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5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地球聯盟」成軍 頂尖科學家:化石燃料不要碰!

$
0
0
【他山之石.地球日45週年系列報導 5】
本報2015年4月30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李培福編譯;蔡麗伶審校

4月22日地球日,一群全球頂尖科學家和經濟學家組成「地球聯盟」,指出若要讓暖化不超過2℃,避免氣候變遷的嚴重後果,必須將3/4的已知化石燃料儲藏留在地底不開採。

這群學者在發表的「地球聲明」中指出,若全球無法有效緩解氣候變遷,2100年將有1/10的機會溫度上升達6℃,這樣的風險程度等於是讓全球每天發生10,000件墜機意外。

2015世界地球日,頂尖科學家共同呼籲,將現有化石燃料留在地底。(來源:AGrinberg)

地球走向暖化臨界 學者重申減碳必要性

地球聯盟的成員包括著有多部重量級氣候變遷經濟報告的史登(Nicholas Stern)、氣候科學家和德國總理梅克爾的顧問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以及美國經濟學者Jeffrey Sachs,呼籲全球領袖呼應他們的訴求,避免發生危險的氣候暖化災難。

地球聲明主要撰稿者Johan Rockström指出,已有充足的科學證據顯示,地球正在走向暖化加速趨勢不可逆的臨界點──永凍土融化釋出甲烷、冰層融化讓反射回太空的太陽能減少,就是兩個具體的例子。

「地球從朋友變成敵人的那天已不遠矣;我們必須減緩未來10到15年碳排放量的曲線。」Rockström說。

希望渺茫仍要努力

地球聯盟針對今年聯合國巴黎氣候峰會應達成的氣候協議目標表達看法,要求政府把目標放在本世紀中達成經濟碳排放降至零、實施碳價、最富裕國率先採取最大幅度減碳措施。

根據地球聯盟(Earth League),12月的巴黎會議是避免危險的氣候變遷最終的機會。科學證據顯示,唯有大膽行動,才能達成目標。

聲明包括8項行動呼籲:

  1.  控制全球暖化上升幅度低於攝氏2度
  2. 控制未來二氧化碳排放低於1兆公頓
  3. 2050年之前創造零碳社會
  4. 做法的公平 - 強盛國家幫助貧弱國家
  5. 科技研究與創新
  6. 解決氣候變遷造成的損失與危害的全球策略
  7. 保衛生態系,如吸附二氧化碳的森林與海洋
  8. 提供氣候金融(climate finance)給發展中國家

不過Rockström也承認,地球聯盟的要求和現實中COP 21巴黎峰會可能達成的結果,可能會有顯著差距,許多重要成員的表現不如預期。

「人類仍然有機會過渡到一個安全、合理穩定的氣候未來。」他說,「2℃是世界應致力達到的絕對上限。」

科學家向巴黎峰會喊話 各國應互助減碳

地球聯盟呼籲,已開發國家應增加給開發中國家減緩氣候變遷的財務援助,「富強國家必須率先做到,並且幫助發展較低的國家。」此外也呼籲巴黎峰會應發展極端氣候適應韌性策略。

美國總統歐巴馬也在地球日發表演說。「氣候變遷不能再被否定或忽視。」歐巴馬說。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英國分會表示,世界各國政府必定要同意巴黎的公平合約,不過應該採取額外的行動。氣候與能源政策負責人Emma Pinchbeck表示:「下個英國政府必定要重申在這個重要國際議題的領導力,並且承諾與科學一致的減碳政策。」


產油國與企業達共識 油井將不再白白燒掉天然氣

$
0
0
摘譯自2015年4月17日ENS美國,華盛頓特區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17日,全球主要石油公司的執行長,首次與產油國政府官員發布聯合聲明,同意將於2030年起,生產石油時不再例行性燃燒天然氣。

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一處石油精煉廠,例行燃燒天然氣的火焰。(來源:Ecopolitologist)

聯合國推天然氣零燃除 9國家10企業支持

此「2030年零例行性燃燒天然氣倡議」,由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和世界銀行集團總裁金墉宣布啟動,已有9個國家、10間石油公司和6個發展機構支持,包括荷蘭皇家殼牌董事長Jorma Ollila、挪威國家石油公司CEO Eldar Saetre、挪威外交大臣Børge Brende、加蓬石油部長Etienne Dieudonne Ngoubou、其他政府高層官員和企業管理人員,以及國際開發銀行代表。

這些企業的天然氣燃除(gas flaring)量,超過全球總量的40%。

產油副產品 天然氣就這樣白白燒光

全世界的天然氣燃燒活動有害環境,也浪費珍貴的能源資源。每年,全世界數千油田共有1400億立方公尺石油製程產生的天然氣被這樣燒掉,排放超過3億噸的二氧化碳進入大氣,等於7.7千萬輛汽車的排放量。

這些天然氣有更好的利用方式,如提供數百萬人電力。

如果這些天然氣能被用來發電,發電量比今日整個非洲大陸的消耗量還大(7500億千瓦小時)。但是由於各種技術、法規限制和經濟誘因不足,或是優先順序還不夠高,目前這些天然氣還是被白白浪費掉。

減少浪費資源 滿足能源缺口

支持倡議的政府、企業和開發機構皆同意,從資源管理和環境觀點來看,天然氣燃除皆缺乏永續性,同意在2030年前合作儘快終結例行天然氣燃燒。

俄羅斯能源部次長Kirill Molodtsov表示:「俄羅斯聯邦能源部贊同世界銀行對於石油天然氣燃燒的考量。除了浪費天然資源外,燃燒天然氣還會釋出有害物質,改變大氣的組成。」

殼牌石油董事長Jorma Ollila也表示同意:「停止例行天然氣燃燒能有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同時有助滿足全球能源需求。」

強化技術 促進利用石油製程天然氣

金墉指出,世界銀行身為全球天然氣燃燒減量合作計畫的創始成員,已經在這個議題上耕耘15年。世界銀行和計畫成員以及聯合國人人享有永續能源倡議(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Energy for All)成員合作,排除技術和法規限制,促進石油製程天然氣的利用。

尚未加入倡議的石油公司和政府也正在全面審查自家的天然氣燃燒情況。未來幾個月預計將陸續有新成員加入。

編註:天然氣燃除(gas flaring):在過去,石油開採伴生的天然氣,因為缺乏銷售利潤,就被白白地在油田裡被燒掉(英文稱為flaring,燃燒廢氣的意思);許多油田往往地處偏僻,缺乏相應的管線設施或者臨近的天然氣市場,天然氣不能得到合理利用,最後只能被燃燒掉。來源:維基百科聯合國網站新聞中心
Countries, Oil Companies Will Stop Routine Gas Flaring
WASHINGTON, DC, April 17, 2015 (ENS)

For the first time, chief executives of major oil companies joined today with senior government officials from oil-producing countries in an agreement to end the practice of routine gas flaring at oil production sites by 2030 at the latest.

The Zero Routine Flaring by 2030 global initiative – already endorsed by nine countries, 10 oil companies and six development institutions – was launched today by United Nations Secretary-General Ban Ki-moon and World Bank Group President Jim Yong Kim.

They were joined by Royal Dutch Shell Chairman Jorma Ollila; Statoil CEO Eldar Saetre; Norwegian Foreign Minister Børge Brende; Gabonese Minister of Petroleum Etienne Dieudonne Ngoubou; other senior government and corporate officials, and representatives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banks.

The endorsers collectively represent more than 40 percent of global gas flaring.

Flaring of natural gas around the world is harming the environment and wasting a precious source of energy, which could instead be used in productive ways like providing millions of people with electricity.

Every year, around 140 billion cubic meters of natural gas produced together with oil is wastefully burned or “flared” at thousands of oil fields around the world. This results in more than 300 million tons of CO2 being emitted to the atmosphere – equivalent to emissions from approximately 77 million cars.

If this amount of associated gas were used for power generation, it could provide more electricity (750bn kWh) than the entire African continent is consuming today. But currently, the gas is flared for a variety of technical, regulatory, and economic reasons, or because its use is not given high priority.

By endorsing the initiative, governments, oil companies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ions recognize that routine gas flaring is unsustainable from a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 and agree to cooperate to eliminate ongoing routine flaring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no later than 2030.

They will publicly report their flaring and progress towards the target on an annual basis.

They agreed that routine flaring will not take place in new oil fields developments. Governments will provide an operating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investments and to the development of functioning energy markets.

Russia’s Deputy Minister of Energy Kirill Molodtsov said, “The Ministry of Energy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shares the World Bank concerns about associated petroleum gas flaring. In addition to being a waste of a finite natural resource, flaring of produced gas releases harmful substances into the atmosphere, which change the composition of the atmosphere every year.”

Royal Dutch Shell Chairman Jorma Ollila agrees. “Ending routine flaring is a practical way to lower CO2 emissions while meeting the world’s energy needs,” he said.

Kim said the World Bank has been active on this issue for 15 years, as a founding member of the Global Gas Flaring Reduction Partnership. The Bank works with its partners in GGFR and the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Energy for All initiative to increase the use of associated gas by helping remove the technical and regulatory barriers to flaring reduction.

Oil companies and governments that have yet to endorse the initiative are currently undertaking comprehensive reviews of their gas flaring. Many are expected to join the initiative in the coming months.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拒」蛋8年

$
0
0
作者:Munch

※ 本文轉載自 漂浪。島嶼--munch

拆蛋大隊。攝影:Munch

425拆巨蛋遊行,很多人來,很感人!但是有人說,現在出來太晚,聽了苦笑。

松菸抗爭很久,甚至上街抗爭次數與頻率,可列金氏世界記錄,但是前面幾年,官商交歡,社會冷淡,沒有商業媒體的記者會,也不知辦過幾次。

大家盼巨蛋,卻未見弊案,環境團體一路追,所有問題,幾年前就提過,柯P上任,議題炒熱,其實已是8年後。

歷經的8年,民間有太多的努力,拒蛋8年,一些光影,加減看看。

松菸未動工前的森林樣貌。攝影:Munch
※ 松菸未動工前的森林樣貌

剷樹現場照。攝影:Munch
※ 剷樹現場照

大巨蛋簽約後,2007年台北市府在環評未過下,即以清理土地點交財團,開始剷樹,就是大樹要移植,小樹直接剷。這是剷樹現場照,用小怪手直接推斷,再分段鋸除,被剷樹木超過千棵,整個園區像樹木刑場。

護樹團體邀請議員查探、搶救樹木。攝影:Munch
※ 護樹團體邀請議員查探、搶救樹木

2007年2月,在整個園區被封閉不得進入下,市府大砍樹,松菸公園催生聯盟邀請議員進入,查探被屠害的樹木,以及能搶救的樹木。

2007年4月,環保團體到台北地院按鈴控告屠殺樹木。攝影:Munch
※ 2007年4月,環保團體到台北地院按鈴控告屠殺樹木

2007年5月一場虛應故事的說明會。攝影:Munch

2007年5月一場虛應故事的說明會。攝影:Munch
※ 2007年5月一場虛應故事的說明會

2007年5月,舉辦松菸體育園區大型體育館開發的環評說明會,啟動環評程序。諷刺是名為「大型體育館(大巨蛋)」開發,實際包含許多商業大樓,當天,說明會哈拉幾句就要結束,引發居民塗銷簽到,游藝舉布條站椅子抗議。

2007年10月,樹保計畫黑箱,環團及多位民代,再到松菸前抗議。攝影:Munch
※ 2007年10月,樹保計畫黑箱,環團及多位民代,再到松菸前抗議。

綠黨溫炳原暗夜爬上樹護樹。攝影:Munch
※ 綠黨溫炳原暗夜爬上樹護樹

游藝等人鑽下樹穴也無法阻止移樹工程。攝影:Munch
※ 游藝等人鑽下樹穴也無法阻止移樹工程

2009年2月,松菸樹木快清空,將要移植大樟樹,綠黨溫炳原暗夜爬上樹護樹,後來游藝等人鑽下樹穴,拒絕移樹,但是已難挽救。

這是松菸大樟樹的最後身影!移植後,最後死亡。攝影:Munch
※ 這是松菸大樟樹的最後身影!移植後,最後死亡。

2010年12月,都審召開,要求都審委員把關。攝影:Munch
※ 2010年12月,都審召開,要求都審委員把關。

巨蛋變更設計重作環境影響評估。攝影:Munch

2010年12月,遠雄變更設計,重辦環境影響評估。攝影:Munch
※ 2010年12月,遠雄變更設計,重辦環境影響評估。

環團抗議北市府審查大巨蛋環評是左手審右手。攝影:Munch
※ 環團抗議北市府審查大巨蛋環評是左手審右手

2011年3月,趙藤雄出席審查會,態度堅定。攝影:Munch
※ 2011年3月,趙藤雄出席審查會,態度堅定

2011年3月,審查巨蛋環評,環保團體指責市府左手審右手,要求應送環保署審查,或是進入二階逐項細審,但是北市不理,一直加快審查。審查會,趙藤雄出席,態度相當堅定,至今隨文件曝光,才發現官商關係菲淺。

2011年5月當時的環保局長吳盛忠主持審查會議,限縮民眾發言。攝影:Munch
※ 2011年5月當時的環保局長吳盛忠主持審查會議,限縮民眾發言。

吳盛忠叫警察拉走參與民眾。攝影:Munch
※ 吳盛忠叫警察拉走參與民眾

2011年5月,在當時台北市環保局長吳盛忠,非常不公正的主持下,限縮民眾發言,叫入警察拉人出門,不斷加速審查,甚至在多位環委反對下,做出有條件通過。有條件就是園區過大量體,用最高最低相加除一半,交通、安全自行改善,埋下現今問題重重的導火線。

現今追究,這場放水式環評,太多問題,從這裡溜過,至今無人究責。

晚會「希望松菸有森林」參加者躺在人行道護樹。攝影:Munch
※ 晚會「希望松菸有森林」參加者躺在人行道護樹

2011年6月,以節能為名,希望松菸有森林,舉辦晚會,參加者躺在人行道護樹。

2011年7月,環保團體向監察院陳情要求調查。攝影:Munch
※ 2011年7月,環保團體向監察院陳情要求調查

2011年7月,環評已過,環保團體看透市府與財團的勾結,轉向監察院陳情,要求進行調查,後來也提出幾大問題的調查報告。

2011年8月,建築學者召開記者會,說明巨蛋規劃不合理。攝影:Munch
※ 2011年8月,建築學者召開記者會,說明巨蛋規劃不合理。

2011年10月,舉辦「不給綠地就搗蛋」的搶救松菸大遊行。攝影:Munch
※ 2011年10月,舉辦「不給綠地就搗蛋」的搶救松菸大遊行。

「不給綠地就搗蛋」搶救松菸大遊行。攝影:Munch
※ 「不給綠地就搗蛋」搶救松菸大遊行

林加三律師召開記者會說明松菸設計不當。攝影:Munch
※ 林加三律師召開記者會說明松菸設計不當

2012年6月,林三加律師召開記者會,以國外經驗說明松菸設計不當,但是抗爭已相當無力,社會多不關心。

2014年護樹團體展開長期駐守。攝影:Munch
※ 2014年護樹團體展開長期駐守

2014年,護樹再起,護樹團體展開長達一年,長期駐守的行道樹護樹戰爭。

松菸未動工前的森林樣貌。攝影:Munch
※ 松菸應該綠意盎然,關心別說太晚

拒蛋8年,民間從未放棄過,縱使歷經官商合謀,社會冷漠,但是從未放棄過,只因為曾見的美麗,希望能再現後世。

所以,別再說太晚,而是太不關心,讓官商交相賊,讓財閥太橫行,讓森林變鋼條,讓巨蛋成弊蛋。

恢復松菸綠地吧!那是北市綠肺,松菸的真正價值。

「蔚藍地圖」開放環境資訊 中國APP讓企業危崖勒馬

$
0
0
作者:劉琴(中外對話北京辦公室編輯)

※ 本文轉載自  中外對話〈馬軍: 互聯網為監測全球污染轉移提供了可能〉

馬軍利用網際網路在中國做到了即時公開污染源,這種讓污染無處可遁的思維和「網際網路+環保」模式,為監測全球污染轉移提供了可能。在發布新的公開污染源App之際,馬軍接受了中外對話專訪。


手機APP「蔚藍地圖」讓用戶即時了解環境汙染情況,圖片來源:IPE

只要擁有一部手機,下載一個「蔚藍地圖」App,就可查看中國380個城市的空氣質量、河流水質、污染源等訊息,監控中國9000多家企業的排污情況。

在大眾獲取數據不很便利的中國,馬軍利用網際網路技術繪製的污染地圖,讓公眾動動手指,就能一目了然地發現污染,並推動污染企業和政府做出改變。

他的「網際網路+環保」模式不僅開創了中國公眾參與環保的新局面,也為世界各國監測污染提供了樣本,追踪和監測全球污染轉移、繪製一幅世界污染地圖不再遙不可及。

4月28日,馬軍的公眾環境研究中心推出「蔚藍地圖」App 最新的2.0版本。

「蔚藍地圖」為何誕生在中國?

中外對話:您剛剛獲得「斯科爾社會企業家獎」,這個獎給您的得獎原因是:「在過去的中國,公眾沒有一個跟踪和舉報工業污染的途徑,馬軍填補了這個空白」。利用網際網路,尤其是手機App來即時監控污染數據,在國際上是首創嗎?為什麼會發生在中國?

馬軍:在斯科爾獎頒獎典禮上,來自全球數以百計的社會企業家看到我們的「蔚藍地圖」時很驚訝。污染源的即時公開,在西方國家還沒有,中國是第一個做到的。

通過訊息公開來改善和推動環境治理的做法,是從80年代末西方開始的,如美國和歐盟。現在的中國,對於訊息公開的需求比這些國家還大,因為他們可以靠司法體係來推動環境治理,但在中國環境訴訟還很困難,所以治理污染更需要公眾的參與,需要更多訊息的公開。

污染源即時公開的APP產品首先誕生在中國,有幾個原因:

其一,中國污染形勢嚴峻,民眾有更迫切的知情權需求、污染治理需求;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手段;中國環保NGO的活躍,推動了污染數據的訊息公開進程。

中外對話:污染地圖改名為「蔚藍地圖」,背後的用意是什麼? 2.0版本有什麼新特點,未來還會添加哪些功能?

馬軍:在2006年推出污染地圖的時候,我們希望污染地圖能夠讓大家看到污染造成的後果,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看到了污染,我們希望進入到下一個層級:不僅看到污染,還要去解決污染。現在沒有比「蔚藍的天空」更能召喚更多的人來參與環保了,因為很多城市已經失去了它。「發現污染,找回蔚藍」,這是我們對新名稱的期待。

2.0版本在1.0版本的空氣地圖基礎上,又增加了水地圖,可查詢的即時空氣質量也由190個城市增加到380個,污染源數據由4000個企業擴展到9000個。生活服務功能也顯著增強,除天氣預報外,還有是否需要佩戴口罩、是否適合開窗、戶外運動等生活建議。我們未來還會推動土壤監測數據公開,做成可視化的土壤地圖。

「蔚藍地圖」可否為監測全球污染提供借鑒?

中外對話:發展中國家也面臨著中國所面臨的污染問題,App模式能否為這些國家所用? 另外,全球環境治理也面臨著污染轉移的風險,能不能為監測全球污染提供借鑒?

馬軍: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社會企業家對這一產品很驚訝,也很好奇,一些人問,是否可以在他們國家開展這方面工作。一些發達國家的人也認為,他們也應該採用這種方法。有一些人很直接地說,希望我細緻地告訴他們,怎樣在他們國家做這項工作,因為一些國家正面臨著同樣的挑戰,比如印度的空氣污染也很嚴重。

也有很多人擔心,中國加強管理之後,這些污染企業會不會轉移到他們那去,造成新的一輪污染轉移。我認為,通過這樣的訊息手段,能夠建立起全球化的環境監督網絡和監測系統,無論這些企業走到哪轉移到哪,都能置於社會的監督之下,這樣將全球化生產和採購置於監督之下,防止這些企業肆意降低環境標準。

中外對話:您有沒有意願和他們合作?

馬軍:我們願意把經驗分享給他們。當然,各國都有不同的國情。在中國,數據公開比較有限,但政府部門做了很多監測,官方有一個比較好的數據基礎,我們推動政府把這些數據公開出來。

但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政府監測能力很弱,當他們沒有來自官方的一套監測數據的時候,他們該怎麼去開展,就需要有一套適應本國國情的模式,是不是可以利用新的監測儀器,更多地採用民間的監測,再通過網絡關聯起來形成一個社會監測網絡。當然還包括怎麼推動企業做更多的監測和披露。

做這樣的工作,一方面需要數據基礎,另一方面,收集這些數據要耗費很大的時間和人力成本。我們已經用了將近10年的時間收集、累積數據,這項工作是非常枯燥的。

IPE的生存智慧是什麼?

中外對話:在中國來說,污染企業往往受到當地政府的保護,IPE的生存智慧是什麼?

馬軍:智慧不敢說,但我們有幾個方面特別注意。

一、堅持我們的目標和使命,既然我們是一個環保機構,就要堅持以環保為使命,不被一些問題分散注意力。

二、在堅守原則的同時,注意所處的國情,去增進和各個利益方的信任,跨越信任的鴻溝。

三、加強專業性和科學性。我們是一個基於科學的、基於數據的環保機構,2006年我們做出一個決定,數據的源頭採用政府的監測數據,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數據在中國還具有敏感性,中國社會對於NGO還有一個認識的過程,當我們的工作引發一些壓力的時候,有不良訊息記錄的企業跑來找我們的時候,源於政府的數據最終給了我們支撐

四、不去一味追求轟動效應,完善機制,多溝通不讓各方感到意外,讓企業有動力去改進,朝正向去推動,因為我們的敵人不是企業,而是污染。

中外對話:近10年執著於收集污染數據推動訊息公開這項工作,說您具有「阿甘精神」,介意嗎?

馬軍:我倒不介意,有一點確實相同,我自己很願意去跑步,我在清華附中上學的時候,那邊實行馬約翰(John Ma)教學法,到了下午的時候,要求教室也鎖門、宿舍也鎖門,大家都得出去跑步,所以這麼多年我就養成了一個跑步的習慣,雖然現在跑步的時間也有限、精力也有限,但每天還是堅持,要去跑一下。我們的工作也類似於跑步,不是一個衝刺就能完成,而是需要長期的堅持和努力才有效果。

【水情報】高市三階限水有彈性 再生水解工業渴研議中

$
0
0
本報2015年4月3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整理報導

下周一(5月4日)起,高雄市進入供5停2的第三階段限水,全區每週二、三停水2天,由於高雄用水來自高屏溪川流水,變化較大,水利署決定彈性管理,每週五視水情公布下週是否持續停水。

經濟部也積極研議再生水源,除已進行鳳山溪污水處理廠計畫,2020年前預計全國6座公共污水處理廠,每日提供28萬噸的再生水供工業用,由使用者支付營運費用。同時也呼籲民眾:汛期即將來臨,抗旱別忘防汛!

高雄市5月4日起供5停2限水,並於每周五下午公布下周停水狀況。(圖片來源:經濟部)

高屏溪流量決戰秒速8.1m3 再生水崛起解決產業用水

高雄市每天用水量平均約160萬噸,周間和假日用水量起伏極大;其中30多萬噸來自鳳山水庫,因水質較差,專供工業用水,其餘124萬噸全靠高屏溪流域。

水利署表示,高雄地區主要水源不靠水庫蓄存水量,只是高屏溪川流水量變化大,管理上需更具彈性。為有效運用高屏溪水量,未來將參考氣象局預報資料,於每週五下午3時公布隔週水情及停水最新消息,當流量穩定且每秒超過8.1m3,無供水缺口之虞時,次週將正常供水。

本次限水區域,除鳳山水庫工業用水系統水源尚可支應,維持第二階段減供10%之限水措施外,高屏溪供水區全數實施「供5停2」。

另一方面,為了增加水資源運用的多樣性,經濟部、內政部營建署與高雄市政府,共同推動「鳳山溪污水處理廠放流回收再利用計畫」,提供高雄臨海工業區使用,近期將由高雄市政府主導依促參法規定,招商、徵選民間機構工程施作及營管,首開國內都市污水再生提供產業用水的風氣。

鳳山汙水廠民生汙水回收再利用。(圖片來源:經濟部)

鳳山溪污水處理廠預計2017年每日提供2.5萬噸再生水,2019年提升到4.5萬噸;除高雄市鳳山溪廠外,另有高雄市臨海廠、台中市豐原廠、台中市福田廠、台南市永康廠、台南市安平廠等,共6座公共污水處理廠。

經濟部工業局規劃之「彰濱工業區線西區污水處理廠放流水回收再利用計畫」,將以促參方式推動,預計於明(2016)年初完成招商,2017年7月起可提供4,000CMS之再生水供區內廠商使用。

依據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IPCC)報告內容,全球溫度正快速上升中,台灣無可避免必須面對「乾旱」問題可能越來越常出現,積極尋覓新興水資源勢在必行。經濟部解釋,再生水源是水資源利用的生力軍,預計2020年執行期程結束後,6座公共污水處理廠每日約可供應28萬噸的再生水至鄰近產業園區使用,並由使用者支付後續營運費用。

抗旱不忘防汛 滴水不漏

雖然全台全力抗旱,但季節又進入汛期,經濟部昨(29日)召開防汛整備會議,盤點防汛整備工作,要求各河川局及水資源局仔細逐一盤點防汛整備工作,做好預防工作要,尤其抗旱最忙碌之際,更要具備旱澇交替防汛應變能力。同時也提醒民眾,不要輕忽汛期警訊,一起過好抗旱防汛工作。

經濟部表示,目前全台有881部大型移動抽水機,其中809部已預佈至地方。防易淹水地區滯洪池35座、滯洪量1962萬m3;抽水站147座,抽水能量由805CMS(日進流量以噸數計)。

易淹水地區成立264個水患自主防災社區,期待藉由自助互助力量,提升社區自主防災能力,並與7-11、加油站、工業區、加工出口區廠商及防汛護水志工合作,建置8800災情查報點之自動化語音淹水調查系統等,可輔助支援防救災決策,並將技術與成果逐步移轉地方及相關防災單位使用。

民眾欲掌握即時水情、最新防災預警及限停水訊息,可下載行動水情App,或連結「防災資訊服務網」及臉書「防汛抗旱粉絲團」;民眾也可以撥打「1910」台水公司免費服務專線洽詢限水狀況。

「受夠了!」 每日200台遊覽車擾民 哈瑪星人阻街要求總量管制

$
0
0
本報2015年4月30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哈瑪星人受夠了!」高雄西子灣近年成為中國遊客的熱門觀光景點,但當地哈瑪星和哨船頭居民卻得面對每天200輛遊覽車、4000人次觀光客進出,帶來的交通阻塞、空氣污染、環境髒亂、噪音及停車亂象等問題,讓居民忍無可忍。此外,遊覽車把中山大學當作停車場,造成學生出入危險、呼吸車輛廢氣,引起中山大學學生強烈抗議。

哨船頭居民佔領街道阻街不讓遊覽車過

昨(29)日下午4點,當地居民和哈瑪星願景聯盟發起阻街快閃行動,居民推出自製的雄鎮北門大砲,鳴砲捍衛哈瑪星、哨船頭,而後居民和學生上百人佔領哨船頭主要街道,阻擋遊覽車通行。

哈瑪星願景聯盟發表聲明指出,要高雄市政府立即管制大型遊覽車進入哈瑪星和哨船頭,拒絕觀光霸凌,居民要爭取沒有遊覽車威脅的生存空間。

控訴市府追求觀光數字  不顧居民生活品質

哨船頭居民陳美子表示,每天下午4~5點,正是學生放學、居民老小外出散步的時候,但是街道上卻都是遊覽車進出,且嚴重併排違停,完全犧牲居民的生活品質。

4年多來,西子灣的交通問題持續發生,哨船頭里長楊宗正說,市府為了觀光客數量卻不管居民的痛,哨船頭居民才1000多人,每天卻得面對4~5000人的觀光客流量,根本就是觀光霸凌。他譴責高雄市政府一味追求觀光人數,卻不把交通管理做好,根本是「生雞蛋無,放雞屎有」。

居民推出自製雄鎮北門大砲

面對強烈民怨,高雄市政府交通局原本計畫在哈瑪星鐵道文化園區一帶建置旅遊接駁中心和大型轉乘停車場,並且引進雙層觀光街車作接駁。交通局在3月舉辦的說明會中表示,未來所有的遊覽車將集中停放在旅遊接駁中心,遊客再轉搭雙層巴士、渡輪前往西子灣、哈瑪星等景點,以改善地方交通。

不過這樣的計畫,遭到哈瑪星願景聯盟強烈反對,認為用觀光街車接駁是「換湯不換藥」,市府漠視哈瑪星和哨船頭的文化特色,用觀光街車「路過」哈瑪星,對社區交通安全,和哈瑪星、西子灣的觀光發展有害無利。他們認為哈瑪星的重要文史景點多位於8米社區街道內,適合走讀或騎單車慢行,發展精緻深度小旅遊。

不排斥觀光  要讓遊客看見哈瑪星、哨船頭文化 

原本每天上百輛遊覽車進入中山大學停車場停放,遭學生強烈抗議後,中山大學在4月25日起開始實施停車場的總量管制,同一時段只准許35台遊覽車進入停放,哈瑪星願景聯盟表示肯定,交通亂象終於出現契機。

昨天聯盟再次重申其訴求,要求市府進行「總量管制、開通海運和多元接駁」。楊宗正說,他們不排斥觀光客,但是希望在地的哨船頭和哈瑪星文化能夠被看見,希望透過總量管制,以及海港接駁、低碳接駁的方式,徹底解決交通和觀光的問題。

「西子灣的問題就是整個台灣的縮影,」他說,「希望高雄市民一起來捍衛西子灣。」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邱花妹表示,居民站出來不只是為了捍衛自己的生活環境,也是保護中山大學的學生,每天大量遊覽車進出對學生安全造成危險。她並指出市府在西子灣的觀光政策錯誤,她說,發展觀光要把環境留給下一代,市府推展地方觀光卻不和社區居民討論,只留下垃圾的觀光不是居民要的。

哨船頭反遊覽車進西子灣

交通局:提前進行遊覽車總量管制

由於聯盟事前發出阻街行動號召,警察也掌握情資到場,對阻街民眾以違反集遊法舉牌警告,警方事前並在哈瑪星入口進行遊覽車管制,現場出入的遊覽車減少許多。聯盟發言人彭渰雯表示,警察平時就應該進行管制,而非僅在居民抗議行動時。

因昨遊覽車暫時管制進入西子灣,部分中國團客也在領隊的帶領下,以步行方式經過哈瑪星、穿越哨船頭進入西子灣。旅行社領隊林小姐說,過去遊覽車都是直接停在打狗英國領事館前,今天用步行的方式帶遊客用走的,步行時間約20分鐘。對於未來可能使用接駁方式進出西子灣,她認為應做好配套,不要太過麻煩才好。

對於居民阻街抗議,交通局稍晚發出新聞稿表示,原訂今年8月底前會完成旅遊接駁中心部分大客車停車場開闢,並規劃多元接駁方式來解決西子灣的交通問題,但若地方有共識,不排除西子灣、哈瑪星地區提前全面實施遊覽車總量通行管制。

鯨豚之聲海底來 聽覺開創對話新域

$
0
0
【搶救寂靜,聲物狂想.系列報導3】
本報2015年4月30日台北訊,林睿妤報導

「對於海的聲音,你的想像是什麼?」聲物狂想曲系列講座第3場,由台大生演所博士後研究員林子皓及聲音藝術家蔡坤霖展開對談。林子皓詢問在場觀眾對海的印象,一時間無人回應。「你想到的是海浪,還是海哭的聲音?」幽默提問,揭開當夜序幕。

白海豚在海裡如何溝通?全靠聽覺的世界裡,人類行為又如何影響鯨豚生態?圖為中華白海豚;圖片提供:陳秉亨

談起鯨豚研究,林子皓馬上打破美好印象,在海上,順風時船就像烤爐;逆風時,海風不斷打在臉上;「滿臉海鹽,完全不浪漫」是海上生活寫照,而辛苦出海8小時,可能就看到白海豚2秒鐘。還好,「在海裡面你看不見,可是在很遠的地方就可以聽到。」

只有聽覺的世界  聽聲辨「豚」不容易

在能見度不高的海中,鯨豚的聲音是多變的,「答答答」、「咿─呀」、還有許多難以形容的聲音,顯示了牠們當前的「狀態」,以及暗示出牠是誰。中華白海豚在移動旅行時的聲音平緩,社交活動時則發出多變的音頻;與體型較大的偽虎鯨相比,體型較小的花紋海豚聲音(頻率)就高一些。

林子皓透過鯨豚錄音,帶領聽眾「竊聽海洋」;圖片提供:范欽慧。

現場,林子皓繼續播放瓶鼻海豚、弗氏海豚、熱帶斑海豚、飛旋海豚的聲音,乍聽有所不同,卻無法肯定,「要是你現在可以分辨清楚,請教教我是怎麼做到」林子皓表示,親緣關係近的鯨豚,因為音頻也相像,真能聽聲辨「豚」卻不容易。

至於鯨豚是否會唱歌,林子皓解析「真的有科學家指出,大翅鯨有所謂歌曲的結構,有小音節、主題或者一整條歌」,而大翅鯨唱歌的行為還有如人類的流行音樂,大約幾年週期過後,歌曲結構會有所不同。更有研究發現,有外來個體進入族群後,原本族群改唱外來的歌,林子皓打趣道,「好像跟人類習性有點像。」

現今鯨豚其實面對許多聽覺壓力,林子皓說,「工業區的噪音、貨輪、漁船的引擎噪音,都可能使鯨豚改變活動位置、減低溝通效率。」在陸上生活的人們可能無法輕易感知水下狀態,但類似的噪音(感官)問題其實也存在。

從慣用視覺找回聽覺  感官再發現 

講者蔡坤霖提醒聽眾聽覺感官的特性;圖片提供;范欽慧。研究所的一堂課打開聲音藝術家蔡坤霖對聲音的敏感度開關,結果有很長時間,晚上聽到冰箱運轉、電腦待機聲都無法入眠,一直到朋友建議他可以「選擇不去聽」,透過練習後,慢慢才學習「控制」耳朵。

現場,蔡坤霖用一個小測試馬上讓觀眾體會感官的特性,播放人臉畫面搭配嘴型變化的兩個影音片段時,感覺說的是「bar」與「far」,但當嘴型不動,僅放出聲音時,卻發現兩者說的都是「bar」。這是所謂的麥格克效應(McGurk Effect),顯示視聽覺的交互影響,在無意識之間,大腦會為你整合、過濾掉不必要的資訊。

 

 

「平常我們逛街時,眼睛是開的,因為有目標,所以不會在意噪音」,但就像剛剛的感官測試,當接到的訊息變多、環境出現噪音,「你很可能就會受潛意識影響」。

「我們是明眼人,討論聲音時,不應該特地把眼睛閉起來。」蔡坤霖解釋自己的作品,就算不看說明牌,小孩子看到水管,也能馬上湊過去看、聽。採用水管,不僅可讓人意會內涵,從慣用的視覺找回聽覺,無疑是提供機會讓人重新發現感官。

保存聲音  留下生態、文化的重要資訊

再談回開場時的大哉問,對於海的想像,林子皓希望能收錄更多聲音。「聲音是一個保存資訊的重要媒介;有許多我們平常沒有辦法接觸到的環境領域,他的資訊其實就在聲音裡。」透過水下麥克風、水管、竹竿(早期漁夫將竹竿一端置於水下,聽取魚的聲音),穿越不同介質,人們可以突破障礙去聽見更多。

對此,蔡坤霖也有同感,因為創作而接觸近乎失傳的南管,他說:「南管在廟會、婚喪喜慶等不同形式保留了下來,就像古蹟再生,聲音會因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演化,被保存下來後有一天可以再利用」,但如果古蹟被破壞了,要再復原也很難。

林子皓亦用生態研究案例回饋進一步說明,他指出隨著低頻噪音增加,露脊鯨也唱得更大聲,這是因為「聽覺就是牠們的一切,噪音增加讓牠不得不改變行為。」他舉人類行為為例,說明鯨豚擱淺行為:如果岸上出現噪音,「你跳到泳池,馬上就聽不見,解脫了」。他認為海底噪音可能是鯨豚擱淺之因,不過此說法在科學研究上尚無定論。

【聽,是誰在發聲】

來聽聽白海豚的鳴唱吧!社交時,就好像想表達出某些複雜情緒,連帶著哨聲的音頻也起伏不定;但旅行時,牠們似乎用著較簡單、輕快的小調,宣告:「我們正前往某處,是否有哪些朋友也要加入我們呢?」

鯨豚如此複雜,聲音變化度在動物界中是數一數二的高,透過聆聽,人類有沒有機會真正了解鯨豚的話語呢?(文字:台灣聲景協會;錄音:林子皓)

社交鳴唱

旅行鳴唱

「核廢中心」草案明叩關一讀 民憂擺脫國會監督更自肥

$
0
0
本報2015年4月30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近期出現兩項關於核廢料處置的相關草案,一為政院版的「行政法人放射性廢棄物管理中心設置條例草案」將於明5月1日立院將一讀付委,另一為學者版的「放射性廢棄物管理法草案」,由黃昭順、廖國棟、丁守中等立委出面提案,更已在3月底完成一讀,但此二法案來的神速,大多數民眾都未察覺。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30日指出,兩個版本都有嚴重瑕疵,例如逃避國會監督、取消地方公投等,實在不該在核廢政策無共識、缺乏民間參與的狀況下倉促立法。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強調,將處理核廢的權責從台電範圍拿走,其實是很正確的大方向,台電長年短視近利、便宜行事的態度,讓核廢政策品質低劣的結構性問題,有專責機構來處理當然是正確的,但目前兩版本仍有嚴重瑕疵。

2015-04-30_01-10-28

政院版設行政法人  國會監督力道弱化、恐遭核工幫把持

洪申翰指出,政院版提出成立「行政法人」來專責推動核廢處置業務,但行政法人不屬政府機關,不受政府採購法約束、國會監督力道也會大幅弱化。洪申翰說,在意見徵詢階段時,包括兩廳院、防災中心等屬行政法人機構就曾提出,核廢議題的爭議遠大於他們的業務,兩者恐無法相提並論的疑慮。

廢核行動平台也質疑,此行政法人董事會的組成是否又將遭核工利益集團綁架,如何維持獨立性與納入公平正義?此草案都無太多討論。

學者版師法土管基金成立基金會  取消地方公投機制

而由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賈儀平帶頭的「放射性廢棄物管理法」,雖提出核後端基金的法治化,但仍有監督權責不完備與取消地方公投的爭議點。

賈儀平曾投書指出核能後端營運基金遭台電挪用轉嫁,是嚴重違反世代公平正義的弊端。因此以環署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管制基金為例,要建立核廢料政策與管理規範。

廢核行動平台質疑,核能後端營運基金與土管基金兩者規模差距過大,此學者版的監督權責不夠完備,同樣不該倉促通過。且學者版將取消地方公投機制,限縮了地方自決權,是大開民主倒車。

廢核行動聯盟:務實廢核政策  應以確認除役時程為前提

「先討論出除役時程在談核廢。」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指出,月前閣揆毛治國還在說核一要延要除等明年底再決定,讓台電的除役延役計畫兩案併陳,但到底還會有多少核廢料都說不清,怎麼去討論核廢需要什麼處置場址、處理方式?若政府真有誠意面對核廢議題,應先提出除役期程、運出蘭嶼低階核廢料,才能挽回民間信任

崔愫欣強調,國際核廢處置機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核能署」提出公開、參與、政治決心,是核廢管理機制中最基礎的要素。因此我國政府應明確展現除役的政治決心,才是解決核廢的第一步,之後更需透明務實、全民共識討論的立法與處理程序,絕不是現在所見的倉促行事。

為搶台電核電後端基金?  劉黎兒痛批兩草案都無恥

「還沒廢核就大搶核廢錢」旅日媒體人劉黎兒對此法案相當關注且心急,痛批這兩個法案「史上最毒」,都打著世代正義旗幟卻不打算廢核「根本無恥」。核廢料已注定留給子孫,卻還要再搶花後代的錢。

劉黎兒批,政院版是幫台電的燃料棒境外處理法制化;學者版則用成立基金會來花用核能後端營運基金,3000億元不夠花就中央繼續撥款。且不受國會監督,搶錢、更搶最終處置場的選址權,取消地方公投後,只要找到容易收買的地方議會就好。

立委尤美女也質疑此二法的立法目的就是藉核廢管理立法來製造核廢有解的假象,讓核電可以延役。然而核電繼續發展的結果,就是掏空核能後端營運基金。

蠻野心足協會律師蔡雅瀅也批,台電長期以來採購弊案多,如今不受採購法控制,只怕將發生更多自己人發包給自己人的自肥事件。

不過賈儀平曾反駁部分人士擔心立了此法表示核廢有解,核電就可延役。但學者版旨在建立核廢料政策與管理規範,與反核或擁核無關。他表示,在高階核廢處置場址公告前,沒人能說核廢有解。


內亂才停 鑽油聲又起 非洲最老遺產遇空前危機

$
0
0
本報2015年5月1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世界遺產維龍加國家公園(Virunga National Park)位於剛果民主共和國(DRC)東邊的赤道地區,佔地7,800平方公里。

剛果維龍加國家公園的愛德華湖。(來源:Brent Stirton / WWF-International)

珍貴物種的寶庫 數百巡山員獻出生命保護

擁有壯闊多變的地景,包括莽原、熔岩平原、沼澤、低地森林、活火山和雪山,維龍加國家公園更是超過700個鳥種、200個哺乳綱物種的棲地,也有超過100,000人直接依賴其自然資源維生。

但近來,這裡幾乎變成戰場。盜獵、開發、人為疏忽、民生動盪和人口大規模移居嚴重影響維龍加國家公園和依賴它的人類和物種。數百位巡守員為了保護這裡珍貴脆弱的生態犧牲生命。

儘管面臨重重威脅,維龍加國家公園卻展現韌性,多次自行復原。全世界有880山地大猩猩,有1/4在維龍加國家公園棲息,消失半個世紀以上的㺢㹢狓(okapi)於2006年再度現蹤。

養活10萬居民還不夠 政府執意鑽油

最近東DRC的動亂平息後,維龍加國家公園重新開放觀光之餘,卻陷入有史以來最大的威脅──剛果政府有意更改國家公園的範圍,在愛德華湖周邊一帶鑽油。

剛果維龍加國家公園的大猩猩。(來源:Martin Harvey / WWF)

「雖然維龍加國家公園的韌性令人讚嘆,那些為保護公園奉獻的人令人欽佩。我們相信這重大的改變將為公園的珍貴生態和經濟帶來災難性的變化。」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非分部總監Marc Languy表示。

超過50,000人直接以愛德華湖為糧食和水的來源。光是漁業,一年就可創造3千萬美金的價值。兩個水力發電水壩,提供了整個地區的再生能源。

維龍加國家公園是DRC的主要觀光景點,30%的觀光收益投入社區計畫,直接嘉惠這個貧窮的地區。

讓公園展現最大經濟價值 不鑽油也可以「開發」

「不鑽油不代表拒絕開發。相反的,我們該利用公園可觀的潛在經濟實力,同時以永續資源管理的方式開發。」北基伍省公民運動領袖Thomas D’Aquin說。

深耕維龍加國家公園超過30年的WWF,呼籲剛果政府不要改變維龍加國家公園範圍,專注於長期永續的發展策略。WWF表示將全力協助政府最大化國家公園的經濟潛力,同時保留生態完整性。

未來森林消失在何方? 全球11砍伐熱點現形

$
0
0
本報2015年5月1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8日發表森林生命力系列報告,列出全球11個森林砍伐熱區──其中有10個在熱帶。

報告預測,2030年全球80%的森林消失將集中在這11個地區。

全球森林砍伐地圖。(來源:WWF)

照目前趨勢 2030年將失去上億公頃森林

報告指出,如果目前森林砍伐的趨勢持續下去,2010年至2030年間總計將有1億7千萬公頃的森林消失。

森林砍伐熱區包括亞馬遜地區、大西洋森林、南美格蘭查科、婆羅洲、南美Cerrado、中美Choco-Darien、剛果盆地、東非、澳州東部、大湄公河地區、新幾內亞和蘇門達臘。這些地區擁有全世界最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包括猩猩和老虎,更是原住民社群的家園。

過去WWF分析發現,如果不採取任何行動,到了2050年將有超過2億3千萬公頃森林消失。而森林消失必須在2020年趨近於零,以避免氣候變遷災難和經濟損失。

農業擴張侵蝕森林 土地利用最佳化需跨國合作

「森林生命力報告:拯救風險森林」探討近期森林砍伐熱區、砍伐主因和解決方案。

整體而言,全球森林消失最大的主因是農業擴張,包括商業畜牧、種植棕櫚油和大豆,以及小規模農業的入侵。非永續伐木和收集薪材導致森林的劣化和緩慢死亡,為了採礦、水力發電和其他基礎建設而鋪的新路間接加速森林的開發。

「森林所面臨的威脅不只是一間公司或某一個產業,而且往往是跨越國界的。因此需要更全面性的解決方案,讓土地利用的決策能同時符合商業、社群和自然的需求。」

WWF於「熱帶地景高峰會:全球投資契機」上發表這份森林生命力報告。熱帶地景高峰會於印尼雅加達舉行,與會者包括國際政商和倡議組織領袖。

亞馬遜雨林。(來源:Zig Koch / WWF)

「印尼有轉型成創新綠色經濟體、兼顧繁榮財富和環境健康的潛力。該怎麼做?保持森林的完整性以顧及各方利益、最大化周邊土地的生產力都是不錯的作法。我們必須著眼健康森林所帶來的長期利益,聰明地規劃土地利用。」WWF國際執董Marco Lambertini說。

聚焦印尼 環團籲停發砍伐許可

雖然近期速率稍有減緩,森林砍伐仍然是印尼的主要問題。

為了生產紙漿和棕櫚油,蘇門答臘已經失去超過一半的自然森林,剩下的森林嚴重支離破碎。WWF預測,2030年蘇門答臘將再失去5百萬公頃的森林。如果砍伐趨勢持續,到了2020年,婆羅洲森林砍伐熱區的森林面積將只剩下原來的1/4。如果持續大規模農業開發,新幾內亞在2010至2030年間失去7百萬公頃的森林,包含印尼和巴布亞紐幾內亞。

「印尼政府和地方政策制定者可以將短期的開發計畫改成保護森林、創造經濟機會的土地利用政策。停止核發森林砍伐許可,重新評估如何減少森林砍伐熱區的砍伐活動,發展更環境友善、具包容性的經濟。」WWF全球森林計畫總監Rod Taylor說。

避震環輪:更舒適的單車體驗

$
0
0
作者:Green Inside

※ 本文轉載自 Green Inside

與DAHON合作推出的小折。圖片來源: Loopwheel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道德經第十一章這段話的意思是:「車輪上的三十輻條匯集到一個轂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輪子發明幾千年來帶給人類莫大的便利,但它的結構並沒有根本變化。英格蘭發明家山姆‧皮爾斯(Sam Pearce)可能是成功第一人:他所設計的「環輪」(Loopwheel)讓車輪本身就具有吸震能力。

以自行車輪組為例:輪組包含輪圈(rim)、花鼓(hub)與輻絲(spoke)。花鼓必須能減少內部摩擦阻力、並禁得起採踏時的強大扭力;輻絲要有足夠剛性,使花鼓與輪圈結合,並盡量減輕重量與風阻;輪圈結構要能承受徑向衝擊,且保持正圓無歪斜。至於惱人的地面振動,就另外交給避震器處理。

與DAHON合作推出的小折。圖片來源: Loopwheel

創新的「環輪」將避震整合在輪子之中,三條由碳纖維製成的懸吊彈簧取代了輻絲、連結花鼓與輪圈。皮爾斯並不是第一個想到這個點子的人,19世紀時就有人試過,只是當時用「鋼彈簧」效果很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皮爾斯求助當地的弓箭製造商,經過多次實驗終於成功使用碳纖維複合材料製造出合適「彈簧」,兼具足夠的強度與耐用度。碳纖維彈簧與花鼓和輪圈的連接器也經過特殊設計,使得彈簧具有自我校正機制。

「環輪」有前、後輪的差別,各自的彈簧有不同的彈性係數。這是因為大部分單車騎士的重量是由前輪承受,因此前輪較硬。騎士可以兩輪同時更換,也可以只替換一個,在原有的單車避震器之外增加額外吸震能力,享受更順暢、舒適的旅程。

輪椅使用者的福音。圖片來源: Loopwheel

目前「環輪」只有20吋的規格,應用在輪椅與折疊自行車上。輪椅與折疊自行車的使用者必須承受更多來自地面的衝擊,因此皮爾斯選擇從這兩者切入市場,而他的下一步將是開發供登山車使用的26吋或27吋環輪。

【秘讀自然】無限旖旎在聲峰──《搶救寂靜》

$
0
0
作者:林倩如

早幾分鐘到達咖啡店,地下室零星個位數稍慶幸方便聊談,沒想到幾分鐘內即已坐滿,一層層籠罩下來環境聲音,不免心犯嘀咕;隔壁桌女子開起電腦,發出零碎自言語聲響,也是企圖隔離他者的主張。指認鍾愛的事物,聽什麼?各種品味自由極了,開放抑或限制,然而太多時候,我們無從選擇人造噪音無孔不入的侵擾,抽象無以名狀,麻痺疲乏導致消極無感。

野地錄音17年,4月范欽慧推出《搶救寂靜》,她從沒想過,會因為一塊安靜的石頭,展開一段段跨領域探索聲景(soundscape),與生物相遇、與人邂逅,的一場不可思議神祕旅途,所以聽吧,旋開遺忘、失落的自然調頻,接收溫潤無邊的聲境洗禮。

台東山區暗夜山羌的聲動野地(遠流提供)

重新認識天賦

范欽慧,自然作家、廣播主持人、紀錄片編導、田野錄音師等等多重身份游刃有餘,文武兼備。政大新聞系、美國雪城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系碩士,歷經不同媒體訓練,求學、職場一路順遂,她卻形容渾沌。可以進任何一家媒體,自認不適合新聞一行,直言「提出的題材常被傳統報人出身的老師嘲笑上不了台面,關注文化面、人類學,在那個年代是不受到鼓勵亦無法存活,總覺得不是一個對的地方。」

回歸做田野的雛形,源自大三時一門沒有學分的電台實習課,「剛好讀到劉其偉《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聽到呂炳川採集高砂族的田野錄音,想做以原住民為主的廣播節目。彼時社會情境比較封閉,希望用他們的語言介紹其文化,」跑中研院民族所或政大社資中心挖掘資料,拜訪山地服務中心引介都會原住民朋友,憑一股傻勁,意外拿下當年大專院校廣電比賽特優獎,「清楚知道自己對搜集田野非常喜歡,雖然不主流沒賣點。」

留學美國時,參加為外國生開設導覽在地文化的社團,帶領的同學介紹森林、生物知之甚詳,使范欽慧反思個人認識台灣的淺薄。

范欽慧手繪設計最早「自然筆記」宣傳海報。

回國後立志開始賞鳥,憧憬分辨每一種鳥影鳴唱,其實一直是喜歡生態生物,升學迷障阻撓心隨嚮往;過了30歲,真正成為一個錄音師的念頭屢屢撩撥,1997年決心邁向獨立製作,開播國立教育廣播電台「自然筆記」,節目迄今不曾間斷,將土地上所有豐美的聲音及其背後故事一一描述,走遍台灣各地收錄天籟。沒有參考模式、財務支助,一年預算少少(得靠文字、影像、演講等其他技能養活它),但做得興高采烈,連宣傳海報都自己來。

長期同生態學家、環保人士、田野工作者大量互動,電台作為一個資訊網絡勤努耕耘,串連志同道合拉出不同軸線,並獲多次金鐘獎肯定,「記憶初衷裡,未能察覺那幽微的美感特質;直到走入自然,才體悟敏感於某些音律,對我產生特別的觸動。親赴野地觀察,第一手的質感,專注的採集,不然感受力不夠。」她,聽見台灣。

獨立製作 海陸纏綿

雖創造了「自然筆記」,專業在電視影像製作的范欽慧,同時參與製作多部環境紀錄片,作品涵括:《一位考古者的堅持與尋找》(1998)、《傷鳥天使》(1999)、《夢土》(2000)、《黑潮三部曲》(2003)、《重回海洋》(2006)、《澎湃列島》(2008)、《九九蜂鷹》(2011)、《山林魅影:林鵰》(2011)、《走向繁華水畔》(2013)及今年新作《和禾歲記》等等,2009年後以擔任編導為主。

2001~2006年因與海洋生態攝影家李進興合作尤為海洋期,她表示,「李進興是最早投入生態紀錄片的前輩,缺少的正是說故事的人,我恰好補足其狀態,給我很大的空間發展,一個很棒的經驗!」本土製作國際化視野,曾經一個舞台,近年趨勢轉由國外團隊,惜嘆少有投資從企劃研究到在地製作的格局或機會。

鯨豚縱歌(遠流提供)

忙碌之餘,不忘書寫,出版《傾聽森林》(1999)、《與自然相遇的人》(2001)、《台灣生物曆》(2002)、《海洋行旅》(2006)、《跟著節氣去旅行》(2010)、《離家出走》(2012)、《沒有牆壁的教室》(2013)等著作。2000年後成為母親,10多年來可說是孩子與她的共同創作期,重視生態教養不吝分享家庭生活,一家人上山下海,一度被戲稱為「親子旅遊達人」。

而對她來說,則如同向大地母親追尋的漫長過程,擷取自然給予的養分孕育母體領悟鑲嵌進己身脈絡,生命力雙雙滋長,或面對生活低潮不同態度,映照其流變再自然不過了。

工作中的范欽慧。范欽慧提供「環境教育很棒的能量,會更堅強,不是很在乎生命意念的短暫無常,遭遇挫折更有勇氣付出,願意承擔,當時間到了。」並非不食人間煙火,練習過靠近死亡的人生預演,如今她的聆聽益加包容,益發虔誠珍惜每一次跟世界的分享,一切「考驗你的初心,拍紀錄片初始,團隊不大仍然充分發揮;或像『自然筆記』,沒有資源的時候力量最強。路不能斷掉,走下去之後,世界好大。」

寫作拍片實踐生活美學,可骨子裡還是那個野地錄音師,有得聽就不覺得餓。

3月甫成立台灣聲景協會,之於一個跨領域交流的資訊平台,結合科學、文化、藝術、歷史、聲景生態學等多元範疇,以聲會友,一起從聲音的角度來關心環境,環境保護終極關注,構築全新的聽音思惟與聆賞哲學。馬不停蹄奔走,搞一個NGO倡議聲音教育?雖笑稱就當又生一個孩子仍多少擔心忐忑,但更焦慮的是迅速變遷消失中脆弱的聲音地圖,尤其2011年為期一年12座國家森林遊樂區的委託調查,進一步深刻思索山林聲景的絕響困境,保護荒野之聲與野生動植物一樣重要,小小的做,做就是了,一如她擅長貫徹的堅持。

Silence will come home

許願石把范欽慧帶到太平山上(遠流提供)因去信表達對美國聲音生態學家戈登‧漢普頓(Gordon Hempton)10年前2005年捍衛《一平方英寸的寂靜》於奧林匹克國家公園霍河雨林,以實際行動守護原始自然聲境之欽慕,2012年12月一枚來自花蓮秀姑巒溪河床的卵石因此飄洋過海停駐寂靜他方;2013年許願石送回來漣漪起一連串迴響機緣,啟迪了野地錄音師除見證記錄並傳揚聲波之外,能如何搶救這方寂靜?扣問從此揭開序幕。

「聲景」一詞,最早由加拿大作曲家蕭佛(R. Murray Schafer)於1977年提出,且強調「聲標」(soundmark)應具備在地性,以抵禦聲音帝國主義之襲捲。在工業革命後充斥噪音的世界,試圖為人類環境與生態尋找和諧出路,比方推廣田野聲音採集,著重空間聲音設計,保存自然和人文聲音文化等等;其觀點啟發許多人,包括研究聲學的科學家,促使聲音生態學(Acoustic Ecology)的誕生;而生物聲學受聲景概念影響,再因應錄音器材革新及大數據時代來臨,後發展出生態聲學(Ecoacoustics),這些學門已探進全球顯學成就蓬勃。

《寂》一書分5章〈傾聽之路〉、〈越境尋聲〉、〈動物之歌〉、〈繽紛耳界〉、〈寂靜山徑〉共26篇精采故事,搭配27則聲音注釋,梳理從校園噪音地圖、公民科學家、聲音考古收藏家、義大利海底生物聲學研討會取經、專訪日本「音之風景」特展、結識日本聲景協會成員、蟲鳴鳥語、海洋/鯨豚聲學、藝術工作者、後製錄音到聲景療癒等等主題旨趣。文字洗鍊,節奏清爽結構精實,科普知識彈接散文抒情,從容轉換引人入勝,萬千聲景存在於細節,拋出沉吟省思。

范欽慧曾如此宣示,寂靜是一種喚醒,寂靜也是一種邀請。

單純賞鳥到聽鳥,聽鳥到萬物,渴望把聲音記錄下來,自然到都市,聽見、聽深到建構「觀音學」,她隱約覺得天機巧囊安排,「一路走來,不乏困惑孤單,處於當下看不見,但等待得夠久,磨練做一件事情,回頭去看,就看見了奇妙的路徑。」微弱而真實的召喚自17年前聽從心音,整頓自己投身信賴的價值信念,軌跡延展至今,彷彿過去所有的累積心血,因寂靜之旅變幻出嶄新的意義,亦有如為下一階段的冒險儲備力量。

意念有多廣 世界就有多大

苔蘚細看像是微型森林(遠流提供)

18歲荳蔻年華,剛聯考完一趟高山縱走到翠峰湖,湖泊雲霧氤氳潤澤了范欽慧的心靈;因林務局專案二度重返湖畔好好聽它,今天,為了推動「寂靜山徑」計劃更組成工作團隊,開展為期一年的錄音監測。奧陶紀苔原的苔蘚種類多樣,看似微不足道,而細觀每一小片聚落自成一套微型森林生態系統,飽含水氣的苔蘚像吸音棉一樣具隔音效果,來到這兒,寂靜沉澱降臨。許願石被置放於雨林的畫面回傳,她便聯想到相似暖溫帶雨林景致的此地作為設計實驗聆聽教室的行動起點,選擇再度遇見。

每月固定採集SM2+(自動錄音機)所收錄的檔案,配合辨識軟體,可獲得全面的聲景生態資訊,「透過聲音進行環境長期監測,其數據比視覺更快得以分析變遷狀況。聲音記錄能證明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其運用展現已是新興風潮。」

她認為,聲景研究從過去藝術人文面向到當代生態環境的發展,各層面論述仍匱乏,現有聲音教育的定義與施行亦教條死僵,應該多探討聽覺修為、聽音美學之養成,「聲景必須提升至文化資產的層級,不只是一個解說教案,聲音作為社會/環境教育,因為教育才能永續保育。另外,聲音的撫慰,不單指涉自然因素,不是主導聚焦,而在慢慢引導感知,安靜的聆聽。在一個開放架構裡,追尋、發現原存的聲響。」

好奇錄音師腦內的聲音地圖如何標籤?「每個人都擁有獨一無二的聖殿,但地圖必然伴隨記憶,鏈結氛圍,藉由工具記錄,日後可供對照變化。不只是錄,還是一種動態保存。」不過前提是,你願意解放耳朵,在在凸顯聲景錄音處理環境觀察之關鍵作用。近日,范欽慧正收錄青年公園老男人下象棋的常民聲景,異常有趣,她活靈活現地模仿,吐痰、洗棋嘩啦、吃子喀碰等等狀聲,旁有卡拉OK、打太極、玩飛盤、市場叫賣,「閉著眼睛走,感受一整個時代的記憶,聲標透露時空,詮釋嘈雜卻獨特的歷史氛圍。以後老人凋零,這些無法複製的聲音就也聽不到了。」失落,卻不被理解,才是真正的失落危機。人為的開發與破壞,祕徑消失,人文消逝,聲景轉變匆匆。保護聲音,即保護人與土地,失去一道聲音,可能等於失去一種生物。

別誤會,她所追求的寂靜並非無聲,而是生命的本然。思考聆聽,「為了重新發現自己,重新發現跟這片土地的連結。」

來自自然的聲響,常能觸動人的心弦(遠流提供)

她懇切提醒,聲音不斷演進沒錯,但不是理所當然交出權利充耳不聞。聲音,用來理解世界的建構,切入不同傾聽方式,優游無窮可能;當我們願意學習傾聽、欣賞寂靜,因此打開感官、啟動修復,進而接近真實、靈魂;然重要的是,為了真實的靈魂我們願意改變自己。范欽慧不懈為自然天籟發聲,申訴噪音受害或生態困境,則訴諸一場寧靜革命。

《搶救寂靜》一個理路承先啟後首部曲,多年痴迷尋聲歷程,領受許多想要更做些什麼,此刻又交替蛻變,熱忱使命滾燙蒸騰,她急切發出一個訊息,擴拓一個戰場,全心全意奔放撲向。新聞轉環境生態因緣倒轉,反使范欽慧總能保持無比欣悅的真摯率直,爍亮悸動恍若昨天,講著講著不時陶醉地輕閉眼睛,抓一個聲影線索,看著聽著都感染了活力騷動。離開咖啡店,馬上車流轟嗡神經緊繃,吐一道聲息清晰,天上地下荒野海洋,是會明朗無量之網的奧義。

搶救寂靜書封及CD(遠流提供)

吉哈拉艾永保美麗 先了解環境恢復力

$
0
0
本報2015年5月1日花蓮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吉哈拉艾壯闊的景觀,讓人百看不厭。找出吉哈拉艾百看不厭的元素以及環境韌性,東華大學環境學院「環境社會學」50多位選課學生,利用假日,以吉哈拉艾為場域進行田野調查,透過居民訪談找出「環境恢復力指標」,讓吉哈拉艾永保美麗。

吉哈拉艾永保美麗的秘方就是發展環境恢復力指標。

永保美麗 靠環境指標測量

4月底,縱谷天氣晴。前一天還有雨,學生們大清早摸黑搭著遊覽車從花蓮出門,預想著走訪水圳、水梯田、尋訪野菜溪谷,因此全副標準配備:帽子長袖長褲加上雨鞋。幸運的是,縱谷天氣晴朗,陽光溫暖的撲到每個人身上,額角微微沁汗,還有一些微風,走訪聚落剛剛好。

吉哈拉艾聚落兼顧生活、生產以及生態的經驗,曾於2013年發表到聯合國「里山倡議國際夥伴網絡」,並獲得獎勵。居民們在這裡生活,賴以維生,又能維護生物多樣性,驚艷國際,吸引亞洲幾個國家的學者造訪。

然而,美麗的景觀也有其脆弱的一面,當遇到擾動之後,能不能恢復到依舊美麗,或哪個程度的擾動,終究導致美麗不再,都是須面對的課題。環境的改變影響生態系統甚鉅,破壞之後的環境,要多久才能恢復原本提供的滯洪、物種保育等生態系服務功能?因此發展環境恢復力(resilience)指標有其必要性。

水梯田間原本植被覆蓋完整的梯田,一夕之間清理乾淨,只剩裸露的表土,原來地主整地打算種植生薑;只是景觀改變了,恐怕增加水土流失的疑慮。

環境恢復力指標的重要性,從這塊地的變化可以說明,轉眼間就從青翠的草皮因為種植生薑而裸露表土。

維護里山 架構20項恢復力指標

去(2014)年由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等幾個機構,共同發表《社會-生態-生產地景和海景的回復力指標工具箱》,說明20 個有關生態、農業、文化和社會-經濟面向的回復力指標之應用方法,並歸納為5類,每項指標還會對應探討的問題,提供社區居民討論和評分。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李光中指出,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網絡指標研究的目標是探討人類福址和「社會-生態-生產地景」恢復力之間的關聯性,以此發展可衡量的指標,瞭解現況、威脅並監測其進展。

東華大學的學生們,事先依照「地景/海景多樣性和生態系保護(Landscape/Seascape Diversity and Ecosystem Protection)」、「生物多樣性,包括農業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 Including Agricultural Biodiversity)」、「知識和創新(Knowledge and Innovation)」、「治理和社會公平(Governance and Social Equity)」以及「生計和福祉(Livelihoods and Well-being)」,分為5組,並依據20項指標發展相關提問,每一組訪談1位居民。

學生們將提問事先告知受訪居民,並且到聚落的各個角落實際觀察,例如跟著廣媽(范綉英)到他的田裡,部落傳統使用的民族植物,這些年來起了哪些變化,長得很像的兩種作物,原來是蕗蕎和蔥;原住民口中的苦瓜,長相和城市菜市場賣得苦瓜完全不同。滿山的蜜桃、李子、梅子,聽說長得不好,任由在樹上成熟掉落。

清澈的小水漥。趁著大家忙著寫筆記、搞清楚蕗蕎和蔥的不同,廣媽摘來數十棵蜜桃,在一旁的小水漥稍微洗洗,分給大家吃。這水窪的水是由水圳接引山上的泉水形成的,水質清澈,還有蝌蚪優游其中。

另一組跟著居民哈娜(范信妹)採集野菜,沿途吃了起來,雖然不能有系統的整理野菜知識,但是只要學生提出問題,他就現場指認、說明甚至示範利用方式,這些寶貴的見解與經驗,透過學生的整理,得以架構知識系統。

這一天,Pakalongay小小解說員課程的孩子們也來了,一路跟著大哥哥大姊姊們走訪聚落,聽他們和Sinsi、Fayi、Faki訪談,十分好奇他們生活的環境,為何讓大哥哥大姊姊們這麼感興趣。

到田野磨練知識 一天就學會

一天的田野調查下來,隨著倦鳥到了該啟程回家,學生卻覺得時間不夠。

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三年級學生簡思亼表示,到了田野,得以拋開課堂上不切實際的想法,課堂上預設的問題,到了現場都用不上,反而透過一問一答、聊天,而非死板板的條列問題得到更多答案。

這不代表不需事先做好功課,而是即使做了完全的準備,到現場須將理論活用隨機應變。

「如果直接問居民『社會-經濟基礎建設適切於社區需求嗎?』居民可能聽不懂也不了解意思,所以必須用別的方法或例子來問。例如:小朋友讀小學,就學方便嗎?那麼國中呢?高中呢?受傷就醫,便利嗎?小感冒怎麼解決?……缺乏轉化就很難讓居民聽得懂。」

他覺得課堂所填塞的知識,可能比不上走出教室到現場學習的多;不過得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此外,他也感受到居民滿足於自給自足、快樂的生活,他們不需要更多金錢,而是如何讓自己的環境更好的心意。

從教室走到田野。

同樣是自資三的陳于峰則表示,有些指標受訪者卡助(王俊傑)自評很低,可是真的這麼低嗎?這個評估指標真的有用嗎?

以收入多樣性這項指標,他理解為如果耕種遇到天災,有沒有別的方法養活自己。卡助認為,當地防災做得很不錯,水梯田不怕淹水,水多具有滲水功能;此外,也打一些散工維持生計。看似收入來源不是很多樣,但似乎足夠。

若以指標打分數,似乎是很低,但若以承受風險的程度來看又很高,似乎有衝突。而這些意見都將回到課堂上進一步討論、釐清。

以社區為尺度的指標 自己的環境自己顧

「社會-生態-生產地景和海景回復力指標」是建立在社區尺度、以社區培力為目標,並基於在地社區居民的觀察、感知和經驗,指標評估的空間大小,則主要由社區居民考量生活和生計圈的範圍而加以決定。

東華大學環境社會學,將教室移到田野現場,一天學得更多知識。

李光中表示,里山倡議背後的理論認為,不做適度的活化使用,山林的生物多樣性會降低。鄉村地區的居民都是依賴自然資源,若不使用,也會影響經濟活動。而居民依賴山林高,是不是真的就能使生態恢復的好、生物多樣性高?最好還能有科學性的檢驗,由此來反映指標更好。

這套指標主要是靠居民的認知、理解和評估。「當今的問題是不認為在地知識有用,只相信科學測量工具,透過科學家分析、模式化;但這套方法居民不懂,也不覺得重要,也不是他們看待環境的方法。」李光中說,雖然科學性的知識很重要,但尚未架構之前,先收集居民的意見,得到居民的認定,並願意為環境努力。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遭遇旗山斷層 國道七號二階地形地質得大幅調查

$
0
0
本報2015年5月1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1日環署舉行國道七號二階環評範疇界定會議,原本在一階審查時並沒受重視的地質議題,卻因旗山斷層緊貼此計畫而受重視,「旗山斷層很活躍,真的很危險。」環委林慶偉直嘆近年學界才漸漸調查出旗山斷層的相關資料,然高雄的石化業卻就位在斷層的南端,若仍藉由國道七號環評的機會作更多的調查,將是對台灣很有幫助的一件事情。

2015-05-01_01-39-34

國道七號的主方案與2替代方案,皆與旗山斷層相關。即便是環評委員們認為相當可行的高屏溪西側案,也同樣面臨旗山斷層。

民間普遍認為國道七號就是為了繼續擴張高雄地區的石化業而來,因此若旗山斷層確對國道七號與石化業影響甚大,那麼國道七號與石化政策都該更嚴謹的面對。林慶偉強調,並非有斷層、屬山崩地滑敏感區或土壤液化的狀況就一定不能開發,但應有徹底的調查與提出相關因應對策。

國道七號主方案計畫通過鳳山台地與高雄平原兩地形區之間,雖然開發單位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報告指出道路沿線無明顯順向坡,也已沿線進行了29孔的地質鑽探掌握地質資料。但關於旗山斷層的部分卻是討論重點,新工局指出,僅有路線終點23K附近距旗山斷層可能延伸位置達800公尺以上,但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發言人陳椒華卻引台大地質學教授陳文山在2012年發表的相關圖資,質疑很可能其實整條國道七號都沿著旗山斷層的上盤「大社層」。

經濟部地質調查所的意見,也指出原方案的北側與旗山斷層位置接近,且旗山斷層往南延伸由鳳山丘陵西側入海,與原方案位置接近,地調所也建議增加活動斷層影響評估。

旗山斷層在去年底遭地調所公告「旗山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也讓年初中山大學環評中的仁武校區開發計畫大亂。如今國道七號同樣必須面對旗山斷層,林慶偉強調國道七號應根據「地質法」進行調查評估,要找地質技師作加密鑽探、分析岩心、地雷阻、淺層反射等,借此機會好好調查旗山斷層。

2015-05-01_01-39-08

在特殊地形與地質的調查,除了新工局已提出鳥松附近有泥火山噴發處,居民簡先生亦提出當地有三座濕地終年有湧泉冒出,是否代表斷層等地質活動,也應該一併調查。

替代方案中,環委認為可行性頗高的高屏溪西側案,因為將路線延伸至燕巢交流道也同樣鄰近旗山斷層。環委游繁結建議,也應該為此替代方案進行周延的地形地質調查。
 

【水情報】高雄三階限水再延一周 6月梅雨季預計全台解渴

$
0
0
本報2015年5月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原定下周二進行高屏溪流域第三階段停水,因高屏堰上游集水區近日山區午後雷陣雨流量略有上升,氣象局評估近期仍有降雨機會,因此高雄地區第三階限水再延一周;氣象局預估5月南部雨量仍偏低,6月降雨量可望如往年。

高屏溪上午11時河川流量為8.4秒m3,確定下週不實施三階段限水;不過整體流量仍偏低,經濟部呼籲民眾節約用水以免造成供水缺口。

高屏溪攔河堰提供高雄市每天130萬噸民生用水。

因應水資源需求,民生用水將由台灣自來水公司設置189處民生用水臨時取水站,並設置坪頂給水廠等12處醫療用水之載水點;高雄市政府則規劃設置145處民生用水臨時取水站,以應民眾取水需求。

工業用水則由台水公司於可能受影響的13個工業區(大社、仁武、本洲、大高雄、南工、舊工、漁港、臨廣、萬大、永安等10工業區、楠梓加工區、高雄加工區、路竹科學園區),就近增加設置載水點,並於高雄臨海、大發、林園、屏東屏南等工業區及加工區設置31處工業用水載水點。

隨著季節進入梅雨汛期,中央氣象局預測今年梅雨季南部雨量5月仍偏低,6月有望和往年一樣。

氣象局表示,每年5月至6月是台灣的梅雨季節,容易有鋒面在台灣附近徘徊,並帶來大雨或豪雨。平均而言,主要的降雨時間約在5月後半月至6月前半月,最大降雨區域集中在中南部山區。

氣象局說明,由於聖嬰現象持續發展,熱帶中太平洋海溫異常偏暖,形成對流上升低壓區,抑制了南海的對流發展。南海是台灣梅雨期間重要的水氣來源之一,特別對南部地區影響更顯著,目前南海海溫也偏低,不利對流發展,預估南部5月偏乾的機率較大,6月雨量正常。

北部則因華南水氣偏多,仍有受鋒面或華南雲系東移影響而降雨的機會,雨量以正常的機率較大。

此外,梅雨常造成災害各界應及早做好排水系統的疏濬和水土保持工作,尤其是對降雨承受能力較低之地區,更應加強防範;雷雨常會伴隨梅雨鋒面發生,民眾亦須防範雷擊及強陣風現象。


實踐佛陀慈悲 與其「放生」不如 「護生」

$
0
0
作者:黃淑玲

澄清誤解,放生正名

佛陀的教誨,希望長養慈悲,斷一切眾生之苦。包含被宰殺入口腹的眾生。

佛陀的時代,生活範圍就在走路可及之處。市場販售的,是村落外溪河裡撈起的魚蝦蟹,自己圈養的牲畜,當時的放生,是隨手買下,立即放回原生地。

兩千五百年後,交通縮短距離,開發佔據自然棲地。更遞讓佛陀時代的環境不再。佛陀護生的精神,也要配合生態學者的專業指導,才能如法地解除動物的苦。

放生造就養殖與捕捉市場。照片引用自:公視-我們的島

佛教廣願福慧協會成立宗旨之一,希望能在眾生困難之時伸出援手,拉他一把,度過生命的關口。理事長釋見石法師,希望引薦佛教豐富的資源,結合生態學者專家,或者協助民間動物保護團體,以智慧,實現佛陀放生的慈悲。

見石法師笑著說,現在一開口講到放生就被罵,放生的確是有盲點的,一般人覺得放生就一定得永遠的活下去。所以才會有人跑去國家公園放生,覺得沒人會殺他們方向是正確的,在放生時,沒有周全如法地考量整體的生態,因放生不當,導致被「放生」沒活成,反而「放死」,甚至「放生」後擾亂當地生態,導致原來的物種死亡,才讓佛教放生的美意受到誤解。

以永續維護生態,「護生」取代「放生」

放生不只是一時,舉辦的一個活動與儀軌而已,應該是與時俱進,永續維護生態的一個價值觀。與其說「放生」,不如說是「護生」!

2013年的10月底,就有此因緣,釋見石法師透過生態專家曾晴賢教授,得知桃園龍潭一處養鰻的埤塘結束養殖,一池的鰻魚雖已被標售,還是有熱心民眾透過曾教授,希望在刀口下搶救出這批鰻魚。

釋見石法師透過生態專家曾晴賢教授,合力救下一批待宰的鰻魚。圖片提供:黃淑玲

法師立即拜訪曾晴賢教授,曾教授發願保護魚族的勇氣與執行力,曾輔導建造國內外許多河道的魚廊,為魚族留一條生路。同時體諒倚靠捕魚養家活口的人,加上佛法的慈悲,加上生態專家智慧,共攜手為生態盡力。

就在新竹出海口前,呼呼的海風中,曾晴賢教授奮力說明:龍潭有處鰻魚養殖池,因土地即將回收,但是目前海洋資源日漸耗竭,鰻魚市場行情看俏,這批鰻魚也將落入饕客之口。一般鰻魚大概養到四條湊到一斤的大小就出售了此水池的鰻魚,已經大到一條4斤。這是難得的大小。這些鰻魚如果野放,順著他生命的旅程洄游,能產下無數計的小魚苗!不論以海洋資源,或者鰻魚來說,野放都是極大利益眾生的事。

曾教授表示,幫鰻魚渡過這個生命的關卡吧!

啟動鰻魚的生命密碼,豐富海洋資源

釋見石法師極為感動,在出海口呼呼的風聲中,鰻魚其妙的生命歷程,是甚麼啟動他生命的密碼這份深深敲進心底的悸動!見石法師表示,依照佛陀的教誨,放生是可以配合生態保育的!期待結合生態學者,尊重保育團體,依照環境保護的專業與法規護生,如法執行放生模式,重現佛陀智慧,才是體現佛陀放生的真義。

重要的是,為生態盡一份力的心!

長期致力於生態保護的學者曾晴賢教授,解說鰻魚的生命旅程:鰻魚的生態非常有趣,這個季節(10月底)剛好是鰻魚的迴游的時機,會由海口洄游進來河口,在河口停留大約6個月。

如果能幫牠們度過生命的險口,放生到河口,對於鰻魚的復育生態有極大的幫助。即便放生後,大鰻魚還是會落入凡人之口。但是,可以讓鰻魚產下魚苗,完成他生命傳承的使命。何況當鰻魚犧牲時,還可以養活一些賴以為生的人。

因此,見石法師必須募款,好多人聽到要放生,都很不認同。連內容都不知道,只聽到放生,甚至連佛教徒都立即回應:「不認同!」見石法師表示:「我很難過!放生本身沒有錯,我們如法來做,讓人們知道放生的真正意義。」

在生命的關口,拉他一把

讓大家知道,放生可以配合生態保育的。鰻魚跟鮭魚一樣酷!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每個生命,因難的時候,推他一把。至於後面如何,每個生命有其獨自的因緣,至少在淪為畜牲道的這一世,有快樂的一生。

見石法師表示:未成佛道,先結善緣,以放生的儀軌,為鰻魚皈依佛法,能解除淪為畜牲道的業障,在結束此世後,期望來生得生智慧,能修習佛法,將來菩提道上,都是成佛的好伴侶!

鰻魚原是淡水河中棲息生長,到長成成鰻便會離開江河游到水深達400~500米海中產卵,產卵後的成鰻會因用盡體力及水壓太大而死亡,卵子孵化後經過柳葉鰻Leptocephalus階段,再被黑潮帶回河口,這時會變成鰻線,因通體呈透明狀,故稱為玻璃鰻Glasseel,日本種白鰻線和美洲種鰻線一樣,由卵子孵化後到回到河口需時一年,歐洲鰻線更長達3年。究竟是什麼原因令到成鰻千里迢迢游到產卵場及只有幾厘米長的鰻苗如何辨別方向回流河口,暫時都只是一個謎,相信只有造物者才知道。

鰻魚苗。圖片引用自:公視-我們的島

「神秘的旅程—迴游」當深海中的卵孵化成小鰻魚後,雌的小鰻魚沒有父母的領導,卻紛紛由深海游向海面,向著家鄉的河川或池塘游去,這段旅程至少要花一年的時間。鰻魚卵在深海中孵化,剛出生的幼鰻的身體像一條薄薄的透明帶子,具有肉眼不易見的小麟片,無腹鰭,背、臀鰭向後延伸至尾部。但一到達河口,小鰻魚長大了,體型變得又長又圓,但身體仍是透明的,稱玻璃鰻,又像柳葉一樣扁平,稱為柳葉體。

游到淡水中的小鰻魚,有的游向小河,有的游向池塘,在那兒住下來,不再旅行了。安住下來的小鰻魚,身體變得更圓、更粗,體色變深。一年又一年,大約在鰻魚8歲時,牠們又要開始旅行了,這次牠們游向大海,向著小時候游來的方向游去。

成為 Freegan 的理由

$
0
0
作者:楊宗翰

※ 本文轉載自 {空屋筆記} 免費的自由

當我們什麼都不懂的時候,我們什麼都吃,吃速食店的炸雞、薯條,吃超市裡頭的麵包、御飯糰。後來,當我們認識了慣行農法、基改作物跟食品添加劑,我們不願再食用那些食品,開始追求自然的、真正的食物。

當我們看到了集約畜牧下的動物們,被如何的育種、增肥、運輸然後屠宰後,
我們不願再食用在那種農場裡長大的動物,成了人們口中的Vegetarian。

當我們知道那些不會生蛋的公蛋雞跟不會產乳的公乳牛一出生就被決定的命運後,
我們不願再吃蛋、不再喝牛奶,成了人們眼裡的Vegan。

最後,當我們終於打開超市後方的垃圾桶,發現了那些我們之前不想吃、不忍吃的東西…...全都堆在裡頭,我們將牠們挖出來,帶回去料理,然後含著淚吃掉,成為所謂的Freegan。

FREEGAN

這是大多數住在屠宰場(註:作者和其他Freegan佔領的空屋)裡面裡頭的人們幾乎都經歷過的歷程。我們用四處蒐集來的木頭生火,然後用菜市場賣剩的食物在暖爐上做料理,絕大部分的情況下,我們都不會吃肉,只吃蔬菜,然而,當我們從麵包店或披薩店裡帶回賣不完的披薩、三明治或是包肉的麵包時,我們就會吃這些肉(但也不是全部)。

……繼續閱讀前,建議先了解Vegan

當然,並不是每一個人成為Freegan的原因都跟食物有關。有些人是因為低薪和房價、有些人是因為搭了很多便車、有些人則是因為研究經濟後發現有點怪怪的……總之,這些人們,都在不同的時刻,理解到現今的社會,竟然只是個瘋狂浪費自然資源、汙染環境、不斷擴大貧富差距、讓人們彼此疏離、競爭、仇恨,然後聲稱只要我們一直買東西,大家就會過得更好更開心的荒謬社會。

東西存在的目的,是要讓人們使用,不是讓人們擁有。

當我們不再遇到什麼事情都馬上想著「要花多少錢?」或是「要買什麼東西?」之後,我們的雙眼,才有辦法看到許許多多我們一直以來視而不見的東西。

你的每一筆消費,都是在為你心目中的社會投票。
※ 你的每一筆消費,都是在為你心目中的社會投票。

這是之前人們再推廣購買環境友善、動物友善或公平貿易產品時所喊的口號,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我們討厭一個企業的行為,最直接有效的行為就是拒絕購買他的產品。然而,事情總會進展到另外一種情況…….

「我很想要投票,但是一個是有毒的蘋果、一個是爛掉的蘋果,兩個黨兩個候選人都很爛......我可以不要投嗎?」

有機認證只有大企業有辦法負擔認證費、慈善事業大半都是那些汙染環境、剝削勞工的企業創辦來節稅用的……甚至,我們漸漸發現,真正的問題其實不在於產品的好壞,而在於嚴重過量的消費文化。

一個燈泡再怎麼節能,如果把整片薩哈拉撒沙漠都架滿節能燈泡,然後說這很省電所以沒關係,這不是省不省電的問題吧?再生能源很棒,但是如果整個中國、印度加上非洲的所有人都比照美國人的用電模式,單單是生產那些矽晶板、發電機跟水庫.......就足夠讓地球浩劫了,再生能源是好東西又怎樣?

不消費要怎麼生活?這其實遠比想像中的簡單。

需要食物的話就去菜市場看看有沒有賣不掉的菜、或是麵包店賣不完的麵包,我們也自己種,甚至有些人會去採集野果或是栗子。當然,還有dumpster diving,去超市的垃圾桶蒐集食物。難以想像的是,我們的食物竟往往多到吃不完,於是,便舉辦food not bomb這類免費煮剩食給人們吃的活動。

人們浪費食物的程度令人驚訝。

至於交通,當然就回歸最基本的步行,或是騎腳踏車,如果要快一點或長途旅行,那就舉起大拇指搭便車。

衣服的話,我們大部分人所擁有的衣服其實早就遠遠超過我們真正所需,家電或是家具也多的是還沒有壞掉就被拋棄的二手物。

那住宿呢?眼下最直接的便是佔領空屋,但這只能是過渡期,人們透過佔領空屋這種衝撞體制的行為讓大眾重新思考私有土地這件事,房屋到底是蓋來給人住的還是蓋來賺錢蓋來賣的?人類憑什麼擁有一片土地?憑一張只有人類看得懂的契約便可以將土地從自然中奪走,然後稱原本住在那片土地上的生物非法侵占嗎?

我們不討論合不合法,我們只在乎正不正確。

有些人會說,這些dumpster diver、hitchhiker、squatter、這些Freegan,翻垃圾桶裡的食物吃、搭便車、佔領空屋,是在依賴資本社會的剩餘,但卻不工作賺錢好貢獻這個餵養他的社會,根本就是個社會的寄生蟲。

只是他們並不知道,

我們當然希望可以吃自己用自然農法種的健康蔬菜和水果……
我們當然希望可以自己開用廢油、太陽能、沼氣當燃料的車子,
我們當然也希望可以自己動手用泥土、竹子跟木頭,蓋一棟適合當地氣候的自然建築,

這些都是存在每個 Freegan 心裡頭的夢想啊。但我們選擇暫緩這些夢想……

因為,
我們發現,這個世界每年生產的食物足夠餵飽100億人,卻浪費了近半數的食物,同時還有10億人正在挨餓著的時候;
我們發現,台灣每台車子裡頭平均只有1.7個人,2個以上的車位,就這樣被閒置的時候;
我們發現,在英國,有五萬個無家可歸的遊民,卻有近百萬戶根本沒人住的空屋的時候;

難道我們應該放著這些資源就這樣被浪費掉,然後還花費更多資源在開發其他的替代方案嗎?

因此,
我們寧願吃垃圾桶裡過期、噴過農藥、除草劑、基因改造的食物,
寧願花四五個小時在路邊等陌生人讓我們搭便車,
寧願冒著跟警察、地主起衝突的危險,住在環境很差的廢墟,
寧願……在種種輿論壓力下,抬頭挺胸的當這社會的寄生蟲。


喜歡Freegan文章嗎?5月12日環資邀請副刊人氣作家 Freegan 楊宗翰,來跟大家分享:台灣的Freegan好生活!

時間:5月12日 (二)晚間 7:30~9:30
地點:流浪ing旅遊書店;台北市大安區溫州街74巷3弄2號
   **為維持講座品質,請勿攜帶外食
講者:楊宗翰  (空屋筆記-免費的自由 部落格主)

>>>> 報名講座請點此 <<<<

講座對象:每一位願意關心環境的您
報名人數:每場60人,額滿為止
報名費用:隨意樂捐 或 5張未對獎發票
聯絡資訊:(02)2933-2233#236,洪小姐

※ 主辦單位保留活動內容調整權利

 

上工嚴謹 下工啤酒 日式工作假期初體驗!

$
0
0
作者:黃苑蓉(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環境信託中心 專案經理)

2014年夏天,兩位日本志工來台東參加本會舉辦的工作假期時,其中一位三木健二先生,就告訴過我一句話,「充分的準備最重要!」。活動期間總是會有意想不到的狀況發生,但如果可以先預備各種應變方式與備案,就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完成行動。

筆者身為台東工作站的工頭之一,首次參與日本夥伴主辦的工作假期活動,得到許多值得學習的工作帶領技巧與態度,僅以工作人員會注意到的觀察視角,與大家分享此行見聞。

明日香工作假期。

一聽到要去日本參加工作假期,大家最擔心的就是語言問題,幸好本會在日本有志工幫忙翻譯行前通知及活動簡章為中文,而日方的工作人員中,今年(2014)雖然沒有會中文的人,但有會說流利英文的人至少有2位,因此溝通並不成問題,當然,若會一點簡單的日文會話,會更加融入當地的夥伴。

這次的工作任務是要協助疏伐竹林,取下的竹子就地焚燒成草木灰,一部分長得漂亮的竹子,則提供給當地藝術季所需的竹材,在工作日的那兩天就製成裝置藝術作品,我們看到親手搬運的竹子,在隔天就成為藝術品,陳列在大草原上,美不勝收。

工作日前一天有場勘時段,現任會長新開先生,帶志工親至現場看看隔天要工作的環境到底長什麼樣子,工作地因為會有大火焚燒竹子,還先用鐵柵欄幫一旁的稻田隔離,以便擋住烈焰溫度。路徑與工作腹地都砍好草了,相當好走,新開先生使用大聲公,預告工作流程與注意事項,休息點則設置於鄰近古蹟(神社)內的庭院,主辦單位安排解說員帶著圖片,向大家簡介此地的重要性與歷史意義。我們做的是勞動性質的工作,但同時也要認識與尊重,安頓我們身心的地方。

工作日當天,在上工前,有做收音機體操,對於國中畢業後就沒做過早操的我來說,感到相當懷舊風啊! 但體操時間的設計其實是為了讓志工們舒展筋骨,畢竟大家來自各行各業各年齡層,肢體勞動的程度不一,若不先暖身就拼命工作,很容易產生工作傷害。

焚燒竹子。工作人員帶著大家做早操。

志工們事先就分組好了,上工前先認識各組的工頭與組員,領好工具裝備。工頭們都是志工會的大叔們,各個全副武裝,安全帽、護目鏡、手套(兩天都是用新的手套,只用一次的手套去哪裡了?)、長袖長褲工作服、毛巾、句子、雨鞋…讓志工一看就知道裝備該怎麼穿戴,比照工頭就對了!

志工主要會用到的工具是手鋸,所有的工具們都用箱子分裝好,並有護貝好的器材清單貼在各個箱子上,整齊地陳列在休息區的帳棚內。志工放個人物品的地方,是在帳篷底下,用三六板(木板)鋪在地上,讓志工可以放東西又不致濕掉。工作人員以發財車載運所有工具,怕下雨的東西就在上面覆蓋帆布。因為有焚燒竹子,還有高壓機、水箱、水管在現場待命,設想超周到。

一切都準備好後,就是下場工作了!主辦單位疏伐竹林的「生產動線」設計得很好,全部工作人員按照工作經驗,分成三組,分別是前線(取材)、中段(搬運、分類、裁切)、後端(搬運、焚燒)。現場有場控人員負責注意工時,與現場工作人力調度,場控者自己不會跳下去生產線工作,他們專注在現場的工作安全,以及使流程順暢不卡住。

疏伐竹林。照片來源:景観ボランティア明日香ASCVA

工作節奏為,工作1小時,休息10分鐘,工作日的早上與下午,各被分為兩、三個時段,適當的休息讓人一點也不會累,休息區還備有茶水及親切的護士小姐(笑),如果有任何身體不適的問題,都可以有專業的醫療人員現場處理或諮詢。休息區外的馬路邊,有垃圾桶及專為抽菸者設置的集菸箱,現場垃圾不落地,一片乾淨。

明日香多彩的古早米。

中午在鄰近的社區聚會所吃便當,因為怕大家髒髒的身體弄髒榻榻米,也全部事先鋪上帆布,這點很細心。便當也擺好在桌上了,各自就位就開動囉! 雖然對台灣人來說冷的便當讓人有點不習慣(但吃冷食在日本是正常的事),但由當地食堂,運用在地食材料理的便當,非‧常‧好‧吃!當地的稻農有生產古早米,包括綠米、黑米、紅米,在便當中就吃的到。晚餐則由住宿旅館附設的食堂供餐,同樣都相當美味與多樣,兩天的工作下來,真讓人有點擔心不瘦反胖呢!

工作結束的那個下午,志工會拿出活動布條拍大合照,布條上寫的是「景觀志工明日香會‧活動中」這件布條十幾年如一日,不用更改上面的字樣,只要是志工會的活動都可以拿出來用,是個好點子。結業式的時候,會長新開先生拿出留言本讓大家書寫,也讓重要幹部與參與成員們,包括台灣來的志工們,都可以上台講幾句話,大家都抒發了幾天下來的心情,也期待明年再相聚。

工作日第二天完成時的大合照!照片來源:景観ボランティア明日香ASCVA 晚間的志工聯誼時間。照片來源:景観ボランティア明日香ASCVA

因為這次參加由日本主辦的工作假期,才有機會體驗到日本人的生活節奏,白天認真工作,一絲不苟,晚上認真休息,由於一年一度的長天數活動讓許多志工聚集在一起,晚餐後的啤酒聯誼Party是不能少的。

看著日本志工們開心地暢飲聊天,白天跟他們一起工作的我們才能理解,這就是日本人紓解壓力與彼此交流的方式,這也才回想起,今年(2014)夏天日本志工來台灣參加工作假期時,為什麼一下工就跑去買啤酒來喝的原因,這已經是他們的工作文化了,如果我們在辦活動時能考量到不同文化/生活背景人們的需要,並設計能尊重彼此生活方式的活動流程,某種能一起工作的無障礙流程,這會是未來很重要的課題。

餐桌上可以見拋棄式餐具。另外,致力於生活中降低環境衝擊、想達到零廢棄物的環資工作人員,在日本的活動期間,看到主辦單位有使用到一些一次性的餐具,例如工作日休息區所供應的紙杯,與午餐便當供應的竹筷,會覺得有點美中不足,希望未來有機會能讓日本的夥伴們,也嘗試減少這方面的備品,或在現場有其他非一次性備品的選擇,例如鼓勵志工自行攜帶餐具與水壺。

整體而言,日本夥伴的工作假期讓人感受到工作態度上的嚴謹,與流程掌握的得心應手,雖然很多時候是處於語言不通的狀態,還要跟日本的志工們互動,卻一點也沒有困難,因為台灣志工身處於日本的志工群裡面,很輕易的就能知道該怎麼進行當下的工作,肢體語言加上清楚的指示,讓第一次參加志工會的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希望以後還有機會繼續回到當地當志工,並且探索明日香村的深厚文化!

令人痛心的黑鳶馴養

$
0
0
作者:林惠珊 ;攝影:謝季恩、Nolan Hwang、陳加盛、洪孝宇

※ 本文轉載自 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

食腐性的黑鳶是大地的清道夫。

黑鳶屬於食腐性的猛禽,是大地的清道夫,喜歡吃食物大多是老的、病的、弱的、小的,喜群體生活且鬼靈精怪,不適合作為馴鷹鳥種,主要是因為其打獵活體的能力不若其他速度快且腳掌有力的猛禽,但盤飛起來漂亮因此遭到不法人士盜獵。

在先前(2013年)曾介紹過 小叮噹及小叮鈴兩隻被馴養後逃逸的黑鳶,被撿拾到屏科大收容中心收容後訓練野放。然而後續卻仍然發現有幾隻黑鳶在野外出現,但腳上卻有馴鷹人飼養過的痕跡,讓人痛心。

以下介紹另外3隻個體,均為新生幼鳥,翅膀及身上布滿了鵝黃色斑點,也就是還在巢中的時候,就被馴鷹人給偷拿走,私自飼養,但還好的是牠們至少還回到了野外,不管是被放走或不想養了,還是逃出,至少回到野外就好。我替牠們感到開心,而且幼鳥因為馴養的時間不長,因此在野外覓食能力及健康狀況都正常。

黑鳶幼鳥腳上有環扣,顯示曾被人類馴養。拍攝於美濃
※ 2014年11月2日 拍攝黑鳶幼鳥於高雄美濃,雙腳上有腳扣


戴腳環的黑鳶,重新回到野外。拍攝於曾文水庫
※ 2014年11月22日 黑鳶幼鳥雙腳紅環,拍攝於高雄美濃(雙腳有寵物用的紅色腳環)

戴腳環的黑鳶,重新回到野外。拍攝於曾文水庫
※ 同隻個體在2015年3月4日拍攝於曾文水庫


曾文水庫拍攝到戴著腳扣的黑鳶幼鳥。
※ 2015年2月10日 拍攝黑鳶幼鳥於曾文水庫 左腳有腳扣

在此特別呼籲,黑鳶與人類生活環境接近,儘管在野外有農藥、鼠藥等環境藥物引發的生存危機,但牠們需要朋友,出生後隔年便具有繁殖能力,更是野外繁殖的尖兵。

目前在台灣的黑鳶尚不需要人工繁殖來維持其族群數量,只有牠們的幼體能夠在野外成長,才是族群存續之福。

黑鳶已經數量稀少,但在2012至2014年間,就發現有7隻被人飼養過的黑鳶逃逸出來,這7隻只是我們知道的而已,尚困在人類手中的不知還有多少?巢中幼鳥雙腳軟弱無力,就成了不法馴鷹人覬覦的對象。

盜獵黑鳶幼鳥嚴重打擊黑鳶的也族群數量。

如果你是馴鷹人或想養鷹的人,你有看到這篇文章的話,我要告訴你,買來的黑鳶、偷雛鳥都是不合法的,而且牠們很弱,就算長大了,會打獵也沒多大本領,本性就是吃腐肉的,儘管盤飛姿勢漂亮,然而盜獵黑鳶幼鳥卻會對族群產生很大的傷害。以一位馴鷹人來說,飼養的猛禽沒有合法來源,連帶出門都要偷偷摸摸的,那又有何意義呢?

請各位和我們一起從抵制及取締非法飼養黑鳶開始,一同守護環境,保護在台灣生活的黑鳶。 

西表島故事:垃圾與山貓

$
0
0
採訪、撰稿:呂培苓;攝影、剪輯:葉鎮中

日本沖繩的西表島,距離台灣東部大約兩百公里,和沖繩縣所有島嶼一樣,西表島的東北角海岸,飽受海漂垃圾的侵襲,這些垃圾除了來自日本本國外,還有來自中國、韓國與台灣......

日本沖繩的西表島飽受海漂垃圾的侵襲

海漂垃圾對於想要向聯合國申請世界自然遺產的西表島,是個大麻煩,因為這些垃圾不僅影響紅樹林生存,也威脅到山貓的生活環境。日本學者指出,這些塑膠製品為了調整顏色與軟硬度,添加了許多化學藥劑,而藥劑裡面的重金屬,受到酸雨侵蝕,或因為長時間日照劣化以後,都會溶入海岸的沙裡,影響到沿岸小生物的生存。

森本孝房是西表島的生態工作者,他帶頭往海岸森林深處前進,眼前景象真的不可思議,簡直是個垃圾墳場,各式各樣的漁具、寶特瓶,瓶瓶罐罐,堆疊在樹林裡,怎麼可能清理乾淨呢?

森本孝房是西表島的生態工作者

森本說,垃圾讓這裡的小生物無法生存,青蛙、螃蟹等的數量減少,原本住在這裡的山貓一家三口,食物來源減少;而且,母山貓每個步伐都會踏在垃圾上,發出很大的聲響,小生物聽到聲音就跑掉了,因此兩隻小山貓,其中一隻判斷是因為營養不良而死;另一隻跑到公路上覓食,還出了車禍。

海漂垃圾正威脅西表島這個以自然景觀著稱的島嶼,許多漁船棄置的繩索,纏繞著紅樹林的樹枝,大浪打來會折斷樹枝。此外,大型漁具也會壓住紅樹林的氣根,影響紅樹林呼吸。日本防衛大學名譽教授山口晴幸指出,最具威脅的是塑膠垃圾裡面的鉛、砷、鎘等重金屬,會被吃進海岸小蝦、小蟹的肚子裡,從而進入整個海洋食物鏈。

塑膠垃圾裡面的重金屬

會從蝦蟹進入整個海洋食物鏈

日本在2009年通過《海洋漂流物處理推進法》,全國每年撥了100億日圓的處理經費,但是從2015年開始,為了可能的重大天然災害防治與善後,經費只剩下25億日圓,這對於不斷湧進海漂垃圾的沖繩列島來說,真是個大麻煩。因為各島嶼垃圾必須靠船運出處理,船運和撿拾人工的經費,都很高昂。

西表島一方面與垃圾奮戰,一方面在日本特有亞種西表山貓的保育上,也非常努力。整個環島公路設置許多「請大家注意山貓出沒」的標誌、舖設跳動路面提醒駕駛人減速,排水溝有特殊角度防止青蛙、蛇等跑到馬路上,引起山貓跟進。還有24小時的救助專線,如果發現受傷的山貓,可以隨時打電話通報。

西表島對於山貓的保育是雙贏的典範

西表島對於山貓的保育,不但維護了整體生態的平衡,也使得西表山貓成為觀光的重點項目,不論是誰到了西表島,總想賭賭自己的運氣:看到山貓了嗎?

這是生態與觀光雙贏的典範。

Viewing all 1995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