心基本的夜間照明,也讓居民得以幫手機充電,擁有基本的通訊能力。

尼泊爾於4月25日發生芮氏規模7.8的強震,許多房屋倒塌受損,數千人不幸罹難。比較特殊的是,這場地震的震央就在人口稠密的加德滿都谷地。這個貧窮的山岳國家在近年來,許多農村人口快速湧入谷地,都市的住宅與公共服務都趕不上需求,違章建築品質不佳,電力供應不穩定,使得都市貧窮家庭生活不易;在這次地震後,社會機能更在短期間陷入混亂。

目前,尼泊爾上上下下正在救災第一線搶救生命,但電力網路全部中斷,而又因為交通中斷,發電用的柴油或物資運送所需的汽油,都可能用罄。電力單位長官震災後兩天對外說明,電網受損嚴重,將優先修復醫院與政府指揮單位。

越到災害時,就越可以了解小型獨立發電系統的重要。柴油發電機很有力,但卻會排放廢氣,對於臨時診所裡的患者更是難受。聯合國難民署在這兩天陸續捐了8千盞太陽能燈到災區,提供緊急連絡處、醫院診所與各地避難中心基本的夜間照明,也讓居民得以幫手機充電,擁有基本的通訊能力。

在尼泊爾原本就有許多開發可攜式太陽能設備的公司與非營利組織,都快速動員將手邊有的太陽能燈具送到救援單位。像是 Gham Power公司就在臉書上說,他們正將太陽能燈具與充電設備送給救援隊與偏遠地區的收容中心,也鼓勵擁有他們太陽能產品的家庭,能夠不吝於與鄰人分享電力, Gham Power 就馬上幫他們的警察局鄰居安裝太陽能充電電池,連接上無線電。他們甚至請大家上網填寫需求單,以便他們能快速將設備送去。

Gham Power公司在臉書上說,他們正將太陽能燈具與充電設備送給救援隊與偏遠地區的收容中心。圖片來源:Gham Power

Empower Generation 是個在尼泊爾服務的美國非營利組織,他們組織婦女成立小公司或以社區合作社的方式,讓更多民眾享有電力來改善生活。地震後,他們也是馬上把手邊的太陽能充電燈具捐給加德滿都的醫院,辦公室也變成充電站,還打算前進重災城鎮。他們發起了一個線上集資行動,以便能長期投入救災,讓更多災民因太陽能燈具受益。

英國WE CARE Solar 團隊設計的太陽能醫療手提箱「Solar Suitcase」,是由一位女醫生與擅長太陽能設備的工程師丈夫所發明,以太陽能與蓄電池供應照明,抽吸器等基本醫療電器的用電,原型是針對奈及利亞偏遠無電力地區使用,便於醫護人員攜帶到無電力的村落去接生、救護。尼泊爾地震後,We Care Solar 團隊決定將捐贈一批太陽能手提箱給當地的醫院與診所。

另一方面,剛好在強震前一天,尼泊爾紅十字會具有防災概念的血液中心落成,中心以數個貨櫃構建而成,但結構體具有防震強度,並以太陽光電供應能源,也有備用的發電機,即便災難強襲,也可順利履行醫療使命,安排民眾到此捐血。

看到血液中心的案例,便聯想到海地在2010年大地震之後,由國際社會協助重建的醫療中心,不但建成非常現代化的建築,也在屋頂鋪上了滿滿的太陽能板。這樣一來,下次災難時,醫院就可以不因受災而失能,也能夠繼續有電力用來救助傷患。

尼泊爾震災後的復元工作勢必漫長且艱辛,但居民表現出的互助力量,就如同太陽一般,能夠持續溫暖大地,並給他們滿滿的力量。如果你想要撥款捐助尼泊爾的災後工作,可以考慮捐助Empower Generation Solar Suitcase計畫紅十字會 ,或參考紐約時報列出的這份可信賴援助團體名單,可以切實將你的捐款用在災民身上。

限縮採訪權的立法院 是助長黑箱決策的幫兇

$
0
0
作者:彭瑞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資訊中心主任)

自從環境資訊協會同仁在立法院,以「非商業登記」媒體而無法取得採訪證件以來,持續透過發公文求解釋、發聲明等方式表達訴求,要求立法院取消對不同媒體的歧視性規定,以落實憲法保障的新聞自由。

此事經7日公民監督國會聯盟邀集不同機構媒體工作者召開記者會,包括本報與、「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苦勞網」、「焦點事件」等非營利獨立媒體,以及李惠仁、朱淑娟等獨立媒體人,集體現身說明自身經驗後,事實已經非常明顯──立法院不僅規定不合理,執行也不合理,時常標準不一,且用「永久採訪證」的資格刁難提供「臨時採訪證」,讓各新聞採訪工作者不得不各憑本事,改以旁聽民眾方式申請,或拜託立委辦公室帶人等等方式。這已不只是阻礙採訪,更是凸顯負責與媒體應對的立法院公關人員對現在的媒體生態認識不清的怠惰與失職。

因之立法院以「商業登記」與否來區分是否具有採訪資格,是一種不作為、失職的「行政怠惰」,因為媒體越來越多,管理者不願花心力搞清楚現在的媒體生態,也不願建立受理的管道(奇怪,這不是「公關」、或稱「公共溝通」人員存在的天職嗎?)遇到不認識的,搞不清楚來者是誰的,就拿出內規當免死金牌,實在荒謬。

不得不說,立法院行政人員的怠惰,以實質成為新聞自由倒退、阻礙資訊公開的幫兇。今日以一己之便任意限制或放行,若有重要的政策決定未受到專注,豈不是重大疏失。

就在同一日,立委黃昭順在經濟委員會質詢經濟部時施壓,求經濟部應該重啟「興建美濃水庫」計畫,經濟部次長楊偉甫則當場同意在1個月內進行區域性民調……;誠如眾位讀者所知,美濃水庫開發案在上個世紀就已受到相當大的挑戰,當時豐沛的社區力量,結合全國性與跨國的反水庫論述,驗證了以水庫作為開發水源的唯一選項,在生態保育、環境正義和資源永續利用上都是說不通的;如今,立委透過質詢時,再度提起,像這樣不永續、世代不正義的開發案或預算案,不知還有多少在缺乏外界監督的情況下就死灰復燃或借屍還魂?立法院各個委員會實質左右了中央政府政策的關鍵進展,而這樣的場合,豈容立法院秘書處以各種內規來限制媒體採訪?

這不光是幾個「小」媒體受歧視的問題,而是國家政策實質成型的場合是否有充分機制讓外界檢視的問題。我們要呼籲其他還沒有受到刁難的媒體工作者,不只關心記者過勞、街頭採訪範圍遭警察片面認定等問題,也能夠共同來關切此事,要求立法院消除不合理的採訪「內規」,包括是否隸屬商業機構、是否隸屬全國性媒體等不合理之限制,落實大法官689號釋憲文所保障的新聞自由。

 

大肚山的樹給台積電砍了 「地方的媽媽」進擊中市府

$
0
0
本報2015年5月9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將作為台積電18吋晶圓廠所用,選在台中大肚山彈藥庫舊址進行開發的「中科台中園區擴建用地開發案」在今年2月通過環評後,當地社團近期發現,中科已經展開大規模的整地,大面積的樹木都已遭移除,因此8日上午,上百位以婦女及兒童為主的民眾前往台中市政府與工地現場,訴求要綠地反空污,他們更預告將在24日為此舉辦大遊行。

8日上午,民間團體與上百位地方上的媽媽前往中市府抗爭

「除非下雨,台中的天空大多像今天一樣霧茫茫的。」民眾強調中部地區空污問題已經相當嚴重,這個中科擴建案的環評審查因此也一路受到民間團體的阻擋,進出初審小組與大會合計近10回合,但最後仍獲通過,環團已展開相關訴訟程序。

林佳龍自爆環評本來不會過、協調有功 媽媽們:太失望

「我們要的母親節禮物是停止砍樹、承諾給市民健康的空氣!」這些「地方上的媽媽」來自台中與彰化、雲林、南投,選在母親節前夕到市政府前現身,是因為最近看到市長林佳龍對媒體邀功,表示此案原先很難通過環評,但是在他的大力協調後終獲通過,讓他們對新市長感到萬分的失望與憤怒,直說太讓媽媽們「不開心」。

當地的媽媽紛紛指出,嫁到中部後,不但自身的過敏狀況加重,連新生兒也天天鼻塞,讓他們相當擔憂,眼見政府部落實污染總量管制,甚至緊急通報系統不彰、資訊不達率低,直問呼吸一口乾淨空氣的權利為何都沒有?

「這難道都是我們家長自己的問題嗎?」幾位來自「天使心協會」的特殊兒媽媽質疑,目前特殊兒不斷增加,空污、食安的問題恐怕脫不了關係,但政府卻讓這些家長自己辛苦面對。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科醫師葉光芃指出,據國健署統計,中部地區的女性肺癌比正在直線上升。

當地醫師張豐年認為,林佳龍應做的是,聯合中部地區縣市做總量管制,先檢討現有污染,訂出開發的上限。此次參與抗爭的團體也提出訴求,要地方與中央都要成立空污防治委員會,已積極處理空污問題,甚至有意參選立委的候選人,都應該提出相關政見。

「小樹不是樹,台中的小孩跟嬰兒也不是人嗎?」台灣護樹聯盟發起人張美惠痛批,在環評的審查中,中科對樹木的統計資料是嚴重低估,只統計了胸徑10公分以上的樹木,以此來誤導環評委員會,也因此當中科提出「妥善移植」時,他們也有所質疑,「移植哪些樹?移植到哪裡?後續如何追蹤?這些都沒有,根本只是呼嚨過去,更重要的是,為何非要移走這些樹?」張美惠對林佳龍大表失望,質疑為何不顧民意的執意護航台積電,讓兒童面臨更加惡化的空氣品質,將來如何健康長大?

森林已遭整地 剩下門面? 環團:向法院申請停止執行

野自拍攝,顯示已大規模整地

在彈藥庫工地現場外,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蔡智豪指出,施工單位「很賊」,留著門面的樹木,但經過志工的空拍,後面早已光禿一片。質疑環評才通過,訴願還在進行,中科卻以掩人耳目的態度趕工。

蔡智豪指出,由於前任市長將大肚山東側規劃為「科技走廊」,目前這片彈藥庫的53公頃綠地,已是台中市民僅存的一塊綠地,不但有其生態地位,更是最後的清靜空氣來源,但林佳龍卻僅規劃2公頃的「秋紅谷」為綠肺,大劃8年要種100萬棵的大餅,卻不保育現有的森林,讓他們難以接受。

民眾在工地外拉出連署名單

「台灣有那麼多閒置的工業區,二林中科四期、南科都可以容納台積電,為何非要在大肚山?」蔡智豪批,林佳龍要發展台中,有其他更好的辦法,為何要選擇高污染、砍樹的作法?

民間已於4月初向環署提出訴願要求撤銷環評,但由於目前樹木正在遭到移除,已屬緊急狀況,因此在訴願期滿前,他們同時也要向台中行政法院申請「停止執行」,以阻止更多樹木遭難。

代表環團及地方居民提起訴訟的律師柯劭臻說,此案周遭已有許多污染源,如台中工業區、中科一二期、焚化爐、台中火力發電廠、火葬場、中龍鋼鐵等,早已無法承受更多的空污,而此案審查中有多項爭議,如以不同產能的台積電15廠示範廠檢測值做風險評估依據、測空污排放濃度的氣象層析儀檢測報告涉嫌造假、中科一二期既有污染物評估,許多致癌物未納入評估等等都違反了《環評法》。


一面布‧兩樣情 三重碧華布街巡禮

$
0
0
作者:王秀雯

位於三重的碧華布街,曾在台灣產業的發展史上寫下風光的一頁!全盛時期,甚至吸引了香港、澳門、非洲等地的顧客,不遠千里來買布。如今,整條街過中午才會開始營業,晚上6點就陸續打烊。這樣的落差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社大的公民記者在11月29日選舉當天,特別來到國豐布業探討布街沒落的真相。

布街傳奇 國際貿易盛極一時

國豐老闆林國安回憶起初識促進會理事郭淑貞時,浮現碧華街惟一的雜貨店,騰出一半空間賣布的景況,不禁好笑!郭淑貞說,當時左鄰右舍多為下港人來台北打拼,因手頭拮据,雜貨店不乏賒欠情況。後來,父親看到鄰居賣布的利潤不錯,想藉此增加家中收入,從此改行從事布的生意。郭淑貞也因家中繁忙而有睡在布堆的經驗。長大後,開始幫忙家中生意,幫著幫著,就成了30年的工作。

碧華布街庫存貨

據郭淑貞說,當時永樂市場賣的是正貨,價格昂貴;而碧華布街賣的是庫存貨,所謂庫存貨是染布時的瑕疵品,或是製衣廠多餘的布料,會以半價賣給布行,低廉的成本獲得許多廠家的青睞,舉凡服飾、雨傘、玩偶、腳踏墊等,一塊布盡情地在不同物品上發揮了功能,沒有絲毫浪費,完全落實環保行動,也反映物資缺乏年代的惜物。除了客源最多的高雄三民區、台中沙鹿,甚至有遠從非洲來淘寶的買家,國際貿易型態就自然產生。

因應顧客需求,店家雖然在4、5點就必須開始工作,直至晚上8、9點才得以喘息,但荷包滿滿的現實感,也撫平了離鄉背井的辛勞!銀冠布行的陳建任補充說,布街全盛時期為貨物搬運方便,2樓增設鐵門,卸貨時直接將布匹放置2樓,裝貨時也直接從2樓往下搬,貨櫃往來運送更是常見景象。因此造成布街建築的特殊景象。

風華不再的碧華布街

風華不再的碧華布街

民國80年代,隨著染織廠和成衣廠出走大陸,間接沖淡布街的商機。現在,雖然多了載女兒去投票的閒暇,但依舊懷念70年代的黃金歲月。就像郭淑貞所說的「最開心的事就是賺錢,最害怕的只有沒貨通擱賣。」

當年不論是設計師或各類廠商,總能在布街發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在顧客眼前展現創意,正因每次很能找到相同的布,增加許多尋寶的樂趣!2008年新北市三重碧華布街商圈促進會的成立,也寄望藉由舉辦活動能帶動布街景氣復甦。充分反映第一代經營者對全盛時期的不捨,加上不是街道上每一店家都有能力發展文創商品,基於大家鬥陣打拼的情感,更期待共同扶持的歲月再現。話題至此,林國安很熱心的帶我們到43號,拜訪促進會創會理事長陳子木的布行,延續布街第二代的故事。

※ 本文為三重社區大學公民記者培力工作坊實作作品

四百年風雲一海角 金門:湖下一營區

$
0
0
作者:陳秀竹

金門國家公園湖下一營區(W27據點 )在2015年2月11日上午10時正式啟用。圖片引用自:金門國家公園

「湖下一營區」又稱w027據點,是金門早期軍方駐紮、防守金門、烈嶼水道到金城一帶的海岸重要據點,此一營區具有金門地區重要戰地據點特色;營區內碉堡、房舍尚保存完整軍事風貌,內部坑道的設施更是當年國軍部隊以人力所開鑿完成,作為敵情搜查及防禦作戰使用;營區上方衛哨所則可直接瞭望大陸對岸,顯現當時的緊張情勢。

湖下一營區約於民國75至77年,由官兵以金門在地花崗岩為素材,加上大家勠力裂石,以及佐以鋼筋水泥日夜趕工,所建設而成的一個堅固據點。因所處地理位置具特殊性,所以當時日夜大動工程也引來大陸對岸進行夜間偵搜,除趕工外還得加強戒備,時而以50機槍進行驅離射擊,據點周邊更設置釘板(模板加上5公分鐵釘),作為防護,曾有官兵施作鐵工時誤觸釘板受傷導致工程延誤之情形,整建過程可說極為辛苦。

本據點位於金門西北角,鄰近古寧頭,即古寧頭烏沙頭,位置在湖下往慈堤方向直走到底,w027據點為金烈水道起始的第一個據點,與水頭w024據點遙遙相望,為堅守金烈水道的重要戰備位置。據點配置火力主要為90高砲2門,另有75山砲一門、57戰防砲一門、60迫砲兩門、50機槍兩門、T74機槍兩門,於民國88年後增加20機砲一門,據點內另設有514觀測所,並多次擔任90高砲實彈射擊示範,據點當時武器裝備之強大與任務之繁重可想而知。

安全士官桌。一個營區重點位置。 模擬安全士官接到電話紀錄的狀況。圖片來源:金門湖下一營區 W027 據點Facebook粉絲頁

根據金門縣志記載:「烏沙汕:在古寧頭羅星港西偏北,北古寧,東湖下,可泊船避風」,又「明鄭大破清兵處:在古寧頭港外烏沙汕,永曆17年10月19日,鄭經將周全斌,敗清將馬得功於此,是處有斌兵墓。」從這樣的文字記載,證明了400年前,這裡的風雲戰事,風裡彷彿仍嗅得到濃濃的煙硝味。

金門國家公園特別規劃以保留原來風貌的方式,進行整修湖下一營區,並融入藝術、創意手法,以手繪方式呈現當年駐軍守備的狀況,喚起曾於這裡服役的國軍弟兄回憶營區裏的生活點滴。金門國家公園盼曾駐紮此處、或第一次來這裡的遊客,能重溫並感受到這裡的空間溫度。

2015年2月11日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辦理湖下一營區(W27據點)啟用典禮。金門國家公園整修過的「湖下一營區」,遊客可從觀測所、作戰室、中山室、寢室等營區內各處牆上生動活潑的彩繪中,想像當年阿兵哥的生活與心境。未來這據點還會有「重裝配備」,也就是當年的主要火力2門90高砲,讓據點更貼近當年的氛圍。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於104年2月11日上午10時辦理湖下一營區(W27據點)啟用典禮。攝影:陳秀竹

湖下一營區四周緊臨海岸線,當年兩岸緊張對峙,沙灘退潮仍可看見許多防禦設施軌條砦,現保留成為觀光重要的資產,海岸重重疊疊的地雷均已清除,並由金門縣林務所進行植樹造林復育。這裡擁有大片純淨的沙灘,一處絕佳海岸眺望及觀賞景點;如今神秘面紗揭開,夕陽西下時會是一處吸引遊客駐足賞景、休憩的好景點,歡迎對金門這個曾為前線戰地的小島有興趣的遊客,有機會登島一遊,讓營區以新的面貌和大家分享400年的風雲歲月。

被拋棄的島嶼:西吉嶼(四)

$
0
0
作者:朱雲瑋

※ 本文轉載自 Accentor 的攝影日誌

前言:提醒大家!上西吉可是要申請的,千萬不要隨便就跑上去了。若無申請擅自進入者,每個人可是要罰3萬元喔!

西吉北側有個很出名的地景:灶籠。說灶籠知道人可能比較少,如果說藍洞大家就清楚多了。其實北側可以看的東西實在太多了,除了灶籠以外,還有又長又壯觀的玄武岩柱。下個單元就會為大家介紹西吉北側漂亮的玄武岩柱。

這次先來看看西吉最東北邊的潮間帶地形,就位於北礁附近。

西吉東北邊的潮間帶地形。攝影:朱雲瑋
*Canon EOS 1ds MarkII + Sigma 11-24 F:4.5-5.6*

剛看到這片潮間帶時,真的就只能呆呆地站著看……怎麼會有這麼美的地形景觀?!

尤其是深深凹陷的潮池,不只是很深的凹陷,而且形狀非常的奇特。就這樣一個一個獨立的潮池,那個圓形非常的圓,圓到我一度認為是人為的。

深而圓的潮池。攝影:朱雲瑋
*Canon EOS 1ds MarkII + Sigma 11-24 F:4.5-5.6*

有沒有??真的是圓又圓啊!一開始還搞不清楚到底是怎麼造成的。後來看到海浪的湧入,呵呵!一切都明白了。

照片中圓洞的右上角有一條半隱藏在礁岩裡的水道,水道的開口是在這個圓形潮池的中間深度,海水從這裡灌入潮池。因為開口的位置不是在圓的正中間,所以海水湧入後會呈現圓形漩渦狀的環繞著潮池旋轉。

應該就是這樣的水流旋轉,經年累月下來將潮池切割的如此的美麗。

愛心形狀的潮池。攝影:朱雲瑋
*Canon EOS 1ds MarkII + Sigma 11-24 F:4.5-5.6*

這個潮池水流應該是往兩個方向流動,將潮池切割成一個愛心的形狀。整個潮間帶的東半邊就是充滿著這些完美切割的潮池。

西吉西半邊的潮池水流平緩,得以讓魚類棲息。攝影:朱雲瑋
*Canon EOS 1ds MarkII + Sigma 11-24 F:4.5-5.6*

這就是西半邊的潮池。因為水流較緩,無法像東半邊的那樣有著美麗的切割。但也因如此,可以長出各式美麗的珊瑚,也可以讓魚類在此棲息。可惜當天沒有帶偏光鏡,如此的美景竟無法留下更好的紀錄。

不過也不用擔心,在南方四島至少還要進行 48 次的潛水,5次的潮間帶調查。呵呵!總有一次可以帶著該帶的器材再來好好的拍攝。

大雨之後

$
0
0
作者:孟琬瑜

大雨。圖片來源:pixabay

自從把拔在頂樓慢慢堆砌磚塊,布置起迷你生態池與迷你菜園,生活中的小驚喜就不曾停滯過。唯一的顧慮只是連續大雨可能會讓迷你生態池的水滿溢出來,有時候會見到水黽在地面薄薄一層積水滑行,有時候則必須搶救躍出池面的蓋斑鬥魚。

上圖:水蠆殼/下圖:藉由檯燈提供的溫度,幫助金黃蜻蜓羽化。攝影:孟婉瑜

昨夜的大雨之後,把拔清晨上頂樓去,發現池水溢出的情況其實還好,但迷你生態池的牆面上,卻黏附一隻運氣不太好的金黃蜻蜓和牠剛剛擺脫不久的童稚時期的水蠆殼。

很可能是牠羽化的時候,剛好遇上了一陣急驟的大雨,以至於,趴在牆面上的牠,翅膀和腹部都是嚴重扭曲的。

小咕嚕伸出手指碰觸牠的腳,發現牠還活著,我下去拿相機再上來的時候,小咕嚕已經將牠移到衛生紙上面了。小咕嚕將衛生紙的一端夾在桌面檯燈的關節,讓蜻蜓以羽化時通常呈現的懸吊的姿勢。出門前還一再交代我,要幫他觀察及照顧蜻蜓。

我不確定室內的乾燥和溫暖,是否還有可能讓蜻蜓再重新伸展翅膀。有時我看見牠振翅了,然而翅膀仍是扭曲嚴重的。

如果不能呢?如果羽化成功的關鍵時刻就只有那一次?牠會怎麼樣?我想,這同樣是我們必須學習的一門功課。

「當我聽說自然是一場殘酷的鬥爭時,我想起了蝴蝶;當我聽說它在本質上是一個優勢互補的系統時,我想起了颶風。

──Rayman Williams

檜木鄰

$
0
0
採訪、撰稿:陳佳利;攝影、剪輯:張光宗

在雲霧間吐納呼吸,在震盪間抓緊大地,身在山高水急的台灣,劇烈變動之中,檜木是一股貫徹千年的穩定力量。它們的香氣濃厚,質地堅實,深獲喜愛,也備受傷害...

1912年到1945 年間,日本人從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砍伐了34萬6000多公頃的森林,取走1257萬9000多立方公尺的材積。1945年到1991年,我們的政府砍伐了35萬5000多公頃,取走大約 4395萬9000餘立方公尺的材積。(數據來源:林務局)

大範圍失去森林,每逢颱風豪雨,就會有土石流湧現,終於在1991年,政府宣布禁伐。然而短短80年間,我們已經失去70多萬公頃的檜木森林。

在懂得保護之前,檜木曾經默默守護著我們,北台灣一片森林護持著陡峭坡地,守住水土,是難得一見的千年純林。這裡是泰雅族人心中的傳奇,千年巨木群聚。他們說這裡是扁柏神殿,生與死,以最自然的樣貌存在著。

神殿,是該被敬畏的。在這裡,人與檜木之間,曾經只有誠心祈求,泰雅族人會拿取檜木的小片樹皮,來做屋頂。對他們來說,巨木宛如神靈,不能砍伐,多年以後,當森林中不再只有泰雅族人的足跡,被取走的,不再只是樹皮。

森林收歸國有,巨木由林務局負責管理,當年伐木後殘存的樹頭、風倒木與線條奇美的樹瘤,卻不斷從森林中被偷走,盜伐擋不住。檜木被盜伐者當成提款機,他們不只偷走木材,也偷走巨木的生態價值,這裡原本可以是小樹苗的床,野生動物的家,保護大地的安定。

這樣的事情,每天都發生,只是不一定被發現。全台巡山員不到800位,平均年齡超過50歲,巡護範圍每人至少1800公頃,加上沒有執法權,單兵對集團,往往防不勝防。

而近年因為中國市場大開,檜木需求越來越高,查獲的盜伐事件,從2005年的74起,爆增到2014年的235起,罰則輕,是另一項止不住盜伐的原因。

位在台七甲線上的南山村,是個緊鄰檜木森林的部落。這裡有條居民親手修築的神木步道,十多年來,他們把這裡視為發展生態旅遊的機會。順著稜線一路向上,風聲、鳥鳴聲、腳步聲,架在大樹上的鞦韆,盪出孩子的笑聲。

除了歡笑,森林能給予的還更多。什麼能拿?什麼不能拿?拿多少?怎麼拿?世居的泰雅族人,在穿越山林的同時,淬鍊出人與森林資源共處的智慧,型塑了一套規範,稱為GAGA,但不是所有泰雅族人都謹守這套規範。

2012年,不法份子為了盜取樹瘤,砍倒了神木步道上的4棵千年巨木,來自司馬庫斯部落的泰雅族人,成了盜伐集團的一份子,傷害的不止巨木,還有兩個部落的和平,和居民發展生態旅遊的夢。兩個部落在思源啞口舉行和解儀式,透過血祭平息衝突,而南山村居民也成立了巡守隊,誓言保護山林。

這起事件,最後起訴山老鼠集團15人,主嫌、同夥、收贓業者,還有涉案的員警與森林警察,都受到法律制裁。然而當年被砍倒的樹,卻成了永遠的遺憾。

3年多過去,當年與林務局合作成立的巡守隊,因為無法達成共識,沒有建立明確的運作模式。現在因為步道也是部落的引水路,由居民自行巡護。不過每當盜伐發生,「共管」的聲音就會浮出。

共管,對部落來說,不只是資源的守護,也想找回實踐傳統山林智慧的權利,期待與政府打造平等的夥伴關係。針對權利,責任與利益,透過協商建立合作機制。

然而歷年的盜伐事件,有原住民涉案,也有政府人員與集團勾結,雙方互不信任,林務局與部落之間如何合作,目前還在協商階段。

當共管涉及主權問題,實現還遙遙無期,保護珍貴林木卻不能等。目前林務局與16個社區,透過社區林業的機制,成立了一些部落巡守隊,其中台東的利嘉社區,是運作最順利的隊伍。

沿著利嘉林道上山巡邏,這條林道貫穿利嘉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林相是亞熱帶闊葉森林,潮濕多霧,還保有豐富的生態系統。巡守隊伍由20多位居民組成,他們想保護的是市場上另一項搶手貨──牛樟。

盜伐者取走牛樟,有的用來培育牛樟菇,有的用來做工藝品,巡護路上的大樹被砍到體無完膚,有的已經看不出曾經是棵樹,這條路上唯一活著的牛樟,身上被盜伐者開了一個大窗戶。

根據台東林管處統計,利嘉林道查獲的盜伐事件,2011年有11起,到了2014年減少為3起,居民協助巡護,加上在林道設置了柵欄,確實有幫助。

盜伐,是森林產物被偷走的主要問題,而八八風災後,開放民眾合法撿拾漂流木,也成為另一個管理上的難題。內湖的漂流木事件,暴露了管理上的漏洞,林務局希望透過修法,不再開放民眾撿拾貴重木。

其實不論是漂流木或查緝到的贓木,都是由政府標售,金額繳入國庫。2009年到2014年,光是漂流木標售金額,就高達2億6千多萬元。當檜木可以合法買賣,業者就可能以合法掩護非法,尤其製成成品後,來源難以追蹤,若買賣不停止,永遠都會有新的傷害。

雖然森林由國家來管理,但守護森林其實是每個人的責任,不管住得近或遠,我們都是巨木的鄰居,保護樹,不能單靠林務局或在地居民,每個人都有力量協助終止盜木,拒絕購買,就是保護巨木的第一步。

※本文轉載自我們的島【檜木鄰】
05/11(一) 22:00首播
05/16(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我們的島

Viewing all 1995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