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5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水稻田棲地棒不棒? 靠長腳蛛、橙瓢蟲蓋章認證

$
0
0
本報2015年4月2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綠保標章推行5年來,已有上百位農友,願意在生產之際,兼顧生物多樣性、保育了33種珍貴動物。最近,慈心基金會與花蓮農改場攜手,進一步以棲地保育為目標,首發水稻田棲地認證,以長腳蛛、橙瓢蟲為「指標物種」,只要數量夠多,就代表生物多樣性豐富,便可申請獲得綠保標章認證。

水田生態好,澄瓢蟲也來拜訪!

從物種到棲地保育 守護更綿密

包括稻田、蓮花田、茭白筍田、菱角田、芋頭田等水田,是台灣面積最大的人工濕地與水域生態環境,這些水田除了生產糧食、餵養大地,還能涵養水資源、蓄洪淨水、庇護水鳥繁殖覓食、調節微氣候以及農村良好居住環境與景觀等多項功能,好處說不完。依據日本調查,水田生態維繫500多種野生物生計及棲息之地,學者認為,台灣水田生態系應更為豐富。

過去幾年,綠保標章著重在物種保育,如今更進一步納入水田生態價值,並根據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副場長范美玲的研究論文,以長腳蛛、橙瓢蟲為監測物種,種類、數量越多,代表生物多樣性越豐富,今年4月已有7位花蓮農友以6.6公頃水田,率先申請水田棲地綠保標章驗證申請。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綠色保育標章」是以有機農業標準為基礎,且更正視農業與生物多樣性的關係,強調合理的生產模式,避免動物因農業行為受害,促成農田環境與資源永續利用。5年來,陸續已有145戶加入,物種數為33種,總面積達199.5公頃。

現在,慈心基金會結合了花蓮農改場「水稻田生態多樣性調查研究」成果,發展「指標物種」作為監測標的,以水稻田為例,農民透過掃網,數算長腳蛛、橙瓢蟲的數量變化,就可得知農田生物多樣性的豐富度;對環境敏感的橙瓢蟲以及長腳蛛,於是成為水稻田綠保標章的代表,要認證水稻田棲地綠保標章,先讓牠們蓋章保證!

水稻田監測尖兵出列 筊白筍靠水黽

水稻田田埂多樣性植被,營造天敵昆蟲棲地,增加指標物種,更兼具美化景觀的功效。(圖片來源:花蓮農改場提供)2012年開始,花蓮農改場副場長范美玲著手調查有機農法操作對農田生態的影響,發現有機水稻田可提供各種天敵昆蟲舒適的家,尤以長腳蛛及橙瓢蟲等對農藥敏感的天敵物種,最具有代表性,而且易於觀察了解田區的生態指標。

另外,保留水稻田田埂多樣性植被,營造天敵昆蟲棲地,不但能增加指標物種,更兼具美化田間景觀的功效,正是「綠色保育標章」的精神。

范美玲表示,原來期待以「生物多樣性標章」提升有機農業的產值,經評估,與綠色保育標章目標一致,因此融合兩者;讓農民在生產之餘不忘維護環境的心意,透過綠保標章看得見。

水稻幼穗分化期到結穗期之間,有機及慣行農法生物多樣性的差異最顯著,這段期間,在農民使用各項資材之前,可以先掃網,從植株根部往上掃,紀錄生物的種類與數量,並於資材使用過後1周,再掃網了解變化狀況,只要掃網方式、次數、頻率固定,就可以自我比較。

澄瓢蟲和長腳蜘蛛,無論是西部或東部,都是水稻田常見物種,只要數算這兩者數量,維持在基礎數量80%以內,就代表維持了生物多樣性。農民可以提出數據向慈心申請這項認證,花蓮場會提供技術支援。

水黽可望成為筊白筍指標物種。(攝影:李璟泓)花蓮農改場也針對筊白筍水田進行1年多調查,研究人員表示,在潔淨水源、有機的筊白筍田裡才看得到水黽,有望脫穎而出成為指標性物種。另外,蔬菜、苦茶農田生態系,也有相關調查。

范美玲說,水田棲地的營造需要農民協助,他們為了維繫水稻田多元生態功能,寧可犧牲更多工時、減少產量,這些心意需與消費者溝通獲得支持。未來花蓮農改場也將帶著7位農民到台北「田裡有腳印市集」,與消費者面對面溝通,分享生產過程甘苦。

區域侷限分布、民族紀念物種 歡迎報到

蘇慕容指出,綠保標章也增設「稀有物種」﹅「紀念性物種」兩項認證,讓綠保標章精神推展更寬廣多元。

綠保標章對於「稀有物種」以及「紀念性物種」的解釋分別為族群分布區域局限、數量稀少,尚未列入「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的稀有物種,以及於種族發展歷史文化中,具象徵性或代表性之紀念性物種,兩者都須經過公正專業者審查後,認為有必要列為生產過程需特別保護之物種。

※ 本文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踏查樹梅坑溪 學童化身小公民科學家

$
0
0
本報2015年4月27日新北訊,洪郁婷報導

Timbil正用電腦測試小朋友的顯微鏡。攝影:洪郁婷

一台電子顯微鏡多少錢?只需要300塊的材料費和一個下午的聚精會神,一位小學生就能組出一台電子顯微鏡!科學就在生活中,動動手,你也是公民科學家。

4月26日竹圍工作室駐村藝術家Timbil與竹圍國小自然科學老師陳建興合開了「手作顯微鏡與樹梅坑溪水域探訪」工作坊,帶著18位國小四到六年級小朋友,一起享受手作科學道具的樂趣。

竹圍工作室駐村藝術家Timbil,來自印尼,身上混和著藝術家的浪漫和科學家的求知精神,在印尼雅加達推廣公民科學,藉由簡單製作的科學道具,就能在日常生活裡紀錄、觀察環境的變化。

如何自製一台電子顯微鏡?材料只要一架最普通的網路攝影機,兩片厚紙板,4支螺絲,幾個螺帽和彈簧,300塊不到加上一個下午的聚精會神,就能組出一台電子顯微鏡,就可以開始觀察微小的事物,還能隨時擷取下生態觀察成果。

秘訣就在倒裝鏡頭。陳建興老師,解釋鏡頭成像原理,倒裝後的鏡頭焦距變得相當短,重新對焦之後,我們就能得到一台顯微攝影機。

螢幕上出現顯微畫面。攝影:洪郁婷網路攝影機改造成的顯微鏡。攝影:洪郁婷

小朋友上午跟Timbil一起完成顯微鏡,下午便跟著陳建興遊走樹梅坑溪,沿溪欣賞古厝,在汙水中發現優游自得的外來種巴西龜,在溪口泥灘地和招潮蟹打招呼,最後取一桶樹梅坑的溪水,要帶回去用顯微鏡觀察。可惜水質汙染太嚴重,加上取水位置流速太急,沒能觀察到溪水裡的微生物。陳建興說溪裡少了微生物,就像食物鏈少了基座,影響的是整個生態系。

陳建興帶著小朋友遊走樹梅坑溪。攝影:洪郁婷

2012年開始,陳建興以監測樹梅坑溪水質為主題,帶領小朋友參加科展競賽,各式水質監測方式,觀察水生植物、底棲昆蟲,兩年多的監測,樹梅坑溪的水質只有越來越差。樹梅坑溪是淡水河的小支流,短短12公里要提供上游農業用水,還要承受中下游12家養豬場和附近住宅大樓的汙水,水量不足汙染太多,到了溪口簡直溪不成溪,倒像是臭水溝了。

怎麼辦呢?陳建興無奈地說,政府的心思都花在看得到的地面建設,看不到的地下汙水設施得到的關注就相對低了許多。問題在於汙水處理,那些應該分流處理的、應該管制的、應該查辦都能確實做到,今天的樹梅坑溪就不會是一條重度汙染的水溝了。

視訊顯微鏡台作法。圖片來源:LIFEPATCH

【Cross系列】你消費,我永續

$
0
0
作者:SereneLife

近年來,最耳熟能詳的環境議題當屬氣候變遷相關議題,無論是大眾傳播媒體的報導、各國企業及政府的策略、國際會議上的討論,無不直指節能減碳,或是其調適與減緩策略,人們也開始有意識地覺察。

然而,當所有的目光皆放在溫室氣體、潔淨能源的發展之餘,看似與人們沒有直接相關的生物多樣流失對人們造成影響亦甚鉅。當我們大量使用林木、漁業資源等自然資源,促使經濟流通與發展,提升GDP,卻未將自然資源的耗損納入統計。

一旦持續採取竭澤而漁的生產模式,在短期內或許能為企業、社群帶來龐大的經濟利益,長期而言,當自然資源不再充沛,造成的利益損失,將危及糧食安全、災害恢復力、健康、能源安全、水源、社會關係、生存的選擇自由、基礎原物料的取得等面向,將會更長期地導致經濟發展衰退、加遽貧窮現象。

圖片作者:Koh_Kong_logging,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Deforestation_in_Cambodia#/media/File:Koh_Kong_logging.JPG

永續生物多樣性 人類福祉亦需考量

菲律賓政府近年來  也意識到當地因農業生產規模擴大,使得原始森林受破壞的速度加速。針對此一現象,菲律賓環境自然資源部(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DENR)更深度指出唯有改變鄰近森林聚落砍燒森林的「kaingin」生產方式,說服居民保護雨林比起皆伐更具有經濟效益,導入可持續資源利用的觀念及型式,在不受市場規模的情況下轉型,才能兼顧經濟與保育,共創雙贏。菲律賓環資部推動的「生物多樣夥伴計畫」(Biodiversity Partnerships Project),也於今年開始擬定導入「友善產品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friendly product)的標籤及認證制度的方案,藉此將保育生物多樣性的概念,融入日常消費,形成商業運作的一環。

僅管菲律賓當地流通的部分標籤制度已納入生物多樣性的考量,例如有機農產品認證、永續林業認證(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 Certificate, FSC Certificate),但這些標籤僅能針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或永續利用進行規範,例如原料來源、生產過程或使用方式,而未考量到勞工人權、當地原住民權益、利害關係者的利益分配與管理。

因此菲律賓政府以生物多樣性的保育為核心,提供完整面向的認證機制,推行「友善生物多樣性產品」,其3大理念亦結合「愛知目標」的原則,包含:

  1. 促進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 創造福祉和價值
  3. 為所有利害關係人開啟惠益均享的機會。

在審核機制上,將由政府農業部門與第3方單位合作進行認證,並且著重於企業營運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確保產品符合規範。根據計畫人員表示,欲申請標章的企業可能需自行負擔費用。

如何達到友善生物多樣性商業模式?

推動標章與認證制度,除了方便消費者識別、與市場主流產品區隔之外,還可提升保育生物多樣性的意識,支持生產者轉型、降低生產門檻的資金,更能讓原本被外部化的社會環境成本,務實的被納入經濟模式中。但究竟要符合哪些標準,才是屬於友善生物多樣性的商業模式呢?在目前擬定的草案中提出3項原則。

  1. 商業的運作流程需保護生態環境:
  • 主要的原料必須是自然生長的非林木產品
  • 取得自然資源的過程,不能危害環境
  • 不使用強效有害的化學物質
  • 適當使用及處理化學物品
  • 使用的原物料不能造成自然資源的衰減
  • 鼓勵有效使用能源和原料
  • 副產品必須能回收,或是企業必須適當處理廢棄物
  1. 商業活動需對當地社區有益
  • 提供當地社區工作機會以及參與決策的機會
  • 提高婦女權益及原住民權益
  • 針對高度仰賴森林為生的社區,應提供其它的生計來源
  • 提供其它的收入來源給在地管理單位
  • 改善工作環境,並重視工人的健康及福利
  1. 所有利害關係者擁有相等的利益
  • 從計畫的規劃到執行,婦女及當地原住民皆可主動參與
  • 增加婦女、成人、原住民的就業機會
  • 提升婦女、成人、原住民的技術知識和技能

依據上述的規範,已可稱為友善生物多樣性的商業類型如下:

  1. 高度仰賴森林或海洋作為原料來源,並且有相關措施使生物多樣性獲得補充的商業模式。例如:培育本土樹木或其它植物,以及用永續的方式收穫原料來製藥。
  2. 避免在地社區耗盡自然資源的作法,例如糖棕的種植結合有機農法、回收塑膠或其它廢棄物製成袋子、背包及傢俱。
  3. 營運產生的利潤應用於維持及保護生物多樣性,例如:以生態旅遊費用,除了作為住宿、門票之外,也需提供在地原住民擔任導遊、森林或海洋湖泊等自然源的巡守員之費用,利潤也應用於旅店的生態服務,包括用水費用或是熱能等能源的使用。
  4. 使用存量尚屬豐富的非林木產品或是海洋資源,而非稀缺的資源。應用這些存量豐富的資源,適度製成手工品、傢俱、藥品、或是自然染料,創造新的經濟來源,或許可替代皆伐或過漁的經濟模式。

圖片作者:Eli Sagor,圖片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esagor/482591260/in/photostream/

隨著大家對環境保護及節能減碳的意識抬頭,部分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已會認明有機標章,或是符合綠色採購標準的部分標籤產品,例如永續林業的FSC、公平貿易標籤、節能標籤…等,以有意識的消費來「投票」。目前在台灣也有一些以生物多樣性為訴求的各別產品標章,例如坪林「藍鵲茶」、水雉復育的「綠標章菱角」,皆以單一物種為訴求,以達成整體生態系統的保育。

未來,若欲擴大保育生物多樣性且採用標章型式,或許可參考菲律賓的機制及規範,讓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活動發展成商業模式,而有更大的能量讓經濟和生態成為一家。

拒絕象牙琴鍵 葛萊美獎得主疾呼保育

$
0
0
摘譯自2015年4月17日ENS美國,紐約市報導;周念學編譯;蔡麗伶審校

象牙的利益之大,估計非洲地區每天有96隻大象遭受獵殺。身兼鋼琴家、歌手和作詞家的知名音樂人比利‧喬(Billy Joel),現身國際野生物保育協會(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WCS)的系列新宣導影片「96隻象的警示」,並表示今後將不再彈奏象牙琴鍵。

2006年喬在演唱會上彈奏塑膠琴鍵。(來源:Xabier Martínez)

反象牙樂器 音樂應禮讚生命

「我們無法倒帶時光,但可以翻轉局勢,不要讓大象滅絕發生在我們這一代。」當電腦動畫做成的大象從象牙碎片中重生,喬的聲音向觀眾傳遞保育的訊息。

比利喬曾6度榮獲葛萊美獎、寫下33首全美TOP40單曲。自1973年首張專輯《Piano Man and  so far  sold》以來,全球銷量已逾1億5千萬張,躍升史上最賣座的音樂家之一。

去年,比利喬在自家網站上發表一封文情並茂為大象發聲的公開信,信中提到:「身為鋼琴家,深知某些鋼琴家喜愛象牙作成的琴鍵,但不等於就必須以每天屠殺96隻大象換取象牙滿足喜好。另有其他物質能代替象牙,但大象永遠無法被取代。」

「對音樂的堅持,再怎麼樣都無法當成殘害瀕臨絕種生物的藉口,音樂是用來禮讚生命,而非用來吹奏死亡的樂章。」

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96隻象的警示」活動所作的廣告。(來源:WCS)

救救非洲象 立法、教育雙管齊下

不過,世界上大象的處境仍日漸危險。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在1996年把非洲象(Loxodonta africana)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瀕危級別,在2004年又將等級調高至易危級別(extinction)。

3月份在波札那舉行的保育峰會上,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指出,非洲象數量從2006年的550,000隻降至2013年的470,000隻。位於東非的非洲象數量下降最劇烈,已從150,000隻降至100,000隻。

2013年9月,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發動名為「96隻象的警示」活動,藉由禁止獵殺、走私、教育及嚴禁市場對象牙的需求,擴大支持柯林頓的全球行動計畫,一同拯救非洲象。

ThisisBonaFide.com 創建者、身兼獨立創作導演、設計家和動畫家的史帝芬‧哈波(Steve Harper),也無償為「96隻象的警示」活動出力,透過電視、廣播、平面數位媒體與戶外廣告頻道宣傳。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公共事務副執行長,也是「96隻象的警示」的導演約翰‧卡爾韋裏(John Calvelli)談到:「比利喬永恆不朽的音樂已是文化的象徵,也曾以此為許多重要事件發過聲,如今我們極力感謝他站出來助大象一臂之力。」

合作夥伴多達195個單位,其中包括橫跨45州的125座動物園,「96隻象的警示」已成功禁止紐約和紐澤西的象牙販賣,近期更支持加洲──僅次於紐約的第二大象牙消費市場──推動禁銷法案及全美其他地區的禁銷法案。

Pianist Billy Joel Raises His Voice to Save Elephants
NEW YORK, New York, April 17, 2015 (ENS)

Poachers kill an estimated 96 elephants every day in Africa for their ivory tusks, but now Africa’s elephants have attracted a powerful new supporter – the Piano Man, singer and songwriter Billy Joel.

Joel’s voice is heard in a series of new ads supporting the 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s 96 Elephants campaign.

As computer-animated elephants come to life from shards of ivory, Joel’s voiceover warns, “We can’t turn back time, but we can reverse this trend. Don’t be the generation that allowed elephants to go extinct.”

There will be no ivory piano keys for this six-time Grammy Award winner, who has scored 33 Top 40 hi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ll his own songs. Since his first hit, “Piano Man” in 1973, Joel has sold more than 150 million records worldwide, making him one of the best-selling musicians in history.

Last year, Joel published a impassioned letter on his website in defense of elephants, saying, “I am a piano player. And I realize that ivory piano keys are preferred by some pianists – but a preference for ivory keys does not justify the slaughter of 96 elephants every day. There are other materials which can be substituted for piano keys. But magnificent creatures like these can never be replaced.”

“Music must never be used as an excuse to destroy an endangered species,” wrote Joel. “Music should be a celebration of life – not an instrument of death.”

Since 2004 African elephants, Loxodonta africana, have been classed as Vulnerable to extinction by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on its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Elephants were previously classed as Endangered in 1996.

Yet elephants are increasingly in danger. At a conservation summit in Botswana in March the IUCN reported that the African elephant population had dropped from 550,000 in 2006 to 470,000 in 2013. East Africa has seen the steepest decline, from 150,000 to about 100,000.

In September 2013, the 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 WCS, launched its 96 Elephants campaign to amplify and support the Clinton Global Initiative “Partnership to Save Africa’s Elephants” by stopping the killing, stopping the trafficking, and stopping the demand.

Based at New York’s Bronx Zoo, WCS manages all four of the city’s zoos and the New York Aquarium. Founded in 1895 as the New York Zoological Society, WCS now works to conserve more than two million square miles of wild places around the world.

The “Take a Stand for Elephants,” campaign was conceived and developed for 96 Elephants by pro bono partner, Steve Harper, an independent creative director, designer and animator based in New York and founder of ThisisBonaFide.com.

The campaign will appear across television, radio, print, digital, and out-of-home channels and media, activated by Horizon Media, working on behalf of 96 Elephants.

Said John Calvelli, WCS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of public affairs and director of the 96 Elephants campaign, “Through his timeless music, Billy Joel has become a cultural icon and has spoken out for many important causes. Now, Billy Joel has taken a stand for elephants, and for that we are extremely grateful.”

Working with 195 partners including 125 zoos across 45 states, the 96 Elephants campaign has helped to ban ivory sales in New York and New Jersey and is currently supporting proposed bans in California – the largest ivory market after New York – and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兼顧黑琵守護與社區發展 護茄青向SAVE學習另類方案

$
0
0
本報2015年4月28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今年出現在高雄茄萣濕地的黑面琵鷺數量突破250隻,吸引大批賞鳥人潮湧入茄萣,成為新興賞鳥景點,然而去年7月通過環評的1-4道路工程卻為這個國際瀕危候鳥的棲地帶來難以預料的險境。

茄萣黑面琵鷺(茄萣生態文化協會提供)

國際黑面琵鷺後援聯盟(SAVE Internationl)日前來台進行年度訪調,創辦人赫斯特(Randy Hester)及成員此行最重要的行程就是走訪茄萣濕地,為在地青年團體舉辦行動工作坊,分享國際黑琵的保育經驗和系統工作,培力茄萣青年及參與的學生了解社區議題操作、溝通技巧及組織社區的方法,希望能夠尋求茄萣地方的共同發展願景。

在柏克萊大學景觀建築與環境規劃學系任教的赫斯特表示,茄萣濕地的重要性不只是區域性,而是攸關全國的。如果思考10年後的經濟利益,保護濕地發展文化和生態旅遊,所得到的利益一定會勝過開闢一條穿越濕地的馬路。

黑琵守護經驗  從反濱南到發展生態旅遊

在25、26日舉行的茄萣行動工作坊,參與的青年包括守護茄萣濕地青年聯盟、屏東大學社會發展系學生,以及東京工業大學學生,他們分組進行茄萣地區的旅遊資源調查,並透過課程和實際操作,為茄萣發展文化生態旅遊提出具體規劃方案。

赫斯特分享SAVE自1997年開始,為了搶救黑面琵鷺在台灣的棲地與在地社區合作進行的各種行動計畫。他表示,國際保育的科學知識必須與在地的生活經驗結合,進行棲地調查和對地方資源了解,才能提出有別於政府工業開發的替代方案。

過去反濱南工業區的成功經驗,就是透過與在地居民的合作,規劃出能讓漁民獲利又可保護黑琵棲地的另類發展計畫,居民也把保護黑琵融入他們的生活和信仰之中。讓一度僅剩500隻的黑面琵鷺,如今有超過3000隻的保育成果。

參與式設計  為茄萣生態旅遊找出可行性方案

茄萣市區和茄萣濕地空拍圖,點圖可放大。

工作坊也規劃了參與式設計課程,SAVE創辦人之一麥納莉(Marcia MacNally)教學員如何利用訪調資料和納入居民的參與,規劃出對當地最有利又富特色的設計方案,為社區文化生態旅遊找出可行性。

課堂上,學員分享前一日進行的社區訪調資料,過去稱為蟯港內海的茄萣,歷經製鹽產業和海港發展,目前除了有生態資源豐富的濕地,包括海洋文化、海產美食、宗教信仰、陣頭傳藝、地區小吃等特色,在學員的訪調之下,一一呈現出來。利用這些資料,他們歸納出對外地遊客有吸引力的地方,畫出茄萣生態旅遊地圖。

赫斯特指出,台灣的觀光現象是,容易受一個新興的硬體建設吸引而湧入大量觀光人潮,但是這些觀光景點也很快會隨著人潮散去而沒落,例如過去七股鹽山和現在的水晶教堂。但是生態旅遊所要推廣的,是介紹深具在地傳統和文化的特色,應教育大家去欣賞真正的在地自然特色,而不是刻意建造的人工景點。在地居民也能因為分享這些獨有的生活智慧而獲得利益。

他認為,茄萣有機會發展成國際生態旅遊景點,政府應把興建道路的經費省下來,用於生態旅遊規劃和旅遊導覽中心的設置,並且支持地方民眾透過生態旅遊來賺錢,讓社區整體經濟獲得發展,而非用道路興建工程僅圖利部份人士。他說,這也是本次工作坊的重點,希望透過教學傳承,讓在地青年組織學習,為社區發展思索另類方向。

SAVE茄萣行動工作坊

護茄青:為茄萣的發展尋找另一種可能

守護茄萣青年聯盟表示,SAVE的經驗讓他們學習到組織和規劃技術的實際操作,儘管高雄市政府對於茄萣濕地的保育地位不太重視,透過工作坊的學習,他們希望為茄萣的發展尋找另一種可能。護茄青李至堉表示,過去只專注在濕地議題上忽略了社區的需要,未來要把整個茄萣地區的發展都考慮在內,也要讓更多青年加入社區發展的討論和行動。

台灣濕地保育聯盟秘書長謝宜臻帶屏東大學學生參與這次行動工作坊,她指出,黑面琵鷺的保育工作面臨世代傳承,SAVE藉此機會讓年輕一代學習過去經驗,對保育議題有更廣泛的面向思考。這次工作坊從帶動茄萣發展的角度去切入,希望讓大家看到地方發展有各種不同的機會,減少對道路開發的依賴,讓社區發展有更多的選項。

核安紀錄很糟糕 核三應展開除役計畫

$
0
0
作者:地球公民基金會

核三廠27日凌晨傳出二號機變壓器失火事件,雖台電宣稱已撲滅火勢、無輻射外洩疑慮,但核三廠頻繁出包,自1984年運轉以來,至少已發生30次異常與違規事件(附件一:核三廠事故列表),多起與外電系統失靈有關,還曾因此在2001年發生差點導致爐心熔毀的全黑事件,是台灣迄今發生過最嚴重的核子事件。核三廠確實讓人民陷於災禍不知何時會降臨的恐懼中。

核三廠事故頻傳,讓附近居民很不安心,圖為2009年6月核三廠啟動變壓器起火,消防員灌救中。

核三廠事故頻傳,讓附近居民很不安心,圖為2009年6月核三廠啟動變壓器起火,消防員灌救中。

而這次失火事件,台電僅通知遠在台北的原能會,卻未於第一時間通報屏東縣政府與恆春消防隊,也阻止媒體進場報導,倘若發生重大事故恐無法結合地方救災系統,採取即時、有效的應變措施,將危害民眾身家安全,實有檢討之必要。

近年來南部發生的許多公安事件中,鄰近地區居民始終不知道周遭管線、工廠內的狀況,發生事件後的緊急疏散計畫也都完全沒有準備。核三廠的火災事件中,大多數民眾皆是透過新聞得知,若有緊急狀況,根本沒有逃生可能,故應嚴正檢討當前欠缺社區知情及參與的緊急應變與通報機制。

地球公民基金會提出4項呼籲:

  1. 徹查、改善核三廠外電供應系統問題,並公開詳細的調查報告,接受社會監督。
  2. 核三廠原定2025年除役,面對出包頻繁,亟需即刻展開除役籌備計畫,包含除役技術與核廢料處置問題,不排除讓核三廠提早除役。
  3. 檢討緊急事件通報流程與應變計畫,加強資訊即時公開、災防協調機制,讓地方政府、社區居民、媒體、消防及醫療單位、鄰近縣市採取必要因應措施,避免災害擴大。
  4. 台灣老舊核電機組問題連連,不應再予以延役,而應即刻展開能源改革,力推節能、發展分散式小型在地能源。

附件一、台灣核三廠(馬鞍山電廠)30次異常事件、違規事件及事故摘要

期間

事件、事故及相關資訊

1984

10月

受雇於核三廠的3名冷卻水進出口潛水清潔工龔興旺、蕭榮吉、張順吉,在工作後數日間相繼發病死亡

1985

7.7

核三廠一號機汽機房發生大火。原因為汽機設計不當,低壓汽機運轉發生劇烈共振現象,汽機葉片脫落,引爆氫氣造成大火。經一年兩個月停機修復。

1986

7月

核三廠出水口附近珊瑚大量白化死亡。

1986

10.22

核三廠4名員工誤入高輻射區域。

1987

8.29

核三廠模擬中心模板失火。

1987

9.24

核三廠跳機,控制棒有兩根底栓斷裂。

1987

10.7

核三廠1號機汽機葉片發現龜裂。

1988

3.10

核三廠遺失2枚固態輻射源。

1988

7月

核三廠出水口附近珊瑚大量白化死亡(50﹪)

1989

1月

核三廠1號機反應爐控制棒發生底拴斷裂,導致控制棒全部換新。

1990

4.7

核三廠1號機的「控制棒控制系統」有一線跳脫,導致3根控制棒掉落爐心,中子通量過低而急停。

1992

11.13

核三廠值班人員偽造運轉數據,廠長等15人被處分。

 1992

11.23

核三廠4名值班人員偽造巡視記錄。

1993

4.29

核三廠1號機抽換燃料棒期間,啟動「燃料換填池」過濾系統,洩漏導致25000加侖輻射水外洩(含有鈷58、鈷60、鉻51、銫137等核種),造成恆春南彎海域及海岸遭輻射污染。

1993

5.14

核三廠出水口的泥沙檢驗出高於法規值10倍以上的輻射強度。

1996

4.2

核三廠1號機「蒸汽產生器」人孔墊片故障,輻射蒸汽洩漏,停機檢修。

 1996

4.5

核三廠1號機重新啟動,反應爐「調壓槽」上方一條3/4英吋排氣管因加壓、加溫爆裂,輻射蒸汽洩漏,導致反應爐失水,發佈2A級事故

1997

9.10

核三廠2號機輔助廠房地面洩水口出現污水溢流,劑量為800貝克。

1997

10.7

核三廠發現雨水排水渠道及出水口岸砂受到輻射污染,原因為9月30日放射性液體廢料處理系統之壓力過高,釋壓膜片破裂釋出蒸汽,蒸汽排放至廠房通風系統,再經雨水沖刷,而污染渠道及岸砂。

1999

2.9

凌晨由高雄港載運核燃料前往核三廠之貨櫃車,因司機酒醉駕車,途經東港大潭路時發生車禍,撞毀民宅及車頭。

2001

3.18

凌晨零時四十一分,台電公司核能三廠第一號機組在熱機狀態發生廠用電斷電,原安裝之兩組緊急柴油發電機A組自動起動但失效並起火燃燒,致無法併聯供電,B組因不能激磁也不能併聯形成3A級核能事故,全廠完全失去電力兩個多小時,循環冷卻功能喪失

2009

6.15

核能三廠發生火警事故,啟動核能機組的變壓器,疑因大雨造成短路,引燃變壓器內的絕緣油,濃濃黑煙讓附近居民不知所措,加上廠方通報延誤,恆春鎮內一片騷動

2012

7

一號機海水幫浦操作層牆壁遭工人挖洞未填封,若海嘯,海水可能由此進入,導致兩機組共八台廠用海水幫浦失效,喪失最終熱沉。

2012

7.24

海水系統泵出口管路穿越孔有滲水現象,造成海水迴轉攔污柵的清洗泵室積水。

2012

12.

二號機歲修時,新換的高壓汽機軸承溫度過高,導致歲修時程延後

2013

4.8~

7.1共84天

被喻為預防爐心熔毀第一道安全防線的核三廠161KV外電系統,從4月8日到7月1日連續喪失功能長達84天,原能會證實核三廠檢修後沒有重新啟動外電系統,故障警示燈亮起又被當作假訊號,此人為疏失已可能影響反應爐安全系統正常運作,依國際核能事件分級列為「一級事件」。

2013

12.4

一號機跳機導因於飼水泵跳脫,造成進水量不足,連帶蒸汽產生器過低而跳機。

2014

4.8

因為兩組工作人員聯繫疏失,造成反應爐急停

2014

9.6

台電核三廠因一號機主發電機定子冷卻水過濾器濾網破損,昨晚進行今年第二次非歲修狀態的停機檢修,近三年來已出現七次停、跳機狀況,附近居民質疑廠方只想降低維修成本,拿拼裝零件替代,無視人命安危。

2015

4.27

二號機啟動變壓器失火、緊急停機(啟動變壓器是為提供廠區用電轉換所用)。第一時間僅通報原能會但未知會屏東縣府。

 

救農地應回歸農業政策 宜蘭辦草根論壇

$
0
0
本報2015年4月28日宜蘭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宜蘭農舍議題竄燒,依據宜蘭縣政府資料,縣內7616棟農舍,影響12%優良農地流失。當私人利益遇上公共利益,停損點設在哪裡才能平衡?

由宜蘭縣議員薛呈懿主辦的首場「草根論壇」,即以農地政策揭開序幕,近40位民眾參與,面對「虛幻的農地價格」以及「低賤的農作價格」,什麼方法可以讓農民安心耕作,中央農業政策修、制定成了不可逃避的任務。

農舍入侵蘭陽平原。圖片來源:湯譜生

小農心聲:環境成本由農業埋單?

宜蘭的好山好水,令人垂涎,雪隧通車克服了北宜交通,也成了田園夢的天堂。2月10日宜蘭縣政府一紙公告,暫停兩個月核發農民資格、農舍建造執照及農業設施容許使用證明,以此暫緩農舍造成農地流失的問題,此舉撼動了熱絡的農舍買賣市場,農地以及農舍問題得以赤裸地呈現在社會大眾之前以供檢視;4月9日宜蘭縣政府提出「農舍申請人資格及農舍建築審查辦法」,增加具體條件杜絕假農舍問題;只是即使有相關的罰則,一經水泥填土,往往是不可回復的逆境。

「為什麼灌溉水源乾淨與否是小農需要舉證的責任,而不是排放廢污水的家戶、工廠須舉證的責任?」在員山從事友善土地、不用化肥農業的謝佳玲有感而發分享務農心情,當亞洲幾個國家學習台灣農業都選擇到宜蘭取經,顯示了宜蘭農業具有前瞻性,農地是最該守護的,而非以水泥蓋農舍任其流失,並影響實際務農者。

宜蘭逐漸消失的農田地景。

深溝資深農民陳榮昌見證農地變遷,引言時提到,家族在深溝世居5代,他的母親在蘭陽溪溪畔開墾種植番薯、甘蔗等,慢慢整地成為田地。日治時期之後整理好溪畔田地才開始穩定栽種稻米。以往下雨時雨會流到田裡就不能耕種了,後來有水利設施才能好好耕種。這些都是透過前人努力累積而成,絕非一人之力。

對於前人辛苦拓墾、可供生產的農地,宜蘭農田水利會會長許南山認為,政府應以信託基金,協助無法耕種的農人,得到信託的好處,或是租給他人耕地有錢可領,不但保留農地,也不須政府「補助」。

他說,政府不對地管理,只管理人才會產生這些嚴重的問題,必須對地管理才有助於農業發展。農田水利會的權限是要管理溝渠的水質問題,有責任卻沒有權力,只能報到縣府環保局緝查,建議水利會改為公務單位。另外,一旦農地經環保署宣告為整治場址,水利會需負擔一半的除污整治費用。堅持下個月要農業區水質全面檢驗,灌溉溝停止搭排。

好山好水,種屋卡值錢?

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不過有民眾認為灌排分離是將農業當作工廠對待,若是為了蓋房子而把灌排分離是本末倒置。

宜蘭縣農業處處長楊文全則分享從規劃者到農業實踐,一直到擔任農業處長的心聲,他說,若不能讓農業價值回到主流社會,農地問題是無法解決的;他主張農保為唯一條件,並且著眼於9/10農地運用,「農舍與農地經營是不可分離,農舍興建是特許的權利,若沒有9/10的耕種行為,就沒有興建農舍的特許。」由縣府審查小組實質審查。

民眾關心農舍興建後是否落實稽查,也有民眾質疑罰款太輕,楊文全表示,執行能力受到農委會和監察院監督。對於違法者會給予3個月限期改善,若無改善將再裁罰。現在會用違規坪數大小評估裁罰金額。若是罰鍰真的太低可能要施壓農委會修法。

種田辛苦、價格太低,農民紛紛出走、農業世代斷裂,再加上「虛幻」的農地高價,構築假農舍的面貌,而農舍在農地上覆蓋水泥,使得原本如海綿般可吸收下滲水資源的土地,失去功能,一遇大水溢流,更增加公共成本。難怪民眾要問:農發條例不修改到底有沒有制度上有可能處理農地、污染的問題嗎?

台灣大學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表示,面對糧食危機,農地是重要關鍵,留得農地就有未來。不賣農地唯一選擇就是農業政策要做好。

雖然7年前總統李登輝曾召集《農業基本法》、3年前前行政院長游錫堃召開《有機農業促進條例》兩項法令草擬,但到了立法院都沒有下文。另一方面,《農業發展條例》絕大部分都與農地使用有關,卻無法保證農村、農業與農地農用;人民不關心這些法案,立法委員就沒有壓力;他邀請大家討論農業,讓農業成為大眾關心的議題。

薛呈懿:政策應廣羅民意 民意需凝聚共識

宜蘭縣議員薛呈懿。由縣議員薛呈懿舉辦的草根論壇,不但是實踐競選承諾,也是實踐以民為主體的社會發展之起步。

「公民社會應該有更多『知情討論』的對話空間,除了表述自己的意見,並能聽聽別人的想法。」宜蘭一向視為民主以及環保聖地,早已養成對公共事務的關心,面對宜蘭紛紛擾擾的公共議題,薛呈懿認為除了代議政治,更需審議式民主討論,讓公民參與對話,並將意見納入公共政策,這也是他問政以及政策制定的基礎。

薛呈懿說,身為民意代表,有必須捍衛的核心價值,並且透過廣泛的收集民意、凝聚共識,將之落實在政策上。目前已就宜蘭人關切的議題,如農舍、交通、觀光、北宜直鐵以及海岸保護等,規劃草根論壇提供深刻討論的場域,並擇其中一項議題舉辦審議式民主工作坊,由此逐步解決宜蘭面對的困境。

新菸鹼類殺蟲劑「會上癮」 研究證實致蜂群消失

$
0
0
本報2015年4月28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近期刊登於《自然》期刊,彼此獨立的兩份新研究同時顯示,具爭議性卻廣泛使用的新菸鹼類殺蟲劑,帶給野生蜂族群莫大的威脅。

新研究再次支持新菸鹼類殺蟲劑危害野生蜂群。(來源:Patrick Doheny)

蜜蜂的毒品:新菸鹼類殺蟲劑

其中一份迄今最大規模的戶外田野實驗發現,新菸鹼類殺蟲劑會對野生熊蜂築蜂窩以及獨棲蜂築巢的能力造成影響。

另一項實驗室研究則發現,熊蜂無法分辨加入新菸鹼類的糖溶液,因此無法避開新菸鹼類殺蟲劑。科學家甚至發現,熊蜂似乎偏好選擇含有殺蟲劑的花蜜,可能是因為新菸鹼類對昆蟲腦部產生類似成癮的作用。

「蜜蜂無法嚐出食物內的新菸鹼類,因此無法避開這種殺蟲劑。這讓牠們可能吃下被污染的花蜜。更糟的是,證據顯示蜜蜂偏好吃含有殺蟲劑的食物。新菸鹼類在蜜蜂腦部的作用類似尼古丁在人腦的作用。」蜜蜂攝食研究主要作者、新堡大學教授Geraldine Wright說。

「蜜蜂傾向吃含新菸鹼類的食物,表示新菸鹼類似乎跟尼古丁作用類似,讓含有這些物質的食物變得較吸引人。」

施藥油菜田 野生蜂不回巢

野生蜂戶外研究的位址選在瑞典南部16處油菜田,其中8處種植的作物種籽含有「Eldo」,一種德國拜耳製、含有新菸鹼類可尼丁的系統性殺蟲劑。

科學家監控這些油菜田附近的3種蜂:歐洲熊蜂(Bombus terrestris)、獨棲蜂(Osmia bicornis)和蜜蜂(Apis mellifera),並在熊蜂和獨棲蜂身上觀察到顯著影響。

「最明顯的發現是,跟無可尼丁的田相比,在施以可尼丁的田,熊蜂窩大小完全沒有成長。此外,在施以可尼丁的田,獨棲蜂完全不回巢,而無可尼丁的田,8處有6處獨棲蜂回巢。」主要作者瑞典隆德大學Maj Rundlof教授說。

拜耳公司和先正達公司的代表、作物保護協會執行長Nick von Westenholz認為,Rundlof的研究結果不可靠,因為研究中蜂群身上花粉中的殺蟲劑含量比過去的研究多,是Rundlof自行施以殺蟲劑而非業界使用標準。Rundlof則回應,研究中的油菜田是依據廠商建議用量施以殺蟲劑。

採蜜致慢性中毒? 歐盟將重審殺蟲劑使用

拜耳發言人指出,「跟過去的田野研究結果一樣,瑞典研究再次顯示,在真實世界中,新菸鹼類對於蜜蜂群沒有影響。拜耳公司對此表示欣慰。」不過拜耳也批評Rundlof的研究,認為該研究無法證明殺蟲劑增加蜜蜂的死亡率。

Rundlof說,田野研究不夠敏銳,無法偵測到20%以下的族群強度減少。而蜜蜂群龐大,工蜂數量比野生蜂多得多,表示需要更多的新菸鹼類才能看出效果。

歐盟兩年前頒佈全歐洲停用新菸鹼類殺蟲劑於開花作物。今年底這個禁令將重新審核。英國政府對新菸鹼類殺蟲劑的管制較寬鬆,因為科學顧問認為沒有足夠明確的證據支持禁令。

赫特福德郡洛桑研究所的Lin Field教授說:「我想大家都同意,直接接觸新菸鹼類殺蟲劑對蜜蜂有害,甚至可能致命,有些新菸鹼類對蜜蜂而言是劇毒。爭議之處在於,透過花粉或花蜜接觸到相對較少量的新菸鹼類,是否足以造成『亞致死』的效果。」


知本夢幻湖淪污水池 原民、學生籲速設保護區

$
0
0
本報2015年4月28日台東訊,陳安蓓報導

台東縣野鳥學會、荒野保護協會和卡大地布部落,4月26日於知本濕地共同發起「為知本濕地療傷,讓鳥兒回家」活動,聲明將共同捍衛知本濕地,並自行派怪手將濕地出海口回填,期盼滿目瘡痍的知本濕地早日回復原本的夢幻美景。

除了台東縣野鳥學會、荒野保護協會和卡大地布部落族人,台東大學與台東專科學校師生、其他關心民眾與劉櫂豪立委均到場響應,更有3名高雄大學學生趕來支持。「因為學校在濕地旁邊,所以我們關心濕地」,3位學生如是說。

濕地被開挖之河道

政府帶頭破壞  知本濕地劫難重重

位於台東市的知本濕地,是一處擁有天然湧泉、豐富生態,濾水和防洪功能良好的濕地,是卑南族卡大地布部落的傳統領域,也是知本居民的共同生活記憶,當地人稱「夢幻湖」。

知本濕地歷年來有種類繁多的候鳥度冬,包括全球瀕危鳥種黑面琵鷺,及全球僅存約2000隻的東方白鸛,為候鳥遷徙路徑上重要的棲息地。根據中華鳥會調查資料,知本濕地共記錄至少130種鳥類。2008年行政院農委會公告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在知本濕地記錄的保育類計有40種,其中屬瀕臨絕種一級保育類的動物就有3種。2014年國際鳥盟更將知本濕地劃設為「重要野鳥棲地」(Important Bird Area,IBA)。

然而,知本濕地卻歷經重重劫難。1985年台東縣政府以「台東縣知本綜合遊樂區開發經營契約」將知本濕地交給傑帝爾公司,預定填平濕地水域闢為高爾夫球場。此開發案雖因土地所有權爭議而延宕至今,然而,知本濕地仍面臨廢棄物傾倒、農藥與肥料汙染(當地作物多為釋迦與荖葉)、畜牧業爭地等威脅。

知本濕地曾多次遭利益團體惡意排除湖水,使濕地水域縮減,造成生態浩劫。1999年鳥會曾首次舉辦「為濕地療傷」活動,呼籲保護濕地。時過近20年,2015年知本濕地又遭怪手開挖湖區與海岸之間的沙洲,導致湖水流失,魚蝦死亡,也讓當地常駐的珍稀鳥類離開知本濕地。

卡大地布部落於傑帝爾開發案設置拱門處宣示傳統領域主權

原住民與NGO合力 三大訴求宣示捍衛濕地決心

知本濕地對於台灣東海岸生態系至關重要,卻遲遲未劃設為國家重要濕地。台東縣野鳥學會與荒野保護協會於本次活動提出「台東縣政府應立即回填沙岸,保護知本濕地自然環境」、「內政部營建署應核定知本濕地為國家級重要濕地」、「中央、地方與民間共同建立濕地保育整合平台」3大訴求,希望能藉由法律的力量來保護這塊命運多舛的濕地。

「希望知本濕地能依循台北關渡濕地的腳步,由政府出資,民間管理,成為濕地自然公園。」台東縣野鳥學會理事長朱建銘表示。

卡大地布部落亦於知本濕地(卡大地布部落巴卡魯固家族祖居地)祭拜祖靈、祈福與插旗,宣示捍衛傳統領域的決心。部落長老陳明仁感慨:「小時候這裡有2、3個潟湖,除了是部落的游泳池,更有毛蟹、鰻魚等豐富魚類資源!」土地私有化破壞了原住民傳統領域的狩獵、畜牧等關係。陳明仁向與會者喊話:原住民是重視分享的民族,希望大家能一同保護知本濕地,讓濕地回復自然美景,共享這片美麗的濕地與豐富生態。

對此,台東縣政府建設處表示,由於該區域目前屬傑帝爾開發案範圍,官司尚未告一段落,若貿然劃為濕地,會讓官司更加複雜,縣府會進行相關研商後,再決定後續處理方式,但目前還是會以「維持現狀」為主。

連署推動知本濕地劃為國家級濕地

※觀看知本濕地最新空拍畫面

知本濕地環境大事記
1998/1/1 鳥會聯合地方社團舉辦淨灘、賞鳥等活動。並發函各有關單位要求修改開發計畫。
1998/6 台東鳥會發起連署陳情反知本綜合遊樂區計畫。
1999/1/10 行政院農委會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南下勘查知本溪河口濕地。建議台灣省區域計畫委員會審議此開發案時能顧及知本濕地之保存及其生態功能之維持。知本濕地之面積僅佔傑帝爾高爾夫球場的1/4,總開發面積的6%,若予適當規劃,應與傑帝爾遊樂區共存共榮。
1999/1/23 利益團體出動挖土機,違反水利法擅開渠道,惡意排乾濕地的湖水,使原本20公頃的水域僅剩2公頃。
1999/2/6 於縣議會舉辦知本海邊濕地保育與高爾夫球場經營公聽會。
1999/2/7 台東鳥會舉辦「為濕地療傷」活動。
1999/4/23 農委會召開「知本濕地保存協調會」,保育諮詢委員會力勸開發單位修改球道 配置,使球場與濕地共存,但依然沒有結果。
1999/4 濕地水源又遭非法重機械封鎖改道,截走溪水,意圖使知本濕地缺水而消失。
1999/10/23 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召開「傑帝爾國際高爾夫球場開發案」審議會。審查會議結論為「以不重辦環評為原則,在不變更球場主要配置的原則下,微調球道」。
1999/12/30 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第81次大會審查本案,各委員均傾向保留天然水域,請開發單位重新研擬具體替代方案送大會再議。
2000/2/1 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第82次大會,開發單位終於全面修改高爾夫球場球道配置,將球場東側原有知本濕地的破壞水道以北水域畫為保育區。知本濕地水域暫時保存下來。
2014 國際鳥盟將知本濕地劃設為「重要野鳥棲地」(Important Bird Area,簡稱IBA)。
2014/11 知本濕地相隔約10年,首度觀察到全球僅存約2000隻的東方白鸛蹤跡。
2015/2 遭到怪手開挖湖區與海岸之間的沙洲,導致湖水流失,魚蝦死亡,也讓當地常駐的珍稀鳥類離開知本濕地。

PM2.5誰排最多? 環署打臉經濟部 公布各類污染源排放量

$
0
0
本報2015年4月28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21日經濟部在臉書官方帳號發出圖文,指出PM2.5原生來源前3名是地表揚塵、公路運輸及農業活動,工業僅為9.6%,佔不到1成;但環保署長魏國彥隨後受訪回應,經濟部的數字未涵蓋衍生性污染。

28日環署更發新聞稿,指出包含電力業的工業污染源原生性PM2.5占全國來源比率為23%、氮氧化物則為41%、硫氧化物高達88%。

翻攝自經濟部臉書,但經濟部已撤下此則訊息

經濟部在臉書官方帳號PO文表示工業非PM2.5最大來源,目前已刪文。

工業空污比農業低?  環署指經濟部漏洞

在經部的圖表中,顯示交通為PM2.5的主要來源,車行與裸露地表揚塵佔23%,公路運輸佔22.7%,工業僅佔9.6%,甚至低於農業活動的13.5%。但環署空保處澄清,指出PM2.5包括自然源懸浮微粒、原生性細懸浮微粒及衍生性細懸浮微粒3種,經部僅引用了原生性的部分。

空保處在新聞稿中指出,PM2.5包括直接從污染源排放的原生性細懸浮微粒與衍生性細懸浮微粒,衍生性細懸浮微粒是硫氧化物(SOx)、氮氧化物(NOx)、揮發性有機物(VOCs)與氨等氣態前驅物在大氣中經過複雜化學反應形成。因此大氣中PM2.5實際計算時,應包含污染來源排放之原生性PM2.5;SOx、NOx、VOCs與氨所衍生的PM2.5兩部分。這即是環署指出經部遺漏的部分。

全國各類污染源空氣污染物排放量及排放量比率

空氣污染物

污染源

細懸浮微粒(PM2.5

硫氧化物(SOx)

氮氧化物(NOx)

公噸/年

比率

公噸/年

比率

公噸/年

比率

工業(含電力業)

16,865

23%

105,261

88%

176,100

41%

車輛

16,756

23%

343

0%

217,109

50%

非公路運輸

601

1%

8,559

7%

21,033

5%

商業

6,440

9%

3,651

3%

3,684

1%

營建/道路揚塵

27,662

37%

0

0%

0

0%

露天燃燒

4,601

6%

574

0%

6,577

2%

其他

930

1%

1,332

1%

9,657

2%

總排放量

73,855

100%

119,720

100%

434,160

100%

工業還是最大空污源頭  環署籲經部輔導業者改善

空保處提出統計,依照我國空氣污染物排放清冊資料,全國之PM2.5總排放量為73,855公噸/年,其中工業為16,865公噸/年,占全國PM2.5排放量比率為23%;而衍生性PM2.5前驅物——硫氧化物(SOx)全國排放量為119,720公噸/年。

其中工業排放量為105,261公噸/年,占全國SOx排放量比率為88%;氮氧化物(NOx)全國排放量為434,160公噸/年,其中工業排放量為176,100公噸/年,占全國NOx排放量比率為41%。

空保處強調,為改善我國PM2.5空氣品質,環保署將持續在污染防制技術可行下持續加強管制,也呼籲工業污染源配合落實空氣污染物削減措施,並請經濟部基於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權責,應輔導業者進行改善。

重視歷史攏係假? 柯市長勿忘諾言!

$
0
0
聲明團體:守護堀仔頭聯盟、好勁稻工作室、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

24日下午北市文化局召開文資會審議堀仔頭、嘉禾新村文化景觀及文萌樓管理維護計畫等案,雖然民間團體於會前高聲呼籲文化局重視這些見證台北發展的文化資產價值,文資會卻仍做出令民間團體相當錯愕之決議:堀仔頭僅保留水井與古厝立面,且將配合建商計畫異地重組;嘉禾新村僅保留3戶將軍官舍,其餘盡數拆除;文萌樓案則讓投機客修正管維計畫後再審。

守護堀仔頭聯盟、好勁稻工作室與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發出共同聲明,控訴文化局完全無視文資保存與活化之精神,柯文哲「城市的進步不是犧牲歷史遺跡而來」之理念已徹底淪為空談。

文萌樓。

台北第一庄配合都更建案異地保存  加蚋仔300年自然聚落將消失

南萬華堀仔頭聚落是台北市大加蚋仔地區昔日五大漢人庄頭中,至今唯一僅存保有完整的水文、古厝、古井、老樹等歷史紋理之聚落。楊家第二十一代子孫楊忠穎指出,楊家來台開基祖譜可追溯至第九世祖楊天明(在台卒年為1710年),推算開基歷史超過300年,相較於文獻登載1709年陳賴章墾號為同一時期。祖厝公廳直至今年初都有楊家後代持續維護並祭拜先祖。而祖厝內象徵拓墾聚落源頭的活水古井,堀仔頭聚落是台北市目前僅存能見證台北開墾歷史的真實物理空間,更見證新店溪沿岸聚落拓墾的痕跡。若稱之「台北第一庄」、「台北第一井」當之無愧。

然而,這樣具有高度城市發展歷史價值意義的聚落因文化局與建商的忽視,在柯市長上任後初就以草率的態度進行文資審議決議。依據文資法施行細則第八條,主管機關須依法定程序,將團體提報具古蹟、文化景觀之文化資產進行現勘。原本提報審議時,文化局及文資委員僅進行「文化景觀」現勘,但後續追加提報百年以上古井登錄為「古蹟」,文化局卻不願安排委員到現地勘查,甚至便宜行事地說「看資料就好」!在「未現勘,就決議」古厝立面、古井僅登錄歷史建築、配合「現有」都更事業設計,遷移至街角開放空間的結論,這種「偷吃步」的敷衍作法,根本不符合文資法的法定行政程序!也導致古井作為古蹟之價值,在未現勘的情況下就被判了死刑!

文資審議決議以毫無規範性的歷史建築身份登錄楊家古厝立面、古井,並附帶條件將完全配合財團建商所提之現有方案。歷史建築身份既無任何罰則,甚至一旦如寶斗里青雲閤一般任由地主建商拆除,即可因登錄理由滅失而失去文資身份。聯盟提出質疑,離開水脈的古井如何異地「保存」?沒有公廳祭祀的祖厝立面保存的意義何在?這種文資保存自廢武功,全面配合都更開發的文資審查結果,根本是為建商量身訂做,讓文化資產淪為建案加值的附屬品。原有機會因此改寫台北史的漢人屯墾聚落的自然庄頭,自此將宣告全面滅失;亦象徵了台北柯市長新政將以財團開發支配文資的退守里程碑。

守護堀仔頭聯盟訴求:

  1. 文化局依文資法施行細則第八條落實文資審議程序,負起文化主管機關應有之責任。針對古井進行現勘、調查,以維續水脈為前提現地保留古井。
  2. 台北市文化局長期以來僅針對具有文資價值之資產進行列冊而坐視文化公共財遭財團技術性滅失,勿自廢武功,淪為財團背書附屬機關。
  3. 堀仔頭文化景觀暨古蹟文資審議,未經合法程序的歷史建築登錄,審議結論無效。

嘉禾已死? 強烈要求市府兌現選前承諾

嘉禾新村是全台極為少見反映居民與環境關係的自建型式列管眷村,且跨越日殖、二戰時期砲兵營、及戰後由聯勤通信修理廠轉變為眷村的80年台北水岸地區變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公約執行指導方針》將文化景觀分為三類,嘉禾新村屬於因自發性的社會需要,藉由與其自然環境之關聯和回應,發展而成的「有機地演變的景觀」。

此外,嘉禾新村的歷史脈絡亦完全符合我國《文資法》及《文資法施行細則》中「社群生活所定著之空間及相關連之環境」、「工業地景」、「軍事設施」、「人類與自然互動而形成之景觀」等文化景觀定義,並高度對應《文化景觀登錄及廢止審查辦法》中「表現人類與自然互動具有文化意義」、「具代表性或特殊性之歷史與文化價值」、「具時代或社會意義」、「具罕見性」等登錄基準。

嘉禾新村曾獲柯文哲支持全區保留。

嘉禾新村之保存價值早在2002年就由文化局評定為全市69座老舊眷村的第三名,去年前文化局長劉維公亦曾透過媒體肯定其為一座保存完整的眷村,豈料高舉「文化立市」的柯P新政團隊,竟完全無視嘉禾新村獨一無二的完整空間紋理,於24日文資會做出僅保留少數將軍官舍為歷史建築之荒謬決議,嘉禾新村的珍貴場所精神蕩然無存,無疑宣告「嘉禾已死」。

好勁稻工作室指出,前朝劉維公局長召開嘉禾新村第一次文資會勘時,除全程讓保存團體進行導覽解說外,尚提供充分之保存價值簡報時間,惟因當時大部分房舍尚未點交無法進入,而做出暫緩審議之決議。原以為主張「開放政府」、「公民參與」的柯文哲新政團隊對民團的態度會更加開放友善,豈料上月召開第二次會勘時,文化局竟禁止保存團體在旁向委員進行說明,甚至在國防部已備妥全數眷戶鑰匙的狀況下,未對文化景觀範圍進行完整充分的勘查,致使嘉禾新村案在委員未了解全區保存意義的情況下便倉促送審。

24日的文資會,文化局僅開放相關利害關係人入場發表意見,隨後即在不開放旁聽的狀況下進行閉門內部討論,全程亦不接受媒體紀錄,嘉禾新村全區之文化景觀保存價值,就在完全無從得知狀況的黑箱會議中,不明不白地遭徹底否決。好勁稻工作室質疑,常涉及利益衝突的都委會於扁、馬、郝3位市長任內早已全程開放民眾旁聽與媒體攝錄影,為何一再高舉「公開透明」的進步理念並成功當選之柯文哲市政團隊,上任後卻放任文資會延續長期遭民間團體所詬病之閉門黑箱積習?

好勁稻工作室控訴,柯文哲就任市長前一再主張要積極保存台北的文化資產,更曾於選前親自公開簽署「支持嘉禾新村全區完整保存」聯署書,如今似乎已與「公開透明」之政見共同淪為騙取選票之美麗謊言;而文化局長倪重華就任時曾於媒體專訪指出「舊的東西去了就沒有,但那是歷史與文化根基,你要重建不可能,應儘量把房子留下來,讓下一代能夠體會」,如今身為文資會主席的倪重華,竟做出否定其言論之荒謬決議,民間團體感到徹底的失望與痛心。

好勁稻工作室訴求:

  1. 文化局公開瑕疵重重的3/17會勘與4/24文資會完整具名會議記錄,向市民詳細交代判斷嘉禾新村不具文化景觀價值之依據與討論過程,並配合柯文哲已責成之專案小組時程,專案邀集全體文資委員進行會勘,重新評估嘉禾新村之「文化景觀」保存價值。
  2. 文化局回應柯文哲政見,開放日後文資會全程旁聽與媒體紀錄,杜絕程序黑箱弊病

文萌樓投機客高調索討贖金  日日春要求徵收未果

文化局迴避「買古蹟獲暴利」問題 力推以「代管」來解決爭議文萌樓案排第四案審查。日日春希望文化局能將文萌樓收歸公有。而投機客林麗萍的發言則大方將審議會當作是「討價還價」的拍賣場,林麗萍現場表明:希望朝向「有償捐贈」的方式來處理本案,並要求文化局進場協調地主台灣銀行來一起做「容積移轉」。

當天文萌樓審議結論是:投機客所提之計劃退回再修正,且文化局將與文萌樓買主研商「代為管理維護」事宜。本次審議雖然並未通過投機客所提之計劃,但顯示的卻是,文化局即便要處理爭議,卻處處為投機客留下三分餘地。計劃再修改,意味著未來仍可能過關?文萌樓現在已是投機客索討高額贖金的肉票,林麗萍直接提出要拿文萌樓獲利,用公益作為交換,來索討私利時,文化局又要如何接招?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投機客第一次公開表示,願意將文萌樓交給市府,只是,文萌樓究竟以何種方式收歸公有,仍是未知數。投機客本次會議中不避諱地拿文化喬利益,至少比惺惺作態誇稱「發心維護古蹟」來地直白,但當投機客已準備要開價,開出「有償捐贈」的條件,文化局即便不徵收,此時竟不直接要求「價購買回」?文化局目前顯然傾向以「將文萌樓加入公辦都更」的方式來解決文萌樓的「贖金」問題,都更前的管理維護,則協調由「文化局代管」。倪重華絕口不提徵收,不願意直接面對我們認為最根本、對公益傷害最小的解決之道,執意以「文化局代管」來說服林麗萍委託給文化局。

日日春協會擔心,當林麗萍帶著手中的肉票文萌樓要來跟倪重華談贖金多少的生意時,「文化」無可避免地就會淪為價格多少的秤斤論兩,而非本於文化的基本價值。也就是說,在還沒談妥贖金之前,林麗萍是否真會願意將文萌樓的管理維護權交付政府?我們高度懷疑!文化局現在背負「救援肉票」的重任,是否真能堅守立場,不讓公益淪落為讓投機客換取暴利的籌碼?警匪談判會不會淪為文化生意買賣?我們將持續密切監督。

3個團體共同訴求:

要開放政府,不要文資黑箱:針對長年以來文資審議閉門審查的陋習,我們認為,柯市府既然要推動開放政府,文化局就應從自己做起!面對外界對於程序不合問題、為都更開發量身打造審議結果等質疑,文化局應立即公開4/24文資會議之錄影錄音,直接以審議過程來說服市民接受片面的審議結論!日後文資審議也應徹底改革,讓市民全程參與審議過程,而不該讓市民僅能被動等待審議委員會「宣旨」!

12年未修訂 環署《水污法》新增23項有害物質

$
0
0
本報2015年4月28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環署28日上午進行「有害健康物質之種類修正草案」公聽會,配合放流水標準管制項目,提出將把「氟化物」修正為「氟鹽」、「有機汞」修正為「甲基汞」、戴奧辛增列為有害健康物質等,還要增列銦、鎵、鉬等重金屬及苯等有機化合物為有害健康物質。總計新增23項,種類從原本30種達到53種。

環署水保處強調此份有害物質總類12年未修訂,如今為了與放流水標準管制一致而增訂,將降低廢污水對環境的污染風險與環境累積性。樹黨、看守台灣協會、水資源保育聯盟等團體到場關心,緊盯是否有放寬之處;更表示除了修正管制種類外,相關檢測也應一併檢討。

樹黨、看守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等團體到場關心,緊盯修法是否放寬。

RCA前車鑑  4種污染毒物入列

「有害健康物質之種類」依水污染防治法第36條訂定,事業排放廢污水若含有列表中的有害健康物質超過放流水標準者,將依刑法科處刑責,違者將面臨刑罰。但2002年修正公告後,迄今已12年未更新。

環署水保處長葉俊宏表示,12年中其實陸續訂定發布了如石化、化工、光電業等特定事業別,和海洋放流管線的放流水標準,因此也增訂種類來對應。

此波預計新增23種管制標準中具有害健康物質潛勢之物質,修正後共計53種有害健康物質名列其中。比起4月中公告時,又多了1,1-二氯乙烷、1,1-二氯乙烯、順-1,2-二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等4項涉及RCA地下水超標的項目,遭稱「RCA條款」。

環署修水污法新增的有害健康物質列表。

水保處表示,此波將公告增訂的有害健康物質種類,配合了放流水標準管制項目名稱之修正,將「氟化物」修正為「氟鹽」、「有機汞」修正為「甲基汞」;因應阿公店溪及二仁溪均有超過地面水體分類及水質標準,將電鍍製程中常見的重金屬鋅增列為有害健康物質;配合放流水標準新增管制,增列戴奧辛;配合石化業放流水標準、石化專區污水下水道系統放流水標準、化工業放流水標準、光電業放流水標準和「海洋放流管線放流水標準等,增列銦、鎵、鉬等3項重金屬及苯等14項有機化合物為有害健康物質。

氟化物變氟鹽、有機汞變甲基汞  環團質疑放寬管制

雖然水保處認為已將污染風險和環境累積性納入考量,但民間團體仍質疑將「氟化物」修正為「氟鹽」、「有機汞」修正為「甲基汞」的作法。

水保處解釋,因兩者名稱在「有害健康物質名單」與「放流水標準」中不一致,故打算統一。但民間指出,若「氟化物」修正為「氟鹽」,俗稱「化骨水」的氫氟酸機恐不再受管制;而「有機汞」修正為「甲基汞」,就限縮了管制範圍,部分不屬「甲基汞」的「有機汞」都成漏網之魚。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氟鹽並無法涵蓋所有氟化物,包括氫氟酸等部分氟化物,與有機元素結合後會變成酸性物質,如劇毒「二異丙基氟磷酸」。因此他們提議,水保處至少將氟化物與氟鹽並列管制。

對此爭議,葉俊宏表示,在下次會議中,將要求專業學者出席再釐清。而有機汞的部分,水保處表示目前包括世衛、美國等標準,都管制了最毒的甲基汞,其實多年來環署在監測有機汞時,也只檢測甲基汞一項,此修正是符合現狀,也與國際同等。

此外,樹黨黨主席林佳諭表示,雖然環署此波增列立意良善,但檢測方式也應檢討,不該只以酸鹼值為主。因為河川的含容量很大,影響PH值的因素也很多,都會讓部分有害物質的管理強度不夠。

如果海洋是一個國家? 學者:堪稱全球第七大經濟體

$
0
0
本報2015年4月29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3日發表報告「復興海洋經濟:2015行動案例」,指出海洋其實扮演著全球經濟龍頭的角色,其豐富的資源價值可媲美全世界各主要經濟體,但各種威脅正讓此資產快速縮水。

小海龜。(來源:Jurgen Freund / WWF)

不負責任的股東 人類未好好「投資」海洋

根據報告,主要海洋資產價值保守估計至少24兆美金。跟全球前10大經濟體相比,海洋排名第7,年度商品與服務總值為2.5兆美金。

「復興海洋經濟:2015行動案例」由WWF與昆士蘭大學全球變遷研究所和波士頓顧問集團(BGC)合作編撰,是截至目前為止最深入探討海洋資產的一篇研究。

「海洋雖說富可敵國,我們卻任由它經濟衰敗。身為負責任的股東,不能只顧搾取海洋的資產卻不做任何投資。」WWF總幹事Marco Lambertini說。

該報告評估漁業、海岸暴風雨防護功能等海洋商品與服務,探討海洋資產的價值,也敘述過度開發、濫用、氣候變遷是如何無情地摧殘海洋資源。根據報告,海洋超過2/3的年產值和其健康狀況息息相關。漁藏崩壞、紅樹林砍伐、珊瑚礁與海草消失,都威脅著海洋經濟供養全球生計的能力。

報告中呈現的研究顯示,此刻海洋變化的速度是過去數百萬年來最快的時候。同時,人口成長和對海洋的依賴,讓重建海洋經濟和核心資產成為全球首要任務。

海洋生態系面臨崩解

若把海洋視為一個經濟體,將排名世界第七。(來源:WWF)「海洋現在面臨有史以來最大危機。我們捕撈太多漁業資源、倒進太多污染物,使海洋暖化和酸化,讓重要的生態系統停止正常運作。」報告主要作者、昆士蘭大學全球變遷研究所所長Ove Hoegh-Guldberg說。

氣候變遷是海洋健康衰退的主因之一。報告指出,以目前的暖化速度,提供糧食、工作機會和抵擋暴風雨的珊瑚礁到2050年會完全消失。不只暖化的海水,氣候變遷也引發海洋酸化,要花數百個人類世代才能復原。

過度開發是另一個海洋劣化的主因。全球漁藏有超過90%被過度開發或是開發殆盡。像太平洋黑鮪魚(Bluefine)族群就減少96%。

為時未晚 海洋SOS計畫開跑

現在開始逆轉衰退趨勢、挽救海洋健康並不嫌晚。報告提出8點重建海洋健康的行動計畫。

最迫切的幾個行動是將海洋重建納入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採取全球行動對抗氣候變遷,以及徹底實踐保護海岸和海洋的承諾。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全球海洋計畫「Sustain Our Seas」,以該組織和合作夥伴數十年來的海洋保育工作為基礎。WWF和政府、企業和社群合作,遊說政治領袖採取立即行動復興海洋經濟,以保護全世界數十億依海維生的人。

全球電子垃圾山再創高峰 環保大國都上榜

$
0
0
本報2015年4月29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聯合國最新報告指出,2014年全球電器和電子垃圾量創新高,人均電子垃圾量最高的國家竟都是以高環境意識為傲的國家。

電子垃圾山。(來源:rod-san)

電器回收不到1/6 人均垃圾量挪威最高

去年,全球製造出4180萬噸的電器電子垃圾,包括冰箱、洗衣機和其他壽終正寢的家電被丟棄。根據聯合國教育研究機構聯合國大學彙總的報告,這約等於115萬台大卡車的運載量,排成一線可長達23,000公里(14,300英哩)。

其中,妥善回收的電器電子垃圾,不到總量的1/6。報告指出,2013年電器電子垃圾總量為3980萬噸,照此趨勢,2018年電器電子垃圾總量將來到5千萬噸。

去年人均電器電子垃圾量最高的國家是挪威,平均每人製造28.4公斤(62.5磅)。緊跟在後的是瑞士(23.6公斤)、丹麥(24公斤)、英國(23.5公斤)、荷蘭(23.4公斤)、瑞典(22.3公斤)、法國(22.2公斤)和美國與澳洲(22.1公斤)。人均電器電子垃圾量最低的區域是非洲,每人1.7公斤。全非洲的電器電子垃圾量為190萬噸。

以總量而言,美國和中國的電器電子垃圾量最多,總共佔全世界總量的32%,接著是日本、德國和印度。

毒礦中的金礦 處理需謹慎

尚可維修或回收的電器電子垃圾,總價值達520億美金,包括300噸的黃金,等於2013年全世界黃金產量的11%。但其中也包括220萬噸的有害鉛化合物、汞、鎘、鉻,和4,400噸破壞臭氧層的氟氯碳化物(CFC)。

聯合國副秘書長David Malone說,「全世界的電器電子垃圾形同一座價值不斐的『都會金礦』,一個大型的可回收物質庫。其中的有害物質同時也有如『毒物礦』,必須謹慎處理。」

來自大小廚房、浴室和洗衣的電器電子垃圾佔總重的60%。廢棄手機、計算機、個人電腦和印表機則佔總重7%。

日本食品輻污2(下)──標準、前提與個別差異

$
0
0
作者:宋竑廣(中島美雪研究者)

前言:接續前作(日本食品輻污2上)介紹日本食品輻污狀況之後,本文將繼續討論日本食品輻射污染的標準,包括日本政府標準、日本民間標準,以及各自的根據與考量;並就所謂低劑量(100毫西弗)致癌與否的問題,提供不同立場學者的說法,並進一步認識統計上的意涵。

日本官方與民間的標準

日本厚生勞動省關於食品輻射標準的說明裡(見下圖),照現行日本標準(一般食品100貝克/公斤)飲食,體內累積的輻射劑量,會在一年一毫西弗以下(不含體外被曝:比國際放射線防護委員會寬鬆),亦即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要求,是在這樣的基礎下為日本民眾設定標準。

日本厚生勞動省關於食品輻射標準的說明。

不過,日本最大營業額零售通路永旺(AEON官方中文譯名),為消費者設定的標準為50貝克,據稱,如此才能把被曝劑量壓到一年一毫西弗以下(不限於體內被曝),亦即日本災前的管理目標;50貝克接近白俄羅斯(麵包穀類等主食的)標準,以及長野縣松本市(比照車諾比烏克蘭)的學校營養午餐標準(皆為40貝克)──長野縣松本市長菅谷昭,曾於車諾比核災區行醫,研究過當地民眾的健康資料。

對劑量的不同解釋

另一方面,也有讓人覺得輻射危害有限的看法,日本前原子力安全委員會委員長松浦祥次郎說:「根據龐大的實驗結果與流行病學的資料,100毫西弗(應為終生累積劑量)以下,不管是確定會有的影響,或者不一定會發生(機率)的影響,在統計上都不顯著。」雖說一年與終生時間長度差距甚遠,但乍聽之下,似乎(終生累積的)100毫西弗以下的話,就沒問題的樣子。

林林總總,不同的輻射看法,讓人眼花撩亂,其中「(一生)100毫西弗以下…」應是最讓人感到安心的說法,然而在環境省的專家會議裡,專攻流行病學的岡山大學教授津田敏秀,則有另一番解說(見下面中文字幕影片)。

津田敏秀發言 中文字幕 from nmi on Vimeo.

低劑量在統計上的意涵

「擔任原子力安全委員長的松浦祥次郎老師說:『科學和流行病學上,被曝未滿100mSv(毫西弗),看不出會有影響。』他似乎相信,被曝未滿100mSv,不會有癌症。會造成這類誤解,是因為在國際放射線防護委員會,lCRP2007建議裡的A86寫到:『100mSv以下的劑量,罹癌風險缺乏直接有力的證明。』聯合國科學委員會(UNSCEAR)也有,在D251段中『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然而同等級影響之下,要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參見下圖、津田敏秀的簡報),有幾個條件...(其一)是僅限於對輻射敏感的集體,也就是說,如果分析對象是年紀輕的人或胎兒,是有可能發現顯著差異的,還有那些核輻射容易引起的癌症,那些已被公認的核輻射容易引起的癌症,也更容易發現顯著差異,像白血病、腦瘤、甲狀腺癌、乳癌等,與其他非被曝者幾乎沒有的癌症,也有相當類似的共通點,還有拉長觀察時間的辦法。

也就是說,不是5%,而是在10%水平上有顯著差異,在LSS裡(針對廣島被曝者之壽命調查/life span study)據說得到了8%水平的顯著差異,原本,分析對象應為特定年齡段的特定癌症,而不是用全年齡段的所有癌症發病率,來做有無顯著差異的分析,所以像這樣基於A86的推論,即便不是故意要說謊,也等於是在說謊了,WHO也提及甲狀腺癌、白血病、乳癌、其他固形癌的好發現象,特別是會發生在年紀輕的人群裡。」(引用為節錄,全文請見影片。)

津田敏秀的簡報。

風險因個別體質不同而大大不同

單就日本政府的食品輻污標準說明,可知核輻射的風險,是因人而異的,考量到不同年齡層、不同性別,以及孕婦的狀況(攝取量等),以其中最敏感的個體為準(13~18歲的男性),而定為100貝克/公斤;相對的,換成民間通路的話,除了前述的永旺等通路為50貝克之外,有針對孕婦跟小孩的食品通路,定為0.5貝克/公斤,政府與民間的標準,差距最大達200倍。此外,如同前作所提及的,以鈽的致(肺)癌標準而言,有吸煙的人,跟沒有吸煙的人,相差數百倍,顯然生活習慣也有影響。

即便性別、年齡差別與生活習慣都被考慮到了,天生基因的不同,也會造成差異,臺北市仁愛醫院輻射防護委員會顧問張武修,在《戰勝輻射》一書裡寫到:

「要了解那些人對輻射會造成的傷害特別敏感,遠非易舉,但是在制定一般法規劑量標準時,卻常常疏忽這部份(個體差異)

...對於P53基因突變型態的人而言,可能有較高產生癌症的機會,屬於對輻射較為敏感、容易受害的一群。初步估計,在一般人中,有3%到5%屬於這類P53突變異基因胚子的人,其對於輻射可能產生的健康損害,可能數倍到數十倍於所謂的『一般人』(標準假定的影響對象),非常值得注意。」

且個體天生基因不同的差距,可能還不只是3~5%的人,跟另一群人的差距而已。東京大學放射性同位素院長兒玉龍彥,在國會報告時說:「內部被曝一般用幾毫西弗來判斷,然而,如放射性碘131會集中在甲狀腺…不去看這些蓄積的地方,只看全身劑量檢查沒有意義;現在我們雖然知道人體基因的排列方式,但是個體的差異大概有3百萬處不同,也就是說,把每個人視為一樣的個體,不去管個別的差異性,在今天這樣處理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 由本單元大部份稿費,係作者透過we 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we 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提案後,向公眾募款而來,2014年度再過2篇即將結束,有興趣繼續收看的讀者,可捐款支持2015年度的提案募款,意者請至網址:http://we-report.org/proposal/9442

※ 作者簡介:宋竑廣(臉書),男同志、寫手,目前主要以低碳生活部落格、陸敬民房屋部落格、花蓮東方報之固定專欄撰文維生;另為日本歌手中島美雪研究者,為中島美雪介紹會(臉書)幕前幕後主使之一。
 

【相關文章】


台灣第一座信託棲地 工作假期延續守護心願

$
0
0
作者:周昭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環境信託中心專案經理)

「閉上眼睛,靜下心,數數看,妳聽到了幾種聲音呢?」依著講師的帶領,自然谷生態工作假期的志工們紛紛閉目聆聽自然中的聲音,原本歡樂吵鬧的樹平台上瞬間只剩下森林的聲音。志工們的身心靈彷彿融入這片森林般,隨著風聲輕晃,豎起耳朵捕捉這片森林的住民們所發出的聲響。

位於新竹芎林鄉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為台灣第一也是目前唯一的環境公益信託案立,由3位民眾(前竹科工程師及兩位家庭主婦)懷抱著保護森林的夢想,保護土地的自然美麗面貌,留給世世代代的孩子們一片自然有生命力的土地。2007年7月一同買下於新竹芎林鄉與橫山鄉交界稜線上的南何山,占地約1.8公頃的山林谷地,將荒廢已久的柑橘園整理、種樹,使原本芒草叢生的谷地漸漸恢復森林樣貌,更在其中發現台灣保育類穿山甲的蹤跡。2011年6月為永久進行山林生態保育,3位地主將土地以環境信託方式交付給荒野保護協會保護,並在去年(2014)轉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以下簡稱本會)擔任受託人。

自然谷步道。圖片來源:道法自然生態探索團隊

「環境信託」永久為下後代留一片自然有生命力的土地

台灣自1996年正式公布《信託法》,其中「公益信託」定義為:「稱公益信託者,謂以慈善、文化、學術、技藝、宗教、祭祀或其他以公共利益為目的之信託。」而簡單來說,「環境信託」便是公益信託的一種,只是以「環境保護」為主題,

將「環境」交付到「可信任的受託人」手上,以委託人保護環境的意思永續經營;而環境受到妥善維護管理後,所造成的好處及利益,是由「不特定的多數人」所共享公益。

自然谷擁有豐富生態。

3位地主來自不同背景、憑著相同理念,和一顆守護自然的心,為了要自己的夢想延續,決定在2011年嘗試當時對台灣而言還十分陌生的「環境信託」,荒野保護協會則成為自然谷的第一任受託者。

荒野保護協會努力經營了3年之後,於2014年10月正式轉交接給本會,本會依照「保護並營造低海拔森林」、「結合社區的力量,共同保護周邊原生棲地」以及「營造全民之環境學習中心,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方式」3大目標經營管理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並持續在自然谷進行環境監測,了解曾被開發過的森林演替狀況,更做為未來台灣環境信託參考案例。

生態工作假期 全民共同參與棲地管理與保護

自然谷生態工作假期志工合照。

為保育棲地,本會於去年展開自然谷生態資源調查,進一步了解當地生態環境,並與原地主一同討論棲地維護之相關工作。本會為推廣環境信託曾於2000年至日本及英國參訪並深度認識工作假期概念。工作假期,讓原本喜愛這片信託地的旅者,藉由精彩的導覽及體驗活動更加認識在地歷史、生態及人文,更透過志工服務,自身參與協助組織維護管理工作,增加民眾對在地環境保育的使命感。

可以說「生態工作假期」是因著「環境信託」而衍生的新型態的旅遊方式。而台灣雖在1996年正式公布「信託法」但一直無環境信託案例出現,但保育行動不等人,為讓更多民眾親身參與環境保護行動,本會在2004年於台東利嘉舉辦第一場生態工作假期,更在接下來的10年中與各地團體合作,持續的舉辦生態工作假期,從中讓志工認識、服務在地生態人文,並認識何謂環境信託。

「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成立,讓本會開始可以在自己所管理的土地上進行棲地永續經營管理。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早期由先人開發為茶園,而後轉為柑橘園,雖然谷地漸漸恢復森林樣貌,但依然可以看到過去茶園梯田地形,以及柑橘樹的身影。谷地雖在三位地主的努力下,從芒草叢生荒廢的柑橘園,轉為樹叢林立的次生林,但山林維護及管理需要大量人力協助,為恢復及維護低海拔森林樣貌,本會舉辦自然谷生態工作假期,依照棲地環境維護工作需求,邀請全台喜愛自然環境的朋友一同參與棲地保育,並透過參與過程認識全台第一個環境信託案例。

竹林疏伐 樹苗移植 延續自然生態的傳統智慧及生命

竹子在中華文化以及台灣原住民族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除了做為建材外,更可加工成生活中的各種器具如,桌、椅、櫃子、籃子以及各種所能想到的居家用品和食器。在台灣山林間,常見竹林的蹤影。但在塑膠及各種工業化材料的取代下,竹製產業漸漸沒落,但竹林依然繼續蓬勃的生長,排擠森林中其他的樹種。

為保留前人的智慧以及棲地管理,參與自然谷生態工作假期的志工們的工作包括竹林疏伐,將竹林中老舊的竹子去除,並協助將竹林控制在一定範圍內避免其繼續蔓延,並將疏伐下的竹子現地利用做為護坡素材以及竹筒飯野炊體驗學習竹子的各種使用方法。

竹林疏伐。在森林中,除了竹林外,土地也不斷的在孕育出新生命,自然谷的步道上可以看到許多幼小的樹苗,但由於林下陽光照射不足,樹苗不易生長茁壯,因此未妥善運用自然生長的樹苗,志工也將協助林下步道上的樹苗移盆,避免未來解說導覽時誤踩樹苗,樹苗將待未來移植於適當地點栽種,除了妥善運用自然資源外,更期待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能成為週邊森林種原基因庫。

而透過參與棲地維護,志工可進一步的觀察林下生態,植物的生長習性,增加自然生態認識以及未來在山林行動時的正確觀念,回應到本會在舉辦生態工作假期時的「透過知識傳地及行動參與,實踐友善環境守護自然」理念。

深度旅遊 認識在地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體驗:包菜包。

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除了豐富的生態環境,更有深厚的客家文化。參與自然谷生態工作假期的志工除了認識在地生態以及參與棲地保護外,更藉由在地居民的導覽,認識客家特色建築、飲食文化、在地產業特色以及認識在地以及早期客家人與原住民部落間的許多傳奇故事。讓志工從生產、生活、生態三方面了解社區永續發展,更藉此讓在地居民了解社區特色,看見並更加守護自己家鄉之美,以此達到自然谷環進信託「結合社區的力量,共同保護周邊原生棲地」三大目標之一。

在台灣,土地因各種因素遭受開發壓力,自然生態、歷史文化及古蹟也因此漸漸消失的壓力下,為守護寶貴的自然資源,期待每一位生態工作假期的志工朋友們,能成為散播環境保護意識的種子。引用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委託人之一的吳杰峰常和來到此地的志工朋友說的一句話「我只是想要有乾淨的空氣、水、食物,其實我沒有保護自然,是它在保護我」。當環境健康,人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生物才能健康並永續共存。今年至10月,每個月皆有「自然谷生態工作假期」期待更多人加入守護環境行列。

推動第三次垃圾革命 台北市規劃首座廚餘生質能廠

$
0
0
本報2015年4月29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北市政府為了有效利用回收廚餘,計畫設置低碳、綠能的廚餘生質能廠,每日處理量200公噸,並以國外生質能電廠經驗換算,預估發電約1,000萬度、供近6,000戶家庭用電,並得以每年減少532萬公斤溫室氣體排放,相當於14座大安森林公園年吸碳量。

作為台灣首善之都、國際化都市,能跟上國際脈動的方式,包括以先進技術處理有機廢棄物。台北市環保局局長劉銘龍表示,廚餘生質能廠計畫是繼垃圾焚化、隨袋徵收之後,推動台北市進入第三次垃圾革命,轉廢為能,增加城市韌性。

廚餘將成為新能源的來源。圖片來源: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784-2-8

台北市家戶垃圾減量率達66.70%,總資源回收率達到56.38%;每日回收約180公噸廚餘,年處理量為7萬3,000公噸,已具有廚餘生質能廠的穩定料源,也具備設置經濟規模之能力。

依國際能源總署(IEA)彙整資料,全世界計有131座年處理超過2,500公噸之厭氧醱酵處理廠。台北市環保局表示,利用廚餘厭氧醱酵發電已是國外相當成熟的技術,兼具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再利用,又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利用微生物在厭氧環境下分解有機廢棄物,產生類似天然氣的再生能源,使廢棄物能源化;反應後的殘渣又能製成堆肥產品,用於土壤改良,促進循環利用。

厭氧醱酵過程皆於密封環境中進行,也可解決民眾最關切的臭味問題。台北市每日約回收160噸堆肥廚餘,由於北部地區合格堆肥場有限,又因傳統堆肥臭味無法消除,委外利用常受阻,更顯出設置廚餘生質能廠的迫切性。

環保局科長郭國鑫表示,生質能電廠妥善處理廢棄物,將污染轉為能源,不過,相對於國外負擔高電價,因此鼓勵再生能源;台灣電價便宜,再生能源成本相對顯得高,是否具市場競爭仍待觀察,但在處理污染、低碳等優點上仍值得投資;目前招標委託顧問公司進行規劃。

普安堂歷史建築資格開庭審 民疾呼保留在地文化財

$
0
0
本報2015年4月29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陳文姿報導

土城普安堂與新莊慈祐宮的文資爭議並未落幕。新北市政府於2015年1月2日將土城普安堂的觀音殿(舊堂)、外山門、悟源古道、山壁佛字石刻四處登錄為歷史建築,擁有土地所有權的慈祐宮不滿權益受損,控告新北市政府並要求撤銷歷史建築公告。

28日於台北高等行政法院開準備庭,法官以文化部尚未回函釐清歷史建築登錄中的地號面積等問題,將擇期開庭再審。

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客座教授呼籲新北市政府,文化資產資格不容任意撤銷

擔憂普安堂的歷史建築資格被撤銷,「重建普安堂青年小組」於開庭前舉行記者會,呼籲新北市政府勿棄守對文化資產保護的堅持,並強調,歷史建築的認定是經由審議委員會的專家共同決議,不容任意撤銷。

由於土城普安堂的產權目前為新莊慈祐宮所有,如果文資保衛戰失守,恐被新北市政府徵收作為殯葬園區,文史及藝術等各界都積極努力爭取,以保留此地豐富的文化財。

新北市僅存齋教文化代表地  盼全區保留

普安堂為新北市僅存的齋教文化代表地,在是民間傳統信仰中,稱為「菜堂」。普安堂不僅保有正統台灣齋教建築,第五任住持龍泉老人李應彬為台灣重要藝術家,更為普安堂增添許多齋教文物作品。

2012年3月30日新北市政府的文資審議,認定觀音殿(舊堂)、外山門、悟源古道、山壁佛字石刻4處可登錄為歷史建築,但須先取得土地所有權人同意。

由於新北市並未登錄公告,12月16日,法院開始執行拆屋還地,經協調獲得3天緩拆。文化部19日緊急發文給新北市政府文化局,要求盡速完成普安堂具歷史建築價值部分的文化資產登錄程序,也函請新北地院暫緩拆除具歷史建築價值的部分。

31日新北市政府古蹟歷史建築聚落暨文化景觀審議委員會決議,將普安堂外山門及現存石砌步道、山壁石刻、合院磚造建築現存的正身壁體登錄為歷史建築,並於隔年1月2日公告。

慈祐宮不滿產權部分建物被保留,提告新北市政府要求撤銷普安堂歷史建築之身份。長年保管調查當地文史的李榮台的李榮台強調,歷史建築乃經由審議委員會決議認定,是大眾的公共財,政府應予以保護,也不容未經審查任意撤銷。

自慈祐宮接管土地所有權後,非文資登錄範圍之建築,陸續遭到拆除與破壞,許多文物已遭偷竊或毀損。普安堂認為文化資產不可分割,必須保存場域的完整性,希望新北市政府加速推動全區指定為古蹟。

土地爭議糾結文資審議  民間籲新北政府積極介入協調

新莊慈祐宮為何擁有土城普安堂的土地所有權?問題癥結在於土地登記。

早期先民在土城開墾,當時把土地共同登記在媽祖名下,故此地名為「媽祖田庄」。新莊慈祐宮先前發表聲明,在土城區媽祖田300甲土地,是清乾隆期間由李維芝與李武侯兩兄弟獻給新莊街慈祐宮。土地所有權人自日據時代至台灣光復時土地總登記均登記為慈祐宮。

普安堂前任住持李應彬之子,藝術史學者李長俊表示,根據「天后宮祀田匾」所載,上開李氏僅獻祀田僅約10甲,土地位置為今日土城中央路一帶,並非媽祖田的300甲地。李長俊指出,新莊慈祐宮又稱「新莊媽祖宮」,與土城媽祖田庄並不相同。台灣光復土地總登記時,慈祐宮未經主管機關認定,逕行將土城等地登記在其名下。

監察院的調查報告裡,發現登記過程的相關文件,遭到銷毀或滅失,無從追查。2010年,新北地方法院三審定讞,判普安堂敗訴。

由於土地產權歸屬於慈祐宮,當普安堂部分建築被公告為歷史建築時,引發慈祐宮不滿。開庭過程中,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希望澄清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四條所規定的「歷史建築及其所定著土地之地號及面積」所稱「面積」係指所定著土地之地號面積,抑或為歷史建築占用之面積。也希望文化部能說明歷史建築定著土地之開發應受何法令限制,因而於3月19日發函給文化部。

僅剩下4區的普安堂,能否在土地開發中留存下來?人民火大行動聯盟林奎妙指出,文化部門就文化資產作出認定後,行政部門應積極介入協調,新北市政府責無旁貸。

普安堂李榮台說,文化資產法是特別法,文化資產園區建物設施要經審議委員會決議才能動。新堂跟地藏寶殿已經被拆了,希望悲劇不要再發生。

和平電廠降溫只能引河水? 立委:溫差發電更具潛力

$
0
0
本報2015年4月29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台泥公司在花蓮的和平火力發電廠的溫排放水爭議不斷,當地漁民指出溫排水影響了漁獲與生態,29日上午環署進行「和平火力發電廠因海岸地形變遷致溫排水排放口導流堤內縮之因應對策」的第三次小組會議,和電提出要以河水降溫的方式來處理,更強調這是唯一可行。但立委陳歐珀辦公室卻找出能源局今年發佈的溫差發電可行性評估報告,表示能源局指和電是東部地區最具潛力的點,甚至為此寫出規劃。

和平火力發電廠提出引和平溪水降溫解決溫排水

引河水降溫  環委要求和電提出環評

和電到底對當地有沒有造成影響?2011年環署督察總隊查核環評承諾時,發現海岸線外移,造成導流堤內縮,與原環評書中所述設置延伸出海岸線40公尺的狀況不同,因此依規定要求其提出環境影響調查報告書,仍和電提出環調卻說未有影響,去年1月環評大會時,要求提出「因海岸地形變遷致溫排水排放口導流堤內縮之因應對策」,但幾次會議下來和電仍以自己並非禍首、環評委員給的建議不可行的態度面對。

因此今年1月時,環評小組也以「做不出來是你的事情」,決定不再幫廠商想對策,不用管和電要用什麼方式解決溫排水,只管訂出溫排水減輕目標及期程,以盡快展開具體執行,要求和電提出溫排水減輕目標、期程與環境監測計畫。此次會議和電提出引和平溪水漫淹混合的方式來降溫,專案小組則要求和電今年底前要依法申請環評變更。

「河水降溫是唯一可行」,和電今在報告中提出發電廠均設於海邊,大多利用海水降溫,其他降溫方案由於成本過高,也無經濟有效降溫或商轉技術,因此提出導引和平溪水漫淹至排放口混合後排放,及替代方案挖掘水塘以地表含水層水混合後排放的方案。

但此方案尚未得到河川局同意,加上還要施工的時間,因此小組提出在年底前提環評變更的要求。

溫差發電極具潛力兼顧漁民生計  立委批和電捨不得花錢

但此降溫效率約為0.33~2.79度,宜蘭縣府與蘇澳區漁會仍不滿此方案,提出若和電做不到降溫,那就應該降載。漁會代表指出,混合後水溫仍高於30度,對魚貝有明顯影響,如果不能降溫就不該再排入海。

宜蘭地區立委陳歐珀辦公室助理楊木火指出,和電說河水降溫唯一可行並非實話,因為從經濟部能源局今年所發佈的溫差發電可行性評估報告中,可是將和電列為東部地區最具潛力的點,甚至為此做出初步規劃。

能源局報告指出和平火力發電廠具溫差發電的潛力,甚至已為此提出初步規劃

楊木火拿出能源局的報告,已有和電若要作溫差發電的規劃,裝置容量4.0MW、年發電量20.309百萬度,大概需19億左右的成本,但年收入約有1億5512萬元。

楊木火指出,此溫差發電計畫的效果更遠好過和電所提的河水降溫,能源局的資料上冷海水的進、出口溫度為9度及13.9度,溫海水的進出口溫度則為32度與29.7度。對於降低生態與漁民生計影響的效果更好,且能源局估計每年因此可減少約10,804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楊木火感嘆,這麼好的計畫,卻因和電捨不得花錢而無法落實,即便能源局的計畫也許初步,但和電卻一口咬定不可行。對照台泥集團董事長辜成允先前獲頒華人經濟領袖獎時大談「環保是責任、不是成本」、「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更顯諷刺。

會中並要求和電須重新檢討擬定的環境監測計畫確實執行,項目包含海岸地形、海域水文、海域生態、漁業經濟調查、水溫連續(含擴散)監測等,並且要將這些環境監測結果上網公告。

看不到落實可能 新北區域計畫永續願景遭批

$
0
0
本報2015年4月29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29日下午環署進行新北市區域計畫草案政策評估的專案小組意見徵詢第二次會議,新北市府大談永續、綠色之城,強調城鄉生態均榮衡,然在這個漂亮的計畫前,仍有淡海二期、三峽麥仔園、新莊副都心、土城普安堂等多個爭議開發案居民到場,強調新北市開發已飽,不該再擴大,把綠地、農地留給市民才是最重要的,才能證明市府真有打算落實永續思維的決心。

由於「國土計畫法」遲遲未過,2013年內政部依「區域計畫法」授權縣市政府訂定「全國區域計畫」,各縣市政府陸續完成展開公聽會、政策環評等程序,做為縣市空間發展與土地使用的上位計畫。而新北市是率先展開公聽並進入政策環評的第一個計畫。

新北市區域計畫策略區劃分表

引進人口的發展思維  民間質疑為炒房毀綠地

新北市的區域計畫範圍包括全市的土地與海域區,土地面積2,052.57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966.7265平方公里、海岸線122公里。新北市府提出溪南都心生活商務、溪北都心國際創新、汐止科技經貿、三鶯文創宜居、北觀海洋城邦、東北角人文旅遊與大翡翠生態樂活,將全市分為7策略區。

「計畫寫得很好,但看不到執行魄力。」環評委員陳尊賢直批,去年初此計畫進行政策環評公聽會時遭環評委員與民間團體痛批浮濫擴張,如今時隔1年多,仍遭此質疑。環委劉小蘭表示從計畫中看不出所規劃的綠帶、藍帶到底要如何落實,又要怎麼實質增加公園綠地。

在規劃中,仍要繼續引導人口進入外環區,新北市截自今年3月有戶籍人口3,965,649人,但市府估計2026年人口將達410至435萬人之間,比起全國區域計畫所分派的人口數402萬人更高,因此將新增、變更約2191公頃做為都市計畫土地。讓民間團體直批不該再有開發,要健康婆婆媽媽團成員顏淑女便質疑,台灣面臨少子化,新北市府卻仍以高估的人口成長進行發展,到時只是讓建商炒房炒地,繼續毀壞現有綠地、農地、水資源與文化資產。

雙和護樹聯盟李幸長指出,新北市的人均綠地仍相當低,僅有3.18平方公尺, 尤其曾規劃為「花園城市」的永和地區,目前卻只有「半個」公園,平均起來人均綠地只有0.42平方公尺,不到一張報紙大。樹黨黨主席潘翰疆指出,目前新北地區各地區的綠地都未達到都市計劃法所規定的10%,在六都裡敬陪末座,且大多是由河川區來湊數,都會區的綠地更顯遠遠不足。

捐地回饋提升綠地比?  恐從剷除現有文資得來  

雖然市府回應此區域計畫目的是訂出成長界線,後續綠地如何增加,將以「創意綠地」的方式來規劃,例如要求新開發案的捐地回饋將以帶狀綠地來執行等。

但綠黨青年部成員曾柏瑜指出,在市府計畫中,不少綠地是來自將現有綠地與文化資產剷除後重新設計而來,讓她相當不解,直問為何不基於現狀來規劃?陳尊賢也對這些大面積的整地感到憂心,質疑恐造成環境品質與防災問題。

包括淡海二期、三峽麥仔園、新莊副都心、土城普安堂等多個爭議開發案居民到場,綠黨王鐘銘認為,這些案子代表的不只是這些個案應藉此檢討,市府更該有全盤規劃。樹黨潘翰聲以板橋大漢溪流域將「與河爭地」的進行開發但上游的三峽麥仔園卻是以「還地於河」要迫遷當地的農民,邏輯仍是錯亂,是否仍是以開發利益來思考去留。

人口增加用水反降?  新北市稱將執行節水措施

除了綠地成為關注焦點,新北市龐大人口的用水問題也成問題,新北市府估計自來水供給量每日219.47萬立方公尺,遭環委游繁結質疑是否過份樂觀。環委顧洋則要求新北市對於污水回收再多做加強規劃以確保用水。

台灣水資源聯盟主任粘麗玉則指出在人口增加的狀況下,質疑為何在計畫書中會估算各區用水量皆下降,原本預估2031年每人每日生活用水量為299公升,但新北市卻提出將降至240公升,市府表示這是因為將執行包括自來水減漏等節水措施。

Viewing all 1995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