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5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千年難養寸土 2015國際土壤年 巡迴車全台推護土

$
0
0
本報2015年4月20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上週六(18日)在鳳山微風市集出現一台「土壤巡迴車」,這是由中華土壤肥料學會所舉辦的「2015國際土壤年」活動,巡迴宣導首站就來到小農聚集販售友善土地農產品的微風市集。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學生在市集中展示介紹土壤的各種特性、土壤的形成以及土壤對人類生活、農業的影響。

活動主辦人彭聖宸說,「聯合國訂定2015年是國際土壤年,我們在台灣舉辦巡迴宣導活動,是為了推廣土壤對我們人類生活的重要性。」

全球1/3土壤劣化  聯合國呼籲保育土壤

土壤與生物多樣性(圖片來源FAO)

全球3成土壤劣化  威脅生物多樣性、氣候變遷調適

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FAO)的研究,目前全球33%的土壤出現劣化,然而要形成1公分厚的土壤卻需要1000年的時間,而全球1/4的生物存在於土壤之中,對於生物多樣性、氣候變遷的調適等,土壤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全球土壤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FAO將每年12月5日定為「世界土壤日」,並將2015年訂為「國際土壤年」,呼籲全球人民加強對珍貴土壤資源的保育與珍惜。

中華土壤肥料學會指出,響應 2015國際土壤年,該會邀集國內相關大學校系與農委會所屬單位,推動一系列有關「重要土壤性質和功能展示」和「土壤簡易健康檢測」的巡迴展出教育活動,希望喚醒民眾一起來了解「健康土壤才有健康生活」和「珍惜土壤才能照護子孫」的意義,以及對農地維護與糧食安全的關注。

在高雄微風市集,中興大學土環系的學生向民眾說明土壤的各種樣貌。他們設計了土壤明信片DIY的活動,讓民眾自己製作不同土壤所組成的色階樣本,藉此更加認識土壤。「在越底層的土壤因缺乏空氣,因此呈現灰色;紅土則是因為氧化、缺乏有機質;一般來說,表土富含有機質因此最營養,不過各地的環境氣候不同,因此土壤也呈現不同的樣貌,」彭聖宸解釋。

土壤巡迴車在微風市集(中興大學土環系提供)

台灣土壤問題:肥料太多、污染層出不窮

與土壤關係最密切的人就是農民,在市集的展示攤位上,許多農民前來詢問自己的農作物與土壤的問題。彭聖宸說明,土壤環境科學主要研究針對各種土壤進行診斷、調查,並解決改良它,此外還涉及肥料的管理,研究肥料和植物營養方面的影響。因此團隊除了為農民解說土壤特性,也解答農作物的疑難雜症。

農民關心他們的農田,想知道種出來的農作物有什麼問題,要怎麼解決。不過,彭聖宸說,「台灣的土地其實不必太擔心營養不夠的問題,反而農民太常使用肥料,這樣的習慣會造成過量施肥的問題,多餘的肥料經過地下水沖洗,排到河川,造成河川優養化,對環境造成不好的影響。」

「國際土壤年也在宣導要如何正確使用肥料的觀念,」他強調。

目前來說,台灣的土壤現況又是如何?事實上台灣土壤污染的問題層出不窮。

「過去台灣農地曾經出現鎘米事件或重金屬污染,就是工廠排放有毒廢水所造成,」中興大學土環所學生許皓景解釋,「台灣灌溉水源和廢水排放同源,因此上游排放廢水、下游拿來灌溉,造成農地污染。」2013年高雄後勁溪因日月光排放廢水造成的污染,就影響了下游大片農地的灌溉水源。

日月光位於後勁溪的排放口(蕭敬憲攝於2014.7.10) (2)

根據環保署的調查,台灣農田土壤中有大約5萬公頃重金屬含量高,占調查面積5.7%,而台灣的土壤污染80%是來自於廢水污染所造成,而13%是空氣落塵所造成,其餘如廢棄物、農藥、肥料、酸雨等之污染,對土壤均造成衝擊。

人類依土而生   認識土壤,認識我們的生活

「一般民眾對土壤的認知是滿貧乏的,」彭聖宸說,「我們人類是依附土壤而生存,這些糧食都是靠土壤種出來的,一般民眾對我們腳下踩的土壤其實不是很重視,才會看到新聞不斷報導各地都有的污染現象。」

「Know soil, know life,」彭聖宸表示,為了推廣土壤需要我們去愛護、保養的觀念,「土壤巡迴車」今年要巡迴全台各地,向民眾推廣宣導,這個口號就是要教我們更加認識腳下的土壤,認識我們的生活。

巡迴車首站在高雄,他們分別在中山大學附屬國光高中和微風市集二地舉辦,未來幾個月將到彰化、花蓮等地,準備用易於了解的方式,讓一般民眾也能一起關心台灣土壤面臨的各種問題。相關訊息可見2015 國際土壤年 in Taiwan


保水溯源緩旱象 社大習傳統智慧復育埤塘

$
0
0
本報2015年4月2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黃小玲報導

已辦第三年之「103年全國社區大學氣候變遷教育推廣專案工作計畫」,18日為展現本年度計畫推動而進行「氣候共存:社區調適學暨專案成果座談會」,與一般民眾及50所各地社區大學共襄盛舉。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表示,氣候變遷讓全球共同面臨衝擊,為此引進國際倡議「以社區為本的氣候變遷調適策略」(Community based adaptation,CBA),期盼結合各地社區大學的成人教育與學習,親身參與解決環境共存問題。

宜蘭社區大學講師邱錦和分享水草復育、搶救雙連埤等經驗;攝影:黃小玲。

「水泥堀」變回「水堀」  運用自然力存水不費力

針對「我在的地方,與氣後共存:生態與水資源」主題,邀請到宜蘭社區大學講師邱錦和,他擁有水草復育、搶救雙連埤、指導「蘭陽山川生態社」、「湖泊生態班」及「KKF微生物菌自然農法社」等豐富實作經驗。

邱錦和表示,小範圍雙連埤浮筏上的5甲地是從無到有,現場展示影片中的水埤位於台東聖母生態農莊,原本乾癟癟的,經過他一番努力才把「水泥堀」再變回「水堀」。當時救雙連埤時他發過願,宜蘭有12個鹽池,所以他希望可以有12個小小的雙連埤,在有鹽池的地方就看得到雙連埤,因為就算雙連埤要被犧牲也要有教育意義,讓「人工生態浮島」成為一個「諾亞方舟」。

他強調,現在常說石門水庫沒水,甚至中南部也因缺水而不能種稻、洗車或游泳,但早在200年前,先人就做出具生態智慧的「水撲滿」,例如早期桃竹苗地區的堀底。所以復原水埤並非現在才做出來的。以前沒建石門水庫時,埤塘遍野的桃園可是有幾千個「水撲滿」,透過自然下滲,補充地下水和地下湧泉,保留了水資源。

如今,要如何創造水撲滿效果?邱錦和認為,宜蘭的人工濕地不大,只有幾分地,花費一些竹筏費用,就能很簡單製出可自然呼吸的水堀,讓水滴自然下滲,儲水就容易許多,也符合自然原則,重要的是不必再使用水泥或防水堀。

他進一步表示,荒野保護協會、全促會、宜蘭社大都願意和民眾分享創造水堀的經驗,甚至到現場診斷,若缺人他可以帶人去,沒製作工具或材料他也能帶去,沒經費還可以與社大討論,尋求資源,為了生態永續,保證做到好;並且也有意認養宜蘭、花蓮、台東區域,繼續拓展建構據點。

缺水調適  需多管齊下

新北市新店崇光社區大學講師林宗嵩表示,氣候變遷引發的後遺症,尤其是最近缺水問題,雖然現在水庫蓄洪力還有70%,但也不能大意,要保持新店溪水的穩定,更不可弄髒,台灣下雨即便是全球排第二、三名的地區,但台灣山高水急守不住水源,一但水庫停止運作民生用水就完了。

關於如何調適,林宗嵩建議,第一、藉由農業轉型節約水資源。水一短缺政府馬上要求休耕犧牲農業,但民生飲食需求總得顧及,一旦面臨水田、旱田問題,田埂不應再用水犁方式,應種植較耐旱、耐熱之作物。第二、少澆花施肥並以雜草覆蓋的耕作法。因雜草可養菌、當養份還具保水作用。第三、以藻膠鈉和綠化鈣製人工種子。未來種子不夠用時,能夠過此法幫助作物生產。第四、瞭解氣候變遷和人為因素是主要危害新店溪動植物生態的主因。第五、加強再生能源發電及雨水回收利用。第六、推空中菜園和魚菜共生。第七、都會公園、社區學校多設海綿城市具防洪和儲水功能。都會缺水卻總不行動,應讓水泥面從不透水變成可吸水狀態。第八、鼓勵民眾體驗河川巡守及淨溪活動。民眾需知雨水混入髒水的嚴重性,才能更珍惜水資源與保護生態。

提升守護埤塘強度  不能忽略政策面向

公民國會監督聯盟執行長張宏林呼籲,除了需著重教育面,政治面更需要有所作為,關心環境者只會擔任協助者角色,但應把強度拉高到監督者角色,在現實社會上必須有人推行環保政策,因為政策決定是保護環境的關鍵重點。曾有埤塘要被徵收,荒野志工想辦法遊說政府將它留下來,因為土地重劃而濕地就在邊緣,向對方簡報後,埤塘仍面臨填平命運,過了幾年爆發購地弊案才恍然大悟。

他直批,另一起桃園航空城案,其運作需徵收土地,因桃園埤塘眾多,被劃入範圍的埤塘引起附近居民抗議,但桃園農田水利會總幹事黃金德卻因19口埤塘沒有全部被納入航空城規劃裡,將要提起訴願。就他觀察此案若以炒地皮來換算土地市值,19口埤塘總值高達200多億,這才是真正原因。

原本水利會應該保護水資源,此次提出訴願令人啼笑皆非。政策、政治是對環境保護最直接的影響,政治畢竟牽連資源分配分向,不管是資源土地利用還是國土規劃概念都紛紛錯亂,為了環境保護絕不能隨意放棄政治這塊領域,不管是總統還是立委選舉,民眾須仔細選擇具有環境友善政見的候選人,期待用政治力量保護環境。

台北地球日綠市集 看見實踐安心、簡約生活的可能

$
0
0
本報2015年4月20日台北訊,詹嘉紋報導

第八屆「台北地球日綠色藝術市集」,18、19兩日於國立臺灣博物館前廣場、南門園區熱鬧開市。今年適逢地球日45週年,主辦單位強調「地球未來,由我做主-The One and Only Earth!」,提醒地球日初衷,即是透過個人、民眾自發的守護行為,回歸友善環境生活。

尤其這幾年台灣食安、生活用品等接連爆發黑心商品風暴,人心惶惶,吃的、用的都不安心也不踏實。主辦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發展整合部主任陳炳燕表示,綠市集著重食衣住行等生活面向,在這兩天讓參與的民眾能認識、交流更多友善環境的資訊,瞭解到去除掉了多餘的添加物後,生活過得簡約卻也更安心,透過與NGO、小農、社會企業面對面,談論減塑、守護自然棲地、發展及使用乾淨能源等議題,進一步跨越「知而不行」的僵局,願意實踐綠色生活。

綠市集在臺博館南門園區設有「可食風景」展區,提供民眾在自家種菜又能欣賞的盆栽。攝影:詹嘉紋。

守護田中生物腳印  吃得更安心  

農夫市集中,每個攤位都標示了自己的農場保護了哪種生物。攝影:詹嘉紋。綠保市集則是臺博館與慈心基金會合作的計畫,每週六在南門園區聚集,地球日也不缺席。每個攤位都標示著自己的農場或者田地,因採用有機、友善農法耕種,而保護了哪種動物。

田裡的腳印們,背後包容的是一份份與其他生物共同分享資源、願意善待環境的溫柔心意。

位於烏來的協記農場,攤位上展示著新鮮竹筍和處理過的筍乾,讓消費者買回家,簡單就能料理。農場主人表示,他的田裡有山羌,都趁夜晚到田裡來吃葉菜。不過這樣難道不怕山羌把田裡弄得亂七八糟嗎?農場主人豪邁地說:「就讓牠們吃啊,牠們吃得不多啦!」

而繼承家業,在屏東種鳳梨的吳堅銘認為。要改變過去使用農藥、肥料的習慣需要時間,而且要承擔產量風險,目前他與慈心等通路合作,至少可保證一定的收購量,約有1/3的鳳梨田轉作有機。

銘泉農場在屏東生產鳳梨已有50年時間,農場主人認為通路有收購保證,是農友轉作友善耕作的一大利因。攝影:詹嘉紋。來自彰化的大城小麥,保護的是黑翅鳶。最怕優良農地有工業區來攪局,破壞水源環境。攝影:詹嘉紋。

而今年市集裡也不只米產品,來自彰化的「大城小麥」由林明煬及家人共同經營,其麥田守護的是黑翅鳶。記者到訪時,顧攤的林大姐熱心提供摻了麥同煮的米飯,口感Q彈十足。聊起當年國光石化要蓋在大城,林大姐直呼:「喔,那是一定不行、一定要反對的。一蓋下去農地都污染了。」

擺脫塑化人生  開始做就對了

長期關心重金屬、塑化污染等議題的看守台灣協會,也在現場展示了許多常見的塑料包裝,教民眾辨認平常到底接觸了哪幾種塑材。秘書長謝和霖表示,目前7種塑料材中,最不好的就是含氯的PVC,燃燒後會產生劇毒戴奧辛。

而民眾該如何辨認包材是否含氯?他現場示範拿了燒紅的鐵線碰觸保鮮膜,再放回火焰上,結果馬上出現綠色火焰,表示含有氯。

看守台灣協會在現場介紹生活中7種泛用塑膠。翻攝:詹嘉紋。

pvc保鮮膜,含氯,以燒紅的鐵絲碰觸。再放上爐火,閃出綠色火焰,證實含有氯成分,燃燒後會產生戴奧辛。

致力推廣無塑生活的「小事生活」來自台南,創辦人洪平珊認為,大家對無塑生活的著眼點都是怎麼做,而非直接去做;她說,其實很多人都想知道她怎麼展開無塑生活,但其實沒有訣竅,「做就對了!」

她也參與草地講堂,盡力解釋自己為什麼要選擇過那樣的無塑生活。而來地球日市集擺攤的機會其實很好,因為開發友善環境商品的業者,才有機會介紹自己的產品,面對最直接的疑問,替民眾釋疑,或是展開進一步討論。今年她帶來了來自美國佛蒙特州的「蜂蠟保鮮膜」,材質為棉布塗上油脂和蜂蠟,防水性加,可重複清洗使用,替代一般塑料保鮮膜含有過多塑化劑的危險。

這是國內首見產品,在攤位上詢問度頗高,洪平珊表示,在介紹產品的過程中,也可以知道民眾的生活習慣。比如就常遇到有人問她能不能把這款蜂蠟保鮮膜放到微波爐?但即便是塑料保鮮膜也不建議如此使用,她會趁機跟消費者討論產品的正確使用知識。

小事生活獨家引進的手工蜂蠟保鮮膜,可替代塑料。用來包麵包、蔬菜等都合用,防水、可清洗重複利用,但不建議包肉類食物。

自然素材創作  感受大地脈動  

BONTE好物金工秉持用自然素材創作,從與木頭的互動中找到與大自然連結的感動。圖片提供:林秀蘋。藝術創作則是地球日綠色市集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各種自然素材透過創作者的巧思,呈現了結合大地與人的和諧美感。

連續幾年參與設攤的「Bonte好物金工」設計師林秀蘋說:「木頭不只是木頭,木頭對我來說像是有生命的素材,隨時在改變。」在她眼中,每塊木材的顏色紋路都獨一無二,手作時能感受到每塊木頭的紋理與生命歷程,以這樣的形式連結大地在木頭中儲存的訊息,再轉化成創作品。

林秀蘋笑說:「我總覺得木頭會把想傳達的意念,透過我的手實踐出來,讓喜歡自然手作的朋友感受到木頭的力量與溫暖。」

而經常四處參與市集的她也認為,地球日綠色藝術市集中,比較能夠將這樣深刻的創作理念傳達給消費者。「這是和其他地方的市集很不一樣的。」林秀蘋說。

BONTE好物金工,自然素材創作;圖片提供:林秀蘋。

倡議者、生產者、消費者的面對面溝通

首次參與擺攤的地球公民基金會,透過互動遊戲,跟民眾講解PM2.5等環境議題。攝影:詹嘉紋。平常總在各種環評會場、公聽會出現的倡議行動者,來到市集又有什麼感覺?第一年參與市集的地球公民基金會用知識王問答遊戲方式,向民眾說明空氣污染和山林開發的問題。

地球公民基金會教育推廣專員沈慧娥表示,直接面對民眾確實還是有門檻,比如說要跟小朋友解釋PM2.5是什麼就不容易,「所以我們其實是說給父母聽的。」沈慧娥笑道。

Grange璞草園的創辦人許仁和是第二年參與擺攤,或許是食安、塑化劑風暴等問題頻傳,讓消費者了解到便宜背後其實隱藏著被忽略的環境及健康成本,他觀察到消費者對於友善環境產品的接受度大幅提高。許仁和指出,消費者開始會去搜尋資訊、比較什麼產品能安心使用,不再迷信大廠牌,這應該可以說「危機就是轉機」吧,許仁和樂觀看待。

綠市集第八年  台灣民眾怎麼看

任職於關渡自然公園環教部的賴彥廷認為,地球日市集要繼續舉辦,才能讓民眾有機會接觸到這些議題。

來參加綠市集的許小姐表示,有這樣的機會可以認識友善環境的產品和議題非常好,不過她認為消費的金額對收入較穩定的退休族群比較有利,年輕人可能囿於經濟因素,沒辦法支持太多。

而任職於關渡自然公園環教部的賴彥廷,每年只要有空,就會來逛市集。他認為地球日市集要繼續舉辦,才能讓民眾有機會接觸到這些議題。「畢竟生態保育離一般人的生活是有距離的,在市集裡,讓NGO跟民眾有機會對話。」

賴彥廷說,透過每年舉辦,才能累積影響力。他也希望市集可以推廣到平常不太關心環境議題的族群,而不是每年都是同一群人來,擴大參與效益

兩岸綠交流  讚嘆台灣環保創意

值得一提的是,兩岸地球日訪問的團員今天也抵達了活動會場,團員用整個下午,時停時走地探看每個攤位的理念及活動;他們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形容,深感環保議題在此時已不再生硬乏味,而是結合行動與宣傳,地球日已發展成思想碰撞的極佳場域。

兩岸地球日訪問團的中國團員,來到綠色藝術市集非常讚嘆台灣環保的創意和活力。

海南省村官顧寧寧嘆服每個攤位都利用自身能及的力量去啟發大眾認識環境危機;對文藝有鑽研的宋琦接連聽了幾場草地講堂,特別鍾愛舒米.如妮傳達的「在海稻米田,耕作也是創作」。

鼠學堂創辦人高高表示,地球日所有的東西不僅有創意,更是對環境友善、能安心使用,讓她放心大採購;曾帶過大學營隊的陳彬彬在「棉樂悅事工坊」攤位交流許久,甚至想選在大陸三七女生節時,從大學校園開始推廣布衛生棉。

「泰雅鈍頭蛇」發現啟示錄:不僅是大自然百科全書的那幾頁

$
0
0
作者:林思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

2014年有一件動物分類學上的大事:全世界已知爬行動物的種類正式突破1萬種大關,逼近全世界鳥類的物種總數。

回顧2004年,當我取得博士學位任教之初,全世界爬行動物的物種數量大約只有8000種左右。但是根據The Reptile Database網站的統計,截至2015年3月,全世界已知的爬行動物已達10178種。也就是說,在過去11年之中,平均每隔2天就有人在世界上發現、描述、或發表一個新物種。

而我們研究團隊在3月下旬發表的泰雅鈍頭蛇(Pareas atayal)淹沒在全世界3500種的茫茫蛇海之中,這樣的故事到底又帶給我們什麼啟示?

泰雅鈍頭蛇近照(林思民攝影)

84年的漫長等待

台灣蛇類名錄的建立可追溯自19世紀末期,而在日治時期漸趨完整。然而即使像在台灣人口這麼稠密的地方,兩棲爬行動物的多樣性仍然遠遠被科學家所低估。

包括1990年代尋獲的新記錄「灰腹綠錦蛇」和「福建頸斑蛇」,2013年重新在金門描述的原生「緬甸蟒」,都是國人對蛇類多樣性探索的成果。但是,這幾筆發現都是「新記錄」,而不是「新種」。自從1931年由日籍學者牧茂市郎發表金絲蛇和標蛇之後,台灣這塊土地上就再也沒有「新種」蛇類的發表。也因此,泰雅鈍頭蛇的發表,一致讓媒體認為是「暌違了84年的漫長等待」。

受限於篇幅,大部分的媒體報導不得不簡化新物種的發表過程。催生「石虎森林」系列活動的新世代藝術家林家蔚,在師大攻讀碩士時候研究鈍頭蛇的覓食行為,就已經發現他手上的鈍頭蛇無論在鱗片、眼睛、甚至對食物的偏好,都有些許的差別。

游崇瑋則是個觀察敏銳的野生動物攝影師,他仔細審視大量野外照片,發現黃色眼睛的鈍頭蛇的鱗片都有稜,而紅色眼睛的鈍頭蛇鱗片卻是光滑的,也懷疑台灣的鈍頭蛇不只一種。2009年,當崇瑋帶著這樣的題材走入我的實驗室,我給予最直接的支援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學的技術來檢測他的假說。藉由這樣的工具,我們證明不同形態的鈍頭蛇在遺傳上有著巨大的差異;我們也得知這些物種即使在共同分布的區域,亦不會發生雜交。

幕後推手 功不可沒

讓大家驚訝的結果是:除了大家現在認知的「台灣鈍頭蛇」之外,早年圖鑑中曾經列入的「駒井氏鈍頭蛇」其實是個有效的物種;再加上「泰雅鈍頭蛇」之後,台灣總共同時存在著三種鈍頭蛇!但媒體絕對不會提到的,卻是喜悅心情過後繁重的發表過程。

一個新物種的確認必需有文獻與標本的審慎考據,也需要經過其他國內外科學家的仔細審核。所幸有太田英利教授協助借取駒井氏鈍頭蛇的模式標本,細將貴教授協助頭顱與牙齒的電腦斷層掃描,而家蔚又在最後關頭被我們拗回來製作了非常精美的模式標本電腦繪圖。

俄籍天才科學家Nikolay Poyarkov加入研究團隊,更是論文得以發表的臨門一腳;20歲出頭即在俄國最頂尖大學任教的他,利用精通歐亞多國語言的天才本領考據了大量的文獻和標本,並針對泰雅鈍頭蛇的外觀形態做出最適切的專業描述。有了他的加入,新種才得以在無數個共同熬夜到天亮的努力之後,刊載在國際期刊。

泰雅鈍頭蛇模式標本(游崇瑋攝影)

泰雅鈍頭蛇頭部特徵(林家蔚)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整個新種發表所需要的必備元素:

崇瑋和家蔚,一個專長自然攝影,一個專長科學繪圖;是他們對生物的敏銳度,才能幫我們找到這個難能可貴的新物種。而Nikolay豐富的分類學和多國語言基礎,成為論文撰述的基石。相較之下,身為指導教授的我,提供的專業能力反而最令人汗顏:我會做遺傳上的分析、會寫文章、會投稿,及把不同專長的人串連在一起。我會的技能很多人都會,而且擁有此技能的人越來越多。

但是他們三位年輕人擁有的技能,別人會的卻不多,而且擁有此技能的人越來越少。身懷絕技的年輕人是國家社會的瑰寶,無論何時何地,我們「必須」把重視年輕人視為國家最珍貴的核心價值,我們也「必須」有更多的年輕人投入生物多樣性的探索。

踏出山林 才能探索更多可能

20世紀晚期,分子生物學技術應用在生物多樣性的探索,無疑對動物分類學注入了一劑新的強心針。藉由遺傳分析的結果,生物學家彷彿「秀才不出家,能知天下事」。利用DNA鑑定出來的族譜,分類學家可以得以鑑定物種之間的親緣關係,演化學家得以窺探物種種化初期的分歧模式,而行為生態學家甚至坐在電腦前就得以一窺左鄰右舍之間的愛恨情仇。

但是這樣的進展,反而讓新世代的師生逐漸喪失對山林的熱愛,與對生命的敏銳觀察。2009年,我應邀寫了一篇名為「登山鞋與實驗衣」的文章刊載在網路上,意外引起相關領域學生的關注。但是事隔6年之後,狀況並沒有改善。就如同我6年前所說的:「發現的物種越來越多,但是有能力發現新物種的專家卻越來越少。」我又提醒說:「老一輩生態學家的野外工作能力,就如同原住民的老獵人一樣,正逐漸從新一代的身上逐漸消失。穿登山鞋的學生逐漸消失,穿實驗衣的人取而代之。」

泰雅鈍頭蛇(林思民攝影)

其實,台灣兩棲爬行動物的多樣性,至今仍然被低估。2008年,當我發表台灣特有的「翠斑草蜥」和「鹿野草蜥」(當時很低調,沒有太多人知曉),我以為這會是我畢生在台灣找到最後的兩個新種。事隔一年,當崇瑋帶著我們從未瞭解的蛇,同班的阿傑帶著大家前所未見的石龍子(還在投稿中)步入我們的實驗室,我們才驚覺我們對野外物種的探索仍然太貧乏。

諷刺的是,政府在這幾天才宣示了新的科技補助政策:科技部未來將要著重補助「可解決台灣社會、經濟、產業問題」的研究方向!聽起來,鈍頭蛇的前景似乎也跟從事基礎生物多樣性研究的科學家一樣不樂觀。在生命長河的涓涓細流之中,這條黃色大眼的小蛇演化出左右高度不對稱的牙,發展出從蝸牛殼中鉤出軟肉的獨門絕技。但是牠無法阻擋人類對山林開發的覬覦,無法抵禦呼嘯而過的觀光車潮切割牠的家園,更無法幫助無能的政客解決「台灣社會、經濟、與產業的問題」──對蝸居山林的野生動物而言,這是一個多麼沈重又不負責任的任務?在這種環境遭受大量破壞、大方向政策不被支持的腹背受敵之下,生物多樣性的基礎探索,真的需要學界和民間共同透入更多的研究和關注。

泰雅鈍頭蛇牙齒(細將貴拍攝)

暌違84年之後,台灣終於多了2種鈍頭蛇。發表記者會上,有人問我說:「發表一個新種,對你和學生的意義是什麼?」我的回答是:對學生而言,這是給從事野外工作的年輕人一個最好的鼓勵。對我而言呢,就像謄錄一本大自然的百科全書。這套書博大精深,至今甚至沒有人能翻遍它的每一頁。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過「偷書賊」這部電影?全球氣候的劇烈變遷與棲地的破壞不斷地毀滅著這些演化下的奇蹟,就好像還未被閱讀過的書籍,正在烈焰中焚燒。而生態演化學家能做的事情,就是像「偷書賊」中的那位小女孩,趕在書籍化為灰燼之前,搶著閱讀破碎的每一頁、每一章,把牠們最後的身影詳實地描繪下來。

聯合國警告:環境犯罪不停止 剛果內亂無寧日

$
0
0
摘譯自2015年4月16日ENS肯亞,奈洛比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指出,靠走私自然資源謀利的犯罪組織,讓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區域衝突延燒20年,賠上數百萬人的性命。

犯罪組織靠走私自然資源謀利。(來源:聯合國 United Nations Photo)

環境犯罪未解 剛果和平仍堪慮

儘管有聯合國穩定任務團(MONUSCO)協助駐地協助,剛果民主共和國政府仍面臨跨國武裝犯罪集團政治叛亂和大規模自然資源走私的威脅。

UNEP 16日發表的報告指出,每年有總價值13億的美元黃金、礦物、木材、木炭及象牙等野生動物製品遭到剝奪,走私至衝突區域外和東剛果周邊地區。

證據顯示,至少有25個威脅東剛果和平穩定的武裝集團從中獲利。報告呼籲,以聯合行動遏止走私和武裝犯罪集團。

自然資源走私 98%「供養」跨國犯罪集團

這份報告由UNEP、MONUSCO和大湖區特使辦事處(OSESG)共同編撰,蒐集來自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事處、國際刑警組織、聯合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專家小組、剛果民主共和國機關和非政府組織的專業意見。

專家估計,走私獲利的10至30%──約每年7200萬至4億2600萬美元──進入位於東剛果外的跨國組織犯罪網路中。

剛果維龍加國家公園(Virunga National Park)境內的年幼大猩猩。(來源:kingjn)

約98%的自然資源走私淨利──尤其是黃金、木炭和木材──進入東剛果內外的跨國組織犯罪網路中。相對的,剛果的武裝部隊只留下2%的淨利──約每年1320萬美元。這筆資金每年就資助了8,000個武裝份子,讓被擊敗的或失去武裝的集團能夠不斷再起,讓區域持續動盪不安。

該區域擁有全世界數一數二的自然資源和受威脅物種。而當地極度瀕危的山地大猩猩,因國家公園巡守員干預維龍加國家公園(Virunga National Park)境內的非法木炭走私,被當做挾怨報復的對象。

報告更指出,跨國組織犯罪網路「區隔並統治」東剛果的武裝集團,不讓任何一個集團取得優勢地位。

聯合國最大維和任務:切斷盜獵和跨國集團連結

MONUSCO是聯合國最大的維和任務,有20,000軍警人員。MONUSCO領袖、秘書長特別代表Martin Kobler說:「落入犯罪集團手上、被用於助長區域衝突的資源,原本可以用來建學校、鋪路、蓋醫院,給剛果人民更好的未來。」

專家建議MONUSCO,應透過強化資訊分享和分析能力、改善剛果國家警察和司法系統調查和起訴環境犯罪的能力,削弱武裝集團和跨國犯罪網路的聯繫。

MONUSCO也應加強和剛果野生動物總署的合作,確保保護區和世界遺產的自然資源不被剝奪,甚至變成武裝集團的「樂園」。

最後,專家建議MONUSCO持續倡導法律和財政改革,建立自然資源的合法開採制度,尤其是小規模金礦開採、伐木和木炭生產,和雙邊與多邊發展夥伴合作。

Illicit Wildlife, Gold, Timber Trade Funds DRC Conflict
NAIROBI, Kenya, April 16, 2015

Organized crime funded by illegal trade in natural resources is fueling the 20-year-long conflict in the eastern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DRC, that has cost the lives of several million people, 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reports.

The DRC government, supported by the UN Organization Stabilization Mission in the country, MONUSCO, is confronting both a political insurgency and large-scale smuggling and laundering of natural resources conducted by militarized criminal groups with transnational links.

Released today, the report shows an increased awareness of, and response to, the growing involvement of organized crime and calls for concerted action to stop both the smuggling and the armed groups it supports.

Gold, minerals, timber, charcoal and wildlife products such as ivory, valued at up to US$1.3 billion annually, are exploited and smuggled out of the conflict zone and surrounding areas in eastern DRC, finds the report.

There is evidence that these revenues finance at least 25 armed groups that destabilize the peace and security of eastern DRC.

Jointly produced by UNEP, MONUSCO and the Office of the Special Envoy for Great Lakes Region, OSESG, the report relies on the input of experts from: the UN Office for Drugs and Crime, Interpol, the UN Group of Experts on the DRC, DRC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he experts estimate that 10-30 percent of this illegal trade – between US$72 and US$426 million a year – goes to 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inal networks based outside eastern DRC.

Around 98 percent of the net profit from illegal natural resource exploitation – particularly gold, charcoal and timber – goes to 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inal network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DRC.

By contrast, armed groups based in the DRC retain just two percent of the net profits from smuggling – about US$13.2 million a year. This income subsidizes at least 8,000 armed fighters a year and enables defeated or disarmed groups to continuously resurface and destabilize the region.

The region holds some of the world’s richest natural resources and vulnerable wildlife. This includes the critically endangered mountain gorillas, targeted by criminal groups as retaliation for park rangers interfering with the illegal charcoal trade inside the Virunga National Park.

The report warns that 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inal networks “divide and rule” armed groups in eastern DRC to prevent any single armed group from achieving a dominant role.

MONUSCO is the UN’s largest peacekeeping mission with 20,000 uniformed personnel. MONUSCO head Martin Kobler, Speci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Secretary-General said, “These resources lost to criminal gangs and fuelling the conflict could have been used to build schools, roads, hospitals and a future for the Congolese people.”

The experts recommend that MONUSCO undercut the lifelines of armed groups with links to transnational criminal networks by strengthening its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analysis capacity and strengthening the capacity of the Congolese national police and the justice system to investigate and prosecute environmental crime.

MONUSCO should also strengthen its existing cooperation with the Congolese Wildlife Authority, ICCN, to safeguard protected areas and World Heritage Sites from illegal natural resources exploitation and their use as ‘safe havens’ by armed groups.

Finally, the experts recommend that MONUSCO continue advocating for legal and fiscal reforms to formalize the legal 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particularly of artisanal gold mining, logging and charcoal production, in coordination with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development partners.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結局!那些年走過的抗爭

$
0
0
作者:Munch

※ 本文轉載自 漂浪。島嶼--munch

 

那天,桃園市樂善村A7徵收案,徐玉紅大姐以古法搬厝,移動家中祖厝,許多相挺的社運團體、各地自救會紛紛前來參與。

當下,心裡有股感傷,幾年來幾場土地徵收抗爭,在玉紅姐老家搬遷後,終於一一走向結束時刻。這些曾經讓人憤怒、牽掛、不斷對抗的家園保衛戰,總是讓人掛念,最後怎麼了?

有時會回去拍拍徵收區,探訪抗爭後的居民,看看一個動盪後,重趨穩定的時刻,失去了什麼?挽救了什麼?

一些圖文紀錄,讓大家知道,這些被徵收地區的近況。

【灣寶】

灣寶是個苦地,田地是居民從卵石田野中,撿石填土慢慢建起,剛開始貧瘠砂土,種不了什麼。但是灣寶也是塊寶地,世代農民守護所成,素淨無工廠的農地,水庫專管直送的灌溉水源,簡直是天注定來生產有善農作的基地。

但是,二度土地徵收,第二度徵收蓋後龍科技園區,2010年4月的說明會,居民把官員趕出去!

然後,展開漫長的抗爭,13次集體北上抗爭,最後徵收駁回,守地居民獲勝。但是一路辛勞的張木村大哥,離開人世,成為缺憾!

搶救回的灣寶,成為抗爭佳話,一個鼓勵其他徵收區的希望之地。

現今,從空中望去的灣寶,綠意依舊,避掉徵收,但是依然得面對農村老化的危機。

【大埔】

這是大埔農地,劉政鴻剷田時的農地,一望無際的綠。

面對徵收,居民抗爭,談好了「原屋保留、農地集中」,政府卻在後期對張家四戶,展開鐵血徵收。為了護家,張森文、彭秀春夫婦一路抗爭,淚灑人間。

張家拆除!成為徵收史最骸人影像,雋刻國家的無禮、無情、無法,讓人民寒心唾棄的政府。暴力強拆,也造成張森文離世,成為再一憾事!

徵收後的大埔,產業區的謊言曝光,整個區域內,大都是蓋住宅,甚至抄地客的直接宣揚大埔炒樓。那種搶民地,供財團的作為,不僅剝削人民、肥厚財團,也造成縣府財政赤字,負債高達六百億。

更荒謬的街景,就是拆掉無礙交通的張藥房後,劃出長長的斑馬線,像一道暴力徵收的土地傷口,難以癒合。

讓人安慰是,集中的農業區,2014年終於在漫長的工期後,終於整好地開始插秧、收割,一切重新開始。

剷田四年後,大埔自救會會會長陳文彬在重回的田地前,開心的笑了!

張家彭秀春大姐依然透過法律,爭取家園原地重建的機會,因為不只是告慰張森文之靈,也是為社會爭取最後的人間正義,不容政府枉法毀家園。

【頂罟村】

台北港特定區徵收案,位置在於新北市八里的頂罟村,一塊以漁業為主,岸邊種上農作的帶狀農業區。

徵收快速進行!汪菊阿媽四處陳情。一次,立委林淑芬安排進立院陳情,汪菊阿媽根本說不出話來,就是一直哭、一直哭,沿路走一直哭,哭到人心碎,哭到讓人痛恨政府太殘暴!

徵收後,整完地,又是閒置,然後等待房地經濟起,建商進入炒地。

汪菊阿媽很堅持,就是要留農地。政府劃出一塊農地,無水圳水源,攙雜建築廢土,汪菊想種回綠竹筍,但是復耕遙遙無期。

更悲傷是,歷經抗爭,汪菊阿媽生病了!體力更是難以農作,兒子阿忠陪伴四處探訪友人,情景讓人心酸。

【相思寮】

這是二林台糖農地,原來的景致,可以綠到一望無際。

中科四期徵收來!台糖很快配合,獨剩相思寮居民,堅持反徵收。引發後續的抗爭,農陣集結青年保護相思寮。

最後,中科四期二林園區通過開發,毀了農地,結果友達不來,廠商冷清,一樣又是蚊子園區,一場國家級中科大騙局。

相思寮剩下5戶居民,農地集中到家園旁邊,空中看去相是灰色海洋中的綠色方舟,等待4年,今年終於重新插秧。

鄰長伯夫婦開心笑了!但是他們說住在大工地,卡車亂駛,煙塵漫天,轉未去以前啦!

是的!看看第一張,相思寮曾經是那樣一望無際的綠。

【樂善村】

如果有注意,稱呼這些徵收區,都用原地名。政府可以徵收案命名,但是我們不該遺忘土地原來的名字,那有歷史,也有情感。桃園A7徵收案就是樂善村徵收案,那裡原本是農地蓋工廠的交雜區域。

再如何工農交雜,居民依然有保護家園的權力,特別是預標售的行為,是極度侵害人權,就像把別人家園,先大喇喇放到市場上拍賣,再用粗暴的徵收來行搶。居民不願,展開抗爭。

一路抗爭!自救會分分合合,唯有徐玉紅堅持,終於原屋獲保留,留下這幅毀地百頃,一屋留存的景致。

跟著弊案一起完工的建築,在遠方築起,未來這裡會有炒地後的新社區、新居民。但是別忘記,土地有原來的名字,叫做樂善村牛角坡。

徵收6年!幾件讓社會碎心、青年狂怒的徵收大案,一一走向結局。但是結局之後的回顧省思,可以很肯定說,政府宣稱的大獲利,一個也沒有,只留下滿地蚊子區,或是建商炒地興建的未來鬼城。

至於人民,就像天降大禍的無辜受害者,失地失家失生命,然後在一地破碎中,慢慢拼湊起殘缺的圓滿,用好好活著,好好耕作,做出最堅毅的反擊,堅持土地的價值。

那些年走過的抗爭!終有結局。

校狗就是我家人! 高市生命教育從善待浪犬開始

$
0
0
本報2015年4月21日高雄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校園裡來了流浪犬,徘徊不去,該如何是好?通常流浪犬經民眾通報後,會進入收容所等待認養,不過有些區位的浪犬,例如校園,或許能擇合適的浪犬就地安置,守護校園陪伴學童。

過去廣大的校園,常常也是流浪動物棲息之地,若是不留意、不了解,很可能因人犬衝突造成傷害。面對這個困境,通常就是驅趕,但是高雄市政府動保處反其道而行,提出校園浪犬留置計畫,讓親人的浪犬成為校園一分子,孩子視犬如親,學習不離不棄的生命陪伴,彼此守護。

中山大學外文系學生黃霈宜與校犬仔仔。

校園犬是家人不工作也成

高雄市推校園犬不是最近的事情。2006年高雄市政府即曾實施校園犬「旺旺」計畫,承辦人是具有獸醫背景的鄭莉佳,當時計畫內容是將校園犬視為警衛犬,計畫實施一年後停擺,因為警衛犬需要具備特定條件及訓練,百中選一都有困難,也違背安置浪犬的初衷。

校園犬計畫沉寂一段時日,直到2011年時任副市長的劉世芳交辦,務必推動兼具友善校園、生命教育的校犬計畫,讓這件事成為重要的事;此舉鼓舞動保處同仁,視為「求之不得」的計畫,鄭莉佳再度承辦,與動保處同仁卯足勁,苦思可行的計畫內容。

2.0版校園犬,不再將校園犬視為工作犬,而是鼓勵將原本在校園遊蕩的流浪犬,經安置、評估以及社會化訓練,成為校園的一份子,有如親人的存在,讓學童陪伴其生老病死,學習有責任的飼養行為與態度。

中山大學館亭三寶 淚水澆灌珍貴果實

執行兩年,即將交棒給第三屆學弟妹的中山大學校犬計畫,鄭莉佳視為校犬計畫的典範。

有「館亭三寶」之稱的3隻同胎手足,兩個多月大時由中山大學的學生接手,當時滿身瘡痍,皮膚病很嚴重,在學生們的照料下逐漸好轉,並積極爭取加入高雄市校園犬計畫。由於三寶小時候生活環境封閉,缺乏與人互動的經驗,需花很多心思才能與人互動,委員評估已錯失社會化訓練的黃金時期,第一年被打回票。

鄭莉佳說,當委員告知審查結果,學生難過得大哭。然而挫敗並沒有讓他們退縮,依照委員的建議,他們改善再改善,毅力、組織力與執行力讓他們隔年送案時,獲得委員接納,三寶從此成為中山大學的「旺旺」(校園友善犬代稱)。

錯誤中學習  腳步更穩固

計畫規定,「旺旺」至少需1人擔任管理人,還要參加相關犬隻照護及行為訓練等相關課程。

學生們為三寶組織志工隊,維持50位志工規模,每天排三次班帶著三寶到校園散步兼工作,驅趕附近的犬隻,早晚也有餵食的志工,每個月幫三寶洗一次澡。但是,他們還有更重要的功課要學。

一次期中訓練在校園散步中,大寶咬傷了學生,幾乎讓志工隊成員信心崩散。當學生跟鄭莉佳報告這件事時,泣不成聲,他們非常害怕三寶被驅離校園。幸好對方不追究,學校寬容以待,動保處也不離不棄,積極協助處理,示範了生命教育的精神。

經歷這次事件,學生們和行為訓練師檢討後,做了一些修改,包括散步時幫狗狗帶嘴套等,讓三隻狗狗得以繼續參與計畫安置在校園。

鄭莉佳解釋,咬人這個行為有可能會增強,因此戴嘴套是必要的訓練。學生們將嘴套挖空,以食物誘引減少對嘴套的抗拒,讓三寶帶了嘴套不會抗拒的撥開,而且可以吃東西。現在出門散步前,志工們為三寶戴上嘴套,沿途盡量避開與陌生人互動帶來的壓力。

校園小老師  翻轉台灣有希望

另外,三寶也依照評估,接受社會化行為訓練,其中「大寶」和「仔仔」表現不錯,因此也會由動保處安排,到國小擔任生命教育課的「老師」。

鄭莉佳說,申請計畫時雖然不留情面的提出挑戰,包括要求他們回應,從狗的身上學到的功課,並能到附近社區以及國中小進行宣導,學生們毫不退避,一一完成。動保處安排學生受訓,培養其到小學教學生如何與狗互動,宣導生命教育的能力。

國小學生看到狗狗很興奮,上課時神情也隨之專注。當校犬穩定性高時,孩子可以靠近觸摸,穩定性不夠,則只能觀看。課程內容設定十大主題,而施打晶片、疫苗、絕育等,是最基本的宣導,期能從小建立國民飼主責任。有些孩子回家後還會告訴家長,今天學校來了一隻狗,講了什麼內容,由此影響家長的態度。

雖然成效很難一時看出,仍不時獲知一些回饋,例如當餐廳拒絕導盲犬入內時,反而是孩子告知業者,應讓導盲犬入內,讓大人們刮目相看。

旺旺教我的功課

中山大學中文系施俞安:養狗讓我學習到耐心。

中山大學外文系黃霈宜:動物的情感回饋很直接,照顧累積動物訓練的經驗,更學得一技之長!

校方支持 旺旺好安心

就讀外文系的黃霈宜是台北人,假日沒能回家,就留在校園陪伴三寶,最近他將志工隊的職務交棒給學弟妹。這幾年陪伴三寶的過程,接觸了動物行為訓練,已經練就一身本事,嘴裡說著快畢業離開三寶了,但手裡不停地安撫、餵食大寶,情感連結恐怕難以一夕切割。

他認為三寶很幸運,校方很支持這項計畫,事務組提供場地,志工提供了人力,到特約寵物店,或帶三寶到指定的動物醫院就醫,飼料錢、心絲蟲檢查、疫苗,全由校方支應,這些費用自然是遠超過動保處一年5000元獎勵,強而由力的後盾,讓學生得以全力以赴。

中山大學校方提供旺旺們安居之所。

「校犬就像家裡養一隻狗,生離死別都得面對。」由於是這麼珍貴的家人,旺旺的選擇也特別慎重。全高雄市國中小約350所,申請校園犬計畫的學校逐年增加,為了累積經驗、改善計畫內容,動保處穩扎穩打。除了就地安置校園內的流浪犬,由動保處派員會同專家篩選評估外,也可以認養動保處收容中心的流浪犬,例如大仁國中「超仁」,就是一例。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理事長林憶珊表示,高雄市政府願意積極面對流浪犬,扭轉其命運成為生命教育的示範,十分難得且值得效法。而旺旺教給學生的功課,從源頭建立飼主責任與友善動物的態度,也將於台灣社會開花結果。

旺旺是我的家人 高市「校園友善犬」計畫9校入列

高雄市立大仁國民中學
高雄市立五福國民中學
高雄市立鳳西國民中學
高雄市左營高級中學
輔英科技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正修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大肚山裡造林抵空污? 環團籲監院糾正中市

$
0
0
本報2015年4月21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台中市政府與中龍鋼鐵在大肚山地區的山陽坑保安林進行的「空污綠化回饋」造林計畫,在原已是森林保安林裡種小苗,且定期進行「林下撫育」等除草工程,造成森林下幾乎「寸草不生」,當地原生數百種的小樹、幼樹等植被反慘遭清除 。

21日環團前往監察院,要求監院徹查中市「種樹抵空污」的行為,更要求林務局全面檢討造林政策。

DSC_0518

瀕危植物狗花椒幼樹「被除草」  環團心痛

2012年,由於中龍鋼鐵擴廠計畫將增加空污及溫室氣體排放,以捐贈綠化回饋造林經費1,187萬元作為抵減,並由台中市政府執行。

但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蔡智豪指出,中市府所選的造林地點為大肚山山陽坑保安林,本就是台中大肚山地區保留自然度最豐富的森林,甚至有石虎出沒的紀錄。中市府選擇在此進行「抵空汙」的造林,十分不恰當,該團體也在3年前就向市府指出錯誤。

中市府在該地種植櫸木、苦楝、白雞油、鵝掌藤、女真等5種造林木,合計4萬8千株。蔡智豪指出,日前發現該造林地至今持續定期以除草劑、割草機清除森林下數百種的小樹、幼樹等植被,此舉等同於「殺嬰」,反而破壞了森林原生態,將讓保安林失去自然復原能力。

蔡智豪指出,這些遭到清除的幼樹,種類有狗花椒、厚殼樹、九芎、裏白巴豆、雙面刺、白匏仔、野桐、相思樹等。其中瀕危植物「狗花椒」全台成熟的植株少於1千株,大肚山是其重要的生育地之一。因此他要求監院徹查中市府,並提出糾正案。

蔡智豪強調,中部地區空污嚴重,要徹底改善的根本辦法,就是實質削減污染源,所謂「種樹抵空污」僅是為企業打造的「贖罪券」,但上月台中市長林佳龍宣示要擴大辦理此政策,讓他相當憂心。

蔡智豪出示照片,當地原生植物的幼樹全遭「被除草」

在森林裡造林抵空污?  環團:造林準則應檢討

除了台中大肚山外,環團也曾在南投、苗栗、高雄等地發現類似案件,蔡智豪指出目前抵空污的造林計畫,地方政府大多選擇在公有山坡地進行。但公有山坡地多為保安林、國有林班地,這些區域原本就是森林,因此很少有合適區域。

「根本違反生態常識!」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呂翊齊批評,指出在已是森林的地區造林,種下需要陽光才能生長的小苗根本難以成功。「我可以人頭保證,根本不可能種得活,如果他們停止除草,最後會回來的還是狗花椒那些原來就在的樹種。」此舉形同只是消耗掉經費,更打亂森林原有的自然演替。

呂翊齊認為,這不光是台中市等縣市政府的問題,因為依照現行法令,他們的確沒有違法,因此是林務局應藉此檢討其「保安林經營準則」。呂翊齊指出,雖然此準則大多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清潔發展機制中的「造林和再造林計畫」來訂定,但其開宗明義第一條就強調,需確認該造林地點原本並非森林,不過我國各級政府卻迴避此部分。 


美車業發聲明 2030年將終結汽車廢氣

$
0
0
摘譯自2015年4月17日ENS美國,華盛頓特區報導;李培福編譯;蔡麗伶審校

4月22日地球日到來之際,美國汽車製造業聯盟(Alliance of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表示,未來十年,汽車製造業者將以終結廢氣(virtually eliminate)為目標,持續減少小客車的煙霧形成污染物(smog-forming emissions)排放,即使這可能讓道路上的車輛越來越多,人們交通距離也將變得更長。

美國汽車製造業連盟聲明,2030年之前將消除煙霧形成污染物。(來源:Jonathan Kos-Read)

創立於華盛頓特區,產業倡導團體美國汽車製造業聯盟由12家主要汽車製造商組成。聯盟17日的聲明表示,「預期在2030年之前,車輛的煙霧形成污染物排放達到可忽略等級。」

「清潔汽車(clean car)的概念普遍受到認可,當越來越多顧客購買具備進階排放控制系統的新型車輛,我們的進展將會更加快速。」美國汽車製造業聯盟表示。

聯盟詳述了評斷自動車潔淨空氣進展的策略:

  1. 在2025年之前,客車的碳氫化合物(hydrocarbon)與氮氧化合物(nitrogen oxides)煙霧形成排放,自排放控制開始將減少99.8%。美國首度立法規範廢氣排放,是加州針對州內售出的1966年式車款(model year)訂定的標準,接著成為美國全國規範的1968年式車款標準,並依環保署的要求而逐年提高。
  2. 比起其他人為來源,汽車製造業者將更有效率地減少地面臭氧排放。美國汽車製造業聯盟表示,在2030年之前,估計人為因素將減少63%的碳氫化合物排放,而平路車將減少96%的排放量。
  3. 比起1970年產生近乎30%的所有臭氧前驅物(ozone precursor),平路機動來源在2017年之前將僅產生6.5%的排放。臭氧前驅物是多種化合物,包括(carbon monoxide)、甲烷(methane)、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及氮氧化合物,在陽光照射下與其他化合物反應形成地面臭氧或煙霧。
  4. 在2030年之前,預期機動車輛僅產出3.3%的全球煙霧形成汙染物排放總量
  5. 如果排除中型與大型卡車,僅考慮自小客車,煙霧形成汙染物的排放更加少量。聯盟表示,預期在2030年之前,汽車與輕型卡車僅產生1.2%的煙霧形成汙染物排放量。

美國客車平均的煙霧形成污染物排放量。(來源:美國汽車製造業連盟 )美國汽車製造業聯盟總部設立於華盛頓特區,成員包括寶馬集團(the BMW Group)、飛雅特克萊斯勒(Fiat Chrysler)、福特(Ford)、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捷豹路虎(Jaguar Land Rover)、馬自達(Mazda)、賓士美國分公司(Mercedes-Benz USA)、三菱汽車(Mitsubishi Motors)、保時捷(Porsche)、豐田(Toyota)、福斯汽車美國公司(Volkswagen Group of America)及沃爾沃汽車北美公司(Volvo Cars North America),佔美國所有汽車與輕型卡車77%的銷售。

Automakers to Eliminate Smog-Forming Emissions by 2030
WASHINGTON, DC, April 17, 2015 (ENS)

As Earth Day approaches on April 22, the Alliance of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 says automakers are on track to “virtually eliminate” smog-forming emissions from passenger vehicles in the next decade – even with more cars on the road and people travelling more miles.

Based in Washington, DC, the Alliance of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 an industry advocacy group that includes 12 major automakers, says that by 2030 “ozone-forming emissions from autos are expected to approach negligible levels.”

Looking ahead, by 2030 passenger cars will contribute just over one percent of ozone emissions from all sources of smog, the Alliance said today in a statement.

“Clean cars are here to stay, and as more consumers buy new vehicles with advanced emissions control systems, we will progress even faster,” the group said.

On Thursday the Alliance detailed five measures by which it judges clean air progress in automobiles.

1. By 2025, smog-forming emissions of hydrocarbons and nitrogen oxides from passenger vehicles will have dropped 99.8 percent since emissions controls began.

The first exhaust emission standards were legislated by the State of California for 1966 model year cars sold in that state, followed by the United States as a whole in model year 1968. The standards were tightened year by year, as mandated by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2. Automakers have reduced ground-level ozone faster than other human sources. By 2030 on-road vehicles are projected to reduce hydrocarbon emissions by about 96 percent compared to reductions of about 63 percent from all human sources, the Alliance said.

3. By 2017 on-road mobile sources will contribute just 6.5 percent of all ozone precursors, down from almost 30 percent in 1970, said the Alliance.

Ozone precursors are chemical compounds such as carbon monoxide, methane,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and nitrogen oxide, which in the presence of sunlight react with other chemical compounds to form ground-level ozone, or smog.

4. By 2030 motor vehicles are expected to contribute only 3.3 percent of all smog-forming emissions entering the Earth’s atmosphere.

5. If only passenger vehicles are considered, excluding medium and heavy trucks, their smog-forming emissions are even smaller, said the Alliance. By 2030 cars and light trucks are projected to contribut only 1.2 percent of all smog-forming emissions.

Members of the Alliance of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 represent 77 percent of all car and light truck sal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Alliance includes: the BMW Group, Fiat Chrysler, Ford, General Motors, Jaguar Land Rover, Mazda, Mercedes-Benz USA, Mitsubishi Motors, Porsche, Toyota, Volkswagen Group of America and Volvo Cars North America.

Headquartered in Washington, DC, the Alliance also has offices in Sacramento, California and Detroit, Michigan.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綠經濟】台灣的在地經濟課題(四):放眼國際不是放眼中國

$
0
0
口述:彭明輝;整理:財團法人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

全世界最值錢的品牌叫可口可樂,麥當勞排名第7,刮鬍刀排名16,NIKE排名26,IKEA排名28,家樂氏排名29。建立品牌的概念是創意,不見得是高科技。全世界最賺錢的專利叫做迴紋針,發明的人是個不識字的老太婆。全世界最偉大的創造叫做相對論,到現在沒有賺過一毛錢。

要建立品牌,台灣必須要找到對的市場。我們過去的市場都在歐美,歐美不在乎台灣的品牌。但如果我們到新興國家,我們就有機會建立品牌,因為經濟成長率最高的地方機會最大。

彭明輝認為台灣不該只聚焦中國市場。世界國家地圖,作者:Pillow lin;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金融風暴造成了全球經濟衰退,2009開始反彈,2013開始連續三季重新成長,這一個新的階段的成長率,50%來自於中國,30%來自於其它新興國家,剩下的20%來自於OECD的國家,而歐洲到現在經濟成長率只有略高於零。

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

台灣對中國經濟的依賴已經超過60%,不可以再把雞蛋全部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中國經濟的不穩定性很高,隨時會泡沫化,60%的經濟依賴已經非常危險,台灣卻還想簽ECFA。其實我們的機會在中南半島。我們一直埋怨台灣的市場太小,我們只有2300萬人,但我們不需要賣給全世界,我們只要小小的市場,大到夠養活2300萬人就好了。

馬來西亞的華人佔人口比例不高,但是掌握的經濟大權卻很大。馬來西亞經濟的命脈掌握在華僑手裡,而這些華僑有一半是留學英國,還有一半是留學台灣的。留學台灣的這些僑生到今天都對台灣很懷念,其中一個跟我講,他一直懷念在台灣的歲月。安心、有文化。在馬來西亞的華僑的心目中,台灣是個進步的國家。他們跟留英的那一群人是很要好的朋友。你說,我們有沒有機會在馬來西亞建立品牌?但是我們一直沒有積極的去打開這個市場。

我們要建立品牌,中國確實很有機會,但我們要小心分配。擴大大陸市場的前提,是要維持對它的經濟依賴不要超過60%。台灣的兩岸政策,應該以全球市場為基礎,在走向全球市場的同時走向大陸。在大陸的市場擴大多少,你就必須在別的地方擴大多少。可是藍綠想的都是去大陸就好了,別的地方就不用再去了。

為什麼一定要ECFA?因為大家以為改善生活只有一條路:GDP成長。

為什麼追求GDP?

GDP要成長就要出口成長,就要擴大大陸的市場,要降低貿易的成本,所以就要先跟大陸簽ECFA。但是請不要忘記,我們現在所得已經2萬美金了。如果是用購買力來算,已經超過日本了。所以我常常跟朋友講,台灣可以追求經濟零成長,因為我們已經賺很多了,我們的問題是有錢不會花。台灣人必須想清楚GDP到底用來做什麼?不該是讓有工作的人累得要死,沒工作的人焦慮得要死。

其實只要適切改善城鄉差距和城市環境品質,我們的生活品質就可以提升,跟GDP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們只要縮小貧富差距,我們的內需市場就自然會成長,對出口成長的依賴就會減少,照樣也可以促成GDP成長。我們只要改善住宅政策,讓大家不要負擔高房價,支出減少,所得不變,國民可支配的所得就會成長。所以要改善生活品質有這麼多條路,我們卻一直只靠一條GDP成長的路。

直線性的思維,不懂得縱觀全局、完整配套是台灣很大的問題。台灣今天的瓶頸、社會問題等,通通都是單點思考、直線思考,沒有能力做宏觀的全局性考量,和全局性的完整配套。即使想要出口成長,也不是只有中國,還可以擴及歐美。擴大到歐美市場的辦法是技術升級,因為技術升級,成本比他們低,就有潛力取代歐美的企業。

日本的人口是台灣的10倍,台灣只要有能力打敗日本底層10%的企業,我們就可以養活2300萬人,夠不夠簡單?全台灣人合起來一定可以贏過日本最弱的10%。我們一直沒有弄清楚自己是誰,所以我們一直傻傻的和全美最強的企業結盟,那當然只能做代工。

我們可以用技術升級擴大歐美市場,可以建立品牌擴大新興市場。再舉一個例子,印尼男人的最大的夢想,是要一輛機車,正好全世界機車競爭力最強的國家,叫台灣。市場一直都在,但我們一直沒有用全球視野看台灣最適合做什麼,不適合做什麼。

更可怕的是,政府的產業政策是被財團牽著鼻子走,企業的想法是要市場擴張,賣既有的產品,技術不要升級,不用改變不用增加成本。我們的問題根本都在自己沒有能力從宏觀的角度看問題,現在問題更嚴重,因為報紙已經虛擬化,雖然有大眾媒體,但其實都叫社群傳播。年輕人只看臉書跟LINE。臉書的訊息非常短、非常淺、非常情緒化。台灣人正在被淺層思考取代,這是非常大的危機,它會使得台灣人更加喪失縱觀全局、完整配套的能力。

無法逃避的政治問題

我們非常多的問題,最後都要回歸到政治問題。理想上,政府應該要集中財務,運用公權力建立制度和立法來創造有利於企業公平競爭的市場。政府的稅制要量能課稅,支出要有利於公平競爭。在公平競爭的條件下,市場會產生優勝劣敗的機制;如果市場沒有發揮優勝劣敗的特質,那麼市場的價值等於零。優勝劣敗自動把不好的淘汰掉,所以產業的體質會愈來愈強。

但是企業會一直嘗試著通過選舉、政治獻金購買政府,以便讓政府的政治跟立法對特定企業有利。企業一定會通過官商勾結的手段去操縱政府的制度和立法,扭曲競爭,使得優敗劣勝。市場是否具備公平競爭的環境,是看政府有沒有被綁架,看制度與立法是否公平、稅收與支出是否公平。要讓政府不被綁架,只能通過公共部門領域和第三部門來監督政府。所以其實這是一個公民團體與企業永遠的競爭關係──它們在競爭對政府的影響力。台灣沒有這個民主素養,一直以為民主的意思是選一個神,以便我們大家可以安睡,以致頂層1%的人可以綁架99%的人、欺負大家。為什麼一個頂新可以讓我們吃這麼多年的餿水油?因為頂層1%集中錢和資源,有效的綁架政府,剩下的99%是一盤散沙。

靠一盤散沙的公民對抗企業注定要失敗,因為現在的民主制度已經過時,是有問題的,這是啟蒙運動的時候設計的。當時只有手工業者,沒有企業,所以沒有手工業者可以綁架政府,只要妥善制衡就可以有效規範。

我們需要NGO

今天的企業這麼大,單靠政府制衡是不夠的,我們需要的是有組織的公民行動來對抗有組織的企業,也就是非政府、非營利組織NGO。NGO必須發達才有能力監督政府,才有能力分辨政府的政策良莠對錯,也才有辦法組織選民進行反對。台灣真正的希望是堅強、成熟、愈來愈有力量的NGO,而不是柯P,不是賴清德,不是蔡英文,不是彭明輝,不是任何一個神,不是選賢與能,不是政策制衡而已。這才是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才是我們大家的未來。

實現綠經濟有一個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且必須落實的手段──NGO。我一直鼓勵大家好好支持NGO,不要用志工、義工的心態去NGO掃掃地、撿撿垃圾。今天這個官商勾結的政府是我們這一代留給下一代的。我們必須要有點志氣,在我們死以前必須負起責任,去培植NGO團體。我們除了留給下一代官商勾結的社會,我們必須想辦法留給下一代一些愈來愈有能力和這個官商勾結抗衡的NGO。這是我今天帶給各位的演講。

(全文完)

友善動物零撲殺 北市府推十大行動目標

$
0
0
本報2015年4月2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北市長柯文哲實現競選「動物友善城市」承諾,推出首部曲「同伴動物篇」,對於寵物繁殖業者、飼主、流浪犬貓收容管理,從源頭到末端管理,提出包括棄養重罰、落實絕育、實施街犬絕育防疫TNVR計畫等十大行動目標,宣示進入零人道撲殺里程碑。

昨(21日)記者會現場,不但柯文哲現身,並與收容所前來代言的狗狗互動頻繁,最後抱起其中一隻幼犬與與會者留影。他以印度聖哲甘地的話起頭,宣示台北市文明的指標就是對待動物的態度,並期許台北市民對待動物不再棄養、凌虐,而是友善以對。

台北市長柯文哲手抱收容浪犬宣誓成為友善動物之都的十大行動。

記者會來自全國、北市具代表性動物保護團體齊聚一堂,肯定台北市政府用心。

台北市政府動物保護處處長嚴一峰表示,友善同伴動物的規畫重點是從源頭上游寵物業者,中游飼主責任、動物友善空間,到下游流浪犬管理、動物安養等,規劃管理,過程也將結合志工與公民團體力量,以達成人與動物和諧共存的城市目標。

寵物出生就得植晶片、飼主須為寵物絕育

上游部分包括不預警稽查行動,全面強制寵物業者展示或買賣犬隻皆植入晶片追蹤寵物來源,業者出售犬隻未植入晶片或來源不合法,將面臨4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主動取締網路通路、夜市及店面無照販犬情事。

無照販犬則為5萬元以上、25萬元以下罰款;民眾於合法店家購買犬隻時,出售的犬隻皆會植入晶片,飼主必須完成寵物登記,若拒絕辦理寵物登記,將處3,000元以上1萬5,000元以下罰款;另外,若未能為犬隻絕育,也將面臨5萬元以上;25萬元以下罰款。

協助飼主負起責任、設置友善寵物公共空間

新動保政策協助飼主負起責任,棄養情節重大者處5萬起,並設置檢舉獎金。中游則強化寵物管理方面,一方面重罰棄養,如屬棄養情節重大者處5萬起,並設置檢舉獎金,增設網路即時動物棄養報案機制,全面杜絕棄養;另方面則輔導業者建立犬隻買賣之飼主名冊,並優先進行5行政里、3大學校區家戶犬隻普查,強制家戶犬隻辦理寵物登記、晶片植入及絕育,後續再依普查情形檢討,逐步擴大全市實施。

加強飼主教育方面,動保處自5月起將與13所社區大學合作,於5月4日至9日辦理13場免費公民講座;並於7月及9月再開辦為期6週144場次的免費動物行為訓練及諮商等教養課程。

市政府也將廣設動物友善空間及設施,除於明(2016)年度於內湖增設第2座狗運動公園外,明年將設置5座有動物活動區之公園,推廣動物友善商店,建立「友善商店輔導機制」及「寵物友善商店標章」,讓寵物有更多的空間活動及玩耍環境。

浪犬精確捕捉、安養、TNVR

下游部分鼓勵民間成立動物安養所,5月完成設立標準及補助辦法(草案),採動物安養所設立租金補助方式,每間安養場所每月至多補助租金1萬元,預計明(2016)年上路。

對於流浪犬問題,一方面採精確捕捉,對於民眾通報兇猛具攻擊性的犬隻,由招募的地區義務動保員,會同通報人協助指認,精確且人道方式捕捉至動物之家收容,再由北市動保處委外聘請之專任動物行為訓練師進行犬隻行為矯正,配合多元認養管道讓犬隻找到適合的家庭或工作。

另一方面實施街犬絕育防疫TNVR計畫,建立餵養照護制度,將無主且適合回置犬隻,進行絕育、施打疫苗及植入晶片後,原地回置由專人後續照顧及管理,並由餵養照護員定時定點乾淨健康餵食。

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林雅哲即表示支持,他說,動保處執行tnvr與精確捕捉政策是務實的面對問題, 兼顧流浪動物減量,民眾安全的保護,尊重動物生存權。

台北市政府也依據《動物保護法33條之1提出「終身不得飼養犬隻」的條件,包括棄養動物者、把家中寵物送收容所之飼主,以及違法動保法之民眾。種種措施上路,是否能執行有待時間考驗。

動物友善城市(首部曲:同伴動物篇)10大目標

項次

目標

1

加強寵物店源頭管理

4月起主動稽查嚴格取締網路通路、夜市及店面無照販犬情事

4月起全面強制寵物業者展示或買賣犬隻皆植入晶片並追溯來源

2

棄養重罰

惡意棄養罰鍰5萬起,不得飼養及認養寵物

結合市警局1萬3,699支街口錄影監視設備,強化蒐證

6月設置檢舉獎金

8月增設網路即時動物棄養報案機制

3

落實絕育

4月起輔導業者建立買賣後飼主名冊,主動追蹤犬隻寵物登記及絕育

5月起優先進行5個行政里3所大學校區家戶犬隻普查,強制家戶犬隻辦理寵物登記、晶片植入及絕育

4

協助成立貓犬學校

5月、7月及9月在社區大學辦理相關的免費課程,協助飼主營造家中乾淨安全又友善動物的環境

5

廣設動物友善空間及設施

105年度增設第2座狗運動公園

推動公園內動物友善空間,明年設置5座

推廣動物友善商店,建立「友善商店輔導機制」及「寵物友善商店標示」

6

召募地區義務動物保護員

協助執行精確捕捉、街犬絕育防疫TNVR執行計畫、教育宣導及溝通等任務

7

精確捕捉有問題的流浪動物

以精確且人道方式將有問題的犬隻捕捉至動物之家收容,後續再由專任動物行為訓練師進行犬隻行為矯正,並配合多元認養管道讓犬隻找到適合的家庭或工作

8

建立餵養照護制度

藉由經過受訓且完成認證的「餵養照護員」於實施街犬絕育防疫TNVR區域內進行定時定點乾淨健康且安全的餵食,提升動物福利

9

實施街犬絕育防疫TNVR計畫

6月起,以補助民間團體方式,將無主且適合回置犬隻,進行絕育、施打疫苗及植入晶片後,原地回置由專人後續照顧及管理

10

鼓勵民間成立動物安養所

5月完成設立標準及獎補助辦法(草案),105年度起以動物安養所設立租金補助方式,每月補助至多10間安養場所,每間安養場所每月至多補助租金1萬元

 

英國國民信託120歲的生日願望:讓環境更好、感動更多

$
0
0
作者:許惠婷(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環境信託中心 專案執行)

在歡慶創立120周年紀念之際,英國國民信託組織(以下簡稱國民信託)在今年公布了新的10年策略,宣示將致力於自然環境復育,建立和更多夥伴的合作關係,以面對當代挑戰,肩負起國家需要國民信託扮演的角色。

Brownsea Island

英國國民信託組織受託管理許多環境資產,包括25萬公頃土地、近1300公里海岸線、500間歷史建築、149間博物館及超過8萬件館藏。氣候變遷則是這些珍貴物業現在面臨的最大威脅,氣候變遷及極端氣候對生態、鄉村環境、歷史建築都帶來新且更大的衝擊;因為環境變化及土地不當利用,英國超過60%的物種在過去50年間數量減少了。國民信託將持續發展對農民、經濟和環境都更友善的大規模土地管理方式。

未來10年,國民信託將積極面對當代挑戰,提出「創造更美好及健康的環境」、「提供大眾感動且激勵人心的啟發性經驗」及「協助保護及改善社區環境」三大方向努力:

一、妥善管理受託物業,創造更美好及健康的環境

這一直是國民信託的首要任務,保護鄉村環境的健康、襲產保存、以及居住在此的人們的福祉是國民信託的精神出發點。他們的策略是:

  1. 未來十年內將投入10億英鎊用於保存鄉村環境、歷史建築。
  2. 持續對抗氣候變遷的工作,目標在2020年前能源使用減量20%,並提升再生能源比例至50%。
  3. 重新審視當前土地利用方式,並發展新的土地利用經濟模式。
  4. 和承租國民信託農地的農民合作,改善土地狀態。

二、提供大眾感動且激勵人心的啟發性經驗

莎翁故居花園內的現場莎劇表演。(吳佳其攝影)大眾的喜好不斷改變,對國民信託的期待也持續提高,因此為讓大眾可以在國民信託組織所管理的物業內得到不同感動與啟發,國民信託將透過以下三點策略,增加大眾參與:

  1. 提升各個物業提供訪客的解說導覽服務品質、延長開放時間及日數以增加大眾造訪的機會,多數物業將每年364天對外開放。
  2. 規劃使各個年齡層及不同需求的人都能在國民信託的物業有更棒且更合適的戶外活動及經驗,例如建設腳踏車道或是在國家公園內舉辦三鐵都是嘗試的方向。
  3. 透過系列活動及展覽呈現文化襲產的更多元及深刻內涵,以激發訪客以不同的眼光重新看待歷史及當代世界。

三、協助保護及改善社區環境

人們所居住的周遭環境及社區裡的居民也一直是國民信託關心的對象,因此國民信託預計:

  1. 因政府經費的縮減造成許多公共綠地面臨保存上的挑戰,這些綠地帶給社區居民親近自然的機會以及美好的經驗。國民信託將協助當地社區、團體或政府發展新的方法來管理這些公共空間;並和他們分享國民信託管理自身受託環境的經驗。
  2. 透過國民信託主導的開放襲產日(每年國民信託物業免費開放參觀的4天活動)等管道,宣傳及提升地方性公共空間及襲產的重要性。

國民信託相信,上述的願景及工作目標有些可能需要遠超過十年的時間來完成,但是面對當代挑戰一直是國民信託百年來不放棄的工作;也唯有在數百萬會員、志工、捐款者的支持下,國民信託能更穩健地為大眾長久的利益持續努力。

BBC評選為最美麗海岸之一的Kynance cove

【地球日】該我們上場了 「救球」行動從減碳開始

$
0
0
作者:洪郁婷(環境資訊中心專案執行)

我們也許經常想像10年後、20年後的自己會變成什麼模樣,不過我們曾想過未來的地球將會如何嗎?

這是氣象局製作的未來天氣預報影片,內容雖然詼諧誇張,卻也絕非不可能。因為根據聯合國報告指出,預測至2050年時,地球人口將高達90億,過度爆炸的人口,使得地球資源難以負荷,同時也將面臨嚴重的糧食危機、缺水危機。此外,許多科學家預測指出,2050年時因氣候變遷問題,可能造成全球平均溫度上升攝氏2度,地球上的物種有1/4將遭到滅絕。

珍貴。地球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這話雖已老生常談,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早在1970年4月22日,有2000萬個美國人民為了「健康且可持續的環境」而走上街頭。這件大規模的環境保護運動,催化了人類保護環境的意識,也促進許多已開發國家立法保護環境。此後,4月22日這天訂定為「地球日」(Earth Day),世界各地許多環保團體,都會選在地球日這天辦理各種行動,喚起民眾守護地球的心意。

今年是地球日45週年,主題特別訂為「地球未來,由我做主」 (It’s Our Turn to Lead),除了欲傳達地球的未來會如何發展,就全看我們怎麼做,同時也希望大家都能如1970年時走上街頭的群眾那般,有份願意守護地球永續未來的堅定決心。

2015地球日(圖片來源:Earth Day Network)

珍惜。地球

氣候變遷是地球現今面臨的急迫危機,世界各國也積極訂定減碳目標,歐盟計畫在2030年之前,碳排放量將比1990年減少4成;美國也承諾在2025年碳排放量將較2005年基準下降26%到28%;而臺灣也訂定出於2020 年回到2005 年排放量,於2025年回到2000年排放量的減碳目標。

其中,歐盟為了對抗氣候變遷,更訂定出「20-20-20」的能源目標,希望於2020年時,碳排放量與1990年的水準相比減少20%; 20%的能源消耗來自可再生能源;並減少20%原生能源(Primary Energy)的使用。

國家

    減   碳   目   標

歐洲

 以1990為基準年,預計在2030年之前,碳排放量將減少40%

美國

 以2005年為基準年,預計在2025年碳排放量將減少26%到28%

印度

 以2005年為基準年,預計在2020年碳排放量將減少24%

日本

 以1990為基準年,預計在2020年碳排放量將減少25%

中國

 以2005年為基準年,預計在2020年碳排放量將減少40%-45%

台灣

 預計在2020年回到2005 年排放量,2025年回到2000年排放量

重要的小事

據研究指出,如果每個人每天的碳排放量只有5公斤的話,便有機會在21世紀末,將暖化溫度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不過根據統計,臺灣每人每日的碳足跡高達約19.6公斤,排名全亞州第一。

因此若我們願意在日常生活中,改變一些小習慣,就能幫助我們的地球。例如每次購物時,我們可以自備容器與環保袋,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或者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減少開車次數,以及選擇食用蔬果、並且減少吃肉等等,這些日常小動作,都能減少碳排放量。

當然,羅馬並非一日造成,也許你會想說,靠我一個人的力量怎麼可能改變一整個地球,不過若每個渺小的力量串聯起來,你就不是一個人,世界也就會變得不一樣。

自己的城市自己救 高雄訂定環境自治條例 要空污即刻減量

$
0
0
本報2015年4月22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高雄空污品質全國最糟,校園空污旗升不停,環保署今年終於提出「高屏地區空氣污染物總量管制計畫」草案,不過對高雄市民來說,該計畫3年內仍不打算進行空污減量,對於高雄的空氣品質改善似乎緩不濟急。

高雄市環保局表示,高雄長期發展工業,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全國第一,每人每年21.13公噸,是全台平均的2倍,全球人均排放的5倍。環保局長鄒燦陽說,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是工業污染,佔了80%,且高雄市民長期生活在空氣品質標準三級防治區,細懸浮微粒更是嚴重,在極端氣候可能引起的災害威脅下,亟需進行空污減排。

高雄大林埔居民與工業廢氣比鄰而居。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

但高雄的溫室氣體減量法令歷經多年仍未能訂定。環保局表示,過去幾年所提出相關的溫減法自治條例包括碳稅徵收、氣候變遷調適費徵收等,都在議會審議時被擋下。此外,溫室氣體排放的管理權責在中央還是地方始終不明,即便自治條例在議會通過送到中央,仍可能遭到環保署以不予核定而退回。

環保局重提自治條例  強調永續發展、污染管理

今年環保局改變條文重點,所提出的「高雄市環境維護管理自治條例」,強調永續發展、空氣污染管理、水污染管理和環境清潔管理。除了針對溫室氣體提出減量和調適政策,也針對空污和水污染、環境清潔等訂定管理權責,讓主管單位執法有所依據。

高雄市議會昨(21)日舉辦公聽會,針對自治條例草案內容,邀請專家學者、公民團體及業者提供意見,進行討論。

高雄環境自治條例公聽會

鄒燦陽說明,在自治條例公告實施後,未來將能減少能源消耗和石化能源的使用,降低溫室氣體和傳統污染物的排放,並且促進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的技術發展,以達到城市的永續發展。在空污管制方面,將促使既存固定空污源減排5%,且一年要淘汰3萬輛的二行程機車,也要求餐飲業設置空污處理設施。

而水污染管理方面,將要求廢水管理的專責人員負起操作責任,不能任由不符規定的廢水排入河流,也針對餐飲業之油脂污水排放進行管制,其他還包括環境清潔管理的規範和權責訂定。

中央立法怠惰  地方政府訂自治條例減碳自救

與會學者多贊同高雄市提出這項自治條例。高雄第一科大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廖欽福說,高雄作為工業都市,長期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利益,高雄市民承載了太多的環境不正義。然而中央政府長期的立法怠惰、消極不執行相關法令,高雄市應該藉由自治立法,來協助行政單位執法。

他指出,溫室氣體減量法在立法院吵了多年,仍舊沒過,環保署又規避職責,因此許多地方政府都以自治條例訂定溫室氣體減量,包括台中、台南、雲林、宜蘭、花蓮、彰化等縣市,其中台南、台中更訂定了低碳城市的自治條例,取得空氣管理的自主權。高雄不應落後其他城市。

義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吳明孝表示,中央的《空污法》訂定超過30年,已經不合時宜,否則空氣污染不會越來越嚴重。他認為現行《空污法》顯現中央集權,沒有辦法解決空污問題,造成孩童的健康危害,因此必須將《空污法》攤在陽光下檢視。

他認為,目前環保署提出的「空氣污染物總量管制計畫」充滿爭議,從現階段的狀況來看,空污應該盡速減量,怎麼會是3年後才評估減量?這樣的法令有缺漏,顯示環保署怠於保護人民的健康,若要期待中央修改法令,不如「自己的城市自己救」。

另一方面,《地方自治法》保障地方政府的治理,可以訂政策、立法,並且執行。而在改善空氣品質的目標上,如果高雄市訂定的標準比中央嚴格的話,並不牴觸中央的空氣污染管制計畫。

台大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教授蔣本基則表示,從永續發展的目標來看,這項法令的主管機關應高於環保局,因為還牽涉到能源政策和產業管理。他期待高雄市能夠訂定永續發展制度,除了在環境維護能夠朝向永續外,對於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平正義也都能兼顧。

他表示,法條的訂定要考慮後續的執行面如何貫徹。空氣污染的標準訂定後,要進行污染成份分析和污染源的管控,並且建立區域總量管制的標準,包括空污的削減和抵換規定要可落實,因此應提出整體的戰略和成本效益來做評估。

而對水污染管理方面,蔣本基認為只管制廢水處理人員的權責太過狹隘,應針對飲用水安全和水域污染總量管制方向來訂定。

公民團體:用更高的標準訂定空污法  把人民擺在第一位

地球公民基金會政策研究員李翰林呼應學者意見,他說,高雄是全台環境最糟的地方,市府要有企圖心訂定比中央更好的空污管制法案。此外,自治條例應提出建構市政府進行政策研究、調查和執行的能力,好比韓國首爾市設置了200人的智庫,來研究有關能源和減碳的政策,市府不應把研究調查的工作委外來進行。

位於左營區的文府國小從去年底開始連續84天內有77天都在校園內升空污旗,當地PM2.5經常超標,文府國小老師柯慧娟表示,她拿到6000多份居民的連署書要求市府空污減量,代表的是市民的心聲。她希望市府官員和議員在制定法令時,能夠把人民擺在第一位。

空氣品質即時監測@左營區。

業者喊冤  要求不要只看工業污染源

儘管學者和民間團體代表都對此自治條例相當認同,但是中鋼、中油和台電等產業代表,仍發出不平之鳴。

中鋼公司代表謝雲生表示,高雄空氣品質在30年來已改善許多,然而我們的經濟卻是下滑的。他說,中鋼站在企業社會責任的角度,非常樂意配合高雄市府改善空污品質,不過必須要了解,根據環保署的研究,台灣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6成為境外污染移入,而在4成境內自產的污染中,工業污染只佔了8~9%。其他如汽機車、營建業,以及高雄港區的污染也不可忽視。

台電公司吳政宏則指出,自治條例除了污染來源端應管制外,也應針對需求面進行管理,例如建築的節能和綠電的使用,都是需求端可做的。中油公司林東村則說,要管制二行程機車可能要考慮到社會弱勢的問題。

對於業者的發言,環保局副局長陳琳樺表示,學者研究台灣空污境外污染源僅佔28%,而高雄空品不良主要還是在地的污染源。高雄pm2.5高過國家標準2倍以上,其主要生成來源都是工業。她說明,「高雄市環境維護管理自治條例」除了要對固定污染源達到實質的改善,也針對不易管控的移動污染源,透過污染物抵換的方式,協助民眾汰換移動污染源或使用大眾運輸。

公聽會主持人市議員張豐藤表示,公聽會的正反意見都會記錄下來,並請環保局逐步納入法案的修正。市議會議長康裕成說,這項自治條例是重要法案,預計5月將進行審查,在條文內容進行充分溝通後,希望在本會期通過。

聆聽島國蛙語 奏鳴生態豐富之境

$
0
0
【搶救寂靜,聲物狂想.系列報導2】
本報2015年4月2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林倩如報導

由台灣聲景協會、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所共同主辦的【聲物狂想曲】系列講座,第二場「蛙!聽誰在說話」,邀請到聲音藝術家澎葉生(Yannick Dauby)及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楊懿如教授展開對談。昨(21日)在微涼時分聽取陣陣蛙鳴熱鬧。

「聲物狂想曲」系列講座第二場主題從台灣豐富的蛙鳴談到蛙生態。圖為金線蛙。攝影:李育維

糅合藝術質地  輕落蛙語

Yannick來自南法,2004年以駐村藝術家角色首次訪台,對島嶼各式各樣的有趣聲音深感興趣,持續在大自然、都市和工業環境裡進行田野錄音;近年來定居台灣,2008年發行收錄16種蛙鳴的《蛙蛙哇》專輯,2012年9月更舉辦個展「蛙界蒙薰」,自然聲景情有獨鍾於青蛙。

「法國南部跟台灣的自然環境不太一樣,最容易發現的差異:濕度,這裡冬天在山間小路,地上溼溼的泥巴爛葉子,法國則相當乾燥,沒下雨的話天氣非常好,走起來聽到的聲音很不同。」他邊說邊生動模仿葉子摩擦聲響。

青蛙的差別亦然,現住新店無時無刻常常可以辨察多種鳴叫,但在法國,就只有一種--地中海樹蛙、夏天限定。剛到台灣時去陽明山錄音,還被豐富的處處蛙鳴嚇一大跳,「好多好近!且容易區分。」

Yannick分享的蛙鳴《Sounds of North American Frogs》(左)及概念專輯(右);攝影:林倩如

他帶來4段聲音分享,緩緩鋪陳背景,聽來沉靜迷人。第一段是10年前高雄山區旅行時所收錄一個微弱卻那麼好聽而並非蟲鳥的謎之音,回法後反覆思量難以忘懷,「甚至想是否發現了新品種?探問到楊老師email寫信詢問,答案揭曉:莫氏樹蛙,故事結束。」他哀怨道,從此攪起兩個愛蛙人的交流。

「我的作品大多在外面採集,去不同的地方把有意思的聲音錄下來,自己的興趣尤其跟文化、自然相關,錄了很多可能根本用不到,就是做研究的功課,希望可以知道多一點。」Yannick熱切表示。

第2小段為美國爬蟲學家Charles  M.  Bogert與博物館合作1958年出版的《Sounds of North American Frogs》,第一次出現動物鑑別聽覺圖鑑,乃因多軌錄音機的發明,所帶來重大改變,今天人們習慣拍照錄音稀鬆平常不以為意,然人們有機會擁有可重複的聽覺經驗,其實是近代文明史上才不遠的事情。

Yannick在野外錄製蛙鳴;圖片提供:范欽慧。第3段是荒廢採石場的多彩鈴蟾,「保育類的地點秘密,特意去找尋,是迥異於聲音透過機器錄製的流程,必須花時間前置準備,比如得到提供情報者的信任。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經驗。等待、同時仰望星辰的那個感覺,通過作品,我的變成我們的經驗,聲音的軌跡、對時間的感覺。」他饒富哲學地補充。

最後一段,1997年於音樂節購入Marc Pichelin迷你3吋CD專輯,聲音明信片的概念,名為《夜晚》(NUIT),無從得知將如何流洩抽象;相對於第2段教育式介紹的客觀呈現,訴說的是一個地方一抹角度一種感覺,創作者決定主觀擷取。「聲景是一個機會,它再現一個地方。」Yannick笑說,不過還是蛙鳴沒錯。

入侵種危機  「聽得見」的生態衝擊      

青蛙公主楊懿如則親切又輕快地接續下半場,憶及1985年開始研究青蛙,悠悠忽忽30年,同樣緣起陽明山國家公園。雨多了的春、梅雨,3月後進入繁殖高峰期,眾蛙交響我愛你,楊播放各種求偶蛙鳴、屬於台灣春天的聲音,包括積極求愛的黑眶蟾蜍、竹林綠色精靈的諸羅樹蛙、叫聲整齊劃一的黑蒙西氏小雨蛙、愛敲門答答答的布氏樹蛙、害羞的台北赤蛙、愛泡溫泉的日本樹蛙、溪流裡的頑童褐樹蛙,外來物種斑腿樹蛙、亞洲錦蛙等等。

台灣島上的蛙類有33種,楊懿如10餘年學術研究則與特有種的台北樹蛙緊緊相繫。

蛙鳴紛紛,亦危機重重,聆聽之餘,她再具體言明外來種不受歡迎的原因。像斑腿樹蛙跟台灣特有種布氏樹蛙在外觀或生態條件上都很相似,但產卵數(600~1,000顆)遠高於後者(300~400顆),乘以繁殖期、年產卵次數等,繁殖力強已限縮原生蛙類的生存空間,威脅生物多樣性。

楊懿如指出,亞洲錦蛙初期看不出對生態危害,故未採取任何防治措施,待其大肆擴張已難以搶救;圖片提供:莊勝凱。

另外,適應於炎熱少雨南台灣的亞洲錦蛙,1998年在高雄林園、鳳山水庫一帶發現時,尚欣喜其作為台灣本土蛙類30種之外的新品種。沒想到其雌蛙繁殖力驚人,產卵可達2萬粒,且蝌蚪期短,除了入侵高雄台南,因缺少天敵擴張快速,現更北至雲林南到墾丁,加上叫聲分貝達70分貝造成擾眠。

還有兇猛的美洲牛蛙無所不吃。而不只競爭棲地,外來種在聲音方面也產生對本土蛙類的強勢壓制,生態衝擊問題越漸嚴重。

亞洲錦蛙是個慘痛的前車之鑑,初期數量不多,看不出明顯危害,沒有做處理,10多年下來,迄今已難以控制。因此,她積極處理斑腿樹蛙移除控制,組織兩棲志工團隊定期調查族群量,進行監測或移除,避免後果不可收拾,呼籲「歡迎大家參與!」

震撼人心的鳴奏  蛙蛙音各有千秋

「分辨蟲蛙,要聽特有的鳴囊共鳴。」鳴囊越大,叫聲越洪亮,青蛙就鳴囊形狀及所在位置不同主要分3種類:單咽下外(內)鳴囊,如面天樹蛙、莫氏樹蛙、中國樹蟾、澤蛙等;咽側下外鳴囊,如海蛙、虎皮蛙、腹斑蛙等;咽側外(內)鳴囊,如貢德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等。

楊懿如繼續點名唱下去,隨性話家常,「除了求偶,另有其他複雜叫聲,領域叫聲、遭遇叫聲、釋放叫聲、求救叫聲等。青蛙也有方言,比方日本樹蛙東西部隔著中央山脈聲音便有變化,其DNA已分化未來極有可能形成不同物種,肇因亂放,人類不應該再干擾演化之路。

又如利用溪流繁殖的蛙類叫聲瑣碎不連續或小聲甚至不會叫,流水往往蓋住聲音,迫使牠們發展別種吸引方法,像搭配姿勢表達。」史丹吉氏小雨蛙叫聲像蟲,貢德氏赤蛙叫聲像狗,巴氏小雨蛙叫聲像鴨子,寓教於樂十足津津有味。

蛙鳴擾清夢?   改善棲地、跨領域共謀和解途徑

澎葉生(左)與楊懿如(右)在聲物狂想曲中,就各自專業激盪出對蛙聲鳴響世界的見解火花;攝影:林倩如。

環扣近日某縣市警察機關接獲環保署公文要求處理「蛙鳴」問題引起社會議論,雖青蛙被檢舉投訴太吵早不是新聞,楊認為,可採取棲地改善,如降低水草密度,不需填池,協調出兩全其美的辦法。

Yannick則提出獨特見解,這乃兩個文化社群的問題,一方面直接由法律政策制度處理;另方面應增加輔導協助,民眾收聽蛙鳴的途徑為何?每個人對荒野或大自然的分界不一樣,分界更不僅限一條線,需要的是釐清認知的細膩操作,邀請生物學、人類學、社會研究、社區工作等等專業者參與討論,跨領域共同來交換對生物、對人的理解,環境保育不只動保野動,人的感官也要下功夫柔緻梳理。

台灣是青蛙天堂  從「聲」開始重建人與自然對話

座談到了尾聲,Yannick作出小結,「講到大自然的聲音,其實是一種想像建構的理解,來自集體記憶裡、生活被記錄的熟悉感。所以聲音,是人與環境的對話。」未必先身歷其境,聲音風景仍勾引輪廓。

「過去以農立國,曾禁止殺蛙,現代化之後,人類脫離了自然連結,反過來卻對生態影響鉅大。」楊感嘆。而全世界的青蛙和蟾蜍多達6,000多種,目前在台灣雖只能看到33種,但就單位面積的蛙類密度來說,世界排名可是數一數二,稱之賞蛙天堂並不浮誇。之於澎葉生,聲音是represent,之於楊懿如,聽蛙是refresh,綿延與蛙鳴融合的聲景織毯,聽走不輟。

【聽,是誰在發聲】

這段錄音有好幾種蛙蛙鳴唱,你聽得出來誰是誰嗎?(錄音者:陳惇聿)


法院已認證RCA因果 勞部:補償職災給付

$
0
0
本報2015年4月22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RCA工人在民間團體的協助下,訴訟十多年終於在上週五取得「部分勝訴」。「這個判決是一個機會」勞動部長陳雄文22日在立院衛環委員會答詢時表示,由於台北法院判決中的「合理蓋然性」理論,讓工人罹病與RCA的因果關係已獲得肯定,現在將重啟研究,並依判決補償照顧,更宣示會對亡、病者依職業病標準追加勞保給付,尚未罹病者,也會給予繼續健康檢查的追蹤與持續照顧。

17日宣判當天,會長劉荷雲想起多年過程,情緒激動

但有意進場參與討論的RCA工人與工傷團體卻無法入場表達意見,他們在立院外強調政府應對8萬RCA員工負起「全面給付、全面道歉」的責任,而非僅處理已獲勝訴的455人。

「RCA的這個判決對職災認定有跨時代的重要性。」不管場外的民間團體,或委員會內的立委皆提出如此肯定。17年前的勞委會對RCA案進行研究,但當時以沒有致癌證據跟因果關係為由,鑑定其非職業病,此報告當時重創了工人的求償行動。但近年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等有機物已證實為致癌物,如今在民間團體與義務律師團的努力下,終獲得法院認證。台北地方法院以流行病學「合理蓋然性」理論,認定RCA工人暴露於有機溶劑中,並罹患與三氯乙烯相關的特定疾病,確定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

RCA員工怒吼:勞動部道歉、全面給付

判決出爐後,勞動部的態度也如陳雄文所說「大U turn」的轉彎了,日前已表態「勞保給付對RCA工人從寬認定」,將針對勝訴的445名勞工召開專案會議研商,循行政程序將兩者結合,重新做職業病認定。認定後即依勞保相關規定核發職災給付。但場外工人的訴求卻是所有曾在RCA工作的8萬名工人皆該同獲這些賠償,他們強調許多當時沒有參與訴訟的工人病痛纏身,政府應有更積極的作為。

對此,陳雄文則表示,第一波先處理已獲法院認定的勝訴工人部分,其他並未提出訴訟的勞工,經過第一階段結束後再討論。「現在是行政部門強行介入的時候了。」立委江惠貞、林鴻池等建議勞動部應直接承擔,不要再對未訴訟的工人做職業病認定,以爭取時效。 輔大公共衛生系副教授林瑜雯亦表示,此案職災的「因」已無事證證據保全,再開會也無法討論出,但此案明顯是過度暴露毒性化學物質所致,勞動部依法院的論證去判定職業病即可。

不要下一個RCA 立委要求第三方專業檢測、加強抽查採樣

RCA工人的犧牲,推動勞動部與前身勞委會提出包括受僱員工體檢追蹤檢查、放寬勞保給付認定年限、乳房切除納入殘廢給付、集體訴訟的假扣押擔保等政策,更在職安法中訂定「RCA條款」,將工人接觸化學物質紀錄納入健檢資料等,但衛環委員會的立委多認為,仍有不少需要補強的部分,勞動部不該趁著民間努力得到成果時「吃豆腐」。

例如職業病的因果關係一向難以證明,包括化學物源頭管制、加強抽查採樣「職業環境評估資料庫」的資料真實有效,便受視為首要。

台灣職業衛生學會監事郭泰麟指出,職業環境評估資料庫由於缺乏第三方稽核的機制,使得廠商通報的資料淪為「備而不查」,例如證明廠商提報的環境監測資料為真,如何加強抽查以提高可信度、廠商監測人員僅有每年6小時的訓練,是否適宜專業能力都需要檢討,否則此無效制度繼續運作只怕再有下一個RCA。
立委林淑芬也指出,應由廠商付錢,再由勞動部出面聘任公證單位進行檢測,而非繼續由廠商自行聘請,以免檢測結果只會對廠商有利。

至於法院判賠的5.6億該如何跨國求償也獲討論,雖然日前報載投審會曾表示RCA仍有10億在台,因為訴訟進行中,投審會未曾准許其股權轉讓或撤資台灣,但陳雄文一再肯定表示RCA早已脫產。立委普遍認為應該由勞動部出面並擔任訴訟主體,以政府的角色出面求償,而非只採協助民間團體的態度,但陳雄文指出,除了要待正式判決書送達、確認RCA是否還會上訴以外,民間團體與義務律師團努力了這麼久,是否此時願意接受政府的協助甚至合作,仍須徵詢對方的意見。

找回松菸綠地 民眾發起「拆蛋」大遊行 425登場

$
0
0
本報2015年4月2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陳文姿報導

2006年,從遠雄巨蛋簽約起,護樹團體就發現一連串弊案,卻少人聞問。2014年柯市長上任。隨著資料解密,合約弊端、安全疑慮、松菸古蹟毀損等問題浮上檯面,大巨蛋的去留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護樹團體於4月25日發起「找回一座森林、拆蛋大遊行」,希望民眾上街,表達重建公園綠地的意願,向危險大巨蛋說不。

松菸護樹志工團、松菸公園催生聯盟、台灣護樹團體聯盟今(22日)於市府前舉辦記者會,提出原地保留光復南路與忠孝東路路樹、立即終止大巨蛋契約,以及拆除大巨蛋及附屬設施,規劃松菸森林公園等3項訴求。公園催生聯盟召集人游藝表示,「現在已經到關鍵時刻,市民與新市府團隊可以重新對土地做一個選擇。希望市府以公共利益為優先,堅定立場,也希望小市民站出來,弊案的後果不應由市民承擔。」

護樹團體也邀請柯文哲市長一起參加活動。邀請函由市政府機要秘書代為接下。

「焦點事件」提供,孫窮理攝。

弊案新證據陸續出爐  護樹團促市府盡速提告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蔡雅瀅

16日大巨蛋安檢報告出爐,大巨蛋拆不拆再度成為問題焦點。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蔡雅瀅表示,既然市府知道有弊案,應該加速移送法辦,而不是等一個月後的結案報告。她憂心市府的動作只為提高談判籌碼,認為大巨蛋有問題,就該朝解約的方向,安全有疑慮,就應拆除。

游藝表示,現在解約,不須賠償,希望政府以公平正義以及永續為考量,而不是去和遠雄談條件。

蔡雅瀅補充,打官商勾結的弊案,等壞人被抓去關,並不會改善環境。她今天特地帶來楓香的種子,「以前松山菸廠裡就有楓香。」她呼籲,大家參加遊行時也可以帶台灣原生種植物的種子前來,一起把森林種回來。

松菸護樹運動政策組與法律組志工林彥廷呼籲民眾站出來, 給市府更多力量,表達台北市民、台灣人不需要黑心大巨蛋的決心, 請給人民可以嬉戲可以舒服遊玩的森林公園。

號召萬人遊行  檢視大巨蛋疏散實況

松菸公園催生聯盟召集人游藝游藝希望這次遊行能號召上萬人,不僅讓市府看見市民的想法,也可以檢視,一旦大巨蛋發生安全問題,上萬民眾無法疏散將發生什麼事。

遊行將於25日週六下午1點於光復南路遠雄工地5號出口集合,這裡也是護樹志工長期駐守的帳棚據點。預計2點遊行隊伍出發,將經過松菸文化園區、台北市政府、遠雄總部,4點回到光復南路。隨後,進行護樹週年晚會,有音樂表演及公民演講等。

晚間,發起單位則擺起「文資夜市」,由全台關心文化資產、土地、環境議題的團體擺攤。預計晚上10點活動結束。

此次遊行由松菸護樹志工團,松菸公園催生聯盟,台灣護樹團體聯盟所發起。上百文資議題、都市更新等團體加入協辦與聲援行列。音樂人及表演團體包括北鳥、淡水男孩、黃藍白、也都加入晚會,響應「除蛋」訴求。

【松菸護樹系列報導】

 

保護世界遺產 西班牙法院駁回運河開發案

$
0
0
本報2015年4月23日綜合外電報導,鍾友珊編譯;蔡麗伶審校

經過15年的訴訟,西班牙最高法院終於駁回了多南那國家公園(Doñana National Park)開挖運河航道的計畫。這項判決對於多南那是項大好消息,該地除了是歐洲最重要的溼地之一,6百萬隻的候鳥以此為庇護所,還名列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國際級的拉姆薩爾濕地(Ramsar Site)之一。

西班牙的多南那國家公園(Doñana National Park)。(來源:Jorge Sierra / WWF Spain)

世界自然基金會西班牙分會的負責人 Juan Carlos del Olmo 說:「此項判決結果代表西班牙政府應好好保護多南那,對這粗糙而危險的開發計畫徹底死心。」他補充:「應立即展開復育瓜達幾維三角洲(Guadalquivir Estuary),也就是多南那的核心地帶的行動。」

此項判決也是世界自然基金會西班牙分會爭取的結果。開挖運河的計畫屬於「 瓜達幾維盆地整治計畫」的一部分,打算要在90公里長的瓜達幾維河旁挖出一條更寬更深的水道;此水道在大西洋和賽維爾之間的河段會穿越多南那。

此開發計畫一直受到環保團體及農漁民的聯合反對,因為會對國家公園及瓜達幾維河的環境產生衝擊。多南那是歐洲最重要的溼地之一,超過6百萬隻候鳥以及包括伊比利亞猞猁(Iberian lynx)及西班牙帝鵰(the imperial eagle) 等瀕危物種以此為家。

2010年,學者組成的審議小組認定運河的開鑿不利於瓜達幾維三角洲的保育,因此也有違保育多南那國家公園的原則。瓜達幾維三角洲是這塊受保護溼地的核心地帶,學者認為開發計畫會破壞當地的生物多樣性。

西班牙最高法院採納了學者的說法。判決書指出開挖計畫會「使河口沈積區的環境發生改變」,判定開挖計畫會對當地的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多南那同時屬於多種受保護類別,包含國家公園、自然公園、拉姆薩爾濕地、「Natura 2000 」定點,以及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自然基金會對多南那超過半世紀的關注始於1963年同意買下多南那地區(Coto Doñana)6794公頃的土地。此舉使多南那免於遭受破壞,使的此區成為西班牙第一個生態保留區。

中國「新絲路」跨越三大洲 重大建設將衝擊環境

$
0
0
作者:布萊恩·艾勒 Brian Eyler(美國國際教育研究所昆明中心地區發展主任)

※ 本文轉載自 中外對話

隨著中國「新絲綢之路」的發展,眾多大型基礎建建將在偏遠地區建設,這將給亞非國家環境帶來深遠的影響。

中國海上絲路湛江港。圖片來源:baike

最近,中國公布了備受爭議的「一帶一路」戰略行動方案 ,計劃將中國經濟與亞、非、中東和歐洲的經濟結合起來。 「一帶一路」戰略又稱為「新絲綢之路」,涉及建立新的公路、鐵路和港口網絡,以加強貿易、投資活動和人文合作。

該戰略將對亞非各國產生深遠影響。 戰略下的大型基建項目由於將穿越喀拉崑崙山脈和緬甸北部地區,很可能會威脅環境。

中國預計,參與該戰略的企業和投資者的總收益將達到21萬億美元 。戰略下的三條經濟帶分別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南方絲綢之路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相當於延續了歷史上連接中國與西方的貿易路線。

戰略頒布正值一個關鍵時期。 中國目前的發展軌跡需要欠發達的內陸地區共同實現經濟增長。 這就需要一個國際性計劃 ,既能出口製成品,又能從非洲和中東地區進口亟需的原材料。

儘管飽受質疑,「一帶一路」仍不失為中國提高全球影響力的一項宏大戰略。 中國領導層常把「由外至內」掛在嘴邊,而「一帶一路」更多的是一項以滿足國內經濟需求為首要目標的外向型發展戰略。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自己的政治生涯和黨的前途都寄託在了這一戰略上,希望它可以在重建經濟和推行改革上發揮重要作用。

因此,評估這項戰略應從相關項目的實效入手,例如一條計劃穿越寮國的鐵路(投資將超過寮國年度GDP )和環繞非洲海岸的7個大型港口等。

「一帶一路」戰略的建設將超過10年。 因此,習近平主席能否憑藉該戰略帶來的實際利益及時抵擋住經濟增長放緩,則是進一步審視該戰略的重點。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該戰略中包含的一系列低迴報的融資計劃和援助政策,是中國政治戰略的一部分,旨在用貿易優惠政策和金錢安撫因南海領土爭端而十分不滿的鄰國 。 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的研究員兼中國外交政策專家孫云認為,該戰略絕不僅僅是軍事上和政治上的算計。

她說:「該戰略主要是一項服務於中國經濟改革和出口需求的經濟性活動。獲利的不僅僅是中國,還有整個地區。」

美國的馬歇爾計劃(The Marshall Plan)不僅是歐洲經濟復甦的基石,也為布列敦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等國際體制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拿它與「一帶一路」戰略作比較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雖然無法保證這一戰略能如中國所預期的那樣給地區和世界帶來經濟利益,但值得一提的是「一帶一路」戰略不同於馬歇爾計劃,中國既不會將自己的經濟改革模式強加給世界其他國家,也沒有必要通過這一舉動來改善自己軟實力。

中國的公關危機

「一帶一路」戰略儘管聲勢浩大,卻不易讓人接受。 中國與東南亞大陸國家的經濟發展一直不太平衡。

越南一直以來緊跟中國出口導向型經濟的發展模式,卻積累了大量經濟問題,如果換一條發展道路,可能不至如此。 此外,即使是寮國、泰國甚至越南這樣貧窮國家生產出的產品,都比「中國製造」更受歡迎,而且目前還沒有證據顯示,後者的形像有好轉的趨勢。

而在寮國、緬甸和柬埔寨等國,中國的海外企業在環境保護和勞工權益等方面的表現可謂一塌糊塗,也沒有證據表明這些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有任何改進。

此外,習近平的反腐行動可能暴露了很多中國海外企業在基建項目中普遍存在的行賄受賄問題。 同時,習近平主席也承諾將打破國企巨頭的壟斷,並將目標直指建設和能源企業。 那麼,由誰來建設「一帶一路」工程就不得而知了。

國際物流專家、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 (南方絲綢之路西線)總設計師劉金鑫表示,「一帶一路」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中國的公關戰略。「太多人誤解了中國的意圖,尤其是民主制國家中的一部分人很可能會誤讀戰略的利益流向」。

劉金鑫還提到,協調貿易、商務和物流領域中合作夥伴間的法律架構十分必要。 他說:「中國從中將學到很多,尤其在與法律體系完備的歐洲交流的過程中將受益良多。」

泰國拒絕通過由亞洲開發銀行支持的(得到了中國和其他東南亞大陸國家批准)區域性跨境運輸協議 。 這一事件充分反映了劉金鑫的觀點。 若想協議獲得通過,就必須將泰國的海關、檢測機關和軍隊內部的很多根深蒂固的派系集團打散。 

戰略主要項目大綱如下,具體細節有待完善:

  • 建設連接中國和歐洲港口之間的鐵路,穿越蒙俄和中亞經濟帶。
  • 建設石油和天然氣輸送管道,地區性電網和輸電線。
  • 投資光纖網絡、信息技術、新能源和生物技術。
  • 將中國之前確定的經濟合作區—— 湄公河地區打造成連接雲南和東南亞的國際運輸通道。 戰略幾乎提到了所有近年來提出的地區性經濟計劃。
  • 預期, 金磚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發起並有多國參與的亞投行和由中國政府出資成立的絲路基金將為戰略提供融資。

【救球任務】從鹽水空調到碳捕捉塑膠 看拯救地球的10項發明

$
0
0
摘譯自2014年10月19日衛報報導,作者:Laura Storm,范震華編譯,賴慧玲審校

※編按:根據科學家預測,2050年因氣候變遷問題,可能造成全球平均溫度上升攝氏2度,且地球上有1/4物種將遭滅絕。為了健康且可持續的環境,我們必須努力尋找與地球和平相處的方式。今年是地球日45週年,接下來的3篇系列外電,將帶您一起從教育、時尚、能源等各方面,認識友善地球的行動計畫。

2014 年全球永續發展獎 (Sustainia Awards)在榮譽主席阿諾史瓦辛格的領軍下,於 10 月底評選出全球危機最佳解決方案,並趕在 IPCC 第五份氣候變遷報告出爐前舉行頒獎典禮。本次競賽囊括糧食、時尚、城市運輸發展與醫療照顧等十大面向,一共吸引全球超過900件投稿,並有超過84個國家已實施這些計畫。以下就讓我們來看看各面向的決選作品。

1.糧食:重力灌溉系統

根據聯合國估計,發展中國家超過 80 % 的糧食來自5億名小農的辛勤耕作。而灌溉系統與缺水和土壤溶蝕問題息息相關,可說是農業發展的命脈。在以色列的Netafim公司,提供小農們低技術門檻的灌溉系統,利用水箱高度差所產生的重力將水分送出去,使水量和養分能精準地滴落於作物根部。如此Netafim能在維持甚至增加收成的同時,將設施成本、用電量和用水量降到最低,非常適合於發展中國家應用。此方案具有商業可行性,只需一年左右即可回收成本,且可適用於微型貸款計畫。

Netafim 重力灌溉系統(圖片來源:Netafim)

Netafim 重力灌溉系統(圖片來源:Netafim)

2.交通:單車共享app

就算計入騎單車所需攝取食物的碳排放量,腳踏車依然是溫室氣體排放最低的交通工具,因此單車共享系統深受許多城市喜愛。由加拿大 8D technologies 公司所研發的 Spotcycle 軟體,讓單車共享變得更便利。這款 app 能提供所在地附近腳踏車站位置和使用狀態,並規劃行車路線和導航,目前可於北美、澳洲、及歐洲地區的城市使用。

Spotcycle 單車共享app(圖片來源:Spotcycle)

Spotcycle 單車共享app(圖片來源:Spotcycle)

3.建築:鹽水空調設備

空調用電占全美發電量的 5%,每年釋放出高達1億噸的二氧化碳。傳統空調系統普遍以高耗能的方式讓空氣降溫、除濕、再加熱,美國Advantix 則是將空氣通過無毒鹽水來去除空氣中的濕氣,無需再加熱,可以比傳統空調減少 40% 的耗能。

Advantix 鹽水空調可以比傳統空調減少 40% 的耗能。(圖片來源:Advantix)

Advantix 鹽水空調可以比傳統空調減少 40% 的耗能。(圖片來源:Advantix)

4.時尚:織品回收

西方消費者造成的環境衝擊中,有一成來自服裝產品。一件衣服通常頂多回收一次之後就會遭到丟棄。透過先進的回收系統,瑞士I:CO公司讓衣服、鞋子和其他織品在封閉的循環裡不斷反覆再利用。消費者可將鞋子、衣物送至零售商店回收,還能獲得一筆現金回饋。回收的衣物將依照 350 種以上的標準重新分類處理,包括二手拍賣、分解成纖維和填料再重新製造、或升級回收 (upcycling)。

I:CO 公司將衣服回收重新分類(圖片來源:I:CO )

I:CO 公司將衣服回收重新分類(圖片來源:I:CO )

5.電子產業:公平貿易的智慧型手機

手機公司也能成為社會企業。荷蘭的Fairphone透過研發、設計、製程的改革,讓消費性電子產品供應鏈帶來正向的社會影響力。從重新設計手機生產過程到回收再利用,Fairphone 採用零衝突的礦物原料,同時提供員工合理薪資和工作條件,包括設置由工人管理的福利基金。目前為止,Fairphone 已經售出兩批產品,一共將近5萬隻手機。

Fairphone手機公司是個兼顧社會價值的社會企業。(圖片來源:Fairphone)

Fairphone手機公司是個兼顧社會價值的社會企業。(圖片來源:Fairphone)

6.健康:太陽能救命手提箱

每天都有 800 條寶貴的生命在懷孕和生產的過程中逝去,其中有99%是發生在發展中國家。這些其實是可以避免的。美國We Care Solar 公司研發出一套太陽能救命手提箱,提供永續的解決方案。太陽能救命手提箱能利用太陽能發電,提供農村或人道援助工作所需的醫療照明、通訊和基礎醫療器材用電。藉此不僅可以達到安全又即時的生產照護,改善孕婦和新生兒的存活率,還能支應偏遠鄉村的醫療團隊不分晝夜進行緊急外科手術。太陽能救命手提箱已經被引進到20個國家、超過 600 所醫療站中使用。

太陽能救命手提箱能支應偏遠鄉村的醫療團隊。(圖片來源:WE CARE Solar )

太陽能救命手提箱能支應偏遠鄉村的醫療團隊。(圖片來源:WE CARE Solar )

7.城市:腳踏動力垃圾回收系統

在奈及利亞的首都拉戈斯,市政府僅有能力處理40%的廢棄物,因此街頭常見未經處理的垃圾堆。Wecyclers 計畫提出了改善當地環境和社會問題的雙重辦法。該計畫在低收入社區部屬了回收垃圾的腳踏車大隊,鼓勵居民透過簡訊程式,進行家戶塑膠和瓶罐的回收工作。每回收一公斤垃圾,手機即可獲得一筆 Wecyclers 點數,可以用來換取通話時數、基本的食物或生活用品。這項計畫不僅解決當地的廢棄物危機,還雇用本地居民刺激在地經濟。

腳踏動力回收系統改善當地環境和社會問題。(圖片來源:Wecyclers)

腳踏動力回收系統改善當地環境和社會問題。(圖片來源:Wecyclers)

8.資源:減碳塑膠

美國Newlight Tech 公司研發出以溫室氣體為原料的新型塑膠 AirCarbon,為製造業市場投下一顆震撼彈。這項技術不僅可將塑膠生產與石油原料脫鉤,同時保有價格和功能上的競爭力。生產過程中,會將空氣中的碳捕捉下來用於製造塑膠,使這項汙染物轉化成資源,取代高碳排的石油原料。就算將製程使用能源的碳排放量計入,製造 AirCarbon 塑膠不但不會增加碳排放,反而有減碳之效。此技術已用來生產椅子、袋子和手機殼等產品。

Newlight Tech 利用減碳技術製成的椅子。(圖片來源:Newlight Technologies)

Newlight Tech 利用減碳技術製成的椅子。(圖片來源:Newlight Technologies)

9.教育:對抗氣候變遷的漂浮學校

預估2050 年前,將有超過一百萬孟加拉人,因氣候變遷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而被迫搬離家園,連帶讓許多學童失學,未來難以脫貧。孟加拉的非營利組織 Shidhulai Swanirvar Sangstha 提出因應計畫,打造出設立在太陽能船上的漂浮學校,確保易淹水地區學童能接受全年教育。太陽能船會行駛到不同流域的村莊接學生上學,然後在最後一站下錨,在船上開始上課。船上的太陽能照明系統能讓學校提供夜間額外課程,讓課程更有彈性。漂浮學校已經在奈及利亞、柬埔寨、菲律賓、越南和尚比亞等高淹水風險國家複製和推動。

孟加拉的太陽能船漂浮學校。(圖片來源:Shidhulai Swanirvar Sangstha)

孟加拉的太陽能船漂浮學校。(圖片來源:Shidhulai Swanirvar Sangstha)

10.能源:個人化的節能專家

美國Opower 公司發產出一套連結消費者來提升能源效率的新方法。結合雲端科技、大數據和行為科學,這套軟體能分析資料,提供消費者客製化的節能建議。為了讓消費者更有節能動機,Opower 能提供消費者省錢祕訣,並顯示自家和鄰居的用電量比較。這套軟體已成功省下超過 4 兆瓦小時 (TWh) 的能源,相當於4億5800萬美金的電費。

opwer透過自家和鄰居的用電量比較來省電。(圖片來源:Opower)

opwer透過自家和鄰居的用電量比較來省電。(圖片來源:Opower)

Viewing all 1995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