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5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民俗植物曆 】四月黃色山精靈:山胡椒

$
0
0
作者:王升陽(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中研院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

※編按:老祖先的生活除了與自然環境習習相關外,長時間的累積也成就了文化、傳統智慧等寶貴資產,而其中,植物不管在食用、醫藥、編織等用途上更是與人類關係密切。台灣擁有豐富多樣的山林生態資源,我們希望透過介紹民俗文化中使用的相關植物,讓更多人認識先人生活的智慧並進而重視生態環境。

【民俗植物曆 】將從4月開始,每個月介紹一種台灣民俗植物,帶您一同發現這片土地上民俗植物的美妙。

人類文明史和香料是緊密結合一起的,中國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中 就說到「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寧」,是說在豐收所舉行的祭祀典禮中,美酒佳餚所散發出的香氣是國家與宗族的榮耀;而遠播的花椒香氣,聞之使人安年長壽。由此可知,先民早已了解香料的使用除提味之外,也可帶來健康。就在這個時候從海拔100、200公尺山麓到中海拔1500公尺的向陽山坡,我們可以長看到充滿生命力地綻開白亮如雪花的山胡椒樹,我知道今年又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再過2、3個月芬香的山胡椒果實,將可成為今夏提味的香料。

馬告1(圖片攝影:董景生)

檸檬與香茅香氣的完美結合

山胡椒(Litsea cubeba Pers. )是樟科木薑子屬落葉小喬木,果實球形,直徑約5 mm。樟科(Lauraceae)植物除了無根藤屬(Cassytha)為寄生性藤本以外,其餘多為小喬木至大喬木,少灌木。主要分布在熱帶地區及亞熱帶,有些種類分布在溫暖帶,全世界的樟科植物種類繁多,有45屬以上,約2,000~2,500種,其種數最多的地方在中南美洲,其次則在東南亞。在亞洲樟科植物分布北達韓國及日本,以木薑子屬(Litsea)及釣樟屬(Lindera)為代表。

臺灣樟科植物可分為2亞科13屬60種,主要分布於全島中、低海拔闊葉林中。樟科植物為臺灣常見的重要樹種,就臺灣森林組成來看,樟科植物及殼斗科(Fagaceae)植物同為重要組成,兩者常於中低海拔地區形成樟櫟群叢(Lauro-Fagaceae Association)。臺灣早期對木薑子屬之研究,以東京帝國大學的早田文藏教授貢獻最多,多數的學名皆由Hayata氏所訂定,共發表了2屬,包括木薑子屬及黃肉楠屬(Actinodaphne)。佐佐木舜一教授則於1928年在臺灣採集所編製的「臺灣植物名彙」上共整理了2屬13種,除了將山胡椒的學名由Actinodaphne citrata Hayata併入至更早發表的正式名Litsea cubeba 之同物異名以外,其餘樹種的處理皆同於早田文藏教授所發表的結果。

其實山胡椒就是泰雅族同胞俗稱的「馬告」,果實也是被喜愛使用的香料,嘗起來像什麼味道呢?是香茅與檸檬綜合表現出來的味道。山胡椒有很多不同的名字,在中國稱山胡椒為山雞椒、山蒼樹、乾果樹、木姜子等,它的果實究叫山蒼子,中藥名則為畢橙茄。

泰雅族語中的馬告,意為綿延繁衍、充滿生機之意。泰雅族與賽夏族常將其用於消除宿醉所引起的頭疼、身體痠痛等症狀;泰雅族人利用來提振元氣並作為調味料,並用來去除腥味。

根據甘偉松老師在他的《藥用植物學》中所記載,山胡椒的根及枝葉可以治腳氣、霍亂。樹皮含生物鹼;嫩枝、葉及果實則富含精油。在民間傳統用藥中,亦有祛風濕、消腫、解毒、止痛之效。在江蘇新醫學院所編之《中藥大辭典第一版》中亦記載,「山蒼子味辛,微苦,性溫,有祛風散寒,理氣殺蟲解毒止痛之效。」《顛南本草》也說明了山胡椒果實的使用方法,「泡酒吃,治面寒疼痛,暖腰膝,狀陽道,治陽痿。」鮮果搗爛外敷治無名腫毒 。5%水萃液可殺滅蚊幼蟲其油劑或酊劑塗擦於膚可避蚊。

天然的尚好:消腫、止痛、避蚊、除宿醉......

關於山胡椒精油的生理活性,文獻指出精油具有顯著的抗陰道滴蟲、抗氧化、平喘、抗過敏、抗血小板凝集、治療血栓形成、心肌梗塞、 冠心病、心律不整等活性。近年來跟據中國的學者研究顯示,山胡椒精油對多種微生物具有不錯的抑菌活性,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淋球菌、大腸桿菌等十餘種致病細菌和念珠菌、毛癬菌、黑曲霉等十餘種真菌。另外在對植物病源菌的抑制活性,山胡椒的精油也表現出顯著的抑菌活性,如可抑制植物病真菌的生長,並證明其有效成分是檸檬醛。

同時,山胡椒的精油可防治茶樹和棉花黃萎病、紅銹病、茶葉紋葉枯病等。我們也曾針對山胡椒葉子與果實的精油成分以氣相層析質譜儀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台灣產的山胡椒葉子的主成分是檸檬烯、芳樟醇與松烯;而果實的主要成分則是香葉醛、橙花醛和檸檬烯。

馬告2(圖片攝影:董景生)隨著科學與文明的進步加上現代人由於生活步調快速、工作壓力增加,進而產生許多身心疾病,包括失眠、頭痛、焦慮、憂鬱、腰酸背痛、慢性疲勞等等。我們利用了數種動物行為模型來評估山胡椒葉部精油對小鼠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與影響。結果發現山胡椒果實精油具有明顯的延長小鼠之睡眠時間、減少強迫游泳試驗所產生的不動時間;在高腳十字迷宮試驗中也顯示出山胡椒果實揮發性成分具有抗焦慮的功用,研究結果並顯示山胡椒果實精油具有鎮痛之效果。

我們也同時證明山胡椒果實精油及其主要成分具有顯箸的抗發炎活性,果實精油在具有極強的抗一氧化氮自由基生成的活性。而精油之主成分橙花醛也具有極佳的抗發炎活性,此結果顯示出山胡椒果實精油及橙花醛值得進一步研究以及開發,成為優良的抗發炎保健醫療用產品。

我們知道現今所使用的抗發炎藥物分為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及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類固醇藥物早年曾大量使用,但其副作用甚大。輕則失眠、情緒不穩,重則引起高血壓、消化性潰瘍、白內障、月亮臉等。而非類固醇藥物最大副作用為腸胃不適或引起噁心感,嚴重則可能引起腸胃穿孔、潰瘍等。因此,在次天然物中尋找開發低副作用的抗發炎藥物為目前醫藥界相當重視研究的主題之一。我們利用抗發炎活性試驗來證實山胡椒果實精油及主要成分具良好的抗發炎活性,未來可將在更進一步發展成醫療保健用途產品。山胡椒為台灣著名的民俗植物,亦被廣泛運用,我們運用現代科學的證據來證明其活性,對於未來在開發運用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微塑膠」入侵 科學家:地中海恐變塑膠濃湯

$
0
0
本報2015年4月7日綜合外電報導,龍吟欣編譯;蔡麗伶審校

科學家表示,大量的塑膠碎片正開始在地中海海域聚積,規模已趨近於在印度洋、北大西洋、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洋環流所累積的塑膠殘骸量。

塑膠微粒

容易聚積塑膠 地中海「體質」特殊

研究調查發現,有近千噸的塑膠碎片漂浮在海面上──這些塑膠垃圾主要是由塑膠瓶、塑膠袋,以及包裝所產生的碎片集合而成。

科學家在魚類、鳥類、烏龜和鯨魚的胃部都發現了塑膠殘骸。而在北歐海岸生長的牡蠣和蚌類的體內,也找到了非常細小的塑膠殘留物。

西班牙研究學者表示,地中海的生物多樣性和經濟重要性,意味著這樣的塑膠汙染將造成更大的危害。

「我們認定地中海是非常容易聚積塑膠碎片的區域。在廣泛地使用塑膠這種材質僅半個世紀後,海洋的塑膠汙染就已經成為亟需管理性策略來解決的全球性問題。」西班牙雷亞爾港加斯大學的科薩(Andre Cozar)博士表示。

研究發現,地中海的塑膠累積規模,已趨近於在印度洋、北大西洋、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洋環流所累積的塑膠殘骸量。而在孟加拉灣、南中國海和巴倫支海中,也找到了為數龐大的塑膠殘骸。

80%是微塑膠 進入食物鏈更容易

在PLOS ONE期刊中,倫敦大學皇家哈洛威學院的莫里特(David Morritt)博士對研究提出了評論。他表示科學家們特別擔憂的是長度小於5毫米的細小塑膠碎片──也就是所謂的「微型塑膠」。研究發現,有80%以上的地中海塑膠垃圾屬於這樣的微型塑膠。

「這些微小的塑膠碎片被海洋生物給吞下肚,並且在牠們的胃裡釋放出化學物質。」莫里特博士說。「塑膠並不會在環境中被分解,因此我們必須更加小心謹慎地去考慮該如何丟棄它、回收它並且減少它的使用。」

地中海代表著不到全球1%的海洋,然而就經濟面和生態面而言卻有高度的重要性。它囊括了全球約莫4%到18%的海洋物種,並且為地中海國家提供了旅遊業及漁業的收入。」

科薩博士表示,「因為地中海富饒的生物資產和密集的經濟活動,塑膠汙染對於海洋所造成的影響便會和人類生活特別地息息相關。」

經典豹紋重現! 英保育有成 瀕危蛺蝶絕處逢生

$
0
0
本報2015年4月7日綜合外電報導,龍吟欣編譯;鄒敏惠審校

英國蝴蝶監測計畫(UK Butterfly Monitoring Scheme)表示,多虧了30多處生長區域的環境保護,以及春季溫暖的氣候有助於幼蟲存活,使得英國嚴重瀕危的燦福蛺蝶(Argynnis adippe),在一年之內數量成長了180%。

燦福蛺蝶(the high brown fritillary)。(來源:Vicki DeLoach)

免於絕種命運 不必成為下一個大藍蝶

50年前,燦福蛺蝶的身影依舊頻見於英國和威爾斯的大型森林中。近數十年來,鱗翅類學者對於燦福蛺蝶的驟然消失感到困惑,擔心牠將成為英國自1979年大藍蝶(the large blue)絕跡以來的絕跡蝶種首例。

然而,根據英國蝴蝶保護組織(Butterfly Conservation)的布爾雷頓 (Tom Brereton)所言,最近對於燦福蛺蝶剩餘的生長地,包括蘭開夏郡的莫克姆灣以及西南部的埃克斯穆爾和達特穆爾,所進行「調整好的」保育管理,使得燦福蛺蝶的數量再次壯盛了起來。

燦福蛺蝶的數量在2013年開始大量增長,而後逐漸恢復,表示這種大型且強勁的蝶種,開始有望不再瀕臨滅絕。

燦福蛺蝶的幼蟲以在荒野、木緣、放牧場生長的紫羅蘭為食。然而在許多地區,傳統放牧的消失使得紫羅蘭被灌木叢給覆蓋。

除去這些灌木叢,並且控制羊齒蕨的生長,對於紫羅蘭和蝴蝶的成長是必要的。另外,必須在初夏放牧數量相當的牲畜,以幫助雌蝶尋找可以產卵的紫羅蘭葉。

氣候變化多端 蝴蝶保育困難度增

就算有著整整兩個豐年,相對於1987年,燦福蛺蝶的數量仍舊減少了62%。布爾雷頓表示,其數量減少可歸咎於氣候變遷和棲地消失。就像其他許多蝶種一樣,燦福蛺蝶在較冷的月份是為冬眠的幼蟲,而倘若冬季過於濕冷,這些幼蟲便會因此死亡。

「這並非絕對,然而就長期的預測而言,氣候會使得對於燦福蛺蝶的管理變得困難。」布爾雷頓說,「我們必須要更努力地使未來的管理得以走在正軌上。」

根據蝴蝶監測計畫,英國次瀕危的蝶種勃艮第公爵(the Duke of Burgundy),也在2014年重返盛況。

2013-2014年 英國半數蝶種都增加

比起前一年,勃艮第公爵的數量也在歐盟對於農地的環境監測計畫以及慈善組織(包括英國蝴蝶保護組織等)的保育管理助益下,增加了26%之多。

56個受研究的英國蝶種之中,有一半以上在去年夏天,比起2013年有數量上的增加,與2012年(對蝴蝶而言最糟的一個夏季)相比,更有顯著的進步。

在較常見的蝶種之中,特別是其幼蟲以草為食的蝶種,在溫暖、陽光燦爛、有適量雨水而使青草生長旺盛的去年夏季,數量上的成長幅度特別驚人。

幼蟲皆以草為食的加勒白眼蝶(the marbled white)和環蝶(the ringlet),自1976年蝴蝶監測計畫開始以來,在去年都創下了最佳的年度記錄。同樣以草為食的大弄蝶(the large skipper)與2013年相比也成長了86%。硫磺蝶(the brimstone)也創下了開始記錄以來的最佳年度記錄。

然而,8月的寒冷氣候造成暮夏蝶種的受難,大菜粉蝶(the large white)和菜粉蝶(the small white)相較於2013年都減少了65%以上,而喬克希爾藍蝴蝶(the chalk blue hill)和阿多尼斯藍蝴蝶(the Adonis blue)則分別減少了55%和43%。

東北角風管處密審蜜月灣? 未得其門而入宜縣府難把關

$
0
0
本報2015年4月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蜜月灣。擷取自博愛企業開發計畫。宜蘭縣有史以來最大開發案、開發量體是美麗灣20倍的海岸開發案,雖多為私人土地,縣政府基於國土保育,難道不能多置一詞?

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預定於上午10時召開「宜蘭大溪蜜月灣整體開發計畫案結論研商會議」,只是會議邀請了審查委員、環保署、內政部營建署及交通部觀光局等單位出席,卻未邀請宜蘭縣政府、頭城鎮公所及縣籍立委參加。

恐缺乏當地意見發聲,昨(7日)宜蘭縣政府新聞稿呼籲東北角國家風管處,在環境衝擊影響未釐清、第三次通盤檢討未完成前,不應密室協商通過本案。

上個月7日東北角風管處審理「宜蘭大溪蜜月灣整體開發計畫」,在各方輿論下,做成「不繼續開會」、「開發單位兩周內提出修正」兩項結論;並將於今日上午召開「結論研商會議」,確認開發單位博(愛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及羅許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所提出的修正,並據以做成定稿。

擷取自東北角開會公文。

然而,蜜月灣開發計畫之環境影響評估,看似2011年4月15日經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審查通過,卻是依據2003年有條件通過的資料;東北角風景特定區都市計畫是依據1998年公告的區第二次通盤檢討計劃,全都在雪隧通車前,當時台灣社會對於氣候變遷的體認以及環境永續的觀念仍未普及,宜蘭縣政府認為依據的資料顯有不足,因此重申:

  1. 環境永續是宜蘭的核心價值,海岸屬公共財,應為全民所有,海岸線一定範圍內,要維持公益性與公共性,不得私有化。
  2. 海岸應維持公共開放使用,尤其公有土地應維持公地公用原則,任何設施或開發不應影響民眾自由使用海岸及親水之權利。
  3. 要求環保署應依目前的交通、環境狀況及社會期待,重啟對本案的環境影響評估。
  4. 本案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及環境影響評估未完成前,不應通過本案。
  5. 依《海岸管理法》的定義,蜜月灣開發基地全部或部分,是否屬於海岸地區之濱海陸地,有待進一步釐清,為降低申請人之困擾,建議於本案整體開發計畫通過前,應先確認海岸管理的相關原則,避免公共利益維護與民間開發的衝突。

宜蘭縣政府舉豆腐岬、台東美麗灣以及澎湖海岸開發遭遇的反對聲浪,顯示海岸開發有特定的敏感性。而蜜月灣旅館區緊臨海岸,基於環境永續核心價值,海岸自然景觀應保護下來,而非准予開發。

宜蘭縣長林聰賢雖宣示海岸屬公共財、全民所有,應維持公益性與公共性,不得私有化;縣府也尋思自然地景、漁業資源保護及海岸線劃定程序,積極採取保護海岸景觀的程序。無奈無論主張重返環評現場、東北角海岸三通檢變更土地利用等,頻頻遭挫。

宜蘭縣政府建議將東北角風景特定區都市計畫內,大溪蜜月灣地區現有海蝕平台由「海岸發展區」變更為「景觀保護區」;「別墅區」排除土石流潛勢溪流影響範圍,原始地形坡度超過30%區域變更為「保護區」;濱海「旅館區」範圍內之公有土地變更為公園用地,確保國土安全以及海岸公有化。

然而,營建署都市計畫專案小組以「本案開發單位業依現行計畫相關規定申請開發在案」為由,主張基於信賴保護原則,建議宜蘭縣政府未來有機會審查整體開發計畫、水保、雜項及各項籌設經營許可時,發現確實有土地變更的需要,再依法定程序提出變更都市計畫;這項決議即將進入大會確認。

【綠經濟】台灣的在地經濟課題(二):尋找能源未來

$
0
0
口述:彭明輝;整理:財團法人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

燃燒化石燃料所造成的氣候變遷已經很明顯,泰國在2010年碰到50年來最大水災,2011年水災面積擴大一倍。美國2010年碰到20年來最大水災,2011年變成30年來最大水災;2012年變成記憶中最大的旱災。

英國風電場與電塔。攝影:Diliff

能源危機與糧食危機

上篇文章提到40年後,應該要增加70%的糧食供應,但因為極端化氣候,聯合國估計糧食供應量可能反而減少25%,糧食危機隨時可能發生。2008年地球碰到連續的乾旱,玉米產量銳減價格飆漲。同一年,小麥也供不應求,帶動白米價格上漲。全世界有18個國家限制糧食出口, 13個國家引起暴動。那一年,美國最大的通路商Costco和Walmart,限制顧客只能買一袋麵粉、一袋白米和一桶沙拉油。那一年,貧窮線以下的人口從9億變成10億。

另外,化石能源的供應也愈來愈緊張。雖然美國發現頁岩油,但全世界的能源問題並沒有因此解決。因為頁岩油的成本明顯地高於傳統石油,且供應量有限,因此能源的基本面價格還是居高不下。過高的能源價格對經濟不利,同時又會引發各國搶奪生質能源,直接造成糧食危機。

如果原油價格一桶100元,玉米酒精一桶成本只要60元,玉米酒精的需求就會增加,玉米價格就會因而上漲,逐漸接近原油價格。原本窮人和動物還吃得起的玉米,就會被賣去當玉米酒精的原料,造成汽車跟人搶糧食的現象。

美國玉米的耕作面積一直在增加,其中拿去做酒精的量已經超過當飼料的量。生質能源是以使窮人飢餓做為代價,所以,解決部分能源問題卻又引發更嚴重的糧食問題。可以預測得到,世界窮人所得將持續下降,糧食價格卻在上漲。舉台灣為例,所得最低的20%戶家庭,已經連續10年都是負儲蓄。

窮人只好壓迫土地

人口不斷增加,世界糧食產量雖也同時增加,但是人均產量卻幾乎不再增加。如果供給量不變,需求卻持續增長,有錢人繼續浪費,窮人能得到的就愈來愈少。當窮人能得到的愈來愈少,只好壓迫土地,一旦土地被破壞了,人也受會受到傷害。

比如說科學園區在下大雨的時候私自亂排放有毒的廢水到排水溝,排水溝的水流到隆恩圳,隆恩圳流到了竹東,灌溉在竹東種出來的米,再賣到科學園區的自助餐廳,回收到科學園區的員工的肚子裡。自己排放的自己負責回收,問題並沒有被解決。

雖然世界糧食產量增加,但產量卻愈來愈不穩定。表面上看起來世界糧食庫存量看起來好像緩慢上升,但重要的不是庫存總量,是使用量/庫存比(stock-to-usage ratio)。全球糧食安全存量是總使用量的19%。安全存量的意思是,在一年最後一穫到下一次收穫的70天內,佔所有人存活需求的糧食庫存量。小麥的使用/庫存比在2007年時降到21%,引發糧食危機,現在則是27%,雖然大於19%,但離21%也只差6%。

玉米的使用/庫存比在2006年上升到15%,然後一直起起伏伏,欲振乏力。最可怕的是大豆使用/庫存比遠低於安全存量。雖然經濟學一直都相信,只要供應不足,市場的力量自然會調度資源過去,使大豆增產。大豆終於在2009靠市場的力量稍微增產,然後又立即減產。

在全世界的糧食增產這麼困難的情況下,台灣繼續維持亞洲糧食自給率最低的紀錄。大陸加入WTO之前,糧食自給率是98%,加入WTO一年後就掉到95%,之後就一直往下掉,現在差不多只剩90%。台灣一直號稱32%,但實際上很可能不到32%。

油價高=運費高 回歸在地生產是趨勢

回到能源的問題。在2005到2011之間,傳統石油的實際產能已經跨越最高點,不斷下降。解決方法之一是去找新的油礦。現在各種傳統、非傳統的燃料,一個一個被開發出來,產能增加的速度還是太慢,低於需求的上漲速度,所以供需的落差會造成價格上漲。美國EIA樂觀的估計,2008年金融風暴會使全世界經濟發展遲緩,進而使用油減少,所以庫存會緩慢上升。

但庫存上升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未來的經濟都跟今天一樣悲觀。但是EIA又認為,經濟不會悲觀那麼久,他們預期經濟還是會逐漸復甦。復甦有兩種情況:復甦速度如果非常緩慢,那油價在2020年會回到每桶100美元;如果稍快一點2020年會回升到150美元。

2008年的時候,一桶原油的價格曾經高達140美元。那時候台大經濟系的陳博志估算,台灣的商品每100塊錢中,有33塊錢是運費,叫做「從價運費」。佔比這麼高,意味著付不起船票的東西,日後就不會到台灣來。

舉例來說。全世界的TFT-LCD(液晶顯示器)目前都是由亞洲供應。但TFT-LCD的技術、專利、設備、原料,通通都是從歐美進口。而TFT-LCD的零售價格中33%用於運費。如果美國的公司決定將TFT-LCD交給墨西哥和巴西生產的話,它可以大量節省太平洋來回的運費。TFT-LCD產業的毛利是3-4%,如果省下20%運費,它的利潤會變成23-24%,非常具吸引力。美洲使用的TFT-LCD遲早會回到美洲生產,歐洲的遲早會搬到東歐和南歐,亞洲生產的供應亞洲使用。亞洲雖有供應全球的產能,屆時實際產量卻只有全球的1/3,最終會導致惡性競爭、惡性倒閉、代工產業萎縮。產業萎縮之外,油價高漲也會使得付不起船票的糧食無法上船,進口糧食價格將愈來愈高。

風帆船時代的越洋貿易是運費最貴的時候,那個時候賣的是香料、珠寶、絲綢、茶葉。特性是體積小、重量小(所以運費低)、單價高、利潤高(所以負擔得起)。反過來說,體積大、重量大(所以運費高)、單價低、利潤低的糧食就無法負擔運費,其次是化學肥料,也會很難在高運費的狀況下維持越洋貿易。

所以,在油價高漲的時代,台灣將會面臨進口糧食中斷,化肥或者中斷,或者貴到買不起。所以老實講,不需要很努力的提倡有機農業,只要油價夠高,全台灣就通通都有機了。如果經濟成長非常迅速,油價上漲速度會更快,那一天會來得更早。如果經濟成長一直都很遲緩,越洋貿易大規模的萎縮有可能要到2040才會發生。2040在座還有很多人可能還在,我們的下一代還在,這是全球要面對的問題。

 

太陽能再突破 美科學家找到「人工葉子」最後拼圖

$
0
0
摘譯自2015年4月1日ENS美國,加州,帕莎蒂納市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人工光合作用技術研發。(來源:Lance Hayashida, Caltech Office of Strategic Communications)受到植物光合作用的啟發,加州理工學院開發出一種導電氧化鎳薄膜,可以將光線轉換成裂解水,安全地製造出氫燃料。

植物的光合作用機制將陽光、水和二氧化碳轉換成氧和碳水化合物。人工光合作用系統則複製這樣的機制。

用氧化鎳薄膜作為矽等半導體材料的保護膜,能改善甲烷、氫等太陽能燃料的製造過程。

「這種新薄膜可以讓太陽能燃料的製造過程更有效率、穩定、安全,不會產生容易爆炸的氫氧混和物。」研究作者、加州理工學院化學系特聘教授Nate Lewis說。

氧化鎳薄膜讓人工光合作用系統──又叫太陽能燃料發電機或「人工葉子」──的發展,往前邁進一大步。

找到合適材料 人工葉子有譜了

Lewis團隊開發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有3個主要元件:兩個電極、光電陽極和光電陰極、一個塑膠膜。

光電陽極利用陽光氧化水分子,產生氧氣,質子和電子,光電陰極則重新結合質子和電子,形成氫氣;而塑膠膜將兩種氣體隔開,避免產生爆炸,並在壓力下收集氣體,使之安全地進入導管。

但過去類似的嘗試都因為不同原因失敗了。

「薄膜的條件非常嚴苛,必須與其保護的半導體相容、不透水、可導電、高透光度,以及具有高度催化性,以產生氧氣和燃料。達成以上任何一個條件都是一種突破,但我們選用的材料具備所有條件。」Lewis說。

研究團隊發現,氧化鎳薄膜可和許多半導體材料相容,包括矽、磷化銦和碲化鎘。當應用於光電陰極,氧化鎳薄膜的效能就可超越過去嘗試的其他材料。

要量產 還有段距離

不過Lewis也強調,人工光合作用技術距離量產還很遙遠,光電陰極等元件也還有進步空間。

「我們的團隊同時也在開發新的光電陰極,試著將這些元件結合在一起形成可運作的系統。這不容易,但我們已經找到過去半個世紀所找不到的拼圖。」Lewis說。

這篇研究「以透明催化氧化鎳薄膜包覆之光電極進行太陽能驅動氧化」於3月9日發表於當周國家科學院院刊線上版。

One Step Closer to Artificial Leaves That Convert Water to Fuel
PASADENA, California, April 1, 2015 (ENS)

Inspired by a chemical process found in leaves, researchers at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ve developed a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film that could lead to devices that harness sunlight to split water (H2O), safely creating hydrogen fuel.

When applied to semiconducting materials such as silicon, the nickel oxide film facilitates an important chemical process in the solar-driven production of fuels such as methane or hydrogen.

“We have developed a new type of protective coating that enables a key process in the solar-driven production of fuels to be performed with record efficiency, st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and in a system that is intrinsically safe and does not produce explosive mixtures of hydrogen and oxygen,” says Nate Lewis, a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chemistry at Caltech and coauthor of a new study that describes the film.

The development could lead to safe, efficient artificial photosynthetic systems – also called solar-fuel generators or “artificial leaves.”

Such a system would replicate the natural process of photosynthesis that plants use to convert sunlight, water, and carbon dioxide into oxygen and fuel in the form of carbohydrates, or sugars.

The artificial leaf that Lewis’ team is developing in part at Caltech’s Joint Center for 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 (JCAP) consists of three main components: two electrodes – a photoanode and a photocathode – and a plastic membrane.

The photoanode uses sunlight to oxidize water molecules to generate oxygen gas, protons, and electrons, while the photocathode recombines the protons and electrons to form hydrogen gas.

The membrane keeps the two gases separate to eliminate any possibility of an explosion, and lets the gas be collected under pressure to safely push it into a pipeline.

All previous attempts have failed for various reasons.

“You want the coating to be many things: chemically compatible with the semiconductor it’s trying to protect, impermeable to water,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highly transparent to incoming light, and highly catalytic for the reaction to make oxygen and fuels,” says Lewis, who is also JCAP’s scientific director.

“Creating a protective layer that displayed any one of these attributes would be a significant leap forward, but what we’ve now discovered is a material that can do all of these things at once,” he said.

The team has shown that its nickel oxide film is compatible with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including silicon, indium phosphide, and cadmium telluride.

When applied to photoanodes, the nickel oxide film exceeded the performance of other similar films – including one that Lewis’s group created just last year.

Lewis cautions that scientists are still far from developing a commercial product that can convert sunlight into fuel. Other components of the system, such as the photocathode, also need to be perfected.

“Our team is also working on a photocathode,” Lewis says. “What we have to do is combine both of these elements together and show that the entire system works. That will not be easy, but we now have one of the missing key pieces that has eluded the field for the past half-century.”

The study, “Stable solar-driven oxidation of water by semiconducting photoanodes protected by transparent catalytic nickel oxide films,” was published the week of March 9 in the online issue of the journal “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賣地不是農民唯一的路 「宜蘭嚴選」為農業改運

$
0
0
本報2015年4月8日宜蘭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宜蘭縣政府昨(7日)公告農舍申請人資格及農舍建築審查辦法,即日起實施;2月10日後,在宜蘭縣申請農舍興建者,必須具備實際務農切結書或具備農保資格。

宜蘭縣政府也將從結構改變農業現況,以「宜蘭嚴選」平台,輔導以慣行農法大量生產的農民,作物無農藥殘留、提高獲利空間,由此為農業改運,以農業價值抵擋假農舍入侵,農民不須賣地求生。

宜蘭農舍。(圖:湯譜生)

中央修法前不能再嚴了!

宜蘭縣長林聰賢說明農舍興建辦法。2月10日宜蘭縣政府宣布暫停核農民資格、農舍建造執照及農業設施容許使用證明等,並將於兩個月內提出具體的審查辦法,昨(7日)正式公告「宜蘭縣興建農舍申請人資格及農舍建築審查辦法」;累積至今申請的80多件農舍申請人資格審查,以及160多件農舍建照,都適用新辦法。

辦法中有關申請人資格認定,刪除原草案中「連續兩年、每年達120天」,只需「實際從事農業工作之切結書」、「農業生產資材購買憑證」以及「農業銷售證明」,原「具農保兩年以上證明文件」也只需農保證明。

對於外界批評公布實施版本放水,宜蘭縣政府回應,過程中有審查小組書面以及實質審查,應能妥善把關,杜絕弊端。

宜蘭縣政府表示,新法制訂的目標是農舍與農業經營不可分離,未來審查重點為申請人必須於興建農舍之農地實際從事農業經營,申請人必須說明興建農舍之必要性,十分之九的農業經營用地應為完整區塊。

對於縣府維持已核發興建農舍的申請人資格、建照執照與民宿登記證效用;既有的農舍仍須維持90%農地農用,否則將依新法第六條,限期改正,或屆期不改正,將廢止其許可。

宜蘭縣長林聰賢表示,母法農業發展條例將自耕農修改為自然人之後,放寬農民身分認定,縣府必須不牴觸母法的條件下顧及兼職農民,代耕業者以及選擇「半農半X」,這些實際務農者都應予以尊重。

目前正在進行的宜蘭縣區域計畫,預定5、6月進入公展、進入內政區域計畫委員會確認,有望成為第一個縣級區域計畫,確保生產環境受到保護。而農發條例規定過於寬鬆,地方政府很難收斂聚焦,他籲請中央盡速修訂《農業發展條例第18條,以及《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明確規範興建農舍申請人資格和農業用地完整區域設計原則,才能落實農地農用以及確保農業生產環境的完整性。

守護農業價值  擋農舍

宜蘭縣政府公布農舍興建申請人、興建執照辦法,並召開記者會。左立:農業處者楊文全。「農業價值不起來,我們是擋不住農舍的!」農地賣地的因素或許複雜,但一棟又一棟農舍蓋在農地上,反映了台灣農業的價值未被看見。宜蘭縣政府農業處長楊文全表示,蓋農舍都是重劃過的農地,這些農地主要是以慣行農法大量生產,因此,輔導這些大量生產的作物,安全無農藥,農民獲利增加,肯認農業價值,才能根本解決賣農地蓋農舍的問題。

宜蘭縣政府規劃兩年的「宜蘭嚴選」,經過這兩個月密集討論,今年將結合100位慣行農民躍登網路,縣府輔導農藥使用,確保農藥零檢出,並導入消費者團體參與監督、資訊公開透明,建立品牌讓消費者吃得安心,農民從中獲利,農業的產值看得。

楊文全表示,2000年網路衝擊年代,新的產業上線,有機、休閒農業竄起,顯示消費者導向的時代來了。「消費者要的是安心,即使是使用了農藥,但仍要做到無農藥殘留。」農業處計畫以目前慣行的價格加上2~3成的空間,讓傳統老農民從務農看到希望,雖然價格有限,至少不至於沒落,而是擁抱新市場。

農業並不是沒有價值,而是利益大多集中在盤商手中,如何改變這個結構,縣政府的做法就是自己當盤商。楊文全說,如果宜蘭嚴選銷售模式建立起來,也確實能獲利,證明在市場經濟上的可能性,或能成為糧商參考。「縣府的責任是建立模式並且能獲利,這也是台灣其他農業縣急需面對的問題。」

今年農業處預計輔導100位農民,並鎖定5種對宜蘭縣產銷有獨特意涵的作物,特別輔導銷售,例如五十二甲濕地的稻米、雙連埤濕地的紅鳳菜、輔導高麗菜種植減少蘭陽溪農藥的威脅,以及銷售上需要協助的文旦、桶柑,幫助現行大量以慣行生產作物零檢出,價錢賣好一點,架構大量生產和大眾消費的鏈結。

縣政府也將打開銷售通路,從境內國中小營養午餐做起,除了一餐有機之外,其他四餐就可來自宜蘭嚴選。另外,一些知名的通路也已主動表示合作的意願,畢竟是縣政府掛保證,來自宜蘭的好山好水,魅力早已自然生成。

確保農業生產、世代不斷裂,宜蘭縣政府釋出多個農業方針,降低進入農業的門檻,除了制定《宜蘭縣有機農業促進自治條例》鼓勵友善生產,對於新農培訓、受訓後到各鄉鎮落戶,一路有陪伴師及地方團體協助找耕地及住處,以及集合農二代開創農業新局面,種種方案都確保宜蘭生產環境,奠基農村地位,成為台灣糧食安全的基地。

全球地方政府環境大會今登場 我6縣市首長與會

$
0
0
【2015 ICLEI全球城市氣候環境大會在首爾‧系列報導‧1】
本報2015年4月8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綜合報導

※編按:城市未來與人類息息相關,如何朝永續、生態、低碳、韌性等方向轉型?各國地方首長會交流、討論出哪些可行的行動方案?環境資訊中心特派記者隨行參加ICLEI大會,將陸續報導會議成果和值得效法的城市行動方案,帶讀者一同瞭解國際環境趨勢脈動,敬請期待。

2015 ICLEI全球城市氣候環境大會將於8日~12日在首爾展開,台灣包括高雄、新北、台北、台中及屏東等縣市長或副市長及NGO代表將出席與會。ICLEI(地方政府環境行動國際委員會)是由地方政府為組成單位的國際網絡,他們關注的是全球永續發展的地方行動策略,喊出口號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全球思考,在地行動)。

首爾市長召開記者會歡迎大家參加iclei

ICLEI成立於1990年,每3年舉辦一次大會,今年為第九屆,大會統計共有251個地方政府、87個國家,預估將有1100名城市市長及代表出席與會,為永續發展的城市未來共同商討和交流有效的行動策略及解決方案。會議將針對低碳城市、永續發展城市、城市自然、智慧城市、環境友善的移動城市、社團領導和市民參與、韌性城市、資源效益和多產城市等主題進行討論。會議最終的成果和行動方案,將在今年底在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提出。

展示節能成果  首爾推廣外交、綠經濟

本次大會在韓國首爾舉辦,是ICLEI大會睽違20年再次來到東亞。ICLEI秘書處表示,首爾市長朴元淳所提倡的「減少一座核電廠計畫」,帶領市民和企業自願參與多元的節能行動方案,目標是減少相當於一座核電廠的能源需求,並期望透過再生能源,來解決韓國城市人口密集及能源消耗量大的難題。首爾市政府更於2014年7月宣佈已經達到90%的計畫目標,這樣的行動成果成為東亞和全球各城市亟欲效法的對象。

首爾市也利用這個機會做足城市外交與綠色經濟的推廣,在4天的議程中,不僅要像與會者展示首爾市的政策和計畫,也與大會規劃了13個移動工作坊,帶著各國城市首長走訪首爾市內的各個環保綠能示範區,包括首爾能源夢想中心、太陽能光電廠、能源自給社區和城市交通行控中心等。

ICLEI秘書長范貝金(Gino Van Begin)表示,本次大會有5項結果值得期待,包括地方政府間的合作、市民的參與、在都市的決策中女性的角色、對於永續行動方案的融資,以及期待未來的改變。

台地方首長與會  林佳龍、潘孟安談永續城市計畫

台灣地方政府積極加入ICLEI成為會員並且參與全球大會,至今有11個縣市政府加入,本次大會包括台中市長林佳龍、屏東縣長潘孟安、高雄市前副市長劉世芳、及台北市副市長周麗芳都將在主題會議中,分享各城市的永續發展在地行動方案。

林佳龍將以「城市密度的規劃:宜居城市的機會與挑戰」為題發表演說,潘孟安要針對韌性城市的主題,分享屏東縣大潮州人工補助湖和養水種電的調適策略。此外,高雄市前副市長劉世芳將針對環境友善的移動方案(Ecomobility)以及帶領城市轉型的女性領袖等主題進行分享,台北市副市長周麗芳也將發表台北捷運的市郊整合交通計畫。

除了與各城市代表分享交流城市的永續發展策略和行動方案,台灣成員受邀參訪首爾蘆原區。蘆原區透過既有建築的建築節能改造計畫,以及興建零耗能建築單位,在2016年完成後將成為全韓國第一座零耗能住宅社區,該區區長表示這座社區將完全不使用到核能。

地方政府貼近人民  推展永續發展易有成效、行動力

屏東縣環保局局長魯台營在2012年參與ICLEI大會時觀察到,未來將以城市為主,在未來40年,都會承載量將不斷擴展,出現前所未有的挑戰。ICLEI以城市為主體的架構,有其靈活及效率,由於地方政府是最貼近人民的政府層級,也是作為創新和執行方案最適當的規模,在推展永續發展上比起聯合國互有算計的大國會議將更有成效和行動力。

在台灣無法加入聯合國參與氣候變遷大會的現況下,以地方政府身份加入ICLEI參與大會,讓台灣不再排除於全球氣候變遷的因應和永續發展的行動之外。


大巨蛋工程裂松菸古蹟 停工與否北市府找SOP

$
0
0
本報2015年4月8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由於興建台北大巨蛋,讓松山菸廠古蹟毀損,陸續出現多處龜裂、建物沉陷與煙囪傾斜 ,雖然北市府早在2013年即已得知,但直到最近市府才打算從文資法與環評法來追究。「我們無奈又恐懼」,文化局在7日環保局所召開的環評大會中直言松菸古蹟持續損壞與降沉,很難預期後果。

松菸護樹志工提出近日所拍攝的古蹟龜裂的照片,要求大巨蛋立刻提供

雖然3月底市長柯文哲已拋出考慮要求大巨蛋停工的說法,但今次環評大會在不滿送審資料錯誤百出的狀況下,仍讓此案「補件再審」,而遠雄一再強調「繼續施工才能確保古蹟安全」的意見,除了民間團體大為不滿,多位環評委員對其古蹟維護計畫也充滿質疑。面對古蹟損害的監測結果已達行動值,北市府要怎麼展開「停工、處理」的SOP,各界都在看。

雖然民間團體與部分委員明確提出應先停工、安檢後再考慮是否復工的見解,但環評大會的決議仍為補件再審,要求遠雄再補充煙囪傾斜、古蹟建物地面沉陷、龜裂之原因;地下水、交通、地質監測數據與開發前比較分析,另環評會為瞭解開發基地現況,將擇期辦理現勘。環保局副局長蔡玲儀表示,要求遠雄兩星期內補件,環保局將儘速再召開會議審查,更強調大巨蛋開發案為重點監督案件,後續將持續且不定期的監督環評承諾事項。

遠雄仍提出古蹟現況安全、儘速施工有利於古蹟今次環評大會討論「大巨蛋環境影響調查報告及因應對策」,由來為環保局在今年2月發現古蹟損害狀況加劇,部分沉陷量監測點達警戒值及行動值,因此依環評法第18條要求遠雄提出「環境影響調查報告書」。而上星期文化局亦已在上週舉行「市定古蹟松山菸廠價值減損是否涉及文化局資產保存法罰則事宜研商會議」,討論是否用文資法進行裁處。

松菸護樹志工團不斷揭露松菸古蹟受損狀況,一個月前更向北市府遞送環評公民訴訟書面告知書,要求依環評法等相關規定,立即針對遠雄施工違反環評一事進行裁罰並勒令停工。雖然肯定市府收到告知書在十多天內就予以開罰150萬元的效率,但他們指出,遠雄所提出的環境影響調查報告書,內容空泛、推諉卸責,至今仍堅持大巨蛋工程對松菸古蹟「影響輕微」,根本「睜眼說瞎話」,他們更提出大量近期拍攝的照片,指出古蹟仍持續產生裂縫。

雖然日前北市府已裁罰150萬元,但也以地基工程尚未完成、有公共安全疑慮為由,目前尚未要求遠雄立即停工。遠雄在報告中指出「古蹟現況安全、儘速施工有利古蹟」,為的是避免遭到停工。遠雄表示,達到警戒值後,已採古蹟建物結構及基礎試挖計畫、地盤改良灌漿等措施,這些措施已獲文化局文資委員會審定,之後再達到行動值後,則進行煙囪扶正、地盤改良灌漿與B4F/B5F降挖的開挖補強。

遠雄指出,總沉陷量的確大於25mm,但由於是均勻的沉陷,因此沒有傾斜、結構安全無虞。 如今基地B4/B5的僅剩最後一階地下室開挖中,再挖2到3m就到達大底,已是「最後一哩路」,因此他們爭取,在已承諾額外增設支撐與剪力牆後,不但要持續更要加速開挖,儘早完成基礎版的澆置構築,才能確保古蹟安全。

但遠雄的這些古蹟維護計畫卻遭多位環評委員質疑, 尤其灌漿一項,就遭范正成、邱祈榮、歐陽嶠暉、屠世亮等討論是否有效,范正亮直言,松山菸廠的地質是黏土,遠雄現在的灌漿工法只適用於粉砂質土,根本無法有效解決松菸古蹟受損的問題,因此應該先停工,辦理現勘與地質鑽探等確認後再討論是否繼續施工。屠世亮也指出,松菸古蹟面臨的不只是地層下陷問題,大巨蛋施工長期造成的噪音震動也是影響因素。

詹長權直批不滿「先傷害再補救」的邏輯,既然大巨蛋工程已經嚴重破壞松菸古蹟與鍋爐房煙囪,就應該立即停工並重新進行評估並完成所有改善才能復工,但如今遠雄卻竟然還要求同意繼續趕工。詹長權批,如果繼續動工真的讓鍋爐房煙囪倒下來,有誰可以負責?

身兼文資委員會委員,中研院劉益昌也認同先停工、改善的作法,更強調補救完還得確認地質穩定,劉益昌指出,用單棟的思維來思考古蹟毀損的補救不合理,因為整個文化園區的地質相同,繼續監測下去只怕會有更多的問題陸續發生,因此應以全區視野來考量,劉益昌強調,古蹟毀損的狀況非常嚴重,不但文化局已經表現出相當擔憂的態度,連他去台南開會都有其他文資學者關注松菸這些古蹟廠的問題。

松菸公園催生聯盟召集人游藝一再要求立即停工

而遠雄此次所送的書面報告與當場的口頭簡報資料不一,遭到委員砲轟,范正成質疑報告書錯誤百出,恐怕是想要刻意誤導環評委員做出錯誤決策。 環保局長劉銘龍更說重話,表示顧問公司送不符的資料來送審是非常離譜的事情,將要通報給環保署,做為廠商評鑑的參考。

此次環評大會除了討論古蹟受損部分,也對交通影響、散場管理及緊急避難有討論,但同樣有評估資料依然不全,情境設定有問題,許多散場的危急情況未納入等問題,環評大會也要求補充散場管理模擬應有本土化的驗證及緊急疏散需考量重大震災等 。且同天傍晚副市長林欽榮也召開大巨蛋安檢會議,以專業角度討論大巨蛋疏散問題, 若安檢沒過關,北市府與遠雄解約的機率將大增,「拆蛋」或實價購回都有可能。

形同直接廢核四 《非核家園推動法》草案通過

$
0
0
本報2015年4月8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8日續審非核家園推動法相關草案,其中整部法案最為關鍵,牽涉到核四無法復工、一二三廠也不能延役的第四條,獲委員會表決通過,此條明定「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依原子能法及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申請供發電用核子反應器之建廠及使用執照,應不予核准。領有前項執照到期者,不再展延。」,也等於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另有多條則保留協商。

今年314反核遊行,仍有許多民眾出面要求非核家園,賴品瑀攝

《非核家園推動法》相關草案目前有政院版、民進黨黨團、台聯黨團、親民黨黨團與陳其邁等21位委員擬具的5個版本,並在前年審查時就已通過民進黨版的法案名稱《非核家園推動法》,及第一條「為積極推動台灣於2025年前達成非核家園目標…」。

非核家園經濟部還在掙扎  藍綠立委齊砲轟

「不限電、合理電價、減碳」面對非核家園,經濟部次長楊偉甫仍提出此3點,認為要爭取更多時間,核一二三廠無法如期除役,更強調2018年產生供電缺口。

此言遭到立委們不分藍綠的砲轟。丁守中指出,就是行政部門遲遲未端出相關配套所致,直批十多年前就在談配套了,如今卻無成效,還想以此阻擋非核家園法。 

鄭麗君更批台電備載過高,這是過度投資、故意虧損,直指這就是國營企業的通病,在場委員絕對都不陌生。

產業轉型、潔淨能源勢在必行  國黨立委求翻案未果  

而未提出相關法案的國民黨,則在會議一開始便由孔文吉出面尋求翻案,改為行政院法案名稱《能源安全及非核家園推動法》及第一條「為確保能源安全」,未果後,面對第四條遭民進黨以人數優勢8比3通過,又由黃昭順出面一再要求在說明欄要求行政部門提出替代方案,甚至要新增但書「當發生能源供應風險及能源價格受到重大衝擊,得由行政院提出政策調整,並經立法院審查,不受第一項第二項之限制」。因此引發亂鬥,甚至一度退席抗議、霸佔主席台,雙方互批杯葛會議與強行表決。午後重啟會議,法條一一通過或保留協商。

黃昭順與召委陳亭妃相爭主席台

黃昭順詢問列席的楊偉甫、能源局長林全能與台電總經理朱文成,得到若核一二三不延役,將在2018年面臨缺電,且核四若要轉換為天然氣電廠,轉換難度相當高的答案,朱文成更強調,若要現在開始籌備新的機組,則需10年時間。因此黃昭順要求在說明欄上備註要求經濟部說明如何應變用電缺口問題,以示對全民用電安全保障負責。

而鄭麗君則直指朱文成話只說了一半,鄭麗君指出,新增的大潭電廠將提供300萬千瓦的電力,且林口大林通霄雖有機組除役,同時也有新機組擴充計畫,兩相抵減後仍會增加200多萬,總計發電量仍增加有538萬千瓦,高於核一二三廠的總量,因此短期並不會缺電。

鄭麗君指出,不只短期供電無虞,此草案的第三條就是在寫潔淨能源、產業結構調整等整體政策,黃昭順所憂慮都已有對應。田秋堇更指出,國民黨黨魁朱立倫早已多次表示,「2025年的非核家園絕對不是口號」,她反譏若黃昭順仍堅持要質疑做不到,應該與朱立倫多討論。

北半球野火發威 全球1/4森林沒了

$
0
0
本報2015年4月9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根據最新衛星資料,2013年間,加拿大、俄羅斯廣大的森林被大火所破壞,總計造成全球1/4的森林消失。不過,印尼因火災失去的森林,卻減至10年新低。

森林大火。(來源:Kaibab National Forest)

氣候變遷加劇森林大火 形成惡性循環

全球森林觀察網(Global Forest Watch)的科學家蒐集400,000張地表影像,定位出全球森林,精細度達30公尺。他們發現,2013年全球少了1千8百萬公頃森林。

2011至13年間,加拿大與俄羅斯的寒帶森林大火,總計造成全球1/4的森林消失。部分森林在火災後會恢復,但北方森林復原特別緩慢。

寒帶森林是全世界最大的碳儲藏庫之一。不過科學家預測,氣候變遷會讓森林大火變得更頻繁密集,釋放出植物和土壤中儲存的碳。目前森林火災釋放出的碳,已經來到10,000年來的新高。

研究作者、世界資源研究所(WRI)森林計畫主任Nigel Sizer博士指出,全球暖化導致森林大火增加,而森林大火釋放更多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惡化全球暖化,形成惡性循環。

森林大火 9成以上人類造成

俄羅斯非政府組織「透明世界」總監Dimitry Aksenov指出,根據俄羅斯官方的統計和專家意見,俄羅斯90%至95%的森林大火是人類造成,跟北美不同。

為了開採森林、石油和天然氣,人類興建許多道路穿過偏遠森林,增加森林大火發生機會。

俄羅斯商業衛星影像公司ScanEx的創辦人Olga Gershenzon表示,俄羅斯和加拿大的森林管理和火災預防的確還有待加強。

「為了因應氣候變遷,俄加兩國必須加強森林管理。森林大量消失,表示應改善森林監控和瞭解根本原因。」研究者指出,伐木和病蟲害也是北方森林消失的重要原因。

森林砍伐減緩? 專家:不宜過早下定論

巴西、美國和印尼都是2011至2013年全球森林消失前五大國。但可能是減少森林砍伐有成,印尼2013年的森林砍伐速度降至10年最低。

不過WRI科學家說,不宜太輕易判斷一個國家的雨林砍伐是否受到控制。近期雨林砍伐速度雖有減緩,其實是市場因素造成,例如棕櫚油價格下跌至2012年的一半

更何況,印尼許多較容易到達的雨林都已經被砍光了。

魔鏡魔鏡,世界上最「綠」的城市在哪裡?

$
0
0
本報2015年4月9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許多人希望城市更乾淨、環保,或是更「綠」。但是,這個「綠」是什麼意思呢?這是個難以定義的概念。沒有哪個官方文件列出前50大環境友善城市,也沒有一套公認的準則告訴我們「綠色城市」該長什麼樣。

怎樣才算是綠城市?(來源:mrmayat)

廣告很大? 中國「生態城市」未有定義

2015年發表於《生態指標》期刊的一篇研究中,加州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科學家發表一套衡量中國「生態城市」的方法,具有33個主要指標。例如,從該城市的總能源採購看再生能源(不含核能)的百分比。

這份研究的其他綠色指標還有大眾運輸佔總旅程數的百分比、每日空氣污染物的平均濃度,也包括許多社經變項,如每1000位公民中有多少位醫療從業人員跟失業率。研究者也回顧其他評估城市綠程度的系統,總結出14種國際級的方法。

但研究者認為沒有一個夠好。

研究者寫道,城市和環境的關係難以衡量,而且生態城市之間也很難比較。(必須注意的是,一般用語中的「生態城市」定義並不清楚,儘管中國計畫要打造數百個「生態城市」,卻沒有說明定義為何。)

缺少科學指標 歐洲自辦綠色城市遴選

綠色程度或是環境友善程度有無數的衡量指標,從交通運輸到回收,不勝枚舉;而在環境科學領域,生物多樣性是可以用一套標準的測量方法衡量的,例如在某一天某一地區能看到的不同鳥類物種數量。

在缺乏科學指標的狀況下,歐盟的綠色首都計畫(Green Capital programme)算是有一套嚴格的遴選程序,技術性地評估生物多樣性、綠色空間、廢水處理、噪音和空氣品質等面向。

這個計畫只限於歐洲城市和提出申請的城市,最近一次的獲獎者是哥本哈根、布里斯托,2016年是盧布爾雅那。

全球120城市評比 分區域排名次

或許偏差最小的是西門子公司贊助、經濟學人智庫匯整的綠色城市指標(Green City Index)。2009年起,德國西門子公司開始逐地區發表評估報告,從歐洲開始到拉美、美加、非洲,去年來到亞洲。總共檢視120個城市的能源和二氧化碳、交通、水、空氣品質、土地利用和建築、廢棄物、清潔和環境治理。

雖然不同地區的城市難以比較,資料蒐集時間不同,綠色城市指標仍盡可能將城市排名,從地區表現遠高於平均到遠低於平均。

哥本哈根仍是歐洲地區的冠軍,得分87分;倫敦72分,第11名;基輔墊底32分。雖然哥本哈根愛好自行車出名,在交通運輸方面仍輸給斯德哥爾摩和阿姆斯特丹,不過每單項排名都在前7名。

哥本哈根城市一景。(來源:Gosia Malochleb)

巴西庫里奇巴、美國舊金山和新加坡,都是區域排名冠軍。

新加坡的廢棄物和水回收政策讓它從21個亞洲城市中脫穎而出(新加坡20%的水是廢水淨化而來)。在非洲,15個城市中沒有一個遠高於平均,但有兩個遠低於平均-坦尚尼亞三蘭港和莫三比克馬布多。

不同經濟水準互比較,公平嗎?

綠色城市指標並不完美。其資料取得方式不盡相同,有些資料缺少,必須以推估方式計算,也引出另一個問題──如何比較經濟狀況天差地遠的城市?比較開發中和已開發城市公平嗎?

綠色城市指標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區域最富裕和最貧窮的城市往往表現比經濟狀況中等的城市好。吉隆坡居民平均每天使用497公升的水,每年製造816公斤垃圾;相對富裕的新加坡-309公升水、307公斤垃圾,相對貧窮的德里-209公升水、147公斤垃圾。經濟成長的過程中,消費似乎會超過永續性,直到城市變得富裕了,消費才會踩煞車。在亞洲,這個臨界點似乎是人均GDP兩萬美元

世界衛生組織蒐集全世界1,600個城市的空氣品質資料,但是資料來源參差不齊。而且也沒有世界城市石化燃料使用排名。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標準(Global Protocol for Community-Scal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是第一個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標準,但是去年12月才啟用

唯有更實用、可比較的城市衡量標準出現,才能更清楚知道哪些城市最乾淨。新加坡、舊金山、庫里奇巴和哥本哈根目前可說是地球上「最綠」城市──待資料更豐富,也許會出現新的明星城市。

全球風能協會:老舊電網阻礙中國風電發展

$
0
0
作者:John McGarrity(中外對話駐倫敦記者);翻譯:王寧

※ 本文轉載自 中外對話

中國電網及電力市場的改革不力,意味著在風能無法再能源結構中大幅取代高污染的煤炭能源。

甘肅省有意成為世界最大的風力發電區。圖片來源:秀珍 徐

中國:風電裝置容量超過1億瓩

全球風能協會(GWEC)4月1日發布了一項重要的全球風能產業調查報告 。 報告稱,在中國領導人努力解決大城市霧霾危機的背景下,2015年中國的風能產量將繼續走高,但電力市場缺乏改革將成為風能取代煤炭消費的主要障礙。 目前中國的燃煤發電佔比高達65%以上,風電幾乎占到中國能源總消費的3%。 

去年,中國風電新增裝置容量2300萬瓩,裝機總容量達到1.146億瓩,比2013年提高了25%,這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風電裝置容量超過1億瓩的國家。 根據中國能源部門的數據 ,截至去年年底,共有近1億瓩的裝置容量實現並網。 

但就短期而言,最可能取代煤炭的能源是天然氣。 如果想用風能取代煤炭作為可靠的電力來源,中國需要對電力市場和國有電網進行徹底改革。 報告指出,「中國電力系統不夠靈活,同時缺少實質的電力交易市場。這成為提高電力體系中可再生能源佔比的主要障礙。」該報告給全球風能產業提供了重要參考。 

報告提到,2014年中國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為1893個小時(佔總運行小時數的22%),同比下降181個小時,這種狀況與去年的少風天氣有一定關係。 雖然有關方面正在積極討論,希望確保風電在用電高峰時期產生大量穩定基載電力,但近期內很難出現重大改變。 

風能首要挑戰:電網

報告認為「電網仍是中國風能產業面臨的首要挑戰」。 

去年,中國未能像外界預期的那樣推出可再生能源配額制(RPS)。按照預期,配額制將成為最強有力的政策工具,迫使電網公司對《可再生能源法》給予足夠的重視。 

《可再生能源法》賦予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優先入網的優待,但國有電網和電力企業行動遲緩,未能及時升級基礎設施,從而無法充分利用新建輸電線路 ,將北部和西部各省和自治區(如甘肅、新疆和內蒙古)的風電輸送至人口密集的東部沿海地區。

《可再生能源法》還規定,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須占到總發電量的15%,政府希望到2030年時這一數字可以提升至20%。

污染少、更環保的電力系統? 

報告指出, 雖然電力市場缺乏改革,但幾條新建成的高壓輸電線路將有助於進一步減少由輸電容量不足造成的風能損失。 

全球風能協會秘書長蘇思樵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大型國有電力企業對風能發電的依賴正不斷增加,不少原有的火力發電廠已關閉,新建火力發電廠的運行也不如從前,這將給風能發電行業帶來機會。

「現在煤炭資產盈利困難,對國有企業來說,風能資源越來越有價值」,蘇思樵如是說。

成龍濕地保育級別未定 火葬場開發步步進逼

$
0
0
本報2015年4月9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雲林縣口湖鄉公所提議在成龍村蓋火葬場,因選址距離成龍濕地不到百公尺,當地居民擔心產生的污染將殃及以濕地為首的養殖產業,不但成立反火葬場自救會,更質疑鄉公所何以要將濕地變「屍地」?

成龍村多水多湖,重要濕地身分未公告,面臨開發威脅,當地居民成立自救會表達不願溼地變屍地的訴求。

僅具「暫定」地位  開發隨伺在側

儘管《濕地保育法》已上路,成龍濕地和其他40處過去核定的地方級重要濕地,都只具備「暫定」地位,需地方政府進一步提報、才能由中央公告。

雲林縣農業處森林保育科科長陳炳坊表示,成龍濕地公告面積為171公頃,其中40公頃私人土地,由農委會林務局以每年每公頃54,000元承租,任其自然演替,並由民間團體觀樹基金會長期社區陪伴、營造,維護了自然景觀以及人文脈絡。

事實上,成龍濕地是行政院核定台灣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計畫「彰雲嘉沿海保護區計畫」之一般保護區,也是中央核定公告的地方級國家重要濕地,《濕地保育法》上路後,原核定為地方級國家重要濕地,視同第12條「地方級暫定重要濕地」,並予「檢討」;評定期限,則由內政部營建署定之並分批公告。

全國共有41處暫定地方級重要濕地,內政部營建署已於上個月函文調查完畢,成龍濕地是由雲林縣政府及口湖鄉公所提報,鄉公所農業處表示,未收到營建署公文,也不知道鄉內兩處濕地(宜梧、成龍)是否會公告為國家重要濕地。

陳炳坊表示,成龍濕地公告為國家濕地,牽涉到民眾權益,縣府雖希望能維持濕地功能,卻必須從中取得平衡,因此尚未有定論。

雖然火化場選址不在濕地範圍內,一旦成龍濕地具備法令地位,仍需評估火化場的設置會不會影響水鳥棲息以及水資源等多項因素。

自救會貼紙。(圖片來源:口湖鄉拒設火葬場臉書社團)

村民:火葬場已足夠  不需新增 

4日正式成立的「口湖鄉拒設火葬場自救會」,從成龍村擴大到口湖鄉,號召上千鄉親聯署反對在口湖鄉設立火葬場。

雲林縣人口數約71萬,成龍村民田日蒸上網調閱各縣市火化率統計表,雲林縣虎尾有一座會來厝火化場,目前有9個火化爐,年最大火化率為15000具遺體,每年火化約5700具遺體,實沒必要再增建,浪費公帑、徒增環境及產業負擔。

重要農漁產特區、生態觀光正起飛  更應保水土潔淨

自救會表示,口湖鄉有8大養殖區,面積超過3千公頃年產值逾200億,生產全台市佔率超過60%的冠軍烏魚子、美味有機的文蛤、白蝦、鰻魚、龍鬚菜、台灣鯛,都是健康純淨的漁産食物,當全台蔓延食安憂慮時,更應珍惜口湖鄉潔淨天然的生產基地;因此要求保護農漁產業永續發展,維護鄉民基本生存權利。

另外,口湖鄉多湖多水,最近6年由林務局委託觀樹基金會進駐成龍濕地,每年擧辦濕地國際藝術季已有口碑,吸引人潮;成龍濕地鳥類生態豐富,超過170種,甚至黑面琵鷺也偶爾露臉,各地慕名而來的觀光客人數逐年增加,顯示保護生態環境具發展生態觀光的價值。

自救會也指出,這幾年口湖鄉創造享譽全台的產業帶動地方發展,也吸引年輕人返鄉,火葬場興建恐怕將阻斷年輕人的回鄉路。

保護生態帶來地方發展,成龍村民表達反對火葬場心聲。(攝影:吳安仁)

舊案重提再引爭議  開發將進環評審查

自救會表示,2013年鄉公所曾以村民陳情殯葬火化路途遙遠之名,於成龍社區活動中心舉辦說明會,卻引起鄉民強烈抗議,鄉長當場允諾停建;未料連任才3個月舊案重提。

據報導,口湖鄉公所向內政部爭取8千餘萬元,計畫在成龍村納骨塔園區興建火葬場,鄉公所以及鄉民代表認為火化場可減少車馬勞頓、帶動地方繁榮,而且採最新設備,對環境、產業都不會造成負擔。

這些說法將經環評檢視,而內政部預估台灣總人口數於2017年下降,是否還有這麼多火化需求?也需進一步釐清。

水泥政策「回西」轉意 新竹關西4採礦案蓄勢待發

$
0
0
本報2015年4月9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9日上午,環署進行新竹關西帽盒山地區「玉山石礦」復採石灰石計畫的環評初審,雖然此案仍須補件再審,但討論間環署透露此案之外,尚有相連的亞泥礦場也已送交環評申請。礦業局更確認,西半部「礦業保留區 」已解除,目前關西當地共有4個石灰石採礦計畫,將陸續提出。

新竹關西帽盒山地區「玉山石礦」復採石灰石計畫,今進行環評初審。圖片來源:綠黨議員周江杰臉書

西部12礦業保留區解禁  此案石灰石全轉賣亞泥   

雖然多年前政府眼見水泥產業生產過剩,提出內需為主的政策,主張水泥產業東移,在1986年推出「水泥工業長期發展方案」,計畫引導水泥產業東移,並將西部石灰石礦區劃定為保留區,礦業權到期後就不再開放。但此政策卻在近年轉彎,2009年公告解除新竹、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縣市中的12個石灰石礦礦業保留區。此案即為西半部解禁後第一個申請復採者。

西部礦場保留區解禁,新竹關西的「玉山石礦」為首個提出復採者。圖片來源:綠黨議員周江杰臉書。

此案預計開採15年,開採面積約18.6公頃,所採石灰石將全數轉賣亞泥的新竹水泥製造廠。

此案由羅慶仁出面代表申請,即為關西河背羅家所擁「玉山石礦」公司舊礦場,在1997年底因採礦權到期而結束。

此次羅家申請復採,包括鎮長、里長、鎮民代表等民代到場,表示樂觀其成的支持態度,甚至寄望其帶來工作機會、稅收甚至人口回流。

保林留水解旱關鍵  議員憂開礦衝擊環境

綠黨新竹縣議員周江杰擔憂此舉可能破壞環境,也將影響赤柯山水文與集水功能,認為現下台灣面臨10年大旱,要在自來水取水口周邊採礦相當惹議。「留水」已是重要議題,台灣山林不能再過度開發。

周江杰更指出,以開採礦石來發展的模式已落後半世紀以上,應有更新的思維,且當地周邊有執行多年的農村再造計畫,生態旅遊等,都恐遭開礦衝擊。

綠黨新竹縣議員周江杰擔憂,在自來水取水口周邊採礦,恐影響赤柯山水文與集水功能。圖為礦區放流口與鄰近取水口關係位置圖;點圖可放大。攝影:賴品瑀。

勞動黨縣議員高偉凱也指出,雖礦場能提供就業機會,但須考量此產業存在是否會對其他產業造成摩擦,且工作機會所需能力、勞動條件是否適合當地人,都要再考量。

取消東移政策何解?  開發單位需補件再審

討論後,初審小組雖相當在意此案及鄰近尚有其他開採計畫,但仍要求補充資料,而非直接送往二階環評,包括水質水量、生態調查、地質與邊坡、文資調查、開採及管理計畫、爆破計畫、空氣污染等項都要求更進一步說明,更表示雖無法合併審查鄰近地區的開採計畫,但開發單位仍須將鄰近礦業開發案納入背景說明。

環評初審結果,開發單位需補件再審理由。攝影:賴品瑀。

至於礦業政策,雖然開發單位與礦務局提出目前我國礦產進出口相差150倍,進口礦產175,400,000公噸,出口僅1,115,000公噸,直說國家各項建設對水泥有所需求;但也有委員指出,礦務局明確宣示水泥以滿足內需為主,要求礦務局清楚說明水泥東移政策取消、水泥國家保留區解除之因。


聰明吃救地球 瑞典科學家呼籲「以雞代牛」

$
0
0
摘譯自2015年4月7日ENS瑞士,哥德堡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肉雞。(來源:美國農業部 USDA)許多人聽說過,吃素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不過,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的研究顯示,想要繼續吃肉也行,只要把牛肉換成雞肉和蛋,少吃牛奶和起司,也能幫助減緩氣候變遷。

從飲食著手 「以雞代牛」的氣候行動

查爾姆斯理工大學的研究發現,改吃雞肉是改善氣候變遷的行動當中,經濟又有效的方法。

「改變飲食習慣,是減緩食品業氣候衝擊最有效的方法。」Bryngelsson的博士論文主題是檢視土地利用、糧食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探討人類飲食習慣的改變將如何影響氣候。

「我的研究顯示,全球改變飲食習慣甚至比從能源和運輸著手更經濟。目前70%的農地用在畜牧牛隻,從飲食上改善能源效率,以雞代牛,可以釋出土地做其他用途,如培養生質能源。」Bryngelsson說。

根據Bryngelsson的研究,素食仍是對氣候最友善的飲食方式,畢竟種植作物生產效率比畜牧家禽家畜要好,但不吃牛可以獲得最佳的改善效益。

不吃牛改吃雞減少的氣候衝擊,比從吃雞改吃全素要多。

牛會反芻 還會吃飼料

生產鏈技術的改善,能減少食品產業造成的氣候衝擊,但牛隻仍然是最大的問題,因為需要大量的飼料餵養,反芻也會排放溫室氣體甲烷,但雞不會反芻。

吃牛肉是惡化氣候變遷的元兇之一。但如今,全世界有著相同的趨勢:人口越來越多,吃下肚的牛肉也越來越多,這跟全球控制暖化於2℃以內的目標背道而馳。

「牛隻畜牧佔人類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15%。富裕國家人民的飲食習慣,讓達成氣候目標變得更困難。」查爾姆斯理工大學研究人員David Bryngelsson說。

Bryngelsson解釋,為了增加牛隻畜牧數量,人類砍伐越來越多的森林,也不利於氣候。

「我們知道可以用未被利用、較不肥沃的土地來培養生質能源。不過我的研究顯示,地主傾向把高價值的土地也拿來種生質作物,賺得比種蔬菜等重要糧食作物多。」

奶素不如蛋素,不如全素

「吃雞肉等低碳高脂肉類的人,比吃大量奶製品的素食者,更能幫助減緩氣候變遷。」Bryngelsson說。

雞肉生產的碳足跡較小,因為一隻母雞每年可以生產150隻小雞,但每隻母牛1年只能生產大約1隻小牛,而且雞的生長速度很快,又能吸收大部分吃下去的營養。

Bryngelsson也相信,雞隻友善的生產方法越多,氣候效益越大。

至於雞蛋,由於其碳排放密度跟雞肉基本上差不多,因此Bryngelsson的結論是,雞蛋也比牛肉和乳製品更氣候友善。

「可以把雞肉想像成電動車──是個不錯的替代方案,又不會跟我們目前的生活習慣差太多。」

安格斯肉牛。(來源:美國農業部 USDA)

Eating Chicken, Not Beef, Yields Climate Benefits
GOTHENBURG, Sweden, April 7, 2015 (ENS)

Eating beef is one of the biggest climate villains, but a vegan diet is not necessary to reach climate goals, finds new research from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 poultry-based diet is a smart and inexpensive way to reduce our impact on the climate.

The trend all over the world is the same: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eople are eating an increasing amount of beef, although this trend runs counter to the goal of limiting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to 2 degrees Celsius as governments agree to do at the UN climate summit in Copenhagen in 2009.

“Cattle ranching is already responsible for 15 percent of th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hat humans cause. The diet we are accustomed to in wealthy countries is not consistent with our climate goals,” says Chalmers researcher David Bryngelsson, whose doctoral thesis concerns land use, food relate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climate change.

He examined how the climate would be impacted if humans were to change their diet. People may have heard that that a vegetable diet results in less greenhouse gases. But Bryngelsson’s research shows that we can continue eating animal protein and still make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the climate, if we replace beef with poultry and eggs, and cut down on our consumption of milk and cheese.

“Even people who eat an extremely protein-rich LCHF [Low Carb High Fat] diet with chicken as the base make a greater contribution to the environment than vegetarians who consume a great deal of dairy products,” he said.

Bryngelsson believes that climate gains will prevail even with more chicken-friendly production methods.

Technical improvements in the production chain can reduce the food industry’s climate impact, but cattle are still the biggest problem because they need a lot of feed and release the greenhouse gas methane as they ruminate. Cows belch large amounts of methane while chewing their cud, something chickens do not do.

Forests are disappearing to make room for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cattle, which also impacts the climate.

“Changing our consumpt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reduce the impact food has on the climate, and my studies show that it would also make it much less expensive to reach climate goals on a global level compared to merely making changes in the energy and transport sector.”

“Since around 70 percent of all agricultural land is currently used to raise cattle, converting to a more energy-efficient diet of poultry would free up land for cultivation of for example bioenergy,” says Bryngelsson, who has also studied that possibility.

“It has been claimed that we can cultivate bioenergy on previously unutilized, less fertile land,” said Bryngelsson. “My models, however, show that this would result in a poorly functioning market, where land owners ultimately earn more by planting bioenergy crops on their prime land instead of using it for our crucial vegetables as is currently the case. We quite simply have to accept that cultivation of bioenergy will compete with food production for prime farming land.”

Bryngelsson’s studies show that a vegan diet is still the most climate-friendly, since plant based food is more efficiently produced than livestock based, but the greatest gains are to be had by discontinuing products from cattle.

The benefits to the climate when moving away from a poultry diet to a vegan diet are relatively minor compared to moving away from cattle to poultry, he says.

“You could say that chicken is like an electrical car – it is a better alternative, yet still very similar to what we are accustomed to.”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chicken leaves a smaller carbon footprint regardless of production method. This is because a hen can have around 150 chicks per year as compared to a cow that can give birth to not quite one calf per year, and because chicks grow extremely quickly and thus absorb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their feed.

Intensity of emissions is basically the same for eggs and chicken meat, so Bryngelsson concludes that eggs are also climate smart compared to beef and dairy products.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走水路卡安全! 金管處為水獺蓋階梯

$
0
0
本報2015年4月1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歐亞水獺原本在完整的水路暢行無阻,卻因棲地破碎斷裂,因此也要學著走陸路,但是這麼一來,看不懂交通號誌的水獺,常常亡命車輪呢!為水獺改運,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選擇陽明水庫設置水獺專用生物廊道,這兩個月,攝影機不時捕捉到水獺通行畫面!

水獺現身陽明水庫廊道。(圖片來源:金門國家公園)

全國歐亞水獺分布,目前僅存金門少數個體,過去因水域連結較為完整,水獺多由水域廊道活動,鮮少會經由道路活動;這幾年則因各地水域連結程度的降低,迫使水獺需經過道路方能於水域間活動, 而使得水獺路殺事件頻傳。

歐亞水獺屬於夜行性動物,傍晚過後到次日日出前為其活動之高峰期。

為了降低水獺發生路殺的機率,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與專家學者評估後,優先以陽明水庫為改善區域。陽明水庫的特徵是壩堤較高且堤岸坡度較陡,金管處經與金門縣自來水廠會勘後,去(2014)年12月12日,在壩堤架設6處連結陽明湖及前埔溪水系的人工階梯、維持沉沙池水位,作為水獺通行廊道。

動物廊道的設置,期待減少水獺路殺。(圖片來源:金門縣政府)監測資料顯示,2月22日起陸續發現水獺活動蹤跡,以及排遺,而且越來越頻繁,顯示人工階梯的設置確實,有助於構築生物廊道,並改善水獺棲息環境。

藉由陽明水庫的案例,金管處表示,將持續結合在地社團及專家學者,評估金門現有水域環境並做適當之改善,期能提供水獺良好之棲息環境。

此外,金管處也於雙鯉濕地自然中心規劃救傷水獺收容區域,未來將可作為救傷水獺短期之收留中心。

歐亞水獺小語

全世界約有13種水獺,其中有6種在亞洲地區可見,而在台灣的金門地區,則有歐亞水獺(Lutra lutra)的分布。歐亞水獺屬於貂科(Mustelidae),過去台灣本島常見,現在則極為稀有,且可能呈不連續分布,目前僅金門地區有少數個體出現。

水獺善泳,也可在陸地上行走,以魚蝦蟹類為主食,喜歡在水質好、少污染、少干擾、食物豐富的海岸、溪流、湖庫或沼澤等水域間活動。

雖然金門仍保有穩定的歐亞水獺族群,但持續受開發、自然棲地縮減、水道被阻隔、污染、乾旱導致水源與食物減少等因素威脅,包括近來多次水獺在道路上遭到車輛撞死的案例。

保護棲地、改善環境污染、持續性監測調查、提供保育資訊等,唯有從多方面著手推動水獺的保育工作,才能挽救水獺族群。(參考:台灣國家公園

※ 本文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百位市長簽署首爾宣言 以在地行動促全球減碳

$
0
0
【2015 ICLEI全球城市氣候環境大會在首爾‧系列報導‧2】
本報2015年4月10日首爾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2015 ICLEI全球大會8日在首爾開幕後,正式進入大會討論及各分組會議。9日上午舉行重要儀式,100位來自全球各地的城市和區域首長,在台上共同簽署首爾宣言。首爾宣言強調會員城市將透過各種行動目標和政策,共同建構永續城市的未來,這項宣言也將成為ICLEI 2015至2021年的策略目標。

首爾市長、同時也是ICLEI新任主席朴元淳表示,首爾宣言將為減緩氣候變遷訂定明確的計畫,讓各城市在今年12月巴黎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之前都能有具體的成果,促使各國政府在這樣的壓力下達成減碳協議。

百位市長上台簽署首爾宣言

預測2052年未來趨勢  如何化危機為轉機 

大會開幕演講邀請到挪威氣候策略教授蘭德斯(Jørgen Randers)發表「未來40年的全球預測」演說,蘭德斯認為,全球人口將在2040年達到80億高峰,屆時全球經濟將趨緩,人類會面臨一連串的考驗,包括資源匱乏、污染和氣候變遷。他說,到了2050年全球經濟減緩,各國將花費大量經費來解決極端氣候所帶來的環境問題,相對在經濟建設上的投資會更少。

蘭德斯表示,在面對氣候變遷更加嚴重的未來,我們是有計畫能夠付諸行動的。UNEP的報告即指出,為了永續發展,應將2%的資金轉移至投資清潔能源,將核電的2%預算轉至投資再生能源。付諸行動需要資金,漠視未來危機只看眼前利益的話,將錯失採取行動的契機。

地方政府在改變既有結構時,可能遭遇抗拒,蘭德斯解釋,聰明的政策能讓危機化為轉機,例如利用發展綠能來改善經濟困頓的危機,能創造更多綠能工作機會,如此在解決長期的氣候變遷問題時,短期上也能獲益。

城市分享綠色行動  行銷城市、尋求合作

主題論壇分享在地行動實踐方案與成果舞台上,城市領袖共同簽署行動宣言,到了各主題論壇,首長們則盡力宣傳和交流各自的行動實力。針對低碳策略、韌性城市、智慧城市、市民參與和不同層級政府的政策融合等主題,同時間在不同議場內進行分享與討論。

高雄市政府在「生態運輸」(Ecomobility)的主題討論上,提出高雄的行動和願景。交通局長陳勁甫分享高雄市在整合公車、捷運、輕軌捷運、公共腳踏車等的整體交通策略,要讓高雄每1人就有1台摩托車的現況,改變為低碳環保的生態城市,目標是在2020年減碳20%,2050年達50%。

韓國清州市分享如何把「以汽車為中心」的街道,改變為「以行人為中心」。清州市代表朴哲完(Cheol-wan Park)表示,在該市進行街道改造時,提出了一個問題「誰才是街道的主人?」

他們認為一個完整的街道不應只屬於汽車,因此透過「完整街道委員會」的成立,歷經許多的公民參與討論,並且尋求中央政府補助經費,將一條原本少有汽車行使的四線道道路,改變為「完整街道」,街道橫幅包括了綠地、人行道、單車道及車道,不僅讓居民更樂於行走在路上,原本抱持質疑的商店也因環境改造後獲利,樂於接受更多改變。

主題論壇猶如各城市的行銷展示場,針對不同主題,城市領袖們熱情展演其城市對氣候變遷和永續城市所做的努力,透過這樣的場合,與會成員紛紛與這些城市領袖交換心得並尋求合作的機會。

韓民團反核電廠重啟  台灣環團共同抗議

核安會前反對古里核電廠重啟

就在ICLEI大會場內市長們承諾簽署首爾宣言的同時,首爾光化門廣場上,另一群領袖正對蔚山古里核電廠即將重啟發出抗議之聲。包括韓國環境運動聯盟(KFEM)、韓國綠色聯合組織(GKU)、韓國綠黨以及蔚山、釜山附近的居民來到韓國核能安全委員會前,表達反對核電廠重啟。

古里核電廠2014年因氮氣外洩造成3工人死亡,反應爐全面停止運轉,預估韓國核安會將在9日開會通過同意電廠重啟。

KFEM能源及氣候變遷執行長梁李援瑛表示,韓國為了輸出核能機組至全球來發展經濟,要民眾相信核能是安全的,她認為身為領袖,當人們開始討論新建核電廠的安全問題時,應該站出來反對會影響未來20~30年的核電廠。

台灣團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地球公民行動聯盟及綠黨等,也一同出席這場記者會,綠盟秘書長崔愫欣分享台灣去年在一連串的行動中終於讓核四廠封存停建,表示非常支持韓國民眾反對新古里電廠新建的行動,她希望不管是韓國、日本、台灣都應反對核電集團,不要讓他們壟斷亞洲能源政策。(繼續閱讀系列報導

我們不要養雞場! 台東新園雞場爭議

$
0
0
作者:林廷益(國立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二年級生)

試著想像,住家旁邊長出一座巨大養雞場,還在驚訝,就得面對日夜不散的臭味問題。不論在環境或健康,養雞場都將造成永久傷害。

我們不要雞舍在這裡

新園里里民聚集縣政府廣場前遞交陳情書表達訴願。攝影:林廷益

「我們不要雞舍在這裡!!」新園里民明確拒絕汙染源。這不是無病呻吟,居民挺身維護的是基本權益。

外來產業入侵,原本寧靜的新園社區突然意識到「權益」是需要「維護」的。占地5公頃的養雞場,6萬隻白肉雞即將進駐這個村落,其背後不可預期的負面效應,迫使里民集結,凝成一股守護家園的力量,他們站上街頭,為自己的生活,為下一代的成長,一次又一次與資本家溝通、協調。

沒有交集的座談會

2015年3月31日的座談會上,群眾穿戴排灣族傳統守喪服,哀傷而堅定的,表達拒絕養雞場的決心。然而,從座談會從未對焦在養雞場建置議題。

「台東縣畜產業對環境汙染解決之道」座談會。攝影:林廷益

台東縣議會召開的座談會,名為「台東縣畜產業對環境污染解決之道」,由此可看出縣政府避重就輕,刻意理想化養雞場的衝擊。所謂座談,不過是場陳述大會,各自表述立場和見解,卻只是平行線,毫無交集。對土地無所交代,只是各說各話,缺乏正面交流與溝通,對議題並無太多幫助。

「在地方自治法尚未修改及未經當地居民同意,不得興建養雞場!」新園里的排灣族卡拉魯然(Kalarulan)部落是運動的主要發聲者,此事件使居民們為維護居住正義不分族群集結在一起,就是要讓養雞場不要在此落地生根。

健康的居住環境勝過任何經濟效益。養雞場將使環境惡化,影響到當地居民「住」的基本權益。業者們無法保證能降低多少衝擊,要避免無盡惡臭和疾病,就是不要給它機會萌生。

雞在人亡

「不惜流血、誓死反對、抗爭到底、雞在人亡」居民早在3月27日便到縣政府明白表達訴求。要求政府正視居民權益。社區居民以土地守護者自居,就是不能有養雞場,兩者無法共存。

新園里里民聚集在縣政府廣場,表達反對養雞場設置的心聲。攝影:林廷益

杜珊珊(Mulinu Mavaliv)是卡拉魯然部落的大家長,也是部落孩子口中的珊珊媽咪。「孩子要長大!孩子要健康!」宏亮的口號環繞著縣府廣場,震撼每一個人的心。曾經響徹部落巷尾街頭的朗朗笑聲,如今為了孩子怒吼。因為她看見了小孩未來的艱難,這一次,她的聲音成了守護的武器,要為這個社區抗爭到底。

排灣族青年勇士在縣政府大門跳起戰舞,象徵堅定的守護決心,守護這塊土地、守著祖先留給後代子孫的福分。土地不該被商業利益左右,應優先考量的是當地居民的最大利益。

西部享受,東部承受  環境帳單誰來付?

台東農會的飼料廠雄偉聳立在台9線新園段上,寬闊的道路上,「東農」二字更顯得醒目。這一幢巨大建物兩個月前就在此默默興建完工,難免讓人質疑,這不會剛好是在為養雞廠「默默」舖路吧?

養雞場總面積5公頃,卻分割成4份申請,疑似間接規避環評,其合法性仍有待評估。未經環評的開發更可能對環境帶來巨大衝擊,政府應好好替人民把關,畢竟在地居民的生活品質,不該由外來業者決定,大量雞隻入駐社區,對彼此都將造成傷害。

業者想建置養雞場,卻漠視在地聲音,新園里只能憤而透過自力救濟,在各界聲援下展開反對行動。抗爭道路雖然坎坷,卻也開啟許多新契機,例如居民要求增列畜牧條例,台東縣府遂開始檢討相關法條的不足,參考其他縣市規章,希望修訂出一套符合台東在地的自治條例,同時制定相關管理辦法。

台灣西部不受歡迎的設施,常往東部遷移,像是核廢料儲存場,又比如這次養雞場。這些設施服務的大宗其實是西部族群,但承受環境苦果的卻是東部居民。東部人就該全盤買單嗎?

※ 本文為國立台東大學「族群關係」課學生實習作品。

【秘讀自然】食在不安的年代──《明日的餐桌》、《菜籃子革命》

$
0
0
作者:林倩如

很多人會問余宛如《明日的餐桌》花了多少時間準備,她撫著歲月說,2008年投入公平貿易推廣便累積了,赴英國進修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飲食人類學時尤其體驗到倫理消費(Ethical Consumption)在地蓬勃的各種食物運動。食安醜聞在台灣1月多爆發,黑心得不可思議,光3月就有潤餅皮添加吊白塊、工業用碳酸氫銨泡製海帶、黑心胡椒粉胡椒鹽辣椒粉咖哩粉等等新聞,化學名詞、下架品項反覆更新背記,面對波波食安危機,吃什麼是一個人即可馬上進行的行動。

台灣黑心食品層出不窮,連胡椒都黑心。攝影:Bryanwake;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實體到虛擬通路

生態綠的公平貿易咖啡掛耳包。圖片來源:生態綠去年底,結束為期一年以策展為軸線的公平貿易超市;1月,咖啡店實體門市歇業,在標榜健康、有機、友善小農的超市版圖,或自力救濟採購各社群網絡下,生態綠重新定位在?她笑道,公平貿易是唯一動機沒變過,核心在食物透明度;生產過程若不透明,便失去消費者的教育機會,我們必須擁有足夠資訊來做出選擇,「比方掛耳包,那時很少人在意原物料的樣貌,即溶咖啡、奶精的添加物來源,不到3個月後爆發三聚氰胺事件。食物倫理根本和食安結合在一起!此外,建立烘培豆子的know-how,得到支持不因慈善,是好喝啊。」

現於三重設立工廠,專心營運電子商務,提高產量且開發更多公平貿易產品,「並非加盟展店,投資看不見的地方,把關使生產品質更好。」未來電子商務平台將是一大趨勢。咖啡店完成階段性任務,公平貿易於消費者意識已崛醒,日後雖透過企業合作B2B、通路專案等為主,仍會保持一定的宣傳管道。

經營理念到市場,她強調「通路很重要,責任零售(Responsible Retail)的概念,企業社會責任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落實」。在英國,1994年成立的公平貿易基金會乃為主要推手,再者,連鎖超市掌握超過50%市場通路,影響力甚鉅,而因百年合作社Co-op集團的連鎖超市自1998年開始推動責任零售,一連串供應鏈改革,讓食品不但美味健康甚至帶動社區發展,符合動物福利、環境永續與公平貿易等進步指標,一套有價值的商業模式引發仿效,牽動零售業的道德競爭(The Ethics Competition),公平貿易成功緊密地結合主流市場,形成社會共識,消費者除了安心消費,同時亦創造了社會利他價值。

消費者集體力量足以影響市場改變,抑制炒作,「國外公平貿易的商品不一定貴,人人買得起!」反觀台灣,往往好的小農的產品無法進入通路,劣幣驅逐良幣,或僅為行銷點綴、形象漂綠,或過於高價除中產階級難以消受;然強調商品低價,消費者也不見得贏,余宛如提醒,便宜必有原因,代價是什麼?通路至消費者、生產者的三贏,應在於責任消費的良性循環,近期像全家和義美結盟頗值得觀察。

全球到台灣的創新想像

明日餐桌立體書封。圖片來源:果力文化《明日的餐桌》分5部深描全世界近年來食物運動的風起雲湧,生動勾勒出一個正在蔓延全球的「食物生態系」,生產、處理、運輸、烹調到消費環節的「食物再設計」,充滿了多元鮮活的創新機會。英國案例最多,由飲食文化、零售通路、剩食浪費、校園食品合作社、中小學校園食育、傳統市場復興、食物共享、咖啡正義、公平貿易城鎮等面向切入;另一大篇北、中、南美洲,聚焦反戰、對抗貧窮、小農、咖啡、可可、原生作物、生態(多樣性)貿易等議題,邊界、童工、女農、草原游牧、社區企業等等亦有所著墨,文末多附註相關延伸說明,熱切關注的現場搭配條理脈絡,讀來躍躍啟發。每天都必須吃,最貼近生活生存的食物作為武器,徹底解剖上下游環境真相,鼓舞著隨時介入不公平的行動響應。

看完世界正在吃什麼?場景轉向寶島,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菜籃子革命》,則透露一個個溫柔堅定捍衛生活消費權利、由女性主場20多年的精采故事。一包米一串葡萄,從環境守護到共同購買,從集結消費力到展現社會力,開啟劃時代的合作經濟模式。消費者與生產者直接對話,協助解決彼此的問題,迄今近6萬個家庭加入合作社,供應了600多種產品;以友善農耕方式,照顧了百位農友、600公頃農地。源自1993年的共同購買運動,找一群人挺一群人,並非單純買賣,且因理念締造夥伴合作凝成共存共榮、渡過難關的生命共同體。

菜籃子革命書封。圖片來源:主婦聯盟合作社《菜籃子革命》共有歷史、產品、班站、議題、願景5大篇,歷經3年醞釀成書。特別的是,為避免合作社被當作品牌般的有機商店,主婦聯盟邀請有意入社者需先參加說明會「新生訓練」,藉由研習座談,翻轉消極消費,進一步深化消費者主動學習,不少社員因此成為常投身環境及社會運動的參與者。一頁頁翻探生產者心事有甘有苦、主婦心聲有ㄌㄨˊ有堅持,產地到餐桌,織就人情的綿厚信任,採擷情感的豐收。關於公平貿易,書中也提及雨林咖啡不循認證途徑之另闢實踐。班站篇分享社區共好經驗,議題篇回溯減硝酸鹽、食安風暴、反基改、恢復本土農糧自主、灣寶農地保衛戰等記事,娓娓悠長。

「資訊透明,誠實告知,共同解決」是主婦聯盟合作社共同購買的原則,跟公平貿易互有參照,共通點均在如何連結人與人、人與土地間失落斷裂的關係。而新興以市場機制分擔農業風險的4種模式包括:小農市集、社群支持農業(CSA)、有機認證、公平貿易認證,比如全美農民市集雖飆速成長,不只面臨商業化問題,還不保證減少碳排放(額外的開車活動),「農民不外乎回答換現金回饋、有自有品牌,這不是真的分擔風險,市集觀光化、娛樂化,看的人多買的人少,沒有解決真實問題。市場機制不夠健全,重要的是農民需要什麼?中間商經合理報酬,協助農民判斷、預測市場,加工加值互通有無,讓農民專心栽種,發展農企業,不侷限在跟小農買最好一股懷舊的迷思,支持在地之餘,擴及思考在地生態圈。」余宛如補充。

回歸食物的公平正義

2014年,聯合國宣示之國際家庭農業年,鼓勵各國政府擬定方案,支持小規模家庭式農業生產,重申小農對於糧食安全、生物多樣性、環境永續、在地經濟和文化傳承等各方面的重要性;同年,歐盟通過公平貿易採購法案,賦予公平貿易政治上的正當性;澳洲開展了公平貿易政策以打開印度洋及太平洋的外交新局。生態綠如今協助生產者團體35個,提撥社區發展金約75萬新台幣,公平貿易蔚為當下國際化社會運動,亦是一種人類的普世價值,最近歐美更吹起「潔淨標示」(Clean Lebal)降低食品添加物的風潮。

「不是鼓勵消費,在難以迴避的範圍裡,行使知情權;然就算個人吃得安心健康,但不符合社會正義,仍是不公平。」余宛如表示,公平貿易商品不乏跨國連鎖企業品牌,依舊在第三世界圈地破壞生態剝削勞工生計。

甜美的巧克力背後是奴工血淚《巧克力的黑暗面》劇照。圖片來源:輝洪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堤供

1月,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總幹事達席爾瓦(José Graziano da Silva)於建設和平委員會上指出,死於飢餓的人比戰爭多,糧食安全是和平、政治穩定和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全球的糧食危機,已非生產不足,乃嚴重不均,全球所生產的食物有三分之一被浪費,而飢荒國家每十秒一個小孩餓死。她認為,「全球農業問題相當複雜,糧食生產幾乎被富裕國家主導壟斷,投資補貼母國運輸系統,扭曲了可發展的機制。像咖啡、可可,上下游垂直整合,直接貿易深層地剝削農民,收購價太低可可農寧可改種古柯鹼。」單一作物耗竭地力,保育生物多樣性,公平貿易培力在地農業,從源頭改正,共創因應之道。

每一口細嚼吞嚐肚腹,有那麼嚴重嗎?有。食物囊括的議題千絲萬縷,食安、環境到剝削結構,之於一個意識主張,便存在一個立體的生態系統,一個調節世界問題的連繫方法,攝食可能會越來越麻煩,卻只是必要付出責任消費的廉價代價。推動公平貿易是英國倫理消費運動的一環,該運動所揭示的,不僅在第三世界的貧窮問題,同時也廣泛訴諸於生態環境、勞動及人權問題。這夯盛潮流告訴消費者,捨塑膠袋用購物包,積極選擇支持任何更符合土地倫理的產品,抵制悖離公平正義的商品!明日的餐桌是我們的餐桌,奪回食權吧!

Viewing all 1995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