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5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丹大野生動物家園 繁殖期間請勿打擾

$
0
0
本報2015年4月10日台北訊,編輯室整理報導

台灣的強心臟——丹大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正撲通撲通地跳動,因為野生動物能在這個完整的家園,健康生活著!而3~6月是野生動物繁殖期, 南投林區管理處提醒民眾,避免進行各項影響野生動物的活動。

丹大蘊含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是野生動物的家園。圖為山羌。(圖片來源:南投林管處)

丹大蘊含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是野生動物的家園,時值野生動物繁殖期,南投林管處為防範盜獵、加強保育工作,研定了加強取締防範盜獵鹿茸計畫,也呼籲原住民部落,避免於此時進行各項尋根及狩獵活動,以維生態永續。

南投林管處表示,丹大地區為台灣水鹿之聚集地,常可於丹大林道一睹它的芳蹤,幸運的話,還可以見到成群的台灣水鹿穿越林道;目前是台灣水鹿繁殖期,也是鹿茸生長期,因野生鹿茸價值不斐,常吸引非法盜獵者之覬覦,如未能確實防範情形盜獵,恐造成族群數量減少。

丹大地區為台灣水鹿之聚集地。(圖片來源:南投林管處)

為此,林管處研定加強取締防範盜獵鹿茸計畫,於主要林道及道路出入口,排定人員與保七總隊第六大隊員警共同執行查察取締任務,期待民眾一起守護野生動物,也為辛勤的值勤人員打氣,杜絕非法盜獵行為!


反核人士高成炎組公司 宜蘭利澤地熱發電補件再審

$
0
0
本報2015年4月10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環運、反核大將高成炎10日現身環署,為的是「利澤地熱電廠」發電計畫的環評審查,如今成為送審的開發單位,高成炎提出要嘗試閉迴路循環的增強型地熱系統,強調不受地質條件限制,但這些新技術卻因說明不夠詳細,而遭要求補件再審。

高成炎自組公司,要證明台灣的地熱足以取代核電

高成炎近年宣傳反核,發動公投連署的同時,也一再推崇地熱將是台灣最佳的再生能源方案,兩年前其成立「蘭陽地熱資源有限公司」,擔任董事長,就是為了要證明地熱發電足以取代核電。該公司計畫在環評通過後,集合國內外民間資金來從事國家級試驗,目標是10年內在台灣建立100Mw的世界級深層地熱發電廠。

高成炎指出,此新地熱系統為封閉式,只取熱運用新的增強型地熱系統技術,此計畫其向下挖3公里深,並將轉向海域。高成炎預計2016年目標發電容量1MW,2108年10MW,更展望2025年要向海域火成岩取熱,讓發電容量達到100MW,如此一來將是上百億的投資計畫。

面對環評小組要求對鑽井計畫、可能帶來地下水地質等影響更進一步說明,高成炎強調,將屬閉迴路循環,利用套管方式以「熱交換」取熱,因此不但不會有污染地下水、也不可能帶出高礦物鹽熱水與有毒氣體逸散。此法節省循環取熱的能量消耗,也沒有引發淺層地震的困擾,更不受地質條件限制。

至於地下水、岩層等地質資料,高成炎坦言拿不出來,因為目前即便國科會在三星地區的鑽探也不過1公里深,且地質狀況大不相同,而其技術並不受限地質條件,他更不認為有需要做這些調查,但承諾盡量收集相關資料。

選址在宜蘭五結蘇澳之間的利澤工業區內,高成炎指出,從學術論點可知,利澤為攝氏65度/km的高地熱梯度地區,宜蘭平原南北向的火成岩體入侵,火成岩體寬2公里、長25公里,深2.5公里,為在濁水斷層下方。當中地溫梯度較高的有冬山、龍德、利澤與五結。

利澤地熱送審範圍圖

目前蘭陽地熱已取得利澤工業區北邊焚化爐附近的0.49公頃,但因宜蘭縣府的支持與提議,送審的環評範圍有6公頃,包含了周邊公園綠地與環保局空地。此舉讓環評小組感到疑慮,要求確認以取得宜蘭縣政府環保局與工業區地主工業局的同意。

「環評法是當時我當環盟會長時推動的」高成炎自認對環評法規非常熟悉,指出做環評並不需要產權,正式要開發的時候才需要有產權。

另有環委質疑,地下井經過他人土地下方,相關規定為何?雖然高成炎指出雪隧等工程為例,但多為公共交通建設。

環保局局長陳登欽表示,以目前計畫來看,地下井於地下3公里深轉向東方入海,之間僅有宜縣環保局向工業局租的土地,應無太大困擾;且縣府相當支持、期待此計畫,要協助業者取得同意文件無太大問題。

當初會要求業者做全區環評,也等同先行排除投資障礙,以快速推動地熱發展,若此案真獲成功,期待將來不管是高成炎要擴大規模、其他業者加入或甚至由縣政府參與都可行。因此宜縣對業者的要求僅有需提出地下井三維座標,以便日後其他計畫施工。

宜蘭境內地熱資源豐富,縣府對此計畫感到期待

面對環評委員指出目前送審計畫不夠明確,直呼這樣要怎麼審!不樂見通過環評後還得不斷環差,或擔憂高成炎對此計畫的想法過度樂觀。高成炎表示「不確定的事情我們去嘗試,失敗是我們公司的事,環評只管對環境影響的事」,顯露對此計畫義無反顧的態度。

高成炎強調,若能大量開採深層地熱,可降低進口能源依賴度,更要取代核電,且若每個縣市都能做,就可減少城鄉差距。高成炎期待此計畫能養成國際深層地質探勘專家團隊,加速綠能產業發展,並輸出開採深層地熱的經驗及設備。

環委籲六輕善盡企業責任 放流水pH7.8護海洋

$
0
0
本報2015年4月1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海洋酸化是國際海洋科學關注的議題,國際間多篇科學研究指出,pH值7.8以下的海域,不利海洋生物,恐怕導致海洋生態崩解。昨(10)日環保署審查六輕白海豚保育對照表,環評委員呼籲台塑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將放流水標準訂為pH7.8以上;並且建議附帶決議環保署修訂甲級放流水標準,但此項提議遭環保署官員駁回。

瘦骨嶙峋的白海豚,不只是餓肚子,也顯示台灣海洋病懨懨。學者建議六輕放流水標準,至少需pH7.8,守護海洋解救白海豚。(圖片來源:媽祖魚聯盟)

西海岸能否永續 看白海豚就知道

2012年第二次專案小組審查會議做成3項決議,包括要求台塑提出白海豚保育友善措施,將白海豚監測相關資訊公布在網站上,以及妥善處理工業區放流水,儘量維持該海域pH值在8.0左右;附帶決議請林務局負起白海豚生態調查之責;2013年3月13日第231次環評委員會決議全案退回專案小組審查。

闊別兩年後,本案昨重回談判桌。幾位委員都指出,資料顯有不足之處,無法據此評估白海豚現況。委員李培芬說,資料和3年前看到的資料很類似,環評要求pH7.6以上,不但做不到甚至出現pH7.5;白海豚的狀況整體區域變化看不到,從整體不同時間的內容變化,無法看出趨勢,整體內容令人「很失望」。

pH7.8以下  海洋走向崩解

由於海洋酸化是近年來國際間關切的議題,國際間相關研究資料越來越多,委員邵廣昭即指出,雖然國際間沒有文獻證明適合白海豚生存的海域pH值是多少,但近幾年國際間相關研究報告都證明pH值7.8以下,對海洋生物會有傷害;再不改善,海洋生態系就會面臨崩盤。

他認為,台塑應善盡企業社會責任,至少達到pH7.8以上。

「為何介意pH值?因為國外有太多研究顯示,pH值過低對海洋生態有影響,雖然在pH7.3的海域,白海豚也會游去吃東西,這是因為沒有東西吃時,什麼地方有食物,再大的危險牠都會去。」環評委員劉麗玲說,pH值低不只是影響白海豚,更重要的是影響他的食物。

國外許多針對牡蠣的研究顯示,pH值低於7.8對於胚胎發育有影響;他也建議要達到7.8以上。

環保署:放流水標準比中國好

邵廣昭說,目前甲級水質標準是十幾年前訂為pH7.5~8.5,現在已經有這麼多科學證據佐證,環保署正視這個問題。

對於pH值是否在曝氣池完工後增加,他認為資料不足以證明,須監測半年以上再論定。建議比照香港政府測站密集,而且將原始資料上網。

至於幾個測站都曾出現pH值低於8.0的情況,這幾年監測資料也顯示白海豚的隻數和群數都在往下降,劉麗玲建議檢視兩者之間的關聯,包括整個西南海域的監測資料進行對照,才能釐清是整體海域都有問題,或是六輕單一問題。

會議決議,開發單位須補充網路上海域水質和放流口水值連續監測資料,經彙整、開發單位解讀後最新資料,以及歷來白海豚觀察觀測情形,這兩項資料經委員書面確認,由環保署核備後送環評委員會確認。

閉門會議時,主席一度提議將環保署修正放流水標準列入附帶決議,卻遭環保署官員以中國放流水訂為pH值6~9以及其他國家「訂得更低」,認為沒有必要檢討駁回。

第二次審查會議重點摘要

水資源聯盟根據周蓮香2011年的調查報告指出,中華白海豚49%有皮膚病,認為罪魁禍首包括六輕多座汽電共生廠、發電廠的脫硫廢水,每日約18萬噸直接海排;而石化業排放的重金屬及有機污染物,造成海水酸化,不但直接影響白海豚安危,也使得海域生態不振,無法供應白海豚生存條件。

彰化醫界聯盟認為中華白海豚的生長海域pH值不能低於8.0,不同意六輕放流水標準只符合甲級海域7.5。聯盟秘書張淑芬說,「中華白海豚是雲林海域生態保育指標,當地出沒的白海豚,48%都是親子族群,更需維持當地自然樣貌。」

立委田秋堇表示,台塑做為國際企業,應顧及企業社會責任,開發過程不傷及環境以及弱勢民眾,因此應讓海洋pH值維持在8.0,讓海洋健康生產健康的食物。

環評委員建議除持續進行白海豚調查監測,並應成立資料庫,否則永遠都缺乏背景資料;研究調查也不該只做春夏秋,白海豚冬天的去向應補入資料中;也可考慮對照研究,選擇無工業區的海口設置研究樣區。

另外,審查委員也建議在水下聲音監測應說明範圍和速度,當抽砂和拋沙到甚麼程度的聲量應停工等;對於中表層魚類的調查,了解白海豚食源

延伸閱讀 | 白海豚保育密碼 pH8.0

ICLEI首辦公民社會論壇 城市永續發展納人民心聲

$
0
0
【2015 ICLEI全球城市氣候環境大會在首爾‧系列報導‧3】
本報2015年4月11日首爾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出身NGO的首爾市長朴元淳以廣於接納市民的聲音受到推崇,本屆ICLEI大會由首爾市主辦,在議程中首度增加過往沒有的「公民社會論壇」,邀請當地和國際NGO與會,共同探討公民團體與城市永續發展的議題,並將把討論內容做出決議提送至大會。

朴元淳在會中致詞時表示,NGO代表最基礎的公民聲音,不管是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在執政時,最終公民的意見才是最重要的,他承諾會把公民社會論壇的建言納入大會結論中。

ICLEI議程中首度增加過往沒有的「公民社會論壇」,邀請當地和國際NGO與會,共同探討公民團體與城市永續發展的議題。

批判綠色經濟  公民團體能否有不同的永續思維?

公民社會論壇主要探討主題為永續發展與公民參與,在城市永續發展的議題上,公民和NGO的角色為何?由於朴元淳在當選市長後,將NGO的組織和運作方式帶進市府,讓公務體系徹底翻轉,許多政策來自公民的倡議,以氣候變遷這個議題來說,由於公民的行動造就了首爾的減碳成效。

相較於大會議程內容所帶領的方向,公民社會論壇討論的內容更具批判性。究竟NGO的角色是什麼?是否足以代表大部分公民的聲音,還是只是跟著政府所制定的方向走?對於綠色經濟的路線,公民團體能否提出不同的方向和路線?

針對「永續發展」這個議題,大型國際會議如ICLEI或UNFCCC,所討論的方向仍舊是如何透過綠色投資和開發,創造所謂的「綠色經濟」,「但是那仍舊是一種開發形式,為何我們沒有另一種思維和言論,走不一樣的路?」韓國氣候變遷行動機構主席Ahn Byeong-ok質疑當前的永續發展論調,面對氣候變遷,公民團體提出的應是有別於開發取向的綠色行動。

韓國譚國大學教授Cho Myung-Rae指出,在推廣綠色經濟時,我們是否真的擁有「綠色思維」?還是只是做到表面的綠化,而非從生態的角度去思索政策方向?他認為面對氣候變遷,應從基礎著手,在思考綠建築時,不是去興建一座全新的綠能建築,而是如何用生態的方式改善和綠化既有建築。

左二為周教授。

除了綠色經濟  永續發展不應忽視社會正義

此外,Cho教授強調,社會公義在永續發展的議題上不應被忽視,當城市想要邁向永續,社福照顧預算的比例不應太低,在朴元淳市長任內即每年增加社福預算,這種「社會經濟」的實踐在韓國才剛剛起步。他指出,公民團體應代表公眾向政府提議政策方向,由政府來執行和達成,重要的是人民的聲音需要被聽見,公民團體應該要能夠代表大多數人。

台灣參與公民社會論壇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觀察,韓國社會有強大的公民團體,但是在環保領域的團體相較之下較薄弱,而朴元淳把NGO帶入市府一方面顛覆了過去的行政傳統,另一方面也因其態度不夠強硬,反核路線過於溫和而招致批評。

公民遊行  為首爾承諾而走 

今天中午,首爾市政府在會場東大門設計中心外舉辦公民遊行,為朴元淳於大會中最新提出的「首爾的11項承諾」宣示而走,朴元淳邀請所有與會市長與他手牽手,共同為城市的永續未來而努力,一起「減碳,救地球」,希望為年底的巴黎氣候大會注入新的動力。

首爾市政府在會場東大門設計中心外舉辦公民遊行。

首爾的承諾遊行。

下午各城市與會代表參加大會規劃的移動工作坊,個別參訪15個首爾市政府針對永續發展和環保的具體成果。其中有首爾最大的能源獨立建築「首爾能源夢想中心」,其使用能源比一般傳統建築少70%;還有能供應1850戶首爾居民所需電力的Amsa光電池發電站;Gangdong-gu城市農園,以及居民自主倡議透過建築改善讓老舊社區重生的Jangsu社區,此外還有綠色交通和生態城市等據點。(繼續閱讀系列報導

南風灌毒 彰化大城居民重金屬含量高過麥寮

$
0
0
本報2015年4月11日彰化大城訊,賴品瑀報導

「尿液中釩鉻錳鎳砷鎘鉈鉛8種重金屬與有機物1-羥基芘濃度,高於距離六輕10公里內的麥寮、台西居民,甚至也高過離六輕10公里外的居民。」

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詹長權11日上午前往彰化大城地區,向當地台西、頂庄兩村居民報告半年前進行的健康檢查結果,380位民眾中,有高達73位的尿液中有5項以上重金屬超標,尿液中有鉻鎳砷鎘鉛這五項致癌重金屬有一項以上超標的也有155位,共228名居民獲建議繼續進行評估與追蹤。

老太太尿液中重金屬有8項超標

毒害鄉民終獲科學實證  彰縣首長、民代無一到場

「20年來居民的感受終於得到科學的證實」,當地中生代意見領袖許立儀感嘆。在說明會舉行前,民眾一一領取自己的檢查報告,因此得知體內累積著各種有毒物質,更有一位老婦有8項數值超標,氣氛沈重而無助。

但這場說明會中,卻不見彰化縣立委、縣府的環保局長、衛生局長到場,不獲重視的感覺讓居民失望。詹長權指出,感受到鄉親「知道了又能怎樣?」的無奈無助,讓他相當不捨,呼籲地方政府應出面積極面對,或是替民眾向中央爭取。

詹長權指出大城地區居民尿液中重金屬含量,比雲林居民更為嚴重

與六輕僅隔著濁水溪的彰化大城地區,20年來飽受南風帶來的黑雲與惡臭空氣,許多居民感到身體不適、無法工作,甚至罹癌者眾,但直到去年才獲得大規模的健康調查檢驗。如今檢查結果與空污檢測的數據對比後,直指這些就是六輕所排放的空氣污染,隨著每年春夏的南風吹送所致。

對照空污監測數據,直指這些重金屬就是源自六輕,由南風吹送

尿液重金屬多項含量超標  居民就醫幾無援助

相較於六輕落腳的雲林縣已於五六年前展開相關健康檢查,一溪之隔的彰南地區卻始終相對不受關注。直到立委田秋堇、劉建國在預算審查中以附帶決議要求後,終於爭取到此次檢查的機會,由台大公衛系教授詹長權在2014年9月10月對彰化大城鄉台西村與頂庄村進行大規模成人世代的社區健康檢查。

而這些居民的尿液,平均各項重金屬都比雲林縣內距六輕10公里遠的崙背、褒忠、東勢、四湖、二崙、虎尾、元長、莿桐村更高,釩為2.4倍、鉻1.3倍、錳1.5倍、鎳1.9倍、砷1.8倍、鎘1.5倍、鉈1.3倍、鉛1.5倍。

詹長權指出,參加檢查的380位民眾中,共有288位應該進行後續暴露評估和健康追蹤,然目前卻僅有彰化基督教醫院出面表示願意負擔交通費與掛號費,鼓勵民眾就醫,中央與地方政府都尚無提出協助方案,居民就醫後可能面臨的部分負擔,詹長權表示將從此研究的經費中盡量想辦法。許立儀則指出,應該由衛生局出面以專案專款來提供救助。而非讓民間自己想辦法互助。

中央、地方政府漠視?  彰縣環保局坦承「做得不夠」

詹長權指出,此兩年的研究計畫結束後,後續的調查經費尚無著落,立委是否還能協助爭取,或是縣府將如何協助都是未知數。但相對而言,至少雲林縣府有編列預算持續追蹤調查,這點彰化縣政府應該更積極處理,若地方政府已盡力,那也該整理方案,並指出無力之處向中央求援。但此次縣府主管與彰化縣立委無人到場,顯得仍漠視此事。

彰化縣環保局秘書黃維祥坦承,由於資訊不足,多年來縣府的確做的不夠。縣府將會開始要求與雲林縣合作,將監測資料連線、並向中央爭取爭加空污測站,甚至推動空污總量管制等。

居民所提訴求,十多年來無人聞問

居民悲憤  拒六輕續燒石油焦、煤發電

「你知道最悲哀的是什麼嗎?是地方的民代、縣政府都不來管。」村民許先生心疼著妻子的報告顯示有五項以上超標。「至少現在開始重視也可以。」許先生表示六輕設廠後,黑雲、惡臭的空氣隨著微弱的南風吹來,久久不散,「這根本是在給我們灌毒!」近20年來不斷提出訴求,不但得不到照顧,卻差點還要再蓋國光石化。許先生更指出,不能再讓六輕繼續以燃燒石油焦與媒的方式發電。

黃維祥坦言,先前因為資訊無法取得,六輕又非設廠在彰化境內,縣府實在很難使上力,如今此份報告出爐,也讓縣府多了些奧援。當地縣議員洪宗熠更表示,自己有意參選立委,若能如願,將爭取修法讓受害者也能開單求償,而非只有設廠的縣市有權。

六輕停燒否?  雲縣模糊應答

而六輕所產生的空污中,相當重份量來自以其燃燒石油焦與煤發電,雲林當地民間不斷向縣府施壓,要求縣長李進勇明確表明停燒的時程,不要再發下展延的許可證,至今卻只得到縣府承諾僅會發給六輕展延2年的證照,但2年之後還發不發,卻一直沒有得到明確答覆。

雲林縣立委張嘉郡到場,表示雲縣府無法明快處理此事,她已從立院推動禁燒石油焦與煤的法令,但當地居民質疑「有在這會期提案嗎?沒提的話都是假的。」更呼籲在場政治人物別只是拿六輕議題操作選戰,有實際作為最重要。

居民領取報告人數踴躍,也聽取詹長權講解研究結果

雞場滾蛋──新園里絕對不要養雞場!

$
0
0
作者:思乃泱

「吼~~怎麼讓我們那麼忙啦?!」我跟巴奈在新園里「雞在人亡」的記者音樂會現場握手交換眼神,在台東,有好多要抗爭的事情讓人一忙完這邊的抗爭,又得趕快去忙另一邊的抗爭。這個政府讓我們想要好好安居樂業最基礎的需求都不能被滿足,以為原住民一天到晚很愛抗爭,事實上真的是逼不得已,如果我們還能夠有其他選擇的話。

逼不得已,是因為出現了一定得自己出來守護家園的事情。當一個5甲大的養雞場就忽然座落在你家300公尺旁,然而你跟你的鄰居都是最後才從整地現場問了半天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

「什麼?養雞場?要那麼大?」光是想想看有115個籃球場大的養雞場,從噪音到雞糞臭味到看不見的粉塵日夜佔據你家,風向一變就足以讓整個台東市跟部分卑南鄉都淪陷在強烈的惡臭味裏頭,這樣台東還能號稱是個好山好水好空氣的好地方嗎?

用音樂  凝聚族人捍衛家園共識

台東市新園里的居民突然面臨養雞場就要在家園一旁設置的問題,里民不分族群紛紛抗議。從3月27日到縣政府抗議、3月31日到縣議會參與座談會,4月11日則是另一波對外宣告的行動,透過音樂記者會及音樂人的支持,凝聚各族群盟友,選在下週台東縣議會召開臨時會之前,要大聲告訴縣政府及人民選出來的議員,務必要傾聽民意,不要因為養雞場業者自以為能用規避環評的方式去合法申請,就造成台東未來的大災難。

為了孩子的將來,排灣族少婦也要為嬰兒綁上「守護家園」的白布條。圖片來源:思乃泱。新園國小的小朋友為我綁上「守護家園」的白布條,那是他們跟著哥哥姊姊做的,媽媽也幫他們綁上。卑南族的老公幫忙在餵孩子喝奶的阿美族妻子綁上白布條,排灣族少婦也在嬰兒身上綁上「守護家園」、「堅決反對」。阿公阿嬤也默默綁起「雞在人亡」的黃布條。這類場合常讓我覺得,到底偉大的政府在幹些甚麼怎麼聽不懂人話,讓我們好幾代的人都得靠抗爭的方式去表達訴求。  

巫化牧師帶大家在現場先以禱告展開今天的宣告,接著以新園里卡拉魯然(Kararulan)部落為首的年輕人,帶大家以排灣族的舞蹈開展行動。一早搭普悠瑪號衝回來的Matzka也加入舞圈行列,與年輕人牽著手,他是這個部落的孩子,他說無論如何再忙都要趕回來一起抗議。他跟青年會一起跳起戰舞,排灣族勇士以最極致下拉伸直的腿勁與張力加上蹲跳,每一次起身的飛躍都給人鮮明宣誓開戰的決心。

Matzka趕回來與家鄉青年同在,同聲抗議。圖片來源:思乃泱。

Matzka與青年會勇士跳起戰舞,表達開戰的決心。圖片來源:思乃泱。

不願家園因財團毀滅  部落耆老抱病祈福

承接許多耆老記憶的前部落主席杜東龍,強忍著肺腺癌已切掉半邊肺部的辛苦,戴著口罩來到現場。他的孩子都很擔心爸爸的身體狀況無法在現場吸進那麼多七里香升起的煙霧,但是杜爸爸還是堅持繼續留在台上:「我是一個已經被醫院判死刑的人,今天請假過來。我要唱一首歌,死掉的歌。」這是排灣族人遇有喪事時就立刻趕到喪家唱的歌,杜爸爸用最沉痛的歌聲呼籲,不希望看到族人好不容易從日本時代遷來這裡所打拼建造起來的新家園,到了國民政府時代竟要因為財團而面對生命與生計瀕臨死亡的問題。

長老杜東龍尚在進行肺部治療,跟醫院告假前來擔任阻擋儀式的執行。圖片來源:思乃泱。

今天早上,杜爸爸還一個人跑到山上去拿一種特別的蘆葦,他說這是具有聖力的一種蘆葦,把這蘆葦打結拿來做阻擋邪惡之物的儀式。他這輩子有印象當中只看過兩次,上一次部落做這儀式是因為突然有很多人過世,覺得有邪惡的東西在部落,於是就在部落東西南北各處做了這阻擋儀式,禁止任何東西侵犯我的國家我的部落我的生命,不准許任何人有所破壞。

杜爸爸還強調,凡是執此蘆葦者,就表示是願意為此付出生命代價、用生命換取部落安全。於是當我此時看著杜爸爸在台上舉起蘆葦、用很弱又很強的力氣唱這首歌,表達誓死捍衛到底的決心,相信很多人一定跟我一樣不忍心,為什麼要讓長輩這麼憂心。

不分族群  準備為家園而戰

另一位跟杜爸爸一樣憂心的長輩,是東魯凱達魯瑪克部落的古明德頭目。古頭目同時也是新園里其中一位鄰長,很久以前達魯瑪克部落碰到要來他們部落養豬的業者,也讓他們抗爭很久才讓業者死心,最後那個預定地蓋起了活動中心。

東魯凱達魯瑪克部落的古頭目(左一)也忍著奪眶的眼淚說:「答應要蓋養雞場的人,養雞場搬到你們家,好嗎?我們沒有答應。」圖片來源:思乃泱。

古頭目一手拄著拐杖,一手握著麥克風,才剛講話沒多久,就有哽咽的聲音:「答應要蓋養雞場的人,養雞場搬到你們家,好嗎?我們沒有答應。要蓋養雞場的人,雞場就搬到你家裏去,好嗎?」長輩講的話幾近跳針重複,但那都是最簡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想法。他們這一輩走過文化被斲傷的陰影,在文化復振的路上一直堅持,如今就因為財團與所謂合法申請的狼狽為奸,要讓他們的下一代連文化復育的基地都將成為不宜人居的所在,他們怎能安心?

陳媽媽也是其中一位無法感到安心的人,因為反對養雞場進駐家園一旁,這事讓新園里不分族群都站出來。陳媽媽同樣綁起白布條,準備為家園而戰。她用連串爽利台語,要大家跟新園里站在同一陣線。

陳媽媽用台語拜託大家,不要給養雞場進來、養雞場離開新園。圖片來源:思乃泱

陳媽媽的模樣就是我們尋常上菜市場看到的婦女,為了家庭為了家園展現大地母親無畏又投入的態度。看著剛剛新園國小小朋友演出最早祖先搬遷來到此地的舞劇,安居樂業一定是大家繼續住在這裡的目標與理由,這也是讓更多媽媽與爸爸要為孩子抗戰到底的理由。

巴奈在台上彈吉他,把非核家園改成「乾淨家園」,每次唱到「乾淨家園」,小朋友就接著喊出「不要雞大便!」這帶有趣味與呼應的一來一往,讓行動現場原本很緊繃的心情也得到舒緩。

為部落家鄉發聲  音樂人相挺

查馬克穿著昨天剛繡好「捍衛土地  保護部落」的外套,為新園也為家園奮戰。圖片來源:思乃泱今天從外地趕回來抗議的部落孩子音樂人,還有二話不說緊急放下台北工作的查馬克與七字輩樂團。查馬克從圖騰樂團發跡,發過個人專輯,現在跟以卡拉魯然部落為班底的七字輩樂團在外頭打拼。

查馬克穿著一身黑,黑色外套兩邊繡著「保護部落」、「捍衛土地」,實在太酷了。惹得我跟他說:「你這衣服也太棒了吧,簡直抗爭場合百搭!」查馬克說:「這是我昨天剛繡好的呢,為了趕回來。」查馬克是部落成長班裡長大的孩子,後來也接任青年會副會長,就算在外地忙,也要用實際行動回來參與。Matzka接受電視台專訪時也說,這麼大的事情,會讓台東付出很大的環境成本。

用創意搞抗爭  布條大募集

離開現場之後,我們轉往自救會大本營繼續討論。自救會連日來的布條開銷等等都已超過兩萬元,這些日子以來都靠他們私下募款,可是長期抗爭還需要很多物資支持,一面布旗150元,100面就要1萬5千元。巴奈與導演馬躍提出絕妙好主意,既然沒錢做布條就徵募布條啊,不管本地在地或是愛台東喜歡台東的人或團體,都可以寫布條或捐布旗寄過來,越多樣越好,就表示越多人支持。這不是很好嗎,把需求創造出來,讓更多人可以同理心支持。當今天新園里跟台九線中興路有上百幅布條跟布旗時,聲音與訴求就可以透過更多盟友參與的布條懸掛開來。

巴奈還說,可以找朋友做類似反核那樣的小旗子,家家戶戶掛上去。我說:「啊~~真的是,搞抗爭搞得跟搞文創一樣。」大家都笑了。確實,我們都被自力救濟的抗爭給搞到文武雙全與不得不很會,好需要秘書與行政團隊的珊珊,被整個局勢逼得第一次做粉絲頁管理員、第一次找空照圖、七手八腳用小畫家、還要學影片剪輯,幸好有很多戰友相挺分擔。珊珊說:「我不是一個人,我還有他們大家,我還有青年會。」

「不要再說西瓜甜不甜,要說養雞場很臭!」的合照。圖片來源:思乃泱。

接下來怎麼走?怎麼戰?自救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反對養雞場新園里自救會也不是孤單的,鹿野鄉瑞和村也拒絕養雞場進駐,因為有太多疑慮讓人感覺業者總是漂亮說話是一回事、能否做到所謂高科技管理飼養又是一回事,更何況還有讓我們永遠無法安心的政府,連個禽流感都要隱匿不承認,怎麼能夠相信政府有辦法做好防疫。

也有越來越多台東人跟愛台東的人開始意識到,養雞場從西部來到台東將帶來許多嚴重的汙染問題,單從自救會粉絲頁持「捍衛新園里、不要雞大便」標語署名的群眾,在短短三五天內就衝破700人;廣傳分享訊息的次數與觸及對象也越來越多,台東人不想要一個被決定的未來,這場藉由養雞場而引發的公民議題與人權議題,也正在台東展開!

※ 捍衛新園里、不要養雞場布條募集,請寄至950台東市新園路390巷20號。電話請洽(089)381290。

夜幕下的歌者:台灣夜鷹

$
0
0
作者:野生動物急救站

大概在農曆春節後不久,您就能在入夜後的住家附近上空聽到「追伊~追伊~」的聲音。這篇文章要帶大家認識的,就是這種最近叫得很起勁的鳥兒──台灣夜鷹(Caprimulgus affinis stictomus)。

台灣夜鷹♂,圖片來源:野生動物急救站

開始前,請您先開啟電腦喇叭,聽聽看這個聲音。

夜鷹為什麼鳴叫?

夜鷹每窩產下兩顆蛋。圖片來源:野生動物急救站

即將入夜之際,公夜鷹嘹亮的聲音劃破天際,宣告夜晚的來臨;鳴叫,是公夜鷹用來吸引母夜鷹及宣示領域的方式,這樣徹夜的鳴叫甚至可能會到破曉前才停歇,約在3月份左右,母夜鷹產下第一窩蛋(通常一窩有兩顆蛋),此時公夜鷹只會在剛入夜時鳴叫,相對較安靜。

夜鷹的寶貝蛋經過母鳥的悉心孵育,約19天鳥寶寶就破殼而出,剛出生不久的夜鷹寶寶就會跑,但還不會自己吃東西,屬於半早熟性雛鳥。此時的夜鷹寶寶還是由母鳥照顧,兩個多星期後,夜鷹寶寶約長到17天大,養育幼鳥的責任就會交棒給公夜鷹,而母夜鷹則接著產下第二窩蛋。

剛孵化的夜鷹雛鳥。野生動物急救站

約到了4、5月,就是夜鷹第二波繁殖的開始,這時公夜鷹的鳴叫主要目的是與幼鳥互動,此時的小小鳥才剛換下一身毛茸茸的絨羽,飛行能力還不大好,這個大小的夜鷹寶寶也是野生動物急救站的常客噢! 

夜鷹吃什麼?

古人觀察夜鷹時留下了不少記載:

晉代郭璞撰爾雅注:「蚊母,似烏而大,黃白雜文,鳴如鴿聲。今江東呼為蚊母。俗說此鳥常吐蚊因以名云。」

唐代李肇撰唐國史補敘述曰:「江東有蚊母,亦謂吐蚊鳥,夏則夜鳴,吐蚊於叢草間。」

宋代孟琯撰嶺南異物志:「吐蚊鳥,類青鶂而嘴大,常在池塘間捕魚而食,每作一聲,則蚊子群出其口。」

雖然古文記載的夜鷹並不是目前台灣所見的夜鷹,卻也描述了多數夜鷹目鳥類共同特徵。夜鷹會張開大口,邊飛邊捕食昆蟲,古人觀察到這樣的行為,誤以為夜鷹是會吐出蚊子的鳥,故有「蚊母」之名。

夜鷹的食物是昆蟲,特別是在空中飛的昆蟲,根據曾惠芸小姐的研究資料顯示,夜鷹的食物以鱗翅目昆蟲居多,也會捕食大量出現的昆蟲如白蟻。而根據研究人員的研究,鱗翅目、鞘翅目、等翅目、膜翅目、螳螂目、直翅目、蜉蝣目、積翅目、毛翅目等等都是夜鷹的會捕食的昆蟲。前述某些昆蟲大部分是在地面活動,至於夜鷹是否會直接於地面張口捕食就不得而知了。

嘴喙基部的剛毛是夜鷹張嘴捕食昆蟲時的「捕蟲網」。圖片來源:野生動物急救站

夜鷹如何避敵?

夜鷹憑藉一身良好的隱蔽色,白天蹲在地面假寐,半瞇半張的眼睛時時打量周遭的動靜,一遇危險就立即飛離,但是在育雛時期,特別是幼鳥孵化後,不似孵卵期遇人便立刻飛離,母夜鷹會先飛起停在人看得見並離開小鳥一段距離處,若見人未離開小鳥,牠會發出「呱、呱」叫聲,雙翅微張在地面拖行,似在吸引人追逐牠,有點類似鷸鴴科鳥類的擬傷行為*,藉此引開天敵,確保幼鳥安全。

白天蹲伏於地面假寐,半瞇半張的眼睛時時打量周遭的動靜。圖片來源:野生動物急救站見外敵靠近,夜鷹會張嘴威嚇。圖為普通夜鷹。圖片來源:野生動物急救站

在河床上,夜鷹的羽衣是一件完美的隱身斗蓬,能混淆天敵視覺不被輕易發現。夜鷹的俗名「石磯仔」也很符合夜鷹的外觀與習性,大地色系的羽色加上黃褐、黑色斑點,完全隱身於河床上的砂礫碎石。但是棲息在建築物的夜鷹,仍謹守著不動就不會被發現的隱藏原則,其實早就被識破,用人的眼光來看牠自我感覺良好的模樣,著實令人莞爾。成鳥張嘴威嚇的模樣,也讓人見識牠平時不容易觀察到的大嘴巴。讀到這兒,您是不是覺得除去高分貝的鳴叫擾人清夢不說,夜鷹其實還蠻特別甚至是有趣呢?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 周鎮,《鳥與史料》。鳳凰谷鳥園出版。
  • 廖本興,《台灣野鳥圖鑑-陸鳥篇》。晨星出版。

燃燒吧 天空

$
0
0
文字:陳秀竹;繪圖:孫麗婷

總兵署木棉開花了,白頭翁松鼠都來爭食了!繪圖:孫麗婷

向太陽借了火把
在木棉樹的芽尖
點燃 仙女棒

輕輕碰觸
一點二點三點
哇哇哇
花開的聲音
心 聽得到

橘紅
是昨夜
撒在花心
清晨
渲染成
一朵火焰

熱情 叫醒天空
火紅的花
裝滿
熱情的聲音

在風中開心 嬉鬧
在雲間 飄送
飛鳥側目
鑽進 甜蜜花心
分享美味

燃燒吧 木棉
開心的天空
微笑


雞眼睛哲學課:看不到聽不見 就幸福了嗎?

$
0
0
作者:楊宗翰

※ 本文轉載自 {空屋筆記} 免費的自由

「目前肉雞、蛋雞多是養在雞籠裡面的,因為籠子太小太擠,這些雞很容易恐慌、互相攻擊甚至拔自己的羽毛,所以業者必須要把牠們的爪子跟鳥喙都剪掉,以免牠們受傷感染。

現在,有科學研究證實,如果我們把雞的眼睛戳瞎,牠就不會對擁擠、黑暗的生活空間感到恐慌,也不會互相攻擊,相比其他看的見的雞,盲雞的存活率、換肉率、產蛋量都比較高,而且甚至因此就沒有剪喙的必要性了。

如果你們是業者,你們會把那些雞戳瞎嗎?」

如果盲雞的存活率比較高,你會戳瞎雞眼睛嗎?圖片來源:楊宗翰

這個機車到不行的問題出現在第二堂的動物倫理課上,教室就在教授的研究室,我跟另外一個奧地利女生Ina正坐在教授對面,邊吃餅乾,邊喝果汁,同時想著雞應該被如何對待。

我很喜歡教授Zoran的上課方式,他在第一堂課給我們一本厚到不行的動物倫理學課本,並說明每個禮拜的進度是一個章節,內容很有趣,但分量實在多得不像話。

基本上,Zoran不太會重複教課本裡面的內容,只是找相關的問題來跟我們討論。他也不管我們到底有沒有看,反正我們只要有辦法跟他聊天、聽得懂他在講什麼東西就好了。但我卻真的養成「預習」課本的習慣,因為看到可愛的Zoran教授因為沒辦法跟我們討論露出的落寞神情,壓力就大到讓我們回去不敢不做功課了。

Zoran說:「真正的老師根本不應該浪費時間在教課本上已經寫好的東西,老師應該以讓學生有辦法自己去學習為主要目標,學生對課本有無法理解的部分再來解釋就好了。」

Zoran教授。圖片來源:楊宗翰

吃肉/不吃肉的理由

不過,問題回到該怎樣對待雞。我跟Ina都在第一時間聲明,自己絕對不會在那種公司工作。我雖然還沒有完全吃素,但至少算半個吧,自己開火不會煮肉,但到餐廳吃飯或是跟父母一起用餐時還是吃葷的。不過在屠宰場的生活幾乎是素的,除非有披薩或是葷的麵包才會吃到肉。

Ina則是近全素,跟Antonia一樣,連蜂蜜、起司、雞蛋都不吃,他們不是因為宗教、也不是為了健康、Ina甚至不完全是因為不忍心殺生。她說:「我住在森林裡面的爺爺,有時候會去打獵,獵到兔子、野鹿那些動物,我就會吃。」一個吃野味的素食者啊。

讓我們決定不吃肉的原因,比較高的因素是,集約畜牧所造成的汙染、浪費,以及將動物視為商品而非生命的模式。

回台後我遇到一位長期在森林裡跟原住民獵人學習的朋友,當天他正吃著獵人朋友送他的鹿肉,他對我說:「我只吃快樂的肉。」

然而,比較常聽到的思維是,雞、豬、牛、羊這些牲畜,本來就是被生產來吃的食物,我們吃他們是理所當然;若是吃那些在山裡面自由跑來跑去的山豬、山羌、飛鼠,則是殘忍無人道的。

這是什麼邏輯?

獵人朋友說:「我只吃快樂的肉」。圖片來源:楊宗翰

如果今天出現了一個以人類為食的生物,我們會怎麼選擇?有多少人會選擇當農場裡的牲畜,毫無尊嚴的被送到生產線上去屠宰?有多少人寧願在森林裡自由而辛苦的過活,一生與大自然或獵人鬥智?

吃肉本身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但是對待動物的方式,應該以自己也願意被如此對待為準則。我想要親手屠宰支解那些將轉化為我身體能量的生命,並誠心感謝牠們的存在,因為如果我有被吃的那天,我希望能夠被這樣對待。

對待動物的4種理論

人類對待動物的理論大致分為幾種:契約論、感受論、功利主義以及動物權利。教授先讓我們想像這4種論點的人對盲雞案例會有怎樣的看法。

▪ 契約論

「人之所以會善待彼此,是因為彼此間有個『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的契約。可是,人跟動物無法訂立契約。一隻雞不會因為你跟向牠保證,會好好照顧牠的同類或是照顧牠的小孩,就下更多蛋或是自願被你殺死,所以說,人類完全沒有善待動物的必要。」

這是契約說的基礎論點,在契約論的觀點下,刺瞎眼睛或是剪喙痛不痛一點都不重要,只要換肉率高、致死率較少,帶來的效益大於刺瞎小雞的成本,他們就會採用。他們不採用此方案的原因,大概是萬一消費者們知道了他們刺瞎小雞眼睛後,會將低消費者的購買吧。

▪ 感受論

但感受論不這麼認為。「動物們能不能理解我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會不會因此感到痛苦,跟剛出生的小嬰兒相比,豬的理解能力高多了,但我們不會因此認為把小嬰兒整天關在鐵籠裡面就是對的,因為我們知道他會痛苦啊。」

所以對感受論而言,剪喙跟致盲都會造成雞的痛苦,所以不可行。不過,在這邊出現一個弔詭,教授提出另一個補充,「如果,今天那些雞不是用工具戳瞎的,是用基因改造生產出來的天生盲雞,那又如何?」在這種情況下,感受論便會很自然的選擇使用基改的盲雞。

▪ 功利主義

而功利主義大概就像是個精算師,「如果改變軌道可以殺死1個人而拯救10個人,就算那個人是無辜的,還是要以能造成最大利益的方案來做選擇。」功利主義會詳細的將所有優點跟缺點列出,將致盲所帶來的痛苦跟剪喙、剪爪以及互相攻擊造成的脫毛、感染相比,最後認為長痛不如短痛,並決定使用盲雞。

「我們不能因為動物不能計算、使用工具或是思考來決定人們有沒有權力利用他們,很多人也不能計算、使用工具甚至思考,但是我們並沒有把他們當動物。我們覺得人們應該怎麼被對待,動物就應該如此。」

▪ 動物權利

我跟Ina都是比較偏向動物權利論的討厭鬼,在這種觀點下,只要動物本身犧牲的權益大過我們得到的效益的,都不應該。對動物權利論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出在人們只將動物當成一種「可再生的資源」,而不是一個「生命」。

當我們用藥物做人體實驗的時候,我們絕不敢說人死掉了,再生一個就有。只有將所有動物都當成跟自己等值的生命看待,才能解決問題。所以,動物權利論本質上不會接受畜牧,討論要不要用盲雞就也就沒意義了。

你知道自己吃了什麼嗎?

餐桌上的肉是怎麼來的呢?圖片來源:楊宗翰

不過,在這堂課裡,我跟Ina得在盲雞跟怕怕雞中做出選擇。

我堅決反對,用基改技術創造天生的盲雞以適應這種不人道的生活環境。但是,如果這種盲雞真的已經被創造出來了,那我就會用,我知道牠們的生命雖然悲劇,但他們可以過得比正常的雞好。但重點是,我無法接受人們創造了一個物種,結果因為這個新物種沒有用處又將牠們滅種……

用東西戳瞎呢?很有趣的是,大部分的人們不會反對將牠們殺死吃掉,卻很介意雞喙被剪或是眼睛被戳瞎。想到這邊,我便決定了,我會選擇將那些雞的眼睛戳瞎。而且我一定會讓消費者知道,這些雞在眼睛被戳瞎以後在養雞場內會過得更好。

這個決定本身的正確性非常模糊,許多事情都是這樣。但更重要的是,人們到底知不知道這件事情。我們不用灌輸人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但我們有必要將資訊攤開,讓人們自己思考、自己決定,而不是讓他們在完全不知情的狀況下,替他們做決定。

我只希望人們都知道餐桌上的肉是怎麼來的,然後每個人會有各自的決定,有人會決定不吃,有人還是會吃,但至少,他們都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那麼,流浪動物呢?

「那麼,如果你是動物權利論者,你會同意給貓貓狗狗結紮嗎?」Zoran最後一個問題結實打了我一拳,我很想說我支持給狗狗結紮,因為可以避免太多小狗一生出來就成了流浪狗,結紮後的狗兒也比較不會有傳染病等問題。

該不該幫流浪狗結渣呢?圖片來源:billy1125

然而,第一個理由是考慮社會秩序的契約論以及擔心他們受苦的感受論,第二個理由比較像是功利主義,結紮的痛苦比傳染病的痛苦還小。但動物權利論怎麼看?如果是我,我會希望人們給我結紮嗎?我可以保證,就算你說我可以因此練成絕世武功、避免性病、甚至賺大錢我都不要好嗎……

或者說,我們都知道許多人一輩子為愛所困、到處充斥著性病、而且這個世界人口又真的太多了,難道我們會對著我們剛出生的兒子說:「我愛你,為了讓你長大後不要因為愛情而痛苦、並避免染上性病,所以爸爸今天就決定讓你變太監……」我們愛牠們,也知道這對牠們比較好,但是我們有想過牠們「想不想」嗎?

總比安樂死好吧?當然好過安樂死,我還是支持流浪貓狗應該要結紮。

我認為,動物權利論者不會接受給動物結紮,但這不代表他們希望到處都是流浪狗。動物權利者本質上就不接受的「寵物」這件事,不接受人們將動物視為為所有物,更不可能接受炫耀性的寵物奢侈品文化造就的變態繁殖所。我想,他們能接受一個人看到需要幫助的貓狗而決定照顧牠,而不是一個人某天突然說我想照顧寵物,然後這個社會就得「創造」出一個需要被照顧的寵物。

不自然登山步道

$
0
0
作者:陳民峰(蜜蜂老師,國小自然科老師)

北台灣多丘陵地,又是都市密集區。新北與台北市的居民,平日生活有幸享受便利的物質生活,假日又可親近山林滋潤精神生活,可說是非常幸運。然而這些步道卻為了健走客的需求,弄得越來越不自然,越來越人為。

山徑依舊,景觀不在

最近臺灣千里步道協會公佈了一系列照片,透過臉書分享「電視牆、螢幕臺階」的三峽五寮尖步道,震撼了許多網民,不論美感與生態都破壞殆盡。其中點名諸多新北郊山,比如土城文筆山、新店小獅頭山,也是我常進行生態觀察的步道,部分景觀破壞嚴重,豐富生態不再,這些自然步道已經成為了不自然的步道。

三峽五寮尖螢幕步道。圖片來源:千里步道FB粉絲頁三峽五寮尖螢幕步道。圖片來源:千里步道FB粉絲頁

實際上許多政府有介入建設的步道也不惶多讓,比如台北市的四獸山步道、富陽公園,都為了增加舒適性而過度開發破壞。往往採取「破壞式的建設」(全部淨空、全部重蓋)的功法,沒有緩衝空間,忽略生態保育。

是「登山」步道,還是登山「步道」

為何這些自然步道越來越不自然呢?那是因為許多進入登山步道的遊客,不把登山步道當作「山林」的一部分,而是當作「人們走的道路」。

很多不請自來的志工,會在登山步道上搭設涼亭、帳篷,或是加設一些健身設備,比如單槓、鞦韆。又將步道四周的野草、姑婆芋全部打掉,在步道邊沏上水泥排水溝。

「這才是步道該有的樣子。」他們認為自己做的是與造橋鋪路同等的善舉。步道應該為登山客服務,有著整齊、乾淨的水泥或石階路,清除步道周遭的雜草以防止蛇蜂危害,應該有個地方提供人們歇息、喝水、乘涼、健身、泡茶、聊聊天、唱唱卡拉OK。

山林就被改造他們所期望的樣子了。對他們來說,登山步道不屬於自然,而是屬於人的生活環境。

當自然步道不自然

為了推廣運動樂活,政府也加入登山步道的推廣行列。因此許多登山步道有了來自公部門經費的建設,變得更加「對人友善」。若說登山步道給人們合理使用山林的空間,提供親近自然、運動養身的場域,適當的讓步道變得更親民一點,不為過分。

然而,我們應思考這些登山步道是否過度的人為。

社會大眾會選擇登走步道,而不是選擇住家大樓的樓梯上下攀登,是因為──唯有登山步道可以讓我們享受自然的恩惠。比如蟲鳴鳥叫的交響樂曲、翠綠盎然的綠蔭搖曳、沁風吹拂微濕的髮梢透了心涼,這些並不是水泥叢林中能夠建設的資產,因此人們樂於接觸山林。

就因為登山步道是山林的一部分,我們才有訪探它的動力。

試想,當人們走在山林中,看到的是大型廢棄物堆置空間,看到水泥不自然的鋪設,四周沒有林木野草,又有走音歌聲大分貝轟擊。那麼登山步道的價值何在?是否有些人任由他們的想像侵犯其他人的權益?

是時候反省人們對於登山步道的對待方式,恢復自然吧!

翻轉對於登山步道的態度

山林是大眾的公共財,是自然的瑰寶,是人們「可以享受但不能亂用」的資產。登山步道應該採取「減法思維」,也就是適度的維持舒適性、安全性,卻盡量自然化、少用人工措施、多運用自然地勢或材料。

五分山步道海,登山社的布條有如「招魂旗」。圖片來源: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新店區獅頭山步道。圖片來源:千里步道FB粉絲頁

下面舉出幾個我們急需改變,重新認識登山步道的態度與觀念

  1. 水泥溝的排水效果,比不上自然的滲入土地、流經石縫。
  2. 登山步道的鋪設用料越自然越好。
  3. 山地不是公園,公有地不是泡茶、使用運動器材的地方。
  4. 最自然的涼亭,就是大石塊與樹蔭的組合。
  5. 蟲鳴鳥叫、樹葉沙響,遠比卡拉OK的音樂更好聽。
  6. 步道是人們與自然借用場地,別破壞步道周圍的草木、泥土石頭。
  7. 在有明確指示路標的步道,綁上登山社布條,僅是與孩童在樹木石頭上刻上「到此一遊」同等的幼稚行為。
  8. 生態不是越乾淨越好,綠意不是越多園藝植物越棒!

另外,垃圾不落地、讓山林的歸還於山林,應是現代公民都普級的公民道德。期望社會大眾改變觀念,讓我們有一天看到的登山步道,還原成應有的自然樣貌。

【巴黎之路】各國減碳承諾的「第一戰」

$
0
0
作者:吳宗懋(台灣青年氣候聯盟)

「通往巴黎之路」(Road to Paris)是國際上「氣候圈」裡的口號,原因是今年12月,聯合國將在巴黎舉行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21次締約方會議(COP 21),會中可能訂定具法律約束力的減碳協議。

在此之前,各國同意事先提出各自將為減少溫室氣體做出多少「貢獻」(取代「承諾」一詞),第一階段的繳交期限已在3月底截止,還沒提交INDC的國家,也將在今年6月,也就是大會召開至少6個月前,發佈各自應對氣候變化的計劃。

時序進入4月,全台30度的高溫,卻似乎過早揭開了夏日的序幕,同一時間國際上,在2月日內瓦回合的ADP2-8談判產出巴黎協議的草案後,包括瑞士、歐盟、挪威、墨西哥、美國、俄羅斯、加彭,皆趕在3月底的第一繳交期限(按照繳交先後順序排列),交出了他們的國家自主決定貢獻(INDC)。

令人振奮的是,如此一來,佔世界28%排碳量的國家已經交出INDC,除了展現對抗氣候變遷的決心,也暗示其對簽署(sign)並認可(ratify)年底協議的意願。而根據統計,在6月底也可望有占世界排碳量過半的國家交出他們的INDC。

然而,在這第一波的繳交中,其中多數國家似是抱著試水溫的心態,包括歐盟、美國、及俄羅斯皆未提出相對具野心及足夠具體的INDC,反而是本來未被期待在3月底繳交的開發中國家──墨西哥及加彭,雖然減碳目標並不如已開發國家,但以開發中國家的角度來看,已具相當野心、也進一步詳述了國內的調適策略。

瑞士:全世界首發,但有進步空間

瑞士國旗。(來源:維基百科)_瑞士搶先全球在2月底繳交了INDC,訂出相較於1990排碳水準,2025年減排35%,2030年減排50%,2050年減排70-85%的減碳目標,仔細檢視瑞士的INDC,可以發現除了在去年「利馬對氣候行動的呼籲」(Lima Call for Climate Action)的基礎上展開減碳承諾,為後續國家做出示範,在資訊公開透明上,瑞士也做的相當好。

然而,瑞士的減碳目標雖然高出歐盟整體訂出的2030年相對1990年水準減排40%標準,然而根據IPCC的建議,瑞士的減碳承諾僅達到其減碳能力與責任的最低標準而已(即使瑞士在其INDC中強調他提出的目標符合其現階段的能力與歷史責任,然而其採用的是全球平均的標準,而非已開發國家的標準)。

此外,瑞士在INDC中提到會將叢林與農地皆納為減碳標的計算,加上規劃部分減碳將於境外達成,意味著其實瑞士的國內自主減碳將占其提出的減碳目標相對不多,也因此,雖然瑞士的排碳量僅占全球的0.1%,但身為已開發國家,考量其減碳能力、以及過去歷史的排碳責任,瑞士的確可以再提出更具野心的國內減碳承諾。

歐盟:LULUCF計算仍存疑,減碳目標打折

歐盟旗幟。(來源:維基百科)緊接在瑞士之後,歐盟以區域組織的身分提出了INDC,訂出在2030年前,相對於1990年排碳水準減排40%的目標,並且強調所有減碳都將在境內自主達成,不會將國際機制納入減碳計算中。

這次歐盟的INDC,雖然提出「將國際機制排除於減碳計算中」的一個相對過去來說具野心的作法,然而卻在叢林與農地計算(Land Use, Land Use Change, and Forestry, LULUCF)的部分留下了模糊空間,如此除了意味著其他排碳部門,如運輸及建築業等高碳排產業,可以不用有太大幅的減碳,也讓歐盟的2030年減排40%目標,因為LULUCF的不確定性太高而打了折扣。

而歐盟的INDC在減緩部分上,現在提出的目標看起來是不具有與歐盟減碳能力相當的責任與野心,另一方面,在科技、貿易、氣候融資、調適計畫等重要議題上,歐盟在INDC中也隻字未提,此外,歐盟在先前的談判中拋出新協議應包含「五年審視循環」檢討機制的提案,然而,在歐盟的INDC中卻未訂出2025年的減碳目標,對於許多重要的議題刻意的忽略,也讓歐盟這一輪提出的INDC在由歐盟各國能源部長簽字同意後,仍然留下在2015年後續談判中更多進步與明確化的空間。

墨西哥:搶當開發中國家領頭羊,宣示2026達排碳高峰

墨西哥國旗。(來源:維基百科)墨西哥是全世界第一個交出INDC的開發中國家,其中,除了承諾淨碳排量將在2026年達到高峰後開始下降(相較於先前中國承諾的2030年排碳高峰早了4年),另外,也首開開發中國家提出減碳目標的先例,承諾在2030年之前,相較於2013年的BAU自主減排22%,而若加上國際多邊協議及相關技術支援的話,將可提升到40%;長期目標上則依據其國內氣候變遷專法(LGCC),將在2050年之前,相較於2000年的水準減排50%。

此外,除了身為開發中國家的先鋒之外,墨西哥的INDC中首開先例,納入了歐洲國家並未提到的性別平等與人權考量,並提出了包括建立具防災能力的基礎設施、建立預警系統以及於2030年達成0%濫伐等詳細的調適方案。

美國:老大哥參戰,但仍需趕進度

美國國旗。(來源:維基百科)美國提出要在2025年前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較2005年削減26-28%的目標(等同相較於1990年水準減排14-17%),並在2020年相較於2005年水準減排17%(等同相較於1990年水準減排4%),並且都是透過國內自主達成,不會借助國際機制來納入減碳計算。

美國是世界溫室氣體排放量第二名的國家,他們訂定2050年前至少要削減80%的長期目標,並表示會先朝向削減28%盡最大努力。美國自從脫離京都議定書以來,消極的地球暖化對策飽受批評,去年11月歐巴馬總統表明了削減目標並展現他的積極態度,除了在去年的APEC上和習近平共同發表了氣候聲明,在3月底,歐巴馬也宣布聯邦政府本身要在2025年相較於2005年的水準減排40%,為國內其他排碳部門作出示範,希望可以拿到COP21交涉的主導權。

交作業了,之後呢?

而在第一波的繳交期限過後,雖然在去年的利馬氣候大會(COP20)上,各國針對互相檢視INDC一事並未達成共識,導致各國並沒有辦法以官方的形式給予其他國家建議批評,然而妥協的結果是透過各國上傳至聯合國的網站上,供各界做非官方的檢閱,而在10/1的最終繳交期限(過了10/1仍能上傳,只是就不會被納入聯合國官方預計於11/1發表的綜合評估報告書中)之前,各國都仍能在今年後續的談判過程(包括6月初的G7會議、6月中的ADP2-9等等)中,接受不同意見與討論,再行上傳更新版本的INDC。

根據目前的消息,國際上許多國家皆在產出INDC的不同階段上。中國預計在6月繳交INDC,巴西等其他多數國家則預期將在10月的最後期限前交出。

聯合國呼籲各國應該比最後期限提早交出他們的INDC,這樣國家才能保有調整與加強INDC的機會,然而根據過去的經驗看來,國家交出承諾後再做大幅調整修改的可能性相當低,因此國家持觀望態度,尤其是觀望主要排碳者行為的可能性就大幅提高(另一方面,這也是主要排碳者如歐盟及美國在INDC中,提出具相當模糊空間INDC的原因,因為如此國家在談判後期才能保有更多彈性)。

然而另一個令人憂心的部分是,目前檯面的上的INDC可能造成的模仿效應,雖然在Lima Call for Climate Action中,聯合國官方已經盡量明確的指出,哪些元素必須被包含在INDC中(例如減碳基年、計算期間、涵蓋部門、自我檢視是否符合減碳能力與責任、是否在減緩地球升溫2°C的水準上…)

然而,其他有許多重要元素(包括調適計畫、氣候融資、國內執行、損失與損害補償機制…)只被列為建議自願性,也造成目前被提出的INDC中,很多國家刻意忽略其不支持的元素,如此在後續談判中對於巴黎協議草案的討論中,將造成各國與各集團的立場不夠透明,使得討論進程和重要元素的包含受到威脅。

紅葉部落的災後開發

$
0
0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剪輯:陳志昌

莫拉克颱風重創東台灣,造成巨大損失,災難過後,許多地區進行重建規劃,不少部落卻憂心,政府會假災難之名,行開發之實,帶來二度傷害。台東縣延平鄉的紅葉部落,就面臨了風景特定區的開發計畫,威脅部落生存。族人更恐懼,災後開發會讓他們一無所有...

莫拉客風災過後

一群來自台東縣延平鄉紅葉村的部落居民,來到營建署前抗議,因為他們深受一項都市計畫所擾,擔憂失去部落土地。八八風災後,這個都市計畫以重新規劃紅葉溫泉風景特定區為名,再度被提出。面對災難後的開發主義,族人要求應該重新檢討政策,並落實原基法精神,尊重部落民意。

紅葉村是著名的布農族部落,1960年代,紅葉少棒為國爭光,打響部落名氣。後來部落下方,鹿野溪旁的野溪溫泉開發,更讓這裡成為東部少數擁有溫泉資源的部落。然而得天獨厚的溫泉資源,在外租經營後,卻引來外地人為了開發溫泉飯店,不斷透過人頭,收購部落保留地。

八八風災來臨,巨大土石流,完全淹沒了溫泉園區,重創溫泉經濟。部落族人心想,應該可以降低部落的開發危機了。未料災後第四年,2013年,政府卻以災後重建專案檢討為名,重啟紅葉溫泉風景特定區計畫。

紅葉部落

紅葉部落位於鹿野溪的山谷中,谷中紅葉村與桃源村居民,分成小聚落,散居不同山頭,並且在緩坡地開闢田園耕作。紅葉溫泉風景特定區計畫,透過都市計畫方式,重新通盤檢討300多公頃的土地利用,把整個部落的保留地與農耕地,分成十多個區域,編為保護區、住宅區、產業區等,原本部落的農耕土地,都將成為開發區。除了居住區域外,部落外幾乎所有平坦區域,都將被完全開發。

重返紅葉溫泉區,八八風災後已經被土石流淹沒,後來的颱風也不斷加深災情,整個河道成為行水區。災難過後,政府卻沒有停下開發腳步,受災的溫泉區也再度被劃入開發區。

營建署審查會

紅葉溫泉風景特定區計畫在地方審查,部落的抗議始終未獲重視。縣府代表在營建署審查時表示,原住民保留地的管制,限制了土地開發利用和產權移轉,所以要透過都市計畫來鬆綁。居民不得不擔心,部落一旦失去土地,就會失去文化與未來。

溫泉區

環保團體強調,計畫中的土地,紅色區域都是地質敏感區,藍綠分區則都有不同風險,審查委員應該到現地勘查,聽聽居民心聲,不能只看圖表文件。

面對開發,部落族人希望能保留傳統土地,留下部落的根,走向優質農業,劃設農耕專區,以農業開啟部落經濟,才是部落永續的做法。

紅葉少棒紀念館

紅葉部落走過輝煌的棒球年代,經歷熱鬧的溫泉歲月,當災難過後,部落重思未來,希望回歸傳統與土地共生,政府是否不該以特定區計畫,讓族人失去土地,陷入開發危機...

※本文轉載自我們的島【紅葉部落的災後開發】
04/13(一) 22:00首播
04/18(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我們的島

日月潭水難題

$
0
0
採訪、撰稿:林燕如;攝影、剪輯:陳忠峰

今年的枯水期,遭逢10年大旱、加上春耕大量用水,讓日月潭水位降低,湖區內的9隻蛙,罕見的全都露了出來,許多問題也跟著浮出檯面...

日月潭水位降低許多問題也跟著浮出檯面

搭著小船,欣賞日月潭的湖光山色,好不悠閒。但是,當兩側風景轉變為比人高的淤泥時,恐怕很難繼續悠閒,這麼大片的淤泥從哪來?這跟日月潭的任務有關。

很多人或許不知道,日月潭水庫除了是觀光景點,也肩負台灣水力發電的重要任務。日治時期日本人在濁水溪上游興建武界壩,引濁水溪水到日月潭,再設置引水隧道到大觀電廠發電,發電後的尾水再放流到鉅工電廠繼續發電。國民政府接管後增建明潭電廠,把日月潭水庫跟明潭水庫當成上下池,互相抽蓄發電,日月潭有著一組靈活運用的水力發電系統,運作至今。

日月潭水庫具觀光及發電的重責大任

每天,濁水溪水都以波濤洶湧之姿來到日月潭,然而,大水灌注也帶來龐大泥流,經年累月潛伏在日月潭底,形成淤泥。當地居民提出為何不清淤的質疑,大觀電廠副廠長蘇漢敦表示,曾經在民國95和96年試辦過小型清淤計畫,但成本高,加上清淤過程影響周邊交通、水面環境,而遭到反對,加上台電評估目前淤積量為2872萬立方公尺,淤積率為16.7%,還不算太嚴重,因此沒有繼續。

不過,不同於其他水庫,想要在日月潭區清淤,最大的挑戰來自觀光。自古以來,日月潭的湖光山色,讓人流連忘返。開放中國觀光客後,遊客人數更是大幅上升,每年有超過700萬的觀光人潮,觀光又帶給日月潭什麼衝擊?

伊達邵碼頭可見廢水直接排放

這次的水位下降,讓原本被湖水淹沒的橋墩裸露,在伊達邵碼頭的橋墩下,可以看到許多不知名的管線攀附其中,漂浮著白色泡沫的廢水直接排到日月潭裡,我們尋著廢水而上,發現源頭來自一處排放口,這裡的廢水排放難道沒有管制?

水位下降讓橋墩裸露

今年3月初,環保團體拍到一張張不明廢管排放的照片,在網路上流傳,引起議論,有人擔心水質受到污染,影響年度盛事-萬人泳渡日月潭。況且日月潭水庫還提供周遭居民的民生用水。

日月潭風景管理處副處長洪維新說明,日管處所規劃興建的日月跟水社2個污水處理廠,民國98年啟用至今,接管率已達9成,有500戶納管,並且與南投縣府達成默契,規定不管是興建住宅或餐廳、民宿,都一定要取得納管證明,縣府才會發予使用執照。那既然如此嚴格,怎麼還會有業者偷排?我們搭船來到文武廟的下方,白色廢水也是直接排到日月潭裡,靠近一點,臭味就撲鼻而來,水面上浮著一層油色。當地居民說這些只是冰山一角,趁著雨天或夜晚偷排的,大有人在。

不明廢管排放汙水

雖然日管處和環保局都表示水質符合法規,但很多居民跟Hudun一樣,只敢用山泉水。世居在日月潭區的邵族人Hudun,看到家鄉不只水質改變,生態也跟著起了變化,他感嘆的說,這裡已經不再是兒時寧靜的日月潭了。

每天絡繹不絕的遊客等著搭船遊湖,快艇為了多載一趟,馬不停蹄穿梭湖面。這些疾駛而過的遊艇,留下的餘波盪漾,船浪就順勢沖刷到四周湖岸,力道之強,讓保護堤岸的蛇籠都被沖毀,更別說岸旁的大樹被沖的樹根裸露,影響水土保持。

快艇疾駛而過的船浪沖刷湖岸

日管處編列預算整理邊坡、用草生浮島來減緩船浪,但追根究底還是要降低船速,於是每年編列2000多萬預算,用來推動電動船汰換。在日月潭區139艘船舶,有7艘是電動船,每艘電動船補助600萬左右,希望有天能全面汰換柴油船。然而,受到觀光浪潮侵襲的還不止於此,日月潭的湖區邊緣,一處處角落有著讓人傷心的景況,大型廢棄的浮動碼頭或成堆的垃圾山,都看得讓人好傷心。

垃圾、廢水、淤積,政府看來都有解決之道,卻又無法一次到位,讓日月潭水庫的未來備受考驗,對照一個個以觀光為導向的建設,在日月潭闢建起來,邵族人不禁要問,是否有做好總量管制?日月潭水是否還能承受?日管處副處長洪維新也坦言,目前日月潭的遊客數已是最大的負荷量,未來希望把遊客分散到周邊景點,減低遊憩壓力。

日月潭的每一滴水都顯得無比珍貴

看著這方湖水,日月潭,從邵族人的世外桃源,到日治時期的水力發電,以及現在的國際知名景點,大家對日月潭有著不同的需求與想像。當缺水時代來臨,日月潭水庫裡的每一滴水,都顯得無比珍貴,該要如何解決日月潭的水難題,或許該回到初衷,才能讓日月潭在觀光與水庫利用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

※本文轉載自我們的島【日月潭水難題】
04/13(一) 22:00首播
04/18(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我們的島

守護五十二甲濕地

$
0
0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陳志昌、張光宗;剪輯:陳志昌

宜蘭五結的五十二甲濕地,緊臨冬山河,是個河流氾濫的農田型濕地,有著傳統的農村生活和豐富的生態。但是農業的凋零與開發,嚴重威脅濕地未來,於是當地居民與環保社團合作,一起守護這塊美麗的濕地...

五十二甲濕地

一群濕地生態參訪團,在荒野保護協會王俊明的帶領下,參訪冬山河旁的五十二甲濕地。2009年,荒野保護協會進入五十二甲濕地,展開調查與生態紀錄,並且開始濕地經營,改善環境。因為有著良好棲地環境,吸引了大量候鳥棲息,並計畫復育穗花棋盤腳、保護生長百年的風箱樹,維護濕地生態。

由於五十二甲濕地三分之二都是農田,結合社區力量,共同保護濕地,成為重要的事。於是在2014年,荒野保護協會與在地的利澤社區展開討論,如何引入遊客,透過環境教育,認識社區歷史和濕地環境。

見學團

濕地環境見學團到來,會先進入利澤社區,認識這個冬山河旁重要的河岸聚落。見學團來到孵蛋場,參觀曾在濕地上養鴨的人家,回憶當時乘船趕鴨收鴨蛋的濕地生活。現今因為水質污染,濕地內的養鴨戶已經消失。

社區一角,地上曬著黑豆,大家十分好奇。社區媽媽梅阿姨帶著大家來到黑豆田,說明利澤社區擁有的自製醬油傳統。梅阿姨將曬過的黑豆,放入鍋中煮熟,接著一一濾出再搬到庭院曬乾。曬乾的黑豆經過自然引菌,開始發酵,逐漸轉變風味。發酵完成的黑豆,加水浸泡,等待汁液入味,就可以加工製成黑豆油。

曬黑豆

接著來到濕地,準備搭乘傳統鴨母船遊濕地,社區理事長說明,早期這是濕地唯一的交通工具。船夫撐篙,船在水面上划行,從水面看河岸,有著不同景觀。梅阿姨開始回憶濕地裡的農耕生活。

濕地上的水域,一直有著布袋蓮入侵的問題,滿滿布袋蓮占據水面,影響生態。於是社區居民想出辦法,用木樁圍出隔離水域來清理布袋蓮。並在隔離水域復育不同水生植物。另外也選種菱角做為經濟作物,鼓勵農民生態種植,不要讓農地荒廢乾枯,保持濕地水域面積。一年多來,菱角開始收成,茂密的菱角田變成水鳥棲地。

採菱角

眾人齊力守護五十二甲濕地,維持濕地的自然樣貌,但是破壞的力量,來自土地開發的浪潮。濕地旁的土地,大面積渡假村開發案正要進行。濕地內的農地上,也有農舍開發的壓力。面對開發問題,環保團體與宜蘭縣府進行討論,初步達成在濕地內管制排放水質,並禁止填土破壞水文的共識,保護珍貴濕地。

水鳥

五十二甲濕地上,除了水域面積,也有廣大農業區域,甚至有一片農地上,沒有電線杆,只有蜿蜒農路,被喻為隱藏版的宜蘭伯朗大道,也同樣面臨賣地的開發壓力。面對農村賣地現象,宜蘭縣府希望鼓勵農民種植經濟作物,創造農業價值,減少農田地景毀壞,保護台灣農村的永續。

經過3星期的浸泡,黑豆汁充滿濃郁香味,梅阿姨開始把黑豆汁濾出,再倒進大鍋熬煮,不斷攪動防止燒焦,一燒焦,壞了味道,3個月的辛勞,就完全白費。最後倒出的原味豆油,就是最自然、最傳統的手作醬油,一個村落裡保存的老手藝,也是食安風暴下,嚴選的調味珍品。

五十二甲濕地,打破政府撥款保護的保育形式,由社團與社區共同合作,在生產與生態間,找出互利共生。保護濕地導入遊客,利用濕地生產農作物、加工品,增加農民收益,堅定農民保護農田濕地的決心。地方政府則希望透過良性循環,推動安心農業,農民安心生產,消費者安心食用,農地也能安心保存。

五十二甲農地

為了一片優美濕地,展開守護計畫,面對開發壓力,大家都在尋找一條可行的道路,讓萬物生態安全棲息,濕地子民安心居住。

※本文轉載自我們的島【守護五十二甲濕地】
04/13(一) 22:00首播
04/18(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我們的島

北極「碳炸彈」不爆了? 科學家:仍將緩慢釋出

$
0
0
本報2015年4月13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過去科學家曾預測,北極永凍土將如「碳炸彈」爆炸般噴發出二氧化碳和甲烷。但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新研究顯示,北極永凍土雖不至發生如此戲劇化的情況,仍可能隨著全球暖化,碳炸彈緩慢釋放,惡化氣候變遷。

極地的永凍土。(來源:Western Arctic National Parklands)

北極加速升溫 千年土壤解凍

北極苔原下的土壤儲藏了超過1兆噸的碳,是人類工業革命起排放量的兩倍。

「我們整理相關研究結果,認為凍土層將緩慢地釋放二氧化碳,截至2100年的釋放速度,以對碳循環的效應而言,可能等同於目前熱帶雨林的砍伐速度。」USGS資深科學家A David McGuire回顧一系列凍土融化相關的研究後指出。

人類活動造成的氣候變遷,讓北極空氣溫度上升速度變快,達到全世界平均的兩倍。過去30年上升了0.6℃,導致地底明顯升溫。1980年代起,凍土平均溫度增加了5.5℃。

在部分地區,此效應讓溫度上升至超過凝固點,冰凍了數千年的土壤開始分解,釋出二氧化碳。科學家擔心這可能和氣候變遷形成惡性循環──暖化導致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碳又使惡化加劇。

微生物新陳代謝 有如未爆「碳炸彈」

不過6日《自然》期刊刊登的另一篇研究發現,在某些土壤型態和地區,解凍物質分解產生熱能,會加速氣候變遷效應。

此丹麥研究測量格陵蘭多個地點土壤中,微生物新陳代謝產生的熱能。土壤中含有大量有機質的地點,如泥炭沼澤,微生物新陳代謝產生的熱能,是土壤中礦物質較多處的10倍至130倍。

雷丁大學地貌學家Steve Gurney博士說,這個效應只限於離極地較遠、凍土層溫度較高處,因為在這些地方微生物才能生存。這些地區微生物產生的熱能可能類似碳炸彈的效果,而這些地區儲藏的碳只是整體凍土層的一部分。

「雖然只是一部分,但絕不是一小部分,碳儲藏量仍相當可觀。在加拿大和育空地區可能高達20%。」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2015 ICLEI落幕 首爾「11項承諾」激勵城市訂永續策略

$
0
0
【2015 ICLEI全球城市氣候環境大會在首爾‧系列報導‧4】
本報2015年4月13日首爾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隨著首爾市提出被譽為韓國的京都議定書「首爾11項承諾」,ICLEI與會的城市首長除了在大會中表達支持,認同首爾市新的減碳目標和策略,也激勵彼此回國後制定各自城市的永續策略。

首爾承諾;圖片來源:ICLEI秘書處

會議結論朝向會前提出的「首爾宣言」,各城市將透過積極進步的目標、整合政策,並將公共財務導向長期永續的策略和計畫;此外,將加強各城市和各組織,甚至包含私部門和公民合作,為永續城市的未來建構全球在地行動。

會議最後一天,大會議程持續安排各種主題論壇的討論和城市分享,ICLEI也與IUCN、UCLG等10個國際組織簽署合作備忘錄,ICLEI秘書處強調,城市的協調和合作讓最好的策略能夠分享並且更上層樓,以共同面對即將到來的聯合國氣候大會。

走在聯合國前面  ICLEI倡議永續城市發展

台大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長期參與ICLEI會議並協調台灣加入與會,他今年觀察指出,ICLEI在很多議題的倡議和方案都走在聯合國前面,過去聯合國會議的討論一直以國家層級為主,城市方案都被忽略,隨著ICLEI越來越多城市加入,對於永續城市的各種倡議,讓聯合國看到地方政府可扮演的積極角色。

隨高雄市政府與會的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張學文也表示,聯合國所簽訂的協議往往是國家由上而下制定減碳目標,但實際執行工作的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是第一線作戰的人,較容易取得民眾的建議和想法,由下而上去提議和擬定策略,做起來和中央政府命令下來的成效很不一樣。

ICLEI所談論的主題和方向,經過25年的發展也由原來的環境和氣候議題,擴展至不同的主題,包括交通、低碳、綠能經濟等,後來加入生物多樣性、幸福城市、韌性城市等,也開始注意到城市治理的各個面向,包括財務資金來源。林子倫指出,ICLEI了解到「要處理環境和氣候議題,城市必須有一個完善的治理體系,包含財務、基礎設施等各種架構,才有可能解決原先要處理的氣候議題。」

向成功城市學習:有機的城市治理機制

經由ICLEI這個平台,很多城市治理的好方法透過大會的舉辦分享出來,首爾市的節能減碳經驗就是一個例子。

林子倫觀察,台灣很多技術都是超前的,包括LED、太陽能等,但是卻缺乏把所有科技和技術串連起來的機制和城市治理戰略,大家都知道節能很重要,但是怎麼做?

首爾市的成功,除了其市長的政治決心,更重要的是如何鼓動市民由下而上的參與和倡議,特別是其創造的社會機制和有機連結,讓生冷的科技與公民參得以連結,讓減碳的目標變成可能。

首爾省下一座核電廠的公民參與

林子倫認為,地方政府可以做很多事,包括制定自己的能源政策,依照各地的優勢來發展自己的能源戰略和治理機制,其實不必過度陷入中央政府主導的擁核、反核討論,阻礙地方發展自己的能源政策。

了解國際共同語言  台灣地方首長的環境外交

地方首長與會認識國際共同語言,圖為屏東縣長潘孟安參與韌性城市主題發表。

台灣有6個縣市到首爾參加2015 ICLEI大會,各首長的出訪強調建立城市外交。但林子倫說,首長參與國際會議有很大的意義,一方面讓地方首長知道全球共同關心的事,別人在國際上如何討論減碳的議題,有助首長視野提升。此外,台灣在國際上無法正式參與,ICLEI提供了一個相當重要的平台,讓市長有機會接觸這些世界城市的領袖。

「相較於台灣被排擠在聯合國之外,像ICLEI這樣的組織,除去了國際政治因素,提供友善又有效的舞台,讓各個城市和地方政府彼此學習,並且做更多的連結。」林子倫說明ICLEI對台灣參與國際事務的重要性。

張學文也說,這些城市首長未來都是國家領袖,ICLEI不是正式的外交關係,因此在政治上沒有這麼敏感,可以讓各城市彼此相互觀摩,建立夥伴關係,對台灣來說,是很好的舞台。(現場報導完,回顧系列報導

引進農業外勞解缺工? 學者憂排擠效應、薪資水準下降

$
0
0
本報2015年4月1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陳文姿報導

農委會日前提出今年1月試辦開放農業外勞,勞動部曾表示5月起可望引進農業外勞,引發各界議論,憂心農業外勞影響國內農業發展。10日,台灣農村經濟學會與台大農業經濟學系舉辦「台灣農業外勞政策研討會」,廣邀學者專家、政府代表與農牧業界代表,共商農業缺工問題的解決之道,以及引進農業外勞的效應。

農委會強調,農業外勞政策秉持必要性及補充性原則辦理,但學界及農業團體質疑,政府並未詳實掌握不同農業類別缺工狀況,貿然實施可能排擠本國農業勞工權益,整體薪資水準下降,農委會應從長遠農業政策著眼;業界代表則認為緩不濟急,希望政府盡早開放農業外勞。

勞動部跨國勞動力管理組簡任視察侯松延澄清日前傳聞,他表示引進農業外勞政策,須提案經政策諮詢小組討論達成社會共識,沒有時間表。

引入農業外勞有利弊  學者憂違反補充性原則 

農委會輔導處農業推廣科科長郭坤峯農委會輔導處農業推廣科科長郭坤峯表示農委會已經實施多項鼓勵農村就業政策,但仍無法解決農村長年缺工問題之下,才考慮引進外勞。

郭坤峯強調,農委會開放試辦將秉持「補充性」原則補足農村不足勞動力,避免排擠本地農工權益,同時限定業別、限量,及部分產業限點之原則。

農委會所規畫的引進模式有二,全年性缺工的產業直接由雇主提出需求,如屠宰業、牛飼育業、蘭花、菇類。針對季節性缺工的產業,則由農會或合作社雇用,採外展模式服務不同產業,例如茶及果樹。

郭坤峯表示目前遠洋漁業、箱網養殖漁業、屠宰業均已開放引進外勞,農民、產業團體、及立委也多次提出開放農業外勞的需求。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陳吉仲認同農委會提出基本原則,但質疑開放農業外勞將違反這些原則。他舉例,農業外勞雇用成本23000元,目前菇類工人薪資3萬以上,勢必衝擊本國勞動市場。

陳吉仲認為,季節性缺工人數與長期性缺工人數缺工狀況不同,不應直接加總。此外,外籍配偶及農村人口也會投入農村臨時工作,農委會資料只提勞動力需求,卻未考慮農村勞動力供給。

確定產業前景才能決定方向  引入外勞宜審慎

勞動部簡任視察侯松延表達勞動部3項意見:首先,農委會應明確提供產業發展、願景及競爭力,再依現有的人力,提出政策。而非從缺工人數來判斷是否引進農業外勞。

侯松延舉例,小番茄量產時,價格崩跌,農戶損失很大。引進外勞大量生產,可能導致利潤下跌,反而影響農民與農企業生存。

其次,提出引進外勞的產業,應先分析其勞動條件,在雇主合理利潤之下,檢視有無提高勞動條件及薪資的空間。最後,在管理層面,勞動部訪視的結果發現,部分缺工問題屬季節性,未來雇主可能利用工作空檔從事額外工作。相關問題都需充分討論,才能談引進外勞問題。

業界需求迫切 憂心產業政策緩不濟急

針對學者提出薪資調整可解決一部分缺工狀況。彰化縣菇類生產合作社總經理持相反意見,他表示菇類工人工資3萬以上,沒得休息又需要加班,根本留不住人。

國內養菇業也成為這次開放農業外勞的討論產業之一。國內養菇業者陳述缺工困境

台灣農村陣線研究員陳平軒說,討論農業薪資水平時,應考量不同產業薪資競爭問題,這是整體經濟的問題。

陳吉仲則提出另一解決之道。農委會資料顯示台灣缺工約4000名,但每年近35000名年輕人到澳洲打工,不少人在澳洲從事農業跟畜牧勞動,農委會應制訂辦法留下這些人力,解決台灣農村問題。

冷凍肉類公會專員吳銘芸明白指出,外勞就是薪資的問題,國外薪資高所以台灣人去做外勞。薪資調高是整體經濟的問題,無法等到時候再來救國內產業。先進國家薪資高,也需要外勞,可見不是高薪資就能解決外勞需求。

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主任吳榮杰表示,產業若不能生存,國家制度必須變革。業界有迫切的需求,但變革影響的層面將改變更長遠的未來與更多的人。

引進農勞試辦不可免?  勞團反對:方向錯誤回頭難

逢甲大學國貿系教授楊明憲同意引入外勞是不可迴避的問題。他提議要提出外勞需求的單位須提出升級轉型的計畫,以利長期的發展。陳吉仲教授表示農業外勞政策應考慮整體經濟效益,如果1000戶農家有外勞需求,如果其他78萬戶農家所得也因而提升,就支持開放,如果因而降低,就須檢討。

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副教授王俊豪也同意試辦政策。由於結構上調整緩慢,未來人力短缺的問題將愈來愈嚴峻,需要多管齊下解決缺工問題。從試驗中了解利弊得失,以科學方式來解決問題。

陳吉仲則認為不應全盤否定農業外勞政策,而是依不同產業、作物去分析。他建議未來引入外勞應優先考慮全年性缺工產業,解決產業全年聘不到人的困境。

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卻強烈反對試辦政策。他表示台灣外勞政策1989年由台塑麥寮專案引進,至今外勞55萬。移工外勞政策執行30年,台灣薪資倒退16年。以農業外勞作為解決本國問題的手段是錯誤方向。

對此,陳平軒補充,當初產業外勞也是說補充性原則,但後來演變成降低成本原則,產生排擠本國勞工效應,至今台灣薪資水平無法提升。

批花東基金亂花 原民高喊「觀光要永續,不要像地獄」

$
0
0
本報2015年4月13日台北訊,編輯室整理報導

2011年,立法院三讀通過的《花東地區發展條例》中,要求設立10年400億的「花東地區永續發展基金」,曾遭阿美族紀錄片工作者馬躍‧比吼批評,恐怕將形成「財團大軍壓境,原住民血淚百年開啟。」如今,原民的擔憂恐成真。

為妥善使用花東基金,花蓮縣政府提出賽車練習場、十八層地獄樂園、愛狗樂園、空中纜車等建設,規模之大,一度在網路上引發熱議。

原訂於昨(12)日召開的「花蓮縣第二期(105-108年)綜合發展實施方案聽證會」,縣府以「遭不實扭曲」為由,在開場前10分鐘臨時喊卡,讓上百名欲參與聽證會表達意見的民眾撲空,也讓來自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與馬太鞍部落、玉里鎮安通部落的族人大感不滿,同步在縣府前舉行記者會,抗議縣府踐踏原住民族土地、生活空間之維繫與共同記憶。

愛狗樂園預定地的地主,太巴塱部落的陳加朗Faki表達原住民也很愛狗,但土地是自己的根本,沒有辦法接受被徵收。(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

縣政府開「假」聽證會 縣民永遠爭取不到經費

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主任蔡中岳表示,這回縣府召開的「假」聽證會,依舊不符合行政程序法中的規範,不僅無爭點釐清,縣府在近日對媒體回應時也表示,這是規劃公司提出的計畫。

「試問,既然非政府確定的行政計畫,如何依行政程序法召開聽證,更別說沒有召開開預備聽證釐清爭點,也沒有公正的主持人;在會議流程中,也沒有彼此針對議題言詞辯論、提出證據等過程。」蔡中岳說。

民間團體共同提出呼籲,縣府應依據行政程序法規定舉辦聽證會,以凝聚在地民眾共識。重申花東基金規劃應以永續環境為前提,帶動永續社會與永續經濟,非一味重觀光而輕忽其他產業。

好大喜功? 花縣盼當「全台最富有縣市

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研究員黃靖庭,則針對縣府的方案提出疑慮,指出花東基金已於第一期規劃案中提出諸多引發爭議的大型建設,如太魯閣劇場、高空纜車、國際賽車場等,60項計畫僅13項獲得補助,但縣府不知檢討,本次第二期的規劃,仍是失去地方脈絡、開發為導向的大建設,包括上一期遲遲未過關,且賽車產業都不支持的鳳林賽車場計畫、已經引發熱議,設址在佐倉公墓的18層地獄樂園,或如在鯉魚潭興建纜車及相關人工設施,忽視鯉魚潭為脆弱的半封閉式遊憩空間,無法承載號稱將吸引前來的兩百萬觀光人次。

蔡中岳強調,在民生基礎規畫上,農業、教育、社福幾乎看不到規劃,而大家關注的交通面向,竟以拓寬道路將車流引入花蓮市中心作為因應後蘇花改時代湧入的大量車流,而非完善的公共運輸,也令人瞠目結舌。

好大喜功的縣政府甚至在計畫書誇下海口,認為2018年花蓮的家戶平均所得可以從增加630萬達到709萬,近乎全台最富有的縣市,很明顯的在計畫中高估的經濟效益,才有這麼離譜的統計。

重大開發案,鯉魚潭,績效指標。(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

長期關心花東發展的Facebook粉絲專頁「花東發聲台」,嘗試整理出「愛ㄇㄞˋ花八大建設」,點出開發案之不合理:

  • 拆掉古蹟的購物街:日出香榭大道。
  • 趕走小鳥擠爆大自然的重型開發:鯉魚潭空中纜車。
  • 強奪民地的狗集中營:愛狗樂園。
  • 快跳舞給人客看:山海劇場。
  • 從雪隧塞到花蓮市中心:193路段拓寬工程。
  • 蚊子館另一巨作:文化藝術館興建計畫等案子。

來源:花東發聲台粉絲頁。

地球公民基金會表示,如果本次暫緩後,縣府願意有誠意地就其百來項建設與計畫與花蓮縣民詳細溝通、討論,再釐清爭點舉辦聽證會,此點則令人肯定。但倘若只是因為自己推出的計畫被反對,而不願意面對與溝通,將來刻意挑民眾無法參與的時間偷偷召開聽證會,人民將會持續展現民意,要求縣府制定真正符合在地永續發展的綜合實施發展方案。

水權爭議未釐清 花蓮理想大地開發又遭縣府提告

$
0
0
本報2015年4月1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陳文姿報導

花蓮理想大地擴建案13日於環保署進行第三次環境差異分析小組審查。針對第二次審查時,環評委員質疑的土方及用水問題,理想大地提出改善河道面積縮減、增加人工溼地等修正。最後,因理想大地基地內湧泉水權認定問題,環評小組決議請理想大地補件再審,同時請經濟部水利署下次會議出席說明。

而12日晚間,花蓮縣政府提出「申告書」,以理想大地公司疑涉嫌土地炒作與官商勾結,要求廢止理想大地興辦事業計畫,也使得此審查會議備受各方關注。

已開發現況:由環評書擷取

開發商降低開發強度 以求儘速通過環評

理想大地基地位於花蓮縣壽豐鄉,1998年獲准開發,總面積達133公頃,但15年來實際開發面積僅達6公頃。2013年,理想大地提出變更計畫,預計未開發基地在10年內分3期開發完畢。

花蓮理想大地已開發與未開發區:由環評書擷取

針對前2次環境審查委員對用水與土方的質疑,理想大地公司提出若干修正。景觀河道面積由原本的30.7萬平方公尺,縮減成17.9萬平方公尺。挖填面積向下修正約 32%,土方暫存區也減少12處。

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主任蔡中岳與會團體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蔡中岳提問,政府在理想大地所處的花蓮縣壽豐鄉共和村推動農村再生計畫,附近又是立川漁場,以養殖黃金蜆著稱,這麼大量體的觀光設施會不會影響既有的農村發展、濕地環境與養殖產業?

開發單位表示願意配合當地產業,也會在渡假村內設定養殖或農業相關主題館。

湧泉水權惹爭議  私有?公有?

關於爭議的湧泉水權問題,理想大地公司引用經濟部經授水字09220221470號令解釋「在私有土地內挖塘取用湧泉,若係取用地面水,適用水利法第42條第1項免為水權登記之規定」。但環評小組認為此條文並未指明不須申請水權,故要求理想大地應於下次會議補充湧泉相關主管機關整合認定機制,提出具體量測管制作法。同時,也要請經濟部水利署派員說明。

區內湧泉:由環評書擷取

花蓮縣環保局長饒忠指出,理想大地所在地20年前處處是湧泉,自然形成濕地,當初准許開發,破壞了自然環境。湧泉是自然資源,不應被私人擁有,作為謀利工具。花蓮縣環保局建議不予通過。

游繁結委員提出濕地應避免挖方,開挖或設立景觀河道都將影響地下水,對地下水涵養不利。他提議開發單位應重新檢討地下水涵養功能。

除湧泉與地下水爭議外,環評委員也請開發單位就污水處理廠、滯洪沉沙、自然保育區及環頸雉保育區等補件說明。

延遲開發土地炒作爭議  場外延燒

左:花蓮縣行政暨研考處林金虎處長。右:理想大地公司副董事長梁愛迪  兩人於環差會前就花蓮縣提出申告書提出說明

而環差會場外,理想大地公司與花蓮縣政府則分別就此次土地炒作爭議提出說明。花蓮縣政府的申告書中指出,理想大地曾以土地開發為名,向華僑銀行貸款80億元。並質疑理想大地1992年以每坪200元的價格收購土地,目前地價已漲至7萬元,係行土地炒作之實。

理想大地公司副董事長梁愛迪指稱花蓮縣政府用盡非環保議題,阻礙環評。梁愛迪回應,理想大地編訂可開發面積為133.2163公頃,1999年向花蓮縣政府收購土地價格為4600元。針對花蓮縣政府的指控,他回應:「沒有80億,只有22.5億;沒有250公頃,只有133公頃;沒有200元,只有4600元。請去求證。」

梁愛迪表示,延後開發的原因之一,是希望等交通開發帶來人流,不然蓋好只有養蚊子。而當初延後開發,是受政府行政流程拖累之故。

縣府告觀光飯店  原因霧煞煞

花蓮縣政府積極推行觀光發展向來不遺餘力,這場縣府與當地開發單位之爭,引發眾人揣測。長期關注花蓮縣開發計畫的地球公民基金會花蓮辦公室主任蔡中岳受訪表示,對花蓮縣政府以保留綠地為由阻擋過度開發表示肯定。

但花蓮縣政府近日正推行在縣府綠地上蓋纜車、拆古蹟、蓋購物街、建地獄樂園等計畫;於此同時,卻要求民間在私有地上保留綠地維護自然環境,態度轉換有可議之處。

【理想大地開發計畫大事記】

花蓮理想渡假村開發計畫

1992

核准事業計畫

1998.08

環境影響說明書通過核備

2002.07

理想渡假村正式營運 (250間房)

  • 6公頃完工並取得執照

2013

取得第二階段開發範圍(16.5公頃)之雜項執照      

2013.09.25

交通部觀光局同意變更「花蓮理想渡假村」興辦事業計畫(第4次)

2014.04.03

開發計畫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第1次審查會

  • 預計10年內開發133公頃、增1756間房  
  • 原環評書通過15年,與原本環評背景有差異        

2014.10.02

開發計畫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第2次審查會

  • 水與土方爭議最大
  • 花蓮縣政府質疑此案涉及土地炒作

2015.04.13

開發計畫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第3次審查會

  • 湧泉使用問題仍待釐清

 

【鯨彩一生】河裡的海豚還是海裡的河豚?

$
0
0
作者:蔡政修(紐西蘭奧塔哥大學地質系博士生)

漫長生命演化史中,生物的演化和環境改變息息相關,物種在繁衍的過程及和環境的互動下,演化就自然的呈現在我們面前了(故滅絕在生命演化史中也是稀鬆平常的事)。

鯨豚,在5000多萬年前開始從陸地一路往海裡演化,不過有幾個長相特異的物種,卻是生活在河裡,由於牠們和一般認知生活在海裡的海豚有極大的差異,因此也可以稱牠們為──河豚(river dolphin)(非膨脹身體長滿刺的河豚)。

      生命會找到出路。 Life finds a way 

侏羅紀公園 Jurassic Park,1993

河豚四大天王 演化過程備受矚目

現生的河豚基本上有4個類群,這4個類群的生活地點又分隔的相當遙遠:

  1. 白鱀豚:學名Lipotes vexillifer,在分類學獨立歸為白鱀豚科Lipotidae,生活在長江,讀者或許對牠比較熟悉,因一個國際合作團隊於2006年在為期6週的實地野外調查中沒有發現任何一隻白鱀豚,於是S.T Turvey等人在2007年的生物學通訊(Biology Letters)給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結論,即白鱀豚基本上已經滅絕。
  2. 恆河豚:學名Platanista gangetica,在分類學上也屬獨立的恆河豚科Platanistidae,分布於印度河及恆河流域。有趣的是,因為恆河豚有兩個主要的分布地點,所以只有一個物種還是應該分為兩個物種的認定在長期以來一直備受爭議。G.T. Braulik等人今年(2015年)在哺乳動物演化的期刊Journal of Mammalian Evolution的分子研究又提出了這個疑問,期待更多的分子及形態研究來更進一步解開這疑問。
  3. 亞河豚:學名Inia geoffrensis,在分類學中亦歸類為獨立的Iniidae亞河豚科,分布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分布。亞河豚的分類也是懸而未決,去年(2014年)T. Hrbek等人在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提出並命名另一新種的現生亞馬遜河豚Inia araguaiaensis(中文俗名可翻成:阿拉瓜亞河豚)。此外,還有另一種亞河豚(玻利維亞河豚Inia boliviensis,或為Inia geoffrensis boliviensis)也是備受爭議是否該為一個獨立的物種或是為亞種。
  4. 拉普拉塔河豚:學名為Pontoporia blainvillei,分類學上為Pontoporiidae拉普拉塔河豚科,亦為獨立的一科,主要分布在南美洲東南部沿海(大西洋的西南邊)一帶。有趣的是,拉普拉塔河豚是目前4大類的河豚中唯一生活在「海裡」的河豚。

四種現生的河豚。圖片來源:Wilson, D. E. and Mittermeier, R. A. eds. 2014 Handbook of the Mammals of the World. Vol. 4. Sea Mammals. Lynx Edicions, Barcelona.

因為這4大類群的河豚長相如此迥異於一般所認知的海豚,加上他們的生活棲地主要是在河裡,而且這4種主要的河豚分布地點又相隔如此遙遠,以現在的觀點看來,他們很難有彼此「交流」的機會,所以整個河豚的演化史長期以來備受注目及爭議。

1945年的時候,G.G. Simpson寫了分類學原理和哺乳動物的分類(The Principles of Classification and a Classification of Mammals),雖然很多資料已經過時,但在現今的哺乳動物學研究裡還是被廣泛閱讀,某種程度可以算是經典著作之一。而這本書中G.G. Simpson新增了一個恆河豚超科(Platanistoidea)將所有這4類的現生河豚(還有一些當時發現的一些化石河豚物種)都歸在這一個類群裡。

有趣的是,近來的分子和形態研究都指出,這4大現生的河豚類群並不是演化自同一個最近的共同祖先,因此不應該全都放在同一個分類群裡。但相反的,此結論卻提供了一個鯨豚中「趨同演化(convergent evolution)」的有趣案例(趨同演化指不是傳承自一個最近的共同祖先,但是卻擁有類似的形態或特徵)。

那4種不同類群的「河豚」又是各自從哪裡演化來?

這時,化石就帶給我們最直接的證據!

1987,C. de Muizon在美國博物館通訊(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重新描述了一種在阿根廷1892年就已命名的化石物種Notocetus vanbenedeni,並重新定義了G.G. Simpson在1945年的恆河豚超科。C. de Muizon將白鱀豚科、亞河豚科及拉普拉塔河豚科都移出了恆河豚超科,只保留了現生的恆河豚科和像是Notocetus vanbenedeni等其他化石物種。

而筆者目前在紐西蘭的指導教授R. Ewan Fordyce,於1994年於聖地牙哥自然史博物館學報的海洋哺乳動物古生物學特刊(Contributions in Marine Mammal Paleontology Honoring Frank C. Whitmore, Jr., Proceedings of the Sand Diego Society of Natural History)中命名了一個新的科──Waipatiidae,取自發現此化石的紐西蘭地名Waipati,在此暫譯為「懷依派特豚科」,而直到去年為止,懷依派特豚科還是只有一屬一種(Waipatia maerewhenua,暫譯為懷依派特豚)。

筆者在紐西蘭的指導教授R. Ewan Fordyce和他在1994年命名的Waipatia maerewhenua(暫譯為懷依派特豚)。(圖片攝影:蔡政修)

但去年(2014年),實驗室的另一名博士生Yoshihiro Tanaka(田中嘉寬)在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重新描述了一件化石,並將此海豚重新命名為Otekaikea marplesi(暫譯為「馬普奧塔克豚」),而馬普奧塔克豚在形態分析後,成為懷依派特豚科的第二種海豚。

實驗室的博士生Yoshihiro Tanaka(田中嘉寬)和他去年重新描述及命名的Otekaikea marplesi(暫譯為馬普奧塔克豚)。(圖片攝影:蔡政修)

懷依派特豚科被歸類在恆河豚超科中,而且是目前只知在恆河豚超科中最古老的類群。懷依派特豚大約生活在2600至2400萬年前,而馬普奧塔克豚約生活在2400至2300萬年前,也因此,目前只生活在北半球印度半島的恆河豚,很有可能是從遙遠的南半球紐西蘭一路遊過大海進而佔據了河流棲地!(中間還有很多世界各地有趣相關的化石,之後另有機會再介紹)。

我從海中來

C. de Muizon在1987年重新定義了恆河豚超科,並在1988年的另一篇文章(發表於古生物學年報Annales de Paléontologie)將2個南美洲的河豚科──亞河豚科和拉普拉塔河豚科,歸類在亞河豚超科(Inioidea)。除了形態上,目前的分子資料(如H.S. Hamilton漢米爾頓等人在2001年發表於皇家生物學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的分子研究)也支持此結果。。

而到1988,C. de Muizon同時在安地斯法蘭西研究學院紀念刊(Institut Français d’Études Andines, Mémoire)發表另一篇文章,命名一種新屬新種的拉普拉塔河豚Brachydelphis mazeasi(brachy- 為「短」的意思,delphis是海豚的意思,Mazeas為人名,暫譯為馬澤亞短吻豚)。其生活於約1500到1100萬年前,目前只於智利和秘魯發現,是已知最早的亞河豚超科的物種。

大部份已知的亞河豚超科的化石主要都集中在南美洲,如阿根廷、秘魯、智利和巴西等地區,也有在北美洲的紀錄,像是J.H. Geisler等人在2012年於古脊椎動物學期刊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命名了約生活於500到700萬年前美國東岸的一種新屬新種的亞河豚Meherrinia isoni(Meherrin為該化石的發現地點,而Ison為發現此化石的人,因此暫譯為伊森美赫林豚)。

再者,N.D. Pyenson和E. Hoch在2007年時於古脊椎動物學期刊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報導了一件從北歐丹麥所發現約生活在800到1000萬年前的拉普拉塔河豚類化石(由於化石不夠完整,他們沒有命名一個新的物種,但是保留的形態足夠鑑定為拉普拉塔河豚類的物種)。研究顯示這些目前只生活在南美洲的河豚祖先都曾遨遊在大海裡!

白鱀豚的豐富演變史 

最後我們來看看地理位置離我們最近的白鱀豚的化石紀錄。

從中國長江所發現的白鱀豚類的化石極度的貧乏,唯一被正式發表的化石為周開亞(Zhou Kaiya)等人於1984年在日本鯨類研究科學報告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of the Whales Research Institute報導的一件下顎骨。此化石的地層年代並沒有很清楚,但可能至少生活在500萬年前。他們依此下顎骨命名了一種新的白鱀豚Prolipotes yujiangensis(pro有「早期或開始」的意思,lipotes為現生白鱀豚的屬名,yujiang代表發現地點,此化石發現於廣西的郁江。因此暫譯為郁江白鱀豚)。但由於郁江白鱀豚並沒有留下很多可以比對及分析的形態,因此郁江白鱀豚和現生白鱀豚的關係仍是未知。

另外,L.G. Barnes於1984年在加州柏克萊的古生物學期刊PaleoBios命名了從墨西哥發現的Parapontoporia pacifica(para有「在旁邊或接近」的意思,pontoporia為拉普拉塔河豚,而pacifica意指這物種生活在太平洋,暫譯為太平洋拉普拉塔河豚),看到這名字,不意外的會認為這新物種和拉普拉塔河豚有非常親近的演化關係。但近期的形態分析(如J.H. Geisler蓋斯勒等人在2012年於古脊椎動物學期刊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的研究)指出太平洋拉普拉塔河豚這一類群其實和生活在長江的白鱀豚親緣關係較近!更進一步地,太平洋拉普拉塔河豚目前廣泛地認為應歸類在白鱀豚科裡。

博士生Robert Boessenecker和一件白鱀豚的耳骨複製標本。(圖片攝影:蔡政修)因此,生活在太平洋對岸的太平洋拉普拉塔河豚也算是白鱀豚的親戚,而太平洋拉普拉塔河豚最早的紀錄就是目前L.G. Barnes於1984年描述的標本,大約生活在800到600萬年前。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實驗室的另一名博士生Robert Boessenecker(暱稱巴比)在2013年的地質多樣性期刊Geodiversitas指出有一個在美國加州未命名的太平洋拉普拉塔河豚類化石,可以追朔至1000萬年前。

這些太平洋拉普拉塔河豚很明顯的都是生活在海洋環境裡(化石產出的地層也都是海洋沈積),和現生的白鱀豚只有生存在淡水河流裡不一樣。而巴比今年(2015年)才剛在古生物學期刊Palaeontology發表了一個大約生活在200多萬年前美國加州的太平洋拉普拉塔河豚類化石(化石不夠完整,沒有命名一個新的物種)是從淡水的地層發現的,指出太平洋拉普拉塔河豚也會生活在淡水的生態環境裡,和現生的白鱀豚一樣!

化石提供了我們許多瞭解河豚演化的歷史及多樣性的線索,而在這之間,還有許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議題來解開這複雜但有趣的河豚演化史,我想在台灣的地理位置和保存的地質年代紀錄,至少非常有潛力可以進一步解開離我們最近並且遨游在太平洋的白鱀豚類群!

Viewing all 1995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