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5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Cross系列】四個世界,一個永續

$
0
0
作者:夏洛克

人類正面對著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複雜世界。當今人們在許多領域發展迅速,不同領域之間還有複雜且動態的交互作用,進而在環境(人與自然之間)、社會(人與人之間)及靈性(人與自我)形成巨大挑戰,讓人們更迫切需要能夠促進永續發展的整合性解決方案。本文旨在於介紹美國的哲學家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所提出的整合理論(Integral Theory)如何能用來促進永續發展實務工作的推動,藉此作為台灣永續發展工作者的參考。

肯恩・威爾伯與整合理論

肯恩・威爾伯(圖右)。本圖作者:~C4Chaos;取自:http://www.flickr.com/photos/coolmel/269231。符合CC授權。

肯恩・威爾伯在大學時期研究生物化學,後來受到《道德經》的啟發,23歲出版首部著作《意識的光譜》(The 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後一夕成名。他以其卓越的整合、分析與歸納能力提出了「整合理論」(Integral Theory),不僅有序地結合了西方心理學與東方心靈智慧傳承,也被應用於多個不同的領域,包括靈性、醫療、教育、政治、管理,以及本文要介紹的永續發展,也就是「整合永續發展」(Integ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四大象限架構

整合理論的四大象限架構

要認識整合永續發展,首先得從整合理論開始談起。在整合理論中,肯恩‧威爾伯利用兩個維度,將所有的事實(reality)進行劃分:第一個維度是內在(interior)與外在(exterior),其中外在指的是可以利用觀察、測量認識的,而內在則是無法透過觀察及測量直接認識,需要溝通與對話才能認識;第二個維度是個體(individual)與集體(collective),分別是與單一個體或多個個體有關。因此,這兩個維度就構成了四大象限,其中「外在—個體」象限包括與單一個人或物體有關的行為及外型等,又稱為「行為象限」;「外在—集體」象限包括與複數個體有關的制度、結構及互動,例如政治體系、經濟體系、組織結構、生態系、物理環境及自然資源經營管理等,又稱為「系統象限」;「內在—個體」象限包括情緒、意識、態度、經驗、願景、價值及動機等,又稱為「心理象限」;「內在—集體」象限則包括共有價值、共有願景、風俗、道德及溝通等,又稱為「文化象限」。

永續發展的四個世界

四大象限架構的提出對於永續發展有什麼意義呢?根據整合理論,永續發展涵蓋了行為、系統、心理及文化四個象限;此外,這四個象限並非相互獨立,而是彼此之間有著交互作用:每一個象限會影響其他三個象限,也會受到其他三個象限的影響。以推動垃圾分類為例,這看似一個單純的行為,也會受到其他三個象限的影響,例如在心理方面可能會需要有重視環境的價值觀及態度或其他誘因,才能夠引發垃圾分類的行為;在系統方面如果能夠有完善的資源回收體系,例如「資源回收」與「一般垃圾」垃圾桶以及資源回收機的設置,就能讓人們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垃圾分類;在文化方面,如果一個社群的並沒有關心環境的共有價值觀與風氣,當中即使有少數個人想要嘗試垃圾分類,也可能會受到他人異樣的眼光,像是這樣的質疑:「別人都沒有在做垃圾分類,你為何要做垃圾分類?這樣不是很奇怪嗎?」相反地,如果身處在一個關心環境的文化、社群成員對於永續的未來有共同的願景,做垃圾分類就會變成再自然不過的事。

由於過往各類永續發展倡議,大多偏重於改變行為(例如:減少消費、在地飲食、每週一素食等等)或系統(例如:立法、制度設計、綠建築、污水下水道、自然資源經營管理、永續供應鏈等等),導致可能因為來自其他象限的阻礙而無法持久。基於四大象限及其之間的互動本質,整合永續發展主張,唯有在同時考量四大象限的前提下,所開展出的永續方案才能夠有效且持久。

四大象限架構在永續發展實務的應用

由於四大象限架構能夠幫助人們擴展對多元面向觀點的覺察,因此讓它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一般而言,目前四大象限架構在永續發展實務的應用包括:

  • 組織資訊

永續發展是一個複雜且跨領域的議題,各式各樣的資訊往往讓人眼花繚亂、不知所措,而四大象限架構不僅能夠有序地組織各種與永續發展相關的理論、研究、方法與工具,也能用於針對某一永續發展議題釐清在地現況,並且找出資訊的缺口。

  • 發展整合性的策略與方案

除了組織永續發展相關資訊,四大象限架構也能用於發展整合性的策略與方案。假設我們想要在一個社區推動以促進自然與人類社會和諧共生的「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就可以利用四大象限架構,發掘來自行為、系統、心理及文化四個面向的助力與阻礙,進而發展出建立在既有助力之上且聚焦於關鍵阻礙的整合性、配合在地條件的策略與方案。

  • 團隊與個人發展

永續發展議題的跨領域本質意味著推動永續發展的團隊需要具備多元的知識背景與技能,因此接下來的問題就會是如何判斷一個團隊是否已經「足夠多元」,這時就可以利用四大象限架構,把團隊成員所具有的知識背景及技能進行初步歸類,藉此找出團隊的能力缺口。此外,如果運用到個人,四大象限架構也能夠協助永續發展工作者檢視個人能力,讓個人能夠據以規劃屬於自己的能力發展地圖。

以四大象限架構所組織的推動永續發展的部份方法與工具

擴展覺察,採取整合且有意識的行動

過往許多永續發展理論及方法的擁護者,往往會主張自己的方法最重要。相對地,整合永續發展並沒有強調一定要使用某一個方法,而是提供一個框架來組織各個理論、方法與工具。儘管四大象限架構把永續發展劃分為四個世界,卻也透過幫助人們看到四個世界的互動關聯,標舉內在世界(心理、文化象限)的重要性,並且指出永續發展實為不可分割的整體。此外,對於整合永續發展而言,每一個理論、方法與工具都很重要,只是它們的使用情境、影響的面向未必相同;如果真的要指出整合永續發展在方法上有什麼堅持,或許就是在推動永續發展的過程中持續擴展對行為、系統、心理與文化等四大象限的覺察,進而採取整合且有意識的行動。

 


昔日觀光金雞母 湄公河又發現伊河豚屍體

$
0
0
本報2015年4月14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7日表示,寮國邊界附近柬埔寨Cheutal Touch Island內,發現母伊河豚(Irrawaddy dolphin)的屍體,顯示極度瀕危的伊河豚,存續狀況已是雪上加霜,寮國境內只剩下5隻個體。

WWF呼籲寮國和柬埔寨立即合作,拯救全世界最具代表性、吸引最多觀光客的物種之一。

伊洛瓦底豚。(來源:Roland Seitre / WWF)

「一定看得到」 觀光金雞母如今瀕絕

這隻母伊河豚體重約223公斤,體長2.4公尺,應是寮柬邊境6平方公里跨國界野生池中,寮國領土內僅存的6隻個體之一。

當地人4月1日在島上海灘發現這隻母伊河豚,立即通報有關當局。當局將她送到柬埔寨桔井省檢查。雖然死因未定,從身上的痕跡顯示這隻伊河豚年事已高。

WWF大湄公河物種計畫經理Thomas Gray說,「伊河豚在寮國只剩5隻個體,不管是在寮國境內還是整個湄公河流域,滅絕風險都極高。」

在過去,該跨國境野生池最多有40至50隻伊河豚出沒,1990年代中期驟降至約25隻。儘管如此,牠們每年仍吸引20,000遊客前來,而且幾乎一定見得到。

目前湄公河中總計只剩約85隻伊河豚,其中大部份在柬埔寨境內活動。

流刺網越來越普遍 棲地上游又建水壩

棲息在Wang Paa Khaa野生池的伊河豚,由於漁民使用流刺網和炸魚、毒魚等非法捕魚方法,幾十年來存續狀況岌岌可危。近年當地漁民使用流刺網的情形越來越普遍,受困流刺網是伊河豚死亡的主因。

伊洛瓦底豚。(來源:David Dove / WWF Greater Mekong)

柬埔寨已經禁止在整個野生池和鄰近國境內水域使用流刺網,但寮國境內只禁止在野生池最深處使用流刺網。

寮國將在野生池上游3公里處興建260百萬瓦的Don Sahong水壩,這或許才是伊河豚最大的威脅。興建工程將使用爆炸物清除數百萬噸的岩石,可能嚴重傷害附近的豚族群。

「族群數量少、高幼獸死亡率,讓伊河豚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但保育仍有希望。兩國的合作保育至關重要。」WWF大湄公河保育總監Teak Seng說。

「寮國和柬埔寨的共同保育是關鍵。必須立刻停止使用所有的非法漁具,嚴加控管流刺網和船隻。解決這些問題,方可讓寮國和柬埔寨伊河豚重燃存續希望。」

帝王蝶消失 美官方證實殺蟲劑肇禍

$
0
0
摘譯自2015年4月5日ENS美國,華盛頓特區報導;李培福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農業部最近的研究發現,屬於新菸鹼類(neonicotinoids)殺蟲劑的尼可丁(clothianidin),是造成北美帝王蝶(monarch butterfly)減少的可能原因。針對新菸鹼類殺蟲劑對帝王蝶或任何其他蝶類造成的影響,這是第一篇研究報告。

帝王蝶。(來源:Pablo Leautaud)

10億分之一的尼可丁 就可能害了毛毛蟲

2015年4月3日發佈的這項研究鑑定,只要濃度10億分之一的尼可丁,就會對帝王蝶的幼蟲有害。

研究人員Jacob Pecenka與Jonathan Lundgren在南達科他州(South Dakota)布魯金斯(Brookings)所取樣的乳草種群中發現此尼可丁的濃度,並將這項研究發表在期刊《科學與自然》(Science and Nature)上。

其他的研究已經顯示,新菸鹼類殺蟲劑可能阻礙授粉,促使歐盟禁用這類殺蟲劑在對蜜蜂有吸引力的農作物上,並且加速美國環保署的審查。

15年來持續下滑 帝王蝶今年估計再少30%

帝王蝶每年從墨西哥中部山區遷徙2500英里到加拿大並回返,是北美象徵性的物種,數量持續下降已經15年了。

帝王蝶的數量曾經多達10億隻,而2015年1月在墨西哥的避難處,僅僅剩下5650萬隻,是有史以來總量第二低。

同時,一名德州農工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私人捐助者和墨西哥米卻肯州(Michoacan)的報告顯示,帝王蝶因每年從墨西哥的孕育地跋涉到德州,在2012年數量將減少近乎30%。

研究員Wilson警告:「最新資訊顯示,今年帝王蝶將減少25至30%,而且這已經是近幾年令人擔憂的趨勢。」

改種農作物 蝴蝶食草、棲地都喪失

「去年在帝王蝶南遷時,這個區域嚴重的乾旱與火災無疑地造成花蜜減少。」研究員Wilson表示,「然而,因農民在休耕地種植以抗除草劑玉米和大豆為主的農作物,或過度使用除草劑和割草,而乳草是重要的植物,因為雌蝶只會在乳草上產卵。估計帝王蝶每年喪失數百萬英畝的棲地。」

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的「帝王蝶觀察」(Monarch Watch)計畫主任Chip Taylor估計,先前帝王蝶的棲地,已經喪失了1億英畝。

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農學院(Colleg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的研究人員表示,幾乎全完是因為使用經農藥處理的玉米與大豆種子,而造成2000年代中期新菸鹼類殺蟲劑使用增加。

「我們的研究成果顯示,自從2000年代中期,用新菸鹼類殺蟲劑處理玉米或大豆的種子,在美國已經是造成受殺蟲劑注入的玉米耕地激增的主因。」

大量耕地經殺蟲劑處理 實際效果不明

研究人員從美國地質調查局和美國農業部彙整農藥資料,發現這兩個公開來源都列出新菸鹼類殺蟲劑的使用情況,卻沒有對種子的使用處理做調查。

研究團隊以美國環保署和種子首要供應公司杜邦先鋒(DuPont Pioneer)的資訊,證實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研究團隊發現,2000年有低於5%的大豆耕地與低於30%的玉米耕地經殺蟲劑處理,但是在2011年,至少有1/3的大豆耕地與至少79%的玉米耕地,是栽種覆蓋有新尼古丁類殺蟲劑的種子。

2015年3月31日,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線上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種子公司與農民迅速地採用新尼古丁類殺蟲劑,但看起來與對應的害蟲風險不太相關。」賓州州立大學昆蟲學系副教授John Tooker表示,「模式顯示,新尼古丁類殺蟲劑常常做為對抗不明蟲害的『保單』,而非用來對付記載中的害蟲威脅。」

美環團指控官方拖延

2015年2月,非營利團體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指控美國環保署一再拖延帝王蝶的拯救工作,並提起訴訟強制環保局採取行動。

一年多前,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提出另一種化學除草劑嘉磷塞(glyphosate)已持續破壞帝王蝶的棲地。美國紐約市區法庭提出了訴訟,聲明美國環保署未能對限制嘉磷塞的緊急請願書做出反應,已經導致無辜的帝王蝶群「顯著的持續傷害」(significant on going harm)。

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的科學家兼野生動物保育計畫主任Sylvia Fallon博士表示:「環保署拖延越久,帝王蝶遷徙種消失的風險就越大。」

帝王蝶。(來源:William Warby)

Insecticide Blamed for Monarch Butterfly Decline
WASHINGTON, DC, April 5, 2015 (ENS)

The neonicotinoid insecticide clothianidin is a likely contributor to monarch butterfly declines in North America, finds new research by a team from th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Their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neonicotinoids affecting monarchs or any other butterflies.

The research, published on Friday, identifies concentrations of clothianidin as low as one part per billion as harmful to monarch butterfly caterpillars. These concentrations of clothianidin were found in the populations of milkweeds sampled by the researchers.

The research by Jacob Pecenka and Jonathan Lundgren was conducted in Brookings, South Dakota and is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Science and Nature.”

 

Meanwhile, a Texas A&M University researcher says reports by the World Wildlife Fund, private donors and Mexico’s Michoacan state show that Monarch numbers will be down almost 30 percent in 2012 as they make their annual trek from their breeding grounds in Mexico and move across Texas.

Craig Wilson, a 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 in the Center for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 and a long-time butterfly enthusiast, says the figures show an alarming decades-long decline in their numbers.

“The latest information shows that Monarchs will be down from 25 to 30 percent this year, and that has been part of a disturbing trend the last few years,” Wilson warns.

“Last year’s severe drought and fires in the region no doubt played a part, resulting in less nectar for the Monarchs as they migrated south,” Wilson said. “But estimates show that each year, millions of acres of land are being lost that would support Monarchs, either by farmers converting dormant land for crop use – mainly to herbicide tolerant corn and soybeans – or the overuse of herbicides and mowing. Milkweed is the key plant because it’s the only plant where the female will lay her eggs.”

Chip Taylor, director of Monarch Watch at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estimates that 100 million acres of land have already been lost that previously supported Monarchs.

Use of neonicotinoids increased in the mid-2000s, driven almost entirely by the use of corn and soybean seeds treated with the pesticides, according to researchers in Penn State’s Colleg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evious studies suggested that the percentage of corn acres treated with insecticides decreased during the 2000s, but once we took seed treatments into account we found the opposite pattern,” said Margaret Douglas, graduate student in the Penn State Department of Entomology.

“Our results show that application of neonicotinoids to seed of corn and soybeans has driven a major surge in U.S. cropland treated with insecticides since the mid-2000s,” Douglas said.

Other research has suggested that neonicotinoids may harm pollinators, prompting their suspension on bee-attractive crops in the European Union and expediting their review by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After discovering that neonicotinoid seed treatments were not documented explicitly in U.S. government pesticide surveys, the researchers synthesized available information to characterize the use of these widespread insecticides.

First they compiled pesticide data from two public sources, the U.S. Geological Survey and th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that both reported aspects of neonicotinoid use, but did not estimate seed treatment use.

Using these data, together with information from insecticide product labels, the team estimated the percentage of land in corn and soybeans in which neonicotinoid-treated seeds were used since these products were introduced in the mid-2000s.

They corroborated their results with information from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and DuPont Pioneer, a major seed supplier.

 

The team found that in 2000, less than five percent of soybean acres and less than 30 percent of corn acres were treated with an insecticide, but by 2011, at least a third of all soybean acres and at least 79 percent of all corn acres were planted with neonicotinoid-coated seed, constituting a significant expansion in insecticide use.

The researchers also found that the vast majority of neonicotinoids are used on crops, rather than in people’s homes or gardens, or in turfgrass and ornamental settings.

Their results were published online Thursday in the 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option of neonicotinoid insecticides by seed companies and farmers has been very rapid and does not appear to relate well to a corresponding risk from insect pests,” said John Tooker, Penn State associate professor of entomology. “This pattern suggests that neonicotinoids often are being used as an ‘insurance policy’ against uncertain insect attack, rather than in response to a documented pest threat.”

In February, the nonprofit 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 accuse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of dragging its feet on efforts to save the imperiled monarch butterfly and filed a lawsuit to force the agency to act.

EPA’s failure to respond to an urgent petition that sought to limit the use of another chemical, the herbicide glyphosate, that has been destroying monarch habitat, filed more than a year ago by NRDC, has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ongoing harm” to the vulnerable butterfly population, claims the suit, filed in the U.S. District Court in New York City.

“The longer EPA delays, the greater the risk we could lose the monarch migration,” said Dr. Sylvia Fallon, an NRDC scientist and director of its Wildlife Conservation Project.

The monarch butterfly, an iconic North American species that makes a unique 2,500 mile annual migration from the mountains of central Mexico to Canada and back, has been in decline for 15 years.

Once numbering as many as a billion butterflies, only 56.5 million Monarchs were counted in January at their Mexican refuge, the second lowest total ever.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到吉哈拉艾 種下傳統文化結出生態智慧

$
0
0
作者:廖靜蕙(本報特約記者)

※ 編按:即日起,環境資訊中心與台灣濕地網合作,每月推出一篇「濕地故事」文章。環資記者不僅上山下海為您呈現濕地的多姿生態,還要帶您認識生活在濕地上的人們,無論是養殖採集、種植作物或是調查研究,在地居民、保育團體、學術機構與政府單位與濕地的互動,培植出人與濕地深厚的情感,也編織出一段又一段動人的濕地小故事。

鑲嵌於縱谷的吉哈拉艾水梯田,群山擁抱,形成獨特唯美的景觀;水梯田具備濕地生態服務功能,不但生產供給萬物的糧食,並能調節水資源,更是文化實踐與傳承的現場。

群山擁抱的吉哈拉艾。

讓pakalongay為遊客導覽

學校放寒假之前,由東華大學副教授李光中研究團隊協助下,與豐南社區居民一起合作成立的pakalongay小小解說員課程(註),由即將畢業的星憲與偉程,帶著更小的pakalongay們走訪吉哈拉艾,以沿途解說來展示他們學習成果。

要一睹美景,得靠雙腳力行,沿著產業道路,孩子們講解路旁的植物,樹豆在此時開滿黃花以及豆筴,再過一段時間,就有樹豆湯可喝。

路邊的桂竹叢,不但可用做竹筒飯的盛裝器具,過去Fayi、Faki上山途中,也會砍來當作登山杖,打草驚蛇、開路,節省體力。平常讓人不敢碰觸的姑婆芋,卻是蜜蜂螫到時,最佳解藥,將揉碎的葉子汁液塗在傷口上,可酸鹼中和、以毒攻毒!這些經驗交給弟弟妹妹們,以後就可悠遊山林。

80年歷史的房子,依稀可見由泥土、稻子、黏土鋪成的牆壁,樑灰臂栗構成的骨架,雖然學校有土木工程課,但族人就地取材的生態智慧是課本學不到的。在星憲的解說下,房子的故事也傳遞給弟弟妹妹們,不忘部落中所擁有的資產。

星憲講解80年老屋隱藏的智慧。

水梯田:文化傳承現場

通過房子不久,就是由群山擁抱的水梯田,開闊美麗的景觀,細緻交錯在山谷間。適合一個人走的田埂為水梯田鑲邊,正值休耕期間,孩子播種的油菜籽開花,十分美麗。

水梯田的保存是保留著原住民傳統農耕,如何割稻、管控水、觀察天候,其實和環境息息相關,也保存了米粑流的文化。即使部落已普遍使用現代耕技術,仍會保留一塊公田,維持部落傳統農耕以及生態智慧的傳承。

在阿美族傳統中,每到作物收割,聚集全部落的人「米粑流」,重要而神聖。阿美族的水稻耕作技術將過去漢人使用的農法,和阿美族傳統農耕混合在一起,在耕種過程中,將田曬乾,乾裂,讓稻穀的根部往下找水,因此根抓土抓得很深;「Mikolas」──除草(台語搓草),則是切割稻子和稻子之間連接在一起的根,讓根部實實在在的往地下長;收成之後的稻米使用傳統日曬,雖然產量少,卻能將這些知識技術傳承下去,創造的價值遠高於收成的價格。

深山中種水稻的利器來自源源不絕來自秀姑巒溪源頭的泉水,先人們為了引入這股水利,花費了不少心力,

「吉哈拉艾」於前(2013)年5月,由縣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為文化景觀,範圍包括石厝溝溪流域內的百年水圳、水梯田以及險峻獨特的地質構造。吉哈拉艾也獲選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台灣地景百選」中,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表示,地質公園所談的地景,除了地質地形,人文歷史是並重的,強調的是人與地景的關係,包含人的活動在內,非僅止於一幅靜態的圖像。

口傳民族植物

星憲說,清朝以前,都是種旱稻、小米,漢人來了之後,才開始種植水稻,水圳已有百年歷史,1928年先人開鑿的石門圳,已與山崖融合,看不出人工的痕跡。水圳是由前人在腰際綁上黃藤心,從懸崖倒掛下來,在懸崖間搥打出來的水圳;從源頭以三角板測量水平,避免一高一低,水就流不下來了。

山林不但孕育著純淨水源,還銘刻先人利用的痕跡,pakalongay們要能正確的以阿美語說出植物名稱,還要知道用途。

阿美語「oway」是指黃籐,可以細削成為綁梁柱的繩子,藤心可以煮;山棕(dogec)可做成掃把以及蓑衣擋雨;血籐(sangla)則可做扣子以及刮痧板。可維持3個月彈性做成陷阱的植物則有黑炭樹(olalip)以及春不老(emoy),至於樹幹太滑,連擅長爬樹的猴子都不爬的樹是九芎(toli),是最佳的能源,用來燒柴。櫸木(tilepes)則是家具,如桌椅最好的林材。

不缺水秘方

水梯田面積約有15公頃,就靠著由百年水圳源源不絕輸送,曲折蜿蜒的6條水圳,總長約4,100公尺;不缺水的秘訣,除了保護山林,還有殷勤的維持水圳暢通。宋雅各解釋,水梯田的耕種者大家分配時間,每隔3~5日就必須輪流巡視水圳,適時的維護或通知師傅來修理。

水圳以及分流。

這些水下滲到田裡後,一部分蒸發,大部分則儲存於地下,循環不息。

被群山環抱的豐南村,屬於高山盆地。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李光中解釋,此處屬於構造盆地,順著地層就流到下游,地質傾斜,下雨就流到山谷來,沿著水圳往上游溯溪,越往源頭水越少,卻能看到石頭縫冒出泉水來,森林涵養、地層頁岩不透水,地下水便順著岩層,一路下來,進入水圳,流入水梯田中。

豐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王晉英說,研究人員分析水質,發現大腸桿菌值偏高,這與水道長,沿途落葉、野生動物的糞便多,或死掉的青蛙螃蟹有關,不過只要將水煮開就可以了。然而,居民長年來直接飲用,似乎已經練就適合的腸胃,常於工作之餘生飲。

在地智慧日日實踐 

吉哈拉艾導覽指示畢業典禮必須通過的其中一個項目,這一天,Pakalongay的期末考,包括辨識野菜以及魚種,要能撒網捕魚、採集野菜,還要生火煮食,再端上熱騰騰的野菜湯給長輩們享用。

最後,孩子們跟著Fayi編織掃帚。他們先採集周圍環境中的五節芒草,再由高階的Pakalongay將這些芒草捆出束,一束一束的芒草束,最後由Fayi們,熟練的綁成掃帚,收編得精細,有如藝術品。

做好的掃把就是孩子們的禮物。

長輩們解釋,這些掃帚是用於室內或曬穀場穀粒都收完之後,最後將最細微的粉塵帶走的利器。完成的掃帚成為孩子們的禮物,Pakalongay們興高彩烈的帶著掃帚陸續回家,過不久,Pakalongay們要到水梯田插秧,隨著歲時守護土地。

吉哈拉艾水梯田蘊藏著先人的智慧,這些智慧隨著四季運轉,體現在族人生活習性中。李光中即指出,在地智慧是每天的日常生活實踐,並以身教、示範,傳承下去,居民視為自然而然,沒有什麼特別的道理;在陪伴的過程,引導居民將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知識,訴說出來,而得以整理流傳。

中南部6縣市宣示「聯防」抗空污 禁燒石油焦、煤時程仍不明

$
0
0
本報2015年4月14日雲林斗六訊,賴品瑀報導

14日上午,環署於雲林斗六舉行防制中部及雲嘉南地區 PM2.5公聽會,包括台塑六輕、台中火力發電廠、中龍鋼鐵等中部空污排放大戶皆到場提出改善與精進方案,宣稱已削減排放量;但民間指出目前空品感受相當惡劣,報告過程中不停表達憤怒,更質疑廠商的報告真偽、指出法令與環評承諾過於寬鬆,至今仍未比照WHO標準等,高喊「關掉六輕 改變台灣」!環團更口徑一致,猛攻六輕燃燒石油焦與煤發電一項,要求今年就禁燒。

民間對空污現況相當不滿

場外,雲林縣長李進勇也與中彰投嘉南等縣市首長,宣示將以「區域聯防」的方式處理PM2.5問題,宣言「禁燒生煤及石油焦」。但由於雲縣府目前僅以推動「禁燒石油焦與煤自治條例」來要求禁燒,表示須依法接受六輕申請並從嚴審核;未承諾走「停發許可證」一途,因此這份宣示並未明確提出禁燒時程表。

雲林縣長李進勇與中彰投嘉南等縣市首長,宣示將以「區域聯防」的方式處理PM2.5問題,但尚無提出做法與時間表。

此公聽會是3月時在立院社福衛環委員會中,立委劉建國提案要求環署2個月內會同相關部會至斗六當地召開防制PM2.5公聽會而來,而斗六即為全國空污最嚴重的地點之一。

環署空保處處長陳咸亨喊出推動總量管制、減量管制,目標每年減少5%以上。陳咸亨指出,2014年統計數據顯示,中部地區PM2.5高於空品標準的「事件日」平均每站110天,雲嘉南則是136天。

環署提出交通運輸上的改善,及餐飲、營建甚至改善露天燃燒、金紙行為,但公聽會中,意見最為關注的仍其中在工業排放上,而環署的資料上,也提出固定的污染點來源,主要來自電力、石化、鋼鐵與水泥業為主,因此六輕、台中港與指定工業區都列為排放標準需加嚴的。

公聽會中,民間尤其把矛頭指向遭視為全國最大的單一排放源的六輕。彰化大城地區居民許立儀出示照片,巨大的黑雲因南風吹送,從六輕逼向大城地區,當地居民14位有1位得到癌症,得到慢性病的更多。日前所發佈的健康調查,也顯示當地居民尿液中重金屬超標狀況嚴重。彰化基督教醫院醫師葉光芃指出,六輕同時有燃煤、石化與柴油,三者產生加乘效果。

其中六輕以石油焦與生煤發電的部分,更遭視為最大的PM2.5元兇,據雲縣府所發新聞稿,其評估若境內的六輕禁止使用煤及石油焦改以液化石油氣或天然氣等乾淨燃料,可減少的空污包括硫氧化物5,595公噸/年(40%)、粒狀物757噸/年(73%)、氮氧化物8,200噸/年(53%)。

「台塑應該考慮關閉麥寮發電廠」前雲林縣縣長蘇治芬到場建言,認為台塑應該考慮發展綠能,取代燃煤電廠。「禁燒石油焦與煤就是根本解決PM2.5的辦法。」中興大學教授莊秉潔直言。莊秉潔更指出,在其研究中,國內廠商普遍有低報空污排放的嫌疑,尤其是六輕的部分。

然面對民眾期待雲林縣以宣布停發許可證來禁止石油焦與煤,雲縣府仍以推動自治條例來回應,表示已完成草案預告與公聽會,但何時才能實際完成修法,議會是否會支持,民間仍認為緩不濟急,要求縣府以運用不續發來馬上展現實際作為。但蘇治芬卻以信賴保護原則為由,認為不續發有違法之虞,因此提出呼籲六輕主動關掉發電廠。

此言讓民間團體相當不滿,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指出,依空污法的第六條「三級防制區內,既存之固定污染源應削減污染物排放量;新增或變更之固定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量達一定規模者,應採用最佳可行控制技術,且其污染物排放量經模式模擬證明不超過污染源所在地之防制區及空氣品質同受影響之鄰近防制區污染物容許增量限值。

第七條「直轄市、縣(巿)主管機關應依前條規定訂定公告空氣污染防制計畫,並應每二年檢討修正改善,報中央主管機關核備之。」,而雲林身為三級空品區依法應盡力改善,雲縣府當然有權停發。

莊秉潔的建議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主編吳松霖也舉出月前上百位律師參與連署,表示法界認為雲縣府停發有據,批蘇治芬不該擾亂視聽。吳松霖更進一步表示,既然李進勇現在喊出要成為中南部地區對抗空污的領頭羊,不但應該帶頭禁燒,更應該帶著台中市長林佳龍、高雄市長陳菊一起停發境內電業、石化業的許可證。

龍皇亭台灣獼猴 疑遭民眾刻意毒害(持續更新中)

$
0
0
本報2015年4月14日高雄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高雄壽山龍泉寺登山口附近的龍皇亭,發現疑似遭毒害的台灣獼猴屍體,經中山大學博班研究生林美吟通報壽管處,並與高雄市政府農業局協商,由籌備處連繫屏科大進行檢驗,並通報保七總隊循線追查。

今天下午接近三點,研究團隊記錄社群出生嬰猴數量,找不到其中一隻獼猴,不久即見位階較高的母猴,拖著這隻獼猴的屍身到圍牆邊,因為不知道小猴已死,仍為其梳理毛髮,希望喚醒牠。

誤食老鼠藥的台灣獼猴,為3歲亞成體,身體呈現口吐白沫、瘀血、內出血症狀,疑與抗凝血成分有關。

林美吟表示,現場綠色塑膠袋被拉開,糖果紙散落一地,疑似是以糖果紙包裹老鼠藥,誘騙獼猴上當。他隨即通報壽山國家公園籌備處,由籌備處保育解說課人員,前往了解。

現場散落的糖果紙,疑似包裹老鼠藥誘騙獼猴。

為了將屍體帶回籌備處進一步檢驗,籌備處人員需作勢驅趕周圍守護的獼猴,才得以將小猴屍體裝箱、帶下山,其中一隻獼猴緊跟著管理處人員直到登山口,目送一群人和猴屍遠離。

不知小猴死亡,猴親仍為其梳毛,期待喚醒小猴。

許書國表示,已連繫屏科大進一步化驗死亡原因,不排除刻意毒殺的可能,只是非管制性藥品,隨手可得,難以追查源頭;籌備處也已通報保七總隊,釐清案情,盡力保護手無寸鐵的野生動物。

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41條任意殺害保育類動物,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20~100萬;若為現行犯,民眾可立即舉報;或通報縣市政府警察局,進行查緝。

世界水論壇韓國登場 環團聲明反水資源產業化、恢復自然河川

$
0
0
【「河流公民」運動.系列報導1】
本報2015年4月14日大邱訊,特約記者林吉洋報導

※ 編按:生活在台灣,水似乎是非常理所當然的資源,水龍頭一開就有;直至10年大旱,才讓我們開始檢視水資源各項議題。比起缺水,台灣更缺乏的是對水資源的珍視和整體概觀。

而鄰近的韓國卻不一樣,他們認為「水就是生命」,社會運動中抗爭強度最強的也是水議題,生活、文化無一不與乾淨水源息息相關,因此他們可以命相搏捍衛水源。日前,第七屆世界水論壇於韓國召開,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與民間水患治理監督盟代表共同組成台灣觀察團,前往韓國大邱參與論壇,分別拜會首爾、全州、大邱的環保組織人士,與韓國河川保護社群進行交流,瞭解韓國河川保護的重要課題。

本報與擔任觀察團代表的社大全促會資深議題專員林吉洋合作,推出3篇系列報導,為讀者介紹韓國的公民護水運動和大江文化精神,敬請期待。

12日,第七屆世界水論壇(World Water Council)在韓國大邱市開幕,此3年一度的論壇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水資源國際會議,每一屆均吸引各國政府水利部門、產業、研究機構與非政府組織參與,討論水資源的永續使用。

不過韓國民間的河川社群指出,政府耗費鉅資建造「四大江工程」明顯違背此論壇精神,一面宣傳保護河川,一面又耗費巨資任意改造河川,根本是「自我矛盾」。

13日上午,論壇議程首日,民間河川社群即在大邱召開記者會發表4點聲明:堅決反對水資源產業化;立即停止任何水庫工程;四大江工程破壞生態,應嚴懲相關人士;復原自然河川。

韓鉅資改造境內四大流域  致水質惡化、生態崩潰

韓國在李明博執政期間(2008~2013)主導的四大江工程(漢江洛東江錦江榮山江)計畫從,預計投入14兆韓元巨資,改造境內四條最大流域。然而工程開始即遭民間反對,工程困難使預算一再追加,目前四大江工程完工,總計耗費23兆韓元。

韓國環境運動聯合(KFEM)河川政策委員李喆宰認為,四大江工程不僅未達成原本宣傳的提供航運、穩定供水、調節氣候與防洪等目標,過多的大型水壩設施,反造成水質嚴重惡化與河川生態崩潰。他批評,四大江工程根本是個失敗的「錢坑」計畫。

13日,台灣觀察團也前往拜會KFEM大邱支部,大邱KFEM支部秘書長鄭淑子帶領觀察團參訪韓國東南部最重要的河流洛東江,也是四大江工程的重要工程計畫河流之一,瞭解四大江工程對河流的影響。

鄭淑子表示,韓國政府藉由舉辦世界水論壇,宣傳四大江工程的成功,藉此向外輸出韓國財團的水利工程技術;但事實上,此四大江工程卻是失敗經驗,河壩設施完工後即有嚴重淤積問題,許多工程效益,最後只淪為政府誇口,供民眾景觀休憩。

環團串連  展民間監督、抗爭力道  

KFEM為了抗爭四大江工程破壞河川生態,透過30多個KFEM地方支部組織,並串連韓國100多個環保組織的力量,組成「四大江工程總對策委員會」,進行民間監督與抗爭運動。

四大江工程將韓國境內四大流域以各式工程手段進行開發利用。圖片來源:林吉洋

KFEM大邱支部法人代表、同時也是慶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羅金洙(音譯)指出,自第六屆(2012年)法國主辦的世界水論壇之後,民間進步力量已串連起來反對「水資源的產業化」。水是人類生命的基本需求,國家與企業資本對水資源的掠奪、私有化,都是不當的工程控制與使用手段,將危害到生命與自然的延續。

KFEM大邱支部並提出一份由韓國民間河川社群聯名的公開呼籲,歸納為4項主張:

  1. 反對第七屆世界水論壇將水資源產業化的結論。
  2. 四大江工程應當檢討,並復原河川的自然生態。
  3. 四大江工程耗費巨資且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應當懲罰有關人士。
  4. 任何水壩工程應當立即終止。

以下韓國環保組織對世界水論壇的公開聲明原文:

물산업을 반대한다! 물은 사고파는 것이 아닌 공공재다

4대강 책임자를 처벌하고, 4대강 재자연화를 촉구한다
댐은 죽음이다. 제2의 4대강사업, 댐 건설을 멈춰라!

제7회 세계물포럼이 4월 12일 개막을 시작으로 일주일간의 일정으로 대구와 경주에서 열린다. 한국에서 열리는 이번 물포럼에서도 역시 “현 시대에 닥친 물부족, 위생관리 등의 어려움을 국제협력을 통해 공동대응책을 마련하자”식의 슬로건이 내걸렸지만, 그 주된 내용은 물의 산업화에 다름 아니다.

그것은 “이번 행사를 계기로 대구가 세계 속에 물산업 중심도시로 자리매김 할 수 있을 것이다”라고 하는 권영진 대구시장의 말에서나, “이번 물포럼을 통해 국내 물산업 발전의 발판을 마련하고 물산업이 창조경제의 원동력으로 부각될 수 있도록 해, 경북 물산업 발전의 교두보를 마련할 것”이라는 김관용 경북도시자의 말을 통해 잘 확인할 수 있다.

이것이 바로 초국적 물기업들이 중심이 된 물 관련 산업의 박람회장에 다름 아닌 세계물포럼을 우려하는 이유다. 물은 산업이 아니라, 우리의 생명이고 공공재다. 공공재인 물은 사유화될 수 없다. 따라서 물의 산업화를 막고 인류 보편적 권리로서의 물의 공공성은 반드시 지켜져야 한다.

4대강사업 이후 대한민국의 수환경은 악화일로에 있다. 4대강은 보로 막히고, 막힌 강은 흐르지 않은 호소로 변해 매년 초여름만 되면 심각한 녹조현상이 일어나 강이 썩어가고 있다. 그로 인해 물고기가 떼죽음하고, 큰빗이끼벌레라는 외래종 태형동물마저 창궐하고 있다.

맹독성 물질을 함유한 남조류가 창궐하고, 각종 바이러스가 창궐하는 등 강이 신음하며 죽어가고 있다. 멀쩡히 살아있던 강을 죽음의 강으로 만들어버린 한국정부를 규탄하지 않을 수 없는 이유다. 대한민국 물의 원천이라고 할 수 있는 이 나라 강이 신음하며 죽어가고 있는 이런 상황에서 세계물포럼이 과연 우리에게 무슨 의미인가?

따라서 22조나 되는 천문학적인 혈세를 탕진하고 4대강을 죽음의 호소로 만들어버린 4대강사업은 철저한 심판을 받아야 한다. 또한 4대강 보로 막혀 흐르지 않는 죽음의 강은 하루빨리 살아 흐르는 강으로 되돌려져야 한다. 우리가 원하는 것은 살아있는 강이고 맑은 강물이다.

또한 어이없게도 4대강 망령은 댐개발로 이어지고 있다. 4대강에 16개의 댐을 건설한 사업인 4대강사업에 대한 어떠한 반성도 없이 영주댐을 비롯한 지리산댐, 달산댐, 영양댐, 피아골댐, 청양 지천댐, 오대천댐 등의 댐 건설이 계획되고 있는 것이다.

국민혈세 22조를 탕진하고 죽음의 강을 만들어버린 4대강사업과 같이 국민혈세 4조원을 낭비하며 환경과 문화를 파괴하고야 말 제2의 4대강사업인 댐 건설 계획은 어불성설인 것이다. 따라서 새로운 댐 건설 계획은 즉각 철회돼야 한다.

그렇다. 물의 산업화는 물의 민영화를 가속화시키고, 물 민영화는 공공재인 물의 사유화로 인해 결국 서민의 고통을 가중화시키는 악순환의 고리가 된다. 이것이 공공재인 물 민영화의 한 과정으로서의 물 산업화를 반대하는 근본 이유인 것이다.

따라서 이번 제7회 세계물포럼에서는 물의 산업화가 아닌, 인류 보편적 권리로서의 물의 공공성 강화와 4대강사업에 대한 철저한 심판과 4대강 재자연화를 촉구하고, 더 이상 댐 건설이 아닌 흐르는 생명의 강을 선언하고 행동하는 장이 되어야 할 것이다.

따라서 우리는 다시 한번 아래와 같이 주장한다.

물산업을 반대한다! 물은 사고파는 것이 아닌 공공재다

4대강 책임자를 처벌하고 4대강 재자연화를 촉구한다

댐은 죽음이다. 제2의 4대강사업, 댐 건설을 멈춰라!

 

送綠電 免破壞美景 英啟用下一代「T型電塔」

$
0
0
本報2015年4月15日綜合外電報導,江佳芸編譯;蔡麗伶審校

為了減少對景觀的影響,並因應綠色能源的需求,英國國家電網公司(National Grid)近日宣布,確定以「T型電塔」(T-pylon)作為下一代電塔的設計,並開始在諾丁罕郡(Nottinghamshire)建造。

英國未來將採用的新型電塔。(來源:DECCgovuk)

高度降1/3 建造更容易

這款新型電塔是由丹麥建築工程公司 Bystrup所設計,它看起來有點像滑雪纜車的桅桿吊著兩顆鑽石耳環,而兩側的耳環狀支架上各裝有3個電纜。

上個世紀,9萬座傳統電塔就像一支強大的鋼鐵軍隊,孜孜不倦地穿越山谷,將電纜吊掛於整個國家,用來傳送電力。但現在,傳統的英國電塔將有可能遭汰換,英國國家電網公司上週公佈了新型淨白T型電塔。

T型電塔的創造者說,如此設計是為了減少視覺上對景觀的衝擊:它有比傳統鋼製網狀電塔更小的體積,高度約是傳統骨架的1/3。它所花的建造時間也比較短,預製螺栓接合的部分,以往的設計需要9個人手花5個工作天才能完成,而T型電塔只需要5個人手,1天就可組裝完成。

運送乾淨綠能 電塔也朝永續進化

T型電塔和風力發電機一樣,有著淨白好看的外觀,儘管它比起網狀電塔排列得更緊密,也似乎更矮胖些,但比起白色短胖單柱,黑灰色的網狀結構無疑更破壞整體視覺上的景觀。

除了外觀上的革新,T型電塔的設計,也考量到多樣化的電力來源,像是風能和太陽能等綠色能源。「在大多數人心中,傳統的電塔仍象徵了化石燃料的工業時代和汙染。」Endahl說道,「隨著再生能源的演進,我們希望我們的設計能反映出乾淨能源的新時代。」

現在大家都在討論走向綠色環保之路,而新電塔需要用到更大量的鋼材,代表新型電塔和舊型電塔一樣不永續且污染環境,這同時意味著它們也將很快成為化石燃料時代下的廢棄物。

標誌化石燃料舊時代 傳統電塔

網狀電塔的歷史可以回溯到1928年,反現代派建築師Reginald Blomfield選擇了由美國的Milliken Brothers依據經典比例做出的設計。

Blomfield選擇命名為「塔」(pylon)是以古埃及廟宇尖狀的通道作為參考,通道象徵人類精神的能量在通過其後能傳遞到來世,這個命名企圖使興建基礎建設更合理化。

但第一個電塔引發了反彈,並且受到許多知名人士向泰晤士報投書,包括魯德亞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和約翰·梅納德·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

適應不同地形 T型電塔打敗其他設計

在位於諾丁罕郡Eakring的英國國家電網公司培訓學院已經裝置了6個新電塔,每一個都展示不同的功能,例如叫做「F10飛行角度懸掛塔」的電塔,可以容許在路徑上最多10度的轉彎。

Bystrup的專案經理Brian Endahl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希望能將視覺上的衝擊降到最低並創造出能適應英國景觀的設計。」Brian Endahl在2011年的競賽中,以此T型電塔打敗其他如迴力鏢、巨型昆蟲等設計。

「我們在丹麥有建造類似的電塔,發現單軸的結構在丘陵地帶運作得很好,因為它不需要太多的空間而且能適應地勢不同的高度。」

英國國家電網公司電力輸送管理部的主任David Wright表示,這項新設計並不會取代網狀電塔。「但它是一個新選擇,T型電塔較低的高度和時尚的外觀在某些地景上能提供優勢。」


【綠經濟】台灣的在地經濟課題(三):產業要轉型

$
0
0
口述:彭明輝;整理:財團法人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

台灣地狹人稠、物資貧乏,無法用浪費資源來追求效率。我們引入了美國人不要的半導體產業,因為它是最耗水的產業。我們是缺水的地方,卻引進耗水產業,民進黨目前的領導人甚至規畫了另一個高耗水的國光石化。

遠眺翡翠水庫。圖片來源:林務局

缺水要有缺水的做法

高鐵在中部地帶地層下陷,怪罪於農民抽水,但這些農田百年來一直都存在,而且都用地表水,不用抽地下水,為什麼現在把高鐵地層下陷怪罪到農業灌溉用水。現在地表水直接從源頭接管子引到耗水耗能源的六輕使用,而截斷了農地百年來源源不絕的水源,才會逼迫農民往地下取水。

此外,農業灌溉使用的是淺層水,不會引起地層下陷。引起地層下陷的是深水井,是政府核准民間工業去挖的,所以地層下陷其實是政府自己闖的禍。

台灣嚴重缺水,必須放棄高耗水產業,調整整個產業政策。我稱目前的產業為四高一低產業:高耗能、高耗水、高汙染、高工時、低工資,這些是穩死的產業,因為根本無法和資源豐富的其他國家競爭。

台灣每年進口500萬公噸的玉米和250萬公噸的大豆渣,主要是用來養豬和養魚。大型動物飼養過程消耗的熱量較多,需要用掉較多飼料;如果我們把吃豬的量減半,改吃魚肉,就不需要進口這麼多的飼料。因為同樣是蛋白質,體型愈小的動物耗費的飼料愈少。將一半的畜肉改為魚肉,不但國人的飲食可以剛好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所需的飼料也可以減少一半,糧食自給率會突然從32%變成50%~60%。但是要這樣做,必須要發展自己的養殖漁業,並且要保護近海和河川。除了養殖業,我們還必須發展亞熱帶型的農業。台糖在民國67年決定發展本土畜牧業,研究用番薯來當豬的飼料。它發現同樣面積的土地,種番薯種出來的熱量是玉米的4倍。只要再混入大豆渣或葉蛋白,飼料的粗蛋白比例就可以達到14%的標準了。

發展綠能與合理電價

另外,我們必須要認真的發展低耗能、低耗水的產業。我們的能源自給率不到0.6%,電價卻是全球第4低,低電價的受益者是代工產業。台灣的綠能發展到目前並不樂觀,面臨第一個問題是價格昂貴。天然氣發電在美國每100萬瓦小時只要79美元,因為美國是天然氣挖出來,直接送到電廠。台灣的天然氣發電是從國外進口,所以天然氣抽出後要先液化,才能跨越太平洋運輸,不論是液化過程還是遠洋運輸都很耗能源,也很貴。到了台灣以後要放進儲存槽,再把它加熱變氣體才能發電,所以每一百萬瓦小時變成88美元,成本遠高於美國。

台電成本高漲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養了一大堆所謂的民營電廠,其實就是台電高階主管退休後的天堂。所以民營電廠給台電的價格只會漲,不會跌。太陽能發電也很貴,每一百萬瓦小時要200元,而且太陽能板的製造過程是高汙染、高耗能、高耗水。德國樂於發展太陽能電池,原因是所有太陽能電板都是中國和台灣製造。如果規定太陽能電板要在德國製造,德國不見得願意發展太陽能。此外,台灣是亞熱帶海洋型氣候,多雲潮濕,遮蔽陽光,日照遠比德國少。發展太陽能發電最好的地帶是沙漠,第二個選擇才是大陸型氣候,而熱帶海洋型氣候絕對不是首選。

在草原地帶發展陸上風力發電很便宜,蒙古就非常適合。台灣的風力發電基本上只有海上發電,而海上發電很貴。台灣唯一不貴的綠能是淺層地熱,我們的淺層地熱成本比美國還低,但發電量非常少。台灣要發展真正的綠能只有一個,也就是深層地熱發電。

深層地熱發電的原理,是在很深的地層下找到一個大的空穴,然後打兩個洞到這空穴的兩端使它接通。如果有連通,那它可以從第一個洞灌水下去,在地下的空穴裡讓地熱把水變成水蒸氣,然後再從第二個洞把水蒸氣抽出來,就可以推動發電機發電。所有發電機的原理,包含核電、燃煤、天然氣,通通是為了製造水蒸氣。所以深層地熱是非常環保、碳足跡最小的一個方法。可惜的是,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在法國,但是法國仍舊無法確知地下空穴的準確位置,因此打下去的倆個洞往往無法在地層下連通。

目前台灣綠能的總發電量579萬千瓦,是既有發電量的17.5%。綠能還是要發展,但不能太樂觀,以為它可以完全取代傳統發電,所以台灣非得要調整產業型態不可。廢核必然的配套是要調整產業結構,否則是不負責任的。馬來西亞能源自給率123%、中國90%,台灣只有0.6%,我們發展高耗能產業是自找死路,這種產業政策叫「以己之無攻人之長」。

台灣實力在中小企業

產業要轉型與升級困難,我們可以舉一個典型中小企業結構轉變的成功案例:川湖科技。這是一家位在苗栗,很少人知道的傳統產業,做的東西是書桌抽屜的滑軌。台灣中小企業規模太小,公司內部的分工、分化不全,所以沒有外貿人才,沒有國際行銷的能力。川湖科技的訂單是由一個外貿公司負責,但這個外貿公司一直在大陸開發市場,愈開發、成本愈來愈低。所以下單給川湖的時候,成本也愈壓愈低,到最後川湖受不了低價競爭退出市場,員工開始離去。

剩下一半的員工不願意放棄,只好找新的買主。他們找到電腦的伺服器,而伺服器需要抽屜滑軌,所以它改做伺服器的抽屜滑軌。突然間,他的產品價格暴漲、利潤暴漲,5年就賺了一個資本額,股價是全台灣第4名。

像川湖企業這樣的中小企業不會太少,他們在過去30年來認真累積技術,早已經有能力接單做更高附加價值的產品,但是沒有人告訴他們。他們需要的是慧眼識英雄的外貿商,有能力行銷台灣,而不是只會賺兩岸價差的那種傳統貿易商。

政府不肯扶植有競爭力的中小企業,卻販賣「旗艦產業」的思想給我們,其實這是一種欺騙的行為。民進黨執政時的旗艦產業叫「兩兆雙星」,先是半導體產業,第二個兆星就叫TFT-LCD。兩兆雙星的目的是要公股銀行低利貸款給私人企業。TFT-LCD的正常壽命很短,設備壽命很短,一般國外的設備都是10年就要攤還,陳水扁卻要公股銀行核定較長的攤還期限。TFT-LCD產業最重的成本就是設備,當攤還期限延長為3倍,資本的固定支出就差不多只要國外1/3的價格,那麼剩下2/3不是全部都被企業賺了嗎?政府一直在想盡藉口把利益輸送給廠商。陳水扁的任內搞出了5大產業,後來發展成大到不能倒的五大慘業,因為只要它倒了,公股銀行跟著倒。旗艦產業其實是官商勾結的藉口。

台灣該怎麼辦?陳冲是台灣從2000年到現在唯一懂台灣產業的行政院長。他提出了「中堅產業」,就是培養國內最優質的中小企業成為全世界的隱形冠軍。全世界本來70%的企業就都是中小企業。企業大或小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獲利高低。很多產業在全世界都是中小企業。這種產業的特性是規模只能達到中小企業,一但超過中小企業的規模,就會愈大愈不經濟。關鍵零組件就是這種特性,很多產業用的關鍵零組件都是中小企業供應。

台灣如果發展中小企業,我們很容易打敗歐美,因為歐美跟日本的一流企業是跨國企業,都是非常大的公司,但這些跨國企業只佔它們國家的10%到30%而已,卻把國內的一流人才吃乾淨,剩下的中小型企業就只能用二、三流人才。台灣如果把一流人才跟中小企業結合,我們就會變成用一流人才打美國日本的二、三流人才。我們的一流人才和歐美的一流人才一樣強。我們是企業體制爛,所以我們的一流人才在我們的企業只有二、三流的表現。

我自己退休前跟廠商合作的所有計畫都成功,就是因為我領悟了這個道理。只要台灣的大學教授是一流人才,而且願意跟台灣最好的企業合作,那麼跟歐美、日本的中小企業競爭一定贏。我自己就有一個案例,我跟一個公司合作,帶著他們做研發。那時候有一個全世界第一名的公司,壟斷市場有30年。我們跟他們同時開發一台新的機器,兩年後,我們拿到全世界第一張訂單,3年後,這個美國公司退出市場。台灣的這個公司後來獨佔這個機器的全球市場5年。8年後,日本第一名的公司歐姆龍,才終於開發出第一台可以用的機器。

均衡產業發展 不要製造貧窮

台灣不是沒有人才,我們在1990到2005年這段期間,從海外回來的理工學院教授基本上都是歐洲國家前3名、美國前10名,最頂尖的人才。但是被政府的5年500億綁架,只研究跟國外有關的題目,不研究跟台灣有關的題目,這是台灣產業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川湖企業驗證一個基本概念:台灣有很多的中小企業,只要跟大學結合,可以用現在的技術做較高等級的產品,賣到另一個新的客戶那裡,利潤就可以跳3到5倍,這就是中堅企業。

陳沖推動的另外一個方向叫「三業四化」,大概的意思是結合IT產業的競爭優勢,發揮台灣精密機械在全球的競爭力。台灣的精密機械超出新興國家,甚至超過韓國。我們的IT產業人才非常強,但企業領導人沒有找對市場。如果IT產業的人才跟台灣的精密機械,這兩個強項結合在一起,台灣可以開發非常多的市場。

產業升級,讓GDP的成長中,原物料的貢獻愈來愈低,腦力與技術的貢獻愈來愈高,台灣的綠經濟才會有希望。台灣先天缺能源缺物資,所以我們應該要盡量靠腦力和技術來創造經濟的產值,碳足跡才會減少。要發展中小企業,而不是發展像Samsung這般的大企業。當一個國家裡面有一、兩個產業,規模超過其他產業100倍的時候,這個超大的企業,在醫學上就叫做腫瘤,不正常。它的規模遠比別人大,享有的政治資源一定是別人無法相比的。它的錢會多到足以把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一起買掉。這就是韓國今天碰到的問題。Samsung會去壓榨它上下游廠商的利潤,吸乾所有人的資源。

發展中小企業,整體GDP成長會很慢,但分配會更均勻。台灣不能繼續從GDP成長率去看經濟問題,要從90%的人的立場來看問題。90%的人在乎的是就業,而不是GDP成長率。就業可以帶動GDP成長,GDP成長不見得會帶動就業。所以,發展中小企業是以創造就業、縮小貧富差距為優先,以GDP成長為次要目標。

我們過去是以GDP成長為唯一目標,不在乎就業率、不在乎貧富差距擴大,那一種叫富人經濟。真正的全民經濟就是要發展中小企業。陳冲卸任前講過,所有的政府獎勵,不應該給旗艦產業,而是獎勵可以創造就業的產業。在地經濟不是只靠中產階級的良心就可以解決,還必須在產業政策上找對重點。

產業升級、發展中小企業之外,我們必須要開創品牌。台灣要走的經濟發展模式就是求均衡,不要製造貧窮,一旦創了貧窮,就沒有綠經濟可言。

誰的便便在海裡?吼!你的啦!

$
0
0
作者:Steven Katona(海洋健康指數執行董事)

※ 本文轉載自 海洋健康指數

我仍然記得我的高中同學阿當對我說:「Gay kocken offen yam!」──一句色彩豐富的意第緒俗語,直接翻譯是「去海裡大便啦!」,意思是「別再說了,這太荒謬了!」。

這句話其來有自,因為大部分海洋裡充滿了無數海洋生物便便,還有這世上60%住在海岸附近的人們所製造的便便。我們先從那些受歡迎的營養便便開始講起,這些是海洋生態系的食物來源。

聞起來像便便

Fargo是隻黑色拉布拉多犬,有著黑色濕潤鼻子。牠受過嗅聞訓練,可以協助英格蘭水族館的研究人員在2英里外找到露脊鯨的糞便。

新英格蘭水族館研究員羅莎琳德·羅蘭博士(Dr. Rosalind Roland)與正在指向正確鯨魚糞便方向的Fargo。

研究者用網子網住一團吸引Fargo注意力的樣品,看起來有點糊糊的帶著微紅或褐色,將送往實驗室中測量其中的生殖激素及腎上腺素,這可以告訴研究者鯨魚是否已經性成熟,以及雌鯨是否在懷孕期或哺乳中。鯨魚糞便提供有用的資訊,幫助研究者管理瀕危的露脊鯨、逆戟鯨和其他鯨魚,但它還有更為重要的功能。

從海洋陽光明媚的海水表層開始,鯨魚糞便滋養了整個遠洋食物網。海洋和陸地一樣,植物是食物網的根基。在光線充沛的淺層水域,紅樹林、海草、鹽沼植物和大型海藻蓬勃發展,但較深水域的植物必須想辦法讓自己停留在陽光能照射到的區域,它們利用油滴維持漂浮狀態,或利用鞭毛和帶刺的毛減緩下沉速度,食物網就從這些小型單細胞藻類(浮游植物)開始。

藉由太陽的能量和水中的氮、磷、鐵等養分,浮游植物迅速繁殖,形成主要的海洋生態系統基礎,提供食物給無數海洋生物幼體、橈足類、磷蝦、蝦、貽貝、蛤、扇貝、鳀魚及其他游牧魚類,還有一切捕食這些生物的動物。

看起來像雪

數十億動物的糞粒、加上蛻脫的外骨骼及生物屍體緩緩下沉。如果深度不太深,有的糞粒到達海底時幾乎完好無損,蠕蟲、海參和其他海底生物可能會吃掉那些碳和氮含量最高的糞粒。

隨著向下的旅程的展開,細菌慢慢分解糞便,製造出將顆粒膠結成薄片狀的黏液。海洋探險家威廉·畢比ㄞWilliam Beebe)在1930年第一次潛入百慕達海域時,從「深海潛水球(Bathysphere)」窗口中看到這些碎片,形容這是「海洋雪」。

緩緩降落的海洋雪。

後來,瑞秋·卡森在《我們周圍的海洋》(1951)書中寫道,「當我想到深海海底......我看到的一直是從海上面漂下來穩定、不懈、向下沉降的材料,一片又一片層層疊疊...這是地球上見過最驚人的『降雪』」。這種遍佈全海洋的「降雪」也被稱為「生物泵」,因為這是食物到達深海動物和海底群聚中的主要方式。

但隨著海洋雪沈降,透光帶以下快速增長的浮游生物,也迅速的消耗海洋雪中的養分。究竟是什麼神秘力量讓這個系統為持續運作?

這個問題在沿岸地區比較不那麼迫切,因為來自陸地的徑流帶來受侵蝕土壤、腐爛動植物和農業用肥料中以及下水道和污水處理廠(容後詳述)排放的營養物質。此外,在淺層水域中,風和洋流會將營養豐富的水往上帶入透光帶。

但在離岸水域,養份往往供不應求,僅能仰賴洋流湧升、細菌固定的氮或由大氣和陸地吹來的風中飄落下的塵土。只有非常強烈的暴風能擾動冰冷、厚重且富涵營養的深層海水,使之混合進溫暖的表層水域當中。

生命之泉 鯨魚便便泵

誰來維持遠洋海域的海洋雪?答案是:鯨魚糞便。

鯨魚常在透光帶有浮游植物生長的水域覓食。抹香鯨及喙鯨可能下潛1英里或更深以獵食魷魚和其他魚類。藉由鯨魚和其他深層潛水動物,例如海象和威德爾海豹在深海捕食但常在表層水域排洩的過程,成了為植物運輸養分的傳送門。喬‧羅門(Joe Roman)和詹姆斯·麥卡錫(James McCarthy)把這個過程命名為「鯨魚泵」。

鯨魚糞便使遠洋也能降下營養的海洋雪。

在緬因灣內,估計鯨魚和海豹的糞便每年可能提供了23,600噸的氮給浮游植物,超過所有的河流的加總,和來自陸地的氮來源總量大致相同,但是低於從大氣中沈降的氮量。

在南極,鯨魚糞便更顯重要。南極缺乏鐵質的表層水域,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長。磷蝦靠著吃這些微小的浮游植物蓄積鐵質並儲存在體內,用掉了整個透光帶近1/4的鐵質。

南極的一切生物都吃磷蝦,而鯨魚是主要的消費者。

每隻鯨魚一天可以吃掉好幾噸磷蝦,但是鯨魚會將大部分鐵質隨糞便排出,其中的鐵濃度高達周圍水域的1000萬倍。鯨魚,可能還有其他便便的主人們,如海豹、海獅和海鳥,藉由提供鐵質,滋養了整個生態系統。

在緬因灣和南極的研究指出,鯨魚泵對餵養初級生產者或完成鐵循環至關重要,然而這是在狩獵造成鯨魚族群數量下降,和工業時代的空氣污染提供了大量大氣中的氮之前。

不受歡迎的人類便便

近幾世紀的鯨魚數量正好與人口成反比,導致海洋中的鯨魚糞便變得少見,更多的是人類糞便。

舉例來說,南半球藍鯨的數量在上個世紀下降了99%,從約32萬7000隻下降到1180隻。

上世紀的南半球藍鯨數量下降了99%。

在此同時,人口總數卻已從1900年的16億飆升到超過70億,而且預計到2050年將達到90億。

人口數量從16億飆升到70億。

疾病會透過透過直接接觸糞便或受污染的水源散播。這些疾病包括了腸胃炎、傷寒、副傷寒、沙門氏菌感染、霍亂、腦膜炎、肝炎、腦炎、痢疾、阿米巴痢疾、賈第蟲病和如蛔蟲一類的寄生蟲感染。

在大部分的人類歷史中,由於人類社群如此之小,糞便只是討人厭東西,有時候帶來區域性地疾病或寄生蟲,但同時也提供作物肥料。但隨著人口增加,糞便帶來的髒污、臭味和疾病也隨之增加,更多糞便進入水井、湖泊、溪流和河流當中,影響環境和人體健康。上個世紀人口爆炸性成長,遠遠超過了我們處理排泄物的能力。

沿海遷移人口的增加和快速城市化讓沿岸海洋棲地承受的壓力加劇。

舉例來說,美國麻薩諸塞州的波士頓,直到1877年都未興建污水系統。1884年完工的系統只是將18個城鎮的污水收集起來,送到波士頓港的月亮島,然後隨著潮汐排出!

人類史上第一個處理糞便的污水處理廠建於1952年,但未經處理的污水仍持續排出直到1997年。而直到1995年,人們才停止將污泥傾倒進波士頓港的行為。

幾乎每天有上百萬加侖的二次處理廢水被排入海港。然而,和多數的「老」城市一樣,波士頓有個「合流式」下水道系統,收集污水和雨水。當雨量超過約1/2英寸時,污水流量就會超過處理廠極限。

直到今日,水量過多時,主流仍直接跳過處理廠,將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進海港。在世界各地的城市都有類似或更糟的故事,尤其那些比波士頓龐大古老的城市。

海洋中有多少人類糞便?

計算全球人類糞便總量很困難。依據每個人的性別、體型、飲食、排便頻率、健康狀態及其他因素,會排出不同的量。

大多數研究估計日排量約為3~8盎司,其中攝取大量纖維的人們排出的量較高。糞便含有50%至75%的水,其餘約有30%是細菌,30%是未消化的食物和纖維,10~20%的脂肪,10%的無機物質和幾個百分比的蛋白質。細菌是腸道微生物聚落的常態居民,能消化食物並在許多其他方面幫助我們。

假設每人每天排出5盎司糞便是由約1.25盎司的固體物質和3.75盎司的水所組成,用這個粗略均值計算,每日全球負擔將會是258,431公噸的固體和808,766公升的液體。當然,人們也會排尿,平均每天1~2公升(算是1.5公升好了),因此,還要加上近110億公升會被排放到環境中的液體(其他的估計看這裡)。

便便發生了什麼事?

世界上14%人口(超過10億人)完全沒有衛生設施,直接在戶外排便,這些情況主要集中在印度、印尼、中國、衣索比亞、巴基斯坦、奈及利亞,蘇丹、尼泊爾、巴西、尼日和和孟加拉。豬、狗和其他食腐動物可能會吃這些糞便,而蒼蠅會消耗剩下的。在人煙稀少的地區,患病個體的便溺可能會被沖入井、水潭、湖泊、溪流或河流中,將疾病傳播給這些地區飲用或接觸這些水的人。

沒有隔間的馬桶。圖片來源:ke jiun-yau

11%的人口使用著「待改善」的衛生設施,例如:「傾倒式沖水」(用戶自行倒水進去)廁所、沒有蹲板或坐墊的坑式廁所、便桶、或者便溺直接排入下方水域的廁所。另外11%的人口則是家裡沒有廁所,必須和2個以上家庭共用衛生設施或使用公共設施。而共用設施,並不計入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改善」數據當中。

最後,64%的人口得以使用「改良」的衛生設施,包括有專用管道連往污水處理系統的抽水馬桶、化糞池、沖往隔離坑式廁所的傾倒式沖水馬桶、通風改良的坑式廁所、還有以蹲板或坐墊覆蓋的坑式廁所或堆肥廁所。

分佈情形極不均勻,99%已開發國家的的人口擁有改良衛生設施,而發展中地區的人口只有52%這麼幸運。使用改良衛生設施的世界人口比例從1990年的49%增加到2012年的64%,但千禧年發展目標(7C)的75%覆蓋率看來仍不太可能在在2015年的目標日期前達到,因為還有25億人仍然缺乏這些設施。

污水怎麼處理?

改善衛生條件可以減少直接接觸糞便的機會,分離污水與飲用水,減少糞便散播疾病的機會,但並不一定利於環境。

未納入下水道系統之事業廢水放流口。圖片來源:環保署

改善衛生設施的最佳解決方案是,擁有專用管道連結到污水處理廠的抽水馬桶。污水處理廠處理過的污水還是得排放出去,像波士頓這樣位於河流或海岸地區的城鎮,通常將這些處理過的污水排入河川或大海。

90%的污水成分是水,因為下水道收集了來自浴缸、淋浴、洗碗、沖馬桶和許多商業及工業用途而來的水,污水處理廠也被設計成可以應付這麼大量的污水。

污水處理系統排出的可能是未經處理(原始)的污水;大致過篩或經過沉澱的污水(一級處理);過篩並除去油脂且經細菌和其他微生物消化的污水(二級處理);或者是過篩、沉澱、消化過並經進一步處理去除氮和/或磷的污水(三級處理)。

三級處理利用細菌將氨轉換成無害的氮氣以去除氮;利用特殊細菌的生物蓄積能力或讓磷與鋁或鐵凝結後沉澱過濾以去除磷。三級處理也可以透過讓污水流過沼澤或蘆葦叢達成,裡面的植物會消耗污水中所含的養分。

釋放未處理的或僅做初級處理的污水會危害排水口附近的生物群聚,因為其中含有大量惡臭不堪的有機物質,會扼殺附近的海底並在細菌分解有機物質時消耗水中氧氣。這些污水中的病原體可能危害人類、經濟魚貝類及其他海洋生物。

初級處理可以氯化處理以殺死病原體,但氯氣會與大量的有機物反應形成可能有害的氯化碳氫化合物。

二級處理後的污水幾乎都經氯、臭氧或紫外線消毒,消滅了大多數微生物,但病毒仍能存活,且仍然包含了所有人類排出的營養物質,包括氮、磷、鐵和處理廠使用的其他元素。過多的營養物質促使藻類和浮游植物大量滋生,降低水質,堵塞漁民的漁網,衝擊漁業和海水養殖業,並助長赤潮發生。當植物死亡,細菌分解它們,耗盡水中溶解的氧,需要氧氣的海洋生物無法生存的「死區」便出現了。

三級處理保護了人類,因為它經過消毒去除病原體;同時也保護了環境,因為它移除了引起水質優養化和藻類過度生長的營養物質。然而,對於大多數處理廠來說,這個處理過程通常被認為太過昂貴。

在此同時,人類糞便問題成長遠比解決方案的發展快上許多,尤其是海洋。世界上有一半人口生活在距離海岸60公里內,而3/4的大城市位於海岸地區,全球15個超級城市中有11個位在海岸地區,每個都有超過1000萬的居民,未來10年內還會再增加數百萬市民。到了2025年全球預計將有35個超級城市。

人類的糞便並不是上述所有問題的唯一原因,因為污水中還含有丟棄的食物、寵物便溺和一些工業廢水。此外,農田的肥料和高密度養殖場污水與城市廢水匯流,這些都是造成許多河流與海洋交匯死區的肇因。要保持人類健康並恢復海洋健康有許多工作要做,但對於近海來說,解決人類糞便問題是最重要的一個。

為3日滑雪賽剷5百年森林 環團痛批2018平昌冬奧

$
0
0
本報2015年4月15日綜合外電報導,陳文姿編譯;詹嘉紋審校

韓國平昌3度申辦奧運,2011年終於取得2018冬季奧運主辦權。原是舉國歡欣的體育盛事,卻成了江原道平昌地區加里王山古老森林的惡夢。

為了準備冬奧運專用滑雪道,江原道政府與平昌冬奧會組委會不顧環保人士抗議,在加里王山500年的古老森林間砍除珍貴林木。如今滑雪道預定地的樹木砍伐作業已完成,韓國環團無力挽回。

韓國平昌為籌辦2018冬季奧運,剷除了加里王山5百年森林,蓋高山滑雪道;圖片來源:韓國冬奧官網。

滑雪道一定要蓋新的?  環團:附近即有國際規格賽道

這場爭議的主要論戰在於這條滑雪道的開發是否必要?根據國際國際滑雪總會 (ISF) 公布的國際滑雪競賽規則701.1.1 點說明(第80頁), 冬季奧運男子滑雪降速比賽場地,垂直下降高度須介於800m至1100m,但特殊狀況,如遇地形條件限制,得介於750m~1100m。距離加里王山不遠的龍平滑雪村曾舉辦過世界盃滑雪大賽,也符合冬奧750m的限制。

「根本不須要新的滑雪場!使用現有的滑雪場就可以了。」韓國時報引述南韓環保團體綠色聯合(Green Korea)秘書長 Yoon Ki-don的說法。

不敵冬奧  皇室山聖林也遭殃

海拔1561m的加里王山自14世紀末即為皇室山,山上的原生林自古被視作聖林,原始自然生態因此得以完整保留。這裡被列為韓國重要森林遺傳資源保護區,林區內有珍貴的紫杉、白樺、橡樹、銳齒槲櫟等,同時也是Wangsasure白楊木(朝鮮半島特有種) 的主要林區。

林務局於2013年將加里王山自保護區名單中移除,讓滑雪度假區得以在此動工。當局承諾,奧運結束後將進行復原計畫,但韓國環境運動聯合會KFEM原州支會秘書長金慶俊對復原計畫表示悲觀,他說「2018年2月奧運會後,這場戰役將會持續」。

金慶俊表示,江原道政府跟當地居民只想利用這個機會在此興建滑雪度假區。完整的森林復育計畫估計高達1000億韓元,林務局卻只列了3000萬韓元經費。

原生森林復原難  與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背道而馳

2014年10月,當時環保人士仍在做最後的努力,時值第12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簡稱COP 12)在南韓平昌舉行,與會國際代表受當地環團邀請共同聲援加里王山保育。

全球森林聯盟Global Forest Coalition執行董事Simone Lovera 說:「加里王山的森林裡,數十種溫帶闊葉林跟針葉林相互構成一種微妙的平衡,這是人力無法復原的。」完整的復原估計將花上數個世紀。

為短暫體育賽事毀生態  環團:應鼓勵保育非破壞

加里王山的滑雪道僅供奧運高山滑雪與超大曲道兩項賽事,其他項目在龍平、旌善、鳳凰公園等地進行。若將加里王山賽程進行時間加總,約等於3天。

國際地球之友主席Jagoda Munic 表示,「僅僅為了3天的賽程,捨棄現有的設施去建新的滑雪道,這不僅破壞生態也不符合經濟考量。奧委會應該去鼓勵自然保育,而非破壞。」

為了保護加里王山不受破壞,環保人士也曾提議採用兩回合比賽(根據國際滑雪競賽規則706.2)的方式,但國際滑雪總會堅稱此方式不適用於奧運。

上屆俄國索契冬奧也引發破壞自然保護區的爭議。歷年來,為了奧運或國際競賽進行的大型開發計畫屢次引發爭議。韓國環保人士聲明,「為了幾天的比賽破壞500年的森林,是危險的抉擇」。

水質敏感區蓋豪宅 禾和二區諾不影響大台北用水 環評初審過關

$
0
0
本報2015年4月15日台北訊,鄒敏惠報導

富邦建設公司代表進行簡報。位於新店溪流域的大台北華城,是知名的山坡地豪宅區。柯市府上任後,其中的禾和二區建案提出建物變更,但因位處山坡地及水質敏感區,若有不慎,恐將影響大台北地區用水。據蘋果日報載,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曾對此揚言,「台北市長已經『改變』,開發態度也應『改變』,『不應該』再容許任何開發。」

然而,此案已於民國88年即取得環評許可,且富邦建設為主的開發單位,提出汙水處理、水保設施等多項保證。經多次審查,昨(14)日最後一次的專案小組討論會,環委做成通過決議。北市自來水處代表亦僅重申「立場反對」,最終將申請書送交環評大會。

水質怎把關? 開發單位拍胸脯保證

位於新店溪旁的禾和二區開發預定地,占地17公頃,而大台北地區400多萬人口,97%以上的民生用水皆由新店溪提供。建商以適應山坡地地形為由,申請變更建築設計,所涉及的土方運送、汙水處理、水保等配套措施中,其中最受注目的,就是水質是否會受到汙染。

本次開發單位提出「雨水及水池」、「截流井」、「液位控制閥」等具體措施,自來水事業處代表僅重申「立場上反對」,未做進一步表示。但有環委表示,對液位控制閥此一設計不甚理解,要求開發單位補齊相關資料。

山坡地上改別墅 環委緊盯水土保持

對於水保法規範必須設置的「滯洪沉砂池」,開發單位將原先各戶獨立設置的26座,合併縮減成6座,便有環委質疑,此舉將導致管理責任不明,要求釐清容量數據並詳列對策。

開發單位另承諾,為確保工程裸露地有效覆蓋,以及過濾、排水設施正常運作,遇豪大雨預報時,將派員清除及檢修排水渠道及沉砂池雜物,並在排放集水井定期採樣分析。

對於汙水處理,開發單位也頗有信心。富邦建設表示,將採納既有越區排放管線,不進入汙水處理廠處理系統,且預計將產生污水910 CMD(噸/ 每日),遠小於第二加壓站的管線容量15180 CMD(噸/ 每日),不會有超乎容量的疑慮。

每戶10萬公基金 確保執行環境監測

本次申請變更的主項目──33萬餘立方公尺的廢棄土方,開發單位承諾,對於後續的處置作業,將以不影響聯外道路、低噪音為原則,維持空氣品質與確保交通順暢。

然而,開發單位亦以住戶隱私需求為由,表示無法進入室內進行噪音監測。儘管環委表示,室內監測有其必要,應盡可能避免技術上的困難,開發單位對此不願讓步,一再強調居民注重隱私性,也遭到管委會的阻擋,只能以推估的形式補充。

環委進一步要求,包括水保、水質、空氣品質、噪音等各個監測項目,都須依照最新《環評法》要求,在工程結束後,持續進行監測;開發單位也表示將提撥240萬,作為監測的公基金使用,未來不論執行單位是開發單位或管委會,都將持續進行環境監測。此外,也將相關規定納入銷售合約,確保住戶知悉相關義務。

保育聲景跨界激盪 「世說蟲語」一解鳴蟲秘密

$
0
0
【搶救寂靜,聲物狂想.系列報導1】
本報2015年4月1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林倩如報導

由台灣聲景協會、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所共同主辦之【聲物狂想曲】系列講座,4、5月連續推出,每種生物(聲物)主題背後,安排一位科學家與一位藝術家相映對話,帶來人文和科普跨領域的交流。

14日,「草地上的行板─世說蟲語」率先開場,講者為甫出版《搶救寂靜》的野地錄音師范欽慧及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楊正澤。

楊正澤老師(右)、范欽慧(左)。(林倩如攝)

世說蟲語  從「秋」字談起

勾勒一個個有趣的歷史時空引人發想輪廓,范欽慧從「秋」字甲骨文談起,「很像蟋蟀的形狀吧」。她進一步解釋,蟋蟀鳴叫於秋轉涼時分,提示了節氣與昆蟲交織的深刻關係,比如《詩經.豳風.七月》便如此描述:「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鳴蟲文化成為民俗休閒已有上千年歷史,成就「仁宣之治」的明宣宗,尤其著迷鬥蟋蟀,民間因此流傳俗語「促織瞿瞿叫,宣宗皇帝要」。鬥蟋蟀文化則始於唐興旺於明,今天嘉義、台南等地尚有盛行,台灣蟋蟀「黑龍仔」跨海打敗對岸蟋蟀「蛐蛐」,更被國家地理頻道拍成紀錄片《黑龍過江》大放風采。

「曾訪問孟繁佳,北京最後一代還懂得聆賞蟲魚花鳥的文人雅士,他提到漫漫長冬養小黃蛉放棉襖裡,蟲兒隨升溫開唱是為隨身聽,感覺特別溫暖,一種獨特的生活與記憶。養蟲工序繁瑣,翻找搪瓷缸刻意打破、營造山水棲地、最終上置青苔,餵這些歌者以山東蘋果,怎樣用茶水刷牙等等功夫;雖養蟲男性居多,可也不乏女性研究者,像《大自然》雜誌總編蔡惠卿,藉鳴蟲連結推動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范欽慧說。

古人的養蟲文化

而養蟲到聽蟲,或時尚風雅或知識系統或賭博經濟,彷彿沒落公子爺兒們的娛樂,容易被指摘不務正業,然換個角度想,或許現代人多喪失遺落了聆聽聲景的綿密情意和悠緩心境。

在日本,平安時代文學作品《枕草子》即見人們因蟋蟀聲音好聽而捕捉養起來的記述;《源氏物語》亦有鈴蟲篇,形容源氏與三公主擁一片蟲鳴行吟飲和歌;川端康成《古都》女主角千重子則飼養金鐘兒(日本蟋蟀)。

至江戶時代,欣賞蟲音的文化蔚為流行,不分階級貴族武士市井小民走向郊外遊賞,迄今東京每年秋季,部分公園會舉行賞蟲賞花會。京都鈴蟲寺、大阪松蟲塚等提供憑弔寄懷,或組同好會,之於鳴蟲,日本喜聽聲中國鬥蟋蟀發展風格殊異,「特別在寺廟,青苔、石頭、老樹、風聲、蟲鳴,生成仛寂(Wabi-Sabi)之美的環境氣蘊。」范補充。

《江戶名所圖會‧道灌山聽蟲》描繪了幾個有閒情雅致之士側耳傾聽蟲鳴的景象。

昆蟲發聲模式獨具  如環場音效

而多年投身研究蟋蟀鳴叫聲,用聲音為昆蟲做分類的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楊正澤,則在講座現場分享環場音效之精采蟲音,並以「昆蟲行為的科學」切入,回應上半場前介。

楊正澤笑稱「小時候哪分什麼鳴蟲,根本亂抓一通」,後來「學會找聲音,聲音的意氣風發,其實正是一個生物的故事」,一時間,台灣大蟋蟀、白緣眉紋蟋蟀、烏頭眉紋蟋蟀、黃斑黑蟋蟀、家蟋蟀、小扁頭蟋蟀、樹蟋蟀、樹皮蟋蟀等熱鬧盈耳,「聲音可以分辨行為,除此,描寫上擬人化有其美好之處使人親近理解,仍應適度,避免過度詮釋。」他如是理性提醒人類詩意的投射。

昆蟲學家蒐集富有意義的聲音行為,天擇選汰的發聲模式具備其主要功能:交配。「你看,蟋蟀高歌之餘同時得固守洞口,不然別人跑進去,不就白忙一場。」、「這隻停在樹上的蟬,注意看,母蟬馬上就飛來了。」楊正澤活潑比喻,不時生動模仿各種蟲聲;他也指出,除了交配,通過聲音可傳遞信號,具恫嚇或警戒作用。

自然界溫度計  面臨極端氣候只能以命相許

此外,蟋蟀還是自然界的溫度計,源於冷血動物其新陳代謝率受周遭溫度影響,氣溫上升時,蟋蟀便也叫得快;1897 年塔伏學院(Tufts College)物理學教授鐸貝爾(A. E. Dolbear)依據觀察雪白樹蟋蟀導出計算公式T=50+[(N-40)/4],「T」為華氏溫度;「N」是每分鐘發聲次數(其他昆蟲各自有一套計算公式)。

楊正澤話帶幽默,實則憂心道:「面對當代氣候變遷出現極端高溫,鳴叫頻率越是急切,昆蟲只能以命相許了。」

而鳴蟲化石最早出現於3億5千萬年前的泥盆紀,比鳥類早2億年,有句話說「混沌宇宙寂無聲,首破寧宇是鳴蟲」,定義了這最原始的萬籟初音,這麼微小卻如此不可思議。

不過,昆蟲聲學在台灣研究者較少,對聲景保育的重視關注亦不多,伴隨世代人們成長的聲景逐漸衰弱,巨大轟鳴的是水泥結構襲捲覆蓋,隔離了有機空間,遠離了自然環境,非得要等到多元聲景一一消失,才驚覺不復存在。無處不循聲,不僅聽賞之際感受美妙,聲音作為一種立體動態的社會教育/文化保存/生態保護介質,透過跨域想像激創,需要刻不容緩展開搶救。

【聽,是誰在發聲】

台灣騷蟴其實是常見的草棲鳴蟲,分佈於中低海拔平地、山坡及山區樹林旁灌叢或草叢,經常在秋季夜間發聲。有些人晚上在郊區常被這些響亮的蟲鳴吵得睡不著覺,但其實靜靜地聽著這些聲音,其實也感覺到一種協調的韻律?(錄音者:范欽慧,圖片提供:楊正澤,文字:台灣聲景協會FB

西移860公尺避白海豚 台電芳苑離岸風電計畫過初審

$
0
0
本報2015年4月15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西移風機基地860公尺,將計畫避開魚礁、白海豚棲息地範圍後,台電在彰化芳苑的「離岸風力發電第一期計畫」15日通過環評初審。

此次審查,台電提出施工營運工程相關污染與對生態、沿岸漁業與地質等項目監測與減輕對策獲得認可,但通過此案的同時,小組召集人顧洋也提醒,此案位於外海,後續如何追蹤監督,將是一個課題。

台電彰化芳苑的「離岸風力發電第一期計畫」施工期間鳥類監測位置示意圖。

離岸風力發電第一期計畫是政府為了推展永續綠色能源,由能源局示範獎勵的基礎計畫之一,由於彰化海岸風場相當優良,工業局曾表示對身為前導的此計畫感到相當期待。

台電此案是台灣第三個離岸風力發電計畫,也是官方的第一個,另有民間海洋風力發電公司提出的「竹南離岸式風力發電計畫」、福海風力發電公司位於彰化海岸「福海離岸風力發電計畫」,並陸續通過環評。

但由於此案選址在彰化芳苑外海水深15~26公尺的地區,靠近「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的預定範圍,而在之前的審查中,小組要求台電評估施工、營運至除役階段,對白海豚生態的可能影響,更要求台電評估風機西移可能。

風機避白海豚棲息環境  林務局關注噪音影響生態

今次再審,台電提出將基地距海岸最近距離由原本的6.7公里西移至約7.2公里,最東側一排風機重新配置於原風機西側及南側,距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達860公尺以上。

林務局對此變動表示可以接受,並另要求台電應持續對周遭的海洋哺乳類、鳥類與蝙蝠等進行相關生態監測及研究,以利理解噪音音頻與音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衝擊沿岸漁業、養殖?  夏季刺網、一支釣受影響

除了降低對白海豚的衝擊外,沿岸漁業與淺海養殖會受到什麼影響?漁業署與環委劉小蘭再次提醒之前的問卷調查都顯示「有條件贊成」的漁民比例有二、三成,應該重視。

台電公司則回應,彰化目前已無捕撈遠洋及近海漁業,他們評估,施工期間將會影響夏季刺網及一支釣漁民作業,但對拖網與定置網作業影響極少。

電纜舖設位潮間帶  台電稱對水鳥影響小

而對於當地芳苑灘地水鳥的影響,台電公司則表示由於電纜舖設的地點是潮間帶,對覓食區衝擊不大,而且外海風場也不是主要鳥類遷移路徑,推測應無撞擊可能。

此案在第三次初審時獲得通過,台電承諾小組要求,在環評報告有單獨章節更詳盡監測對經濟魚種的影響,同時鳥類、鯨豚類及魚類等追蹤監測時間也會再增長,而這些資訊也將即時修正管理並上網公告。

預備聽證兩週要趕12場 交部仍拒航空城全區聽證

$
0
0
本報2015年4月15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桃園航空城計劃原擬於18日起擇定4天舉辦12場預備聽證會,但卻僅有機場園區所在的特定農業區地主參加而惹議。在15日的立院交通委員會中,多位委員以臨時提案要求交通部為航空城一案進行全區聽證會,甚至要求暫停預備聽證

3月時民眾至行政院門前抗議

雖然這些臨時提案通過了,但交通部長陳建宇仍以土徵條例為擋箭牌,僅願對特定農業區部分辦理,在多位綠委的猛攻下,陳建宇仍堅持立場,表示雖尊重交委會的看法,但是否要舉辦全區聽證,由於涉及全國,必須和桃園市、內政部等相關政府機關研究如何處理。

而預備聽證是否將暫停,對照交通部原訂一天同時舉辦3場,花4天在兩個週末中完成的「趕進度」態度來看,立院的決議恐怕將遭置之不理。

行政院列為重大建設的「桃園航空城」,徵收民間土地廣達3千多公頃,是台灣史上最大的區段徵收案件,除了「蛋黃區」的機場擴建外,當時的桃園縣府大肆在周邊「蛋白區」計畫開發,讓上萬人因此迫遷而爭議不斷。當地反對派的居民與聲援的民間團體兩年來不斷要求「全區聽證」,以檢討此案當中的各項目的必要性何在,卻一直無法得到正面回應。

在今年桃園市長鄭文燦上任後,已宣布將就市府所涉及的部分進行全區聽證,但由中央的交通局所負責的部分,卻仍堅持僅在8月對特定農業區進行聽證,且將於本週末開始展開12場「預備聽證」程序,而交通部所負責的達1400多公頃,屬特農用地地主高達8千多人。

15日交通委員會中要求交通部召開全區聽證會,但陳建宇卻引「土地徵收條例 」,提出僅有特定農業區需依行政程序法舉行聽證,認為交通部完全是「依法行政」。

土徵條例第10條的相關規定為第3項「特定農業區經行政院核定為重大建設須辦理徵收者,若有爭議,應依行政程序法舉行聽證。」陳建宇將此解讀為僅有特定農業區才需要辦理聽證,讓召委劉櫂豪等立委相當不滿,直批曲解法令,劉櫂豪表示,此法不等於對其他部分召開聽證就是違法,只要有需要辦理聽證,就可以按行政程序法的規定辦理。劉櫂豪更批,行政程序法的位階為基本法,當然高於土徵條例,陳建宇將土徵條例凌駕在行政程序法上,是錯誤的法律見解。雙方皆表示自身有法律專案,對此互不相讓。

劉櫂豪vs陳建宇

受邀到場的環境律師詹順貴則指出,土地徵收條例第10條第3項的增訂,僅是作為內政部於進行徵收審議時,符合該條所定要件,即必須舉行聽證的發動條件。並不等於規定聽證可以交由其他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舉行,更非用來將能參與聽證的利害關係人,大幅限縮成只限於特定農業區農牧用地土地的所有權人。

台灣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王寶萱表示,長期協助居民爭取全區聽證會,就是因為「看不到徵收的必要性」。王寶萱指出,如果交通部認為海軍基地的跑道長度寬度不足擴建為桃園機場第三跑道,那麼徵收附近的土地即可,為何要另外大舉徵地?而自貿區、產業專區的必要性也一直沒有得到討論。王寶萱更指出,交通部除了拒絕全區聽證外,也不願先做環評,但要是如交通部所計畫,先進行徵收再展開環評,不就表示環評一定給過,否則已經徵收的土地該如何處置?

面對陳建宇希望加速進度,立委羅淑蕾反問若「桃園市的聽證會結果是不做了,那怎麼辦?」陳建宇表示蛋黃蛋白可以脫勾,此言後續也引發質疑,立委李鴻鈞表示,既然交通部認為第三跑道、第三航廈的擴建最急迫,那就別在拿自貿區等畫大餅,以免兩頭空。

「真的有誠意要解決問題嗎?」立委管碧玲指出,就是由於中央拒絕進行聽證,反使整個案子裹足不前。立委田秋堇更勸告陳建宇「做全區聽證的時間是很划算的」,田秋堇更認為航空城案如此繁雜,藉由聽證會釐清各項的必要性,才對所有的行政官員都是最有保障的。

交通委員會通過臨時提案,要求交通部必須就航空城區段徵收進行全區聽證,且參照過去中科三期、湖山水庫等重大開發案的聽證會往例,邀集民間團體與行政機關共同籌備聽證會,並推舉專業而公正的第3方主持人團,以確保結論的公信力。

「不是我一個交通部可以解決」陳建宇表示土徵議題涉及對全國性影響,必須與徵收主管機關內政部,以及辦理「蛋白區」區段徵收的桃園市一起討論,但立委們認為在桃園市已經表態要作聽證的狀況下,若交通部願意作,內政部也不可能反對,決定權仍在陳建宇自己身上。

而王寶萱則指出,除了僅特農區地主可以參與外,排除了民間參與的預備聽證會也明顯做不到「釐清爭點」與「議定程序」,預備聽證會中有此兩大程序瑕疵,民間團體將會循法律途徑追討。


PX場又爆炸 中國公關前功盡棄

$
0
0
作者:劉琴(中外對話北京辦公室編輯)

※ 本文轉載自 中外對話

反對PX項目是中國城市居民在過去8年中最顯著的環境運動之一。中國曾發起針對PX項目的大規模公關運動,以讓民眾接受這一項目。但古雷PX工廠的再度爆炸,令這場公關運動的效果大打折扣。

福建PX工廠爆炸。圖片來源:手槍水雷

2015年4月6日下午6點56分,漳州古雷PX工廠再度爆炸 ,已造成15人受傷。在2013年7月30日,該工廠已發生一次爆炸。當地官員曾保證不會再發生爆炸。

綠色和平組織污染防治項目資深主任馬天傑告訴中外對話,兩次爆炸發生後,公眾對PX項目的安全性會產生更大的懷疑,政府需要花費更大的力氣來建立公信力。

媒體描述 ,爆炸發生後,火光沖天,夜如白晝,現場四、五公里外,空氣中瀰漫著刺鼻的味道,風吹過時,石化味道更加明顯。除消防員外,已出動解放軍防化部隊馳援。

環保部應急中心相關官員告訴新京報 ,目前該事故被判斷為安全生產事故,未被定性為環境事故。是由於崗位責任不到位,操作不到位,缺乏安全生產意識,和整體PX生產工藝無關。

爆炸工廠就是廈門PX運動抵制的項目

古雷工業園區位於福建漳州古雷半島,距離廈門90公里。古雷PX項目最早要追溯至8年前的廈門PX項目抵制事件,此事件是中國民眾抵制PX項目的開端。2007年,市民以在政府門前散步等形式抵制一家大型PX化工工廠建在居民區附近,百名政協委員也聯名反對在廈門建此項目。此事件被認定為中國城市中產階級大規模發起環境運動、爭取環境權益的開端。

繼廈門之後,2011年大連、2012年寧波,再到2013年的茂名,抵制PX項目的群體事件不斷發生。PX項目在中國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2008年,福建省最終決定將PX項目遷至古雷經濟開發區。為避免觸動民眾神經,當地不再使用「PX」一詞,而是以「古雷重大石化項目」代稱。媒體報導稱,漳州市政府舉全市之力,動員政府力量,包括檢察院、法院,甚至紀委來確保項目的建設實施。

兩年以來的PX國家公關

早在兩年前,中國政府第一次從上到下、正面回應PX問題,開始了PX國家公關 ,官方期望這些PX公關能消除PX產業發展的障礙。在昆明、成都等地反PX聲高漲的2013年4、5月間,中央政府要求漳州介紹PX項目落地建設的經驗和啟示,並要求大力宣傳來自科學界的聲音,邀請專家為PX正名,告訴民眾中國需要PX。

《環球時報》呼籲民眾冷靜,稱中國需要更多PX生產基地,不能讓韓國、新加坡等國的PX工廠決定中國化工的未來。

PX項目只是重要的化工產品原料項目,但在中國卻演變成了一個敏感的社會話題。圍繞PX項目到底對環境和健康有哪些隱患,民眾與政府以及專家學者展開了博弈,但誰也無法說服誰。

曾經參與編制過19卷化工大辭典的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勇武十分不解:「很奇怪,只是一種普通化工產品的PX突然登上了石油化工的舞台,變成了比什麼都重要,並對社會以及公眾產生瞭如此之大的影響。」

中國民眾認為,在自家後院建PX項目會影響居住環境和健康。但是,政府部門和一些專家則認為,抵制PX是因為公眾科學素養​​低,PX產品低毒,並引用聯合國關於PX毒性排名第三類的標準來佐證。

古雷PX工廠的再度爆炸,讓民眾對專家的說教更加反感和不信任。網民稱, 比PX項目爆炸危害更大的是專家依附公權力扯謊 。新京報文章認為,兩度爆炸,可能讓公眾對PX的信心降到更低。

南方周末曾稱,古雷PX項目是中國唯一一個能看到希望的PX項目,也是一個因其與公眾溝通得力而被中宣部列為「新時期做好群眾工作的典型案例」。

跨媒體最新創作《捕蝶人》 專訪繪本作家陳旻昱

$
0
0
2015年4月10日台中訊,古國廷報導

一個追尋蝴蝶的故事,就此展開

很久很久以前,有個代代相傳的捕蝶人家族,每個人都可以完成自己的「蝶畫」。雖然環境一直改變,蝶況也隨之不同,但是每個世代的捕蝶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捕到蝴蝶,完成自己的畫。

但是到了這一代,原本的大森林不見了,變成一座大城堡。捕蝶人努力地找,但再也找不到任何一隻蝴蝶了。他希望能完成自己的蝶畫。突然有一天,他發現了蝴蝶,於是奮不顧身的拿著網子去追,結果...

集繪本、3D動畫、手機APP為一身,這是木田工場的最新創作《捕蝶人》。本報特別專訪創辦人陳旻昱(筆名玉米辰),分享其作品《捕蝶人》的創作故事,以及8年來為台灣環境議題創作的心路歷程。

台灣環境議題,用童話故事寫下來

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系畢業的陳旻昱,退伍後就一直在非營利組織工作。從九二一災後重建,到全台各社區營造計畫,足跡踏遍台灣各地。

想要把台灣環境課題變成故事的想法,是在南投桃米社區投入災後重建開始萌芽。

陳旻昱那時候覺得,台灣過去的童話故事大多從中國大陸移民過來,或是原住民留下來。於是開始思索有沒有可能,把台灣當下的環境、社會議題變成故事。

「把這些議題變成故事,創造一個想像空間給孩子們看,事實上是談我們的問題,同時透過這個過程認識自己的特性。」陳旻昱認為,「每個地方的人都一樣,當對自己的環境有進一步的了解,必然會提高對它的關心。」

基於這個想法,他開始尋找適合的題材,從過去認識的各地朋友,或是各種管道得知的環境議題,選出12個主題開始創作繪本,並於2008年出版第一本繪本《是誰偷尿尿》,跟孩子談汙水下水道的問題。而於去年底最新出版的《捕蝶人》,是他的第八本創作,則選定台灣的紫斑蝶作為故事的發想起點。

繪本作家陳旻昱 及其最新創作《捕蝶人》

從認識紫斑蝶開始,醞釀腳本

「當時看到公視節目在介紹紫斑蝶,發現這題材有很大的幻想空間,」陳旻昱說道,無論是一次好幾萬隻的遷徙,或是台灣曾經號稱蝴蝶王國,都是可以創作的題材。

於是陳旻昱2009開始接觸台灣紫斑蝶保育協會,參加協會的志工培訓,並認識致力於紫斑蝶保育的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研究員詹家龍等人,透過長期與在地組織相處,慢慢認識紫斑蝶的生物特性,及其在台灣的重要性或面臨的課題。

「通常這個時間都很長,透過觀察、跟專業者接觸,慢慢才去產生腳本,所以每個腳本都是一段時間的醞釀,」陳旻昱說道。

端紫斑蝶。李鍾旻攝

經過多年,《捕蝶人》的腳本終於完成。故事維持過去的創作堅持,沒有鮮明的善惡對比,或是英雄和壞蛋的對抗,而是搭造引人入勝情境和想像空間,試著和孩子討論問題。

「故事主線是以捕蝶人製作蝶畫出發,但最後則是處理對蝶畫的定義,」陳旻昱解釋,蝶畫的定義是進一步談對生態環境的態度。此外故事安排也嘗試不將蝴蝶變少歸咎於捕蝶人身上,而引導孩子思考棲地破壞的問題。

《捕蝶人》全新創作 繪本變身3D動畫、手機APP

腳本完成後,於2013年開始繪製《捕蝶人》時,陳旻昱卻完全捨棄以往用個人手繪方式創作,改以多人團隊利用立體紙藝製成3D動畫後,再轉製成繪本故事。

「創作形式改變不是最重要的。」提及轉變過程,陳旻昱表示,重要的是如何嘗試新的載體,讓內容的吸引力和擴及力更廣一點。

陳旻昱進一步舉例,3D動畫是一個根源,可以轉換成各種型式。除了可以輸出成繪本,也可以製作應用APP,增加觸及一般大眾的可能。另外今年將完成近20分鐘的3D動畫短片,未來若在各種場合放映,也可以讓沒有購買繪本的家庭也有機會看見這些議題。

而發展3D動畫的另一個原因,則可以吸引原本做動畫的人,一起加入環境議題創作的行列,而木田工場正是台灣少數的原創動畫團隊之一。陳旻昱認為,雖然環境議題、繪本或動畫,在台灣現階段看起來處於弱勢,然而每到選舉總是有候選人提及,這隱含著這些議題或產業具有未來性。

跨媒體創作《捕蝶人》網站,內含動畫和APP下載。圖片來源:《捕蝶人》官方網站

而當陳旻昱將其動畫作品到國外參展,台灣環境或社會議題的獨特性,讓他的作品受到好評,使國外廠商前來洽談代理權。這代表著以台灣議題的創作,相當具有發展的可能。

陳旻昱堅定的說道,「我認為木田工場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是把這件事情做成。」他認為,必須要讓年輕人看見,用台灣的社會議題或環境課題創作,也可以自我實現並創造財富,就有機會鼓勵更多人投入。

從繪本、電視卡通、3D動畫,乃至於APP應用程式,將近10年來陳旻昱不斷嘗試運用各種媒介傳播環境議題。即便自嘲對家裡面收入的貢獻趨近於零,但是太太和家人的支持,是他在長年創作和掙扎過程中,支持下去的動力。

在訪談尾聲,陳旻昱拿出近期小小讀者們厚厚一疊的心得回饋,甚至自製的繪本創作。在其中,彷彿看見這些孩子在其搭造的想像空間和繪本世界中悠遊,慢慢地成長、改變。

哥倫比亞「樹蔭咖啡」 鋪成候鳥生態廊道

$
0
0
摘譯自2015年4月10日ENS美國,華盛頓特區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藍鶯。(來源:Forest Atlas of the United States)過去50年間,全球藍鶯數量減少70%,催生了哥倫比亞保育廊道計畫。3個鳥類保育組織花了10年時間,終於成功建立起鳥類保育廊道,作為藍鶯(Cerulean warblers)的重要冬季棲地。

美洲瀕危藍鶯 南北奔波找活路

藍鶯是一種小型鳴禽,體色為天藍色,在南北美之間遷徙。4月藍鶯飛往美國繁殖,8月飛往哥倫比亞山林或南美西部其他地區。

藍鶯曾是俄亥俄州和密西西比河谷數量最多的繁殖鶯類,現在卻是西半球存續風險最高的候鳥之一,野外只剩下約50萬隻。美洲中西部和阿帕拉契山脈雖然也有藍鶯保育活動,但失去拉美冬季棲地,數量仍持續減少。

「哥倫比亞以全世界最高鳥類生物多樣性為傲──擁有超過1,900種鳥種,社群也認識並重視北美來訪的候鳥。」ProAves基金會執行長Alonso Quevedo說。

ProAves基金會2005年在Yariquíes國家公園現址進行動植物調查,幫助Yariquíes國家公園的成立,佔地194,810英畝。同年,ProAves在附近建立545英畝的藍鶯保護區。2007年又成立了灰鳳冠雉保護區,目前佔地4,470英畝。

確立生態地役權 社區都願意幫忙

約3,000英畝土地,種下了500,000株26種原生樹苗,將現存的棲地連接起來,形成6英哩長、半英哩寬的廊道,同時也增加了林冠。這些原生樹苗都是在附近的藍鶯與灰鳳冠雉保護區培育出來的。生態廊道連接了藍鶯保護區所在的Yariquíes國家公園,和灰鳳冠雉保護區所在的和平山。

此外,哥倫比亞也首次運用18個保育地役權,保護僅存的原始森林。

「令人振奮的是,生態地役權的建立,鼓舞廊道和緩衝區當地的社群參與保育工作,改採用生態友善的農法,包括樹蔭咖啡和可可。保育和生態重建帶來自然效益,像是水土保持、水質改善和產量增加,也是社群參與的誘因。」美國鳥類保育協會國際地景保育官Jason Berry說。

咖啡、可可、畜牧業 在地產業提供候鳥棲地

總計有超過220個地主參與保育廊道計畫,在咖啡園、可可園和牧場種植遮蔭樹木。當地社群也以混牧林業(Silvopasture)──在牧場種樹──保護牛隻健康、商業產量和提供鳥類樹蔭。

新生態廊道保存了150種鳥類的棲地,包括許多候鳥在內,像是金翅鶯、美國鶇和玫瑰胸蠟嘴鳥,也提供特有和瀕危鳥種棲地,包括極度瀕危的哥倫比亞特有種領林鶉和山鷯哥。

生態廊道計畫具有衡量生物多樣性改變的方法,像是測量藍鶯和領林鶉族群數量的變化。目前計畫以衛星影像評估森林面積的增長,作為棲地增加的指標。這項資料將作為下一階段樹木培育以及未來的廊道3倍成長計畫的參考。

哥倫比亞的咖啡園提供藍鶯棲息。(來源:U. 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 Northeast Region)

Colombia Plants Trees to Rescue Bright Blue Warbler
WASHINGTON, DC, April 10, 2015 (ENS)

Three bird conservation groups have succeeded in their 10-year effort to establish a conservation corridor in Colombia that offers crucial winter habitat to help reverse the decline of Cerulean warblers – small sky-blue songbirds that migrate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America.

Cerulean warblers are now flying north to breed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y leave in August and migrate to the forested mountains of Colombia and elsewhere in western South America.

The species was once one of the most abundant breeding warblers in the Ohio and Mississippi river valleys. Now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eriled migrant songbird species in the Western Hemisphere, with only about half a million Cerulean warblers remaining.

The Colombian conservation corridor effort was motivated by a 70 percent decline in the global population of Cerulean warblers over the last 50 years.

“People in Colombia celebrate being the nation with the highest bird diversity in the world,” said Alonso Quevedo, executive director of Fundación ProAves. “It is significant that with over 1,900 avian species, communities are able to recognize and value the subset of migratory birds that arrive from North America.”

More than 220 private landowners participated in the project by planting shade trees on their coffee and cocoa farms and cattle ranches.

Some 3,000 acres of land were reforested to connect existing habitat into a corridor six-miles long by half-a-mile wide, using 500,000 seedlings of 26 native tree species grown in nurseries established in the nearby Cerulean Warbler and Pauxi Pauxi bird reserves, as well as promote more canopy cover.

Eighteen conservation easements, the first in Colombia, were used to conserve remnant patches of native forest.

“We’re excited at how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easements has motivated local communities within the corridor and buffer zone,” said Jason Berry, International Landscape Conservation Officer for American Bird Conservancy.

“In particular, we have seen the widespread implementation of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 including increased use of shade coffee and cocoa. Clearly, the natural incentives for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uch as protection from erosion and maintaining top soil as well as improving water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agriculture, have been key factors.”

Silvopasture practices – the planting of trees in otherwise open cattle pastures – were used to benefit the health of cattle and business productivity as well as provide tree cover for birds.

This initiative provides a protective corridor of habitat for a host of birds between the Yariquíes National Park, where the Cerulean Warbler Bird Reserve is located, and the Cerro de la Paz mountain, where the Pauxi Pauxi Reserve is located.

Expeditions by ProAves to document the animals and plants of the region supported the creation of the Yariguíes National Park, covering 194,810 acres, in 2005.

In the same year, ProAves established a nearby 545-acre private Cerulean Warbler Reserve, and then in 2007, founded the Pauxi Pauxi Reserve, which is now 4,470 acres.

Conservation work on the breeding grounds in the Midwest and Appalachia have helped the Cerulean warbler, but as the birds lose winter habitat in Latin America, their declines have continued.

The new conservation corridor initiative protects and preserves critical habitat for more than 150 species of birds including many migrants, such as the Golden-winged warbler, American redstart, and Rose-breasted grosbeak.

In addition, it provides habitat for other endemic and threatened species such as the Gorgeted wood-quail and Mountain grackle, two species found only in Colombia and considered globally endangered.

This project includes a component to measure biodiversity success, such as changes in the population of Cerulean warbler and Gorgeted wood-quail.

Currently, monitoring protocols are in place for reforestation of forest cover change using satellite imagery, which will indicate how much habitat has been created.

This information will inform the next phase of nurturing the growth of trees that have been planted and planning for the tripling of the corridor in the future.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不要只活在動物園」 澳啟動瀕危物種十年大計

$
0
0
本報2015年4月15日綜合外電報導,江佳芸編譯;蔡麗伶審校

為了搶救幾十種瀕臨絕種的物種,澳洲叢林遺產保護組織(Bush Heritage Australia)結合了50位科學家進行一項10年計畫。

澳洲瀕危的袋鼯。(來源:David Cook Wildlife Photography)

哺乳類瀕絕速度 澳洲拿世界第一

澳洲哺乳類動物滅絕的速度是世界之首,在過去兩百年內消失了29種物種,另外在尚存物種中,有56種或近1/5的物種面臨滅絕的危機。

這不僅僅是哺乳類動物的危機,數十種鳥類、植物、魚類、爬蟲類和兩棲類物種,都被澳洲聯邦政府列為瀕臨絕種的動物。

棲息地喪失、狩獵行為和森林野火的改變是造成物種下降的原因,而入侵的外來種更被視為對當地生物造成持續性威脅的主因。據估計,野貓就直接造成約20種物種滅絕,包括了小兔型袋狸、豚足袋狸和沙漠草原袋鼠。

探討生物多樣性消失 50位科學家找解方

來自澳洲15所大學的50位科學家已經展開這項10年計畫,共同討論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問題,並合作55個專案,以找出阻止當地物種快速減少的解方。

新的計畫是科學家會使用約350萬公頃的36叢林遺產保護林地,一同尋找新方法阻止物種減少。研究主要針對六大領域──外來入侵種、火災生態、使物種可自由移動的地景連通性、恢復棲息地、瞭解棲息地保護區和威脅性物種的管理。

澳洲叢林遺產保護組織希望,隨著研究結果的出爐,2025年能有120項計畫完成。

澳洲特有種「不要只活在動物園」

「我們有一系列的計畫,從長期研究到短期行動,彼此有著相互的關聯。」澳洲叢林遺產保護組織科學研究部主任Jim Radford博士表示。

Radford說,本土的哺乳類動物,像是兔耳袋狸、草原袋鼠、中小型袋狸和袋鼯都處在「非常危險」的狀態。「我們不希望看到這些物種只出現在動物園或一些離島上。我們無法讓已經絕種的動物再回來,但我們希望整治出較佳的環境,讓仍存在的物種持續的繁衍、增加。」

「牠們正面臨了一連串的威脅,很多的案例下,我們都保留了一部分的棲息地給他們。以往如果發生火災,牠們會移動到別的地方然後再回到原棲息地;但現在如果發生火災、疾病或是有野貓、狐狸入侵,牠們可能就滅絕了。」

「我猜測有些動物或許無法復原,但我不認為我們應該放棄嘗試。我們或許會失去幾種物種,但我希望我們能指出更多復原成功的故事。」

保護叢林遺產 啟動物種再引進 

澳洲叢林遺產保護組織已經著手進行動物的再引進計畫,像是紅尾帚尾袋鼩引入澳洲西部、條紋無腿蜥蜴引進坎培拉以南約75公里的斯科次代爾(Scottsdale)。

此計畫的經費來自澳洲叢林遺產保護組織以及外部提供的資源。Radford表示將致力於此計畫不讓其受到金錢限制。

去年,聯邦環境部長Greg Hunt承諾,將在2020年前抑制澳洲當地哺乳類的滅絕。他說:「我不希望我們的物種,像是袋食蟻獸、短尾矮袋鼠、兔耳袋狸在我們集體良知下滅絕。」

國家瀕危動物委員會已經被指派進行物種復原的任務。不過仍有部分保育人士提出批評,指出缺乏資金、國家級的計畫支持以及大量野貓滅絕等問題。

抗爭中淬鍊河流公民文化 韓國水運動考察紀行

$
0
0
【「河流公民」運動.系列報導 2】
本報2015年4月16日韓國大邱訊,特約記者林吉洋報導

※ 編按:本月10日-17日,「第七屆世界水論壇」在韓國展開。諷刺的是,主辦國韓國的民間河川社群指出,政府耗費鉅資建造「四大江工程」明顯違背此論壇精神,一面宣傳保護河川,一面又耗費巨資任意改造河川,根本是「自我矛盾」。

台灣的河川社群代表,包括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楊志彬、水患治理監督聯盟徐嬋娟等人也赴韓觀摩,10日與韓國環境運動聯合(KFEM)河川政策委員李喆宰,以及當地環保組織「生態和平亞洲團隊」進行交流。

四大江運動造成技術官僚與工程集團的壟斷、擴權。

韓國水政策走回頭路 值得台灣警惕

李喆宰向台方詳盡回顧韓國水資源政策,以及河川保護運動的興起與當前困境時表示,韓國水資源政策是走回發展主義的舊路,值得吾人警惕。

李喆宰總結道,四大江工程是一種選舉騙票的政見,至今仍然被韓國政府當成神話吹捧,為的是替財團鋪路,因此耗費人力物力舉辦「第七屆世界水論壇」。

在雙方的交流中,韓國環保運動與民主化過程的興衰更替,與台灣經驗之相近相似性令人吃驚。在世界水論壇舉辦期間同時,回顧韓國的水資源治理政策與民間河川保護運動的興衰,對於第七屆世界水論壇關係到水資源保護的永續課題與趨勢,才能有更深切的掌握與理解。

「壓縮型現代化」致使韓國水壩密度世界第一

韓國目前建設有1800座大小水庫,屬於世界大壩委員會(ICOLD)認定的大型水壩有1200座,從數量上來看位於世界第三位,落後於中國及美國,然而若從密度來看,則是世界第一位。

李喆宰認為,導致這個現象緣起於軍事獨裁政府的統治,冷戰時期因為美國的經濟援助與產業依賴網絡,為確保政權穩定必須依賴經濟的快速成長。造就「成長第一」的畸形發展,為此所有自然資源、土地、水源的掠奪都是正當且合理,完全不需要顧及後果。

而當時,美國胡佛水庫為代表的大型水庫與核電 成為美式強權的對外標誌,也成為美援技術輸出的一部分,當時的軍事強人朴正熙極欲開發大型水庫對北朝鮮炫耀國力強大,甚至在主導水資源開發的國營事業K-Water設立總統辦公室以便直接指揮,朴正熙主導的強國主義造成了第一波大水壩興建潮。

對此現象,李喆宰稱韓國的水資源開發經驗為「壓縮型的現代化」的一環。當時共產陣營或美國盟友,不分左右都是在發展主義下,政府主導以人為的技術力量對自然環境進行征服。

一位韓國社會學洪教授(音譯)就認為,水庫其實就是韓國獨裁政權的證據,整個80年代最大的特色,就是這種「物理性的開發」。一直到80年代末的民主化運動挑戰軍事獨裁,大型水壩開發的壓迫導致民眾反抗,這一類開發主義才受到遏抑。

民主化過程─思索人與環境的關係修復

1989年首爾爆發水中重金屬含量超高問題,憤怒的市民開始重視水資源問題。90年代初學生運動爆發,各地大型開發案遭當地民眾與聲援學生的抵抗。同一時期也是民間環保運動崛起,1984年成立「公害協議會」以幫助污染受害者為主、1988年成立「公害追放運動聯合」,其中「公害追放」意近趕走污染、1993年各地串連的環保組織合併成立「韓國環境運動聯合」(KFEM)。

1990年代環保意識興起,大型開發案逐漸減少,1997年江源道水壩興建案被終止,反水庫運動取得重大勝利,2000年第二座東江水壩取消。

李喆宰回顧,當時東江水壩反對運動的口號是「東江要繼續流下去」,讓民眾理解「取消攻擊性的水壩」,社會開始反省「以人為中心」的水政策,轉而思考「人與自然和諧水政策的可能性」。

四大江工程改變水文,百年老橋也難逃劫難。

推動韓國成為河川奔流的國家

同時期聯合國也開始呼籲不要蓋大型水壩,改正「水庫取水」的概念。2000以後的改正以「供給優先」的水資源政策,取而代之的是管理(治理)的概念。政府開始嘗試與其淹水補償損失,不如直接購買易淹水地區的土地,讓洪水期河流可以放大一些,

1995到2003年,開始倡議自然型河川的恢復運動,最著名的案例是「良材川」,當時運動的口號是如果保留河川的自然生態,就能「讓韓國成為河川自然奔流的國家」,此一目標獲得當時市民大眾的認可。

當時也獲得政治家的支持,因為政治家發現河川的自然景觀也有利於帶動市區河川週邊房地產的增值,因此紛紛把復育河川當成競選的政見之一。

千禧年後環境運動的下坡

2000年以後環境運動發展樂觀的時期,河川保護突然開始疾走下坡。2002年的露沙颱風侵襲韓國造成嚴重傷害,大雨洪災導致238人死亡,政府開始以防洪為理由,啟動大量的河壩工程。

就環保運動本身而言,由於民主派(反對黨)執政,大量的進步人士被延攬進入體制與財團開始親近,環境運動開始走向「法制化」(體制化),對環保運動的擴大化產生內在矛盾無法解決。此時,相對有進展的部份就是生態教育崛起。

水壩中心主義復活韓國走回極端發展主義舊路

2007年李明博意圖模仿德國,主導推進「韓半島大運河」計畫(四大江工程前身)遭到反對,於是以調節氣候、穩定供水、防洪與擴大就業為名,提出「四大江工程」,預計在韓國境內四大江河興建20座大型水壩,並且增高既有87座水壩,還要整修數百公里的河堤,並對700公里的河床疏濬以淨化水質。

李喆宰回顧,四大江工程僅花費6個月規劃、3個月環評就開始動工,引發全面性反彈。當局並且聘用工程顧問公司開始鋪天蓋地的行銷宣傳「四大江工程」。

四大江工程封鎖河流造成水質惡化  俗稱的綠茶拿鐵的嚴重優養化現象。

當時反對陣營包括了環境組織、市民團體、學術界、基督教與佛教人士,共同反對瘋狂的四大江計畫。為了抗議瘋狂的河川工程造成生靈塗炭,一位佛教的文殊法師留下一封「反對四大江工程」遺書後自焚身亡(韓文報紙稱為「燒身供養」)。

果不其然,2011年李明博宣佈「迎接新水」,總預算從14兆韓元追加到22兆,錦江因為生態崩潰魚群大量死亡,成為「綠茶拿鐵」(優養化)。李喆宰回憶,一位參與報導的記者因為現場死亡魚群太過震撼,導致精神崩潰送醫復健。

第七屆世界水論壇為輸出「水壩技術」

李喆宰批評四大江工程是一種選舉騙票的政見,號稱可以提供30萬就業機會,事實上只是技術官僚的濫權與圖利大型工程集團。為了彌補錯誤四大江工程造成的損失,韓政府至今仍需要持續編列預算維護修補,現有14個水壩工程項目以「防災」為由,仍然持續耗費預算。

李喆宰總結,在所有OECD國家當中韓國建設項目經費是最高的,而至今仍然沒有政府官員為了失敗的四大江工程負責,「四大江工程」仍然被韓國政府當成神話吹捧,為的是替財團鋪路,把「水利工程」輸出,因此耗費人力物力舉辦「第七屆世界水論壇」。

李喆宰引述一位韓國社會學家的話語總結道,韓國的河川運動經驗是一個「帶著反省的水運動,因為一個流域才能夠形成一個社會,同時,一個有流域概念的社會才是一個完整的公民社會」。

藉由河川上下游的連帶關係比擬為一個社會有機體的連帶關係,李喆宰為韓國河川運動下了一個有深意的註腳。(回系列報導 1

四大江終止運動國際串連

觀察後記

25年來的韓國水運動,基本上跟民主化運動、威權主義、國家與企業資本息息相關。韓國的水壩建設潮從60~80年代獨裁時期達到極盛,在80年代民主化過程後開始河川保護意識,卻在2000開始走回開發水壩的道路。

李喆宰委員點出問題關鍵,在於新自由主義、世界貿易、加上國家與財團資本的靠攏,使得政府以大型水利工程需求舒緩國內營造業產能過剩的問題,第七屆世界水論壇本質上也是這一趨勢的延續。

目前韓國財團正在東南亞各國輸出水壩技術,這個趨勢將導致發展中國家即將走過當年韓國大水壩興建潮的問題。有感於中國最近提出的亞投行也在同一個邏輯下,為了國內的產能過剩問題,先進國到非洲、東南亞國家以援助為名進行技術輸出大型基礎項目,實際上掠奪、控制的後進國家的資源,可能形成新一輪的開發或自由貿易競賽。

令人感嘆,同樣長年處於「經濟掛帥」的台灣現在也面臨與韓國類似的處境,自由化貿易進一步激發新一輪「自然資源掠奪開發」。為了興建自由貿易區徵收土地、為了「不斷供給工業」能源、水資源而排放空污、破壞環境掠奪水資源。

兩相對照下,台韓兩國共同經歷強人獨裁與軍事戒嚴,政治民主化與民間社會的發展、環保運動興起實在有驚人的相似處。對此,韓國河川運動更有值得吾人借鏡之處,也值得台灣關注東亞環境問題與命運連帶的未來。

註1:李喆宰委員目前擔任韓環境運動聯合「生命江河」委員會副委員長,也是KFEM的前任政策局長,曾於去年(2014)9月應社區大學全促會邀請,協同「生態和平亞洲」朴祥鎬所長來台訪問並與台灣河川社群交流。
註2:韓國目前有23座核電機組,建設中5座,未來10年規劃興建有11座。
Viewing all 1995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